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
卷二十 第 1a 页 WYG0704-012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济文衡前集卷二十
             宋 滕珙 撰
 仁义类
  论事物自然之分
 答江元通
   此段谓学者求仁精义未尝不相为用
尝谓天命之性流行发用见于日用之间无一息之不
卷二十 第 1b 页 WYG0704-0123d.png
然无一物之不体其大端全体即所谓仁而于其间事
事物物莫不各有自然之分如方维上下定位不易毫
釐之间不可差缪即所谓义立人之道不过二者而二
者则初未尝相离也是以学者求仁精义亦未尝不相
为用其求仁也克去己私以复天理初不外乎日用之
间其精义也辨是非别可否亦不离乎一念之际盖无
适而非天理人心体用之实未可以差殊观也孟子告齐
王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
卷二十 第 2a 页 WYG0704-0124a.png
度之呜呼此求仁之方也而精义之本在焉孟子其可为
知言之要矣今执事以反身自认存真合体者自名其学
信有意于求仁矣而必以精义之云为语道之精体而
无与乎学者之用力又以辨是非别可否为空言不充实
用而有害乎简易之理则某恐其未得为至当之论也
  论仁刚义柔之说
 答蔡西山
   此段谓程子之言天地间无截然为阴为阳
卷二十 第 2b 页 WYG0704-0124b.png
   之理
仁义之说固如来谕但于说卦六画中安排则仁刚义
柔不可易也仁柔义刚又别是一说不相参杂也程先
生谓天地间无截然为阴为阳之理然其升降生杀之
大分不可无也正是此意
  论仁心义路之说
 答李元翰
   此段谓方寸之中有所主宰方能审度事理而
卷二十 第 3a 页 WYG0704-0124c.png
   行所当行矣
孟子谓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两句看来便见仁义之别
盖仁是心之德才存得此心即无不仁说克己复礼亦
只是要得私欲去后此心常存尔未说到行处也才说
合于心者(云云/)则便侵过义人路底界分矣然义之所
以能行却是仁之用处故学者须是此心常存方能审
度事理如其不然则方寸之间自无主宰亦不复能审
度可否而行所当行矣此孔门之学所以必以求仁为
卷二十 第 3b 页 WYG0704-0124d.png
先盖此万理万事之本且要先识认得先存养得方有
下手立脚处尔
  论仁义性情之说
 答何叔京
   此段谓仁义者天理之目而慈爱羞恶者天理
   之施
云仁义者天理之施此语极未安如此则是天理之未
施时未有仁义也而可乎心性仁爱之说所以未契正
卷二十 第 4a 页 WYG0704-0125a.png
坐此等语未透耳窃意不若云仁义者天理之目而慈
爱羞恶者天理之施于此看得分明则性情之分可见
而前日所疑皆可迎刅而判矣
  论仁义孝悌之说
 答何叔京
  此段谓行仁则以孝悌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悌之本
仁义二字未尝相离今曰事亲以仁守身以义恐涉支
离隔截为病不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此言孝悌
卷二十 第 4b 页 WYG0704-0125b.png
乃推行仁道之本仁字则流通该贯不专主于孝弟之
一事也但推行之本自此始耳为字盖推行之意今以
对乃字立文恐未详有子之意也程子曰论行仁则以
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此语甚尽
 仁智类
  论仁智自有乐处
 答林德久(至/)
   此段谓仁智当于实处下工夫
卷二十 第 5a 页 WYG0704-0125c.png
别纸所论敬为求仁之要此论甚善所谓心无私欲即
是仁之全体亦是也但须识得此处便有本来生意融
融泄泄气象乃为得之耳颜子不改其乐是他工夫到
后自有乐处与贫富贵贱了不相关自是改他不得仁
智寿乐亦是功夫到此自然有此效验来喻虽亦无病
然语意终未亲切活络更宜涵养玩索更于仁智实处
下工夫则久当自见矣
  论仁智乐天畏天之事
卷二十 第 5b 页 WYG0704-0125d.png
 文集答或人
   此段谓事大事小亦各因一事而言非专以此
   为仁智之分
仁者与天为一智者听天所命与天为一者嘉人之善
矜人之恶无所择于利害故能以大事小听天所命者
循理而行顺时而动不敢用其私心故能以小事大然
此亦各因一事而言惟仁者能如此智者能如此耳非
专以事大事小为仁智之分乐天畏天之别也仁者固
卷二十 第 6a 页 WYG0704-0126a.png
能事小岂不能事大智者固能事大然岂不能事小但
其事之情则有乐天畏天之异耳保天下保一国以其
德之厚薄量之大小而言亦无一定之拘畏天之威于
时保之此智者畏天而保天下之事也所云忘私克己
乃畏天之事乐天则无私之可忘无己之可克矣度势
量力乃计利害之私智者知天理之当然而敬以持之
所以为畏天也
  论仁智敬义之说
卷二十 第 6b 页 WYG0704-0126b.png
 答冯作肃
   此段谓学者求为仁智之事只知居敬穷理便
   是用力处
敬义之说甚善然居敬穷理二者不可偏废有所偏废
则德孤而无所利矣动静仁智之体对下文乐寿为仁
智之效而言犹言其体段如此耳非体用之谓也学者求
为仁智之事亦只如上章居敬穷理之说便是用力处
若欲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却太支离然亦无可求之理也
卷二十 第 7a 页 WYG0704-0126c.png
 仁义礼智类
  论性具仁义礼智之理
 答陈器之
   此段谓四端之理浑然全具至有感处则随寓
   而应
性是太极浑然之体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万
理而纲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孔门未尝
备言至孟子而始备言之者盖孔子时性善之理素明
卷二十 第 7b 页 WYG0704-0126d.png
虽不详著其条而说自具至孟子时异端蜂起往往以
性为不善孟子惧是理之不明而思有以明之苟但曰
浑然全体则恐其如无星之秤无寸之尺终不足以晓
天下于是别而言之界为四破而四端之说于是而立
盖四端之未发也虽寂然不动而其中自有条理自有
间架不是儱侗都无一物所以外边才感中间便应如
赤子入井之事感则仁之理便应而恻隐之心于是乎
形如过庙过朝之事感则礼之理便应而恭敬之心于
卷二十 第 8a 页 WYG0704-0127a.png
是乎形盖由其中间众理浑具各各分明故外边所遇
随感而应所以四端之发各有面貌之不同是以孟子
析而为四以示学者使知浑然全体之中而粲然有条
若此则性之善可知矣然四端之未发也所谓浑然全
体无声臭之可言无形象之可见何以知其粲然有条
如此盖是理之可验乃依然就他发处验得凡物必有
本根性之理虽无形而端的之发最可验故由其恻隐
所以必知其有仁由其羞恶所以必知其有义由其恭
卷二十 第 8b 页 WYG0704-0127b.png
敬所以必知其有礼由其是非所以必知其有智使其
本无是理于内则何以有是端于外由其有是端于外
所以必知有是理于内而不可诬也故孟子言乃若其
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是则孟子之言性善盖
亦溯其情而逆知之耳仁义礼智既知得界限分晓又
须知四者之中仁义是个对立底关键盖仁仁也而礼
则仁之著义义也而智则义之藏犹春夏秋冬虽为四
时然春夏皆阳之属也秋冬皆阴之属也故曰立天之
卷二十 第 9a 页 WYG0704-0127c.png
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是知天地之道不两则不能以立故端虽有四而立之
者则两耳仁义虽对立而成两然仁实贯乎四者之中
盖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故仁者仁之本体礼者
仁之节文义者仁之断制智者仁之分别犹春夏秋冬
虽不同而同出乎春春则春之生也夏则春之长也秋
则春之成也冬则春之藏也自四而两自两而一则统
之有宗会之有元矣故曰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是
卷二十 第 9b 页 WYG0704-0127d.png
天地之理固然也仁包四端而智居四端之末者盖冬
者藏也所以始万物而终万物者也智有藏之义焉有
终始之义焉则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三者皆有可为之
事而智则无事可为但分别其为是为非尔是以谓之
藏也又恻隐羞恶恭敬皆是一面底道理而是非则有
两面既别其所是又别其所非是终始万物之象故仁
为四端之首而智则能成始能成终犹元气虽四德之
长然元不生于元而生于贞盖由天地之化不翕聚则
卷二十 第 10a 页 WYG0704-0128a.png
不能发散理固然也仁智交际之间乃万化之机轴此
理循环不穷吻合无间程子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者此也
  论四端仁义礼智发处
 答杨子顺
   此段谓四端发处乃所谓情
仁义礼智是性之四德四端乃其发处乃所谓情也孟
子论性而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正指其发处以明
卷二十 第 10b 页 WYG0704-0128b.png
其本体之有是耳非直指四端为性也
 
 
 
 
 
 
 经济文衡前集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