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二
卷五十二 第 1a 页 WYG0721-044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朱子全书卷五十二
  道统一
   圣贤诸儒总论
 此道更前后圣贤其说始备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
  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孔子后若无个孟子也未有
  分晓孟子后数千载乃始得程先生兄弟发明此理
  今看来汉唐以下诸儒说道理见在史策者便直是
卷五十二 第 1b 页 WYG0721-0446b.png
  说梦只有个韩文公依稀说得略似耳
 今且须看孔孟程张四家文字方始讲究得著实其他
  诸子不能无过差也(以上语/类二条)
 恭惟道统远自羲轩集厥大成允属元圣述古垂训万
  世作程三千其徒化若时雨维颜曾氏传得其宗逮
  思及舆益以光大自时厥后口耳失真千有馀年乃
  曰有继周程授受万理一原曰邵曰张爰及司马学
  虽殊辙道则同归俾我后人如夜复旦某以凡陋少
卷五十二 第 2a 页 WYG0721-0447a.png
 蒙义方中靡常师晚逢有道载钻载仰虽未有闻赖
 天之灵幸无失坠逮兹退老同好鼎来落此一丘群
 居伊始探原推本敢昧厥初奠以告虔尚其昭格陟
 降庭止惠我光明传之方来永永无斁(沧洲精舍/告先圣文)
甚矣道之难明而易晦也自尧舜以至于孔孟上下二
 千馀年之间盖亦屡明而屡晦自孟氏以至于周程
 则其晦者千五百年而其明者不能以百岁也程氏
 既没诵说满门而传之不能无失其不流而为老子
卷五十二 第 2b 页 WYG0721-0447b.png
 释氏者几希矣然世亦莫之悟也(邵州州学濂/溪先生祠记)
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此非深知所传者何
 事则未易言也夫孟子之所传者何哉曰仁义而已
 矣孟子之所谓仁义者何哉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如斯而
 已矣然则所谓仁义者又岂外乎此心哉尧舜之所
 以为尧舜以其尽此心之体而已禹汤文武周公孔
 子传之以至于孟子其间相望有或数百年者非得
卷五十二 第 3a 页 WYG0721-0447c.png
 口传耳授密相付属也特此心之体隐乎百姓日用
 之间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而体其全且尽则
 为得其传耳虽穷天地亘万世而其心之所同然若
 合符节由是而出宰制万物酬酢万变莫非此心之
 妙用而其时措之宜又不必同也故尧舜与贤而禹
 与子汤放桀文王事殷武王杀受孔子作春秋以翼
 衰周孟子说诸侯以行王道皆未尝同也又何害其
 相传之一道而孟子之所谓仁义者亦不过使天下
卷五十二 第 3b 页 WYG0721-0447d.png
 之人各得其本心之所同然者耳李氏以苏张孙吴
 班焉盖不足以窥孟子之籓篱而妄议之也(读余隐/之尊孟)
 (辩/)
道在目前初无隐蔽而众人沈溺胶扰不自知觉是以
 圣人因其所见道体之实发之言语文字之间以开
 悟天下与来世其言丁宁反复明白切至唯恐人之
 不解了也岂有故为不尽之言以愚学者之耳目必
 俟其单传密付而后可以得之哉但患学者未尝虚
卷五十二 第 4a 页 WYG0721-0448a.png
 心静虑优柔反复以味其立言之意而妄以己意䡖
 为之说是以不知其味而妄意乎言外之别传耳(荅/汪)
 (叔耕○以上/文集四条)
  孔子 颜曾思孟 孔门弟子
夫子度量极大与尧同门弟子中如某人辈皆不点检
 他如尧容四凶在朝相似(以下论/孔子)
或问孔子当衰周时可以有为否曰圣人无有不可为
 之事只恐权柄不入手若得权柄在手则兵随印转
卷五十二 第 4b 页 WYG0721-0448b.png
 将逐符行近温左氏传见定哀时煞有可做底事问
 固是圣人无不可为之事圣人有不可为之时否曰
 便是圣人无不可为之时若时节变了圣人又自处
 之不同又问孔子当衰周岂不知时君必不能用己
 曰圣人却无此心岂有逆料人君能用我与否到得
 后来说吾不复梦见周公与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
 已矣夫时圣人亦自知其不可为矣但不知此等话
 是几时说据陈恒弑其君孔子沐浴而朝请讨之时
卷五十二 第 5a 页 WYG0721-0448c.png
 是获麟之年那时圣人犹欲有为也
问看圣人汲汲皇皇不肯没身逃世只是急于救世不
 能废君臣之义至于可与不可临时依旧裁之以义
 曰固是但未须说急于救世自不可不仕又问若据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等语却似
 长沮桀溺之徒做得是曰此为学者言之圣人做作
 又自不同又问圣人亦明知世之不可为否曰也不
 是明知不可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苟可以仕则仕
卷五十二 第 5b 页 WYG0721-0448d.png
 至不可处便止如今时节台谏固不可做州县也自
 做得到得居位守职却教自家枉道废法虽是簿尉
 也做不得便著去位
问自孔子后何故无圣人曰公且看三代而下那件不
 薄文章字画亦可见只缘气日薄因问康节一元开
 物闭物之说是否曰有此理不易他窥测至此(以上/语类)
 (四/条)
问颜子之学莫是先于性情上著工夫否曰然凡人为
卷五十二 第 6a 页 WYG0721-0449a.png
 学亦须先于性情上著工夫非独于性情上著工夫
 行步坐立亦当著工夫(以下论颜/曾思孟)
或问颜子比汤如何曰颜子只据见在事业未必及汤
 使其成就则汤又不得比颜子前辈说禹与颜子虽
 是同道禹比颜子又粗些颜子比孟子则孟子当粗
 看磨棱合缝犹未有尽处若看诸葛亮只看他大体
 正当细看不得
问颜子合下完具只是小要渐渐恢廓孟子合下大只
卷五十二 第 6b 页 WYG0721-0449b.png
 是未粹要索学以充之此莫是才具有异曰然孟子
 觉有动荡底意思
孔门只一个颜子合下天资纯粹到曾子便过于刚与
 孟子相似世衰道微人欲横流不是刚劲有脚跟底
 人定立不住
邵汉臣问颜渊仲弓不同曰圣人之德自是无不备其
 次则自是易得不备如颜子已是煞周全了只比之
 圣人更有些未完如仲弓则偏于淳笃而少颜子刚
卷五十二 第 7a 页 WYG0721-0449c.png
 明之意若其他弟子未见得只如曾子则大抵偏于
 刚毅这终是有立脚处所以其他诸子皆无传惟曾
 子独得其传到子思也恁地刚毅孟子也恁地刚毅
 惟是有这般人方始凑合得著惟是这刚毅等人方
 始立得定子思别无可考只孟子所称如摽使者出
 诸大门之外北面再拜稽首而不受如云事之云乎
 岂曰友之云乎之类这是甚么样刚毅
曾子父子相反参合下不曾见得只从日用间应事接
卷五十二 第 7b 页 WYG0721-0449d.png
 物上积累做去及至透彻那小处都是自家底了点
 当下见得甚高做处却又欠阙如一座大屋只见厅
 堂大槩里面房室元不曾经历所以夷考其行而有
 不掩卒归于狂
曾子本是鲁拙后来既有所得故守得夫子规矩定其
 教人有法所以有传若子贡则甚敏见得易然又杂
 往往教人亦不似曾子守定规矩故其后无传
孔门弟子如子贡后来见识煞高然终不及曾子如一
卷五十二 第 8a 页 WYG0721-0450a.png
 唯之传此是大体毕竟他落脚下手立得定壁立万
 仞观其言如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可以托六尺之孤
 士不可以不弘毅之类故后来有子思孟子其传永
 远孟子气象尤可见
孟子比之孔门原宪谨守必不似他然他不足以及人
 不足以任道孟子便担当得事
孟子不甚细腻如大匠把得绳墨定千门万户自在
看来人全是资质韩退之云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
卷五十二 第 8b 页 WYG0721-0450b.png
 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此说甚好看来资质定了其为学也只就他资质所
 尚处添得些小好而已所以学贵公听并观求一个
 是当处不贵徒执己自用今观孔子诸弟子只除了
 曾颜之外其他说话便皆有病程子诸门人上蔡有
 上蔡之病龟山有龟山之病和靖有和靖之病无有
 无病者或问也是后来做工夫不到故如此曰也是
 合下见得不周遍差了又曰而今假令亲见圣人说
卷五十二 第 9a 页 WYG0721-0450c.png
 话尽传得圣人之言不差一字若不得圣人之心依
 旧差了何况犹不得其言若能得圣人之心则虽言
 语各别不害其为同如曾子说话比之孔子又自不
 同子思传曾子之学比之曾子其言语亦自不同孟
 子比之子思又自不同然自孔子以后得孔子之心
 者惟曾子子思孟子而已后来非无能言之士如扬
 子云法言模仿论语王仲淹中说亦模仿论语言愈
 似而去道愈远直至程子方略明得四五十年为得
卷五十二 第 9b 页 WYG0721-0450d.png
 圣人之心然一传之门人则已皆失其真矣(以上语/类十一)
 (条/)
颜子所以发圣人之蕴恐不可以一事言盖圣人全体
 大用无不一一于颜子身上发见也(荅张/元德)
颜子之勇只以曾子所称数事体之于身非大勇者其
 孰能之(荅周/舜弼)
曾子之为人敦厚质实而其学专以躬行为主故其真
 积力久而得以闻乎一以贯之之妙然其所以自守
卷五十二 第 10a 页 WYG0721-0451a.png
 而终身者则固未尝离乎孝敬信让之规而其制行
 立身又专以䡖富贵守贫贱不求人知为大是以从
 之游者所闻虽或甚浅亦不失为谨厚脩洁之人所
 记虽或甚疏亦必有以切于日用躬行之实(书刘子/澄所编)
 (曾子/后)
曾子受季孙之赐无可缘饰只得做不是所以后来须
 要易了方死只如此看多少直截若谓因仍习俗非
 曾子之为然则向所谓黾勉周旋者又岂得为曾子
卷五十二 第 10b 页 WYG0721-0451b.png
 之为耶要之一等是错了不若只如此看犹不失为
 仁者易辞之过也(荅王/子合)
孟子之称孔子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
 久可以速则速而孔子之自言曰无可无不可又曰
 我待价者也今以夫子之事观之则斯言皆非虚语
 矣孟子学孔子而得其传焉其去齐之果而出昼之
 迟皆天理之自然而未尝有豪发私心也非知其所
 传者何事则何足以语是哉(读余隐之/尊孟辩)
卷五十二 第 11a 页 WYG0721-0451c.png
问横渠言孟子不得已而用潜龙也颜子潜龙勿用者
 也必大观横渠尝曰学者贵识时颜子陋巷自乐以
 孔子在焉若孟子时既无人岂可不以道自任以此
 论之则在孟子非当潜者矣而此乃以为不得已而
 用者岂横渠犹以孟子为行未成者与曰孟子以时
 言之固不当潜然以学言之则恐犹有且合向里进
 步处横渠此言极有味也(荅吴/伯丰)
孟子明则动矣未变也颜子动则变矣未化也(荅张敬/夫○以)
卷五十二 第 11b 页 WYG0721-0451d.png
 (上文集/七条)
子贡俊敏子夏谨严孔子门人自曾颜而下惟二子后
 来想大故长进(以下论孔/门弟子)
问孔门学者如子张全然务外不知如何地学却如此
 曰也干他学甚事他在圣门亦岂不晓得为学之要
 只是他资质是个务外底人所以终身只是这意思
 子路是个好勇底人终身只是说出那勇底话而今
 学者閒时都会说道理当如何只是临事时依前只
卷五十二 第 12a 页 WYG0721-0452a.png
 是他那本来底面目出来都不如那閒时所说者
子张是个务外底人子游是个高简虚旷不屑细务底
 人子夏是个谨守规矩严毅底人因观荀子论三子
 之贱儒亦是此意盖其末流必至是也(以上语/类三条)
易箦结缨未须论优劣但看古人谨于礼法不以死生
 之变易其所守如此便使人有行一不义杀一不辜
 而得天下不为之心此是紧要处子路仕卫之失前
 辈论之多矣然子路却是见不到非知其非义而苟
卷五十二 第 12b 页 WYG0721-0452b.png
 为也(荅连/嵩卿)
夫子乘桴之叹独许子路之能从而子路闻之果以为
 喜且看此等处圣贤气象是何如世间许多纷纷扰
 扰如百千蚊蚋鼓发狂闹何尝入得他胸次耶若此
 等处放不下更说甚克己复礼直是无交涉也(荅杨/子顺)
惟三代之前帝王之兴率在中土以故德行道艺之教
 其行于近者著而人之观感服习以入焉者深若夫
 句吴之墟则在虞夏五服是为要荒之外爰自太伯
卷五十二 第 13a 页 WYG0721-0452c.png
 采药荆蛮始得其民而端委以临之然亦仅没其身
 而虞仲之后相传累世乃能有以自通于上国其俗
 盖亦朴鄙而不文矣公生其间乃独能悦周公仲尼
 之道而北学于中国身通受业遂因文学以得圣人
 之一体岂不可谓豪杰之士哉今以论语考其话言
 类皆简易疏通高畅宏达其曰本之则无者虽若见
 诎于子夏然要为知有本也则其所谓文学固皆有
 以异乎今世之文学矣既又考其行事则武城之政
卷五十二 第 13b 页 WYG0721-0452d.png
 不小其邑而必以诗书礼乐为先务其视有勇足民
 之效盖有不足为者至使圣师为之莞尔而笑则其
 与之之意岂浅浅哉及其取人则又以二事之细而
 得灭明之贤亦其意气之感默有以相契者以故近
 世论者意其为人必当敏于闻道而不滞于形器岂
 所谓南方之学得其精华者乃自古而已然也耶(平/江)
 (府常熟县学吴公祠/记○以上文集三条)
  周子
卷五十二 第 14a 页 WYG0721-0453a.png
问周子是从上面先见得曰也未见得是恁地否但是
 周先生天资高想见下面工夫也不大故费力而今
 学者须是从下学理会若下学而不上达也不成个
 学问须是寻到顶头却从上贯下来
季通云濂溪之学精悫深密
周子看得这理熟纵横妙用只是这数个字都括尽了
 周子从理处看邵子从数处看都只是这理砥曰毕
 竟理较精粹曰从理上看则用处大数自是细碎
卷五十二 第 14b 页 WYG0721-0453b.png
濂溪在当时人见其政事精绝则以为宦业过人见其
 有山林之志则以为襟怀洒落有仙风道气无有知
 其学者惟程大中独知之这老子所见如此宜其生
 两程子也(以上语/类四条)
先生博学力行闻道甚蚤遇事刚果有古人风为政精
 密严恕务尽道理尝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在
 南安时年少不为守所知洛人程公珦摄通守事视
 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也因与为友且
卷五十二 第 15a 页 WYG0721-0453c.png
 使二子往受学焉及为郎故事当举代每一迁授辄
 以先生名闻在郴时郡守李公初平知其贤与之语
 而叹曰吾欲读书何如先生曰公老无及矣某也请
 得为公言之于是初平日听先生语二年果有得而
 程公二子即所谓河南二先生也南安狱有囚法不
 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苛刻吏无敢相可否
 先生独力争之不听则置手板归取告身委之而去
 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亦感悟
卷五十二 第 15b 页 WYG0721-0453d.png
 囚得不死在郴桂阳皆有治绩来南昌县人迎喜曰
 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于是更相告语莫
 违教命盖不惟以抵罪为忧实以污善政为耻也在
 合州事不经先生手吏不敢决苟下之民不肯从蜀
 之贤人君子皆喜称之赵公时为使者人或谗先生
 赵公临之甚威而先生处之超然然赵公疑终不释
 及守虔先生适佐州事赵公熟视其所为乃悟执其
 手曰几失君矣今日乃知周荗叔也于邵州新学校
卷五十二 第 16a 页 WYG0721-0454a.png
 以教其人及使岭表不惮出入之勤瘴毒之侵虽荒
 崖绝岛人迹所不至者必缓视徐按务以洗冤泽物
 为己任施设措置未及尽其所为而病以归矣自少
 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奉己甚约俸禄尽以周宗
 族奉宾友家或无百钱之储李初平卒子幼护其丧
 归葬之又往来经纪其家终始不懈及分司而归妻
 子𩜾粥或不给而亦旷然不以为意也襟怀飘洒雅
 有高趣尤乐佳山水遇适意处或徜徉终日庐山之
卷五十二 第 16b 页 WYG0721-0454b.png
 麓有溪焉发源于莲华峰下洁清绀寒下合于湓江
 先生濯缨而乐之因寓以濂溪之号而筑书堂于其
 上豫章黄太史庭坚诗而序之曰茂叔人品甚高胸
 中洒落如光风霁月知德者亦深有取其言云(濂溪/先生)
 (事实/记)
道之在天下者未尝亡惟其托于人者或绝或续故其
 行于世者有明有晦是皆天命之所为非人智力之
 所能及也夫天高地下而二气五行纷纶错糅升降
卷五十二 第 17a 页 WYG0721-0454c.png
 往来于其间其造化发育品物散殊莫不各有固然
 之理而最其大者则仁义礼智之性君臣父子昆弟
 夫妇朋友之伦是巳是其周流充塞无所亏间夫岂
 以古今治乱为存亡者哉然气之运也则有醇漓判
 合之不齐人之禀也则有清浊昏明之或异是以道
 之所以托于人而行于世者惟天所畀乃得与焉决
 非巧智果敢之私所能亿度而强探也河图出而八
 卦画洛书呈而九畴叙而孔子于斯文之兴丧亦未
卷五十二 第 17b 页 WYG0721-0454d.png
 尝不推之于天圣人于此其不我欺也审矣若濂溪
 先生者其天之所畀而得乎斯道之传者与不然何
 其绝之久而续之易晦之甚而明之亟也盖自周衰
 孟轲氏没而此道之传不属更秦及汉历晋隋唐以
 至于我有宋圣祖受命五星集奎实开文明之运然
 后气之漓者醇判者合清明之禀得以全付乎人而
 先生出焉不由师传默契道体建图属书根极要领
 当时见而知之有程氏者遂扩大而推明之使夫天
卷五十二 第 18a 页 WYG0721-0455a.png
 理之微人伦之著事物之众鬼神之幽莫不洞然毕
 贯于一而周公孔子孟氏之传焕然复明于当世有
 志之士得以探讨服行而不失其正如出于三代之
 前者呜呼盛哉非天所畀其孰能与于此(江州重建/濂溪先生)
 (书堂/记)
蒙谕及二程之于濂溪亦若横渠之于范文正耳先觉
 相传之秘非后学所能窥测诵其诗读其书则周范
 之造诣固殊而程张之契悟亦异如曰仲尼颜子所
卷五十二 第 18b 页 WYG0721-0455b.png
 乐吟风弄月以归皆是口传心受的当亲切处后来
 二先生举似后学亦不将作第二义看然则行状所
 谓反求之六经然后得之者特语夫功用之大全耳
 至其入处则自濂溪不可诬也若横渠之于文正则
 异于是盖当时粗发其端而已受学乃先生自言此
 岂自诬者耶大抵近世诸公知濂溪甚浅如吕氏童
 蒙训记其尝著通书而曰用意高远夫通书太极之
 说所以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岂用意而为
卷五十二 第 19a 页 WYG0721-0455c.png
 之又何高下远近之可道哉(与汪尚书○以/上文集三条)
太极图只是一个实理一以贯之(以下论/周子书)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四象八卦皆有形状至于太极有
 何形状故周子曰无极而太极盖云无此形状而有
 此道理耳
周子所谓无极而太极非谓太极之上别有无极也但
 言太极非有物耳如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故云无
 极之真二五之精既言无极则不复别举太极也若
卷五十二 第 19b 页 WYG0721-0455d.png
 如今说则此处岂不欠一太极字耶
无极是有理而无形如性何尝有形太极是五行阴阳
 之理皆有不是空底物事若是空时如释氏说性相
 似又曰释氏只见得个皮壳里面许多道理他却不
 见他皆以君臣父子为幻妄
无极而太极不是太极之外别有无极无中自有此理
 又不可将无极便做太极无极而太极此而字䡖无
 次序故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即太极之动静即
卷五十二 第 20a 页 WYG0721-0456a.png
 太极之静动而后生阳静而后生阴生此阴阳之气
 谓之动而生静而生则有渐次也一动一静互为其
 根动而静静而动辟阖往来更无休息分阴分阳两
 仪立焉两仪是天地与画卦两仪意思又别动静如
 昼夜阴阳如东西南北分从四方去一动一静以时
 言分阴分阳以位言
因问太极图所谓太极莫便是性否曰然此是理也问
 此理在天地间则为阴阳而生五行以化生万物在
卷五十二 第 20b 页 WYG0721-0456b.png
 人则为动静而生五常以应万事曰动则此理行此
 动中之太极也静则此理存此静中之太极也
问太极动然后生阳则是以动为主曰才动便生阳不
 是动了而后生这个只得且从动上说起其实此之
 所以动又生于静上面之静又生于动此理只循环
 生去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周子谓五殊二实二本则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大小
 有定自下推而上去五行只是二气二气又只是一
卷五十二 第 21a 页 WYG0721-0456c.png
 理自上推而下来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
 万物之中又各具一理所以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然
 总又只是一个理此理处处皆浑沦如一粒粟生为
 苗苗便生花花便结实又成粟还复本形一穗有百
 粒每粒个个完全又将这百粒去种又各成百粒生
 生只管不已初閒只是这一粒分去物物各有理总
 只是一个理曰鸢飞鱼跃皆理之流行发见处否曰
 固是然此段更须将前后文通看
卷五十二 第 21b 页 WYG0721-0456d.png
或问太极图之说曰以人身言之呼吸之气便是阴阳
 躯体血肉便是五行其性便是理又曰其气便是春
 夏秋冬其物便是金木水火土其理便是仁义礼智
 信
某许多说话是太极中说己尽太极便是性动静阴阳
 是心金木水火土是仁义礼智信化生万物是万事
 又云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此数句甚妙是
 气与理合而成性也
卷五十二 第 22a 页 WYG0721-0457a.png
问无极而太极先生谓此五字添减一字不得而周子
 言无极之真却又不言太极曰无极之真已该得太
 极在其中真字便是太极又问太极动而生阳静而
 生阴静极复动则动复生阳静复生阴不知分阴阳
 以立两仪在静极复动之前为复在后曰动而生阳
 静而生阴则阴阳分而两仪立矣静极复动以后所
 以明混辟不穷之妙
气化是当初一个人无种后自生出来底形生却是有
卷五十二 第 22b 页 WYG0721-0457b.png
 此一个人后乃生生不穷底
形既生矣形体阴之为也神发知矣神知阳之为也盖
 阴主翕凡敛聚成就者阴为之也阳主辟凡发畅挥
 散者阳为之也
问五性感动而善恶分曰天地之性是理也才到有阴
 阳五行处便有气质之性于此便有昏明厚薄之殊
 得其秀而最灵乃气质以后事
问周子不言礼智而言中正如何曰礼智说得犹宽中
卷五十二 第 23a 页 WYG0721-0457c.png
 正则切而实矣且谓之礼尚或有不中节处若谓之
 中则无过不及无非礼之礼乃节文恰好处也谓之
 智尚或有正不正若谓之正则是非端的分明乃智
 之实也
问处之也正裁之也义处与裁字二义颇相近曰然处
 是居之裁是就此事上裁度又曰处字作居字即分
 晓
问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曰本无先后此四字配金木
卷五十二 第 23b 页 WYG0721-0457d.png
 水火而言中有礼底道理正有智底道理如乾之元
 亨利贞元即仁亨即中利即义贞即正皆是此理至
 于主静是以正与义为体中与仁为用圣人只是主
 静自有动底道理譬如人说话也须是先沈默然后
 可以说话盖沈默中便有个言语底意思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此四物常在这里流转然常靠
 著个静做主若无夜则做得昼不分晓若无冬则做
 得春夏不长茂如人终日应接却归来这里空处少
卷五十二 第 24a 页 WYG0721-0458a.png
 歇便精神较健如生物而无冬只管一向生去元气
 也会竭了中仁是动正义是静通书都是恁地说如
 云礼先而乐后
问中正仁义而主静中仁是动正义是静如先生解曰
 非此心无欲而静则何以酬酢事物之变而一天下
 之动哉今于此心寂然无欲而静处欲见所谓正义
 者何以见曰只理之定体便是又曰只是那一个定
 理在此中截然不相侵犯虽然就其中又各有动静
卷五十二 第 24b 页 WYG0721-0458b.png
 如恻隐是动仁便是静羞恶是动义便是静
问又言无欲故静何也曰欲动情胜则不能静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正是要人静定其心自
 作主宰程子又恐只管静去遂与事物不相交涉却
 说个敬云敬则自虚静须是如此做工夫
太极图首尾相因脉络贯通首言阴阳变化之原其后
 即以人所禀受明之自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所谓
 最灵纯粹至善之性也是所谓太极也形生神发则
卷五十二 第 25a 页 WYG0721-0458c.png
 阳动阴静之为也五性感动则阳变阴合而生水火
 木金土之性也善恶分则成男成女之象也万事出
 则万物化生之义也至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
 静立人极焉则又有以得乎太极之全体而与天地
 混合而无閒矣故下又言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四者
 无不合也
太极首言性命之源用力处却在脩吉悖凶其本则主
 于静
卷五十二 第 25b 页 WYG0721-0458d.png
林问太极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南轩解与先生解
 不同如何曰南轩说不然恐其偶思未到周子太极
 之书如易六十四卦一一有定理豪发不差自首至
 尾只不出阴阳二端而已始处是生生之初终处是
 已定之理始有处说生已定处说死死则不复变动
 矣因举张乖崖说断公事以为未判底事皆属阳己
 判之事皆属阴以为不可改变通书无非发明此二
 端之理
卷五十二 第 26a 页 WYG0721-0459a.png
问先生谓程子不以太极图授门人盖以未有能受之
 者然而孔门亦未尝以此语颜曾是如何曰焉知其
 不曾说曰观颜曾做工夫处只是切己做将去曰此
 亦何尝不切己皆非在外乃我所固有也曰然此恐
 徒长人亿度料想之见曰理会不得者固如此若理
 会得者莫非在我便可受用何亿度之有
君子脩之吉小人悖之凶而今看他说这物事这机关
 一下拨转后卒乍拦他不住圣人所以一日二日万
卷五十二 第 26b 页 WYG0721-0459b.png
 几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只是大化恁地流
 行随得是便好随得不是便喝他不住存心养性所
 以事天也夭寿不贰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所以
 昨日说西铭都相穿透
周子留下太极图若无通书却教人如何晓得故太极
 图得通书而始明
直卿云通书便可上接语孟曰比语孟较分晓精深结
 构得密语孟说得较阔
卷五十二 第 27a 页 WYG0721-0459c.png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此统言一个流行本源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之流行出来各自有个安顿
 处如为人也是这个诚为物也是这个诚故曰诚斯
 立焉譬如水其出只一源及其流出来千派万别也
 只是这个水
㬊问举一阴一阳之谓道以下三句是證上文否曰固
 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句通證诚之源大哉乾元至
 诚斯立焉二节继之者善又證诚之源一节成之者
卷五十二 第 27b 页 WYG0721-0459d.png
 性證诚斯立焉一节
问濂溪论性自气禀言却是上面已说太极诚不妨如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不成是不识如荀扬便不可
 曰然他已说纯粹至善
直卿问利贞诚之复如先生注下言复如伏藏先生曰
 复只是回来这个是周先生添这一句孔子只说乾
 道变化各正性命又曰这个物事流行到这里来这
 里住著却又复从这里做起又曰如母子相似未生
卷五十二 第 28a 页 WYG0721-0460a.png
 之时母无气不能生其子既生之后子自是子母自
 是母又曰如树上开一花结一子未到利贞处尚是
 运下面气去荫他及他到利贞处自不用养又问自
 一念之萌以至于事之得其所是一事之元亨利贞
 先生应之曰他又自这里做起所谓生生之谓易也
 是恁地又记曰气行到这里住著便立在这里既立
 在这里则又从这里做起
诚下一章言太极之在人者
卷五十二 第 28b 页 WYG0721-0460b.png
问诚五常之本同此实理于其中又分此五者之用曰
 然
问果而确果者阳决确者阴守曰此只是一事而首尾
 相应果而不确即无所守确而不果则无决二者不
 可偏废犹阴阳不可相无也
诚无为诚实理也无为犹寂然不动也实理该贯动静
 而其本体则无为也几善恶几者动之微动则有为
 而善恶形矣诚无为则善而已动而有为则有善有
卷五十二 第 29a 页 WYG0721-0460c.png
 恶
曾问诚无为几善恶曰诚是实理无所作为便是天命
 之谓性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几者动之微微动之
 初是非善恶于此可见一念之生不是善便是恶孟
 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是也德者有此五者而
 巳仁义礼智信者德之体曰爱曰宜曰理曰通曰守
 者德之用
濂溪言诚无为几善恶才诚便行其所无事而几有善
卷五十二 第 29b 页 WYG0721-0460d.png
 恶之分于此之时宜当穷察识得是非其初有豪忽
 之微至其穷察之久渐见充越之大天然有个道理
 开裂在那里此几微之决善恶之分也若于此分明
 则物格而知至知至而意诚意诚而心正身脩而家
 齐国治天下平如激湍水自己不得如田单火牛自
 止不住
或举季通语通书诚无为几善恶与太极惟人也得其
 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
卷五十二 第 30a 页 WYG0721-0461a.png
 二说似乎相背既曰无为矣如何又却有善恶之几
 恐是周子失照管处如何曰当寂然不动时便是诚
 无为有感而动即有善恶几是动处大凡人性不能
 不动但要顿放得是于其所动处顿放得是时便是
 德爱曰仁宜曰义顿放得不是时便一切反是人性
 岂有不动但须于中分得天理人欲方是
或问有阴阳便有善恶曰阴阳五行皆善又曰阴阳之
 理皆善又曰合下只有善恶是后一截事又曰竖起
卷五十二 第 30b 页 WYG0721-0461b.png
 看皆善横看后一截方有恶又曰有善恶理却皆善
德爱曰仁(至/)守曰信德者人之得于身者也爱宜理通
 守者德之用仁义礼智信者德之体理谓有条理通
 谓通达守谓确实此三句就人身而言诚性也几情
 也德兼性情而言也
性焉安焉之谓圣是就圣人性分上说发微不可见充
 周不可穷之谓神是他人见其不可测耳
问性者独得于天如何言独得曰此言圣人合下清明
卷五十二 第 31a 页 WYG0721-0461c.png
 完具无所亏欠此是圣人所独得者此对了复字说
 复者已失而反其初便与圣人独得处不同安字对
 了执字说执是执持安是自然大率周子之言秤等
 得䡖重极是合宜因问周子之学是自得于心还有
 所传授否曰也须有所传授渠是陆诜婿温公涑水
 记闻载陆诜事是个笃实长厚底人
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言其发也微妙而不
 可见其充也周遍而不可穷发字充字就人看如性
卷五十二 第 31b 页 WYG0721-0461d.png
 焉安焉执焉复焉皆是人如此微不可见周不可穷
 却是理如此神只是圣之事非圣外又有一个神别
 是个地位也
问通书言神者五其义同否曰当随所在看曰神只是
 以妙言之否曰是且说感而遂通者神也横渠谓一
 故神两在故不测因指造化而言曰忽然在这里又
 忽然在那里便是神曰在人言之则如何曰知觉便
 是神触其手则手知痛触其足则足知痛便是神神
卷五十二 第 32a 页 WYG0721-0462a.png
 应故妙
几善恶言众人者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閒也言圣人豪
 釐发动处此理无不见寂然不动者诚也至其微动
 处即是几几在诚神之閒
几虽已感却是方感之初通则直到末梢皆是通也如
 推其极到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亦只是通也几
 却只在起头一些子
通书多说几太极图上却无此意曰五性感动动而未
卷五十二 第 32b 页 WYG0721-0462b.png
 分者便是
安卿问诚神几学者当从何入曰随处做工夫诚是存
 主处发用处是神几是决择处然紧要处在几
动而正曰道言动而必正为道否则非也用而和曰德
 德有熟而不吃力之意
问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曰此性便是言气质之性四
 者之中去却两件刚恶柔恶却又刚柔二善中择中
 而主焉
卷五十二 第 33a 页 WYG0721-0462c.png
正淳问通书注中字处引允执厥中曰此只是无过不
 及之中书传中所言皆如此只有喜怒哀乐未发之
 中一处是以体言到中庸字亦非专言体便有无过
 不及之意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此两句只是一项事
 知耻是由内心以生闻过是得之于外人须知耻方
 能过而改故耻为重
问无思本也思通用也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知圣
卷五十二 第 33b 页 WYG0721-0462d.png
 人是有思耶无思耶曰无思而无不通是圣人必思
 而后无不通是睿时举云圣人寂然不动是无思才
 感便通特应之耳曰圣人也不是块然由人拨后方
 动如庄子云推而行曳而止之类只是才思便通不
 待大故地思索耳
几是事之端绪有端绪方有讨头处这方是用得思
问圣希天若论圣人自是与天相似了得非圣人未尝
 自以为圣虽已至圣处而犹戒谨恐惧未尝顷刻忘
卷五十二 第 34a 页 WYG0721-0463a.png
 所法则否曰不消如此说天自是天人自是人终是
 如何得似天自是用法天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
 无非法天者大事大法天小事小法天
窦问志伊尹之志学颜子之学所谓志者便是志于行
 道否曰志伊尹之所志不是志于私大抵古人之学
 本是欲行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凡所
 以治国平天下者无一不理会但方处畎亩之时不
 敢言必于用耳及三聘幡然便向如此做去此是尧
卷五十二 第 34b 页 WYG0721-0463b.png
 舜事业看二典之书尧舜所以卷舒作用直如此熟
 因说耿守向曾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
 是夫此非专为用舍行藏凡所谓治国平天下之具
 惟夫子颜子有之用之则抱持而往不用则卷而怀
 之曰某不敢如此说若如此说即是孔颜胸次全无
 些洒落底气象只是学得许多骨董将去治天下又
 如龟山说伊尹乐尧舜之道只是出作入息饥食渴
 饮而已即是伊尹在莘郊时全无些能解及至伐夏
卷五十二 第 35a 页 WYG0721-0463c.png
 救民逐旋叫唤起来皆说得一边事今世又有一般
 人只道饱食煖衣无外慕便如此涵养去亦不是须
 是一一理会去
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志固是要立得大然其
 中又自有先后缓急之序致广大而尽精微若曰未
 到伊尹田地做未得不成块然吃饭都不思量天下
 之事若是见州郡所行事有不可人意或百姓遭酷
 虐自家宁不恻然动心若是朝夕忧虑以天下国家
卷五十二 第 35b 页 WYG0721-0463d.png
 为念又那里教你恁地来或曰圣贤忧世之志乐天
 之诚盖有并行而不相悖者如此方得曰然便是怕
 人倒向一边去今人若不块然不以天下为志便又
 切切然理会不干己事如世间一样学问专理会典
 故世务便是如此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合下学
 便是学此事既曰欲明明德于天下不成只恁地空
 说里面有几多工夫
问动而无动静而无静曰此说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
卷五十二 第 36a 页 WYG0721-0464a.png
 而生阴静极复动此自有个神在其间不属阴不属
 阳故曰阴阳不测之谓神且如昼动夜静在昼閒神
 不与之俱动在夜閒神不与之俱静神又自是神神
 却变得昼夜昼夜却变不得神神妙万物如说水阴
 根阳火阳根阴巳是有形象底是说粗底了又曰静
 者为主故以蒙艮终云
问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此理如何曰譬之昼夜昼
 固是属动然动却来管那神不得夜固是属静静亦
卷五十二 第 36b 页 WYG0721-0464b.png
 来管那神不得盖神之为物自是超然于形器之表
 贯动静而言其体常如是而已矣
混兮辟兮混言太极辟言为阴阳五行以后故末句曰
 其无穷兮言既辟之后为阴阳五行为万物无穷尽
 也
通书论乐意极可观首尾有条理只是淡与不淡和与
 不和
问通书注云而其制作之妙真有以得乎声气之元不
卷五十二 第 37a 页 WYG0721-0464c.png
 知而今尚可寻究否曰今所争秖是黄钟一宫耳这
 里高则都高这里低则都低盖难得其中耳问胡安
 定乐如何曰亦是一家
问伊川云为士必志于圣人周子乃云一为要一者无
 欲也何如曰若注释古圣贤之书恐认当时圣贤之
 意不亲切或有误处此书乃周子自著不应有差一
 者无欲一便是无欲今试看无欲之时心岂不一又
 问比主一之敬如何曰无欲之与敬二字分明要之
卷五十二 第 37b 页 WYG0721-0464d.png
 持敬颇似费力不如无欲撇脱人只为有欲此心便
 千头万绪此章之言甚为紧切学者不可不知
问一是纯一静虚是此心如明鉴止水无一豪私欲填
 于其中故其动也无非从天理流出无一豪私欲挠
 之静虚是体动直是用曰也是如此静虚易看动直
 难看静虚只是伊川云中有主则虚虚则邪不能入
 是也若物来夺之则实实则暗暗则塞动直只是其
 动也更无所碍若少有私欲便碍便曲要恁地做又
卷五十二 第 38a 页 WYG0721-0465a.png
 不要恁地做便是有窒碍便不是直曲则私私则狭
问圣学章一者是表里俱一纯彻无二少有纤豪私欲
 便二矣内一则静虚外一则动直而明通公溥则又
 无时不一也一者此心浑然太极之体无欲者心体
 粹然无极之真静虚者体之未发豁然绝无一物之
 累阴之性也动直者用之流行坦然由中道而出阳
 之情也明属火通属木公属金溥属水明通则静极
 而动阴生阳也公溥则动极而静阳生阴也而无欲
卷五十二 第 38b 页 WYG0721-0465b.png
 者又所以贯动静明通公溥而统于一则终始表里
 一太极也不审是否曰只四象分得未是此界两边
 说明属静边通属动边公属动边溥属静边明是贞
 属水通是元属木公是亨属火溥是利属金只恁地
 循环去明是万物收敛醒定在这里通是万物初发
 达公是万物齐盛溥是秋来万物溥遍成遂各自分
 去所谓各正性命曰在人言之则如何曰明是晓得
 事物通是透彻无窒碍公是正无偏陂溥是溥遍万
卷五十二 第 39a 页 WYG0721-0465c.png
 事便各有个理去直卿曰通者明之极溥者公之极
 曰亦是
彰言道之显微言道之隐匪灵弗莹言彰与微须灵乃
 能了然照见无滞碍也此三句是言理别一本灵作
 虚义短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此三句言性
 二气五行以下并言命实是实理
厥彰厥微只是说理有大小精粗如人事中自有难晓
 底道理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此理甚显然若阴阳
卷五十二 第 39b 页 WYG0721-0465d.png
 性命鬼神往来则不亦微乎
郑问理性命章何以下分字曰不是割成片去只如月
 映万川相似
万一各正小大有定言万个是一个一个是万个盖体
 统是一太极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极所谓万一各正
 犹言各正性命也
㬊问五殊二实一段先生说了又云中庸如天之无不
 覆帱地之无不持载止是一个大底包在中閒又有
卷五十二 第 40a 页 WYG0721-0466a.png
 四时错行日月代明自有细小去处道并行而不相
 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并行并育便是那天地覆载
 不相悖不相害便是那错行代明底小德川流是说
 小细底大德敦化是那大底大底包小底小底分大
 底千五百年閒不知人如何读这个都似不理会得
 这道理又云一实万分万一各正便是理一分殊处
问理性命章注云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
 分之以为体故万物各有一太极如此则是太极有
卷五十二 第 40b 页 WYG0721-0466b.png
 分裂乎曰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
 全具一太极耳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
 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巳分也
问颜子能化而齐曰此与大而化之之化异但言消化
 却富贵贫贱之念方能齐齐亦一之意
杜斿问濂溪言道至贵者不一而足曰周先生是见世
 閒愚辈为外物所摇动如堕在火坑中不忍见他故
 如是说不一世人心不在壳子里如发狂相似只是
卷五十二 第 41a 页 WYG0721-0466c.png
 自不觉
问极重不可反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曰是说天下之
 势如秦至始皇强大六国便不可敌东汉之末宦官
 权重便不可除绍兴初只斩陈少阳便成江左之势
 极重则反之也难识其重之机而反之则易
文所以载道一章之大意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言
 有载道之文而人弗用也况虚车乎此不载道之文
 也自笃其实至行而不远是轮辕饰而人庸之者也
卷五十二 第 41b 页 WYG0721-0466d.png
 自不贤者至强之不从也是弗庸者也自不知务道
 德至艺而已虚车也
或问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颜子也曰夫子之道
 如天惟颜子尽得之夫子许多大意思尽在颜子身
 上发见譬如天地生一瑞物即此物上尽可以见天
 地纯粹之气谓之发者乃亦足以发之发不必待颜
 子言然后谓之发也
精谓心之精微也蕴谓德所蕴蓄也
卷五十二 第 42a 页 WYG0721-0467a.png
圣人之蕴因卦以发易本未有许多道理因此卦遂将
 许多道理搭在上面所谓因卦以发者也
问圣人之精圣人之蕴曰精是精微之意蕴是包许多
 道理又问伏羲始画而其蕴亦已发见于此否曰谓
 之已具于此则可谓之已发见于此则不可方其初
 画也未有乾四德意思到孔子始推出来然文王孔
 子虽能推出意思而其道理亦不出伏羲始画之中
 故谓之蕴蕴如衣敝缊袍之缊是包得在里面(饶录/云方)
卷五十二 第 42b 页 WYG0721-0467b.png
 (其初画出来未有今易中许多事到文王/孔子足得出来而其理亦不外乎始画)
精是圣人本意蕴是偏旁带来道理如春秋圣人本意
 只是载那事要见世变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臣弑其
 君子弑其父如此而已就那事上见得是非美恶曲
 折便是因卦以发底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
 四象四象生八卦是圣人本意底如文王系辞等孔
 子之言皆是因而发底不可一例作重看
乾乾不息者体日往月来寒往暑来者用有体则有用
卷五十二 第 43a 页 WYG0721-0467c.png
 有用则有体不可分先后说
第一句言乾乾不息第二句言损第三句言益者盖以
 解第一句若要不息须著去忿欲而有所迁改中乾
 之用其善是其字疑是莫字盖与下两句相对若只
 是其字则无义理说不通
问此章前面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皆是自脩底事后面
 忽说动者何故曰所谓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皆是动
 上有这般过失须于方动之时审之方无凶悔吝所
卷五十二 第 43b 页 WYG0721-0467d.png
 以再说个动
问止非为也为不止矣何谓也曰止便不作为作为便
 不是止曰止是以心言否曰是淳举易传内欲不萌
 外物不接曰即是这止(以上语类/八十五条)
盖尝窃谓先生之言其高极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其实
 不离乎日用之閒其幽探乎阴阳五行造化之赜而
 其实不离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其体用之一
 源显微之无閒秦汉以下诚未有臻斯理者而其实
卷五十二 第 44a 页 WYG0721-0468a.png
 则不外乎六经论语中庸大学七篇之所传也盖其
 所谓太极云者合天地万物之理而一名之耳以其
 无器与形而天地万物之理无不在是故曰无极而
 太极以其具天地万物之理而无器与形故曰太极
 本无极也是岂离乎生民日用之常而自为一物哉
 其为阴阳五行造化之赜者固此理也其为仁义礼
 智刚柔善恶者亦此理也性此理而安焉者圣也复
 此理而执焉者贤也自尧舜以来至于孔孟其所以
卷五十二 第 44b 页 WYG0721-0468b.png
 相传之说岂有一言以易此哉顾孟氏既没而诸儒
 之智不足以及此是以世之学者茫然莫知所适高
 则放于虚无寂灭之外卑则溺于杂博华靡之中自
 以为道固如是而莫或知其非也及先生出始发明
 之以传于程氏而其流遂及于天下天下之学者于
 是始知圣贤之所以相传之实乃出于此而有以用
 其力焉此先生之教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
 于斯世也(隆兴府学濂/溪先生祠记)
卷五十二 第 45a 页 WYG0721-0468c.png
先生之精立图以示先生之蕴因图以发而其所谓无
 极而太极云者又一图之纲领所以明夫道之未始
 有物而实为万物之根柢也夫岂以为太极之上复
 有所谓无极者哉近世读者不足以识此而或妄议
 之既以为先生病史氏之传先生者乃增其语曰自
 无极而为太极则又无所依据而重以病夫先生故
 某尝欲援故相苏公请刋国史草头木脚之比以正
 其失(邵州州学濂/溪先生祠记)
卷五十二 第 45b 页 WYG0721-0468d.png
天地之閒只有动静两端循环不巳更无馀事此之谓
 易而其动其静则必有所以动静之理焉是则所谓
 太极者也圣人既指其实而名之周子又为之图以
 象之其所以发明表著可谓无馀蕴矣原极之所以
 得名盖取枢极之义圣人谓之太极者所以指夫天
 地万物之根也周子因之而又谓之无极者所以著
 夫无声无臭之妙也然而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
 则非无极之后别生太极而太极之上先有无极也
卷五十二 第 46a 页 WYG0721-0469a.png
 又曰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则非太极之后别生二五
 而二五之上先有太极也以至于成男成女化生万
 物而无极之妙盖未始不在是焉此一图之纲领大
 易之遗意与老子所谓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以造
 化为真有始终者正南北矣来谕乃欲一之所以于
 此图之说多所乖碍而不得其理也(荅杨/子直)
先天乃伏羲本图非康节所自作虽无言语而所该甚
 广凡今易中一字一义无不自其中流出者太极却
卷五十二 第 46b 页 WYG0721-0469b.png
 是濂溪自作发明易中大概纲领意思而已故论其
 格局则太极不如先天之大而详论其义理则先天
 不如太极之精而约盖合下规模不同而太极终在
 先天范围之内又不若彼之自然不假思虑安排也
 若以数言之则先天之数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
 而八以为八卦太极之数亦自一而二(刚/柔)自二而四
 (刚善刚恶/柔善柔恶)遂加其一(中/)以为五行而遂下及于万物
 盖物理本同而象数亦无二致但推得有大小详略
卷五十二 第 47a 页 WYG0721-0469c.png
 耳(荅黄/直卿)
伏承示谕太极西铭之失备悉指意然二书之说从前
 不敢䡖议非是从人脚根依他门户却是反覆看来
 道理实是如此别未有开口处所以信之不疑而妄
 以己见辄为之说正恐未能尽发其奥而反以累之
 岂敢自谓有扶掖之功哉今详来教及省从前所论
 却恐长者从初便忽其言不曾致思只以自家所见
 道理为是不知却元来未到他地位而便以己见䡖
卷五十二 第 47b 页 WYG0721-0469d.png
 肆抵排也今亦不暇细论只如太极篇首一句最是
 长者所深排然殊不知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
 而不足为万化之根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
 不能为万化之根只此一句便见其下语精密微妙
 无穷而向下所说许多道理条贯脉络井井不乱只
 今便在目前而亘古亘今攧扑不破只恐自家见得
 未曾如此分明直截则其所可疑者乃在此而不在
 彼也至于西铭之说犹更分明今亦且以首句论之
卷五十二 第 48a 页 WYG0721-0470a.png
 人之一身固是父母所生然父母之所以为父母者
 即是乾坤若以父母而言则一物各一父母若以乾
 坤而言则万物同一父母矣万物既同一父母则吾
 体之所以为体者岂非天地之塞吾性之所以为性
 者岂非天地之帅哉古之君子惟其见得道理真实
 如此所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推其所为以至
 于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而非意之也今若
 必谓人物只是父母所生更与乾坤都无干涉其所
卷五十二 第 48b 页 WYG0721-0470b.png
 以有取于西铭者但取其姑为宏阔广大之言以形
 容仁体而破有我之私而已则是所谓仁体者全是
 虚名初无实体而小己之私却是实理合有分别圣
 贤于此却初不见义理只见利害而妄以己意造作
 言语以增饰其所无破坏其所有也若果如此则其
 立言之失胶固二字岂足以尽之而又何足以破人
 之梏于一己之私哉大抵古之圣贤千言万语只是
 要人明得此理此理既明则不务立论而所言无非
卷五十二 第 49a 页 WYG0721-0470c.png
 义理之言不务正行而所行无非义理之实无有初
 无此理而姑为此言以救时俗之弊者不知子静相
 会曾以此话子细商量否(荅陆/子美)
前书诲谕之悉敢不承教所谓古之圣贤惟理是视言
 当于理虽妇人孺子有所不弃或乖理致虽出古书
 不敢尽信此论甚当非世儒浅见所及也但某窃谓
 言不难择而理未易明若于理实有所见则于人言
 之是非不翅黑白之易辨固不待讯其人之贤否而
卷五十二 第 49b 页 WYG0721-0470d.png
 为去取不幸而吾之所谓理者或但出于一己之私
 见则恐其所取舍未足以为群言之折衷也况理既
 未明则于人之言恐亦未免有未尽其意者又安可
 以遽绌古书为不足信而直任胸臆之所裁乎来书
 反复其于无极太极之辨详矣然以某观之伏羲作
 易自一画以下文王演易自乾元以下皆未尝言太
 极也而孔子言之孔子赞易自太极以下未尝言无
 极也而周子言之夫先圣后圣岂不同条而共贯哉
卷五十二 第 50a 页 WYG0721-0471a.png
 若于此有以灼然实见太极之真体则知不言者不
 为少而言之者不为多矣何至若此之纷纷哉今既
 不然则吾之所谓理者恐其未足以为群言之折衷
 又况于人之言有所不尽者又非一二而已乎既蒙
 不鄙而教之某亦不敢不尽其愚也且夫大传之太
 极者何也即两仪四象八卦之理具于三者之先而
 蕴于三者之内者也圣人之意正以其究竟至极无
 名可名故特谓之太极犹曰举天下之至极无以加
卷五十二 第 50b 页 WYG0721-0471b.png
 此云尔初不以其中而命之也至如北极之极屋极
 之极皇极之极民极之极诸儒虽有解为中者盖以
 此物之极常在此物之中非指极字而训之以中也
 极者至极而已以有形者言之则其四方八面合辏
 将来到此筑底更无去处从此推出四方八面都无
 向背一切停匀故谓之极耳后人以其居中而能应
 四外故指其处而以中言之非以其义为可训中也
 至于太极则又初无形象方所之可言但以此理至
卷五十二 第 51a 页 WYG0721-0471c.png
 极而谓之极耳今乃以中名之则是所谓理有未明
 而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一也通书理性命章其首
 二句言理次三句言性次八句言命故其章内无此
 三字而特以三字名其章以表之则章内之言固已
 各有所属矣盖其所谓灵所谓一者乃为太极而所
 谓中者乃气禀之得中与刚善刚恶柔善柔恶者为
 五性而属乎五行初未尝以是为太极也且曰中焉
 止矣而又下属于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之云是亦复
卷五十二 第 51b 页 WYG0721-0471d.png
 成何等文字义理乎今来谕乃指其中者为太极而
 属之下文则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
 二也若论无极二字乃是周子灼见道体迥出常情
 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
 敢说底道理令后之学者晓然见得太极之妙不属
 有无不落方体若于此看得破方见得此老真得千
 圣以来不传之秘非但架屋上之屋叠床上之床而
 巳也今必以为未然是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人言
卷五十二 第 52a 页 WYG0721-0472a.png
 之意者三也至于太极既曰形而上者谓之道矣而
 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岂真以阴阳为形而上者
 哉正所以见一阴一阳虽属形器然其所以一阴而
 一阳者是乃道体之所为也故语道体之至极则谓
 之太极语太极之流行则谓之道虽有二名初无两
 体周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
 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
 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以为通贯全体无乎
卷五十二 第 52b 页 WYG0721-0472b.png
 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今乃深诋无极
 之不然则是以太极为有形状有方所矣直以阴阳
 为形而上者则又昧于道器之分矣又于形而上者
 之上复有况太极乎之语则是又以道上别有一物
 为太极矣此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
 四也至某前书所谓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
 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
 能为万化根本乃是推本周子之意以为当时若不
卷五十二 第 53a 页 WYG0721-0472c.png
 如此两下说破则读者错认语意必有偏见之病闻
 人说有即谓之实有见人说无即谓之真无耳自谓
 如此说得周子之意巳是大煞分明只恐知道者厌
 其漏泄之过甚不谓如老兄者乃犹以为未稳而难
 晓也请以某书上下文意详之岂谓太极可以人言
 而为加损者哉是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
 意者五也来书又谓大传明言易有太极今乃言无
 何耶此尤非所望于高明者今夏因与人言易其人
卷五十二 第 53b 页 WYG0721-0472d.png
 之论正如此当时对之不觉失笑遂至被劾彼俗儒
 胶固随语生解不足深怪老兄平日自视为如何而
 亦为此言耶老兄且谓大传之所谓有果如两仪四
 象八卦之有定位天地五行万物之有常形耶周子
 之所谓无是果虚空断灭都无生物之理耶此又理
 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言之意者六也老子复归于
 无极无极乃无穷之义如庄生入无穷之门以游无
 极之野云尔非若周子所言之意也今乃引之而谓
卷五十二 第 54a 页 WYG0721-0473a.png
 周子之言实出乎彼此又理有未明而不能尽乎人
 言之意者七也高明之学超出方外固未易以世閒
 言语论量意见测度今且以愚见执方论之则其未
 合有如前所陈者亦欲奉报又恐徒为纷纷重使世
 俗观笑既而思之若遂不言则恐学者终无所取正
 较是二者宁可见笑于今人不可得罪于后世是以
 终不获已而竟陈之(荅陆/子静)
来书云人能弘道(止/)敢悉布之某桉此段规模宏大而
卷五十二 第 54b 页 WYG0721-0473b.png
 指意精切如曰虽自谓其理已明安知非私见蔽说
 及引大舜善与人同等语尤为的当某虽至愚敢不
 承教但所谓莫知其非归于一是者未知果安所决
 区区于此亦愿明者有以深察而实践其言也○来
 书云尊兄未尝(止/)固自不同也某亦谓老兄正为未
 识太极之本无极而有其体故必以中训极而又以
 阴阳为形而上者之道虚见之与实见其言果不同
 也○来书云老氏以无(止/)讳也某详老氏之言有无
卷五十二 第 55a 页 WYG0721-0473c.png
 以有无为二周子之言有无以有无为一正如南北
 水火之相反更请子细著眼未可容易讥评也○来
 书云此理乃(止/)子矣更请详看某前书曾有无理二
 字否○来书云极亦此(止/)极哉某谓极是名此理之
 至极中是状此理之不偏虽然同是此理然其名义
 各有攸当虽圣贤言之亦未尝敢有所差互也若皇
 极之极民极之极乃为标准之意犹曰立于此而示
 于彼使其有所向望而取正焉尔非以其中而命之
卷五十二 第 55b 页 WYG0721-0473d.png
 也立我烝民立与粒通即书所谓烝民乃粒莫匪尔
 极则尔指后稷而言盖曰使我众人皆得粒食莫非
 尔后稷之所立者是望耳尔字不指天地极字亦非
 指所受之中中者天下之大本乃以喜怒哀乐之未
 发此理浑然无所偏倚而言太极固无偏倚而为万
 化之本然其得名自为至极之极而兼有标准之义
 初不以中而得名也○来书云以极为中(止/)理乎老
 兄自以中训极某未尝以形训极也今若此言则是
卷五十二 第 56a 页 WYG0721-0474a.png
 已不晓文义而谓他人亦不晓也请更详之○来书
 云大学文言皆言知至某详知至二字虽同而在大
 学则知为实字至为虚字两字上重而下䡖盖曰心
 之所知无不到耳在文言则知为虚字至为实字两
 字上䡖而下重盖曰有以知其所当至之地耳两义
 既自不同而与太极之为至极者又皆不相似请更
 详之○来书云直以阴阳为形器(止/)道器之分哉若
 以阴阳为形而上者则形而下者复是何物更请见
卷五十二 第 56b 页 WYG0721-0474b.png
 教若某愚见与其所闻则曰凡有形有象者皆器也
 其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如是则来书所谓始
 终晦明奇耦之属皆阴阳所为之器独其所以为是
 器之理如目之明耳之聪父之慈子之孝乃为道耳
 如此分别似差明白不知尊意以为如何○来书云
 通书曰(止/)类此某谓周子言中而以和字释之又曰
 中节又曰达道彼非不识字者而其言显与中庸相
 戾则亦必有说矣盖此中字是就气禀发用而言其
卷五十二 第 57a 页 WYG0721-0474c.png
 无过不及处耳非直指本体未发无所偏倚者而言
 也岂可以此而训极为中也哉来书引经必尽全章
 虽烦不厌而所引通书乃独截自中焉止矣而下此
 安得为不误老兄本自不信周子政使误引通书亦
 未为害何必讳此小失而反为不改之过乎○来书
 云大传(止/)孰古某谓大传洪范诗礼皆言极而巳未
 尝谓极为中也先儒以此极处常在物之中央而为
 四方之所面内而取正故因以中释之盖亦未为甚
卷五十二 第 57b 页 WYG0721-0474d.png
 失而后人遂直以极为中则又不识先儒之本意矣
 尔雅乃是纂集古今诸儒训诂以成书其閒盖亦不
 能无误不足据以为古又况其閒但有以极训至以
 殷齐训中初未尝以极为中乎○来书云又谓周子
 (止/)道耳某谓无极而太极犹曰莫之为而为莫之致
 而至又如曰无为之为皆语势之当然非谓别有一
 物也其意则固若曰非如皇极民极屋极之有方所
 形象而但有此理之至极耳若晓此意则于圣门有
卷五十二 第 58a 页 WYG0721-0475a.png
 何违叛而不肯道乎上天之载是就有中说无无极
 而太极是就无中说有若实见得即说有说无或先
 或后都无妨碍今必如此拘泥强生分别曾谓不尚
 空言专务事实而反如此乎○来书云夫乾(止/)自反
 也某谓太极固未尝隐于人然人之识太极者则少
 矣往往只是于禅学中认得个昭昭灵灵能作用底
 便谓此是太极而不知所谓太极乃天地万物本然
 之理亘古亘今攧扑不破者也迥出常情等语只是
卷五十二 第 58b 页 WYG0721-0475b.png
 俗谈即非禅家所能专有不应儒者反当回避况今
 虽偶然道著而其所见所说即非禅家道理非如他
 人阴实祖用其说而改头换面阳讳其所自来也如
 曰私其说以自妙而又秘之又曰寄此以神其奸又
 曰系绊多少好气质底学者则恐世閒自有此人可
 当此语某虽无状自省得与此语不相似也○某已
 具此而细看其閒亦尚有说未尽处大抵老兄昆仲
 同立此论而其所以立论之意不同子美尊兄自是
卷五十二 第 59a 页 WYG0721-0475c.png
 天资质实重厚当时看得此理有未尽处不能子细
 推究便立议论因而自信太过遂不可回见虽有病
 意实无他老兄却是先立一说务要突过有若子贡
 以上更不数近世周程诸公故于其言不问是非一
 例吹毛求疵须要讨不是处正使说得十分无病此
 意却先不好了况其言之粗率又不能无病乎夫子
 之圣固非以多学而得之然观其好古敏求实亦未
 尝不多学但其中自有一以贯之处耳若只如此空
卷五十二 第 59b 页 WYG0721-0475d.png
 疏杜撰则虽有一而无可贯矣又何足以为孔子乎
 颜曾所以独得圣学之传正为其博文约礼足目俱
 到亦不是只如此空疏杜撰也子贡虽未得承道统
 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但未有禅学可改换
 耳周程之生时世虽在孟子之下然其道则有不约
 而合者反覆来书窃恐老兄于其所言多有未解者
 恐皆未可遽以颜曾自处而䡖之也颜子以能问于
 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曾子三
卷五十二 第 60a 页 WYG0721-0476a.png
 省其身惟恐谋之不忠交之不信传之不习其智之
 崇如彼其礼之卑如此岂有一豪自满自足强辩取
 胜之心乎来书之意所以见教者甚至而其末乃有
 若犹有疑不惮下教之言某固不敢当此然区区鄙
 见亦不敢不为老兄倾倒也不审尊意以为如何如
 曰未然则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各尊所闻各行所知
 亦可矣无复可望于必同也言及于此悚息之深千
 万幸察(荅陆/子静)
卷五十二 第 60b 页 WYG0721-0476b.png
太极中正仁义之说若谓四者皆有动静则周子于此
 更列四者之目为剩语矣但熟玩四者指意自有动
 静其于道理极是分明盖此四字便是元亨利贞四
 字(仁元中亨/义利正贞)元亨利贞一通一复岂得为无动静乎
 近日深玩此理觉得一语默一起居无非太极之妙
 正不须以分别为嫌也(荅张/敬夫)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天道也始于阳成于阴本于静流
 于动者人道也然阳复本于阴静复根于动其动静
卷五十二 第 61a 页 WYG0721-0476c.png
 亦无端其阴阳亦无始则人盖未始离乎天而天亦
 未始离乎人也○元亨诚之通动也利贞诚之复静
 也元者动之端也本乎静贞者静之质也著乎动一
 动一静循环无穷而贞也者万物之所以成终而成
 始者也故人虽不能不动而立人极者必主乎静惟
 主乎静则其著乎动也无不中节而不失其本然之
 静矣○静者性之所以立也动者命之所以行也然
 其实则静亦动之息耳故一动一静皆命之行而行
卷五十二 第 61b 页 WYG0721-0476d.png
 乎动静者乃性之真也故曰天命之谓性○情之未
 发者性也是乃所谓中也天下之大本也性之已发
 者情也其皆中节则所谓和也天下之达道也皆天
 理之自然也妙性情之德者心也所以致中和立大
 本而行达道者也天理之主宰也○静而无不该者
 性之所以为中也寂然不动者也动而无不中者情
 之发而得其正也感而遂通者也静而常觉动而常
 止者心之妙也寂而感感而寂者也(太极/说)
卷五十二 第 62a 页 WYG0721-0477a.png
问周子曰诚无为几善恶此明人心未发之体而指其
 已发之端盖欲学者致察于萌动之微知所决择而
 去取之以不失乎本然之体而已或疑之以谓有类
 于胡子同体而异用之云者遂妄以意揣量为图如
 后
 
 
 
卷五十二 第 62b 页 WYG0721-0477b.png
 善恶虽相对当分宾主天理人欲虽分派必省宗孽
 自诚之动而之善则如木之自本而干自干而末上
 下相达者则道心之发见天理之流行此心之本主
 而诚之正宗也其或旁荣侧秀若寄生庞赘者此虽
 亦诚之动则人心之发见而私欲之流行所谓恶也
 非心之固有盖客寓也非诚之正宗盖庶孽也苟辨
 之不早择之不精则客或乘主孽或代宗矣学者能
 于萌动几微之閒而察其所发之向背凡其直出者
卷五十二 第 63a 页 WYG0721-0477c.png
 为天理旁出者为人欲直出者为善旁出者为恶直
 出者固有旁出者横生直出者有本旁出者无源直
 出者顺旁出者逆直出者正旁出者邪而吾于直出
 者利导之旁出者遏绝之功力既至则此心之发自
 然出于一途而保有天命矣于此可以见未发之前
 有善无恶而程子所谓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
 而生又曰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盖谓此也若以
 善恶为东西相对彼此角立则是天理人欲同出一
卷五十二 第 63b 页 WYG0721-0477d.png
 源未发之前已具此两端所谓天命之谓性亦甚污
 杂矣此胡氏同体异用之意也曰此说得之而图子
 有病已略改定更详之(荅赵/致道)
来谕谓动静之外别有不与动对之静不与静对之动
 此则尤所未喻动静二字相为对待不能相无乃天
 理之自然非人力之所能为也若不与动对则不名
 为静不与静对则亦不名为动矣但众人之动则流
 于动而无静众人之静则沦于静而无动此周子所
卷五十二 第 64a 页 WYG0721-0478a.png
  谓物则不通者也惟圣人无人欲之私而全乎天理
  是以其动也静之理未尝亡其静也动之机未尝息
  此周子所谓神妙万物者也然而必曰主静云者盖
  以其相资之势言之则动有资于静而静无资于动
  如乾不专一则不能直遂坤不翕聚则不能发散龙
  蛇不蛰则无以奋尺蠖不屈则无以伸亦天理之必
  然也(荅胡广仲○以/上文集十一条)
 
卷五十二 第 64b 页 WYG0721-0478b.png
 
 
 
 
 
 
 
御纂朱子全书卷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