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山东通志 卷十八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a 页 WYG0540-0242a.png
 钦定泗库全书
   山东通志卷十八
   河防
   治水之功详于禹贡而北载之高地顺其性而不
   使之湍悍则太史公数言为善发神禹之蕴矣河
   既南迁地益就下束之东注以卫漕渠缮完故堤
   增卑治薄惟贾让之下策是恃亦势所不得不然
   也然而武陟北岸防护维严尚有载之高地之遗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b 页 WYG0540-0242b.png
   意焉我
圣祖仁皇帝神明洞鉴
巡视周详屡
诏河臣示以修浚堤塞之法行所无事防于未然虽神禹
   复起无以易之矣东省濒河止曹单二邑何足多
   志而考之往籍历代河患皆齐鲁之所备经用是
   采辑特详以资考索但有补于蚁穴即无汨乎鲸
   波吁可不慎哉作河防志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a 页 WYG0540-0243a.png
 河防(治河诸书各有可采稍为次第俾易讨寻首河/源次禹迹次南北故渎次曹单堤防而仍以历)
 (朝之水事终之则履常观变之理具在是矣河与漕/为表里张秋治决独备著于保运之下而此从略者)
 (义本同条毋事复/举比而观之可也)
  河源
 河源古无所见禹贡导河止自积石汉使张骞持节
 道西域度玉门见二水交流发葱岭趋于阗汇盐泽
 伏流千里至积石而再出唐薛元鼎使吐蕃访河源
 得之于穆穆哩山然皆历岁月涉艰难而其所得不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b 页 WYG0540-0243b.png
 过如此世之论河源者又皆推本二家其说怪迂总
 其实皆非本真元至元十七年曾命都实为招讨使
 佩金虎符往求河源焉都实既受命是岁至河州州
 之东六十里有宁河驿驿西南六十里有山曰杀马
 关林麓穹隘举足寖高行一日至巅西去愈高四阅
 月始抵河源是冬还报并图其城传位置以闻其后
 翰林学士潘昂霄又从都实之弟库库楚得其说撰
 为河源志临川朱思本又从巴尔济苏家得帝师所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a 页 WYG0540-0243c.png
 藏梵字图书而以华文译之与昂霄所志互有详略
 今取二家之书考定其说有不同者附注于下按河
 源在土蕃朵甘斯西鄙有泉百馀泓沮洳散涣弗可
 逼视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
 鄂端诺尔鄂端译言星宿也(思本曰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马湖蛮部之)
 (正西三千馀里云南麓江宣抚司之西北一千五百/馀里帝师萨斯嘉地之西南二千馀里水从地涌出)
 (如井其井百馀东北流百馀/里汇为大泽曰鄂端诺尔)群流奔辏近五七里汇
 二巨泽译名鄂楞诺尔自西而东连属吞噬行一日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b 页 WYG0540-0243d.png
 迤逦东骛成川号齐必勒河又二三日水西南来名伊尔齐
 与齐必勒河合又三四日水南来名呼兰又水东南来
 名伊拉齐合流入齐必勒其流寖大始名黄河然水犹
 清人可涉(思本曰呼兰河源出自南山其地大山峻/岭绵亘千里水流五百馀里注伊尔齐河)
 (伊尔齐河源亦出自南山西/北流五百馀里始与黄河合)又一二日岐为八九股
 名伊逊鄂罗木译言九渡通广五七里可渡马又四五
 日水浑浊土人抱革囊骑过之聚落纠木干象舟傅
 髦革以济仅容两人自是两山峡束广可一里二里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a 页 WYG0540-0244a.png
 或半里其深叵测朵甘斯东北有大雪山名伊拉玛
 博啰其山最高译言腾格哩哈达即昆崙也山腹至
 顶皆雪冬夏不消土人言远年成冰时六月见之自
 八九股水至昆崙行二十日(思本曰自浑水东北流/二百馀里与和啰海图)
 (河合和啰海图河源自南山水正北偏西流八百馀/里与黄河合又东北流一百馀里过玛拉噶之地又)
 (正北流一百馀里乃折而西北流二百馀里又折而/正北流一百馀里又折而东流过昆崙山下番名伊)
 (拉玛博啰其山高峻非常山麓绵亘五百/馀里河随山足东流过萨斯嘉库济克特)河行昆崙
 南半日又四五日至地名库济及克特二地相属又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b 页 WYG0540-0244b.png
 三日地名哈喇伯勒齐尔四达之冲也多寇盗有官
 兵镇之近北二日河水过之(思本曰河过库德与伊萨沁/实巴萨沁河合伊实巴)
 (河源自铁豹岭之北正北流/凡五百馀里而与黄河合)昆崙以西人简少多处
 山南山皆不穹峻水亦散漫兽有髦牛野马狼狍羱
 羊之类其东山益高地亦渐下岸狭隘有狐可一跃
 而越之处行五六日有水西南来名纳琳哈喇译言细
 黄河也(思本曰哈喇河自白狗岭之北/水西北流五百馀里与黄河合)又两日水南
 来名奇尔穆苏二水合流入河(思本曰自哈喇河与/黄河合正北流二百)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a 页 WYG0540-0244c.png
 (馀里过鄂勒博站折而西北流经昆崙之北二百馀里/与奇尔穆苏河合奇尔穆苏河源自威茂州之西北)
 (岷山之北水北流即古当州境河州正北流合/四百馀里折而西北流又五百馀里与黄河)河水北
 行转西流过昆崙北一向东北流约行半月至贵德
 州有地名必齐勒始有州治官府州𨽻吐蕃等处宣
 慰司司治河州又四五日至积石州即禹贡积石五
 日至河州安乡关一日至达鲁坑东北行一日洮河
 水南来入河(思本曰自奇尔穆苏河与黄河合又西/北流与彭赞河合彭赞河源自彭赞山)
 (之西北水正西流七百馀里过扎萨克达实地与黄河/合折而西北流三百馀里又折而东北流过西宁州)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b 页 WYG0540-0244d.png
 (贵德州马岭凡八百馀里与邈水合邈水源自青唐东/宿军谷正东流五百馀里过阿勒巴站与黄河合又)
 (北流过土桥站古积石州来羌城廓州果密站界都/城凡五百馀里过河州与页彭河合页彭河源自西)
 (倾山之北水东北流凡五百馀里与黄河合又东北/流一百馀里过踏白城银川站与湟水浩亹河合湟)
 (水源自祁连山下正东流一千馀里注浩亹河浩亹/河源自删丹州之南删丹山下水东南流七百馀里)
 (注湟水然后与黄河合又东北流一百馀里与洮河/合洮河源自扬色岭北东北流过临洮府凡八百馀)
 (里与黄/河合)又一日至兰州过北卜渡至鸣沙河过应吉
 里州正东行至宁夏府南东行即东胜州𨽻大同路
 自发源至汉地南北涧溪细流旁贯莫知纪极山皆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a 页 WYG0540-0245a.png
  草石至积石方林木畅茂世言河九折彼地有二折
  盖奇尔穆苏及贵德必齐勒也(思本曰自洮水与河达/合又东北流过达勒)
  (地凡八百馀里过丰州西受降城折而正东流过达折/勒达地古天德军中受降城东受降城凡七百馀里)
  (而正南流过大同路云内州东胜州与黑河合黑河/源自渔阳岭之南水正西流凡五百馀里与黄河合)
  (又正南流过保德州葭州及兴州境又过临州凡一/千馀里与察纳河合察纳河源自古宥州东南流过)
  (陜西省绥德州凡七百馀里与黄河合又南流三百/里与延安河合延安河源自陜西芦子关乱山中南)
  (流三百馀里过延安府折而正东流三百里与黄河/合又南流三百里与汾河合汾河源自河东朔武州)
  (之南乱山中西南流过管州冀宁路汾州霍州晋宁/路绛州又西流至龙门凡一千二百馀里始与黄河)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b 页 WYG0540-0245b.png
  (合又南流二百里过河中府遇潼关与太华大山绵/亘水势不可复南乃折而东流大槩河源东北流所)
  (历皆西番地至兰州凡四千五百馀里始入中国又内/东北流过达勒达地凡二千五百馀里始入河东境)
  (又南流至河中凡一千八百馀里通计九千馀/里出元史地里志与津逮书所志详略稍异)
  按河源禹贡未详史记莫析元志参述旷邈难稽伏
  读
圣祖仁皇帝谕曰黄河之源出西宁外库尔坤山之东众
 泉流出沮洳涣散不可胜数望之灿如列星蒙古名鄂
 端塔拉西番名苏罗木译言星宿海也是为河源汇为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a 页 WYG0540-0245c.png
查灵鄂灵二湖东南行折北复东行由归德堡积石关
入兰州又
谕曰始訚图曰黄河自昆崙来凡九曲入于勃海每曲
千里河图以黄河九曲配上天权势距楼等九星谓二
曲在荒外七曲在中国又自积石以下分为四大折此
特举其大者言之耳朕自宁夏苏城登小舟顺流而下
至湖滩河所二十一日其险不可胜言河势之汹涌与
内地相同其性迁徙无定摄东则西岸涨摄西则东岸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b 页 WYG0540-0245d.png
涨沙滩洲渚随水变更互出错列又两涯或有高山大
谷纡徐盘折以挟束之河岂能直行千里乎如山西之
蒲坂古谓之河曲春秋秦人晋人战于河曲是也而太
原府又有河曲县舆地志云以河曲得名即潼关之河
亦正当其曲处唐人张祜潼关诗云地势遥尊岳河流
侧让关可證也而皆非千里一曲之处是知河之曲处
多矣水经注曰黄河千里一大曲百里一小曲庶几近
之史记曰黄河如带则当时河形正自折旋环抱也况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a 页 WYG0540-0246a.png
 自南徙以后自孟津而下久已非九曲之旧矣其随地
 回屈又何可胜数哉
圣谟垂示备悉源流溯河者可以得所折衷矣
  禹贡河道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以今舆地言之河自大积石山东北流径陜西西宁
  卫西南塞外至河州西七十里入塞又东北径州北
  合漓水又东北合洮水又东北径兰州西南湟水合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b 页 WYG0540-0246b.png
  浩亹水自西来注之又东北径州北又东北径金县
  北又东北径靖远卫北又东北径宁夏中卫南又东
  北经灵州所北折而北径宁夏卫东南又北径平罗
  所东又北径榆林卫西出塞径废丰州西折而东径
  三受降城南折而南径废胜州东入塞其东岸则平
  鲁县又南径府谷县东其东岸则河曲县保德州迤
  西径神木县南又南经葭州东其东岸则兴县又南
  径吴堡县东又南径绥德州东其东岸则临县永宁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a 页 WYG0540-0246c.png
 州宁乡县又南径清涧县东又南径延川县东又南
 径延长县东其东岸则石楼县永和县大宁县又南
 径宜川县东其东岸则吉州乡宁县又南至韩城县
 东北龙门山在焉其东岸则河津县(辽史龙门山石/壁对峙高数百)
 (尺望之若门徼外诸河及沙漠潦水皆于此/趋海雨则俄顷水踰千仞晴则清浅可涉)
南至于华阴
 河自韩城县龙门山南流与汾水合又南径合阳县
 东其东岸则荥河县临晋县又南径朝邑县东又南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b 页 WYG0540-0246d.png
 至华阴县东北与渭水合其东岸则蒲州又南径雷
 首山西至潼关卫北折而东是为河曲
东至于底柱
 河自潼关卫北折而东径阌乡县北又东经灵宝县
 北其北岸则芮城县又东径陜州北其北岸则平陆
 县又东过底柱(都穆曰底柱在陜州东五十里黄河/之中循河至三门集津三门者中曰)
 (神门南曰鬼门北曰人门水行其间声激如雷而鬼/门尤为险恶舟筏一入鲜有得脱三门之广约二十)
 (丈其东百五十步即底/柱崇约三丈周数丈)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a 页 WYG0540-0247a.png
又东至于孟津
 河水自陜州又东径渑池县北其北岸则垣曲县又
 东径新安县北又东径洛阳县北又东径孟津县北
 其北岸则济源县孟县
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河自孟津县北又东径巩县北洛水入焉其北岸则
 温县济水入焉又东径汜水县北又东径荥阳县北
 其北岸则武陟县沁水入焉又东径河阴县北又东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b 页 WYG0540-0247b.png
 径荥泽县北其北岸则获嘉县又东径原武县北又
 东径阳武县北又东径延津县北又东径胙城县北
 其北岸则新乡县汲县又东北至浚县西南古宿胥
 口大伾山在其东北其南岸则滑县
北过降水至于大陆
 河自浚县西南折而北历内黄汤阴安阳临漳魏县
 成安肥乡曲周平乡广宗至钜鹿县大陆泽在焉(吕/氏)
 (春秋赵有钜鹿又名广/阿泽在今邢赵二州界)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a 页 WYG0540-0247c.png
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河自钜鹿又北历南宫新河冀州束鹿深州衡水武
 邑武强阜城献县交河青县静海大城宝坻至于天
 津即古徒骇河之故道也徒骇以南则为太史河马
 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絜河钩盘河鬲津河同合
 为一大河由天津达滦州废石城县南又东过卢龙
 县南至碣石入于海自禹功告成之年下逮东周齐
 桓公之世九河亡其八枝后数十岁为定王五年己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b 页 WYG0540-0247d.png
 未当鲁宣公之七年而河遂东徙凡一千六百六十
 馀岁
  九河故道
 尔雅九河一曰徒骇二曰太史三曰马颊四曰覆釜
 五曰胡苏六曰简七曰絜八曰钩盘九曰鬲津郭璞
 注之矣李巡曰徒骇者禹疏九河以徒众起故曰徒
 骇太史者禹大使徒众通其水道故曰太史马颊者
 河势上广下狭状如马颊也覆釜者水中多渚往往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2a 页 WYG0540-0248a.png
 而处形如覆釜胡苏者其水下流故曰胡苏胡下也
 苏流也简大也河水简而大也絜言河水多山石治
 之苦絜絜若也钩盘言河水曲如钩屈折如盘也鬲
 津河水狭小可鬲以为津也孙炎曰徒骇禹疏九河
 用功虽广众惧不成故曰徒骇胡苏水流多散其馀
 同春秋纬宝乾图云移河为界在齐阗阏入流以自
 广尚书中候亦云齐桓之霸遏八流以自广郑氏据
 此文谓齐桓塞之塞其东流八枝并使归于徒骇也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2b 页 WYG0540-0248b.png
 又汉志王横言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
 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又唐孔颖达
 禹贡疏云汉成帝时河堤都尉许商上书曰古说九
 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县界
 中(成平今交河县东光即今/东光县鬲县今平原县)自鬲津以北至徒骇其
 间相去二百馀里是知九河所在徒骇最北鬲津最
 南盖徒骇是河之本道东出分为八枝也商上言三
 河下言三县则徒骇在成平胡苏在东光鬲津在鬲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3a 页 WYG0540-0248c.png
 县其馀不复知也尔雅九河之次从北而南既知三
 河之处则其馀六者太史马颊覆釜在东光之北成
 平之南简絜钩盘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也其河填
 塞时有故道今河间弓高以东(今阜/城县)至平原鬲津往
 往有其遗处按此则故道久湮未易确指惟鬲津最
 南本属鬲县而钩盘亦即在鬲县之北东省北境实
 濒此二河矣今两考其迹而鬲津较为有据云
 汉志鬲县以水得名即鬲津之所经也德州有鬲津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3b 页 WYG0540-0248d.png
 枯河东径陵县北(北接吴桥县界元和志鬲津枮河/南去将陵县二十里吴桥县志云)
 (古鬲津河在县南/里许亦名吴川)又东径德平县北(去县十五里北/接宁津县界)
 又东径乐陵县北(北接南皮县界寰宇记乐陵县有/鬲津枯河在县西三十里今县北)
 (为鬲津乡南皮县志鬲津/河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又东径庆云县南(金志无/棣县有)
 (鬲津河其故城在今县东元时为西无棣/县县东南二里有卧龙冈在鬲津河中)又东北径
 盐山县东南(盐山志云鬲津河/自庆云县北入境)又东北径海丰县西
 北(元为东/无棣县)又东北入海(勃海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东南接沾化北接盐山按之)
 (即今德州以东/北之老黄河也)汉有般县亦即钩盘之所经也故城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4a 页 WYG0540-0249a.png
  在德平县东北城南二十里有般河后汉初平二年
  公孙瓒破黄巾于槃河即此也近志陵县(县境有/般河店)
  平乐陵商河惠民阳信海丰(县境有/般河村)沾化县界中并
  称有钩盘河似属可据但既云鬲津最南不应钩盘
  又在鬲津之南金志云将陵县有钩盘河将陵故城
  在今陵县北五十里此为近之矣我
圣祖仁皇帝论曰九河故道汉唐宋诸家之说不一或谓
 在济南境内或谓远界永平而郦道元谓九河苞沦于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4b 页 WYG0540-0249b.png
 海以朕揆之其九河入海之处在今天津之直沽而九
 河故道不出沧景二三百里间也盖水性就下今南北
 之水以天津为尾闾地最洼下虽数千百年中或陵谷
 变迁而其高卑大势南北定位有必揆不可易者即以
 禹贡之文考之可以断矣禹贡曰至于大伾北过洚水
 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疏云大伾属魏郡黎阳洚水
 在信都大陆泽名夫黎阳今之浚县信都今之深州大
 陆泽在今之束鹿界而河间在浚县深州束鹿之北故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5a 页 WYG0540-0249c.png
曰又北也又九河既道疏云平原以北平原今德州境
言德州以上也汉书沟洫志许商云九河之名有徒骇
胡苏鬲津在成平东光鬲界中此三地今皆属河间杜
氏通典云钩盘在景马颊覆釜在赵郡景即景州赵郡
今涿易南古所谓燕南赵北也舆地记云简河在临津
金史地理志云南皮县有洁河太史河传志所载九河
故道之在河间境也又岂不彰明备著乎则天津为同
为逆河入海之道无疑矣河自周定王时已南徙九河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5b 页 WYG0540-0249d.png
故迹亦渐湮废后人不能深䆒地势多穿凿傅会其指
在济南者既失之过南其指在永平者又失之过北而
郑康成据纬书谓齐桓公填塞八河以拓疆界其说益
滋谬讹耳凡人读书能正据经文考以古今形势则诸
家之说自有折衷夫河间古郡称名已久其所以谓之
河间者以其在九河之间也顾名思义又可知矣(按长/河志)
 (曰欲明九河必先知其上游曰二渠曰洚水曰大陆/又知其下尾曰逆河曰碣石曰渤海史记禹酾二渠)
 (以引其河二渠一出贝邱其一则漯川也贝邱河自/王莽遂空俗谓之王莽河降水地理志降水在信都)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6a 页 WYG0540-0250a.png
 (县班固汉书以襄国为信都在大陆之南郦道元云/鬲般列于东北徒骇渎联漳绛按经考渎自安故目)
 (矣史记正义曰大陆泽在邢州及赵州界一名广阿/泽一名钜鹿泽逆河尚书传曰为一大河名逆河地)
 (理志勃海郡莽曰迎河在勃海之滨因以为名南皮/县有迎河亭师古曰言相迎受也碣石山海经曰碣)
 (石之山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郑氏引战国策注云/在常山九门郭璞云在辽西临渝太康地志以为乐)
 (浪遂城长城所起地理志云在右北平骊城虽数说/不同未定厥所其在骊城者谓之大碣石山亦景纯)
 (之所兼引矣诸说不/同附载之以俟识者)
  周定王五年至西汉末大河故渎
 水经河水(自遮害/亭南)又东右径滑台城又东北过黎阳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6b 页 WYG0540-0250b.png
 县南又东北径伍子胥庙南为长寿津(此即禹酾二/渠之北渎也)
 (俗名王/莽河)河水故渎东北径戚城西又径繁阳县故城
 东北径阴安县故城西又东北径昌乐县故城东又
 东北径平邑郭西又东北径元城县西北而至沙丘
 堰南分屯氏河出焉(大河故渎北出为屯氏河径馆/陶县东东经灵县北又东北径)
 (鄃县与鸣犊河合地理志曰河水自灵县别出为鸣/犊河其故渎又东北屯氏别河出焉别河自信成县)
 (城南东北至绎幕县南分为二渎其北渎东北至阳/信县故城北而东注于海南渎自平原城北首受大)
 (河故渎东出亦谓之䔍马河东北至阳信县故城南/东北入海屯氏别河故渎又东北径信成县张甲河)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7a 页 WYG0540-0250c.png
 (出焉张甲河北绝清河于广/宗县又东北至蓨县会清河)河水故渎东北径发千
 县故城西又屈径其北又南经贝邱县故城南又东
 径甘陵县故城南又东径平原县故城西而北绝屯
 氏三渎北径绎幕县故城东北西流径平原鬲县故
 城西又北径蓨县故城东又北径安陵县西自此合
 漳水复禹河故道又东北历浮阳参户平舒至章武
 入海以今舆地言之浚县馆陶堂邑清平清河博平
 高唐平原德州景州吴桥东光交河沧州青县静海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7b 页 WYG0540-0250d.png
 天津诸州县界中皆周定王五年至西汉末大河之
 所行也定王五年岁己未下逮王莽始建国三年辛
 未而北渎遂空凡六百七十二岁
  东汉后大河故渎
 水经河水东径铁邱南东北流径濮阳县北为濮阳
 津(郦注故城与卫县分水城北十/里有瓠河口有金堤有宣房塸)又东北径卫国县
 南又东径鄄城县北又东北径范县之秦亭西又东
 北径委粟津(大河之北即/东武阳县也)左会浮水故渎(澶渊即/繁渊也)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8a 页 WYG0540-0251a.png
 (亦谓之/浮水)东绝大河故渎又东北至东武阳县东入河
 又有漯水出焉又东北径东阿县北河水于范县东
 北流为仓亭津(东阿县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俗有阿井之名)又东北过
 茌平县西北径碻磝城西又东北径四渎津又东北
 过杨墟县东商河出焉河水又东径高唐县界又东
 北过高唐县故城西又北径张公城临侧河湄又北
 径平原县故城东又左径安德城东而北为鹿角津
 东北径般县乐陵朷乡厌次县南为厌次河又径漯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8b 页 WYG0540-0251b.png
 阴县故城北又东北漯沃津又东径千乘城北又东
 北径利县城北又东分为二水枝津东径甲下城南
 东南历马常坑注济又东北过甲下邑又东北入于
 海以今舆地言之滑县开州观城濮州范县朝城阳
 谷茌平禹城平原陵县德平乐陵商河惠民青城蒲
 台高苑博兴利津诸州县界中皆东汉以下大河之
 所行也
  唐五代大河故渎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9a 页 WYG0540-0251c.png
 唐制有河北道河南道其自大邳以东河北卫魏澶
 博德棣沧七州河南滑濮济齐淄五州皆濒河郡也
 今按元和志寰宇记所载各县界之黄河为铨次之
 (唐新旧二史五代史皆不/志河渠故以志记为铨次)黄河自汲县南胙城县北
 东北径灵昌县北(河在县/北十里)又东北径白马县北(河去/城二)
 (十/步)其北岸则黎阳县又东径顿邱县南(河在县南/三十里)
 东径清丰县南(河在县南/五十里)其南岸则濮阳县(河在县/北十五)
 (里/)又东径临黄县南(河在县南/三十六里)其南岸则鄄城县(河/在)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9b 页 WYG0540-0251d.png
 (县北二/十一里)又东北径朝城县东(河在县东/二十九里)又东径范县
 北其北岸则武水县(河在县南/二十二里)又东径阳谷县北(河/在)
 (县北/十里)其北岸则聊城县(河在县南/四十三里)又东径平阴县北
 (河在县/北十里)又东径长清县北(河在县北/五十五里)其北岸则平原
 县(河在县南/五十里)安德县(河在县南/十八里)又东径临邑县北(河/在)
 (县北七/十里)又东径临济县北(河在县北/八十里)又东北径邹平
 县西北(河在县西/北八十里)其北岸则商河县(河在县南/十八里)厌次
 县(河在县/南三里)自此以下有新旧二道旧东北径蒲台县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0a 页 WYG0540-0252a.png
 东(河在县东北七十三/里以上俱出元和志)景福后河自厌次县界决而
 东流径渤海县西北(河在县西/北六十里)又东北至无棣县东
 南(河在县东/南六十里)而东注于海(河东北流径马谷山东/入海以上俱出寰宇记)
 今舆地言之浚县清丰观城聊城平原陵县商河齐
 东惠民蒲台利津(南接滑县开州濮州范县阳谷茌/平平阴长清齐河济阳后徙径滨)
 (州海丰不入/蒲台利津)诸州县界中皆唐历五代以及宋初黄
 河之所行也自王莽始建国三年辛未河徙由千乘
 入海后五十九岁为后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庚午王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0b 页 WYG0540-0252b.png
 景治河功成下逮宋仁宗景祐元年甲戌有横陇之
 决又十四岁为庆历八年戊子复决于商胡而汉唐
 之河遂废凡九百七十七岁
  宋横陇决河故渎
 宋初河道与唐五代略同所谓京东故道也真宗景
 德元年河决澶州横陇埽(在今开/州东)寻复修塞景祐元
 年又决横陇遂为大河之经流今濮州东(河在州东/六十里)
 东平州西范县东(河在州西七十/里接范县界)阳谷县东南(河在/县东)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1a 页 WYG0540-0252c.png
 (南六/十里)东阿县北(河在县北六十里东径铜/城南又东北径杨刘南)长清县北
 (河在县北/五十五里)皆有黄河即横陇决河之所行也自长清
 而下(东北入/平原界)则与京东故道合矣庆历八年河又决
 澶州之商胡埽而横陇断流谓之横陇故道
  宋二股河故渎(商胡别𣲖/是为东流)
 宋韩贽言古大河即王莽河二股河出其东南自魏
 恩东至德沧入海二股河者啇胡决河之别𣲖即唐
 之马颊河故道也河自清丰县西南(元和志黄河在/县南五十里马)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1b 页 WYG0540-0252d.png
 (颊河首受河水即于县西南三十里六塔集与开/州接界处宋人谓之六塔河即马颊河之别名也)
 北过莘县西又北径堂邑县西又东北径博平县西
 北绝王莽河而北径清平县东又东北径夏津县东
 又东北径高唐县西北又东北径恩县南又东北与
 平原县分水又东北绝王莽河径陵县南(陵县今/之德州)
 东北合笃马河(水经注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渎东出亦通谓之)
 (笃马河汉志云笃马河/东北入海五百六十里)东北径西平昌故城北(元和志/云平昌)
 (县有马颊河在县南十里/久视二年开亦名新河)又东北径般县故城北(般/县)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2a 页 WYG0540-0253a.png
 (接今宁津境宁津志县南二十五/里有土河传即古之笃马河也)又东径乐陵县故
 城北(寰宇记马颊河在乐陵县东六十里从滳河县/北界来即笃马河也金志乐陵县有笃马河)
 又东北径阳信县故城南又东北入海(今之庆云海/丰皆古阳信)
 (县地庆云志云有马颊河自乐陵流入城东南注鬲/津河海丰志云钩盘北流在县西北三十里自庆云)
 (流入又东北径马谷山前抵土河口入海旧志云自/乐陵至县界有古黄河堤在县西三里绕城北至东)
 (北七里而止旧为大河所经/即宋东流由笃马河入海处)以今舆地言之二股河
 合马颊河东北至德平县合笃马河又东北径乐陵
 县合鬲津河至海丰县入海(海丰本无棣与乐陵俱/属沧州故韩贽云至德)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2b 页 WYG0540-0253b.png
 (沧入/海也)
  宋商胡决河故渎(是为/北流)
 宋大中祥符四年河决通利军合御河寻经塞治至
 庆历八年自澶州东北三十里商胡埽决北经清丰
 县西又北经南乐县又北至大名府东北合永济渠
 (即今/卫河)又东北径冠氏县西北又东北径馆陶县西又
 东北径临清县西又东北径宗城县东又东北径清
 河县东(县北一里有黄河/故道亦名黄路河)又东北径夏津县西北又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3a 页 WYG0540-0253c.png
 东北径武城县西又东北径枣强县西又东径将陵
 县北又东径蓨县南又东北径东光县西又东北径
 南皮县西又东北径清池县西而北与漳水合又东
 北径乾宁军东又东北径独流口又东至劈地口入
 于海以今舆地言之开州大名元城冠县馆陶邱县
 临清威县清河夏津武城枣强故城恩县德州吴桥
 景州东光南皮交河沧州青县静海天津诸州县界
 中皆宋时黄河北流之所经也商胡决后二十二岁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3b 页 WYG0540-0253d.png
 为神宗熙宁二年己酉导东流而北流闭又十二岁
 为元丰四年辛酉河复北流哲宗绍圣初又闭后数
 岁为元符二年己卯东流断绝河竟北流盖自仁宗
 及庆历八年戊子下逮金章宗明昌五年甲寅实宋
 光宗之绍熙五年而河决阳武出胙城南南北分流
 入海凡一百四十六岁
  金明昌河徙阳武故渎
 金章宗明昌五年河徙自阳武而东历延津封邱长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4a 页 WYG0540-0254a.png
 垣兰阳东明曹州濮州郓城范县诸州县界中至寿
 张注梁山泺分为二𣲖北𣲖由北清河入海今大清
 河自东平历东阿平阴长清齐河历城济阳齐东惠
 民青城滨州蒲台至利津县入海者是也南派由南
 清河入淮今会通河自东平历汶上嘉祥济宁会泗
 水至清河县入淮者是也河汇梁山泺分二派入南
 北清河自宋熙宁十年始寻经塞治至是复行其道
 而汲胙之流绝下逮元世祖至元间河又徙自新乡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4b 页 WYG0540-0254b.png
 出阳武之南凡九十馀岁
  元至元大河南徙经流
 元至元九年河决新乡县广盈仓岸盖河本在新乡
 阳武间也至元二十三年河决冲突河南郡县凡十
 五处二十五年汴梁路阳武等县河决二十二所是
 时河又徙出阳武县南而新乡之流绝按志铨次黄
 河自武陟县南东经荥泽县北(河在县/北十里)其北岸则获
 嘉县(河在县南/六十里)东径原武县南又东径阳武县南(河/在)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5a 页 WYG0540-0254c.png
 (县南十/五里)又东径延津县南(河在县南/五十里)又东径祥符县
 北(河在县北/四十里)其北岸则封邱县(河在县南/五十一里)又东径陈
 留县北(河在县北/三十里)又东径兰阳县北(河在县北/十五里)又东
 径仪封县北(河在县北二十里初与长垣东/明分水后徙出兰阳仪封之南)又东南
 径睢州北又东南径考城县北(河在县北三里贾鲁/河在县北三十里)
 又东南径商邱县北其北岸则曹县(河在县南/四十里)又东
 径虞城县北(河在县北/十五里)又东径夏邑县北(河在县北/二十二里)
 其北岸则单县(河在县南/四十里)又东径砀山县北(河在县/北三十)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5b 页 WYG0540-0254d.png
 (里/)又东径丰县南(河在县南/三十里)又东径沛县南其南岸
 则萧县(河在县北/五十里)又东径徐郡北(与泗/水合)又东南径灵
 璧县北(河在县北/百二十里)又东南径睢宁县北(河在县北/五十里)
 北岸则邳州(河在州/南二里)又东径宿迁县南(河在县/南四里)又东
 径桃源县北(河去县/百馀步)又东径安东县南(河在县/南二里)而入
 于海自金明昌甲寅之徙河大半入淮而北清河之
 流犹未绝也下逮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己丑会通
 河成于是始以一淮受全河之水凡九十五岁(自禹/迹以)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6a 页 WYG0540-0255a.png
 (下各河道俱/本禹贡锥指)
  曹单堤防
 曹单二县古无黄河自宋神宗熙宁十年河决澶州
 南徙会淮而河始经流其地俯临徐沛左翼独山倘
 蚁穴一穿惊涛奔注漫堤决口汎没田庐而漕渠亦
 虞中梗是以险工林立画地戒严运道民生诚倚堤
 为命者也(境内险要诸工曹县则史家楼戴家楼沈/家店铜奶奶庙后梁家堤头熊普庙陈家)
 (楼黄奶奶庙石香炉大王庙高家堤头单县则赵家/庄东邓家水口郑家堤等处皆为埽湾迎溜最险之)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6b 页 WYG0540-0255b.png
 (区所宜加/谨防禦焉)
 兖州府黄河同知一员(驻曹县望鲁集管辖曹单/黄河共长二百三十里)
 曹县黄河上自河南仪封县界起下至单县界瞧
 龙寺止计长一百六十里
 分防曹县县丞一员 主簿一员 巡检一员(驻安/陵镇)
 千总一员(驻芝麻庄雍/正六年添设) (额设堡房七十八座/堡夫九十名)
 (铺夫七十八名名曹单徭夫共一/河兵一百二十 千三百零八名)
 巡检分管堤工五十二里(内归并考城/县临河堤)上自仪封县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7a 页 WYG0540-0255c.png
 交界起下至戴家楼后止计长三十里又自戴家楼
 后起下至主簿分管交界高家庄后止计长二十二
 里
  临河堤(历年/岁修)
 大堤上自仪封县界起下至芝麻庄埽工迤西止长
 五百七十六丈(雍正五年加修内挑水坝护埽一十/六丈雍正三年创建芝麻庄埽坝长)
 (二百三十二丈雍正四/年岁修七年复筑复创)自芝麻庄坝尾起至月堤头
 止长一百九十六丈五尺(雍正六年加脩八/年复加帮南坦)自月堤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7b 页 WYG0540-0255d.png
 头起止吕家道口止长二百九十六丈(雍正七/年加修)自吕
 家道口起至七堡西止长七百二十五丈 自七堡
 西起至杨家道口止长三十丈(雍正九/年加修)自杨家道口
 起至火濠东止长九百三十四丈(雍正九/年加修)自火濠东
 起至流通集南道口止长二千一百二十五丈 自
 流通集南起至史家楼止长三百五十五丈(雍正九/年加修)
 自史家楼起至项家庄止长二千一百九十一丈六
 尺六寸(史家楼至沈家店一带地形洼下河流涨漾/势甚危险雍正九年总河朱藻加筑子堰镶)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8a 页 WYG0540-0256a.png
 (护防风以/弭水患)自项家庄起至沈家店止长一百六十丈
 (雍正八/年加脩)自沈家店起至冯家庄止长一百四十丈
 自冯家庄起至二十四堡止长一百五十九丈(雍正/八年)
 (加/脩)自二十四堡起至红山庙止长三百二十八丈
 自红山庙起至主簿分管界止长八百一十八丈(雍/正)
 (六年七年加修总红山庙有支河/掣溜侵齧堤根 河朱藻塞之)
  遥月各堤
 一谢家集后遥月堤长一千三百五十五丈(雍正六/年加修)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8b 页 WYG0540-0256b.png
 (四百五/十七丈)一徐家楼撑堤长二百五十一丈(雍正六/年加修)
 吕家庄后义民堤长八百五十丈 一王家楼东月
 堤长四百七十九丈 一吕家庄西格堤长二百八
 十丈 一吕家庄前月堤长三百二十丈 一塔儿
 湾西戗堤长一百三十丈 一关王庙前月堤长五
 百六十丈 一尹家林前月堤长四百七十五丈
 一唐家水口护堤长五百九十三丈 一龙王庙后
 撑堤长三百五十七丈 一崔家坝后月堤长三百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9a 页 WYG0540-0256c.png
 七十五丈 一宋家楼前月堤长五百五十丈 一
 杨家道口东月堤长六百五十五丈 一流通集后
 月堤长二千一百零一丈 一戴家楼东月堤长五
 百一十丈楼后月堤长二百七十丈 一沈家店月
 堤长八百四十五丈 一临庙集撑堤长三百一十
 丈 一青山集前月堤长一千一百四十一丈
 主簿分管堤工上自巡检分管交界高家庄后起下
 至县丞分管交界刘家楼西止共长六十四里(汛内/有陈)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29b 页 WYG0540-0256d.png
 (家楼黄奶奶庙/防风险工工段)
  临河堤(历年/岁修)
 大堤上自巡检司分管界起下至高家堤头止长二
 百四十九丈(雍正六/年加修)自高家堤头起至袁家林止长
 二百五十丈(雍正八/年加修)自袁家林起至李家塞止长四
 百丈 自李家寨前起至铜奶奶庙后止长三百四
 十八丈 自铜奶奶庙后起至刘家庄前止长二百
 三十八丈(即康熙九年所塞决/口雍正八年加修)自刘家庄前起至鱼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0a 页 WYG0540-0257a.png
 鳞堤止长一百五十丈(雍正八/年加修)自鱼鳞堤起至曹家
 庄西止长二百七十四丈 自曹家庄西起至侯家
 坝堤止长二百丈(雍正九/年加修)自侯家坝堤起至草楼前
 月堤止长四百七十丈 自草楼前月堤起至张家
 庄止长四百五十五丈 自张家庄南起至火神庙
 后废堤头止长三百七十三丈(雍正五/年加修)自火神庙后
 废堤头起至刘家楼止长七百八十八丈(雍正五/年加修)
 刘家楼后起至傅家堤头止长二百五丈(雍正七/年加修)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0b 页 WYG0540-0257b.png
 傅家堤头起至旧鱼鳞堤止长四百五丈(雍正七/年加修)
 魏家海大道口起至傅家楼前止长二百一丈(雍正/九年)
 (加/修)自傅家楼前起至王家庄前止长二百一十九丈
 (雍正八/年加修)自王家庄前起至张家庄前止长二百丈(雍/正)
 (九年/加修)自张家庄前起至梁家堤头止长一百八十五
 丈(雍正九/年加修)自梁家堤头起至曹巴庄庙前止长三百
 八十五丈 自曹巴庄庙前起至刘家庄前止长六
 百八十九丈 自刘家庄前起至回龙口止长四百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1a 页 WYG0540-0257c.png
 二十三丈五尺(雍正六/年加修)回龙缺口长一百三十三丈
 (雍正五/年加修)自回龙口起至熊普庙止长一千一百三十
 九丈 自熊普庙起至袁家庄前止长七百五丈
 自袁家庄前起至陈家道口止长二百四十丈(雍正/八年)
 (加/修)自陈家道口起至陈家窑止长二百丈 自陈家
 窑起至王家庄西止长一百五十丈(雍正八/年加修)自王家
 庄西起至废堤头止长三百八十二丈 自废堤头
 起至三十堡止长三百三十七丈(雍正五年加修防/内陈家楼岁修)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1b 页 WYG0540-0257d.png
 (风三百三/十七丈)自三十堡起至魏家庄止长一百六十三
 丈一尺 自魏家庄起至魏家楼止长五百七十丈
 四尺(雍正五年加修五内黄奶奶庙/岁修防风六百 十九丈五尺)自魏家楼前起
 至县丞分管界止长三百二十丈(雍正八/年加修)
  遥月各堤
 一铜奶奶庙后月堤长一千二百二十一丈遥月堤
 长三千一十九丈 一鱼鳞月堤长一千七十八丈
  一草楼集月堤长一千九百三十丈内有涵洞一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2a 页 WYG0540-0258a.png
 座 一温家庄旧月堤长九百九十五丈 一曹巴
 庙后月堤长三千四百三十丈 一回龙口后堤长
 一百七十丈 一陈家楼月堤长五百五十丈 一
 黄奶奶庙后月堤长一千一百六十七丈 一魏家
 楼前护堤长六百一十四丈
 县丞分管堤工四十四里上自主簿分管交界刘家
 楼东起下至单县交界止计长四十四里
  临河堤(历年/加修)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2b 页 WYG0540-0258b.png
 大堤上自主簿分管交界起至吴家堂止长一百六
 十五丈五尺 自吴家堂起至二堡东止长二百七
 十八丈 自二堡东起至孔家庄止长二百七十丈
 (雍正九/年加修)自孔家庄起至三堡止长一百五十丈(雍正/八年)
 (加/脩)自三堡起至越堤东止长八十丈 自越堤东起
 至四堡东止长二百八十丈(雍正八/年加修)自四堡东起至
 梁家楼东止长二百四十七丈(雍正八/年加修)自梁家楼东
 起至缪家庄前止长三百二十六丈 自缪家庄前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3a 页 WYG0540-0258c.png
 起至大王庙西堤坌止长三百四十丈 自大王庙
 西堤坌起至大王庙门前止长六十八丈 自大王
 庙前起至七堡南止长一百八十丈 自七堡南起
 至刘家井北止长二十五丈 自刘家井北起至赵
 家庄西止长二百一十五丈 自赵家庄西起至曾
 家楼前止长二百丈 自曾家楼前起至九堡东南
 袁家堤头止长三百二十三丈 自袁家堤头起至
 王家堤头止长六百二十五丈(雍正七/年加修)自王家堤头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3b 页 WYG0540-0258d.png
 起至韦家楼止长五百丈 自韦家楼起至施家庄
 止长五百二十四丈五尺 自施家庄起至十四堡
 止长三百六十丈(雍正九/年加修)自十四堡起至薛家庄止
 长一百二十五丈 自薛家庄起至邹家庄止长三
 百七十五丈 自邹家庄起至小大王庙止长二百
 丈 自小大王庙起至茅王寨止长九十丈 自茅
 王寨起至邵家潭西止长六百五丈 自邵家潭西
 起至邵家潭东止长七十五丈 自邵家潭东起至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4a 页 WYG0540-0259a.png
 马家潭止长四百六十丈 自马家潭起至二十堡
 止长一百六丈 自二十堡起至单县界牌止长一
 百九十二丈
  月护各堤
 一梁家楼后月堤长一千五百一十丈 一安家庄
 后月堤长一千一百二十二丈 一大王庙护堤长
 三百三十丈 一韦家楼后月堤长二千二百七十
 二丈 一孙家庄撑堤长三百三十丈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4b 页 WYG0540-0259b.png
 单县黄河 上自曹县界瞧龙寺起下至江南砀山
 县界止计长七十里
 分防单县主簿一员 把总一员(驻诸望坝雍正六/年添设 额设堡)
 (房三十三座铺夫六十七名城武/县协济铺夫二名 河兵八十名)
 主簿所管堤工上自曹县交界起下至江南砀山县
 交界止计长七十里(汛内有诸望/坝防风险工)
  临河堤(历年/加修)
 大堤上自曹县交界起至第一堡止长一百五十丈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5a 页 WYG0540-0259c.png
  自第一堡起至第二堡止长三百五十丈 自第
 二堡起至峨嵋殿止长三百七十丈 自峨嵋殿起
 至四堡西月堤头止长三百四十五丈 自四堡西
 月堤头起至李家楼月堤头止长四百四十二丈
 自李家楼后月堤头起至石家楼前月堤头止长五
 百六十丈 自石家楼前月堤头起至石家庙止长
 一百五十丈 自石家庙起至江家庄后石家道口
 止长四百丈 自江家庄石家道口起至郭家子堰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5b 页 WYG0540-0259d.png
 西头止长一百十四丈 自郭家子堰西头起至郭
 家堰防风埽尾止长三百九十五丈(内郭家堰抢修/防风三百三十)
 (七/丈)自郭家堰防风埽尾起至朱家堰西头止长五百
 七十丈(内朱家堰抢修/防风五百十丈)自朱家堰西头起至赵家庄
 后止长五百五十丈 自赵家庄后起至李家楼前
 止长三百六十一丈(雍正五/年加修)自李家楼前起至十四
 堡西戗堤止长一百三丈 自十四堡西起至三官
 庙止长三百五十丈(雍正七/年加修)自三官庙起至邓家水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6a 页 WYG0540-0260a.png
 口东止长一千一百七丈(雍正九/年加修)自邓家水口东起
 至郑家堤口止长三百七十丈 自郑家堤口起至
 白衣阁止长四百九十四丈 自白衣阁起至司家
 庄止长一百三十丈(雍正八/年加修)自司家庄后起至权家
 庄西止长八十七丈 自权家庄西起至二十二堡
 西止长四百五十丈 自二十二堡西起至姜家庄
 前止长七百八十丈 自姜家庄前起至杨家楼止
 长五百丈 自杨家楼起至二十七堡止长六百丈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6b 页 WYG0540-0260b.png
 自二十七堡起至诸望坝上头止长五百丈 自诸
 望坝上头起至坝东头止长二百丈(内岁修埽工长/一百七十六丈)
 自坝东头起至王家道口止长一百十丈(旧有支河/筑坝二道)
 (塞/之)自王家道口起至孔家楼止长五百丈 自孔家
 楼起至黑龙潭东止长六百五十丈 自黑龙潭东
 起至江南砀山县界止长三百三十五丈五尺
  月格各堤
 一三堡后月堤长四百四十四丈 一四堡后月堤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7a 页 WYG0540-0260c.png
 长六百五十二丈 一石老家月堤长六百一十丈
  一缕水堤自第一堡起至砀山交界止长五十四
 里 一九堡月堤长九百二十丈 一韩家庄斜格
 堤长三百五丈内有涵洞一座 一十四堡后格堤
 长三百九十丈内有涵洞一座 一孟老家月堤长
 三百三丈 一杨家楼月堤长一千二百一十丈
 一杨家庄月堤长六百七十丈 一诸望坝后月堤
 长六百九十八丈(雍正五年加修七年/增修后戗堤四百丈)一诸望坝后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7b 页 WYG0540-0260d.png
 小月堤长八十八丈(雍正六/年戗筑)一诸望坝东格堤长七
 十六丈五尺(雍正七/年戗筑)一孔家集西格堤长二百五十
 丈 一黑龙潭月堤长三百五丈
 曹单太行堤(明弘治十年都御史刘大夏所筑万历/九年巡抚都御史何起鸣增修亦名南)
 (长堤上自河南武涉直抵江南砀沛在曹县境自/芝麻庄起至马家潭东止长一百六十里在单县)
 (境自曹县界起至丰县界止长七十里向按/三里设一堡今以临河大堤为重旧制遂废)
  黄河水候
 宋河渠志黄河随时涨落故举物候为水势之名自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8a 页 WYG0540-0261a.png
 立春后东风解冻河边人候水初至凡一寸则夏秋
 当至一尺颇为信验故谓之信水(旧志以信水为清/明水每年清明日)
 (使者临河致祭立标水头侦报员役尅时更番觇候/水痕每添一寸则夏秋当至一尺谓之信水亦谓之)
 (清明/水)二月三月桃花始开冰泮雨积川流猥集波澜
 盛长谓之桃花水春末芜菁华开谓之菜华水四月
 末垄麦结秀擢芒变色谓之麦黄水(时则河中有山/蛆浮出渔人网)
 (得之以占高源涨水按鲖土人谓之山蛆上源山隙/潜生每重不过一觔明崇祯辛未浮河而下有重至)
 (五七觔者未/几荆隆口决)五月瓜实延蔓谓之瓜蔓水朔野之地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8b 页 WYG0540-0261b.png
 深山穷谷固阴冱寒冰坚晚泮逮乎盛夏消释方尽
 而沃荡山石水带矾腥并流于河故六月终旬后谓
 之矾山水七月菽豆方秀谓之豆华水八月菼薍华
 谓之荻苗水九月以重阳纪节谓之登高水(俗传九/月十七)
 (日为河伯生辰虽三秋旱乾是日/水必泛涨故堤工过此方庆无虞)十月水落安流复
 其故道谓之复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断冰杂流乘寒
 复结谓之蹙凌水水信有常率以为准非时暴涨谓
 之客水其水势凡移谼横注岸如刺毁谓之劄岸涨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9a 页 WYG0540-0261c.png
 溢踰防谓之抹岸埽岸故朽潜流漱其下谓之塌岸
 浪势旋激岸土上溃谓之沦捲水浸岸逆涨谓之上
 展顺涨谓之下展或水乍落直流之中忽屈曲横射
 谓之径䆗(音叫张衡西京赋/日望䆗窱以径廷)水猛骤移其将澄处望
 之明白谓之拽白亦谓之明滩湍怒略渟势稍汨起
 行舟值之多溺谓之荐浪水水退淤淀夏则胶土肥
 腴初秋则黄灭土颇为疏壤深秋则白灭土霜降后
 皆沙也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39b 页 WYG0540-0261d.png
  禹绩
 汉沟洫志禹堙洪水(尸子云古者龙门未开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之上大溢逆流)
 (无有丘阜高陵尽/皆灭之名曰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
 行乘舟泥行乘毳山行则梮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
 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然河菑之羡溢害中
 国也尤甚惟是为务故导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
 阴东下砥柱及盟津雒汭至于大伾于是禹以为河
 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酾二渠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0a 页 WYG0540-0262a.png
 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洚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
 同为迎河(史记作/逆河)入于渤海九川既疏九泽既陂诸
 夏乂安功施乎三代
  商周河徙(秦附/)
 商书序仲丁迁于嚣河亶甲居相祖乙圯于耿(亶甲/子圯)
 (于相迁于耿河/水所毁曰圯)盘庚迁于殷(治平略曰殷时河数圯/决至五迁都以避之不)
 (闻其有所堤塞犹/近循禹之迹故也)周谱定王五年河徙(蔡传云河/徙砱砾)
 事记周威烈王十三年晋河倾壅龙门至于底柱史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0b 页 WYG0540-0262b.png
 记秦始皇帝八年河鱼大上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
 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河沟即/鸿沟)汉沟洫志自禹之后
 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
 汝淮泗会(此黄河通淮泗/之始末纪何年)
  两汉治河
 汉书沟洫志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
 金堤(在东郡/白马界)于是东郡大兴卒塞之其后三十六岁
 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上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1a 页 WYG0540-0262c.png
 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侯田
 鼢为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
 水灾邑收入多鼢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
 以人力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
 为然是以久不复塞也自河决瓠子后二十馀岁岁
 因以数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上乃使汲仁郭昌发
 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上自临决河湛白马玉璧令
 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窴决河上既临河悼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1b 页 WYG0540-0262d.png
 功之不成作瓠子歌于是卒塞瓠子决口筑宫其上
 名曰宣防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
 复宁无水灾自塞宣防后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
 氏河东北经魏郡清河信都渤海入海广深与大河
 等故因其自然不堤塞也此开通后馆陶东北四五
 郡虽时小被水害而兖州以南六郡无水忧宣帝地
 节中光禄大夫郭昌使行河北曲三所水流之势皆
 邪直贝丘县恐水盛堤防不能禁乃各更穿渠直东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2a 页 WYG0540-0263a.png
 经东郡界中不令北曲渠通利百姓安之元帝永光
 五年河决清河灵鸣犊口而屯氏河绝成帝初清河
 都尉冯逡奏言郡承河下流与兖州东郡分水为界
 城郭所居尤卑下土壤轻脆易伤顷所以阔无大害
 者以屯氏河通两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灵鸣犊口
 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
 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盈溢灵鸣犊口在清河
 东界所在处下虽令通利犹不能为魏郡清河减损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2b 页 WYG0540-0263b.png
 水害禹非不爱民力以地形有势故穿九河今既灭
 难明屯氏河不流行七十馀年新绝未久其处易浚
 又其口所居高于以分杀水力道里便宜可复浚以
 助大河泄暴水备非常又地节时郭昌穿直渠后三
 岁河水更从故第二曲间北可六里复南合今其曲
 势复邪直贝丘百姓寒心宜复穿渠东行不豫修治
 北决病四五郡南决病十馀郡然后忧之晚矣事下
 丞相御史白博士许商治尚书善为算能度功用遣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3a 页 WYG0540-0263c.png
 行视之以为屯氏河盈溢所为方用度不足可且勿
 浚后三岁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泛滥兖豫入
 平原千乘济南凡灌四郡三十二县水居地十五万
 馀顷深者三丈坏败官亭室庐且四万所遣大司农
 非调调均钱谷河决所灌之郡谒者二人发河南以
 东漕船五百艘徙民避水居丘陵九万七千馀口河
 堤使者王延世使塞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
 石两船夹载而下之三十六日河堤成以五年为河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3b 页 WYG0540-0263d.png
 平元年赐延世爵关内侯后二岁河复决平原流入
 济南千乘所坏败者半建始时复遣王延世丞相史
 杨焉及将作大匠许商谏大夫乘马延年等作治六
 月乃成鸿嘉四年渤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县邑
 三十一败官亭民舍四万馀所河堤都尉许商与丞
 相史孙禁共行视图方略禁以为今河溢之害数倍
 于前决平原时今可决平原金堤间开通大河令入
 故笃马河至海五百馀里水道浚利又乾三郡水地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4a 页 WYG0540-0264a.png
 得美田且二十馀万顷足偿所开伤民田庐处又省
 吏卒治堤救水岁三万人以上许商以为古说九河
 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界中自
 鬲以北至徒骇间相去二百馀里今河虽数移徙不
 离此域孙禁所欲开者在九河南笃马河失水之迹
 处势平夷旱则淤绝水则为败不可许公卿皆从商
 言先是谷永以为河中国之经渎圣王兴则出图书
 王道废则竭绝今溃溢横流湮没陵阜异之大者也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4b 页 WYG0540-0264b.png
 修政以应之灾变自除是时李寻解光言议者常欲
 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
 水势河欲居之当稍自成川跳出沙土然后顺天心
 而图之必有成功而用财力寡于是遂止不塞哀帝
 初平当使领河堤奏言九河今皆窴灭按经义治水
 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河从魏郡以东北
 多溢决水迹难以分明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
 浚川疏河者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5a 页 WYG0540-0264c.png
 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
 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使秋水多
 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夫土之有川犹
 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岂
 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故曰善为川者决之使
 道善为民者宣之使言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
 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境赵魏濒山齐地
 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5b 页 WYG0540-0264d.png
 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
 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
 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
 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今堤
 防狭者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近黎阳南故大金堤
 从河西西北行至西山南头乃折东与东山相属民
 居金堤东为庐舍住十馀岁更起堤从东山南头直
 南与故大堤会又内黄界中有泽方数十里环之有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6a 页 WYG0540-0265a.png
 堤往十馀岁太守以赋民民今起庐舍其中此臣亲
 所见者也东郡白马故大堤亦复数重民皆居其间
 从黎阳北尽魏界故大堤去河远者数十里内亦数
 重此皆前世所排也河从河内北至黎阳为石堤激
 使东抵东郡平刚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黎阳观下又
 为石堤使东北抵东郡津北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魏
 郡昭阳又为石堤激使东北百馀里间河再西三东
 迫阸如此不得安息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6b 页 WYG0540-0265b.png
 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
 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难者将曰若如此败
 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昔大禹治水山
 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堕
 断天地之性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今濒河十郡
 治堤岁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如出数年治
 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
 神人各处其所而不相奸且以大汉方制万里岂其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7a 页 WYG0540-0265c.png
 与水争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
 故谓之上策乃若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
 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之法然亦救败术也难者将
 曰河水高于平地岁增堤防犹尚决溢不可以开渠
 臣窃按视遮害亭西十八里至淇水口乃有金堤高
 一丈自是东地稍下堤稍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往
 五六岁河水大盛增丈七尺坏黎阳南郭门入至堤
 下水未踰堤二尺所从堤上北望河高出民屋百姓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7b 页 WYG0540-0265d.png
 皆走上山水留十三日堤溃二所吏民塞之臣循堤
 上行视水势南七十馀里至淇口水适至堤半计出
 地上五尺所今可从淇口以东为石堤多张水门初
 元中遮害亭下河去堤足数十步至今四十馀岁适
 至堤足由是言之其地坚矣恐议者疑河大川难禁
 制荥阳漕渠足以卜之其水门但用木与土耳今据
 坚地作石堤势必完安冀州渠首尽当仰此水门治
 渠非穿地也但为东方一堤北行三百馀里入漳水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8a 页 WYG0540-0266a.png
 中其西因山足高地诸渠皆往往股引取之旱则开
 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通渠
 有三利不通有三害民常罢于救水半失作业水行
 地上凑润上彻民则病湿气木皆立枯卤不生谷决
 溢有败为鱼鳖食此三害也若有渠溉则盐卤下隰
 填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粳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
 转漕舟船之便此三利也今濒河堤吏卒郡数千人
 伐买薪石之费岁数千万足以通渠成水门又民利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8b 页 WYG0540-0266b.png
 其灌溉相率治渠虽劳不罢民田适治河堤亦成此
 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若乃
 缮完故堤增卑培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
 也王莽时徵能治河者以百数其大略异者长水校
 尉平陵关并言河决率常于平原东郡左右其地形
 下而土疏恶闻禹治水时本空此地以为水猥盛则
 放溢少稍自索虽时易处犹不能离此上古难识近
 察秦汉以来河决曹卫之域其南北不过百八十里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9a 页 WYG0540-0266c.png
 者可空此地勿以为官亭民室而已大司马史长安
 张戎言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水
 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今西方诸郡以至京师
 东行民皆引河渭山川水灌田春夏乾燥少水时也
 故使河流迟贮淤而稍浅雨多水暴至则溢决而国
 家数堤塞之稍益高于平地犹筑垣而居水也可各
 顺从其性毋复灌溉则百川流行水道自利无溢决
 之害矣御史临淮韩牧以为可略于禹贡九河处穿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49b 页 WYG0540-0266d.png
 之总不能为九但为四五宜有益大司空掾王横(琅/琊)
 (人/)言河入渤海地高于韩牧所欲穿处往者天尝连
 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寖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
 海所渐矣禹之行河水本随西山下东北去周谱云
 定王五年河徙则今所行非禹之所穿也又秦攻魏
 决河灌其都决处遂大不可复补宜却徙完平处更
 开空使缘西山足乘高地而东北入海乃无水灾王
 莽时但崇空语无施行者后汉书云初平帝时河汴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0a 页 WYG0540-0267a.png
 决坏未及得修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宜改修
 堤防以安百姓光武即为发卒方营河功而浚仪令
 乐俊复上言新被兵革民不堪命宜更议其事光武
 遂止后汴渠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水中
 兖豫百姓怨嗟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有荐乐浪王
 景能治水者乃引见景问以理水形便景陈其利害
 应对敏给帝善之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
 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馀里景乃商度地势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0b 页 WYG0540-0267b.png
 凿山阜破砥碛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
 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遗漏之患明年夏四月
 汴渠成行幸荥阳巡行河渠诏曰自汴渠决败六十
 馀岁加顷年以来雨小不时汴流东侵日月益甚水
 门故处皆在河中漭瀁广溢莫测圻岸荡荡极望不
 知纲纪今兖豫之人多被水患乃云县官不先人急
 好兴他役又或以为河流入汴幽冀蒙利故曰左堤
 强则右堤伤左右俱强则下方伤宜任水势所之使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1a 页 WYG0540-0267c.png
 人随高而处公家息壅塞之费百姓无陷溺之患议
 者不同南北异论朕不知所经久而不决今既筑堤
 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陶邱之北渐就
 壤坟故荐嘉玉洁牲以礼河神东过洛汭叹禹之绩
 今五土之宜反其正色滨渠下田赋与贫人无令豪
 右得图其利庶继世宗瓠子之作(治河略曰嗣是河/入千乘而德棣之)
 (河又播为八故水有所泄而力分偶合于/禹功盖自东汉讫唐不至横决如异时矣)
  晋唐五代治河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1b 页 WYG0540-0267d.png
 晋书武帝泰始七年六月河洛伊沁皆溢(华峤奏浚/河渠循禹)
 (之迹置都水/官事多施行)唐书高宗永徽五年十月齐州黄河溢
 武后长寿二年五月棣州河溢坏居民二千馀家元
 宗开元十年六月博州棣州河决文宗太和三年夏
 河决坏棣州城宣宗大中十二年大水汎兖青郓而
 沧地积卑杜中立自按行引御水入之毛河东注海
 州无水灾昭宗景福二年河徙从勃海北至无棣县
 入海昭宗乾宁三年夏四月河涨将毁滑州朱全忠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2a 页 WYG0540-0268a.png
 决为二河夹城而来为害更甚后梁贞明四年梁将
 谢彦章攻杨刘决河水以限晋兵瀰漫数里为曹濮
 患后唐庄宗同光二年秋七月唐发兵塞梁所决河
 未几复坏后晋主重贵开运元年夏四月滑州河决
 浸汴曹单濮郓五州之境诏大发丁夫塞之后周世
 宗显德元年冬十一月周河堤成河自杨刘至于博
 州百二十里连年东溃分为二𣲖汇为大泽瀰漫数
 百里又东北环古堤而出灌齐棣淄诸州堙没田庐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2b 页 WYG0540-0268b.png
 久不能塞至是遣李谷按视堤塞役徒六万三十日
 而毕四年夏四月周疏汴水入五丈河自是齐鲁舟
 楫皆达于大梁六年夏六月决原武周发近县民夫
 塞之
  宋代治河
 自周显德初河大决东平之杨刘宰相李谷监治自
 阳谷抵张秋以遏之水患稍息然决河不复故道离
 而为赤河宋太祖乾德二年诏民治遥堤以禦冲注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3a 页 WYG0540-0268c.png
 之患其后赤河决东平之竹村七州之地复罹水灾
 三年秋开封府言河决阳武又孟州水涨坏中潬桥
 梁澶郓亦言河决诏发州兵治之开宝五年诏缘河州
 县课民树榆柳以为河防五月河大决濮阳又决阳武
 遣颍州团练使曹翰护其役翰至河上亲督工徒未
 几决河皆塞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河大涨蹙清河凌
 郓州城将陷塞其门诏承旨刘吉驰往固之八年五
 月大决滑州韩村泛澶濮曹济诸州坏民田庐东南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3b 页 WYG0540-0268d.png
 流至彭城界入于淮诏发丁夫塞之堤久不成帝遣
 枢密直学士张齐贤乘传诣白马津用太牢加璧以
 祭十二月决河塞真宗咸平三年五月河决郓州王
 陵埽浮钜野入淮泗水迫州城命使率丁男二万人
 塞之始赤河决拥济泗郓州城中常苦水患诏徙城
 于东南汶阳乡之高原大中祥符四年棣州决聂家
 口(邑志作聂索/今有聂索桥)五年又决李家湾环城数十里民舍
 多坏徙城于商河河势高民舍踰丈明年乃诏徙州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4a 页 WYG0540-0269a.png
 城于阳信之八方寺天禧三年六月滑州河溢历澶
 濮曹郓注梁山泺合清水古汴渠东入于淮发兵夫
 治之仁宗天圣六年八月河决澶州之王楚埽明道
 二年徙朝城县于杜婆村废郓州之王桥渡淄川之
 临河镇以避水景祐元年七月河决澶州横陇埽庆
 历元年诏权停修决河自此久不复塞八年六月河
 决商胡埽皇祐元年三月河合永济渠注乾宁军(河/改)
 (北/流)二年七月河复决馆陶县之郭固四年正月塞郭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4b 页 WYG0540-0269b.png
 固而河势犹壅殿中丞李仲昌请开六塔以披其势
 (自澶州商胡河穿六/塔渠入横陇故道)至和元年遣使行度二年学士
 欧阳修上议曰臣闻河本泥沙无不淤之理淤常先
 下流下流淤高水行渐拥乃决上流之低处此势之
 常也夫避高就下水之本性故河流既弃之道自古
 难复初天禧中河出京东水行于今所谓故道者水
 既淤涩乃决天台埽寻塞而复故道未几又决于滑
 州南龙门埽其后数年又塞而复故道已而又决王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5a 页 WYG0540-0269c.png
 楚埽所决差小与故道分流然而故道之水终以壅
 淤故又于横陇大决是则决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
 不能力复所复不久终必决于上流者由故道淤而
 水不能行故也今河之势负三决之虞复故道上流
 必决开六塔上流亦决河之下流若不浚使入海则
 上流亦决臣请选知水利之臣就其下流求入海路
 而浚之不然下流梗涩则终虞上决为害无涯愿下
 臣议裁取其当焉章再上时宰相富弼尤主仲昌议不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5b 页 WYG0540-0269d.png
 省嘉祐元年四月朔塞商胡北流入六塔河不能容
 是夕复决溺兵夫漂刍藁不可胜计修河官皆谪仲
 昌流英州由是议者久不复论河事五年河流派别
 于魏之第六埽曰二股河其广二百尺自二股河行
 一百三十里至魏恩德博之境曰四界河首七月都
 转运使韩贽言四界首古大河所经即沟洫志所谓
 平原金堤开通大河入笃马河至海者也浚之支分
 河流入金赤河为利可必商胡决河自魏至于恩冀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6a 页 WYG0540-0270a.png
 乾宁入于海今二股河自魏恩东至于德沧入于海
 分而为二则上流不壅可以无决溢之患乃上四界
 首二股河图七年七月河决大名第五埽英宗治平
 元年命都水监浚二股五股河以纾恩冀之患神宗
 熙宁元年六月河溢恩州乌拦堤又决冀州枣强埽
 北注瀛都水监李立之请于恩冀深瀛等州创生堤
 三百六十七里以禦河都水监丞宋昌言奏谓庆历
 八年商胡北流于今二十馀年自澶州下至乾宁军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6b 页 WYG0540-0270b.png
 创堤千有馀里公私劳扰近岁冀州而下河道梗塞
 上下埽屡危今枣强抹岸冲夺故道虽创新堤终非
 久计愿相六塔旧口并二股河导使东流徐塞北流
 诏翰林学士司马光内侍张茂则乘传度视明年光
 入对请如昌言策于二股之西置上约擗水令东俟
 东流渐深北流渐浅即塞北流放出御河胡卢河下
 舒恩冀深瀛以西之患初商胡决河自魏之北至恩
 冀乾宁入于海是谓北流二股河自魏恩东至于德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7a 页 WYG0540-0270c.png
 沧入于海是谓东流时议者多不同帝用昌言说置
 上约留守韩琦颇疑修二股疏请选近臣速至河所
 与外官合议王安石以为可治六月命司马光都大
 提举修二股河七月二股河通快北流稍自闭水官
 张巩奏塞北流诏光等复往视光言巩等欲塞二股
 北流臣恐劳费未易或幸而可塞则东流浅狭堤防
 未全必致决溢是移恩冀深瀛之患于沧德等州也
 不若俟三二年东流益深阔堤防稍固北流渐浅薪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7b 页 WYG0540-0270d.png
 刍有备塞之便时二股河东流及六分巩等因欲闭
 断北流帝意向之王安石以光议屡不合言于帝乃
 独遣茂则茂则奏二股河东倾已及八分北流止二
 分戊申北流闭时北流既塞河自其南四十里许家
 港东决流汎滥大名恩德沧永静五州军境熙宁四
 年七月北京新堤第四第五埽决漂溺馆陶永济清
 阳以北八月河溢澶州曹村十月溢卫州王供时新
 堤凡六埽而决者二下属恩冀贯御河奔冲为一帝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8a 页 WYG0540-0271a.png
 忧之茂则等谓二股河地最下而旧防可因今堙塞
 者才三十馀里若度河之湍浚而逆之又存清水镇
 河以析其势则悍者可回决者可塞十二月今开修
 二股河上流并修第五埽决口五年四月二股河成
 决口亦塞是时北流闭已数年水或横决散漫常虞
 壅遏六年十月外监丞王令图献议于北京第五埽
 等处开修直河使大河还二股故道乃命范子渊等
 领其事开直河深八尺又疏浚二股及清水镇河凡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8b 页 WYG0540-0271b.png
 退背鱼肋河则塞之七年都水监丞刘璯言自开直
 河闭鱼肋水势增涨行流湍急渐塌河岸而许家港
 清水镇河极浅漫几于不流宜闭清水镇河筑缕河
 堤一道以遏涨水使大河复循故道从之十年七月
 河复溢卫州王供及汲县上下埽怀州黄沁滑州韩
 村乙丑遂大决于澶州曹村澶渊北流断绝河南徙
 东汇于梁山泺分为二派一会南清河入于淮一会
 北清河入于海凡灌郡县四十五而濮齐郓徐尤甚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9a 页 WYG0540-0271c.png
 遣使修闭元丰元年四月决口塞诏改曹村埽曰灵
 平五月新堤成闭口断流河复归北三年七月澶州
 孙村陈埽及大吴小吴埽决诏速修闭四年四月小
 吴埽复大决自澶注入御河恩州危甚六月戊午诏
 东流已填淤不可复将来更不修闭小吴决口候见
 大河归纳应合修立堤防令李立之经画以闻九月
 用立之言分立东西两堤五十九埽五年六月河溢
 北京内黄埽七月决大吴埽以纾灵平下埽危急八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59b 页 WYG0540-0271d.png
 月河决郑州原武埽入利津阳武沟刁马河归纳梁
 山泺诏大治之元丰八年时小吴之决既未塞十月
 又决大名之小张口河北诸郡皆被水灾知澶州王
 今图议浚迎阳埽旧河又于孙村金堤置约复故道
 转运使范子奇仍请于大吴北岸修进锯牙擗约河
 势于是回东流之议起元祐元年诏秘书监张问相
 度河北水事十月以王令图领都水同问行河问言
 臣至滑州决口相视迎阳埽至大小吴水势低下旧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0a 页 WYG0540-0272a.png
 河淤仰故道难复请于南乐大名埽开直河并签河
 分水势入孙村口以解北京向下水患令图亦以为
 然于是减水河之议复起三月令图死以王孝先代
 领都水亦请如令图议时知枢密院事安焘深以东
 流为是两疏请回河王岩叟亦言望早决河议太师
 文彦博侍郎吕大防皆主其说二年六月诏黄河未
 复故道终为河北之患王孝先等所议已尝兴复不
 可中罢宜接续工料向去决要回复故道三省枢密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0b 页 WYG0540-0272b.png
 院速与商议施行右相范纯仁言圣人有三宝曰慈
 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盖天下大势惟人君所向群
 下竞趋如川流山摧小失其道非一言一力可回故
 居上者不可不谨也今圣意已有所向而为天下先
 矣乞谕执政前日降出文字却且进入免希合之臣
 妄测圣意轻举大役尚书王存胡宗愈等亦言乞望
 选公正近臣及忠实内侍覆行按视审度可否兴工
 未晚已三省枢密奏事延和殿文彦博吕大防安焘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1a 页 WYG0540-0272c.png
 等谓河不东则失中国之险为契丹之利范纯仁王
 存胡宗愈则以虚费劳民为忧纯仁又画四不可之
 说存宗愈亦奏请详酌于是收回诏书户部侍郎苏
 辙疏言今回河大议虽寝然闻议者固执明岁开河
 分水之策今小吴决口入地已深而孙村所开丈尺
 有限不独不能回河亦必不能分水况黄河之性急
 则通流缓则淤淀既无东西皆急之势安有两河并
 行之理总使两河并行未免各立堤防其费又倍矣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1b 页 WYG0540-0272d.png
 愿亟回收买梢草指挥来岁勿调开河兵役中书舍
 人曾肇亦言之先是遣范百禄等行视东西二河至
 是亦以为东流高仰北流顺下决不可回修减水河
 有害无利四年正月诏罢回河及修减水河四月尚
 书省言大河东流为中国之要险自大吴决后由界
 河入海不惟淤坏塘泺兼浊水入界河向去浅淀则
 河必北流若河尾直注北界入海则中国全失险阻
 之限不可不为深虑百禄等言臣等熟观河流形势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2a 页 WYG0540-0273a.png
 乃知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自河出
 大吴一向就下冲入界河两岸日渐开阔连底成空
 趋海甚迅塘泺有通辽之名无禦辽之实商胡之决
 即已淀淤今四十二年迄无边警亦无人言以为深
 忧窃谓大河安流合禹迹界河向去只有深阔河尾
 安得直注北界且河遇平壤滩漫行流稍迟则泥沙
 淤淀若趋深走下湍激奔腾惟有刮除无由淤积不
 致上烦圣虑是时吴安持与李伟力主东流伟奏乞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2b 页 WYG0540-0273b.png
 复置修河司从之五年二月始修开减水河旋以旱
 暵权罢回河大役八月复以伟言诏吴安持与伟按
 视措置九月中丞苏辙言修河若不罢李伟若不去
 河水终不得顺流河朔生灵终不得安居乞速罢修
 河司及检举六年四月敕窜李伟七年三月以赵称
 权河北转运使十月又以大河东流赐李伟复任八
 年二月奉旨北流软堰并依都水监所奏苏辙谓东
 流本人力所开辟止百馀步冬月河流断绝改软堰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3a 页 WYG0540-0273c.png
 可为今北流是大河正溜比之东流何止数倍见今
 河水行流不绝软堰何由能立盖水官欲以软堰为
 名实作硬堰阴为回河之计耳不宜复从赵称亦疏
 请俟涨水伏槽观大河之势以治东流北流五月水
 官卒请进梁村上下约束狭河门既涉涨水遂壅而
 溃南犯德清西决内黄东淤梁村北出阚村宗城决
 口复行魏店北流因淤遂断河水四出坏东郡汴梁
 十二月监察御史郭知章言大河宜闭北行东乞下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3b 页 WYG0540-0273d.png
 都水监相度于是吴安持复兼领都水即建言已堰
 断魏店刺字向下北流一枝断绝乞塞梁村口缕张
 包口开清丰口以东鸡爪河分杀水势时范纯仁苏
 辙以为不可七月广武埽危急诏都水使者王宗望
 急往救护十月王宗望言奉诏凡九月自阚村下至
 栲栳堤七节河门并皆闭塞筑金堤七十里尽障北
 流东还故道以除河患又自阚村下至海口补筑新
 旧堤防疏浚河道之淤浅者虽盛夏涨潦不至壅决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4a 页 WYG0540-0274a.png
 望付史官纪成绩具析修闭北流部役官等功力等
 第以闻元符二年二月李伟言相度大小河门乘此
 水势衰弱并先修闭又乞于澶州之南大河身内开
 小河一道以待涨水并从之六月河决内黄口东流
 遂断绝八月诏大河水势十分北流责州县共力救
 护堤岸三月以张商英为龙图待制兼提举河事商
 英陈五事一曰行古沙河口二曰复平恩四埽三曰
 引大河自古漳河浮河入海四曰筑御河西堤而开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4b 页 WYG0540-0274b.png
 东堤之积五曰开木门口泄徒骇河东流大要欲随
 地势疏浚入海四月河决苏村七月诏商英毋治河
 止釐本职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春尚书省言自去夏
 苏村涨水后来全河漫流今已淤高三四尺宜立西
 堤诏都水使者鲁君贶经度之于是右正言任伯雨
 奏河流浑浊泥沙相半流行既久迤逦淤淀则久而
 必决者势不能变也或北而东或东而北亦安可以
 人力制哉为今之策止宜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拦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5a 页 WYG0540-0274c.png
 水势使不至大段漫流风闻近日议者又有献东流
 之计设若兴工公私徒耗殆非利民之举实自困之
 道也崇宁四年二月修苏村等处运粮河堤为正堤
 以支涨水是岁大河安流政和四年十一月都水使
 者孟昌龄献议导河大伾可置永远浮桥朝廷喜而
 从之五年置提举修系永桥所六月降德音于河北
 京东京西路又诏浮桥属浚州者赐名天成桥属滑
 州者赐名圣功桥御制桥铭磨崖刻之重和三年十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5b 页 WYG0540-0274d.png
 一月河决清河埽是岁水坏天成圣功桥官吏行罚
 有差(宋时河渠东流北流皆经涉/东省兹节采河渠志备考)
 宋本纪高宗建炎二年冬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
 阻金兵
  金元治河
 金河渠志世宗大定八年六月河决李固渡水溃曹
 州城分流于单州之境九年正月遣都水监梁肃往
 视之肃言新河水六分旧河水四分今著塞新河则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6a 页 WYG0540-0275a.png
 二水复合为一如遇涨溢南决则害于南京北决则
 山东河北皆被其害不若李固南筑堤以防决溢为
 便上从之十一年河决王村南京孟卫州界多被其
 害十二年正月检视官言水东南行其势甚大可自
 河阴广武山循河而东至原武阳武东明等县孟卫
 等州增筑堤岸诏遣大府少监张九思等监护工作
 二十年河决卫州及延津京东埽瀰漫至于归德府
 检视官言河水因今秋霖潦暴涨遂失故道势益南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6b 页 WYG0540-0275b.png
 行乃自卫州埽下接归德府南北两岸增筑堤以捍
 湍怒二十六年八月河决卫州堤坏其城泛滥及大
 名遣户部尚书刘玮从宜规画(刘玮往塞河或谓天/灾流行非人力所能)
 (禦惟当徙民以避其冲玮曰不然天生五材递相休/王今河决者土不胜水也俟秋冬之交水势稍杀以)
 (渐兴筑庶几可塞明年/春功役齐举河乃复)二十七年以御史台言以南
 京归德河南河中四府所属十六州长贰皆提举河
 防事四十四县令佐皆管勾河防事(其在今东省者/有曹州济阴滕)
 (州单州单父濮阳济州嘉祥金乡郓城十处金列传/河决曹濮间濒水者多垫溺朝廷遣康元弼往视相)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7a 页 WYG0540-0275c.png
 (其地如盎而城在盎中水易为害请命/于朝以徙之卒改筑于北原曹人赖焉)二十九年正
 月河决于曹州小堤之北章宗明昌四年六月河决
 卫州魏德沧皆被害五年三月都水监言拟于北岸
 潘村疏决依旧分作两清河入梁山故道北清河两
 岸素有小堤不完复当作大堤尚书省谓以黄河之
 水势若于潘村决注则山东州县膏腴之地及诸盐
 场必被沦溺设使脩筑坏堤而又吞纳不尽工役至
 重虚困山东之民非徙无益而又害之也遂寝其议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7b 页 WYG0540-0275d.png
 八月河决阳武故道灌封丘而东历长垣兰阳东明
 曹州濮州郓城范县诸州县界中至寿张注梁山泺
 分为二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南派由南清河入淮
 命权户部侍郎鄂屯忠孝等修治河防(自此黄河南/徙汲胙之流)
 (遂/绝)高霖言黄河为民害者皆以河流曲折逢狭隘故
 致湍决按水经当疏其扼塞行所无事今若开鸡瓜
 河以杀其势可免数埽之劳从之
 元史世祖至元九年七月卫辉路新乡县广盈仓南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8a 页 WYG0540-0276a.png
 河北岸决委都水监丞马良弼与本路官同诣相视
 差丁夫并力修完之(是年新乡广盈仓南河北岸决/五十馀步寻又决一百八十三)
 (步其后河徙自原武出阳武南/而新乡之流径绝 河渠志)二十三年十月河决
 开封祥符陈留杞太康通许鄢陵扶沟洧川尉氏阳
 武延津中牟原武睢州十五处调南京民夫分筑堤
 防(本/纪)二十五年五月汴梁路阳武县诸处河决二十
 二所漂荡麦禾房舍委宣慰司督本路差夫修治(河/渠)
 (志/)武宗至大二年七月河决归德府境又决汴梁之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8b 页 WYG0540-0276b.png
 封丘(本/纪)泰定帝元年七月奉元朝邑县曹州楚丘县
 开州濮阳县河溢二年三月修曹州济阴县河堤(本/纪)
 文宗至顺元年六月河决大名路长垣东明二县没
 民田(时济阴县新旧三/堤俱决并工筑之)三年十月楚丘县河堤坏发
 民丁修之顺帝至正三年五月河决白茅口四年正
 月河决曹州雇夫筑之(本/纪)是年五月大雨二十馀日
 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
 决金堤并沿河郡邑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9a 页 WYG0540-0276c.png
 丰沛定陶楚丘城武以至曹州东明钜野郓城嘉祥
 汶上任城等处皆罹水患水势北侵安山沿入会通
 运河延袤济南河间将坏两漕司盐场妨国计甚重
 朝廷遣使体量仍访求治河方略(河渠/志)八年正月河
 决陷济宁路二月诏济宁郓城立行都水监以贾鲁
 为都水监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里备得要
 害为图上进二策会迁右司郎中议未定(贾鲁/传)九年
 五月白茅河东注沛县遂成巨浸(本/纪)是年冬托克托既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69b 页 WYG0540-0276d.png
 复为丞相慨然有志于事功论及河决即言于帝请
 躬任其事帝嘉纳之乃命集群臣议廷中而言人人
 殊唯都漕运使贾鲁昌言必当治先是鲁尝为山东
 道奉使宣抚首领官循行被水都邑具得修捍成策
 后又为都水使者奉旨诣河上相视验状为图以二
 策进献一议修筑北堤以制横溃其用功省一议疏
 塞并举挽河使东行以复故道其功费甚大及是复
 以二策对托克托韪其后策于是遣工部尚书成遵与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0a 页 WYG0540-0277a.png
 大司农图噜行视河议具疏塞之方以闻遵等自济
 濮汴梁大名行数千里掘井以量地之高下测岸以
 究水之浅深博采舆论以谓河之故道断不可复且
 曰山东连歉民不聊生若聚二十万众于此地恐他
 日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时托克托先入鲁言及遵等
 议自辰至酉论辨终莫能入明日执政谓遵曰修河
 之役丞相意已定且有人任其责公勿多言幸为两
 可之议遵曰腕可断议不可易遂出遵为河间都转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0b 页 WYG0540-0277b.png
 运使议定乃荐鲁于帝大称旨十一年四月下诏中
 外命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
 银印发汴梁大名十有三路民十五万人庐州等戌
 十有八翼军二万人供役一切从事大小军民咸禀
 节度便宜兴缮是月二十二日鸠工七月疏凿成八
 月决水故河九月舟楫通行十一月水土工毕诸埽
 诸堤成河乃复故道南汇于淮又东入于海帝遣贵
 臣报祭河伯召鲁还京师论功超拜荣禄大夫集贤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1a 页 WYG0540-0277c.png
 大学士其宣力诸臣迁赏有差赐丞相托克托世袭达
 尔罕之号特命翰林学士承旨欧阳玄制河平碑文
 以旌劳绩玄既为河平之碑又自以为司马迁班固
 记河渠沟洫仅载治水之道不言其方使后世任斯
 事者无所考则乃从鲁访问方略及询过客质吏牍
 作至正河防记欲使来世罹河患者按而求之其言
 曰治河一也有疏有浚有塞三者异焉酾河之流因
 而𨗳之谓之疏去河之淤因而深之谓之浚抑河之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1b 页 WYG0540-0277d.png
 暴因而扼之谓之塞疏浚之别有四曰生地曰故道
 曰河身曰减水河生地有直有纡因直而凿之可就
 故道故道有高有卑高者平之以趋卑高卑相就则
 高不壅卑不潴虑夫壅生溃潴生堙也河身者水虽
 通行身有广狭狭难受水水益悍故狭者以计辟之
 广难为岸岸善崩故广者以计禦之减水河者水放
 旷则以制其狂水隳突则以杀其怒治堤一也有创
 筑修筑补筑之名有刺水堤有截河堤有护岸堤有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2a 页 WYG0540-0278a.png
 缕水堤有石船堤治埽一也有岸埽水埽有龙尾拦
 头马头等埽其为埽台及推卷牵制薶挂之法有用
 土用石用铁用草用木用杙用絙之方塞河一也有
 缺口有豁口有龙口缺口者已成川豁口者旧常为
 水所豁水退则口下于堤水涨则溢出于口龙口者
 水之所会自新河入故道之潨也此外不能悉书因
 其用功之次第而就述于其下焉其浚故道深广不
 等通长二百八十里百五十四步而强功始自白茅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2b 页 WYG0540-0278b.png
 长百八十里继自黄陵岗至南白茅辟生地十里口
 初受广百八十步深二丈有二尺以下渟广百步高
 下不等相折深二丈及泉曰停曰折者用古算法因
 此推彼知其势之低昂相准折而取匀停也南白茅
 至刘庄村接入故道十里通折垦广八十步深九尺
 刘庄至专固百有二里二百八十步通折停广六十
 步深五尺专固至黄堌垦生地八里面广百步底广
 九十步高下相折深丈有五尺黄固至哈济口长五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3a 页 WYG0540-0278c.png
 十一里八十步相折停广垦六十步深五尺乃浚凹
 里减水河通长九十八里百五十四步凹里村缺河
 口生地长三里四十步面广六十步底广四十步深
 一丈四尺自凹里生地以下旧河身至张赞店长八
 十二里五十四步上三十六里垦广二十步深五尺
 中三十五里垦广二十八步深五尺下十里二百四
 十步垦广二十六步深五尺张赞店至杨青村接入
 故道垦生地十有三里六十步面广六十步底广四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3b 页 WYG0540-0278d.png
 十步深一丈四尺其塞专固缺口脩堤三重并补筑
 凹里减水河南岸豁口通长二十里三百十有七步
 其创筑河口前第一重西堤南北长三百三十步面
 广二十五步底广三十三步树置桩橛实以土牛草
 苇杂稍相兼高丈有三尺堤前置龙尾大埽言龙尾
 者伐大树连稍系之堤旁随水上下以破齧岸浪者
 也筑第二重正堤并补两端旧堤通长十有一里三
 百步缺口正堤长四里两堤相接旧堤置桩堵闭河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4a 页 WYG0540-0279a.png
 身长百四十五步用土牛草苇稍土相兼脩筑底广
 三十步脩高二丈其岸上土工修筑者长三里二百
 十有五步有奇高广不等通高一丈五尺补筑旧
 堤者长七里三百步表里倍薄七步增卑六尺计高一
 丈筑第三重东后堤并接脩旧堤高广不等通长八
 里补筑凹里减水河南岸豁口四处置桩木草土相
 兼长四十七步于是堤塞黄陵全河水中及岸上修
 堤长三十六里百三十六步其修大堤刺水者二长十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4b 页 WYG0540-0279b.png
 有四里七十步其西复作大堤刺水者一长十有二
 里百三十步内创筑岸上土堤西北起李八宅西堤
 东南至旧河岸长十里百五十步颠广四步趾广三
 之高丈有五尺仍筑旧河岸至入水堤长四百三十
 步趾广二十步颠杀其六之一接修入水两岸埽堤
 并行作西埽者夏人水工徵自灵武作东埽者汉人
 水工徵自近畿其法以竹络实以小石每埽不等以
 蒲苇绵腰索径寸许者从铺广可一二十步长可二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5a 页 WYG0540-0279c.png
 三十步又以曳埽索绹径三寸或四寸长二百馀尺
 者衡铺之相间复以竹苇麻𥣻大繂长三百尺者为
 管心索就系绵腰索之端于其上以草数千束多至
 万馀匀布厚铺于绵腰索之上櫜而纳之丁夫数千
 以足踏实推卷稍高即以水工二人立其上而号于
 众众声力举用小大推梯推卷成埽高下长短不等
 大者高二丈小者不下丈馀又用大索或互为腰索
 转致河滨选健丁操管心索顺埽台立踏或挂之台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5b 页 WYG0540-0279d.png
 中铁猫大橛之上以渐缒之下水埽后掘地为渠陷
 管心索渠中以散草厚覆筑之以土其上复以土牛
 杂草小埽稍土多寡厚薄先后随宜脩叠为埽台务
 使牵制上下缜密坚壮互为犄角埽不动摇日力不
 足火以继之积累既毕复施前法卷埽以压先下之
 埽量水浅深制埽厚薄叠之多至四埽而止两埽之
 间置竹络高二丈或三丈围四丈五尺实以小石土牛
 既满系以竹缆其两旁并埽密下大桩就以竹络上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6a 页 WYG0540-0280a.png
 大竹腰索系于桩上东西两埽及其中竹络之上以
 草土等物筑为埽台约长五十步或百步再下埽即
 以竹索或麻索长八百尺或五百尺者一二杂厕其
 馀管心索之间俟埽入水之后其馀管心索如前薶
 挂随以管心长索远置五七十步之外或铁猫或大
 桩曳而系之通管束累日所下之埽再以草土等物
 通修成堤又以龙尾大埽密挂于护堤大桩分析水
 势其堤长二百七十步北广四十二步中广五十五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6b 页 WYG0540-0280b.png
 步南广四十二步自颠至趾通高三丈八尺其截河
 大堤高广不等长十有九里百七十七步其在黄陵
 北岸者长十里四十一步筑岸上土堤西北起东西
 故堤东南至河口长七里九十七步颠广六步趾倍
 之而强二步高丈有五尺接脩入水施土牛小埽稍
 草杂土多寡厚薄随宜修叠及下竹络安大桩系龙
 尾埽如前两堤法唯脩叠埽台增用白阑小石并埽
 上及前游修埽堤一长百馀步直抵龙口稍北拦头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7a 页 WYG0540-0280c.png
 三埽并行埽大堤广与刺水二堤不同通前列四埽
 间以竹络成一大堤长二百八十步北广百一十步
 其颠至水面高有五尺水面至泽腹高二丈五尺
 通高三丈五尺中流广八十步其颠至水面高丈有
 五尺水面至泽腹高五丈五尺通高七丈并创筑缕
 水横堤一东起北截河大堤西抵西刺水大堤又一
 堤东起中刺水大堤西抵西刺水大堤通长二里四
 十二步亦颠广四步趾三之高丈有二尺修黄陵南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7b 页 WYG0540-0280d.png
 岸长九里百六十步内创岸土堤东北起新补白茅
 故堤西南至旧河口高广不等长八里二百五十步
 乃入水作石船大堤盖由是秋八月二十九日乙巳
 道故河流先所修北岸西中刺水及截河三堤犹短
 约水尚少力未足恃决河势大南北广四百馀步中
 流深三丈馀益以秋涨水多故河十之八两河争流
 近故河口水刷岸北行洄漩湍激难以下埽且埽行
 或迟恐水尽涌入决河因淤故河前功遂隳鲁乃精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8a 页 WYG0540-0281a.png
 思障水入故河之方以九月七日癸丑逆流排大船
 二十七艘前后连以大桅或长桩用大麻索竹絙绞
 缚缀为方舟又用大麻索竹絙周船身缴绕上下令
 牢不可破乃以铁猫于上流硾之水中又以竹絙绝
 长七八百尺者系两岸大橛上每絙或硾二舟或三
 舟使不得下船腹略铺散草满贮小石以合子板钉
 合之复以埽密布合子板上或二重或三重以大麻
 索缚之急复缚横木三道于头桅皆以索维之用竹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8b 页 WYG0540-0281b.png
 编笆夹以草石立之桅前约长丈馀名曰水帘桅复
 以木榰柱使帘不偃仆然后选水工便捷者每船各
 二人执斧凿立船首尾岸上搥鼓为号鼓鸣一时齐
 凿须臾舟穴水入舟沉遏决河水怒溢故河水暴增
 即重树水帘令后复布小埽土牛白阑长稍杂以草
 土等物随宜填垛以继之石船下诣实地出水基址
 渐高复卷大埽以压之前船势略定寻用前法沉馀
 船以竟后功昏晓百刻役夫分番任劳无少间断船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9a 页 WYG0540-0281c.png
 堤之后草埽三道并举中置竹络盛石并埽置桩系
 缆四埽及络一如修北截水堤之法第以中流水深
 数丈用物之多施功之大数倍他堤船堤距北岸才
 四五十步势迫东河流峻若自天降深浅叵测于是
 先卷下大埽约高二丈者或四或五始出水面修至
 河口一二十步用工尤艰薄龙口喧豗猛疾势撼埽
 基陷裂欹倾俄远故所观者股弁众议腾沸以为难
 合然势不容已鲁神色不动机解捷出进官吏工徒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79b 页 WYG0540-0281d.png
 十馀万人日加奖谕辞旨垦至众皆感激赴工十一
 月十一日丁巳龙口遂合决河绝流故道复通又于
 堤前通卷拦头埽各一道多者或三或四前埽出水
 管心大索系前埽硾后拦头埽之后后埽管心大索
 亦系小埽硾前拦头埽之前后先羁縻以锢其势又
 于所交索上及两埽之间压以小石白阑土牛草土
 相半厚薄多寡相势措置埽堤之后自南岸复修一
 堤抵已闭之龙口长二百七十步船堤四道成堤用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0a 页 WYG0540-0282a.png
 农家场圃之具曰辘轴者穴石立木如比栉薶前埽
 之旁每步置一辘轴以横木贯其后又穴石以径二
 寸馀麻索贯之系横木上密挂龙尾大埽使夏秋潦
 水冬春凌𥱼不得肆力于岸此堤接北岸截河大堤
 长二百七十步南广百二十步颠至水面高丈有七
 尺水面至泽腹高四丈二尺中流广八十步颠至水
 面高丈有五尺水面至泽腹高五丈五尺通高七丈
 仍治南岸护堤埽一道通长百三十步南岸护岸马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0b 页 WYG0540-0282b.png
 头埽三道通长九十五步脩筑北岸堤防高广不等
 通长二百五十四里七十一步白茅河口至板城补
 筑旧堤长二十五里二百八十五步曹州板城至英
 贤村等处高广不等长一百三十三里二百步稍冈
 至砀山县增倍旧堤长八十五里二十步归德府哈
 只口至徐州路三百馀里脩完缺口一百七处高广
 不等积修计三里二百五十六步亦思刺店缕水月
 堤高广不等长六里三十步其用物之凡桩木大者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1a 页 WYG0540-0282c.png
 二万七千榆柳杂稍六十六万六千带稍连根株者
 三千六百藁秸蒲苇杂草以束计者七百三十三万
 五千有奇竹竿六十二万五千苇席十有七万二千
 小石二千艘绳索大小不等五万七千所沈大船百
 有二十铁缆三十有二铁猫三百三十有四竹篦以
 觔计者十有五万硾石三千块铁钻万四千二百有
 奇大钉三万三千二百三十有二其馀若木龙蚕椽
 木麦楷扶桩铁叉铁吊枝麻搭火钩汲水贮水等具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1b 页 WYG0540-0282d.png
 皆有成数官吏俸给军民衣粮工钱医药祭祀赈恤
 驿置马乘及运竹水沈船渡船下桩等工铁石竹木
 绳索等匠佣赀兼以和买民地为河并应用杂物等
 价通计中统钞百八十四万五千六百三十六锭有
 奇鲁尝有言水工之功视土工之功为难中流之功
 视河滨之功为难决河口视中流又难北岸之功视
 南岸为难用物之效草虽至柔柔能狎水水渍之生
 泥泥与草并力重如碇然维持夹辅缆索之功实多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2a 页 WYG0540-0283a.png
 盖由鲁习知河事故其功之所就如此元之言曰是
 役也朝廷不惜重费不吝高爵为民辟害托克托能体
 上意不惮焦劳不恤浮议为国拯民鲁能竭其心思
 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不惜劬瘁不畏讥评
 以报君相知人之明宜悉书之使职史氏者有所考
 證也(贾鲁治河自黄陵冈南达白茅放于黄堌哈只/等口又自黄陵西至阳青村合于故道凡二百)
 (八十里有奇以黄河故道自虞城以下萧县以下夏/邑以北砀山 南由新集历丁家口马牧集韩家道)
 (口司家道口牛黄堌赵家圈至萧县蓟门/出小浮桥此贾鲁所复故道见河防一览)十六年八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2b 页 WYG0540-0283b.png
 月黄河决山东大水(本/纪)十九年九月济州任城县河
 决二十三年七月河决东平寿张县二十五年秋东
 平须城东阿平阴三县河决小流口达于清河二十
 六年二月河北徙泛东明曹濮下及济宁(俱五/行志)
  明代治河
 明太祖洪武元年河决曹州从双河口入鱼台(河防/一览)
 (道时戴村未坝汶水由坎河入东平注海运/ 阻大将军徐达开塌场口入于泗以通运)二十四
 年河决原武淤安山(实录封河决原武之黑阳山东/经开 城北五里又南行至项)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3a 页 WYG0540-0283c.png
 (城经颍州颍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而故道遂游)成祖永乐九年三月浚
 河南黄河故道时河水累决为患遣工部侍郎张信
 往视信言祥符县鱼王口至中滦二十馀里有旧黄
 河岸与今河面平浚而通之俾循故道则水势可杀
 诏发民丁命侍郎金纯等相度开浚时工部尚书宋
 礼督工开会通河遂命礼兼董之七月讫工自是河
 循故道与会通河会(实/录)是年宋礼加浚会通河用老
 人白英计改从南旺分水遏汶北合漳卫遏泗南入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3b 页 WYG0540-0283d.png
 沂淮(河防一览通按续文献通考云永乐十年宋礼/言臣视会 河至魏家湾与土河相连宜于彼)
 (开二小河以泄于土河复视德州城西北亦可开小/河一道自卫河岸东北至旧黄河一十三里令开通)
 (泄水入旧黄河至海丰县大沽河入海凡四百五十/七里以免漫衍之患诏于秋成后为之又河防一览)
 (云时侍郎金纯从汴城金龙口下达塌场口筑堤导/河经二洪南入淮漕则此时乃分导河流一入会通)
 (北流一入淮泗南流也又实录云永乐十年九月工/部主事蔺芳言中湾分导河流新筑护岸埽座用蒲)
 (绳泥草不能经久请用木编成大囤若拦圈然置之/水中以桩木钉之中实以石却以横木贯于桩表牵)
 (筑堤上则水可以/杀堤可以固从之)英宗正统二年十月濮州范县黄
 河溢决命勘实修筑三年八月邳州河决田禾渰没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4a 页 WYG0540-0284a.png
 山东鱼台金乡嘉祥尤甚九月济宁州东平州各奏
 河溢命随宜修筑十年九月河决金龙口阳谷堤张
 家黑龙庙口上命山东三司亟修完之(实/录)十二年七
 月河决张秋沙湾入海寻决荥泽入淮命工部尚书
 石璞治之(续文献/通考)十三年七月河决河南八柳树口
 漫流山东曹州濮州抵东昌坏沙湾等堤伤民田庐
 无算诏发工修筑命工部侍郎王永和视其事(实录/ 时)
 (黄河决为二派一自荥泽县南流入项城县界一自/新乡县八柳树北流经延津封邱入张秋运河闫若)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4b 页 WYG0540-0284b.png
 (璩曰禹于帝尧八十载癸亥告成功河自右碣口入/于海碣石山在今永平府昌黎县后一千六百七十)
 (六年为周定王五年己未周谱曰河徙水经注曰河/徙故渎并不言所在惟汉地理志魏郡邺县下注云)
 (故大河东北入海此河入海之一变也邺县在今彰/德府临漳县西逮汉武帝元封二年壬申既塞宣房)
 (后宣帝地节二年壬子前此四十一年间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至章武入海章武城在今)
 (河间府盐山县西北此河入海又一变也宋史河渠/志神宗熙宁十年丁巳七月乙丑河大决于澶州曹)
 (村澶渊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分/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海北)
 (清河济水故道南清河即今泗水为淮安府清河县/之清口至此又一变矣明洪武二十四年河全入于)
 (淮而故道遂淤虽永乐九年辛卯复疏入故道而正/统十三年戊辰终合并于淮为河入海之又一变所)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5a 页 WYG0540-0284c.png
 (谓四渎至是仅有二渎气/运使然非人力所能为也)景泰四年河决张秋久治
 无功命副都御史徐有贞治之有贞乃更作九堰八
 闸以制水势复于开封府金龙口铜瓦厢等处开渠
 二十里引河水东北入运河(明会典荥自正统十三/年河溢 阳县自开封)
 (府北经曹濮二州阳谷县以入运河至兖州沙湾之/东决大洪口诸水从之入海至是始命官塞之逮景)
 (泰七年始塞沙湾之决而/张秋运道复完事详漕运)英宗天顺五年七月黄河
 溢决开封府城(实录在明初黄河在封邱后徙康王/马头 城北三十里复有二支河一)
 (由沙门注运河一由金龙口达徐吕二洪入海正统/戊辰决荥泽转趋城南并流入淮旧河支河俱湮景)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5b 页 WYG0540-0284d.png
 (泰癸酉因水逼城命筑堤四十馀里复以水溃至是/河水暴至土城既决砖城亦圯庐舍湮没不可胜纪)
 (卫是年河自武陟入原武而/ 辉之获嘉县河流遂绝)宪宗成化十四年七月
 河决延津西奡村泛溢七十馀里又明年徙之县南
 (河南通志而河自延津县南/徙入封邱 延津遂无河矣)孝宗弘治二年五月河
 决原武支流为三一决封丘金龙口漫祥符下曹濮
 冲张秋长堤一出中牟下尉氏一泛滥仪封考城归
 德入于宿(河防/一览)九月命户部侍郎白昂修治河道遂
 塞金龙口于荥泽开渠导河由陈颍至寿州达于淮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6a 页 WYG0540-0285a.png
 又筑渠堰于徐兖瀛沧之间以杀河势(北河续记/事详漕运)
 年七月复决金龙口溃黄陵冈再犯张秋命侍郎陈
 政督治之弗绩(河防一览河宋元以来河与淮水合/流由南清 入海所经之境迁徙不)
 (常是时汴梁东南旧道淤浅河流北徙合于沁水势/益奔放河南之兰阳考城山东之曹县郓城等处俱)
 (被湮没直逼张/秋有妨运道)六年命右副都御史刘大夏平江伯
 陈锐修治决河一浚孙家渡口开新河导水南行由
 中牟至颍州东入于淮一浚四府营淤河由陈留至
 归德分为二派一由宿迁小河口入淮一由亳州涡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6b 页 WYG0540-0285b.png
 河入淮分土命工始塞张秋八年正月筑塞黄陵冈
 及荆隆等口七处复修建长堤二月工成诏改张秋
 为平安镇(河防一览事详漕运南金章宗明昌五年/河决阳武故堤一由 清河入淮元世祖)
 (至元中河徙出阳武县南新乡之流绝二十六年会/通河成北流渐微至是筑断黄陵冈支渠河流不复)
 (分注张秋遂以一/淮受全河之水矣)十三年六月河决李家桥杨家等
 口淤塞马水河河水横流曹单被害(时河南议挑马/水河身使下济)
 (运河曹县知县邹鲁请修长堤以捍水议闻先后委/官修浚堤高一丈五尺基三丈五尺顶一丈二尺自)
 (武家口起至马良集止计一/百五十里见山东旧通志)十七年五月徐州小浮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7a 页 WYG0540-0285c.png
 桥河水乾涸淮安总兵官郭鋐奏请疏浚诏巡抚漕
 运等官查勘处置(实录寿按明初黄河决派一出荥/阳至 州入淮一出祥符至怀远)
 (入淮一出长垣至阳谷入漕一出归德至宿迁入漕/一出仪封由新集赵家圈经萧县北至徐州小浮桥)
 (入漕此黄河经徐之始也徐地/土脉坚致有铜帮铁底之目)武宗正德四年九月
 河溢皮狐营决曹县之温家口冯家口等处又北徙
 至仪封县小宋集而决冲黄陵冈埽坝溢入贾鲁河
 败张家口等处缕水小堤循运河大堤东南行而贾
 鲁河下流淤塞亦出张家口合而南注遂决杨家口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7b 页 WYG0540-0285d.png
 径曹单二县城下直趋丰沛命工部侍郎李镗治之
 (实录年黄河自弘治七年修理后尚在清河口入淮/十八 北徙三百里至宿迁县小河口正德三年又)
 (北徙三百里至徐州小浮桥是年六月又北徙一百/二十里至沛县飞云桥俱入漕河因单丰二县河窄)
 (水溢决黄陵冈尚家等口九月又决曹/县梁靖等口直抵单县二邑被患甚重)五年九月李
 镗请自大名府三春柳村起至沛县飞云桥止筑堤
 共长三百一十里以防河北徙从之(实/录)八年七月河
 决曹县以西天仙庙孙家口二处从曹县城北东行
 曹单居民被害益甚(河防/一览)十年四月河决曹县焦家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8a 页 WYG0540-0286a.png
 潭(邑/志)十二年河溢城武县坏城郭田庐命官修浚(明/会)
 (典/)十四年五月山东巡按朱裳奏城武单县二城为
 河所圯乞相地改迁从之世宗嘉靖五年黄河上流
 骤溢东北至沛县庙道口截运河注鸡鸣台口入昭
 阳湖汶泗南下之水从而东而河之出飞云桥者漫
 而北泥沙填淤亘数十里管河官力浚之仅通舟楫
 (明会/典)六年河决曹单城武杨家口梁靖口冲入鸡鸣
 台刑部尚书胡世宁言河自入沛以来南分二道入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8b 页 WYG0540-0286b.png
 淮其东南一道并东分五道皆入漕以入淮(南分二/道一出)
 (汴城西荥泽经中牟陈颍至寿州入淮一出汴城东/祥符经陈留亳州至怀远入淮其东南一道自归德)
 (宿州经虹县睢宁至宿迁出其东分五道一自长垣/曹郓至阳谷出一自曹州双河口至鱼台塌场口出)
 (一自仪封归德至徐州小浮桥出一由沛县南飞云/桥出一由徐沛之中境山北溜沟出六路皆出漕河)
 (而总南/入于淮)今诸道皆塞惟沛县一道仅存合则势大河
 狭不能容纳故溢出丰沛徐为患今宜因故道而分
 其势其在沛西荥泽近开孙家渡至寿州一道宜
 长浚以分其上流自沛东南出怀远宿迁二道及正东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9a 页 WYG0540-0286c.png
 小浮桥溜沟二道各宜择其利便者开浚一道以分
 其下流或修城武以南废堤至曹单之黄德贺堌杨
 明等集接至沛县之北庙道口筑堤塞决以防其北
 流此治河之急务也诏会议举行(实/录)七年河决淤庙
 道口三十馀里河道御史盛应期奏开赵皮寨白河
 一带以杀河势导之亳泗归宿以入淮别开昭阳湖
 左新湖一百四十馀里以通漕垂成谤兴诏罢役夺
 职(全河/备考)八年河出飞云桥北徙鱼台谷亭(续文献/通考)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89b 页 WYG0540-0286d.png
 年六月河决曹县胡村寺分道入运(实录东河决胡/村寺 冲开一)
 (道东南至本县贾家坝入古迹黄河由归德丁家道/口至徐州小浮桥入运又自胡村寺东北冲开一道)
 (分二支东南支经虞城县至砀山县合古迹黄河出/徐州东北支经单长堤至鱼台县漫为坡水傍谷亭)
 (入/运)十三年河复淤庙道口命都御史刘天和浚治之
 是年河决赵皮寨入淮忽自河南夏邑县大丘回村
 等集冲数口转向东北流经萧县出徐州小浮桥下
 济二洪赵皮寨口寻塞(河防/一览)十四年刘天和奏请于
 曹县梁靖口东行坌河口添筑压口缕水堤于曹县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0a 页 WYG0540-0287a.png
 八里湾起至单县侯家林止接筑长堤各一道从之
 (明会典下天和以沿河堤防断续横斜因上自河南/之原武 迄曹单沛于河北岸七八百里间择诸堤)
 (去河最远且大者及去河稍远者各一道内缺者补/完薄者帮厚低者增高断绝者连接创筑务俾七八)
 (百里间均有坚厚大堤二重苟/非异常之水北岸可保无虞矣)二十五年河决曹县
 溢入城武金乡鱼台单县漂溺甚众(明会/典)二十六
 年七月河决曹县城池漂没(实/录)二十七年河决段家
 口三十六年河决原武湮曹县城决开北大堤由城武
 金乡入运(邑/志)三十七年河淤新集趋段家口析为六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0b 页 WYG0540-0287b.png
 支入运河(六支曰大溜沟小溜沟秦沟浊河/胭脂沟飞云桥俱出运河至徐洪)又由砀
 山趋郭贯楼分为五支出小浮桥会徐州洪(明会典/ 五支)
 (曰龙沟毋河梁楼杨氏沟胡/庄沟亦由小浮桥会徐洪)三十八年河决曹县旧
 老堤南长堤直抵漕运(邑/志)四十四年七月河决曹县
 自棠林集以下分为二支南支绕沛县戚山流入秦
 沟北支绕丰县华山漫入秦沟接大小溜沟泛入运
 河至湖陵城口漫散湖坡从沙河至二洪八月工部
 尚书朱衡疏请开都御史盛应期原议新河自南阳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1a 页 WYG0540-0287c.png
 至于留城(河防/一览)四十五年六月河决沛县飞云桥二
 三等铺东流冲运河亦由湖陵城口入湖坡平地水
 深丈许九月马家桥堤成障水使之南趋秦沟冬沛
 县水断流(续文献/通考)穆宗隆庆五年八月工部尚书朱
 衡言国家初置漕运悉资泉流自景泰以后黄河入
 运夺漕为河缘是河身漫广淤沙岁积不得不藉黄
 河以行故今徐邳之漕河即黄河也历考往代河趋
 济郓则决曹单鱼沛而沽头上下诸闸尽废趋邳迁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1b 页 WYG0540-0287d.png
 则决野鸡冈口下亳泗而徐吕二洪始涸今沛邑新
 河既成纵决曹鱼可保无恙而茶城以南犹属黄河
 非尽斥远之无以善后乞将议开泇河之说下诸臣
 熟计报可(实录漕开泇/议详 运)神宗万历元年河决房村工
 部题将沛县洼子头至秦沟口筑堤七十里接古北
 堤徐邳新堤外别筑遥堤而河稍安运道亦利(南河/全考)
 五年河决曹县韦家楼砀山县张家屯六年右副都
 御史潘季驯条陈治河六事一曰塞决口以挽正河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2a 页 WYG0540-0288a.png
 二曰筑堤防以杜溃决三曰复闸坝以防外河四曰
 创滚水坝以固堤岸五曰止浚海工程以免縻费六
 曰寝老黄河之议以仍利涉诏如议行(南河备考三/先是万历)
 (年黄决桃源崔镇淮决高堰宝应而山阳高宝兴盐/等处汇为巨浸桃源一带运道梗阻是时议者谓诸)
 (决口当毋塞开支河以杀水而浚海口以通之至是/潘季驯行视以为海口固潮汐之所从来往也随浚)
 (随淤何可浚惟导河归之海则以水治水导河即以/浚海也然河未易以人力导惟缮固堤防使无旁决)
 (水入地益深则治防即以导河也今河决上流固宜/疏今下流决也欲疾赴海而害袪岂必疏哉于是筑)
 (高堰起武家墩经大小涧至阜宁湖以捍淮东侵筑/堤起清江浦沿钵池山柳浦湾迤东以制河南溢虑)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2b 页 WYG0540-0288b.png
 (河内冲闸而镯漕也严五闸启闭以待漕艘于是自/徐抵淮亘六百馀里筑南北两堤诸缕堤近河者毕)
 (展筑两崖地洼下者各增筑自是淮必趋/清口会大河入于海海口不浚而自通矣)十五年河
 决荆隆口冲溃曹县白茅村长堤挟淘北河汎入长
 垣东明二县寻塞之(二县旧有长堤一道长一百三/十里东至曹县白茅集西至封)
 (丘县新丰村止堤外即有淘北河一道相传即黄河/故道也万历十七年复创筑遥堤长一千九十丈以)
 (防涨/漫)二十一年河决单县黄堌口一由徐州出浮桥
 一由旧河达镇口闸(南河/全考)二十四年河决单县黄堌
 口二十五年河复大决黄堌口溢于河南夏邑永城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3a 页 WYG0540-0288c.png
 界经宿州符离桥出宿迁新河口入大河二洪告涸
 二十七年三月总河刘东星议称黄河自商邱虞城
 而下历丁家道口马牧集韩家道口赵家圈石将军
 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乃贾鲁黄河故道自元
 及嘉靖间行之甚利至三十七年北徙浊河而此河
 遂淤今河决黄堌南徙由韩家道口至赵家圈百馀
 里冲刷成河由此寻故道自东镇曲里铺石将军庙
 至南河口直接三仙台新渠计长仅四十里乘此开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3b 页 WYG0540-0288d.png
 疏诚所谓事半功倍者也从之二十九年九月河决
 萧家口(实录先是开封归德二府大水商丘蒙墙皆/等黄河水发冲决萧家口百馀丈全河尽)
 (南注原行河身顷刻变为平沙蒙墙寺向/在南岸徙置北岸商邱虞城多被湮没)三十年三
 月河决蒙墙寺入归德商永南徙而河与淮会入洪
 泽总河曾如春开浚王家口(南河/全考)三十一年正月山
 东巡抚黄克缵言开王家口固为得策而塞蒙墙口
 亦属急务盖王家口为蒙墙上源上源既达则下流
 不宜旁泄下流泄则沙易壅沙既壅则上源必有溃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4a 页 WYG0540-0289a.png
 决之忧宜命总河酌覆从之(实/录)是年冬河决单县苏
 庄复北徙冲入沛县太行堤灌昭阳湖入夏镇汎鱼
 台(南河全考广时总河曾如春力主开王家口既开/新河虽深 其南反浅隘故水不行所决河广八)
 (十馀丈而新河仅三十丈不任受或告如春曰若河/流既回势如雷霆藉其自然之势冲之何患浅者之)
 (不深哉如春遂令放水河流浊下皆泥沙流势稍/缓下已淤半矣一夕水涨冲鱼台单县丰沛间)
 年总河李化龙行视河道得刘东星所开泇河遗迹
 专力浚成之(全河备考/事详漕运) 三十五年河决单县东南
 灌及城北四十里漂没民舍(山东旧/通志)四十四年五月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4b 页 WYG0540-0289b.png
 河决狼矢沟水由蛤蟃周柳等湖入泇湖出直口复
 与黄会四十七年九月河决河南脾沙冈水由封邱
 曹单至考城复入旧河总河王佐塞之(南河/全考)崇祯二
 年春河决曹县十四铺口四年夏河决原武湖村铺
 又决封邱金龙口败曹县塔儿湾太行堤(明史/稿)是年
 河决单县流河口总河李若星塞之五年河决曹县
 曹家口九年十年连决曹家口总河周鼎塞之(按前/汉宋)
 (金元史俱有河渠志易于节录惟明史未得刻本仅/于各书志中采集成篇大约取其切近东省之地与)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5a 页 WYG0540-0289c.png
  (事而纪之不敢臆定仍注各书目以示有本/后之续修者得明史而核正之是所望也)
 国朝治河
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河决小宋口二年工成复决流通
  口
命官修筑四年工竣(元年河决单县之柳河口二年决/曹县之流通口总河杨方兴塞之)
  年决荆隆口朱源寨(时河决封邱朱源寨东北注沙/湾运堤冲溃挟汶水由大清河)
  (归海又由荆隆口旁/注曹单渰没田庐)八年塞之(总河杨方/兴董其役)九年决大
  王庙(越二载工垂/成而复溃)十二年塞之(时河决封邱县大王/庙口沙湾复溃冲断)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5b 页 WYG0540-0289d.png
  (运道总河杨方兴修筑堤岸又自西岸河边起至八/里庙河边止开引河一道长五百丈阅四年功始成)
  十年筑考城芝麻庄堤(是年河南武/陟县沁水决)
圣祖仁皇帝康熙元年河决石香炉口(在曹/县)本年工成(总/河)
  (朱之锡/塞之)三年决祥符县闫家寨(内/堤)旋塞六年决烟墩
  口逾年塞七年董口淤由是运道改由骆马湖又决
  黄家嘴(工成/复决)八年塞又决蔡家楼九年塞又决牛市
  屯随塞之(九年八月河决曹县之牛市屯又决/单县之瞧龙寺总河王光裕告成)大修
  河堤(复筑芝麻庄堤/阅二载工始竣)十二年决新村三筑三决三载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6a 页 WYG0540-0290a.png
  乃成功十四年蔡家楼河堤漫塌旋即修复十六年
  决武官营千家冈张家堡等处二十四年塞之(是年/总河)
  (靳辅奏准山东单县南岸堤工张家集自西至东长/四百一十八丈错杂河南虞城县境内改归虞城县)
  (就近修防又河南考城县北岸堤工戴家楼西接仪/封县境长五十馀丈界连山东曹县境内换归曹县)
  (就近/修防)三十一年奉
谕旨黄河沙滩消长本无定所水缓处可设滚水坝至急
 流处滚水坝断不可设其至𦂳要者无过于险工惟将
 钱粮实用于险工之处使之坚固斯可永保无虞三十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6b 页 WYG0540-0290b.png
 八年三月
圣祖仁皇帝巡视河工指授方略
谕总河于成龙等朕念河道国储民生攸关亲行巡幸由
 运河一带以至徐州迤南黄河细加看阅见河底高湾
 多以至各处受险又至归仁堤高家堰运口等口留心
 细阅见各堤岸愈高而水愈大此非水大之故皆因黄
 河淤垫甚高以致节年漫溢黄河若淤高二尺则水高
 二尺淤高一丈水即高一丈若治河专以筑堤终属无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7a 页 WYG0540-0290c.png
 益如不将黄河刷深徒费钱粮且运口太直黄水倒灌
 兼之湖水淤垫以致清水不能畅流各河与洪河之水
 如何得能敌黄若将清河至惠济祠埽湾由北岸挑引
 入惠济祠后入河而运河再向东斜流入惠济祠交汇
 黄水如何得能倒灌朕欲将黄河各险工顶溜湾处开
 直使直行刷沙若黄河刷深一尺则各河水少一尺深
 一丈则各河水浅一丈如此刷去则水由地中而行各
 坝亦可不用不但运河无漫溢之虞而下流渰没之患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7b 页 WYG0540-0290d.png
 似可永除矣三十九年三月十四日总河张鹏翮面奉
谕旨将黄河曲处挑挖使直水流畅快则泥沙不淤(张鹏/翮释)
  (云凡河工有顶冲大溜之处对岸必有沙嘴挺出此/河曲之故也即从此曲处挑挖引河以杀水势则对)
  (岸险工/可平)四十二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巡视河工
谕总河张鹏翮黄河逢湾取直开挑引河必须于对岸水
 浅之处筑挑水坝逼溜入引河方为有益又奉
谕旨开减水坝须于水缓之处不可迎溜以防夺河四十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8a 页 WYG0540-0291a.png
 八年奉
谕旨河工关系𦂳要加谨修防不可稍有忽略宿迁以下
 有清水入黄河得以刷沙遄行宿迁以上至河南一带
 无清水入黄河必须将两岸堤工小心修防令水不出
 漕导水由漕中行无淤沙之患至于黄河发水由上源
 宁夏而来著行文陜西总督转行宁夏同知遇黄河长
 水时将长水情由作速报知总河河南巡抚二十日即
 报到预为修防 是年兰阳雷家集仪封洪邵湾水驿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8b 页 WYG0540-0291b.png
  张家庄漫溢逾年塞六十年河决武陟县大溜北泻
  直注滑县长垣东明及濮州范县寿张等处堤岸多
  溃七月初十日奉
谕旨自古黄河迁徙无常每有冲决堤岸淹没田庐之害
 昔黄河会九河从天津入海后渐迁徙以成今河约计
 迁徙之处已千馀里矣汉武帝塞瓠子口嗣后代有冲
 决朕留心河务屡行亲阅动数千万帑金指示河臣修
 筑高家堰石堤及凡应修筑之处奏安澜者几四十年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9a 页 WYG0540-0291c.png
 于运道民生均有裨益前巡幸在湖滩河所保德州横
 城潼关孟津徐州宿迁邳州桃源清口等处俱曾渡河
 自横城顺黄河下流历人所未经行之河套凡舟行二
 十二日直达数千里所至之处无不详视惟孟津渡河
 时因淤沙不能直渡因委折而行彼时朕即虑及沙淤
 则流滞堤岸必致冲决今据报黄河冲决流入沁河自
 直𨽻长垣县至山东等处若今冬即行堵筑坚固可保
 无虞倘不能堵筑坚固自决处以下黄河势分沙壅河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99b 页 WYG0540-0291d.png
 水陡长则堤岸之危非此则彼矣朕知之最为明切这
 所奏冲决之处或在瓠子口之上或在瓠子口之下并
 河道情形著详细问明九卿暨河南省官员具奏此事
 不可轻视九月二十七日奉
谕旨堵筑黄河漫溢工程此第一𦂳要之事著副都御史
 牛钮侍讲齐苏勒员外郎马泰前往监修其堵筑时宜
 先于上流建挑水坝以杀水势其应大应小不可一样
 俟沙淤后再渐次加筑则漫溢水势自平而堵塞不甚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0a 页 WYG0540-0292a.png
费力矣朕于清口建筑挑水坝时曾经指示此事齐苏
勒马泰等悉知至前项工程毋吝惜钱粮河南地方河
底不冻今冬宜作速兴筑其建挑水坝之时应挑引河
黄河有曲折之处即成洲渚务详勘酌量取直挑挖引
河再徐州下流黄河无虞独徐州上流黄河多有沙淤
不可不防冲决将此宣谕该管各官预先防备 是年
 筑钉船帮大坝挑广武山下黄家沟引河一道导大
 溜归入正河又筑秦家厂坝堵马营口逾年工成又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0b 页 WYG0540-0292b.png
 筑曹单等县大行堤工(时决河至寿张直趋张秋溃/东岸之曹家单薄由大清河)
 (入/海)六十一年武陟县大坝南尾冲溃又塌马营口下
 首十馀丈淤塞又裂秦家厂北堤旋塞(时决水复至/张秋开苇河)
 (头泄入大清河至十二月马营/口工竣始筑苇河口事详漕运)雍正元年因黄河北
 岸阳武祥符封邱一带有坌流三道南岸青佛寺浑
 水刷成支河一道筑坝尾子堤隔堤以永断旁流又
 于沁河堤至荥泽大堤补筑十八里遥堤赵家庄建
 筑挑水坝又堵塞中牟县十里店大堤武陟县梁家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1a 页 WYG0540-0292c.png
 营等处堤岸二年加高豫省南北两岸堤工北岸自
 荥泽县起至山东曹县各筑遥堤月堤隔堤又堵塞
 兰阳县北岸板厂漫口又祥符县北岸旧回回寨挑
 引河一道对岸筑挑水坝一座(以上工程见/大清会典)三年曹
 县芝麻庄筑挑水坝一座长十八丈每年岁抢加脩
 四年二月总河齐苏勒奏请于曹县芝麻庄险工上
 流处所建筑挑水大坝一座挑溜开行以免冲刷之
 患再于所修埽工之前后加鱼鳞护埽一路以资捍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1b 页 WYG0540-0292d.png
 禦又芝麻庄大堤背后原有月堤于此处接筑格堤
 一道长二百八十丈又曹县北岸卫家楼大堤距河
 切近旧月堤相隔甚近复于背后建筑隔堤一道长
 五百四十丈又奏称曹县黄河大溜北徙之处共有
 四工此地切近运道关系𦂳要请将江南熟谙桩埽
 河兵选拨二百名遴委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带领驻
 守备防其堡夫责令调去河兵教习桩埽事宜如遇
 兵丁缺出挑选补额至二三年后堡夫娴习即可充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2a 页 WYG0540-0293a.png
  作河兵将江南之兵掣回其官兵俸饷在山东藩库
  支给奉
旨允行 五年总河嵇曾筠奏请黄河厅属之曹州等六
  州县额设徭夫一千三百零八名每年正月内募足
  道厅点检分发各汛派工力作复立稽查之法令该
  厅汛每岁预为估计详报核查派夫分工按方给价
  以杜虚冒奉
旨允行 六年单县诸望坝建埽工八十丈每年岁抢加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2b 页 WYG0540-0293b.png
  修 是年
 题准添设河营曹县千总一员驻芝麻庄河兵一百二
  十名单县把总一员驻诸望坝河兵八十名两弁分
  防险工统归黄河同知管辖
   修防提要
  潘季驯曰夫黄河由昆崙历关陜至河南而合渭沁
  诸河至徐州而合泗沂诸水至清河县而合淮河并入
  于海自周宣王五年河徙砱砾历汉唐宋元以至明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3a 页 WYG0540-0293c.png
 河决不常而自发源以至入海处惟见其合不见其
 分曾无两河并行而古今治河者惟以塞决筑堤成
 功稍事穿凿不久即废何也盖黄河与清河迥异黄
 性悍而质浊张仲义云河水一石六斗泥以四斗之
 水戴六斗之泥非极湍悍汛溜不可分则势缓势缓
 则沙停沙停则河饱河饱则水溢水溢则堤决堤决
 则河为平陆而民生之昏垫国计之梗阻皆由此矣
 有谓堤能阻水水高堤高堤无穷已者盖不知堤能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3b 页 WYG0540-0293d.png
 束水归漕水从下刷则河深可容故河上有岸岸上
 始有堤平时水不及岸堤若赘旒伏秋暴涨始有逾
 岸而及堤趾者水落复归于漕非谓堤外即水而旋
 高旋增也昔禹导河入海而必先之以陂九泽者陂
 非堤乎有谓水欲其泄决以泄水安用筑为盖不知
 浊流易壅泄于决则必壅于河必无两全者昔瓠子
 之决汉武亲临群臣负薪投马沉璧方克有济亦岂
 好为艰难之事以自取劳苦哉诚有见于此也故治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4a 页 WYG0540-0294a.png
 河之法惟有慎守河堤严防冲决舍此而别兴无益
 之工即为劳民舍此而别为无益之费即为伤财然
 总之在于得人而已又曰治河之法别无奇谋秘计
 全在束水归漕归漕非他即先贤孟子所谓水由地
 中行也而宋朱子释之曰地中两崖间也束水之法
 亦无奇谋秘计惟在坚筑堤防堤防非他即禹贡所
 谓九泽既陂四海会同而先儒蔡沈释之曰陂障也
 九州之泽既有陂障而无决溃四海之水无不会同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4b 页 WYG0540-0294b.png
 而有所归也故堤固则水不泛滥而自然归漕归漕
 则水不上溢而自然下刷沙之所以涤渠之所以深
 河之所以导而入海皆相因而至矣然则固堤非防
 河之第一义乎
  曹单修防
 按全河备考云黄河发自昆崙经涉流沙万里东奔
 湍悍之势纵横变幻莫可端倪要其注射指归必有
 定向古今不易尝以历年河志考之不决于北则决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5a 页 WYG0540-0294c.png
 于南北决则必害于鱼台济宁东平临清以及郓濮
 恩德之境南决则必害于丰沛萧砀徐邳以及于亳
 泗归颍之界乃其受决之处一则曰曹单再则曰曹
 单其次则决于鱼台城武沛县差多而亦必连曹单
 焉若是则河之为害于山东河南江南诸处南北盖
 无不遍而南北之间三省之会注射冲击势有必至
 者则曹单为之枢的也曹单之为三省枢的自宋元
 明数百年已然于今为烈前人顾弗深考乃云自太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5b 页 WYG0540-0294d.png
 行堤创而归开临德之害消自二堤重筑而济鱼东
 平之难舒自月堤缕堤格堤历岁增补而曹沛萧砀
 徐邳之灾息是大不然史载宋元以来非曹则单比
 之他州县决者恒十之五正嘉之间至十之八迨新
 河开而河且益徙而南泇河开而河益远而西史书
 犹然不绝则有若万历二十五年之决单黄堌口三
 十一年之徙曹蒙墙寺河崇祯二年之决曹十四铺
 口四年之决单流河口又大决荆隆口曹单被害五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6a 页 WYG0540-0295a.png
 年九年十二年连决曹曹家口顺治元年决单柳河
 口二年决曹流通口康熙元年决曹石香炉九年决
 牛市屯又决单瞧龙寺又顺治七八九十十一年大
 决连溃荆隆口曹单皆罹其患由此观之则曹单为
 治黄之最要古今不易然迁徙不常其宜备之处则
 有因时而异者焉弘治十年河决黄陵冈大伤张秋
 运道始筑太行堤后止修近水缕堤而太行堤置之
 度外至万历四年河决鲁家口曹单金鱼被渰万历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6b 页 WYG0540-0295b.png
 八年乃大加修筑每年一次加帮屹然可恃今则太
 行堤之外有缕堤而各险要处俱有备堤月堤又有
 护堤最为周密其各险工岁宜修筑之处在曹境以
 傅家集为第一青俸集次之在单境以瞧龙寺石家
 楼为第一邓家水口董家水口次之盖傅家集埽湾
 迎溜最为不测不惟新筑护堤不可不加意修筑而
 水势悍急无以杀之恐伏秋水发护堤不足捍禦康
 熙十七年于南岸挖引河一道使水直捷东行以杀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7a 页 WYG0540-0295c.png
 其北冲之势庶护堤可保其青俸集亦系埽湾迎溜
 故于韦家楼前筑月堤施家楼西筑拦水坝以备之
 而韦家楼之内又于樊家楼筑月堤施家楼之东又
 于孙家楼筑格堤以备之是曹境之急务也(荟蕞云/梁靖口)
 (逼近老堤最为险要而武家坝尤甚此坝溃决则城/武金乡皆成沮洳且东临闸河遏防尤要西北有贾)
 (鲁湖嘉靖前犹为运道自黄陵冈塞而此河遂填其/南为大湖渡口有六曰武家口曹家口王李口蔚邢)
 (口刘家口李家口皆津要也/月堤二十有二坝十有四)瞧龙寺南北月堤一道
 系顺治十六年筑以禦曹境西来沟河之水今为黄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7b 页 WYG0540-0295d.png
 水沙淤故宜加高石家楼前拦水坝堤临河故宜加
 帮拦水坝大堤外董家营庄河岸低洼黄水发先从
 此处出漕顺堤下流故于本庄迤东南北横筑缕水
 坝一道以防河水之发邓家水口原有老堤因堤根
 单薄黄水涨发出漕津水于北面加帮戗堤一道董
 家水口拦水坝堤亦因堤根单薄黄水涨发出漕津
 水于北面加帮戗堤一道又河南岸与虞城交错堤
 工二千四百馀丈久未修筑残缺已甚康熙十九年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8a 页 WYG0540-0296a.png
 春用徭民各夫三千加帮高厚与豫省一律犹必岁
 岁修补可无漫决之患此单境之要务也至其备护
 各堤西自河南考城界起东至江南砀山界止共二
 百馀里皆密栽柳树以固堤岸尤宜岁加添补无替
 防护之意庶黄治而无碍运之忧治黄即所以治运
 也
 临河堤 从前原系拦水坝视险要之处添筑以护
 缕水堤者断续不一后因缕堤之外拦坝之内村庄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8b 页 WYG0540-0296b.png
 渐稠防禦愈急遂将各坝接连筑成长堤为拦水堤
 名之曰临河堤俗又称为三堤离河三四五六里不
 等凡有卑薄之处岁估加帮高厚遇险倍工抢筑
 缕水堤 俗名二堤离临河堤近者四五里远者七
 八里不等系明时所筑向为河防首重之堤嗣将拦
 水坝接连筑成临河长堤则门户之捍禦已在临河
 堤为重而缕堤为次然防守不敢或懈一有残缺即
 督令修补仍为重门之障云(总河靳辅曰防河遥堤/固属必需而缕堤尤不)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9a 页 WYG0540-0296c.png
 (可少盖黄河流急则沙行流缓则沙垫而河身窄则/流急宽则流缓今莫妙于筑缕堤以束水而以遥堤)
 (并加筑格堤用防冲决使守堤人等尽力防护缕堤/设或大水异涨即有漫冲至遥堤格堤而止自不至)
 (于夺河成缺守堤之人随即星将缕堤仍旧筑起为/工亦易矣按此以无临河堤者言然亦足见缕水堤)
 (之为重矣/附载之)
 太行堤 离缕水堤约十里原因未有拦水坝之时
 恐缕堤不足恃故又筑此即所谓遥堤也又以其耸
 峙蜿蜓屹然如山故名之曰太行系明弘治十年都
 御史刘大夏所筑嗣后屡次修补永资保障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09b 页 WYG0540-0296d.png
 月堤 皆傍临河堤险处添筑盖恐其冲决故预于
 里面筑此以备不虞
 格堤 格者横也险要之处恐拦堤缕堤一时溃决
 有格堤以横截于下流则水遇格而止可免泛滥
 戗堤 黄水涨发出槽势险恐老堤单薄又于背面
 加帮土堤一道曰戗堤
 坚筑堤工 河之防堤也然堤太逼则易决远则有容
 而水不能溢故险要之处既有缕堤复筑遥堤以备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0a 页 WYG0540-0297a.png
 异涨堤稍瑕即溃与无堤同也必选择淤土每覆土
 六寸即夯硪三遍筑毕用铁槌杵孔沃以水水不渗
 漏为度然亦有纯淤土而水漏者则其土必太坚锤
 不易入其捍水尤有力且土必龟坼为验不一律绳
 也堤之高卑因地势而低昂之用水平打量毋一概
 以丈尺为准筑堤之法陡则易圯如堤根六丈顶止
 二丈俾马可上下堤面及根必多种茸草以盖之盖
 草能柔水性能庇雨淋而坦坡又可杀风浪之怒也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0b 页 WYG0540-0297b.png
 其取土宜于十五丈之外切忌傍堤挖取以致积水
 成河刷损堤根然取土有远近难易之辨故其工值
 之多寡视其远近难易而增减之又土方之数有虚
 实上下之辨故其工值之多寡复视其虚实上下而
 差等之堤既成必密栽柳苇蔓草使茁衍丛布根株
 纠结则虽遇飙风大作终不能鼓浪兴波此护堤之
 最要策也按治河条例云凡提工取土有远近故价
 值有多寡远土或取于百丈之外或取于里馀之外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1a 页 WYG0540-0297c.png
 最近之土亦应离堤二十丈及十五丈之外此定例
 也今见现筑各堤即于堤根取土且于近堤一带先
 挖下一二丈并将周围铲平以作假堤希图虚冒钱
 粮又旧例每堆土六寸谓之一皮夯杵三遍以期坚
 实行硪一遍以期平整虚土一尺夯硪成堤仅有六
 七寸不等层层夯硪故坚固而经久虽雨淋冲刷不
 致有水沟浪窝汕损坍塌之虞今见各堤俱无夯杵
 止有石硪又自底至顶俱用虚土堆成惟将顶皮陡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1b 页 WYG0540-0297d.png
 坦微硪一遍以饰外观是以堤顶一经雨淋则水沟
 浪窝在在不堪堤底一经汕刷则坍塌损坏崩溃继
 之糜费钱粮迄无成效凡加帮之堤必将原堤重用
 夯杵密打数遍极其坚实而后于上再加新土创筑
 之堤先将平地夯深数寸而后于上加土建筑层层
 如式夯杵行硪庶保坚固
 土方条目 土以方一丈高一丈为一方然有上方
 下方之别焉有专挑兼筑之分焉筑堤亦有运土主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2a 页 WYG0540-0298a.png
 客之不同焉主土者就近挑挖之土以所筑之堤为
 准者也取土之法最忌逼堤逼堤则堤址卑洼便有
 积水伤堤之患故必离堤十五丈之外取之取起之
 土挑至堤基之上用大石夯硪之或以七寸为一层
 夯至五寸或以一尺为一层夯至七寸然后再上一
 层土如前加夯务要自底至顶层层夯硪打就则彻
 底坚固可免渗水之患每堤高一尺两面坦坡必须
 筑宽六尺如高一丈之堤必筑宽六丈之坡再加堤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2b 页 WYG0540-0298b.png
 身二丈则顶宽二丈底当宽八丈高一丈用勾股法
 科之每丈计筑成上方土五十方也客土者迤远挑
 运之土以所起之土为准者也如此处必须筑堤而
 沿堤去处俱系积水湖荡畚锸难施势必别处取土
 用船装运定例以五十大箩为一方每箩约重二百
 馀觔每方约重一万觔专挑者止挑去河身之土而
 不系筑堤者也所挑之土必离河边四五丈方许卸
 弃若就近竟卸则一经淋雨仍复淌入河内矣兼筑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3a 页 WYG0540-0298c.png
 者即用挑河之土以筑防河之堤也如所挑之河有
 必须筑堤者其所挑之土必须卸于应筑堤基之上
 照依前式彻底夯硪成堤上方下方者以筑成堤工
 之实土为上方土塘所取之松土为下方也然一堤
 之中亦自有上方下方之别如筑堤一丈则以平地
 起至五尺为下方自六尺至一丈为上方如筑堤一
 丈二尺则以一尺至六尺为下方七尺至丈二为上
 方盖筑堤愈高则愈难故必先为斟酌难易而等差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3b 页 WYG0540-0298d.png
 其工价度铺底者不致以易工而多取价收顶者不
 致以难工而寡受值则劳逸之势虽殊而高下之酬
 原均也于水中筑堤取土甚远或至数十里外工费
 不赀者当用水中取土之法其法先定堤基随用船
 装远土于水中筑成围埂其埂出水二尺中间三十
 丈长五十丈围埂既成用草料防护随将埂内之水
 车乾然后于离堤基五十丈之外启土挑至堤基之
 上密加夯硪筑成大堤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4a 页 WYG0540-0299a.png
 帮筑堤工 凡属河道必筑堤束水归漕以防旁溢
 无论创筑加帮总以老土为佳但黄河两岸率多沙
 土恐难尽觅老土须于堤完后务寻老工盖顶盖边
 栽种草根以禦雨淋水汕筑堤之法每土六寸行硪
 其岐缝处用夯坚筑其新旧堤交界又用铁杵力筑
 层层夯硪期于一律坚实总以签试不漏为度
 桩工用木 凡河岸顶冲刷湾之处水势湍激恐其
 汕刷土堤是以估用整木签钉排桩估用整柴丁头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4b 页 WYG0540-0299b.png
 镶压以资捍禦今河工排桩俱系一木二截浮签浅
 土所镶柴束俱系一柴二截粉饰外观反将旧堤老
 工挖松一遇雨淋水涨桩木欹斜胀折柴草随水漂
 淌凡修桩工必须桩用整木签钉入地甚深埽用整
 柴镶压极其坚固如此则实力排筑断不致旋修而
 旋坏矣
 修砌石工 湖河堤岸原因长湖巨浪堤岸单薄桩
 埽板工不足以资捍禦是以估砌石工以为经久之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5a 页 WYG0540-0299c.png
 计故各估册内有马牙梅花等桩有面里丁头等石
 有铁锭铁锔汁米炭柴等料各匠夫役工食以及祭
 祀之类无一不备若照数办料依法修砌自能坚固
 永久安有旋砌旋倒之事今见修砌石工之处不惟
 石块碎小不足尺寸而且錾凿草率参差不平虽有
 石灰而不见过重筛叠杵堆贮桩木率皆一木数截
 零星之砖不足原估尺寸三砖不能抵二砖之用铁
 锭铁锔全未之见钉桩短小不足以擎数层巨石石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5b 页 WYG0540-0299d.png
 块碎小不足以符原估丈尺石灰米汁短少何以合
 砖石而联成一片铁锭铁锔全无何以扣石缝而使
 之合笋再加以减少匠工潦草修砌自必旋砌旋坏
 安能经久凡修石工无论马牙梅花等桩皆用整木
 深钉务期极其坚深无论面里丁头等石皆照原估
 置办錾凿极其平整石灰须重筛筛过多用米汁调
 和捣杵极其胶黏满灌而入使之无缝不到又用铁
 锭铁锔联络上下合为一片则石堤山立可资巩固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6a 页 WYG0540-0300a.png
 之益矣
 捲埽下埽 凡应用埽个须捲长十丈八丈者方稳
 高一丈者埽台要宽七尺方捲得𦂳如遇堤顶窄狭
 者架木平堤名曰软埽台然后捲下先将柳枝裍成
 埽心拴束充心绳揪头绳取芦柴之黄亮者成小
 䌁总系于埽心之上每丈下铺滚肚麻绳一条或不
 必用麻者即用芦缆又将大芦缆二条行绳一条密
 铺于小䌁之上铺草为筋以柳为骨如柳不足以柴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6b 页 WYG0540-0300b.png
 代之均匀铺平需夫五六十名如长十丈者共需夫
 五六百名八丈者四五百名用勇健熟谙埽总二名
 一名执旗招呼一名鸣锣以鼓众力牵拉裍捲后用
 牮秆戗推埽将临岸将小䌁均束于埽埽岸上每丈
 钉下留橛二根将滚肚绳挽于留橛之上每揪头绳
 一根亦钉留橛一根看水势之缓急定揪头绳之多
 寡渐次将埽推入水中将橛头滚肚用活扣结于留
 橛之上然后漫漫压土俟埽将次沈下然后下桩每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7a 页 WYG0540-0300c.png
 丈用一尺八寸木一根若水势湍急顶冲埽湾并合
 龙之埽须用大木不在一尺八寸之例又宜相机酌
 定者也(凡堤系埽湾须预下乾埽以卫堤根此埽须/土多料少签桩必用长壮入地稍深无不坍)
 (垫/)
 修防埽工 凡黄河内埽工有修防有救险有抢险
 有新生险修防工程于霜降后水势退消验查旧埽
 倾欹者蛰陷者卑矮者朽烂者须将旧埽清消平妥
 相机补下层层签钉大桩照依大汛水涨之浪仍高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7b 页 WYG0540-0300d.png
 出数尺一律下成顺埽薄敷以土俟其垫定方可下
 丁头埽若埽未垫实即下丁头埽前顺埽一有垫陷
 将别埽俱为带动矣其救险工程将有危陷埽尚未
 去急须临河添压大埽长桩靠堤急清旧埽恐为汇
 崖填之以软草将两旁安稳之埽亦须补下大桩并
 力救护弗使走动则工程平稳矣其抢险乃因旧埽
 朽烂或因顶冲急溜将埽下冲空旧埽全去水汇崖
 岸旧堤坍缺岌岌堪虞当此之际人皇皇莫知所措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8a 页 WYG0540-0301a.png
 抢险工程事有先后埽有缓急若误下一埽误钉一
 桩反致逆溜湍激冲刷旧堤欲去不能每致偾事须
 责令久惯埽手或熟谙工程人员殚心料理责任既
 专令其度量稳妥然后急为接下埽个昼夜抢下庶
 旧堤无虞两旁之埽平稳矣其新生险工每于旧险
 工之上下黄河大溜一时冲至埽傍旧堤坦坡坍缺
 急须下埽直至开溜之处而止大抵埽料黄河之内
 以柳柴为重次则枯草桩必长大绳须坚实至于压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8b 页 WYG0540-0301b.png
 土非比清水埽个黄水一入埽中即泥沙停滞若压
 土太厚反恐欹卸俗云下埽无法全凭土压者乃是
 言清水之埽也
 防守险工 防河之要惟有守险工而已守险之方
 有三一曰埽二曰逼水坝三曰引河三者之用各有
 其宜当风抵溜其埽必柳七而草三何也柳多则重
 而入底然无草则又疏而漏故必骨以柳而肉以草
 也禦冰凌之埽必丁头而毋横何也冰坚锋利横下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9a 页 WYG0540-0301c.png
 埽则小擦而糜大磕必折也然埽湾之处则丁头埽
 又兜溜而易冲必用顺埽鱼鳞栉比而下之然后可
 以挡溜而固堤至十分危急搜根刷底上塌而下坐
 埽不能禦则急于上流筑逼水灞回其溜而注之对
 岸或二道或三道若止一道恐河流悍烈坝一摧而
 堤即不可救也若开引河则其费甚钜又必酌地形
 而为之若正河之身迤而曲如弓之背引河之身径
 而直如弓之弦则河流自必舍弓背而趋弓弦险可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19b 页 WYG0540-0301d.png
 立平若曲折远近不甚相悬河虽开无益也
 筑挑水坝 凡黄河迎溜之处宜建筑挑水坝又名
 顺水俗名鸡嘴又名马头如本堤水刷汹涌虽有边
 埽难以久恃故于本堤上首筑顺水坝一道或十数
 丈或五六丈一丈之坝可逼水远去数丈堤根自成
 淤滩而下首之堤自固矣建筑之法坝欲其宽不可
 甚长须做雁翅边埽以顺上流勿使埽头逆溜有掀
 揭之虞若离缕堤远者须接筑格堤捍禦以防异涨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20a 页 WYG0540-0302a.png
 时黄水溢坝后冲刷之虞
 挑浚引河 塞决之方必先杀其势平其怒而后人
 力得施焉则莫如引河之善也引河之用有三一曰
 分流以缓冲也河一决则全流尽趋决口奔腾激荡
 桩埽无所施应于对岸上流别开一河以引之则决
 口缓矣一曰预浚以迎溜也河身既淤为平陆而土
 有硗坳之不齐者又惧将来黄流归故之日或激而
 他溃或澓而停淤也故必相度形势预开一渠以迎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20b 页 WYG0540-0302b.png
 之务使水至归渠遂其湍迅之势则刷沙有力而后
 无岐出之虞一曰挽险以保堤也河性猛烈方其顺
 流而下也则藉其猛以刷沙当其横突而至也则恣
 其烈以崩岸故当其倏忽激射之时宜酌左右之间
 急开一渠以挽所冲之溜头引入中流以夺其势而
 后危堤可保故曰其用有三也挑浚之法审势贵于
 迎溜而施功贵于深阔且俟水大涨乘机开放则有
 一泻千里之势若挑挖太窄则受水无多遽难挽溜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21a 页 WYG0540-0302c.png
 以入新河若挑挖太浅水不全趋势缓则垫若挑引
 河太短水流不舒为正河所抑洄洑旋淤须挑挖六
 十丈或四十丈即窄亦须十馀丈须长二千丈或千
 馀丈即短亦须八九百丈方趋溜有势而成河若挑
 挖引河太直固属节省钱粮又恐直则平缓而无波
 澜湍激之势久亦渐淤也须随黄河大势开挑俾其
 河头迎溜河尾泄水中间湾处急溜冲刷渐次河岸
 倒卸再于河头筑接水埽坝河尾筑顺水埽坝对河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21b 页 WYG0540-0302d.png
 筑挑水埽坝庶引河可成也
 堵塞决口 凡河堤初决时急将两头下埽包裹官
 夫昼夜看守稍待水势平缓即从两头接筑如水势
 汹涌头裹不住即于本堤退后数丈挖槽下埽如裹
 头之法刷至彼即住矣此谓截头裹也如又不住即
 于上首筑逼水大坝一道分水势射彼岸使回溜冲
 刷正河则塞工可施矣塞将完时水口渐窄水势益
 涌又有合口之难须用头细尾粗之埽名曰鼠头埽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22a 页 WYG0540-0303a.png
 俾上水口阔下水口收庶不致滚失而塞工易就也
 埽以土胜为主埽台须要卧羊坡以便推挽揪头绳
 须要𦂳扯以防下淌又须时时打松令其深下仍觅
 惯能泅水之人入水探验底埽著地方下签桩签桩
 须要酌中埽埽钉著方为坚固稍有数寸空悬无有
 不败事者如寒天或水急不能泅水即看揪头宽松
 便是著地之验系绳留橛令人专守略有走动便须
 另下一橛橛头上填记第几埽揪头滚肚明白以便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22b 页 WYG0540-0303b.png
 点查收放埽面出水未高宁加一小埽不可多用土
 牛推埽时易动故也此谓之抢筑稍有逗遛必贻后
 悔(凡沈系埽个全在揪头绳索其力尤重于桩桩必/须多而后壮埽必须重而后沈当柳七而草三填)
 (土之后倘埽工之外忽然翻花大浪急须于堤内下/埽土昼夜压截其翻花浪起于数十丈之内犹易若)
 (百丈之外则危矣其堤工若但坍毁而平下犹可填/土加埽一若悬空则危矣倘内外倾欹亦不可救堵)
 (决口者不/可不知也)又按河防志云凡黄河初决且不必急计
 裹头亦不必急计堵塞初开之时水势汹涌未可与
 争看其出口急溜若有夺河情形须于上流建挑水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23a 页 WYG0540-0303c.png
 坝以遏其势挑挖引河以挽其流速运积料物料物
 既积矣犹在得时时可堵矣裹头旧堤务必多下边
 埽坚固停妥然后逐渐进埽埽不可缓缓恐决口渐
 深又不可急急恐下埽有失埽必欲其大而长长大
 则稳捲埽首重于绳缆其揪头滚心滚肚必须长壮
 务使绳胜埽莫使埽胜绳埽既下矣薄用土压埽将
 沈于水方钉签桩再加套埽其桩亦必须长丈计埽
 将到底方可再进沈水将次合龙之际须查在工料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23b 页 WYG0540-0303d.png
 物除合龙之外仍多积料物须防合龙之后必有一
 大蛰陷每于合龙之后复开决者率因蛰陷故也于
 合龙之时昼夜兼工堵塞遇有毛道过水或系桩顶
 不平或系埽手作弊故留罅隙必须急为压土使其
 平实于罅隙用稻草或红草塞之务使断流若涓涓
 不息渐至蛰陷蛰陷不急抢救则溃矣至决口初开
 时不系顶冲之处出口势缓去口平散亦不必急计
 堵塞久之率多挂口淤垫也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24a 页 WYG0540-0304a.png
 塞决先后 河水当泛滥奔溢之时决口必非一处
 或大或小或上或下议塞者莫不先大而后小先上
 而后下而不知其理有不然者盖大口难塞非踰旬
 累月不能竣迨大口工竣而小口又复汕刷而成大
 虽用裹头套护之法第能使之不阔不能使之不深
 然亦未有中泓既深而两端不塌陷者则是所塞之
 工处处皆大口矣夫大口既已宽阔至于成河止矣
 必不至更刷而大急将诸小口尽行堵塞而后以全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24b 页 WYG0540-0304b.png
 力施之大者至于先下而后上从事于其所易其理
 亦然截其尾毋撄其锋下口尽通而后以全力施其
 上或挑引河或筑拦水坝或中流越筑审势制宜而
 大者上者亦不难矣
 量水减泄 至柔莫如水然苟不得其平则虽天下
 之至刚者不能禦平水之法奈何曰量入为出而已
 今使上流河身至宽至深而下流河身不敌其半或
 更减而半之势必怀山襄陵而溃决之患生夫河面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25a 页 WYG0540-0304c.png
 窄狭之处或城镇山冈不可开辟我则于其上下流
 相度地形多建滚水闸坝及𥓂洞放入通水之沟渠
 以测土方之法移而测水务使所泄之水适称所溢
 之数则其怒平矣至其下或复宽阔如故又恐其力
 弱而流缓流缓而沙停则仍引上流所泄之水归之
 正河以一其力如是则虽以洪河之浩瀚而盈虚消
 长之权操之自我不难择便而疏导之矣
 栽柳护堤 卧柳长柳须相兼栽植卧柳须用核桃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25b 页 WYG0540-0304d.png
 大柳杆入地二尺许出地二三寸许柳去堤址约二
 三尺密栽俾柳叶搪禦风浪长柳须距堤五六尺许
 既可捍水且每岁有大枝可供埽料俱宜于冬春之
 交津液含蓄之时栽之仍须时常浇灌长柳宜用棘
 刺围护以防盗拔畜啮
 栽苇护堤 凡堤临水者须于堤下密栽芦苇或茭
 草但掘连根丛株先用引橛锥窟深数尺然后栽
 入计阔丈许将来衍茁愈蕃即有风不能鼓浪此护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26a 页 WYG0540-0305a.png
 水堤之妙法也再采草子乘春初密种俟其蔓延堤
 下虽雨淋不能刷土矣
 开辟海口 自河道内溃会同之势弱下流不能畅
 注出海而海口之沙日淤海口日淤而上流愈壅以
 致漫决频仍内瀇而不之止凡议河事者莫不力言
 挑浚而不知其势有必不可者何也挑浚之河最狭
 且浅亦须宽至里深及丈方可通流以土方之算授
 工计万夫三日之力不及里且渐近海滨人难驻足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26b 页 WYG0540-0305b.png
 加以稽天潮汐一日再至不特随浚随淤尤恐内水
 未及出而潮水先从之而入矣夫海口之高皆因两
 堐原属坪厂漫滩以故出口之水亦随地散淌散淌
 则无力无力则沙停耳禹贡纪河之入海曰同为逆
 河入于海夫河也而曷以逆名海涌而上河注而下
 两相敌而后入故逆也禹既播之为九又曷为而同
 之不同则力不一力不一则不能逆海而入也潘季
 驯有言曰海无可浚之理惟有导河以归之海然河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27a 页 WYG0540-0305c.png
 非可以人力导惟有缮治堤防俾无旁溢则水由地
 中沙随水去也但于出口之处凡散淌之水咸逼束
 于中涓滴不得外溢从此洪流就轨一往急湍冲沙
 有力海口之壅积不浚而尽辟矣
 (修防之法前人论之详矣谨取河防一览治河书河/防志诸书审择精要附于卷末俾览者得所处置庶)
 (不至空言无补也至于四防二守之说水/官专职干练者自能筹之故不备载云)
 
 
山东通志 卷十八 第 127b 页 WYG0540-0305d.png
 
 
 
 
 
 
 
 山东通志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