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卷十二 第 1a 页 WYG0457-017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明儒学案卷十二
            馀姚 黄宗羲 撰
浙中相传学案二
  郎中王龙溪先生畿
王畿字汝中号龙溪浙之山阴人弱冠乡举嘉靖癸未下
第归受业于文成丙戌试期不欲往文成曰吾非以一第
为子荣也顾吾之学疑信者半子之京师可以发明耳先
卷十二 第 1b 页 WYG0457-0172b.png
生乃行中会试时当国者不说学先生谓钱绪山曰此
岂吾与子仕之时也皆不廷试而归文成门人益进不能遍
授多使之见先生与绪山先生和易宛转门人日亲文
成征思田送至严滩而别明年文成卒于南安先生方赴廷
试闻之奔丧至广信斩衰以毕葬事而后心丧壬辰廷对
授南京职方主事寻病归起原官稍迁至武选郎中时相
夏贵溪恶之三殿灾吏科都给事中戚贤上疏言先生学
有渊源可备顾问贵溪草制伪学小人党同妄荐谪贤外
卷十二 第 2a 页 WYG0457-0172c.png
任先生亦再疏乞休予告踰年当考察南考功薛方山
与先生学术不同欲借先生以正学术遂填察典先生
林下四十馀年无日不讲学自两都及吴楚闽越江浙
皆有讲舍莫不以先生为宗盟年八十犹周流不倦万
历癸未六月七日卒年八十六天泉證道纪谓师门教
法每提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
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绪山以为定本不可移
易先生谓之权法体用显微只是一机心意知物只是
卷十二 第 2b 页 WYG0457-0172d.png
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则意知物俱是无善
无恶相与质之阳明阳明曰吾教法原有此两种四无
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根以下人立教上
根者即本体便是工夫顿悟之学也中根以下者须用
为善去恶工夫以渐复其本体也自此印正而先生之
论大抵归于四无以正心为先天之学诚意为后天之
学从心上立根无善无恶之心即是无善无恶之意是
先天统后天从意上立根不免有善恶两端之决择而
卷十二 第 3a 页 WYG0457-0173a.png
心亦不能无杂是后天复先天此先生论学大节目传
之海内而学者不能无疑以四有论之为善是心所固
有故意知物之善从中而发恶从外而来若心体既无
善恶则意知物之恶固妄也善亦妄也工夫既妄安得
谓之复还本体斯言也于阳明平日之言无所考见独
先生言之耳然先生他日答吴悟斋云至善无恶者心
之体也有善有恶者意之动也知善知恶者良知也为
善去恶者格物也此其说已不能归一矣以四无论之
卷十二 第 3b 页 WYG0457-0173b.png
大学正心之功从诚意入手今曰从心上立根是可以
无事乎意矣而意上立根者为中下人而设将大学有
此两样工夫欤抑祗为中下人立教乎先生谓良知原
是无中生有即是未发之中此知之前更无未发即是
中节之和此知之后更无已发自能收敛不须更主于
收敛自能发散不须更期于发散当下现成不假功夫
修整而后得致良知原为未悟者设信得良知过时独
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以笃
卷十二 第 4a 页 WYG0457-0173c.png
信谨守一切矜名饰行之事皆是犯手做作唐荆川谓
先生笃于自信不为行迹之防包荒为大无净秽之择
故世之议先生者不一而足夫良知既为知觉之流行
不落方所不可典要一著功夫则未免有碍虚无之体
是不得不近于禅流行即是主宰悬崖撒手茫无把柄
以心息相依为权法是不得不近于老虽云真性流行
自见天则而于儒者之矩矱未免有出入矣然先生亲
承阳明末命其微言往往而在象山之后不能无慈湖
卷十二 第 4b 页 WYG0457-0173d.png
文成之后不能无龙溪以为学术之盛衰因之慈湖决
象山之澜而先生疏河导源于文成之学固多所发明

语录今人讲学以神明为极精开口便说性说命以日
用饮食声色货财为极粗人面前不肯出口不知讲解
得性命到入微处意见盘桓只是比拟卜度与本来生
机了不相干终成俗学若能于日用货色上料理时时
以天则应之超脱净尽乃见定力 朋友有守一念灵
卷十二 第 5a 页 WYG0457-0174a.png
明处认为戒惧功夫才涉言语应接所守功夫便觉散
缓此是分了内外灵明无内外无方所戒惧亦无内外
无方所识得本体原是变动不居虽终日变化云为莫
非本体之周流矣(以上冲/元会纪) 圣人所以为圣精神命脉
全体内用不求知于人故常常自见已过不自满假日
进于无疆乡愿惟以媚世为心全体精神尽从外面照
管故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梅纯甫/问答) 致良
知只是虚心应物使人人各得尽其情能刚能柔触机
卷十二 第 5b 页 WYG0457-0174b.png
而应迎刃而解如明镜当空妍强自辨方是经纶手段
才有些子才智伎俩与之相形自己光明反为所蔽(维/扬)
(晤/语) 有所不为不欲者良知也无为无欲者致知也(复/阳)
(堂会/语) 吾人一切世情嗜欲皆从意生心本至善动于
意始有不善若能在先天心体上立根则意所动自无
不善世情嗜欲自无所容致知功夫自然易简省力若
在后天动意上立根未免有世情嗜欲之杂致知功夫
转觉繁难颜子先天之学也原宪后天之学也 古者
卷十二 第 6a 页 WYG0457-0174c.png
教人只言藏修游息未尝专说闭关静坐若日日应感
时时收摄精神和畅充周不动于欲便与静坐一般若
以见在感应不得力必待闭关静坐养成无欲之体始
为了手不惟蹉却见在功夫未免喜静厌动与世间已
无交涉如何复经得世 乾元用九是和而不倡之义
吾人之学切忌起炉作灶惟知和而不倡应机而动故
曰乃见天则有凶有咎皆起于倡(以上三山/丽泽录) 良知宗
说同门虽不敢有违然未免各以其性之所近拟议搀
卷十二 第 6b 页 WYG0457-0174d.png
和有谓良知非觉照须本于归寂而始得如镜之照物
明体寂然而妍𡟎自辨滞于照则明反眩矣有谓良知
无见成由于修證而始全如金之在矿非武火锻鍊则
金不可得而成也有谓良知是从已发立教非未发无
知之本旨有谓良知本来无欲直心以动无不是道不
待复加销欲之功有谓学有主宰有流行主宰所以立
性流行所以立命而以良知分体用有谓学贵循序求
之有本末得之无内外而以致知别始终此皆论学同
卷十二 第 7a 页 WYG0457-0175a.png
异之见不容以不辨者也寂者心之本体寂以照为用
守其空知而遗照是乖其用也见入井孺子而恻隐见
嘑蹴之食而羞恶仁义之心本来完具感触神应不学
而能也若谓良知由修而后全挠其体也良知原是未
发之中无知而无不知若良知之前复求未发即为沉
空之见矣古人立教原为有欲设销欲正所以复还无
欲之体非有所加也主宰即流行之体流行即主宰之
用体用一原不可得而分分则离矣所求即得之之因
卷十二 第 7b 页 WYG0457-0175b.png
所得即求之之證始终一贯不可得而别别则支矣吾
人服膺良知之训幸相默證务求不失其宗庶为善学
也已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太华岑先师谓象
山之学得力处全在积累须知涓流即是沧海拳石即
是泰山此是最上一机不由积累而成者也(拟岘台/会语)
立志不真故用功未免间断须从本原上彻底理会种
种嗜好种种贪著种种奇特技能种种凡心习态全体
斩断令乾乾净净从混沌中立根基始为本来生生真
卷十二 第 8a 页 WYG0457-0175c.png
命脉此志既真功夫方有商量处(斗山/会语) 先师讲学山
中一人资性警敏先生漫然视之屡问而不答一人不
顾非毁见恶于乡党先师与之语竟日忘倦某疑而问
焉先师曰某也资虽警敏世情机心不肯放舍使不闻
学犹有败露悔改之时若又使之有闻见解愈多趋避
愈巧覆藏愈密一切圆融智虑为恶不可复悛矣某也
原是有力量之人一时狂心销遏不下今既知悔移此
力量为善何事不辨此待两人所以异也(休宁/会约) 念庵
卷十二 第 8b 页 WYG0457-0175d.png
谓世间无有见成良知非万死功夫断不能生以此较
勘虚见附和之辈未为不可若必以见在良知与尧舜
不同必待功夫修證而后可得则未免矫枉之过曾谓
昭昭之天与广大之天有差别否(松原/晤语) 夫一体之谓
仁万物皆备于我非意之也吾之目遇色自能辨青黄
是万物之色备于目也吾之耳遇声自能辨清浊是万
物之声备于耳也吾心之良知遇父自能知孝遇兄自
能知弟遇君上自能知敬遇孺子入井自能知怵惕遇
卷十二 第 9a 页 WYG0457-0176a.png
堂下之牛自然知觳觫推之为五常扩之为百行万物
之变不可胜穷无不有以应之是万物之变备于吾之
良知也夫目之能备五色耳之能备五声良知之能备
万物之变以其虚也致虚则自无物欲之间吾之良知
自与万物相为流通而无所凝滞后之儒者不明一体
之义不能自信其心反疑良知涉虚不足以备万物先
取古人孝弟爱敬五常百行之迹指为典要揣摩依彷
执之以为应物之则而不复知有变动周流之义是疑
卷十二 第 9b 页 WYG0457-0176b.png
目之不能辨五色而先涂之以丹艧耳之不能辨五声
而先聒之以宫羽岂惟失却视听之用而且汩其聪明
之体其不至聋且瞆者几希(宛陵/会语) 天机无安排有寂
有感即是安排 千古学术只在一念之微上求三月
不违不违此也日月至至此也(一念之微/只在慎独) 人心只有
是非是非不出好恶两端忿与欲只好恶上略过些子
其几甚微惩忿窒欲复其是非之本心是合本体的功
夫 论功夫圣人亦须困勉方是小心缉熙论本体众
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0457-0176c.png
人亦是生知安行方是真机直达 心之官则思出其
位便是废心职学者须信得位之所在始有用力处
古人说凝命凝道真机透露即是凝若真心透露前有
个凝的工夫便是沉空守寂 先师自云吾居夷以前
称之者十九鸿胪以前称之者十之五议者十之五鸿
胪以后议之者十之九矣学愈真切则人愈见其有过
前之称者乃其包藏掩饰人故不得而见也 致良知
是从生机入手乃是见性之学不落禅定 问閒思杂
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0457-0176d.png
虑如何克去曰须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从真机上用
功自无此病 常念天下无非省多少忿戾 父子兄
弟不责善全得恩义行其中如此方是曲成之学 一
友用功恐助长落第二义答云真实用功落第二义亦
不妨 人心要虚惟虚集道常使胸中豁豁无些子积
滞方是学张子太和篇尚未免认气为道若以清虚一
大为道则浊者实者散殊者独非道乎 问应物了即
一返照何如曰当其应时真机之发即照何更索照
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0457-0177a.png
日往月来月往日来自然往来不失常度便是存之之
(水西/会语) 乐是心之本体本是活泼本是脱洒本无挂
碍系縳尧舜文周之兢兢业业翼翼乾乾只是保任得
此体不失此活泼脱洒之机非有加也(答汪/南明) 静者心
之本体濂溪主静以无欲为要一者无欲也则静虚动
直主静之静实兼动静之义动静所遇之时也人心未
免逐物以其有欲也无欲则虽万感纷扰而未尝动也
从欲则虽一念枯寂而未尝静也(答吴/中淮) 良知是天然
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0457-0177b.png
之灵窍时时从天机运转变化云为自见天则不须防
简不须穷索何尝照管得又何尝不照管得(丰城/答问) 刘
狮泉曰人之生有性有命吾心主宰谓之性性无为者
也故须出头吾心流行谓之命命有质者也故须运化
常知不落念所以立体也常运不成念所以致用也二
者不可相离必兼修而后可为学先生曰良知原是性
命合一之宗即是主宰即是流行故致知功夫只有一
处用若说要出头运化要不落念不成念如此分疏即
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0457-0177c.png
是二用二即支离到底不能归一 知者心之本体所
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本明不须假借随感而应
莫非自然圣贤之学惟自信得及是是非非不从外来
故自信而是断然必行虽遁世不见是而无闷自信而
非断然必不行虽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
如此方是毋自欺方谓之王道何等易简直截后世学
者不能自信未免倚靠于外动于荣辱则以毁誉为是
非惕于利害则以得失为是非搀和假借转摺安排益
卷十二 第 12b 页 WYG0457-0177d.png
见繁难到底只成就得霸者伎俩而圣贤易简之学不
复可见(答林/退斋) 耿楚侗曰阳明拈出良知二字固是千
古学脉亦是时节因缘春秋之时功利习炽天下四分
五裂人心大坏不复知有一体之义故孔子提出个仁
字唤醒人心求仁便是孔氏学脉到孟子时杨墨之道
塞天下人心戕贼不得不严为之防故孟子复提出义
非义则仁无由达集义便是孟氏学脉晋梁而下佛老
之教淫于中国礼法荡然故濂溪欲追复古礼横渠汲
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0457-0178a.png
汲以礼为教执礼便是宋儒学脉礼非外饰人心之条
理也流传既久渐入支离心理分为两事故阳明提出
良知以觉天下使知物理不外于吾心致知便是今日
学脉皆是因时立教先生曰良知是人身灵气医家以
手足痿痹为不仁盖言灵气有所不贯也故知之充满
处即是仁知之断制处即是义知之节文处即是礼说
个仁字沿习既久一时未易觉晤说个良知一念自反
当下便有归著尤为简易 良知是造化之精灵吾人
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0457-0178b.png
当以造化为学造者自无而显于有化者自有而归于
无吾之精灵生天生地生万物而天地万物复归于无
无时不造无时不化未尝有一息之停自元会运世以
至于食息微渺莫不皆然如此则造化在吾手而吾致
知之功自不容已矣 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原是
变动周流此便是学问头脑若不见得良知本体只在
动静二境上拣择取舍不是妄动便是著静均之为不
得所养(以上东/游会语) 当下本体如空中鸟迹水中月影若
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0457-0178c.png
有若无若沉若浮拟议即乖趋向转背神机妙应当体
本空从何处识他于此得个悟入方是无形象中真面
目不著纤毫力中大著力处也 近溪之学已得其大
转机亦圆自谓无所滞矣然尚未离见在虽云全体放
下亦从见上承当过来到毁誉利害真境相逼尚未免
有动他却将动处亦把作真性笼罩过去认做烦恼即
菩提与吾儒尽精微时时缉熙功夫尚隔一尘 良知
一点虚明便是入圣之机时时保任此一点虚明不为
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0457-0178d.png
旦昼梏亡便是致知盖圣学原是无中生有颜子从里
面无处做出来子贡子张从外面有处做进去无者难
寻有者易见故子贡子张一派学术流传后世而颜子
之学遂亡后之学者沿习多学多闻多见之说乃谓初
须多学到后方能一贯初须多闻多见到后方能不藉
闻见而知此相沿之弊也初学与圣人之学只有生熟
不同前后更无两路假如不忍觳觫怵惕入井不屑嘑
蹴真机神应人力不得而与岂待平时多学而始能充
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0457-0179a.png
不忍一念便可以王天下充怵惕一念便可以保四海
充不屑不受一念便不可胜用此可以窥孔孟宗传之
旨矣 忿不止于愤怒凡嫉妒褊浅不能容物念中悻
悻一些子放不过皆忿也欲不止于淫邪凡染溺敝累
念中转转贪恋不肯舍却皆欲也惩窒之功有难易有
在事上用功者有在念上用功者有在心上用功者事
上是遏于已然念上是制于将然心上是防于未然惩
心忿窒心欲方是本原易简功夫在意与事上遏制虽
卷十二 第 15b 页 WYG0457-0179b.png
极力扫除终无廓清之期 问伊川存中应外制外养
中之学以为内外交养何如曰古人之学一头一路只
从一处养譬之种树只养其根根得其养枝叶自然畅
茂种种培壅灌溉条枝剔叶删去繁冗皆只是养根之
法若既养其根又从枝叶养将来便是二本支离之学
晦庵以尊德性为存心以道问学为致知取證于涵养
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之说以此为内外交养知是心之
虚灵以主宰谓之心以虚灵谓之知原非二物舍心更
卷十二 第 16a 页 WYG0457-0179c.png
有知舍存心更有致知之功皆伊川之说误之也涵养
工夫贵在精专接续如鸡抱卵先正尝有是言然必卵
中原有一点真阳种子方抱得成若是无阳之卵抱之
虽勤终成假卵学者须识得真种子方不枉费功夫明
道云学者须先识仁吾人心中一点灵明便是真种子
原是生生不息之机种子全在卵上全体精神只是保
护得非能以其精神助益之也(以上留/都会纪) 耿楚侗曰一
念之动无思无为机不容已是曰天根一念之了无声
卷十二 第 16b 页 WYG0457-0179d.png
无臭退藏于密是曰月窟乍见孺子入井怵惕恻隐之
心动处即是天根归原处即是月窟才搀和纳交要誉
恶声意思便人根非天根鬼窟非月窟矣先生曰良知
觉悟处谓之天根良知翕聚处谓之月窟一姤一复如
环无端 有问近溪守中之诀者罗子曰否否吾人自
咽喉以下是为鬼窟天与吾此心神如此广大如此高
明塞两间弥六合奈何拘囚于鬼窟中乎问调息之术
如何罗子曰否否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息安用调
卷十二 第 17a 页 WYG0457-0180a.png
问何修而得心和罗子曰和妻子宜兄弟顺父母心斯
和矣先生曰守中原是圣学虞廷所谓道心之微精者
精此一者一此是谓允执厥中情反于性谓之还丹学
问只是理会性情吾人此身自顶至踵皆道体之所寓
真我不离躯壳若谓咽喉以下是鬼窟是强生分别非
至道之言也调息之术亦是古人立教权法从静中收
摄精神心息相依以渐而入亦补小学一段功夫息息
归根谓之丹母若只以心和气和形和世儒常谈儱统
卷十二 第 17b 页 WYG0457-0180b.png
承当无入悟之机(答楚侗禅此可见二溪学问不同近/溪入于 龙溪则兼乎老故有调息)
(法/) 良知者性之灵根所谓本体也知而曰致翕聚缉
熙以完无欲之一所谓功夫也良知在人不学不虑爽
然由于固有神感神应盎然出于天成本来真头面固
不待修證而后全若徒任作用为率性倚情识为通微
不能随时翕聚以为之主倏忽变化将至于荡无所归
致知之功不如是之疏也(书同/心册) 良知二字是彻上彻
下语良知知是知非良知无是无非知是知非即所谓
卷十二 第 18a 页 WYG0457-0180c.png
规矩忘是非而得其巧即所谓悟也 乡党自好与贤
者所为分明是两条路径贤者自信本心是是非非一
毫不从人转换乡党自好即乡愿也不能自信未免以
毁誉为是非始有违心之行徇俗之情虞廷观人先论
九德后及于事乃言曰载采采所以符德也善观人者
不在事功名义格套上惟于心术微处密窥而得之(云/门)
(问/答) 良知不学不虑终日学只是复他不学之体终日
虑只是复他不虑之体无工夫中真工夫非有所加也
卷十二 第 18b 页 WYG0457-0180d.png
工夫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尽便是圣人后世学术
正是添的勾当所以终日勤劳更益其病果能一念惺
惺冷然自善穷其用处了不可得此便是究竟话(答徐/存斋)
 尹洞山举阳明语庄渠心常动之说先生曰然庄渠
为岭南学宪时过赣先师问子才如何是本心庄渠云
心是常静的先师曰我道心是常动的庄渠遂拂衣而
行末年子与荆川请教于庄渠庄渠首举前语悔当时
不及再问予曰是虽有矫而然其实心体亦原如此天
卷十二 第 19a 页 WYG0457-0181a.png
常运而不息心常活而不死动即活动之义非以时言
因问心常静之说庄渠曰圣学全在主静前念已往后
念未生见念空寂既不执持亦不茫昧静中光景也又
曰学有天根有天机天根所以立本天机所以研虑予
因问天根与邵子同否庄渠曰亦是此意予谓邵子以
一阳初动为天根天根即天机也天根天机不可并举
而言若如公分疏亦是静存动察之遗意晤得时谓心
是常静亦可谓心是常动亦可谓之天根亦可谓之天
卷十二 第 19b 页 WYG0457-0181b.png
机亦可心无动静动静所遇之时也(南游/会纪) 问知行合
一曰天下只有个知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有本体有
工夫如眼见得是知然已是见了即是行耳闻得是知
然已是闻了即是行要之只此一个知已自尽了孟子
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无不知敬其兄止
曰知而已知便能了更不消说能爱能敬本体原是合
一先师因后儒分为两事不得已说个合一知非见解
之谓行非履蹈之谓只从一念上取證知之真切笃实
卷十二 第 20a 页 WYG0457-0181c.png
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即是知知行两字皆指功夫而
言亦原是合一的非故为立说以强人之信也 人心
虚明湛然其体原是活泼岂容执得定惟随时练习变
动周流或顺或逆或纵或横随其所为还他活泼之体
不为诸境所碍斯为之存(以上华/阳会语) 天生蒸民有物有
则良知是天然之则物是伦物所感应之迹如有父子
之物斯有慈孝之则有视听之物斯有聪明之则感应
迹上循其天则之自然而后物得其理是之谓格物非
卷十二 第 20b 页 WYG0457-0181d.png
即以物为理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物者因感而有意
之所用为物意到动处易流于欲故须在应迹上用寡
欲工夫寡之又寡以至于无是之谓格物非即以物为
欲也物从意上意正则物正意邪则物邪认物为理则
为太过训物为欲则为不及皆非格物之原旨(斗山/会语)
邓定宇曰良知浑然虚明无知而无不知知是知非者
良知自然之用亦是权法执以是非为知失其本矣又
曰学贵自信自立不是倚傍世界做得的天也不做他
卷十二 第 21a 页 WYG0457-0182a.png
地也不做他圣人也不做他求自得而已先生曰向承
教议知静中所得甚深所见甚大然未免尚从见上转
换此件事不是说了便休须时时有用力处时时有过
可改消除习气抵于光明方是缉熙之学此学无小无
大无内无外言语威仪所以凝道密窥吾兄感应行持
尚涉做作有疏漏若是见性之人真性流行随处平满
天机常活无有剩欠自无安排方为自信也定宇曰先
生之意但欲此机常行而不住常活而不死思而不落
卷十二 第 21b 页 WYG0457-0182b.png
想像动而不属安排即此便是真种子而习气所牵未
免落在第二义(龙南/会语) 良知之主宰即所谓神良知之
流行即所谓气其机不出于一念之微(易/测) 吾儒之学
与禅学俗学只在过与不及之间彼视世界为虚妄等
生死为电泡自成自住自坏自空天自信天地自信地
万变轮迥回归之太虚漠然不以动心佛氏之超脱也牢
笼世界桎梏生死以身徇物悼往悲来戚戚然若无所
容世俗之芥蒂也修慝省愆有惧心而无蹙容固不以
卷十二 第 22a 页 WYG0457-0182c.png
数之成亏自委亦不以物之得丧自伤内见者大而外
化者齐平怀坦坦不为境迁吾道之中行也 心迹未
尝判迹有可疑毕竟其心尚有不能尽信处自信此生
决无盗贼之心虽有褊心之人亦不以此疑我若自信
功名富贵之心与决无盗贼之心一般则人之相信自
将不言而喻矣(自/讼) 昔有人论学谓须希天一士人从
旁谓曰诸公未须高论且须希士今以市井之心妄意
希天何异凡夫自称国王几于无耻矣愿且希士而后
卷十二 第 22b 页 WYG0457-0182d.png
希天可驯至也一座闻之愓然 诸儒所得不无浅深
初学不可轻议且从他得力处效法修习以求其所未
至如大学格物无内外中庸慎独无动静诸说关系大
节目不得不与指破不得已也若大言无忌恣口指摘
若执权衡以较轻重不惟长傲亦且损德 见在一念
无将迎无住著天机常活便是了当千百年事业更无
剩欠 千古圣学只从一念灵明识取当下保此一念
灵明便是学以此触发感通便是教随事不昧此一念
卷十二 第 23a 页 WYG0457-0183a.png
灵明谓之格物不欺此一念灵明谓之诚意一念廓然
无有一毫固必之私谓之正心此是易简直截根源(水/西)
(别/言) 良知灵明原是无物不照以其变化不可捉摸故
亦易于随物古人谓之凝道谓之凝命亦是苦心话头
吾人但知良知之灵明脱洒而倏忽存亡不知所以养
或借二氏作话头而不知于人情事变煅炼超脱即为
养之之法所以不免于有二学若果信得良知及时只
此知是本体只此知是功夫良知之外更无致法致良
卷十二 第 23b 页 WYG0457-0183b.png
知之外更无养法良知原无一物自能应万物之变有
意有欲皆为有物皆为良知之障(鲁江/别言) 弘正间京师
倡为词章之学李何擅其宗先师更相倡和既而弃去
社中人相与惜之先师笑曰使学如韩柳不过为文人
辞如李杜不过为诗人果有志于心性之学以颜闵为
期非第一等德业乎就论立言亦须一一从圆明窍中
流出盖天盖地始是大丈夫所为傍人门户比量揣拟
皆小技也(曾舜徵/别言) 思虑未起不与己起相对才有起
卷十二 第 24a 页 WYG0457-0183c.png
时便为鬼神觑破非退藏密机日逐应感只默默理会
当下一念凝然洒然无起无不起时时觌面相呈时时
全体放下一切称讥逆顺不入于心直心以动自见天
(万履庵/漫语) 问白沙与师门同异曰白沙是百原山中
传流亦是孔门别派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乃景象也缘
世人精神撒泼向外驰求欲返其性情而无从入只得
假静中一段行持窥见本来面目以为安身立命根基
所谓权法也若致知宗旨不论语默动静从人情事变
卷十二 第 24b 页 WYG0457-0183d.png
彻底鍊习以归于元譬之真金为铜铅所杂不遇烈火
烹熬则不可得而精师门尝有人悟三种教法从知解
而得者谓之解悟未离言诠从静中而得者谓之證悟
犹有待于境从人事鍊习而得者忘言忘境触处逢源
愈摇荡愈凝寂始为彻悟(霓川/别语) 从真性流行不涉安
排处处平铺方是天然真规矩脱入些子方圆之迹尚
是典要挨排与变动周流之旨还隔几重公案(示丁/惟寅)
人心一点灵机变动周流为道屡迁而常体不易譬之
卷十二 第 25a 页 WYG0457-0184a.png
日月之明往来无停机而未尝有所动也 万师默问
见孺子入井怵惕恻隐则必狂奔尽气运谋设法以拯
救之分明已起思虑安得谓之未起曰若不转念一切
运谋设法皆是良知之妙用皆未尝有所起所谓百虑
而一致也才有一毫纳交要誉恶声之心即为转念方
是起了 凡处至亲骨肉之间轻重缓急自有天则一
毫不容加减才著意处便是固必之私不是真性流行
真性流行始见天则 良知知是知非其实无是无非
卷十二 第 25b 页 WYG0457-0184b.png
无者万有之基冥权密运与天同游若是非分别太过
纯白受伤非所以畜德也(先师/遗墨) 继之者善是天命流
行成之者性人生而静已上不容说才有性之可名即
已属在气非性之本然矣性是心之生理性善之端须
从发上始见恻隐羞恶之心即是气无气则亦无性之
可名矣(性命合/一说) 良知在人百姓之日用同于圣人之
成能原不容人加损而后全乞人与行道之人怵惕羞
恶之形乃天机之神应原无俟于收摄保聚而后有此
卷十二 第 26a 页 WYG0457-0184c.png
圣学之脉也尧舜之生知安行其焦劳怨慕未尝不加
困勉之功但自然分数多故谓之生安愚夫愚妇其感
触神应亦是生安之本体但勉然分数多故谓之困勉
(致知难/易解) 念有二义今心为念是为见在心所谓正念
也二心为念是为将迎心所为邪念也正与邪本体之
明未尝不知所谓良知也念之所感谓之物物非外也
心为见在之心则念为见在之念知为见在之知而物
为见在之物见在则无将迎而一矣(念堂/说) 人之所以
卷十二 第 26b 页 WYG0457-0184d.png
为人神与气而已矣神为气之主宰气为神之流行神
为性气为命良知者神气之奥性命之灵枢也良知致
则神气交而性命全其机不外于一念之微(吴同/泰说) 乍
见孺子入井怵惕未尝有三念之杂乃不动于欲之真
心所为良知也与尧舜未尝有异者也于此不用致知
之功以时保此心徒认见成虚见而谓即与尧舜相对
几于自欺矣(寿念/庵)
论学书良知无分于已发未发所谓无前后内外而浑
卷十二 第 27a 页 WYG0457-0185a.png
然一体者也才认定些子便有认定之病后儒分寂分
感所争亦只在毫釐间致知在格物格物正是致知实
用力之地不可以分内外者也若谓功夫只是致知而
格物无功夫其流之弊便至于绝物便是二氏之学徒
知致知在格物而不悟格物正是致其未发之知其流
之弊便至于逐物便是支离之学 吾人一生学问只
在改过须常立于无过之地方觉有过方是改过真功
夫所谓复者复于无过者也良知真体时时发用流行
卷十二 第 27b 页 WYG0457-0185b.png
便是无过便是格物过是妄生本无安顿处才求个安
顿所在便是认著便落支离矣(答聂/双江) 格物是致知下
手实地格是天则良知所本有犹所谓天然格式也(仝/上)
 丈云今之论心者当以龙而不以镜惟水亦然按水
镜之喻未为尽非无情之照因物显象应而皆实过而
不留自妍自丑自去自来水镜无与焉盖自然之所为
未尝有欲圣人无欲应世经纶裁制之道其中和性情
本原机括不过如此而已著虚之见本非是学只此著
卷十二 第 28a 页 WYG0457-0185c.png
便是欲已失其自然之用圣人未尝有此也 又云龙
之为物以惊惕而主变化者也自然是主宰之无滞曷
尝以此为先哉坤道也非乾道也其意若以乾主警惕
坤贵自然警惕时未可自然自然时无事警惕此是堕
落两边见解大学当以自然为宗警惕者自然之用戒
谨恐惧未尝致纤毫之力有所恐惧便不得其正此正
入门下手工夫自古体易者莫如文王小心翼翼昭事
上帝乃是真自然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乃是真警惕乾
卷十二 第 28b 页 WYG0457-0185d.png
坤二用纯亦不已岂可以先后论哉 慈湖不起意未
为不是盖人心惟有一意始能起经纶成德业意根于
心心不离念心无欲则念自一一念万年主宰明定无
起作无迁改正是本心自然之用艮背行庭之旨终日
变化酬酢而未尝动也才有起作便涉二意便是有欲
而妄动便为离根便非经纶裁制之道无意无必非慈
湖所倡也惟其不知一念用力脱却主脑莽荡无据自
以为无意无必而不足以经纶裁制如今时之弊则诚
卷十二 第 29a 页 WYG0457-0186a.png
有所不可耳(答彭山/龙镜书) 吾人思虑自朝至暮未尝有一
息之停譬如日月自然往来亦未尝有一息之停而实
未尝动也若思虑出于自然如日月之往来则虽终日
思虑常感常寂不失贞明之体起而未尝起也若谓有
未发之时则日月有停轮非贞明之谓矣(答万/履庵) 阳和
谓予曰学者谈空说妙无当于日用不要于典常是之
为诡口周孔而行商贾是之为伪惩诡与伪之过独学
自信冥行无闻是之为蔽行比一乡智效一官自以为
卷十二 第 29b 页 WYG0457-0186b.png
躬行是之为画(与潘/水帘) 当万欲腾沸之中若肯反诸一
念良知其真是真非炯然未尝不明只此便是天命不
容灭息所在便是人心不容蔽昧所在此是千古入贤
入圣真正路头(答茅/治卿) 良知非知觉之谓然舍知觉无
良知良知即是主宰而主宰渊寂原无一物吾人见在
感应随物流转固是失却主宰若曰吾惟于此收敛握
固便有枢可执认以为致知之实未免犹落内外二见
才有执著终成管带只此管带便是放失之因且道孩
卷十二 第 30a 页 WYG0457-0186c.png
提精神曾有著到也无鸢之飞鱼之跃曾有管带也无
骊龙护珠终有珠在以手持物会有放时不捉执而自
固乃忘于手者也惟无可忘而忘故不待存而存此可
以自悟矣 致知在格物言致知全在格物上犹云舍
格物更无致知工夫也如双江所教格物上无功夫则
格物在于致知矣(答念/庵) 见在良知必待修證而后可
与尧舜相对尚望兄一默体之盖不信得当下具足到
底不免有未莹处欲惩学者不用功夫之病并其本体
卷十二 第 30b 页 WYG0457-0186d.png
而疑之亦矫枉之过也(仝/上) 未发之中是太虚本体随
处充满无有内外发而中节处即是未发之中若有在
中之中另为本体与已发相对则诚二本矣 良知知
是知非原是无是无非正发真是真非之义非以为从
无是无非中来以标末视之使天下胥至于悯悯懂懂
也譬诸日月之往来自然往来即是无往无来若谓有
个无往无来之体则日月有停轮非往来生明之旨矣
(答耿/楚侗) 近溪解离尘俗觉得澄湛安间不为好恶驰逐
卷十二 第 31a 页 WYG0457-0187a.png
却将此体涵泳夷犹率为准则依据此非但认虚见为
实际纵使实见亦只二乘沉空守寂之学才遇些子差
别境界便经纶宰割不下(与冯/纬川) 真见本体之贞明则
行持保任自不容己苟不得其不容自己之生机虽日
从事于行持保任勉强操励自信以为无过行而不著
习而不察到底只成义袭之学(答吴/悟斋) 文公谓天下之
物方圆轻重长短皆有定理必外之物格而后内之知
至先师则谓事物之理皆不外于一念之良知规矩在
卷十二 第 31b 页 WYG0457-0187b.png
我而天下方圆不可胜用无权度则无轻重长短之理
矣 文公分致知格物为先知诚意正心为后行故有
游骑无归之虑必须敬以成始涵养本原始于身心有
所关涉若知物生于意格物正是诚意功夫诚即是敬
一了百了不待合之于敬而后为全经也(仝/上) 我朝礼
乐开端是白沙至先师而大明(与颜/冲宇) 良知即是独知
独知即是天理独知之体本是无声无臭本是无所知
识本是无所粘带拣择本是彻上彻下独知便是本体
卷十二 第 32a 页 WYG0457-0187c.png
慎独便是功夫只此便是未发先天之学若谓良知只
属后天未能全体得力须见得先天方有张本却是头
上安头斯亦惑矣 万欲纷纭之中反之一念独知未
尝不明此便是天之明命不容磨灭所在故谓慎独工
夫影响揣摩不能扫荡欲根则可谓独知有欲则不可
谓独知即是天理则可谓独知之中必用天理为若二
物则不可(答洪/觉山) 独知者非念动而后知也乃是先天
灵窍不因念有不随念迁不与万物作对慎之云者非
卷十二 第 32b 页 WYG0457-0187d.png
是强制之谓只是兢业保护此灵窍还他本来清净而
(答王/鲤湖) 矫情镇物似涉安排坦怀任意反觉真性流
(与荆/川) 意见搀入用事眼前自有许多好丑高低未
平满处若彻底只在良知上讨生死譬之有源之水流
而不息曲直方圆随其所遇到处平满乃是本性流行
真实受用(答谭/二华) 所谓必有事者独处一室而此念常
炯然日应万变而此念常寂然间时能不閒忙时能不
忙方是不为境所转(与赵/麟阳) 吾人立于天地之间须令
卷十二 第 33a 页 WYG0457-0188a.png
我去处人不可望人处我(与周/顺之)
调息法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
相后一为调相坐时鼻息出入觉有声是风相也息
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息虽无声亦无结滞
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坐时无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
若存若亡神资冲融情抱悦豫是息相也守风则散守
喘则戾守气则劳守息则密前为假息后为真息欲习
静坐以调息为入门使心有所寄神气相守亦权法也
卷十二 第 33b 页 WYG0457-0188b.png
调息与数息不同数为有意调为无意委心虚无不沉
不乱息调则心定心定则息愈调真息往来呼吸之机
自能夺天地之造化心息相依是谓息息归根命之蒂
也一念微明常惺常寂范围三教之宗吾儒谓之燕息
佛氏谓之反息老氏谓之踵息造化阖辟之玄机也以
此徵学亦以此卫生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
 
 明儒学案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