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54c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五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二离垢地。所以来者。论云如是巳證正位。依出
世间道。因清净戒。说第二菩萨离垢地。言正位者。
即初地见道。是出世间。依此修于三学。戒最在初。
前地虽證真。有戒未无误犯。又以十度寄明地位。
前施此戒。故次明之。下八准此。言离垢者。慈氏云。
由极远离犯戒垢故。谓性成就。非如初地思择护
戒。亦名增上戒。住此地断邪行障。谓所知障中俱
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能障二地。由斯二地
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微细误犯愚。即上俱生一
分。此能起业。二种种业趣愚。即彼所起误犯三业。
言最胜真如者。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
为胜故。此亦由翻破戒之失为无边德。以成于戒
得最胜故。】
「 诸菩萨闻此
最胜微妙地
其心尽清净
一切皆欢喜
皆从于座起
踊住虚空中
普散上妙华
同时共称赞」
【次正释文。分三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
今初。五颂分二。初三庆闻初地。二请说二地。今初
前二。经家叙其三业庆喜。】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二离垢地。所以来者。论云如是巳證正位。依出
世间道。因清净戒。说第二菩萨离垢地。言正位者。
即初地见道。是出世间。依此修于三学。戒最在初。
前地虽證真。有戒未无误犯。又以十度寄明地位。
前施此戒。故次明之。下八准此。言离垢者。慈氏云。
由极远离犯戒垢故。谓性成就。非如初地思择护
戒。亦名增上戒。住此地断邪行障。谓所知障中俱
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能障二地。由斯二地
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微细误犯愚。即上俱生一
分。此能起业。二种种业趣愚。即彼所起误犯三业。
言最胜真如者。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
为胜故。此亦由翻破戒之失为无边德。以成于戒
得最胜故。】
「 诸菩萨闻此
最胜微妙地
其心尽清净
一切皆欢喜
皆从于座起
踊住虚空中
普散上妙华
同时共称赞」
【次正释文。分三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
今初。五颂分二。初三庆闻初地。二请说二地。今初
前二。经家叙其三业庆喜。】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55a 页
「 善哉金刚藏
大智无畏者
善说于此地
菩萨所行法」
【后一发言申赞。领前请后。】
「 解脱月菩萨
知众心清净
乐闻第二地
所有诸行相
即请金刚藏
大慧愿演说
佛子皆乐闻
所住第二地」
【后二初序后请。】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
萨巳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
【第二正说分中先明地相。后彰地果。前中分二。一
发起净。即是入地心。二佛子菩萨住此离垢下即
住地心。三聚无误。地中正行名自体净。直心起彼
名发起净。初中有三。谓标列结。今初标也。深心者
深契理事。故标深列直。义一名异。言直心者则令
自体净中性戒成就。性戒有二。一久积成性。二真
如性中无破戒垢。今称如持。使得性成故云成就。】
「何等为十。所谓正直心。柔软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
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
【二徵列中有十句。初句为总。馀九为别。别中前四
律仪。次三摄善。后二饶益有情。】
「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
【第三结行入位。由上十心成就上品极圆满故。入
斯戒住。以此十心为发起净。下文第一自体净中。
明三聚净戒。即分为三。初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55b 页
三摄众生戒。此三聚戒摄前三位。初摄治地住。次
摄饶益行。思彼众生堕恶等故。后摄不坏回向。谓
有智愿等。于法宝等皆不坏故。律仪通于止作。摄
善唯约善行。此二自利。后一唯约利他。】
「佛子。菩萨住离垢地。」
【今初律仪。分三。初标所依。谓离垢地戒增上故。】
「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畜刀杖。不坏怨恨。有惭有愧。
仁恕具足。于一切众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
心。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起众生想。
故以重意而行杀害。」
【二正显戒相。中有十善业道。即为十段。今初离杀。
分二。初总明。次不畜下别显。今初性自远离。文属
杀生。义该下九。谓自性成就十善业道。即自性戒。
然离有三种。一要期离。谓诸凡夫。二方便离。所谓
二乘。三自体离。谓诸菩萨。契穷实性。自体无染。然
离亦有四。地前离现行。登地离种子。除误犯显性
净。正当二地。次别显中有三种离。一离因谓离杀
因缘。二于一切下对治离谓离杀法。三是菩萨下
果行离。即离杀业。今正不杀。故名果离。】
「性不偷盗。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
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
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馀资生之具。」
【第二离盗。初句总。非理损财不与而取故名为盗。
别中亦三。一因离。二于他下对治离。三若物下果
摄饶益行。思彼众生堕恶等故。后摄不坏回向。谓
有智愿等。于法宝等皆不坏故。律仪通于止作。摄
善唯约善行。此二自利。后一唯约利他。】
「佛子。菩萨住离垢地。」
【今初律仪。分三。初标所依。谓离垢地戒增上故。】
「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畜刀杖。不坏怨恨。有惭有愧。
仁恕具足。于一切众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
心。是菩萨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起众生想。
故以重意而行杀害。」
【二正显戒相。中有十善业道。即为十段。今初离杀。
分二。初总明。次不畜下别显。今初性自远离。文属
杀生。义该下九。谓自性成就十善业道。即自性戒。
然离有三种。一要期离。谓诸凡夫。二方便离。所谓
二乘。三自体离。谓诸菩萨。契穷实性。自体无染。然
离亦有四。地前离现行。登地离种子。除误犯显性
净。正当二地。次别显中有三种离。一离因谓离杀
因缘。二于一切下对治离谓离杀法。三是菩萨下
果行离。即离杀业。今正不杀。故名果离。】
「性不偷盗。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
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
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馀资生之具。」
【第二离盗。初句总。非理损财不与而取故名为盗。
别中亦三。一因离。二于他下对治离。三若物下果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55c 页
行离。因中止谓少欲。足谓自足。自之所有尚生止
足。故无盗。】
「性不邪淫。菩萨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妾他
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尚不生于贪染之心。
何况从事况于非道。」
【第三离邪淫。乖理曰邪。深爱曰淫。别中亦三。一因
离。谓自妻知足。此亦二意。一内心知足。离于起因。
二自足妻色。离受畜因故。此由寄报轮王相同世
间故。得示有妻妾耳。二对治离。谓不求他妻。现在
梵行净故。不求未来妻色。他人之妻盖不在言。三
于他妻下明果行离。亦有粗细。细约起心。粗约从
事。】
「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
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
【第四离妄语。违想背心名之为妄。别中分二。初对
治离。次乃至下果行离。今初对治。即是因离。不别
明因。有二义故。一无外事。谓无刀杖妻财之外事。
故无受畜因。二无异因故。谓但用诳他。思即妄语
因。无别贪等以为异因。异因即起因故。离彼诳心。
即诚实语。实语即是杂心对治。故对治离即是因
离。不同身三各具三离。口四唯二。意三唯一。】
「性不两舌。菩萨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
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
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巳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乐
足。故无盗。】
「性不邪淫。菩萨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妾他
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尚不生于贪染之心。
何况从事况于非道。」
【第三离邪淫。乖理曰邪。深爱曰淫。别中亦三。一因
离。谓自妻知足。此亦二意。一内心知足。离于起因。
二自足妻色。离受畜因故。此由寄报轮王相同世
间故。得示有妻妾耳。二对治离。谓不求他妻。现在
梵行净故。不求未来妻色。他人之妻盖不在言。三
于他妻下明果行离。亦有粗细。细约起心。粗约从
事。】
「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
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
【第四离妄语。违想背心名之为妄。别中分二。初对
治离。次乃至下果行离。今初对治。即是因离。不别
明因。有二义故。一无外事。谓无刀杖妻财之外事。
故无受畜因。二无异因故。谓但用诳他。思即妄语
因。无别贪等以为异因。异因即起因故。离彼诳心。
即诚实语。实语即是杂心对治。故对治离即是因
离。不同身三各具三离。口四唯二。意三唯一。】
「性不两舌。菩萨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
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
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巳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乐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56a 页
离间。不作离间语。不说离间语。若实若不实。」
【第五言不乖离。名离两舌。两舌事成能令离间。别
中亦二。初对治离。后未破下果行离。对治离者。即
不破坏行。此唯约心。果行离者通心及事。即是差
别。】
「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瞋恨语。
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
不悦语。瞋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
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
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
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
身心踊悦语。」
【第六言不粗鄙名离恶口。别中分二。初果行离。后
常作下。对后诸业望治果行。非全次第。故先显治。
后能离果。今此先明果行中。先明所离。后明能离。
初中有十七语。句各一义。前四总显恶言体用。后
十三语重显前四。疏有多义。】
「性不绮语。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
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
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
【第七言辞不正故云绮语。其犹绮文。总离可知。别
中亦二。先对治。后果行。前中八语初一为总。故下
结云戏笑尚恒思审。是以菩萨常乐三思而后言。
则无散乱矣。下七语别。时之一字亦总亦别。总者
【第五言不乖离。名离两舌。两舌事成能令离间。别
中亦二。初对治离。后未破下果行离。对治离者。即
不破坏行。此唯约心。果行离者通心及事。即是差
别。】
「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瞋恨语。
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
不悦语。瞋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
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
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
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
身心踊悦语。」
【第六言不粗鄙名离恶口。别中分二。初果行离。后
常作下。对后诸业望治果行。非全次第。故先显治。
后能离果。今此先明果行中。先明所离。后明能离。
初中有十七语。句各一义。前四总显恶言体用。后
十三语重显前四。疏有多义。】
「性不绮语。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
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
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
【第七言辞不正故云绮语。其犹绮文。总离可知。别
中亦二。先对治。后果行。前中八语初一为总。故下
结云戏笑尚恒思审。是以菩萨常乐三思而后言。
则无散乱矣。下七语别。时之一字亦总亦别。总者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56b 页
上言思审者思合其时。语默得中也。别者下七种
语皆明其时。略有三义。一教化时谓称适其机。二
教受时即实义法三种语。三教诫语即顺道理等
四种语。即律中五义。一制谓有罪者治。二听谓无
罪者听。三举谓有过者举。四折伏谓折摄合宜故
云巧调伏。五令喜谓有实德者称扬令喜故云决
定。随时筹量者若制若听若举若折皆须适时。故
总结之。二是菩萨下果行离中亦以轻况重。】
「性不贪欲。菩萨于他财物。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
不求。」
【第八离贪。此下意三。但有对治者。以贪等是业有
之本。更无所依。故非果行。非果则不可更立异因。
故但有其一。今初离贪谓离求欲心。别中有三。一
于他财物是事。二他所资用是体。三不生贪等。明
差别。初始欲名求。次希得属巳为愿。】
「性离瞋恚。菩萨于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悯
心。欢喜心。和润心。摄受心。永舍瞋恨怨害热恼。常思
顺行仁慈祐益。」
【第九离于忿怒含毒故云离瞋。别中有三。一别显
能治。二永舍下总显所治。三常思下类通治益。别
中六种心。论摄为五。一于怨生慈心治。二于恶行
生利益心治。三于贫苦生哀悯欢喜心治。四于乐
众生生和润心。论名利润。治彼染著无利润故。五
于发菩提心人起摄受心。摄令成故。】
语皆明其时。略有三义。一教化时谓称适其机。二
教受时即实义法三种语。三教诫语即顺道理等
四种语。即律中五义。一制谓有罪者治。二听谓无
罪者听。三举谓有过者举。四折伏谓折摄合宜故
云巧调伏。五令喜谓有实德者称扬令喜故云决
定。随时筹量者若制若听若举若折皆须适时。故
总结之。二是菩萨下果行离中亦以轻况重。】
「性不贪欲。菩萨于他财物。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
不求。」
【第八离贪。此下意三。但有对治者。以贪等是业有
之本。更无所依。故非果行。非果则不可更立异因。
故但有其一。今初离贪谓离求欲心。别中有三。一
于他财物是事。二他所资用是体。三不生贪等。明
差别。初始欲名求。次希得属巳为愿。】
「性离瞋恚。菩萨于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悯
心。欢喜心。和润心。摄受心。永舍瞋恨怨害热恼。常思
顺行仁慈祐益。」
【第九离于忿怒含毒故云离瞋。别中有三。一别显
能治。二永舍下总显所治。三常思下类通治益。别
中六种心。论摄为五。一于怨生慈心治。二于恶行
生利益心治。三于贫苦生哀悯欢喜心治。四于乐
众生生和润心。论名利润。治彼染著无利润故。五
于发菩提心人起摄受心。摄令成故。】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56c 页
「又离邪见。菩萨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
正直。无诳无谄。于佛法僧起决定信。」
【第十离于乖理推求。不言性离者盖文略耳。别中
治七种邪见。一住正道者治异乘见。小乘对大非
正道故。二不行占卜治虚妄分别见。即是邪见。夫
吉凶悔吝。由爱恶生。故云邪见。三不取恶戒。治于
戒取。四心见正直治于见取。五无诳者治覆藏见。
六无谄治诈现不实见。七于佛法下治非清净见。】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护持十善业道。常无间断。」
【第三佛子下结成增上戒。
上摄律仪竟。】
「复作是念。一切众生堕恶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业。」
【第二复作是念下摄善法戒。谓非唯律仪不阙不
断。常摄善法亦无断阙。文中分三。初略观不善起
摄善行。次佛子下广观障治。起摄善行。三如是方
便下总结劝修。今初分二。先明观智。后是故下明
起愿行。且初。】
「是故我当自修正行。亦劝于他令修正行。何以故。若
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无有是处。」
【后起愿行者。由念众生恶因果故。便起大悲。修二
和行。】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十不善业道。是地狱
畜生饿鬼受生因。」
【第二广观障治起摄善法中谓观五重善法。谓人
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也。意于上上清净佛善。起增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57a 页
上心。求学修行摄善法戒清净行故。】
「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
【后摄观十善具诸法门。然通相而辨善皆能治。以
顺理益物正反恶故。文有五重。今初人天十善。】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
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
【第二辨三乘善。各有三段。今初声闻乘善。初标所
修善。次以智慧下显所用功异。三成声闻乘结成
自乘。】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
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
【第三缘觉善。所用异中初句总明。以能修习。名修
清净。未能圆修。不名具足。方便谓教法。以缘觉出
世无九部法故。】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
悯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
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
萨广大行。」
【第四菩萨十善所用异中修治清净。是自利心。广
是利他。无量即大乘心。是二利行体。具足悲悯。是
菩萨用。方便所摄即四摄摄生。是彼悲力。发生大
愿即净深心。当初地。二不舍众生即不退转地。虽
得寂灭不舍众生。即八地。三希求佛智等。即受大
位地。即当第十地。】
「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
【后摄观十善具诸法门。然通相而辨善皆能治。以
顺理益物正反恶故。文有五重。今初人天十善。】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
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故成声闻乘。」
【第二辨三乘善。各有三段。今初声闻乘善。初标所
修善。次以智慧下显所用功异。三成声闻乘结成
自乘。】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
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
【第三缘觉善。所用异中初句总明。以能修习。名修
清净。未能圆修。不名具足。方便谓教法。以缘觉出
世无九部法故。】
「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
悯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
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
萨广大行。」
【第四菩萨十善所用异中修治清净。是自利心。广
是利他。无量即大乘心。是二利行体。具足悲悯。是
菩萨用。方便所摄即四摄摄生。是彼悲力。发生大
愿即净深心。当初地。二不舍众生即不退转地。虽
得寂灭不舍众生。即八地。三希求佛智等。即受大
位地。即当第十地。】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57b 页
「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證十力四
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应
令一切具足清净。」
【第五佛善。上上是总。一切下别有四种。义显上上
事前。三属佛。后一菩萨思齐。一切智中自在纯熟。
方名具足。亦灭习气。故云清净。】
「如是方便菩萨应学。」
【结劝可知。】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十不善业道。上者地
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
【第三十不善业道下利益众生戒。长文分二。初广
明摄生。后如是护持于戒下结成益生之戒。前中
显此戒增有五种义。一智。二愿。三行。四集。五集果。
今初。言智者谓善知众生苦因果故。文分为三。初
总明知因。二于中下别显知果。三佛子下结成苦
因。今初总中。果有三涂不同。因有三时阶降。论名
时差别。疏有多义。】
「于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
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十恶即分为十。初杀生中。杀令夭折。不终天年。故
得短命。即正恶等流。二未死受苦故获多病。即方
便等流。怖无精光感外增上。资具等物乏少光泽。】
「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
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57c 页
【二盗损彼财故获贫穷。令其不得称意受用。故共
财不得自在。感外田苗霜雹损耗。】
「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
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
【三淫中。令其妻不贞良方便詃诱故。淫之秽污感
外臭恶尘坌。】
「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
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
【四妄语等流。又诽谤约违境。被诳约违心。言无实
故。】
「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
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
【五两舌中。令他离间亲友成怨故。】
「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
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
【六恶口中。语体恶故语用恶故。言恒有诤。违恼他
人。】
「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
报。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
【七绮语。言无人受机不领故。语不明了自绮错故。】
「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
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
【八贪欲中。巳得不足故。未得欲求故。】
「瞋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58a 页
报。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恼
害。」
【九瞋恚中。二种等流似前轻后重。见其不可意故
求其长短。二恼害彼故。】
「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
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
【十邪见。还生邪见之家。心见不正故多谄曲。】
「佛子。十不善业道。能生此等无量无边众大苦聚。」
【三结成苦因。无边苦聚由此生故。】
「是故菩萨作如是念我当远离十不善道。以十善道
为法园苑。爱乐安住。」
【第二是菩萨下明愿。依智起愿。愿为众生自修善
故。但离恶因恶果自亡。愿修善因善果自至。】
「自住其中。亦劝他人令住其中。」
【第三自住下明行。依愿起行。如誓修故。于中初依
前愿以起自行。后亦劝下依于自行正摄众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于一切众生生利益心。安乐
心。慈心。悲心。怜悯心。摄受心。守护心。自巳心。师心。大
师心。」
【第四佛子下明集者。依增上悲念众生故。生十种
心。谓依前摄善。起悲摄生名戒增上。今依上悲欲
拔众生。悲心能起利众生事。故名为集。集者益物
之心。就中别相为八种众生。一于恶行众生令住
善行。故名利益。二为苦众生令得安乐。三于冤憎
害。」
【九瞋恚中。二种等流似前轻后重。见其不可意故
求其长短。二恼害彼故。】
「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
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
【十邪见。还生邪见之家。心见不正故多谄曲。】
「佛子。十不善业道。能生此等无量无边众大苦聚。」
【三结成苦因。无边苦聚由此生故。】
「是故菩萨作如是念我当远离十不善道。以十善道
为法园苑。爱乐安住。」
【第二是菩萨下明愿。依智起愿。愿为众生自修善
故。但离恶因恶果自亡。愿修善因善果自至。】
「自住其中。亦劝他人令住其中。」
【第三自住下明行。依愿起行。如誓修故。于中初依
前愿以起自行。后亦劝下依于自行正摄众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于一切众生生利益心。安乐
心。慈心。悲心。怜悯心。摄受心。守护心。自巳心。师心。大
师心。」
【第四佛子下明集者。依增上悲念众生故。生十种
心。谓依前摄善。起悲摄生名戒增上。今依上悲欲
拔众生。悲心能起利众生事。故名为集。集者益物
之心。就中别相为八种众生。一于恶行众生令住
善行。故名利益。二为苦众生令得安乐。三于冤憎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58b 页
众生慈不加报。四于贫苦者悲欲拔之。五于乐众
生悯其放逸。六于外道摄令正信。七于同行者护
令不退。八于摄一切菩提愿众生取于自巳。九观
彼众生乘大乘道。进趣之者敬之如师。十观集具
足功德者敬如大师。后二通摄为一菩提故唯有
八。第五作是念下集果。依前悲心起胜上欲。欲拔
济故。约前拔济。通有四种众生。一化颠倒众生。二
化欲求众生。三化有求众生。四化梵行求众生。文
中为十类。初有一类。二有五类。三有二类。四有二
类。皆言又作是念。文各有二先观所化。次我当下
兴拔济心。前即所治。后即能治。今十类生一一生
所容有如前十心拔济。十中初一解邪。馀九行邪。
且初。】
「作是念言。众生可悯。堕于邪见恶慧恶欲恶道稠林。」
【第一化颠倒众生。先所化中。邪见为总。谓四颠倒。
理外推求故名邪见。常乐二倒名为恶慧。我净二
倒名为恶欲。恶道稠林者结其邪见。为诸过因。上
为所治。】
「我因令彼住于正见行真实道。」
【后能治。住于正见翻上邪见。真实道翻上恶道稠
林。】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分别彼我。互相破坏。斗诤瞋恨
炽然不息。我当令彼住于无上大慈之中。」
【第二化欲求众生中有五类。分二。初三化现得五
生悯其放逸。六于外道摄令正信。七于同行者护
令不退。八于摄一切菩提愿众生取于自巳。九观
彼众生乘大乘道。进趣之者敬之如师。十观集具
足功德者敬如大师。后二通摄为一菩提故唯有
八。第五作是念下集果。依前悲心起胜上欲。欲拔
济故。约前拔济。通有四种众生。一化颠倒众生。二
化欲求众生。三化有求众生。四化梵行求众生。文
中为十类。初有一类。二有五类。三有二类。四有二
类。皆言又作是念。文各有二先观所化。次我当下
兴拔济心。前即所治。后即能治。今十类生一一生
所容有如前十心拔济。十中初一解邪。馀九行邪。
且初。】
「作是念言。众生可悯。堕于邪见恶慧恶欲恶道稠林。」
【第一化颠倒众生。先所化中。邪见为总。谓四颠倒。
理外推求故名邪见。常乐二倒名为恶慧。我净二
倒名为恶欲。恶道稠林者结其邪见。为诸过因。上
为所治。】
「我因令彼住于正见行真实道。」
【后能治。住于正见翻上邪见。真实道翻上恶道稠
林。】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分别彼我。互相破坏。斗诤瞋恨
炽然不息。我当令彼住于无上大慈之中。」
【第二化欲求众生中有五类。分二。初三化现得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58c 页
欲受用生过。后二化未得五欲追求时过。前中。即
分三段。一受用不共财。二受无厌足财。三受贮积
财。今初。巳得之物不与他共。于费用时生瞋过也。
先明所治。互相破坏。有二。一斗诤于言中。二分别
彼我。乃对冤于心中。瞋恨巳下结其增长。由瞋恨
故思念作报。身心恶行炽然不息。能治中以慈治
瞋。如来之慈乃名无上。】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贪取无厌。唯求财利。邪命自活。
我当令彼住于清净身语意业正命法中。」
【二化无厌财众生。求时无厌以生贪过。初所治中
有二。一贪取无厌。明内心难满。二唯求财利者形
于身口。邪命自活。结上三业。次三业正命。以为能
治。】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常随三毒。种种烦恼因之炽然。
不解志求出要方便。我当令彼除灭一切烦恼大火。
安置清凉涅槃之处。」
【三化受贮积财众生。积而不散顺生三毒。增烦恼
过。初治中。染著生贪。散用生嗔。痴迷上二。言种种
烦恼因之炽然者。谓宝玩受用数为烦恼之所烧
故。痴迷于此无求出意。故云不知出要。能治中。涅
槃清凉。烦恼火灭故。】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愚痴重闇妄见厚膜之所覆
故。入阴翳稠林失智慧光明。行旷野险道起诸恶见。
我当令彼得无障碍清净智眼。知一切法如实相。不
分三段。一受用不共财。二受无厌足财。三受贮积
财。今初。巳得之物不与他共。于费用时生瞋过也。
先明所治。互相破坏。有二。一斗诤于言中。二分别
彼我。乃对冤于心中。瞋恨巳下结其增长。由瞋恨
故思念作报。身心恶行炽然不息。能治中以慈治
瞋。如来之慈乃名无上。】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贪取无厌。唯求财利。邪命自活。
我当令彼住于清净身语意业正命法中。」
【二化无厌财众生。求时无厌以生贪过。初所治中
有二。一贪取无厌。明内心难满。二唯求财利者形
于身口。邪命自活。结上三业。次三业正命。以为能
治。】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常随三毒。种种烦恼因之炽然。
不解志求出要方便。我当令彼除灭一切烦恼大火。
安置清凉涅槃之处。」
【三化受贮积财众生。积而不散顺生三毒。增烦恼
过。初治中。染著生贪。散用生嗔。痴迷上二。言种种
烦恼因之炽然者。谓宝玩受用数为烦恼之所烧
故。痴迷于此无求出意。故云不知出要。能治中。涅
槃清凉。烦恼火灭故。】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愚痴重闇妄见厚膜之所覆
故。入阴翳稠林失智慧光明。行旷野险道起诸恶见。
我当令彼得无障碍清净智眼。知一切法如实相。不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59a 页
随他教。」
【次二有二愿。化未得五欲进求时过。即造业众生。
分二。初一明追求现报。造诸恶行。后一明追求后
报。造有漏善因。今初。先所治中有四种过。一愚痴
覆心过。二入阴翳下增恶远善过。三行旷野阴道
明受苦报过。四起恶见者即无正对治过。后能治
中先得净慧眼。以所见如实。故不随他教。】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在于生死险道之中。将堕地狱
畜生饿鬼。入恶见网中。为愚痴稠林所迷。随逐邪道
行颠倒行。譬如盲人无有导师非出要道。谓为出要
入魔境界。恶贼所摄。随顺魔心。远离佛意。我当拔出
如是险难。令住无畏一切智城。」
【二化追求后报。习有漏善随顺险道过。谓以迷出
世胜义愚。造福不动业。求未来报。则常在险道。前
所治中文有十句。分三。初生死即自体。人天报危
故名险道。二将地下险道中事。文有八句。迷于苦
集灭道。如次各二。初将坠明有苦。二入恶见网正
明迷苦。三为愚下迷于集因。随逐下明其造集。如
盲下显无道体。无有导师明阙道缘。正明迷道。非
出要道下正迷于灭。入魔一句显有灭障。谓入六
尘如恶贼劫。随顺下二句明失。次能治中。拔出险
道。总离前恶。住无畏城。是离之处。
上化欲求众
生竟。】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入欲流有
【次二有二愿。化未得五欲进求时过。即造业众生。
分二。初一明追求现报。造诸恶行。后一明追求后
报。造有漏善因。今初。先所治中有四种过。一愚痴
覆心过。二入阴翳下增恶远善过。三行旷野阴道
明受苦报过。四起恶见者即无正对治过。后能治
中先得净慧眼。以所见如实。故不随他教。】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在于生死险道之中。将堕地狱
畜生饿鬼。入恶见网中。为愚痴稠林所迷。随逐邪道
行颠倒行。譬如盲人无有导师非出要道。谓为出要
入魔境界。恶贼所摄。随顺魔心。远离佛意。我当拔出
如是险难。令住无畏一切智城。」
【二化追求后报。习有漏善随顺险道过。谓以迷出
世胜义愚。造福不动业。求未来报。则常在险道。前
所治中文有十句。分三。初生死即自体。人天报危
故名险道。二将地下险道中事。文有八句。迷于苦
集灭道。如次各二。初将坠明有苦。二入恶见网正
明迷苦。三为愚下迷于集因。随逐下明其造集。如
盲下显无道体。无有导师明阙道缘。正明迷道。非
出要道下正迷于灭。入魔一句显有灭障。谓入六
尘如恶贼劫。随顺下二句明失。次能治中。拔出险
道。总离前恶。住无畏城。是离之处。
上化欲求众
生竟。】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入欲流有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59b 页
流无明流见流生死洄澓。爱河漂转。湍驰奔激。不暇
观察。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
【第三化有求众生。有二段。初一道差别。五趣流转。
后一界差别。三界系闭。今初。先过。后治。过中初句
为总。入欲下别。总即没在大河过。谓六道漂溺如
彼大河。求其没中所以是过。次入欲流下别显。大
瀑水波浪。有三种相。一自体漂流。即五趣因果。二
身见下为因起难。谓处之多害三安六处下便成
大失。失出离道。今初自体有五种相。一深。二流。三
名四漂。五广。一深者具足四流无量水故。为烦恼
河。二生死洄澓者流也。上总四流。烦恼因深。故此
苦果常流不竭。三爱河漂转者名也。前明四流虽
无惑不摄。爱润生死。此由漂溺者偏受河名。四湍
驰等者漂也。此有二义。一显河急。故云湍驰奔激。
谓虽宝爱身。欲令长久而念念不住。是漂溺时。二
由急故不能如实知。亦复不见涅槃彼岸。故云不
暇观察。五为欲觉等。随逐者广也。谓随欲五尘。故
名为广。依此漂溺。】
「身见罗刹于中执取。将其永入爱欲稠林。于所贪爱
深生染著。住我慢原阜。」
【第二起难。有四。一者执。执著我我所窟宅。不能动
发。故云身见罗刹于中执取。二将其下转还。诣先
舍欲巳。将生上界。由身见执。还生下界欲念之中。
三于所贪下中著。谓于受用时求欲等乐著故。四
观察。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
【第三化有求众生。有二段。初一道差别。五趣流转。
后一界差别。三界系闭。今初。先过。后治。过中初句
为总。入欲下别。总即没在大河过。谓六道漂溺如
彼大河。求其没中所以是过。次入欲流下别显。大
瀑水波浪。有三种相。一自体漂流。即五趣因果。二
身见下为因起难。谓处之多害三安六处下便成
大失。失出离道。今初自体有五种相。一深。二流。三
名四漂。五广。一深者具足四流无量水故。为烦恼
河。二生死洄澓者流也。上总四流。烦恼因深。故此
苦果常流不竭。三爱河漂转者名也。前明四流虽
无惑不摄。爱润生死。此由漂溺者偏受河名。四湍
驰等者漂也。此有二义。一显河急。故云湍驰奔激。
谓虽宝爱身。欲令长久而念念不住。是漂溺时。二
由急故不能如实知。亦复不见涅槃彼岸。故云不
暇观察。五为欲觉等。随逐者广也。谓随欲五尘。故
名为广。依此漂溺。】
「身见罗刹于中执取。将其永入爱欲稠林。于所贪爱
深生染著。住我慢原阜。」
【第二起难。有四。一者执。执著我我所窟宅。不能动
发。故云身见罗刹于中执取。二将其下转还。诣先
舍欲巳。将生上界。由身见执。还生下界欲念之中。
三于所贪下中著。谓于受用时求欲等乐著故。四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59c 页
住我慢原阜者增慢。谓于受用事时中。我慢大慢
憍慢。自高轻彼故。慢令心高故喻原阜。】
「安六处聚落。无善救者无能度者。」
【三明大失有三。一善道无出意失。此无善因安六
处聚落故。二恶道无救失。此无救缘。三无能度者
异处去失。谓离善行生诸难处。不值佛故。此双阙
因缘。】
「我当于彼起大悲心。以诸善根而为救济。令无灾患
离染寂静。住于一切智慧宝洲。」
【后能治中初起化心。次以诸下成化行。化行有六。
一与善因。谓六度万行以为船筏。二作救缘。三令
无苦患。四令离集染。五證涅槃寂静。六令得菩提
大智。皆翻上思之。】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处世牢狱。多诸苦恼。常怀爱憎
自生忧怖。贪欲重械之所系缚。无明稠林以为覆障。
于三界内莫能自出。我当令彼永离三有。住无障碍
大涅槃中。」
【第二明界差别。先过。后治。过中初句为总。三界系
缚犹如牢狱。求有处之。所以为过。次多诸下别明
世狱有五过随逐。一苦事即种种诸苦。二财尽谓
爱资生求之不得。憎贫穷远之不能。三爱离谓亲
爱别离常生忧怖。四有缚谓虽生上界。还为贪械
所缚。五障碍。谓虽得四禅八定。亦为无明所覆。与
正见相违。次能治中。若如实了知三界之相虚妄。
憍慢。自高轻彼故。慢令心高故喻原阜。】
「安六处聚落。无善救者无能度者。」
【三明大失有三。一善道无出意失。此无善因安六
处聚落故。二恶道无救失。此无救缘。三无能度者
异处去失。谓离善行生诸难处。不值佛故。此双阙
因缘。】
「我当于彼起大悲心。以诸善根而为救济。令无灾患
离染寂静。住于一切智慧宝洲。」
【后能治中初起化心。次以诸下成化行。化行有六。
一与善因。谓六度万行以为船筏。二作救缘。三令
无苦患。四令离集染。五證涅槃寂静。六令得菩提
大智。皆翻上思之。】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处世牢狱。多诸苦恼。常怀爱憎
自生忧怖。贪欲重械之所系缚。无明稠林以为覆障。
于三界内莫能自出。我当令彼永离三有。住无障碍
大涅槃中。」
【第二明界差别。先过。后治。过中初句为总。三界系
缚犹如牢狱。求有处之。所以为过。次多诸下别明
世狱有五过随逐。一苦事即种种诸苦。二财尽谓
爱资生求之不得。憎贫穷远之不能。三爱离谓亲
爱别离常生忧怖。四有缚谓虽生上界。还为贪械
所缚。五障碍。谓虽得四禅八定。亦为无明所覆。与
正见相违。次能治中。若如实了知三界之相虚妄。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0a 页
则自无障碍。果證涅槃。】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执著于我。于诸蕴窟宅不求出
离。依六处空聚起四颠倒行。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
五蕴怨贼之所杀害。受无量苦。我当令彼住于最胜
无所著处。所谓灭一切障碍无上涅槃。」
【第四化梵行求众生。有二。初化邪梵行求。令舍邪
归正。次段化同法小乘。令舍权归实。今初先明过
中初句为总。谓执著于我过。然外道执著虽多。以
我为本。断常等见皆因此生。次于诸蕴下别明有
六句。前三句失道。故远第一义乐。后三句失灭。故
具足诸苦。初中外道计我故云诸蕴不求出离。遍
计六根。起四颠倒。故云颠倒行。后三中。一四大乖
违苦。谓生老病死苦。二五阴随逐苦。三怨贼六受
无量谓苦。外道著我。故不能得出。后治中上由计
我故处处生著。唯大涅槃是无著处。菩萨教之观
过。知其实性。人法皆空故云最胜无著处无上涅
槃。】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其心狭劣。不行最上一切智道。
虽欲出离。但乐声闻辟支佛乘。我当令住广大佛法
广大智慧。」
【二化同法小乘。初起过中有三。初不求大因过。利
生懈怠为狭。佛法无边退没不證为劣。二不行下
不愿大果过。三虽欲下明修行过。不定聚众生。实
有大乘出离之法。而修小乘。后治中广大佛法。即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执著于我。于诸蕴窟宅不求出
离。依六处空聚起四颠倒行。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
五蕴怨贼之所杀害。受无量苦。我当令彼住于最胜
无所著处。所谓灭一切障碍无上涅槃。」
【第四化梵行求众生。有二。初化邪梵行求。令舍邪
归正。次段化同法小乘。令舍权归实。今初先明过
中初句为总。谓执著于我过。然外道执著虽多。以
我为本。断常等见皆因此生。次于诸蕴下别明有
六句。前三句失道。故远第一义乐。后三句失灭。故
具足诸苦。初中外道计我故云诸蕴不求出离。遍
计六根。起四颠倒。故云颠倒行。后三中。一四大乖
违苦。谓生老病死苦。二五阴随逐苦。三怨贼六受
无量谓苦。外道著我。故不能得出。后治中上由计
我故处处生著。唯大涅槃是无著处。菩萨教之观
过。知其实性。人法皆空故云最胜无著处无上涅
槃。】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其心狭劣。不行最上一切智道。
虽欲出离。但乐声闻辟支佛乘。我当令住广大佛法
广大智慧。」
【二化同法小乘。初起过中有三。初不求大因过。利
生懈怠为狭。佛法无边退没不證为劣。二不行下
不愿大果过。三虽欲下明修行过。不定聚众生。实
有大乘出离之法。而修小乘。后治中广大佛法。即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0b 页
诸度万行。登地巳上名为广大。皆佛因法。智慧通
因果。翻前狭劣。总名广大。】
「佛子。菩萨如是护持于戒。善能增长慈悲之心。」
【第二结成摄生之戒。护持于戒。即前律仪。及摄善
法故。能增长慈悲之心即益生戒。
上相地竟。
下地果。】
「佛子。菩萨住此离垢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
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
佛。多百千亿佛。如是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第二位果。唯无发趣。三果同前。皆胜初地。初调柔
果有三。谓法喻合。法中有三。初见佛为鍊行缘。】
「于诸佛所。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
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
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后于诸佛下明能鍊行。于中先供佛。】
「于诸佛所以尊重心。复更受行十善道法。随其所受。
乃至菩提终不忘失。」
【后于诸佛下受法更受十善。即学佛十善也。是戒
地故。】
「是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
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
【三是菩萨下所鍊净中。对前胜中。以离悭嫉破戒
二种垢故。】
「譬如真金置矾石中如法鍊巳。离一切垢转复明净。
因果。翻前狭劣。总名广大。】
「佛子。菩萨如是护持于戒。善能增长慈悲之心。」
【第二结成摄生之戒。护持于戒。即前律仪。及摄善
法故。能增长慈悲之心即益生戒。
上相地竟。
下地果。】
「佛子。菩萨住此离垢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
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
佛。多百千亿佛。如是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第二位果。唯无发趣。三果同前。皆胜初地。初调柔
果有三。谓法喻合。法中有三。初见佛为鍊行缘。】
「于诸佛所。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
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
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后于诸佛下明能鍊行。于中先供佛。】
「于诸佛所以尊重心。复更受行十善道法。随其所受。
乃至菩提终不忘失。」
【后于诸佛下受法更受十善。即学佛十善也。是戒
地故。】
「是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
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
【三是菩萨下所鍊净中。对前胜中。以离悭嫉破戒
二种垢故。】
「譬如真金置矾石中如法鍊巳。离一切垢转复明净。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0c 页
菩萨住此离垢地亦复如是。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
劫。远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
【二喻中。前初地菩萨戒未净。故施亦未净。今离二
垢。说名离故。初地金但火鍊以除外垢。今此置矾
石中。兼内净体明。云一切净。法合可知。】
「佛子。此菩萨四摄法中爱语偏多。十波罗蜜中持戒
偏多。馀非不行但随力随分。」
【二别地行中以离语四过故爱语偏多。】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
【三总结地。】
「菩萨住此地。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具足七宝有
自在力。」
【二菩萨住此下摄报果。先明在家。后若欲下出家。
在家中二。先上胜身即金轮王。】
「能除一切众生悭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
善道中。为大施主周给无尽。布施爱语利益同事。如
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
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又作是念。我当
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
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后能除下明上胜果。】
「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
子五欲。既出家巳。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千三昧。得
见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动千世界。乃至能示现千身。
劫。远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
【二喻中。前初地菩萨戒未净。故施亦未净。今离二
垢。说名离故。初地金但火鍊以除外垢。今此置矾
石中。兼内净体明。云一切净。法合可知。】
「佛子。此菩萨四摄法中爱语偏多。十波罗蜜中持戒
偏多。馀非不行但随力随分。」
【二别地行中以离语四过故爱语偏多。】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
【三总结地。】
「菩萨住此地。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具足七宝有
自在力。」
【二菩萨住此下摄报果。先明在家。后若欲下出家。
在家中二。先上胜身即金轮王。】
「能除一切众生悭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
善道中。为大施主周给无尽。布施爱语利益同事。如
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
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又作是念。我当
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
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后能除下明上胜果。】
「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
子五欲。既出家巳。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千三昧。得
见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动千世界。乃至能示现千身。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1a 页
于一一身能示现千菩萨以为眷属。」
【二出家摄报果。】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
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三若以菩萨下愿智果。并如初地。】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 质直柔软及堪能
调伏寂静与纯善
速出生死广大意
以此十心入二地」
【第三重颂中有十五偈。分三。初十颂行位。于中有
四。初一颂颂十种心。】
「 住此成就戒功德
远离杀生不恼害
亦离偷盗及邪淫
妄恶乖离无义语
不贪财物常慈悯
正道直心无谄伪
离险舍慢极调柔
依教而行不放逸」
【二有二偈颂摄律仪戒。】
「 地狱畜生受众苦
饿鬼烧然出猛𦦨
一切皆由罪所致
我当离彼住实法
人中随意得受生
乃至顶天禅定乐
独觉声闻佛乘道
皆因十善而成就
如是思惟不放逸
自持净戒教他护」
【二有二偈半颂摄善法戒。】
「 复见群生受众苦
转更增益大悲心
凡愚邪智不正解
常懈忿恨多诤讼
贪求境界无足期
我应令彼除三毒
【二出家摄报果。】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
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三若以菩萨下愿智果。并如初地。】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 质直柔软及堪能
调伏寂静与纯善
速出生死广大意
以此十心入二地」
【第三重颂中有十五偈。分三。初十颂行位。于中有
四。初一颂颂十种心。】
「 住此成就戒功德
远离杀生不恼害
亦离偷盗及邪淫
妄恶乖离无义语
不贪财物常慈悯
正道直心无谄伪
离险舍慢极调柔
依教而行不放逸」
【二有二偈颂摄律仪戒。】
「 地狱畜生受众苦
饿鬼烧然出猛𦦨
一切皆由罪所致
我当离彼住实法
人中随意得受生
乃至顶天禅定乐
独觉声闻佛乘道
皆因十善而成就
如是思惟不放逸
自持净戒教他护」
【二有二偈半颂摄善法戒。】
「 复见群生受众苦
转更增益大悲心
凡愚邪智不正解
常懈忿恨多诤讼
贪求境界无足期
我应令彼除三毒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1b 页
愚痴大闇所缠覆
入大险道邪见网
生死笼槛怨所拘
我应令彼摧魔贼
四流漂荡心没溺
三界焚如苦无量
计蕴为宅我在中
为欲度彼勤行道
设求出离心下劣
舍于最上佛智慧
我欲令彼住大乘
发勤精进无厌足」
【四有四偈半颂摄众生戒。】
「 菩萨住此集功德
见无量佛咸供养
亿劫修治善更明
如以好药鍊真金
佛子住此作轮王
普化众生行十善
所有善法皆修习
为成十力救于世
欲舍王位及财宝
即弃居家依佛教
勇猛精进一念中
获千三昧见千佛
所有种种神通力
此地菩萨皆能现
愿力所作复过此
无量自在度群生」
【二有四偈颂位果。】
「 一切世间利益者
所修菩萨最胜行
如是第二地功德
为诸佛子巳开演」
【三有一偈结叹所说。
上第二离垢地竟。
第三发光地。所以来者。前戒此定。义次第故。又前
三地寄同世间。施戒修法。前二地施戒竟。今此显
修。故深密云前位能持微细戒品。未得圆满世间
等持等至及圆满闻法总持。为令得此。因说此地。
令劝修学。言发光者智论名为光地。本论名明地。
入大险道邪见网
生死笼槛怨所拘
我应令彼摧魔贼
四流漂荡心没溺
三界焚如苦无量
计蕴为宅我在中
为欲度彼勤行道
设求出离心下劣
舍于最上佛智慧
我欲令彼住大乘
发勤精进无厌足」
【四有四偈半颂摄众生戒。】
「 菩萨住此集功德
见无量佛咸供养
亿劫修治善更明
如以好药鍊真金
佛子住此作轮王
普化众生行十善
所有善法皆修习
为成十力救于世
欲舍王位及财宝
即弃居家依佛教
勇猛精进一念中
获千三昧见千佛
所有种种神通力
此地菩萨皆能现
愿力所作复过此
无量自在度群生」
【二有四偈颂位果。】
「 一切世间利益者
所修菩萨最胜行
如是第二地功德
为诸佛子巳开演」
【三有一偈结叹所说。
上第二离垢地竟。
第三发光地。所以来者。前戒此定。义次第故。又前
三地寄同世间。施戒修法。前二地施戒竟。今此显
修。故深密云前位能持微细戒品。未得圆满世间
等持等至及圆满闻法总持。为令得此。因说此地。
令劝修学。言发光者智论名为光地。本论名明地。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1c 页
光之与明眼自殊称。皆略无发字。仁王名明慧地。
慧亦是明。义旨皆同。今统收下经及诸经论总有
三义立发光名。一以初住地十种信心为能发。胜
定闻持为所发光。以安住地竟。方始闻法修得定
故。瑜伽云由闻行正法光明等持光明之所显示。
故名发光地。二以闻持为能发。胜定为所发。三以
胜定总持并为能发。彼四地證光明相为所发。唯
识云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故
十净心唯是能发。證光明相唯是所发。言所离障
者唯识名暗钝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闻思
修法忘失。彼障三地胜定总持。入三地时便能永
断。由斯三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欲贪愚。此障
胜地及彼修慧。二圆满陀罗尼愚。此障闻思慧。及
障彼陀罗尼故。若约所證。唯就总持名證胜流真
如。唯识云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馀教法极为胜
故。其所成行亦唯禅及求法。其所得果亦法及禅。
下四无量五神通等皆定所摄。上释名竟。】
「 佛子得闻此地行
菩萨境界难思议
靡不恭敬心欢喜
散华空中为供养」
【次正释文。总分三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
分。今初六偈分二。前三庆前。后三请后。前中初偈
集经者叙。】
「 赞言善哉大山王
慈心悯念诸众生
善说智者律仪法
第二地中之行相
慧亦是明。义旨皆同。今统收下经及诸经论总有
三义立发光名。一以初住地十种信心为能发。胜
定闻持为所发光。以安住地竟。方始闻法修得定
故。瑜伽云由闻行正法光明等持光明之所显示。
故名发光地。二以闻持为能发。胜定为所发。三以
胜定总持并为能发。彼四地證光明相为所发。唯
识云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故
十净心唯是能发。證光明相唯是所发。言所离障
者唯识名暗钝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闻思
修法忘失。彼障三地胜定总持。入三地时便能永
断。由斯三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欲贪愚。此障
胜地及彼修慧。二圆满陀罗尼愚。此障闻思慧。及
障彼陀罗尼故。若约所證。唯就总持名證胜流真
如。唯识云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馀教法极为胜
故。其所成行亦唯禅及求法。其所得果亦法及禅。
下四无量五神通等皆定所摄。上释名竟。】
「 佛子得闻此地行
菩萨境界难思议
靡不恭敬心欢喜
散华空中为供养」
【次正释文。总分三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
分。今初六偈分二。前三庆前。后三请后。前中初偈
集经者叙。】
「 赞言善哉大山王
慈心悯念诸众生
善说智者律仪法
第二地中之行相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2a 页
是诸菩萨微妙行
真实无异无差别
为欲利益诸群生
如是演说最清净」
【后二偈赞说。前偈有慈。后偈有悲。故云利益。又前
偈教相。故云律仪。后偈證相。故云微妙。真实者契
理故。无异者千圣同辙故。无差别者理贯事故。】
「 一切人天供养者
愿为演说第三地
与法相应诸智业
如其境界希具阐
大仙所有施戒法
忍辱精进禅智慧
及以方便慈悲道
佛清净行愿皆说」
【后三偈请中初二偈大众请。前偈总请三地之法。
谓如彼教法相应三智之业。后偈别请十度行法。
以地地通有故。慈悲是愿。道谓道力。佛清净行即
无漏智。】
「 时解脱月复请言
无畏大士金刚藏
愿说趣入第三地
柔和心者诸功德」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
萨巳净第二地。欲入第三地。当起十种深心。
【第二正说分中先明地行。后明地果。前中四分。一
起厌行分。二厌行分。三厌分。四厌果分。此地修禅。
厌伏烦恼亦厌于禅故名厌地。正住地心。住于八
禅故但名厌。初入地心观修彼行名厌行分。趣地
方便起彼厌行。地满心中得无量等。是厌之果。今
初分中有三。初结前生后。次何等下徵列十心。三
菩萨以是下结行入位。初中标起。云十种深心。论
真实无异无差别
为欲利益诸群生
如是演说最清净」
【后二偈赞说。前偈有慈。后偈有悲。故云利益。又前
偈教相。故云律仪。后偈證相。故云微妙。真实者契
理故。无异者千圣同辙故。无差别者理贯事故。】
「 一切人天供养者
愿为演说第三地
与法相应诸智业
如其境界希具阐
大仙所有施戒法
忍辱精进禅智慧
及以方便慈悲道
佛清净行愿皆说」
【后三偈请中初二偈大众请。前偈总请三地之法。
谓如彼教法相应三智之业。后偈别请十度行法。
以地地通有故。慈悲是愿。道谓道力。佛清净行即
无漏智。】
「 时解脱月复请言
无畏大士金刚藏
愿说趣入第三地
柔和心者诸功德」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
萨巳净第二地。欲入第三地。当起十种深心。
【第二正说分中先明地行。后明地果。前中四分。一
起厌行分。二厌行分。三厌分。四厌果分。此地修禅。
厌伏烦恼亦厌于禅故名厌地。正住地心。住于八
禅故但名厌。初入地心观修彼行名厌行分。趣地
方便起彼厌行。地满心中得无量等。是厌之果。今
初分中有三。初结前生后。次何等下徵列十心。三
菩萨以是下结行入位。初中标起。云十种深心。论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2b 页
经云深念心。则异二地单云深心。谓更以十心。念
前十深心故。】
「何等为十。所谓清净心。安住心。厌舍心。离贪心。不退
心。坚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广心。大心。」
【二徵列十心。义分四对。初二句一对谓根本建立。
次三句一对谓方便发修。次三句一对谓修巳成
就。后二句一对谓德用自在。此四对中皆前离过
后明成善。初言净心者离过也。谓依二地净心。趣
此地净心故。二安住心。依不舍自乘及前十故。此
二依前。故云根本建立。次第二对方便修者。于中
前二句离过。一悬离当欲。二离于现贪。后一造行
进善。第三对中初一句离过。谓自地烦恼不能坏
故。名坚固心。后二句成善明盛。谓八禅出入自在。
勇猛谓不退失。第四对中谓不乐狭小。故云广。依
他自在不舍众生。故云大。】
「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三地。」
【三结行入地。谓于前十心。作意思惟。便入增上心
住。】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第三地巳。观一切有为法如实
相。所谓无常。苦不净。不安隐。败坏。不久住。刹那生灭
非从前际生。非向后际去。非于现在住。」
【第二厌行分中有三。一修行护烦恼行。以观有为
可厌患故。二见如是下修行护小乘行。求一切智。
深念众生舍狭劣心故。三菩萨如是厌离下修行
前十深心故。】
「何等为十。所谓清净心。安住心。厌舍心。离贪心。不退
心。坚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广心。大心。」
【二徵列十心。义分四对。初二句一对谓根本建立。
次三句一对谓方便发修。次三句一对谓修巳成
就。后二句一对谓德用自在。此四对中皆前离过
后明成善。初言净心者离过也。谓依二地净心。趣
此地净心故。二安住心。依不舍自乘及前十故。此
二依前。故云根本建立。次第二对方便修者。于中
前二句离过。一悬离当欲。二离于现贪。后一造行
进善。第三对中初一句离过。谓自地烦恼不能坏
故。名坚固心。后二句成善明盛。谓八禅出入自在。
勇猛谓不退失。第四对中谓不乐狭小。故云广。依
他自在不舍众生。故云大。】
「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三地。」
【三结行入地。谓于前十心。作意思惟。便入增上心
住。】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第三地巳。观一切有为法如实
相。所谓无常。苦不净。不安隐。败坏。不久住。刹那生灭
非从前际生。非向后际去。非于现在住。」
【第二厌行分中有三。一修行护烦恼行。以观有为
可厌患故。二见如是下修行护小乘行。求一切智。
深念众生舍狭劣心故。三菩萨如是厌离下修行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2c 页
方便摄行。欲摄众生不离无障碍智究竟方便等
故。又此三段摄前三位。初及第二一半。摄修行住。
次护小乘狭劣心下摄无恚恨行。以慈悲故。后段
摄等一切佛回向。思惟佛智。度众生故。今初文有
二十句。分二。初十句观无常即知有为体性。后十
句观无救者即就人彰过。今初分三。初显观无常。
时谓住地巳。次观一切下总辨所观。谓有为法。后
所谓下别示其相。文有十句。初总。馀别。总云无常。
论云是中命行不住故。命行是所无常法。不住是
无常义。别中九句。通显此无常义谓无我我所故。】
「又观此法无救无依。与忧与悲苦恼同住。爱憎所系。
愁戚转多。无有停积。贪恚痴火炽然不息。众患所缠
日夜增长。如幻不实。」
【第二又观下十句明其无救。初句总显。言此法者。
即前无常。今又观之。不出生老病死。如四方山来
无逃避处。无能救者。别有九句。约生老病死。初四
约死以显无救。此相显故。所以先明。一无依者。于
无常未至中。无所依告救令不至。二与忧者无常
既至。无能救者意者惧死。所以怀忧。三与悲者生
阴转坏。死相现前。于此中间弥增涕泗。四苦恼同
住者正舍寿时四大分散。则忧苦转增心生热恼。
次二约资生事不知是苦。妄生乐想。谓五追求。资
生境有违顺故爱憎所系。六于受用时苦多乐少。
云愁戚转多。谓受而不散众祸皆集。用而毁损如
故。又此三段摄前三位。初及第二一半。摄修行住。
次护小乘狭劣心下摄无恚恨行。以慈悲故。后段
摄等一切佛回向。思惟佛智。度众生故。今初文有
二十句。分二。初十句观无常即知有为体性。后十
句观无救者即就人彰过。今初分三。初显观无常。
时谓住地巳。次观一切下总辨所观。谓有为法。后
所谓下别示其相。文有十句。初总。馀别。总云无常。
论云是中命行不住故。命行是所无常法。不住是
无常义。别中九句。通显此无常义谓无我我所故。】
「又观此法无救无依。与忧与悲苦恼同住。爱憎所系。
愁戚转多。无有停积。贪恚痴火炽然不息。众患所缠
日夜增长。如幻不实。」
【第二又观下十句明其无救。初句总显。言此法者。
即前无常。今又观之。不出生老病死。如四方山来
无逃避处。无能救者。别有九句。约生老病死。初四
约死以显无救。此相显故。所以先明。一无依者。于
无常未至中。无所依告救令不至。二与忧者无常
既至。无能救者意者惧死。所以怀忧。三与悲者生
阴转坏。死相现前。于此中间弥增涕泗。四苦恼同
住者正舍寿时四大分散。则忧苦转增心生热恼。
次二约资生事不知是苦。妄生乐想。谓五追求。资
生境有违顺故爱憎所系。六于受用时苦多乐少。
云愁戚转多。谓受而不散众祸皆集。用而毁损如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3a 页
损身命。故曰苦多。此二含生一种。七于身老时盛
年壮色。不可救令停集。后二约病。初一病因。谓八
于少壮时具乐等三受。故贪等常烧不容法水。炽
然难救。九于年衰时众患所缠。如树将朽。日夜增
长无能令免。老即病缘。如幻不实总结前九。
上
护烦恼行。】
「见如是巳。于一切有为倍增厌离。趋佛智慧。见佛智
慧不可思议。无等无量。难得无杂。无恼无忧至无畏
城。不复退还。能救无量苦难众生。」
【第二护小乘行。文有三十句。初十句护小心。后二
十句护狭心。今初句总。先结前。谓先观无常巳厌
有为。次观无救故倍增厌。趋佛智慧明其生后。正
护小心。求佛大智故。次见佛下别有十句。分二。前
五摄功德大。即求佛菩提。后五清净大即求涅槃
果。菩提修成名摄。涅槃本有离障称净。今初摄功
德大。一智用不测故不可思议。二妙用无比故无
等。三纯以利他故无故。四无讥嫌故难得。五不同
外道故无杂。总摄五种功德大。后五清净大。义摄
有三。一无恼即离惑习。无明不杂故。二无忧者离
苦苦依。根本亡故。三得涅槃有二义。一得体谓至
无畏城。二得用谓能建大事。不住生死。故云不复
退还。不住涅槃。故能救无量苦难众生。】
「菩萨如是见如来智慧无量利益。见一切有为无量
过患。则于一切众生。生十种哀悯心。」
年壮色。不可救令停集。后二约病。初一病因。谓八
于少壮时具乐等三受。故贪等常烧不容法水。炽
然难救。九于年衰时众患所缠。如树将朽。日夜增
长无能令免。老即病缘。如幻不实总结前九。
上
护烦恼行。】
「见如是巳。于一切有为倍增厌离。趋佛智慧。见佛智
慧不可思议。无等无量。难得无杂。无恼无忧至无畏
城。不复退还。能救无量苦难众生。」
【第二护小乘行。文有三十句。初十句护小心。后二
十句护狭心。今初句总。先结前。谓先观无常巳厌
有为。次观无救故倍增厌。趋佛智慧明其生后。正
护小心。求佛大智故。次见佛下别有十句。分二。前
五摄功德大。即求佛菩提。后五清净大即求涅槃
果。菩提修成名摄。涅槃本有离障称净。今初摄功
德大。一智用不测故不可思议。二妙用无比故无
等。三纯以利他故无故。四无讥嫌故难得。五不同
外道故无杂。总摄五种功德大。后五清净大。义摄
有三。一无恼即离惑习。无明不杂故。二无忧者离
苦苦依。根本亡故。三得涅槃有二义。一得体谓至
无畏城。二得用谓能建大事。不住生死。故云不复
退还。不住涅槃。故能救无量苦难众生。】
「菩萨如是见如来智慧无量利益。见一切有为无量
过患。则于一切众生。生十种哀悯心。」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3b 页
【第二护狭心。文有二十句。前十悲其沦溺。后十决
志救济。前中先牒谓见佛智胜利伤物不得。有为
过患悯物处之。此是牒前则起悲心。是为生后。】
「何等为十。所谓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悯心。见诸
众生贫穷困乏。生哀悯心。见诸众生三毒火然。生哀
悯心。见诸众生诸有牢狱之所禁闭生哀悯心。见诸
众生烦恼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悯心。见诸众生不善
观察生哀悯心。见诸众生无善法欲生哀悯心。见诸
众生失诸佛法生哀悯心。见诸众生随生死流生哀
悯心。见诸众生失解脱方便生哀悯心。是为十。」
【二何等下正显悲行。文有十句。初总馀别。总由孤
独无依故生哀悯。今众生上远慈尊。下不利物。故
云孤独。别有九种孤独无依。初二依欲求众生。一
巳得心无厌足故贫穷无依。二未得求无休息故
三毒火然。言多欲多求。次三依有求众生。一闭苦
果狱。二集因覆障。故云烦恼稠林。三无观察道。由
生八难不闻法故。安能證灭。后四依梵行求众生。
前三小乘。一行小因。不求大因胜善之法。二保小
果。不求菩提为失佛法。三不得大涅槃。长随变易
生死。后一外道虽求解脱。以邪行故失于方便。】
「菩萨如是见众生界无量苦恼。发大精进。作是念言。
此等众生我应救。我应脱。我应净。我应度。应著善处。
应令安住。应令欢喜。应令知见。应令调伏。应令涅槃。」
【第二菩萨如是下决志救度。中初结前生后。作是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3c 页
念下正显救心。文有十句。对前十类生此十心。一
救孤独故。二脱贫穷故。三净三毒故。四度有狱故。
五著无障处露地坐故。六住善观察故。七得善法
欲生欢喜故。八知见性相同佛法故。九调伏诸根
不随流故。十应令涅槃得解脱方便故。
科第二
厌行分中有三。前护烦恼行。护小乘行巳竟。下第
三修方便摄行。】
「菩萨如是厌离一切有为。如是悯念一切众生。知一
切智智有胜利益。」
【第三修行方便摄行。谓修摄生方便之行。故下经
云以何方便而能拔济。即知不离佛智等。即是摄
生之方便也。文有四段。初发起摄行之因。二作是
思惟下思求方便摄行。三便作是念下思得摄生
方便。四菩萨如是下依思修行。今初分二。先牒前
二行以为三因。后欲依下依前三因以明发起。今
初。一如是厌离一切有为是牒护烦恼行。为离妄
想因。次如是悯念一切众生是牒护狭心。为不舍
一切世间因。三知一切智智有胜利益。是牒护小
心。为发精进因。谓既知佛智胜益。明修行彼道以
趣入故。三因之中初后是智。中一是悲。悲智为因
能救方便。】
「欲依如来智慧救度众生。」
【后发起者既思三因。欲将有益之智。救可悯众生。】
「作是思惟。此诸众生堕在烦恼大苦之中。以何方便
救孤独故。二脱贫穷故。三净三毒故。四度有狱故。
五著无障处露地坐故。六住善观察故。七得善法
欲生欢喜故。八知见性相同佛法故。九调伏诸根
不随流故。十应令涅槃得解脱方便故。
科第二
厌行分中有三。前护烦恼行。护小乘行巳竟。下第
三修方便摄行。】
「菩萨如是厌离一切有为。如是悯念一切众生。知一
切智智有胜利益。」
【第三修行方便摄行。谓修摄生方便之行。故下经
云以何方便而能拔济。即知不离佛智等。即是摄
生之方便也。文有四段。初发起摄行之因。二作是
思惟下思求方便摄行。三便作是念下思得摄生
方便。四菩萨如是下依思修行。今初分二。先牒前
二行以为三因。后欲依下依前三因以明发起。今
初。一如是厌离一切有为是牒护烦恼行。为离妄
想因。次如是悯念一切众生是牒护狭心。为不舍
一切世间因。三知一切智智有胜利益。是牒护小
心。为发精进因。谓既知佛智胜益。明修行彼道以
趣入故。三因之中初后是智。中一是悲。悲智为因
能救方便。】
「欲依如来智慧救度众生。」
【后发起者既思三因。欲将有益之智。救可悯众生。】
「作是思惟。此诸众生堕在烦恼大苦之中。以何方便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4a 页
而能拔济。令住究竟涅槃之乐。」
【第二思求方便摄行者。亦只思前众生堕有为惑
业苦中。欲令永灭。得大涅槃。未知方便故思求之。】
「便作是念。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不离无障碍解脱智。
无障碍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
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
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
【第三思得摄生方便中方便有五。一佛无碍智。二
八地如实觉。三四地如行慧。四三地禅定。五亦三
地多闻。然此五中从微至著。则后后起于前前。今
观求逆寻其本。展转相因。并云不离。此五之中多
闻为能起。佛智唯所起。中间三种。通能所起。】
「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巳。倍于正法勤求修习。」
【第四依思修行。上既逆推本由多闻。今则顺行先
求闻慧而起闻行。文中先结前生后。下正起求行。】
「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法到法
住法行法。」
【后日夜下正起求行。于中二。先明求法行。后菩萨
如是下明求行因。今初文有十句。即是三慧而有
四节。初三唯闻。第四五六通闻思慧。第七唯思。后
三唯修。于中初日夜常闻以显勤行。喜法等九显
正修行。
上求法行。
下求因行。】
「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吝惜。不见有物
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
【第二思求方便摄行者。亦只思前众生堕有为惑
业苦中。欲令永灭。得大涅槃。未知方便故思求之。】
「便作是念。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不离无障碍解脱智。
无障碍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
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
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
【第三思得摄生方便中方便有五。一佛无碍智。二
八地如实觉。三四地如行慧。四三地禅定。五亦三
地多闻。然此五中从微至著。则后后起于前前。今
观求逆寻其本。展转相因。并云不离。此五之中多
闻为能起。佛智唯所起。中间三种。通能所起。】
「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巳。倍于正法勤求修习。」
【第四依思修行。上既逆推本由多闻。今则顺行先
求闻慧而起闻行。文中先结前生后。下正起求行。】
「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法到法
住法行法。」
【后日夜下正起求行。于中二。先明求法行。后菩萨
如是下明求行因。今初文有十句。即是三慧而有
四节。初三唯闻。第四五六通闻思慧。第七唯思。后
三唯修。于中初日夜常闻以显勤行。喜法等九显
正修行。
上求法行。
下求因行。】
「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吝惜。不见有物
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4b 页
【二求行因中有二。初常勤求因。后菩萨如是下正
修行因。今初。彼常勤求以何为因示现。恭敬重法
毕竟尽故。于中分六。一总明轻财重法。】
「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舍施。」
【二双舍内外。】
「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
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
【三内财敬事。谓心则恭敬舍慢。身则承事忘苦。】
「若闻一句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千世界
满中珍宝。」
【四况舍外财。】
「若闻一偈未闻正法。生大欢喜。胜得转轮圣王位。若
得一偈未曾闻法。能净菩萨行。胜得帝释梵王位。住
无量百千劫。」
【五轻位重法。人天王位终是无常。句偈教义法王
为果。】
「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
能入大火坑受极大苦。当以相与。菩萨尔时作如是
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净菩萨行故。假使三千大千
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自
受取。况小火坑而不能入。然我今者为求佛法。应受
一切地狱众苦。何况人中诸小苦恼。」
【六甘苦重法。以一句之法能尽苦源。地狱多劫诚
可甘也。】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4c 页
「菩萨如是发勤精进求于佛法。如其所闻观察修行。」
【后正修行因中初结前。如其下正显因相。谓静处
思惟正观。为修行之因也。若顺经文。此是后文标
举耳。】
「此菩萨得闻法巳。摄心安住。于空闲处作是思惟。如
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
【大文第三厌分。束为七修相者。前明闻思。今显修
慧。即五种方便中第四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也。论
云云何厌分。是菩萨闻诸法巳知如说行。乃得佛
法。入禅无色无量神通。彼非乐处。于中不染。必定
应作故。谓不乐不染即是厌义。其无量神通是厌
之果。经文修有七相。一依何修。二云何修。三何处
修。四何故修。五何时修。六何所修。七何为修。束此
七相。大为三段。初四修行。次二正入。后一入意。今
初。此菩萨得闻法巳即依何修。以依正法故。次摄
心安住即云何修。摄散住法是修相故。次于空闲
处即何处修。次作是思惟下即何故修。要得修行
方證得故。此于七相中巳具四相。然非但口言。通
于说听。谓非但听闻文字音声而得清净也。然皆
即妄即真。圆融自在。任运而发。不同欣厌。】
「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时。」
【第二證入中初结前。即何时修證。谓在三昧时是
修行时。正修行竟是證入时。后文即离欲恶下即
何所修。修何所證。谓證八定。八定之义广有多释。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5a 页
今疏略以四门分别。一入意。二释名。三体性。四释
文。今初入意者下经云但随顺法故行而无所染
著。论云以何意故入禅无色无量神通。为五种众
生故。一为禅乐憍慢众生。故入诸禅。谓得世禅恃
以生慢。二为无色解脱憍慢众生故入无色定。谓
外道證此以为涅槃。恃以生慢。菩萨示入八禅。一
一过彼故摄伏之。三为苦恼众生入慈悲无量。令
安善处永与乐故入慈无量。应解彼苦令不受故
入悲无量。四为得解脱众生故入喜舍无量。谓喜
其所得自离动乱故。五为邪归依众生故入胜神
通力令正信故。又示入禅定令物仿故。善自调鍊
寄位次第。法应尔故。尚不同二乘自为。岂与凡外
同年。次释名者。禅那西音此云静虑。静谓寂静。虑
谓审虑。是以静能断结。虑能正观。诸无色定有静
无虑。虽能断结。不能正观。欲界等持有虑无静。虽
能正观不能断结。故唯色界独受斯称。次无色定
者。此四地中超过一切有色法故。违害一切有色
法故。色法于彼无容生故。俱舍云无色谓无色。皆
无色故受无色名。次别名者。初四禅者一初禅有
寻有伺静虑。具五支。谓寻伺喜乐定。亦名定生喜
乐地。谓离欲界生得喜乐故。二禅无寻无伺静虑。
具四支。谓内净喜乐定故。三禅离喜静虑。具五支。
谓舍念慧乐定。亦名离喜妙乐地。谓离下界喜乐
得妙乐故。四禅离乐静虑。具四支。谓舍念中受定。
文。今初入意者下经云但随顺法故行而无所染
著。论云以何意故入禅无色无量神通。为五种众
生故。一为禅乐憍慢众生。故入诸禅。谓得世禅恃
以生慢。二为无色解脱憍慢众生故入无色定。谓
外道證此以为涅槃。恃以生慢。菩萨示入八禅。一
一过彼故摄伏之。三为苦恼众生入慈悲无量。令
安善处永与乐故入慈无量。应解彼苦令不受故
入悲无量。四为得解脱众生故入喜舍无量。谓喜
其所得自离动乱故。五为邪归依众生故入胜神
通力令正信故。又示入禅定令物仿故。善自调鍊
寄位次第。法应尔故。尚不同二乘自为。岂与凡外
同年。次释名者。禅那西音此云静虑。静谓寂静。虑
谓审虑。是以静能断结。虑能正观。诸无色定有静
无虑。虽能断结。不能正观。欲界等持有虑无静。虽
能正观不能断结。故唯色界独受斯称。次无色定
者。此四地中超过一切有色法故。违害一切有色
法故。色法于彼无容生故。俱舍云无色谓无色。皆
无色故受无色名。次别名者。初四禅者一初禅有
寻有伺静虑。具五支。谓寻伺喜乐定。亦名定生喜
乐地。谓离欲界生得喜乐故。二禅无寻无伺静虑。
具四支。谓内净喜乐定故。三禅离喜静虑。具五支。
谓舍念慧乐定。亦名离喜妙乐地。谓离下界喜乐
得妙乐故。四禅离乐静虑。具四支。谓舍念中受定。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5b 页
亦名舍念清净地。无色别名至下当辨。三释体性
者。婆沙云静虑有二种。一修得是善性摄。心一境
性。以善等持为自性故。二生得随地所系。五蕴为
性无色体性。但除于色。馀义同前。大乘宗中。亦无
异辙。若会相归性。则八定支林一切皆空。若事尽
理现。皆如来藏。泯绝无寄则定乱两亡。若事理圆
融。一即一切。四释文。初明四禅。后说四空。四禅之
中并勒为四。一离障。二对治。三利益。四彼二依止
三昧。】
「即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
【今释初禅。一即离欲恶不善法者此明离障。以一
即离贯于下三。离五欲故名为离欲。断十恶故名
为离恶。除五盖故名离不善法。言离恶不善者。烦
恼欲因所生种种恶不善法。即身口恶行。总辨欲
界诸不善法。巳明离障。二有觉有观。此有二支。是
修行对治。新译名寻伺。皆初粗后细。寻谓寻求。伺
谓伺察。心之粗性名之为寻。心之细性名之为伺。
三离生喜乐者。是修行利益庆离欲恶等。是故生
喜。身心猗息及得解脱之乐。故名为乐。由此名利
益支。四住初禅者。是彼二依止三昧。谓于所缘审
正观察。心一境性。为彼对治及利益支之所依止。
依止定力。寻等转故。其所离障以无行体非是支
故。不为彼依。而言初者欲界上进此最初故。而言
住者即安住义。】
者。婆沙云静虑有二种。一修得是善性摄。心一境
性。以善等持为自性故。二生得随地所系。五蕴为
性无色体性。但除于色。馀义同前。大乘宗中。亦无
异辙。若会相归性。则八定支林一切皆空。若事尽
理现。皆如来藏。泯绝无寄则定乱两亡。若事理圆
融。一即一切。四释文。初明四禅。后说四空。四禅之
中并勒为四。一离障。二对治。三利益。四彼二依止
三昧。】
「即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
【今释初禅。一即离欲恶不善法者此明离障。以一
即离贯于下三。离五欲故名为离欲。断十恶故名
为离恶。除五盖故名离不善法。言离恶不善者。烦
恼欲因所生种种恶不善法。即身口恶行。总辨欲
界诸不善法。巳明离障。二有觉有观。此有二支。是
修行对治。新译名寻伺。皆初粗后细。寻谓寻求。伺
谓伺察。心之粗性名之为寻。心之细性名之为伺。
三离生喜乐者。是修行利益庆离欲恶等。是故生
喜。身心猗息及得解脱之乐。故名为乐。由此名利
益支。四住初禅者。是彼二依止三昧。谓于所缘审
正观察。心一境性。为彼对治及利益支之所依止。
依止定力。寻等转故。其所离障以无行体非是支
故。不为彼依。而言初者欲界上进此最初故。而言
住者即安住义。】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5c 页
「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住第二禅。」
【第二禅中一灭觉观。是所离障。觉观初动。发生三
识。乱于二禅。如净水波动则无所见故。初禅能治。
此为所治。则病尽药亡。二内净一心无觉无观者。
是修行对治。言内净者谓信平等令内心净。言一
心者释于内义。唯缘法尘。不同初禅有三识故。故
阿毗昙云欲界地中心行六处。初禅地中心行四
处。谓无鼻舌。二禅巳上心行一处。唯意识身缘法
尘故。无觉无观释于净义。不同初禅有觉观故。前
灭觉观显于所治。此覆言无显能治无。故非重也。
三言定生喜乐者。此二支是修行利益。初禅庆背
欲恶故名离生。今庆觉观心息故名定生。如净鉴
止水。故身心适悦。四住第二禅。即彼二依止三昧。】
「离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乐。诸圣所说能舍有念受
乐。住第三禅。」
【第三禅中一离喜者是所离障。谓二禅利益支。喜
心分别想生乱动。三禅转寂故须除遣。二住舍有
念正知三支者是修行对治。一住舍者即是舍数。
拣非舍受。论名行舍。行心调停舍彼喜过。故显扬
云住舍者。巳生喜不忍可故。平等正直无动安住。
二有念者于喜不行中不忘明记故。三正知者或
时失念喜行。于此分别正念而住。谓住于舍。上三
即前内净。渐修转胜。至此别开深细寂静。故能治
下地喜踊浮动。三身受乐下是利益支。初身受乐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6a 页
正显支体。谓离二禅浮动喜心最极寂静。得大轻
安。身心俱乐。以身在乐中。是故心乐亦名身受。次
诸圣所说舍有念受乐者。释成胜义。谓诸下地无
如是乐。及无间舍。上有舍而复无乐。故诸佛及佛
弟子。说第三禅具有能舍及正念知而复受乐。故
诸乐中三禅乐胜。四住第三禅。即彼二依止三昧。】
「断乐先除苦喜忧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住第四禅。」
【第四禅断乐先除苦喜忧灭者即是离障。三禅胜
乐于此为害。如重病人观妙音乐。为障四禅故须
除遣。故云断乐。得此定者所有苦乐皆得超越。故
总集说。先除苦等。先之一字总贯下三。谓二禅先
除苦受。三禅先灭喜受。初禅先灭忧受。并今断乐
巳灭四受。二不苦不乐者是利益支。馀禅皆先明
治。今此先明益者。乘前总无四受便举不苦不乐。
明五受内唯有一舍。是不动故。三舍念清净。此二
是对治支。亦即名地。三禅舍念与乐爱俱。此断乐
爱故云清净。喜心浮动常须正知。乐受深细但须
舍念。若远显清净者。瑜伽云一切下地灾患巳断。
以离八灾患。谓寻伺苦乐忧喜出息入息。是故此
中舍念清净。由是此禅心住无动。四住第四禅。即
彼二依止。然入上色定其身相状如处室中。入下
四空如处空中。
上四禅竟。
下四空先叙意。
第二四空定。空处等名同心一境性。有何差别。俱
舍定品显此差别。由离下地染故立四名。谓离第
安。身心俱乐。以身在乐中。是故心乐亦名身受。次
诸圣所说舍有念受乐者。释成胜义。谓诸下地无
如是乐。及无间舍。上有舍而复无乐。故诸佛及佛
弟子。说第三禅具有能舍及正念知而复受乐。故
诸乐中三禅乐胜。四住第三禅。即彼二依止三昧。】
「断乐先除苦喜忧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住第四禅。」
【第四禅断乐先除苦喜忧灭者即是离障。三禅胜
乐于此为害。如重病人观妙音乐。为障四禅故须
除遣。故云断乐。得此定者所有苦乐皆得超越。故
总集说。先除苦等。先之一字总贯下三。谓二禅先
除苦受。三禅先灭喜受。初禅先灭忧受。并今断乐
巳灭四受。二不苦不乐者是利益支。馀禅皆先明
治。今此先明益者。乘前总无四受便举不苦不乐。
明五受内唯有一舍。是不动故。三舍念清净。此二
是对治支。亦即名地。三禅舍念与乐爱俱。此断乐
爱故云清净。喜心浮动常须正知。乐受深细但须
舍念。若远显清净者。瑜伽云一切下地灾患巳断。
以离八灾患。谓寻伺苦乐忧喜出息入息。是故此
中舍念清净。由是此禅心住无动。四住第四禅。即
彼二依止。然入上色定其身相状如处室中。入下
四空如处空中。
上四禅竟。
下四空先叙意。
第二四空定。空处等名同心一境性。有何差别。俱
舍定品显此差别。由离下地染故立四名。谓离第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6b 页
四禅立空无边处。离空无边处立识无边处。差别
既尔。从何得名。复次颂云空无边等三。名从加行
立。非想非非想。昧劣故立名。谓修定前起加行位
厌坏色故。作胜解想。思无边空。加行成时名空无
边处。厌空想识无所有。准此可知。其第四空由想
昧劣。谓无下地明慧胜想。得非想名。有昧劣想名
非非想故。故云前三无色加行受名。第四无色当
体受称。然此四空亦各有四。谓离障等。而经文但
有三句。义含有四。谓初离障。具对治义。若依璎珞
本业。四无色定各有五支。谓想护止观一心。如初
空定。厌色相起于空想。即今对治。护彼色相令不
现前。若超色想即名为止。是今离障。空无边行照
了分明。即是观义。是初利益。一心即是彼二所依。】
「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住
虚空无边处。」
【今初空处。谓观虚空作无边行相。能灭色想。心安
空定。名空无边处。四空名处者谓有情生长处故。
文中三句即为三别。初明离障。二辨利益。三明依
止。今初。以经三想句连为义句。故曲有三。言离障
者谓离三有对曲色。一有见有对色。谓色界。此一
有见谓为眼根所观照故。名为有见。五根五境此
之十界有色有对。以此体是色故。极微所成更相
障碍。故名有对。二不可见有对色者谓眼等五根
对声香味触也。三无见无对色者谓无表法处色
既尔。从何得名。复次颂云空无边等三。名从加行
立。非想非非想。昧劣故立名。谓修定前起加行位
厌坏色故。作胜解想。思无边空。加行成时名空无
边处。厌空想识无所有。准此可知。其第四空由想
昧劣。谓无下地明慧胜想。得非想名。有昧劣想名
非非想故。故云前三无色加行受名。第四无色当
体受称。然此四空亦各有四。谓离障等。而经文但
有三句。义含有四。谓初离障。具对治义。若依璎珞
本业。四无色定各有五支。谓想护止观一心。如初
空定。厌色相起于空想。即今对治。护彼色相令不
现前。若超色想即名为止。是今离障。空无边行照
了分明。即是观义。是初利益。一心即是彼二所依。】
「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住
虚空无边处。」
【今初空处。谓观虚空作无边行相。能灭色想。心安
空定。名空无边处。四空名处者谓有情生长处故。
文中三句即为三别。初明离障。二辨利益。三明依
止。今初。以经三想句连为义句。故曲有三。言离障
者谓离三有对曲色。一有见有对色。谓色界。此一
有见谓为眼根所观照故。名为有见。五根五境此
之十界有色有对。以此体是色故。极微所成更相
障碍。故名有对。二不可见有对色者谓眼等五根
对声香味触也。三无见无对色者谓无表法处色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6c 页
也。今言超一切色想者过眼识相。此明超可见有
对。二灭有对想者耳鼻舌身识和合想灭故。此灭
不可见有对。三不念种种者不念意识和合想故。
意识分别一切法故。说名种种。此灭不可见无对。
意识虽缘非色之境。今但取缘色自有种种。皆云
想者。小乘以在色。欲修此定。未舍形色。故不言灭
色。但言灭想。想取色相故偏灭之。大乘之中决唯
灭想。若超色想说无色者。后灭空识应无识空。若
于色界顿修空定。则六识行境并皆得灭。巳明离
障。云何对治。前三句中不念之言。含于对治。谓不
分别色等境故。何以不念。见无我故。约菩萨实治
故云无我。若依有漏。但厌粗以为加行。二入无边
虚空者是修行利益。谓三色想绝则入空理廓尔
无边故。三住虚空无边处者是彼二依止三昧。后
之三定一同于此。】
「超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住识无边处。」
【二识无边处。心缘内识作无边行相。故以为名。初
超虚空无边处是明离障。彼何所障。外念为粗故。
云何对治。见彼外念粗分别过患故。二入无边识
是修行利益。前明舍外。今辨缘内。正理云谓于纯
净六识身。能了知中善取相巳。安住胜解。由假想
力。思惟观察无边识相。由此加行为先。得入根本。
后依止可知。】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住无所有处。」
对。二灭有对想者耳鼻舌身识和合想灭故。此灭
不可见有对。三不念种种者不念意识和合想故。
意识分别一切法故。说名种种。此灭不可见无对。
意识虽缘非色之境。今但取缘色自有种种。皆云
想者。小乘以在色。欲修此定。未舍形色。故不言灭
色。但言灭想。想取色相故偏灭之。大乘之中决唯
灭想。若超色想说无色者。后灭空识应无识空。若
于色界顿修空定。则六识行境并皆得灭。巳明离
障。云何对治。前三句中不念之言。含于对治。谓不
分别色等境故。何以不念。见无我故。约菩萨实治
故云无我。若依有漏。但厌粗以为加行。二入无边
虚空者是修行利益。谓三色想绝则入空理廓尔
无边故。三住虚空无边处者是彼二依止三昧。后
之三定一同于此。】
「超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住识无边处。」
【二识无边处。心缘内识作无边行相。故以为名。初
超虚空无边处是明离障。彼何所障。外念为粗故。
云何对治。见彼外念粗分别过患故。二入无边识
是修行利益。前明舍外。今辨缘内。正理云谓于纯
净六识身。能了知中善取相巳。安住胜解。由假想
力。思惟观察无边识相。由此加行为先。得入根本。
后依止可知。】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住无所有处。」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7a 页
【第三无所有处者即内外皆无也。初超无边识是
明离障。何过须超。事念粗故。云何对治。见粗念事
分别过患。次入无少所有者。修行利益。前以舍外
缘内。故为粗念。既无所取。能取亦无。故内外俱无
斯为利益。瑜伽云从识处上进时。离其识外。更求
馀境都无所得。此意明识既为粗。识外复无故无
所有。住无所有处。是二依止。】
「超一切无所有处。住非有想非无想处。」
【四非想中无下七地明了之想。有昧劣想。故以为
名。超一切无所有处是所离障。云何对治。无彼无
所有。以见分别粗念过患故为能治。既寂无所有。
云何名粗。犹有无所有想故。经阙一句。论经则具。
彼云知非有想非无想安隐则修行利益。即入非
有想非无想。是二依止。瑜伽云。先入无所有想定。
超过一切有所有想。今复超过无所有想。故言非
想。又言非无想者非如无想及灭尽定。一切诸想
皆悉灭尽唯有微细想。缘无想境转故。即于此处
超胜解。则超近分而入根本。此中所以不出三界
者。由缘无想境即是细想。外道不了谓为涅槃。未
能无缘。岂离心境。况计此为我。故法华喻头上火
然。若知此患。更求上进。求上所缘竟无所得。无所
得故灭而不转。则得灭受想定也。若未得此定。厌
相为先。后想不行。即入无想定。今更约第一义修。
略示四空。谓观色即空。心安于空。是空处定。次知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7b 页
空色不出于心。是识处定。次心境两忘。为无所有。
次亦亡无所有想。缘无想处名非想非非想。若不
缘此无想。则诸漏永寂。】
「但随顺法故行而无所乐著。」
【第三入意。但顺化众生法。不同凡小有爱味等。
三厌分竟。】
「佛子。此菩萨心随于慈。广大无量不二。无量无对。无
障无恼。遍至一切处。尽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世间。」
【大文第四明其厌果。即前八定之所等引。故名为
果。文分为三。初四无量即行方便果。次五神通即
行用果。三此菩萨于诸禅下总结自在。今初所以
先明者。凡夫味定三界轮回。二乘上升多皆趣寂。
菩萨因定发生慈悲。准瑜伽四种无量。为四有情。
缘求乐众生兴慈。有苦兴悲。有善随喜。有惑不染。
此四皆缘无量境故名无量。若总相说皆以定慧
为体。若别明之。慈即与乐无嗔为体。悲则拔苦不
害为体。喜则庆他不嫉为体。自他舍惑即是喜舍。
文中分二。初别显慈行。后住悲下类显馀三。初中
有十二句。心随于慈此句为总。随有二义。一心不
趣寂。动皆含慈。二以慈心随逐于物。如犊随母。慈
之种类总有其三。谓一众生缘慈。二法缘慈。三无
缘慈。缘谓缘念。初缘假者欲与其乐。此通凡夫。次
缘人空。但有蕴等善恶行法以用教化。此通小乘。
三缘众生体空欲令悟入。此通大乘。今初。又此七
次亦亡无所有想。缘无想处名非想非非想。若不
缘此无想。则诸漏永寂。】
「但随顺法故行而无所乐著。」
【第三入意。但顺化众生法。不同凡小有爱味等。
三厌分竟。】
「佛子。此菩萨心随于慈。广大无量不二。无量无对。无
障无恼。遍至一切处。尽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世间。」
【大文第四明其厌果。即前八定之所等引。故名为
果。文分为三。初四无量即行方便果。次五神通即
行用果。三此菩萨于诸禅下总结自在。今初所以
先明者。凡夫味定三界轮回。二乘上升多皆趣寂。
菩萨因定发生慈悲。准瑜伽四种无量。为四有情。
缘求乐众生兴慈。有苦兴悲。有善随喜。有惑不染。
此四皆缘无量境故名无量。若总相说皆以定慧
为体。若别明之。慈即与乐无嗔为体。悲则拔苦不
害为体。喜则庆他不嫉为体。自他舍惑即是喜舍。
文中分二。初别显慈行。后住悲下类显馀三。初中
有十二句。心随于慈此句为总。随有二义。一心不
趣寂。动皆含慈。二以慈心随逐于物。如犊随母。慈
之种类总有其三。谓一众生缘慈。二法缘慈。三无
缘慈。缘谓缘念。初缘假者欲与其乐。此通凡夫。次
缘人空。但有蕴等善恶行法以用教化。此通小乘。
三缘众生体空欲令悟入。此通大乘。今初。又此七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7c 页
句含有八义。曲摄为四。初四句言与乐。正显行相。
广者与欲界乐。欲境广多故。大者与同喜乐。谓初
二禅喜受俱故。高出名大。无量者三禅巳上离苦
离喜故深。故名无量。不二者三乐平等与故。次二
治障。不爱之冤亦与其乐。故无冤障。是爱之亲亦
与其乐。非是偏情。故无对碍。中心无爱不爱。故非
障也。次一清净。谓无身心不调五盖等障。是行清
净慈。后无恼一句摄果。慈定起于色界正果。慈之
馀势。起欲界习果。皆无苦恼之事。故修慈经说修
慈有十五利。谓卧安。觉安。天护。人护。眠无恶梦。寤
常欢喜。水不能漂。火不能烧。刀不能伤。毒不能害。
常生善处。镇受快乐。正报梵世。残报人王。远果作
佛。然此中有多种果。初现报果。常生下后报果。正
报梵世。望上生报。望下正报。残报人王。即是习果。
又初士用果。水不能漂等是增上果。常生下异熟
果。残报等流果。作佛是离系果。修一慈心三报不
断五果俱圆。无费一毫而功报无极。幸诸后学思
而修之。上释众生缘慈。次遍至一切处即法缘慈。
横遍十方。竖通三界。彼中所有一切诸法皆能缘
念。法者谓圣凡五蕴之法及众生所有分别作业
之法。名为法缘。后二句无缘者。无缘有二。一自体
无缘。竖穷法空。故云尽法界。二遍至无缘。显空无
分齐。横尽虚空。末句云遍一切世间者总结上慈。
成无量义也。】
广者与欲界乐。欲境广多故。大者与同喜乐。谓初
二禅喜受俱故。高出名大。无量者三禅巳上离苦
离喜故深。故名无量。不二者三乐平等与故。次二
治障。不爱之冤亦与其乐。故无冤障。是爱之亲亦
与其乐。非是偏情。故无对碍。中心无爱不爱。故非
障也。次一清净。谓无身心不调五盖等障。是行清
净慈。后无恼一句摄果。慈定起于色界正果。慈之
馀势。起欲界习果。皆无苦恼之事。故修慈经说修
慈有十五利。谓卧安。觉安。天护。人护。眠无恶梦。寤
常欢喜。水不能漂。火不能烧。刀不能伤。毒不能害。
常生善处。镇受快乐。正报梵世。残报人王。远果作
佛。然此中有多种果。初现报果。常生下后报果。正
报梵世。望上生报。望下正报。残报人王。即是习果。
又初士用果。水不能漂等是增上果。常生下异熟
果。残报等流果。作佛是离系果。修一慈心三报不
断五果俱圆。无费一毫而功报无极。幸诸后学思
而修之。上释众生缘慈。次遍至一切处即法缘慈。
横遍十方。竖通三界。彼中所有一切诸法皆能缘
念。法者谓圣凡五蕴之法及众生所有分别作业
之法。名为法缘。后二句无缘者。无缘有二。一自体
无缘。竖穷法空。故云尽法界。二遍至无缘。显空无
分齐。横尽虚空。末句云遍一切世间者总结上慈。
成无量义也。】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8a 页
「住悲喜舍。亦复如是。」
【结类三可知。
上明四无量果。】
「佛子。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能动大地。以一身为多
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石壁山障所往无碍犹如
虚空。于虚空中加趺而去同于飞鸟。入地如水。履水如
地。身出烟𦦨如大火聚。复雨于水犹如大云。日月在
空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扪摸摩触。其身自在。乃至梵世。」
【第二佛子下得五神通。明行功用果。前内怀慈济
之心。此外现救生之用。妙用难测曰神。自在无壅
曰通。文中有五。一神境。二天耳。三他心。四宿住。五
天眼。寄同世间故但得五。外色内身皆神之境。转
变多种受神之名。亦名神足。依欲勤心观之所成
故。亦名如意。随意成故。馀名易了。今约利生三业。
初一约身到机所。次二口业。天耳闻佛说法闻众
方言。以他心智通。随种种言音皆尽知巳。将前所
闻之法。随其所闻之意。复宜用何言之异。而授与
之。后二意业。宿住知其过去是何界种。天眼见其
未来远近成益。随应化之。今初身通。初总明。后能
动下别显。总中云得者。总修总得。然通依四禅。多
依第四。别中得三种自在。一世间自在。动大地故。
二以一身下身自在。三石壁下作业自在。】
「此菩萨天耳清净过于人耳。悉闻人天若近若远所
有音声。乃至蚊蚋虻蝇等声。亦悉能闻。」
【第二天耳通。初总标其体。谓天耳清净。清净有二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8b 页
义。一离欲界法。得静虑引生清净大种所造。二离
于障碍审谛闻故。由此过于人耳。悉闻下显用。释
过人义。远细皆知故。】
「此菩萨以他心智。如实而知他众生心。所谓有贪心
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有瞋心。离瞋
心。有痴心。离痴心。有烦恼心。无烦恼心。小心。广心。大
心。无量心。略心。非略心。散心。非散心。定心。非定心。解
脱心。非解脱心。有上心。无上心。杂染心。非杂染心。广
心。非广心。皆如实知。菩萨如是以他心智知众生心。」
【第三他心通中三。初总。知他心者通于王所。次所
谓下别。后菩萨如是下结。别中二十六心。行相各
异。然除小等四心。馀皆障治间明。善恶对显。总摄
为九。一以初六心明随烦恼。谓随缘现起烦恼相
应。故名为随。非约小惑名随也。言有贪等。即三不
善根。及三善根以为能治。二有烦恼等二心明使。
即是随眠。三小等四心名生。约无记报心。人心小。
欲天广。色天大。无色二解脱无量。以作空识无边
行相故。上二不尔。四有四心学三昧行。略者谓由
止行。于内所缘系其心故。非略者太沉昧故。或不
一所缘故。散者太举。于五妙欲境随顺流散故。非
散者于妙所缘明了显现故。前二约定。后二约慧。
五有二心明得三昧。定者正入根本定故。不定者
未入及起时故。六有二心明得解脱。有缚无缚故。
七有馀凡夫。增上慢即前类之馀。以得四禅谓为
于障碍审谛闻故。由此过于人耳。悉闻下显用。释
过人义。远细皆知故。】
「此菩萨以他心智。如实而知他众生心。所谓有贪心
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有瞋心。离瞋
心。有痴心。离痴心。有烦恼心。无烦恼心。小心。广心。大
心。无量心。略心。非略心。散心。非散心。定心。非定心。解
脱心。非解脱心。有上心。无上心。杂染心。非杂染心。广
心。非广心。皆如实知。菩萨如是以他心智知众生心。」
【第三他心通中三。初总。知他心者通于王所。次所
谓下别。后菩萨如是下结。别中二十六心。行相各
异。然除小等四心。馀皆障治间明。善恶对显。总摄
为九。一以初六心明随烦恼。谓随缘现起烦恼相
应。故名为随。非约小惑名随也。言有贪等。即三不
善根。及三善根以为能治。二有烦恼等二心明使。
即是随眠。三小等四心名生。约无记报心。人心小。
欲天广。色天大。无色二解脱无量。以作空识无边
行相故。上二不尔。四有四心学三昧行。略者谓由
止行。于内所缘系其心故。非略者太沉昧故。或不
一所缘故。散者太举。于五妙欲境随顺流散故。非
散者于妙所缘明了显现故。前二约定。后二约慧。
五有二心明得三昧。定者正入根本定故。不定者
未入及起时故。六有二心明得解脱。有缚无缚故。
七有馀凡夫。增上慢即前类之馀。以得四禅谓为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8c 页
四果。即粗习行名上。无此即细习行名无上。八有
二心。妄行正行。论经名求不求。希求名闻即是杂
染。反此非染。九有二心。大乘得失悲智兼济为广。
随阙非广。上之九类不出三种。初二烦恼。次一是
苦。馀皆是业。业有善恶耳。皆如实知者。审于事实
见理实故。亦非心外见法。亦非无境可知。若自他
相绝。则与众生心同一体。故无心外也。不坏能所
故能知也。又他心是总。馀皆是别。六相圆融一乘
之实知也。】
「此菩萨念知无量宿命差别。所谓念知一生。念知二
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无量百
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成劫坏劫成坏劫无量成
坏劫。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饮
食。如是寿命。如是久住。如是苦乐。我于彼死生于某
处。从某处死生于此处。如是形状。如是相貌。如是言
音。如是过去无量差别。皆能忆念。」
【第四宿住智通。初总标谁能念即宿住之智。次所
谓下别显。后如是过去下总结。别中初念何事。谓
一生乃至多劫中事。此显念时。次我曾下云何念。
即念相差别也。念彼因中名字不同。姓谓父母家
姓。如迦叶等种族即刹利贵贱等。馀可知。】
「此菩萨天眼清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生时死时。好
色恶色。善趣恶趣随业而去。若彼众生成就身恶行。
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贤圣。具足邪见及邪
二心。妄行正行。论经名求不求。希求名闻即是杂
染。反此非染。九有二心。大乘得失悲智兼济为广。
随阙非广。上之九类不出三种。初二烦恼。次一是
苦。馀皆是业。业有善恶耳。皆如实知者。审于事实
见理实故。亦非心外见法。亦非无境可知。若自他
相绝。则与众生心同一体。故无心外也。不坏能所
故能知也。又他心是总。馀皆是别。六相圆融一乘
之实知也。】
「此菩萨念知无量宿命差别。所谓念知一生。念知二
生三生四生。乃至十生二十三十。乃至百生无量百
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成劫坏劫成坏劫无量成
坏劫。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饮
食。如是寿命。如是久住。如是苦乐。我于彼死生于某
处。从某处死生于此处。如是形状。如是相貌。如是言
音。如是过去无量差别。皆能忆念。」
【第四宿住智通。初总标谁能念即宿住之智。次所
谓下别显。后如是过去下总结。别中初念何事。谓
一生乃至多劫中事。此显念时。次我曾下云何念。
即念相差别也。念彼因中名字不同。姓谓父母家
姓。如迦叶等种族即刹利贵贱等。馀可知。】
「此菩萨天眼清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生时死时。好
色恶色。善趣恶趣随业而去。若彼众生成就身恶行。
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诽谤贤圣。具足邪见及邪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9a 页
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堕恶趣。生地狱中。若彼众生
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谤贤圣。具
足正见正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生善趣诸天之中。
菩萨天眼皆如实知。」
【第五天眼通。论明生死智通。约根约境异故。初总
显能见。谁能见。天眼故。清净者审见故。过人者远
见故。次见诸下别显所见。初见生死本有之果随
业之因。若彼众生下云何见。别见因果不同。如二
地善摄戒中辨。菩萨下结。】
「此菩萨于诸禅三昧三摩钵底能入能出。然不随其
力受生。但随能满菩提分处。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第三总结自在。近结厌果。远结前厌。于何自在即
前禅等。禅谓四禅。三昧者四无量慈等三昧故。三
摩钵底此云等至。此应译者之误。合云三摩呬多。
以此云等引。五通即所引故。云何自在谓智能出
入。则散动不能缚。即心生时随心用现在前故。大
悲方便不随受生。则定不能缚。若不随禅生当何
所生。不拣净秽但能满菩提分处。即生其中。谓诸
佛菩萨共生一处。是能满处。以愿力者。非业系生
故。
上地行竟。
下地果。】
「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
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
那由他佛。」
【第二位果。三界即为三别。初调柔果中有法喻合。
成就身善行。成就语善行。成就意善行。不谤贤圣。具
足正见正见业因缘。身坏命终必生善趣诸天之中。
菩萨天眼皆如实知。」
【第五天眼通。论明生死智通。约根约境异故。初总
显能见。谁能见。天眼故。清净者审见故。过人者远
见故。次见诸下别显所见。初见生死本有之果随
业之因。若彼众生下云何见。别见因果不同。如二
地善摄戒中辨。菩萨下结。】
「此菩萨于诸禅三昧三摩钵底能入能出。然不随其
力受生。但随能满菩提分处。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第三总结自在。近结厌果。远结前厌。于何自在即
前禅等。禅谓四禅。三昧者四无量慈等三昧故。三
摩钵底此云等至。此应译者之误。合云三摩呬多。
以此云等引。五通即所引故。云何自在谓智能出
入。则散动不能缚。即心生时随心用现在前故。大
悲方便不随受生。则定不能缚。若不随禅生当何
所生。不拣净秽但能满菩提分处。即生其中。谓诸
佛菩萨共生一处。是能满处。以愿力者。非业系生
故。
上地行竟。
下地果。】
「佛子。是菩萨住此发光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
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
那由他佛。」
【第二位果。三界即为三别。初调柔果中有法喻合。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9b 页
今初鍊行缘。次悉以下明能鍊行。后见缚下明所
鍊净。】
「悉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
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
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其佛所恭敬
听法。闻巳受持随力修行。此菩萨观一切法不生不
灭因缘而有。」
【次明鍊行中先福行。次回向行。后修智行。言观一
切法不生不灭者即法性观。于清净法中。不见增
故不生。烦恼妄想中不见减故不灭。因缘而有者
谓净法从缘生故无可增。妄法从缘灭故无可减。
又此三地世间满故。于禅定为此实观。起后地无
生行慧。亦即善巧决定观察智也。】
「见缚先灭。一切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皆转微薄。于
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不积集故。邪贪邪嗔及以邪
痴悉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二所鍊净中。先明断惑。后鍊细异粗。前中五缚即
五住烦恼。若合色有即是四缚。亦名四流。见缚先
灭者。初地见道巳断分别惑故。一切欲等者。论云
一切修道中三缚及彼因。同无明习气皆悉微薄。
谓烦恼障三缚现行及种故云彼因。与当地所知
障种同灭。故云无明习气。习气即种义。次于无量
下拣细异粗。谓是断细。以多劫不积三不善根故。
细种渐断善根转净。言多劫者仁王经说。初地经
鍊净。】
「悉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
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
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其佛所恭敬
听法。闻巳受持随力修行。此菩萨观一切法不生不
灭因缘而有。」
【次明鍊行中先福行。次回向行。后修智行。言观一
切法不生不灭者即法性观。于清净法中。不见增
故不生。烦恼妄想中不见减故不灭。因缘而有者
谓净法从缘生故无可增。妄法从缘灭故无可减。
又此三地世间满故。于禅定为此实观。起后地无
生行慧。亦即善巧决定观察智也。】
「见缚先灭。一切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皆转微薄。于
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不积集故。邪贪邪嗔及以邪
痴悉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二所鍊净中。先明断惑。后鍊细异粗。前中五缚即
五住烦恼。若合色有即是四缚。亦名四流。见缚先
灭者。初地见道巳断分别惑故。一切欲等者。论云
一切修道中三缚及彼因。同无明习气皆悉微薄。
谓烦恼障三缚现行及种故云彼因。与当地所知
障种同灭。故云无明习气。习气即种义。次于无量
下拣细异粗。谓是断细。以多劫不积三不善根故。
细种渐断善根转净。言多劫者仁王经说。初地经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69c 页
四阿僧祇劫后地培增。以细障难断经劫转多。多
劫不积故邪贪等断。然但细习。以初地见道二地
修道巳断粗故。善根转净则前信等。】
「佛子。譬如真金善巧鍊治秤两不减转更明净。」
【喻言秤两不减者厌离世间胜于前地。信等入于
厌火故自在不失减也。】
「菩萨亦复如是。住此发光地。不积集故。邪贪邪瞋及
以邪痴皆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此菩萨忍辱
心。柔和心。谐顺心。悦美心。不瞋心。不动心。不浊心。无
高下心。不望报心。报恩心。不谄心。不诳心。无险诐心
皆转清净。」
【三合中二。先正合前行净。后此菩萨下别显忍净。
此地忍增。故偏明之。有十三心。初二句为总。一他
加恶辱能忍受故。二善护他心谓他凌我以刚强
我则骋之以柔和。故下诸句别释此二。别中初有
二心。分别善护他心。一谐顺心。以他于菩萨作恶。
疑菩萨嗔恨。菩萨现同伴侣与之谐和。二悦美心
者。爱语诲诱。次以三心分别。加恶忍受谓身加恶
而不瞋。口毁辱而不动。心嫉害而忧恼不能浊。次
有三心出上二因。无高下者。过去久离憍慢故不
自高举轻下于彼。由此能忍柔和护他。后二即加
恶不改之因。一不望报恩故益他被辱而忍受。二
受恩常念小恩大报。故众生于我有恩。法尔应忍。
后三心显上二心离障。虽柔顺护他而非谄。实为
劫不积故邪贪等断。然但细习。以初地见道二地
修道巳断粗故。善根转净则前信等。】
「佛子。譬如真金善巧鍊治秤两不减转更明净。」
【喻言秤两不减者厌离世间胜于前地。信等入于
厌火故自在不失减也。】
「菩萨亦复如是。住此发光地。不积集故。邪贪邪瞋及
以邪痴皆得除断。所有善根转更明净。此菩萨忍辱
心。柔和心。谐顺心。悦美心。不瞋心。不动心。不浊心。无
高下心。不望报心。报恩心。不谄心。不诳心。无险诐心
皆转清净。」
【三合中二。先正合前行净。后此菩萨下别显忍净。
此地忍增。故偏明之。有十三心。初二句为总。一他
加恶辱能忍受故。二善护他心谓他凌我以刚强
我则骋之以柔和。故下诸句别释此二。别中初有
二心。分别善护他心。一谐顺心。以他于菩萨作恶。
疑菩萨嗔恨。菩萨现同伴侣与之谐和。二悦美心
者。爱语诲诱。次以三心分别。加恶忍受谓身加恶
而不瞋。口毁辱而不动。心嫉害而忧恼不能浊。次
有三心出上二因。无高下者。过去久离憍慢故不
自高举轻下于彼。由此能忍柔和护他。后二即加
恶不改之因。一不望报恩故益他被辱而忍受。二
受恩常念小恩大报。故众生于我有恩。法尔应忍。
后三心显上二心离障。虽柔顺护他而非谄。实为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70a 页
利益故不诳。心无隐覆谄佞故。险诐者谄佞也。】
「此菩萨于四摄中利行偏多。十波罗蜜中忍波罗蜜
偏多。馀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此菩萨下第二别地行相。】
「佛子。是名菩萨第三发光地。」
【第三结说地相。】
「菩萨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
【二摄报果。此下诸地摄报文皆分二。初上胜身。】
「能以方便令诸众生舍离贪欲。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
僧。乃至不离念一切种一切智智。」
【次上胜果中先自分行。】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
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
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三昧。得见百千佛。知百
千佛神力。能动百千佛世界。乃至示现百千身。一一
身百千菩萨以为眷属。」
【次胜进行。】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劫千劫
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三愿智果。】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 清净安住明盛心
厌离无贪无害心
坚固勇猛广大心
智者以此入三地」
「此菩萨于四摄中利行偏多。十波罗蜜中忍波罗蜜
偏多。馀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此菩萨下第二别地行相。】
「佛子。是名菩萨第三发光地。」
【第三结说地相。】
「菩萨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
【二摄报果。此下诸地摄报文皆分二。初上胜身。】
「能以方便令诸众生舍离贪欲。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
僧。乃至不离念一切种一切智智。」
【次上胜果中先自分行。】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
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
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三昧。得见百千佛。知百
千佛神力。能动百千佛世界。乃至示现百千身。一一
身百千菩萨以为眷属。」
【次胜进行。】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劫千劫
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三愿智果。】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 清净安住明盛心
厌离无贪无害心
坚固勇猛广大心
智者以此入三地」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70b 页
【第三重颂。十八偈分五。初一颂起厌行分。】
「 菩萨住此发光地
观诸行法苦无常
不净败坏速归灭
无坚无住无来往
观诸有为如重病
忧悲苦恼惑所缠
三毒猛火恒炽然
无始时来不休息」
【二有十二偈颂厌行分。于中初二护烦恼行。】
「 厌离三有不贪著
专求佛智无异念
难测难思无等伦
无量无边无逼恼
见佛智巳悯众生
孤独无依无救护
三毒炽然常困乏
住诸有狱恒受苦
烦恼缠覆盲无目
志乐下劣丧法宝
随顺生死怖涅槃
我应救彼勤精进」
【次三偈颂护小乘行。】
「 将求智慧益众生
思何方便令解脱
不离如来无碍智
彼复无生慧所起
心念此慧从闻得
如是思惟自勤励
日夜听习无间然
唯以正法为尊重
国城财贝诸珍宝
妻子眷属及王位
菩萨为法起敬心
如是一切皆能舍
头目耳鼻舌牙齿
手足骨髓心血肉
此等皆舍未为难
但以闻法为最难
设有人来语菩萨
孰能投身大火聚
我当与汝佛法宝
闻巳投之无怯惧
假使火满三千界
身从梵世而投入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70c 页
为求法故不为难
况复人间诸小苦
从初发意至得佛
其间所有阿鼻苦
为闻法故皆能受
何况人中诸苦事」
【后七偈颂方便摄行。】
「 闻巳如理正思惟
获得四禅无色定
四等五通次第起
不随其力而受生」
【三一偈颂厌分及果。】
「 菩萨住此见多佛
供养听闻心决定
断诸邪惑转清净
如鍊真金体无减
住此多作忉利王
化导无量诸天众
令舍贪心住善道
一向专求佛功德
佛子住此勤精进
百千三昧皆具足
见百千佛相严身
若以愿力复过是」
【四三偈颂位果。】
「 一切众生普利益
彼诸菩萨最上行
如是所有第三地
我依其义巳解释」
【五一偈颂结说。
第三发光地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五
况复人间诸小苦
从初发意至得佛
其间所有阿鼻苦
为闻法故皆能受
何况人中诸苦事」
【后七偈颂方便摄行。】
「 闻巳如理正思惟
获得四禅无色定
四等五通次第起
不随其力而受生」
【三一偈颂厌分及果。】
「 菩萨住此见多佛
供养听闻心决定
断诸邪惑转清净
如鍊真金体无减
住此多作忉利王
化导无量诸天众
令舍贪心住善道
一向专求佛功德
佛子住此勤精进
百千三昧皆具足
见百千佛相严身
若以愿力复过是」
【四三偈颂位果。】
「 一切众生普利益
彼诸菩萨最上行
如是所有第三地
我依其义巳解释」
【五一偈颂结说。
第三发光地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五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 771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