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卷九 第 168c 页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九(从第三十二经尽第三十七经)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有七善知识半。第一贤胜优婆夷。第二坚固解脱长者。第三妙月长者。第四无胜军长者。第五最寂静婆
罗门。第六德生童子。第七有德童女。(上二同会)第八慈氏一半)。

●第四尔时善财童子渐次行诣下。贤圣优婆夷。幻
智无住善友。文亦具六。初二可知。

第三贤胜告言下。授巳法界。于中二。先标名体。后显
相用。今初。无住处无尽轮者。无住处体也。无尽轮用
也。轮者圆满义。大同净名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
即实相之异名。心之体也。众生迷真。起于妄惑。立一
切法。菩萨体真。具恒沙德。有无尽用。故无所住。则无
所不住。万行爰增。若有所住。如人入闇。不见心体。安
有用耶。二既自开解复为人说下辨相用。于中亦二。
先略标二利。后我住于此下。广辨用相。于中又二。先
总明。上云解脱。是诸门总名。此云三昧。即此中别称。
前后互出。非二法也。后所谓下别显。皆体用双明。以
卷九 第 169a 页
出生故。用无穷尽。不失智性。故常无住。又无尽二义。
一体无尽。如虚空故。即无住摄。二用无尽。如有虚空
必能包含出生万物。体用无㝵。故双辨之。

第四善男子我□下。谦巳推胜。

第五善男子于此
下。指示后友。云沃田者。是南天竺。近水沃润。显无念
定水能滋长故。友名坚固解脱长者。长者无著清净。
惑不能坏故。

礼辞可知。

●第五尔时善财童子渐次南行下。幻智无著善友。
法门名无著念清净庄严者。无著约境。无念约心。心
体离念故。内外无著。障惑不生。是名清净。显现法身。
是为庄严。又无著是智。智了性空。无所著故。无念是
定。旷若虚空。无所起故。定慧二力。为庄严也。后我自
得下。显其业用。既寂障惑。爱见不生。无所求中。求而
不息。馀文可知。

●第六尔时善财童子即诣下。妙月长者。幻智智光
善友。廓忘照现。若秋空满月。故云妙月。常照慈悲及
空寂舍。故于其宅。常有光明。不离先念在前城内。文
中具六。初二可知。

第三妙月答言下。示巳法界。于中二。先示名体。后徵
證因。今初。冥智廓忘名为无垢。后智照法名曰光明。
亦无垢是断。寂二障故。光明是智。照事理故。权实双
照。智断齐圆。故立斯称。

后善财白言下徵。徵问證
因。于中二。先问。后长者告言下答。于中二。先始修十
法。多近善缘。后终修十法。多明造行。

▲前中亦二。一
卷九 第 169b 页
正明所修。二问答显发。今初。文有标徵释结。释有十
法。皆言常不舍离。显无间故。文并可知。二善财复言
圣者下。问答显发。有三重问答。第一问答。显其亲證。
第二问答。徵般若因。第三问答。难成上义。今初。先问。
后答。问意云。向蒙十法广说胜缘。一切智体必能亲
證。愿示枢要。答意云。般若相应。则能现證。二善财复
言圣者为由听闻下。第二番问答。徵般若因。问意云。
所證实相。由于能證观照而得。能證观照。岂不因于
文字般若。答意云。言说别施行。真实离文字。心冥至
理。岂文字之能诠。故龙树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
倒。念想观巳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
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尚忘观照。何况语言。三
善财白言岂不由于从闻生智下。第三番问答。难成
上义。先问后答。今初问意云。圣智所说。闻思修慧。为
现證因。今言不因。岂不违理。后答意云。闻为胜缘。智
须内发。执言求解。真智岂生。文中二。先以法总非。后
善男子我于此义下。以喻别显。文有二喻。一砂碛求
水喻。喻證唯行境非说能到。二闻说苏陀喻。喻于且
绝行非常能到。前中亦二。先诫听许说。后如大砂碛
下正喻。先喻后合。前中又二。先正举喻。后问答释成。
前中有三。初砂碛旷绝喻。生死长远。犹如砂碛。迷于
理智。如无井泉。二春忧热时下。热之求水喻。生死增
长。如春夏时。一切众生。如有人也。从迷将悟。如西向
东。东为明故。冥机叩圣。圣必垂应。如遇丈夫。丈夫者
卷九 第 169c 页
诸佛菩萨。依智起应。如从东来。众惑逼恼。故称为热。
五欲境牵。犹如于渴。机能感法。义如问水。法能断惑。
如除热渴。三彼大丈夫下。诸圣示导喻。内自亲證。故
名善知。如行而说。故云善说。从此东行。令其向智。有
二路者。世出世因。世逆法理。故名为左。涅槃之因随
顺理智。故称为右。行出世道必获果證。如得泉阴。涅
槃真味止生死渴。如彼甘泉。菩提树立能荫自他。如
得阴庇。二善男子于意下。问答释成。于中三。初妙月
问。二善财答。三妙月合释。今初。闻名喻闻慧。思惟往
趣喻思慧。问意可知。二答言不也下。善财答。答意。成
上要自亲證方除惑热。思趣近因。尚未得水。空闻名
字。得非远乎。是知三慧。但可以因。现證真实。不属三
慧。三慧行解犹非是證。空有言说。何涉道因。三善男
子菩萨亦尔下。妙月合释。释彼三慧非是亲證。虽非
亲證。而为證因。故云不但唯以。但犹独也。明知非是
全弃三慧。远成善财从闻生智得见真如。非即非离。
审之审之。二善男子言砂碛下合喻。向来合释。总举
大意。今方委合。亦分为二。先合正喻。后合释成。今初。
略不合于东西左右。馀并合之。后得清净水下。合前
问答。释成要依示道至泉池等。第二复次善男子下。
闻说苏陀喻。喻亦绝行境。前喻意明。由解成行。行起
解绝故。非但以多闻能得如来道。此明以行为行亦
不诣真。要无所行。方合真智。即念想观除。何况言语。
以天苏陀不同前水行可到故。在于天上。非见闻境。
卷九 第 170a 页
得通方到。亦如楞伽宗通方入。文中三。一诫听许说
二善男子假使下正说。天苏陀者则是甘露。以况涅
槃。一真法界具足众德。此句总明柔软妙触。表唯證
境。故净名云。受诸触如智證。色香美味。即别明四德。
谓常乐我净。味即是常。美者为乐。香以喻我。色者喻
净。三于意云何下。问答释成。有二问答。第一问答。显
言非證。文相可知。二善财复言下。第二问答。言为證
因。问有二意。答随问别。一云言既非證。證又非言。菩
萨因何善巧宣说。答意云。菩萨亲證。依證发言。不同
凡夫不證而说。第二意者。先问意云。言既非證。證亦
非言。如何善巧令物悟入。答意云。言虽非證。而是證
因。非离言说求解脱也。證虽非言。要寻言到。如前到
水。必依正言。若行左道。不可得至。若依此义。应须回
文云。菩萨所證般若真性。要由言说。而为正因。由此
义。便能證此解脱。能为众生。善巧宣说。则二义皆具。

▲第二复次菩萨具足十法下。明终修十法。多约造
行。有标徵释结。文并可知。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后
三段文亦可知。

●第七尔时善财童子思惟下。无胜军长者。幻智无
尽相善友。见佛得法皆无有尽。故无能胜众德所聚。
从喻名军。说称体周。城名大立声。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诣长者所下。见敬咨问。

第三长者答言下。受巳法界。于中二。一辨名用。二辨
證因。今初。先名依用立。即以无尽而为其相。我以證
卷九 第 170b 页
下。以用释名。略有二义。一外见无尽。二内蕴无尽。谓
内蕴诸德。称体无尽。又诸心诸境无非佛法。故佛与
法皆无有尽。二善财复言菩萨云何下。辨證所因。先
问云何得者。谓修何因而證得故。后答中二。先进修
十行。后离十恶缘。前中有四。一标示。二何等为十徵
数。三一者下释相。四若诸菩萨下结益。二复次善男
子下。明离十恶缘。文中有五。一总标。二何等为十徵
数。三一者下列释。皆言补持伽罗者。此云数取趣。数
数取于诸趣果故。即众生异名。十相亦显。四若诸菩
萨常能远离下。示其离意。谓身事须远。心无轻厌。不
厌舍者。终可化故。不生下劣者。皆有佛智。法身等故。
但应慈念。偏悯恶故。摄受调伏。究竟化故。菩萨复念
下。正彰离意。一切众生。等有佛智。性无常定。习以缘
成。如云从龙。如火就燥。近恶则恶。丧失善因。故自远
之。欲令佗远。五善男子是为下。总结。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巳推胜。先谦巳知一。后如诸
下。推胜知多。于中有二。先对前进行推。谓前进十行。
不如菩萨进一切行。乃至悟入佛方便故。后知诸众
生我人寿命下。对前远恶推。前虽化生。而常远离。不
如胜者知生法空。无恶可远。化而无化。于中分二。先
明知者生空。后明不㝵随化。今初。先明显人空。后明
法空。人空有七。一众生者。智论四十云。五蕴和合中
生故。二我者。准梵本中。此句在初。少为总故。是主宰
义。即诸蕴假者故。智论云。若五蕴中。我我所心起故。
卷九 第 170c 页
作此总我。立馀别名。三人者。智论云。行人法故。大般
若瑜伽。皆名士夫。瑜伽释云。能住一切士夫用故。人
与士夫。本唯是一。今分为二。三寿命者。谓命根成就
故。瑜伽云。寿命和合。现存活故。五士夫者。如前巳释。
六养育者。智论云。乳哺衣食因缘长故。七补特伽罗。
巳如上说。蕴处界者。明其法空。即三科法皆空寂者。
约理明空寂。上人法无所执者。约智明空。云何空耶。
然迷缘生无有实性。计有即蕴异蕴之我。今了蕴等
尚从缘生。无有定性。况于法上而计有我。此是总意。
若十定品。一一别释云。菩萨知一切法皆无我故。是
名入无命法无住法者。菩萨于一切世间。勤修行无
诤法故。是名住无我法者。菩萨见一切身皆从缘起
故。是名住无众生法者。菩萨知一切生灭法皆因缘
生故。是名住无补特伽罗法者。馀可例知。后常能利
乐下。不㝵随化。

第五善男子于此下。指示后友。及第六礼辞。文并可
知。

●第八尔时善财童子思惟下。最寂静婆罗门。幻智
识愿语善友。言行无虚。为最寂静。寂静即是真净行
也。言行乃是君子枢机。苟若能诚。斯则可法故。聚落
名法。文亦具六。初二可知。

第三时婆罗门下。授巳得法。于中三。第一标名。第二
业用。第三问答显发。

今初。识愿语者。总谓无妄。别
有二义。一称理无失故。谓若乖理。皆名虚妄。二始终
卷九 第 171a 页
无违故。谓从初心。立弘誓言。必如言行。不违誓愿。三
自行真宝故。如忍辱仙人被害。必不嗔。便立誓言。我
实不嗔。令我手足还复如故。如言便复。四利他不虚
故。如欲现化。便能起作。非如世人空愿不能。具此四
义。名诚愿语。推下淮胜。复有威德无尽之言。如愿能
成。即是威德称体之用。故无有尽。

第二一切菩萨
下业用。于中二。先明菩萨不退。即前二意。谓由證理。
成證不退。况理性中。无退不退。又如誓能作。不违先
言。故无妄退。后善男子我以住此下。明随行不虚。即
后二意。随二利皆成就故。

第三善财白言圣者下。
问答显发。于中二。先理契法身。显初二意。后说法无
失。显后二意。

△前中。即正显第一。兼显第二。有二问
答。一问答体相。二问答因果。

[○@△]前中。先问。后答。答中。
文举六义。法身为总。一如如者。示法身体。然有二意。
一即真如为法身体。重言如者。一如是理如。一如是
事如。事理同如。故名如如。二者理智契合。为法身体。
故金光明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为法身。则上
如是智如。下如是理如。智如于理。故曰如如。下四句
即法身之义。一者常义。云不变异。二者体不可分。非
唯染净不殊。实亦自他平等。云无二体。故下广说诸
佛菩萨法身无二。三者出义。非唯于诸法中最为第
一。于佛体中。亦为尊胜。故云胜义。四显非虚妄。故云
谛义。谛即实义。即胜义谛。故无二体。体无二故便不
变异。不变异故名曰如如。如如即是法身之体。身即
卷九 第 171b 页
体义。亦兼依义。万德依故。

[○@△]二善财复言一切菩萨云何修习得此法身下。问
答因果。于中四。一问答修因。二问答修位。三明因果
同异。四以因招果。

[○@、]初中二。先问。后答。答中有四。体
标徵释结。然此士身。望所修行。此十乃是当地中果。
今望佛果。十皆名因。修得十地因中十身。则得果位
佛法身矣。

[○@、]二善财复言圣者诸菩萨等住此解脱下。问答修
位。于中二。先问。后婆罗门言下答。答中。明一地一身
故。十地成十。然其十地。修十胜行。断十种障。證十真
如。成于十身。今文正明十身。兼具馀义。准梵本中。十
身皆有体性之言。谓得平等身体性等。十身体性即
士真如。身即约果。文中各二。先明得身。后何以下。徵
释所以。以释对身。义甚昭著。初地释中云。通达法性。
此是总句。初證真如。名通达位。下二句别。离诸邪曲
者。即所离障。梵云远离一切不平等体性。即舍异生
性障也。见法平等者。即所成行。谓由證见遍行真如。
二地释中离犯戒垢者。即所离障。谓邪行障。即所知
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今巳离故。于一
切戒下。即所成行。一切戒者谓三聚戒。既无误犯。三
聚性净。三地释中先明离障。约十度说。三地忍增。故
离瞋等。住诸胜定即所成行。约三学说。前戒。此定。馀
皆慧故。四地巳下。唯约别行。略无离障。此约菩提分
法相应慧故。修集道品。五地释中。即诸谛相应慧。以
卷九 第 171c 页
其十重观察四谛。云證法性。六地缘起相应慧。十重
观缘。般若现前。念想观除。寻伺境绝。七地即一切菩
提分法相应慧。云集诸佛法。方便偏增。功用智满。八
地以得无相无功用相应慧故。烦恼不行。以念务皆
息。云离世间戏论等事。九地由得最胜无㝵智故。具
法师德。身相无边。一时顿应。十地巳得总缘一切法
智。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故。种智圆满。

[○@、]三善财复言如来法身下。明因果同异。有两重门
答。门答相承。直分为四。一徵问同异。二答言下。明德
异体同。故唯识云。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
立十种。十身即是十如。十如即是一如体上差别之
德故。非同非异。亦同亦异。三善财复言是义云何者。
重徵其相。四答言善男子谓佛菩萨下。广显同异。于
中二。第一法说。第二喻明。初中二。先标无差。此就体
说。后所以下。徵释同异。先徵。后释。释中。先释同相。后
释异相。今初。先总明同一体故。后如是乃至下别释。
文有六对。凡圣为总。馀五为别。凡迷圣悟。迷时不无。
悟非新有。在凡说染。体不可染。在圣名净。非今始净。
圣有因果。因有十阶。体不曾分。果唯一味。亦不曾合。
舍生死去。体未曾移。到涅槃来。性未曾动。进至佛果。
亦是一如。退入下乘。体未曾劣。遍历诸异。一相无违。
后所言功德下。释其异相。诸佛总圆。菩萨各一。义则
不等。以体就德。说十不同。因果两异。以德就体。因果
十地。不得不同。以体融德。则地地相收。因果交彻。二
卷九 第 172a 页
由此事故下喻明。于中三。初结前生后。二正以譬明。
三总结归法。今初可知。二善男子譬如下正显。文有
二喻。一宝珠垢净喻。二白月圆缺喻。初中大同十地
地影像中珠况證道转尽坚固功德。先喻。后合。今初。
喻意。总将未磨莹珠。以况菩萨。巳磨莹珠。以比如来。
同是一珠。况因果一体。若准十地。别有十义。以况十
地。一从大海出。以况初地发一切智心。二者巧匠治
理。况二地持戒头陀正行明净。三圆满无缺。况诸禅
圆满。四清净离垢。况道行清白。五内外明彻。况方便
神通。六善巧钻穿。况缘起智慧。七贯以宝缕。况贯方
便智。八置在琉璃高幢之上。况自在高胜。九普放一
切种种光明。况放闻持光。十能随王意雨众宝物。如
众生心充满其愿。以况十地受佛智职堕在佛数能
为众生广作佛事。则总具十义。便同如来。后虽诸菩
萨与如来身下合。于中二。先正合体同德异。后所以
下。徵释异相。旷劫遍修。二利圆故。不同菩萨。二譬如
白月下。白月圆缺喻。况于教道渐圆功德。亦双喻智
断。闇除如断。明增如智。若取体虽是一满不满异。则
与前珠。义理是同。若约珠。乃成后德时。前德犹在。月
乃后满。前缺便无。小有不同。三是故善男子若诸菩
萨住此下。总结归法。可知。

[○@、]第四复次菩萨由十种义下。辨因招果。前明修十
种身得佛法身。今明修行得法身也。文中分四。一总
标。二何等为十徵数。三一者下列释。四菩萨若能下
卷九 第 172b 页
总结。文并可知。言金刚不可坏身者。法身智身。俱名
金刚不可坏身。法性体坚。故不可坏。智符于理。亦不
可坏。理智一如故。不同法相智是无常。以体收用。无
非法身。皆不可坏。若唯约法性为法身者。则白月增
长。义不相应。是知法身即是十身无㝵身也。馀文可
知。

△第二善男子复有十种善巧正道下。明说法无失。
即第四意利他不虚。兼显第三要由自行不虚妄故。
凡所说法。皆成善巧。称机不虚。文中亦四。谓标徵释
结。并显可知。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巳推胜。推胜于中二。先谦巳
知一。后如诸下。推胜知多。于中三。初总明胜行。次别
明七净。后结成不虚及巳不能说。今初可知。次安住
过去下。别明七净。小乘但七。一戒净。二心净。二心净。
三见净。四度疑净。五道非道净。六行净。七行断净。今
经开为十净。谓加三世佛法为三。即是总义。下之七
净。即三世佛法故。就后七中。而有开合。谓合见疑。俱
为一净。偏执一理。是名为见。滞于二途。目之为疑。义
多相涉。又合行净及与行断。以彼小乘趣尽灭故。开
行断净。大乘不尔。故复合之。修进无厌故。加菩提分
法增上净。利生为本故。加调伏众生净。合二加二故
别有七。难胜地初有此十净。与今梵本。有同符契。今
开见疑。乃成十一。若约位者。七中初二。在见道前。以
创背凡过。宜以戒防。欲生真慧。理须习定。然未合理。
卷九 第 172c 页
判属世间。次三在见道。以见道中断于身见疑及戒
取。戒取即是非道。知无漏慧即是正道。见道时十使
俱无。偏语三者。涅槃经说此三重故。又十使中。五见
及疑。但障见道。馀四通于见修。故略不言。就其六中。
三本三随。偏语其本。言三随者。边见随身见。邪见随
疑。见取随戒取。故断三本。三随亦断。但立三净。上之
五净。大小并同。小乘行净在于修道。起断行故。行断
一净在无学道。依行證断故。大乘后二皆在修道。断
障成德。故有此二。行实同时。若约位分。七地巳还为
行断净。修道断结故。八地巳上入法流中。顺菩提故。
名菩提分法净。今并横修。一一圆融。是推胜意。后言
必以诚下。结成及显巳不能说。

第五善男子于此下。指示后友。妙意即是苏满那华。
亦云悦意。其城门侧多有此故。亦在南天。当得求友。
胜妙之意。诸胜固故。童子表于净智。智即万德。由生
童女。表于净悲。悲为众德之本悲智相导。故同一会。
会缘之终。将见慈氏。绍佛位故。

第六时善财下。恋
德礼辞。

●第九尔时善财童子于最寂静下。德生童子。有德
童女。幻智归幻善友。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第二见德生童子下。见敬咨问。

第三时童子童女下。授巳得法。于中二。先标名体。后
辨业用。今初。谓能所境智染净等法。悉皆从缘。无定
性故。如幻而住故。论云。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
卷九 第 173a 页

后得此解脱下。辨业用。于中三。一总明。二别显。三结
叹。

△今初可知。

△二所谓下。别有十门。皆上句标。下句缘生。释成幻
义。准梵本晋经。皆初即世间如幻。则十句中。初总。馀
别。总句通三世间。故释但云从因缘生。此是总相。名
为因缘。非四缘之因缘也。今依旧经。故云世界。九句
别者。谓初五众生世间如幻。次一器世间如幻。后三
智正觉世间如幻。初众生世间中。一约四谛说。众生
苦果惑业生故。二约十二因缘说。世间如幻。顺观十
二即世间故。若准梵本晋经云。三界如幻。则异总句。
三界皆依十二缘故。谓有问言。果从缘生。故说如幻。
因非缘生。应不如幻。故约有支。五因七果。并皆如幻
故。中论云。譬如变化人。复变作化人。如初变化人。是
则名为业。变化人所作。是名为业果。则业与果。皆如
幻化。言无明等者。无明发业。受能润业。故涅槃云。生
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此二中间。即
有生老死等。言展转者。略有二意。一从于惑业。招识
等五。复依识等。起爱取有。依果起因。巳是因缘。并皆
无性。二者况于十二。前后相生。为所起边。即无自性。
三一切如幻。设有问言。上二类外为如幻不。故此总
云一切如幻。若依法相。拣去无为。五类法中。但取其
四。则少分一切。依大品云。设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
说言如梦如幻。诸法缘生。涅槃缘显。又破众心横计
故。而释云我见等者。谓异熟识等。从无始恶习。内执
卷九 第 173b 页
为我。四惑相应。及六识中。外执我所。种种妄境。感于
心等。故说如幻。谓有问言。现在如幻。过未云何。故此
说言。三世皆幻。现在对目尚皆如幻。况过去巳灭。未
来未生。安不如幻。故例同现在。亦我见等颠倒所起。
上二句。皆言我见等者。谓身见为首。摄馀烦恼。故致
等言。五显心不相应行等如幻。谓有问言。所相法体
从缘如幻。能相生等应不如幻。故明生等悉皆如幻。
谓依有为法始起暂用转变坏灭。立四相等。于色心
上。假立生老病死等法。故四相等皆妄分别。妄分别
生。安不如幻。准旧经。有众生生灭生生灭生老病死
皆幻住。生灭二字。即是四相。今文阙此。二见一切刹
土皆幻住者。即器世间如幻。然通染净。众生染土。从
三倒所生。以不了唯心。妄取境界故。上经云。一切国
土。但想所持。既有妄想故。心见皆倒。无明所现。亦通
净刹。登地巳上无明未尽。所见国土种种不同。既云
无明。则拣非佛土。后三智正觉世间如幻。从净分缘
所生起故。菩萨了幻。而起大悲。楞伽云。一切法如幻。
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三善男子幻境自性不可思议者。结叹也。言自性
者。通于性相。云何不思议。先略。后广。略谓约事广不
思议。约理深不思议。双约事理。亦深亦广为不思议。
幻法非有。体不实故。幻法非无。相不泯故。若以空门。
见幻无幻。方了幻故。若以有门。幻化非无。性相不失
故幻法非一。性相异故幻法非异。无二体故。空有相
卷九 第 173c 页
即。一异两立。既离二边。亦忘中道。由斯交彻故。能一
中现多。多中现一。重重无㝵为不思议。故推胜中云。
善善入无边诸事幻网。言广说者。复有三门。一总明
幻法。二显有无。三非一异。

[○@△]今初。幻一巾以成一人。
略有五义。一有所依之巾。以喻法性。二幻师术法。喻
能起因。即业惑等。三所现幻人。况所起生法。四人生
即是人死。况依他无性即是圆成。五愚小。谓有况取
为人法。今以第二为因。令悟第三。成其第四。遣第五
病。归第一理。

[○@△]二显有无者。上之五义。各有有无。谓
巾则性有相无。为所幻人之所隐故。二术用有体无。
以依巾无体故。三人相有实无。以实无人。而现有故。
四生即是无。死即是有。以无㝵故。五情有理无。但妄
见故。又五中。各有四句。六句如巾上说。一者是有约
性说故。二即是无约相说故。三亦有亦无双辨性相
故。四非有非无性相互夺故。又具四句是解境故。又
绝前五是行境故。馀可例知。若以诸门互相交络。成
多四句等。并可思之。

[○@△]三明非一异者。五对之中。皆
非一异等。且约第三相有实无。明非一异者。五对之
中。皆非一异等。且约第三相有实无。明非一异。谓此
二无二故非异。亦无不二故非一。非即非异故非非
一非异。即非一故非非异。若以第一巾上二义。对于
第三幻人二义。辨非一异。略有十句。然性有即住自
位义。相无即随缘义。相有即差别义。实无即体空义。
言十句者。一以巾上成幻义。对幻上差别义。合为一
卷九 第 174a 页
际。名为不异。此是以本随末。就末明不异。故经云。法
身流转五道。名为众生。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
若灭等。二以巾上住自位义。与幻上体空义。合为一
际。名为不异。此是以末归本。就本明不异。经云。一切
众生即如。不复更灭等。三以摄末所归之本。与摄本
所从之末。此二双融不㝵。明此是本末平等为不异。
由前二经不相离故。四以所摄归本之末。亦与所摄
随末之本。此二相夺。故名不异。此是本末双泯。明不
异。以真妄平等异不可得故。次下四门非一义。谓五
以巾上住自位义。兴幻上相差别义。此本末相违相
背。故名非一。楞伽云。如来藏不在阿赖耶中。是故七
识有生灭。如来藏者不生不灭。此之谓也。六巾上成
幻义。与幻上体空义。此二本末相反。相反相害。故非
一。胜鬘云。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唯如来
藏。受苦乐等。七以初相背与次相害。此二义别。故名
非一。谓相背则各相背舍。相去悬达。犹如二人背背
东西。相害则亲相食害。犹如二兽互搏噬故。近达非
一。以前经文不相杂故。八以极相违害。俱泯而不泯。
与极相背舍。俱存而不存。不存不泯。义为非一。此是
成坏非一。以七识即空而是有故。真如即隐而是显
故。九上四非一与四非异。而亦非一。以义不杂故。十
然亦非以异理遍通。法无二故。若以不异门。取诸门。
极相和会。若以非一门。取诸门。极相违。而极顺者是
无障㝵法也。巾幻相对既尔。术等相对交络成句。准
卷九 第 174b 页
此思之。皆就幻门。有多差别。故难思议。非唯事多。理
深而巳。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故说诸佛为大幻师。

第四我等二人下。谦巳推胜。此初脱善男子。三经俱
有。

第五时德生童子下。指示后友。于中二。先以力冥加。
后告善财言下。以言显示。于中三。初指处。二示人。三
教问。

△今初亦三。初举果。次示因。后所为。今初。国名
沃田者。一生菩萨乃是众生良福由故。近海门处者。
临入智海。最为亲故。园名大庄严者。圆万行因而严
果故。又以生死园苑万行树林。严自果故。其中有一
广大楼阁等者。约事则其中广博。同虚空故。有多光
明。能遍照故。阿僧祇等宝所严故。蕴多楼阁。包事理
故。约法则二智相依。缘起相由。故云楼阁。智即法界。
是为广大。名毗卢等。顺成上义。二智光明。遍照事理
故。智包万德。即庄严藏。华严万行。不离此故。次从菩
萨种种善根下出因。善根果报。约其宿因。是彼善根
之果报故。念愿力等。约其现缘。后善男子住不思识
下。现依所为。

△第二弥勒菩萨下。示人先正。亦后为欲下。显住所
因。弥勒梵音。具云迷帝隶。此云慈氏。然有三缘。一由
本愿。过去值大慈如来。因立大愿。愿得斯号故。二由
得慈心三昧故。三由母怀时有慈心故。如满慈子。然
此三缘。相成一义。此即是姓。故云慈氏。名阿逸多。此
云无胜。以生具相好德无过故。慈依智住。故曰处中。
卷九 第 174c 页
悲智双游。皆为利物。故云为欲等。

△第三汝诣彼下教问。于中二。第一二圣教问。第二
善财问法。

[○@△]前中二。先正教兴问。但十问者。表无尽
故。后何以故下。释广问所由。

[○@、]先徵。后释。徵意云。何
须广问。释有二意。一所求德广能具说故。二能求大
心法应尔故。前中亦二。先通显慈氏德圆位满。后善
子彼善知识下。别显能益善财。彰有缘故。设虽德满。
非巳有缘。亦难求故。

二善男子汝今不应修一善
根下。能求大心法应尔故者。即广诫劝。于中二。先诫
劝求法。后诫劝事友。

[△@○]前中亦二。先标不应诫其怯
劣。后何以故下。释所应作。令其广修。文中二。先徵。后
释。释中亦二。先别明应修后结略显广。前中。旧经有
九十八门。今有一百五十门。分为十段。初四门上求
菩提行。二应化下六门。下救众生行。三应断下十五
门。断障出离行。四应销下十五门。净自根欲行。五应
生无量净信力下十门。力用自在行。六应分别下九
门。摄法治感行。七应辨下九门。供佛摄生行。八应入
无量总持门下。三十一门。悲愿深广行。九应入无量
差别心下。三十三门。證入圆满行。十应知不思议如
来功德下。十八句。上入佛境行。二善男子举要言之
下。结略显广。以别陈难具故。(下第三十三经)

[△@○]第二复次善男子汝因此故下。诫劝事友。于中四。
第一略明诫劝。第二广释所以。第三教事友方。第四
结德无尽。今初。先一句牒前起后。谓因前广行。故须
卷九 第 175a 页
事友。后求善知识下。正明诫劝。诫其去过。劝其承事。
文有十句。九云见随顺烦恼行勿生嫌怪者。善友二
种。一实。二权。权行非道。内外生熟。善巧难知。故不应
怪。实复有二。一行。二解。今但求解。不应观行。故智论
五十云。有目跛人。犹能示道。如有偈云。若人戒足虽
羸劣。而能说法利多人。如佛世尊应供养。爱彼所说
故相似。什公常言。譬如淤泥中而生于莲华。智者观
莲华。勿睹于淤泥。解行全具。人中之宝。复何可言。馀
九可知。

[○@、]第二何以故下。广释所以。于中。先徵。后释。先徵意
云。但自广修。足成大道。何要事友广诫劝耶。

后释
意云。法假人弘。友多成益故。文中二。第一正明友能
成益。第二重复徵释。

[△@、]今初有三。一能成胜行故。二
护令离恶故。三结益无尽。今初有三十七句。句是一
行。并显可知。二善男子一切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
堕恶趣下。三十八句。护令离恶。然由即因义。欲分二
义。故改因为由。三善男子由依止下。结益无尽。能满
大因。可知。

[△@、]第二何以故下。重复徵释。先徵意云。善恶由巳。善
友何能令我成行而离恶耶。后释意云。成行离恶。由
友示故。于中二。先正正明德由友成。后广显友德。前
中二。先明能止诸恶。释成护令离恶。谓令离恶因。因
立果衰。岂非友力。后能显示菩提路下。明能进善。释
上能成胜行由示能行。岂非友力。

二善男子善知
卷九 第 175b 页
识者如轨范师下。广显友德。谓既摄德无尽故。决能
成益。于中二。第一别明。第二结劝。

▲前中有一百二
十门。前一百一十门。旧经所无。然门各一行。法喻间
说。且依法喻。通分为五。初八门喻明。二能断疑网下
十八门。法说。其十四五二门。喻明。亦合就法。三犹如
羂索下三十五门。喻明。其间一两门法。亦合为喻。四
为能觉悟下。四十九门法说。五复次善男子善知识
者犹如慈母下十门。喻明。所以法喻间说者。次明烛
类之德不可穷故。

▲二善男子汝今若能下。结劝令
依。第三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下。教其事友之方于。
中四。先教起心行。二令起胜念。三结劝令修。四徵释
所以。今初。即务于谦恭。精勤包纳。二复次善男子应
于自身下。令起胜念。即身友对辨。以彰胜益。文有十
喻。喻各四事。然其四事。即是涅槃四近因缘。初即具
四之人。二亲近善友。三即听闻正法。四即正念思惟。
如说修行。馀并文显。三善男子汝应发如是心下。结
劝令修。四何以故下。徵释所以。先徵。后释。先徵意云。
何以恶起如是心耶。后释意有二。先明若起此心净
志愿故。后复次下。重显善友具胜德故。第四善男子
我今略说下。结德无尽。以别说难穷故结广从略。于
中二。先寄数结多。皆言十者。以显无尽。况阿僧祇。意
显无数。复不可说辩说不能及。非独大数最后数也。
后善男子我复略说下。总收结多。言一切故。既云一
切。何独百千。弥表寄数。显无尽耳。
卷九 第 175c 页

[○@△]第二尔时善财童子白言下。善财问法。此下明十
二头陀。旧经所无。于中二。先问。后答。今初。先牒前所
说。云何能于下正问。可知。后时德生童子下答。上问
意云。善及胜行。无量无边。欲总圆满住持不失。要由
阿行。故。今答云。要唯净戒。戒如平地。万善依生故。贤
首品云。戒能开发菩提本。学是勤修功德地。于戒及
学常顺行。一切如来所称美故。梵网经云。戒如明日
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若不持戒。
尚不能得疥癞野干之身。况人天身。况菩萨道。故成
万行。先须持戒。文中二。第一总明。第二别显。

[△@○]前中
有三。初明二戒能成友善。菩萨戒者。谓不共小乘。兼
防意地。三聚圆满。先人为功。别解脱戒。大小通修。但
制身口。宗明止恶。防断自身。别别离过。名别解脱。次
如佛所说下。反释无戒。不能调伏。显是菩萨。后若诸
菩萨下。辨于能成二戒之行。即是头陀。

[△@○]第二善财童子下。别释中二。先问。后答今初。唯问
能成二戒之行。后童子童女下答。亦唯答头陀。就文
分三。初总标。二徵释。三结酬。

[△@、]今初。言头陀者。亦云
杜多。并是梵音。此云抖擞。抖擞烦恼故。瑜伽云。譬如
世间或毛或氎。未鞭弹等。尔时相著。不软不轻。不任
造。若鞭弹等堪任造作。行者亦尔。由饮食贪。由衣服
贪。由敷具贪。障修梵行。故以杜多。便能净治。进修梵
行。

[△@、]二何等十二下徵释。先徵可知。后第一纳衣下
释。此中应先列名。依下经文。第一纳衣。二但三衣。三
卷九 第 176a 页
不随染衣。四常乞食。五一坐食。六者一食。七住阿兰
若。八树下坐。九露地坐。十依止冢间。十一常坐。十二
随坐。若瑜伽论二十五说。与此大同。此中纳衣。即粪
扫衣。此不随染衣。即彼毳衣。谓毳成故。此中一食。彼
名先止后食。于乞食中。分成二种。一随得乞食。二次
第乞食。随得乞食者。谓往还家。随便获得。而便食故。
若依乞食。不分此二。即唯十二。分成十三。随坐名为
如常处坐。上四名异。馀皆全同。而释相稍略。然此十
二总为三类。初三约衣。治衣服贪。次三约食。治饮食
贪。馀约敷具房舍。治房舍卧具贪。略无有药故。此十
二望于四依。名宽体狭。然唯上行。不同四依分于三
品。此十二种。名同小乘。有五义故。菩萨行摄。一为成
于菩萨戒故。二为总成善友行故。三皆有悲心为物
轨故。四以无所得为方便故。五释相中多约理故。义
如下说。文中十二头陀。即为十二别。

第一纳衣。治上妙衣贪。文分三别。一标名。二善男子
云何纳衣者徵相。三若诸菩萨下释相。于中四。第一
总标十法能成本行。二何等为十徵数。三一者下列
释。四善男子是为下结示。此之四段。十二皆同。下便
牒释。多不先列。今初二可知。三释相中。文分为二。先
十名。后善男子此是菩萨住净信心具足圆满下。解
释其相。中复二。先总指十法皆由净信。后由此心故
下。展转释成。谓由前前引起后。后即为十段。一由净
信引第一勤修坚固。二以心坚固下初第二。三心谦
卷九 第 176b 页
下故下即二引第三。谓若有我。即恃之生慢。慢则疲
厌。今皆反此。故无疲厌。厌恶之言。合云疲厌。四亦无
贪著。即是第四。此文稍略。合言无疲厌故。则无贪著。
五俱取资身下。坚固远离。六于此纳衣下。即坚固功
德。七由此因缘下。不显胜行。八不贡高故下。不起轻
慢。九离高嫌下。以第七八引于第九。十戒圆满故下。
以九引十。四结示可知。

第二复次下。但三衣治多衣服贪。文中四。初标举。二
何第下徵数。三一者下列释。于中亦二。先列十名。后
善男子下。展转解释。准列梵本。皆知足在初。今少欲
居先。失于次第。巳得不贪。名为知足。未得不求。名为
少欲。应言菩萨心知足故。趣得三衣。无所拣别。成就
少欲。无所拣别。即知足行。少欲约心。不多求约事。馀
八展转。文显可知。善男子下结示。下之四段。更不重
举。

第三复次下。明不随染衣文。亦具四。初标举中。具云
不随贪染衣。谓不随顺能令增长贪染之衣故。瑜伽
论。名为毳衣。谓毳毛成故。治软触衣贪。二徵可知。三
列释中亦二。先列十名。后释总称。今初。上标名中不
随贪染。今列释内不随诸惑。十中初三。即离三不善
根。八即骄慢。以慢长沦生死苦故。偏复说之。此四并
是根本烦恼。馀六皆是小随烦恼。九不随名。十不随
利。即是诳摄。由诳一惑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
性故。后善男子下。释成总称。略无展转。初总牒前不
卷九 第 176c 页
随贪等。等取馀九。次不为下。显其成益。后由此下。结
成总名。四结示可知。

第四复次明依常乞食。治美食贪。标徵可知。三列释
中亦分为二。先别十名。含瑜伽论。分成二意。第二即
是次第乞故。三四与五。即随得食意。后善男子云何
下。再牒解释。于中三。初总牒徵相。二展转解释。三总
结成益。今初可知。二善男子若时下。展转解释。即为
十段。一明慈心。二菩萨为顺平等慈心下。次第行乞。
慈心次第是菩萨心。拣恶律仪。顺别解脱。则无分别
中而分别故。三若以慈心平等摄取下。明不自生恼。
此中文略。准梵本云。次第乞时心无烦恼。心亦不热。
身无疲倦。慈爱心生。此上方有不自恼相。四设不得
食下。明知足行。不生嗔言。犹是牒前不择精粗。方是
知足。五菩萨如是下。明普共分食。六于所食中下。明
不嗜美食。七受饮食时不令太少下。明饮食知量。故
有偈云。多食增疾病。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
无高下。八因此食故下。明疾得善法。九菩萨为欲下。
愿满善根。十又应远离下。离和合相。故净名云。为坏
和合相故。而取搏食。三离是相巳下。总结成益。四结
示可知。

第五复次明一坐食。治多食贪。标徵可知。三列释中
亦二。先列十名。后善男子此一坐者下。显行殊胜。谓
上十义。皆就法说。名同小乘。义理全别。结示可知。(下第
三十四经)。
卷九 第 177a 页

第六复次成就一食。亦治多食贪。瑜伽名先止后食。
谓先定指如是饮食而自支持。过此之外更不食故。
故有处说名节量食。量其分限而食之故。今言一食
者。前之一坐。不得重起。此约一日不食粥等。文四可
知。

第七复次圆满阿兰若法。此是梵语。或曰阿兰那。正
云阿兰攘。此云无谊声。治谊杂贪。然略有二。一者约
事。谓冢间静处。要去村落一俱卢舍。二者约法。所谓
诸法本来湛寂无起作义。观下列中。多约法说。观下
重释。多约事说。故应通二。文中亦四。初标。次徵。并显
可知。三一者下列释。于中分二。先别十名。后善男子
云何下。次第牒释。于中又二。先总牒徵起。后善男子
如是菩萨下。展转解释。即分十段。一至三轮戒印清
净。即成就修梵行戒。三轮者。一能持人。二所修行事。
三者戒法。三无所阙名为具足。照三事空。即是清净。
如是持戒。合于实相。名为戒印。以实相印。印万法故。
二于诸戒中。获得善巧至复生人天。即清净律仪。于
中。初明文义及兴出要善巧坚持。次于五犯下。犯巳
能悔。次随所行住下。一向不犯。次于诸恶人下。明远
恶缘。次乃至下。轻重等持。无覆藏失。次于诸学处下
善决持犯。言学处者略有二种。一即可学处。谓有罪
无罪。谓持有罪为犯。二依瑜伽。有七学处。一自利处。
二利他处。三真实义处。四威力处。五成熟有情处。六
成熟自佛法处。七无上正等菩提处。即摄善戒。次知
卷九 第 177b 页
如是等业下。明了因果。犯戒之果。堕于三涂。犯突吉
罗。如四天王寿堕于狱。犯波逸提。如忉利天寿堕地
狱等。故云久近。持戒之果生人天中。又虽破戒堕落
三涂。以初持力。毕还复生人天处。具上诸义。为净律
仪。三如是菩萨善调六根下。诸根不乱。四于所习诵
下。明常乐多闻。五若见大臣下。明一切处力。梵本云。
一切处具足力。谓由上多闻。上至国王下至黎庶。随
其来者。方便说法。皆令欢喜。为一切处力。即说法力。
六菩萨成就如是多闻一切处力下。明远离我执。此
上二句。牒四五二门。五二门以说法由于多闻无我。
由于此二。故双牒耳。下辨所成。谓多闻自利。一切处
力即是利他。了知无我。通于自他。若说若说若行皆
无我执。七菩萨成就不计著身下。即第七行。梵本。名
为犹如野鹿。今以喻就义云不计著身。然文太略。准
梵本云。离我执巳。于阿兰若。得无恐怖。无謇讷辩。亦
无惊惧。得无所畏。又彼菩萨。住阿兰若。寂静现前。大
众往来。悉舍离犹如野鹿。成就独行。斯则蹑前而起
后行。具法喻相。八菩萨成就常乐远离下。即第八行。
以心寂静。为远离相。准梵本中。名常远离人。谓如野
鹿常远居人。恐其断命。菩萨亦尔。远离一切男子女
人。恐其坏我三摩地门。九菩萨成就正法现前下。即
第九行。以舍离世间。为正法相。而梵本云。成就现前
种种功德。十菩萨成就乐于独处。即第十行。以如野
鹿。为乐独相。梵本野鹿。唯属七八。第十名乐于独处
卷九 第 177c 页
心无疲厌。四善男子下。结示可知。

第八复次明树下坐治屋宇贪。标徵可知。三列释中
二。先别释十名。后如是等下。总结成益。四善男子下
结示。

第九复次明露地坐亦治屋宇贪。标徵可知。三列释
中二。先列十名。后菩萨应当下别释。第十以开居房
舍故。于中四。一思露地德。二设住房舍下。不染房舍。
三应作是念下。显居房德。四而彼菩萨虽居下。不舍
本行。四结示可知。

第十复次依止冢间。亦治屋宇及淫泆贪。一标。二徵。
三一者下列释。于中亦二。先别十名。后重开显。今初。
初二即同十想五六。馀八即九想。合其坏想及脓烂
想。为其第六。馀并大同。三即当于血涂。故梵本名赤
想。一知是苦。二知无我。三除洁净贪。四除色贪。五除
形厌贪。六除华饰贪。七及第九。并除男女相贪。八知
无常。十除细滑贪。智论二十四六。广说观相。恐繁不
引。今经意。皆以无得而为方便。起大悲心。则异二乘。
二善男子若诸菩萨下。重复开显。为遮过故。于中亦
二。一遮食肉。二示入寺轨仪。前中又二。先正明。后徵
释。今初。以西域小乘虽复头陀不断食肉。今顺大乘。
故须永断。略有五意。一住慈心。以食肉之人断大慈
种故。二住利益。萨之意。利益为先。六道众生皆是亲
想。食他身分。岂名利益。三坚净戒。小乘渐制。且指重
贪。许三净肉。今菩萨戒。永绝根源。一切须断。四护律
卷九 第 178a 页
仪。食肉之人。禽兽恐动。止讥嫌故。离非律仪。物见欣
悦。五洁净其身。肉是不净气分所成。故不应食。后何
以故下徵释。释中。略举二过。就粗相说。离讥毁者。若
不断肉。外道谤言。在于寒林。欲啖死尸。非人便者。同
彼所食故。无慈悯故。闻秽气故。二善男子下。示入
寺轨仪。可知。然善财问行。而多教僧。仪似小局。例同
梵行。事约比丘。观通道俗。理亦可通。四善男子下结
示。

第十一复次明常坐行。除倚卧乐贪。标徵可知。三列
释中。前四遮过。故云不为。后六显德。故是所为。所为
中。前三修因。八为得果。后二通因果。显二利行。四结
示可知。

第十二复次明随坐行。谓随得便坐故。除敷具贪。标
徵可知。三列释中。前五约事。六七开缘。后三约心。四
善男子结示可知。

[△@、]第三善男子此十二种下结酬。谓前问中。云何于
善友法而得净及不退转。今明依上头陀则二戒净。
万行皆成。

第六尔时善财童子下。恋德礼辞。可知。

[△@△]自下大文第三。尔时善财童子善知识教润泽其
心下。慈氏一人。明摄德成因相。前既会缘。皆入一实。
堪成佛故。故辨补处成因之义。文唯五段。补处菩萨。
位极昭彰。故阙谦推。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标念前趣后。后自忆往世下。
卷九 第 178b 页
别生胜念。改往修来。于中三。一观察昔非。以行对治。
二复观此身下。观今昔苦。策进当善。此中观念。诸修
行者。愿审放之。三作是念时下。明观念益。于中三。初
益胜观。次又得清净下。益其證入。后如是一切下。结
益所属。

第二善财童子以如是下。见敬咨问。于中二。先见敬。
后咨问。

△前中亦二。先见依。后见正。各有申敬。

[○@△]前
中亦二。一入定申敬。二出定敬赞。

[○@、]前中亦二。一结
前标后。二别显定用。今初。初十如是。正是结前。义兼
指后。以下定用。为如是故。于毗卢下正明标后。显入
深定。为用所依。大楼阁前。是入定处。五体投地。先以
身敬。暂时𣫍念下正明入定。先辨加行。𣫍念是止。思
惟观察此二是观。以此二品随顺正观。发起巳下。正
明定相。契理甚深。体周广大。信解即是胜解。于甚理
深印持故。广大愿力。却显定因。

二变化自身下。别
显定用。即双运定慧。于中二。一明即智定之妙用。二
明摄法界之深观。

[△@⊙]前中亦二。先罗身云于法界。后
契法性之真原。今初。即深入无障㝵法界也。初句身
遍。次句入理。入智慧身者。能證智体周法界故。令所
起用亦周法界。住平等门。是所入理。能所平等。无住
住故。以此为门。令身周遍。上一入字。双契智理。上之
二句。若在变化身前。即是遍因。今在变化身后。显所
遍之身皆入理智。次普现其身下。明所遍处。次遍一
切处皆如上说下。辨其所作。后如是充满下。结横竖
卷九 第 178c 页
普周。后等虚空下。契法性之真原。有十一句。初四法
说体周。次四喻明体相。后三法说体妙。

[△@⊙]二又决定知下。明称法界之深观。又前明入事事
无障㝵法界。今入事理无㝵法界。于中三。一了法从
缘。二智契无性。三会归中道。此之三义。说有前后。理
唯一统。观则一心。

[△@、]今初。又决定知。即是旧经。唯此
四字。该下诸句。甚深信解。即是新经。解是胜解。于境
印持不可引转。故云决定。如是如是。此是梵文。即是
旧经。一切诸言。有十一句。一报酬善恶。故云业起。二
果自种生。故云因起。又报唯为有。果通五果。三善恶
之业。皆由习近。是以君子令慎所习。四物有信心。佛
力出世。五决定印持。供具云起。六从佛化佛。由物敬
心。七佛因佛果。由种善根。八万类化身。是方便智。九
八相等事。皆愿为因。十不向三处。非菩萨行。十一佛
智普周。故能无严严于法界。

[△@、]二甚深信解离于断见下。智契无性。由了上来皆
从缘生。从缘之法。即无定性。无性故空。诸见斯寂。初
甚深信解四字。长来有十二句。各有标释。一定无著
断。今知回向。则不定无。二定有著常。今生即无生。故
非定有。三无因者。邪见有二。一者无因。二者倒因。今
知正因。双离二见。以有因故。非无因见。乐从善生。非
恶生等。故为正因。则离邪因。四离颠倒者。对上即是
倒因。亦通三倒四倒及与八倒。如实有二。一者事实。
知世定无常乐我净。二者理实。则知涅槃常乐我净。
卷九 第 179a 页
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是颠倒法。今于无常。决知无常。
常知于常。故无颠倒。又以常为常等。亦非如实。双遮
永寂。故云如实。五自在者。谓自在天能生万物。为自
在见。今知自业故不由他。六离自他者。自他有二。一
邪见自他。从宜性生。名之为自。梵天生等。名之为他。
今知因缘。斯二并遣。二者正见自他。自即因种。他即
业缘。单执互非。乖因缘理。了因缘合。斯见便立。七诸
邪见者。通该九十五种。斯等邪见。不出邪因及与无
因。今了因果。一切都灭。八边执者。坚执生死有边无
边。今明无边。略有二意。一理体湛然非边无边。二不
得对治。浩然无边。若得对治。则非无边。故中论云。真
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是故则生死非有边无边。谓
三事难得。难得则非有边。得则非无边矣。九往来者。
谓有众生往来生死。故中论云。诸行往来者。常不应
往来。无常亦不应。众生亦复然。假业因缘。妄说往来。
从缘无性。举体皆空故。如影像故。净名云。是身如影。
从业缘现。十离有无者。从无之有。目之曰生。自有还
无。称之为灭。体不生灭。何得有无。十一离一切法者
若有若无。若世出世。法是轨持。皆空无性。情见都灭。
略出三因。一空无生故。二何以空无生。取不自在故。
谓缘会不得不生。缘离不得不灭。三何以不自在愿
力缘生故。此展转释。又空无生。约理遣法。不自在者。
约缘遣法。愿力生者。约因遣法。十二相即无相。名无
相际。故十地经云。相与无相无差别。入于究竟皆无
卷九 第 179b 页
相。

[△@、]三知一切法如种生芽下。会归中道。有十一句。前
六约喻。后五法说。云何中道。一如种生芽者。从水土
等缘所生故。此则非无。是初段意。以从缘故则无自
性。斯则非有。第二段意。非有非无。即是中道。既离有
无。则非常断。无因倒因诸见皆灭。一句既尔。馀句例
知。二如印印文者。上种芽横说。今印文竖明。故涅槃
云。如腊印印泥。印坏文成。此阴亦灭。彼阴续生。故云
相续起故。三知质如像。自下诸句。通于横竖。世之镜
像。像虚质有。今以虚像。况其有质。同彼像虚。业缘如
质。心如来藏。况之以镜。所起果报。如镜中像。故问明
品云。譬如净明镜随其所对质现像各不同。业性亦
如是。四声从寻等缘所发故。五梦由思等之所起故。
六业亦从缘之所生故。下法说中。结归深观。初句归
唯心观。次三归因缘观。果报通染净。功德唯净缘。末
句真如实观。法与非法悉皆平等。然法非法。总有三
义。一善则可法。恶是非法。二有法为法。无法为非法。
皆平等一性。三相即为法。性为非法。相性交彻。故云
平等。故释句云。增长成就真法界故。性相该融故。不
离此处。而周法界。一多无㝵。三业敬养。

[○@、]第二善财童子入如是出定敬赞。于中二。先结前
所作。巳成益故。后然安徐下。正明敬赞。三业并兴。文
为三别。第一以身敬达。第二以心敬念。第三以言敬
赞。

[△@○]今初。先明起定。则显前来正投地时即入深定。
卷九 第 179c 页
馀文可知。

[△@○]第二作是念言下。以心敬念。举能住者。
叹所住阁。意显能住菩萨难思。于中二。先别明。后总
结。前中有八十九门。前四十四门。有大楼阁。馀者略
无。然皆等觉菩萨所有功德。难知深奥。且为一解。下
偈言赞。横说胜德。今此心念竖摄诸德。谓下从初地。
终至等觉。总分十一段。初五门摄初地德。一以三空。
为方便智。二正證真如。无有分别。三能了达遍满真
如。四化生无著。是后得智。五离分别惑。故无生灭。二
有二门。摄二地德。不著世间。不住蕴宅。故能不起误
犯之垢。三有二门。摄三地德。修诸禅定故。不著内入
六处聚落诸境界故。四有三门。即是四地。初寄出世。
得无行无生故。离相思想。智无自性。旧经唯二门。五
有二门。摄五地德。真俗互违。心无分别。离心相故。六
是于一切不来不去下。有二门。摄六地德。离去来相。
般若现前故。七有二门。摄七地德。方便具足。息烦恼
故。八有二门。摄八地德。无功用智。名为胜慧。得无生
忍三昧等故。九有二门。摄九地德。观十地境。近诸如
来。受法教化故。十此大楼阁是以一切下。总有十门。
摄十地德。即入劫等智神通无上故。十一此大楼阁
是虽巳出一切世间下。五十七门。摄等觉德。多明权
实双行之行。此一段德。亦横通诸位。然句各一义。难
为分别。二此大楼阁是住如是下。总结可知。

[△@○]第三尔时善财童子下。以言敬赞中。五十五偈分
二。前三十四偈七言。举德叹处。后二十一偈五言。指
卷九 第 180a 页
处明德。前中二。初二总叹。一约行位。一约名德。馀偈
别约德行。于中四。初有七偈。约自行胜。二有十偈。叹
利他利胜。三有八偈。叹功德胜。四有七偈。叹方便胜。
后五言指处明德中。虽复语依。意在叹正。于中六。初
二下化。次二上观。三有五偈。明三昧自在。四有七偈。
明智慧广深。五有一偈。显其平等。六有四偈。结德申
敬。求哀请加。(下第三十五经)

[○@△]第二尔时善财童子以如是等下见正报。于中二。
一见。二敬。前中二。先翘心愿睹。后乃见下正睹慈言。
别处来者。摄化就机。故还归本。亦显慈氏应念而至
不著处故。

第二善财见巳下。明设敬仪。于中五。一
身心敬礼。二赞德记别。三重申敬仪。四再赞再记。五
庆遇念思。今初可知。第二时弥勒菩萨下。赞德记别。
于中二。先长行指示。令众敬学。后偈文正赞。一百一
十七偈。大分为三。初一偈示众总叹。二有百一十五
偈。别赞胜德。后一偈略示后友。今初可知。二别赞中
分三。初二十一偈。直对善财叹。二有二十七偈。示众
令观叹。三有六十六偈。重对善财叹。初中三。初九偈
赞德善来。瑜伽九十四。具四圆满。能生圣处。名曰善
来。一增上意乐圆。满二根圆满。三智圆满。四有佛出
世得值圆满。下偈并有。次二偈明来因缘。外由善友。
内德具故。后十一偈明来所为。二汝等观此人下。对
众令观叹。于中五。初四总赞。二有四偈。赞即智之悲。
三有七偈。叹即悲之智。尔𦦨海者。此云所知。入大乘
卷九 第 180b 页
论云。尔𦦨地者。是第十地。此约断尽十种所知障故。
四有六偈。总赞诸德。五有六偈。赞妙果当成。三汝行
极调柔下。重对善财叹。于中五。初二十六偈。叹其当
果德。初二总明。馀皆别显。二汝于下七偈。双叹当现
德。三有八偈。叹其遇友德。四有七偈。叹速成位行德。
五有十八偈。总明诸德结叹令欣。后一偈略示后友。
可知。第三尔时弥勒菩萨下。重申敬仪。于中三。初辨
敬因。闻赞德故。次善财闻下。身心悲敬。后以文殊下。
华供展诚。言文殊心念力者。者约事可知。约所表者。
由信智力。华因德立。璎珞行成。云盈手者。信智满故。
散弥勒者。摄成因故。辨当果故。第四时弥勒菩萨下。
再赞再记。第五善财下。庆遇念恩。文并可知。

△第二尔时善财童子合掌下。咨问法要。于中二。先
自陈发心。后而我未知下。正问法要。于中四。一标所
问。次大圣一切如来下。叹有能答之德。即以此德。亦
为问端。初总。后别。可知。三大圣菩萨云何学菩萨行
下。正陈所问。兼显问意。四如是等下。结请为说。该前
二段。

第三尔时弥勒菩萨下。称赞授法。于中二。第一称赞。
第二授法。

△前中亦二。先为大众。称赞善财。后为善
财赞菩提心。

[○@△]前中亦二。先指人示众。后诸仁者今
此童子下。正赞胜德。于中四。一明求友精勤。二明所
乘广大。三明见德无缺。四明速證超权。

[○@、]初中二。先
总显精勤。后诸仁当知下。别示精勤之相。谓一时之
卷九 第 180c 页
勤。犹未可叹。自始至末。无疲懈故。百一十知识。古有
多说。一云理应具有。但文脱漏。贤首云。前后诸友。总
五十四位。分出德生有德为二。则五十五。各有胜进。
故百一十。若依此解。违此巳言百一十巳方至弥勒。
弥勒等三。非一十数。有云。减数十耳。实唯百八。谓此
前除遍友。但五十一人。各具主伴。成一百二。遍友指
示众艺。虽非主友而是伴友。为一百三。更加无厌足
王处空天瞿波处无忧德神摩耶处莲华法德身众
神及妙华光明守护法堂善眼罗刹。合前总有百八。
以空天等相问答故。在伴友数。非前主友称名指示。
故非主友。若尔不动童女觉悟菩萨如来使天。何不
说之成百一十。况今又加甘露火王多知多解婆罗
门耶。故且依贤首。巳字译人之意。晋经亦无。然更有
一意。约人唯五十四者。自分胜进。唯一百八。则同楞
伽百八问故。亦除百八重烦恼故。今百一十者。此经
圆数。法应尔故。又此及下。复云百一十城。又云过百
一十由旬。皆言百一十者。有所表故。谓除比位。取其
證位。十地等觉。一中具十。为百一十。欲显位位皆相
融故。故前三释。随取皆通。且依贤首。若准梵本。云经
百一十城。求善知识巳。则城定百一十。善友不定。

[○@、]第二诸仁者此善男子甚为难有下。明所乘广大。
于中二。先总明所乘。显人难遇。后何以故下。徵释所
以。先徵意云。何以难遇。后释意云。悲济深广故。即广
前总中救护众生。于中三。初总护一切。次约类别明。
卷九 第 181a 页
后总结所作。今初可知。次诸仁者此大丈夫下。约类
别明。四流者。即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汩者流急之
貌。言界城者。梵本晋经。皆云三界。三界即有三。约系
缚边。即为牢狱。约令住边。即名为城。故上经云。三有
为城郭。言害蕴者。五蕴怨贼害法身故。言界蛇者。即
四大毒蛇。俱舍云。大种谓四界。即地水火风。六处空
聚落者。中无人故。以无我智光。引出无著。不为六尘
大贼所劫。如涅槃说。三诸仁者此大丈夫如是下。总
结所作。

[○@、]第三诸仁者此善男最极难得下。明具德无缺。始
自发心。终修种智。有十三句。有一在巳。巳为希有。况
有二三。乃至全具。又复后后难于前前。故云展转倍
更难得。

[○@、]第四诸仁者其馀菩萨经于无量下。明速證起权
德。文中二。先指权。后此善男子下显实。言一生者。或
解行。或身一生。一生历事。见普贤时。便等诸佛。若朝
生之凤。越千载之乌。一爝之灯。破积年之闇。得台辅
于磻溪之上。授黄钺于草庐之中。况才生王宫。位极
臣佐。岂要百战夷项累任升阶。故发心毕竟。是二无
差。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普贤生位。皆互相融。故此一
生即无量劫。仙人执手。不离须叟。依实修皆悉能尔。
胡不勉旃。无执权文不受兹说。夫机差教别。圣旨深
玄。并未證真。同居学地。共详圣智。诚曰才难。且以浅
为深。有符理之得。以深为浅。有谤法之𠎝。以远为近。
卷九 第 181b 页
则有益行人。以近为远。法非我分。诸佛说教。贵在俯
就物机。后辈学人。若欲高推圣境。傥失大利。岂不伤
哉。文有十句。初二总明具诸行位。三入十住。四五入
十行。六入十向。次次三入十地。后一入等觉。亦可十
句横通诸位。

[○@△]第二尔时弥勒菩萨下。为于善财叹菩提心。文分
二别。先结前生后。后告善财言下正叹。于中四。一标
叹发心。二叹器成益。三举德释成。四结释所属。

[○@、]今
初。菩提心为总。初二句下化。次一句上求。即悲智之
相。

[○@、]二善男子汝获善利下。叹器成益。文有十句。初
句为总。二得丈夫身。根器成就故。又不成下德非善
得故。三久住为恶非善住故。次二遇善缘。馀具智德。
亦即善来。四种圆满。

[○@、]三何以故下。举德释成。先徵。后释。徵意云。何以叹
善利者。后释意云。以能发菩提心。菩提心中具功德
故。文中二。先标发心。后善男子菩提心者下。正叹菩
提心德。德既无尽。故能发心为获大利。又广难者。上
来善财叹慈氏德。便为问端。今此意云。我无尽德。功
由发心。既能发心。此德便就。然所叹发心。通诸发心。
所成功德。顿摄诸位殊胜功德。即功成始篑。初后圆
融。总有二百三十三门。大分为三。初一百二十三门。
明菩提心心殊胜功德高齐佛果。二得无畏药下一
百三门。明菩提心自在功德广多无量。三有七门。总
叹殊胜。谓前二段。举其同喻。意取相似。后段一向但
卷九 第 181c 页
取胜义。虽有通别。且从别说。

[△@⊙]就初分二。先别明。后
总结。前中依贤首说。但为一段。通相而说。依光统师。
分十二住。二俱有理。今且摄于地前功德。就文分三。
初二十五门。摄十住德。如种如田及如地等仪多似
故。二如大海下二十八门。摄十行德。普生长养诸功
行故。毗笈摩者。此云普去。新去远离。三如意珠下七
十门。摄回向德。大愿周给。离相等故。婆楼那风。旧云
迅猛风。亦云水风。其中文义皆同彼位。恐繁不配。二
善男子菩提心者下总结。即一切功德。皆由初心。于
中。初正明。次徵释。后结示。并可知(下第三十六经)

[△@⊙]第二尔时弥勒菩萨复告下一百三门。明菩提心
自在功德广多无量。摄證位德。故多云得。各有喻合。
说听之人所见深远。故所引喻。多非凡境。亦显不共
菩提心故。虽通横竖。且约竖分为十一位。初有十门。
摄初地功德。离五怖畏。能灭分别见惑毒蛇。诸烦恼
怨无胜等故。大应伽者。应伽。昔翻为身。亦名云分。珊
陀那。此云和合。或云相续。二大莲华药下九门。摄二
地德。净如莲华。不犯妄境。世无能见等故。言成就根
业者。旧云无生根。即出现品无尽根也。阿蓝婆。旧云
药汁。出香雪山。生石臼中。新翻为爱乐。三日精珠下
七门。摄三地德。发诸智光。增善根故。四譬如有宝名
净光明下七门。摄四地德。初寄出世。證智清净。发慧
𦦨等故。五善调龙下八门。摄五地德。巳證出世。入俗
化物。不惧业惑诸境界故。波利质多罗者。波利云遍。
卷九 第 182a 页
亦曰周布。质多罗。云间错庄严。婆师迦。此云雨时。即
当三际雨时生故。瞻博迦。此云黄色。拘鞞陀罗。即波
利质多罗树。梵音具云利耶咀罗拘鞞陀罗。此云香
遍树。六如海岛中生椰子树下六门。摄六地德。多入
无相。无有间息。般若现前。破闇等故。诃摘迦者。此云
金色。七他化自在天王下九门。摄七地德。自力超过
一切二乘。能摧邪执。入方便等无量事故。迦陵频伽。
此云美音。摩诃那伽。此云大龙。力如龙故。八如人学
射下十门。摄八地德。无功发心。能灭一切相惑等故。
初云剑术一切武艺者。梵本无此。安足但是学射法
故。摩竭。此云大体。安膳那。此云细末。色如青黛。九有
人依附于王下十门。摄九地德。居法师位。将依佛智。
教化众生。无畏等故。十王子初始生下十二门。摄十
地德。堕在佛数。即为一切之所恭敬。除惑习等。成佛
法故。十一如金刚宝非诸劣恶下十七门。摄等妙觉
一切功德。以金刚智。成菩提故。始于种姓。终金刚智。
竖摄理明。初心顿摄诸位功德。正顺经宗故。上经云。
一切功德。皆在最初菩提心中住。所摄之德。历然不
乱。初心顿具。方显圆融。

[△@⊙]第三如转轮王下七门。总显超胜。一向横论。不同
前文。取相似义。似于诸位。此一段文。旧经所无。先陀
婆者。旧翻为盐。令意乃是盐之胜者。馀文可知。

[○@、]第四善男子此菩提心成就如是下。结释所属。谓
上来多德。为释上文获善利故。(下第三十七经)
卷九 第 182b 页

△第二尔时弥勒菩萨告善财童子言下。正授法界。
于中六。一牒问劝證。二求證方便。三加令證入。四正
明亲證。第五见所證境。第六起定问答。

[○@△]今初。楼阁
即是法界。若即事契入。何法不就。

[○@△]第二尔时善财
下。求證方便。无所求中。吾故求之。法假人弘。必希指
示。

[○@△]第三时弥勒下。加令證入。以心传心。令其就法。
立言会旨。则佛法门。开即开理智门。示令悟入也。

[○@△]
第四善财心喜入巳还闭者。正明亲證约因自證。悟
入智性。智契真原。故云心喜。从迷之悟。加行趣入。不
失能所。门理有殊。證巳契合。能所两立。妄为真。更无
入处。故云还闭。

[○@△]第五见其楼阁下。明见所證境。所见依正无边作
用。皆是法界悲智中境。于中二。先略明。后广显。

[△@○]前
中亦二。先所见境。后总辨见相。前中四。一总明分量。
同虚空者。称法界故。即事理无㝵门。亦同时具足相
应门。以是总故。二阿僧祇宝下。见诸严具。即微细门。
三善财又见楼阁之中下。阁中见阁。即依中有依。是
主伴门。四善童子于一处中下。总结所见。一处见于
一切处事。即一多即入重现无尽门。二尔时善财童
子见下。总明见相。于中四。一结前所见。二生大爱敬
下。辨其成益。三所见不忘下。辨能见相。四以无㝵意
下。胜进观修。身心遍敬故。

[△@○]第二以弥勒菩萨威神力故下。广明。于中亦二。第
一明所见境。第二总辨见相。

[△@、]前中亦二。先总明。后
卷九 第 182c 页
所谓下别显。于中五。一见主友。二见伴从。三见诸佛。
四见主阁。五见严具作用。初中五。一见初发心时。二
或见弥勒最初證得下。见修行得法。三或时见作转
轮圣王下。见随类摄生。四或复见为获世天王下。见
处会说法。于中二。先明所处会殊。后或见赞说菩萨
初地下。显所说法异。五或见弥勒修行精进下。总见
行用。第二或见一切诸菩萨下。见伴从菩萨身云说
法。即前所领无量眷属。第三或复于中见诸如来下。
明见诸佛摄化之德。第四尔时善财童子又复于彼
下。明主阁别。明慈氏一生当作。于中。先见。后尔时善
财下得益。第五复闻一切诸楼阁内下。见闻严具作
用。于中十段。一闻网等说法。曲分为三。初总闻行法。
次又闻某处下。远闻人法。后善财童子下。闻之得益。
二又见一切诸宝镜下。见宝镜作用。三又见一切下。
宝柱放光。四又复见彼阎浮下。宝像威仪。五又见于
彼真珠下。璎珞出生。六又复见彼种种华池下。莲华
重现。七又复见彼净琉璃下。宝地现像。八又于宝树
树下。现半身。九又见于彼下。半月现光。十又见一切
下。壁现本事。于中二。先见慈氏修行随类摄生。后又
见弥勒曾所下。睹所事友。

[△@、]二尔时善财童子下。总辨见相。义该前略。略明见
相。文亦略故。先法后喻。今初。谓何力能见。以何眼见。
将何智见。依何位见。于何处见。如经属之。及馀巳下
兼显前来所不见境皆如是见。后譬如有人下喻显。
卷九 第 183a 页
有十喻者。以其能因缘不同。所见境相诸门别故。十
中初总。馀别。今初。总明能见所见皆如梦事。大小无
㝵。一多自在等。有法喻合。文相易了。后譬如有人将
欲命终下九喻别明。以况能见及所见境。各有九相。
约所明者。一临终现业喻。喻所见冥应。二非人所持
喻。况所见能说。三龙宫淹久喻。况念劫圆融。四梵宫
广现。况一多无㝵。五遍处定境。况所见明了。六乾城
依空。况事理无㝵。七同处异见。况隐显自在。八海现
三千。况顿现远近。九幻现众多。况所见纯杂。约能见
缘。辨有异故。一梦境喻。况自在力随自业故。凡命将
终故。二非人所持。以况缘力自他不同。三为龙所持。
亦说缘力。而自他同体。谓是龙故。四友依报力。五是
定力。六性空力。七法界自在力。八定智无二力。大智
海印之三昧故。九幻智自在力。良以能所十相各异。
故为十喻。不见此意。乃谓文繁。然十喻中。前七有合。
八九虽无。第十幻中一时并合。其中威神及自在力。
通合罗刹海印二喻。总此三句。亦通结前所见诸境。
上来巳明见所證境。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九

寿昌元年乙亥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
宣雕造
卷九 第 18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