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48c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入第十三经第四纸)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文殊言说答四。初叹众希奇。】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至)此诸菩萨甚为希有。」
【前众疑问。佛令文殊答者。以文殊示居此土。生有
十徵。来自他方。体含万德。降魔制外。通辩难思。化
满尘方。用周三际。道成先劫。巳称龙种尊王。现證
菩提。复曰摩尼宝积。实为三世佛母。岂独释迦之
师。影响而来。一切咸见。故其说也。何不待请。敬同
佛故。何不待告。承佛神力。佛意许故。众既念请。佛
方现相。非夫尊极大士。安得理契潜通。故上以光
示普贤。此乃冥加妙德。若尔。普贤云何定后更请。
表说所信甚深细故。何不入定。以果从因。同于信
会故。馀如上说。何故无加。以无定故。又承佛神力。
是冥加故。叹众希有者。略有五义。感应悬隔。难一
遇故。德行内充。总称叹故。以名表法。甚希有故。创
起信行。未曾有故。此一众会。即是等空法界会故。
△二牒问总叹。】
「诸佛子佛国土不可思议(至)三菩提皆不可思议。」
【脱于刹体。佛出现者。即前威德也。阿云无也。耨多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49a 页
罗上也。三者正也。藐者等也。又三遍也。菩提觉也。
谓道不可加。曰无上也。无邪委知。为正遍也。
△三
徵叹总释。】
「何以故。」
【徵上难思言也。下释云。】
「诸佛子十方世界一切诸佛知诸众生乐欲不同。」
【能感之机。差别无边。如来普应。周于法界。广难思
也。结文具显。】
「随其所应说法调伏。」
【又随宜说法。意趣难思。】
「如是乃至等法界虚空界。」
【又等法界者。举一说法。等馀多门。门不可尽。量等
法界。法门难思。
△四广显难思二。初总显多端。】
「诸佛子如来于此娑婆世界诸四天下。」
【先举娑婆为首。略显十种。差别多端。准下结通。实
通法界。十句之中。不出三业。】
「种种身。」
【一身为总相。现十法界不同。故云种种。】
「种种名。」
【二名以召实。次下广辨。】
「种种色相。」
【三金银等色不同。三十二相等异。】
「种种脩短。」
【四形有长短。三尺丈六乃至无边。】
谓道不可加。曰无上也。无邪委知。为正遍也。
△三
徵叹总释。】
「何以故。」
【徵上难思言也。下释云。】
「诸佛子十方世界一切诸佛知诸众生乐欲不同。」
【能感之机。差别无边。如来普应。周于法界。广难思
也。结文具显。】
「随其所应说法调伏。」
【又随宜说法。意趣难思。】
「如是乃至等法界虚空界。」
【又等法界者。举一说法。等馀多门。门不可尽。量等
法界。法门难思。
△四广显难思二。初总显多端。】
「诸佛子如来于此娑婆世界诸四天下。」
【先举娑婆为首。略显十种。差别多端。准下结通。实
通法界。十句之中。不出三业。】
「种种身。」
【一身为总相。现十法界不同。故云种种。】
「种种名。」
【二名以召实。次下广辨。】
「种种色相。」
【三金银等色不同。三十二相等异。】
「种种脩短。」
【四形有长短。三尺丈六乃至无边。】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49b 页
「种种寿量。」
【五寿命限量。或无量劫。或不满百年。下至朝现暮
寂。】
「种种处所。」
【六处谓化处。染净等殊。】
「种种诸根。」
【七根谓眼等。随感现异。】
「种种生处。」
【八生处有刹利等别。】
「种种语业。」
【九依语之用。随方言音。施设非一。】
「种种观察。」
【十周旋顾眄。以应群机。又观存亡。安危可否。智照
诸境。示有多端。】
「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结。意云。今诸众生各称巳分。而自知见。得调伏耳。
△二随门别显。文分为三。初终此品。辨身名差别。
答上佛住之问。近广种种身等八句。以色相等。皆
属身故。二四谛品。辨言教遍周。答佛所说法问。近
广种种语业。三光明觉品。明光轮穷照。答上威德
法性菩提三问。近广种种观察。其五句依报。但有
现相答。广在前会故。
今初广上名者。然圣人无名。
为物立称。若就德以立。德无边涯。若随机立名。等
众生界。虽复多种。皆为随宜。生善灭恶。见理而立。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49c 页
海印顿现。不应生著也。文四。一娑婆之内自有百
亿三。初此四洲。文皆三节。】
「诸佛子如来于此四天下中。」
【标处举四洲者。昔云意取阎浮。言总意别。馀三天
下佛不出故。然虽不出。除北俱卢。馀容有住。下并
准之。次列名。】
「或名一切义成。」
【即悉达也。无事不成就故。】
「或名圆满月。」
【惑断智圆。恩荫清凉。】
「或名师子吼。」
【名决定说。】
「或名释迦牟尼。」
【释迦云能仁。能仁种故。牟尼云寂默。契寂理故。】
「或名第七仙。」
【七佛之末故。若取贤劫。但当第四。仙即喻也。无欲
染故。】
「或名毗卢遮那。」
【广如前释。】
「或名瞿昙氏。」
【唯约姓也。此云地主。以从劫初。代代相承。为转轮
王故。然上云释迦。乃是族望。此即姓望。故智论第
二云。释迦牟尼姓瞿昙故。佛名经亦然。】
「或名大沙门。」
亿三。初此四洲。文皆三节。】
「诸佛子如来于此四天下中。」
【标处举四洲者。昔云意取阎浮。言总意别。馀三天
下佛不出故。然虽不出。除北俱卢。馀容有住。下并
准之。次列名。】
「或名一切义成。」
【即悉达也。无事不成就故。】
「或名圆满月。」
【惑断智圆。恩荫清凉。】
「或名师子吼。」
【名决定说。】
「或名释迦牟尼。」
【释迦云能仁。能仁种故。牟尼云寂默。契寂理故。】
「或名第七仙。」
【七佛之末故。若取贤劫。但当第四。仙即喻也。无欲
染故。】
「或名毗卢遮那。」
【广如前释。】
「或名瞿昙氏。」
【唯约姓也。此云地主。以从劫初。代代相承。为转轮
王故。然上云释迦。乃是族望。此即姓望。故智论第
二云。释迦牟尼姓瞿昙故。佛名经亦然。】
「或名大沙门。」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50a 页
【此云息恶。无恶不息。故复称大。】
「或名最胜。」
【圣中极故。德无加故。】
「或名导师。」
【引导众生。离险难故。于生死海。示众宝故。然名含
多义。略释此十。恐文繁博。馀但随难解之。】
「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总结。
△二四洲之邻十界。即为十段。初东方。标处
列名总结例上。】
「诸佛子此四天下东次有世界名为善护。」
【四洲之通称也。他皆仿此。】
「如来于彼或名金刚或名断言论。」
【證离言故。无能说过故。】
「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二南方。】
「诸佛子此四天下南(至)如来于彼或名帝释。」
【为天人主。能称物心。】
「或名宝称或名离垢(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三西方。】
「诸佛子此四天下西(至)如来于彼或名水天。」
【水利万物。天光净故。】
「或名喜见或名最胜王(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四北方。】
「诸佛子此四天下北(至)或名瑿罗跋那。」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50b 页
【具云瑿湿弗罗跋那。瑿湿弗自在也。罗跋那者声
也。即圆音自在耳。】
「或名最上施或名苦行(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五东北方。】
「诸佛子此四天下东北(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六东南方。】
「诸佛子此四天下东南(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七西南方。】
「诸佛子此四天下西南(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八西北方。】
「诸佛子此四天下西北(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九下方。】
「诸佛子此四天下次下方(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十上方。】
「诸佛子此四天下次上方(至)或名如盛火。」
【盛火焚薪。不择林木。佛智利物。无拣贤愚。】
「或名持戒或名一道(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问馀圣教说大轮围内。平布百亿上。即诸天下安
地狱。如何此说上下皆有四洲。答此教所说。事随
理融。随说法处。即是当中。纵极上际。傍至轮围。亦
有十方。互为主伴。以融为眷属。本数非多。十方界
融。亦准于此。因此略说。娑婆融通。改非改相。略有
其五。一约事常定。如小乘说。二随心见异。若身子
梵王。三就佛而言。本非净秽。四随法𢌞转。如上主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50c 页
伴互为。五潜入微尘。如前会说。若约通论。诸馀净
土更有五义。谓诸刹相入义。相即义。一具一切义。
广狭自在义。帝网重叠义。并如前后诸文所说。
△
三总结娑婆。】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二娑婆邻近。即百亿之外。文有十方。初东方。标
处列名总结。一一仿前。】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至)或名无等智。」
【列名唯九者。勘晋经。开晓意下。阙一闻慧。】
「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二南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南(至)或名本性或名勤意。」
【列名唯二。新旧二经俱阙八名。盖是梵本脱漏。准
前后例。决定不应独此便略。】
「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三西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四北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北(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五东北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北方(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六东南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南方(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七西南方。】
土更有五义。谓诸刹相入义。相即义。一具一切义。
广狭自在义。帝网重叠义。并如前后诸文所说。
△
三总结娑婆。】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二娑婆邻近。即百亿之外。文有十方。初东方。标
处列名总结。一一仿前。】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至)或名无等智。」
【列名唯九者。勘晋经。开晓意下。阙一闻慧。】
「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二南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南(至)或名本性或名勤意。」
【列名唯二。新旧二经俱阙八名。盖是梵本脱漏。准
前后例。决定不应独此便略。】
「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三西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四北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北(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五东北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北方(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六东南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南方(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七西南方。】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51a 页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南方(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八西北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北方(至)名专念法或名网藏。」
【名有十一者。独此有馀。不成文体。此中专念法应。
即是前所脱闻慧。亦是梵本之漏。注脱之者。误安
贝叶。】
「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九下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下方(至)或名帝释弓。」
【如来念定之弓。以明利箭。能射业惑阿脩罗故。然
旧经云法命主。意取帝释。以法教命。为天主故。今
云其弓。但一事耳。若作宫室字。以处取人。大同晋
本。】
「或名无常所或名觉悟本(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十上方。】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上方(至)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三类通一切。谓尽十方。】
「诸佛子如娑婆世界(至)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准四谛品。更有举此。例馀十方。亦如娑婆。互为主
伴。
△四释差别所由。】
「如世尊昔为菩萨时(至)如是知见而为说法。」
【由随物故。此有二意。一自既由于差别名言等。而
得成就。今还仿古。以差别熟他。二昔菩萨时。随机
调物。今时出世。称本立名。如昔教众生。令空妄境。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51b 页
今成正觉。为立超境界名。他皆仿此。而得成熟之
言。通自他也。】
** ○四圣谛品第八
【△释此一品。五门分别。
初来意者。此品广前种种语业。即答前佛说法问。
亦远答前会佛演说海之一问故。既知佛可归。次
知法可仰。上名随物立。今法逐机差。故次来也。
二释名。言四圣谛者。圣者正也。无漏正法。得在心
故。谛有二义。一者谛实。二者审谛。言谛实者。此约
境辨。谓如所说相。不舍离故。真实故。决定故。谓世
出世二种因果。必无虚妄。不可差失。言审谛者。此
就智明。圣智观彼。审不虚故。凡夫虽有苦集。而不
审实。不得称谛。无倒圣智。审知境故。故名圣谛。故
瑜伽九十五云。由二缘故名为谛。一法性故。二胜
解故。愚夫有初无后。圣具二故。遍说圣谛。四谓苦
集灭道。总云四圣谛。带数释也。性相云何。逼迫名
苦。即有漏色心。增长名集。即业烦恼。寂静名灭。谓
即涅槃。出离名道。谓止观等。此约相说。通大小乘。
智论云。小乘三是有相。灭是无相。大乘四谛。皆是
无相。涅槃云。解苦无苦。名苦圣谛。谓达四缘生故。
空则超筌。悟旨成大。又涅槃云。凡夫有苦而无谛。
二乘有苦有谛。而无真实。菩萨无苦有谛。而有真
实。谓若苦即谛。三涂之苦。岂即谛也。二乘虽审知
之。而不达法空。不见真实。又二乘虽知苦相。不知
言。通自他也。】
** ○四圣谛品第八
【△释此一品。五门分别。
初来意者。此品广前种种语业。即答前佛说法问。
亦远答前会佛演说海之一问故。既知佛可归。次
知法可仰。上名随物立。今法逐机差。故次来也。
二释名。言四圣谛者。圣者正也。无漏正法。得在心
故。谛有二义。一者谛实。二者审谛。言谛实者。此约
境辨。谓如所说相。不舍离故。真实故。决定故。谓世
出世二种因果。必无虚妄。不可差失。言审谛者。此
就智明。圣智观彼。审不虚故。凡夫虽有苦集。而不
审实。不得称谛。无倒圣智。审知境故。故名圣谛。故
瑜伽九十五云。由二缘故名为谛。一法性故。二胜
解故。愚夫有初无后。圣具二故。遍说圣谛。四谓苦
集灭道。总云四圣谛。带数释也。性相云何。逼迫名
苦。即有漏色心。增长名集。即业烦恼。寂静名灭。谓
即涅槃。出离名道。谓止观等。此约相说。通大小乘。
智论云。小乘三是有相。灭是无相。大乘四谛。皆是
无相。涅槃云。解苦无苦。名苦圣谛。谓达四缘生故。
空则超筌。悟旨成大。又涅槃云。凡夫有苦而无谛。
二乘有苦有谛。而无真实。菩萨无苦有谛。而有真
实。谓若苦即谛。三涂之苦。岂即谛也。二乘虽审知
之。而不达法空。不见真实。又二乘虽知苦相。不知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51c 页
无量相。故大经云。苦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
知。瑜伽说。苦有一百一十。然此经中。虽彰名异。即
表义殊。以名必召实故。是无量四谛义也。约一界
一谛。即有十千娑婆。四谛有四百亿十千名义。而
文义包博。言含性相。文究此四。非唯但空。便为真
实。今了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
无集可断。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證。边邪皆中正。无
道可修。无苦无集。即无世间。无灭无道。即无出世
间。不取不舍。同一实谛。故斯一品。有作无作。有量
无量。皆在其中。准第五地中。复以十重观察。至下
当明。
三宗趣者。以无边谛海。随根随义。立名不同。遍空
世界。以此为宗。务在益物。调生为趣。又上二皆宗。
发生净信为趣。
四解妨。难问既彰。佛语业答说法。问佛所说法多
门。何以唯陈四谛。答以名虽在小。义通大小。事理
具足。谓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所知所断无改易
故。灭道二谛出世因果。所證所修事决定故。知断
證修。能运众生。到彼岸故。世界有异。此独无改。况
无量无作。何义不收。是故约此。以显差别。又为破
计引机故。谓演彼声闻。四谛局法。令亡所执。引入
一乘无边谛海。故约此辨。何以四谛皆带苦言。谓
苦灭圣谛等。然谓生苦之集。故云苦集。尽苦之灭。
名为苦灭。至苦灭之道。名苦灭道。不得单言苦道。
知。瑜伽说。苦有一百一十。然此经中。虽彰名异。即
表义殊。以名必召实故。是无量四谛义也。约一界
一谛。即有十千娑婆。四谛有四百亿十千名义。而
文义包博。言含性相。文究此四。非唯但空。便为真
实。今了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
无集可断。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證。边邪皆中正。无
道可修。无苦无集。即无世间。无灭无道。即无出世
间。不取不舍。同一实谛。故斯一品。有作无作。有量
无量。皆在其中。准第五地中。复以十重观察。至下
当明。
三宗趣者。以无边谛海。随根随义。立名不同。遍空
世界。以此为宗。务在益物。调生为趣。又上二皆宗。
发生净信为趣。
四解妨。难问既彰。佛语业答说法。问佛所说法多
门。何以唯陈四谛。答以名虽在小。义通大小。事理
具足。谓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所知所断无改易
故。灭道二谛出世因果。所證所修事决定故。知断
證修。能运众生。到彼岸故。世界有异。此独无改。况
无量无作。何义不收。是故约此。以显差别。又为破
计引机故。谓演彼声闻。四谛局法。令亡所执。引入
一乘无边谛海。故约此辨。何以四谛皆带苦言。谓
苦灭圣谛等。然谓生苦之集。故云苦集。尽苦之灭。
名为苦灭。至苦灭之道。名苦灭道。不得单言苦道。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52a 页
以道非生苦。不同集故。又非灭苦。不同灭故。能證
灭苦。故云苦灭道。
五正释文一品分二。初标告。】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言。」
【△二正释四。初娑婆谛名。二邻次十界。三类通一
切。四主伴无穷。然此望前品。略于单说四洲。就初
二中。一一方内。文各有二。一别别谛名。二结数辨
意。然其立名。或有因从果称。果藉因名。约事约理。
或总或别。如文当知。初娑婆中列内四谛。即为四
别。初苦圣谛。】
「诸佛子苦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
【罪者摧也。谓摧坏色心故。】
「或名迫逼。」
【不可意境。逼迫身心。此二总显。】
「或名变异。」
【坏苦。】
「或名攀缘。」
【追求苦。】
「或名聚。」
【五盛阴苦。】
「或名剌。」
【从喻立名。如剌未拔。】
「或名依根。」
【由苦能生一切恶也。】
灭苦。故云苦灭道。
五正释文一品分二。初标告。】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言。」
【△二正释四。初娑婆谛名。二邻次十界。三类通一
切。四主伴无穷。然此望前品。略于单说四洲。就初
二中。一一方内。文各有二。一别别谛名。二结数辨
意。然其立名。或有因从果称。果藉因名。约事约理。
或总或别。如文当知。初娑婆中列内四谛。即为四
别。初苦圣谛。】
「诸佛子苦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
【罪者摧也。谓摧坏色心故。】
「或名迫逼。」
【不可意境。逼迫身心。此二总显。】
「或名变异。」
【坏苦。】
「或名攀缘。」
【追求苦。】
「或名聚。」
【五盛阴苦。】
「或名剌。」
【从喻立名。如剌未拔。】
「或名依根。」
【由苦能生一切恶也。】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52b 页
「或名虚诳。」
【于下苦中。能生乐想。】
「或名㿈疮处。」
【此喻二苦。有㿈疮处。性自是苦。此如五阴苦。若加
手等触。苦上加苦。是苦苦。】
「或名愚夫行。」
【行苦也。愚人所行故。如以睫毛置掌不觉。若置眼
内。为苦不安。愚夫不觉行苦。如掌内之毛。而复以
苦。反欲舍苦。皆愚夫行也。
△二集圣谛。】
「诸佛子苦集圣谛(至)或名系缚或名灭坏。」
【初二通显。谓有业惑者。系缚三界。灭坏善根。】
「或名爱著义或名妄觉念。」
【次二别显烦恼。】
「或名趣入或名决定(至)或名随行或名颠倒根。」
【馀多通业惑。
△三灭圣谛。】
「诸佛子苦灭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无诤。」
【烦恼名诤。】
「或名离尘或名寂静(至)或名灭或名体真实。」
【真实者。非唯惑灭而巳。实乃法身常住。为灭谛之
义。故次云住自性也。谓本来灭故。】
「或名住自性。」
【△四道圣谛。】
「诸佛子苦灭道圣谛(至)或名仙人行或名十藏。」
【十藏谓信闻等。如十藏品说。
△二结数辨意。】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52c 页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有如是等四百亿十千名。」
【望前名号。一四洲有十千。今一四天下。一谛亦有
十千种名。四谛历于百亿。故有四百亿个十千。】
「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显差别之意也。
△二辨邻次十方。东方密训二。初
列四。初苦谛。】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分析悉无力。」
【推之于缘。无实物也。】
「或名作所依或名极苦或名躁动或名形状物。」
【有形皆苦故。
△二集谛。】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至)或名爱著或名病源。」
【病源者。谓有攀缘故。】
「或名名数。」
【△三灭谛。】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至)或名调伏或名一分。」
【惑由妄起故。分数尘沙。理不可分。可称一分。】
「或名无罪或名离贪或名决定。」
【△四道谛。】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至)或名猛将或名上行。」
【所之在灭。】
「或名超出或名有方便(至)或名最胜眼或名观方。」
【观方者。谓观四谛也。更有四方。如十定品。
△二结。】
「诸佛子密训世界(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二南方最胜二。初列四。初苦。】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53a 页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最胜世界中。」
【前名丰溢。丰溢是正翻。最胜乃义译耳。】
「或名恐怖或名分段(至)或名妄分别或名有势力。」
【生老病死。犹四山临人。世虽贤豪。力无与竞。
△二
集。】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至)或名仇对或名非巳物。」
【巳本性净。妄惑何预。】
「或名恶导引或名增黑闇或名坏善利。」
【△三灭。】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至)或名饶益或名义中义。」
【事善有义。灭理尤胜。】
「或名无量或名所应见(至)或名可同住或名无为。」
【△四道。】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至)或名能烧然。」
【以智慧火。烧烦恼故。】
「成名最上品或名决定(至)或名解脱性或名能度脱。」
【△二结。】
「诸佛子最胜世界说四圣谛(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三西方离垢二。初列四。初苦。】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虚妄见或名无有数。」
【无有数者。三际无涯故。
△二集。】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至)或名鄙贱或名增长。」
【从惑生惑业故。】
「或名重担或名能生或名粗犷。」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53b 页
【△三灭。】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至)或名最胜根或名称会。」
【以事之灭。称会理灭。】
「或名无资待或名灭惑(至)或名毕竟或名破印。」
【世之阴苦。若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阴才灭。彼阴
续生。今云破印。永不生也。
△四道。】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至)或名诸有边。」
【照实即生死可尽也。故中论云。真法及说者。听者
难得故。是故即生死。非有边无边。谓三事难得。故
非有边。难得者。容有得义。得则生死有边。】
「或名受寄全。」
【业寄于集。暂受还亡。业寄于道。永不可失。】
「或名作究竟或名净分别。」
【△二结。】
「诸佛子离垢世界说四圣谛(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四北方丰溢二。初列四。初苦。】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丰溢世界中。」
【丰溢自南方界名。前品此方名为丰乐。梵云微部
地。(田夷反)丰乐得旨。译者不审。二名相参耳。】
「或名爱染处或名险害根或名有海分。」
【二十五有各一分也。】
「或名积集成或名差别根(至)或名数所成。」
【数体即集。集所成故。
△二集。】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至)或名无尽或名分数。」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53c 页
【分数者。无一理以贯之。则惑业万差矣。】
「或名不可爱或名能攫噬。」
【攫搏也。噬齧也。集之损害。犹恶禽兽也。】
「或名粗鄙物或名爱著或名器或名动。」
【△三灭。】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至)或名无所修。」
【修巳极故。】
「或名无所见或名无所作(至)或名巳除坏。」
【△四道。】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至)或名无量寿。」
【谓證灭永常。今因标果称。】
「或名善了知或名究竟道(至)或名无能胜。」
【△二结。】
「诸佛子丰溢世界说四圣谛(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五东北方摄取二。初列四。初苦。】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种种戏论或名地狱性。」
【未入忍来。常有墯性。】
「或名非实义或名贪欲担(至)或名根本空。」
【约性以说同。净名五受阴洞达空也。
△二集。】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至)或名速疾或名能执取。」
【由妄惑故。爱见罗刹。横相执取。】
「或名想或名有果或名无可说或名无可取。」
【妄体本空。故无可取。故中论云。虚诳妄取者。是中
何所取。佛说如是法。欲以示空义。】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54a 页
「或名流转。」
【△三灭。】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至)或名远恶或名出离。」
【△四道。】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至)摄取世界中或名离言。」
【灭道俱名离言者。灭性离言。道令言离故。】
「或名无诤或名教导(至)或名胜智或名能了义。」
【△二结。】
「诸佛子摄取世界说四圣谛(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六东南方饶益二。初列四。初苦。】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不坚或名如贼。」
【五盛阴苦。劫害我故。】
「或名老死或名爱所成(至)或名生长或名利刃。」
【△二集。】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至)或名退失或名无力。」
【于出生死。无有力能。善法治之。不复相拒。】
「或名丧失或名乖违(至)或名取或名意欲。」
【△三灭。】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至)或名根本或名舍因。」
【无为无因。而体是果。菩提之道。望此亦因。独寂灭
涅槃。得称果果。故曰舍因。】
「或名无为或名无相续。」
【△四道。】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至)或名一切印。」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54b 页
【无不审决故。印义后说。】
「或名三昧藏或名得光明(至)或名不流转根。」
【△二结。】
「诸佛子饶益世界说四圣谛(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七西南方鲜少二。初列四。初苦。】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系缚处或名邪行。」
【体非正道。是行性故。】
「或名随受或名无惭耻(至)或名炬火性或名多忧恼。」
【△二集。】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鲜少世界中或名广地。」
【生大苦树故。】
「或名能趣或名远慧(至)或名著处或名宅主。」
【宅主即无明也。】
「或名连缚。」
【△三灭。】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至)或名绝行处。」
【心路绝故。】
「或名不二。」
【△四道。】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至)或名广大路。」
【先贤后圣。游之而不厌故。】
「或名平等因或名净方便或名最胜见。」
【△二结。】
「诸佛子鲜少世界说四圣谛(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54c 页
【△八西北方欢喜二。初列四。初苦。】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恶舍宅或名苦恼性。」
【阙一者。普译少出生。唐译少失利。
△二集。】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至)或名非实法或名无底。」
【烦恼深故。非习道学。浮沉不巳。】
「或名摄取或名离戒(至)或名狭劣见或名垢聚。」
【△三灭。】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至)或名破依止。」
【身与烦恼。互为依止。展转无穷。唯證灭理。方能永
破。】
「或名不放逸或名真实(至)或名自在或名无生。」
【△四道。】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至)或名广大性。」
【道名广大。无不在故。】
「或名分别尽或名神力道(至)或名摄解脱。」
【△二结。】
「诸佛子欢喜世界说四圣谛(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九下方关𨷲二。初列四。初苦。】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或名如坏器或名我所成。」
【我见有故。】
「或名诸趣身或名数流转(至)或名无味或名来去。」
【△二集。】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至)或名受支或名我心。」
【即我见爱。】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55a 页
「或名杂毒或名虚称或名乖违或名热恼或名惊骇。」
【△三灭。】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至)或名广大或名觉分。」
【所觉处故。】
「或名离染或名无障碍。」
【△四道。】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至)或名究竟实或名入义。」
【能入灭谛第一义故。】
「或名性究竟或名净现(至)或名救济或名胜行。」
【△二结。】
「诸佛子关𨷲世界说四圣谛(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十上方振音二。初列四。初苦。】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至)彼振音世界中或名匿疵。」
【身为惑病所藏处故。】
「或名世间或名所依或名慠慢。」
【慢以生苦为业。果取因名。】
「或名染著性。」
【性令染故。如乐受坏苦。谁谓苦耶。】
「或名驶流。」
【刹那性故。即行苦也。】
「或名不可乐。」
【苦苦也。】
「或名覆藏。」
【藏苦因故。乐藏坏苦故。不苦不乐藏行苦故。】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55b 页
「或名速灭。」
【流转苦也。】
「或名难调。」
【谁不欲舍。莫之能出。不惮疲苦。方能调之。
△二集。】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至)或名至后边。」
【招果不断。受苦无穷。】
「或名共和合或名分别或名门。」
【入苦趣故。】
「或名飘动或名隐覆。」
【△三灭。】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至)或名不可取。」
【取则不灭。】
「或名转还或名离诤或名小。」
【小之则无内。不容一物也。】
「或名大。」
【大之则无外。法界性也。】
「或名善净或名无尽或名广博或名无等价。」
【△四道。】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至)或名难敌对。」
【有惑必破。不为惑破。犹明灭闇。无闇不灭。闇不灭
明。何能相敌。】
「或名无限义或名能入智(至)或名殊胜义。」
【△二结。】
「诸佛子振音世界说四圣谛(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四圣谛品第八¶ 第 755c 页
【△三类通一切二。初举娑婆。以类东方。】
「诸佛子如此娑婆世界中(至)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二举东方。以类馀九。】
「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四主伴无尽二。初举此例彼。】
「诸佛子如娑婆世界有如上所说十方世界。」
【谓娑婆为主。有密训等。尽空世界。皆为伴也。
△二
以彼例此。】
「彼一切世界亦各有如是(至)心之所乐令其调伏。」
【则知密训等。尽空世界为主。摄伴亦尔。则无尽无
尽耳。此犹约娑婆同类世界而说。以结数中。同百
亿故。馀树形等异类世界。彼一一类皆遍虚空。及
尽法界。是则重重无尽无尽。非此所说也。如是皆
为调伏众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