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八不动地¶
第八不动地¶ 第 904b 页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七

长者李通玄撰

** 第八不动地

将释此地。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此地何
第八不动地¶ 第 904c 页
故名不动地。明此位菩萨于处世间智。不须
功用。用神思量。不思不为而智随万有。通化
无方。名为不动地。

二明此地行门者。此地行愿波罗蜜。为此地
智增以智体本净以愿兴行转更自在。若不
以愿起智。恐同二乘。以愿防之不令滞净。至
此地已法合得诸佛三加七种劝。令念本愿
起生智用。任运能起广大慈悲。便能成无作
智悲任用圆满。前第七地成入世间中有行
有开发。此地成有行有开发中无行无开发。
任智用满大悲故。仍于后善慧未自在故。又
以任运智慧增明非待作意故。

三明善财表法者。善财于此行中所见善知
识在此道场中者。明八地称理入真智称无
作契会中义故。云在此道场中明智契中道
名之为中。理无彼此我人自他名之为道场。
此善知识号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者。
明此位中方能赴其本愿救生无眼为表。第
七地随悲行智者。难成故。此位随智行悲济
物广大易成故。为智体遍周十方对现随众
生广狭故。如响应无心而与一切众音合故。
其智无思等虚空界法界一切众生所乐心
合。而以利之。而无成所。而无作者。是故以夜
天号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坐普现一
切宫殿摩尼王藏师子之座者。明大慈悲普
覆一切众生为宫。以智对现利生为殿。智无
染净为摩尼。随居染净而无功广救众生名
为王故。普现法界国土摩尼宝网弥覆其上
者。表智境普含随根设教名之为网。以智无
第八不动地¶ 第 905a 页
体能现众法而无作者名曰摩尼。此明约智
用利生所报依果观因知果举果劝因故。乃
至广如经说。明此八地教门是所修行之法。
夜天名大愿精进力。是行之人。

四明此地于
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明得智用利物遍周
恒无功而解脱。明从初地已来至于七地有
为无为皆有修学。此八地二行已终。如菩萨
行中。此地功毕。诸佛十力十八不共自在十
地方终。

五随文释义者。二义如前。一长科经意者。于
此八地约分十一段长科。一是时天王及众
已下至一心瞻仰欲听法有二十二行颂。明
诸天闻法兴供叹佛神德分。二时解脱月已
下两行颂。明请说八地分。三尔时已下一段
长行有十行经。明修第八地向入无生忍分。
四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已下。有十七行经。明
此位菩萨入无功用分。五佛子此地菩萨已
下一段。有四十行半经。明此位入无功用已
诸佛以七种劝发加持分。六佛子已下一段。
有五十九行经。明此位菩萨以自智德善知
众法差别成坏同事摄生广大自在分。七佛
子已下。有十行经。明此位菩萨于身命财十
自在无过失分。八佛子已下一段。有六行半
经。明不动地随德用具十种名分。九佛子菩
萨已下一段。有十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入佛
境界得佛护念梵释四王力士随侍普伏魔道
住不动地分。十佛子已下一段。有三十二行
半经。明此位菩萨知见广多及受职分。十一
七地修治方便慧已下。至经于亿劫不能尽。
第八不动地¶ 第 905b 页
有四十四行颂。重颂前法。如文自具。

二随文释义者。第一如初一段长行十行经
云。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忍者。明
初地已来至七地是顺无生忍八地方名得无
生忍。八地已前有为无为皆有觉观修学。至
此八为二行方终。自馀文义如文自明。

第二段长行者有十七行经。分为四段。一佛
子菩萨成就此忍已下至皆悉止息有五行半
经。明入第八不动地离一切想寂灭现前二
乘灭定所不及分。二菩萨摩诃萨已下至二
行相行悉不现前可有八行经。明自初地已
来方便功终无功二行不现前分。三佛子已
下至皆不现前可有两行经。明举生梵世欲
界烦恼不现前喻分。四此菩萨摩诃萨已下
一行半经。明菩萨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
不现前分。经云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者。为二乘是厌有證无。不同有无二行满。任
无作功。离诸諠诤寂灭现前。有无二行功以
满故。无有诤故。五地拔世悉达。六地三空智
慧终。七地大悲诸行满。八地任运无功智自
在大化利生故。无作者故。经云譬如比丘具
足神通得心自在者。约小况大。如比丘得出
三界定无三界心。但随净定力以出三界。妙
净意化现神通。其通有六一身通。二天耳通。
三天眼通。四宿命通。五他心通。六漏尽通。如
是二乘六通与净土菩萨名数相似。但通用
广狭不同。二乘神通变化不得遍他方佛土。
菩萨神通得往他方净土。一乘菩萨神通。十
方佛刹众生刹。总纳于毛孔。三乘以漏尽通
第八不动地¶ 第 905c 页
为證。一乘菩萨离诸欲不以漏尽通为證。三
乘六通皆有限量。一乘十通无限。如下十通
品自明。如净名经云。虽行六通而不尽漏。以
智自在不同小果。三乘神通皆有往来。如三
乘经云。我欲还归本土等。是一乘菩萨所有
神通依理智印。自遍周等虚空界。应物布施
为无有去来中边之性。所以一乘菩萨不證
漏尽通者。以为明处智境界不见漏性及以
无漏有取有舍万法性自法界故。以智自在
故。摄生行遍故。不同三乘有忻厌取舍故。是
故今此以小况大。喻如下以梦况法。喻者明
初地至七地有学有修。如梦所作未寤。八地
如梦已觉故万事总无。任用从智。以智自在。
号智为王。自馀如文自明。

第三佛子已下一段有四十行半经。约分为
十二段。一佛子此菩萨本愿力故已下至于
此忍门是十方诸佛现如劝修诸如来十八不
共法分。二又善男子已下至汝当悯念如是
众生是诸佛劝叹得无生忍念度烦恼恶觉众
生分。三又善男子汝当忆念已下至智慧之
门有两行经。诸佛劝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
一切众生分。四又善男子已下至一切二乘
亦能得无分别法有两行半经。明诸佛劝住
法性分。五又善男子汝观我等身相已下至
宜应成就此事有两行半经。是诸佛加劝令
修福德智慧说法音声分。六又善男子已下
至汝应修行成就此法有三行半经。明诸佛
劝修无量法明分。七又善男子已下至通达
其事有一行半经。明诸佛劝修种种差别如
第八不动地¶ 第 906a 页
实通达其事分。如上二十行半经。总有三加
七劝。三加者。一诸佛现身。二与智。三赞言善
哉善哉及与摩顶七劝者。如上科文作七段
是也。八佛世尊与此菩萨无量起智门总有
可两行经。明诸佛以七劝三加令起差别业
分。九佛子已下至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可有七行经。明以得起智门起前初发心不
可比对分。十何以故已下至以不动法故可
五行经。明得无量身语意业分。十一佛子已
下至设经百岁亦不能及有三行经。明举喻
况乘船至海速疾超过百岁分。十二佛子已
下至不能及有四行经。明乘船至此无功行
海分。如是劝加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
一位初首皆诸佛劝叹加持说法者。令说法
故。至此八地三加七劝明自修行者。自行无
功所得及故。于此地中法尔智现。诸佛加持
法相应故。堪领受一切诸佛广大法故。如世
帝王德备即凤祥麟应。是德所感也。明此八
地无功智现即十方诸佛咸应是法尔合然
故。经云善男子此忍第一顺诸佛法者。明
此地得。无生忍非如第六七地已前顺忍故。
此忍第一顺诸佛法者。明此无生忍是诸佛
本体智性故。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无畏者。
即处非处力等及四无畏是。十八不共诸佛
之法汝今未得者。明劝升进如来自在不令
住在无功用中。十八不共法者。一无有误失。
二无卒暴音。三无忘失念。四无不定心。五无
种种想。六无不择舍。志欲七无退精进。八无
退念。九无退定。十无退慧。十一无退解。十二
第八不动地¶ 第 906b 页
无退一切业。十三随智而转智为前导。十四
一切诸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五一切
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十六知过去世无
著。十七知未来世无著。十八知现在世无著
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
障道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十力如先已明。
如汝虽得是寂灭解脱已下。劝令念未得众。
生令念本愿。普大饶益已下。通有三加七劝。
如文自明。以此七劝令起无量差别智业。如
歌罗分者。此云竖析。人身上一毛为百分中
一分。或曰为十六分之一分。以西域十六分
为一升。所谓此地起智升进。不可以前地法
能比对少分故。优波尼沙陀分者。优波此云
近也。沙陀云对。明此地起智利物之广大。前
地设经百千亿不可数劫所作利益。亦不比
并此之少许微毫之益故。为明前地以益劣
故。以此地起无限化身之益故。馀如文自具。
已上一段以明三加七劝安立法则。十住十
行十回向十地等第八位中大势共同。总明
十住初心一念入道生如来智慧家时一切法
总具。然法须安立次第升进。不滞诸行故。
令诸始发心者知轨度故。从初发心兴大愿
故。令大悲智而与法身齐升进故。设教前却
学者。一时智有迷悟浅深自路。以智境界非
有前后。

第四段有五十九行经。约分为八段。一佛子
菩萨住此第八地已下至皆如实知有四行
经。明以善巧智观世间成坏由何业因分。二
又知地界小相大相已下至差别相有两行
第八不动地¶ 第 906c 页
经。明地水火风大小差别相分。三知微尘细
相已下至知微尘差别智有七行经。明知微
尘差别相。四又知欲界色界成坏已下至观
三界差别智有两行半经。明知三界成坏相
分。五佛子此菩萨复起智明已下至悉现其
身有七行半经。明观众生身差别随应现身
分。六佛子已下至而为现身有十二行经。明
现身同事分。七佛子已下至于此身现如是
形有十行半经。明此位菩萨住于无心相中
现身同别自在分。八此菩萨知众生集已下
至显现色身相有十二行半经。明业报身及
相差别分。随文释义者如观一切智者。是根
本智。所行境者。差别智也。从根本智所分别
故。观世间成相者。如世界初成及四时人天
地狱畜生饿鬼等成相及以坏相。皆由业成。
皆由业坏。皆同类相应非常总尔。于不迁不
变无时之中。见长寿。见短寿。延促万类不同。
自成他坏。或复同时皆随业然。非真有故。如
是成坏劫住延促时分增减。此八地菩萨悉
知。地界小相大相者。明知小相一尘是也。大
相一尘无体即广狭悉等。又如一毛孔中安
立广大世界及小世界净秽差别咸住其中。
微细无限。重重无碍。如因陀罗网。十方互参。
如是悉见如水火风界大小之相者。且如此
世界。约俱舍论云。安立器世界。风轮最居下。
其量广无数。厚十六亿由旬次上水轮。深厚
十一亿二万三千四百半由旬。下八由旬水
馀结凝成金。如是金刚际已上积尘成世界。
如楞伽经云。津润妄想。能生内外水界。堪能
第八不动地¶ 第 907a 页
妄想。能生内外火界。断截妄想。能生内外地
界。飘动妄想。能生内外风界。所谓爱生水界。
我所堪能生于火界。能所二执能生地界。思
想彼此能生风界。爱心亡水灾不及。我能我
所亡火灾不及。思想亡风灾不及。二禅水灾
不及。三禅火灾不及。四禅风灾不及。为思想
绝故。内无出入息。外无风灾。内无能所。外无
火灾。内无欲爱。外无水灾。一如色界四禅次
第。又以增上欲爱故。能生火界。即如莲华宝
女地狱以爱心取故。欲爱增上便成热铜柱
等苦。以热烧爆闷绝便死而复生。如是一日
千生万死苦无穷极。皆由爱恋。如增上业火
成融铜猛火业风等。一如说地狱等经如是
业坏。此位菩萨悉能如实知见。经云随何世
界中所有地水火风界各若干微尘者。如以
积小成大者。即以邻虚尘透金尘透铜尘透
铁尘隙中兔毫羊毛虮虱草子穬麦。皆七七
比之以成分寸尺肘弓等量。知之者是凡情
所知。如俱舍论所说。及此阎浮提洲地南北
东西广狭之量。亦如彼说。如人畜身以身长
短以积尘之法。七七比之而知人畜身之尘数
者。此是凡情之量见也。此位菩萨世界国土
人畜等身。皆智眼见之。知三界成坏智者。三
界所有成时乃至大相小相。此位菩萨皆智
力知见。婆罗门众者。净种也。刹利众者。王种
也。毗舍众者。商估种也。首陀众者。农夫种
也。经云此菩萨知众生身者。是业报身也。国
土身者。或以众生身为国土。如人身于中有
八万四千户虫居等是。已下十身悉能同别
第八不动地¶ 第 907b 页
自在。此菩萨知众生集业身者集何业果增
上。而报得身悉知之。烦恼身者。通三界身。
色身者。色界身也。无色身者。无色界也。如是
等身大小相以智能知。如来身有十种菩提
身。愿身者。以菩提心起愿成身故。化身者。随
众生所现故。力持身者。十力所持故。相好身
者。福智万行所庄严故。威势身者。示现摧伏
诸我慢故。意生身者。逐众生情所欲故。福德
身者。具庄严故。法身者。如虚空故。智身者。
知无边法故。知智身者。觉自智及他智故。善
思量相者。任智所知无情识故。如实决择相
者。以根本智起差别智善决择义相故。果行
所摄相者。即一乘从根本智果起普贤愿行
故。世间出世间差别相者。真俗二智悉现前
故。三乘差别相者。二乘趣寂。菩萨生于净土。
或云留惑润生等事。共相者。三乘共一体无
生相。不共相者。具慈悲无慈悲名不共相。又
共相者。凡圣一体具如来智。又不共相者。有
迷悟不同故。出离相者。三乘是也。非出离相
者。一切凡夫具烦恼者是。一乘非此二事。有
学相者。七地已前菩萨是。无学相者。八地已
后菩萨是。知法身平等相者。万法无自性故。
不坏相者。如智所报得境界故。随时随俗假
名差别相者。即化身随乐欲心故。众生非众
生法差别相者。有情无情差别相故。佛法圣
僧法差别相者。声闻僧缘觉僧净土菩萨僧
一乘菩萨僧差别相故。佛亦随类知之。知处
空身无量相者。以法身起智随行所感无量
色别故。周遍相者。为法身。智身周遍。行亦周
第八不动地¶ 第 907c 页
遍故。其色相亦遍无形相无异相者。悉同体
故无边相者。以法身智境非情限故。显现色
身相者。明色身无体无依智自在显现故。已
上如前科文中有八段经。文深隐处解之。文
自具处如文自明。大意明此地菩萨无功之
智所及之用故。

第五段有十行半经。约分为三段。一佛子已
下至法自在有两行半经。明此位已成就如
上身智已得十自在分。二得此十自在故已
下至无能坏智者有一行半经。得四种智自
在分。三此菩萨已下至积集一切佛法有六
行半经。明此位菩萨以无过失身口意业随
般若波罗蜜能集一切佛法分。经云命自在
者。于不生不灭大智体上同一切众生受生
死自在故。心自在者。随无念智所作能办故。
馀如文自具。

第六一段有九行半经总为一段。佛子菩萨
住此地已下至于诸事中无有过咎。明此位
菩萨得住十种力分。如经自具云。一切种一
切智者。一切种者。明加行具修多种智故。一
切智者。是根本智。或云一切智智者。明从根
本智起差别智故。意明以根本无功用智作
种种多功用智无二故。智现前故者。明如上
自在智现前故。此菩萨已下明得无功之智
力故。能现一切诸所作事于诸事中无有过
咎。以智无能所故。

第七一段有六行半经。明不动地具有十种
地名分。其地名义如经自明。一切世间无能
测故名童真地。明七地已前有行有开发是
第八不动地¶ 第 908a 页
世间智此八地无功之智现前故。是初童蒙
入真智故。号曰童真地。无过失故名为生地。
明有觉有观已绝无觉观刺之所伤故云生
地。以生在无功用智中故。馀如文自具。

第八一段有十行半经。于此段中约分为两
段。一佛子菩萨成就如是智慧已下至示成
正觉有五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入佛境界自
力所持感招梵释王等常随侍奉分。二佛子
菩萨如是入一乘会中已下至住不动地有五
行经。明入一乘无功用会获神通随意自在
分。常为如来之护念者。明诸佛非不护念一
切众生断善根之辈。其护念有三义。一护念
苦道众生未发心者。二护念已发心者有学
有开发者。三护念入无功用菩萨令得佛自
在故。梵释四王金刚力士常随侍卫亦有三
义。一侍卫一切众生。二侍卫已发心之者。三
侍卫已至无功用智及一切诸佛故。侍卫亦
有二义。一大悲覆育侍卫。二入位菩萨以尊
敬彼法侍卫。于一一身有大势力报得神通
者。七地已前是修。生报业神通未能自在。此
地无功之智报业神通广大自在。七地已前
报业神通依禅定愿力生。此地报业神通无
作智生。无修作故。放大光明者。所作障亡故
光明自应。入无碍法界者。诸作已亡故。任智
无有碍。馀如文自具。

第九一段有三十二行经。约分为四段。一佛
子已下至善能开阐智慧门故有十三行半
经。明此位菩萨见佛广多及举真金治作宝
庄严喻分。二佛子已下至不可穷尽有六行
第八不动地¶ 第 908b 页
半经。明此位菩萨普放光明及所行之行愿
波罗蜜增上分。三佛子已下至一切智智依
止者可有七行经。明此位菩萨授职及行诸
波罗蜜四摄四无量不离三宝分。四此菩萨
已下有五行半经。明此位菩萨以无功用智
起精进力所得三昧及愿力所求示现菩萨眷
属广多分。

第十段中有四十二行颂。重颂前法。如文自
具。

** 第九善慧地

将释此地。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此地何
故名为善慧地。为此第九地行同十住中第
九法王子住。每与五位中第九位并同法师
位。善知众法故名善慧地。

二明此地修何行门者。此地修力波罗蜜为
主。馀九为伴。

三明善财表法者。善财于阎浮提有一林。名
岚毗尼。见有神。名妙德圆满。此阎浮提者。是
此洲林名此洲因林而得名故。以明此位智
慧设教如林广多覆荫故。又言其中有园林
者。明智慧重重无尽故。名岚毗尼。或曰流弥
尼。尼者。女音。流弥尼者。乐胜圆光也。明此
善慧地智慧法乐无垢圆光明。以善慧圆光
破烦恼令得乐故。神名妙德圆满。明法师位
妙慧圆满故。住宝树庄严楼阁。宝树者。是法
师之行也。楼阁者。明智慧高远重重迥照无
碍故。明以众行庄严智慧善说诸教令众生
信伏故。是法师解行具足。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脱者。得智慧
第八不动地¶ 第 908c 页
圆满解脱。

五明随文释义者。二义如前。一长科经意者。
于此善慧地长科为七段。第一说此菩萨八
地时已下有二十六行颂。明闻前地之法大
众兴供称叹及请说第九地法门分。第二段
长行有六十二行半经。明修入九地向正住
九地心知诸法差别分。第三段长行有三十
六行半经。明此位菩萨为大法师以四无碍
智说一切法门分。第四段长行有二十八行
半经。明此位菩萨为大法师得百万亿不可
说总持门随意自在分。第五段长行有十六
行半经。明此位菩萨以一音声而为无限众
生说法问难随彼所欲皆令欢喜分。第六一
段长行有二十九行半经。明此位菩萨见佛
广多及以供养承事并自授职分。第七一段
有四十八行颂。重颂前法分。

二随文释义者。第一二十六行颂中复有两
段。一二十五行颂。是闻前地大众欢喜兴供
叹法分。二末后有一行颂。是请后地分。此两
段颂。于中文义如颂自明。

第二段长行有六十二行半经。义分为十四
段。一尔时下至第九善慧地有六行半经。是
趣入第九地向分。二佛子已下至无为法行
可有四行经。明住第九地知一切众生十种
所行法分。三此菩萨以是智慧已下至三聚
稠林可有三行经。明此位菩萨知一切众生
十一种稠林分。四此菩萨如实知已下至皆
如实知有四行经。明此位菩萨通达十种相
差别分。五又知诸烦恼种种相已下至八万
第八不动地¶ 第 909a 页
四千如实知有四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如实
知八万四千烦恼相分。六又知诸业种种相
已下至八万四千皆如实知可有五行经。明
此位菩萨知业种种相乃至八万四千分。七
又知诸根软中胜相已下至乃至八万四千皆
如实知可有四行半经。明此位菩萨知诸根
差别相分。八又知诸解有一行半经。明此
位菩萨知诸解差别乃至八万四千分。九又
知诸随眠种种相已下至唯以圣道拔出相可
有六行经。明此位菩萨知随眠种种相分。十
又知受生种种相已下至妄谓出三界贪求相
可有五行经。明此位菩萨知受生种种相分。
十一又知习气种种相已下至如来熏习相可
有五行经。明此位菩萨知习气种种相分。十
二又知众生正定已下至二俱舍不定相可有
四行经。明此位菩萨知定正邪分。十三佛子
已下至令得解脱有两行经。明都结上十二
段知差别诸法分。十四佛子此菩萨已下有
四行半经。明以四乘法随根获益从第二段
长行有六十二行经中分为十四段。又从初
一段六行半经经云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
月菩萨已下六行半经。是修第九地向以如
是无量智慧思量观察。欲更求转胜寂灭解
脱者。明第八地入理智无。功趣入升进如来
佛果十力四无畏大用寂灭无功用故。复修
习如来智慧者。明修八九地于佛功用未自
在故。入如来秘密法者。过思量修习所知而
不作念。普应万有无休息故。观察不思议大
智性者。是根本普光明大智也。性者。明智体
第八不动地¶ 第 909b 页
也。性无依住。对根物而成大用故。净诸陀罗
尼三昧门者。以无依住智普应物而成大用。
是正受总持义故。具大神通者。智随根应名
之为神。不往而体遍十方名之为通。又智无
住与自他而齐知见名之为通。又智性具大
功而无形名之为神。无自性而具众知名之
为通。又具知见而无生死名之为神等。法界
而同一多名之为通。已下如文自明。已上六
行半经是修第九地向。二一段可四行经。住
第九地分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善慧
地。如实知善不善无记法行者。明此位大法
师。善知一切众生心之所行。若善若不善及
不作善不善名无记皆悉知之。如不善有四
种自性相应引发胜义。善有一十三种自性
相应随逐发起。第一义生得方便现前。供养
饶益。引摄对治静等流。寂静无记有二。如八
种识中眼耳等。五识无覆无记。第六意识有
覆无记。第七执识有覆无记。第八种子名为
藏识无覆无记。但与执识成有漏善种子作
来世生因故。如器盛物种子故。文有四种无
记。威仪工巧变化异熟。如世人有威仪无威
仪及工巧皆忘失正念。如学世间变化亦尔。
与正念不应。如今世造业成来世异熟。身与
死相应一念不觉受生。又四种无记。自性相
应引发胜义。此四无记是出世道。如是等行
法。此位菩萨悉知。有漏无漏法行者。三界是
有漏。出三界法是无漏。三乘出三界法是有
漏。一佛乘普光明智是无漏。世间出世间法
行者。三乘是出世间法行。凡夫是世间法行。
第八不动地¶ 第 909c 页
一乘是非世间非出世间。能随世间具普贤
行法故。思议不思议法者。一切三界是思议
法。又三乘出世皆是思议。皆有所得故。一乘
智境是不思议。无所得故。是寂用无边大自
在故。定不定法者。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禅是
定法。是不定法。非真定故。有生灭故。三乘出
世寂灭定。是定法。是不定法。皆有取舍法故。
一乘法界禅。是定法是不定法。是寂用自在
故一切凡夫法。是不定法。一切诸佛是定法
故。一切凡圣皆无定法性。无依止故。声闻独
觉法者。厌苦集。修灭道。了缘生入无生性。舍
离悲智超世缘缚故。菩萨行法行者。行六波
罗蜜留惑及生净土法行。如来地法行者。普
光明智是而与一切众生及二乘一而作地
故。有为法行者。三界人天及三乘修生无漏
总属有为行故。净秽心自在故。无为法行者。
唯如来智地故。已上一段四行经。明知十种
法行分竟。三此菩萨知一切众生十种稠林
分中。经云此菩萨以如是智慧如实知众生
心稠林者。总举烦恼广多如稠林。皆由心起。
无心即诸行稠林灭。大智如林。能普覆护一
切众生故。烦恼稠林者。迷法界自性缘生。成
等虚空界世界微尘数一切烦恼稠林。明烦
恼广多翳障如稠林。一达智境便为万行功
德稠林故。业根解种性乐欲并可知。随眠稠
林者。有七。一欲受二瞋三有恚四爱五慢六
无明七见疑。是见道疑。此七种常相迷覆。号
曰随眠。能迷无边心境障菩提智。故号稠林。
受生稠林者。一刹那际八百生灭。同时而起。
第八不动地¶ 第 910a 页
习气稠林者。如经安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
地。皆为现前一分生如来智慧家。顿断三界
粗惑。地上渐治习气如初地明观世法。二地
以戒波罗蜜以治欲界惑习。三地修四禅八
定治上二界惑习。四地生如来家。五地修世
间众技之门。六地出缠智慧已满。七地入利
生之方便。八地无功智现前。九地行成任运。
十地功圆佛用。皆是治习气方便。三聚差别
稠林者。从三不善根中。约有十六种稠林名
广乃八万四千及无尽三不善根三毒三株杌
三垢三烧害三箭三恶行三遗三缚三所有二
热三恼三不净三炽然三稠林三拘碍。总以
贪瞋痴为体。作种种烦恼名。已上三行经。明
稠林烦恼分。四此菩萨如实。知众生心种种
相者。都言之也。所谓杂起相者心所缘杂境
界。速转相者。生灭无常刹那不住坏。不坏相
者。世间无常。是名为坏相。世间相无成。即无
有坏。此即世间出世间平等相无形质相者。
如心念空作空无相见。无边际相者。作无边
际念想。清净相者。如是清净相者如是染净
缚不缚悉如实知。乃至无量皆如实知已上
明此位菩萨如实知种种心想相以智能知五
有四行半经。又知诸烦恼种种相者。都言之
也。所谓久远随行相者。言诸烦恼无有始终。
恒随无明所缘行故。无边引起相者。由名色
以心所缘名色名之为行。其心缘境受。乃同
时心想系缠。识种便熟。五蕴十一缘涛波不
息。名色为境。心为主。受想行为使。末那执识
起贪爱嗔痴。于本业田中种识种子生诸苗
第八不动地¶ 第 910b 页
稼。约有八万四千。俱生不舍者。如前已释。眠
起一义者。眠烦恼者。如前七种是。起烦恼者。
现作业十使十缠等是。如十使中身见边见
邪见戒见疑见等六是障见道。贪嗔痴慢四
是障修道。行为虽见道在行数起。修道烦恼
至三地除。见道烦恼六地除。七地十地会佛
悲智利众生行。为初地二地已上上十善治
欲界惑。三地修四禅八定治上二界惑得出
三界心故。六地三空现前出世智慧悉皆具
足故。无见道惑。七地已去一向处世。学佛智
悲利生之门。如是安立明分法则。须当如是。
初发心者。一时具修。经云眠起一义相者。明
体无二相故。迷一真智而作多妄者。还一体
收。故与心相应不相应相者。心与境合为相
应相。不与境合而妄缘之是。心不相应相。随
趣受生而住。相者。因如是烦恼生如是住处
悉皆知之。三界差别相者。欲界色界无色界
受生执境。于中定乱心想所缘。皆如实知爱
见痴慢。如箭深入。过患相者。明三界受生皆
由。是四种烦恼作种种烦恼。乃至八万四千
者。如十使烦恼以五蕴所成。一蕴中有百。五
蕴中有五百。以五蕴成五尘。五尘中还有五
蕴十使。以为一百。五尘中有五百。以蕴为内。
以尘为外。皆意为主。意为能缘。尘为所缘。以
此内外各有五百。共成一千。配七识七千。分
三世。三七二十一。二万一千。瞋行多者贪行
多者痴行多者等分行者各二万一千。共为
八万四千。以约造烦恼业。但七识故馀不能
为。如随好光明功德品云。于色声香味触。其
第八不动地¶ 第 910c 页
内具有五百烦恼。其外亦有五百烦恼。瞋行
多者二万一千。贪行多者二万一千。痴行多
者二万一千。等分行者二万一千。但有此言
亦不配当。已上四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如实
知种种诸烦恼相分。六可有五行经。明此位
菩萨知业种种相分。如经云。又知诸业种种
相者。都言之也。所谓善不善无记相善不善
可知。无记者。有二种无记。一不记善不善及
昏沈睡眠。是不善无记。二三昧正受心境俱
亡正智现前。但为众生转正法轮。于其自他
无法正记。故云无记。相有表示。无表示相。明
有表业者。或有业因。有表示。生即因。有前境
可见闻觉知由心取彼以成业种。或有业种
外无表示。由心横念自计成业相。与心同生
不离相者。明业由心起心即是业。如境中像。
业所报果是心影像。心亡境寂因自性刹那
坏而次第集果不失相者。明作业由迷自性。
虽作妄业。忽起还亡。虽不常系在前。所集果
报一一不失。自非正智现前诸业便为智用
始可脱也。有报无报相者。三界众生及二乘
并净土菩萨皆是有报相。一乘佛果染净心
亡不依果报。但为随众生乐欲随物现形。似
如意摩尼与物同色无自性无他性。为本来
与一切众生同其一心。任彼心所见达者。法
自如是非作用往来故。受黑黑等众报相者。
明无明业中重重作黑业故。以智为白以识
为黑。如田无量相者。举喻明业如田中生种
种草木。如业田中生种种识种苗芽甚繁稠
林故。凡圣差别相者。明是人业是畜生业是
第八不动地¶ 第 911a 页
地狱是饿鬼是天业是声闻是缘觉是净土菩
萨是一乘佛果大悲智业。此位菩萨悉能了
知。现受生受后受相明悬知三世受生业故。
乘非乘定不定相者。外道所乘及定并三乘
出世。妄谓出世非出世道业故。乃至八万四
千皆如实知。及佛果已来差别业皆如实知。
已上明知业差别相。七知诸根耎中上胜相
者耎者。下根。中者中根。上者上根。如是先
际后际差别无差别。上中下相者。知三世根
行差别。同异悉知故。烦恼俱生不相离相者。
修生烦恼俱生烦恼不相离相。皆悉知之。乘
非乘定不定相如前。随根网轻转坏相者。随
根设教网随轻重烦恼转坏相悉能知之。增
上无能坏相者。言根品上上而无退动故远
随共生不同相者。如一切众生无始共生不
离一性而随分别根。性差别不同悉皆知之。
乃至八万四千如实知之。皆无错谬。八知诸
根。已上知根差别解中知诸解。下中上性乐
欲乃至八万四千如文自具。
新华严经论卷第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