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363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八之一 法四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第八不动地所以来者瑜伽云虽于无相
作意无缺无间多修习住而未能于无相
住中舍离功用又未能得于相自在修习
得满故次来也又约寄位初之三地寄同
世间次有四地寄三乘法第八巳去寄显
一乘庄严论释第七地云近一乘故梁论
亦说八地巳上以为一乘是知从前差别
进入一乘故次来也。

言不动者总有三义故成唯识云无分别
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谓任运
故功用不能动相续故相不能动总由上
二烦恼不动与本分大同而金光明云无
音释¶ 第 364a 页
相正思惟修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令动
但有二义由相于前巳不动故行即功用
摄论云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此
则略无烦恼无性释意云第七地行动相
不动此中行相俱不动世亲同此解深密
云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法中不为现
前烦恼所动此但约烦恼不动上二十住
论云若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无能动其愿
故此即约人不能动人亦是相仁王名等
观地者上皆对他立名此约当体受称即
无相观下经自有释名至彼当知若不动
名诸论虽异并不出前三(言不动下二释名总引八释兼
无性世亲释论则有十释下结不出三义而唯识最具谓任运下初疏释即第九论
二与本分下即本论云报行纯熟无相无间故名不动报行纯熟即是功用不动前
地所修今此位成名为报熟空有常行名为无间不为空有间故常在无相观故而
音释¶ 第 364b 页
金光明者即第三经先举经但有二义下疏释不言不为相动故但二义由相于前
下疏出经意前常在无相观相已不动此经无相正思惟修是常无相故烦恼不动
得自在故功用不动四摄论先举论此则略无烦恼是疏释论而言略无者非全无
也或以相用即烦恼故无性下引彼释论当其第一彼文繁广故言意云无性具云
言不动者谓一切相及一切行不能动彼心故第七地中虽一切相所不能动相不
现行故然不自在任运而转有加行故第八地中任运而转不作加行故是名七八
地差别次云世亲同此者亦七论云由此地所有诸相及一切行皆不能动无分别
智任运流行五解深密即第四经亦以相行即烦恼也六十住论亦是第一论此即
约人下疏释七仁王者即下卷经后上皆下疏释即常在无相观故名等观)故
所离障亦离无相中作加行障由有加行
未能现相及土此地能断说断二愚一于
无相作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令于相中
不自在故(故所离障下三所离障亦唯识论今当具出论云八无相中作
加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
于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第七地中纯无相观虽恒相续而有加行由无相中
音释¶ 第 365a 页
有加行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无功用道若得入八地时便能
永断彼永断故得二自在由斯八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于无相作功用愚二于
无相作自在愚令于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摄相土一分故八地巳上纯无漏道任运
起故三界烦恼永不现行第七识中细所知障犹可现起生空智果不违彼故释曰
求无相故名曰加行令无相观不任运故五地观心劣故无相观少六地观染净平
等故无相观多七地作加行故然准护法于无相中有加行智体非是障以善住故
只由所断障令作加行故说名为加行障也由此第七有加行故虽现金等诸相及
土非任运现故以为障生空智者谓生空智所引后得智及灭尽定也金光明中詺
二愚云一无相法多用功力无明二执相自在难可得度无明馀二可知疏但撮要
大旨义巳略周馀如前说)其所證如名不增减以住无
相不随净染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
在所依真如證此真如现相现土皆自在
故(其所證下四所證如亦唯识文具云八不增减真如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
染净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證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
在故以论对疏广略可知此名即摄论名世亲释云谓于此中杂染减时而无有减
音释¶ 第 365b 页
清净增时而无有增无性释云法外无用所以不增诸法不痴所以不灭无性复释
一同世亲中边论云由通达此圆满證得无生法忍于诸清净杂染法中不见一法
有增有减上释不增减世亲释相土自在所依真如云于诸相中而得自在名相自
在随其所欲即能现前故于所现土而得自在如欲令土成金宝等随意成故释四
相约现身土约器界故下文中于三世间而辩自在故)所成行亦名
无生法忍相土自在(所成行下五成行略举其二故庄严论第
八云虽净佛土而无起作无功用即自在义)及所得果即定自
在等皆由无相无功用故(及所得下六得果言定自在等
者即梁论云通达无增减法界定自在等得法身果意云等者第九自在金光明经
八地𤼵心得證三昧)。】

「是时天王及天众闻此胜行皆欢喜为欲供
养于如来及以无央大菩萨。

雨妙华幡及幢盖香鬘璎珞与宝衣无量无
边千万种悉以摩尼作严饰。」

【次正释文亦有三分初赞请中有十二颂
音释¶ 第 366a 页
分二前十赞后二请前中二初二天王天
众供赞。】

「天女同时奏天乐普发种种妙音声供养于
佛并佛子共作是言而赞叹。

一切见者两足尊哀悯众生现神力令此种
种诸天乐普发妙音咸得闻。」

【后八天女乐赞于中二初二标赞所依馀
六正显赞德总赞如来身土自在将说身
土自在地故于中毛端约刹论处毛孔约
身。】

「于一毛端百千亿那由他国微尘数如是无
量诸如来于中安住说妙法。

一毛孔内无量刹各有四洲及大海须弥铁
围亦复然悉见在中无迫隘。

一毛端处有六趣三种恶道及人天诸龙神
音释¶ 第 366b 页
众阿修罗各随自业受果报。

于彼一切刹土中悉有如来演妙音随顺一
切众生心为转最上净法论。

刹中种种众生身身中复有种种刹人天诸
趣各各异佛悉知巳为说法。

大刹随念变为小小刹随念亦变大如是神
通无有量世间共说不能尽。」

【六中前四依正互在五依正重重六转变
自在兼结无尽。】

「普发此等妙音声称赞如来功德巳众会欢
喜默然住一心瞻仰欲听说。

时解脱月复请言今此众会皆寂静愿说随
次之所入第八地中诸行相。」

【后请可知。】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
音释¶ 第 367a 页
萨摩诃萨于七地中。」

【第二正说分中二先地行后地果前中有
七种差别一总明方便集作地分二入一
切法本来无生下得净忍分三佛子菩萨
成就此忍下得胜行分四佛子菩萨住此
第八地以大下净佛国土分五佛子菩萨
成就如是身智下得自在分六此菩萨如
是入已下大胜分七佛子此菩萨智地下
释名分(第二正说下分二先依论科)七中初二是趣地
方便一是远方便总前七地集作此地方
便故二是近方便前地得忍光明此修熟
令净故三是初住地行谓依前净忍发起
胜修故次二即安住地行谓四是正住之
始依前胜行更起修净佛土之行五即正
住之终由净土行成德无碍六是地满行
音释¶ 第 367b 页
此地望前通皆是胜今复地满胜中之胜
故云大胜七即辨德彰号通于始终又前
二分即是入心馀是住心(后七中下料拣先以论对经料
拣后又前二下约三心料拣七名广义至文当知略已释竟)今初分二
先标集德处谓总前七地非独第七第七
虽亦有下十法而非次第以是功用行满
无功用际故总集之即四节中当第三也
(先标等者于中先拣滥正释故论云七地总相后以是下出总所以四节之总初地
已释谓一入位二入地三入无功用四菩萨地尽)。】

「善修习方便慧善清净诸道善集助道法。」

【善修已下正显所集有十一句分二前三
同相诸地通行故后八别相诸地异修故
(前三同相者此是体相非摽相也)同中三句一二种无我
上上證故此即證道地地转胜名上上證
巧證不著经云方便(一二种无我下即论文此下疏释十地同
音释¶ 第 368a 页
證二无我理下之二句皆有三段一举经二举论释三疏释论)二善净诸
道者不住道清净故悲智双运故名为诸
三善集助道者彼方便智行所摄满足助
菩提分法故方便是前證道行即不住道
悲智等行故菩提分即是彼二所摄之助
助彼二故。】

「大愿力所摄如来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
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善清净深心思觉
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舍众生入无
量智道。」

【后大愿下别相摄八为七一初地大愿摄
持能至此故。

二二地摄善戒中如来力加故彼经为證
十力四无所畏等故是故我今等行十善
等即上承佛力。
音释¶ 第 368b 页

三地中因修自證禅定神通名自善力所
持。

四常念下论云四地中所说法分别智教
化智障净胜念通达佛法者谓前十法明
门是智分别即前观察依彼智明入如来
所说法中次教化智即彼经清净分中以
十种智成就法故生如来家障净胜者即
彼论释谓灭三地智障摄四地胜智故上
之二段皆念通达佛法故与此同(四常念下即经
常念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次牒论文论有二节一先牒前文二念通达佛法即
以前释此就牒前文中牒两处文一所说法分别智即牒前因分中义后教化智障
净胜牒前清净分中义谓前十法下疏释论依前二段释之先释牒前因分中义故
云谓前十法明门是智故前疏云明为能入之门法为所入之法此上疏指前经依
彼智下彼论具云得證地智光明依彼智明入如来所说法中释曰得證地智即四
地證智其光明即前三地得此四地證智前相此两处智俱欲通达佛法佛法是三
音释¶ 第 369a 页
地求多闻所得即十法明门中所观察众生界法界世界等次教化智者即释论牒
第二段经先摽牒经具云以十种智成就法故得彼内法生如来家障净胜者即论
牒前论释谓灭三地下疏取意释论若具论文言云何于如来家转有势力依止多
闻智障究竟故除灭智障摄胜故今疏已释上之二段下释论念通达佛法即以前
释此也二处皆念通达佛法佛法即力无畏等)五地中有十种平
等深净心故云善净深心此心即是思觉
六能成下六地中三种大悲故云成就福
德三皆观因缘集即成就智慧(三种大悲者即大悲
为首大悲增上大悲满足观因缘生灭)七中二句以近此地
故初空中方便智有中殊胜行皆是大慈
大悲不舍众生行次句即前以无量众生
界故入无量智道(七中二句者一大慈大悲不舍众生二入无量
智道疏云以无量众生界故入无量智道者全是论文入无量众生界是彼初句无
量智道是彼第十六句以与此相应故应具二十句十对第二句云入无量诸佛化
众生业三入无量世界网四入无量诸佛清净国土馀广如彼)。】
音释¶ 第 369b 页

「入一切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
尽无转。」

【第二净忍分有十五句分三初十正明无
生忍次四明无生忍净后一结得忍名然
无生忍略有二种一约法二约行约法则
诸无起作之理皆曰无生慧心安此故名
为忍即正明中意约行则报行纯熟智冥
于理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犹渟海心识
妄惑寂然不起方曰无生即净忍中意前
一犹通诸地未得于后不称净忍(然无生下就类
明忍成前三段之中前二段也)今初段中言一切法者总
该万有理事之法入即證达以历事难穷
略陈其十十中相从为四无生前七为一
名事无生后三各一二自性无生三数差
别无生四作业无生四中一破相二破性
音释¶ 第 370a 页
三因泯四果离即前二破相入如后二證
实舍相若寄位初加行二正体四后得三
通始终又四中约法性收不出真妄妄法
本空称曰无生真法离相亦曰无生依佛
性等论说三性无生如初会说(四中下三显功能然
相实名事泯事入理名事无生良以无生缘起成事是故泯事即是无生故能破相
即遣有相也二破性者破遣有性也法体名性以一切法各有性故泯性入知名性
无生良以无生缘起成性是故泯性即是无生三因泯者即离因相因有始终三世
分异名数差别證实返望本无此缘名数差别无生故地持云不知无言自性事故
三世差别以知无言自性事故三世中一切平等四果离者即离果相果位业用名
为作业證实以望无业可得名业无生是故结云前二破相入如后二證实舍相一
破有相二破无相二俱破相二俱入如三四皆證实并舍相如文思之若寄位下四
约位舍相入实相入实故是加行性相双遣故为根本用是后得于理必然三通始
终三世别故又四中下五出体大同第六三性但合为真妄耳则妄通依他遍计真
唯圆成依佛性下六指广即三性分别言佛性论者即彼三性品论云由有三性故
音释¶ 第 370b 页
说不了义经达三性者自然显了名了义经如经中说若人得无生法忍则不退堕
问云此言云何成立答曰由三性故则得成立如来约分别性故说本来无生忍约
依他性故说自性无生忍约真实性故说惑垢苦本性无生忍释曰若取文显初一
似约遍计以云本来无生故第二同约依他以论云自性无生故后二约圆成以第
三约位有垢净故第四约佛明所證故细而寻之初一修成有依他故本有即圆成
故约位亦从缘故佛所入处缘起遍故又本来无生该下文故故疏更不广释但指
前文第二经)事无生中前四不增正显无生后
三不减亦即无灭法本不生今则无灭以
初摄后皆曰无生(后三不减下略有二意一者是无生中别义故
次云以初摄后皆曰无生二者亦应名无灭忍即如前疏中说今亦从总但云无生
然此无生灭即不增减真如别是此地之所證故)别言七者为治
七种实故实者随相执定故一净分法中
本有实谓计自性住性为事物有今为治
此故云本来无生本性离故先若有生后
应灭故(别中七者下二别释随相执实即是所治欲显无生反立七实然文
音释¶ 第 371a 页
含二义一者此之七实通于凡圣故疏但案文释二者约位分别于中有二先明前
四为遣初地已上后三为遣外凡解行前中又二先别明后结束前中一净分法中
本有实者是论谓计自性下疏释先举所治今为治此下引经为能治下七皆然此
初多约初地自性住性即第一义空以初證故若谓有物在于心中为事物有故为
所治故今治之本来无生无生岂是事物有耶言本性离故者此释经文无生之义
若先有生下反以成立即净名云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
法门)二新新生实计习所成性为实治此云
无起从缘起故(二新新生实者二地已上乃至七地修道渐增说为
新新能治中言从缘起故者以从缘起起即无起)三相实即计前
二性所生行相治此云无相前二能生无
故(三相实者即第八地至十地无功用相是上二相智无功用是集起相无生理
现是本有相)四后际实谓计于佛果后际出缠
治云无成真如出缠非新成故菩萨成佛
时烦恼作菩提故上四初一自性住佛性
次二引出后一至得果性又此四展转释
音释¶ 第 371b 页
疑可知(四后际实者佛果究竟为后果即菩提涅槃能治中云真如出缠释
无涅槃实菩萨成佛下显无菩提实上四下后结束有两重初约三佛性三佛性义
至十地更明大旨可知又此四下二展转[(冰-水+〡)*ㄆ]束谓何以知无本有实新熏无成故何
以知无成二相不可得故何以知不可得菩提涅槃亦离相故)五先际实
谓对佛果后际众生烦恼为先治云无坏
烦恼即空无可坏故菩萨未成佛时菩提
作烦恼故染净和合以为众生前遣净分
此遣染分又前即不空藏此即空藏皆不
可得(五先际实下第二释后三句遣地前执初即烦恼二即生体是有为故三
通上二亦即是业初句治中云烦恼无可坏者是性空门菩提作烦恼约妙有称实
门染净和合下此中染即烦恼净即如来藏即不生灭与生灭和合名为众生上明
不生不生今辨生灭不生又前即不空藏者以佛性妙有故此即空藏者不与烦恼
相应故今二藏双遣云皆不可得)六论云尽实诸众生者
谓执众生念念尽故拣上烦恼故特云诸
众生故上经云一切凡夫行莫不速归尽
音释¶ 第 372a 页
治此云无尽其性如虚空故(上经云下即须弥顶上偈
赞品善慧菩萨偈以上半为所治下半其性如虚空故说无有尽为能治馀并可知
所以先遣地上者正此所證故从细至粗故又后举地前以粗况细粗未證性此应
合有今不可得况于地上佛性之性)七论云杂染实净分中
者谓修行位中转染向净治此云无转若
定有实不可转故论经云不行谓能转之
行不可得故。】

「无性为性。」

【第二无性为性者即自性无生此则显诠
论经云非有有性者明非有彼定执自性
此则遮诠遮显虽殊义旨不异(第二无性下此自性
无生于中有三一会二经非有即是无性有性即是为性故云义旨不殊)无性
即是法无我理此理既以无性为其自性
则自体无性非是先有今无亦非全无真
体故云为性以前观事无生正忍此理故
音释¶ 第 372b 页
故论云彼观事故是此忍不得言无(无性即是
下释文先释无性执法有性名之为我如地坚性水湿性等以无我故名性无生非
先有今无者拣断灭无中论云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亦非全无下释为性字于
中二先反立次以前观事下顺成妙有故论云下引證言观事者此无我理是四地
乃至七地所观事故明知是有又是所忍法故若无所忍则无如可證)斯则
非有非无以显中道此二亦不二又此理
亦非所观事外故论云所有观法无我理
无二相故斯则非即非离无二为中道义
(斯则非有下会归中道有二中道而文三节初正立二种中道一非有非无为中道
无性则非有为性则非无既即以无性为性故云此二不二即以性无体有为真谛
中道又此理下不即不离为中道即事显理为二谛中道七实皆事不之一字即是
于理斯即于谛常自二于解常自一今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也故论下引论證
上疏家立二中道皆因论主无二相言由无二故法无我理得为诸法自性无生远
公破古云人言观心与法无我理心境不二非也者实如所破斯则下结成)。】

「初中后际皆悉平等。」
音释¶ 第 373a 页

【第三初中后际皆悉平等者即数差别无
生于三时中染净法不增减故谓先际非
染增净减后际非净增染减中际亦非半
增半减以知三际皆空无自性故(第三初中后下
疏文有二先正明即正證无增无减真如若随相说前际染增净减后际净增染减
中际半增半减今约理性空故非之)然准瑜伽前三句约三
世此中约位以明三际故论就染净明之
(然准瑜伽下后拣滥滥前三句故前三句者即第四后际实第五先际第六尽实正
约众生当中际故故今释云此明三世约时辨异今此约位以明三际前际即七地
已前后际即九地已后中际即当八地虽约位有殊而体无增减又前三际先际唯
染后际唯净中自约生今之三际皆通染净又不同也故疏结云论就染净明之)。】

「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

【第四无分别下作业差别无生果位作用
名业差别如智贯之则无差别无差别即
是无生下如是理如上如是智如智如于
音释¶ 第 373b 页
真理故无分别此智是佛究竟入处今菩
萨證如同佛入处故论云于真如中净无
分别佛智故(第四无分别下疏文有二先正明引论正證同佛入处以
论经云真如无分别入一切智故故今疏用佛智释之若真就今文但是八地自无
分别智耳要无分别真智方入非是俗智能入无生)如是四种皆是
示现无生忍观(如是四种下总结以论云如是无生法忍观示现故
今回其文论意云此中广说无生理者成于此地无生观故)。】

「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著犹如虚空
入一切法如虚空性。」

【第二离一切下明忍净中初句离障后三
显治前言离者论云示现行远离谓契实
舍妄名行远离拣非心体离也(第二离一切下忍净
中二谓离一切心识分别想总为离障所离之中心意识三别为两类分别想字通
其二处故先牒之)所离一切略有二种一离心者
离报心忆想分别谓第八异熟识转现遍
音释¶ 第 374a 页
行亦不行故(一离心者牒经谓离报心忆想分别此即以论释经心字
然论具云报分别境界想摄受分别境界想其报分别境界想正释心字谓第八下
疏释论异熟识是报心故彼七地中修无漏因感此变易异熟果体即是报心转现
遍行者转现二字即起信论以第八赖耶有其三细谓业转现业相最细菩萨地尽
方能离之今得此忍转现不行即见相二分亦不行也言遍行者唯识等论第八赖
耶与心所俱唯有遍行五耳谓触作意受想思今与此忍相应斯亦不行故疏总云
转现遍行亦不行故而云亦者如入灭定前七不行第八持身今八二分亦复不行
显转深也即是经中离心分别想)二离意识者离方便心
忆想分别论云离摄受分别性想故谓六
七识及中心所等亦不行故是则心行处
灭名离一切想(二离意识者牒经二字离方便心忆想分别者疏取
论意释经意即第七识即前六此之意识是异熟生但名方便论云下以论證上方
便之义言摄受分别性想者第七内摄受六识外分别此等王所居然不行谓六七
下疏释论意及与经意谓六七识即是王及中心所者六七二识所摄心所一切不
行故疏结云心行处灭不同七地犹有观求之心)后无所取下明
音释¶ 第 374b 页
治上但明所治非有今明能治不无故论
云想者远离障法想非无治法想者治即
无分别智(后无所取下释能治中疏文有三初结前生后先正明故论云
下以论为證此之论文亦是拣滥上云灭一切心意识分别想但是灭障法想障法
想者即有分别观解之想有治想者即无分别智是则别境五中慧所不泯但无分
别上言不行耳)所以明此有二义故一拣异断灭
外道无想二乘灭尽故二拣异如来尚是
照寂非寂照故(所以明此下第二彰立有治想所以一拣凡小此是
拣劣外道无想无有此慧二乘灭定亦无此慧想受尽灭故故此比于灭定彼所行
者此亦不行如前一切心等彼所无者此中则有谓无分别智二拣如来即拣胜未
忘无分别智故故璎珞云等觉照寂妙觉寂照今八地无生亦照寂故若穷照寂即
同佛故是故智障有其三门一是智障所谓分别有无之心二是体障谓观非有非
无之解立已能知故曰体障三是治想谓妄识中含如正慧依此地中有其三义初
一四地乃至七地断除四五六地断除分别取有之心谓解法慢身净慢等入七地
时断除分别取无之心八地已上断除体障前第七地离除分别有无之心犹见巳
音释¶ 第 375a 页
心以为能观如为所观如不即心能观之心不即如故心如别故心外求法故有功
用法外立心故有体障从第七地入八地时破舍此障观察如外由来无心心外无
如如外无心心不异如心外无如如不异心故能如心泯同法界广大不动以不异
故自外推求故舍功用不复如外建立神智故灭体障体障灭故名无障想第三治
想至佛方灭故入八地虽无障想而有治想从八地已上无生忍体转转寂灭令彼
治想进进自亡至佛乃穷今此未尽故说非无)故云此想于下地
有三种胜一无功自然行故云无所取著
谓无取果心任性自进故此显治妙二遍
一切法想故云犹如虚空此显治广三入
真如不动自然行故云入一切法如虚空
性此显治深(故云此想下第三别释文相然总将此论释有治义下释
三胜一无功自然行故者即是论文谓无取果心者疏释经文任性自进是疏释论
观心纯熟不假作意任运趣果名任性自进无取自进故名为妙二空遍一切故名
治广显无生智无不遍矣三者入如而行故深)此则入于起信离
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故
音释¶ 第 375b 页
云入一切法如虚空性然论云不动自然
行者任性趣故非谓有彼自然行心故上
离即止此治即观无功双运唯證相应勿
滞言也(此则入于下以起信意总收上义起信所入即是本觉故论云所言
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
此法身说名本觉释曰今入虚空即入法身本觉故上离下引论会释结无生法忍
之止观耳)。】

「是名得无生法忍。」

【结名可知。】

「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即时得入第八不动地。」

【第三得胜行中二初明深行胜对前彰出
二佛子此地菩萨下发起胜对后彰入前
中亦是摄童真住文中二先结前生后以
入第八地是结前入位生后深行为所依
故。】
音释¶ 第 376a 页

「为深行菩萨难可知无差别离一切相一切
想一切执著无量无边一切声闻辟支佛所
不能及离诸諠诤寂灭现前。」

【二为深行下正显深行先法后喻法中八
句初一总相位行玄奥故馀七别相一难
可知者即难入深正是对下彰出(馀七别下疏文
有二先随文释一明七地不知故云正是对下彰出)二无差别者同
行深与诸无漏净地菩萨同故如麦在麦
聚故难知差别(二即就胜彰等等于得八地人)三离一切
下境界深分齐殊绝故由所取相离能取
相不现前故复言离一切执著者护此地
一切所治障想故(三正示胜相故云分齐殊绝即分齐境也故下
总束三句为境分殊绝护此地下护者防也舍也此是论主别释此句拣于上二恐
有问言但离相想于义已足何须更离一切执著故今通云以上相想言通善恶今
明除所治障想谓贪求佛法故论经云离一切贪著非除能治无分别智想以此治
音释¶ 第 376b 页
想为能护故如上净忍分中无所取著也)四无量无边即修行
深自利无分量利他无边故(四即二利行体)五一
切等明不退深二乘不能坏其胜故前句
当相辨大此句寄对以明(五即寄对显胜不可形夺退其
胜相云不退也故合上二为正行广大)六离诸諠诤即离障
深谓离功用障故(六离功用之动)七寂灭现前即
对治现前深以證真如为能治故一切寂
灭(七有报行之治故合以为离障寂静今经但合寂灭现前论经云一切寂静而
现前故真如一切寂静现前故释曰上句教道寂静下句證道寂静是故疏云以證
真如为能治故一切寂静其一切言即含教也)上七别中相从束
为三分能离前地四种恼患谓初三明此
地境分殊绝离第四微细想行过谓求如
来智犹未息等次二明正行广大离前第
三化生勤方便过谓十无量等犹有勤故
后二明离障寂灭离前二过一离第二净
音释¶ 第 377a 页
地勤方便过即前修无功用日夜常修及
行住坐卧皆起道等二离第一有行有间
发过此之四过如地持说瑜伽名四灾患
义次亦同(上七别中下第二收束治障束七为三初有三句二三皆二句
故言四种恼患者第一有行有间𤼵过第二净也勤方便过第三化生勤方便过第
四微细想行过此之四过从细至粗经中说治从粗至细故下喻中从细至粗离第
四者此最粗也求如来智慧既未休息即是恼患今相想斯绝故无此患次二明下
既求十对化众生业名勤方便今自无分量利他离于有无二边故无此过后二明
下此第三节一离第二过疏引上二文皆是勤方便一即前彼障对治中修无功用
行无功用行即牒前科文日夜常修即是牒前论经若今经云佛子此菩萨以深智
慧如是观察常勤修习方便智慧释曰常勤修习即日夜常修及行住下即引第三
双行胜中二行双无间文言无有一念休息废舍行住坐卧乃至睡梦未曾暂与盖
障相应释曰既修无功即是净地勤方便未能任运无功故成其过一念止观双行
亦未息行心故皆成过二离第一者此第三节复离此过若远公云谓七地中十方
便慧𤼵起胜行无功用心名为有行有间𤼵释曰𤼵即𤼵起若以十方便为有行此
音释¶ 第 377b 页
行最粗又无功用心即净地勤方便则似义重今治即前信胜及作大义皆有行𤼵
起而言有间者约修无功用未得任运无功用则有功用之间耳又上通说第三二
句通离二过亦得离障离有行有间𤼵过寂静离净地勤方便过以离过寂静返覆
相成故合为一双治二过)。】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八之一

** 音释


(乌懈切矮去声狭也)

(唐丁切音廷水止曰渟)
音释¶ 第 378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八之二 法五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
灭尽定一切动心忆想分别悉皆止息此菩
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不动地即舍一切功
用行得无功用法身口意业念务皆息住于
报行。」

【第二喻中文有三喻从后次第喻前三段
为顺治障从细至粗故法中显深故从粗
至细三中各有喻合今初灭定喻喻前离
障寂灭喻中那含罗汉心解脱人多能入
之九次第定当其第九故云乃至动心息
者谓所依六七心王巳灭能依心所忆想
自亡(第二喻中灭定之义前地己说法界品更明能依心者以论云无彼依止
音释¶ 第 378b 页
故为此释)合中住不动地合入灭定即舍已下
合动心止息即舍一切功用行者过所治
故得无功用法者明得彼治法故身口等
息者以得无功用法自然行故即同前无
所取著离第一有行有间𤼵过(合中下合文分三一
正合经文即舍一切功用行者牒经过所治故者即是论释谓所治者即七地中功
用之心得无功用法者牒经得彼治法者论释以有八地无功用无分别智为能治
故身口意下牒经以得无功用法自终行者论释以自然行不作意故云身口等息
非谓不行行故云自然行也譬如舟船乘风入海但见不施功非船不进故疏引净
忍分中无所取著以为證成故前论云非无治法离第一下二结成离过即结上合
意)住于报行者文含二意一亦成上示现
得有功用行相违法谓得无功用地故此
约教道同前无所取著二者谓善住阿赖
耶识真如法中故此约證道同前入一切
法如虚空性即离第二净地勤方便过不
音释¶ 第 379a 页
同前地修无功用故云报行报行者前地
所修报熟现前故住真如者以本识有二
分一妄染分凡夫所住二真净分此地所
住由住真如故舍黎耶之名又佛地单住
真如不云黎耶真如今为有变易报在是
故双举则黎耶言约异熟识如来但名无
垢识故(住于报行下三别释能治此牒经下疏释前意明教道者无功无分
别智可寄言故住真如下五重释论文而有二意一虽举赖耶但取真如以第八地
舍赖耶名故故唯识云阿罗汉位舍释曰大乘第八地同于罗汉以舍分段出三界
故又佛地下二存其赖耶则显译论不善用名以第八识有其多名故赖耶但是局
凡位故异熟直至菩萨地尽虽同第八不应存赖耶名耳第八名别已见上文)。】

「譬如有人梦中见身堕在大河为欲度故发
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
觉寤既觉寤巳所作皆息菩萨亦尔见众生
身在四流中为救度故𤼵大勇猛起大精进
音释¶ 第 379b 页
以勇猛精进故至此不动地既至此已一切
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现前。」

【第二梦寤喻喻前正行广大论云示此行
护彼过想者离彼化生勤方便过故有正
智想者非无此地无功智故如从梦寤虽
无梦想非无寤想但此行寂灭故云所作
皆息(论云示下次显喻意意明护过所护过意大意是同谓护彼过想同前舍
一切功用行有正智想同前得无功用法如从梦下三释显喻相即喻前意虽无梦
想喻护彼过想非无寤想喻有正智想但此行寂灭者通妨妨云若有正智何以文
云所作皆息答意可知)合中勇猛约心精进约行合
上方便并是功用二行巳下出所息障依
内證清净生死涅槃二心不行名二行不
现如彼寤时此彼岸无依外缘境界受用
念想不行故云相行不现即离化生圣道
等想如彼寤时人船俱无合中见人堕河
音释¶ 第 380a 页
喻中身自堕者众生病即菩萨病故(合中勇猛
下四释合文但显护过化生勤方便不行耳以内證释二行不行如觉无二岸以外
缘释相行不行如觉无人船船即化生圣道馀略不合者具即以菩萨合前有人谓
七地菩萨至不动地令觉寤也)。】

「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烦恼皆不现前住不动
地亦复如是一切心意识行皆不现前此菩
萨摩诃萨菩萨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
现起况复起于世间之心。」

【第三生梵天喻喻境分殊绝(第三生梵天喻中分五一
举所喻略不释喻)合中初正合下地心意识不现
合欲界心不现行也所以不行者得报行
故此离微细想行过故论云此说远离胜
也(合中下二释合文即经住不动下文所以不行下三论释不行所以明有治故
经文略无)后此菩萨下举胜况劣谓佛等不顺
行世间一分心等尚不行况顺行世间一
音释¶ 第 380b 页
分心耶佛心等者即七地求如来智心也
此中但况世间亦应以大况小大尚不行
况小乘耶则若世若出世若人若法若因
若果若智若断皆不行也(谓佛等者以论云此中顺行不
顺行二分心等佛等不行故谓一心中分染净二分以净况染则若世下疏束成对
略有四对兼于大小则有五对若世者即经况复起于世间之心若出世者佛等心
也若人即佛菩萨若法即菩提涅槃若因即菩萨若果即佛若智即菩提若断即涅
槃小虽经无对菩萨有论文具之论云佛等不行故大乘小乘差别故大乘中众生
法差别故众生是人无学学差别佛等涅槃差别应知是中顺行者顺行分中心等
不行故如经一切心意识不行故是中不顺行者不顺行分中佛等不行故如经佛
心乃至涅槃心不行故大乘小乘差别大乘中差别者佛菩萨涅槃差别故小乘中
差别者声闻涅槃阿罗汉等差别故大乘中众生差别者佛菩萨差别故法差别者
菩提涅槃差别故小乘中无学学众差别是中法差别者涅槃差别无学差别者阿
罗汉差别有学差别者阿那含等差别如是等皆悉不行故释曰恐欲知论故复委
出亦不出于上言五对然论差别之言一一事中皆有差别如有学中有三果四向
音释¶ 第 381a 页
等菩提有多种菩提等非全所要故疏略之就出世中偏多举者出世易着今无着
故)。】

「佛子此地菩萨本愿力故诸佛世尊亲现其
前与如来智令其得入法流门中。」

【第二明𤼵起胜行此下亦是摄尊重行因
劝起行皆尊重故胜亦尊重之义文中四
一说主总叙二作如是下正显劝辞三佛
子诸佛世尊下显劝所为四佛子若诸佛
下彰劝之益今初愿即劝因如第三劝中
论云本愿力住故者回文未尽应言住本
愿力故(回文未尽应言住本愿力者谓安住本愿利众生故得诸佛观远公
案论释云本愿住三门分别一解本愿从前地来同求此地无生忍亦为本愿二释
住义三说住之意二中得已心息更无去意故名为住然住不住略有四种一观入
分别始时不住终则乐住从前地来求趣无生以未得故所以不住今此得之乐着
故住二起用分别始得乐住终别不住今此始得乐寂故住以佛劝起所以不住三
音释¶ 第 381b 页
就寂分别始终常住谓佛菩萨随所證入无暂舍故四就用分别诸佛菩萨一切不
住常就世间利众生故今言住者约前二门第三明住之意有二一显此地所得深
寂难舍故二明诸佛劝说所以释曰上远公之意顺论解释非不有由今以此经本
愿力故明其本愿是劝之由以此释论应言住本愿也住忍须劝是下劝益中辨又
由经住故劝意则有故疏释云决彼无生止水令起无功用行无生止水即住忍义
若将今愿力住为住忍者非经论意)诸佛世尊下总显劝相
诸佛所以与智劝者转彼深行乐足之心
令入法流门故法流者决彼无生止水令
起无功用行河任运趣佛智海即以能趣
为门又法流者即是行海言与智者有二
意故一现与觉念犹彼意加二令起修取
故名为与下之七劝皆佛智摄故但云与
智前地未净此忍故云方与以得此忍摄
德本故一与之后不复欲沉(下之七劝下通妨乃有四
重一有妨云下之七劝义相不同何以此中但云有智故此通云七不出智二前地
音释¶ 第 382a 页
未净下问云佛慈平等何以偏与此地菩萨通意可知三以得此下复有问言何以
要得此忍即与智耶答意可知四一与下复应问言九十己得何不与耶得已不失
故不重与)。】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顺诸
佛法。」

【二正显劝辞中有二先赞将欲取之必固
与之。】

「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
佛之法汝今未得汝应为欲成就此法勤加
精进勿复放舍于此忍门。」

【后然善男子下劝于中有七一劝修如来
善调御智二劝悲悯众生三劝成其本愿
四劝求无碍智五劝成佛外报六劝證佛
内明无量胜行七劝总修无遗成遍知道
远公摄七为二前六举多未作转其住心
音释¶ 第 382b 页
后一明其少作能成增其去心经无此文
论似有意于理无违今摄为三前三劝其
下化初一化法次一正化后一化愿次三
劝其上求初一折其所得非胜后二引其
求佛胜果若外若内三最后一劝总结多
门以所作无边别说难尽故然七皆含转
住增去(于中有七者七劝如文亦有总名今初劝中疏文有四一列七名二
远公下叙古释三经无下辨遣顺四今摄下申正释然七皆舍者正拣远公前六转
住后一增去如初愿中勿复放舍即是转住令勤精进岂非增去馀可思准远公亦
摄前六为三对二利初对一自利未满二所化未出第二对三所化未满四自德未
胜第三对五化业未胜六已德未穷亦是一理)今初有三一明多
未作以未得修十力等教授众生法故二
汝应下劝令修习三勿复下莫舍忍门然
舍有二义一若以放舍身心住此忍门斯
则不应故云勿复是以论云若不舍此忍
音释¶ 第 383a 页
行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此令舍著二全弃
舍则所不应故论云依彼有力能作故故
云勿复放舍此令依之。】

「又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诸凡夫未
能證得种种烦恼皆悉现前种种觉观常相
侵害汝当悯念如是众生。」

【第二劝中三初明自所得忍二然诸下明
他无忍起过在家多有烦恼出家多起觉
观皆是众生无利益事三汝当下劝起悲
心悲心依上而转(出家多起下皆是论意意云出家断除烦恼不
与之俱为断此故未善方便故多觉观或起恶觉乃至不忘善觉故言悲心悲心依
上而转者释论以论初云依彼众生大利益事现起烦恼使彼在家出家分中染著
烦恼众生转故故是大悲依彼转也)。】

「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
切众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议智慧之门。」
音释¶ 第 383b 页

【第三劝中愿有二种一依广心下化众生
二皆令得下依大心然有二义一令他得
二令自得自得佛智依此智行能广利故。】

「又善男子此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
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一
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

【第四劝中有三初法性真常定其所尚(定其
所尚者所尚即无生法忍所忍即诸法实性故三地中詺八地为一切法如实觉法
性即实相真如理无废兴故云出世不出不异)次诸佛下夺其异
佛劝其上求以有深无碍智大用无涯方
不共二乘故(以有深无碍智者即下偈云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
亦能得不以此故为世尊但以甚深无碍智意示甚深无碍智为世尊耳对下同于
二乘故此不共)后一切下抑同二乘令不住忍三
兽渡河同涉理故功行疲倦趣寂为垢故
应勿住(抑同二乘者此一乘旨二乘绝分非是共理约寄位中劝其莫作故
音释¶ 第 384a 页
抑令同下三兽度河亦是抑耳河即是通理如彼身子自领解云我等同入法性故
功行疲倦者此下是论意斯则三乘皆功行疲欲趣于寂是菩萨垢故论云依不共
义功行疲倦彼垢转故谓依转进)。】

「又善男子汝观我等身相无量智慧无量国
土无量方便无量光明无量清净音声亦无
有量汝今宜应成就此事。」

【第五劝中举身相等六皆是化生事业若
成就此法则有力化生故劝修成就。】

「又善男子汝今适得此一法明所谓一切法
无生无分别善男子如来法明无量入无量
作无量转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可得知
汝应修行成就此法。」

【第六劝中有三初明其所得未广次善男
子下示佛无量胜行无量入者所入法门
差别故作是法门业用转是业用上上不
音释¶ 第 384b 页
断后汝应下结劝。】

「又善男子汝观十方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
量法种种差别悉应如实通达其事。」

【第七劝中二先举三种无量即净土中三
自在行后悉应下结劝明少作在既言悉
应通达明少分观察即能成就去佛非遥
此同德生劝于善财勿以少行而生知足
故云无量(三自在行者即三世间自在耳)。】

「佛子诸佛世尊与此菩萨如是等无量起智
门令其能起无量无边差别智业。」

【第三显劝所为令起智业故。】

「佛子若诸佛不与此菩萨起智门者彼时即
入究竟涅槃弃舍一切利众生业。」

【第四彰劝益中亦是所为为是故劝于中
二先明不劝之损故不得不劝后以诸佛
音释¶ 第 385a 页
下彰劝之益是故须劝今初有二一自损
既不与智即入涅槃故应须与故论云即
入涅槃者与智慧示现二者损他不利生
故问始行之流尚修无住岂深智地取灭
须劝(一问)颇有一人佛不与智便取灭不(二问)
答有四义故是以须劝一为引斥定性二
乘明菩萨此地大寂灭处犹有劝起况彼
所得宁为究竟二为警觉渐悟菩萨乐寂
之习三为𤼵起始行无厌上求四为显此
地甚深玄奥难舍所以须劝但有此深奥
法流之处必有诸佛作七劝桥故无一人
便取永寂又设佛不劝亦无趣寂为显劝
益假以为言(问始行之流下此下问答通对不劝之失劝益为问先兴
二问下具四答须劝可知但有此深奥下后例深故劝答二问中答文有三初答云
定有佛劝无有无劝此自有三一正明无自无劝而趣寂者二又设下假设以明三
音释¶ 第 385b 页
为显下结上不劝之损言耳)。】

「以诸佛与如是等无量无边起智门故。」

【第二劝益中有法喻合法中三初牒前与
智彰益之因故论云彼行中摄功德因胜
故云何胜诸佛同作教授说故(故论云彼行中摄功
德因胜者彼行即无生忍行由有忍行故佛与智此二皆因此因皆胜故能摄德正
与智而能摄德故疏论但以与智为因转推得智之因复由得忍)。】

「于一念顷所生智业从初𤼵心乃至七地所
修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分
亦不及一如是阿僧祇分歌罗分算数分譬
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二于一下起行速疾。】

「何以故佛子是菩萨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
地得无量身无量音声无量智慧无量受生
无量净国教化无量众生供养无量诸佛入
音释¶ 第 386a 页
无量法门具无量神通有无量众会道场差
别住无量身语意业集一切菩萨行以不动
法故。」

【三何以下释疾所由谓先唯一身故长时
劣此一念此地身等无量故一念顿超有
十一句前十别明后一总结十中初六依
教化众生次二依自集助道后二依障清
净。

十中一多身随现所以多者论云一切菩
萨身信解如自一身故谓智契同体故能
即一为多此实报能为不同前诸地变(十中
一多下上通相料拣此下随句别释释此初句疏文有四一摽举即是经中今住此
地得无量身所以多下举论释多所以信解即是胜解胜解印持一切菩萨即是我
身故有多身谓智契下释上信解为一所以前来诸地虽有信解未与理冥今与理
冥故成多耳此实报下释通妨难难云初地百身二地千身如是渐增乃至七地有
音释¶ 第 386b 页
百千亿那由他身何得言一故今答云彼前多身皆云示现即变化为非实报得以
其前地功用分别未舍离故不能合法凡所为作名心自在非法自在是故不得就
法说多此地功用分别心息契合法界凡所为作名法自在以法门无量随法论身
身亦无量举身既尔馀可例知)此对前一身馀音声等对
前起行类亦无量二圆音随说三随所知
智四随取何类生五随应以何国六随其
教化何类众生七随供养集福德助道八
随入何法门集智慧助道九随神通障净
十随智慧障净故能处无量众会随机说
法皆言随者随宜非一释无量言故随时
之义其大矣哉(此对前下释其馀句馀并可知)后一结释
中先结谓起行众多不离三业后以不动
法故者释由无相无功无有间断故相用
不动任运集成。】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
音释¶ 第 387a 页
力若至海巳但随风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
一日所行比于未至其未至时设经百岁亦
不能及。」

【喻中船喻彼行速疾论云应知因胜示现
者释疾所由船由入海故疾行入无生故
疾。】

「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积集广大善根
资粮乘大乘船到菩萨行海于一念顷以无
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经于
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合中初合未至海即前七地次到菩萨下
合若至海即第八地无生之智亦是行故
名为行海又顿能遍起即深而广亦得名
海无功用智以合上风一切智境明其趣
果前喻所无以无生智同佛智海故喻不
音释¶ 第 387b 页
分本有巳下合前校量。

大文第四净土分者问经中但云大方便
智一切观察皆如实知广说化生应形作
用瑜伽论中十自在前起智门后但云得
分身智何以论主判为净土分耶答净土
有二一是能净之因二是所净之果此有
二对一相净果谓宝严等以行业为因谓
直心等二自在净果谓三世间圆融等以
德业为因谓净土三昧等今约后对然净
土行业始起在凡满在十地净土德业始
起不动终在如来(今约下拣定既约位释成始起于此故偏有净
土分也)。】

「佛子菩萨住此第八地以大方便善巧智所
起无功用觉慧观一切智智所行境。」

【文分三别一器世间自在行二众生世间
音释¶ 第 388a 页
自在行三智正觉世间自在行初是化处
次是所化后是能化具后二净方名净土
然初一多约能净后二多约所净文影略
耳就初分二先总标举无功用智为能观
智智所行境为所观方便善巧即无功用
因在于七地修无功用今得自在(智所行境者即
世界成坏能观智即下如实知此总科方便善巧下别牒释言即无功用因者由于
七地得空中方便慧有中殊胜行修此无功故)。】

「所谓观世间成观世间坏。」

【后所谓下别显其相有五种自在一随心
欲二随何欲三随时欲四随广狭欲五随
心几许欲今初观世间成坏论云随心所
欲彼能现及不现故者谓约能净论随随
自心欲知即能知故约所净论随随众生
心乐欲见者则现成现坏不欲见者则不
音释¶ 第 388b 页
现故经云观知则唯约因论主欲显义兼
于果故云随现即转变自在下之四段随
现准知。】

「由此业集故成由此业尽故坏。」

【二由此业下明随何欲谓随物欲知何业
成坏皆能现故。】

「几时成几时坏几时成住几时坏住皆如实
知。」

【三几时成下明随时欲谓随时长短即能
现故若约能净即随时智如此世界成二
十劫初劫成器馀成众生坏亦二十先坏
众生后一坏器并称事称理名如实知。】

「又知地界小相大相无量相差别相知水火
风界小相大相无量相差别相。」

【四又知地下随广狭欲彼能现故文中三
音释¶ 第 389a 页
初知四大差别即是广相二知微尘下是
知狭相三随何世界所有地水下知能所
成即双明广狭相今初中小相者非定地
报识境界大相者定地境界乃至四禅缘
三千故无量者如来境界上三是事分齐
皆以境界智知差别相者是法分齐故以
相智知知其自相同相差别故后类馀易
了(初知四大差别即是广相者谓知大分齐小相者下散心所知少故名小定心
所知广故名大初禅量等四洲二禅量等小千三等中千四等大千故云乃至量既
遍等故能遍缘无量相者佛智称事理之实故无分量差别相者若大小即是分齐
知地坚相水湿相等名知自相同无常等名知共相皆是法分齐也)。】

「知微尘细相差别相无量差别相随何世界
中所有微尘聚及微尘差别相皆如实知。」

【二知微尘中细者透金尘故论经次云粗
相者隙尘故差别同前无量差别者一尘
音释¶ 第 389b 页
之中含多法故尘之粗细俱通定散故不
云小大(细者透金尘故者俱舍云极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尘虮虱麦指节后
后增七倍隙尘乃尘中最粗无一极微独处而住故不说初而七极微为一微尘此
亦最细而名是通故取第三透金之尘以为细也一尘之中含多法者能造所造一
聚而现必具坚湿煖动色香味触故云多法)。】

「随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风界各若干微尘
所有宝物若干微尘众生身若干微尘国土
身若干微尘皆如实知知众生大身小身各
若干微尘成知地狱身畜生身饿鬼身阿修
罗身天身人身各若干微尘成得如是知微
尘差别智。」

【三知能所成中二先总知内外二知地狱
下别明六道斯即楞伽责所不问意显穷
幽又云无性故(斯即楞伽下谓大慧菩萨𤼵一百八问云我名为大
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下问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等列问竟
音释¶ 第 390a 页
佛赞善牒问竟然后责其所问不尽云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
几微尘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肘步拘楼舍半由一由旬乃至云是等所应请何
须问馀事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释曰此即责所不问
也)。】

「又知欲界色界无色界成知欲界色界无色
界坏知欲界色界无色界小相大相无量相
差别相得如是观三界差别智。」

【第五又知欲界下明随心几许欲即能现
故文中二初约智知自在上即三界互望
论大小今即一界之中自分大小欲界中
人境为小天境为大色中觉观为小无觉
观为大无色界中论云佛法中凡境为小
声闻菩萨为大者为拣外道妄取为涅槃
故特云佛法如来所知一切三界皆名无
量相(佛法中者问无色无色无有分量何有大小答大乘之中许有色故离世
音释¶ 第 390b 页
间品明菩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香故此有二意一无粗有细二无其相色有通果
色故)。】

「佛子此菩萨复起智明教化众生所谓善知
众生身差别善分别众生身善观察所生处
随其所应而为现身教化成熟。」

【第二佛子此菩萨复起下约通明自在随
物现化文中三一随机现化于中初标能
化智次所谓下明所知机有三句一知身
类不同故二知随身宜用方便异故三生
何等界能利生故后随其下正明随化虽
言现身意在生处故属器界。】

「此菩萨于一三千大千世界随众生身信解
差别以智光明普现受生如是若二若三乃
至百千乃至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随众生
身信解差别普于其中示现受生。」
音释¶ 第 391a 页

【二此菩萨于一三千下明化分齐。】

「此菩萨成就如是智慧故于一佛刹其身不
动乃至不可说佛刹众会中悉现其身。」

【三此菩萨成就下明现自在谓不动而遍
犹月入百川。】

「佛子此菩萨随诸众生身心信解种种差别
于彼佛国众会之中而现其身。」

【第二佛子此菩萨下明众生世间自在行
谓随感能应调伏众生自在故于中三初
总明感应。】

「所谓于沙门众中示沙门形婆罗门众中示
婆罗门形刹利众中示刹利形如是毗舍众
首陀众居士众四天王众三十三天众夜摩
天众兜率陀天众化乐天众他化自在天众
魔众梵众乃至阿迦尼吒天众中各随其类
音释¶ 第 391b 页
而为现形。」

【二所谓下别显感应于中显化生行有二
自在一化同物身沙门中现沙门形等故
即身自同事。】

「又应以声闻身得度者现声闻形应以辟支
佛身得度者现辟支佛形应以菩萨身得度
者现菩萨形应以如来身得度者现如来形。」

【二又应下化应物心以身不必同其所化
即心自同事故论云彼行化众生身心自
同事(以身不必同者如有居士欲见佛身为现佛身佛身不同居士而随心乐
名心同事)。】

「佛子菩萨如是于一切不可说佛国土中随
诸众生信乐差别如是如是而为现身。」

【三佛子菩萨如是下总结感应如是如是
者现类众多故若身若心无偏顿应故论
音释¶ 第 392a 页
结云自身心等分示现也。】

「佛子此菩萨远离一切身想分别住于平等。」

【第三佛子此菩萨远离下明智正觉世间
自在行远公云若就行境应名二谛自在
行今就行体名智正觉智于二谛正觉无
碍故名自在今更一释以所知十身皆是
毗卢遮那正觉之体亦得从境名智正觉
能令相作亦自在故(今就行体者以智正觉一切法故)
中二初明第一义智后此菩萨下明世谛
智今初上句离妄下句住实由自身他身
不分别故住于平等不分别言非唯照同
一性亦乃能所照亡论云此不同二乘第
一义智示现者以彼不得法空不能即俗
而真非一异故。】

「此菩萨知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
音释¶ 第 392b 页
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

【二明俗谛智中有三一总知十身二此菩
萨下令十身相作显通自在三此菩萨知
众生身下别显知相彰智自在今初十身
论摄为三初三染分次六净分后一不二
分皆言分者同一大缘起法界分为十故
即染分依他净分依他同依一实故。

染中三者初是众生世间次国土世间业
报身者彼二生因谓业烦恼经略烦恼故
论具之而云报者业能招报从果立名若
是所招宁异上二然国土身合通于净且
从一类以判为染(经略烦恼者论云是中众生世间器世间彼二
生因业烦恼是染分故)次六总以三乘为净分于中
前四是人菩萨及佛但因果之异次一是
能證智后一是所證法故论云此三乘随
音释¶ 第 393a 页
何智随何法彼净显示谓因法智殊显三
乘别(谓因法智殊者智法有殊故三乘异亦以三乘明法智故)后虚空
身是不二分者通为二依非染净故观下
别显多约事空义兼于理(义兼理空者无量周遍等皆乘
于理亦由此故为二所依)。】

「此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能以众生身作
自身亦作国土身业报身乃至虚空身又知
众生心之所乐能以国土身作自身亦作众
生身业报身乃至虚空身又知诸众生心之
所乐能以业报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国土
身乃至虚空身又知众生心之所乐能以自
身作众生身国土身乃至虚空身。」

【二诸身相作皆先明相作所由由随机故
文中二一别显相作略有四翻云何法智
虚空得为自身入法智中自然应现自巳
音释¶ 第 393b 页
身故令于虚空忽见自身故名为作作馀
亦尔(云何法智者此假问也法中理法理法无形智体虚空皆无形质不可作
身云何言作答意云智證于法自然应现即是作义亦犹体理成智理寂无相而成
有知故今于虚空下通虚空作自此三作自既尔自作此三亦然冥同理智及虚空
故)。】

「随诸众生所乐不同则于此身现如是形。」

【二随诸众生下总结例馀上但举四翻理
应具十成一百身然自身即是菩萨若将
自望菩萨别则有百一十身故云则如是
现所以相作得无碍者广如悬谈今文略
有三意一由證即事第一义故事无理外
之事事随理而融通故此章初先明胜义
二者缘起相由故三业用自在故晋经偈
云菩萨于因缘和合中自在乃至能随意
为现于佛身今经略无此偈论主但释相
音释¶ 第 394a 页
作之意云彼自在中所作摄取行种种示
现者谓彼正觉自在中作摄取众生行故
随心乐种种示现(所以相作下出其所因以经文中但云随众生
心之所乐故则唯是业用门而无德相故具出所以例前可知则经文中但有第二
义第一义略无第二引晋经文證者第二因缘和合是缘起故上显相作之因论主
但明相作之意然随众生乐通因通意意欲摄生故是意也就随意能作即业用因)。】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八之二

** 音释

毗舍
(梵语正言吠舍此云坐估即商贾种也)
首陀
(梵语也亦云戍达那
即农田种也)。

(弭尽切)

(乞逆切孔隙也)

(色栉切)

(居里切)
音释¶ 第 394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八之三 法六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此菩萨知众生集业身报身烦恼身色身无
色身。」

【第三别显知相中十身为八以三身合故
然其类例应各具十文或阙略且从显说
初众生身有五相初三业生烦恼妄想染
差别此约总明三界后二约上二界即就
报开别若总开三界五趣则具十矣(若总开下
色身兼欲色二界加无色为三界集业烦恼为二报身即五趣报故为十也)。】

「又知国土身小相大相无量相染相净相广
相倒住相正住相普入相方网差别相。」

【二国土身具有十相前八一切相后二真
实义相前中初三分齐相即小中大千次
音释¶ 第 395a 页
二染净差别次广即宽狭差别此略无狭
次二依住差别真实中一重顿入名为普
入十方交络故云方网又重重现故多同
初地(又重重现下双释普入及方网言尘能受刹刹以尘成亦能受刹重重皆
入名为普入既交络入九方入东东入西时带馀九入西入南时带东诸方而入于
南故成重重即初地中如帝网差别故为真实义故)。】

「知业报身假名差别知声闻身独觉身菩萨
身假名差别。」

【三四二段共有四身皆云假名差别者但
有自相同相差别假名分别实无我人馀
亦假名偏语此四者业因尚假苦果可知
圣人尚假况于凡类又三乘圣人方能知
假佛德超绝不得云假。】

「知如来身有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
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
音释¶ 第 395b 页

【五知佛身自有十相馀之九身既是佛身
一一有此则已成百若更相作则重重无
尽菩提身者示成正觉故二愿生兜率故
三所有佛应化故拣异猿猴鹿马等化故
云应化即王宫生身四自身舍利住持故
上四于三身中皆化身摄(四自身下舍利梵言此翻名身
若云舍利罗此云身骨论经名受神力身此身是佛摄受众生留化神力故出现品
中医王延寿喻正喻力持身也)五所有实报身无边相海
等拣三十二等故云实报即三中报身六
所有光明摄伏众生故云威势即通报化
(六所有下论经名光明身故远公云善软众生慈光摄取刚强众生威光伏取故云
摄伏)七意生身者论云所有同异世间出世
间心得自在解脱故者同谓同类异谓异
类世即地前出世地上谓若凡若圣若同
若异由得自在解脱故随意俱生即种类
音释¶ 第 396a 页
俱生无作行意生身也此通变化及他受
用八福德者所有不共二乘之福能作广
大利益因故故种少善根必之佛果九法
身者所有如来无漏界故斯即所證法体
故离世间品十佛中名法界佛诸漏永尽
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界是藏义
生义含无边德生世出世诸乐事故十智
身者所有无障碍智谓大圆镜智已出障
垢證平等性故次云此智能作一切事者
即成所作智彼事差别皆悉能知者即妙
观察智此通四身但两重十身一一圆融
故异诸教(九法身者所有如来无漏界故者即是论文同于唯识转依之
果论云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论曰前修习位所得转
依应知即是究竟位摄此谓此前二转依果即是究竟无漏界摄诸漏永尽非漏随
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界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稀有大功德法或是因义能生五
音释¶ 第 396b 页
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释曰此即释其初句今疏所用诸漏永尽者此即离彼相应
缚义非漏随增者此即显离所缘缚义性净拣异二乘无学有所知障不名净故圆
明拣彼十地菩萨未圆满故具此诸义名无漏界馀义可知释第二句论云此转依
果又不思议超过寻思言议道故微妙甚深自内證故非诸世间喻所喻故此又是
善白法性故清净法界远离生灭极安隐故四智心品妙用无方极巧便故二种皆
有顺益相故违不善故俱说为善此又是常无尽期故清净法界无生无灭性无变
易故说为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无断尽故亦说为常非自性常释第三句云此又
安乐无逼恼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此二
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二乘所得二转依果唯是
远离烦恼障种无殊胜法故但名解脱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静法故名大牟尼此
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
依聚义故得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二转依果皆此摄故释
曰今此疏中正用初句义则包含正取所證能證四智智身摄故彼处通说菩提涅
槃二种果故四智之义频见上文言此通四身者智冥于理同法性身大圆镜智相
应净识能顿现于自受用身平等性智现他受用身成所作智起变化身是则智身
音释¶ 第 397a 页
通于四也又妙观察智亦通四身通观四故但两重下通非圆宗难可知也)。】

「知智身善思量相如实决择相果行所摄相
世间出世间差别相三乘差别相共相不共
相出离相非出离相学相无学相。」

【六知智身有十一相摄为三类初二约体
分别初通闻思二即修慧俱通理教次果
行相即因果分别行即是因通于三慧果
唯證入相离前三馀有八智皆约位分别
于中初一是总世间俗智名之为世三乘
圣智名为出世又道前名世见道巳去名
出世五三乘者于出世中大小分别小乘
十智等中乘七十七智等大乘权实无量
六七二相于大乘中粗妙分别甚深般若
不共二乘相似般若是则名共八九二相
通就三乘缚解分别于新熏性习未习故
音释¶ 第 397b 页
后三通于三乘修成分别(果唯證入者此明智身了于诸
法法有达證二义不同今就果说故唯證知言相离前三者离闻思修相如初地示
说分齐中说然此通约因果而说若分三乘小乘四果为果趣四果四为行中乘无
学为果有学为行无数出入故无四果大乘之中佛果为果馀皆为行小乘十智等
者即法类四谛他心世俗及尽无生前己曾解中乘七十七者广如六地钞中不共
等者共不共义前己频释后二通下即学无学前行果中中乘虽约学无学明意在
行果小乘学中亦有果故大乘位位容有果故故疏上来但约总说又此学等略有
三门一约理三乘同学未證名学證竟无学凡夫非学非无学二以小望大二乘于
大亦非学非无学三就修成之德义同初门今就智明疏云修成分别耳)。】

「知法身平等相不坏相随时随俗假名差别
相众生非众生法差别相佛法圣僧法差别
相。」

【七知法身前能知智此所知法并通一切
智法不同前佛法智唯局如来(七知法身中文二先
通拣滥谓第六智身及此法身对上如来身上十身中智身法身以料拣耳)文
音释¶ 第 398a 页
有五相一平等相即是理法论云无量法
门明等一法身故者谓法门虽殊同诠平
等法身生佛无二故拣理异事皆世谛门
摄(一法身者前佛中取法此法中取佛门各异故也拣理异事下遮难难云若是
平等法身应名第一义智所知故为此答第一义智无分别故亦犹相见道中观非
安立谛而是后得智摄)二不坏相即是行法论云如
闻取故谓称理起行名如闻取行符乎理
则冥之菩提名不可坏。

三即教法随所化众生根性相应时说差
别故理本无言假言显理若权若实皆是
随俗假名。

四即重显理法所遍之境此通染净平等
法身遍情非情故(四即重显者论但云有根无根差别相故有根
身即众生有根身故无根即非情今以四法[(冰-水+〡)*ㄆ]法无遗谓教理行果理是所诠乃通
事理初句明理此句即事理外无事故言所遍之境此通染净等皆悉平等则显前
音释¶ 第 398b 页
之法身是净法法身故前释云法门虽殊同诠平等)五即果法唯约
于净故论云第一相差别三乘同證第一
义故随智有异三种不同故所显理亦说
深浅若约功德等异如常所辩(论云第一相者有二
义疏是一义更云三宝最胜故随智有异者即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大
品云由平等故分别须菩提等故所显理者小乘人空如兔之足中乘修习如马之
足大乘二空深彻底故若约功德者小乘三生缘觉百劫菩萨三祗乃至三学万行
差别非一皆以一相统之则四法一揆)。】

「知虚空身无量相周遍相无形相无异相无
边相显现色身相。」

【八知虚空身文有六相一无量相芥子中
空亦无分量故二遍至一切色非色处故
三不可见故今世人见者但见空一显色
想心谓见故涅槃经中广破见空又此含
无为空故亦不可见四无异相者无障碍
音释¶ 第 399a 页
故谓不同色法彼此相异有障碍故五无
边相谓无始终起尽之边故六能通受色
相持所持故故下经云譬如虚空宽广非
色而能显现一切诸色既因色分别彼是
虚空则知因空显彼为色(三不可见者释无形相世人见
者但见空一显色者杂集第一云云何建立色蕴谓诸所有色若四大种所造色者
谓眼等五根色声香味触所摄一分及法处所摄色次释色云色者谓四大种所造
眼根所了义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高下若正不正光影明暗烟云尘雾迥色
表色空一显色此复三种谓妙不妙俱相违色此青等二十五色建立由六种因谓
相故安立故损益故作所依故作相故庄严故如其次第四十八云迥色者谓离馀
碍触方所可得空一显色者谓上所见青等显色释曰若智论说上空谓作青白彯
色见故又依小乘毗昙宗空有二种一是有为除色为空二是无为本来常无有为
可见故今世人同共见之无为不可见故今说言不可见相成实论中虚空唯一不
可眼见世人见者但见空中光明之色想心于中知无实物作虚空解便谓见空其
实不见涅槃中同成实说广破虚空有为可见今此经疏符不可见六能通受色相
音释¶ 第 399b 页
者此即论文释经显现色身相疏文可知而论经云显色身别异相意云能显于色
而与色异上言无异自约空体耳若远公云谓因色像空有差别谓屋内空屋外空
等此乃以色显空不顺今经空能显色)。】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身智巳。」

【大文第五自在分中分二初牒前为因修
行三种世间自在行故得十自在此但约
智通说若依摄论以六度为因如下别明
(第五自在分释曰此中通有四门一辨相二治障三出因四得位文皆巳具此但约
智者对下六度但明一智为通远公别配修前器世间自在行故得财自在一切世
界庄严之事悉能示现修前众生世间自在行故得生自在随化众生处处现生修
前智正觉世间自在行故得六自在一得命自在證第一义成法身故欲久近住随
意悉能二得心自在知二谛故能入无量三昧法门三得业自在于报身得自在故
一切业报随意示现四得信解自在知如来身及知声闻缘觉菩萨故生信解五得
法自在知法身故六得智自在知智身故通修前三故得二自在一得愿自在一切
所欲随心皆得二得如意自在随意转故释曰虽有此释乃成穿凿故疏但云约智
音释¶ 第 400a 页
通说别配依下取于摄论六度为因)。】

「得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业自在生自在愿
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二得命下显自在果命自在者不可说不
可说劫命住持故心则无量阿僧祇三昧
入智故财谓一切世界无量庄严严饰住
持示现故上三以施为因如次以一切时
一切处一切物施故业则如现生后时业
报住持示现故生则一切世界生示现故
上二自在以戒为因戒调身语成胜业故
复由戒净随欲生故愿则随心所欲佛国
土时示成三菩提故此则由进策勤无懈
废故解则一切世界中遍满示现故论经
名信解摄论名胜解皆一义耳用忍为因
以修忍时随众生意故得一切皆随心转
音释¶ 第 400b 页
谓变地为金等如意则一切佛国中如意
作变事示现故以定为因智则如来力无
畏不共法相好庄严三菩提示现故法则
无中无边法门明示现故上二同以般若
为因内照所知得智自在应根宣说得法
自在于此十中若智若通皆无壅滞故云
自在(二得命下疏文有三一别释经文即辨相及因经但标名今依论经一一
具释经有难见即以论释兼以摄论六度之因次第配释)论以此十治
十怖畏一治死怖畏二治烦恼垢染怖畏
三治贫穷四治恶业五治恶道六治求不
得七治谤法罪业八治追求时缚不活九
法自在治云何云何疑十智自在治大众
威德此二如论次此十亦即初地五畏细
故渐开此中二四七即是恶名恶名本故
三六属不活九属第十故约因而论此地
音释¶ 第 401a 页
方得约果而论圆满在佛此约行布下离
世间上贤首品皆有此十而约普贤位通
贯始终。】

「得此十自在故则为不思议智者无量智者
广大智者无能坏智者。」

【大文第六得此巳下明大胜分于中三初
智大智解殊胜故二业大行业宽广故三
彼二所住功德大智业所成故今初文有
五句初句牒前为因则为下正显显有四
智初一为总谓不住世间涅槃寂用难测
名不思议此不思议有三一修行尽至不
思议谓證涅槃无分量故二所知不思议
广照世境故三除障不思议谓令真如出
所知障天魔外道不能坏故。】

「此菩萨如是入巳如是成就巳。」
音释¶ 第 401b 页

【第二此菩萨下业大有三初二句牒前为
因一入自在二成就智次得毕竟下正显
业大三佛子下总结多门(一入自在者即经云如是入巳
牒前十自在也二成就智即经云如是成就巳即牒前为不思议智者等)。】

「得毕竟无过失身业无过失语业无过失意
业身语意业随智慧行般若波罗蜜增上大
悲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别善起大愿佛力
所护常勤修习利众生智普住无边差别世
界。」

【正显中有十二句初三明三业净当相辨
业后九约修辨业摄为四相初一句明起
论云能起能起同时谓身语意是所起智
慧为能起此三业起必与能起同时故经
云随行智为导首故二般若下四句智摄
不染作利众生行等谓由般若摄彼大悲
音释¶ 第 402a 页
故不染爱见能起方便利众生行三善起
下二句因摄谓内由大愿为自行他行之
因又外蒙佛摄得成二因四后二句作业
所持初句利益众生后句净佛国土(故经云下
经文但有身语意业随智慧行论经云智慧为首智随顺转故疏具用二句之意以
智先导释其随行初智导起起已不失于智即是随行故)。】

「佛子举要言之菩萨住此不动地身语意业
诸有所作皆能积集一切佛法。」

【后总结可知。】

「佛子菩萨住此地。」

【第三佛子菩萨住此下彼二所住功德大
中三初标所住分齐次得善下显所住德
三此菩萨下结成功德。】

「得善住深心力一切烦恼不行故得善住胜
心力不离于道故得善住大悲力不舍利益
音释¶ 第 402b 页
众生故得善住大悲力救护一切世间故得
善住陀罗尼力不忘于法故得善住辩才力
善观察分别一切法故得善住神通力普往
无边世界故得善住大愿力不舍一切菩萨
所作故得善住波罗蜜力成就一切佛法故
得如来护念力一切种一切智智现前故。」

【二中十句依七种功德谓初四为一善住
道功德此是德体以二利行为菩萨道故
初二自利先契理离障名为深心后对治
坚固名为胜心后二慈悲利他后六各一
约修辨德初三三轮化益修上利他后三
愿行相符外招佛护修上自利(二中十句者谓依此
七种功德宣说彼所住功德法故此段名所住功德大也后二慈悲者馀处慈能与
乐悲能拔苦今悲不舍众生慈却救护世间以慈悲皆通与乐拔苦故后三愿行相
符等愿即第八行即第九佛护即第十)。】
音释¶ 第 403a 页

「此菩萨得如是智力能现一切诸所作事于
诸事中无有过咎。」

【三结成中近结此段远结前三得如是智
结前智大以智證理得无憎爱故次能现
下结作业大平等作故后于诸下结所住
功德大得七功德无过咎故。】

「佛子此菩萨智地名为不动地无能沮坏故
名为不退转地智慧无退故名为难得地一
切世间无能测故名为童真地离一切过失
故名为生地随乐自在故名为成地更无所
作故名为究竟地智慧决定故名为变化地
随愿成就故名为力持地他不能动故名为
无功用地先巳成就故。」

【大文第七释名分亦摄真如相回向称如
不动等故释名分二一地释名即约法明
音释¶ 第 403b 页
位二智者释名即约人彰德(第七释名分一地释名约
法明位者广明此地有不动德故二约人者广明住此地菩萨有不动德故法即本
有此德如于菩提人由得地故成胜德犹如此觉者)今初十句论摄
为六远公复摄六为二初二自分后四胜
进胜进中复三初一发修离过次二因修
成德一成教道德二成證道德后一依德
成位亦有斯理(今初十句者初三四六皆摄二故疏文有三一总科
初二自分前一离过毕竟后一所證深玄馀句可知)言为六者一初
二句名染对治一治下地功用行小乘愿
诸魔业故名不动地二治烦恼习行故名
不转上二即相用烦恼不能动也二次一
句得甚深故可知(言为六下二依论释初染治中功用小愿魔业
皆是业染第七地功用之心名功用行第六地中乐空之心名小乘愿前五地中着
有之心名诸魔业亦可七地所起行修名功用行二乘之心名小乘愿凡夫之心名
诸魔业今离功用治功用行远离有无间隔过故治小愿魔业故名不动此一为总
音释¶ 第 404a 页
故诸经论皆立此名)三有二句发行清净上句发净
谓得真无漏三业无失不破观心能发趣
行然其八地应对八住合名童真而论经
中名王子者似不顺文下句行净正行之
时离障自在故(三有二句者即胜进中发修离过前句发修之时离
功用过名为发净后句修行之时离不成过名为行净随意成故论经名王子者经
云名为王子地离家过故远公释云如世王子生在王家无有营农等过菩萨如是
生在佛家无有修行功用之过释曰观经之意但取离过)四次二句名
世间出世间有作净胜上句悲故随世有
作自无所作下句出世有作以智善分别
故智障净故皆决定义(四次二句下兼第五门即胜进中因
修成德德义不同有其二种一者有作即教道功德本无今有方便修起故名有作
即第四门二者无作即證道功德本有今显非从修起名为无作即第五门与加分
中有作善法净无作法净相似今第四中功德名世间智慧名出世间前中随世有
作释经名为成地自无所作释经更无所作故下句中以智慧善分别故即是论经
音释¶ 第 404b 页
智障净故是论释上善分别言皆决定义疏将彼经及论皆就今经决定之言)五
有一句彼二无作净胜谓于世出世名为
彼二愿力变化而不滞寂故云无作即无
住涅槃(五有一句下即證道也即经名为变化地随愿成就故今经但有其
用论经云名为涅槃地善起大愿故远公云涅槃地者即无作体体寂灭故善起大
愿以用显体非小涅槃故疏释云化不滞寂成无住涅槃)六有二句菩
萨地胜即分位过前上句胜六地以六地
观空为他有动今念念发起殊胜行故下
句胜七地上依论释(六有二句者即远公依德成位上句可知
下句胜七地有功用此地报熟名无功用言先巳成就者论经云善起先道故远公
就诸地中分别云有三一不起先道谓前六地当地别习不兼前行二起而不善谓
七地念念修起一切佛法前六地中所有诸行至此皆起而功用心起不名为善三
亦起亦善谓此八地前七地中所修诸行是其先道至此地中报熟现前名起先道
报熟现前非功用生故名善起疏意顺经先巳成就即是七地之中修无功用为先
巳成就故今无功此意是总易故不释)今更指文别为一解
音释¶ 第 405a 页
谓此诸名对前经立初二从净忍分受名
得无生忍入不动故此句为总此智现前
故无退坏次二约得胜行分受名一得为
深行菩萨不可知故二离一切相等诸过
失故次三约净土分受名生地谓器世间
自在随乐生故成地众生世间自在随物
成身自无作故究竟地智正觉世间决二
谛故次一约自在分随愿成就方名自在
次一约大胜分得深心等十种力持故后
无功用通该始终依此释者似若论家阙
指明据(今更指文者第三顺经释但是指文义不异论故疏云则似论家阙
指明据)。】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智慧。」

【第二佛子菩萨成就下智者释名中三初
牒前为因由得智地故二入佛下正就人
音释¶ 第 405b 页
显三于无量下总结所住。】

「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顺佛威仪佛境现前。」

【就人显中以何义故菩萨名为得不动地
有二义故一一向不动谓行修上顺故二
一体不动谓与诸菩萨行体同故(一向不动是胜
进行一体不动是自分行光明胜进者举彼胜求显于自分从上满也)文中
先总明后常为下别显今初文有四句皆
含二义论总释云佛性随顺因故佛性即
初句以梵云驮都译通界性致译论经云
得入佛性即是法身果性故论云佛性者
界满足胜故究竟见性故云满足此即分
齐境界菩萨由得地智能上入之随顺因
者即下三句由三为因故能随顺佛境一
摄功德佛功德照者善清净义故谓以无
垢慧善照佛德即是摄义二者行谓正行
音释¶ 第 406a 页
威仪顺同佛故三者近即佛境现前近如
可睹故(今初文有四句者谓一向一体以远公将此总属于一向不动则此
四句明一向义后十方明不动故疏案定云皆含二义谓由入佛境故一向上顺亦
与菩萨同一体性下三句准之以论先释四句竟方云是中一向不动者如经日夜
常为善知识加诸佛加故等故疏将此四句为总三者近者由其前二故近佛也)。】

「常为如来之所护念梵释四王金刚力士常
随侍卫恒不舍离诸大三昧能现无量诸身
差别于一一身有大势力报得神通三昧自
在随有可化众生之处示成正觉。」

【后别明中先明一向不动经论十句今经
阙一初一总显佛加解参玄极上德被巳
故既常为佛加故名一向不动馀句别依
五种功德以显不动一供养功德即梵释
四王论经王下有奉迎之言二守护功德
谓金刚等现形卫故三依止功德恒不舍
音释¶ 第 406b 页
三昧故四国土清净功德即能现诸身差
别若器若众生皆能随现故云无量(谓金刚等
者此前亦有但冥卫耳如来常有八金刚神列其八面此地菩萨随分得之)五
于一一下教化众生功德此复五种前三
自分后二胜进一愿取诸有多为主导故
云有大势力一根心使智力即报得神通
穷三际中众生根欲等故三无量法力三
昧自在转法轮故四受力彼经云能受无
量记故今经阙此五说力即随有可化示
成正觉真能说故论经此后更有一句结
云是菩萨如是通达论云一向不动故(前三
自分者即三轮也谓身口意论云一向下论释结如是通达如是通达故一向不动
义耳)。】

「佛子菩萨如是入大乘会获大神通放大光
明入无碍法界知世界差别示现一切诸大
音释¶ 第 407a 页
功德随意自在善能通达前际后际普伏一
切魔邪之道深入如来所行境界。」

【二佛子下明一体不动文有十句初总馀
别总云入大乘会者谓入同类大乘众数
故入数者不破坏义和合如一故别有九
种具此九种堪入众数。

一智不坏获法智通故二说不坏谓放教
智光故三解脱不坏谓不住行證入空有
等无碍法界业用无碍故四佛国清净不
坏知世界自在故五入大乘不坏智能示
现大功德故六神通不坏随意自在故七
善能下能解释义不坏称三际说故八普
伏下坐道场不坏万行及菩提树下伏魔
邪故九正觉不坏入如来境同佛觉故(一智
不坏者论经云善思量大乘道故即法智通者以论会经既云智大经云获大神通
音释¶ 第 407b 页
明是法智通也即十通第九于六通中漏尽开出故亦證智二教智三不住上三自
利下六利他初向净土行后五化法益物于中前三自分即意身口称三际说者先
际生死后际涅槃中际圣贤也八普伏下二句胜进坐道场称佛方便成正觉者成
佛度人前中泛明坐道场略有三说一就法门即万行道场二就实成约金刚三昧
一念成佛三约化相菩提树下今正约后然经但言普伏一切魔邪之道而论云坐
道场坐道场即降魔故伏魔亦三一约法门一切生死涅槃皆是魔道修一切智则
伏其道矣二约实说无明习气以为魔道金刚喻定方能摧之三约化相菩提树下
降于天魔今亦据后九正觉不坏者上入佛境同佛觉故即是一切法如实觉故同
无障碍智馀如初地中说)。】

「于无量国土修菩萨行以能获得不退转法
是故说名住不动地。」

【第三总结所住中行无障碍不断不转念
不退故。】

「佛子菩萨住此不动地巳以三昧力常得现
见无量诸佛恒不舍离承事供养此菩萨于
音释¶ 第 408a 页
一一劫一一世界见无量百佛无量千佛乃
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
养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于诸佛所得于如来
甚深法藏受世界差别等无量法明若有问
难世界差别如是等事无能屈者如是经于
无量百劫无量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
他劫所有善根转增明净。」

【第二位果调柔中先调柔行法说中受世
界差别等无量法明者等取众生智正觉
故论名彼因相故者以所受法为自在因
故。】

「譬如真金治作宝冠置阎浮提主圣王顶上
一切臣民诸庄严具无与等者。」

【喻中真金作阎浮提主冠者喻得清净地
身心胜故以此地中报行纯熟三世间自
音释¶ 第 408b 页
在故特加于王无与等者喻善根光明转
更明净。】

「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一切二乘乃
至第七地菩萨所有善根无能及者以住此
地大智光明普灭众生烦恼黑闇善能开阐
智慧门故。

佛子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普运慈心
普放光明满千世界此地菩萨亦复如是能
放光明照百万佛刹微尘数世界令诸众生
灭烦恼火而得清凉。」

【三佛子譬如下教智净梵王普放光明者
胜前日光一多故二净故三广故。】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愿波罗蜜增上馀波罗
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

是名略说诸菩萨摩诃萨第八不动地若广
音释¶ 第 409a 页
说者经无量劫不可穷尽。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
千世界最胜自在善说诸义能与声闻辟支
佛诸菩萨波罗蜜道若有问难世界差别无
能退屈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
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一切种一切
智智。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
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以发起大
精进力于一念顷得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
尘数三昧乃至示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
尘数菩萨以为眷属。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乃
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音释¶ 第 409b 页

七地修治方便慧善集助道大愿力复得人
尊所摄持为求胜智登八住功德成就恒慈
悯智慧广大等虚空。」

【第三重颂分中二十二颂分三初十八偈
半颂位行次二偈半颂位果后一结说分
齐今初颂上七分即为七段初一偈半颂
集作地分。】

「闻法能生决定力是则寂灭无生忍知法无
生无起相无成无坏无尽转离有平等绝分
别超诸心行如空住。」

【二一偈半颂净忍分。】

「成就是忍超戏论甚深不动恒寂灭一切世
间无能知心相取著悉皆离。

住于此地不分别譬如比丘入灭定如梦度
河觉则无如生梵天绝下欲。」
音释¶ 第 410a 页

【三有七偈颂得胜行分于中二初二颂深
行胜。】

「以本愿力蒙劝导叹其忍胜与灌顶语言我
等众佛法汝今未获当勤进。

汝虽巳灭烦恼火世间惑𦦨犹炽然当念本
愿度众生悉使修因趣解脱。

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
故为世尊但以甚深无碍智。

如是人天所应供与此智慧令观察无边佛
法悉得成一念超过曩众行。

菩萨住兹妙智地则获广大神通力一念分
身遍十方如船入海因风济。」

【后五颂发起胜于中云但以甚深无碍智
者长行所无故知唯念法性则同二乘事
理事事皆无障碍是菩萨学故晋经全有
音释¶ 第 410b 页
一偈云但以得无碍甚深微妙智通达三
世故乃得名为佛又此一句亦可总颂馀
劝。】

「心无功用任智力悉知国土成坏住诸界种
种各殊异小大无量皆能了。

三千世界四大种六趣众生身各别及以众
宝微尘数以智观察悉无馀。

菩萨能知一切身为化众生同彼形国土无
量种种别悉为现形无不遍。

譬如日月住虚空一切水中皆现影住于法
界无所动随心现影亦复然。

随其心乐各不同一切众中皆现身声闻独
觉与菩萨及以佛身靡不现。

众生国土业报身种种圣人智法身虚空身
相皆平等普为众生而示作。」
音释¶ 第 411a 页

【四有六偈颂净佛国土分于中三初二器
世间次三众生世间后一智正觉世间。】

「十种圣智普观察复顺慈悲作众业。」

【五有半偈颂十自在故晋经云能得于十
种妙大自在智。】

「所有佛法皆成就持戒不动如须弥十力成
就不动摇一切魔众无能转。」

【六一偈颂大胜分。】

「诸佛护念天王礼密迹金刚恒侍卫此地功
德无边际千万亿劫说不尽。」

【七一偈颂释名分密迹者古译为力士馀
文可知也。】

「复以供佛善益明如王顶上庄严具菩萨住
此第八地多作梵王千界主。

演说三乘无有穷慈光普照除众惑一念所
音释¶ 第 411b 页
获诸三昧百万世界微尘等诸所作事悉亦
然愿力示现复过是。

菩萨第八不动地我为汝等巳略说若欲次
第广分别经于亿劫不能尽。」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八之三

** 音释


(津私切)

(户顷切远)
音释¶ 第 412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八之四 法七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第九善慧地所以来者瑜伽意云前虽于
无相住中舍离功用亦能于相自在而未
能于异名众相训词差别一切品类宣说
法中得大自在为令此分得圆满故次有
此来。

言善慧者摄大乘云由得最胜无碍智故
无性释云谓得最胜四无碍解无碍解智
于诸智中最为殊胜智即是慧故名善慧
即下文中十种四无碍是也庄严论云于
九地中四无碍慧最为殊胜云何胜耶于
一刹那三千世界所有人天异类异音异
义问此菩萨能以一音普答众问遍断众
音释¶ 第 412b 页
疑故此同下文金光明云说法自在无患
累故增长智慧自在无碍者此兼显离障
名胜深密意亦同此瑜伽住品十住论成
唯识等文辞小异义旨无殊仁王名为慧
光者言兼法喻智论名善相从所了得名
能所虽殊皆明说法之慧(言善慧下二释名总有九释一
摄论当第七论从即下文下疏会经二庄严论即第十三颂云四辩智力巧善说称
善慧今疏即是彼论长行此同下文即疏会经三金光明即第三卷从此兼下疏会
释四深密经意者即第四卷经云获得广大无碍智慧五瑜伽住品即四十八论上
文来意亦同此卷论云由此地中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清净远得菩萨无碍解
慧由此善能宣说正法是故此地名为善慧六十住论亦当第一论云其慧转明调
柔增上故七成唯识亦当第九论云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从文
词下会上三论八仁王下亦即下卷九智论可知)故所离障离利
他中不欲行障有四辩故四无碍障分成
二愚前三为一名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
音释¶ 第 413a 页
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谓所说法
是义名句字是法后后慧辩是词陀罗尼
自在愚通于上三二辩才自在愚即愚第
四无碍(故所离下第三离障亦唯识文具云九利他中不欲行障谓所知障
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巳利彼障九地四无碍解入九地
时便能永断由斯九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
辨陁罗尼自在愚(此总标也论自释云)于无量所说法陁罗尼自在者谓义无碍解即于所诠
总持自在于一义中现一切义故(一也)于无量名句字陁罗尼自在者谓法无碍解即
于能诠总持自在于一名句字中现一切名句字故(二也)于后后慧辨陁罗尼自在者
谓词无碍解即于言音展转训释总持自在于一音声中现一切音声故二辩才自
在愚辩才自在者谓辩无碍解善达机宜巧为说故愚能障此四种自在皆是此中
第九障摄释曰此用能障无碍解所知障种以为体性以八地巳上六识中所知障
无现行故金光明亦云一说法无量名句味无量智慧不能持无明二四无碍辨未
得自在无明释曰此则第二愚亦许通四但上能持此约能说即说上三耳梁论云
一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味难善巧言自在陁罗尼无明二于四无碍解决疑生解
音释¶ 第 413b 页
无明释曰第二愚亦通四无碍解本论名离不能利众生障释曰唯识不欲此论不
能不能故不欲耳疏但撮略以对论文广狭可知互相映发疏论俱易)故所
證真如名智自在所依谓若證得此真如
巳于无碍解得自在故(故所證下四所證如亦唯识文摄论
名同无性释云谓此地中得无碍解所依止故分證得智波罗蜜多于一切法不随
其言善能了知诸意趣义如实成就一切有情受胜法乐释曰无碍解等释自在义
分證得等释于智义中边论云有四自在一无分别自在(即相自在)二净土自在三智自
在四业自在法界为此四种所依止义第八地唯能通达初二自在所依止义后二
如次在后一地)便成善达法器自在说法行(便成善达
下第五成行庄严论云四辩自在成熟众生(即此经自在说法)无边总持广受法行(即此经善达法
器))梁论云由通上真如得应身果金光明
中得智藏三昧皆一义耳(梁论云下第六得果初即成熟
众生果后即总持法义果)。】

「说此菩萨八地时如来现大神通力震动十
方诸国土无量亿数难思议。
音释¶ 第 414a 页

一切知见无上尊其身普放大光明照耀彼
诸无量土悉使众生获安乐。」

【次正释文三分之内初赞请中有十三颂
分三初二如来现相显说无功用行无动
之动难思议故特此现通。】

「菩萨无量百千亿俱时踊在虚空住以过诸
天上妙供供养说中最胜者。」

【次十颂别赞后一颂结请别赞中亦三初
一菩萨供。】

「大自在王自在天悉共同心喜无量各以种
种众供具供养甚深功德海。」

【次一天王供。】

「复有天女千万亿身心欢喜悉充遍各奏乐
音无量种供养人中大导师。」

【后八天女供赞于中二初一供馀七赞。】
音释¶ 第 414b 页

「是时众乐同时奏百千万亿无量别悉以善
逝威神力演出妙音而赞叹。」

【赞中二初一标赞。】

「寂静调柔无垢害随所入地善修习心如虚
空诣十方广说佛道悟群生。

天上人间一切处悉现无等妙庄严以从如
来功德生令其见者乐佛智。」

【后六显词于中亦二初二赞菩萨通于八
地及说法主。】

「不离一刹诣众土如月普现照世间音声心
念悉皆灭譬犹谷响无不应。

若有众生心下劣为彼演说声闻行若心明
利乐辟支则为彼说中乘道。

若有慈悲乐饶益为说菩萨所行事若有最
胜智慧心则示如来无上法。
音释¶ 第 415a 页

譬如幻师作众事种种形相皆非实菩萨智
幻亦如是虽现一切离有无。」

【后四双赞佛及菩萨三轮化益此文云菩
萨幻智后结云赞佛巳故文中通赞八九
地如月普现前地有故此法师位随机说
权实故(如月普现者偈云譬如日月住虚空一切水中皆现影住于法界无
所动随心现影亦复然从此法师下即九地之德下文广具)文中三初
一身无心而普应次二口随机而演说后
一喻结心常契中既特云最胜智心示如
来法权实明矣故璎珞经中说十种善前
九依三乘人各成三乘第十名佛乘种性
谓初闻佛法即发佛心唯观如如修佛智
慧终不为悲愿缠心一向不起二乘作意
第九为悲愿缠心故此云慈悲乐饶益明
文若斯云何不信。】
音释¶ 第 415b 页

「如是美音千万种歌赞佛巳默然住解脱月
言今众净愿说九地所行道。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
萨摩诃萨以如是无量智思量观察。」

【第二正说分先明地行文有四分一法师
方便成就谓此地能起辩才说法名法师
地趣地行立名方便故二智成就具能知
法之智慧故三入行成就达所化器之心
行故四说成就称根正授故四中初一入
心馀皆住心亦摄三位至下当知然第八
地中但净佛土教化众生此地辩才力故
教化众生成就一切相能教化故一切相
者具上四分故(第二正说文三一总科二四中下会三心三然第八
下显地别相此是论文亦是通难恐有难云第八地中于三世间巳得自在普与众
生身心同事复能多身多音说法利乐众生何以此地方名法师有说成等故为此
音释¶ 第 416a 页
通从成就下辨胜过劣)初分中三初牒前起后前得
二谛等智故次欲更下正显方便三得入
下结行入地(前得二谛等者二谛即是净土分中等者等取诸佛劝起
无量智慧思量观察即是思修若准论经云无量智慧善思量智远公云广谓无量
深曰善思量上佛劝与无量智即是广也净忍即是深智然不出二谛故疏但以二
谛等之)。】

「欲更求转胜寂灭解脱复修习如来智慧入
如来秘密法观察不思议大智性净诸陀罗
尼三昧门具广大神通入差别世界修力无
畏不共法随诸佛转法输不舍大悲本愿力
得入菩萨第九善慧地。」

【正显中文有十句不离二利论云一一五
三句示现者初句利他次句自利故云一
一次五利他后三自利故云五三示现之
言通上四段初句依无色得解脱想可化
音释¶ 第 416b 页
众生利益他故化其令得大般涅槃故云
转胜论主谓菩萨不求自灭故作此释然
经既云更求寂灭何妨自求以七八九地
同得无生八地得忍寂灭现前依劝起修
此求上品名为转胜即用而寂真解脱故
若依此义前二自利亦可十句俱通二利
于理无失且依论解二依未得究竟自利
益故复修习如来智慧(初句利他者此依论主有两对二利
疏意更有二意一为三节以合初二为自利故二者十句皆通二利然远公云自分
所成以用化人胜进所成未堪化人业未熟故但可自利疏意云更求胜进岂无利
他)三依根熟菩萨化入如来秘密三密化
益故四依邪念修行可化众生令观察不
思议智得正念故谓观无念见智性故五
依未知法众生转法轮令得知故即净陀
罗尼三昧门皆说法所依故六依邪归依
音释¶ 第 417a 页
众生具广大神通令入正法故七依信生
天众生令入差别世界佛净土故上五中
一无證二无行三无解后二无信(三依根熟下五
门利他言根熟者阿含行成堪能入證绝念修行可利生故四不观智性𥁞为邪念
五未知令知六邪归依者即诸外道取信耳目故以通化七诸佛净土超过诸天无
退转故上五下结上利他竟故)下三自利中八依正觉内
證智德故修力等九依转法轮外化恩德
十依无住涅槃断德。】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善慧地如实知善不
善无记法行有漏无漏法行世间出世间法
行思议不思议法行定不定法行声闻独觉
法行菩萨行法行如来地法行有为法行无
为法行。」

【第二佛子菩萨住此下智成就此下二三
段摄王子住知法知根皆法王轨度等故
音释¶ 第 417b 页
且依智成文中初总知三性谓净染不二
不二即无记(不二即无记者不同前二故云不二净即是善顺理清升
故染即不善违理杂秽故)后有漏下展转别开一于净
法开漏无漏谓施戒等取相心修与漏相
应名为有漏无漏反此(一于净法下俱舍云有漏无漏法除
道馀有漏于彼漏随增故说名有漏四谛之中苦集二谛是有漏法漏即烦恼漏过
无穷故漏法于彼苦集随增苦集有彼漏故名为有漏论云无漏谓道谛及三种无
为由其道谛是有为无漏故于有漏除于道谛今疏中云与漏相应即漏随增义言
施戒等取相心修者以善中开出漏故举其施等等取忍进禅慧今漏于彼施等善
法而随增故相心修善是集谛摄三界因故言无漏反此者即离相心修漏不随增
即属道谛俱舍云缘灭道谛诸漏虽生而不随增故非有漏约于见道分世出世前
来频有)二于无漏开出见道巳前名世见道
巳去名出世。

三即就上二世出世异名为思议即世出
世名不思议亦可于出世中约教證二道
音释¶ 第 418a 页
(三即就下思不思议乃有二意前约圆融行布地前地上相对以明后约教證二道
唯就地上)四彼有漏思议中定能證入名之为
定为缘所动名为不定亦可佛性定有馀
一切法皆悉不定三聚定等下文自说(四彼
有漏者以思议通于二义今明定能證入意取地前思议故兼取有漏之善言定能
證入者大乘之中种性坚固名之为定为缘所动名为不定故仁王受持品云习忍
巳前十善菩萨有退有进譬如轻毛随风东西是诸菩萨亦复如是虽以十千劫行
十正道𤼵三菩提心乃入习忍亦常学三伏忍法而不可定名是不定人是定人者
入生空位圣人性故必不起五逆十重等若通诸乘说小乘忍心已去名定馀必不
定)五总上诸善开出三乘谓谛缘度等皆
通上四故唯佛果一是唯无漏等而属菩
萨乘果(五总上者三乘皆有漏无漏世及出世教證二道定不定等故云皆
通)六于三乘法中示有为无为依顺行故
此是善体故后明之谓灭谛缘性彼岸真
理皆名无为道谛缘智能證修起皆名有
音释¶ 第 418b 页
为如来一切皆是无为佛智有为非极说
故涅槃令覆有为相故三乘圣人依此起
行依此差别故名顺行(六于三乘下先举论后此是下疏释
于中又二先辨次二谓灭缘谛下释然有为无为及漏无漏如十藏品世及出世教
證二道初地巳广今随三乘略明为等灭谛即是小乘无为小乘四谛三是有为故
缘性即是中乘无为逆顺观等皆是缘相因缘性离是名无为彼岸真理大乘无为
大约六度故云彼岸彼岸有二一是涅槃修六度因得涅槃果居然无为二穷行究
竟即同无为又真理言通于三乘同入二空之真理故道谛巳下三乘有为对前可
知如来无为前巳频释三乘圣人下释上论文依顺行言然有二意一依起行二亦
依无为成差别位)。】

「此菩萨以如是智慧如实知众生心稠林烦
恼稠林业稠林根稠林解稠林性稠林乐欲
稠林随眠稠林受生稠林习气相续稠林三
聚差别稠林。」

【第三此菩萨以如是下明入行成就于中
音释¶ 第 419a 页
三初总标章门二此菩萨如实知下依章
广释三佛子菩萨随顺下总结安住今初
有十一林一众生心者是总故论云依共
以通是下十染净共依故菩萨依此而知
故名为依下依义准之(一众生心下疏文有二初随文释此
言总别通有三意一约本末即如今文心为本是总十林是别然本末容可由一生
多总别要一具多是经宗意二就末中三杂染为总馀七是别此约依本开末七不
离三故三以三聚为总根等为别此约以时该于法故今初心为总者论云依共者
论唯二字以通是下疏释先释共字其染净共依但释共字菩萨依此下方释依字)。

馀十是别不出三杂染故论云依烦恼业
生生是苦果今当第九论释馀七云依共
染烦恼染净等依定不定时谓次根等四
同是业故名共随眠即烦恼种名染眠伏
藏识令心染污故受生即生如前已说馀
二通三故不出三也二云何通谓习气无
音释¶ 第 419b 页
别体是染净等气分故三聚但是约时定
不定故(馀十是别者即第二重总别义也言生是苦果下是疏释论然论经
今经巳前是因生是苦果皆当第九论以三是总故以生居前后习气三聚俱通因
果论释馀七下二释馀七于中有四一总释七林文中有三初句标举二依共染下
举论三谓次下疏释然上论七林总有四节一依共字摄根解性欲四林二染字即
随眠林三烦恼染净等即习气林四依定不定时即三聚林四节皆合有其依字初
一后一有依中二略无以初依字该于中二若具应云依共依染依烦恼染净依定
不定时也今释四节文亦有四初释共字谓次根解性欲同是业故二随眠下释染
字故三地中显超烦恼名贪嗔痴显超随眠名为染也以常随心令心秽浊无时暂
净故名为染然论经名使如下当释三受生即生下此非释论以经次第至于生故
指前总中故前云不出业烦恼生世四馀二下释论第三四节习气三聚二稠林也
于中有二上二句总释言馀二通三者即是习气及三聚林通三杂染故不出者随
眠是烦恼根等是业今二复通故上标云不出三杂染也二云何通下二别释二林
此句徵问后谓习气下释前论第三云烦恼染净等是习气林染摄烦恼故疏略无
烦恼之言又欲将染净通根解性欲而言等者等取生杂染以三杂染皆有习气故
音释¶ 第 420a 页
故下释中有烦恼习气业习气道差别习气即是生故不言心习气者心是总故为
十依故三聚但是下释上论第四节依定不定时是三聚林故)论又别释
根信性欲相似之义云彼复定不定时根
等次第根等相似信等者由下经文以根
例三故此重释相似之义亦须约时故云
彼复定不定时约何论时亦约根等四事
次第也云何次第谓根等相似似何等耶
谓信等故如宿习名根印持名解依根起
解故云次第解必似根故云相似习解成
性性必似解依性起欲欲复似性若相似
未熟时即名不定熟名正定全无邪定故
时依根等论经名解为信是信解故(论又别释
下第二重释根等相似之义即重释上依共之言以言共是于业复相似故于中有
四一生起论文二彼复下举论三由下经文下彰释所以由相似故经举根林以例
三林论上云共故今显共相似之义四亦须下正释论文为四展转相生皆徵上起
音释¶ 第 420b 页
下而文分五一释彼复定不定时云亦须约时蹑上四义但云亦须约时合云根等
四林亦须约时亦者释论复字以前释二聚约时今重约时故云亦也二约何下第
二节徵于上句释下根等次第三云何下徵上第二释下根等相似四似何等下徵
上第三释下信等二字五如宿习下显上相似次第之义唯初根解此二相望有于
次第及与相似性欲但明相似之义次第可知故略无之若相似下第三例释三聚
三聚亦由上四生故是故上云三聚为总)十皆名稠林者多故
名林难知曰稠论经十林皆有行字谓不
正信义故名心行等稠林心行若绝證信
圆明非稠林行然此十名多如发心品辨
而习气一通于二义一者残习二者种子
熏习如下当辨。】

「此菩萨如实知众生心种种相所谓杂起相
速转相坏不坏相无形质相无边际相清净
相垢无垢相缚不缚相幻所作相随诸趣生
相如是百千万亿乃至无量皆如实知。」
音释¶ 第 421a 页

【第二依章广释文分九段以解性欲合一
例故今初心中三谓总别结别中略举十
门摄之为八二三后二合故。

一差别相心意及识六种别故此八缘境
许得齐起故名杂起又杂起者必与所俱
极少犹有遍行五故(心意及识下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
识然有通别已见问明今更略释大乘法师释云心积集义意思量义识了别义积
集有二一集行相二集种子初通诸识后唯第八思量有二一无问觉二现思量初
通诸识后唯第七了别有二一细二粗细通诸识粗唯前六此八缘起者唯识第七
云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释曰此有二门初句六识共
依门下三句六识俱转门此中正是后门论云根本识者阿陀那识染净诸识生根
本故依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亲依释曰此释第一句举阿陀那通至佛
果故若言赖耶位局染故但言六者第七识缘恒时具故又此正明六识义故言为
共亲依者共依即是现行本识识皆共故亲依即是彼种子识各别种故次释下三
句六识俱转门论云五识者谓前五转识种类相似故总说之随缘现言显非常起
音释¶ 第 421b 页
缘谓作意根境等缘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外随作意五根境等众缘和合方得现前
由此或俱或不俱等外缘合者有顿渐故如水涛波随缘多少此等法喻广说如经
释曰言种类相似者一俱依色根故二同缘色境三俱缘现在四俱有间断言谓作
意等即眼具九缘等经初已说言广如经者即解深密云广慧如大瀑流水若有一
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乃至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诸识亦尔然彼更有净明
镜喻恐繁不引极少犹下即如第八心所俱门谓唯与触及作意受想思俱馀识心
所多少之义广如彼论)二速转下二句明行相四相
迁流故速即是住住体轻危速就异故转
者是异坏即是灭不坏是生故论经但一
句云轻转生不生相论云住异生灭行故
(论云住异者住释上轻异释上转生释于生灭释不生)三无形质者
第一义相观彼心离心故云何离谓心身
不可得故身者体依聚义即同起信心体
离念等(云何离者从初至不可得唯除此句假徵馀皆论文从身者下疏释
言心体离念等等取虚空界法界一相皆无形义)四无边际即自
音释¶ 第 422a 页
相顺行无量境界取故取境不同故名为
自(取境不同者此下疏释八识缘境有同有异前五转识缘五尘境是现量故第
六意识缘一切法通三量故第七末那缘赖耶为境是非量故第八赖耶缘于三境
谓种子根身器世间故亦现量摄广如唯识)上四相初一是所
相二是能相此二并心之相三是心之空
性性相不同合为心体四即心用此四并
通染净后四明净心随缘由第五随烦恼
缘成六七随业生缘成第八(上四相下结前言心之空
性者空如来藏故涅槃云空者所谓生死故后四明净心者标也次由第五下总释
也随现烦恼故有第六随烦恼种故成第七故论云第六七心染不染故心缚解故
此二句烦恼染示现第八双随业生染故论云第八句心随道故生染示现以随业
受生故云随业生缘菩萨幻生亦菩萨业)谓第五清净者自性
不染相即自觉圣智真妄所依不空性也
染而不染名自性净次下二句即不染而
染(谓第五清净下当句别释此即自性清净心对前空性是不空性是则相辨真
音释¶ 第 422b 页
空性为妙有也不染染等前已类释)谓六垢无垢者即同烦
恼不同烦恼相随缘有垢性恒离故。

七缚不缚者同使不同使相义不异前但
种现有别耳。

八有二句同名因相随因受生故菩萨以
幻智愿力生故馀众生随业诸趣生故(随因
受生者通释二句菩萨以下别释二句幻所作相同于摩耶大愿智幻耳)。】

「又知诸烦恼种种相所谓久远随行相无边
引起相俱生不舍相眠起一义相与心相应
不相应相随趣受生而住相三界差别相爱
见痴慢如箭深入过患相三业因缘不绝相
略说乃至八万四千皆如实知。」

【第二释烦恼稠林亦三别中九句摄为三
种事后七合故(第二释烦恼稠林摄为三种事者一即远入相二难
知相三染相)一远入相乃至有顶故此约四住
音释¶ 第 423a 页
现行下至金刚自约种说久者无始常随
故(明分齐深至于有顶故四住拣于无始无明现惑拣种故弹古云下至金刚自
约种说远公见偈云禅定境排仍退转金刚道灭方毕竟便释有顶云谓至于地金
刚顶故今弹云彼颂随眠稠林约俱生种何得證此)二无边引起者
难知相言无边者修习无量善根故引起
者引起惑故惑与善俱所以难知即胜鬘
中恒河沙等上烦恼也上明竖深此辨横
广(二无边引起者论云二难知无量善根等修业行故馀如疏释言恒沙等上烦
恼者以善无边一一善上皆有烦恼故亦即所知未𥁞则无法之上而无惑也)三
俱生下七句合为染相即三杂染谓此烦
恼亦与业生二俱起故即分为三。

初三句当体明烦恼染一俱生不离者明
随所缚此句总明能所所缚即妄心谓惑
与妄心递共同事故云俱生生即是事然
离惑不名妄心离心惑依何住故迭共相
音释¶ 第 423b 页
依名为不舍二眠起一义者是以何缚谓
使为能缚使即随眠起即现行现行由使
不得解脱以现及种同一惑义故然下辨
使不必与现行俱此中现行必由于使如
有种子未必有芽若已有芽必依种子故
云一义三与心相应不相应者是所缚事
事即真心若被妄染名与相应是缚非解
心性净故名不相应示可解脱(初三句下别释三段
就此三中初句既总即能所缚即二为能缚三即所缚妄心今初论自释随所缚云
迭共同事迭共相依不相离故今疏取意开展释之以论同事释经俱生生即是事
者然有二义一夫言俱生必有二物烦恼是一与何物俱即妄心事同时生也二生
即生杂染则烦恼与生事俱也从然离惑下以论相依释经不舍二眠起一义者别
明能缚如世缚贼为用绳耶为用锁等云以何缚从谓使为能缚下出能缚体现行
由使下释其缚义烦恼缚心使缚烦恼如毛绳缚人由入水故令绳缚急然下辨使
等者通相滥妨此中使同下使故答意云此约使为惑因后正显使故不滥也远公
音释¶ 第 424a 页
释云使有二义一繁缚义通性及起二随逐义局在性成今约系缚亦是一理而下
随眠亦有系缚故但依疏三与心相应下即别举所缚然虽别显能缚所缚而必互
有如绳缚人若言以何物缚是单说能而必有所缚之人若不尔者何得缚名如说
何人被缚必有能缚之物故下二句各兼能所而二正取能三正取所思之事即真
心者出所缚体即自性清净心若被下即被缚相因无明风动不守自性成其染心
也染而不染云心性净言示可解脱者若定是染则不可脱故中论云集若有定性
先来所未断于今云何断)二随趣下有二句约生明烦
恼染论云身事生道界因故者苦报集起
名身事生上句是道因下句是界因(二随趣下
谓就生杂染中明于烦恼先举论总释从苦报下释论从上句下以经对论道界因
道界因言彰惑之过)三爱见下二句约业明烦恼染
初句明于三分中业因障解脱故言三分
者爱是欲求中追求现报受欲行者见是
邪梵行求痴是欲求中追求现报习恶行
者故论云无戒众生为现少乐习众恶行
音释¶ 第 424b 页
愚痴之甚慢通上三而多属见有求属生
染所摄故此略无上三俱障解脱过患难
拔如箭入木故外道得非想定尚与见慢
相应上即论意亦可见爱等通七识中烦
恼故云深入下句明此惑随顺世间身口
意业不断起因故(三爱见下先总明初句下别释释初句中先牒
论言三分下疏释三即爱见痴是业之因疏文委具而文有四节一以二求释三分
业二慢通上三下会通经论经有四惑论但说三故又三求中唯说二故通意可知
三上三俱障下以论障解脱言释经如箭深入过患四亦可知下疏别立理下句下
释三业因缘不断相)结中八万四千烦恼随好品自
明贤劫经中亦有其相(结中八万下然随好品正明烦恼贤
劫自说八万度门而取所治亦是烦恼故复引之此经具名贤劫定意经有十三卷
第二卷末有喜王菩萨宴坐七日过七日已诣佛咨请行何三昧能悉通达八万四
千诸度法门佛告喜王有三昧门名了诸法本行菩萨行时便能通达诸度法门诸
度法门者诸佛有三百五十功德一一功德各修六度为因然彼第二卷末喜王菩
音释¶ 第 425a 页
萨起请如来初列章门第三卷初喜王再请一一解释至第九卷经方终其三百五
十度中最初名修习进行法修度无极其度无极言即波罗蜜义乃是三百五十之
总名其光耀度乃当第二其分布舍利是最后度其间诸相随好力无所畏十八不
共三十七品五眼六通等皆是所成即以六度为二千一百其一一各有六度随事
各各不同而初言二千一百竟即云是一千一百其中别有一百度无极主除四大
六衰令无有馀独步三界亦可将此都成前度言如是二千一百诸度无极及是百
度无极是二千一百诸度无极贪欲恚痴等分四事二千一百合八千四百各有十
事合八万四千不言十事是前四大六衰及至第九经总释竟即云是八千四百一
度为十合八万四千诸度无极亦不言十对四大六衰次云此八万四千诸度除八
万四千众垢尘劳遂成八万四千三昧门立八万四千空行设以义取应以四大六
衰成八千四百而人以四大六衰成二千一百似非经意又此皆是菩萨所修之法
亦非如来一代经如是多会说法下诸卷广说千佛名及因缘然不说四大六衰之
相第十三卷末云三毒五阴十二牵连四大六衰诸蔽睡眠则义当四大六尘六尘
衰损善法故经中但言一度为十经既不释今以义推乃有二义一如古释四大六
衰成之二以义推如一施度下经具十馀五亦然则八千四百既一一具十斯理无
音释¶ 第 425b 页
失亦有云四大者贪嗔嫉妒及众生想此能障四无量故六衰者悭嫉放逸不忍懈
怠散乱愚痴能障六种波罗蜜故此乃理求未有所出难以取凭又经中既云于其
一百对四大六衰若如向说则尽对四大六衰又有云若依大乘菩萨藏说贪嗔邪
见及慢为四种各二万一千有唯贪香味触法色不贪声等有唯贪声不贪色等有
俱贪香味触法当知亦是色中多种有贪外色不贪内色有反此者亦有俱者外色
中有多差别十形四显八差别等各别俱贪或少或多或遍贪着声香味触各亦多
门是故贪行二万一千嗔邪见慢当知亦尔释曰非无所以未详所据)。】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八之四

** 音释


(杜结切音绖更也)

(除留切音酬密也)

(必蔽切障也)

(亭年
切加也)。

(区愿切)
音释¶ 第 426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八之五 法八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又知诸业种种相所谓善不善无记相有表
示无表示相与心同生不离相因自性刹那
坏而次第集果不失相有报无报相受黑黑
等众报相如田无量相凡圣差别相现受生
受后受相乘非乘定不定相略说乃至八万
四千皆如实知。」

【第三释业亦三别中十句为九种差别后
二合故(第三业稠林然论有二先正解后重分别今疏将下重分别文合在
前文正解中用九句分二前八对果辨业后一明定不定就前八中远公摄为三对
初三一对次三一对后二一对三对之中皆初对果明业为因后复就业体随义分
别)初一道因差别谓通说三性为六趣因
引业唯善恶各有三品二地巳说满业通
音释¶ 第 426b 页
三性名言熏习亦通三性许为因种故又
俱舍十七以三性因对五种果无记亦能
招果故论主通以三为道因或既不招异
熟则论主言总意别(初一道因者此即对果明业疏文有二先
通三性感五趣果故唯善恶今初引业唯善恶者俱舍业品云一业引一生多业能
圆满释云引业谓总报业但由一业唯引一生若许一业能引多生时分定业应成
杂乱若此一生多业所引应众同分分分差别以业果别故注云分分差别者谓数
死数生多业能圆满者别报业也谓一生身圆满庄严许由多业譬如画师先以一
色图其形状后填众彩一色图形喻引业一故后填众彩喻满业多是故虽同禀人
身于其中间有支体色力庄严缺减各有三品二地巳说者彼经云十善业道是人
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意明下品十善是人因中品十善是欲天因上品十善是色
无色界因下辨三乘除如来因皆同上故其十恶业略有三种经云佛子此菩萨摩
诃萨又作是念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皆三品也满业
通三性者唯识第八云然诸习气总有三种一名言习气谓有为法各别亲种二我
执习气三有支习气下二习气六地广明其名言习气问明巳释为明三性故复重
音释¶ 第 427a 页
举论释名言习气云名言有一一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别二显境名言即能
了境心心所法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名别因缘彼疏释云名言熏习即三
性法各自亲种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别者拣无诠声彼非名故然名乃是声
上屈曲唯无记性不能熏成色心等种然因名起种名名言种谓因于名令心了知
而成种故今经从因起之义乃显境名言故云许为因种又俱舍等者彼疏第五初
论云前所言果有五种此中何业有几种果颂曰断道有漏业具足有五果无漏业
有四谓唯除异熟馀有漏善恶亦四除离系馀无漏无记三除前所除释曰断道即
无间道也广配如彼彼中第二三性相对论云巳总分别诸业有果次辨异门有业
果相于中先辨善等三果颂曰善等于善等初有四二三中有二三四后二三三果
释曰上善等即业下善等即法初即善业以善法为四果谓除异熟异熟唯无记以
不善为二果谓士夫增上以无记为三果除等流离系故云初有四二三言中有二
三四者中即不善业以善为二果谓增上士用以不善为三果加于等流以无记为
四果谓除离系言后二三三果者后即无记以善为二果谓士用增上以不善为三
果除异熟离系以无记为三果亦除异熟离系解曰既无记望善恶无记有二三三
果明有果也况别不离总为因无失或既不招下二明道因明是善恶谓既曰无异
音释¶ 第 427b 页
熟总报果体即无果义论主言总明三为道因别意但取善恶为因)二有表
示等者自性差别然论经此句云作未作
相此则并以思为自性故论云此有二种
一筹量时此在意地唯有审虑一种思故
释末作义二作业时释经作字有决定思
若在身语唯发动思成唯识云动身之思
名为身业发语之思名为语业然今既云
有表示等即表无表业各通三业表则三
皆是思无表则非心非色或说色[(冰-水+〡)*ㄆ]义如
别说(二有表示者自性差别此下二句唯就业体随义差别云自性者造作之
义是业自性论初释中但云自性差别论云此有二种下此是论主后重释文论主
但云一筹量时二作业时从此在意地下疏释初义言在意地者未形身口言有审
虑决定二种思者今言唯有审虑一种思者正明论中未作之意虽在意地未有决
定未成业道未受报故如六地业有二义不受果报一未作业上引瑜伽已广显示
二作业时者此句论文从释经作字下疏释通三业也言决定思者即是意业至决
音释¶ 第 428a 页
定思方成业道能招报故言若在身语下辨馀二业成唯识下引论證成彼论第一
广破外宗表无表色竟小乘引经问言世尊经中说有三业拨身语意岂不违经故
论答云不拨为无但言非色能动身思说名身业能𤼵语思说名语业审决二思意
相应故动作意故说名意业释曰此出三业体然思有三种一审虑思二决定思三
动𤼵思然初二思是𤼵身语远近加行然𤼵动思正𤼵身语即是二业体然初二思
与意俱故作动意故名为意业故总以思为三业体释曰故意业中要具二思方成
业道如上已明今约成业但云决定故𣈆经云分别不可分别相然今既云下但顺
经文而非论意表即表彰相可见故无表反此俱舍业品云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
作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释曰谓有问言世从何生初句答云从业而生次句示
二种业一者思业二者思已即下之二句开二为三然其意业约等起立业既是思
与意相应意等引起名为意业言身业者约所依立身谓色身业依身起故名身业
言语业者约自性立语即业故次开二业成表无表偈云此身语二业俱表无表性
释曰论释此二其文繁广今当略示初立有宗正理云身表许别形故形为身表如
合掌等许有别形形即是表表善恶故表即是业此之形色依身起故名为身业次
破正量部云非行动为体行动即是有为有为刹那后有尽故此之灭法更不待因
音释¶ 第 428b 页
身表是果果必待因故论主次复破有宗云形色亦非实有应二根取谓依多显色
假立长等无别极微故假非实若言有实显是眼境形可身取今显即形应二根取
形虽是表而非是业业是思故依身行门故名身业次立语云语表许言声谓且许
之以其言声为语业体业体亦以𤼵语之思以为语业语门行故语之业故则分同
大乘言无表者俱舍云无表虽以色为其性如有表业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无
表又颂云乱心无心等随流净不净大种所造故由此说无表上依小乘唯识论示
正义云然心为因令识所变示色等相生灭相续转趣馀方似有动作表示心故假
名身表然因心故识变似声生灭相续似有表示假名语业释曰唯识但约心变即
异小乘次明无表云表既不实无表宁真然依思愿善恶分限假立无表理亦无违
次下大小乘对辨然俱舍意唯身语二俱表无表而唯识意无表既依表上假立是
故疏云表则三皆是思若以非色非心而为无表则意亦有矣故瑜伽五十三云云
何表业略有三种一染污二善三无记若于身语意十不善业道不离现行增上力
故有身语表业名染污表业所治三也若即于彼誓受远离所有身语表名善表业
此身语善表也若诸威仪路工巧处一分所有身语表业名无记表业此身语无记
表业若有不欲表示于他唯自起心内意思择不说语言但𤼵善染污无记法现行
音释¶ 第 429a 页
意表业名意业释曰此显意业亦具三性自能晓了我今造作如是事业别表于后
意俱之表名为意表意为无表如理思之故知大乘三皆有表广如别章大乘法师
法苑中十门分别一辨名二出体三假实分别四具支多少五得舍分齐六依他有
无七四大造性八应成差别九先后得舍十释诸妨难)三与心同生
不离者方便差别心共生熏心不别生果
故谓此业思与等起意识共生随其善恶
生已即熏本识成名言等种种似能熏故
云不别生果即不离义(方便心业者心为起业之方便故经
云与心同生不离者业共心生生已不离此言业行常依心王也与等起者俱舍颂
云等起有二种因及缘刹那如次第应知名转名随转引论解释已如六地然今此
中正同缘等起也与所起业同刹那故故云意识共生言随其善恶生已即熏成名
言等种者此文影略若善恶熏即成业种意识等熏成名言种由上有意识共生故
然要由业熏心方成种故云尔耳疏中等言等于业种言种似能熏亦有二义一似
善恶恶生苦果善生乐果二似名言所熏第八成异熟种能熏七识等成名色等种
上二并言不别生果言即不离义者结归于经谓业种不离心得果不离种也)四
音释¶ 第 429b 页
因自性等者尽集果差别谓无始业因以
是有为故自性刹那坏故云尽此显非常
而得持至果功不败亡故云集果不失此
显非断前念虽灭后念续存故云次第亦
是因即顿熏果则次第如识等五也(四因自等
者此下第二对三句前二句对果论业后句约业差别前中此句明业得果不失坏
也言而得持至果者即俱舍得得连持义论偈云得谓获成就非得此相违得非得
唯自于相续二灭然此得得以持此义如劵持债故古经论名不失法中论云不失
法如劵业如负财物然大乘虽立有得不许有实而云熏习成种前句已引前念虽
灭下释经次第之言然有二意一即就上因灭果生以明次第二亦是因即顿熏下
唯就果中以明次第如六地明)五有报无报者论云已受
果未受果差别过去生报业现在已受名
为有报后报未受名为无报非谓全无更
有一理谓已悔之业则许无报有报可知
(论云等者此句明业得报迟速言过去生报业现在巳受者且约一相随近以明若
音释¶ 第 430a 页
今世受更是前前所造之业即亦得是后报之业名为巳受是则后报之业已润有
报未润无报亦应云巳熟已受未熟未受更有一理者上是六地缘生中护外三过
中此通业无报难上论答云业有三义故不受报一未造二未润三得对治前即第
二义今即第三未造之业即前未作是也)六黑黑等众报者对
差别谓四业相对成差别故初二黑白相
对后二漏无漏相对言黑黑者即四中初
一因果俱恶故又因果俱与无明相应故
即三涂业等者等于馀三谓二名白白业
因果俱善故俱与智明相应故即色界善
业三黑白业即欲界善业因中善恶杂故
受报亦爱非爱杂四非黑非白业谓诸无
漏业无异熟故对上黑白二业立双非名
言众报相者上三有报故论云业集成就
故若俱舍意其黑白业约相续说以无一
业及一异熟是黑亦白五相违故言相续
音释¶ 第 430b 页
者谓或意乐黑方便白如为诳他行敬事
等或意乐白方便黑如悯弟子现粗语等
若以义推正以謟心而行敬事亦可同时
馀广如杂集第八俱舍十六(初二等者释论对字然其
论经具有四句云黑业白业黑白业非黑非白业论释云黑业对白白业对黑不黑
不白对二业二业即是第三黑白业也后二漏无漏相对漏即亦黑亦白业故又今
黑黑之言全依俱舍次下当引即四中下别释然以恶释于黑乃是通义别者因恶
染污果恶鄙秽不可爱乐通以善释于白别亦不同因白体不染污果白则可爱乐
故然上黑是因能招黑果故下黑是果能酬黑因故白因白果例此可知谓诸无漏
业者无白异熟故曰非白体非染污故曰非黑今以无漏非染义可知故但云无异
熟耳然俱舍论云此非白言是密意说以佛于彼大空经中告阿难陁诸无学法纯
善纯白一向无罪释曰既言纯白明非白者是密意说为成四句致非白言故疏云
对上黑白二业立双非名若准杂集但言非黑白业无两非字故论云非黑者离烦
恼垢故白者一向清净故然上四业前二因果共立黑黑白白第三唯就因中立名
第四亦双就因果立名因明非黑果明非白上三有报者由约异熟名报无漏无异
音释¶ 第 431a 页
熟故说有三报若约果名报无漏既有四果则上之四句皆名有报若俱舍等者为
生后释不许善恶同时故此指俱舍明约相续非约自性然上四句全俱舍意故彼
论云又经中说业有四种或有业黑黑异熟或有业白白异熟或有业黑白白黑异
熟或有业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其相云何颂曰依黑等有殊所说四种业
恶色欲界善能尽彼无漏应知如次第亦黑白俱非释曰上来疏文用论已周细寻
自见谓初二句总标次句即前三业恶是欲界恶业色是色界善业欲是欲界善业
能尽彼无漏即第四业彼即前之三业以为所治无漏能治之谓能尽彼前三是无
漏业后二句结馀广如杂集等者俱舍之义上已具用杂集之义大同俱舍今更具
出论云复次有四种诸业差别谓黑黑异熟业白白异熟业黑白白黑异熟业非白
黑无异熟业能尽诸业黑黑异熟业者谓不善业由染污故不可爱异熟故白白异
熟业者谓二界善业不染污故可爱异熟故黑白白黑异熟业者谓欲界系杂业善
不善杂故云何一业亦善不善此中不约生刹那相说一种业亦善不善然约意乐
及方便总说一业是此经意约此二种若黑若白互不相似建立一种黑白业故或
有业意乐故黑方便故白意乐故白方便故黑者如有一人为欲诳他先现其相令
信已故行于惠施乃至出家方便故黑意乐故白者如有一人欲令子及门徒远危
音释¶ 第 431b 页
处安由怜悯心现𤼵种种身语粗恶遂于此时𤼵生杂染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
业者谓于方便无间道中诸无漏业以方便无间道是彼诸业断对治故非黑者离
烦恼垢故白者一向清净故无异熟者生死相违故能尽诸业者由无漏业力永拔
黑等三有漏业与异熟习气故释曰在文易了但云非黑者非烦恼垢此拣前黑黑
业一向清净者拣前有漏善业为烦恼所𤼵言由无漏业力求拔者即由加行无间
二无漏智同时思业从智慧说故言永拔所拔即三有漏业习气也馀义与上所引
俱舍一而无二故疏总指)七如田无量者因缘差别谓
识种为因业田为缘随田高下等殊令种
亦多差别故论经云业田无量相(因缘差别者彰
业能为缘容因种故随田高下者上句单约喻下句双含法喻又云令种差别者且
约喻明如谷子随田肥瘦非令种谷而生豆芽若约江南为橘江北为枳则亦少有
变种之义然亦流类非全差别也若约法说识种无异由业善恶识招苦乐即令种
异也)八凡圣差别者即已集未集差别出世
未集世已集故(出世等者约凡未能集圣法故以释经文凡圣差别
故)九十二句定不定差别前句明三种时
音释¶ 第 432a 页
报定不定谓现作现得报名现受现作次
来生获报名生受现作第三生去方得报
名后受于此三中各有定不定谓前二时
定报通定不定后一时报俱通定不定(谓现
作下疏释经文三受之义疏文巳具然经部师云顺现受业其力最胜必受生报后
报若顺生受其力稍劣必受后受不受现受顺后受业其力最劣不受现生唯受后
受随初熟位名顺现等也释曰义似有馀或有各造一生之业人天并造先受人报
后受于天岂要令其重受人耶然其三受略说有三因一由于因如于佛僧慈定灭
定及无诤定见修道中作供养者得现乐报于父母王等作损恼业得现苦报二由
业体如不动业得乐生报五无间业得苦生报三由行愿多福之人罪得生报现世
轻受疾得菩提故多罪之人都无现报以造重恶趣生报故诸相好业皆得后报不
可一生即成佛故又诸轮王多受后报劫减修因劫增受果故谓前二下二释然即
俱舍颂云此有定不定定三顺现等或说业有五馀师说四句释曰初句标次句别
释现生后三即三定业加于不定即有四业或说业有五者或有欲令不定受业复
有二种于异熟及时有定不定开为二种一异熟定时不定谓果必定受于三世时
音释¶ 第 432b 页
即不定也二异熟与时二俱不定谓果与时俱不定受但有果定时不定无有时定
果不定者但于时定于果必定以时离果无别性故虽开合有异其理无别也馀师
说四句者谓譬喻师说业分八种故为四句彼许时定于果不定于不定中时复分
三兼前五业故成八种第一句者于时分定异熟不定谓顺现等三业三世时定于
果不定若现在世其果即受现若不受永更不受于时必定于果不定顺现既然生
后亦尔此分三种谓一顺现定果不定二顺生定果不定三顺后定果不定第二句
业于异熟定时不定此但为一谓果定时不定第三句有业于二俱定谓顺现等定
得异熟此有三种一顺现时果俱定二顺生时果俱定三顺后时果俱定第四句者
有业于二俱不定谓不定业非定得异熟此但为一谓果不定时不定也释曰上俱
舍三师后后渐开疏中总摄而言小异言此三俱有定不定为已总摄三师而正收
初师即俱舍云此有定不定三顺现等兼不定为四谓前二下别示其相虽通第三
师四句而有通局前二时定者以现若受名现报业现若不受非现报业生报亦然
要次生受方名生报故说前二时则定也报通定不定者有造现报之业应合现受
更遇胜缘排而不受此报不定生报亦尔无有移此更别时故无时不定也后一俱
通定不定者即第四句时报俱不定及第三句时报俱定并第二句报定时不定谓
音释¶ 第 433a 页
顺后受不定业有业定受而不定一生二生多生故是报定时不定有不定业于第
三生应合受之遇缘业坏是为时定报不定也或复有业未定生数而受果报忽遇
缘坏故俱不定然俱舍中报定时不定义通三报今何就于顺后受耶答俱舍以业
就时谓有业定受而或现或生或后今明以时取业要现受报方名现业现若受者
即现定业现若不受即非现业故无时不定也若是生受即是生业不受则非生报
之业故无生报时不定也各取一义亦不相违问现见有业合受现报而以力排便
受生报或合生报由异因缘便受后报如末利夫人专精施戒合受生报生兜率天
临终小嗔先生蝎中七日之后转报生天问据此二业皆有报定而时不定何得言
无答现报缘排而受生者即是生报不名现报时不定也生报亦然思之可解对前
三师疏意便当第四师也业力甚深不妨广解或当更有馀经论明)第十句
明乘非乘定不定乘即三乘唯修自乘业
名定乍修此乘复修彼乘名为不定非乘
谓世间无运出义故定者难度不定易度
故(定者下此约非乘及与二乘各于自分已定大乘若定更不须度是故不言定
者易度)结中亦言八万四千者惑因既尔所
音释¶ 第 433b 页
起之业亦然根等诸门皆成八万翻此即
显波罗蜜门三昧门等(根等诸门者由惑有业惑有阶降业
亦如之惑依根有胜劣性有差异解有浅深欲有轻重各成八万言翻此即显等者
下明能治一一惑等皆到彼岸穷理尽性即是八万四千度门若于惑等寂妄不动
即是八万四千三昧若于惑等一一无羁即八万四千解脱)。】

「又知诸根软中胜相先际后际差别无差别
相上中下相烦恼俱生不相离相乘非乘定
不定相淳熟调柔相随根网轻转坏相增上
能无坏相退不退差别相远随共生不同相
略说乃至八万四千皆如实知。」

【第四释根中二先别后结别中十相为九
差别五六合故(第四根稠林根义已见于第九回向别中十相者总
科也束九为三初六随法义分别次二就人分别以论云声闻菩萨故后一约行以
辨其根初中又三初三净根第四染根后二通染净)一说器差别谓
说法所授之器信等五根有下中上故亦
音释¶ 第 434a 页
是钝中利谓于教理受有迟速及多少故
(受有迟速者钝者迟少利者速多中者水堆之间浅深亦尔)二根转差
别过未为先后际现在已定两望论差谓
前上中下根于三际中互望转变若后转
为中上前根则下后转为下前根则增是
差别义不转则平是无差别故论云前后
根前根下增平故。

三三性差别谓约菩萨等三乘根性相形
为上中下故不同第一通于三乘(三乘根性者小
乘为下缘觉为中大乘为上亦犹羊鹿牛形之大小也)四烦恼染差
别谓喜乐等五受根随贪等烦恼得增上
故(谓喜乐者喜乐生于贪忧苦生于嗔舍根生于痴后于此类烦恼而有胜用故
名烦恼染根)五六二相明定不定差别初句乘
非乘皆约熟不熟明大乘中熟者定不熟
者不定小乘中熟者不定可转向大乘故
音释¶ 第 434b 页
不熟者定各随自乘而解脱故若世间非
乘熟者不定可化入道故不熟者报已定
故且暂舍之即离世间中待时方化清净
舍也后句淳熟调柔一向是定(大乘中者前章约业
明定不定今此约根居然自别又前定不定明难易度今此约熟明定不定耳即离
世间者彼有十种清净舍然有二类待时今皆当之一以第四云于法器众生待时
而化于无法器亦不生嫌清净舍释曰今但用法器待时二第九舍云或有众生根
已成熟𤼵生惠念而未能知最上之法待时而化清净舍今全用之是以疏云且暂
舍之)六随根网轻转坏者顺行差别此知眼
等根顺行境界得增上故于中有三种顺
行一依身顺行谓六入展转迭共相缚如
网鱼鸟不得解脱故云根网此行内境二
生灭顺行谓体是有为生住不久故云轻
易可异灭故云转坏三观行取相顺行此
行外境即论经云取相今文阙此或根网
音释¶ 第 435a 页
中收(一依身者此论语倒云身依顺行今疏正用谓六入者如意识遍缘于六
根中根法随识亦行六中眼见自身耳闻自声声身并在内根所摄由根随识缘于
眼根令根被缚不得解脱馀例可知故云展转二生灭顺行此言是倒若正应云顺
行生灭根与心王相随染污故顺生灭易可具灭者以生住释轻以异释转以灭释
坏三观行顺行者以觉观心行六尘故或根网中收者六根取于六尘根网尘也六
尘引于六根尘网根也故其根网摄论取相)七声闻净差别望
凡夫二乘行增上故以二乘根由灭障能
成故烦恼无能坏(七声闻净下下二约人今初声闻言望凡夫二
乘行增上故者然论下重释云声闻净者行增上灭障能成故今疏取论释经此上
释增上谓二乘净根对望凡夫不求涅槃今能求故故于出世得增上也从以二乘
根下释无能坏兼释论中灭障能成)八菩萨净差别此通三
种退不退也(八菩萨净者即大乘根三不退大者即位正念也)
远随等者示一切根摄差别谓三无漏根
总摄诸根三者一始行即未知当知根二
方便即已知根正在修道故名方便三报
音释¶ 第 435b 页
熟者即具知根谓前信等共三无漏根生
而随优劣三位不同自始至末故名远随
此之三根于修无学涅槃得增上故(九远随下
此一约行即经远随共生不同相论经云深入共生种种差别相种种即不同深入
即远随言示一切根摄下是论释经论重释云一切根摄差别者始行方便报熟根
异故从谓三无漏下疏释论文初修为始正行善巧为方便究竟名报熟配三无漏
义见上文谓前信等下以论会经释不同远随之言其信等共三无漏根释共生义
根与法行相应起故而随已下释不同义自始至末下释远随义此之三根下释成
根义以胜用光显增上名根)此上九中初二约信等三
五七八并约三乘通于诸根四约五受六
约眼等九约三无漏根二十二根已明十
九男女命根不足可辨馀如俱舍根品粗
说即然细分无量故结云乃至八万四千
(此上九下总以义收并如回向品)。】

「又知诸解软中上诸性软中上乐欲软中上
音释¶ 第 436a 页
皆略说乃至八万四千。」

【第五例三稠林谓解性欲此三与根性相
顺入举一可反三隅故皆略例(第五例三下然解性
欲三略如十力章广如𤼵心功德品言性相顺入者依根生解依解成性依性起欲
皆悉相似名为相顺义理相参名为顺入以此例根更不广说)。】

「又知诸随眠种种相所谓与深心共生相与
心共生相心相应不相应差别相久远随行
相无始不拔相与一切禅定解脱三昧三摩
钵底神通相违相三界相续受生系缚相令
无边心相续现起相开诸处门相坚实难治
相地处成就不成就相唯以圣道拔出相。」

【第六释随眠先总后别总中晋及论经皆
名为使论云随顺逐缚义故如世公使随
逐众生得便系缚即是随眠眠伏藏识随
逐缠绕故此唯约种不同小宗(第六释随眠此唯约
音释¶ 第 436b 页
种者案瑜伽第二云于诸法自体中所有种子若烦恼品所摄亦名粗重亦名随眠
若异熟品所摄及馀无记品所摄唯名粗重不名随眠若信等善根所摄种子不名
粗重亦非随眠何以故由此法生时所依自体唯有堪能非不堪能故)别有
十二句论摄为二前六明何处随逐后六
明以何随逐(前六明等者论中且据随逐以明若约系缚亦应云何处
系缚以何系缚若顺随眠亦应言何处随眠以何随眠故下释中久安眠处等)今
初为五一合初二句约心明处初句于报
心随逐正显眠伏藏识即久安眠处而言
深者无始来有微细难知故下句于非报
心随逐即转识分别事识不离现事而生
故但云心即暂回转处(今初为五者一约心明处二就界明
处三就位明处四就时明处五约行明处今初言报心者异熟赖耶总报体故微细
等义频见上文不离现事者故唯识等记前七识为异熟生非是报体酬昔心种不
得名报而七识皆依第八托缘现起名不离现事种随现起或有或无名暂回转处
如人假寐不必本房)二相应不相应者约三界明处
音释¶ 第 437a 页
唯与当界心相应不与异界心相应故故
论云欲色无色或上中下差别无色惑微
所以名下等虽则随眠性皆成就随其现
惑亦有不相应义(二相应不相应中初取论意立名唯与下疏释
相应等相故论云下引證约界言之从无色惑微下疏释论文下中上言等取色界
惑中欲界惑上此约惑体远公云欲界为下等约界胜劣虽则随眠下通妨谓有问
言随在一界皆成三界所有随眠如生上界下界惑种亦皆成就如何云有相应及
与不相应耶故今答云就其现惑说种相应非生上界失下界种等然今案经但有
相应不相应言故为此释若准论经云相应不相应不离相则现惑有相应不相应
而随眠常不离也)三久远随行相者约地明处论
云随顺乃至有顶故然有顶之言通有二
义一至金刚之顶二至三有之顶今取通
大小义直云有顶论经但云远入今云久
远亦无始来上至九地顶故(一至金刚之顶者谓金刚
喻定之前犹有无有无生死之有故名有顶以俱生惑种此时方断故以上烦恼林
音释¶ 第 437b 页
中云下至金刚自约种说虽有二义疏意扶此故上科云三约位明处今取通下贪
经不言金刚者欲通大小故下偈既云金刚道灭方毕竟即前义为正也九地之言
亦通二义对上三有之顶即三界九地之九谓欲界四禅四空应为九耳若顺前义
即善慧地第十当其断尽位故)四无始不拔相此约时明
处处既无边时亦无始唯智能怖随眠怨
贼既未曾有闻思修智故不能拔出(四约时易
了唯智能怖下此即论意以论经云无始来不恐怖相故论为此释论云无边世界
唯智能怖畏如怨贼未曾有闻思修慧是故不灭疏取论意会释今经)五与
一切禅定等者此约行明处由随眠随逐
令世间禅定等不能灭爱见等心不能随
顺正修行故名为相违故下偈云禅定境
排仍退转也(不能随顺者论经神通下有正修行言故馀可知)
三界下明以何随逐即显随逐之相由此
相故名为随眠此有六种一于上三有不
断随逐所以三有不断相似相续者由有
音释¶ 第 438a 页
此使作系缚故如世眠者不能起床(后二界下
明以何随逐中除第四句彰随眠体虚馀五亦就前处以明随逐而文不次一即随
前第二约界明处以明随逐不断即是随逐之相)二远时随趣即
于上无始时令心相续现起无边如世眠
者梦心相续(二即于前第四约时明处以辨随逐即经令无边心相续
现起相而论经云无始来相续集相疏中双会无始无边然其相续即随逐相)三
开诸处门者一身生随逐谓于前一身之
上报非报心明随逐也如世眠者梦中见
闻于中二义一令眼等诸根门集生六种
识时使与同生故云开门此明外逐方便
心二论云及阿赖耶熏故此明内熏报心
论经门字下更有集字即阿赖耶集起之
心然是诸处通依故今经义含耳(三开诸处门即
于第一约心明处以辨随逐集生六识即随逐相馀如疏文但言今经义含者诸处
之中意处摄赖耶故)四坚实难治即不实随逐谓修
音释¶ 第 438b 页
禅等时不得真实对治故不实坚实如世
重眠不得重触大声无由起故(四坚实下彰随眠体
虚不就前处言不实坚实者经云坚实难治论云不实随逐不实即是随眠随逐至
禅定等故是坚实即不实难治是随逐相)五地处等者微细随
逐此于上有顶处九地中六入处烦恼身
随逐故然九地有二义一约三界九地虽
并成就细故不知成处多少名不成就如
世眠者梦中谓觉二以善慧为九地十地
犹有故名微细不成就者此地中分有断
除故故下偈云金刚道灭方毕竟故(五地处者
五即就前第三约位明处以辨随逐言九地中六入处者以论经云地入随顺不随
顺相论释云九地中六入处烦恼身随逐故释曰身即体也然九地下是疏释论对
二有顶存二九地二约善慧九地中就所知障种十地犹有等觉二愚从入地来地
地双断故于九地已断十八故云此地分有断除次引金刚方毕竟双證上二金刚
方毕明十地犹有既言方毕明九巳有除又约烦恼障种金刚顿断亦成于经地地
音释¶ 第 439a 页
之中皆有成就义)六离苦随逐谓唯无分别智出
世间圣道方能拔出如眠得触(六离苦随逐者此就
前第五约行明处辨随逐义唯以出世圣道方能离者则反显世间之道诸定等不
能离也故论云馀行不能离故此以不能离即随逐相前第五中以有成就为随逐
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八之五

** 音释

淳熟
(淳音纯熟殊六切)

(居宜切寄也)

(许竭切毒虫也)
兜率

(梵语也此云知足兜当侯切)
音释¶ 第 439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八之六 法九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又知受生种种相所谓随业受生相六趣差
别相有色无色差别相有想无想差别相业
为田爱水润无明暗覆识为种子生后有芽
相名色俱生不相离相痴爱希求续有相欲
受欲生无始乐著相妄谓出三界贪求相。」

【第七释受生稠林中十句先总后别论通
为八一身种种谓形类多故二业因种种
(第七受生稠林论通为八者八中前七对因显果后一约对后苦彰能生集就前七
中摄为三对谓初二次三后二其三对中皆初当相论生后对因说生就初对中一
身种种当相论生二业因种种对因辨生由业不同故生成种种)三住处
种种四四五二句色想上下种种五同外
色因种种谓田等取外同喻故(第二对三句中前二
音释¶ 第 440a 页
句当相论生三住处种种非唯六趣一趣之中无量处故四四五二句色想上下种
种者今经二句为论中一句经云有色无色差别相有想无想差别相二界有色无
色界为无色无想天为无想馀皆有想而言上下者以无色为上有色为下无想为
上有想为下应更有非想非非想亦无想收而论但云色想上下故远公问云无色
云何得为色中上下释云彼无粗色有细色故又问无想云何得为想中上下答义
同前意云彼无粗想有细想故馀如初地中辨五同外色种种即对问无生以举过
业之因显有芽故广如大地)六自体种种名色与识俱
生相依不离是报自体故七本顺生因种
种谓痴爱为本顺生求有令有续故(第三对中
六自体种种即当相论生亦如六地然有体唯名有体唯色有体具二故云种种七
本顺生下即对问无生此上论文谓痴爱下疏顺论释若远公云论文语倒若正应
云顺本生因谓现在之生本因痴爱依今生上还起痴爱故云顺本亦不违理)八
末后二句集苦谛种种谓三求不同皆是
集因但集苦果故云种种上句显欲有二
求欲受即欲求贪爱共取追求不已故欲
音释¶ 第 440b 页
生即有求爱生三有自得胜身复摄眷属
故言无始乐著者显上一求之过下句即
邪梵行求由心取著故不知三界轮回贪
求三界小大无量之相妄谓涅槃谓或拍
腹为道或计无想非想为涅槃故(八末后下约对
后果彰其生集故名集苦谛种种谓三求下疏取论意以为解释论中先总释论名
后上句下别消经文先释上句二求言欲受者受即乐受欲生五欲增取追求招于
当苦言欲生者体即是想取三界胜相而欲生故下句即邪梵行求中初总明此言
轮回即论往来上下次贪求三界下别说小即欲界大即色界无量即空识二无色
并如八地妄谓涅槃总相而说或谓拍腹即檀提婆罗门拍腹唱言我身即道是计
欲界为道无想即计色界为道非想即计无色界为道则上二无色亦在其中二界
偏举此二天者外道多计为涅槃故然论经云贪著三界想出想故而论以无想天
释经想字意云彼有细想外道妄计以为无想有想谓无云想出想成实论中亦谓
无想天但无粗想而有细想故论结云外道妄计谓出有轮故知三求但增集因展
转招苦)。】
音释¶ 第 441a 页

「又知习气种种相所谓行不行差别相随趣
熏习相随众生行熏习相随业烦恼熏习相
善不善无记熏习相随入后有熏习相次第
熏习相不断烦恼远行不舍熏习相实非实
熏习相见闻亲近声闻独觉菩萨如来熏习
相。」

【第八释习气中亦先总后别总云习气既
通二义不可局于罗汉馀习虽标习气别
中皆言熏习(第八习气林总有四义初标章中即馀习熏习而为二义
标章通故虽标习气下二引文證成熏习之义故唯识第二云内种必由熏习生长
亲能生果是因缘故外种熏习或有或无为增上缘所办成果必以内种为彼因缘
是共相种所生果故)熏谓熏灼如外香气习谓习学
唯约有情习必能熏以成气分故云习气
即赖耶识以为所熏以恒住一类是无记
性可受熏故前七转识以为能熏由有生
音释¶ 第 441b 页
灭势力增盛有增减故能所共相和合故
名熏习此如摄论及唯识第二若依起信
真如亦能内熏佛善友等以为外熏内外
和合以成气分前中虽闻教等亦因识能
领受故判识为能熏今并通此文中既有
因熏与果等定知熏习种成为气分义(熏谓
熏灼下第三正释于中有二先释名即唯识文即赖耶下释熏习义于中有三一法
相宗亦唯识文问明已广今疏文具更略示之论云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
故名熏习何等为所熏四义释曰疏云即赖耶识以为所熏者出所熏体唯有赖耶
具四义故得名所熏以恒住一类下即出四义此上一句即第一义论云一坚住性
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此遮转识及声风等性不坚住故非所熏
二是无记性者即第二义论云二无记性若法平等无所违逆能容习气乃是所熏
此遮善染势力强盛无所容纳故非所熏由此如来第八净识唯带旧种非新受熏
此极善故三可受熏故者即第三义论云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受习气
乃是所熏此拣心所及无为法依他坚密故非所熏心所不自在无为性坚密四能
音释¶ 第 442a 页
所共相和合者论云四与能熏共和合性若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所熏
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所熏此义疏家在于能熏第四合举前七转识
者即出能熏体由有生灭下即出四义论云何等名为能熏四义一有生灭若法非
常能有作用生长习气乃是能熏此遮无为前后不变无生长用故非能熏二势力
增盛者即第二义论云二有胜用若有生灭势力增盛能引习气乃是能熏此遮异
熟心心所等势力粗劣故非能熏彼疏释云言胜用者谓前十识可是能熏拣前六
识异熟生者及第八心王心所虽是能缘而不强盛不名为胜故非能熏三有增减
故者即第三义论云三有增减若有胜用可增可减摄根习气乃是能熏此遮佛果
圆满善法无增无减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圆满前后佛果应有胜劣能所二法
者即合辨第四能熏论云四与新熏和合而转若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
能熏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能熏自他不得互熏前后不得互熏论云
唯七转识及彼心所有此胜用而增减者具此四义可是能熏释曰所以能所第四
合者有二义故一以二种第四但能所异言全同故二用此文别为总结故论结云
如是能熏与所熏识俱生俱灭熏习义成令所熏中种子生长如熏苣胜容名熏习
若依起信下第二法性宗中熏习之义并如问明前中虽闻等第三拣滥通妨亦唯
音释¶ 第 442b 页
识意故云前中亦为拣于起信等中善友闻法为外熏故今并通此者四通结上文
性相一宗熏习之义及馀习义经文皆具)别中十种差别一与
果现在非现在差别谓过去善恶业因与
今现果同起名行不同起名不行如人行
施今得人身亦常好施等此即因习(别中乃有
下别释疏文有二先当句释后总结束结束中略今若具说前七约时明习次一约
道后二约人前中又三初二对过说习次三现在望现说习后三以现望后说习疏
文皆具今初初句即因习也)二随趣熏者道熏差别如
从天来今犹鲜净广明道习如大威灯光
仙人所问经此即果习上二皆是对过说
今(二即果习如大威灯光仙人者彼云问疑经此仙为首广有问答末后诸仙同
问此义云众生业持犹如流星各各别异云何得成真实聚集下取意引佛言无时
方处而持得聚集过一乘巳若菩萨地中方得聚集无馀涅槃中方得聚集如百川
归海又云我虽说烦恼平等中得聚集亦非聚集如风吹虫聚在一处风息还散众
生亦尔业风吹聚地狱饿鬼等处业尽还散又问意云先同在六道后人中相遇云
音释¶ 第 443a 页
何得知先来聚集佛言大仙人所有众生若相见时心不欢喜生嗔结恨或时头痛
或时失禁大小便利当知是辈巳于先世地狱之中曾聚集相又问若先世曾在畜
生中百千万身一处者云何可知佛言彼生人中各相见时结成嗔怨常见其便我
当何时觅得其便即畜生中曾聚集相若饿鬼中来常乐臭秽复多贪食设欲与他
心不去离生恼贪著或复见彼富贵势力心生嫉妒复常欲得彼人财物若有先世
同在人中曾共一处者于现世中若相见时更生欲心若有先世共在天中若相见
时各以眼道远相摄取共相眷属仙人闻此称赞如来是一切智)三随众
生行者亲近众生熏差别此是缘习故宜
远恶近善慎所习也所以昔王不立厩于
寺而立之于屠(三随众生行者此下三句现望现在以说习气所以
昔王下即智论文谓此王有象可以敌国每有怨敌庄严器仗无不尅胜后敌国皆
惧久而无敌遂于寺中立厩养之久闻僧众礼念熏心驯善成性后有邻国兵众相
侵严象敌之都不肯战其王忧愁虑其国败智臣白王此象久处精舍见闻善事与
之化矣可处屠坊令常见杀后未经久恶心还起畜生尚尔况复于人近善不善近
恶不恶)四随业等者功业烦恼熏差别功业
音释¶ 第 443b 页
者释经业字谓是起作事业拣非业因如
锻金之子宜教数息等烦恼习者如人喜
眠眠则滋多等(四随业下四五二句约因说习第四约于作业之因
第五约于善恶之因如锻金之子等明法品巳引庄严经论说舍利弗错教弟子一
白骨观一数息观经历多年各不得定以是因缘即生邪见言无涅槃无漏之法一
其有者我应得之何以故我能善持所受戒故我于尔时见是比丘生邪见心即唤
舍利弗而呵责之汝不善教云何乃为是二弟子颠倒说法汝二弟子其性各异一
是浣衣一是金师金师之子应教数息观浣衣之子应教白骨观以汝错教令是二
人生于恶心我于尔时为是二人如应说法二人闻己得罗汉果是故我为一切众
生真善知识非舍利弗及目连也释曰以此文證明是工业之习非业因也业即下
善恶是耳如人喜眠者即涅槃十九大臣皆为阇王说此偈曰若常愁苦愁遂增长
如人喜眠眠则滋多贪淫嗜酒亦复如是)五善不善等者善业
等熏差别此业即是业因以是善等三性
望来果称业故如久行施者施心转浓等
上三唯约现世以明习气。
音释¶ 第 444a 页

六随入后有者中阴熏差别中有即是本
有后故如梵行人至中有内亦无染欲(中有
者以经文随入后有论判为中阴熏故故俱舍云本有谓死前居生刹那后则本有
即是今身未至当有于二中间说为中有俱舍云生死二有中五蕴名中有故)七
次第者与果次第熏差别谓修善恶业于
后有位诸趣之中受果次第习亦与果次
第无差上二约现望后以说熏习(七次第等者此
言后有即当本有也远公释次第云中有能与生阴之果为方便故名为次第疏意
云如在因中先多作善后则兼恶后与果时初即多乐后便有苦先苦后乐义亦准
之则受果时如因次第上二约现者第六现望中阴第七现望当有)八不断
等者离世间禅因熏差别谓诸无漏定名
离世间禅修学无漏即是彼因由未断烦
恼虽修无漏亦为烦恼牵烦恼随至无漏
名为远行行亦入义(八不断下此一约道明熏习无漏圣道亦
有熏故)九实非实者同法异外道行解脱熏
音释¶ 第 444b 页
差别同法释实即三乘同佛法故异外道
释非实在佛法外故名为异行者上二之
因解脱者上二之果各有熏习好习本法
故曾修小乘今虽学大先发小习馀可准
知此即邪正双明约修證说亦含三乘馀
习之相(九实非实下后二约人亦含三乘者智论第三云譬如香在器中其
香虽去习气故在如人被缚初得脱时身犹不便如毕陵伽骂恒河女亦第二论舍
利弗嗔亦当第二谓身子为上座罗睺罗瘦佛问其故彼说偈云若人食油则得力
若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滓者无气力大德世尊自当知佛问谁为上座答和上舍利
弗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令日中炙后复令止不肯归巳炙不合止佛还引昔为蛇
伤王咒师设火坑令其嗽毒若不嗽者当入火坑彼自思惟我巳能吐云何更嗽遂
投身入火故其嗔习至今不巳其大迦叶舞即智论四十七馀如第二疏钞)十
乘熏差别唯就于正约其见闻故法华安
乐行令不亲近二乘恐习成种故(法华安乐行者
经云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
音释¶ 第 445a 页
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即不令近也恐习成种即是疏释)上来十种前
七约时三世三有互望明习通于善恶八
明恶随于善后二约人种种习气皆能了
之令成如来无习气之习气智故。】

「又知众生正定邪定不定相所谓正见正定
相邪见邪定相二俱不定相五逆邪定相五
根正定相二俱不定相八邪邪定相正性正
定相更不作二俱离不定相深著邪法邪定
相习行圣道正定相二俱舍不定相。」

【第九释三聚稠林亦先总后别论通为五
总即第一有涅槃法无涅槃法三乘中一
向定差别无即邪定有即正定各于自乘
定故离此不定论略不释此就种性约位
以明外三无涅槃三乘圣人定有内凡不
定又约一期久远非究竟无(第九三聚林论通为五者
音释¶ 第 445b 页
一约生死涅槃之果以分次二偏就生死之因后二偏就涅槃之因又约一期下拣
法相宗无性之义)二善行恶行因差别此约解惑
以分三聚谓正见是善行因邪见恶行因
二见定起二行名之为定言二俱不定者
无正慧决择又不拨无因果率之则可清
升任之则便鄙替故曰不定下不定仿此
可知故论皆不释(此约解惑者解为善因惑为恶因正见即三善
根中无痴定起善业无贪无嗔不定起善则为不定涅槃经说邪见一种定起恶业
故为邪定三则轻微善恶以为不定前三善根者四善根中唯世第一定入离生故
三不定)三恶道善道因差别此约行业以辨
四外道声闻因差别此约位以分翻彼八
正名曰八邪外道邪位定正性离生圣人
位定已入见道故前三善根则名不定五
菩萨差别此约修大乘者得失以分著邪
是失所谓六蔽圣道为得即六度等。】
音释¶ 第 446a 页

「佛子菩萨随顺如是智慧名住善慧地。」

【第三总结安住文属八行论意总结前三
故云前三种事成就方能安住此地(总结前三
者即一法师方便成就二智成就三入行成就)。】

「住此地已了知众生诸行差别教化调伏令
得解脱。」

【大文第四住此地已下明说成就亦摄善
法行辩才饶益多同彼故文中二先牒前
总显谓了心行方善说故(大文第四先牒前者住此地巳
名为牒前了知已下即是总显先了心行后教化调伏令得解脱即是善说)。】

「佛子此菩萨善能演说声闻乘法独觉乘法
菩萨乘法如来地法。」

【后佛子下广显说成有三成就一智成就
谓知法知器知化仪故二口业成就能起
说故三法师自在成就得陀罗尼等成彼
音释¶ 第 446b 页
德故各有佛子以为拣别今初分二先明
随所知之法二一切下随所依之器此二
何异前文智成入成前二各别而知今此
总收以法逗器今初所知法即三乘一乘
解脱差别各含教證教道以将化生令器
熟故證道以将度生令得解脱体正度故
(此二何异下问答料拣先问后前二下答谓若前二别知智成如别知本草别明入
成如别知脉经今此依脉知病授本草药教道以将化生者文无教證故各含之其
教證言在前总中教化调伏即是教道令得解脱即是證道此三乘中皆具此二以
论经前文总中但云此菩萨住善慧地已如实知众生如是诸行差别之相随其解
脱而与因缘无有教化调伏之言及至此经所知法中论经却云是菩萨如实知化
众生法如实知度众生法说声闻乘法说辟支佛乘法说菩萨乘法如实知如来地
法论释云何者随所知说解脱器得熟故(即證道也)解脱体正度故(即證道也)疏依论经有教
證义仍取前文教化等言故云含有)。】

「一切行处智随行故能随众生根性欲解所
音释¶ 第 447a 页
行有异诸趣差别亦随受生烦恼眠缚诸业
习气而为说法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于其
乘而得解脱。」

【二随所依中文有三节初总明次能随下
别显后令生下结益论主通收为七种器
一说所说法对器自释云随应度者授对
治法故即总中二句下句是说所说法上
句即所对之器(论主通[(冰-水+〡)*ㄆ]者谓[(冰-水+〡)*ㄆ]上总明为第一器[(冰-水+〡)*ㄆ]下总结为第
七器一说所说法对器中先举论即总中下指经)别中初能随及
后而为说法即上说所说法中间根等诸
林即是所对之器于中准论经众生下有
心字即是心稠林通为五种器初众生心
根性欲解明所说法器成谓十一林之中
此五正显已成信等法器可随根欲等说
故别显之(别中等者别但开总故先配总中二句以初后六字配经中智
音释¶ 第 447b 页
随行句以中间诸林配一切行处而疏但配属论以前将论属经意故初众生下牒
经经无心字论中文有及下喻中复要此心故依论义加然论经具云菩萨如是知
巳如实为众生说法令得解脱随心差别随使差别随根差别随信差别随境界差
别随种种行习气随顺一切境界智随顺性行稠林随生烦恼业习气转随聚差别
随乘信解令得解脱而为说法释曰论依上经分成七器初有总心今经略无心后
有使今经为眠缚在于向后今经云性在于第二论云性行文在于后故今疏中但
顺经文会取论意以配属耳此五正显者然心一种但是总依未成器故论经中则
有心字释义不牒但云随根随信而为说法故疏但云已成信等法器不言于心以
是总依故言有五)二所行有异含其二义一约能
行之行名种种异行器即上根等能行二
所行之境即上根等所行名譬喻器总喻
上五故如世稼穑具五因缘彼所种物成
就堪用一有心物二有根益其生内三有
可生性四含润欲发五决定可生喻上心
等故云譬喻(一约能行者然论经中具于二句论别将属于二器一云
音释¶ 第 448a 页
随譬喻器如经随境界差别种种行习气故二云随种种异行器如经随顺一切境
界智故今经既阙二句但有所行有异即论前句中种种行习气故疏取意开成二
器以顺论文言种种异行者如根有于能行信进念定慧等言所行之境者即所信
佛法僧等乃至所知如根既尔性解欲等亦然能胜解者即持心印所胜解者即所
印境谓所解真理等能行即有根性等殊名种种行所行境中随于一境即须有五
故为譬喻如种一谷即具五义谓修一定一定如谷一须作意如有心物以物心断
种不生故二有定根三习成性如一茎谷虽有心根今巳枯椊即无生性四现起乐
欲五胜解印持不可引转名决定可生故疏结云喻上心等)四诸聚差
别者即定不定根转器亦通上根等(即定不定
者定通邪正二俱不定即是转言通上根等者根性欲解皆悉有于定不定义)五
亦随下随辞辩器以彼生烦恼业熏难舍
要作同行巧辩方能化故(以彼生烦恼者即三杂染生即
是苦烦恼摄眠缚眠缚即是随眠是论之使而论乃在第一心下故此不言然其类
例不合在前多是译人见其性义谓是随眠故类前后名之为使以性同种性似种
子故而论前文阙性字义必译人失论经意故今疏文直案今经论意释义甚符顺
音释¶ 第 448b 页
疏)三结成益即随乘因能乘出器以上诸
义不出自乘解脱故(三结成益下即第七器言以上诸义不出
自乘者上六器义不出三乘)。】

「佛子菩萨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师具法师行
善能守护如来法藏。」

【第二佛子菩萨住此下口业成就曲分为
二先总明具说之德二以无量下正明口
业成就今初亦是智成就以具法师行即
是智故而言说者护如来法藏通于说故
斯则内持于智外口说故何名具法师行
深妙义中具二十种功德故一知时二正
意三顿四相续五渐六次七句义渐次八
示九喜十劝十一具德十二不毁十三不
乱十四如法十五随众十六慈心十七安
隐心十八怜悯心十九不著名利二十不
音释¶ 第 449a 页
自赞毁他广释如论(今初亦是下义有两兼故云亦是而智先
巳说此中之智为成口业故论但云口业成就何名具下先引本论但举论列名广
释如论者以文多稍易非正释经故略指耳今具出之论二十德分之为二前十五
种是随顺说外顺说仪故后之五德是清净说内心无过故前十五中义分为六初
有两句量他所宜二有二句量法所宜三有三义量化所宜此与量他而有别者前
者量他受法之心及法威仪今此量化量物机性四从八示下三义量物所宜五第
十一具德一句亦量自所宜与第二量法异者前量说心及量说事今量说智六从
十二不毁下四义明其说能顺益巳知大旨次当解释初言时者观察物心无留难
时而为说法论云是中时者无八难故如偈说云如王怀忧恼病恚著诸欲崄处无
侍卫谗佞无忠臣如是八难时智臣不应语心王亦如是非时不应说释曰论但两
偈更无解释今当释之前一偈半是喻但半偈合王喻众生于所说法取舍自在故
一如人忧恼言不入心众生忧恼法不入心二病苦喻众生有苦法不入心三恚四
欲可知五崄处喻八难处六无善法为无侍七恶友谗佞八无善友忠臣此八皆为
法之难二正意者论云正威仪住非不正住此义云何自立他坐不应为说法如是
等事如戒经中广说何以故诸佛菩萨敬重法故以恭敬故令他生尊重心闻法恭
音释¶ 第 449b 页
敬摄心听故释曰上量他所宜竟二有二句量法所宜者即三顿四相续论云顿者
是菩萨正意为一切众生说一切离悭法垢故释曰说一切法是法顿也离悭法垢
故即心顿也生多法广事虽难尽但舍悭垢即名顿矣论云相续者说无休息舍诸
法中嫉妒意故释曰说无休息者说相续也舍嫉妒意心相续也事难常俱但舍妒
心即名相续第三三句量化所宜者谓五渐六次七句义渐次论云渐者如字句次
第说故释曰此约教明论云次者如字句次第义亦如是说故释曰此依义也论云
句义渐次者说同义法不说不同义法故释曰此依行法次第说亦可于前教及义
中说同义法不说不同义法是义云何如四谛中苦说有作集灭道中亦说有作苦
说无作集灭道中亦说无作如是一切不相间杂故曰同义四有三句量物所宜者
谓八示九喜十劝论云示者示所应示等故释曰如小乘根应示小等等者授所应
授照所应照等论云喜者喜所应喜等量宜开晓令欢喜故论云劝者怯弱众生劝
令勇猛故五一句亦量自者论云具德者现智比知阿含所證具说故释曰现比一
对情意分别教證一对约境分别备此四种能说之德故云具德六有四句明具说
能顺益谓十二不毁至第十五论云不毁者随顺善道说故释曰说能随顺出世之
道论云不乱者不动不杂正入非稠林故释曰此明说能顺理不动者言不太浅太
音释¶ 第 450a 页
浅失理名之为动不杂者说不太深不杂深隐言正入者显前不动言能显理令人
正入非稠林者显前不杂语不深隐不如稠林难见知故论云如法者具说四圣谛
故释曰谓说称于四谛法相能令人知苦断集證灭修道故论云随众者于四众八
部随所应闻而为说法故释曰此明说顺于人故论总结云如是十五种相菩萨随
顺利益他说一切法故后之五种是清净说者谓十六慈心下是论云慈心者于怨
众生起慈心说法故释曰怨多嗔故论云安隐心者于恶行众生中起利益心说法
故释曰恶行必当受大苦故论云怜悯心者于受苦乐放逸众生中起怜悯利乐心
说法故释曰于受苦者悯其现苦于受乐放逸者悯其当苦论云不著名闻利养者
心不希望常行远离故释曰未得不悕巳得能离故论云不自赞毁他者离我慢嫉
妒随烦恼为众生说法故释曰随缘现起名随烦恼以离我慢故不自赞以离嫉妒
故不毁他论结云如是五种相菩萨自心清净故论又总结云具此二十事能作法
师是名住大法师深妙义中)涅槃具七善知名大法师
与此略同慈氏论说具十德者名大法师
摄义具足一善知法义二能广宣说三处
众无畏四无断辩才五巧方便说六法随
音释¶ 第 450b 页
法行七威仪具足八勇猛精进九身心无
倦十成就忍力会之亦同(涅槃具七善知下二引他文此
中有三一引涅槃先虽广引今略列名一知法二知义三知时四知足五知自六知
众七知尊卑慈氏论下二引论二十者一善知法义即摄三事一渐二次三句义渐
次二能广宣说摄二即顿及具德三处众无畏即随众四无断辩才即相续五方便
善巧摄三一知时二示三喜六法随法行摄二一如法二安隐心第七威仪具足即
正意八勇猛精进即摄二义一劝二怜悯九身心无倦摄于三德一不毁二不乱三
慈心十成就忍力即摄二德一不著名闻利养二不自赞毁他故诸经论开合不同
大旨无别会之亦同下会瑜伽同上二文一会七善知谓一善知法义即是初二二
具上二义故能广说三处众无畏即知众四辩才无断即知时五善巧方便即知尊
卑六法随法行即知自七威仪具足亦知尊卑八勇猛精进即是知足九身心无倦
十成就忍力皆由具上七故)。】

「以无量善巧智起四无碍辩用菩萨言辞而
演说法此菩萨常随四无碍智转无暂舍离
何等为四所谓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
音释¶ 第 451a 页
智乐说无碍智。」

【第二正明口业中先略明后此菩萨以法
下广显今初先显名体谓外由菩萨美妙
言辞而演法义名四无碍辩内由智起名
四无碍智次辩体者此智即无漏后得为
体故云善巧即上知法知机智也义无碍
解或通正体(今初先显名体者文有三节一显名体经文是一义含名
体谓经从初至而演说法皆是释名有二名故次辨体者重取善巧智字以为辨体
义无碍下随难别释义名所以知是差别即后得智无心照理即通正体)次此
菩萨下约位显胜以初地分得此地任运
故无暂舍(约位显胜文意可知然此无暂舍离论名不坏论云不坏者不
动故即无暂舍义)后何等下徵列名字智缘法等
无拘碍故法等皆智境界从境分四(后何等下
三徵列名字于中有二先释通名上释名中但释辩智今释无碍)一法者
法体谓法自体有轨持故即二空所摄即
音释¶ 第 451b 页
真之俗境故论云远离二边生法所摄如
色碍相等(一法者下别释四名然唯识云法无碍智缘能诠教法为境义
无碍智即于所诠总持自在于一义中现一切义故词无碍智即于言音展转训释
总持自在于一声中现一切音声故乐说无碍智缘机巧说为境又云辩才自在者
谓辩无碍解善达机宜巧为说法俱舍亦以法缘能诠释云名身者所谓想章字总
说释曰以想释名以章释句以字释文以总释身论云名谓作想解云想者取像或
契约义若取像名想想是心所如说于色能生色想因名生想名为作想若契约义
想即是名谓诸贤圣共为契约立色等名名即是想由此名想显有诠表故名作想
馀义准说今之本论释法无碍不局能诠故云法体如色碍相然论一时列名云是
中四无碍境界者一法体二法境界体三正得与众生四正求与无量门后方牒释
今疏四中文皆三节一牒经举论立名二谓字下是疏释论三故论云下举论牒释
今初法中论牒释内以色从缘集非定断常故离二边辨俗异真云生法所摄即二
执所依之法言如色碍相者正出法体)二义者法境界体谓
于法体上差别境义即上二空所摄真谛
之境故论云即彼远离二边生法所摄中
音释¶ 第 452a 页
如实智境界故然得此真智者由菩萨于
生法二执所摄境中以智安住求彼色等
但是虚妄即俗而真是彼色等之中别义
上即远公之意其犹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亦可不约二谛法约自体义约差别谓十
一色等虚妄分别之相即是别义言如实
智者称事实也(二义中第三段内文曲有四一举论牒释二然得下
远公释论以法为俗以义为真应有问言法义不同何以论文皆有远离二边生法
所摄故释意云随顺观察世谛即入第一义故三上即下疏成远公义四亦可下是
疏别义于中二先正释后言如实下解妨妨云若义亦俗谛何名如实答云约如事
实)三词者正得与众生谓得彼方言与他
说故故论云于彼如实智境中随他所喜
言说正知此释正得随他言说正知而与
故此释与众生。

四乐说者正求与无量门谓乐说乃辞中
音释¶ 第 452b 页
别义七辩剖析名无量门论云于彼随他
所喜言语正知无量种种义语随知而与
(正求与者邪求不与)二广显中理实此四通该一
切且约圆数以列十门各有复次论云后
五是净者谓三乘行果则显前五是三乘
教理通于染净言十者一依自相谓知事
法体各殊故二依同相谓知理法若性若
相各有同理故三行相此约时辩法三世
迁流故上三知义即是所诠四说相此知
教法上四皆约所知五智相此约能知六
无我慢相此约所离明净七小乘大乘相
此约所行上二通辨诸乘行果后三别约
一乘八菩萨地相此约因行后二知果九
如来地相约体十作住持相约用然十中
法义则别后二多同皆词则说于法义乐
音释¶ 第 453a 页
说乃词中别义亦有以词说于法乐说说
义十中皆四无碍即四种相(言十者下二列名略释其
十相名即是论文谓字巳下皆是疏释然十中下三总就十中释无碍义亦多以下
如第七大小乘相中法知一乘义知诸乘词云说一切乘无差别即同一乘乐说云
说一一乘无边法即同说诸乘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八之六

** 音释


(居又切象舍也)

(松伦切顺也)

(胡管切濯垢也)
𠻳
(色角切口噏也)

谗佞
(谗锄咸切伤良曰谗佞乃定切谀謟也)
苣胜
(苣臼许切苣胜胡麻
也)。
锻金
(锻都玩切锻金冶金也)
音释¶ 第 453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八之七 法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此菩萨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义无碍智
知诸法别相辞无碍智无错谬说乐说无碍
智无断尽说。」

【今初自相有四种者一生法自相谓知色
是变碍相等(一生法下次别释然论诸段皆有三节一总列四名二总
举经帖三重更牒释疏文之中以论三段一一别配四无碍义今初自相论总列名
云一生法自相二差别自相三想坚固自相四彼想差别自相一生法自相者论摽
名也谓知色下疏释世法集起故名为生自性门中辨此生法名生自相下三例然)
二义者差别自相谓知色有十一处等上
二约总别以分法义后二同体义分(二义下论
立名谓知下疏释即生法之中差别义也十一处者五根五境及法处所摄色也上
二义下疏结前生后然上诸义论无重释)三想坚固自相想者
音释¶ 第 454a 页
起言所依亦以慧心取彼二种相故一随
自所觉诸法相二随彼彼所化言词所宜
相以所觉法随彼言词为彼生说说无错
谬名为坚固论经云不坏者坏即错也(三想
坚固下是论立名想者下疏释即论重释中意论具牒释第三句经云是中不坏说
者随所觉诸相随彼彼众生说法故今疏中先释想字言亦以慧心取彼二种相故
者总释言慧心取者拣异凡想一随自所觉诸法者即论随所觉诸相二随彼下即
释随彼彼众生说法说无错下以经成论论经下会通二经)四彼想差
别自相想义同上但以次第不息以多异
名坚固彼义令他爱乐名不断尽(四彼想下论立
名也想义下即疏释亦论量释中意论云次第不断说者次第不息无量众多异名
为坚固彼义故疏文可知令他爱乐亦乐说义)此自相一门是总
故论前总中亦依此释诸经论中亦多依
此。】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性义无碍智知
音释¶ 第 454b 页
诸法生灭辞无碍智安立一切法不断说乐
说无碍智随所安立不可坏无边说。」

【第二同相约性与相分于法义(第二同相中论亦二
节谓列名经帖重释一同于前文中初总摽法义)一一切法同相
谓诸法同以无性为自性故(一一切法下二别释四义
此初知法先论立名谓字下疏释论无重释)二有为法同相同
生灭故谓观无常门生灭相得入初句法
无我性故无我智境得成是则生灭是常
义也(二中初论立名同生灭相下是疏释论谓观下即论重释论具云是中无
常门入无我义中第二同相初智境界成疏文有四初释是中无常门二得入下释
入无我义中三故下释第二同相初智境界成四是下疏以义结若准推无常门入
初无性亦是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今以经中法尚无自性即是常也义明生灭是无
常也故以无常生灭是无性常家义用三词四辨准此可知)三一切法
假名同相故云安立所立之法已是假名
更以言诠假名而谈名不断说。
音释¶ 第 455a 页

四假名假名同相谓不坏前假名更能以
异异无边假名说故重言假名。】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现在法差别义无碍智
知过去未来法差别辞无碍智于去来今法
无错谬说乐说无碍智于一一世无边法明
了说。」

【第三行相中约三世以分法义(第三行相论亦三节
疏亦先总分法义)一生行相现法缘生故设知过
未亦名现在以三世皆是当世现在故故
论云过去未来彼彼世间摄受故(一生行相者论
立名现法缘下疏释论名设知下论重牒释疏中有二先取意释论本文云一一世
现在世故论云下明引论释释上一一现在之言)二已生未生行
相设知现在亦名过未以现是过家未未
家过故是则当世而知名法逆见过未能
知现在是则名义为菩萨智境(二已生下知义先举
音释¶ 第 455b 页
论后设知下疏取义释具足论云见过去未来世知现在世彼菩萨智境界成释曰
疏文分二先正取意释二是则下结示上二云何逆见过未知现在耶见过去法谢
未法未生则知现在从未而生必当谢灭)三物假名行相总说
三世之物不谬故。

四说事行相然所说事不出三世总相物
中故云一一世但曲明异异事法故云无
边法明(三四可知)。】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法差别义无碍智知义
差别辞无碍智随其言音说乐说无碍智随
其心乐说。」

【第四说相中约本释以分法义一修多罗
相故但云法二解释相所以名义三随顺
相随类言音故四相似说相谓随心乐闻
何法宜何譬喻说似彼心故(第四说相约本释以分法
义释即法等次随音随心以分词辨别必带总皆合有说前三略无)。】
音释¶ 第 456a 页

「复次法无碍智以法智知差别不异义无碍
智以比智知差别如实辞无碍智以世智差
别说乐说无碍智以第一义智善巧说。」

【第五智相约法类以分法义一现见智二
比智比即类也然所知境即是二谛法比
等智是无碍体从体立称不同前后又法
比等智通于大小四无碍智唯局大乘故
涅槃说唯菩萨有声闻设有少故名无若
就二智所观并通大小约能观智唯局大
乘于大乘中依观所取能取以立法类(第五
智相疏文有五一分法义既以法比分于法义下约说浅深分词乐说比即类也然
所知下二定其境体若例前后法比二智是所知境经文既云以法智知差别不异
即是就能为无碍体二谛为境然法比约情智二谛约事理又法比下三辨二行通
局法比则通无碍则局故涅槃下證无碍智即第十六经梵行品广说四无碍竟云
声闻无四无碍无三种法故一者必须䎡语然后授法二者必须粗语然后授法三
音释¶ 第 456b 页
者不䎡不粗语然后授法故声闻设有者是通妨难即彼经中迦叶菩萨难云若声
闻无者何以如来说舍利弗等有四无碍佛答意云如四河入海此之四河皆有无
量水而言等海者无有是处即少故名无意也次下又云或得一得二得三不得具
四故名为无即其义也从若就下结成通局非唯法比通于大小今无碍智所观亦
通大小但能观无碍局大乘耳即以法无碍智知法知境及能知智名法智知差别
不异也下三例然于大乘下四正明大乘法比之相即是释文于中有二先双摽法
比)一法智观如故云现见谓观差别二谛
同如不异故(一法智下二别释四相论云一现见智疏中有二先释现
见后谓观下释成现见所以即论重释中意然论经云以法无碍智知诸法差别不
坏方便释曰其不坏方便即今经不异论重释云是中法智者知谛差别不异方便
法智差别不坏方便故释曰其知谛差别即释经中知法差别二谛不同名法差别
言不异方便者释不坏方便从法智下重举经帖故取意云差别二谛同如不异同
如即是不异所以)二比智即观前能观如实分别
之智类馀亦尔类何等耶比知如前差别
即如实故(二比智下释义无碍比智二字是论即观下疏释亦即论中重
音释¶ 第 457a 页
释之意彼经云以义无碍智以比智如实知诸法差别释曰此与今文颠倒论重释
云比智者此如实分别馀亦如是比知实谛差别可知释曰以现所知类度诸法故
曰如是疏中取意其观前能观如实分别之智即如实分别从类馀下释论馀亦如
是从类何下徵释比智如实谛差别如故为顺经中云差别如实故如实在下差别
即如实正辨顺上二谛同如了二谛如即如实谛知差别耳细寻易见)三欲
得方便智谓此是相见道依真假说后得
智摄故云世智若欲得第一义假说以为
方便(三欲得下即论谓字下释證第一义名之为得欲趣向證必假俗谛为方
便故论经云以词无碍智以世智正见故知说法论重释中不释此句疏以相见道
释正见)四得智谓虽以世智说而与第一义
相应非颠倒异方名乐说故云善巧可以
證得第一义故(言四得智即论谓字下取论意释论重释云第一义
智方便者非颠倒异乐说应知以论经云乐说无碍智以第一义智正方便说故论
牒之疏中先释论非颠倒次故云下结以经帖后可以證下释论立名)馀如
唯识杂集各第九瑜伽十六说上回向品
音释¶ 第 457b 页
疏已略明(馀如下第五指其本源论则可知回向即第六回向十六智宝
处明彼说三心见道亦有法类一内遣有情假缘智二内遣诸法假缘智三遍遣一
切有情诸法假缘智前二名法智各别缘故后一名类智总合缘故有说十六心见
道自有二义一依如智二依上下谛并如前说然有部则时通处别现智知于三世
之法名为时通比智亦然现智唯知欲界之法比智知于上二界法名为处别若依
经部成实论明则处通时别二智通知三界名为处通法智知于现在比智知于过
未名为时别成实十六无边空处品中问此定能缘何地答此定缘一切地及灭道
问曰有人言诸无色定虽能缘灭但缘比智分灭不缘现智分灭是事云何答曰缘
一切灭以现智缘现自在地灭以比智缘馀灭道亦是能缘一切释曰现智即法智
也若依深密相续解脱经时处俱非定现见见法名为现见智知他方及他世名为
比智又更分别于一切现所知名现智类度解者名为比智故不可时处定也俱舍
即当第二十三大同唯识观上下谛一十六心偈云世第一无间即缘欲界苦生无
漏法忍忍次生法智次缘馀界苦生类忍类智缘集灭道谛各生四亦然如是十六
心名圣谛现观此总有三种谓见缘事别释曰从世第一无间即缘欲界苦圣谛境
生无漏法名苦法智忍苦忍无问缘欲苦谛次生法智名苦法智此智无间次缘馀
音释¶ 第 458a 页
界苦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苦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苦类智如
缘苦谛馀三亦然有十六心言苦法忍者苦是苦谛法忍缘苦法名苦法忍果是等
流智唯无漏为显此忍亦唯无漏举后等流以为摽别故忍名智者从果为名如苦
果𣗳𣗳非苦果从果得名故云智忍馀可例知言现观者现前观圣谛故言有三者
一见现观即无漏慧见谛分明故二缘现观此无漏慧及慧相应心心所法同一所
缘故三事现观前相应及馀俱有同一事业故馀俱有者谓道共戒及生等四相有
因故名俱有也馀广如彼)。】

「复次法无碍智知诸法一相不坏义无碍智
知蕴界处谛缘起善巧辞无碍智以一切世
间易解了美妙音声文字说乐说无碍智以
转胜无边法明说。」

【第六无我慢相中约真俗以分法义(第六无我
慢相言约真俗者通就三乘二谛明之故世谛中历三乘法词及乐说但总别分之)
一第一义谛无我故云一相言不坏者不
坏无我故若言我知无我我證无我则坏
音释¶ 第 458b 页
无我以有能所故。

二世谛无我故云蕴等迷蕴著积聚我迷
界著异因我计种族别故迷处著欲我计
为生门能受入故迷谛缘起著作我皆明
因果有造作故并是法我亦通人我今随
顺观察世谛缘生无实以为对治得入第
一义法无我名善巧方便故蕴界等是菩
萨智境所治之我(迷五蕴者以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故迷积
聚为蕴谓有我人亦谓聚色以为色蕴等迷十八界者约法我六根六尘生识正因
因各异故有此法我若外道计中有人我以为异因使知尘等迷十二处者迷于六
入根尘相顺眼见色等遂生贪著则有法我或谓神我于中能著犹如一人在于六
向见色闻声等迷谛缘者迷于四谛十二因缘皆谓以因能作果故人我可知故疏
双结并是法我亦通人我今随顺下上辨断遣之病即是我慢此下辨能遣之药即
是无我观世缘生故无有实无实即实为第一义故上六地论云随顺观察世谛即
入第一义从故蕴界等下结成蕴等为智之境)三说美妙无我惬
音释¶ 第 459a 页
情称美顺理为妙。

四说无上无我故云转胜词中差别故曰
无边法明。】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乘平等性义无碍智知
诸乘差别性辞无碍智说一切乘无差别乐
说无碍智说一一乘无边法。」

【第七大小乘相中约权实以分法义(第七大小
乘相者知实为法知权为义会三归一为词开方便门为乐说)一观相谓
一观不异唯一事实故(唯一事实者即法华云唯此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二性相就彼根性有三乘故(二中顺机
说权即是义意)三解脱相会彼三乘同归一实解
脱相中无差别故论云依同解脱不惧者
法华云今我喜无畏但说无上道故(三中三乘
同归一实者第一经云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
久后要当说真实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远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
音释¶ 第 459b 页
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又第三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
悉当成佛三周之经皆是会三方便归一真实解脱相者第三经药草喻品云如来
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即解脱
中无差别也又第二经云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则一切解脱三
乘同归也法华云下释成上论亦方便品光有一偈云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
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释曰此偈则明如来有畏畏其谤故次即云今我喜无畏于
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四念相即开方便门随
机念异心行不同以多法明说诸乘法然
皆为一事故论云随顺解脱(即开方便有二义一于一
佛乘分别说三名之为开即初施权故信解品末云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等是也二开者开除开发故第
四经云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斯即说三为方便名之为开即然皆为一事下疏
是也第一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亦即长行中云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又云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
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即其文也故引论明随顺解脱即方便多
音释¶ 第 460a 页
门皆顺解脱也)。】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菩萨行智行法行智
随證义无碍智知十地分位义差别辞无碍
智说地道无差别相乐说无碍智说一一地
无边行相。」

【第八菩萨地相中约地体相以分法义(第八
菩萨地相者说地体为法地相为义三词者说相不违体四乐说者说相随机此之
体相即證教二道亦即前义说二大亦即不可说及可说义总收一品之意广如大
分及请分中)一智相一切菩萨行者总标也何
者是耶谓所證法行能證智行何以此二
名菩萨行以智契如故故经云智随證论
云观智说故此菩萨行即十地智体(一智相下
即前释法无碍上句论标名从一切下牒经解释有两重徵释何者下此徵法体经
法行智行后徵法智何以名菩萨行答意可知故经云下双举经论以帖言论云观
智说者论具云是中一切菩萨行者法行智行是现观智说故)二说相谓
音释¶ 第 460b 页
体虽一智相有十地分位故然此分位由
心差别故论云十地差别者谓心而名说
相者约口言也以论经云义无量者说十
地差别故作是释斯则异前义大(斯则异前者显
义无碍即说是大前法无碍是义大也)三与方便相谓巧说
十地授与众生不颠倒教授与地證道无
有差别故(谓巧说十地者释方便言从授与下释无差别言乃有二意一
称机不倒为无差别二不违證道为无差别如鸟迹合空)四入无量门
相入诸地相差别故。】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如来一念成正觉义
无碍智知种种时种种处等各差别辞无碍
智说成正觉差别乐说无碍智于一一句法
无量劫说不尽。」

【第九如来地相约真应以分法义谓一法
身相即始本无二之法身故云一念成正
音释¶ 第 461a 页
觉(第九如来地相中以始本无二释一念者以起信云谓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
名一切智言一念相应者即始觉与本觉相应故彼论云如菩萨地𥁞满足方便一
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正是
始本无二相也次上论释木觉竟云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
本觉又云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
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以始觉同于本觉无复始本之异为一
念相应亦是一念顿觉一切法故故净名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馀并可知)二色身相种种时者随何劫中种种
处者随何国土依报事各差别者随何等
佛身正报事。

三正觉相通说正觉十佛差别故。

四说相佛德无尽故说亦无尽。】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如来语力无所畏不
共佛法大慈大悲辩才方便转法轮一切智
智随證义无碍智知如来随八万四千众生
音释¶ 第 461b 页
心行根解差别音声辞无碍智随一切众生
行以如来音声差别说乐说无碍智随众生
信解以如来智清净行圆满说。」

【第十作住持相约诸佛能说德所说声教
以分法义(第十作住持相约就能所以分法义亦是总别总知如来所转
法轮名法别知八万四千差别为义而前意义长故疏但举一意词及乐说同体义
分依前法义起说名词词中差别说为乐说)一觉相即作住持
德觉法性相故语者随自意语随他意语
随自他意语此能说法故十力破魔憍慢
无畏伏外道不共异二乘慈悲故常说辨
才故能说方便者随顺物机转法轮者正
说此上皆一切智智随證(随自意等者论主但云语者能
说法故疏以涅槃意明如来说法不出三语即三十五迦叶品中因说若言众生定
有佛性名为执著若言定无是则妄语便云如我说十二部经或随自意语等初会
已引今更略示如五百比丘各说身因问佛佛言我为欲界众生说父母以为身因
音释¶ 第 462a 页
结云是名随自意语次云如答把吒长者问瞿昙知幻应是幻人佛反问云汝识王
舍城中气嘘旃陀罗不答云我知佛言汝知旃陀罗而非旃陀罗我知幻者岂是幻
人结云是名随他意语次言世智说有我亦说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是随自他语
等十力已下转法轮之德言上皆一切智智下结释经文)二差别相知
佛随心种性等差别声教故。

三说相用前音声差别说故。

四彼无量相异异说故随信解者示现菩
萨无尽乐说故以如来智等者诸佛法身
以利生为行此行合智故无垢清净不可
破坏故云圆满此地分得故用之而说。】

「佛子菩萨住第九地得如是善巧无碍智得
如来妙法藏作大法师。」

【第三佛子菩萨住第九地下法师自在成
就中二先牒前标后二得义下正显成就
有四种事一持成就得不失故二说成就
音释¶ 第 462b 页
巧能演故三问答成就断疑网故四受持
成就更受胜法故则前三自分后一胜进
又前一释得妙法藏后三释作大法师于
此四种皆无缚著即摄第九回向也(第三法师
自在成就二又前下对释摽文)。】

「得义陀罗尼法陀罗尼智陀罗尼光照陀罗
尼善慧陀罗尼众财陀罗尼威德陀罗尼无
碍门陀罗尼无边际陀罗尼种种义陀罗尼
如是等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皆得圆满以
百万阿僧祇善巧音声辩才门而演说法。」

【今初分二初列十持持先已得后此菩萨
得如是下用前十持持当所得今初先列
十持并从所起业用立名初三起意业次
三起身业后四起口业。

一持义二持教法三持能知智四善软者
音释¶ 第 463a 页
慈光摄受五刚强者善慧降伏种种施为
故六上供诸佛下摄贫穷故名众财七于
大乘中狭劣众生示教大乘威德胜利令
生喜故八不断辩才智常说故九无尽乐
说深说故十种种义乐说广说故(一义持下三别
释然以人望法十皆所持约三业中亦有能所初三意中义教所持次三是能知身
业三中通能所摄而初二以正报摄后一以依摄后四口中七以教摄二八以辨九
十所说深广九无𥁞乐说深者深约契理何有𥁞时十广可知)后如是下
总结以百万下显持之用。】

「此菩萨得如是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已于
无量佛所一一佛前悉以如是百万阿僧祇
陀罗尼门听闻正法闻已不忘以无量差别
门为他演说。」

【二持当得中闻已不忘正显持义为他演
说亦持之用。】
音释¶ 第 463b 页

「此菩萨初见于佛头顶礼敬即于佛所得无
量法门此所得法门非彼开持诸大声闻于
百千劫所能领受。」

【第二此菩萨初见下明说成就于中三初
显所受法多。】

「此菩萨得如是陀罗尼如是无碍智坐于法
座而说于法大千世界满中众生随其心乐
差别为说唯除诸佛及受职菩萨其馀众会
威德光明无能与比。」

【二此菩萨得如是下能广开演。】

「此菩萨处于法座欲以一音令诸大众皆得
解了即得解了或时欲以种种音声令诸大
众皆得开悟或时心欲放大光明演说法门
或时心欲于其身上一一毛孔皆演法音或
时心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形无
音释¶ 第 464a 页
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或时心欲发一言
音周遍法界悉令解了或时心欲一切言音
皆作法音恒住不灭或时心欲一切世界箫
笛钟鼓及以歌咏一切乐声皆演法音或时
心欲于一字中一切法句言音差别皆悉具
足或时心欲令不可说无量世界地水火风
四大聚中所有微尘一一尘中皆悉演出不
可说法门如是所念一切随心无不得者。」

【三此菩萨处于法座下明起说自在。】

「佛子此菩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咸至其前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
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于一念顷悉能领受
仍以一音普为解释令随心乐各得欢喜如
是乃至不可说世界所有众生一刹那间一
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
音释¶ 第 464b 页
不同菩萨于一念顷悉能领受亦以一音普
为解释各随心乐令得欢喜乃至不可说不
可说世界满中众生菩萨皆能随其心乐随
根随解而为说法承佛神力广作佛事普为
一切作所依怙。」

【第三佛子此菩萨假使下问答成就初一
界答难二明一切世界。】

「佛子此菩萨复更精进成就智明假使一毛
端处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诸佛众会一一
众会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众生一一众生
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性欲彼诸佛随其性
欲各与法门如一毛端处一切法界处悉亦
如是如是所说无量法门菩萨于一念中悉
能领受无有忘失。」

【第四佛子此菩萨复更下受持成就可知。】
音释¶ 第 465a 页

「佛子菩萨住此第九地昼夜专勤更无馀念
唯入佛境界亲近如来入诸菩萨甚深解脱
常在三昧恒见诸佛未曾舍离一一劫中见
无量佛无量百佛无量千佛乃至无量百千
亿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养于诸佛所
种种问难得说法陀罗尼所有善根转更明
净。」

【第二佛子菩萨住此下明位果三果同前
但初调柔见佛缘中初依内證近佛法身
后依三昧见佛色身馀文可知。】

「譬如真金善巧金师用作宝冠转轮圣王以
严其首四天下内一切小王及诸臣民诸庄
严具无与等者此第九地菩萨善根亦复如
是一切声闻辟支佛及下地菩萨所有善根
无能与等。
音释¶ 第 465b 页

佛子譬如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身出光明
二千界中幽远之处悉能照耀除其黑闇此
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能出光明照众
生心烦恼黑闇皆令息灭。

此菩萨十波罗密中力波罗蜜最胜馀波罗
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九善慧地若
广说者于无量劫亦不能尽。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
大梵天王善能统理自在饶益能为一切声
闻缘觉及诸菩萨分别演说波罗蜜行随众
生心所有问难无能屈者布施爱语利行同
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
离念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
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
音释¶ 第 466a 页
者此菩萨若发勤精进于一念顷得百万阿
僧祇国土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百万阿僧
祇国土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
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无量智力善观察最上微妙世难知普入如
来秘密处利益众生入九地。

总持三昧皆自在获大神通入众刹力智无
畏不共法愿力悲心入九地。」

【第三重颂分中二十四颂分三初十九颂
地行次四颂位果后一结叹今初具颂上
四分初二颂法师方便。】

「住于此地持法藏了善不善及无记有漏无
漏世出世思不思议悉善知。
音释¶ 第 466b 页

若法决定不决定三乘所作悉观察有为无
为行差别如是而知入世间。」

【次二颂智成就。】

「若欲知诸众生心则能以智如实知种种速
转坏非坏无质无边等众相。

烦恼无边恒共伴眠起一义续诸趣业性种
种各差别因坏果集皆能了。

诸根种种下中上先后际等无量别解性乐
欲亦复然八万四千靡不知。

众生惑见恒随缚无始稠林未除剪与志共
俱心并生常相羁系不断绝。

但唯妄想非实物不离于心无处所禅定境
排仍退转金刚道灭方毕竟。

六趣受生各差别业田爱润无明覆识为种
子名色芽三界无始恒相续。
音释¶ 第 467a 页

惑业心习生诸趣若离于此不复生众生悉
在三聚中或溺于见或行道。」

【次七颂入行成就。】

「住于此地善观察随其心乐及根解。」

【四有八偈颂说成就于中初半偈颂智成
就。】

「悉以无碍妙辩才如其所应差别说处于法
座如师子亦如牛王宝山王。

又如龙王布密云霔甘露雨充大海善知法
性及奥义随顺言辞能辩说。」

【次二偈颂口业成就其中诸喻长行所无。】

「总持百万阿僧祇譬如大海受众雨总持三
昧皆清净能于一念见多佛。

一一佛所皆闻法复以妙音而演畅。」

【后五偈半颂法师自在成就于中初一偈
音释¶ 第 467b 页
半颂持。】

「若欲三千大千界教化一切诸群生如云广
布无不及随其根欲悉令喜。」

【次一偈颂说。】

「毛端佛众无有数众生心乐亦无极悉应其
心与法门一切法界皆如是。」

【次一颂问答。】

「菩萨勤加精进力复获功德转增胜闻持尔
所诸法门如地能持一切种。

十方无量诸众生咸来亲近会中坐一念随
心各问难一音普对悉充足。」

【后二颂受持兼颂问答。】

「住于此地为法王随机诲诱无厌倦日夜见
佛未曾舍入深寂灭智解脱。

供养诸佛善益明如王顶上妙宝冠复使众
音释¶ 第 468a 页
生烦恼灭譬如梵王光普照。

住此多作大梵王以三乘法化众生所行善
业普饶益乃至当成一切智。

一念所入诸三昧阿僧祇刹微尘数见佛说
法亦复然愿力所作复过此。

此是第九善慧地大智菩萨所行处甚深微
妙难可见我为佛子巳宣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三十八之七

** 音释


(乃朗切向也)

(而[〦/(ㄠ-ㄙ+?)]切)
依怙
(怙侯古切依怙𠋣恃也)
统理

(统他总切总也)

(之戍切霖霔也)

(与久切引也)

(陟驾切)

(休居
切)。
音释¶ 第 468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