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233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一之一 践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初来意者总有五义一为答前第二会初
十藏问故二前明正位今依位起行故同
梵行品三前约位别行今辨始终通行故
四前明成位行今辨净治彼行故同十地
中信等十行五前自分究竟今辨胜进趣
后同上明法准问应在十回向后今此辨
者略有二义一云藏有二义约蕴摄义在
十行后约出生义在十地前义通二处问
答互显一云回向无别自体但以能回前
行为其自体今十藏既为十行胜进亦为
回向胜进故回向后无别胜进此即前后
音释¶ 第 234a 页
互举显义方[备-用+冉]然明法品及第五回向皆
有十藏随三贤异故不相滥又前是胜进
所成后是一位之果今通为胜进故意旨
不同(准问下释上问前却妨二义通之然明法下会差别有二义释初以位拣
前明法即胜进所成者是胜进家果故故经云菩萨满足如是愿时即得十种无尽
藏所谓普见诸佛无尽藏二总持不忘无尽藏三决了诸法四大悲救护五种种三
昧六满众生心广大福德七演一切法甚深智慧八报得神通九住无量劫十入无
边世界无尽藏后是一位之果者以是第五回向之果故经云菩萨住此回向得十
种无尽藏所谓见佛无尽藏于一毛孔见阿僧祇诸佛出兴于世故等其中名有同
者亦复优劣有异)。

二释名者藏是出生蕴积之义谓一藏内
体含法界故摄德出用一一无尽寄圆显
十即带数释也。

三宗趣者十藏为宗摄前生后得果为趣。】

「尔时功德林菩萨复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
音释¶ 第 234b 页
摩诃萨有十种藏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巳说
当说今说。」

【四释文中大分四别第一唱数显同二徵
名列异三依名广释四总叹胜能今初三
世同说显胜令遵。】

「何等为十所谓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
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是为十。」

【二何等下徵名列异藏如前解信等对藏
皆持业释心净名信制止名戒崇重贤善
为惭轻拒暴恶为愧餐教广博为闻辍已
惠人为施决择诸法名慧令心明记为念
任持所记为持巧宣所持为辩各有业用
(各有业用者如信以能除不信浊为业戒以遮防破戒蔽为业惭以对治无惭止息
恶行为业愧以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闻以能破无知为业施以止悭为业慧以
破痴为业念以治忘念为业持以治忘失为业辩以治于謇讷为业)然念慧
音释¶ 第 235a 页
及戒惭愧等五皆当体为性馀五行用立
名此约随相若就融通皆顺法界之行良
以法界性自清净离过等故随义说十然
约随相前九自利后一利他通皆具二。

信为行本故首明之依信离过惭愧庄严
戒行光洁上三离过之行馀皆进善进善
之首必藉多闻如闻而行唯福与慧念使
增明持令经久辩以利他故前七即七圣
财慧为正导故终辨之次二守护后一积
而能散。】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信藏。」

【第三依名广释十藏即为十段信中有四
谓徵名释相结名辨益辨益一种唯初七
十馀之七段文但有三今初段中初徵可
知。】
音释¶ 第 235b 页

「此菩萨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无相信一切
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信一切法无分别信
一切法无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
无有上信一切法难超越信一切法无生。」

【释中分三初明信相次若菩萨下明信力
三此菩萨入佛下总结信成今初也十句
为四初三三空信所执无相谓情有理无
名空空亦无相空无相故无所愿求次三
信依他无生一缘起无作二不实故无能
所分别三无体故无所依次三信圆成无
性一广无边量三胜故无上三深不可越
(初三三空等者意以前九别约三性后一总融前中即依三性信无三性此初信所
执遍计所执性云无相者即相无自性性二依他无生无生即生无自性性三圆成
无性无性即胜义无自性性)后一总信三性无生如初
会辨则十皆无生并通三性如一无生观
音释¶ 第 236a 页
但信依他无遍计人法自然之生性则是
无性圆成馀例此知(后一总信三性总融前九文中有三一指
前即第二经清净功德眼自在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功用行解
脱门广如前说则十皆无生者一即空是无生义二无相是无生义三无愿是无生
义四无作是无生义等并通三性者此有二义一空等通三谓遍计空依他空圆成
空等乃至三性难超越二无相无生无性亦通三性下疏依徒义作一重云如一无
生若作无相应云但信依他无遍计之相则是圆成之相若信依他无自然之性则
悟圆成之性是故结云馀例可知)。】

「若菩萨能如是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已闻诸
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一切佛不可思
议心不怯弱闻众生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闻法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虚空界不可
思议心不怯弱闻涅槃界不可思议心不怯
弱闻过去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未来世
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现在世不可思议心
音释¶ 第 236b 页
不怯弱闻入一切劫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第二明信力中二先正显业用后徵释所
由今初文有十句遍从前十前十并成此
十若类例辨初二于胜上法不怯次四广
多法不怯一所化众生二即化法三是化
处四化之所归后四宽远法不怯若剋文
取义以后十句逆配前十谓由信法无生
故于佛法不怯佛法以无生为体故佛难
超故众生无尽故法界无边故虚空无依
故涅槃无分别故过去之因不作果故未
来之法无可愿故现在之法即无相故入
劫无障碍以即空故此十皆深广难思(若尅
文取义者上但当文通释今对前别释经)。】

「何以故此菩萨于诸佛所一向坚信知佛智
慧无边无尽。」
音释¶ 第 237a 页

【二徵释中先徵意云何以深广难思菩萨
闻而不怯释意云以于深广皆坚信故文
分为二初总后别总云一向信者无犹豫
故坚者异说不坏故所信谓何即佛智慧
智慧何相无边无尽然通二义一广无边
涯竖不可尽二无二边之偏同真性之无
尽。】

「十方无量诸世界中一一各有无量诸佛于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当得已出
世今出世当出世已入涅槃今入涅槃当入
涅槃。」

【二十方下别释初释前意十方无量是无
边义已现当入是无尽义言得菩提是自
證义出世入灭是应现义法无边故佛智
无边一佛之智尚不可尽况横遍十方竖
音释¶ 第 237b 页
该三际菩萨于斯广远坚信不移宁有法
耶。】

「彼诸佛智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进不退
不近不远无知无舍。」

【二彼诸下释第二意闻深不怯谓已得今
得菩提而不增当得未得而不减已出今
出而不生已入今入而不灭当出而不进
当入而不退现得出入而不近在于已当
而不远照穷万法而无知顿寂诸相而不
舍以寂照之体如如超戏论故但以世俗
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菩提涅槃有去来
今菩萨既坚信于此宁闻深而怯耶(已得今得
菩提者此下即就前广无边涯之经以辩离二边之偏释后意文四一约真如本无
增减等二寂照下寂照契如绝戏论故三但以下暗引净名證成四菩萨既坚信下
结成不怯)此二段释文具前十句难思之法如
音释¶ 第 238a 页
文详之。】

「此菩萨入佛智慧成就无边无尽信。」

【第三总结信成于中二初一句总牒信成
谓由明达佛智无边无尽故称此成信。】

「得此信已心不退转心不杂乱不可破坏无
所染著常有根本随顺圣人住如来家。」

【二得此信下显成信之益亦是正显成相
有十一句前七行体坚牢初句为总二内
心不杂故不退三外缘不沮故四不染相
故。

五有正慧故无慧之信长无明故静法云
梵云阿慕罗匿陀此云不从根生谓无生
之信无根生故经本云常有根本者译人
不审阿字没在上句翻无为有于理背也
此或应尔今以理通二义无违无根语慧
音释¶ 第 238b 页
之体根本约慧之用亦犹从无住本立一
切法故无本者即是根本(此或应尔下三会通言或应尔
且许昔解后今以理下引例会通)六顺同古圣故七安住
菩提心故。】

「护持一切诸佛种性增长一切菩萨信解随
顺一切如来善根出生一切诸佛方便。」

【后四摄德无尽一护已成性二复长新解
三顺如生善四不滞有无。】

「是名菩萨摩诃萨信藏。」

【三是名下结。】

「菩萨住此信藏则能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
说皆令开悟。」

【四菩萨住此下辨益易知。】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戒藏。」

【第二戒藏文三。】
音释¶ 第 239a 页

「此菩萨成就普饶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
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
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

【释相中二初列十名后随牒释初中十戒
皆通三聚取其相显初但饶益有情后一
律仪中八通三约遮过罪皆菩萨律仪但
为救护等即是饶益摄善可知为显此十
皆通三聚故释后一复显三聚。】

「云何为普饶益戒此菩萨受持净戒本为利
益一切众生。」

【二牒释中十戒为十皆先牒后释初饶益
者菩萨本意故首明之。】

「云何为不受戒此菩萨不受行外道诸所有
戒但性自精进奉持三世诸佛如来平等净
戒。」
音释¶ 第 239b 页

【二不受中文有二意一不受邪戒谓鸡狗
等二三聚宿成动不踰矩(谓鸡狗等者涅槃二十四云菩
萨摩诃萨受持禁戒不为生天不为恐怖乃至不受狗戒鸡戒牛戒雉戒乃至是名
菩萨修大涅槃是第三戒又十住毗婆沙论第三明秽土中多诸外道有持牛戒者
鹿戒者狗戒者鸟戒者象戒者释曰此皆外道所持恶禁戒通由二因生此妄计一
由天眼见有众生从鸡狗等即生天上故二由非理寻思妄生此计婆沙一百一十
四有二外道一名布剌拿憍雉迦受持牛戒二名頞剃剌罗栖你迦受持狗戒二人
异时往佛所种种爱语相慰问巳时布剌拿先为他问此栖你迦受持狗戒修道已
满当生何处世尊告曰汝止莫问复再三请佛以慈心告言谛听受持狗戒若无缺
犯当生狗中若有缺犯当堕地狱闻佛语已悲泣哽咽不能自胜世尊告曰吾先告
言止不须问今果怀恨时布剌拿白言世尊不以此人当生狗趣故我悲泣然我长
夜受持牛戒或恐将来亦当尔耶唯愿大慈为我宣说世尊告曰准前狗戒此等皆
由不了真道婆沙又问云云何受持猪戒牛戒狗戒名无缺犯答一如牛法一如狗
法名无缺犯)。】

「云何为不住戒此菩萨受持戒时心不住欲
音释¶ 第 240a 页
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
而持戒故。」

【三中唯为菩提及众生故非如难陀之类
(非如难陁难陁之缘甚长而人多闻正明其性多欲染著孙陁罗佛方便诱之至于
天上见诸天女端正姝丽过其本妻见诸天男皆有天女独于一处见有天女迥异
姝丽而无天男问佛佛令自问彼女答言我夫主即佛弟难陁难陁答言我身即是
女言难陁为僧身披袈裟闻已便求剃落持戒本为贪著天女而持禁戒故阿难识
之如羝羊相触将前而更却汝为欲持戒其事亦如是身虽能持戒心为欲所牵斯
业不清净何用是戒为意云如羊本拟向前如汝欲生天上受欲而更却后如汝持
戒故业不清净)。】

「云何为无悔恨戒此菩萨恒得安住无悔恨
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謟诈不破净戒故。」

【四中涅槃云何故持戒为不悔故何故不
悔为欢喜故乃至为得大涅槃故(涅槃等者即第
二十七师子吼言何因缘故受持禁戒佛言为心不悔何故不悔为受乐故何故受
音释¶ 第 240b 页
乐为远离故何故远离为安隐故何故安隐为禅定故何故禅定为实知见故何为
实知见为见生死过患故何为见生死过患为心不贪著故何为心不贪著为得解
脱故何为得解脱为得无上大涅槃故何为得无上天涅槃为得常乐我净故何为
得常乐我净为得不生不灭故何为得不生不灭为见佛性故是故菩萨性自能持
究竟净戒疏家但至涅槃已为究竟故略后三后三即涅槃中事故)。】

「云何为无违诤戒此菩萨不非先制不更造
立心常随顺向涅槃戒具足受持无所毁犯
不以持戒恼他众生令其生苦但愿一切心
常欢喜而持于戒。」

【五中有四非者违也一不违制立不同调
达二不违涅槃不取相故三不违律仪具
足持故四不违利物不恼他故(不同调达者佛说四
依为除比丘四恶欲故调达加一为五谓加不食酥盐鱼肉复皆尽形寿说虽有同
本意不善故四分律第四卷云调达以五邪法诱诸比丘尽形寿乞食为一尽形寿
著粪扫衣为二尽形寿露地坐为三尽形寿不食酥盐为四尽形寿不食鱼及肉为
音释¶ 第 241a 页
五不违涅槃者非涅槃经以无相持顺寂灭故)。】

「云何为不恼害戒此菩萨不因于戒学诸咒
术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众生
而持于戒。」

【六有二意一非为欲恼众生先须持戒二
非为欲成净戒逼恼众生如杀马祀等(一非
为欲恼众生者如欲禁龙曾闻罗汉持戒而能遣龙遂即持戒是也如马祀等者即
百论中外道计杀马祀天得生梵天即逼恼于马谓为戒等)。】

「云何为不杂戒此菩萨不著边见不持杂戒
但观缘起持出离戒。」

【七中戒正见邪故名为杂定有定无为断
常杂观缘性离非有非无则名为持又无
烦恼之杂真出离矣(定有定无者今律学者多计为有禅学之
者说戒如空定有著常定无著断此为邪见杂于正戒观缘性离者观缘之相不坏
坚持缘戒性空故不起迷倒)。】
音释¶ 第 241b 页

「云何为无贪求戒此菩萨不现异相彰已有
德但为满足出离法故而持于戒。」

【八中不现异相彰已有德五邪之一已见
净行又如十住论说一者矫异二者自亲
三者激动四者抑扬五者因利求利大同
前引智度论说今文即矫异也(又如十住婆沙论说
一矫异者谓有贪利养故行十二头陁作如是念他作是行当得敬养我作是行亦
或得之为利养故改易威仪二自亲者为有贪利养故至檀越家而语之言汝等如
我父母兄弟姊妹亲戚无有异也若有所须我能相与若有所作我能作之不计远
近来相问讯我住此者正相为耳为求利养贪著檀越能以巧辩牵引人心三激动
者谓有不计贪罪欲得财物现于贪相语檀越言此衣钵尼师坛好若我得之则能
受用若人能随意施者此人难得又有谓檀越言汝家羹饭饼肉香美衣服又好若
常供养我我以亲眷必当相与四抑扬者谓贪利养故语檀越言汝极悭惜尚不能
与父母兄弟姊妹妻子亲戚更有谁能得汝物者檀越愧耻俛仰施与又至馀家语
彼人言汝有福德受人身不空阿罗汉等常入汝家与汝坐起语言欲令檀越必谓
音释¶ 第 242a 页
我是大阿罗汉五因利求利者谓有以衣钵及僧伽梨尼师坛等资生之物持示人
言此是国王及施主并馀贵人将来与我令其檀越心中生念王及贵人尚供养彼
况我不与因以此利更求馀利故以名也)。】

「云何为无过失戒此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
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但一其心
而持于戒。」

【九中不轻毁者无行经云见破戒人不说
其过恶应念彼人久久亦当得道问涅槃
云见破戒人应当摈黜诃责举处当知是
人得福无量岂不违于无行此经答略有
三义一此经约自行涅槃据摄众二此经
约根未熟护恐增恶故且摄受涅槃约根
熟者慈心拔济故应折伏三彼约慈心此
约轻毁故不同也。】

「云何为无毁犯戒此菩萨永断杀盗邪淫妄
音释¶ 第 242b 页
语两舌恶口及无义语贪瞋邪见具足受持
十种善业菩萨持此无犯戒时作是念言一
切众生毁犯净戒皆由颠倒唯佛世尊能知
众生以何因缘而生颠倒毁犯净戒我当成
就无上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令离颠倒。」

【十中释内分二初明律仪十善众戒之本
故偏明之广如二地二菩萨持此下双明
二聚摄菩提善益众生故。】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戒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惭藏此菩萨忆念
过去所作诸恶而生于惭。」

【第三惭藏释相中二先标章二谓彼下别
释今初然惭愧相别诸说不同涅槃云惭
者羞天愧者羞人惭者自不作恶愧者不
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瑜
音释¶ 第 243a 页
伽四十四亦云内生羞耻为惭外生羞耻
为愧大同涅槃后解成唯识云依自法力
崇重贤善为惭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愧
俱舍亦同若无惭愧但翻上惭愧谓不羞
天则是无惭馀可例知(惭愧相别者双释惭愧两章之通别
言涅槃云惭者羞天等者即南经第十七耆婆为阿阇世王说也经云天王诸佛世
尊常说是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
自羞耻愧者𤼵露向人惭者羞天愧者羞人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
生成唯识即当第六论云云何为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
为业谓依自法力尊贵增上崇重贤善羞耻过恶对治无惭息诸恶行释曰言自法
者于自身生尊重增上于法生贵重增上二种力故崇贤重善此是惭相论云云何
为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谓依世间诃厌增上轻拒
暴恶羞耻过罪对治无愧息诸恶业释曰谓依世间他人讥毁及自羞恶法而不作
等名依世间诃厌增上有恶者名暴染法体名恶于彼二法轻有恶者而不亲拒恶
法业而不住由此增上对治无愧息诸恶业论又云羞耻过恶是二通相放诸圣教
音释¶ 第 243b 页
假说为体释曰此会显扬说羞耻为二相者是通相耳从通假说为体实是崇拒等
是别相故下疏云是二通相俱舍亦同者即彼第二疏根品之中偈云无惭愧不重
于罪不见怖释曰不重贤善名为无惭谓于诸功德及有德人无敬无崇无所忌难
无所随属说名无惭即是恭敬所离对法云功德者戒定慧有德人者有戒定慧人
也无忌难者无畏惧也不随属者不作弟子礼也于罪不见怖释无愧也为诸善者
所诃厌法说名为罪于此罪中不见能招可怖畏果说名无愧翻上即是惭愧之相
谓重贤善等大同唯识)若说羞耻为惭愧者是二通
相今经多同唯识而以不相恭敬为二通
相(若说羞耻下释二通相先依唯识巳如上引后依今经以二文皆有不相恭敬
故)。】

「谓彼菩萨心自念言我无始世来与诸众生
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贪瞋痴憍
慢谄诳及馀一切诸烦恼故更相恼害递相
陵夺奸淫伤杀无恶不造。」

【二别释中分二先释过去作恶即无惭行
音释¶ 第 244a 页
二自惟下释而生于惭前中亦二初自念
无惭。】

「一切众生悉亦如是以诸烦恼󵗱造众恶是
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顺不相
谦下不相启导不相护惜更相杀害互为怨
雠。」

【后一切下悲他亦尔。】

「自惟我身及诸众生去来现在行无惭法三
世诸佛无不知见今若不断此无惭行三世
诸佛亦当见我我当云何犹行不止甚为不
可。」

【第二正显惭相中初自念昔非耻佛知见
现修惭相自惟即是内自羞耻(自惟即是内自羞耻
者正同涅槃兼得唯识依自法力)。】

「是故我应专心断除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音释¶ 第 244b 页
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

【二是故巳下决志断證文言去来现在行
无惭者言总意别菩萨自惟昔过悯物三
世常行故专心断除防巳伏之再起为众
生说则物我之兼亡。】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惭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愧藏此菩萨自愧
昔来于五欲中种种贪求无有厌足因此增
长贪恚痴等一切烦恼我今不应复行是事。」

【第四愧藏释相中三初自念无愧而修愧
行故云我今不应复行是事即愧行也。】

「又作是念众生无智起诸烦恼具行恶法不
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转互为怨雠如是
等恶无不备造造已欢喜追求称叹盲无慧
眼无所知见。」
音释¶ 第 245a 页

【二又作下伤物无愧不觉苦集故云无知
无见(不觉苦集者不知苦果不见集故)。】

「于毋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秽身毕竟至于
发白面皱有智慧者观此但是从淫欲生不
净之法三世诸佛皆悉知见若我于今犹行
是事则为欺诳三世诸佛是故我当修行于
愧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
真实法。」

【三于毋人下依顾世间而修愧行誓益自
(依顾世间即顺唯识意)于中初所愧境有智慧下
顾他生愧即外羞也初因人后诸佛是故
已下决志断證言不净之法者从淫欲生
即种子不净毋人腹中即生处不净成垢
秽身即自相自性究竟发白意含究竟不
净(从淫欲生者疏中先说五种不净一种子不净二住处不净三自性不净四自
音释¶ 第 245b 页
相不净五究竟不净即智论二十一说梵行品巳广其相但自性不净即三十六物
今当更说即涅槃十二圣行品云从头至足其中唯有发(一)毛(二)爪(三)齿(四)不净(五)
垢秽(六)皮(七)肉(八)筋(九)骨(十)脾(十一)肾(十二)心(十三)肺(十四)肝(十五)胆(十六)肠(十七)𦝩(十八)生藏(十九)熟藏
(二十)大便(二十一)小便(二十二)净(二十三)唾(二十四)目泪(二十五)脂(二十六)膏(二十七)脑(二十八)膜(二十九)骨
(三十)髓(三十一)脓(三十二)血(三十三)膀(三十四)胱(三十五)诸脉(三十六)释曰远公不分其中骨有二脑
有二脑连膜除二欠二肠有大小亦欠其一馀处有胞则具三十六直就经文今具
者复有分垢为一汗为一则秽字属汗亦具三十六)又垢秽形是内
污秽不净处胎受生有苦触不净从淫欲
生下劣不净若观待涅槃三界并为不净
其五取蕴体是违坏不净上来烦恼亦是
不净(又垢秽形是内污秽不净者然有二种一内二外论云云何依内污秽不
净谓身中发毛爪齿尘垢皮肉骸骨筋脉心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藏熟藏肚𦝩脾肾
脓血热痔肪膏肌髓脑膜涕唾泪汗屎尿如是等类名为依内释曰此亦三十六物
也论外谓青瘀或复脓烂或复变坏或复䏺胀或复食啖或复变赤或复散坏或骨
或锁或尿所作或唾所作或涕所作或血所涂或脓所涂或便秽处如是等类名为
音释¶ 第 246a 页
依外污秽不净二苦触不净论云谬顺苦受触为缘所生若身若心不平等受受所
摄如是名为苦触不净三下劣不净者论云谓最下劣事最下劣界所谓欲界除此
更无极下极劣最极鄙秽馀界可得如是名为下劣不净四观待不净者论云谓如
有一劣清净事观待其馀胜清净事便似不净如待无色胜清净事色界诸法便似
不净观待萨迦耶寂灭涅槃乃至有顶皆似不净如是等类名为观待不净五烦恼
不净论云谓三界所有一切结缚随眼烦恼缠六违坏不净谓五取蕴无常无恒不
可你信是变坏法是故静虑无色皆名不净释曰今疏随胜巳略配竟但观所引论
文自然明了)言诳三世佛者违本四弘誓断惑
故馀文易知。】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愧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一之一

** 音释

怯弱
(怯乞业切畏懦也弱而灼切劣弱也)
谄诈
(谄丑琰切佞言也诈侧驾
切欺也伪也)。
瞋痴
(瞋昌真切怒而张目也痴丑知切愚也不慧也)
憍慢

(憍举乔切恣也慢谟晏切倨也)
怨雠
(怨于袁切雠市流切怨雠谓怨对仇雠也)
音释¶ 第 246b 页

面皱
(皱侧救切面皮皴皱也)
欺诳
(欺去奇切谩也诈也诳古况切亦欺
也)。

(举夭切诈也)
𢷤黜
(𢷤必刃切斥也黜尺律切贬也)
謇讷
(謇九
辇切讷奴骨切謇讷言难也)。

(乌葛切)

(举夭切诈也)

(频弥切土
藏也)。

(时轸切水藏也)

(芳废切金藏也)

(睹敢切连肝之府也)
膀胱

(膀音旁胱音光膀胱水府也)

(丈里切隐创也)
膀胀
(膀匹降切胀知亮切)

青瘀
(瘀于御切青瘀病积血也)

(徒滥切啖食也)
音释¶ 第 247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一之二 土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闻藏。」

【第五闻藏分三初徵名。】

「此菩萨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无故是事
无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灭故是事灭是世
间法是出世间法是有为法是无为法是有
记法是无记法。」

【二释相中二初明所知之法后菩萨摩诃
萨下显多闻之意今初标称闻藏释云知
者闻为本故实则多知耳文亦分二先标
章后牒释今初句虽有十义束为七初之
四句但是缘生故谓一缘生二有漏五蕴
三无漏五蕴四有为五无为六有记七无
音释¶ 第 247b 页
记(闻为本故者大品第六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一切法中无碍相应学应知释曰
即多知之义下佛答中与此列大同佛言一切法者善不善法无记法世出世间法
有漏法有为法无为法共法不共法释曰此十但共不共此中略无以一向是不共
般若故彼经云何为共法四禅四无色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如是等法是名共法智
论释云凡夫圣人生处入定处所共故名为共法经云何等名不共法四念处乃至
十八不共法是名不共法论释云菩萨分别知此诸法各各无相是法从因缘和合
生故无性无性故自性空释曰此即圣人法不共凡夫如十八不共亦不共二乘也
馀大同此)。】

「何等为是事有故是事有谓无明有故行有
何等为是事无故是事无谓识无故名色无
何等为是事起故是事起谓爱起故苦起何
等为是事灭故是事灭谓有灭故生灭。」

【二何等下牒释即为七段初缘起中依生
引二门开为四重徵释谓十二支初二能
引次五所引次三能生后二所生故为四
音释¶ 第 248a 页
(依生引二者然第六地广显其相今文略引然此一段疏文有三一总显生引)

然依杂集第四十二有支皆具此有彼有
等义故彼论文释支相云相者谓无作缘
生故无常缘生故势用缘生故此有彼有
者显无作缘生义唯有缘故果法得有非
缘有实作用能生果法此生故彼生者显
无常缘生义非无生法为因故少有法生
而得成立无明缘行等者显势用缘生义
虽复诸法无作无常然不随一法为缘故
一切果生以诸法功能差别故(二然依杂集下以三
缘生会释经文之意文二先正说三缘生故彼论云云何缘生几是缘生何义观缘
生耶问也谓相故分别支故释曰彼有十五义今略用一二耳论名相者谓无作缘
生故无常缘生故势用缘生故是缘生相由此三故薄伽梵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
彼生为无明缘行乃至广列也此有故彼有者显无明缘生义等具如疏文即是释
也功能差别下更云如从无明力故诸行得生乃至生力故得有老死)然今
音释¶ 第 248b 页
经中欲显缘起无性举前二门势用一门
六地广辨就二门中从增胜说前后互举
前七许同因位故名能引所引后五要因
果相望云能生所生由此能所引中但云
此有彼有后文则云此起彼起起即生也
故集论云谓于因时有能引所引于果时
有能生所生(然今经中下第二会释经文有五一正明二门然此有彼
有等亦兼势用正显二相故指势用在于六地就二门下二出其影略言前后互举
者谓能所引中明无作缘生能所生中明无常缘生前七许同下三出生引所以言
许同者据三世义初二次五过现不同约二世义许得同世但引五种故不名生由
此能所下四出此经影略之由以前于能所引中无作义显而影取无常能所生中
无常义显影取无作故集论下五引證生引之相)然文有染净二
观初于能引中明染观故云无明有故行
有第二约所引亦通能所相对以明净观
故云识无故名色无以识通能引有二种
音释¶ 第 249a 页
业一持诸有情所有业缚谓与行所引习
气俱生灭故二与名色作缘谓由识入母
胎名色得增长今言识无者即不为业熏
不持业缚故不入胎增长名色故云识无
故名色无(然文有下三释文初句标言染净观者六地广明谓无明缘行
等前能生后生死流转为染无明灭行灭等反本还源为清净耳初能引中下二别
释即为四番初番可知第二约所引下约所引明净例前亦合云识有故名色有前
文亦合有无明无故行无以识通能引下释上亦通能所引义正义正取识名色为
所引义今释上言通能所引若识支通能引名色唯所引故识与名色是能所引对
于中先反释经文约染观明然识通能所引者若取识种为识支即是所引若取行
种为识支识是能引行是能引故今举二业初业是能引以取行习气为识支故实
是行种与识俱故名为识支即集论意正取业种以为识支识种乃是名色支摄而
缘起经通能所引业种识种俱名识故识种但是名色所依非名色故今第二意即
是识为能引云与名色作缘谓由识入母胎下兼显现行二果然今下经义通能所
故六地云于诸行中植心种子即具二也其二种业言即六地自业助成章中然彼
音释¶ 第 249b 页
二业云识有二种业一令诸有相续二与名色作生起因今取其势以能所引而为
二业约持行种即是能引约其自体即是所引今言识无者上反释经今顺释也反
上二义可知)第三能生所生相对以明染观故
云爱起故苦起苦即当果爱即能生能生
有三举初摄末下明净观举末摄初盖巧
辨影略耳第四亦能所生相对以明净观
谓因亡果丧耳(第三下能生所生相对上爱取有是能生生老死为
所生故)后之三门皆能所相望何以无明与
行唯约能引而相望耶答欲显十二支皆
有无作无常二门故于初一位相次以明
不尔则谓要四位相望方得此有彼有故
下之三门欲显四位不同故能所相望又
为显能引支中或二或三故于前二别为
一段盖说智之妙也(后之三门下料拣初问然第二门识与名
色识虽有能引之义正取所引故三皆能所相对又为下重显前二相次为一所以
音释¶ 第 250a 页
识支是所引则能引唯二识是能引则能引有三若识取所引则上四番而为三类
初一唯就能引明第二唯就所引说三四通能所相对故显十二一一相望皆得此
有彼有此生彼生等不必要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相对以明方有此有彼有等故云
说者之妙)。】

「何等为世间法所谓色受想行识。」

【第二有漏五蕴蕴者积聚义杂集第一云
藏果重担义而标名世间者世即隐覆义
隐覆胜义故又可破坏义三世所迁故间
者堕虚伪中故隐覆之法即堕虚伪故世
即是间然色等蕴通于无漏出世之义欲
诃毁故略举一分(二有漏下文五一释总名已见光明觉杂集藏
果等者即第二论其藏果义与蕴义大同重担与阴覆义大同然彼论云蕴义云何
答诸所有色乃至若近若远彼一切略说色蕴积聚义故如财货蕴如是乃至识蕴
释曰此即藏果义蕴藏色等果法耳言重担者论云荷杂染担故名为蕴如肩荷担
荷杂染担者谓烦恼等诸杂染法皆依色等故譬如世间身之一分能荷于担即此
音释¶ 第 250b 页
一分名肩名蕴色等亦尔能荷杂染故名之为蕴而标名下二释世间世有三义隐
覆名世通为无为如世界成就品下二唯有为世间世即是间持业释也然色等下
三料拣言通无漏者谓佛五蕴况因灭无常色获常色等兼通无为今但取有漏有
为蕴不摄无为义不相应故留于无漏在后段说)云何知之应知
三种一知其相谓色以变碍为相受以领
纳为义想者取像行谓迁流识以了别二
知其生灭谓生无所从来灭无所至三知
其不生不灭谓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故力
林菩萨云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
不可灭此是无生义况知一切法趣蕴蕴
即法界无碍方名真实多闻(云何知下四释知相即大
品意前文巳引初知相中言色以变碍为相俱舍第一中色有二义一变坏义论问
云始自眼根终乎无表世尊何故说为色耶答可变坏故名为色蕴释曰变者显刹
那无常坏者显众同分无常论问云谁能变坏谓手触故等(云云)即便变坏广说乃至
蚊䖟等触此变坏者即是可破坏义二变碍义论云有说变碍故名为色释曰变谓
音释¶ 第 251a 页
变坏碍谓质碍若尔极微应不名色无变碍故此难不然无一极微各处而住众微
聚集变碍义成馀广如彼杂集亦二义一问云色蕴何相答变现相是色相此有二
种一触对变坏二方所示现触对变坏者谓由手足乃至蚊䖟他所触对时即便变
坏方所示现者谓由方所随何相示现如此色如是如是色等受以领纳者杂集问
云受蕴何相答领纳相是受故谓领种种净不净业所得异熟又唯识云受谓领纳
顺违俱非境相为性想以取像者即唯识文下云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
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杂集云搆了相是想相由此想故搆了种种像类随所
见闻觉知之义起诸言说行以迁流者俱舍云造作迁流二义名行杂集云造作相
是行相由此行故令心造作谓于善恶无记品中驱役心故释曰俱舍二义今取迁
流欲诃毁故识以了别者俱舍云识谓各了别论云了别名识此有六种了别不同
故名为识杂集云了别相是识相由此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境界况知
一切法趣色者即于第三义中傍况此义亦大品云一切法趣色色尚不可得云何
当有趣及非趣天台为三观释云初句假次句空后句中然经文但显性空今疏引
意却取一法趣色明事事无碍一中有无量义故是名善巧多闻)然诸蕴
性性皆迁流随胜立名行之一种虽标总
音释¶ 第 251b 页
称即受别名又摄法多故(然诸蕴性下第五解妨此即以
通为别妨释有二义初一可知又摄法多者第二释也因此略明五蕴摄法多少且
依大乘百法识蕴唯摄八识心王色蕴唯摄十一种色想受二蕴但摄心所遍行中
二数四蕴但摄二十一法除六无为蕴所不摄馀七十三皆行蕴摄故云多也百法
巳见第一疏抄)。】

「何等为出世间法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
见。」

【第三无漏五蕴亦名无取五蕴然无漏蕴
亦有二类一仍本名亦名色等不与漏相
应故名为无漏二从已转立名即五分法
身如今文是欲显戒等德是可欣故从极
果标以出世理实亦有世间戒等(理实亦有者上
五蕴亦有出世间然世间戒等自有二义一者外道共有十善等戒四禅等定世智
之慧脱下地惑于中知见二者正教之中亦说十善五戒四禅八定无见慢修欣厌
之慧脱下界缚了见分明而是有漏故名世间)戒定慧三上来频
音释¶ 第 252a 页
释解脱即是离系为名解脱知见由离系
缚于境自在观求觉了智论八十八云戒
众者摄一切戒和合成众众即蕴也馀皆
准之。

然即转前五蕴成此五分谓转色蕴成于
戒身表无表戒皆色蕴故转受蕴而成定
名定名正受入四静虑出四受故转想成
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相非相见法身
故转行为解脱无贪等行名心解脱永断
无知慧解脱故转识成解脱知见若与邪
受妄想相应谓识依根了别诸境若与正
受智慧相应即是现量如实知故仁王观
空品云观色识受想行得戒忍知见忍定
忍慧忍解脱忍即斯义也(然即转下三立所由二先正释
即智论及仁王意仁王下引證如次配之居然可了然新经即菩萨行品经云复次
音释¶ 第 252b 页
道种性菩萨修十回向起十忍心谓观五蕴色受想行识得戒忍定忍慧忍解脱忍
解脱知见忍观三界因果得空忍无相忍无愿忍观二谛假实诸法无常得无常忍
观一切法空得无生忍今即前五文是旧经故次与此不同)知见与慧
此二何别佛地论第四总有三说略举其
一谓无漏净戒名为戒蕴无漏定慧名定
慧蕴无学胜解名解脱蕴无学正见名解
脱知见蕴前三是因后二是果(知见与慧下第四释
妨难即相滥难也佛地三说者今即第一释二云一切皆是无碍缘解脱慧名解脱
知见缘解脱慧者缘灭谛智也缘馀慧者缘馀三谛等智三云一切通学无学学位
分得无学圆满诸佛菩萨皆有五故)此五别说四法为性谓
定慧胜解及无表色(此五别说下五出体以解脱知见及慧约
所照异故同是慧慧即与想相应解脱知见耶与识相应慧耳)然此五分
法身不覆胜义不为相迁不堕虚伪故名
出世杂集云谓能对治三界无颠倒无戏
论无分别故是出世间义(然此下六会释总名出世所以
音释¶ 第 253a 页
引杂集證即上第一论也)问无取五蕴即有为无漏何
以言不为相迁答约教异故前是权小所
明若实教定说非为无为同真性故但似
蕴相现立以蕴名故涅槃纯陀云善覆如
来有为之相应言如来同于无为况一一
融摄若如是知名为多闻(问无取下七会通权实然杂集
第三亦云无取五蕴当言有为当言无为答彼不应言有为无为何以故诸业烦恼
无故不应言有为随欲现前故不应言无为所以者何无取诸蕴随所乐欲而现其
前无为不尔以常住故释曰此乃假说双非以约体用互夺亦不敢定言无为也又
言无取五蕴则显凡夫是有取五蕴杂集云取蕴者与取合故取者蕴中诸烦恼也
纯陀故实已见玄谈)。】

「何等为有为法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
界。」

【第四有为者瑜伽一百云有生灭系属因
缘是名有为智谓云有所得故是名有为
音释¶ 第 253b 页
二论心境为异今略举四事三界即所依
处众生即能依之者(瑜伽属因缘者正理论第一云有为者众
缘聚集共所生故未来未起何为有为是彼类故亦名有为如所烧薪于未烧位是
彼类故亦名为薪或据曾当立名无失如琴瑟等名为有声亦如乳房莲华池等诸
未生法不越彼类故名有为其有生灭此语犹略杂集论云若法有生灭住异可名
有为一切法皆有为唯除法界法法处一分为舍执著无常我故释曰此中论答三
问一答云何为有为二一切法下答几是有为三为舍下答为何义故观有为今略
举四事者理实智论大品等广有多法大品云何等有为法若法生住灭(此释有为义)欲
界色界无色界五蕴乃至意识因缘所生受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为一切智是
有为法智论释云有为法略说三相一所谓生住灭二三界系义三四念处乃至十
八不共法虽有无为法以有作故是有为法无为相是无为法释曰今以十八不共
等属有记法故但略出其四众生则摄蕴处界也)然所依处随心
成异故论云欲所属界名欲界等(故论云者即俱
舍第八等字等馀二界应云色所属界名为色界无色所属界名为无色界略其所
属二字但名欲界等如言胡麻饮及金刚环饮之与环俱是总名胡麻金刚并为别
音释¶ 第 254a 页
称以别依总名胡麻饮及金刚环具足应言胡麻所属饮等略去所属但云金刚环
等界者总名欲等别称略去中言云欲界等论云此中欲言为说何法答略说段食
淫所引贪注云淫贪名贪食贪名欲然语犹隐本业上卷云佛子见著二业迷法界
中一切欲心故欲所起报分为欲界报佛子见著二业迷法界中一切色心故色心
所起报分为色界报佛子见著二业迷法界中一切定心故定心所起报分为无色
界报是故于一法界中有三界果报若更令易见欲界有男女形淫欲受身故色界
无男女形唯有色故无色界谓无色故前本业言见著者彼经说有七见六著经云
佛子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而起三界业果是故我言从无明藏起十三烦
恼所谓邪见我见常见断见戒见盗见疑见七见见一切处求故说见复起六著心
贪爱瞋痴欲慢于法界中一切时起一切烦恼以十三为本无明与十三为本是以
就法界中别为三界即云见著二业等如前所引)。】

「何等为无为法所谓虚空涅槃数缘灭非数
缘灭缘起法性住。」

【第五无为为者作也即前生灭今虚空等
寂寞冲虚湛然常住无彼造作故名无为
音释¶ 第 254b 页
瑜伽云无生灭不系属因缘是名无为智
论云无所得故名为无为净名云不堕数
故然诸论总名大旨无别(瑜伽下引證如次二论对前二
义杂集云无生住灭故名无为不堕数故即净名阿难章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数
即有为馀义但翻上有为故疏结云诸论总名大旨无别)然其名数开
合不同小乘多说三种即此中初及三四
诸大乘中掌珍说四谓加真如法相论中
或说有六复加不动及想受灭谓于择灭
中灭惑障故名为择灭灭定障故复加后
二或开为八于真如中开出三性谓善法
真如等渐欲展此真如遍诸法故(然其下二开合
中小乘多说三种者即俱舍等论云无漏谓道谛及三种无为谓虚空二灭而言多
者分别论有四一虚空二非择灭三想受灭四真如大众部说九无为谓三及四空
缘起支性圣道支性化地部亦九三外加不动三性道支缘起诸大乘者于小乘三
上加真如故或说有六唯识论等广如下说或开为八者杂集第二云无为法有八
音释¶ 第 255a 页
种谓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及想受灭如是建
立八无为中当知所依有差别故分析真如假立三种不由自性善法真如者谓无
我性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何故真如说名无我由彼自性无变性故谓一切时
无我实性无改转故说无变异当知此则是无我性离二我故何故复说此名空性
一切杂染所不行故所以者何由缘此故能令一切诸杂染事悉皆空寂有时说染
但是客尘诸相寂静故名无相无倒所缘故名实际实者谓无颠倒此处究竟故名
为际最胜圣智所行处故说名胜义一切三乘妙法所依故名法界如善真如不善
无记当知亦尔馀如彼论言渐欲下疏出论意)此经说六于择灭
中开出涅槃二道别故复加缘起显无一
事不即真故略无二定未究竟故(此经说六下第
三释文于中二先总明有无)言虚空者离诸障碍无物
所显故(言虚空下二别释多用唯识有六无为即为六段初虚空释语全是
百法疏意即唯识依性假施设有义彼论先释法性云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
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非异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离诸障碍故名虚空释曰
彼论明法性空但言离诸障碍百法兼取外空云无物所显故俱舍云此中空无碍)。
音释¶ 第 255b 页

二涅槃者古有二释一云性寂灭故此即
性净涅槃涅槃三十四亦同此说此与择
灭显未显殊一云即性净之果此即解脱
道后择灭乃在无间道中然大乘非择灭
既约性净又下说法性则后解为正(二涅槃者
涅槃即同择灭先明性净乃傍出异义耳涅槃三十四者此即刊定记释谓同此经
所说虚空及涅槃也故涅槃经释缘生四句中云有非缘生非十二因缘者谓虚空
涅槃是也此则同性净义二后义为正云性净之果即圆净涅槃应有问言若是果
者何殊择灭由因果殊故分二道所以第一总明中以此义为正云于择灭中开出
涅槃二道别故然其大乘下断上二义则后解为正者若唯识解非择灭云不由择
力本性清净故)三数缘灭者数谓慧数由慧为缘
拣择诸惑能显灭理故唐三藏译为择灭
谓择力所得灭名为择灭然此灭言有其
二义一理性寂灭此从所显得名二因灭
惑显名理为灭则从能显得名(三数缘灭下故唐三
音释¶ 第 256a 页
藏出其异名择力所得者是俱舍论释故彼喻云如牛所驾车名曰牛车略去中言
故作是说但云择灭唯识释云由拣择力灭诸杂染究竟證会故名择灭然此灭言
下别释灭字此二义称灭若兼能灭之智智亦称灭)四非数缘灭者
非由慧数灭惑所得但以性净及于缘缺
之所显故(四非数缘灭者故唯识云不由择力本性清净及缘阙所显名
非择灭释曰论存二义初义异小故上疏文取为楷定言缘阙者俱舍论云毕竟碍
当生别得非择灭下释中云言当生者当来生法缘会则生缘阙不生于不生时得
非择灭此非择灭碍当生法令永不起名毕竟碍言别得者谓非择灭有实体性缘
阙位中起别得故非择灭得不因择灭但由缘阙名非择灭论指事明云如眼与意
专一色时馀色声香味触等谢缘彼境界五识身等住未来世毕竟不生由彼不能
缘过去境缘不具故得非择灭释曰谓眼缘色时亦合缘声等以专注色故耳等不
缘声等同时声等刹那巳谢故令缘声等识更不复生以前五识唯缘现量不缘过
未而言触等者等取法中有与能缘同时为所缘境者如他心智所缘境是也此他
心智唯缘现在心王亦合缘心所以专注心王故于心所得非择灭故)五缘
起者有别有通别谓十二因缘故分别论
音释¶ 第 256b 页
者大众一说鸡胤化地说出世部皆立十
二缘起以为无为彼意以其次第作缘恒
无杂乱故说为常有佛无佛此法自尔名
曰无为故智论三十二云声闻法中亦说
法性实际故杂阿含中说有一比丘问佛
十二因缘为是佛作为是馀人作佛告比
丘我不作十二因缘亦非馀人作有佛无
佛诸法如法相法位常有所谓是事有故
是事有等涅槃亦说即是无为远公云就
人论法三世流转是其有为废人谈法法
相常定故曰无为望今经意缘起无性故
曰无为大品云菩萨观十二因缘如虚空
不可尽涅槃云十二因缘即是佛性虽举
十二因缘即巳摄阴界诸法(智度下引大乘论證成上
义此中论文先有问云声闻法中何不说法性实际而摩诃衍中处处说耶答声闻
音释¶ 第 257a 页
法中亦说下与疏同玄中已引涅槃亦说下三引大乘经立无为义先引涅槃即北
经迦叶菩萨品第三十四经而为品初南经三十一北经半卷向后列二十一诤论
此即第六经云或说十二因缘是有为法或有说言十二因缘是无为法至第三十
五方释经中具云善男子我经中说云何名为十二因缘从无明生行从行生识从
识生名色从名色生六入从六入生触从触生受从受生爱从爱生取从取生有从
有生生从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
十二因缘定是有为我又一时告喻比丘作如是言十二因缘有佛无佛性相常住
善男子有十二因缘不从缘生有从缘生非十二因缘有从缘生亦十二因缘有非
缘生非十二因缘有十二因缘非缘生者未来世十一支也有从缘生非十二因缘
谓阿罗汉所有五阴有从缘生亦十二缘者谓凡夫人所有五阴有非缘生非十二
因缘者谓虚空涅槃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巳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十二因缘
定是无为释曰若经中言为与无为俱不解意若远公释各有所以然有二意今疏
是第一意第二意云直就因缘事中现在之者名曰有为在未来者未现起用名曰
无为释曰后释顺经后四句意前释顺经初意及智论等意望今经下疏第四出今
意次言大品云下引他经證成上正义此即中论青目所引释初因缘不生之义涅
音释¶ 第 257b 页
槃又云者复引涅槃重成上义即北经三十二师子吼品经云善男子无明不能吸
取诸行行亦不能吸取于识也亦得名为无明缘行行缘识有佛无佛法界常住若
言佛性住众生中者善男子常法无住若有住处即是无常善男子十二因缘无定
住处若有住处十二因缘不得名常如来法身亦无住处法界法入法阴虚空悉无
住处佛性亦尔都无住处次下又云佛性者名十二因缘何以故以因缘故如来常
住一切众生定有如是十二因缘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十二因缘即是佛
性佛性即是如来释曰此上经意正取十二因缘之性以为佛性故是无为文中虽
举下第二通释难云若缘起无性即无为者诸蕴界等岂有性耶故为此通则意无
不该是故上引涅槃云法界法入法阴虚空即说三科皆无住处同佛性也)六
法性住者即真如也谓非妄倒故名真如
又真实如常拣妄拣事于一切位恒如其
性而云住者离迁变故与法为性是随缘
义复云住者是不变义即妄即真事皆如
矣若准智论法性法住各是一义(云云)即为
七法(法性住者即真如也显此法性即唯识等真如异名耳谓非妄下别释其
音释¶ 第 258a 页
名初释真如自有二义初合释唯拣于妄二离释即唯识云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
谓如常表无变易是故疏云拣妄拣事二释法性名唯识偈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
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是也次释住字亦有二义一连上释之则三字一名
谓上之一释顺法相宗加此住字顺法性宗法性谓随缘住字为不变以随缘不失
自性故二义既具即妄即真故是法性宗义若准智论下别释取上法字及下住字
自为一义成七无为则法字两用)然小乘说三虚空则就
外空复计三皆实有若大乘说非唯数增
义亦有异唯识论中二义建立一唯心变
故二依法性假施设有谓此诸义但一真
如随义假设一无相义二所證义三惑尽
义四性净义五随缘义六随缘即不变义
(然小乘下对拣权实初举小乘若大乘下举大斥小非唯数增巳如前说义亦有异
次下正明小乘之义略如上说广如唯识广引广破唯识论下正辨大乘无为之相
即第二论论中先破诸小乘宗等计于无为为实有竟显正义云然契经说有虚空
等诸无为法略有二种一依识变假施说有谓曾闻说虚空等名随分别有虚空等
音释¶ 第 258b 页
相数习力故心等生时似虚空等无为相现此所现相前后相似无有变易假说为
常释曰此空无为而无本质唯心所变犹如极微假而无体于佛等处闻其名故而
心变之次论复云二依法性假施设有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
一切法非一非异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离诸障碍故名虚空由拣择力灭诸杂染
究竟證会故名择灭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或阙缘所显故名非择灭苦乐受灭故名
不动想受不行名想受灭释曰疏取论意以释经文但顺经有不顺论有上释非择
有其二义依此论文)此中法性即是真如然法性真
如亦假施设遮拨为无故说为有遮执为
有故说为空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
倒故名真如为法之性名为法性非离色
心别有实体今多闻之人不唯知名而巳
应如是知(五出体性即彼论示无为体论云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
假施设下至故名真如皆是论文为法之性故名法性是疏义加亦即前文唯识论
意非离色心别有实体者取论意结具足论云不同馀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名曰
真如故诸无为非定实有释曰言真如亦是假者不得体故遮空见者说如违有遮
音释¶ 第 259a 页
小乘中化地部等执定实有故说为空非言无为体即空也勿谓虚幻者虚拣遍计
幻拣依他即显真如是圆成实以无虚妄颠倒法故名真如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一之二

** 音释


(胡关切音还)
鸡胤
(部名胤羊晋切)
音释¶ 第 259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一之三 土二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何等为有记法谓四圣谛四沙门果四辩四
无所畏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
觉分八圣道分。」

【第六有记法者有释云谓能招爱非爱果
故名有记此乃通说馀处辨记即是善恶
今唯举善应云顺理善法可记录故(第六有法
中二先释总名先叙昔即刊定记大品亦云若善法若不善法是名记法如所说相
不舍离故此乃通下辨非以下无记既非三性今此有记安得无之后今唯下辨正)。

下出所记法体句有十一义摄唯五四圣
谛如前本品已辨四沙门果如梵行品四
辨如第九地三十七品如第四地(下出所下辨相
先指所馀如前后释不欲繁文)四无所畏今当略明谓外
音释¶ 第 260a 页
难无怯故名无畏瑜伽云如来于此谤难
都不见有如实因相由是因缘能自了知
坦然无畏无畏为四一一切智无畏二漏
尽无畏三者障道四出苦道(四无畏义下唯释此一言
今当略明者诸经多以五门分别一辨名二出体三行相四次第五诸门今疏但有
三门略无出体次第即分为三初释名二辨相三诸门分别初中有二先总名上二
句指文都不见有如实因相者谓其所难皆就迹生疑不知所观真实之理故此所
难无如实因若实有可难则有怯畏所难不实何所畏耶无畏有四下二释别名文
中但列而不解释释名含在下行相中故此略无若具释者一一切智无畏者瑜伽
亦名正等觉无畏谓有正觉觉诸法故名一切智二漏尽者诸烦恼漏种现俱断故
三障道者亦名障法说障碍法染必有障故四出苦道者说出离道诸圣修习决定
出苦故于此四中得无所畏皆依主释谓一切智之无畏等)此四各有
难答初外难云若佛是一切智者有诸比
丘从他方来何须问言安乐住不言一切
智无所不知今问于他一何相反佛自唱
音释¶ 第 260b 页
言我是一切智人但为摄受来者随顺世
间师弟人事故(此之四段下二辨相初一切智无畏难有二初牒举
所难二有诸比丘下正难于中先出难所因谓诸部律中多有此言时诸比丘至如
来所头面礼足佛便问言比丘住止安乐不乞求易得不不以饮食为苦耶等今云
何故问者即是难也言一切智下结成难也佛自唱言下答也于中先案定所难明
不失一切智义若具皆云我于此难正见无由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是大仙
尊位但为摄受下出是一切智之所以示现问耳非巳不知言摄受者令发胜心闻
佛慰问发道心故随顺世间师弟人事者此有二意一者成上示现之相二者亦令
馀人审谛于事佛知尚问况馀不知亦为后人作轨则故见来发心应为引摄故云
随顺世间)二有难云若佛自言漏永尽者何以
爱语罗睺诃骂调达佛于此难正见无由
安隐无怯自唱德号我实漏尽但为随根
而调伏故(二有难云下第二无畏先难中文但有二先牒举所难谓经中
说言我诸漏巳尽何以爱下正难难之所因含在其中谓罗睺罗被僧驱出在于厕
上佛语诸比丘言云何野干驱师子子即爱语罗睺调达频为恶行佛时骂言痴人
音释¶ 第 261a 页
或云食唾小儿等耶佛于此难下亦先案定所难不失漏尽之义但为随根而调伏
故即出爱恚所以谓罗睺譬之慧象随逐人心软言即调调达喻之恶马楚毒方调
非是如来有爱罗睺有恚调达漏未尽也)三有难云若佛说欲
能障道者何故预流一来尚有妻子之爱
佛于此难心无怯惧谓自唱德号我说欲
能障道但障不还罗汉非初二果(佛于此下答中
亦二先案所难不失欲为障道若具亦应云我于此难正见无由安隐无怯处大仙
位故云自唱德号我所说下出不障所以若说邪行障诸圣道若说畜妻障离欲道
初二果人性戒久成故断邪行既未离欲不断妻子斯有何失故诸染法非不障也)。

四有难云若佛说诸圣道能尽苦者何故
罗汉受疮溃蛇螫之苦佛于此难心无怯
惧自唱德号我说圣道实能尽苦边际但
说未来非现在故(四有难下第四无畏先难亦二先牒所疑谓如
说我为弟子说出离道诸圣修习决定出离决定通达何故罗汉下正难既疮溃蛇
螫岂非苦耶罗汉岂是无圣道耶岂非相违佛于此难下答亦应具云我于此难正
音释¶ 第 261b 页
见无由安隐无怖处大仙位我说圣道下通前难然有二意一者由于前世故业感
身于此身上得阿罗汉苦依身在故有此苦非得罗汉后有此苦即今疏意更有意
云无学实无苦果为现恶因必有苦报由此圣者示相受苦起后教故亦由世尊受
金鎗等示义非实故疏略无)四中初一离所知障次离
烦恼障三是出离道障四即出离之道初
二自利后二利他所以自叹此四者初一
为菩萨第二为声闻后二通为智论二十
五瑜伽五十对法十四广辨其相(四中初一下第
三诸门分别即瑜伽论文三初约离障言三是出离障道者欲为道障今出离故四
是出离之道者诸出离道能出于苦然其后二并约离烦恼障三是所离之障四是
能离之道而三就离因为难四就离果为难亦可后二通约因位初二自利下二利
料拣然约答难并是利他如次下明今约前二就佛身难是约自利德叹后二约化
他为难故云利他所以叹此下三彰叹所以亦约被根差别则皆是利义菩萨为求
种智断所知故初一为之二乘求𥁞诸漏第二为之欲皆障于三乘三乘皆期出苦
故后二并为智论二十五下总示其源然菩萨藏经第五般若五十三显扬第四亦
音释¶ 第 262a 页
广明之此中即有次第出体言次第者德用自在智最胜故首而明之由具一切智
能𥁞诸漏由具智断说法化生说法之中先说生死因后出生死故而此一门即前
二利门中巳摄此意若瑜伽对法出苦为第三障道为第四先果后因亦如苦集又
依上次者即倒对四谛谓一切智约真道为难二约真灭为难三约集因四约苦果
未见经论义必应然若出体者总有五种一剋性体即信进念定慧为体二引发体
若定若慧三最胜体即正体后得二智四中初一通二智二即正体三四皆后得以
是说法心故若约自住四皆正体约能答难此四并以后得为性四相应体四蕴为
性五眷属体五蕴为性亦犹十力道共定共无表戒色助答难故上之四体即瑜伽
五十七及杂集说瑜伽云以信进念定慧及具知根为性对法云若定若慧及彼相
应诸心心所又云若起作用后得智为性若住自性正体智为体第五亦以义加又
无畏若约德初即智德二即断德三四恩德今就能知并智为体馀义可知)。】

「何等为无记法。」

【第七无记中分二先徵名后谓世间下辨
相今初无记二义一非善非恶不能招感
爱非爱果名为无记可释馀文今此正谓
音释¶ 第 262b 页
虚妄推度非理问难不可记录故名无记
非对善恶故俱舍第十九云诸契经说十
四无记即其义也亦名置记记即答也不
应答故(第七无记初徵名四一释总名刊定亦立二义而以前义为正今依
诸论以后为正俱舍第十九中第二明无记中自分为二一明无记报二因便明四
记前即对善恶之无记也广如彼论第二别明四无记事颂曰应一向分别反诘舍
置记如死生殊胜我蕴一异等释曰上两句指事释之且问记有四一应一向记二
应分别记三应反诘记四应舍置记(记者答也)如问死者一切有情皆当死不应一向记
一切有情皆定当死如问生者一切有情皆当生不应分别记有烦恼者受生无烦
恼者不生如问殊胜应反诘记有作是问人为胜劣应反诘言为何所方若言方天
应记人劣若言方下应记人胜释曰下即恶趣论如问我蕴一异者应舍置记谓若
作是问我与五蕴为一为异应舍置记此不应问若有我体可问一异本无我体一
异不成如问石女生儿为白为黑应舍置记谓石女本无儿何得论其白黑此上依
毗婆沙说颂言等者等取发智本论及契经说今当叙经云云何有问应一向记谓
诸行皆无常耶此问名应一向记云何有问应分别记谓若有问诸有故思造作业
音释¶ 第 263a 页
己为受何果此问名为应分别记造善受人天造恶受恶趣谓若有问士夫报与我
为一为异(此问假我)应反诘言汝依何我作如是问答言依粗我(色蕴上我)应记与报异(报色不同
故言异也)此问名为应反诘记云何有问但应舍置答若有问世为常(一问)无常(二问)亦常亦
无常(三问)非常非无常(四问)世为有边(五问)无边(六问)亦有边亦无边(七问)非有边非无边(八问)如
来灭后为有(九问)非有(十问)亦有亦非有(十一问)非有非非有(十二问)为命者即身(十三问)为命
者异身(十四问)此问名为但应舍置此十四问皆不可记名十四不可记事以我体既
无是故皆应舍置答也涅槃三十五亦有四答而一名小异谓从经一半向后因迦
叶难佛性义有无如来答云善男子如来为众生故四种答一者定答二分别答三
随问答四者置答如问作恶得何果耶应答得苦果是名定答二善男子如来十力
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首楞严等八万亿诸三昧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智印等
三万五千诸三昧门金刚定等四千二百诸三昧门方便三昧无量无边如是等法
是佛性者如是佛性则有七事一常二我三乐四净五真六实七善是名分别答如
汝先问断善根人有佛性者亦有如来佛性亦有后身菩萨佛性是二佛性障未来
故得名为无必定得故得名为有是名分别答三经云如我所说一切法无常复有
问言如是世尊为何法故说于无常答言为有为法故无我亦尔为何法故说一切
音释¶ 第 263b 页
烧为烦恼故是名随问答四经云若有说言断善根人定有佛性定无佛性是名置
答下迦叶难云不答名置如来今者何因缘答而名置答佛答云善男子我亦不说
置而不答名为置答善男子置答复二一者遮止二者莫著以是义故得名置答释
曰据上诸文明是不答以为无记非善恶中之无记也据十四难正同俱舍准涅槃
意今文正当为遮止义兼令莫著)所以不答者何谓此乃
无义语也知之不免生死不知不障涅槃
前说有记则反于此智论第三云所以不
答十四难者此事无实故诸法有常无此
理故言断亦尔如有人问声于牛角得几
升乳岂曰问耶复次世界无穷犹如车轮
复次无利有失堕恶邪中覆于四谛诸法
实相复次人不能知复次称法说故第十
七云有一比丘思惟十四难不能解辞佛
不为弟子佛言我为老病死人说法济度
此是𨷖诤法如中毒箭不应推寻楞伽亦
音释¶ 第 264a 页
云皆是世论非我所说(智论第三下正引论释先引第三有
五复次多同答十四难兼经中诸无记法如第一无实事故正答十四第二如车轮
即答何等为生死最初际第三无利有失兼答世界来去等以从集因生归寂灭理
妄徵来去即覆四谛第四人不能知兼答有几佛几众生以佛智知无𥁞法故第五
复次兼答佛等先后通意可知第十七下二引此文即引昔例今其文稍略具云有
一比丘于十四难思惟观察不能通达心不能忍持衣钵至佛所白佛言佛能为我
解此十四难使我了者当作弟子若不能解我当更求馀道佛言痴人汝共我要誓
若答十四难汝作弟子耶比丘言不也佛言汝痴人今何以言若不答我不作弟子
我为老病死人说法济度此十四难是𨷖诤法于法无益但是戏论何用问为若为
汝答汝心不了至死不解不能得脱生老病死譬如有人身被毒箭亲属呼医欲为
出箭涂药便言未可出箭我先当知汝姓字亲里父母年岁次欲知箭出在何山何
木何羽作箭镞者为是何人是何等铁复欲知弓何山木何虫角复欲知药是何处
生是何种名如是等事𥁞了知之然后听汝出箭涂药佛问比丘此人可得知此众
事然后出箭不比丘言不可得知若待𥁞知此则巳死佛言汝亦如是为邪见箭爱
毒所涂巳入汝心欲拔此箭作我弟子为不欲拔箭而欲求𥁞世间常无常边无边
音释¶ 第 264b 页
等求之未得即失慧命与畜生同死自投黑暗比丘惭愧深识佛语即得阿罗汉道
复次菩萨欲作一切智人推求一切法知其实相十四难中不滞不碍知其是心重
病能出能忍是名法忍释曰即疏下文引论广破及经结多闻之意是也论文引毒
箭之喻与涅槃大同前巳引竟楞伽亦云下即第三经佛令慎勿习近世间诸论举
昔有婆罗门来问我云瞿昙一切所作耶我答婆罗门言一切所作是初世论彼复
问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复报言一切非作是第二世论复问言一切常耶无常耶生
耶不生耶我报言是六世论复云一耶异耶俱耶不俱耶一切因种种受生现耶我
报言十一世论(广说云云)我言悉是世论非我所说是汝世论我唯说无始虚伪妄想习
气种种诸恶三有之因不能觉知自心现量而生妄想攀缘外性彼复问意痴爱业
因故有三有耶为无明因耶我报言此二者亦是世论彼复问言一切法皆入自相
共相耶我复报言此亦世论婆罗门乃至意流妄计外尘皆是世论又问颇有非世
论不耶佛答意云外道中无我论中有非世论汝诸外道不能知以外性不实妄想
虚伪计著故谓妄想不生觉了有无自心现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尘妄想永息是名
非世论此是我法非汝有也偈中云乃至心流转是则为世论妄想不转者是人见
自心来者谓事生去者事不现明了知去来妄想不复生解曰前偈无妄见后偈了
音释¶ 第 265a 页
知妄灭据今经文正明是前文一段所有妄计其再问痴爱因缘等虽是正义不了
自心故为世论故智论云覆诸法实相亦即涅槃通遣著意)言十四者
即此中前四四句其第四四句但合为二
谓身与神一身与神异(言十四者下第三示十四相可知若
历五蕴三世成六十二见对前巳说)然诸经论多说十四难
而相或同异不繁会释今经委论不出我
法二执(然诸经论下第四总会异说言相或同异者多同少异诸处亦说名
十四不可说俱舍十九已如上说正与此同智论十七即释大品大品二十一佛母
品云复次须菩提佛因般若波罗蜜诸众生心数出没屈伸如实知世尊云何知之
佛言一切众生心数出没屈伸皆依色受想行识生佛于如是中知众生心数出没
屈伸所谓神及世间常是事实馀妄语是见依色神及世间无常等三句准知及世
间有边是事实馀妄语等四句准知皆是见依色末云依受想行识亦如是神即是
身是见依色等异身亦然依受想行识亦然又云死后有如去是事实为妄语是见
依色二死后无如去三死后或有如去或无如去二句同初结云依受想行识亦如
是释曰斯即历蕴诸句小异耳涅槃三十九先尼梵志问有我耶无我耶等广有问
音释¶ 第 265b 页
难亦是小异之相繁不出之)。】

「谓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
世别非有边非无边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
间亦有常亦无常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如来
灭后有如来灭后无如来灭后亦有亦无如
来灭后非有非无我及众生有我及众生无
我及众生亦有亦无我及众生非有非无。」

【文分五段第一有四四句就我明无记第
二过去下就三世横论凡圣数之多少三
何等下约凡圣竖论初后四世间从何下
徵三世间所从五何者下约生死际畔以
辨无记(文分五段下第二辨相便有释文就常等破皆中论意)今初
句虽十六其过不出断常二见言世间者
准大品中通三世间谓众生世间五蕴世
间及器世间今此文意正显众生世间兼
音释¶ 第 266a 页
明五蕴世间以众生是总主假者外道计
以为我故有边等诸见初有边四句约未
来世常等四句约过去世如来有无依涅
槃起故中论邪见品云我于过去世为有
为是无世间常等见皆依过去世我于未
来世为作为无作有边等诸见皆依未来
世涅槃品云如来灭后有无等依涅槃起
我及众生有无四句约现在说(今初段中句虽十六
下释此第一就我明无记先辨见所依后正释文今初有三一明不离断常言世间
下二明世间同异明见依我起准大品者即上二十一经而三世间是智论释论云
世间有种等馀如疏辨初有边四句下三释此我不同不出三世涅槃为起见处就
引中论邪见品云我于过去世等者偈首之我即今世我意问今世之我于过去世
为先已有为先未有若先已有即是计常若先是无今此虽起即是无常三则双立
四则双非边等诸义次下当释中论涅槃品偈云灭后有无等无边等常等诸见依
涅槃未来过去世释曰此即总示所依依前别配可知)既知起见之
音释¶ 第 266b 页
本次随文别释即为四段第一四句言有
边者即断见外道计我于后世更不复作
则与此身俱尽无边者谓我于后世更有
所作三俱句者身尽故有边我不异故无
边四俱非句者亦以我存身尽见上有过
故立此句谓身尽故非无边我存故非有
边既皆邪见故不答之若欲破者初之二
句堕无后世过谓有边则与阴同尽无边
则是今身故皆无后世无后世者修道苦
行为何益耶第三句亦有边无边者若身
尽我存身我为一为异一则不应有尽不
尽异则离蕴何相知有我耶若谓舍人生
天人分犹在天分更增则半天半人故皆
不可第四句非有边未免于无非无边未
免于有云何于此强分别耶(第一四句者然论先明常
音释¶ 第 267a 页
等后说边等广破常等例破边等今顺经次先明边等文中有三初辨四句之相即
前偈中我于未来世为作为无作初以无作为有边而是断见外道亦先偈首之我
是今世我四句之相疏文自明既皆邪见下二明无记义即出不答所以也若欲破
者初之二句皆堕无后世过者合破二句论云若世间有边云何有后世若世间无
边云何有后世释曰有边则后无续故无后世无边则是今身故无后世有边则断
无边则常无后世者下出无后世过亦即断常过也论又云五阴常相续犹如灯火
焰以是故世间不应边无边前出过破定有定无故堕断常今立理破如焰从缘不
可为无无定实故不可为有故离二边又前破人我此破法我今经正破人我故不
引破法又论反破云若先五蕴坏不因是五阴更生后五阴世间则有边若先阴不
坏亦不因是阴而生后五阴世间则无边释曰此亦正破五阴世间五阴和合为众
生世间既破五阴即破众生众生即假我故上云外道依之计我今破五阴亦已破
我又上二偈亦别破二句亦兼明第三俱句第三句等者然论广破常等后例破边
等故论云我于未来世为作为不作如是之见者皆同过去世然破边等无有身一
异破身一异破即是前破常等今依论例破故取前势若论破第三句云若世半有
边世间半无边是则亦有边亦无边不然彼受五阴者云何一分破一分而不破是
音释¶ 第 267b 页
事则不然受亦复如是云何一分破一分而不破释曰前偈破众生即是遣我后偈
破受阴即是破法然俱是相违破无有一法亦常无常故此相难见故疏取前破常
等例前破常偈云若谓我即是而身有异相当知离于身何处别有我离身无有我
是事为已成若谓身即我若都无有我但身不为我身相生灭故释曰此则破常等
以一异门今将例破边等四句也若谓舍人生天下遮救即论正破边等之意然偈
云若天即是人则堕于常边天则为无生常法不生故若天异人者是即为无常若
天异人者是则无相续释曰前偈破常即破无边后偈破断即破有边次偈云若半
天半人则堕于二边常及于无常是事则不然今疏即影公取偈之意舍人生天人
分犹在天分更增等上即纵立则半天下正破结言略明故皆不然不然之由即如
偈文亦常无常二相相违犹如水火义无并立第四句下论但蹑前破云若有边无
边是二亦应成释曰此即纵破亦相待破有第三句可待对此有第四非有边无边
句以有无相待故今无第三之源何有第四之末疏中即出过破非有遮有故未免
于无非无遮无安得离有故还成亦有亦无无第四俱非之义以皆执取非中道故
云何于此下结斥邪见)二常等四句约过去者过去
世我即是今我名之为常若常即有大过
音释¶ 第 268a 页
破坏因果涅槃等故若谓我今始生名为
无常若尔我是作法亦堕无因无因则亦
无涅槃等第三见上二过便谓我常身无
常离身何处有我又成上二过第四谓我
不异故非无常身有异故非常破同第三
句又中论云一切法空故何有边无边及
常等见馀义广如彼论(二常等四句者上破边等先出四句
后方别破今则常句便立便破初常句中先立然前问偈云我于过去世为有为是
无即问今之现我过去先已有耶今初句云有故过去世我即是今我也论初常句
云过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过去世中我不作今世我若言常者即有大过等者出
过破也即彼长行云先世中我不作今我有常过故若常则有无量过何以故如人
修福因缘故作天然后作人若先世我即是今我者天即是人以虽业因缘故作旃
陀罗后作婆罗门若先世我即是今我旃陀罗即是婆罗门等若谓我今下即第二
句亦先立后若尔下破有二种破先因缘破缘作是无常法立我常故二堕无因故
故论云过去我不作是事则不然过去世中我异今亦不然若谓有异者离彼应有
音释¶ 第 268b 页
今我住过去世而今我自生如是则断灭失于业果报彼作而此受有如是等过先
无而今有此中亦有过我则是作法亦为是无因释曰此中初二句牒计总非次二
句标有异过次二偈二世相对以辨异过末后一偈独就未来以彰其过上二句标
下二句显第三句由今始有故成作法即堕无常次句指同前非云亦是也前失业
果即是无因今我自生岂非无因第三见上下谓见前二过便即双立从离身下破
即前所引偈中即离门文成上二过者亦常同初句亦无常同第二故第四句但翻
用前句而立破则还第三论偈但云如过去世中有我无我见若共若不共是事皆
不然又中论云下即品末之偈总结上过示以性空末后又偈云瞿昙大圣主怜悯
众生故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即总结一品也)三如来灭后四
句释有二义一明如来者非是佛也如即
相似来谓从前际来谓一有执云如从前
世来生此间去向后世亦复如是故云如
来灭后有谓如前来时有故此由计我异
阴故二云如从前世来此间死后断灭故
云如来灭后无谓不如来时去故此计阴
音释¶ 第 269a 页
我一故三由计我有粗细故谓粗我与身
俱尽故云不如去细我异阴不同灭故亦
如来时而去故云如来灭后亦有亦无四
云我如虚空体无来去故晋经云如来灭
后如去不如去等此则通望三世以辨若
依中论附涅槃起四句如来即佛也顺此
经文亦是外道自立已师而为如来有谓
如来灭后定有不变或谓入无馀依同于
太虚或谓法有应无或谓约应非有约法
非无以其四句皆成戏论不见如来寂灭
相故亦为邪见此则权小之徒未能免也
瑜伽八十七云依二道理如实随观俱不
可记如来灭后若有若无所以者何且依
胜义彼不可得况其灭后或有或无若依
世俗为于诸行假立如来为于涅槃若于
音释¶ 第 269b 页
诸行如来灭后无有一行流转可得尔时
何处假立如来既无如来何有无等若于
涅槃涅槃唯是无行所显绝诸戏论自内
所證绝戏论故施设为有不应道理亦复
不应施设非有勿当损毁施设妙有寂静
涅槃又此涅槃极难知故最微细故说名
甚深种种非一诸行烦恼断所显故说名
广大现量比量及正教量所不量故说名
无量(三如来灭后下前明见所依从其后义云依涅槃起而其前义通依三世
我阴而起顺于晋经若依中论下第二意于中二先定见所依及如来不同以外道
自谓勒沙婆等是世尊是如来故故百论中序德相形言优楼祛等亦是世尊故有
谓如来灭后者别示四句先示可知以其四句下明破无记之意上依中论涅槃品
偈云如来灭度后不言有与无亦不言有无非有及非无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釐差别释曰
初之一偈依二谛说后之二偈唯依第一义与瑜伽同瑜伽八十七下證成上义则
音释¶ 第 270a 页
显中论初偈俱通二谛约世谛中唯释二句等字等于三四约涅槃中但释初二句
又此涅槃下三义通显离四句绝百非中论末后偈云一切法皆空何有边无边亦
边亦无边非边非无边何者为一异何有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诸法不
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我佛亦无所说释曰此偈可结无记一段以文相续故
此引耳)四我及众生有无等四句此并双立
众生即是五蕴非约总主有即定有定有
著常无即定无定无著断三远上二过双
立有无即堕相违四避此相违立俱非句
又成戏论然此四句亦有单计我有所无
所有我无亦不离初之一句又合上成第
三互夺成第四亦不出初之二句(四我及众生等
者双立我法众生即蕴蕴即法故故疏直就缘生法理以辨有无然此四句大品智
论俱舍等于此但立二句大品等云身与神一及异成二句俱舍即命与身即及离
成二句初句云俱有者谓有执云但有身处则有神我有神我处其必有身身之与
神不相离故释曰此即身神一句故智论云神即是身者有人言身即是神何以故
音释¶ 第 270b 页
分析此身求神不可得故受之粗妙皆是身故故言身即是神身异神异者有人言
神微细五情所不得亦非凡夫人所见摄心清净得禅定人乃能得见是故言身异
神异复次若身即神身灭神亦灭是邪见身异神异身灭神常是边见释曰论文但
释二句今经中初句是论初释身神一句第二句是论复次身即是神身灭神灭是
邪见第二句正是身神异句虽粗妙之异身在俱有身无俱无为俱句也第四即复
是身神一句以身随神体皆妙故俱离有无然此四句者此对前经中二双立故亦
是智论约边见意其我有所无正同智论身灭神常二所有我无者身粗可见我无
相故言亦不离初之二句者我有所有合是初句我无所无合为第二又合上为第
三者初句我亦有第二句我亦无初句所亦无第二句所亦有故合为第三第四既
合一处故互相夺如我有合我无则我非有所有合所无则所非有等遮无即为第
一俱有句遮有即为第二俱无句故云亦不出初之二句间如初我及众生有即是
邪见以计我故次句云我及众生无则是二空有何过耶故疏中云定无著断以执
定故非缘生无亦应破云约计实我此我非有随世假我此我非无故说俱无亦非
当理)。】

「过去有几如来般涅槃几声闻辟支佛般涅
音释¶ 第 271a 页
槃未来有几如来几声闻辟支佛几众生现
在有几佛住几声闻辟支佛住几众生住。」

【第二门明三乘凡圣数之多少者以横无
边故不可记也。】

「何等如来最先出何等声闻辟支佛最先出
何等众生最先出何等如来最后出何等声
闻辟支佛最后出何等众生最后出何法最
在初何法最在后。」

【第三门竖无际故不可记也有人答问云
有初佛言自然悟引獭祭天亦为应机宁
加置记若有初佛如来应知则可说名言
何法者染净等一切法也(第三门竖明中言有人答问者
即水南善知识答燕国公张说问云法在前佛在前答云法在前诸佛所师所谓法
故便被难云若尔最初成佛前无佛说何由悟法答云自然而悟如月令中獭乃祭
天岂有人教燕公大伏亦为应机者叹其善对宁加置记者为顺经文从若有初佛
音释¶ 第 271b 页
下出不及置记所以既有初佛悉数难穷如来具足一切种智直举初佛则可示矣
故虽善对未息难源言何法者染净一切法者即如真妄前后之难也初会略明初
地当广)。】

「世间从何处来去至何所有几世界成有几
世界坏世界从何处来去至何所。」

【第四门徵世间所从有六句初二句问众
生及蕴世间次四句约器世间以外道计
众生有最初生故或谓从冥谛中来还至
[宴-女+六]故或谓世界皆微尘成谓至妙之色常
恒不变聚则为身器散则成微尘故此皆
邪见之源故不应答(第四门徵世间所从中其诸邪见初卷已
广)有情世间不言成坏者瑜伽云有情望
器有五不同一谓器界生死共因所生有
情生死但由不共故是因不同二器有除
断有情流转不断故是时不同三谓三灾
音释¶ 第 272a 页
坏不坏故名法不同四器界因无永断有
情不尔名断不同五器则断而复续有情
断巳无续名续不同以斯义故略无成坏
也(器界生死共因者出现品说三谓三灾但坏器界不坏有情先令有情生上界
竟方坏器界故四器界因无永断者如染刹之因巳亡不复更修染因招染刹也有
情染因虽灭阴识不灭五器界断而复续者约招成坏之刹坏后更成有情若舍异
生之性终不更为凡夫矣然此与四似当相违而四则器界约因断果不生有情因
断果不失五器界约果断果更续有情约妄因巳断妄果不续)。】

「何者为生死最初际何者为生死最后际。」

【第五约生死初后际唯有二句问初际无
始圣教所明生死有终岂非正理答略有
三义一约一人则可云终通望一切则无
终极二以彼定执长邪见故亦不应答谓
若许有终必有始故常法无始亦无终故
三约法性皆不可说故中论云大圣之所
音释¶ 第 272b 页
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
若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是故于此中先
后共亦无既言本际不可得亦不应定谓
无始无终况有始终之见耶又有偈云真
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是故则生死非有
边无边(谓若许有终必有始故亦如初地中论云大圣之所说等即本际品
偈此中初偈引教立理显无始终次二句仍上遣中以无始终可待对故后两句遣
其先后略有三义谓应有问言生死二法为先生后死为先死后生为生死一时一
时名共今且总非下有偈出非所以云若使先有生后有老死者不老死有生生不
有老死若先有老死而后有生者是则为无因不生有老死释曰前偈破先生后死
生必因死今先有生则不因老死而有故云不老死有生则亦今生无有老死先独
生故后偈破先死后生生是死因今死在前则为无因矣次破一时偈云生及于老
死不得一时共生时即有死是二俱无因释曰以生不因死死不因生故后结法空
云若使初后共是皆不然者何故而戏论谓有生老死既言本际下疏释论正为證
有始终之邪见故又有偈云此即邪见品破有边等偈后前巳引竟)上诸邪
音释¶ 第 273a 页
见多是外道亦参小乘菩萨善知则问答
无滞便举破者令自他造中故也(上诸邪见下总
结上意言菩萨善知问答者具四种答一正是置答二如说生死无有始终是一向
答三如云众生器界五种不同是分别答四若有问云世尊约何法说我何法说众
生应答言约假名说我约因缘说众生是名随问答若通前七以辨多闻问答居然
可知馀可思准)。】

「是名无记法。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一切众生于生死中
无有多闻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当发意持
多闻藏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
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多闻藏。」

【第二菩萨下显多闻之意谓悲物无闻长
沦生死故誓持闻藏自證利他。】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一之三
音释¶ 第 273b 页

** 音释


(而[〦/(ㄠ-ㄙ+?)]切与软同)

(胡对切傍决曰溃)

(施只切虫行毒也)

(千羊
切与枪同)。
𤚼
(居候切取牛乳也)

(契吉切问也)

(作木切矢镝也)
音释¶ 第 274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一之四 土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施藏。」

【第六施藏文三同前。】

「此菩萨行十种施所谓分减施竭尽施内施
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
究竟施。」

【释相中二第一标列十章。】

「佛子云何为菩萨分减施。」

【第二佛子下依章牒释释中十段一一各
三谓标释结然此十施前六事舍谓身命
财次三心舍谓不取著后一俱舍名为究
竟。】

「此菩萨禀性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味不专
音释¶ 第 274b 页
自受要与众生然后方食凡所受物悉亦如
是若自食时作是念言我身中有八万户虫
依于我住我身充乐彼亦充乐我身饥苦彼
亦饥苦我今受此所有饮食愿令众生普得
充饱为施彼故而自食之不贪其味复作是
念我于长夜爱著其身欲令充饱而受饮食
今以此食惠施众生愿我于身永断贪著是
名分减施。」

【第一分减施释中三初明分减之相二若
自食下明施善巧外无施境而不舍施心
三复作下对治施障。】

「云何为菩萨竭尽施。」

【第二竭尽施者不顾活命倾竭所有也然
施心须成施行须量若彼为成大利则身
命无吝若彼但为贪求无厌或恶心欲行
音释¶ 第 275a 页
大害应以方便勿成人恶如月光王施头
与怨夺万姓之安施二人之死怨王喜死
乞者恨死虽有贤行未全可准今言竭尽
者以彰菩萨施心已成有应施境终无吝
也内施内外准此可知若不尔者菩萨能
雨七珍充足一切何不施耶亦见众生所
不宜故(如月光王等者即贤愚经第五卷说月光王施头二十八经中因说
如来受波旬请却后三月当般涅槃舍利弗闻便白世尊不忍见佛涅槃当先涅槃
佛便许之涅槃讫佛告阿难舍利弗非但今日不忍见我涅槃先取灭度昔亦如是
阿难请说其事佛便广引经文浩博今略意引佛告阿难过去久远无量无数不可
思议阿僧祗劫此阎浮提有一国王名旃陀婆罗脾(晋言月光)统阎浮提八万四千国第
一夫人名须摩檀(晋言华施)一万大臣其第一者名摩诃旃陀(晋言大月)有五百太子大者曰
尸罗跋陀(晋言戒贤)王所住城名跋陀耆婆(晋言贤寿)广说庄严王思善因广行大施告令国
内悉令大舍时边远有一小国王名曰毗摩思那心生嫉妒广诏外人乞取王头无
肯从者后复广诏云得月光王头分国半治以女妻之有婆罗门名劳度叉应诏乞
音释¶ 第 275b 页
头月光王国先有变怪大月大臣复得恶梦城神遮之不令得入时首陀天托梦令
知月光睡觉诏令见巳大月大臣思以五百七宝赎头换之不得心裂七分死于王
前王许却后七日遍告国内国内皆至擗地请留王不受之言我计死所经地狱一
日之中舍身无数竟无所益今日施头持是功德誓求佛道当度汝等言讫入园以
发系树树神以手搏婆罗门王语树神我此树下巳舍九百九十九头今当满千汝
莫遮我无上大道树神依之婆罗门斩下王头地六震动施头之声声遍天下时毗
摩羡王闻此语巳喜踊惊愕心擗裂死时婆罗门嫌头腥臭掷地脚踏人又呵之回
来在道无施给者饥饿委悴闻毗摩羡王巳复命终懊恼愤愤心裂七分吐血而死
王及婆罗门堕阿鼻地狱其馀人民感激死者皆得生天月光王者我身是也毗摩
羡王波旬是也劳度叉者调达是也其树神者目连是也大月大臣者舍利弗是释
曰此即世尊本行故云贤行此明世尊无不能舍则合施心须成恐无巧慧不善筹
量故云未全可准夺万姓之安施二人之死向引巳具若不尔下成上须量之义菩
萨能施而不施者明是不宜即善量也)。】

「佛子此菩萨得种种上味饮食香华衣服资
生之具若自以受用则安乐延年若辍巳施
音释¶ 第 276a 页
人则穷苦天命时或有人来作是言汝今所
有悉当与我菩萨自念我无始巳来以饥饿
故丧身无数未曾得有如毫末许饶益众生
而获善利今我亦当同于往昔而舍其命是
故应为饶益众生随其所有一切皆舍乃至
尽命亦无所吝是名竭尽施。」

【二释相中三初明难施之物二或时下乞
境现前三菩萨自念下正修施行下之四
施皆有此三。】

「云何为菩萨内施。」

【第三内施谓内身也。】

「佛子此菩萨年方少盛端正美好香华衣服
以严其身始受灌顶转轮王位七宝具足王
四天下时或有人来白王言大王当知我今
衰老身婴重疾茕独羸顿死将不久若得王
音释¶ 第 276b 页
身手足血肉头目骨髓我之身命必冀存活
唯愿大王莫更筹量有所顾惜但见慈念以
施于我尔时菩萨作是念言今我此身后必
当死无一利益宜时疾舍以济众生念已施
之心无所悔是名内施。」

【茕者单也玉篇云无兄曰茕无子曰独顿
者损也冀者望也三是名下结名。】

「云何为菩萨外施佛子此菩萨年盛色美众
相具足名华上服而以严身始受灌顶转轮
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时或有人来白王
言我今贫窭众苦逼迫惟愿仁慈特垂矜念
舍此王位以赡于我我当统领受王福乐尔
时菩萨作是念言一切荣盛必当衰歇于衰
歇时不能复更饶益众生我今宜应随彼所
求充满其意作是念巳即便施之而无所悔
音释¶ 第 277a 页
是名外施。」

【第四外施即王位也窭者无财󵗱礼也。】

「云何为菩萨内外施佛子此菩萨如上所说
处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时或有人而
来白言此转轮位王处巳久我未曾得唯愿
大王舍之与我并及王身为我臣仆尔时菩
萨作是念言我身财宝及以王位悉是无常
败坏之法我今盛壮富有天下乞者现前当
以不坚而求坚法作是念巳即便施之乃至
以身恭勤作役心无所悔是名内外施。」

【第五内外施者王位为外兼身作役为内
也。】

「云何为菩萨一切施佛子此菩萨亦如上说
处轮王位七宝具足王四天下时有无量贫
穷之人来诣其前而作是言大王名称周闻
音释¶ 第 277b 页
十方我等钦风故来至此吾曹今者各有所
求愿普垂慈令得满足时诸贫人从彼大王
或乞国土或乞妻子或乞手足血肉心肺头
目髓脑菩萨是时心作是念一切恩爱会当
别离而于众生无所饶益我今为欲永舍贪
爱以此一切必离散物满众生愿作是念巳
悉皆施与心无悔恨亦不于众生而生厌贱
是名一切施。」

【第六一切施者凡所有物也此与竭尽及
内外施异者竭尽拣异分减但约资生内
外合前二门空言作役王位今云一切通
前诸门又是事舍之终故总该[(冰-水+〡)*ㄆ]举难摄
易略列数条广则无边如第六回向所辨。】

「云何为菩萨过去施此菩萨闻过去诸佛菩
萨所有功德闻巳不著了达非有不起分别
音释¶ 第 278a 页
不贪不味亦不求取无所依𠋣见法如梦无
有坚固于诸善根不起有想亦无所𠋣但为
教化取著众生成熟佛法而为演说又复观
察过去诸法十方推求都不可得作是念巳
于过去法毕竟皆舍是名过去施。」

【第七过去施者然三世之施通相皆明不
著别则过去不生追恋未来预止贪求现
在心无染著今过去释中分二先明于佛
法无著后又复下于一切法无著前中初
二句总明次不起分别下别显先显不著
之相不分别者称法性故次不贪染不爱
味亦不方便求取以为巳德亦不依此而
起修行次见法下广上了达释不著所由
次但为下释疑疑云既俱无著云何而说
释云为化众生令无著故二于一切法无
音释¶ 第 278b 页
著者以般若智求不可得触目现境尚了
性空过往法中宁当计有。】

「云何为菩萨未来施此菩萨闻未来诸佛之
所修行了达非有不取于相不别乐往生诸
佛国土不味不著亦不生厌不以善根回向
于彼亦不于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废
舍但欲因彼境界摄取众生为说真实令成
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处所非无处所非内
非外非近非远复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
舍是名未来施。」

【第八未来施释中分二先正显后释疑前
中不著修行之因不愿净土之果不味其
好不厌其事不回向者释上不味不自安
处求胜乐故不退巳下释上不厌修彼行
(不自安处求胜乐者初𤼵心住巳会此文)二但欲下释疑疑
音释¶ 第 279a 页
云既于净不味修行何为释有二意一者
约悲但为摄物故二然此下约智智了非
有故生即非生故不著不碍事故非生之
生故修行非有处所者与理𡨋故非无处
所者事像形故非内者相分境故非外者
心所净故非近者十万等殊故非远者我
净土不毁故此约净国以说若通论未来
法者可以意知复作巳下更约性空结成
舍义又目击尚舍况于未形(非有处所者与理冥故者
即明净土四句之义谓有质不成无质不成等如世界成就品十万等殊者十万即
阿弥陀经从此西方十万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故等者等于馀土远近之数若约
通论未来法可以意知者未来未至故非有处所缘会当成圣智所知故非无处所
未来故非内由心故非外未至何有远近)。】

「云何为菩萨现在施此菩萨闻四天王众天
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
音释¶ 第 279b 页
在天梵天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光
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少净天无
量净天遍净天广天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
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乃至闻声闻缘觉具足功德。」

【第九现在施释中有三初明所舍之境二
闻巳下正明舍心三为令下释通外难今
初先列诸天后列二乘功德上二世中举
佛菩萨今举诸天二乘者文影略耳天中
初六欲界巳如初会梵天巳下明色界天
然色界摄天多少诸说小异俱舍正理皆
说十七故颂云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
长行之中建立十六以梵王梵辅同一天
故瑜伽云处有十八谓色究竟外说大自
在不言无想意在广果中[(冰-水+〡)*ㄆ]今此即文而
音释¶ 第 280a 页
数有二十二然四禅初一皆是总标则初
静虑四二三各三第四有八还成十八正
理初说有三今加梵身晋经梵众名梵眷
属若然身亦众义则梵身是外所领之众
梵众则为内眷属众梵辅即大梵前行列
侍御大梵即彼天王获中间定初生后殁
威德等胜故名为大。

次光天下即二禅三天一自地天内光明
最少故二光明转胜量难测故三光音者
口出净光故次净天下即三禅三天意地
受乐总名为净一于自地中此净最劣故
名少净二净增难量故三此净周普故次
广天下明四禅八天初三是凡离八灾患
皆称福广于自地中此福犹劣故名少广
二福难量故三异生果中此最胜故(异生果中
音释¶ 第 280b 页
此最胜故者上五圣居故)无烦巳上名五净居谓离欲
诸圣以圣道水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
所止故名净居或此天中无异生杂纯圣
所止故名净居一无烦者烦谓繁杂或谓
繁广无繁杂中此最初故繁广天中此最
劣故此依正理若顺今经皆作此烦则无
广义也二无热者已善伏除杂修静虑上
中品障意乐调柔离热恼故或热者炽盛
为义谓上品修静虑及果此犹未證故三
善现者巳得上品杂修静虑果德易彰故
名善现(巳得上品杂修静虑者谓漏与无漏间杂而修故名杂修俱舍贤圣
品论云前说上流杂修静虑为因能生色究竟天先应杂修何等静虑(问一)由何等位
知杂修成(问二)复有何缘杂修静虑(问三)偈云先杂修第四(答第一问)成由一念杂(答第二问)为受
生现乐及遮烦恼过(答第三问)释曰初句明夫欲杂修必先修第四静虑由第四静虑最
堪能故二答成位谓阿罗汉或是不还成由一念杂者谓彼必先入第四静虑多念
音释¶ 第 281a 页
无漏相续现前从此引生多念有漏后复多念无漏现前如是旋环后后渐减乃至
最后二念无漏次引二念有漏现前无间复生二念无漏名杂修定加行成满次复
唯有一念无漏次复引起一念有漏无间复生一念无漏中间有漏前后无漏以相
间杂故名杂修此一念杂名根本成修第四巳乘此势力亦能杂修下三静虑三答
何缘云杂修静虑总有三缘一为受生生净居天故二为现乐受现法乐故三为遮
烦恼过若不还修由前三缘若罗汉修除受生一从此第六明净居处何唯有五论
颂云由杂修有五生有五净居释曰由杂修第四有五品故一下品有三心初起无
漏次起有漏复起无漏二是中品亦同上修三心并前成六三是上品四上胜品五
上极品亦皆同初各起三心三五便成一十五心如次五品感五净居应知此中无
漏势力熏修有漏感五净居非无漏感今善现天是第四品第五善见是极上品故
障至微)四善见者杂修定障馀品至微见极
清彻故名善见经本先见后现或恐误也
五色究竟者更无有处于有色中能过于
此故或此巳到众苦所依身最后边故。

言乃至二乘功德者中间越于四空等故。】
音释¶ 第 281b 页

「闻巳其心不迷不没不聚不散但观诸行如
梦不实无有贪著。」

【二正明舍心中闻上世出世境已不迷为
实不沈没于贪不聚集其善因不散动以
分别但观下释其所以可知。】

「为令众生舍离恶趣心无分别修菩萨道成
就佛法而为开演是名现在施。」

【三释难者疑云既言不聚善因何以说五
乘因果释云拯三涂之剧苦示人天以苏
息止劣见之妄情说二乘以引摄为物然
耳非自不舍也。】

「云何为菩萨究竟施。」

【第十究竟施文三同前徵名者略有五义
得究竟名一前六舍财命次三舍著心今
则兼上二门故二又发大愿令物无著故
音释¶ 第 282a 页
三令物得究竟果故四不生一念爱著则
微细无著故五究竟能令物实益故如无
眼等而施之者如世凡人岂能将他之目
安之于巳今菩萨福力令彼还得以慈善
根力故如五百群贼平复如故故云究竟
益。】

「佛子此菩萨假使有无量众生或有无眼或
有无耳或无鼻舌及以手足来至其所告菩
萨言我身薄祜诸根残缺惟愿仁慈以善方
便舍巳所有令我具足。」

【释相中三初施境现前二菩萨闻下正明
施行三如我下回向众生。】

「菩萨闻之即便施与假使由此经阿僧祇劫
诸根不具亦不心生一念悔惜但自观身从
初入胎不净微形胞段诸根生老病死又观
音释¶ 第 282b 页
此身无有真实无有惭愧非贤圣物臭秽不
洁骨节相持血肉所涂九孔常流人所恶贱
作是观已不生一念爱著之心复作是念此
身危脆无有坚固我今云何而生恋著应以
施彼充满其愿。」

【二中分二初正施无吝二但自下释成行
之由由入观故此观即是念处观也皆言
身者观有通别别观五蕴一一名身故净
名云是身如泡不得久立等通观五阴皆
无常等故智论云五阴即无常无常即苦
苦即无我等今此不净偏语色身馀之三
观皆通五蕴第一苦观谓始从入胎皆生
苦摄老等可知二又观下明无我观谓无
真实主宰故无有惭愧者虽假以澡浴衣
食一旦背恩如小儿故非贤圣物者是世
音释¶ 第 283a 页
间故故智论云由无我故令舍世间三臭
秽下明不净观四复作下明无常观观危
脆故(一旦背恩如小儿故者即智论文审谛观此身终毕归死处难御无反复
背恩如小儿故智论云由无我故下亦同此卷已前亦引)。】

「如我所作以此开导一切众生令于身心不
生贪爱悉得成就清净智身是名究竟施是
为菩萨摩诃萨第六施藏。」

【三回向者拣小乘故然菩萨修此观时以
无所得而为方便故同法界故巳不共小
况回向耶。】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慧藏。」

【第七慧藏中分四一徵名二释相三结名
四叹益。】

「此菩萨于色如实知色集如实知色灭如实
知色灭道如实知于受想行识如实知受想
音释¶ 第 283b 页
行识集如实知受想行识灭如实知受想行
识灭道如实知于无明如实知无明集如实
知无明灭如实知无明灭道如实知于爱如
实知爱集如实知爱灭如实知爱灭道如实
知于声闻如实知声闻法如实知声闻集如
实知声闻涅槃如实知于独觉如实知独觉
法如实知独觉集如实知独觉涅槃如实知
于菩萨如实知菩萨法如实知菩萨集如实
知菩萨涅槃如实知。」

【就释相中二初明慧藏后释无尽前中三
初明如实知境次云何下释如实知义三
菩萨成就下总结多门以彰善巧今初以
四谛慧照十种法摄十为五类前五五蕴
次二有支后三三乘故(以四谛慧等者即无作四谛也故下
四谛差别门中云若约菩萨能观皆无作也)[(冰-水+〡)*ㄆ]此五类不出二
音释¶ 第 284a 页
门初二凡境后三圣境又若后三就果则
初二有作四谛后一无作四谛界内界外
因果异故此就所观若约菩萨能观皆无
作也又初二流转后三还灭前有灭道是
流转始修之还灭后有苦集是还灭未尽
之流转又前是所知之法后是能知之人
人中有法即是前法历于四谛是声闻法
所缘有支是缘觉法五蕴即是三乘共法
皆如实知是菩萨法([(冰-水+〡)*ㄆ]五为二四门中前三皆约所知后一方
具能所前有灭道下此通妨难谓有难言初二流转即五蕴有支而皆有四谛谓色
灭色道等灭道即是还灭何言流转后有苦集亦然故今通云前五阴等中有灭道
者于蕴等中方始修道期得灭耳若巳證灭则无蕴等言后有苦集者即三乘中亦
以四谛则有苦集既是还灭何得有之今答虽是圣人苦集未尽无馀涅槃方始尽
故又前是所知下第四门中二先正明后人中有法下通妨经云声闻法如实知缘
觉法如实知等何言但是能知之人故为此通谓三乘圣人历前诸法成三乘耳历
音释¶ 第 284b 页
于四谛下示其以法成人之相其四谛之法遍在前七所缘有支即无明有爱能如
实知诸法故名菩萨)皆言如实知者下经总释今当
略辨一如事实二如理实。

十中前七当相是苦无明与爱有漏性故
行苦随故行蕴摄故缘成是集无性是灭
显灭为道从诠显故此则总说及就理灭
若别说者不了无常不净等过而生爱著
名为色集若灭痴爱名为色灭唯止与观
是色灭道由止离爱由观离痴若兼助道
即有戒学及道品等受想行识例此可知
无明集者由他言说不如理引由自妄想
不正思惟灭此名灭言爱集者谓无明触
为缘所生受故亦灭此名灭痴爱之道皆
同蕴说十二支中唯举二者发业润业唯
此二故能引能生各举初故从痴有爱病
音释¶ 第 285a 页
之源故涅槃三十四云从无明生爱当知
是爱即是无明从爱生取当知是取即无
明爱等亦似斯义又约三际无明为本爱
取为际此二中间有识等五及生老死今
悟无明由迷过去有识等五现在之爱即
是无明若不断者轮转不息今思断之将
来无复生死矣(无明与爱有漏性下释妨谓有问言无明与爱此是
烦恼云何而言七皆是苦故为此通明三义是苦缘生是集七皆缘生无性是灭七
皆无性结是理灭显灭为道者显无性理言从诠显者释上显灭为道谓缘生之法
是显灭之诠若不从缘不知无性故亦如修行止观显得灭理故次结云此则总说
及就理灭若别说者下历色等一一别明四谛之相可以思准由他言说等皆瑜伽
意义皆可知不正思惟亦涅槃意六地当明无明触为缘等者亦瑜伽意大般若等
皆说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等如眼根境识三和合名触若以明为缘不成有支
由无明迷而受诸受乐受生爱故是爱因𤼵业下解释略引三文一唯识生引门说
无明𤼵业爱能润业能引有二但举无明能润有三但举于爱已摄取有涅槃下引
音释¶ 第 285b 页
经證即是北经有本当三十五南经三十二明一十一对诤论之中此当第十四有
心数无心数义此文稍略若具引者经云善男子我于经中作如是说圣人色阴乃
至识阴皆是无明因缘所出一切凡夫亦复如是从无明生爱当知是爱即是无明
从爱生取当知是取即无明爱从取生有当知是有即是无明爱取从有生受当知
是受即是行有从受因缘生于名色无明爱取有行受触识六入等是故受者即十
二支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无心数释曰此中有三先
明圣人五阴从无明生二例凡夫三就凡中明心法展转相生更无别数此中即三
世十二因缘隐显互论文中先列后结列中先明过去之因从无明生言从无明生
爱当知是爱即是无明者谓无明之心对境染著即名为爱是故此爱即是无明言
从爱生取当知是取即无明爱者即前爱心取著境界即名为取体性不殊是故此
取即无明爱言从取生有当知是有即是无明爱取者前取心起业名有是故此有
即无明等次论现果云从有生受当知此受即是行有者此詺识支以之为受识支
即是现报之体从因缘得故名为受即前有支转为此受是故此受即前行有亦应
即前无明爱取就近言耳言从受因缘生于名色者受增为名所托识立以之为色
从受生于无明爱取有行者从现报受起后因也从受因缘生于爱触识六入等者
音释¶ 第 286a 页
从现报色转起未来生老死也亦应宣说名色即是受乃至宣说六入即受而文略
耳以下经云是故受者即十二支故此末句即是总结无别受外心法向前即于过
去无明爱等向后即于名色等故受即十二支以今疏引但引初段證无明爱是十
二支本其即无明爱等字等馀经文然其彼经本意为明斯义又约三际无明为本
下即瑜伽论至下六地无别心法非成无明及爱是有支本故疏结言亦似当广分
别今且略释无明横起是本可知不了第一义谛名无明故言爱取为际者即现在
所起若更起爱取则有未来生老死支若不起者当苦不生有无由之故名为际言
是二中间有识等五者是无明支后爱取支前中间五果言及生老死者即爱取支
后望未来世未起爱取支前为中间耳以未来更起展转无穷故)后三约
净声闻是人四谛为法所行道品为集所
成果为涅槃十二因缘是缘觉法无边法
界是菩萨法又知声闻即是知苦以声闻
苦是已知故但举其位法即是彼所行之
法即是道谛集即是彼惑集未𥁞是为集
谛已有断故法后说之涅槃即是灭谛巳
音释¶ 第 286b 页
證灭故改名涅槃缘觉菩萨准斯可见前
释通因后释就果若定以前二为分段后
三为变易则小乘三果已前应受变易直
往七地已下非此所知故不可也(又知声闻下会
通四谛以前标云以四谛慧照十法故前释通因下会二释虽因果云异亦不殊四
谛之意也若定以前下四结弹古义即刊定记释疏先叙之后则小乘三果下示其
过相后之三乘通因通果今为变易则三果已受变易变易入无馀竟方始受之何
得三果便受变易又此三果非此所知三果是分段故言直往七地等者回小入大
初地已上容受变易直往菩萨八地已上方受变易今总为变易故七地巳还非此
所知亦可直往七地已前应受变易各有二过疏文影略耳然分段变易者胜鬘经
云有二种死何等为二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分段死者谓虚伪凡夫不思议变
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释曰据此明小乘
三果七地已还未受变易四变易义前巳广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一之四
音释¶ 第 287a 页

** 音释


(陟劣切音拙止也歇也)
夭命
(夭于兆切短折也不尽天年谓之夭命)


(于盈切萦也谓萦缠重疾也)
茕独
(茕渠营切独也)
羸顿
(羸力追切
瘦弱也顿都困切颠仆也)。
筹量
(筹直由切算度也量吕章切称量也谓称量轻
重长短也)。
贫窭
(窭其矩切贫无礼也)
逼迫
(逼笔力切驱也迫博陌切急迫
也)。
髓脑
(髓息委切骨中脂也脑乃老切头髓也)

(七芮切小耎易断也)


(毗亦切正作躄倒也)

(逆各切惊愕也)

(房吻切怒也)
音释¶ 第 287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一之五 土四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云何知知从业报诸行因缘之所造作一切
虚假空无有实非我非坚固无有少法可得
成立。」

【第二释如实知义非唯能知行相亦显所
知之相也先徵后释徵意云为随相知为
无相知若随相知宁异凡小若无相知无
相无知故言云何知后释意云知相知性
无有障碍是菩萨所知无知之知是菩萨
知文分二别先约自利明知苦集后约利
他彰知灭道二文影略应各具四又二段
中含前五类具显三乘今初段中知从业
报是五蕴相业集报苦是二谛相言诸行
音释¶ 第 288a 页
因缘之所造作十二支相诸行因缘即是
集相之所造作是苦谛相上辨知相一切
巳下显知无相通于苦集初有二句共三
乘相非我巳下释成上文拣二别相由非
我故空无有实但假五阴是声闻相以非
坚固空无有实但缘成假是缘觉相若无
少法可得空无有实但虚假幻相是菩萨
相非安立谛无可成故(亦显所知之相者所知者即下性相
要显所知方识能知耳知相下此中有三一知相二知性三知无障碍无障碍有二
一上性相无碍二以性融相重重无碍即四法界是此所知言无知知者是菩萨能
知也即般若无知对缘而照耳又二段中含前五类等者谓前以如实知一一历前
五类之法在文昭著今明文中义合前法故疏示)。】

「欲令众生知其实性广为宣说为说何等说
诸法不可坏何等法不可坏色不可坏受想
行识不可坏无明不可坏声闻法独觉法菩
音释¶ 第 288b 页
萨法不可坏何以故一切法无作无作者无
言说无处所不生不起不与不取无动转无
作用。」

【二欲令巳下次约利他彰知灭道能知实
性是道谛相法不可坏及所知性即灭谛
相广为宣说唯菩萨相文中二初标说意
二为说下展转徵释总有三重初徵意云
说何等法令知实性释云说不可坏此略
示其宗次徵云此不可坏为性为相此寻
说处释云相即性故五类等法皆不可坏
依般若中自色巳上种智已还悉皆遍历
后徵云现见诸法犹如聚沫泡焰芭蕉幻
梦不实那言不坏下释所由略由三义一
色等性空无可坏故若坏方空非本空故
二由空即真同法性故若坏方真事在理
音释¶ 第 289a 页
外故三由即空不待坏故坏则断灭文中
十句五对初无我无造故不可坏二离能
所诠故三能生不生所生不起故四因不
取果果不与因故五体无动转用无作相
故(自色巳上种智巳还者大品略引八十馀科大般若更广谓色为首是五蕴初
故次历四蕴次历十一入十八界次眼等触等所生诸受次四念住四谛四禅八解
脱陀罗尼十地五眼十力大慈大悲四等相好无忘失法一切种智四果菩萨行无
上菩提释曰上即所历也现见诸法犹如聚沫等者举五蕴不实破坏之义以难不
坏释意前巳频有)。】

「菩萨成就如是等无量慧藏以少方便了一
切法自然明达不由他悟。」

【第三总结多门以彰善巧者更有多门皆
以无所得等为少方便则色空见尽坏与
不坏两亡不随境转名不由他悟(皆已无得等为
少方便者疏以无得释少方便下经云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若准大般若亦以无生
音释¶ 第 289b 页
为方便无住为方便无依为方便皆般若相也然为方便略有二意一以为入有方
便令有无所得等二为入空方便亦不住无得故今正取为入有方便)。】

「此慧无尽藏有十种不可尽故说为无尽何
等为十所谓多闻善巧不可尽故亲近善知
识不可尽故善分别句义不可尽故入深法
界不可尽故以一味智庄严不可尽故集一
切福德心无疲倦不可尽故入一切陀罗尼
门不可尽故能分别一切众生语言音声不
可尽故能断一切众生疑惑不可尽故为一
切众生现一切佛神力教化调伏令修行不
断不可尽故是为十。」

【第二释无尽义有标徵释结释亦十事五
对一因缘二教理三福智四持辨五智通
福智中云一味者百华异色共成一阴万
法虽殊贯之一智亦如上酥无不入也(亦如
音释¶ 第 290a 页
上酥无不入也者解深密经叹真实智无不入也)。】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七慧藏住此藏者得无
尽智慧普能开悟一切众生。」

【三结四叹文处可知。】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念藏此菩萨舍离
痴惑得具足念。」

【释相中有四一总标念体二所念差别三
能念胜相四明念益相。】

「忆念过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百
千生无量百千生成劫坏劫成坏劫非一成
劫非一坏劫非一成坏劫百劫千劫百千亿
那由他乃至无量无数无边无等不可数不
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
劫念一佛名号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名号
念一佛出世说授记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
音释¶ 第 290b 页
出世说授记念一佛出世说修多罗乃至不
可说不可说佛出世说修多罗如修多罗祇
夜授记伽陀尼陀那优陀那本事本生方广
未曾有譬喻论议亦如是念一众会乃至不
可说不可说众会念演一法乃至演不可说
不可说法念一根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
说根种种性念一根无量种种性乃至不可
说不可说根无量种种性念一烦恼种种性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烦恼种种性念一三昧
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三昧种种性。」

【二忆念下所念差别中唯依宿住以辨明
记略举十事以显无尽一生二劫三佛名
四授记五演教六众会七说义八根性九
所治十能治文并可知。

十二分教今当略说旧名十二部经恐滥
音释¶ 第 291a 页
部帙改名分教各有二相。

唯修多罗或二或三修多罗者此云契经
广如初卷言二相者一是总相谓涅槃十
五云始从如是我闻终至欢喜奉行皆修
多罗二者别相杂集十一云谓长行缀缉
略说所应说义然更有异名异名有四一
法本二但名经三直说四圣教言法本者
远公以五义释之一教为理本二经为论
本三总为别本四初为后本五略为广本
以彼立三修多罗故一总相二别相三本
相亦名略相总不异前别谓就前总相分
出十一馀不[(冰-水+〡)*ㄆ]者还复摄在修多罗中名
为别相用斯别相望祇夜等为其本故名
初为后本言本相者于彼别相十二部中
初略标举名修多罗后广释者随别名之
音释¶ 第 291b 页
如言色者即是根本略相复云青黄等者
是名广相故云略为广本然其后二不违
杂集长行缀缉等言缀缉即是十一所不
摄者如贤首品云尔时文殊师利说无浊
乱清净行大功德巳等类此是结集缀缉
非佛正说故云十一所不摄者其略说所
应说义即是略为广本如欲显示菩提心
功德故即其类也此第三略相亦顺成实
成实名直说语言总相而言名为直说一
一语言多义分别名非直说斯则通十二
分皆有此一若十二分中修多罗并通前
三若三藏修多罗唯局总相但开杂集别
义以成后二有不晓者妄非先贤而云修
多罗但依总相业用则违诸论长行缀缉
等(修多罗者下别释之此一部分二先辨二相其长行缀缉等者次下当知二然
音释¶ 第 292a 页
更有下辨异名便彰三相于中二先列四名亦如初卷言法本下别释于中一正述
远公释二以彼立下为出所以即立三相以五中后三即三修多罗相然其后二下
遮破会通以刊定记自立两重总别如第一疏钞不许立三彼第一疏中破云隋远
法师虽说修多罗总别略三初顺涅槃二无圣教亦乖正理三违杂集杂集论云修
多罗者谓长行缀缉所应说义彼自释云略说所应说义即是长行缀缉曾无先略
标举后广释相言略者总之异名谓修多罗一分是总馀十一分是别今修多罗依
藏部中总相业用而立其名馀藏部名依藏部中别相业用所以者何修多罗业能
贯摄故馀藏部所诠所化由此贯摄彼方成故故涅槃云始从如是我闻乃至欢喜
奉行皆修多罗摄释曰此即彼之立破今疏知其所立但是总相更不叙之言违杂
集故为辨相却用杂集故云不违此成别相故云长行缀缉是十一所不摄者恐义
未显故引涅槃贤首品示之以总长行缀缉即是总相总相何得拣偈颂耶其有略
说所应说义通略相修多罗即离杂集论文而为两段略出别之据只用上贤首品
一文双證二义如云尔时文殊师利说无浊乱清净行大功德已者但是长行缀缉
若云欲显示菩提心功德故即是略相标下文之所说故次明不违成实可知从斯
则通十二分者明略相通也不同别相十一不摄若十二分下正辨大义双结藏部
音释¶ 第 292b 页
二修多罗通局之异此文正为刊定立二总别彼云但藏部立名各有两重总别一
谓三藏十二部为总名修多罗等为别称二谓修多罗为总号毗柰耶应颂等为别
目自古相传唯辨前门不论其后释曰其后一总别彼为挺拔今正破之彼意云既
契理合机名修多罗则律与论皆有契合岂不得名修多罗耶故今示云二藏有契
合者即十二部中修多罗耳此约义该何须更立两重总别三藏修多罗唯局总相
十二分中却分三相故从总相立于经藏拣异二藏也但开杂集下结示远公之据
有不晓下结弹刊定违杂集言却在彼已馀十二分文并可知然随一一分便引当
经为證则显此经具十二分耳)言二祇夜者此云应颂一
与长行相应之颂由于长行说未尽故杂
集云不了义经应更颂释如十住品发心
住颂即其类也二为后来应更颂故涅槃
云佛昔为诸比丘说契经竟尔时复有利
根众生为听法故后至佛所即便问人如
来向者为说何事佛时知巳即因本经以
偈颂曰我昔与汝等不识四真谛是故久
音释¶ 第 293a 页
流转生死大苦海等(涅槃云佛背为诸比丘等者即十五经云
长行具云何等名为祇夜经佛告诸比丘昔我与汝愚无智慧不能如实见四真谛
是故流转久处生死没大苦海何等为四苦集灭道如佛昔日为诸比丘说契经竟
下全同疏疏后等字有二一等馀偈更有一偈云若能见四谛即得断生死生有既
巳尽更不受诸有是名祇夜经二等取馀经文)三授记者梵云和
伽罗那亦云记别记者录也别谓分别一
记弟子生死因果其文非一二记菩萨当
成佛事如记弥勒此发心品及出现品并
有其文(如记弥勒者涅槃云何等名为授记经如有经律如来说时为诸天
人受佛记别汝阿逸多未来有王名曰穰祛当于是世而成佛道号曰弥勒是名授
记经)四伽陀者此云讽颂讽即是颂谓孤起
偈一为易诵持故二为乐偈者故三天偈
赞皆是其流(四伽陀涅槃中引诸恶莫作偈二相即是二意立偈)
尼陀那此云因缘一因请方说为重法故
如三家五请等二因事方说知本末故如
音释¶ 第 293b 页
观善财又杂集云又有因缘制立学处即
因事制戒亦第二摄(二因事方说知本末故者涅槃云何等为
尼陀那经如诸经偈所因根本为他演说如舍卫国有一丈夫罗网捕鸟得已笼系
随与水草而复还放世尊知其本末因缘而说偈言莫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
渐盈大器)六优陀那此云自说一为令知而请
法故如十地本分等二为令所化生殷重
故念佛慈悲为不请友如普贤行品等。

七本事者梵云伊帝目多伽一说佛往事
如说威光太子等二说弟子往事如说诸
善友因缘等(七本事二相中瑜伽八十一但有初相云本事者说佛前
际所有事后际所生事杂集但有后意论云本事者谓宣说圣弟子等前世相应事)。

八本生者梵云阇陀伽谓说昔受身一说
如来如说威光数数转身值诸佛等二说
弟子如诸善友等然其本事但云其事除
所生事本生要说受身(八本生等一说如来者涅槃云如佛
音释¶ 第 294a 页
世尊本为菩萨时修诸苦行所谓比丘当知我于过去作鹿作罴作獐作兔作粟散
王转轮圣王龙金翅鸟如是行菩萨道时舍所可爱身)九方广者梵
云毗佛略一广大利乐故二正法广陈故
此经一部全受斯称涅槃云所谓大乘方
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虚空杂集开为五
义云方广者谓菩萨藏相应言说亦名广
破以能广破一切障故亦名无比法无有
诸法能比类故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依
处故宣说广大甚深义故(九方广可知所引杂集皆第十
一开总菩萨藏相应言为四并总为五耳馀可知)十未曾有者梵
云阿浮达磨亦云希法一德业殊异故如
佛初生即行七步斯经不起而升四天等
二法体希奇故谓说佛菩萨不共功德经
文非一。

十一譬喻者梵云阿波陀那一为深智说
音释¶ 第 294b 页
似令解真故如法华云诸有智者以譬喻
得解如出现品一一喻明二为浅识就彼
取类诱令信故如为担人说二蕴等此经
所无杂集通说为令本义得明了故。

十二论义者梵云优波提舍一以理深故
二义不了故并须循环研覈或佛自说或
菩萨相论如问明品等。

此之十二于大于小为局为通若皆大者
则违涅槃等文涅槃第三云护大乘者受
持九部法华第一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
生说瑜伽等论说声闻藏无有方广然诸
经论且约一相故作是说如实说者大小
皆具如深密中菩萨依十二分教修奢摩
他瑜伽二十一云佛为声闻一一具演十
二分教而涅槃说大但有九者依三部中
音释¶ 第 295a 页
之小相故谓因缘中取因事制戒于譬喻
中依为诱引于论议中约非了义法华九
部小者三相大故于记别中取记作佛自
说之内依不请友方广之中依广大利乐
其正法广陈通大通小然契经望馀总相
略相则许通有别相则无应颂讽颂本事
本生互望并无本事本生望于记别亦是
互无自说因缘容得互有如因事说不由
请故除上所除馀皆互有此经之中具足
十二巳如上引十二分教义已略周有欲
广知如涅槃十五杂集十二瑜伽八十一
等说言一三昧种种性者如一定中凡小
权实多差别故又一多即入故(涅槃第三云护大乘
者受持九部者义引经云若有比丘供身之具亦常丰足复能护持所受禁戒能师
子吼演说妙法谓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忧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毗佛略阿浮达
音释¶ 第 295b 页
磨以如是等九部经典为他广说利益安乐诸众生故等法华第一即是方便后偈
下半云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下引瑜伽小唯十一)。】

「此念有十种所谓寂静念清净念不浊念明
彻念离尘念离种种尘念离垢念光耀念可
爱乐念无障碍念。」

【三此念下明能念胜相于中十句一静虑
相应故二无漏俱转故三净信俱故四了
了知故五不取相故六离分别故七离所
知故八与慧俱故九具上诸德故十离上
诸过故。】

「菩萨住是念时一切世间无能娆乱一切异
论无能变动往世善根悉得清净于诸世法
无所染著众魔外道所不能坏转身受生无
所忘失过现未来说法无尽于一切世界中
与众生同住曾无过咎入一切诸佛众会道
音释¶ 第 296a 页
场无所障碍一切佛所悉得亲近是名菩萨
摩诃萨第八念藏。」

【四菩萨住此下明念益相亦有十句既世
与出世皆念故能离过成德并显可知。】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持藏此菩萨持诸
佛所说修多罗文句义理无有忘失一生持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生持。」

【第九持藏释相中三初别举文义显长时
持。】

「持一佛名号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名号持
一劫数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数持一佛授
记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授记持一修多罗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修多罗持一众会乃至
不可说不可说众会持演一法乃至演不可
说不可说法持一根无量种种性乃至不可
音释¶ 第 296b 页
说不可说根无量种种性持一烦恼种种性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烦恼种种性持一三昧
种种性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三昧种种性。」

【二持一佛下遍举诸法显能广持所持即
前所念之法。】

「佛子此持藏无边难满难至其底难得亲近
无能制伏无量无尽具大威力是佛境界唯
佛能了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持藏。」

【三佛子下辨能持德量文有十句一大之
无外二广能虚受三深难至底四四边绝
相五外无能制六体无分量七用无穷尽
八内含众德九因彻果源十馀无能究。】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辨藏。」

【第十辨藏文有四别谓徵释结叹。】

「此菩萨有深智慧了知实相广为众生演说
音释¶ 第 297a 页
诸法不违一切诸佛经典。」

【释相中四初总举体用双照事理二种实
相名深智慧。】

「说一品法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品法说一佛
名号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名号如是说一
世界说一佛授记说一修多罗说一众会说
演一法说一根无量种种性说一烦恼无量
种种性说一三昧无量种种性乃至说不可
说不可说三昧无量种种性。」

【二说一品下显能广演。】

「或一日说或半月一月说或百年千年百千
年说或一劫百劫千劫百千劫说或百千亿
那由他劫说或无数无量乃至不可说不可
说劫说劫数可尽一文一句义理难尽。」

【三或一日下明长时演先正明。】
音释¶ 第 297b 页

「何以故此菩萨成就十种无尽藏故成就此
藏得摄一切法陀罗尼门现在前百万阿僧
祇陀罗尼以为眷属得此陀罗尼已以法光
明广为众生演说于法。」

【后徵释以是十藏之终故说具前十藏近
接总持复举陀罗尼门。】

「其说法时以广长舌出妙音声充满十方一
切世界随其根性悉令满足心得欢喜灭除
一切烦恼缠垢善入一切音声言语文字辩
才令一切众生佛种不断净心相续亦以法
光明而演说法无有穷尽不生疲倦何以故
此菩萨成就尽虚空遍法界无边身故是为
菩萨摩诃萨第十辩藏。」

【四其说法下彰辩之德亦有正明徵释可
知。】
音释¶ 第 298a 页

「此藏无穷尽无分段无间无断无变异无隔
碍无退转甚深无底难可得入普入一切佛
法之门。」

【四叹胜中文有十句义该七辩一无穷尽
是丰义味辩一一句中出多事理故二即
捷辩欲言即言无分段故三无疏谬辩不
以邪错间深理故四无断辩相续连环故
五应辩应时应机无变异故六迅辩迅若
悬河无隔碍故已下四句即一切世间最
上妙辩此辩有五德一甚深如雷即第八
句二清彻远闻故不退转即第七句三其
声哀雅如迦陵频伽故能普入一切佛法
即第十句四能令众生入心敬爱五其有
闻者欢喜无厌故难可得入上二即第九
句上来第三依章别释竟(七辨十地广明)。】
音释¶ 第 298b 页

「佛子此十种无尽藏有十种无尽法令诸菩
萨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第四佛子下总叹十藏胜能分三初标叹。】

「何等为十饶益一切众生故以本愿善回向
故一切劫无断绝故尽虚空界悉开悟心无
限故回向有为而不著故一念境界一切法
无尽故大愿心无变异故善摄取诸陀罗尼
故一切诸佛所护念故了一切法皆如幻故。」

【二徵释释有十句摄为五对一下化上求
二竖穷横遍三舍相契实四无变善摄五
外护内明。】

「是为十种无尽法能令一切世间所作悉得
究竟无尽大藏。」

【三是为下结叹此后应有偈等或是略无
多是经来未尽第四会竟。】
音释¶ 第 299a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一之五

** 音释

缀缉
(缀朱卫切联也缉七入切续也)

(止良切麋属)

(施智切翼也)

娆乱
(娆而沼切扰同亦乱也)
音释¶ 第 299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