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1a 页

金刚经易解卷下


*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言持诵此经之人。虽宿世
罪孽重大。由经力故。即能消灭而證道果。讵不重
哉。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
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
【此佛显经能灭罪。
愈见力用之大。故承上章之意。而复告须菩提曰。
若善男女等。能持诵此经者宜为天人钦敬矣。乃
或反为人轻贱者何哉。良以是人先世。曾作恶孽。
应招恶果。倘非今世闻经生信。赖此持诵功德。作
一大转机。便应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岂
仅为人轻贱而巳哉。】

「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
【然是人以今世为人轻贱之故。其
前生所作罪孽。冥中即为之消除灭尽。且不惟灭
罪。又能得證无上觉法。则此经之功力。岂浅鲜哉。】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1b 页 X25-0921.png
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
者。」
【他音拖。
○阿僧祇华言无量。那由他。华言一万
万。佛又引巳昔供佛功德。以證持经之胜。故呼须
菩提曰。我记过去之世经无量长劫。于本师然灯
古佛巳前。得遇无数诸佛。我皆供养奉事。断无空
过而不供奉者。其为功德固亦多矣。】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
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
数譬喻所不能及。」
【承上而言事佛之功德虽多。然
若有人于末劫世。信根愈薄。经道渐灭之时。能持
诵此经。则可期證悟。而所得功德。以我供养诸佛
之功德视之。虽百千万亿分。终不能及其一分。乃
至无可比数之分数。亦不能及其一分也。极言持
诵功德之多。非他功德所能彷佛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
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
不信。」
【佛呼须菩提曰。我顷所言持经功德第略言
之耳。若善男女等。于末世时。有能持诵此经者。其
所得功德。我若如寔而言者。或人不明此中道理。
骤闻斯语。其心必惊骇狂惑。反增迷乱。而狐疑不
信焉。所谓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狐疑者狐
性善疑。冬日渡河。行于冰上。但恐冰薄没水。先往
河边听水无声。往返数四。然后乃渡故曰狐疑。】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1c 页 X25-0921.png

【佛既历言此经之胜。因复呼须菩提曰汝当知此
经妙义无穷。非浅根智人。所能测识彼持诵者即
得善果。福报若谤毁者。必得恶果业报。其为果报。
皆不可以心思而计议者焉。可以慎诸。】

*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言大乘正法。无得无说。乃
为究竟。又岂有我人等相。而为正法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是时
须菩提以在会听法之人。及后之求道者。于佛说
住心降妄之法。恐未尽明了。故复白佛曰。善男女
等。若发求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者。其真心应如何
住著。妄心起时。如何降伏。此乃一经之要。故不惮
烦琐。再申问答。欲使群疑尽释。无碍修途而慈悲
普度之心。亦可见矣。】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此佛以
志求大乘者。须发大心。故告须菩提曰。善男女等
发无上道心者常生如是之心。而度脱一切众生
此即降住之法也。盖二乘之人。惟求自度悲心不
普。志求大乘者。自虽未度。先须度人是为菩萨发
心。】

「灭度一切众生巳。而无有一众生寔灭度者。」
【言善
男女等。虽巳度脱一切众生。则愿非虚设。而其心
乃不自居功。并不见有一众生为我灭度者。此为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2a 页 X25-0922.png
如是生心。】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则非菩萨。」
【夫彼度生而不以众生之为我度者。何
哉须菩提当知。若菩萨存一度生之念则有我人
等四相而即非大乘菩萨矣。】

「所以者何须菩提。寔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者。」
【所谓菩萨度生而不执相者何哉。须菩提
当知。此无上正法。寔无有生法执而能发无上觉
心者。盖执相求道终难成就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不。」
【佛欲人谛信法无得心。故又引
已事以质须菩提曰。于汝意中以为何如耶。我昔
于然灯佛所。曾为有法以證得无上道否。】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因佛问而知法
由自悟。无法可使之然。故即以不也答之。而称世
尊曰。如我解悟佛所说意我佛于然灯佛所寔无
有法能得此无上觉法者。良由自悟耳。】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
【佛以须菩提答辞深契其旨。故丞是
之。而又呼之曰。我昔于本师处。虽云得法。亦乃得
无所得。非有别法而为得无上觉也。】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
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念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2b 页 X25-0922.png
尼。」
【授记者。授与预记。将来得果也。释迦。华言能仁。
牟尼。华言寂灭。寂灭为体。即是如字。能仁为用。即
是来字。佛呼须菩提曰。我昔若有别法而能得无
上觉者我本师即不与我受记。而云汝于来生。当
得成佛。号曰释迦牟尼。盖惟受记者。可见授受之
间。得无所得。非有秘传也。若有丝毫作为。决非大
乘正法矣。】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
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夫以我寔无别法而成无上觉之故。是以本师与
我授记而言曰。汝于来世。必当成佛。而号释迦牟
尼焉。】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昔本师以我佛号为
释迦牟尼者。何故哉盖释迦牟尼四字。义亦譒如
来。而如来者。即诸法如如。自然之意。人胡不顾名
而思义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寔
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言人若以我
承师授记。皆云得法。因言我真得无上觉法者须
菩提。当知我之所得。不过自心明了。仅有得法之
名。寔无得法之迹。是故名之为得无上觉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
寔无虚。」
【须菩提。当知我得无上觉法。于此中问。非
有寔迹而真为有得。亦非虚语而绝无所得。盖此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2c 页 X25-0922.png
中道理。明者方知。言有言无。总成戏论。】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
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是以如来为汝等
所说一切法语。虽无定向。然皆应机设施。引人入
胜。则所说者。无非佛法。须菩提当知我之教人。所
言一切诸法。不过随其根器而导之虽一音异演
闻解各殊。寔无二致。非比一切凡外之法。各有差
殊。但以方便演说种种譬喻。是故名之为一切法
也。】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此如来更示离相之意。故
呼须菩提而诘之曰。假如我所说人身如须弥者。
其身长大否耶。】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
大身。」
【须菩提知佛问意。故称世尊而言曰。我如来
所说人身长大者。乃色身之大。终属幻妄不寔。非
若法身。常存不坏。故虽大而为非大身。然色相宛
然。是则名之为大身耳。】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
则不名菩萨。」
【佛以须菩提所言大身之意。深契其
旨。故呼须菩提而告之曰。菩萨之人。虽志在度生。
亦当如视大身之虚妄。而不存度生之见。若作是
言。而云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其心为有生可度。
便成执相。是则不得名为菩萨矣。】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所谓著相度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3a 页 X25-0923.png
生。不名菩萨者何哉。须菩提。当知菩萨之人。虽有
修證。而不执法相。是则名之为菩萨也。】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是以
我常为汝等说。一切佛法。皆应遣著。而不存人我
等见。方为正法。】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夫菩萨度生。既不应执相。则庄严亦不应著相也。
须菩提当知。若菩萨而云我当庄严佛土者。是即
不得名为菩萨矣。盖庄严净土者。乃自净其心。不
生执相。斯为庄严自心佛土。若著意庄严。与夫建
立塔庙。种种装饰。皆不得谓之庄严也。】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所谓著相严之非者何哉。盖我所说庄严佛土者。
但有庄严之名不存庄严之迹。是即名之为庄严
也。】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当知。度生为利他。庄严为自利。菩萨之人。
既能自他俱利。而不执相矣。然大患莫若于有身。
世间众生。皆因心存我见。遂生出种种妄执。不能
脱离。是有我累之也。若菩萨能遣著我执。人我一
如。即为通达无我法者。我说是人。可名之为真菩
萨矣。盖求道之人。要人欲净尽。斯天理流行。若有
丝毫挂碍。即难期开悟矣。有心斯道者。先须无我。】

*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言如来大慈。等观一切。不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3b 页 X25-0923.png
存私已之心。不作轻人之见。至公无私。故得證穷
法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来所證。五眼
六通。迥超侪辈。虽菩萨亦不能究其极。而其所以
然者。第以平等心。而行普度行耳。故呼须菩提而
诘之曰。汝意以为何如耶。如来色身。有肉眼否。】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以如来色身现在。
故即是之。而云如来有肉眼。但如来肉眼。虽若无
异于人。寔不异而异耳。】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
天眼。」
【佛复问须菩提而言。如来有天眼否。须菩提
以佛五眼具足。故以有天眼答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
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
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
尊。如来有佛眼。」
【历问诸眼。须菩提皆答无异辞。就
所见而言耳。若佛五眼观照之境。则非须菩提所
能知矣。华严经云。五眼者。肉眼见一切色。天眼见
一切众生心。慧眼见众生诸根境界。法眼见一切
法相寔相。佛眼见如来十力。又古德偈云。天眼通
非碍。肉眼碍非通。慧眼惟观俗。法眼了知空。佛眼
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此之五眼。通该十界。而优劣
有殊。若如来五眼。则皆佛眼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3c 页 X25-0923.png
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佛欲设喻众生妄心之多。故
先以恒沙诘须菩提曰。如恒河中所有之沙。佛亦
云是沙否。须菩提以沙见无异。故即是之而云如
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
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此佛以世界喻妄心之多也。故呼须菩提而诘之
曰。汝意以为一恒河中所有之沙数。一沙复作一
恒河。设佛世界如众恒河沙数之多。亦曾为多否。】

「甚多。世尊。」
【须菩提以恒沙世界。且多不可量。况众
恒河沙之佛世界乎。故以甚多答之。】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
悉知。」
【佛以须菩提既答世界甚多之语。故复告之
曰。尔知佛世界如众恒沙之为多矣。抑知尔国土
中众生之妄心。更为多否。夫一人之妄心既尔。众
人之妄心无穷。尤为不可数计。但彼等虽具若干
种心。我以佛眼观之。悉皆知见。盖众心虽多。无非
妄耳。】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所谓众
生诸心。我能悉知者何哉。盖我说彼等诸心。无非
私妄。皆不得为真如之心。然真妄皆出于一心。是
亦名之为心耳。】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
来心不得。」
【夫我所谓众心非心者何哉。须菩提。当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4a 页 X25-0924.png
知真妄虽殊。总不出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心量。然
过去心巳过随灭。现在心念念迁谢。未来心尚属
未至。当从何处觅心耶。奈众生不知此理随逐妄
念。变幻流转。以故心念之多。无有穷极。是为生灭
法。若任念起。心不随之。则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纵
有三心万念。不能为碍矣。思之。】

*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言佛心平等。遍法界中。无
不流通度化。若以宝施福德。而入无相之心。则三
轮体空。此法界之所以通化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
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此佛又举宝施
获福。转眼成空。且与心性总无交涉。欲勉人人修
途也。故呼须菩提而诘之曰。汝意以为何如耶。若
人满大千世界七宝而为施者。是人以宝施因缘。
其得福曾为多否。】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以世
间福报计之。则此人以宝施之多。其得福固应无
量矣。故以甚多答之。】

「须菩提。若福德有寔。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佛以宝
施获福虽多。于心性毫无关涉。故呼须菩提曰。此
宝施福德。终成幻妄。若于心性寔有所济。则如来
不谓之得福多矣。盖宝施之福。仅得世间福报耳。
修行人所不取。】

「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缘以宝施福德于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4b 页 X25-0924.png
心地工夫。毫无寔济。是以如来仅谓之得福多也。
然福报虽多。终有穷竭。则区区享受。又何足云。佛
盖勉以勤修出世功德。毋徒种世间福德也。】

*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言人欲见佛时。须离色相
求之。若见自性如来。方为真见。不当于色相而求
真佛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佛恐人
昧于自心即佛。自心是佛之语。而于色相上觅佛。
故呼须菩提而诘之曰。于汝意中以为何如耶。人
若欲见佛。可仅于其足诸相之色而见之否。】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须菩提闻佛
问辞。而知色身觅佛非法身真佛。故以不也答之。
而言欲见如来。不当仅以具足色身而见之也。】

「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
色身。」
【所谓不可以色身见佛者何哉。盖如来所云。
具足色身。即非可仅以色身而云见佛也。别有法
身存焉。但今色相宛然。是亦名之为具足色身而
巳。】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佛又
恐人以见佛相好。即云见佛。故又呼须菩提而诘
之曰。于汝意以为何如耶。如来色身。有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具足诸相。见此相者。名见佛否。】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须菩提以见
佛相好。不名真见。故仍以不也答之。而言欲见如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4c 页 X25-0924.png
来。不当仅以具足诸相见之也。】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夫不可以诸相见佛者何哉。诚以如来所说诸相
具足者。系色身佛。非法相之具足也。然身相具在。
是亦名之为诸相具足而巳。此言欲见佛者。不当
向外驰求。须寻自已法身真佛。方名真见。若但见
佛相好。于已无益。】

*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言如来说法。说而无说。
总无寔法与人。闻之者。不当仅记言说。自无心解。
以塞悟门也。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
念。」
【佛恐人仅记佛语。不事参求。如圣门学者。多以
言语观圣人。故呼须菩提而告之曰。我常向汝等
说法。乃欲汝等解悟也。若既解悟。法亦应舍。汝慎
勿谓如来曾作是念。而云我今当以何等法语。说
与汝等。使汝等服膺弗失。我初寔无此念。汝等切
勿作此见解。盖法因人设。伹随地解说。非有一定
成规。而为说法也。】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
所说故。」
【所谓汝莫作如来说法之念者。何哉。盖人
若言如来有何定法说与人者。此人便为谤佛。以
其未能解我所说法之故也。】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须菩提。当知
说法者。初无定法可说。不过随在去其粘著。是即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5a 页 X25-0925.png
名之为说法耳。又佛说法四十九年。未曾道著一
字。随说随扫。不落寔迹。是谓说无可说。】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
【是时须菩提。闻佛说此
经。去其疑滞。解證甚深。上堪绍佛心宗。续佛智慧。
下能开示众生。顿超生死。故称慧命。又道法集于
厥躬。寔众生之慧命也。】

「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须
菩提以自发信解。得闻妙法。故称世尊而言。颇能
有众生。于未来之世。去佛渐远。而得闻此法。能生
信受之心否。盖逆知后来众生。鲜能发正信之心
也。】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佛因须菩提之
问。而言未来众生。骤闻此法。固未必尽能信受。然
必有大心众生。忽闻正法。便发信心。勤修解證。但
此众生者。寔非等閒之人然现处众生之中。则又
不得谓之非众生也。】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
生。」
【所谓众生非不众生者何哉。盖称彼信心众生
为众生者。寔则我说此人为非众生矣。盖其既发
信心。自能修行證果。但现未离侪类。是亦名之为
众生耳。】

*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言学佛者。虽有得法之
名。寔无得法之迹。盖法无可说。则亦得无所得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5b 页 X25-0925.png
无所得耶。」
【须菩提既悟无得无说之旨。而复设此
问者。恐在会及后之闻者。尚滋疑议。故白佛而称
世尊云。我佛在本师处。所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法。
寔为得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以须菩提问意。深合无得无说之旨。故亟是之
而又呼之曰。我昔于此无上正法。乃至毫发之间。
并不存有所得心。亦无所得之迹。但寔有所證。是
特名之为无上正法耳。】

*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言菩提正法。一切平等。
不生分别。自得證悟。是以清净心而行善也。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
【此佛承上章而告须菩提曰。此菩提正
法。一切平等。并无高下。依此而修。是即名之为无
上正觉之法矣。】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谓是法平等者。以不存人我
等见。不生分别。如是而勤修一切大乘正善之法。
即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法矣。】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以顷言修诸善法之语。又恐人心存取舍之见。
故呼须菩提曰。所谓善法者。如来非教人以善法。
而执持不舍之谓。盖虽奉行众善。而其心若行所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5c 页 X25-0925.png
无事。是则可名为修善法者矣。佛所说法。都无所
著。往往如是。学者能体此意以修。则庶乎几矣。】

*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言受持此经者。其福德
智慧。无可比论也。盖行持精进。终至證果。永享法
乐。其福智讵有涯哉。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
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一小世界。有一须弥。大
千世界。则有百万须弥矣。须弥为众山之长。故称
山王。佛呼须菩提曰。若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
山。以七宝堆积。亦若如是之多。设若有人。以此而
持用布施。则其福德。应无量矣。】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
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
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言宝施之福。固无量矣。然若
有人。持诵此经。虽至仅持四句偈。而复为人解说
者。视彼宝施福德。纵百千万分。以至无可数说之
分。终不能及此持说之一分也。宝施福德。不及持
说。佛屡言者。良以钝根众生。信心难发。我佛大慈。
故不惜叮咛数四。以启发之。普度之心。益滋切矣。】

*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言如来虽化度群生。而
不见有生之可度。是无我人等相也。故云化无所
化。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
生。须菩提。莫作是念。」
【佛又恐人以如来愿存普度。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6a 页 X25-0926.png
遂疑为有意之为。故呼须菩提曰。于汝意以为何
如耶。汝等慎毋谓如来随类度生。即心存是念。而
云我当度尽众生。须菩提。当知如来度生。不见有
生为我所度。汝切莫作是念。而云如来有意度生
也。】

「何以故。寔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
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所谓汝莫作是念者。何
故哉。盖如来说法度生。亦惟令自修自度。而我不
与焉。是则非寔有众生为如来度者。若见有生为
如来所度。则既见有生即见有我。我人生寿。四相
宛然。既有四相。则亦不得谓之如来矣。】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
有我。」
【佛以顷说如来无我之见。恐人疑。佛说法时。
亦有尔我之称。故呼须菩提曰。如来常时。为汝等
说法。所称有我者。系泛指人我之辞。非确有我见
也。乃凡夫不悟。遂为寔有真我。我见既生。则人等
诸相炽然俱生。因而真性日漓。去道愈远。我见害
之也。】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须菩提当知。彼
凡夫者。在如来等观一切。亦不以凡夫视之。况能
回心向道。则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尚得以凡夫目
之哉。】

*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言法身乃非相之相。迥
出有无。非若色身。可执相而求。若以色相觅佛。则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6b 页 X25-0926.png
失之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佛呼
须菩提而诘之曰。人可即以三十二相好而观如
来否。佛前已设此问。今复申问者。恐人疑心未尽。
欲因须菩提之答。以释群疑也。】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
以佛先问色相见佛之语。曾答以不可以三十二
相见如来矣。然如来色相现在。彼欲瞻仰金容者。
未尝不即此而观之。揆其答意。特谓观望之观。非
谓观心觅佛之观也。故云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
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
是如来。」
【须菩提答意。佛固知之。但恐人仍著相求
佛。而不觅法身。亦复何益。故又折之曰。若以相好
观如来者。则轮王所修福德。亦具三十二相。即可
谓之如来矣。转轮王。掌管四天下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
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领解佛旨。故称世尊而言。如
我解佛顷所说义。自不当以三十二相而观如来
矣。】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
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是时世尊以须菩提既答离
相观佛之语。乃系以偈辞。引申其说曰。若人于睹
色闻声中。欲求见我者。则为邪见。而行邪道矣。尚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6c 页 X25-0926.png
得见如来哉。盖色声觅佛。愈觅愈离。故中庸亦以
声臭俱无为至也。但声臭俱无时。是何景象。有识
之者否。】

*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言佛以此经一往破相。
恐成断灭。故于此揭明并不离相。以见真空不空。
非竟断灭也。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
【佛以此经一往破相。而前分又折
须菩提相好观佛之语。特恐人不悟其旨。即落空
亡。而成断灭。故于此呼须菩提而告之曰。汝勿以
我说离相之故。遂成断灭之见。便谓如来并不以
具足相。而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也。惟当一切不
著。一切不离。方为中道。尝见别本。有将如来不以
具足相故。两句中不字删去者。盖谓此经以破相
为宗。不当于此又说有相。自相拂戾。不知如来说
法不偏不倚。不落有无。亦不废有。无方成圆义。若
将此处不字删去。则全经但说空义。无不空义。便
堕偏枯。且与下文不说断灭相语。不相呼应。故此
一字。寔全经之关键。可妄删乎。附辨于此。明者自
知。】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
【此重言之辞也。故呼须菩提而云。汝
切莫作是念。谓如来不以具足相而遂成正觉也。】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7a 页 X25-0927.png
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佛又呼须菩提曰。汝若作
此念。则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者。便说一切诸法。
悉皆断灭者矣。汝慎莫作是念。又叮咛之也。】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
灭相。」
【所以教汝莫作此念。而成断见者何哉。盖发
此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者。于菩提正法。决不说有
断灭之相。若法有断灭。又何云无上正法哉。】

*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言菩萨虽修众善。而不
存欲受福德之心。惟不贪故。功德转胜也。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佛呼须菩提曰。若有菩萨。以恒沙世界之七宝。持
作布施。其所得福。固应多矣。以喻无相求道。功德
无比也。】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
萨所得功德。」
【若有他菩萨知一切法。从因缘生。缘
生无性。无性故无我。无我则诸相都无所著。如是
而修必成正觉。原其所以得成者。其得力处。全在
一忍字上下手。盖一切无诤。则贪私易去。私去则
明。明则觉生而至于道矣。是此菩萨所修见性功
德。不远胜于前菩萨所得宝施之功德哉。此晓人
以毋贪有漏福报。而不修见性功德也。】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所谓性修
功德。胜宝施者。何哉。须菩提当知。缘此诸菩萨所
修持。曾无贪受福德之心。故胜于彼也。】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7b 页 X25-0927.png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
闻佛不受福德之语。便疑为拒而不受之意。故白
佛而称世尊曰。菩萨修为。何故不受福德耶。】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佛以须菩提误会不受福德之意。故呼而告之曰。
菩萨所作福德。非必拒而不受。但不应心生贪著。
是故说不受福德也。然惟不生贪著。而受福愈多
矣。】

*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言佛法身清净。寂灭无
为。无有去来坐卧之相。不当于此而觅如来也。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
解我所说义。」
【此佛重言法身非相。以结之也。故呼
须菩提曰。若有人言。如来不可以色相见者。何今
来去坐卧。四威仪中。睹佛身相。非即如来在是哉。
然此特色身佛。非法身佛也。但睹此相。不求见性。
于已何益。我谓是人。终不解我前所说无相之义
也。】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所
谓是人不解我说之义者何哉。盖如来者。寔无来
去之相。如如而住。故名如来。曷不顾名思义而求
正见。乃欲于色相求之。其可哉。】

*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言世界之大。亦属众尘和
合而成幻妄不寔。故云尘世乃凡夫不了。以为真
寔。是不知一合相之义耳。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7c 页 X25-0927.png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
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佛谓世界微尘
均属幻妄。恐人以尘界宛然。遂为真寔。故呼须菩
提而诘之曰。今之世界。皆众尘和合而成。若有善
男女等。以三千大千世界。析为微尘。汝意以为此
微尘之数。曾为多否。言执相而求。则尘多无数。盖
以微尘喻妄念之多也。人若生心著妄。则妄念愈
多。苦任其起灭。而心不随之。则妄念虽多。亦不能
为我害矣。】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知佛问意。谓若以世
界微尘而论。则不胜其多。故以甚多答之。】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所谓尘多者何哉。盖众尘幻妄。生灭无常。若以众
尘之多而计其寔有者。佛则不说为微尘众多矣。
盖众尘虽多。与我无与也。】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所谓尘非寔有者何哉。盖佛说微尘众多者。并不
著有微尘众多之相。但尘相宛然。是亦名为微尘
众多而巳。】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因论微尘之幻妄。并推言世界之非真。故
称世尊而言。所谓幻妄不寔者。不独微尘之小为
然也。即世界之大。亦是积尘所成。不可便认为真
寔不坏。但今世界宛然。是亦名之为世界而巳。盖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8a 页 X25-0928.png
惟真性乃历劫常存。其他有形之物。终有坏时。故
云非寔。乃世人不知。率皆认幻成真。遂成倒见。】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
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所谓世界非真者何哉。
若以世界为寔有者。不知其为众尘和合而成。即
是一和合之相也。故如来说此一合相。亦不存一
合相之见。伹既有此相。即亦名之为一合相而巳。】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
事。」
【佛以须菩提所答。深得无相之旨。故复呼而告
之曰。所谓一合相者。不惟不当见为真寔。并不容
有言说。但世之凡夫。不明此理。遂以尘界为寔有。
而心生取著。以致种种尘劳。纷然并起。俨如尘雾
障天。而失其清明。但得心不附物。则物不碍人。而
清光又大来矣。】

* ○知见不生分三十一
言修行人当净除一切知
见。乃至正法。亦不应生心取著。是为知见不生。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
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此佛申言离相
之说。以结经也。盖相粗而见细。故称见焉。佛呼须
菩提曰。若有人言。佛为汝等说法。每称为我人生
寿。四者之见。但四见之宜去取。是人恐未能知。须
菩提汝意谓云何。是人果能解我所说四见之义
否。盖欲因须菩提之答而證之也。】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须菩提知佛问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8b 页 X25-0928.png
意。故即以不也答之。而复称世尊曰。我识是人。寔
不解如来所说四见之义也。】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
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所谓是人不解。佛说之义者何哉。盖世尊所说我
人生寿之见者。谓是见应舍而不应执。是则名为
我人生寿之见耳。】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佛以须菩提
所答。深合问意。故又呼之曰。所谓是见非见者。不
惟四见应离。即发无上觉心者。虽云求道。而于一
切正法。但当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如是而信心解
悟。不生分别于其间。并不生执法之心而成法相
焉。如是解见前。】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当知。所谓法相者。以不应取。执生相。便非
法相。若生取执。是名法相矣。】

* ○应化非真分三十二
言佛之出世。乃应以化度
众生而来。然特于梦幻人世。教修如幻法门。勿认
以为真寔事也。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
施。」
【经中宝施不及持说之语。言之稔矣。然佛终恐
人贪求福报。蔑视修持。故于此特再言之。以结全
经。其叮咛之意深矣。佛呼须菩提曰。设若有人。以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8c 页 X25-0928.png
布满无量无数世界之七宝。持用布施者。所施之
多。又远胜于大千矣。其所获福。亦应多甚。然宝施
之福虽多。终有穷极。】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
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言彼宝施
福德固为多矣。若有善男女等。发无上觉心。而受
持此经。乃至仅持四句偈等。既自行持。又为人演
说经义。则其福德。巳超胜于彼宝施者矣。演说视
解说为尤细。】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所以为人演
说经义者。果何如哉。惟当一切不著。不涉名相。而
真性圆明。常自如如湛然不动。无有去来生灭之
相。如是而说。即为善于演说。庶使闻者。皆获益焉。】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
如是观。」
【所谓说法不取相者。何哉。盖涉于名相。是
世间法。非出世法。世间为有为法。斯有为法。是假
非真。如梦境之空。如幻变之妄。如水中泡。旋起旋
灭。如镜中影。忽有忽无。如晓露之易乾。如电光之
倏灭。此有为法。如此六事。如是而观。方为正观。若
他观者。名为邪观。学者尚其审之。】

「佛说是经巳。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
【佛说此经巳毕。斯时在会之长老须菩
提。及出家僧尼。在家居士为优婆塞。妇女为优婆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第 929a 页 X25-0929.png
夷。并一切世间之天人修罗等。闻说此经。悉皆證
悟。乃大欢喜。而信心虔受。遵奉行持焉。夫当时之
闻经者。既各获益以去矣。所愿尽未来际。若闻若
见。共證菩提。是所深愿。】

金刚经易解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