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第 19c 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宗通卷四


*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此疑从前舍身布施而来。若一切佛法中。般若波
罗蜜最为上者。但持说般若足矣。何用勤苦行馀
度耶。今持说者。行菩萨行。割股救鸽。投崖饲虎。如
是等行。皆名苦因。云何前舍身命布施者。即成苦
果。而此独不成苦果耶。为遣此疑。示现般若摄持
馀度。故经云。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时本有是名忍
辱波罗蜜句非)。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
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
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
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傅大士颂曰。暴虐唯无道。时称歌利王。逢君出游
猎。仙人横被伤。频经五百世。前后极时长。承先忍
辱力。今乃證真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
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
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
如是布施。」

【傅大士颂曰。菩萨怀深智。何时不带悲。投身忧虎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第 20a 页 X25-0020.png
饿。割肉恐鹰饥。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
此行。皆得作天师。】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
生。」

【通曰。上言金刚般若是第一波罗蜜。或谓布施为
第一者。以布施能摄馀度。不知馀度无般若。如阙
目而无导师。纵得福报。难證法身。较量优劣。断乎
般若为第一也。故此以第一波罗蜜能摄馀度。如
忍辱。即是持戒。颜色不变。即是禅定。忍至五百世。
即是精进。而中无我人等相。即是般若也。故忍辱
不住于相。布施不住于相。方證菩提。而所谓不住
于相者。非金刚慧固莫能照了也。如是虽行忍辱。
亦是般若。以此布施。是真布施。岂彼身命布施求
世间福者可同日语哉。
功德施论曰。如来忍辱波
罗蜜者。以世谛论。则名苦行。便同舍身。俱成苦果。
约第一义谛。虽行苦行。有堪忍性故。即忍辱非忍
辱。远离有此分别心故。此名胜事。有二种义。一是
善性故。诸波罗蜜皆以善为体性故。二是彼岸。功
德不可量。非波罗蜜者。无人知彼功德岸故。由斯
得名第一最胜义。此苦行胜彼舍身远矣。
弥勒菩
萨偈曰。能忍于苦行。以苦行有善。彼福不可量。如
是最胜义。以能离相故也。
如我昔为仙人。山中修
道。值歌利王出猎。疲极就卧。诸妃潜礼仙人。王觉。
怒其贪观女色。乃割截其身体。节节支离解散。我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第 20b 页 X25-0020.png
时容颜不变。无有我人等相。王乃悔过。我言大王。
我心无瞋。亦如无贪。我若真实无瞋恨者。令我此
身平复如故。作是语巳。平复如故。是时若有我人
等相。应生瞋恨。不得平复如故。以无我人等相。不
见有我身割截。亦不见有王为割截。亦非愚痴罔
然不觉。一切分别都无所有。方成真实忍波罗蜜
也。
弥勒菩萨偈曰。离我及恚相。实无于苦恼。共乐
有慈悲。如是苦行果。
唯离我故不见苦。唯离恚故
不见恼。无苦即见共乐。无恼即见慈悲。心与慈悲
相应。虽苦不见其苦也。若菩萨苦行之时。见有苦
恼。即便欲舍菩提之心。是故应离诸相。若人不生
胜菩提心。应生瞋恨。为防此过故。谓此苦行果。非
是一时能为此忍可暂而不可常。又念过去往昔
未遇恶王。凡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巳于多生无我
人等相。忍之熟故。人以累苦难忍。而不知累苦能
忍也。
弥勒菩萨偈曰。为不舍心起。修行及坚固。为
忍波罗蜜。习彼能学心。
为何等心起行相而修行。
为何等心坚固勤求不舍菩提。此谓入初地胜义
之心。得忍边际。即忍辱非忍辱。即是此心方便行
无住心也。我唯有此离相之行得成于忍。故能与
无上菩提相应。是故诸菩萨等。应离一切相发无
上菩提心。习彼能学无住之心。但离诸相。即得菩
提。如说坐于菩提座。永断一切想是也。
云何离相
耶。谓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第 20c 页 X25-0020.png
生无所住菩提之心。若心有住色等境界。即为非
住菩提也。以住菩提。故无所住。何以故。如是住者
即为非住。如有经说。菩提无住处。是故非住是住
菩提之异名也。然则不住于相。是般若智。不但摄
忍辱。且摄菩提矣。既摄菩提。何所不摄。以是义故。
佛于正答问中。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不应住
声香味触法布施布施。虽摄六度。然离于施物.施
者.受者三种分别。即是般若波罗蜜。故谓般若能
摄六度也。
若住色等布施。即有疲乏。而菩提心不
生。不住色等布施。即不疲乏。而菩提心生。诸菩萨
摩诃萨为利益一切众生之故。应如是布施。不住
于相。
云何利益众生修行而不住于众生事耶。

勒菩萨偈曰。修行利众生。如是因当识。众生及事
相。远离亦应知。
故布施莫大于法施。法施莫大于
灭度一切众生。若见有众生可度。即是著相。是故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
众生。此故以利益为修因。众生及事相。皆应远离
也。何者是众生事。谓名相众生及彼阴事故。
弥勒
菩萨偈曰。假名及阴事。如来离彼相。诸佛无彼二。
以见实法故。
彼众生者。唯是名字施设。唤为众生。
即彼假名无实体故。谓一切相貌即非相貌。如是
足明人无我也。世谓众生为五阴所成。然彼五阴
等法无众生体。以无实故。无能成之五阴故。谓一
切众生即非众生。如是足明法无我也。一切如来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第 21a 页 X25-0021.png
明彼二相不实。故离彼相。然所以无彼人.法二相
者。以见实法故。若彼二实有者。诸佛如来应有彼
二相。何以故。诸佛如来实见故。唯诸佛见于实法。
故不见有所度之人。亦不见有能度之智。乃能无
所住而行于布施。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者。当离一切相也。
僧问黄檗。如我昔为歌利王割
截身体如何。檗云。仙人者。即是你心。歌利王好求
也。不守王位。谓之贪利。如今学人不积功累德。见
者便拟学。与歌利王何别。如见色时。坏却仙人眼。
闻声时。坏却仙人耳。乃至觉知时。亦复如是。唤作
节节支解。云。祇如仙人忍时。不合更有节节支解。
不可一心忍。一心不忍也。檗云。你作无生见。忍辱
解。无求解。总是伤损。云。仙人被割时。还知痛否。又
云。此中无受者。是谁受痛。檗云。你既不痛。出头来
觅个甚么。又僧问。何者是精进。檗云。身心不起。是
名第一牢强精进。才起心向外求者。名为歌利王
爱游腊去。心不外游。即是忍辱仙人。
身心俱无。即
是佛道。此金刚第一义也。黄檗把得便用。纵横无
碍。是真能信解受持者。甚为希有。】

* ○九断能證无体非因疑

此疑从前第三第七中来。彼较量内外财施不及
持经。以此得菩提故。遂疑言说是因。菩提是果。以
言说證果。理则不成。何者。果是无为。无为有体。因
是有为。有为无体。无体之道。不到果中。故疑其非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第 21b 页 X25-0021.png
因也。为遣此疑。乃说无实无虚。原不属于有无。故
经云。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
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傅大士颂曰。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知心似
幻。迷情见有馀。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
变异。性相本来如。

通曰。每诵此经。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
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此等说话。其实难信。恐人疑
为诳语。故说如来是真语者云云。以此法无实无
虚故。惟其无实。不见有诸相可得。不见有众生可
度。惟其无虚。未尝不现起诸相。未尝不现起众生。
即诸相离诸相。即众生离众生。是之谓无所住而
生其心。虽灭度一切众生。而不见一众生得灭度
也。此乃一真如法界。如来者。本此如而来。故所说
者。不异如而说。要令诸菩萨同归于如如性海也。
傅大士偈。始于众生与蕴界。终于性相本来如。合
上文并颂之。大有当于心。最宜详味。
刊定记曰。如
来之言。真实无异。皆如其事。不诳众生。今说持经
必趣菩提。汝等云何不信。又以如来说于真实等。
故名如来为真实语者。真语者何。谓说佛身大菩
提法也。是真智故。实语者何。谓说小乘四谛法也。
谛是实义。如语者何。谓说大乘法有真如。而小乘
无也。不异语者何。谓说三世受记等事。更无差谬。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第 21c 页 X25-0021.png
以上四语所说。不离利生行施等法。是法即道也。
菩提妙果。虽不住此有为法中。而利生行施等道。
实为菩提之因。此言说有为之因。能證离言无为
之果。又何疑于因果不相符哉。
弥勒菩萨偈曰。果
虽不住道。而道能为因。以诸佛实语。彼智有四种。
实智及小乘。说摩诃衍法。及一切授记。以不虚说
故。
秦什译时。加不诳语。明四语总不诳也。以何法
故不诳于众生耶。为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故。云
何无实。如来證第一义。一切法本性无生。无生故
不曾是有也。云何无虚。既无生。岂有灭。是故非虚。
实虚二境皆不可得。于何而见其有为。于何而见
其无为哉。
弥勒偈曰。顺彼实智说。不实亦不虚。如
闻声取證。对治如是说。
如人闻说依言得菩提。便
谓言中有菩提。又闻言中无菩提。便谓毕竟无菩
提。不达言空而法实。故有此执。今言无实无虚。正
所以对治之也。
言说文字。性本非有。言中菩提。亦
同言说。如言于火。但有火名。二俱无实。以所说法。
不能得彼證法。所以对治言中有菩提之说也。言
说无体。依而證实。不无离言之法。如言虽非火。不
无离言之火。以此所说法。随顺彼證法。證果是实。
故非虚也。所以对治言中无菩提之说也。言说非
虚非实。利生行施亦非虚非实。究竟菩提亦非虚
非实。孰谓持说不能于菩提作因哉。
昔伏驮蜜多
尊者付法于胁尊者偈云。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第 22a 页 X25-0022.png
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
而胁尊者付法于富
那夜奢。偈曰。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
法。无行亦无止。初胁尊者至华氏国。憩一树下。右
手指地而告众曰。此地变金色。当有圣人入会。言
讫即变金色。时有长者子富那夜奢合掌前立。祖
问曰。汝从何来。答曰。我心非往。祖曰。汝何处住。答
云。我心非止。祖云。汝不定耶。答云。诸佛亦然。祖曰。
汝非诸佛。答云。诸佛亦非。祖因说偈曰。此地变金
色。预知有圣至。当坐菩提树。觉华而成巳。夜奢复
说偈曰。师坐金色地。常说真实义。回光而照我。令
入三摩谛。祖遂度出家。以法付之。此无住妙理。从
古巳然。于斯信入。大不容易。】

* ○十断如遍有得无得疑(如遍亦作真如)

此疑从上不住相布施而来。
功德施菩萨论曰。若
所證法无生无性。非实非虚。是即诸佛第一义身。
从此为因。二身成就。菩萨何故舍所證法。住于是
等而行施耶。真如一切时处皆有。既遍时处。即合
皆得。何故有得有不得者。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
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
照。见种种色。」

【傅大士颂曰。證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非空亦非
有。谁有复谁无。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须依二
空理。颖脱入无馀。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第 22b 页 X25-0022.png

通曰。上言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六祖云。无
实者。以法体空寂。无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
之不匮。故言无虚。惟其有恒沙之用。不妨行于布
施。惟其体自空寂。故应不住于法。但知布施而不
知离相。即住于实。不免执我之过。但知离相而不
知布施。即住于虚。不免證空之失。皆非中道谛也。
能离二边而无住者。非具有根本智。及第一般若
之力。莫能契其妙也。无上菩提。非实非虚。无住布
施。非空非有。此果因一契之理。岂得谓行施便违
于真如耶。上无实无虚。承布施而来。此复以布施
證明其意。语本联络。傅大士偈亦极绵密。
刊定记
曰。真如遍一切时。遍一切处。有得不得者。由心有
住法不住法之异耳。若住法行施。则不得真如。如
入闇中。一无所见。若无住行施。则得真如。如太阳
升天。何所不瞩。
住法何以不得真如。由无般若观
照之智。即执著色等六尘。及空有等法。由执著故。
心不清净。为尘所染。但见布施。不见馀法。虽得染
福。不离苦果。纵有涅槃乐处。近而不达。故如闇中
无所见也。
弥勒偈曰。时及处实有。而不得真如。无
智以住法。馀者有智得。
不住法何以为得真如。由
于有目。具根本智。又得日光明照。通达般若。心极
清净。决定了知佛法无性。故能悟一切法。不灭不
生。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速成正觉。得大
涅槃。如是行不住施。如见种种色也。
弥勒菩萨偈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第 22c 页 X25-0022.png
曰。暗如愚无智。明者如有智。对法及对治。得灭法
如是。
明与暗对。是对法也。以有智治无智。是对治
也。智生则无智灭。明生则暗灭。證寂灭法亦复如
是。真如之理周遍十方。悟亦不增。迷亦不减。得失
在人。非法有相违过也。
玄沙云。汝今欲得出今五
蕴身主宰。但识取汝秘密金刚体。古人向汝道。圆
成正遍。遍周沙界。我今少分为汝。智者可以譬喻
得解。汝还见南阎浮提日么。世间所作兴营。养身
活命。种种心行作业。莫非皆承日光成立。祇如日
体还有许多般心行么。还有不周遍处么。欲识金
刚体。亦须如是看。祇如山河大地。十方国土。色空
明暗。及汝身心。莫非尽承汝圆成威光所现。直是
天人群生类。所作业次。受生果报。有情无情。莫非
承汝威光。乃至诸佛成道成果。接物利生。莫非尽
承汝威光。祇如金刚体。还有凡夫诸佛么。有汝心
行么。不可道无便得当去也。知么。玄沙以日喻金
刚体。暗符甚深般若之旨。心心相印。岂不其然。】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
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
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
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
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
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第 23a 页 X25-0023.png

【傅大士颂曰。众生及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
实。似兔角无形。舍身由妄识。施命为迷情。详论福
比智。不及受持经。】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
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
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
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
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
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
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
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脩罗。所应供养。当知此
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傅大士颂曰。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终无趋寂
意。唯有济群心。行悲悲广大。用智智能深。利他兼
自利。小圣讵能任。

通曰。如来深赞此经。如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是出
世间上上智。声闻缘觉所不能窥。唯有大乘菩萨。
智悲双运。乃克负荷。若有人能受持此经。莫逆于
心。是于多生种诸善根。故闻斯信。信斯解。解斯行。
自利利他。不舍菩提。此乃最上乘根器。岂修世间
福者可伦哉。
何为谆谆以布施较量也。布施亦六
度之一。祇知布施而不知般若。纵以身命布施至
恒沙劫数。终是识情用事。于真性无与。况众生是
假。身命亦是假。处假作为。劳而罔功。故般若为布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第 23b 页 X25-0023.png
施眼目。能令布施到于彼岸。足知是经是第一波
罗蜜。当尊敬而奉持之也。
刊定记曰。得真如者为
由心净。心净由不住法。不住法缘有智。有智盖由
闻经。故知此经有其胜德。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能于此经依法修行。其名有三。一受持.二
读诵.三演说。受者受其文。持者持其义。对文曰读。
暗念曰诵。欲受其文故先读。欲持其义故先诵。是
读诵乃受持之因。然受持者思慧。读诵者闻慧。若
无所闻。凭何读诵。是则从他闻法。内自思惟。为得
修行智也。此名具三种法。闻思修行。为自身淳熟
故。馀者化众生。广说法故。
弥勒菩萨偈曰。于何法
修行。得何等福德。复成就何业。如是说修行。名具
三种法。受持闻广说。修从他及内。得闻是修智。此
为自淳熟。馀者化众生。
唯佛智慧悉知悉见是人。
既行胜因。必得妙果。当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然
何以显其功德之殊胜哉。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
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初日分如是。中日分如是。后
日分亦如是。一日之间布施无倦。乃至是劫如是。
千劫如是。万劫如是。亿劫如是。无量劫中布施无
倦。以财施者。有力之家。尚可勉为。以身施者。不惜
性命。实是善行。其得福德。较之于前但以一河沙
身命施者。时事皆大。福亦最胜。
弥勒菩萨偈曰。以
事及时大。福中胜福德。
云何胜。以事胜故。即一日
时舍多身故。复多时故。若复有人闻此经典。如石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第 23c 页 X25-0023.png
投水。信心不逆。即此信根。能趣菩提。视彼布施未
忘于我者。天地悬殊。其福为尤胜也。何况书写受
持读诵。信而好。好而乐。忆持不忘。浃于心髓。时复
为人解说甚深义趣。不徒自度。且以度人。彼以相
施。此以无相施。其功德岂可胜道哉。所云得何等
福德者盖如此。
又云复成就何业者。何以竟其说
耶。以要言之。是经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是经有
无边功德不可思议。无量无边思议可及者。菩萨
二乘或可测度。惟其不可心思。不可拟议。非名相
之境。惟證乃知。是功德殊胜。福果坚牢。为独性所
获之福。非馀者所知。于声闻等是不共性故。故此
法门。下劣根器。每不欲闻。如来为发大乘者说。回
心向大。入菩萨乘。是由渐而入者。为发最上乘者
说。直趋无上菩提。更不落于阶级。是由顿而入者。
但一佛乘。更无馀乘。由权教则名之曰大乘。即大
乘亦非乘。则名之曰最上乘。是世间希闻希信之
法也。
弥勒菩萨偈曰。唯依大人说。及希闻信法。

有人能闻说此经。受持读诵以自利。广为人说以
利他。二利兼行。不离般若。是故如来悉知是人。悉
见是人。智慧增长。福德亦与之增长。皆得成就。不
可量。至长也。不可称。至重也。无有边。至广也。如是
不可思议之功德。偈曰。无上因增长。又曰。满足无
上界。圆满资粮。能令佛种不断。如是人等。则为荷
担如来无上菩提。背负曰荷。在肩曰担。谓以大悲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第 24a 页 X25-0024.png
下化。以大智上求。以大愿双运。安于精进肩上。从
烦恼生死中出。念念不住。直至菩提真性。自他一
时解脱。方舍此担。是名受持真妙法。由彼持法。即
是持菩提也。
云何如来唯为大乘者说。何故持说
名为荷担菩提耶。以乐小法者。著我人众生寿者
等见。不能受持为人解说。何名小法。谁为乐小之
人。四谛因缘。名为小法。声闻缘觉。即是乐小之人。
滞情于中。乃名为乐。彼有法执。此显三空。是其非
处。故不能持说也。当知能持说者。即是广大信解。
乐大法者。即是甚深信解。不著我人众生寿者等
见。能成就最上法器。荷担如来种种力用。故佛为
说此经也。是一切诸佛从此经生。一切善法从此
经出。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等所应
供养。此经乃超出三界之法。诸在三界中者应供
养也。当知此处即为是塔。如佛像貌安住于中。皆
应恭敬作礼围绕。人能演法。功与塔等。地虽无思。
持说者故当以种种华香而散其处。如雨华赞叹。
重其法。因重其处也。其处尚当恭敬。况人得真实
妙法。岂不为人恭敬而得福报也乎。
弥勒菩萨偈
曰。受持真妙法。尊重身得福。
所谓成就不可思议
功德者此也。
百丈云。祇如有人。以福智四事供养
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随其所欲。满八
十年。后作是念。然此众生皆巳衰老。我当以佛法
而训导之。令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道。如是施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第 24b 页 X25-0024.png
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尚自无量。何况令得
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道。功德无量无边。尚不如
五十人闻经随喜功德。报恩经云。摩耶夫人生五
百太子。尽得辟支佛果。而皆灭度。各各起塔供养。
一一礼拜。叹言。不如生于一子得无上菩提。省我
心力。祇如今于百千万众中有一人得者。价值三
千大千世界。所以常劝众人须玄解自理。自理若
玄。使得福智。如贵使贱。亦如无住车。若守此作解。
名髻中珠。亦名有价宝珠。亦名运粪入。若不守此
作解。如王髻中明珠与之。亦名无价大宝。亦名运
粪出。佛直是缠外人。却来缠内与么作佛。直是生
死那边人。直是玄绝那边人。却来向这岸与么作
佛。百丈故是最上法器。荷担如来无上菩提。乃能
为人解说。符合金刚甚深义趣。不为乐小法者见
解。是最上乘的派也。】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
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
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傅大士颂曰。先当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
贱。转重复还轻。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计情。常依般
若观。何虑不圆成。

六祖口诀云。佛言持经之人。合得一切人恭敬供
养。为多生有重业障故。今生虽持此经。常被人轻
贱。不得敬养。自以持经故。不起我人等相。不问冤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第 24c 页 X25-0024.png
亲。常行恭敬。有犯不较。常修般若波罗蜜。历劫重
罪悉皆消灭。又约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
世即是后念觉心。以后念觉心。轻前念妄心。妄不
能住。故云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妄念既灭。罪业不
成。即得菩提。此理事二解。皆约观行。与傅大士颂
无异。梵本中有言此为善事。谓遭轻辱时。显被辱
之人有福德性故。祖云。自以持经故。不起我人等
相。不问冤亲。常行恭敬。正与善事意符合。大论云。
先世重罪。应入地狱。以行般若故。现世轻受。譬如
重囚应死。有势力护。则受鞭杖而巳。持经无我相
等。即烦恼障尽。极恶消灭。即业障尽。不堕恶道。即
报障尽。三障既灭。三德必圆。故云。当得菩提也。

德施论曰。如来品说。若复有人受持此经。乃至演
说。是人现世或作恶梦。或遭重疾。或被驱逼。强使
远行。骂辱鞭打。乃至殒命。所有恶业。咸得消除。复
有颂言。若人造恶业。作巳生怖畏。自悔若向人。永
拔其根本。将心悔过。尚除根本。何况有人受持正
法者乎。如馀教说。业虽经百劫。而终无失坏。众缘
会遇时。要必生于果。非有相违。此复云何。且十不
善恶趣之业。由持正法。泣悔先罪。恶趣果虽永不
生。然于现身受诸苦报。现受诸苦。岂失坏耶。不生
恶趣。非拔根耶。若有无间决定业者。命终之后。定
生彼故。应住劫受。须臾出故。如阿阇王等。是故无
违。持说此经。不但转重令轻。转轻令无而巳。又谓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第 25a 页 X25-0025.png
当得菩提。
弥勒菩萨偈曰。及远离诸障。复能速證
法。
唯其能速證法。故诸报障不难离也。
僧问云居。
承教有言。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
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此意如何。居云。动则应
堕恶道。静则为人轻贱。崇寿稠云。心外有法应堕
恶道。守住自巳为人轻贱。天童颂云。缀缀功过。胶
胶因果。镜外狂奔演若多。杖头击著破灶堕。灶堕
破.来相贺。却道从前辜负我。雪宝颂云。明珠在掌。
有功者赏。胡汉不来。全无伎俩。伎俩既无。波旬失
涂。瞿昙瞿昙。识我也无。复云。勘破了也。此诸尊宿。
直向自性经中明了受持。无丝毫渗漏。罪福从何
而有。此乃超过一切因果之谈。是善能持经者。】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
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
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
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
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
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
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
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通曰。真如虽遍一切处。要假修持而得。非是无修
而自得也。修之云者。熏修此般若智。不住于相。即
合无生之理。非是修住相功行所可得也。缘此般
若无相。非思议所及。故持经功德。亦非思议所及。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第 25b 页 X25-0025.png
不但先世罪业默为消除。虽先世供佛功德亦难
比量。何者。彼有为之业恒小。而无为之理恒大也。

刊定记曰。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
得值多佛。一一供养承事。因地修行。经三无数劫。
第一劫满。遇宝髻如来。第二劫满。遇然灯如来。第
三劫满。遇胜观如来。今云然灯前者。即第二劫中
也。那由他者。数当万万。而又有八百四千万亿之
多。供佛功德最大。供养多佛。则功德最多。尚且经
无数劫。方能成佛。若复有人。于后末世。正法将灭
之时。能受持此经。广为人说。所得功德。能證菩提。
偈云。速获智通性。以多福德庄严。速疾满足故。视
我供养诸佛功德。不啻百倍千万亿倍。乃至算数
譬喻所不能及。如微尘数恒河沙数。皆数中之譬
喻也。
然所以不能及者。有二义。一.彼得福德。此得
菩提故。二.彼有我相。此无我相故。无相似性。故不
相及。以上凡五度较量。尚未具说。若具说者。人心
狐疑惑乱。闻此功德威力。于前福聚。殊绝悬远。修
福之人。决不能信。当知是经义。无量无边不可思
议。持说是经者所得果报。亦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弥勒菩萨偈曰。成种种势力。得大妙果报。
所谓摄
受四天王释提桓因梵天王等成就势力故。即是
世妙事圆满。果报极尊贵。
又曰。如是等胜业。于法
修行知。
谓于此法修行。应知获斯业也。惟其无量
无边。故曰大。即是多性。惟其不可思议。故曰妙。即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第 25c 页 X25-0025.png
是胜性。皆非凡情所测。持经功德。其胜不可具说
如此。
前五度较量。谓外财两度。内财两度。佛因一
度。且第一以一三千界七宝布施较量不及。第二
以无量三千界宝施较量不及。第三以一河沙数
身命布施较量不及。第四以无量河沙数身命布
施较量不及。第五以如来因地供养诸佛功德较
量不及。此五重较量。至于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其
势亦不能具说。所以者何。因不同故。此持经少分
福。于最胜果即成因性。总前布施福聚。亦不成因。
不能得真实果故。况修世福者。沈酣世福中无穷
无尽。宁有转头时耶。宜乎信受此经者之难其人
也。
僧问洛浦。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道
人。百千诸佛有何过。无心道人有何德。浦云。一片
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丹霞颂云。拾得疏
慵非觉晓。寒山懒惰不知归。声前一句圆音美。物
外三山片月辉。若果如寒山.拾得。證于无心地位。
则供养百千诸佛。亦分外事耳。】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宗通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