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547-A¶ 第 842b 页
* No. 547-A
心经注解序
夫虚空本无也。有气而有形。有形而有心。有心而有
言。有言而有经。则心者有而有。孰疑其为无也。然而
虚空心体仍然。自在故名曰无。而经中所言。从无眼
界起。至以无所得。连绵一十三字。珠联贯引。不可阻
遏。亦复何有乎。人即无。法自应无。故曰诸法空相。人
法俱空。则心本无心。而经亦无经。观空入定。我与天
一。而天反不胜其有矣。惟天不胜其有。所以为天。而
佛不胜其无。所以异天。善学者悟其与天同。又悟其
与天异。则有而非有。无而非无。非有无。非非有无。斯
动静互根。而可以归儒。可以入道矣。
万历丁巳中秋日来云居士继明诸万里序
547-A¶ 第 842c 页 X26-0842.png

来云居士山阴 诸万里 注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摩诃大也。般若智慧也。波罗彼岸也。密和也。多众
也。心本也。经径也。本诸心而经诸行也。然智慧非
聪明。情识之谓也。识有生而有死。悟无得而无失。
动则不被境瞒。静则不滞莽荡。方是智慧也。又何
谓彼岸也。言迷生死者在此。超生死者在彼。原无
涯岸。任心而分也。又何谓密多也。言煅成一味清
净真心种性。和而无参杂也。心经者何。言静乃心
体。静外无心。而心外无径也。是命名之义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即佛祖也。心无挂碍何。其自在反观内照。时
时皆然。此举其号而称之。行者修也。深者微也。言
菩萨脩行。到微妙处。此作经者之起语也。】
「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时现在也。五蕴色受想行识也。色者空碍。受者领
纳。想者妄思。行者流动。识者辨别。蕴藏也。五蕴因
547-A¶ 第 843a 页 X26-0843.png

得色身是幻。常自反照。照见五蕴。净尽清辨。本然
见境。逢物不著。不染声色二境。心不领纳。过去不
思。未来无计。不被物转。不逐境留。物无分别。一槩
平等自然。四大非我。六根总虚。出生死。免轮回。成
真仙子矣。舍者屋。舍利子者。舍中之本来。言众妄
皆空。而虚灵不妹也。宋景濂谓。苦厄者诸苦也。寒
而不得衣则苦。饥而不得食则苦。劳而不得息则
苦。病而不得休则苦。云云。恐菩萨亦无此等苦也。
度一切言。其度彼而守此。舍利也。舍利佛采以为
珠。故曰子。想佛祖时。亦携之在念也。
按宗泐注。舍利。佛之弟子。为众请问。故呼而告之。
是以舍利为人矣。又按第二尊阿罗汉前。有琉璃
瓶。贮舍利数十。又非人也。愚谓前后文。皆无弟子
等语。而突出此一段。文理觉不通。且下文又呼弟
子名。更无谓矣。
然笔乘载。净名经诸菩萨。论不二法门。舍利弗默
然。天女不之许。是亦以以舍利为弟子也。更详之。】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五蕴以色为首。故色字该
得四蕴。五蕴既空。则色不异空。既空五蕴。则空不
异色。然非特不异巳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原无
二相。彼此实一而巳。盖色蕴虽空。然无色处。乃是
547-A¶ 第 843b 页 X26-0843.png

是见。见处为真见。则下四蕴。又可知真便不妄。妄
便是真。真色复无色。色何异空。无色乃真色。空何
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色。皆以空为色也。此言五
蕴本空。而一切苦厄之所以度也。乃以起诸法空
相之句。
宗泐谓。众生迷真空。而受幻色。譬如水之成冰也。
菩萨因脩般若。而识真空。其犹融冰为水。然色之
与空。其体无殊。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冰不
异水。水不异冰。复恐钝根众生不了。犹存色空二
见。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水即是水。水即是
冰也。如此譬喻亦切。然分明曰。众生迷真。又钝根
众生不了。则非菩萨之自修。可知矣。】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
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五蕴虽是妄念。然法身只此五蕴。故名为诸法。色
即是空。可见诸法皆空相。相即色也。相既空。生灭
皆空也。生即是灭。何所增而又何所减。垢净皆空
也。垢即是净。何所垢而又何所净。增减皆空也。增
即是减。何所增而又何所减。生灭垢净增减。皆空
中色相。无此六相。又有何色。无色又安有受想行
识。到此只了得五蕴皆空一句。
(贤首曰。不生不灭者。在道前凡位凡夫。死此生彼。流
转长劫。是生灭位。真空离此。故云不生不灭。不垢不
547-A¶ 第 843c 页 X26-0843.png

脩。名垢净位。真空离此。故云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者。
有道后佛果位。生死惑障。昔未尽而今尽。是减也。脩
生万德。昔未圆而今圆。是增也。真空离此。故云不增
不减)。
愚按生灭垢净增减六字。分生灭垢净。佛果亦得。
但既从诸法空相。上来则是万德巳圆。自然而然。
又何有三位。盖三不即是三无。无者浑然之不。不
者有痕之无。空虚世界。何不何无。从何处分界限
也。此又对钝根人言也。不可从。】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
意识界。」
【蕴与根相连。蕴是种根的土。根是华木的本。五蕴
空故。六根亦空。如眼虽看不著色上。不著色上。便
与无眼一般。下五根皆然。六根清净。便自六尘不
染。既六尘不染。有何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从根
上起。只从根上。反照六根灭。六尘亦灭。眼意二根
亦无不灭。缘眼。是障道魔军。著境。自迷回路。眼界
净。意界安。十八界自然宁静。此又是断绝六根要
诀。故曰眼观意动。著物迷真。
(宗泐曰。真空是相之中。亦无六根六尘。此空十二入
也。既无十二入。亦无十八界。十八界者。六根六尘六
识。是也。乃至者。举其始末。而界在其中也。如上五蕴
十二入十八界。不出色心二法。为迷心重者。说为五
蕴。为迷色重者。说为十二入。为色心俱迷者。说为十
八界。巳上三科。脩学之人。随其根器。但脩一科。即能
悟入)。
547-A¶ 第 844a 页 X26-0844.png

(宋景濂曰。眼耳鼻舌身意。谓之六根。犹草木之有根
也。亦谓之六入。根则主内而言。入则主外而言。眼见
为色尘。耳闻为声尘。鼻臭为香尘。舌尝为味尘。身染
为触尘。意著为法尘。是谓之六尘。谓如沙尘之障蔽
也。根尘二者和合。为十二处。处所也。从见为眼识。从
闻为耳识。从臭为鼻识。从尝为舌识。从染为身识。从
分别为意识。谓之六识。三者和合。为十八界。界者限
也。众生所以汩没生死。为三者互相钩引。不能脱离。
真空之中。初无是也)。
愚按六根六尘六识。名十八界。能悟之者。便是十
八尊阿罗汉。不能悟者。便是十八重地狱。何以悟
之。从无而无。何以迷之。见有执有。执著之者。终身
不有舍彼岸而阿鼻。非特十八重矣。】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明是不光明。百般烦恼。皆从此起。因有无明方
有行。因行有识。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因六
入有触。因触有受。因受有爱。因爱有取。因取有有。
因有有生。因生有老死忧悲苦恼。皆因无明为始。
若能亲见无明降伏。自然三毒灭恶根除矣。然无
明是实性即是佛性。实性一转即佛。如转悭贪为
欢喜。愚痴执著为圆融脱洒。如此一转。无明安得
而尽。言不到尽处而转故。并无之也。
人有无明。只是惧怕生死。既无无明。更忧甚生老
病死。既无老死。常劫如然。岂有穷尽。有穷尽者。是
幻境色身。无穷尽者。是真空法相。幻身转为法身。
岂能尽得。尽处是空无老死。尽处是惟见于空。总
之只一句空中无色而巳。盖有固是无。而无亦是
547-A¶ 第 844b 页 X26-0844.png

(宗泐曰。此空十二因缘也。亦曰十二支。一曰无明。亦
名烦恼。二曰行。谓造作诸业。此二支乃过去所作之
因也。三曰识。谓起妄念。初托母胎也。四曰名色。从托
胎后。生诸根形也。五曰六入。于胎中而成六根也。六
曰触。成胎后六根对六尘也。七曰受。谓领纳世间好
恶等事。此五支乃现在所受之果也。八曰爱。谓贪染
五欲等事也。九曰取。谓于诸境生取著心也。十曰有。
谓作有漏之因。能招未来之果。此三支乃现在所作
之因也。十一曰生。谓受未来五蕴。之身也。十二曰老
死。谓未来身。既老而死。此二支乃来世当受之果也。
此十二因缘。该三世因果。展转因依。如轮旋转。无有
休息。一切众生。迷而不知。良可悲也。此本缘觉之人
所观之境。大乘菩萨。彻照此境。皆无实性。故云无也)。
按此段正是轮回之说。然有而实无者也。轮回有
无。岂为利钝两根而分乎。有则俱有。无则俱无。大
抵宗泐多为钝根一等。故其言分柝支离如此。】
「无苦业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
般若波罗蜜多故。」
【既忘其形。即得生死断绝。更无穷尽。有甚苦集灭
道。苦与乐对。空中之乐。其乐自在。苦从何处集也。
不曰度一切苦厄乎。灭即是尽。既无有尽。又何有
灭无灭。而道常自在也。不曰万劫不磨乎。如此则
智无所用。而得亦无其得矣。得字不带智字。以得
即智之得也。到得处又何消智乎。盖智慧有不可
无时。有不可有时。进道便须有。得道便须无。所谓
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也。既无所得。一体
空虚。自然人空法空。以得大智慧力。故登彼岸。而
547-A¶ 第 844c 页 X26-0844.png

为无得。无即得也。得其所无而巳。此正是无苦集
灭道地位。
(宗泐曰。无苦集灭道。观四谛清净也。苦即生死苦果。
集是惑业苦因。此三者世间之法也。灭即涅槃乐果。
道即道品乐因。此二者出世间之法也。说此四谛者。
欲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脩道。离苦得乐也。此本声
闻之人。所观之境大乘菩萨照了此境。当体空寂。故
云无也)。
愚谓从空中无色说起。一连十个无字。可谓无之
极矣。至此不应又说世间因果二字。盖无苦无灭。
智巳尽矣。若有所得。而不知其无得也。缘智只为
得。既无所得。而又何用智乎。所谓空中无色也。宗
说还不是。
(宋景濂曰。非但空中无前诸法。彼知空之智。亦不可
得。非但知空之智不可得。即此所知空理。亦不得。盖
一真之性。不假脩證。了无一法故也。愚谓此便是人
法俱空的说话)。】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
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
【想念不断谓挂。若镜不面谓碍。既然登彼岸和种
性。诸缘脱洒。又何挂何碍。何恐怖。何颠倒。何梦想。
无生无死。寂灭为乐。并三世诸佛。一切尽无矣。三
世者。过去庄严一千佛。未来星宿一千佛。现在贤
劫一千佛也。人身中亦有之。如心无其心。便是过
去佛。寂然不动。便是未来佛。应现三昧。随机变化。
547-A¶ 第 845a 页 X26-0845.png

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
中流。观其寂灭。永不断灭。方是究竟。方是究竟涅
槃。依智慧登彼岸。调和种性。故能圆满成等正觉
也。阿无。耨多罗上。三藐正。三菩提真。东土翻为无
上正真。又云成等正觉也。廓然顿悟。亲见无上正
真。自知当作仙佛。直超圣果矣。此脩行之极。观自
在菩萨。只是观此而巳。】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依般若波罗蜜多。便得无上正真。是这一句咒。是
大神咒。神者神通。是大明咒。明者光明。是无上咒。
诸法此为第一。是无等等咒。言上之极也。此咒人
人皆有。明心见性。皆出于此。既得见性。有甚苦厄。
是真实法语。非虚华之言也。
(宗泐曰。四种咒者。盖言般若功用。能破魔障。名大神
咒。能灭痴暗。名大明咒。能显至理。名无上咒。极妙觉
果。无与等者。名无等等咒。此言亦是。但能破魔障。自
能灭痴暗。能灭痴暗。自能显至理。能显至理。便是极
妙觉果。若一直说下。自觉稳当。而于理末。常不脩也。
宗说还非)。】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
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神咒之功最大。只此一句。便不宜轻易。必须
举起。下文四句偈。拥护持经。揭谛者人空。又揭谛
者法空。人法俱空。二空全忘也。波罗揭谛者。空无
547-A¶ 第 845b 页 X26-0845.png

界。千圣千贤。所共受也。菩提萨婆诃者。言起初发
菩提心。更无转念。忽然悟道。达本性空。即得菩提。
也无奥旨。
孤山曰。经师善解义趣。纵然说得天华乱坠。祗为
空门塞路耳。故以神咒终焉。然则虽有善解者。无
所容其喙矣。愚谓空门塞路之言。最为有理。门本
空。而土塞之有。不为无障者乎。最妙。】
心经注解(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