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564-A¶ 第 912c 页
* No. 564-A
心经注疏序
佛祖西来。不立文字。云何呗梵之书。富有五千。盖不
立文字。恐依藤附葛者。一滋言诠。便堕缠结。昧却性
宗。其五千呗梵。正大阐性宗。斩绝藤葛。要呗梵虽繁。
其指归不外心经一集心经者。诚诸经统会之源也。
其曰不生不灭言。过去未来性。固存存也。不垢不净。
言狂愚圣哲性。自惺惺也。不增不减。言寿夭福极性。
本如如也。奈彼螾螾不解。无始本旨。妄起生灭垢净
增减诸想。由是五蕴六识。颠倒于中。则藤葛巳甚。缠
结巳剧。欲證般若。是犹南驰而北辕。舍树若仲子汇。
呗梵五千之旨。全孕以经。爰为注疏。注者释彼藤葛。
疏者解彼缠结。试读此编。是即五千馀卷之要领。不
立文字之秘藏。则知心经乃诸经之指归。而注疏又
心经之指归也。具慧照者辨诸。
康熙十四年冬仲下浣今释合十题
564-A¶ 第 913a 页 X26-0913.png

清 嘉兴 仲之屏树若甫纂注
秀水 沈 浤涧思甫校梓
【神僧传载唐僧玄奘。于贞观间。奉使诣西竺。取诸
经及图像。届罽宾国。道险难前。见有老僧伽。头面
疮痏。支床独坐。谧如也。奘知其有道。遂拜礼于前。
冀有所示。僧口授心经一卷令诵之。得山川平易。
虎豹潜迹云。摩诃者。极大之称心体寥廓。四方上
下所不能拘。般若者。心之智慧。波罗者。彼岸。即涅
槃也。言其巨细该贯。经纬分明。蜜者。包含万法。犹
蜜之酝酿太和。藏纳万卉也。蜜未成则为华味有
咸苦酸辜之别。色有青黄赤白之殊。到得成蜜。众
味融为一味。诸色化为一色。菩萨以般若性调伏
身心。化众习气。归一圆通。其恬适无异。因般若乃
六波罗蜜之大总持。故曰多。多者众也。一云。波罗
蜜三字相连。西方树名波罗蜜。其果甘美。食之能
消一切苦。一切。即多义也。般若。是圆觉妙心。故又
直指为心。经者常也。此圣凡同具之常心。故称般
564-A¶ 第 913b 页 X26-0913.png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自此至苦厄。是阿难结集法藏时。叙述观自在菩
萨度众生之功行此是别序。第一句是通篇总冒。
行深句。申所修内观之因。照见句。申所得自在之
果。度一切句。申所證菩萨之位。行深三句。是通篇
总承。观者觉也。自则寂照自然。在则如如不动。觉
而自在斯成菩萨。自在菩萨。人人皆是。只因六根
障蔽。不能观省。万情所牵。不得自在若智慧人。一
心清净。静观本性。觉自巳断绝法缘之菩萨。优游
自在矣。故观自在者。能修般若之菩萨也。般若波
罗蜜多者。菩萨所修之法也。菩萨用般若。观慧照
了。圆融无碍。故称自在。此自行也。复闵在迷众生。
令其修习此法。改恶迁善。离苦得乐。无不自在。此
化行也。菩萨者。梵语菩提萨埵。此言觉众生有情。
但言菩萨者。从略也。行者。修行。深者。幽微渊邈。不
可测识也。深般若者。实相般若。菩萨诸行。无不波
罗蜜多。综贯万善。到彻底地位。非粗心浅智者所
观。时。是见本性之时。即古德所云忘忽忆。梦忽醒
之时也。】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虚灵之极。自然纤毫不眩。照破种种愚痴。故曰照
见五蕴皆空。照者观也。蕴者。积聚凝结之谓。五。即
下文色受想行识也。五者蕴积不散。能蔽真性。惟
564-A¶ 第 913c 页 X26-0913.png

得而侵扰。故曰皆空。诸苦依蕴而生。既无五蕴。便
出生死轮回。皆得解脱。故曰度一切苦厄。度者。解
脱也。一切者众也。厄者。窒碍不通之谓。能度苦厄。
则行深之妙用矣。】
「舍利子。」
【舍利。是佛之弟子。智慧第一。佛呼其名而告之。舍
如屋舍。比四大五蕴色身。利子者。舍中之本来。主
张形骸者是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此发明五蕴本空。所以详行深之义。以应观字意
也。凡有形者谓之色。即六根之色。六根中人易著
相者。色为甚。故摘一色字反覆言之。无形者谓之
空。勿谓我说空。便向色外觅空。其实色不异空也。
此句拨转凡夫倒见。言心不可著色也。空不异色
句。唤醒二乘人偏见。又不可著空也。然不异之者
难会。色空之见犹存。随释之曰色不异空者。色即
是空也。空不异色者。空即是色也。知色空之不异。
而不著色。又不著空。一蕴既然。受想行识。亦如色
空之不著也。心所领纳曰受。思惟曰想。造作曰行。
分别曰识。此一经之要。般若之心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菩萨复告舍利子也。是诸法者。指前五蕴而言。
564-A¶ 第 914a 页 X26-0914.png

可借诸法之空以明相。故曰空生。乃无相之相也。
如此。则非断灭之空。而为真空实相耳。是真空实
相中。妙觉常通。如如不动。有何生灭。一尘不染。求
其净相。尚不可得。而况于污。是无垢净。圣无所加。
愚无所损。有何增减。真空实相之体。原如是耳。若
从色外觅空。将不生即灭。不灭即生。不垢即净。不
净即垢。不增即减。不减即增矣。岂所语于真空实
相乎。可见能空。则众生即是菩萨。不能空。则菩萨
即是众生也。】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此至无得。见自初地至大乘。皆当了此蕴空法。以
复真体。盖详申真空本来无蕴。以应自在意也。无
即空也。是故空中四字。贯至亦无得句。才说色外
无空。世人又向空中觅色。不知空中无色。必扫尽
一切。方显真空实相。般若神通。是故空中无色。无
受想行识。五蕴空矣。】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凝而为六根。则有眼耳等。浮而为六尘。则有色声
等。而究之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
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触即感触。法即筹画心也。
无眼耳等。六根空矣。无色声等。六尘空矣。此空十
二入也。入者。六尘六识互涉入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564-A¶ 第 914b 页 X26-0914.png

【界。境界也。见到处为眼界。分别是非处为意识界。
无界者。不生于心之谓也。既无十二入。即无十八
界。则十八界空矣。十八界者。六根六尘六识也。乃
至者谓从此而登天堂往极乐。其所造不可量也。】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性体湛然。但因一念妄动。迷于本性。故尔痴愚。无
所明了。入乘菩萨。由是进缘觉乘。不贪念嗔痴而
无无明。且并无无明之念而尽无之。乃至无生死
苦恼。真性万劫不磨而无老死。且并无老死之念
而尽无之。则十二因缘空矣。乃至者。举始末而略
其中。本性虽空。而其间之层次非一也。十二因缘
与五蕴一义。但略则为五。详则十二。该三世因果。
展转因依。如轮旋转。无有休息也。】
「无苦集灭道。」
【既超生死。并形体亦忘。有甚苦集灭道。苦。谓生老
病死诸苦果。集。谓贪嗔痴集聚惑业诸苦因。二者
世间法也。灭。谓灭尽贪欲生死诸苦。即涅槃乐果。
道。谓戒定慧。及三十七道品是乐因。二者出世间
法也。由是进声闻乘。而无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空
一切烦恼而得大自在也。则四谛空矣。】
「无智亦无得。」
【由是入菩萨乘。既无五蕴及四谛诸法。可谓智矣。
而空则忘诸所有。不自觉其为智。是无智也。到此
境界。行道而有得矣。而空则仍是初体。未尝益所
564-A¶ 第 914c 页 X26-0914.png

「以无所得故。」
【真空无相。人法双忘。谛空俱遣。欲求其故。亦莫知
其所以然。何也。自性本无物。以无所得故也。此结
前真空无相。又起后菩萨诸佛得果之文也。】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此与下段。详申度一切苦厄。以智慧观空。到彼岸
也。菩萨之行。不惟空有。亦且空无。不惟空妄。究且
空真。是真行之深。而为菩提萨埵矣。菩提者。觉也。
萨埵者。有情也。众生皆有情。惟菩萨在有情中觉
悟者。故云觉有情也。萨埵是能依之人。般若波罗
蜜多。是所依之法。菩萨依此般若法门修学。功成
理足。觉性波罗而圆通。蜜多而旷达。真空湛寂。万
境自如。以下推极言之也。思惟不断谓之挂。著境
不回谓之碍。菩萨内外清净。诸缘洒脱。心无业缚。
更何挂碍之有。凡人忧恐惊怖。皆缘有所执著。挂
碍既去。则生死平等。恶缘屏息。复何有恐惧而怖
畏乎。梦因想生。想因念起。菩萨忘情绝爱。永远断
绝迷悟之颠倒。妄忆之梦想。而恶因尽矣。穷尽寂
静。常乐不生不灭之佛果。岂不为大自在乎。所谓
度一切苦厄者如此。】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
564-A¶ 第 915a 页 X26-0915.png

【此波罗蜜多之法。非惟菩萨如是修證。而一切诸
佛。亦皆共由。上文究竟涅槃。即是佛乘。佛性不二。
故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无不依此般若法而
修妙行。洞见自性清净。證入真空。得成无上正等
正觉也。菩萨举涅槃。诸佛举菩提。互文见意耳。】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咒真言也。又祝愿也。所求皆遂其愿也。佛因众生
习气深重。不能顿除。故假咒力。令得解脱也。夫菩
萨之證涅槃。诸佛之成正觉。皆不外般若而修。故
知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能破魔障。是为大神咒。
谓变化莫测之真言也。指前空五蕴言。能灭痴暗。
是为大明咒。谓照了诸妄之真言也。指上无无明
等言。大者。非小神小明者所可比也。能显至理。最
上一乘。无可复加。是名无上咒。极妙觉果。独绝无
伦。是名无等等咒。指上正等正觉言。言大极矣。重
言无上等等。深著般若溥博无际也。此惟真空足
以当之。】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结般若功用广大。依此修行。则永觉不迷。能断
除一切烦恼生死。及颠倒梦想等。此真实不虚之
语。众生当奉而行之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故佛菩萨说此般若波罗蜜多。乃是佛之密语。非
564-A¶ 第 915b 页 X26-0915.png

如我得成正觉。咒即后四句偈也。能诵此咒。则所
愿无不成就也。试以真言言之。】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咒语。总收前文也。揭者昭示。谛者蕴义。波罗。彼岸
也。僧者身心清净之义。菩提者。佛果。萨婆诃。即摩
诃莫大之称也。谓全经之旨。无非昭揭菩萨之谛
义也。昭揭菩萨之谛义也。所以揭谛者何哉。盖为
彼岸而昭示佛谛也。然此亦非名相可滞。为到彼
岸极清净之地而揭其谛也。由此而證佛果。得菩
提。则菩萨莫大之境界。又何可限量耶。】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疏(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