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第 264a 页
《大智度论》《初品中》(卷二十八)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菩萨摩诃萨欲住六神通,当学般若波罗
蜜!」
【论】
问曰:
如〈赞菩萨品〉中言「诸菩萨皆
得五神通」,今何以言「欲住六神通」?
答曰:
五
通是菩萨所得,今欲住六神通是佛所得;若
菩萨得六神通,可如来难!
问曰:
〈往生品〉中
说「菩萨住六神通至诸佛国」,云何言「菩萨
皆得五通」?
答曰:
第六漏尽神通有二种:一者
漏、习俱尽,二者漏尽而习不尽。
习不尽,故
言「皆得五通」;漏尽,故言「住六神通」。
问曰:
若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第 264b 页 T25-0264.png
菩萨漏尽,云何复生?云何受生?一切受生
皆由爱相续故有,譬如米虽得良田、时
泽,终不能生。诸圣人爱糠已脱故,虽有有
漏业生因缘,不应得生。
答曰:
先已说:「菩萨
入法位,住阿鞞跋致地,末后肉身尽,得法
性生身。」虽断诸烦恼,有烦恼习因缘故,
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也。
问曰:
阿罗汉烦
恼已尽,习亦未尽,何以不生?
答曰:
阿罗汉
无大慈悲,无本誓愿度一切众生;又以实
际作證,已离生死故。
复次,先已答「有二种漏尽」,此中不说菩萨得
漏尽通,自言:「欲得六神通者,当学般若波
罗蜜。」
六神通义,如后品中佛所说;上〈赞菩
萨品〉亦已说菩萨五神通义。
问曰:
神通有
何次第?
答曰:
菩萨离五欲,得诸禅,有慈悲
故,为众生取神通,现诸希有奇特之事,令
众生心清净。何以故?若无希有事,不能令
多众生得度。
菩萨摩诃萨作是念已,系心
身中虚空,灭粗重色相,常取空轻相,发大
欲精进心,智慧筹量,心力能举身未?筹量
已,自知心力大能举其身;譬如学趠,常
坏色粗重相,常修轻空相,是时便能飞。
二
者、亦能变化诸物,令地作水、水作地,风作
火、火作风,如是诸大皆令转易;令金作瓦
砾、瓦砾作金,如是诸物各能令化。变地为
水相,常修念水令多,不复忆念地相,是时
地相如念即作水。如是等诸物皆能变化。
问曰:
若尔,与一切入有何等异?
答曰:
一切
入是神通初道。先已一切入、背舍、胜处柔伏
皆由爱相续故有,譬如米虽得良田、时
泽,终不能生。诸圣人爱糠已脱故,虽有有
漏业生因缘,不应得生。
答曰:
先已说:「菩萨
入法位,住阿鞞跋致地,末后肉身尽,得法
性生身。」虽断诸烦恼,有烦恼习因缘故,
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也。
问曰:
阿罗汉烦
恼已尽,习亦未尽,何以不生?
答曰:
阿罗汉
无大慈悲,无本誓愿度一切众生;又以实
际作證,已离生死故。
复次,先已答「有二种漏尽」,此中不说菩萨得
漏尽通,自言:「欲得六神通者,当学般若波
罗蜜。」
六神通义,如后品中佛所说;上〈赞菩
萨品〉亦已说菩萨五神通义。
问曰:
神通有
何次第?
答曰:
菩萨离五欲,得诸禅,有慈悲
故,为众生取神通,现诸希有奇特之事,令
众生心清净。何以故?若无希有事,不能令
多众生得度。
菩萨摩诃萨作是念已,系心
身中虚空,灭粗重色相,常取空轻相,发大
欲精进心,智慧筹量,心力能举身未?筹量
已,自知心力大能举其身;譬如学趠,常
坏色粗重相,常修轻空相,是时便能飞。
二
者、亦能变化诸物,令地作水、水作地,风作
火、火作风,如是诸大皆令转易;令金作瓦
砾、瓦砾作金,如是诸物各能令化。变地为
水相,常修念水令多,不复忆念地相,是时
地相如念即作水。如是等诸物皆能变化。
问曰:
若尔,与一切入有何等异?
答曰:
一切
入是神通初道。先已一切入、背舍、胜处柔伏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第 264c 页 T25-0264.png
其心,然后易入神通。
复次,一切入中,一身
自见地变为水,馀人不见。神通则不然,自
见实是水,他人亦见实水。
问曰:
一切入亦
是大定,何以不能令是实水己身、他人皆
见?
答曰:
一切入观处广,但能令一切是水
相,而不能令实是水。神通不能遍一切,
而能令地转为水便是实水。以是故二定
力各别。
问曰:
二定变化事为实为虚?若实,
云何石作金,地作水?若虚,云何圣人而行不
实?
答曰:
皆实,圣人无虚也,三毒已拔故。以
一切法各各无定相故,可转地或作水相;
如酥、胶、蜡是地类,得火则消为水,则成湿
相。水得寒则结成冰,而为坚相。石汁作金,
金败为铜,或还为石。众生亦如是,恶可为
善,善可为恶。以是故知一切法无定相故,
用神通力变化,实而不诳;若本各各定相,
则不可变。
三者、诸贤圣神通,于六尘中随
意自在,见好能生厌想,见丑能生乐想,亦
能离好丑想行舍心。
是名三种神通。此自
在神通唯佛具足。
菩萨得是神通,游诸佛
国,于诸异国语言不同,及在远微细众生
不闻故,求天耳通。常忆念种种多众大
声,取相修行;常修习故,耳得色界四大造
清净色;得已,便得远闻,于天人音声粗细、
远近,通达无碍。
问曰:
如《禅经》中说:「先得
天眼,见众生而不闻其声故求天耳
通。既得天眼、天耳,见知众生身形、音声,而
不解语言种种忧喜苦乐之辞故,求辞无
碍智。但知其辞而不知其心故,求知他心
复次,一切入中,一身
自见地变为水,馀人不见。神通则不然,自
见实是水,他人亦见实水。
问曰:
一切入亦
是大定,何以不能令是实水己身、他人皆
见?
答曰:
一切入观处广,但能令一切是水
相,而不能令实是水。神通不能遍一切,
而能令地转为水便是实水。以是故二定
力各别。
问曰:
二定变化事为实为虚?若实,
云何石作金,地作水?若虚,云何圣人而行不
实?
答曰:
皆实,圣人无虚也,三毒已拔故。以
一切法各各无定相故,可转地或作水相;
如酥、胶、蜡是地类,得火则消为水,则成湿
相。水得寒则结成冰,而为坚相。石汁作金,
金败为铜,或还为石。众生亦如是,恶可为
善,善可为恶。以是故知一切法无定相故,
用神通力变化,实而不诳;若本各各定相,
则不可变。
三者、诸贤圣神通,于六尘中随
意自在,见好能生厌想,见丑能生乐想,亦
能离好丑想行舍心。
是名三种神通。此自
在神通唯佛具足。
菩萨得是神通,游诸佛
国,于诸异国语言不同,及在远微细众生
不闻故,求天耳通。常忆念种种多众大
声,取相修行;常修习故,耳得色界四大造
清净色;得已,便得远闻,于天人音声粗细、
远近,通达无碍。
问曰:
如《禅经》中说:「先得
天眼,见众生而不闻其声故求天耳
通。既得天眼、天耳,见知众生身形、音声,而
不解语言种种忧喜苦乐之辞故,求辞无
碍智。但知其辞而不知其心故,求知他心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第 265a 页 T25-0265.png
智。知其心已,未知本所从来故,求宿命
通。既知所来,欲治其心病故,求漏尽通。
得具足五通已,不能变化故,所度未广,
不能降化邪见、大福德人,是故求如意神
通。」应如是次第,何以故先求如意神通?
答
曰:
众生粗者多、细者少,是故先以如意神
通;如意神通能兼粗细,度人多故,是以先
说。
复次,诸神通,得法异、数法异。得法者,多
先求天眼,以易得故。行者用日月、星宿、珠
火,取是等光明相,常勤精进善修习故昼夜
无异,若上、若下、若前、若后,等一明彻无所
挂碍,是时初得天眼神通。馀次第得,如先
说。
复次,佛如所自得,为人说次第。佛初夜
分得一通一明,所谓如意通、宿命明;中夜分
得天耳通、天眼明;后夜分得知他心智通、漏
尽明。求明用功重,故在后说。通、明次第得,如
四沙门果,大者在后。
问曰:
若天眼易得故
在前,菩萨何以不先得天眼?
答曰:
菩萨于
诸法皆易无难,馀人钝根故,有难有易。
复
次,初夜时,魔王来欲与佛战,菩萨以神通
力种种变化,令魔兵器皆为璎珞。降魔已,
续念:「神通欲令具足!」生心即入,便得具足
神通。降魔已,自念:「一身云何得大力?」便求
宿命明,自知世世积福德力故。
中夜时,魔
即还去,寂寞无声;慈悯一切故,念魔众
声,生天耳神通及天眼明;用是天耳闻十
方五道众生苦乐声,闻声已,欲见其形,而
以障蔽不见故求天眼。
后夜时,既见众
生形,欲知其心故求他心智。知众生心
通。既知所来,欲治其心病故,求漏尽通。
得具足五通已,不能变化故,所度未广,
不能降化邪见、大福德人,是故求如意神
通。」应如是次第,何以故先求如意神通?
答
曰:
众生粗者多、细者少,是故先以如意神
通;如意神通能兼粗细,度人多故,是以先
说。
复次,诸神通,得法异、数法异。得法者,多
先求天眼,以易得故。行者用日月、星宿、珠
火,取是等光明相,常勤精进善修习故昼夜
无异,若上、若下、若前、若后,等一明彻无所
挂碍,是时初得天眼神通。馀次第得,如先
说。
复次,佛如所自得,为人说次第。佛初夜
分得一通一明,所谓如意通、宿命明;中夜分
得天耳通、天眼明;后夜分得知他心智通、漏
尽明。求明用功重,故在后说。通、明次第得,如
四沙门果,大者在后。
问曰:
若天眼易得故
在前,菩萨何以不先得天眼?
答曰:
菩萨于
诸法皆易无难,馀人钝根故,有难有易。
复
次,初夜时,魔王来欲与佛战,菩萨以神通
力种种变化,令魔兵器皆为璎珞。降魔已,
续念:「神通欲令具足!」生心即入,便得具足
神通。降魔已,自念:「一身云何得大力?」便求
宿命明,自知世世积福德力故。
中夜时,魔
即还去,寂寞无声;慈悯一切故,念魔众
声,生天耳神通及天眼明;用是天耳闻十
方五道众生苦乐声,闻声已,欲见其形,而
以障蔽不见故求天眼。
后夜时,既见众
生形,欲知其心故求他心智。知众生心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第 265b 页 T25-0265.png
皆欲离苦求乐,是故菩萨求漏尽神通,于
诸乐中漏尽最胜,令众生得之。
问曰:
菩萨
已得无生法忍,世世常得果报神通,今何以
自疑「既见众生,而不知其心」?
答曰:
有二种
菩萨:一者、法性生身菩萨;二者、为度众生
故,方便受人法,身生净饭王家,出四城门,
问老、病、死人,是菩萨坐树王下,具六神通。
复次,菩萨神通先有而未具足,今于三夜
所得,是佛神通。行人法故,自疑无咎。
问
曰:
六神通次第,常初天眼,后漏尽通,亦有不
尔时耶?
答曰:
多先天眼,后漏尽智。或时
随所好修,或先天耳、或先神足。
有人言:初
禅,天耳易得,有觉观、四心故;二禅,天眼易
得,眼识无故、心摄不散故;三禅,如意通易
得,身受快乐故;四禅,诸通皆易得,一切安
隐处故。
宿命等三神通义,如「十力」中说。
【经】
「欲知一切众生意所趣向,当学般若波
罗蜜。」
【论】
问曰:
六通中已说「知他心通」,今何
以重说?
答曰:
知他心通境界少,但知欲界、色
界现在众生心心数法,不知过去、未来及
无色界众生心心数法。
凡夫通,于上四禅地,
随所得通处已下,遍知四天下众生心心数
法。声闻通,于上四禅地,随所得通处已下,
遍知千世界众生心心数法。辟支佛通,于
上四禅地,随所得通处已下,遍知百千世界众生心心数法。上地钝根者,不能知下
地利根者心心数法。凡夫不知声闻心心数
法,声闻不知辟支佛心心数法,辟支佛不
知佛心心数法。以是故说:「欲知一切众生
诸乐中漏尽最胜,令众生得之。
问曰:
菩萨
已得无生法忍,世世常得果报神通,今何以
自疑「既见众生,而不知其心」?
答曰:
有二种
菩萨:一者、法性生身菩萨;二者、为度众生
故,方便受人法,身生净饭王家,出四城门,
问老、病、死人,是菩萨坐树王下,具六神通。
复次,菩萨神通先有而未具足,今于三夜
所得,是佛神通。行人法故,自疑无咎。
问
曰:
六神通次第,常初天眼,后漏尽通,亦有不
尔时耶?
答曰:
多先天眼,后漏尽智。或时
随所好修,或先天耳、或先神足。
有人言:初
禅,天耳易得,有觉观、四心故;二禅,天眼易
得,眼识无故、心摄不散故;三禅,如意通易
得,身受快乐故;四禅,诸通皆易得,一切安
隐处故。
宿命等三神通义,如「十力」中说。
【经】
「欲知一切众生意所趣向,当学般若波
罗蜜。」
【论】
问曰:
六通中已说「知他心通」,今何
以重说?
答曰:
知他心通境界少,但知欲界、色
界现在众生心心数法,不知过去、未来及
无色界众生心心数法。
凡夫通,于上四禅地,
随所得通处已下,遍知四天下众生心心数
法。声闻通,于上四禅地,随所得通处已下,
遍知千世界众生心心数法。辟支佛通,于
上四禅地,随所得通处已下,遍知百千世界众生心心数法。上地钝根者,不能知下
地利根者心心数法。凡夫不知声闻心心数
法,声闻不知辟支佛心心数法,辟支佛不
知佛心心数法。以是故说:「欲知一切众生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第 265c 页 T25-0265.png
心所趣向,当学般若波罗蜜。」
问曰:
以何智
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
答曰:
诸佛有无碍
解脱,入是解脱中,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
法。
诸大菩萨得相似无碍解脱,亦能知一切
众生心心数法。
新学菩萨欲得是大菩萨无
碍解脱及佛无碍解脱,以此无碍解脱知一
切众生心心数法。
大菩萨欲得佛无碍解脱,
以是故,虽已说「知他心通」,更说「欲知一切
众生心所趣向,当学般若波罗蜜」。
问曰:
「心所
趣向」,心为去?为不去?若去,此则无心,犹若
死人。若不去,云何能知?如佛言:「依意缘
法,意识生。」意若不去,则无和合!
答曰:
心不
去、不住而能知。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一切
法无来无去相」,云何言「心有来去」?又言「诸法
生时无所从来,灭时无所去」,若有来去,即
堕常见。
诸法无有定相,以是故,但以内六
情、外六尘和合生六识,及生六受、六想、六
思。以是故,心如幻化,能知一切众生心心
数法;无有知者,无有见者。
如〈叹摩诃衍
品〉中言:「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性实有不虚
诳者,佛不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以一
切众生心心数法性实虚诳,无来无去故,佛
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
譬如比丘,贪求者不
得供养,无所贪求则无所乏短。心亦如
是,若分别取相,则不得实法;不得实法
故,不能通达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若不
取相、无所分别,则得实法;得实法故,能
通达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无所挂碍。
问
曰:
一切众生诸心可得悉知不?若悉知,则
问曰:
以何智
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
答曰:
诸佛有无碍
解脱,入是解脱中,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
法。
诸大菩萨得相似无碍解脱,亦能知一切
众生心心数法。
新学菩萨欲得是大菩萨无
碍解脱及佛无碍解脱,以此无碍解脱知一
切众生心心数法。
大菩萨欲得佛无碍解脱,
以是故,虽已说「知他心通」,更说「欲知一切
众生心所趣向,当学般若波罗蜜」。
问曰:
「心所
趣向」,心为去?为不去?若去,此则无心,犹若
死人。若不去,云何能知?如佛言:「依意缘
法,意识生。」意若不去,则无和合!
答曰:
心不
去、不住而能知。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一切
法无来无去相」,云何言「心有来去」?又言「诸法
生时无所从来,灭时无所去」,若有来去,即
堕常见。
诸法无有定相,以是故,但以内六
情、外六尘和合生六识,及生六受、六想、六
思。以是故,心如幻化,能知一切众生心心
数法;无有知者,无有见者。
如〈叹摩诃衍
品〉中言:「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性实有不虚
诳者,佛不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以一
切众生心心数法性实虚诳,无来无去故,佛
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
譬如比丘,贪求者不
得供养,无所贪求则无所乏短。心亦如
是,若分别取相,则不得实法;不得实法
故,不能通达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若不
取相、无所分别,则得实法;得实法故,能
通达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无所挂碍。
问
曰:
一切众生诸心可得悉知不?若悉知,则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第 266a 页 T25-0266.png
众生有边;若不知,何以故说「欲知一切众生
心所趣向」?云何佛有一切种智?
答曰:
一切众
生心心数法可得悉知。何以故?如经中说:「一
切实语中,佛最第一。」若不能悉知一切众生
心得其边际者,佛何以言「悉知」?亦不名一
切智人!而佛语皆实,必应实有一切智人。
复次,众生虽无边,一切种智亦无边;譬如函
大,盖亦大。若智慧有边、众生无边者,应有是
难;今智慧及众生俱无边故,汝难非也!
复次,
若言「有边、无边」,此二于佛法中是置答;是
十四事虚妄无实无益故,不应以为难。
问
曰:
若有边、无边二俱不实,而佛处处说「无边」,
如「众生有痴爱已来,无始无边,十方亦无
边际」。
答曰:
众生无边,佛智慧无边,是为实。
若人著无边,取相戏论故,佛说是邪见。譬
如世间常、无常,二俱颠倒,入十四难中,而
佛多以无常度众生,少用有常。若著无常,
取相戏论,佛说是邪见虚妄。若不著无常,
知无常即是苦,苦即是无我,无我即是空,能
如是依无常观入诸法空便是实,以是故
知无常入真谛中。是实十四难中,以著因
缘故,说是邪见。
是故说「无常」以明「无边」,无
边故众生生厌生死长久。譬如波梨国四
十比丘,俱行十二净行,来至佛所,佛为说
厌行。佛问比丘:「五恒河伽、蓝牟那、萨罗由、
阿脂罗婆提、摩醯,从所来处流入大海,其
中间水为多少?」比丘言:「甚多!」佛言:「但一
人一劫中作畜生时屠割剥刺,或时犯罪
截其手足、斩其身首,如是等血多于此水。
心所趣向」?云何佛有一切种智?
答曰:
一切众
生心心数法可得悉知。何以故?如经中说:「一
切实语中,佛最第一。」若不能悉知一切众生
心得其边际者,佛何以言「悉知」?亦不名一
切智人!而佛语皆实,必应实有一切智人。
复次,众生虽无边,一切种智亦无边;譬如函
大,盖亦大。若智慧有边、众生无边者,应有是
难;今智慧及众生俱无边故,汝难非也!
复次,
若言「有边、无边」,此二于佛法中是置答;是
十四事虚妄无实无益故,不应以为难。
问
曰:
若有边、无边二俱不实,而佛处处说「无边」,
如「众生有痴爱已来,无始无边,十方亦无
边际」。
答曰:
众生无边,佛智慧无边,是为实。
若人著无边,取相戏论故,佛说是邪见。譬
如世间常、无常,二俱颠倒,入十四难中,而
佛多以无常度众生,少用有常。若著无常,
取相戏论,佛说是邪见虚妄。若不著无常,
知无常即是苦,苦即是无我,无我即是空,能
如是依无常观入诸法空便是实,以是故
知无常入真谛中。是实十四难中,以著因
缘故,说是邪见。
是故说「无常」以明「无边」,无
边故众生生厌生死长久。譬如波梨国四
十比丘,俱行十二净行,来至佛所,佛为说
厌行。佛问比丘:「五恒河伽、蓝牟那、萨罗由、
阿脂罗婆提、摩醯,从所来处流入大海,其
中间水为多少?」比丘言:「甚多!」佛言:「但一
人一劫中作畜生时屠割剥刺,或时犯罪
截其手足、斩其身首,如是等血多于此水。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第 266b 页 T25-0266.png
如是无边大劫中,受身出血不可称数,
啼哭流泪及饮母乳亦如是。计一劫中一
人积骨过于鞞浮罗大山(丹注云:此山,天竺以人常见易信,
故说也),如是无量劫中受生死苦。」诸比丘闻
是已,厌患世间,即时得道。
复次,闻十方
众生无边故,心生欢喜受不杀戒,得无
边福德。以是因缘故,初发意菩萨,一切世
间众生皆应供养。何以故?为度无边世界
众生故,功德亦无边。有如是等益,故说「无
边」。
以是故说「悉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如日
照天下,一时俱至,无不遍明。
【经】
「菩萨摩诃萨欲胜一切声闻、辟支佛智慧,
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何等是声闻、辟
支佛智慧?
答曰:
以总相、别相观诸法实相,
是声闻智慧。如经中说:「初以分别诸法智
慧,后用涅槃智慧。」分别诸法智慧是别相,
涅槃智慧是总相。
复次,知是法为解、是法为
缚,是流转、是来还,是生、是灭,是味、是患,是逆、
是顺,是此岸、是彼岸,是世间、是出世间。如是
等分别二门诸法,名为声闻智慧。
复次,三种
智慧:知五受众如是集、如是散、如是出,是
味、是患、是离,三解脱门相应智。如是等分别
三门诸法。
复次,四种智慧:四念处智,法智、比
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不净智、
无常智、苦智、无我智,无常智、苦智、空智、无我
智,法智、比智、尽智、无生智。如是等分别四门
诸法。
复次,从苦法智忍慧,乃至空空三昧、
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智,于其中间
所有智慧,尽是声闻智慧。略说厌世间,念涅
啼哭流泪及饮母乳亦如是。计一劫中一
人积骨过于鞞浮罗大山(丹注云:此山,天竺以人常见易信,
故说也),如是无量劫中受生死苦。」诸比丘闻
是已,厌患世间,即时得道。
复次,闻十方
众生无边故,心生欢喜受不杀戒,得无
边福德。以是因缘故,初发意菩萨,一切世
间众生皆应供养。何以故?为度无边世界
众生故,功德亦无边。有如是等益,故说「无
边」。
以是故说「悉知一切众生心所趣向」,如日
照天下,一时俱至,无不遍明。
【经】
「菩萨摩诃萨欲胜一切声闻、辟支佛智慧,
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何等是声闻、辟
支佛智慧?
答曰:
以总相、别相观诸法实相,
是声闻智慧。如经中说:「初以分别诸法智
慧,后用涅槃智慧。」分别诸法智慧是别相,
涅槃智慧是总相。
复次,知是法为解、是法为
缚,是流转、是来还,是生、是灭,是味、是患,是逆、
是顺,是此岸、是彼岸,是世间、是出世间。如是
等分别二门诸法,名为声闻智慧。
复次,三种
智慧:知五受众如是集、如是散、如是出,是
味、是患、是离,三解脱门相应智。如是等分别
三门诸法。
复次,四种智慧:四念处智,法智、比
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不净智、
无常智、苦智、无我智,无常智、苦智、空智、无我
智,法智、比智、尽智、无生智。如是等分别四门
诸法。
复次,从苦法智忍慧,乃至空空三昧、
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智,于其中间
所有智慧,尽是声闻智慧。略说厌世间,念涅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第 266c 页 T25-0266.png
槃,离三界,断诸烦恼,得最上法,所谓涅槃,
是名声闻智慧。
复次,如〈般若波罗蜜义品〉中
说:「菩萨智慧相,与声闻智慧,是一智慧;
但无方便、无大誓庄严、无大慈大悲,不求
一切佛法、不求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但厌
老病死、断诸爱系、直趣涅槃为异。」
问曰:
声闻如是,辟支佛智慧云何?
答曰:
声闻智慧
即是辟支佛智慧,但时节、利根、福德有差别。
「时」名佛不在世,亦无佛法,以少因缘出家
得道,名辟支佛。
「利根」名异。法相是同,但智
慧深入,得辟支佛道。
「福德」名有相:或一相、
二相,乃至三十一相。若先佛法中得圣法,法
灭后成阿罗汉,名为辟支佛,身无有相。
有辟支佛,第一疾者四世行,久者乃至百劫
行。如声闻,疾者三世,久者六十劫。此义先
已广说。
问曰:
如佛说:「有四种沙门果、四种
圣人: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五种佛子:须陀洹
乃至辟支佛。三种菩提:阿罗汉菩提、辟支佛
菩提、佛菩提。」果中、圣中、佛子中、菩提中皆无
菩萨,云何言「菩萨胜一切声闻、辟支佛智慧」?
答曰:
佛法有二种:一者声闻、辟支佛法,二
者摩诃衍法。声闻法小故,但赞声闻事,不
说菩萨事。摩诃衍广大故,说诸菩萨摩诃
萨事:发心、修行十地、入位、净佛世界、成就
众生、得佛道。此法中说菩萨次佛,应如供
养佛,能如是观诸法相,是为福田,能胜声
闻、辟支佛。
如是摩诃衍经中,处处赞菩萨
摩诃萨智慧胜声闻、辟支佛。如《宝顶经》中
说:「转轮圣王少一不满千子,虽有大力,诸
是名声闻智慧。
复次,如〈般若波罗蜜义品〉中
说:「菩萨智慧相,与声闻智慧,是一智慧;
但无方便、无大誓庄严、无大慈大悲,不求
一切佛法、不求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但厌
老病死、断诸爱系、直趣涅槃为异。」
问曰:
声闻如是,辟支佛智慧云何?
答曰:
声闻智慧
即是辟支佛智慧,但时节、利根、福德有差别。
「时」名佛不在世,亦无佛法,以少因缘出家
得道,名辟支佛。
「利根」名异。法相是同,但智
慧深入,得辟支佛道。
「福德」名有相:或一相、
二相,乃至三十一相。若先佛法中得圣法,法
灭后成阿罗汉,名为辟支佛,身无有相。
有辟支佛,第一疾者四世行,久者乃至百劫
行。如声闻,疾者三世,久者六十劫。此义先
已广说。
问曰:
如佛说:「有四种沙门果、四种
圣人: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五种佛子:须陀洹
乃至辟支佛。三种菩提:阿罗汉菩提、辟支佛
菩提、佛菩提。」果中、圣中、佛子中、菩提中皆无
菩萨,云何言「菩萨胜一切声闻、辟支佛智慧」?
答曰:
佛法有二种:一者声闻、辟支佛法,二
者摩诃衍法。声闻法小故,但赞声闻事,不
说菩萨事。摩诃衍广大故,说诸菩萨摩诃
萨事:发心、修行十地、入位、净佛世界、成就
众生、得佛道。此法中说菩萨次佛,应如供
养佛,能如是观诸法相,是为福田,能胜声
闻、辟支佛。
如是摩诃衍经中,处处赞菩萨
摩诃萨智慧胜声闻、辟支佛。如《宝顶经》中
说:「转轮圣王少一不满千子,虽有大力,诸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第 267a 页 T25-0267.png
天世人所不贵重。有真转轮圣王种,处在
胎中,初受七日,便为诸天所贵重。所以者
何?九百九十九人不能嗣转轮圣王种令
世人得二世乐;是虽在胎,必能绍胄圣王,
是故恭敬。」
诸阿罗汉、辟支佛,虽得根、力、觉、
意、六神通、诸禅智慧力,于实际得證,为众
生福田,十方诸佛所不贵重。菩萨虽在诸
结使、烦恼、欲缚、三毒胎中,初发无上道意,
未能有所作,而为诸佛所贵,以其渐渐
当行六波罗蜜、得方便力、入菩萨位,乃
至得一切种智,度无量众生,不断佛种、法
种、僧种,不断天上、世间净乐因缘故。
又如
迦罗频伽鸟,在㲉中未出,发声微妙胜于
馀鸟;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虽未出无明㲉,
说法议论之音,胜于声闻、辟支佛及诸外道。
如《明网经》中说:
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
是诸菩萨所说,若能解者,大得功德。何以故?
是诸菩萨乃至得闻其名字得大利益,何
况闻其所说!世尊!譬如人种树,不依于
地而欲得其根茎枝叶成其果实,是难可
得。诸菩萨行相亦如是,不住一切法,而
现住生死,在诸佛世界,于中自恣乐说智
慧法。谁有闻是大智慧游戏自恣乐说法,
而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者?」
尔时
会中有普华菩萨语舍利弗:「佛说耆年于
诸弟子中智慧第一,今耆年于诸法法性
不得耶?何以不以大智慧自恣乐说法?」
舍利弗言:「诸佛弟子如其境界则能有说。」
普华菩萨复问:「法性有境界不?」
舍利弗言:
胎中,初受七日,便为诸天所贵重。所以者
何?九百九十九人不能嗣转轮圣王种令
世人得二世乐;是虽在胎,必能绍胄圣王,
是故恭敬。」
诸阿罗汉、辟支佛,虽得根、力、觉、
意、六神通、诸禅智慧力,于实际得證,为众
生福田,十方诸佛所不贵重。菩萨虽在诸
结使、烦恼、欲缚、三毒胎中,初发无上道意,
未能有所作,而为诸佛所贵,以其渐渐
当行六波罗蜜、得方便力、入菩萨位,乃
至得一切种智,度无量众生,不断佛种、法
种、僧种,不断天上、世间净乐因缘故。
又如
迦罗频伽鸟,在㲉中未出,发声微妙胜于
馀鸟;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虽未出无明㲉,
说法议论之音,胜于声闻、辟支佛及诸外道。
如《明网经》中说:
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
是诸菩萨所说,若能解者,大得功德。何以故?
是诸菩萨乃至得闻其名字得大利益,何
况闻其所说!世尊!譬如人种树,不依于
地而欲得其根茎枝叶成其果实,是难可
得。诸菩萨行相亦如是,不住一切法,而
现住生死,在诸佛世界,于中自恣乐说智
慧法。谁有闻是大智慧游戏自恣乐说法,
而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者?」
尔时
会中有普华菩萨语舍利弗:「佛说耆年于
诸弟子中智慧第一,今耆年于诸法法性
不得耶?何以不以大智慧自恣乐说法?」
舍利弗言:「诸佛弟子如其境界则能有说。」
普华菩萨复问:「法性有境界不?」
舍利弗言: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第 267b 页 T25-0267.png
「无也!」
「若法性无境界,云何耆年言『如其境界
则能有说』?」
舍利弗言:「随所得而说。」
普华又
问:「耆年!以无量相法性为證耶?」
舍利弗言:
「尔。」
普华言:「今云何言『随所得而说』?如所得
法性无量,说亦应无量;法性无量非量相。」
舍利弗语普华言:「法性非得相。」
普华言:「若
法性非得相,汝离法性得解脱不?」
舍利弗
言:「不也!何以故?法性不坏相故。」
普华言:「汝
所得圣智,亦如法性耶?」
舍利弗言:「我欲闻
法,非说时也。」
普华言:「一切法定在法性中,
有闻者、说者不?」
舍利弗言:「无也!」
普华言:「汝
何以言『我欲闻法,非说时』?」
舍利弗言:「佛说
二人得福无量:一心说者,一心听者。」
普华
言:「汝入灭尽定中能听法不?」
舍利弗言:「善
男子!灭尽定中无听法也。」
普华言:「汝信受
一切法常灭相不?」
舍利弗言:「信是事。」
普华
言:「法性常灭,无听法也。何以故?诸法常灭
相故。」
舍利弗言:「汝能不起于定而说法不?」
普华言:「无有法非定相者。」
舍利弗言:「若
尔者,今一切凡夫皆是禅定。」
普华言:「尔!一切
凡夫皆是禅定。」
舍利弗言:「以何等禅定故,
一切凡夫皆是?」
普华言:「以不坏法性三昧
故,一切凡夫皆是禅定。」
舍利弗言:「若尔者,
凡夫、圣人无有差别!」
普华言:「我亦不欲令
凡夫、圣人有差别。何以故?诸圣人无有灭
法,凡夫人亦无生法,是二皆不出法性等
相。」
舍利弗言:「善男子!何等是法性等相?」
答
言:「耆年得道时,所知见者是。」
又问:「生圣法
耶?」「不也。」
「灭凡夫法耶?」「不也。」
「得圣法耶?」「不
「若法性无境界,云何耆年言『如其境界
则能有说』?」
舍利弗言:「随所得而说。」
普华又
问:「耆年!以无量相法性为證耶?」
舍利弗言:
「尔。」
普华言:「今云何言『随所得而说』?如所得
法性无量,说亦应无量;法性无量非量相。」
舍利弗语普华言:「法性非得相。」
普华言:「若
法性非得相,汝离法性得解脱不?」
舍利弗
言:「不也!何以故?法性不坏相故。」
普华言:「汝
所得圣智,亦如法性耶?」
舍利弗言:「我欲闻
法,非说时也。」
普华言:「一切法定在法性中,
有闻者、说者不?」
舍利弗言:「无也!」
普华言:「汝
何以言『我欲闻法,非说时』?」
舍利弗言:「佛说
二人得福无量:一心说者,一心听者。」
普华
言:「汝入灭尽定中能听法不?」
舍利弗言:「善
男子!灭尽定中无听法也。」
普华言:「汝信受
一切法常灭相不?」
舍利弗言:「信是事。」
普华
言:「法性常灭,无听法也。何以故?诸法常灭
相故。」
舍利弗言:「汝能不起于定而说法不?」
普华言:「无有法非定相者。」
舍利弗言:「若
尔者,今一切凡夫皆是禅定。」
普华言:「尔!一切
凡夫皆是禅定。」
舍利弗言:「以何等禅定故,
一切凡夫皆是?」
普华言:「以不坏法性三昧
故,一切凡夫皆是禅定。」
舍利弗言:「若尔者,
凡夫、圣人无有差别!」
普华言:「我亦不欲令
凡夫、圣人有差别。何以故?诸圣人无有灭
法,凡夫人亦无生法,是二皆不出法性等
相。」
舍利弗言:「善男子!何等是法性等相?」
答
言:「耆年得道时,所知见者是。」
又问:「生圣法
耶?」「不也。」
「灭凡夫法耶?」「不也。」
「得圣法耶?」「不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第 267c 页 T25-0267.png
也。」
「见知凡夫人法耶?」「不也。」
「耆年以何知见
故得圣道?」
舍利弗言:「凡夫人如、比丘得解
脱如、比丘入无馀涅槃如,是如一如,如无别。」
普华言:「舍利弗!是名法性相如、不坏如,
用是如,当知一切法皆如。」
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譬如大火聚,无物不烧;是诸上人所
说亦如是,一切法皆入法性。」
又如《毗摩罗
诘经》中说:「舍利弗等诸声闻皆自说言:『我不
堪任诣彼问疾。』各各自说昔为毗摩罗
诘所呵。」
如是等处处经中说:「菩萨智慧胜
于声闻、辟支佛。」
问曰:
何因缘故,菩萨智慧胜
声闻、辟支佛?
答曰:
如一《本生经》中说:「菩萨智
慧于无量阿僧祇劫已来合集众智,于无
量劫中无苦不行、无难不为。为求法故,
赴火、投岩、受剥皮苦,出骨为笔,以血为
墨,以皮为纸,书受经法。」如是等为法故,
受无量苦;以智慧故,世世供养其师,视之
如佛。一切所有经书悉皆诵读、解说;于无
量阿僧祇劫,常思惟筹量,寻求诸法好丑、深
浅、善不善、漏不漏、常不常、有无等,思惟分别
问难。为智慧故,供养诸佛及菩萨、声闻,听
法、问难、信受、正忆念、如法行。如是智慧因
缘具足故,云何不胜阿罗汉、辟支佛!
复次,菩萨智慧,五波罗蜜佐助庄严,有方便
力、于一切众生有慈悲心故,不为邪见
所妨。住十地中故智慧势力深大,大故
胜于声闻、辟支佛;以大因故,小者自坏。阿
罗汉、辟支佛无是事。
以是故言:「欲胜声闻、辟
支佛智慧,当学般若波罗蜜。」
「见知凡夫人法耶?」「不也。」
「耆年以何知见
故得圣道?」
舍利弗言:「凡夫人如、比丘得解
脱如、比丘入无馀涅槃如,是如一如,如无别。」
普华言:「舍利弗!是名法性相如、不坏如,
用是如,当知一切法皆如。」
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譬如大火聚,无物不烧;是诸上人所
说亦如是,一切法皆入法性。」
又如《毗摩罗
诘经》中说:「舍利弗等诸声闻皆自说言:『我不
堪任诣彼问疾。』各各自说昔为毗摩罗
诘所呵。」
如是等处处经中说:「菩萨智慧胜
于声闻、辟支佛。」
问曰:
何因缘故,菩萨智慧胜
声闻、辟支佛?
答曰:
如一《本生经》中说:「菩萨智
慧于无量阿僧祇劫已来合集众智,于无
量劫中无苦不行、无难不为。为求法故,
赴火、投岩、受剥皮苦,出骨为笔,以血为
墨,以皮为纸,书受经法。」如是等为法故,
受无量苦;以智慧故,世世供养其师,视之
如佛。一切所有经书悉皆诵读、解说;于无
量阿僧祇劫,常思惟筹量,寻求诸法好丑、深
浅、善不善、漏不漏、常不常、有无等,思惟分别
问难。为智慧故,供养诸佛及菩萨、声闻,听
法、问难、信受、正忆念、如法行。如是智慧因
缘具足故,云何不胜阿罗汉、辟支佛!
复次,菩萨智慧,五波罗蜜佐助庄严,有方便
力、于一切众生有慈悲心故,不为邪见
所妨。住十地中故智慧势力深大,大故
胜于声闻、辟支佛;以大因故,小者自坏。阿
罗汉、辟支佛无是事。
以是故言:「欲胜声闻、辟
支佛智慧,当学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第 268a 页 T25-0268.png
【经】
「欲得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当学般若波
罗蜜。」
【论】
「陀罗尼」,如〈赞菩萨品〉中说。「门」者,
得陀罗尼方便诸法是,如三三昧名解脱
门。
何者是方便?若人欲得所闻皆持,应当
一心忆念,令念增长。先当作意,于相似事
系心,令知所不见事;如周利槃陀迦,系
心拭革屣物中,令忆禅定除心垢法。如
是名初学闻持陀怜尼,三闻能得;心根转
利,再闻能得;成者,一闻能得,得而不忘。是
为闻持陀怜尼初方便。
或时菩萨入禅定
中,得不忘解脱;不忘解脱力故,一切语言说
法乃至一句一字皆能不忘,是为第二方
便。
或时神咒力故,得闻持陀怜尼。或时先
世行业因缘受生,所闻皆持不忘。
如是等
名「闻持陀罗尼门」。
复次,菩萨闻一切音声语
言,分别本末,观其实相,知音声语言念念
生灭。音声已灭,而众生忆念取相,念是已灭
之语,作是念言:「是人骂我而生瞋恚,称赞
亦如是。」是菩萨能如是观众生,虽复百千
劫骂詈不生瞋心,若百千劫称赞亦不欢
喜;知音声生灭如响相,又如鼓声无有作
者,若无作者是无住处,毕竟空故,但诳愚
夫之耳。是名「入音声陀罗尼」。
复次,有陀罗
尼,以是四十二字摄一切语言名字。何者
是四十二字?阿、罗、波、遮、那等。「阿提」,秦言初;「阿
耨波柰」,秦言不生。行陀罗尼,菩萨闻是阿
字,即时入一切法初不生。如是等,字字随
所闻皆入一切诸法实相中,是名「字入门陀
罗尼」,如〈摩诃衍品〉中说诸字门。
复次,菩萨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第 268b 页 T25-0268.png
得是一切三世无碍明等诸三昧,于一一三
昧中,得无量阿僧祇陀罗尼。如是等和合
名为「五百陀罗尼门」,是为菩萨善法功德藏。
如是名为「陀罗尼门」。
「诸三昧门」者,三昧有
二种:声闻法中三昧、摩诃衍法中三昧。
「声闻
法中三昧」者,所谓三三昧。复次,三三昧:空空
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复有三
三昧: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复有
五支三昧、五智三昧等。是名诸三昧。
复次,
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四禅亦名禅,
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诸馀定亦名定,
亦名三昧,不名为禅。
十地中定名为三昧。
有人言:「欲界地亦有三昧。何以故?欲界中有
二十二道品,故知有三昧;若无三昧,不应
得是深妙功德。」
复次,〈千问〉中亦有是问:「四
圣种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几不
系?」答曰:「一切当分别。四圣种,或欲界系、或
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不系。四念处、四正勤、
四如意足亦如是。」
以是义故,当知欲界有
三昧;若散乱心,云何得此上妙法?以是故,是
三昧在十一地中。
如是等诸三昧,阿毗昙中
广分别。摩诃衍三昧者,从「首楞严三昧」乃
至「虚空际无所著解脱三昧」。
又如「见一切佛
三昧」乃至「一切如来解脱修观师子频伸」等,
无量阿僧祇菩萨三昧。
如有三昧名「无量
净」,菩萨得是三昧者,能示现一切清净身。
有三昧名「威相」,菩萨得是三昧,能夺日月
威德。
有三昧名「焰山」,菩萨得是三昧,夺诸
释梵威德。
有三昧名「出尘」,菩萨得是三昧,
昧中,得无量阿僧祇陀罗尼。如是等和合
名为「五百陀罗尼门」,是为菩萨善法功德藏。
如是名为「陀罗尼门」。
「诸三昧门」者,三昧有
二种:声闻法中三昧、摩诃衍法中三昧。
「声闻
法中三昧」者,所谓三三昧。复次,三三昧:空空
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复有三
三昧: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复有
五支三昧、五智三昧等。是名诸三昧。
复次,
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四禅亦名禅,
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禅,诸馀定亦名定,
亦名三昧,不名为禅。
十地中定名为三昧。
有人言:「欲界地亦有三昧。何以故?欲界中有
二十二道品,故知有三昧;若无三昧,不应
得是深妙功德。」
复次,〈千问〉中亦有是问:「四
圣种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几不
系?」答曰:「一切当分别。四圣种,或欲界系、或
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不系。四念处、四正勤、
四如意足亦如是。」
以是义故,当知欲界有
三昧;若散乱心,云何得此上妙法?以是故,是
三昧在十一地中。
如是等诸三昧,阿毗昙中
广分别。摩诃衍三昧者,从「首楞严三昧」乃
至「虚空际无所著解脱三昧」。
又如「见一切佛
三昧」乃至「一切如来解脱修观师子频伸」等,
无量阿僧祇菩萨三昧。
如有三昧名「无量
净」,菩萨得是三昧者,能示现一切清净身。
有三昧名「威相」,菩萨得是三昧,能夺日月
威德。
有三昧名「焰山」,菩萨得是三昧,夺诸
释梵威德。
有三昧名「出尘」,菩萨得是三昧,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第 268c 页 T25-0268.png
灭一切大众三毒。
有三昧名「无碍光」,菩萨
得是三昧,能照一切佛国。
有三昧名「不忘
一切法」,菩萨得是三昧,一切诸佛所说法皆
能忆持,复为他人讲说佛语。
有三昧名「声
如雷音」,菩萨得是三昧,能以梵声满十方
佛国。
有三昧名「能娱乐一切众生」,菩萨
得是三昧,能令一切深心欢喜。
有三昧名
「喜见无厌」,菩萨得是三昧,一切众生见闻喜
乐,无有厌足。
有三昧名「功德报不可思议
一缘中乐」,菩萨得是三昧,成就一切神通。
有三昧名「知一切音声语言」,菩萨得是三
昧,能说一切音声语言,于一字中说一切
字,于一切字中说一字。
有三昧名「集一切
福富乐果报」,若菩萨得是三昧,常默然入
禅定,而能令一切众生闻佛法众,闻声闻、
辟支佛、六波罗蜜之声,而是菩萨实无一言。
有三昧名「出高一切陀罗尼王」,菩萨得是
三昧,得入无量无边诸陀罗尼。
有三昧名
「一切乐说」,菩萨得是三昧,乐说一切字、一切
音声、语言、譬喻、因缘。
如是等无量力势三昧。
问曰:
是三昧即是三昧门不?
答曰:
三昧即是
三昧门。
问曰:
若尔者,何以不但说三昧,而
复说三昧门?
答曰:
佛诸三昧无量无数,如
虚空无边,菩萨云何尽得?菩萨闻是,心则退
没。以是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中,摄无
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亦如得蜜
蜂王,馀蜂尽摄。
复次,展转为门。如持戒清
净,一心精进,初夜、后夜勤修思惟,离五欲乐,
系心一处,行是方便,得是三昧,是名三昧
有三昧名「无碍光」,菩萨
得是三昧,能照一切佛国。
有三昧名「不忘
一切法」,菩萨得是三昧,一切诸佛所说法皆
能忆持,复为他人讲说佛语。
有三昧名「声
如雷音」,菩萨得是三昧,能以梵声满十方
佛国。
有三昧名「能娱乐一切众生」,菩萨
得是三昧,能令一切深心欢喜。
有三昧名
「喜见无厌」,菩萨得是三昧,一切众生见闻喜
乐,无有厌足。
有三昧名「功德报不可思议
一缘中乐」,菩萨得是三昧,成就一切神通。
有三昧名「知一切音声语言」,菩萨得是三
昧,能说一切音声语言,于一字中说一切
字,于一切字中说一字。
有三昧名「集一切
福富乐果报」,若菩萨得是三昧,常默然入
禅定,而能令一切众生闻佛法众,闻声闻、
辟支佛、六波罗蜜之声,而是菩萨实无一言。
有三昧名「出高一切陀罗尼王」,菩萨得是
三昧,得入无量无边诸陀罗尼。
有三昧名
「一切乐说」,菩萨得是三昧,乐说一切字、一切
音声、语言、譬喻、因缘。
如是等无量力势三昧。
问曰:
是三昧即是三昧门不?
答曰:
三昧即是
三昧门。
问曰:
若尔者,何以不但说三昧,而
复说三昧门?
答曰:
佛诸三昧无量无数,如
虚空无边,菩萨云何尽得?菩萨闻是,心则退
没。以是故,佛说三昧门,入一门中,摄无
量三昧。如牵衣一角,举衣皆得;亦如得蜜
蜂王,馀蜂尽摄。
复次,展转为门。如持戒清
净,一心精进,初夜、后夜勤修思惟,离五欲乐,
系心一处,行是方便,得是三昧,是名三昧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第 269a 页 T25-0269.png
门。
复次,欲界系三昧是未到地三昧门;未
到地三昧是初禅门;初禅及二禅边地三昧
是二禅三昧门,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三昧
亦如是。煖法定是顶法三昧门,顶法是忍法
三昧门,忍法是世间第一法三昧门,世间第
一法是苦法忍三昧门,苦法忍乃至金刚三
昧门。
略说一切三昧有三相:入、住、出相;是出
相、入相名为门,住相是三昧体。
如是等法,是
声闻法中三昧门。
摩诃衍法中三昧门,如「禅
波罗蜜义」中,诸三昧分别广说。
复次,尸罗波
罗蜜是三昧门。何以故?三支是佛道,所谓
戒支、定支、慧支。清净戒支是定支门,能
生是定;定支能生慧支;是三支能断烦
恼,能与涅槃。以是故尸罗波罗蜜及智慧,名
三昧近门。
馀三波罗蜜虽是门义,名远门。
如布施因缘得福德,福德故所愿皆得,如
所愿故心柔软,慈悲心故知畏罪、念众生。
观世间空无常故,摄心行忍辱,忍辱亦是
三昧门。精进者,于五欲中制心除五盖,摄
心不乱,心去则摄、不令驰散,亦是三昧
门。
复次,初地是二地三昧门,如是展转乃
至九地是十地三昧门,十地是无量诸佛三
昧门。
如是等名为诸三昧门。
问曰:
陀罗尼
门、三昧门,为同?为异?若同,何以重说?若异,
有何义?
答曰:
先已说三昧门、陀罗尼门异,
今当更说!三昧但是心相应法,陀罗尼亦
是心相应、亦是心不相应。
问曰:
云何知陀罗
尼是心不相应?
答曰:
如人得闻持陀罗尼,
虽心瞋恚亦不失,常随人行,如影随形。
是
复次,欲界系三昧是未到地三昧门;未
到地三昧是初禅门;初禅及二禅边地三昧
是二禅三昧门,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三昧
亦如是。煖法定是顶法三昧门,顶法是忍法
三昧门,忍法是世间第一法三昧门,世间第
一法是苦法忍三昧门,苦法忍乃至金刚三
昧门。
略说一切三昧有三相:入、住、出相;是出
相、入相名为门,住相是三昧体。
如是等法,是
声闻法中三昧门。
摩诃衍法中三昧门,如「禅
波罗蜜义」中,诸三昧分别广说。
复次,尸罗波
罗蜜是三昧门。何以故?三支是佛道,所谓
戒支、定支、慧支。清净戒支是定支门,能
生是定;定支能生慧支;是三支能断烦
恼,能与涅槃。以是故尸罗波罗蜜及智慧,名
三昧近门。
馀三波罗蜜虽是门义,名远门。
如布施因缘得福德,福德故所愿皆得,如
所愿故心柔软,慈悲心故知畏罪、念众生。
观世间空无常故,摄心行忍辱,忍辱亦是
三昧门。精进者,于五欲中制心除五盖,摄
心不乱,心去则摄、不令驰散,亦是三昧
门。
复次,初地是二地三昧门,如是展转乃
至九地是十地三昧门,十地是无量诸佛三
昧门。
如是等名为诸三昧门。
问曰:
陀罗尼
门、三昧门,为同?为异?若同,何以重说?若异,
有何义?
答曰:
先已说三昧门、陀罗尼门异,
今当更说!三昧但是心相应法,陀罗尼亦
是心相应、亦是心不相应。
问曰:
云何知陀罗
尼是心不相应?
答曰:
如人得闻持陀罗尼,
虽心瞋恚亦不失,常随人行,如影随形。
是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第 269b 页 T25-0269.png
三昧修行习久,后能成陀罗尼;如众生久
习欲,便成其性。
是诸三昧,共诸法实相智慧,
能生陀罗尼;如坏瓶得火烧熟,能持水不
失,亦能令人得度河。禅定无智慧,亦如
坏瓶;若得实相智慧,如坏瓶得火烧成熟,
能持菩萨二世无量功德,菩萨亦因之而度
得至佛。
如是等,三昧、陀罗尼种种差别。
问
曰:
声闻法中何以无是「陀罗尼」名,但大乘中
有?
答曰:
小法中无大,汝不应致问;大法中
无小者则可问。如小家无金银,不应问
也!
复次,声闻不大殷勤集诸功德,但以智
慧求脱老病死苦;以是故,声闻人不用陀
罗尼持诸功德。譬如人渴得一掬水则足,
不须瓶器持水;若供大众人民,则须瓶瓮
持水。菩萨为一切众生故,须陀罗尼持诸
功德。
复次,声闻法中多说诸法生灭无常相
故。诸论议师言:「诸法无常,若无常相则不须
陀罗尼。何以故?诸法无常相,则无所持;唯过
去行业,因缘不失。如未来果报,虽无,必生;
过去行因缘亦如是。」摩诃衍法,生灭相不
实,不生不灭相亦不实,诸观诸相皆灭是为
实,若持过去法则无咎;以持过去善法、善
根诸功德故须陀罗尼。
陀罗尼世世常随;
菩萨诸三昧不尔,或时易身则失。
如是等
种种分别陀罗尼、诸三昧。
以是故言:「欲得
诸陀罗尼、诸三昧门,当学般若波罗蜜。」
**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经】
「一切求声闻、辟支佛人布施时,欲以随喜
心过其上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一切求声闻、
习欲,便成其性。
是诸三昧,共诸法实相智慧,
能生陀罗尼;如坏瓶得火烧熟,能持水不
失,亦能令人得度河。禅定无智慧,亦如
坏瓶;若得实相智慧,如坏瓶得火烧成熟,
能持菩萨二世无量功德,菩萨亦因之而度
得至佛。
如是等,三昧、陀罗尼种种差别。
问
曰:
声闻法中何以无是「陀罗尼」名,但大乘中
有?
答曰:
小法中无大,汝不应致问;大法中
无小者则可问。如小家无金银,不应问
也!
复次,声闻不大殷勤集诸功德,但以智
慧求脱老病死苦;以是故,声闻人不用陀
罗尼持诸功德。譬如人渴得一掬水则足,
不须瓶器持水;若供大众人民,则须瓶瓮
持水。菩萨为一切众生故,须陀罗尼持诸
功德。
复次,声闻法中多说诸法生灭无常相
故。诸论议师言:「诸法无常,若无常相则不须
陀罗尼。何以故?诸法无常相,则无所持;唯过
去行业,因缘不失。如未来果报,虽无,必生;
过去行因缘亦如是。」摩诃衍法,生灭相不
实,不生不灭相亦不实,诸观诸相皆灭是为
实,若持过去法则无咎;以持过去善法、善
根诸功德故须陀罗尼。
陀罗尼世世常随;
菩萨诸三昧不尔,或时易身则失。
如是等
种种分别陀罗尼、诸三昧。
以是故言:「欲得
诸陀罗尼、诸三昧门,当学般若波罗蜜。」
**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经】
「一切求声闻、辟支佛人布施时,欲以随喜
心过其上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一切求声闻、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第 269c 页 T25-0269.png
辟支佛人持戒时,欲以随喜心过其上者,当
学般若波罗蜜。
「
一切求声闻、辟支佛人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
见,欲以随喜心过其上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随喜心者,如〈随喜品〉中说。
复次,随喜名
有人作功德,见者心随欢喜,赞言:「善哉!」在
无常世界中,为痴闇所蔽,能弘大心,
建此福德。譬如种种妙香,一人卖一人买,傍
人在边亦得香气,于香无损,二主无失;如
是有人行施,有人受者,有人在边随喜,功
德俱得,二主不失。如是相名为随喜。
以
是故,菩萨但以随喜心,过于求二乘人上,
何况自行!
问曰:
菩萨云何能以随喜心过
声闻、辟支佛人以财布施上?
答曰:
声闻、辟支
佛行是布施,菩萨于傍见之,一心念随喜,
赞言:「善哉!」以此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为度一切众生故,以此为得
无量佛法故——以二种功德,过求声闻、辟支
佛人所行布施上。
复次,以诸法实相智慧心
随喜故,过求声闻、辟支佛人布施上。
复次,
菩萨以随喜心,生福德果报,回向供养三
世十方诸佛,过声闻、辟支佛布施上。譬如人
以少物献上国王,得报甚多;又如吹贝,
用气甚少,其音甚大。
复次,菩萨以随喜功德,
和合无量诸馀功德,乃至法灭亦不尽;譬
如少水置大海中,穷劫乃尽。
持戒、三昧、智
慧、解脱、解脱知见亦如是。
问曰:
若诸佛次
第有菩萨,菩萨次第有声闻、辟支佛,今言
学般若波罗蜜。
「
一切求声闻、辟支佛人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
见,欲以随喜心过其上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随喜心者,如〈随喜品〉中说。
复次,随喜名
有人作功德,见者心随欢喜,赞言:「善哉!」在
无常世界中,为痴闇所蔽,能弘大心,
建此福德。譬如种种妙香,一人卖一人买,傍
人在边亦得香气,于香无损,二主无失;如
是有人行施,有人受者,有人在边随喜,功
德俱得,二主不失。如是相名为随喜。
以
是故,菩萨但以随喜心,过于求二乘人上,
何况自行!
问曰:
菩萨云何能以随喜心过
声闻、辟支佛人以财布施上?
答曰:
声闻、辟支
佛行是布施,菩萨于傍见之,一心念随喜,
赞言:「善哉!」以此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为度一切众生故,以此为得
无量佛法故——以二种功德,过求声闻、辟支
佛人所行布施上。
复次,以诸法实相智慧心
随喜故,过求声闻、辟支佛人布施上。
复次,
菩萨以随喜心,生福德果报,回向供养三
世十方诸佛,过声闻、辟支佛布施上。譬如人
以少物献上国王,得报甚多;又如吹贝,
用气甚少,其音甚大。
复次,菩萨以随喜功德,
和合无量诸馀功德,乃至法灭亦不尽;譬
如少水置大海中,穷劫乃尽。
持戒、三昧、智
慧、解脱、解脱知见亦如是。
问曰:
若诸佛次
第有菩萨,菩萨次第有声闻、辟支佛,今言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第 270a 页 T25-0270.png
「菩萨欲过求声闻、辟支佛人布施」等,有何奇
特?
答曰:
不以声闻、辟支佛布施、持戒等福
德比菩萨功德,但以随喜心能胜,何况
菩萨自行功德!
求声闻、辟支佛人,勤身作
功德疲劳;菩萨默然随喜,智慧力、福德过其
上。譬如工匠,但以智心指授而去,执斤斧
者疲苦终日;计功受赏,匠者三倍。又如征
伐,斗者冒死,主将受功。
问曰:
若随喜心
故胜于布施、持戒者,何以但说「菩萨随喜
胜」?
答曰:
凡夫人烦恼覆心、吾我未断、著世
间乐,云何能胜求声闻、辟支佛者?
声闻、辟
支佛利虽胜钝,同在声闻地故不说。
问曰:
声闻、辟支佛功德法甚多,何以故但说六
事?
答曰:
此六事法中摄一切声闻、辟支佛
法。
若说布施,已说信、闻等功德。何以故?先
闻已能信,信已布施。是施有二种:财施、法施。
持戒摄三种戒:律仪戒、禅戒、无漏戒。
定摄诸
禅、定、解脱、三昧等。
慧摄诸闻慧、思慧、修慧。
解
脱摄二种解脱:有为解脱、无为解脱。
解脱知
见摄尽智,自知漏已尽,于三界得解脱,
于是中了了知见。
是中助道法,圣道法已说。
复次,若不向涅槃功德,是中不说「过上」,
以其功德薄故。
问曰:
胜名力势相夺,今菩
萨不与声闻、辟支佛竞,云何言胜?
答曰:
胜
名但于一事中,以智慧、方便心力故得福
多。譬如人于一华中但取色香,蜂但取味
以成蜜;亦如取水,器大者得多,器小得
少。如是等喻可知,以随喜心深利智慧相
应,胜声闻、辟支佛布施等诸功德。
是六法,初
特?
答曰:
不以声闻、辟支佛布施、持戒等福
德比菩萨功德,但以随喜心能胜,何况
菩萨自行功德!
求声闻、辟支佛人,勤身作
功德疲劳;菩萨默然随喜,智慧力、福德过其
上。譬如工匠,但以智心指授而去,执斤斧
者疲苦终日;计功受赏,匠者三倍。又如征
伐,斗者冒死,主将受功。
问曰:
若随喜心
故胜于布施、持戒者,何以但说「菩萨随喜
胜」?
答曰:
凡夫人烦恼覆心、吾我未断、著世
间乐,云何能胜求声闻、辟支佛者?
声闻、辟
支佛利虽胜钝,同在声闻地故不说。
问曰:
声闻、辟支佛功德法甚多,何以故但说六
事?
答曰:
此六事法中摄一切声闻、辟支佛
法。
若说布施,已说信、闻等功德。何以故?先
闻已能信,信已布施。是施有二种:财施、法施。
持戒摄三种戒:律仪戒、禅戒、无漏戒。
定摄诸
禅、定、解脱、三昧等。
慧摄诸闻慧、思慧、修慧。
解
脱摄二种解脱:有为解脱、无为解脱。
解脱知
见摄尽智,自知漏已尽,于三界得解脱,
于是中了了知见。
是中助道法,圣道法已说。
复次,若不向涅槃功德,是中不说「过上」,
以其功德薄故。
问曰:
胜名力势相夺,今菩
萨不与声闻、辟支佛竞,云何言胜?
答曰:
胜
名但于一事中,以智慧、方便心力故得福
多。譬如人于一华中但取色香,蜂但取味
以成蜜;亦如取水,器大者得多,器小得
少。如是等喻可知,以随喜心深利智慧相
应,胜声闻、辟支佛布施等诸功德。
是六法,初
《大智度论释》布施随喜心过上第四十四¶ 第 270b 页 T25-0270.png
布施,如「檀波罗蜜义」中分别声闻、辟支佛法
说;持戒,如「尸罗波罗蜜义品」中分别声闻、辟
支佛法说;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如「念佛
义」中分别声闻、辟支佛法说。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八
说;持戒,如「尸罗波罗蜜义品」中分别声闻、辟
支佛法说;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如「念佛
义」中分别声闻、辟支佛法说。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