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阿閦品¶ 第 693a 页
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二十八
* 阿閦品
【阿之言无閦之言动净名以不思议之力接妙喜
之界令此间四众见无动世尊及所居之国因此
阿閦品¶ 第 693b 页 X18-0693.png

佛国品答长者子意因身子之疑现于净国二者
入室论道其事将讫藉身子念食现香积之界三
者出室还佛所复宗辨道明菩萨行显净名所居
妙喜之国当知三处说法除众生惑累缘缚既尽
净土业成现相正当表此上文辨菩萨之行明佛
国之因此品仍现妙喜示佛国之果因果之门以
明出室复宗之唱成上佛国因果之义證知此经
用佛国因果为宗其文显现。】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
乎。」
【就此为二初明法身体用二明所居净国所以诸
佛既有法应二身亦有性净随缘两土净名极地
大士亦同诸佛二智非垢非净为是义故不舍妙
喜而能垢净双游二身二土利益众生令得解脱
下文自说日月为除闇冥游于世间菩萨示行两
土除诸痴惑观身实相即是同佛法身无碍之慧
无若干也方丈卧疾托病兴教即是同佛应身方
便引接处妙喜国界补无动尊即是同诸佛有于
净国居娑婆土助释迦扬化即是同诸佛示有秽
土随缘利益净秽双游圆通无碍同于诸佛所得
权实喻如十四十五之月以简佛菩萨异耳就第
一明法身中为二一佛问其法身二身子问应身
就佛问为二一佛问。】
阿閦品¶ 第 693c 页 X18-0693.png

「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二大士答就答中为四一总答二别答三结四简
邪正就总答中明观身实相不殊佛观佛亦然者
只自观巴家之实相与佛实相不殊佛之实相与
巳无异故大品云诸法如实相即是佛实相无来
无去故约此中为三一者寻末取本二者就位三
者观心寻末取本者明大士是金粟如来所得法
身与今释迦法身不异故上文云诸佛种性色身
悉皆平等是故得知观巳身之本实相与佛实相
一种无异故言观佛亦然第二就位者明大士位
居十地补处之位邻次于佛当绍尊位只十地之
相与妙觉之尊所得实相复有何异第三观心者
上文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相中求一切众生
心相即菩提相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实相者
即是佛故经言游心法界如虚空是人即能知诸
佛之境界观巳心性既是实相即是与诸佛心相
义齐譬如人射法(云云)若正观此相具如入不二门
亡于二边正显中道此中重明其意所以如来问
者以上来辨无碍慧无若干诸佛身智功德平等
佛欲显大士法身与诸佛不异是故问其云何观
法身若辨法身法身必有所指所指之处即是佛
国故有此问也他解应身之佛得有封疆界域国
土之名法身冥寂有何国土今解不尔诸佛法身
尚非垢非净而能随缘双游垢净今法身非境非
阿閦品¶ 第 694a 页 X18-0694.png

光明云不可思议智境不可思议智照此不思议
之境岂非是法身灵智所栖普贤观云毗卢遮那
是极妙法身而言有土名常寂光遍一切处此岂
非真国境也。】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
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
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巳
过不在三界三结巳离顺三脱门三明与无明等不
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
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
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
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
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
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
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非
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
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
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
分别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
无忧无喜无厌无著无巳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
一切言说分别显示。」
【第二别答观三世中前际不来如见有未来之法
入于现在可得是生是来可得是有边无边本不
阿閦品¶ 第 694b 页 X18-0694.png

来后际不去者若有法灭入过去可得言来可得
云如去不如去今不见有法入过去者是故后际
不去今则不住者若有法在于现在可言在言住
可言常与无常今不见可得法在于现在者何得
言其住故三世求不可得他解金刚巳前无常乐
我净金刚巳后常乐我净今解不如此金刚巳前
常乐我净何以故佛性之法本自有之非适今也
金刚巳后无常乐我净何以故经言十地菩萨更
无量劫倒修凡事若法身起应六道同凡夫生灭
即是亦应有无常乐我净是故同佗不同各随所
以佗释应只是化化是应今解不尔应能为化化
不能为应如凡夫外道通仙诸天神鬼皆能有化
此不能为应如化所化亦是暂时权有不能卒其
始终今辨应是应同同其始终一期之法名之为
应如来以无分别心任运之智随缘有感应而用
之无所为碍不劳运念犹如明镜有像即现而影
像相似更无差异也如天仙所化作念经营方能
有化如画运念动手图写人形未必全不动念妙
不妙约此两譬可知不观色者心如幻师幻作种
种色若知幻师是诳则不得所幻之色今色从心
幻师幻出尚不得此心何处见有此色故不观色
不观色如者若见色与如异是则泯色入如今不
见色如之别故不观如性者或言如只是性性只
阿閦品¶ 第 694c 页 X18-0694.png

今以此性为佛性不观色是空俗不观如是空真
不观佛性空中道以其计中道有佛性而起顺道
爱生是为顶堕故上文云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唯
有空病空病亦空今不观性是无顺道爱故不观
性非四大起者虽观是身不于四大起惑如凡夫
不于四大起解如二乘无惑无解故言不起同虚
空是名实相六入者能积聚六尘构造生死不同
凡夫六入积聚故眼耳巳过过于凡夫六根境界
不在三界者出真俗故三垢巳离者无三种国之
垢顺三脱者缘一实相顺三脱故三明与无明等
无明之源即是实相法性此之法性无与等者有
智能等此名无等等三明者即天眼能彻照未来
漏尽达于现在宿命穷观过去达无明之始虽复
十住不见其始唯佛能知始终既云观身实相观
佛亦然佛穷无明之始今知其始等无明漏尽者
能知五住之漏无明惑尽故言等一相是真谛之
相异相即是俗谛之差别今实相非真非俗故非
一非异不自者游行诣佗国名佗相遇到父舍名
为自相此应用真修缘修自生佗生广破绝离此
等自佗入于实相也非无相者非涅槃非取相者
非生死非生死非凡夫非涅槃非二乘不此岸非
俗谛不彼岸非真谛不中流非诸烦恼惑离此离
彼之此岸达非此非彼之彼岸而化众生者此总
阿閦品¶ 第 695a 页 X18-0695.png

不以此不以彼即观二谛之智境智双明不可智
知者散诸法故即是真谛不可识识者聚诸法故
名之为识即是生死俗谛无晦无明即是解惑解
惑即是生死涅槃名即世间相即出世故真谛名
为实相无强无弱者生死是刚矿之法名强智慧
是扶理易悟名弱非强非弱故是实相不在方者
法性不在生死封疆岂有于界域故言不住不离
者只常寂光土亦是于方遍一切处故言不离非
有为非无为如无尽门也无示无说如维摩诘杜
口也不施非是檀度之彼岸不悭不同凡夫秘吝
之此岸六度例尔涅槃审谛为诚生死虚假为欺
不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不去是乘从三界中出
到萨婆若离此去来不出非二乘不入非凡夫言
语道断如净名杜口非福田如呵须菩提非不福
田如慰喻须菩提非应供如呵须菩提非不应供
如来正觉知名应供同真际等法性冥契真实也
不可称量即是不思议解脱之法乃至不动亦如
也同众生一切众生亦如也无分别者入一实相
不见高下无失无三种漏落三土也无喜无厌等
皆约三土烦恼以明无巳有当有等应约涅槃释
三世偈释此意。】
「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
【次结。】
阿閦品¶ 第 695b 页 X18-0695.png

「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佗观者名为邪观。」
【次简邪正如文。】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第二从舍利弗问者舍利是起教之人既知大士
法身实相同于诸佛复显应身随缘化物无方大
用之能故问也此问犹狭三藏意来若是三藏之
佛没则不生若三藏菩萨犹有惑累则有于生若
尔问其何没而来生此就此为二一约弹折身子
二佛发其所居之国就初弹折为二一明身子问。】
「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二答答中为五一先反质二譬显三问四答五引
佛语为释反质者汝解脱之中尚无没生我法身
中那得没生汝既不尔何得以此为问。】
「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
【二譬如幻师没生此岂是实若无实录不得谓有
没生。】
「宁没生耶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
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舍利弗没
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菩
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第五结释中云菩萨虽没不尽善本不同二乘人
灰身尽智名尽善本菩萨不灭智不灭智所作功
阿閦品¶ 第 695c 页 X18-0695.png

凡夫之积集不尽善本不同二乘之灭没由善本
不灭故能应于垢净之国俱不长垢净二国之善
恶也。】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
于彼国没而来生此。」
【佛答净国中为三一佛说其所居随缘净国。】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
乐此多怒害处。」
【二身子称叹。】
「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
【三大士释出就释中为五一问日共闇合不。】
「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
【二答。】
「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
【三问日何意出。】
「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
【四答。】
「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
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
【五释出齐此是明人同诸佛有法应二身也(云云)。】
「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及其菩萨
声闻之众。」
【第二从大众渴仰欲见妙喜去即是现于净国是
阿閦品¶ 第 696a 页 X18-0696.png

二令时众起净国之行三令发愿往生是故有此
一段文来就此为七一大众钦渴欲见二佛命令
现三奉命移取四佛劝时众修行五大众发心六
利益巳还本七身子称叹今言大众钦渴欲见者
闻上来妙喜之国是大士所居是故一心渴仰。】
「佛知一切众会所念。」
【第二佛命令现为二初明佛寂照鉴知知其有念。】
「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大众会现妙喜国不动如来
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
【二正命令现。】
「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
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
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
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
作佛事者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
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阎浮提人
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
无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水际右手断取如
陶家轮入此世界犹持华鬘示一切众。」
【第三奉命为六第一心念欲移妙喜山林世界。】
「作是念巳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
世界置于此土。」
【二正现神力。】
阿閦品¶ 第 696b 页 X18-0696.png

「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馀天人俱发声言唯然
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
【三得神通者觉惊怪。】
「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
【四佛称是净名所为。】
「其馀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巳之所往。」
【五不得通者不觉。】
「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
如本无异。」
【六入于此土无损减。】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
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
【第四佛劝时众修无动如来之行就此为三一劝
观彼国严净。】
「皆曰唯然巳见。」
【二时众奉对曰见。】
「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
行之道。」
【三正劝修行无动行者如佛国中答长者子所明
又如入室安慰调伏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如尽无
尽门即是净土行也。】
「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佗人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
【第五时众发心修行为二一发心二发愿有十四
阿閦品¶ 第 696c 页 X18-0696.png

将竟现此净国俱蒙如来劝发是故一时便有十
四由佗得悟也。】
「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
国。」
【第二发愿者净行深微不易可办立誓愿生于彼
修行此中佛记即应当生得记为二一远二近若
是立誓之后必定生彼即是近记若是修净行因
必招净土之果如彼佛国即是远记。】
「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巳还复本
处举众皆见。」
【第六如文。】
「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
【第七身子称叹文为六一佛问见不。】
「唯然巳见。」
【二奉答唯然。】
「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
如维摩诘。」
【三为一切众生发愿。】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
【四自蒙有寄。】
「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
【五叹闻经功德。】
「况复闻巳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若有手得
阿閦品¶ 第 697a 页 X18-0697.png

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
当知则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
即有如来若闻此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趣一切智
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佗说者当知此人
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六况出福深就况出中约六番往释如文若依此
语意即是流通段今明身子小乘之人非是任持
大典故不属流通但为流通作于起发也。】
* 法供养品
【此品正明帝释弘经护持大法即是第三流通段
凡有二品流通是从譬得名如洪源甘泽从上被
下名之为流无所壅隔名之为通今用此无上法
宝实相之经被下代众生使无壅隔季末有缘皆
令沾润此是慈悲纯厚故也。】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
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
决定实相经典。」
【此文为二初从此品明天帝护法格出月盖法之
供养明护持之利深显弘经之德重二从嘱累品
去明大圣慇勤付嘱郑重当令季像必得宣通就
前为二一天帝称叹弘经二如来述成其意就天
帝白佛去为三一叹法二叹人三发誓今言天帝
欲护持大典修习胜门有持此经故志存覆育即
阿閦品¶ 第 697b 页 X18-0697.png

伽陀法身生处为报恩多在二国之中为报法身
多在摩伽陀国说法护持即是法供养也复次天
帝共与梵王同请说法如来受请观机知不堪大
乘仍开小教小教既兴次应说大今时此不思议
解脱犹是酬其昔请释论云说般若犹是酬梵王
天帝之请天帝既蒙酬请欢喜护持若是言天主
得阿那含不应流通大教者此是三藏中谓为那
含华严说天主住十不可思议法门岂不堪弘通
此法复为天主率化群下最为风靡就叹法中先
叹不思议解脱之用次叹实相之法非法无以成
人非人无以显法故须双叹百千经者即是初教
阿含等阿含中亦授弥勒之记何妨对文殊复次
通教别教之中未曾闻此圆教法门具足之道体
用难思昔所未曾闻。】
「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此经法信解受持
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
【就叹人中为二初释闻经功德。】
「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
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
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次况出如法行者闭众恶趣是止善开善门是行
善行即是观止即是定就此中为约因果两判为
佛护念者明其修止行两因深契道理是故加于
阿閦品¶ 第 697c 页 X18-0697.png

入若修此止行之因即是信心疮义亦得护念观
心者只止观调心名之为觉一切邪念纷动即用
止观二法观之不令缘念得起是则常为觉心所
护降伏外道即是伏见思两惑六十二见诸邪计
之道得菩萨道巳能降烦恼魔如前说乃至四魔
十魔故上文云即是始坐道树力降魔得甘露灭
觉道成巳于诸法无挂碍悉能摧伏诸外道即是
发心修学圆观之人入初发心时即能八相成道
名之为佛降魔劳怨度脱一切修治佛道者即是
外化为八相之佛而内心于法身中修治道地满
残馀佛法安处道场如光严中办道场相履佛之
迹行佛所行住佛所住诸佛如是来我亦如是来
皆是邻果往叹。】
「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
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
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
巳信者当为作护。」
【若有持读者去即是第三发誓弘宣。】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汝喜此经广说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
【第二从佛言善哉善哉去即是述成天帝上三段
第一述其叹法第二述其叹人第三述其发誓就
阿閦品¶ 第 698a 页 X18-0698.png

即是述其叹法言三世佛不可思议菩提即是实
相之法佛由此实相能得菩提也。】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
则为供养去来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
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或以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
【第二从男女受持是经则为供养去来今佛去是
述其叹人就此为四初格量功德二问三答四正
格量就前格量中为二一格现在供养佛。】
「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
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伎
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
【二格灭后起塔。】
「于天帝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
【第二问如文。】
「释提桓因言多矣。」
【第三答为二一答多矣。】
「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
【二释其不可尽所以大乘经中多格量供养生身
不及法身何故如此正言生身之福不动不出法
身功德能动能出出离生死故言福不趣菩提二
能趣菩提于实名了因于馀名生因生因是缘因
福德不动不出不至菩提功德有尽于实名了因
阿閦品¶ 第 698b 页 X18-0698.png

不尽同虚空等法界岂得与前福德不动不出有
限之法为量供养生身名为生因不趣菩提供养
法身实名了因能趣菩提是故格量不可限极金
刚般若云住相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不住相
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东方虚空不
可思量南西北方亦难测度法供养为最复次大
品云实相是三世诸佛之母母得病诸子忧愁若
实相之法不广被众生约众生故言实相病若止
供养一佛于馀佛无功德若谤一佛于馀佛无罪
若供养佛母实相之相即于三世十方佛所俱得
功德若毁谤佛母则于诸佛为怨是故述天帝云
诸佛菩提皆从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
「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
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诸
佛菩提皆从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
不可量。」
【第四正格量中亦述其上叹信法两行闻是不思
议之经信解是述成上信行人修行福多即是述
上法行。】
「佛语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
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曰大庄严劫曰庄严佛寿
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佗菩萨僧有十
阿閦品¶ 第 698c 页 X18-0698.png

【第三述其发誓弘经护持流布从过去药王佛去
文为四一明过去法供养之因由二明王子月盖
三结会古今四结释述成就因缘由藉中为三一
明有佛。】
「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
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尔时宝盖与其眷
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过五劫巳告
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
【二明有王敕示诸子令兴供养。】
「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
施安。」
【三明诸子奉敕宣行。】
「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
【第二从其王一子名月盖去文为九第一王子独
坐思惟求胜供养二者空中警觉三者仍问胜法
四者天劝问如来五者往请于佛六者佛为解说
七者闻法得顺忍八者佛记其护法九者出家为
道为法供养。】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
即问何谓法之供养。
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
即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名为法之供
阿閦品¶ 第 699a 页 X18-0699.png

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
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
得。」
【就第六佛为说文为二初明胜妙之法第二从若
闻是等经信解者明供养之心今就胜法中为四
一者从佛言去明最妙之法二菩萨法藏者明约
法论因三者从能令众生坐于道场去是约法论
果四者从诸佛贤圣去是为佛所叹印其因果今
释第一所说深经者然实相之理非深非浅为深
浅两缘于非深非浅之中作深浅二说浅者即是
三藏通别之经深者即是圆极之教故言深经深
经相貌即如大士上来所说观身实相之义即是
清净深经也难信者如一微尘之中有三千大千
之经则人无信者实相之理只在心中无劳远觅
近而不识说之不信故云难信难受者若有所受
则有所行若无所受则何所行信受实相则能修
行若不信受不能修习微妙者即是不思议解脱
之异名亦是三德微妙我法妙难思清净无染者
不为三种见思所染犹如虚空无诸净秽非思量
分别能得者动念运想所不能契无念无分别自
然流入萨婆若海亦非三藏通别方便之人所能
测度。】
「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至不退转成就六度
阿閦品¶ 第 699b 页 X18-0699.png

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
相无作无起。」
【第二明因菩萨法藏所摄者明菩萨法藏闻持前
行三德秘密之藏不纵不横无所积聚乃名为藏
含受诸法悉入其中陀罗尼印者陀罗尼名为能
遮能持持善不失遮恶不起不起不失名之为印
至不退转者即是遮持诸善无有退者亦是无生
法忍不退之位成就六度者(云云)善分别顺于菩提
即是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众经之
上者在三藏通别教等诸经之上故入大慈悲即
是起无缘之慈如上三十种慈离众魔去即是离
八魔十魔等亦是离三种之爱天魔属生死为爱
流转菩萨离此故名离魔及邪见者亦是三种方
便中一切诸见自此之前皆名邪见实相之中皆
离此等诸见顺因缘者因缘之性即是实相顺此
实相深观诸法具生法二空因缘即法空也缘实
相修三空三昧。】
「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诸天龙神乾闼婆等
所共叹誉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
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
苦空无我寂灭之法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
及贪著者能使怖畏。」
【第三约果明坐道场者若能如此圆观实相入涅
阿閦品¶ 第 699c 页 X18-0699.png

作佛故云初发心时即坐道场转法轮者是圆顿
渐三教故言转法轮天龙共叹者既坐道场为佛
利益一切人天敬仰入佛法藏者安处诸子秘密
藏中也圆教摄四十二贤圣偏教摄二十七贤圣
皆佛法藏也一切智慧者皆令禀偏圆之人得入
佛慧法华云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入于佛慧说众
菩萨所行之道者菩萨以实相为道虽复禀馀教
终引归实相依实相义者若因若果无得离于实
相约此实相办于偏圆之教故法华云若深智者
为说此法即说于实相又云若不解此法于如来
馀深法中示教利喜即是说偏渐之教宣说无我
苦空寂灭等能救毁禁者方便教中皆乖圆极名
为毁禁若入圆中无复方便之过亦为小乘中毁
重之者无忏悔处若是大乘能有无生正观洗浣
故言救诸毁禁诸魔外道怖者断除爱见两种之
心故无五怖。】
「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世
诸佛所说。」
【第四诸佛称叹即契于实相初心即能作佛故为
诸圣之所嗟叹背生死者背三种生死也示涅槃
者即是示百句解脱也十方佛所说者一切佛道
同皆共说此实相也。】
「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
阿閦品¶ 第 700a 页 X18-0700.png

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
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
我所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
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
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
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
见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第二从若闻如是等经者是明供养之心就此为
二一明信行二明法行若闻说实相之法即于闻
中生解通达无碍名信行供养之心若闻不闻如
法修行观因缘空断诸妄见见实相理得无生忍
是名法行供养之心复约四依释之于法行不了
不可是名依人诸佛之教本为逗物根宜不可定
执故不依语识是具烦恼法不可依识经是三方
便教非实故不可依了义是可依人是生身故不
可依达无明源底者知本来不生是故毕竟无灭
观因缘无有尽者即是痴如虚空不可尽。】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
【第七闻法得柔顺忍者即为二初得顺忍之益二
解宝衣报恩供养若作圆教明柔顺忍者柔是柔
伏即是圆教之十信铁轮之位六根清净中若发
真明入理即是得无生忍也。】
「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
阿閦品¶ 第 700b 页 X18-0700.png

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萨行。」
【解衣供养为二一供养二发愿行法供养请威神
加被使得降怨宣通大法。】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
【第八佛记者但记其后代是弘法护持之人与物
有缘能兴显大法未见记作佛之文远而为论亦
应即有此义齐文未有。】
「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
习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逮菩萨道得陀罗尼无
断辩才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
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而分布。」
【第九明出家修道行法供养就此为二一明出家
护法。】
「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
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佗
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
【二明化人多少百万亿发菩提心是用圆教所说
十四由佗发二乘心是用方便诱引用此圆偏两
法导利众生故是法之供养。】
「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𦦨如来其
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驮为始得
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月盖比丘则我身是。」
【第三结会古今如文。】
阿閦品¶ 第 700c 页 X18-0700.png

「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
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第四述成上发誓弘经护持宣布亦护行经之者
悉使和安。】
* 嘱累品
【此品流通文中第二前明天帝发誓弘经此辨如
来金口付嘱嘱是付嘱为义以无相之实法付嘱
弘护之人累是烦劳荷负之义今将此大法专为
巳任令外难消转内行宣通故称嘱累也。】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
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付嘱于汝。」
【就此文为三一者佛付嘱弥勒第二付嘱阿难第
三大众闻经欢喜今就第一付弥勒中为二初佛
付嘱第二弥勒受旨就佛付嘱中为三第一正付
嘱此经第二释第三简得失今就第一付嘱中为
二一付嘱尊经二命神通守护以无量僧祇所集
付汝者若按迦旃延所解三藏中明三阿僧祇习
学佛法百劫种相佛道现前此则是三藏小乘浅
近之法修学研行劫数为少若按释论弹于此义
佛法无量岂是三僧祇所学能遍乃经无量亿僧
祇习尘沙佛法诸深法门乃可圆满大乘深妙是
故学劫亦多今言无量劫所集故知是大乘妙典
付之弥勒。】
「如是辈经于佛灭后末世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
阿閦品¶ 第 701a 页 X18-0701.png

【第二当以神力广宣令无断绝即是命令守护但
以此大法付嘱弥勒者正明其是次绍尊位智断
方圆与物有缘神通具足堪能弘护令不断绝若
末代众生去圣既久非唯神根闇浊亦乃鄣碍多
兴如多宝处必饶怨贼道高魔盛妨难是生若不
得圣力冥扶则外难侵逼若蒙神光加被亦使心
解开通内因外缘既整法宝则无断绝是故命以
神力加诸众生堪闻之者此中应引优波鞠多为
魔所恼令无数人不得悟道遂令受化之者为魔
所惑用神力缚于魔一切闻经得益不可称计亦
恐是用神力弘经意(云云)。】
「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鬼
神乾闼婆罗刹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
大法。」
【第二释者从所以者何未来世去即为二初明末
代亦有得道之机次明不闻斯经则失善利前明
末代有得道之机者但凡夫缘悟不同或见法王
面前得益或因去世渴仰生悟故经言应以灭度
得度者而现灭度如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死留
诸香药色味芬芳悔懊心生服药令愈若不见佛
剋责精进愧不值佛世因是入道得出烦惑故佛
去世后一百年许十万出家九万得道当知佛后
之机亦复无量此应引鞠多佛在之时求出家觅
阿閦品¶ 第 701b 页 X18-0701.png

此人得道之机在佛灭后巳为阿难弟子度人无
量得道恒沙时人敬誉为无相佛即是释未来世
中天人龙鬼有发心之缘乐于大法必得度脱不
可不弘如此胜教使其闻也。】
「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如此辈人闻是等经
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当以顶受随诸众生所应得利
而为广说。」
【第二从若使不闻是经则为大失者但闻三藏方
便之说则失大乘毒鼓之利普贤观云法将灭五
百岁时一心修此法华三昧即得六根清净故知
末代亦能有入大乘之机若不闻此经永失法利
故须宣通。】
「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
【第三从菩萨有二相者是简得失就此为二一简
得失二广举非释就简得失中为三一标相。】
「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之事二者不畏深义
如实能入。」
【二略释。】
「若好杂句文饰事者当知是为新学菩萨若于如是
无染无著甚深经典无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巳心净
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
【三约人释约人若是三藏教中多就因缘历别事
相之中以明诸法若依此学者是新发意人诸大
阿閦品¶ 第 701c 页 X18-0701.png

是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足一
切法若离是三法而求菩提者譬如天与地指此
三毒之性能通达三毒实相不可得犹如虚空而
能出生一切佛法彼经云深达此法者亦不破于
戒深达此法者亦不著无碍行人多谓三毒是道
而著此无碍毁于正戒正见何谓是达于三毒之
性其达此者无毁无著乃称经意实相之法非因
非果而说为因果故言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
因如大涅槃今三毒之性亦非因非果而说为因
果说为因者即言三毒是道具足一切佛法说为
果者一切众生常寂灭相不可复灭若能闻此贪
欲之中辨因果二道无著无毁不生恐畏当知是
久行菩萨如此菩萨但好实相深法不复乐于文
华才藻绮饰之言释于贞干之法以此往推知是
久行菩萨也若乐言辞发言藻丽文字章节乃当
一往悦于听者终成添水之乳翳于实相非久行
所行以此简知是新发意菩萨如即时人数论分
别问答言有眉眼亦闻大乘无猗之说谓为晃荡
不生信乐此中应引须达请佛为老母说法老母
十方背佛佛十方现形要不信受后阿难化为轮
王方便引接心地欢喜信伏心生还归于佛闻法
修道何故如是此是往日沙弥和上多说实相甚
深之语闻不能解不生信慕阇梨多说因缘诸法
阿閦品¶ 第 702a 页 X18-0702.png

语了不入心机在阿难回心入道阿难虽复令其
生信终归于我乃能得道故知文饰之法乃是悦
耳之缘非究竟之旨方便引入为进悟之渐故所
不论耳实相深法能作得道之要毒鼓之譬此之
谓也约此彰新发心久行二种之人但看饰辞直
语则知得失。】
「弥勒复有二法名新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法何等
为二一者所未闻深经闻之惊怖生疑不能随顺毁
谤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从何所来二者若有护
持解说如是深经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或时于中
说其过恶有此二法当知是为新学菩萨为自毁伤
不能于深法中调伏其心。」
【第二从复有二法所未闻经去是明广举非就此
为二前明二法释前新学毁谤不近后明二法释
前久学不应轻慢取相就前毁谤不近中者此中
如喜根菩萨但说实相之法明一切中有安乐性
胜意禀三藏法威仪无缺持戒头陀忽闻喜根所
说与其学习相违其心大惊怪毁呰诽谤不肯信
受即时作法摈此喜根摈法亦成即入地狱此是
新发心人禀方便教毁谤般若不信深经如此之
人须深浅知二者或时不谤此法然于持法之者
无敬近心亦复有时说其过恶此亦是失相皆非
久行调伏心者。】
阿閦品¶ 第 702b 页 X18-0702.png

「弥勒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能
得无生法忍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
诲二者虽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
【第二举轻慢取相大品明菩萨若于同住新发心
人生轻篾想谓此人无所知晓起此一念慢心却
损无数劫功德更还受罪如其罪报竟方能发心
乃复今日德行以此而言轻慢之心大为罪过非
唯障碍得无生忍乃更到受罪殃是故简为非复
次有菩萨虽解深法而取相分别阶梯渐次格级
升降约截明义取相分别生决定想复是动念之
法非究竟道何以故诸法实相清净湛然尚无一
相何况有二三四五无言无示言之者失当示之
者乖宗以此分别思量之心何能契会寂灭之法
如三时四时五时半满四宗六宗等义皆名法师
探采经意而制立名目判释义门欲言当理皆非
一极无言之术今家正意则不如是圆融法界冥
契真极不欲令心与众生乖诤虽复立此四教直
欲通释诸经之文非是将此欲穷源底终不定执
四教之义或时三教二教一教无教八教出没不
恒多少无定转变自在随人消释不令此心介尔
有著自执巳见非佗所解若作如此但是诤论非
入道法如南岳师说偈狗见影便斗斗之不肯罢
遂至渴而死(云云)今约之简非约营道之意但行人
心路不同虽复种种不出二条一圣说法二圣默
阿閦品¶ 第 702c 页 X18-0702.png

不得开心入少时应须听法或近善知识所能开
人心或从经卷寻求义理晓发此心或时听法纷
动不能静摄寻经讨义于事纷纭觉于心神无深
利益即应冥目束体自静其心入默然道语默两
行调伏其心研粗和适善能取与简择真伪如是
时中任修寂静如是时中任修智慧譬如天地或
晴或雨调节阴阳是则万物得生若纯雨不晴则
种子烂坏若纯晴不雨牙[𠿘]乾枯并不能发生万
物要须调适然后乃善行者如是一向默然则沈
昏闇塞若纯用分别诸见竞兴此则权实不合导
师不生善巧运为豁然入道夜见电光则入圣法
是为学道之者善识是非简别邪正也故大论言
时雨数数堕五谷数数生法雨数数雨善法数数
生若不将圣说圣默数数调御实相谷不生也若
偏著知见终无入理故云虽读百千经邪见长诸
非吾我毒甚盛虽谓怀常子石女终不生若于圣
说法中能闻即悟通达诸法自在明了即是信行
闻不得悟四念思惟深彻深照得其边底是名法
行圣默然中亦有信行法行如是禅观之时随观
一境则遍通诸境心地开明无纤芥之疑碍如空
中风是名法行若策观之时不能得悟加功慊倒
娄娄不晓若从善知识闻若经卷中闻豁如空中
无云表里洞彻此是信行又从受化为语如闻而
阿閦品¶ 第 703a 页 X18-0703.png

如行而闻是圣说法如闻而行是圣默然。】
「弥勒菩萨闻说是巳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
说我当远离如斯之恶。」
【第二弥勒白佛者正明奉命受旨就此为三一弥
勒受旨二诸菩萨受旨三四王受旨就初为二初
受旨次述成初中又二初明受诫旨。】
「奉持如来无数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法。」
【从奉持如来无数劫去是受劝旨就此中为二对
上二种一者奉通经旨。】
「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当令手得如是
等经与其念力使受持读诵为佗广说世尊若后末
世有能受持读诵为佗人说者当知是弥勒神力之
所建立。」
【二者奉神力护持旨此中自云与其念力而建立
之若人依安乐行而有所说法冥空益其念力亦
如人说法时思量只至一条二条比至说时即见
三两节意或可是心入义门而能明识或是冥空
助念加被其人。】
「佛言善哉善哉弥勒如汝所说佛助尔喜。」
【第二佛述成。】
「于是一切菩萨合掌白佛我等亦于如来灭后十方
国土广宣流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当开导诸
阿閦品¶ 第 703b 页 X18-0703.png

【第二众菩萨受旨发誓。】
「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林
旷野有是经卷读诵解说者我当率诸官属为听法
故往诣其所拥护其人面百由旬令无伺求得其便
者。」
【第三四王受旨发誓如文。】
「是时佛告阿难受持是经广宣流布阿难言唯我巳
受持要者世尊当何名斯经佛言阿难是经名为维
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是受持。」
【第二命阿难宣经者阿难迹居小道后得罗汉之
身入无馀之时则生分永尽何得奉宣大经此意
止令传持无谬结集法藏故命宣经若就本而为
语能持十方一切佛法岂容灰灭不能宣布此经
就文为三一奉受命二问经名三佛答二种名要
者者即是实相实相总摄诸法得要即得诸法也。】
「佛说是经巳长者维摩诘文殊师利舍利弗阿难等
及诸天人阿脩罗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作
礼而去。」
【第三大众闻经皆大欢喜也。】
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二十八(终)
阿閦品¶ 第 703c 页 X18-0703.png

此经一部疏合三十四卷上玄文三十一卷是天
台智者大师为杨主出至佛道品不二法门品下
有三卷疏是补处顶法师往前私记接成一部流
传后代故以记之耳维大周如意元年岁次壬辰
八月天宫寺僧义威传写誓愿受持以期佛慧为
报三宝往江南法华寺斯文乃尽尔年六十处处
霄夕至死无倦。
大唐开元二十二年十二月会稽郡法华寺僧道
仪往浦阳清泰寺依天宫寺本写讫
天宝十三载福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