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五
卷二十五 第 662a 页

维摩罗结经文疏卷第二十五(佛道品第八)


【今明此品略用三意通释文义也第一正明此品
来意第二释此品名第三入文解释第一明此品
次观众生品而来者前观众生品正明通相从假
入空正成问疾品通教从假入空调伏界内疾菩
萨兼成室外为国王长者说法以如前说今此佛
道品次明通相从空入假观故此品明非道之道
非种之种非眷属此即从空入假不有而有义也
正成问疾品明别教通相从空入假观调伏恒沙
实疾菩萨上文云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
不应灭受而取證亦兼为室外呵诸弟子不能于
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善于知见得无挂碍不
舍八邪而入八正以五逆相而得解脱等故有此
品而来也第二次释此品名此品所以称佛道品
者佛以觉为义自觉觉佗名为佛道以通达为义
卷二十五 第 662b 页 X18-0662.png
所觉之理能通观智从因达果名之为道此以智
理标名故云佛道品也正如此品明义因非道之
理即是佛道是以净名菩萨答文殊师利云菩萨
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名为佛道也所言道者大智
论云十二因缘有三种道一者烦恼道二者业道
三者苦道一烦恼道即是无明爱取三支二业道
者即是行有二支三苦道者即是识名色六入受
生老死七支此之三道皆非佛道故言非道此三
种非道之理即是诸佛实相智慧功德之理理即
是道故说非道即是佛道也问曰此品中不约十
二因缘明义何得约十二因缘三道为非道也答
曰一切非道不出此之三道所以然者十法界道
摄一切道九法界道皆非佛道唯有佛法界道名
为佛道此经明不思议佛道义故约九法界非道
皆是佛道也是九法界道六道是有为缘集十二
因缘三乘道是无为缘集十二因缘即是世间二
边之道各有烦恼业苦三道又复不能通相从空
入假利物无滞顺入不思议解脱之大道是故皆
非佛道也但依此不别明菩萨是非道者以四教
明菩萨道不定别圆两教菩萨道皆得顺入中道
即是佛道也复次方便教所明菩萨道皆有慈悲
愿行有符顺佛道义故不简出覈实非正是佛道
义正是佛道净名前何故弹呵四大菩萨及八千
之徒复次此品明虽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岂
卷二十五 第 662c 页 X18-0662.png
不入方便教菩萨断其有为缘集无为缘集也问
曰若佛是能觉智道是所觉之理者此非道之理
即是佛性之理不答曰此非道之理即是佛性也
问曰若是佛性之理者佛性有三种所谓正因佛
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此之非道之理亦得是三
种佛性不答曰此十二因缘三种非道即是三种
佛性前于玄义以略说今当更明所以然者若苦
道七支即是正因佛性烦恼道三支即了因佛性
业道二支即是缘因佛性故大涅槃经云十二因
缘名为佛性佛性不出三种因名佛性果名三德
涅槃所以然者七支苦道即是法性五阴属正因
佛性故大涅槃经云无明有爱是二中间则有生
死名为中道中道者即是正因佛性也若转无明
以为明是则犹惑故解此即了因佛性义若转恶
行为善行是则犹恶故有善则是缘因佛性义故
知三种非道之理即是三种佛性之理是故净名
说言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也问曰诸师多云此经
未明佛性何得引涅槃经明十二因缘是佛性义
以释此经佛道品也答曰大涅槃经云若言十一
部经不明佛性非谤佛法僧若说十二部经不明
佛性即是谤佛法僧今此大乘方等具有十二部
经何得疑言不明佛性也问曰此经从始至终无
有说佛性之言何得言明佛性也答曰此佛道品
净名说非道为佛道文殊说非种为如来种种性
卷二十五 第 663a 页 X18-0663.png
即是眼目之异名如天帝释岂异憍尸迦也若谓
不作佛性名说不关佛性义者有经不作二谛名
说亦应不关二谛义也若尔何得言诸佛常依二
谛说法也问曰若佛性有三如来种亦有三不答
曰种亦有三此品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六入为
种即是苦道正因如来种正因佛性之异名也又
言无明贪恚为种六十二见为种即是烦恼道了
因如来种了因佛性之异名也又言十不善为种
即是业道即是缘因如来种缘因佛性之异名也
种之与性义实相符故法华经云唯有如来知此
众生种相体性即是其义问曰种以能生为义义
符无常性以不改为义义符于常此二义别何得
言符答曰缘了两因符种义不足致疑但正因符
种义似有乖深求其致亦相符也真如不生非因
非果说为正因佛性是则非因性说为正因性何
以不得非因种说为正因种乎问曰若此经明如
来种义与涅槃佛性同者何故言见无为入正位
者不能复发菩提心也犹如根败之士种义可断
佛性之义则不可断何得同也答曰此经带方便
明如来种性义于利根菩萨即是究竟二乘不了
故须呵折呵折声闻即密有发心之理故法华经
云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
大乘教化即其义也问曰十二因缘法性皆是正
因观因缘智通是了因助修之善并是缘因今何
卷二十五 第 663b 页 X18-0663.png
故偏判各有所属也答曰义有通别若如所问乃
是通义别对分明则不得不尔法性五阴有无明
不善业即成生死五阴如阴气起水结成冰无明
转为明不善成善即显五阴法性成五种涅槃如
阳气起则冰融还成水也问曰无明烦恼何得是
智慧性耶答曰此经云不入烦恼大海不得无上
智宝十地论师说七识是智识摄大乘说七识但
是执见识诤论云云皆由不达了因种性义也六
识不达起诤类如七识其义可寻问曰若尔般若
法华亦明佛性不答曰此经是方等教尚有此义
般若岂不明佛性义耶故大涅槃经云言佛性者
有五种名亦名佛性亦名般若亦名首楞严亦名
金刚三昧亦名师子吼三昧又大涅槃经明成大
果实见如来性引说法华经八千声闻得受记莂
成大果实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即其义也观心
明义若知一念十二因缘具十法界三道之理即
是三种如来种三种佛性是则三道生死非道不
障三德涅槃道如世伊字一切法亦如是是为不
思议之智理即是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故名佛道
品也。】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此是第三入文即有三别初明佛道二明如来种
三明眷属此之三段辞异意同皆是明通相从空
入假观也若就觉知非道之理通达无壅名为佛
卷二十五 第 663c 页 X18-0663.png
道非道之理即有显现能生如来义名如来种所
生福慧若是自行二慧能生法身及诸功德即以
此为眷属也若是化他皆是假名权智方便利物
故得有此分别耳是则三段经文乃殊同是通相
从空入假义也故大品经云菩萨能以一切道起
一切种名道种智即是从空入假之智也就第一
文即有四一文殊略问二净名略答三文殊重问
四净名历别广答此是第一文殊略问文殊所以
问菩萨云何通达佛道者假名分别佛道无量蕴
在非道之内初心菩萨未了前问疾品明不思议
通相从空入假观者莫之能知故问菩萨云何通
达佛道也。】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此是第二净名略答行于非道通达佛道者菩萨
以无所受而受于非道诸受即是行于世间出世
间二边之非道也通达佛道者即于此世间出世
间二边非道通达佛道也复次世间非道即是爱
见属爱非道即诸魔道属见非道即诸外道也二
者出世间诸受非道者即是二乘四门种种诸法
门具如上释从空入假明诸受义也此世间出世
间二种诸受皆名非道若菩萨以无所受为欲通
达非道之受而受诸受自行化他入假分别药病
未具佛法终不灭受取證即能通达一切佛道也
故上问疾品云诸魔外道皆吾侍也。】
卷二十五 第 664a 页 X18-0664.png

「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

【此是第三文殊重问所以重问者以净名略答意
悬时众未解故重请净名广说也。】

「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
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至于饿鬼而具足
功德。」

【此是第四净名历别广答非道通达佛道也就此
文有八段一约无间因果明非道二色无色界明
非道三约三毒明非道四约十蔽明非道五约二
乘明非道六约人间诸恶果明非道七约入无馀
涅槃明非道八总结非道今此是初正约五无间
因果明非道菩萨方便入假为利众生示行五逆
之因示受三涂之果虽为此事而无恼恚即是行
于非道通达佛道也所以然者菩萨观此五逆因
缘所生之心从假入空不见逆心之相尚不见逆
心者何况有逆果以无所受而为众生受逆心果
者此五逆之心即是无生即是阿字门谓诸法初
不生故亦是无垢三昧若知诸法不生即具一切
佛法如一微尘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经卷若不现
人人无知者此五逆之心亦复如是具足一切佛
法若世间受不受法若出世间受不受法顿渐三
十七道品一切诸法十心数十弟子起十法门庄
严娑罗双树四枯之教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
具足一切大乘常乐我净四荣之教具在一念五
卷二十五 第 664b 页 X18-0664.png
逆不生心中故言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就此即有
因有果五逆之因即是烦恼道业道之非道三涂
之果即是苦道之非道也今取恶之因即是五逆
最恶之果即是三涂最恶非道更无出此此之最
恶非道因果尚得通达佛道其馀非道因果理然
皆得通达佛道也今言菩萨行五无间即是行于
非道而无恼恚即是通达佛道也若本无五无间
之业而行无间者即是以无所受而受诸受通达
佛道即是未具佛法自行化他未满不应灭受而
取證也菩萨于五无间能如是通达具一切佛法
即是自行示行此事令众生入道即是化他也示
行无间有二种一作逆而忏如阇王示作逆未受
恶果而求忏法令无数人发菩萨心二者作逆不
忏如调达乃至入大地狱阿难随目连往看当出
地狱阿难劝令忏悔调达答言我受阿鼻地狱苦
如受第三禅乐也是为行于非道为利一切又非
恶无以显善是故调达无数劫来共释迦行菩萨
道常得相值一行佛道一行非道更相启发故如
法华经之所明也至于地狱而无罪垢即约非道
之果也此是无垢三昧破地狱有入此三昧一切
三昧悉入其中也如调达在地狱语目连言若汝
更为凡夫我当出此地狱也又如婆薮虽在地狱
教无数人得出地狱听方等经若自有罪何能化
他良由虽处地狱之果无有罪垢而能化他至于
卷二十五 第 664c 页 X18-0664.png
地狱即是行于非道而无罪垢即是入无垢三昧
通达佛道也本无地狱之业而至地狱者即是以
无所受而受地狱苦自行化他佛法未满终不灭
受而取證也自此以去皆须取问疾品以无所受
而受诸受文来对行于非道之语历别一一句皆
类明此义也经言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此如大象猕猴鵽啄鸟相敬因以化人即是入不
退三昧通达一切佛道也经言至于饿鬼而具足
功德者如请观音经言现身作饿鬼手出香色乳
即是入心乐三昧通达一切佛道也。】

「至色无色界不以为胜。」

【此是二明行上界非道通达佛道也所以约上界
明非道不著此二界皆是禅定是世间善道若因
中生著即是菩萨缚若受果报即是长寿天难故
非佛道也菩萨从假入空以无所受而受世间禅
定因果不以为胜以非出世观练薰修之胜法也
而于此色无色非道诸禅修白色三昧乃至我三
昧等十二三昧未具自行化他一切佛法终不灭
受取證即能通达佛道也。】

「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阂
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

【此是三明示行三毒非佛道即是烦恼道非佛道
而通达佛道也以无所受而示行贪欲是非道离
诸染著即是无漏禅定之佛道示行瞋恚是非道
卷二十五 第 665a 页 X18-0665.png
无有恚碍即是修法缘无缘慈之佛道示行愚痴
是非道而以智慧调伏即是三智之佛道若未具
佛法即不得灭三毒受而取證是为通达佛道故
诸法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
法中具足一切诸佛道也。】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
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
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
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
义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
常清净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

【此是四明约十蔽非道通达佛道也此十多有是
烦恼非道亦有是业非道义推可知若以无所受
而受十蔽入假修十波罗蜜未具佛法不灭十蔽
受而取證即能通达一切佛道也问曰八蔽非道
八度是佛道如文可解憍慢非道对愿诸烦恼非
道对力是义难见答曰憍慢轻他岂能发愿为作
桥梁令他履践若不转诸烦恼定心神力岂能和
光不染常清净也。】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
大悲教化众生。」

【此是五明行二乘非道通达佛道也二乘从假入
空沈空故有无为缘集十二因缘三道非佛道也
菩萨从空入假以无所受受二乘沈空之受而能
卷二十五 第 665b 页 X18-0665.png
从空入假作声闻为众生说未闻法如身子善吉
满愿若作辟支佛大悲教化众生如大迦叶也未
具佛法终不灭二乘受即通达佛道也故法华经
云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
缘觉小欲厌生死实自净佛道也。】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示入形残而具诸相
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性中具诸功德示
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示
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资生而恒观无
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䌽女而常乐离五欲淤泥现
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
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

【此是六明示受人间诸道果报之非道而通达佛
道也此是约苦道非道通达佛道也明此略有八
句初七句示受人间报后一句总明现入诸道受
报前七句即是以无所受而受四天下诸受此诸
受果报皆是非道而从空入假修如幻三昧日光
三昧月光三昧热炎三昧未具三昧一切佛法终
不灭四天下果报受而取證也即是行于非道通
达佛道也初约七句可知后一句言现遍入诸道
而断其因缘者世间诸道不出六道馀道巳略释
竟经未明脩罗道六欲天道若以无所受而受脩
罗道六欲天道此即是苦道之非道而修欢喜三
昧不动三昧难伏三昧悦意三昧青色三昧黄色
卷二十五 第 665c 页 X18-0665.png
三昧赤色三昧若未得三昧王三昧具一切佛法
终不灭此果报受而取證即能通达佛道也而言
断其因缘者得二十五三昧能破二十五有即是
能断其因缘也复次现遍入诸道即是遍入十法
界道此即义兼菩萨道断其因缘者四教菩萨十
二因缘之三昧道也。】

「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此是七明现二种涅槃之非道通达佛道上明二
乘有为功德是非道今明二乘无为功德亦是非
道也又上但说二乘今兼三乘三乘入二涅槃皆
非佛道除圆教妙觉佛示现其馀皆有无为缘集
三道之非道若应以三乘灭度而得度者即现三
乘灭度而不断生死者菩萨久处生死利物岂得
永断也故法华经明数数唱涅槃而实不灭也诸
佛尚尔菩萨岂得永入涅槃断生死也。】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此是八结成佛道义也菩萨若能如前七种明于
非道行此非道之理具一切佛法者即是通达佛
道也。】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

【此是品之第二明如来种义所以净名问文殊者
上文殊问净名答非道为佛道今净名问文殊答
非种为如来种也此二大士互相问答此是宾生
之宜为欲显上来所明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其理
卷二十五 第 666a 页 X18-0666.png
幽玄诸有未悟之者多生疑怪今净名次问文殊
如来种义欲显非道是佛道分明也若知烦恼业
苦三道是如来种者即能通达非道是佛道也就
此文有五意一净名问二文殊答三净名重问四
文殊解释答五大迦叶称叹领解述成今第一净
名问何等为如来种者正为成非道为佛道致有
此问也。】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

【此是二文殊答如来种义即是以非种明如来种
也所以然者上净名以非道为佛道是义不思议
恐昧众生解故问文殊种义今文殊答以非种为
如来种义趣符同重以显成净名所说非道为佛
道之玄旨也所言如来种者大智论云如法相解
如法相说故名如来若如十二因缘三道法相解
者三道法相即是如来种所以然者离三道之外
更无有三种如来种也三种如来者一正因如来
种即是苦道二了因如来种即是烦恼道三缘因
如来种即是业道是义以如品前具明所言如来
者如此十二因缘三道法相而解而说故名如来
今文殊答还依如来所说而说故说三种非种为
如来种以成净名所问三种非道为佛道义也所
言如来种者如来有三种亦有三如来有三者一
法佛如来二报佛如来三应佛如来种亦有三即
是正因了因缘因三种种也如法华经明皆是一
卷二十五 第 666b 页 X18-0666.png
相一种即是正因种如智度论明诸智慧门为种
即是了因种又法华经明弹指散华佛种从缘起
即是缘因种种以能生为义亦是种类为义亦是
种性为义种以能生为义者若不能生不名为种
以此三种能生佛法身从微至著终于大果即是
能生义亦是种类义若此三种非佛种类此外何
处更有同类之法又种性义者性名无改此之三
法从初至后不断不灭性无改变必致三佛三德
之果故名不改为种性义也今约众生明种众生
受身不出三种一烦恼二业三苦由烦恼润业故
受身有苦此三无前后亦非一时即不纵不横义
若就附情明义以真性为正因种智慧为了因种
万善为缘因种此多约断惑明种断惑得解离生
死得涅槃除恶有善此约思议明义非今经正意
若除惑得解则无了因种也如火从薪起薪尽火
灭故二乘断结结尽便无佛慧之因不能成一切
种智失了因种也若除恶有善恶尽则不能生一
切善岂有缘因种故二乘无恶失缘因佛种也若
离生死入无馀灭身不受生者岂有正因种故大
涅槃经云或有佛性阐提有善根人无阐提具有
烦恼诸恶受生死报身也即是恶为缘因性善根
人无此恶故云无也善根人有者巳有善法缘因
也阐提无此善故云无也二人俱有者正因性也
二人俱无者无了因性也若约识为义六识是缘
卷二十五 第 666c 页 X18-0666.png
因种善恶并是六识所起离六识则无恶无善岂
有缘因种七识是了因种惑之与解皆是七识离
七识则无惑无解也八识是正因种无八识则无
生死涅槃也真谛三藏云更有第九识是真识八
识犹是虚妄生死种子所依若地论师解用七识
断六识智障灭八识真修方显者此须取中论自
他四句捡破今此经明八不思议种者以非种为
种故此经以身诸烦恼不善皆是如来种离此三
道则无别三佛如来种如蜂作蜜虽采众花若不
置以大小便污终不成蜜非但众花香味是蜜种
只此大小污汁亦是蜜种今明不思议亦如是非
但法性智慧善法是三佛如来种只此生死阴身
烦恼恶业即是三佛如来种此身阴即法性阴界
入即法佛如来蜜种诸烦恼有能生智慧理即报
佛如来蜜种一切不善有善理即是应佛如来蜜
种若菩萨初研修此三种道理分得相应名习种
性以修此相应理性心增长名性种性虚通无滞
名道种性深见分明名圣种性三种等修名等觉
性修三至妙极名妙觉性此三种性非前非后亦
非一时不纵不横如世伊字首罗三目解释如来
种义竟就文殊此答文有六意一略约苦道明如
来种二广约烦恼道明如来种三重广约苦道明
如来种四重略约烦恼道明如来种五约业道明
如来种六约烦恼总结非道皆是如来种今就此
卷二十五 第 667a 页 X18-0667.png
段约三义分别若就苦门明义初有身第六入七
识处此三是正因如来种第二无明有爱三毒四
倒五盖八邪九恼此六是了因如来种后十不善
道是恶业缘因如来种也若就通相明义一一皆
得是三佛如来种也然众生受身虽以业为因若
无烦恼则不得生今三种如来亦然虽有正缘若
无了因导缘因助显正性三佛亦不显现生长由
慧达烦恼导缘因故三因成就显法身故文殊云
烦恼泥中有佛法耳有身为种者身即五阴身阴
身即法性色受想行识即是正因种也又身为种
者以能生福智慧故说以身为种若断此五阴即
断佛种此即非种为如来种菩萨以无所受而受
此身若未成就自行化他一切佛法终不灭身而
取證即是从空入假明不思议义所以然者迷身
则有六道生死尘劳种解此身则有四种圣人种
故有十法界种也若灭身则无一切种菩萨如是
观身见一切种即是如来种也如人眼翳苦痛失
明若诣拙师针灸或用药涂虽得痛止而眼毁坏
永不见色无如来种也又如有人患眼今虽痛苦
眼睛未坏后若遇师禁咒瞖消痛愈童子无损眼
根清净见色明了此喻凡夫虽具足烦恼犹有反
复以其种义不坏是故身为如来种也。】

「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

【此科是二广约烦恼为如来种也前明身为种即
卷二十五 第 667b 页 X18-0667.png
是现在五果正因如来种今取过去烦恼为无明
现在烦恼名为爱观此二世烦恼如虚空不可尽
即是了因如来种义亦是三佛如来种也贪恚痴
为种者三毒犹是过去无明现在爱取二世各分
出三毒若离取我即具等分出生八万四千尘劳
如实知贪等四分出生八万四千法门故名为种
四倒者别门明义迷色起净倒迷受起乐倒迷心
起常倒迷想行起我倒能生四念处观正勤如意
根力觉道故为种也五盖者贪欲盖瞋恚盖睡眠
盖掉悔盖疑盖能生根本观练薰修诸禅三昧故
为种义也此于别义如妨于通义无滞也。】

「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

【此两科是三重约苦道广明正因种义也六入即
是六根约报身苦道明种义也如鸯掘经云此六
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见亦如法
华经明父母所生清净常眼等得六根清净即是
六根相现若离六根华严经明处处辨菩萨十种
六根因是得入如来六根故知即是如来种义也
七识处者什师云欲界人天为一识处三禅为三
识三空为三识住合有七识住所以然者三恶苦
识不乐住第四禅识不住者色微故又以有无想
天识不乐住第四无色以有非想非非想法微故
识不乐住也随识乐住即是法性此是约苦道明
如来种义也。】
卷二十五 第 667c 页 X18-0667.png

「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

【此两科是四重约烦恼道为种也八邪如前迦叶
章明不舍八邪而入八正即是种义也九恼者约
三世违情明九恼九恼是生瞋之缘谓此人现世
恼我恼我亲叹我怨过去未来亦如是是为九恼
若有方便即是生善之缘故得是如来种也。】

「十不善道为种。」

【此一科是五约业道明如来种义十不善则摄得
五逆无间也因恶生善即有十善若能生十善即
是生三不护三密示现三业智慧行等如来功德
故即种义也。】

「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此是六明总结成如来种义烦恼不善不出见爱
二法以此往收故一切不善皆摄在其中皆是如
来种义也。】

「曰何谓也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是四文殊解释答也就此即有二意一正解释
答二譬显初正答言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即是断
如来种不能行于非道以灭受取證故不能发三
菩提心也所言若见无为入正位者苦忍初心即
是见谛名之为见见谛所断惑尽不更起即是一
分数缘无为十六谛證果即是正位也若见惑断
即无六十二见烦恼如来种断是人远至七生毕
卷二十五 第 668a 页 X18-0668.png
竟不受后身则界内十二因缘三道非种之种究
竟永断故不能发三菩提心入假行菩萨道自利
利人学一切法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成三佛如来
以其无属见烦恼见如来种也。】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
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
有众生起佛法耳。」

【此是第二譬说文有四譬亦可通譬上明种义亦
可分别为二譬初三譬别譬三种后一譬总譬就
三譬即为三一者污泥出莲譬譬烦恼道为了因
种次粪壤生牙譬不善业道为缘因种次起身见
譬苦道为正因种达五阴即正因性也后入海譬
总烦恼等三种能生三种法身如下巨海得智宝
也略出如此言譬如高原者此是初譬高源本含
水有泥以决去水故无泥华不得生明二乘人本
有烦恼种以断惑故如高原无泥不得生华此约
入正位无烦恼不得发菩提心也。】

「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
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

【此是二譬入正位者得道共戒断三恶道不善业
无恶业种不生佛法也问曰此中言于粪壤之地
乃能滋茂以明入假大品云空中种树以明入假
二意云何答曰此虽一往似异大意是同此明菩
萨能体达不善理能生佛法不善恶法为种资成
卷二十五 第 668b 页 X18-0668.png
法身故约粪壤以明入假若是大品中即是不断
而断断诸烦恼不善法入空以慈悲方便能从空
入假学一切佛法化度众生如世间咒术之力能
于空中种树故约空明入假若作此解二乘之人
巳有入假之义但其未悟不能改观至法华中方
得会入大品中止会其法不会其人也。】

「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生佛法矣。」

【此是三譬入正位者无身见则身因灭无三恶身
种不得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也。】

「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
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生一切智
宝。」

【此是第四譬若作总譬即是三明总譬二乘无烦
恼道等三道可入即无一切智等佛法宝也。】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
如所言尘劳之畴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
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

【此是第五明大迦叶称叹领解文有三意一正称
叹领解二譬显三自鄙愧所以迦叶称叹文殊以
文殊善说非种显不思议如来种幽玄也领解即
有二意一正领解尘劳之畴为如来种二领解见
无为入正位者不任发菩提心也。】
卷二十五 第 668c 页 X18-0668.png

「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
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

【此是二明譬显此譬但显领解入正位不任发菩
提心就此有开譬合譬如文可见也。】

「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所
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
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此是三明迦叶自鄙也就此为二一正为自鄙二
所以者何释自鄙意如文可解也。】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
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
马车乘皆何所在。」

【此是品之大段第三明法门眷属也还是成前非
道通达佛道及如来种义所以然者诸道法门无
量随其义便则有亲善相成义即是诸眷属也此
皆是无名相中假名分别故有此义以成假名佛
道如来种义也复次前观众生品明观众生入空
彻源而有无缘慈悲喜舍为显成此义故天女忽
现对身子阐扬不思议真空解脱之妙理今佛道
品明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入假自行化他虽受诸
受而无所受能于尘劳达如来种是故普现色身
菩萨因而发问眷属是何显成入假通达佛道种
种法门皆是眷属义也就此为二一普现色身菩
萨问二净名答一普现色身问者释普现色身即
卷二十五 第 669a 页 X18-0669.png
有三义一普现内色二普现外色三普现内外色
一普现内色者如法华经明身根清净一切十法
界依正色皆于身中现犹如净明镜悉现诸色像
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也二外现者亦如法华
经明普门观音示现随机不同普现十法界色也
三内外现者如大集经明观巳身见众生身佛身
一切悉现巳身亦见巳身众生身悉现佛身中现
众生身中亦如是一切皆如影现即是色入法海
也菩萨住此欲明此普现之名表成上明入假之
义无所不现也前后相成令义易了故因普现色
身致问也今问眷属者大士若是生身应有生身
眷属资生若是法身即有诸法为眷属何故室空
不见生身眷属亦未闻说法身眷属法门致有斯
问眷属资生为在何所就问有二意一问眷属二
问资产如文可知也。】

「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

【此是二明净名答就答中有四十二行偈为四第
一有十二行偈正答明法身眷属资生即是自行
第二从虽知无起灭去有二十七行偈正明菩萨
入假权智化物无方大用成前行于非道通达佛
道烦恼之畴是如来种并为化他入假之权用也
三次有两行偈结叹自行化他也次有一行偈斥
破二乘也。】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卷二十五 第 669b 页 X18-0669.png
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
诸度法等侣四摄众伎女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此是初有十二偈正答明眷属资生开即为三初
四行偈明眷属次七行偈明资生具三次一行结
自行功德满今就正答明有眷属者若是法身实
相则无分别何有亲疏者哉正为入假分别故约
法门明于眷属也若关河旧解外国无父母宗亲
眷属非为贵人今约此解仍为理释言无眷属是
贱人者即是二乘见偏真灰断无智度母善权父
万行功德眷属也故法华经以穷子譬也若是大
乘法身眷属臣佐吏民仓库众多为譬也净名具
此即是佛法贵人故以偈答言有眷属也智度即
是实智实智有能显出法身之力如母有能生之
义也方便是权智权智外用能有成办如父能营
业求长成若就此经文辨父母者如观众生品彻
照三谛契当真如名为实智即是母义佛道品明
行于非道通达佛道遍入尘劳成就佛法即是权
智父义也故金刚般若经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即实智母也善付嘱诸菩萨即是权智父也菩萨
从初心修此二观是权义得入中道见于佛性是
实义双照二谛即是权义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是
实义将此权实以无所受而受具足出生一切佛
法若不證妙觉后心终不灭受息此权实而取證
卷二十五 第 669c 页 X18-0669.png
也又行于非道是权通达佛道是实因此二智遍
入尘劳为如来种譬如初生常为母将护至年长
大父付家业菩萨亦从安住世谛初出胎时用权
实二智从空入假乃至妙觉未曾舍离权实父母
也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者如世之天地阴阳
交合万物得生又如父母交会则有托胎受生借
此况权实权实二智若不合者则菩萨法身智慧
不能得生权实若融能契法性显出法身故言众
导师无不由此生也若约观心明义只观心即空
为实智即假是权智知心非空非假即入圣胎观
道分明豁尔相应见于中道即是出胎如是乃至
未入妙觉巳还皆名佛子故云普贤真佛子若登
妙觉即没子名但称为佛也大智论云稽首智度
无子佛也经云法喜为妻妻者齐正能称悦夫主
情抱也若菩萨巧入非道达理境智相称即是齐
正能生法喜是悦情义故说法喜以为妻也慈悲
心为女者取上三十种慈为女也慈与悲相符故
同女也善心诚实男取上明观三谛顺理直入实
相一心具万善为男实相正观能办众善与男有
干事义相符故为男也毕竟空寂舍者舍有遮蔽
安身之能毕竟空理能遮通别爱见法身之所栖
处故以为舍弟子众尘劳者即是上来明三毒等
分八万四千尘劳转为八万四千三昧陀罗尼波
罗蜜若似若真为一切佛事如转弟子成贤圣也
卷二十五 第 670a 页 X18-0670.png
道品善知识者若修三十七品即知中道之正识
二边等之邪故得成正觉也诸度法等侣者六度
八万四千波罗蜜是福德智度是慧二种庄严两
轮等故是名等侣也四摄为妓女者妓女本娱情
悦虑引众有四摄能顺物情摄引受学者来故为
妓女也歌咏诵法言者音乐自乐乐他诵经说法
自得法乐亦令他得法乐也。】

「总持为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坐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甘露法之食解解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

【此是二明资生之具总持之园苑者园苑持华果
遮佗盗采令不零失陀罗尼亦尔持善法因果遮
诸恶法也林树是覆荫清凉诸无漏善法无烦恼
生死热即是清凉义也觉意即七觉调停得生真
智之因华故大智度论云无学实觉此七能到故
以为华也解脱果即是不思议解脱妙觉果满也
八解浴池者八背舍八解巳如前分别若入九定
證真成八解脱八背舍修成在九定定满如水满
八解如池也七净华者一戒净二心净三见净四
断疑净五分别净六行净七涅槃戒净是正语正
卷二十五 第 670b 页 X18-0670.png
业正命心净是正精进正念正定见净正见正思
惟断疑净是见道分别净行净是修道涅槃净是
无学道如是约别教圆教见思例皆得称净华也
菩萨既在因地皆名为华浴此无垢人者若约别
教圆教明义三藏教通教断界内事惑垢巳尽名
为无垢人犹有恒沙界外理惑垢是故洗浴也若
约界内解者慧解脱罗汉巳断分段之垢亦是无
垢人而更修八解者为除无知垢故须浴也象马
五通驰者菩萨习未尽不得称漏尽通又云断界
外正使未尽犹名五通如意通荷负众生力大如
象馀通如马周遍十方一念即到故言驰也大乘
以为车者圆教所明大乘最胜无过上也调御一
心者法界一相常在一行三昧也游八正路者无
作八直道也具相严容众好饰其姿者不如三藏
教所明相好法身自有实报大相小相光显法身
为严饰也惭愧为上服者佛性中道是第一义天
菩萨见佛性未了了故惭第一义天诸佛是无上
行人愧此胜人名为愧人也怀此惭愧即能致胜
善之服也深心为华鬘者深心进得胜因胜因即
是上因如华鬘严首也七财者一闻二信三戒四
定五进六舍七惭闻者如十地听法如云持雨十
方佛说法一时能持故名闻也信者深信坚固犹
如金刚也戒者十地所得真戒经言唯佛一人具
净戒馀人皆名污戒者定者即首楞严等定也进
卷二十五 第 670c 页 X18-0670.png
者念念深入萨婆若海也舍者常舍行也惭愧者
如前说如所说行言行相应也教授滋息者说法
前人得益化功归巳即是滋息也回向大利者即
是回因善向果与众生共作佛如声入角则大也
四禅床座者如床离下湿避诸虫螫世间四禅离
欲界之爱湿觉观毒虫从净命心修之则有支林
功德邪命心修则堕鬼道菩萨出世四禅一切皆
摄功德丛林无不悉备休息诸行能离分段变易
爱见湿法烦恼毒虫若邪命修则堕二地净命修
之则契中道寂灭安乐故言四禅为床座也多闻
增智慧为觉音者外国用音乐觉悟于王今用多
闻智慧觉悟心王自觉觉他也甘露法食者用大
乘涅槃真理为甘露法食大涅槃云汝诸比丘未
得大乘法食也解脱味是定名为水水是浆义也
净心澡浴者忏悔即是慧明水洗除罪垢烦恼也
戒品为涂香者作无作善资熏法身也。】

「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踰降伏四种魔胜幢建道场。」

【此是三结自行因成也摧灭烦恼贼见真界内烦
恼贼灭见中道界外烦恼贼灭也勇健无能踰者
住首楞严三昧即是健相三昧降伏四魔具如前
释叹菩萨义巳明也胜幡建道场者若众生翻邪
归正道机纯熟菩萨即坐道场即是因圆果满也
若观心明义故言举足下足无非道场来具足一
切佛法也。】
卷二十五 第 671a 页 X18-0671.png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巳身无有分别想。」

【此下有二十七行偈正明通相从空入假权智无
方化他大用亦是住平等法界缘起利物也文为
三意初两行偈明入假供养诸佛二有一行偈明
入假净佛国土三有二十四行偈明入假成就众
生今此两行偈明入假供养诸佛虽知无起灭者
入但空无生不可得空无生而能权巧出假普示
界内外生死众生供养诸佛也。】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净佛土教化于群生。」

【此一行偈是二明通相入假净佛国土是义如前
佛国品巳具释也。】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
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
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
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人有常想照令知无常
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此下二十四行偈明通相入假权智成就众生此
文有五意一明入假觉悟众生二明教众生世法
三明入假拔众生灾难四明入假济地狱畜生苦
五明入假同事利物此五行偈正明成就众生入
假权巧觉悟群生如文可解也。】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伎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
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
卷二十五 第 671b 页 X18-0671.png

【此二行偈是二明入假以世智教示众生而不堕
邪见也。】

「或现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
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
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
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
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

【此五行偈是三明入假拔众生灾难或现诸天及
作地水者以能权变作胜正报及依报自在故能
救众生三灾之难拔三灾如文可见也。】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免济其苦恼
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

【此二行偈是四明入假拔地狱畜生苦亦应拔饿
鬼苦文略义兼可知也。】

「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国师及大臣以祐利众生
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佛上道
其有恐惧者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
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人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
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
卷二十五 第 671c 页 X18-0671.png

【此十行偈是五明入假同事利物皆为引入佛道
善权方便称机无爽也。】

「如是道无量所好无有崖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
假令一切佛于无数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

【此二行偈是第三结叹入假权巧缘起之用自行
利物无量非可具说也。】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此一行偈是第四结斥二乘凡夫也肖字训似训
类训善也菩萨根性是佛子似佛是佛种类能顺
佛心若闻此说故能即发无上道心二乘无大乘
根性则不似佛非佛种类不顺佛心故闻此不思
议解脱入假权巧利物不能发无上道心故云除
不肖人痴冥无智是底下凡夫无智无大乘善根也。】
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