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第 518c 页
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九(释方便品第二初)
【今明此品次佛国而来者即是初净名正为破有
为缘集欲显不思议法身符成如来净佛国土之
教也大圣为意多途今略出三意以通释此品文
义也第一明此品次佛来第二略释方便义第三
入文解释第一明此品次佛国者大圣前于普集
说真性解脱之体次于此经阐扬佛国因果之宗
但为未晓之徒必须菩萨胜人扶同开奖今净名
大士住不思议解脱之权谋故能辅助释尊折伏
摄受有机之徒令离诸缘集各成不思议解脱道
若净土行熟则随业来生各于其土得闻正法因
入佛慧起菩萨根也问曰说普集经明真性解脱
者此是彼经之体何得用为此经体也答曰真性
解脱通为诸大乘经体岂不得近为此经体也但
说佛国品此文未显至下处处显说并与前说之
理不异故得为此体也第二释方便义即为四意
一略释方便名二约教明方便不同三明方便所
用法四约观心明方便第一略释方便名者所言
方便者为成实慧故须方便也方是智所诣之偏
卷九 第 519a 页 X18-0519.png

故云方便是以此经文云智度菩萨母善权方便
父也方便有三种此开三种二智三种二智者一
化佗二智二者自行化佗二智三者自行二智分
别三种二智具在玄义今不重述也第二明方便
不同者今约四教明四种二智不同即有四别一
明三藏教佛三种二智者毗昙有门明义若照事
无常苦等十六谛名为权智若照理无常苦等十
六谛名为实智若如成论空门明义若如毗昙有
门照无常苦等十六谛若事若理皆是权智照四
谛十六行空理方是实智如是约四门用四悉檀
赴缘化物种种明二智不同皆是三藏教明化佗
二智也二明三藏教自行化佗权实二智者三藏
佛用四悉檀说上有无四门种种权实二智皆是
随佗意语皆是权智坐道场时所證二谛之理智
不可宣说即是自行实智也三明三藏佛自行权
实二智者坐道场时所證俗谛智究竟分明法障
皆尽名为自行权智證真谛真谛理究竟分明正
习俱断名为实智故佛答摩揵提汝依邪见门我
知汝痴道若不见妄想尔时自当哑二明通教佛
三种二智一若用四悉檀上三藏教三种二智以
化众生皆名权智又通教所明有门若照幻化分
别之事有名为权智幻分别之理有名为实智故
大品经云设使有法过于涅槃我亦说言如幻如
卷九 第 519b 页 X18-0519.png

智若照幻化之理空即是实智如此约四门用四
悉檀种种明权实二智皆是通教明化佗权实二
智也二明通教自行化佗权实二智者总前三藏
教所明三种权实二智及通教四门所明种种权
实二智皆是随佗意语并属化佗权智通教佛及
八地以上内心所證二谛之理不可宣说皆名实
智也三明通教佛自行权实二智佛及八地以上
内照不可说俗谛之理即是权智内照不可说真
谛之理即是实智也三约别教大乘明三种二智
一总前三藏通教各三种二智四悉檀赴缘而说
皆是权智又别教所明有门若照有门分别事相
名为权智若照有门佛性如来藏真理名为实智
若别教空门化佗权实二智为总前有门事理皆
名权智前有门权实毕竟空寂无有二相名为实
智如是约四门用四悉檀明权实二智皆是别教
明化佗二智也二约别教明自行化佗权实二智
者总上二教所明三种二智及别教四门种种化
佗二智皆是随佗意语名为权智诸佛及十地菩
萨内證不可说二谛之理名如实智也三明别教
自行权实二智佛及十地菩萨内證不可说俗谛
之理名为权智内證见不可说真谛之理名为实
智也四明圆教大乘三种权实二智一总前三教
所明三种二智皆是权智又约圆教有门明二智
卷九 第 519c 页 X18-0519.png

若不断烦恼照不思议妙有法性实相自性清净
心即是实智又一明圆教空门明权实二智者若
不断烦恼照不思议界内外事理之有名为权智
若不断烦恼照不思议界内外事理皆空名为实
智是则空不异有有不妨空故名不思议也如是
等约圆教四门用四悉檀赴上上根说种种权实
二智义皆名化佗权实二智也二明圆教自行化
佗权实二智者总前三教所明三种二智及圆四
门种种二智是随佗意语悉是权智及四十一心
菩萨所證不思议不可说二谛之理皆名自行实
智也三明圆教自行权实二智者佛及四十一心
菩萨内證照不思议不可说俗谛之理名为权智
照不思议不可说真谛之理名为实智也是故文
殊请净名说入不二门净名默然杜口文殊称叹
意在此也第二约教明方便不同者至论诸法毕
竟无所有非权非实而言权实者此皆四悉檀利
物之善巧也此经既是方等大乘所摄一音演说
随众机各感四种方便不同又此品正明大士助
佛阐扬善巧权谋随机利物令入佛慧起菩萨根
故名方便品但璎珞经明方便有二种一者破诸
法方便二者教化众生方便今约此经远论室外
折伏即是破佗执诸法之方便室内摄受即是为
引佗立法之方便也以折摄受故令正法得久住
卷九 第 520a 页 X18-0520.png

者此品呵诸人者即破法折伏劝求佛身即是立
法摄受以折伏摄受令正法得久住正法得久住
者令众生住不思议真性解脱清净佛土也是以
中论品品破义即是破法方便后四谛品明三宝
四谛沙门果即是立法方便又偈结云因缘所生
法我说即是空破法折伏义也亦名为假名立法
摄受义也亦名中道义教化众生方便令正法久
住也正法得久住者见佛性住大涅槃法身常存
也故此经前品云随其方便即能成就众生随成
就众生即佛土净当知叹净名方便者正是为助
佛阐扬不思议解脱佛国之教也第三辨方便所
用法者正约三业法以明方便也所以然者诸佛
菩萨清净三业性如虚空非一非异不可分别为
化众生慈悲誓愿神通感应十法界现不可说不
可说身种种事业十方利物是为身密方便示现
也又以慈悲誓愿神通应化现同十法界音声十
方佛土不可说不可说种种说法是为口密方便
利益一切众生也又以慈悲誓愿神通应化现十
法界心十方佛土现不可说不可说心识分别即
是心密方便利益一切众生也不思议十法界三
业若三藏通教但明用神通变化三业名若别教
圆教明法身应现三业亦明神通变化三业故约
三业以明方便也此品明六度摄物即是约意业
卷九 第 520b 页 X18-0520.png

种身即是约身业密以明方便一切见敬下及托
病兴教说种种法即口业口密以明方便也此三
业方便无方利物莫测其本即是三密亦是三轮
不思议化亦名三无失亦名三业不护亦名三业
随智慧行良以法身三业化物无失无谋无念寂
而常用能无方赴机应生四土示身口意折伏摄
受利益众生是以居方丈之内无疾现疾因以开
悟众生令超缘集之外同栖方丈之室从此标名
故言方便品也第四约观心若别相三观前二观
为方便若入第三中道正观即是实慧初从假入
空观是破法方便即折伏义次从空入假观是立
法方便即是摄受义受三中道正观即是教化众
生方便入实慧也入实慧者即是正法得久住正
法得久住者法身常存也若约一心三观方便实
慧不一不异也三观历三业明方便功用可知问
曰此方便品定是谁说答曰此有多解有言是集
经者叹净名德因疾为诸来问疾者说如是法有
言前叹德是集经叹说法是宝积向佛述净名今
有疾不得来为问疾者说如是法有言是佛自叹
说净名有此方便说法利物之事今言恐是如来
正说普集经及佛国品意在于净名欲令助起发
宣扬净名玄知佛意故方便托疾以来诸人参问
因得兴教阿难本愿所未闻经皆愿闻佛为阿难
卷九 第 520c 页 X18-0520.png

六品阿难在庵罗园佛边不闻而下文皆付阿难
者亦是别重为说也或是阿难得佛觉三昧佛觉
三昧力皆得自闻而结集也。】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大长者名维摩诘。」
【此下是第三入文解释净名助佛宣化凡九品经
文分为二别初半品叹德正是形益之方便也二
从现身有疾去正明声益之方便也形益之中亦
有声益声益之亦有形益就其正傍为语故有两
益之殊所以初现形益者此为声益而作哢胤也
所以者何此土正以音声为佛事故声益为正也
今就初叹德形益文则为二一先叹德二明形益
一先叹德复为二一初标住处人名二正叹德一
初标住处人名者毗耶离城如前释长者者有长
人之德也但标处及人意有所主正言净名与宝
积同住此城二人本是法朋善友宝积独来而净
名不来者为有疾也因其有疾致诸人参问因问
说法即是承机之便也诸人既有参问如来大师
迹同世仪岂得不遣问但被命问疾之徒德有堪
不堪不堪者即五百声闻八千菩萨各迹往昔被
呵即为显净名之德亦令往昔所说重益今之大
众也堪即文殊奉命室对扬不思议解脱其同往
者方沾法利是则净名赴缘兴显不思议大法佛
国因果之功成也维摩义前具翻释长者义今当
卷九 第 521a 页 X18-0521.png

法华经云大富长者即是如来语其迹也位居法
云或云等觉望佛为菩萨即是长者子望下地菩
萨名等觉佛即是长者也今明长者义略为四意
一外具十德名世间大长者二内合法身具十德
即是世间长者三约观心明具十德四帖经文第
一外具十德名世间大长者一姓贵二位高三大
富四威势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无失八礼仪备足
九上人所叹十下人归敬备此十德世间名大长
者也若不尔者非大长者所以者何国内胜人称
为长者必是贵族也虽是贵族爵位卑微不称姓
望虽高位贫无财世所不重虽富有充积无宠不
威物不敬畏虽有大势神用闇短智人所轻神解
明鉴而年在幼童物情不揖虽年耆貌皓内行斯
恶人所鄙怪虽操行无瑕而外阙礼仪无可瞻爱
虽有进止容与若上人不自名不彻远虽豪贵歌
咏无恩群下岂为物所崇十德若备乃名世间大
长者也第二十义内合法身十德者合净名迹居
人世具世间十德故为毗耶所推称大长者原其
本地众德巍巍不可称说略而言之内具十德即
是出世法身之长者也一从初发心巳来常值诸
佛禀教正观中道佛性发生理慧即是从过去法
王种性中生即姓贵也二积功累德證无生忍即
位高也三万善法财具足即大富也四十力无畏
卷九 第 521b 页 X18-0521.png

通达即智深也六久值诸佛观行淳熟即年耆也
七三业随智慧行得三无失即行无过也八具佛
威仪即礼仪备也十方佛皆称名记别即上人叹
也十释梵天人所敬仰下人归崇也此十德具足
即是法身德满名为法身长者故能为释尊阐扬
不思议法显成净土因果之教也第三约正观心
明十德具足者一供养佛者正观随顺佛教即供
养佛契理生智即是发菩提心生在佛家种性真
正也二得无生忍者观三谛理取相无知无明结
惑不起即是修无生忍虽未證上地无生法忍观
行之心亦得为无生忍也故法华云若说是经当
著如来衣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忍者即
寂灭忍岂不得称为无生忍此即位高义高出七
种方便人位也三大富者正观之心三业清净包
含三谛三昧一心万善具足富有诸财宝也四势
力者正观能降伏爱魔制见道也五智深者正观
中道为实双照二谛为权即是二智具足也六积
功累德者即久种善根人方能修此正观久久研
习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也七无过失者正观心性
则三业无诸瑕过也八威仪具足者举足下足无
非道场乃至著僧伽梨悉皆一心不失威仪也九
上人咨嗟者观行之人常为十方诸佛之所赞叹
故法华经云能持是经者诸佛皆欢喜现无量神
卷九 第 521c 页 X18-0521.png

天龙四部皆来恭敬供养归依是人也当知观行
之人即具净名十德同于大士真是佛子故法华
经云佛子住是地即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
及坐卧岂不得名长者子也。】
「巳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殖善本。」
【此下四入文叹德即分为十段正释净名十德不
多不少信如符契者也供养诸佛者此两句正是
以第一叹种性真正如世长者姓贵也所以佛告
憍昙弥汝随我语即供养佛今净名值佛既多闻
法亦广闻必如闻而行深观实相若发生理慧是
为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三慧与理相应即与天性
相关名真佛子名法王子是则生在佛家种性真
正也深殖善本者此便成种性之义也殖之言种
观毕竟空种大智大智是众行之本也从解生行
德无不备故大品经云殖诸法虽空一心具万行
即是法身初生具足众德故华严经明习种性初
发心住即具一切法也。】
「得无生忍。」
【此一句是第二叹法身位高如世长者官位高也
所以然者若圆教明初住一地具足诸地功德此
义犹通今净名或云是金粟如来巳得上寂灭忍
或云位居等觉得中品寂灭忍或云位在法云得
下寂灭忍若中下无明巳断但有微习不能牵生
卷九 第 522a 页 X18-0522.png

让佛但受无生法忍也。】
「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
【此三句是第三叹三业功德法身万法财无量即
是善善备如世长者之大富也所言辩才即是口
无碍辩摄一切口业功德法财游戏神通即身业
摄一切身业功德逮诸总持即是诸陀罗尼总持
一切意业功德及馀一切功德法财也。】
「获无所畏降魔劳怨。」
【此两句是第四叹无所畏外用无怯如世长者有
威势也所以者何十方无畏能降魔劳怨及制外
道也降魔即四魔即八魔十魔如上具说而言劳
怨者魔有尘劳之力能害菩萨智度母善根父诸
善法亲故名劳怨也。】
「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
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
【此八句是第五叹二智如长者深智也前四句正
叹后四句释叹入深法门即叹实智门不二法门
也实相之理甚深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故名深法
门也善于智度正叹实智大智彼岸实相义故此
两句是叹实智也通达方便即是叹权智权智善
巧能成大愿大愿成就者方便益物之用成也此
两叹权智也明了众生心之所趣此两句释叹实
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心者皆得菩提如泉
卷九 第 522b 页 X18-0522.png

权智众生根有利钝不同而能善巧逗机令得悟
解即是方便也。】
「久于佛道心巳纯熟决定大乘。」
【此三句叹修行积久见理分明如世长者年耆见
事久故可信也法华经明文殊巳曾久值诸学来
久故言纯熟也决定大乘者见理分明能师子吼
师子吼者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者大涅槃
经明即是大乘也。】
「诸有所作能善思量。」
【此两句叹三业随智慧行得三无失如长者内行
无边过也所以者何一切所作皆是三业能善思
量即是以智分别若作前智后者巳失不可过也
今前智作后所作则无差机之失即是三业随智
慧行得三无失也。】
「住佛威仪心大如海。」
【此两句是第八叹形心二德形则进止得宜心则
含弘无隔如世长者礼仪备足有大人之怀也所
言具佛威仪者如十地菩萨学佛象王回视等举
足下足有所运为无非佛事有言具佛好也今言
能如佛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普利一切也心大如
海者如大涅槃经明大海有八不思议佛法亦尔
具出彼经今言菩萨无缘大慈含容一切心无取
相故不增般若虽观诸法毕竟空而不舍众生故
卷九 第 522c 页 X18-0522.png

减故言心大如海也。】
「诸佛咨嗟。」
【此一句是第九明诸佛之所称叹如世长者为天
王上人之所叹美诸佛咨嗟者既具诸功德德无
不备故为诸佛之所叹嗟也。】
「弟子释梵世主所敬。」
【此两句是第十叹大士内德既充外堪师轨故为
物敬仰如长者下民之所尊崇也所以弟子释梵
世主之所敬者弟子即是诸声闻释梵世主即是
欲色界主匠成恩重故皆信敬也主既归敬臣民
有识之类谁不崇重者乎。】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
【此下正是第二明方便益物即为三一标益物之
处二正明方便益物三结一明益物之处者净名
将欲助佛阐扬大道方便度脱众生故居广严之
国即是品之来意如文。】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
【此下第二明方便益物之事亦为三第一从赀财
无量下有六句明心密方便益物第二从虽为白
衣下有九句明身密方便益物第三从一切见敬
下二十句明口密方便益物所言资财无量下六
句约六度摄物此是从本以垂迹意也若言虽为
白衣者二十九事皆迹同凡俗因迹显本也问何
卷九 第 523a 页 X18-0523.png

六度真心理隐涉化方便随机有事白衣碍事身
口一往同俗研求方知表本也今言从本垂迹益
物显本皆约六度者即是六波罗蜜满足之身具
足三身三德不纵不横如世伊字也资财无量摄
诸贫民若常旧解多云资财只是世间财帛无量
贫民只是世间之人此与凡俗之人行施何殊何
足叹净名垂迹方便善巧摄物来生四土也今言
资财无量有事有理事则可知理即法财故此经
上文云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四教
法财施一切四教法财施一切者即是檀度具足
遍法界故言无量也摄诸贫民者非但世之贫民
因施衣食金帛摄来向巳以道教诏今言摄贫民
者七种禀方便教众生皆是贫民也当知皆如来
密语贫有多种不同若是底下凡夫贫民以世财
帛以五戒十善之财而摄取之若二乘穷子幼稚
舍父逃走跰辛苦以求衣食者以三藏教盐酢米
面一日之价生灭四谛三十七品法财而摄取之
二乘自以为足巳是富也若比菩萨功德犹是贫
民故法华经云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我无此物三
藏菩萨三僧祇劫修诸功德虽复无量比声闻为
富若并通教菩萨犹是贫民通教菩萨无生四谛
道品诸波罗蜜法财无量巳为富比别教菩萨犹
是贫民别教菩萨历劫修行种种功德无量四谛
卷九 第 523b 页 X18-0523.png

是贫民圆教三谛三昧具足无作四谛诸波罗蜜
法财圆足金刚宝藏无有缺减乃名为富故纯陀
自叹贫于无上法之财宝无作四谛即是无上法
之财宝也大士法身住此非悭施圆满之檀能起
四教法施之财摄七种贫民乃至虽有圆教善根
善根未发只是贫民如纯陀自述也以四教法财
取之令生四土此是从本垂迹引物还本又约顿
渐不定秘密四种法施摄取众生成菩萨行令生
净土若净名成佛时布施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故
知此言扶成前品佛自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
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此复若为不用
佛国因果为宗也若约观心明义今之四众若贵
若贱其有能修别相三观或一心三观住此观心
不见悭相施相而能慈悲利益众生所有财物拯
济贫乏兴诸福业供养三尊修故造新随喜奖成
若是长者一村施因施说法是则一村贫民四众
受施之徒感恩慕德非但归心受化悭之心渐渐
微薄亦复学是施主舍财修福也若在一县令长
官司住正观心所有资财能如是财施者则一县
贫民四众受施之徒皆亦归心受化悭心自然休
息舍财修福利益兴显乃至一管一国人主官僚
天王帝住正观心不见悭施所有资财慈爱贫民
恩惠分施因为善巧说四教法州管国内所有贫
卷九 第 523c 页 X18-0523.png

悭心渐薄皆能惠施修诸福业传相教化行恩布
德正道居怀是则诸州诸管举国人民有义有惠
有智有道譬如一灯燃百千灯本灯湛然馀灯遍
满冥者皆明明终不绝是为四众长者官司国君
住檀波罗蜜无尽灯法门摄一切众生也是诸所
摄众生未来在家出家还为眷属或为亲戚或为
臣民或为弟子同生净土依报巍巍七珍无量值
佛闻经道心开发是诸施主若得无生法忍住不
思议解脱昔布施所摄众生得道诸施主即于有
因缘之国示成正觉昔布施所摄众生皆来其国
一切能舍修三乘道若闻法华开佛知见之说即
同入大乘此宝乘游于四方嬉戏快乐此即是净
名大士何处更往毗离别觅维摩诘耶。】
「奉戒清净摄诸毁禁。」
【净名法身住非持非犯满足尸罗三德之身亦能
方便十种戒藏摄诸毁禁先以十善五戒摄诸天
人次律仪摄缺穿杂等四戒者次以有作无生三
正谓正语正业正命摄毁随道戒无著者又以无
量三正摄圣所赞戒自在戒者又以无作三正摄
毁具足戒随定戒者馀人未得究竟非持非犯戒
皆名为毁戒也故经云唯佛一人具净戒馀人皆
名污戒者此诸众生既蒙戒摄巳不毁禁故各成
菩萨行随其所行戒善来生佛土净名成佛时戒
卷九 第 524a 页 X18-0524.png

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持戒众生来生其国是义具
足如前解佛国品之所说若约观心明义今佛弟
子四众若贵若贱能修别相三观住此观心不见
罪不见罪相而能慈悲为利众生净持三归五戒
或八斋戒或十善戒或出家律仪戒菩萨十重四
十八轻戒若持戒有德世所尊重若为物之所归
仰即可示以法门若是长者一村一乡能持斋戒
则一村百民四众皆息恶修善若是令长官司能
持斋戒则一县人民四众自然息恶修善若是使
君总管国君能持斋戒则诸州诸管一国官僚臣
民四众自然息恶修善是则不言之化种轮王天
帝修净土之因国内人民皆行十善修四教道也
此亦譬如一灯然百千灯是为四众长官司人王
帝主尸波罗蜜无尽灯法门摄一切众生是诸持
戒所摄众生未来在家出家还为眷属或为亲戚
臣民弟子同生净土值佛闻经道心开发是诸持
戒有德之者若得无生法忍住不思议解脱往昔
持所摄众生得道时至是诸人王本能持戒摄物
之者于有缘国成佛之时往昔持所摄众生皆来
生其国若能随力持修三乘道若闻法华开佛知
见之说即同入大乘乘是宝乘游于四方嬉戏快
乐。】
「以忍调行摄诸恚怒。」
卷九 第 524b 页 X18-0524.png

【净名住非恚忍羼提三德满足之身能示住伏忍
顺忍无生忍寂灭忍方便调于四种恚怒众生各
离瞋恚成菩萨行来生佛土也净名成佛时忍辱
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此岂不符佛国所明也若约
观心类前布施持戒义可解。】
「以大精进摄诸懈怠。」
【净名法身住非进非怠毗梨耶三德满足之身能
以四种道品各有八种精方便摄四种懈怠众生
众生若离懈怠随所行精进成菩萨来生其国也
净名成佛时精进所摄众生来生其国土是则符
成佛国品义也若约观心类前布施摄义冷然可
解也。】
「一心禅寂摄诸乱意。」
【净名法身住非定非乱禅那三德满足之身能善
方便用四种道品中各八种禅定及诸禅定摄四
种乱意众生令各得八种禅定及诸禅定成菩萨
行来生净土也净名成佛时是诸禅定所摄各住
禅定来其国此如解佛国品具明若约观心类前
布施摄义可解也。】
「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净名法身住中道非愚非智究竟般若三德满足
之身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故能以
四种道品中各八种以决定慧摄种无智众生成
菩萨行来生佛土净名成佛时决定智慧所众生
卷九 第 524c 页 X18-0524.png

可知是故住不思议菩萨从法身本地具六波罗
蜜起方便迹六波罗蜜摄众生成菩萨道即成就
众生净佛国土令归本地并符成佛所说不思议
解脱净土教也。】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
【自此凡有九事是身密方便利物也皆是身业行
于非道通达佛道方便利物也今言虽为白衣垂
迹而修沙门者名为无著亦名勤行大涅槃经云
如来是大沙门大婆罗门今约四教即是四种沙
门也律是诠量轻重四教各明轻重引诸众生归
于寂照之本地也无言化者口虽不说密讥出家
人劝喜在家也密讥者大经云虽复染衣心犹未
染者未染四教所明大乘之法也此则虽是沙门
名为白衣密劝者何须染服但令染心立于沙门
无著之行即入不思议生净佛土之因也岂非无
言而化成不思议解脱净土之教耶净名菩萨后
成佛时随方便所摄众生来生其国皆有方便也
是则符同前品佛国之说其义宛然但佛国品明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方便众生来
生其国上是标名而巳今净名托疾兴教此下经
家具出二十九事以开叹净名方便之端如是等
方便无量佛国品明方便以为佛土之因见此品
方乃显也若约观心释者只今时白衣佛弟子若
卷九 第 525a 页 X18-0525.png

能断恶修善别相三观一心三观不染诸欲观行
明净即是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也。】
「虽处居家不著三界。」
【虽处居垂迹也不著三界引物归本也天中之乐
尚不染著岂况毗耶离家宅居此者欲令四种众
生不著三界得入不思议解脱来生四种佛土耳
三界有二种开合对四土细寻可知约观心类前
可知自此巳下例须约观心明不欲繁文但细心
类前一番作即得也。】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示有妻子垂迹也常修梵行引归本也内心修四
种梵行离四爱著密讥出家劝在家无言之益令
众生入不思议成四土之因也。】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
【现有眷属垂迹常远引归本也方便行四种远离
为令众生远离四种缚作入不思议因缘来生四
土也。】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
【虽服宝饰垂迹也而以相好严身引归本也常用
四忍修相好庄严法身引四种众生其信行者则
无言之益引入净土也。】
「虽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虽服饮食者垂迹也而以禅悦为味引归本也四
卷九 第 525b 页 X18-0525.png

味也。】
「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
【至博奕者垂迹也博塞之博奕是围棋之类名辄
以度人者引归本也化物令不著无记掉散空丧
出世之功当各随根性常求四种道品出世宝利
名为度人度人入不思议解脱置四土也而言辄
者机起即化不待有咨请也。】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
【受诸异道者垂迹也不毁正信引归本也异学虽
非佛道为欲伏物应须受学不毁正信者内心信
解无有增损即明即用正法而度脱之也大集经
明富楼那虽亦化外道而反被讥哢文殊作外道
往化也诸外道等现世遇邪因缘而过去经值佛
闻法内有佛法善根赴机引入不思议也则与生
四土之因也。】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虽明世典是垂迹也常乐佛法引物归本也世典
即五经书史四韦陀十八大经仙方咒术等是也
常乐佛法者乐四教所明佛法方便引导令入不
思议解脱佛四土也齐此皆迹同凡下引物令寻
迹悟本是为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不言方便引物
入不思议法门也但法身本地三德秘密而能黄
叶置毒于乳同归四土此慈悲之至也。】
卷九 第 525c 页 X18-0525.png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
【此下是第三有二十句是口密方便声教饶益也
亦是垂迹引物归本也今言一切见敬者释有二
种一云净名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即大涅槃不
可复灭故见一切皆敬夫无学罗汉尚是应供何
况净名于诸田中最为良胜而非供养中最也今
敬一切人者非是才力不逮谦卑也持是引彼矜
高众生迹示谦下之心破物憍慢令入不思议四
净土也二云大士为化主触物沾恩凡厥之流无
不荷泽敬德知恩皆恭敬供养又是福田之上既
为物归敬即可方便说法化归本也此一句通下
十九句所以然者方便设教物若不敬重供养化
导岂弘也。】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
【执持正法者外国之有德为三老秉持国法此垂
迹摄诸长幼何但凡俗有长幼世间善根有大有
小是则长幼长幼虽殊论善根不出四种若用四
教起其四种善即是摄归四土也复次何但人有
长幼三乘行人行有深浅深则为长浅则为幼四
教正法摄归四土亦名摄诸长幼。】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
【一切治生谐偶者称意为谐获利为偶混迹同凡
俗须求称利也不以喜悦者引物归本也所以然
者一切凡夫爱著财物得利喜悦结惑覆其四种
卷九 第 526a 页 X18-0526.png

情若破四种善根即发摄归四土也复次菩萨證
四种功德三权是俗修此三法发生定慧诸功德
名得俗利为人说四种法名治生众生闻教得益
名谐偶菩萨常舍行故名不以为悦所以然者若
贪著生爱则为所烧自既不著令佗不著摄归四
土。】
「游于四衢饶益众生。」
【游于四衢迹同凡也游十字路四达即表游四谛
路也饶益众生者用四教四门四谛饶益四种众
生引入四土。】
「入治正法救护一切。」
【入治正法者迹同用礼用刑也救护一切者若凡
人正执多有狂滞菩萨虽知王法无亲为护众生
方便与夺因用四教救引入不思议解脱佛净土
也非是舍道涉世谬参掌也。】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
【入讲论处者迹示入凡夫二乘讲论书二乘所应
行经之处以大乘方便说四教大乘引入不思议
解脱佛四土也。】
「入诸学堂诱开朣朦。」
【入诸学堂者迹示入诱开朣朦者幼小曰童情昧
曰朦世之学生未必尽皆幼昧朣朦也今言诸学
生各有四种善根善根微小而悉为无明惑鄣出
卷九 第 526b 页 X18-0526.png

惑鄣开发四种善根增长成就即入不思议解脱
来生四土故言诱开朣朦也。】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
【入诸淫舍者迹示入也示欲之过为说九孔常流
污露不净令知欲恶不善也欲心若息四种善根
发贪染四法亦名为淫若示知贪爱之过不著者
心净得入不思议四土也故经云先以欲钩牵却
以法御人也。】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入酒肆示迹也自其志者酒有三十六失凡人若
饮昏神乱道胜志皆颓大士能自立志亦令佗立
志志者四种菩提心志不坏即是不可思议解脱
四种净土因不退也复次酒是烦恼肆是五阴凡
夫饮面米酒亦饮烦恼酒二乘饮空无相酒二乘
不吐此酒故于佛性生无常想故经云持空三昧
瓶醉般若无相也通教同二乘别教未见中道亦
是醉无酒举要言之一切烦恼昏醉悉名为酒菩
萨虽复入一切烦恼而用烦恼为佛事如饮千钟
而不昏乱故云能立其志。】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
【此下叹尊之德用口密方便益物也至论大士无
方尊卑皆现今偏举尊胜者为成叹德义也大士
德为物轨故居群所之先今言若在长者长者中
卷九 第 526c 页 X18-0526.png

今大士迹为长者德过于彼故为彼所尊也为说
胜法者先为说世俗胜法令皆揖伏次赴四机为
说四教胜法既为所尊乘上化下无顺从引入不
思议解脱净土之哢胤也。】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
【居士中尊者外国居士居财一亿称下居士乃至
百亿名上居士此土居家德素名居士今恐是居
多家财大富之士名为居士也常以财利为怀净
名迹示胜德虽积财无量惠施不穷故为居士所
尊因随彼四机不同为说四教行檀之法令离贪
著入不思议解脱净土也。】
「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
【利此翻云王种大智度论翻云田主净名迹示慈
忍胜德故为所尊教以忍辱者刹利自在多恣威
严故教忍辱也刹利根性亦有四种四教赴缘诸
慈忍令入不思议解脱净土之哢胤。】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
【婆罗门者此翻云外意世世相承外学高良也又
翻云净行净名垂迹示同学问超殊净行莫之能
比故为彼尊敬也除其我慢者诸婆罗门自恃学
问净行我心轻佗若睹净名深学胜法我慢自摧
但根性不同不出四种四教如应为说各离我慢
入不思议解脱净土之哢胤也。】
卷九 第 527a 页 X18-0527.png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大臣中尊者国之大臣各有所掌若于所掌之不
明净名迹示明达故皆为尊也教以正法者示诸
臣胜妙治道之正法也又臣之道必正道辅君其
奸谄者化令诚节但诸臣根性不出四种随缘为
说四种四谛正法令入不思议解脱四土为说法
王之位也。】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王子中尊者净名迹听达孝敬胜德故为王子之
所尊也教以笃孝者王子为臣为子须孝为臣须
诚但王子根性不同随其所宜四教为说佛法四
种诚孝之道为四种法王之子正顺四教而行即
是孝不惜身命弘宣四教即是忠也四种诚孝是
入不思议解脱来生四土之哢胤。】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政宫女。」
【内官中尊外国国法取七世真正不邪淫有德者
为内官委信入宫整理内事国君以为亲要心秘
也净名迹示不淫有德最上无过故为诸内官中
之所尊敬也化政宫女者宫女既外被禁制多内
生邪想若邪思不正覆宿四种善根大士四教赴
机说四种八正道法令得正见入不思议之哢胤
来生四土之因也。】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
【庶民尊者庶民少福报居下姓常鄙不逮敢慕上
卷九 第 527b 页 X18-0527.png

荷倍加尊重也令兴福力者以庶民常鄙卑微随
其根性不同为说四教修福檀施功德之力当生
净土得尊胜之果报。】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
【梵天中尊者十八梵天虽四禅四无量定多味著
所入不深净名迹示此诸禅而观练熏修深入无
际故为诸梵之所诲以胜慧者为说净禅无垢禅
入住出方便之胜慧但诸梵根性不同四教赴缘
随应为说四种四谛之胜慧引入不思议解脱佛
四土也。】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
【帝释中尊者释天著乐耽迷自知沈没欲网净名
离欲清高天主之所敬尚也为说无常者天主保
常著乐天大士为说无常十五观门如大品经智
度明也但帝释神根不同四教赴缘说无常相亦
不同若三藏教明无常生灭即有定相通教无常
皆如幻化别教金刚巳还皆是无常圆教一切法
趣无常是趣不过四种无常教门引入不思议解
脱佛四土也。】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护世中尊者四天王在须弥山半四埵住各主领
二部鬼神令不害四天下人民大士迹示慈悲护
物复过护世也故为护世所尊护诸众生者四王
卷九 第 527c 页 X18-0527.png

谛善根之众生也四谛智所是四王一谛下皆有
见思即二部鬼神摄此二鬼不扰诸善心数即是
护诸众生逗缘说四教令护四种四谛所生正法
若不衰损四种善根即是入不思议来生净土之
哢胤也。】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此是第三结成方便居毗耶离但净名三业方便
助显不思议解脱及佛国乃遍十方十法界岂止
如上说三十五事也如是无量饶益问曰今言为
世尊者为以一身入诸身为尊为当托生于彼彼
以为尊答曰皆有此义类如普门现种种身今正
取疾兴教以长者一身迹能巧用一切随所示处
无不敬承机开化无不蒙益当知长者法身无此
业缘示物故尔将證长者身本无疾为众生托疾
兴教故须先述前诸方便为哢胤也齐此结成上
来从本垂迹显本方便因缘现形声益物也。】
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九
卷九 第 528a 页 X18-0528.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