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338-A¶
338-A¶ 第 462a 页

* No. 338-A
广本净名经疏序

净名经文疏二十八卷曩时比睿大众惠顺等有欲
梓行之志请言于余余比岁善病故许而未果呜呼
维摩大士因疾起教余则病而损志何相左之如是
耶乃惭愧自责三拜秉毫云顾夫 智者大师弘法
三十年乐说纵辩率赖门人结集得以传于后代独
此书也为晋王亲著章句其申释四教深切著明无
复馀蕴后人尊信莫过焉但恨毗陵删裁后原文寥
寥若存若亡宋时台教入藏不幸见遗人间罕传逮
胡元终尔亡失灵峰旭师复张中柱书有言维摩疏
久锢海东傥仗鼎力复照此地乃千古奇事日夜祝
之吁以中华之文献也逸而不传觅而不获岂大法
之东渐彼涸此溢理有不可奈何者耶然宁乐古藏
仅存一部若非梓而广之虽存而与亡同也况彼文
献之邦为宗匠者百方求觅珠不复还而幸存乎我
乃韫匮掩光彼其谓我何今惠顺等勇于为义其志
可不嘉乎余虽无似务在扶宗亦将植德本而行饶
益此书一出人滋尊信依教以修则庶几乎不二之
门大启而众生之病有愈矣遂书与之。

皇和宝历十一年辛巳正月
准三宫一品公遵亲王谨撰
338-A¶ 第 462b 页 X18-0462.png
* No. 338-B
新刻维摩经文疏序

盖闻净佛国土之教者摩诃衍之通衢学佛者之要
津也然玄踪冲邃必仰四依之指挥法海宏嚝会藉
再来之舟梁往昔弥天造论于晋世净影述章于隋
代虽复文富义博而未闻统说四种净邦该括五科
依因爰吾 高祖圣师在台峤尝讲毗耶大典感碧
眼降堂席之瑞为晋王亲撰一家疏章致七宝泻殿
阁之兆乃悬谭三义双畅教观玄文二疏具释经旨
古所未发今皆发之诸所壅滞我而通之于是乎行
人投足有地下手不忒所谓净土法门至天台究竟
无馀蕴者信不诬也自隋帝始令开谈于东都南山
编之显录殷称雅典荆溪述之记释复制删本盛行
海内运洎五代数种寝亡当慈云入藏巳失观悉二
义复遗广本别行藏外下迄元明略疏亦湮仅存四
教一本嗟乎真宝之易沈教迹之难传有如是耶幸
哉本邦弘通接轸唐朝运辗未熄庵园全籍郁乎可
观矣但憾文疏一部本山失传其仅存数卷亦惟残
简不足釆览往岁鸡头慈瑗揬得宁乐古藏并荆溪
338-A¶ 第 462c 页 X18-0462.png
记赍来珍秘既而以觉常惠顺等苦奖乃许弘通因
共奉 东睿大王命旨得以入定心藏中寻又谋梓
行俾余校阅或曰略疏既行布寰中又何用此浩繁
为余谓不然初 祖师之制合玄文为三十有四卷
玄疏六卷既淹流行宜接以文疏二十八卷使完书
并行于世荆溪删繁意在广略偕行说见梁翰林之
序则偏贵略本非尊者意三卷记述释其广疏近既
梓行而人或暗起尽况斯本招提之所始传来山家
之所尝引用由此等意那沮镂梓至于彼餍长章嫌
多文者非吾所敢强也宝历庚辰沙门某甲等勇进
舍资遂得上木焉幸蒙 大王赐序文安镇卷轴夫
大法之将行也要赖明哲致崇护真诠使遗文陈篇
旷世而逾新绍隆之任岂复有过之者乎因粗录其
缘由以冠卷首云尔。

宝历辛巳秋八月此睿山北溪前住龙珠沙门(本纯)
守笃谨识
338-A¶ 第 463a 页 X18-0463.png

* 凡例


* 前二十五卷牒经释义元取式于大智度论以望末代会经疏者优足以为摸楷但经疏连书初机易惑今皆概高低一字以便览者。
* 后三卷乃章安续补元本不会经文今仿前卷合以宋刻经本所以与旧来会本其体不同也。
* 每卷文字异同脱剩更无全本可尽对较大率照看略疏以从其正可也。
338-A¶ 第 463b 页 X18-0463.png

* 维摩罗诘经文疏目录



* 卷第一 序 释佛国品初
* 卷第二 从如是讫庵罗树园
* 卷第三 从与大比丘讫无碍解脱
* 卷第四 从念定讫三万二千人俱
* 卷第五 从复有万梵讫目不暂舍
* 卷第六 从长者子讫稽首如空无所依
* 卷第七 从尔时长者子宝积讫来生其国
* 卷第八 从布施讫品
* 卷第九 释方便品第二初
* 卷第十 方便品之二
* 卷第十一 弟子品第三初
* 卷第十二 弟子品之二
* 卷第十三 弟子品之三
* 卷第十四 弟子品之四
* 卷第十五 弟子品之五
* 卷第十六 菩萨品第四初
* 卷第十七 菩萨品之二
* 卷第十八 菩萨品之三
* 卷第十九 问疾品第五初
338-A¶ 第 463c 页 X18-0463.png
* 卷第二十 问疾品之二
* 卷第二十一 问疾品之三
* 卷第二十二 不思议品第六
* 卷第二十三 观众生品第七初
* 卷第二十四 观众生品之二
* 卷第二十五 佛道品第八
* 卷第二十六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 卷第二十七 香积品第十 菩萨行品第十一
* 卷第二十八 阿閦品第十二 法供养品第十三 嘱累品第十四


维摩罗诘经文疏目录(终)
338-A¶ 第 464a 页 X18-0464.png
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一


* 释佛国品初

【次明入此经文大为五意第一明经度不尽第二
略分文第三辨佛国义第四释品第五正入经文
第一明经度不尽者此五前后翻译经文虽复不
同今古两本正各三卷窃寻此经来意不尽在于
西土文义巨多何以知之如命十弟子问疾各有
辞对称述不堪著在经文近于十纸如是命五百
声闻又辞不任不任之辞皆悉不度次命四大菩
萨亦各固辞述昔呵弹复有数纸次命诸大菩萨
又辞不堪不堪之言并不来度推此论往经卷不
少又文殊入室问疾传如来旨慇勤无量兼八千
菩萨各说不二法门此诸言谈恐何止半卷爰至
出室诣庵罗园对扬如来辨佛国义当时敷演商
论往复岂容止有数纸经文意谓振旦生民神根
狭劣不堪具足读诵受持彼富文采其纲格传流
兹土略存义焉问此经在于西土文言浩大将不
338-A¶ 第 464b 页 X18-0464.png
即是大智度论明佛所说不思议经有十万偈耶
答有师解云即是今谓不尔大智论所明不思议
经是华严之别名耳故论云般若有二种一共二
乘说二不共二乘说不共二乘说者如不可思议
经故华严云此经不入二乘人手共二乘说者即
是摩诃般若诸方等及此经也问华严之名岂得
不思议耶此经一名不思议解脱何故翻谓非耶
答此经亲有两号一名维摩诘所说亦名不思议
解脱法门岂独华严更无异称然细寻大智论前
后所引不思议经悉是华严经文如说讴舍那优
婆夷为须达那菩萨说度众生数量乃是华严经
明善财入法界所闻事若引此经即云毗摩罗诘
所说经不称不思议也第二分经文者即为两意
一明先出古今诸法师开经不同二明一家判释
一明诸法师不同者此经有十四品若什生二师
及古旧诸师悉不开科段直帖文解释而肇师云
始乎净土终法供养其间所明虽殊不思议一也
是则宝积发问以前用为序说嘱累一品以为流
通其间并是正说也次有灵味法师判云此经题
既云净名所说从方便品皆是正说开善法师约
此经文分为四段一序说讫菩萨品二正说即室
内六品三證成即菩萨行阿閦佛两品四流通即
法供养嘱累两品若庄严光宅同用初四品为序
说入室六品为正说后四品为流通晚三论法师
338-A¶ 第 464c 页 X18-0464.png
亦同此释若北方地论师用佛国一品为序说方
便品讫见阿閦佛十一品为正说后两品为流通
但古今不同互有分别承习之者各有宗门是以
诸禅师见此分别多延纷诤解此经文不开科节
但约观门直明入道意耳二明今家判释者若不
开科段则不识经文起尽佛教承蹑若不开科段
执诤纷然于解脱法横生系累今正述一家寻经
意趣傍经开科而非固执夫如来说法虽复殊源
初中后善文必备矣今约此三善用对序正流通
仍为三意一正开此经二约观心三简异众家一
正分此经科段者经无大小例有三意一序二正
说三者流通序者大圣将说法必现瑞表发以为
由藉如欲说大品经放支节杂色之光表欲说般
若出一切诸行欲说法华放眉间白豪相光表说
中道实相今此经合盖现土表欲说佛国既现相
由藉不同表教门赴机有异发起物情使咸信慕
归宗有在故为序也二正说者四众睹瑞悉皆欣
仰堪闻圣旨大圣知时赴机说教时众闻经咸沾
法利故名正说也三流通者流譬水之下霔通则
无滞无壅如来大慈平等说法非止但为现在亦
欲远被正像末代有缘使沾法润是则法水流沾
无穷未来弟子并沾斯泽故名流通也今开此经
文为三分者一始从如是我闻讫宝积说七言偈
文具通别两序此于正说由藉义足名为序分也
338-A¶ 第 465a 页 X18-0465.png
二从宝积请问佛国因果巳去讫见阿閦佛品有
十一品半经文皆明不思议解脱佛国因果皆是
赴机之教现在沾益并为正说也从法供养品讫
嘱累品明天帝发誓弘经如来印可劝发嘱累宣
通未来使流传不绝此并属流通也问曰此经题
称维摩诘所说今何得从佛国品为正说耶答净
名承佛威神助国扬化化导有功故从其受称耳
譬如国王敕臣布政有功而臣受赏政令之主归
于国王受功之名而臣取称不可谓臣受赏而臣
为正教君垂政令而翻为傍说也净名得佛印定
方乃为正故名维摩诘所说经也二约观心辨序
正流通者即约三分前二观为方便即是序义得
入中道即是正义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
萨婆若海即流通义也三简异众家者问何不依
什法师及诸禅师不分科段耶答若论行道观行
实不繁开今欲令学者知经文起尽识圣人赴缘
善巧言不孤致必有承蹑若于文句无壅帖释观
行转觉分明也问何不全用肇师注意答法供养
属于正说义不应然也问何故不依灵味答用佛
国为序说义不应尔所以然者佛为法王道王三
千有所宣说岂非正也但宝积所请佛所酬答赴
此机缘明佛国因果时众闻经悟道获大小乘岂
可折以为序又且净名助佛阐扬正是奖成佛教
岂可弟子助说为正大师所说翻为序乎问何不
338-A¶ 第 465b 页 X18-0465.png
同开善分文为四段耶答经无大小例有三意何
得此经独开四也问何意不同庄严光宅及三论
师答佛国为序其妨同前又用菩萨行品见阿閦
佛品以属流通恐此不然所以者何净名掌擎大
众庵罗对佛印定室内所说始得成经又佛还对
净名辨佛国因果撮经终始宗旨分明大众蒙益
过乎室内此是正说岂谓流通问何不依北地大
乘师答用佛国为序今家为妨义同前也。】

* 佛国品

【第三释佛国品者此品明长者子宝积请问佛国
因果世尊答佛国因果身子生疑佛以神力现净
土相时诸大众得大乘益还复秽土求声闻众得
小乘道约此标名故云佛国品也此经既以佛国
为宗必须识佛国义今略为八重第一总明佛国
第二别明佛国第三明修佛国因第四明见佛国
不同第五明往生第六明说教第七约观心第八
用佛国义通释此经第一总明佛国者大圣前说
普集经及诸方等多明法身正报今因宝积献盖
如来合盖现土即表欲说依报也所以者何正报
既显故须广明依报譬如若说王及臣民必须知
国土治政事业所言佛国者所居域故名佛国譬
如王国虽与臣民共住而从王称国名某王国也
今佛虽与有缘众生共居而从佛受名某佛国也
亦名佛土佛身所依处故名佛土亦名佛世界佛
338-A¶ 第 465c 页 X18-0465.png
所住处之分界故名佛刹佛所居止万境相现不
同故名为刹佛国有事有理事即应身所居之域
理则约极智所照之境而至理虚寂本无境智之
殊岂有能居界域之别但以随机化物说其真应
两身故明事理二土也然非本无以垂迹故有应
形应土非迹无以显本故引物同归法身真国也
是以此经云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
清净佛国土则应同凡圣现有封疆凡圣果报高
下殊别现净秽亦非也故璎珞经云起一切众生
应一切国土应或有释言应或国者是众生集业
所感故此经云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圣人慈悲
之力此现生故法华经云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
度众生生老病死或有释言诸佛法身犹如明镜
一切色像悉现其内是则一切国土皆从法身本
国应出国由佛有故名佛国故法华经云今此三
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今详覈斯语若
云应国从法身出即是自生若谓从众生业有即
是佗生若众生对法身故得有即是共生若离业
离法身而有即是无因缘生而有国土也此皆堕
四种性性义须破类前可知当知国土若净若秽
皆不可说有因缘故而可说者悉檀机四句皆得
说也第二别明佛国者诸佛随缘利物差别之相
无量无边今略作四种分别一者染净国即凡圣
共居也二者有馀国即方便行人所住也三者果
338-A¶ 第 466a 页 X18-0466.png
报国纯法身大士所居即因陀罗网无障碍土也
四者常寂光土即究竟妙觉所居处也此四国者
前二国并是应应佛之所居也第三土亦应亦报
佛所居最后一土但是真净非应非报是法身佛
之所居也所言染净国者即是九道众生杂共栖
止所以者何六道皆具见思凡鄙秽法故名为染
三乘同见真谛断三界结无见思染故名为净六
道三乘共居故云染净亦名凡圣同居国也就染
净国者即有二种一秽二净一秽者善恶凡居凡
居即有二种圣居亦有二种凡居二种者一恶众
生居即四恶趣也二者善众生居即人天也圣同
居二种者一实圣居二权圣居实圣者三果及后
身罗汉辟支佛通教六地别教十住圆教十信后
心界内烦恼虽断报身犹在三界二权圣同居者
方便国罗汉辟支菩萨受偏真法性身为利有缘
众生愿应生同居土实报无障碍国及常寂光国
圆真法性身菩萨妙觉佛为利有缘众生应现来
生同居之土皆是权居也是等圣人与凡共住故
云凡圣同居之秽土也所言秽者秽恶也以此土
四恶趣众生共住故云秽土二明凡圣同居净土
者西方无量寿国虽复果报胜此难可比喻然亦
是染净凡圣同居国也所以者何彼土虽无四恶
趣而有天人两道何以知之然生彼土者未必悉
是得道之人故经云犯重罪者临终忏悔念佛业
338-A¶ 第 466b 页 X18-0466.png
相便转即得往生若但得道人生彼土者凡夫行
人何得愿生彼佛土也故知虽具惑染亦得居彼
土也圣生有权有实类可知是名染净凡圣同居
净国也但以无四恶趣故故名为净举此往类同
居之国优劣非一虽复秽净多种如法华经为诸
弟子授记所住国土束而明之并属凡圣同居土
也问染净国名出何经耶答思益论释日月光明
佛命梵天来此土汝当用十法游彼世界论云娑
婆国土名为染净世界染即是凡净即是耶问秽
土十恶所感四趣正依两报皆秽可然但十善果
圣人有净土因同何得正依两报顿殊则耶答二
处修因善名虽同净土修善精微胜故彼凡圣所
得正依两报殊妙不同秽土也二明有馀土者二
乘三种菩萨證方便道之所居也所以者何若修
二观方便断界内通惑尽及断恒沙馀别无明见
思未断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有变易
生死其受报所居之域名有馀土也法华经云我
于馀国作佛今傍此立名有馀国也亦名方便行
人之所居也故摄大乘明有七种生死此即是第
四方便生死之所居土也问有馀国出何经论答
法华经云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自于所
得功德生灭度想我于馀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
虽生灭度之想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
以佛乘而得灭度又云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
338-A¶ 第 466c 页 X18-0466.png
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如此亦是明有馀
国之文也大智论云阿罗汉辟支佛入涅槃虽不
生三界界外有净土于彼受法性身也三明果报
国者即是因陀罗网莲华藏世界纯诸法身菩萨
所居也以其观一实谛能破无明显法性得真实
果报而无明未尽犹为无明润无漏业受法性报
身报身所居依报净域即是国也以观实相之理
发真无漏所得果报故名为实修因无定报得色
心果所居依报无碍自在故名果报亦得言实报
无障碍土也言无障土者一世界摄一切世界一
切世界亦如是此名世界海亦名世界无尽藏别
教依初地入此世界有七种净义一同体净如一
佛土一切佛土一切佛土一佛土二自在净一切
国土平等清净也三庄严净一切佛土神通庄严
光相具足也四受用净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
也五住处净无量智慧众生悉满其处也六因净
入佛上妙平等境界也七果净随诸众生心之所
乐而为示现也前五是体满有体有相有用也第
六明因圆第七是果满也若圆教义初住巳上生
实报土出何经说答仁王般若经云三贤十圣住
果报当知以果报为土也法华经云又此娑婆世
界坦然平正其诸菩萨咸处其中大智论云法性
身佛为法身菩萨说法其国无声闻辟支佛之名
华严经明因陀罗网世界摄大乘论明华王世界
338-A¶ 第 467a 页 X18-0467.png
如此经论皆明果报土无障碍相也四明常寂光
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但
大乘法性即是真寂之智性不同二乘断空偏真
之理故涅槃经云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此经云若
知无明性即是明如此皆是明常寂光土义不思
义妙觉极智之所居故云常寂光土也法身所居
亦名法性土但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说身说土
离土无身而说土者一法二义也金刚般若论云
智集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庄严庄
严问常寂光国出何经论答仁王般若经云三贤
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经云如其心净
即佛土净心净之极极于佛也普贤观经云释迦
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
是其义也问诸经论散明四土可如向说那不见
经论有四土之名一处出也答经论度此本自不
多寻读之者又不备悉四土共出何必无文正如
此经云答长者子以四义辨佛国何必不即是其
意也经云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国随所调伏众生
而取佛国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随诸众
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此之四义若对四土宛然
相似但名目既异佛意难量在下文入文别当解
释问此经未明开权显实何得明二乘生有馀土
也答此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何妨二乘通教菩萨并作同居横解别圆两教菩
338-A¶ 第 467b 页 X18-0467.png
萨横竖之解无碍也问曰华严经明有十种佛土
此四种土摄尽不答何但皆摄十土乃至有人言
经明二十七品佛土无量寿佛土止是第六品净
土若见文对四土摄无不尽也问若尔何不依华
严十土教乃至二十七种佛土明义也答一往有
经文虽便欲对四教明义事数则多对当广略义
难安厝取意难见也第三明修佛国因者此经非
但约正报之果明依报之国亦约正因明于依因
依因者即佛国之因也故佛答宝积横约十七正
因以明依因竖约十三正因以明依因国既有四
即须明四种之因也一往明四教菩萨所有愿行
之因能感四种佛果依因感四土也细而穷覈非
无小妨今还约四教分别一者菩萨修权三教愿
行修实一教愿行之因成就众生若四种众生若
未断界内缘集若断缘集未尽菩萨于界内成佛
时四种修行众生来往同居之土修四种解行之
因也二者菩萨修权实四行成就四种众生四种
众生方便观行成断界内结尽菩萨于有馀土成
佛时四种众生同来生其国修别圆两教之因也
三者若菩萨修别圆两愿行之因成就二种众生
界内见思既尽能断界外无明菩萨于果报国成
佛时别圆两教众生成实相无漏之因来生其国
同修圆教之因也四者修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
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国所禀圆教圆教众生若
338-A¶ 第 467c 页 X18-0467.png
修圆因愿行圆极栖常寂光国也如此十方诸佛
湛若虚空无增无减为成就众生常起四土之因
引四种众生同栖佛国修愿行之因成菩提之果
同居常寂国尽未来际如法华寿量品之所明也
第四明见佛国不同者此经云譬如诸天共宝器
食随其果报饭色有异至论诸佛国土皆如虚空
尚不言其所有岂有不同之可见耶若不见相而
可见者佛国不同具有十番下入文释饭色有异
当分别也问经言诸天同宝器食随其果报饭色
有异此定是一质异见异质一见耶答此应四句
分别一异质异见如此娑婆是秽弥陀是净土见
秽彼土见净也二异质一见如娑婆弥陀垢净质
别圆两教菩萨用天眼见但依一有馀土耳三一
质异见如身子见此土秽螺髻见此土净皆于一
有馀土见同居净秽异也四一质一见谓罗汉辟
支佛三种意生身菩萨此五种人断界内结尽同
生有馀国所见国土无异也问何意约有馀国明
一质答三乘之人同以第一义谛无言说道发真
无漏五阴于彼所感国土一往相同故言实也问
此经譬诸天同宝器食而见饭色有异为当是无
障碍色有障碍见有障碍色有障碍见有异也答
此应四句分别一有障碍色有障碍见即是染净
有馀两土所见不同也二有障碍色无障碍见法
身菩萨依无碍天眼染净有馀两土悉是无障碍
338-A¶ 第 468a 页 X18-0468.png
色也三无障碍色有障碍见即是因陀罗网世界
染净有馀二种众生见有障碍国也四无障碍色
无障碍见即是三贤十圣住果报土所见国土无
障碍也问此经言诸天同宝器食见饭色有异为
当有质见异无质见异耶答此应四句分别一若
染净土有馀土实报土悉是有质见异二有质碍
异见无质碍即是菩萨依佛慧见三土皆是常寂
光土也三无障碍色见有质碍土异即是三土众
生于常寂光土见有三土之异质也四无质碍还
见无质碍土即是十方诸佛心净佛土净见法性
如如平等法界常寂光土无形无质也如此略出
十二番见佛国土不同若委曲推寻感土之相即
有无量虽有无量皆毕竟无所有犹如虚空故净
名居士空其室内表一切十方诸佛国悉空也第
五明往生者即为二释一总约四土明往生二别
约四土明往生一总约四土明往生者亦云往生
亦云来生此具如大品经所明若从此国至彼国
受生名为往生若从彼土来此土受生名为来生
次二土亦然但横竖相望之殊耳常寂光土绝于
生名不可言往来生也但有应来三土无应往也
二别约四土明往生即为四一明染净土往生者
有秽净两土若秽土受生以见思惑润惑润恶业
生四恶趣惑润善业则生人天若明三乘圣人往
生者须陀洹虽断见惑未断欲界思惟九品思惟
338-A¶ 第 468b 页 X18-0468.png
润生人天七反斯陀含三品惑润欲界犹一往来
阿那含色无色思惟惑润故往生二界通教菩萨
六地以来断界内惑不尽者来生类三果可知别
教十住断通惑未尽来生亦类三果可知圆教五
品弟子乃至初入十信断通惑未尽来生亦类三
果可知皆是实来生同居土也若权来生者三乘
圣人断界内惑尽或从方便土愿来生或从果报
无障碍土常寂光土同用应来生同居秽土也次
明若净土凡夫实来生者无四恶趣但以见思烦
恼润善业来生人天圣实来生权来生类前可知
二明有馀土往生者三乘同见第一义断四住尽
皆得往生受法性身若三藏教罗汉缘觉通教三
乘断见思尽者皆往受生别教十行菩萨及圆教
十信后心长别三界苦轮海皆往生有馀土此皆
论其实生故胜鬘经云变易生死者二乘及大力
菩萨三种意生身所不能断故但得往生有馀土
受法性身问何等是三种意生身答一者三昧正
受意生身此恐是通教菩萨同入真空寂定之乘
故涅槃经云声闻定力多故不见佛性二觉法性
意生身此恐是别教菩萨虽證偏空法性而觉知
有中道法性也三无作意生身此恐是圆教菩萨
观中道无作四谛圆伏无明也此三皆言意者未
发真修缘修犹是作意无明为缘无漏业为因即
得生受法身也问如楞伽经明三种意生身悉在
338-A¶ 第 468c 页 X18-0468.png
十地应生果报土何得生有馀土答约别教十地
判三种意生身即生果报土若约通教十地判三
种意生身正与向解三教菩萨断界内惑尽者齐
则同生有馀土也权来生者实报常寂光土破无
明显法身应来生有馀土也三明果报无障碍土
来生者若于同居土有馀土断通惑尽侵除无明
别教初地圆教初住皆得往生乃至十地也四明
常寂光土若究竟常寂即是不生不生岂得有往
生来生也若分明常寂光土下寂灭忍十地有二
生在中寂灭忍等觉地有一生在也或云圆教初
住分破无明见佛性理亦得分生乃至等觉皆有
分生之义但有无明变易生死果报所拘故云住
果报也妙觉永尽故言一人居净土也前四十一
地若果报土名为生果报土若分见真寂之理名
为生常寂光土也问分段同居要断见思尽舍报
身方生有馀土有馀土亦应断别见思尽舍变易
报身方得生于果报土也答未然也分段果报质
碍烦恼虽尽必舍报若有馀土随破别惑因移果
易即实果报也问报受生常寂光亦受生不答既
云常寂岂得受生生即流动何名常寂问上何得
云生常寂光土答果报土有边论生发慧见真真
即不生即是不生生义也问若不生生亦应云不
常常答亦如是并所以者何究竟常寂即是不生
不生四十一地分居常寂即是不生生不常常也
338-A¶ 第 469a 页 X18-0469.png
第六明四土说教不同即为四意一明染净土说
教不同二明有馀土说教不同三明果报无障碍
土说不同四明常寂光国说不同一明染净土说
教不同者凡圣同居土既有二种一秽二净一秽
土者五浊鄣重而根有利钝利根感顿教大乘譬
如日出前照高山若钝根五浊鄣重即开三藏方
等大品方便调伏于法华涅槃始闻圆教见佛性
开秘密藏也二净土者若如华光净土虽非恶世
以本愿故说三乘法此亦得有顿渐之教也问净
亦得开渐者香积菩萨何故惊怪也(似欠答)二明有
馀土说教不同者三乘行人断结尽皆得往生就
此不无利钝若三藏教义二乘通教二乘皆钝故
大智论明阿罗汉受法性身钝以其于佛道纡回
也通教菩萨利于二乘别教菩萨入假利于通教
菩萨圆教菩萨利于别教菩萨如来于彼但说一
乘虽无复开三乘方便而于一乘不无权别教大
乘实圆教大乘赴两缘也若明开权显实虽无开
三藏通教之权而有开别教之权显圆教之实也
故法华经明罗汉生彼国求佛智慧得闻此经唯
以佛乘而得灭度三明果报无障碍国说教不同
者既皆破无明其往生者同一根性大直道无复
纡回佛于彼土但说一圆教也四明常寂光国说
教不同者若究竟常寂光土无说无示过荼无字
可说也而言说法者法身即法界常普冥资一切
338-A¶ 第 469b 页 X18-0469.png
众生即是法身说法也若约果报常寂光分别二
种说法不同者说无作四谛即是果报无障碍土
所说法也说一实谛即是常寂光所说法也下两
土类此分别可知第七约观心明四种者心性本
来毕竟空寂而众生多颠倒少不颠倒无明因缘
而起善恶即因缘所生法也即空即假即中道道
是因缘善恶之境即是凡圣同居之土所以者何
观此善恶所观恶心即是秽土所观善心即是净
土若了因缘之法虚假或析法入空体法入空观
第一义第一义境即是有馀土也知空非空不以
空为證亦知中道非因非果而因而果皆无定性
若了因果无障者即是果报无障碍土也虽复空
假方便入出之殊而无明心之源即佛性若无明
性即是明是为常寂光土也故此经云随其心净
即佛土净大集经云欲净佛国当净汝心也华严
经云无量诸世界悉从心缘起一切诸法皆入一
毛道第八用佛国义释此经者即为三意一通序
分二通正说三释流通一通序分者如来合盖现
土此瑞正是表说佛国故宝积述叹云今奉世尊
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宝积深知合盖欲说净
土故称叹竟即请问佛国因果叙述现瑞正意表
欲说佛国也二明通正说者即有三分经文一室
外二室内三出室一通室外者三品半文宝积请
说佛国因果如来答佛国因果故佛足指案地现
338-A¶ 第 469c 页 X18-0469.png
于净土令诸众生得大乘益复土如故求声闻人
得小乘益也若不解佛国依报之义岂识此一品
经文之玄旨也次通方便品者为国王长者说析
体两种观门劝求佛果正因若成依因则具诸国
王长者界内结业未断得生同居净国界内结业
若断则生有馀土若成佛时则二种众生来生其
国次通弟子品呵十大弟子五百罗汉意在断界
外缘集若至法华断别惑即生果报国后成佛时
三种众生来生其国次通菩萨品呵四大菩萨及
八千菩萨若断无明法界烦恼即生常寂光土后
成究竟妙觉佛时一种众生生其国也二通室内
六品经文者文殊问病入毗耶离城净名即现室
空云以十方诸佛国土空故现室空也此岂非正
表显佛国义符成如来说佛国也次通不思议品
现须弥入芥等不思议事皆是佛国依报自在无
碍也次通观众生品天女住室十有二年即是同
净名在常寂国正是助显佛国故云十方诸佛净
土常现此室次通佛道品者行于非道通达佛道
即是于不净国显现一切诸净国也故净名说偈
云虽知诸佛国及以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
群生次通入不二法门品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
门者欲破前二土无明入果报土住常寂土也次
香积品此室现众香之净国对娑婆秽土即是證
成室内五品符成佛说菩萨净秽两国三通出室
338-A¶ 第 470a 页 X18-0470.png
两品经文者菩萨行品净名掌擎大众还庵罗园
佛对阿难广说种种佛土复宗明义若不精解此
品经文何由可别次通阿閦佛品即是室外现土
證成如来说种种土其义分明闻经得道倍于前
也三明用佛国释流通两品者法供养品天帝发
誓传经如来印可正为流通不思议解脱之体佛
国因果之宗也嘱累品即是如来付嘱弥勒及阿
难等流通不思议解脱法门及上来所明佛国因
果令使不绝也品第四释品者(此即卷之首总章第四重)品以
品类为义经文义类同者晚人聚为一段标称品
但此品题应云序品而言佛国品者从正说以当
名也问此品既有序正何得但用佛国正说以标
品目也答此非问也若用序当品复应问何不用
正当品今解馀经不无其例如摩诃般若初半品
是序从告舍利弗后半品是正说而用序标品复
应何妨若不许此经序分受正说名者今亦不许
大品初半品是序次半品是正而用序标品也问
若尔定应用序标题也答金光明经由藉序与正
说同品亦应为妨此既晚人安品厝意不同非佛
所制亦非阿难不足定执也此经虽不标序品为
初而序义宛然事须悬释也序义众多今略用三
意通释一略释序义二明通别三约观心一略释
序义者略用三义解释也一序以次序为义二序
以由藉为义三序以序述为义一序以次序为义
338-A¶ 第 470b 页 X18-0470.png
者夫著文初次名之为序今如是六义是佛经教
之首故名为序也二序以由藉为义者大圣说教
必须由藉是以现瑞表发生物喜心故云道从欢
喜生也以此为由故得说教也三序以序述为义
者物情既生欣慕而圣意难量时众归心靡知所
趣所以须假高位弟子或化佛菩萨预先称述众
疑既息归宗有在方可致教故云序述也今明此
经经初六义即是次序合盖现土即是由藉之序
宝积七言述叹即是序述之序问诸经悉具三序
不答此义不定有具不具或但二义或但一义皆
为序分也问诸序所训字各不同何得俱用此次
序之序通会众义答若依书字有此分别经之意
并会此三义在既备共用次序之字亦应无妨经
明四依依义不依语也二明通别者还束前三序
以为通别两序初如是六义是通序现瑞序述二
序合为别序所言通者众经之初通以六义为首
名通序次别序者众之初现瑞不同序述各异有
所表发异故故云别序也问何故有此通别两序
不同答具如前解一切众经名题必具通别今因
别名则有序有别言教也因通名则有通序通皆
是佛之所说也乃至约前行明通别理通别因此
故得有通别两序义问若以通别两序从别通两
名出者立名则前别后通为序何得前通后别耶
答立名之便应前别后通为序之便应前通后别
338-A¶ 第 470c 页 X18-0470.png
复次一途明义亦前别后通所以者何如现瑞由
藉是昔说经之前如是等六义乃是如来将入涅
槃方说此语故知在后经前序正为发起现在弟
子信心经后序为令未来弟子生信问若尔佛在
世经前未有序不名经也答别序前虽未说六义
佛说法时以自具有得名经也三明约观心对通
别两序者心即是通观即是别因此心观成就一
切佛法故观心即入道之初门由藉也问若尔以
观心是入道筌为通别两序义者岂不颠倒耶答
立名之便故言观心修行之便即是心观此类前
事义理释然问前者玄义处处明观心巳恐不可
入文复尔将不坏乱经教耶答说经教者本为教
人入道怀道之贤触处观行岂有寻求圣典而不
观行者乎但巧说得宜非止无损文义兼得观慧
分别岂致坏乱之咎也。】

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