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605a 页
No. 760
《惟日杂难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初受道遮利菩萨,遮利者为受行转上至阿
惟越致,阿惟越致者为不复转心;次为菩夷
菩萨,一为飞行菩萨;次为作佛菩萨,一名度
士,亦为道人。
菩萨行亦出十二门,断三恶道
故,在十方佛前生,不在第十天上。须陀洹亦
出十二门,断三恶道,生第十天上。俱出十二
门,所以不同处生者,须陀洹十六意,菩萨行
三十四意,用是故不同处生。
菩萨行三十四意,谓四谛十六意、十八行不
共,合为三十四意。
菩萨行三十四意,一切能制;阿罗汉行十六
意。
菩萨力多,悉以制说;须陀洹至阿罗汉,见
对乃面断。
坐行三十四意已足,便佛十六
意,从第一上至十六各自所部;四禅亦尔。
菩萨精进行二十劫可得佛。用有三意故不
得佛。何等为三?有佛意、有辟支佛意、有阿罗
汉意,用是三意故不得佛。要为随多得之意,
在佛多得佛、在辟支佛多得辟支佛、在阿罗
汉多得阿罗汉,如秤随重者得之。
人有居家得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
者、亦有得阿惟越致菩萨者。
所以弃家行入
山,有四因缘:一者、恐人言:「菩萨淫妷,何故得
道?」二者、金轮王亦皆弃国,三者、魔当来娆菩
萨,四者、求佛道不居家。
得已受莂菩萨,断新
卷一 第 605b 页 T17-0605.png

得不得,期无有限。
受莂菩萨偿故、不起造新,谓从受莂以来偿
前世亦现世未受戒时所罪,无数劫罪亦皆
偿之。
从受莂菩萨下至须陀洹,皆有宿罪。有时与
故罪相逢,因随往生,道意便薄。
若有人说深
经意即解罪福,如示意、如不复生。谓人不复
作罪故即毕,菩萨受莂百劫便得佛。
释迦文
佛所已九十一劫者,用精进故得九十劫。譬
喻如人明日当发行千里,今日先行九百里,
计其道里同等。当百劫人从九十一劫数,阿
惟越致菩萨作相乃成,百劫因具不过百劫,
未得阿惟越致菩萨行相不成。
人起一道意,其德胜十万劫恶。何等为道意?
念在四谛,是为道意。恶譬如冥,道意譬如
明,如日出,天下冥消灭。诸菩萨闻是语皆欢
喜大,言南无佛,起一善意得百劫福。
菩萨持
身喂饥虎,不百劫,九十一劫便作佛者,用不
觉痛苦灭九劫。
菩萨已起意,欲为自身咄、
亦咄他人身,是为两咄。
佛为菩萨时,不为他
人咄。当为何因缘说为咄?他名为念时即自
乱,是苦不可意,自受是自咄。行殃亡福地,
为是故他人复诵说久殃尽善本,是为自
咄。不知、不见,当那见他人道已,咄他人为意
即当身从是因缘为两咄。今现世不安他
人亦自身,从是因缘咄。
道人知如是毒起,可
制人在生死,为久殃毒起,为盖善本。
菩萨有五法行:一者、早起,二者、待时,三者、不
卷一 第 605c 页 T17-0605.png

进念道。何等为待时?谓须有所与者到,若善
意来便当与之即行。何等为不犯人?谓一切
能饶人。何等为常念?谓欲使人得利、有县官
欲使解、有病者欲使愈、贫欲与布施。何等为
反覆?从人受一钱物,欲偿百倍、千倍,是为反
覆。
菩萨与生死会,无生死事,有生死意。
阿
罗汉断世间亦断意;菩萨断世间不断意,所
以不断意,当得佛道度世间人故。
菩萨畏世
间事论,不犯故断世间事。
菩萨断生死意,不断生死事,谓在世间所作
但不作恶耳。
菩萨但断五情不断意。何以故?菩萨意与生
死合,故不断意,欲度十方人故。
菩萨所以布
施、持戒、出家、智慧、精进、忍辱、至诚、勇、念善、顾
望,持是十事得佛智慧。
菩萨生贫家当持戒、
在富家当布施、在豪家当忍辱、在山中当禅。
菩萨所以四意止七觉意,已得四意止便得
七觉意。
菩萨出行道见四證:一者、见老,二者、见病,
三者、见死,四者、见苦。
见促急故行道,人日趣
死,何故不畏临死时?何以故?畏期到故。
菩萨已得佛道便说四谛。何以故?说四谛有
四因缘:一者、用未曾闻故,二者、用禅故,三者、
用得眼故,四者、用得慧故。
用老、病、死、忧不得
出大狱,故说四谛。
菩萨说经有四因缘:一者、国王喜,二者、人所
乐,三者、意受,四者、时。何等为时?谓人喜向
时。
菩萨自校计:「何因缘得苦?」思念从生得。何
卷一 第 606a 页 T17-0606.png

得痴?从爱得。何因缘得爱?从受行,不受亦
不得。
菩萨视百劫如一宿。何以故?世间人不
能忍病一日,菩萨耐痛百劫譬如人一日
病。
有时行道一日,其福百劫未尽,故言视百
劫如一宿;有时菩萨转行说经意不在生死,
视百劫如一宿。
菩萨未得佛道用三事:一者、
不与善人相逢,二者、欲所作无有因缘亦物,
三者、不校计是非;坐是事故未得道。
菩萨坐
三事不得佛道:一者、在世间久不觉故,二者、
不得善知识故,三者、乱意不灭尽故。
菩萨坐
三事不得道:一者、不闻,二者、不自意生,三
者、无善知识。
菩萨亦入罪、亦出罪,意随世间为入罪,意在
世间为痴、出世间为慧。
菩萨有二愿:一者、愿令我卧安隐,谓不念
淫妷,二者、愿令我行安隐,谓不念嫉、瞋恚、愚
痴,是为二愿。
菩萨在福憎福、在罪守罪,俱有罪福要不可
离,但当识。
菩萨不识宿命不得佛。何以故?不
识罪、犯恶故。
菩萨不作三恶道行,俱偿三恶道罪毕乃
得阿惟越致,菩萨能计三恶罪道多少,满百
劫乃得佛。
菩萨已受莂,九十八结悉有但薄耳。何以故?
悉在菩萨行中,四等心忧念十方五道,欲令
解脱,投喂饿虎、肉与鹰、自殒活人,当满功
成相,结未悉除,得佛乃断。
菩萨能持妻子、断头与人,乃为得何等意?
卷一 第 606b 页 T17-0606.png

者、与之令其人得定意、不与者令其人乱意。
贪淫有罪、瞋恚罪重,恐其人瞋恚故,持头、妻
子与之。
菩萨持身喂饿虎、断头与人,有三因
缘:一者、计身会当弃捐,持用布施为行福;
二者、譬如报怨,怨家死欢喜,菩萨知一切恶
从身生、若干苦咄皆从身得,已计如是便
不欲见,身如怨家,以是故不爱;三者、欲精进
满功德疾道故。
菩萨持头、眼、妻子与人:一者、眼不著色为脱
眼;头与人者,谓恶起便止,是为断头;妻与
者,为除贪淫、瞋恚、愚痴。
道行有二事:一、为
校,二、为计。校为轻重,计为多少。
菩萨受莂百劫,尝一劫作沙门、九十九劫作
白衣。
菩萨持妻子与人,时见捶之,但计骨肉,
不计是我,故与之。
菩萨求佛,当如佛法行之,当从三十二物得,
所行如法,不可败相不得佛道。
菩萨有一悲
意,胜禅百倍。
菩萨在世间有三道分,但不堕三道。何故人
中天上牵多?三道不而得故,不复堕三道,身、
口、意三事尽,三道亦尽。
菩萨离五道常有黠
福,人死时要有五道分,菩萨复黠分,即知念
远近。
菩萨知分在须陀洹、斯陀含,分不在阿
那含。何以故?不复还故。
一佛界有三千大千
天地,人生死遍其天地间,无有如发不在其
中,无所不作,独未作阿惟越致、斯陀含耳,馀
悉更无数。
佛为菩萨时有是意生:「为何等行因缘,现在
卷一 第 606c 页 T17-0606.png

从制、从合聚。布施有二辈:一、为法施,二、为物
施。守身、口、识为御,守意为合聚。亦从布施因
缘得解断贪,从制为断瞋恚乱意,从合聚自
守为断痴。从布施亦得正意,从制得正语,
从合聚得意行安隐。从布施见布施福,从制
说念福,从合聚说意福。
菩萨所以布施者,所
在五道常饶乐,与凡人有异辄得作王,智慧
常有慈心,但毕罪不复更作,虽在罪无作罪。
人间亦尔,菩萨与妻子共居,年二十五,一日
生三十,一月年三十日,百日年五十一岁。菩
萨但禁恶,不禁家。
名乱意者,为罪不安隐,远
避去。
无乱意为福,虽在家譬如在狱中,但当
觉罪,不复便所生在乐处,故为菩萨。
人求道
不忍辱、不能耐,便得须陀洹。
佛前世菩萨言:
「佛道难得。」一语减四十劫。以身喂饿虎,出众
菩萨前九劫,为须大拿受莂,一切精进行道
一切得佛。
有妇不得佛道。菩萨在家时有妻。何以故?得
佛用弃妻子六年故乃得佛道。
菩萨计妻子
是怨家。何以故?与人苦、益人恼、乱人意、增人
罪,以随贪爱便不见道,以是故为怨家。
见妻
子当如见怨家意,莫随贪爱,意起即觉,是为
觉意;所有财物、自身亦尔。
天上、天下、十方一
切有火。何以故?有火已。
菩萨娶妇有四因缘:一者、宿命同福,二者、毕
罪,三者、应当共生男女,四者、黠人娶妇疾得
道,无是四事亦不娶妇。
为菩萨道,念欲断十方天下人三毒,是故得
卷一 第 607a 页 T17-0607.png

菩萨自坏痴,亦复坏十方人痴;阿罗汉自坏
痴,不坏馀人痴。
菩萨多觉,多教人令得行道,
是为坏人痴。
忧念十方天下人,是为行菩萨
道;但自忧身,不念十方人,是为阿罗汉道。
菩萨坏恶,阿罗汉不坏恶。菩萨教人经戒,令
随道法,是为坏恶;罗汉自守,故言不坏恶。
菩
萨自断苦,亦复断十方人苦,是为得佛道;罗
汉自断苦而不断人苦,故得罗汉。
行菩萨道所以转得罗汉者,意念佛道生死
不可数,所作悉当得之,意计是难,转阿罗汉。
复计阿罗汉不复偿罪、不复生死,直取度世
去,用是故转向阿罗汉。无是意、无死转、不避
苦,要当得佛道。
菩萨、阿罗汉皆从三十七品经行,所以得佛
者,持有四意菩萨所常行。何等为四?一者、
幸得佛业值佛识,我身要当如佛治;二者、常
持悲意向十方,从悲意尽力未曾离,当脱十方
人非人;三者、本上头愿佛、意不转;四者、愿在
世间求道护戒,教人增慧待期。有是四意故
得佛,无是四意故得阿罗汉。
佛等意故,无有
两道,随意行得耳。
随爱便为在五道不得脱,
便有老、病、死、忧,为苦共合。意不随贪爱,为持
水灭火;已随贪爱为持薪增火。
当谛计,随谛
得道。
菩萨娶妇有四因缘:一者、恐人言不能得妇
故学道,二者、恐人言孤独无妻子故学道,三
者、宿命本根未尽,四者、恶知识劝令娶妇故。
菩萨亦断五阴亦不断。何等为断?谓断五
卷一 第 607b 页 T17-0607.png

道,是为不断。
菩萨毕罪、毕得道。
菩萨有四无所畏:一者、不取人钱,二者、不犯
他人妇女,三者、不两舌,四者、不嫉妒。
菩萨断三恶道,尚在但不堕中耳。
菩萨未
起三毒;佛时无有三毒,得因缘乃有三毒。
菩
萨坐禅六年,临当得道,三毒俱起,淫、怒、痴使
意念:「调达得我妇耶?为胜我耶?当复得我财
产?」意适生,即时息念:「我从无数劫以来断是
三恶。」何以故?复念使灭即得道。
菩萨坐禅六年,日食一米一麻,有四因缘:一
者、断贪,二者、毕罪,三者、见不饿,四者、止饥。
意
了不食,谓人饿得道,恐人自饿死。
菩萨坐行道六年,日食一米一麻,入水浴躄
地而不起,天因按树枝令低,即攀之而起。
菩萨坐树下六年,虫、蠡、蚊、虻不娆者有四因
缘:一者、本从无数世不杀生,二者、行等心,三
者、诸天、鬼、神护,四者、道力强,亦为处净。
菩萨有四不戢:一者、布施不戢,二者、闻经不
戢,三者、清净不戢,四者、作功德不戢。
菩萨始出家行学道,诸大人谓菩萨:「今太子
居家,何故去?」太子报言:「我用三苦故去耳。
何等为三苦?谓老、病、死。」大人复言:「老、病、死事
常耳,何为去?」
太子言:「得一病常不喜,当那
何常?」
菩萨生,堕地行七步止住,举右手言:「我为天
上天下师。」止不复行。
菩萨为太子时,行学书到师舍,师问言:「欲学
何等?」太子言:「我欲学六十种书。」师问言:「六十
卷一 第 607c 页 T17-0607.png

知一种书,不能悉知馀书。」太子言:「如师所知
教我。」已受师教,便言:「是少两字。」师更从受两
字。师言:「太子所知乃尔,何为从我学?」太子
言:「虽尔,当有师法。」
菩萨始出家行百里,解身上衣被、珍宝,付车
匿持归,白马健陟泪出舐足。车匿言:「莫使
有如是人愿者。」太子报言:「天下痴,无有如汝
辈者。何以故?世间但有老、病、死、忧苦,当愿何
等?如囚在狱中,谁有乐者?当尚未离是,而复
更愿当何时脱?譬如猎客网中㝹得脱,宁
复念还入网中,不念得脱?如㝹脱网,终不还
归。我在家时念是日久,亦从无数劫以来有
是意,非独今日所致也。」
菩萨生已七日其母终者,有四因缘:一者、用
怀菩萨故,天来占视、与饭食;二者、如生死法
当礼母,以菩萨尊故,母七日终;三者、其母
宿命自应尔;四者、譬如人有功当封,便上天
生。
菩萨未得佛道时有五梦:一者、以须弥山
作枕;二者、以地为床;三者、以手盖海水;四者、
天下皆有屎,行其上不污足;五者、心前生一
树上至二十七天。梦枕须弥者,天上天下尊
无过佛者;以地为床者,佛身长能上至二十
八天;以手盖海水者,诸欲说经道无有胜佛
者;行屎上不污足者,天下爱欲无能污佛心
者;心前生树者,佛语上闻第二十七天上。
菩萨随女人有四因缘:一者、劝女人精进,二
者、亦欲使女人随行,三者、从过去无数世馀
罪相逢故,四者、宿命愿欲教女人。
卷一 第 608a 页 T17-0608.png

诸天试菩萨有三因缘:一者、当得佛不得有
所贪惜;二者、设菩萨起意,便谓言:「卿当得佛
道,何故反尔?」菩萨从是增精进;三者、得佛当
相度,故往试之。
菩萨行六波罗蜜,阿罗汉亦
行是六事,所以相不成者,阿罗汉但有檀,无
有波罗蜜。檀者谓与布施,波罗为度生死,
蜜为无有极。阿罗汉但一切布施,不愿度十
方,故但有檀;菩萨欲度十方人非人,故为有
波罗蜜。六事皆尔。
佛为菩萨时,愿欲饭佛,
以小豆五枚著佛应器中,其一枚堕地,后得
作金轮王,八十世所主四天下地者,得四豆
福故;其豆不入器中,复得上天生八月。以是
故有檀波罗蜜。
菩萨布施法物与人,佛意随物行念,令受者
安隐。若意生念欲得福,便念:「饥寒贫穷者
当用与,皆令安隐。」是为道法布施。与一钱物
胜十千万,复不施与少胜多者,用有道意令
安隐故。
若人命欲绝时,意在非常、苦、空、非身,
便得阿惟越致为受莂。若本求阿罗汉得阿
那含,四非常意难致,所以得者,有本世精进
行故。
菩萨在树下坐禅,有一乌、一鸽、一虺自
相问:「何等为苦?」乌言:「饥最为苦。何以知为
苦?饥不能行,亦不能有所作,人坐饥饿死,以
是知饥为苦。」鸽言:「独色为苦。何以故知
色为苦?人意念色无有终极,人皆坐色死,以
是知色为苦。」虺言:「独瞋恚为苦。何以故知瞋
恚为苦?人瞋恚无所避,欲自杀亦欲杀人,故
知瞋恚为苦。」菩萨言:「我曹各说一事,当复为
汝说一事:因言独不生无有苦耳,有身无有
卷一 第 608b 页 T17-0608.png

菩萨未得佛道时有五师:一、为尼健,二、为
莫乾,三、为阿夷,四、为罗乾,五、为罗和乾。
说经法不得受礼,菩萨买一偈五百万者,买
有三辈:一、为第买,二、为反覆买,三、为偿赐
买。菩萨念恩故偿赐,受者亦无罪。
菩萨所行法当咒愿十方人民,复言当定意
一心者,自意不定,亦不而咒愿。何以故?用意
在生死故,自意不定,亦不能意定人意。
昙摩为法,阿曷为当来,萨为常,波轮为泪
出,阿芜陀为命不可数。
萨波轮菩萨常悲泪出,有四因缘:一者、不能
解经意,二者、从因缘得道人亦不知,三者、念
十方人,四者、自念:「欲过度十方,当何时得佛?」
菩萨语言:「当持黠慧,持意知起灭,
道行无为,但当守意行三十七品经。」所以复
布施、持戒者,菩萨哀人故。疾断生死,亦福未
满,所以布施。后世不欲堕贫家,堕贫家无所
有,便堕恶因缘;堕富家者,意安隐,不随奸
恶,以是故布施。所以持戒者,长寿乃得行道,
不长不得行道。何以故?或寿十岁,未有所知
便寿尽,以是故持戒,不杀便得长寿。所以不
盗者,时念其主觉知当挝打,有是恶意当复
得其殃,以是故不盗。所以不两舌者何?佛道
至诚,两舌为不随道,后为众人所不信,于今
可见是为恶,以是故不两舌。所以不淫者何?
譬如东向,视不见西;意在淫,不随道,以是
故不淫。所以不饮酒者何?醉便恶口、两舌、
妄作非法,设人善能尚自乱意,以是故不饮
卷一 第 608c 页 T17-0608.png

菩萨辞亲,行作沙门。父母言:「汝所为颠倒。菩
萨道当为十方人求愿令解脱,今反近令父
母得忧,是为何等?」菩萨报言:「我有忧故,父母
有忧;我得道便无忧,父母亦无忧。譬如亲属
有忧,身亦忧之。复譬如两人俱行,一人有忧,
身亦复忧。子忧不解,故令父母忧;子以得道,
父母便脱于忧。」
便维摩罗达达女子告文殊尸利菩萨:「若
文殊尸利第一深随行为菩萨已莂,是为
从因缘深深绝,无有人随因缘行。如是因缘
亦不来亦不去,亦不眼中可观、亦不可意观,
亦不可识、亦不可行。因缘若深深绝,当为无
所有、无所属。」文殊斯利菩萨便报:「本要为
深是为深。」维摩罗达达复报言:「以无有本为
无有要,如是为,文殊斯利!为黠?不黠?」文殊
斯利复报言:「是事云那?当说何等?」维摩罗
达达复报言:「有说已过去。」文殊斯利复报
言:「如来觉行不可生死见。」文殊斯利便止
不复语。
女菩萨维摩罗达达——一名为出垢——
问舍利曰:「为悲哀我故。」舍利曰:「黠、第一黠、卿
所黠为有。若有者,当为空、为妄。为妄,诸若
无有,已无有不生;已不生为不共会,若有是。」
舍利曰:「无有黠。」
有菩萨字和须蜜难一阿罗
汉经,阿罗汉不而解,便一心生意上问弥
勒。已问,便报和须蜜言:「卿所问事次第为解
之。」和须蜜觉知便诘阿罗汉:「卿适一心上问
弥勒耶?」阿罗汉:「实然。一心上问有三因缘:
一者、意意相知,二者、化身问,三者、先世所行,
卷一 第 609a 页 T17-0609.png

和须蜜菩萨事师三讽经四阿含,当持花散
师上,语师言:「我已讽《四阿含经》。」师忘不能复
识。和须蜜复自思惟:「我欲合会是四阿含中
要语作一卷经,可于四辈弟子说之。」诸道人
闻经皆欢喜,大来听问不而得坐禅。诸道
人言:「我所听经者,但用坐行故令我悉以行
道,不应复闻经,但当舍去。」和须蜜知其心
所念,因以手著火中不烧,言:「是不精进耶?」
便于大石上坐。有行道当于软坐,和须蜜言:
「我取石跳一石,未堕地便得阿罗汉。」已跳石
便不肯起,天因于上牵其石不得令堕,言:「卿
求菩萨道,我曹悉当从卿得脱,却后二十劫
卿当得佛道,莫坏善意。」中有未得道沙门言:
「是恶人不当令在国中。」转书相告。和须蜜遣
人求书,书反言:「此好人而教化开人,意不欲
自贡高,但畏恶人堕罪,复欲过度十方人,道
意如恒边沙。譬喻佛国如来无有著正觉,我
所说当为一切十方菩萨亦不中意,为妄到
得,无有过谛,佛得亦所。」
菩萨行四种从得净
当为疾得。何等为四种?第一、为人净,第二、为
法净,第三、为可净,第四、为意净。在佛国故净,
如是为四净为疾,净得亦所。
「菩萨四多可法
当为疾得。何等为四?爱身、爱口、爱意、爱止,是
为四多爱法为疾得。亦为四持——向人为疾得
深忍辱持、向人为疾得所人知善相持、向人
行福知持、向人为疾得,是为四持向人疾
得使善弟子。」
舍利曰:「如佛意中念,为问所欲
所念为菩萨净行,无有异慧。」
卷一 第 609b 页 T17-0609.png

南方有诸菩萨,城周匝万六千里,中有最尊
菩萨字文殊斯利,教授诸已得佛不可胜数,
其德十倍昙摩阿偈菩萨,城皆七宝。
昙摩阿偈菩萨所居城周匝万六千里,地皆
七宝。
在北方诸菩萨中有一菩萨,字萨和楼,
其德次昙摩阿偈菩萨。
佛有十八不共者,从初得无上等觉至得度
世、无有馀泥洹闻至竟:
第一、如来行无有失,
第二、如来行无有漏,
第三、如来行意不忘意,
第四、如来行不离定意,
第五、如来行不转,
第六、如来行无尽碍观,
第七、如来行欲意悉成,
第八、如来行精进无有减,
第九、如来行念不中止,
第十、如来行定无有捐,
第十一、如来行慧无有等,
第十二、如来行度世解脱观无有馀,
第十三、如来行知过去法无有量,
第十四、如来行知当来无有极,
第十五、如来行知现在无有过,
第十六、如来行有遍慧身所转悉知,
第十七、如来行有利慧所说不离识,
第十八、如来行有散慧意离觉,
是为十八不共。
《惟日杂难经》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