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胎生品¶ 第 141b 页
大乘密严经疏卷第三
沙门 法藏 撰
自下第二。诸大众等。对金刚藏。问答以释。就中有二。
先大众问。后金刚藏答。就问复三。初列问众。次闻说
密严下至而作利益者。释发问意。后遂共同心白金
刚藏下。正发问辞。列问众中。先释常翼众。谓普贤众
色大光菩萨等十界菩萨。次列天众。次列密严诸佛
子众。后列馀方听闻来众。如是诸文。并现可知。
次释问意。文有两节。初现自所解。后然皆悯念下。为
他故问。然诸发问。凡有四种。一者知而故问。二扰乱
他故问。三自疑不决欲决了故问。四欲利他故问。今
此文中。为自决疑。亦为利益他故发问。
自下第三。正发问辞。就中三节。初引喻略问。次为夜
摩天下至为有住耶者。以别广问喻法。后或有言下
引例结问。初文复三。初总推本。是故说言一切世间
若干色像谁之所作。次如陶工埏下。以喻请问。后如
是世间下。正问决疑。就初文中。言尊者者。叹所问人
胎生品¶ 第 141c 页 X21-0141.png
有胜功德。愿为我说者。请为许说。下以法请。谁之所
作者。此即正请。下引喻况。有三种喻。初陶师喻。喻别
问中夜摩天下至无色天作等七种妄计。二伶人喻。
喻别问中为是一切诸天主下至如阳𦦨水。三一物
中有三自性喻。喻别问中譬如瓶处下至众德集成
也。初陶师喻。喻梵天等计也。问本外道计云。大梵天
主。能造世间。犹如陶师。造时必依四大等法。如依泥
团方有所成瓶瓫小物。伶人喻者。外道计云。世间成
时。无有一主能成诸法。诸法共作乃成一法。言诸法
者。谓神我意意根触作意色明空等。共和合时。乃生
眼。无有一法独为主故。能生法者。一物之中。有三自
性者。外道计云。一一物中。皆具三性。如一瓶中所有
微尘是实体性。项细腹大。开口底塞。是德所依处。盛
水不满。是名为德。如是一物。具三自性。故诸大众。引
外道计。问佛如来。一世间为是外道所计同耶。为不
尔耶。就初喻中。先喻。后法。喻文相见。世间众像者。此
举法也。下之两双关推定世间之因。准文可知。次第
二喻中。先喻。后责。一切世间岂亦如是者。此即责也。
岂者。责辞不计为。就第三喻中。先喻。后责。责云。世间
众物巳成体相者。欲责且许。汝今所立。一物之中。具
三性者。若巳成者。且许可尔。后即夺云。若未成者。此
岂成在一物中乎。上来引喻略问讫。
自下第二。喻所喻法。以别广问。文有二节。初喻所喻
法以别广问。二如是世间下。牒所计法。问定此非。初
作者。此即正请。下引喻况。有三种喻。初陶师喻。喻别
问中夜摩天下至无色天作等七种妄计。二伶人喻。
喻别问中为是一切诸天主下至如阳𦦨水。三一物
中有三自性喻。喻别问中譬如瓶处下至众德集成
也。初陶师喻。喻梵天等计也。问本外道计云。大梵天
主。能造世间。犹如陶师。造时必依四大等法。如依泥
团方有所成瓶瓫小物。伶人喻者。外道计云。世间成
时。无有一主能成诸法。诸法共作乃成一法。言诸法
者。谓神我意意根触作意色明空等。共和合时。乃生
眼。无有一法独为主故。能生法者。一物之中。有三自
性者。外道计云。一一物中。皆具三性。如一瓶中所有
微尘是实体性。项细腹大。开口底塞。是德所依处。盛
水不满。是名为德。如是一物。具三自性。故诸大众。引
外道计。问佛如来。一世间为是外道所计同耶。为不
尔耶。就初喻中。先喻。后法。喻文相见。世间众像者。此
举法也。下之两双关推定世间之因。准文可知。次第
二喻中。先喻。后责。一切世间岂亦如是者。此即责也。
岂者。责辞不计为。就第三喻中。先喻。后责。责云。世间
众物巳成体相者。欲责且许。汝今所立。一物之中。具
三性者。若巳成者。且许可尔。后即夺云。若未成者。此
岂成在一物中乎。上来引喻略问讫。
自下第二。喻所喻法。以别广问。文有二节。初喻所喻
法以别广问。二如是世间下。牒所计法。问定此非。初
胎生品¶ 第 142a 页 X21-0142.png
文复三。初为夜摩天下至无色天作者。牒陶师喻所
喻之法。以别广问。二为是一切诸天主下。以伶人喻
所喻之法以别广问。三譬如瓶处下。以随一切物所
喻之法。以别广问。初文中复有三节。一从夜摩天下
至紧那罗作者。以欲界中有大力者为主。能作世间
物耶。二为是善现下至螺髻梵王者。色界诸天为主。
能作世间诸物耶。三无色天为主。能作世间诸物耶。
犹如陶师能作瓶等耶。文相可见。自下第二。将色界
为主能作。于中有二。善现等者是第四禅。二螺髻梵
王者。是初禅天王。自下第三。无色诸天能作诸物。上
来释初段讫。自下第二。将伶人喻所喻之法。以别广
问。就中两节。初即叙计。后而于此中下。显过示正。初
文复二。初即世间有力诸天同心共作世间诸物。如
伶人等共作音乐耶。后即出世佛及菩萨变化所作
耶。文现可见。叙计文讫。下显过示正。而于此中起诸
迷惑者。此即显过也。是迷惑见如阳𦦨水者。此即示
正因缘道理。前毁所明。一人为主。馀者助作。今此所
明。无一定主。诸人共作。上来第二喻讫。自下第三。喻
所喻法。于中。先喻。后即叙彼外人所计。譬如瓶处为
德所依者。外所引喻。微尘合成。名为瓶处。盛水之能
名之为德。下即法说。叙彼外计。文有二节。一牒外宗。
二非诸德者下至众德集成者。破外所计。一切世间
住于处者者。住者依也。处者微尘也。此即应言一切
世间依微尘者。此牒外人妄所立宗。自下破外计。言
喻之法。以别广问。二为是一切诸天主下。以伶人喻
所喻之法以别广问。三譬如瓶处下。以随一切物所
喻之法。以别广问。初文中复有三节。一从夜摩天下
至紧那罗作者。以欲界中有大力者为主。能作世间
物耶。二为是善现下至螺髻梵王者。色界诸天为主。
能作世间诸物耶。三无色天为主。能作世间诸物耶。
犹如陶师能作瓶等耶。文相可见。自下第二。将色界
为主能作。于中有二。善现等者是第四禅。二螺髻梵
王者。是初禅天王。自下第三。无色诸天能作诸物。上
来释初段讫。自下第二。将伶人喻所喻之法。以别广
问。就中两节。初即叙计。后而于此中下。显过示正。初
文复二。初即世间有力诸天同心共作世间诸物。如
伶人等共作音乐耶。后即出世佛及菩萨变化所作
耶。文现可见。叙计文讫。下显过示正。而于此中起诸
迷惑者。此即显过也。是迷惑见如阳𦦨水者。此即示
正因缘道理。前毁所明。一人为主。馀者助作。今此所
明。无一定主。诸人共作。上来第二喻讫。自下第三。喻
所喻法。于中。先喻。后即叙彼外人所计。譬如瓶处为
德所依者。外所引喻。微尘合成。名为瓶处。盛水之能
名之为德。下即法说。叙彼外计。文有二节。一牒外宗。
二非诸德者下至众德集成者。破外所计。一切世间
住于处者者。住者依也。处者微尘也。此即应言一切
世间依微尘者。此牒外人妄所立宗。自下破外计。言
胎生品¶ 第 142b 页 X21-0142.png
德者者实句。等名为德者。德句。外人计云。实句业等
定是所依。德句能依。故今破云。非实句等定属于德。
亦非德句定依实等。是故说言非诸德者系属于德。
亦非是德依于德者。下即通疑。外人疑难。若不计我
德者为所依德为能依者。云何得成能依所依差别
之相。有如是疑。故纵通云。展转合故众德众成。合者
依也。更互相依假集成德。无有定是能依所依。上来
以别广问讫。自下第二。牒外所计。问定此非。如是世
间等。牒计可解。下即问定。两关审定。为唯惑乱者。为
分别心颠倒妄计毕竟无耶。为有住耶者。从因缘生
有而非无耶。审定文讫。
自下第三。引例结问。就中三节。初从或有下至无明
爱业而得生起者。叙外道计。二诸天仙等下至悉怀
疑惑者。引例生疑。三为无有体下。以正结句。初文复
二。一叙外道计。二无明爱业下叙小乘。引外道计中。
先叙计人能作诸法。后或有妄执下。计法能作。计人
作中。略举三天。就实众多。力沙迦等。举世智人。准即
可知。或有妄执下。计法能作。此中细论。有众多法。今
存略故。且举三法。准文可知。下小乘计。小乘计云。无
明爱业。定为因缘能诸法生诸迷如来藏缘起能作。
如水作波。故今破云。无明爱业。但是为缘。生起诸法。
不能辨体。法体即是缘起性故。叙外计讫。自下第二。
引例生疑。言诸天者。谓三界天。仙者修得五通仙也。
等者等取大体神力八部神等修世定人者。自在人
定是所依。德句能依。故今破云。非实句等定属于德。
亦非德句定依实等。是故说言非诸德者系属于德。
亦非是德依于德者。下即通疑。外人疑难。若不计我
德者为所依德为能依者。云何得成能依所依差别
之相。有如是疑。故纵通云。展转合故众德众成。合者
依也。更互相依假集成德。无有定是能依所依。上来
以别广问讫。自下第二。牒外所计。问定此非。如是世
间等。牒计可解。下即问定。两关审定。为唯惑乱者。为
分别心颠倒妄计毕竟无耶。为有住耶者。从因缘生
有而非无耶。审定文讫。
自下第三。引例结问。就中三节。初从或有下至无明
爱业而得生起者。叙外道计。二诸天仙等下至悉怀
疑惑者。引例生疑。三为无有体下。以正结句。初文复
二。一叙外道计。二无明爱业下叙小乘。引外道计中。
先叙计人能作诸法。后或有妄执下。计法能作。计人
作中。略举三天。就实众多。力沙迦等。举世智人。准即
可知。或有妄执下。计法能作。此中细论。有众多法。今
存略故。且举三法。准文可知。下小乘计。小乘计云。无
明爱业。定为因缘能诸法生诸迷如来藏缘起能作。
如水作波。故今破云。无明爱业。但是为缘。生起诸法。
不能辨体。法体即是缘起性故。叙外计讫。自下第二。
引例生疑。言诸天者。谓三界天。仙者修得五通仙也。
等者等取大体神力八部神等修世定人者。自在人
胎生品¶ 第 142c 页 X21-0142.png
中。修得八禅。如是一切世间明智。尽力思惟。永不了
知如来藏心缘起作法。以是故言悉怀疑惑。引例生
疑讫。自下第三。以正结问。初法。后喻。为无有体者。法
说现正。谓一切法。真心缘起。似有而非有。是故说无
有体耶。下即引喻。喻有九介。束为五节。初之四喻。喻
一切法。虽相似有。毕竟推求。竟不可得。次有一喻。喻
彼见相。本是一体。显识为体。但由无始妄分别故。忽
起见相二分别。如蛇身一而有两首。作业各别。次有
二喻。喻一切法随因缘转。不自生灭。次有一喻。喻一
切法妄心中有。悟即本无。后有一喻。喻一切法无常
不停。刹那灭坏。上来以正道理总结问文讫。释问讫。
自下答问。就中。其三十七行偈。大分为二。初有二行。
破外邪执。后有三十五行偈文。示正道理。令舍邪执。
初文复二。初一行半。破外邪计。后有二句。外所凭教
为證不成。初文复二。初之二句。总相破计。下有一行
别破诸计。就中。上半破人能作计。矩鞞罗者。亦名劫
毗罗。是仙名。又云四天王别名。因陀罗者。天帝异名。
等者等取以外诸计。准即可知。下两句文。破彼邪因
能生果义。有二邪因一。计施会能得富果。二计祠祭
天神等能得胜果。谓世间人言。以好食味。供养诸天。
及施有力诸仙人等。得好五欲。自在受乐。是好五欲
因供养天仙人。天仙人所与。是故破云。非大施会祠
祭之福果。彼国天子身出祭。云大施会。下释所凭为
證不成。言毗陀者。如上所说。三毗陀论。名为毗陀。所
知如来藏心缘起作法。以是故言悉怀疑惑。引例生
疑讫。自下第三。以正结问。初法。后喻。为无有体者。法
说现正。谓一切法。真心缘起。似有而非有。是故说无
有体耶。下即引喻。喻有九介。束为五节。初之四喻。喻
一切法。虽相似有。毕竟推求。竟不可得。次有一喻。喻
彼见相。本是一体。显识为体。但由无始妄分别故。忽
起见相二分别。如蛇身一而有两首。作业各别。次有
二喻。喻一切法随因缘转。不自生灭。次有一喻。喻一
切法妄心中有。悟即本无。后有一喻。喻一切法无常
不停。刹那灭坏。上来以正道理总结问文讫。释问讫。
自下答问。就中。其三十七行偈。大分为二。初有二行。
破外邪执。后有三十五行偈文。示正道理。令舍邪执。
初文复二。初一行半。破外邪计。后有二句。外所凭教
为證不成。初文复二。初之二句。总相破计。下有一行
别破诸计。就中。上半破人能作计。矩鞞罗者。亦名劫
毗罗。是仙名。又云四天王别名。因陀罗者。天帝异名。
等者等取以外诸计。准即可知。下两句文。破彼邪因
能生果义。有二邪因一。计施会能得富果。二计祠祭
天神等能得胜果。谓世间人言。以好食味。供养诸天。
及施有力诸仙人等。得好五欲。自在受乐。是好五欲
因供养天仙人。天仙人所与。是故破云。非大施会祠
祭之福果。彼国天子身出祭。云大施会。下释所凭为
證不成。言毗陀者。如上所说。三毗陀论。名为毗陀。所
胎生品¶ 第 143a 页 X21-0143.png
说因者。毗陀说言胜性。又云。劫初时说论之。自然能
生诸法常因生彼无常之果相违。是故宣说互违无
定义。此破上文所说妄执从于胜性自然乃至爱业
生起诸法执巳讫。
自下示正。就中六节。初十八行半。明世间因唯是赖
耶不同外计。次有三行半。答上长行中如幻等喻。次
有三行半。答前问中如是世间若干色像。次有三行
半。答长行中无始分别有能所取文。次有一行半。答
前问中如起尸行等喻。后四行半。总结大乘唯识道
理。
初文复七。一有三行。示世间因。二三行半。离外道见。
三者二行半。佛及菩萨乃知有之。四者三行半。逐所
持法恒流不息。五者一行半。身不离识。六行半虽能
持种性先改转。七者二行。凡夫不知有。初文有二。初
一行立宗出体名。后有二行释缘起义。亦复非先有
能持世间因者。此即立宗。阿赖耶者。此出名也。丈夫
识者。出体性也。八识之中。此识最胜。故名丈夫。缘起
义中。先法。后喻。运动于一切者。举体缘起。遍在诸法。
无不在处。如水起浪浪中水遍在下即引喻。喻有六
种。并文相现。准即可知。自下第二。所立宗法。不同外
道。文有两节。初有一行。显世间因阿赖耶识。不同外
道所有诸见。后有二行半。显非示正理。初中。上半破外
道执。下有二句。明赖耶识。离外邪见。文现可知。自下
第二。现非示正理。就中。上半显非。明赖耶识非馀人
生诸法常因生彼无常之果相违。是故宣说互违无
定义。此破上文所说妄执从于胜性自然乃至爱业
生起诸法执巳讫。
自下示正。就中六节。初十八行半。明世间因唯是赖
耶不同外计。次有三行半。答上长行中如幻等喻。次
有三行半。答前问中如是世间若干色像。次有三行
半。答长行中无始分别有能所取文。次有一行半。答
前问中如起尸行等喻。后四行半。总结大乘唯识道
理。
初文复七。一有三行。示世间因。二三行半。离外道见。
三者二行半。佛及菩萨乃知有之。四者三行半。逐所
持法恒流不息。五者一行半。身不离识。六行半虽能
持种性先改转。七者二行。凡夫不知有。初文有二。初
一行立宗出体名。后有二行释缘起义。亦复非先有
能持世间因者。此即立宗。阿赖耶者。此出名也。丈夫
识者。出体性也。八识之中。此识最胜。故名丈夫。缘起
义中。先法。后喻。运动于一切者。举体缘起。遍在诸法。
无不在处。如水起浪浪中水遍在下即引喻。喻有六
种。并文相现。准即可知。自下第二。所立宗法。不同外
道。文有两节。初有一行。显世间因阿赖耶识。不同外
道所有诸见。后有二行半。显非示正理。初中。上半破外
道执。下有二句。明赖耶识。离外邪见。文现可知。自下
第二。现非示正理。就中。上半显非。明赖耶识非馀人
胎生品¶ 第 143b 页 X21-0143.png
境。下有二行。示正道理。初文中。言非智所寻求者。寻
思分别。有所得心。理外搆画。妄取分齐有所安立。故
名为智。以如是智。所不了知。是故宣说非智之境。是
故宣说内智之所證。下即翻现违理过失。上半法说。
本末相依。是故宣说若无根本阿赖耶者即无七识。
下有一行。以喻现示本未之法不一不异义。寻文可
知。自下第三。赖耶微细。非馀之境。佛及菩萨能知之。
文中有二。初一行半。引喻显示非馀人境。后有一行。
合所引喻。准文可知。自下第四。逐所持法恒流不息。
文复三节。初之一行。能持世间无有失落。次有一行。
缘起能成法。后一行半。随所持法恒流不息。就初行
中。初句法说。藏识者。赖耶之略名。中间二句。引喻现
示。如珠有贯绳。即无失落过。如来有二轮。能载能运
物。藏识亦如是。能持运法。随于业风转者。此即结说。
谓随善恶业。流转六道中。次缘起成法。上二句引喻
现示。下二句合喻结示。馀文可解。藏识与诸界者。藏
识独自不能缘起作世间法。若但诸界。即不能立。如
水独自不能起波。若无水处。波不得住。是故结言共
力无不成。下一行半。逐末恒流不断经义。上之二句。
法说现示。下之一行。引喻显示。文现可知。逐末恒流
讫。自下一行半。身不离识。初一行喻。后半行合所引
喻。文现可知。自下二行半。虽能摄持染净种子。体无
改转。就中。初行释持种义。后一行半。体无改转。初上
二句喻。下二句合。文现可知。下体不改中。初一行喻。
思分别。有所得心。理外搆画。妄取分齐有所安立。故
名为智。以如是智。所不了知。是故宣说非智之境。是
故宣说内智之所證。下即翻现违理过失。上半法说。
本末相依。是故宣说若无根本阿赖耶者即无七识。
下有一行。以喻现示本未之法不一不异义。寻文可
知。自下第三。赖耶微细。非馀之境。佛及菩萨能知之。
文中有二。初一行半。引喻显示非馀人境。后有一行。
合所引喻。准文可知。自下第四。逐所持法恒流不息。
文复三节。初之一行。能持世间无有失落。次有一行。
缘起能成法。后一行半。随所持法恒流不息。就初行
中。初句法说。藏识者。赖耶之略名。中间二句。引喻现
示。如珠有贯绳。即无失落过。如来有二轮。能载能运
物。藏识亦如是。能持运法。随于业风转者。此即结说。
谓随善恶业。流转六道中。次缘起成法。上二句引喻
现示。下二句合喻结示。馀文可解。藏识与诸界者。藏
识独自不能缘起作世间法。若但诸界。即不能立。如
水独自不能起波。若无水处。波不得住。是故结言共
力无不成。下一行半。逐末恒流不断经义。上之二句。
法说现示。下之一行。引喻显示。文现可知。逐末恒流
讫。自下一行半。身不离识。初一行喻。后半行合所引
喻。文现可知。自下二行半。虽能摄持染净种子。体无
改转。就中。初行释持种义。后一行半。体无改转。初上
二句喻。下二句合。文现可知。下体不改中。初一行喻。
胎生品¶ 第 143c 页 X21-0143.png
后半行合。准即可知。如目有童子下。第七段文。释赖
耶识恒住身中。然诸凡愚。不知有之。就中。初行。识体
恒有而不知有。后有一行。有胜功能而不识有。初上
半喻。下半合喻。文相可见。后行。初句释能持用。第二
句喻。下半结合。亦可知也。上来释能持世间因讫。
自下第二。答如幻等喻文也。就中三节。初有一行。牒
外人计。次有一行。标法破计。后一行半。示正道理。凡
愚不知世间如幻非有。而以起妄分别牛等有角。兔
等无角。有无有体。以无为有。故有即非有。然凡夫等。
见牛有角兔无角者。不知世间如幻梦故。见有执无。
是故岂说有无二法中不应起分别。
自下第三。有三行半。答前问如是世间若干色像为
唯惑乱等问。就中有二。初三行偈。就世俗谛因缘故
有若干色像。非如狂乱所见无法。后有二句。證真谛
时。方断相续。初文复三。初一行半。约所缘缘能生心
法。次有二句。就内亲因生能缘心。后有一行。释诸世
间不断所以。初中。上半释心生时必依所缘境故方
生。后有一行。引喻显示。旋火轮者。见指头火旋转成
转。翳目见自𥇒以为毛轮等。如是等物。必托小所见。
为缘生识。识不自生。下有二句。从内种子生世间法。
初句反现无内种子。离者无也。以无因故。果不自生。
以是故言此觉即无有。下有一行。释通所以。若如上
说。无因不生者。此能生因因何而有。是故通云。名相
互相系习气无有边。谓由名相互相系故。寻思分别。
耶识恒住身中。然诸凡愚。不知有之。就中。初行。识体
恒有而不知有。后有一行。有胜功能而不识有。初上
半喻。下半合喻。文相可见。后行。初句释能持用。第二
句喻。下半结合。亦可知也。上来释能持世间因讫。
自下第二。答如幻等喻文也。就中三节。初有一行。牒
外人计。次有一行。标法破计。后一行半。示正道理。凡
愚不知世间如幻非有。而以起妄分别牛等有角。兔
等无角。有无有体。以无为有。故有即非有。然凡夫等。
见牛有角兔无角者。不知世间如幻梦故。见有执无。
是故岂说有无二法中不应起分别。
自下第三。有三行半。答前问如是世间若干色像为
唯惑乱等问。就中有二。初三行偈。就世俗谛因缘故
有若干色像。非如狂乱所见无法。后有二句。證真谛
时。方断相续。初文复三。初一行半。约所缘缘能生心
法。次有二句。就内亲因生能缘心。后有一行。释诸世
间不断所以。初中。上半释心生时必依所缘境故方
生。后有一行。引喻显示。旋火轮者。见指头火旋转成
转。翳目见自𥇒以为毛轮等。如是等物。必托小所见。
为缘生识。识不自生。下有二句。从内种子生世间法。
初句反现无内种子。离者无也。以无因故。果不自生。
以是故言此觉即无有。下有一行。释通所以。若如上
说。无因不生者。此能生因因何而有。是故通云。名相
互相系习气无有边。谓由名相互相系故。寻思分别。
胎生品¶ 第 144a 页 X21-0144.png
寻名取想。常起不息。故所熏种。亦无有边。此即内外
因缘无尽。所以世间亦无断绝。一切诸分别与意而
俱起者。世间相续。非但由因。亦依妄意。为依止起。故
无断绝。是增上缘。上来约俗谛从缘假有不同惑乱
讫。自下二句。證真谛时。方绝不续。第三段讫。
自下第四。答前问中无始分别有能取所取等。文分
三节。初有二行。迷失理故。浪起心想。次有一行半。于
一心中。开出见相二分差别。后有一行。释通所以。就
初文中。诸妄境者。即五法名相为妄境。言戏论者。谓
分别心也。名相分别互相缘故。熏成种子。生六识故。
言生种种心。良以诸法。唯如来藏。从无始来。无明妄
念。不知实义。向外流散。而生诸识。以是说言生于种
种心。上来迷理生过讫。自下一行半。于一心中分成
见相。言能取者。是见分心。言所取者。相分尘也。心自
性者。自体分也。第四显识。名心自性。谓此显识自体
分中。忽然生起见相二分。瓶衣等所受用物。如是等
法。自体分外。无别可得。是故说言离心无所有。离心
者有二义释。一义释云。若显识上所说法不可得立。
更有一释。若离真心。心外无别法。是故宣说离心无
所有。离者无也。下有二句。结成上离心无所有。自下
一行。释通所以。因上文中一切唯有觉所觉义皆无。
外人疑云。若如上说。云何得有能所差别。故今通言
能觉所觉性自然如是转。性者显识自体分也。言自
然者。亦云忽然。谓显识前未有见相。然渐粗故。至显
因缘无尽。所以世间亦无断绝。一切诸分别与意而
俱起者。世间相续。非但由因。亦依妄意。为依止起。故
无断绝。是增上缘。上来约俗谛从缘假有不同惑乱
讫。自下二句。證真谛时。方绝不续。第三段讫。
自下第四。答前问中无始分别有能取所取等。文分
三节。初有二行。迷失理故。浪起心想。次有一行半。于
一心中。开出见相二分差别。后有一行。释通所以。就
初文中。诸妄境者。即五法名相为妄境。言戏论者。谓
分别心也。名相分别互相缘故。熏成种子。生六识故。
言生种种心。良以诸法。唯如来藏。从无始来。无明妄
念。不知实义。向外流散。而生诸识。以是说言生于种
种心。上来迷理生过讫。自下一行半。于一心中分成
见相。言能取者。是见分心。言所取者。相分尘也。心自
性者。自体分也。第四显识。名心自性。谓此显识自体
分中。忽然生起见相二分。瓶衣等所受用物。如是等
法。自体分外。无别可得。是故说言离心无所有。离心
者有二义释。一义释云。若显识上所说法不可得立。
更有一释。若离真心。心外无别法。是故宣说离心无
所有。离者无也。下有二句。结成上离心无所有。自下
一行。释通所以。因上文中一切唯有觉所觉义皆无。
外人疑云。若如上说。云何得有能所差别。故今通言
能觉所觉性自然如是转。性者显识自体分也。言自
然者。亦云忽然。谓显识前未有见相。然渐粗故。至显
胎生品¶ 第 144b 页 X21-0144.png
识时。忽然分张。见相二分。本无自分。故言自然。非是
无因为自然。又复疑云。法既如是者。凡夫二乘云何
不知。是故通云。习气扰浊心。凡愚不能见。上来第四
段讫。
自下第五。答前问中如起尸行问。文有两节。初之二
句。引喻显示。后一行文合所喻。谓如来藏不可自起
而作诸法。从因缘起。如尸起行不可自起。但因咒力。
而得起行。喻文相现。后合文中。上半合彼心体生起。
下半合识业用差别。并文相现。上来释如来藏随缘
起作诸世间法讫。
自下第六。结示大乘唯识道理。就中三节。初有一行。
释如来藏为法所以。次有二行半。明一心中分成见
相二分所以。后有二行。唯识道理。圣者境界。非馀人
境。初中上半引喻显示。藏识虽无分别此彼。而能为
法遍所依处。下二句者合喻应知也。自下第二。于一
心中。分成两分。初一行半。引喻显示。后一行合。就合
文中言是心者。两释不同。一义释云。是心即是如来
藏心。之境界者。真心缘起所成境故。是故说言之境
界也。更有一释。见分者名心所缘。相分名之境界。两
释俱得。普遍于三界者。但是见相二分别者。是三界
内凡夫之法。圣但證一味理故。不见见相差别分齐。
是故说言普遍于三有。自下二行。唯识理深。圣人所
通达。上来答问讫。上来虽有诸文不同。总释第二一
重问答讫。
无因为自然。又复疑云。法既如是者。凡夫二乘云何
不知。是故通云。习气扰浊心。凡愚不能见。上来第四
段讫。
自下第五。答前问中如起尸行问。文有两节。初之二
句。引喻显示。后一行文合所喻。谓如来藏不可自起
而作诸法。从因缘起。如尸起行不可自起。但因咒力。
而得起行。喻文相现。后合文中。上半合彼心体生起。
下半合识业用差别。并文相现。上来释如来藏随缘
起作诸世间法讫。
自下第六。结示大乘唯识道理。就中三节。初有一行。
释如来藏为法所以。次有二行半。明一心中分成见
相二分所以。后有二行。唯识道理。圣者境界。非馀人
境。初中上半引喻显示。藏识虽无分别此彼。而能为
法遍所依处。下二句者合喻应知也。自下第二。于一
心中。分成两分。初一行半。引喻显示。后一行合。就合
文中言是心者。两释不同。一义释云。是心即是如来
藏心。之境界者。真心缘起所成境故。是故说言之境
界也。更有一释。见分者名心所缘。相分名之境界。两
释俱得。普遍于三界者。但是见相二分别者。是三界
内凡夫之法。圣但證一味理故。不见见相差别分齐。
是故说言普遍于三有。自下二行。唯识理深。圣人所
通达。上来答问讫。上来虽有诸文不同。总释第二一
重问答讫。
胎生品¶ 第 144c 页 X21-0144.png
自下第三一重问答。广明密严净土功德。大分为二。
初总问略答。后尔时会中别问广答。初文有二。初从
尔时下愿尊时演说者。大众请问。后金刚藏下。略答
前问。问文复二。初金刚藏放光摄授娑婆世界当来
之众。后尔时诸佛子众下。明密严中现前大众请为
说法。初文复二。初金刚藏放光被机。后彼诸佛子下。
求往密严。初文复三。一所依定。次见有无量下。光中
所现事。后从定起下。正明放光。初文中。言说此语竟
者结前。默然而坐者是后也。住无处所者。示离过相。
菩萨住如。无有此彼两边之过。不著二边。恒在中道。
是故说言微妙之禅。游法界门者。法界即是真如法
界。自有二义。一依持义。二缘起义。有依持用。故常而
寂。由缘起故。寂而常用。如是法门。如来乃穷。是故说
言游法界门。入诸佛境者。谓大慈悲。观诸众生。名佛
境。见有无量下。先所被机。无量佛子者。举所化教。当
来此国者。根熟可化。言此国者。密严佛土。名为此国。
住修行地者。种姓巳上。名修行地。初地以上。各名證
地。故如是行人。在娑婆世界。发心求愿密严净土。便
从定起下。正明放光。就中复二。初光所照。谓三千界。
后是光明中下。所放光中。现种种土。土中各有诸佛
如来。此文复二。初明所现净土及佛。后随诸世间下。
所现诸佛说法利益。馀文可见。其光普照无色界者。
无色界中无有宫殿。云何说言其光普照无色宫殿。
若有宫殿。何言无色。准此应知。无色界中无有色者。
胎生品¶ 第 145a 页 X21-0145.png
但无粗色。名无色界。细色犹有。然小乘人。不知细色。
但知粗无。故说为无色。就实论之。细色犹在。
自下第二。大众蒙光。求往彼国。大分有三。初大众等。
闻说密严有胜功德。自欲往趣。次尔时净居下。明诸
大众自力不能往彼净土。诸梵天王为引行主。三尔
时净居下至靡不传闻者。叹土最胜。初文复二。初从
彼诸佛子下至可共俱往者。叹土欲往。后诸子下。发
行上道。初文可知。后文中。初明大众同共上道。后中
路迟回下。不能自往。退还本处。初文复二。先佛子众
向密严来。后诸天众来。此中三节。先于诸佛及菩萨
所。生奇特心。次诸梵王为引道主。后尔时梵王下。大
梵天王。许为行主。并文相现。下释失路不能进道。言
中路者。非是中半名为中路。离所住处。移动而来。故
言中路。此中可言路中迷闷失于道路。就中三节。一
者梵王思惟非分。二者我今云何而来至此者。生悔
还心。三复自念言下。请佛加护。前二段文现可知也。
第三文中。有五节文。初请加护。次即时见有下至威
光照曜者。蒙佛加护。次即白佛下至而能速诣密严
佛土者。请佛为说往生之因。次佛告之言下至非有
色者所能往诣者。佛示理难。不如退还起修胜行。有
色者。此中合言于五尘中心散乱者。今影略故。但言
一色。馀略不显。后时螺髻下。明大梵王及诸天众退
还本宫。如上诸文。并现可知。尔时净居诸天下至靡
不传闻者。第三叹土殊胜无比。如幻三昧者。八地巳
但知粗无。故说为无色。就实论之。细色犹在。
自下第二。大众蒙光。求往彼国。大分有三。初大众等。
闻说密严有胜功德。自欲往趣。次尔时净居下。明诸
大众自力不能往彼净土。诸梵天王为引行主。三尔
时净居下至靡不传闻者。叹土最胜。初文复二。初从
彼诸佛子下至可共俱往者。叹土欲往。后诸子下。发
行上道。初文可知。后文中。初明大众同共上道。后中
路迟回下。不能自往。退还本处。初文复二。先佛子众
向密严来。后诸天众来。此中三节。先于诸佛及菩萨
所。生奇特心。次诸梵王为引道主。后尔时梵王下。大
梵天王。许为行主。并文相现。下释失路不能进道。言
中路者。非是中半名为中路。离所住处。移动而来。故
言中路。此中可言路中迷闷失于道路。就中三节。一
者梵王思惟非分。二者我今云何而来至此者。生悔
还心。三复自念言下。请佛加护。前二段文现可知也。
第三文中。有五节文。初请加护。次即时见有下至威
光照曜者。蒙佛加护。次即白佛下至而能速诣密严
佛土者。请佛为说往生之因。次佛告之言下至非有
色者所能往诣者。佛示理难。不如退还起修胜行。有
色者。此中合言于五尘中心散乱者。今影略故。但言
一色。馀略不显。后时螺髻下。明大梵王及诸天众退
还本宫。如上诸文。并现可知。尔时净居诸天下至靡
不传闻者。第三叹土殊胜无比。如幻三昧者。八地巳
胎生品¶ 第 145b 页 X21-0145.png
上菩萨所得。谓觉一切皆如幻故。名如幻三昧。馀文
可知。
尔时诸佛子众下。现前大众发辞正问。就中复六。一
从尔时诸佛子众下至非观行人开示演说者。新来
众请。二持进菩萨下至请言速说者。旧常众请。三尔
时神通王菩萨至愿速为说者。补处菩萨请。四是时
复有下至同心劝请者。诸天众请。五当尔之时下至
偈文后勤心请法者。梵王天问。六尔时解脱月下至
偈文尽来。他方菩萨请。就初文中。先大众请。后金刚
藏辞退不许。馀文相现。唯除如来之所护念者。但是
弟子宣说法者。并蒙如来加被力故。乃得为他宣说
法要。实非自力。是故说言唯除如来之所护念。时持
进菩萨下。旧常众请。文相可见。不劳繁释。尔时神通
王下。补处菩萨请。是时有下。诸天众请。当尔之时下。
梵天请。就中三节。初长行问。次以得问。后以长行金
刚藏不许为说。就偈文中。有六行偈。分为三节。初一
行半。由此大众求法心重。次三行半。所问审定。后有
一行。请许宣说。初中。上半宥世纯业所致之果。次下
二句。现所凭贵。下之二句。求法心重。相现可知。次第
二文。初半行总。后三行别。于中。初行问诸世间盛衰
等事。次有一行问世间王种姓贵胜。后有一行。问三
乘法及修罗等世间论法。如是三段。后更寻思。下有
一行。结请许说。文现可知。上来请讫。尔时巳下金刚
藏菩萨推不许说。谓大力者。大梵天等勤心请法。犹
可知。
尔时诸佛子众下。现前大众发辞正问。就中复六。一
从尔时诸佛子众下至非观行人开示演说者。新来
众请。二持进菩萨下至请言速说者。旧常众请。三尔
时神通王菩萨至愿速为说者。补处菩萨请。四是时
复有下至同心劝请者。诸天众请。五当尔之时下至
偈文后勤心请法者。梵王天问。六尔时解脱月下至
偈文尽来。他方菩萨请。就初文中。先大众请。后金刚
藏辞退不许。馀文相现。唯除如来之所护念者。但是
弟子宣说法者。并蒙如来加被力故。乃得为他宣说
法要。实非自力。是故说言唯除如来之所护念。时持
进菩萨下。旧常众请。文相可见。不劳繁释。尔时神通
王下。补处菩萨请。是时有下。诸天众请。当尔之时下。
梵天请。就中三节。初长行问。次以得问。后以长行金
刚藏不许为说。就偈文中。有六行偈。分为三节。初一
行半。由此大众求法心重。次三行半。所问审定。后有
一行。请许宣说。初中。上半宥世纯业所致之果。次下
二句。现所凭贵。下之二句。求法心重。相现可知。次第
二文。初半行总。后三行别。于中。初行问诸世间盛衰
等事。次有一行问世间王种姓贵胜。后有一行。问三
乘法及修罗等世间论法。如是三段。后更寻思。下有
一行。结请许说。文现可知。上来请讫。尔时巳下金刚
藏菩萨推不许说。谓大力者。大梵天等勤心请法。犹
胎生品¶ 第 145c 页 X21-0145.png
尚不说。况乎汝等可为说乎。尔时解脱月下。他方菩
萨请。就中复二。先长行请。后以偈请。偈文三节。初二
句所凭尊胜。次二句亲承不谬。后二句结请为说。何
故不说。现世佛边亲受法者。未来佛边尚得亲受。何
况现在。可不亲受。事现灼然。故不说之。文现可见。
自下第二。答前请问。有九行半。分为四段。初有三行。
请佛加被力。次有三行。示所说分齐。次二行殊胜离
相。后一行半。结名示益。就初中。初有一行。佛境非自
及。次有一行。请佛加护。后有一行。得加护力。报佛慈
恩。前二节文。相现可知。我以敬心说者。诸佛境界。非
自所能。今蒙佛力。乃可宣说。故言我以敬心说。说何
等法。即下释云。如来清净智。下句示现报佛慈恩。若
诸佛子报佛恩。无过劝令发大乘心。大乘者。以大慈
悲。度苦令安。名大乘心。三世诸佛。以大慈悲。为正因
故。證得菩提。是故说言绍隆佛种姓。下句劝诫。释初
文讫。自下第二。示所说分齐。于中。初行简定分齐。次
有一行。所说清净。永离诸过。后有一行。结非自力凭
佛加力。初文上半答偈问中为问憍罗婆下三行偈
问。下半示今所说分齐。次第二文。佛智甚微妙者。是
自利行。内證之智。牟尼胜功德者。利他行。教道之德
言正观者。八地巳上无功用行。名为正观。八地巳上
二智双行。人法二执永不行故。以是故言离诸心妄
计。次有二行。叹胜离过。初行叹胜。后行离过。言此智
者。指前佛智。此能说因。诸三昧华者。谓观行人。修行
萨请。就中复二。先长行请。后以偈请。偈文三节。初二
句所凭尊胜。次二句亲承不谬。后二句结请为说。何
故不说。现世佛边亲受法者。未来佛边尚得亲受。何
况现在。可不亲受。事现灼然。故不说之。文现可见。
自下第二。答前请问。有九行半。分为四段。初有三行。
请佛加被力。次有三行。示所说分齐。次二行殊胜离
相。后一行半。结名示益。就初中。初有一行。佛境非自
及。次有一行。请佛加护。后有一行。得加护力。报佛慈
恩。前二节文。相现可知。我以敬心说者。诸佛境界。非
自所能。今蒙佛力。乃可宣说。故言我以敬心说。说何
等法。即下释云。如来清净智。下句示现报佛慈恩。若
诸佛子报佛恩。无过劝令发大乘心。大乘者。以大慈
悲。度苦令安。名大乘心。三世诸佛。以大慈悲。为正因
故。證得菩提。是故说言绍隆佛种姓。下句劝诫。释初
文讫。自下第二。示所说分齐。于中。初行简定分齐。次
有一行。所说清净。永离诸过。后有一行。结非自力凭
佛加力。初文上半答偈问中为问憍罗婆下三行偈
问。下半示今所说分齐。次第二文。佛智甚微妙者。是
自利行。内證之智。牟尼胜功德者。利他行。教道之德
言正观者。八地巳上无功用行。名为正观。八地巳上
二智双行。人法二执永不行故。以是故言离诸心妄
计。次有二行。叹胜离过。初行叹胜。后行离过。言此智
者。指前佛智。此能说因。诸三昧华者。谓观行人。修行
胎生品¶ 第 146a 页 X21-0146.png
诸定。乃得此智。智净无垢。犹如华净。佛在密严中正
受者。正受正定。谓密严中。佛及菩萨所得三昧。名曰
如幻。佛在此定。而开演说。故言殊胜。下一行文。显示
离过。过有二种。一言说过。二诸见过。文相可见。自下
一行半。上半结名。下一行示所得益。并现可知。上来
一重总问略答讫。
自下第二。别问广答。文分为二。一从尔时下至令得
显了者问。二金刚藏下答。就问文中。分为三节。一者
时众中自心有信。能受所说。次今此会中下。会中所
有一切大众。早成行德。堪受所说。后唯愿尊者下。正
发请。初文中。言我等于法深生爱乐者。申自有信。如
渴思浆等者。引喻显示。次第二中。于深定智皆得自
在者。内證行也。有大神力王诸世界者。教道之行。谓
此大众。于诸世界。现受王报。领众引显。弘宣法故王
诸。馀文可见。下正请中。以梵声者。八音声中。但请三
声。梵音声谓梵王声。因陀罗声者。谓帝释之异名。馀
文相并准可知。释问文讫。
自下广答。就中两节。先长行答。后以偈答。长行复四。
一者如来所说下至难可得见亦复如是者。叹所说
非馀人境。二者世间之法下至非言所及者。如来法
胜不同世间。三者我之所见下至诸佛境界者。自谦
推他。四虽然下。自力虽无。承佛加被。许为宣说。初文
复二。初法。后喻。喻有三介。初一喻者。喻法无名而恒
所说。空中无树者。喻法无名字。而见其影者。谓如来
受者。正受正定。谓密严中。佛及菩萨所得三昧。名曰
如幻。佛在此定。而开演说。故言殊胜。下一行文。显示
离过。过有二种。一言说过。二诸见过。文相可见。自下
一行半。上半结名。下一行示所得益。并现可知。上来
一重总问略答讫。
自下第二。别问广答。文分为二。一从尔时下至令得
显了者问。二金刚藏下答。就问文中。分为三节。一者
时众中自心有信。能受所说。次今此会中下。会中所
有一切大众。早成行德。堪受所说。后唯愿尊者下。正
发请。初文中。言我等于法深生爱乐者。申自有信。如
渴思浆等者。引喻显示。次第二中。于深定智皆得自
在者。内證行也。有大神力王诸世界者。教道之行。谓
此大众。于诸世界。现受王报。领众引显。弘宣法故王
诸。馀文可见。下正请中。以梵声者。八音声中。但请三
声。梵音声谓梵王声。因陀罗声者。谓帝释之异名。馀
文相并准可知。释问文讫。
自下广答。就中两节。先长行答。后以偈答。长行复四。
一者如来所说下至难可得见亦复如是者。叹所说
非馀人境。二者世间之法下至非言所及者。如来法
胜不同世间。三者我之所见下至诸佛境界者。自谦
推他。四虽然下。自力虽无。承佛加被。许为宣说。初文
复二。初法。后喻。喻有三介。初一喻者。喻法无名而恒
所说。空中无树者。喻法无名字。而见其影者。谓如来
胎生品¶ 第 146b 页 X21-0146.png
于无名法以名字说。文现可知。次空中风及以鸟迹。
如是二喻。喻于言说恒不离如。然凡小乘。不解离名。
随名执法。佛所说法。是有非无。释非馀人境讫。自下
第二。如来法胜不同世间。文现可见。自下第三。我之
所见下。自谦推他胜。我之所见譬如梦境等者。自申
不足。未得證位圆满之果。以所解如梦中事不可决
定。自谦巳讫。今此会中下明推他胜。文相可见。我今
云何下。申自不足。自下第四。自力虽无。承佛加被。为
众许说。就中三节。一许说诫听。二所说妙法。出过心
意。离言说境。三者引喻示其所说。馀文可解。第二文
中。文义相应者。文义二法。无二自性。但一如上。假施
设立。将法望如。无差异相。故言相应。非是文义各有
自性。而不相违。故言相应。喻中先喻后合。亦可知也。
上来长行答讫。
自下第二。以偈颂答。就中。总有二十六行。分为三节。
一者有五行半。释长行中如来所说语义真实下文。
二有九行半。释长行中牟尼所说种种义趣难可得
见等文。三有十一行。释前偈中如来四时中下文。初
文复三。初有一行。释长行中如来所说语义真实。次
有二行。释通所以。后二行半。释长行中希有难见。天
中天境界者。真俗二谛。名为境界。增悦诸明智者。增
者增长也。良以诸圣有明智者。观二谛境。增长悦可。
故言增悦诸明智。非心口所能者。示理无相。非字属
两处。非心所能度量。非口所能分别说。下释所以。文
如是二喻。喻于言说恒不离如。然凡小乘。不解离名。
随名执法。佛所说法。是有非无。释非馀人境讫。自下
第二。如来法胜不同世间。文现可见。自下第三。我之
所见下。自谦推他胜。我之所见譬如梦境等者。自申
不足。未得證位圆满之果。以所解如梦中事不可决
定。自谦巳讫。今此会中下明推他胜。文相可见。我今
云何下。申自不足。自下第四。自力虽无。承佛加被。为
众许说。就中三节。一许说诫听。二所说妙法。出过心
意。离言说境。三者引喻示其所说。馀文可解。第二文
中。文义相应者。文义二法。无二自性。但一如上。假施
设立。将法望如。无差异相。故言相应。非是文义各有
自性。而不相违。故言相应。喻中先喻后合。亦可知也。
上来长行答讫。
自下第二。以偈颂答。就中。总有二十六行。分为三节。
一者有五行半。释长行中如来所说语义真实下文。
二有九行半。释长行中牟尼所说种种义趣难可得
见等文。三有十一行。释前偈中如来四时中下文。初
文复三。初有一行。释长行中如来所说语义真实。次
有二行。释通所以。后二行半。释长行中希有难见。天
中天境界者。真俗二谛。名为境界。增悦诸明智者。增
者增长也。良以诸圣有明智者。观二谛境。增长悦可。
故言增悦诸明智。非心口所能者。示理无相。非字属
两处。非心所能度量。非口所能分别说。下释所以。文
胎生品¶ 第 146c 页 X21-0146.png
外有疑。若如是者。理及證人。不可见闻。何故如来八
相成道示转法轮。是故通云。为欲普降伏世间憍慢
心。是故示现同人之身。修道成佛。王宫太子。言同人
身。树下之佛。言佛相好为庄饰也。圆光等下。准即可
知。释所以讫。如来四时下。释希有难可见。就中三节。
初之一行。释希有难见。次一行释希有所以。后有二
句。总结释也。初一行中。上二句者。證道常證。下之二
句。教道恒行。文现可知。释所以中。上二句者。减善减
恶。下之二句。随众生欲。现示佛身。良以淳善人。常在
佛前。无不见时。是故说言减善减恶兴时佛出于世。
文可见也。下有二句。结释可知。
自下第二。答长行中牟尼所说难可得见等文。就中
二节。初三行半。总相略答。后有六行。别相广答。初略
答中。先以二行八相成道以化众生。后一行半。以六
道形度诸众生。初中一行法说辨释。后有一行。引喻
合结。言观行者。谓佛菩萨。名观行者。如是佛圣。恒住
密严。无不见时。然诸世间。见佛如来八相成者。恶生
乱时。小有善根。可以化故。示佛始成。下引喻中。初上
二句。引喻现示。下之二句。合结应知。下一行半中。初
上半者。就佛證道。释难可见。下之一行。约佛教道。释
难可见。相现可知。总相略答讫。自下别相。初有三行。
现六道身差别不同。次有一行。见金银等世间七宝。
由佛神力。有丰俭时。后有二行。如来出过三界境。就
初文中。上二句现诸天像。次有一行。示仙人形。次有
相成道示转法轮。是故通云。为欲普降伏世间憍慢
心。是故示现同人之身。修道成佛。王宫太子。言同人
身。树下之佛。言佛相好为庄饰也。圆光等下。准即可
知。释所以讫。如来四时下。释希有难可见。就中三节。
初之一行。释希有难见。次一行释希有所以。后有二
句。总结释也。初一行中。上二句者。證道常證。下之二
句。教道恒行。文现可知。释所以中。上二句者。减善减
恶。下之二句。随众生欲。现示佛身。良以淳善人。常在
佛前。无不见时。是故说言减善减恶兴时佛出于世。
文可见也。下有二句。结释可知。
自下第二。答长行中牟尼所说难可得见等文。就中
二节。初三行半。总相略答。后有六行。别相广答。初略
答中。先以二行八相成道以化众生。后一行半。以六
道形度诸众生。初中一行法说辨释。后有一行。引喻
合结。言观行者。谓佛菩萨。名观行者。如是佛圣。恒住
密严。无不见时。然诸世间。见佛如来八相成者。恶生
乱时。小有善根。可以化故。示佛始成。下引喻中。初上
二句。引喻现示。下之二句。合结应知。下一行半中。初
上半者。就佛證道。释难可见。下之一行。约佛教道。释
难可见。相现可知。总相略答讫。自下别相。初有三行。
现六道身差别不同。次有一行。见金银等世间七宝。
由佛神力。有丰俭时。后有二行。如来出过三界境。就
初文中。上二句现诸天像。次有一行。示仙人形。次有
胎生品¶ 第 147a 页 X21-0147.png
一行。现八部形。后有二句。示王贵种。释文相者。更待
后审。次有一行。世间七宝。由佛力有。如释迦佛出世
之时。秽恶物多。七宝希有。弥勒出世时。七宝丰饶。一
切恶物隐而不现。准文可知。下释如来出三界境。就
中。初行别举欲界中染著之尘佛所远离。后有一行。
总释三界不能污佛。文现可知。
自下第三。十一行文。释前偈中如来四时下文。就中
五节。初一行半。举非反现。次有三行。对非现是。次有
三行。离过成德。次有二行。叹土依报。后二行半。叹胜
劝修因。初文中。言无想诸定者。非想灭定及无想定。
众多非一。故云诸定。未离惑缠者。未得无漏證法空
理。伏现行未断种子。故云未离。言非安者。未證如合。
未离四相恒所迁动。故言非安。非清净者。种子烦恼
所染污故。说非清净。退堕而流转。若欣上厌下。乃至
非想。上无可攀。从非想下乃至三途。是故说言退堕
而流转。下有二句。相形显非。言有身者。谓业烦恼所
缠缚身。名为有身。故所生身。非如密严。举非反现讫。
自下三行。对非显是。文中三节。初之一行。叹土殊胜。
次有一行。所得果胜。后有一行。能得因胜。初中。上半
叹土殊胜。清净福者。对三界福烦恼杂故名不净。密
严妙土。非烦恼杂。故云清净。下之二句。举人叹胜。言
解脱者。离二缚故。名为解脱。言知见者。离所知障。真
俗二谛了达无疑。名为知见。如是胜人所住。故知土
殊胜。十种大自在等一行。叹所得胜。所成之德亦难
后审。次有一行。世间七宝。由佛力有。如释迦佛出世
之时。秽恶物多。七宝希有。弥勒出世时。七宝丰饶。一
切恶物隐而不现。准文可知。下释如来出三界境。就
中。初行别举欲界中染著之尘佛所远离。后有一行。
总释三界不能污佛。文现可知。
自下第三。十一行文。释前偈中如来四时下文。就中
五节。初一行半。举非反现。次有三行。对非现是。次有
三行。离过成德。次有二行。叹土依报。后二行半。叹胜
劝修因。初文中。言无想诸定者。非想灭定及无想定。
众多非一。故云诸定。未离惑缠者。未得无漏證法空
理。伏现行未断种子。故云未离。言非安者。未證如合。
未离四相恒所迁动。故言非安。非清净者。种子烦恼
所染污故。说非清净。退堕而流转。若欣上厌下。乃至
非想。上无可攀。从非想下乃至三途。是故说言退堕
而流转。下有二句。相形显非。言有身者。谓业烦恼所
缠缚身。名为有身。故所生身。非如密严。举非反现讫。
自下三行。对非显是。文中三节。初之一行。叹土殊胜。
次有一行。所得果胜。后有一行。能得因胜。初中。上半
叹土殊胜。清净福者。对三界福烦恼杂故名不净。密
严妙土。非烦恼杂。故云清净。下之二句。举人叹胜。言
解脱者。离二缚故。名为解脱。言知见者。离所知障。真
俗二谛了达无疑。名为知见。如是胜人所住。故知土
殊胜。十种大自在等一行。叹所得胜。所成之德亦难
胎生品¶ 第 147b 页 X21-0147.png
尽。今取要故且叹四德。一十自在。二者十力。三者通。
四者三昧。下之二句。与佛无异。文现可知。后有一行。
叹能得因。如是胜果。于十地中。修行施等波罗密行
为因所得。故所得身。甚为清净。对非显胜讫。自下第
三。离过成德。初行离过。后行成德。就初行中。上之二
句。无妄尽度而有了达慧。下之二句。无我无相应意
根无漏慧根常现在前。释离讫。后有一行。叹所成德。
上半行叹因圆满。下二句所得殊胜。文现可知。自下
二行。密严土依报殊胜。准文可见。不须繁述。自下二
行半。叹胜劝修因。就中。初半行叹甚土胜。次有一行
半。劝修其因。后半行结。初文可解。最上修行者。八地
巳上。名为最上。地地进修者。发从初地乃至十地。故
言地地。了知一切法皆以心为性者。自利行成。善说
赖耶下。利他行。法者五法。馀文可知。上来释妙生身
品讫。
* 胎生品
胎生品者。欲将劣弱相形显胜。故此文来。又前品中
有身者所生非如密严国。今对此言。说胎生品。就此
品中。大分为二。先众生之身下至诸佛子众所共围
绕者。释众生身所因成法。后胎藏之身下。释所得果
报虚伪可厌。初文复二。一从初至终轮回诸趣者。示
可厌法。后从若有智者下。厌所得益。初文复四。初从
众生之身下至而共增长者。初受身时。托缘得成。次
经于九月下至受无量苦者。释出胎在胎时众苦所
四者三昧。下之二句。与佛无异。文现可知。后有一行。
叹能得因。如是胜果。于十地中。修行施等波罗密行
为因所得。故所得身。甚为清净。对非显胜讫。自下第
三。离过成德。初行离过。后行成德。就初行中。上之二
句。无妄尽度而有了达慧。下之二句。无我无相应意
根无漏慧根常现在前。释离讫。后有一行。叹所成德。
上半行叹因圆满。下二句所得殊胜。文现可知。自下
二行。密严土依报殊胜。准文可见。不须繁述。自下二
行半。叹胜劝修因。就中。初半行叹甚土胜。次有一行
半。劝修其因。后半行结。初文可解。最上修行者。八地
巳上。名为最上。地地进修者。发从初地乃至十地。故
言地地。了知一切法皆以心为性者。自利行成。善说
赖耶下。利他行。法者五法。馀文可知。上来释妙生身
品讫。
* 胎生品
胎生品者。欲将劣弱相形显胜。故此文来。又前品中
有身者所生非如密严国。今对此言。说胎生品。就此
品中。大分为二。先众生之身下至诸佛子众所共围
绕者。释众生身所因成法。后胎藏之身下。释所得果
报虚伪可厌。初文复二。一从初至终轮回诸趣者。示
可厌法。后从若有智者下。厌所得益。初文复四。初从
众生之身下至而共增长者。初受身时。托缘得成。次
经于九月下至受无量苦者。释出胎在胎时众苦所
胎生品¶ 第 147c 页 X21-0147.png
逼。次此诸众生下至而生此中者。于三界中轮转无
定。后既生之巳下。现在造业。感当来报。就初文中。九
物为性者。四相为四。四大为四。不净精血。合成为九。
是名九物。为无量业常所缠缚者。释所以。谓前九物。
不可自成身。良以业绳所缠缚故。合成为身。下引喻
况。譬如毒树。所有枝叶并能杀人。身亦如是。贪瞋痴
等之所住处。馀文可见。经于九月下在胎。或从人中。
并皆受苦。文现可见。下释三界中轮转无息。今此文
中。且举十一人。若细具论。乃无量种。如是诸文。准即
可知。既生之巳下。出胎巳后。现在身中。更造新业。感
当来报。如是诸文。相现可知。
若有智者下。厌过欣善所得利益。就中有二。一若有
智者下至随宜应现者。修因行成。二如是生者下。释
所成果。初文复二。从此唱下至密严佛国者。自利行
成。二于无量亿下。利他行成。初文中云。若有智者者。
世间等智。有信乐欲。名为智者。起行之初。名遇善知
识。闻法闻慧。思惟思慧。而得解悟者。修所成慧。次明
离过。由上修慧故。不著文字。离倒分别。入三脱门者。
定行成也。见法真理者。无分别智。慧行成也。最上清
净者。第八地中。烦恼总尽。故名最上。最上上清净者。
第十地中。细习都尽。是故说言最上上清净。如是诸
佛行皆成就者。乃生密严。是故结言而来住此密严
佛国。释自利讫。于无量亿下。明利他行。文现可见。释
因行讫。如是生者下。明所得果。果德三种。一解脱德。
定。后既生之巳下。现在造业。感当来报。就初文中。九
物为性者。四相为四。四大为四。不净精血。合成为九。
是名九物。为无量业常所缠缚者。释所以。谓前九物。
不可自成身。良以业绳所缠缚故。合成为身。下引喻
况。譬如毒树。所有枝叶并能杀人。身亦如是。贪瞋痴
等之所住处。馀文可见。经于九月下在胎。或从人中。
并皆受苦。文现可见。下释三界中轮转无息。今此文
中。且举十一人。若细具论。乃无量种。如是诸文。准即
可知。既生之巳下。出胎巳后。现在身中。更造新业。感
当来报。如是诸文。相现可知。
若有智者下。厌过欣善所得利益。就中有二。一若有
智者下至随宜应现者。修因行成。二如是生者下。释
所成果。初文复二。从此唱下至密严佛国者。自利行
成。二于无量亿下。利他行成。初文中云。若有智者者。
世间等智。有信乐欲。名为智者。起行之初。名遇善知
识。闻法闻慧。思惟思慧。而得解悟者。修所成慧。次明
离过。由上修慧故。不著文字。离倒分别。入三脱门者。
定行成也。见法真理者。无分别智。慧行成也。最上清
净者。第八地中。烦恼总尽。故名最上。最上上清净者。
第十地中。细习都尽。是故说言最上上清净。如是诸
佛行皆成就者。乃生密严。是故结言而来住此密严
佛国。释自利讫。于无量亿下。明利他行。文现可见。释
因行讫。如是生者下。明所得果。果德三种。一解脱德。
胎生品¶ 第 148a 页 X21-0148.png
谓永得解脱生死险趣文是。二名称德。谓名为丈夫
等文是。三补翼众德。谓诸佛子等众所共围绕文是。
自下第三。胎藏所生。生死果报虚伪可厌。就中三节。
初胎藏之身下至斯人即生密严佛土者。释可厌患。
次若诸定者下至是人即为三昧所缚者。世间所得
有漏三昧。受三界身。不能出离。后若住三昧下。与法
空理相应三昧。乃得为因。生密严土。初文复二。初示
可厌。后何以故下释所以。虚伪不实者。不净虚物。集
成身故为虚伪。尘释不净乃有多种。今约略故。且论
五种。一种子不净。谓过去世诸业烦恼。现在父母精
血不净。为种生故。二住处不净。谓十月中。生藏之下。
熟藏之上。安置身故。三自相不净。谓九孔中流溢不
净故。四自体不净。谓三十六种不净诸物。合成身故。
五毕竟不净。埋即成土。烧即成灰。究竟推求。一无净
相。以此故言虚伪不实。非自性生者。非如外道所计
胜性微尘世性为因生故。是故破云。非自性生。亦非
无明爱业所生者。破佛法中小乘所执。良以小乘不
知无明等空。无所有。执无明等能生能死。今以理破
是故说言亦非无明爱业所生。何以故下。释其所以。
此即外人问。有何所以。无明爱业。非生死因。佛经中
就无明缘行行缘识支。乃至老死。相续而转。何所以
故。说言无明非生死因。是故问云何以故也。今佛通
言。无明爱业但相假有。无有实事。如梦所见。故不能
生死身。此即释成可厌所以。若能了达下。明厌所得
等文是。三补翼众德。谓诸佛子等众所共围绕文是。
自下第三。胎藏所生。生死果报虚伪可厌。就中三节。
初胎藏之身下至斯人即生密严佛土者。释可厌患。
次若诸定者下至是人即为三昧所缚者。世间所得
有漏三昧。受三界身。不能出离。后若住三昧下。与法
空理相应三昧。乃得为因。生密严土。初文复二。初示
可厌。后何以故下释所以。虚伪不实者。不净虚物。集
成身故为虚伪。尘释不净乃有多种。今约略故。且论
五种。一种子不净。谓过去世诸业烦恼。现在父母精
血不净。为种生故。二住处不净。谓十月中。生藏之下。
熟藏之上。安置身故。三自相不净。谓九孔中流溢不
净故。四自体不净。谓三十六种不净诸物。合成身故。
五毕竟不净。埋即成土。烧即成灰。究竟推求。一无净
相。以此故言虚伪不实。非自性生者。非如外道所计
胜性微尘世性为因生故。是故破云。非自性生。亦非
无明爱业所生者。破佛法中小乘所执。良以小乘不
知无明等空。无所有。执无明等能生能死。今以理破
是故说言亦非无明爱业所生。何以故下。释其所以。
此即外人问。有何所以。无明爱业。非生死因。佛经中
就无明缘行行缘识支。乃至老死。相续而转。何所以
故。说言无明非生死因。是故问云何以故也。今佛通
言。无明爱业但相假有。无有实事。如梦所见。故不能
生死身。此即释成可厌所以。若能了达下。明厌所得
胎生品¶ 第 148b 页 X21-0148.png
益。若能了达下至及以分别者。离过之益。斯人即生
密严佛土。明德成益。若能了达法空道理。本来不生
无明体性。既无体性。何能为因。生生死身。以是故言
悉灭无馀。非但无体。名字亦无。名字故。依名分别妄
心亦无。离过益讫。德成益文。相现可知。
若诸定者下至三昧所缚者。有漏三昧。不能出离。就
中三节。初若诸定者下至散动之道者。得定之人。未
断法执烦恼种故。起分别心。是故宣说心有攀缘。有
攀缘故。色等六尘中而生取著。能多时恒入三昧。是
故结说此即名为散动之道。次是三昧力下至是人
即为三昧所缚者。有漏三昧。为三界因。增长生死。相
现可知。
后若住三昧下。释无漏定与实相相应。虽能所取。无
所分别。是故结言是名真实观行之人。若欲生于下
劝修正因。准即可知。
* 显示自作品
何故此品来者。上明妙生及以胎生。可欣可厌。如是
二法。唯一心作。离心无法。欲显唯识甚深道理。故此
文来。就中复二。初金刚藏。自立道理。释唯识义。后尔
时宝髻下。更以问答。广陈道理。初文复三。初心有八
种下至其根本心坚固不动者。立宗略释。次世间因
缘下至但诳愚夫者。依宗广释。后各诸佛子下。示正
劝修。初文复二。初心有八种或复有九者。此即立宗。
后与无明俱下。释心八九而成所以。何故八九数不
密严佛土。明德成益。若能了达法空道理。本来不生
无明体性。既无体性。何能为因。生生死身。以是故言
悉灭无馀。非但无体。名字亦无。名字故。依名分别妄
心亦无。离过益讫。德成益文。相现可知。
若诸定者下至三昧所缚者。有漏三昧。不能出离。就
中三节。初若诸定者下至散动之道者。得定之人。未
断法执烦恼种故。起分别心。是故宣说心有攀缘。有
攀缘故。色等六尘中而生取著。能多时恒入三昧。是
故结说此即名为散动之道。次是三昧力下至是人
即为三昧所缚者。有漏三昧。为三界因。增长生死。相
现可知。
后若住三昧下。释无漏定与实相相应。虽能所取。无
所分别。是故结言是名真实观行之人。若欲生于下
劝修正因。准即可知。
* 显示自作品
何故此品来者。上明妙生及以胎生。可欣可厌。如是
二法。唯一心作。离心无法。欲显唯识甚深道理。故此
文来。就中复二。初金刚藏。自立道理。释唯识义。后尔
时宝髻下。更以问答。广陈道理。初文复三。初心有八
种下至其根本心坚固不动者。立宗略释。次世间因
缘下至但诳愚夫者。依宗广释。后各诸佛子下。示正
劝修。初文复二。初心有八种或复有九者。此即立宗。
后与无明俱下。释心八九而成所以。何故八九数不
胎生品¶ 第 148c 页 X21-0148.png
定耶。良以真心。具有二门。一依持门。二缘起门。若不
分门说八识门。若分二门。释有九识。谓缘起真心。说
名赖耶。依持真心。名阿摩罗。以是义故。虽数增减。体
即不殊。故立宗言有八九。下释所以。以何义故。如是
真心。能为世间种种法因。故释通云。与无明俱为世
间因。心心法者。义有两释。其一义者。真心无明业转
识等。并无心所。显识心中。见相二分。忽然分出。至智
识去。分别事识。方有心所。显识以去。但心无心所。智
识以来。亦心心所。更有一义。第八第九但名为心。不
名心所。除此以外。但名心所。不名心王。如是七识真
心所有。故但名所。不名为心。两义俱得。然此文中。世
间悉是心心法现者。合取二义。名心心法。如是心法。
一起以后。相续流转。无休息者。为无明业虚妄因缘
转变不绝。如水因风起。因一波后。波波相系。起波不
绝。此据缘起法门而说。其根本心坚固不动者。此就
依持建立门说。如水起波。湿性不改。立宗略说讫。
自下第二。依宗广释。就中三节。初世间因缘下至性
不坚固者。一切世间。皆悉虚妄因缘故有。无有自性。
次密严佛土下至度生死岸者。对前虚染。显示实净。
后众生身中下至但诳愚夫者。世间诸法。理无情有。
初文复四。一从世间因缘有十二分下至离诸因缘
者。释诸因缘所及分齐。二内外世间下至坏灭为性
者。四相之法所离分齐。三诸识微细下至心相差别
者。八识道理。非诸凡愚之所知境。四假使有人下至
分门说八识门。若分二门。释有九识。谓缘起真心。说
名赖耶。依持真心。名阿摩罗。以是义故。虽数增减。体
即不殊。故立宗言有八九。下释所以。以何义故。如是
真心。能为世间种种法因。故释通云。与无明俱为世
间因。心心法者。义有两释。其一义者。真心无明业转
识等。并无心所。显识心中。见相二分。忽然分出。至智
识去。分别事识。方有心所。显识以去。但心无心所。智
识以来。亦心心所。更有一义。第八第九但名为心。不
名心所。除此以外。但名心所。不名心王。如是七识真
心所有。故但名所。不名为心。两义俱得。然此文中。世
间悉是心心法现者。合取二义。名心心法。如是心法。
一起以后。相续流转。无休息者。为无明业虚妄因缘
转变不绝。如水因风起。因一波后。波波相系。起波不
绝。此据缘起法门而说。其根本心坚固不动者。此就
依持建立门说。如水起波。湿性不改。立宗略说讫。
自下第二。依宗广释。就中三节。初世间因缘下至性
不坚固者。一切世间。皆悉虚妄因缘故有。无有自性。
次密严佛土下至度生死岸者。对前虚染。显示实净。
后众生身中下至但诳愚夫者。世间诸法。理无情有。
初文复四。一从世间因缘有十二分下至离诸因缘
者。释诸因缘所及分齐。二内外世间下至坏灭为性
者。四相之法所离分齐。三诸识微细下至心相差别
者。八识道理。非诸凡愚之所知境。四假使有人下至
胎生品¶ 第 149a 页 X21-0149.png
性不坚固者。邪心勤修。不能出三界火宅。就初文中。
十二分者。标宗举数。若根若境下释十二分。然十二
分。有其二种。一所托缘。明十二分。谓六根六境。是十
二分。二者能生所生合取为十二分。能生者六根也。
所生者识也。于此门中。不取六尘。以疏远故。准文可
知。刹那坏灭者。示无常理。如上所说。根尘等法。理外
净虚。无自性故。不过一念。生即灭故。说为无常。下释
分齐。从梵世下至非想者。即是十二因缘所及分齐。
唯有如来离因缘者。示十二缘所不及处。问曰。若言
唯有如来离因缘者。何故。经言。六波罗蜜修圆满故。
證得菩提名为报佛耶。答言。佛教有其二种。一者修
舍对治教门。二者破相入證教门。若依修舍对治释
者。如来离彼十二生死因缘。故言如来离因缘也。然
修六度圆满成时。及證菩提。是故如来亦名报佛。若
依破相入證教释。一切诸法。不动真际。故经说言。一
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以是义故。所灭诸过。元
来不生。今何所灭。所修行法。对何而修。證菩提乎。是
故说云离因缘也。
自下第二。示其四相所相分齐。内者内身。外者外器。
动者欲业。不动即是上二界法。如是等法。皆是无常。
如世现见瓶衣等物。良以斯法。由四相四相不停一
念。
自下第三。八识道理。非凡愚境。就中两节。初从诸识
微细巳下至所能知见者。宜释八识微细难知。后众
十二分者。标宗举数。若根若境下释十二分。然十二
分。有其二种。一所托缘。明十二分。谓六根六境。是十
二分。二者能生所生合取为十二分。能生者六根也。
所生者识也。于此门中。不取六尘。以疏远故。准文可
知。刹那坏灭者。示无常理。如上所说。根尘等法。理外
净虚。无自性故。不过一念。生即灭故。说为无常。下释
分齐。从梵世下至非想者。即是十二因缘所及分齐。
唯有如来离因缘者。示十二缘所不及处。问曰。若言
唯有如来离因缘者。何故。经言。六波罗蜜修圆满故。
證得菩提名为报佛耶。答言。佛教有其二种。一者修
舍对治教门。二者破相入證教门。若依修舍对治释
者。如来离彼十二生死因缘。故言如来离因缘也。然
修六度圆满成时。及證菩提。是故如来亦名报佛。若
依破相入證教释。一切诸法。不动真际。故经说言。一
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以是义故。所灭诸过。元
来不生。今何所灭。所修行法。对何而修。證菩提乎。是
故说云离因缘也。
自下第二。示其四相所相分齐。内者内身。外者外器。
动者欲业。不动即是上二界法。如是等法。皆是无常。
如世现见瓶衣等物。良以斯法。由四相四相不停一
念。
自下第三。八识道理。非凡愚境。就中两节。初从诸识
微细巳下至所能知见者。宜释八识微细难知。后众
胎生品¶ 第 149b 页 X21-0149.png
仙外道下至心相差别者。释通所以。初文中。言诸识
微细者。释诸识体。似一似常。非常非断。凡愚不了。计
一计常。迁流故非常。速疾故非一。如是八识。诸佛乃
知。非世间境。下释所以。谓仙外道为爱烦恼所缠缚
故。不能了知八识差别。
自下第四。非因计因。邪心修行。不能出离三界火宅。
就中两节。初以法说示邪心计。后汝不知耶下敕令
舍邪。以喻示过。法说中。言勉意勤行者。世间愚夫。欲
求长寿。依毗陀法。唱歌祠天。侍火祭神。种种邪行。终
不能得安乐寿命。言毗陀者。世间智者所造之论。名
为毗陀。故结示过。终亦退还。汝不知下。劝令舍邪。三
毗陀者。一梵王出欲论。二释帝桓因种种善论。三者
外道种种计我论。依如是论。所起邪行。只三界无常
之果。故引喻云。譬如芭蕉性不坚固。上来总释诸世
间法无自性讫。
自下第二。对前虚染。示其实净。就中三节。初是诸如
来下至应善修行者。举胜劝修。二密严中人下至净
无云翳者。依因所得果报殊胜。三一切诸佛下至度
生死岸。彼国中人作业殊胜。密严佛土者。举胜仰求。
若乐解脱等者。劝令修因。准文可知。自下第二。释得
报胜。无有眷属下至之所染著者。明离过胜。如莲华
下明报体殊。文现可知。自下第三。释作业殊胜。就中
三句。一切诸佛恒共摄受者。是第一句。得加被力。沐
净戒流饮智慧液者。行涉佛行。此即第二句。因行殊
微细者。释诸识体。似一似常。非常非断。凡愚不了。计
一计常。迁流故非常。速疾故非一。如是八识。诸佛乃
知。非世间境。下释所以。谓仙外道为爱烦恼所缠缚
故。不能了知八识差别。
自下第四。非因计因。邪心修行。不能出离三界火宅。
就中两节。初以法说示邪心计。后汝不知耶下敕令
舍邪。以喻示过。法说中。言勉意勤行者。世间愚夫。欲
求长寿。依毗陀法。唱歌祠天。侍火祭神。种种邪行。终
不能得安乐寿命。言毗陀者。世间智者所造之论。名
为毗陀。故结示过。终亦退还。汝不知下。劝令舍邪。三
毗陀者。一梵王出欲论。二释帝桓因种种善论。三者
外道种种计我论。依如是论。所起邪行。只三界无常
之果。故引喻云。譬如芭蕉性不坚固。上来总释诸世
间法无自性讫。
自下第二。对前虚染。示其实净。就中三节。初是诸如
来下至应善修行者。举胜劝修。二密严中人下至净
无云翳者。依因所得果报殊胜。三一切诸佛下至度
生死岸。彼国中人作业殊胜。密严佛土者。举胜仰求。
若乐解脱等者。劝令修因。准文可知。自下第二。释得
报胜。无有眷属下至之所染著者。明离过胜。如莲华
下明报体殊。文现可知。自下第三。释作业殊胜。就中
三句。一切诸佛恒共摄受者。是第一句。得加被力。沐
净戒流饮智慧液者。行涉佛行。此即第二句。因行殊
胎生品¶ 第 149c 页 X21-0149.png
胜。得真实解度生死岸者。此即第三句。得果殊胜。如
是等文。相现可知。
自下第二。依宗广释中。第三世间理无情有。就中。先
释世间理无。后眼色为缘。释诸世间于理虽无。而妄
情中。恒似有现。初文中。言众生身下。举总显别。言诸
界者。谓十八界。五蕴。即是成人成法二种五蕴。言识
等者。此即八识。如是众法。如梦所见。无而妄见。悟即
本寂。是故结言皆无所有。眼色为缘下。释情似有。就
中八节。一者诸识从缘起义。二一切境界下至逐于
磁石者。起识之缘。还依识立。三又如阳焰下至但是
凡夫心之变异者。能造四大。空无自性。四如乾城之
中下至进止云为亦复如是者。世间作业四威仪等。
似有无实。五如梦中所见下至本来寂静者。五蕴等
法。情有理无。六地等和合下至世间诸法悉亦如是
者。四大所成粗现之物。无法而妄见。七一切世间下。
就五蕴法情有理无。八三界之中下总结示过。就初
文中。先法。后喻。识不自能生。要待缘和合。如火待木
缘尔乃得炽燃。一切境界下。第二识所缘境界不可
自能立。要依所生识。随识而立。故引喻云。如铁动移
逐于慈石。又如阳焰下。第三释能造四大无而似有。
先喻。后合。喻文现可见。后合文中。先立理。后合。但是
下释通疑情。此中无有能造等物者。此即理无。此者
空理。此空理中。无有能造所造等物。立道理讫。下即
通疑。文外有疑。若四大等。理中无者。云何见有四大
是等文。相现可知。
自下第二。依宗广释中。第三世间理无情有。就中。先
释世间理无。后眼色为缘。释诸世间于理虽无。而妄
情中。恒似有现。初文中。言众生身下。举总显别。言诸
界者。谓十八界。五蕴。即是成人成法二种五蕴。言识
等者。此即八识。如是众法。如梦所见。无而妄见。悟即
本寂。是故结言皆无所有。眼色为缘下。释情似有。就
中八节。一者诸识从缘起义。二一切境界下至逐于
磁石者。起识之缘。还依识立。三又如阳焰下至但是
凡夫心之变异者。能造四大。空无自性。四如乾城之
中下至进止云为亦复如是者。世间作业四威仪等。
似有无实。五如梦中所见下至本来寂静者。五蕴等
法。情有理无。六地等和合下至世间诸法悉亦如是
者。四大所成粗现之物。无法而妄见。七一切世间下。
就五蕴法情有理无。八三界之中下总结示过。就初
文中。先法。后喻。识不自能生。要待缘和合。如火待木
缘尔乃得炽燃。一切境界下。第二识所缘境界不可
自能立。要依所生识。随识而立。故引喻云。如铁动移
逐于慈石。又如阳焰下。第三释能造四大无而似有。
先喻。后合。喻文现可见。后合文中。先立理。后合。但是
下释通疑情。此中无有能造等物者。此即理无。此者
空理。此空理中。无有能造所造等物。立道理讫。下即
通疑。文外有疑。若四大等。理中无者。云何见有四大
胎生品¶ 第 150a 页 X21-0150.png
等法能造诸物。小乘师有此疑难。经自通言。但是凡
夫心之变异。理中虽无。妄情似有。如乾城中下。第四
世间所有作业四威仪等。似有非实。先喻后合。文现
可见。如梦所见下。第五约五蕴法。释情有理无。文现
可见。地等和合下。第六释四大所造粗显之物微尘
聚集有形像物。理无情有。先法。后喻。喻中二。段先
引喻况。后即结合。喻中。初喻。喻法本无倒心妄计似
有而现。后喻。喻法一起以后自相续现无能令起。如
是诸文。准即可知。汝诸佛子应勤观察者。结劝令修。
亦可知也。一切世间下至虚伪不实者。第七就五取
蕴。历示情有。就中五节。动摇之物者。是即色蕴。先法。
后喻。准即可知。瓶衣等想者。就于想阴等虚不实。苦
乐诸受者。示受蕴法情有不实。行如芭蕉者。示行不
实。识如幻事者。示识虚伪。如是诸文。并现可知。三界
之中。总结示过。无而妄见。如是等法。圣者觉悟本来
寂灭。凡夫小儿。不知此法但虚相现。执著为实。是故
结言但诳愚夫。上来释情有理无讫。
自下第三。示正劝修。就中三节。初若诸佛子下至密
严之土者。举益劝修。次一切世间下至非心所行者。
示正道理。后一切诸相下。示过分齐。劝令解脱。就初
文中。有三种益。一达法无畏益。二以智慧火下。断除
鄣碍益。三即生妙乐下。身居胜处益。文相并现。准即
可知也。一切世间皆无有相下。示正道理。先示正理。
后一切诸相是三界法下。显相过失。一切世间皆无
夫心之变异。理中虽无。妄情似有。如乾城中下。第四
世间所有作业四威仪等。似有非实。先喻后合。文现
可见。如梦所见下。第五约五蕴法。释情有理无。文现
可见。地等和合下。第六释四大所造粗显之物微尘
聚集有形像物。理无情有。先法。后喻。喻中二。段先
引喻况。后即结合。喻中。初喻。喻法本无倒心妄计似
有而现。后喻。喻法一起以后自相续现无能令起。如
是诸文。准即可知。汝诸佛子应勤观察者。结劝令修。
亦可知也。一切世间下至虚伪不实者。第七就五取
蕴。历示情有。就中五节。动摇之物者。是即色蕴。先法。
后喻。准即可知。瓶衣等想者。就于想阴等虚不实。苦
乐诸受者。示受蕴法情有不实。行如芭蕉者。示行不
实。识如幻事者。示识虚伪。如是诸文。并现可知。三界
之中。总结示过。无而妄见。如是等法。圣者觉悟本来
寂灭。凡夫小儿。不知此法但虚相现。执著为实。是故
结言但诳愚夫。上来释情有理无讫。
自下第三。示正劝修。就中三节。初若诸佛子下至密
严之土者。举益劝修。次一切世间下至非心所行者。
示正道理。后一切诸相下。示过分齐。劝令解脱。就初
文中。有三种益。一达法无畏益。二以智慧火下。断除
鄣碍益。三即生妙乐下。身居胜处益。文相并现。准即
可知也。一切世间皆无有相下。示正道理。先示正理。
后一切诸相是三界法下。显相过失。一切世间皆无
胎生品¶ 第 150b 页 X21-0150.png
有相者。妄想心中浪计诸相。若悟理者。相即无相。非
灭相后乃名无相。如梦中相相即无相。无非梦觉巳
始为无相。此即总示真正道理。凡夫迷理。妄取相。不
知相空。计实有。圣者达空。不取相。是故。如来自判云。
相为系缚无相即解。下释所以。文外有疑。何故相者
为系缚。无相即为解。此有何意。今即通言。相是妄心
境。妄心所取。不真实故。言相者为系缚。真实法者是
智境。离众相故。非妄心所行。是故宣说无相即解。一
切诸相下。示相过失。先示过失。后若能于相下。劝舍
诸相必有利益。如是二文。相现可知。上来金刚藏自
立道理。释唯识义讫。
自下第二。问答广释前所说义。就中分二。初问后答。
就问文中。复分为二。初叹说者德。后何故下。正发问
辞。就叹德中。复有四节。一叹摄众德。谓菩萨众中最
为上首。二叹智德。谓成最上智下文是也。三在瑜祗
众下。叹化他德。四叹辨才德。谓能于一劫下文是。初
文可解。就第二文中。无量悉檀者。悉檀梵音。此翻名
宗。亦名为成。亦名为理。如楞伽经具广分别。然悉檀
义。略有四种。一世间悉檀。二第一义悉檀。三对治悉
檀。四各各为人悉檀。具如楞伽子注中释。若别论之。
十二部经。八万四千一切法门。皆摄在斯。今此经文。
依别广释。是故说言无量悉檀。馀文可解。第三文中。
瑜祗众者。瑜祗梵音。此翻观行。此金刚藏在观行众
中。能决他疑。又知众生身之根本。根本有三。一者爱
灭相后乃名无相。如梦中相相即无相。无非梦觉巳
始为无相。此即总示真正道理。凡夫迷理。妄取相。不
知相空。计实有。圣者达空。不取相。是故。如来自判云。
相为系缚无相即解。下释所以。文外有疑。何故相者
为系缚。无相即为解。此有何意。今即通言。相是妄心
境。妄心所取。不真实故。言相者为系缚。真实法者是
智境。离众相故。非妄心所行。是故宣说无相即解。一
切诸相下。示相过失。先示过失。后若能于相下。劝舍
诸相必有利益。如是二文。相现可知。上来金刚藏自
立道理。释唯识义讫。
自下第二。问答广释前所说义。就中分二。初问后答。
就问文中。复分为二。初叹说者德。后何故下。正发问
辞。就叹德中。复有四节。一叹摄众德。谓菩萨众中最
为上首。二叹智德。谓成最上智下文是也。三在瑜祗
众下。叹化他德。四叹辨才德。谓能于一劫下文是。初
文可解。就第二文中。无量悉檀者。悉檀梵音。此翻名
宗。亦名为成。亦名为理。如楞伽经具广分别。然悉檀
义。略有四种。一世间悉檀。二第一义悉檀。三对治悉
檀。四各各为人悉檀。具如楞伽子注中释。若别论之。
十二部经。八万四千一切法门。皆摄在斯。今此经文。
依别广释。是故说言无量悉檀。馀文可解。第三文中。
瑜祗众者。瑜祗梵音。此翻观行。此金刚藏在观行众
中。能决他疑。又知众生身之根本。根本有三。一者爱
胎生品¶ 第 150c 页 X21-0150.png
业为身根本。二者无明为身根本。三者真心为身根
本。二乘之人。唯知爱业粗起无明为身根本。不知元
品微细无明及与真心。菩萨乃知具是三本众生身
立。是故宣说身之本起。下叹辨才德。谓于一劫或一
劫馀。恒说不尽。是故结言演而不倦。倦者尽也穷也。
上来叹说德讫。
何故不为下。正发辞问。就中五节。一何故不为下至
爱为坚缚者。责前不说。今请为说因缘正理缚解所
以。二众生之下至无明爱业以之浊乱者。请说乱识
驰流难禁。三众生身中下至显现众彩者。请说妄意
为妄法主。四如是之义仁何不说者。总责不说。五又
如众色下。结叹说者有能说德。就初文中。有二节文。
一示上文所未所说。后令诸智者下释所以。此即示
其文未说。谓离诸逆顺似非似因真实之法。如是等
义。前文不说。故今列所请为说之。逆者下流向三恶
道。顺者上流向人天道。顺人情故。又一义说。妄法违
理。逆圣人意。说名为逆。教所起行。顺情理故。说名为
顺。问曰。逆法可舍。应言远离。顺法可凭。云何说离。答
曰。就理而言。逆顺二法。无可取舍。但知虚相。但就情
言。有逆有顺。今就理说。故二俱离也。似非似者。义兼
两释。一就因果相生道理。说似非似。谓以烦恼生果
报身。说名非似。不同类故。以何烦恼生后烦恼。名为
似因。以同类故。业亦如是。二就立量道理释之。如立
宗言。声是无常。因云所作性故。此因遍有无常法中。
本。二乘之人。唯知爱业粗起无明为身根本。不知元
品微细无明及与真心。菩萨乃知具是三本众生身
立。是故宣说身之本起。下叹辨才德。谓于一劫或一
劫馀。恒说不尽。是故结言演而不倦。倦者尽也穷也。
上来叹说德讫。
何故不为下。正发辞问。就中五节。一何故不为下至
爱为坚缚者。责前不说。今请为说因缘正理缚解所
以。二众生之下至无明爱业以之浊乱者。请说乱识
驰流难禁。三众生身中下至显现众彩者。请说妄意
为妄法主。四如是之义仁何不说者。总责不说。五又
如众色下。结叹说者有能说德。就初文中。有二节文。
一示上文所未所说。后令诸智者下释所以。此即示
其文未说。谓离诸逆顺似非似因真实之法。如是等
义。前文不说。故今列所请为说之。逆者下流向三恶
道。顺者上流向人天道。顺人情故。又一义说。妄法违
理。逆圣人意。说名为逆。教所起行。顺情理故。说名为
顺。问曰。逆法可舍。应言远离。顺法可凭。云何说离。答
曰。就理而言。逆顺二法。无可取舍。但知虚相。但就情
言。有逆有顺。今就理说。故二俱离也。似非似者。义兼
两释。一就因果相生道理。说似非似。谓以烦恼生果
报身。说名非似。不同类故。以何烦恼生后烦恼。名为
似因。以同类故。业亦如是。二就立量道理释之。如立
宗言。声是无常。因云所作性故。此因遍有无常法中。
胎生品¶ 第 151a 页 X21-0151.png
彼此似故说言似因。然所作因。所作虽同。有各别因。
瓶贫人功德成。以火烧乃成。声亦所作法。应以火烧
成。此因不相似。更有立宗。声是常住。因云以无形故。
此因不定。若无形因。成声常者。诸心心法。皆无形碍。
应亦是常。以是不定。故不相似真实法者。如来藏心
缘起作法。离上所说有过法。故名真实。释因缘理讫。
令诸智者下。释缚解所以。言诸智者者。世间聪明无
正信者。名诸智者。又佛法中。信行菩萨。未有解行。名
为智者。心净无疑者。劝信法空。遣除疑惑。净者信也。
舍蕴因缘疾得解脱者。举利劝修。相现可知。法与非
法下。出蕴因体。善法名法。可欣乐故。恶名非法。可厌
舍故。此中合言善与不善是蕴因缘。如地持中义饶
益聚非义饶益聚者。与此文中法非法同。智能脱苦
下。出缚解体。如是蕴法。谁得解脱。谁为系缚。故出体
言。智能脱苦。爱为坚缚。众生之心下。请说凡夫乱识
驰境难禁所以。先释所托缘。就实为论。六识皆尔。然
此文中。且论眼识。馀识颣知。眼识生时。因色与明作
意等缘。而得生起。不能自生。假众缘故。虚无自性。然
似有性。往来速疾。凡夫二乘不知虚假。是故说言难
可觉知。后释所以。凡夫二乘。由何不知识无自性。下
释所以。无明爱业。以之浊乱。良以二乘。未断种子。以
此不知六识性空。众生身中下。第三请说妄意与诸
妄法为主为本。就中分二。一者法说。二引喻况。法说
文中。种种诸法者。蕴界处等。名种种法。又色心等三
瓶贫人功德成。以火烧乃成。声亦所作法。应以火烧
成。此因不相似。更有立宗。声是常住。因云以无形故。
此因不定。若无形因。成声常者。诸心心法。皆无形碍。
应亦是常。以是不定。故不相似真实法者。如来藏心
缘起作法。离上所说有过法。故名真实。释因缘理讫。
令诸智者下。释缚解所以。言诸智者者。世间聪明无
正信者。名诸智者。又佛法中。信行菩萨。未有解行。名
为智者。心净无疑者。劝信法空。遣除疑惑。净者信也。
舍蕴因缘疾得解脱者。举利劝修。相现可知。法与非
法下。出蕴因体。善法名法。可欣乐故。恶名非法。可厌
舍故。此中合言善与不善是蕴因缘。如地持中义饶
益聚非义饶益聚者。与此文中法非法同。智能脱苦
下。出缚解体。如是蕴法。谁得解脱。谁为系缚。故出体
言。智能脱苦。爱为坚缚。众生之心下。请说凡夫乱识
驰境难禁所以。先释所托缘。就实为论。六识皆尔。然
此文中。且论眼识。馀识颣知。眼识生时。因色与明作
意等缘。而得生起。不能自生。假众缘故。虚无自性。然
似有性。往来速疾。凡夫二乘不知虚假。是故说言难
可觉知。后释所以。凡夫二乘。由何不知识无自性。下
释所以。无明爱业。以之浊乱。良以二乘。未断种子。以
此不知六识性空。众生身中下。第三请说妄意与诸
妄法为主为本。就中分二。一者法说。二引喻况。法说
文中。种种诸法者。蕴界处等。名种种法。又色心等三
胎生品¶ 第 151b 页 X21-0151.png
聚之法为种种缘。意为先导者。从无明业六种妄意
亲迷真心转变成粗蕴界处等。是故说言意为先导。
意最速疾者。妄意违理。理外浮虚。于一念中。不能𨒬
住。诸无常中。此意为初。初故名最。非是刹那有长短
异。良以刹那。粗细同然。无有进退。以最初故。说名为
最。意为殊胜者。显识位中。忽现见相。亦能摄诸法习
气。令不断绝。有胜功能。故名殊胜。随所有法下。释诸
妄法妄意中现。如明镜中诸像显现。是故结言意为
其性。下以喻显。如摩尼珠。随所应者。现种种色。如是
之义。仁何不说者。结责不说。文现可知。自下末后结
叹说者有能说德。先喻。后法说。如是等文现可知。上
来问讫。
自下第二。金刚藏答。文分两节。初长行答。后以偈颂。
广答前问。就长行中。分为五段。一是最寂静下至各
差别者。释自受用土及法性土。体常净。非诸外缘所
毁败法。二是转依识下至所行之境者。释密严土离
过净处。三是如来处下至闇冥之网者。释密严土非
诸邪因所感之果。四阿若悉檀下至清净智境者。非
诸世间邪智所量。五诸仁者下。许广宣说。
就初文中。分为三节。初有四句。出自受用净土体性。
次亦是智慧下至所止之处者。诸修行者。穷到止处。
后本来常住下至各差别故者。外诸邪缘。不能成败。
最寂静者。诸外喧缘。所不及处。故言寂静。是大涅槃
是妙解脱者。自受用土。修所得果。圆满故涅槃。离患
亲迷真心转变成粗蕴界处等。是故说言意为先导。
意最速疾者。妄意违理。理外浮虚。于一念中。不能𨒬
住。诸无常中。此意为初。初故名最。非是刹那有长短
异。良以刹那。粗细同然。无有进退。以最初故。说名为
最。意为殊胜者。显识位中。忽现见相。亦能摄诸法习
气。令不断绝。有胜功能。故名殊胜。随所有法下。释诸
妄法妄意中现。如明镜中诸像显现。是故结言意为
其性。下以喻显。如摩尼珠。随所应者。现种种色。如是
之义。仁何不说者。结责不说。文现可知。自下末后结
叹说者有能说德。先喻。后法说。如是等文现可知。上
来问讫。
自下第二。金刚藏答。文分两节。初长行答。后以偈颂。
广答前问。就长行中。分为五段。一是最寂静下至各
差别者。释自受用土及法性土。体常净。非诸外缘所
毁败法。二是转依识下至所行之境者。释密严土离
过净处。三是如来处下至闇冥之网者。释密严土非
诸邪因所感之果。四阿若悉檀下至清净智境者。非
诸世间邪智所量。五诸仁者下。许广宣说。
就初文中。分为三节。初有四句。出自受用净土体性。
次亦是智慧下至所止之处者。诸修行者。穷到止处。
后本来常住下至各差别故者。外诸邪缘。不能成败。
最寂静者。诸外喧缘。所不及处。故言寂静。是大涅槃
是妙解脱者。自受用土。修所得果。圆满故涅槃。离患
胎生品¶ 第 151c 页 X21-0151.png
故解脱也。是净法界者。法性净土。诸法之性。故名法
界。如是净土。修观行者。所穷止处。是故宣说亦是智
慧及以神通诸观行者所止之处。下释外缘不能成
败。文复三节。初即净土体性是常。凝然不改。水不能
濡下。外诸因缘。不能成败。本来常住者。法性净土。从
本以来。不动真际。故言常住。无断绝相。故言不坏。离
有无相。故言不灭。下释外缘不能成败。文分为二。先
水不能濡下至寻复破坏者。释缘不败。后非诸似因
下至各差别故者。释缘不能成。初文复二。先法。后喻。
相现可知。下释缘不能成。谓此量家宗因及喻。所不
成立。良以净土。绝诸表示寻思境界。比量但行表示
境故。言似因者。但无常法。俱用所作功力成因。唯法
别异。所作因同。彼此相似。故言似因。不似因者。声论
所立。声是常住宗。因云以无形故。此因不定。贪瞋等
法。亦无有形。而是无常。不似常宗。故不似因。密严佛
土。如是比量。所不成立。何以故下。释不成所以。宗及
诸分是不定法者。汎立常宗。对无常法。而立常宗。无
常亦尔。若无无常。常宗不成。因喻亦尔。以是相待假
之法故。无有自性。是故说言宗及诸分是不定法。诸
宗及因各差别者。常无常宗。自有分齐。因亦各别。故
不能成密严佛土。良以净土。遍周法界。无彼此异。故
无所对。不成宗因。是故宣说诸宗及因各差别故。
是转依识者。自下第二。离过净处。转依识者。离生死
过。尽无馀故。名转依识。转成一切无漏功德。亦名转
界。如是净土。修观行者。所穷止处。是故宣说亦是智
慧及以神通诸观行者所止之处。下释外缘不能成
败。文复三节。初即净土体性是常。凝然不改。水不能
濡下。外诸因缘。不能成败。本来常住者。法性净土。从
本以来。不动真际。故言常住。无断绝相。故言不坏。离
有无相。故言不灭。下释外缘不能成败。文分为二。先
水不能濡下至寻复破坏者。释缘不败。后非诸似因
下至各差别故者。释缘不能成。初文复二。先法。后喻。
相现可知。下释缘不能成。谓此量家宗因及喻。所不
成立。良以净土。绝诸表示寻思境界。比量但行表示
境故。言似因者。但无常法。俱用所作功力成因。唯法
别异。所作因同。彼此相似。故言似因。不似因者。声论
所立。声是常住宗。因云以无形故。此因不定。贪瞋等
法。亦无有形。而是无常。不似常宗。故不似因。密严佛
土。如是比量。所不成立。何以故下。释不成所以。宗及
诸分是不定法者。汎立常宗。对无常法。而立常宗。无
常亦尔。若无无常。常宗不成。因喻亦尔。以是相待假
之法故。无有自性。是故说言宗及诸分是不定法。诸
宗及因各差别者。常无常宗。自有分齐。因亦各别。故
不能成密严佛土。良以净土。遍周法界。无彼此异。故
无所对。不成宗因。是故宣说诸宗及因各差别故。
是转依识者。自下第二。离过净处。转依识者。离生死
过。尽无馀故。名转依识。转成一切无漏功德。亦名转
胎生品¶ 第 152a 页 X21-0152.png
依。超分别心。非诸妄情所行之境者。金刚心中。无明
妄想。都尽无馀。亦缘修智分别无漏。亦尽无馀。真修
无漏。乃可證故。是故说言非诸妄情所行之境。
是如来处者。自下第三。释密严土唯佛所居。非世邪
因所感得果。就中三句。初是如来处。无始无终者如。
来是主。能居净土。本来恒居。非始今日。故云无始。无
有败时。名为无终。能居所居。皆无始终。无始故非过
去世。无终故非未来世。缘无合故。亦非现在。故言无
始无终。次非微尘生下。非邪因得。就中有三。初非微
尘生下至首罗而生者。净土不从邪因所生。次非无
明爱业所生。佛法所说十二因缘。亦不能生密严净
土。后但是无功用下。八地巳上。无功用智为因而生
自受用土。就初文中。外道所计邪因有四。一计微尘
是常不灭能生诸法。二计自性亦名冥谛。三者计乐。
谓梵王乐时。能生善法。瞋时生恶。四计摩醯罗天王
能生诸法。如是邪因。不生净土。次佛法中所说因缘
不生净土。准即可知。后示正因。但八地巳上。无功用
慧为因生起故。出过三界。文现可见。
阿若悉檀下。非诸世间邪智所量。就中。初释世间邪
智所不显示。次乃至资粮下释未證位人亦不解了。
后唯是如来下。示正證人。初文中。言阿若悉檀者。是
天竺音。此翻第一义谛悉檀。亦名智慧所證成宗。此
即举正。非因明下简却邪宗。邪宗有四。一者因明。二
者胜性。三计自在。四者声论。言毗陀者。如上所说三
妄想。都尽无馀。亦缘修智分别无漏。亦尽无馀。真修
无漏。乃可證故。是故说言非诸妄情所行之境。
是如来处者。自下第三。释密严土唯佛所居。非世邪
因所感得果。就中三句。初是如来处。无始无终者如。
来是主。能居净土。本来恒居。非始今日。故云无始。无
有败时。名为无终。能居所居。皆无始终。无始故非过
去世。无终故非未来世。缘无合故。亦非现在。故言无
始无终。次非微尘生下。非邪因得。就中有三。初非微
尘生下至首罗而生者。净土不从邪因所生。次非无
明爱业所生。佛法所说十二因缘。亦不能生密严净
土。后但是无功用下。八地巳上。无功用智为因而生
自受用土。就初文中。外道所计邪因有四。一计微尘
是常不灭能生诸法。二计自性亦名冥谛。三者计乐。
谓梵王乐时。能生善法。瞋时生恶。四计摩醯罗天王
能生诸法。如是邪因。不生净土。次佛法中所说因缘
不生净土。准即可知。后示正因。但八地巳上。无功用
慧为因生起故。出过三界。文现可见。
阿若悉檀下。非诸世间邪智所量。就中。初释世间邪
智所不显示。次乃至资粮下释未證位人亦不解了。
后唯是如来下。示正證人。初文中。言阿若悉檀者。是
天竺音。此翻第一义谛悉檀。亦名智慧所證成宗。此
即举正。非因明下简却邪宗。邪宗有四。一者因明。二
者胜性。三计自在。四者声论。言毗陀者。如上所说三
胎生品¶ 第 152b 页 X21-0152.png
毗陀论。如是邪宗。不能显示如来净土。资粮位下。未
至證位菩萨智慧。亦不能了。唯是如来下。示正證人。
唯佛非馀。谓于十地历修诸行。究竟满足。如是智慧。
乃达法性。十地菩萨。随分未穷。犹不名境。
自下第五。许广宣说。先是世间迷邪执故。起悲悯心。
后我今下。许为广说。迷于世间为业非业者。良以世
间。唯一心作。凡夫不知。颠倒推求微尘因。是故说言
迷于世间。唯是心作。但心为业。身口非业。随心转故。
假名为业。业者动也。由心迷故向外转。故名为业。我
今当下。许广宣说。令诸定者获于安乐。此即说益。
自下第二。偈颂广释。就中。总有五十八行半。分为五
节。一者从初乃至一切从心起来。有八行文。答长行
问中众生之心等文也。二此密严妙定下至莫不皆
成就来。二十八行半。释长行答中密严佛土下文也。
三分析于诸色下至如是生住灭等七行文。答前问
中舍蕴因缘等文也。四若业若业下五行半。释前长
行中一切凡夫下文。五世间非胜性下。九行半文。结
示正理。
初文复二。先有四行。答长行中众生之心因色与明
等文。后有四行。答长行中众生身中种种诸法下文。
就初文中。初一行半。示正道理。答前问中心因色等
众缘所生以此明知有能所身托所取缘方得生起。
后二行半。凡夫二乘。迷惑此理。浪起分别。初文复二。
上有二句。示正道理。下一行文。释所以。内外一切物
至證位菩萨智慧。亦不能了。唯是如来下。示正證人。
唯佛非馀。谓于十地历修诸行。究竟满足。如是智慧。
乃达法性。十地菩萨。随分未穷。犹不名境。
自下第五。许广宣说。先是世间迷邪执故。起悲悯心。
后我今下。许为广说。迷于世间为业非业者。良以世
间。唯一心作。凡夫不知。颠倒推求微尘因。是故说言
迷于世间。唯是心作。但心为业。身口非业。随心转故。
假名为业。业者动也。由心迷故向外转。故名为业。我
今当下。许广宣说。令诸定者获于安乐。此即说益。
自下第二。偈颂广释。就中。总有五十八行半。分为五
节。一者从初乃至一切从心起来。有八行文。答长行
问中众生之心等文也。二此密严妙定下至莫不皆
成就来。二十八行半。释长行答中密严佛土下文也。
三分析于诸色下至如是生住灭等七行文。答前问
中舍蕴因缘等文也。四若业若业下五行半。释前长
行中一切凡夫下文。五世间非胜性下。九行半文。结
示正理。
初文复二。先有四行。答长行中众生之心因色与明
等文。后有四行。答长行中众生身中种种诸法下文。
就初文中。初一行半。示正道理。答前问中心因色等
众缘所生以此明知有能所身托所取缘方得生起。
后二行半。凡夫二乘。迷惑此理。浪起分别。初文复二。
上有二句。示正道理。下一行文。释所以。内外一切物
胎生品¶ 第 152c 页 X21-0152.png
者。内谓众生。外者山河。言所见者取也。如上内外皆心
所缘。故言所见。唯自心者。示唯识理。内外诸物。一心
所现。如梦所见。梦外无物。唯无心作故。言唯自心。下
释所以。文外有疑。若唯有识。无外境者。何故现见见
相二分。有而不无。是故通言。众生心二性能取及所
取。众生心者。谓见识心。此显识中。分出现相。故言二
性。心体有二门者。心体。即是显自体此即唯量。有二
门者。见分相分。此即唯二。即心见众物者。即显识中
所现见分。还取自心所现相分。是故说言即心见众
物。是唯种种示正理讫。自下第二。凡夫二乘。浪起分
别。就中二节。初一行半。约凡夫通。后有一行。约二乘
辨。初中半行。出其过失。后之一行。释通道理。如是等
文。现可知也。下通二乘邪分别。言诸仙者。谓二乘人。
伏现起惑。乐寂静故。说为诸仙。智微劣者。二乘之人。
但缘诸法苦无常等。伏起烦恼。不能观察真如平等
断种子故。说为微劣。不能明了知者。于一切法。本无
生故。今即无灭。苞迷不识。妄计诸法灭却始。是故说
言不能明了知。无相如如名真实理。有相诸法。名分
别路。
自下第二。答长行中众生身中种种诸法意为先导
下文也。就中分三。初一句表宗。次一行三句。引喻显
示。后二行文。法说合结。言是心者。第四显识。名为是
心。有二性者。从无明识转至显识时。忽起见相二门
差别。以是故言是心有二性。此即答前意为先导文
所缘。故言所见。唯自心者。示唯识理。内外诸物。一心
所现。如梦所见。梦外无物。唯无心作故。言唯自心。下
释所以。文外有疑。若唯有识。无外境者。何故现见见
相二分。有而不无。是故通言。众生心二性能取及所
取。众生心者。谓见识心。此显识中。分出现相。故言二
性。心体有二门者。心体。即是显自体此即唯量。有二
门者。见分相分。此即唯二。即心见众物者。即显识中
所现见分。还取自心所现相分。是故说言即心见众
物。是唯种种示正理讫。自下第二。凡夫二乘。浪起分
别。就中二节。初一行半。约凡夫通。后有一行。约二乘
辨。初中半行。出其过失。后之一行。释通道理。如是等
文。现可知也。下通二乘邪分别。言诸仙者。谓二乘人。
伏现起惑。乐寂静故。说为诸仙。智微劣者。二乘之人。
但缘诸法苦无常等。伏起烦恼。不能观察真如平等
断种子故。说为微劣。不能明了知者。于一切法。本无
生故。今即无灭。苞迷不识。妄计诸法灭却始。是故说
言不能明了知。无相如如名真实理。有相诸法。名分
别路。
自下第二。答长行中众生身中种种诸法意为先导
下文也。就中分三。初一句表宗。次一行三句。引喻显
示。后二行文。法说合结。言是心者。第四显识。名为是
心。有二性者。从无明识转至显识时。忽起见相二门
差别。以是故言是心有二性。此即答前意为先导文
胎生品¶ 第 153a 页 X21-0153.png
也。就引喻中。三句引喻。一行结释。如镜含众像者。喻
前二性以心为体。更无别法为二性者。如镜中像速
起寻灭。答前文中意最速疾。亦如水现月者。月与水
俱。相应而有。喻如妄意与诸法等为本能持。如水持
月。答前问中意为殊胜。翳者见毛轮者。但是眼错乱
见。以眼为体。犹如诸法妄心为体。心外无法。答前问
中彼法皆以意为其性。下一行文。结合可知。自下二
行。以法说结。初行示过。后行示理。文相并现。准即可
知也。
此密严妙定下。二十八行半。释长行中密严佛土是
最寂静等文。就中四节。初有四行。叹密严因胜馀行
终所皈。次十二行半。劝修胜因。示过令厌。三七行半。
校量胜劣。四有四行半。授佛职位。初文复三。初上二
句。叹其因胜。次二行半。叙馀劣因。后有一行。诸行终
归密严胜处。叹因胜中。非馀之所有者。简却七地巳
下诸行。取八地以上无功用位。文现可知。第二文中。
初有两句。总表现示。是故宣说。生于诸福地。三界人
天。名为福地。下有二行。别叙劣因。准文可知。住彼非
究竟等下。诸行终归密严胜处。此即显示一乘道理。
文现可知。
自下第二。劝修令厌。就中三段。初有半行。总劝修舍。
次十一行半。别劝令厌。后有半行。结责不修。就初文
中。上句劝修。下句令厌。文现可见。就别厌中。先即法
说。劝令厌离。后譬如下。引喻示之。就法说中。初之二
前二性以心为体。更无别法为二性者。如镜中像速
起寻灭。答前文中意最速疾。亦如水现月者。月与水
俱。相应而有。喻如妄意与诸法等为本能持。如水持
月。答前问中意为殊胜。翳者见毛轮者。但是眼错乱
见。以眼为体。犹如诸法妄心为体。心外无法。答前问
中彼法皆以意为其性。下一行文。结合可知。自下二
行。以法说结。初行示过。后行示理。文相并现。准即可
知也。
此密严妙定下。二十八行半。释长行中密严佛土是
最寂静等文。就中四节。初有四行。叹密严因胜馀行
终所皈。次十二行半。劝修胜因。示过令厌。三七行半。
校量胜劣。四有四行半。授佛职位。初文复三。初上二
句。叹其因胜。次二行半。叙馀劣因。后有一行。诸行终
归密严胜处。叹因胜中。非馀之所有者。简却七地巳
下诸行。取八地以上无功用位。文现可知。第二文中。
初有两句。总表现示。是故宣说。生于诸福地。三界人
天。名为福地。下有二行。别叙劣因。准文可知。住彼非
究竟等下。诸行终归密严胜处。此即显示一乘道理。
文现可知。
自下第二。劝修令厌。就中三段。初有半行。总劝修舍。
次十一行半。别劝令厌。后有半行。结责不修。就初文
中。上句劝修。下句令厌。文现可见。就别厌中。先即法
说。劝令厌离。后譬如下。引喻示之。就法说中。初之二
胎生品¶ 第 153b 页 X21-0153.png
句。我所相缚。男女相耽爱者。明贪所缚。精血共和合
者。种子不净。如虫生臭泥者。住处不净。此中生亦尔
者。合喻也。初受生时染污意识亦复如是。九月或十
月诸根渐成就者。住胎时分。时至出母胎下。从出胎
去乃至爱取。且除不说生老病死等。我观诸众生下。
类释一切十二因缘展转无穷。文现可知。上来法说
文讫。自下引喻。前喻。后合。喻文三节。初譬如石女人
下至初生及后终者。喻前文中眷属相羁缚下文也。
次又梦山川中下。喻前文中九月或十月等下文也。
后复有多欲人下。喻前文中我观诸众生下文也。一
切世间事下。合所引喻。如是等文。文相并现。准即可
知。汝于如是定下。结责不修。上来第二劝修胜因示
过令厌讫。
自下第三。七行半。校量胜劣。就中三段。初四行一句。
释三乘人所修劣弱。次而常修此观下。二行一句。释
大菩萨所修行。后世间下一行。对前二行。校量胜劣。
就初文中。先举能行者。谓诸二乘及菩萨乘。此中菩
萨资粮位中。初业菩萨。如是菩萨。自利为先。利他行
兼。与诸二乘。行有相似。一处同释。次在于空闲处下
三行。等所住处。食阎浮下。现修业相。就所住处。凡有
三种。初或住于乳海下乃至雪山者。此即山间住。一
云摩罗延者。此翻七金山。须陀与膑陀者。此翻平壤。
谓七金山乳海间中。平壁壤有也。摩醯因多罗者。此
翻大铁围山也。鸡罗婆利师者。此翻小铁围山也。次
者。种子不净。如虫生臭泥者。住处不净。此中生亦尔
者。合喻也。初受生时染污意识亦复如是。九月或十
月诸根渐成就者。住胎时分。时至出母胎下。从出胎
去乃至爱取。且除不说生老病死等。我观诸众生下。
类释一切十二因缘展转无穷。文现可知。上来法说
文讫。自下引喻。前喻。后合。喻文三节。初譬如石女人
下至初生及后终者。喻前文中眷属相羁缚下文也。
次又梦山川中下。喻前文中九月或十月等下文也。
后复有多欲人下。喻前文中我观诸众生下文也。一
切世间事下。合所引喻。如是等文。文相并现。准即可
知。汝于如是定下。结责不修。上来第二劝修胜因示
过令厌讫。
自下第三。七行半。校量胜劣。就中三段。初四行一句。
释三乘人所修劣弱。次而常修此观下。二行一句。释
大菩萨所修行。后世间下一行。对前二行。校量胜劣。
就初文中。先举能行者。谓诸二乘及菩萨乘。此中菩
萨资粮位中。初业菩萨。如是菩萨。自利为先。利他行
兼。与诸二乘。行有相似。一处同释。次在于空闲处下
三行。等所住处。食阎浮下。现修业相。就所住处。凡有
三种。初或住于乳海下乃至雪山者。此即山间住。一
云摩罗延者。此翻七金山。须陀与膑陀者。此翻平壤。
谓七金山乳海间中。平壁壤有也。摩醯因多罗者。此
翻大铁围山也。鸡罗婆利师者。此翻小铁围山也。次
胎生品¶ 第 153c 页 X21-0153.png
或在劫波树下一行。示依树住。后半住婆罗上者。依
屋舍住也。一云劫波树者。是诸天子等。此树下常评
论正法处也。波利耶多罗者。是七宝行树也。拘鞞罗
树下。此树诸天子聚集戏乐处也。半拄波罗上者。是
石名也。诸天子等。集此石上坐。以常食阎浮树果处
也。食阎浮下三句。释所作业。亦名所修。文现可知。上
来释二乘等所修行者皆名劣弱讫。而修此观下。二
行一句。释十地中所修胜行。就中。先法说。次喻合。初
文上句。明能观心无间绝也。过去未来者。此所𨒬时。
常坐于莲华下二句。明身业静。正定恒观察者。明意
业静。正定者定心也。观察者是慧心也。诸根善调摄
者。戒行具足也。不散于众境者。不起烦恼。下喻及合。
文相现可知。上来例胜讫。世间若出世下。校量胜劣。
准文可见。
自下第四。授佛职位。文分为二。初一行偈。释分别心
中所修禅定有过必舍。后三行半。离过證成。初中。上
半出诸禅体。下半所现境界不同。言遍处者。十一切
入名为遍处。下明境界。十遍处中。见水火。无色定心。
见虚空相。无想四禅。见日月莲华。问曰。无想无心。云
何见相。释言无想义释不定。若依萨婆多。无想定中。
实无心识。但有有漏非色非心心。替补心处。持心身
不灭。若依成实。但灭粗现分别意识。微细意识犹在
未灭。若依大乘。粗强分别意识灭故。名无想定。本识
末那。及细报识。恒行不灭。灭有心故。缘境何疑。如是
屋舍住也。一云劫波树者。是诸天子等。此树下常评
论正法处也。波利耶多罗者。是七宝行树也。拘鞞罗
树下。此树诸天子聚集戏乐处也。半拄波罗上者。是
石名也。诸天子等。集此石上坐。以常食阎浮树果处
也。食阎浮下三句。释所作业。亦名所修。文现可知。上
来释二乘等所修行者皆名劣弱讫。而修此观下。二
行一句。释十地中所修胜行。就中。先法说。次喻合。初
文上句。明能观心无间绝也。过去未来者。此所𨒬时。
常坐于莲华下二句。明身业静。正定恒观察者。明意
业静。正定者定心也。观察者是慧心也。诸根善调摄
者。戒行具足也。不散于众境者。不起烦恼。下喻及合。
文相现可知。上来例胜讫。世间若出世下。校量胜劣。
准文可见。
自下第四。授佛职位。文分为二。初一行偈。释分别心
中所修禅定有过必舍。后三行半。离过證成。初中。上
半出诸禅体。下半所现境界不同。言遍处者。十一切
入名为遍处。下明境界。十遍处中。见水火。无色定心。
见虚空相。无想四禅。见日月莲华。问曰。无想无心。云
何见相。释言无想义释不定。若依萨婆多。无想定中。
实无心识。但有有漏非色非心心。替补心处。持心身
不灭。若依成实。但灭粗现分别意识。微细意识犹在
未灭。若依大乘。粗强分别意识灭故。名无想定。本识
末那。及细报识。恒行不灭。灭有心故。缘境何疑。如是
胎生品¶ 第 154a 页 X21-0154.png
定中。能取所取分别未灭。以是必舍。自下第二。推求
證实。先有二行。明自利德。后具足众色身下。明利他
德。就自利中。初一句。若离是分别者。明所离过。谓前
定中所见诸相。皆分别心。理外所作。非舍不證。是故
必舍。次其心不动摇者。明所得益。谓密严定。与理相
应。不起别取舍诸相。以是故言其心不动摇。即于三
昧中下。十方无量诸如来前。授得职位。文现可知。释
自利讫。自下第二。外化德成。初有半行。明色身化他。
次有半行。以种种德。化益众生。后有二句。结示德具。
文相可见。上来辨释授记文讫。
自下第三。有七行文。答前问中舍蕴因缘等下文也。
就中二节。初有四行。示正破执。修若谓下三行。通外
道疑。初文复二。初之二行。示正道理。后此中下。破外
邪执。初示理中。一行三句。就色蕴体无所有理。末后
一句。类释馀蕴。初中。上三句法说示理。次有二句。引
喻显示。后之二句。答所引喻。分折粗色。推求性实。但
现微尘。了无自性。是故说言自性无所有。譬如彪兔
角无分无分者者。引喻显示。言无分者。兔角本自无。
无可分折。故言无分。无分者者。兔角若先有。可有能
分方始无。然兔本自无。何人能分令无角。故言无分
者。蕴有蕴亦然者。此合前喻。蕴者我所有法。我者能
有。故言有蕴。外人如是计。言亦然者。将蕴有蕴。合前
兔角喻。就理观察。非但无性。相亦叵有。犹如兔角。故
言亦然。同于幻所作者。如是蕴法。于俗谛中。非有似
證实。先有二行。明自利德。后具足众色身下。明利他
德。就自利中。初一句。若离是分别者。明所离过。谓前
定中所见诸相。皆分别心。理外所作。非舍不證。是故
必舍。次其心不动摇者。明所得益。谓密严定。与理相
应。不起别取舍诸相。以是故言其心不动摇。即于三
昧中下。十方无量诸如来前。授得职位。文现可知。释
自利讫。自下第二。外化德成。初有半行。明色身化他。
次有半行。以种种德。化益众生。后有二句。结示德具。
文相可见。上来辨释授记文讫。
自下第三。有七行文。答前问中舍蕴因缘等下文也。
就中二节。初有四行。示正破执。修若谓下三行。通外
道疑。初文复二。初之二行。示正道理。后此中下。破外
邪执。初示理中。一行三句。就色蕴体无所有理。末后
一句。类释馀蕴。初中。上三句法说示理。次有二句。引
喻显示。后之二句。答所引喻。分折粗色。推求性实。但
现微尘。了无自性。是故说言自性无所有。譬如彪兔
角无分无分者者。引喻显示。言无分者。兔角本自无。
无可分折。故言无分。无分者者。兔角若先有。可有能
分方始无。然兔本自无。何人能分令无角。故言无分
者。蕴有蕴亦然者。此合前喻。蕴者我所有法。我者能
有。故言有蕴。外人如是计。言亦然者。将蕴有蕴。合前
兔角喻。就理观察。非但无性。相亦叵有。犹如兔角。故
言亦然。同于幻所作者。如是蕴法。于俗谛中。非有似
胎生品¶ 第 154b 页 X21-0154.png
有。诳惑愚夫。如幻所作。是故宣说同于幻所作。一切
皆如是者。将色蕴中所说道理。类馀曰蕴。皆同不殊。
是故宣说一切皆如是。示正理讫。自下第二。破其邪
计。就中三节。初三句。就理正破能作故作计。次有三
句。设许有许有能作不成道理。后此言成过失下二
句。结过示非。文理可见。
自下三行。通外疑难。初有二行。列外人疑。后有一行。
示其正理。就叙疑中。初行疑彼二种世间。次有二句。
疑彼六道各别不同。后有二句。疑彼诸根生诸识义。
通外疑讫。下一行文。示正道理。言此等者。此外所疑
非一故等妄想搆尽。无而似有。如梦所见。无而似有。
梦未觉时。恒相续转。同于乳酪苏者。乳等三种物。体
一名转变。如是妄诸法。唯是分别心。变异似法现。是
故结言如是生住灭。上来答前中舍蕴因缘等文讫。
自下第四五行半文。释长行中一切凡夫等文。就中
分二。初有三行。表宗示正。后二行半。叙外人计。初文
复二。初之一行。表宗示正。复有二行。释通所以。初一
行中。上半表宗。下半示正。言若业者。善恶二业。名之
为业。诸无记法。名为非业。又心数中。思数名业。馀名
非业。又三业中。意业名业。身口非业。如是诸业。众缘
假合。如幻如梦。凡夫于斯。浪生执著。而无自性。下示
正理。修正定者。观此诸法如梦乾城。不起分别。文现
可见。众生无始来下释所以。初行释所以。有何所以。
众生妄起执著。故今通云。众生无始来等文也。准即
皆如是者。将色蕴中所说道理。类馀曰蕴。皆同不殊。
是故宣说一切皆如是。示正理讫。自下第二。破其邪
计。就中三节。初三句。就理正破能作故作计。次有三
句。设许有许有能作不成道理。后此言成过失下二
句。结过示非。文理可见。
自下三行。通外疑难。初有二行。列外人疑。后有一行。
示其正理。就叙疑中。初行疑彼二种世间。次有二句。
疑彼六道各别不同。后有二句。疑彼诸根生诸识义。
通外疑讫。下一行文。示正道理。言此等者。此外所疑
非一故等妄想搆尽。无而似有。如梦所见。无而似有。
梦未觉时。恒相续转。同于乳酪苏者。乳等三种物。体
一名转变。如是妄诸法。唯是分别心。变异似法现。是
故结言如是生住灭。上来答前中舍蕴因缘等文讫。
自下第四五行半文。释长行中一切凡夫等文。就中
分二。初有三行。表宗示正。后二行半。叙外人计。初文
复二。初之一行。表宗示正。复有二行。释通所以。初一
行中。上半表宗。下半示正。言若业者。善恶二业。名之
为业。诸无记法。名为非业。又心数中。思数名业。馀名
非业。又三业中。意业名业。身口非业。如是诸业。众缘
假合。如幻如梦。凡夫于斯。浪生执著。而无自性。下示
正理。修正定者。观此诸法如梦乾城。不起分别。文现
可见。众生无始来下释所以。初行释所以。有何所以。
众生妄起执著。故今通云。众生无始来等文也。准即
胎生品¶ 第 154c 页 X21-0154.png
可知。后行示理。以理寻究。诸根如幻。境界如梦。如理
修行者。不见能作人。不见作具及所作业。是故结云
定者不分别。自下第二。叙外所计。就中两节。初之一
行。叙计因生果。后一行半。叙自然无因。如是两节文
相现可知。
自下第五。结示正理。就中两节。初有三行。示外人过。
后六行半。结示正理。初中。一行示外人过。后有二行。
释通所以。上之半行。示邪因过。下之半行。示无因过。
文现可知。下释所以中。初行释所以。后行引喻。惑心
妄计者者。指前有因无因二见。不知其体性者。体性
即是如来藏性缘起法界。如诸波浪。水以为体。水外
无波。然诸凡愚。不知诸法体即如如。妄计有性。是故
说言不知其体性。为业为非业。为者计也。此中合言
计业非业。下即引喻。上半喻况。下半结合。如以毒药
置于乳中。转变至苏。若人吃苏。苏能杀人。诸法亦尔。
妄执分别恒俱行故。成恶致苦。文相可见。示过巳讫。
自下第二。结示正理。于中二段。初有三行。法性随妄
缘。成诸世间。后三行半。法性随行。翻妄成真。初文复
三。初之一行。表宗显理。次有一行。劝修正行令舍妄
念。后有一行。释通外疑。初中。上半显示正理。下半迷
理浪生分别。劝修正行中。上半劝修行。下半诫敕莫
生妄念。通外疑中。一句者诸说通疑。下之三句。引喻
显示。如是等文相可知。自下第二。法性随行。翻妄成
真。初行法说。后二行半。引喻显示。法性业性。体一名
修行者。不见能作人。不见作具及所作业。是故结云
定者不分别。自下第二。叙外所计。就中两节。初之一
行。叙计因生果。后一行半。叙自然无因。如是两节文
相现可知。
自下第五。结示正理。就中两节。初有三行。示外人过。
后六行半。结示正理。初中。一行示外人过。后有二行。
释通所以。上之半行。示邪因过。下之半行。示无因过。
文现可知。下释所以中。初行释所以。后行引喻。惑心
妄计者者。指前有因无因二见。不知其体性者。体性
即是如来藏性缘起法界。如诸波浪。水以为体。水外
无波。然诸凡愚。不知诸法体即如如。妄计有性。是故
说言不知其体性。为业为非业。为者计也。此中合言
计业非业。下即引喻。上半喻况。下半结合。如以毒药
置于乳中。转变至苏。若人吃苏。苏能杀人。诸法亦尔。
妄执分别恒俱行故。成恶致苦。文相可见。示过巳讫。
自下第二。结示正理。于中二段。初有三行。法性随妄
缘。成诸世间。后三行半。法性随行。翻妄成真。初文复
三。初之一行。表宗显理。次有一行。劝修正行令舍妄
念。后有一行。释通外疑。初中。上半显示正理。下半迷
理浪生分别。劝修正行中。上半劝修行。下半诫敕莫
生妄念。通外疑中。一句者诸说通疑。下之三句。引喻
显示。如是等文相可知。自下第二。法性随行。翻妄成
真。初行法说。后二行半。引喻显示。法性业性。体一名
胎生品¶ 第 155a 页 X21-0155.png
异。凡夫二乘。新业菩萨。所不了知。故云甚隐。馀文可
见。喻有二种。一喻智火能断业体。二者灯喻断业势
力。如是等文相可见。
* 分别观行品
何故此品来。良以前品。广明道理。而未辨释顺法修
行终成德义。故此品来。广释行仪顺归本性。就此品
中。大分二段。一以长行辨释行因得成威德。二以偈
颂结前义。就长行中。复分为四。初从唱下至具诸功
德者。观察诸法。从众因缘。假名似有。推究体性。毕竟
不得。次此观行法下至不应贪著者。今此所说观行
法者。唯大菩萨。堪能修行。次譬如有人下。释通疑情。
后若诸佛子下。举益劝修。
初文分二。从此唱下至都无实物者。广引喻相。明法
假有。后若诸定者下。依法修行离过得益。初文复二。
先以喻况广明假身无有自性。后智者下。合所引喻。
假法有二。一者内即以舍喻及指成拳喻。两喻示之。
二者外法即以军徒车乘等喻而显示之。如是诸文。
并现可知。智者观之下。合所引喻。合上二喻。一从悉
如梦下至同于朽屋者。合前内身喻。二不生不灭下。
合外法喻。初文复二。一如梦者。喻身本无妄计为有。
犹如梦事。凡夫身宅者。此即结合。身为窟宅。我为中
居。以是故言凡夫身宅。二高山喻。喻五蕴身但有虚
相不可保信。准即可知。自下第二。合外法喻。先法。后
喻。外法但心。心外无法。妄心迷乱。于无计有。以无体
见。喻有二种。一喻智火能断业体。二者灯喻断业势
力。如是等文相可见。
* 分别观行品
何故此品来。良以前品。广明道理。而未辨释顺法修
行终成德义。故此品来。广释行仪顺归本性。就此品
中。大分二段。一以长行辨释行因得成威德。二以偈
颂结前义。就长行中。复分为四。初从唱下至具诸功
德者。观察诸法。从众因缘。假名似有。推究体性。毕竟
不得。次此观行法下至不应贪著者。今此所说观行
法者。唯大菩萨。堪能修行。次譬如有人下。释通疑情。
后若诸佛子下。举益劝修。
初文分二。从此唱下至都无实物者。广引喻相。明法
假有。后若诸定者下。依法修行离过得益。初文复二。
先以喻况广明假身无有自性。后智者下。合所引喻。
假法有二。一者内即以舍喻及指成拳喻。两喻示之。
二者外法即以军徒车乘等喻而显示之。如是诸文。
并现可知。智者观之下。合所引喻。合上二喻。一从悉
如梦下至同于朽屋者。合前内身喻。二不生不灭下。
合外法喻。初文复二。一如梦者。喻身本无妄计为有。
犹如梦事。凡夫身宅者。此即结合。身为窟宅。我为中
居。以是故言凡夫身宅。二高山喻。喻五蕴身但有虚
相不可保信。准即可知。自下第二。合外法喻。先法。后
喻。外法但心。心外无法。妄心迷乱。于无计有。以无体
胎生品¶ 第 155b 页 X21-0155.png
故。不生不灭。以无我故非自。离我所故非他。法文讫。
下举喻合。亦有两节。初乾城等五喻。喻法无而似有。
后如盲相假喻。喻法但有虚相无有实性。如是诸文。
相现可知。自下第二。依法修行离过得益。就中三节。
初若诸定者下至不受诸有者。离行成。次常乐修行
下至不生染著者。外缘不能亏。后身虽在此下至具
诸功德者。外化虽同凡。而内胜德满。初中有二。先作
是思惟等者。劝诫离过。后离觉念等下。释所得益。次
常乐修行等者。行巳成故所有外缘不能破坏。准即
可知。后身虽在此下。外化虽同凡。内德自满。不能见
顶者。世有德者。所不能胜。是人不久下。内德充满。摩
尼宝藏宫殿者。色界天宫也。释初段讫。
自下第二。今此所说观行法者。唯大菩萨堪能所修。
非下人分。就中四节。初此观行法下至广大之心者。
举胜劝修。次大心之人下至密严佛土者。明所得益。
次此土广博下至所不能得者。释虽过生有过不生。
后诸仁者此土清净下至不应贪著者。劝修对治。初
文中。言是大心者。汎释有三。一对小乘。名为大心。谓
十信上。皆名大心。二者證位名为大心。谓初地上。三
并观位。八地巳上。方名大心。所行境者。十信巳上信
心所行。初地巳上證智所行。八地巳上无功用智所
行境界。此即举胜。仁应速发广大之心者。劝令发行。
次大心之人下释大心人所得利益。益有二种。一归
过益。二者乃至下生净土益。光明宫殿者。是过离处。
下举喻合。亦有两节。初乾城等五喻。喻法无而似有。
后如盲相假喻。喻法但有虚相无有实性。如是诸文。
相现可知。自下第二。依法修行离过得益。就中三节。
初若诸定者下至不受诸有者。离行成。次常乐修行
下至不生染著者。外缘不能亏。后身虽在此下至具
诸功德者。外化虽同凡。而内胜德满。初中有二。先作
是思惟等者。劝诫离过。后离觉念等下。释所得益。次
常乐修行等者。行巳成故所有外缘不能破坏。准即
可知。后身虽在此下。外化虽同凡。内德自满。不能见
顶者。世有德者。所不能胜。是人不久下。内德充满。摩
尼宝藏宫殿者。色界天宫也。释初段讫。
自下第二。今此所说观行法者。唯大菩萨堪能所修。
非下人分。就中四节。初此观行法下至广大之心者。
举胜劝修。次大心之人下至密严佛土者。明所得益。
次此土广博下至所不能得者。释虽过生有过不生。
后诸仁者此土清净下至不应贪著者。劝修对治。初
文中。言是大心者。汎释有三。一对小乘。名为大心。谓
十信上。皆名大心。二者證位名为大心。谓初地上。三
并观位。八地巳上。方名大心。所行境者。十信巳上信
心所行。初地巳上證智所行。八地巳上无功用智所
行境界。此即举胜。仁应速发广大之心者。劝令发行。
次大心之人下释大心人所得利益。益有二种。一归
过益。二者乃至下生净土益。光明宫殿者。是过离处。
胎生品¶ 第 155c 页 X21-0155.png
谓色界中。纯大菩萨所居之处。修菩萨行。断烦恼故。
是故说言离贪瞋痴。乃至下明生净土益。准即可知。
此土广博下释密严土离诸过患。有过之人。不得往
生。过有三种。一三界中生老死过。二者分别所生倒
相。三者妄识计著之过。如是诸过。悉皆远离。是故说
言妄计之人所不能得。诸仁者此土清净下。劝修对
治。就中有二。初即法说。如有女人下。引喻显示。法说
复二。初劝修对治。后何以故下。释成过所以。良以所
离具有十使。今就本强。但说四使。何以下释通所以。
问。何故贪等要须离之。即释通言。贪等烦恼取诸境
故。若取境者。有何等过。下即传示。有二过失。故结示
言即二觉生。一者生贪等。二者逐求境界所缚。以贪
增故。逐求不息。如是二过。于定最妨。故今劝舍。下引
喻示。先喻。后结。喻有二节。初从端正下至欲心迷乱
者。喻前生贪。后若行若坐下。喻前境界缚心不息。如
是二文。现相可知。是故下文结合可知。
自下第三。释通疑情。文外有疑。若一切法本不生者。
因何得有有无等见。故引喻通。就中有三。初引喻相。
次世间妄见下至不平等觉者。合所引喻。后应以智
慧下。结劝修习。初喻文中。先喻有见。后兔角喻喻其
无见。良以凡夫。不知诸法众缘假合似有而非有。妄
计实有。因此有见。仍起无见。无见因有起。无见不成
无。有见对无生。有亦不成有。故知有无见。但是妄分
别。喻文相现。准即可知。世间妄见下。合所引喻。先合
是故说言离贪瞋痴。乃至下明生净土益。准即可知。
此土广博下释密严土离诸过患。有过之人。不得往
生。过有三种。一三界中生老死过。二者分别所生倒
相。三者妄识计著之过。如是诸过。悉皆远离。是故说
言妄计之人所不能得。诸仁者此土清净下。劝修对
治。就中有二。初即法说。如有女人下。引喻显示。法说
复二。初劝修对治。后何以故下。释成过所以。良以所
离具有十使。今就本强。但说四使。何以下释通所以。
问。何故贪等要须离之。即释通言。贪等烦恼取诸境
故。若取境者。有何等过。下即传示。有二过失。故结示
言即二觉生。一者生贪等。二者逐求境界所缚。以贪
增故。逐求不息。如是二过。于定最妨。故今劝舍。下引
喻示。先喻。后结。喻有二节。初从端正下至欲心迷乱
者。喻前生贪。后若行若坐下。喻前境界缚心不息。如
是二文。现相可知。是故下文结合可知。
自下第三。释通疑情。文外有疑。若一切法本不生者。
因何得有有无等见。故引喻通。就中有三。初引喻相。
次世间妄见下至不平等觉者。合所引喻。后应以智
慧下。结劝修习。初喻文中。先喻有见。后兔角喻喻其
无见。良以凡夫。不知诸法众缘假合似有而非有。妄
计实有。因此有见。仍起无见。无见因有起。无见不成
无。有见对无生。有亦不成有。故知有无见。但是妄分
别。喻文相现。准即可知。世间妄见下。合所引喻。先合
胎生品¶ 第 156a 页 X21-0156.png
有见。后求其体下。合无见喻。示现可知。应以智慧下。
结劝修习。先劝观察。后皆如妄见下结。现可知也。
自下第四。举益劝修。文分两节。初世间益。后住于彼
巳下。明出世益。作如是观者。结上道理。随其意乐以
下生所说。或生人中下别就三界受生死报。修行胜
因。人中但取转轮王者。就胜为论。欲界六天并下三
禅所胜因得成究竟故并取。第四禅中。除广果天。不
决定故。不定云何。广果天中。有三种人。一者邪见人。
生无想天。二者乐慧人。生五那含天。三者果乐定人。
生无色天。有是不定。故取之。十梵处者。第四禅上。总
有十处。今除广果。但取馀九。准文可知。自下出世益。
住于彼者。结上三界修行之处。从此而生清净佛土
者。生净土益。常游妙定者。无功用行。常现前也。至真
解脱者。成佛果也。上来释长行讫。
自下第二。以偈结颂。就中十二行半。分为三节。初六
行示正理。颂前长行中在空闲等下文也。次有二行
半。破外人执。后三行三句。举益劝修。颂前长行中应
以智慧等下诸文也。就文中。分为三节。初一行半。释
无常法乃成因果。次有一行。释因果同体不离于心。
后若复下。随缘转变。不守自性。初文上半引喻显示。
下一行合。此释无常刹那不停乃成因果。又四缘中。
次第缘法。要先法灭。后法得生。次中。上半引喻况示。
下半合结。以泥作瓶。瓶泥同体。心作诸法。法不离心。
以心为体。下即合结。言奢摩者。此翻名为。观行之心。
结劝修习。先劝观察。后皆如妄见下结。现可知也。
自下第四。举益劝修。文分两节。初世间益。后住于彼
巳下。明出世益。作如是观者。结上道理。随其意乐以
下生所说。或生人中下别就三界受生死报。修行胜
因。人中但取转轮王者。就胜为论。欲界六天并下三
禅所胜因得成究竟故并取。第四禅中。除广果天。不
决定故。不定云何。广果天中。有三种人。一者邪见人。
生无想天。二者乐慧人。生五那含天。三者果乐定人。
生无色天。有是不定。故取之。十梵处者。第四禅上。总
有十处。今除广果。但取馀九。准文可知。自下出世益。
住于彼者。结上三界修行之处。从此而生清净佛土
者。生净土益。常游妙定者。无功用行。常现前也。至真
解脱者。成佛果也。上来释长行讫。
自下第二。以偈结颂。就中十二行半。分为三节。初六
行示正理。颂前长行中在空闲等下文也。次有二行
半。破外人执。后三行三句。举益劝修。颂前长行中应
以智慧等下诸文也。就文中。分为三节。初一行半。释
无常法乃成因果。次有一行。释因果同体不离于心。
后若复下。随缘转变。不守自性。初文上半引喻显示。
下一行合。此释无常刹那不停乃成因果。又四缘中。
次第缘法。要先法灭。后法得生。次中。上半引喻况示。
下半合结。以泥作瓶。瓶泥同体。心作诸法。法不离心。
以心为体。下即合结。言奢摩者。此翻名为。观行之心。
胎生品¶ 第 156b 页 X21-0156.png
亦名体性。所观之法。不离于心。如瓶泥作瓶不离泥。
色法自性不离心义。亦复如是。若复兼用下。释色差
别。虽不离心。而随缘变。不似泥色。就中复三。初同类
法。随缘改转。不守自相。如泥火烧生杂色相。次箭竹
生葱下有一行。无自类法。从缘忽生。后世间之中下。
结示道理。前两节文。相现可知。第三文中。果似因者。
种谷得谷。以泥作瓶。如是等果。并似其因。不似因者。
如世间中牛粪生莲根炭生黑麻箭竹生葱皆不似
因。下有二句。结示正理。此即简却外人所计常因能
生无常果法。是故结言皆因变坏而有果生。
自下第二。有二行半。破外人执。一行三句正破。后有
三句。释通正理。初中复二。初一行破微尘因能生色
等。后三句者。破计我为因。初中。上半破外所执。下之
二句。诫舍邪执。良以佛法。因果二法。俱是无常。乃成
因果。然外人计。微尘因常。所生色等是无常故。因果
相违。故今破之。下有三句。破计我作。无能作我者。此
即总表。言内我者。自身蕴内。有我在中。计身内我故。
故名内我。言胜我者。遍法界我。量同虚空。故云胜我。
无我意者。我与意俱。方作诸法。非我独作。如是等我
为妄想计。就理永无。是故说言。亦无我意。下有三句。
释通正理。但从因缘和合假生。无因果性。准文可见。
自下第三。举益劝修。就中。初行离四魔。次有二行。劝
舍三毒。后一行。劝修对治。如是等文。并准可知。
* 赖耶立品
色法自性不离心义。亦复如是。若复兼用下。释色差
别。虽不离心。而随缘变。不似泥色。就中复三。初同类
法。随缘改转。不守自相。如泥火烧生杂色相。次箭竹
生葱下有一行。无自类法。从缘忽生。后世间之中下。
结示道理。前两节文。相现可知。第三文中。果似因者。
种谷得谷。以泥作瓶。如是等果。并似其因。不似因者。
如世间中牛粪生莲根炭生黑麻箭竹生葱皆不似
因。下有二句。结示正理。此即简却外人所计常因能
生无常果法。是故结言皆因变坏而有果生。
自下第二。有二行半。破外人执。一行三句正破。后有
三句。释通正理。初中复二。初一行破微尘因能生色
等。后三句者。破计我为因。初中。上半破外所执。下之
二句。诫舍邪执。良以佛法。因果二法。俱是无常。乃成
因果。然外人计。微尘因常。所生色等是无常故。因果
相违。故今破之。下有三句。破计我作。无能作我者。此
即总表。言内我者。自身蕴内。有我在中。计身内我故。
故名内我。言胜我者。遍法界我。量同虚空。故云胜我。
无我意者。我与意俱。方作诸法。非我独作。如是等我
为妄想计。就理永无。是故说言。亦无我意。下有三句。
释通正理。但从因缘和合假生。无因果性。准文可见。
自下第三。举益劝修。就中。初行离四魔。次有二行。劝
舍三毒。后一行。劝修对治。如是等文。并准可知。
* 赖耶立品
胎生品¶ 第 156c 页 X21-0156.png
何故此品来。上明诸法唯心所作心外无法。然心多
种。就何等心。作如是说。欲通此疑。故此品来。就此品
中。大分为二。初长行释。后以偈结。就长行中。复分四
节。一从此唱下至是佛境界不可思议者。引苦所蒙
劝生信乐。二如来昔为下至莫不瞻仰者。广示现在
诸佛神力。令起仰信。三诸佛体性下至心亦不动者。
明佛性甚深。若得见者。必成佛道。四从内外境界下。
标唯识宗。前所明法。但为识现。就初分三。一蒙佛力。
得妙定故。普见十方希有之事。二我于尔时下至此
为希有不可思议者。定外所见不思议事三时天中
天下至悉复如故者。化事巳毕。还摄神力。初文中。言
得妙定者。八地巳上。无功用定。离有无相。故名妙也。
又即复云莲华藏者。梵网所说。莲华藏界卢舍那佛
所居之处。馀文相现。我于尔时下。定外所见。初见自
身在密严土。复于尔时下。见解脱藏菩萨。就中分三。
初法说。次引喻况。后我见下。即生疑念。疑念有二。一
者自疑。谓作是念时。因疑得益。二尔时下释于他亦
疑。如是诸文。并现可知。时天中天下。化事周毕。摄神
力竟。亦现可知。
自下第二。现在如来所为难测。就中分二。初从诸仁
者下至修行善法者。总释如来因满果成度众生仪。
后或有菩萨下。别明所现不可测量。初中二。先此唱
下至悉巳成就者。明因成满。后转复清净下。释果成
化仪。初中。先释行所依他。谓从欢喜至法云地文是
胎生品¶ 第 157a 页 X21-0157.png
也。后释所成行。行有二种。一自利行。谓得陀罗尼等
下至大三昧等文是也二利他行。谓从意生身等下
文是也。就初文中。陀罗尼者。此云总持。总持有四。一
闻持。二者法持。三者义持。四者忍时。句者法持。义者
义持。一句文中。百千万说。一义之中。百千万义。如是
文义。历劫宣畅。不可究尽。以是故言句义无尽。释因
满讫。自下果成。金刚心中。法行并成。诸过尽故。无碍
道中。转复清净。解脱道时。建成正觉。游观道时。住于
密严他受用土。变现色像说法度人。如文可见。自下
第二。别明所现不可测量。于中略以六种形相化之。
一者显示佛身相好。二现大树紧那罗王。三现无量
诸大菩萨。住兜率陀等诸天宫殿。四现普贤菩萨身
相。五现禅师。六现八相成道之相。如是诸文。文相显
然。准即可知。
自下第三。佛性甚深。难可得见。若得见者。必成佛果。
就中三节。初从此唱下至当得解脱者。众生身中。悉
有佛性。而无信行不能得成。故劝令起信。次斯人或
作下至王诸国土者。起菩萨行。修行之土。后若欲作
佛下。明修行终成佛之义。初文中。言佛体性者。体者
如也。性者如上。可生德义。名为性矣。如者今也。令作
此言。今释迦牟尼现今巳得一切功德汝等佛子皆
有性故发心修行必当得之。信为佛体者。义有二释。
一义释之。一切善法。信为根本。故言信心为佛体也。
一义更释。信何信。信佛体性。性信之境故。信为佛体。
下至大三昧等文是也二利他行。谓从意生身等下
文是也。就初文中。陀罗尼者。此云总持。总持有四。一
闻持。二者法持。三者义持。四者忍时。句者法持。义者
义持。一句文中。百千万说。一义之中。百千万义。如是
文义。历劫宣畅。不可究尽。以是故言句义无尽。释因
满讫。自下果成。金刚心中。法行并成。诸过尽故。无碍
道中。转复清净。解脱道时。建成正觉。游观道时。住于
密严他受用土。变现色像说法度人。如文可见。自下
第二。别明所现不可测量。于中略以六种形相化之。
一者显示佛身相好。二现大树紧那罗王。三现无量
诸大菩萨。住兜率陀等诸天宫殿。四现普贤菩萨身
相。五现禅师。六现八相成道之相。如是诸文。文相显
然。准即可知。
自下第三。佛性甚深。难可得见。若得见者。必成佛果。
就中三节。初从此唱下至当得解脱者。众生身中。悉
有佛性。而无信行不能得成。故劝令起信。次斯人或
作下至王诸国土者。起菩萨行。修行之土。后若欲作
佛下。明修行终成佛之义。初文中。言佛体性者。体者
如也。性者如上。可生德义。名为性矣。如者今也。令作
此言。今释迦牟尼现今巳得一切功德汝等佛子皆
有性故发心修行必当得之。信为佛体者。义有二释。
一义释之。一切善法。信为根本。故言信心为佛体也。
一义更释。信何信。信佛体性。性信之境故。信为佛体。
胎生品¶ 第 157b 页 X21-0157.png
馀文可见。劝发心讫。自下释行。次文分三节。初斯人
或作下至而为天主者。受三界身。修菩萨行。次转复
清净下至入一乘道者。生净土中修菩萨行。后离贪
等习下与行所得利。重劝生信。初文相现。第二文中。
入一乘道者。初地巳上。无分别智。名一乘道。金刚心
时。断却一切烦恼习尽。欲界天魔所不能加。故言降
伏欲界天魔。如是等法。非勤不成。是故说言夫精进。
光隆佛家者。是内證智。光者智光。无分别智。言佛家
者。法性真如。名为佛家。王诸国土者。外化德也。释行
次讫。自下第三。释行终成。就中分三。初若欲下至诸
修行者者。法说显示。次譬如下至普心救疗者。引其
喻况。后佛亦如是下。合所引喻。法说中。言净种姓者。
众生佛性。无始巳来。恒在烦恼不净心中。无智慧火
烧炼垢故不能自出。今初地中。烧除二障粗一分故。
佛性一分始得显。是故说言净种姓也。馀文并现。不
须繁述。
自下第四。标唯识宗。前所明法。但为心作。心外无法。
就中分三。初此唱下至密严中人善能知见者。心境
二法。无有自性。但缘和合。非有而似有故。次一切众
生下至不为所杂者。明藏识中作依持之用。后阿赖
耶识恒与一切下。释缘起用。
就文中。内外境界下至一切皆是意识境界者。所缘
境心之所作。心外无法依阿赖耶下。明六识等亦唯
一心。随众缘故。差别而现。言内外者。自身名内。身外
或作下至而为天主者。受三界身。修菩萨行。次转复
清净下至入一乘道者。生净土中修菩萨行。后离贪
等习下与行所得利。重劝生信。初文相现。第二文中。
入一乘道者。初地巳上。无分别智。名一乘道。金刚心
时。断却一切烦恼习尽。欲界天魔所不能加。故言降
伏欲界天魔。如是等法。非勤不成。是故说言夫精进。
光隆佛家者。是内證智。光者智光。无分别智。言佛家
者。法性真如。名为佛家。王诸国土者。外化德也。释行
次讫。自下第三。释行终成。就中分三。初若欲下至诸
修行者者。法说显示。次譬如下至普心救疗者。引其
喻况。后佛亦如是下。合所引喻。法说中。言净种姓者。
众生佛性。无始巳来。恒在烦恼不净心中。无智慧火
烧炼垢故不能自出。今初地中。烧除二障粗一分故。
佛性一分始得显。是故说言净种姓也。馀文并现。不
须繁述。
自下第四。标唯识宗。前所明法。但为心作。心外无法。
就中分三。初此唱下至密严中人善能知见者。心境
二法。无有自性。但缘和合。非有而似有故。次一切众
生下至不为所杂者。明藏识中作依持之用。后阿赖
耶识恒与一切下。释缘起用。
就文中。内外境界下至一切皆是意识境界者。所缘
境心之所作。心外无法依阿赖耶下。明六识等亦唯
一心。随众缘故。差别而现。言内外者。自身名内。身外
胎生品¶ 第 157c 页 X21-0157.png
器皆名外。复有一释。莫论自他。五阴所成。皆名为内。
外器世界。名之为外。如是内外。皆唯一心。而惑乱者。
妄执心外有我我所。故今释通皆是识惑乱而见。馀
文可见。下释六识亦唯一心。就文三节。初依阿赖耶
如是分别者。此即法说。次譬如下。引喻显示。后心之
体性下。六识之心。必有所依。就法说中。依阿赖耶者。
一切诸法。若染若净。不依藏识。自体不立。犹如波浪。
若不依水。自不得立。又如草木。若不依地。不得生长。
是故说言依阿赖耶如是分别。下引喻况。喻有三节。
初之二喻。喻于识体从缘立无有自性。次霹雳喻。喻
于众缘无有定主。后陶师喻。喻于心所相应起义。初
文亦三。初喻。次合。后此性下。简定非有非无之义。准
文可解。不须繁述。次霹雳火出喻。喻众缘中无定主
者。心亦如是。于诸缘中无定从生。后陶师造瓶喻于
心所相应起义。譬如陶师造瓶之时。要有陶师绳索
轮等。一时共作。乃成于瓶。心心所法。亦如是。非先非
后。一时共聚。乃缘境界下释六识必有所依。谓如来
藏。故胜鬘云。若无如来藏。七法不住。如是藏识。非诸
凡夫二乘所知。是故结言密严中人善能知见。问曰。
七地巳来。诸菩萨等。可不知如来藏耶。答曰。虽有知
见不能穷了。故不可说善能知见。上来心境二法无
自性讫。
自下第二。释依持用。就中雨节。初即法说。后譬如下。
引喻显示。说法说中。众生身中。如来藏者。本来自有。
外器世界。名之为外。如是内外。皆唯一心。而惑乱者。
妄执心外有我我所。故今释通皆是识惑乱而见。馀
文可见。下释六识亦唯一心。就文三节。初依阿赖耶
如是分别者。此即法说。次譬如下。引喻显示。后心之
体性下。六识之心。必有所依。就法说中。依阿赖耶者。
一切诸法。若染若净。不依藏识。自体不立。犹如波浪。
若不依水。自不得立。又如草木。若不依地。不得生长。
是故说言依阿赖耶如是分别。下引喻况。喻有三节。
初之二喻。喻于识体从缘立无有自性。次霹雳喻。喻
于众缘无有定主。后陶师喻。喻于心所相应起义。初
文亦三。初喻。次合。后此性下。简定非有非无之义。准
文可解。不须繁述。次霹雳火出喻。喻众缘中无定主
者。心亦如是。于诸缘中无定从生。后陶师造瓶喻于
心所相应起义。譬如陶师造瓶之时。要有陶师绳索
轮等。一时共作。乃成于瓶。心心所法。亦如是。非先非
后。一时共聚。乃缘境界下释六识必有所依。谓如来
藏。故胜鬘云。若无如来藏。七法不住。如是藏识。非诸
凡夫二乘所知。是故结言密严中人善能知见。问曰。
七地巳来。诸菩萨等。可不知如来藏耶。答曰。虽有知
见不能穷了。故不可说善能知见。上来心境二法无
自性讫。
自下第二。释依持用。就中雨节。初即法说。后譬如下。
引喻显示。说法说中。众生身中。如来藏者。本来自有。
胎生品¶ 第 158a 页 X21-0158.png
非灭烦恼方始有之。如波中水。本来自有。能持波浪。
非波灭却方始有水。言圆满者。依持用中。本来具足
性功德法。无所亏少。故言圆满。言清净者。虽在垢秽。
而性清净。所不染污。如水在波。波不能污。故言清净。
故胜鬘云。染而不染。难可了知。出过于世。同于涅槃
者。一切烦恼。可不能染。修行智慧。亦不能净。是故宣
说同于涅槃。下引喻相。有三节喻。初明月喻。喻法说
中阿赖耶识本来而有。次月在空云喻。喻法说中圆
满清净。后河中木喻。喻法说中出过于世同于涅槃。
就初喻中。先喻。次合后无智之人下。迷悟二人得失
差别。转依差别者。金刚心时。转舍一切杂染诸法。转
得一切清净之法。所得所舍。有差别故是故宣说此
差别法得者甚难。第二第三二喻之中。并有先喻后
合之相。准文可解。上来辨释依持门讫。
自下第三。释缘起门。就文四节。初从阿赖耶恒与一
切下至即成佛道。释如来藏与一切法为因生起。次
一切众生下至能作内我者。释如来藏与一切法所
依止故。能持不失。次意在身中下至悉是清净阿赖
耶者。释所持法。依本识故。同时而起。譬如波浪依水
而起。后阿赖耶下。正明藏识缘起之时非自能起。要
待外缘。就初分三。初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
者。此即总明缘起义。如水恒与波浪所依。次是圣人
下至而作种姓者。就法别释。后若能了悟下。劝生信
行。初后两节。文相可见。第二文中。诸圣人者。初地巳
非波灭却方始有水。言圆满者。依持用中。本来具足
性功德法。无所亏少。故言圆满。言清净者。虽在垢秽。
而性清净。所不染污。如水在波。波不能污。故言清净。
故胜鬘云。染而不染。难可了知。出过于世。同于涅槃
者。一切烦恼。可不能染。修行智慧。亦不能净。是故宣
说同于涅槃。下引喻相。有三节喻。初明月喻。喻法说
中阿赖耶识本来而有。次月在空云喻。喻法说中圆
满清净。后河中木喻。喻法说中出过于世同于涅槃。
就初喻中。先喻。次合后无智之人下。迷悟二人得失
差别。转依差别者。金刚心时。转舍一切杂染诸法。转
得一切清净之法。所得所舍。有差别故是故宣说此
差别法得者甚难。第二第三二喻之中。并有先喻后
合之相。准文可解。上来辨释依持门讫。
自下第三。释缘起门。就文四节。初从阿赖耶恒与一
切下至即成佛道。释如来藏与一切法为因生起。次
一切众生下至能作内我者。释如来藏与一切法所
依止故。能持不失。次意在身中下至悉是清净阿赖
耶者。释所持法。依本识故。同时而起。譬如波浪依水
而起。后阿赖耶下。正明藏识缘起之时非自能起。要
待外缘。就初分三。初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
者。此即总明缘起义。如水恒与波浪所依。次是圣人
下至而作种姓者。就法别释。后若能了悟下。劝生信
行。初后两节。文相可见。第二文中。诸圣人者。初地巳
胎生品¶ 第 158b 页 X21-0158.png
上證位菩萨。非一故诸。现法乐住。真修正智。證藏识
时。远离四相所迁流苦。是故宣说现法乐住。与理相
应正定乃知。故言三昧之境。此如来藏。与六道四生
及诸净土为因能生。又与三乘而作种姓。如草木等
依地而生。如是一切生死涅槃。以如来藏为因故生。
故胜鬘云。若无如来藏。七法不住。一切众生下。与前
所生法为所依故能持不失。文分为三。初释所持法
差别不同。次阿赖耶下至无始时界者。能持藏识。平
等一味。不增不减。后诸业下。释其业用。初文中。言一
切众生者。总举凡圣为一切众生。下别释之。先释圣
众生。有具功德威力自在者。若别取者。初地巳上證
位名圣。若通取者。二乘四果。总名为圣。乃至有生险
难处者。凡夫所生三界六道。总名险难处。必退堕故。
阿赖耶识恒住其中。体性平等。一味而住。无始时界
者。界者性也。住者体也。下释业用。诸业习气。依藏住。
自能增长。如是藏识。亦能增长所持末法。由是计我
诸凡夫等。为能作我。下释末法。依本而起。先法。后喻。
意者妄意。此意能为七识作根。故名为意。问曰第七
妄识。具有六重。此言意者。六重识中为取何重名妄
意耶。答曰。前六种中。但取智识相续不断。名为妄意。
不取前四。前四微弱故。下喻显示。如风速转。谓妄意
生灭一念之顷。无暂住时。是故喻言如风速转。业风
吹动者。有二业风。一者第二业识名业。二者外缘。谓
善恶业及诸境界发动名业。如是妄意一动以后。无
时。远离四相所迁流苦。是故宣说现法乐住。与理相
应正定乃知。故言三昧之境。此如来藏。与六道四生
及诸净土为因能生。又与三乘而作种姓。如草木等
依地而生。如是一切生死涅槃。以如来藏为因故生。
故胜鬘云。若无如来藏。七法不住。一切众生下。与前
所生法为所依故能持不失。文分为三。初释所持法
差别不同。次阿赖耶下至无始时界者。能持藏识。平
等一味。不增不减。后诸业下。释其业用。初文中。言一
切众生者。总举凡圣为一切众生。下别释之。先释圣
众生。有具功德威力自在者。若别取者。初地巳上證
位名圣。若通取者。二乘四果。总名为圣。乃至有生险
难处者。凡夫所生三界六道。总名险难处。必退堕故。
阿赖耶识恒住其中。体性平等。一味而住。无始时界
者。界者性也。住者体也。下释业用。诸业习气。依藏住。
自能增长。如是藏识。亦能增长所持末法。由是计我
诸凡夫等。为能作我。下释末法。依本而起。先法。后喻。
意者妄意。此意能为七识作根。故名为意。问曰第七
妄识。具有六重。此言意者。六重识中为取何重名妄
意耶。答曰。前六种中。但取智识相续不断。名为妄意。
不取前四。前四微弱故。下喻显示。如风速转。谓妄意
生灭一念之顷。无暂住时。是故喻言如风速转。业风
吹动者。有二业风。一者第二业识名业。二者外缘。谓
善恶业及诸境界发动名业。如是妄意一动以后。无
胎生品¶ 第 158c 页 X21-0158.png
不在处。故言遍在。馀文可见。下释赖耶不可自起必
待外缘。文相显然。准即可知。
自下第二。偈颂结释。总有二十八行偈。分五节。初有
七行。颂长行中诸佛体性唯佛所知等下文也。次有
五行。颂长行中如来昔为菩萨之时等下文也。次有
九行半。颂长行中内外境界心之所行等下文也。次
有三行。颂长行中一切众生阿赖耶识等下文也。后
有四行。颂长行中阿赖耶识恒与一切等下文也。
就初文中。初之二行。法说表宗。后有五行。引喻显示。
就法说中。上二句者。劝责令知。下有二句。表佛遍。后
行上半。现三十二相。下半现示六道杂形。文现可知。
就喻文中。有四种喻。初之一喻。喻于八识不相离义。
上半引喻。下半合喻。第二喻。喻阿赖耶诸法中主能
持自在。一行引喻。半行合结。如地喻者。喻阿赖耶能
生诸法。一句引喻。下句合喻。第四喻者。喻于佛果化
益自在。一行半喻。下半结合。如是诸文相可见。
自下五行。颂长行中如来昔为等文。就中分三。初之
一行。颂前长行中从初欢喜下文也。行众行者。颂得
陀罗尼乃至首楞严诸大三昧。名为众行。显发大乘
法者。自利行。普与众生乐者。利他行。颂前长行中意
生之身下乃至如是一切德悉巳成就等文也。常赞
于如来者。颂长行中转复清净下文也。次有两行颂
长行中或有菩萨下也。初之一行。三乘圣人。名虽差
别。终归不离阿赖耶名。是故结云皆是赖耶名。阿赖
待外缘。文相显然。准即可知。
自下第二。偈颂结释。总有二十八行偈。分五节。初有
七行。颂长行中诸佛体性唯佛所知等下文也。次有
五行。颂长行中如来昔为菩萨之时等下文也。次有
九行半。颂长行中内外境界心之所行等下文也。次
有三行。颂长行中一切众生阿赖耶识等下文也。后
有四行。颂长行中阿赖耶识恒与一切等下文也。
就初文中。初之二行。法说表宗。后有五行。引喻显示。
就法说中。上二句者。劝责令知。下有二句。表佛遍。后
行上半。现三十二相。下半现示六道杂形。文现可知。
就喻文中。有四种喻。初之一喻。喻于八识不相离义。
上半引喻。下半合喻。第二喻。喻阿赖耶诸法中主能
持自在。一行引喻。半行合结。如地喻者。喻阿赖耶能
生诸法。一句引喻。下句合喻。第四喻者。喻于佛果化
益自在。一行半喻。下半结合。如是诸文相可见。
自下五行。颂长行中如来昔为等文。就中分三。初之
一行。颂前长行中从初欢喜下文也。行众行者。颂得
陀罗尼乃至首楞严诸大三昧。名为众行。显发大乘
法者。自利行。普与众生乐者。利他行。颂前长行中意
生之身下乃至如是一切德悉巳成就等文也。常赞
于如来者。颂长行中转复清净下文也。次有两行颂
长行中或有菩萨下也。初之一行。三乘圣人。名虽差
别。终归不离阿赖耶名。是故结云皆是赖耶名。阿赖
胎生品¶ 第 159a 页 X21-0159.png
耶识随缘流变而体不失。后有一行。释观行者修行
终成亦不离是阿赖耶识。以是故言广大阿赖耶而
成于正觉。言广大者。阿赖耶识。法界为量。无处不在。
故名广大。后有两行。颂长行中是诸佛子下文也。初
之一行。颂长行中密严中人善能知见等文也。后一
行。颂前长行中与与诸菩萨莲华化生入一乘道。馀
文可见。言见理者。三乘圣人见无我理。故言见理。无
怯人者。一切外道执见分明。不可改转。言无怯人。如
是等人所观。皆是赖耶。无异路故。说言一乘。第二文
讫。
自下第三。颂长行中内外境界等下文也。文分为二。
初五行半。释内外境皆唯是识下文。后有三行。释长
行中心之体性等下文。就初文中。初之一行。颂长行
中心之所行皆是唯是识等下文也。次有一行。颂长
行依阿赖耶如是分别等下文也。次一行半。颂长行
中此性非如阳炎梦幻等下文也。后有二行。颂长行
中如霹雳火等下文。如是诸文相现可知。后三行中。
初之一行。示道理。次有一行。譬外所计。后有一行。破
其邪执。文亦可知。
自下三行。颂长行中一切众生阿赖耶识下文。就中
初行。颂长行中本末而有等下文也次有一行。释长
行中普现一切众生界中下文也。后释无智之人等
下文也。如是诸文。不须繁释。文现可见。
自下四行。释长行中阿赖耶识恒与一切等下文也
终成亦不离是阿赖耶识。以是故言广大阿赖耶而
成于正觉。言广大者。阿赖耶识。法界为量。无处不在。
故名广大。后有两行。颂长行中是诸佛子下文也。初
之一行。颂长行中密严中人善能知见等文也。后一
行。颂前长行中与与诸菩萨莲华化生入一乘道。馀
文可见。言见理者。三乘圣人见无我理。故言见理。无
怯人者。一切外道执见分明。不可改转。言无怯人。如
是等人所观。皆是赖耶。无异路故。说言一乘。第二文
讫。
自下第三。颂长行中内外境界等下文也。文分为二。
初五行半。释内外境皆唯是识下文。后有三行。释长
行中心之体性等下文。就初文中。初之一行。颂长行
中心之所行皆是唯是识等下文也。次有一行。颂长
行依阿赖耶如是分别等下文也。次一行半。颂长行
中此性非如阳炎梦幻等下文也。后有二行。颂长行
中如霹雳火等下文。如是诸文相现可知。后三行中。
初之一行。示道理。次有一行。譬外所计。后有一行。破
其邪执。文亦可知。
自下三行。颂长行中一切众生阿赖耶识下文。就中
初行。颂长行中本末而有等下文也次有一行。释长
行中普现一切众生界中下文也。后释无智之人等
下文也。如是诸文。不须繁释。文现可见。
自下四行。释长行中阿赖耶识恒与一切等下文也
胎生品¶ 第 159b 页 X21-0159.png
就中。初行颂长行中若能了悟等下文也。次有二行。
叹其教理。俱离断灭。契会中道。后有一行。修因得果
成。文相并现。准即可知。
大乘密严经疏卷第三
叹其教理。俱离断灭。契会中道。后有一行。修因得果
成。文相并现。准即可知。
大乘密严经疏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