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924b 页

圆觉经略疏之钞卷第十


经略分修證之位疏三一此下下蹑前显后疏言略
下二解科意三正开释经庆前中疏未曾闻见者问
说此经时在法华先为复在后若先则是权教被法
华破若后则法华巳说此何未曾答序及悬谈巳明
言此是别教一乘非法华通教一乘之说不必相例
此顿教不属三时五时之数况净土中说何定先后
各随胜劣之机见闻不同广如前辨此对十万大士
特留末世顿教言未曾见者但以遇立相破相得闻
者多此教难闻希闻故为末世当机示现留此言迹耳
经长行中疏二一正说下科分二随释经徵释中疏
然前轮回等者问轮回修證倒正悬殊颠倒妄执任
许空无顺理修行云何亦尔答觉性不生不动不变
何有初后倒正之殊即知对待得名二俱无性然倒
以岸移隐于住相修如现像不翳镜明又岸虽似转
理实不移镜像虽空理实现像像有假相转相全无
卷十 第 924c 页 X09-0924.png
由是倒正悬殊空理有异以喻对法道理昭然智者
审之令斯明现。

经喻中疏又如眼光等者前云眼光得无憎爱中巳
释此义但约等者既无分别憎爱偏颇此多彼少之
义故云平等不是有人心平智巧能均摊分布令不
偏颇名平等也故云无能作者。

经功用中疏前三等者如信位觉业不起为灭不觉
惑为未灭贤位觉异相不觉住相圣位觉住相不觉
生相皆以觉为灭不觉为未也若约此经本文则信
位劳虑灭净解未灭贤位净解灭见觉未灭圣位见
觉相灭照寂不灭疏梦渡河者(未捡)圆明證悟等者八
地即是故无相无功用也问后有三重细障未尽何
得圆明答此地是圆證之初自后称性之智任运流
转细惑任运自尽都不更加功用故说圆明其实佛
地方为究竟圆明也此犹约行布门说若圆融门初
住即是故志公云大道不由行得说行只为凡愚(地前
之人及地地出观散心者皆属凡愚故所断之障名二十二愚)得理反观于行始知
枉致工夫(初即八地究竟即佛然亦不枉智者详之)

经功极中疏非谓起心等者问既云顺如来寂灭岂
不是别求邪答自心寂灭即是如来寂灭非别求他
释迦弥陀心外无别如来故。

经證位阶差疏二一二證下科分云證位阶差者然
修證地位五教不同一小乘果别非此所明二大乘
始教定有地位自为三说一依唯识五位一资粮位
卷十 第 925a 页 X09-0925.png
从初发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为趣正觉为度有情
修习福智顺解脱分二加行位为入见道复修暖(依明
得定发下寻伺创观无所取法)顶(依明增定发上寻伺重观无所取法)(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印
无所取顺无能取故)世第一(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无二取)伏除二取顺决
择分三通达位亦名见道谓初入地无分别智实證
真如四修习位始从初地住心乃至金刚无间为断
除障證二转依复数修习无分别智五究竟位金刚
心后解脱道中初得二果利乐有情穷未来际二者
摄论说有四地一胜解行地馀三即见修无学三瑜
伽等说有七地一种性二胜解行(三贤)三净胜意乐(初地)
四行正行(二至七地)五决定(八)六决定行(九)七到究竟(十地
如来杂立为地)四终教假说位地亦有其三一仁王五忍谓
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各上中下)寂灭忍(上下)二璎珞六种
性一习二性三道四圣(皆云种性)五等觉性六妙觉性三
天台六即谓理即及名字观行相似分真究竟等即
四顿教无位之位即此经及起信论翻妄四位(言无位者
论结四位云而实无有始觉之异本来平等同一觉故经即就实言无證得约妄说别也)如下所
明五圆教融通位地即华严经略有七位第二会说
十信第三会说十住四说十行五说十向六说十地
第七会初六品说等觉次三品说妙觉(然复有差别平等两重因
果上皆差别也后两重说平等因果)广有五十二位谓前五各十等妙
各一(诸教说十信等觉或开或合华严俱开故五十二也)然因该果海果彻因
源行布圆融二无碍故具释此等诸位行相广如大
钞所明。

▲二随释经依位渐證疏六一初中下列四
卷十 第 925b 页 X09-0925.png
位一信位者然约圆顿之宗此位是万行万德根本
初心同佛方名信故不信自心是如来藏非菩萨故
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故故华严特开
一会六品说之此经起信皆开为一位权渐教中多
不开者彼但信教便名为信未必悟解故如道上轻
毛随风不定故十千劫修方入初发心住二贤位者
合资粮加行也就中取加行行相约观智故三圣位
者亲證真如故名圣也合见修二道为此一位于中
偏取见道行相以證真行相通十地故四果位者唯
妙觉也即究竟位。

△疏此四下二配四相言逆次者
一断于灭相二断异相三断住相四断生相逆于生
起之次故也以生起即从细转至粗除即从粗至细
细难断故。

△疏然心下三举意总释良由无明熏真
如义如普贤章中故涅槃经云佛性随流成种种味
等本论云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等先际最微等
者佛性论云一切有为法约前际与生相相应约后
际与灭相相应约中际与住异相相应初者谓由无
明不觉心动转彼净心名为生相二者谓此无明与
前生相和合转彼净心能见能现分别相续行相犹
细法执坚住名为住相三者谓此无明与住相合转
彼净心乃至此位行相稍粗执取计名发动身口令
其造业名为异相四者谓此无明与异相合转彼净
心至此后际不了业报广对诸缘造集诸业灭前异
心令堕诸趣行相最粗极至于此周尽之终名为灭
卷十 第 925c 页 X09-0925.png
相是故三界四相唯一梦心皆因根本无明之力。


疏今因下四翻之以成四位谓本因不觉之力起生
相等种种梦念动其心源长眠三界流转六道故今
因内外熏力益本智损倒情乃至心源遂成四位阶
级非圆觉性有斯行位之别。

△疏今以下五标示释
仪问若造论疏即释论今造经疏但释经何以将论
参之令难解邪答今意在解心破倒正等法为解不
以解文为解若不对论文却难彻见修断心相今以
论释意在明显云何却言难邪且佛说经意趣难解
当时机胜对面不妨有悟人佛灭度后时移代变人
机转劣何由解了故诸菩萨慈悲造论解释指示或
取诸经中法义都作义门一时解释名为宗论或各
就一经一部随文解释名为释论准龙树菩萨摩诃
衍论中说马鸣菩萨约一百本了义大乘经造此起
信论即知此论通释百本经中义也此经亦是其数
但彼论立名小殊若不凭菩萨开示之文如何疑情
决了故须以论为释义之定量也前后有广用诸论
处其意皆然又论但约觉染粗细经约悟静胜劣今
用论者分齐一也又因互显两义俱通。

△六正释经
文。

释信位中疏二一初信下叙论二释文经标凡夫中。

疏此句我见者是第七识中四惑之一数谓执我者
是第七识此识中有此四惑故又亦可将此四惑通
配二句经文谓妄想我即我痴我见及爱我者即我
卷十 第 926a 页 X09-0926.png
爱我慢言下自有文者净业菩萨章四相门中释也
其执我过患又巳在二空门中释了。

经闻法悟中疏即内熏者意云本觉内熏为因前遇
善友闻熏为缘由内外熏力心起厌求因缘既备则
心性朗然广明熏习如论所说疏寤时觉梦者此意
虽易不照心者难见谓梦之有无反覆二说一约虚
妄之相言之眠时无梦(但见是觉故故前云曾不自知念念生灭)觉时有
(方见一夜来正梦之心境故)二若约真实之性言之即眠时有
(正作梦故)觉时无梦(所观之心境一一空故)迷悟之见一一对喻
可知今云发者如觉时梦境现也明者知其是梦知
其皆空也空不坏所观之相故次云即知劳虑等故
故禅家有日光隙尘之喻。

经息妄中疏绝求作者不造诸业虽随顺法性修助
道法而于心行无求无作故言绝也。

经贤位中疏二一二贤下叙论觉于念异者论具云
如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异者计我我所贪瞋见爱等)念无异
相以舍粗分别(贪等)执著相故(著违顺境)名相似觉(犹梦住相故)
言念异者即上所说迷前违顺等法更起贪瞋人我
爱见执相计名发动身口等也前引论文依诸凡夫
取著转深等念无异相者心念未除但觉此念无异
相也。

▲疏见前下二释文见前等者谓净解之念亦
是粗分别等也如论中说能知名义亦是无明厌苦
欣乐是妄心也正当此位者即此觉异念之觉是经
中所住之见觉此觉非真故配为论中相似觉疏结
卷十 第 926b 页 X09-0926.png
地前證觉者佛顶经云(是彼四善根中顶地之文亦是地前行相故取为證)
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此亦如是诸
碍既尽如身处空见觉犹存如彼微碍(彼说地前顶位)又唯
识论加行偈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
故非实住唯识意亦同此。

经圣位中疏二一三圣下叙论文云觉于等者论具
云如法身菩萨等(九地皆同)觉于念住(四种相也)念无住相(知法
唯识不起粗执)以离分别(异前人执及著外境故今约心但云分别)粗念相故(又异
生相故云粗念)名随分觉(细念既在觉道未圆)。

▲二释文。

经悟前非中疏即论中觉于念住者经下文云常觉
不住良由觉住故不住也。

经明證相疏二一二明下总叙义准大疏有其二意
一者果海离于说相以不可言障而不證断而證故
故十地但说一分故下文虽寄对强说而但言障碍
即觉等无别显相二者因门可寄言说又有二门一
證理法界二證馀法界理中有五一能所历然谓以
无分别智證无差别理心与境冥智与神会如日合
空虽不可分而日非空空非日光(始教)二能所无二以
即体之智还照心体举理收智照体即寂举智收理
寂而常照如一明珠珠自有光还照珠矣(终教)三能所
俱泯谓由智即理故非智理即智故非理同时互即
故互夺也又直显本觉心体非能所故故此文云常
觉不住不住即离能所矣(顿教)四存泯无碍以前三门
说有前后体无二故谓必因能證方悟心体本绝能
卷十 第 926c 页 X09-0926.png
所故喻先因断头方无能断五举一全收上列四门
欲彰义异理既融摄开合宁殊次證馀法界者谓以
无障碍智證无障碍境境智难思复有三义一开能
所二合能所三摄开合二义具如大疏所辨今此经
文当前證理疏言如日合空者喻显相宗證道理智
体殊即五门中常第一门也如珠自照者即况性宗
證道理智不殊即后四门之意非如外智能證于如
亦无智外如为智所證故疏次出所以云但是本觉
显现非能所故其无碍境智寄在后果位中说之。


二别解文。

经法中云常觉不住者念念知无所得故照与照者
等疏四一能所下略释可知。

▲疏故唯下二广释三
一引偈。

△疏智无下二以偈释经取彼长行释偈义
意开而用之以释经文今具引彼文照之自见疏意
文云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
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證
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心能
所取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此但偏遮有漏然后得智亦有
戏论之相今亦离彼相也)。

△疏彼文下三通妨难曰此偈是初地
入心见道位中之偈今经此位者通于十地兼修习
位合为一位如何偏以此偈释经故答云彼文虽局
见道等也前巳频言此经宗于观智其每地之中种
种行相此不备列法尔自具又地者喻智不喻位中
别行故华严十地品正说地体有十二行经唯论證
卷十 第 927a 页 X09-0927.png
智馀之行相并名寄位说行不名为地故知地地皆
證真如證相无别即明见道义通十地文局初地但
所断之障粗细不同所證真如随地义别非證理时
别有行相故诸经皆无加行及见道位者由每地皆
有加行根本后得三种智也今世亲菩萨通取十地
證理行相以此地创證创断义相显著故故云證理
之义十地无殊。

▲疏亦可下三拣前重释。

▲疏此则
下四结指本论文并可知。

经喻中疏自断头者此喻未證真时即无能證之义
真若巳證真外复无别能證之智异于真也若断障
及遣前诸碍而说则应云若未断碍即无能断之义
碍若巳除复无能除之智若存能除之智即是有障
碍而可除断深乖性宗之见故云尔也。

经不住教疏二一二不下总叙意不住名真解者即
无说无示无闻无得为真说听也故王缙相公述法
华天长小疏序云于文字不著乃能解(古骇反)经故华
严等者彼文具云为欲救护众生转更推求世出世
间诸利益事而无疲厌故即成就无疲厌心成就无
疲厌心巳于一切经论心无怯弱无怯弱故即得成
就一切经论智获是智巳善能筹量应作不应作于
上中下一切众生随应随力如是而行。

▲二别科释
经标喻释中疏夫设言象等者即周易以忘筌蹄得
鱼兔以此忘言象而得意巳如序中具释虽云忘也
必须假之故云设也然言是语言宣说此即可知象
卷十 第 927b 页 X09-0927.png
者何也象者象也似也谓取似象之法为象令见真
理周易有大象少象以显易道即其事也(六龙象于阳德变化
无方等)佛说圆极之理言之不及多以喻况皆此类也
若更深而论之则名言所显之义亦皆是象不论譬
喻以理毕竟言不及故谓闻教生解义相生时亦是
变影起故无言象而倒惑者出取舍之过也若众生
不遇善友不闻圣教旷劫长守倒见终无自悟之期
故经偈云譬如闇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
慧不能了执言象而迷真者谓但守教不求旨归是
执言也纵求义理但随文生解便为真实不能以教
而为明镜照见自心不能以自心为智灯照经幽旨
是执象也故经说云不了自心何知正道等又十地
论云随声取义有五过失如览镜时本图见面便执
见者为实岂不转更成迷故云执言象而迷真也标
月之指等者标指(音志)标举亦是指示之义即标指天
月之手指故云标月之指谓以手指标举指示月轮
矣馀文可知證实忘标者傍文照理勿照于文傍指
看月勿看于指正见举指便勿看指不是且看后始
弃之如正闻法时正看经时便勿滞情于文字不是
先看后舍此意隐密讲听二士细意审之故佛顶云
如人以指指月是人应当看月不应看指若复看指
非唯忘失月轮抑亦忘指。

经果位中疏二一四果下叙论言满足方便者是方
便道一念相应是无间道从最后一念相应更不间
卷十 第 927c 页 X09-0927.png
隔便是佛果从觉心下乃至细念故即解脱道也觉
心初起心无初相者根本无明依觉故迷动彼净心
令起微念今乃觉知离觉无别不觉即动心本寂如
迷东为西悟时即西是东更无西相故云无初相也
前三位中虽各有所觉以其动念未尽故但言念无
异相念无住相今此究竟位中动念都尽唯一心在
故直云心无初相上皆藏疏今更评曰此有二意一
者觉是能觉之智心初起是所觉之业相觉此业相
本空名无初相也心字是本通于真妄即此心起便
是业相即此心本无初起之相便是心性二者两句
都说始觉创满之相初者始也此觉心證极出梦初
始起时元无初始之相以即同本觉故(如本心识从睡觉时似初
起然更无别心识新得即是昨日前日今日识故)以远离微细念者业识动
念念中最细也即是生相今由觉此永无故上云心
无初相得见心性者微细念相尽故真性显现也前
三位中相未尽故不云见性心即常住者前三位觉
未至源犹有业识起灭不云常住今生相梦尽无明
风息心海浪歇湛然常住究竟觉者前未至源梦念
未尽求灭此动望到彼岸今觉本不流转亦非始静
常自一心平等平等始不异本名究竟觉乃至四相
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二释文
经明境中疏二一总标下通释总标三一述大意疏
即论下二配论见性常住者是究竟义故经及论皆
云究竟觉也疏又若下三销经二一直销经文障碍
卷十 第 928a 页 X09-0928.png
即觉方究竟者即是论中四相本来同一觉也又究
竟觉经论文同然此二句药病俱亡谓无障可断障
即觉故无真可證障体即觉无别真故无断證智但
是觉故然无障可断无是实无无真可證即不是无
故十对文虽皆无二义唯真妄俱真并无真妄俱妄
(真妄是十对都名真谓得念成法等妄谓失念破法等俱真者解脱涅槃等解脱涅槃等还是偏同得念成法
等义无乖失破等义故云俱真不云俱妄也)。

△疏障碍下二以总配别每
对中上句者谓得念失念成法破法乃至一切烦恼
其失念破法愚痴外道无明淫怒等类皆是染法是
粗障也得念成法智慧菩提真如戒定等类皆是净
法若滞此相是细障也粗细虽殊属于对待皆障碍
也故前经云觉碍为碍故以障碍之言总标十对中
染净之相即标下句者谓无非解脱皆名涅槃般若
菩提梵行法性等也以得失成破等皆同一觉性之
体故无非解脱等。

▲疏一识下二别释十对其十对
名并随经所列一中云无念则得者论中之意离念
即觉念即不觉觉即是智故云正念是智也念即不
觉不觉即名失念矣故次引论成之二中缘会者唯
说净缘起也本觉内熏教法外熏或信解为因发愿
为缘等总为缘会缘会故成就止观乃至菩提涅槃
缘离者或离师无教或心退或邪信异见忽起失于
信解皆名缘离缘离故失定忘慧破前功行矣馀皆
可见三中宝积经但云无差不偏同一边然据理而
言必同归佛性故无差矣四中可知五中涅槃又云
卷十 第 928b 页 X09-0928.png
明与无明凡夫为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
即是实性又下引古德偈释成经中无异境之义六
中可知七中首楞亦云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经中
法性)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
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今经亦云众生国土)释曰众生国
土既本从觉海中起即知全同觉海觉海即法性也
八中非唯天狱者天是天宫狱是地狱九中三乘性
者此含定性不定性俱属三乘三乘之言具四性也
并无性为五五性皆成佛也十中虽是别释之数便
是都结故无对待但云一切烦恼即解脱例同障碍
即觉云佛顶等者(未检)馀文易会详而说之。

经明心中疏理量者如理智如量智也齐鉴者理见
即空量见即假空假同时故云齐也无倒者有非定
有空非断无也如空者疏有二意一由分别下是所
照相空二又能照下是能照慧空同净名者引證也
上来皆是等者满足相应故称法界成法界慧觉心
初起故照诸相心无初相故如虚空。

经忘心顿證疏三一二忘下对前释意二一就机释
前由普示等者谓通论诸佛观诸众生(傍断)发心趣向
如来无上圆觉者从凡至圣任运有斯等级随顺行
相遂与始终说之令知不是令他故作此解行若此
后段即教示令如此安心用意不是傍说巳历之事
故经云但诸等也意云但依此用心莫计前差等此
意极要晓之可稍留心。

△疏前是下二称法释随相
卷十 第 928c 页 X09-0928.png
者约任运心行不妨阶级离相者约故意加行心中
必须忘相又空即假故随也假即空故离也。

▲疏亦
如下二引例指同此行位之初巳具引说亦是成就
教理始终圆满离过之意此中意趣下正是指同。


三正释经文。

经安心中疏四节者此是真下教示学人朝暮安心
用心方便若欲消经经文自显若欲更广显方便意
度势乃无穷直在知真识妄善巧之人临时对机种
种显示今不可预书得也二中劳形等者心本无念
动念则乖将心止心止亦是妄以动念故如避影之
人走急影亦急终不可免却得不如处阴影灭亦如
扬声诃叱谷中令勿作声响诃声唯频谷中转闹不
如自默谷则寂然故论云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
以心除心三中云现量者无分别之照也迷者分别
所照之念谓言别有故次后云如镜照物谓明镜自
现诸像一一自照其所现者无别分量但是自现之
量其所照者无别所照但是本明当现物时即名为
照镜都不言我今照物若言我照便如镜外有物令
镜比度知之便成比量自心如镜心如是明诸妄想
境如像了知如照一一对喻其意可知然云现量者
现是现在(约时不待他时)现前(约处不在别处)量是决定之量(如秤㪷等)
佛顶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起信云是故三界
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意云何以一
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
卷十 第 929a 页 X09-0929.png
不见心无相可得次云但不生情等者生情即乖于
镜便成比量也且心体下如镜对物岂添照了之用
然非不照心对境时不加觉知之智然非不知。

经顿入中疏亦同金刚者文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世亲菩萨释曰
惊者谓非处生惧(将谓非处其心必惊如非道处行故)怖者不能断疑
心故(于非道处不能断疑)畏者一向怖故其心毕竟堕惊怖故
(必谓非处故畏畏心起巳毕竟堕落无复修行)此意如人欲避恶害苦难行
于道路欲往亲厚知友快乐国土处所其路是正然
中间忽见乍似隔阻山险渊深不妨其中元来通彻
其人忽然疑起乍惊更看之犹疑转怖周迥观瞻未
觉通处的谓巳错不达前程其心便畏一向忧苦不
能前进因此却被诸恶贼害之难起反致身命不全
今闻经者免同此类故皆云不也。

经验果中疏曩者昔也若但就下即非悫公语也巳
是积习者据此三世推寻都无别顿悟种性皆因熏
故金刚亦云者彼说佛灭后有人于此章句能生信
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
种善根巳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经印成中疏一切种智者是佛果位之智同此安心
者此云不加了知不辨真实皆是不生二解之义同
此种智但名言之异也。

经别明观行疏二一次四下解释科段二一观别不
必修此者上上机也二祖三祖六祖之迹即当其人
卷十 第 929b 页 X09-0929.png
志公傅大士作歌偈等亦对此机故牛头融大师有
绝观论疏其所下二障别非唯观行门户不同其障
观行之病亦有差别或三二一者但有三者巳除我
相但有二相者巳除我人但有一者唯有寿命一相
未觉次第的尔必不参差以此四相约智證深浅重
重竖说不同金刚等说四无深浅也定不兼馀者有
作病者必不肯止止者不作任者必不止不作灭者
必不任等颙滞一中心无两用故故此两四下亦对
前说别也然通别观等者亦是通妨难之意恐有难
云后二章说惑障不是观行何乃四章同科都云别
明观行邪故疏通云由是障观行之惑等。

▲疏文二
下二开章释文二一开章二释文。

经立理中疏前说观行者普眼章及弥勒断爱文也
请更投机者今被多人差别根性不但为一类人矣
故云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

经称性标本中疏證义如前者前虽四位优劣有殊
皆明證相非唯佛果方名證也直从信位皆是趣證
行相但心机胜劣任运成差。

经随机举数中疏利钝等者有人聪利烦恼贪瞋却
厚有人根钝贪等又薄交络四句复有贪不瞋等四
句对惛沈掉举亦有句数然大抵利根及贪求者多
掉举钝根又瞋痴者多惛沈为有如是众多根性故
佛设教对之便成其数无量矣光瑶和尚云莫怪医
王多处方只为病子无头数引楞伽可见。
卷十 第 929c 页 X09-0929.png

经正示观门疏二一二正下标列泯相者经云身心
客尘从此永灭等澄神者取静澄念也观者心冥所
观之境更不异缘起幻消尘者经文甚显绝待灵心
者非关真妄不对有空直照灵知而为观行文云不
取幻化及诸静相又云超过碍无碍境又云烦恼涅
槃不相留碍皆绝待义也言无知觉明即灵心也。


疏然禅下二正示二一释意二一正释巳具悬谈者
第八修證阶差门也此彼异者彼令总解诸家顿渐
及诸经论所说禅宗义理此直令依此三门便證不
必辨他诸馀宗教又前多说禅宗所显示真心法体
此但说起行趣入之门疏展转殊涂者有二意一佛
教随机故巳殊涂二由教多门故习者展转差错皆
以之教人人又殊涂如今此界数十家禅邪多正少
根本从达磨宗出故智论云诸宗外道皆是古昔佛
教之遗馀也邪正等者诸经论所说备有如是众多
今人间流行者或错或是亦不是离诸教所说但名
言不同难为通会今且约诸教巳自有差别若总摄
之不离邪定正定正中复有三界内凡夫禅定复有
出离趣入无漏之定故名圣也就出离中复有小乘
大乘(外道凡夫小乘三类人同修四禅八定但是用心不同大乘即兼有诸家不必唯八定也)就大
乘中复有权教所说禅定有慧之定无慧之定就实
教中复有理定事定顿修之定共者四禅八定通于
凡圣大小权实不共者用心门户谓外道不共佛教
等又实教悟理而修不共二乘今此下正明不共权
卷十 第 930a 页 X09-0930.png
小也托法者拣空习行门圆者拣于权小二教顿者
正拣四禅八定事理等者复拣顿中局理者渐中局
事者故总结云俱无碍也。

△疏与论下二会论亦是
引例證于约理及顿其真如三昧悬谈十因缘中巳
引大同者彼依真如此令悟净圆觉圆觉真如一也
小异如文。

▲二释文。

经标本中疏本即解者即前普眼巳下四章经文之
意膏即油之属明是灯中火𦦨相续膏喻行明喻解
也目喻解足喻行也眼目见道路夷险坑平通塞足
则依之前进若跛而有目虽见难前盲而有足动落
坑堑故须相资矣。

经起行中疏二一约其下释前二句二一明修意经
云取静者或云至静极静故下诸轮每指此观皆云
至静道场加行中亦云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
觉释曰言至静极静皆是拣权小凡夫等行谓凡夫
取静但无心于万物万物未曾无故亦得神静二乘
了达我空生空故心不起亦得住静权教大乘但悟
心境皆空顺此安心亦得住静(此以无故静无诸法也如但无波即名为
静矣)此宗悟净本觉真心不生于法方为至静(此以有故静有
真心故如见湿体此体不被风动之即此湿为静体)。

△疏论云下二引论广释
不依气息者数息观境形则骨锁等色即青黄赤白
见闻觉知即识也通前是十遍处观如智论说谓青
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等十也如作青观时遍一切
处尽是青色更无馀色黄等亦尔此是权渐之教所
卷十 第 930b 页 X09-0930.png
修之行故修真如三昧悉不依之今此经亦不依之
也乃至者略中间其次文云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
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
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
来还住正念正念者当知唯心(云云在疏)等者又等后文
后文次云念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
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
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
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
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不能悟入。

▲疏由前下二释
后二句如文。

经功成中疏客非下二句释客尘义客者非本性故
本性是主妄念是客也尘者污染自体如镜中尘也。

△经感应中云由寂静故等者初句蹑前功用馀正
明感应于中先法后喻法中诸如来心者真净心也
亦即法身故论中说色性即智性智性即色性于中
显现者如疏所明如镜中像者后喻也疏二一众生
下释法疏如诸下二释喻四一直释可知。

△疏故论
下二引例论中有两重问答初因说菩萨位满成佛
自然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遂有问曰虚
空世界众生心行一一无边佛如何遍知答曰一切
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心有分
齐佛离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自体显照一
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
卷十 第 930c 页 X09-0930.png
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因此又再问
曰即是疏文(上所引及疏中引皆撮略要文不备写也)多不能见者次云
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神变若闻其说无不得益
云何世间多不能见答文可解。

△疏经云下三会通
两文身心一者义如前科也皆据能现者遮疑情也
缘海东晓法师释彼论此科法合镜喻之意云法身
似质化身似影恐有曾见彼疏者疑云既云现于众
生心中即合是应化之身云何言法身及真心邪故
此通云据能现之本等也。

△疏此约下四别释现义
谓正当知佛心亦如此之时佛心是所知所知之境
的从自净心显现如变影缘真如也即真如非影不
妨变影缘如即知佛心亦尔。

经结名中疏翻云止者止于万缘方得寂静寂静是
显相止是释名于染等者双成止义及寂静义问既
此三法皆名观云何此门修止答前标意此宗必具
理事定慧皆无障碍故观观皆止止于馀观非论妄
缘故下文云若他观者名为邪观止止皆观念念心
心若一间断即无明故故前云恒作是念然每观为
门不同立意各别此约止门而修止观也由此义故
于涅槃起信及天台等所说三门皆大同也如下三
观终处具说若准涅槃下引经释也然彼经中此一
段文义广辨三相同此三观具有标意别释总释至
下具引以会此中三观今且直配此观一门然亦不
具录其文但列名而巳今为具引对详可解文云奢
卷十 第 931a 页 X09-0931.png
摩他者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结故(此前亦云身心客尘从此
永灭)又奢摩他者名为能调能调诸根恶不善故(此前云内
发轻安轻安是善法摄故)又奢摩他者名曰寂静能令三业成寂
静故(此文全同)又奢摩他者名为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
故又奢摩他者名曰能清能清贪欲瞋恚愚痴三浊
法故以是义故故名定相。

经起行中疏心性是识者是心识自性也非所依真
(真性依士释此则持业释)疏能幻之者如普贤章备释法喻各
有五门检而示之依如幻始觉等者具如普眼章中
二空观也然彼与此有三意异彼明称理圆观以成
圆顿悟解此明剋体进修坚持不舍以彰观行又彼
是总相观行普被诸根此是别相方便别对一类彼
上根入此中根入疏随机应化等者此约在观行中
习学化行释也谓变起种种方便说法开示众生或
想种种现神通事摄化之方等或坐时习此方便或
馀时正观机说法皆是学习化行之义但以决定志
愿大悲之力念念如此即是修习行化故经次云内
发大悲轻安若观心释下约修治心行释也谓染净
皆空心变即有妄识既巳变起尘境难可顿除故今
以悟解方便变化引起一切情尘以为所缘之境然
后以种种对治幻智一一翻之即同净名云八万四
千尘劳皆吾侍者降伏烦恼灭勇健无能胜如有经
说火与薪战薪多火盛今变起幻者意在翻破也故
云变化不单云变单云变者一向是妄识所变今云
卷十 第 931b 页 X09-0931.png
化者表是幻智自在之力知是虚伪故故名变化非
障非蔽者且如悭蔽施恶蔽于戒瞋蔽于忍等六度
既云六蔽八万四千例之今观之即净故知非也且
约翻为六度者如法句经说又若对上二句(即起诸幻以除
幻者)有四对别谓自行化行除障起行止持作持除遍
计执翻染成净一一配之可知。

经功成中疏根尘既销者蹑上除幻之句亦可取前
奢摩他之文彼身心客尘从此永灭故自他无二者
正观成就内发者心行自然如此也即情发于中而
形于愿矣同体大悲者由将幻智观察自他自他皆
同圆觉净性自巳既悟身心喜乐伤他未觉枉受苦
恼故悲悯之如富贵势要之人眼下见他贫苦佣作
或为奴仆若谓他实是下舍贫贱或是奴仆即心里
平平若闻道是三公贵族子孙家破贫苦或因馀事
没落为奴即怆然哀伤便拟救拔济惠今菩萨了悟
净觉观行又成观诸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
又观他皆同觉性迷故枉受轮转是以内发大悲心
也法喻对之可知疏轻安者上释大悲巳含此意释
讫又于前观门中释体用讫今但略示此门行相也。

经结通中疏从此观门等者含二利行也谓明菩萨
从此二利观门方能对机起于二行或宴坐静室或
于馀威仪中剋志加行专注观门今得观行成就方
堪于一切时中修六度万行也乃至佛果者略于中
间谓成时当十住初心从此渐次增进念念不退自
卷十 第 931c 页 X09-0931.png
然历于二住三住乃至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烦恼
习尽行位圆满即佛果也经科拣滥者恐闻能治所
治皆是幻化谓言幻智亦同凡识故初二句拣之意
云观幻之智故名幻智智体非是幻故前云知幻即
离又恐闻能观非幻便计有能观之相故后二句又
拣此滥谓若能正观幻时便了所观无体可离即为
真理能观无别能离即是本智则自然观时便不同
凡迷幻境若见所观是幻是可离法我能观智不同
彼幻不得离之我能如此诸迷者不能若有如上等
心则兼此智亦为幻也以取能观之相故。

△经科总
结者总结功成巳来文也于中文有法喻法中但依
上解了梦喻即永离幻相也经云是诸等者如是观
行功成拂迹远离诸病便是菩萨究竟圆妙之行从
今乃至佛果念念如此用心更无别意设使修六度
万行三十七品一切助道之法乃至舍头目等时一
一只依上来用心即此差别诸行皆成菩萨妙行若
失此意设能舍身亦不成无漏之因也(如有比丘自害佛种种诃
责之例)疏如种谷等者等一切麦豆之类觉心者了悟
圆觉之心也即上所标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等是也
谓以净觉心等者种依土以生苗悟约幻而成智智
则亲从悟觉而起不从幻法苗亦亲从种子而生不
从水土馀意可见。

经结名中疏亦名等者梵语虽异所目无殊馀义如
文上来释起幻观竟。
卷十 第 932a 页 X09-0932.png

经起行中疏二一蹑其下释明所离经云以净觉心
不取幻化等者文有两节初明所离于中初一句蹑
所依次不取下二句明所离配离前二观可知后了
知等二句释离所以谓见身心即著我相著即起过
故前静之次又观之今了是碍故皆不取。

▲疏此下
下二释明所用二一标指疏即上下二正释三一释
法二一释正显体二一释所遮经云无知觉明者无
知觉之明依士释也无知觉是遮诠明是表诠遮非
知觉情识表是灵明真性疏所了身心者此观所造
异于前观前观以了知身心为境故无知者异于心
无觉者异于身故次云身触心缘等然身触者含于
鼻舌身等三根以皆与根合而了别故根则属身故
心缘者意在眼耳意等三识以离中而了别故由此
分别者总指诸识障正知见者即灵妙心体名正知
见由前云理障碍正知见又云圆悟无上知见后云
当求正知见人故此正标知见为所障兼指其体是
无知觉之明也又缘此云无知觉明恐疑真知亦是
粗浅总须泯之故偏标矣若云无知便是真知亦无
既云无觉觉应亦尔云何当部唯宗于觉讲者至此
必请明示学徒。

▲疏正显下二释所表四一直指正
显等者正是此观所宗中道理体故广显其相也其
文虽易其法甚深但在说时分明显示不可具以文
字转转释之可尽但随文隐略指而巳。

△疏然此下
二明无比二一就当体明无比上下可知傍者四方
卷十 第 932b 页 X09-0932.png
中者当处无在处者显无中也夫言中者皆约当身
正住处为中以分东西上下今既不取身心之相故
无中边上下也疏欲言下二对诸法明无比不从缘
起者彼法缘会即起缘离即灭灵心不然故不从也
馀皆易会其语但恐不见其法善思念之。

△疏故诸
下三辨说仪诃为邪小者若一向但言空寂者以外
道不识执冥性实约小乘妄计三四皆实无为清辨
犹迷一向著于空义故故诸经论诃为邪小也诸经
皆说耽空滞寂是二乘行华严说二乘人堕无为坑
又有经云乍可堕有如须弥不可堕空如芥子璎珞
云乐行寂静缘觉行肇公不真空论中破本无宗云
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而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
无无即无寻夫立文之旨(寻经文本意也)直以非有非真有
非无非真无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
无之谈岂曰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于知见等者是
以法华华严约即体之照用呼为如来知见楞严经
内名为妙明本明圆明今此经文及诸论皆名为觉
或约体或从用各是一义安立名相不同于此言具
遮表拣法彰名不名之名强安明字。

△疏今此下四
结示经意文显可知。

▲疏诸碍下二释离所依迥殊
对待者即身心真妄因果染净凡圣等如二乘人超
三界便有三界内外为对菩萨超二乘便有大小为
对诸佛超菩萨便有因果为对乃至有漏无漏有为
无为悉皆如此今冥合灵心并不如是谓不劣于佛
卷十 第 932c 页 X09-0932.png
不胜于凡不出世间不属三界(云云众多之例)且如无漏圣
人为无碍有漏凡夫为有碍今既永超碍无碍境岂
同如上对待法邪。

经碍无碍境者疏中含三意释碍无碍一超初取静
及次起幻两门起幻缘境为碍静无所缘为无碍故
上文云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二超烦恼涅槃烦恼系
缚为碍涅乐解脱为无碍故下文云烦恼涅槃不相
留碍三者身心尘域等总名为碍若以心离之名为
无碍今皆不尔故皆离之故云超过也合起幻及烦
恼为一义合取静及涅槃为一义以为一对即上句
中涉字下句中同字是其意也合上句者谓起幻智
除幻者又欲变诸幻开幻众众多心数一一作意运
动劳扰心虑虽是观智涉于烦恼同是扰乱之行故
此意即以起幻为烦恼之碍不别说贪瞋等烦恼也
合下句者谓一向取静同于二乘厌生死爱涅槃耽
空滞寂涅槃既是无碍之法今取静行相属于此科
故云同也此意即以取静为涅槃之相不别说择灭
无为灰身灭智等涅槃也故此一对异前各说以为
第三意也疏属巳者谓自巳所有受用因缘资具乃
至屋宅田地园林台观或为王官所统部邑皆名属
巳受用之具此门观行成就心合灵源之时此等宛
然仍旧然都无取舍计度有无等分别之念疏共居
国邑者瑜伽等论说此三千世界是众生共业所感
贵贱人畜种种有情同共依之而住名为依报自身
卷十 第 933a 页 X09-0933.png
则各随巳业贵贱苦乐不同飞走类别名为别业正
报今意在凡常人易见故直云共居国邑谓或一阎
浮提或瞿耶尼或一大唐或一土蕃等或宽或狭或
通或局同一水土所宜风俗所为山川所出王法所
化皆得名世界不必事须三千大千以修观行人心
之境量不必遍于大千界故疏还有见闻者略举二
识以例馀识且举心王以例心所此等情虑皆不异
寻常未修观时但必无心计度耳经尘域者比来情
尘之疆域也疏灵照者心灵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
照法界义故毗卢遮那是法界身此国翻云光明遍
照馀不释者皆可意求。

疏锽字下二释喻三一释喻依言喻依者喻所依物
也物非能喻法非所喻此二全殊故也但物上有义
与法上义相似此二义方是能喻所喻也如将金刚
喻般若者若取二法即无交涉谓金刚有形相般若
无形相般若是决择之慧金刚何能择法般若万德
乃至恒沙妙用金刚悉无今取为喻者但说坚利义
金刚者万物不能坏之坚也而能碎坏万物利也行
深般若波罗蜜者天魔外道烦恼无明一切障等不
能动转坚也能断烦恼照五蕴空利也但取二法之
上各有坚利之义即便成喻喻者晓喻以相似义晓
喻令解今有欲遍看圣教或讲义听义参学禅慧徵
论道理者必须明解法喻比对之意故经云智者以
譬喻得解不言愚者疏锽字不定者推求训释此字
卷十 第 933b 页 X09-0933.png
非声义故又不全非取意用之亦可通故但以义疑
故三释存焉金石等者等于铜铁之属或玉石中有
清远声也声相者声之相貌清浊高低像似之谓也
锽锽然者但想取击钟磬声势即可会也巴南风俗
亦呼驴鸣为锽锽之声但彼重浊不同钟磬清远回
润拙者译经时天竺僧宣梵文解两方语者翻出为
唐言书出名为笔受以天竺语与此倒次须回文又
彼语朴次须润文也今云拙者以声是体锽是相先
合云声也即大钟者切韵中释也亦与镛同训问若
尔即鐄是物质何不云鐄中声乃云器中鐄耶故次
答此意云是诸器等也谓诸器中有一金器(或铜铁等)
之为鐄击此鐄时声出于外文甚顺故故云准此则
顺本文等也但笔受等者良以黄皇二音全同二字
又皆从金鐄锽二字又亦音同故易错也笙簧者四
(其状如此)笙有十七管管管置一簧长短有异吹之乃中
间扇动而有其声声若不品扇上有微锡如麸糠许
大移之上下取其声韵名曰调请(请字疑是清字)管籥之属
者慈恩唯识疏云以内有风起声等故又老子道经
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河上公注
云橐籥中空虚故能出声气无有屈竭时摇动益若王弼注云橐籥守中则无穷尽弃巳任物物莫不理出橐
籥有意于声则不足以供吹者之求彼说二事今唯取籥以是出声物故橐是囊橐鞴袋之类非出声物此等
管籥箫笛之类与经所喻之义相顺也)云俱错者以簧字为锽字以黄
音为横音。

▲疏后正下二正释喻三虽异者锽鐄簧
也皆通者三物及身心皆不能拘于所出(声与灵明)又不
卷十 第 933c 页 X09-0933.png
离巳中巳又不能及之故法喻皆相当矣。

▲疏悫云
下三引他释钧者三十斤也镛者大钟也星楼者邻
星月之高楼寰区者寰宇区分之国邑都取声闻四
远八方不必遍于寰宇自体者镛也他者楼也未免
怀疑者标释唯言击镛至却牒反释之处又加于管
即知又疑镛不是锽故又罗之以管又纵不知译经
差互据现经文所释亦亏谓经既云如器中锽声出
于外此即器不是锽是器中之锽锽不是声是锽能
出声岂不居然三重各别今释云万钧之镛此是器
也便云声振寰区岂不漏他锽字欠一重邪不能决
通等者又不的断译经训释参差又不的云锽训何
物为当是镛为当是管又不言俱是二物又不言俱
是二物之声为当偏是镛声岂非媕(音庵)(音阿)邈略言
之乎媕婀者莽卤含其大意之谓也切韵释云不决
也既无决断之文若有人据上来节目一一徵之何
辞以对若遇讲彼疏者慈心为具分析然悫疏主禀
性后快亦薄有僧家辞理直笔科判经文实亦可赏
至于经论深义殊不届怀故所随文销释处处脱略
门门疏阙亦不寻究经文前之与后始终连带之意
就中释此一科犹校分明开示馀更阙略但各三句
两句都邈而巳余前后所引彼文但拣理才通者即
引之务在證同共为理性宗之党援兼不欲遗人之
片善然未曾添得一义此意神理可知焉意亦同前
者由前具指译经错误自取意用之然后观悫和尚
卷十 第 934a 页 X09-0934.png
此文却成相顺也仍法合等者因疏中为他配合法
喻故得如此若据彼钞释及讲传者亦无此言。

▲疏
如器下三释合。

经功成中疏不取幻化等者幻化虽空不坏虚相但
不取著本自无生起之自体故云即寂然但不作意
执取亦不妨任运目睹历然故但云寂不云灭静者
本不是相由心取之为所缘境便有静相当情但虚
心忘照不取为所缘此相即灭不同幻相任运历然
灭者但灭此所缘之相非有静可灭静是心息之义
非所缘境故又但是下剋体释之然真心之上有尘
沙道理然皆是随缘相用唯寂灭是剋体真实道理
故云实理上说幻静二法寂灭是遮诠中道今说一
心寂灭是表诠中道谓此真心当体元来寂灭非约
动转无体名寂生巳却无名灭故前云圆觉普照寂
灭无二亦同楞伽一心也故云内发者结归经意皆
无心于彼彼自寂灭不同上故寂之灭之故云内发
内发之言功成自然之义。

经自他等者疏有两重配自他一以馀人为他以巳
之情识为自二以情识为他(假藉外缘方起故)觉悟为自(但是
本觉发显故)唯独自等者是法华文彼说意根清净此说
观智成就亦分位相当疏但想所持者如梦中身心
根识但是梦想所持都无自体连续法合可解疏中
意在目都易见之像故举空云之喻若论事理亲切
本末相当不及梦喻。
卷十 第 934b 页 X09-0934.png

经结名中疏二一此云下释此所结二一正翻释静
虑者如前四禅中释也非无记者意显不是一向趣
寂沉空无所鉴辨故云无记不同三性之中无记也
定慧平等者大小乘经论皆说欲界慧多四空定多
唯有四禅定慧平等禅必兼定定不兼禅故定有八
禅则唯四疏问既下二问答会通直造心源者非定
非慧也由双非故相即也义甚明者不取幻静是绝
待超碍无碍是绝待烦恼涅槃不相留碍是绝待指
修行者直令如此用心也忘情者都不作意言定言
慧即是双非亦不言真假起止即是绝待约义结者
是佛印此悟净圆觉忘情之人云如是方名定慧平
等故云禅那非此人自云我定慧等亦如金刚云即
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
色身皆即非是心智契合是名即是义结也乍看似
即非与是名相违达之乃全相合此中亦如此也。

疏三观下二总判三门二一配前经言标悟者若诸
菩萨悟净圆觉心也文殊中者彼说四大缘虑如空
华二月无明如梦中人非实有体生死轮回身心等
相非作故无本性无故能知觉此者亦空华相乃至
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知见故即知今还见有
种种者但是动念之过故修静观止缘澄念今證彼
也修普贤等者彼说以幻修幻幻尽觉满众生幻心
还依幻灭普眼前半分折四大根识尘境乃至幻身
灭故幻心幻尘幻灭亦灭垢尽明现故修幻观以除
卷十 第 934c 页 X09-0934.png
幻者普眼后半等者彼说摩尼珠喻现色无色垢尽
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灭影像故无方清净无边
虚空觉所显发身心根尘四大三界本净不动乃至
一切觉故本成佛故刚藏中种种差别皆不预圆觉
乃至生死涅槃起灭觉照离于华翳皆明诸法断灭
灵觉迥超对待故当绝待灵心各依此配一一相当
故知此行修彼解也但以顿悟渐修故前通此别上
根者直称所悟故不分别中下力难赴心故佛各随
机便开成三也至下除我等四相及憎爱等方得入
觉即修前中弥勒断轮回根本也依师除病不作如
是修习等念方得从凡至圣一一随顺觉性也由离
四病方得不起妄念不灭妄心不了妄境不辨真实
等故知普觉中则是修清净慧中解矣。

▲疏然此下
二会异说二一会涅槃三相言三相者彼经云(即彼第三
十及三十一中文也)无十相故(色声香味触生住坏男女)名大涅槃若有比
丘数数修习定慧舍相(即三相也)则断十相定名三昧若
取色相不能观色常无常相是名三昧若能观色常
无常相是名慧相三昧慧等(驾驷迟疾)观一切法是名舍
(二乘定多菩萨慧多世尊等故明见佛性见佛性者名为舍相)奢摩他者名为能
(云云如上所引)故名定相毗钵舍那名为正见(遍见次第见别相见)
是名为慧夏毕叉者名曰平等(不诤不观不行)是名为舍若
菩萨善知定时(生大憍慢非修慧时)慧时(精勤未益故悔心非修定时也)舍时
(定慧不等不宜修舍等则修之)及知非时(各如上注)是名行菩提道大同
者此初名止取静澄神定相增胜(彼云但不取色相此云取静为行皆
卷十 第 935a 页 X09-0935.png
定境也又彼次后文云修习定者能见五阴生灭之相此云由澄诸念觉识烦动)次了根尘
起幻除幻慧相增胜后绝待双融即全同彼云平等
名舍相也(等即双融舍即绝待)小异者彼则初定次慧后等此
则三门皆含定慧然彼虽殊初定次慧亦从增胜说
岂实教中有偏定偏慧邪。

△疏与天下二会天台三
观此依璎珞经所立文云从假入空名二谛观从空
出假名平等观是二观为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
中道第一义观三观现前即入初地天台撮略云一
者从假入空观二者从空出假观三中道正观此三
行相悬谈巳释约心成行者缘前六章经文巳备显
觉性推破妄执究诸法性相辨心境染净乃至从凡
入圣障治通塞断惑深浅證智胜劣等讫此但一向
令忘情绝虑泯相冥真所以不立所观境也约义生
解者彼但以止观为宗初劝欣求佛果厌离生死便
赞止观是出离门是入道门显观行相即是此三观
也推寻诸法真妄性相以显空假等义以开断證门
户故须立所观三谛境智相对义相方明。

经校量中疏五戒十戒者在家五戒一不得杀二不
得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食肉八戒加不
得香油涂身故往观看上高广大床十戒沙弥戒加
不得捉生金银财物不得过中食也六通者如序分
中说八解者八解脱也取文相对便宣故略一字谓
一内有色观外诸色不净解脱二内无色观外诸色
不净解脱三内无色观外诸色以为净解脱身作證
卷十 第 935b 页 X09-0935.png
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六无所有处
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净解脱身作證具足住也
十缠者俱舍云缠八无惭愧嫉悭并悔眠掉举与惛
沈或十加忿覆闻慧等者缘三界从凡入圣必须具
之故此配也。

圆觉经略疏之钞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