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876b 页

圆觉经略疏之钞卷第六


第二正宗分 疏二一自下下总科束之为二者顿
悟渐修也夫欲运心修行先须言解真正以为其本
解若不正所修一切皆邪纵使精勤徒为劳苦权宗
多云先且渐修功成后自顿悟若华严此经教相仪
式先须顿同佛解方能修證故彼经十信位满便成
正觉然说三贤十圣历位修行(通妨云云)故此文殊段中
顿彰信解之境后普贤等十菩萨节级显示总别观
(普贤最初问云闻此圆觉境界云何修行等)

▲疏初者下二别释经信
解真正中疏四初释科文方名真正信解者华严三
圣观云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信
卷六 第 876c 页 X09-0876.png
解圆通方为行本真者拣妄则不同迷倒凡夫但将
妄念修行正者拣邪则不同执见异宗及诸外道三
圣观又云信若不信法界信则是邪疏不认妄念者
离爱(钝使)不执异见者离见(利使)一切烦恼不出爱见故
涅槃说爱见令人破戒如罗刹乞浮囊疏最初下如
下销文处广释。

△疏然顿下二释义类然此经说因
地其意甚深其文甚略若不会通诸教显其义类以
为例證则管窥之者信解难生(异于权渐之教故难信也)今于文
前悬为开示根寻本末总有三重(如疏所列)初谓四大非
我五蕴皆空空病亦空了然自觉圣凡相异异则不
真生佛体同同岂增减依此悟解终始无殊然堪发
心学菩萨行见闻影响何实何虚虽应形声谁主谁
宰不依此悟作所非真自谓修行元是结业疏若不
下引二文證谓华严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
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故须先了悟也又云设有菩
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具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
菩提分法若未闻此不思议大德法门或时闻巳不
信不顺不悟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若闻此法信
解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具菩萨法离世间法深
入如来境界疏次不发下第二重也既了圆觉则堪
发大心为万行本故华严二千行法最初以菩提心
为所依(普贤说二千行法第一句云以菩提心为依恒不忘失故)然有心体心相
心德言心体者大悲大智大愿三种心是大愿是总
悲智是别愿者乐欲乐欲何事唯发心愿乐通达诸
卷六 第 877a 页 X09-0877.png
法救度众生故成悲智是故论云信成就发心者略
说三种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即是大智无所执著)一者深
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即是大愿谓四弘等)三者大悲心救护
一切苦众生故心相者所发之心要无分齐谓约悲
愿则尽度众生尽修诸行约念真如则上无菩提可
求下无众生可度中无万行可修故无分齐心德者
若依上发心一念之德过于虚空故华严以一百大
喻校量菩提心功德不及少分是以弥勒二百二十
二喻广显功能恳劝善财再亲妙德此上二门正是
本起因也至文当配疏故善财下两句当第三重修
菩萨行也然其文势是證二三两重别也谓既巳发
心应修诸行故善财所见诸善知识一一云我巳先
发阿耨菩提心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既
云先巳发菩提心而未知菩萨行等是明发心与修
行别也菩萨行者广有万行(六度十度等也)统之三学(十波罗蜜
中施忍助戒进助定后四皆助慧也)要唯定慧(又略戒者防非制业若但定慧等修何有内非
外业故持护之迹绝称性真修便是助道之行助定慧故)车轮鸟翼互阙无能以
是菩萨所依赖故天台宗于止观意在斯焉此第三
门即普眼章巳下皆是疏论中亦下引起信论證有
三重之因也二觉者始觉本觉也论先总标示云所
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等次下寄对反流生住异灭
四位广说始觉后约智相及不思议业相并四镜喻
广说本觉其次后兼说根本不觉枝末不觉者翻妄
显真以成觉义故疏但云二觉疏三心者如上所引
卷六 第 877b 页 X09-0877.png
一者直心等疏五行者于六度中合定慧二度通为
止观一门故但五。

△疏今本下三出其体谓了觉发
心即是本起因地至文者销经文疏文也然诸权教
多只说六度等便为其因少说初二故今时传习人
及学修道者全迷初二设知有发心为先亦不先务
参问求了自心但谓言将凡心于法座下胡跪随师
口唱四弘愿便是发菩提心不知欲发心人必须先
顿悟自巳心性了了分明的不错认然始誓发心止
息一切唯修本性唯欲度生方名发心故此经顿穷
修断本源彻至初二名本起因也。

△疏文中下四开
章释文二一开章二释文。

经进问中疏次下者次从在大众中巳下直至而白
佛言也疏皆咨等者通释此一科巳竟也文下又别
有疏释者别以表法之义重释也疏一体三宝者谓
性本知觉为佛性本寂灭为法性上本有河沙功德
妙用与性一一相应和合无异为僧疏三身等者下
三观门后疏中具释可捡而用之。

经问本起中疏三一咨求下且随文销释云偏举大
悲者疏中巳释正是本意然更有一意谓增一阿含
经说六种力谓小儿以啼为力女人以瞋为力沙门
婆罗门以忍辱为力国王以憍慠为力阿罗汉以精
进为力诸佛以大悲为力疏六波罗蜜等者上来但
释偏举大悲之所以犹未释何名大悲故此引经正
释言重担者二障也此是毁责之辞谓有四义故如
卷六 第 877c 页 X09-0877.png
重担一者如金刚难可断故二者担此难越生死海
故三压溺有情处四生故四坠堕有情没三界故住
法性者超生死涅槃等诸对待法于一切都无所住
方住法住正当此经中所说此二义皆明悲之大也。

疏第十号者谓一切佛皆有十号即是如来应供正
遍等乃至佛世尊也疏大集经者取意略引今依本
经具之经云尔时世尊观四众巳告憍陈如比丘言
一切大众甚乐闻法无量世界无量众生悉为法故
来集于此咸皆欲知法行方便成大智慧远离贪欲
一切烦恼时憍陈如白佛言善哉世尊诚如圣教世
尊四方世界无量菩萨悉持四佛所与欲来并欲启
受虚空目法行今正是时唯垂怜悯为众生故而宣
说之世尊所言法行法行比丘云何名为法行比丘
惟愿世尊分别演说佛言憍陈如至心谛听当为汝
说若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二部经是名乐读不名法
行复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二部经乐为四众敷扬广
说是名乐说不名法行复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二部
经能广宣说思惟其义是名思惟不名法行复有比
丘受持读诵如来十二部经演说思惟观察义理是
名乐观不名法行憍陈如若有比丘能观身心心不
贪著外一切相谦虚下意不生憍慢不以爱水溉灌
业田亦不于中植诸种子灭觉观心境界都息永离
烦恼其心寂静如是比丘我则说之名为法行如是
比丘若愿获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如来菩提即能得
卷六 第 878a 页 X09-0878.png
之憍陈如如工陶师埏埴调泥置之轮上随意成器
法行比丘亦复如是评曰彼经之意令修练身心即
名法行拣于筌蹄及事相造作之行非顿指圆通觉
性今所引者但用拣事之文不取所行之行。

▲疏然
菩萨下二明请说之意文显可解。

▲疏下文下三指
佛答处疏前下结指前文前云至文当示即是此也
经问离病中疏直心正念者三心菩提中即大智也
此经宗于会相归性回显真觉故偏举大智为本以
摄大悲大愿疏既为所摄者为犹被也疏中间者先
曾发也彼者魔也疏不发一切心者潜引大品经也
彼云不发一切心名真发心。

经远被中疏金刚三昧者具云解脱菩萨白佛言尊
者若佛灭后正法去世于末劫中五浊众生多诸恶
业轮回三界无有出时愿佛慈悲为后众生宣说一
味决定真实令彼众生等同一味引此经者以證顿
为末世凡夫便说究竟深法不同渐教事须先小次
权后方说实故诸宗多云凡夫不合便悟佛地之法
良由执渐迷顿不知顿宗皆令凡夫便悟佛境故彼
经前段又云可化众生(顿机)皆说一味(本觉真性)海东释云
说一味者令入一觉味故即是一乘欲明一切众生
本来一觉但由无明随梦流转皆从如来一味之说
无不终归一心之源疏恣心五欲等者先拣不求大
乘之人不足论也故云置之言外疏纵有下于此类
中尚须闻此法门信解随顺若不闻亦堕邪见(亦者以不
卷六 第 878b 页 X09-0878.png
求大乘之者本末皆是邪见发心求之离于凡小即合免堕良由未闻此法未了自心故亦同不求大乘之者
堕邪故云亦也)疏离本下彰邪见行相故三圣观云不信自
心是如来藏非菩萨故即为邪见也不必六师故华
严说一切凡夫皆堕邪见经展虔诚中疏正语而礼
非仪者明待语巳方礼也疏不唯拜手者孔安国注
尚书云拜手谓首自手稽首谓首至地今明至地也。

疏礼烦即乱者礼记文也疏佛虽下通妨难也难云
心真不真佛自照知何必彰此三请之相故此通云
为后学之轨范也。

经赞许中疏久默斯要者语是法华而文同义异谓
法华以四十年前未说为久默此经既是净土所说
之经不必拘于一代化仪年月但以未说之时为久
不以要须经四十年也疏嘉会者平等法会也疏起
予者予我也起谓发起此叙佛意云我意欲说假人
请问发起汝今所请实是发起我教门也此又用论
语中事彼中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笑貌)美目盻兮(动目之貌)
素以为绚兮(文美貌此上皆是毛诗文)何谓也(子夏不晓故问孔子)子曰绘
事后素(郑玄注云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女虽有倩盻美质亦
须礼以成之)曰(子夏对也)礼后乎(孔安国注云孔子言绘事后素子夏闻而解之知以素喻
礼故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始可与言诗
巳矣(包氏云予我也孔子言子夏能发明我意可与共言诗也)今以子夏喻文殊
孔子喻世尊故云实谓起予。

经伫听中疏愿乐欲闻者金刚文也既虔心三请必
是乐闻十地经说乐闻之喻如渴思冷水(求闻慧也闻即受持
卷六 第 878c 页 X09-0878.png
如水但饮不嚼)如饥思美食(求思慧也嚼所闻法助成智力如得食咀嚼以资身力也)如
病思良药(求修慧也修慧去惑如药去病)如众蜂依蜜(求證智也即上闻思修三
慧之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法合能求一向是法其所求中犹通法喻
以一甘露总合四喻甘露有四能故一除渴二除饥三愈病四安乐)疏皆同此释者意
明下十一段更不重释也。

经正说中疏二一四正下开章二正释。

经示本体中疏四一佛也下释初四字二一正释疏
然虽下二通妨云尘经者尘中经卷之喻也序中巳
释宝藏者涅槃经如来藏经及诸经等皆说亦如序
释宛受贫苦者大富长者之穷子也如法华经说。


疏当体下二释陀罗尼四一直释疏然总下二辨类
出体谓拣去前二但指无字是此之体无字即无边
际故云大也(释经大字)言多字者谓一切真言随求大佛
顶之类是秘密藏含无边威德神用又诸修多罗能
持无尽之义亦名总持一字者如唵字等即一字真
言也[口*部]啉是助声故但是一字或如字母之类也疏
故大下三引经證言摄诸善巧即总持义言无有少
法所得皆归于空即无字义疏若据下四引例释成。

▲疏出入下三释门字四一正释三一通相释次文
云者證出净法即次后段经文也下说等者證出染
法即普贤章云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偈云
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生及建立皆是出义)
又从下二约本末释疏又迷下三约迷悟释疏此中
下二拣滥显体谓拣门庭门户之门显是根本之门
卷六 第 879a 页 X09-0879.png
矣文二一直显而拣疏故宝下二引證本门證有根
本之门异门户之门也连前次者前引宝积之文也
连之应云此是诸菩萨等入陀罗尼门(前文末也次今文初云)
由是门故出生广大等云无门者拣也之门者显也
又云形相门者拣也所言门者下皆显既言一切依
于虚空岂非根本疏又荷下三引例今劝学禅之流
欲见祖师心印但依上所释而解了之即悟此两句
是总持之门若不尔者岂可知之一字却是浅近门
户从此方入众妙深奥堂室乎请修止观者细而详
之疏皆说下四总结。

▲疏上但下四释圆觉如文。

经彰德用中疏六一非别下释流出清净言诸门功
德者虽染净诸法皆从圆觉流出然此云流出但说
出诸净法故云功德也故论云若心有动者论中次
前文云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举所迷理)而有妄
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依真起妄谓细粗染心本末不觉也
将欲释净先举其染对以显之下诸句例然云何显者下云)心性不起即是大智
慧光明义故(既起念即是不觉无明故不起即是本觉智明)若心起见则有
不见之相(妄见不周)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真照圆明)
若心有动非真识知(反之即显真如无动)无有自性(明妄染无体反之即
显自性净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明妄四倒反之即显真如四德)热恼(诸惑
烧心是极热恼故说真如是清凉也)
衰变(妄染迁改反显真如不衰变也)则不自在(业果
系缚故则显真如自在上云清凉不变自在义故)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
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
相义示现(一一对翻故染净皆过恒沙)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
卷六 第 879b 页 X09-0879.png
者则有所少(妄心外念求之不足)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
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净德性满无假外求)名为法身如来之
藏释曰既心动则河沙妄染不动则恒沙功德又云
如是功德即是一心故知非别有法流出于外疏有
漏者诸论皆云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名之
为漏如漏器漏舍深可厌恶损污处广毁责过失立
以漏名然有三种谓欲漏(欲界烦恼)有漏(上二界烦恼更无所缘故取本名也)
无明漏(不以馀法彰自行体名无明漏)若法性宗则根本不觉及三
细六粗是有漏法不分三界之异及种现之殊以迷
则全染悟之全净无体性故然经云一切清净者净
法之数过于恒沙今且略举真如等四例于馀也谓
真如是总相根本馀三是别于中菩提涅槃是果波
罗蜜是因摄于净法无所遗也故唯举此大疏于此
四法别开章门每法皆四谓一释名二出体三种类
四业用今略不开然亦含之但数或减耳。

疏圆觉下二释真如三一释名二一略释言圆觉等
者即以经意直指言真谓等者复以唯识文释文在
彼论第九卷中本颂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
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长行具释今但略引长行七
句初二句拣有漏(亦云遍计)虚妄是有漏法故次二句拣
有为(亦云依他)变易(生住异灭)是有为法故后三句释彼颂中
第四句也言于一切位者有漏有为四相三世等也
常如性不变也故者结也彼论具云常如其性故曰
真如(今从简略但有一故字耳)

△疏又真下二细释言伪是下且
卷六 第 879c 页 X09-0879.png
释不真不如(下云今皆离此等反之即是真如也)鍮如等者鍮有其体
不是虚妄但以非金故名伪也影应质相不是诈伪
缘无实体故名妄也横说各殊者谓色尘殊声香等
色蕴殊受想等贪等殊信等地狱鬼畜殊人天等娑
婆殊于极乐等声闻心境殊菩萨心境等乃至如大
般若八十馀科皆约同时而异也竖云变易者如云
镜里今年老如去年等如九相观(云云)夏异于春等
得新忘旧等因若果乐等疏今皆下无如上四过释
成真如义也谓此实体者真实心体(前约唯识但言谓此真实但是
不虚妄之辞仍未出体今指此体真实故科云细释也意云心体是有法定真实是宗法若但云真实即无前
陈若云真如是有法为前陈者即但是重言以真如亦但是不变不妄义与真实之言何殊又分此横竖各有
二义一一各别理无穷义无尽故云细也)于未来等者今日虚空如昨日
虚空也于色中等者厨里虚空如厅里虚空也真实
相如非为妄似者正结真如之名也谓如者是相似
义相同义意云此彼相如者唯有此心性也谓善人
佛性的似恶人佛性如今佛性的不殊无始来佛性
乃至凡夫佛性的同二乘佛性人天菩萨皆类此说
唯此可得真实相如分毫不殊故此真实得名为如
也此外更无可相似相如法也设有人亲兄弟相似
然子细论之还不得的似会有分毫之长短大小殊
也若不然者岂可自巳妻子而错认乎乃至世间物
色一一类之皆不免有微尘分毫之轻重大小好恶
终无有全似故知皆是妄似妄如不得真如也古来
相承解如字但言是湛寂不动之义不曾指的释名
卷六 第 880a 页 X09-0880.png
如字是此国之字未审说文尔雅玉篇切韵之属何
处训如字为湛寂不动等邪故知只缘灵觉心性于
凡中全如圣中于因中全如果中横竖皆然即是湛
然不动之义非的训也问荷泽大师云诸人皆以两
物相似为如我则以无物相似为如今以的似以释
真如岂不违此说邪答正与此同故上云此外更无
相似相如之法既云无物相似即知唯鬼狱等佛性
与人畜等佛性真实相如也大师拣诸人云两物相
似曰如者亦同上说亲兄弟相似者终不得分毫全
似也智者细详之上来释名竟。

▲疏论云下二出体
若约法数即是百法中六无为今依起信以一心为
体此一段论悬谈第四门巳释于中乃至巳下略中
间谓次文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
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巳来离言
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
破坏(疏云竟无变坏撮得此上三句也)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疏又
云下三辨业用然大疏此前复有辨种类一门(文云或唯
一)今恐繁多又不益观智故略之也然于诸类中今
但是一心其馀种类但约别法说此一故若以法别
便列多种真如者法有河沙之数真如亦应有河沙
数邪何必更立七种十种故知诸馀法门皆以义别
故随义收束立多少名今真如义亦无二不应别说
今言又云者亦是起信文文相次故不更标之然文
相稍易今但总而释曰依真如故发智断惑證体起
卷六 第 880b 页 X09-0880.png
用若不依之则取我我所相无由修證故知万德万
行皆是真如用也。

疏此翻下三释菩提三一释名可见。

▲疏二三下二
出体便当种类以觉智之义多种不同故知诸种类
皆是体若尅实而言据此经及起信即始本不二究
竟觉也如上释名中即是其体今言二三等者二谓
法相中多约根本后得空宗中多约二断谓了烦恼
所知二障本空即名二断断即菩提无别菩提故经
云烦恼即菩提不变异故摄论二智二断为菩提体
者双取相宗空宗也智论云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
提者合取上二宗也法性宗如理如量智疏三者约
三乘人各有其智又起信本觉始觉及究竟觉疏四
者涅槃经说下中上及上上四品智慧观十二因缘
如次得声闻缘觉菩萨佛等菩提及大圆等四智菩
(四智如净土章中巳释)疏及发心等者智度论第五十八云
一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故名为菩提因中说果二伏心菩提断诸烦恼
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三明心菩提观三世诸佛法
本末总别相分别诸法实相谓般若波罗蜜四出到
菩提般若中得方便力故不著般若见一切十方佛
得无生法忍出三界到萨婆若五无上菩提坐道场
断习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准华严即具十
种如第五十一及五十九卷中说恐繁不叙疏皆此
摄者总结种类以为体也。

▲疏因圆下三明业用言
卷六 第 880c 页 X09-0880.png
无边者能断二障證二空印群机(华严出现品说普遍诸心如尘中经
卷又云菩提普印诸心行是故正觉名无量)现万像(能现能生身土智影等)该动寂
通因果等。

疏此方下四释涅槃四一释名云寂灭者彼论云(涅槃
论也肇公作)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
妙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斯盖
是镜像之所归绝称谓之幽宅也今云寂灭者寂即
唐三藏灭即罗什三藏故肇公云泥洹尽谛者岂直
结尽而巳则生死永寂灭故谓之尽矣法华金刚中
皆云灭度生肇远公皆正翻为灭又四谛中目为灭
谛故今略取灭也疏多名者亦生远等释或云不生
或云不作或不起或无相或不残或寂静疏总翻圆
寂者唐三藏翻也在义周圆故云总矣。

▲疏谓觉下
释上周圆之义便当第二出体也谓剋实乃觉性即
寂是体总收即三德为体三德为圆觉性为寂故云
圆寂三德者摩诃般若解脱法身谓即寂之照为般
若即照之寂为解脱寂照之体为法身此三不纵不
横不并不别如梵伊字为大涅槃广如彼经说(涅槃经也)
所以三者由翻三杂染得名也翻烦恼为般若(烦恼即菩
提故)翻结业为解脱翻苦依身即是法身(心体离念本法身故)故
三杂染即性净三德但迷悟似异故说相翻若约法
相六无为中真如(即下性净)择灭(择谓拣择灭谓断染谓无漏智起断诸障染所
显真理名择灭也即下方便净也)。

▲疏二三下三辨种类二者性净
(性本净故)方便净(从方便修之所显故)三者一自性涅槃(通染净也即上性净)
卷六 第 881a 页 X09-0881.png
二真涅槃(即上方便净也方便修成證本性净是为真也)三应涅槃(證真巳后随机
利物示现入灭即应此乃證真应物皆是方便净也)四者一自性清净(真如自性也通
一切凡圣)二有馀依(即真如出烦恼障)三无馀依(即真如出生死若上二通三乘)
四无住处(真如出所知障悲智辅翼不住生死涅槃故云无住处唯佛自具之故唯识云一切有情
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佛世尊可言具四)疏亦皆此摄结也。

▲疏故
彼下四明业用二初指涅槃通明言故者證成前皆
摄之言蹑势便明用也巧令文势血脉连故。

△疏又
华下二引华严别辨疏今取意略引文有二用分二
一显真涅槃实益之用其文具云佛子如来不为菩
萨说诸如来究竟涅槃(不为说永灭为二乘也)亦不为彼示现
其事(迹尽双林为凡小此名拣〔灰〕断也)何以故为欲令见一切如来
常住其前(令称实见自受用身同法身常住其前也)于一念中见过去未
来一切诸佛色身圆满皆如现在(令见三际应用亦即是常故如现在)
评曰以见常住涅槃故见如来常住圆满此即是涅
槃之实用也疏但为下二显应涅槃权益之用然华
严说涅槃有十门上所引者即第二德用圆备门今
即第三出入常湛门具云佛子诸佛如来为令众生
生欣乐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生恋慕故示现涅槃
而实如来无有出世亦无涅槃何以故如来常住清
净法界随众生心示现涅槃释曰明涅槃无为无不
为也无不为故能建大事不碍出现显迹为生息迹
为灭以无为故体常湛然显迹即有息馀迹即无馀
故馀无馀乃应物之假号岂以见闻滞殊应之迹疏
佛日下即义引彼第四亏盈不迁门也彼经具云佛
卷六 第 881b 页 X09-0881.png
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间于一切净水器中影无不现
普遍众处而无来往或一器破便不现影佛子于汝
意云何彼影不现为日咎不答言不也但由器坏非
日有咎佛子如来智日亦复如是普现法界无前无
后一切众生净心器中佛无不现心器常净常见佛
身若心浊器破则不得见释曰像非我有自彼器之
亏盈心非我生岂普现之前后持戒器破定水何依
菩提器破智水宁止无戒定智何由见佛。

疏此云下五释波罗蜜疏但有通别释名别释名中
便含馀体用种类等三门也文二一通释名二一正
释其文易了疏然一下二通伏难难云准了义大乘
教据实理说众生即寂灭元是涅槃不复更灭今何
得言离此到彼岂不同小乘有欣厌之过邪故今会
之约迷悟故说到彼岸。

▲疏且约下二别释名别有
六度五度十度八万四千度此之多数不同皆为种
类也馀体用即各随文释分四初六度二一以慧为
末言六蔽六种者文皆在疏即是起信之文但取意
略引耳具云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解也)所修离相(行也)
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解也)随顺修行檀波罗蜜(行也下五
皆尔)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罗波罗
蜜以知法性无苦离瞋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
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梨耶波
罗蜜以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蜜
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然
卷六 第 881c 页 X09-0881.png
此六种疏但列名今一一释谓辍巳惠人名施防非
止恶为戒堪受诸法未能忘怀为忍鍊心于法为精
精心务达为进心虑寂静为禅推来拣择为慧馀体
用二门者谓既言性无悭贪等为施等即性为体由
顺性故修六皆成到彼岸即顺性为用疏菩提下二
以慧为初菩萨诸佛母者偏赞慧也(净名云智度菩萨母般若论等
皆云佛母)是觉初资粮者觉是菩提六度是菩提资粮般
若为初也此五者施等也之馀者十度中后四也方
便愿力智皆由智度等者由智慧故十皆波罗蜜摄
故彼论长行释云何以故般若为初以最胜故如诸
身根中眼根最胜诸身分中头为最胜诸波罗蜜中
般若波罗蜜为最胜故亦复如是以般若波罗蜜最
胜故为初资粮(云云)又是诸波罗蜜三轮净因体(不念
自身不念受者不念施果皆由慧故)故乃至不与二乘共故于上更无
所应知故此智到一切彼岸故(云云)其文甚广不可
具引含馀门者由慧成五即慧是用五皆助慧即慧
是体。

△疏起信下二五度但合定慧为一止观门馀
如上辨可知。

△疏唯识下三十度但于六后加四谓
第七方便(方法便宜)八愿(希求乐欲)九力(不可屈伏)十智(如实决断)疏十
障十如者如常所释后亦有之此十波罗蜜通者以
大菩提心而为其体助治障助證如即为其用别者
如法相宗释各有体用文繁不叙。

△疏若总下四八
万四千度迷为八万四千尘劳悟为八万四千波罗
蜜矣相翻之义如上引起信释流出一切清净等中
卷六 第 882a 页 X09-0882.png
说体用者总以觉悟为体各以能翻染法为用疏义
如下者普眼章中也。

疏显上下六释总显业用言诸佛师法者涅槃经云
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上来总释
圆觉所流四门净法竟馀诸无漏等法皆例此知谓
圆觉本无系缚即名解脱本无三毒即三善根本无
疑浊即净信等乃至本无八万尘劳即八万波罗蜜
也故下文云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经悟则成佛中疏二一后明下显意二正释二一释
圆照净觉三一牒其下约能所释。

△疏亦可下二直
就法体释言圆照清净者圆照即清净也不同上以
圆照照于清净故云非关能所。

△疏此正下三引例
释相字初见文殊即福城东古佛塔庙在第六十一
卷中后不见文殊即第七十九卷中经说善财依弥
勒教求见文殊文殊遥伸右手过一百一十城摩善
财顶示教利喜(不见其身但闻法也)古德判云智照无二相(无能
所之二也)。

▲疏本觉下二释断障成道以此为因者谓如
是依圆照本净了无明本空是为成佛正因也必若
心存妄念带此妄念修行多劫虚事劬劳毕竟不成
佛果如前所引积行菩萨。

经推妄宰中疏二一第二下科分述意二依科随释
经徵中疏二一徵释下释文。

▲疏二谓下二显意二
初明其过其八万尘劳十二因缘至下当释疏非想
等者佛名经说佛语舍利弗言汝师郁头蓝弗得非
卷六 第 882b 页 X09-0882.png
想定八万四千劫满命终之后不免还作飞狸之身
(缘修此定时林间被鸦鸟喧噪近水被鱼等声乱心生瞋恚愿入水飞空啖之定力既尽便受此报待捡经文
委细示之)疏无为坑中者即华严出现品云如雪山顶有
药王树名无尽根(云云)若生根时令阎浮提一切树
根生(茎枝叶华果皆尔也)唯于二处不能为作生长利益所谓
地狱深坑及水轮中然亦于彼初无厌舍如来智慧
大药王树亦复如是(云云)其根生时令一切菩萨生
不舍众生大慈悲根(深心茎波罗蜜枝净戒头陀叶相好庄严华佛灌顶忍果)
于二处不能为作生长利益所谓二乘堕于无为广
大深坑及坏善根非器众生溺大邪见贪爱之水然
亦于彼曾无厌舍释曰疏家用此无为坑之文也显
二乘虽诸漏巳尽而未断此根本无明疏病行者即
涅槃经。

▲疏今欲下二正显意文易可知。

经释中疏二一二释下释义三一释得名二一释本
名此依法性宗释也若法相宗即云明是择法(慧也)
彼明故名为无明彼宗以无明众生为无始根本故
须修习得择法之慧方始为明故指为彼(明乃非巳是于彼故
却取众生为自巳)今云无他智明者他亦彼也然所对不同
由此宗必须先顿悟觉性为本是即真我迷此性故
即曰无明悟此性故方名智明智明是始始非于本
故亦云他(前对众生自巳故以慧为彼今对本觉自巳故以始觉为他故云所对不同)
言虽者兼通伏难应云一切众生皆有本觉本觉即
明云何言无明故此答云无始觉照了也意云如镜
体虽本明且尘埃染时名为不明磨尘显出方名明
卷六 第 882c 页 X09-0882.png
镜又禅家返照者即是以他始觉照我本觉故云返
也此义极显智者详之始本二觉前后频释故此不
解。

△疏论名下二释别名(如前喻尘埃之镜名曰不明也)不者是无
觉即是明故云但文异耳疏亦名迷及颠倒者散在
诸大乘经释禅家即多云迷。

▲疏论云下二显体相
引论亦略故有等字等于下文也具云不如实知真
如法一(一真如即是自巳真我也)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
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迷东为西)若离于方则
无有迷(离真实之正东则无虚妄之邪西)众生亦尔依觉(真东)故迷(迷之
为西)若离觉性则无不觉(合喻可知)疏妄认等者至文当释
互举(云迷自认他即迷真执妄)自他者如前引论举迷自者据迷
方之喻巳具认他之义谓迷东(「东即是真」)为西(「西即妄也此是执妄
妄即是他」)也(从此巳下初讲者不须用之)上来但依本宗显无明体相
了若约大小乘法相宗说与此稍殊俱舍颂曰明所
治无明(明有实体谓此无明不了四谛明所对治故名无明与明相违方是无明非是离明之外皆是
无明亦非明无之处名无明也)如非亲实等长行意云如诸怨敌名
非亲友非异亲友外皆名非亲友谛语名实谓虚妄
之语名为非实非异于实语亦非实语无便名非实
也等者等于非法非义(云云)云何知然说行缘故(云
云)然无明体是不了知三宝四谛善恶业果即是了
知所治别法法救师云此无明体是诸有情恃我类
性唯识中说覆蔽真实迷于理事覆真实者意取第
七识中恒行无明也彼论第七心所中云我痴者谓
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故名我痴迷理事者意取
卷六 第 883a 页 X09-0883.png
第六识中根本六烦恼中痴也彼文云云何为痴于
诸理事迷闇为性彼疏释云谓独头无明迷理相应
等亦迷事也若取发业即行蕴中迷理起者有支本
故故慈恩释无明支云以行蕴中无明为体不取馀
法又引诸论云正发业者唯是无明馀者是助故不
取也此等出体比起信论未彻其源何者起信依无
明为因方生阿赖耶识此等所说乃是六七心所(彼说
第八无覆第六七识方有无明)况迷自认他之行相似有本空之根
元既无的示之文岂尽无明体性(阙迷自者彼云迷无我理及云迷于
理事但是所迷之境不言自有法身真我迷之故妄执无我为邪慢之我阙即空者瑜伽第五十五明烦恼假
实之中言五见是假无明为实故又五十六及缘起经皆广问答拣诸馀法故名无明也)。

▲疏其
业下三明业用二一引二文言能生三细者悬谈第
四门及前后频释言由此等者至文当释疏然一下
二通一切言无不是此者此无明也。

疏文中下二释文三一分科疏今初下二显意按定
其非者谓此但标众生云皆颠倒未显颠倒之相如
泛指某甲云是罪人未出罪名所作何事故言按定
其非三正释经按定中疏除了圆觉下谓除上机遇
圆顿教者渐机登地者方免此倒矣言馀悉该者凡
夫外道(可知)二乘圣人(有无我等四种倒也)执权菩萨(以染净相为有以真
性为空也)悉不免也如华严说上德声闻积行菩萨悉不
能入八难凡夫有宿种者即入。

经释相中疏二初二正下叙意言正释其相者颠倒
相也如述某甲云有如是过作如是事今则迷自(云云
卷六 第 883b 页 X09-0883.png
在疏)。

▲二正释经法中疏二初认为下释本文二一
释迷身疏此有下二释迷心二初贴文释二初释文。

疏故唯下二引證佛顶经云者彼经说阿难先被佛
推徵心性在内在外皆成过失最后乃云世尊今徵
我心我能推求者是为心不咄哉阿难此非汝心此
是前尘分别相想惑汝真性乃至若分别心离尘无
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
同龟毛兔角其谁修證无生法忍释曰既离尘无体
即知是前尘分别影事也既是前尘之影尘变灭时
心即变灭灭时既无心如龟毛等谁修法忍据此众
多过失是明阿难所认未是真心矣故今引之以證
妄认缘虑心也。

△疏二者下二回文释馀同前解者
如引佛顶唯识證分别心想空无之义皆同用也。


疏前标下二释前文二一约诸教我法各有种种相
转者我谓主宰如国之主有自在故及如宰辅能割
断故主是我体宰是我用主是俱生无分别故宰是
分别有割断故于中复有世间圣教二我世我谓有
情者意生乃至作受知见者圣教谓预流等法者轨
持亦有二法世间法者谓所执根身尘境定性之法
圣教法谓蕴处界缘谛乘等如是多类不同放云各
有种种相也转者生起义(并如下二空观初引唯识论具释)疏及凡
夫下巳如疏序之初引涅槃经释常乐我净文中广
释讫。

△疏若剋下二约本经文理甚显然须是智眼
开者方见之昭然若眼盲者更释亦无益矣疏一三
卷六 第 883c 页 X09-0883.png
我执者迷身心也二四法执者迷有无也。

经直喻中疏二一翳眼下且显喻相疏空华下二以
之合法二一通二一顺合迷顺喻文势故应云法身
实无四大真心实心实无缘虑迷者妄执疏若悟下
二返合悟二一正返合返者与喻文势相翻故疏故
首下二引经證闻复者返闻闻自性也。

▲疏亦可下
二别二一合身心二一正合疏然月下二补阙疏又
为下二合见相二一正合疏世亲下二通妨难云魏
朝译金刚经末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
梦电云应作如是观论标释云星喻见分翳喻相分
灯喻识体今以翳喻见分岂不违彼论文故此通云
据释处等也谓论牒释云如目有翳则见毛轮等色
观有为法亦尔以颠倒见故大云释云此喻执若在
意见实我法此翳配在第七识以恒得故评曰既在
第七即知是见分毛轮喻我法我法即第七家相分
是第八也毛轮即此空华故知取所见之华也又义
净三藏颂此喻云但由翳眼力遂便见空华即知华
喻相分翳喻见分。

经倒见中疏三一牒前下释喻言非谓真实之华者
闇斥谬释谓有人释云实华者谓树上之华此释实
可悲哉疏若具下二法合疏此乃下三显意经出过
中疏既由此者此妄执身心也尘劫等者此妄执所
起之过患也疏地狱鬼畜者三途也八苦人中也谓
生老病死爱别怨憎求不得及五盛阴五衰者欲天
卷六 第 884a 页 X09-0884.png
也谓华萎汗出身光灭眷属离及不乐本座。

经标定中疏三一言无下正释疏故论下二引證既
离本觉无自相即是空无也疏了斯下三例释馀义
二一略显大乘涅槃涅槃经夜叉为雪山童子所说
之偈也疏是知下二备显诸乘涅槃谓逆顺观十二
支灭处即缘觉涅槃也故肇公云缘觉觉缘离以即
真声闻涅槃是灭谛灭谛亦同十二支灭尽之义故
此科云诸乘。

经喻释中疏二一前说下正释二一释正喻疏意云
下二释转喻疏故首下二引證。

经断疑中疏二一后断下先叙疑疏无明下二正释
经。

经释成因地中疏二一第三下叙意标文二正释。

经依真中疏教金刚下引经證一切众生本无所有
亦是通妨难云既无轮转之法又无受轮转之人诸
佛菩萨何故出世出世教化谁人为谁说生故此引
经通云化无所化晓公论释云初句牒能化最后一
句叹化大中间二句明正观相无生于化者初修观
时破诸有相于幻化相灭其生心故不生无化者复
遣于空于无化空亦不生心故如金刚四生九类皆
令涅槃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亦如净名观众生如第
六阴等为一切众生说如斯法名为真实慈也。

经拂迹中疏拂有四重者一中经云彼者指前文也
谓彼前段所知无轮转之智亦如空无有四中既不
卷六 第 884b 页 X09-0884.png
言有无即无念矣疏罗什云者即什公所制悟玄序
也首云天嘉运难可再逢(云云乃至)夫玄道不可以设功
得圣智不可以有心知真谛不可以存我会至功不
可以营事为唯忘功者可以道合虚怀者可以理通
冥心者可以真一遗智者可以圣同虽云道合无心
于合合者合焉虽云圣同不求于同同者同焉疏聚
沙等者即法华经会权归实明一切行无非佛道谓
过去无数佛皆说一乘法(云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
一义若有众生法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
戒忍辱精进禅智等如是诸人等皆巳成佛道(云皆巳者
引昔例也云云巳成乃至)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
聚沙为佛塔(云云)或以指爪甲画地作佛像(云云)
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云云
乃至)皆巳成佛道(云云乃至)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
如来等亦方便说法(云云)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
(云云乃至)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释曰详之是三世佛
虽种种说法皆为一乘毕竟皆合成佛之意也。

经徵拂中疏二初身心下释其徵疏次释下二释其
释二初标意疏一切下二释文二初释前二句明诸
法以空义不生灭义释上句以寂义无去来义释下
句随其义类各相应故疏云相因诸相者谓前展转
拂迹能所之相也非谓青黄等色相疏非巳等下引
中论三时门中所释也净名梵行亦有斯文疏法句
云者取意略引也具云诸法从本来无是亦无非是
卷六 第 884c 页 X09-0884.png
非性寂灭本来无所动一切诸众生实无有生灭生
灭即涅槃本来无所动一切诸法性从缘无起作起
作性相如本来无所动一切诸文字无实无所依俱
同一寂灭本来无所动此四偈中初及第四皆末云
寂灭本来无所动今疏所引但除本来二字缘上句
巳云本来意图文字简略也但用两句之文摄取八
偈之义此前更有四偈亦皆说诸法本来无所动故。

疏法华亦云者具云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
尽苦道示之以涅槃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
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然上约不生灭不去来释二句
者亦同华严说大自在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灭
(同此上句)不来不去(同此下句)无功用(同上非作故无等也)解脱门(同此净觉
随顺净觉是解脱随顺是门也)。

疏上二下二释后六句显一心二一释如来藏二一
结前由前但随经文注释不用科段故此须对后结
示疏此下下二正释六一出体初句总指六句经也
显一心者六句皆如来藏心故论指下约教而示一
心显真如生灭二门前巳具释楞伽文显圆觉者至
本文释佛性者义亦甚彰此等皆约有情门中说也。

▲疏今此下二科经。

▲疏通云下三释名三一总标
疏一隐下二别释三初释隐覆二一直释疏故理下
二教證三一引理趣般若言理趣等者次云普贤菩
萨自体遍故谓华严说普贤是毗卢遮那藏身藏身
既遍一切众生中而隐覆不现故众生即是如来藏
卷六 第 885a 页 X09-0885.png
也藏有如来故名如来藏(有财释也)非谓藏即如来如匮
中有金名曰金匮非匮即金匮乃是本如藏是众生。

△疏胜鬘下二引胜鬘义全同上其文即殊此是两
段文初云生死等者经文具云世尊生死者依如来
藏故说本际不可知世尊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是名
善说世尊生死者诸受根没次第诸受根起是名生
死世尊生死者此二法是如来藏世间言说故有死
有生死者诸根坏生者新诸根起非如来藏有生有
死如来藏离有为相常住不变是故名如来藏是依
是持(云云次文如下所引然此文中云生死是如来藏又云非如来藏有生死者乍看似相违细详
之乃是相成意云以生死即空无故是如来藏如来藏空无生死故云非也)疏如来法身
下此却是向前之文赞无作四圣谛之次也具云世
尊非坏法故名为苦灭所言苦灭者名无始无作无
起无尽离尽常住自性清净离一切烦恼藏世尊过
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成就如来法身
世尊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又佛性论
云一切众生为如来藏能藏如来不得显现。

△疏如
来下三引如来藏此经唯一卷佛成道十年时便说
此是表诠真实宗中之根本不同五时教中十年犹
说小乘有教十二年方说大乘空教文二一通显言
一切众生至如我无异者经初发起序云尔时世尊
于旃檀重阁正坐三昧而现神变(云云下取意引)有无量莲
华未开华内皆有化佛升空弥覆世界一一莲华放
光同时舒荣须臾萎变华内化佛趺坐放光众怪而
卷六 第 885b 页 X09-0885.png
疑佛言恣问金刚慧菩萨问何故诸佛变现如是次
正宗初佛答云如佛所化无数莲华(云云如上也此下全引)
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身
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
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
无异(今疏所引是在后文文又阙略故此备之勘则见也)

疏便以下二别显宝性论释云(佛性亦释此经今参而用之)自此
巳下依无始世来烦恼藏所缠说无始世来自性清
净心具足法身以九种譬喻华蜂等诸喻明众生身
中无始世界来有诸烦恼垢佛蜜等诸喻明众生身
中无始来具足自性无垢体又复略说此如来藏修
多罗中明众生界从无始世界来客尘烦恼染心从
无始世界净妙法身如来藏不相舍离是故经言依
自虚始染心众生染依自性清净心众生净云何自
心染依自心染有九种喻谓萎华等(如疏所配)后生起云
于真如佛性客尘何等以为九种烦恼经中萎华等
九种喻皆喻烦恼而不别标名论欲各以烦恼各合
之故徵起也下例九名如次合上九喻但一一对而
详之即见如第一贪使合第一萎华馀八仿此佛性
论以九烦恼一一合喻义则全同名则小异两论皆
不能一一别叙恐文繁难见今通二论取意详之谓
初三如次是三毒种子四是三毒现行(上皆凡夫)五无学
所摄(罗汉)六见道所断(初地)七修道所断(二至地满)八不净地
所摄(就修道前七地)九净地所摄(八九十地上所注配皆是能摄者不说巳断者)
卷六 第 885c 页 X09-0885.png
论中合佛身等九喻者一佛身喻法身体二蜜喻说
一味法三粳米喻说种种法(上三通名真法界身)四真金喻真
如不变五宝藏喻法身佛性六内实喻报化身佛性
七金像喻法身八轮王喻报身九铸像喻化身今且
配列义随文释论总标指云其佛身淳蜜乃至铸像
总喻三种体偈云法身(初三)及真如(次一)如来性(后五)实体
(总指也皆是性功德故〔佛〕等三种真金一种宝藏等五种是能示法身真如如来性是所示前三就染位通相
后五净位通相中一剋体不垢不净然皆众生具有下当委释)上来且配属能藏所
藏法喻大意了次下正释其文经及论文皆广今并
撮略引用。

疏一萎华(贪使)佛身(法身体)者经云如天眼人观未敷华
内有佛身趺坐除华即现佛见众生有如来藏为说
经法灭除烦恼显现佛性诸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
众生如来藏常住不变但烦恼覆故佛为说法(释曰上配
萎华喻贪者论偈曰)如华初荣(初时)(后萎变也)有爱(爱初荣也)有不爱(不爱
萎悴)
贪烦恼亦尔初乐(如华荣也)后不乐(如华悴也文意甚显佛性论云如莲
初开人甚爱乐后时萎悴人厌恶之贪使亦尔上配初三喻喻佛法界身者如次喻体相用三大也故论偈曰)
法身有二种清净真法界(一也)及依彼习气以深浅义
(二种也配在二三两喻)长行释初一云一者寂静法界身以
无分别智境故如是诸佛法身唯自内身能證故言
清净真法界经云佛出不出此常住不变正当体大
义也馀二在下。

疏二岩蜂(瞋使)淳蜜(说一味法)者经云譬如淳蜜在岩树中
无数群蜂围绕守护时有一人巧智方便先除彼蜂
卷六 第 886a 页 X09-0886.png
乃取其蜜随意食用惠及远近如是善男子一切众
生有如来藏如彼淳蜜在于岩树为诸烦恼之所覆
蔽亦如彼蜜群蜂守护我以佛眼如实观之以善方
便随宜说法灭除烦恼开佛知见普为世间施作佛
事蜂喻瞋者评曰蜂护蜜故瞋虿一切人畜等也如
诸众生迷如来藏为我护我故瞋矣即第七识中恒
行我痴是也论偈云瞋恚心起时生种种苦恼者如
执我故起惑造业受六道生死苦恼然此偈前半云
群蜂为成蜜瞋心齧诸华者译人误也以蜂齧华但
为成蜜岂是为瞋瞋者但为护蜜故虿人耳(故佛性论云如
蜂若为他所触放毒虿人不为齧华)如迷护我故瞋矣蜜喻说一味法
者论前偈云及依彼(彼法身即第一中身)习气以深(一味也是此门)
(种种也即后门)义说长行云依真如法身有彼说法名为习
气彼说法者复二一细(一味)二粗(种种)细者所谓诸菩萨
摩诃萨演说甚深秘密法藏以依第一义谛说故(此明
真法界身本有常说称性之德广如华严经说故以淳蜜喻之蜜唯淳甜一味无种种也种种是粗在后门配)。

疏三糠𥢶(痴使)粳米(说种种法)者经云譬如粳米未离皮𥢶
贫愚轻贱谓为可弃除荡既精常为御用如是善男
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烦恼糠𥢶覆蔽如来无量知
见故以方便如应说法令除烦恼净一切智糠喻痴
者偈云稻等内坚实外为皮糠覆如是痴心缠不见
内坚实(此以糠𥢶不同华之荣萎可贪可厌痴于心境无变改之相唯能障覆尔)论前段
总释上三云世间贪等众生身中所摄烦恼能作不
动地业行缘成就色无色界果报出世间智能断名
卷六 第 886b 页 X09-0886.png
为贪瞋痴使烦恼米喻说种种法者论次前云粗者
所谓种种修多罗(例祗夜等此下须再详略之)名字章句种种差
别以依世谛说故故偈又云如美蜜一味微细法亦
尔(却指前门)修多罗等说如种种异味(此以粳米可作种种般数饮食兼假
诸味资助有生有熟初则香美停则臭烂或增病除病或益身损身虽资益根大而速饥速饱非长久坚实不
同淳蜜和补药丸固济形命延年等故有一味种种味之言也然权教无别体性亦但是众生心真如之用大
故前偈说但是法身习气深浅之说亦即华严众生本来八相成道之意)。

疏四粪秽(增上贪等)真金(真如不变)者经云譬如真金堕不净
(论云粪秽义亦同矣)隐没不现经历年载真金不坏而莫能
知有天眼者语众生言此不净中有真金宝汝等出
之随意受用如是善男子不净处者无量烦恼是真
金宝者如来藏是有天眼者诸如来是是故如来广
为说法令诸众生除灭烦恼悉成正觉论云粪秽喻
增上贪等者论释云又增上贪瞋痴众生身中所摄
烦恼能作福业罪业行缘但能成就欲界果报唯有
不净观智能断名为增上(对详佛性论者上三种子今明粗显现行发身口意
造一切业故云增上亦同起信中取著转深增长见爱等言不净观者不净是所观之身故如粪秽不言观智
是不净矣佛性论云净洁金宝为粪所涂违逆人心离欲人亦尔为上心烦恼违逆其意)故偈云
犹如臭秽粪智观贪亦尔起欲心诸相结使如秽粪
真金喻真如者偈云以性不改变(即指上法身及说法之性在染在净
常不变也)体本来清净如真金不变故说真金喻长行云
明彼真如如来藏之性乃至邪聚众生身中自性清
净心无异无别光明照了以离客尘诸烦恼故后时
说言如来法身如是以真金喻故经云如来以依自
卷六 第 886c 页 X09-0886.png
身根本清净智故知诸众生有(佛性中引地论云宅下宝亦云譬如彼地
种种珍宝藏也)清净身与如来无二无差别(故经偈云善逝眼如是也)。

疏五贫家(根本无明)宝藏(法身佛性)者经云譬如贫家有珍宝
藏宝不能言我在于此既不自知又无语者不能开
发此珍宝藏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如来知见力无所
畏大法宝藏在其身中不闻不知耽惑五欲轮转生
死受苦无量是故诸佛出兴于世为开身内如来法
藏彼即信受净一切智普为众生开如来藏无碍辨
才为大施主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有如
来藏故为诸菩萨而说此法贫家喻根本无明者论
释云又阿罗汉身中所摄烦恼能作无漏诸业行缘
能生无垢意生身果报(凡夫亦同但粗重所逼此相不显故就罗汉显之云贫家
者二乘之人但免粗重热恼等而都未得诸佛菩萨无量福智功德宝藏如世人清贫无事为乐不得名为国
王大臣长者然虽未得宝藏宝藏巳有不离身中故云尔也然剋体辨能藏宝藏者乃是地也故论上下之文
但皆云地藏不云贫家然根本无明三细之惑无覆无记未有能所爱恶之相故如地也不同华蜂之类有爱
憎等故以此喻配无住地无明矣)此下五喻喻法身佛性等者论于
次同一科预释以义势联绵故今留待第九喻都释
巳具见经论之文说则易解故。

疏六庵罗(见惑)内实(二身佛性)者经云譬如庵罗果内实不
毁坏种之于地成大树王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
诸众生如来宝藏在无明㲉犹如果种在于核内善
男子彼如来藏清凉无热大智慧聚妙寂常恒名为
如来应供觉善男子如来如是观众生巳为菩萨摩
诃萨净佛智故显此义庵罗喻见惑者论云凡夫身
卷六 第 887a 页 X09-0887.png
中所摄烦恼初出世间法智能断名为见道所断烦
恼故偈云如子离皮𥢶次第生芽等见道断烦恼次
第生诸地(此喻意者见道革凡成圣圣智生成住持一切功德如庵罗皮谢实生芽茎枝叶华
果故)内实喻二身佛性者巳如上说馀亦皆尔。

疏七弊物(修惑)金像(法身)者经云譬如有人持真金像行
诣他国经游险路惧遭劫夺裹以弊物令无识者此
人于道忽便命终于是金像弃捐旷野行人践踏咸
谓不净得天眼者见弊物中有真金像即为出之一
切礼敬如是善男子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
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
是故佛为众生说法断除烦恼净如来智转复化导
一切众生弊物喻修惑者复云圣人身中所摄烦恼
如出世间法修道智能断故故偈云以害身见等摄
取妙圣道修道断烦恼故说弊坏衣。

疏八贫女(不净地垢)轮王(报身)者经云譬如女人贫贱丑陋
众人所恶而怀贵子当为圣王王四天下此人不知
经历时节常作下贱子想如是善男子如来观察一
切众生轮转生死受诸苦毒其身皆有如来宝藏如
彼女人而不觉知是故如来普为说法言善男子莫
自轻鄙汝等自身皆有佛性若勤精进灭众过恶则
受菩萨及佛尊号化导济度无量众生贫女喻不净
地垢者论云从初地至七地所摄烦恼也八地巳上
住地中修道智能断偈云七地中诸垢犹如胎所缠
远离胎藏智无分别淳熟。
卷六 第 887b 页 X09-0887.png

疏九焦模(净地诸垢)铸像(化身)者经云譬如铸师铸真金像
既铸成巳列置于地外现焦黑内像不变开模出像
金色晃耀如是善男子如来观察一切众生佛藏在
身众相具足如是观巳广为显说彼诸众生得息清
凉以金刚慧摧破烦恼开净佛身焦模喻净地垢者
复云八地巳上菩萨身中所摄烦恼金刚三昧智能
断故偈云三地中诸垢如泥模所泥大智诸菩萨金
刚定智断此后五喻上来但以法合贫家等未合宝
藏等今当合之论偈云佛性有二种一者如地藏(即此
第五喻也)二者如树果(第六)无始世界(在前)来自性清净心修
行无上道(通明万行本具即论中本觉内熏之义)依二种佛性(五六之所喻也)
得出三种身(七八九之所喻)依初譬喻故(宝藏)知有初法身(万德
所依如宝藏是衣食身名家产万事之所依也)依第二譬喻(庵罗)知有二佛身
(果生熟渐次等也如下说)真佛法身净犹如真金像(第七喻出缠法身也即五
喻能成因性此喻所成果相故如金巳成之像也)以性不改变摄功德实体
(释上)證大法王位如转轮圣王(第八喻报身也即六喻能成二身因性八九喻
所成报化身相也)依止铸像体有化佛像现(即第九法喻也)长行云
馀五喻示现生彼三佛法身以依自体性如来之性
诸众生藏是故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以诸佛如来
有三种身得名义故此五种喻能作三种佛法身因
以是义故说如来性因此中明性义以为因义以是
义故经中偈言无始世来性(云云下略引此一段文以具释)

疏二含下二释含摄二一体含用谓体性含于相用
然此含者谓即体之用依于即用之体即用之体持
卷六 第 887c 页 X09-0887.png
于即体之用非如匮等盛贮馀物此乃如金含器之
喻谓纯一之金含于万器缘会即显亦如华严金师
子章中之意亦如明镜含于万像故唯识说大圆镜
智相应心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等。

△疏又亦下二
圣含凡此是佛性论如来藏品中文也具云所言藏
者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以如如智称
如如境故一切众生决定无有出如如境者普为如
来之所摄持故名所藏众生为如来藏复有一义(兼疏
中成三义)谓因含果谓因地巳摄果地一切功德故佛性
论云藏者一切过恒沙数功德住如来应得性时摄
之巳尽故若至果时方言得性者此性便是无常何
以故非所得故故知本有是故言常。

疏三出下三释出生了达證入即能出生者诸教皆
约登地證契法身方能修成种种报化功德妙用疏
十地论者彼论释地义云能生能持又释十地会主
金刚藏云藏即名坚其犹树藏谓如树心坚密能生
长枝叶华实也地智亦尔能生无漏(云云)

疏此三下三配属于中云剋体者谓法身本无烦恼
无能隐覆本具德用不待出生故云剋体(巳上三段皆释名竟)

疏然约下四明行相二一总疏然真下二别三一真
妄开合谓真与妄各有开合具如起信论疏疏初真
下二唯性经论各有其二释义亦在起信疏中疏后
生下三唯相于中初开一为二次开二为四也无为
在生灭开者准论生灭门中亦有真如犹如湿中不
卷六 第 888a 页 X09-0888.png
必波动波动中则必有湿故知不动亦在动中然无
为法唯是无漏不善之法唯是有漏善及有为通漏
无漏又无为不善一向相非善及有为互通是非。

疏此等下五明业用二一标疏初真下二释二一不
变疏后生下二随缘二一别二一染起疏二能下二
净缘起疏由后下二总二一以论引经即阿毗达摩
经也疏长行下二以经(胜鬘)释经(阿毗达摩)云性者如来藏
者具云所言性者如胜鬘经言世尊如来说如来藏
者是法界出世间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
法身藏自性清净如来藏故疏是依下彼论具引云
世尊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离不离
智不断不脱不异无为不思议佛法世尊亦有断脱
异外离离智有为法亦依亦持亦建立依如来藏故。

疏诸道者生死六道也證涅槃者三乘道也各依疏
中引经配也经文具云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
藏故證涅槃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
槃不欲涅槃不愿涅槃故此明何义明如来藏究竟
如来法身不差别真如体相毕竟空佛性体于一切
时一切众生身处中皆无馀尽应知此云何知依法
相知是故经言善男子此法性法体性自性常住如
来出世若不出自性清净本来常住一切众生有如
来藏此明何义依法性依法体依法相应依法方便
为如是为不如是不可思议一切处依法依法量依
法信得心定彼不可分别为实为不实唯依如来信
卷六 第 888b 页 X09-0888.png
故偈言唯依如来信信于第一义如无眼目者不得
见日轮。

疏既诸下六劝信六一明应信言先须信解者宝性
论中问曰真如佛性如来藏义住无障碍究竟地菩
萨第一圣人亦非境界以是一切智者境界故何故
乃为愚痴颠倒凡夫人说答曰以是义故略说四偈
云处处经中说内外一切空有为法如云及如梦幻
等此中何故说一切诸众生皆有如来性而不说空
(释曰此上犹是假立助成问意也下方正答云)以有怯弱心轻慢诸众生
执著虚妄法谤真如佛性计身有我人为令如是等
远离五种过故说有佛性此四偈以十一偈略释(略引
八偈)以众生不闻不发菩提心或有怯弱者欺自身诸
过未发菩提心生起欺慢意见发菩提心我胜彼菩
萨如是憍慢人不起正智心是虚妄分别不知如实
法妄取众生过不知客染心实无彼诸过自性净功
德以取虚妄过不知实功德是故不得生自他平等
慈闻彼真如性起大勇猛力及恭敬世尊智慧及大
悲生增长五法不退转平等无一切诸过唯有诸功
德取一切众生如我身无异速疾得成就无上佛菩
提疏离此者三圣观中说也。

▲疏故密下二證不信
之损。

▲疏故胜下三證信顺之益此同净名观身实
相观佛亦然也据此文意反明若于在缠疑惑则于
出缠诸佛法身功德亦疑惑也。

▲疏华严下四證诸
行之本然华严九会初会是总是本馀会是别是末
卷六 第 888c 页 X09-0888.png
故此三昧是法根本以三昧体是如来藏故彼经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常对佛故)坐莲华藏师
子之座(表所入定自性无染含果法故)承佛神力入于三昧(心境冥故)
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光明遍照即能观大智如来藏身即所观
深理凡虽等有佛智方照又大智亦通本有本有真实识知遍照法界义故显于依正离如来藏无别自体故
入此也复有释言广大生息谓慈悲无边为广智慧无上为大生相巳尽为生息万德含摄是谓藏身即出缠
法身也约本性者凡圣俱成藏识包含种子建立趣生为广本觉理量等佛名大新新起故名生染净不能动
为息在缠法身名藏此下明体相用有其六对也)普入一切佛平等性(即是如来
藏故入藏身即是巳入佛平等性也)。

▲疏然虽下五明难信之所以如
闻皇后怀帝王之胎即无所疑闻说贫丑女子怀转
轮王之孕(即前九喻中第八喻)则不肯信又如愚痴孩稚见不
对杂秽色相之摩尼即信净明见现此等影像之时
即不肯信。

▲疏愿诸下六正劝令信谓劝诸初心(上根
人也若下根即劝从小入大如法华穷子等喻待根熟方劝也)
应舍难舍之妄心(难舍
者即五欲境此对凡夫上根也若渐机即二乘涅槃为难舍也)
求见难见之妙理(自心
中一切功德妙义妙用等也故胜鬘云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彼心为烦恼所染释曰自心及烦恼
为二也此二皆难矣)上来释如来藏义巳竟然此经中标举意
者约藏自性离有为相常住不变以释拂迹之由即
二种行相中真如门也言如来藏总标次二句空藏
后三句不空藏也此下随难消释。

疏释上下二释馀句二一释空藏释上彼知觉者对
上所知生死此名能知之智能执者计有生死也能
知者达无生死也疏不可智知兼上无起灭等正同
华严偈云能见(此云无知见也及上云彼知觉者犹如虚空也)及所见(此云无起
卷六 第 889a 页 X09-0889.png
灭故上云知是空华)见者(上云知虚空者)悉除遣(总结上文)不坏于真法是
名真见者(同下如法界性等三句也)疏识智俱如下情尽理现也
俱如即无念无念自体本来自知不同分别故云真
实也识者白净真识非赖耶等光明者知体显现离
于痴暗也照者即此知见无边际无处所故遍也从
自体下皆是起信正文疏家蹑上两句释空义次便
指不空之体生起下三句之义势故云为下不空等
也。

▲疏法界下二释不空藏佛性法性者彼论云在
有情数中名为佛性在非情数中名为法性佛性即
如来藏故引此證疏如云能造等者楞伽起信宝性
等说如来藏义皆有此文大同小异疏二义者如来
藏法界性也别如疏释也一体之同者经云如法界
性也如即同义疏岂须等者灭旧灭惑结拂所知生
死空也添新生智结上拂能知等也。

经标举中疏三一然偈下翻梵文疏或为下二释重
馀意此通诸经今经虽无钝根而流传末世不妨有
也意令总览长行偈颂方解义理然后随力而唯诵
偈讽之文自记得长行之义疏增明前说者文相自
显若通论诸经更有六义兼上成八复有四义十义
皆如大疏所说疏然凡下三长偈相对。

经正陈中疏文叙意节经如文可解。

圆觉经略疏之钞卷第六
卷六 第 889b 页 X09-088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