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88a 页

**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 序

* 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义疏发隐序
* 宝积二会引
* 楞严摸象记引
* 重刻诸经日诵序
* 云栖流通藏本法宝条约序
* 瑜伽集要施食仪轨序
* 瑜伽集要图像燄口施食序
* 禅关策进序
* 高峰大师语录序
* 牧牛图序
* 缁门崇行录序
* 往生集序
* 重刻净土善人咏序
* 中峰禅师净土诗序
* 答四十八问序
* 慈无量集序
* 杀生炯戒序
* 自知录序
* 刻冰莲居士续法喜志序
* 无幻禅师语录序
* 幻有禅师閒谈晚话二编序
* 直道录序
* 竹窗三笔序
* 谚谟曲典序
* 跋

* 佛说无量寿经跋
* 董玄宰书法华经跋
* 绣法华经跋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88b 页
*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跋
* 唐译地藏经跋
* 合刻行愿品弥陀经跋
* 较正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跋
* 梵网经跋
* 龙舒净土文题辞
* 跋真实居士云栖兰若志
* 书净土会语后
* 净土疑辩跋
* 书放生卷后
* 题杀生炯戒(论禽 论兽 论鳞 论虫)
* 刑戒跋
* 题阶梯声光誉师
* 跋长庆集警悟选
* 重刻西崖先生拟古乐府跋
* 栗斋先生遗稿跋
* 读周高士行实
* 为六梦居士书扇
* 记

* 复古云栖寺记
* 重修云栖禅院记
* 重修上方寺凿放生池记
* 北门长寿庵放生池记
* 嘉善沈定凡放生池记
* 香光室奉安弥陀圣像记
* 背盟恶报记
* 先考妣遗行记
* 附

* 自伤不孝文
* 张内人志铭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88c 页
* 疏

* 水陆疏
* 立誓疏
* 禳虎疏
* 禳灾疏代余太守(二首)
* 荐先疏
* 重修朱桥缘疏













云栖大师山房杂录卷一

** 序(原散刻各本。今汇集增入)

*** 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义疏发隐序

闻夫心佛众生。一而已矣。生本即佛。佛本即心。心自
不生。戒将焉用。自迷心而起于惑海。浩尔难穷。乃因
心而建以法门。茫乎无量。然而法必有纪。事斯可循。
繇是无量而约以恒沙。恒沙而约以八万。又约之则
从万而千。又约之则从百而十。又约之则六度张其
大目。又约之则三学总其宏纲。而复融会乎三。捃束
为二。双配故云定慧。单举则号毗尼。斯盖溯流及源。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89a 页
全归此戒缘名觅体。惟是一心。心摄也。游念敛而湛
寂生。心寂也。定力深而慧光发。三学既备。六度自修。
无量法门皆举之矣。大哉戒也。其一切法之宗欤。顾
本其类也。有小乘。有大乘。而别其戒也。曰声闻。曰菩
萨。一则清修外慎。而身绝非为。一则正观内勤。而心
无慝念。一则守已便名无犯。泽匪旁兼。一则利他方
表能持。道非有我。一则随事设匡维之制。渐就良模。
一则当时陈画一之规。顿周善法。一则精严分齐。局
为僧尼。一则剖破藩篱。统该缁素。一则依制止称制
止。遵故辙而明近功。一则即律仪超律仪。运神机而
树伟绩。体既如是。用胡不然。其灭恶也。或如朝曦泮
冰。迟久而坚凝未动。或如红炉点雪。刹那而影迹无
存。其生善也。或如婴儿学语。片言而謇乞连朝。或如
大造回春。万卉而萌芽一旦。其度生也。或如流萤烛
地。光生跬步。而仅为蚁径之资。或如杲日丽天。晖映
虚空。而普作人寰之益。霄壤不足评其胜劣。日劫何
所喻其高卑。故知欲入如来乘。必应先受菩萨戒。繇
此戒而发舒万行。则普贤愿王。繇此戒而廓彻孤明。
则文殊智母。诸佛所同扬之标帜。千贤所共履之康
庄。大哉菩萨戒也。其一切戒之宗欤。是以舍那面授。
妙海亲闻。千华之上慈尊。枝枝衍秀。七佛而来译主。
字字传音。惜乎虽具全经。未彰妙疏。缅惟智者。始创
微言。洎我愚夫。重披隐义。旷劫波灵台之秘典。何幸
躬逢。数圣人道岸之芳尘。深惭踵接。惟冀流通授受。
拂古镜以维新。递互承绳。续先灯而广照。各各悟惟
心之佛。而恒以戒摄心。人人了是佛之生。而竟以生
成佛。若僧若俗。是人是神。不简恶道幽途。无论异形
殊类。但知闻法。齐登梵网法门。凡厥有心。尽入舍那
心地云尔。

*** 宝积二会序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89b 页

宝积二会者。大宝积经多会之二也。品第隔。辞致异。
联而帙之者何也。阐净土之幽旨也。盖净土一门。有
事有理。而事外无理。理外无事。事理一。则心外无土。
土外无心也。歧而二之互执而不融者皆非也。其云
无量寿佛会者。舍秽取净。事也。是即理之事也。其云
文殊般若会者。无净无秽。理也。是即事之理也。即理。
故土一心也。众宝庄严而不滞于相也。即事。故心一
土也。一真凝寂而不沦于虚也。以无净秽之心而取
舍。炽然取舍。而寂然无所取舍也。生净土者。生自心
之净土。悟自心者。悟净土之自心也。知此之谓正解。
依此而修之之谓正行。前会主行。后会主解。此其大
较也。融而通之。则前以了法无我而生乐邦。后以随
顺实相而住佛国。其解同也。前以系念彼佛为往生
正因。后以专称名字为一行三昧。其行等也。从解起
行。行起解绝。即解即行。亦二而不二也。况弥陀号无
量寿。文殊称不动智。无量故久而恒如。不动之谓也。
不动故寂而能久。无量之谓也。无智外如。无如外智。
即智即如。亦二而不二也。愿诸仁者诵其文毋低昂
其间。深体味之。而得旨于言外。夫然后知净土唯心。
唯心净土。兹宝积意也。兹性海居士合二会意也。

*** 楞严摸象记引

如经所言。有诸盲人。群手摸象。其摸鼻者。云象如箕。
其摸股者。云象如柱。其摸尾者。云象如帚。其摸腹者。
云象如石。乃至摸眼则云如鼓风橐。摸耳则云如倒
垂叶。摸蹄则云如覆地杯。人执所摸。互相是非。观者
捧腹。今日谭经。何以异是。佛已涅槃。咨询无繇。出情
识手。为想像摸。彼此角立。如盲讥盲。予实慨焉。知己
亦盲。救弊为急。因入盲侣。与众同摸。唯首楞严于诸
经中更多疑义。繇是诸盲竞共鼓噪。交臂攒指。莫可
谁何。爰取是经百有馀则。略为剖析。以例全帙。而于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89c 页
馀经间附一二。不复繁举。昔佛弟子各陈己见。佛谓
众言。汝等所说皆非所意。然各当理。足以利物。则彼
群摸。除悖理者。以理而摸。虽不得象。未尝非象。故不
患摸。唯执是患。若虚其中。不主先入。会文切理。理协
文顺。厥旨自彰。象之为象。跃如卓如。不于摸外别得
一象。如执所摸。坚壁自持。摸之弥勤。失之弥远。祇增
戏论。成谤法咎。则何益矣。此特教事。其谭禅者。为摸
尤甚。或有摸马谓是象者。或有摸空谓是象者。或有
俱摸。谓一切处咸是象者。或于一切摸之不得谓无
象者。种种异见。未易更仆。愿诸仁者反摸其眼。得具
眼已。象不须摸。

*** 重刻诸经日诵序

嘉禾项君。向以坊本百八般经入云栖。谓是经僧尼
道俗晨夕所持诵。而真伪交杂。识者诮焉。幸为我一
甄别之。以式初学。予按其本。勾抹诠次。去伪而存真。
复披括经律。及古今人著作。取其最切近者一二增
益之。甫就稿。未较也。以致项君。项君随付剞劂。而同
邑许君又仍其刻刻焉。予近阅一过。见其错误颇众。
乃重加订正。别为方册。梓而置之云栖山中。庶善本
流布。终成二君之美。其览前之二刻者。当以是为左
券云。

*** 云栖流通藏本法宝条约序

流通佛法。非细事也。自夫裁梵夹为方册以便流通。
于是双径。楞严。漏泽。姑苏。新安。诸胜地名刹协心共
举者。各有条例行焉。而未及致详于收支请发轨则。
夫收支请发正流通要务。苟不严为之防。久而弊生。
为害滋大。是法未流通。而流通法者先已沈沦矣。安
得漫然无处乎。且流通有二。一曰真实流通。二曰市
贩流通。市贩流通者。聚经为货。鬻货为息。积息为富。
如今之书肆然。是商贾之道也。真实流通者。其设心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0a 页
以为非传法无繇度生。非传法度生无繇报佛恩德。
唯冀佛法展转弘扬于无量界无量世。而外无他图。
是之谓真实流通也。真实乃称功德。市贩祇益过愆。
两者似同而异。可弗慎欤。乃定约六章。而独于收支
请发谆谆焉。司是任者幸勿以予言为非。尚永持无
渝以垂未来。庶几乎不负檀越造法。不负王臣护法。
不负先佛世尊今古诸贤圣师说法演法。是为序。

*** 瑜伽集要施食仪轨序

瑜伽施食法藏有多本。其最初唯佛示阿难陀罗尼
一章而已。而教令诵之二十一遍。即今变食真言是
也。嗣是则渐增。增而至坊间所称瑜伽集要。而详矣
尽矣。不可以复增矣。乃时师更附益以外集。繁衍丛
沓。浸失古意。举其甚。如梵五供养。夫布思必度必等
已皆梵语。何得梵而又梵。如三十五印。夫印必有所
受。五十三佛一佛一印。未委出自何经。遂使强半光
阴间杂哦咏。而切要处反速过如流泉。岂不徒劳而
无功哉。况板以岁久模糊。先佛字种漫不可别识。而
舍刻就钞者。又于昔贤笺注删削殆尽。且字种灭则
观何从生。注去则观虽存而莫知所以用。近有起而
正之者。但后先犹或失次。雅俗尚未全釐。识者病焉。
兹心弦居士包君发广大心。聚诸劂生。将遍刻经律
论藏以补前人所不及。因举此属予。予依集要而重
加参订以成善本。庶登坛者知三业相应之谓瑜伽。
手之所结必端必严。毋拈弄舞扬而类戏掉。口之所
诵必真必正。毋扭捏弹诧而淆密语。意之所作必精
必专。毋散心乱想而亏正观。夫然后身与口协。口与
意符。意与身会。而以此度生。亦以此自度。功德不可
思议。瑜伽行人愿相与谛审而力行之。

*** 瑜伽集要图像燄口施食序

瑜伽之为教也。神变威灵不可思议。金刚智广大不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0b 页
空二师而下无能继其躅者。以是教函龙藏渺尔不
传。惟施食一法行世。然此经初译。变食真言之外无
闻焉。再译之。三译之。浸增浸广。至不动师所传而备
且极矣。好事者犹为未足。仍外册附益之。遂敝精于
閒文而印咒尚或疏略。况观门乎。夫瑜伽以相应为
义。谓口诵咒。手结印。心作观。三业齐修。而施作佛事。
是之谓相应耳。三业主乎一心。心独无观。何取于相
应。火定灼乎孤峰。铁想翳乎千粒。观之所系诚非易
易者。石机常师。两工图翰。乃书其文而像之。俾临文
瞩像。不登坛而观已历然。其殆有功于瑜伽矣。吾愿
行法之者。专注观心。心运诸手。手协诸口。口根诸心。
津济万灵。如是功德当亦不可思议。

*** 禅关策进序

禅曷为有关乎。道无内外。无出入。而人之为道也有
迷悟。于是大知识关吏。不得不时其启闭。慎其锁钥。
严其勘覈。俾异言服私越度者无所售其奸。而关之
不易透亦已久矣。予初出家。得一帙于坊间。曰禅门
佛祖纲目。中所载多古尊宿自叙其参学时始之难
入。中之做工夫经历劳苦次第。与终之廓尔神悟。心
爱之慕之。愿学焉。既而此书于他处更不再见。乃续
阅五灯诸语录杂传。无论缁素。但实参实悟者。并入
前帙。删繁取要。汇之成编。易名曰禅关策进。居则置
案。行则携囊。一览之则心志激励神采焕发。势自鞭
逼前进。或曰是编也。为未过关者设也。已过关者长
往矣。将安用之。虽然。关之外有重关焉。托伪于鸡声。
暂离于虎口。得少为足。是为增上慢人。水未穷。山未
尽。警策在手。疾驱而长驰。破最后之幽关。徐而作罢
参斋未晚也。

*** 高峰大师语录序

始予乍阅内典。得经论并古今杂著共数帙。中有大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0c 页
师语。惊喜信受。如闇逢炬。至于今犹然。盖自来参究
此事最极精锐无逾师者。真似纯钢铸就。一回展读
一回激发人意气。俾踊跃淬砺忘倦。虽悟处深玄。不
敢以凡臆窥测。而但觉其直截根原。脱落窠臼。近有
慈明妙喜之风。远之不下德山临济诸老。伟哉堂堂
乎。可谓照末法之光明幢也。独恨大藏未收。坊刻尚
鲜。怏怏于胸中者三十年。乃今以其旧本重寿诸梓。
而莲社行人有相顾耳语者。谓予旋转万流指归净
土。奈何复殷勤称赞是编。意者念阿弥陀佛不及看
万法归一耶。遂汹汹摇动。嗟乎。但了念佛是谁。不必
问一归何处。兹有人焉。知生我是父。又自疑身从何
来。闻者宁不绝倒。古尊宿云。如人涉远。以到为期。不
取途中强分难易。诸仁者。方便门多。归元路一。愿勿
以狐疑玩愒岁时。便应直往疾趋为到家计。既到家
已。千丈岩。七宝池。有智主人二俱不受。

*** 牧牛图序

遗教经云。譬如牧牛。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则牧牛之说所自起也。嗣是马祖问石巩。汝在此何
务。答曰牧牛。又问牛作么生牧。答曰。一回入草去。蓦
鼻拽将来。则善牧之人也。又大沩安公之在沩山也。
曰。吾依沩山住。不学沩山禅。但牧一头水牯牛。又白
云端公之于郭功辅也。诘之曰牛淳乎。而若自牧。若
教他牧。层见叠出于古今者益彰彰矣。后乃有绘之
乎图。始于未牧。终于双泯。品而列之为十。其牛则如
次初黑继白以至于无。粲如也。而普明复一一系之
以颂。普明未详何许人。图颂亦不知出一人之手否。
今无论。惟是其为图也。象显而意深。其为颂也。言近
而旨远。学人持为左券。因之审德稽业。俯察其已臻
仰希其所未到。免使得少为足以堕于增上慢地。则
裨益良多。遂录而重寿诸梓。外更有寻牛以至入廛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1a 页
亦为图者十。与今大同小异。并及教中分别进修次
第可比例而知者俱附末简以便参考。若夫一超直
入之士。无劳鞭挽。而天然露地白牛。不落阶级。而刹
那能所双绝。则图成滞货。颂成剩语。览之当发一笑。
吾无强焉。

*** 缁门崇行录序

僧问沙门奚事。曰事道。事道孰为本。曰德行为本。僧
云。甚矣。子之固也。利以慧入。钝以福修。沙门者。取慧
焉足矣。德行奚为。予曰。先民有言。德行本也。又云士
之致远者先器识。况无上菩提之妙道。而可以受非
其器乎哉。师子之乳。匪琉璃瓶贮之则裂。举万钧之
鼎。而荷以一叶之舟。不颠趾而溺者几希矣。今沙门
稍才敏。则攻训诂业铅椠如儒生。又上之。则残摭古
德之机缘。而遂声响。捕影迹。为明眼者笑。听其言也。
超佛祖之先。稽其行也。落凡庸之后。盖末法之弊极
矣。予为此惧。集古善行。录其要者。以十门罗之。何者。
离俗染之谓僧。故清素居其首。清而不严。狂士之清
也。摄身口意。是诸佛教。故受之以严正。严正繇师训
而成。师者人之模范也。故受之以尊师。亲生而后师
教。遗其亲是忘本也。戒虽万行。以孝为宗。故受之以
孝亲忠孝无二理。知有亲不知有君私也。一人有庆。
而我得优游于林泉。君恩莫大焉。故受之以忠君。忠
尽于上交。而惠乏于下及。则兼济之道亏。故受之以
慈物。慈近于爱。爱生著。出世之碍也。故受之以高尚。
高尚非洁身长往而舍众生也。欲其积厚而流光。故
受之以迟重。迟重而端居无为不可也。故受之以艰
苦。劳而无功。则苦难而退。因果不虚。故受之以感应
终焉。十行修而德备。则任法之器也。地良矣。而后佳
种投。心醇矣。而后至言入。无上菩提庶可希冀。不然。
一鄙夫耳。人道未全。焉知佛道。即使利根多慧。而慧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1b 页
弥多。障弥重。将安用之。僧云。吾法一尘不立。十行何
施。予曰。五蕴纷纭。四大丛沓。何谓无尘。僧云。四大本
空。五蕴非有。予与一掌曰。学语之流。如麻似粟。未在。
更道。僧无对。艴然而起。予笑曰。蔽面尘埃。子何不拭。
慎之哉。毋升高不自卑。无妄谈般若自取殃咎。无醉
于虚名。修其德。殚其精诚。以致力于道。力极而心通。
然后知不拨万行。不受一尘。终日不空终日不有。夫
是之谓真慧。愿吾子究心焉。予未闻道。兼薄于德。今
为此书。惟务救时弊而酬佛恩耳。明达之士。苟不因
人弃言。幸展转以告夫禅者。

*** 往生集序

世尊始成正觉。为诸有情普演佛乘。既而机难尽投。
繇是于一乘中示三乘法。而复于三乘中出净土一
门。今去佛日远。情尘日滋。进之不能发神解超圣阶。
退之伥伥乎有沦坠之险。而匪仗此门。其何从疾脱
生死。大矣哉。可谓起末世沈痾必效之灵药也。顾古
之效多。今之效鲜。其咎安在。则亦口净土。心娑婆。而
坚勇明悟不及前辈云尔。闻昔有传往生者。岁久灭
没。不可复睹。而断章遗迹班班互载于内外百家之
书。予随所见。辄附笔劄。仍摘其因果昭灼者日积之
成编。殆存十一于千百而已。今甲申窃比中峰廛居
掩关于上方。乃取而从其类后先之。又證之以诸圣
同归。足之以生存感应。计百六十有六条。而间为之
赞以发其隐义。题曰往生集。俾缁素之流观于是书。
将指而曰。某也以如是解脱而生。某也以如是纯一
而生。某也以如是精诚之极感格而生。某也以如是
大悲大愿而生。某也以如是改过不吝转业于将堕
也而生。某如是上生。某如是中生下生。庶几乎考古
验今为净业者左券。而客有过我者。阅未数传。勃然
曰。净土唯心。心外无土。往生净土寓言也。子以为真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1c 页
生乎哉。宁不乖于无生之旨。予俟其色定徐而谓曰。
谈何容易。如以无生而已矣。一切断灭。不应尚有唯
心。果悟无生。则生亦奚碍。生既本无。故终日生而未
尝生也。且尔已尽漏心否乎。对曰不能。噫。漏心未尽。
则生缘未休。生缘未休。则托质有所。茫茫三界大苦
海中。不生净土而生何土。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遥。
利与害天渊矣。抑未之思欤。饰虚论而争高。吾亦能
之。所以弗为者。夫亦惧生于识法耳。行矣。尔诚不以
予言为非。即净土而之佛乘。盖未尝间隔丝毫。而奚
乖之有。客悚然从坐而作。惘然而自失。不觉其汪然
泣下而悲且咽也。整衣庄诵之终卷。亟拜亟请梓焉。
梓既成。道其始末如此。

*** 重刊净土善人咏序

予向为往生集。盖净土善人传也。纪事也。此书则净
土善人咏也。奇其事而叹之赏之歌颂之之谓也。夫
所称善人者。非对恶名善之善也。非十善生天之善
也。心净而土净。在娑婆则莲华比德。生极乐则莲台
托身。超三界。悟无生。以至成等正觉。善中之善。故经
云诸上善人也。然必形之乎咏者何也。此上以音声
为佛事。而是咏也。约而该。质而不俚。褒而覈。温厚和
平。优优乎有风人之遗焉。诵之能使人兴起也。昔李
济效胡曾周昙而为咏史。所叙才二十一人。其人则
太略也。又有咏而无述。览之者无所稽其实也。曩予
得此于友人。破简蠹帙瓤瓤欲尽。贮箧中二十稔而
重寿诸梓者。恐其遂沦亡也。噫。神栖安养之有赋也。
拟归去来之有辞也。中峰西斋诸怀净土者之有诗
也。及济之有史咏也。合而观之。兼美焉独庵之有善
人咏也。

*** 中峰禅师净土诗序

净土之为教大矣。昭揭于经。恢弘于论。穷微极深于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2a 页
诸家之疏传辩议。而羽翼其间者。又从而赋之辞之
偈颂之诗之。诗也者。又偈颂之和声协律。委婉游扬。
俾人乐而玩。感慨而悲歌。不觉其情谢尘寰而神栖
宝域者也。诗之为益于净土亦大矣。自古怀净土诗
相望后先。而惟中峰大师百咏。事理兼带。性相圆通
息参禅念佛之哓诤。定即土即心之平准。涂毒于文
鼓。倾耳则五内崩。伏砒于旨肴染指则命根断。美哉
洋洋乎。其诸阳春一曲响穷百代者乎。大中丞省吾
金公。盟心净土。乃重授锲人以广流通。属予序诸首
简。予老矣。沈痾枕席。久置笔研。偶斯胜缘。虽心生喜
跃。然力不能作一语。爰命童子录其平日所常谈者
以应。

*** 答四十八问序

净土之教。因地于法藏。肇端于韦提开陈于灵鹫教
主之金言。流衍于匡庐大士之莲社。专一心而向往。
历三界以横超。诚哉末法之要津矣。然上根即事契
理。固谛信不回。下士有闻斯从。亦无因起惑。惟不上
不下。位届中流。乃欲从欲违。志无定向。繇是十疑通
于智者。或问启于则公。天鼓谆谆。婆心恋恋。岂曰多
言。言所不容已也。而复晷沈膏继。病剧药增。后是二
书。能无再述。有德园居士者。乘宿愿力。起大悲心。代
为百千众生。曲申六八难问。山僧不免据款结案。随
绳解纷。使彼越烦恼之河者直决其狐疑。出死生之
穴者顿离于鼠怯。叨陪往哲。共翊先宗云尔。若夫悟
心外之无土。则一真湛而万法泯。谁是西方。了土外
之无心。则七宝饰而九莲开。何妨本寂。是则居士于
廓尔无疑之乡而幻出问端。似风来水面。山僧于默
然无问之地而梦酬答语。若谷和泉声。虽云兴瓶泻。
未敢俦古圣之宏规。而烛照冥消。聊以抉时人之瞖
目。其或阐提根心。倔强犹昔。断断乎薄净土而不修。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2b 页
守偏空而自足。亦末如之何也已矣悲夫。

*** 慈无量集序

慈悲喜舍号菩萨四无量心。而慈实为四心之冠。易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元于人为仁。儒之言仁。佛之
言慈。一也。故世出世间莫尚乎慈。而无量云者。昭其
慈之广也。今夫杀人者死人知之。然而杀禽畜者无
死刑。遂快意行杀。不知阴减其寿。冥削其禄。堕泥犁
于既没。偿鼎镬于当来。其为刑殆有甚焉者矣。杀人
之子者死人知之。然而杀已始生之婴儿者无死刑。
遂快意行杀。不知无罪杀儿。与杀人之罪同科。是上
帝之训也。罪不可逃。刑且加甚。亦彰彰明矣。善哉王
堇甫氏之为是书乎。唯圣作则。以圣经为量。曰训慈。
贤者述焉。以群贤之论为辅。曰宣慈。无徵不信。不信
民弗从。以历然因果为验。曰證慈。物尚当爱。民胡弗
仁。衍生生之道。以溺子堕胎为大戒。曰本慈。四录备
而慈之用广矣。乃因其问名也。为安名曰慈无量集
云。

*** 杀生炯戒序

曩予有戒杀放生文行世。一时崇善诸君子喜传而
乐就之。已而朱西宗氏持所撰杀生炯戒一编来谒
予。乞言以弁。则历历皆今古传记因果昭灼可惩可
劝者。系其事而绘之乎图。且予著其文也。未及其像
也。能喻知文不能喻不知文者。今兼有之。闺人孺子
目击而心惕矣。昔郑公侠进流民图。而云一经睿览。
足可流涕。睹斯炯戒。自非木石。其谁不发大慈悲心。
是则翊予文以传。而俾就者弥众。西宗功德殆过予
哉。额手天龙。而为识诸始简。

*** 自知录序

予少时。见太微仙君功过格而大悦。旋梓以施。已而
出俗行脚。匍匐于参请。暨归隐深谷。方事禅思。遂无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2c 页
暇及此。今老矣。复得诸乱帙中。悦犹故也。乃稍为删
定。更增其未备。而重梓焉。昔仙君谓凡人宜置藉卧
榻。每向晦入息。书其一日功过。积日而月。积月而年。
或以功准过。或以过准功。多寡相雠。自知罪福。不必
问乎休咎。至矣哉言乎。先民有云。人苦不自知。唯知
其恶。则惧而戢。知其善。则喜而益自勉。不知。则任情
肆志。沦胥于禽兽。而亦莫觉其禽兽也。兹运心举笔。
灵台难欺。邪正淑慝。炯乎若明镜之鉴形。不师而严。
不友而诤。不赏罚而劝惩。不蓍龟而趋避。不天堂地
狱而升沈。驯而致之。其于道也何有。因易其名曰自
知录。是录也。下士得之。行且大笑。莫之能视。奚望其
能书。中士得之。必勤而书之。上士得之。但自诸恶不
作。众善奉行。书可也。不书可也。何以故。善本当行。非
徼福故。恶本不当作。非畏罪故终日止恶。终日修善。
外不见善恶相。内不见能止能修之心。福且不受。罪
亦性空。则书将安用。矧二部童子。六斋诸天。并世所
称台彭司命。日游夜游。予司夺司。元会节腊等。昭布
森列。前我后我左右我明目而瞩我。政使我不书彼
之书固已密茧丝而析秋毫矣。虽然。天下不皆上士。
即皆上士。其自知而不书。不失为君子。不自知而不
书。非冥顽不灵。则刚愎自用云尔。人间顾可无是录
乎。是故在儒为四端百行。在释为六度万行。在道为
三千功八百行。皆积善之说也。彼罢缘灰念之辈。以
自为则无论矣。如藉口乎善恶都莫思量见有勤而
书之者。漫呵曰。恶用是矻矻尔烦心为。则其失非细。
嗟乎。世人夏畦于五欲之场。疲神殚思。终其身不惮
烦。而独烦于就寝之俄顷。不一整其心虑。亦惑矣。书
勤三省。夜必告天。乃至黑豆白豆。贤智者所不废也。
书之庸何伤。

*** 刻冰莲居士续法喜志序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3a 页

凡夫以欲为喜。欲多而厌生。何也。世乐无常。难乎其
续也。智人以法为喜。法弥广而喜弥深。何也。真常之
乐。取足于性分。相续而无终穷者也。冰莲居士初志
法喜四卷示予。予重寿诸梓。已而又为四卷续之。徵
言于予。予随喜无倦。作而曰。斯志岂惟续于今之四
卷而已。千百世之后。闻法悦心者。当代不乏人。积而
为千百卷。何可量也。唯居士寓形欲界。而怡神法窟。
不为一身喜。一时喜。而为天下后世喜。其用心亦普
矣。是故法无尽。喜无尽。续无尽。而居士之功德亦无
尽。

*** 无幻禅师语录序

予固非知禅者。其于古尊宿升堂入室示众小参。乃
至拈提赞颂种种著述类而成编者。未尝不庄诵而
乐玩之也。若其奥旨微机。通玄入要。主宾互换。人境
交夺。明暗相参。杀活自在。脱义路。超情量。非予劣智
所能测识者。不敢妄为之说也。兹无幻古湛禅师既
谢世。门人录其语为帙。将锓梓以传。徵序于予。予未
识禅师之面。而幸获睹禅师之遗言。犹面也。合掌焚
香。书此以弁其卷。

*** 幻有禅师閒谈晚话二编序

予昔参笑岩和尚于京师。幻有兄侍焉。无何。予以病
附饷舶南还。而幻有兄侍和尚最久。已而遍历诸方。
归老于龙池。顾予衰耄。卧疾深谷。沾沾自濡不足。幻
有兄方慨然以建法幢立宗旨为己任。走使千里。遗
我閒谈晚话二编。徵言以弁。昔人谓驱除杂语言。而
此编谆谆皆切要语。閒谈固如是耶。得非因慈悲故。
故有落草之谈耶。又德山云。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
十棒。兹乃终宵挥尘。亹亹酬应忘倦。是且与德山相
去多少。即谓德山答语如雷幻有不说一字亦可也。
岩师往矣。门庭有人。予何幸乐观其盛。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3b 页

*** 直道录序

语云。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又曰人之生
也直。又曰古之愚也直。生理本直。则无论知愚。而此
中耿耿不昧者。三代之民心也。直道也。亦太古无怀
葛天氏之民心也。直道也。亦太古之太古。劫初以来
光音氏之民心也。直道也。虽欲曲而不可得也。用是
上下古今。凡史传之所记录。耳目之所见闻。千百中
摘其一二。或共所称誉赞奖而不觉其非者吾抑之。
或共所排击贬駮而不觉其是者吾扬之。其扬也。非
敢为佞也。其抑也。非敢于无过中求过而为是刻也。
民心之直道。盖振古如兹也。傥以为是。唯有道者印
焉。苟为不然。幸有以教我。

*** 竹窗三笔序

古有容斋随笔。予效之竹窗之下。时有所感。笔焉。时
有所见。笔焉。从初至再。成二帙矣。兹度八旬。颇知七
十九年之非。而自觉其心之未悄然也。奈何久仆乐
生之堂。无能勤赵老之屦。于是一榻而走千山。寸晷
而游神于百世。所感所见。积之岁月。忽复成帙。虽东
语西话。宾叩主酬。种种不一。要归于整饬行门。平治
心地而已。馀如世谛中事。无关于法化。无补于修进
者。则不暇及焉。噫。吾耄矣。胡不囊括瓶守。而喋喋乃
尔。噫。吾耄矣。斜阳剩月。能几何时。此而不言。更待何
日。苟有利于民物。他何恤为。因以付管城子。

*** 谚谟曲典序

世谛之言。符于实相。刍荛之言。择于圣人。是故禹拜
昌言。而舜察迩言。拜昌言易。察迩言为尤难。人忽之。
舜察之。此其所以称大知也。谋臣以牛后悟主。衲僧
以饭袋得心。则不必圣经贤传。锦字瑶编。取其足以
利人而已。至于排场戏曲。古诗古乐府之馀音也。盛
行于元。流通于今日。慧业文人。与庸夫孺子。所共传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3c 页
唱而愉情者也。奈何淫荡猥媟之语杂于其间。人祇
以侑壶觞供笑谑。而不知反而后和。被围而援琴。是
日哭而不歌。歌固宣尼平日所不废矣。乃摘其有裨
风化者约为三科。一曰忠孝节义。二曰感慨悲歌。三
曰警悟解脱。庶几旁敲暗击。亦娑婆世界以音声为
佛事。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之一端也。噫。抱七年
之沈痾者。俟黄于牛喉。割胆于蚺腹。采云母于广连
之阴谷。凿空青于越巂之铜阿。不胜其得之之难。而
疗病者顾昭昭乎目前。古所谓善为医者遍地皆良
药也。宝训日陈于闹市。金诰时播于梨园。孰为谚乎。
孰为曲乎。吾于是谟之典之。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4a 页

** 跋(散刻及遗稿俱增入)

*** 佛说无量寿经跋

世传大弥陀经龙舒王居士会四译经文而成之者
也。四译者。初译于汉迦娄支谶。曰无量平等清净觉
经。次译于曹魏康僧恺。曰无量寿经。次译于吴支谦
曰阿弥陀经。次译于宋法贤。曰无量寿庄严经。而菩
提流志附译于宝积。曰无量寿如来会。则居士所未
及者。居士之会四译也。言简而义周。辞顺而理显。诚
哉大有功于净土矣。惜其中颇有未安。如四十八愿。
不得不一为整顿。盖汉译止开二十四愿。四十八愿
肇始于魏译。而法贤流志二师因之。吴译从汉亦二
十四。然四十八愿今古流通。自应宗祖魏译。奈何居
士叙愿。较之魏译。或前著后。或后著前。次第紊乱。以
参三译。亦各不协。夫译经必据梵本。居士凭何梵本
而别为次第乎。于理虽似无妨。于译法大为不顺。用
是重录魏译以付剞劂。庶俾后人知有古文在也。又
魏译三辈往生皆曰发菩提心。居士乃惟中辈有之。
下曰不发。上竟无文。全缺差殊。未审何意。居士神超
宝域。身入圣流。殆必成心已亡。虚怀不碍。区区效忠
之恳。谅其鉴之矣。

*** 董玄宰书法华经跋

董太史为其尊人手书妙法莲华经七卷持示予。予
忆劝善书云。有人入冥。见冥府诸王及官吏等最重
金刚般若妙法莲华二经。夫如来一代时教。至般若
乃荡空群相。然后会归于一乘法华之实相。故法华
者圣道成终也。太史先是既书金刚般若。今复书此
经。凭斯大功德力追厥先亡。岂惟不滞冥途。当必超
登净域矣。况乎运入神之笔精。显甚深之佛智。而根
本于终天罔极之孝思。是三绝也。今古秘宝。今古秘
宝。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4b 页

*** 绣法华经跋(包孝廉心弦请题)

昔人谓准老金刚眼在无尽笔尖儿上。何期今日一
乘实相正法眼藏乃在闺闱中针尖儿上。而居士以
是黼黻先猷。孝亦大矣。夫草木画像尚云作佛根因。
况锦绣成文岂非真法供养。居士其宝之。

***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跋

佛云吾言如蜜。中边皆甜。又云治世语言皆即实相。
故三祖不难至道而嫌拣择有以也。今时人喜玄。一
大藏教。凡入理深谈竞互传诵。至平易切近处或弁
髦之。抑拣蜜于中边。而实相顾不遍耶。嗟乎。最后叮
咛言犹在人耳也。镂骨铭肌共报恩。于是乎刻遗教。

*** 唐译地藏经跋(比丘性安请题)

地藏经译于唐实叉难陀。而时本译人为法灯法炬。
不著世代。不载里族。于藏无所考。虽小异大同。理固
无伤。而覈实传信必应有据。乃比丘性安者。承先志
刻唐译易之。其详具如冢宰陆公序矣。或谓是经谆
谆乎众生因果地狱名相。无复玄论。不足新世耳目。
恶用是订正为。噫。布帛菽粟。平时不如明珠。凶年则
为至宝。救末法之凶年。是经其可少耶。若夫众生度
尽方證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探玄上士试终身
味之。

*** 合刻行愿品弥陀经跋

二经合刻者何。良繇行愿一品当全部华严大经。而
中云愿命终时。于安乐国莲华化生。面见弥陀。授记
作佛。故特合为一帙。普愿法界众生信受奉行者。生
唯心华藏之宝莲池。见本性舍那之无量寿。修四字
十玄之圆满脩多罗。證九品一乘之无上等正觉。

*** 较正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跋

金刚般若时本有三十二分。藏本原无。近刻者多去
分。或曰三十二分沿习已久。而中峰为赵松雪略释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4c 页
亦仍彼分。或曰天亲无著二菩萨有十八住二十七
疑。盍择于斯二者而用之。愚意讲解家宜遵二菩萨
所定。至于受持读诵。既去分。不若并住与疑俱置不
用。而单存本文之为得也。又诸本句字亦复互有参
差。莫之画一。学者病焉。蒋子茂浙茂瀗将重刻是经
以报罔极之恩。屡叩予为一较正。因于末简识之。

*** 梵网经跋(钱居士仰山请题)

梵网全帙。古称百有一十二卷。六十一品。今所存心
地一品。而分上下。下乃详陈戒相。先之十重。继之四
十八轻。号菩萨戒。盖通缁素。均王臣。普六道圣凡众
生之所同禀也。兹开元葺古戒坛。焕然维新。将镂是
经置之坛前以永范来学。仰山居士钱广诏等来徵
予言。予唯秘阁张君名镃者曾疏诸经首。辞工而意
甚切至。予何言哉。宜重勒彼文。而以予言识岁月于
石末。

*** 龙舒净土文题辞

海虞天池居士严公。厥冢子朴。自幼谆谨天植。敦伦
乐善。戒杀放生。修种种懿行。以二十五岁卒。卒之前
一日。居士谓曰。尔于斯时。毋杂思。但一心念佛。朴应
曰诺。又谓曰。尔忆三人生兜率事乎。若生安养。愿报
我。朴应曰诺。又谓曰。从今吾亦一心念佛。朴喜曰。审
如是。儿无复虑矣。正容合掌而逝。简其遗笥。得所刻
龙舒净土文板。乃取而印施以助往生。祩宏曰。朴之
亡世有二疑。应寿不寿。一也。应报不报。二也。寿夭属
乎前缘。仁者寿。仁莫如回。而回且夭矣。又生矣。而不
报何害。逐逐然必报。是鬼神活计耳。但信龙舒语。复
奚疑焉。

*** 跋真实居士云栖兰若志

大司成冯公为云栖作志未结。长子权奇书其后云。
此先君手稿也。欲了未了。可言未言。幸与海内大德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5a 页
酌存之。愚以为未了未言固无害。例如华严仅八十
卷。文未足而意己足矣。但所云或疑师不绍西来之
宗。而扬西归之教。于此二句阁笔。引而不发。跃如也。
今不必续貂。止请诸方此处下一转语。

*** 书净土会语后(苏郡以答曹鲁川二书合刻名净土会语)

鲁川崇尚华严。是其盛心。本不欲辩。但以其尊华严
而抑净土。抑之又抑。痛抑之不少置。则不得不辩。夫
舍那释迦弥陀。同而异异而同者也。鲁川已知同异
不可偏执。而复定执为异。又鄙之薄之。以华严自负。
不应如是。其可疑一也。普贤为华严长子。行愿品有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而曰华严未尝言及西方可乎。
以华严自负。不应如是。其可疑二也。入华严法界不
思议解脱。则婆须无厌悉皆参请。而乃不亲万德之
弥陀。众艺童音靡不演唱。而乃羞称四字之嘉号。以
华严自负。不应如是。其可疑三也。疑者何。疑鲁川通
华严而似乎未大通也。故不得不辩。况佛以大慈悯。
念末世说此净土法门。鲁川尽力排之。诚恐华严不
得入。净土不得生。两皆失之。误人不小。亦不得不辩。

*** 净土疑辩跋

微休居士鸣道学于靖江。有武城弦歌之风。既致政。
厉精华严。镂梵本为方册以便读学。而复弘赞净土。
刻予所著疑辩广为流通。夫尚志十玄之门。神栖九
莲之域。可谓深契普贤愿王。妙入毗卢性海者矣。惜
蚤逝。不令曹鲁川见之。

*** 书放生卷后

曩余三十有五。为文谓生日不宜杀生。既而五十。为
偈谓生日不宜庆生。今兹十易暑寒。一周甲子矣。诸
君子知余。又重爱余。不陈仪。以放生庆生。或曰。不杀
得矣。如不庆何。噫。如是庆生。庆万物之生也。余惟恐
人之不庆生也。或曰。鸟未舒其翼。弋者候于林。鱼未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5b 页
扬其鬣。渔者盈于滨。虽曰苏之。其实枯之。恶在其能
放也。噫。翔空入渊。遂厥生者不知其几也。重罹乎钩
矢。百未之能一耳。方其献俘于猎师。待烹于庖人。卜
兆于馋夫之腹中。死门甘伏。倏焉解之。虽未保所终。
而脱刀锯。逃鼎镬。譬之临刑遇赦。其乐为何如也。且
西湖歌舞。岁无休时。假令诸君子。春花秋月。朝宴而
暮集。一举箸则万钱。一染指则千命。乃今易腥以素。
转杀为生。较其得失。奚翅霄壤。不谓之胜举吾不信
也。于是迭咏为放生卷。系之辞曰。

「 上帝好生。下民伤生。舍财求生。图财捕生。繇二念生。故有众生。生无所生。亦无能生。无生不生。是名放生。」


*** 题杀生炯戒

**** 论禽

鸡之育其雏也。鹰隼下于空。则奋翼而号呼以护其
子。今人爱子亦然。乃日俟其雏之肥以腯也而杀食
之可乎。鸡特力不能敌人。而恨可知矣。况复食鸡之
不足而食鹅鸭。食鹅鸭之不足而食及于飞空之雀
鸽。人生食止一饱。何无厌一至于是。悲夫。

**** 论兽

虎食群兽。人共恶而捕之戮之。然虎有经旬月而不
得一兽之食者。人烹宰无虚日。牛羊犬豕麂鹿獐兔
之类不知其几也。人之当捕而戮也甚于虎矣。悲夫。

**** 论鳞介

人自谓应食肉。不知彼此相食者皆强陵弱也。故虎
强于人则食人。然虎有时为人所食。犹迭相胜负也。
谁有能食龙者。弱之肉。强之食。宁不信然。是故龙不
可陵矣。鱼可陵也而食之。鳅也鳝也鳗也螺蛤虾蟹
龟鳖也可陵也而食之。盖与螳螂食蝉雀食螳螂等
耳。人也而甘心乎螳螂。悲夫。

**** 论虫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5c 页

蜂蚁之勿杀易矣。蚕则为用甚大。自古及今莫之能
废也。如之何。噫。夏之衣可葛也。冬之衣可花也。冕可
麻。袍可布也。蚕奈何其不可废也。罗绮严身。盖祇取
其华饰耳。不罗绮固无害。而乃纳百千万亿生灵于
镬汤之中。抽其肠肚。以为吾严身之具。忍乎哉。或又
曰。蜂蚁之勿杀宜矣。蚊虱咂我如之何。噫。蚊可帐而
避也。虱可放也。奈何蚊虱之必不可贷也。悲夫。

*** 刑戒跋

有大长者吕叔简氏。作筮仕要诀。邹南皋先生刻石
以广其传。中刑戒八章。尤为洞晰隐微。谆切恳苦。予
三复之。合掌起敬。三赞三叹而不能已。盖予固有是
心。而言非其分。兹何幸得闻仁人君子千古曾无道
及之至训乎。岂独筮仕。初官而历久任。一命而至三
公。不可一日而不兢兢于怀也。何也。筮仕之始。刑人
未惯也。乍而临之。必有惊伤惨戚之情焉。今日习之。
明日习之。挞人如击土石矣。又习之。杀人如刈草菅
矣。嗟乎。一芒触而肤粟。片发拔而色变。己之身。人之
身。疾痛痾痒宁有二乎。而昧昧残毒何一至于是。人
有恒谈。刑官无后。诚守是戒。我知其必后而繁且长
也。昔有子为刑官。母记之曰。天道昭昭。人不可妄杀。
吾不意老见壮子被刑戮也。已而果然。则不守是戒
者之明验也。例而推之。治国治家待人待物皆然也。
佛菩萨之慈悲不过是也。遂忘其非分而重梓焉。

*** 题阶梯声光誉师

创业难。善继为尤难。善继难。继而传之永远勿失也
为尤难。阶梯建始于古潭老师。恢而弘之者声光誉
禅师也。予昔邂逅于京邸。已而年弥久。交弥亲。腊弥
长。德弥进。既增辉于前。而复思贻谋于后。于是汇辑
其山颠末委细而类之为册以授诸徒。后之人尚念
其苦心。慎守世业。而精修道业。异日徜徉于七宝阶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6a 页
道。进步于千仞梯头。俾潭源流衍而不穷。光明照烛
而无尽也。懋之哉。

*** 跋长庆集警悟选

香山居士长庆集。今所传凡七十一卷。中为诗三十
有八。大都雅澹平易。不刻意而意已独至。乃予更摘
取其明了解脱。足于人世间警策懦顽悟觉迷醉者
别为一小帙。名警悟选。若琵琶长恨等。虽感慨讽谕
无忝风雅。而以模情写思备极妍巧。恐失其旨者则
翻滋欲本。姑置弗录。唯此百篇。试展卷而诵之咏之。
长歌而细味之。未必非大睡梦床前两部鼓吹。入乎
耳。动乎心。恍然而寤。瞭然拭目乎明空皎日之下也。
不亦快乎。居士之自道也曰达哉达哉白乐天。是谓
真语实语。

*** 重刻西崖先生拟古乐府跋

予少时读书月塘庵。友人周春江者。示予以西崖先
生拟古乐府。仅半帙。且咏且叹。作而曰。此古今绝唱
也。予后偶获全书。宝而藏之有年矣。恐遂沦没。乃重
录而寿之梓。夫诗亡也而有乐府。乐府之渐变也而
有歌曲。歌曲无论。即魏汉隋唐以来所称乐府。乃至
周柳秦苏诸名家词调。虽各穷藻丽擅工巧。伟哉鸣
当时而声后世。然大都摹情写思。缘物缀景。可以裨
世道淑人心者千一而已。此诸篇什。一一从先生大
学问中发而为大议论。岂惟雄盻百代。盖直追风雅
以前。天壤间殆不可多见者。顾自云拟古乐府。古乐
府安足拟先生欤。或曰子禅人也。是编非经律论。非
尊宿注疏语录文字。是世谛中言也。奚以刻为。噫。子
独不观雪窦老人颂古乎。识者品题谓颂古之圣。今
先生特未知究心禅道与否。假使参禅有悟。时而出
之一拈一评一偈一句。其见力。笔力。断案力。擒纵杀
活神奇变幻不思议力。当必与雪老驰骋上下。可无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6b 页
传乎哉。乃重录而寿之梓。

*** 栗斋先生遗稿跋

张太史阳和公著栗斋先生传。中所纪录。率多称先
生孝友廉节。以古圣贤道学为己任。而文字其绪馀
也。然中所论议歌咏。又率多理性之谈。曾不驰妍竞
华。亦不徒放情于山水竹木而已。如太极春秋河图
等篇。历孔子而下颜曾思孟至濂溪二程横渠晦庵
诸名儒。各有赞颂。阐发幽秘。间附一二题赠游览。亦
罔弗会归身心。终不为閒漫语。噫。古谓醇明笃实之
君子者非耶。僧智瑞者。持先生传并杂著诗辞若干
首诣予请梓。予取其半梓之。名曰栗斋先生遗稿。智
瑞于先生世孙。于予则法孙也。亦复赋性醇笃。有先
生之风。乃能捐衣钵。充剞劂之费。以光扬其上世之
美。而太史与予分深。又不妄语人也。因识之。末简。

*** 读周高士行实

予往年过平湖。憩圆珠圩塔寺。时高士馆于五台陆
公。闻予至甚喜。具威仪。趋舟致敬来访。后予适越。与
一时道学诸君子剧谈止观玄义。复邂逅。宿能仁堂
中。先后语意颇符合。相信弥固。乃予礼清凉。历燕京。
寻匡庐之旧社。自白下南还。而高士墓柏拱矣。高士
以仲尼颜子之心地。雅志内典。而名且未成。寿不满
半百。兼以无后。世眼观之。可谓佛法无灵验矣。夫学
佛者果志于名寿子孙也。谓之无灵验亦宜。而高士
固已等成败。齐彭殇。均续断。则漫尔一期之报真浮
沤起灭于沧海耳。夫焉足重轻。噫。我观高士。岂不尊
荣寿考。而蕃胤百世乎哉。梦幻界中未必无悟之者。

*** 为六梦居士书扇

莲之为华也。得水而生。得火而萎。今华从火生。谁复
能萎之者。夫莲以水为命。而曰火生。厥旨安在。岂不
以大红聚炉即清凉沼。盖法尔如是。非神通使然。惟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6c 页
宜过量人。领此希有事。虽然。悟火之有莲。而幻抽幻
添。调护之功不废。则此火号作阳和。恃莲之出火。而
任燔任熄。上慢之心一生。则此火名为毒燄。是知火
称发育。而亦解焦枯。与水本滋成。而兼能汜没。二弊
等耳。可弗慎欤。居士以至诚心。索增长火莲之策于
山野。山野不孤来问。寐语喋喋。若夫水火不相关一
句。居士必已自道。














** 记(散刻及遗稿俱增入)

*** 复古云栖寺记

予始入梵山之云栖也。父老谓予。兹寺为洪水漂荡。
计今将百年。彼时无力营葺。墟其地。庐于半道。曰栖
真别院。予犹及见一僧居之。而栖真系在册籍。云栖
则山氓野樵所常称也。予仍其便。以云栖名庵。盖三
十馀稔矣。逮阅咸淳临安旧志。则云栖者。宋艺祖乾
德五年吴越国王钱氏所建。至英宗治平二年乃易
之以栖真。详见钱塘寺观类中第十五叶。予仍云栖。
暗与古合。事固有适然者。曩嘉隆之季。万历之初。修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7a 页
郡志者。据近而不稽远。今复焉。无亦宿缘使之然欤。
予既有感于无心合古。又重有感于古今沿革靡常
寥寥乎。灵踪胜迹久沦而未彰者何限也。吾郡古曰
杭州。已而曰临安。后复为杭。曰古杭。今寺亦尔。因额
以古云栖寺。而识其岁月云。

*** 重修云栖禅院记

杭府治南连大江。西引明圣二湖。万山绕湖而络绎
江浒。溯江西上行二十馀里。山名五云。先是山之巅
有五色瑞云盘旋其上。因以名山。已而五云飞集山
西坞中。经久不散。时人异之。号为云栖坞。宋乾德五
年。有僧结庵以居。坞多虎。僧至。虎辄驯伏。世称伏虎
禅师者是也。吴越王钱氏为之建寺。而云栖于是创
始矣。禅师一号大扇和尚。讳志逢。初筑室五云之顶。
天禧中。降敕赐真济院。遂并辟云栖天池二院而成
三刹。后治平二年改号栖真。今曰云栖者。复古也。云
栖居五云之西。径曲林幽。四山围合。苍翠枞然。东冈
而上有壁观峰。峰下出泉。名青龙泉。迤逦下中峰之
傍复出一泉。名圣义泉。又下而西冈之麓复出一泉。
名金液泉。笕引涓涓。洁洌甘芳。汲灌不竭。独以荒僻
寥落。人迹罕至。非忘形死心者莫能居焉。绍兴初。有
余知阁者。扈跸南渡。隐于寺侧。后舍宅归寺。圣朝弘
治七年。霖雨发洪。庐宇经像随水漂荡。僧稍稍散去。
颓耋者僦居民庄。而故院遂蓁莽。父老过之。伤感垂
涕。卫将军玉溪杨公。暨子念堂君。雅向三宝。时募僧
重修。而频苦虎患。居无何即引去。隆庆五年。祩宏行
脚南还。爱其岑寂。孤形只钵趺坐圯壁间。太学生陈
如玉李绣等为之搆静室三楹。而宏昼与野鹿主宾。
夜与鸣泉唱和。悠然若将终身。村之民怪其能久居
也。环村四十里。岁伤于虎者不下二十人。而鸡犬不
与焉。宏乃发悲恳。讽经千卷。设瑜伽施食津济之。自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7b 页
是虎不伤人。适岁亢旱。祷于山。偶时雨澍。村之民又
大悦。而庆其得安居也。相与累累然肩材木而至曰。
兹吾祖所植也。荷锄钁。发其尘坌之础磉而指之曰。
兹云栖寺之故物也。禅师福吾村。吾愿鼎新寺之遗
址。以永吾一境之香火。繇是不日而成兰若。外无崇
门。中无大殿。惟禅堂处僧法堂以奉经律而已。宏自
惟迂疏陋劣。寸长无称。抱病入山。分与草木同腐。顷
值幻缘。兴此废坠。恶容坐食。不思所以上报佛恩而
下酬檀信乎。顾生平尚真实而贱浮誇。甘穷约而羞
名利。因共一二同志相砥砺力行古道。盟而后进。犯
而必退。大都主之以净土。而冬专坐禅。馀兼讲诵。日
有程。月有稽。岁有表。凛凛乎使无赖者不得参乎其
间。虽于法门无大裨益。庶几救末学之弊以俟后之
知识云尔。宏。沈氏子。字佛慧。号莲池。仁和人。是为记。

*** 重修上方寺凿放生池记

武林自宋跸南驻。环湖山禅讲律寺粲然棋布星列。
而郭以内称焉。迨今多半沦没。至不可考。诸传志有
上方寺者。背倚城垣。左右掖涌金钱塘二门。前通西
井官道。盖肇建后梁贞明七年。而国朝景泰四年。僧
以难事作。散去。寺随废。渐蚕食为民居。仅存者什一。
优婆塞沈善能者庐其中。嘉靖二十三年。尚宝卿六
桥徐公得请于官。佃为圃。公无子。以畀女。遗命还寺。
女孝且贤。持契归王氏。遵父嘱。以畀云栖。遂复为僧
地如初。无何。王谢世。居士化卿宋君闻其义而高之。
化卿以世禄之裔。砥德砺行。乐善不厌。乃输金赠二
子。更与之契。予亦罄衣资。偕善信。旁赎其故址若干。
向明正位。别为回廊。旋所向。面城而门。取幽寂也。期
世世承事三宝。因谂于众曰。唯上方弹丸重兴。伶仃
衰微。何修何营而俾久远。或议辟草莱。轮奂其殿堂。
群之以僧。僧多则常住。予以为不然。时丁末法。塔寺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7c 页
靡坚。试屈指而计。凡三门乎阛阓者。揵椎之庭。不为
樽罍之所能几。僧虽多而行寡。奚以多为。顾兹地邻
城。城邻湖。湖外高而城内卑。随锄成流。亢阳所不能
涸。因而池之良便。以池放生。以隙地之敝室。稍葺其
莛楹。守以二三诚信衲子。蚤莫禅诵。庶几上祝皇图。
下济含识。得之一举矣。或谓物如尘如沙。池一勺耳。
容有限奈何。而庸知夫凿斯池也。为之兆也。弄引也。
引而伸之。而又伸之。汪然遍域中矣。昔子产之畜鱼。
一勺也。使郑之人若大夫若士若民皆然。郑之与国
若燕赵齐楚辈皆然。则池无量。所畜无量。不然。西湖
古放生池也。谓普容天壤间物。宁有是乎哉。化卿曰
唯唯。与其仲直卿。诸贤士夫。诸比丘净人。有呈财者。
裹粮者。疏其壆而锹者。畚者。梩者。枯横泉之挠而戽
者。槔者。埭者。固堤防之浸淫崩颓而埤者。堹者。𥗒者。
䃭者。捍狸与獭而𦼼者。闲其外侮而版筑者。忧其暑
寒而上为之[烈-列+庥]。下为之[穴/淈]者。皇皇乎昼胼宵胝。劳不
知息。兼工再阅月而池成。于时在筌而释。当釜而逸。
洋焉悠焉。出而游焉。一勺之内足其从容也。予喜且
惧。稽首而告于十方如来。主池神。主伽蓝神。愿以佛
力。法力。贤圣力。诸神誓愿力。慈护而威临之。从于今
日。尽未来际。常为鳞介诸水族等栖止安宅。又稽首
而告于见住僧。后后住僧。愿以戒力。悲智力。念流水
之苦躬而泽焦𣩅。天台之抗章而断簄梁。智觉之负
辜成仁。蹈白刃而不悔。尚永持无斁以风四方。敢有
叛先盟。师陶朱。媒利于网罟。或倍众而售之乎白衣。
是名违佛律。犯波罗夷。诸所称释子者。鸣以羯磨。遄
摈绝之。勿共住。即朋比而阿。神必阴絷其魂。显僇其
形。无能逃者。脱免焉。其报尽也。堕泥犁中。婴万苦无
竟。所以者何。好生恶死。天道也。人情也。前人捐。难舍
之赀。役所爱之身。创五浊世不恒见之胜举。以生必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8a 页
死之命置之安全。后人忍不一深思之。而惟便其私
图。于天道逆。于人情不祥。从逆凶。不祥者灾逮。鼓桴
形影。感应自然。非危言怖之也。化卿及诸大众踊跃
欢喜。叹未曾有。作而曰。善哉。是缁与素之龟镜也。不
可使无闻于末法也。而碑上方。 颂曰。
「 始举为兴灭。而兼得放生。岂唯灭不灭。生亦无生相。生灭俱灭已。寂灭何有方。以明超于方。无方中说上。无方说西方。其意亦如是。作寺作池人。愿共了斯旨。」


万历二十八
年普门示现日记。

*** 北门长寿庵放生池记

西湖古放生池也。法久而敝。实亡名存。敝之久而安
焉。恒产乎水族。并迷其名若罔闻者。岁在乙未。予演
圆觉于佛国山之南屏。南屏故有池当其三门。一时
主会诸名公捐赀赎而出之。植莲其中。断鱼业。人繇
是知放生池为武林旧事。既而予复凿池上方。既而
北门有园。园有池。复赎之。园距上方南北相望者半
拘卢舍。而城之内有二放生池矣。顷予碑上方。谓以
是为之兆。兆且引而蔓延之。顾予德微年衰。不足以
风。未知继此而兴起者更几池也。上方苦隘。仅为池。
馀少丛竹。羽虫之获逭其生者聊以依止。兹颇閒矌。
池联比。扩之。则濊然成浸。水涵而土出。垒之。则𡾯然
成山。循而界之。则幽然成径。相其宜而树之竹木。则
郁然荫而成林。将使嘤嘤洋洋。乐而相忘。虽无繇拟
飞泳亭之万一。而犹冀想像其遗踪。则上方所不逮
也。园以东为兴福禅院。旋而南为养济院。又旋而西
为得一道院。养济昔号悲田。圣主贤臣哀茕民之颠
连而无告者设也。今之困矰饵。伏质于刀砧。必不可
逃而待烹。其无告尤甚。贸而畜之池。纵之林。俾终保
残寿。悲孰加焉。佛示三福云。慈心不杀。而五福于箕
畴。亦寿为其最。濒杀而重寿之。福孰加焉。天地之大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8b 页
德曰生。舜之德曰好生。德一而已。上清下宁。侯王所
以配两问之久长。贞万物之寿命者恒于斯。得孰加
焉。儒道释三圣人之伟迹。鼎峙夫三方。若环拱然。而
园介乎其中。是曲阜之仁里。摩竭之慈室。西华长生
葆真之灵宅。天合而冥邻也。岂偶然之故欤。夫救生
之灭也而有生。求其生而未尝生也而无生。无生然
后无不生。则生灭一。生灭一。则福兴于无相。悲济于
无缘。福不可得。悲不可得。一亦不可得。唯法性常住。
不断不续。同于虚空。彼梵网以放生为常住法。常住
者。金刚身无量寿也。乃庵其园曰长寿。而园有荒庐
数楹。饬治之。为供接引导师。及当来慈氏尊像。盖津
梁所放一切含灵先生安养息轮回苦。后于龙华而
得授记也。庐止是。无增多。以净戒僧守之。守之之方。
具如上方记中语。时里之父老闻予言。前执予手歔
然太息曰。园之源吾弗知之矣。吾犹及见二禅人居
焉。向稔其古为伽蓝。而业已蔬圃。莫返厥初。吾何图
重睹今日也。是役也。始其事者。予与化卿宋君。而诸
上善人乐助而成斯美利者。得例书碑左云。万历二
十八年岁次庚子佛诞日记。

*** 嘉善沈定凡放生池记

予既凿放生二池于郡城矣。未有继者。而盐官秀水
湖松苏常诸上善人从而应和者颇众。今嘉善沈君
豫昌来告予曰。唯昌家积善。奉三宝。自宋历元。有百
五府君者。好施。旦至通衢。寒者衣之。饥者食之。率以
为常。不倦。次有南宗者。舍俗出家。结庐麟湖。感陆地
生莲。遂以净莲名庵。庵至今存。即百五府君行施处
也。先妣陆孺人。修净土行。亦好施。昌缵祖德。奉母仪。
为善唯力。壬寅长至日。请楞严诸经。满载以还。过芦
洲。且行且诵。洲四面水。簄罟之所交会。是时群渔掉
帘合围。冀截流罄取。中夜守帘者见红光自围中起。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8c 页
及晨举网。遂只鳞不获。盖鱼闻经声化去。愚兄弟睹
此神异。繇是环洲为放生池。筑庵其中。主之以行僧。
董太史颜其额曰水月禅居云。予闻此语。念同志之
友未得于近而先得于远。远之又远。功德无量矣。为
之记。

*** 香光室奉安弥陀圣像记

云栖供弥陀接引众生立像一躯。本如居士见其端
正严好。嘱予命工肖而刻之。甫成。其仲君自桐城来
迎。予以金漆未固。舁而舟。虑或有损。于是易本像以
行。而新像留山中。仲君扶像至北关。将买舟。而舟人
夜梦金色丈夫求载。觉而需其至。意必大贵人也。凡
问者皆弗允。乃仲君问亦弗允。既而知其有圣像也。
又审而知其为像之伫立者也。则大喜。谓符所梦。至
京口。将易舟入江。彼舟人复梦如前。无何。像抵家。奉
安于香光室。正虑无贤僧守。而僧大海者适至。海固
严净毗尼。足不踰阃。居七年。预知去时。邀居士言别。
以七月朔日坐逝。远近从而感化者甚众。海亡。又虑
无继之者。得慧光焉。光之贤。海之侣也。夫梦于舟人
奇矣。联而入梦。不益奇乎。始得大海难矣。继之以慧
光。不益难乎。兼而有之。得未曾有。所以感之者。弥陀
之威神。而所以感弥陀之威神者。居士之精诚也。楞
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又言如染香人。
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今可谓见佛不待当
来。而香光已成庄严矣。因捃摭其先后而为之记。

*** 背盟恶报记

瑜伽之教。自金刚智不空而下无传焉。兹流通末世
止施食一法。而习久弊生。浸失古意。予为较而正之。
比丘某来从予学。予曰。子学是。应三自誓。不改师承。
不受嚫。不退大恭敬心。所以者何。三业相应故名瑜
伽。今閒文杂沓。宛类歌谣。唇舌翻腾。几同戏剧。杜作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9a 页
三十五印。考之出自何经。盖惟务悦人。不知其叛道
矣。真言密意。字种玄机。作观运心。了不加察。乌在其
相应也。慎之哉。某唯唯。起向三宝立誓。无何。悉反之。
游口召请。不避昏夜。行坐结印。杂以笑谈。一夕忽昏
不知人。日益炽。遂不能言。鸣叫如鸟鹊。自啮手指碎
啖之。逢食奔往夺取连咽如饿鬼。傍观者为泣下。而
某自若也。浃月而逝。某背厥初心。三誓三犯。今日之
报岂徒然哉。因笔以警来者。

*** 先考妣遗行记(有序)

不孝年二十七。先府君见背。既而男祖植殇。既而
妇张氏卒。续娶汤氏。既而先妣周孺人亦见背。不
孝乃出家。时年三十有二。今七十三。计之。则出家
四十年有奇矣。弟二人俱亡。问诸侄以先府君事。
曰不知。问志铭在乎。曰未见。盖先府君得子秋暮。
不孝出家。二弟复早世故也。不孝自惟身虽出家。
而二尊人懿德芳范胡可不使子孙知之。因记如
左。

记曰。先府君姓沈氏。讳德鉴。字用昭。别号明斋。世为
仁和人。贯籍庆春门外之新塘。永乐间徙入城。宅于
平安一图忠清里。高祖某。妣徐氏。曾祖某。妣王氏。祖
林。妣周氏。考智。以耆德授冠带。是为松轩翁。妣金氏。
松轩翁二子。长曰月岩公。次为先府君。女一。适郁友
梅公。不孝生晚。松轩翁不及面。惟见金孺人。然闻于
先府君。而知松轩翁殆无怀葛天之民焉。有盗者白
日入室。脱衣将裹所得。松轩翁适出。盗弃衣而逃。松
轩翁追呼还其衣曰。吾不忍子无得而反失也。人笑
以为痴。其淳庞类如此。松轩翁卒。先府君与月岩公
商京师。未几家被回禄。时延烧盐菜二桥。上下计千
有馀家。沈氏屋宇资具悉煨烬无孑遗。惟基地仅存。
先府君倾赀营搆一新。重垣石门。坚固周密。盖惩于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9b 页
火也。工毕。虚正楼以奉金孺人月岩公及三洲公兄
弟姊妹。而自处于偏房。不孝兄弟三人始生。先府君
天性孝友。不惟事父母竭力。而事兄如父。事嫂如母。
视犹子厚于亲子。与月岩公同居。白首无间言。朝暮
曲尽甘旨。三洲公得安心学业。成进士。举家属官北
部。先府君米盐酒脯等以时运入惟谨。后不孝兄弟
渐长。居隘。不能容。乃出而买宅于菜市桥西。去祖居
数百步。不孝时年十有七也。先府君虽不仕。而博闻
强记。善真草书。旁涉阴阳医卜诸裨官方技。靡不通
晓。居常以谚语中格言训不孝于儿童。如戒自足。曰。
学到老不会到老。崇宽大。曰。忍难忍事。恕不明人。教
敛戢。曰。带一官字者慎勿为。谓领官钱。织官段。作官
保。乃至入官府为吏书。交结官人。嘱托公事之类是
也。不孝信受奉行至于今日。知其所不足。力行慈忍。
不敢亲近王臣。虽佛制。亦庭训也。其居家。自少至老。
惟恭惟巽。曾不与人争一言。兴一讼。家僮为凶悍所
殴。垂毙。或劝舁至彼。责以保辜。拒不允。曰。一动不如
一静。即死亦命也。伯母王氏。嫂焦氏。咸孀居。王无子。
焦有子窘甚。皆迎归。生养死葬如礼。三洲公有弟和
叔。与不孝情义笃至。月岩公随任。和叔孤然旧宅中。
得瘵疾。先府君日夕奔驰。百计治疗。竟不起。哀悼无
已焉。平生教不孝习学甚殷。而进取成败一任其自
致。不行贿。不寄托贵族。不投礼有司之门墙。不孝犹
忆年十六时。发愤读书于黄泥阪之田舍。先府君觉
其勤苦。以书来云。功名富贵亦有天命。不可太执。不
孝捧读流涕。报书曰。儿负重行远诚万不及人。至于
殚精文事殊不困。幸大人无虑。呜呼。言犹在吾耳也。
三洲公既贵。白先府君。欲援恩例授官如松轩翁。则
坚辞曰。吾齿德不逾乡人也。故布衣终其身焉。先妣
周孺人。与先府君生同年同月。先府君为七月十四。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99c 页
先妣十七。其卒也。先府君享年七十一。为嘉靖辛酉。
先妣七十五。相隔凡四载。而同为六月二十一日。亦
奇矣。先妣性柔婉质实。佐先府君随顺不二。事倪恭
人如事姑。倪性刚直。或不怿。发之言面。先妣怡然承
之。以是妯娌成至爱。及没齿如同胞。倪恭人有幼男
女。不能兼育。三洲公育于先妣枕席。三洲公弱冠。而
不孝方幼。梳栉等皆倪恭人抚之。盖交相育云。所奉
孀伯妣王氏。昼不饮。惟入寝拥衾坐床上。先妣进酒
一巨觞。饮竟。乃陶然而卧。率以为常。或家冗稍迟迟。
则微声呼二娘子。先妣疾趋进觞。乃喜动颜色曰。吾
何能报二娘子也。如是三十六年如一夕。他可知矣。
平生衣敝食残。好衣岁久败于箧中。好食奉翁姑。下
及诸子。已未尝啖也。婢仆或为煎煮浣濯。左右服役。
称谢不绝口。不孝侍慈帏。自知人事以至属纩逮二
十年。曾不闻叱詈下人之声。年七十二得疾。不孝劝
念佛。初诿不能。后入佛室。大喜赞叹。繇是高声念佛
不辍。疾久。昏昏如迷。然无诸痛苦。日起坐。食饮不废。
忽晨餐。放匕箸。垂臂不语。急扶掖归榻。药入口不受。
吉祥而逝。乃启先府君圹。合葬仙芝岭松轩翁之傍。
先府君初多男不育。仅存不孝兄弟三人。长不孝。仲
曰淞。季曰澜。二俱庶母孙出。女二。长适许孟祯。周出。
次适孙文学培。孙出。不孝娶张。继汤。淞娶耿。继张。澜
娶杨。继钟。不孝子一。即祖植。张出。淞孝友天植。子亦
殇。无后。澜举己卯乡荐。未官而卒。子五。曰祖模。曰世
楷。曰文彬。曰良栋。曰良枢。孙男四。曰大绶。大绮。彬出。
曰贵。栋出。曰焕。文枢出。不孝妇汤氏。十九守志。今六
十。亦落发为尼僧。无出。盖曾孙男现前四人而已。易
曰。积善馀庆。理或绳绳未量也。不孝出家久。衰耄寝
疾。伏枕命笔于侍人。往事多忘。此其大略云尔。时万
历三十五年岁次丁未孟冬十五日。祩宏曰。予生晚。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100a 页
曾祖而上无考矣。祖父则稔知之。使子孙世守焉。贫
可也。贱可也。贵无忝于善人后也。使乡之人愿相若
焉。无保伍可也。无官府律令可也。以比屋皆善人也。
予禀戒不妄语。又平生耻谀墓者。况敢诬其尊人乎。
诸所纪述。真实不虚。后人其勉之。

** 附

*** 自伤不孝文

禅宴之暇。偶阅鲁论。至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
以喜。一则以惧。不觉大愧且骇。汗浃背。追念二严君
六十时。不肖茫然无喜惧心。俄而七十。有喜心。无惧
心。遂三昼夜不寐。自惟平生非不孝人。夫子此言。又
非甚高难行之语。奚为乃尔。反覆思之而得其说。盖
二严君齐年四十有五而生不肖。先所举子皆不育。
备极钟爱无论已。五六岁前。日事梨栗。不知所谓孝
也。七岁入小学。日事数行墨。联对学书。不知所谓孝
也。九岁渐通经义。知孝而不知所以行。十七为诸生。
日事进取。孝悌忠信朝夕讲究。为文辞靡不辨晢。知
所以行孝。而不能行。二十七先父见背。然不孝儿童
时自要。年立不举于乡。年不惑不第于春官。则山林
而已。于是仕心顿轻。力行孝道。读书于寝帏之傍。把
笔膝下。以三年为期。得则禄养。不得则理前愿。三十
竟不成名。明年丁母忧。因决志剃染。乃知二十年劳
心焦思。惟以纡青紫荣贵其亲之谓孝。真孝则不知
不行。行且弗力。甫力行之而无及矣。人生世间大约
类此。其有登科入仕者。又日事官职。逮解绶归田。而
风木之恨亦略与不肖等。岂不大可哀哉。顾不肖何
敢以一己例天下之仁人孝子。姑为此自责。使览者
惕然动于中及时行孝。毋贻后悔。不肖真诚恳苦之
心。惟天地神明鉴之。惟夫子在天之灵鉴之。

*** 张内人志铭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100b 页

硕人姓张氏。仁和人。曾祖信。祖镇。父峰泉公文赞。母
凌氏。张为邑故家。世有淳行。峰泉公尤简直朴茂。以
古德重乡闾间。硕人其第三女也。自幼颖异。不漫意
嬉笑。年十四。罹母孺人之忧。昼夜哭。备极酸楚。闻者
为伤之。已而代总家政。练事体如成人。内外斩斩。峰
泉公以是特钟爱之。曰。是女德性才识俱不寻常。吾
必以配奇俊。十九归莲池居士。五年生子祖植。殇亡。
又五年以疾卒。事居士凡十年。居士追惟十年间事
恍焉一梦。顾梦中种种大得力于硕人。今虽钟鸣漏
尽。而梦境具存。乌得无述乎。思居士少褊介。颇恣无
明。硕人善为周旋。大能当居士意。亦复观居士颜色
时进锥劄。有韦弦之功。居士素懒。摈世事。不以过眼。
硕人乃身任劳瘁。无细大。百不以扰居士。居士遂以
四大轻安。门生故旧。宴坐清谈。参请熏修。随心自在。
不识有人间内顾之虑。居士平居礼佛。硕人躬制幢
幡。舍奁资为供养具。不吝。居士平居斋食。硕人每膳
必留心蔬品。口不及自奉。居士平居爱购内典。有持
至者。不俟居士知。买而进曰。知君所重者此也。呜呼。
是居士不可无硕人也。至于用值空匮。则脱簪珥解
衣。无几微见言面。而出纳盈缩势得自繇。未尝畔居
士私毫发于母党。尤为人所难者。所憾则居士欲忘
情顺逆。照了诸幻。行忍辱行。而硕人妍媸白黑。据理
折衷。不能无不平之气。居士欲勤行慈忍。刊落绳矩。
而硕人家法严明。罕有所假借。以故宽急相形。人多
愠之者。居士每不满焉。今乃知其为居士任怨也。怨
归已。恩归居士。硕人虽道眼未明。可谓家之贤妻也。
已。始居士皈命觉王。硕人尚在疑信。久之发愿施经。
又发愿礼大悲。又发愿习大悲普门品。又发愿忍辱
行慈誓与居士等。不期抱愿未竟。据尔长往。悲夫。方
病革。一一嘱后事。其大要怜居士孤危特甚。居士喟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100c 页
然曰。子且大错大错。硕人悟。因泣数行下。自此遂不
复言。卒前一日。无他语。惟托侍疾者诵大悲圣号。时
既困极。奄奄垂绝。忽起腕合掌。口诵大悲。战掉殆不
自胜。努力面西。一称名。一作礼。居士曰。可以已乎。曰。
我愿此。不为疲也。礼诵不息。顷之愦乱无所知。逮夜。
礼诵如前时。复曰。吾斋矣。慎毋以腥及我。天明遂奄
然而逝。一时见者惊讶悲叹。有从此念西方不辍口
者。有从此永断血味者。噫。硕人信心未几。能具如是
操略。固知十念成功的非虚语。惜其天年蚤终。不克
了明大事。居士诚恨之痛之。然使所愿不忘。般若种
子当有日发生在。况没其身而能俾人兴起。没吾宁
矣。寿与夭一期之业报耳。又何论后嗣之有无哉。硕
人生之日为嘉靖丙申四月二十四日。少居士一岁
有奇。卒之日为嘉靖癸亥四月六日。凡享年二十有
八。今将以(某)(某)月日葬于(某)山之原。因泣而为之
铭。铭曰。

「 吾佛世尊
 指归净土
 金口叮咛
 其实非误
 猗欤大悲
 开摄引路
 慈誓弘深
 一切普度
 哀哉硕人
 尘缘绊络
 瞥尔回光
 亦得不错
 妇人之身
 大人之作
 胆丧魂惊
 末后一著
 惟此愿王
 勿相舍离
 百劫千生
 尽未来际
 寂寂青山
 枯骨斯瘗
 鹘臭布衫
 不劳挂系」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101a 页











** 疏(俱遗稿。今增入)

*** 水陆疏

疏为修设水陆胜会以普济众生事。宏念宿承佛力。
微种善根。界处人伦。生逢礼国。幸中年而出俗。闻正
法以披缁。悲喜何胜。庆忧交集。而以福轻业重。智浅
惑深。痛有漏之难除。叹无明之莫断。四恩罔报。三有
奚资。羞称二字三衣。惭负十方诸佛。又复饥荒接岁。
疾疫连城。斜日荒郊。漠漠而尸横百里。阴云古道。呜
呜而鬼哭三更。拯救未能。伤嗟曷已。既护四生。而弥
增恳志。因怜自己。而复悯他人。发广大无边之心。起
冥阳兼利之愿。肇始于九月二旬之旦。适当甲子元
辰。告成于孟冬十五之宵。正值下元解厄。况兹清众。
悉展精诚。兼此信檀。乐为辅助。镕融九会。诵六十万
字之雄文。授受千华。讽五十八篇之大戒。十六妙观。
秘旨重披。四八愿王。金章再炳。顿空万法。阐金刚般
若之威神。惟有一乘。演妙法莲华之功德。洎乎满散。
爰起忏摩。罄七朝之力。五体翘勤。周十卷之文。诸愆
殄灭。复次一期之内。午夜之中。按瑜伽燄口之经。施
摩竭甘露之斛。伏愿自亲而疏。以至疏之又疏。若恩
若冤。咸皆解脱。从今而古。以至古之又古。无久无近。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101b 页
靡不超升。方沈恶道者即越苦轮。已生善趣者益资
德本。微该蜎蠕。大及诸天。凡尽豚鱼。圣通四果。人人
成等正觉。各各悟大菩提。又愿尧年永寿。舜日长明。
阴阳调而风雨时。百谷有丰登之庆。寒暑均而运气
协。万民无夭折之虞。又愿国产忠臣。家生孝子。奸欺
息于闾里。仁义溢于寰区。户持五戒而人道昌。门修
十善而天众盛。又愿恶心之辈。改恶而兴善心。邪见
之徒。返邪而归正见。习痴禅者。回痴而入那伽之大
定。著狂慧者。歇狂而发实相之真明。谤大乘者。耻小
而趣大乘。忽净土者。觉苦而修净土。宏也自揣凡庸。
何敢薄德而求福。不忘精进。惟祈入道以无魔。修行
匪滞于半途。参学终成于大悟。现生念佛。而至死不
乱一心。临终见佛。而往生高登九品。然后十身圆显。
度化遍乎群生。沙界齐周。津梁彻于三世。虚空有尽。
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 立誓疏

切念世道纯真。古皇垂衣裳而致治。民风杂伪。后王
假盟誓以成功。况今佛法衰微。丛林秋晚。执僧事者
但图安逸。无复精勤。误众修行。孤佛恩德。若非质之
神圣。莫繇策其身心。兹某等。承领本寺之职。谨以誓
言自要。一誓愿发真实好心。专为丛林大众修行。不
为己身贪图利养。如不然者。一任天神考治。一誓愿
发至公无私心。不私喜私怒。不私厚私薄。不怕人怪。
惟怕天怪。不求合于人心。惟求合于天心。如不然者。
一任天神考治。一誓愿发勤劳精进心。凡修行有利
益事今废没者。必举行之。凡修行不利益事今习成
者。必革去之。十种条约。恪定遵守。不作虚文。虚应故
事。苟且过日。以至败落。如不然者。一任天神考治。一
誓愿发慈悲顾众心。老者逸之。幼者诲之。劳者抚之
病者恤之。死者哀之。种种爱厚。一视同仁。如不然者。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101c 页
一任天神考治。唯神鉴之。

*** 禳虎疏

万历二十四年十月。本府钱塘县定北五图。乃至各
乡村虎兽为灾。伤人及畜甚众。本乡某等来求禳解。
宏思人虎本同一性。伤害繇乎宿冤。捕之则彼此相
夷。遣之则自他何别。必须修斋作福。庶可默化潜消。
于是云集僧伽。就于本境黄山妙净寺中启建禳解
道场五昼夜。至某日圆满。于中谨备香烛茗果之仪。
命僧翘勤顶礼梁皇忏法一十二部。终宵设放瑜伽
燄口。以此功德(云云)。又复祈祷自古伏虎圣贤。牒至
诸方山神土地。承斯善利。伏愿前生负虎之命者。悉
皆解释怨瞋。不相酬报。今日为虎所噬者。俱得早生
善趣。不堕伤亡。人无害虎之心。发慈悲而永除杀业。
虎绝伤人之意。尽此报而速脱苦轮。下至微类含灵。
咸蒙护庇。远及多生滞魄。俱获超升。人人植菩提因。
处处成安乐土。

*** 禳灾疏代余太守

余良枢等。端肃虔恭敢。昭告于娑婆世界释迦如来。
乞垂哀悯。愿赐證明。情旨于今万历某年以来。伏逢
天行疫疠。百姓半于死亡。岁值饥荒。众生。全遭困厄。
世医难疗天灾。少谷岂周众匮。匪于上帝之乏慈。亦
乃下民而罔善。莫非十恶五逆。致使八难三灾。靡凭
三宝之慈悲。曷救苍生之苦恼。良枢等既职民母。当
援子殃。繇是特发虔心。谨请云栖僧伽二十四员。恭
就在城灵芝寺启建祈禳灾患福国祐民燄口普利
道场一期。越七昼夜。择今五月二十五日为始。备陈
香供。云集僧伽。就坛看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梵网
经菩萨戒心地品。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妙
法莲华经。普贤行愿品。加讽咒章。所集功德。伏愿佛
慈普被。雨旸时若而五谷丰盈。法力冥资。气运调和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102a 页
而三灾顿息。百职弘太平之治。万民庆安乐之年。积
善慈以答天恩。行忠孝专祈国祚。



万历十几年以来。伏值天道亢旱。风雨不时。人民疫
疠。谷米价增。饥色盈城。饿殍满野。痛思为民父母。焉
敢坐视潸然。虑今本府。暨及他州。饥馁号呼。昼夜不
息。生者瘟癀少瘥。死者水陆横流。欲祈存殁均沾。必
须修斋作福。仰投佛力。救度苍生(云云)。伏愿皇图永
固。雨顺风调。佛日增辉。民康物阜。

*** 荐先疏

一乘圆顿。荡罪障以全空。三业忏摩。解冤尤而悉殄。
举菩萨十重四十八轻之大戒。宣如来九品四十八
愿之弘慈。饭僧则集十方大德之威神。施食则济六
道含灵之沦溺。如斯利益。使先灵瞋恨断灭。凡被瞋
之辈永绝酬偿。杀业潜消。俾罹杀之徒俱蒙解脱。多
生而至今世。大过以及微愆。悉凭三宝之资薰。蚤得
六根之清净。往生乐土。亲觐慈尊。莲开上品之华。佛
授一生之记。四恩总报。三有均资。法界众生。同圆种
智。

*** 重修朱桥缘疏

夫朱桥者。近当徽杭严衢一水之要道。远连江直闽
广数省之通途。外涉海潮山洚两流激荡出没之枢
机。内系临渊傍崖万户参差安厄之形胜。自圣禅师
之始建。历多载而忽倾。洎众善信之更新。仅八年而
复毁。前郡主。大人余翁。慈悲普发。工役方殷。而适以
巨漫滔天。惊涛撼岳。未遂舆梁之绩。姑成略彴之功。
不畅本怀。曾遗后嘱。俟彼洪波甫息。续令故业重光。
今父老某人等来诣本山。具陈上事。而我病僧片长
不备。百务俱隳。宁无津济之心。实乏经营之力。辞之
甚固。请则弥坚。谓行旅以径阻羊肠。荷担者车马者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102b 页
载道而兴嗟不一。居民以势伤龙口。流离者死亡者
终岁而受祸盈千。繇是上与神谋。下佥众议。人各八
分为率。积成万数而周。或一人兼出多人。大功独擅。
或多分止缘一分。得福惟均。盖闻借溱消以乘舆。古
称遗爱。渡蝼蚁而编竹。后掇巍科。徐宗仁繇此延三
纪之龄。程夷伯因兹致五世之贵。佛无诳语。圣有明
徵。普愿诸上善人。同生无量寿国。

病僧苦辞不获。勉顺众心。今但竭诚。随缘听命。其
所化银。本募僧送本境为首善人眼同收贮。僧不
得私藏分文。俗不得剋减毫忽。略存欺罔。果报不
虚。伽蓝神鉴之。江河神鉴之。天龙八部赏善罚恶
一切神明共鉴之。
山房杂录卷一目录¶ 第 102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