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一乘显密章第六¶
一乘显密章第六¶ 第 490a 页
No. 902
一乘佛性究竟论第三
沙门 法宝 述

* 一乘显密章第六

梁摄论云。摩诃般若说乘有三义。一□义。二行义。三
果义。二空所显三无性真如名性。由此性故。脩十度
十地名行。由脩此行。究竟證得常乐我净四德名果。
又引中边论。乘有五义。一出离为体。谓真如。二福慧
为因。能引出故。三众生为摄。如根性摄。令至果故。四
无上菩提为果。究竟至此果故。五三惑为障。除此三
惑。四义成故。又云。乘有人法。有大乘人。有小乘人。法
有方便乘法。有正乘法。转方便乘。脩治正乘。故名救
济乘。又有二种。一了义一乘。二密意一乘。又有二种。
一为定性菩萨说一乘。二为不定性声闻菩萨说一
乘准此论文。乘体以真如为性。为三烦恼覆故。凡夫
二乘不能得见。以福慧因。除其三惑。引真如出。究竟
證得大菩提果。此是正乘等。如其所求。为说馀乘。名
方便乘。此即佛乘是究竟。二乘为方便。又法花涅槃
等经云。方便说三乘。究竟说一乘。佛性论云。入圣道
巳。生究竟涅槃心。为破如是增上慢心。故说大乘法
花经等真实法教。准此等经论一乘为究竟。三乘为
方便。
一乘显密章第六¶ 第 490b 页 X55-0490.png

问若尔何故。解深密经第二第四。皆云密意说一乘。
又摄论等。释诸经一乘有八。云为不定性。诸佛说一
乘邪。答一乘有二。一密意一乘。二究竟一乘。有差别
故。深密摄论等。是密意一乘。法花等。是究竟一乘。今
释二种一乘。更作二门分别。一述异。二引两文对显
一述异者。于中有九。一存三破二异。二说时前后异。
三说位不同异。四灭别道同异。五分同全同异。六有
会无会异。七合三开一异。八为𤯔胜劣异。九说义不
同异。存三破二异者。密意一乘三乘。皆有究竟涅槃。
因果俱别。同法界等。密说为一。如说羊鹿牛车。小大
不同。皆是实有。辕相等同。密说为一。亦如江河海等
大小不同流处各别同水等故密说为一究竟一乘
者。如前说。门外有羊鹿车。破前所说。云无二灭。究竟
同一牛车。亦如江河海水。流处各别。江河究竟。皆归
于海。此破前说有二灭也。二说时前后异者。密意一
乘。起四十年前说。胜天王般若云。菩萨闻说一乘。即
便信受。又云。世尊说法。随众生根性。是故分别说有
三乘。其实一道。大集十轮经。第七颂云。我昔诸馀契
经说。乃至我为劝进彼众生。故说一乘无第二。大集
经十六年说。会昔说一乘。故知不是法花一乘。又仁
王经云。一乘方便者。不于二相。通达众生一切行故。
仁王即是三十年初月八说。华严二十三云。以法无
㝵智。知一乘究竟摄一乘无差别。以义无㝵智。知诸
乘无差别。以辞无㝵智。能说诸乘无差别。又五十云。
一乘显密章第六¶ 第 490c 页 X55-0490.png
或有一世界。闻说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至无量乘。
智慧行有异。解脱无差别。犹如虚空性。无有若干相。
更有多经。略而不录。究竟一乘。四十年后说。法花云。
此法花经。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准此经文。
故知不是前说一乘。三说位不同异者。密意一乘。说
如乳酪。如众流位为一。究竟一乘。说至醍醐。皆归海
位为一。涅槃第十云。如佛说者。我今始知差别之义。
无差别义。何以故。一切菩萨声闻缘觉。未来之世。皆
当归于大般涅槃。譬如众流皆归于海。云何性差别
佛言。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之人。如生熟苏。诸佛
世尊。犹如醍醐。乃至凡夫佛性。如杂血乳。四灭别道
同异者。密意一乘。说二乘位道等同。故名之为一。究
竟一乘。说二乘位。实无有灭。与佛不同。至佛果时。方
齐有灭。名之为一。五分同全同异者。密意一乘。人无
我同。非法无我。解脱身同。非法身同。灭分段生死同。
非变易生死。究竟一乘。二无我同。解脱法身同。灭二
种生死同。故名为一。六有会无会异者。密意一乘。不
会说二乘。为方便。究竟一乘。会说二灭。为方便。法花
云。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我虽说涅
槃。是亦非真灭。七合三开一异者。深密会昔合三乘
为一乘。一非三中之大乘。法花会昔开一为三乘。一
是三中之佛乘。八为人胜劣异者。密意一乘。为钝根
说。究竟一乘。为利根说。梁摄论云。有诸菩萨。于大乘
根性巳定。无退异意。为此菩萨故说一乘。此同涅槃
一乘显密章第六¶ 第 491a 页 X55-0491.png
经云。不为钝根声闻说一乘。为利根迦叶菩萨。说一
乘也。八种一乘为任持不定性菩萨。及引接不定性
声闻。即是为钝根菩萨及声闻说。又法花云。为信解
坚固了达空法说。菩萨声闻说二乘实无涅槃。坚固
即是不退之异名也。所为说人利钝不同。故知乘异。
九说义不同异者。摄论一乘依十义说。法花一乘依
四义说。广如下释。说义不同。明知乘异。

二引文对显者。先引密意一乘经论文。后引究竟一
乘经论文。密意一乘经论文者。一解深密经第二云。
乃至更说法要。谓相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乃至
诸声闻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證得无上
安隐涅槃。诸独觉乘种性有情。诸如来乘种性有情。
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證得无上安隐涅槃。一切声闻
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
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
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种性。或钝根性。或中根性。
或利根性。有情差别。准此经文。三乘同无性道故。名
之为一。或三乘唯用无性道故。名之为一。此是等二
时教。一乘乘说。第二时教后说故。又是会昔说故。此
之一乘。摄论不摄存三根时。说于一故。是密意也。第
四卷。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若声闻
乘。若复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乃至如我。于声闻
乘中。宣说种种诸法自性。所谓五蕴。或内六处。或外
六处。于大乘中。即说彼法同一法界。同一法界。同一
一乘显密章第六¶ 第 491b 页 X55-0491.png
理趣。故我不说乘差别性。准此经文。同一法界。名为
一乘。此亦是第二时教一乘。观自在菩萨。举昔为问。
故大般若云。若声闻乘。若独觉乘。若大乘无有别故。
此之一乘。事即存三。就理说一。故是密意。二依显扬
论。六义说一乘。第二十云。问何故如来宣说一乘。答
有六因缘故。一即彼诸法。就无差别相故。此同法界。
二就无差别行相故。此就平等智。说前是无我及法
无我平等故。四解脱平等故。五能变化住故。六行究
竟故。此六之是存其二灭。说差别位。为一乘也。三唐
摄论云。论曰。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不与声
闻独觉乘共。以何意趣。佛说一乘。准此问意。明佛不
共功德。有此问故。问异时说同一乘□颂。答为引摄
一类。及任持所馀。由不定种性。诸佛说一乘。法无我
解脱等故。不同得二意乐化究竟。说一乘。无性释论
云。依此密意。佛说一乘。二颂显示。为引摄一类者。了
知不定种性声闻。趣彼解脱。方便引摄。令依大乘。而
般涅槃。故说一乘。及任持所馀者。为欲任持其馀。不
定种性菩萨。恐于大乘。精进退坏。故说任持令住。勿
彼菩萨依声闻乘。而般涅槃。法等故者。法谓真如。诸
声闻等乘。虽差别。同趣真如。所趣真如。无有差别。故
说一乘。无我等者。补特伽罗。无我同故。若实有异。补
特伽罗。可有乘别。此是声闻。此是菩萨。既无实异补
特伽罗。故说一乘。解脱等故者。谓彼三乘。于烦恼障。
解脱无异。如世尊言。解脱解脱。无有差别。由此意趣
一乘显密章第六¶ 第 491c 页 X55-0491.png
故说一乘。性不同故。谓诸声闻。不定种性。有差别故。
谓回向菩提。声闻身中。具有声闻种性。及佛种性。由
此道理。故一乘□得二意乐故者。谓得二种意乐。一
者。谓佛于一切有情。得同自体意乐。言彼即是我。我
即是彼。由是因缘。此既成佛。彼亦成佛。是故名得第
一意乐。二者。世尊法华会上。与诸声闻舍利子。等授
佛记。为令摄得如是意乐。我等与佛。平等无二。此亦
异时说同。非遮二灭。答不共功德问故。不说当也。若
谓但意乐同。不当成者。舍利弗是退菩提声闻。岂不
成佛。又此会上有诸菩萨。与彼名同。得授记别故。佛
一言含二种益。谓诸声闻。摄得同佛自体意乐。及诸
菩萨。得授记别。由此道理。故说一乘。虽引后经。义同
前说。不违教时。言化故者。如世尊言。汝等苾刍。我忆
往昔无量百返。依声闻乘。而般涅槃。云何巳成佛。复
依声闻。而般涅槃。是故此中有别意趣。谓为调伏声
闻种性。所化有情。自化其身。同彼乘类。现般涅槃。由
此义故。若声闻乘。若独觉乘。即是大乘。故成一乘。究
竟故者。依究竟理。故说一乘。非无归别。由过此外。无
别胜乘。唯此一乘。最为胜故。佛说一乘。唯此论文。大
乘得至究竟最胜名一。二乘不至究竟。而灭劣故非
一不同法华二乘。皆同佛乘。究竟名一。八种一乘。并
不同法华。遮二乘灭。故知不是法华一乘。此八一乘。
不摄深密经同一道。及显扬第二。无差别行相。及同
时说二乘出生。菩提心经。及大威德陀罗尼经等。皆
一乘显密章第六¶ 第 492a 页 X55-0492.png
是存二灭。教义同此释。

究竟一乘经论文者。胜鬘经云。二乘入一乘。一乘即
大乘。法华经云。十方世界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
三。除佛方便说。又云。唯此一事实。馀二即非真。又云。
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又云。初以三乘。引道众生。
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归
一道。一道者。大乘也。诸佛菩萨。为众生故。分之为三。
法华论云。与授记者。有六种。应知。一者未闻令闻。二
者说。三者依何等义。四者令住。五者依法。六者遮释。
第六云遮者。如经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
况有三。无二者。无二乘所得涅槃。唯佛如来。證大菩
提。究竟满足。一切智慧。名大般涅槃。非诸声闻辟支
佛等。有涅槃法。唯一佛乘故。一佛乘者。依四义说。应
知。准此论文。所说四义。即是开示悟入。四种义也。释
第三依义中云。一大事者。依四义。应知。何者为四。一
者无上义。唯除如来一切智智。更无馀事。如经欲开
佛知见。令知得清净故。出现于世。准此论文。即是欲
令一切声闻。自知当證大菩提也。非唯不定。此法华
经。是未闻令闻故。即是第一记也。广如论释。二者同
义。以声闻辟支佛佛。法身平等故。如经欲示佛之知
见故。出现于世。准此论文。说声闻𤯔。当證法身也。二
乘时不名法身。三者不知义。以此一切声闻辟支佛
等。不知彼真实处故。不知真实处者。不知究竟唯一
佛乘故。如经欲令众生。悟佛知见。出现于世。此如信解
一乘显密章第六¶ 第 492b 页 X55-0492.png
品。长者自知将死不久。穷子掌财。穷子不知财是巳
有。喻将涅槃。说馀大乘云。二乘实灭。声闻𤯔等。不知
大乘诸佛功德。自当證得。亦如信化城实有。不知宝
所。知真实处者。如信解品。长者临死。付穷子财。穷子
自知财是巳有。喻佛临般涅槃。说法华经云。二乘无
灭。声闻自知当得成佛。亦如灭化。知其宝所。为真实
处。四者为證不退转地示现。欲与无量智业故。如经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又复入者。令得声
闻果者。入大乘故。此同胜鬘经云。二乘入一乘。一乘
即大乘也。法华经以四义说一乘。摄论等八义说一
乘。义既不同。如何是一。故知摄论不会法华。若谓摄
论释诸经一乘尽者。何故不摄深密一道一乘。显扬
第二无差别行相一乘。若谓摄者。八中何摄。摄论等
中。尚不释异时说同。一乘义尽。如何即令释同时说
一一乘。虽法华经不分明说。不度变易生死。度分段
死。与楞伽不同。然同时说一。是究竟故。是真了义。

问若尔与声闻授记。即是了义。何故十法经等。说与
声闻授记。为密意邪。答法华论云。彼声闻等。为实成
佛。故与授记。为不成佛。与授记邪。若实成佛者。菩萨
何故。于无量劫。脩集无量种种功德。若不成者。云何
虚妄。与之授记。彼声闻等。得授记者。得决定心。非成
就法性故。如来依彼三种平等。说一乘法故。以如来
法身。与彼声闻法身。平等无异。故与授记。非即具足
脩行功德故。是故菩萨功德具足。声闻𤯔功德未具
一乘显密章第六¶ 第 492c 页 X55-0492.png
足。准此论文。得决定心。信定成佛也。功德未具。同菩
萨记。名为密意。非不当得功德具足。大般若三百三
云。佛言善现菩萨。未入正性离生。不应授彼大菩提
记。乃至佛言善现菩萨。未授大菩提记。法尔不应记
说名字。准此经文。与声闻记。名密意也。又法华经。第
四云。新发意菩萨。咸作是言。我等尚不见诸大菩萨。
得如是记。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决。又十法经
下文云。以佛性故。与声闻授记。法华论云。决定声闻
菩萨记者。即是以有佛性因也。以未有必定持。圆满
持故。虽得近于发心。无二种持。及未见理与一切众
生无别。而别记故。名为密意。又指化土故。记应化声
闻故。皆是密意。如罗侯罗。巳得罗汉记。当来世为佛
长子等。然十法经。佛性因记。如不轻品。必成佛也。楞
伽亦准此释。又十法经下文云。若不信入无馀界。声
闻成佛。过桃一切众生眼罪。准此岂欲说声闻不成
佛邪。

* 佛性同异章第七

梁摄论。略说法界。有五义。一性义。以二无我为性。一
切众生。不过此性。释曰。法界在众生。为众生性在佛。
为佛性在众生时。虽名众生性。望此众生。究竟当成
佛。故究竟是佛性。故众生时。亦名有佛性。二因义。一
切圣𤯔。四念处等法。缘此生长故。释曰。从厌生死苦
乐求涅槃。乃至佛果。皆因法界。而得有也。三藏义者。
一切虚妄法所隐䨱。非凡夫二乘。所能缘故。释曰。凡
一乘显密章第六¶ 第 493a 页 X55-0493.png
夫二乘。为无明住地等。隐覆法界。障其真见。不能缘
也。四真实义。过世间法。世间法或自然坏。或由对治
坏。离此二坏故。释曰。无漏有刹那坏。无对治坏。有漏
法有刹那坏。及对治坏。法界无也。五甚深义。若与此
相应。自性成净善。若不相应。自性成𣫘。故曰法界。有
甚深恒沙万德。与佛菩萨。为其本性义甚深故。若与
相应。自性离妄。成无漏善。显出法界。若不相应。自性
是妄成染故。隐䨱法界。若依宝性。有十义。广如彼释
详诸经论。明其佛性。小乘经中。佛未说也。大乘经中。
说有佛性。然说理性。密说当成。多取法界五义。以为
本性。如种子中述。如佛性论。应得因。亦名三种佛性。
即是法界。因义。性义。善戒经。阴界六入。中有法性。是
藏义。法性为菩萨性。是性义。亦名种子。是因义。瑜伽
地持。亦准此释。虽少有异。同一文故。大般若。福德智
慧。因法性起。是因义。瑜伽论。真如所缘缘种子。生出
世法。亦是因义。楞伽胜鬘经。如来藏是藏义。如来藏
善不善因。是因义。如来藏经。萎花䨱化佛等喻。是藏
义。如来德相。是甚深义。华严经。无相无㝵智等。是甚
深义。说能生客性。是因义。名为佛性。是性义。起信论。
义有三种。一体大。二相大。三用大。体大是性义。相大
甚深义。用大是因义。涅槃经。第一义空名佛性。是性
义。一切诸佛。阿耨菩提中道种子。是因义。声闻缘觉。
唯见于空。不见不空。是藏义。说佛性常。是真实义。名
为智惠。是甚深义。五义虽殊。皆是本性。总即皆名本
一乘显密章第六¶ 第 493b 页 X55-0493.png
性。别即五义不同。性略有三种。一体义。二决定必得
菩提之义。三因中说果义。体有二种。一理。二事。理体
即是法界。有三种性。自性住性。即三乘无别。二引出
性。三乘明昧不同。三至究竟果。一切众生。悉皆同也。
事体即是三十二相。十力等也。决定必得有二种。一
理。二事。由有理故。决定必得常来佛也。由有心故。脩
习事性。成堪任持。决定必得当来佛也。因中说果有
二。一理。二事。理因性者。一切众生。皆有应得因也。事
因性者。谓未得阿耨菩提。善不善等。遇种种缘。脩习
三乘相应善等。佛及二乘。皆有理事二性。理三乘性。
一切众生。皆自性住佛性。皆自性住声闻独觉性。若
事性。即众生有无不同。

问若尔三十馀年。犹说二乘实灭。成道十[夫@(十/果)]。即说如
来藏性。宁以三乘五性。先说为权。佛性一乘。后说为
实。答诸经论中。所明佛性。说理无别。当成有异。就缘
因说。即有不同。就正因说。即无差别。皆由佛性。当得
成佛。分别部说。离阴而有。即是虚空。萨婆多等。本无
今有。有巳还无。二说虽殊。并非佛教。庄严论说。有大
乘因。当得成佛。喻伽论说。无毕竟障。得大菩提。净名
经云。有身烦恼。为如来种。二乘圣道。即非佛因。此说
因缘也。如来藏经说。性功德为如来藏。佛性论说。二
空真如。为应得因。此说正因本性。法华经说。一切万
行。以为一乘。未说阐提悉当成佛。此是缘因远果也。
楞伽经说。五性皆成。菩萨阐提。名为毕竟。此于前五
一乘显密章第六¶ 第 493c 页 X55-0493.png
性。说菩萨种性。不说无性。须真天子所问经中。虽说
一切皆当得佛。无简持故。非为决定涅槃说。唯除非
情。皆名佛性。凡是有心。当得菩提。分明简持。唯在涅
槃。故说佛性。后为了义故。涅槃经云。若得闻涅槃经。
则见佛性。喻如天雷见象牙花。又云譬如众流皆归
于海。一切契经。诸定三昧。皆归大乘大涅槃经。何以
故。究竟善说有佛性故。依涅槃经。佛性略作四门分
别。一出体。二得名。三辨相。四明见。一出体者。有二种。
一理。二事。又各分二。谓因性果性。理因性者。二十七
答师子吼菩萨问云。佛性者。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
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此出佛性体也。从
初发心。乃至阿耨菩提。皆因第一义空。方得有故。佛
根本因。即是第一义空。因取果名。名为佛性。故师子
吼菩萨问云。以何义故。名为佛性。佛答云。一切诸佛。
阿耨菩提中道种子。名为佛性。又云。譬如胡菰。虽非
热病。能与热病。作因缘故。又云。一切众生。不退佛性。
故名之为有。以当有故。决定得故。定当见故。名一切
众生。悉有佛性。准此故知。第一义空。名为佛性。从当
果立。虽唯除非情。皆名佛性。根本理为因故。若无理
性。即无行果。故先答理性。后说馀性。第一义空。即是
解深密经胜义谛。胜鬘。楞伽经等如来藏。无上依经
如来界。菩萨善戒经本性。瑜伽论真如所缘缘种子。
佛性论应得因。宝性论自性清净。起信论内净熏习。
唐摄论佛法界也。此等经论。名虽有异。义无别也。第
一乘显密章第六¶ 第 494a 页 X55-0494.png
一义空。名为智慧者。同密严经。如来清净藏。亦名无
垢智。华严经无相智。无碍智。具足在于众生身中。如
来藏经。如来德相。起信论云。真如自体相者。乃至从
本巳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
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乃至具恒沙佛法等。此第一
义空。与法身为正因。亦与报身为缘因。若体生相。亦
与报身为正因。报身本体。是第一义空故。二事因性
有二。一正因。二缘因。二十八师子吼云。如佛所说。有
二种因。正因缘因。众生佛性。为是何因。善男子。众生
佛性。亦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者谓众生。缘
因者谓六波罗密。此说报佛正因也。又云如世人言。
有乳有酪者。以定得故。是故名有乳有酪。佛性亦尔。
有众生佛性。以当见故。准此等文。众生如乳为酪。正
因六度。如煖为酪。缘因或说中道。观智。以为佛性。或
说善五阴。以为佛性。或说无明结等。以为佛性。若具
说一切因性。如三十六云。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
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万法。未得阿耨菩提。
一切善不善无记法。悉名佛性。如来或时。因中说果。
此与报佛为缘正二因。亦与法为佛为了因。亦證得
缘因也。理果性者。谓法身涅槃。事果性者。谓阿耨菩
提。若合说一切佛性者。三十七云。为非佛性。说于佛
性。非佛性者。谓一切墙壁瓦石。无情之物。离如是等
无情之物。是名佛性。准此经文。翻覆简持。非少分也。
亦非唯理。有情五阴。不被简故。二得名者。理因性。准
一乘显密章第六¶ 第 494b 页 X55-0494.png
二十七。释名唯有财释。一切诸佛。阿耨菩提中道种
子。名佛性故。辟如胡菰。名为热病。能与热病。作因缘
故。十二因缘。亦复如是。举事取理也。如大般若云。如
来法性。在有情类。蕴界入中。华严经云。无众生身。如
来智惠。不具足者。准此等文。亦得说众生身中。第一
义空。从其诸佛。名佛智佛性也。理果性。有二释。若望
报佛。属主释也。报佛之性故。若望法身。持业释也。佛
即性故。事因性。唯有一释。谓有财释。因中说果。全取
果名。故不可说。佛在其果。性在其因。佛性喻乳名酪
性。泥名瓶性。既乳中无酪性。泥中无瓶性。故知佛之
与性。在因未有。又佛之与性。俱未来有。故知佛之与
性。众生未有。因中说果。名为佛性。因有果故。名有佛
性。又佛之与性。俱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故知一
切众生。有果性故。名有佛性。三辨相者。二十八云。如
种灭巳。牙即得生。而是牙性。非内非外。乃至花果。亦
复如是。从缘故有。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成就。
具足无量功德。佛性亦尔。悉是无量功德之所成就。
又三十五云。众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
有。非如虚空。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
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
不同兔角。何以故。龟毛兔角。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
可得生。佛性可生。是故虽无。不同兔角。是佛性非有
非无。亦有亦无。云何名有。一切悉有。是诸众生。不断
不灭。犹如灯焰。乃至得阿耨菩提。是故有。云何名无。
一乘显密章第六¶ 第 494c 页 X55-0494.png
一切众生。现在未有一切佛性常乐我净。是故名无。
有无合故。即是中道。乃至如有问言是种子中。有果
无邪。应定答言。亦有亦无。何以故。离子之外。不能生
果。是故名有。子未生牙。是故名无。以是义故。亦有亦
无。何以故。时节有异。其体是一。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若言众生中。别有佛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众生即
佛性。佛性即众生。直以时异。有净不净。此与瑜伽五
十二同论云。无有别法。名为种子。又三十六云。佛性
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何以故。虚空常故。兔角无
故。是故得说亦有亦无。有故破兔角。无故破虚空。如
是说者。不谤三宝。准此佛性有相无相。故知一切众
生。有当果性。名有佛性。理事二因。皆以有果性故。名
为佛性。四述见者。有三。一述所见性。二述能见人。三
述用何眼见。述所见性者。三十五云。十住菩萨。得首
楞严三昧。三千法门。是故了了自知。当得阿耨菩提。
不见一切众生。定得阿耨菩提。是故我说十住菩萨。
少见佛性。准此经文。理事二因。定得果义。名为佛性。
如善戒经说。初发心决定。必得阿耨菩提。名菩萨性。
若唯是理。十住菩萨。岂不知一切众生。有理性邪。又
云后身菩萨。佛性六事。一常。二净。三真。四实。五善。六
少见。九住。菩萨有六事。除少见加可见。八住巳下至
六住。五事除常少见。加可见。五住巳下。五事除常少
见善。加可见善不善。若见真如。名见佛性。九住巳下。
何不名少见。但名可见。又二十七云。佛性者。所谓十
一乘显密章第六¶ 第 495a 页 X55-0495.png
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一切众生。悉有三种。破烦
恼故。然后得见。一阐提等。破一阐提。然后得十力四
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
悉有佛性。准此一切众生。有果性也。亦是见果性也。
更有多文。略而不述。二见𤯔者。二十八云。复有眼见。
谓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
生。乃至九住菩萨。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
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准此是闻见。定得之义。
名见佛性。故知唯上二𤯔。能见定得阿耨菩提用。故
名眼见佛性。九住巳下。信一切众生。定当得果。故名
闻见佛性。三用何眼见者。二十七云。善男子。如汝所
言。十住菩萨。以何眼见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
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明了。善男子。十住菩
萨。慧眼见故。不得明了。诸佛世尊。佛眼见故。故得明
了。准上见性。五眼之中。唯用二眼。馀三不能见佛性
也。既所见性。唯是定得果之义。能见人唯佛。十住菩
萨眼。唯慧佛二眼。凡夫不知定得果义。非是佛及十
住菩萨。又无慧佛二眼。故知不能眼见佛性。闻见佛
性。义即无违。故经云。九住巳下。一切众生。闻见佛性。
若闻说众生悉有佛性。不生信心。不名闻见。不信定
当得故。若见性体故。名见佛性。说见理等。名见佛性。
义即无违。如说眼见瓶衣。此见所依。非实见也。

问真如若是佛体。故名佛性。无情真如。亦是佛体。若
佛因故。名佛性者。无情真如。亦是佛因。若以是性功
一乘显密章第六¶ 第 495b 页 X55-0495.png
德。故名佛性。无情真如。亦有性功德因。何有情名有
佛性。无情不名有佛性邪。答若真俗翻覆相摄。即一
法中。有一切法。如一切法中。有一法。如如无二故。若
摄真从俗。即色如。非色如。众生如。弥勒如。有情如。无
情如。不同。若摄俗从真。即色非色无异。情非情无异。
若就如辨法。一切法中。有一切法如。故一切法中。有
一切法。似因陀罗网。若以此言之。即情无情。皆名有
佛性。若以有佛真体。有佛理因。故名有佛性。情与非
情。亦无有别。涅槃经。就别别有情。各各当果。说其因
体。有当果性。名有佛性。故是有情。非无情也。真如是
一。所望不同。得名有异。若望十方。诸佛报身名佛性。
属主释也。法身名佛性。持业释也。若望一切众生名
佛性。有财释也。因取果名故。若望无情。非佛性也。无
当果故。若望有情无情一切法。皆得名真如法界。法
性实际。若事佛性。无情非佛性。有情因中说果。一切
众生。举体是佛性。故经云。未得阿耨菩提。一切善不
善无记法。尽名佛性。如来或时。因中说果。果中说因。
是名如来随自意语。或者妄解随自意语。谓一分众
生。实无佛性。说有佛性。名随自意语。今详上下经意
随自意语。说佛性者。一切众生。未有当果性。唯佛意
知有当果性。名随自意语。如说泥为瓶。说乳为酪等。
非如说水为酪。说缕为瓶。名随自意语。经云。说十住
菩萨。少见佛性。是随他意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是随自意语故。又云。如来或时。因中说果。果中说因。
一乘显密章第六¶ 第 495c 页 X55-0495.png
是名如来随自意语故。

问理有何力能有者。定当成佛。答佛性论第二云。此
清净事能有二。一于生死苦中。能生厌离。二于涅槃。
欲求愿乐。若无清净之性。如是二事。即不得成。又唐
摄论云。又佛法界。普为一切作證得因。令诸菩萨悲
愿缠心。勤求佛果。又宝性论第二云。以彼实有清净
性故。不得说言彼常毕竟无清净心。又起信论云。真
如熏习。义有二种。乃至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
苦。乐求涅槃。涅槃经三十二云。汝言众生悉有佛性。
得无上菩提。如慈石者。善哉善哉。以有佛性因缘力
故。得无上菩提。若言不须脩圣道者。是义不然。又三
十六云。一阐提人。烦恼因缘。现在之世。能断善根。佛
性力因缘故。未来还生善根。准此等文。其理佛性。如
水清珠。能清浊水。水若常动。虽珠有力。水不得清。众
生亦尔。虽有理性。能生善法。妄心常动。无漏不生。若
制之一处。无事不辨。又水性清。动即常浊。止即自清。
众生亦尔。本性清净。若妄心恒动。即生死轮回。若妄
心不动。即寂灭涅槃。准此教理。若有理性。定当成佛。
既信一切众生。平等悉有理性。岂得执一分众生不
成佛邪。

一乘佛性究竟论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