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69a 页
* 净土指归集目录
* 卷上
* 原教门第一
* 教藉缘兴
* 弥陀因地
* 三圣因地
* 净邦殊胜
* 诸佛护念
* 文殊教诫
* 与佛有缘
* 折摄二门
* 唯心发现
* 四种饶益
* 庐山结社
* 十八大贤
* 莲社立祖
* 历代宗尚
* 宗旨门第二
* 心观为宗
* 念佛通别
* 四土净秽
* 三身胜劣
* 三辈九品
* 六即明佛
* 寂光有相
* 胜妙方便
* 心外无法
* 无生而生
* 生即无生
* 净土唯心
* 水澄月现
* 譬如磨镜
* 十种无碍
* 举一全收
* 法相门第三
* 道有难易
* 定散二善
* 拣示西方
* 二土苦乐
* 娑婆十难
* 净土十易
* 皆正定聚
* 横竖二出
* 显密二修
* 乘戒缓急
* 魔佛真伪
* 兜率胜劣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69b 页 X61-0369.png
* 永明料拣
* 法离四执
* 理观相应
* 智能导行
* 循业发现
* 善根多少
* 六即拣滥
* 观慧门第四
* 一心三观
* 十六妙观
* 谛观落日
* 约心观佛
* 尊特相好
* 谛观白毫
* 观粗见妙
* 普观坐禅
* 五方便门
* 四教离念
* 般舟三昧
* 行法门第五
* 执持圣号
* 四种行愿
* 礼佛忏悔
* 晨朝十念
* 发愿回向
* 往生神咒
* 道场仪式
* 尅期修證
* 欣厌二行
* 上品三心
* 日用系缘
* 睡时入观
* 临终正念
* 三种净业
* 孝养父母
* 修十善业
* 具足众戒
* 发菩提心
* 读诵大乘
* 亲近善友
* 听闻正法
* 十种信心
* 一心不乱
* 卷下
* 證验门第六
* 菩萨往生
* 龙树往生
* 远公遗迹
* 三睹圣相
* 智者遗诫
* 善导功行
* 遗民见佛
* 声光现佛
* 别峰行道
* 冥司崇敬
* 西湖结社
* 莲华胜会
* 御书莲社
* 七宝华舫
* 誓取金台
* 法离四执
* 理观相应
* 智能导行
* 循业发现
* 善根多少
* 六即拣滥
* 观慧门第四
* 一心三观
* 十六妙观
* 谛观落日
* 约心观佛
* 尊特相好
* 谛观白毫
* 观粗见妙
* 普观坐禅
* 五方便门
* 四教离念
* 般舟三昧
* 行法门第五
* 执持圣号
* 四种行愿
* 礼佛忏悔
* 晨朝十念
* 发愿回向
* 往生神咒
* 道场仪式
* 尅期修證
* 欣厌二行
* 上品三心
* 日用系缘
* 睡时入观
* 临终正念
* 三种净业
* 孝养父母
* 修十善业
* 具足众戒
* 发菩提心
* 读诵大乘
* 亲近善友
* 听闻正法
* 十种信心
* 一心不乱
* 卷下
* 證验门第六
* 菩萨往生
* 龙树往生
* 远公遗迹
* 三睹圣相
* 智者遗诫
* 善导功行
* 遗民见佛
* 声光现佛
* 别峰行道
* 冥司崇敬
* 西湖结社
* 莲华胜会
* 御书莲社
* 七宝华舫
* 誓取金台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69c 页 X61-0369.png
* 焚毁仙经
* 惟恭灭罪
* 雄俊入冥
* 密修净业
* 临终见佛
* 临终说法
* 俸钱画佛
* 念不间断
* 西方公据
* 七宝佛像
* 绘像警迷
* 龙舒立化
* 独孤皇后
* 女流往生
* 恶辈往生
* 灵禽往生
* 决疑门第七
* 难信之法
* 净土非权
* 辨明五惑
* 佛语不虚
* 正信因果
* 自障自蔽
* 身心虚伪
* 淫杀相因
* 临终业相
* 不求胜进
* 善人会集
* 觉悟前非
* 十种障难
* 疑城退堕
* 十念往生
* 少善不生
* 二乘不生
* 辨明圣号
* 十二如来
* 像即真身
* 斋房设像
* 顿渐二修
* 以理夺事
* 四种情执
* 谈空得失
* 反经非圣
* 失于迟暮
* 为小失大
* 不修十失
* 永无魔事
* 般舟三力
* 师子筋弦
* 舟石不沉
* 举念即生
* 如镜现像
* 愿力强牵
* 求佛加护
* 斥谬门第八
* 背宗失旨
* 谬执偏空
* 疑深障重
* 诳妄说法
* 未得谓得
* 胎息邪论
* 默照邪禅
* 长生秘诀
* 拨无因果
* 惟恭灭罪
* 雄俊入冥
* 密修净业
* 临终见佛
* 临终说法
* 俸钱画佛
* 念不间断
* 西方公据
* 七宝佛像
* 绘像警迷
* 龙舒立化
* 独孤皇后
* 女流往生
* 恶辈往生
* 灵禽往生
* 决疑门第七
* 难信之法
* 净土非权
* 辨明五惑
* 佛语不虚
* 正信因果
* 自障自蔽
* 身心虚伪
* 淫杀相因
* 临终业相
* 不求胜进
* 善人会集
* 觉悟前非
* 十种障难
* 疑城退堕
* 十念往生
* 少善不生
* 二乘不生
* 辨明圣号
* 十二如来
* 像即真身
* 斋房设像
* 顿渐二修
* 以理夺事
* 四种情执
* 谈空得失
* 反经非圣
* 失于迟暮
* 为小失大
* 不修十失
* 永无魔事
* 般舟三力
* 师子筋弦
* 舟石不沉
* 举念即生
* 如镜现像
* 愿力强牵
* 求佛加护
* 斥谬门第八
* 背宗失旨
* 谬执偏空
* 疑深障重
* 诳妄说法
* 未得谓得
* 胎息邪论
* 默照邪禅
* 长生秘诀
* 拨无因果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0a 页 X61-0370.png
* 自甘涂炭
* 指广门第九
* 法华授记
* 华严结归
* 般若念佛
* 仁王观佛
* 宝积十心
* 情想升沉
* 起信结归
* 天亲造论
* 论释十疑
* 临终设像
* 茶毗十念
* 古今著述
* 劝修门第十
* 慈云劝修
* 校量功德
* 妙观功深
* 永无退转
* 高声念佛
* 礼佛功德
* 现生获福
* 为僧念佛
* 富贵学道
* 众善相资
* 劝修利益
* 因循误事
* 当思身后
* 预备不虞
* 功在纯熟
* 十种胜利
净土指归集目录No. 1154
净土指归集卷上
吴郡北禅寺沙门 大佑 集
* ○原教门第一
西方大圣人。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欲令众生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由机分利钝故。四十馀年三
* 指广门第九
* 法华授记
* 华严结归
* 般若念佛
* 仁王观佛
* 宝积十心
* 情想升沉
* 起信结归
* 天亲造论
* 论释十疑
* 临终设像
* 茶毗十念
* 古今著述
* 劝修门第十
* 慈云劝修
* 校量功德
* 妙观功深
* 永无退转
* 高声念佛
* 礼佛功德
* 现生获福
* 为僧念佛
* 富贵学道
* 众善相资
* 劝修利益
* 因循误事
* 当思身后
* 预备不虞
* 功在纯熟
* 十种胜利
净土指归集目录No. 1154
净土指归集卷上
吴郡北禅寺沙门 大佑 集
* ○原教门第一
西方大圣人。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欲令众生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由机分利钝故。四十馀年三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0b 页 X61-0370.png
百馀会。随机演教。大小偏圆不同。皆为一乘之法
而作方便。灵山开显。咸归一实。而本怀斯畅。三世
诸佛出世度生莫不咸然。而求其至简至易。俾初
心凡夫。顿悟上乘。速登不退者。无若乎净土法门
之径且要也。盖尝论之。众生佛性。本来成现。不由
他教。无上菩提。本自有之。不因修得。然迷情深重。
沦坠永劫。若不值遇诸佛菩萨善友知识为之开
示方便。则何由了生死而入佛慧者哉。爰自法藏
比丘值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愿。此念佛三昧。肇
兴之于尘点劫前。故弥陀今见于清泰。迦文宣示
于竺乾。恒沙如来广舌赞扬于十方国土。为三世
诸佛净业正因。教法之传。其来尚矣。若夫东晋远
公。结社于庐山。特发挥先佛之遗训耳。故曰虽诸
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是知诸佛菩
萨因地修行。同修此法。果位度生。同说此法。夫欲
了生死大事。游诸佛性海者。何莫由斯道焉。
** 教藉缘兴
天台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序云。夫乐邦之与
苦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华池。棘林之比琼树。
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沉。行开善恶。睹二方之
粗妙。喻形端则影直。源浊则流昏。故知欲生极乐国
土。必修十六妙观。愿见弥陀世尊。要行三种净业。然
化因事渐。教藉缘兴。是以阇王杀逆。韦提哀请。大圣
垂慈。乘机演法。曜玉相而流彩。耸珍台而显瑞。虽广
而作方便。灵山开显。咸归一实。而本怀斯畅。三世
诸佛出世度生莫不咸然。而求其至简至易。俾初
心凡夫。顿悟上乘。速登不退者。无若乎净土法门
之径且要也。盖尝论之。众生佛性。本来成现。不由
他教。无上菩提。本自有之。不因修得。然迷情深重。
沦坠永劫。若不值遇诸佛菩萨善友知识为之开
示方便。则何由了生死而入佛慧者哉。爰自法藏
比丘值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愿。此念佛三昧。肇
兴之于尘点劫前。故弥陀今见于清泰。迦文宣示
于竺乾。恒沙如来广舌赞扬于十方国土。为三世
诸佛净业正因。教法之传。其来尚矣。若夫东晋远
公。结社于庐山。特发挥先佛之遗训耳。故曰虽诸
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是知诸佛菩
萨因地修行。同修此法。果位度生。同说此法。夫欲
了生死大事。游诸佛性海者。何莫由斯道焉。
** 教藉缘兴
天台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序云。夫乐邦之与
苦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华池。棘林之比琼树。
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沉。行开善恶。睹二方之
粗妙。喻形端则影直。源浊则流昏。故知欲生极乐国
土。必修十六妙观。愿见弥陀世尊。要行三种净业。然
化因事渐。教藉缘兴。是以阇王杀逆。韦提哀请。大圣
垂慈。乘机演法。曜玉相而流彩。耸珍台而显瑞。虽广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0c 页 X61-0370.png
示珍域。而宗归安养。使末俗有缘。遵斯妙观。落日悬
鼓。用标送想之方。大水结冰。实表琉璃之地。风吟宝
叶。共天乐而同繁。波动金蕖。将契经而合响。观肉髻
而瞻侍者。念毫相而睹如来。及其瞑目告终。上珍台
而高踊。文成印坏。坐金莲而化生。随三辈而横截。越
五苦而长骛。可谓微行妙观至道要术者哉。
** 弥陀因地
无量寿经云。过去久远劫前。有佛出世。名曰锭光。次
名光远。次名龙音。如是次第。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
王。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弃国出家。号法藏
比丘。佛为广说二百一十亿佛刹庄严人天善恶国
土粗妙种种不同。法藏闻巳。皆悉睹见。发大誓愿。设
我得佛。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云云)。法
藏比丘发如是等四十八愿巳。大地震动。天雨宝等。
一向专志。庄严佛土。安立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
今巳成佛。现在西方安乐世界。众宝严净超十方界。
无有须弥日月大海。不寒不热。时常调适。皆是如来
往昔大愿之所成就。
** 三圣因地
悲华经说。往昔恒河沙劫。有转轮王。名无诤念。王四
天下。王有大臣。名曰宝海。是梵志种。而生一子。相好
具足。出家成佛。号宝藏如来。为王说法。王及千子请
佛供养。满二百五十岁。佛入三昧。放大光明。现十方
世界。或净或秽。佛从定起。王白佛言。何故世界有净
鼓。用标送想之方。大水结冰。实表琉璃之地。风吟宝
叶。共天乐而同繁。波动金蕖。将契经而合响。观肉髻
而瞻侍者。念毫相而睹如来。及其瞑目告终。上珍台
而高踊。文成印坏。坐金莲而化生。随三辈而横截。越
五苦而长骛。可谓微行妙观至道要术者哉。
** 弥陀因地
无量寿经云。过去久远劫前。有佛出世。名曰锭光。次
名光远。次名龙音。如是次第。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
王。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弃国出家。号法藏
比丘。佛为广说二百一十亿佛刹庄严人天善恶国
土粗妙种种不同。法藏闻巳。皆悉睹见。发大誓愿。设
我得佛。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云云)。法
藏比丘发如是等四十八愿巳。大地震动。天雨宝等。
一向专志。庄严佛土。安立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
今巳成佛。现在西方安乐世界。众宝严净超十方界。
无有须弥日月大海。不寒不热。时常调适。皆是如来
往昔大愿之所成就。
** 三圣因地
悲华经说。往昔恒河沙劫。有转轮王。名无诤念。王四
天下。王有大臣。名曰宝海。是梵志种。而生一子。相好
具足。出家成佛。号宝藏如来。为王说法。王及千子请
佛供养。满二百五十岁。佛入三昧。放大光明。现十方
世界。或净或秽。佛从定起。王白佛言。何故世界有净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1a 页 X61-0371.png
不净。佛言。菩萨以愿力故。取清净土。离于五浊。复有
菩萨。以愿力故。取不净国。王言。我今发愿。愿成佛时。
国中无三恶道。皆真金色。种种庄严。佛告王言。汝于
西方。过一恒河沙阿僧祇劫。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
当作佛。号无量寿如来。尔时佛复告第一不眴太子。
今当号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般涅槃后。当成佛道。
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又告第二尼摩太子。次当作
佛。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汝以愿力。取清净土。复号
汝为得大势至。
** 净邦殊胜
柳子厚净土院记云。中州之西数万里。有国曰天竺。
释迦牟尼如来示现之地。彼佛言。西方过十万亿佛
土有世界。曰极乐。佛号无量寿如来。其国无有三毒
八难。众宝以为饰。其人无有十缠九恼。群圣以为友。
有能诚心大愿。归心是土者。苟念力具足。则往生彼
国。然后出三界之外。其于佛道无退转者。其言无所
欺也。
张抡御书莲社记云。臣尝读天竺书。知有所谓极乐
世界阿弥陀佛者。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始享国履位。
捐去弗居。超然独觉。悟心證圣。以大愿力。普度一切。
其国悉以众宝庄严。曲尽华好。地皆黄金。无山川丘
谷之险。气序常春。无阴阳寒暑之变。无饥寒老病生
死之苦。无五趣杂居之浊。用是种种神通方便。现希
有事。善导众生。众生忻乐起信。于日用中能发一念。
菩萨。以愿力故。取不净国。王言。我今发愿。愿成佛时。
国中无三恶道。皆真金色。种种庄严。佛告王言。汝于
西方。过一恒河沙阿僧祇劫。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
当作佛。号无量寿如来。尔时佛复告第一不眴太子。
今当号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般涅槃后。当成佛道。
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又告第二尼摩太子。次当作
佛。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汝以愿力。取清净土。复号
汝为得大势至。
** 净邦殊胜
柳子厚净土院记云。中州之西数万里。有国曰天竺。
释迦牟尼如来示现之地。彼佛言。西方过十万亿佛
土有世界。曰极乐。佛号无量寿如来。其国无有三毒
八难。众宝以为饰。其人无有十缠九恼。群圣以为友。
有能诚心大愿。归心是土者。苟念力具足。则往生彼
国。然后出三界之外。其于佛道无退转者。其言无所
欺也。
张抡御书莲社记云。臣尝读天竺书。知有所谓极乐
世界阿弥陀佛者。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始享国履位。
捐去弗居。超然独觉。悟心證圣。以大愿力。普度一切。
其国悉以众宝庄严。曲尽华好。地皆黄金。无山川丘
谷之险。气序常春。无阴阳寒暑之变。无饥寒老病生
死之苦。无五趣杂居之浊。用是种种神通方便。现希
有事。善导众生。众生忻乐起信。于日用中能发一念。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1b 页 X61-0371.png
念彼佛号。即此一念。清净纯熟。融会真如。同一法性。
幻身尽时。此性不灭。一刹那顷佛土现前。如持左契
以取寓物。
** 诸佛护念
阿弥陀经云。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
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如是南西北方上方下
方悉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
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
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若有善男子善女
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人等。皆为一
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菩提○称赞
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总十六字。是本
经题目。什师隐略。在六方后。而用佛号为题。以弥陀
名号众所乐闻故。唐奘三藏重译。名称赞净土佛摄
受经。摄受即护念也。而具有十方诸佛言。闻是经典。
如说行者。必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诸佛世尊
之所摄受。一切定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
** 文殊教诫
唐大历间。法照法师因礼五台。文殊为现大圣竹林
寺。照入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万菩萨众围绕
说法。照作礼请问。末代众生智识浅陋。佛性心地无
由显现。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曰。汝所请问。
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于过去。因念佛故。
得一切种智。照又问曰。当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
幻身尽时。此性不灭。一刹那顷佛土现前。如持左契
以取寓物。
** 诸佛护念
阿弥陀经云。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
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如是南西北方上方下
方悉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
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
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若有善男子善女
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人等。皆为一
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菩提○称赞
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总十六字。是本
经题目。什师隐略。在六方后。而用佛号为题。以弥陀
名号众所乐闻故。唐奘三藏重译。名称赞净土佛摄
受经。摄受即护念也。而具有十方诸佛言。闻是经典。
如说行者。必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诸佛世尊
之所摄受。一切定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
** 文殊教诫
唐大历间。法照法师因礼五台。文殊为现大圣竹林
寺。照入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万菩萨众围绕
说法。照作礼请问。末代众生智识浅陋。佛性心地无
由显现。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文殊曰。汝所请问。
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于过去。因念佛故。
得一切种智。照又问曰。当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1c 页 X61-0371.png
有阿弥陀佛。愿力难思。汝当系念。无令间断。命终决
定往生。说巳为照摩顶。照闻喜跃。在处大兴念佛法
门。德宗敕迎入内。教宫人念佛。法道大振。
** 与佛有缘
香山居士曰。谛观此娑婆世界微尘众生。无贤愚。无
贵贱。无幼艾。有起心归佛者。举手合掌。必先向西方。
有怖厄苦恼者。开口发声。必先念阿弥陀佛。又范金
合土。刻石织纹。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戏者。莫不率以
阿弥陀佛为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观。是彼如
来有大誓愿于此众生。此众生有大因缘于彼国土
明矣。不然者。三方四维过现未来诸佛多矣。何独如
是哉。
** 折摄二门
牧庵忠禅师南岳山弥陀塔记。其略曰。伟哉觉皇之
道。有折摄二门。调机济物。故释迦现秽土以折之。令
起厌苦之念。弥陀现净土以摄之。俾发欣乐之志。秽
土者。丘陵坑坎之高低。刀兵饥疫之苦恼。净土者。宝
池金地之庄严。法喜禅悦之安乐。故天台云。诚由心
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沉。行开善恶。睹二方之粗妙。以
此言之。则知净秽在此。而不在彼也。体正观之者。达
彼刀兵等苦。是亦逆化之一端也。然履兹痛恶。而凡
情迷梦。犹尚以苦为乐。倒置之甚。亦可悲哉。或曰。忻
净厌秽。取舍未忘。岂圣人以二见之道化人耶。曰。经
不云乎。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
定往生。说巳为照摩顶。照闻喜跃。在处大兴念佛法
门。德宗敕迎入内。教宫人念佛。法道大振。
** 与佛有缘
香山居士曰。谛观此娑婆世界微尘众生。无贤愚。无
贵贱。无幼艾。有起心归佛者。举手合掌。必先向西方。
有怖厄苦恼者。开口发声。必先念阿弥陀佛。又范金
合土。刻石织纹。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戏者。莫不率以
阿弥陀佛为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观。是彼如
来有大誓愿于此众生。此众生有大因缘于彼国土
明矣。不然者。三方四维过现未来诸佛多矣。何独如
是哉。
** 折摄二门
牧庵忠禅师南岳山弥陀塔记。其略曰。伟哉觉皇之
道。有折摄二门。调机济物。故释迦现秽土以折之。令
起厌苦之念。弥陀现净土以摄之。俾发欣乐之志。秽
土者。丘陵坑坎之高低。刀兵饥疫之苦恼。净土者。宝
池金地之庄严。法喜禅悦之安乐。故天台云。诚由心
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沉。行开善恶。睹二方之粗妙。以
此言之。则知净秽在此。而不在彼也。体正观之者。达
彼刀兵等苦。是亦逆化之一端也。然履兹痛恶。而凡
情迷梦。犹尚以苦为乐。倒置之甚。亦可悲哉。或曰。忻
净厌秽。取舍未忘。岂圣人以二见之道化人耶。曰。经
不云乎。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2a 页 X61-0372.png
诸群生。盖炽然忻厌。而不见有忻厌之相。斯为得矣。
** 唯心发现
无功居士曰。极乐去此十万亿刹。凡夫命终顷刻即
至者。盖自心本妙耳。故楞严云。汝犹未明一切浮尘
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
住妙明。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以
此推之。当命终时。染浊缘离。故娑婆当处幻灭。清净
缘合。故极乐当处幻生。此灭彼生。间不容发。亦何顷
刻之可论乎。抑见终日取舍而未尝取舍者矣(自信录)。
** 四种饶益
慈云忏主云。大觉世尊。以四种法。度诸众生。一者示
现相好。令观察者发菩提心。二者示现说法。令得闻
者开悟入道。三者示现化事。令见闻者获诸法利。四
者名号流布十方。令其闻者执持系念。罪灭善生。而
得度脱。
** 庐山结社
灵芝照律师曰。弥陀教观。载于大藏。不为不多。然佛
化东流。数百年间。世人殆无知者。晋远法师居庐山
东林。神机独拔。为天下倡。凿池栽莲。建堂立誓。专崇
净业。号白莲社。当时名僧巨儒不期而自至。慧持道
生。释门之俊彦。镏遗民雷次宗。文士之豪杰。皆服膺
请教。而预其社焉。是故后世言净土者。必以东林为
始。
** 唯心发现
无功居士曰。极乐去此十万亿刹。凡夫命终顷刻即
至者。盖自心本妙耳。故楞严云。汝犹未明一切浮尘
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
住妙明。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以
此推之。当命终时。染浊缘离。故娑婆当处幻灭。清净
缘合。故极乐当处幻生。此灭彼生。间不容发。亦何顷
刻之可论乎。抑见终日取舍而未尝取舍者矣(自信录)。
** 四种饶益
慈云忏主云。大觉世尊。以四种法。度诸众生。一者示
现相好。令观察者发菩提心。二者示现说法。令得闻
者开悟入道。三者示现化事。令见闻者获诸法利。四
者名号流布十方。令其闻者执持系念。罪灭善生。而
得度脱。
** 庐山结社
灵芝照律师曰。弥陀教观。载于大藏。不为不多。然佛
化东流。数百年间。世人殆无知者。晋远法师居庐山
东林。神机独拔。为天下倡。凿池栽莲。建堂立誓。专崇
净业。号白莲社。当时名僧巨儒不期而自至。慧持道
生。释门之俊彦。镏遗民雷次宗。文士之豪杰。皆服膺
请教。而预其社焉。是故后世言净土者。必以东林为
始。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2b 页 X61-0372.png
** 十八大贤
* 社主东林辨觉大师慧远
* 西林觉寂大师慧永
* 罽宾沙门佛陀耶舍(此云觉明)
* 天竺沙门佛陀跋陀罗(此云觉贤)
* 东林普济大师道生
* 雁门法师慧持
* 法师僧睿
* 昙常
* 昙顺
* 昙诜
* 道炳
* 道敬
* 彭城刘遗民仲思
* 豫章雷次仲伦
* 雁门周续之道祖
* 南阳张野莱民
* 南阳张诠秀硕
* 南阳宗炳少文
** 莲社立祖
石芝晓法师曰。莲社之立。既以庐山远公为始祖。数
百年来。继此道者。代不乏人。莫不仰体佛慈。大启度
门。异世同风。皆众良导。传记所载。诚不可掩。故历代
之纪述者录之。而为继祖焉。
一长安光明法师。讳善导。二南岳般舟和尚。讳承
远。三云峰五会国师。讳法照。四新定台岩法师。讳
少康。五永明智觉禅师。讳延寿。六昭庆圆净法师。
讳省常。七长芦慈觉禅师。讳宗赜。
** 历代宗尚
真歇云。佛佛授手。祖祖相传。唯此一事。更无馀事。释
迦老子住世七十九年。说法三百馀会。独于净土之
教。谆谆屡说而不巳。得不以是为超凡入圣之捷径
乎。庐山法师十八大贤百二十三人。俱留瑞应。具载
方册。历代诸师著述净土传记净业之文。无非祖圣
遗诰。浅深工拙。片言只字。同归于善。天台智者大师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2c 页 X61-0372.png
悟法华三昧。说巳心所行曰。一心三观。直示一心。当
处即空。全体即假。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不可凑泊。不
容拟议。心路绝处。即名为佛。故净土之教。至于天台。
其说大备。昭昭然。犹揭日月而耀太虚也。
* ○宗旨门第二
世或以念佛往生为难乎。使愚夫愚妇执持圣号。
谛信而不疑。无不得生者。或以为易乎。非夫宿植
深厚。洞达玄旨。不滞于偏小者。莫窥其阃奥。大本
经说。疑心修善。不了佛智。生彼胎宫。寿五百岁。不
见三宝。而上品生因。实在乎解第一义。故知明宗
得旨。乃万行之前导。修净业者。其可缓哉。
** 心观为宗
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
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
观虽十六。言佛便周○四明尊者妙宗钞释曰。经以
观佛而为题目。疏今乃以心观为宗。此二无殊。方是
今观。良以圆解全异小乘。小昧唯心。佛从外有。是故
心佛其体不同。大乘行人知我一心具诸佛性。托境
修观。佛相乃彰。今观弥陀依正为缘。熏乎心性所具。
极乐依正。由熏发生。心具而生。岂离心性。全心是佛。
全佛是心。终日观心。终日观佛。是故经目与疏立宗。
语虽不同。其义无别。又应须了。若观佛者。必须照心。
若专观心。未必托佛。如一行三昧。直观一念。不托它
佛而为所缘。若彼般舟。及此观法。发轸即观安养依
处即空。全体即假。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不可凑泊。不
容拟议。心路绝处。即名为佛。故净土之教。至于天台。
其说大备。昭昭然。犹揭日月而耀太虚也。
* ○宗旨门第二
世或以念佛往生为难乎。使愚夫愚妇执持圣号。
谛信而不疑。无不得生者。或以为易乎。非夫宿植
深厚。洞达玄旨。不滞于偏小者。莫窥其阃奥。大本
经说。疑心修善。不了佛智。生彼胎宫。寿五百岁。不
见三宝。而上品生因。实在乎解第一义。故知明宗
得旨。乃万行之前导。修净业者。其可缓哉。
** 心观为宗
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
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
观虽十六。言佛便周○四明尊者妙宗钞释曰。经以
观佛而为题目。疏今乃以心观为宗。此二无殊。方是
今观。良以圆解全异小乘。小昧唯心。佛从外有。是故
心佛其体不同。大乘行人知我一心具诸佛性。托境
修观。佛相乃彰。今观弥陀依正为缘。熏乎心性所具。
极乐依正。由熏发生。心具而生。岂离心性。全心是佛。
全佛是心。终日观心。终日观佛。是故经目与疏立宗。
语虽不同。其义无别。又应须了。若观佛者。必须照心。
若专观心。未必托佛。如一行三昧。直观一念。不托它
佛而为所缘。若彼般舟。及此观法。发轸即观安养依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3a 页 X61-0373.png
正。而观依正不离心性。故曰心观。须知此观不专观
心。内外分之。此当外观。以由托彼依正观故。是以经
题称为观佛。若论难易。今须从易。法华玄云。佛法太
高。众生太广。初心为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观心则
易。今此观法。非但观佛。乃据心观。就下显高。虽修佛
观。不名为难。是知今经心观为宗。意在见佛。故得二
说义匪殊涂。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
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
心一尘。至一极微。无非法界全体而作。既一一法全
法界作。故趣举一。即是圆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
何一物不具诸法。以一切法一一皆具一切法故。是
故今家立于唯色唯香等义。若其然者。何故经论多
以一心为诸法总。立观境耶。良以若观生佛等境。事
既隔异。能所难忘。观心法者。近而复要。既是能造。具
义勿彰。又即能观而为所照。易绝念故。妙玄云。三无
差别。观心则易。纵观他境。亦须约心。此经正当约心
观佛也。
** 念佛通别
妙宗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所
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它。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
觉之体。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
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
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
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谈行法。无不为显此之
心。内外分之。此当外观。以由托彼依正观故。是以经
题称为观佛。若论难易。今须从易。法华玄云。佛法太
高。众生太广。初心为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观心则
易。今此观法。非但观佛。乃据心观。就下显高。虽修佛
观。不名为难。是知今经心观为宗。意在见佛。故得二
说义匪殊涂。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
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
心一尘。至一极微。无非法界全体而作。既一一法全
法界作。故趣举一。即是圆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
何一物不具诸法。以一切法一一皆具一切法故。是
故今家立于唯色唯香等义。若其然者。何故经论多
以一心为诸法总。立观境耶。良以若观生佛等境。事
既隔异。能所难忘。观心法者。近而复要。既是能造。具
义勿彰。又即能观而为所照。易绝念故。妙玄云。三无
差别。观心则易。纵观他境。亦须约心。此经正当约心
观佛也。
** 念佛通别
妙宗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所
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它。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
觉之体。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
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
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
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谈行法。无不为显此之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3b 页 X61-0373.png
觉体。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但其观法为门不同。如一
行三昧。直观三道显本性佛。方等三昧则兼诵咒。法
华兼诵经。观音兼数息。觉意历三性。此等三昧历事
虽异。念佛是同。俱为显于大觉体故。虽俱念佛。而是
通涂。显诸佛体。若此观门及般舟三昧。托彼安养依
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
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
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
** 四大净秽
观经疏云。此经以心观净则佛土净。而为宗致。四种
净土。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无障碍土。常
寂光土也。各有净秽。五浊轻重。同居净秽。体析巧拙。
有馀净秽。次第顿入。实报净秽。分證究竟。寂光净秽。
娑婆杂恶。荆棘瓦砾。不净充满。同居秽也。安养清净。
池流八德。树列七珍。次于泥洹。皆正定聚。凡圣同居。
上品净土也。方便有馀者。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
方便。无明未尽。故曰有馀。智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
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就中复
有利钝。故论净秽也。实报无障碍者。行真实法。感得
胜报。色心不相妨。故言无障碍。纯菩萨居。无有二乘。
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华严云。无量香云台。即其
土净妙五尘。就中次第顿入。更论净秽也。常寂光者。
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是三点不纵横并别。
名秘密藏。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
行三昧。直观三道显本性佛。方等三昧则兼诵咒。法
华兼诵经。观音兼数息。觉意历三性。此等三昧历事
虽异。念佛是同。俱为显于大觉体故。虽俱念佛。而是
通涂。显诸佛体。若此观门及般舟三昧。托彼安养依
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
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
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
** 四大净秽
观经疏云。此经以心观净则佛土净。而为宗致。四种
净土。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无障碍土。常
寂光土也。各有净秽。五浊轻重。同居净秽。体析巧拙。
有馀净秽。次第顿入。实报净秽。分證究竟。寂光净秽。
娑婆杂恶。荆棘瓦砾。不净充满。同居秽也。安养清净。
池流八德。树列七珍。次于泥洹。皆正定聚。凡圣同居。
上品净土也。方便有馀者。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
方便。无明未尽。故曰有馀。智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
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就中复
有利钝。故论净秽也。实报无障碍者。行真实法。感得
胜报。色心不相妨。故言无障碍。纯菩萨居。无有二乘。
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华严云。无量香云台。即其
土净妙五尘。就中次第顿入。更论净秽也。常寂光者。
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是三点不纵横并别。
名秘密藏。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3c 页 X61-0373.png
分得究竟。上下净秽耳。故以修心妙观。能感净土。为
经宗也○妙宗曰。大乘之法。其要在心。心具易知。色
具难解。故观自观它。皆修心观。今观净土。须求于心。
心能具故。心能造故。心垢土垢。心净土净。此犹通示。
未是的论。的在一心。顿修三观。此观观于安养依正。
毕竟清净。名心观净。此观能令四佛土净。如是方为
此经宗致○此经本为韦提希。厌同居秽。求同居净。
故谈妙观。观彼依正。三观若成。粗垢先落。非有馀净。
更生何处。须知正为生同居净。故说三观。良由观妙
能破三惑。不独感于同居净土。随其惑断浅深之处。
自然感得有馀等三。如病须药。本为身安。求得仙方。
修合服之。不但身安。兼能轻骨。身安可喻生同居净。
轻骨可喻感上三土。只是一药效乃深胜。如一妙观
能净四土。
** 三身胜劣
妙宗云。所言佛者。究竟觉也。理智既极。始本两忘。无
相无名。不可说示。为众生故。乃顺世间立名立相。言
佛本无身寿量者。但无有相随情之三。非无性具微
妙身等。是故真佛究竟一切净秽法门。若一向无。何
异小乘所诠真理。故真无俗有。真有俗无。皆顺悉檀。
不可偏执。如谷答响。大小随声。如鉴现形。妍丑在质。
依于事识。但空见故。唯属无常。若依业识不空见者。
即此无常全体是常。常身无量。通应三土。无常有量。
但应同居。盖实报机分證。方见他受用身方便土。人
经宗也○妙宗曰。大乘之法。其要在心。心具易知。色
具难解。故观自观它。皆修心观。今观净土。须求于心。
心能具故。心能造故。心垢土垢。心净土净。此犹通示。
未是的论。的在一心。顿修三观。此观观于安养依正。
毕竟清净。名心观净。此观能令四佛土净。如是方为
此经宗致○此经本为韦提希。厌同居秽。求同居净。
故谈妙观。观彼依正。三观若成。粗垢先落。非有馀净。
更生何处。须知正为生同居净。故说三观。良由观妙
能破三惑。不独感于同居净土。随其惑断浅深之处。
自然感得有馀等三。如病须药。本为身安。求得仙方。
修合服之。不但身安。兼能轻骨。身安可喻生同居净。
轻骨可喻感上三土。只是一药效乃深胜。如一妙观
能净四土。
** 三身胜劣
妙宗云。所言佛者。究竟觉也。理智既极。始本两忘。无
相无名。不可说示。为众生故。乃顺世间立名立相。言
佛本无身寿量者。但无有相随情之三。非无性具微
妙身等。是故真佛究竟一切净秽法门。若一向无。何
异小乘所诠真理。故真无俗有。真有俗无。皆顺悉檀。
不可偏执。如谷答响。大小随声。如鉴现形。妍丑在质。
依于事识。但空见故。唯属无常。若依业识不空见者。
即此无常全体是常。常身无量。通应三土。无常有量。
但应同居。盖实报机分證。方见他受用身方便土。人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4a 页 X61-0374.png
唯禀别圆。所见佛相。小有优降。然匪生身。悉是报佛。
若同居土。具四教机。禀别圆者。能见报佛。故法华明
常在灵山。华严说法尽未来际。及诸大乘。即于应相
见是法性尊特之身。
** 三辈九品
无量寿经云。十方众生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
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
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是人命终。无量寿佛与诸大
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生宝华中。住不退转。其中辈
者。发菩提心。愿生彼国。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奉持斋
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其人临终。无量寿佛与诸大
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其下辈
人。欲生彼国。发菩提心。若闻深法。不生疑惑。乃至一
念。念于彼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天台
观经疏曰。此经九品。为令识位上中下。即大本三辈
也。孤山刊正记曰。大本三辈。但齐观经六品。以彼二
辈纯明善行。不及恶人故也。灵芝谓。大本三辈皆曾
发心。可对观经上品。中下二品则非所对。况复行因
与今全别。草庵辅正解曰。天台以今经九品。会同大
本三辈。乃约位次相同。不约行因发心之相也。
** 六即明佛
妙宗云。一切诸法无不是佛。迷故不知。故圆实教不
顺迷情。直是一切皆是佛法。世间相常。众生是佛。不
禀教者。但有理是。全不知是。若闻此教。于名知是。若
若同居土。具四教机。禀别圆者。能见报佛。故法华明
常在灵山。华严说法尽未来际。及诸大乘。即于应相
见是法性尊特之身。
** 三辈九品
无量寿经云。十方众生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
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
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是人命终。无量寿佛与诸大
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生宝华中。住不退转。其中辈
者。发菩提心。愿生彼国。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奉持斋
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其人临终。无量寿佛与诸大
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其下辈
人。欲生彼国。发菩提心。若闻深法。不生疑惑。乃至一
念。念于彼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天台
观经疏曰。此经九品。为令识位上中下。即大本三辈
也。孤山刊正记曰。大本三辈。但齐观经六品。以彼二
辈纯明善行。不及恶人故也。灵芝谓。大本三辈皆曾
发心。可对观经上品。中下二品则非所对。况复行因
与今全别。草庵辅正解曰。天台以今经九品。会同大
本三辈。乃约位次相同。不约行因发心之相也。
** 六即明佛
妙宗云。一切诸法无不是佛。迷故不知。故圆实教不
顺迷情。直是一切皆是佛法。世间相常。众生是佛。不
禀教者。但有理是。全不知是。若闻此教。于名知是。若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4b 页 X61-0374.png
入五品。于观知是。入十信者。相似知是。四十一位。分
真知是。若登极果。究竟證知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法
界无外。摄法不违。诸佛众生色心依正。同一觉体。此
身湛寂。如鉴无情。形对像生。山毫靡间。
** 寂光有相
妙宗云。经论中言。寂光无相。乃是巳尽染碍之相。非
如太虚空无一物。良由三惑究竟清净。则依正色心
究竟明显。故大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仁王称为法性五阴。亦是法华世间相常。
大品色香无非中道。是则名为究竟乐邦。究竟金宝。
究竟华池。究竟琼树。又复此就舍秽究尽。取净穷源。
故苦域等判属三障。乐邦金宝以为寂光。若就净秽
平等而谈。则以究竟苦域泥沙而为寂光。此之二说。
但顺悉檀。无不圆极。问。佛无上报是即理之事。可论
金等。究竟寂光是即事之理。岂有金等。若其同有。事
理既混。如何分于二土义耶。答。佛无上报是究竟始
觉。上品寂光是究竟本觉。始本既极。岂分二体。应知
二土纵分事理。实非有无。岂真善妙有而非理耶。秘
藏之理岂同小空。故此事理二名一体。以复本故。名
无上报事也。以复本故。名上寂光理也。故妙乐云。修
得四德。本有四德。二义齐等。方是遮那身土之相。况
净名疏显将寂光为佛依报。故知定执报土。有金宝
等。寂光定无。斯乃迷名。全不知义矣。
** 胜妙方便
真知是。若登极果。究竟證知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法
界无外。摄法不违。诸佛众生色心依正。同一觉体。此
身湛寂。如鉴无情。形对像生。山毫靡间。
** 寂光有相
妙宗云。经论中言。寂光无相。乃是巳尽染碍之相。非
如太虚空无一物。良由三惑究竟清净。则依正色心
究竟明显。故大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仁王称为法性五阴。亦是法华世间相常。
大品色香无非中道。是则名为究竟乐邦。究竟金宝。
究竟华池。究竟琼树。又复此就舍秽究尽。取净穷源。
故苦域等判属三障。乐邦金宝以为寂光。若就净秽
平等而谈。则以究竟苦域泥沙而为寂光。此之二说。
但顺悉檀。无不圆极。问。佛无上报是即理之事。可论
金等。究竟寂光是即事之理。岂有金等。若其同有。事
理既混。如何分于二土义耶。答。佛无上报是究竟始
觉。上品寂光是究竟本觉。始本既极。岂分二体。应知
二土纵分事理。实非有无。岂真善妙有而非理耶。秘
藏之理岂同小空。故此事理二名一体。以复本故。名
无上报事也。以复本故。名上寂光理也。故妙乐云。修
得四德。本有四德。二义齐等。方是遮那身土之相。况
净名疏显将寂光为佛依报。故知定执报土。有金宝
等。寂光定无。斯乃迷名。全不知义矣。
** 胜妙方便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4c 页 X61-0374.png
四明尊者云。言极乐之界。盖觉皇之示权者。经论既
以净土之教为胜方便。验知是如来善巧权用也。但
权名不局。实理亦通。是要甄分。方知去取。体外之权
须破。体内方便须修。离事之理则粗。即权之实方妙。
故小乘无他佛之说。大教有刹海之谈。盖心性遍周
法界无外。理极故令事广。华大故省池深。刹如帝珠
出现。重重无尽。方显寂光之理。身类天馔感报。彼彼
不同。乃表遮那之性。岂应极乐不预唯心。故如来藏
中。七大具足。随缘发现。应量而知。既能彰地狱天宫。
岂不造秽邦净国。本性虽具。由心发明。弥陀以无缘
之慈。取极乐之土。释迦以乐说之辩。示往生之门。斯
皆善巧之权方。摄彼沉沦之品汇。令惧退转者不退。
使不善观者能观。净土权相盖多。今具略论此二。故
起信论云。初学大乘正信。以在此土不常值佛。惧谓
信心缺缘退失。当知如来有胜方便。令其不退。但当
专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真如法身。必生彼国。住正
定故。专念真如法身者。岂异大乘正信。以依彼佛为
境故。能牵生净方。斯是如来权巧也。又观无量寿佛
经云。凡夫心想嬴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
有异方便。令其得见。此盖释迦神力。弥陀愿心。若有
谛观。必能睹见。斯亦觉皇异妙方便也。此之权巧方
便。既约圆论。即与法华微妙方便。无二无别。故诸天
及人。声闻缘觉。事度菩萨。渐修大士。充满世间。数等
河沙。尽思度量。不能知觉。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圆信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5a 页 X61-0375.png
圆解。方能造修(答杨文公书)。
** 心外无法
慈云忏主云。或曰净土在心。何须外觅。随其心净。则
佛土净。岂用迢然求生他方净土耶。释曰。子又不善
心土之义也。将谓我心局在方寸。便见西方夐在域
外。苟如此者。又云何说心净则佛土净耶。华严经云。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佛法既遍。心法亦遍。若各
有方面。何谓无差。又云。游心法界如虚空。虚空岂有
分隔。若了一念心遍。一尘亦遍。十万亿刹。咫步之间。
岂在心外。世人若谈空理。便拨略因果。若谈自心。便
不信有心外诸法。岂唯谤法。亦谤自心。殃坠万劫。良
可痛哉。
** 无生而生
长芦赜禅师曰。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
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
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是以实际理
地不受一尘。则无诸佛之可念。无净土之可生。佛事
门中不舍一法。则总摄诸根。盖有念佛三昧。还源要
术。示开往生一门。所以终日念佛。而不乖于无念。炽
然往生。而不乖于无生。故能凡圣各住自位。而感应
道交。东西不相往来。而神超净刹。此不可得而致诘
也。
** 生即无生
灵芝大智律师弥陀经疏。问云。达法本空。心净土净。
** 心外无法
慈云忏主云。或曰净土在心。何须外觅。随其心净。则
佛土净。岂用迢然求生他方净土耶。释曰。子又不善
心土之义也。将谓我心局在方寸。便见西方夐在域
外。苟如此者。又云何说心净则佛土净耶。华严经云。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佛法既遍。心法亦遍。若各
有方面。何谓无差。又云。游心法界如虚空。虚空岂有
分隔。若了一念心遍。一尘亦遍。十万亿刹。咫步之间。
岂在心外。世人若谈空理。便拨略因果。若谈自心。便
不信有心外诸法。岂唯谤法。亦谤自心。殃坠万劫。良
可痛哉。
** 无生而生
长芦赜禅师曰。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
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
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是以实际理
地不受一尘。则无诸佛之可念。无净土之可生。佛事
门中不舍一法。则总摄诸根。盖有念佛三昧。还源要
术。示开往生一门。所以终日念佛。而不乖于无念。炽
然往生。而不乖于无生。故能凡圣各住自位。而感应
道交。东西不相往来。而神超净刹。此不可得而致诘
也。
** 生即无生
灵芝大智律师弥陀经疏。问云。达法本空。心净土净。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5b 页 X61-0375.png
何须念佛求生净土。答。若真达理。语默皆如。不碍修
持。何妨念佛。若贬念佛。未是达人。何故然耶。既达法
空。则不住于相。既常念佛。则不滞于空。超越二边。从
容中道。念念契合弥陀法身。声声流入萨婆若海。临
终决定上品上生。岂非心净佛土净乎。故十疑论云。
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是真无生。非谓
生外别有无生也。净名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
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此之谓也。
** 净土唯心
欲达唯心净土。先了诸法互融。世人不解。遂执方寸
之心为净土。以经中佛说国土庄严。悉是表显。皆无
实法。自招谤法之咎。须知心外无法。故曰唯心。经云。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十方诸佛
九界众生色心依正。至于一尘一毛。随举一法。皆百
千灯中之一灯也。行人一念。如在东一灯。弥陀净土。
如在西一灯。以其光遍满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
外无土。土外无心。此即事之理。唯心净土也。以无坏
无杂故。此灯彼灯不相混乱。心自是心。佛自是佛。净
土自是净土。即此土众生。念彼土之佛。而求往生。此
即理之事。西方净土也。虽分事理。实非两途。若局于
西方。而不达唯心。则得事失理。虽未能称理。佛神力
故。亦得往生。虽居下品。亦无退转。若局自心而不求
西方。则事理俱失。以不求生故。不得往生。此失事也。
以不知心外无法故。定执方寸为心。昧心法圆融之
持。何妨念佛。若贬念佛。未是达人。何故然耶。既达法
空。则不住于相。既常念佛。则不滞于空。超越二边。从
容中道。念念契合弥陀法身。声声流入萨婆若海。临
终决定上品上生。岂非心净佛土净乎。故十疑论云。
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是真无生。非谓
生外别有无生也。净名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
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此之谓也。
** 净土唯心
欲达唯心净土。先了诸法互融。世人不解。遂执方寸
之心为净土。以经中佛说国土庄严。悉是表显。皆无
实法。自招谤法之咎。须知心外无法。故曰唯心。经云。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十方诸佛
九界众生色心依正。至于一尘一毛。随举一法。皆百
千灯中之一灯也。行人一念。如在东一灯。弥陀净土。
如在西一灯。以其光遍满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
外无土。土外无心。此即事之理。唯心净土也。以无坏
无杂故。此灯彼灯不相混乱。心自是心。佛自是佛。净
土自是净土。即此土众生。念彼土之佛。而求往生。此
即理之事。西方净土也。虽分事理。实非两途。若局于
西方。而不达唯心。则得事失理。虽未能称理。佛神力
故。亦得往生。虽居下品。亦无退转。若局自心而不求
西方。则事理俱失。以不求生故。不得往生。此失事也。
以不知心外无法故。定执方寸为心。昧心法圆融之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5c 页 X61-0375.png
旨。此失理也。
** 水澄月现
无为居士杨次公曰。大愿圣人从净土来。来实无来。
深心凡夫往净土去。去实无去。彼不来此。此不往彼。
而其圣凡会遇两得交际者何耶。弥陀光明。如净满
月。遍照十方。水清而静。则月现全体。月非取水而遽
来。水浊而动。则月无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则
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取舍去来。故华严解脱长者
云。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诸如来不来至
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
即见。是知众生注念。定见弥陀。弥陀来迎。极乐不远。
乃称性实言。非权教也(决疑集序)○天衣怀禅师室中问
学者云。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是取舍之情。众
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修净土者。当如何修。
众无语。复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又云。譬
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
心。
** 譬如磨镜
经云。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古镜埋尘。虽光明本有。必
因磨而后显。此修成义也。虽因磨显。全是本有。不从
外来。此性德义也。若定执光明本有。不因磨得。则埋
尘古镜。应能鉴物。执自然之过也。若定执因磨而得。
则磨砖亦应成镜。执因缘之过也。经曰是心作佛者。
约修德而说。言众生虽有本觉之体。必因始觉之功。
** 水澄月现
无为居士杨次公曰。大愿圣人从净土来。来实无来。
深心凡夫往净土去。去实无去。彼不来此。此不往彼。
而其圣凡会遇两得交际者何耶。弥陀光明。如净满
月。遍照十方。水清而静。则月现全体。月非取水而遽
来。水浊而动。则月无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则
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取舍去来。故华严解脱长者
云。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诸如来不来至
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
即见。是知众生注念。定见弥陀。弥陀来迎。极乐不远。
乃称性实言。非权教也(决疑集序)○天衣怀禅师室中问
学者云。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是取舍之情。众
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修净土者。当如何修。
众无语。复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又云。譬
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
心。
** 譬如磨镜
经云。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古镜埋尘。虽光明本有。必
因磨而后显。此修成义也。虽因磨显。全是本有。不从
外来。此性德义也。若定执光明本有。不因磨得。则埋
尘古镜。应能鉴物。执自然之过也。若定执因磨而得。
则磨砖亦应成镜。执因缘之过也。经曰是心作佛者。
约修德而说。言众生虽有本觉之体。必因始觉之功。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6a 页 X61-0376.png
而后證得也。是心是佛者。约性德而说。言众生佛性
虽由修證而显。全是性德本有。不从他得也。
** 十种无碍
即心观佛。托境显性。心心绝待。法法全真。有不达者。
横生疑谤。故有执内心是佛而不许外求者。执自巳
之佛而不须他佛者。执诸法皆空而不信有佛者。执
一切现成而不假修證者。但是不遵圣教。不达理体。
随有所执。皆成邪见。拨无因果。纵任妄情。认砾为金。
蒸砂作饭。今以十种无碍。显净土之圆融。荡涤执情。
发明正信。
一心境一如。行人一念是能观之心。弥陀净土是所
观之境。以心外无法故。诸佛净土全是自心。以法外
无心故。此心全是诸佛法体。心境叵得。心境宛然。互
泯互存。绝思绝议。故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
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二修性不二。唯心净土。是
本具之理。全修在性也。发愿往生。是随缘之事。全性
成修也。以修性不二故。诸佛净土虽本来成现。必由
净业成就乃可往生。故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
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三因果理同。以众生诸佛
同一体故。诸佛巳悟。众生在迷。迷悟虽殊。性常平等。
是故念佛者。即是念一切众生之本性。故经云。如心
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四
真俗双泯。诸法本空。纤尘叵得。随缘建立。法法宛然。
以一切法空故。心佛叵得。以一切法假故。心佛宛然。
虽由修證而显。全是性德本有。不从他得也。
** 十种无碍
即心观佛。托境显性。心心绝待。法法全真。有不达者。
横生疑谤。故有执内心是佛而不许外求者。执自巳
之佛而不须他佛者。执诸法皆空而不信有佛者。执
一切现成而不假修證者。但是不遵圣教。不达理体。
随有所执。皆成邪见。拨无因果。纵任妄情。认砾为金。
蒸砂作饭。今以十种无碍。显净土之圆融。荡涤执情。
发明正信。
一心境一如。行人一念是能观之心。弥陀净土是所
观之境。以心外无法故。诸佛净土全是自心。以法外
无心故。此心全是诸佛法体。心境叵得。心境宛然。互
泯互存。绝思绝议。故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
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二修性不二。唯心净土。是
本具之理。全修在性也。发愿往生。是随缘之事。全性
成修也。以修性不二故。诸佛净土虽本来成现。必由
净业成就乃可往生。故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
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三因果理同。以众生诸佛
同一体故。诸佛巳悟。众生在迷。迷悟虽殊。性常平等。
是故念佛者。即是念一切众生之本性。故经云。如心
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四
真俗双泯。诸法本空。纤尘叵得。随缘建立。法法宛然。
以一切法空故。心佛叵得。以一切法假故。心佛宛然。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6b 页 X61-0376.png
以一切法中故。心佛不二。非有非空。绝思绝议。故经
云。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
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又经云。色身非是
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五依正
互融。国土庄严依报也。佛及菩萨正报也。一心具一
切刹。一一微尘现一切佛及九界众生。以体性本同
故。是故落日及冰国土庄严。唯心发现。水鸟树林皆
演妙法○六胜劣同体。诸佛法身从真起应。如镜现
像。妍丑在机。如水起波。随风大小。由机有利钝故。应
有胜劣。而法身之体。本来不动。故经云。阿弥陀佛神
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
现小身丈六八尺○七一多相即。一即多故。一心一
尘遍一切佛刹。多即一故。一切佛刹全在一心一尘。
为令心专一故。易成就故。故令专念一佛。而一佛即
一切佛。故经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
○八广狭自在。以十方法界不离一微尘故。一尘至
微。量同法界。佛刹虽广。不离一尘。十万遐程。不逾方
寸。故经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如于镜中自见面像
○九古今无间。以三际不离一念故。前际不可得故。
无过去后际不可得故。无未来中际不可得故。无现
在以世相迁流本常住故。经云。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十寂用无碍。谓炽
然在用。不动本际。如水起波。波全是水。净名云。不起
灭定。现诸威仪。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即寂而用。
云。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
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又经云。色身非是
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五依正
互融。国土庄严依报也。佛及菩萨正报也。一心具一
切刹。一一微尘现一切佛及九界众生。以体性本同
故。是故落日及冰国土庄严。唯心发现。水鸟树林皆
演妙法○六胜劣同体。诸佛法身从真起应。如镜现
像。妍丑在机。如水起波。随风大小。由机有利钝故。应
有胜劣。而法身之体。本来不动。故经云。阿弥陀佛神
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
现小身丈六八尺○七一多相即。一即多故。一心一
尘遍一切佛刹。多即一故。一切佛刹全在一心一尘。
为令心专一故。易成就故。故令专念一佛。而一佛即
一切佛。故经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
○八广狭自在。以十方法界不离一微尘故。一尘至
微。量同法界。佛刹虽广。不离一尘。十万遐程。不逾方
寸。故经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如于镜中自见面像
○九古今无间。以三际不离一念故。前际不可得故。
无过去后际不可得故。无未来中际不可得故。无现
在以世相迁流本常住故。经云。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十寂用无碍。谓炽
然在用。不动本际。如水起波。波全是水。净名云。不起
灭定。现诸威仪。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即寂而用。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6c 页 X61-0376.png
故舍秽究尽。取净穷源。用而常寂。故虽有取舍。而实
无取舍是。故炽然。念佛与无念等。炽然往生与无生
等。于无见处不碍见佛。于无生处任运往生。以圆顿
行人语默动静一切时中皆如实际故。经云。庄严佛
土者。即非庄严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此之谓也○如上十种无碍法门。并是圣教明文。金
口所说。了达斯旨。于无碍法。犹尚不著。何况随世妄
情而生执著耶。如斯念佛。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念他
方佛即是念自巳佛。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一净
土即是普生一切诸佛净土。而无所生也。
** 举一全收
真歇了禅师曰。或曰。唯心净土。人人本具。何不直下
承当。反求之于十万亿刹之外耶。答曰。若会得唯心
净土。岂但十万亿国微尘刹土亦未为远。岂不见普
贤菩萨于一毛孔中行一步过不可说佛刹微尘数
世界。李长者云。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毛端。十世古
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故。弥陀世尊直示心中之一佛
耳。若指心之全体。不但唯心净土地狱天宫唯心所
现。经曰。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又
曰。既是圆融无碍。如何定指西方。答曰。只为法界圆
融故。法法不离本位也。极乐遍在一切处。乃举一全
收也。如帝释殿千珠宝网。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一珠
光影遍入千珠。虽珠珠互遍。而此珠不可为彼。彼珠
不可为此。参而不杂。离而不分。虽一一遍。亦无所在。
无取舍是。故炽然。念佛与无念等。炽然往生与无生
等。于无见处不碍见佛。于无生处任运往生。以圆顿
行人语默动静一切时中皆如实际故。经云。庄严佛
土者。即非庄严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此之谓也○如上十种无碍法门。并是圣教明文。金
口所说。了达斯旨。于无碍法。犹尚不著。何况随世妄
情而生执著耶。如斯念佛。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念他
方佛即是念自巳佛。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生一净
土即是普生一切诸佛净土。而无所生也。
** 举一全收
真歇了禅师曰。或曰。唯心净土。人人本具。何不直下
承当。反求之于十万亿刹之外耶。答曰。若会得唯心
净土。岂但十万亿国微尘刹土亦未为远。岂不见普
贤菩萨于一毛孔中行一步过不可说佛刹微尘数
世界。李长者云。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毛端。十世古
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故。弥陀世尊直示心中之一佛
耳。若指心之全体。不但唯心净土地狱天宫唯心所
现。经曰。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又
曰。既是圆融无碍。如何定指西方。答曰。只为法界圆
融故。法法不离本位也。极乐遍在一切处。乃举一全
收也。如帝释殿千珠宝网。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一珠
光影遍入千珠。虽珠珠互遍。而此珠不可为彼。彼珠
不可为此。参而不杂。离而不分。虽一一遍。亦无所在。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7a 页 X61-0377.png
弥陀净土即千珠之一。十方国土一一皆十珠之一。
三乘人天。地狱鬼畜。一一无非千珠之一。圣人善巧
方便专念阿弥陀佛。乃千珠直示一珠。见一佛即见
十方诸佛。亦见九界众生微尘刹海十世古今一印
顿圆无馀法矣。
* ○法相门第三
诸佛所證。唯一理而巳。究而言之。理尚叵得。而法
相何有焉。虽然亦一往之语耳。祖师曰。性虽是一。
而无定一之性。故使三千色心。相相宛尔。昧者不
达。执一理而破差别者有焉。是亦拨波而求水也。
若知差别即一理。一理而不碍差别。如大福人执
石成宝。何所择焉。经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
有差别。此之谓也。
** 道有难易
龙树菩萨毗婆沙论云。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
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
是。难行则久乃可得。是堕声闻缘觉地者。或有勤行
精进。以信方便易行疾至。应当念佛。称其名号。阿弥
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必定得阿耨
菩提。是故常应忆念。偈曰。
「 若人愿作佛
心念阿弥陀
即得为现身
故我皈命礼
若人欲疾至
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
执持称名号
若人种善根
疑则华不开
信心清净者
华开则见佛」
三乘人天。地狱鬼畜。一一无非千珠之一。圣人善巧
方便专念阿弥陀佛。乃千珠直示一珠。见一佛即见
十方诸佛。亦见九界众生微尘刹海十世古今一印
顿圆无馀法矣。
* ○法相门第三
诸佛所證。唯一理而巳。究而言之。理尚叵得。而法
相何有焉。虽然亦一往之语耳。祖师曰。性虽是一。
而无定一之性。故使三千色心。相相宛尔。昧者不
达。执一理而破差别者有焉。是亦拨波而求水也。
若知差别即一理。一理而不碍差别。如大福人执
石成宝。何所择焉。经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
有差别。此之谓也。
** 道有难易
龙树菩萨毗婆沙论云。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
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
是。难行则久乃可得。是堕声闻缘觉地者。或有勤行
精进。以信方便易行疾至。应当念佛。称其名号。阿弥
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必定得阿耨
菩提。是故常应忆念。偈曰。
「 若人愿作佛
心念阿弥陀
即得为现身
故我皈命礼
若人欲疾至
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
执持称名号
若人种善根
疑则华不开
信心清净者
华开则见佛」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7b 页 X61-0377.png
十疑论云。难行道者。在五浊恶世。求阿毗跋致。甚难
可得。略说有五。一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无赖恶人
破他胜德。三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声闻自利障于
大慈。五唯有自力。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易
行道者。谓信佛教念佛三昧。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
决定往生。如人水路行船。须臾千里。亦如劣夫从转
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轮王力也。
** 定散二业
天台大师观经疏云。根有利钝。行有定散。观佛三昧
名定。修馀善业。说以为散。散善力微。不能灭除五逆。
大本就此。故云不生。此经明观。故得往生。山堂彦伦
法师云。诸大乘经劝生净土。因通二种。一定二散。定
谓即心观佛。想彼西方依正主伴。唯心本具。当处皆
空。全体即假。二边叵得。中道不存。三谛圆融。一心具
足。故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乃至云。是心作佛。是
心是佛。此是如来亲示。唯心三昧。圆常观体。了彼净
土。依正色心。悉我自心。性具功德。即境为观。心外无
佛。性外无土。观之不巳。證无生忍。二者散善。用纯实
心。信有西方。一心不乱。系念弥陀。一日七日声声不
绝。念念无间。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临命终时。佛
及圣众现在其前。唯事想彼国。但无三观。名散善耳。
故三种净业回向愿生。咸登极乐。若定若散。利根钝
根。皆净土因。咸趣无生。永无退转。
** 拣示西方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7c 页 X61-0377.png
此方儒典。以佛为西方大圣人。言释迦出天竺国。而
教流中夏也。在昔法显玄奘往西天求法。皆指五天
竺国而言。或云乾笃印度。梵音赊切也。居阎浮之中
汉地在阎浮东。偏但相去数万里耳。阎浮在须弥海
南。兼馀三洲。为一四天下一世界也。如是千四天下
名小千世界。千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
名大千世界。总是娑婆化境。为一佛土。若经典所言
极乐世界。在娑婆世界之西。过十万亿佛土。一佛土
者大千世界也。彼极乐国。梵语须摩提。华言安养。或
云清泰。弥陀在彼现在说法。修净业人。发愿往生。即
此处也。虽远在十万亿刹之外。而不离自心。佛神力
故。一念即生。实不远也。世之学佛者。不谙此说。皆言。
西方去此十万馀里。但指天竺国耳。加以八千乃无
稽之言。唯柳子厚白乐天记文。言之颇详也。
** 二土苦乐
无为居士曰。一切众生未悟正觉。处大梦中。六道升
沉未尝休止。诸天虽乐。报尽相衰。修罗方瞋。战争互
胜。旁生飞走。啖食相残。鬼神幽阴。饥渴困逼。地狱长
夜。痛楚号呼。得生人趣。固以为幸。然而生老病死众
苦婴缠。唯是净方更无诸苦。莲苞托质。无生苦也。寒
暑不迁。无老苦也。身非分段。无病苦也。寿命无量。无
死苦也。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也。上善人聚。无怨憎
会也。华裓香食珍宝受用。无求不得。无穷困也。观照
空寂。无蕴苦也。悲济有情。欲生则生。不住寂灭。非二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8a 页 X61-0378.png
乘也。智照生死。得不退转。非凡夫也。三界荡然。譬如
四裔。丘陵坑坎。秽腐所积。溪壑阻绝。孰为津梁。乃有
狂人。迷路于此。恶兽魑魅。恼害杂居。刀兵水火。或时
伤暴。风霜霹雳。淩厉摧慑。罔知城域可以庇覆。饮食
衣服未或充足。甘受是苦。不求安乐。有佛释迦。是大
导师。指清净土。是安乐国。无量寿佛是净土师。尔诸
众生但发诚心。念彼佛号。即得往生。若生彼土。则无
诸恼。不闻知者。固可哀怜。
** 娑婆十难
慈云云。五浊得道为难。净土修行则易。今以娑婆十
难净土十易。而拣示之。十难者。一不常值佛。三界险
道。佛为导师。众生业重。生不值佛。释迦巳灭。弥勒未
生。贤圣隐伏。邪法增炽故。二不闻说法。像季浇漓所
有言说。惟谈外道邪恶之论。不闻正法故。三恶友牵
缠。邪恶伴侣。希求利养。扇惑行人。堕恶道故。四群魔
恼乱。九十六种外道恶人坏乱正法。使修行者不成
就故。五轮回不息。循环六趣。如汲井轮无休息故。六
难逃恶趣。往来三界。随业受报。虽生天上。未免沦坠
故。七尘缘障道。汩没尘劳。为出世法之障碍故。八寿
命短促。人生百岁。夭横者多。光阴迅速。菩萨大道难
成办故。九修行退失。此土修行断见思惑。方能不退。
初心行人未免退堕故。十尘劫难成。如大通佛世闻
法之徒。退大执小。经尘点劫。住声闻地。虽涉长时。未
成大道故。
四裔。丘陵坑坎。秽腐所积。溪壑阻绝。孰为津梁。乃有
狂人。迷路于此。恶兽魑魅。恼害杂居。刀兵水火。或时
伤暴。风霜霹雳。淩厉摧慑。罔知城域可以庇覆。饮食
衣服未或充足。甘受是苦。不求安乐。有佛释迦。是大
导师。指清净土。是安乐国。无量寿佛是净土师。尔诸
众生但发诚心。念彼佛号。即得往生。若生彼土。则无
诸恼。不闻知者。固可哀怜。
** 娑婆十难
慈云云。五浊得道为难。净土修行则易。今以娑婆十
难净土十易。而拣示之。十难者。一不常值佛。三界险
道。佛为导师。众生业重。生不值佛。释迦巳灭。弥勒未
生。贤圣隐伏。邪法增炽故。二不闻说法。像季浇漓所
有言说。惟谈外道邪恶之论。不闻正法故。三恶友牵
缠。邪恶伴侣。希求利养。扇惑行人。堕恶道故。四群魔
恼乱。九十六种外道恶人坏乱正法。使修行者不成
就故。五轮回不息。循环六趣。如汲井轮无休息故。六
难逃恶趣。往来三界。随业受报。虽生天上。未免沦坠
故。七尘缘障道。汩没尘劳。为出世法之障碍故。八寿
命短促。人生百岁。夭横者多。光阴迅速。菩萨大道难
成办故。九修行退失。此土修行断见思惑。方能不退。
初心行人未免退堕故。十尘劫难成。如大通佛世闻
法之徒。退大执小。经尘点劫。住声闻地。虽涉长时。未
成大道故。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8b 页 X61-0378.png
** 净土十易
净土十易者。一常得见佛。无量寿佛成道以来。经十
大劫。常住不灭故。二常闻法音。佛及菩萨树林水鸟
常宣妙法故。三圣贤会集。观音势至为其胜友。诸上
善人俱会一处故。四远离魔事。虽有天魔。皆护佛法。
令修行人速成就故。五不受轮回。莲华化生。无复轮
转生死苦趣故。六永离恶道。彼佛国土无三恶道。名
字尚不闻故。七胜缘助道。琼楼玉殿。珍衣美馔。皆为
助道之资具故。八寿命无量。众生寿量。与佛齐等。人
天凡夫尽其智力。莫知其数故。九入正定聚。众生生
者皆是阿鞞跋致。无退转故。十一生行满。常随佛学。
一生常得无上菩提故。
** 皆正定聚
妙宗云。此土博地凡夫。属邪定聚。发心修行。未得不
退者。属不定聚。巳得不退者。属正定聚。若生安养。不
论高下五逆罪人。临终十念。得往生者。亦得不退。故
云皆正定聚。
** 横竖二出
桐江法师论横竖二出。竖出者。谓三乘行人依四谛
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历涉地位。如取科第。须有才学。
如历任转官。须有功效。横出者。念佛求生净土。如人
荫叙。功由祖父。他力不论学问有无。又如覃恩普转。
功由国王。不论历任。浅深于横出中。有定散二善故。
善导立专杂二修杂修者。谓散漫修诸善业。回向庄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8c 页 X61-0378.png
严也。专修者。身须专礼阿弥陀佛。不杂馀礼。口须专
称阿弥陀佛。不称馀号。意须专想阿弥陀佛。不修馀
观。若专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杂修者。千百人
中。不得一二。今见世人。有日礼弥陀三千拜者。日课
弥陀十万声者。有昼夜习坐专想弥陀者。并有感应。
斯可验矣。
** 显密二修
诸佛法藏。有显有密。显谓十二部经三藏圣教。密谓
坛场作法诵持秘咒。决取神效。如净土法中往生神
咒等是也。大藏衡字函。有无量寿观行仪轨一卷。金
刚手菩萨说无量寿陀罗尼。坛法依法修习者。往生
上品。證入初地。并无量寿如来心咒根本咒拳印真
言等。洎诸部秘密。大悲尊胜等咒。功德甚多。如经所
说。修净业人。依法诵持。皆生乐土。
** 乘戒缓急
大涅槃经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
缓。戒谓止恶行善。乘谓解第一义。缓者怠墯。不精进
也。祖师于此立四料简。一戒急乘缓。以戒急故。生人
天中。如箭射空。力尽还坠。以乘缓故。虽闻大法。如聋
若哑。二乘急戒缓。以戒缓故。生恶趣中。以乘急故。常
闻大法。如华严会上八部鬼神是也。经云。宁受地狱
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三乘戒俱
急。则生人天中。而常闻大法。四乘戒俱缓。则堕三恶
道。而永不闻法。观二部大乘之意。则知以闻法得旨
称阿弥陀佛。不称馀号。意须专想阿弥陀佛。不修馀
观。若专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杂修者。千百人
中。不得一二。今见世人。有日礼弥陀三千拜者。日课
弥陀十万声者。有昼夜习坐专想弥陀者。并有感应。
斯可验矣。
** 显密二修
诸佛法藏。有显有密。显谓十二部经三藏圣教。密谓
坛场作法诵持秘咒。决取神效。如净土法中往生神
咒等是也。大藏衡字函。有无量寿观行仪轨一卷。金
刚手菩萨说无量寿陀罗尼。坛法依法修习者。往生
上品。證入初地。并无量寿如来心咒根本咒拳印真
言等。洎诸部秘密。大悲尊胜等咒。功德甚多。如经所
说。修净业人。依法诵持。皆生乐土。
** 乘戒缓急
大涅槃经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
缓。戒谓止恶行善。乘谓解第一义。缓者怠墯。不精进
也。祖师于此立四料简。一戒急乘缓。以戒急故。生人
天中。如箭射空。力尽还坠。以乘缓故。虽闻大法。如聋
若哑。二乘急戒缓。以戒缓故。生恶趣中。以乘急故。常
闻大法。如华严会上八部鬼神是也。经云。宁受地狱
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三乘戒俱
急。则生人天中。而常闻大法。四乘戒俱缓。则堕三恶
道。而永不闻法。观二部大乘之意。则知以闻法得旨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9a 页 X61-0379.png
为难。戒善特助道耳。故曰。宁可学提婆达多常处地
狱。不愿如郁头蓝弗暂得生天。学大乘者可不审乎。
** 魔佛真伪
楂庵法师引大集经云。断集谛是降烦恼魔。知苦谛
是降阴魔。修道谛是降天魔。證灭谛是降死魔。涅槃
经云。佛去世后。五百岁中。魔道渐兴。坏乱佛法。然火
就燥。水就湿。邪不干正。一生之中。以淳净心。坚固谛
信。至诚礼诵。悔过发愿。吾知此人。若身若心。则与弥
陀气类交接。智论云。如风吹树。势向西倾。及其倒时。
必从西偃。设使愿力微薄。罪业深重。临终相现。称佛
求救。以佛力故。魔无能为。若彼行人多杂魔业。倚恃
佛法。邀名射利。外现清白。内唯臭腐。诈伪欺罔。吾我
自高。截他人千尺之长为半分。扬自巳一勺之水为
万斛。此人气分。与魔交接。命终之日。不堕恶道。得生
魔宫。斯亦幸矣。当知万法唯心。心净佛迎。心垢魔接。
于理易晓。何须致疑辨魔。佛之真伪。唯教眼明白者
识之。悠悠之徒。命终之时。风刀解体精神霍乱。怕怖
慞惶。又何暇辨魔佛之真伪哉。世有贪慢溢腹。是非
填膺。平居之时。四魔之中。三不能识。临终之际。恐落
魔宫。口言降天魔。而心存坐脱之法。愿于豪贵家。托
生为人。一何可笑。
** 兜率胜劣
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当来成佛。现居兜率内苑。说法
度人。上生经说。行众三昧。深入正定。乃可得生。更无
狱。不愿如郁头蓝弗暂得生天。学大乘者可不审乎。
** 魔佛真伪
楂庵法师引大集经云。断集谛是降烦恼魔。知苦谛
是降阴魔。修道谛是降天魔。證灭谛是降死魔。涅槃
经云。佛去世后。五百岁中。魔道渐兴。坏乱佛法。然火
就燥。水就湿。邪不干正。一生之中。以淳净心。坚固谛
信。至诚礼诵。悔过发愿。吾知此人。若身若心。则与弥
陀气类交接。智论云。如风吹树。势向西倾。及其倒时。
必从西偃。设使愿力微薄。罪业深重。临终相现。称佛
求救。以佛力故。魔无能为。若彼行人多杂魔业。倚恃
佛法。邀名射利。外现清白。内唯臭腐。诈伪欺罔。吾我
自高。截他人千尺之长为半分。扬自巳一勺之水为
万斛。此人气分。与魔交接。命终之日。不堕恶道。得生
魔宫。斯亦幸矣。当知万法唯心。心净佛迎。心垢魔接。
于理易晓。何须致疑辨魔。佛之真伪。唯教眼明白者
识之。悠悠之徒。命终之时。风刀解体精神霍乱。怕怖
慞惶。又何暇辨魔佛之真伪哉。世有贪慢溢腹。是非
填膺。平居之时。四魔之中。三不能识。临终之际。恐落
魔宫。口言降天魔。而心存坐脱之法。愿于豪贵家。托
生为人。一何可笑。
** 兜率胜劣
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当来成佛。现居兜率内苑。说法
度人。上生经说。行众三昧。深入正定。乃可得生。更无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9b 页 X61-0379.png
方便接引之义。兜率是欲天。诸天䌽女爱著五欲。耽
玩不舍。此娑婆界释迦在日。舍卫城中。三亿人家。不
见不闻。况馀国耶。弥勒下生亦复如是。不如弥陀净
土无恶道女人。常闻法音。速登不退。十疑论说。西域
有三菩萨。一名无著。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结愿同
生兜率。愿见弥勒。若先到者。誓来相报。后师子觉一
去。数年不来。世亲去后。三年始来。无著问云。何以久
如。世亲云。到彼天宫。闻弥勒一座说法。旋绕即来。以
彼天日长故。巳经三载。又云。师子觉受天快乐。在彼
外苑。不见弥勒。彼菩萨人欲生兜率。尚尔艰难。况下
劣凡夫耶○慈恩法师弥陀经通赞言。安养十胜。天
宫十劣。言十胜者。一化主所居胜。二所化命长胜。三
国非界系胜。四净方无欲胜。五女人不居胜。六修行
不退胜。七净方非秽胜。八国土庄严胜。九念佛摄情
胜。十十念往生胜。天宫不尔。故十皆劣也。
** 永明料拣
永明智觉禅师。从天台韶国师。得单传之旨。专修净
土之行。延三宗学者。会同诸说。为宗镜录一百卷。又
虑学者执空见为理性。撰万善同归集言。大乘菩萨
六度万行恒沙法门。皆当称性修之。其示参禅念佛
四料拣偈。一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
前。瞥尔随他去。谓单明理性。不愿往生。流转娑婆。则
有退堕之患。阴境者。于禅定中。阴魔发现也。如楞严
所明。于五阴境。起五十种魔事。其人初不觉知魔著。
玩不舍。此娑婆界释迦在日。舍卫城中。三亿人家。不
见不闻。况馀国耶。弥勒下生亦复如是。不如弥陀净
土无恶道女人。常闻法音。速登不退。十疑论说。西域
有三菩萨。一名无著。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结愿同
生兜率。愿见弥勒。若先到者。誓来相报。后师子觉一
去。数年不来。世亲去后。三年始来。无著问云。何以久
如。世亲云。到彼天宫。闻弥勒一座说法。旋绕即来。以
彼天日长故。巳经三载。又云。师子觉受天快乐。在彼
外苑。不见弥勒。彼菩萨人欲生兜率。尚尔艰难。况下
劣凡夫耶○慈恩法师弥陀经通赞言。安养十胜。天
宫十劣。言十胜者。一化主所居胜。二所化命长胜。三
国非界系胜。四净方无欲胜。五女人不居胜。六修行
不退胜。七净方非秽胜。八国土庄严胜。九念佛摄情
胜。十十念往生胜。天宫不尔。故十皆劣也。
** 永明料拣
永明智觉禅师。从天台韶国师。得单传之旨。专修净
土之行。延三宗学者。会同诸说。为宗镜录一百卷。又
虑学者执空见为理性。撰万善同归集言。大乘菩萨
六度万行恒沙法门。皆当称性修之。其示参禅念佛
四料拣偈。一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
前。瞥尔随他去。谓单明理性。不愿往生。流转娑婆。则
有退堕之患。阴境者。于禅定中。阴魔发现也。如楞严
所明。于五阴境。起五十种魔事。其人初不觉知魔著。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79c 页 X61-0379.png
亦言自得无上涅槃。迷惑无知。堕无间狱者。是也。二
曰。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
悟。谓未明理性。伹愿往生。乘佛力故。速登不退。三曰。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既深达佛法。故可为人天师。又发愿往生。速登不退。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四曰。无禅无净土。铁床并
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既不明佛理。又不愿
往生。永劫沉沦。何由出离。欲超生死。速登不退者。当
于此四种择善行之。
** 法离四执
净慈法真禅师曰。净土之说。经论尚矣。诸师训辨亦
巳详矣。报应间发。不吾欺也。世或有疑者。盖以无明
自障。理事不融。法华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
称南无佛。皆巳成佛道。况复一心不乱。于此求生。何
独不然哉。且见善不明。用心不一。虽世间万法。何往
而不疑。岂特佛法哉。要之唯当信受而巳。不应疑其
有无也。然则净土果有乎。曰非也。果无乎。曰非也。亦
有亦无乎。曰非也。非有非无乎。曰非也。是则净土果
乌乎在。离此诸见。即名净土。即见如来。若闻是说。不
惊不怖。当知是人决定往生。而无所生。以非庄严而
为庄严。信心清净。一念华开。全体见前。众相具足。是
心即佛。补处何疑。巳度生灭。得无量寿。其或于此未
能信解。馀方便中。九品具在。随力修之。亦不唐捐矣。
** 理观相应
曰。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
悟。谓未明理性。伹愿往生。乘佛力故。速登不退。三曰。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既深达佛法。故可为人天师。又发愿往生。速登不退。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四曰。无禅无净土。铁床并
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既不明佛理。又不愿
往生。永劫沉沦。何由出离。欲超生死。速登不退者。当
于此四种择善行之。
** 法离四执
净慈法真禅师曰。净土之说。经论尚矣。诸师训辨亦
巳详矣。报应间发。不吾欺也。世或有疑者。盖以无明
自障。理事不融。法华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
称南无佛。皆巳成佛道。况复一心不乱。于此求生。何
独不然哉。且见善不明。用心不一。虽世间万法。何往
而不疑。岂特佛法哉。要之唯当信受而巳。不应疑其
有无也。然则净土果有乎。曰非也。果无乎。曰非也。亦
有亦无乎。曰非也。非有非无乎。曰非也。是则净土果
乌乎在。离此诸见。即名净土。即见如来。若闻是说。不
惊不怖。当知是人决定往生。而无所生。以非庄严而
为庄严。信心清净。一念华开。全体见前。众相具足。是
心即佛。补处何疑。巳度生灭。得无量寿。其或于此未
能信解。馀方便中。九品具在。随力修之。亦不唐捐矣。
** 理观相应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0a 页 X61-0380.png
永嘉集云。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
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
与劫夺。何得何失。又复心与不空相应。则见爱俱亡。
慈悲普救。身与不空相应。则内同土木。外现威仪。依
报与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又复心与非
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与非空非
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依报与非空
非不空相应。则香台宝阁严土化生。永嘉此说。验修
證工夫之成否也。若三义前后而修成次第三观。若
圆融而修。即一心三观以与空相应故。赞毁平等。圆
觉所谓。观彼冤家。如巳父母。心无有二也。今之人自
谓悟空者。讥一言则终身雠隙。赞一语则喜不自胜。
而欲刀割香涂。无苦乐相。施与劫夺。无得失相者。不
可得也。既皆谓实而妄说法。空则成大妄语矣。况能
与不空中道相应耶。实相初明开佛知见。是中道现
前。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则不碍于舍此。生彼香
台宝阁严土化生。是净土境界。而初心学佛者。多鄙
薄之。何倒置之甚耶。
** 智能导行
心正则行正。智邪故行邪。大乘菩萨所修之行。以般
若为前导故。皆为成佛之因。直趣萨婆若海。凡夫行
善。认为实有。故报在人天。外道苦行。以邪见为主。故
报在三涂。二乘所修。以志在偏空。故唯證小果。渐修
大士虽以理融事。犹存功用。未能一一称真。故落第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0b 页 X61-0380.png
二。圆顿行人一毫之善。量同法界。契合真如。不趣二
乘。不滞三有。了一切法皆不思议三谛之理。故皆为
成佛之因也。以不思议观修念佛三昧。是圆顿妙行。
岂可以凡夫外道取著妄情而测量之耶。
** 循业发现
万善同归集云。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
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嗔恚邪淫
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生业。
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
天业。證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
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
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
之果。能感增上之缘。离自心源。更无别体。
** 善根多少
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大智律师
疏云。凡布施持戒禅诵苦行等一切福业。若无正信
回向发愿。非往生因。皆名少善。若依此经。执持名号。
则决定往生。故知称名是多善根也。昔作此解。人或
未然。近得襄阳石刻经本。于一心不乱下。有云专称
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彼
石经本。梁陈人书。与今释义。文理冥符。则知南方经
本相传讹脱也。当知佛身非相。果德高深。不立嘉名。
莫彰妙体。十方诸佛皆有异名。况我弥陀以名接物。
是以耳闻口诵。无边圣德。揽入识心。永为佛种。顿除
乘。不滞三有。了一切法皆不思议三谛之理。故皆为
成佛之因也。以不思议观修念佛三昧。是圆顿妙行。
岂可以凡夫外道取著妄情而测量之耶。
** 循业发现
万善同归集云。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
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嗔恚邪淫
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生业。
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
天业。證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
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
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
之果。能感增上之缘。离自心源。更无别体。
** 善根多少
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大智律师
疏云。凡布施持戒禅诵苦行等一切福业。若无正信
回向发愿。非往生因。皆名少善。若依此经。执持名号。
则决定往生。故知称名是多善根也。昔作此解。人或
未然。近得襄阳石刻经本。于一心不乱下。有云专称
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彼
石经本。梁陈人书。与今释义。文理冥符。则知南方经
本相传讹脱也。当知佛身非相。果德高深。不立嘉名。
莫彰妙体。十方诸佛皆有异名。况我弥陀以名接物。
是以耳闻口诵。无边圣德。揽入识心。永为佛种。顿除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0c 页 X61-0380.png
亿劫重罪。获證无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
也。
** 六即拣滥
天台大师凡释佛字。皆明六即。谓众生佛性全体在
迷曰理即。闻说生解曰名字即。如理进修曰观行即。
大贤亚圣曰相似即。同佛所證曰分真即。至极无上
曰究竟即。六故凡圣不滥。免增上慢。即故初后皆是。
免生退屈。六处常即。即不妨六。此六即义。起自一家。
深符佛旨。人多谬执。生死垢心。五浊苦境。为心净土
净。此凡夫四倒中不净为净也。圆论诸法。皆须六即。
辨其初后。今拟此说。以谈净土。庶无差谬。若言一切
众生本来是佛。虽处五浊杂染界中。受诸苦报。而性
本清净。此理即。佛本觉清净也。若闻性本清净。深生
信解。名字净也。以不思议三观。称性修行。观行净也。
断枝末无明。获六根清净。相似净也。分破根本无明。
分證三德秘藏。分真净也。三惑究尽。二死永亡。始觉
巳圆。本觉究显。成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土。究竟净也。
又复九界众生本觉虽净。未闻圆顿大法。皆为心垢
土垢。若众生以净信心。发愿往生。心专注故。不离当
念。得见乐邦华池宝树清净境界。此名字观行位人。
心净土净故。经曰。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
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
方便土净也。若破根本无明。登十住位。證无生法忍。
此分真位人。心净土净。经云。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
也。
** 六即拣滥
天台大师凡释佛字。皆明六即。谓众生佛性全体在
迷曰理即。闻说生解曰名字即。如理进修曰观行即。
大贤亚圣曰相似即。同佛所證曰分真即。至极无上
曰究竟即。六故凡圣不滥。免增上慢。即故初后皆是。
免生退屈。六处常即。即不妨六。此六即义。起自一家。
深符佛旨。人多谬执。生死垢心。五浊苦境。为心净土
净。此凡夫四倒中不净为净也。圆论诸法。皆须六即。
辨其初后。今拟此说。以谈净土。庶无差谬。若言一切
众生本来是佛。虽处五浊杂染界中。受诸苦报。而性
本清净。此理即。佛本觉清净也。若闻性本清净。深生
信解。名字净也。以不思议三观。称性修行。观行净也。
断枝末无明。获六根清净。相似净也。分破根本无明。
分證三德秘藏。分真净也。三惑究尽。二死永亡。始觉
巳圆。本觉究显。成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土。究竟净也。
又复九界众生本觉虽净。未闻圆顿大法。皆为心垢
土垢。若众生以净信心。发愿往生。心专注故。不离当
念。得见乐邦华池宝树清净境界。此名字观行位人。
心净土净故。经曰。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
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
方便土净也。若破根本无明。登十住位。證无生法忍。
此分真位人。心净土净。经云。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1a 页 X61-0381.png
琉璃坦然平正。诸菩萨众咸处其中。实报土净也。若
位登妙觉。智断圆满。此极果圣人。心净土净。经曰。唯
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
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常乐我净。三德涅槃。
诸佛如来所游居处。方名究竟。心净土净也。愚俗无
知。以博地凡夫。不加修證。同佛清净。譬如庶民妄号
帝王。自取诛灭。谤法之罪孰大于是哉。
* ○观慧门第四
众生本性具一切法。故称性而观。则一切诸法唯
心发现。十万亿刹不行而至。八万相好觌体现前。
大哉修心妙观之宗。其起死回生之妙术乎。众生
旷劫沦溺苦海。几丧乎法身慧命。今获禀圆乘。知
心作佛。知心是佛。犹执炬而入冥室焉。以观佛身
故即见佛心。见一佛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故能
于须臾顷。承事诸佛。遍十方界。普闻众声纯说甚
深第一义谛。则无所往而非佛法矣。妙观之功可
思议哉。
** 一心三观
四明尊者云。三观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恢扬肇
自于如来妙悟。近推于智者。全由性发。实匪修成。故
于一心。宛有三用。所谓空者。一切皆空。三观悉彰荡
相之用也。假者一切皆假。三观悉明立法之功也。中
者。一切皆中。三观悉是绝待之体也。是则终日荡相
而诸法皆成。终日立法而纤尘必尽终日绝待而二
位登妙觉。智断圆满。此极果圣人。心净土净。经曰。唯
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
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常乐我净。三德涅槃。
诸佛如来所游居处。方名究竟。心净土净也。愚俗无
知。以博地凡夫。不加修證。同佛清净。譬如庶民妄号
帝王。自取诛灭。谤法之罪孰大于是哉。
* ○观慧门第四
众生本性具一切法。故称性而观。则一切诸法唯
心发现。十万亿刹不行而至。八万相好觌体现前。
大哉修心妙观之宗。其起死回生之妙术乎。众生
旷劫沦溺苦海。几丧乎法身慧命。今获禀圆乘。知
心作佛。知心是佛。犹执炬而入冥室焉。以观佛身
故即见佛心。见一佛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故能
于须臾顷。承事诸佛。遍十方界。普闻众声纯说甚
深第一义谛。则无所往而非佛法矣。妙观之功可
思议哉。
** 一心三观
四明尊者云。三观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恢扬肇
自于如来妙悟。近推于智者。全由性发。实匪修成。故
于一心。宛有三用。所谓空者。一切皆空。三观悉彰荡
相之用也。假者一切皆假。三观悉明立法之功也。中
者。一切皆中。三观悉是绝待之体也。是则终日荡相
而诸法皆成。终日立法而纤尘必尽终日绝待而二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1b 页 X61-0381.png
谛炽然。故般若谈空。八十法门得显。维摩立法。三界
见爱皆忘。法华一乘。世间之相常住。皆由三观相即。
致令诸法无遗故。三即非三。一即非一。非次第而入。
非并别而观。不可以有无求。不可以中边取。故云不
并不别。非纵非横。三一圆融。修性冥泯。岂识心之所
测。何言说之能诠。故强示云。不可思议之妙观也。说
即非说。无说而说。能知此巳。对一切境。以此观照了
之。立一切行。以此观导达之。辨一切事。以此观成就
之。设一切教。以此观敷畅之。修比观者。能所必忘。取
舍斯泯。故真如无念。向则心绝。终日说示不异无言。
舍此则必同众魔。离此则未超诸外。故龙树云。除诸
法实相。馀皆魔事。迦叶云。未闻大涅槃前。皆是邪见。
大矣哉。一心三观之妙宗也。
** 十六妙观
观无量寿佛经云。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
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
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
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云云)。妙宗曰。若但读文。
不名修观。必须览经。所诠之相。入一念心。用空假中
微妙之观。照于心性。本具净土。如法进修。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文出像观。义遍初后。乃不思议三观。十六
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也。圆顿行人。依此修学。速證
无生。
* 初六观观依报
见爱皆忘。法华一乘。世间之相常住。皆由三观相即。
致令诸法无遗故。三即非三。一即非一。非次第而入。
非并别而观。不可以有无求。不可以中边取。故云不
并不别。非纵非横。三一圆融。修性冥泯。岂识心之所
测。何言说之能诠。故强示云。不可思议之妙观也。说
即非说。无说而说。能知此巳。对一切境。以此观照了
之。立一切行。以此观导达之。辨一切事。以此观成就
之。设一切教。以此观敷畅之。修比观者。能所必忘。取
舍斯泯。故真如无念。向则心绝。终日说示不异无言。
舍此则必同众魔。离此则未超诸外。故龙树云。除诸
法实相。馀皆魔事。迦叶云。未闻大涅槃前。皆是邪见。
大矣哉。一心三观之妙宗也。
** 十六妙观
观无量寿佛经云。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
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
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
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云云)。妙宗曰。若但读文。
不名修观。必须览经。所诠之相。入一念心。用空假中
微妙之观。照于心性。本具净土。如法进修。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文出像观。义遍初后。乃不思议三观。十六
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也。圆顿行人。依此修学。速證
无生。
* 初六观观依报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1c 页 X61-0381.png
* 初日观
* 二水观
* 三地观
* 四树观
* 五池观
* 六总观
* 二七观观正报
* 七华座观
* 八像观
* 九佛身观
* 十观音观
* 十一势至观
* 十二普观
* 十三杂观
* 三三观观九品
* 十四上品观
* 十五中品观
* 十六下品观
初观落日。状如悬鼓。令心坚住。专想不移。此有二意。
一令观日心不驰散。二令心想正向西方。次观清水。
复想成冰。良以彼土琉璃为地。此地难想。且令想冰。
冰想若成。宝地可见。且寄此土。落日及冰以为方便。
次观彼国。地树池楼。至楼观成。宝土皆现。故名总观。
(巳上观依报竟。次观正报)既欲观佛。佛必坐座。故先观华座。又真
佛难观。要须观像。像观若成。真佛可见。八万相好但
观毫相。如五须弥。此想若成。八万皆现。次观观音势
至真实色身。次修普观。先想巳身。生于彼土。次观三
圣。来入我心。次修杂观。观彼佛身。胜劣化用。能大能
小。皆全法界(巳上七观观正报。次观三辈往生)次观三辈九品行人。
修因感果。令舍中下。修习上品。诸观皆用。经所示相。
忆持在心。为所观境。仍了自心。本具此法。托境想成。
令性具法。发明心目。观与经合。称性而观。名为正观。
见相乖经。是发魔事。故名邪观。
** 谛观落日
观经云。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2a 页 X61-0382.png
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
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
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巳。
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妙宗曰。
先作日观。意令系心。凡心暗昧。何能明见净土妙境。
故令专想落日之形。一事系心。想之不巳。其心则定。
心若静细。种种观法。皆可造修。系心之法。须落日者。
欲令定想。趣于西方。是向弥陀所居处故。初心行人。
虽了根尘。皆是法界。而心想羸劣。胜相难观。是故如
来设异方便。即以初见落日为境。想之令起。观中之
日。圆人妙解。知能想心。本具一切依正之法。今以具
日之心。缘于即心之日。令本性日显现其前。斯乃以
法界心。缘法界境。起法界日。既皆法界。岂不即空假
中。此犹总示。若别论三观成日功者。以根境空寂故
心日无碍。以缘起假立故。累想日生。以其心日皆法
界故。当体显现。此之三观。同在一心。非一非三。而三
而一。不可思议。若不尔者。非是圆人所修观也。
** 约心观佛
观无量寿佛经第八像观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
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
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
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妙
宗释曰。欲想佛身。须知观体。体是本觉。起成能观。依
体立宗。斯之谓也。须知本觉。乃是诸佛法界之身。以
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
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巳。
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妙宗曰。
先作日观。意令系心。凡心暗昧。何能明见净土妙境。
故令专想落日之形。一事系心。想之不巳。其心则定。
心若静细。种种观法。皆可造修。系心之法。须落日者。
欲令定想。趣于西方。是向弥陀所居处故。初心行人。
虽了根尘。皆是法界。而心想羸劣。胜相难观。是故如
来设异方便。即以初见落日为境。想之令起。观中之
日。圆人妙解。知能想心。本具一切依正之法。今以具
日之心。缘于即心之日。令本性日显现其前。斯乃以
法界心。缘法界境。起法界日。既皆法界。岂不即空假
中。此犹总示。若别论三观成日功者。以根境空寂故
心日无碍。以缘起假立故。累想日生。以其心日皆法
界故。当体显现。此之三观。同在一心。非一非三。而三
而一。不可思议。若不尔者。非是圆人所修观也。
** 约心观佛
观无量寿佛经第八像观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
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
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
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妙
宗释曰。欲想佛身。须知观体。体是本觉。起成能观。依
体立宗。斯之谓也。须知本觉。乃是诸佛法界之身。以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2b 页 X61-0382.png
诸如来无别所證。全證众生本性故也。若始觉有功。
本觉乃显。故云法身从心想生。又复弥陀与一切佛。
一身一智。应用亦然。弥陀身显即诸佛身。诸佛相明
即弥陀体。若论作是。即不思议三观也。以若破若立。
名作空假二观也。不破不立。名是中道观也。全是而
作。则三谛俱破俱立。全作而是。则三谛俱非破立。即
中之空假。名作。能破三惑能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
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
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
心修此三观。乃十六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文出此
中。义遍初后。是故行者当用此意。修净土因。
** 尊特相好
观无量寿佛经第九佛身观云。无量寿佛身。如百千
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
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
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
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
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
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
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
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
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
本觉乃显。故云法身从心想生。又复弥陀与一切佛。
一身一智。应用亦然。弥陀身显即诸佛身。诸佛相明
即弥陀体。若论作是。即不思议三观也。以若破若立。
名作空假二观也。不破不立。名是中道观也。全是而
作。则三谛俱破俱立。全作而是。则三谛俱非破立。即
中之空假。名作。能破三惑能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
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
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
心修此三观。乃十六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文出此
中。义遍初后。是故行者当用此意。修净土因。
** 尊特相好
观无量寿佛经第九佛身观云。无量寿佛身。如百千
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
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
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
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
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
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
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
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
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2c 页 X61-0382.png
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
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
** 谛观白毫
观经云。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
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
故。诸佛现前授记○十六妙观。以观佛为要。八万相
好。都想难成。故令但观眉间毫相。如五须弥。此想若
成。八万皆现。此为要门也。若修前诸观。心得流利。观
巳宏深。则可称彼毫量而观。使八万相自然皆现。疏
中令观劣应毫相。乃为未修前诸观者。及为虽修观
未成者。故于佛身。别示初心可观之相。为三昧门也。
所托之境有胜有劣。若能观观。皆须顿照。即空假中。
以胜劣相皆心作故。皆心是故。观佛相海经云。若人
至心系念端坐。观佛色身。当知是人心如佛心。与佛
无异。虽在尘劳。不为诸尘之所覆蔽。作是观者。是真
念佛。比馀散心事善。百千万分。不及其一。
** 观粗见妙
黄文献公曰。娑婆教主称赞乐邦。务引众生。出离五
浊。教以观彼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之法身。而先之
以华上宝像者。开示方便。使观粗见妙也。继之丈六
八尺之像者。随顺下凡。使观小见大也。盖粗妙异想。
悉从性而起修。小大殊形。咸自本而垂迹。能观之性。
初无差别。所观之本。宁可度量。是故圆顿之谈。一音
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
** 谛观白毫
观经云。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
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
故。诸佛现前授记○十六妙观。以观佛为要。八万相
好。都想难成。故令但观眉间毫相。如五须弥。此想若
成。八万皆现。此为要门也。若修前诸观。心得流利。观
巳宏深。则可称彼毫量而观。使八万相自然皆现。疏
中令观劣应毫相。乃为未修前诸观者。及为虽修观
未成者。故于佛身。别示初心可观之相。为三昧门也。
所托之境有胜有劣。若能观观。皆须顿照。即空假中。
以胜劣相皆心作故。皆心是故。观佛相海经云。若人
至心系念端坐。观佛色身。当知是人心如佛心。与佛
无异。虽在尘劳。不为诸尘之所覆蔽。作是观者。是真
念佛。比馀散心事善。百千万分。不及其一。
** 观粗见妙
黄文献公曰。娑婆教主称赞乐邦。务引众生。出离五
浊。教以观彼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之法身。而先之
以华上宝像者。开示方便。使观粗见妙也。继之丈六
八尺之像者。随顺下凡。使观小见大也。盖粗妙异想。
悉从性而起修。小大殊形。咸自本而垂迹。能观之性。
初无差别。所观之本。宁可度量。是故圆顿之谈。一音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3a 页 X61-0383.png
普被。开示其次第而非渐。随顺其根器而非偏。并起
观门。全彰实相。像教之源。不在兹乎。
** 普观坐禅
慈云忏愿仪云。修净业人。当于一处。敷置禅床。向西
正坐。易观想故。表正向故。加趺端坐。项脊相对。不昂
不伛。调和气息。定住其心。然所修观门。经论甚多。初
心凡夫那能遍习。今从易想。略示二种。一者扶普观
意。自想所修净业。功成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
加趺坐。莲华即合。时至乃开。五百色光。来照我身。眼
目开明。见佛菩萨及国土庄严。普闻众声。皆说妙法。
与十二部经合。心想明了。如眼所见。了知诸法唯心
所作。全心即是。非有非空。绝思绝议。二观白毫。如别
所明。其馀观想熟者。任便行之。伹得不离净土法门。
皆应修习。
** 五方便门
天台大师示人念佛五方便门。不可不修。谓行者观
佛。住心一境。名凝心禅。谛观如来玉毫金相。凝然寂
静。了亮洞微故也。复次前虽凝心。所习未惯。不觉驰
散。今制之令还。谛观金相。名制心禅。复次制心得定。
既非理观。皆属事修。今体之本空。谁凝谁制。无佛无
念。名体真禅。复次前虽体真。犹滞空寂。无量名相。昧
然不知。今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从空入假。万法洞明。
不为空尘之所惑乱。名方便禅。复次前虽体真。及以
方便。各据空有。不离二边。今谛观静乱。本无相貌。名
观门。全彰实相。像教之源。不在兹乎。
** 普观坐禅
慈云忏愿仪云。修净业人。当于一处。敷置禅床。向西
正坐。易观想故。表正向故。加趺端坐。项脊相对。不昂
不伛。调和气息。定住其心。然所修观门。经论甚多。初
心凡夫那能遍习。今从易想。略示二种。一者扶普观
意。自想所修净业。功成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
加趺坐。莲华即合。时至乃开。五百色光。来照我身。眼
目开明。见佛菩萨及国土庄严。普闻众声。皆说妙法。
与十二部经合。心想明了。如眼所见。了知诸法唯心
所作。全心即是。非有非空。绝思绝议。二观白毫。如别
所明。其馀观想熟者。任便行之。伹得不离净土法门。
皆应修习。
** 五方便门
天台大师示人念佛五方便门。不可不修。谓行者观
佛。住心一境。名凝心禅。谛观如来玉毫金相。凝然寂
静。了亮洞微故也。复次前虽凝心。所习未惯。不觉驰
散。今制之令还。谛观金相。名制心禅。复次制心得定。
既非理观。皆属事修。今体之本空。谁凝谁制。无佛无
念。名体真禅。复次前虽体真。犹滞空寂。无量名相。昧
然不知。今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从空入假。万法洞明。
不为空尘之所惑乱。名方便禅。复次前虽体真。及以
方便。各据空有。不离二边。今谛观静乱。本无相貌。名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3b 页 X61-0383.png
言路绝。想念都忘。名息二边分别禅。如是五门。从浅
至深。若夫圆觉体性。本无浅深。而浅深宛然。
** 四教离念
如上虽用五方便门观佛真体。又须明于四教离念。
以示拣偏取圆之意。夫心不孤生。必托缘起。行者念
佛之时。意根为因。如来毫相为缘。所起之念即所生
法。观此三相迁动。念念不住。分析方空。即藏教小乘
念佛也。即观念佛心起。能生所生无不即空。妄谓心
起。体之即空。所观佛相。如镜中像。无佛无念。即通教
大乘念佛也。即观念佛心起。即是假名。假名之心。洞
鉴无量名相。了知此心有如来藏。历劫断證。离边显
中。无佛无念。即别教大乘念佛也。即观念佛心起。即
空即假即中。若根若尘。并是法界。尘刹诸佛。一念照
明。六道众生。刹那普应。初心即是。今始觉知。如大福
人执石成宝。必无舍念。别求离念。即边而中。无佛无
念。此大乘圆教念佛。璎珞经明顿悟如来。即此法也。
** 般舟三昧
摩诃止观正修章中。四种三昧。第二常行三昧也。梵
语般舟。此云佛立。此三昧成。见十方佛在空中立。如
清夜观星。以九十日为一期。严饰道场。不受别请。灌
沐其身。著净衣服。唯除饮食大小便利外。昼夜此身
常行不息。发大誓愿。使我筋骨枯朽。三昧未成。终不
休息。口常称阿弥陀佛名号。心常忆佛。无有休息。以
弥陀为法门主。功成即与十方诸佛等。从足下千辐
至深。若夫圆觉体性。本无浅深。而浅深宛然。
** 四教离念
如上虽用五方便门观佛真体。又须明于四教离念。
以示拣偏取圆之意。夫心不孤生。必托缘起。行者念
佛之时。意根为因。如来毫相为缘。所起之念即所生
法。观此三相迁动。念念不住。分析方空。即藏教小乘
念佛也。即观念佛心起。能生所生无不即空。妄谓心
起。体之即空。所观佛相。如镜中像。无佛无念。即通教
大乘念佛也。即观念佛心起。即是假名。假名之心。洞
鉴无量名相。了知此心有如来藏。历劫断證。离边显
中。无佛无念。即别教大乘念佛也。即观念佛心起。即
空即假即中。若根若尘。并是法界。尘刹诸佛。一念照
明。六道众生。刹那普应。初心即是。今始觉知。如大福
人执石成宝。必无舍念。别求离念。即边而中。无佛无
念。此大乘圆教念佛。璎珞经明顿悟如来。即此法也。
** 般舟三昧
摩诃止观正修章中。四种三昧。第二常行三昧也。梵
语般舟。此云佛立。此三昧成。见十方佛在空中立。如
清夜观星。以九十日为一期。严饰道场。不受别请。灌
沐其身。著净衣服。唯除饮食大小便利外。昼夜此身
常行不息。发大誓愿。使我筋骨枯朽。三昧未成。终不
休息。口常称阿弥陀佛名号。心常忆佛。无有休息。以
弥陀为法门主。功成即与十方诸佛等。从足下千辐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3c 页 X61-0383.png
轮相。一一逆缘。乃至无见顶相。复从顶相观。至千辐
轮相。了知能念之心。所念之佛。即空即假即中不可
思议。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不运神通。悉见诸佛者。
当修是三昧。于诸功德。最为第一。是诸佛父母。一切
如来从是法生。
* ○行法门第五
知净邦之胜。而发愿往生。若织纴之有经也。而加
功进行。犹纬焉。非纬则经为徒设。非经则纬何所
施。两者相须。则缣素有成矣。愿以导行。行以填愿。
二者相成。则净邦可至矣。自执持名号。下而至于
十念一念。皆净因也。由净因而克净果。其应如响。
亦犹耕稼之有刈穫也。希净报者。可不勉哉。
** 执持圣号
阿弥陀经云。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
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
众现在其前。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净觉
疏云。福德虽多。大略如观经三种净业可也。天台判
三种净业为散心。十六妙观方名正受。以彼例此。福
德因缘即散心。一心不乱名正受。孤山判此经为散
善。观经属定善。予不韪彼说。且普门品疏。释一心称
名。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不间。名事一心。若达此心。
四性不生。与空慧相应。是理一心。用彼验此。一心亦
然。普门品中。无不乱二字。智者尚作空慧释之。今云
一心不乱。何得贬为散善。
轮相。了知能念之心。所念之佛。即空即假即中不可
思议。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不运神通。悉见诸佛者。
当修是三昧。于诸功德。最为第一。是诸佛父母。一切
如来从是法生。
* ○行法门第五
知净邦之胜。而发愿往生。若织纴之有经也。而加
功进行。犹纬焉。非纬则经为徒设。非经则纬何所
施。两者相须。则缣素有成矣。愿以导行。行以填愿。
二者相成。则净邦可至矣。自执持名号。下而至于
十念一念。皆净因也。由净因而克净果。其应如响。
亦犹耕稼之有刈穫也。希净报者。可不勉哉。
** 执持圣号
阿弥陀经云。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
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
众现在其前。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净觉
疏云。福德虽多。大略如观经三种净业可也。天台判
三种净业为散心。十六妙观方名正受。以彼例此。福
德因缘即散心。一心不乱名正受。孤山判此经为散
善。观经属定善。予不韪彼说。且普门品疏。释一心称
名。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不间。名事一心。若达此心。
四性不生。与空慧相应。是理一心。用彼验此。一心亦
然。普门品中。无不乱二字。智者尚作空慧释之。今云
一心不乱。何得贬为散善。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4a 页 X61-0384.png
** 四种行愿
慈云忏主。为杭州知府马侍郎亮。作决疑行愿二门。
其行愿有四门。第一礼忏门。礼佛忏悔。净除业障。使
身心皎洁。如净良田。第二十念门。执持圣号。定心成
行。立愿要期。植往生正因。如下种子。第三系缘门。爱
护长养。滋发芽茎。如注以膏雨。第四众福门。助成繁
茂。使速成华果。如灌以肥腻。相由虽尔。若或少暇。随
修一门。皆得往生。以四门中各有行愿。皆是正因故
也。亦可于六斋日。修礼忏法。每日修十念法。其馀二
门随力行之。
** 礼佛忏悔
行人清旦冠带服饰。端庄谨肃。于佛像前。手自烧香。
合掌定心。作是唱言。
一切恭敬一心顶礼常住三宝(一礼胡跪然香唱云)。
愿此香烟云。遍满十方界。无边佛土中。无量香庄严。
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冥心少顷。运想香云。供养三宝。普熏众生。咸生净土。
礼巳赞云)。
「 如来妙色身
世间无与等
无比不思议
是故今顶礼
如来色无尽
智慧亦复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归依
大智大愿力
普度于群生
令舍热恼身
生彼清凉国
我今净三业
归依及礼赞
愿共诸众生
同生安乐刹」
* 一心顶礼常寂光净土阿弥陀如来清净妙法身遍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4b 页 X61-0384.png
* 一心顶礼实报庄严土阿弥陀如来微尘相海身遍法界诸佛
* 一心顶礼方便圣居土阿弥陀如来解脱相严身遍法界诸佛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大乘根界身遍法界诸佛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十方化往身遍法界诸佛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观世音菩萨万亿紫金身遍法界菩萨摩诃萨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大势至菩萨无边光智身遍法界菩萨摩诃萨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清净大海众满分二严身遍法界圣众
(礼巳。胡跪。然香。一心作是唱言)。
我今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
忏悔○至心忏悔。我弟子某。及法界众生。从无始世
来。无明所覆。颠倒迷惑。而由六根三业。习不善法。广
造十恶及五无间一切众罪。无量无边。说不可尽。十
方诸佛常在世间。法音不绝。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
净光明。照触一切。常住妙理。遍满虚空。我无始来。六
根内盲。三业昏闇。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以是因缘。长
流生死。经历恶道。百千万劫。永无出期。经云。毗卢遮
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是故当知一切诸
* 一心顶礼方便圣居土阿弥陀如来解脱相严身遍法界诸佛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大乘根界身遍法界诸佛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十方化往身遍法界诸佛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观世音菩萨万亿紫金身遍法界菩萨摩诃萨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大势至菩萨无边光智身遍法界菩萨摩诃萨
*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清净大海众满分二严身遍法界圣众
(礼巳。胡跪。然香。一心作是唱言)。
我今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
忏悔○至心忏悔。我弟子某。及法界众生。从无始世
来。无明所覆。颠倒迷惑。而由六根三业。习不善法。广
造十恶及五无间一切众罪。无量无边。说不可尽。十
方诸佛常在世间。法音不绝。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
净光明。照触一切。常住妙理。遍满虚空。我无始来。六
根内盲。三业昏闇。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以是因缘。长
流生死。经历恶道。百千万劫。永无出期。经云。毗卢遮
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是故当知一切诸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4c 页 X61-0384.png
法。无非佛法。而我不了。随无明流。是则于菩提中。见
不清净。于解脱中。而起缠缚。今始觉悟。今始改悔。奉
对诸佛弥陀世尊。发露忏悔。当令我与法界众生。三
业六根无始所作。现作当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若
忆不忆。若识不识。若疑不疑。若覆若露。一切重罪毕
竟清净。我忏悔巳。六根三业净无瑕累。所修善根悉
亦清净。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普与众生。同生安养。愿
阿弥陀佛常来护持。令我善根现前增进。不失净因。
临命终时。身心正念。视听分明。面奉弥陀。与诸圣众
手执华台。接引于我。一刹那顷。生在佛前。具菩萨道。
广度众生。同成种智。忏悔发愿巳。皈命礼阿弥陀佛
及一切三宝(一礼巳。旋绕。称佛菩萨名号)。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
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或三或七。次向佛前。三自皈命)。
*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 和南圣众
(次至别座。诵经念佛。随意多少。或更回向。结撮亦得)。
** 晨朝十念
每日清晨。服饰巳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南无阿
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随气长短。不限佛数。不高不
低。不缓不急。如是十气。连属不断。藉气束心。令心不
散。专精为功。作是念巳。回向发愿云。
我弟子(某)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
不清净。于解脱中。而起缠缚。今始觉悟。今始改悔。奉
对诸佛弥陀世尊。发露忏悔。当令我与法界众生。三
业六根无始所作。现作当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若
忆不忆。若识不识。若疑不疑。若覆若露。一切重罪毕
竟清净。我忏悔巳。六根三业净无瑕累。所修善根悉
亦清净。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普与众生。同生安养。愿
阿弥陀佛常来护持。令我善根现前增进。不失净因。
临命终时。身心正念。视听分明。面奉弥陀。与诸圣众
手执华台。接引于我。一刹那顷。生在佛前。具菩萨道。
广度众生。同成种智。忏悔发愿巳。皈命礼阿弥陀佛
及一切三宝(一礼巳。旋绕。称佛菩萨名号)。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
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或三或七。次向佛前。三自皈命)。
*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 和南圣众
(次至别座。诵经念佛。随意多少。或更回向。结撮亦得)。
** 晨朝十念
每日清晨。服饰巳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南无阿
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随气长短。不限佛数。不高不
低。不缓不急。如是十气。连属不断。藉气束心。令心不
散。专精为功。作是念巳。回向发愿云。
我弟子(某)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5a 页 X61-0385.png
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经十念顷。为菩
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
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
正法。我今自忆。此生巳来。不造逆罪。不谤大乘。愿此
十念。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
增长。若临欲命终。自知时至。身不病苦。心无贪恋。心
不倒散。如入禅定。佛及众圣手持金台。来迎接我。如
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
度众生。满菩提愿。
(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唯将不废。自要其心。得生彼国)。
** 发愿回向
「 我今称念阿弥陀
真实功德佛名号
唯愿慈悲垂摄受
證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巳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慈〔云〕忏主依华严经所立)。
** 往生神咒
*** 无量寿佛说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
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
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
正法。我今自忆。此生巳来。不造逆罪。不谤大乘。愿此
十念。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
增长。若临欲命终。自知时至。身不病苦。心无贪恋。心
不倒散。如入禅定。佛及众圣手持金台。来迎接我。如
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
度众生。满菩提愿。
(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唯将不废。自要其心。得生彼国)。
** 发愿回向
「 我今称念阿弥陀
真实功德佛名号
唯愿慈悲垂摄受
證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巳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慈〔云〕忏主依华严经所立)。
** 往生神咒
*** 无量寿佛说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5b 页 X61-0385.png
南无阿弥多婆夜 哆他伽跢夜 哆地伽他 阿
弥利都婆毗 阿弥利哆 悉耽婆毗 阿弥利哆
毗迦兰帝 阿弥利哆 毗迦兰哆 伽弥腻
伽伽那 枳多迦利 莎婆诃
此咒宋元嘉中天竺三藏求那拔陀罗译。出大藏养
字函。不思议神力传具载。流传神验。诵持之法。嚼杨
枝澡豆漱口。然香于佛像前。日夜六时。各诵三七遍。
灭五逆谤法等罪。诵满三十万遍。即见阿弥陀佛。虽
神咒秘密不翻。而咒前称名求愿词句。显然可解。其
曰南无阿弥哆婆夜。此云皈命无量寿。哆他伽跢夜。
即多他阿伽度。此云如来。哆地夜他。新译云打的也
挞。此云即说咒曰。旧云恒绖他。绖音迭。即地夜二合
也。此句后方是密语。由当时书经之人节句舛误。后
之读者。踵其讹谬。不能以楞严等咒比对相同。而反
执误者为正。往往破句读之。甚为可笑。哆字虽音多
曷切。不可作入声重呼。但可与带字同音方得其正。
近代三藏沙罗巴重译此咒。名无量寿如来根本真
言。咒语具足。梵音真的。今并录于此。修净业人。依法
诵持。任意所求。无不果遂。
*** 无量寿如来根本真言
柰麻辣怛纳 特啰耶也 柰麻阿哩也 阿弥打
跋也 怛挞哿怛也 阿啰喝帝 三迷三不达也
怛的也挞 唵 阿弥哩帝 阿弥哩打 嗢巴
伟 阿弥哩打 三巴伟 阿弥哩打 葛哩比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5c 页 X61-0385.png
阿弥哩打 薛帝 阿弥哩打 帝际 阿弥哩打
韦羯兰帝 阿弥哩打 韦羯兰带 哿弥你
阿弥哩打 哿哿柰 羯哩帝 葛哩 阿弥哩打
顿都比 苏哇哩 萨哩哇 阿勒挞 萨怛你
萨哩哇 哿哩麻 吉哩舍 吉舍也 葛哩
莎喝
*** 阿弥陀佛心咒
唵 阿弥打巴 𠶹哩 莎喝
** 道场仪式
慈云忏主依大本无量寿经称赞净土经。集往生净
土忏愿仪。行法周备。四辈弟子修净业者。不可不遵。
其间十科。一严净道场。二方便法。三正修意。四烧香
散华。五礼请法。六赞叹法。七礼佛法。八忏愿法。九旋
绕法。十坐禅法。第一严净道场。当于閒静堂室。香泥
涂地。悬诸幡华。安佛像向东。观音侍左。势至侍右。及
安九品化生像。敷设荐席。行者十人巳还。著新净衣。
竭尽所有种种供养。方有感降。宜于六斋日建首。其
馀九法。如行仪具载。
** 尅期修證
慈云忏愿仪云。行人欲入道场。身心散乱。须预行方
便。调习案试。治生杂务。即时屏息。但念不久。定生净
土。诃去爱欲。勤息恚痴。行人各有无始恶习。速求舍
离。不为障碍。自当观察。何习偏重。诃弃调停。取令平
复。勿使行法唐丧其功。大集经明七七月。鼓音王经
韦羯兰帝 阿弥哩打 韦羯兰带 哿弥你
阿弥哩打 哿哿柰 羯哩帝 葛哩 阿弥哩打
顿都比 苏哇哩 萨哩哇 阿勒挞 萨怛你
萨哩哇 哿哩麻 吉哩舍 吉舍也 葛哩
莎喝
*** 阿弥陀佛心咒
唵 阿弥打巴 𠶹哩 莎喝
** 道场仪式
慈云忏主依大本无量寿经称赞净土经。集往生净
土忏愿仪。行法周备。四辈弟子修净业者。不可不遵。
其间十科。一严净道场。二方便法。三正修意。四烧香
散华。五礼请法。六赞叹法。七礼佛法。八忏愿法。九旋
绕法。十坐禅法。第一严净道场。当于閒静堂室。香泥
涂地。悬诸幡华。安佛像向东。观音侍左。势至侍右。及
安九品化生像。敷设荐席。行者十人巳还。著新净衣。
竭尽所有种种供养。方有感降。宜于六斋日建首。其
馀九法。如行仪具载。
** 尅期修證
慈云忏愿仪云。行人欲入道场。身心散乱。须预行方
便。调习案试。治生杂务。即时屏息。但念不久。定生净
土。诃去爱欲。勤息恚痴。行人各有无始恶习。速求舍
离。不为障碍。自当观察。何习偏重。诃弃调停。取令平
复。勿使行法唐丧其功。大集经明七七月。鼓音王经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6a 页 X61-0386.png
及大弥陀经明十日十夜。十六观经及小弥陀经七
日七夜。取此三等为期。昼夜六时礼十方佛。披陈过
罪。不得一弹指顷念世五欲。及接外人。语笑戏论。亦
不得托事延缓放逸睡眠。专心致志。不惜身命。定取
净业。即时成就。
** 欣厌二行
天台智者大师十疑论第十疑言。欲决定生西方者。
具二种行。定得往生。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言厌
离行者。凡夫无始以来。五欲缠缚。轮回五道。不生厌
离。无有出期。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不净臭秽。上
至诸天。亦复如是。行住坐卧。常观此身。唯苦无乐。深
生厌离。作七不净观。一观此身从贪爱淫欲生。是种
子不净。二父母交会。赤白和合。是受生不净。三在母
胎中。居生藏下熟藏上。是住处不净。四在母胎时。唯
食母血。是食啖不净。五日月满足。从产门出。臭秽狼
藉。是初生不净。六薄皮覆上。脓血遍满。是举体不净。
七死后坏烂。骨肉纵横。狐狼食啖。是究竟不净。自身
既尔。他身亦然。于所爱境界。深生厌离。名厌离行。二
欣愿行者。求生净土。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若在恶世。
烦恼境强。自为业缚。何时能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
净土。亲近诸佛。證无生忍。方能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缘想阿弥陀佛法身报身。八万四千相好光明。遍照
法界。摄取念佛众生。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及
施戒修等一切善行。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此谓
日七夜。取此三等为期。昼夜六时礼十方佛。披陈过
罪。不得一弹指顷念世五欲。及接外人。语笑戏论。亦
不得托事延缓放逸睡眠。专心致志。不惜身命。定取
净业。即时成就。
** 欣厌二行
天台智者大师十疑论第十疑言。欲决定生西方者。
具二种行。定得往生。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言厌
离行者。凡夫无始以来。五欲缠缚。轮回五道。不生厌
离。无有出期。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不净臭秽。上
至诸天。亦复如是。行住坐卧。常观此身。唯苦无乐。深
生厌离。作七不净观。一观此身从贪爱淫欲生。是种
子不净。二父母交会。赤白和合。是受生不净。三在母
胎中。居生藏下熟藏上。是住处不净。四在母胎时。唯
食母血。是食啖不净。五日月满足。从产门出。臭秽狼
藉。是初生不净。六薄皮覆上。脓血遍满。是举体不净。
七死后坏烂。骨肉纵横。狐狼食啖。是究竟不净。自身
既尔。他身亦然。于所爱境界。深生厌离。名厌离行。二
欣愿行者。求生净土。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若在恶世。
烦恼境强。自为业缚。何时能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
净土。亲近诸佛。證无生忍。方能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缘想阿弥陀佛法身报身。八万四千相好光明。遍照
法界。摄取念佛众生。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及
施戒修等一切善行。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此谓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6b 页 X61-0386.png
欣愿门也。
** 上品三心
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观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
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
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善导
和尚曰。身礼拜彼佛。口称念彼佛。意观察彼佛。三业
真实。名至诚心。以真实信心。信知自身具足烦恼。流
转三界。信知弥陀本愿。下至十念得生。无有一念疑
心。故名深心。凡所作为一切善业。悉皆回向往生。故
名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得往生。
** 日用系缘
慈云云。凡历涉缘务。而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土。譬
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种种作务。
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
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又复觉心微起恶
念。即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息。若见他人受苦。以
念佛心怜悯于彼。愿其离苦。普贤行愿云。欲行恶法。
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如是相续。念佛系心。
能办一切净因功德○龙舒云。凡闻恶声。则念阿弥
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
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
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
净土。决定往生。
** 睡时入观
** 上品三心
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观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
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
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善导
和尚曰。身礼拜彼佛。口称念彼佛。意观察彼佛。三业
真实。名至诚心。以真实信心。信知自身具足烦恼。流
转三界。信知弥陀本愿。下至十念得生。无有一念疑
心。故名深心。凡所作为一切善业。悉皆回向往生。故
名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得往生。
** 日用系缘
慈云云。凡历涉缘务。而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土。譬
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种种作务。
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
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又复觉心微起恶
念。即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息。若见他人受苦。以
念佛心怜悯于彼。愿其离苦。普贤行愿云。欲行恶法。
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如是相续。念佛系心。
能办一切净因功德○龙舒云。凡闻恶声。则念阿弥
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
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
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
净土。决定往生。
** 睡时入观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6c 页 X61-0386.png
大藏集诸经礼忏仪云。修净土者。凡入观与睡时。应
先起立合掌。一心向西。十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
净海众毕。即发愿言。弟子现是凡夫。罪业深重。轮回
六道。不能出离。今遇善知识。得闻弥陀功德名号。一
心称念。愿生净土。愿佛哀悯垂手接引。弟子不识弥
陀世尊身相光明。愿佛菩萨示现身相。及国土庄严
等事。说是语巳。一心正念。即便入观及睡。或于正发
愿时。见诸瑞相。或于观中得见。或于睡梦得见。此法
近来大有灵验。不能具述。精进行之。方信不虚。
** 临终正念
善导和尚临终正念诀云。知归子致问于净业和尚
曰。世之大者。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世。一念若
错。便堕轮回。小子累蒙开诲念佛往生之法。其理虽
明。又恐病来死至之时。心识散乱。仍虑家人惑动正
念。忘失净因。伏望重示归径之方。俾脱沉沦之苦。师
曰。奇哉斯问之要也。凡人临命终时。欲得往生净土
者。须先准备。不得怕死贪生。常自思念。我现在之身。
多有众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即得
往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见佛闻法。离苦解脱。乃是称
意之事。如脱臭毙之衣。得著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
生贪著。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须
嘱家人看病人往来揖问人。凡来我前。但为我念佛。
不得说眼前闲杂之事。家缘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
安慰咒愿安乐之词。此是虚华不实殃及之语。及至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7a 页 X61-0387.png
病重命将不久之时。家人亲属不得来前垂泪哭泣。
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记取阿
弥陀佛。一时高声。为我念佛。守令气绝。待气尽了。方
可哀哭。或有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其理最佳。若
如此者。千万往生。必无疑也。此是端的要急之旨。当
信而行之。问。求医服药。应不用耶。答。此但论用心耳。
服药医疗不妨自求。然药只能医病。岂能医命耶。命
若垂尽。药岂柰何。问。神祇祸福求祷如何。答。人命长
短。生下巳定。何假鬼神延之耶。世人迷惑。反更求邪。
杀害众生。祭祀神鬼。但增罪业。倍结冤雠。反损寿矣。
大命若尽。小鬼奈何。空自慞惶。必无所济。切宜谨之。
当以此文。帖安堂前饮食之处。及来往要路之间。令
时时见之。常记于心。免见临危忘失。问。平生不曾念
佛者。还用得否。答。此法僧人俗人不念佛人。用之皆
得往生。决无疑矣。余多见世人。于平时念佛礼拜。发
愿往生。及到病患临终。但只怕死。都不见言此事。直
待形消气绝识投冥界。方始十念譬如贼去关门。济
何事耶。而况死门事大。须自著便宜。一念蹉跎。历劫
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
** 三种净业
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
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
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
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种业。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天
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记取阿
弥陀佛。一时高声。为我念佛。守令气绝。待气尽了。方
可哀哭。或有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其理最佳。若
如此者。千万往生。必无疑也。此是端的要急之旨。当
信而行之。问。求医服药。应不用耶。答。此但论用心耳。
服药医疗不妨自求。然药只能医病。岂能医命耶。命
若垂尽。药岂柰何。问。神祇祸福求祷如何。答。人命长
短。生下巳定。何假鬼神延之耶。世人迷惑。反更求邪。
杀害众生。祭祀神鬼。但增罪业。倍结冤雠。反损寿矣。
大命若尽。小鬼奈何。空自慞惶。必无所济。切宜谨之。
当以此文。帖安堂前饮食之处。及来往要路之间。令
时时见之。常记于心。免见临危忘失。问。平生不曾念
佛者。还用得否。答。此法僧人俗人不念佛人。用之皆
得往生。决无疑矣。余多见世人。于平时念佛礼拜。发
愿往生。及到病患临终。但只怕死。都不见言此事。直
待形消气绝识投冥界。方始十念譬如贼去关门。济
何事耶。而况死门事大。须自著便宜。一念蹉跎。历劫
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
** 三种净业
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
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
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
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种业。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天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7b 页 X61-0387.png
台疏云。初名共凡夫业。次名共二乘业。三名大乘不
共之业。
妙宗云。此经正被顿修之机。虽修佛行。父母师长岂
不孝事。轮王十善岂不止行。三归众戒威仪等事岂
不具修。但能修之心。一一称性。何妨所修。共于凡夫
二乘。依无作境。起无缘誓。名发菩提心。实相不二而
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终理一。信此因果。方名为
深。修三智解。运圆乘行。以此解行。教其行者。名为劝
进。此三种福。是圆助道。与正观合。皆如来行。故云三
世诸佛净业正因。
** 孝养父母
长芦赜禅师作劝孝文一百二十篇。前百篇言。孝养
甘旨。为世间之孝。后二十篇。劝父母修净土。为出世
之孝。世间之孝。一世而止。出世之孝。无时而尽。能使
父母生净土。莫大之孝也。父母现在。而不以此劝勉。
他日徒尔伤心。徒为厚礼。亦何益哉。观经前后两说。
孝养父母为净业。即此意也。又曰。父母信知念佛。莲
华种植时也。一心念佛。莲华出水时也。念佛功成。华
开见佛时也。孝子察其往生时至。预以父母平生众
善。聚为一疏。时时读之。令生欢喜。又请父母。坐卧向
西。而不忘净土。设弥陀像。然香鸣磬。念佛不绝。舍报
之时。更须用意。无以哀哭失其正念。父母得生净土。
受诸快乐。岂不嘉哉。平生孝养。正在此时。寄语孝子
顺孙。无忘此事。
共之业。
妙宗云。此经正被顿修之机。虽修佛行。父母师长岂
不孝事。轮王十善岂不止行。三归众戒威仪等事岂
不具修。但能修之心。一一称性。何妨所修。共于凡夫
二乘。依无作境。起无缘誓。名发菩提心。实相不二而
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终理一。信此因果。方名为
深。修三智解。运圆乘行。以此解行。教其行者。名为劝
进。此三种福。是圆助道。与正观合。皆如来行。故云三
世诸佛净业正因。
** 孝养父母
长芦赜禅师作劝孝文一百二十篇。前百篇言。孝养
甘旨。为世间之孝。后二十篇。劝父母修净土。为出世
之孝。世间之孝。一世而止。出世之孝。无时而尽。能使
父母生净土。莫大之孝也。父母现在。而不以此劝勉。
他日徒尔伤心。徒为厚礼。亦何益哉。观经前后两说。
孝养父母为净业。即此意也。又曰。父母信知念佛。莲
华种植时也。一心念佛。莲华出水时也。念佛功成。华
开见佛时也。孝子察其往生时至。预以父母平生众
善。聚为一疏。时时读之。令生欢喜。又请父母。坐卧向
西。而不忘净土。设弥陀像。然香鸣磬。念佛不绝。舍报
之时。更须用意。无以哀哭失其正念。父母得生净土。
受诸快乐。岂不嘉哉。平生孝养。正在此时。寄语孝子
顺孙。无忘此事。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7c 页 X61-0387.png
** 修十善业
* 身三善业
* 不杀生
* 不偷盗
* 不邪淫
* 口四善业
* 不妄语
* 不绮语
* 不两舌
* 不恶口
* 意三善业
* 不贪欲
* 不瞋恚
* 不邪见
华严十地品云。十不善业道。是地狱畜生饿鬼受生
因。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又上品十
善智慧修习。心狭劣故。缺大悲故。从他闻声而解了
故。成声闻乘。又上品十善修治清净。不从他教。悟解
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又上品十善修治清净。心
广无量。具足悲悯。发生大愿。不舍众生。希求诸佛大
智。故成菩萨广大行。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智
清净故。乃至證十力四无所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
就。十善是一。发心智解有异。故不同耳。观经修十善
业。是圆顿行。乃出世间上上十善。感诸上善人俱会
一处成佛之因也。
** 具足众戒
欲修净业。必先持戒。尸罗清净。三昧现前。观经三种
净业。及上品上生。具诸戒行。谓在家之人。受持三皈
五戒八关斋戒。出家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大
乘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依师禀受。精进奉持。止恶
防非。助成净业。佛为法王。戒是佛敕。三藏圣教。经通
馀人共说。律唯金口亲宣。等觉巳下但可祇承。如国
家赏罚号令。必从王出。臣下僭越。庶人失信。亡败无
日。佛法亦尔。若容他说。群生不奉。法不久住。末俗无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8a 页 X61-0388.png
知。辄于佛戒。妄行增损。虽入佛门。滥同魔外。甚为可
悯。
** 发菩提心
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等正觉。是
诸佛所證。究竟果德。是众生所迷。本源佛性。学大乘
者。依圆顿无作四谛。发四弘誓。初依苦谛境。发一愿
云。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次依集谛境。发
一愿云。未解者令解。即烦恼无数誓愿断。三依道谛
境。发一愿云。未安者令安。即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依
灭谛境。发一愿云。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无
上誓愿成。愿不依谛。悉名狂愿。了知阴入皆如。无苦
可舍。尘劳本净。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
死即涅槃。无灭可證。如是了达。发心立行。所有功德。
唯佛能知。若不然者。虽能发心。滞于偏小。不与菩提
心相应。虽勤行精进。如蒸砂作饭。譬如耕田。不下种
子。既无其芽。何处求实。可不审哉。
** 读诵大乘
大乘经典。诸佛所师。佛果菩提皆从中出。观经三种
净业。并上品上生。皆言读诵大乘。为往生之行。即法
华华严般若涅槃等诸大乘经。并观无量寿佛经等。
专谈净土诸大乘经。修净业人当受持读诵。仗大乘
法力。决取往生。昔镏遗民因诵法华经。得生净土。临
终然香供养妙法华经。面西端坐而化。修净业人。当
以此为轨。则天台智者大师云。诵经之法。当使文句
悯。
** 发菩提心
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等正觉。是
诸佛所證。究竟果德。是众生所迷。本源佛性。学大乘
者。依圆顿无作四谛。发四弘誓。初依苦谛境。发一愿
云。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次依集谛境。发
一愿云。未解者令解。即烦恼无数誓愿断。三依道谛
境。发一愿云。未安者令安。即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依
灭谛境。发一愿云。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无
上誓愿成。愿不依谛。悉名狂愿。了知阴入皆如。无苦
可舍。尘劳本净。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
死即涅槃。无灭可證。如是了达。发心立行。所有功德。
唯佛能知。若不然者。虽能发心。滞于偏小。不与菩提
心相应。虽勤行精进。如蒸砂作饭。譬如耕田。不下种
子。既无其芽。何处求实。可不审哉。
** 读诵大乘
大乘经典。诸佛所师。佛果菩提皆从中出。观经三种
净业。并上品上生。皆言读诵大乘。为往生之行。即法
华华严般若涅槃等诸大乘经。并观无量寿佛经等。
专谈净土诸大乘经。修净业人当受持读诵。仗大乘
法力。决取往生。昔镏遗民因诵法华经。得生净土。临
终然香供养妙法华经。面西端坐而化。修净业人。当
以此为轨。则天台智者大师云。诵经之法。当使文句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8b 页 X61-0388.png
分明。音声辨了。不缓不急。系缘经中文句。如对文不
异。不得谬误。了音声性如空谷响。而心历历。照诸句
义。运此法音。充满法界。供养三宝。普熏众生。令入大
乘一实境界。
** 亲近善友
圆觉经云。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
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
虽现尘劳。心常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
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无上菩提。又智度论
云。于诸导师。生世尊想。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
于我有益。则尽心恭敬。不念馀恶。如敝囊盛宝。不以
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敝人执炬。不以人
恶故。不取其照。华严经云。应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
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
病想。若闻一句未曾有法。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
七宝及释梵转轮王位。起信论云。如木中火性。是火
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者。无有是处。众
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
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无有是处。
** 听闻正法
修净业人。期生净土。虽由炼行而得。若不遇正知见
人说法开导。则不得其要旨。而或堕于邪倒。错路修
行。不可不谨。譬如耕稼。农夫加功。扶疏益寡。时泽一
降。华果敷荣。轮翼双运。目足更资。则无盲跛之失。而
异。不得谬误。了音声性如空谷响。而心历历。照诸句
义。运此法音。充满法界。供养三宝。普熏众生。令入大
乘一实境界。
** 亲近善友
圆觉经云。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
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
虽现尘劳。心常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
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无上菩提。又智度论
云。于诸导师。生世尊想。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
于我有益。则尽心恭敬。不念馀恶。如敝囊盛宝。不以
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敝人执炬。不以人
恶故。不取其照。华严经云。应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
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
病想。若闻一句未曾有法。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
七宝及释梵转轮王位。起信论云。如木中火性。是火
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者。无有是处。众
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
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无有是处。
** 听闻正法
修净业人。期生净土。虽由炼行而得。若不遇正知见
人说法开导。则不得其要旨。而或堕于邪倒。错路修
行。不可不谨。譬如耕稼。农夫加功。扶疏益寡。时泽一
降。华果敷荣。轮翼双运。目足更资。则无盲跛之失。而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8c 页 X61-0388.png
凉池可到。故十六观经。九品生因。皆须善友说法开
示。中品下生。遇善知识。为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
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乃至下品下生。遇善知识。种
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既获往生。遇二大士。以
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发菩提心。
圣教明文。岂可不信。道俗念佛多不明理。或被执空
之人。横生讥谤。则心生疑惑。遂致退失。由不闻法故
也。学道之人。可不以此为急务者哉。
** 十种信心
欲了生死。修行净业。当发十种信心。念念不忘。决生
净土。得不退转。一信佛所说法金口诚言真实不虚。
二信凡夫在迷识神不灭六趣循环不息。三信此土
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轮回。四信未出轮回虽生天上
不免堕落。五信极乐世界众生生者永无退转。六信
众生发愿愿生净土决定往生。七信一称佛名能灭
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八信念佛之人阿弥陀佛神通
光明摄取不舍。九信念佛之人十方世界恒沙诸佛
同以神力时常护念。十信既生净土寿命无量一生
当得无上菩提。于此十种。不能深信。生疑惑者。虽念
佛而不得往生矣。
** 一心不乱
真歇云。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
之机。故一心不乱之说。兼含二意。曰理一心。曰事一
心。若事一心人。皆可以行之。只一忆念。如龙得水。似
示。中品下生。遇善知识。为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
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乃至下品下生。遇善知识。种
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既获往生。遇二大士。以
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发菩提心。
圣教明文。岂可不信。道俗念佛多不明理。或被执空
之人。横生讥谤。则心生疑惑。遂致退失。由不闻法故
也。学道之人。可不以此为急务者哉。
** 十种信心
欲了生死。修行净业。当发十种信心。念念不忘。决生
净土。得不退转。一信佛所说法金口诚言真实不虚。
二信凡夫在迷识神不灭六趣循环不息。三信此土
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轮回。四信未出轮回虽生天上
不免堕落。五信极乐世界众生生者永无退转。六信
众生发愿愿生净土决定往生。七信一称佛名能灭
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八信念佛之人阿弥陀佛神通
光明摄取不舍。九信念佛之人十方世界恒沙诸佛
同以神力时常护念。十信既生净土寿命无量一生
当得无上菩提。于此十种。不能深信。生疑惑者。虽念
佛而不得往生矣。
** 一心不乱
真歇云。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
之机。故一心不乱之说。兼含二意。曰理一心。曰事一
心。若事一心人。皆可以行之。只一忆念。如龙得水。似
净土指归集目录¶ 第 389a 页 X61-0389.png
虎靠山。即楞严经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
假方便。自得心开。若理一心。亦非他法。直将阿弥陀
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自晨朝十念之顷。直下
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
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
顿超佛地。得非净土之见佛简易于宗门乎。信知乃
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愿。入得此门。无
量法门。悉皆能入。
净土指归集卷上
假方便。自得心开。若理一心。亦非他法。直将阿弥陀
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自晨朝十念之顷。直下
提撕。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
不以非有非无心念。前后际断。一念不生。不涉阶梯。
顿超佛地。得非净土之见佛简易于宗门乎。信知乃
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愿。入得此门。无
量法门。悉皆能入。
净土指归集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