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八 第 573a 页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十八
镜水寺沙门 栖复 集
言是法不可示者。即如来所说初权后实之法。随宜
所说。不可表示于人。因缘道理。绝语言故。如人身痛
等。说之不及。须自證故。
言词相寂灭者。亚简要云。谓真如法不可指示于人。
何以故。以彼言词相寂灭故。又由名字性空故。不可
卷十八 第 573b 页 X34-0573.png
得故。准诸抄。约真如解。若观疏意。依他之法。亦不可
示故。
言得四證净者。旧云。四不坏信。新云四證净也。四是
境。谓佛法僧戒。只此四境。便是所缘。能缘信心。缘四
境时。此信心不可破坏。名为坚固。坚固者。不坏义故。
名信力坚固。此依初地方得。所信法华经。是四不坏
信中法也。
言而未圆證者。问此言信力坚固能知。何故。又言不
退菩萨皆不能知。答疏云而未等。意言不知者。未能
圆證。言不知也。
言虽见道前者。问地前亦能信知。何唯初地。答疏云
虽见等。意言地前菩萨但是比知。不同初地證信知
也。答言四證净者。无漏智證此达理。名之为證。无漏
智与信心相应。同缘四法。名净故。云四證净也。
经诸佛弟子众者。通有学无学。亦不约数多少。不论
处宽狭。不分别利钝。前后不说时短长。但总指三乘
不知也。
经假使满等者。鹙子念言此说。馀钝根人不知不说
鹙子也。作念之时。世尊道假使等。意假使一三千界
中。总是舍利弗利根之人。五蕴假者。相共尽神。思惟
佛智。不得知也。
经斯等共一心者。但是将十方辟支佛智。团合一处
著。名一心共思求也。
言辟支望等者。梵云辟支此云独觉。独證者觉名独
示故。
言得四證净者。旧云。四不坏信。新云四證净也。四是
境。谓佛法僧戒。只此四境。便是所缘。能缘信心。缘四
境时。此信心不可破坏。名为坚固。坚固者。不坏义故。
名信力坚固。此依初地方得。所信法华经。是四不坏
信中法也。
言而未圆證者。问此言信力坚固能知。何故。又言不
退菩萨皆不能知。答疏云而未等。意言不知者。未能
圆證。言不知也。
言虽见道前者。问地前亦能信知。何唯初地。答疏云
虽见等。意言地前菩萨但是比知。不同初地證信知
也。答言四證净者。无漏智證此达理。名之为證。无漏
智与信心相应。同缘四法。名净故。云四證净也。
经诸佛弟子众者。通有学无学。亦不约数多少。不论
处宽狭。不分别利钝。前后不说时短长。但总指三乘
不知也。
经假使满等者。鹙子念言此说。馀钝根人不知不说
鹙子也。作念之时。世尊道假使等。意假使一三千界
中。总是舍利弗利根之人。五蕴假者。相共尽神。思惟
佛智。不得知也。
经斯等共一心者。但是将十方辟支佛智。团合一处
著。名一心共思求也。
言辟支望等者。梵云辟支此云独觉。独證者觉名独
卷十八 第 573c 页 X34-0573.png
觉。此含两重。一望声闻。二望部行。利根者成麟角。钝
根者成部行。部党而行。名部行。
言若未入等者。若住声闻解脱分善。独觉者去果时
远。修行时长时。练根既久。故成麟喻。若入声闻四善
根。而回趣者。但成部行。去果时近。修行时促。用功既
少。故名钝根。如世间人。习业时近。遍数小。文句生涩。
即为钝根也。
言在解脱分等者。资粮位中。有其三品。谓未定生巳
定生。即此生时。若未定生。即回向者。而作麟角。以生
数多。容约百劫练根。若巳定生。即此生时。作独觉者。
皆成部行也。五停心名未定生。别相念名巳定生。总
想念名。即此生也。若入四善根位巳上回趣者。皆部
行成。问缘觉岂无自乘中发心修行得果。何故。事须
于声闻中回心耶。答于中亦有自乘中修行得果者。
多成麟角。若向声闻之中回心者。通部行麟角二类。
从宽为名。且说声闻中回心。问四善根位何许心。答
下中可尔。上忍不然。以时促不堪练故。集论说。于中
下忍。名移转。
言新发意菩萨具者。即地前资加二位。凡菩萨也。长
行不言菩萨。偈有无不同也。
言数众者。稻可为食。麻可为衣。竹则外贞。苇即内虚。
发心之人。利物真虚为本。可以取况也。
言田土者。吐也。吐生万物。万物从地而生。田上功能
也。
根者成部行。部党而行。名部行。
言若未入等者。若住声闻解脱分善。独觉者去果时
远。修行时长时。练根既久。故成麟喻。若入声闻四善
根。而回趣者。但成部行。去果时近。修行时促。用功既
少。故名钝根。如世间人。习业时近。遍数小。文句生涩。
即为钝根也。
言在解脱分等者。资粮位中。有其三品。谓未定生巳
定生。即此生时。若未定生。即回向者。而作麟角。以生
数多。容约百劫练根。若巳定生。即此生时。作独觉者。
皆成部行也。五停心名未定生。别相念名巳定生。总
想念名。即此生也。若入四善根位巳上回趣者。皆部
行成。问缘觉岂无自乘中发心修行得果。何故。事须
于声闻中回心耶。答于中亦有自乘中修行得果者。
多成麟角。若向声闻之中回心者。通部行麟角二类。
从宽为名。且说声闻中回心。问四善根位何许心。答
下中可尔。上忍不然。以时促不堪练故。集论说。于中
下忍。名移转。
言新发意菩萨具者。即地前资加二位。凡菩萨也。长
行不言菩萨。偈有无不同也。
言数众者。稻可为食。麻可为衣。竹则外贞。苇即内虚。
发心之人。利物真虚为本。可以取况也。
言田土者。吐也。吐生万物。万物从地而生。田上功能
也。
卷十八 第 574a 页 X34-0574.png
言义译耳者问何名义译。答将梵字。翻就唐言。只名
土田。若言国土。即不是正。梵语中翻出。但是以义译
之。其差音(疏煞反)。
言十种发心者。华严四十九云。一无量无边广大心。
供养一切佛。二解脱一切众生。三令一切刹那悉入
法界。四观一切法悉如虚空。五观一切菩萨诸行。六
正念三世一切诸佛。七了达不可思议法界果报。八
严净一切诸如来刹土。九深入一切如来大众。十观
察一切如来妙音声。一一之上。皆有无量见佛性。由
生盲人。二乘见佛性。如婴儿见月。地前菩萨见佛性。
如患眼人。初地至七地如电光。入观即见故。八地九
地如隔罗谷中见月。十地中唯见自性。不见佛。若至
佛位。自身他身。见悉平等。如今既是八地。亦不能知
佛智也。问此间说智慧。何言见性。答五种智慧中。真
如是智慧性。正是智慧故。引来證也。前来信力坚固。
约信心说。此约證解未圆。所以不知佛智。问何言初
地巳去名发心。答准华严十种发心。总名发心也(如前
引)。
言前门甚深者。问前来八甚深。并是叹教门深。何故
此中说不知智慧。答疏云前门等。意言叹佛智者。显
智深故。其门亦深也。又解。今此不共甚深中。八九经
文。一向叹佛智。似述所證智慧甚深相似。恐后破疏。
所以作第二利也。
言或十四偈半(至)初六等者。准前科配。
卷十八 第 574b 页 X34-0574.png
言其中末后者。即六颂中末后一偈也。即当九颂中
初一颂半。即是诸弟子众。曾供养诸佛。
言次八偈等者。即经假使满世间。八行文是。
言准义科等者。前来长行八甚深。是教门。今此偈文
亦述教门。教门之中。频说佛智慧。以义从文科也。
言总叹(至)无分别颂文等者。问何名总。答经云。吾从
成佛巳下总四句。唯此一颂半。经文述故。名总。故云
无别偈文也。问只一颂半述。即是有颂。何言无。答准
长行。有种种因缘等总句。广演巳下别句。总别都有
十偈。此皆不述。名无别偈也。
经言我今巳具得者。即能證能说。名为具得。显具理
教二深也。唯我知是相。自知也。十方佛亦然。他知也。
即是唯佛与佛。乃能知之。
经言诸佛语无异者。莫见四十年前说有二乘。今日
说一。则言有异。此一三权实。不定独说。三世诸佛说
皆如此。先权后实。唯佛与佛则知。馀人不知也。汝但
生信力。诸佛语无异。指二甚深。与四十年前。昔说今
说。不同灵山会上说者。总名久后。久后者。究竟终久
义。终说实法。劝令生信。汝舍利弗。尚于此经。以信得
入。又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如来暗许鹙子说也。
若不暗许。如何鹙子三止不退。
言汝既未等者。此权实法。我一一證来。汝但生信心。
经言及求缘觉者。缘觉凡夫。大论独觉地云。当地有
五种相。一者种性。本性独觉。由此因缘。于情闹处。心
卷十八 第 574c 页 X34-0574.png
不爱乐。于寂静处。深生爱著。二者道。谓有一类独觉
种性。经于百劫。遇佛出世。数亲近承事。成就相续。专
心求證独觉菩提。三者习。谓有一类初修行。过百劫
巳。出无佛世。无师自然。脩三十七道品。證法现观。得
独觉菩提。不断烦恼。成阿罗汉。四者住。复有二类。一
麟喻。乐处孤林。寂静而住。二部行。亦乐众部共相依
住。五者行。依彼彼村邑聚落而住。善护其身。济度有
情。不以言语而教化。此中即当第二道。
经言我令脱苦缚者。三果四向总名脱苦缚。
经佛以方便等者。问此明言方便。说有三乘。何故鹙
子犹预。不知是所趣。答有二意。一言陈。但说如来后
得智妙用。引众生处处著。名方便所说。以有三乘。二
者。意许之中初虽说三。后唯有一。此时犹未分明说
二非真故。名意许。取以鹙子上有犹心。问世尊隔是
交他。舍却二乘。何要与他说二乘耶。答经云。佛以方
便等。四句经也。
言三度请(至)止皆前等者。若不先止。鹙子三请不成
也。且世尊初止为相。令真圣者。问取一乘。令假圣者。
避席而去。乃至三止等。若不唱止。在前即三请。后无
由说。经应须第四请方与说法。只缘唱止在前第三
请。恰承著如来许说。故止皆在前。请皆居后。是说一
乘之意也。
言佛止亦三者。赞扬希有止。经。舍利弗。取要言之。无
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须复说。二
种性。经于百劫。遇佛出世。数亲近承事。成就相续。专
心求證独觉菩提。三者习。谓有一类初修行。过百劫
巳。出无佛世。无师自然。脩三十七道品。證法现观。得
独觉菩提。不断烦恼。成阿罗汉。四者住。复有二类。一
麟喻。乐处孤林。寂静而住。二部行。亦乐众部共相依
住。五者行。依彼彼村邑聚落而住。善护其身。济度有
情。不以言语而教化。此中即当第二道。
经言我令脱苦缚者。三果四向总名脱苦缚。
经佛以方便等者。问此明言方便。说有三乘。何故鹙
子犹预。不知是所趣。答有二意。一言陈。但说如来后
得智妙用。引众生处处著。名方便所说。以有三乘。二
者。意许之中初虽说三。后唯有一。此时犹未分明说
二非真故。名意许。取以鹙子上有犹心。问世尊隔是
交他。舍却二乘。何要与他说二乘耶。答经云。佛以方
便等。四句经也。
言三度请(至)止皆前等者。若不先止。鹙子三请不成
也。且世尊初止为相。令真圣者。问取一乘。令假圣者。
避席而去。乃至三止等。若不唱止。在前即三请。后无
由说。经应须第四请方与说法。只缘唱止在前第三
请。恰承著如来许说。故止皆在前。请皆居后。是说一
乘之意也。
言佛止亦三者。赞扬希有止。经。舍利弗。取要言之。无
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须复说。二
卷十八 第 575a 页 X34-0575.png
恐惊时曾止。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
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三恐坠大坑。止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脩罗。皆
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
言请皆在后者。初腾疑置或请。或云。狭自他疑故请。
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法。今者四众咸皆有疑(云云)。
及偈慧日等。次陈大众于馀佛所植因故。请亦名共
佛脩因请。经。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
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
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并偈等。三述自他。巳从
今佛化堪闻故。请亦名闻法欢喜请。尔时舍利弗。重
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
比。百千万亿。世世巳曾从佛受化。偈云。无上两足尊
等。
言初止为者。问何名初止为相。答二解。一者。止之不
谈。是说法相。二止之不谈。是不说法相。乍观即似不
肯说。只现此不肯说法相。却是说法之前相。故云相
成就。现不说法相。意令舍利弗生疑也。缘四十年前
执自二乘为究竟。执心难断。疑即易除。所以回此执
心作疑心。所以唱止。缘声闻人。多皆慢法。若不待请。
企意难生。所以如来自叹智慧之次。止。不须复说。鹙
子作念。世尊本来自说。亦无人请止者。止于何人。答
一教舍利弗自心生疑。二令众人生疑。
言次止欲令者。唯愿说之。唯愿说之。世尊。何故慇勤。
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三恐坠大坑。止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脩罗。皆
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
言请皆在后者。初腾疑置或请。或云。狭自他疑故请。
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法。今者四众咸皆有疑(云云)。
及偈慧日等。次陈大众于馀佛所植因故。请亦名共
佛脩因请。经。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
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
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并偈等。三述自他。巳从
今佛化堪闻故。请亦名闻法欢喜请。尔时舍利弗。重
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
比。百千万亿。世世巳曾从佛受化。偈云。无上两足尊
等。
言初止为者。问何名初止为相。答二解。一者。止之不
谈。是说法相。二止之不谈。是不说法相。乍观即似不
肯说。只现此不肯说法相。却是说法之前相。故云相
成就。现不说法相。意令舍利弗生疑也。缘四十年前
执自二乘为究竟。执心难断。疑即易除。所以回此执
心作疑心。所以唱止。缘声闻人。多皆慢法。若不待请。
企意难生。所以如来自叹智慧之次。止。不须复说。鹙
子作念。世尊本来自说。亦无人请止者。止于何人。答
一教舍利弗自心生疑。二令众人生疑。
言次止欲令者。唯愿说之。唯愿说之。世尊。何故慇勤。
卷十八 第 575b 页 X34-0575.png
称叹方便。此名推觅甚深境界。推觅甚深境界。是第
一义。渴仰欲闻。是第二义。经。合掌瞻仰。待愿。出微妙
音时。为如实说。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求佛诸菩
萨欲闻是道。
言后止者。经。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即从座起。礼佛而退。
言初自他者。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等。
言陈大众等者。世尊但与说。莫愁人不信。经。所以者
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云云)。
言后述自他者。经云。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
世世巳曾从佛受化。
言鹙子请中者。只于鹙子请中。分出三请。不科著三
止文。以止共请相逐行。疏主所以科配三止向三请。
三请中摄也。故疏云。文随三段。即是止文。随请文也。
言初止既属者。为在第一段。二深先唱中。即是叹智。
慧法妙及法师妙。为一乘也。第一止摄属。法师功德
分中。馀二止摄属。此下三请文中。言二止摄者。二止
摄属。此第二四众惊疑发揭。鹙子请文中也。
言三种义示现示现者。显分义。一决定义。二乘之人。
四十年前。于自所證。心生决定义。佛说一解脱义。二
疑义。于佛所叹二种甚深义。上言二义不知。于义有
疑。名疑义。经云。如今不知是义所趣。三者。于何事疑
义。何因何缘。慇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名依何事疑
义。问依何事疑。与疑义何别。答宽狭有殊。疑义唯约
一义。渴仰欲闻。是第二义。经。合掌瞻仰。待愿。出微妙
音时。为如实说。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求佛诸菩
萨欲闻是道。
言后止者。经。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即从座起。礼佛而退。
言初自他者。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等。
言陈大众等者。世尊但与说。莫愁人不信。经。所以者
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云云)。
言后述自他者。经云。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
世世巳曾从佛受化。
言鹙子请中者。只于鹙子请中。分出三请。不科著三
止文。以止共请相逐行。疏主所以科配三止向三请。
三请中摄也。故疏云。文随三段。即是止文。随请文也。
言初止既属者。为在第一段。二深先唱中。即是叹智。
慧法妙及法师妙。为一乘也。第一止摄属。法师功德
分中。馀二止摄属。此下三请文中。言二止摄者。二止
摄属。此第二四众惊疑发揭。鹙子请文中也。
言三种义示现示现者。显分义。一决定义。二乘之人。
四十年前。于自所證。心生决定义。佛说一解脱义。二
疑义。于佛所叹二种甚深义。上言二义不知。于义有
疑。名疑义。经云。如今不知是义所趣。三者。于何事疑
义。何因何缘。慇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名依何事疑
义。问依何事疑。与疑义何别。答宽狭有殊。疑义唯约
卷十八 第 575c 页 X34-0575.png
二甚深上起新疑也。依何事疑义。约新旧二疑故。唯
鹙子有也。
经云。千二百人(至)作是念者。问前列众处万二千。此
中只说千二百人耶。答若约总标疑众。轻重而论。有
万二千人。今重举者。心口俱疑者。有千二百人。
经言声闻者。再三义。称叹。赞叹。赞叹也。叹二甚深也。
方便者。通教门亦名方便也。所诠智慧亦名方便。接
下显上。皆名方便。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显上方便。其
智慧门难解难入。接方便。含名方便。而作是言。指佛
口中说底言也。
经言到于涅槃者。有馀依涅槃。
经言知四众心疑者。问声闻人定心中始知他人心
中事。如何散心中知四众心中疑。答佛加被拟。向下
说一乘去。前巳暗许说意。交鹙子知众人心中疑。速
请也。二者。缘众相貌上有疑相状相。示坏犹豫。
言生因中疑者。因中疑者。因谓因由。所以义。非因果
之因也。云何如来数数宣说甚深境界。前说甚深。后
说甚深。不同于此因由。所以而生疑也(长行名前甚。偈名后也)。
言解脱虽同者。此约断烦恼障。得解脱义。名为同。论
云。然所知障不障解脱。无能发业润生用故。若约通
说。烦恼亦能障大菩提。论云。说烦恼障真如。岂彼不
能为菩提障。应知圣教依胜用说。理实俱能通障二
果故。下云。是人于何而解脱。但离虚妄而得解脱。其
实未得一切解脱。
鹙子有也。
经云。千二百人(至)作是念者。问前列众处万二千。此
中只说千二百人耶。答若约总标疑众。轻重而论。有
万二千人。今重举者。心口俱疑者。有千二百人。
经言声闻者。再三义。称叹。赞叹。赞叹也。叹二甚深也。
方便者。通教门亦名方便也。所诠智慧亦名方便。接
下显上。皆名方便。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显上方便。其
智慧门难解难入。接方便。含名方便。而作是言。指佛
口中说底言也。
经言到于涅槃者。有馀依涅槃。
经言知四众心疑者。问声闻人定心中始知他人心
中事。如何散心中知四众心中疑。答佛加被拟。向下
说一乘去。前巳暗许说意。交鹙子知众人心中疑。速
请也。二者。缘众相貌上有疑相状相。示坏犹豫。
言生因中疑者。因中疑者。因谓因由。所以义。非因果
之因也。云何如来数数宣说甚深境界。前说甚深。后
说甚深。不同于此因由。所以而生疑也(长行名前甚。偈名后也)。
言解脱虽同者。此约断烦恼障。得解脱义。名为同。论
云。然所知障不障解脱。无能发业润生用故。若约通
说。烦恼亦能障大菩提。论云。说烦恼障真如。岂彼不
能为菩提障。应知圣教依胜用说。理实俱能通障二
果故。下云。是人于何而解脱。但离虚妄而得解脱。其
实未得一切解脱。
卷十八 第 576a 页 X34-0576.png
言法执类者。即法执种。所谓一百二十八类疑。是其
一。异熟生从真异熟识之所生。体是无记。异熟生无
记摄是事疑。无学不识黑盐等。
经言我自昔来(至)今者。四众等者。金云。三周请宽狭
不同。初周鹙子等请。四众八部皆同请说。最宽。此中
意。舍利弗独自请。恐世尊不可为一人说。所以普陈
众人之疑心也。意徒请多世尊决定说也。
言甚深微妙智慧也难解等。慧门也(二周三乘索事次三周索城最
狭)。
言佛自告者。偈文从前长行何因缘巳后生得。今当
十一偈半述。前佛自告中。前叹法师功德。无人请说。
名佛自告也。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等。即是
此问。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自说得如是力无畏
三昧。乃至不可思议。问品初所證法妙。及能證法师
妙。巳有世雄不可量偈文述了。何故此问重述。答一
往者。则似指前叹法师妙中八门功德相。不似是如
此道理。彼处叹法师功德。令一处著。只是智慧。彼处
开出能證法师所證智。合将一处著。只是此问长行
智慧。即是此间邻次长行云。何因何缘。慇勤称叹诸
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智慧也。难解之法。慧门也。今
此慧日大圣尊一偈半。述前长行教理也。问只是长
行教理。并是所證。今此偈文述。何故文势尽说能證
法师念观功德。答前申疑中。虽双问。良以如来成就
念观功德故。所以前说及證皆名甚深。今此颂举所
卷十八 第 576b 页 X34-0576.png
显能。意取所證。虽颂法师妙。与能成法妙分殊。
言自照者。自利。亦一切暗者利他。
言冥者。莫经反也。暗夜也。莫定反。夕也。从初解。
言靡不能照者。照属佛智。普照一切众生。名靡不照
明。
言譬檀越者。农夫况施主。植福喻营田。谓于佛福田
中。福善增长。初生善趣。后得真世间。日出正是农夫
作务时。日若出。正是施主造福之时。
言百鸟鸣者。喻佛出世。高德法师助佛扬化。初出巳
度千二百罗汉。游化诸国。度无量众生。
言喻弊魔者。弊者。用也恶也。今取恶义。破善事故。孙
子见母去啼哭。魔见佛出。恐度眷属。所以啼哭也。
言山王者。妙高山也。
言长夜者。即生死长夜也。
言多年者。四十年后。方说名多年。经云。久嘿斯要。不
务速说。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
经道场所得(至)问者。此是智慧深也。准此。是无问自
说经也。我意难可测者。慧门深也。意言慧及门。二乘
不知。所以不能问。
经无问而说者。无问自说经也。称叹所行。道者。一乘
道也。
经无漏等者。无学也。及求涅槃者。有觉也。今皆二句。
正是疑也。
经其求缘觉者。缘凡夫也。
言自照者。自利。亦一切暗者利他。
言冥者。莫经反也。暗夜也。莫定反。夕也。从初解。
言靡不能照者。照属佛智。普照一切众生。名靡不照
明。
言譬檀越者。农夫况施主。植福喻营田。谓于佛福田
中。福善增长。初生善趣。后得真世间。日出正是农夫
作务时。日若出。正是施主造福之时。
言百鸟鸣者。喻佛出世。高德法师助佛扬化。初出巳
度千二百罗汉。游化诸国。度无量众生。
言喻弊魔者。弊者。用也恶也。今取恶义。破善事故。孙
子见母去啼哭。魔见佛出。恐度眷属。所以啼哭也。
言山王者。妙高山也。
言长夜者。即生死长夜也。
言多年者。四十年后。方说名多年。经云。久嘿斯要。不
务速说。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
经道场所得(至)问者。此是智慧深也。准此。是无问自
说经也。我意难可测者。慧门深也。意言慧及门。二乘
不知。所以不能问。
经无问而说者。无问自说经也。称叹所行。道者。一乘
道也。
经无漏等者。无学也。及求涅槃者。有觉也。今皆二句。
正是疑也。
经其求缘觉者。缘凡夫也。
卷十八 第 576c 页 X34-0576.png
言佛说疑喻者。一众疑。二则愿说。长行有愿乐欲闻。
即是偈中愿说。草书愿字。误为佛。亦云佛说。亦云凡
说。今取佛说为正。佛说疑如网为一句。罗生难出为
一句。即解经云。今皆堕疑网。
言犹豫者。问何故唤犹作豫。答说文云等。犹性多豫。
在人前行。到十字。道口。却回来故。犹多疑故。名犹也。
凡不决者。唤作豫也。
言犹如麂善登木者。读将谓麂亦解上树。非也。各别
读也。
经我今自于智(至)所行道者。因法更何所求。若是因
缘法。更求何果。若实是果。我更不脩。若实是因。我更
脩也。
言前说众人于自者。问鹙子既于自所得因果。向上
生疑。如何法华论科为定疑分。行自所證心决定耶。
答前来于自所證心。生决定者。约一切声闻说。此间
有疑。唯鹙子说。缘利根有新旧二疑。鹙子等常于自
果法生疑也。又论云。决定义。在大众疑中。何事疑在
鹙子疑中。鹙子于自乘果法。向上既无决定。何故。有
定疑也。又鹙子唯于自乘果法上生疑。兼于佛说二
深。向上亦生疑。经云。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疑。通妨
亦得。问鹙子如何得成定疑分。答定疑分。约中下二
根说。四十年前执二乘为究竟。有决定。闻唱二种甚
深。有疑也。所以疏云。前说众人等上。于中下二根人
说也。若约鹙子。无决定义。于自所得。亦生疑也。
卷十八 第 577a 页 X34-0577.png
言又前初闻者。初闻二种甚深。于大乘法上生疑。于
自乘果法。向上亦决定。后至偈中。被世尊告。云假使
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又云。正使满十方等。所以鹙子
兼于自乘果法上亦生疑。所以初生决定。后还生疑。
疏体经意。故作二释。故言不相违也。
经佛口所生子等一行者。鹙子意徒世尊说经言语
博帖也。言佛口所生子舍利弗禀佛言教等者。佛口
所说言教。因佛言教。圣道方起。教从佛口生。圣道犹
教起。展转生起疑也。简胎等最初(羯等)。
经诸天龙神等二行者。鹙子空举千二百。恐少。所以
更多举。如恒沙。鹙子又道我是声闻小果。则可会中
更有八万大菩萨文殊普贤等。上位圣人。欲得闻法。
意徒如来受请。四众八部势力仍劣。又请万亿国等。
言此土佛出者。问为是此一三千界轮王。为是他三
千界轮王。若是此娑婆世界三千界同一成坏。同一
增减。既是减劫。无轮王出世。答则人是他三千界轮
王。问若言他三千界轮王。为是菩萨。为是业报轮王。
答若业轮王。当四洲即得出。向馀四洲去不得。今来
者。菩萨轮王来也。二者。业报轮王佛。加被力来。亦得
也。问若言初地二菩萨。即合言一百。今万亿国一千
万亿国。如何只言一个万亿国。答此间是小他土。安
多轮王。不得且约一三千界中轮王说。经言皆当疑
也。惊谓惊张。疑者疑怪也。惊张疑怪。故云惊疑。论家
改疑字为怖。即惊怖也。怖者怖惧法。大乘行广时长。
卷十八 第 577b 页 X34-0577.png
故云怖也。四十年前。若将妙法莲华经。为声闻说。譬
如以宝示于愚人。愚人便笑也。定记分者。定者。即决
定心。佛本来从唱二种甚深处。早有决定。为声闻说
法华心也。唯止多不说法相却是说经心决定也。
言记别有三相者。谢往生人去。名得。谢往生地狱。名
失。如弥勒为求名菩萨。名失。亦行众善业。名得。二授
记大人者。即菩萨然古来诸大德解记别。唯有初二
义。唐三藏方译出第三记。别记别解。释深密之义也。
此经即当第三记别也。
言如下十二者。一契经。二应颂。三受记。四讽诵。五自
说。六缘起。七譬喻。八本生。九本事。十方广。十一希法
十二论议。
言由此有便止及说者。此决定心。是佛心也。佛心本
来为鹙子说法华经。说经心巳决定。由此有向。后第
二止第三止。及下正说。佛若不止。鹙子不请。鹙子不
请。不请因何说得正说。所以唱止也。既世尊第二遍
止止。鹙子第二请。世尊第三遍遍止。鹙子第三请。所
以向正解释决定心论。不配属经文。通下文。意直至
故。四疑巳来。是也。又云。通下三周。太宽。问何处是佛
心本来巳有决定心。答有说徒菩提树下三七日思
惟巳来至今日。决定心也。二者。取唱二种甚深巳来。
则本来决定心也。问既决定心。通唱二甚深巳来有。
即合第一止。亦合有决定心。如何向第二止第三止
及下正说科。作决定心耶。答虽前第一止中亦有决
如以宝示于愚人。愚人便笑也。定记分者。定者。即决
定心。佛本来从唱二种甚深处。早有决定。为声闻说
法华心也。唯止多不说法相却是说经心决定也。
言记别有三相者。谢往生人去。名得。谢往生地狱。名
失。如弥勒为求名菩萨。名失。亦行众善业。名得。二授
记大人者。即菩萨然古来诸大德解记别。唯有初二
义。唐三藏方译出第三记。别记别解。释深密之义也。
此经即当第三记别也。
言如下十二者。一契经。二应颂。三受记。四讽诵。五自
说。六缘起。七譬喻。八本生。九本事。十方广。十一希法
十二论议。
言由此有便止及说者。此决定心。是佛心也。佛心本
来为鹙子说法华经。说经心巳决定。由此有向。后第
二止第三止。及下正说。佛若不止。鹙子不请。鹙子不
请。不请因何说得正说。所以唱止也。既世尊第二遍
止止。鹙子第二请。世尊第三遍遍止。鹙子第三请。所
以向正解释决定心论。不配属经文。通下文。意直至
故。四疑巳来。是也。又云。通下三周。太宽。问何处是佛
心本来巳有决定心。答有说徒菩提树下三七日思
惟巳来至今日。决定心也。二者。取唱二种甚深巳来。
则本来决定心也。问既决定心。通唱二甚深巳来有。
即合第一止。亦合有决定心。如何向第二止第三止
及下正说科。作决定心耶。答虽前第一止中亦有决
卷十八 第 577c 页 X34-0577.png
定心。为不对能请人。定唱止。不说法相。暗由初世尊
没人。交说自欲得说。又自止。我不说也。元来是独言
独语。不说法相。隐不得分明也。如断欲之人。并处言
断欲。暗对女人言断欲。分明也。所以向第二止处科。
出决定心。非是第一止处。无定心也。
言巳生惊怖者。问地前渐悟菩萨不说则有惊。说则
无惊。何名巳生惊怖。令断惊怖。又馀四之中。三今不
论。且悔惊怖。如何名巳生惊怖令断惊怖。此三根声
闻还即是说有惊。不说则无惊。如何说法华经。名巳
生惊怖令断惊怖。答巳生惊怖令断者。约四十年前
鹙子旧疑说。名为可然。若约中下二根声闻说。唯是
新疑悔。闻法华经。既有此疑悔。如何名巳生上者。令
断惊怖耶。答馀四惊怖。亦得名巳生令断也。初闻唱
二甚深。便生疑。即是惊怖也。后至开示语入处。断也。
所断对能断说。故名巳生惊怖令断也。意言巳生约
旧说。有惊约新说也。
言二种人者。一多事。二悔惊怖。若总想说。有五惊怖。
若正要当。只是二种惊怖也。若望兼说。傍正为不妨。
为五种人。若决定心。为二种人。断惊怖说法华经。
言惊怖者。返道疑生。名损。如来向他说我法。能离生
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巳离我见。及
有无见等。谓得涅槃。如今闻道。无二乘故。名损惊怖
也。
言如所闻者。即四十前向世尊边闻教声。取以为实。
没人。交说自欲得说。又自止。我不说也。元来是独言
独语。不说法相。隐不得分明也。如断欲之人。并处言
断欲。暗对女人言断欲。分明也。所以向第二止处科。
出决定心。非是第一止处。无定心也。
言巳生惊怖者。问地前渐悟菩萨不说则有惊。说则
无惊。何名巳生惊怖。令断惊怖。又馀四之中。三今不
论。且悔惊怖。如何名巳生惊怖令断惊怖。此三根声
闻还即是说有惊。不说则无惊。如何说法华经。名巳
生惊怖令断惊怖。答巳生惊怖令断者。约四十年前
鹙子旧疑说。名为可然。若约中下二根声闻说。唯是
新疑悔。闻法华经。既有此疑悔。如何名巳生上者。令
断惊怖耶。答馀四惊怖。亦得名巳生令断也。初闻唱
二甚深。便生疑。即是惊怖也。后至开示语入处。断也。
所断对能断说。故名巳生惊怖令断也。意言巳生约
旧说。有惊约新说也。
言二种人者。一多事。二悔惊怖。若总想说。有五惊怖。
若正要当。只是二种惊怖也。若望兼说。傍正为不妨。
为五种人。若决定心。为二种人。断惊怖说法华经。
言惊怖者。返道疑生。名损。如来向他说我法。能离生
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巳离我见。及
有无见等。谓得涅槃。如今闻道。无二乘故。名损惊怖
也。
言如所闻者。即四十前向世尊边闻教声。取以为实。
卷十八 第 578a 页 X34-0578.png
执二乘为极也。
言谤无大乘者。定性声闻执自果为极。不忻求大乘。
便是谤。非是邪见。亦有趣寂。谤无大乘经。不信是佛
说。亦名谤也。唯识引而申破云。量云。诸大乘经。是有
法。定是至教量摄故。宗因云。顺无我理。违数取故。同
喻如增一等。
言不入涅槃者。有云。但是作念。我巳得有馀涅槃。与
佛相似。今既闻说无体。何要入彼有馀涅槃故。云阿
罗汉不涅槃也。
言若闻今说等者。即是闻破二乘故也。即惊疑云。将
知阿罗汉毕竟无入涅槃者。返道疑生。故名为损也。
道谓道果未闻法华经。于自果生信心。名顺。说法华
经巳。闻说唯有一乘无别二乘。涅槃果不唯空涅槃
果。兼智亦名道果也。向上疑心。名返。只此疑心。疑著
果法。便是损义。故名损惊怖。二云。道谓道理。十方世
界有二有三。名顺。他性定人道理。今说大乘。闻道无
二无三乘。返此道理。名为返。依此生疑。名损。损即惊
怖。持业也。
言多事等者。论解此。是第六住前小菩萨。意言望后
三大僧祗劫。说名为多事。起悬涯想。欲取异乘心故。
故名惊怖。惊怖彼万行也。惊怖即疑怖也。若疏主释。
与论相违。牟云。不尔。疏云。巳经多劫。行菩萨行。即如
鹙子。至第六住巳。是六十劫。修者时分义。
言恐彼者。问唯此即是惊怖未生。何名为多事。答二
言谤无大乘者。定性声闻执自果为极。不忻求大乘。
便是谤。非是邪见。亦有趣寂。谤无大乘经。不信是佛
说。亦名谤也。唯识引而申破云。量云。诸大乘经。是有
法。定是至教量摄故。宗因云。顺无我理。违数取故。同
喻如增一等。
言不入涅槃者。有云。但是作念。我巳得有馀涅槃。与
佛相似。今既闻说无体。何要入彼有馀涅槃故。云阿
罗汉不涅槃也。
言若闻今说等者。即是闻破二乘故也。即惊疑云。将
知阿罗汉毕竟无入涅槃者。返道疑生。故名为损也。
道谓道果未闻法华经。于自果生信心。名顺。说法华
经巳。闻说唯有一乘无别二乘。涅槃果不唯空涅槃
果。兼智亦名道果也。向上疑心。名返。只此疑心。疑著
果法。便是损义。故名损惊怖。二云。道谓道理。十方世
界有二有三。名顺。他性定人道理。今说大乘。闻道无
二无三乘。返此道理。名为返。依此生疑。名损。损即惊
怖。持业也。
言多事等者。论解此。是第六住前小菩萨。意言望后
三大僧祗劫。说名为多事。起悬涯想。欲取异乘心故。
故名惊怖。惊怖彼万行也。惊怖即疑怖也。若疏主释。
与论相违。牟云。不尔。疏云。巳经多劫。行菩萨行。即如
鹙子。至第六住巳。是六十劫。修者时分义。
言恐彼者。问唯此即是惊怖未生。何名为多事。答二
卷十八 第 578b 页 X34-0578.png
意。一者。恐后生故。如设堤塘。二者。彼大乘行。恐者恐
怖。即惊怖即是现怖。何妨名断。二解不违下疏多事
一种不说有惊之文也。
言颠倒惊怖者。此有种性。凡夫我见强故。经云。计我
见者。莫说此经。又云。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论谓。
分别我我所身见。不善法故。
言谓根未熟等者。此言定性。有大乘种性也。
言尤重者。执我心强。名为尤重。无我之处。强执为我。
名为颠倒。若闻此经二空无我道理。与彼执乖。缘根
未熟。便生不信。名为惊怖。
言悔惊怖者。即以悔心。名为惊怖也。问鹙子无学因
何有悔。答其实无悔。恶作是因。悔即是果。但是恶作。
不是悔也。悔有二种。一则悔脩小乘行。说法华经破
悔。二则悔不早修大乘行。说法华经。此悔不障修行。
故不破也。经。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佛音。甚希有
能除众生恼。又云。呜呼深自责。云何而自欺。此悔惊
中。唯有论文。无疏解。
言诳惊等者。闻如来教声闻。便六行伏。或坐四禅。得
初禅定。计为初果。及至四禅等。尔自不知是错。言为
真实四沙门果。心实境虚也。我若为说经。彼人谤我。
我得四沙门果。云如来诳于我等。疏自谓等。瑜伽论
中。说圣人无自谓得果。得初果实知得果。二果亦然。
更无馀者。果既满足。更无可修。今闻佛说。更有大乘。
即便虚诳。诳于我等(此下料简)。五怖四门分别。释名。出体
怖。即惊怖即是现怖。何妨名断。二解不违下疏多事
一种不说有惊之文也。
言颠倒惊怖者。此有种性。凡夫我见强故。经云。计我
见者。莫说此经。又云。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论谓。
分别我我所身见。不善法故。
言谓根未熟等者。此言定性。有大乘种性也。
言尤重者。执我心强。名为尤重。无我之处。强执为我。
名为颠倒。若闻此经二空无我道理。与彼执乖。缘根
未熟。便生不信。名为惊怖。
言悔惊怖者。即以悔心。名为惊怖也。问鹙子无学因
何有悔。答其实无悔。恶作是因。悔即是果。但是恶作。
不是悔也。悔有二种。一则悔脩小乘行。说法华经破
悔。二则悔不早修大乘行。说法华经。此悔不障修行。
故不破也。经。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佛音。甚希有
能除众生恼。又云。呜呼深自责。云何而自欺。此悔惊
中。唯有论文。无疏解。
言诳惊等者。闻如来教声闻。便六行伏。或坐四禅。得
初禅定。计为初果。及至四禅等。尔自不知是错。言为
真实四沙门果。心实境虚也。我若为说经。彼人谤我。
我得四沙门果。云如来诳于我等。疏自谓等。瑜伽论
中。说圣人无自谓得果。得初果实知得果。二果亦然。
更无馀者。果既满足。更无可修。今闻佛说。更有大乘。
即便虚诳。诳于我等(此下料简)。五怖四门分别。释名。出体
卷十八 第 578c 页 X34-0578.png
显相。断处释名者。惊谓惊张。怖谓怖惧。怖也。惊怖不
同带彼五带数也。损谓损灭。执彼定性。不入涅槃。即
损灭义。多事者。即是于多劫中。行菩萨事。颠倒者。即
是执我我所。不称于境。颠倒而生。诳者。诳谓欺诳也。
二体性者。初别后总。损者法执及异熟。生疑为体。或
疑或执故。多事者。懈怠为性。颠倒。以身见为性。悔者。
以恶作为性。诳者。慢及不信为总体者。通二障烦恼
所知法执异熟一生疑为体。三显相门。如疏中说。四
断处者。断处者。损者。下云。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者。
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世尊化得定性声闻。堪可说
法。彼处断也。令定性声闻。信有大乘。成不异法也。初
犹未信。名损惊怖(疏语)。多事闻经断。下云。菩萨闻是法。
疑网皆巳除等。颠倒分别者。三乘见道断俱生。第六
俱者。四地断。第七者。八地永伏。不行悔者。三周说经
处随文。断诳者增上慢人。根熟之时。若遇馀佛。于此
法中。便得决了。或遇当来弥勒佛断也。
言不退位菩萨等者。意言菩萨之中。无不退位菩萨。
问争知无耶。答不退位菩萨。非此五摄。
言舍权就实者。问说经五惊怖中断几种。答此中缘
舍权就实。即悔惊怖忻趣佛位。即多事也。惊怖此二
种。方为说一乘故。
言此说一乘者。问争知只为此二种。不为馀三耶。答
此说一乘不逗等。意言料简傍正。即是出所以也。疏
言正为利益二种人。故正为悔及多事也。问何知为
同带彼五带数也。损谓损灭。执彼定性。不入涅槃。即
损灭义。多事者。即是于多劫中。行菩萨事。颠倒者。即
是执我我所。不称于境。颠倒而生。诳者。诳谓欺诳也。
二体性者。初别后总。损者法执及异熟。生疑为体。或
疑或执故。多事者。懈怠为性。颠倒。以身见为性。悔者。
以恶作为性。诳者。慢及不信为总体者。通二障烦恼
所知法执异熟一生疑为体。三显相门。如疏中说。四
断处者。断处者。损者。下云。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者。
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世尊化得定性声闻。堪可说
法。彼处断也。令定性声闻。信有大乘。成不异法也。初
犹未信。名损惊怖(疏语)。多事闻经断。下云。菩萨闻是法。
疑网皆巳除等。颠倒分别者。三乘见道断俱生。第六
俱者。四地断。第七者。八地永伏。不行悔者。三周说经
处随文。断诳者增上慢人。根熟之时。若遇馀佛。于此
法中。便得决了。或遇当来弥勒佛断也。
言不退位菩萨等者。意言菩萨之中。无不退位菩萨。
问争知无耶。答不退位菩萨。非此五摄。
言舍权就实者。问说经五惊怖中断几种。答此中缘
舍权就实。即悔惊怖忻趣佛位。即多事也。惊怖此二
种。方为说一乘故。
言此说一乘者。问争知只为此二种。不为馀三耶。答
此说一乘不逗等。意言料简傍正。即是出所以也。疏
言正为利益二种人。故正为悔及多事也。问何知为
卷十八 第 579a 页 X34-0579.png
二种人益。论解云。佛心巳有决定。所为之人。即利益。
悔者。引摄一类。利益多事。即任持所馀。疏非正为下
若傍为即兼为损义兼为三。理亦无失。义兼顿菩萨。
于理未爽。馀颠倒全不为。
言观此文意(至)不说无惊者。如何言巳生惊怖令断
惊怖。又云。说即有惊。何名令断。此依悔惊怖为难。答
今依三根声闻皆有新疑新悔。名为巳生。初周闻法
惊怖悉断。亦名巳生惊怖令断也。此俱生约新悔疑
说。其实若兼鹙子旧悔。亦名不说有惊也。说前之六
类之人。说应四句分别。一说则有惊。不说无惊。第一
损怖。第三颠倒。第五诳惊怖。第二说则无惊。不说则
有惊。第二多事惊怖。三说与不说。悉皆有惊。第四悔
惊怖今昔二时。皆有悔也。经云。我常独处山林。树下
若坐若行。至而见济度。未闻法华悔住。此名昔悔小
也。悔者。今闻佛说二乘作佛。悔不早脩大乘也。四说
与不说。皆悉无惊者。谓不退菩萨。且望今佛即道无
惊。若远望之。何妨昔有。今约此法华会上菩萨故。言
说与不说。皆无惊也(解经中惊疑二字了。论中作五惊怖解了)。
言故论总言者。说经是一。惊不惊殊。疏解即有五般
决定。只为二种。唵含标举。故言总言也。
言因授记者。论解后二止意。经家唤作止止。论主不
可还作止唤。改作因授记。论家科定记分中。曲分为
四。一决定心。二因授记。三取授记。四与授记。一决定
心。论家不科配。经通下文意。二者因授记。疏云。因授
悔者。引摄一类。利益多事。即任持所馀。疏非正为下
若傍为即兼为损义兼为三。理亦无失。义兼顿菩萨。
于理未爽。馀颠倒全不为。
言观此文意(至)不说无惊者。如何言巳生惊怖令断
惊怖。又云。说即有惊。何名令断。此依悔惊怖为难。答
今依三根声闻皆有新疑新悔。名为巳生。初周闻法
惊怖悉断。亦名巳生惊怖令断也。此俱生约新悔疑
说。其实若兼鹙子旧悔。亦名不说有惊也。说前之六
类之人。说应四句分别。一说则有惊。不说无惊。第一
损怖。第三颠倒。第五诳惊怖。第二说则无惊。不说则
有惊。第二多事惊怖。三说与不说。悉皆有惊。第四悔
惊怖今昔二时。皆有悔也。经云。我常独处山林。树下
若坐若行。至而见济度。未闻法华悔住。此名昔悔小
也。悔者。今闻佛说二乘作佛。悔不早脩大乘也。四说
与不说。皆悉无惊者。谓不退菩萨。且望今佛即道无
惊。若远望之。何妨昔有。今约此法华会上菩萨故。言
说与不说。皆无惊也(解经中惊疑二字了。论中作五惊怖解了)。
言故论总言者。说经是一。惊不惊殊。疏解即有五般
决定。只为二种。唵含标举。故言总言也。
言因授记者。论解后二止意。经家唤作止止。论主不
可还作止唤。改作因授记。论家科定记分中。曲分为
四。一决定心。二因授记。三取授记。四与授记。一决定
心。论家不科配。经通下文意。二者因授记。疏云。因授
卷十八 第 579b 页 X34-0579.png
记上科者。如经止止。不须复说。至惊疑即下二止文。
是也。第二改科。因授记者。因由所以义。授记者。分别
解释为因故。名因授记(上来科因授记了。下正解因授记)。
言应闻等者。问世尊第一遍止了。即得更何用第二
遍止耶。答若不第二遍止。何因生得。一推觅甚深境
界为一义。二者。欲令大众生尊重心。毕竟欲闻。故此
上是应为闻者之二义。且推觅甚深境界。经云。唯愿
说之。唯愿说之。尊重偈仰欲闻生希有心者。经云。是
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问第二遍止何。即得
何用第三遍止。答若不第三遍止。因何生得恶人退
席。即是不堪为闻者退席。经云。说此语时。会中有比
丘。礼佛而退。故此三义。于后二止上。建立出与授记
为因故。名因授记。若烦此方言音。即云授记因也。亦
有疏本作开字。开者之二义。应作闻字。为胜。其取授
记者。即许当为记。是取有二义。一许可义。名取。二摄
授义。名取。一许可为说。名取。二摄授义。摄授舍利弗
请。名取义。此即取为因。授记为果。向下经云。汝巳慇
勤三请。吾今岂得不说。是也。
言与授记者。向下六段文。正为分别解释(料简四事)。
言定记四中者。前来决定心。不配经文。此间似配也。
言次因授记等者。以彼因授记。是后二止。后二止是
后二请因。故言指重请之所由。世尊第二遍止止。鹙
子第二遍请处。令鹙子推觅甚深境界。渴仰欲闻。生
慇重心。世尊第三遍止止。鹙子第三遍请。令恶人退
是也。第二改科。因授记者。因由所以义。授记者。分别
解释为因故。名因授记(上来科因授记了。下正解因授记)。
言应闻等者。问世尊第一遍止了。即得更何用第二
遍止耶。答若不第二遍止。何因生得。一推觅甚深境
界为一义。二者。欲令大众生尊重心。毕竟欲闻。故此
上是应为闻者之二义。且推觅甚深境界。经云。唯愿
说之。唯愿说之。尊重偈仰欲闻生希有心者。经云。是
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问第二遍止何。即得
何用第三遍止。答若不第三遍止。因何生得恶人退
席。即是不堪为闻者退席。经云。说此语时。会中有比
丘。礼佛而退。故此三义。于后二止上。建立出与授记
为因故。名因授记。若烦此方言音。即云授记因也。亦
有疏本作开字。开者之二义。应作闻字。为胜。其取授
记者。即许当为记。是取有二义。一许可义。名取。二摄
授义。名取。一许可为说。名取。二摄授义。摄授舍利弗
请。名取义。此即取为因。授记为果。向下经云。汝巳慇
勤三请。吾今岂得不说。是也。
言与授记者。向下六段文。正为分别解释(料简四事)。
言定记四中者。前来决定心。不配经文。此间似配也。
言次因授记等者。以彼因授记。是后二止。后二止是
后二请因。故言指重请之所由。世尊第二遍止止。鹙
子第二遍请处。令鹙子推觅甚深境界。渴仰欲闻。生
慇重心。世尊第三遍止止。鹙子第三遍请。令恶人退
卷十八 第 579c 页 X34-0579.png
席。三义具足。方堪说经。故云因授记。又解世尊第二
遍止止。鹙子第一遍请处。此名止。单请之所由。世尊
第三遍止止。鹙子第二遍请处。故名止。重请之所由。
今既恶人席向第三止中起去。方堪说经。故唤第三
止。名因授记。亦名止。重请之所由。前解为正。若依后
解。似因授记编属第三止。又第三止只摄得不堪为
闻者之一义。失却推觅甚深境界渴仰欲闻之二义
也。亦有疏作其请之所由。若取其字。通后二止。问决
定心因授记。皆通二止行相如何。答所望别故。决定
心约佛心。决定以唱止。因授记令鹙子速请也。
经舍利弗。至唯愿说之。唯愿说之。总请也。缘前行世
尊两遍止。今请中顺前文。亦两遍道唯愿说之。
经云。所以者何等者。鹙子重重请说。徵前请之意。答
中鹙子恐自一身请说不得。更举引多人并力。一时
请也。是会无数等。举人数也。鹙子道若于千万亿劫。
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若是此等众生。亦不敢请。
今此会中。尔许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
至敬信者。
言睿者。憨也。
经言大坑者。亦复如是。信心者闻。便是良药。不信闻
者。便是毒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乘妙法。亦复如
是。顺行速得出要。鹙子若闻成佛号曰华光。诽谤永
沈。五十之辈若闻不信。堕于地狱。大海虽宽无量。不
曾宿于死尸。一乘行广无边。岂容于不信。福中最上。
遍止止。鹙子第一遍请处。此名止。单请之所由。世尊
第三遍止止。鹙子第二遍请处。故名止。重请之所由。
今既恶人席向第三止中起去。方堪说经。故唤第三
止。名因授记。亦名止。重请之所由。前解为正。若依后
解。似因授记编属第三止。又第三止只摄得不堪为
闻者之一义。失却推觅甚深境界渴仰欲闻之二义
也。亦有疏作其请之所由。若取其字。通后二止。问决
定心因授记。皆通二止行相如何。答所望别故。决定
心约佛心。决定以唱止。因授记令鹙子速请也。
经舍利弗。至唯愿说之。唯愿说之。总请也。缘前行世
尊两遍止。今请中顺前文。亦两遍道唯愿说之。
经云。所以者何等者。鹙子重重请说。徵前请之意。答
中鹙子恐自一身请说不得。更举引多人并力。一时
请也。是会无数等。举人数也。鹙子道若于千万亿劫。
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若是此等众生。亦不敢请。
今此会中。尔许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
至敬信者。
言睿者。憨也。
经言大坑者。亦复如是。信心者闻。便是良药。不信闻
者。便是毒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乘妙法。亦复如
是。顺行速得出要。鹙子若闻成佛号曰华光。诽谤永
沈。五十之辈若闻不信。堕于地狱。大海虽宽无量。不
曾宿于死尸。一乘行广无边。岂容于不信。福中最上。
卷十八 第 580a 页 X34-0580.png
不遇请转法轮。罪中最重。不遇谤法也。无间地狱名
大坑。无间地狱没底坑。七热八寒小坑。世尊。止。舍利
弗。不须复说。求说不得。将由当也。当来堕大坑也。大
坑有二。一约实。此地下过三万二千由旬。有等活。又
过四千由旬。有馀七。岂非大坑。八寒八热之下。名大
坑。坑即是处所无间也。问何名大坑。大有三义。一起
大惑故。十烦恼中邪见最大。二造大业故。故名大。则
五逆业。三果报大。由起邪见不信正法。死入无间。名
为报大坑。大坑即无间狱。小坑即馀七热地狱也。糅
问此类既得第四定。大坑须是欲界发业。下惑巳伏。
云何言堕大坑。答恐闻经后起不信心。如谤解脱。退
失上定。即入大坑故。云将坠也。
言恐怀上慢等者。恐闻经巳后起谤。名恐怀上慢。寘
闻比丘。不寻三藏圣教。名为寘闻。闻世尊说。有四沙
门果。便六行伏惑。厌下苦粗。忻上净妙虑。得世间静
虑。有漏故名世间也。将谓是四沙门果。生巳度想等。
修彼上界业。成生于上界。受中有遂便起谤。我闻罗
汉巳便生地狱。问他家会上悉不肯道我是增上慢。
人缘何唤他作增上慢人。争知他闻法华经。决定谤
也。答缘得四禅定。许四沙门果。此皆凡夫必谤。恐坠
大坑。所以疏云。非圣有学。问争知不是圣有学。答疏
云。瑜伽论说等。问何故寘闻比丘。有自谓得。答疏云。
增上慢故。问争知圣人无自谓得。答疏云。无邪见故
等。
大坑。无间地狱没底坑。七热八寒小坑。世尊。止。舍利
弗。不须复说。求说不得。将由当也。当来堕大坑也。大
坑有二。一约实。此地下过三万二千由旬。有等活。又
过四千由旬。有馀七。岂非大坑。八寒八热之下。名大
坑。坑即是处所无间也。问何名大坑。大有三义。一起
大惑故。十烦恼中邪见最大。二造大业故。故名大。则
五逆业。三果报大。由起邪见不信正法。死入无间。名
为报大坑。大坑即无间狱。小坑即馀七热地狱也。糅
问此类既得第四定。大坑须是欲界发业。下惑巳伏。
云何言堕大坑。答恐闻经后起不信心。如谤解脱。退
失上定。即入大坑故。云将坠也。
言恐怀上慢等者。恐闻经巳后起谤。名恐怀上慢。寘
闻比丘。不寻三藏圣教。名为寘闻。闻世尊说。有四沙
门果。便六行伏惑。厌下苦粗。忻上净妙虑。得世间静
虑。有漏故名世间也。将谓是四沙门果。生巳度想等。
修彼上界业。成生于上界。受中有遂便起谤。我闻罗
汉巳便生地狱。问他家会上悉不肯道我是增上慢。
人缘何唤他作增上慢人。争知他闻法华经。决定谤
也。答缘得四禅定。许四沙门果。此皆凡夫必谤。恐坠
大坑。所以疏云。非圣有学。问争知不是圣有学。答疏
云。瑜伽论说等。问何故寘闻比丘。有自谓得。答疏云。
增上慢故。问争知圣人无自谓得。答疏云。无邪见故
等。
卷十八 第 580b 页 X34-0580.png
言诸论皆言者。即对法智论等。
言后命终等者。摄云。大乘小乘各说不同。小乘有部
本有起谤。由本有位见中有身方起谤。大乘中有起
谤。问言中有起谤。起几个烦恼。答起五个烦恼。分别
有三。邪见嗔痴。俱生有二。我见及爱。能润生故。理实
而说。一切烦恼皆起故。论云。生在上地下地诸惑分
别俱生皆容现起。若尔。中有既具五蕴。岂一有情二
个本识。即众生界有增减。
经云唯愿说之唯愿说之者。纪国云。重言者。表自他
二利也。
经云百千万亿等者。将百千亿一句。连如我等比一
处读。则唯是人数。若将百千万亿。向下世世为一句
读。总是时也。不是人数也。二义中将百千万亿。属上
如我等比。则顺后偈文。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人
众多少也。将百千亿。连下世世读。则顺偈文。佛巳曾
世世教化如是等。唯时节也。问鹙子为忆得过去二
万佛时大乘化。为忆得小乘化时。若忆小乘化。如何
请说大乘。若忆得大乘化。争忆尔许时。小乘过未缘
境。无过八万也。答若据道理。忆得小乘。若尔。如何请
说大乘。答鹙子但请。不言如是大乘小乘也。心中生
疑。总相请也。第二佛加被。令忆得大乘化。请说大乘
也。问如授记云。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妄。如何
今言忆得。答彼处言妄。约本心。今言忆得。佛加被也。
言生死长等者。问鹙子巳离生死。宁有此此言。答未
卷十八 第 580c 页 X34-0580.png
得真觉。常在梦中。鹙子分段最后身。在变易生死。尚
未能除故。言于生死长夜之中愿绕益也。问鹙子更
不变后有身。分段生死巳尽。如何言长夜。答分段虽
尽。变易犹存。亦名生死长夜。蒙佛教化故。言安隐饶
益也。
经言两足尊者。金约理三义。一由佛具足定慧。名两
足。二内有智慧。外具神通。三内身具四智。向外有福
德。名为两也。次约事。明今六道四生之中无足二足
四足多足之中。人天最胜。问何以如此。答以人天两
足。入道胜故。故所以称尊。就两足中。佛身最胜。故名
两足尊也。
经言我为佛长子者。无漏圣慧。佛口所生。名子。诸声
闻中。鹙子智慧最胜。故名长子也。
言若依自科等者。则合道初长行后偈颂。疏主何以
不分者。答缘品末三行经文。属第四段劝发喜心。经
文不述长行。疏主此间分出。恐滥品末三行。合道长
行有二。初明二记。后破四段。今不言者。科文隐显难。
所以到文指出此间不开也。
经云汝巳慇勤三请者。许可慇勤者。乐三也。问何故
事须三请。答三请不满。请心未极。三请若过。请心尽
之。所以只三请不过不减也。
言摄援者。佛摄授也。摄授三请。许可为说。故名取也。
经言谛听等者。生闻慧。善思生思慧。念之生修慧也。
十地论如渴思冷水。如饥思美食。如病思良药。如众
未能除故。言于生死长夜之中愿绕益也。问鹙子更
不变后有身。分段生死巳尽。如何言长夜。答分段虽
尽。变易犹存。亦名生死长夜。蒙佛教化故。言安隐饶
益也。
经言两足尊者。金约理三义。一由佛具足定慧。名两
足。二内有智慧。外具神通。三内身具四智。向外有福
德。名为两也。次约事。明今六道四生之中无足二足
四足多足之中。人天最胜。问何以如此。答以人天两
足。入道胜故。故所以称尊。就两足中。佛身最胜。故名
两足尊也。
经言我为佛长子者。无漏圣慧。佛口所生。名子。诸声
闻中。鹙子智慧最胜。故名长子也。
言若依自科等者。则合道初长行后偈颂。疏主何以
不分者。答缘品末三行经文。属第四段劝发喜心。经
文不述长行。疏主此间分出。恐滥品末三行。合道长
行有二。初明二记。后破四段。今不言者。科文隐显难。
所以到文指出此间不开也。
经云汝巳慇勤三请者。许可慇勤者。乐三也。问何故
事须三请。答三请不满。请心未极。三请若过。请心尽
之。所以只三请不过不减也。
言摄援者。佛摄授也。摄授三请。许可为说。故名取也。
经言谛听等者。生闻慧。善思生思慧。念之生修慧也。
十地论如渴思冷水。如饥思美食。如病思良药。如众
卷十八 第 581a 页 X34-0581.png
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开甘露法。世亲解云。此四喻
喻四种法义。一受持。二助力。三远离。四安乐也。闻声
教如人食水不爵。随得而饮。如是闻慧。初闻即受。随
文受持。思慧受教。如食入口咀嚼。身力助成。如是思
慧。嚼所闻法。修慧闻法。如复良药。药行病除。如是修
慧。随顺正义。如法修行。远离一切烦恼习患也。三慧
感果。如蜜为众蜂所依。如是闻思修三慧。圣所依处。
又谛听者。令离散乱。善思令离放逸。念之令离颠倒。
又三慧犹如四器。各用不同。第一无闻慧故。听者不
闻。犹如盆底上写水。第二无思慧故。即闻而不思。犹
如漏器中写水。三无修慧故。即思而不修。犹如秽器
中盛水。若具三慧。犹如作器全器宝器中盛水。灌淫
身心。
言聆音属耳者。切韵。以耳取音。曰聆。又去取所听之
声。属能亲之耳。夫听法者有五相。一求悟解。二专一
所缘。三聆音嘱耳。四扫条摄持。五者摄念一心。聆音
嘱耳。以耳取声。为聆。嘱将所听之声。就能之耳。名嘱。
嘱者托也。
言扫涤者。扫谓扫除。滁谓洗涤。扫除散乱。洗涤沈掉。
扫涤垢障。摄持散乱。
言渴者。意言如渴者。饮时一向受小土。更无异想。以
此听者一向入于法义中。更无异解。一心入于语义
中。能诠教也。
言心悲喜者。即有种性人。法应根故。闻之恻怆。如鞭
喻四种法义。一受持。二助力。三远离。四安乐也。闻声
教如人食水不爵。随得而饮。如是闻慧。初闻即受。随
文受持。思慧受教。如食入口咀嚼。身力助成。如是思
慧。嚼所闻法。修慧闻法。如复良药。药行病除。如是修
慧。随顺正义。如法修行。远离一切烦恼习患也。三慧
感果。如蜜为众蜂所依。如是闻思修三慧。圣所依处。
又谛听者。令离散乱。善思令离放逸。念之令离颠倒。
又三慧犹如四器。各用不同。第一无闻慧故。听者不
闻。犹如盆底上写水。第二无思慧故。即闻而不思。犹
如漏器中写水。三无修慧故。即思而不修。犹如秽器
中盛水。若具三慧。犹如作器全器宝器中盛水。灌淫
身心。
言聆音属耳者。切韵。以耳取音。曰聆。又去取所听之
声。属能亲之耳。夫听法者有五相。一求悟解。二专一
所缘。三聆音嘱耳。四扫条摄持。五者摄念一心。聆音
嘱耳。以耳取声。为聆。嘱将所听之声。就能之耳。名嘱。
嘱者托也。
言扫涤者。扫谓扫除。滁谓洗涤。扫除散乱。洗涤沈掉。
扫涤垢障。摄持散乱。
言渴者。意言如渴者。饮时一向受小土。更无异想。以
此听者一向入于法义中。更无异解。一心入于语义
中。能诠教也。
言心悲喜者。即有种性人。法应根故。闻之恻怆。如鞭
卷十八 第 581b 页 X34-0581.png
有命。故隐轸随生。
言若不诫彼者。问世尊但为他说。何要教他谛听。答
疏云。若不等。
言恐心不定者。有三义。一散心法如覆器。二慢心法
如漏器。三侧心听法如秽器。
经说此语时(至)礼退者。缘品初唱二甚深。道他不知。
增上慢人早不肯。更见鹙子三请。世尊三止。五千人
云。四十年前。所有法。共我相似。今日忽然道我不知。
又三遍请。又不肯听。即合便起。云何用礼佛。答礼佛
即荷彼前闻起去。不忻后说。缘法华会前。向如来边。
闻法脩行。得四禅定。只是错计。望他中心真实。经云。
所以者何。如来自徵也。何故。五难之中四难巳具。只
有闻法难。便起去者。何也。答疏言。一人身难得。如昆
芥投针峰。二者。中国难生。如盲龟遇木。三者。诸根者。
一眼等五根难具。二信等五根难具。如错水求火。四
佛出难值。如路现昙华。五虽值佛出。闻正法难。如悬
砂庵饥。王舍城有九亿人。三亿人见佛闻法。三亿人
见佛不闻法。三亿人亦不见佛不闻法。又虽有眼耳
等根。若闻佛法。不生信心。亦名五根不具。即信等五
根。是也。五难之中。初四巳具。何故临临闻法。而起去
耶。此起之去之所以者。何谓也(向下疏释)。
言此辈等者。一颜。补昧反。亦补辈反。古时非下作车。
今时比下作车。广雅。辈亦类义。群党也。
言百两者(高音)。车居音呼。贺摄。两乘车为一。两言百两。
言若不诫彼者。问世尊但为他说。何要教他谛听。答
疏云。若不等。
言恐心不定者。有三义。一散心法如覆器。二慢心法
如漏器。三侧心听法如秽器。
经说此语时(至)礼退者。缘品初唱二甚深。道他不知。
增上慢人早不肯。更见鹙子三请。世尊三止。五千人
云。四十年前。所有法。共我相似。今日忽然道我不知。
又三遍请。又不肯听。即合便起。云何用礼佛。答礼佛
即荷彼前闻起去。不忻后说。缘法华会前。向如来边。
闻法脩行。得四禅定。只是错计。望他中心真实。经云。
所以者何。如来自徵也。何故。五难之中四难巳具。只
有闻法难。便起去者。何也。答疏言。一人身难得。如昆
芥投针峰。二者。中国难生。如盲龟遇木。三者。诸根者。
一眼等五根难具。二信等五根难具。如错水求火。四
佛出难值。如路现昙华。五虽值佛出。闻正法难。如悬
砂庵饥。王舍城有九亿人。三亿人见佛闻法。三亿人
见佛不闻法。三亿人亦不见佛不闻法。又虽有眼耳
等根。若闻佛法。不生信心。亦名五根不具。即信等五
根。是也。五难之中。初四巳具。何故临临闻法。而起去
耶。此起之去之所以者。何谓也(向下疏释)。
言此辈等者。一颜。补昧反。亦补辈反。古时非下作车。
今时比下作车。广雅。辈亦类义。群党也。
言百两者(高音)。车居音呼。贺摄。两乘车为一。两言百两。
卷十八 第 581c 页 X34-0581.png
即二百乘车也。牟云。一乘车有两轮。名一两。即百乘
车也。
言𤳖者(般若)。类也。
言罪者。古时罪字。自下作辛。自辛字头仙星帝字。改
为罪字。即当佛经可毁义也。问何名为罪义。答疏言
可毁等。罪者。有解罪因上有可毁等。罪果向上亦有
可毁等义。今解不然。因果上皆具四义。问争知因果
上皆具四义。答疏云。若因若果可毁等。
言若依小乘此罪众多等(至)三障者。问此说罪根。何
故说他烦恼障等三障耶。答至三障者。问此说罪根。
何故说他烦恼障等三障耶。答章敬云。烦恼障罪。缘
业障罪体。故名罪也。报障罪果。故名罪也。
言一切烦恼总为二类者。一数数起名勤。二起而非
猛名利。解勤利二义也。
言分为四句者。一勤而非利。勤即数数起也。利即猛。
钝虽数数起。而不猛利也。二利而不勤。一生三度五
度煞生。一回煞三千五千口半。今取四句中初句。勤
而不利。第三句亦勤亦利。是烦恼亦是障。收馀二句。
是烦恼不是障。中间容起加行。对治道故。
言五无间者。谓煞父。害母。煞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
身血。名无间业。五中四是身业。破和合僧是语业。五
中四是根本。一犯加行。以煞佛命。不可断故。不成根
本罪也。一受报无间。唯顺生受。造得此业。亦无便生。
更不隔馀身馀趣故。名受报无间。间者隔也。二寿命
车也。
言𤳖者(般若)。类也。
言罪者。古时罪字。自下作辛。自辛字头仙星帝字。改
为罪字。即当佛经可毁义也。问何名为罪义。答疏言
可毁等。罪者。有解罪因上有可毁等。罪果向上亦有
可毁等义。今解不然。因果上皆具四义。问争知因果
上皆具四义。答疏云。若因若果可毁等。
言若依小乘此罪众多等(至)三障者。问此说罪根。何
故说他烦恼障等三障耶。答至三障者。问此说罪根。
何故说他烦恼障等三障耶。答章敬云。烦恼障罪。缘
业障罪体。故名罪也。报障罪果。故名罪也。
言一切烦恼总为二类者。一数数起名勤。二起而非
猛名利。解勤利二义也。
言分为四句者。一勤而非利。勤即数数起也。利即猛。
钝虽数数起。而不猛利也。二利而不勤。一生三度五
度煞生。一回煞三千五千口半。今取四句中初句。勤
而不利。第三句亦勤亦利。是烦恼亦是障。收馀二句。
是烦恼不是障。中间容起加行。对治道故。
言五无间者。谓煞父。害母。煞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
身血。名无间业。五中四是身业。破和合僧是语业。五
中四是根本。一犯加行。以煞佛命。不可断故。不成根
本罪也。一受报无间。唯顺生受。造得此业。亦无便生。
更不隔馀身馀趣故。名受报无间。间者隔也。二寿命
卷十八 第 582a 页 X34-0582.png
无间。具寿一中劫。中间更无中夭。三身形无间入地
狱。其身弥满等故。四受苦无间。馀地狱受势苦时。有
凉风间息。此地狱中纯苦。更无间也。五处所无间。更
无别处所间隔也。
言三涂八难者。一地狱。二畜生。三饿鬼。四北洲。五长
寿天。六佛前佛后。为佛前后。有法依法脩行得者。故
改为法前法后。七世智辨听长寿。天即无想天也。八
诸根不具。问何名异熟障。答此八难身。能障圣道。故
名障也。疏结云。此之三障等。
言今依大乘有二罪根一烦恼二所知障等者。所知
障随其所应。障入大乘圣位。所知障中分别。障初地
见道也。俱生者。障十地及佛地。都十一位。初十障障
地十。后一障障佛位。一异生性障障入初地遍行真
如。二邪行障入第二地(最胜)。三暗钝障(胜流)。四微细烦恼
现行障(无摄受)。五下乘般涅槃障(类无别)。六粗相现行障
(无染净)。七细相现行障(法无分别)。八无相中作加行(无增减)。九
利他中不欲行(智自在)。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业自在)。十
一微细所知障。此望十地及以真如。次说十一重障。
故言随其应。障入大乘圣位(所知了)。
言烦恼障随其等者。烦恼有二。一分别。二俱生。分别
者。障入初地。入初地时正断。二者俱生。初地巳去顿
伏不起。七地巳前故意力起。而不为障。问既是故意
力。何名烦恼障。答烦恼种子障于佛位。成佛时事须
总断。次小乘者。分别者。障小乘见道及初果也。俱生
狱。其身弥满等故。四受苦无间。馀地狱受势苦时。有
凉风间息。此地狱中纯苦。更无间也。五处所无间。更
无别处所间隔也。
言三涂八难者。一地狱。二畜生。三饿鬼。四北洲。五长
寿天。六佛前佛后。为佛前后。有法依法脩行得者。故
改为法前法后。七世智辨听长寿。天即无想天也。八
诸根不具。问何名异熟障。答此八难身。能障圣道。故
名障也。疏结云。此之三障等。
言今依大乘有二罪根一烦恼二所知障等者。所知
障随其所应。障入大乘圣位。所知障中分别。障初地
见道也。俱生者。障十地及佛地。都十一位。初十障障
地十。后一障障佛位。一异生性障障入初地遍行真
如。二邪行障入第二地(最胜)。三暗钝障(胜流)。四微细烦恼
现行障(无摄受)。五下乘般涅槃障(类无别)。六粗相现行障
(无染净)。七细相现行障(法无分别)。八无相中作加行(无增减)。九
利他中不欲行(智自在)。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业自在)。十
一微细所知障。此望十地及以真如。次说十一重障。
故言随其应。障入大乘圣位(所知了)。
言烦恼障随其等者。烦恼有二。一分别。二俱生。分别
者。障入初地。入初地时正断。二者俱生。初地巳去顿
伏不起。七地巳前故意力起。而不为障。问既是故意
力。何名烦恼障。答烦恼种子障于佛位。成佛时事须
总断。次小乘者。分别者。障小乘见道及初果也。俱生
卷十八 第 582b 页 X34-0582.png
者。前六只障第二果。后三品障第三果。上二界八九
七十二品障第四果。缘觉之人分别俱生皆障。无学
更无别證。大乘渐悟菩萨此于自乘烦恼先断。若顿
悟者分别烦恼见道除。俱生中种子不断。唯障金刚
心。与微细所知同断(下地)。
言百二十八者。欲界四谛各十。脩道有六。成四十六。
计九十二。上二界除十嗔。有八十二。怙欲界四十六。
计成百二十八烦恼。此唯约根本说。
言并随烦恼者。欲界随惑二十全上二界。有八大随。
共有十六大随并色界谄诳及二界憍。上二界共有
二十个随惑并根本烦恼。轻重合论。名烦恼障。
言所发业等者。问所感果如何亦是障。若三界身总
名障者。应无人天入圣道。又问若是不善非福业。可
名为障。若是善业不动业。如何亦是障。答疏云。此意
所说等。意言是彼烦恼品类等流。总名为障。非据重
者。如本识虽非烦恼招感。由惑招故。名为报障。又说
二障不取业果。彼约重者。此非据重。问所知障如何
云发及感果耶。答若展转说。与烦恼为。依如疏所缘。
缘亦名所虑托。又如迷人。亦迷杭故。如执绳为蛇。兼
执麻。若别说者。即无发业。又论云。然所知障不障解
脱。无能发业润生用故。若约为缘。招变易等。亦可以
定愿力资彼故。业非新发故。问前所发业。尅体是谁。
答分别无明。正发业。馀分别及俱生惑。皆助发也。故
论云若俱生者。助发恶行。亦不善摄。
七十二品障第四果。缘觉之人分别俱生皆障。无学
更无别證。大乘渐悟菩萨此于自乘烦恼先断。若顿
悟者分别烦恼见道除。俱生中种子不断。唯障金刚
心。与微细所知同断(下地)。
言百二十八者。欲界四谛各十。脩道有六。成四十六。
计九十二。上二界除十嗔。有八十二。怙欲界四十六。
计成百二十八烦恼。此唯约根本说。
言并随烦恼者。欲界随惑二十全上二界。有八大随。
共有十六大随并色界谄诳及二界憍。上二界共有
二十个随惑并根本烦恼。轻重合论。名烦恼障。
言所发业等者。问所感果如何亦是障。若三界身总
名障者。应无人天入圣道。又问若是不善非福业。可
名为障。若是善业不动业。如何亦是障。答疏云。此意
所说等。意言是彼烦恼品类等流。总名为障。非据重
者。如本识虽非烦恼招感。由惑招故。名为报障。又说
二障不取业果。彼约重者。此非据重。问所知障如何
云发及感果耶。答若展转说。与烦恼为。依如疏所缘。
缘亦名所虑托。又如迷人。亦迷杭故。如执绳为蛇。兼
执麻。若别说者。即无发业。又论云。然所知障不障解
脱。无能发业润生用故。若约为缘。招变易等。亦可以
定愿力资彼故。业非新发故。问前所发业。尅体是谁。
答分别无明。正发业。馀分别及俱生惑。皆助发也。故
论云若俱生者。助发恶行。亦不善摄。
卷十八 第 582c 页 X34-0582.png
言非据重者。此通业及果。名烦恼之所以。问论主令
造此论。生正解故。为断二重障故。重障乃是烦恼所
知。今何不取所知。答彼据别义言之。彼有四义。一如
金刚。难可断故。二于此难越生死流故。三压溺有情
处。四生故。四沈坠有情没三界故。毁责过失。立以重
名。烦恼所知总名为重。以彼四皆具种义故。此约能
障入圣位者。名之为重。彼所知障不障二乘圣位。故
不名重。经通三乘。从宽而说。
言依大般若重障有四者。意佛地论轻重障皆取。今
唯取重者。依毁责过失立。以重名。
言及彼等流诸随烦恼等者。流相似义。即随烦恼。是
根本烦恼之类。故名等流。
言随其所应者。此中随应。与前后别。此烦恼随其所
应。随三乘人。皆障圣道。一一乘中修行人。烦恼障皆
障圣道故。随其所应也。简要云。若具足有一百二十
八。一一皆能障圣道。若有一个。亦能障圣道(上烦恼障。下依
般若业)。
言萨遮尼乾子经业障有五者。世尊在日。此人问佛
言。我若出家。何似鹙子。佛言不及彼。便不出家。佛为
记曰。我涅槃后一百年。此人出世。名优婆鞠多。时人
号为无相好佛。言尼乾子者。即优婆鞠多前身也。问
为总犯成逆。为犯一二。即成其逆答随犯其一。即成
逆也。前煞父等。是三乘通逆也。
言破塔坏寺。若起恶心。取一塼瓦。皆是五逆中摄。或
卷十八 第 583a 页 X34-0583.png
不听造。亦是五逆化度云。若铸写人。铸见佛面不端
正。打破报铸无罪。若嗔心打坏。即成五逆也。
言窃盗用者。盗约私取。用约因官。傍私及为主首。方
便破除。亦是此业。
言障碍留难者。拟行不教行。名障碍巳行。次绝却名
留难也。
言债其发调者。糅云。发即役。调即祖。
言即三恶八无暇等者。谓无闲暇。修习圣道。故说为
障。等者。等取半择迦无根二形。问[月*尹]湿二生得圣果
否。潞云。提谓夫人鹤[月*尹]生。须达女生一[月*尹]诞生千子。
皆得圣道。彼约小乘。大乘必无是事。但说三涂身不
入圣道。提谓是人身。何妨入圣。如鬼通胎化二。纵是
胎生。亦不得圣也。
言其间佛者。问释迦法何时灭尽。答住法记云。从减
至增。当来人寿六万岁。时释迦佛法尽。当此之时。名
法没也。
言造匮法业者。契经说。若人悭法。恐他解巳过于巳
身不为他说。有六种报。一盲。二愚痴。三十方佛怨。四
无恶不造。五善人远离。六退失圣胎。牟云。盲者灭慧
眼故。痴者障对治故。怨者背觉义故。失圣胎者。法界
为肠。智种为胎。一大劫听闻。如十月满足。至通达位。
方是初生。今既悭法不信。所以圣胎丧失。
言等流者。此有二种。一真等流。种子生现行也。恶不
善种子生不善现行。性同故。亲辨自果。名真等流。等
正。打破报铸无罪。若嗔心打坏。即成五逆也。
言窃盗用者。盗约私取。用约因官。傍私及为主首。方
便破除。亦是此业。
言障碍留难者。拟行不教行。名障碍巳行。次绝却名
留难也。
言债其发调者。糅云。发即役。调即祖。
言即三恶八无暇等者。谓无闲暇。修习圣道。故说为
障。等者。等取半择迦无根二形。问[月*尹]湿二生得圣果
否。潞云。提谓夫人鹤[月*尹]生。须达女生一[月*尹]诞生千子。
皆得圣道。彼约小乘。大乘必无是事。但说三涂身不
入圣道。提谓是人身。何妨入圣。如鬼通胎化二。纵是
胎生。亦不得圣也。
言其间佛者。问释迦法何时灭尽。答住法记云。从减
至增。当来人寿六万岁。时释迦佛法尽。当此之时。名
法没也。
言造匮法业者。契经说。若人悭法。恐他解巳过于巳
身不为他说。有六种报。一盲。二愚痴。三十方佛怨。四
无恶不造。五善人远离。六退失圣胎。牟云。盲者灭慧
眼故。痴者障对治故。怨者背觉义故。失圣胎者。法界
为肠。智种为胎。一大劫听闻。如十月满足。至通达位。
方是初生。今既悭法不信。所以圣胎丧失。
言等流者。此有二种。一真等流。种子生现行也。恶不
善种子生不善现行。性同故。亲辨自果。名真等流。等
卷十八 第 583b 页 X34-0583.png
谓齐等。流谓类也。二假等流。则不必性同。但取相似
义也。前生障他人不闻法。今生自不得闻法。故名相
似义也。果似昔因。因似于果。故名等流果。今此所言
似等流也。增上果亦有二。一者顺增上。他人欲得闻
法。与力借助。令交闻法。今生自身亦得闻正法。名顺
增上。二者违增上。前人欲得闻法。障碍不交闻。名违
增上。增上是因。今生自不闻法。是果。增上之家果。名
增上果。依士释。问二果何别答。相似义边。名等流果。
果望于因。名增上果。牟云。能感即匮法。此是因。现不
闻法等。是罪体。此即是果。经云。众圣之王。说法教化。
如斯罪人。当生难处等。
言瑜伽等(至)七种者。一初慢者。谓于劣计巳胜。前人
实劣于我。更执自身。胜于前人也。二或于等计巳等。
问既言于等计巳等。顺道理。何故名慢。答圣教中说
慢者。于称量门中。转等与不等。从地亦道等时。便是
慢者。二过慢者。谓于等计巳胜。前人身上事业一切。
与巳身相似。计巳身胜于前人。便是过慢。我于胜计。
巳等前人。据实。胜于我背计巳身共他等。名过慢也。
慢过慢者。谓于胜计巳胜。前人胜我百千万倍。计巳
身更胜于前人。名慢过慢也。我慢者。恃巳报我。高举
为相。身上马亦无。空腹高心地。增上慢者。实少得谓
多得也。卑慢者。谓他人多分胜。巳计巳少分劣也。市
部儿云。宰相骑鞍带马胜我。若论早眼晏起。则不如
我。名计巳少分劣他也。邪慢者。全不得言得。是邪慢
义也。前生障他人不闻法。今生自不得闻法。故名相
似义也。果似昔因。因似于果。故名等流果。今此所言
似等流也。增上果亦有二。一者顺增上。他人欲得闻
法。与力借助。令交闻法。今生自身亦得闻正法。名顺
增上。二者违增上。前人欲得闻法。障碍不交闻。名违
增上。增上是因。今生自不闻法。是果。增上之家果。名
增上果。依士释。问二果何别答。相似义边。名等流果。
果望于因。名增上果。牟云。能感即匮法。此是因。现不
闻法等。是罪体。此即是果。经云。众圣之王。说法教化。
如斯罪人。当生难处等。
言瑜伽等(至)七种者。一初慢者。谓于劣计巳胜。前人
实劣于我。更执自身。胜于前人也。二或于等计巳等。
问既言于等计巳等。顺道理。何故名慢。答圣教中说
慢者。于称量门中。转等与不等。从地亦道等时。便是
慢者。二过慢者。谓于等计巳胜。前人身上事业一切。
与巳身相似。计巳身胜于前人。便是过慢。我于胜计。
巳等前人。据实。胜于我背计巳身共他等。名过慢也。
慢过慢者。谓于胜计巳胜。前人胜我百千万倍。计巳
身更胜于前人。名慢过慢也。我慢者。恃巳报我。高举
为相。身上马亦无。空腹高心地。增上慢者。实少得谓
多得也。卑慢者。谓他人多分胜。巳计巳少分劣也。市
部儿云。宰相骑鞍带马胜我。若论早眼晏起。则不如
我。名计巳少分劣他也。邪慢者。全不得言得。是邪慢
卷十八 第 583c 页 X34-0583.png
相也。
言今憎慢者。五千之徒既有慢相。未审与前七慢之
中。是何慢摄。答疏云。今增上慢等。意言五千人增上
慢。与前第五相当也。问行相如何。答得四禅定。起有
漏慧心。名少得谓多得。六行伏惑烦恼不生之处。显
得非择灭。名少證谓多證等。
言得者有为者。问既全未證四。何行果云何言少得
果。答岂有少證圣果。而妄计耶。故瑜伽云。一切圣人
无自。自谓得等。
言目瞩者。神光即是序品放光。
言耳闻妙唱者。即是闻无量义经。或云。弥勒问。文殊
答。名妙唱。
言未革庸心者。庸者。次下之义。革由改也。未改庸心。
演妙宣难。便乖涉意。诸佛智慧。名演妙。说智慧门。名
宣难。或唱二甚。名演妙。三止不说。名宣难。
言闻序中者。交伊闻问答。为巳后。舍权就实。大渐之
初由。
言听宗内等者。闻正宗之中深陈。即是二权一实。与
他相违。故起谤也。所以疏云。折摧等。鹙子犹如好米。
能济饥故。留之五千之辈。如糠秕。任随风去。鹙子犹
如清酒。能适悦人身心故。留之五千之辈。如糟沉。浊
即须弃却。如来动三止之霜风。折摧五千之危叶。鹙
子犹如贞木。扇拂不动。故存焉。下经云。众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云。
言今憎慢者。五千之徒既有慢相。未审与前七慢之
中。是何慢摄。答疏云。今增上慢等。意言五千人增上
慢。与前第五相当也。问行相如何。答得四禅定。起有
漏慧心。名少得谓多得。六行伏惑烦恼不生之处。显
得非择灭。名少證谓多證等。
言得者有为者。问既全未證四。何行果云何言少得
果。答岂有少證圣果。而妄计耶。故瑜伽云。一切圣人
无自。自谓得等。
言目瞩者。神光即是序品放光。
言耳闻妙唱者。即是闻无量义经。或云。弥勒问。文殊
答。名妙唱。
言未革庸心者。庸者。次下之义。革由改也。未改庸心。
演妙宣难。便乖涉意。诸佛智慧。名演妙。说智慧门。名
宣难。或唱二甚。名演妙。三止不说。名宣难。
言闻序中者。交伊闻问答。为巳后。舍权就实。大渐之
初由。
言听宗内等者。闻正宗之中深陈。即是二权一实。与
他相违。故起谤也。所以疏云。折摧等。鹙子犹如好米。
能济饥故。留之五千之辈。如糠秕。任随风去。鹙子犹
如清酒。能适悦人身心故。留之五千之辈。如糟沉。浊
即须弃却。如来动三止之霜风。折摧五千之危叶。鹙
子犹如贞木。扇拂不动。故存焉。下经云。众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云。
卷十八 第 584a 页 X34-0584.png
言俗嘿者。意取此默。为正。口边作俗。应作止为正。若
作旨纸。皆非也。
言诸论皆云者。问何故不止。答疏言。诸论本即对法
及摄论也。摄论云。佛于诸法。皆得自在唯于二种。不
得自在。一者。受异熟果决定。如过去有一池鱼。有村
人共取。而食池中大鱼。即令琉璃王。是馀之小鱼。所
将兵众是彼村之人。即今释种。是遂被琉璃王所煞。
纵目乾连以神通力。接诸释种。置星宫中。于钵盂中
坐。释种向下看彼钵盂尅头落。即受报决定也。二者。
作业决定。如频婆娑罗王。恒受游獦。数向山中。不得
禽兽。后见一仙人。即作是念。我不得禽兽应为此人
遂以口敕煞之。身首异处。仙人遂以立誓愿。我未来
世遂以口敕而煞于王。过去王者。即父王是。其仙人
者。即阇王是。又对法云。一由宿业势力盛。得人身等。
异熟身相续决定。起等流诸恶。二由五逆等宿业势
力助人善业。得人报相续。亦兼起等流恶业。此业起
故。作业决定。如阇王害父。琉璃王诛释种等。皆是作
业也。
言罪根深者。即是论家受果决定。多生造匮法业是
罪根。根者因也。今生现不闻法。是罪果。前生令他不
闻法。今生自不闻法。此五千人与释种眷属。同是受
报之流类。名决定类。
言增上慢者者。是作业决定类。若留著决定。起谤三
业法。全是作业定类。世尊观此五千人与阿阇世王。
卷十八 第 584b 页 X34-0584.png
同是作业定类也。有二意。一由业力。即罪根深重。不
合闻法。二由根未熟。此增上慢人。闻法必谤。由此五
千从座而起去。佛虽神力。亦不止之。
言乍可等者。问世尊何不且留。更闻少许法。何故便
交起去耶。答疏乍可等。意言法则不惜。纵留恐成无
益。乍可令其起去等。前约定业。而不排。佛力制不得。
此约佛力制。若制即兴重业。故不止也。
言彼发心者。问王造逆。亦是作业。决定受果决定。何
故佛放慈光照触。令其罪减。不堕地狱。答疏云。彼若
发心等。如阇王悔煞于父。遍身生疮病。自言我是大
地狱人。如是恳切悔责。身心清净。所有眷属亦清净。
佛放月爱光三昧。照彼王身。即得除差。此即定业可
转也。
言其心不易者。如琉璃王诛释种年煞父。佛言大王。
却后七日。必当命终。若不忏悔。定当堕地狱。王曰。大
丈夫谁能悔过。遂于水中而居满七日巳。从水下火
烧之。其成灰烬。以不发心。佛力不排故。经云。而不制
止。天雨虽润。不能令枯木生华。日月虽明不能为盲
者开目。章敬云。一表经之深妙。非五千之徒。所思虑
故。故不止。二劝后学。令其剹力。如来现在。犹多怨嫉。
况灭度后。故不止也。摄云。大方便宝雨并善住天子
问经云。增上慢人退席而起去。不久却来。何故不同。
答此经明一乘二乘作佛其事甚难。所以不来。彼两
经不尔。是故却来。
合闻法。二由根未熟。此增上慢人。闻法必谤。由此五
千从座而起去。佛虽神力。亦不止之。
言乍可等者。问世尊何不且留。更闻少许法。何故便
交起去耶。答疏乍可等。意言法则不惜。纵留恐成无
益。乍可令其起去等。前约定业。而不排。佛力制不得。
此约佛力制。若制即兴重业。故不止也。
言彼发心者。问王造逆。亦是作业。决定受果决定。何
故佛放慈光照触。令其罪减。不堕地狱。答疏云。彼若
发心等。如阇王悔煞于父。遍身生疮病。自言我是大
地狱人。如是恳切悔责。身心清净。所有眷属亦清净。
佛放月爱光三昧。照彼王身。即得除差。此即定业可
转也。
言其心不易者。如琉璃王诛释种年煞父。佛言大王。
却后七日。必当命终。若不忏悔。定当堕地狱。王曰。大
丈夫谁能悔过。遂于水中而居满七日巳。从水下火
烧之。其成灰烬。以不发心。佛力不排故。经云。而不制
止。天雨虽润。不能令枯木生华。日月虽明不能为盲
者开目。章敬云。一表经之深妙。非五千之徒。所思虑
故。故不止。二劝后学。令其剹力。如来现在。犹多怨嫉。
况灭度后。故不止也。摄云。大方便宝雨并善住天子
问经云。增上慢人退席而起去。不久却来。何故不同。
答此经明一乘二乘作佛其事甚难。所以不来。彼两
经不尔。是故却来。
卷十八 第 584c 页 X34-0584.png
经云尔时佛告为汝等说。问何故论家取第三止文。
是增上慢人起去之处。经家取取授记文。是增上慢
人起去之处。何故不同。答若说与增上慢人心事相
违。即取第三止文。正与相妨也。及至欲起。不起便到
取授记经文。所以取文不同也。
经云无复枝叶者。五千之徒不堪闻法。如枝如叶。随
严霜彫落。鹙子利根。继绍佛位。堪闻妙法。故留住。如
贞如实。堪为大[厂@负]之材。
言佛许说等者。即以许可摄受之言。便警其心也。
言退为佳矣者。去有二益。一现在不起谤法之非。二
闻前略说。以作未来因缘。含此两义。故云退为佳唱
也。佳(皆音)脼(良将反两音)。贺云。江南呼小犊子肉。为膎脼。南
地呼皆为膎也。有云。膎是影肉。脼是湿肉者。谬也。
言诺者。奴各反。
言希解等者。解者异也。若希望应作觊觎(上记下喻)。
言未闻令闻者。论文。疏言。叹法希有。显令闻故。经云。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问何名妙法。答诸佛时乃说
之。无量无边劫。有一佛出世。说法华经。如优昙华。一
减一增劫。方有昙华出。无量无边劫。有一佛出世。方
说法华经。直至今生。尚自四十年前。久默斯要。不务
速说也。舍利弗问。如何此希有法。不说空赞叹耶。世
尊道。汝但生信。诸佛如来言。无虚妄也。论体经意。世
尊既慇勤赞叹。欲拟说未曾闻底法。故论云名未闻。
问何名未闻令闻。答未闻之法。今日令闻。从十六王
卷十八 第 585a 页 X34-0585.png
子。时一遍闻。自后巳来。更不曾闻。名未闻令闻。二近
取四十年巳来拟说。说不得。名未闻令闻法也。即是
唱二种甚深标文。令闻故。即是何下六段释文。故云
令闻也。
言说舍利弗者。问云。何不与我说。空赞叹休去耶。世
尊道。我只缘未闻甚深。所以能诠教诠著未闻令法。
便意趣难解。我若直显说。众生易会。只缘随宜说。将
教就根论。名随宜说。说三之时。实有三大易会。只缘
说三之时不得三。说三唯有一。所以意趣难解。问世
尊不直显说。交他易会耶。世尊言。四十年前。求直显
说不得。经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所以不免安
方便著说。教上既也无数方便。所诠理中是法。非思
量分别之所能解。疏云明所等。
言依何等义者。问世尊依何等义。为他鹙子说法。答
将第一段未闻令闻之法。依第二段说中名字章句。
先权后实。轨则法用说。所以疏言。为未闻令闻。及方
便说。问既第二段说是能诠教。未审依何等所诠义。
为他鹙子说。答依第三依何等义中。开示悟入四种。
知见一乘因果所诠义。为鹙子说也。即是疏言谓得
依佛所。甚深难解法。深难解法。即是一大事四知见
也。糅潞皆云。依何等义。此文剩或错。牟云。此解不然。
缘第一遍云依何等义。既无别料。只取前二文。便是
依何等义中。摄贺云。何等义含前二义。意说前之二
义。依何道理言之。故第三云。唯依大事说。又前第一
取四十年巳来拟说。说不得。名未闻令闻法也。即是
唱二种甚深标文。令闻故。即是何下六段释文。故云
令闻也。
言说舍利弗者。问云。何不与我说。空赞叹休去耶。世
尊道。我只缘未闻甚深。所以能诠教诠著未闻令法。
便意趣难解。我若直显说。众生易会。只缘随宜说。将
教就根论。名随宜说。说三之时。实有三大易会。只缘
说三之时不得三。说三唯有一。所以意趣难解。问世
尊不直显说。交他易会耶。世尊言。四十年前。求直显
说不得。经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所以不免安
方便著说。教上既也无数方便。所诠理中是法。非思
量分别之所能解。疏云明所等。
言依何等义者。问世尊依何等义。为他鹙子说法。答
将第一段未闻令闻之法。依第二段说中名字章句。
先权后实。轨则法用说。所以疏言。为未闻令闻。及方
便说。问既第二段说是能诠教。未审依何等所诠义。
为他鹙子说。答依第三依何等义中。开示悟入四种。
知见一乘因果所诠义。为鹙子说也。即是疏言谓得
依佛所。甚深难解法。深难解法。即是一大事四知见
也。糅潞皆云。依何等义。此文剩或错。牟云。此解不然。
缘第一遍云依何等义。既无别料。只取前二文。便是
依何等义中。摄贺云。何等义含前二义。意说前之二
义。依何道理言之。故第三云。唯依大事说。又前第一
卷十八 第 585b 页 X34-0585.png
依何等义。标第二依何等义释也。且第一依何等义。
徵问词。依何等令他鹙子闻未闻应法。依何等义。明
所说法意趣难知。次下第二依何等义。正是徵词。答
谓依前所得法。即是菩提涅槃。答上未闻令闻。下句
云深法难解。答上第二句。及方便说。
言住者。第四令住。由前第二段说。说三乘权教。令二
乘知权可舍。令依第三依何等义。一乘究竟知实而
可取。以第四段。劝令来住一乘中。十方世界中。无有
馀乘。若二若三。劝鹙子等。向一乘中住也。
言法者。第五依法。不唯我独自先权后实。交众生住
在一乘之中。十方三世佛。皆如此也。经云。舍利弗一
切十方诸佛。此上指十方也。三世者。过去诸佛。亦以
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众生。演说
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未来现在亦尔。
言遮者。第六段遮十方世界。有二乘三乘。可言退入。
二乘中去十世界中。上无第二声闻乘。岂更有第三
缘觉乘。
言遮者。论文。
言遮破二执等者。二乘人执生。真理智为极。此二乘
人。皆有能执之心。破彼能执之心。名破二。
言遣二真者。无二乘真。四十年前。三乘教则有三。二
乘教下。本来无极理。只是借他。大乘教下理。向二乘
教下安著也。不是二乘教下总设理。言无理者。无极
理也。如人家家门前皆有水渠子。总取用。若唤作蓬
徵问词。依何等令他鹙子闻未闻应法。依何等义。明
所说法意趣难知。次下第二依何等义。正是徵词。答
谓依前所得法。即是菩提涅槃。答上未闻令闻。下句
云深法难解。答上第二句。及方便说。
言住者。第四令住。由前第二段说。说三乘权教。令二
乘知权可舍。令依第三依何等义。一乘究竟知实而
可取。以第四段。劝令来住一乘中。十方世界中。无有
馀乘。若二若三。劝鹙子等。向一乘中住也。
言法者。第五依法。不唯我独自先权后实。交众生住
在一乘之中。十方三世佛。皆如此也。经云。舍利弗一
切十方诸佛。此上指十方也。三世者。过去诸佛。亦以
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众生。演说
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未来现在亦尔。
言遮者。第六段遮十方世界。有二乘三乘。可言退入。
二乘中去十世界中。上无第二声闻乘。岂更有第三
缘觉乘。
言遮者。论文。
言遮破二执等者。二乘人执生。真理智为极。此二乘
人。皆有能执之心。破彼能执之心。名破二。
言遣二真者。无二乘真。四十年前。三乘教则有三。二
乘教下。本来无极理。只是借他。大乘教下理。向二乘
教下安著也。不是二乘教下总设理。言无理者。无极
理也。如人家家门前皆有水渠子。总取用。若唤作蓬
卷十八 第 585c 页 X34-0585.png
莱池里水。事须是天子家有也。若唤以大真。事须唯
大乘教下有。二乘下无。故名遣二真也。执约心。真约
境也。上来六段。第二约说智门深。馀四段智慧深也
(钓锁相)。
言叹希者。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
之。又云。亿亿万劫。至不可议。诸佛世尊。时说是经。
言无智不忻者。受法有限故。
言梵云者。晋云灵瑞华(稍同)。亦有翻为空起华也。
言大海减者。相传云。人寿八万岁时。大海水渐减。减
时至四天王膝。有金轮显现。可高三十尺广一百五
十尺。
言此法华者。潞云。旋达四洲。路傍两边。有优昙华。两
边相对而生。以为庄严。应轮王出世。其华乃生。名瑞
应华。灵瑞华者。为轮王之瑞相。法华为成佛之先徵。
若轮王出。其华乃现。诸佛出世。法华方开。灵瑞华现。
令未见者令见。法华开故。未闻者令闻。故疏云。此法
华等。意言佛出世。众生归依。断除烦恼。舍凡成圣。故
言生死海渐减也。问圣教中说众生界无减。何故此
间说减。答化度云。此约真如无减。若就相而说。减亦
不妨也。
言一乘道显者。大乘根熟。故名一乘道显。法轮王出。
生死渐减。一乘道显。方演说之。此有三种表。一者。海
水渐减。喻佛降生生死海减。二金轮路现。表所化生。
一乘道显。佛方为说。三优昙华现。方登王位。表所化
大乘教下有。二乘下无。故名遣二真也。执约心。真约
境也。上来六段。第二约说智门深。馀四段智慧深也
(钓锁相)。
言叹希者。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
之。又云。亿亿万劫。至不可议。诸佛世尊。时说是经。
言无智不忻者。受法有限故。
言梵云者。晋云灵瑞华(稍同)。亦有翻为空起华也。
言大海减者。相传云。人寿八万岁时。大海水渐减。减
时至四天王膝。有金轮显现。可高三十尺广一百五
十尺。
言此法华者。潞云。旋达四洲。路傍两边。有优昙华。两
边相对而生。以为庄严。应轮王出世。其华乃生。名瑞
应华。灵瑞华者。为轮王之瑞相。法华为成佛之先徵。
若轮王出。其华乃现。诸佛出世。法华方开。灵瑞华现。
令未见者令见。法华开故。未闻者令闻。故疏云。此法
华等。意言佛出世。众生归依。断除烦恼。舍凡成圣。故
言生死海渐减也。问圣教中说众生界无减。何故此
间说减。答化度云。此约真如无减。若就相而说。减亦
不妨也。
言一乘道显者。大乘根熟。故名一乘道显。法轮王出。
生死渐减。一乘道显。方演说之。此有三种表。一者。海
水渐减。喻佛降生生死海减。二金轮路现。表所化生。
一乘道显。佛方为说。三优昙华现。方登王位。表所化
卷十八 第 586a 页 X34-0586.png
生。觉华开荣。佛方出世。今详昙华。既喻所化。何者。以
喻此经。又言一乘道显。何是一乘道也。今解路显。即
喻根熟。昙华即喻此经。经言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
时一现耳。意海减所化分段生死无路。显大乘根性
熟。昙华即所说妙法。昙华若现。表轮王出之不虚妙
法。若宣表闻者。定当成佛。轮王者。表后成佛。即以所
当化成。喻轮王也。非喻能化(抄不分别)。问何故劫增海水
减。劫减海水增。答一切七宝。多在海中。劫增时。众生
福胜。故水减少。七宝出现。令众生皆得受用。劫减时。
众生福劣。海水增广。七宝皆沉。傍生又多在海中安
置。如经中说。轮王出。海水减缩。面各减三千由旬。其
路即现。七宝所成。若轮王出时。主藏臣以手置海中。
海中珍宝。悉随手出。
言鹙子往者。从十六王子。二万佛时。虽巳闻。今悉癈
忘。故言未闻也。此一唱。正是解未闻令闻也。
言智解局者。未能證达。即是二乘之人。所见不广也。
故劝令大乘深生信心也。
经所以者。何徵词也。有何故以如来说法意趣难解
也。经云。言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演说
诸法。释前标中随宜说一句。将能诠教。以无数方便。
说教下所诠理。是非思益分别之所能解法也。唯有
诸佛乃能知之。
言彼三乘等者。意言二乘教下。只有择灭之理。又是
他大乘家理。二乘教下无。故名以彼实义不可说故。
喻此经。又言一乘道显。何是一乘道也。今解路显。即
喻根熟。昙华即喻此经。经言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
时一现耳。意海减所化分段生死无路。显大乘根性
熟。昙华即所说妙法。昙华若现。表轮王出之不虚妙
法。若宣表闻者。定当成佛。轮王者。表后成佛。即以所
当化成。喻轮王也。非喻能化(抄不分别)。问何故劫增海水
减。劫减海水增。答一切七宝。多在海中。劫增时。众生
福胜。故水减少。七宝出现。令众生皆得受用。劫减时。
众生福劣。海水增广。七宝皆沉。傍生又多在海中安
置。如经中说。轮王出。海水减缩。面各减三千由旬。其
路即现。七宝所成。若轮王出时。主藏臣以手置海中。
海中珍宝。悉随手出。
言鹙子往者。从十六王子。二万佛时。虽巳闻。今悉癈
忘。故言未闻也。此一唱。正是解未闻令闻也。
言智解局者。未能證达。即是二乘之人。所见不广也。
故劝令大乘深生信心也。
经所以者。何徵词也。有何故以如来说法意趣难解
也。经云。言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演说
诸法。释前标中随宜说一句。将能诠教。以无数方便。
说教下所诠理。是非思益分别之所能解法也。唯有
诸佛乃能知之。
言彼三乘等者。意言二乘教下。只有择灭之理。又是
他大乘家理。二乘教下无。故名以彼实义不可说故。
卷十八 第 586b 页 X34-0586.png
一者。二乘教下理所无。名不可说。二者。只大乘教下
所有真如法性离言。名不可说。离言绝相。名言说之
不及。名不可说。此三乘法。唯有名字章句。无别三体
者。三乘教同诠一乘。二乘教下。无极理故。
言无别三体(释标中意趣难解。即是品初慧门也)。问品初先明智慧。后
明智慧门。此间何故说教门。后说智慧耶。答前约先
智慧。后说三乘。显于一乘。内说有三乘。此间先说教
后说理。则三显会乘教同归一乘理也。所望别故。此
间第二说中意。只是四十年前。说三乘教门也。所说
理。即是第三依何等义中收也。经云。所以者何等一
段经文者。
言因前文起等者。显即是徵也。即是徵前第一段未
闻令闻。第二段说者。有何所以。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有何所以。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此解唯佛能知
耶。答依一大事因缘。因果道理说。依开示悟入说故。
此答经家所以者何也。次答论家依何等义者。疏言
依何等义。作如是说法。意趣难解。依何等义说法。是
非思量分别。唯佛能知。答依何事义中。一大事因缘
说。如来若为小乘事说。二乘易解。依一大事因缘。依
此义说。所以难解也。论家依何等义。问词。经家一大
事因缘。答词也。
言事物体事等者。大事者。不越性相也。大事若是相。
则是事物。大事若是性。即是体事。大事若是境。则是
义。大事若对能诠教。则是道理也。事物有为也。体事
所有真如法性离言。名不可说。离言绝相。名言说之
不及。名不可说。此三乘法。唯有名字章句。无别三体
者。三乘教同诠一乘。二乘教下。无极理故。
言无别三体(释标中意趣难解。即是品初慧门也)。问品初先明智慧。后
明智慧门。此间何故说教门。后说智慧耶。答前约先
智慧。后说三乘。显于一乘。内说有三乘。此间先说教
后说理。则三显会乘教同归一乘理也。所望别故。此
间第二说中意。只是四十年前。说三乘教门也。所说
理。即是第三依何等义中收也。经云。所以者何等一
段经文者。
言因前文起等者。显即是徵也。即是徵前第一段未
闻令闻。第二段说者。有何所以。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有何所以。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此解唯佛能知
耶。答依一大事因缘。因果道理说。依开示悟入说故。
此答经家所以者何也。次答论家依何等义者。疏言
依何等义。作如是说法。意趣难解。依何等义说法。是
非思量分别。唯佛能知。答依何事义中。一大事因缘
说。如来若为小乘事说。二乘易解。依一大事因缘。依
此义说。所以难解也。论家依何等义。问词。经家一大
事因缘。答词也。
言事物体事等者。大事者。不越性相也。大事若是相。
则是事物。大事若是性。即是体事。大事若是境。则是
义。大事若对能诠教。则是道理也。事物有为也。体事
卷十八 第 586c 页 X34-0586.png
无为也。事义无为也。道理有为也。若准四义总具足
方名大事。作三义解。正一大事者事物。物谓菩提涅
槃也。真实法名物事者。总义。二云。大事者体事。菩提
涅槃。有体法名体事。三大事者。事义。菩提涅槃对此
缘智。名境义。只此境义。便名大事。道理两字。经上之
三义。或是事物之道理。二或是体事道理。三或是事
义之道理。第二或道理两字。解经中因缘本法之道
理。疏主意不必具取四义名一大事也。或是事物道
理智。或是体事道理智。或是事义道理智。随应得。
经云出现于世者。疏言为此大因缘。所以出现世间
也。
言自称德号者。即是解经中世尊两字。问世尊自说
经。何得自言。世尊恰似自誇相似。答自标德号者。只
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广利群生也。所以自标德号。
更不缘馀事也。
言不尔便者。若不为大事因缘出世者。即同二乘入
灭。唯求自利。不化众生。亦不要自德号也。只为一切
众生成佛。名大事。所以自标也。
经云言开佛知见等者。问言开者。为佛自开。为开众
生。若自开者。佛开巳久。云何经言佛之知见。巳谓不
尔。经文明言。言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明知但是开鹙
子身中知见。若众生身中知见不得。名佛见者。理行
二性。在有情中。应不名二种佛性。彼既极成。此何不
许。但是知见性相。在众生中。无始巳来。二障所覆。如
方名大事。作三义解。正一大事者事物。物谓菩提涅
槃也。真实法名物事者。总义。二云。大事者体事。菩提
涅槃。有体法名体事。三大事者。事义。菩提涅槃对此
缘智。名境义。只此境义。便名大事。道理两字。经上之
三义。或是事物之道理。二或是体事道理。三或是事
义之道理。第二或道理两字。解经中因缘本法之道
理。疏主意不必具取四义名一大事也。或是事物道
理智。或是体事道理智。或是事义道理智。随应得。
经云出现于世者。疏言为此大因缘。所以出现世间
也。
言自称德号者。即是解经中世尊两字。问世尊自说
经。何得自言。世尊恰似自誇相似。答自标德号者。只
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广利群生也。所以自标德号。
更不缘馀事也。
言不尔便者。若不为大事因缘出世者。即同二乘入
灭。唯求自利。不化众生。亦不要自德号也。只为一切
众生成佛。名大事。所以自标也。
经云言开佛知见等者。问言开者。为佛自开。为开众
生。若自开者。佛开巳久。云何经言佛之知见。巳谓不
尔。经文明言。言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明知但是开鹙
子身中知见。若众生身中知见不得。名佛见者。理行
二性。在有情中。应不名二种佛性。彼既极成。此何不
许。但是知见性相。在众生中。无始巳来。二障所覆。如
卷十八 第 587a 页 X34-0587.png
来开演。晓说彼身中有二无上。令知忻趣也。鹙子既
知有此二法。未审何诠次说能證。劝其脩之。如是此
三。皆居果位。入佛知见。是得之因。故次为说入佛知。
见。巳上初周。等赐牛车者。无漏因行。本后二智。若唯
识五地菩萨。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
故。冥真俗二境。合本后二智。准此牛车便成一体。令
诸子等。十地菩萨日夜劫数。二僧祇劫。若得教车。亦
通初劫。巳上即是第三周。灭去化城。引至宝所。第三
周。是以得名开佛知见也。
言此释大事者。体即知见。知见两字。被经家安四个
名。因解唤作开示悟入解知见。向上义也。论家有四
义解之。开者无上义。示者同义。悟者不知义。入者令
證不退转义。故以四义解知见。知见体即是大事故。
言论言(至)如来能證等者。摄云。如来举能證人也。如
实智者。出能證智也。知彼义者。出所證法。即是法身
也。牟云。如来能證如实者。标能證智所證理也。言知
彼义故。即是释也。即是真如名义。理境界也。一知之
言。通能知所知也。问何名能證如实。答疏云。知彼义
故。义者。若对能證智名境。境故名义。若对能诠教。名
所诠义。义理故名义也。又解如来能證。假者身也。如
实知彼义故。只是根本智。證真如理也。如实两字。真
如也。知彼义三字。亦是真如理。
言法性真如等者。一法性二字。解上论文。实字。与万
法为实本性也。二真如两字。解上论文中如字。三云。
知有此二法。未审何诠次说能證。劝其脩之。如是此
三。皆居果位。入佛知见。是得之因。故次为说入佛知。
见。巳上初周。等赐牛车者。无漏因行。本后二智。若唯
识五地菩萨。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
故。冥真俗二境。合本后二智。准此牛车便成一体。令
诸子等。十地菩萨日夜劫数。二僧祇劫。若得教车。亦
通初劫。巳上即是第三周。灭去化城。引至宝所。第三
周。是以得名开佛知见也。
言此释大事者。体即知见。知见两字。被经家安四个
名。因解唤作开示悟入解知见。向上义也。论家有四
义解之。开者无上义。示者同义。悟者不知义。入者令
證不退转义。故以四义解知见。知见体即是大事故。
言论言(至)如来能證等者。摄云。如来举能證人也。如
实智者。出能證智也。知彼义者。出所證法。即是法身
也。牟云。如来能證如实者。标能證智所證理也。言知
彼义故。即是释也。即是真如名义。理境界也。一知之
言。通能知所知也。问何名能證如实。答疏云。知彼义
故。义者。若对能證智名境。境故名义。若对能诠教。名
所诠义。义理故名义也。又解如来能證。假者身也。如
实知彼义故。只是根本智。證真如理也。如实两字。真
如也。知彼义三字。亦是真如理。
言法性真如等者。一法性二字。解上论文。实字。与万
法为实本性也。二真如两字。解上论文中如字。三云。
卷十八 第 587b 页 X34-0587.png
下二句疏。名为如实法实性故。此二句别结上论中
如实二字也。
言即是所證(至)为义者。解者。解上论文。知彼义故。义
字通两说也。真如理是一。若对能诠教。即是所诠名
义。若对能證智。所知境界名义也。
言正智之体本者。此唯取本智。名知见。却结向上论
文能證二字。
言能知义理等者。结上论中义字。
言即能證正等者。都结归经义。能證所證也。
言菩提断者。断障所显得故。亦名菩提。
言智处者。是所缘处。智所依处。故亦名智也。
言或知为正体者。此意性用胜。根本智名知。后得智
名见。此二合名知见。用真如理。为知见性。性之与用。
得性就用。知则亲唯自知。不通他知。如梦中事相似。
真如理根本智證。后智设缘。变影疏远。故唯自知也。
根本智照真境。后得照俗境。故将性就相。合名知见。
问若知亲见疏者。五眼之中。既名慧眼。何不名见。答
彼境约缘本后。皆名眼。此约有亲疏。故不同于彼。
言此二是用等者。此二自是知体家用。若智之实性。
方是真如。如刀以割物为用。四尘为体。若约所依性。
方是虚空为体。
言将性就相者。问既以知见。配本后二智。何得以真
如合名知见。答将性等。
言欲令二等者。问诸经论但只合摄末归本。摄相就
如实二字也。
言即是所證(至)为义者。解者。解上论文。知彼义故。义
字通两说也。真如理是一。若对能诠教。即是所诠名
义。若对能證智。所知境界名义也。
言正智之体本者。此唯取本智。名知见。却结向上论
文能證二字。
言能知义理等者。结上论中义字。
言即能證正等者。都结归经义。能證所證也。
言菩提断者。断障所显得故。亦名菩提。
言智处者。是所缘处。智所依处。故亦名智也。
言或知为正体者。此意性用胜。根本智名知。后得智
名见。此二合名知见。用真如理。为知见性。性之与用。
得性就用。知则亲唯自知。不通他知。如梦中事相似。
真如理根本智證。后智设缘。变影疏远。故唯自知也。
根本智照真境。后得照俗境。故将性就相。合名知见。
问若知亲见疏者。五眼之中。既名慧眼。何不名见。答
彼境约缘本后。皆名眼。此约有亲疏。故不同于彼。
言此二是用等者。此二自是知体家用。若智之实性。
方是真如。如刀以割物为用。四尘为体。若约所依性。
方是虚空为体。
言将性就相者。问既以知见。配本后二智。何得以真
如合名知见。答将性等。
言欲令二等者。问诸经论但只合摄末归本。摄相就
卷十八 第 587c 页 X34-0587.png
性何故此间将性就相。答欲令等顺彼宗。以种智为
一乘。所以先说也。
言胜鬘等者。问此经宗明一乘。一乘是种智。何故引
胜鬘经三个名。皆是真如。證此经耶。答疏云胜鬘等。
疏主言只缘此经宗。明取种智。恐疑将谓唯取种智。
为一乘体。不唯空取种智为体。兼取真如为一乘体。
言摄大乘等者。意言摄大乘通理及智。为一乘也。不
同胜鬘。唯取真理。此摄大乘兼取行。为一乘。万行宽
广。名大。只此大体向上。有运载用。名乘。亦乘亦大。名
为大。将体就用。大亦乘。将用就体。乘亦大。或乘大乘
故。名为大乘。大是真如向上安。大字著乘。是有为名
乘。乘大性故。名为大乘也。此中意言。胜鬘一乘。是真
如摄。大乘是万行。既说一乘。即大乘。明知摄性以就
相也。问疏主何故作性用理智解耶。答论云。一切智
三个字。唯通性相也。
言知一乘(至)宗义者。即三周说一乘。初周理智双说。
第二说智不说理。第三周说理不说智也。故知三周
说一乘。通理及智也。
言火宅牛车者。古师将真为车体。此间兼破古师云
疏主火宅等。即是有为也。
言险途宝所等者。即是无为。故不言作。问宝所是无
为。故不言其作。化城亦无为。何故言其作。答宝所本
来无为。无为不言作。化城是假施设。所以言其作。问
化城言作。是无为。牛车言作。亦合是无为。答牛车言
一乘。所以先说也。
言胜鬘等者。问此经宗明一乘。一乘是种智。何故引
胜鬘经三个名。皆是真如。證此经耶。答疏云胜鬘等。
疏主言只缘此经宗。明取种智。恐疑将谓唯取种智。
为一乘体。不唯空取种智为体。兼取真如为一乘体。
言摄大乘等者。意言摄大乘通理及智。为一乘也。不
同胜鬘。唯取真理。此摄大乘兼取行。为一乘。万行宽
广。名大。只此大体向上。有运载用。名乘。亦乘亦大。名
为大。将体就用。大亦乘。将用就体。乘亦大。或乘大乘
故。名为大乘。大是真如向上安。大字著乘。是有为名
乘。乘大性故。名为大乘也。此中意言。胜鬘一乘。是真
如摄。大乘是万行。既说一乘。即大乘。明知摄性以就
相也。问疏主何故作性用理智解耶。答论云。一切智
三个字。唯通性相也。
言知一乘(至)宗义者。即三周说一乘。初周理智双说。
第二说智不说理。第三周说理不说智也。故知三周
说一乘。通理及智也。
言火宅牛车者。古师将真为车体。此间兼破古师云
疏主火宅等。即是有为也。
言险途宝所等者。即是无为。故不言作。问宝所是无
为。故不言其作。化城亦无为。何故言其作。答宝所本
来无为。无为不言作。化城是假施设。所以言其作。问
化城言作。是无为。牛车言作。亦合是无为。答牛车言
卷十八 第 588a 页 X34-0588.png
作。名体俱作。是有为故。化城言作。作名不作体。故是
无为。问宝所是无为。向上安。即所字亦合是作名耶。
答化城言作。有二义。一云。世尊经中自言我所化作。
二者。作名不作体。宝所不尔。故不言作。实有法体。但
言宝所也。问牛车是有为名体。但作故。羊鹿二车一
种。问是造作。何故二车不见登。答二乘得无漏后得
智。不知是有为故。世尊随伊不知处。隐却道无。不妨
实有也。
言开者无上者。作有菩提涅槃两法。更无馀事。若更
有两法。一处争得名无上。问涅槃是无为。可得称无
上。菩提是有为。何得称无上。答有为无为相对辨。有
为不得称无上。且约有为自类论。有为之中称无上。
圣有此菩提涅槃二法故。名开者无上义。
言除一切智智者。向上智。是佛智也。佛五蕴假者。名
一切智人。一切智人身中有此智。名一切智智。下智
字。通根本后得智也。向上智字。是五蕴假者身也。不
取假身。上智字。但是相从引来也。今取向下智字。根
本后得并真如三法。总名知见。此中解义。不论多少
解智处。事须带真如也(上人法解了)。
言又一切智等(至)妙理者。问何故举智摄理。答智證
理时。宜照一相。如珠与光不相离也。故举智。有时便
理随。故名开佛知见(本后解)。
言无上者。即是叹胜也。此双开菩提涅槃。有抄说。便
是开鹙子菩提涅槃者。非此也。此菩提体者。二各法
无为。问宝所是无为。向上安。即所字亦合是作名耶。
答化城言作。有二义。一云。世尊经中自言我所化作。
二者。作名不作体。宝所不尔。故不言作。实有法体。但
言宝所也。问牛车是有为名体。但作故。羊鹿二车一
种。问是造作。何故二车不见登。答二乘得无漏后得
智。不知是有为故。世尊随伊不知处。隐却道无。不妨
实有也。
言开者无上者。作有菩提涅槃两法。更无馀事。若更
有两法。一处争得名无上。问涅槃是无为。可得称无
上。菩提是有为。何得称无上。答有为无为相对辨。有
为不得称无上。且约有为自类论。有为之中称无上。
圣有此菩提涅槃二法故。名开者无上义。
言除一切智智者。向上智。是佛智也。佛五蕴假者。名
一切智人。一切智人身中有此智。名一切智智。下智
字。通根本后得智也。向上智字。是五蕴假者身也。不
取假身。上智字。但是相从引来也。今取向下智字。根
本后得并真如三法。总名知见。此中解义。不论多少
解智处。事须带真如也(上人法解了)。
言又一切智等(至)妙理者。问何故举智摄理。答智證
理时。宜照一相。如珠与光不相离也。故举智。有时便
理随。故名开佛知见(本后解)。
言无上者。即是叹胜也。此双开菩提涅槃。有抄说。便
是开鹙子菩提涅槃者。非此也。此菩提体者。二各法
卷十八 第 588b 页 X34-0588.png
喻。理智二种各有法有喻。楞伽中取不空如来藏。为
知见。胜鬘中取空如来藏。为知见也。
言本有种子者。问涅槃本有体。是无为种子。有为何
名本有。答但说涅槃无为本有。非言一切本皆是无
为。
言多闻熏习者。简要云。从初发心。亲近善友。初依菩
萨。供五恒佛。闻正法教。资加位中。修习万行。经一大
劫。资熏本识无漏种子。初地门中。妙平二智。方生现
行。得入见道。脩道地前唯有漏。初地巳去七地巳前。
有漏无漏修。八地巳去纯无漏修。无有功用。无相修
习。若成佛时。无间道舍劣无漏。解脱道中。四智菩提
圆生起。是多闻熏习。因修生长。体即四智。四智之因。
名不空如来藏。问如何有漏能资无漏。答无妨地前
一劫有漏资助。于无漏。登地巳去。即无漏资有漏。能
招彼十王果也。
言因生长者。此中泛论。难陀唯生。月藏唯长。护法本
有长。新熏生。若准疏文。且谈本有种子。地前长。入地
生。问镜作二智为旧为新。答唯本有。
言藏识有漏者。虽非或俱。漏种生故。漏识熏故。名有
漏也。
言能含一切无漏者。叙破烈有漏义。如离乱时。凡人
收得王子。王子起现行为王。巳入宫门。杖一百见殿
角绞等。
言如来藏者。四智之种。当来报身如来也。
知见。胜鬘中取空如来藏。为知见也。
言本有种子者。问涅槃本有体。是无为种子。有为何
名本有。答但说涅槃无为本有。非言一切本皆是无
为。
言多闻熏习者。简要云。从初发心。亲近善友。初依菩
萨。供五恒佛。闻正法教。资加位中。修习万行。经一大
劫。资熏本识无漏种子。初地门中。妙平二智。方生现
行。得入见道。脩道地前唯有漏。初地巳去七地巳前。
有漏无漏修。八地巳去纯无漏修。无有功用。无相修
习。若成佛时。无间道舍劣无漏。解脱道中。四智菩提
圆生起。是多闻熏习。因修生长。体即四智。四智之因。
名不空如来藏。问如何有漏能资无漏。答无妨地前
一劫有漏资助。于无漏。登地巳去。即无漏资有漏。能
招彼十王果也。
言因生长者。此中泛论。难陀唯生。月藏唯长。护法本
有长。新熏生。若准疏文。且谈本有种子。地前长。入地
生。问镜作二智为旧为新。答唯本有。
言藏识有漏者。虽非或俱。漏种生故。漏识熏故。名有
漏也。
言能含一切无漏者。叙破烈有漏义。如离乱时。凡人
收得王子。王子起现行为王。巳入宫门。杖一百见殿
角绞等。
言如来藏者。四智之种。当来报身如来也。
卷十八 第 588c 页 X34-0588.png
言由近善友者。初依菩萨。供五河等。
言多闻等。即损力益能转。
言藏是含藏因等者。藏是含藏。此解第八识。名空如
来藏。因性义也。解种子名藏。若以智种名因性。第八
能含识赖耶。即空藏因性之藏。藏即因性。若智种有
能生之用。即名含藏。与现为因。绝因名性。即不空也。
若尔。含藏即性。何须别配。相国独配不空。以此唯取
不空藏故(取第二解)。
言犹如种树者。如尼拘律陀树子。如芥子四因风日
天雨等。缘生茆等。被蔓萦缠既多年巳。枝干渐盛快
疏圆满。其荫遍布五百量车。用荫独不尽。法尔种子。
犹如律陀子。寄在第八识中。如藏石间。烦恼尘坌。犹
如飘尘。地前闻熏。有同杲日雨滋。初地起现行。如生
茆等。修惑为障。义同学縓。道数数修。如枝干渐盛。果
位无学。如快疏圆满。自受用身。佛种从缘起。成道巳
后。体高三界。因广十方。便便不熏种。
言逢缘證别者。若逢初果见道分。分别烦恼尽处。缘
得一分自性清净涅槃。若逢三界俱生烦恼尽处。缘
显得所得涅槃。名有馀依涅槃。若逢苦依身尽处。缘
證得涅槃。名无馀依涅槃。若逢悲增智增二法资助。
缘所得涅槃。名无住涅槃。若逢三事具足。缘所證名
大般涅槃。故名逢等。
言二种如来藏者。即智为能缘。二种空如来为所缘。
智缘二种为境故。名二种空智。即是烦恼。名空如来
卷十八 第 589a 页 X34-0589.png
藏。在烦恼中。真如亦名空如来藏。问真如何得名空。
答断却虚妄烦恼。因空所显故。名空。二者。空之性故。
亦名为空。智缘此二。名二种空智也。
言若离者。若离妄法别起。名若离。圣道所易脱。故名
若脱。是所断故。名若断。可改转故。名异一切烦恼藏。
覆真如。名一切烦恼藏也。真如名藏者。疏言不恼者。
非妄法故。名不离。不可易脱故。名不脱。不是所断故。
名不断。变易故。名不异。妙出情境故。名不思议。
言烦恼有漏(至)名空如来藏者。标空藏也。
言涅槃无漏(至)非虚妄法者标。不空藏。
言由近善缘(至)名为涅槃者。解空如来藏也。意言能
诠智。对所證理。名方便也。方便显證。名为涅槃。体性
非空。因空所显空之性故。一者。烦恼性虚妄不实。名
空。断却烦恼。名空因空。处显得真如。真如亦名空如
来藏。二者。又与二无我理。为空之性。我法本无。真如
为性空之性。故亦名空如来藏。
言体非空者。问有为无为。名之为有真之体。何以名
空。答疏名言体等。
言烦恼覆位(至)因性义者。解不空如来藏。意言真如
之体。非虚妄故。名为不空。隐在烦恼之中。当体名藏。
即取所藏真如。名藏也。问真如何名藏。答烦恼为能
藏。真如理即是所藏。藏是如来藏也。二者。因性义名
藏。无漏种子并在缠真如。名因性藏也。即此在缠真
如。与出缠真如无别。出缠真如。即此在缠真如。能显
答断却虚妄烦恼。因空所显故。名空。二者。空之性故。
亦名为空。智缘此二。名二种空智也。
言若离者。若离妄法别起。名若离。圣道所易脱。故名
若脱。是所断故。名若断。可改转故。名异一切烦恼藏。
覆真如。名一切烦恼藏也。真如名藏者。疏言不恼者。
非妄法故。名不离。不可易脱故。名不脱。不是所断故。
名不断。变易故。名不异。妙出情境故。名不思议。
言烦恼有漏(至)名空如来藏者。标空藏也。
言涅槃无漏(至)非虚妄法者标。不空藏。
言由近善缘(至)名为涅槃者。解空如来藏也。意言能
诠智。对所證理。名方便也。方便显證。名为涅槃。体性
非空。因空所显空之性故。一者。烦恼性虚妄不实。名
空。断却烦恼。名空因空。处显得真如。真如亦名空如
来藏。二者。又与二无我理。为空之性。我法本无。真如
为性空之性。故亦名空如来藏。
言体非空者。问有为无为。名之为有真之体。何以名
空。答疏名言体等。
言烦恼覆位(至)因性义者。解不空如来藏。意言真如
之体。非虚妄故。名为不空。隐在烦恼之中。当体名藏。
即取所藏真如。名藏也。问真如何名藏。答烦恼为能
藏。真如理即是所藏。藏是如来藏也。二者。因性义名
藏。无漏种子并在缠真如。名因性藏也。即此在缠真
如。与出缠真如无别。出缠真如。即此在缠真如。能显
卷十八 第 589b 页 X34-0589.png
果中万性法身。法身为所显。一则是所藏故名藏。二
则能显故名藏。问涅槃之体。何名因性。答因中之性。
名为因性。并此涅槃无因果。而是因果能作因故。离
系果故。因位之性。依士释也。二了因性。故名因性。无
漏种子与自受用身为因。亦名因性藏也。
言即此法身等者。意言即此法身非空非有。依此二
义。故说为空。与前烦恼名空。别由观行者。观彼人法。
二遍计空理。因此显故。说为体空非空也。梵云瞬若
多。如是空性。二空之性。依士也。
言刀提耶者(切都寥反)。举喻也。昔有长者。名刀提耶。至家
臣富。情多鄙吝。在生之日。藏金于俦砧之下。死巳为
拘。还生其家。悭心宿因。当卧砧侧。家人大小。不敢辄
近。佛知长者根熟。至门呼之。刀根耶。刀提耶。犬闻喜
跃。走至佛前。如来慰喻。家人惊异。佛为说所因。于梼
砧下。掘得金藏。方知家犬。乃是尊君。此有二意。一因
地下得金。显刀提耶。是前人之父。因断烦恼。显得身
中。有如来藏性。金况烦恼。狗喻佛性。掘宝况断烦恼。
二云。狗况烦恼。金喻佛性。因彼狗方知地下有。因断
烦恼。显得身中有如来藏性。牟云。若顺疏文。似金喻
烦恼。刀提耶况佛性。因掘得宝。方知狗是前世之父。
因断烦恼。方显身中有佛性也。如非恶不能显其善。
后解善顺。因犬知金。因烦恼以显佛性。故说为空藏
(重料简阿赖耶识及烦恼名藏)。以彼四智种子及真如名藏。金义极
成。更不證也(下明教修因德门)。缘阿赖耶识及烦恼。名为藏。
则能显故名藏。问涅槃之体。何名因性。答因中之性。
名为因性。并此涅槃无因果。而是因果能作因故。离
系果故。因位之性。依士释也。二了因性。故名因性。无
漏种子与自受用身为因。亦名因性藏也。
言即此法身等者。意言即此法身非空非有。依此二
义。故说为空。与前烦恼名空。别由观行者。观彼人法。
二遍计空理。因此显故。说为体空非空也。梵云瞬若
多。如是空性。二空之性。依士也。
言刀提耶者(切都寥反)。举喻也。昔有长者。名刀提耶。至家
臣富。情多鄙吝。在生之日。藏金于俦砧之下。死巳为
拘。还生其家。悭心宿因。当卧砧侧。家人大小。不敢辄
近。佛知长者根熟。至门呼之。刀根耶。刀提耶。犬闻喜
跃。走至佛前。如来慰喻。家人惊异。佛为说所因。于梼
砧下。掘得金藏。方知家犬。乃是尊君。此有二意。一因
地下得金。显刀提耶。是前人之父。因断烦恼。显得身
中。有如来藏性。金况烦恼。狗喻佛性。掘宝况断烦恼。
二云。狗况烦恼。金喻佛性。因彼狗方知地下有。因断
烦恼。显得身中有如来藏性。牟云。若顺疏文。似金喻
烦恼。刀提耶况佛性。因掘得宝。方知狗是前世之父。
因断烦恼。方显身中有佛性也。如非恶不能显其善。
后解善顺。因犬知金。因烦恼以显佛性。故说为空藏
(重料简阿赖耶识及烦恼名藏)。以彼四智种子及真如名藏。金义极
成。更不證也(下明教修因德门)。缘阿赖耶识及烦恼。名为藏。
卷十八 第 589c 页 X34-0589.png
行相教德。所以重明。
言阿赖耶等者。此二本圣教。皆有教有理。问真如与
无漏种子。何名为藏。如何不善法名藏耶。答即涅槃
云。未得至名佛性。摄云。善法有三。一有漏。二无漏。无
漏之中。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有为。即是楞伽经中不
空如来藏。四智菩提也。无为。即胜鬘经中不空如来
藏也(上无漏法也)。问无漏善法可然。有漏善法如何言佛
性。答摄云。加行位中。有漏善法。顺生见道真理。名佛
性因。彼加行位中。有漏修习。成就得无漏圣智故。有
漏善法。得名佛性。问有漏善法既尔。何以有漏不善
法亦名佛性耶。答云疏无垢称云等。
言伪身等者。简要云。萨迦耶见。此翻云伪身。经部云
伪。自种性也。有部云。有身。若依大乘云移转。三界之
身。虚妄不实。名之伪身。即此伪身种中。有如来藏性。
故名为佛。如矿中重也。
言七识住者。未住之欲。得住住了。不欲得离此是识
之相。三涂之中。苦多乐少。于识有损。识住不乐。凡夫
外道圣人同生。凡夫外生。到彼第四禅中无相天。一
是凡外道所居。二灭于心想。若是圣人。到第四禅生
及净居天。多是定性那含。弃背生死。求證无馀。故第
四禅识不乐住。一身异想异。谓欲界人天欢戚有异。
身形分别。南三洲身形不等。名身异。心想不同。名想
异。六欲天身形大小不同。名身异旧。生天子五衰相
现。有重苦生。新生天子有乐。名想异也。二身异想一
言阿赖耶等者。此二本圣教。皆有教有理。问真如与
无漏种子。何名为藏。如何不善法名藏耶。答即涅槃
云。未得至名佛性。摄云。善法有三。一有漏。二无漏。无
漏之中。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有为。即是楞伽经中不
空如来藏。四智菩提也。无为。即胜鬘经中不空如来
藏也(上无漏法也)。问无漏善法可然。有漏善法如何言佛
性。答摄云。加行位中。有漏善法。顺生见道真理。名佛
性因。彼加行位中。有漏修习。成就得无漏圣智故。有
漏善法。得名佛性。问有漏善法既尔。何以有漏不善
法亦名佛性耶。答云疏无垢称云等。
言伪身等者。简要云。萨迦耶见。此翻云伪身。经部云
伪。自种性也。有部云。有身。若依大乘云移转。三界之
身。虚妄不实。名之伪身。即此伪身种中。有如来藏性。
故名为佛。如矿中重也。
言七识住者。未住之欲。得住住了。不欲得离此是识
之相。三涂之中。苦多乐少。于识有损。识住不乐。凡夫
外道圣人同生。凡夫外生。到彼第四禅中无相天。一
是凡外道所居。二灭于心想。若是圣人。到第四禅生
及净居天。多是定性那含。弃背生死。求證无馀。故第
四禅识不乐住。一身异想异。谓欲界人天欢戚有异。
身形分别。南三洲身形不等。名身异。心想不同。名想
异。六欲天身形大小不同。名身异旧。生天子五衰相
现。有重苦生。新生天子有乐。名想异也。二身异想一
卷十八 第 590a 页 X34-0590.png
谓成劫初梵王独住。后有梵辅梵子生来。梵王作念。
我能生彼。彼复作念。我从彼生。此想同名想一。梵王
身胜。馀身劣。名身异也。三身一想异。第二禅身形大
小一种。名身一。初生天子见下火灾怕怖。旧生天子
知不到来。不怕。名想异。四身一想一。谓第三禅身形
一种名。身一。同一乐想一也。更加空识无所有处故。
俱舍颂云。身异及想异。身异同一想。翻此身想一。并
无色下三。故识住有七。馀非有损坏。此识住处必有
赖耶种子。故贪欲嗔恚愚痴。十不善业道。为如来种
等。大㽵严云。自有两释。一云。烦恼即佛性方显故。说
烦恼为如来种。二者。烦恼为能依。佛性为所依也。将
能依烦恼。就所依说。烦恼亦名如来种也。问善法不
善法。总名如来种。未审无记法为如来种否。答即阿
梨耶识。是无记也。
言即前菩提者。楞伽经也。报身修生。修念生现行。成
报身也。牟云。大圆镜智为自受用身。平等智为他受
由。妙智于净秽土中。说法断疑。雨大法雨。
言法身修显等者。断烦恼證得。名修显也。牟云。此即
佛位二转依果。摩诃般若恒照法身。能證是因。所證
是果。故言證因證故。无漏种子生起现行。能生是因。
所生是果。意言四智菩提种子生。起自受用身现行。
只此现行。役与法身。为證因證故。只此自受用身种
子。与现行为生因生故。故言生因生也。
言教修因得者。教谓楞伽胜鬘两种教也。修者。即前
我能生彼。彼复作念。我从彼生。此想同名想一。梵王
身胜。馀身劣。名身异也。三身一想异。第二禅身形大
小一种。名身一。初生天子见下火灾怕怖。旧生天子
知不到来。不怕。名想异。四身一想一。谓第三禅身形
一种名。身一。同一乐想一也。更加空识无所有处故。
俱舍颂云。身异及想异。身异同一想。翻此身想一。并
无色下三。故识住有七。馀非有损坏。此识住处必有
赖耶种子。故贪欲嗔恚愚痴。十不善业道。为如来种
等。大㽵严云。自有两释。一云。烦恼即佛性方显故。说
烦恼为如来种。二者。烦恼为能依。佛性为所依也。将
能依烦恼。就所依说。烦恼亦名如来种也。问善法不
善法。总名如来种。未审无记法为如来种否。答即阿
梨耶识。是无记也。
言即前菩提者。楞伽经也。报身修生。修念生现行。成
报身也。牟云。大圆镜智为自受用身。平等智为他受
由。妙智于净秽土中。说法断疑。雨大法雨。
言法身修显等者。断烦恼證得。名修显也。牟云。此即
佛位二转依果。摩诃般若恒照法身。能證是因。所證
是果。故言證因證故。无漏种子生起现行。能生是因。
所生是果。意言四智菩提种子生。起自受用身现行。
只此现行。役与法身。为證因證故。只此自受用身种
子。与现行为生因生故。故言生因生也。
言教修因得者。教谓楞伽胜鬘两种教也。修者。即前
卷十八 第 590b 页 X34-0590.png
报身修生。法身修显。名修也。因者。證因生因。故名教。
修因得门也。因即是得也。
言前藏有四者。初之二藏。报身因果。即前楞伽经。后
之二藏。法身因果。即前胜鬘经。来此二文。分为四种
子也。
言能含藏者。即是结前楞伽。阿赖耶识名能含藏。藏
犹如库藏。无漏种子。依附第八。如縠麦等。
言能生德藏者。即前楞伽。具足熏习等。即是无漏种
子。名能生也。功德。即前所生果德四智也。因中无漏
种子。藏隐在第八识中。名藏自体。复含四智菩提现
行名藏。是二差别也。因能生彼功德之果。即自受用
报身也。
言能覆藏者。此即结前胜鬘。若离若脱。若断若异。覆
真理故。名覆藏。
言谓烦恼等如土覆物者。土为能覆。重等为所覆。烦
恼为能覆。佛性为所覆。
言能显德者。此结前胜鬘经不离不脱不断不异等。
问断烦恼显法身。即含是所。如何名能显得耶。答一
云。果中出缠真如。为能显。尘沙功德。为所显。故唤法
身作能显。二云。在因中缠真如不空如来藏。名能显。
果中空如来藏。为所显也。
言如金性者。如釰钏等。因金方显也。万德虽殊。因法
身方显。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若望烦恼。
理实所显。今望即德故。名能显由出缠巳能显万德。
修因得门也。因即是得也。
言前藏有四者。初之二藏。报身因果。即前楞伽经。后
之二藏。法身因果。即前胜鬘经。来此二文。分为四种
子也。
言能含藏者。即是结前楞伽。阿赖耶识名能含藏。藏
犹如库藏。无漏种子。依附第八。如縠麦等。
言能生德藏者。即前楞伽。具足熏习等。即是无漏种
子。名能生也。功德。即前所生果德四智也。因中无漏
种子。藏隐在第八识中。名藏自体。复含四智菩提现
行名藏。是二差别也。因能生彼功德之果。即自受用
报身也。
言能覆藏者。此即结前胜鬘。若离若脱。若断若异。覆
真理故。名覆藏。
言谓烦恼等如土覆物者。土为能覆。重等为所覆。烦
恼为能覆。佛性为所覆。
言能显德者。此结前胜鬘经不离不脱不断不异等。
问断烦恼显法身。即含是所。如何名能显得耶。答一
云。果中出缠真如。为能显。尘沙功德。为所显。故唤法
身作能显。二云。在因中缠真如不空如来藏。名能显。
果中空如来藏。为所显也。
言如金性者。如釰钏等。因金方显也。万德虽殊。因法
身方显。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若望烦恼。
理实所显。今望即德故。名能显由出缠巳能显万德。
卷十八 第 590c 页 X34-0590.png
如出矿金能显器。
言大位而者。且依论说。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證大涅
槃。由断碍解所知障故。證大菩提。虽断二障。以显二
果。实理皆通。岂彼烦恼不障菩提。应知圣教依胜用
说。今依胜说。故言大位也。意言得菩提时。亦须断烦
恼障。得涅槃时。亦须断烦恼障也。
言诸佛出世欲(至)所得者。问所知障不发业。如何言
发业招果耶。答三解。一只烦恼障所发之业。即是所
知。二云。初地菩萨。有误犯三业。愚是所知障。发所感
变易身。不得光洁自在。三云。只变易身故。业亦名所
知障发。由无满有分别业。为因资故。业种所知障。与
力能资助义边。亦名发业。所得果变易身也(上解便得清净)。
言缘此知见者(疏解)。
言开者出生等者。佛未出世之时。菩提不生。涅槃不
显證。名闭不开。今佛出世。欲令众生断烦恼障。證涅
槃。断所知障。出生菩提。名开开。佛知见。问开何人身
中知见。答但是总相。都叹佛身上法身法身。菩提涅
槃舍利弗等。正生忻趣心。舍利弗若忻趣开佛见中
涅槃。别说佛知见。若忻趣开佛知见中菩提。即别说
悟佛知见。
言除此二等者。只有菩提涅槃。更无馀法。故名无馀。
胜过二法者。菩提过一切有为法。涅槃过一切无为
法。于此二法之中。更无过上。故名无上。华严经二十
九云。为佛所念。长佛善根。住诸佛愿。行诸佛业。准此
言大位而者。且依论说。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證大涅
槃。由断碍解所知障故。證大菩提。虽断二障。以显二
果。实理皆通。岂彼烦恼不障菩提。应知圣教依胜用
说。今依胜说。故言大位也。意言得菩提时。亦须断烦
恼障。得涅槃时。亦须断烦恼障也。
言诸佛出世欲(至)所得者。问所知障不发业。如何言
发业招果耶。答三解。一只烦恼障所发之业。即是所
知。二云。初地菩萨。有误犯三业。愚是所知障。发所感
变易身。不得光洁自在。三云。只变易身故。业亦名所
知障发。由无满有分别业。为因资故。业种所知障。与
力能资助义边。亦名发业。所得果变易身也(上解便得清净)。
言缘此知见者(疏解)。
言开者出生等者。佛未出世之时。菩提不生。涅槃不
显證。名闭不开。今佛出世。欲令众生断烦恼障。證涅
槃。断所知障。出生菩提。名开开。佛知见。问开何人身
中知见。答但是总相。都叹佛身上法身法身。菩提涅
槃舍利弗等。正生忻趣心。舍利弗若忻趣开佛见中
涅槃。别说佛知见。若忻趣开佛知见中菩提。即别说
悟佛知见。
言除此二等者。只有菩提涅槃。更无馀法。故名无馀。
胜过二法者。菩提过一切有为法。涅槃过一切无为
法。于此二法之中。更无过上。故名无上。华严经二十
九云。为佛所念。长佛善根。住诸佛愿。行诸佛业。准此
卷十八 第 591a 页 X34-0591.png
是长自身中。成佛善根也。华严长佛善根。长自身中
善根法华经云。开佛知见。开自身中知见。
言二示者。示者指示。前来叹菩提涅槃。舍利弗生忻
慕心。将谓自家身中无也。佛所以指示向说。云三乘
乘平等。同有此性。故名示者同义也。
言譬如乳牛(至)无别者。凡夫如未搆了乳。血乳和杂。
声闻人如搆了乳白色。缘觉人如酪。小菩萨如生苏。
大菩萨如熟苏。佛如醍醐也。今此疏中引。但是总意。
意表同义。更不分别诸位。但取乳白色。牛色各异。三
乘五乘众生各各差别。佛性是一也。摄问开佛知见
中真如。与分示佛知见中真如何别。答开佛知见中
真如无垢。此分示佛知见中真如有垢也。此自是摄
释不意见开佛知见下。有清净字。便言无垢。馀三不
言清净。便判示佛知见有垢。若准疏意。但是总别。开
佛知见。双开示者取开佛中法身理别分也。故名三
果入因不合。更分有垢无垢。
言三悟者不知义问经中言悟。悟者知义。论家解经。
言悟者不知义。何故不同。答经言者正知义。不是不
知义。论言不知。举示悟时法。今日悟者。昔日不知之
事昔日不知之事。今日悟故名悟。悟昔不知。又二乘
人身中。有本有无漏种子。昔二乘人。将谓自身永佛
分故。言不真实处。真实处者。即是悟佛知见。昔日不
知法。今日知。昔日不悟之法。今日悟故。故言悟者不
知义。
善根法华经云。开佛知见。开自身中知见。
言二示者。示者指示。前来叹菩提涅槃。舍利弗生忻
慕心。将谓自家身中无也。佛所以指示向说。云三乘
乘平等。同有此性。故名示者同义也。
言譬如乳牛(至)无别者。凡夫如未搆了乳。血乳和杂。
声闻人如搆了乳白色。缘觉人如酪。小菩萨如生苏。
大菩萨如熟苏。佛如醍醐也。今此疏中引。但是总意。
意表同义。更不分别诸位。但取乳白色。牛色各异。三
乘五乘众生各各差别。佛性是一也。摄问开佛知见
中真如。与分示佛知见中真如何别。答开佛知见中
真如无垢。此分示佛知见中真如有垢也。此自是摄
释不意见开佛知见下。有清净字。便言无垢。馀三不
言清净。便判示佛知见有垢。若准疏意。但是总别。开
佛知见。双开示者取开佛中法身理别分也。故名三
果入因不合。更分有垢无垢。
言三悟者不知义问经中言悟。悟者知义。论家解经。
言悟者不知义。何故不同。答经言者正知义。不是不
知义。论言不知。举示悟时法。今日悟者。昔日不知之
事昔日不知之事。今日悟故名悟。悟昔不知。又二乘
人身中。有本有无漏种子。昔二乘人。将谓自身永佛
分故。言不真实处。真实处者。即是悟佛知见。昔日不
知法。今日知。昔日不悟之法。今日悟故。故言悟者不
知义。
卷十八 第 591b 页 X34-0591.png
言譬如有人者。如有人三根声闻。自喻巳身也。亲友
者。即前十六王子真善友也。闻大乘。即是其家。无明
所缠名醉卧。王子此方入灭。他方行化。名官事当行。
发菩提心名无价宝珠。熏得意识。名系衣里。问意识
不能持种。如何不失衣里珠。答衣有表里等(引经)。
言上来三种等者。即是开者。叹法报二身。令生忻趣
因。叹开佛知见中。菩提涅槃既生忻趣。后令悟身中
有报佛智。后示身中法身理。既修證理。成法身断德
也。又成报身智德。既成此二利乐。有情即起化身。便
有恩德(明果记)。
言入者为令等者。问如何先果后因。是何意。答修行
次第。先果后因。说法次第。先證果令忻也。所以交修
因取果也。问知见一种。只是开示语入四个字别。争
知入佛知见是因义。答疏主体论意。论云。示现与无
量知业。业者是因义。故科入佛知见是因也。问疏主
争知取他论家初地为入佛知见。答论说令證不退
转地。即四不退中證不退。是初地。所以知是初地中
也。入佛知见者。入佛二果也。入者解义。如人敢入得
否。只是解也。示现者。显示显说之义。欲令入不退地。
言无量业。即是菩萨真智也。法身报身智。名无量智
业。业者业用。即佛果之因。
言上三总别等者。简要云。开佛知见是总。示悟知是
名别。别者别示法身理。别悟报身智也。
言无上同胜者。无上即开佛知见。开者无上义。同配
卷十八 第 591c 页 X34-0591.png
上示佛知见。示同令證。胜字配上悟佛知见。然二乘
者。不识其因。为令知故。故知入为因。开即为总。示悟
为别。
言今显能證能得等者。十地无漏智为能得因。十地
真如为能證因。故名为入。
言依本论者。明地位也。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在十信
第六心。二位不退。在十住第七心。三證不退。在初地。
四行不退。在八地。今论意顺经文。取初地證不退。
言体用者。涅槃是体。菩提是用。此二体用大故。俱通
法界。故名无量智也。智之业也。
言说此因等者。佛出世意。为说发地。能得佛果。一切
智之因。故名为入也。
言变易生者。此智增悲增不尔。问变易与意生身何
别。答地前二乘回心。即受变易。名变易身。初地巳上
名意生身。二变易身粗。意生身细。或唯识说。变易身
亦名意生身。
言观察智性者。智性即真如。
言入佛二果者。即法身报身也。即是结归开佛知见。
言此四意者。问佛出世有何意。答疏言此四至更不
为馀等。
言故知总说等者。意言空取教理。为莲华。亦不是也。
言取行果。为莲华。亦非故知等。
言或不退者。下一两节疏文。是重引前入佛知见中
文来成。据实此文即合向前来论说令證不退转地
者。不识其因。为令知故。故知入为因。开即为总。示悟
为别。
言今显能證能得等者。十地无漏智为能得因。十地
真如为能證因。故名为入。
言依本论者。明地位也。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在十信
第六心。二位不退。在十住第七心。三證不退。在初地。
四行不退。在八地。今论意顺经文。取初地證不退。
言体用者。涅槃是体。菩提是用。此二体用大故。俱通
法界。故名无量智也。智之业也。
言说此因等者。佛出世意。为说发地。能得佛果。一切
智之因。故名为入也。
言变易生者。此智增悲增不尔。问变易与意生身何
别。答地前二乘回心。即受变易。名变易身。初地巳上
名意生身。二变易身粗。意生身细。或唯识说。变易身
亦名意生身。
言观察智性者。智性即真如。
言入佛二果者。即法身报身也。即是结归开佛知见。
言此四意者。问佛出世有何意。答疏言此四至更不
为馀等。
言故知总说等者。意言空取教理。为莲华。亦不是也。
言取行果。为莲华。亦非故知等。
言或不退者。下一两节疏文。是重引前入佛知见中
文来成。据实此文即合向前来论说令證不退转地
卷十八 第 592a 页 X34-0592.png
示现与无量智业一处。解脱隔却六七行疏。然后引
有孤起。此是疏主笔悟也。
言或不退等者。问此何故忽解于不退地耶。答上文
云。令说行果故。不退地即是行果也。未知不退是何
地中。故云或八地。若尔。何置或言。又解前说不退义
未尽。今更解之。故言或也。今详义未尽。何不一处解
之。答疏此合前解脱之意。言分此说为列行果也。
言诸论者。问何故事须取八地巳上行不退作入佛
知见耶。答疏云诸论等。以二乘人。同到八地巳上。决
定总受变易生。经论皆云。声闻缘觉。及大力菩萨。三
种意生身。不简顿悟渐悟悲增智增。入八地。决定受
变易故。亦取为入佛见。
言虽二乘等者。问若取受变易者。为为入佛知见者。
二乘之人回心亦受变易。何故不取。答疏言虽二乘
等。二乘人亦回心受变易。未即至彼初地。或八地登
车出宅也。三乘俱同后决定得。一决定受变易。二决
定出分段死。七地巳前菩萨。及二乘回心之者。皆不
决定。二乘二回心巳去地前一大劫。犹未登车。初地
巳前悲增菩萨宅内上车。居分段也。彼约随愿宅。不
是此间义。此约业报宅。又受变易不决定。故不取也。
问七地巳前智增菩萨受变易决定。何故不取。答智
增菩萨入观时。是无漏。是登车。若出观时。是有漏。应
可却下车。故登车。无漏不相续。故不取之。所以唯取
八地上。作入佛智见也。
有孤起。此是疏主笔悟也。
言或不退等者。问此何故忽解于不退地耶。答上文
云。令说行果故。不退地即是行果也。未知不退是何
地中。故云或八地。若尔。何置或言。又解前说不退义
未尽。今更解之。故言或也。今详义未尽。何不一处解
之。答疏此合前解脱之意。言分此说为列行果也。
言诸论者。问何故事须取八地巳上行不退作入佛
知见耶。答疏云诸论等。以二乘人。同到八地巳上。决
定总受变易生。经论皆云。声闻缘觉。及大力菩萨。三
种意生身。不简顿悟渐悟悲增智增。入八地。决定受
变易故。亦取为入佛见。
言虽二乘等者。问若取受变易者。为为入佛知见者。
二乘之人回心亦受变易。何故不取。答疏言虽二乘
等。二乘人亦回心受变易。未即至彼初地。或八地登
车出宅也。三乘俱同后决定得。一决定受变易。二决
定出分段死。七地巳前菩萨。及二乘回心之者。皆不
决定。二乘二回心巳去地前一大劫。犹未登车。初地
巳前悲增菩萨宅内上车。居分段也。彼约随愿宅。不
是此间义。此约业报宅。又受变易不决定。故不取也。
问七地巳前智增菩萨受变易决定。何故不取。答智
增菩萨入观时。是无漏。是登车。若出观时。是有漏。应
可却下车。故登车。无漏不相续。故不取之。所以唯取
八地上。作入佛智见也。
卷十八 第 592b 页 X34-0592.png
言又二乘等者。重取二乘回心巳去烦恼不退。名不
退地。潞云。从声闻四果。四果圣人或缘觉。此之五人
有学。自乘之中烦恼或断伏。未回心时。不妨有退转。
回心巳后。若断若伏。八六万十千劫。至十信位。乃至
金刚无间道。直至成道巳来。不更不乐生。此三大劫。
总名烦恼不退也。
言又一乘者。通取四不退。总名不退也。若信不退。十
信第六心。若位十住第七心。若證不退初地。若行行
不退八地。
言或此果因一乘者。意说此即是前标中智深。前唱
说文。即门深。若尔。何故非他唯取教理师。答此行果
虽即是理教二种。若唯取教理。不知是何教理。今显
所诠是一乘之行果。故须别说教。即三乘权意。令舍
权取实。实中有行果故。是此中之意。故疏云或等。
言上来所说者。破古人将开等配四法也。疏主意开
是总。馀三知见。是别也。前三是果。后一是因也。
言准下三世者。疏主破也。准下三世佛法式中。不说
开。三世之中阙其教。先有教。方有理行果也。凡欲法
悟道。事须先得教也。
言故知但应者。破也。但应如此间开示悟入道理说
善也。
言示悟别显者。古人言将四法配开等。即难乘。三世
之中不配教。汝以四法为总别。何故三世之中不说
总。三世文中阙于教。汝将四法配总别。三世文中应
卷十八 第 592c 页 X34-0592.png
阙总。如何示悟别显。不同标等。若疏主道。我观经中
第一遍四法总说。第二遍依法文中唯说别摄一切
法尽。更不说总。所以疏言示悟别显。二果巳周。周者
周足。不假标故。
言此方便品法等者。且三周异者。迷悟不同。说有圆
缺。此品开示悟入四法总说。馀二周不具足也。第一
周法说。不为一人。总为一切众生说。乃至说了。舍利
弗一人解。将谓独为舍利弗。说第二周。亦是普为一
切众生。乃至说了。将谓如来空为四人说。下周亦尔。
说则普。悟解不同。
言通辨若因者。开示悟入并说。由迷有前后。悟有浅
深。迷处属说。悟处示论。故于三周。有说不说也。第一
周世尊未说时。因果理智总迷。世尊第一周总说。鹙
子总悟也。
言譬喻品中者。初周亦说了。中根四人缘闻著示佛
知见无为理。同三人同坐解脱床。理上无差别。二乘
分得。所以中性四人初周一闻便解也。缘有为智上
有差别。所以中下二根迷悟。佛知见有为权实智。世
尊所以第二周譬喻品中说牛车。问既说于悟。即是
果乘。云何迷因。而说于果。答以牛车通因果二。若但
说入。恐人不解。牛车通因。为说因车。取果车故。入佛
知见道理智。言入有滥。既迷因智。言悟无滥也。既悟
报身。令其修习三乘乘此宝乘。道场岂非说悟。意在
于此。言唯迷因者。不迷因理。果理果智。迷其羊鹿二
第一遍四法总说。第二遍依法文中唯说别摄一切
法尽。更不说总。所以疏言示悟别显。二果巳周。周者
周足。不假标故。
言此方便品法等者。且三周异者。迷悟不同。说有圆
缺。此品开示悟入四法总说。馀二周不具足也。第一
周法说。不为一人。总为一切众生说。乃至说了。舍利
弗一人解。将谓独为舍利弗。说第二周。亦是普为一
切众生。乃至说了。将谓如来空为四人说。下周亦尔。
说则普。悟解不同。
言通辨若因者。开示悟入并说。由迷有前后。悟有浅
深。迷处属说。悟处示论。故于三周。有说不说也。第一
周世尊未说时。因果理智总迷。世尊第一周总说。鹙
子总悟也。
言譬喻品中者。初周亦说了。中根四人缘闻著示佛
知见无为理。同三人同坐解脱床。理上无差别。二乘
分得。所以中性四人初周一闻便解也。缘有为智上
有差别。所以中下二根迷悟。佛知见有为权实智。世
尊所以第二周譬喻品中说牛车。问既说于悟。即是
果乘。云何迷因。而说于果。答以牛车通因果二。若但
说入。恐人不解。牛车通因。为说因车。取果车故。入佛
知见道理智。言入有滥。既迷因智。言悟无滥也。既悟
报身。令其修习三乘乘此宝乘。道场岂非说悟。意在
于此。言唯迷因者。不迷因理。果理果智。迷其羊鹿二
卷十八 第 593a 页 X34-0593.png
车。将谓得至佛果道场。不知到道场者。唯是牛车。经
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故说譬喻品也。
言化城喻为下根者。下根之人。缘有为智上第一周
第二周两遍闻。所以有为智上不迷。缘无为理。只向
初周闻所以于权实理上迷。世尊所以第三周中说
化城喻品。
言由迷果理者。将谓有馀涅槃。便是宝所。将谓牛车
只取中路化城。不知牛车。至大涅槃之宝所。故说化
城喻品。
言各随所宜编说一乘者。即是第二周迷至智。别说
造车悟佛知见。第周迷理。别说示佛知见。三周破迷。
名为道入。未识其因。故说入佛知见。问何以迷悟不
同耶。答金云。初时三根果。理智俱迷。所以初周上根
即解中根之辈。知理同故。一闻即解所證不迷。能證
之悟。亦不迷也。智有异故。即迷而不迷果。将谓羊鹿
至涅槃故。下根之因。知乐闻故。所以不迷理一闻故。
所以有谬果一闻者。因即智如门。不迷因理果智。虽
不乐闻果智。望理亦是其因。自于因智。亦复不迷。下
根性劣。不能通解。故有于迷也。摄云。根性不同。迷悟
不等。随说有异。若强立。所以终不离难。故置不论。不
离难者。意言前云第二周理无异故。即迷因智者。若
许智有异。亦应迷果非因。第三周言果智。望理亦是
其因故。不迷智者因理。望智亦是于果。何故不迷于
因理也。以第三周唯迷果理故。但以众生迷悟万品。
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故说譬喻品也。
言化城喻为下根者。下根之人。缘有为智上第一周
第二周两遍闻。所以有为智上不迷。缘无为理。只向
初周闻所以于权实理上迷。世尊所以第三周中说
化城喻品。
言由迷果理者。将谓有馀涅槃。便是宝所。将谓牛车
只取中路化城。不知牛车。至大涅槃之宝所。故说化
城喻品。
言各随所宜编说一乘者。即是第二周迷至智。别说
造车悟佛知见。第周迷理。别说示佛知见。三周破迷。
名为道入。未识其因。故说入佛知见。问何以迷悟不
同耶。答金云。初时三根果。理智俱迷。所以初周上根
即解中根之辈。知理同故。一闻即解所證不迷。能證
之悟。亦不迷也。智有异故。即迷而不迷果。将谓羊鹿
至涅槃故。下根之因。知乐闻故。所以不迷理一闻故。
所以有谬果一闻者。因即智如门。不迷因理果智。虽
不乐闻果智。望理亦是其因。自于因智。亦复不迷。下
根性劣。不能通解。故有于迷也。摄云。根性不同。迷悟
不等。随说有异。若强立。所以终不离难。故置不论。不
离难者。意言前云第二周理无异故。即迷因智者。若
许智有异。亦应迷果非因。第三周言果智。望理亦是
其因故。不迷智者因理。望智亦是于果。何故不迷于
因理也。以第三周唯迷果理故。但以众生迷悟万品。
卷十八 第 593b 页 X34-0593.png
不同如来随根偏说理智。佛能究竟。我等何知。摄解
为善。
言或为中下(至)说等者。为中根人。说悟佛见。说智。为
下根人。亦说理智。影为下取。为中根人。亦说理。又为
中根人说智。影取兼说理。为下根人说理。影取兼说
智也。
言然勘下文等者。指譬喻品中长行叹果车名下文。
言下文但明等者。即指偈中因乘文也。经云乘此宝
乘。直至道场也。若论前行。疏云。本论具解此品。品即
方便品。馀品但总释其大意。即指馀品也。即是方便
品为总。标下二周释也。第二牛车释悟佛知见。第三
周宝所。释示佛知见。此二是果。偈中言乘此宝乘。说
因乘。意令行牛车因。取佛果牛车。表牛车通因果。亦
不相违(会知了)。
言又理虽等者。即是胜鬘经等。多说真理性智慧。以
为一乘者。初一乘根本故。即指无量义经中第十四
名。一乘唯真如故。或准指无量义。以彼无量义经唤
真如作无量义。以真如是无量义之本也。何妨此取
真如为一乘也(依理本后解了)。
言今此四义等者。于此真理一体法上。义说四种知
见。开佛知见者。开众生身中佛性。名开佛知见。示佛
知见者。如掘出金藏。普示众生。令觉知故。悟佛知见
者。令悟有佛性入者。修證之。故名为入。
言涅槃经言大事者。具以大事为一乘。一乘即真如
为善。
言或为中下(至)说等者。为中根人。说悟佛见。说智。为
下根人。亦说理智。影为下取。为中根人。亦说理。又为
中根人说智。影取兼说理。为下根人说理。影取兼说
智也。
言然勘下文等者。指譬喻品中长行叹果车名下文。
言下文但明等者。即指偈中因乘文也。经云乘此宝
乘。直至道场也。若论前行。疏云。本论具解此品。品即
方便品。馀品但总释其大意。即指馀品也。即是方便
品为总。标下二周释也。第二牛车释悟佛知见。第三
周宝所。释示佛知见。此二是果。偈中言乘此宝乘。说
因乘。意令行牛车因。取佛果牛车。表牛车通因果。亦
不相违(会知了)。
言又理虽等者。即是胜鬘经等。多说真理性智慧。以
为一乘者。初一乘根本故。即指无量义经中第十四
名。一乘唯真如故。或准指无量义。以彼无量义经唤
真如作无量义。以真如是无量义之本也。何妨此取
真如为一乘也(依理本后解了)。
言今此四义等者。于此真理一体法上。义说四种知
见。开佛知见者。开众生身中佛性。名开佛知见。示佛
知见者。如掘出金藏。普示众生。令觉知故。悟佛知见
者。令悟有佛性入者。修證之。故名为入。
言涅槃经言大事者。具以大事为一乘。一乘即真如
卷十八 第 593c 页 X34-0593.png
佛性也。
言庄严毕竟者。涅槃经文。谓修六波罗蜜。所感佛身。
相好功德。庄严成佛巳后。功德无尽。常住利益。故云
毕竟。即同此经周给一国。不同馀善受报身尽非毕
竟庄严。
言究竟等者。谓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即是佛
性也。真如之法。常住不生不灭。终久无尽。故云究竟。
即同前解莲华出水。不可尽即是凝然常。言说说诸
至开者。闻者说也。
言由宣等(至)示者。有八四对。一法佛报佛对。二亲因
疏缘对。因性则亲。缘性则疏。三理事对。理性事则行
性。四善不善对。善根人不善根。
言此是法等者。即法身佛当体。名法佛性。报佛即是
同前楞伽具足熏习。即是本有无漏种子。至金刚解
脱道。而成四智。名报佛。此真如理与彼报佛为理性。
报佛身中有此性。名报佛性。因性者。与识中本有种
子为性。名因。缘性者。真如理与解脱分善有漏善为
性。名缘性。理性者。即是在缠真如。名理性。行性者。与
十地无漏行为性。名行性。善根人性者。五蕴假者。说
善根人。即善五蕴有道心者。不善根人。即不善五蕴
阐提等。是也。名目虽多。皆以真如为体。此等名示佛
知见也。
言譬如贫女等者。问何故经中多说女人耶。答女人
多慈故。况菩萨也。又女能含孕故。况众生怀佛性。似
言庄严毕竟者。涅槃经文。谓修六波罗蜜。所感佛身。
相好功德。庄严成佛巳后。功德无尽。常住利益。故云
毕竟。即同此经周给一国。不同馀善受报身尽非毕
竟庄严。
言究竟等者。谓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即是佛
性也。真如之法。常住不生不灭。终久无尽。故云究竟。
即同前解莲华出水。不可尽即是凝然常。言说说诸
至开者。闻者说也。
言由宣等(至)示者。有八四对。一法佛报佛对。二亲因
疏缘对。因性则亲。缘性则疏。三理事对。理性事则行
性。四善不善对。善根人不善根。
言此是法等者。即法身佛当体。名法佛性。报佛即是
同前楞伽具足熏习。即是本有无漏种子。至金刚解
脱道。而成四智。名报佛。此真如理与彼报佛为理性。
报佛身中有此性。名报佛性。因性者。与识中本有种
子为性。名因。缘性者。真如理与解脱分善有漏善为
性。名缘性。理性者。即是在缠真如。名理性。行性者。与
十地无漏行为性。名行性。善根人性者。五蕴假者。说
善根人。即善五蕴有道心者。不善根人。即不善五蕴
阐提等。是也。名目虽多。皆以真如为体。此等名示佛
知见也。
言譬如贫女等者。问何故经中多说女人耶。答女人
多慈故。况菩萨也。又女能含孕故。况众生怀佛性。似
卷十八 第 594a 页 X34-0594.png
女人也。又女人有生养义况修行人生长七圣财也。
贫女况众生。舍况五蕴。真金况佛性。家人者贼人也。
有漏对他无漏。名贱人。家人大小者。大况心王。小者
况心所也。
言时有异人者。佛菩萨善知方便。有方便也。二乘等
与说四谛缘生。
言即于其家堀出者。即是指示身中佛性也(上叙下破)。
言若依此解等者。疏主解经。方便品中。标悟佛知见。
譬喻品下。释悟佛知见。方便品标示佛知见。第三周
释示佛知见。若依真如。解开示悟入。虽方便品中见
解了。譬喻品牛车便不是解方便品悟佛知见。问何
以知。答彼言牛车□与一故。便是别义。非此中义也。
言一切众生等者。一切众生。谓凡夫也。及以我子菩
萨也。四部之众。声闻也(译明解)。延云。一切众生。大乘外
凡。及我子。大乘内凡。四部者。二乘四众也。宝云云。一
切众生。谓未有种性者。及以我子。有三乘种性者。四
部之众。通此二类。章敬云。初二可通。后解违疏。非先
无种性。后可有故。问一切众生早是如来子。何得更
言以我子。答虽一切众生无有不是如来子。缘一切
众生是乞养子。父母别故。无明为父。贪爱为母。生得
此身。与佛无交涉。只缘归依于佛法僧。所以但与如
来为乞养子也。我子者。诸大菩萨亲生卵。即是无漏
圣慧二空之智。于法界腹之所引生。四部之众。二乘
人偏生子。虽是佛体弼不是正夫人生也。生空之智。
贫女况众生。舍况五蕴。真金况佛性。家人者贼人也。
有漏对他无漏。名贱人。家人大小者。大况心王。小者
况心所也。
言时有异人者。佛菩萨善知方便。有方便也。二乘等
与说四谛缘生。
言即于其家堀出者。即是指示身中佛性也(上叙下破)。
言若依此解等者。疏主解经。方便品中。标悟佛知见。
譬喻品下。释悟佛知见。方便品标示佛知见。第三周
释示佛知见。若依真如。解开示悟入。虽方便品中见
解了。譬喻品牛车便不是解方便品悟佛知见。问何
以知。答彼言牛车□与一故。便是别义。非此中义也。
言一切众生等者。一切众生。谓凡夫也。及以我子菩
萨也。四部之众。声闻也(译明解)。延云。一切众生。大乘外
凡。及我子。大乘内凡。四部者。二乘四众也。宝云云。一
切众生。谓未有种性者。及以我子。有三乘种性者。四
部之众。通此二类。章敬云。初二可通。后解违疏。非先
无种性。后可有故。问一切众生早是如来子。何得更
言以我子。答虽一切众生无有不是如来子。缘一切
众生是乞养子。父母别故。无明为父。贪爱为母。生得
此身。与佛无交涉。只缘归依于佛法僧。所以但与如
来为乞养子也。我子者。诸大菩萨亲生卵。即是无漏
圣慧二空之智。于法界腹之所引生。四部之众。二乘
人偏生子。虽是佛体弼不是正夫人生也。生空之智。
卷十八 第 594b 页 X34-0594.png
依生空理而得引生。名偏生也。
言何等为秘者。后起前文。答两喻双陈。秘藏者。即是
三事。涅槃犹如伊字三点。若并不成伊。纵亦不成伊。
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伊。
依涅槃第□云要三事具足。名大般涅槃。摩诃般若
二空智所證真如理。由智證理。断二障尽处。法身理
上。假立解脱。哲云。引喻。摩诃般若智犹如日光。法身
如虚空。中间闇。犹如二障。日光未出时。中间暗与虚
空合。不即不离。被日光出来。与虚空合。暗相随灭。问
暗相何因得尽。答犹日光起来。暗相妨尽。正是日光
与虚空合时。即是暗相尽时。不前不后。正是摩诃般
若智起时。便是證法身理时。正是智證理时。便是障
尽解脱。要三事具足。方成涅槃。如世伊字三点。一不
□从横。
言三点若并等者。若并如世一字形。假名并。即不成
伊字也。纵不成者。如沥水相似。重累名纵。亦不成伊。
言摩榼首罗面上三目者。梵云摩榼首罗。此云大自
在天。一摩榼湿代罗。即是大自在天。二莫榼湿伐。即
是事大自在天。计自在天有三种身。一者法身。遍一
切处。量同虚空。二者报身。居禅四禅。身长万万六千
由旬。面有三目者。化身或在雪山。或南海住末赖耶
山。人间化导也。此第四禅中大自在天。天主面上有
三目。非是彼天。一切天人皆有三目。若十地菩萨生
彼。居色究竟天。若凡夫业报净者。居广果天。问伊字
言何等为秘者。后起前文。答两喻双陈。秘藏者。即是
三事。涅槃犹如伊字三点。若并不成伊。纵亦不成伊。
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伊。
依涅槃第□云要三事具足。名大般涅槃。摩诃般若
二空智所證真如理。由智證理。断二障尽处。法身理
上。假立解脱。哲云。引喻。摩诃般若智犹如日光。法身
如虚空。中间闇。犹如二障。日光未出时。中间暗与虚
空合。不即不离。被日光出来。与虚空合。暗相随灭。问
暗相何因得尽。答犹日光起来。暗相妨尽。正是日光
与虚空合时。即是暗相尽时。不前不后。正是摩诃般
若智起时。便是證法身理时。正是智證理时。便是障
尽解脱。要三事具足。方成涅槃。如世伊字三点。一不
□从横。
言三点若并等者。若并如世一字形。假名并。即不成
伊字也。纵不成者。如沥水相似。重累名纵。亦不成伊。
言摩榼首罗面上三目者。梵云摩榼首罗。此云大自
在天。一摩榼湿代罗。即是大自在天。二莫榼湿伐。即
是事大自在天。计自在天有三种身。一者法身。遍一
切处。量同虚空。二者报身。居禅四禅。身长万万六千
由旬。面有三目者。化身或在雪山。或南海住末赖耶
山。人间化导也。此第四禅中大自在天。天主面上有
三目。非是彼天。一切天人皆有三目。若十地菩萨生
彼。居色究竟天。若凡夫业报净者。居广果天。问伊字
卷十八 第 594c 页 X34-0594.png
两点在上。一点居下。首罗三目。一目居上。两目在下。
喻既不同。如何会释。答缁洲云。若依能證解。般若在
上。喻能證智也。解脱法身在下。喻所證理。如面三目。
一上二下也。若取能依所依次第说。法身在下。般若
解脱在上。二上一下。如世伊字。似例书品字。平遥云。
但取不纵不横之义。以况三事。涅槃更无别。诸有智
者。不应难喻。
言三点若别者。三点若别。相去三寸五寸地。亦不得
成伊也。法合。经云。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
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
非涅槃也。空得法身亦别。空得解脱名别。空得般若
各别。皆非涅槃。故云三点若别等。
言解脱之等者。此据各别言非。若离三体。亦无涅槃。
言我今安住(至)并者横也者。三点若横。如世一字。相
似法中。论况后得。如二乘人。先得生空智相似。似先
得摩诃般若智。次證生空理。似得法身相似。后得无
馀。如苦依身尽。然后得解脱。其实得则一时得也。若
计前后得。亦非涅槃也。
言纵者竖也者。解纵字。如沥水相似。亦不成伊字也。
竖上下分三品。若无间道断。解脱道證。理先得般若
在上。次得解脱居中。后得法身最下。或胜劣分三品。
般若最上。解脱次中。法身最下。三品而得。下成真正
得之时。都无胜劣。疏云。即此竖并皆非伊字也。
言三点别安者。若将三点零落别著。得成伊字否。答
喻既不同。如何会释。答缁洲云。若依能證解。般若在
上。喻能證智也。解脱法身在下。喻所證理。如面三目。
一上二下也。若取能依所依次第说。法身在下。般若
解脱在上。二上一下。如世伊字。似例书品字。平遥云。
但取不纵不横之义。以况三事。涅槃更无别。诸有智
者。不应难喻。
言三点若别者。三点若别。相去三寸五寸地。亦不得
成伊也。法合。经云。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
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
非涅槃也。空得法身亦别。空得解脱名别。空得般若
各别。皆非涅槃。故云三点若别等。
言解脱之等者。此据各别言非。若离三体。亦无涅槃。
言我今安住(至)并者横也者。三点若横。如世一字。相
似法中。论况后得。如二乘人。先得生空智相似。似先
得摩诃般若智。次證生空理。似得法身相似。后得无
馀。如苦依身尽。然后得解脱。其实得则一时得也。若
计前后得。亦非涅槃也。
言纵者竖也者。解纵字。如沥水相似。亦不成伊字也。
竖上下分三品。若无间道断。解脱道證。理先得般若
在上。次得解脱居中。后得法身最下。或胜劣分三品。
般若最上。解脱次中。法身最下。三品而得。下成真正
得之时。都无胜劣。疏云。即此竖并皆非伊字也。
言三点别安者。若将三点零落别著。得成伊字否。答
卷十八 第 595a 页 X34-0595.png
不成。要三点一处一方。成伊字也。
言要三和合者。立理也。般若体别。解脱体别。法身体
别。此亦不成。故云要三等也。其不纵者。即是不上下
三品得也。其不横者。不落后得。不离别者。谓不离散。
不别有体。名不离别得也。疏云。和合之点。方成伊字。
三法和合。方成涅槃也。
言不一不异者。且不一者。能證般若智是有为。所證
理是无为。般若法身是实。解脱是假。有为无为别故。
假实别故。三法各别故不一。不异者。摄假从实。摄相
归性。正證之时。冥然二体。故各不异。即三法同时也。
若依性宗。一真如体上。建立三德。是不一。离一无三。
是不异也。
言假名择灭者。问何名择灭。答择灭即无漏圣智。正
是择体。即择法觉支。问何名灭。答断二障灭二死。名
灭。如日照空中间暗无。日喻般若。空即法身。中间暗
无便同解脱。
言故集论者。彼论云。灭谛有三。谓真如。圣道。烦恼不
生。摄论云。若灭依。若能灭。若灭性。海东云。真如是彼
灭谛所依。名灭。无漏圣道体是有为。非是灭谛。而能
断惑。得彼灭故。因立果称。亦名为灭。烦恼不生。择灭
无为。为灭性。是灭谛体也。言若能灭般若智也。若所
灭法身。若灭性解脱真如。名灭。依者由如虚空与色。
为依。色若坏时。虚空性在。成就与依者。依于空也。问
能灭之体。尅性是何。答实能灭。唯妙观察根本智。若
言要三和合者。立理也。般若体别。解脱体别。法身体
别。此亦不成。故云要三等也。其不纵者。即是不上下
三品得也。其不横者。不落后得。不离别者。谓不离散。
不别有体。名不离别得也。疏云。和合之点。方成伊字。
三法和合。方成涅槃也。
言不一不异者。且不一者。能證般若智是有为。所證
理是无为。般若法身是实。解脱是假。有为无为别故。
假实别故。三法各别故不一。不异者。摄假从实。摄相
归性。正證之时。冥然二体。故各不异。即三法同时也。
若依性宗。一真如体上。建立三德。是不一。离一无三。
是不异也。
言假名择灭者。问何名择灭。答择灭即无漏圣智。正
是择体。即择法觉支。问何名灭。答断二障灭二死。名
灭。如日照空中间暗无。日喻般若。空即法身。中间暗
无便同解脱。
言故集论者。彼论云。灭谛有三。谓真如。圣道。烦恼不
生。摄论云。若灭依。若能灭。若灭性。海东云。真如是彼
灭谛所依。名灭。无漏圣道体是有为。非是灭谛。而能
断惑。得彼灭故。因立果称。亦名为灭。烦恼不生。择灭
无为。为灭性。是灭谛体也。言若能灭般若智也。若所
灭法身。若灭性解脱真如。名灭。依者由如虚空与色。
为依。色若坏时。虚空性在。成就与依者。依于空也。问
能灭之体。尅性是何。答实能灭。唯妙观察根本智。若
卷十八 第 595b 页 X34-0595.png
迷事即后得智。若至果中。四智皆名摩诃般若。四渎
皆海。如五眼皆佛眼也。
言佛安住秘者。即三事大涅槃也。
言不同二乘智了者。唯了生空理。不了法空理。所以
能證智不名大慧。智既不名大慧。所證理亦不名法
身也。
言不得习气者。独觉临妆。声闻起舞。昔有辟支佛。五
百生中作淫女。后得无学。妆具常随金色。迦叶常作
妓乐。后见北洲如意山中坚那罗王鼓琉璃琴。是时
迦叶于众中起舞。
言古人有解等者。纪国也。真如上无痴。故名摩诃般
若。真如本来不与烦恼相应。名解脱。体性凝然。名法
身。此三事虽成疏主破。便无入义也。若以唯取真如。
为三事者。便无能證所證。如何名入耶。
言常住不坏(至)何意故者。成立正义。亦是违结。向前
三事涅槃。并近简二乘无馀涅槃也。二乘之人入涅
槃无身智。不名常住不坏。又二乘入涅槃自利。不利
有情也。
言以智證真者。正解入义也。
言二乘无有身智者。入义不成。又非佛意也。问世尊
示现顺二乘入涅槃。何故。今言不入。答言顺同者。即
娑罗双树间。顺同二乘人。入无馀涅槃。荼毗如来。身
智不灭。所言不入涅槃者。不入二乘中无身智涅槃
也。
皆海。如五眼皆佛眼也。
言佛安住秘者。即三事大涅槃也。
言不同二乘智了者。唯了生空理。不了法空理。所以
能證智不名大慧。智既不名大慧。所證理亦不名法
身也。
言不得习气者。独觉临妆。声闻起舞。昔有辟支佛。五
百生中作淫女。后得无学。妆具常随金色。迦叶常作
妓乐。后见北洲如意山中坚那罗王鼓琉璃琴。是时
迦叶于众中起舞。
言古人有解等者。纪国也。真如上无痴。故名摩诃般
若。真如本来不与烦恼相应。名解脱。体性凝然。名法
身。此三事虽成疏主破。便无入义也。若以唯取真如。
为三事者。便无能證所證。如何名入耶。
言常住不坏(至)何意故者。成立正义。亦是违结。向前
三事涅槃。并近简二乘无馀涅槃也。二乘之人入涅
槃无身智。不名常住不坏。又二乘入涅槃自利。不利
有情也。
言以智證真者。正解入义也。
言二乘无有身智者。入义不成。又非佛意也。问世尊
示现顺二乘入涅槃。何故。今言不入。答言顺同者。即
娑罗双树间。顺同二乘人。入无馀涅槃。荼毗如来。身
智不灭。所言不入涅槃者。不入二乘中无身智涅槃
也。
卷十八 第 595c 页 X34-0595.png
言乌角鸱者。同共一树栖。犹如亲兄弟。尔乃入涅槃。
假使蛇鼠狼同处一穴。犹游相看。如兄弟。尔乃入涅
槃。乌与角鸱相憎。乌白日即吃角鸱。角鸱夜中即食
乌儿。犹此两鸟。常作怨家。意者不同二乘一灭永灭。
为利有情。名为人故。若同二乘无利而入灭。即假使
角等。
言令作此者。疏主言。我作此三事涅槃解。善顺涅槃
经等。
言当知摩诃等者。别配四法。将涅槃经三事涅槃。配
此经开示悟入。正是结归经宗。此是疏主千门万户
解义不同。彼经摩诃般若。即此开佛知见。彼经摩诃
般若。与此经宽狭不同。此经开佛知见。双菩提涅槃
也。若取彼经摩诃般若智。名开佛知见。唯取智。于中
无法身理。又法华论将一切智智。解此经开佛知见。
人法解。理智本后解。性用解。三解之中。事须理智双
取。今将三事中摩诃般若。同此间开佛知见中一切
智智。唯取智不取理也。一切智者。根本智。重言智者。
后得智。唯本后二智。更无理也(解开了)。
言解脱即悟者。彼三事中有解脱。即是此间悟佛知
见。前来约悟身中有种子。名悟。今此不尔。约以说令
教。断所知障。出变易生死。入大涅槃悟解。名悟。意由
智断惑后苦不生。名为解。推功归本。即悟佛知。见即
智也。
言二障俱亡(至)真解脱者问前来处处说解脱是假。
卷十八 第 596a 页 X34-0596.png
何故此间言真。答对三乘说名真。前来言假。对自乘
中理智说。解脱是假也。二乘昔日唯断一障一死。不
知于此。不知者。不知有所知障二死也。今说合知。故
名为悟。即是三事中解脱也。
言真实处者。二障二死俱无。名真实处。贺问若以三
事俱名涅槃者。一是生因。二是了因。何以俱名涅槃。
量云。大般涅槃中法身解脱。是有法。应是有为故。宗
因云。三事中随一摄故。如般若。二云。般若是有法。应
是无为故。宗因云。三事中随一摄故。如法身。既尔。名
体有殊。何故皆名圆寂。答此与比量相违。量云。摩诃
般若。是有法。定是有为故。宗因云。是能證故。如二乘
智。法身是有法。是所證故。宗因云。智亲冥故。同喻如
二乘理。此上随他互成理智。本意难生了。二殊名涅
槃。今应通水火性各别。二种皆名色。何妨理智殊皆
是涅槃摄。问水火俱变碍。二种皆名色。有为有生灭。
无为生灭无。如何例水火。答能灭所灭殊。不妨俱灭
谛。有为无为何妨俱圆寂。
言此必有因(至)智业者。解入佛知见。彼经三事涅槃。
即是所得之果。此法华经入佛知见。即是因也。
言秘密者。即三事涅槃也。
言不为馀者。不为二乘等事。出现世间也。
言作此解者。契会灭化城向宝所之义。意取法身名
契宝所。摩诃般若契火宅之牛车。
云弹者。尽也。
言此三解者。即是唯依真理解。理智本后解。三事涅
中理智说。解脱是假也。二乘昔日唯断一障一死。不
知于此。不知者。不知有所知障二死也。今说合知。故
名为悟。即是三事中解脱也。
言真实处者。二障二死俱无。名真实处。贺问若以三
事俱名涅槃者。一是生因。二是了因。何以俱名涅槃。
量云。大般涅槃中法身解脱。是有法。应是有为故。宗
因云。三事中随一摄故。如般若。二云。般若是有法。应
是无为故。宗因云。三事中随一摄故。如法身。既尔。名
体有殊。何故皆名圆寂。答此与比量相违。量云。摩诃
般若。是有法。定是有为故。宗因云。是能證故。如二乘
智。法身是有法。是所證故。宗因云。智亲冥故。同喻如
二乘理。此上随他互成理智。本意难生了。二殊名涅
槃。今应通水火性各别。二种皆名色。何妨理智殊皆
是涅槃摄。问水火俱变碍。二种皆名色。有为有生灭。
无为生灭无。如何例水火。答能灭所灭殊。不妨俱灭
谛。有为无为何妨俱圆寂。
言此必有因(至)智业者。解入佛知见。彼经三事涅槃。
即是所得之果。此法华经入佛知见。即是因也。
言秘密者。即三事涅槃也。
言不为馀者。不为二乘等事。出现世间也。
言作此解者。契会灭化城向宝所之义。意取法身名
契宝所。摩诃般若契火宅之牛车。
云弹者。尽也。
言此三解者。即是唯依真理解。理智本后解。三事涅
卷十八 第 596b 页 X34-0596.png
槃解。前解也。
言唯取所诠等者。未将理与教对辨。令此与教相对
说。唯取所诠智慧。智慧即是方便品初标。次下大事
中即是释文。馀五段文是总。当所诠理也。
言能诠教者。品初教门。是标言。即前说者。指第二段
说也。舍利弗诸佛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也。
言又以莲华等者。问法华论解唯说教理。名莲华。不
说行果。今此经中何处是教理莲华。答疏云。又以至
秀出等。即教开敷。而理出水。正是教理莲华也(相国科)
二通难。问若取教理为一乘。开敷出水可然。大事中
三义解。唯说行果。为一乘。未审行果有教理。向上开
敷出水义否。答果秀因敷。亦无乖爽。意言果秀即是
果出水。因敷即是行开敷。乖由违也。爽者失也。不乖
莲华。向上道理。此第二意。但将教理。證成行果。向上
亦有开敷出水义也。
言然胜鬘等者。尊馀经。及下第三周宝所。多说真理。
以为一乘。多说智也。不是总不说言。偏说真理。以为
一乘。乘之本故。
言因乘虽通等者。此行妙法。行妙法通漏无漏。即宽。
入佛知见。取第二劫后唯无漏。狭。问入佛知见。疏主
何不兼取地前。答疏主准论意。取證不退转也。不唯
法华论如此。
言楞伽者。兼楞伽经中三种意生身。亦在登地巳去。
不在地前。前三乘回心巳去。虽受变易。未名登车也。
言唯取所诠等者。未将理与教对辨。令此与教相对
说。唯取所诠智慧。智慧即是方便品初标。次下大事
中即是释文。馀五段文是总。当所诠理也。
言能诠教者。品初教门。是标言。即前说者。指第二段
说也。舍利弗诸佛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也。
言又以莲华等者。问法华论解唯说教理。名莲华。不
说行果。今此经中何处是教理莲华。答疏云。又以至
秀出等。即教开敷。而理出水。正是教理莲华也(相国科)
二通难。问若取教理为一乘。开敷出水可然。大事中
三义解。唯说行果。为一乘。未审行果有教理。向上开
敷出水义否。答果秀因敷。亦无乖爽。意言果秀即是
果出水。因敷即是行开敷。乖由违也。爽者失也。不乖
莲华。向上道理。此第二意。但将教理。證成行果。向上
亦有开敷出水义也。
言然胜鬘等者。尊馀经。及下第三周宝所。多说真理。
以为一乘。多说智也。不是总不说言。偏说真理。以为
一乘。乘之本故。
言因乘虽通等者。此行妙法。行妙法通漏无漏。即宽。
入佛知见。取第二劫后唯无漏。狭。问入佛知见。疏主
何不兼取地前。答疏主准论意。取證不退转也。不唯
法华论如此。
言楞伽者。兼楞伽经中三种意生身。亦在登地巳去。
不在地前。前三乘回心巳去。虽受变易。未名登车也。
卷十八 第 596c 页 X34-0596.png
所依未是二空无漏行。唯在地上。所以引楞伽经。證
法华论。取證不退。
言地心三种(至)别章说者。然此三身。诸教不同。若胜
鬘。但言有阿罗汉独觉巳得自在菩萨。三种意生身。
亦不显三意生身名也。彼经云。佛告大慧。有三种意
生身。云何三种。一三四五地。得三摩拔提乐意生身。
缘修定挍胜。名三昧乐意生身。问何故不取初二地。
答其实亦摄。缘非胜故。所以不取也。二第八地名觉
法乐自性意生身。问何不取六七地。答非解也。第三
无作行意生身。经不配地位。疏主以义配。在九十二
地。上来疏主引楞伽经。證本论第二劫初地巳去名
入佛知见。
言又后品言者。引譬喻品。證入佛知见也。既言直至
道场。牛车辕隔柱。著道场门也。地前疏远。不取也。
言胜鬘等者。此同无上依经。身辨名也。不同前楞伽
也。
言无明为缘者。无明住地。即所知障。所知障虽多。今
取执菩提有情者。故论云。既未圆證无相大悲。无能
发起独利悲愿。
言无漏业因者。即是道谛无漏定愿等。问若所知障
助愿受生。二乘定性永不入无馀。若如诸异生。烦恼
总故。问如何道谛实能感苦。答无漏定愿资有漏业。
令所得果相续长行。谁言实感。问此之变易。于五果
中。何果摄。答变易生死性。是有漏异熟果摄。望无漏
法华论。取證不退。
言地心三种(至)别章说者。然此三身。诸教不同。若胜
鬘。但言有阿罗汉独觉巳得自在菩萨。三种意生身。
亦不显三意生身名也。彼经云。佛告大慧。有三种意
生身。云何三种。一三四五地。得三摩拔提乐意生身。
缘修定挍胜。名三昧乐意生身。问何故不取初二地。
答其实亦摄。缘非胜故。所以不取也。二第八地名觉
法乐自性意生身。问何不取六七地。答非解也。第三
无作行意生身。经不配地位。疏主以义配。在九十二
地。上来疏主引楞伽经。證本论第二劫初地巳去名
入佛知见。
言又后品言者。引譬喻品。證入佛知见也。既言直至
道场。牛车辕隔柱。著道场门也。地前疏远。不取也。
言胜鬘等者。此同无上依经。身辨名也。不同前楞伽
也。
言无明为缘者。无明住地。即所知障。所知障虽多。今
取执菩提有情者。故论云。既未圆證无相大悲。无能
发起独利悲愿。
言无漏业因者。即是道谛无漏定愿等。问若所知障
助愿受生。二乘定性永不入无馀。若如诸异生。烦恼
总故。问如何道谛实能感苦。答无漏定愿资有漏业。
令所得果相续长行。谁言实感。问此之变易。于五果
中。何果摄。答变易生死性。是有漏异熟果摄。望无漏
卷十八 第 597a 页 X34-0597.png
业。是增上果。有圣教说。
言无漏出三界者。随助缘说。
言大力菩萨者。新云巳得自在菩萨。文异义同。
言三种意生身者。新云意成。成亦生义也。随意愿成
也。问意生身与变易身何别。答一云。意生细。变易粗。
若准唯识论。此有三名。一名不思议变易身。由悲愿
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
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二名意成身。三名变化身。无
漏定愿转令异本。如变化故。故知名异体同也。所引
楞伽胜鬘。證法华论取初地巳上。名證不退。
言初地巳前者。问因乘既通三无数劫。何故不取地
前行也。答疏言初地等。答意未出火宅。未与一乘之
名。且依一相而言。实理不尽。今且顺论。约正因说。故
不取地前也。如五果圣人回心。入变易者。即名出宅。
岂名得一乘也。若傍言之。依三义解。义方周足。
言或八地得者。意言七地巳前。悲增菩萨。不决定受
变易故。故取八地巳上也。
言问二乘无学者。只此无学身。便是羊鹿果。只此一
期分段身。便是出宅身。问二乘之人。舍分段。受变易
身。方名出宅。如何居分段身。亦名出宅。答只此五蕴
身。便得三十五年住。未死巳来身。望当来五蕴不续。
亦名出宅也。问二乘无学羊车果位。未受变易。居分
段中。同喻云。如地前顿悟小菩萨。居分段。应非出宅。
答谈其分段。不名出宅。有二义故。不同小菩萨。一馀
言无漏出三界者。随助缘说。
言大力菩萨者。新云巳得自在菩萨。文异义同。
言三种意生身者。新云意成。成亦生义也。随意愿成
也。问意生身与变易身何别。答一云。意生细。变易粗。
若准唯识论。此有三名。一名不思议变易身。由悲愿
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
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二名意成身。三名变化身。无
漏定愿转令异本。如变化故。故知名异体同也。所引
楞伽胜鬘。證法华论取初地巳上。名證不退。
言初地巳前者。问因乘既通三无数劫。何故不取地
前行也。答疏言初地等。答意未出火宅。未与一乘之
名。且依一相而言。实理不尽。今且顺论。约正因说。故
不取地前也。如五果圣人回心。入变易者。即名出宅。
岂名得一乘也。若傍言之。依三义解。义方周足。
言或八地得者。意言七地巳前。悲增菩萨。不决定受
变易故。故取八地巳上也。
言问二乘无学者。只此无学身。便是羊鹿果。只此一
期分段身。便是出宅身。问二乘之人。舍分段。受变易
身。方名出宅。如何居分段身。亦名出宅。答只此五蕴
身。便得三十五年住。未死巳来身。望当来五蕴不续。
亦名出宅也。问二乘无学羊车果位。未受变易。居分
段中。同喻云。如地前顿悟小菩萨。居分段。应非出宅。
答谈其分段。不名出宅。有二义故。不同小菩萨。一馀
卷十八 第 597b 页 X34-0597.png
依永灭。但是后有生死身无。故名馀依永灭。但望后
有不续。便名馀依永灭。不必要须灰身智灭名馀依
灭。二巳得涅槃。不同地前顿悟菩萨名不出宅。
言问何故二乘趣于牛等者。问何故二乘趣于羊鹿
得灭。称出宅。大子趣于牛。菩萨未出宅。此问中唯取
二乘无学不定性者。二乘无学与地前顿悟小菩萨
一种趣求初地牛车。何故二乘出宅。菩萨不出宅。答
有二因。一二乘惑种尽故。二得有馀涅槃故。得灭称
出宅也。惑种之言。简有学凡夫地前顿悟菩萨。
言初劫惑犹行等者。此中问意是一。答中两个意。第
一答地前菩萨了。
言又七地分段等者。第二答。七地巳前妨也。即是第
七地末心菩萨。只有此现在一生分段身。望前后分
段身不相续。便是出宅也。更不经生。便入变易。更不
经生。便入八地。与二乘无学同故。总名出宅也。
言巳前即非者。若是七地末心巳前。多生十生五生
百生千生。不名出宅。有此间七地末心巳前。悲增菩
萨。由多生故。如有学类者。同前二果人有学人经生
者。问初地巳前一大阿僧祇劫末心入初地。当生之
中。只者今身便入见道。便受变易。更不经生。此菩萨
同七地末心菩萨。及二乘无学一种是出宅否。答此
菩萨身。是有漏烦恼未断。不同二乘无学及七地末
心菩萨名出宅也。问只前二果人身上当生。便受变
易去。更不经生。只此未受变易巳来身。唤作出宅身
有不续。便名馀依永灭。不必要须灰身智灭名馀依
灭。二巳得涅槃。不同地前顿悟菩萨名不出宅。
言问何故二乘趣于牛等者。问何故二乘趣于羊鹿
得灭。称出宅。大子趣于牛。菩萨未出宅。此问中唯取
二乘无学不定性者。二乘无学与地前顿悟小菩萨
一种趣求初地牛车。何故二乘出宅。菩萨不出宅。答
有二因。一二乘惑种尽故。二得有馀涅槃故。得灭称
出宅也。惑种之言。简有学凡夫地前顿悟菩萨。
言初劫惑犹行等者。此中问意是一。答中两个意。第
一答地前菩萨了。
言又七地分段等者。第二答。七地巳前妨也。即是第
七地末心菩萨。只有此现在一生分段身。望前后分
段身不相续。便是出宅也。更不经生。便入变易。更不
经生。便入八地。与二乘无学同故。总名出宅也。
言巳前即非者。若是七地末心巳前。多生十生五生
百生千生。不名出宅。有此间七地末心巳前。悲增菩
萨。由多生故。如有学类者。同前二果人有学人经生
者。问初地巳前一大阿僧祇劫末心入初地。当生之
中。只者今身便入见道。便受变易。更不经生。此菩萨
同七地末心菩萨。及二乘无学一种是出宅否。答此
菩萨身。是有漏烦恼未断。不同二乘无学及七地末
心菩萨名出宅也。问只前二果人身上当生。便受变
易去。更不经生。只此未受变易巳来身。唤作出宅身
卷十八 第 597c 页 X34-0597.png
得否。答不然。乍可不出宅出火。即是悲增菩萨。此前
三果人。不妨更不经生。但未出火。尚被烧故。故云犹
多生故。如有学类。应句数分别。一化相不出乘。虽能
舍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长者闻巳惊入火宅。二随
愿出不出一切受变易。皆名随愿出。八地巳前悲增。
皆名随愿不出。三业报出不出。此复有五类。一依变
易。二定姓。三有学无学未入无馀者。四不定性有学
未受变易者。五者地前顿悟小菩萨。出有三类。一依
变易。二依分段。为不定性二乘无学最后身。七地满
心所依身。三不定出不出。谓不定有学。若依今身。必
受变易名。出同无学。若望有或即不名出。如七地巳
前故。又兼悲智平等者亦不定。疏言犹多生故。七地
又有二意。一云。七地满心应名出宅。定受变易故。如
不定性无学。二云。七地满心巳前菩萨应非出宅。由
多生故。如有学类。问悲增既未出宅。得上车否。若许
得上车。未见宅内。而乘于车。若不得上车。应是不获
二空种智。云何后成入地菩萨。答宅有二种。一报。二
随愿。若业报分段初地即尽。名为出宅。不妨得车。若
随愿宅者。七地巳前犹未尽。不妨不出宅。而亦得上
车业报。宅内不许乘车故。
言故出宅巳者。简不取名教车。今取初地巳去登车
出宅。名入佛知见。此中意总亦有未出宅。而上车者。
即随愿宅也。亦有出宅不车者。如二乘受变易者。
言然此经文等者。问何故开佛知见有得清净之言。
三果人。不妨更不经生。但未出火。尚被烧故。故云犹
多生故。如有学类。应句数分别。一化相不出乘。虽能
舍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长者闻巳惊入火宅。二随
愿出不出一切受变易。皆名随愿出。八地巳前悲增。
皆名随愿不出。三业报出不出。此复有五类。一依变
易。二定姓。三有学无学未入无馀者。四不定性有学
未受变易者。五者地前顿悟小菩萨。出有三类。一依
变易。二依分段。为不定性二乘无学最后身。七地满
心所依身。三不定出不出。谓不定有学。若依今身。必
受变易名。出同无学。若望有或即不名出。如七地巳
前故。又兼悲智平等者亦不定。疏言犹多生故。七地
又有二意。一云。七地满心应名出宅。定受变易故。如
不定性无学。二云。七地满心巳前菩萨应非出宅。由
多生故。如有学类。问悲增既未出宅。得上车否。若许
得上车。未见宅内。而乘于车。若不得上车。应是不获
二空种智。云何后成入地菩萨。答宅有二种。一报。二
随愿。若业报分段初地即尽。名为出宅。不妨得车。若
随愿宅者。七地巳前犹未尽。不妨不出宅。而亦得上
车业报。宅内不许乘车故。
言故出宅巳者。简不取名教车。今取初地巳去登车
出宅。名入佛知见。此中意总亦有未出宅。而上车者。
即随愿宅也。亦有出宅不车者。如二乘受变易者。
言然此经文等者。问何故开佛知见有得清净之言。
卷十八 第 598a 页 X34-0598.png
示悟入何无清净言。答疏言。然此经文等。说意言标
显。则说则显。处不论也。
经佛告舍利弗等者。释意也。问世尊说开示悟入。是
何意。答经言。佛告舍利弗等。当将知见示悟众生。当
将一大事知见。教化菩萨。不化馀人也。论家都有三
番。解开示悟入。论中三番。一处解更不配经文。疏主
将论家三番。别配经文。别分三处。第一番正解。依何
等义中。无上同义不知义入义□□□□三卷疏末。
依何等义尽处。唯解示悟入。第三□□□番续上来
解。第三疏彻□□□□□□□□座主和尚。自会昌
初。于奉天禀学□良操座主。讲数遍。又大中咸通。涉
历三朝。习学兹经。二十馀遍。洎归镜水。敷唱巳彻一
十二筵。嗟乎后学机陋。难晓玄彻。自诸家来记。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十八
显。则说则显。处不论也。
经佛告舍利弗等者。释意也。问世尊说开示悟入。是
何意。答经言。佛告舍利弗等。当将知见示悟众生。当
将一大事知见。教化菩萨。不化馀人也。论家都有三
番。解开示悟入。论中三番。一处解更不配经文。疏主
将论家三番。别配经文。别分三处。第一番正解。依何
等义中。无上同义不知义入义□□□□三卷疏末。
依何等义尽处。唯解示悟入。第三□□□番续上来
解。第三疏彻□□□□□□□□座主和尚。自会昌
初。于奉天禀学□良操座主。讲数遍。又大中咸通。涉
历三朝。习学兹经。二十馀遍。洎归镜水。敷唱巳彻一
十二筵。嗟乎后学机陋。难晓玄彻。自诸家来记。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