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释方便品¶ 第 676c 页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卷第三(辅妙乐记)
吴兴永定寺 释沙门 道暹 述
皆名神变者不出依正一多相即若说若默并神变
也故大神变经云佛现十八变竟时商主天子白
佛言颇有神变更过此耶佛令文殊广说变化具
如净名不思议品文殊白佛如是摧伏恶魔亦令
菩提久住于世如是未为殊胜若无名相无声无
字无戏论非沙门所知历十八界皆作此说无三
脱说三脱乃至六度皆不可得一切众生说无众
生佛土佛身亦如是说是名神变商主天子言若
如是者一切诸法皆名神变身子问天子曰汝闻
此神变不怖耶天子曰我即神变云何怖耶文殊
言一切善恶动不动皆神变相不动即法性动即
事神变此即止观所引也。
更释功用者即是凡人不知圣等诸位展转功用不
同耳。
疏云庸人者谓常人也。
机发故应赴者弥勒及四众机发机发则感如来定
起起应也。
信者习定者出家人习定者是。
疏云隐明示暗者隐巳智明迹同暗讷令他智明也。
释方便品¶ 第 677a 页 X28-0677.png
经云现希有事者光照此土他土各见六瑞等故云
希有。
自入位来者自得罗汉巳名为入位或入贤位等。
但据一事者补处也以彼此俱有三问若权补处居
先任运应须发问非谓大众但只二念。
于经生信者寻长行不解或恐经谬见后偈同前方
知自惑。
转势说法者其犹将息病人转变食味。
示义无尽者长行巳明其一偈颂后显其二。
无方之说者内有无碍之智外有无方之说故能卷
舒自在来散适时。
经云悉见彼佛国界庄严者由光暂见金色庄严也。
疏云偈有六十二行者明长行偈颂总为六例一广
略或长行广偈颂略或长行略偈颂广或俱广二
有无四句三离合四句四前后四句五文质四句
六法喻四句并准初四句相可见又偈者西出偈
法有其二种一首卢偈二结句偈首卢偈者亦云
室卢迦不据长行及以偈颂但满三十二字即名
一偈结句偈者即如经中四言等偈偈竭也谓尽
其义也。
准义在初二句中者说法入定二瑞应在文殊师利
导师何故二句中也。
并有所依者华是所依风地为能依也。
上半译是者文殊师利导师何故二句也。
释方便品¶ 第 677b 页 X28-0677.png
下半译非者他意云不令著眉间白毫大光普照二
句只合云佛在大众入三昧等耳。
放光下文者指他土六瑞初眉间光明文也。
即初一行颂总瑞者即眉间光明下一行也。
所趣诸有者三有也。
圣即是主者欲破他人故先云即也。
主伴之主者如华严中此方为主十方为伴十方为
主此方为伴也。
说非决定者无法身本同灰断故。
疏云厌下攀上者且以厌下人间攀于欲天之乐不
同色界修于初禅厌下攀上。
疏云三生种福者婆娑论云有三根人下中上下根
者谓声闻人极疾三生得阿罗汉果初生起种顺
解脱分善持戒布施顺于真谛二十劫次生起种
顺决释分善用智决择断烦恼二十劫第三生方
得入圣乃至尽诸漏得阿罗汉声闻极迟经六十
劫中根谓独觉人极疾四生极迟百劫上根者定
满三僧祇也顺解脱分闻思所成唯散地故三业
为体殖解脱分唯人三洲三恶趣无无般若故诸
天亦无无厌苦故北洲无者以无厌心及般若故
又施一食持一戒等深乐解脱回求涅槃愿力所
持便名种殖顺解脱分。
须明行相者以十二因缘是支佛修行相也。
缘觉为人者既云志求胜法即生善中最也。
释方便品¶ 第 677c 页 X28-0677.png
声闻对治者声闻修行专为治三界苦惑也。
下去诸度者方等般若中诸度也。
须兼二苏者以般若通入诸度故。
教多在三者通别圆也。
如前分别者如前第二卷末方等中小同鹿苑等是
也。
别圆之前多不云教者意云下者诸度但作别教圆
释多不云前藏通何以不云为前文巳有鹿苑三
乘意故不节节云之或于别圆前但约法及以附
事而释耳。
含二意一者只是小教含藏通若作菩萨释亦可云
含于别圆及以其意如此消者则顺此文皆归法
华醍醐故云意一。
阿耨达池者西域记云瞻部之中池者阿那婆答多
(唐云无热恼池)在香山南大雪山北周八百里金银琉璃
颇梨等宝饰其池岸焉金沙弥漫清波㬵镜大菩
萨以愿力故化为龙王于中潜宅出清冷水给瞻
部洲东等如记此河初源广三四里东入海处广
十馀里水色沧浪波流浩行其味甘美细沙随流。
如止观第二第七者止观第二随自意中广明无作
六度宛转相成行于一事无非波罗蜜第七记中
委明三藏修事六度之相以为助道(云云)辇(力展反)
轭车也古卿大夫乘之自汉巳来天子乘之栏(门遮)
楯(纵曰槛横曰楯)华盖(古今注云黄帝与蚩尤战常有五色云华盖金〔拔〕玉叶正于帝上有
释方便品¶ 第 678a 页 X28-0678.png
华之筋而作华盖焉)。
疏云让后般若者后三行属般若文是以般若遍入
诸度则一一法皆名法施故弥勒般若论颂云檀
度接于六资生无畏法是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
谓资生接檀无畏接尸忍法接进禅智名为修行
者谓云降伏其心住者谓应云何住。
疏云又约身命财等者等觉菩萨唯最后一分变易
生死在故名生死后际若舍此位即入妙觉圆常
极果更无变易故云得不坏常住今光中所见菩
萨皆能运以圆心遍舍十界依正与等觉齐名为
舍身易粗入妙即是舍命正报既转依报国土一
切皆转即是舍财自行證得能为他说令他同巳
故名法施也。
表往非馀者出他人释也。
贵在教宗者今家破也若今家解释以教为宗四教
甄之则定诸度禀教显理断诸烦恼故云息其烦
芿也。
白佛自责者我等邪见不受大王教及知前自述即
其相。
所见意者只合明五时教相次第以表于正耳。
行体显教者前二依真后二依实相。
通以三句用释三忍者以一忍具三句故。
释出所以者谓舍亲爱弃荣华坏身相被忍衣持应
器为比丘即苦行忍居幽邃处寥寂节滋味饲耳
疏云让后般若者后三行属般若文是以般若遍入
诸度则一一法皆名法施故弥勒般若论颂云檀
度接于六资生无畏法是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
谓资生接檀无畏接尸忍法接进禅智名为修行
者谓云降伏其心住者谓应云何住。
疏云又约身命财等者等觉菩萨唯最后一分变易
生死在故名生死后际若舍此位即入妙觉圆常
极果更无变易故云得不坏常住今光中所见菩
萨皆能运以圆心遍舍十界依正与等觉齐名为
舍身易粗入妙即是舍命正报既转依报国土一
切皆转即是舍财自行證得能为他说令他同巳
故名法施也。
表往非馀者出他人释也。
贵在教宗者今家破也若今家解释以教为宗四教
甄之则定诸度禀教显理断诸烦恼故云息其烦
芿也。
白佛自责者我等邪见不受大王教及知前自述即
其相。
所见意者只合明五时教相次第以表于正耳。
行体显教者前二依真后二依实相。
通以三句用释三忍者以一忍具三句故。
释出所以者谓舍亲爱弃荣华坏身相被忍衣持应
器为比丘即苦行忍居幽邃处寥寂节滋味饲耳
释方便品¶ 第 678b 页 X28-0678.png
香守一志即生忍诵大乘薰内慧第一义忍即其
所以。
具如止观禅境中明者若达禅心无非实相成出世
上上别圆教达生无生即藏通教但名出世。
皆以根本为境者四教并依根本禅而离欲。
疏云背舍亦修不净者只是修背舍亦为离欲修不
净观亦离欲也。
但约圆理者以常观行通依六即判故得无漏失以
释通也。
疏云又背舍等者文列不次应云背舍八胜处十一
切入九次第定以背舍虽能背舍净洁五欲舍离
著心而于缘中未能随心转变自在胜处于缘好
丑少多则得自在通达无碍心无取舍不起爱憎
胜处虽能小观中转变自在而未普遍十一切入
并能互入无所不遍巳上诸禅犹是观禅九定则
能练前观禅令定调柔智慧深利能从欲散而入
初禅次第无间复入二禅复入三四乃至灭受想
定名无间三昧此四净禅如次增胜故云传传深
言一切入等者取薰修二禅望前传深其义可解。
疏云安禅者梵云安檀那此云合掌此即梵汉双举
也。
疏云誓愿广大者誓者[这-言+敦]制期心深达也愿者广大
也谓馀三誓也。
又前八在色者以八色在第四禅中依净背舍而发
所以。
具如止观禅境中明者若达禅心无非实相成出世
上上别圆教达生无生即藏通教但名出世。
皆以根本为境者四教并依根本禅而离欲。
疏云背舍亦修不净者只是修背舍亦为离欲修不
净观亦离欲也。
但约圆理者以常观行通依六即判故得无漏失以
释通也。
疏云又背舍等者文列不次应云背舍八胜处十一
切入九次第定以背舍虽能背舍净洁五欲舍离
著心而于缘中未能随心转变自在胜处于缘好
丑少多则得自在通达无碍心无取舍不起爱憎
胜处虽能小观中转变自在而未普遍十一切入
并能互入无所不遍巳上诸禅犹是观禅九定则
能练前观禅令定调柔智慧深利能从欲散而入
初禅次第无间复入二禅复入三四乃至灭受想
定名无间三昧此四净禅如次增胜故云传传深
言一切入等者取薰修二禅望前传深其义可解。
疏云安禅者梵云安檀那此云合掌此即梵汉双举
也。
疏云誓愿广大者誓者[这-言+敦]制期心深达也愿者广大
也谓馀三誓也。
又前八在色者以八色在第四禅中依净背舍而发
释方便品¶ 第 678c 页 X28-0678.png
八色互遍故云亦自得等。
四降魔相者三藏菩萨因时但伏四魔坐道场破烦
恼魔得菩提證法性身破阴死二魔于树下得不
动三昧破天子魔通教八人见地破烦恼魔六地
破阴死二魔八地得不动三昧破天子魔别教十
住破界内四魔登地分破界外四魔圆教初住俱
破内外八魔。
界外四魔者即无明烦恼为魔变易阴入名阴魔变
粗易细名死魔第一义天理未究竟名天死魔八
魔十魔如前第一卷引。
亡彼禅者以依中理亡于根本禅也。
初禅修悲易者以梵王是三界主悲悯众生令济地
狱故易也二禅喜俱故云喜易三易三禅乐俱慈
能与乐故四禅禅舍俱故修舍易故。
婆娑中至通别者通则禅禅皆修四无量心也。
华严具如止观记者华严贤首菩萨说偈云。
「 菩萨无量无边劫
具修地度诸功德
如是无边大功德
我今于中说少分
有胜三昧名安乐
能普救度诸群生
放大光明不思议
令其见者悉调伏
所放光明名善现
若有众生遇此光
必令获益不唐捐
因是得成无上智
又放光明名照耀
映蔽一切诸天光
所有暗障靡不除
普为众生作饶益」
四降魔相者三藏菩萨因时但伏四魔坐道场破烦
恼魔得菩提證法性身破阴死二魔于树下得不
动三昧破天子魔通教八人见地破烦恼魔六地
破阴死二魔八地得不动三昧破天子魔别教十
住破界内四魔登地分破界外四魔圆教初住俱
破内外八魔。
界外四魔者即无明烦恼为魔变易阴入名阴魔变
粗易细名死魔第一义天理未究竟名天死魔八
魔十魔如前第一卷引。
亡彼禅者以依中理亡于根本禅也。
初禅修悲易者以梵王是三界主悲悯众生令济地
狱故易也二禅喜俱故云喜易三易三禅乐俱慈
能与乐故四禅禅舍俱故修舍易故。
婆娑中至通别者通则禅禅皆修四无量心也。
华严具如止观记者华严贤首菩萨说偈云。
「 菩萨无量无边劫
具修地度诸功德
如是无边大功德
我今于中说少分
有胜三昧名安乐
能普救度诸群生
放大光明不思议
令其见者悉调伏
所放光明名善现
若有众生遇此光
必令获益不唐捐
因是得成无上智
又放光明名照耀
映蔽一切诸天光
所有暗障靡不除
普为众生作饶益」
释方便品¶ 第 679a 页 X28-0679.png
(云云)又华严第十五云又放光明名能舍此光觉
悟悭众生令知财宝悉非常又放光明名除热此
光能觉毁禁者普使受持清净戒发心愿證无师
道又放光明名忍严此光觉悟嗔恚者令其除嗔
恚我慢常乐忍辱柔和法又放光明名勇猛此光
觉悟懒堕者令彼常于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
又放光明名寂静此光能觉乱意者令其远离贪
恚痴心不动摇而觉悟又放光明名慧严此光觉
悟遇迷者令其證谛解缘起诸根智慧悉通达总
有四十二光法门如经广说。
地持六度各九者如九种大禅等。
九十日常行者谓九十日夜身常合掌长行旋达心
常念于阿弥陀佛无休息口常称名无休息等法
门者谓七日夜一心不乱法门也。
十戒名出大论者一不缺若论破初篇如器缺坏无
所复用二不破破第二篇如器破烈不全净三不
穿破第三篇以下如器穿漏不任受道四不杂谓
定共戒定力持心欲心不起五随道随顺谛理能
破见惑六无著见真成圣于思惟惑无所染著第
二果向以去得之七智所赞八自在谓菩萨化他
为佛所赞于世间中而得自在九随定谓随首楞
严定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十具足中道之戒无戒
不备故名具足此十戒中前六属藏通中二属别
后二属圆若涅槃经中别圆菩萨五行中戒圣行
释方便品¶ 第 679b 页 X28-0679.png
文自行化他不出此十故悉菩萨行合前二忍者
合前文中苦行忍生忍为今生忍第一义为今法
忍也。
下半用忍意者皆悉能忍即是用忍也以求佛道即
用忍意也。
方便正修者此正修止观中用为方便。
何论楞伽前后制者他云楞伽经后方制断肉应知
楞伽由带方便大乘顿制如何至法华会由见以
肉而供于佛。
疏云不可说而说者真如之理虽不可说有因缘故
亦可得说又此三行般若有方等部中通于四教
且如三藏中生灭之理虽不可说有小乘因缘故
为五比丘说不可观等亦尔馀三教准此故云此
语复通衍中诸教也。
疏云不可观者真如之理虽不可观禀教修行还用
般若而观也。
虽复双泯至而照者寂灭之理虽复亡泯有化他因
缘故可说有自行因缘故可照照即观也故云而
照又复应云观亦不可得以理无观故。
五随般若者以般若入馀五也。
疏云正是历法者对上不可说作观对上不可观而
观法相无二对上言语道断也。
不可说而说等者等取不可观而观等二行。
却将初后至中间者只为不观而观是般若体是故
合前文中苦行忍生忍为今生忍第一义为今法
忍也。
下半用忍意者皆悉能忍即是用忍也以求佛道即
用忍意也。
方便正修者此正修止观中用为方便。
何论楞伽前后制者他云楞伽经后方制断肉应知
楞伽由带方便大乘顿制如何至法华会由见以
肉而供于佛。
疏云不可说而说者真如之理虽不可说有因缘故
亦可得说又此三行般若有方等部中通于四教
且如三藏中生灭之理虽不可说有小乘因缘故
为五比丘说不可观等亦尔馀三教准此故云此
语复通衍中诸教也。
疏云不可观者真如之理虽不可观禀教修行还用
般若而观也。
虽复双泯至而照者寂灭之理虽复亡泯有化他因
缘故可说有自行因缘故可照照即观也故云而
照又复应云观亦不可得以理无观故。
五随般若者以般若入馀五也。
疏云正是历法者对上不可说作观对上不可观而
观法相无二对上言语道断也。
不可说而说等者等取不可观而观等二行。
却将初后至中间者只为不观而观是般若体是故
释方便品¶ 第 679c 页 X28-0679.png
合于初后二行归于般若所以第五重释三行俱
属般若者是文正意不复重分第三行属法华也。
正指第三行者将第三行经以对般若法华二意虽
云从人今文专依般若以释故也又两意者前意
唯在第三行第五意尽取三行故云两意也。
又诸经论者引此文者明今光中但见六度不云十
者令知六之与十但是开合异耳。
六之与十离合者如禅有愿智开出泥滓波罗蜜有
神力开出波罗波罗蜜定守禅度即是定度开二
也般若有道种智开出沤和假知方便又有一切
种智开出阇那波罗蜜入中智一切智守本即是
般若度中开二即十度具足也。
谓财法者此与弥勒论颂不同此中十度一一皆约
别教次第三谛以释自行多在十住利他多在十
行第一义多在向后亦有地上化用等。
尸三中云自性者不杀盗淫性戒也。
受法者即客戒谓二百五十戒以菩萨持一一戒皆
具诸法故。
利生者位在十行即饶益有情戒也。
外恶者生忍也第一义者位在向后也。
进三者初心即发弘誓也进趣从十住巳上劝化从
十行巳去。
乱想不起者位在七地巳去巳得根本等禅故生功
德者从十行巳去。
属般若者是文正意不复重分第三行属法华也。
正指第三行者将第三行经以对般若法华二意虽
云从人今文专依般若以释故也又两意者前意
唯在第三行第五意尽取三行故云两意也。
又诸经论者引此文者明今光中但见六度不云十
者令知六之与十但是开合异耳。
六之与十离合者如禅有愿智开出泥滓波罗蜜有
神力开出波罗波罗蜜定守禅度即是定度开二
也般若有道种智开出沤和假知方便又有一切
种智开出阇那波罗蜜入中智一切智守本即是
般若度中开二即十度具足也。
谓财法者此与弥勒论颂不同此中十度一一皆约
别教次第三谛以释自行多在十住利他多在十
行第一义多在向后亦有地上化用等。
尸三中云自性者不杀盗淫性戒也。
受法者即客戒谓二百五十戒以菩萨持一一戒皆
具诸法故。
利生者位在十行即饶益有情戒也。
外恶者生忍也第一义者位在向后也。
进三者初心即发弘誓也进趣从十住巳上劝化从
十行巳去。
乱想不起者位在七地巳去巳得根本等禅故生功
德者从十行巳去。
释方便品¶ 第 680a 页 X28-0680.png
慧三者照有在行照无在住照中在向后心。
愿三者自行从住巳上禅通等从行巳去。
方便三者住行向及初地巳上俱得不舍等名。
智三者无相在住一切种在行种别而智故变化在
地上。
疏云正颂上他土者应云正问上他土等。
方坟义立者无有经中翻名方坟者故知方坟之名
义立也。
执扇扇佛者据佛是二月十五日般涅槃未令用扇
应是彼土热早波利树者经云三十三天有波利
质多其根入地深五由延枝叶四布五十由延叶
熟则黄诸天见巳心生欢喜是叶不久必当堕落
其叶既落复生欢喜是枝不久必当变色枝既变
色复生欢喜是色不久必当生疱见巳复喜是疱
不久必当生[𠿘]见巳复喜是[𠿘]不久必当开敷开
敷之时香气周遍五十由延光明远照八十由延
诸天尔时夏三月中在下受乐我诸弟子亦复如
是其叶黄者喻念欲舍家叶落喻剃发巳色变喻
白四羯磨生疱喻发菩提心[𠿘]喻十住菩萨见性
开敷喻得阿耨菩提香气喻十方无量众生受持
禁戒光喻如来名号周遍夏三月喻三三昧诸天
受乐喻于诸佛在大涅槃常乐我净(云云)。
疏云正供养舍利等十字应次上圣耳下。
不必最初者意云不必光在于初名之为本但是因
释方便品¶ 第 680b 页 X28-0680.png
光而见故光为本耳。
若论总别者光瑞为总馀五为别也。
正指释迦者此是释迦放光照于他土故须指释迦
也。
既殊凡谄者申于弥勒实见未曾有事不同凡谄不
实言实也。
事大意远者以瑞大故则知表于开显之深理故云
意远也。
强辕者状也尔雅云似牛色青而一角。
行深从支遁买山者亦遁林山在剡川号曰朱仰以
慕贤愚思齐买山共止也。
双问意在问于定后者意明弥勒疑瑞由见如来入
定及以光中见佛涅槃不见法华座席是故发问
正问此土他土者如来定起为说何等是故文殊
双答答于此土他土定后皆说法华故云双答此
答此土他土问也。
惟忖下当因缘者阙约教观心也。
非通序中至寿量者非谓巳有广开寿量之文但是
有广开寿量之义耳。
然论有八句者慈恩引论释论云疑者断疑故即欲
说大法破光疑住外凡位令进修故巳断疑者增
长纯熟彼智身故即雨法雨先住内凡而无疑者
滋善萌芽令入圣位欲增长善故(初对)论云根热为
说二种密境界谓声闻菩萨二密境界二句示现
若论总别者光瑞为总馀五为别也。
正指释迦者此是释迦放光照于他土故须指释迦
也。
既殊凡谄者申于弥勒实见未曾有事不同凡谄不
实言实也。
事大意远者以瑞大故则知表于开显之深理故云
意远也。
强辕者状也尔雅云似牛色青而一角。
行深从支遁买山者亦遁林山在剡川号曰朱仰以
慕贤愚思齐买山共止也。
双问意在问于定后者意明弥勒疑瑞由见如来入
定及以光中见佛涅槃不见法华座席是故发问
正问此土他土者如来定起为说何等是故文殊
双答答于此土他土定后皆说法华故云双答此
答此土他土问也。
惟忖下当因缘者阙约教观心也。
非通序中至寿量者非谓巳有广开寿量之文但是
有广开寿量之义耳。
然论有八句者慈恩引论释论云疑者断疑故即欲
说大法破光疑住外凡位令进修故巳断疑者增
长纯熟彼智身故即雨法雨先住内凡而无疑者
滋善萌芽令入圣位欲增长善故(初对)论云根热为
说二种密境界谓声闻菩萨二密境界二句示现
释方便品¶ 第 680c 页 X28-0680.png
即击大法鼓不断法鼓不断法鼓以远闻故次第
配之即明今者闻法性声闻乘为权密境界显今
所说者菩萨为实密境界名二密令根熟者舍权
取实(第二对)二论云入密境界者令进取上上清净
义故即建大法幢建立菩提妙智极高显故犹如
于幢由知权实有舍有取行大乘行得菩提智离
障净故论云进取上上清净义者进取一切智观
见故即燃大法炬既得真智建立菩提照于真境
證涅槃故如炬照物(第三对)论云取一切智现者为
一切智现为一切法建立闻名字章句义故即吹
大法螺既得真境必须为众生说教义论一切法
故一切法建立名字等如俗作乐曲终满位吹大
螺吼今既得果事事圆满位为他说法亦复如是
故涅槃说吹贝知时论云建立名字章句义者令
入不可说證智转法轮故即演大法义说于教者
令所应度入于證智成转法轮摧于烦恼(第四对)。
两对者他云经但五句是则大法大雨二名为破恶
生善即第一对也说法利生即吹螺演义二句是
第四对也击大鼓即开权对中半句也是则不断
大法鼓建大法幢燃大法炬三句他云阙矣。
鼓体相续者令得法体相续从序至正入于后位及
以本门流通等故云也。
法鼓标炽者此序为迹门开权标炽踊出为本门显
远标炽。
配之即明今者闻法性声闻乘为权密境界显今
所说者菩萨为实密境界名二密令根熟者舍权
取实(第二对)二论云入密境界者令进取上上清净
义故即建大法幢建立菩提妙智极高显故犹如
于幢由知权实有舍有取行大乘行得菩提智离
障净故论云进取上上清净义者进取一切智观
见故即燃大法炬既得真智建立菩提照于真境
證涅槃故如炬照物(第三对)论云取一切智现者为
一切智现为一切法建立闻名字章句义故即吹
大法螺既得真境必须为众生说教义论一切法
故一切法建立名字等如俗作乐曲终满位吹大
螺吼今既得果事事圆满位为他说法亦复如是
故涅槃说吹贝知时论云建立名字章句义者令
入不可说證智转法轮故即演大法义说于教者
令所应度入于證智成转法轮摧于烦恼(第四对)。
两对者他云经但五句是则大法大雨二名为破恶
生善即第一对也说法利生即吹螺演义二句是
第四对也击大鼓即开权对中半句也是则不断
大法鼓建大法幢燃大法炬三句他云阙矣。
鼓体相续者令得法体相续从序至正入于后位及
以本门流通等故云也。
法鼓标炽者此序为迹门开权标炽踊出为本门显
远标炽。
释方便品¶ 第 681a 页 X28-0681.png
破暗者表破无明及增道故。
一经之骨目者以惟忖等表于四位即是真因分果
是今经之骨目。
义天为能表者證四位理为所表也。
冥表必行者只是表于修行證法华三昧耳。
复为总别者大法是总也以大法句冠下四句所以
大法雨大法螺大法鼓大法义故云皆是大法也。
并詑喻从法者詑光喻从我今法也。
先以华瑞至竖总者此明雨华中瑞具于四华故名
为横而复对于十住故复名别。
疏云如天非大小等即其横相。
以示竖总者虽将雨华别对十住以一位中皆具四
位故名竖总也。
又有超次不同者非但至今法华得入之人有作超
次自法华前得入之众亦复如是。
是故略开者只是未入行向等但入于住名略开耳。
若显若密者显即利根菩萨密即钝根菩萨及两教
二乘也。
具如玄文利益妙说者谓正中利益流通中利益观
心利益七益一二十五有果报益亦名地上清凉
益二二十五有因华开敷益亦名小草益三真谛
三昧折法中草益四俗谛三昧五通上草益五真
谛三昧体法小树益六俗谛三昧六通大树益七
中道王三昧一实事益又彼玄文明远益中引第
释方便品¶ 第 681b 页 X28-0681.png
三经宿世因缘吾今当说即指三千尘点巳前百
千阿僧祇劫从是巳来为结缘法大乘之首彼佛
八千劫说经十六王子八万四千劫覆讲于时听
众或可当坐巳悟或可中间化得或可近来化得
咸至宝所受法性身名应生眷属内秘外现而作
佛事于时听众若得相似利益隔生不忘名字观
行隔生即忘等。
今得益者具如彼明当文益中云本是小乘无学益
今进破无明本是地上清凉益或进入观行相似
分真本是人天因益今进入相似分真等(云云)。
无作一缘者只是但非十三难中一人耳。
佛性之名至义别者谓涅槃经中明佛性之体唯一
圆常四教人并知佛性知佛性故而且各自取于
诸位之果所以名为须陀洹佛性等。
谈教意者欲令之言正语施权意在显实四十馀年
方得开显故云咸得即教意也。
意通初后者此记约今经以释初谓五品之初后谓
馀有一生在。
(十号)应身皆具十者大经梵行品第三云何名如来梵云
多陀阿伽度旧但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一义以
释大论四义释如来谓如来如去如解如说依三
世佛学十二部经行六波罗蜜修十一空而得成
佛故名如来去离生死永免诸恶即是如去如如
而解谓如理而解名如如如而说解耳如说谓如
千阿僧祇劫从是巳来为结缘法大乘之首彼佛
八千劫说经十六王子八万四千劫覆讲于时听
众或可当坐巳悟或可中间化得或可近来化得
咸至宝所受法性身名应生眷属内秘外现而作
佛事于时听众若得相似利益隔生不忘名字观
行隔生即忘等。
今得益者具如彼明当文益中云本是小乘无学益
今进破无明本是地上清凉益或进入观行相似
分真本是人天因益今进入相似分真等(云云)。
无作一缘者只是但非十三难中一人耳。
佛性之名至义别者谓涅槃经中明佛性之体唯一
圆常四教人并知佛性知佛性故而且各自取于
诸位之果所以名为须陀洹佛性等。
谈教意者欲令之言正语施权意在显实四十馀年
方得开显故云咸得即教意也。
意通初后者此记约今经以释初谓五品之初后谓
馀有一生在。
(十号)应身皆具十者大经梵行品第三云何名如来梵云
多陀阿伽度旧但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一义以
释大论四义释如来谓如来如去如解如说依三
世佛学十二部经行六波罗蜜修十一空而得成
佛故名如来去离生死永免诸恶即是如去如如
而解谓如理而解名如如如而说解耳如说谓如
释方便品¶ 第 681c 页 X28-0681.png
理而说名来亦是说我所解名如解我所说名来
故名如来也云何名应供梵云阿罗呵谓谷贼不
生应供世间之法悉名怨家佛应害故又佛为菩
萨时应当远离无量烦恼故名杀贼经云夫四魔
者菩萨摩诃萨怨诸如来为菩萨时能为智慧破
坏四魔是故名应即是不生经云又复应者一切
人天应种种华香璎珞幢幢伎乐而供养之是故
名应即应供也云何正遍知梵云三藐三佛陀正
者名不颠倒遍知者于四颠倒无不通达又复正
者名为苦行遍知者知因苦行定有苦果又复正
者名世间中遍知者毕竟知修习中道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号佛为正遍知(云云)云何名
行足梵云毗侈遮罗那明者名得无量善果行名
脚足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脚足者名
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
为明行足也又明者名咒般若是大明咒因咒得
解即解脱也又足者明见佛性以是义故名明行
足云何善逝梵名阿耨多罗亦言修伽陀亦言修
伽度善者名高逝名不高善男子是名世间义高
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高者即如来心
也谓离出生死而不舍又复善者名好逝者名有
善男子是世间义好者名佛性有者名大涅槃诸
佛世尊成大涅槃同名善逝云何世间解梵名略
伽备世间有三谓五阴众生国土然经中六复次
故名如来也云何名应供梵云阿罗呵谓谷贼不
生应供世间之法悉名怨家佛应害故又佛为菩
萨时应当远离无量烦恼故名杀贼经云夫四魔
者菩萨摩诃萨怨诸如来为菩萨时能为智慧破
坏四魔是故名应即是不生经云又复应者一切
人天应种种华香璎珞幢幢伎乐而供养之是故
名应即应供也云何正遍知梵云三藐三佛陀正
者名不颠倒遍知者于四颠倒无不通达又复正
者名为苦行遍知者知因苦行定有苦果又复正
者名世间中遍知者毕竟知修习中道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号佛为正遍知(云云)云何名
行足梵云毗侈遮罗那明者名得无量善果行名
脚足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脚足者名
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
为明行足也又明者名咒般若是大明咒因咒得
解即解脱也又足者明见佛性以是义故名明行
足云何善逝梵名阿耨多罗亦言修伽陀亦言修
伽度善者名高逝名不高善男子是名世间义高
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高者即如来心
也谓离出生死而不舍又复善者名好逝者名有
善男子是世间义好者名佛性有者名大涅槃诸
佛世尊成大涅槃同名善逝云何世间解梵名略
伽备世间有三谓五阴众生国土然经中六复次
释方便品¶ 第 682a 页 X28-0682.png
即六世间一五阴二五欲三国土四众生五诸佛
为世界六照世名世间经云世间者名为五阴解
者名知诸佛世尊善知五阴故名世间解又世间
者名为五欲解名不著不著五欲名世间解又世
间解东方无量阿僧祇世界诸佛悉见悉解南西
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是故号佛为世间解又
世间者一切凡夫解者知诸凡夫善恶因果等馀
如经广说云何无上士梵云富楼少上士者名之
为断无所断者名无上士诸佛世尊无有烦恼固
无所断是故号佛为无上士又上士者名为诤诏
无上士者无有诤诏是故号佛为无上士乃至上
者名新士者名故诸佛世尊体大涅槃无新无古
此任运理之体达也释曰过去诸佛巳成名故众
生是当成名新无新无故即无巳当也云何调御
丈夫梵云昙藐波罗提先释丈天次释调御自既
丈夫复调丈夫善男子如来者实非丈夫非不丈
夫因调丈夫因名如来为丈夫也善男子一切男
女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一近善知识二能听法三
思惟义四如说修行具足四法则名丈夫(云云)次
释调御者如御马者凡有四种次即合云如来亦
尔以四种法调伏众生一为说生令受佛语如触
其毛随御者意二说生老便受佛语如触毛皮随
御者意三者说生及老病便受佛语如触毛皮肉
随御者意四者说生及老病死便受佛语如触毛
为世界六照世名世间经云世间者名为五阴解
者名知诸佛世尊善知五阴故名世间解又世间
者名为五欲解名不著不著五欲名世间解又世
间解东方无量阿僧祇世界诸佛悉见悉解南西
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是故号佛为世间解又
世间者一切凡夫解者知诸凡夫善恶因果等馀
如经广说云何无上士梵云富楼少上士者名之
为断无所断者名无上士诸佛世尊无有烦恼固
无所断是故号佛为无上士又上士者名为诤诏
无上士者无有诤诏是故号佛为无上士乃至上
者名新士者名故诸佛世尊体大涅槃无新无古
此任运理之体达也释曰过去诸佛巳成名故众
生是当成名新无新无故即无巳当也云何调御
丈夫梵云昙藐波罗提先释丈天次释调御自既
丈夫复调丈夫善男子如来者实非丈夫非不丈
夫因调丈夫因名如来为丈夫也善男子一切男
女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一近善知识二能听法三
思惟义四如说修行具足四法则名丈夫(云云)次
释调御者如御马者凡有四种次即合云如来亦
尔以四种法调伏众生一为说生令受佛语如触
其毛随御者意二说生老便受佛语如触毛皮随
御者意三者说生及老病便受佛语如触毛皮肉
随御者意四者说生及老病死便受佛语如触毛
释方便品¶ 第 682b 页 X28-0682.png
皮肉骨随御者意善男子御者调马无有决定如
来世尊调伏众生必定不虚是故号佛为调御丈
夫云何天人师梵云舍多提婆魔㝹舍喃师有二
种一者善教二者恶教诸佛菩萨常以善法教诸
众生谓身口意善诸佛菩萨教化众生作如是言
善男子汝当远离身不善业何以故以身恶业是
可远离得解脱故是故我以法教汝(云云)乃至口
意亦尔是故号佛为无上师天者名尽天上尽长
夜短是故名天又天名无愁恼常受快乐又天名
灯明能破黑暗而为大明又天名吉以吉祥故又
天名日日有光明因名日为天以是义故名为天
也人者名为能多思义又人者身口柔软又人者
名有憍慢又人者能破憍慢乃至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是故号佛为天人师云何名佛梵云陀
耶亦云佛陀那此翻觉者亦言觉悟前像觉者同
此义涅槃疏善男子譬如有人觉知有贼贼无能
为菩萨摩诃萨能觉一切无量烦恼既了巳令诸
烦恼无所能为是故名佛以是觉故不生不老不
病不死是故名佛云何世尊梵云路迦那他此称
世尊彼经云梵婆伽婆龙树天亲释婆伽婆为四
一能破烦恼二有功德三巧分别四知名声如经
广释当知婆伽婆有无量功德功德据内世尊者
为世所尊此即据外大经将婆伽婆以代世尊(云
云)。
来世尊调伏众生必定不虚是故号佛为调御丈
夫云何天人师梵云舍多提婆魔㝹舍喃师有二
种一者善教二者恶教诸佛菩萨常以善法教诸
众生谓身口意善诸佛菩萨教化众生作如是言
善男子汝当远离身不善业何以故以身恶业是
可远离得解脱故是故我以法教汝(云云)乃至口
意亦尔是故号佛为无上师天者名尽天上尽长
夜短是故名天又天名无愁恼常受快乐又天名
灯明能破黑暗而为大明又天名吉以吉祥故又
天名日日有光明因名日为天以是义故名为天
也人者名为能多思义又人者身口柔软又人者
名有憍慢又人者能破憍慢乃至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是故号佛为天人师云何名佛梵云陀
耶亦云佛陀那此翻觉者亦言觉悟前像觉者同
此义涅槃疏善男子譬如有人觉知有贼贼无能
为菩萨摩诃萨能觉一切无量烦恼既了巳令诸
烦恼无所能为是故名佛以是觉故不生不老不
病不死是故名佛云何世尊梵云路迦那他此称
世尊彼经云梵婆伽婆龙树天亲释婆伽婆为四
一能破烦恼二有功德三巧分别四知名声如经
广释当知婆伽婆有无量功德功德据内世尊者
为世所尊此即据外大经将婆伽婆以代世尊(云
云)。
释方便品¶ 第 682c 页 X28-0682.png
法身望应者应知法身佛十号通于四教前二教
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但是乘真谛为如实馀九号
准此后二教约中道实相不二而释应号即法号
乃至第二说者只观法界即见应身十号与法界
等即名法身十号也何者乘无二智来契正境故
名如来以无二理遍入诸法名为应供了不二智
智体无偏名正遍知知无二法互通法界虽无来
往遍入三世名明行足无二之法性冥三德名为
善逝理遍一切具三世间解此理故名世间解能
解此理无惑不断无复过上名无上士解此理故
能调难调调十法界名为调御了法界法名为丈
夫契此理故一切崇仰过于三教人天之上名天
人师觉此理故名之为佛达此理故为三世间之
所崇敬名为世尊智契法身具法界号故能垂示
应身十号法应十号一体无二是故涅槃经云吾
今此身即是法身也。
疏又日月灯是三智者不到而到且顺次第三谛灯
真月俗日中有其义又云传灯化他即道种智月
喻一切智日表一切种智且从属对体必互融。
涉师云日破闇等者应历教责之为破何暗等。
多为辨异者如华严等经但是当时被物未说施化
之意名为辨异耳。
亦乃巳他皆入一味者非专为显法同五佛悉令众
生至一切智故云入一味也。
释方便品¶ 第 683a 页 X28-0683.png
不出异意者诸经虽辨其异不云此异皆为令众生
至一切种智矣。
疏云其义深远者无边故远无底故深。
疏云若小乘者应以渐中三藏三学为时节善真谛
之理凡夫不测为义善会理直说悦小乘心为语
善不与凡夫共为独一善明界内半字之法名圆
满善无断常瑕秽名调柔善梵行即是众生法缘
之二慈名慈善通教类此八音者梵摩经云如来
八种音声一极好者其声清雅故二柔软者令人
乐闻故三和适者大小得中故四尊慧者三三无
战法故五不女者其声雄朗故六不误者定无错
谬故七深远者犹如雷电故八不竭者可解梵摩
经中二者易了声所有三三说辨了易解无不竭
声也。
疏云无二边瑕者二乘及出假菩萨也。
疏云顿教无缘慈者梵行以无缘慈为本也。
疏云且依一途者且依大乘七善耳。
最胜王经者只金光明经耳。
此三如来至说者若初心如来取能说边六根净人
若有所说诸佛来听故故云善也。
弥勒问异者今瑞异昔故上文云今者世尊现神变
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等即其异也。
主伴者文殊弥勒为伴佛为主也。
密设一途者皆为令众生至一切种智故云一途。
释方便品¶ 第 683b 页 X28-0683.png
闻皆契辙等者迹门开权显实本门开近显远也。
今直论正者十二年中正为二乘菩萨在凡断惑之
日即成化主故属傍也。
验旧消文者通斥古人以不作答他土之问消文故。
疏云广引曾见佛总十一字若取文顺应移向即显
实之说下即次也。
即表权实满者权即实故名权满实即权故名实满
此约十界而说九界为权佛界为实约百界千如
一一相即为二万也。
二贱性者一毗舍未见翻应是平民称农贩卖之类
二首陀未见翻应是底下容戴担尸之类。
清净易调时者弥勒佛出时婆罗门家生释迦刹利
中生也。
疏云更者更曰经也。
此八子名作四对者一大智大悲双二了有了空双
三进善退恶双四达伪知真双慈恩释。
疏云表八正道者一正见谓四谛分明也二正思惟
谓见谛时思惟动发为令增长入涅槃故三正语
以无漏智除四邪命接于口业住正语中四正业
以无漏智除身邪业住正业中五正命以无漏智
通除三业五种邪命住正命中六正精进以无漏
智相应动而精进修涅槃道七正念以无漏智相
应令增正道及助道法八正定以无漏慧相应入
定故名正定此八不依偏邪但名为正通至涅槃
释方便品¶ 第 683c 页 X28-0683.png
悉称为道此约藏教明义馀三教如止观道品中
明(云云)。
诸皆不例者意云俱舍论但云轮王不出减劫亦不
的判金银等王验知论从权说育王现是铁轮王
佛灭后百年方出验此不得一向依论。
疏云一子至清净者以智观境境发于智智名为子
故云也。
疏云昔佛他土六瑞者明月灯明佛时欲说法华亦
先说无量义巳即入定放光光照东方万八千土
等如今释迦不异也。
始说法华等者从是时日月灯明从三昧起因妙光
菩萨说大乘经巳下并是文殊答词。
今昔俱叹弘通者今即指提婆达多品此有菩萨名
文殊师利可与论说妙法等。
犹同文殊者与而为言今日药王犹同往日灯明流
通之文殊一义故云小也犹阙二因不可类何不
云妙光但云文殊者今日文殊即往日妙光将今
名以名昔也。
疏时有菩萨下明所因人同者分经文应时有菩萨
至因妙光菩萨方显所因之相疏中但至八百弟
子耳师云须知此意亦未可说。
故无量序者此文不合在此文殊疏合在前说无量
义经为序具其二意今正定起法华同耳。
信六十小劫等者一今家正释六十小劫经文定有
明(云云)。
诸皆不例者意云俱舍论但云轮王不出减劫亦不
的判金银等王验知论从权说育王现是铁轮王
佛灭后百年方出验此不得一向依论。
疏云一子至清净者以智观境境发于智智名为子
故云也。
疏云昔佛他土六瑞者明月灯明佛时欲说法华亦
先说无量义巳即入定放光光照东方万八千土
等如今释迦不异也。
始说法华等者从是时日月灯明从三昧起因妙光
菩萨说大乘经巳下并是文殊答词。
今昔俱叹弘通者今即指提婆达多品此有菩萨名
文殊师利可与论说妙法等。
犹同文殊者与而为言今日药王犹同往日灯明流
通之文殊一义故云小也犹阙二因不可类何不
云妙光但云文殊者今日文殊即往日妙光将今
名以名昔也。
疏时有菩萨下明所因人同者分经文应时有菩萨
至因妙光菩萨方显所因之相疏中但至八百弟
子耳师云须知此意亦未可说。
故无量序者此文不合在此文殊疏合在前说无量
义经为序具其二意今正定起法华同耳。
信六十小劫等者一今家正释六十小劫经文定有
释方便品¶ 第 684a 页 X28-0684.png
要藉佛及加听众忘时二种和合方见即长而短
诸家偏释皆不会经。
忘时久耳者释谓如之言也。
玄匠真一之门者此叹如来为玄理之匠證得真一
之法为门能通一切即长而短故名门也。
有人立四句者圆镜云问实是六十小劫云何令如
食顷耶答长若定长不可促之令短短若定短不
可延之令长夫长短量以长短无定所以能将长
作短以短为长何者因短故长长名短长由长故
短短名长短非短非短短长非长而能长短非长
即六十是食顷非短即食顷是六十于佛说法边
能以短为长于听法边犹以长为短将知说之与
听俱是解脱之力也。
涅槃进不者说涅槃为进也。
带实用权者意云末代无权实则不可是知权有立
实之功即是权之力也。
过常未常者法华明过常涅槃明未常。
色身常身者涅槃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故知
涅槃常身与法华寿量色身无二。
疏云故不发迹者此谓未说授声闻之事迹非本迹
之迹也。
推功有归者归佛也。
后分虽有者彼后分经言汝等比丘当观念处及云
但观文殊威仪庠序(云云)。
诸家偏释皆不会经。
忘时久耳者释谓如之言也。
玄匠真一之门者此叹如来为玄理之匠證得真一
之法为门能通一切即长而短故名门也。
有人立四句者圆镜云问实是六十小劫云何令如
食顷耶答长若定长不可促之令短短若定短不
可延之令长夫长短量以长短无定所以能将长
作短以短为长何者因短故长长名短长由长故
短短名长短非短非短短长非长而能长短非长
即六十是食顷非短即食顷是六十于佛说法边
能以短为长于听法边犹以长为短将知说之与
听俱是解脱之力也。
涅槃进不者说涅槃为进也。
带实用权者意云末代无权实则不可是知权有立
实之功即是权之力也。
过常未常者法华明过常涅槃明未常。
色身常身者涅槃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故知
涅槃常身与法华寿量色身无二。
疏云故不发迹者此谓未说授声闻之事迹非本迹
之迹也。
推功有归者归佛也。
后分虽有者彼后分经言汝等比丘当观念处及云
但观文殊威仪庠序(云云)。
释方便品¶ 第 684b 页 X28-0684.png
楞伽乃密对菩萨者如止观记引佛语诸菩萨声闻
尚发菩提心况汝菩萨而不发心欲取小果等。
方等有记小者多是方等陀罗尼经云声闻若能发
菩提心亦得授记但不能发犹如败种(云云)。
方验有所归者只是方验大师释于法华超于诸教
之表故云也。
实行虽即曾闻者意云借使昔日禀于实教何妨今
日亦疑。
又实位补处等者亦是圆实位人示同于权耳又应
知疏文一向从权而释记家则权实两存矣。
显向非疑者向谓惟忖略广三答也。
唯说法适休者此即与而复夺且与说无量义竟为
巳据众未散复属于今古人如何六但名巳。
前昔同下注(云云)者此指前释令得三菩提文末云
令佛当与昔同(云云)者是。
疏云颂有四十五行 上有惟忖略广判四答今不
颂忖略二答但颂广判二章今初三十一行颂广
曾见次我见灯明下四行颂判答疏云决定答是
初广曾见中上长行有三今不颂中间引二万佛
但颂初一佛及后一佛初二行颂初一佛次三十
九行颂后一佛三同今初有二行颂初一佛上长
行有三今具颂初我念二句颂时节有佛下第二
二句颂佛名世尊下第三一行颂说法次后一佛
如疏。
释方便品¶ 第 684c 页 X28-0684.png
广叹略叹者方便品初一长行偈颂为略叹从尔时
世尊告舍利弗三请下广叹。
此土他土者此土即释迦他土即四佛也。
前亦非无者行非长行非无供养但文略耳。
一坐任运者即三藏佛得自然也通教九地巳上一
念相应方得自然故云不加功力也若别圆地住
巳上久巳證真分得自然亦名本得也。
二处妙觉者别圆极果也。
应具辨等者以小例大无学前三果既未究竟可例
地住分真之道并名任运。
家家者欲惑九品润于七生上上一品润二生上中
上下中上各润一生中中中下共润一生下之三
品共润一生故俱舍颂云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
家若一来约于三果向说断七八品馀一品在但
牵一来人间九品尽即證第三果便生上界不得
来此也。
理数然者既有俱下必有俱高等何者初住为二住
巳上化名本下迹高妙觉为等觉巳下化名本高
迹下初住为初住化名本迹俱下妙觉为妙觉化
名本迹俱高圣化方法通四句果为果化妙觉常
仪故云理数初住巳上證一分法身并名为本也。
约法须之者须是华严独菩萨人顿部七善也。
然亦不以比丘为菩萨者诸经多尔以今经中既云
或有诸比丘故将此一行用对缘觉进退两属亦
释方便品¶ 第 685a 页 X28-0685.png
应无妨。
疏云一行半退颂者长行经弥勒当知乃至所因缘
总二行半经上诸佛二序文但为一点耳。
涅槃追分别诸经者彼经将不生不生追泯前诸经
生生等三句追分别前经如玄文释。
疏云悲泣如涅槃者彼经云尔时纯陀闻佛语巳举
声号泣悲咽而言苦哉苦哉世间虚空复白大众
我等今者一切当共五体投地同声劝佛莫入涅
槃亦是悲法之文。
经云于无漏实相者无漏语通实唯此。
疏云身灭智亡者以身灭故智无所依名为亡也。
经云最后天中天者然天有多种轮王即是飞行皇
帝是人中天三界诸天名为生天须陀洹巳上名
为净天地住巳上亦名诸天佛乃降四魔永破无
明见佛三菩提巳圆满法身常身金刚之身究竟
圆满住大涅槃出过诸天之上名为究竟净天故
云最后天中天也。
经云佛当雨法雨者法雨既通雨于四位因果必亘
于始终故云断疑宗之问也。
疏云即得之于怀者谓疑情顿遣神解豁然知佛定
起必闻妙法故云也。
疏云善于问答者前之伏难文殊善问弥勒善答此
中则弥勒善问文殊善答。
具二庄严者如前引大经释。
疏云一行半退颂者长行经弥勒当知乃至所因缘
总二行半经上诸佛二序文但为一点耳。
涅槃追分别诸经者彼经将不生不生追泯前诸经
生生等三句追分别前经如玄文释。
疏云悲泣如涅槃者彼经云尔时纯陀闻佛语巳举
声号泣悲咽而言苦哉苦哉世间虚空复白大众
我等今者一切当共五体投地同声劝佛莫入涅
槃亦是悲法之文。
经云于无漏实相者无漏语通实唯此。
疏云身灭智亡者以身灭故智无所依名为亡也。
经云最后天中天者然天有多种轮王即是飞行皇
帝是人中天三界诸天名为生天须陀洹巳上名
为净天地住巳上亦名诸天佛乃降四魔永破无
明见佛三菩提巳圆满法身常身金刚之身究竟
圆满住大涅槃出过诸天之上名为究竟净天故
云最后天中天也。
经云佛当雨法雨者法雨既通雨于四位因果必亘
于始终故云断疑宗之问也。
疏云即得之于怀者谓疑情顿遣神解豁然知佛定
起必闻妙法故云也。
疏云善于问答者前之伏难文殊善问弥勒善答此
中则弥勒善问文殊善答。
具二庄严者如前引大经释。
释方便品¶ 第 685b 页 X28-0685.png
* 释方便品
方便梵云躯和狗舍罗躯和称为方便舍罗名为
胜智谓方便胜智也将释此文略为二意一者初
文三释文别而义通方便义通今昔故二者从料
简下诸文名通而体别故弘教者皆从佛意以叹
方便品故于中先以寺门及殿为喻今三释可解
初番释三权如门圆如殿各不相通故次番释知
用门通至于殿知门是能通不云即是于所故成
舍能取所又但能不即所只缘所诠之圆亦带能
诠方便故今须开第三番释达门外即殿何但门
耶故云点内衣里无价之殊无二无别等又以王
及宰相百姓为喻若得此意其文可消。
正法华题称者名权即实故名善权与今不别。
后二从意义者谓第三释意义在于三权及能通全
是于所所外无馀指此外之权为今方便品故云
秘妙问意义何别答意局而义通如第二释意在
三权能通于实名为方便即其义也秘妙准知。
但有能通非能通者能为第二释非能即初释三不
为一作能通故。
即不即者前二释不即第三释即能是所故。
法术者今文亦尔如来即是能用大术之人也。
法家之则者用权用圆各称机适宜故云则也又矩
是𦘕方之具规是𦘕圆之具老子云工匠有矩规
之制权法有权机之能故云也。
释方便品¶ 第 685c 页 X28-0685.png
置却圆中方法者只是但借第三秘妙之名不自同
此圆中方法之语耳。
况所离不同者犹能离智异故所离之惑不同虽能
所有殊所出三界不别以三教皆先离三界故。
第二释能通门者更举寺门及寺中三宝为喻从门
入者久滞于门以未入实由谓能通不名为所是
故尔前不能融即。
疏云方便权略者权即权谋暂用还废略即谋略谋
而方当也。
教行人理悉为能诠者以三教传传为谋诠是则真
理为中理之能通教行人准此。
不了元是所通者只是不了一色一香等无非中道
耳。
今开其偏门者开偏则圆开门即所故也。
达即是开者谁达低头举手等达小乘真谛达次第
真俗等即是实相故云开也。
尚无偏门之名者昔日所禀自谓真实尔前未斥方
便是故不开其名。
与果智一者衣珠谓闻法了因顶珠即如来本有开
竟无二实外无他故云一也又珠在衣内如权覆
实默示衣内之珠即王顶珠如开权显实是故作
人如权覆实即是真子名为显实故云可知。
疏云唯我知是相等者开权显实唯佛能知事非轻
易故且抑之令生钦渴偈云止止不须说。
释方便品¶ 第 686a 页 X28-0686.png
先结名体者名同是名其义是体也。
若同若异者体外体内但名方便也。
其如理何者谓其如道理何以法华出诸教之上还
只作进趣而释与小乘何别。
其如文何者今经如来定起称叹方便甚深无量巳
今当说及药王中十种叹教皆云此法华经最为
第一即其文也。
其如行何者意云其如本师观行亲證何。
若以昔叹今者谓若将昔方便名叹今方便则成昔
无方便之法故云又失也应更难云若以昔叹今
何不还以昔自叹今(云云)则使下二句合上二句
体内合上毁今体外合上又失于昔。
秘堪入妙者只是堪为妙门耳。
他文或以此为三句者如玄文及净名经中具有三
句如弟子品即相破句(云云)。
句法常定者虽开四六不同而三对句法常定故也。
相破中文相别者由大小相违所以义分二句相修
之文为一句者由大小相顺故相即为一句者大
小体合故。
二苏三教者二苏中三教也。
其体常定者意云名虽互执其体本还是如来同体
方便故云也。
正本名即者善权之名从实而立故云名即方便之
名名由滥昔名虽滥昔其体本即立名虽即不同
释方便品¶ 第 686b 页 X28-0686.png
其未曾有二故云三权即一权等也。
尚非术门三悉方便者只非三悉耳以三悉俱属第
一义方便故云非也。
疏云涅槃金刚等者璎珞经云等觉性中有一人名
金刚慧幢菩萨住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
千三昧巳入金刚三昧是如此师唯取极果释大
经常义。
接论理量者如理照实如量照权理量不二双亡双
照等之。
疏云乃至半满四宗者半满即菩提流支所立鹿苑
三藏为半字教十二年后般若去讫至涅槃明满
字教四宗即佛驮三藏学士光綩所立一因缘宗
即指阿毗昙六因四缘二假名宗指成论三假三
诳相不真宗指大品三论四常宗指涅槃华严又
立五宗加华严法界宗又立六宗加法华为真宗
如此等宗咸属于昔宁得判今同体方便故云不
攻而败进否者进施之名进不用名否谓行藏得
宜也。
何以归心者归心于大师也。
光其后者命成师资之美也。
而迷凡夫未有权名者用二乘实破凡夫凡夫被破
方有权名未破则无加得以凡夫为权故不可也。
般若之中中道非一者他亦不知般若之中有别接
通圆接别等。
尚非术门三悉方便者只非三悉耳以三悉俱属第
一义方便故云非也。
疏云涅槃金刚等者璎珞经云等觉性中有一人名
金刚慧幢菩萨住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
千三昧巳入金刚三昧是如此师唯取极果释大
经常义。
接论理量者如理照实如量照权理量不二双亡双
照等之。
疏云乃至半满四宗者半满即菩提流支所立鹿苑
三藏为半字教十二年后般若去讫至涅槃明满
字教四宗即佛驮三藏学士光綩所立一因缘宗
即指阿毗昙六因四缘二假名宗指成论三假三
诳相不真宗指大品三论四常宗指涅槃华严又
立五宗加华严法界宗又立六宗加法华为真宗
如此等宗咸属于昔宁得判今同体方便故云不
攻而败进否者进施之名进不用名否谓行藏得
宜也。
何以归心者归心于大师也。
光其后者命成师资之美也。
而迷凡夫未有权名者用二乘实破凡夫凡夫被破
方有权名未破则无加得以凡夫为权故不可也。
般若之中中道非一者他亦不知般若之中有别接
通圆接别等。
释方便品¶ 第 686c 页 X28-0686.png
内静双非者他云净名经中观空等为内静毛孔细
海流等为外用也。
二教共有者他亦不知别圆二教俱有遮照故也。
次更以此双非等者内静为双非外用为双照也。
小菩萨者古人以三祇为小菩萨也近代云地前名
小菩萨也。
结非示过者梯橙于今须开古人何以却用故成过
也。
一一用时中横论权实者乳二生四熟三唯三藏中
五人等于诸天以之为横耳圆为体三为用即是
教教皆有体用多即方等般若少即鹿苑华严随
部对之亦应见耳。
疏云又初引生信等者只如人天亦须生信乃至果
等何能释于法华方便。
一一时中横竖间杂者五味为竖部内其教多小为
横越次相接名之为间又味味中部内皆具秘密
不定名之为杂又密入名横显入名竖或横或坚
故云间杂。
汝乃废之者只展转相破即当废矣。
又云为对破者他意云由前实破于权故今权实俱
为方便。
迷情者只是情谓而巳。
身之四句者一以短为方便长为真实二以长短并
是方便非长非短为真实三长短为二非长非短
释方便品¶ 第 687a 页 X28-0687.png
为不二二与不二并是方便非二非不二乃名真
实四二与不二非二非不二犹是四句皆名方便
如来之身四句都亡是非斯遣方是真实生法师
云昔晦迹三乘群徒谓是今欲显乎一实而以真
正以非明是故标方便以目品。
身沾妙化者意云嘉祥巳沾大师之化天台之义早
巳灌神伏膺之前著文是故今须委破也。
其亦以醍醐者意云大师虽立三味为枝条仍复简
其大少又不云法华为归本法论此则是他分非
自立。
若其然者则成法华却归华严之本故不可也。
后接归本者谓法华也。
二言相乖者华严本即成末法华末却成本故。
枝本不立者以本不立枝无从生则成法华亦无可
接。
接归方一者一即法华也。
一为根本者若法华为根本则华严二名为枝条。
入法华本圆者开华藏别入法华一圆开华藏实入
法华远本若尔下判也。
会本归本者会华严本归法华本何者华严中圆既
同方等般若此既被会华严岂不然耶。
会枝归枝者此即能破也即纵破也何者即立华严
为本则成法华是枝今华严本既同方等般若成
枝复许法华名为接末法华名为接末法华既接
实四二与不二非二非不二犹是四句皆名方便
如来之身四句都亡是非斯遣方是真实生法师
云昔晦迹三乘群徒谓是今欲显乎一实而以真
正以非明是故标方便以目品。
身沾妙化者意云嘉祥巳沾大师之化天台之义早
巳灌神伏膺之前著文是故今须委破也。
其亦以醍醐者意云大师虽立三味为枝条仍复简
其大少又不云法华为归本法论此则是他分非
自立。
若其然者则成法华却归华严之本故不可也。
后接归本者谓法华也。
二言相乖者华严本即成末法华末却成本故。
枝本不立者以本不立枝无从生则成法华亦无可
接。
接归方一者一即法华也。
一为根本者若法华为根本则华严二名为枝条。
入法华本圆者开华藏别入法华一圆开华藏实入
法华远本若尔下判也。
会本归本者会华严本归法华本何者华严中圆既
同方等般若此既被会华严岂不然耶。
会枝归枝者此即能破也即纵破也何者即立华严
为本则成法华是枝今华严本既同方等般若成
枝复许法华名为接末法华名为接末法华既接
释方便品¶ 第 687b 页 X28-0687.png
方等般若之枝华严之枝岂不被接大。
本师所师者涅槃五味判教元是本师所师之法既
归心于师先章须改也嘉祥者寺名在会稽王义
之舍宅所置名吉藏胡乡所生世称学海心包难
伏之慧口写如流之辨著述章疏领徒盛化大师
初至陈都有沙弥法盛造席数关法师无对法盛
时年十七身小声大法师嘲曰你那不摧声补体
法盛应声对曰法师何不削鼻项眸吉藏良久咽
更调曰汝好好问阇梨好好为汝答法盛曰野干
和上著在经文胡作阇梨出何典据吉藏位谓曰
尺水计无文波法盛曰馀水虽不能沾于鲸鹢亦
足淹于蚁蜂吉藏又问谁为汝师汝谁弟子法盛
曰宿王种觉天人众中广说法华是我等师我是
弟子讲散乃舍山水纳一领用奉大师遂即伏膺
请讲法华身为肉隥用登高座后因借章安义记
乃弥达浅深体解口钳身踊心醉废讲散众投足
天台餐禀法华誓愿弘演顶戴永永岂生异彻旧
章乃有流行者并是其时收不尽者(云云)。
疏云名大巧方便者论自释云依此法门成大菩提
巳为众生说天人声闻辟支佛等者善法云善巧
移二乘小门令入大乘者此属方等则是对菩萨
说云二乘尚入于大乘方便菩萨何为不入耶。
有言不出千如百界者亦云有言不出五时八教也
又应知说权等四句皆言教故得四句皆以释于
本师所师者涅槃五味判教元是本师所师之法既
归心于师先章须改也嘉祥者寺名在会稽王义
之舍宅所置名吉藏胡乡所生世称学海心包难
伏之慧口写如流之辨著述章疏领徒盛化大师
初至陈都有沙弥法盛造席数关法师无对法盛
时年十七身小声大法师嘲曰你那不摧声补体
法盛应声对曰法师何不削鼻项眸吉藏良久咽
更调曰汝好好问阇梨好好为汝答法盛曰野干
和上著在经文胡作阇梨出何典据吉藏位谓曰
尺水计无文波法盛曰馀水虽不能沾于鲸鹢亦
足淹于蚁蜂吉藏又问谁为汝师汝谁弟子法盛
曰宿王种觉天人众中广说法华是我等师我是
弟子讲散乃舍山水纳一领用奉大师遂即伏膺
请讲法华身为肉隥用登高座后因借章安义记
乃弥达浅深体解口钳身踊心醉废讲散众投足
天台餐禀法华誓愿弘演顶戴永永岂生异彻旧
章乃有流行者并是其时收不尽者(云云)。
疏云名大巧方便者论自释云依此法门成大菩提
巳为众生说天人声闻辟支佛等者善法云善巧
移二乘小门令入大乘者此属方等则是对菩萨
说云二乘尚入于大乘方便菩萨何为不入耶。
有言不出千如百界者亦云有言不出五时八教也
又应知说权等四句皆言教故得四句皆以释于
释方便品¶ 第 687c 页 X28-0687.png
方便品矣。
且以入證对说为实者以一一文中皆先举说如初
文云如来巧说等不取说边但取入證为第二句
耳故知四句一一皆兼于说但得为今方便品也
又用此四句通贯下十双使下十文无非三谛三
智故也。
尚互接互破者一权一切权等互接也如实云何所
不破即互破也以接外无法故馀三句亦尔。
况复馀法者纵立四句外有法亦为此四接破也。
如此方成今经破立者废权故是今经破开权等是
今经立故云一权一切权等。
诸权诸实者只是不识今家四句及以十双权实耳。
互推迷实者如前诸师附傍五时及约谛智以明二
慧等但是互相推耳而复自迷其所立之实不知
为属何教方便矣。
不思圣化者谓不思实即权不思权即实等而各自
保一支一流而巳。
佛说之权尚须入实者一为众生入实故说二文字
即解脱故解脱即实也。
法遍者以三智三谛遍接偏圆法故由机受成法故
云也。
理遍者一理接一切理也。
事遍者谓化仪神通等事故经云诸佛为一大事因
缘故出现于世即事遍也。
且以入證对说为实者以一一文中皆先举说如初
文云如来巧说等不取说边但取入證为第二句
耳故知四句一一皆兼于说但得为今方便品也
又用此四句通贯下十双使下十文无非三谛三
智故也。
尚互接互破者一权一切权等互接也如实云何所
不破即互破也以接外无法故馀三句亦尔。
况复馀法者纵立四句外有法亦为此四接破也。
如此方成今经破立者废权故是今经破开权等是
今经立故云一权一切权等。
诸权诸实者只是不识今家四句及以十双权实耳。
互推迷实者如前诸师附傍五时及约谛智以明二
慧等但是互相推耳而复自迷其所立之实不知
为属何教方便矣。
不思圣化者谓不思实即权不思权即实等而各自
保一支一流而巳。
佛说之权尚须入实者一为众生入实故说二文字
即解脱故解脱即实也。
法遍者以三智三谛遍接偏圆法故由机受成法故
云也。
理遍者一理接一切理也。
事遍者谓化仪神通等事故经云诸佛为一大事因
缘故出现于世即事遍也。
释方便品¶ 第 688a 页 X28-0688.png
由内三德等者谓三德为所依以三德只是三谛耳
三谛满故名为三身。
外用横竖等者华严方等般若二教四教三教八教
八教四门四门四悉等横也鹿苑则以显密相对
为横经历五味过现当入为竖秘密可知。
为成今经至意者今经用不思议境三智三德三身
遍开诸法而为破立也。
以对昔至四句者今立四句具其二意一为破昔四
句须立此四二今经方便具四句故故须立之自
證。
以对自證实智说之者自證之实为实称实而说被
机为权即是今经方便品也。
尚非通方者以四句各在体不相收故非通方也。
随立者随立一句即立诸句也。
随接者一句接诸句也。
随破者一破一切破也既立皆破则能所俱亡。
随亡取舍者立接二句为取破亡二句为舍也。
升出暗滞者文中合字释若更分字释者升出滞故
高升出暗故明也。
若作悬字可知者只于一句悬照观察无非法性遍
具诸法故云可知。
开施者开谓法华施谓施权出谓方等出四般若出
三华严出二鹿苑为没行为盈藏为缩只是用之
则行舍之则藏通机称会以赴物宜耳。
释方便品¶ 第 688b 页 X28-0688.png
若行解兼论者行即自行解即他故云合说也。
以法性至法者以法性体遍故不违诸法在逆在顺
而无增减故云一权一切权等。
不受诸法者以法性如虚空故遍一切处无彼此故
无能染污故云一实一切实等。
不住诸法者以法性体无住故。
不入诸法者谓无能入无所入又谓法不属诸法故
净名云遍入诸方不入诸方即其意也一一名字
下揽前诸句以成观心一一名字不出心法心即
能观能缘心法即所观所缘之法于念念中成句
成偈偈即是教依教立行行名为因因成获果等。
其义可成者如上自在可成今经四句以释方便品
也。
若本若末者事理为本乃至悉檀为末也。
各有所归者实即权故归权句权即实故归第二实
句。
相即之两亦者只是亦权亦实一句体能相即复能
接三方名方便。
接三之两亦者只第三句是能接馀三句之两亦耳。
方便之理者双非只是第三句理矣。
理收三句者理具诸法即收初句理体一真实即收
第二句理体双照收第三句理理体双亡即收第
四句理也。
还以此旨而为观境者还以说默为境。
释方便品¶ 第 688c 页 X28-0688.png
单浅[住/尺]独者与而为言于今三释但得方法一释而
巳浅者但在权教不至法华故[住/尺]者于四门中或
得一门而巳独者或得一教耳。
三说所无者若法华同于诸味巳今当说其言徒施
故云何在。
不同光宅者上序中光宅以惟忖五句初后二句通
于本门是。
复以三种释品者且如事理事属三权理属真实即
成方法释也三权为能通真实为所通即成第二
释三权即真实则成第三释馀九双皆尔。
故论云至因果相者明今经五佛开权皆云种种因
缘譬喻皆至一切种智故即其相也。
因义浅狭者但成三教因耳。
果用粗近者三教之用为粗中间今日迹用为近今
经本门果用为妙为远。
以教为因者慈恩释方便品初云诸佛智慧等两句
为果门其智慧门等两句为因门即属教名之为
因即云二深先唱云。
不同他三四者光宅云昔三为权今经四一为实不
知今经权实具足是故破之。
疏云从无住本者如文殊问净名云善不善孰为本
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
欲贪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又问颠倒相孰为
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即
释方便品¶ 第 689a 页 X28-0689.png
无本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故今释云无住者理也
理无所是不可言其有住有本无所是故云能遍
诸法故云一切法也。
疏云体用故有渐顿者体是能生用是所生之事有
于胜事方施渐顿之化身。
及以能所者后五是化他能所也。
皆穷至要者以一一双皆穷今经实相以为至要也。
因缘只是往昔方便者于大通佛所十六之子系珠
之方便今日但是示以衣珠之方便耳。
一代教门至便识者以一代教门意在显真如之理
故云便识。
共成一法者自他因果共显实相一法故。
投足有地者修行有地故。
疏云起净不净者未入不退位或升或沉故。
疏云心意识等者等取馀尘及以界入也。
集起名心者谓第八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思量名
意谓第七识恒审思量故了别(下列反)名识谓前六
识于六别境无粗动间断了别转故故入楞伽经
云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
为识准瑜伽论各为通别二释论云集起以解心
第八识独名心缘虑以解心八识总名心缘虑以
解心八识总名思量以解意第七独名意等无问
以解意八识总名意了别(音同上)以解识前六触名
识了别(变列反)以解识八识总名识各能了别所缘
理无所是不可言其有住有本无所是故云能遍
诸法故云一切法也。
疏云体用故有渐顿者体是能生用是所生之事有
于胜事方施渐顿之化身。
及以能所者后五是化他能所也。
皆穷至要者以一一双皆穷今经实相以为至要也。
因缘只是往昔方便者于大通佛所十六之子系珠
之方便今日但是示以衣珠之方便耳。
一代教门至便识者以一代教门意在显真如之理
故云便识。
共成一法者自他因果共显实相一法故。
投足有地者修行有地故。
疏云起净不净者未入不退位或升或沉故。
疏云心意识等者等取馀尘及以界入也。
集起名心者谓第八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思量名
意谓第七识恒审思量故了别(下列反)名识谓前六
识于六别境无粗动间断了别转故故入楞伽经
云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
为识准瑜伽论各为通别二释论云集起以解心
第八识独名心缘虑以解心八识总名心缘虑以
解心八识总名思量以解意第七独名意等无问
以解意八识总名意了别(音同上)以解识前六触名
识了别(变列反)以解识八识总名识各能了别所缘
释方便品¶ 第 689b 页 X28-0689.png
境故若小乘但于第六识上起事名心思量名意
了别名识俱属第六。
彼教为迷者彼教为迷真如之人分别识生死却其
覆方现其理耳。
知之者寡者前三教初发心并不即观常住之理别
人初心虽知未即观故所以俱属寡知之人。
虽缘净者更属当上大小二乘俱属于事何者小乘
六识全属有漏大乘八识虽缘第八识中净分亦
属于事以彼教中不可说此净即是性德涅槃。
权实之名非一处得者权实遍于十双故云也。
诠行教小别者由行真似不同令教亦真似不等故
云小别教虽诠于真似不等真似之教常定故云
自分。
何所證耶者只由如来内證方便故能随机曲巧顺
行设教以利于人若不自證无以化他。
尚自违理者何况藏通耶。
遍通一切者始从事理终至悉檀通故。
且约法示相者且借璎珞别教地前二观对于地上
以示今经住前住上显实相妙因果也。
此果至之用者文中以体用合举故云住出理而言
之只此分果即有百界之用良由入住菩萨能于
一界之身复现十界故成百也。
疏云用即立一切者五时八教不同也。
疏云非地无以生者言略应云非地无以生芽非芽
了别名识俱属第六。
彼教为迷者彼教为迷真如之人分别识生死却其
覆方现其理耳。
知之者寡者前三教初发心并不即观常住之理别
人初心虽知未即观故所以俱属寡知之人。
虽缘净者更属当上大小二乘俱属于事何者小乘
六识全属有漏大乘八识虽缘第八识中净分亦
属于事以彼教中不可说此净即是性德涅槃。
权实之名非一处得者权实遍于十双故云也。
诠行教小别者由行真似不同令教亦真似不等故
云小别教虽诠于真似不等真似之教常定故云
自分。
何所證耶者只由如来内證方便故能随机曲巧顺
行设教以利于人若不自證无以化他。
尚自违理者何况藏通耶。
遍通一切者始从事理终至悉檀通故。
且约法示相者且借璎珞别教地前二观对于地上
以示今经住前住上显实相妙因果也。
此果至之用者文中以体用合举故云住出理而言
之只此分果即有百界之用良由入住菩萨能于
一界之身复现十界故成百也。
疏云用即立一切者五时八教不同也。
疏云非地无以生者言略应云非地无以生芽非芽
释方便品¶ 第 689c 页 X28-0689.png
无以显地。
自他俱有渐顿者自行用圆教为顿用七方便为渐
化他虽用自行法约五味明圆为顿三教人天为
渐。
义兼权实者只是文中作渐顿权实二释故云兼也。
又利他权实者圆佛界为实九法界为权权有入妙
之功故渐为方便。
不废小故者以不废故名为不合。
疏云常益道长者然一实之位难行虽一生可阶其
位长远复难契当如诸声闻大通佛所以结大缘
尔后流转今方入实故云也。
今半通后者始从鹿苑方等般若俱属于半以对法
华独满故云后也。
疏云亘一切法者教为能诠法为所诠故云同也。
疏云三悉是世间者前教俱属三悉所接故。
未足辨今者只将二乘之如未能得显今经之理故
云也。
真俗二理者此即不思议二谛也。
若无性者者若无三乘性者为说人天法也。
以有今昔因缘者昔日四味八教之因缘今经则以
实开显之因缘也。
见六道用者四眼所见也。
疏云种种欲者引文略经云种种性种种欲此證世
界种种行双證为人对治二悉行能生善又能生
自他俱有渐顿者自行用圆教为顿用七方便为渐
化他虽用自行法约五味明圆为顿三教人天为
渐。
义兼权实者只是文中作渐顿权实二释故云兼也。
又利他权实者圆佛界为实九法界为权权有入妙
之功故渐为方便。
不废小故者以不废故名为不合。
疏云常益道长者然一实之位难行虽一生可阶其
位长远复难契当如诸声闻大通佛所以结大缘
尔后流转今方入实故云也。
今半通后者始从鹿苑方等般若俱属于半以对法
华独满故云后也。
疏云亘一切法者教为能诠法为所诠故云同也。
疏云三悉是世间者前教俱属三悉所接故。
未足辨今者只将二乘之如未能得显今经之理故
云也。
真俗二理者此即不思议二谛也。
若无性者者若无三乘性者为说人天法也。
以有今昔因缘者昔日四味八教之因缘今经则以
实开显之因缘也。
见六道用者四眼所见也。
疏云种种欲者引文略经云种种性种种欲此證世
界种种行双證为人对治二悉行能生善又能生
释方便品¶ 第 690a 页 X28-0690.png
善又能破恶种种忆相分别證第一义所发似解
未为入真犹属念想之观。
所知所诠者所知即知所诠即教下之理此二对教
俱属所诠故云悉名为理也。
故难解字更分属下者前文所牒难解之言俱是叹
门深妙所以更分此文属今缚脱双矣。
次所以下释上者经中从所以者何下释上难解难
入。
引證教行者是彼释上文耳。
正取成字者既云佛佛即知此果必酬于因故也。
若将此文对下者对下结权实文俱属体内权实也。
与论小别者本论对此十双有小别故论中阙二双
复长有五甚深故云小别也。
疏云无上甚深者谓證大菩提论中转释甚深者谓
大菩提故大菩提者如来所證阿耨三菩提故又
甚深者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故疏中𠝶无
上两字则是论中将大菩提通释五甚深耳不须
云用大字释无上矣。
上句證理者诸佛智慧句也下句者其智慧门句也
今理通因者今疏释理通因故。
门是教智者教即是门智则属果此即教为果智门。
此正是解脱意者此举声闻不知而显于知知即今
经解脱也。
今合论三共为体用者无上甚深入甚深證体快妙
未为入真犹属念想之观。
所知所诠者所知即知所诠即教下之理此二对教
俱属所诠故云悉名为理也。
故难解字更分属下者前文所牒难解之言俱是叹
门深妙所以更分此文属今缚脱双矣。
次所以下释上者经中从所以者何下释上难解难
入。
引證教行者是彼释上文耳。
正取成字者既云佛佛即知此果必酬于因故也。
若将此文对下者对下结权实文俱属体内权实也。
与论小别者本论对此十双有小别故论中阙二双
复长有五甚深故云小别也。
疏云无上甚深者谓證大菩提论中转释甚深者谓
大菩提故大菩提者如来所證阿耨三菩提故又
甚深者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故疏中𠝶无
上两字则是论中将大菩提通释五甚深耳不须
云用大字释无上矣。
上句證理者诸佛智慧句也下句者其智慧门句也
今理通因者今疏释理通因故。
门是教智者教即是门智则属果此即教为果智门。
此正是解脱意者此举声闻不知而显于知知即今
经解脱也。
今合论三共为体用者无上甚深入甚深證体快妙
释方便品¶ 第 690b 页 X28-0690.png
事證用。
一者初住成就者论云如经如来成就种种方便故
从兜率天退乃至示现入涅槃故二者教化成就
者如经种种知见者示现染净诸因故馀与论不
同者即馀功德也论云三者巧德毕竟成就如经
种种念观故种种念观者以设彼法成就因缘如
是法相应故四者说成就如经种种言词者以四
无碍依何等名字章句(云云)。
故二成行者上文亲近及精进二行也。
法身妙境者如来位居极果极果位之中妙境事理
具足也。
法无增减者只此十法施亦不增会亦不减耳。
先通后别者从别结者下别释也束通释成别耳。
即自十他十者问只应以前五为自行后五为化他
何以自他各具十耶答由自行满有后五用故属
于自行亦尔。
表不定故者由来多小不同故。
故自他一或无本数者此明自他合句无有别体何
者只是以自十共于他十合为第三一双则此一
双更无别法全是单自单他之法耳。
或百六十者一教皆三十双权实言一教三十者一
准涅槃经二依道理经既云离本位自他共为一
双道理则他中𠝶实自中𠝶权用此权实以为一
双由法体定故是则自他合成二十双权实矣兼
一者初住成就者论云如经如来成就种种方便故
从兜率天退乃至示现入涅槃故二者教化成就
者如经种种知见者示现染净诸因故馀与论不
同者即馀功德也论云三者巧德毕竟成就如经
种种念观故种种念观者以设彼法成就因缘如
是法相应故四者说成就如经种种言词者以四
无碍依何等名字章句(云云)。
故二成行者上文亲近及精进二行也。
法身妙境者如来位居极果极果位之中妙境事理
具足也。
法无增减者只此十法施亦不增会亦不减耳。
先通后别者从别结者下别释也束通释成别耳。
即自十他十者问只应以前五为自行后五为化他
何以自他各具十耶答由自行满有后五用故属
于自行亦尔。
表不定故者由来多小不同故。
故自他一或无本数者此明自他合句无有别体何
者只是以自十共于他十合为第三一双则此一
双更无别法全是单自单他之法耳。
或百六十者一教皆三十双权实言一教三十者一
准涅槃经二依道理经既云离本位自他共为一
双道理则他中𠝶实自中𠝶权用此权实以为一
双由法体定故是则自他合成二十双权实矣兼
释方便品¶ 第 690c 页 X28-0690.png
单自单他成四十约于四教成百六十。
恐一教内者意云束十法为四二四者以法体克定
别故不复同前自十他十自他合十恐同彼故故
以分于四二四别对于三句良由此也相对为句。
一切不成者此取广释方便品初立四句与今立四
句以辨同异何者前立四句四句互接故云一权
一切权等今之四句权自是权实自是实等互不
相收如何亦云一切法耶若其然者一切不成答
意者若未开显则一切不成容可未得为今品目
若开显意与前不殊故得借前一切之言成今四
句矣。
四句并通诸教者如三藏中自十为实他十为权权
实双取即两亦双非即当教理通别亦尔。
初入实本意者明如来自行入实本意故说自證以
化众生令他入实则是佛之本意也。
自證望说者意云以有说故得权实名说即权也。
醍醐置之者法华即权而实实外无馀故云置也。
疏云圆因即是自行者通于五品六根别则唯在初
住名圆因。
圆及所入者前教为所待之分粗圆及所待之妙虽
圆及所入名为真实望今法华是兼带故第三释
方名秘妙即由此也。
开之与判者若至第三开之与判同在其中以法华
具二妙故。
恐一教内者意云束十法为四二四者以法体克定
别故不复同前自十他十自他合十恐同彼故故
以分于四二四别对于三句良由此也相对为句。
一切不成者此取广释方便品初立四句与今立四
句以辨同异何者前立四句四句互接故云一权
一切权等今之四句权自是权实自是实等互不
相收如何亦云一切法耶若其然者一切不成答
意者若未开显则一切不成容可未得为今品目
若开显意与前不殊故得借前一切之言成今四
句矣。
四句并通诸教者如三藏中自十为实他十为权权
实双取即两亦双非即当教理通别亦尔。
初入实本意者明如来自行入实本意故说自證以
化众生令他入实则是佛之本意也。
自證望说者意云以有说故得权实名说即权也。
醍醐置之者法华即权而实实外无馀故云置也。
疏云圆因即是自行者通于五品六根别则唯在初
住名圆因。
圆及所入者前教为所待之分粗圆及所待之妙虽
圆及所入名为真实望今法华是兼带故第三释
方名秘妙即由此也。
开之与判者若至第三开之与判同在其中以法华
具二妙故。
释方便品¶ 第 691a 页 X28-0691.png
疏云前既通别等者此先与前结权实释品辨异也
通即牒前通释别则牒前别释结束即牒上别释
对上可见。
明前是教别等者此与通中通辨异也前从若通以
十种下及若当分下俱名教别以四教不同故。
法有总别者通释法总不分十为四教当分下法别
分十为四二四别故故云法有总别也。
今是教总者通束四教成随情等三故。
而法别者四教各各三十法不同故。
此又三重者初重中阙圆三十种为随自也第二重
中既以藏通为他应以别教三十为自他文中亦
阙故记云由他不定等即其事也。
仍是别相自他者准诸文只应三教为他圆教为自
相对为自他如今第三重耳即是通途三相故前
二重自他。
进退不定者由属别相矣。
不无粗妙者前二释圆及所入为妙三权为粗第三
秘妙一切俱妙也。
又辨生法不同者法身菩萨道理自知二乘之人本
是我子所以不须云未曾向法身菩萨说也。
疏云并酪明苏者以鹿苑三乘人至方等时冥得通
益而二乘不知及新得小果者由自保證故云并
也明苏者菩萨从鹿苑来显露成通二乘密得生
苏之益故云明苏也。
释方便品¶ 第 691b 页 X28-0691.png
疏云狭生而熟者从方等入般若为熟新得通益者
名狭生。
疏云取与者自行为取化他为与出内亦尔。
疏云付以家业等者先所知即家业也授记作佛即
定天性也。
通论教等者取时法人也。
教行理三前或以会者始自色心终乎种智融通之
教巳说行者始自色心终智乎种一一法上皆修
十八空观及以性相二空融通自在会理者巳说
大理小理融通遍入其体无二俱二乘人尔前自
执谓巳无分故云但不会入矣。
节节无不具有四句者如云中间自有本迹俱本本
迹俱迹中间本迹各有本迹俱不思议一也则成
中间节节皆具四句。
应云本迹俱本者此约本迹通途相望为四句也最
初实證为本从体起用第一番施化为迹故云俱
本也从第二番巳后讫至今日复有本迹施化俱
为迹也本时自有本迹迹中有本迹为第三句俱
不思议为第四句又复应知中间今日既开迹巳
所以四句迹中之本皆指最初之本更无二本之
别故云各有本迹也。
即初两句是者如前则本中四句皆本句迹中四句
皆迹句也皆本者本时狭少之化迹为妙皆迹者
化缘多广亦为粗以近成故也故云具如玄文。
释方便品¶ 第 691c 页 X28-0691.png
疏云若从引入圆因自行者只是师弟皆用化他权
自行实二门引众生入实。
说后四至密者彼解云十波罗蜜中前五波罗蜜因
时加行智第六般若波罗蜜为根本智以能观用
智断惑證真故后四波罗蜜依体起用名后得智
又若只明六波罗蜜根本后得俱在第六般若波
罗蜜中。
我今以根本者他人云我也。
若取所依者权依于实故。
况唯说四者说则俱说但说结四故曰无体也。
疏云若不厝者置也。
五瑞等时者除说法也若除入定但有四瑞以从定
起即说法故。
经云从三昧安详而起者生公云圣人说轨顺感而
起实地而发言言必真常故受者之心自然笃矣
此释能彰于四悉所表之相。
或为发起生灭者身子四果巳前俱是发起四行四
果巳后方能起法轮故著或言。
本论者法华论也。
所作事故者四智中之一智也今为开显授以佛说
方名巳办耳。
三令无怯弱者声闻之人新入佛境若不先恐生怯
弱故。
五令不起者不起声闻心即入佛知见也。
释方便品¶ 第 692a 页 X28-0692.png
谓废会者破三显一正破三情而显一智昔若初赞
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等诸佛法久后等
废三显一此正废教虽破其情若不废教树想还
生执教生惑引经正直舍方便等十方佛土中唯
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开三显一正就于理傍得
约教约教者昔教明三人入真今教明三人得佛
也约理者只是二乘真空自有实相昔方便不深
不能妙见今开此空即是实相故言决了声闻法
等开方便门等会三显一正就于行汝等所行等
低头举手等渐渐修学等住一显一就佛本意本
以实智化物佛平等说如一味雨佛自住大乘等
虽说种种道等住三显一就佛权智方便化物寻
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乃至为五比丘说更以异
方便等住非三非一显一或约理或约事约理者
是法住法位乃至佛种从缘起无性即非三非一
从缘起即三缘显一令会非三非一约事者即是
人天乘乘此乘非三非一常以此乘引入于大低
头举手等若我遇众生等覆三显一就权巧多端
前权前废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法不除故拟化后
缘机息则覆机兴则用若不信此法于馀深法中
示教利喜住三用一就法身妙应眷属前住三显
一是师门今是弟子门如富楼那等实是法身现
为声闻示住于三而常显一饶益同梵行者住一
用三就本誓愿如华光佛愿说三乘而非恶世今
释方便品¶ 第 692b 页 X28-0692.png
佛亦于宝藏佛所愿于恶世说此三乘。
若尔四悉总释前二者应云无忤故令他欢喜无忤
故能生他善无忤故能破他恶无忤故令他入理
文中但约自在以明四悉耳是则二名之上有四
悉之益也。
疏云不与外道共者以外人或蹲踞等。
疏又能生至道者能生三乘菩提故。
今文分在前在面者论中在面只是一意今则义开
耳。
疏云根深等者根深譬竖中有横源远等譬横中有
竖。
若智慧即门者谓因智当体是门如上圆因自行入
实也此门难解难入故即持业释也。
智慧之门者亦是自行权智为果智之门欲以此法
令众生入故先叹之。
言智慧者决断名智简择称慧智慧体是一约义有
殊又智慧门者准玄文第二释云诸法者是所照
境广也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者明能照智深穷边
尽底也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者叹境妙也我所得
智慧微妙最第一者智与境相称也依主释即是
境与能通之门也然疏中释约智有能进趣显理。
以十地为道前者谓第十地巳下至初住俱为道前
也。
除真如外者初住巳上并證真如依真如而修定慧
若尔四悉总释前二者应云无忤故令他欢喜无忤
故能生他善无忤故能破他恶无忤故令他入理
文中但约自在以明四悉耳是则二名之上有四
悉之益也。
疏云不与外道共者以外人或蹲踞等。
疏又能生至道者能生三乘菩提故。
今文分在前在面者论中在面只是一意今则义开
耳。
疏云根深等者根深譬竖中有横源远等譬横中有
竖。
若智慧即门者谓因智当体是门如上圆因自行入
实也此门难解难入故即持业释也。
智慧之门者亦是自行权智为果智之门欲以此法
令众生入故先叹之。
言智慧者决断名智简择称慧智慧体是一约义有
殊又智慧门者准玄文第二释云诸法者是所照
境广也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者明能照智深穷边
尽底也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者叹境妙也我所得
智慧微妙最第一者智与境相称也依主释即是
境与能通之门也然疏中释约智有能进趣显理。
以十地为道前者谓第十地巳下至初住俱为道前
也。
除真如外者初住巳上并證真如依真如而修定慧
释方便品¶ 第 692c 页 X28-0692.png
以为庄严皆属于权故也。
疏云难解者约教也难入者约行也。
因位始末者始初住末十地等觉也。
疏云中间难示等者谓初十行难示巳示十向难悟
巳悟。
事用为权者真位事用也。
对闻思修三者难见故无闻难觉故无思难知故无
修矣。
疏瞽者只是盲聩者只是聋又不云鹿苑者二乘所
知故不云也。
光宅至全然者意云大师破其太甚彼所立门其言
由通故须与夺而释。
应广分能所者遍历四教以明能入所入何者前二
真为所入后二中为所入教教四门为能入门门
方便不同又三教为能入圆为所入若至今经能
所唯一知门即名为识以责光宅故云夺也。
进否者称宜得入者为进非宜不得入者为否也。
具如止观门者于圆四门三门置之约空无生门明
生无生观故云圆观门也又道智智通行行通理
理则遍通并门义也。
故上说圆因者即上因果一双也应总指前五双也。
一者期心有在者初发弘誓期心念念无间专为度
生因行證果亦令他人亦得名为精进也。
恐未尽理者若无精进名称岂得普闻亦以普闻用
疏云难解者约教也难入者约行也。
因位始末者始初住末十地等觉也。
疏云中间难示等者谓初十行难示巳示十向难悟
巳悟。
事用为权者真位事用也。
对闻思修三者难见故无闻难觉故无思难知故无
修矣。
疏瞽者只是盲聩者只是聋又不云鹿苑者二乘所
知故不云也。
光宅至全然者意云大师破其太甚彼所立门其言
由通故须与夺而释。
应广分能所者遍历四教以明能入所入何者前二
真为所入后二中为所入教教四门为能入门门
方便不同又三教为能入圆为所入若至今经能
所唯一知门即名为识以责光宅故云夺也。
进否者称宜得入者为进非宜不得入者为否也。
具如止观门者于圆四门三门置之约空无生门明
生无生观故云圆观门也又道智智通行行通理
理则遍通并门义也。
故上说圆因者即上因果一双也应总指前五双也。
一者期心有在者初发弘誓期心念念无间专为度
生因行證果亦令他人亦得名为精进也。
恐未尽理者若无精进名称岂得普闻亦以普闻用
释方便品¶ 第 693a 页 X28-0693.png
释权智未尽权智之体故须精进以释权智也。
不得以精进释实智者破古也。
化城无实者来至今经方废化城故云无实也。
四意趣者欠别义意趣别义意趣者若但如闻照见
了义如来意者婴儿凡夫亦能觉了是故如来意
云何谓此觉了非闻得成若人巳事恒沙数佛方
成就及云解义在地上證法非地前前闻教方觉
了是名别义意也。
别时意者如无垢净光经云若有人持此咒若千遍
当得须陀洹若千遍得三四果等又念佛人当生
净土可释别时也随情所乐名意乐佛性理一名
为平等意趣。
不可以他佛替此者不可以释迦之化云是弥陀之
迹若言平等意趣只可云十力无畏等同不可云
化事同也别时至记者他人云授声闻记正当别
时意趣何以知然如记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
量劫当得作佛即别时也。
真如真谛者通于四教无生无灭唯衍门义通小理。
地前地上者若地前伏别惑地上断别惑即当别教
义若地前伏通惑地上方断通惑即借别名通义
地前无伏惑位但列十地即通教义。
法身者通于五分三德二种也。
化身者通四教说后二即无记化化别前由未得无
记化化故如前四句中说也。
不得以精进释实智者破古也。
化城无实者来至今经方废化城故云无实也。
四意趣者欠别义意趣别义意趣者若但如闻照见
了义如来意者婴儿凡夫亦能觉了是故如来意
云何谓此觉了非闻得成若人巳事恒沙数佛方
成就及云解义在地上證法非地前前闻教方觉
了是名别义意也。
别时意者如无垢净光经云若有人持此咒若千遍
当得须陀洹若千遍得三四果等又念佛人当生
净土可释别时也随情所乐名意乐佛性理一名
为平等意趣。
不可以他佛替此者不可以释迦之化云是弥陀之
迹若言平等意趣只可云十力无畏等同不可云
化事同也别时至记者他人云授声闻记正当别
时意趣何以知然如记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
量劫当得作佛即别时也。
真如真谛者通于四教无生无灭唯衍门义通小理。
地前地上者若地前伏别惑地上断别惑即当别教
义若地前伏通惑地上方断通惑即借别名通义
地前无伏惑位但列十地即通教义。
法身者通于五分三德二种也。
化身者通四教说后二即无记化化别前由未得无
记化化故如前四句中说也。
释方便品¶ 第 693b 页 X28-0693.png
以因权用权者明叹释结权智三同异也何者前叹
释二文皆从因位而释今结文中即从果上用权
以释故云称机适会也。
以用权中复通因果者只是因位俱有权用故也。
至双结中至因者于后文也以彼叹释二文皆从果
上权实以释结文。
在因者意明三文须通因果俱得权名故尔。
分文前却者用今叹实文为叹权等则成却也。
得本迹至他者斥古也今家叹云有于开合等悉表
于同故不同也。
疏云三种化他权实者于自行权实别取于权以化
他他及以自他皆取权实以化于他故云三种也。
此譬观俗者观身如芭蕉三如电四如水泡五如空
中云等是俗谛观缘于真理即真谛观也。
各立事譬者只是立各事譬及观真谛为譬耳。
玄文亦以至于小者玄文或时约渐教后而为五味
从牛出乳对鹿苑三藏从乳出酪对般若从酪出
生苏对方等从生苏出熟苏对般若从熟苏出醍
醐对法华涅槃为共般若二味俱有故将对于第
二酪味。
疏云说静十善者此兼四无量心从十善静十恶故。
事遍理底者应更云自行从因至果故穷理底化他
遍逗故彻事边又权即实故到理底实即权故达
事遍。
释方便品¶ 第 693c 页 X28-0693.png
斥彼接法不同者斥彼权教也以权教中不能横周
竖穷故对斥彼此约释疑说非开显巳更置斯言
也今且从自能入约自行从因入边说非谓化他
称无量也。
又与一切相即说者此之四辩未云相即验知须通
四教以释在今须云开显一一相即旋转无穷方
称今意耳。
疏云如甲土方地者大经云尔时世尊取地小土置
于爪上告迦叶言是土多耶十方世界地土多耶
迦叶答言爪上之土不比十方佛言有舍人身还
得人身有三恶而得人身如爪上土其不得者如
十方土今借用此通别意亦可知。
亦穷八解之源者只于小乘八解即达实相故云穷
源也。
以息此见者疏文述此慇勤息世慢故。
答众心乃以得实为悦者须历五味以简来至今经
方名为悦。
今佛化仪者施权为始显实为终终即法华也。
望他仍同者谓诸佛及以释迦虽即先实后权先权
后实之异异体本同何者实即权故权即实故故
云从实而舒权等不同古人异则定异故云仍同
又只是释迦权实虽有先后望于诸佛亦是同。
独为一句者只取要言之一句两句释之前独属实
今冠二文也。
释方便品¶ 第 694a 页 X28-0694.png
言兼二字者只止字是止叹故也。
次释一句以释止意者从设慈悲为说下是。
预分两端者止叹二端对于钦慕五千是。
以初一文者从今明此法深寂乃至止而叹之文是。
修得之言等者始从理境乃至位妙皆名修得即自
行因也若自行究竟唯在极果巳满化他故云化
他今文化他局在果佛故云也。
始终者始即发心终即极果逆即严王调达等须即
发人天心巳来今文境界唯在果佛境界也。
及诸权者不成就等四是因是权故。
诸教之端首者如文云我若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事
不获巳于一佛乘而施诸教施巳即开还归一实
故云端首也。
释义之关键者实相如关如键夫释义者若不依理
开合无从。
发心之凭枝者以十如是不思议境依境发心若不
依此佛道法门断惑利生一切不边。
权谋之用体者若外道世间逆顺二乘菩萨佛等皆
依此体而用不同今文即空中为体千如为用故
也。
果德之理本者究竟极界亦以此理为根本故。
一化之周穷者此明佛出世意始终最初说离三途
之法乃至开显无不皆依此理收接开会成入一
如故云周穷。
释方便品¶ 第 694b 页 X28-0694.png
五时之终卒者虽施五时次第意在归今醍醐故与
一化有异也。
真云对等者他人俱作数对解释而巳如权实对等。
蹊径者谓理境为诸教所涉所趣之道皆先理具一
切故曰条流以自化他若智若断若因若果不出
百界千如三千世间空假中等若迷此法如来一
化于慈并亡。
五百所集者婆沙论也论中广明三藏三乘三祇菩
萨世人全弃何不送还五天之国。
疏云必尔成三者同智内照必成三乘之性也。
各得十界至小分者光宅于十界中但三权一实只
成四界北师既云三乘但得三界畅师约佛只得
一界光宅三圣但得五如佛但得四北师及畅三
乘及佛又不互具不语六道十如故云小分。
光宅虽似者三圣但得五佛但得四故云似也。
十界是所照者理性佛界及初地佛界俱为究竟佛
界所照也。
界如之体者空中是也。
体外尚遣九五者光宅若准一乘但亦四如云外又
阙于五佛界不接九故云也。
达磨者有二十卷诸经杂集。
疏云开通方便者只是通于初相以至究竟故对本
末也。
义兼于离者合必有离离出渐顿合即法华遍会诸
释方便品¶ 第 694c 页 X28-0694.png
法故云义兼也。
三德极理者七方便人自法华前非但不能知他三
德亦乃不知巳身自具。
诸位法尔者修性三德之位法尔而具也。
若自者自佛界十如故若他者自九界十如故以九
望自故得他名若因者始从发心终至等觉俱属
因故若果者即极果故。
不可以一说者一即多故谓百界千如等。
不可以多说者唯在一念故。
不可以权说者权中有实故实即佛界也。
不可以实说者实中有权故权即九界也不可以因
说者相即在未故不可以果者未即在相故不可
以善说者善即三善善中有四恶趣等故不可以
恶说者恶中有三善四圣等故不可以二乘空说
者六道菩萨佛假中故不可以有说者有具空中
故大即菩萨小即二乘皆互具故凡圣亦尔不可
以渐说者十界十如只是一心故不以顿说者顿
中有渐故以心无并虑必次第开只是百界千如
等合只是一念谓不可作合说三千宛然故心者
不可作一心说三智三谛无谬故法者境法也不
可作境说全所观即能观智故依正互具亦尔。
一多自在者一自在者心同法界故多自在者三千
宛然若依若正重重无尽故。
惑果事者意云由理具故故得果时容融法界一多
三德极理者七方便人自法华前非但不能知他三
德亦乃不知巳身自具。
诸位法尔者修性三德之位法尔而具也。
若自者自佛界十如故若他者自九界十如故以九
望自故得他名若因者始从发心终至等觉俱属
因故若果者即极果故。
不可以一说者一即多故谓百界千如等。
不可以多说者唯在一念故。
不可以权说者权中有实故实即佛界也。
不可以实说者实中有权故权即九界也不可以因
说者相即在未故不可以果者未即在相故不可
以善说者善即三善善中有四恶趣等故不可以
恶说者恶中有三善四圣等故不可以二乘空说
者六道菩萨佛假中故不可以有说者有具空中
故大即菩萨小即二乘皆互具故凡圣亦尔不可
以渐说者十界十如只是一心故不以顿说者顿
中有渐故以心无并虑必次第开只是百界千如
等合只是一念谓不可作合说三千宛然故心者
不可作一心说三智三谛无谬故法者境法也不
可作境说全所观即能观智故依正互具亦尔。
一多自在者一自在者心同法界故多自在者三千
宛然若依若正重重无尽故。
惑果事者意云由理具故故得果时容融法界一多
释方便品¶ 第 695a 页 X28-0695.png
相即并是如来果上之用用果事也世人多迷但
高推圣位故今斥之。
反资小脱者唯求小脱而以自资即以下释上。
及因者圆初住真因也。
在迷在因者此通深浅也。
通悟者自发心来皆名为悟亦通深浅通果亦然。
不通因迷者若尔应通悟耶答双迷成悟悟有浅深
今唯极果无有悟名故不通。
三德至之说者于流通门不出衣坐室三而求此法
也。
法界根性者应云十界根性照之无非三谛法界故
易流通。
疏云虽无量一而非一非无量者合而无量者开也。
疏云二乘迷闷者为尘沙无明所覆故。
疏云菩萨则尘抗未明者大经云如持戒比丘观无
虫水而见虫相即作是念此中动者为是虫耶是
尘土耶久视不巳虽知是尘亦明了十住菩萨于
巳身中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明了。
故以修性对论者与前佛界十如辨异也前佛界十
如一一皆具修性如云佛相非相非不相即性德
也而名如是相即修得也馀九皆尔。
疏云位位皆有者十法界法界皆具三德耳。
为成教相者只是说于修性以成教相耳。
乃以真助至因缘者乃用初住真位缘乃助发于正
高推圣位故今斥之。
反资小脱者唯求小脱而以自资即以下释上。
及因者圆初住真因也。
在迷在因者此通深浅也。
通悟者自发心来皆名为悟亦通深浅通果亦然。
不通因迷者若尔应通悟耶答双迷成悟悟有浅深
今唯极果无有悟名故不通。
三德至之说者于流通门不出衣坐室三而求此法
也。
法界根性者应云十界根性照之无非三谛法界故
易流通。
疏云虽无量一而非一非无量者合而无量者开也。
疏云二乘迷闷者为尘沙无明所覆故。
疏云菩萨则尘抗未明者大经云如持戒比丘观无
虫水而见虫相即作是念此中动者为是虫耶是
尘土耶久视不巳虽知是尘亦明了十住菩萨于
巳身中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明了。
故以修性对论者与前佛界十如辨异也前佛界十
如一一皆具修性如云佛相非相非不相即性德
也而名如是相即修得也馀九皆尔。
疏云位位皆有者十法界法界皆具三德耳。
为成教相者只是说于修性以成教相耳。
乃以真助至因缘者乃用初住真位缘乃助发于正
释方便品¶ 第 695b 页 X28-0695.png
则成三因具足故云因缘也。
究竟等者彻三德理名为究竟三德体一故名为等。
疏云在恶而不沉者沉谓沉没没即失也谓三德虽
在于恶而无失没也。
疏云权实开合者开即九界不同合即唯一佛界狭
者彼但约十法界而巳。
因必具果者彼在因今通因果因通浅深果在究竟。
论云成就不可说尽者此即预说十如是不可思议
之境故云说不可尽。
实相者下释实相也经云下释十如也。
何体法者无二体无二体故故无量乘唯一佛乘无
二乘故引论从略耳。
三乘相者只开三乘即实相故。
对六道法者并一实道十界具足。
支佛对馀者亦十界足。
八界悉无常故者应云六界悉无常声闻缘觉观破
无常故今以界外望之故云悉也。
三相者生住灭三也。
谓可见相者只是前无常有为因缘等法耳。
能取者只是所取谓六道二乘苦集为所取也。
又五阴者六道二乘等皆属苦集菩萨属道谛以观
五阴即四念等故。
成初苦集者只成第三重释初何似法句也故知六
道三乘不出苦集矣乃至第五句亦尔。
究竟等者彻三德理名为究竟三德体一故名为等。
疏云在恶而不沉者沉谓沉没没即失也谓三德虽
在于恶而无失没也。
疏云权实开合者开即九界不同合即唯一佛界狭
者彼但约十法界而巳。
因必具果者彼在因今通因果因通浅深果在究竟。
论云成就不可说尽者此即预说十如是不可思议
之境故云说不可尽。
实相者下释实相也经云下释十如也。
何体法者无二体无二体故故无量乘唯一佛乘无
二乘故引论从略耳。
三乘相者只开三乘即实相故。
对六道法者并一实道十界具足。
支佛对馀者亦十界足。
八界悉无常故者应云六界悉无常声闻缘觉观破
无常故今以界外望之故云悉也。
三相者生住灭三也。
谓可见相者只是前无常有为因缘等法耳。
能取者只是所取谓六道二乘苦集为所取也。
又五阴者六道二乘等皆属苦集菩萨属道谛以观
五阴即四念等故。
成初苦集者只成第三重释初何似法句也故知六
道三乘不出苦集矣乃至第五句亦尔。
释方便品¶ 第 695c 页 X28-0695.png
全是定慧者无非道谛也。
明权实至不同者昔权今实故。
以次释既约苦集若集对道者苦集对理性三德道
谛对如是力等七如属修故与约位释同。
若其属能者不思议境本体具足不由行有若因行
有体不名体故。
疏云名不决定者疏是不可以空假中思只是一念
故不可以权思权即实故不可以十界思即百界
千如等故不可以迹思迹即本故不可以本思本
即迹故等(云云)。
疏云不以败坏色者观色无常名为败坏。
不异亦尔者应云观色不异不异即常常必具四具
四只是心故云亦尔。
疏云如彼月光者日夜二空譬无明日月譬法性月
譬即法性之无明理性日譬即无明之法性明明
也。
方名常在者应知暗全是明明全是暗是故全转闇
为明方云常在耳。
疏所尽者谓烦恼所度者谓生死显佛永尽五住之
结度二死之海。
教多说故者以诸教中多说佛不可思议故今不更
广说又佛或可同前真谛以佛色心俱具理故故
可同前。
非小乘所知者验此文佛于阿含中以弹斥小乘但
释方便品¶ 第 696a 页 X28-0696.png
于方等中方始弹斥有义谓道谛有饶益谓灭谛
也。
自尔力者只自尔之言即是因缘业力所咸耳。
疏云尔许至出雨者若念恶出雨则粗暴损物念善
出雨则和通益物。
疏云人能令火焚薪者非但能于木中出火只于好
清水中亦无出火。
疏云表化缘异者只是机宜权实不等故设化不同。
双[住/尺]者长行八双偈中[住/尺]长行则人法俱举故云其
智慧门乃至声闻辟支佛等今偈但云诸天及人
耳。
被物时异者只是用权实不同耳。
此别仍合者明偈中但云人总未辨偈中权实之法
犹别何者以偈中权实之法亦各叹故虽然各据
不分于二佛各有叹释结三此别犹名为合。
但对自因名化他者只是自行从因至果之外起用
亦是同体之权法也。
疏云但举后者意表唯一心故初后互举。
大妙相望为六句者如此经云佛自住大乘涅槃云
大般涅槃微妙经典是初大妙相即为一双大品
云色非深非妙此经云无大无小此是第二大妙
相破为一双如大罗汉犹修于妙如灭止妙离文
修于大即第三相修为一双即六句也。
如意珠者彼文正譬不思议境境即实相实相无漏
也。
自尔力者只自尔之言即是因缘业力所咸耳。
疏云尔许至出雨者若念恶出雨则粗暴损物念善
出雨则和通益物。
疏云人能令火焚薪者非但能于木中出火只于好
清水中亦无出火。
疏云表化缘异者只是机宜权实不等故设化不同。
双[住/尺]者长行八双偈中[住/尺]长行则人法俱举故云其
智慧门乃至声闻辟支佛等今偈但云诸天及人
耳。
被物时异者只是用权实不同耳。
此别仍合者明偈中但云人总未辨偈中权实之法
犹别何者以偈中权实之法亦各叹故虽然各据
不分于二佛各有叹释结三此别犹名为合。
但对自因名化他者只是自行从因至果之外起用
亦是同体之权法也。
疏云但举后者意表唯一心故初后互举。
大妙相望为六句者如此经云佛自住大乘涅槃云
大般涅槃微妙经典是初大妙相即为一双大品
云色非深非妙此经云无大无小此是第二大妙
相破为一双如大罗汉犹修于妙如灭止妙离文
修于大即第三相修为一双即六句也。
如意珠者彼文正譬不思议境境即实相实相无漏
释方便品¶ 第 696b 页 X28-0696.png
二文意一故指彼文彼文云如如意珠状如芥粟
有大功能称意丰俭降雨攘攘不添不尽乃至具
于净妙五欲七宝琳琅非内蓄非外入不谋前后
不择多少不作粗妙盖是色法尚能如此况心神
灵妙宁不具一切法耶故名不可思议彼记中广
合此譬。
经云了达诸义趣者意轮善巧也又能善说法者口
轮开道也。
经云一心以妙智者心与智有何差别楞伽经云大
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灭者是智又观一切法通
达自在名慧缚境界为心觉想一字为智也。
疏云即实而权者权即开也。
疏云将非魔作佛者前疑昔因既闻法得果昔应是
佛今应是魔矣。
疏云将明二乘之非者谓方是明二乘非也经云当
生大信力者劝合于大信。
经云佛说一解脱义下执昔疑今此疑由二量生佛
说一解脱义者即是言量我等亦得此法者即是
證量此二量故生疑也由佛昔说声闻解脱与我
解脱不异故佛命迦叶共坐迦叶不肯佛言吾有
四禅等汝亦尔等自以漏尽智證得涅槃即證量
也。
巳得三德中之一脱者慈恩大般涅槃有其三事摩
诃般若解脱法身解脱虽同般若法身即是佛之
有大功能称意丰俭降雨攘攘不添不尽乃至具
于净妙五欲七宝琳琅非内蓄非外入不谋前后
不择多少不作粗妙盖是色法尚能如此况心神
灵妙宁不具一切法耶故名不可思议彼记中广
合此譬。
经云了达诸义趣者意轮善巧也又能善说法者口
轮开道也。
经云一心以妙智者心与智有何差别楞伽经云大
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灭者是智又观一切法通
达自在名慧缚境界为心觉想一字为智也。
疏云即实而权者权即开也。
疏云将非魔作佛者前疑昔因既闻法得果昔应是
佛今应是魔矣。
疏云将明二乘之非者谓方是明二乘非也经云当
生大信力者劝合于大信。
经云佛说一解脱义下执昔疑今此疑由二量生佛
说一解脱义者即是言量我等亦得此法者即是
證量此二量故生疑也由佛昔说声闻解脱与我
解脱不异故佛命迦叶共坐迦叶不肯佛言吾有
四禅等汝亦尔等自以漏尽智證得涅槃即證量
也。
巳得三德中之一脱者慈恩大般涅槃有其三事摩
诃般若解脱法身解脱虽同般若法身即是佛之
释方便品¶ 第 696c 页 X28-0696.png
智慧性相一乘果体彼所未得四众不解所以生
疑应引下但离虚妄广破。
疏云三请二止者并前三止四请何者今师与瑶龙
意同品初止舍利弗不须复说乃至第一希有难
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一止自他求决者经
云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
有疑即是腾众疑请也为惊疑不信者经云一切
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故二止也久殖必解者
经云曾见诸佛诸根猛利第二请也必谤堕恶者
经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火坑即第三止也利根
得益者经云世世巳曾从佛受化必能敬信多诸
饶益即第三请也广开三文初如来诸说舍利弗
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即第四请也。
今师对三周者初请既陈三乘之疑及欲闻具足道
初周法说创施三权之由显一实是致破疑生信
故可初请以拟初周次请云智慧明了闻佛所说
则能敬信譬说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故可疑
第二周第三请世世巳曾从佛受化可以拟于宿
世思缘周也身子既是应化声闻上辅释尊接道
下为实行发起理必备语请首末宁妨三请以表
三周之说。
巳知显益欲知冥利者于法说上根显益中下冥利
耳。
经云为是所行道者疑昔日所得为是因为是果耶。
疑应引下但离虚妄广破。
疏云三请二止者并前三止四请何者今师与瑶龙
意同品初止舍利弗不须复说乃至第一希有难
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一止自他求决者经
云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
有疑即是腾众疑请也为惊疑不信者经云一切
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故二止也久殖必解者
经云曾见诸佛诸根猛利第二请也必谤堕恶者
经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火坑即第三止也利根
得益者经云世世巳曾从佛受化必能敬信多诸
饶益即第三请也广开三文初如来诸说舍利弗
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即第四请也。
今师对三周者初请既陈三乘之疑及欲闻具足道
初周法说创施三权之由显一实是致破疑生信
故可初请以拟初周次请云智慧明了闻佛所说
则能敬信譬说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故可疑
第二周第三请世世巳曾从佛受化可以拟于宿
世思缘周也身子既是应化声闻上辅释尊接道
下为实行发起理必备语请首末宁妨三请以表
三周之说。
巳知显益欲知冥利者于法说上根显益中下冥利
耳。
经云为是所行道者疑昔日所得为是因为是果耶。
释方便品¶ 第 697a 页 X28-0697.png
经云止止者嘉祥云大论明喜之至也重云善哉今
止之极也再云止止又二乘解故一止天人不解
故再止故云诸天及人皆当惊疑等复次止止法
妙下止止理深法妙理深子请难解故再止也又
止止俱知下止止佛之知见小智不闻闻即惊疑
不须说也。
经云将坠于大坑者三别一谤法邪见坑二谤法恶
业坑此二为因三无间坑此一为果如来将说故
云将坠也。
经云两足尊者大经云一切众生无足二足四足多
足之中佛为最上然但云两足者佛居人间化物
唯二足故偏举二足有云定慧足称为两足有云
福智具足有云折伏接受具足有云自行化他具
足。
经云长子者智慧第一称长子也。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