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01b 页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四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天台 智者 疏 并记
四明沙门 道威 入注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此品。因上如来为中根善吉四大等。作譬喻正说
竟。此当第二四大声闻。作譬喻领解段也。如何领
解。下发希有心。是心领解。即从座起。是身领解。而
白佛言。是口领解。当知四大声闻。三业俱领。故名
领解段也。领解之义。具如前身子领解中委示。可
知此品是近领火宅譬说。远领方便法说。既闻譬
解巳。必解于法。岂有悟后而迷前法。故须领解法
譬双悟也。良由根有利钝。惑有厚薄。说有法譬。悟
有前后。故法华会前。声闻犹若豌豆。如云闻如来
卷四 第 101c 页 X30-0101.png
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愿。于
菩萨法。都无一念好乐之心。此即昔时未能信解。
来至此经。初闻略说。动执生疑。次广闻五佛。蒙笼
未晓。今闻譬喻。方能欢喜踊跃。信发解生。疑去理
明。欢喜是世界。信生是为人。疑去是对治。理明是
第一义。况理善生破恶获證。圆融四悉。一时俱得。
即分證之第一义。以此四悉俱实者。由闻妙法得
解故也。此是因缘释尔。若约教释信解者。以位言
之。中根之人。闻说譬喻。初破疑惑。入大乘见道。即
初住见理。故名为信。初住必有加功。进入大乘修
道。即二住。故名为解也。文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我等今日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当知闻
圆教入圆位。故名信解品也。若本迹释者。四大弟
子。久入大乘。成就佛法。迹引中根示初信解。故名
信解品也。此一品经为二。一经家先叙欢喜。二白
佛自陈。于初叙欢喜中。先叙内心。次叙外敬。】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
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

【此一节。是集经者。先叙内心。言善吉独称慧命。三
人同云摩诃者。通论皆大皆慧。别论则善吉解空。
空慧为命。此约行说。故名慧命。诸慧人中佛慧第
一。佛于般若。命其转教。其为慧人所命。故云慧命。
此约教释也。三弟子通论。虽大虽慧。被命少故。不
卷四 第 102a 页 X30-0102.png
以空为行宗。非不蒙转教。且从多少为论也。摩诃
等三弟子。具如前释竟。然得喜之由。远闻方便品
五段法说。今始悟前。故欢喜也。经家但叙闻希有
法。及闻授记二种者。或可闻希有法叙四段。见授
记是第五段也。如此闻见。昔未曾有。欢喜之由也。
发希有心者。叙近闻譬喻长行偈颂。各有总别等
四番之说。希有心发。心发故名之为信。以信故入。
入欢喜位。即信解品意也。】

「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
躬恭敬。瞻仰尊颜。」

【此一节。是经家叙外敬。前云发希有心。是心领解。
此从座起。是身领解。并下白佛。三业领解。此经家
叙竟。
△下去是迦叶白佛自陈。初长行及七十三
偈半。正陈得解。次有十三偈。叹佛恩深。此解由佛
故。先陈次叹。长行又二。初略法说。二譬广说。略说
又二。初正法说。次略举譬。初正法说又二。先明昔
禀三故不求大。二明今会一故自得。初不求中。有
标有释。标为三。初居僧首故不求。二俗年迈故不
求。三执巳證得故不求。临文更明。】

「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

【此标居僧首故。述昔失不求者。我法腊既高。晚学
以我为轨。忽改途易辙。弃小求大。为后来所嫌。自
固护彼。所以不求。则有三失。执小腊则大法全阙。
不弃小由未识开三。自固则小执未移。护彼乃迷
卷四 第 102b 页 X30-0102.png
大轨。此三不求故。述昔之失也。】

「年并朽迈。」

【此标俗年迈故不求者。若作菩萨。当专任大道。广
度众生。今既朽老。无所堪任。是故不求。良以一生
断證。是故自鄙年高。败种未袪。不任之见仍在。】

「自谓巳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
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
众生。心不喜乐。」

【此一节。标执巳證故不求也。昔巳得涅槃无为正
位。不能发大乘心。以昔迷义旨。徒计正位之功。由
斯固情。大心难发。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尽无
生智巳立。无所依求。此是标昔禀小三失不求竟。

△此下释上文标。】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證。」

【此释上第三得證涅槃不求也。】

「又今我等。年巳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此释上标第二年迈。及居僧首。或可指昔说法既
久。身体疲懈。心不喜乐。释居僧首不求。既言在座。
复道年朽。知释僧首义也。】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
深自庆幸。获大善利。」
卷四 第 102c 页 X30-0102.png

【此一节。陈得解之由。由远闻五佛章略广开三显
实。是故庆幸也。言获大善利者。正陈得解。是近闻
四番总则譬喻希有之法。而得开悟。即今获大善
利。】

「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此略举譬。譬昔不求。而今自得希有法宝。在昔般
若领教。谓为菩萨。岂图于今全蒙等赐。始从而白
讫此。是略法说文竟。】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

【从世尊去。下是广喻领解。有开譬合譬。欲开譬说。
故先咨发。亦如世礼也。
△下广开喻说中。大分五
段。初从舍父逃逝下。名父子相失譬。近领上火宅
总譬。远领上方便品略颂。二从穷子佣债下。名父
子相见譬。近领上火宅见火。远领上方便我以佛
眼观见。三从即遣傍人急追将还下。名追诱譬。近
领上火宅舍几用车。远领上方便寝大施小。四从
过是巳后心相体信下。委知家业譬。此非领上近
远。乃追取方等弹呵。大品转教意耳。五从复经少
时父知子意下。名付家业譬。近领上火宅赐一大
车。远领法说正直舍方便。又合第四第五。共为一
领付譬。在下更明其意。此总分广譬。大分五段文
竟。就初父子相失中。又为四段。一子背父去。二父
求子中止。三子遇到本。四其父忧念。此四中一一
各两。初子背父去为二者。一背父而去。领总譬中
卷四 第 103a 页 X30-0103.png
五百人。昔结大乘子父。寻复失解。流浪五道。故言
或十二十至五十岁。通是佛子。子义微弱。故言幼
稚。非结缘巳界。故言久住他国。二者向本而还。领
总譬三十子。此缘有微著之义。故言长大。缘既经
苦。关佛大悲。故言遇到本国。此是二义毕。下三科
中。各有二科。至下更明。】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
至五十岁。」

【此初譬若有人者。即二乘人也。领上二十子。譬二
乘人尔。何意不领菩萨耶。菩萨位行难知。且齐二
乘自巳分量领也。年既幼稚者。以无明厚重。䨱障
元结大乘圆顿解心。解心无力。故言幼稚。幻稚有
二义。一痴少故。二未遭苦故。则不知还。盖幼稚也。
舍父逃逝者。依文附义。若释穷子逃去。取二乘人
半字法门消文。若释父。取卢舍那佛。满字法门消
文。何者。宅内长者。脱璎珞著垢衣。衣璎在殊。人秪
是一。譬卢舍那佛。隐无量神德。示丈六金辉。执持
粪器。设三乘教尔。当知父即舍那也。二乘退大为
舍。无明自覆。曰逃。趣向生死为逝。此并从机说耳。
若从佛辨。佛岂舍物。物隔故不见。义当于逃也。问。
佛舍应后众生起惑。是父离子。非是子舍于父。答。
由众生不感。佛则去世。还成子舍父义也。言久住
他国者。涅槃法界。是佛自国。生死五欲。是为他国。
本求出离。而退堕不返。故久住他国也。言或十至
卷四 第 103b 页 X30-0103.png
五十岁者。或十是天道。五十是五道。约于一人备
轮诸道也。此释子背父去。领上五百人譬竟。】

「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
遇向本国。」

【此子背父去中。第二向本国而还。领上三十子。言
长大者。善根熏被。稍稍欲著。名长大。今习业冥熏。
微知向道。遭苦失乐。思求出要。为长大也。在三界
中。不见佛父。为穷。不得出要之术。又名为穷。被八
苦火烧。名加复困也。驰骋四方以求衣食者。佛既
未出。诸凡夫人。身受心法。起于四见。于中求正道。
如求食。求助道如求衣。以厌苦求理。为可化之缘。
渐渐游行遇向本国者。明其厌苦希脱。邪求涅槃。
虽非本意。亦蒙值佛。故云遇向也。本国者。义如上
释。问。下文明城舍。与上国云何分别。答。一切佛法
为国。此义则宽。城语小密。以断德涅槃。防非禦恶
为城。似狭。舍语又亲。同体大悲为舍。对子更近。但
约取机。以国望城。以城比舍。义立疏密。同是长者
实慧所依。同是应身权智所托。起应之前。机先扣
此。故先国乃至城舍也。从譬若有人至此。是初父
子相失中。初子背父去文竟。下去第二明父求子
中止譬。亦二。先明求子不得。次明中止。】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

【此明父求子不得。初从退大巳后。求机不会。不会
故名求子不得也。】
卷四 第 103c 页 X30-0103.png

「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
玻瓈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
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
亦甚众多。」

【此明父求子不得。第二中止一城者。不为一子而
废家业。譬佛不以一处无机。而废馀方施化。同居
机既未熟。且止方便土中。言中止一城。其家大富
者。方便有馀为国。在同居实报两中间。名为中也。
以有馀涅槃为城。住此涅槃名止。所依实相为家。
起于二应。劣应应声闻。唯在鹿园。胜应应菩萨。胜
兼两处。五人断通惑者。同生其土。皆为菩萨。佛以
胜应应之。纯以大乘家业。训令修学。故父长者。中
止于此。伺觅同居子机。非但中义得合。国城家业
皆悉分明。大富财宝等者。实相境为家。具足万德。
名为富。五度福德名财。般若智慧为宝。能导一切。
悉摩诃衍。名无量。金银珠等。是大乘三十七道品。
此领上长者大富义也。仓库盈溢者。盛米曰仓。仓
譬禅定。禅生百八三昧。盛物为库。库譬实相。能发
十八空慧故。在内自资为盈。在外化物为溢。此领
上多有田宅义也。僮仆臣佐吏民者。僮仆即是方
便知见波罗蜜皆悉具足。屈曲随机。称事称理。此
领上又多仆从。若就位为语。二乘及通菩萨。别三
十心。悉名僮仆。臣者亦可别教教道十地。及圆教
十地名臣。十向位名佐。十行位如吏。十住位如民。
卷四 第 104a 页 X30-0104.png
以初入佛境界故也。又十地辅佛行化。降魔制敌。
故如臣。十向事理稍深。职近王边。如佐。十行历别。
修习禅法。种种驱驰如吏。率土之宾。无非王民。虽
得为民。比吏佐等。犹为疏远。此浅深意耳。象马车
乘牛羊无数者。一心三观。圆顿大乘。如象之运。次
第三观。别教大乘。如马之运。通教菩萨。即空大乘
之观。如牛之运。藏教二乘之观自行。如羊鹿之运。
巳上并就僮仆臣佐吏民所乘。不出诸观故也。无
数者。权实诸法。皆是所乘车乘也。权实智观。即能
导名象马牛羊。当知权实教法。教教四门。门门有
观。非但教法甚多。观智亦复不一。故名无数也。出
入息利者。二而不二是入。不二而二是出。又不二
而二是入。二而不二是出。此两解。约三谛释。又无
量还一是入。一中无量是出。此就二谛释。上之三
释。并从行义。又化他用为出。自行用为入。此从利
物释。然此文意。并是圆家所用也。又是长者圣位
所用自他。文义含富。故须众解也。出法益于众生
为息。化功归巳为利也。乃遍他国者。法性之外。皆
名他国。从法性土出。益三土众生。行于非道。通达
佛道。即其义也。唯法性是巳国耳。商估贾客亦甚
众多者。诸菩萨是商人。又遍入三土。以求法利。故
云众多。此土菩萨。往他方听法。他方大士。来此闻
经。如世往还采利也。诸经十方菩萨。彼此受益。利
及众生。即其类也。又应化二身如贾客。将实法遍
卷四 第 104b 页 X30-0104.png
入三土。化益众生而归法身。故云甚多。当知佛自
化物无边。亦令菩萨化境周遍。菩萨化利。犹资佛
本。如世间人令他捉财兴生。亦自兴生。往来诸国。
具如诸经十方菩萨来往受益。华严大集即其例
也。巳上明求子中止竟。下去第三是子还近父譬。
此亦二。一求衣食。二到父城。领上初火起中堂阁
朽故乃至欻然火起文也。】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

【此是父子相失中。第三明子到父城。以求衣食也。
此内合退大乘解巳。备遭诸苦。深起厌患。欲求出
离。取理不中。致成邪僻。因此邪慧历心。易可入正。
以求出世。为感佛由。以此邪慧冥资于正。成见佛
由。还以断常邪观。观历五阴为聚落。十二入为邑。
十八界为国。历此求理。名游诸聚落以求衣食。】

「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此正到父城者。由向邪慧观察苦境。助成正机。感
佛大悲。名为到城。城即涅槃。然外道苦因。应招苦
果。今取机发。由带正种。熏邪慧心。故感佛正慧。名
到涅槃。涅槃通半满。众生习解。可有得涅槃之义。
涅槃名同体异。并现所居。化物名殊。佛境无别。故
子所到二义双成。机熟若證。證父所證。名到父城。
此乃小机。先扣大应。义立则大小双得也。下去是
第四其父忧念子譬。此譬亦二。】

「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馀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
卷四 第 104c 页 X30-0104.png
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
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
付。是以慇勤。每忆其子。」

【此第四其父忧念中。初念失子苦也。前虽机渐扣
圣。今明圣渐收机。化导之仪。且云忧念。然念失子
之苦。自子退大之后。如来从昔至今。恒思子大机。
故言每念。与子离别。自子舍大。寻复忘失。墯在五
道。机既未熟。佛在方便土中。且云离别。五十馀年
者。即五道也。开鬼出脩罗。故言馀也。未曾说者。未
向方便有馀土中臣佐吏人。说有此子机缘也。然
彼方便土中。非但唯有地前住前。亦有垂迹登地
登住。即臣佐等。岂全不知穷子机性。但约穷子。说
时未至。主伴相与覆实未宣。权从物机。故云不说。
又应世巳来。自昔华严。方等大品诸座。四十馀年。
未曾向诸大士。说此声闻本是大乘子。既非佛子。
不解佛法。或如聋哑。华著拜座。弃钵茫然。及无希
取。种种不逮。故由未说也。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者。
却释远由。远由即是不说之缘。良由昔结大时。未
入相似。是我昔日不勤教诏。致令无训逃逝。故云
悔也。恨子不惟恩义。疏我亲他。且云怀恨。专指于
子。非但悔应早息。亦乃恨子机生。致令疏我正法。
亲他六尘。内合如来诲不慇勤。令入内凡。遂使退
失本解。故言悔也。恨其无心。不能精进固志。逃迷
不返。故言悔恨。佛无悔恨。化仪以说尔。自念老朽
卷四 第 105a 页 X30-0105.png
者。化期将毕。无传大法之人。如老朽而无子也。即
准后意。从应世来。至法华前。云老朽尔。亦可以初
结缘。望今为老。顿渐之前。大机未发。名为无子也。
问。法身所化诸菩萨等。悉堪补处。何遽此忧耶。答。
法身所化。本无兴废谁谈老朽此非所论。今明化
身眷属。则有二种。一法身大士。共相影响。迹虽弟
子。本或是师。亦不约此自念老朽也。二取今同居
凡夫。始从化佛。初发道心者。名此为子也。子继父
业。令胤族不断。若身子受决。作华光佛。则一方佛
种。相续不断。大乘家业。递相传付。若身子无可化
之机。则大乘法财。现无付嘱。后来众生佛种安寄。
老朽兴叹正为此也。仓库等如前释。一旦终没。即
指涅槃时也。亦可云机退则应息。顿渐之前。亦名
终没尔。】

「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此第二念得子为乐。可度之机。名为得子。与授佛
记。名付法财。称于本心。复言快乐。始从上譬若有
人讫此。是领上总譬竟。下去领别譬文也。
△下从
尔时穷子佣赁去。是领第二大科别譬文中。父子
相见譬。近领火宅中见火。远领方便中五浊意。为
三。初明穷子佣赁。领火宅所见之火。法说所见五
浊也。二父见子。领火宅长者见。法说中佛眼见也。
三欢喜适愿。领火宅中惊怖。法说中起大悲心也。
然法譬二处。并明父前见子。此中明子前见父。若
卷四 第 105b 页 X30-0105.png
就佛。则灵智先知机后起应。故言父先见子。若约
众生。必先机而后应。故言子先见父。机应不可思
议。不前不后。故前后互举也。今取文便。但为二段。
一子见父。二父见子。此两段中。各复为四。初子见
父四者。一见父之由。由求衣食。二见父之处。处在
门侧。三见父之相。踞师子床。四生畏避。悔来至此。
分科示意竟。】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

【此是子见父中。初见父之由也。由子厌苦欣乐。邪
推求理味。见修二性。俱有厌义。修推理弱。见生夺
钝。诸见互兴。皆能推理。如佣赁之法。以力易财。本
起邪见。还悕脱苦。虽复邪求。冥资正道。故使世间
厌若。渐渐积习。遂成出世善根。世易出世。故云佣
赁。从一至一。故云展转。以此善根。有转至之理。能
叩佛慈悲。故言遇到父舍。不期而会。故名为遇。不
意因于世法。忽感出世慈悲。又不期世间邪推。而
生正见感佛。又不意小善之内。冥入大乘圆门。故
云遇也。父喻道后法身。舍喻无缘大慈悲。大小二
机。双扣此舍。有大机故。故下言遥见其父。有小机
故。下言住立门侧。若唯小无大。则应不见尊特之
身。父不应言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若唯大无小。
不应住立门侧。子不应言非我佣力得物之处。当
知大机未熟。正见而遥。小感稍亲。门侧而近。所以
从退从末。义当双扣。从本从大。独在于圆。从近而
卷四 第 105c 页 X30-0105.png
谈。偏机先熟也。】

「住立门侧。遥见其父。」

【此是第二子见父处譬也。前云大小双叩。此那独
指门侧耶。然以小亲。先遂故也。处即门侧。二观为
方便。如门二边。俱有得见之理。圆中之机。当门正
见。二乘偏真。故言门侧。但空三昧。偏真慧眼。傍窥
法身耳。遥见其父者。正见有二种。一近见。二远见。
今言大机始发。扣召事远。是故言遥。又机微非应
赴。名之为遥也。】

「踞师子床。宝机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
绕。以真珠璎珞价直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
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幡。香水洒地。散众
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
特尊。」

【第三子见父相譬。踞师子床者。即所表。如华严中圆
报法身。安处空理。无复通别二惑八魔等畏。故云
踞师子床也。华严说第一义空四无所畏。为床。表
处理也。若事师子座。亦无师子之形。但有所表。故
大论云。佛为人中师子。故佛所坐。名师子座。佛之
所说。名师子吼。华严部虽兼别。从胜从本。且曰圆
报。此乃取机之本也。宝几承足者。定慧为足。实谛
为几。无生定慧。依真如境也。诸婆罗门至围绕者。
良由胜应应菩萨。即卢舍那尊特身。大机所扣者
也。若劣应应小乘。丈六弊衣。小机所扣者也。今明
卷四 第 106a 页 X30-0106.png
常住醍醐。与涅槃等。法身圆顿。与华严等。所譬长
者威德。侍卫。刹利。婆罗门。恭敬围绕。悉指华严中
眷属。皆无异也。所说法相。如彼所明。亦复无别。当
知今经之意。意在结会始终。设论法相。如彼圆说。
今经非无。但文相存略。华严部内。不出四十二位。
依正自在。近善知识。今经明位。具如四华开示悟
入。知识具如观音妙音药王严王。依正具如分别
功德宝塔神力。但广略少异。举一例诸。且如此经
十方之言。何所不摄。实相之理。无事不收。见佛常
在等人。此土不毁等事。堂阁种种庄严。众生种种
游乐。乃至迹门因果诸相。多以华严文消。算数孔
目。藏在此典。行头取与。散在诸经。大本若亡。徒论
小利。言婆罗门。名净行。贵族高絜。即等觉离垢菩
萨也。刹利即是王种。九地巳下初地巳上也。居士
富而不贵。即三十心也。真珠璎珞者。即戒定慧陀
罗尼三昧四璎珞。须从究竟。四是能严。身是所严。
价直千万者。即四十地功德。以严法身也。吏民僮
仆者。异门明义。即禀方便教。断通感者。名为民。禀
别教断通惑者。名为吏。若同门明义者。还是方便
波罗蜜。内与实智同。外与机缘同。喻如吏民有内
奉外役之义也。白拂者。即是权智之用。侍立左右
者。右即入空智用。拂四住尘。左即入假智用。拂无
知尘。此二为中道方便。故言侍立。当知此文。明父
与中止。虽同是他受用报。此既示入忍界。于菩提
卷四 第 106b 页 X30-0106.png
道场。为诸教之始。故加之以破尘白拂。覆之以慈
悲宝帐。前叙长者所居所有。今明穷子所见所有
也。覆以宝帐者。真实慈悲也。垂诸华幡者。华即四
摄。幡即神通。香水洒地者。降注法水。洒诸菩萨心
地。以淹惑尘。亦是定水洒散心地也。散众名华者。
布以七净华。谓戒。定。慧。断疑。道非道。知见净。断知
净也。戒者。摄律仪等三种戒也。定即首楞严等。慧
者实智慧。断疑者。巳度二谛之疑。道非道净者。行
于非道。通达佛道也。知见净者。智德圆满。了了见
佛性。断知净者。断德成就。无明永尽。罗列宝物者。
罗列诸地真实功德也。出内如前释。威德特尊者。
光明无边。色像无边。相海巍巍堂堂。此义须作舍
那之佛。岂得作馀释耶。即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
数相好释也。】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
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
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彊使
我作。作是念巳。疾走而去。」

【此第四畏避悔来也。言大力势者。智大故名大
力。神通大故名大势。如上身手有力义也。即怀恐
怖者。小机劣弱。怯惧大道也。悔来至此者。佛本欲
以大乘拟之。应不称机。但有退大之意。故言悔来
至此也。窃作是念者。机中潜密。冥有此事。非是显
对见胜应身也。或是王王等者。波旬是王。徒辈为
卷四 第 106c 页 X30-0106.png
等。此约在外释也。又小机灰断无言说道。绝于色
像。既见胜应之像。非天人所及。所说法相。迥异二
乘。小智薄德。未曾见闻。便谓是魔是魔所说。若以
后显前。闻略说开三显一。身子狐疑。将非魔作佛。
恼乱我心耶。若初便用大逗小。疑佛为魔。有过今
日也。复次胜应譬长者。长者即表报身佛。故是王
等。法身是报师。师即如王。诸经多名是经王。智契
于法。即是智与法等。故名报佛为等。此乃大乘法
报。非小乘得益之处。故云或是王等。诸经纵有诸
经之王。不云巳今当说也。非我佣力得物之处者。
小机不能受大化也。不如往至至衣食易得者。净
名云。能以贫所得法。度斯下劣也。但空之理。不含
万德。非如来藏。故言贫里。偏空称于小智。故言肆
力有地也。肆者放。泄。申也。衣食易得者。能得有馀
涅槃无漏衣食。行行衣也。慧行食也。若久住此或
见逼迫强使我作者。行大乘道。经无量劫。故言久
住。我本厌怖生死。若修大乘。必入生死。广学万行。
故言逼迫。我本乐小。而今令我发大乘菩提心。是
为强使。舍大取小。故言疾走也。始从上世尊尔时
穷子佣赁讫此。近领上别譬中。见是大火从四面
起。远领上法说中。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至以苦
欲舍苦文也。巳上四段经文。总是别譬中。第二所
见火文竟。
△下从时富长者去。第二明父见子譬。
远领法说我以佛眼观见。近领火宅中初能见人。
卷四 第 107a 页 X30-0107.png
云长者见文也。今领有四。一父见子处。二见子便
识。三见子欢喜。四见子适愿。然诸声闻。向施子见
父譬。巧喻领小遇大。而机中不受。今设父见子譬。
妙喻领佛见机。而不谋恒了。示意分文竟。】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

【此初父见子处也。即师子床也。如来法身居第一
义空无畏之境。明照机也。】

「见子便识。」

【二见子便识者。如来知是往日结缘众生也。】

「心大欢喜。」

【此第三见子。欢喜者佛恒伺子机。今机来称慈。是
故欢喜。即是远领法说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近领火宅即大惊怖而作是念。至安隐得出。彼明
如来兴慈。惊其墯苦。故言惊怖。此譬诸子领受。荷
佛与乐。故言欢喜也。当知如来拔苦。本在与乐。子
领与乐。巳知拔苦。二处义同。随文互出耳。】

「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
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

【此第四父见子适愿也。昔见众生退大取小。贫里
求食。资生艰难。常欲与财。无机不得。此述退大巳
来。既入五尘。大法非治。寻谋用小。小亦未遂。与财
不得。今日小机渐发。故施方便。小机既至。知大非
遥。称大悲心。是故欢喜。付财有地。故财物等今有
所付也。我常思念。释出诸子退大。非但贫无大财。
卷四 第 107b 页 X30-0107.png
又流转生死。众苦所逼。为大悲所痛。故言常思念
之。虽欲救拔。无机叵济。故云无由见之。今有可度
机生。故云而忽自来。称大悲心。故云甚适我愿。我
虽年朽犹故贪惜者。释于适愿之由。由一期化毕。
故言年朽。未见大机。法无委付。将来之徒。从谁得
脱。为可度者。故言贪惜。今机自来。无此忧念。故适
我愿耳。
△下从即遣傍人去。此中第三明追诱譬。近
领上火宅开譬中。第二舍几用车。远领法说我始
坐道场等。即寝大施小也。此文为二。初遣傍人追。
次遣二人诱。前追领上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方
便品总诫劝为一。释文为三。次火宅开劝出诫。释
各为三。而放舍文略。长行合劝不合诫。而息化文
广。偈中但颂诫不颂劝。又不颂息化。皆有出没。火
宅长行。诫劝释各有三。今文则并领。即遣傍人疾
走往捉。领上劝门之拟宜。穷子惊愕。领上劝门之
无机。强牵将还。领上诫门之拟宜。穷子自念无罪。
至闷绝躄地。领上诫门之无机。从父遥见下。并领
劝诫之息化。此探取佛意。虽劝门拟宜无机。意犹
未息。更作诫门拟宜。事不获巳。然后息化。此分科
对法竟。】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

【此是第三傍追二诱中。初领上劝门拟宜。智是能
遣。教是所遣。理义为正。教义为傍。从佛出大乘十
二部经。拟宜众生。无机不受。于其如乳。故言遣傍
卷四 第 107c 页 X30-0107.png
人。此约教释也。又傍人者。傍即臣佐等也。即是遣
法身菩萨。为说大乘。如华严中令四菩萨说四十
位。即是遣傍人也。疾走往捉者。大乘明义。显露正
直。用此赴机。疾趣菩提。故大车中云其疾如风。此
即正也。今以菩萨为傍人者。菩萨自有神力。又被
佛加。亦能令彼疾入菩提。此约劝门拟宜竟。即上
譬云长者作是思惟。乃至从舍出之也。法说云我
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乃至微妙最第一文也。】

「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

【此是第三傍人追中。初劝门中二无机也。既现无
机。纵昔曾发废久不忆。卒闻大教。乖心故惊。不识
故愕。称怨大唤者。小乘以烦恼为怨。生死为苦。若
劝烦恼即菩提。即大唤称怨枉。若闻生死即涅槃。
即大唤称苦痛。大乘无机故。不受劝门也。我不相
犯者。我不干求。何意用大化我。此领劝门二意。未
领息化。即上譬云。复更思惟。唯有一门。而复狭小。
法说云。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文也。】

「使者执之愈急。彊牵将还。」

【此是第三傍追中。第二领解诫门中初拟宜文也。
前明劝善。犹是容豫。我当为说怖畏之事。即是急
切也。彊牵将还者。诫以苦言。令其远恶。内既无机。
外逼大化。即是彊牵将还也。前云。我当为说怖畏
之事。此舍巳烧。宜时疾出文也。】

「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
卷四 第 108a 页 X30-0108.png
闷绝躄地。」

【此是第三傍追中。第二领诫门中二无机也。罪者
慈悲也。众生罪故。入生死狱。菩萨亦同罪入狱。二
乘无大悲心。名为无罪。令入生死。即是而被囚执。
无大方便。而入生死。必当永失三乘慧命。故言必
死。思此等事。故言转更惶怖也。彊以大教。小智不
解。故言闷绝。即起诽谤。必墯三途。故言躄地。亦是
迷闷。溺无明地也。即上父虽怜悯而诸子等。乃至
云何者为舍云何为失。领上无机文竟。
△下从父
遥见之。即是第三并领上劝诫二门息大乘化也。
就此为四。初思惟息化。二释息化。三正息化。四息
化得宜。初有两意。一知大志弱。二知小志彊。分文
竟。】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彊将来。」

【此傍追中第三息化中。初思惟息化。知大志弱也。
父遥见者。小去大远。故名为遥。是结缘子。故言为
见。而语使者。约教为使者。智本说教。智知无机。智
息故教息也。约人为使者。语诸菩萨。不须现汝尊
妙之身。令二乘见。净名中。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
生而起惑著。普贤入此娑婆。促身令小。皆是此义。
勿彊将来者。既无大机。恐伤其善根。故云勿彊。又
不须此人者。思惟息劝门拟宜。勿彊将来者。思惟
息诫门拟宜文也。】

「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
卷四 第 108b 页 X30-0108.png

【此是小志彊也。冷水洒面者。宜以灰断理水。除见
思之热也。面者以向释之。厌生死名背。有向涅槃
之机。如面。非谓洒彼涅槃名面。醒悟者。开施小教。
逗机称宜。得离烦闷悟四真谛也。莫复与语者。决
定应息大乘教化也。此是初思惟息化二文竟。】

「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
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

【此是释息化之意。正厌苦欣空。亲狎下劣。无慈悲
心。即畏难大法。且任其小志。抑佛本怀。所以息化。
审知二万亿佛所。曾发大道心。非都无大机也。且
息大化。佛意未巳。更俟后期。不语他人者。于昔偏
小教中。随他意语。方便䨱护。称是声闻。不说随自
意语。云是菩萨也。即上劝门息化。云或当墯落为
火所烧文也。】

「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

【此正明息化也。我今放汝。即是知大机弱。随意所
趣。即是知小善强。以此二缘。故息大化。即上法说
我宁不说法。疾入涅槃也。】

「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此是第四息化称机。不为大教所逼。是故欢喜。无
谤大罪。得免三途。故言从地也。有小善生。故言而
起。又前拟宜大法。迷闷不解。卧无明地。今逗以小。
可得醒悟。故言从地而起。于四谛中。欲求道法。故
言往至贫里以求衣食。或于四见之中。求道法。故
卷四 第 108c 页 X30-0108.png
言贫里也。即前诫门息化云但东西驰走视父而
巳文也。从上冷水讫此。息化文毕。始自即遣傍人。
至此。领傍人譬竟也。
△下从将欲诱引去。是二人
诱中。初齐教。近领火宅三车救子。远领法说波罗
柰施权。次从又以他日下。取意领法身地上。久照
方便。非道树始知用小。早鉴众生致难尊特。亲狎
垢衣。故追领往前。以成今解。问。四大弟子。何因能
知法身久照。答。推近知远。若始道树知无大机。不
应兜率降神。正慧托胎。乃至现有烦恼。纳妃生子。
三十四心后身断结。验知脱大小相海。微妙璎珞。
更著粗弊丈六垢衣。其巳久矣。今此下初且释齐
教领者。譬喻品文有四。一用方便拟宜。二知先心。
三叹三车。四适所愿。方便品亦四。今领亦四。分科
示意毕。】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
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除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
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
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此第二明二人诱文。初齐教领中。初念小拟宜也。
言将欲诱引者。既息大化。不容孤弃。将设方便。故
言将欲等也。密遣二人者。四弟子齐巳分领。不涉
菩萨。故言二人。若约法是因缘四谛。约理是真俗。
约人是声闻缘觉二人也。当知此云密遣。是初拟
宜大乘也。若傍人自表一实谛。一大乘教。一菩萨
卷四 第 109a 页 X30-0109.png
人尔。今明方便。隐实为密。指偏真为遣。约教。隐满
字为密。指半字言遣。约人。内秘菩萨行。故言密。外
现是声闻。故言遣。形色者。二乘教中。不修相好。但
说苦无常不净。即是形色憔悴也。约人。则诸菩萨
隐其本色。示以迹形。非了义说。无有十力无畏。名
无威德也。汝可诣彼者。即以小教。拟小机也。大教
明理真实。故言疾走往捉。小教明理迂隐。故言徐
语。此有作处者。见修两道。是断惑作处也。倍与汝
直者。五戒十善。止出三途。今四谛十二因缘。能出
生死。是为一倍。又外道六行。但能伏惑。今修四谛。
则能断惑。得至涅槃。是为二倍也。穷子若许者。有
机是许。即设教。无机是不许。不设教。欲何所作者。
二乘唯欲除惑取證。不论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所
以言雇汝除粪也。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者。二乘钝
根。凭教行行。方能修业。约理者。即是智谛相资也。
约人。即权人共实人修行也。即领前譬中。我今当
至得免斯害。法说中寻念过去佛。乃至我今所得
道文也。】

「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巳得之。」

【此是齐教领中。第二领知子有机。审知有机。故言
既巳得之。领譬中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情必
乐著也。】

「具陈上事。」

【此是齐教领中。第三领上正施方便叹三车也。除
卷四 第 109b 页 X30-0109.png
苦集之粪。取道灭之价。即领上譬中。汝等所可玩
好希有。至皆当与汝。法说中云。思惟是事巳。即趣
波罗柰文也。】

「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悯而怪之。」

【此是第四齐教领。受行悟入。穷子先取其价等。领
上适愿争出火宅也。二乘慕果行因。所以先取也。
其父见子悯而怪之者。怪不求佛道。悯其取阿罗
汉果。所失者大。所得者寡。故言怪也。齐此领法譬
中齐教文竟。应知齐教领。且领渐初。以所禀小。名
齐教领也。即上譬中。诸子闻父所说玩好。至争出
火宅。法说中是名转法轮至法僧差别名。此是二
人诱中。初齐教文竟也。
△下去名探领。谓取意领。
佛灵智先照。久设权谋。崎岖随逐。非止树下始见
因缘。巳如上说。此文为四。一从又以他日。取意领
先以权智久欲拟宜。二见子憔悴。是久知方便是
其玩好。三脱妙著粗。领久知须叹三车。四亲教子
作。久知适愿受行。此分文竟。】

「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

【此探领中。初领佛在法身地上。先以权智。久欲拟
宜也。今初又者郑重辞也。将欲取意领法身之地。
久知大小之机。一三施化。重述佛意。故标章称又
也。他日者二乘自谓方便为巳。非二乘法为他。即
拟法身名他也。日者。时也。亦智也。依法身之时。用
智照机。故言他日。若从此义。实智照实为自。权智
卷四 第 109c 页 X30-0109.png
照方便为他。此分字释。若更合字释者。齐教领。领
化身用事。为巳日。非化身用事。为他日。此约化他
指齐教者。即法譬二文。但至鹿苑。依教所有。故云
齐教也。又更约自行及以化他。而释他日者。若就
如来。自行权实之智。皆名为巳。如来化他权实之
照。皆名为他。又如来自他权实之照。照实为巳。照
权为他。此探领法身之时。用化他之权智。照于权
机若有若无。照用权事若可若否。皆是权智所照。
故言他日。若从此义。齐教领。领化他之权事。故二
乘称巳事也。若探领。领自他之权。非二乘事。故称
为他。虽有两意。他日俱成。今依二乘所领。又逐他
日之文。以探领领法身中照机。故云他日也。窗牖
者。偏见则小。表权智照彼偏机也。遥者。小去大悬。
故名为遥。见子者。昔曾种大。称之为子。以大拟之。
故言为见。窗牖偏狭。未宜大化。故息大而施小也。
须知因子隔牖之外。何关长者偏视之非。况是长
者欲取偏机。于圆仍远。故名遥。又探领者。亦应云
齐教。皆指法身取机故也。】

「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

【此第二探领先知有小玩好也。修因智力少为羸。
修因福力少为瘦。内怖无常为憔。外遭八苦为悴。
四住为粪土。无知为尘坌。】

「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粗弊垢腻之衣。
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
卷四 第 110a 页 X30-0110.png

【此第三。是探领先知须叹三车希有也。脱妙服。譬
隐报身无量功德。四十二地戒定慧陀罗尼等。璎
珞。寂灭忍细软上服。大小相海。严饰之具。容服若
盛。子则惊畏。二乘不宜见此相好。是故脱之。更著
粗弊者。现丈六形。是粗也。生忍法忍是弊也。尘土
坌身者。现有烦恼有为有漏也。执除粪器者。但治
见思有漏之法。不论诸地清净智慧也。左手喻实。
右手喻权。权用便易。自以此法。断结成佛。又用此
化人也。状有所畏者。示同怖生死。又有寒风马麦
七九十恼之报耳。
△下语诸作人。第四亲教子作
譬。受行外凡位。即是道品中七科法门。以显除粪
之相。领上诸子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
出火宅文。有七段。一者语作人譬。譬四念处。是外
凡位。二令勤作勿得懈息譬。譬四正勤。三咄男子
勿复馀去譬。譬四如意足。四好自安意下。名安慰
譬。譬其五根也。五所以者何下。名无五过譬。譬五
力。此前四句。是第二内凡位。六即时长者字以为
子譬。譬八正。七虽欣此遇下。名教常令除粪譬。譬
七觉。此二句。是第三圣位也。】

「语诸作人。」

【此初语诸作人者。即是说三藏。示四念处。是除粪
之器。断结之境。故遗教云。常依念处行道。能破四
倒。领火宅中适愿心各勇锐。即是闻慧外凡。】

「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卷四 第 110b 页 X30-0110.png

【第二勿得懈息者。即是令勤修四念处也。若起懈
息。不能灭二恶。不能生二善。以二勤故。能发煖火。
对火宅互相推排。入修慧煖位也。以方便故得近
其子者。念处未得理火温心。犹为疏外。不可附近。
以初得煖方便。则可附近。】

「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馀去。当加汝价。诸
有所须。瓮器米面。盐酢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
人。须者相给。」

【第三。咄是惊觉。亦是责数也。上正勤中纷动。即是
智法。如男子是阳性。如意足。是定法。如女人是阴
性。良以正勤不得与真相应。故咄惊责数。令舍散
入静。故云咄男子也。汝常至馀去者。念处正勤。动
不专一。不名为常。四如意中。定不异缘。思惟则定。
思惟则断。定断专一故常一。常不纷动。故云勿复
馀去。此犹在互相推排中。即是顶法位也。当加汝
价者。煖法观中。不能发真。如意观中。能发无漏。故
言如价。若有所须者。漏无漏善。助道正道。皆从如
意观求。欲须即得。四禅体含枝林。如盆器。生空粗
如米。法空细如面。此即正道。四谛下十六谛观无
常如盐。苦如酢。此即助道。如米面难食。须加盐酢
和之。正道难显。须助道助之也。莫自疑难者。结上
正助。审在如意观中。故令勿疑。决定可办。如巳物
想。故言勿难。亦有老弊使人者。若欲直取通。以代
手足。如使人驱役者。如意观中亦有此通。但通劣
卷四 第 110c 页 X30-0110.png
弱。事同老弊。虽不丁壮。亦堪运役。又以正道求理。
正道弱未能发真。欲须助道。九想。十想。八背舍助
道使人者。如意观中亦有此法。若得助助正。即成
共解脱人。巳上譬四如意足。】

「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

【第四好自安意者。得五根。安固难坏也。我如汝父
者。忍解邻真。似像未实。故言如父。亦是如子。勿复
忧虑者。令其安意。破坏见思也。】

「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小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
瞋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馀作人。自今巳后。
如所生子。」

【第五我老汝少者。佛居道终。巳具智断。故言老大。
汝居道始。未有智断。名为少壮。此即忍法位也。无
五过者。得五力。离五恶法也。得信力故不欺。精进
力故不怠。念力故不瞋。定力故不恨。慧力故不怨。
言馀作人者。远指外道诸见求理。名馀作人。近指
煖顶四位。未免五过。亦名馀作人。此文无五过。即
五力也。自今巳后如所生子者。下忍十六刹那。时
节犹长。中忍虽复缩观。亦未是一刹那。若上忍世
间。最后一刹那心。邻真逼圣。故名此位为如所生
子。即世第一法位。内凡四位毕。】

「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

【第六即时至为儿者。得八正。入见道。竞共驰走。故
言名之为儿。世第一法与真不久。故言即时。阿含
卷四 第 111a 页 X30-0111.png
说五种佛子。四果及辟支佛名佛真子也。菩萨不
断结。子义不成。若望二乘。有慈悲。亦得名子。】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
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第七常令佣作譬。譬虽为子。思惟未尽。犹居学位。
未得无难。故二十年常令除粪。亦复自知不任绍
大。正是依教修行尽苦耳。故云犹故自谓客作贱
人。若得初果。厌小乐大。大乘机发者。即应授以大
乘。又不须进断其馀残结。正由不舍小志。大机不
发。以是且令依教尽漏。故言由是之故二十年中
常令除粪。言二十年者。见谛一解脱。一无碍。思惟
九无碍。九解脱。故名二十年也。此约合数释。又云。
见思二道中断结。名二十年。又云。五下分五上分
为二十年也。又云犹于二乘法中。断思惑故。名二
十年。又云。依二使人。共断馀结。故名二十年也。又
从有二乘之机。而来感佛。故云自见子来巳二十
年。若住二乘位。转大乘教。名为于二十年中执作
家事也。二十语同。各有所以。指此一句。即是争出
三界火宅。即修道位也。从上语诸作人。讫此七文。
总是领久知第四亲教子作适愿受行一譬毕。始
从上即遣傍人急追至此。是领解中第三追诱。领
法譬寝大施小。舍几用车文竟也。
△下从心相体
信去。是大科第四领付家业譬。未入文先。预示四
义。初分章对上法譬。过是巳后下。是第四领付家
卷四 第 111b 页 X30-0111.png
业譬。近领火宅等赐大车。远领法说中无上道。就
此为二。初领后付。又各为二。共领火宅等赐大车
中四意。亦是方便品。显实四意。初章二者。一心相
体信。即领上免难。二委以家业。渐以通泰。成就大
志。即领上索车。后章二者。一付家业。即领等赐大
车。二得付。领得车欢喜。然既合四五为一段。则使
鹿苑文后。不入方等之文。大章虽尔。细开仍有免
难等文。以应一代五时之说。今犹存开。标领及付。
领谓领业。指方等般若也。付财在法华中。此分对
法譬毕。二明下生起者。由心相体信故。得委以家
业。家业既谙。悉备知见。则成就大志。由意志通泰
故。得付与家业。是故欢喜。生起毕。三释付财由者。
由有远近。若不先教佣作。与一日之价。岂得相体
委业付财。内合由三藏断结。堪并闻大集。受折净
名。转教般若。而致付财。当知佣作取价。即是远由。
体信委业。即是近由。此释付财由毕。四约五味。示
探领始终之相者。又前诱引譬中。有齐教领。始自
道树。终讫出宅。又有探领。始自法身。终讫思尽。此
两合为一始终。今领亦二。始探领慈悲四味调熟。
终领付财究竟一味。远近始终。合论五味。何者。即
遣傍人。傍人所说。乃譬华严圆顿。此教最初。傍人
譬牛。所说譬乳。内合从佛出十二部经。即初味也。
以此拟二乘人。无机不受。迷闷躄地。于其全生。如
乳味也。次明密遣二人。说除粪法。此譬息大之后。
卷四 第 111c 页 X30-0111.png
鹿苑说三。于小即信。革凡成圣。如转乳为酪。内合
从十二部出修多罗。即第二味也。次明心相体信
入出无难。譬三藏之后说方等。净名扬大折小。二
乘闻大不谤。折小不退。良以三藏断结。取一日之
价。故得恣其褒贬。若未断结。不堪闻扬大。如前不
受劝门。亦不堪闻折小。如前不受诫门。而今不谤
不退者。心相体信故也。亲既證小。则信大不虚。得
涅槃价。故体折不瞋。虽非巳事。而不疑谤。此心淳
熟。如从酪出生酥。内合从修多罗出方等经。第三
味也。次明长者自知将死不久。下譬方等心相体
信入出无难巳后。委以家业。使其领教。为大菩萨。
说摩诃般若。既领知众物。贯统法门。心明口辨。弥
益慕乐。但恨住小。非是巳分。脱更开许。岂不乐哉。
于是心渐通泰。成就大志。如似生酥出于熟酥。是
从方等出摩诃般若。第四味也。次临欲终时。而命
其子者。此譬般若之后。判天性。定父子。会三归一。
付财与记。说法华之教。开佛知见。示真实相。菩萨
疑除。声闻作佛。悉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如从熟
酥出于醍醐。是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即第五味
也。四大弟子。深得佛意。探领一化。五味之教。始终
次第。经文显然。明文出此。约五味。示探领始终毕。
就初领家业文。为二。一相体信。二命领业。就体信
复二。先明心相体信。二犹居本位。巳上分文竟。】

「过是巳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
卷四 第 112a 页 X30-0112.png

【此初领家业。领心相体信。即第三方等时也。相者
互相信也。谓于三藏中。得涅槃价。此既不虚。今为
菩萨。说此大乘。亦复非虚。此即子信父也。佛知此
等见思巳断。闻大必不谤。无漏根利。闻微生信。此
即父信子也。由此见方等尊特之身。闻大乘教。名
此为入。复被呵折。犹见丈六说小乘法。名此为出。
大小出入。而无疑难也。】

「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此领心相体信中。第二领。犹在本处者。虽复入出
无难。而谓是菩萨之事。非巳智分。不肯回小向大。
犹居罗汉。不言未来当得作佛。此亦领大集净名
生酥之教也。
△从世尊尔时长者有疾下。第二委
以家业。此领大品佛命。转教般若。熟苏时教也。就
此为二。一命知家事。二受命领知。二章各为四。初
四者。一明时节。二正命知家事。三诫令体我心。四
敕令无漏失。分科示章竟。】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

【此是初命知家业四中。初明时节也。将死不久者。
有机则应为生。机尽应谢为死今佛化机将毕。应
谢非久也。】

「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
所应取与。汝悉知之。」

【此第二正命知家事也。金即别教理。银即通教理。
大品所明真谛。不出此二。但语通别理。巳摄馀二。
卷四 第 112b 页 X30-0112.png
复二乘人。至此多成通别。而云多有者。理则非多。
约种种门。亦得言多。例如空非十八。约破十八法。
名十八空也。珍宝者。劝学中道。若解中理。则一切
法门。皆是珍宝也。仓是定门。即百八三昧。库是慧
门。十八空境也。通别两种定慧仓库。包藏一切禅
定智慧。无所阙少。内充外溢。故云盈溢。其中多少
者。说于般若。则有广略二门。菩萨行般若。应知略
广相。略则为少。广则为多。自行为取。化他为与。大
品中云。汝当为菩萨说。故云汝悉知之。】

「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

【此第三诫。体我心者。佛以般若为心。汝今传灯。当
随佛意说也。又二乘人。本解是折法空。命当体此
意者。命令转教。用诫令同我。是体法空。实理无二
也。昔时被命。谓传灯与他。今乃知佛令我识体之
门。故言当体此意。今我与汝便为不异者。释此有
三。一被加令说。与佛不异。二就理以诸法皆如。故
得不异。善吉如。如来如。一如无二如。故言便为不
异。三就今时。始悟父子天性。本来不异。而二乘人。
自谓被加耳。由机未转故也。】

「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此第四敕无令漏失也。一者汝为菩萨。说般若教。
无令漏失。二者就理。此即汝法。后时当用。是故无
令漏失。从上长者有疾讫此。命知家业竟。
△此下
受教第二受命领。又为四。】
卷四 第 112c 页 X30-0112.png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

【此初正受命领知也。】

「而无希取一餐之意。」

【此第二无希取。善吉虽说般若。自谓我无其分。】

「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此第三犹居本处也。住罗汉位。虽复慕大。亦未定
言欲作菩萨也。未舍下劣心者。虽复耻小。亦未定
言舍于小證也。】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巳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此第四父知子意也。即是领上索车譬。鄙弃先心。
欲求大道。大机发也。问。何时名少时。答。一云。说般
若竟。于异处游观。寻思所领大乘法门。生心贪乐。
为失不失。如此等寻思。即是大乘机发时也。此时
去法华未远。故言少时。又当说无量义时。大乘机
发。何以知然。无量义中。明七种方便。无量渐顿。从
一法生。既闻此说。思惟昔之三藏三乘。悉从一法
生。如是三乘。亦应入一。则极近极少时也。如是思
惟。渐巳通泰。四味之终。故云渐巳。机无隔异。故云
通泰。大心即发。故言成就大志。正发在三请时也。
始从上过是巳后心相体信。讫此。总是第四领付
中。初领家业文竟。
△下从临欲终时下。第二正付家
业。又为二。谓一付业。二欢喜。初有四。一付业时。二
命子聚众为證。三结会父子。四正付家业。分文毕。】

「临欲终时。」
卷四 第 113a 页 X30-0113.png

【此初付时也。临欲终者。是明时节。化缘将讫。灵山
八载。说法华经。唱入涅槃时也。法界性论云。佛成
道后。四十二年。说法华经。】

「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巳集。」

【此付业中。第二命子聚众也。而命其子者。即是二
万亿佛所。受化之徒。名之为子。大机熟人。十方云
集也。上四众围绕者。是也。并会亲族者。十方法身
菩萨影响者。为亲族。影响之众。多是释迦昔日同
业。并共如来。于二万亿佛所。共开化之。于其悉是
伯叔之行。故用此为亲族。国王者。一切渐顿诸经。
无不称所诠之处为经王。当机益物。兴废有时。部
部不同。名之为国。皆言第一。即是王。须知今乃废
诸小王。唯立一主。是故法华名王中王。又复须知。
此经会通诸教。岂非聚集国王。故无量义中。先巳
收集。彼云。初说四谛十二缘生。次说方等十二部
经。次说摩诃般若华严海空。此则普集诸经。融通
渐顿。会入此典。故名会国王也。以今经中部无馀
教。部即部中尊极为王。教即部内教主为王。既教
分大小。王亦尊卑。国界宽狭。民有多少。资产各异。
所出不同。故部内教。通别二辙。别则当界施恩。通乃
须归大国。故知部教俱须会通。在昔未会。如一国
内二三小王。各理苍品。未归大国。故方便教主。王
名不无。但兼部中。圆极主弱。若会巳后。同沾一化。
民无二主。国无二王。自尔巳前。或归不归。仍是小
卷四 第 113b 页 X30-0113.png
王被辅。不护巳而统之。小王本无背长。良由民心
未归。民若归从。王本一统。以此会法。义可比知。大
臣等者。弥勒等诸大菩萨。皆是等觉。名为大臣。初
地至九地。为刹利。法王种性中生。三十心为居士。
此等皆从释迦受化也。】

「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
舍吾逃走。竛竮辛苦。五十馀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
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
我实其父。」

【此第三结会父子也。实从我受学。实是我子。从我
起解。是我所生。我实曾于二万亿佛所。常教大法。
故我实是父也。于某城中者。此经西国文多。度此
甚少。或可说昔名字国土。如大通智胜因缘。今简
略名字。直言某甲耳。是诸众生。背此大乘。起无明
闇。遁入生死。故言逃走。备经六趣。故云五十馀年。
昔在本城怀忧推觅。自昔法身地中。常以二智。观
觅可化之机也。始于今日。感应道交。故云忽于此
间遇会得之也。】

「今吾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此第四正付家业。一切大乘万行之因。万德之果。
故云一切所有也。先所出内是子所知者。追指昔
日大品领教。所委有广略般若。共不共法。是汝所
知。即是汝有。故法华但明佛之知见。不更广说一
切行相也。付家业竟。】
卷四 第 113c 页 X30-0113.png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
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此是付业中。第二得付欢喜。领上各乘大车得未
曾有。自顾无心希望佛道。而今忽闻得记作佛。故
云不求自得也。三藏中。本心不求。方等中。耻小望
绝故不求。般若中。虽领非巳分故不求。如此不求。
而今自得也。巳上第四大段领付家业譬毕。始从
世尊尔时穷子备赁讫此。第二大科领开譬文竟。
下去合文。
△下从世尊大富长者。即第二合上譬
说也。光宅合之。或前或后。释之甚略。今依文点意。
不复子派。经合譬略者。贵在得意。不俟费辞。下文
大富长者。合上父子相失譬。上譬文有四。一子背
父去。二父求子中止。三子遇到本。四其父忧念。今
但合父子。总得馀意。】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

【此合上第一父子相失譬也。则是如来。合上父也。
我等皆似。则合上子也。言似者有二义。一取大机
为子。昔未逃逝。既非真位。犹居外凡。故云似也。二
取小机为子者。小机似像大乘根性耳。虽大小俱
似。由结缘不坏。子义不亡。子既逃父。贬之曰似。若
论正因。不似亦子。况复似耶。既曾结缘。谁非真子。
据曾逃逝。父且贬之。由位浅迷深。斥之云似。问。初
释品云巳得入真。此那言似。答。此合子逃父时。是
故言似。品初明子今日开悟时。此问非也。】
卷四 第 114a 页 X30-0114.png

「如来常说我等为子。」

【此合上第二父子相见喻。上见父有四。谓由。处。相。
逃。父见子有四。一见子处。二见便识。三见子欢喜。
四见子适愿。今但合见子便识一句。即含前来八
文。文虽前后。意必同时。岂非子见父时。即父见子。
见故便识。虽复逃走。机在不久。故父亦喜。故知一
句即摄于八。
△下从我等以三苦去。合上第三傍
追二诱譬。上有傍追二诱。今合亦二。上初遣傍追。
次再追次放舍。】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

【此合上初遣傍追譬中二门无机也。上劝诫两门。
先各论拟宜无机。后合论二门息化。今三双合领
也。即是合上劝门何为见捉。及诫门中自念无罪
也。言三苦者。由三苦故。五浊加重。所以二门并无
大机。但堪小化。五浊逼故。即是三苦。无明覆故。即
是无知。正合上劝诫二门无大机也。不合二门拟
宜者。即以二门无机兼之。】

「乐著小法。」

【此一句。合上劝诫二门息化中。合有小志也。上譬
文息化有四。一思惟息化。二释息化。三正息化。四
息化得宜。初文有二。一知大弱。二知小彊。今但合
上第二。即摄下三及初第一。故上文正放舍。云我
今放汝。随意所趣。巳知有小志故。于大放舍。放舍
即是息化尔。
△下去合上二诱譬。上有齐教探领。
卷四 第 114b 页 X30-0114.png
今合二意。】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

【此合上齐教中。第三具陈上事。即叹三车。上齐教
有四。一小拟宜。二知先心。三叹三车。四适所愿。今
合上叹车。兼得馀二。】

「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巳。
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
所得弘多。」

【此合上齐教中。第四先取其价。即适愿也。合齐教
领竟。】

「然世尊。先知我等。」

【此初合上探领中见子喻拟宜。上譬有四。今但合
三。不合正教作。指上勤加除粪兼之。上言遥见。今
言先知尔。合上喻拟宜也。】

「心著弊欲。乐于小法。」

【此第二合上喻有机也。上言羸瘦憔悴。今言心著
弊欲尔。】

「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此第三合上脱妙著粗。是叹三车也。上言即脱璎
珞更著粗弊。今言便见纵舍不为分别宝藏之分
尔。此合上探领竟。从上我等以三苦故。讫此。合傍
追二诱譬竟。
△下从以方便力去。合上付家业譬。
上有由有付。今合亦二。由为两。一相信。二委业。今
合亦二。一相信。有二。】
卷四 第 114c 页 X30-0114.png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

【此初合上心相体信近由也。此明带三乘方便。说
大乘实相。故言以方便力。出辨二乘。以佛智力。入
明实相。若不体信。岂于我前明佛慧耶。】

「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
有志求。」

【此合上近由犹在本处竟。
△下又因去。合上正领
家业。上有命有受。今但合受。受又四。一受命。二无
希取。三不舍下劣。四渐通泰。今但合二。受命与无
希取。】

「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

【初合上般若受命领业也。】

「而自于此。无有志愿。」

【合上无希取。兼得三四也。无志愿者。明佛加威力。
令如佛心而说也。故我不志愿。】

「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
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此释上无希取意。以方便力。随小乘心。说言无分。
由此不知真是佛子。所以不取。佛以方便力。随我
等说者。佛带方便力。以实相法。共二乘说。我等不
识不共之意。故非佛子。释合委业毕。
△今我等方
知下。合付家业。上有二。有付有喜。今合亦二。上付
业有四。今则总合付与。付与有二科。】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
卷四 第 115a 页 X30-0115.png

【初明佛本于大无吝。】

「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
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今此经中。唯说一
乘。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
乘教化。」

【此释无吝。正由乐小。不早付大耳。言此经中下。举
今證昔。今理唯一。故知昔三非实。但为未堪。故于
大前。毁呰小心。欲令舍伪取真。定知非吝。然佛实
以大乘。而教化我也。合付家业。】

「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
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巳得之。」

【此合上欢喜。亦是于三不求之意也。始从大富长
者则是如来。讫此。合上譬中四科竟。】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偈有八十六行半。初七十三行半。颂上。次十三行。
叹佛恩深。初又二。初二行颂法说。后七十一行半。
颂上譬说。】

「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欢喜踊跃。得未曾有。佛说声闻
当得作佛。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初颂上法说中。但颂自得。不颂不求。
△此下譬说。
颂上开譬。又二。初四十一偈。颂开譬。次三十行半。
颂合譬。上开譬有四。初父子相失。二父子相见。三
追诱。四委业。今皆颂。初十三行。颂父子相失。上相
失譬有四。一子背父去。二父求子。三子渐还。四父
卷四 第 115b 页 X30-0115.png
念子。今颂亦四。但不次第。初一行半。颂第一子背
父去。次第二七行。颂第二父求子不得。第三二行。
超颂第四忧念转深。次第四二行半。追颂第三渐
还近父。上四文各二。】

「譬如童子。幼稚无识。舍父逃逝。远到他土。周流诸国。
五十馀年。」

【今初譬如下一行半。但颂子背父而去。不颂向国
而还也。上火宅中。明长者所王。国邑聚落语宽。此
中明穷子轮回六道。三界名诸国。六道名五十馀
年也。
△其父忧念下。第二七行。是颂父求子不得。
上亦有二。今颂亦二。】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

【初半行。颂上觅子不得也。四方推求者。不同于上。
上四方。是约四谛推理。今四方。是观四生中。觅可
度之机也。】

「求之既疲。顿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娱。其家巨富。
多诸金银。砗磲码碯。真珠琉璃。象马牛羊。辇舆车乘。
田业僮仆。人民众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人。
无处不有。千万亿众。围绕恭敬。常为王者。之所爱念。
群臣豪族。皆共宗重。以诸缘故。往来者众。豪富如是。
有大力势。」

【此六行半偈。颂不以失一子。癈家业事也。言顿止
一城者。顿谓顿乏。示迹之相。义同于乏。又顿止也。
即不行也。秖于此中。求觅子机也。造立舍宅者。有
卷四 第 115c 页 X30-0115.png
馀国中有馀涅槃也。起慈悲舍。依性空宅也。往来
者众者。诸土菩萨来往听法也。】

「而年朽迈。益忧念子。夙夜惟念。死时将至。痴子舍我。
五十馀年。库藏诸物。当如之何。」

【此二行。超颂第四忧念转深也。上文有二。此但颂
先失子之苦。无所委付。是故忧耳。当知子背父去。
即失子之苦。而无得子之乐。失苦得乐。俱在父怀。
是故失时。巳怀于乐。必知后时还来故也。远鉴机
缘。未若于佛。夙夜者。有人云。自行为夜。利他为夙。
此不应尔。夙早也。谓晨起。夜暮也。谓黄昏。夙即化
初。夜即化末。大化始末。准说可知。若丈六佛。常说
无常。化欲终时。节节唱灭。若言自行为夜。不可自
行亦云死时将至也。
△下尔时穷子去。第四二行
半。追颂上第三渐还向父。上文有二。今颂亦二。】

「尔时穷子。求索衣食。从邑至邑。从国至国。或有所得。
或无所得。饥饿羸瘦。体生疮癣。」

【此二行。先颂近父之由。由求衣食也。从邑至邑者。
根尘相涉如邑。十八界如国。修有漏善。如有所得。
修二乘善。如无所得。不得大乘法食。为饥饿。无大
力用为羸。无大功德为瘦。有无善上起见思。如疮
癣也。】

「渐次经历。到父住城。」

【此二句。颂正近父城也。始从上譬如童子讫此。是
颂上开譬四中。初父子相失四譬文竟。
△下从佣
卷四 第 116a 页 X30-0116.png
赁去。七行半偈。颂上第二父子相见譬也。上文有
二。今颂亦二。初六行半。颂子见父。次一行。颂父见
子。上子见父文有四。今但颂三。】

「佣赁展转。遂至父舍。」

【此初半行。颂上见父之由。由佣赁遂至父舍也。】

「尔时长者。于其门内。施大宝帐。处师子座。眷属围绕。
诸人侍卫。或有计算。金银宝物。出内财产。注记券疏。」

【此第二二行半。颂上第三见父之相也。上明见父
之处。处是门侧。今言长者于其门内者。兼得处也。
施大宝帐等。正见父相。处。踞师子座也。报应是长
者者。报是胜应故也。以广显略。如华严中广明身
相国土行愿。本欲以此广佛知见。显实相体也。注
记者。即是授记华严前文。无授记之语。入法界品
中。傍论授记。亦得名为授记也。券者。即四弘誓许
利他。如有劵约。弘誓及行。彼最委悉。疏者。即是修
行。随修随偿。如疏随还。讫至菩提。偿之方毕。又华
严中。菩萨行愿。多明事数。名为算计也。】

「穷子见父。豪贵尊严。谓是国王。若国王等。惊怖自怪。
何故至此。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见逼迫。彊驱使作。
思惟是巳。驰走而去。借问贫里。欲往佣作。」

【第三三行半。颂上第四生畏避之心也。法身是王
是师也。报应是长者。如王王等。巳上明子见父相
竟。
△下长者去一行。颂上第二父见子也。上文有
四。一见子处。二见子即识。三见子欢喜。四者适愿。
卷四 第 116b 页 X30-0116.png
今但颂上二。不颂后二。】

「长者是时。在师子座。」

【此半偈。颂上见子之处也。】

「遥见其子。默而识之。」

【此半偈。颂上见子便识文也。巳上第二颂父子相
见譬竟。
△下从即敕去。十行半。颂上第三开譬追
诱文也。今初三行。颂上傍追。上傍人追文有三。初
唤子不来。二再唤不来。三放舍。】

「即敕使者。追捉将来。穷子惊唤。」

【初三句。颂上唤子无机不来。是劝门拟宜无机二
义也。】

「迷闷躄地。」

【次一句。颂上再唤不来。是诫门拟宜无机二义。】

「是人执我。必当见杀。何用衣食。使我至此。长者知子。
愚痴狭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第三二行。颂上无机也。此乃重牒前二门无机。以
无机故。方乃息化。即是上释放舍意也。巳上三行
颂傍追譬竟也。
△下即以去。第二七行半。颂密遣
二人诱引。上文有二。今颂亦二。初三行颂雇作譬。
即上齐教领也。齐教之意。自道树来。以取小机。义
为雇作也。次四行半。颂上教作譬。即探领文意。法
身地时。无时不悯。何尝不教。岂待雇作耶。初雇作
文有四。一设方便。二求之即得。三陈雇作。四取价
除粪。今但颂初后。】
卷四 第 116c 页 X30-0116.png

「即以方便。更遣馀人。眇目矬陋。无威德者。汝可语之。
云当相雇。除诸粪秽。倍与汝价。」

【此二行。颂上第一设方便也。眇目是偏空。矬者竖
短。不穷实相之源。陋者横狭。无摩诃衍众善庄严
也。非四无畏。名无威。异常乐我净。名无德也。】

「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

【此一行。颂第四取价除粪。净六根房五阴舍也。巳
上颂齐教竟。
△下长者去。第二四行半。颂上教作。
上文有四。今颂亦为四。】

「长者于牖。常见其子。」

【此半偈。颂上又以他日。至遥见子身。】

「念子愚劣。乐为鄙事。」

【此半偈。颂羸瘦憔悴。乃至污秽不净。】

「于是长者。著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

【此一偈。颂上脱妙著粗也。】

「方便附近。语令勤作。既益汝价。并涂足油。饮食充足。
荐席厚暖。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软语。若如我子。」

【此二偈半。颂上正教作也。上有七科法门。语者。即
合四念处也。令勤作者。即四正勤也。既益汝价下
一行。颂四如意足也。油涂足。能履深水。如神通。又
油能除风。定是无乱也。饮食充足。即上米面也。席
厚暖。即是观练熏修定。能除散动也。如是苦言汝
当勤作半行。总颂上第四安慰第五无五过。根力
既成。乃堪苦言。又以软语半行。总颂第六作字第
卷四 第 117a 页 X30-0117.png
七令常作。并是子位也。颂探领竟。巳上颂追诱大
科毕。
△下从长者去。第四十行。颂上第四领付家
业。上文有二。今颂亦二。今初三行半。颂付业之由。
次有六行半。颂正付业。初由中有二。今亦二。】

「长者有智。渐令入出。」

【初半偈。总颂心相体信。即上入出无难也。
△下去
第二颂上由中委领家业也。上委业有命有爱。今
但颂受命。上受命有四。今但颂三。】

「经二十年。执作家事。示其金银。真珠玻瓈。诸物出入。
皆使令知。」

【此一偈半。先颂上受命也。云二十年者。不得同上。
上除见思。名二十年。此明执作家事。或言转大乘
教。教诸菩萨。断大乘别惑见思。名二十年。或言说
般若时长。凡二十年。或言住二乘位。转大乘教。为
二十年。仁王般若云。二十八年。说摩诃般若。委如
上释。】

「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我无此物。」

【此一偈。颂上犹居本处未舍劣心也。】

「父知子心。渐巳旷大。」

【此半偈。颂上通泰大志。大乘机动也。巳上颂上付
业由毕。
△下从欲与去。第二六行半。颂上第二正
付家业。上文有二。今颂亦二。初四行半。颂正付家
业。次二行。颂得付欢喜。上正付业有四。今颂但三。
不颂时节。】
卷四 第 117b 页 X30-0117.png

「欲与财物。即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

【初一偈。颂聚会亲族乃至巳集。】

「于此大众。说是我子。舍我他行。经五十岁。自见子来。
巳二十年。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来至此。」

【第二有二偈半。颂上第三结会定父子天性也。】

「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第三一偈。颂上第四正付与也。巳上付业三科竟。】

「子念昔贫。志意下劣。今于父所。大获珍宝。并及舍宅。
一切财物。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此是第二。二偈颂上得付欢喜也。始从长者有智
讫此。颂开譬中第四领付家业竟。
△下从佛亦去。
三十偈半。颂上合四譬也。上初父子相失有四。次
父子相见有二。先子见父又四。二父见子亦四。今
合文略。下文应以佛亦如是句。与下知我乐小句。
上下借势。相成方显。二句合上二譬总摄也。若单
以佛亦如是一句。与知我乐小一句。各合相见相
失。其意不显也。】

「佛亦如是。」

【此一句。合上颂第一父子相失譬也。此一句须借
下句成之。由知乐小故。义当相失也。】

「知我乐小。」

【此一句。合上父子相见譬也。此一句须借上句成
之。由佛知乐小故。得相见也。当知乐小。由退大故。
所以相失。退大由乐小故。所以相见。故须二句相
卷四 第 117c 页 X30-0117.png
成。摄上八句也。知乐小句。义当便识也。】

「未曾说言。汝等作佛。」

【此是上第三追诱二譬中。此二句是合上初傍追
齐教领譬也。上合有二。一合再唤不来。二令放舍。
今文总颂其意。秪一追唤。即具上二义也。】

「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成就小乘。声闻弟子。」

【此一偈。颂上合密遣二人诱引譬。上合有齐教探
教二章。上二章各四段。拟宜有机。叹车适愿。今此
一行。但总颂其意耳。既但说于成就无漏。以小乘
教中无漏之言。通于诸果。言成就者。唯在后位。故
亦总摄二四。合追诱譬毕。
△下佛敕去。二十八行
半。颂合第四领家业。上合有二。相信委业。今初十
八行半。但颂合委业。次十行。颂合正付也。上受命
中。唯有二。一受命。二无希取。】

「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

【今初一偈。长颂命领知。上领所无也。最上道。即是
空般若。更无过其上也。
△我承下十七行半。颂正
领受命及无希取等。无不舍及通泰也。】

「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干言辞。
说无上道。诸佛子等。从我闻法。日夜思惟。精勤修习。
是时诸佛。即授其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一切诸佛。
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

【此五行。颂上般若正受命时。佛子闻法得记者。明
转教益他也。尔时谓转教教化菩萨。不言为我也。
卷四 第 118a 页 X30-0118.png

△下如彼去。十二行半。颂无希取。此文广上。又二。】

「如彼穷子。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悕取。」

【此一偈。牒前譬帖合。
△下从我等。第二有十一行
半。正合无希取。又为三。】

「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亦复如是。」

【此一偈。正颂无希取。
△次我等下九行半。具智断
故无希取。又为三。谓标释结。初为二。】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馀事。」

【初第一一偈。标断德具故。无希取也。言内灭者。内
即惑体。三界惑尽。故云内灭。乃属断德也。】

「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

【次一偈。标智德具故。无希取也。既云若闻。闻教属
智。故云智德。以小智具故。不欣大智。此二并举失
显过。标竟。
△下去六偈。第二双释上智断二章尔。】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
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

【初二偈。释自住小断。】

「我等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著。无复志愿。而自于法。
谓是究竟。」

【此一偈半。释失大智。】

「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身。
有馀涅槃。」

【此一偈半。重释小断。】

「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巳得。报佛之思。」
卷四 第 118b 页 X30-0118.png

【此一偈。重释失大智。】

「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说菩萨法。以求佛道。而于是法。
永无愿乐。」

【此一偈半。结释自无希取。巳上即释具智断竟。】

「导师见舍。观我心故。初不劝进。说有实利。」

【第三一偈。明佛见舍我。合上无希取也。始从佛敕
至此。颂合上般若中家业竟。
△下从如富长者下
十行。颂正付业。上合有二。初正付业。二得付欢喜。
今颂亦二。初三行颂正付。次七行颂得付欢喜。初
三行中。上总合正付业。今亦总颂也。】

「如富长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后乃付。
一切财宝。」

【此一偈半。牒譬帖合。】

「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
乃教大智。」

【此一偈半。正颂合付。】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穷子。
得无量宝。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
我等长夜。持佛净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我等今者。真是声闻。
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
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此七偈。颂上付业中。第二得付欢喜也。世尊至得
道者。得实相道也。得果者。分得大乘习果也。习果。
卷四 第 118c 页 X30-0118.png
得初住时。破一品无明。名为习果。此二句明开佛
知也。于无漏至净眼者。此二句明开佛见。见实相
理也。昔日见无漏。不落凡夫。今日见无漏。不落二
乘也。昔日慧眼见空。今净眼见中道也。我等长夜
至果报者。昔持戒梵行。共显无漏。灰身灭智。无人
受此果报者。法王法中至大果者。今日梵行。能得
无漏。即了因取果义。持戒缘因义。清净眼所见理。
即正因义。我等真是等者。即大乘真位也。十信。以
一音。遍满三千界。似道非真。入十住。即是真也。真
阿罗汉有三义。此中但举应供一义也。若不生变
易。杀通别惑。是不生杀贼义。堪为十法界福田。即
应供养。应供杀贼。互相显也。巳上颂上法说竟。】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怜悯教化。利益我等。无量亿劫。
谁能报者。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一切供养。皆不能报。
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尽心恭敬。又以美膳。
无量宝衣。及诸卧具。种种汤药。牛头栴檀。及诸珍宝。
以起塔庙。宝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养。于恒沙劫。
亦不能报。诸佛希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大神通力。
无漏无为。诸法之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
随宜为说。诸佛于法。得最自在。知诸众生。种种欲乐。
及其志力。随所堪任。以无量喻。而为说法。随诸众生。
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巳
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此十三行。是迦叶陈领解毕。叹佛恩深难报也。私
卷四 第 119a 页 X30-0119.png
谓。世尊大恩难报者。且言十种。一佛始建慈悲。拔
六道苦。与四圣乐。普十法界。入四弘中。此如来室
恩。此一是通遍被之恩。乃四弘之始也。二如来行
菩萨道。示教利喜。曾教我大乘。虽复中忘。智愿不
失。盖如来室。清凉温煖。大慈与乐恩也。三众生遭
苦。视父而巳。佛伺其宜。如犊逐母。备行六度。以利
众生。盖如来室。遮寒障热。大悲拔苦恩。此二恩。是
别拔与之恩。别被是填愿中终。则发心后起行之
来。自成道前。处处蒙益。蒙益之相。不出与拔。与拔
之泽。知何可报。所以难报者。初以自行之真。令我
修习。自禀教后。退大轮回。慈悲不离。处处与拔。此
室恩三也。四佛成道巳。应受无为寂灭之乐。而隐
其神德。用贫所乐法。示人天乘五戒十善。冷水洒
面令得醒悟。盖是佛衣遮贫欲热恩也。五于鹿苑
中。示老比丘像。方便附近。与一日价。盖佛衣除见
寒爱热恩。六施方等会。过是巳后。心相体信。弹诃
眨斥。令耻小慕大。盖佛衣遮丑陋恩。七至般若中。
命领家业。金银库藏。皆悉令知。盖是佛衣与我庄
严恩。此四恩者。始我受教巳来。大小并忘。处处调
停。知我机遂。即于此界。顿渐道成。虽先正为大机。
兼亦忧我善种。故于顿后。便垂小化。弹斥涛汰。锤
砧锻鍊。贬之以贫事草庵。诱之以富豪家业。宿萌
稍剖。尚未敷荣。长远之恩。何由可报。此是衣有四
恩也。八会亲族。定父子。付以家业。无上宝聚。不求
卷四 第 119b 页 X30-0119.png
自得。盖如来座恩。九十既坐座巳。身意泰然。快得
安隐。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一切天人。普于其中。应
受供养。盖如来座。令我具足自行化他恩。此三恩
者。至法华时。始获妙益。兼能利物。化道初成。难报
之恩。良有以也。所以三者。室得衣故。有覆育之恩。
室有座故。成与拔之用。座假衣室。令自他行成。衣
假座室。令初后理显。是故三义合成大恩。此始终
恩。将何以报。两肩荷负。所不能报。此之谓也。巳上
长行偈颂。总是中周领解段竟。】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