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204a 页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义疏卷下
天台沙门 处咸 续解

【△从汝今应当下示六根悔罪也然精明宝觉名
自在王常住无亏本无生灭盖由灵知强觉成六
情根流荡不还成因感果汩没苦海如旋火轮若
欲复性归源应修悔法成佛菩提起用利物功由
于此矣故楞严经云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
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佗物汝复欲知
无上菩提令汝速證安乐解脱最静妙常亦汝六
根更非佗物是也忏悔之法所行三昧即半行半
坐也劝发品云若行若坐思惟是经忏有三种此
经文备一作法即三七日二取相见普贤等三无
生我心自空等是虽有三种而以理为主苟以无
生为主千年闇室一灯能破为无难也文为二初
正叙二结叹初又二初总标二别示。】

「汝今应当于诸佛前发露先罪至诚忏悔。」

【初文言志诚者心之精实也极乎实相自性而明
直云先罪者先则总举往劫罪则都标六根故知
斯文是总明矣。

△次别示为二初总释五段各为四意初正释经
文二助成三设观进行四果成起教四意生起者
为令生解行与经合了生死源观道弥明远慕极
果果满起教下化群生一经之妙用横广竖深为
若此也二别释为五初眼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
卷二 第 204b 页 X35-0204.png
根五身意初眼根为二初忏悔睹相二助成示旨
初又二初正忏眼根二进观睹相初又四初罪相
二方法三功能四境观。】

「于无量世眼根因缘贪著诸色以著色故贪爱诸尘
以爱尘故受女人身世世生处惑著诸色色坏汝眼
为恩爱奴故色使汝经历三界为此弊使盲无所
见。」

【初文云于无量下初罪相也根就能生立称尘从
染污彰名根尘涉入即因缘也又无间灭意为因
根尘空等为缘又不了一法界为因起见爱为缘
因缘和合众罪得起贪著诸色者凡夫依正青黄
赤白长短方圆等色也众生不了染著生爱爱河
洄澓没不知出女人以贪爱为本纵得人身无丈
夫报即等流果也又未见佛性者皆名女人大经
云设是女人若见佛性名为男子世世生处等者
例述三世因果也真净慧眼与佛眼而为恶色所
盲八百功德因而荡尽故云坏也恩爱即主驱役
不息遂使宝觉全身漏落诸有呜呼迷色迷根造
业招报碌碌愚夫识之者寡。

△二方法。】

「今诵大乘方等经典此经中说十方诸佛色身不灭
汝今得见审实尔不眼根不善伤害汝多随顺我语
归向诸佛释迦牟尼佛说汝眼根所有罪咎诸佛菩
萨慧眼法水愿与洗除令得清净作是语巳遍礼十
卷二 第 204c 页 X35-0204.png
方佛向释迦牟尼佛大乘经典复作是言我今所忏
眼根重罪障蔽秽浊盲无所见愿佛大慈哀悯覆护
普贤菩萨乘大法船普度一切十方无量诸菩萨伴
唯愿慈哀听我悔过眼根不善恶业障法如是三说
五体投地正念大乘心不忘舍是名忏悔眼根罪法
称诸佛名烧香散华发大乘意悬缯幡盖。」

【文为二初正行又二初示罪又二初方法者令诵
大乘也此经者即法华中常在灵鹫山分身多宝
有感即现今幸得见罪灭非虚故问之以审实又
云不善者重举罪深劝礼求净也释迦佛说者如
经所明六习因也慧眼即佛眼第一也第一义空
能荡相著义之如水耳若行人能知色尘本性空
寂虽是肉眼即是佛菩萨之慧眼也二例今此文
中举慧眼法水若例下文诸根合云慧耳法水等
次请救言障蔽秽浊者实理被覆曰障蔽色尘染
污曰秽浊三圣之怀以慈为本我今在苦冀哀悯
之我今孤露愿覆护之普贤是三昧中之主愿以
智舟度生死海以我没溺其亦久矣十方菩萨是
我良伴同赐慈哀忍爱悔过次三业结成三说即
口业五体即身业正念即意业三业精至转障成
德忏悔之道备矣二示助成称佛名者召出本觉
也破无明闇用观智火烧法性香散万行华严三
觉地幡即翻迷生解盖乃慈覆群生大乘之意稍
明眼根之罪即灭。
卷二 第 205a 页 X35-0205.png

△三显功能。】

「说眼过患忏悔罪者此人现世见释迦牟尼佛及见
分身无量诸佛阿僧祇劫不堕恶道大乘力故大乘
愿故恒与一切陀罗尼菩萨共为眷属。」

【现世见佛论于生善未来不堕论于破恶大乘愿
力遂获总持火就燥水流湿生善灭恶乃得与菩
萨为眷属矣故经云劝人坐听经转身得与陀罗
尼菩萨共生一处是也。

△四结成境观。】

「作是念者是为正念若佗念者名为邪念是名眼根
初境界相。」

【作是念者智冥于境也正念者境即是观也境智
对敌是名为邪境智冥亡此亡亦亡始名为正然
眼根若净则诸根亦净经云一处若调伏六用皆
不成今先眼净而然后又悔馀根者大圣人具示
悔法使行人知诸根过德次第应尔。

△净眼根下第二进观复二初心请二佛赞。】

「净眼根巳复更诵读大乘经典昼夜六时胡跪忏悔
而作是言我今云何但见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不
见多宝佛塔全身舍利多宝佛塔恒在不灭我浊恶
眼是故不见作是语巳复更忏悔过七日巳多宝佛
塔从地涌出释迦牟尼佛即以右手开其塔户见多
宝佛入普现色身三昧一一毛孔流出恒河沙微尘
数光明有百千万亿化佛此相现时行者欢喜偈赞
卷二 第 205b 页 X35-0205.png
绕塔七匝巳。」

【初又二初释请见多宝者以听经誓重弘护愿深
故也实相尊贵如宝宝具众德曰多故名也全身
者简非碎身也及以法报恒在不灭即事显妙见
三身之体同也问妙经先现塔次集分身今经先
集后现何耶答彼经證前起后塔为集经今乃通
贯前后集为塔缘以表二修显法身常住浊恶眼
者为恶色所染不睹圣相若旨儿处宝藏一无所
见二见相者上空声令见今获睹全身圣人乘时
化仪如是从地涌出表不来而来本觉开明也手
开塔户表妙智资禅见如来藏也普现色身者一
普现内色二普现外色皆如影响周遍法界又光
化诸佛示今古道同圣相既现行人绕塔感应道
交不可思议。

△二佛赞。】

「多宝如来出大音声赞言法子汝今真实能行大乘
随顺普贤眼根忏悔以是因缘我至汝所为汝證明
说是语巳赞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能说大法雨
大法雨成就浊恶诸众生等。」

【文二初多宝兴赞者圆音美进行人也述所修非
邪合一道无外故曰真实次赞释迦净土谈圆收
机尚易秽邦演妙化物尤难所以赞也大法者开
显圆乘也说之者使法界众生性觉地中三因种
子根茎发茂故谕之如雨法华雨大法雨即其意
卷二 第 205c 页 X35-0205.png
也。

二结示经旨又二初指妙二结叹初又三初示理
然眼自在王即如来藏本无生灭二示过初通者
如何于此妙湛觉中明闇相形趣外奔逸二别者
以奔逸故所以见不超色成所知根根纡昏尘果
招苦恼故命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二者神识
飞坠乘流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明见遍见恶
物生无量畏二者闇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罪毕
为人迷盲愈甚对十力前不识诸佛二乘之人真
谛之目为瞙所翳金刚宝藏变为鬼虎违失如来
真实知见权教菩萨自此以前名邪见人爱见大
悲经历三界一指二指俱云不见闇中人杭空中
鹅雁结者如是皆由背失见精起业招报其相如
是二若欲脱除当勤事理了眼法界体见无生理
即知前尘非明闇来非从根出不从空有见无见
相唯一灵明加修五悔诵念大乘正助合行内外
兼运故得眼根重罪豁然冰释三果成又二初果
成者于眼根中乘一大车不动而运尘销觉朗父
母肉眼即能彻视释迦多宝常获利瞻眼根入定
馀根出说宝车高广游于四方次起教五眼具足
成佛菩提施作佛事起菩萨根普令一切开正法
眼今忏眼根其功若此有智若闻敢不信受苟能
行之保不虚渊哉玄哉不可思议。

△是时行者下第二忏耳根为二初释经二助成
卷二 第 206a 页 X35-0206.png
释经为四初请法二教忏三陈罪四睹相。】

「是时行者见多宝佛塔巳复至普贤菩萨所合掌敬
礼白言大师教我忏悔。」

【初行者请法巳睹宝塔将忏耳根忏必依师故先
敬请言大师者轨范名师尊上名大普贤首行使
人悔过良轨范也。

△次教忏又二初普贤下示意二汝于下正忏。】

「普贤复言汝于多劫耳根因缘随逐外声闻妙音时
心生惑著闻恶声时起百八种烦恼贼害如此恶耳
报得恶事恒闻恶声生诸攀缘颠倒听故当堕恶道
边地邪见不闻法处。」

【初文二初法忏不知罪相则心无恳迫次譬者譬
如医师示人有必死之病则恳服名药且不以苦
口为厌也示罪又二正示言因缘者根尘和合也
又无明惑为因不了生法二空为缘外声者金石
丝竹淫哇等声又浪褒虚美令人熙怡生爱虽是
毒箭而惑之以为美此名妙声怪禽恶兽音响獝
狘又面许背毁令人生瞋虽如响答其体非实而
而疾之不为美此名恶声若不了诸法性空孰不
于此妙恶二声而妄生烦恼百八种者六根各生
三受三受之中各有阴有集阴集通三世合论百
八六根通辨如是惑著伤法身损慧命故义同贼
害由烦恼为因招有漏果故曰报得纵曰妙音无
生善义弥生屡劫驱人堕苦名为恶声恶道则三
卷二 第 206b 页 X35-0206.png
涂四趣边地则岛夷荒服邪见则拨无因果耳根
招报实无量无数且略指此耳。

△二教忏行者受教既知病巳令服名药。】

「汝于今日诵持大乘功德海藏以是因缘见十方佛
多宝佛塔现为汝證汝应自当说巳过恶忏悔诸罪。」

【功德者无上佛乘有生善功具灭恶德所诠三谛
横无边表竖无底际具足一切清净法门名为海
藏。

△三陈罪病。】

「是时行者闻是语巳复更合掌五体投地而作是言
正遍知世尊现为我證方等经典为慈悲主唯愿观
我听我所说我从多劫乃至今身耳根因缘闻声惑
著如胶草闻恶声时起烦恼毒处处惑著无暂停时
坐此窍声劳我神识坠堕三涂今始觉知向诸世尊
发露忏悔。」

【文为二初叩应者正服药也正遍知者知三际无
生灭十号中一对此极果无上医王求为證明则
罪惑之病可灭也方等典即是法身有冥熏之功
则耳根之德可生也人尊法胜医妙药灵患者有
仗托也二陈罪为二初忏中叙昔起过辞略同前
文中言坐者被罪也由内溺故执于声尘窍穴不
明若胶之黏草非唯声尘被黏当知三恶道亦为
所黏也呜呼根尘之坑陷人也如此次既知此巳
约悟求忏了本性常名曰觉知不敢隐覆无始浊
卷二 第 206c 页 X35-0206.png
恶故须发露例上当云慧耳法水愿与洗除。

△四睹相。】

「既忏悔巳见多宝佛放大光明其光金色遍照东方
及十方界无量诸佛身真金色东方空中作是唱言
此佛世尊号曰善德亦有无数分身诸佛坐宝树下
师子座上结加趺坐是诸世尊一切皆入普现色身
三昧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读诵大乘经
典汝所诵者是佛境界。」

【文为三初光照十方者光有三一色光二智光三
第一义光光所照处十方洞朗次东方空声告者
结上功成而起后境也诸佛道同例有分身佛名
善德者常乐究竟故也三诸世尊皆入三昧者示
行同也定名普现则微尘刹土无所不遍也亦赞
诵经是佛境界无离文字见解脱也。

二助成有三初示理明过二设观进行三果成起
教今初示理者耳根精明性本觉湛不同木石非
生非灭过者因背本闻循声流转如鸟之在网啄
一舍一凡夫业习为声转故则临终时先见波涛
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发明二
相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愗乱二者闭听寂无
所闻幽魄沈没报毕为人生在边地及堕邪见不
闻正法二乘灭闻爱习尚在故闻琴起舞身心迷
乱了不自安堕空边地不闻俗谛法处所以在座
物若聩人权教菩萨不闻而闻分别诸法堕俗谛
卷二 第 207a 页 X35-0207.png
边地不闻中道法处于圆中大涅槃教尚或未闻
非邪见而何如是等人皆由迷于闻性或胶于生
死或胶偏真或胶但假或胶但中处处贪著堕落
生死二进行若欲脱者当了耳声识三无非实相
无有作者亦无受者与法界性无有差别外加苦
到正助合行故耳根罪累可以销荡三果成中二
初果成然后即于耳根乘一大车不动而运尘销
真明不坏耳根而能遍听入定出说见色觉触皆
得自在次起教即以根尘施作佛事普令一切从
闻思修入三摩地耳根法门该罗一切竖深横广
不可思议。

△三说是语巳下鼻根亦四初释经文二助成初
文二初普贤教忏二奉教陈罪。】

「说是语巳普贤菩萨复更为说忏悔之法汝于前世
无量劫中以贪香故分别诸识处处贪著堕落生死
汝今应当观大乘因大乘因者诸法实相。」

【初又二初结前生后二明罪示宗又二初略明罪
相二妙示圆宗示相言分别诸识者以闻香故动
馀五识或男女身香则牵动眼识肴膳之香则牵
动舌识动皆此例无量劫来迷惑不了八百功德
从而隐没如来身香及功德香一切不闻失佛鼻
故堕落诸趣欲灭鼻罪显鼻功德应当观大乘因
大乘者在今经中有相安乐行也以无相心修有
相行正道助道咸指实相以为圆因百界三谛咸
卷二 第 207b 页 X35-0207.png
空假中薝卜林中不嗅馀香圆因既然圆果亦尔
释论云若灯之前后而照物是同。

△二奉教陈罪。】

「闻是语巳五体投地复更忏悔既忏悔巳当作是语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多宝佛塔南无十方释迦牟
尼分身诸佛作是语巳遍礼十方佛南无东方善德
佛及分身诸佛如眼所见一一心礼香华供养供养
毕巳胡跪合掌以种种偈赞叹诸佛既赞叹巳说十
恶业忏悔诸罪既忏悔巳而作是言我于先世无量
劫时贪香味触造作众恶以是因缘无量世来恒受
地狱饿鬼畜生边地邪见诸不善身如此恶业今日
发露归向诸佛正法之王说罪忏悔。」

【文为四初陈罪中归命诸佛者乞加被也如文次
一一心礼身心俱也能礼所礼二俱空寂十方刹
土一切诸佛无有不礼者诸佛不来来我道场我
亦不去去至刹土如是身业离身业性前后际断
入法界海是则名为修法供养香离臭而成断德
华悦性而成智慧种种偈赞如安禅合掌以千万
偈赞诸法王三业精至难思之愿王也三通陈众
罪上云分别诸识今则通悔十恶四既忏巳又别
结又二初示昔迷文举三恶别论报者若于香味
触起瞋瞋者受地狱不善身起贪者受饿鬼身起
痴者受畜生身通论报者瞋堕三恶贪痴亦然香
虽小事而人不以为然贪著招报识之者寡次如
卷二 第 207c 页 X35-0207.png
此下结今知发露鼻根一切众罪中道为法藏中
王诸佛契此统王自在故名佛为王归则反还向
则不背灭罪之要也。

二助成中初示理者原夫鼻根理性周遍具佛五
鼻本来融通过者因循前尘染著不了如刀上蜜
嗜者伤舌故诸凡夫鼻根之罪招引恶果则临终
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踊出入无
间狱发明二相一者通闻被诸恶气熏极心扰二
者塞闻气掩不通闷绝于地二乘之人贪于戒定
五分身香堕三无为而不得闻诸佛解脱功德之
香权教菩萨分别诸法功德香气昧为俗谛圆顿
之香若烧一丸具足众气或未尝嗅如是等人皆
违嗅精失本知见颠倒轮转不得解脱若欲脱众
恼者当体鼻根离通塞缘寂香臭性不住内外中
间自然无破无坏无住无著一如实际离分别性
依此忏悔礼赞供养鼻根闇室一灯能破三果成
中二初果成即于鼻根运一宝车行大直道八百
功德即获现前起教者乃至果成即以香饭施作
佛事普令一切悉證香严德藏三昧。

△既忏悔巳下第四舌根例四初释经文二助成
初文二初令忏古根二作是下随忏睹相。】

「既忏悔巳身心不解复更读诵大乘经典大乘力故
空中有声告言法子汝今应当向十方佛赞说大乘
于诸佛前自说巳过诸佛如来是汝慈父汝当自说
卷二 第 208a 页 X35-0208.png
舌根所作不善恶业此舌根者动恶业相妄言绮语
恶口两舌诽谤妄语赞叹邪见说无益语如是众多
诸杂恶业斗遘坏乱法说非法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诸世雄前作是语巳五体投地遍礼十方佛合掌长
跪当作是语此舌过患无量无边诸恶业刺从舌根
出断正法轮从此舌起如此恶舌断功德种于非义
中多端强说赞叹邪见如火益薪犹如猛火伤害众
生如饮毒者无疮疣死如此罪报恶邪不善当堕恶
道百劫千劫以妄语故堕大地狱我今归向南无诸
佛发露黑恶。」

【初又三初空声教悔二教述口过三重结舌根初
文者身心不懈即事理兼运也以久劫巳来诽谤
正教今赞大乘令别治舌罪佛是慈父者由众生
有三因种义在可发得以为子佛三在果转名三
德因果名异天性是同子急告父罪根可拔述过
中先述口中四过次云妄语者直言曰言对答曰
语言语两别是故云也赞邪见令人失正念谓拨
无因果及断常等斗遘者谗佞君父离间骨肉陷
君子进小人若萧瑀卫元嵩之流毁灭佛教此乃
斗遘之雄者也若其美喉舌杀众生饮酒啖辛破
斋毁戒文虽不出例亦忏之今但云众罪耳是佛
法而说为非法非佛法而说为法颠倒惑网难以
具述也世雄下重结舌根恶舌伤人痛入骨髓故
喻之如刺谤法破僧名断法轮然断正法轮但在
卷二 第 208b 页 X35-0208.png
佛在如障佛说法及请入涅槃之类若佛灭后障
人说法并夺僧和合缘并名相似破转法轮相似
五逆具如俱舍(云云)不顺正理名为非义攻乎异
端妄生穿凿如大集经中云讲者异说如一斛水
解一升酪看似酪色食则无味天神瞋故三灾俱
起等又律云比丘说法不观时反名绮语此皆名
非义也邪说如火烧坏善种赞之如益薪令邪见
弥盛业火蔓延损害众生戒定慧三不遵佛教自
谓教外别传者率皆邪耳恶因无形如饮毒在内
无疮而死故口招恶果百劫千劫堕大地狱饮铜
汁茹焦丸铁犁耕舌苦报万状不可抑忍此皆舌
根之虚妄以自咎也。

△二作是下睹相二初睹相奉教初又四初空声
告示。】

「作是念时空中有声南方有佛名栴檀德彼佛亦有
无量分身一切诸佛皆说大乘除灭罪恶。」

【佛名栴檀德者四德果成如香普熏令诸众生离
三惑臭例有分身如文。

△次忏巳再礼。】

「如此众罪今向十方无量诸佛大悲世尊发露黑恶
诚心忏悔说是语巳五体投地复礼诸佛。」

【以生死阴躯诣实相理地成五分法身是以礼也
应了色心叵得遍礼刹海一切如来感应难思如
帝珠互映不然吾恐掷空瓶以救火以瓶中无水
卷二 第 208c 页 X35-0208.png
火必难灭矣。

△三光加。】

「是时诸佛复放光明照行者身令其身心自然欢喜
发大慈悲普念一切。」

【圣人慈光垂照行者称性发心以离计故名为自
然慈悲二法皆是无缘拔性德之苦无苦可拔与
性德之乐无乐可与如是与拔遍十法界故名一
切。

△四说法。】

「尔时诸佛广为行者说大慈悲及喜舍法亦教爱语
修六和敬。」

【慈悲喜舍名四无量心此四通名无量者从境得
名以所缘众生无量故能缘之名亦随境无量慈
悲如向所云喜者庆佗得乐生欢悦心无瞋无恨
无怨无恼如是喜心遍满十方舍者缘佗众生无
憎无爱如證涅槃寂然清净名之为舍如是四心
本是禅定想佗众生与之拔苦及与与乐是诸众
生实离苦实得乐广如大论(云云)教爱语者四摄
中之一菩萨以善软之言随顺众生安慰开喻令
其闻者生亲爱心可以受道六和者菩萨若善用
六和者则与一切冥同善始令终则能安立众生
于菩提道和敬者外同佗善内自卑谦故名也一
同戒和敬二同见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
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
卷二 第 209a 页 X35-0209.png

△二奉教欢喜。】

「尔时行者闻此教敕心大欢喜复更诵习终不懈息。」

【领教不违故勤诵习不懈息者如救头火然也。

二助成中三初示理者舌性觉常本无生灭三际
俱空与佛平等过者盖由背于真觉妙湛明性甘
苦相倾妄生诸恶诸佛法味弥满法界不能别了
著生死有故失真谛舌不了法常失俗谛舌不知
中道失于佛舌以失功德舌故但贪著世间滋味
广造诸恶舌根恶业招引苦报则临终时先见铁
网猛𦦨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
其头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
裂身肉二者吸气飞为猛火焦烂骨髓报毕为人
謇吃喑哑言无信者佛法理味不能宣说犹如哑
羊二乘味空犹若冰鱼弃甘露味爱著无常等咸
苦酸味未得灭度而言巳得起于口过饮无明毒
爱变易死权教菩萨遍能分别世出世间种种药
味令人服尝又复以数数于无数犹是多端强说
赞叹偏假离边取中名为邪见而为净名所呵者
是此也唯佛一人是真语者是实语者馀皆妄语
二设观若欲脱者当体舌根本真妙常尘无所入
根无所出根尘圆明不可思议以妙三观而于味
尘观不思议境以横竖八句破诸性计类一念三
千观之不入勤修五悔舌根罪垢销落无遗即于
舌根驾白牛车径至宝所然后其有所食啖皆悉
卷二 第 209b 页 X35-0209.png
成甘露三果成能以一妙音遍满三千界乃至成
佛菩提即以味尝施作佛事出广长舌开导众生
次起教令诸众生凡食啖时知食集知食苦知食
道知食灭知食无明乃至知食老死亦知食无明
灭乃至老死灭又知食六蔽知食六度无量法门
于舌具足当知舌之根尘是法宝藏舌根忏悔真
实良导凡圣事理权实体用自行化佗竖深横广
为若此也若非吾宗孰能识之。

△空中复有下第五忏身意亦应有四若示过明
理等三例前可知不复再说今但释文耳文为二
初空声教忏二行者问处初又二初示相二结相。】

「空中复有微妙音声作如是言汝今应当身心忏悔
身者杀盗淫心者念诸不善事造十恶业及五无间
犹如猿猴亦如黐胶处处贪著遍至一切六情根中。」

【初又二初劝忏二述罪劝忏言身心忏悔者身为
业具心是业主一往合论也杀盗淫者述罪也杀
有人畜情及非情盗有三宝有主无主淫有邪正
道及非道广如律中若欲忏净须识罪相(云云)
念不善即意根贪瞋痴也十恶决定能牵来报者
曰业受形无间寿无间苦无间等报猿猴等者总
喻意根也取一舍一五尘林中跳跃不息根为尘
黏殃及屡世。

△此六根者第二相结。】

「此六根业枝条华叶悉满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处
卷二 第 209c 页 X35-0209.png
亦得增长无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难无不经历
汝今应当忏悔如是恶不善业。」

【以一念心起得绳前牵故喻之以枝条等也无明
为根爱水溉灌遂得增长恶业为枝条华叶恶阴
为苦果一一根中皆茂枝条及蘩华果扶疏布濩
周覆大千若使忏得其空则罪根可拔枝条华叶
不得不枯也十二苦事即十二因缘也因缘即三
道合上烦恼为根恶业为枝条苦道为果此荆棘
树伤刺行人亦久矣故名苦事八邪八难者再举
二十五有中之别报也报非八正故名为邪婆娑
问云八邪支几欲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答邪
见邪精进邪念邪定通三界系邪思惟邪语邪业
邪命唯欲色界系有说色界亦无邪命彼不为活
命起身语业见所断者谓邪见三修所断者谓邪
语邪业邪命馀四通见修所断又八正道经所出
八邪与此有异一不谛见谓不信布施孝父母得
福二不谛念谓不弃三毒三不谛语谓口多四过
四不谛治谓不以精进治生死五不谛求谓不求
正法乃至四事皆非法而求六不谛行谓多杀盗
七不谛意谓生死事与意合八不谛定谓不止恶
念八难者谓三恶道及北洲长寿天聋盲喑哑世
智辩聪佛前佛后如是邪难靡不备历者皆由六
根之所招引耳生死根本众苦之源在此而巳。

△尔时行者下次问处。】
卷二 第 210a 页 X35-0210.png

「尔时行者闻此语巳问空中声我今何处行忏悔法
时空中声即语是语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
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
蜜所安立处乐波罗蜜灭受想处净波罗蜜不住身
心相处不见有无诸法相处如寂解脱乃至般若波
罗蜜是色常住法故如是应当观十方佛。」

【文为二初明意二释经初文三初问处所以者立
行趣果要先立本故大师云忏不得空罪不得灭
是故忏罪必须求处也二根有利钝中初问前文
忏讫或佛光照或佛称赞且如最初境界位在初
信是因知罪性空而位跻至此何故六根忏讫才
始问处抑亦显前但忏而无处也答根有利钝若
利根者或于法华座席巳知或今经佛加令知或
佛密说故下重颂中于一一根并皆示处以后显
前验非无处也今为钝根及未来世是故问耳况
复大士起问多被末代亦如金光明经先明忏悔
至末方示空法乃云为钝根故初问中言何处者
依正二报阴入界三历缘对境心及心所不知何
者是行忏悔处如弱丧人今欲旋归苟不识还乡
之路岐又虑裹粮之徒费是故问也二答中意者
俾令行者了诸佛住处在众生心中常住不灭性
亦周遍脱或知之则无量劫于平等性中起分别
清净心中生染著罪则灭矣正答中有二初以身
土不二答次体德本一答初言释迦遮那等者元
卷二 第 210b 页 X35-0210.png
由法应体一身土无殊寂光若遍法身若遍寂光
法身一体异名修德依性故名住处一切处者十
法界阴入界因果迷悟凡圣事理悉是寂光名佛
住处众生狂劳迷以为物为物所转当知佛住即
众生性。

次助成又二初引證二类结初又三初大方广圆
觉云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平
等本际圆满十方次楞严云阴入界皆如来藏本
无生灭三大品云色前后际断受想行识乃至一
切种智亦前后际断以前后际断故一切法亦断
又云诸佛离佛性菩提离菩提性二类结又二初
类同若尔亦是众生离众生性佛能住空佛所住
空众生虽迷心及心所一切皆空罪依心住心既
空巳罪无住处当知清净觉地如来藏三际断处
皆名佛住悉常寂光也二常波罗蜜下以德体本
一答又二初泛示四德言常波罗蜜等者泛释四
德也法身般若解脱一一皆具常乐我净今先示
法身四德次别解者法身无二死故常诸法皆常
名摄成处法身具八自在为我为诸法所依止名
安立处不受二边之苦为乐灭受想乃至苦故身
无身相心无心相身心寂灭无别所住名不住身
心相处一一皆是性德涅槃名波罗蜜到彼岸也
涅槃经云我无我而不二真常义也以众生颠倒
心无常故见诸法无常喻如醉人见日月转若依
卷二 第 210c 页 X35-0210.png
四德之常名得处也次释寂义不见有无者有即
生死无即涅槃称性本无名为不见智冥此理惑
不能系名寂解脱般若者释光义也三智一心自
体寂照馀二德不委示以存略故故云乃至色常
者色即智故色常般若亦常如是者结劝也即指
妙处名为如是寂光体空泯身心相名如遍一切
处名是佛住如是若观寂光犹如太虚无所不遍
则见十方一切诸佛亦遍。

△三时十方下诸佛应现文为二初劝修观法二
功成入位。】

「时十方佛各伸右手摩行者头作如是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汝今读诵大乘经故十方诸佛说忏悔法菩
萨所行不断结使不住使海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
如是想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是法相
不生不没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无主
一切诸法皆亦如是无住无坏如是忏悔观心无心
法不住法中诸法解脱灭谛寂静如是想者名大忏
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忏悔。」

【初又二初别修观法次别结观法初又二初观王
次观所初又三初云不断者菩提即烦恼无二无
别若断烦恼是断菩提以体即故故云不断又烦
恼非菩提犹如鹅王欧水中乳以体离故故云不
住次别明三观者诸法实性即毕竟空离四绝百
故云无心即理观也从颠倒起者以法性本空无
卷二 第 211a 页 X35-0211.png
明故有即事观也如是者事理俱中非事故不生
即理故不没即非事非理观也何者下检心离著
罪福者六凡罪四圣福九界罪佛界福佛界罪福
不逾一念念体本空有罪福者如空中华华无实
体犹眼病故空结为华若眼病除空华即灭心主
若亡空华罪福一切清净故云深达罪福相遍照
于十方又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
福性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是为入
不二法门如是检者外人单复具足及无言见闇
證禅人四教四门不得方便多堕痴空拨无因果
倚空起见生死浩然如来说为可怜悯者一切诸
法者即心所法也向以性空捡王无主今以心所
例王亦然根死枝枯法体如是心所是烦恼故无
住是菩提故无坏亦同不断不住之义也观心无
心者观心王而王泯也次文云法不住法中者观
心所而所亡也心王心所是生死根本元因境生
今内外推求境不可得故王所泯也所言法者禅
波罗蜜云心数为法心王为心受想行为法识阴
为心所缘为法能缘为心能生为法所生为心所
观之境为法能观之智为心心既不自住当知心
数及受想行亦不自住诸法者指上诸种法也以
性空故无有可住称本离念是故寂静而所亦灭
也如是想者以三谛总结也大即中道庄严即假
无罪相即空破坏心识者是三俱破著故。
卷二 第 211b 页 X35-0211.png

△第二行此下功成入位文有二初正释二助成
初又二初通示。】

「行此忏悔者身心清净不住法中犹如流水念念之
中得见普贤菩萨及十方佛。」

【言身心者身兼五根五根精明故云清净不住法
者不住境法不住智法非不住境智法乃至一切
法以性空故实无所住而住般若中故得念念之
中疾入萨婆若海如驶流水心纯是法而与佛菩
萨气类交接故云见也。

△次别示真空。】

「时诸世尊以大悲光明为于行者说无相法行者闻
说第一义空行者闻巳心不惊怖应时即入菩萨正
位。」

【夫入空者前心为难内冥真空外假佛力乃可入
位第一义者实相之所以也诸义之中实相第一
名第一义经云有业有报不见作者名第一义空
心不惊怖彻三谛底故闻之不惊亘法界际故听
之不怖又闻思巳著故不惊修慧功圆故不怖能
所顿亡修性泯合妙證无生登萨云地也。

助成中入位者经云观无相法如是相应不生二
解初发心时便成正觉释论云住前凡修四法方
可入位所谓发心修行大悲方便今经烧香散华
发大乘意即发心也读诵忏悔正定获持义当修
行也自然欢喜发大慈悲即大悲也诸佛摩顶为
卷二 第 211c 页 X35-0211.png
说圆空即真方便也经具四法故入正位法华疏
云普贤观五品在十信中明意稍难见遂开每品
为二以对十信又止观云普贤观以五品为十信
大师虽有难见之语而记主不释出之又不为点
出无生忍前十种證相今之义疏故不敢辄指五
品对十信之文留俟后贤也。

△佛告下以忏悔之道结显妙用。】

「佛告阿难如是行者名为忏悔此忏悔者十方诸佛
诸大菩萨所行悔法。」

【如文。

△又佛告下一经将毕如来又劝又赞详上文巳
来亦多番矣儒书尚云至于再至于三况佛道微
妙又劝又赞者欲使行者起殷重心也。】

「佛告阿难佛灭度后佛诸弟子若有忏悔恶不善业
但当读诵大乘经典此方等经是诸佛眼诸佛因是
得具五眼佛三种身从方等生是大法印般涅槃海
如此海中能生三种佛清净身此三种身人天福田
应供中最其有读诵大方等典当知此人具佛功德
诸恶永灭从佛慧生。」

【文为三初举行劝修二叹经功德三结赞持者初
文云但当诵者前文标释此中结要有相安乐行
必也无惑矣诵经之法如大师观心诵经(云云)
叹者一乘至要万行根本诸佛因此而成正觉其
功极深是以叹也是诸佛眼者无离文字说为佛
卷二 第 212a 页 X35-0212.png
眼也文字性离即是佛眼五眼者世俗文字是因
缘所生法即肉天二眼即空慧眼即假法眼即中
佛眼广辨五眼如净名疏(云云)岂独五眼从方等
生法报应三亦从此生从佛口生斯之谓欤法印
者印有四今云大者以拣小乘三印若从开显四
印即一无非实相广辨印如地持大论等文(云云)
一乘三德号般涅槃既深且广故云海也如此海
中者此指理性为能生三皆修满故云能生三种
亦可教谈实相名教为印印具诸法又名教为印
以今文是叹教故也此三种身下一切凡圣依之
以为植福境更无过者故云最也馀经闻之尚同
供诸佛之福胜三恒沙况此经三止而方谈十番
而称赞耶结中诸恶永灭即断德也从佛慧生即
智德也得佛法分成真佛子。

△尔时下第二偈文为二初十二行半各颂六根
以示处次两行总颂六根而起妄次半行结劝初
文重颂六节一一颂中皆各有示处初一行半颂
眼根。】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有眼根恶业障眼不净但当诵大乘思念第一义
是名忏悔眼尽诸不善业。」

【初二句举过障通于三根恶是报业兼烦恼次二
句示处诵属有相念属无相相无相一灭罪之要
次二句结。
卷二 第 212b 页 X35-0212.png

△二二行颂耳根。】

「耳根闻乱声坏乱和合义由是起狂乱犹如痴猿猴
但当诵大乘观法空无相永尽一切恶天耳闻十方。」

【初一行举过闻乱声者五声惑耳识也始螺髻仙
人听歌终饮光闻琴起舞虽浅深不同皆为声乱
也和合义者亦该于深若事和合则众同水乳忽
闻两舌则斗诤斯起理和则三谛体即若闻但空
偏假则异计生但当下二句示处永尽下二句结
益天耳者理应具五且约天为言又是佛天耳耳。

△三二行颂鼻。】

「鼻根著诸香随染起诸触如此狂惑鼻随染生诸尘
若诵大乘经观法如实际永离诸恶业后世不复生。」

【初一行举过以闻香故牵动馀根故云诸触前文
云卧者皆起即随眠烦恼起也若诵下二句示处
如实际者观于根尘一一皆入如实之际即中道
也永离下结益佛鼻显巳无业牵报故不复生。

△四一行半颂舌根。】

「舌根起五种恶口不善业若欲自调顺应勤修慈心
思法真寂义无诸分别相。」

【初二句举过五种者口四之外加诽谤正法舌过
无量此五皆摄若欲下一行示处自调顺者顺于
本性背尘合觉也佛无一切心唯有慈心慈是菩
提之本故又劝修也但文略结益耳。

△五一行半颂意根。】
卷二 第 212c 页 X35-0212.png

「心想如猿猴无有暂停时若欲折伏者当勤诵大乘
念佛大觉身力无畏所成。」

【初半行举过次一行示处大觉身者应具三身禅
门云恶觉思惟者应念报佛佛从无量功德生今
举十力四无畏耳。

△六三行颂身根。】

「身为机关主如尘随风转六贼游戏中自在无挂碍
若欲灭此恶永离诸尘劳常处涅槃城安乐心憺怕
当诵大乘经念诸菩萨母无量胜方便从思实相得。」

【初一行举过机关主者光明疏指业为主根识犹
如看人今文似直以身为主尘随风转如果因业
牵果者木偶耳六贼于根恣造业惑无法可制名
无挂碍次一行示修因诸尘劳者八万四千不一
之谓也涅槃城者观身实相寂理高固可以防非
故喻之以城也次一行结劝初二句劝一切菩萨
皆从权实二智而生故经云智度菩萨母善权方
便父故举此以劝也次二句结方便者圣人化物
之善权也而有法用能通秘妙之别此三方便关
五时摄八教故云无量以实相一法具足诸法不
得则巳若或得之则一中解无量实中解权故举
此以结忏六根罪示处之文眼曰第一义耳曰空
无相鼻曰如实际身曰真寂义意曰大觉身身曰
涅槃城虽六名不同皆实相耳学者无以名惑体。

△次总颂起妄。】
卷二 第 213a 页 X35-0213.png

「如此等六法名为六情根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

【初一行指起妄之源六情根者能生妄也业障海
者所生妄也六凡九界有河洄复没众生浩然无
涯如空中华从空而有此想不真故有流转次一
行示灭妄之法初二句示能除之方端坐者通举
身仪念实相二句直示理观以难思三观照微妙
三谛事理包并十乘兼备念之一字众妙之门大
论云欲断诸有苦应当观实相又楞严云二者无
始菩提之清净体则今识精缘所遗者次二句所
除之惑染恶迷情名霜露罪即实相名慧日杲日
销于霜露妙慧照于众罪霜不可不销罪不可不
灭后半行结劝如文。

△第三流通文为二初如来付嘱二经家结益初
又二初总明付嘱二别示方法初又三初嘱阿难
三明劝修三示邪正。】

「说是偈巳佛告阿难汝今持是忏悔六根观普贤菩
萨法普为十方诸天世人广分别说。」

【初阿难是持法者信顺力深正法之水可以注当
烦汝宣传至未来世持是忏悔者付大用也观普
贤法者付宗体也法华神力结要流通皆其例也。

△次结劝有四初舍喧闹劝。】

「佛灭度后佛诸弟子若有受持读诵解说方等经典
卷二 第 213b 页 X35-0213.png
应于静处若在冢间若林树下若阿练若处。」

【夫入道者处须静城市阛阓非其宜也头陀有十
二今举其处有三阿练若此云闲静处即空迥地
或一放牧声一鼓声皆可修禅有十利益委如馀
文约观解处如上观(云云)

△念力等者次举见佛劝。】

「读诵方等思大乘义念力强故得见我身及多宝佛
塔十方分身无量诸佛。」

【强者拣非软夫也有非常之功必见非常之人所
见之相广如上说。

△三受供劝。】

「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恭敬
法故持诸妙华住立空中赞叹恭敬行持法者但诵
大乘方等经故诸佛菩萨昼夜供养是持法者。」

【文殊此云妙德觉性分明常乐昭著故名也药王
以烧身得忍弘通妙教今正是时皆持一实之华
住寂光空中虽赞敬行人引进末学正为荷法恩
深故也反受供养者以行人所持之法是佛师故
大觉世尊虽曰应供亦乃供应。

△四灭罪劝者。】

「佛告阿难我与贤劫诸菩萨等及十方诸佛因思大
乘真实义故除却百万亿劫阿僧祇数生死之罪因
此胜妙忏悔法故今于十方各得为佛若欲疾成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若欲现身见十方佛及普贤
卷二 第 213c 页 X35-0213.png
菩萨当净澡浴著净洁衣烧众名香在空闲处应当
读诵大乘经典思大乘义。」

【三种忏法势力雄猛同居变易罪若空华故使百
万亿劫之罪一忏即灭十方为佛推功在兹末后
结劝若欲疾成者结上引行劝若欲现身等者结
上示处劝洗浴者示方法也能洗表般若所洗表
法身烧香表解脱轨仪既备妙果当剋。

△三示邪正。】

「佛告阿难若有众生欲观普贤菩萨者当作是观作
是观者是名正观若佗观者名为邪观。」

【正观者中道名正空假皆正用观普贤非心外法
是心是普贤是心作普贤能所泯绝名正观也若
空假非中心外有法皆名为邪又行人用观之时
见圣像者或虑是魔当用三种法验之委如禅门
(云云)问佛果最何故舍果而观因人因人又多何
故偏观普贤答略有四意一专观极因一人令心
无异缘故二根机宜此得四悉益故三释迦一化
是行门主故四此经与法华劝发连接彼此谈行
誓愿重故问经云得见普贤不知经流此国尝有
人见之不答菩萨具冥显两应显应者如智论中
有比丘名摩诃罗尝在一窟中读法华经见有一
金色光明人骑白象合掌而为供养自谓是普贤
又南岳禅师诵经之时得普贤摩顶而涌生肉髻
又僧传道潜禅师于钱唐梵天塔前修忏时普贤
卷二 第 214a 页 X35-0214.png
乘象鼻垂至地其实应现遍十方界且引此三耳
若其冥应如普贤自云是人罪障设不见我我于
闇中为其摩顶是知是人覆护群生功德利益不
可思议。

△二从佛灭度后下示佛后修行方法有二初总
明胜利有灭恶生善之功二若声闻人下别示忏
法有出家在家之异初又二初灭恶二生善。】

「佛灭度后佛诸弟子随顺佛语行忏悔者当知是人
行普贤行行普贤行者不见恶相及恶业报其有众
生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
法一弹指顷除却百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

【初文有二初灭因恶次灭果恶初灭因云相者表
堕不如意处业能牵报恶因既转则不受苦报也
业相如止观业相境(云云)次灭恶果者以空慧甚
深彻实相底了修恶即性达染体本虚弹指之喻
为不诬也一灯破千年之闇豆火焚千丈之薪借
近喻远孰不信之。

△次若欲疾成下别明生善善者谓戒也戒有二
初发得次誓得。】

「行此行者真是佛子从诸佛生十方诸佛及诸菩萨
为其和尚是名具足菩萨戒者不须羯磨自然成就
应受一切人天供养。」

【发者缘因开发佛子义成慧从佛生非子何谓菩
萨戒者十重四十八轻八万威仪等也不须羯磨
卷二 第 214b 页 X35-0214.png
者不藉缘也受供养者以持戒之人福德厚重供
之者福过供佛故梵网有日食三两金之劝苟戒
根不净佛有明诃不得受施利如葶苈子大又宝
梁经谓破戒比丘大地无咳唾处学者读之可以
自省。

△二自誓中三初依圣力二正自发誓三誓巳回
向。】

「尔时行者若欲具足菩萨戒者应当合掌在空闲处
遍礼十方佛忏悔诸罪自说巳过然后静处白十方
佛而作是言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我业障故虽信方
等见佛不了今归依佛唯愿释迦牟尼正遍知世尊
为我和尚文殊师利具大慧者愿以智慧授我清净
诸菩萨法弥勒菩萨胜大慈日怜悯我故亦应听我
受菩萨法十方诸佛现为我證诸大菩萨各称其名
是胜大士覆护众生助护我等。」

【初又二初方便次求师初礼佛者方便忏障戒罪
也虽不若梵网有求见相之文于义非无也次求
师者将服戒缨须赖圣师唯佛菩萨是具三聚净
戒者今起持心赖师覆护则无作可发若就凡师
纳戒梵网具二师地持但一师今从圣求师至于
五。

△次自誓中二初要制乞戒次三归纳法。】

「今日受持方等经典乃至失命设堕地狱受无量苦
终不毁谤诸佛正法以是因缘功德力故今释迦牟
卷二 第 214c 页 X35-0214.png
尼佛为我和尚文殊师利为我阿阇梨当来弥勒愿
授我法十方诸佛愿證知我大德诸菩萨愿为我伴。」

【要制者戒法尊重非轻心可发论云若轻浮心体
是无记不发无作又不作持戒心者亦不得戒若
作来世具戒远缘则无不可也比见为传戒师者
戒品不具况复希利之心在前羯磨之辞懵然不
识重轻条制略不知之戒有明诃一一法不知而
为佗人作师受戒者犯罪设有得戒犯巳再受者
必须忏悔见好相巳听增益受去圣渐远师徒合
杂事同儿戏呜呼戒法崩坏以至于此寄语后学
当尊重正法是故今文有设堕地狱不谤佛之辞
盖以戒慧尊胜故尔。

△次三归纳法。】

「我今依大乘经甚深妙义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
是三说归依三宝巳次当自誓受六重法受六重法
巳次当勤修无碍梵行发嚝济心受八重法。」

【文为三初文者大小二乘皆三自归然三归之理
体是法性识之者寡大经云阿罗汉不知三宝常
住者所有禁戒亦不具足又胜鬘经云若不知常
住所有三归皆不成就是故今经称为妙义旨在
于此三宝虽是一体体名甚深归须从果果名妙
义因果不二我今归依归名还源依名仗托无作
妙戒自兹而起次六重法者是优婆塞戒也谓不
杀不盗不谓得上人法不淫不说众过不沽酒善
卷二 第 215a 页 X35-0215.png
戒经云菩萨有二种一在家二出家在家六重出
家八重然善戒经中八重戒中但出家四而前四
不出但云四重如前恐只是杀盗淫妄耳后四者
文云菩萨若为贪利养故自赞其身得菩萨戒住
菩萨地是第五重法若有贫穷及病人来乞索不
施钱物求法者不施一偈是第六重法若瞋不应
加恶若以手打或杖或石心怀瞋恨等者是第七
重法若有同师同学诽谤菩萨方等法藏受学顶
戴相似非法者不应共住若定知巳不得向人赞
叹其德是菩萨第八重法经文广明菩萨戒法(云
云)。

△三誓巳回向。】

「立此誓巳于空闲处烧众名香散华供养一切诸佛
及诸菩萨大乘方等而作是言我于今日发菩提心
以此功德普度一切作是语巳复更顶礼一切诸佛
及诸菩萨思方等义一日乃至三七日若出家在家
不须和尚不用诸师不白羯磨受持读诵大乘经典
力故普贤菩萨劝发行故是十方诸佛正法眼目因
由是法自然成就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诸佛如来从此法生于大乘经得受记莂。」

【文有四初供佛荷恩二发心度生三遍礼增进四
五分结成初文可解次以戒善普资法界菩提心
者正觉心也理应依无作四谛以陈四弘虚空可
尽度生之心不可尽三礼敬思义至三七者且依
卷二 第 215b 页 X35-0215.png
今经所制边期见普贤也四但受持者推功有在
五分法身义通大小今身在大前三在因戒则中
道一切定则本性健相慧则一切种智后二在果
解脱则惑累进断知见则分别无错三虽在因今
从果说故皆法身也。

△若声闻人下次示出家在家忏文为二初约人
劝修二结示利益初为三初出家五众二在家二
众三王臣豪族初又三初牒犯戒人二劝令忏悔
三结益。】

「是故智者若声闻人毁破三归五戒及八戒比丘戒
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及诸威仪
愚痴不善恶邪心故多犯诸戒及威仪法。」

【初声闻人者此牒初心人也若至煖顶自发定共
初果巳去发道共必无毁具足戒至摩尼戒也毁
三归者发邪见也五戒可解八戒者五加不著华
鬘不歌舞伎乐不坐高胜床沙弥戒八加不捉金
银生像及不过中食式叉摩尼此翻学法女佛制
受沙弥尼戒巳更用六法调心虑在家时腹中怀
妊故六法满巳方受尼大戒及诸威仪者八万等
威仪也爱见二心名为不善恶邪罗刹毁乞浮囊
设或从乞当自沈溺。

△次劝令悔过。】

「若欲除灭令无过患还为比丘具沙门法者当勤修
读方等经典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令此空慧与心相
卷二 第 215c 页 X35-0215.png
应。」

【具沙门法者戒根完足也小忏六聚各有法式今
依大乘修习空法心境俱空罪不罪不可得如此
了达者翻大地则草木俱死。

△三结益。】

「当知此人于一念顷一切罪垢永尽无馀是名具足
沙门法式具诸威仪应受人天一切供养。」

【一切罪垢是五众遮性也具沙门法是三聚还生
也受人供养者功推大教也。

△次在家二众。】

「若优婆塞犯诸威仪作不善事不善事者所谓论说
佛法过恶论说四众所犯恶事偷盗淫泆无有惭愧
若欲忏悔灭诸罪者当勤读诵方等经典思第一义。」

【优婆塞此云近事男不列优婆夷者略之耳不善
事即犯五戒与六重也论说过恶六中最重之过
也。

△三王臣之贪又二初示罪二正忏。】

「若王者大臣婆罗门居士长者宰官是诸人等贪求
无厌作五逆罪谤方等经具十恶业是大恶报应堕
恶道过于暴雨必定当堕阿鼻地狱若欲除灭此业
障者应生惭愧忏悔诸罪。」

【初示罪者若春秋时杀君三十六洎始皇吞并六
国炀帝造逆等臣之贪若石季伦等乃此土也阇
王杀文调达造逆乃彼土也逆加谤法报在泥黎
卷二 第 216a 页 X35-0216.png
楞严云因地不直果招纡曲。

△二云何下正示忏法。】

「云何名为刹利居士忏悔罪法忏悔者但当正心不
谤三宝不障出家不为梵行人作恶留难应当系念
修六念法亦当供给供养持大乘者不必礼拜应当
忆念甚深经法第一义空思是法者是名刹利居士
修第一忏悔第二忏悔者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是名
修第二忏悔第三忏悔者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是
名修第三忏悔第四忏悔者于六斋日敕诸境内力
所及处令行不杀修如此法是名修第四忏悔第五
忏悔者但当深信因果信一实道知佛不灭是名修
第五忏悔。」

【经云刹利王有五种重罪堕于恶道一强夺三宝
物二诽谤正法三恼害佛之弟子四作五逆罪五
教行十恶今初不谤三宝等即止善修六念法等
即行善不必礼者以姓贵故多慢佛且听之既云
供给此似忏第一夺三宝物罪第二孝父母承颜
无违有隐而无犯若大舜事瞽叟号泣于旻天也
敬师长左右就养服勤至死若晋帝事王祥于太
学也此似忏第四作五逆罪第三正治者法天行
道赏罚必当宥过无大刑故无小不枉民者恢解
网之仁有纳隍之虑此似忏第三害佛弟子之罪
第四制令不杀天子以好生恶杀为德仁及飞走
泽及禽鱼亦止行二善之最也六斋日如大论(云
卷二 第 216b 页 X35-0216.png
云)此似忏第五教十恶罪第五信因果者善因果
譬声清响顺恶因果喻形曲影凹信一实则诸法
实相佛不灭则三身常住事理明白知之不疑故
曰深信此似忏第二诽谤正法罪。

△佛告下结劝显益。】

「佛告阿难于未来世若有修习如此忏悔法当知此
人著惭愧服诸佛护助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

【惭愧者惭四十位之圣天愧十信之贤人又惭第
一义天愧圣贤之人若无惭愧乃裸露人也今既
入位是披惭愧服也法身冥资成佛在即故曰不
久。

△二经家结。】

「说是语时十千天子得法眼净弥勒菩萨等诸大菩
萨及以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法眼净者小则初果大乘五眼判之法眼在八九
等信今是入住以佛眼名法耳喜亦通深乃至十
地得法喜也奉行自行化陀同归密藏。】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义疏卷下(终)

天台山沙门亮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