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二十六 第 656a 页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
二十六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业蕴第四中自业纳息第五之三
云何苾刍留多寿行。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
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时薄
伽梵留多命行。舍多寿行。又欲分别毗奈
耶义故。如毗奈耶说。大生主为首。五百苾
刍尼留多命行舍多寿行。经毗奈耶虽有
是说。而未分别留舍因缘。彼经及毗奈耶是
此论根本。彼未说者今应说之。故作斯论。
又诸造论皆为分别诸所有法自相共相。今
此亦然。不应为问。
云何苾刍留多寿行。答谓阿罗汉成就神通
得心自在。若于僧众若别人所。以衣以钵。
或以随一沙门命缘众具布施施已发愿即
入边际第四静虑。从定起已心念口言。诸我
能感富异熟业。愿此转招寿异熟果。时彼能
招富异熟业。则转能招寿异熟果。问彼有
何缘留多寿行。答留多寿行。略有二缘。谓
为饶益他及住持佛法。为饶益他者。谓
教弟子修诸观行。彼审观察齐我寿住。此
诸门人逮胜法不。设我寿尽为更有馀。能
善开示道非道不若见无能便留寿行。为
住持佛法者。谓营佛像僧房等事。彼审观
察齐我寿住。此所营事得成办不。设我寿
卷一百二十六 第 656b 页 T27-0656.png

能便留寿行。又彼观见当有国王大臣长者
等欲毁灭佛法。便审观察齐我寿住当有
方便令不毁灭不。设我寿尽为更有馀善
巧方便能住持不。若见无能便留寿行
为留寿行。以衣钵等施僧别人。依契经说。
谓世尊说。若有施主能施他物名施五事。
由此还当得五事果。一寿二色三力四乐五
辩。彼审观察为施僧众。当获大果为施别
人。若见施僧当获大果便施与僧。若施别
人当获大果便施别人。是故于僧或别人
所以衣以钵。或以随一沙门命缘众具布
施。施已发愿即入边际第四静虑。从定起已
心念口言。诸我能感富异熟业。愿此转招寿
异熟果。时彼能招富异熟业则转能招寿异
熟果。
问理无富异熟果可成寿异熟果。何故乃说
富异熟业。则转能招寿异熟果。答无转果
体。有转业力。谓由布施边际定力。转富
异熟业招寿异熟果。虽俱可转而彼今时
不顾富果。祈寿果故。有馀师说。有业先
感寿异熟果。然有灾障由今布施边际定
力。彼灾障灭寿异熟起。虽俱可转而彼今时
不顾富果。祈寿果故。有作是说。有业先
招寿异熟果。然不决定由今布施边际定
力。令招寿业决定与果。复有欲令由施定
故引取宿世残寿异熟。谓阿罗汉有馀生中
残寿异熟。由今布施边际定力引令现前
定力不思议令久断还续。
卷一百二十六 第 656c 页 T27-0656.png

问所留寿行正由谁引。为由施力为定力
耶。若由施力不应入定。若由定力不应
行施。有说由施。有说由定。如是说者。俱
由二种。虽多行施若不入定彼终不能引
寿果故。虽数入定若不行施彼终不能引
寿果故。然施力能引定力令决定。由此故
言俱由二种。云何苾刍舍多寿行。答谓阿
罗汉成就神通得心自在。如前布施。施已
发愿即入边际第四静虑。从定起已心念口
言。诸我能感寿异熟业。愿此转招富异熟
果。时彼能招寿异熟业。则转能招富异熟
果。问彼有何缘舍多寿行。答自利利他俱
究竟故。已得尽智故名自利究竟。于利他
事。若有堪能此事成已便归圆寂。若无堪
能亦名究竟。有作是说。彼厌自身犹如
毒器。故愿弃舍。如有颂言。
「 梵行妙成立
圣道已善修
寿尽时欢喜
犹如舍毒器」
为舍寿行以衣钵等施僧别人。依契经
说。谓世尊说诸福业事略有三种。一施性
福业事。二戒性福业事。三修性福业事。于施
性事。若习若修。若多所作。感大富果。乃至
广说。彼审观察为施僧众当获大果为施
别人。若见施僧当获大果便施与僧。若施
别人当获大果便施别人。故于僧众或别
人所。以衣以钵。或以随一沙门命缘众具
布施。施已发愿即入边际第四静虑。从定起
已心念口言。诸我能感寿异熟业。愿此转招
富异熟果。时彼能招寿异熟业。则转能招富
卷一百二十六 第 657a 页 T27-0657.png

何故乃说寿异熟业。则转能招富异熟果。答
无转果体。有转业力。谓由布施边际定力。
转寿异熟业招富异熟果。虽俱可转而彼
今时不顾寿果。祈富果故。有馀师说。有
业先感富异熟果。然有灾障。由今布施边
际定力彼灾障灭富异熟起。虽俱可转而彼
今时不顾寿果。祈富果故。有作是说。有
业先招富异熟果。然不决定。由今布施边
际定力。令招富业决定与果。复有说者。有
业先招富异熟果粗而非妙。由今布施边
际定力。令感粗业转招妙果。谓彼先引长
时粗果。今由施定祈愿力故。令彼转招今
时妙果。复有欲令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残
富异熟。谓阿罗汉有馀生中残富异熟。由今
布施边际定力引令现前。定力不思议令久
断还续。
问此富异熟正由谁引。为由施力为定力
耶。若由施力不应入定。若由定力不应
行施。有说由施。有说由定。如是说者俱
由二种。虽多行施若不入定彼终不能
引富果故。虽数入定若不行施。彼终不
能引富果故。然施力能引定力令决定。
由此故言俱由二种。问若诸有情寿果富果
不决定者可有留舍。若俱决定如何留舍。
答但作分限无留舍事。譬如良医所记分
限无能过者。此亦应然。尊者妙音作如是
说。彼阿罗汉由起边际。第四定力。引色界
大种令身中现前。而彼大种有顺寿行有
卷一百二十六 第 657b 页 T27-0657.png

阿罗汉由此自在三摩地力。转去曾有宿业
所生诸根大种住时势分。引取未曾定力所
起诸根大种住时势分。彼说不然。命根别有
非根大种为自性故。
经说世尊留多命行。舍多寿行其义云何。
有作是说。诸佛世尊舍第三分寿。有作是
说。诸佛世尊舍第五分寿。若说诸佛舍第
三分寿者。彼说世尊释迦牟尼寿量应住百
二十岁。舍后四十但受八十。问佛出世时
此洲人寿不过百岁。何故世尊释迦牟尼寿
百二十。答如佛色力种姓富贵徒众智见胜
馀有情。寿量亦应过众人故若说诸佛舍
第五分寿者。彼说世尊释迦牟尼所感寿量
应住百岁。舍后二十但受八十。问诸佛色
力种姓富贵徒众智见胜馀有情。何故寿量
与众人等。答生在尔所寿量时故。由此经
言舍寿行者。谓舍四十或二十岁留命行
者。谓留三月。问何故世尊留舍尔所命行
寿行不增减耶。答诸佛事业善究竟故。齐
尔所时诸佛事业得善究竟故不增减。有
说。法尔诸佛世尊唯舍唯留尔所寿命。有
说。欲显诸佛世尊不贪寿命能早弃舍。诸
馀有情贪寿命故不能弃舍。勤求圆寂勿
有生疑。佛亦如是。故舍寿行。显异有情
化事未终复留三月。有说。欲显诸佛世尊
善住圣种故舍寿行。谓如世尊于有有
具深生喜足于寿亦然。有说。世尊避衰老
位故舍寿行。所化有情事未究竟复留三
卷一百二十六 第 657c 页 T27-0657.png

相。而白佛言。今者世尊。支体舒缓诸根变
异。容貌改常。今位尚然。况过八十。故避衰
老舍多寿行。有说。欲显得定自在故。佛
世尊留舍寿命。如世尊说。我善修行四神
足故欲住一劫或一劫馀。如意能住。有说。
欲显诸佛世尊能伏众魔留舍寿命。谓證
无上妙菩提时已伏二魔。谓天烦恼。今将證
入涅槃界时又伏二魔。谓蕴及死。伏蕴魔
故舍多寿行。伏死魔故留多命行。问命行
寿行有何差别。有说无别。如品类足说。云
何命根。谓三界寿。有说。此二亦有差别。谓名
即差别。名为命行名寿行故。有说。由此故
活名命行。由此故死名寿行有说。所留名
命行。所舍名寿行。有说。可生法名命行。不
可生法名寿行。有说。暂时住名命行。一期
住名寿行。有说同分名命行。彼同分名寿
行。有说。修果名命行。业果名寿行。有说。
无漏业果名命行。有漏业果名寿行。有说。
明果名命行。无明果名寿行。有说。新业果
名命行。故业果名寿行。有说。与果业果名
命行。不与果业果名寿行。有说。近业果名
命行。远业果名寿行。尊者妙音作如是说。
顺现受业果名命行。顺次生受。顺后次受。顺
不定受业果名寿行。命行寿行是谓差别
问多行言有何义。答多言显示所留所舍非
一刹那。行言显示所留所舍是无常法。问何
处留舍命行寿行。答在欲界非馀界。在人
趣非馀趣。在三洲非北洲。问谁能留舍命
卷一百二十六 第 658a 页 T27-0658.png

是不时解脱非时解脱。亦男亦女。
云何心狂乱。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
释契经毗奈耶故。如契经说。婆私瑟搋婆
罗门女丧六子故。心发狂乱露形驰走。见
世尊已还得本心。毗奈耶说。室利筏蹉心狂
乱故。行无量种非沙门法不顺法行。毗奈
耶中又作是说。苦受所逼若心狂乱。及初业
位皆无有犯。契经毗奈耶虽作是说。而不
广辩。今为广辩故作斯论。
云何心狂乱。答谓由四缘势力所逼令心狂
乱。一由非人现恶色像。遇已惊恐令心狂
乱。谓有非人变作象马驼牛羊等可畏色相。
来现其前心便狂乱。问彼曾不见象马等
耶。何故今时见便惊恐。答彼虽曾见而今非
时非处非道忽然见故。言非时者。谓于夜
分见象马等便作是念。何故今时有象马
等来至我所。定是非人来相逼害。由此惊恐
心便狂乱。言非处者。谓于堂阁房阁等处
见象马等便作是念。何缘此处有象马等。
定是非人来相逼害。由此惊恐心便狂乱。言
非道者。谓于冢间非象马等尝所行路。见
象马等便作是念。何缘于此有象马等。定
是非人来相逼害。由此惊恐心便狂乱。二由
非人忿打支节。苦受所逼令心狂乱。谓于
大众游止处所。以轻慢心弃诸便秽。或于
诸佛独觉声闻精舍等中。行不净行善神忿
恚打触支节。人有支节如芥子许。若打触
时心便狂乱。三由大种乖违令心狂乱。谓
卷一百二十六 第 658b 页 T27-0658.png

大种乖反心便狂乱。四由先业异熟令心
狂乱。谓有先时欢喜踊跃。传惊怖事令他
忧恼。或作坑阱陷坠众生。或纵猛火焚烧
山泽。或以强力逼他饮酒。或以倒想解释
契经。如是等业令心狂乱。然此狂乱非异
熟果。但从恶业异熟所生。以恶业不招意
地异熟故。有说。狂乱由五种缘。前四如前。
愁忧第五。谓因丧失所爱子等。愁毒缠心
遂发狂乱。
问此心狂乱于何处有。答于欲界有。非色
无色界。然地狱无。心常乱故。心狂乱者。谓时
非恒鬼及傍生有心狂乱。人天亦有。除北
俱卢。彼无罪业增上果故。问此心狂乱谁有
谁无。答圣者异生俱容得有。圣通众圣唯
除诸佛。佛无心乱无坏音声。无断末磨。
无渐舍命。异生心乱具由五缘。圣者但由
大种乖适。圣无惊恐。超五畏故。无非人
打。无秽事故。亦无先世恶业异熟。以决定
业必先受已方入圣故。不决定业。由圣道
力已转灭故。亦无愁忧。證法性故。有说。
圣者乱由二缘。谓大种乖违。及非人所打。
问圣者已得不作律仪。定无秽事非人何
忿。答信佛法者敬重众圣终不恼触。有不
信者憎嫉众圣。伺便恼触。故圣亦为非人
所打。
问住何等心得有狂乱。答住有漏非无
漏。住意识非五识。问若尔。何缘见二月等。
答此等皆是意识分别非五识中有斯乱解。
卷一百二十六 第 658c 页 T27-0658.png

乱。答非未狂心说有狂乱。亦非已狂心说
有狂乱。然有狂乱心。无狂乱心。住未来世。
若遇狂乱缘则无狂心灭。有狂心起。若遇
不狂乱缘。则有狂心灭。无狂心起。
问若心狂乱亦散乱耶。答应作四句。有心
狂乱非散乱。谓狂者无染心。有心散乱非
狂乱。谓不狂者有染心。有心狂乱亦散乱。
谓狂者有染心。有心非狂乱亦非散乱。谓
不狂者无染心现前。
何缠相应法皆是不善耶。答谓无惭无愧。问
缠有十种。何故唯说无惭无愧。答是作论者
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唯是不善。
亦与一切不善心俱。忿覆悭嫉虽但不善
而非一切不善心俱。惛沈掉举虽与一切不
善心俱。非唯不善。以通不善无记性故。睡
眠恶作非唯不善。亦非一切不善心俱。睡眠
通三性。恶作通二性故。觉无悔恶心。此二
不行故。诸不善心中皆有无惭无愧。诸无惭
无愧皆不善心俱互不相离。是故偏说。此中
亦应问何善相应法皆是善耶。答谓惭愧。以
惭愧与善心更互相随不相离故。而不说
者。非独此二唯善性摄。遍善心故。
佛教云何。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
止于非佛教起佛教想故。如今有言。我说
佛教。我闻佛教。彼于非佛教中起佛教想。
为欲遮止如是想故。及为显示佛所说者
是真佛教。馀所说者非真佛教。故作斯论。
问今时何故有作是言。我说佛教。我闻佛
卷一百二十六 第 659a 页 T27-0659.png

缚解生死涅槃因果等法。根本皆是佛所说
故。有说。彼依相似而说。谓佛先依如是次
第名句文身为他演说。今亦复依如是次
第名句文身而宣说故有说。彼依随顺而
说。谓佛先依如是随顺名句文身为他演
说。今亦复依如是随顺名句文身而宣说
故。有说。彼依办事处同故作是说。谓如佛
边亲闻法要。入圣得果离染尽漏。闻今所
说亦办斯事。
佛教云何。答谓佛语言唱词评论语音语路
语业语表。是谓佛教。问何故佛教唯是语。表
非无表耶。答生他正解故名佛教。他正解
生但由表业非无表故。有说。佛教耳识所
取非无表业可耳识取故非佛教。有说。佛
教二识所取诸无表业唯一识取。故非佛教。
有说。世尊三无数劫精勤苦行求佛语表。今
得成满。非无表故。谓佛世尊昔于无量正
等觉所精勤苦行求无上智。为他说法。依
蕴界处求蕴界处。展转相续今得成佛。为
诸有情演说法要。令舍生死得般涅槃。此
事皆由佛语表业。是故佛教唯佛语表。
问如是佛教以何为体。为是语业。为是名
等。若是语业。次后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佛
教名何法。答谓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
第安布。次第连合。伽他所说复云何通。如说
欲为颂因文即是字。颂依名转。造者为依。
若是名等此文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佛教云
何。谓佛语言乃至语表。是谓佛教。答应作
卷一百二十六 第 659b 页 T27-0659.png

通。如说佛教名何法。答谓名身句身乃至广说。答后文为显佛教作用。不欲开示佛
教自体。谓次第行列安布连合。名句文身
是佛教用。问伽他所说复云何通。答有于名
转。有于义转。此中且说于名转者。有说。
佛教名等为体。问若尔。此文所说当云何
通。如说佛教云何。谓佛语言。乃至广说。答
依展转因故作是说。如世子孙展转生法。
谓语起名。名能显义。如是说者语业为体。
佛意所说他所闻故。
佛教当言善耶。无记耶。乃至广说。问何故
复作此论。答前虽显示佛教自体。而未显
示佛教等起。今欲显示故作斯论。佛教当
言善耶。无记耶。答或善。或无记。云何善。谓
佛善心所教语言乃至语表。云何无记。谓佛
无记心所发语言乃至语表。问于佛教中何
者善。何者无记。答阿毗达磨。素怛缆藏。多分
是善。毗奈耶藏多分无记。如世尊说。门应
关闭。衣钵应置竹架龙牙。如是等言皆无
记故。有说。佛教若为所化说应知是善。若
为馀事说是则无记。如世尊告阿难陀言。
汝往观天为雨不雨。园中何故高声大声。
如是等言皆无记故。有说。佛教若用功说应
知是善。若任运说是则无记。有说。佛教力
无畏等所摄受者应知是善。力无畏等不摄
受者是则无记。
声闻独觉善心发语。善无记心俱得究竟。无
记心发语无记善心俱得究竟。佛善心发语
卷一百二十六 第 659c 页 T27-0659.png

定无善心发语无记心究竟。诸佛说法有增
无减故。佛所作业定无萎退故。
佛教名何法。乃至广说。问何故复作此论。
答前虽显示佛教自体。而未显示佛教作
用。今为显示故作斯论。
佛教名何法。答谓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
次第安布。次第连合。此则总显。佛教作用。契
经。应颂。记说。伽他。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
生。方广。希法。论议。名何法。答谓名身句身
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连合。是名
佛教作用差别。契经云何。谓诸经中散说文
句。如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
问契经有何义。答此略说有二义。一结集
义。二刊定义。结集义者。谓佛语言能摄持义。
如花鬘缕。如结鬘者以缕结花冠众生首
久无遗散。如是佛教结集义门。冠有情心
久无忘失。刊定义者。谓佛语言能裁断义。
如匠绳墨。如工巧者绳墨众材。易了正邪
去曲留直。如是佛教刊定义门。易了是非
去恶留善。应颂云何。谓诸经中依前散说
契经文句后结为颂。而讽诵之。即结集文
结集品等。如世尊告苾刍众言。我说知见
能尽诸漏。若无知见能尽漏者。无有是
处。世尊散说。此文句已复结为颂。而讽诵言。
「 有知见尽漏
无知见不然
达蕴生灭时
心解脱烦恼」
记说云何。谓诸经中诸弟子问如来记说。或
如来问弟子记说。或弟子问弟子记说。化诸
卷一百二十六 第 660a 页 T27-0660.png

證所生处等。伽他云何。谓诸经中结句讽颂
彼彼所说即驎颂等如伽他言。
「 习近亲爱与怨憎
便生贪欲及瞋恚
故诸智者俱远避
独处经行如驎角」
自说云何。谓诸经中因忧喜事世尊自说。
因喜事者。如佛一时见野象王。便自颂曰。
「 象王居旷野
放畅心无忧
智士处闲林
逍遥志恬寂」
因忧事者。如佛一时见老夫妻。便自颂曰。
「 少不修梵行
丧失圣财宝
今如二老鹤
共守一枯池」
因缘云何。谓诸经中遇诸因缘而有所说。
如义品等种种因缘。如毗奈耶作如是说。
由善财子等最初犯罪。是故世尊集苾刍僧
制立学处。
譬喻云何。谓诸经中所说种种众多譬喻。如
长譬喻大譬喻等。如大涅槃持律者说
本事云何。谓诸经中宣说前际所见闻事。如
说过去有大王都。名有香茅。王名善见。过
去有佛。名毗钵尸。为诸弟子说如是法。
过去有佛。名为式企毗湿缚浮羯洛迦孙驮
羯诺迦牟尼迦叶波。为诸弟子说如是法。
如是等。本生云何。谓诸经中宣说过去所经
生事。如熊鹿等诸本生经。如佛因提婆达
多说五百本生事等。
方广云何。谓诸经中广说种种甚深法义。如
五三经梵网幻网五蕴六处大因缘等。胁尊
者言。此中般若说名方广。事用大故
卷一百二十六 第 660b 页 T27-0660.png

馀师说。诸弟子等赞叹世尊希有功德。如舍
利子赞叹世尊无上功德。尊者庆喜赞叹世
尊甚希有法。论议云何。谓诸经中决判默说
大说等教。又如佛一时略说经已。便入静
室宴默多时。诸大声闻共集一处。各以种
种异文句义。解释佛说。
书名何法。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
令疑者得决定故谓此论中广辩胜义自
性差别勿有生疑。作此论者唯善胜义不
闲世俗。为显论者胜义世俗俱善了达故
作斯论。
书名何法。答谓如理转变身业及此所依诸
巧便智。此中书者非所造字。但是所有能造
字法。此能成字故说为书。如理转变身业者。
显所起果即是色蕴所依。巧便智者。显能起
因即是四蕴。如是五蕴为书自性。
数名何法。答如理转变意业。及此所依诸巧
便智。此中数者。非谓所数稻麻等物百千等
数。但是所有能数之法。此能数法故说为数。
佛弟子中尊者庆喜善解数法馀所不过。
曾于一时为乞食故。执持衣钵趣广严
城。时城门前有一外道。遥见庆喜窃作念
言。承此沙门解数第一。吾今当试为实尔
耶。时城门边有一大树。枝叶繁茂名诺瞿陀。
外道趋前指树而问。汝今知此叶数几何。
尊者仰顾寻答之曰。今此树叶若干百千。言
已入城。于后外道作是思惟。何理验知彼
言虚实。便取少叶而藏匿之。庆喜出城外
卷一百二十六 第 660c 页 T27-0660.png

前已说。外道复曰。请重陈之。尊者看树寻复
答曰。先有尔所今少若干。外道欣然谢而
叹曰。知数第一信唯其人。又如波罗衍拿。才
见佛颔便言此决定有妙齿四十。如斯解
数其类寔多。如理转变意业者。显所起果。所
依巧便智者。显能起因如是四蕴为数自
性。
算名何法。答谓如理转变语业。及此所依诸巧便智。此中算者。非谓所算一十百千万
亿等法。但是所有能算之法。此能算法故说
为算。如理转变语业者。显所起果即是色蕴。
所依巧便智者。显能起因即是四蕴。如是五
蕴为算自性。
印名何法。答谓如理转变身业。及此所依
诸巧便智。此中印者非所造印。但是所有
能造印法。此能成印故说为印如理转变身
业者。显所起果即是色蕴。所依巧便智者。
显能起因即是四蕴。如是五蕴为印自性
诗名何法。答谓如理转变语业。及此所依诸
巧便智。此中诗者非所述咏。但是所有能成
咏法。此能成咏故说为诗。如理转变语业
者。显所起果即是色蕴。所依巧便智者。显
能起因即是四蕴。如是五蕴为诗自性。问
于诸文颂何者是诗。何者非诗。有作是说。
佛语非诗。馀语是诗。有馀师说。内教非诗。
外教是诗。如是说者。文义相称能引义利
不名为诗。诗谓翻此世间文颂。
世间种种工巧业处名何法。乃至广说。问何
卷一百二十六 第 661a 页 T27-0661.png

随诸工巧业处而广说者生多言论。欲以
略言类摄彼故而作斯论。世间种种工巧业
处名何法。答谓慧为先造作彼。彼工巧业
处。及此所依诸巧便智。此中不辩所造作
事。但为显示能造作法。造作彼彼工巧业
处者。显所起果身语意业随其所应。所依
巧便智者。显能起因。如是或以五蕴。或以
四蕴为其自性。
处处说威仪路。及起威仪路。威仪路者。谓色
香味触四处为体。起威仪路者。谓能起彼
意法二处为体。眼鼻舌身四识是威仪路加
行。非起威仪路。意识是威仪加行。亦是起威
仪路。又眼等四识能缘。威仪路。不能缘起
威仪路。意识能缘威仪路。亦能缘起威仪路。
有馀由此所引意识。具能缘十二处。处处
说工巧处。及起工巧处。工巧处者。谓色声香
味触五处为体。起工巧处者。谓能起彼意法
二处为体。眼等五识是工巧处加行。非起
工巧处。意识是工巧处加行。亦起工巧处。又
眼等五识能缘工巧处。不能缘起工巧处
意识能缘工巧处。亦能缘起工巧处。有馀
由此所引意识。具能缘十二处。
若成就学戒。彼成就非学非无学戒耶。答
应作四句。有成就学戒非非学非无学戒。
谓学者生无色界。彼世俗戒越界地舍故。有
成就非学非无学戒非学戒。谓阿罗汉及诸
异生。生欲色界。诸阿罗汉在欲色界。定成
就非学非无学戒。定不成就学戒。已舍故。
卷一百二十六 第 661b 页 T27-0661.png

一切异生定不成就学戒。未得故。有成就
学戒亦非学非无学戒。谓学者生欲色界。一
切学者在欲色界。定成就非学非无学戒及
学戒。未舍故。有非成就学戒亦非非学非
无学戒。谓阿罗汉及诸异生。生无色界。生
彼阿罗汉定不成就学戒。已舍故。生彼异
生定不成就学戒。未得故。彼二世俗戒俱
不成就。越界地舍故。
若成就无学戒。彼成就非学非无学戒耶。
答应作四句。有成就无学戒非非学非无
学戒。谓阿罗汉生无色界。彼世俗戒越界地
舍故。有成就非学非无学戒非无学戒。谓
诸学者。及诸异生生欲色界。学者在欲色
界。定成就世俗戒。异生在欲色界。或成就
世俗戒。彼俱不成就无学戒。俱未得故。有
成就无学戒亦非学非无学戒。谓阿罗汉生
欲色界。有非成就无学戒亦非非学非无
学戒。谓诸学者及诸异生。生无色界。彼无
学戒。俱未得故。彼世俗戒俱已舍故。
问诸是戒彼业耶。答诸是戒彼即业。有是业
非戒。谓意业等。问若处有戒。彼有业耶。答
若处有戒彼有业。或处有业无戒。谓无色
界等。问若成就戒。彼成就业耶。答若成就
戒。彼成就业。有成就业非戒。谓异生生
无色界等。问若有戒。彼有业耶。答若有戒
彼有业。或有业无戒。谓诸异生生无色界
等。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二
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