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十 第 411b 页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八十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十
四静虑者。谓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
四静虑。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
定故。谓品类足说。云何初静虑。谓初静虑
摄善五蕴。乃至云何第四静虑。谓第四静虑
摄善五蕴。彼唯说善静虑。或有生疑。静
虑唯善非染。亦非无覆无记。为决彼疑显
四静虑。通善及染无覆无记故作斯论。问
此四静虑自性云何。答各以自地五蕴为自
性。是名静虑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
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静虑。为
能断结故名静虑。为能正观故名静虑。若
能断结故名静虑。则无色定亦能断结应名
静虑。若能正观故名静虑。则欲界三摩地亦
能正观。应名静虑。有作是说。以能断结
故名静虑。问诸无色定亦能断结应名静
虑。答若定能断不善无记二种结者名为静
虑。诸无色定唯断无记非不善故不名静
虑。问若作是说。唯未至定可名静虑。上地
卷八十 第 411c 页 T27-0411.png

有不善厌坏对治。以能厌坏亦名能断。问
若作是说。上地灭道法智品。及彼一切类智
品应非静虑。皆非欲界断及厌坏二对治
故。答彼于欲界虽无全界全地对治。而彼
界地容有不善厌坏对治。由此势力馀亦
得名。复次四静虑中有能对治不善结者。
无色全无。故静虑名不通无色。尊者妙音作
如是说。色界六地于欲界结皆有断对治
及厌坏对治。然未至定已断彼结。馀地对治
无彼可断。虽无彼可断而有对治用。如
日三分皆能破暗。初分已破馀无可破。又
如六人共一怨家。一人已杀馀无可杀。又
如六灯皆能破暗。持一入室其暗已除。馀
五入时无暗可破。如是六地于欲界结。皆
有断能非唯未至。若不尔者依上五地入
见道时。应不證得欲见所断诸结离系。既
能證得。故知六地于欲界结有断对治。复
次若定能断见修所断二结尽者名为静虑。
诸无色定唯能断修所断结尽故非静虑。复
次若能断结五蕴俱生能为所依起多功德。
能具摄受四支五支。能发六通具四通行。
三种变现三明三根三道三地四沙门果九遍
知道。见修二道法类二智。及忍智者名为静
虑。诸无色定虽能断结。而不具上所说功
德故非静虑。复有说者。以能正观故名静
虑。问若尔欲界有三摩地。亦能正观应名
静虑。答若能正观亦能断结名为静虑。欲界
三摩地虽有能正观。而不能断结。故不名
卷八十 第 412a 页 T27-0412.png

所缘境长时注意而不舍者名为静虑。欲界
三摩地无如是德故非静虑。复次若三摩
地具有定名定用。能正观者名为静虑。欲界
三摩地虽有定名而无定用。如泥椽梁有
名无用故非静虑。复次若三摩地非散乱
风之所摇动如密室灯。能正观者名为静
虑。欲界三摩地多散乱风之摇动。如四衢灯
故非静虑。如是说者。要具二义方名静虑。
谓能断结及能正观。欲界三摩地虽能正观
而不能断结。诸无色定虽能断结。而不能
正观故非静虑。复次若能遍观遍断结者名
为静虑。欲界三摩地虽能遍观而不能遍
断结。诸无色定二义俱无故非静虑。复次若
能静息一切烦恼。及能思虑一切所缘名
为静虑。欲界三摩地虽能思虑一切所缘。
不能静息一切烦恼。诸无色定两义都无
故非静虑。复次诸无色定有静无虑。欲界
三摩地有虑无静。色定俱有故名静虑。静
谓等引。虑谓遍观。故名静虑。
四静虑支总有十八。谓初静虑有五支。一寻
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第二静虑有四
支。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心一境性。第三静
虑有五支。一行舍二正念三正慧四受乐五
心一境性。第四静虑有四支。一不苦不乐受
二行舍清净三念清净四心一境性。问四静
虑支名有十八实体有几。答唯有十一。谓
初静虑支名与实体俱有五种。第二静虑支
虽有四。而三如前增内等净。第三静虑支
卷八十 第 412b 页 T27-0412.png

支虽有四。而后三如前但增第一。故静虑
支名有十八实体十一。复有说者。实体唯
十。谓三静虑乐合为一。评曰。彼不应作是
说。初二静虑是轻安乐。第三静虑别是受乐。
初二静虑乐行蕴摄。第三静虑乐受蕴摄。故
前所说于理为善。如名实体名施设体施
设。名异相体异相。名异性体异性。名差别体
差别。名建立体建立。名觉体觉。应知亦尔。
问此中何者是静虑。何者是静虑支。答心一
境性是静虑。以三摩地为自性故。此及所
馀是静虑支。问若三摩地是静虑者。初第三
静虑应各唯四支。第二第四静虑应各唯三
支。则静虑支应唯十四。云何乃说十八支
耶。答三摩地是静虑亦是静虑支。馀是静虑
支非静虑故有十八。如择法是觉亦是觉
支。馀是觉支非觉。正见是道亦是道支。馀是
道支非道。离非时食是斋亦是斋支。馀是
斋支非斋。此亦如是。加是名为静虑支。自
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
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静虑支。
静虑支是何义。答寂静思虑故名静虑。随顺
此静虑故名静虑支。以随顺义。负重担义。
成大事义。坚胜义。分别义。是支义故。随顺
义者。若法随顺此地静虑。名此地静虑支。
负重担义者。若法能引此地静虑。名此地静
虑支。成大事义者。若法能办此地静虑。名
此地静虑支。坚胜义者。若法助成此地静虑。
令其坚胜名此地静虑支。分别义者。如军
卷八十 第 412c 页 T27-0412.png

分别异名静虑支。如是已释静虑支名。次
应分别杂无杂相。问若是初静虑支。亦是
第二静虑支耶。答应作四句。有是初支非
第二支。谓寻伺。有是第二支非初支。谓内
等净。有是初支亦是第二支。谓喜乐心一境
性。有非初支亦非第二支。谓除前相问若
是初静虑支亦是第三静虑支耶。答应作四
句。有是初支非第三支。谓寻伺喜乐。有是
第三支非初支。谓舍念慧乐。有是初支亦
是第三支谓心一境性。有非初支亦非第
三支。谓除前相。问若是初静虑支亦是第四
静虑支耶。答应作四句。有是初支非第四
支。谓寻伺喜乐。有是第四支非初支。谓不
苦不乐舍念。有是初支亦是第四支。谓心一
境性。有非初支亦非第四支。谓除前相。问
若是第二静虑支。亦是第三静虑支耶。答应
作四句。有是第二支非第三支。谓内等净
喜乐。有是第三支非第二支。谓舍念慧乐。
有是第二支亦是第三支。谓心一境性。有
非第二支亦非第三支。谓除前相。问若是
第二静虑支。亦是第四静虑支耶。答应作四
句。有是第二支非第四支。谓内等净喜乐。
有是第四支非第二支。谓不苦不乐舍念。
有是第二支亦是第四支。谓心一境性。有
非第二支亦非第四支。谓除前相。问若是
第三静虑支。亦是第四静虑支耶。答应作四
句。有是第三支非第四支。谓慧乐。有是第
四支非第三支。谓不苦不乐。有是第三支
卷八十 第 413a 页 T27-0413.png

支亦非第四支。谓除前相。问轻安行舍一
切地有。何故初二静虑立轻安为支非行
舍。第三第四静虑立行舍为支非轻安耶。
答先说随顺是支义故。谓轻安唯随顺初二
静虑故立为支。行舍唯随顺第三第四静
虑故立为支。复次互相覆故。谓初二静虑轻
安用胜。能覆行舍故立为支。第三第四静
虑行舍用胜。能覆轻安故立为支问何故此
二能互相覆。答此二行相更相违故。谓轻安
相轻举。行舍相沈静。俱时而有更互相违。
如人一时亦行亦住。亦睡亦觉一向相违。
而善心中对治各异故得俱起。谓轻安能对
治惛沈。行舍能对治掉举。复次为对治欲
界五识身。及所引身粗重故。初静虑立轻
安为支。为对治初静虑三识身。及所引身
粗重故。第二静虑立轻安为支。第二第三
静虑无粗识身。及所引身粗重可对治故。
第三第四静虑不立轻安为支。彼既不
立轻安为支。故立行舍为支。复次初二静
虑有染污喜扰动身心。故世尊说应习轻
安不应住舍。是故初二静虑唯立轻安为
支。第三第四静虑无染污喜扰动身心故
世尊说。但应住舍勿习轻安。是故第三第
四静虑唯立行舍为支。复次初二静虑轻安
有因。谓诸善喜。如契经说。心有喜故身则
轻安。是故初二静虑唯立轻安为支。第三
第四静虑轻安无因。谓无善喜唯应住舍。
故彼但立行舍为支。复次第三静虑弃舍
卷八十 第 413b 页 T27-0413.png

为支。初二静虑既不立行舍为支。故立轻
安为支无相违故。问内等净即是信诸地
皆有。何故唯在第二静虑立为支耶。答前
说随顺是支义故。谓信唯顺第二静虑。是故
唯此立信为支。复次初静虑中。寻伺如火。
身识如泥。令心相续。热恼浊乱信不明净。
如热泥中面像不现。第二静虑无寻伺火及
识身泥。心相续中信相明净。如清冷水面像
得现。故于此立内等净支。第三静虑有极
悦受。第四静虑有胜舍受覆心相续信相不
显故彼及初皆不建立内等净支。复次第
二静虑诸瑜伽师。于离染中初生信胜。故
唯此立内等净支。谓瑜伽师离欲界染起
初静虑现在前时。作是思惟。我虽已离不
定界染。诸定地染为可离耶。彼后复离初
静虑染第二静虑现在前时。于界地染俱可
离中。初生大信如欲界染我既能离。色无
色染亦必可离。如初静虑染既可离。乃至
非想非非想处染定可离。彼初静虑现在前
时未生定信。后二静虑现在前时。虽有定
信而非初故信相不显。故皆不立内等净
支。复次起增上信必依大喜因。喜信者信
必坚固。第二静虑有极胜喜故唯此立内等
净支。问慧遍诸地何故唯于第三静虑立
为支耶。答前说随顺是支义故。谓慧唯顺第
三静虑。故但于彼立正慧支。复次第三静虑
有适悦受。诸适悦中此最为胜。耽著此故
诸瑜伽师。不欲欣求上地胜法。此受即是
卷八十 第 413c 页 T27-0413.png

作如是说。应以正慧觉了此乐。勿固贪
著不求上地。上下地中无有自地极乐留
难如此地者。故彼不立正慧为支。复次初
静虑中。有粗寻伺覆障正慧。第二静虑。有
极喜跃覆障正慧。第四静虑。有胜舍受覆
障正慧。以胜舍受是无明分正慧是明。明
无明分互相违害。故皆不立正慧为支。第
三静虑无有如彼覆正慧法故立为支。
问念遍诸地何故唯在后二静虑立念为
支。答前说随顺是支义故。谓念唯顺后二
静虑。故但于彼立念为支。复次后二静虑。
俱有地地增上留难。对治彼故立念为
支。馀地不尔。谓第二静虑有极胜喜轻躁
漂溺。如逻刹斯诸瑜伽师。由此衰退不能
坚固。离自地染为对治彼。第三静虑立念
为支。是故世尊作如是说。应住正念勿
为下地喜所漂溺退失自地。第三静虑有
极胜乐。生死乐中此为最上留碍行者如
诈亲怨。诸瑜伽师由此衰退不能坚固离
自地染。为对治彼第四静虑立念为支。是
故世尊作如是说。应住正念勿为下地乐
所留碍退失自地。复次初静虑中有粗寻
伺犹如暴风覆障正念。第二静虑有极喜
跃。如水涛波覆障正念。故俱不立正念为
支。后二静虑无此过失。是故俱立正念为
支。问若是静虑支亦是菩提分耶。答应作
四句有是静虑支非菩提分。谓伺乐受舍
受有是菩提分非静虑支。谓精进正语正业
卷八十 第 414a 页 T27-0414.png

分法。有非静虑支亦非菩提分。谓除前
相。问何故伺乐受舍受不立菩提分耶。答
被覆损故。谓伺被正思惟之所覆损。乐受
被轻安乐之所覆损。舍受被行舍之所覆
损。故不立为菩提分法。问若尔何故立静
虑支。答菩提分中为策正见。立正思惟为
菩提分。伺行相细策正见中为寻覆损立
静虑支。为遮下地恶不善法不相覆损。菩
提分中轻安乐受同一刹那有相覆损。静虑
支中地别建立无覆损义。菩提分中行舍受
舍。同一刹那有相覆损。静虑支中对治利益。
支用各别不相覆损。问何故精进非静虑
支。答诸静虑支顺自地胜。精进于顺他地
为胜。谓初静虑精进顺第二静虑为胜。乃
至无所有处精进。顺非想非非想处为胜。
故彼不立为静虑支。复次精进损害三摩地
因。三摩地因即是胜乐。如契经说。乐故心
定。勤精进者身心多苦。修三摩地身心多
乐。是故精进非静虑支。问何故正语正业正
命非静虑支。答静虑支者。谓与静虑相应
住境。必有所依所缘行相。及有警觉乃名
相应。正语业命无如是义。是故不立为静
虑支。由此四相及诸得等。不相应法皆不
应立为静虑支。非助等持住一境故。问
何故惭愧无贪无瞋。不放逸不害等非静虑
支耶。答非极随顺诸静虑故。此诸善法多
于欲界。散地恶法为近对治。势力增强非
于定地。是故不立为静虑支。问心想思等何
卷八十 第 414b 页 T27-0414.png

心顺流转定顺还灭。故心不立为静虑支。
复次心胜如王。诸心所法皆如臣佐。定是心
所故心不立为静虑支。如诸国王不事臣
佐。想思触欲皆顺流转。作用偏胜定顺还
灭。故彼不立为静虑支。作意唯在欲界散
地。对境用胜非诸定地。故亦不立为静虑
支。胜解唯于无学位胜。静虑遍于一切位
胜。故彼不立为静虑支。复次此中应以诸
静虑支。对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
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展转相摄。复应以初静
虑支乃至第四静虑支。对菩提分法展转相
摄。复应以初静虑支乃至第四静虑支。对
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展转相摄。应随其
相一一广说。
问静虑近分及无色定为立支不。若立支者
此何不说。若不立者施设论说当云何通。
如说。颇有空无边处定。于空无边处定根
胜道胜定胜而支等耶。答有。谓从空无边处
定起无间。复入空无边处定。有作是说。静
虑近分及无色定亦建立支。问若尔善通施
设论说。今于此中何故不说。答理亦应说
而不说者。应知此中是有馀说。谓初静虑
近分如根本亦有五支。然除喜受增舍受。
第二静虑近分如根本亦有四支。亦除喜
受增舍受。第三静虑近分如根本亦有五
支。然除乐受增舍受。第四静虑近分。及无
色定。如根本第四静虑皆亦有四支。评曰。
应作是说。静虑近分及无色定皆不立支。
卷八十 第 414c 页 T27-0414.png

施设论说当云何通。答依因长养故说为胜。
言支等者。谓觉道支。
问何故初及第三静虑俱立五支。第二第四
静虑俱立四支耶。答前说随顺是支义故。
谓四静虑各有尔所。能随顺法不增不减。
复次欲界诸恶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故初
静虑建立五支为牢强对治。第二静虑重地
极喜。难断难破难可越度。第三静虑建立
五支为牢强对治。初及第三静虑俱无如
是难断难破难越度法。是故第二第四静
虑唯立四支。以彼俱不假牢强对治故。复
次为对治欲界增上五欲境贪故。初静虑
立五支。为对治第二静虑五部重地喜爱
故。第三静虑亦立五支。初及第三静虑。俱
无如是所对治故。第二第四静虑俱唯立
四支。复次为欲随顺超定法故。谓从五
支定超入五支定。复从四支定超入四支
定。以支等者易可超入。问若从第三静
虑超入空无边处。复从第四静虑超入识
无边处。彼俱无支云何随顺。答诸外内事初
作时难。后成办时不假随顺。且外事者如
遮诺迦与臣怀月。十二年中学造金法。初
成一粒如穬麦量。便师子吼。我等今者能
造金山。言内事者。如瑜伽师修神境通。初
学离地如半苣蕂。次复离地如一苣蕂。
如是渐渐半麦一麦。半指一指半搩一搩。半
肘一肘半寻一寻。彼后成时随心欲往色究
竟天自在能往。超定亦尔初时难故假支
卷八十 第 415a 页 T27-0415.png

三各立五支。第二第四各立四支。如契经
说。苾刍当知。有四天道能令有情未净者
净净者转明。问何故世尊作如是说。答欲
令有情于生天道。深生厌怖欣求安住胜
义天道。生天者。谓三十三天。彼有四苑庄严
殊妙。一名众车。二名粗恶。三名欢喜。四名
杂林。如是四苑有四衢道。天诸婇女游集
其中。诸胜美人于中游止。种种音乐恒时击
奏。安置种种肴膳饮食。宝树行列枝条荫映。
花叶茂盛香气氛氲。果实繁多光净甘美。随
欲变鸟雅韵和鸣。诸天于中受诸欲乐。游戏
既毕相与入苑。于此正法毗奈耶中。择灭涅
槃如彼天苑。四妙静虑如四衢道。通明婇女
游集其中。解脱无碍美人游止。三藏音乐恒
时击奏。安置净喜肴膳饮食。菩提分法宝树
行列。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枝条荫映觉支道
支。花叶茂盛诸妙净戒。香气氛氲诸沙门果。
光净甘美学与无学。随欲变鸟雅韵和鸣。众
圣于中受胜定乐。游戏既毕俱入涅槃
云何名为四种天道。谓离欲恶不善法有寻
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一
天道离欲恶不善法者。问得初静虑时总
离欲界一切法。何故但说离欲恶不善法
耶。答恶不善法以为上首。总离欲界故作
是说。复次恶不善法违害圣道自性应断。
彼若断已不复成就。是故偏说。诸有漏善无
覆无记。不违圣道非自性断。彼若断已犹
可成就。是故不说。然有漏善无覆无记。断
卷八十 第 415b 页 T27-0415.png

如灯违暗非炷油器。而破暗时亦能烧炷
尽油热器。复次恶不善法难断难破难可
越度。是故偏说。复次恶不善法多诸过患炽
盛坚牢。是故偏说。复次恶不善法离欲染
时。极为障碍留难系缚。如暴狱卒故偏说
之。复次诸瑜伽师专为断彼恶不善法修
初静虑。是故偏说。复次诸瑜伽师憎恶彼
故总舍欲界。故偏说离恶不善法。复次恶
不善法上地所无故偏说离。由如是等种
种因缘唯说离欲恶不善法。问此中何者是
欲。何者是恶不善法耶。答事具欲是欲。烦恼
欲是恶不善法。复次欲。谓五欲。恶不善法。谓
五盖。复次欲。谓欲爱。恶不善法。谓欲界诸馀
烦恼。复次欲。谓欲寻。恶不善法。谓恚害寻。
复次欲。谓欲界。恶不善法。谓恚害界。复次
欲。谓欲想。恶不善法。谓恚害想。复次欲。谓
欲爱。恶不善法。谓即欲爱。此即说离种种
欲爱。有寻有伺者与寻俱法名有寻。与伺
俱法名有伺。离生者。问上地中离胜妙清净
过初静虑。何故唯说此名离生。答此中举
初以显后故。作如是说。世尊有处举后显
初。如说。云何非自他害。谓在非想非非想
处。如举初后始入已度加行究竟应知亦
尔。复次初得离生发希奇想。后时不尔故
作是说。复次以初静虑唯从离生。后诸静
虑亦从定生。从离生故名为离生。如水生
者说名水生。陆地生者说名陆生。复次初静
虑离二无漏定为眷属故。独名离生。谓未
卷八十 第 415c 页 T27-0415.png

依加行因本道路。及安足处独得离名。复次
初静虑离牵引任持。长养后离独得离名。
复次初静虑离是后诸离生缘集起独得离
名。复次上地诸离决定依止初静虑离得及
前起故。初静虑独得离名。复次诸瑜伽师
离欲界染起初静虑现在前时。欢喜踊跃
胜于后时故。独名离。如饥渴人初得饮食。
虽复粗恶而生欢喜。胜于后时得美饮食。
复次三种行者依初静虑得入离生。得果
练根及尽诸漏故独名离。三种行者。谓具
缚者。分离欲者。全离欲者。复次为令疑者
得决定故。独立离名。如欲界中有寻有伺。
有诸识身尊卑眷属。初静虑中亦有此事。或
有生疑如欲界无离。初静虑亦尔。为决
此疑说初静虑有离非欲。复次欲界无离
近对治彼。故初静虑独立离名。复次唯初
静虑能离三界一切烦恼独立离名。复次唯
初静虑有四沙门果道。九遍知果道。具三
十七菩提分法故独名离。复次唯初静虑能
离所有。苦根忧根男根女根无惭无愧食爱
淫爱。五盖五欲悭贪嫉恚。五蕴十二处及十
八界等故独名离。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唯
初静虑独名离生。喜乐者。喜谓喜根乐谓轻
安乐。复次喜受蕴摄。乐行蕴摄。初静虑具足
住者。谓得获成就初静虑善五蕴。得获成就
名具足住。
复次寻伺灭内等净心一趣。无寻无伺定生
喜乐。第二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二天道寻伺
卷八十 第 416a 页 T27-0416.png

法。何故但说寻伺灭耶。答以寻伺为上首。总灭初静虑故作是说。复次寻伺难断
难破难可越度。是故偏说。复次寻伺多诸
过患。炽盛坚牢。是故偏说。复次寻伺离初静
虑染时。极为障碍留难系缚。如暴狱卒故
偏说之。复次诸瑜伽师专为断寻伺。修第
二静虑。是故偏说。复次诸瑜伽师憎恶寻伺
故。总舍初静虑故偏说之。复次寻伺上地
所无。是故偏说。由如是等种种因缘但说
寻伺灭内等净者。内谓心等。净谓信。由信
平等令内心净故名内等净。尊者世友作
如是说。寻伺躁动扰乱定心。信能除彼令
心等净。如波浪息水则澄清。是故说信名
内等净。复作是说。染喜腾跃浑浊定心。信
能除彼令心等净。如离泥浊水则澄清。
是故说信名内等净。大德法救作如是说。
行者将入第二静虑。心于定境信向乐住。
不流驰散久住一境。得第二定斯有是处。
此由信力。是故说信名内等净。心一趣者。
谓一门转非如欲界心六门转。初静虑中心
四门转。第二静虑心一门转故名一趣。即是
心行一境界义。无寻无伺者。谓寻伺已灭定
生者。问初静虑亦有定。何故唯说第二静
虑名定生耶。答第二静虑等持增盛胜妙清
净。过初静虑。是故偏说复次第二静虑定
所引发定所长养。初静虑后现在前故。名
为定生。非如初静虑。非定所引发。非定
所长养。欲界心后现在前故。不名定生。复
卷八十 第 416b 页 T27-0416.png

转。有缘内事有缘外事。第二静虑心多在
定。多唯内门转。唯缘内事故名定生。复次
第二静虑灭语言本。语言本者。谓寻与伺。
如契经说。要寻伺已能发语言。非不寻伺。
第二静虑寻伺已灭无语言本故说定生。复
次第二静虑名圣默然。故名定生。如契经
说。佛告目连。汝等勿轻第二静虑。此是圣
者默然法故。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定生。唯
在第二静虑。喜乐者。喜谓喜根。乐谓轻安
乐。复次喜受蕴摄。乐行蕴摄。第二静虑具足
住者。得获成就第二静虑善五蕴得获成就
名具足住。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