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二 第 268a 页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五十
二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结蕴第二中不善纳息第一之七
三结乃至九十八随眠。几见苦所断乃至几
修所断。问何故作此论。答前门虽已止顿
断沙门意。而未遮顿现观者意。亦未显渐
现观义。今欲遮显顿渐现观。有作是说。前
门虽已遮顿现观者意。亦已显渐现观义。
而不粗显明了现见。今令粗显明了现见。或
有说者。今欲显示五部烦恼及五对治。五
部烦恼者。谓见苦所断乃至修所断。五部对
治者。谓苦忍苦智是见苦所断对治。乃至道
忍道智是见道所断对治。苦集灭道及世俗
智是修所断对治。由此因缘故作斯论。答
三结中有身见结见苦所断。问何故有身见
唯见苦所断。答此见唯于苦处转故。观察
苦时此见便断。复次此见唯于果处转故。
观察果时此见便断。复次有身见结是倒自
性。一切颠倒皆见苦断。颠倒断时此见亦断。
同对治故。复次此烦恼粗初无间道苦法类
忍现在前时即便永断。若烦恼细后无间道金
刚喻定现在前时方能断尽。如衣有垢不坚
著者。才洗便净。若坚著者以淳灰等。用功
浣之然后得净。亦如瓦器腻不深入。水荡
便净。腻深入者或以汤煮。或以火烧然后得
卷五十二 第 268b 页 T27-0268.png

现在前时即便永断。衣器二喻亦如前说。复
次非此见根深入境地。不深入故其性羸
劣。初无间道苦法类忍现在前时即便永断。
若烦恼根深入境地。后无间道金刚喻定现
在前时方能断尽。譬如树根不深入地。小
风吹之即便摧倒。根深入者大风吹之乃可
摧倒。尊者世友作如是说。此有身见缘五
蕴起。如实观见五取蕴时此见便断。复次
此有身见从常乐净我想而生。四想断时
此见便断。大德说曰。此有身见缘有身生
名有身见。若观有身无我我所此见便断。
故有身见结唯见苦所断。如有身见结。五
顺下分结中有身见结五见中有身见边执
见亦尔。自性同故。俱迷苦故。戒禁取结有
二种。或见苦所断。或见道所断。问何故戒禁
取非见集灭所断耶。答外道唯于苦道起
此戒禁取故。谓诸外道亦能谓集如垢秽处。
亦能谓灭如洗浴处。彼谓集是垢秽处故不
生悕求。彼谓灭是洗浴处故妄生悕求。妄
悕求故发起种种无利苦行。如如发起无利
苦行。如是如是烦恼垢增染污身心去涅
槃远。如人为除身体垢故秽水澡浴。如如
澡浴如是如是更增垢秽。故戒禁取唯通
二部。复次此戒禁取唯于苦道二处转故。
苦处转者见苦所断。道处转者见道所断。复
次此戒禁取唯于秽净二处转故。秽处转者
见苦所断。净处转者见道所断。复次此戒禁
取唯有二种。谓内外道所起差别。内道起者
卷五十二 第 268c 页 T27-0268.png

取唯有二种。谓非因计因及非道计道。非
因计因者见苦所断。非道计道者见道所断。
如戒禁取结。四取中戒禁取。四身系中戒
禁取身系。五顺下分结中戒禁取结。五见中
戒禁取亦尔。自性同故。疑结有四种。或见苦
所断乃至或见道所断。问何故无有修所断
疑。答未见事时心有犹豫。见彼事已犹豫
即除故无有疑是修所断。如疑结四瀑流
轭中见瀑流轭。四取中见取。四身系中此实
执身系。五盖中疑盖。五顺下分结中疑结。五
见中邪见见取。七随眠中见疑随眠。九结中
见取疑结亦尔。体类同故。三不善根有五种
或见苦所断。乃至或修所断。五部皆有贪瞋
痴故。如三不善根。三漏四瀑流轭中除见
馀瀑流轭。四取中欲取我语取。四身系中贪
欲瞋恚身系。五盖中除恶作疑馀盖。五结中
贪瞋慢结。五顺下分结中贪欲瞋恚结。六爱
身中意触所生爱身。七随眠中除见疑馀随
眠。九结中爱恚慢无明结亦尔。体类同故。虽
总说此皆通五部。而别分别有一有二有
四有五。欲漏等中有身见边执见恶作嫉
悭忿覆唯一部。戒禁取唯二部。邪见见取
疑唯四部。贪瞋慢等通五部故。恶作盖修
所断智所断故。如恶作盖五结中嫉悭结。五
顺上分结。六爱身中前五爱身。九结中嫉悭
结亦尔。同依事转品类等故。九十八随眠中。
二十八见苦所断。苦处转故。十九见集所断。
集处转故。十九见灭所断。灭处转故。二十二
卷五十二 第 269a 页 T27-0269.png

此中何者名见苦所断。乃至何者名修所断
耶。答若对治决定对治所缘决定者。名见苦
乃至见道所断。若对治不决定对治所缘不
决定者。名修所断。复次若处所决定对治所
缘决定者。名见苦乃至见道所断。若处所不
决定对治所缘不决定者。名修所断。复次若
苦忍苦智为对治者。名见苦所断。乃至若
道忍道智为对治者。名见道所断。若苦集
灭道及世俗智为对治者。名修所断。复次
若苦法类忍断者。名见苦所断。乃至若道法
类忍断者。名见道所断。若四法类智及世俗
智断者。名修所断。复次若观苦谛断者。名
见苦所断。乃至若观道谛断者名见道所断。
若或观苦谛。乃至或观道谛或观馀事断者。
名修所断。复次若违苦谛观者。名见苦所
断。乃至若违道谛观者名见道所断。若违
四谛观。及违馀事观者。名修所断。
三结乃至九十八随眠。几见几非见。问何故
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正义故。谓或有
执。一切烦恼皆是见性。所以者何。行相猛利
说名为见。一切烦恼各于自业行相猛利。
如有身见执我我所行相猛利。边执见执
断执常行相猛利。邪见执无行相猛利。见
取执最胜行相猛利。戒禁取执能净行相
猛利。疑犹豫行相猛利。贪染著行相猛利瞋
憎恶行相猛利。慢高举行相猛利。无明不了
行相猛利。故诸烦恼皆是见性。或复有执。一
切烦恼皆非见性。所以者何。了达诸法说
卷五十二 第 269b 页 T27-0269.png

非见性。为止彼意显诸烦恼有是见性
有非见性故作斯论。答三结中二见一非
见。二见者谓有身见戒禁取。一非见者谓疑。
馀广说如本论。广释见义如前已说。谓五
见处。
三结乃至九十八随眠。几有寻有伺。几无寻
唯伺。几无寻无伺。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
他宗显正理故。谓或有执。从欲界乃至有
顶皆有寻伺。如譬喻者。彼何故作此执。依
契经故。谓契经说。心粗性名寻。心细性名
伺。然粗细性从欲界乃至有顶皆可得。故
知三界皆有寻伺。大德说曰。对法诸师所说
非理。所以者何。心粗细性三界皆有。契经
说此即是寻伺。而言寻伺唯二地有。谓欲
界及梵世。故对法者所说非理。亦名恶说恶
受持者。不名善说善受持者。阿毗达磨诸论
师言。我等所说及所受持是善非恶。所以者
何。施设粗细有多种故。谓有处说。缠是粗
随眠是细。此中寻伺非粗非细。此二非缠
非随眠故。或有处说。色蕴是粗四蕴是细。
此中寻伺是细非粗行蕴摄故。或有处说。欲
界是粗初静虑是细。此中寻伺俱通粗细二
地皆有寻及伺故。或有处说。初静虑是粗第
二静虑是细。此中寻伺是粗非细。初静虑上
无寻伺故。如是等处施设粗细有多品类
不应定执。粗性名寻细性名伺。亦不应
执寻伺二种三界皆有。然契经说。寻伺是心
粗细性者。依下二地能扰动心粗细性说。
卷五十二 第 269c 页 T27-0269.png

彼既说二定以上有寻有伺。云何建立有寻
伺等三地有异。彼作是说。欲界初静虑一切
善染无覆无记及静虑中间。乃至有顶染污
心等名有寻有伺地。静虑中间善及无覆无
记心等名无寻唯伺地。第二静虑乃至有顶
善及无覆无记心等名无寻无伺地。若尔经
说当云何通。如契经说。寻伺寂静无寻无伺
定生喜乐入第二静虑具足住。彼作是说。
此经依善无覆无记。不依染说寻伺寂静。
彼说非理。所以者何。有何因缘入第二定
唯善无记寻伺寂静非染污耶。宁说染污
寻伺寂静非善无记。所以者何。诸染污法离
染时舍。善无记法越界地时方舍尽故。然譬
喻者是无知果黑闇果不勤加行果。故说寻
伺三界皆有而寻与伺。下二地有上七地无。
是为正说。为止如是他宗所说显示正
理故作斯论。答三结三种。谓或有寻有伺。
或无寻唯伺。或无寻无伺。云何有寻有伺。
谓在欲界及初静虑。云何无寻唯伺。谓在
静虑中间。云何无寻无伺。谓在上三静虑及
四无色。馀广说如本论。问此中何者名有寻
有伺。何者名无寻唯伺。何者名无寻无伺
耶。答若与寻伺俱寻伺相应。是寻伺等起
寻伺所转者名有寻有伺。若不与寻俱唯
与伺俱。不与寻相应唯与伺相应。非寻等
起唯伺等起。寻已寂静唯伺所转者名无
寻唯伺。若非寻伺俱。非寻伺相应。非寻
伺等起。非寻伺所转者。名无寻无伺。复次
卷五十二 第 270a 页 T27-0270.png

无种种寻求有种种伺察者名无寻唯伺。
若无种种寻求。亦无种种伺察者名无寻
无伺。复次若有数数寻求数数伺察者名有
寻有伺。若无数数寻求有数数伺察者名
无寻唯伺。若无数数寻求亦无数数伺察
者名无寻无伺。
三结乃至九十八随眠。几乐根相应。几苦喜
忧舍根相应。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
显正理故。谓或有执。诸法生时渐次非顿。
如譬喻者。大德说曰。诸法生时次第而生无
并起义。如经狭路有多商侣一一而过。尚
无二人一时过义。况得有多。诸有为法亦
复如是。一一从自生相而生。别和合生理
不俱起。阿毗达磨诸论师言。有因缘故说
有为法别和合生。一一从自生相生故。有
因缘故说有为法一和合生。不相离者一
时生故。谓依生相说有为法别和合生。若
依刹那说有为法一和合生。不相离者必
俱起故。或复有执。力无力义。是名相应不相
应义。谓若此法由彼力生。即说此法与彼
相应。若法不由彼力生者。虽俱时起无
相应义。如由彼心力此心生故。得说此心
与彼心相应。又由心力心所生故。得说心
所与心相应。又由心所力心所生故。得说
心所与心所相应。不由心所力心得生故。
不可说心与心所相应。为遮彼意显示
心与心所相应。心所亦与心所相应。心所。
又得与心相应。唯心与心无相应义。一身
卷五十二 第 270b 页 T27-0270.png

相应。不与他性。彼作是说相爱重义是相
应义。无法与法极相爱重。如自性者。是故
唯与自性相应。为遮彼意显示唯与他
性相应。相应名义异体相望而建立故。如心
心所展转相望。同一所依一所缘等互不相
舍名相应故。或复有执。诸法与自性无相
应义亦非不相应。无相应义者诸法不待
自性而生故。非不相应者极相爱重是相应
义故。为遮彼意显示诸法不乱相应故作
斯论。问何故但问与受相应。答是作论者
意欲尔故。谓作论者随欲造论不违法相
故不应责。复次以受与受行相各别不违
成就而违现行是故偏问。不违成就者。一
身容成就五受根故。违现行者。必无二受
俱时现行故。复次以受随根转变而起。于
一受体建立五根馀法不尔故偏问受。复
次受居十二缘起轮中。犹如车毂是故偏
问。复次以一切法皆归趣受是故偏问。复
次除受更问何根相应。若问命等八根相
应便为非理不相应故。若问信等五三无
漏相应。亦为非理唯是善故。若问馀染及
想思等心所相应。亦为非理。无根相故。或
有即是烦恼性故。若问念定及慧相应。亦
为非理。烦恼相应无根相故。或有即是烦
恼性故。若问意根亦不应理依心建立相
应法故。又心相应无差别故。受有根相非
烦恼体能生烦恼故问相应。答三结中有身
见戒禁取结三根相应。除苦忧根。问此何故
卷五十二 第 270c 页 T27-0270.png

不相应。问此何故除忧根。答忧戚行相转。
此二结欢行相转故不相应。总说此二三根
相应。别分别者若在欲界初二静虑喜舍相
应。若在第三静虑乐舍相应。若在第四静
虑及无色界唯舍相应。是故总说三根相
应。疑结四根相应除苦根。问此何故除苦
根。答苦根在五识疑在意地故不相应。总
说疑结四根相应。别分别者若在欲界忧舍
相应。若在初二静虑喜舍相应。若在第三
静虑乐舍相应。若在第四静虑及无色界
唯舍相应。是故总说四根相应。问何故疑
结若在欲界不与喜根相应。若在初二静
虑则与喜根相应耶。答欢戚行相不相应
故。谓欲界疑戚行相转。喜根欢行相转。行相
既别无相应义。初二静虑疑与喜根俱欢行
相转故得相应。以等义是相应义故。复次
欲界喜粗疑细故不相应。问何故欲界喜粗。
答欲界有情不应起而起故。于欲界事亦
不应起而起故。云何欲界有情不应起而
起谓欲界有情本性是苦复加馀苦应生厌
离而更踊跃岂不是粗。云何于欲界事不
应起而起。谓若见他颠蹶迷谬应生慈悯
而更欢笑岂不是粗欲界疑结沈思故细。粗
细既别无相应义。初二静虑疑喜俱细故得
相应。复次欲界疑结敦重喜根轻躁故不相
应。初静虑二俱敦重故得相应。复次欲界疑
结于内门转。欲界喜根于外门转故不相
应。初二静虑俱内门转故得相应。复次欲界
卷五十二 第 271a 页 T27-0271.png

皆如主故得相应。复次欲界疑结虽不与
喜受相应而与忧受相应。初二静虑疑结
若不与喜受。相应便为无受。喜是彼地自
性受故。若疑心聚全无受者便违相依及相
应法勿有斯过。是故疑结初二静虑喜根相
应。三不善根中贪不善根三根相应除苦忧
根。以苦忧根戚行相转。贪不善根欢行相转
故不相应。瞋不善根三根相应除乐喜根。
以乐喜根欢行相转瞋不善根戚行相转故
不相应。痴不善根及欲漏无明漏五根相应。
以彼皆通六识身欢戚行相转故。有漏三
根相应除苦忧根。以色无色界无忧苦根
故。彼无忧苦因根蕴当广说。除邪见馀广
说如本论。邪见四根相应除苦根。以苦根
在五识邪见在意地故不相应。总说邪见
四根相应别分别者若在欲界三根相应除
乐苦根。若在初二静虑喜舍根相应。若在
第三静虑乐舍根相应。若在第四静虑及无
色界。唯舍根相应。问欲界邪见何者喜根相
应何者忧根相应耶。答或有本来不好施与
不好爱乐不好祠祀。彼后若遇邪见外道。
闻说无施与无爱乐无祠祀无妙行无恶行
无妙恶行业果异熟闻已欢喜作是念言。我
从本来不好施与乃至祠祀甚为好事。以
彼无果无异熟故。如是邪见喜根相应。或
有本来好行施与好行爱乐好行祠祀。
彼后若遇邪见外道。闻说无施与无爱乐
无祠祀无妙行无恶行无妙恶行业果异熟。
卷五十二 第 271b 页 T27-0271.png

乃至祠祀极为唐捐。以彼无果无异熟故。
如是邪见忧根相应广释相应义。六因中已
说。
三结乃至九十八随眠。几欲界系几色界系
几无色界系。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
显正理故。谓或有执。欲界所有烦恼及随烦
恼名数色无色界亦有。为止彼意显示欲
界是不定地多诸烦恼及随烦恼。色无色界
是定地故少诸烦恼及随烦恼。如瞋随眠及
恶作等。彼界无故。或复有执。有漏瀑流轭我
语取欲界亦有缘内而生诸烦恼等得彼
名故为止彼意显有漏等不通欲界上二
界惑定所摄藏多缘内起得彼名故。或
复有执。嫉悭二缠梵世亦有。如分别论者。问
彼何故作此执。答依契经故。谓契经说。大
梵天王告诸梵众。我等不须往诣沙门乔
答摩所礼敬听法。即住此处当令汝等度
生老死證永寂灭。彼说梵王为嫉悭结缠
绕心故作如是语。为遮彼意显嫉悭结
唯欲界有。或复有执。梵世有覆缠。问彼何
故作此执。答依契经故。谓契经说。大梵天
王不了尊者马胜所问恐梵众知。方便引
出软言愧谢。彼说梵王由覆缠故引出众
外方申不了。为遮彼意显示覆缠唯欲
界有。然大梵王为慢谄诳覆蔽心故便作
是语。由此因缘故作斯论。
答三结三种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
系。馀广说如本论。问何故名欲界系色界系
卷五十二 第 271c 页 T27-0271.png

色故名色界系。系在无色故名无色界系。
如牛马等系在于柱或在于栓名柱等系。
复次为欲界足所系缚故名欲界系。为色
界足所系缚故名色界系。为无色界足所
系缚故名无色界系。足谓烦恼如伽他言
佛所行无边无足。谁将去。
如人有足则得自在游涉八方无足不尔。
如是有情有烦恼足则能游涉诸界趣生。
无烦恼足则不如是。诸佛永断烦恼足故。
于界趣生无复流转。然由定慧所行无边。
复次欲界窟宅所摄藏故。欲界我执所执
著故名欲界系。色界窟宅所摄藏故。色界
我执所执著故名色界系。无色界窟宅所
摄藏故。无色界我执所执著故名无色界
系。窟宅谓爱。我执谓见。复次为欲界爱所
滋润。我我所见所执著故名欲界系。为色
界爱所滋润。我我所见所执著故名色界
系为无色界爱所滋润。我我所见所执著
故名无色界系。复次欲界乐欲所坚著故
名欲界系。色界乐欲所坚著故名色界系。
无色界乐欲所坚著故名无色界系。乐者
谓爱欲者谓见。复次为欲界生死所系缚故
名欲界系。为色界生死所系缚故名色界
系。为无色界生死所系缚故名无色界系。
复次为欲界垢所污故毒所害故秽所染
故名欲界系为色界垢所污故。毒所害故
秽所染故名色界系。为无色界垢所污故
毒所害故秽所染故名无色界系。一切烦
卷五十二 第 272a 页 T27-0272.png

欲界烦恼所系缚故名欲界系。为色界烦
恼所系缚故名色界系。为无色界烦恼所
系缚故名无色界系。
诸结堕欲界彼结在欲界耶。乃至广说。此
中堕者堕有六种。一界堕。二趣堕三补特伽
罗堕。四处堕。五有漏堕。六自体堕。界堕者。
如此中说诸结堕欲界彼结在欲界等。此
中意说。若是此界法即名堕此界。若欲界法
名堕欲界。若色界法名堕色界。若无色界
法名堕无色界。趣堕者。如说法者行法施
时发是愿言。以此法施令堕诸趣有情
速出生老病死。补特伽罗堕者。如毗奈耶
说。有三补特伽罗堕僧数中令僧和合。
处堕者。如品类足说。云何色蕴谓十色处及
堕法处色。有漏堕者。如品类足说。云何
堕法谓有漏法。自体堕者。如大种蕴说。有
执受是何义。答此增语所显堕自体法。于
六堕中此中唯依界堕作论。此中在者在
有四种。一自体在。二器在。三现行在。四处
在。自体在者。谓一切法各住自体自我自物
自相自分自本性中。器在者。如枣等在盆
中天授等在舍中。现行在者。若法于此现
行可得。处在者。若法于此处可得。此中总
依四在作论。或具不具如应当知。诸结
堕欲界彼结在欲界耶。答应作四句有
结堕欲界彼结非在欲界。谓缠所缠色界
没起欲界中有。色界没生欲界者唯是异
生。彼欲界中有在色界起法应如是。死有
卷五十二 第 272b 页 T27-0272.png

有至中有时。欲界三十六随眠随一现前令
生相续。及恶魔住梵世缠所缠故诃拒如
来。缠所缠者。有说忿缠。彼忿缠心诃拒佛
故。有说覆缠。彼覆缠心诃拒佛故。有说嫉
缠。彼嫉缠心诃拒佛故。有说悭缠。彼悭缠
心诃拒佛故。评曰。应作是说。于九缠中
随一现前而诃拒佛。除眠不能发语业
故。问何故名魔。答断慧命故。或常放逸而
自害故。问何故名恶。答怀恶意乐成就恶
法及恶慧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说。勃恶者
死生彼处故说名为恶。问魔住梵世何所
为耶。答诃拒佛故。问彼有何力能住梵
世。答梵所引故如契经说。一时薄伽梵在室
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尔时有一梵天
住在梵世。起恶见趣。此处是常恒不变易纯
永出离。更无有常恒不变易。纯永出离过
此处者。尔时世尊知彼心已。譬如壮士屈
伸臂顷。从此处没至梵世出去彼梵天不
远而住。时彼梵天遥见佛已即命佛曰。善
来大仙。此处是常恒不变易。纯永出离。更无
有常恒不变易。纯永出离过此处者。仁能
厌舍灾患欲界。而来至此甚为善哉。宜于
此间安乐常住。世尊告曰。此处非常恒不变
易。纯永出离。而汝谓常恒不变易。纯永出
离。由重无明蔽汝心故。汝应省察过去诸
梵堕欲界者如花果落。云何妄计此为常
等。如是梵天再三自赞。佛亦再三诃彼所
说。尔时彼梵睹佛威光难为抗敌。又住寂
卷五十二 第 272c 页 T27-0272.png

佛为敌论耶。念已便忆。魔与如来恒为怨
对必能抗敌。即以神力引置梵世化作欲
地而安处之。尔时彼梵复白佛言。此处是
常乃至广说。世尊告曰。此处非常广说如上。
魔便白佛大仙。应随梵天所说勿复违拒
当奉行之。若违拒者譬如有人吉祥天神
来过其舍。以刀杖等驱逐令出。亦如有
人从高转堕放舍手足便坠深坑。又如有
人从树端落放舍手足堕必至地故。应
奉顺梵天所说。复白佛言。仁岂不见我等
梵众围绕梵天。敬顺其言不敢违逆。佛时
告曰。汝非梵王亦非梵众。乃是恶魔。无有
耻愧。横来相扰。尔时恶魔知佛觉已。心怀
愧恼不能自退。梵以神力令彼还宫。因
彼契经而作此论。是谓有结堕欲界彼结
非在欲界。堕欲界者。是界堕非馀堕。非
在欲界者色界可得故。此有三在除自体
在不在自界现在前故。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五十二
卷五十二 第 273a 页 T27-0273.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