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义¶ 第 741c 页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下略疏卷六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广州宝象林沙门 弘赞 述
【○第二十八别请僧戒。
违无相心。失平等福。三轮不空。非大士行檀波罗
蜜也。】
「若佛子。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请僧福
田。求愿之时。应入僧坊。问知事人。今欲请僧求愿。知
事报言。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而世人别请五
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
【贤圣有权有实。实者巳證四果三贤十圣。权者虽
是凡夫。而巳受本源心地大戒。修学贤圣之正道。
亦名贤圣。故僧通凡圣。施普十方。心行平等。福等
空界。心生拣择。果报有限。况圣凡难辨。优劣宁测。
是以宾头卢被打。沙弥不得衣施。故知不择。即得
贤圣。况如来巳敕十六大阿罗汉。各领徒众百千。
皆證四果。示迹同凡。人莫能识。以应施者之福田。
按十诵律。戒因缘经。毗舍祛母。别请五百罗汉。佛
言。毗舍祛母。无智不善。不得大福。若于僧中。次请
一人者。得大功德。果报利益最胜。问。然则五百圣
僧。不及一凡僧耶。答。须知论田。则百千万倍。不及
音义¶ 第 742a 页 X38-0742.png
于圣。故阿那律。昔以一饭施独觉。从是巳来。九十
一劫。天上人间。受福不灭。如四十二章经。从饭恶
人。乃至如来。其福明矣。论心则平等福大。是以如
来命舍利弗。以饭施狗。然理当随时取重。勿泥一
法。即得不相妨碍也。此论施心平等。非论求法。求
法须具择法之眼。不可邪正不分。贤愚不辨。迷失
大道。事非小也(此经如来初坐菩提树下时说。毗舍祛母未生。何言别请五百。此或
如来说过去世。先佛时事。或预记。后毗舍祛必有如是事也)。】
「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若
故别请僧者。犯轻垢罪。」
【随外道教。不遵佛制。是逆佛违法。复悖等视凡圣
心地。故曰不顺孝道。七佛者。皆在此娑婆世界应
化。迹在百劫之内。长寿天。悉所曾见。故处处多引
七佛为證。使人易明也。过去九十一劫。有一佛出
世。名毗婆尸。亦名维卫。中间诸劫无佛。至三十一
劫。有两佛出世。一名尸弃。二名毗舍浮。第九十一
劫。名为贤劫。有千佛出世。一拘留孙佛。二拘那含
牟尼佛。三迦叶佛。四释迦牟尼佛。乃至最后第一
千尊。名楼至佛。前独受利养戒。是不差客僧赴请。
得罪。次受别请戒。是自受他别请获罪。今戒是自
择请僧。而结罪也。不犯者。非求福饭僧。或知识亲
朋。有所言论。故别请也。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邪法得利。养活身命。害物润巳。非大士慈悲心。清
一劫。天上人间。受福不灭。如四十二章经。从饭恶
人。乃至如来。其福明矣。论心则平等福大。是以如
来命舍利弗。以饭施狗。然理当随时取重。勿泥一
法。即得不相妨碍也。此论施心平等。非论求法。求
法须具择法之眼。不可邪正不分。贤愚不辨。迷失
大道。事非小也(此经如来初坐菩提树下时说。毗舍祛母未生。何言别请五百。此或
如来说过去世。先佛时事。或预记。后毗舍祛必有如是事也)。】
「若别请僧者。是外道法。七佛无别请法。不顺孝道。若
故别请僧者。犯轻垢罪。」
【随外道教。不遵佛制。是逆佛违法。复悖等视凡圣
心地。故曰不顺孝道。七佛者。皆在此娑婆世界应
化。迹在百劫之内。长寿天。悉所曾见。故处处多引
七佛为證。使人易明也。过去九十一劫。有一佛出
世。名毗婆尸。亦名维卫。中间诸劫无佛。至三十一
劫。有两佛出世。一名尸弃。二名毗舍浮。第九十一
劫。名为贤劫。有千佛出世。一拘留孙佛。二拘那含
牟尼佛。三迦叶佛。四释迦牟尼佛。乃至最后第一
千尊。名楼至佛。前独受利养戒。是不差客僧赴请。
得罪。次受别请戒。是自受他别请获罪。今戒是自
择请僧。而结罪也。不犯者。非求福饭僧。或知识亲
朋。有所言论。故别请也。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邪法得利。养活身命。害物润巳。非大士慈悲心。清
音义¶ 第 742b 页 X38-0742.png
净心也。】
「若佛子。以恶心故。为利养。贩卖男女色。自手作食。自
磨自舂。占相男女。解梦吉凶。是男是女。咒术工巧。调
鹰方法。和合百种毒药。千种毒药。蛇毒。生金银毒。蛊
毒。都无慈悯心。无孝顺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以恶心。明非善心也。为利养。明非益物也。贩卖男
女色。谓买年少男女。卖与人为欲事也。自手作食。
是躬自炊爨也。自磨自舂。是磨舂五谷也。占相男
女者。占是占卜。相是察形观气。皆妄判男女寿夭
穷通也。解梦。谓原梦。以断吉凶祸福。所娠是男是
女也。咒术。是外道邪咒符箓等也。工巧。是百工技
艺也。调鹰。是教鹰犬。以畋猎也。百种千种毒药。谓
用世间一切毒药。和合汤膏丸散。以害物也。蛇毒
者。然蛇之毒。在头在尾。或取其脑。或取精液。以伤
人也。生金银。服食即断命也。蛊者。和合毒药。食则
腹胀成蛊也。都无慈悯心者。大士当以慈爱哀悯
众生。犹巳赤子。损巳利他为念。而反为自活害人。
犹食子肉。是无慈悯心也。菩萨视众生如巳父母。
而反以自利伤亲。忤逆之甚。是无孝顺心也。故作
者。显非误为。此以邪求活命。故犯轻垢。若物死。即
犯重罪。若在家以咒术工巧医药。如法自活。不伤
物者。不犯。出家以正咒术。救危拯厄。无求利心。亦
开。问。磨舂作食。在家宁免。答。此有二义。一为自活。
非大人所作故。二为五谷柴米中。多有蜫虫故。若
「若佛子。以恶心故。为利养。贩卖男女色。自手作食。自
磨自舂。占相男女。解梦吉凶。是男是女。咒术工巧。调
鹰方法。和合百种毒药。千种毒药。蛇毒。生金银毒。蛊
毒。都无慈悯心。无孝顺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以恶心。明非善心也。为利养。明非益物也。贩卖男
女色。谓买年少男女。卖与人为欲事也。自手作食。
是躬自炊爨也。自磨自舂。是磨舂五谷也。占相男
女者。占是占卜。相是察形观气。皆妄判男女寿夭
穷通也。解梦。谓原梦。以断吉凶祸福。所娠是男是
女也。咒术。是外道邪咒符箓等也。工巧。是百工技
艺也。调鹰。是教鹰犬。以畋猎也。百种千种毒药。谓
用世间一切毒药。和合汤膏丸散。以害物也。蛇毒
者。然蛇之毒。在头在尾。或取其脑。或取精液。以伤
人也。生金银。服食即断命也。蛊者。和合毒药。食则
腹胀成蛊也。都无慈悯心者。大士当以慈爱哀悯
众生。犹巳赤子。损巳利他为念。而反为自活害人。
犹食子肉。是无慈悯心也。菩萨视众生如巳父母。
而反以自利伤亲。忤逆之甚。是无孝顺心也。故作
者。显非误为。此以邪求活命。故犯轻垢。若物死。即
犯重罪。若在家以咒术工巧医药。如法自活。不伤
物者。不犯。出家以正咒术。救危拯厄。无求利心。亦
开。问。磨舂作食。在家宁免。答。此有二义。一为自活。
非大人所作故。二为五谷柴米中。多有蜫虫故。若
音义¶ 第 742c 页 X38-0742.png
不损生。非邪求活命。出家下二众亦开。按经论中。
邪求活命。有五种四种。与今戒互出。一为利养故。
诈现奇特。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为利养故。占
相吉凶。四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为利
养故。自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出家复有四种邪
食活命。一下口食。谓医药。地理。种植田园。二仰口
食。谓观天文。日月五星等。三方口食。谓曲媚豪势。
通使四方。巧言多求。四维口食。谓学种种咒术卜
算吉凶。若以上相违。名净命食。净命食。复有四种。
一深山果菜。二常行乞食。三檀越送食。四僧中净
食。以此活命。不污心地。故名净命也(地理俗称堪舆)。
○第三十不敬好时戒。
好时不知恭敬。非信心孝心。言行相违。非正心真
心。六斋。十斋。三长斋。现大神通日。乃至佛诞。成道。
涅槃。自恣等。皆好时也。】
「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
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
诸缚著。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
戒者。犯轻垢罪。」
【恶心。谓于三宝中。不生敬心承奉。善诱于人。而虚
诈假现亲近三宝。令他信敬。出言则口口谈空。履
行则心心在有。言行相违。乖返正真。故曰谤三宝
也。经理者。谓经营料理白衣家事。甚致为白衣私
通男女。或与作媒嫁等。秽恶鄙陋事也。作诸缚著
邪求活命。有五种四种。与今戒互出。一为利养故。
诈现奇特。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为利养故。占
相吉凶。四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为利
养故。自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出家复有四种邪
食活命。一下口食。谓医药。地理。种植田园。二仰口
食。谓观天文。日月五星等。三方口食。谓曲媚豪势。
通使四方。巧言多求。四维口食。谓学种种咒术卜
算吉凶。若以上相违。名净命食。净命食。复有四种。
一深山果菜。二常行乞食。三檀越送食。四僧中净
食。以此活命。不污心地。故名净命也(地理俗称堪舆)。
○第三十不敬好时戒。
好时不知恭敬。非信心孝心。言行相违。非正心真
心。六斋。十斋。三长斋。现大神通日。乃至佛诞。成道。
涅槃。自恣等。皆好时也。】
「若佛子。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诈现亲附。口便说空。
行在有中。经理白衣。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作
诸缚著。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
戒者。犯轻垢罪。」
【恶心。谓于三宝中。不生敬心承奉。善诱于人。而虚
诈假现亲近三宝。令他信敬。出言则口口谈空。履
行则心心在有。言行相违。乖返正真。故曰谤三宝
也。经理者。谓经营料理白衣家事。甚致为白衣私
通男女。或与作媒嫁等。秽恶鄙陋事也。作诸缚著
音义¶ 第 743a 页 X38-0743.png
者。谓作如上不净诸事。皆是自他缠缚。于三恶道
中。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也。六斋日者。四天王经云。
诸天斋日。伺人善恶。四天王各镇一方。常以月初
八日。二十三日。遣使者下。按行人间。考察善恶。十
四二十九日。遣太子下。十五三十日。四王自下。命
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勤察众生善恶。俱奏天帝释。
施行吉凶也。三长斋月者。正五九月。天帝释。以大
宝镜。正照南赡部洲。察其罪福。亦四天王各分镇
四大部洲月。今此三月。是北方多闻天王分镇南
洲。察人善恶之月。如此日此月。尽是鬼神得力之
日月。天王递相巡狩之好时。正宜避恶修善。如此
好时不知。而反更亏慢犯戒。不生惭愧恐惧。正所
谓恶心也。杀生劫盗者。是于十重戒中。略举初二。
以该诸重。随作随结波罗夷。更于重罪上。加一轻
垢。如犯死刑。更加鞭挞也。若于四十八轻戒有犯。
亦加一不敬好时罪也。破斋者。在家于六斋日。长
斋月。受持八关戒斋。过中不食为斋。若犯非时食。
故云破斋。出家则终身非时不食。如于此斋日。犯
非时食。罪亦加一等。璎珞经云。若有菩萨摩诃萨。
修习六度清净之法。兼修八关诸佛禁法。此善男
子善女人。于六度法具足清净之行。准如经说。岂
可轻斋戒。弃八关而不受持。甘为破斋犯戒人耶。】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广明。」
【从瞋打报雠戒。至此不敬好时戒。如是十戒。应勤
中。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也。六斋日者。四天王经云。
诸天斋日。伺人善恶。四天王各镇一方。常以月初
八日。二十三日。遣使者下。按行人间。考察善恶。十
四二十九日。遣太子下。十五三十日。四王自下。命
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勤察众生善恶。俱奏天帝释。
施行吉凶也。三长斋月者。正五九月。天帝释。以大
宝镜。正照南赡部洲。察其罪福。亦四天王各分镇
四大部洲月。今此三月。是北方多闻天王分镇南
洲。察人善恶之月。如此日此月。尽是鬼神得力之
日月。天王递相巡狩之好时。正宜避恶修善。如此
好时不知。而反更亏慢犯戒。不生惭愧恐惧。正所
谓恶心也。杀生劫盗者。是于十重戒中。略举初二。
以该诸重。随作随结波罗夷。更于重罪上。加一轻
垢。如犯死刑。更加鞭挞也。若于四十八轻戒有犯。
亦加一不敬好时罪也。破斋者。在家于六斋日。长
斋月。受持八关戒斋。过中不食为斋。若犯非时食。
故云破斋。出家则终身非时不食。如于此斋日。犯
非时食。罪亦加一等。璎珞经云。若有菩萨摩诃萨。
修习六度清净之法。兼修八关诸佛禁法。此善男
子善女人。于六度法具足清净之行。准如经说。岂
可轻斋戒。弃八关而不受持。甘为破斋犯戒人耶。】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制戒品中广明。」
【从瞋打报雠戒。至此不敬好时戒。如是十戒。应勤
音义¶ 第 743b 页 X38-0743.png
习学。尊敬奉持。勿使忘也。馀如大本制戒品中详明。
○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见苦不救。无慈悲心。知卖不赎。违孝顺道。】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
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及卖经律。贩卖比丘。比丘
尼。亦卖发菩提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
奴婢者。」
【佛灭度后。正明末法恶世。佛在世时。人皆知善。故
无是事也。形像者。或彫塑。或绘画。若被恶人强夺。
或劫贼盗卖也。今举比丘二众。则巳该七众。发菩
提心。是初发大心人。道人。是行菩萨大道之人。智
论云。得道者。名为道人。馀出家人。虽未得道。以修
出世道故。亦名道人。官使者。为官差遣役使也。一
切人者。士农工商等。】
「而菩萨见是事巳。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
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发心菩萨。一切
经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佛像是佛宝。经律是法宝。发心道人。及菩萨形像。
是大乘僧宝。比丘是小乘僧宝。父母是恩田。子之
天地也。大士正当于此末劫恶世之中。护持佛法。
绍隆三宝。广行善事。化导众生。岂当坐视。如此毁
辱之事。是故应为救赎。若自无力无财。即种种方
便劝化他人赎脱。若心懈怠。或故意不赎。俱犯。
○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见苦不救。无慈悲心。知卖不赎。违孝顺道。】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
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及卖经律。贩卖比丘。比丘
尼。亦卖发菩提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
奴婢者。」
【佛灭度后。正明末法恶世。佛在世时。人皆知善。故
无是事也。形像者。或彫塑。或绘画。若被恶人强夺。
或劫贼盗卖也。今举比丘二众。则巳该七众。发菩
提心。是初发大心人。道人。是行菩萨大道之人。智
论云。得道者。名为道人。馀出家人。虽未得道。以修
出世道故。亦名道人。官使者。为官差遣役使也。一
切人者。士农工商等。】
「而菩萨见是事巳。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
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发心菩萨。一切
经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佛像是佛宝。经律是法宝。发心道人。及菩萨形像。
是大乘僧宝。比丘是小乘僧宝。父母是恩田。子之
天地也。大士正当于此末劫恶世之中。护持佛法。
绍隆三宝。广行善事。化导众生。岂当坐视。如此毁
辱之事。是故应为救赎。若自无力无财。即种种方
便劝化他人赎脱。若心懈怠。或故意不赎。俱犯。
○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音义¶ 第 743c 页 X38-0743.png
远防损害之因。离结杀盗之业。始不违大士慈心。
悲心。利益心也。】
「若佛子。不得贩卖刀杖弓箭。畜轻秤小斗。因官形势。
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猪狗。若故
养者。犯轻垢罪。」
【刀杖弓箭。系缚。猫狸猪狗。是损害众生正报身命。
馀秤斗等。皆损害众生依报受用。用轻小而出。则
必用重大而入。丈尺长短。例此可知也。形势者。或
用自官势。或倚他官势。系缚。谓以恶毒私心系缚。
损害众生肢体。非公心系缚罪人。虽是罪人。亦须
生慈悯心。念彼愚痴无知。当方便劝喻。令其发起
善心。改过前非也。破坏成功者。谓他人欲成巳就
之事业。而以恶心。还使废坏也。长养者。畜养也。猫
猫。皆是捕鼠之兽。猪狗为贪财害命。卖时轻垢。杀
即犯初重。其秤斗。及因势取物。破坏他业。皆犯第
二重。名欺取强取也。故养者。是结后一事。以摄前
五事。皆有损害。故犯也。优婆塞戒经。亦不听畜养。
乃至猪羊蚕等。律中为防守故。开畜狗子。杂藏经
云。一鬼白目连言。我阴丸极大如瓮。行时担著肩
上。住即坐上。进止患苦。何因缘故。目连答言。汝前
世时。常以轻秤小斗而与。重秤大斗而取。欲得大
利于巳。侵尅馀人。故受斯罪。此是华报。地狱苦果
在后。
○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
音义¶ 第 744a 页 X38-0744.png
初心倏起乍思名觉。细心分别沉思名观。若思惟
出世之法。名为正业。思惟世间杂事。故云邪业。有
乱正道。而违心地戒体也(此戒文与涅槃经同)。】
「若佛子。以恶心故。观一切男女等斗。军阵兵将。劫贼
等斗。」
【恶心者。非为见机方便和解。及权示同彼邪业。诱
归正道之善心也。一男女身口争斗。二军阵战斗。
三劫贼相瞋共斗。上等字。谓象马牛犬等斗。大经
云。乃至鸡雉鹦鹉等斗。亦不得观。下等字。谓𠒋酒
无赖之徒等斗。观看必有伤损。亦令人不善心生。
自失威仪。致俗讥议。此是第一戒观斗也。】
「亦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叫。妓乐之声。」
【贝是海螺。琴七弦。或五弦。瑟二十五弦。筝十三弦。
箜篌二十四弦。笛长一尺四寸七孔。上八事。皆假
物成声。歌叫。男女自音唱咏也。妓乐者。贝鼓乃至
笙簧。箫管。琵琶。三弦。二弦。倡妓等。悉属妓乐。古人
多使妇女作之。故字从女。斯皆放逸之门。妨修道
行。伹增欲乐。无益众生。尚不得故往观听。况自身
作耶。义疏开供养三宝得作。自娱不许。亦非许僧
自为。乃使俗作也。此第二戒娱乐也。】
「不得樗蒲。围棋。波罗塞戏。弹棋。六博。拍鞠。掷石投壶。
牵道八道行城。」
【樗蒲。乃博弈之总名。博物志。谓老子入胡作。老子
此方称圣。岂作博戏。以乱人心志乎。如下孔子答
音义¶ 第 744b 页 X38-0744.png
哀公自明矣。围棋。古有三百六十路。今横直止十
九路。波罗塞戏者。波罗是梵语。塞戏是华言。塞。音
赛。即博塞。谓以釆相胜曰塞。苑说云。行棋相塞。谓
之塞也。弹棋。按此方汉宫人。以妆奁为戏。或以棋
子相击。亦曰弹棋也。六博。是双陆戏也。拍鞠。是击
毬献也。掷石投壶者。古以石掷。今用矢投也。牵道
八道行城者。此是天竺棋戏。纵横各八路。以棋子
行之。如此方象棋等。巳上诸戏事。涅槃经及律藏
俱出名目。家语云。哀公问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
有之。孔子曰。有之。为其兼行恶道也。噫。世儒尚耻
为之。况大士修习人空法空大道。而怀胜负之心。
以欺众生可乎。此第三戒杂戏也。】
「爪镜。蓍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
【爪镜者。或以药涂指甲。或用咒术咒指。使明如镜。
以现吉凶等事也。如密部中。咒指甲。及佛图澄指
上能现吉凶等事。无求利心。为益众生者。不犯。蓍
草。一生百茎。长必一丈。昔出羲文之墓。上覆云气。
下守灵龟。用之以四十九策。分二。挂一。揲四。归奇。
三变成爻。十八变成卦。以占吉凶。此方虽云出羲
文墓。而天竺亦以此草为策也。杨枝者。或无蓍草。
即以杨枝为策。又如此方巫师。咒祭樟柳成神。以
报祸福之类是也。钵盂者。以钵盂盛水咒之。而现
吉凶也。髑髅者。以邪术咒祭髑髅。即能从人耳边
报种种事也。卜筮者。龟曰卜。蓍曰筮。然总该上五
九路。波罗塞戏者。波罗是梵语。塞戏是华言。塞。音
赛。即博塞。谓以釆相胜曰塞。苑说云。行棋相塞。谓
之塞也。弹棋。按此方汉宫人。以妆奁为戏。或以棋
子相击。亦曰弹棋也。六博。是双陆戏也。拍鞠。是击
毬献也。掷石投壶者。古以石掷。今用矢投也。牵道
八道行城者。此是天竺棋戏。纵横各八路。以棋子
行之。如此方象棋等。巳上诸戏事。涅槃经及律藏
俱出名目。家语云。哀公问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
有之。孔子曰。有之。为其兼行恶道也。噫。世儒尚耻
为之。况大士修习人空法空大道。而怀胜负之心。
以欺众生可乎。此第三戒杂戏也。】
「爪镜。蓍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
【爪镜者。或以药涂指甲。或用咒术咒指。使明如镜。
以现吉凶等事也。如密部中。咒指甲。及佛图澄指
上能现吉凶等事。无求利心。为益众生者。不犯。蓍
草。一生百茎。长必一丈。昔出羲文之墓。上覆云气。
下守灵龟。用之以四十九策。分二。挂一。揲四。归奇。
三变成爻。十八变成卦。以占吉凶。此方虽云出羲
文墓。而天竺亦以此草为策也。杨枝者。或无蓍草。
即以杨枝为策。又如此方巫师。咒祭樟柳成神。以
报祸福之类是也。钵盂者。以钵盂盛水咒之。而现
吉凶也。髑髅者。以邪术咒祭髑髅。即能从人耳边
报种种事也。卜筮者。龟曰卜。蓍曰筮。然总该上五
音义¶ 第 744c 页 X38-0744.png
事。以占吉凶。皆名卜筮。斯等悉妨正道。起人邪见。
故此第四戒卜筮也。】
「不得作盗贼使命。」
【上作国使犹禁。此与贼通使。为害非小。若贼杀人
得财。即是教他杀盗。随杀多少。盗物轻重。而结重
罪。此第五戒恶使命也。】
「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此总结上五事。谓诤斗能起𠒋恶心。娱乐便发淫
泆念。杂戏令心散乱。卜筮邪惑见生。使命心怀奸
诡。如此悉妨戒。乱定。障慧。故禁之。其馀一切技艺
诗画等。但于出世正道有违者。当永绝之。如昔慧
全禅师。虽坐禅积业。外学未绝。不免生婆罗门家。
故为害非小也贤愚经云。佛言。过去世有一国王
名法增。有慈悲心。政法治国。无事闲暇共人博戏。
时有一人犯法。诸臣白王。外有一人犯于王法。云
何治罪。王时慕戏。便失答言。臣即按律杀之。王博
戏巳。问诸臣言。向者罪人。今何所在。臣白言。随国
法治。巳杀竟。王闻闷绝躄地。良久乃苏。即舍国入
山自守。时王命终。生大海中。作摩竭鱼。身长七百
由旬。多有诸虫唼食其身。身瘙痒故。揩玻瓈山。碎
杀诸虫。血流污海。百里皆赤。以此罪缘。命终堕大
地狱。有如是过。可不戒哉。
○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
心欲背大向小。意犹未决。即犯前第八。若心决定
故此第四戒卜筮也。】
「不得作盗贼使命。」
【上作国使犹禁。此与贼通使。为害非小。若贼杀人
得财。即是教他杀盗。随杀多少。盗物轻重。而结重
罪。此第五戒恶使命也。】
「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此总结上五事。谓诤斗能起𠒋恶心。娱乐便发淫
泆念。杂戏令心散乱。卜筮邪惑见生。使命心怀奸
诡。如此悉妨戒。乱定。障慧。故禁之。其馀一切技艺
诗画等。但于出世正道有违者。当永绝之。如昔慧
全禅师。虽坐禅积业。外学未绝。不免生婆罗门家。
故为害非小也贤愚经云。佛言。过去世有一国王
名法增。有慈悲心。政法治国。无事闲暇共人博戏。
时有一人犯法。诸臣白王。外有一人犯于王法。云
何治罪。王时慕戏。便失答言。臣即按律杀之。王博
戏巳。问诸臣言。向者罪人。今何所在。臣白言。随国
法治。巳杀竟。王闻闷绝躄地。良久乃苏。即舍国入
山自守。时王命终。生大海中。作摩竭鱼。身长七百
由旬。多有诸虫唼食其身。身瘙痒故。揩玻瓈山。碎
杀诸虫。血流污海。百里皆赤。以此罪缘。命终堕大
地狱。有如是过。可不戒哉。
○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
心欲背大向小。意犹未决。即犯前第八。若心决定
音义¶ 第 745a 页 X38-0745.png
失戒。即犯第十重。今戒言其心不欲背大。而谓小
乘易修。且先断见思惑。取證涅槃。然后化生未晚。
而暂兴此念。即废大愿。终堕声闻。宁知大士带惑。
而能广利群生。故止观云。退大取小。众圣所呵。菩
萨不尔。见众生苦。同于巳苦。起大慈悲。爱同一子。
如母得食。常忆其儿。若住于空。即有弃他之过。亦
不能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具足佛法。皆不能办。虽
入世间。生死烦恼。不能损其智慧。虽佛道长远。不
以为遥。虽众生数多。而意有勇。心坚无退。精进发
趣。初无疲怠。故云菩萨于生死而有勇。于涅槃而
不味。勇于生死。无生而生。不为生死所染。如华在
泥。不为泥之所污。辅行云。经说高原陆地。不生莲
华。卑湿淤泥。乃生莲华。故知涅槃高原。不生菩萨
大悲之华。生死泥中。乃有菩萨利生胜用。虽在生
死。而生死不染。盖大士誓坚志勇故也。况小乘归
戒。不离菩萨戒。菩萨戒力。能成就之。是以大能摄
小。小无大用。何云化生未晚耶。】
「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
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
【此五十八戒。悉是舍那亲制。故曰禁戒。如王禁敕。
无敢故违。是故大士。当于四威仪中。护持勿犯。昼
夜勤学。读诵通利。使无忘失也。金刚。喻戒能破诸
烦恼结贼。亦喻大士心坚护持。如金刚也。浮囊者。
天竺渡海之人。或以鸟翎毛袋作。或牛羊皮作。或
乘易修。且先断见思惑。取證涅槃。然后化生未晚。
而暂兴此念。即废大愿。终堕声闻。宁知大士带惑。
而能广利群生。故止观云。退大取小。众圣所呵。菩
萨不尔。见众生苦。同于巳苦。起大慈悲。爱同一子。
如母得食。常忆其儿。若住于空。即有弃他之过。亦
不能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具足佛法。皆不能办。虽
入世间。生死烦恼。不能损其智慧。虽佛道长远。不
以为遥。虽众生数多。而意有勇。心坚无退。精进发
趣。初无疲怠。故云菩萨于生死而有勇。于涅槃而
不味。勇于生死。无生而生。不为生死所染。如华在
泥。不为泥之所污。辅行云。经说高原陆地。不生莲
华。卑湿淤泥。乃生莲华。故知涅槃高原。不生菩萨
大悲之华。生死泥中。乃有菩萨利生胜用。虽在生
死。而生死不染。盖大士誓坚志勇故也。况小乘归
戒。不离菩萨戒。菩萨戒力。能成就之。是以大能摄
小。小无大用。何云化生未晚耶。】
「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
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
【此五十八戒。悉是舍那亲制。故曰禁戒。如王禁敕。
无敢故违。是故大士。当于四威仪中。护持勿犯。昼
夜勤学。读诵通利。使无忘失也。金刚。喻戒能破诸
烦恼结贼。亦喻大士心坚护持。如金刚也。浮囊者。
天竺渡海之人。或以鸟翎毛袋作。或牛羊皮作。或
音义¶ 第 745b 页 X38-0745.png
持牛脬。常带随身。海船若坏。即吹气浮身。以渡大
海。今喻大士欲渡生死大海。非戒莫能济于彼岸。
故涅槃经云。如一罗刹。随渡海者。总乞浮囊。渡者
答言。宁杀身命。浮囊不可得。罗刹复言。不肯全施。
见惠其半。彼人亦不施与。如是展转乞微尘许。彼
人亦不施与。喻菩萨护持禁戒时。烦恼罗刹。教菩
萨令犯十重。护馀轻者。菩萨不随。如是展转劝犯
馀篇。乃至轻垢恶作之罪。菩萨亦不肯随。何以故。
菩萨持十重禁。及馀轻垢恶作。敬重坚固。等无差
别也。草系比丘者。如来制戒。比丘不得损坏草木。
昔有诸比丘。在旷野中行。为贼劫掠。剥脱衣裳。贼
惧比丘往告聚落主知。欲尽杀诸比丘。贼中一人。
知比丘不伤草。即以草系缚之而去。诸比丘为日
所炙。及蚊虻蚤虱唼哓。从旦至夜。恶兽交横。甚可
怖畏。递相教告。惟当护戒。宁死不犯。各正其身。不
动不摇。次日国王出猎。见诸比丘护戒。宁死不犯。
王心生欢喜。即为解草。详出因缘经。及大庄严论。
今此戒经。如来初坐菩提树下顿说。时未有比丘。
何得草系。此或如来预记。或是过去佛时比丘事。
引以为證。如迦叶佛时。坐禅比丘。折伊罗臭树叶。
堕在龙中。头生臭树。风吹摇动。脓污大海。百千万
岁受诸苦痛。至弥勒佛出世时。方脱龙身。故三藏
中。处处引此为證。今时狂禅。谓宗门解脱。持戒执
著。斩草掘地。复何所伤。而未具归宗斩蛇之手。初
海。今喻大士欲渡生死大海。非戒莫能济于彼岸。
故涅槃经云。如一罗刹。随渡海者。总乞浮囊。渡者
答言。宁杀身命。浮囊不可得。罗刹复言。不肯全施。
见惠其半。彼人亦不施与。如是展转乞微尘许。彼
人亦不施与。喻菩萨护持禁戒时。烦恼罗刹。教菩
萨令犯十重。护馀轻者。菩萨不随。如是展转劝犯
馀篇。乃至轻垢恶作之罪。菩萨亦不肯随。何以故。
菩萨持十重禁。及馀轻垢恶作。敬重坚固。等无差
别也。草系比丘者。如来制戒。比丘不得损坏草木。
昔有诸比丘。在旷野中行。为贼劫掠。剥脱衣裳。贼
惧比丘往告聚落主知。欲尽杀诸比丘。贼中一人。
知比丘不伤草。即以草系缚之而去。诸比丘为日
所炙。及蚊虻蚤虱唼哓。从旦至夜。恶兽交横。甚可
怖畏。递相教告。惟当护戒。宁死不犯。各正其身。不
动不摇。次日国王出猎。见诸比丘护戒。宁死不犯。
王心生欢喜。即为解草。详出因缘经。及大庄严论。
今此戒经。如来初坐菩提树下顿说。时未有比丘。
何得草系。此或如来预记。或是过去佛时比丘事。
引以为證。如迦叶佛时。坐禅比丘。折伊罗臭树叶。
堕在龙中。头生臭树。风吹摇动。脓污大海。百千万
岁受诸苦痛。至弥勒佛出世时。方脱龙身。故三藏
中。处处引此为證。今时狂禅。谓宗门解脱。持戒执
著。斩草掘地。复何所伤。而未具归宗斩蛇之手。初
音义¶ 第 745c 页 X38-0745.png
果耕地。虫离四寸之德。可观此龙。是解脱乎。是执
著乎。损一树叶。感报如是。可不令人心寒胆丧哉。】
「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巳成之
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
犯轻垢罪。」
【上虽能坚护禁戒。而无大乘正信。犹恐堕于二乘。
终失成佛之极果。而度生之大愿随失。故须常生
善信。信我及众生。是当成之佛。诸佛是巳成之佛。
虽具此信。不发菩提心。其信即无所依。故当发此
大心。以坚其信。知我心即诸佛心。故上求佛道。知
我心即众生心。故下化众生。而于此心此念。须臾
不可离。故云念念不去心。若念须臾离。即起二乘
自度之心。言下化者。非为化一世界众生。乃至百
千恒河沙世界众生。言上求者。非为承事一世界
诸佛。乃至百千恒河沙世界诸佛。求于无上道。故
华严经云。菩萨不为教化一世界众生故。发菩提
心。乃至不为教化不可说不可说转。三千大千世
界。微尘数世界众生故。发菩提心。不为供养一世
界中。次第出兴世诸如来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
供养不可说不可说转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次第
兴世诸如来故。发菩提心。欲教化调伏一切众生。
悉无馀故。发菩提心。欲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悉无
馀故。发菩提心。问。大菩提心从何而出生耶。答。从
大悲生。如无尽意经云。为欲救度一切有情故。起
著乎。损一树叶。感报如是。可不令人心寒胆丧哉。】
「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巳成之
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
犯轻垢罪。」
【上虽能坚护禁戒。而无大乘正信。犹恐堕于二乘。
终失成佛之极果。而度生之大愿随失。故须常生
善信。信我及众生。是当成之佛。诸佛是巳成之佛。
虽具此信。不发菩提心。其信即无所依。故当发此
大心。以坚其信。知我心即诸佛心。故上求佛道。知
我心即众生心。故下化众生。而于此心此念。须臾
不可离。故云念念不去心。若念须臾离。即起二乘
自度之心。言下化者。非为化一世界众生。乃至百
千恒河沙世界众生。言上求者。非为承事一世界
诸佛。乃至百千恒河沙世界诸佛。求于无上道。故
华严经云。菩萨不为教化一世界众生故。发菩提
心。乃至不为教化不可说不可说转。三千大千世
界。微尘数世界众生故。发菩提心。不为供养一世
界中。次第出兴世诸如来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
供养不可说不可说转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次第
兴世诸如来故。发菩提心。欲教化调伏一切众生。
悉无馀故。发菩提心。欲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悉无
馀故。发菩提心。问。大菩提心从何而出生耶。答。从
大悲生。如无尽意经云。为欲救度一切有情故。起
音义¶ 第 746a 页 X38-0746.png
悲愿等力。趣求无上菩提。若不为度众生。我即不
发是菩提心。华严云。从初地。乃至十地。于地地中。
皆以大悲为主。菩提心论云。从悲发生大菩提心
所有最胜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为根本。无差别
论云。因时即是菩提心。果满德圆名正觉。菩提心
法不思议。诸佛如来皆称赞。无畏上授问经云。发
菩提心所生诸福。如虚空界。广大胜上。无有穷尽。
正使有人以恒河沙数佛刹。满中珍宝。供养世尊。
若有人合掌至诚。一发无上正等菩提心者。而此
福德。胜前福德。不可校计。成佛经云。诸法无相。为
虚空相。作是观巳。名胜义菩提心。当知一切法空。
以悟法本无生。心体自如。不见身心。住于寂灭。平
等究竟。真实之智。令无退失。妄心若起。知而勿随。
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妙用无穷。所以十
方诸佛。以胜义行愿为戒。伹具此心者。能转法轮
自他俱利。馀如华严六十四卷及发菩提心品明。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愿者。希求欲乐之义。一切殊因妙果。无量善法。而
无希求欲乐之心。何由得遂。故当常发大愿也。】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愿得好师。同
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
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
不去心。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一切愿者。该下十愿。初愿孝顺四人。即持戒愿。以
发是菩提心。华严云。从初地。乃至十地。于地地中。
皆以大悲为主。菩提心论云。从悲发生大菩提心
所有最胜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为根本。无差别
论云。因时即是菩提心。果满德圆名正觉。菩提心
法不思议。诸佛如来皆称赞。无畏上授问经云。发
菩提心所生诸福。如虚空界。广大胜上。无有穷尽。
正使有人以恒河沙数佛刹。满中珍宝。供养世尊。
若有人合掌至诚。一发无上正等菩提心者。而此
福德。胜前福德。不可校计。成佛经云。诸法无相。为
虚空相。作是观巳。名胜义菩提心。当知一切法空。
以悟法本无生。心体自如。不见身心。住于寂灭。平
等究竟。真实之智。令无退失。妄心若起。知而勿随。
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妙用无穷。所以十
方诸佛。以胜义行愿为戒。伹具此心者。能转法轮
自他俱利。馀如华严六十四卷及发菩提心品明。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愿者。希求欲乐之义。一切殊因妙果。无量善法。而
无希求欲乐之心。何由得遂。故当常发大愿也。】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愿得好师。同
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
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
不去心。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一切愿者。该下十愿。初愿孝顺四人。即持戒愿。以
音义¶ 第 746b 页 X38-0746.png
孝名为戒。故孝为十愿之根本。根本若亏。九即随
失。二愿得好师。好师者。行解双备。若有解无行。何
能诱我前进。若有行无解。何以开我心地。是以酬
报二亲。绍隆三宝。皆赖师教诲力成。故十愿中。师
为最要。纵具信心。而无良师训导。不成法器。今时
当末法。行解兼备。诚为难得。且从有解。依解而修。
自当加功勉进。终悟无生。直至宝所。有行无解。其
行非正。切忌依之。如以盲人为导。即误堕邪途。永
无出期。今求正见正解。亦不易遇。况其行解双全
乎。先言师僧者。是当孝顺于师也。后言好师者。是
须择其明导也。三愿得同学善知识。是同一大乘
宗学。善解心地法门之良朋。遇虽明师。而无贤友。
即缺辅德夹修切磋之益。四愿善教。谓愿上师友。
常教我大乘经律义理。发正信心。修进十发趣等
位。免堕二乘偏空。外道邪执之见也。五愿修十住。
故云十发趣。六愿修十行。故云十长养。七愿修十
回向。故云十金刚。八愿修證十圣。故云十地也。九
总愿如法修行。谓如上大乘法。要皆资禀于师友。
愿随所禀之法。使我心开胜解。随解修行。證入三
贤十圣也。十愿坚固持戒。初以孝顺为戒。今此第
十。还以持戒而结。故知始终。皆以心地正戒。为大
乘宗趣。是以无量法门。百千胜定。无漏妙慧。莫不
由戒出生。三贤十圣以至妙觉极果。悉因戒得。故
此戒法。特宜加尊重。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者。谓
失。二愿得好师。好师者。行解双备。若有解无行。何
能诱我前进。若有行无解。何以开我心地。是以酬
报二亲。绍隆三宝。皆赖师教诲力成。故十愿中。师
为最要。纵具信心。而无良师训导。不成法器。今时
当末法。行解兼备。诚为难得。且从有解。依解而修。
自当加功勉进。终悟无生。直至宝所。有行无解。其
行非正。切忌依之。如以盲人为导。即误堕邪途。永
无出期。今求正见正解。亦不易遇。况其行解双全
乎。先言师僧者。是当孝顺于师也。后言好师者。是
须择其明导也。三愿得同学善知识。是同一大乘
宗学。善解心地法门之良朋。遇虽明师。而无贤友。
即缺辅德夹修切磋之益。四愿善教。谓愿上师友。
常教我大乘经律义理。发正信心。修进十发趣等
位。免堕二乘偏空。外道邪执之见也。五愿修十住。
故云十发趣。六愿修十行。故云十长养。七愿修十
回向。故云十金刚。八愿修證十圣。故云十地也。九
总愿如法修行。谓如上大乘法。要皆资禀于师友。
愿随所禀之法。使我心开胜解。随解修行。證入三
贤十圣也。十愿坚固持戒。初以孝顺为戒。今此第
十。还以持戒而结。故知始终。皆以心地正戒。为大
乘宗趣。是以无量法门。百千胜定。无漏妙慧。莫不
由戒出生。三贤十圣以至妙觉极果。悉因戒得。故
此戒法。特宜加尊重。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者。谓
音义¶ 第 746c 页 X38-0746.png
于前十愿。发坚固心。念念不忘。纵遇失命难缘。誓
不贪惜四大。而舍去此心。违犯于戒也。一切菩萨
不发是愿者。谓从初得戒。以至十地。不发此十大
愿。则志不坚牢。加行进修。犹恐为魔所障。中途成
滞。而妙觉果海。无由得至。故云庄严佛界事大。独
行功德不能成。故须愿力相持。譬如牛力。虽能挽
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是知志不可不坚。愿不可
不发。故圆觉经云。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
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
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
法殿。證大圆觉。妙庄严域。是也。
○第三十六不发誓戒。
誓是十愿中决断之心。勇烈之志。由以誓填愿。无
使生一念退怯之想。乃成就大士所修所求。如意
满愿也(此戒文。与涅槃经同)。】
「若佛子。发是十大愿巳。持佛禁戒。作如是誓言。」
【大士持佛禁戒。首以十愿为之先导。后以五誓坚
固其愿。使无畏怯。尅彼终修也。一离欲染誓。二受
供养誓。三受恭敬誓。四净六根誓。五度众生誓。】
「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
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
【宁以者。是发坚誓之词。谓宁可如此。誓不为彼。即
较量之切语也。流转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染污本
源心地。不净行为先。故当首发大誓曰。宁以身投
不贪惜四大。而舍去此心。违犯于戒也。一切菩萨
不发是愿者。谓从初得戒。以至十地。不发此十大
愿。则志不坚牢。加行进修。犹恐为魔所障。中途成
滞。而妙觉果海。无由得至。故云庄严佛界事大。独
行功德不能成。故须愿力相持。譬如牛力。虽能挽
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是知志不可不坚。愿不可
不发。故圆觉经云。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
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
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
法殿。證大圆觉。妙庄严域。是也。
○第三十六不发誓戒。
誓是十愿中决断之心。勇烈之志。由以誓填愿。无
使生一念退怯之想。乃成就大士所修所求。如意
满愿也(此戒文。与涅槃经同)。】
「若佛子。发是十大愿巳。持佛禁戒。作如是誓言。」
【大士持佛禁戒。首以十愿为之先导。后以五誓坚
固其愿。使无畏怯。尅彼终修也。一离欲染誓。二受
供养誓。三受恭敬誓。四净六根誓。五度众生誓。】
「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
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
【宁以者。是发坚誓之词。谓宁可如此。誓不为彼。即
较量之切语也。流转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染污本
源心地。不净行为先。故当首发大誓曰。宁以身投
音义¶ 第 747a 页 X38-0747.png
入猛火𦦨中。受焚烧红烂之苦。大坑阱中。受颠坠
陷没之苦。刀剑山上。受割剌肢节肠脏之苦。千种
楚毒。万苦交逼。终不违犯诸佛经律。共诸女人作
不净事。何以故。如上猛火刀山。暂坏色身于一时。
作不净行。终丧慧命于万劫。故一切众生。无始以
来。沉沦苦海。不能得出。皆由女色系缚。盲无慧目。
不见生死大坑。致使陷坠不少。大涅槃经云。若有
菩萨。虽不与女和合。而共言语嘲调戏笑。或壁外
闻环钏声。乃至见男女相逐。如是菩萨。毁破净戒。
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闻声见
色尚致杂秽。况当菩萨起不净念。而得戒具足耶。】
「复作是愿。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此
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复作是愿。宁以
此口。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
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饮食。复作是愿。宁以此
身。卧大流猛火。罗网热铁地上。终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于信心檀越百种床座。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受三
百矛刺身。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
心檀越。百味医药。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铁镬。经
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千种房
舍屋宅。园林田地。」
【前文云。作是誓言。今文云。复作是愿。故知誓是愿
中决断勇烈之志也。一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舍
宅。田园。皆信心檀越。为求福故。供养于我。我戒若
陷没之苦。刀剑山上。受割剌肢节肠脏之苦。千种
楚毒。万苦交逼。终不违犯诸佛经律。共诸女人作
不净事。何以故。如上猛火刀山。暂坏色身于一时。
作不净行。终丧慧命于万劫。故一切众生。无始以
来。沉沦苦海。不能得出。皆由女色系缚。盲无慧目。
不见生死大坑。致使陷坠不少。大涅槃经云。若有
菩萨。虽不与女和合。而共言语嘲调戏笑。或壁外
闻环钏声。乃至见男女相逐。如是菩萨。毁破净戒。
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闻声见
色尚致杂秽。况当菩萨起不净念。而得戒具足耶。】
「复作是愿。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此
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复作是愿。宁以
此口。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此破
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百味饮食。复作是愿。宁以此
身。卧大流猛火。罗网热铁地上。终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于信心檀越百种床座。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受三
百矛刺身。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
心檀越。百味医药。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铁镬。经
百千劫。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千种房
舍屋宅。园林田地。」
【前文云。作是誓言。今文云。复作是愿。故知誓是愿
中决断勇烈之志也。一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舍
宅。田园。皆信心檀越。为求福故。供养于我。我戒若
音义¶ 第 747b 页 X38-0747.png
全。犹须深生惭愧俭用。以施悲敬二田。展转令生
福善。如戒有亏。粒米难消。何能酬彼所求。故预设
此重誓。以自警防也。】
「复作是愿。宁以铁锤。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
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礼拜。」
【礼拜。虽不费财。而信心慇重。故有人于三宝所。以
恭敬心。一瞻一礼。罪灭无量。福生无边。璎珞经云。
菩萨初生时。行七步。次举左足。遍满三千。虚空境
界。不娆众生。无觉知者。其有众生。睹足轮相。皆发
无上正真道意。斯由如来曩者。礼敬之报。是知得
福既多。获罪宁少。今以破戒之身。受他礼敬尚自
损福不浅。何能令彼益善。有惭愧者。可深思之。】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热铁刀矛。挑其两目。终不以此
破戒之心。视他好色。复作是愿。宁以百千铁锥。劖刺
耳根。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听好音声。复
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终不以此破戒之
心。贪嗅诸香。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断其舌。终
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净食。复作是愿。宁以利
斧。斩破其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著好触。」
【前誓身口。不堪受他四事等供。今誓六根。不应恣
染五尘。而不言意根者。五根皆云破戒之心。心即
意也。况意根无形。法尘非像。不可同五根为喻。然
意根缘于五尘境中。分别美恶。即是法尘。故不可
更别立法尘。如此六根。染于六尘。如蝇著唾。犹猴
福善。如戒有亏。粒米难消。何能酬彼所求。故预设
此重誓。以自警防也。】
「复作是愿。宁以铁锤。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
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礼拜。」
【礼拜。虽不费财。而信心慇重。故有人于三宝所。以
恭敬心。一瞻一礼。罪灭无量。福生无边。璎珞经云。
菩萨初生时。行七步。次举左足。遍满三千。虚空境
界。不娆众生。无觉知者。其有众生。睹足轮相。皆发
无上正真道意。斯由如来曩者。礼敬之报。是知得
福既多。获罪宁少。今以破戒之身。受他礼敬尚自
损福不浅。何能令彼益善。有惭愧者。可深思之。】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热铁刀矛。挑其两目。终不以此
破戒之心。视他好色。复作是愿。宁以百千铁锥。劖刺
耳根。经一劫二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听好音声。复
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终不以此破戒之
心。贪嗅诸香。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断其舌。终
不以此破戒之心。食人百味净食。复作是愿。宁以利
斧。斩破其身。终不以此破戒之心。贪著好触。」
【前誓身口。不堪受他四事等供。今誓六根。不应恣
染五尘。而不言意根者。五根皆云破戒之心。心即
意也。况意根无形。法尘非像。不可同五根为喻。然
意根缘于五尘境中。分别美恶。即是法尘。故不可
更别立法尘。如此六根。染于六尘。如蝇著唾。犹猴
音义¶ 第 747c 页 X38-0747.png
胶五。今丧戒身。永失慧命。是须发重誓以防之。立
重难以制之。故宁受百千刀刃矛锥之楚痛。不视
好色。乃至贪著好触。好触。即轻衣上服卧具等。今
以此誓心。截其恶源。方能生诸善根。故遗教经云。
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
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
磨灭。智度论云。如佛偈言。宁以热铁宛转眼中。不
以染心邪视女色。有智之人。所不应视。若欲观之。
当如母姊。谛视观之。不净填积。淫火不除。为之烧
灭。色过既尔。馀声香味触。例可知矣。】
「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
【前四誓。虽云自度。然亦兼他。何也。菩萨修行。本为
众生。苟不自度。焉能度人。非同二乘之独利。故今
此誓。愿生成佛。正显大士之本怀。自利利他共成
佛道之大誓也。】
「而菩萨。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不发是愿者。不立前之五誓也。若不发十愿五誓。
纵有修持。非堕二乘。则感人天福报而巳耳。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
业既结于多生。果报受于未定。遇缘即如响应。未
就则且俟馀时。冒难游行。如蛾投火。况人身难得
如盲龟值孔。倘遘恶缘。稍忘慧照。即生大痛恼。由
此而坠堕三途。现失受道之良器。永游长劫之苦
津。又复大小诸横。谁能定之。自取夭折。诚可悯也。】
重难以制之。故宁受百千刀刃矛锥之楚痛。不视
好色。乃至贪著好触。好触。即轻衣上服卧具等。今
以此誓心。截其恶源。方能生诸善根。故遗教经云。
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
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
磨灭。智度论云。如佛偈言。宁以热铁宛转眼中。不
以染心邪视女色。有智之人。所不应视。若欲观之。
当如母姊。谛视观之。不净填积。淫火不除。为之烧
灭。色过既尔。馀声香味触。例可知矣。】
「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
【前四誓。虽云自度。然亦兼他。何也。菩萨修行。本为
众生。苟不自度。焉能度人。非同二乘之独利。故今
此誓。愿生成佛。正显大士之本怀。自利利他共成
佛道之大誓也。】
「而菩萨。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不发是愿者。不立前之五誓也。若不发十愿五誓。
纵有修持。非堕二乘。则感人天福报而巳耳。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
业既结于多生。果报受于未定。遇缘即如响应。未
就则且俟馀时。冒难游行。如蛾投火。况人身难得
如盲龟值孔。倘遘恶缘。稍忘慧照。即生大痛恼。由
此而坠堕三途。现失受道之良器。永游长劫之苦
津。又复大小诸横。谁能定之。自取夭折。诚可悯也。】
音义¶ 第 748a 页 X38-0748.png
「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
【二时者。春秋二季。气序和畅。寒暑不侵。大士行化。
无所伤损也。梵语头陀。亦云杜多。华言抖擞。谓抖
擞三界贪瞋痴。诸烦恼。而解脱生死之爱缚也。其
行则有十二。如大般若经出。一住阿兰若(此云寂静处。离
村邑五六里是)。二常乞食。三纳衣(即粪扫服)。四一坐食(日惟一食)。五
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果汁也)。七冢间坐。八树下住。
九露地住。十常坐不卧。十一次第乞食(不拣贫富)十二
伹三衣(不畜馀长衣服)。斯于饮食衣服住处无所贪著。是
离盖障。速获解脱也。大论云。佛所结戒。弟子受持。
十二头陀。不名为戒。能行则戒庄严。不能行不犯
戒。譬如布施。能行则得福。不能行亦无罪。冬夏坐
禅者。冬则寒雪。夏则暑热。复多蜫虫蝼蚁。游行则
摚触寒热伤身。复损害物命。故宜坐禅安居也。】
「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钖杖。香炉
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
形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
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
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此十
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
【十八物随身。如鸟之有两翅。任意去来。游行百里
千里。受用无乏。据事如是。然理皆有所表。杨枝用
净口业。澡豆以净身业。瓶水以涤意业。一钵知足。
以离邪命。三衣以除三毒。而披弘誓之甲冑。坐具
音义¶ 第 748b 页 X38-0748.png
以安五分法身。钖枝以竖贤圣之标帜。香表戒德
氛馥。炉表持戒坚固。奁是香盒。其底平正。表菩萨
心地平等。漉囊是救生之慈行。手巾以除无惭无
愧之垢腻。刀用降伏四魔。火燧表慧光。以破无明
痴闇。镊子用拔烦恼之根株。绳床表坐法空之座。
经律以阐明本源大乘心宗。佛像表如来之极果。
菩萨像表大士之妙因。欲得极果。要由妙因。欲阶
妙因。先明心地。如是十八种物。事备理足。瞬息不
可离身。离则非行菩萨之大道也。结夏安居者。从
四月十六日结。至七月十五日解。乃九旬禁足。三
月策修之要期也。】
「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常布萨。诵十重四十
八轻戒。若诵戒时。当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
萨。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
高座。听者下座。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若结夏
安居时。亦应一一如法。」
【常布萨者。谓一岁中。每于黑白半月。恒诵戒经。不
可有一缺也。今但举新学者。言旧学巳知诸佛半
月半月诵戒之恒规。惟恐新学未谙半月布萨之
定式。非谓旧学不在诵。故前文云。是卢舍那诵。我
亦如是诵。三世诸佛菩萨。亦如是诵。是知非独新
学诵也。令在佛菩萨像前诵者。以明大士不异诸
佛菩萨诵也。一人布萨。是独住之人。乃至百千人
亦一人诵者。是不闹于众听。各各得秉一心也。诵
氛馥。炉表持戒坚固。奁是香盒。其底平正。表菩萨
心地平等。漉囊是救生之慈行。手巾以除无惭无
愧之垢腻。刀用降伏四魔。火燧表慧光。以破无明
痴闇。镊子用拔烦恼之根株。绳床表坐法空之座。
经律以阐明本源大乘心宗。佛像表如来之极果。
菩萨像表大士之妙因。欲得极果。要由妙因。欲阶
妙因。先明心地。如是十八种物。事备理足。瞬息不
可离身。离则非行菩萨之大道也。结夏安居者。从
四月十六日结。至七月十五日解。乃九旬禁足。三
月策修之要期也。】
「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常布萨。诵十重四十
八轻戒。若诵戒时。当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
萨。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
高座。听者下座。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若结夏
安居时。亦应一一如法。」
【常布萨者。谓一岁中。每于黑白半月。恒诵戒经。不
可有一缺也。今但举新学者。言旧学巳知诸佛半
月半月诵戒之恒规。惟恐新学未谙半月布萨之
定式。非谓旧学不在诵。故前文云。是卢舍那诵。我
亦如是诵。三世诸佛菩萨。亦如是诵。是知非独新
学诵也。令在佛菩萨像前诵者。以明大士不异诸
佛菩萨诵也。一人布萨。是独住之人。乃至百千人
亦一人诵者。是不闹于众听。各各得秉一心也。诵
音义¶ 第 748c 页 X38-0748.png
者高座。而声朗。亦显戒法是当尊崇也。听者下座。
而普闻。亦明谦卑以敬戒也。袈裟。梵语具云加沙
野。华言坏色。亦云赤色。用青黑木兰染为缁衣。如
熟桑椹。以别五大色。若其所表功能。名义非一。详
如馀处。五条名安陀会。此云下著衣。七条名郁多
罗僧。此云上著衣。九条名僧伽梨。此云重衣。斯有
九品。自九条至二十五条。今略举初品。亦表半月
诵戒。出九有。利九界之初门也。一一如法者。谓不
伹馀时。半月半月诵。即结夏安居。亦当一一如法
半月半月诵。不得有缺也。若当安居。而不安居。冒
寒暑而游行。亦名冒难游行也。今者去圣时遥。正
像巳过。届当末法。布萨久废。正教罕闻。诸方丛席。
十有九而不行。或于晦望升座示众。名为布萨。甚
至摆茶夜话。号为羯磨。呜呼。法将灭矣。谁为正哉。
特赖有力大人。绍隆圣种。继轨木叉者。救颓纲于
斯时。张教网于末季。虽复去圣遥。还同觉世无异
弃布萨以充竖义。遂被神而诃𢷤。罗汉自惟清净。
世尊犹亲往。召以赴集。我等何人。敢为轻忽。今略
举其一二。以自惭警。昔齐。邺东大觉寺。僧范。戒德
清高。守禁无亏。曾宿他寺。意欲闻戒。至十五夜。众
议停诵。可为竖义。令一僧升座叙曰。竖论法相。深
会圣意。何劳布萨。僧常闻耳。忽见一神。形高丈馀。
勇耸惊人。问竖义者。今是何日。答言。布萨日。神即
打之。拽下座。委顿垂死。次问二三上座。答皆同前。
而普闻。亦明谦卑以敬戒也。袈裟。梵语具云加沙
野。华言坏色。亦云赤色。用青黑木兰染为缁衣。如
熟桑椹。以别五大色。若其所表功能。名义非一。详
如馀处。五条名安陀会。此云下著衣。七条名郁多
罗僧。此云上著衣。九条名僧伽梨。此云重衣。斯有
九品。自九条至二十五条。今略举初品。亦表半月
诵戒。出九有。利九界之初门也。一一如法者。谓不
伹馀时。半月半月诵。即结夏安居。亦当一一如法
半月半月诵。不得有缺也。若当安居。而不安居。冒
寒暑而游行。亦名冒难游行也。今者去圣时遥。正
像巳过。届当末法。布萨久废。正教罕闻。诸方丛席。
十有九而不行。或于晦望升座示众。名为布萨。甚
至摆茶夜话。号为羯磨。呜呼。法将灭矣。谁为正哉。
特赖有力大人。绍隆圣种。继轨木叉者。救颓纲于
斯时。张教网于末季。虽复去圣遥。还同觉世无异
弃布萨以充竖义。遂被神而诃𢷤。罗汉自惟清净。
世尊犹亲往。召以赴集。我等何人。敢为轻忽。今略
举其一二。以自惭警。昔齐。邺东大觉寺。僧范。戒德
清高。守禁无亏。曾宿他寺。意欲闻戒。至十五夜。众
议停诵。可为竖义。令一僧升座叙曰。竖论法相。深
会圣意。何劳布萨。僧常闻耳。忽见一神。形高丈馀。
勇耸惊人。问竖义者。今是何日。答言。布萨日。神即
打之。拽下座。委顿垂死。次问二三上座。答皆同前。
音义¶ 第 749a 页 X38-0749.png
神一一陵害。打亦将死。神乃掉臂而出。道俗共睹
非一。范师由是自励一生。恭敬说戒。又邺下宝明
寺。僧云。襟领大众。于四月十五日。众集欲说戒。云
居上首。乃白众曰。戒本防非。人人诵得。何烦数举。
可令一僧竖义。使后生开悟。云乃气格当时。无敢
抗者。迄于夏末。常废说戒。至七月十五日。将众集。
欲自恣。忽失云所在。四出追觅。去寺侧三里许。古
冢内得之。遍体血流如割。问之。云曰。有一丈夫。执
三尺大刀。厉声瞋我。何得改变布萨。妄充竖义。刀
脍我身。痛毒难忍。众接还寺。竭情忏悔。经于十载。
说戒布萨。以为常业。临终之日。异香迎焉。】
「若行头陀时。莫入难处。若恶国界。若恶国王。土地高
下。草木深邃。师子虎狼。水火风难。及以劫贼。道路毒
蛇。一切难处。悉不得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
诸难处。皆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恶国界。乃人境俱不善。恶国王则不信三宝。必有
轻毁沙门。土地高下。则山陵硗确。地多卑湿。处身
不安。林木深邃。则毒兽恶鬼多聚。师子虎狼。乃害
人恶兽。水灾漂没。火灾焚烧。风灾崩折。劫贼抄掠。
毒蛇伤人。一切难者。略举前八。其馀诸难非一。故
云一切。凡有妨命难。梵行难。悉不得入。若知而故
入。即犯。或曰大士尚以身饲虎。何得舍之远避。斯
言可谓未达正理也。舍身饲虎。以济饥亡。将躯代
鸽。而救彼命。冒犯恶国水火。投身劫贼毒蛇。既无
非一。范师由是自励一生。恭敬说戒。又邺下宝明
寺。僧云。襟领大众。于四月十五日。众集欲说戒。云
居上首。乃白众曰。戒本防非。人人诵得。何烦数举。
可令一僧竖义。使后生开悟。云乃气格当时。无敢
抗者。迄于夏末。常废说戒。至七月十五日。将众集。
欲自恣。忽失云所在。四出追觅。去寺侧三里许。古
冢内得之。遍体血流如割。问之。云曰。有一丈夫。执
三尺大刀。厉声瞋我。何得改变布萨。妄充竖义。刀
脍我身。痛毒难忍。众接还寺。竭情忏悔。经于十载。
说戒布萨。以为常业。临终之日。异香迎焉。】
「若行头陀时。莫入难处。若恶国界。若恶国王。土地高
下。草木深邃。师子虎狼。水火风难。及以劫贼。道路毒
蛇。一切难处。悉不得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
诸难处。皆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恶国界。乃人境俱不善。恶国王则不信三宝。必有
轻毁沙门。土地高下。则山陵硗确。地多卑湿。处身
不安。林木深邃。则毒兽恶鬼多聚。师子虎狼。乃害
人恶兽。水灾漂没。火灾焚烧。风灾崩折。劫贼抄掠。
毒蛇伤人。一切难者。略举前八。其馀诸难非一。故
云一切。凡有妨命难。梵行难。悉不得入。若知而故
入。即犯。或曰大士尚以身饲虎。何得舍之远避。斯
言可谓未达正理也。舍身饲虎。以济饥亡。将躯代
鸽。而救彼命。冒犯恶国水火。投身劫贼毒蛇。既无
音义¶ 第 749b 页 X38-0749.png
利于彼等。又何益于法门。况始行菩萨。忍力未备。
徒丧躯形。我见未忘。正念斯失。且待蕴空。神通迅
发。或入镬汤炉炭而代苦。或变肉山大身而济饥。
此正大士广行六度之妙用。岂与冒难游行而为
比哉。问曰。除上诸难不入。设偶遇之。若为措置。答。
菩萨学论云。或以因缘遇诸难事。正念对治。不生
惊怖。故般若经。佛告舍利子。若菩萨。设于恶兽难
中。不生惊恼。亦无恐怖。何以故。即作是念。我当利
益诸众生。一切皆舍。若诸恶兽欲啖我者。我当施
与。速得圆满施波罗蜜。愿我当成无上正觉时。国
土清净。不闻诸恶虫兽之名。设于怨贼难中。不生
惊恼。亦无怖畏。何以故。是菩萨。若巳所有。皆悉能
捐。即作是念。若诸怨贼来欲所须。我当与之。乃至
劫取。断我命根。身语意业。亦无瞋恨。速得圆满戒
波罗蜜。及得具足忍波罗蜜。愿我当成无上正觉
时。国土清净。不闻如是怨贼之名。如经所说。则离
惊恼恐怖。无失正念。犹能成就诸功德也。】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下略疏卷六
** 音义
宾头卢被打
宾头卢。此云不动。昔西国有长者。
闻宾头卢罗汉。受佛教敕。为末世人作福田。即设
大会请僧。三会不见至。长者向一年老上座忏悔。
徒丧躯形。我见未忘。正念斯失。且待蕴空。神通迅
发。或入镬汤炉炭而代苦。或变肉山大身而济饥。
此正大士广行六度之妙用。岂与冒难游行而为
比哉。问曰。除上诸难不入。设偶遇之。若为措置。答。
菩萨学论云。或以因缘遇诸难事。正念对治。不生
惊怖。故般若经。佛告舍利子。若菩萨。设于恶兽难
中。不生惊恼。亦无恐怖。何以故。即作是念。我当利
益诸众生。一切皆舍。若诸恶兽欲啖我者。我当施
与。速得圆满施波罗蜜。愿我当成无上正觉时。国
土清净。不闻诸恶虫兽之名。设于怨贼难中。不生
惊恼。亦无怖畏。何以故。是菩萨。若巳所有。皆悉能
捐。即作是念。若诸怨贼来欲所须。我当与之。乃至
劫取。断我命根。身语意业。亦无瞋恨。速得圆满戒
波罗蜜。及得具足忍波罗蜜。愿我当成无上正觉
时。国土清净。不闻如是怨贼之名。如经所说。则离
惊恼恐怖。无失正念。犹能成就诸功德也。】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下略疏卷六
** 音义
宾头卢被打
宾头卢。此云不动。昔西国有长者。
闻宾头卢罗汉。受佛教敕。为末世人作福田。即设
大会请僧。三会不见至。长者向一年老上座忏悔。
音义¶ 第 749c 页 X38-0749.png
上座曰。我三会皆受汝请。汝自使奴门中见遮。见
我年老。衣服弊坏。谓是[泳-永+(隶-木+上)]渧沙门。以杖打我右额
破。第二会来。复打我中额破。不得进。第三会来。打
我左额破。言讫不见。乃知是宾头卢也。
沙弥不得衣施
宋沙门慧全。有一弟子。得阿那
含果。候全疾。因曰。阇黎过世。当生婆罗门家。全曰。
我坐禅积业。岂方生彼。弟子曰。阇黎信道不笃。兼
外学未绝。虽有福业。不能超诣。若作一胜会。得饭
一圣人。可成道果。当以僧伽黎布施。若有须者。勿
择长幼。全于是设会至施衣时。有一沙弥就全求
衣。全谓是自巳弟子。云。吾欲议奉圣僧。那得与汝。
回忆前言。不得择人。便喜施与。别日见此沙弥。问
云。先与汝衣。著不大耶。沙弥曰。徒不得衣。亦有缘
事。愧不预会。全方悟先沙弥者。圣所化也。
毗舍祛
此云氐宿。谓氐宿直此月生故。即正月
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是也。
泥洹
即涅槃也。
堪舆
谓地能载万物如舆。故称择地人。为堪舆
也。
五星
荧惑星。镇星。岁星。太白星。辰星。
狸
狸有多种。今制不畜者。是鼠狸。小者如鼠。大
者如猫。善捕鼠。
犹猴胶五
昔有猎人。于猿猴行处。以黐涂其草
上。有智猿猴。远避而去。愚痴猿猴。以手小触。即胶
我年老。衣服弊坏。谓是[泳-永+(隶-木+上)]渧沙门。以杖打我右额
破。第二会来。复打我中额破。不得进。第三会来。打
我左额破。言讫不见。乃知是宾头卢也。
沙弥不得衣施
宋沙门慧全。有一弟子。得阿那
含果。候全疾。因曰。阇黎过世。当生婆罗门家。全曰。
我坐禅积业。岂方生彼。弟子曰。阇黎信道不笃。兼
外学未绝。虽有福业。不能超诣。若作一胜会。得饭
一圣人。可成道果。当以僧伽黎布施。若有须者。勿
择长幼。全于是设会至施衣时。有一沙弥就全求
衣。全谓是自巳弟子。云。吾欲议奉圣僧。那得与汝。
回忆前言。不得择人。便喜施与。别日见此沙弥。问
云。先与汝衣。著不大耶。沙弥曰。徒不得衣。亦有缘
事。愧不预会。全方悟先沙弥者。圣所化也。
毗舍祛
此云氐宿。谓氐宿直此月生故。即正月
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是也。
泥洹
即涅槃也。
堪舆
谓地能载万物如舆。故称择地人。为堪舆
也。
五星
荧惑星。镇星。岁星。太白星。辰星。
狸
狸有多种。今制不畜者。是鼠狸。小者如鼠。大
者如猫。善捕鼠。
犹猴胶五
昔有猎人。于猿猴行处。以黐涂其草
上。有智猿猴。远避而去。愚痴猿猴。以手小触。即胶
音义¶ 第 750a 页 X38-0750.png
其手。以两手欲解求脱。即胶两手。以足求解。复胶
两足。以口咬草。辄复胶口。五处同胶卧地。猎人以
杖贯挑而去。愚痴凡夫。不善护身。五根染著五欲。
被五缚巳。随魔所欲。持去也。
筝
音争。乐器也。
箜篌
上音空。下音侯。乐器也。
脬
音抛。膀胱也。
九有
欲界六道为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
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为九地。皆有生有死。故云
九有。
九界
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修罗。五人。六天。
七声闻。八缘觉。九菩萨。
罗汉自惟清净
时大迦宾㝹尊者。在仙人山。心
自思惟。今布萨日。我若往不往。常清净。佛知其心
念。即飞至其所。告言。汝不恭敬布萨。谁当恭敬。应
当先往。不得乘神通往。应步往。迦宾㝹。此云房宿。
父母祷此宿而生也。
脍
音僧。细切肉也。
代鸽
释迦如来往昔为大国王。名曰尸毗。布施
不违众生意。天帝释。欲试之。乃令馀天化作鸽。帝
自化为鹰逐鸽。鸽怖。投王足下。王曰。莫怖。吾今救
汝。鹰白王言。鸽足我食。愿王相还。王曰。鸽以投我。
鹰曰。惟欲得鸽。不希馀肉。若王慈惠。可割王身肉。
令与鸽等。我欢受之。王即自割髀称之。鸽身渝重。
两足。以口咬草。辄复胶口。五处同胶卧地。猎人以
杖贯挑而去。愚痴凡夫。不善护身。五根染著五欲。
被五缚巳。随魔所欲。持去也。
筝
音争。乐器也。
箜篌
上音空。下音侯。乐器也。
脬
音抛。膀胱也。
九有
欲界六道为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
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为九地。皆有生有死。故云
九有。
九界
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修罗。五人。六天。
七声闻。八缘觉。九菩萨。
罗汉自惟清净
时大迦宾㝹尊者。在仙人山。心
自思惟。今布萨日。我若往不往。常清净。佛知其心
念。即飞至其所。告言。汝不恭敬布萨。谁当恭敬。应
当先往。不得乘神通往。应步往。迦宾㝹。此云房宿。
父母祷此宿而生也。
脍
音僧。细切肉也。
代鸽
释迦如来往昔为大国王。名曰尸毗。布施
不违众生意。天帝释。欲试之。乃令馀天化作鸽。帝
自化为鹰逐鸽。鸽怖。投王足下。王曰。莫怖。吾今救
汝。鹰白王言。鸽足我食。愿王相还。王曰。鸽以投我。
鹰曰。惟欲得鸽。不希馀肉。若王慈惠。可割王身肉。
令与鸽等。我欢受之。王即自割髀称之。鸽身渝重。
音义¶ 第 750b 页 X38-0750.png
割身肉尽。犹未与鸽等。王遂连筋骨。扳上秤称之。
天帝即复本形。赞叹稽首而去。王身平复如故。
肉山大身
释迦如来。往昔为转轮王。名日无胜。
发菩提心。出家修道。时值大饥馑。欲以身肉施众
生食。即立大誓愿。上彰水山上。便自投身。以本愿
故。即成肉山。高广一由旬。人民鸟兽。来食血肉。血
肉昼夜生长。渐渐高广至一千由旬。皆具头目四
肢身分。乃至十千年中。以身血肉充满一切阎浮
提人。夜又鸟兽食。无一念生悔心也。
十斋日
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
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
如来现大神通日
十二月初一日。至十五日。
不可说不可说转
谓十大数中。从第十数。不可
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为
一不可说不可说也。十大数如初卷出。
三轮不空
若达我能施者。彼受施者。及所施之
物。三皆本空。即能摧破执著之相也。
黐
音痴。黐胶以黏鸟兽也。
澡豆
以小豆。大豆。豍豆。胡豆。豌豆等。为屑。皆堪
洗沐。但不得杂香作。若用木槵。皂荚。洗时应在无
虫地。无致水入地。虫即闷死。
四教
谓释尊一代所说法门。天台智者大师。准
义推寻。具明四教。曰藏通别圆也。若勤修六度万
行。三阿僧祗劫。铢积寸累而成佛者。藏教菩萨也。
天帝即复本形。赞叹稽首而去。王身平复如故。
肉山大身
释迦如来。往昔为转轮王。名日无胜。
发菩提心。出家修道。时值大饥馑。欲以身肉施众
生食。即立大誓愿。上彰水山上。便自投身。以本愿
故。即成肉山。高广一由旬。人民鸟兽。来食血肉。血
肉昼夜生长。渐渐高广至一千由旬。皆具头目四
肢身分。乃至十千年中。以身血肉充满一切阎浮
提人。夜又鸟兽食。无一念生悔心也。
十斋日
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
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
如来现大神通日
十二月初一日。至十五日。
不可说不可说转
谓十大数中。从第十数。不可
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为
一不可说不可说也。十大数如初卷出。
三轮不空
若达我能施者。彼受施者。及所施之
物。三皆本空。即能摧破执著之相也。
黐
音痴。黐胶以黏鸟兽也。
澡豆
以小豆。大豆。豍豆。胡豆。豌豆等。为屑。皆堪
洗沐。但不得杂香作。若用木槵。皂荚。洗时应在无
虫地。无致水入地。虫即闷死。
四教
谓释尊一代所说法门。天台智者大师。准
义推寻。具明四教。曰藏通别圆也。若勤修六度万
行。三阿僧祗劫。铢积寸累而成佛者。藏教菩萨也。
音义¶ 第 750c 页 X38-0750.png
此藏教中具有声闻菩萨二门。而今经属菩萨戒。
故独表菩萨。然藏教菩萨。偏而未全。亦名偏菩萨
也。若前通藏。后通别圆。或钝。伹见偏空理。或利。则
发心与种智相应。彻上彻下者。通教菩萨也。若下
别藏通。上别于圆。离此二。而别为一教者未圆。是
别教菩萨也。若发心时。便能成佛度生者。圆教菩
萨也。别教菩萨阶位有五十二。明次第修行。一外
凡十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回向。此三十为内凡。
贤位也。十地。等觉。妙觉。为圣位也。圆教者。圆闻圆
修。一心具万行。异于次第行也。然圆教位次名与
别同。伹别教次第渐修。圆教一心圆具。别教位位
各不相收。圆教位位互相融摄。是为不同。初外凡
五品。一随喜。二读诵。三说法。四兼行六度。五正行
六度。内凡十信。圆闻圆信。修于圆行。此五品位也。
由此善巧增进五倍深明。得入圆位十信。相似解
生。得六根清净也。次明圣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
地。等觉。妙觉。皆圣位也。详如义疏。
无尽藏戒
谓未受戒时。而十方世界。无非我杀
盗淫妄之场。十方世界无非我杀盗淫妄所行之
境。既受戒巳。则十方世界无非我慈良清直之地。
十方有情无非我慈良清直所被之机。故一念中。
成就无漏微妙善色。一一遍于法界。一切诸念。亦
复如是。是名为无尽藏戒品。一切诸念者。谓不杀。
而感慈良。不盗乃至于法界三宝边。得不谤无漏
故独表菩萨。然藏教菩萨。偏而未全。亦名偏菩萨
也。若前通藏。后通别圆。或钝。伹见偏空理。或利。则
发心与种智相应。彻上彻下者。通教菩萨也。若下
别藏通。上别于圆。离此二。而别为一教者未圆。是
别教菩萨也。若发心时。便能成佛度生者。圆教菩
萨也。别教菩萨阶位有五十二。明次第修行。一外
凡十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回向。此三十为内凡。
贤位也。十地。等觉。妙觉。为圣位也。圆教者。圆闻圆
修。一心具万行。异于次第行也。然圆教位次名与
别同。伹别教次第渐修。圆教一心圆具。别教位位
各不相收。圆教位位互相融摄。是为不同。初外凡
五品。一随喜。二读诵。三说法。四兼行六度。五正行
六度。内凡十信。圆闻圆信。修于圆行。此五品位也。
由此善巧增进五倍深明。得入圆位十信。相似解
生。得六根清净也。次明圣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
地。等觉。妙觉。皆圣位也。详如义疏。
无尽藏戒
谓未受戒时。而十方世界。无非我杀
盗淫妄之场。十方世界无非我杀盗淫妄所行之
境。既受戒巳。则十方世界无非我慈良清直之地。
十方有情无非我慈良清直所被之机。故一念中。
成就无漏微妙善色。一一遍于法界。一切诸念。亦
复如是。是名为无尽藏戒品。一切诸念者。谓不杀。
而感慈良。不盗乃至于法界三宝边。得不谤无漏
音义¶ 第 751a 页 X38-0751.png
妙色相。又众轻戒中。于法界师友边。得不慢色。乃
至于法界法门。得不破坏色。此不杀等戒法。虽无
形相可见。而借色表显。故名无漏色法也。
无作
无作是戒体。小乘从白四羯磨时得。大乘
从三番羯磨得。然此戒体。不起则巳。起即全性。性
修交成。故有无作。亦云无教。又云无表色。谓不杀
盗等法。虽无形相可见。而性必假借色法。以为表
现也。所谓非眼处色。是法处色。又云无漏色法。谓
杀盗等。是有漏法。不杀盗等。是无漏法。故名无漏
色法。言此戒体。凭师一受而发。直至菩提。于其中
间。任运止恶。任运行善。不俟再作。故云无作。受之
则得。不受则无。持之则坚。功德自然增长。毁之则
失。自然堕落恶道。三番羯磨得者。师对佛像前。初
番白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业力。悉皆震动。
二番白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如云如盖。覆行人
顶。三番白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从行人顶门。流
入身心。充满正报。尽未来际。永为佛种。自誓受者。
亦从三番白时得也。
至于法界法门。得不破坏色。此不杀等戒法。虽无
形相可见。而借色表显。故名无漏色法也。
无作
无作是戒体。小乘从白四羯磨时得。大乘
从三番羯磨得。然此戒体。不起则巳。起即全性。性
修交成。故有无作。亦云无教。又云无表色。谓不杀
盗等法。虽无形相可见。而性必假借色法。以为表
现也。所谓非眼处色。是法处色。又云无漏色法。谓
杀盗等。是有漏法。不杀盗等。是无漏法。故名无漏
色法。言此戒体。凭师一受而发。直至菩提。于其中
间。任运止恶。任运行善。不俟再作。故云无作。受之
则得。不受则无。持之则坚。功德自然增长。毁之则
失。自然堕落恶道。三番羯磨得者。师对佛像前。初
番白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业力。悉皆震动。
二番白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如云如盖。覆行人
顶。三番白时。十方世界妙善戒法。从行人顶门。流
入身心。充满正报。尽未来际。永为佛种。自誓受者。
亦从三番白时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