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 1034a 页
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 1063c 页
《优婆塞戒经》卷第六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 五戒品第二十二
善生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归依?何等之人
不得三归?」
「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谛、信有
得道,如是之人,则得三归。若人至心信不可
败,亲近三宝,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则得三归。
优婆塞戒,亦复如是。若能观是优婆塞戒多
有无量功德果报,能坏无量弊恶之法;众生
无边,受苦亦尔,难得人身;虽得人身,难具诸
根;虽具诸根,难得信心;虽得信心,难遇善友;
虽遇善友,难得自在;虽得自在,诸法无常。我
今若造恶业,因是恶业获得二世身心恶报。
以是因缘,身、口、意恶即是我怨。设三业恶不
得恶报,现在之恶亦不应作;是三恶业、现在
能生弊恶色等,死时生悔。以是因缘,我受三
归及八斋法,远离一切恶不善业。
「智者当观
戒有二种:一者、世戒,二、第一义戒。若不依
于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如彩色无
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若终身受,
若一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夫世
戒者,不能破坏先诸恶业;受三归戒,则能坏
之,虽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势故。
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不受戒,
已受戒者犯则罪重,不受戒者犯则罪轻。何
以故?毁佛语故。罪有二种:一者、性重,二者、
遮重。是二种罪,复有轻重。或有人能重罪作
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 1064a 页 T24-1064.png
轻,轻罪作重,如鸯掘魔受于世戒,伊罗钵龙
受于义戒;鸯掘魔罗破于性重不得重罪,伊
罗钵龙坏于遮制而得重罪。是故有人重罪作
轻,轻罪作重,是故不应以戒同故得果亦同。
世戒亦有不杀、不盗,义戒亦有不杀、不盗;至
不饮酒,亦复如是。如是世戒根本不净,受已
不净,庄严不净,觉观不净,念心不净,果报不
净,故不得名第一义戒,唯名世戒;是故我
当受于义戒。
「善男子!后世众生身长八丈,
寿命满足八万四千岁,是时受戒,复有于今
恶世受戒,是二所得果报正等。何以故?三
善根平等故。或有说言:可断命处乃得戒者。
是义不然!何以故?夫禁戒者,悉于一切可
杀、不可杀中得,一切可杀、不可杀者无量无
边,戒之果报亦复如是无量无边。善男子!
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
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
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
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
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
男子!若受戒已,当知是人为诸天人恭敬守
护,得大名称,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
附,乐来依止。阿那邠坻长者之子,虽为八千
金钱受戒,亦得无量功德果报。善男子!为
财受戒,尚得利益,况有至心为于解脱而当
不得?
「善男子!有五善法围绕是戒,常得增长,
如恒河水。何等为五?一者、慈,二者、悲,三
者、喜,四者、忍,五者、信。若人能破慇重邪见,心
无疑网,则具正念,庄严清净,根本清净,离恶
受于义戒;鸯掘魔罗破于性重不得重罪,伊
罗钵龙坏于遮制而得重罪。是故有人重罪作
轻,轻罪作重,是故不应以戒同故得果亦同。
世戒亦有不杀、不盗,义戒亦有不杀、不盗;至
不饮酒,亦复如是。如是世戒根本不净,受已
不净,庄严不净,觉观不净,念心不净,果报不
净,故不得名第一义戒,唯名世戒;是故我
当受于义戒。
「善男子!后世众生身长八丈,
寿命满足八万四千岁,是时受戒,复有于今
恶世受戒,是二所得果报正等。何以故?三
善根平等故。或有说言:可断命处乃得戒者。
是义不然!何以故?夫禁戒者,悉于一切可
杀、不可杀中得,一切可杀、不可杀者无量无
边,戒之果报亦复如是无量无边。善男子!
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
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
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
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
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
男子!若受戒已,当知是人为诸天人恭敬守
护,得大名称,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
附,乐来依止。阿那邠坻长者之子,虽为八千
金钱受戒,亦得无量功德果报。善男子!为
财受戒,尚得利益,况有至心为于解脱而当
不得?
「善男子!有五善法围绕是戒,常得增长,
如恒河水。何等为五?一者、慈,二者、悲,三
者、喜,四者、忍,五者、信。若人能破慇重邪见,心
无疑网,则具正念,庄严清净,根本清净,离恶
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 1064b 页 T24-1064.png
觉观。善男子!若人能远五恶事者,是名受戒,
远离一切身、口、意恶。若有说言:离五戒已度
生死者。无有是处。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
大海,应当至心受持五戒。是五戒中、四于
后世成无作戒,唯爱难断故不得成;以是因
缘,淫欲缠绵,应当至心慎无放逸!若有说言:
更有无量极重之法,过去诸佛何缘不制,而
制于酒?善男子!因于饮酒,惭愧心坏,于三恶
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缘,则不能受其馀四戒,
是故过去诸佛如来制不听饮。若有说言:如
来已说酒多过失,何故不在五戒初说?是义
不然!何以故?如是酒戒,名为遮重,不为性
重;如来先制性重之戒,后制遮重。
「善男子!如
来先说白、黑月中各有三斋,随外道故;诸外
道辈常以此日供养诸天,是故如来说有三
斋。善男子!如因帐窗,帐勒故不堕,三斋之
法,亦复如是。众生若有发心受持,终不堕于
三恶道中。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时,供养三宝
时,若坐禅时,若修善时,若读经时,供养父
母时,当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剋罚;是人
福德,日夜增长,如恒河流。如是五戒有五种
果:一者、无作果,二者、报果,三者、馀果,四者、作
果,五者、解脱果。若有具足受持五戒,当知
是人得是五果。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
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咨问法味;
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
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
利利他。
「若优婆塞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慢
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
远离一切身、口、意恶。若有说言:离五戒已度
生死者。无有是处。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
大海,应当至心受持五戒。是五戒中、四于
后世成无作戒,唯爱难断故不得成;以是因
缘,淫欲缠绵,应当至心慎无放逸!若有说言:
更有无量极重之法,过去诸佛何缘不制,而
制于酒?善男子!因于饮酒,惭愧心坏,于三恶
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缘,则不能受其馀四戒,
是故过去诸佛如来制不听饮。若有说言:如
来已说酒多过失,何故不在五戒初说?是义
不然!何以故?如是酒戒,名为遮重,不为性
重;如来先制性重之戒,后制遮重。
「善男子!如
来先说白、黑月中各有三斋,随外道故;诸外
道辈常以此日供养诸天,是故如来说有三
斋。善男子!如因帐窗,帐勒故不堕,三斋之
法,亦复如是。众生若有发心受持,终不堕于
三恶道中。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时,供养三宝
时,若坐禅时,若修善时,若读经时,供养父
母时,当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剋罚;是人
福德,日夜增长,如恒河流。如是五戒有五种
果:一者、无作果,二者、报果,三者、馀果,四者、作
果,五者、解脱果。若有具足受持五戒,当知
是人得是五果。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
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咨问法味;
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
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
利利他。
「若优婆塞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慢
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
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 1064c 页 T24-1064.png
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
不名坚固如法住也。若优婆塞虽不自作五
恶之业,教人作者,是优婆塞非如法住也。
若优婆塞先取他物,许为了事,是优婆塞非
如法住。若优婆塞典知官津,税卖估物,是
优婆塞非如法住。若优婆塞计价治病,治已
卖物,是优婆塞非如法住。若优婆塞违官私
制,非如法住。若优婆塞自不作恶,不教他作,
心不念恶,名如法住。若优婆塞因客烦恼所
起之罪,作已不生惭愧悔心,非如法住。若
优婆塞为身命故,作诸恶事,非如法住。若优
婆塞虽得人身,行于非法,不名为人。若得信
心,能作福德,善修正念,观一切法皆是无常、
无我我所,于一切法心无取著,见一切法不
得自在,生灭苦空无有寂静;人身难得,虽得
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正见;虽具正
见,难得信心;虽得信心,难遇善友;虽遇善友,
难闻正法;虽闻正法,难得受持;能如是观,是
名人身。若人能观欲界无常,乃至非想非非
想处皆悉无常,以是因缘,不求三恶乃至非
想非非想处。如是观已,见三不坚,以不坚身
易于坚身:礼拜供养,来迎去送,自手施与,亲
执福事,是名以不坚身易于坚身。以不坚财
易于坚财:能自食用亦以布施,供给病瘦行
路之人,供养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下贱,是名
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以不坚命易于坚命:修
于六念、慈悲喜舍,證四真谛,善能观察生老
病死,明信善恶业之果报,定知恩爱当有别
离,一切众生不得自在,未得圣道,生死力大,
不名坚固如法住也。若优婆塞虽不自作五
恶之业,教人作者,是优婆塞非如法住也。
若优婆塞先取他物,许为了事,是优婆塞非
如法住。若优婆塞典知官津,税卖估物,是
优婆塞非如法住。若优婆塞计价治病,治已
卖物,是优婆塞非如法住。若优婆塞违官私
制,非如法住。若优婆塞自不作恶,不教他作,
心不念恶,名如法住。若优婆塞因客烦恼所
起之罪,作已不生惭愧悔心,非如法住。若
优婆塞为身命故,作诸恶事,非如法住。若优
婆塞虽得人身,行于非法,不名为人。若得信
心,能作福德,善修正念,观一切法皆是无常、
无我我所,于一切法心无取著,见一切法不
得自在,生灭苦空无有寂静;人身难得,虽得
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正见;虽具正
见,难得信心;虽得信心,难遇善友;虽遇善友,
难闻正法;虽闻正法,难得受持;能如是观,是
名人身。若人能观欲界无常,乃至非想非非
想处皆悉无常,以是因缘,不求三恶乃至非
想非非想处。如是观已,见三不坚,以不坚身
易于坚身:礼拜供养,来迎去送,自手施与,亲
执福事,是名以不坚身易于坚身。以不坚财
易于坚财:能自食用亦以布施,供给病瘦行
路之人,供养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下贱,是名
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以不坚命易于坚命:修
于六念、慈悲喜舍,證四真谛,善能观察生老
病死,明信善恶业之果报,定知恩爱当有别
离,一切众生不得自在,未得圣道,生死力大,
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 1065a 页 T24-1065.png
一切世乐常与苦俱,虽复受之,心不染著,犹
如寒月求火自煖,虽复为之,终不作恶。修忍
二施以润众生,深观苦乐其性平等。凡所发
言,言则柔软,善化众生,令如法住,远离恶友,
心无放逸,饮酒、博弈、射猎之事悉不为之,是
名以不坚之命易于坚命。
「善男子!若得人
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
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
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不偏信敬有德
一人,见有贤圣持戒、多闻,能以舍宅、饮食、卧
具、衣服、病药而供养之,深言僧中多有功德,
修集向道得须陀洹果,乃至能修向阿罗汉,
得阿罗汉果,修金刚三昧、电光三昧。观如是
已,平等奉施。如是施已,得无量福,是故我于
《鹿子经》中告鹿子母曰:『虽复请佛及五百阿
罗汉,犹故不得名请僧福。若能僧中施一
似像极恶比丘,犹得无量福德果报。何以
故?如是比丘虽是恶人,无戒、多闻,不修善法,
亦能演说三种菩提,有因有果,亦不诽谤佛
法僧宝,执持如来无上胜幡,正见无谬。』若供
养僧,即是供养佛、僧二宝;若观佛法功德
微妙,即是具足供养三宝。若人施时不求果
报,即是供养无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罗蜜,
修菩提道,能得未来无量功德,亦能自利及
利益他。能修慈悲,为破他苦,自舍己乐。未得
菩提,心无忧悔,虽闻菩提久远难得,而其内
心初无退转,为诸众生无量世中受大苦恼,
亦不疲厌。乐如法行,不求世乐,乐处寂静出
家修道,未得出家,虽在家居,如解脱人不作
如寒月求火自煖,虽复为之,终不作恶。修忍
二施以润众生,深观苦乐其性平等。凡所发
言,言则柔软,善化众生,令如法住,远离恶友,
心无放逸,饮酒、博弈、射猎之事悉不为之,是
名以不坚之命易于坚命。
「善男子!若得人
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
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
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不偏信敬有德
一人,见有贤圣持戒、多闻,能以舍宅、饮食、卧
具、衣服、病药而供养之,深言僧中多有功德,
修集向道得须陀洹果,乃至能修向阿罗汉,
得阿罗汉果,修金刚三昧、电光三昧。观如是
已,平等奉施。如是施已,得无量福,是故我于
《鹿子经》中告鹿子母曰:『虽复请佛及五百阿
罗汉,犹故不得名请僧福。若能僧中施一
似像极恶比丘,犹得无量福德果报。何以
故?如是比丘虽是恶人,无戒、多闻,不修善法,
亦能演说三种菩提,有因有果,亦不诽谤佛
法僧宝,执持如来无上胜幡,正见无谬。』若供
养僧,即是供养佛、僧二宝;若观佛法功德
微妙,即是具足供养三宝。若人施时不求果
报,即是供养无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罗蜜,
修菩提道,能得未来无量功德,亦能自利及
利益他。能修慈悲,为破他苦,自舍己乐。未得
菩提,心无忧悔,虽闻菩提久远难得,而其内
心初无退转,为诸众生无量世中受大苦恼,
亦不疲厌。乐如法行,不求世乐,乐处寂静出
家修道,未得出家,虽在家居,如解脱人不作
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 1065b 页 T24-1065.png
众恶,得三种戒——戒戒、定戒、无漏戒。
「善男子!菩
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如法
修行,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如法修行,是乃为
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 《优婆塞戒经》尸波罗蜜品第二十三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趣向菩提,其心坚固?」
「善男子?菩萨坚固,具足四法:一者、受大苦时
终不舍离如法之行;二者、得大自在,常修忍
辱;三者、身处贫穷,常乐施与;四者、盛壮之年,
常乐出家。若有菩萨具足四法,趣向菩提,其
心坚固。
「菩萨具足如是四法,复作是念:『是菩
提道初根本地,名之为戒。如是戒者,亦名初
地,亦名导地,亦名平地,亦名等地,亦名慈地,
亦名悲地,亦名佛迹,亦名一切功德根本,
亦名福田;以是因缘,智者应当受持不毁。』
复次,智者又作是念:『戒有二果,一、诸天乐,二、
菩提乐;智者应当求菩提乐,不求天乐。』若受
戒已,所不应作而故作之,所不应思而故思
惟,懈怠懒惰,乐于睡眠,念恶觉观,邪命恶
愿,是名污戒。若受戒已,心生悔恨,求人天乐,
多诸放逸,不生怜悯,是名污戒。若畏贫穷,若
为恐怖,若为失财,若畏作役,若为身命,若为
利养,若为爱心而受禁戒,既受戒已,心生疑
惑,是名污戒。
「善男子!若人不乐久处生死,深
见过罪,观人天乐、阿鼻狱苦平等无差,怜悯
众生,具足正念,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使得成
道;为具无上菩提道故,为如法行故,受持是
戒,心不放逸。能观过去未来现在身口意业,
知轻知重。凡所作事,先当系心修不放逸,作
「善男子!菩
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如法
修行,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如法修行,是乃为
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 《优婆塞戒经》尸波罗蜜品第二十三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趣向菩提,其心坚固?」
「善男子?菩萨坚固,具足四法:一者、受大苦时
终不舍离如法之行;二者、得大自在,常修忍
辱;三者、身处贫穷,常乐施与;四者、盛壮之年,
常乐出家。若有菩萨具足四法,趣向菩提,其
心坚固。
「菩萨具足如是四法,复作是念:『是菩
提道初根本地,名之为戒。如是戒者,亦名初
地,亦名导地,亦名平地,亦名等地,亦名慈地,
亦名悲地,亦名佛迹,亦名一切功德根本,
亦名福田;以是因缘,智者应当受持不毁。』
复次,智者又作是念:『戒有二果,一、诸天乐,二、
菩提乐;智者应当求菩提乐,不求天乐。』若受
戒已,所不应作而故作之,所不应思而故思
惟,懈怠懒惰,乐于睡眠,念恶觉观,邪命恶
愿,是名污戒。若受戒已,心生悔恨,求人天乐,
多诸放逸,不生怜悯,是名污戒。若畏贫穷,若
为恐怖,若为失财,若畏作役,若为身命,若为
利养,若为爱心而受禁戒,既受戒已,心生疑
惑,是名污戒。
「善男子!若人不乐久处生死,深
见过罪,观人天乐、阿鼻狱苦平等无差,怜悯
众生,具足正念,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使得成
道;为具无上菩提道故,为如法行故,受持是
戒,心不放逸。能观过去未来现在身口意业,
知轻知重。凡所作事,先当系心修不放逸,作
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 1065c 页 T24-1065.png
已、作时亦复如是修不放逸。若先不知,作已
得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若客烦恼时暂起
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得犯罪。是人常观
犯轻如重,观已生悔及惭愧心,怖畏愁恼,心
不乐之,至心忏悔。既忏悔已,心生欢喜,慎
护受持更不敢犯,是名净戒。
「善男子!有智
之人,既受戒已,当观三事不作恶行:一者、自
为,二者、为世,三者、为法。云何自为?我自證知
此是恶事,知作恶业得如是果,知作善业得
如是果。所作恶业无有虚妄,决定还得诸恶
之果,所作善业亦无虚妄,决定还得诸善之
果;若是二业无虚妄者,我今云何而自欺诳?
以是因缘,我受戒已,不应毁犯,当至心持,是
名自为。云何为世?有智者观见世间之人,有
得清净天耳、天眼及他心智,我若作恶,是人
必当见闻知我;若见闻知,我当云何不生惭
愧而作恶耶?复观诸天具足无量福德,神足、
天耳、天眼,具他心智,遥能见闻,虽近于人,人
不能见。若我作恶,如是等天当见闻知,若是
天等了了见我,我当云何不生惭愧故作罪
耶?是名为世。云何为法?有智之人,观如来
法清净无染,得现在利,能令寂静度于彼岸,
能作解脱,不选时节。我为是法故受持戒,我
若不能先受小制,云何能得受大制耶?破小
制已,增五有苦,若至心持,增无上乐。我受身
来所以未得證解脱者,实由不从过去无量
诸佛如来受禁戒故;我今受戒,未来定当值
遇恒河沙等诸佛。深观是已,生大怜悯,至心
受戒,受已坚持,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利
得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若客烦恼时暂起
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得犯罪。是人常观
犯轻如重,观已生悔及惭愧心,怖畏愁恼,心
不乐之,至心忏悔。既忏悔已,心生欢喜,慎
护受持更不敢犯,是名净戒。
「善男子!有智
之人,既受戒已,当观三事不作恶行:一者、自
为,二者、为世,三者、为法。云何自为?我自證知
此是恶事,知作恶业得如是果,知作善业得
如是果。所作恶业无有虚妄,决定还得诸恶
之果,所作善业亦无虚妄,决定还得诸善之
果;若是二业无虚妄者,我今云何而自欺诳?
以是因缘,我受戒已,不应毁犯,当至心持,是
名自为。云何为世?有智者观见世间之人,有
得清净天耳、天眼及他心智,我若作恶,是人
必当见闻知我;若见闻知,我当云何不生惭
愧而作恶耶?复观诸天具足无量福德,神足、
天耳、天眼,具他心智,遥能见闻,虽近于人,人
不能见。若我作恶,如是等天当见闻知,若是
天等了了见我,我当云何不生惭愧故作罪
耶?是名为世。云何为法?有智之人,观如来
法清净无染,得现在利,能令寂静度于彼岸,
能作解脱,不选时节。我为是法故受持戒,我
若不能先受小制,云何能得受大制耶?破小
制已,增五有苦,若至心持,增无上乐。我受身
来所以未得證解脱者,实由不从过去无量
诸佛如来受禁戒故;我今受戒,未来定当值
遇恒河沙等诸佛。深观是已,生大怜悯,至心
受戒,受已坚持,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利
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 1066a 页 T24-1066.png
益无量诸众生故。
「善男子!若在家,若出家,若
三归,若八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若一
日一夜,若一时一念,若尽形寿至心受持,当
知是人得大福德。善男子!若受戒已,修三善
业——多闻、布施、修定,修善供养三宝,是则名为
庄严菩提。若受戒已,能读如来十二部经,是
名无上大法之藏,勤加精进,欲得具足尸波
罗蜜。如是戒者,今世受已,后虽不受,成无作
戒。善男子!有戒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戒,
有戒有波罗蜜,有非禁戒非波罗蜜。是戒
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辟支佛戒。是波罗蜜
非是戒者,所谓檀波罗蜜。是戒是波罗蜜者,
如昔菩萨受瞿陀身时,为诸虫兽及诸蚁子
之所唼食,身不倾动,不生恶心;亦如仙人为
众生故,十二年中青雀处顶,不起不动。非戒
非波罗蜜者,如世俗施。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
住尸波罗蜜时,所受众苦,谁能说之?有人若
受小小戒已,少欲知足,不能怜悯诸苦众生,
当知是人不能具足尸波罗蜜。若能修忍、三昧、
智慧,勤行精进,乐于多闻,当知是人则能增
长尸波罗蜜,庄严菩提,證菩提果。如是戒者,
无量众生故,无量果报故,无量戒禁故,以
是因缘,庄严菩提。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既受
戒已,口不说恶,耳不乐闻,不乐说世,亦不乐
闻,终不放心在恶觉观,不亲恶友,是故得名
寂静净戒。菩萨若见破戒恶人,不生恶心,为
设种种善巧方便而调伏之;若不调伏,当生
怜悯,不为身命破戒舍戒。食已、先修惭愧之
心,不放逸心,为治身命,如疗恶疮。若入村落,
「善男子!若在家,若出家,若
三归,若八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若一
日一夜,若一时一念,若尽形寿至心受持,当
知是人得大福德。善男子!若受戒已,修三善
业——多闻、布施、修定,修善供养三宝,是则名为
庄严菩提。若受戒已,能读如来十二部经,是
名无上大法之藏,勤加精进,欲得具足尸波
罗蜜。如是戒者,今世受已,后虽不受,成无作
戒。善男子!有戒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戒,
有戒有波罗蜜,有非禁戒非波罗蜜。是戒
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辟支佛戒。是波罗蜜
非是戒者,所谓檀波罗蜜。是戒是波罗蜜者,
如昔菩萨受瞿陀身时,为诸虫兽及诸蚁子
之所唼食,身不倾动,不生恶心;亦如仙人为
众生故,十二年中青雀处顶,不起不动。非戒
非波罗蜜者,如世俗施。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
住尸波罗蜜时,所受众苦,谁能说之?有人若
受小小戒已,少欲知足,不能怜悯诸苦众生,
当知是人不能具足尸波罗蜜。若能修忍、三昧、
智慧,勤行精进,乐于多闻,当知是人则能增
长尸波罗蜜,庄严菩提,證菩提果。如是戒者,
无量众生故,无量果报故,无量戒禁故,以
是因缘,庄严菩提。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既受
戒已,口不说恶,耳不乐闻,不乐说世,亦不乐
闻,终不放心在恶觉观,不亲恶友,是故得名
寂静净戒。菩萨若见破戒恶人,不生恶心,为
设种种善巧方便而调伏之;若不调伏,当生
怜悯,不为身命破戒舍戒。食已、先修惭愧之
心,不放逸心,为治身命,如疗恶疮。若入村落,
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 1066b 页 T24-1066.png
如刀刺林,摄护诸根,修集正念,观察可作及
不可作,不生放逸。若人作福亦因于我,若人
作罪亦因于我,是故我得大供养时,不应生
喜,得衰苦时不应生瞋。得少供养,应作是念:
『我今信、戒、施、闻、智慧,如法住少,故得如是微
少供养,是故今我不应生于愁苦之念。我
为二事受他信施:一者、为增他福,二者、为增
自善;是故若得少物、恶物,不应生恼。』久住
迟得,轻骂已得,尔时复当自责其身:『是我
宿罪,非众生过,是故我今不应生恼。』若受戒
已,为他作罪,亦应说言如是所作实非是道。
何以故?十二部经不说诸恶为菩提道也,是
故我今获得杂报。若能如是深观察者,当知
是人则能具足尸波罗蜜。
「善男子!若有人能
摄护诸根,身四威仪不作诸恶,能堪众苦,不
作邪命,当知是人则能具足尸波罗蜜。若于
轻重戒中等生怖畏,虽遭恶时,不犯小戒,不
令烦恼秽污其心,修集忍辱,当知是人则能
具足尸波罗蜜。若离恶友,令诸众生远恶邪
见,知恩报恩,当知是人则能具足尸波罗蜜。
若为善事不惜身命,罢散自事,营成他事,见
骂詈者不生恶心,当知是人则能具足尸波
罗蜜。若见如来所开之处,如本持之,护众生
命,不惜财命,乃至命终不犯小戒,虽得微妙
七珍之物,心不生贪,不为报恩以善加人,为
怜悯故受持禁戒,既受持已,善发大愿,愿
诸众生悉得净戒,当知是人则能具足尸波
罗蜜。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
家。出家菩萨具尸波罗蜜是不为难;在家具
不可作,不生放逸。若人作福亦因于我,若人
作罪亦因于我,是故我得大供养时,不应生
喜,得衰苦时不应生瞋。得少供养,应作是念:
『我今信、戒、施、闻、智慧,如法住少,故得如是微
少供养,是故今我不应生于愁苦之念。我
为二事受他信施:一者、为增他福,二者、为增
自善;是故若得少物、恶物,不应生恼。』久住
迟得,轻骂已得,尔时复当自责其身:『是我
宿罪,非众生过,是故我今不应生恼。』若受戒
已,为他作罪,亦应说言如是所作实非是道。
何以故?十二部经不说诸恶为菩提道也,是
故我今获得杂报。若能如是深观察者,当知
是人则能具足尸波罗蜜。
「善男子!若有人能
摄护诸根,身四威仪不作诸恶,能堪众苦,不
作邪命,当知是人则能具足尸波罗蜜。若于
轻重戒中等生怖畏,虽遭恶时,不犯小戒,不
令烦恼秽污其心,修集忍辱,当知是人则能
具足尸波罗蜜。若离恶友,令诸众生远恶邪
见,知恩报恩,当知是人则能具足尸波罗蜜。
若为善事不惜身命,罢散自事,营成他事,见
骂詈者不生恶心,当知是人则能具足尸波
罗蜜。若见如来所开之处,如本持之,护众生
命,不惜财命,乃至命终不犯小戒,虽得微妙
七珍之物,心不生贪,不为报恩以善加人,为
怜悯故受持禁戒,既受持已,善发大愿,愿
诸众生悉得净戒,当知是人则能具足尸波
罗蜜。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
家。出家菩萨具尸波罗蜜是不为难;在家具
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 1066c 页 T24-1066.png
足,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
缠绕故。」
* 《优婆塞戒经》业品第二十四之一
善生言:「世尊!诸佛如来未出世时,菩萨摩诃
萨以何为戒?」
「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时无有三
归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
善法,除佛无能分别说者,过去佛说流转至
今,无有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众生不能
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过去不能亲近咨
承佛故。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杂心,杂心因
缘有杂烦恼,杂烦恼故造作杂业,杂业因缘
受于杂有,杂有因缘受于杂身。善男子!一
切众生得杂身已,见于杂色;见杂色已,生恶
思惟,是恶思惟名为无明;无明因缘,生于求
心,名之为爱;因爱所作,名之为业;是业因
缘,获得果报。有智之人,能破析之,由内烦恼、
外有因缘,则能系缚;修十善已,则能解之。是
故如来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分别
演说十善之法:因十善故,世间则有善行恶
行、善有恶有乃至解脱,是故众生应当至
心分别体解十善之道。若有风云,为持大水、
阿修罗宫、大地、大山、饿鬼、畜生、地狱、四天王
处乃至他化自在天处,悉因众生十业道
故。转轮圣王所有四轮:金、银、铜、铁,七众受戒
求三菩提,亦因十善业因缘故。是十善业
道因缘故,一切众生内外之物,色之与命,皆
有增减,是故智者应当具足修十善道。
「若诸
众生少、壮、老时,春、秋、冬、夏所起烦恼,各各别
异,小、中、大劫所起烦恼,亦复如是各各别异。
缠绕故。」
* 《优婆塞戒经》业品第二十四之一
善生言:「世尊!诸佛如来未出世时,菩萨摩诃
萨以何为戒?」
「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时无有三
归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
善法,除佛无能分别说者,过去佛说流转至
今,无有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众生不能
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过去不能亲近咨
承佛故。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杂心,杂心因
缘有杂烦恼,杂烦恼故造作杂业,杂业因缘
受于杂有,杂有因缘受于杂身。善男子!一
切众生得杂身已,见于杂色;见杂色已,生恶
思惟,是恶思惟名为无明;无明因缘,生于求
心,名之为爱;因爱所作,名之为业;是业因
缘,获得果报。有智之人,能破析之,由内烦恼、
外有因缘,则能系缚;修十善已,则能解之。是
故如来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分别
演说十善之法:因十善故,世间则有善行恶
行、善有恶有乃至解脱,是故众生应当至
心分别体解十善之道。若有风云,为持大水、
阿修罗宫、大地、大山、饿鬼、畜生、地狱、四天王
处乃至他化自在天处,悉因众生十业道
故。转轮圣王所有四轮:金、银、铜、铁,七众受戒
求三菩提,亦因十善业因缘故。是十善业
道因缘故,一切众生内外之物,色之与命,皆
有增减,是故智者应当具足修十善道。
「若诸
众生少、壮、老时,春、秋、冬、夏所起烦恼,各各别
异,小、中、大劫所起烦恼,亦复如是各各别异。
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 1067a 页 T24-1067.png
众生初修十善业时,得无量命,色、香、味具,因
贪、瞋、痴一切皆失。是十恶业道因缘故,时节、
年岁、星辰、日月、四大变异;若人能观如是事
者,当知是人能得解脱。众生皆由苦因缘故
则生信心,既得信心能观善恶,如是观已修
十善法。意行十处,故名十道。
「身三道者,谓杀、盗、淫;口四道者,恶口、妄语、两
舌、无义语;心三道者,妒、瞋、邪见;是十恶业
悉是一切众罪根本。若诸众生异界、异有、异
生、异色、异命、异名,以是因缘,应名无量,不但有
十。如是十事,三名为业,不名为道;身、口七事,亦
业亦道;是故名十。是十业道,自作、他作、自他
共作,从是而得善、恶二果,亦是众生善恶因
缘;是故智者尚不应念,况身故作?若人令
业烦恼诸结得自在者,当知即是行十恶道;
若有能坏烦恼诸结不令自在,是人即是行
十善道。若人始设方便,若先不思惟,当时卒
作,是人不得业所摄罪。是故智者应当勤修
十善业道,證四真谛,亦复如是。作期为恶,若
失期者,亦不得罪。是故智者应修十善,因是
十善众生修已,增长寿命及内外物。烦恼因
缘故,十恶业增;无烦恼因缘故,十善业增。
「善男子!是十业道,一一事中各有三事:一
者、根本,二者、方便,三者、成已。根本者,若有他
想,有众生想,若以疑心断其命根,若动身作
相,或口说杀,是名根本。求刀、磨利、置毒、作
索,是名方便。杀已手触,称量提持,若自食
啖,若与人食,得物用度,任意施与,欢喜受乐,
无有惭愧,心不悔恨,自赞其身,生大憍慢,是
贪、瞋、痴一切皆失。是十恶业道因缘故,时节、
年岁、星辰、日月、四大变异;若人能观如是事
者,当知是人能得解脱。众生皆由苦因缘故
则生信心,既得信心能观善恶,如是观已修
十善法。意行十处,故名十道。
「身三道者,谓杀、盗、淫;口四道者,恶口、妄语、两
舌、无义语;心三道者,妒、瞋、邪见;是十恶业
悉是一切众罪根本。若诸众生异界、异有、异
生、异色、异命、异名,以是因缘,应名无量,不但有
十。如是十事,三名为业,不名为道;身、口七事,亦
业亦道;是故名十。是十业道,自作、他作、自他
共作,从是而得善、恶二果,亦是众生善恶因
缘;是故智者尚不应念,况身故作?若人令
业烦恼诸结得自在者,当知即是行十恶道;
若有能坏烦恼诸结不令自在,是人即是行
十善道。若人始设方便,若先不思惟,当时卒
作,是人不得业所摄罪。是故智者应当勤修
十善业道,證四真谛,亦复如是。作期为恶,若
失期者,亦不得罪。是故智者应修十善,因是
十善众生修已,增长寿命及内外物。烦恼因
缘故,十恶业增;无烦恼因缘故,十善业增。
「善男子!是十业道,一一事中各有三事:一
者、根本,二者、方便,三者、成已。根本者,若有他
想,有众生想,若以疑心断其命根,若动身作
相,或口说杀,是名根本。求刀、磨利、置毒、作
索,是名方便。杀已手触,称量提持,若自食
啖,若与人食,得物用度,任意施与,欢喜受乐,
无有惭愧,心不悔恨,自赞其身,生大憍慢,是
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 1067b 页 T24-1067.png
名成已。是他财有,亦作他想,若自往取,若遣
人取,若以疑心移置异处,是名根本。若坏
垣墙,咨问计数,置梯缘墙,入舍求觅乃至手
触,是名方便。若得物已,负担藏隐,任意施
与,卖用赐遗,欢喜受乐,无有惭愧,心不悔
恨,自赞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是妇
女,系属他人,起于他想,若以疑心作非梵行,
是名根本。若遣使往,若自眼见,若与信物,
若以手触,若濡细语,是名方便。若事已竟,
遗以璎珞,共坐饮食,欢喜受乐,无有惭愧,心
不悔恨,自赞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于
大众舍离本相,若于三时若二时中,虚妄说
之,是名根本。若于先时,次第庄严,搆言语端,
或受他语,起往彼说,是名方便。若事成已,受
取财物,任意施与,欢喜受乐,无有惭愧,不生
悔恨,自赞其身,生于憍慢,是名成已。是妄
语中,杂有两舌,能坏和合,是名根本。若说他
过及馀恶事,言和合者必有不可,若离坏
者则有好事,是名方便。和合既离,受他财物,
任意施与,欢喜受乐,无有惭愧,不生悔恨,自
赞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变容色,恶口
骂詈,是名根本。若闻他罪,庄严辞章,起去
到彼欲说是恶,是名方便。若骂詈已,还受他
物,任意施与,欢喜受乐,无有惭愧,不生悔
恨,自赞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说欲
事、非时之言,是名根本。若歌、若颂、无义章句,
随人所憙,造作百端,是名方便。若教他已,还
受财物,任意施与,欢喜受乐,无有惭愧,不生
悔恨,自赞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于他
人取,若以疑心移置异处,是名根本。若坏
垣墙,咨问计数,置梯缘墙,入舍求觅乃至手
触,是名方便。若得物已,负担藏隐,任意施
与,卖用赐遗,欢喜受乐,无有惭愧,心不悔
恨,自赞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是妇
女,系属他人,起于他想,若以疑心作非梵行,
是名根本。若遣使往,若自眼见,若与信物,
若以手触,若濡细语,是名方便。若事已竟,
遗以璎珞,共坐饮食,欢喜受乐,无有惭愧,心
不悔恨,自赞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于
大众舍离本相,若于三时若二时中,虚妄说
之,是名根本。若于先时,次第庄严,搆言语端,
或受他语,起往彼说,是名方便。若事成已,受
取财物,任意施与,欢喜受乐,无有惭愧,不生
悔恨,自赞其身,生于憍慢,是名成已。是妄
语中,杂有两舌,能坏和合,是名根本。若说他
过及馀恶事,言和合者必有不可,若离坏
者则有好事,是名方便。和合既离,受他财物,
任意施与,欢喜受乐,无有惭愧,不生悔恨,自
赞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变容色,恶口
骂詈,是名根本。若闻他罪,庄严辞章,起去
到彼欲说是恶,是名方便。若骂詈已,还受他
物,任意施与,欢喜受乐,无有惭愧,不生悔
恨,自赞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说欲
事、非时之言,是名根本。若歌、若颂、无义章句,
随人所憙,造作百端,是名方便。若教他已,还
受财物,任意施与,欢喜受乐,无有惭愧,不生
悔恨,自赞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于他
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 1067c 页 T24-1067.png
财物,生贪欲得,是名根本。发烦恼心,是名方
便。作已得财,任意施与,欢喜受乐,复向馀说,
无有惭愧,不生悔恨,自赞其身,生大憍慢,是
名成已。若打骂人,是名根本。若捉杖石,问其
过罪,是名方便。打已生喜,受取财物,任意施
与,欢喜受乐,无有惭愧,不生悔恨,自赞其身,
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诽谤业、因果、真谛、贤
圣之人,是名根本。若读诵、书写、信受邪书,赞
叹称誉,是名方便。受已、向他分别演说,增其
邪见,受邪财物,任意施与,欢喜受乐,无有惭
愧,不生悔恨,自赞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
「或复有人,于十业道一时作二:妄语、两舌。或
一时三:所谓妄语、两舌、恶口。又复有三:所谓
邪见、恶口、妄语。如是说者,即是无义,是名为
四。瞋之与贪,不得一时。其馀八事,可得一时。
云何一时?六处遣使,自作二事:一者、淫他妻
妇,二者、谓无业果;先作期要,一时得业。是十
恶业,或得作色无无作色,或有作色及无作
色。若无方便及成已者,则得作色无无作色;
若有庄严及成已者,则得作色及无作色。是
十业道有轻有重:若杀父母及辟支佛,偷三
宝物,于所生母及罗汉尼作非梵行,妄说坏
僧,是名为重。
「善男子!是十业道,各有三种:
一、从贪生,二、从瞋生,三、从痴生。若为贪利故
害命者,是名从贪;若杀怨家,是名从瞋;杀
老父母,是名从痴。劫盗他财,亦复三种:自
为己身、妻子、眷属,贪他财物而往劫夺,是名
从贪;盗怨家物,是名从瞋;劫夺下姓,是名从
痴。邪淫亦三:若为自乐行非梵行,是名从
便。作已得财,任意施与,欢喜受乐,复向馀说,
无有惭愧,不生悔恨,自赞其身,生大憍慢,是
名成已。若打骂人,是名根本。若捉杖石,问其
过罪,是名方便。打已生喜,受取财物,任意施
与,欢喜受乐,无有惭愧,不生悔恨,自赞其身,
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诽谤业、因果、真谛、贤
圣之人,是名根本。若读诵、书写、信受邪书,赞
叹称誉,是名方便。受已、向他分别演说,增其
邪见,受邪财物,任意施与,欢喜受乐,无有惭
愧,不生悔恨,自赞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
「或复有人,于十业道一时作二:妄语、两舌。或
一时三:所谓妄语、两舌、恶口。又复有三:所谓
邪见、恶口、妄语。如是说者,即是无义,是名为
四。瞋之与贪,不得一时。其馀八事,可得一时。
云何一时?六处遣使,自作二事:一者、淫他妻
妇,二者、谓无业果;先作期要,一时得业。是十
恶业,或得作色无无作色,或有作色及无作
色。若无方便及成已者,则得作色无无作色;
若有庄严及成已者,则得作色及无作色。是
十业道有轻有重:若杀父母及辟支佛,偷三
宝物,于所生母及罗汉尼作非梵行,妄说坏
僧,是名为重。
「善男子!是十业道,各有三种:
一、从贪生,二、从瞋生,三、从痴生。若为贪利故
害命者,是名从贪;若杀怨家,是名从瞋;杀
老父母,是名从痴。劫盗他财,亦复三种:自
为己身、妻子、眷属,贪他财物而往劫夺,是名
从贪;盗怨家物,是名从瞋;劫夺下姓,是名从
痴。邪淫亦三:若为自乐行非梵行,是名从
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 1068a 页 T24-1068.png
贪;淫怨眷属,是名从瞋;于所生母作非梵行,
是名从痴。妄语三种:若为财利自受快乐,
是名从贪;为坏怨故,是名从瞋;若畏他死,是
名从痴。两舌三种:为财利故,是名从贪;为
坏怨故,是名从瞋;破坏和合邪见之众,是名
从痴。恶口三种:为财利故,骂詈妇儿,是名从
贪;故向怨家说所恶事,是名从瞋;说他往
昔先人过罪,是名从痴。无义语亦三种:若为
欢乐,歌叫諠哗,是名从贪;为胜他故,歌叫諠
哗,是名从瞋;为增邪见歌叫諠哗,是名从痴。
从贪生者,是名为妒;从瞋生者,是名为瞋;从
痴生者,是名邪见。
「修十善巳,一一事中得三
解脱。是十恶业决定当得地狱果报,或有饿
鬼,或有畜生;馀果则得人中短命,贫穷乏财、
妇不贞廉,有所言说人不信受,无有亲厚,常
被诽谤,耳初不闻善好之言,能令外物四大
衰微,无有真实,恶风暴雨,烂臭败坏,土地不
平,无有七宝,多有石沙荆棘恶刺,时节转变,
无有常定,果蓏少实,味不具足。若欲破坏如
是等事,应当至心修行十善。是十善法,三天
下具,或有戒摄,或非戒摄;北郁单曰唯有四
事;地狱有五;饿鬼、畜生、天中具十,非戒所摄。
欲界六天无有方便,唯有根本、成已二事。
「夫
业道者,一念中得。如其杀者,可杀、俱死,是则
不得根本业果。若作庄严,事竟不成,唯得方
便,不得根本。作庄严已便得杀者,得根本罪。
如其杀已,不追成已,无无作罪。若杀者一念
中死,可杀之者次后念死,杀者不得根本业
罪。若遣使杀,使得作罪,口敕之者得无作
是名从痴。妄语三种:若为财利自受快乐,
是名从贪;为坏怨故,是名从瞋;若畏他死,是
名从痴。两舌三种:为财利故,是名从贪;为
坏怨故,是名从瞋;破坏和合邪见之众,是名
从痴。恶口三种:为财利故,骂詈妇儿,是名从
贪;故向怨家说所恶事,是名从瞋;说他往
昔先人过罪,是名从痴。无义语亦三种:若为
欢乐,歌叫諠哗,是名从贪;为胜他故,歌叫諠
哗,是名从瞋;为增邪见歌叫諠哗,是名从痴。
从贪生者,是名为妒;从瞋生者,是名为瞋;从
痴生者,是名邪见。
「修十善巳,一一事中得三
解脱。是十恶业决定当得地狱果报,或有饿
鬼,或有畜生;馀果则得人中短命,贫穷乏财、
妇不贞廉,有所言说人不信受,无有亲厚,常
被诽谤,耳初不闻善好之言,能令外物四大
衰微,无有真实,恶风暴雨,烂臭败坏,土地不
平,无有七宝,多有石沙荆棘恶刺,时节转变,
无有常定,果蓏少实,味不具足。若欲破坏如
是等事,应当至心修行十善。是十善法,三天
下具,或有戒摄,或非戒摄;北郁单曰唯有四
事;地狱有五;饿鬼、畜生、天中具十,非戒所摄。
欲界六天无有方便,唯有根本、成已二事。
「夫
业道者,一念中得。如其杀者,可杀、俱死,是则
不得根本业果。若作庄严,事竟不成,唯得方
便,不得根本。作庄严已便得杀者,得根本罪。
如其杀已,不追成已,无无作罪。若杀者一念
中死,可杀之者次后念死,杀者不得根本业
罪。若遣使杀,使得作罪,口敕之者得无作
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 1068b 页 T24-1068.png
罪;若恶口敕,亦得作罪及无作罪。若其杀已,
心善、无记,亦得作罪及无作罪。
「若有说言:过
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无住,云何名杀?一念
不杀,微尘不坏,若一不杀,多亦不能,云何言
杀?是义不然!何以故?虽复现在一念不杀,
能遮未来使不起故,故得名杀。以是义故,
不可以见一处无杀,举一切处悉便无杀。有
人刺手则便命终,或有截足而命全者。头则
不尔,刺截俱死。若有作已得大罪者,是名
业道;三业自得,七业自他。若无作者,亦无无
作。
「或有说言:身业三事有作无作,口不如是。
是义不然!何以故?若口有作、无无作者,口
敕杀已,不应得罪,是故口业亦应有作及以
无作。心则不尔,何以故?贤圣之人不得罪故。
何因缘故名作、无作?是业堕于三恶道故,
生于人中寿命短故,所有六入常受苦故,馀
果相似根本正果,或有相似或不相似。受果
报时,在活地狱、黑绳地狱,饿鬼、畜生、人中三
处受于馀果。若于一人作杀庄严,作庄严已,
有二人死,当知唯于本所为人得作无作。
「若
有说言:色是无记,命亦无记,如是无记,云
何杀已而得杀罪?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是
身命是善恶心器,若坏是器,遮于未来善恶
心故,是故得罪。若王敕杀,侍臣称善,是王
与臣罪无差别;猎亦如是。若有垂终,其命馀
残有一念在,若下刀杀,是得杀罪;若命已尽
而下刀者,不得杀罪。若先作意规欲挝打,
然下手时,彼便命终,不得杀罪。若作毒药与
怀妊者,若破歌罗罗,是人则得作无作罪。
心善、无记,亦得作罪及无作罪。
「若有说言:过
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无住,云何名杀?一念
不杀,微尘不坏,若一不杀,多亦不能,云何言
杀?是义不然!何以故?虽复现在一念不杀,
能遮未来使不起故,故得名杀。以是义故,
不可以见一处无杀,举一切处悉便无杀。有
人刺手则便命终,或有截足而命全者。头则
不尔,刺截俱死。若有作已得大罪者,是名
业道;三业自得,七业自他。若无作者,亦无无
作。
「或有说言:身业三事有作无作,口不如是。
是义不然!何以故?若口有作、无无作者,口
敕杀已,不应得罪,是故口业亦应有作及以
无作。心则不尔,何以故?贤圣之人不得罪故。
何因缘故名作、无作?是业堕于三恶道故,
生于人中寿命短故,所有六入常受苦故,馀
果相似根本正果,或有相似或不相似。受果
报时,在活地狱、黑绳地狱,饿鬼、畜生、人中三
处受于馀果。若于一人作杀庄严,作庄严已,
有二人死,当知唯于本所为人得作无作。
「若
有说言:色是无记,命亦无记,如是无记,云
何杀已而得杀罪?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是
身命是善恶心器,若坏是器,遮于未来善恶
心故,是故得罪。若王敕杀,侍臣称善,是王
与臣罪无差别;猎亦如是。若有垂终,其命馀
残有一念在,若下刀杀,是得杀罪;若命已尽
而下刀者,不得杀罪。若先作意规欲挝打,
然下手时,彼便命终,不得杀罪。若作毒药与
怀妊者,若破歌罗罗,是人则得作无作罪。
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 1068c 页 T24-1068.png
若自刑者,不得杀罪。何以故?不起他想故,无
瞋恚心故,非他自因缘故。
「或有说言:若心
在善、不善、无记,悉得杀罪,犹如火毒,虽复善
心、不善、无记,触食之者悉皆死者。是义不然!
何以故?世间有人捉火不烧,食毒不死,非恶
心杀,亦复如是不得杀罪,如诸医等。
「或有说
言:婆薮仙人说咒杀人、杀羊祀天,不得杀罪。
是义不然!何以故?断他命故,痴因缘故。若
见人死心生欢喜,当知是人得成已罪。见他
杀已,心生欢喜,出财赏之,亦复如是。若使他
杀,受使之人到已,更以种种苦毒而杀戮之。
口敕之者,唯得作罪,受使之人,兼得二罪,作
以无作。
「若发恶心夺取他物,是人亦得作无
作罪。若数时取,若寄时取,因市易取,亦得
偷罪。若自不取、不贪、不用,教他令取,是人
亦得作无作罪。若欲偷金,取时得银,出外识
已,还置本处,是人不得偷盗之罪。若欲偷
金,得已即念无常之想,心生悔恨,欲还本主
而复畏之,设馀方便还所偷物,虽离本处,不
得偷罪。奴仆财产,先悉生意与主同共,后生
贪想辄取主物,取已生疑而便藏避,复思是
物同共无异,虽离本处,不得偷罪。若人行路
为贼所剥,既至村落,村主问言:『汝失何物?
我当偿之。』若说过所失,取他物者,是得偷罪。
若有发心,施他二衣,受者取一,云不须二,辄
还留者,是得偷罪。若人发心,欲以房舍、卧具、
医药、资生所须施一比丘,未与之间,更闻他
方有大德来,辄回施之,是得偷罪。若取命过
比丘财物,谁边得罪?若羯磨已,从羯磨僧得;
瞋恚心故,非他自因缘故。
「或有说言:若心
在善、不善、无记,悉得杀罪,犹如火毒,虽复善
心、不善、无记,触食之者悉皆死者。是义不然!
何以故?世间有人捉火不烧,食毒不死,非恶
心杀,亦复如是不得杀罪,如诸医等。
「或有说
言:婆薮仙人说咒杀人、杀羊祀天,不得杀罪。
是义不然!何以故?断他命故,痴因缘故。若
见人死心生欢喜,当知是人得成已罪。见他
杀已,心生欢喜,出财赏之,亦复如是。若使他
杀,受使之人到已,更以种种苦毒而杀戮之。
口敕之者,唯得作罪,受使之人,兼得二罪,作
以无作。
「若发恶心夺取他物,是人亦得作无
作罪。若数时取,若寄时取,因市易取,亦得
偷罪。若自不取、不贪、不用,教他令取,是人
亦得作无作罪。若欲偷金,取时得银,出外识
已,还置本处,是人不得偷盗之罪。若欲偷
金,得已即念无常之想,心生悔恨,欲还本主
而复畏之,设馀方便还所偷物,虽离本处,不
得偷罪。奴仆财产,先悉生意与主同共,后生
贪想辄取主物,取已生疑而便藏避,复思是
物同共无异,虽离本处,不得偷罪。若人行路
为贼所剥,既至村落,村主问言:『汝失何物?
我当偿之。』若说过所失,取他物者,是得偷罪。
若有发心,施他二衣,受者取一,云不须二,辄
还留者,是得偷罪。若人发心,欲以房舍、卧具、
医药、资生所须施一比丘,未与之间,更闻他
方有大德来,辄回施之,是得偷罪。若取命过
比丘财物,谁边得罪?若羯磨已,从羯磨僧得;
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 1069a 页 T24-1069.png
若未羯磨,从十方僧得;若临终时,随所与处,
因之得罪。若偷佛物,从守塔人主边得罪。若
暴水漂财物、谷米、果蓏、衣服、资生之物,取不
得罪。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
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
无。若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
师妇,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为邪淫。出家之
人,无所系属,从谁得罪?从其亲属、王所得罪。
恶时乱时虐王出时,怖畏之时,若令妇妾出
家剃发,还近之者,是得淫罪。若到三道,是
得淫罪。若自若他,在于道边、塔边、祠边、大会
之处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为父母、兄弟、国
王之所守护,或先与他期,或先许他,或先
受财,或先受请,木泥、画像及以死尸,如是
人边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属自身而作他
想,属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如是邪
淫亦有轻重,从重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
则得轻罪。
「若有疑心,若无疑心,若见、若闻、若
觉、若知、若问、不问,异本说者,是名妄语。若言
不本见闻觉知,亦是妄语,不名具足。若破相
说,无覆藏相,是非妄语。若异音说,前人不解,
亦是妄语,不名具足。若颠倒语,若发大声不
了了语,若有所说前人不解,亦是妄语,不名
具足。两舌、恶口,若坏前人,不坏前人,作已得
罪。无义语,亦复如是。如是七事,亦道亦业;其
馀三事,是业非道。何以故?自不行故,妨于自
他得大罪故。
「或有说言:一切微尘次第而住,
亦念念灭,灭已无住,若无住者,尚无有作,况
有无作?是义不然!何以故?世间之法,有因有
因之得罪。若偷佛物,从守塔人主边得罪。若
暴水漂财物、谷米、果蓏、衣服、资生之物,取不
得罪。若于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
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邪淫罪,郁单曰
无。若畜生,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
师妇,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为邪淫。出家之
人,无所系属,从谁得罪?从其亲属、王所得罪。
恶时乱时虐王出时,怖畏之时,若令妇妾出
家剃发,还近之者,是得淫罪。若到三道,是
得淫罪。若自若他,在于道边、塔边、祠边、大会
之处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为父母、兄弟、国
王之所守护,或先与他期,或先许他,或先
受财,或先受请,木泥、画像及以死尸,如是
人边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属自身而作他
想,属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如是邪
淫亦有轻重,从重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
则得轻罪。
「若有疑心,若无疑心,若见、若闻、若
觉、若知、若问、不问,异本说者,是名妄语。若言
不本见闻觉知,亦是妄语,不名具足。若破相
说,无覆藏相,是非妄语。若异音说,前人不解,
亦是妄语,不名具足。若颠倒语,若发大声不
了了语,若有所说前人不解,亦是妄语,不名
具足。两舌、恶口,若坏前人,不坏前人,作已得
罪。无义语,亦复如是。如是七事,亦道亦业;其
馀三事,是业非道。何以故?自不行故,妨于自
他得大罪故。
「或有说言:一切微尘次第而住,
亦念念灭,灭已无住,若无住者,尚无有作,况
有无作?是义不然!何以故?世间之法,有因有
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 1069b 页 T24-1069.png
果,无因无果。如面水、镜则有像现,离面无像。
作亦如是,从身有作,从是作法则出无作,如
面水、镜则有像现。譬如有人,发恶心故则恶
色现,发善心故则善色现,作以无作,亦复如
是。若因善业得善妙色,若因恶业得粗恶色,
作以无作,亦复如是。若以念念常灭无有作
无作者,如先所说灯、河等喻,虽念念灭,以二
谛故,说作无作。微尘虽复次第不住,亦复不
破世谛法也;正以微尘次第得名。
「父母、罗汉,
其有杀者,得无量罪;父母罗汉及以他人,阴、
界、入等等无差别,所以得重,以是福田,报
恩田故。如说二字不得一时,然此二字终不
和合,义不可说,虽念念灭,亦名妄语,不破世
谛。犹如射箭,虽念念灭,因于身业微尘力故,
到不到处;作以无作,亦复如是。如舞独乐,虽
念念灭,因于身业微尘力故而能动转;作以
无作,亦复如是。如旋火轮,虽念念灭,因于身
业微尘力故,火得圆匝。初发心异,方便心异,
作时心异,说时心异,众缘和合故得名作,
以作因缘生于无作;如威仪异,其心亦异,不
可得坏,故名无作。从此作法得无作已,心虽
在善、不善、无记,所作诸业无有漏失,故名无
作。若身作善,口作不善,当知是人,获得杂果。
若身善业有作无作,口不善业唯有有作无
有无作,当知是人唯得善果,不得恶果。是故
经中说七种业有作无作。如人重病,要须众
药和合治之,若少一种,则不能治。何以故?其
病重故。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具诸恶故,要须
众戒然后治之,若少一戒,则不能治。
作亦如是,从身有作,从是作法则出无作,如
面水、镜则有像现。譬如有人,发恶心故则恶
色现,发善心故则善色现,作以无作,亦复如
是。若因善业得善妙色,若因恶业得粗恶色,
作以无作,亦复如是。若以念念常灭无有作
无作者,如先所说灯、河等喻,虽念念灭,以二
谛故,说作无作。微尘虽复次第不住,亦复不
破世谛法也;正以微尘次第得名。
「父母、罗汉,
其有杀者,得无量罪;父母罗汉及以他人,阴、
界、入等等无差别,所以得重,以是福田,报
恩田故。如说二字不得一时,然此二字终不
和合,义不可说,虽念念灭,亦名妄语,不破世
谛。犹如射箭,虽念念灭,因于身业微尘力故,
到不到处;作以无作,亦复如是。如舞独乐,虽
念念灭,因于身业微尘力故而能动转;作以
无作,亦复如是。如旋火轮,虽念念灭,因于身
业微尘力故,火得圆匝。初发心异,方便心异,
作时心异,说时心异,众缘和合故得名作,
以作因缘生于无作;如威仪异,其心亦异,不
可得坏,故名无作。从此作法得无作已,心虽
在善、不善、无记,所作诸业无有漏失,故名无
作。若身作善,口作不善,当知是人,获得杂果。
若身善业有作无作,口不善业唯有有作无
有无作,当知是人唯得善果,不得恶果。是故
经中说七种业有作无作。如人重病,要须众
药和合治之,若少一种,则不能治。何以故?其
病重故。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具诸恶故,要须
众戒然后治之,若少一戒,则不能治。
五戒品第二十二¶ 第 1069c 页 T24-1069.png
《优婆塞戒经》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