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911c 页
胜鬘经述记卷下
大乘慈恩 基法师说
门人 义令 记
于第三明道谛智中。有二。初明二乘不得四智。第二
明如来得四智。前中有三。初举喻。显此有三。二意即
生。第二牒四住地无明住地作业不同。第三将无明
住地与四住断处悬别。前中有二。初举喻。二出法。言
世尊又如取缘有漏业因而生三有者。述曰。三界处
生。要须名言种子为亲因。爱取业为增上缘。三有果
起。今不取名言为因。乃用有漏业为因。爱取为缘。以
业望果。有大胜用。故说为因。爱取资助。既能说为缘
卷二 第 912a 页 X19-0912.png
故。于明法中有二。初乘前起后。明亦有三。第二说三
种意生身因缘是尔。言如是无明住地至三种意生
身者。述曰。昔由有漏业所感得身。若随业力。不久即
灭。圣者即欲三劫修因。恐癈长时修涅槃行。乃将定
愿无漏资助感身。今身业令彼长时与果不绝。所知
障助为缘。无漏有分别业为因。有三种意生身。谓阿
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阿罗汉喻欲界。辟支佛若色
界。大力菩萨犹无色界。成唯识。名大自在菩萨。谓八
地巳上。皆得相土二自在故。名为自在。问。何故楞伽
经云。前五地名三摩跋提业乐法意生身。六七二地
名觉法自性意生身。八九十地名种类俱生无作行
意生身。然今此经即言罗汉等三耶。答。此经据三乘
决定者作。言罗汉辟支佛。以前三果回心受变易不
定故。菩萨之中。唯据顿悟。大悲增者。要八地巳上。方
受变易身。其楞伽经。唯据顿悟。不说二乘渐悟。唯论
大智增上。非增上者故。前五地巳还。修五度故。名三
摩跋提乐法意生身。六七二地。既得无相。在身犹有
加行。名觉法自性意生身。八地巳上。与前相似。名为
种类。任运起故。名曰俱生。更不作功用。名无作行。二
种经。各据一义。亦取不相违也。言此三地彼三种意
生身至依无明住地者。述曰。第二诸因缘意尔。于中
有二。初明依。二明缘。无明住地。彰三身起无始时义。
此三地者。谓罗汉辟支佛大悲菩萨。乐受生时也。彼
三种身。由无漏业资无明住地为缘。须正逐生也。言
种意生身因缘是尔。言如是无明住地至三种意生
身者。述曰。昔由有漏业所感得身。若随业力。不久即
灭。圣者即欲三劫修因。恐癈长时修涅槃行。乃将定
愿无漏资助感身。今身业令彼长时与果不绝。所知
障助为缘。无漏有分别业为因。有三种意生身。谓阿
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阿罗汉喻欲界。辟支佛若色
界。大力菩萨犹无色界。成唯识。名大自在菩萨。谓八
地巳上。皆得相土二自在故。名为自在。问。何故楞伽
经云。前五地名三摩跋提业乐法意生身。六七二地
名觉法自性意生身。八九十地名种类俱生无作行
意生身。然今此经即言罗汉等三耶。答。此经据三乘
决定者作。言罗汉辟支佛。以前三果回心受变易不
定故。菩萨之中。唯据顿悟。大悲增者。要八地巳上。方
受变易身。其楞伽经。唯据顿悟。不说二乘渐悟。唯论
大智增上。非增上者故。前五地巳还。修五度故。名三
摩跋提乐法意生身。六七二地。既得无相。在身犹有
加行。名觉法自性意生身。八地巳上。与前相似。名为
种类。任运起故。名曰俱生。更不作功用。名无作行。二
种经。各据一义。亦取不相违也。言此三地彼三种意
生身至依无明住地者。述曰。第二诸因缘意尔。于中
有二。初明依。二明缘。无明住地。彰三身起无始时义。
此三地者。谓罗汉辟支佛大悲菩萨。乐受生时也。彼
三种身。由无漏业资无明住地为缘。须正逐生也。言
卷二 第 912b 页 X19-0912.png
有缘非无缘至缘无明住地者。述曰。二明缘。彼定此
三种三身。彼有缘非是无缘。故在生。是故三身无漏
业为因。无明是缘也。
言世尊如是有爱住地至业因者。述曰。第二明五住
地作业不同也。有爱。最上微妙。故今偏举。由四住地
能发业而生。通不善故。其所知障。以非发法。发润唯
有覆故。但能发有覆无覆二业。不能发不善之业。故
说不同业也。
于第三明无明住地与四住断处悬别中。有二。初总
标。第二别显所以。言无明住地异离四住地至佛菩
提智所断者。述曰总标也。无明住地与四住地异。亦
离于彼。唯佛能断。非二乘除。以不證法空故。何以故
下释所以。于中有二。初明二乘證理不尽。二明二乘
不知不见也。前中有二。初明二乘不尽。二出不尽之
相。言何以故至亦不作證者。述曰。问云有何所以。唯
如来能断。二乘不除耶。言无漏不尽不得自在者。古
解漏有二。谓烦恼漏。二过失漏。二乘但断烦恼漏尽。
作所作巳办。以不能灭过失漏。名无。彼漏不尽故。不
得自在也。今基法师云不然。无漏者。只道净故名无
漏。无漏有二。若生空无漏。二乘證得。以不得法空无
漏名證无漏不尽故不得自在。亦不作證也。问何者
是无漏不尽耶。言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者。述
曰。第二出不尽相。由二乘不断无明住地故。便證无
漏不尽。谓法空智是也。第二出二乘不知等中。有四。
三种三身。彼有缘非是无缘。故在生。是故三身无漏
业为因。无明是缘也。
言世尊如是有爱住地至业因者。述曰。第二明五住
地作业不同也。有爱。最上微妙。故今偏举。由四住地
能发业而生。通不善故。其所知障。以非发法。发润唯
有覆故。但能发有覆无覆二业。不能发不善之业。故
说不同业也。
于第三明无明住地与四住断处悬别中。有二。初总
标。第二别显所以。言无明住地异离四住地至佛菩
提智所断者。述曰总标也。无明住地与四住地异。亦
离于彼。唯佛能断。非二乘除。以不證法空故。何以故
下释所以。于中有二。初明二乘證理不尽。二明二乘
不知不见也。前中有二。初明二乘不尽。二出不尽之
相。言何以故至亦不作證者。述曰。问云有何所以。唯
如来能断。二乘不除耶。言无漏不尽不得自在者。古
解漏有二。谓烦恼漏。二过失漏。二乘但断烦恼漏尽。
作所作巳办。以不能灭过失漏。名无。彼漏不尽故。不
得自在也。今基法师云不然。无漏者。只道净故名无
漏。无漏有二。若生空无漏。二乘證得。以不得法空无
漏名證无漏不尽故不得自在。亦不作證也。问何者
是无漏不尽耶。言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者。述
曰。第二出不尽相。由二乘不断无明住地故。便證无
漏不尽。谓法空智是也。第二出二乘不知等中。有四。
卷二 第 912c 页 X19-0912.png
初明断过有馀。二以不断故下。明三事有馀。三以成
就下。明知谛有馀。四是名得少分下。明所得涅槃有
馀也。前中有二。初明三乘圣人为无明所覆遂无知
觉。二明不究竟。言世尊至不知不觉者。述曰。明三乘
圣人为覆无知觉也。此二乘人。为未断无明住地。覆
法空理。障法空智。于彼彼真俗境中。不知不觉。最后
身菩萨者。或是化相中。王宫生菩萨。未至妙觉地。为
微细者著碍所覆障。未得知觉。或是实相菩萨。未至
金刚道巳还。不断二障种习。解脱道果未起巳来。为
障所覆。亦无知觉。无知觉者。二乘未得法空中。根本
者智故不知。无后得智故不觉。亦约尽智无生智解
也。若最后身菩萨。未得佛地真净圆满本后二智。名
不知觉也。亦约如理如量二智解也。言以不知见至
究竟者。述曰。第二明不究竟也。若二乘人。未回心。未
断过。地不满。不断所应断法执。终不究竟證得大果。
若最后身菩萨。未到妙觉地始。等觉地终。犹有馀染。
未名圆證乐果。名不究竟也。上虽有二名。断过有馀
也。言以不断故至一切功德者。述曰。第二三事有馀
也。言三事者。即涅槃经中三事涅槃故。然解三事有
三义。一唯约无为真如。二唯约有为智慧。三通约心
境也。言约无为真如者。此真如上。性有三德。为烦恼
覆不显。非是新得。修道證三时。假名新净。如虚空除
云作净也。即此真如在缠。名如来藏。出缠。与众生为
依。名为法身。离障缚边。名为解脱身。性能觉照。与觉
就下。明知谛有馀。四是名得少分下。明所得涅槃有
馀也。前中有二。初明三乘圣人为无明所覆遂无知
觉。二明不究竟。言世尊至不知不觉者。述曰。明三乘
圣人为覆无知觉也。此二乘人。为未断无明住地。覆
法空理。障法空智。于彼彼真俗境中。不知不觉。最后
身菩萨者。或是化相中。王宫生菩萨。未至妙觉地。为
微细者著碍所覆障。未得知觉。或是实相菩萨。未至
金刚道巳还。不断二障种习。解脱道果未起巳来。为
障所覆。亦无知觉。无知觉者。二乘未得法空中。根本
者智故不知。无后得智故不觉。亦约尽智无生智解
也。若最后身菩萨。未得佛地真净圆满本后二智。名
不知觉也。亦约如理如量二智解也。言以不知见至
究竟者。述曰。第二明不究竟也。若二乘人。未回心。未
断过。地不满。不断所应断法执。终不究竟證得大果。
若最后身菩萨。未到妙觉地始。等觉地终。犹有馀染。
未名圆證乐果。名不究竟也。上虽有二名。断过有馀
也。言以不断故至一切功德者。述曰。第二三事有馀
也。言三事者。即涅槃经中三事涅槃故。然解三事有
三义。一唯约无为真如。二唯约有为智慧。三通约心
境也。言约无为真如者。此真如上。性有三德。为烦恼
覆不显。非是新得。修道證三时。假名新净。如虚空除
云作净也。即此真如在缠。名如来藏。出缠。与众生为
依。名为法身。离障缚边。名为解脱身。性能觉照。与觉
卷二 第 913a 页 X19-0913.png
知为依。名摩诃般若身。此即体一义分有三也。言约
有为智慧者。即此智慧。虽是修生。然种本有。要仰勋
习。四智方成。为法庄严之相。依处体依聚义。总得名
身。称法身也。昔为无知覆而碍解。今既断巳。如莲华
开永无障染。名解脱身。智慧本来性能觉了。此巳圆
满。具德无边。名为般若也。言通约心境者。此三事中。
法身唯摄真如。性凝非假所立。般若但取智慧。动照
要藉修生。解脱离缚得名。境智二俱成有。若言唯真
三事二乘何不證修。若道独智。称三慧照。宁无真境。
如来。二俱平等。离障显净。既云通二。合得三身。于理
教当见矣。二乘虽證真如与佛无别。但无利他业。三
义不显。与佛有异。下此文中。言解脱者解脱身。言清
净者即法身。言功德者即般若。此三中一一。皆初句
称与。后句感应也。言以成就至有馀功德故者。述曰
明知谛有馀。于中有二。初牒前三事。生起后文。二正
明知谛。此即初也。为于三事未得。虽昔證理。于真谛
犹不具足。言知有馀苦至修有馀道者。述曰。正明知
谛也。然谛有三义。一苦等。二名谛是巳实也。三名实
一真法界也。然凡夫但知苦等。不知谛是实。二乘知
苦等及谛。而不知实。菩萨于中三皆有知故。今二乘
为不知四谛之实理。皆名有馀也。如涅槃经辨。或可
约有作无作八谛解亦得。言是名少分至向涅槃界。
述曰。第四明所得涅槃有馀也。约四种涅槃。无第四
故。名作有馀。是得涅槃之分无为理故。向涅槃界。界
有为智慧者。即此智慧。虽是修生。然种本有。要仰勋
习。四智方成。为法庄严之相。依处体依聚义。总得名
身。称法身也。昔为无知覆而碍解。今既断巳。如莲华
开永无障染。名解脱身。智慧本来性能觉了。此巳圆
满。具德无边。名为般若也。言通约心境者。此三事中。
法身唯摄真如。性凝非假所立。般若但取智慧。动照
要藉修生。解脱离缚得名。境智二俱成有。若言唯真
三事二乘何不證修。若道独智。称三慧照。宁无真境。
如来。二俱平等。离障显净。既云通二。合得三身。于理
教当见矣。二乘虽證真如与佛无别。但无利他业。三
义不显。与佛有异。下此文中。言解脱者解脱身。言清
净者即法身。言功德者即般若。此三中一一。皆初句
称与。后句感应也。言以成就至有馀功德故者。述曰
明知谛有馀。于中有二。初牒前三事。生起后文。二正
明知谛。此即初也。为于三事未得。虽昔證理。于真谛
犹不具足。言知有馀苦至修有馀道者。述曰。正明知
谛也。然谛有三义。一苦等。二名谛是巳实也。三名实
一真法界也。然凡夫但知苦等。不知谛是实。二乘知
苦等及谛。而不知实。菩萨于中三皆有知故。今二乘
为不知四谛之实理。皆名有馀也。如涅槃经辨。或可
约有作无作八谛解亦得。言是名少分至向涅槃界。
述曰。第四明所得涅槃有馀也。约四种涅槃。无第四
故。名作有馀。是得涅槃之分无为理故。向涅槃界。界
卷二 第 913b 页 X19-0913.png
者因也。是向涅槃之不因。起菩提之大体故。
于第二明如来得四智中。有二。初明佛所得之尔所
以。以佛成就一切功德故得。二如来应等正师子吼
大。正明佛得。前中有四。翻前二乘四种有馀。得四无
馀。经文前却不次。前二乘中。初断过。二事。三知谛。四
明无。今此文中。初知谛。二涅槃。三三事。四断过。问何
故作次不同然。答是如来随自意语。不可准释也。
言若知一切苦至修一切道者。述曰。明知谛无馀。翻
前三有作无作二种。皆名四无馀。又于苦等谛一实
三事中。俱證悟尽。名无馀也。
于第二明涅槃中。有二。初明佛自利德。二于无覆护
下。明利他德也。翻第四。言于无常坏世间至常住涅
槃界者。述曰。明自利德也。凡世间有二。谓言器世间。
有情世间。如来于有情世间。自断障染。于器世间。为
他分所持。于中但见清净。言无常坏世间者。器世间
也。然此为三灾所坏。四相所迁。随业感生起。名无常
坏也。言无常病世间者。有情世间也。有情随业。生死
漂流。四百四病。常不离身。非情非故。三乘因众。皆有
此病。粗细有异。如来。于二世间中。證得常住圆寂妙
理名涅槃界也。言于无覆至为依者。述曰。第二明利
他德也。言无覆世间者。是有情世间。皆未證无漏所
收。名无覆护。如来能为护世。言无依世间者。是器世
间。既有成住坏空。无久依处。如来于彼为依。令成净
土也。
于第二明如来得四智中。有二。初明佛所得之尔所
以。以佛成就一切功德故得。二如来应等正师子吼
大。正明佛得。前中有四。翻前二乘四种有馀。得四无
馀。经文前却不次。前二乘中。初断过。二事。三知谛。四
明无。今此文中。初知谛。二涅槃。三三事。四断过。问何
故作次不同然。答是如来随自意语。不可准释也。
言若知一切苦至修一切道者。述曰。明知谛无馀。翻
前三有作无作二种。皆名四无馀。又于苦等谛一实
三事中。俱證悟尽。名无馀也。
于第二明涅槃中。有二。初明佛自利德。二于无覆护
下。明利他德也。翻第四。言于无常坏世间至常住涅
槃界者。述曰。明自利德也。凡世间有二。谓言器世间。
有情世间。如来于有情世间。自断障染。于器世间。为
他分所持。于中但见清净。言无常坏世间者。器世间
也。然此为三灾所坏。四相所迁。随业感生起。名无常
坏也。言无常病世间者。有情世间也。有情随业。生死
漂流。四百四病。常不离身。非情非故。三乘因众。皆有
此病。粗细有异。如来。于二世间中。證得常住圆寂妙
理名涅槃界也。言于无覆至为依者。述曰。第二明利
他德也。言无覆世间者。是有情世间。皆未證无漏所
收。名无覆护。如来能为护世。言无依世间者。是器世
间。既有成住坏空。无久依处。如来于彼为依。令成净
土也。
卷二 第 913c 页 X19-0913.png
于第三明三事中。有三。初总明三事。二智慧等下别
明。三是故下结也。翻前第二也。言何以故至故得涅
槃。述曰总明也。有二。初徵。次释。言法无优劣者。如来
所成名优。优者。长也满也。二乘所證名劣。劣者。弱也
半也。此一法言有通四种。理教行果。今既会如果。同
归一乘。四种俱会。如法华经中云。三车诱引。果同设
异。此即会果也。一雨普润。教同机异此。即会教。也涅
槃经中三。兽渡河。理同證异此。即会理也。此经上文
六处大因。行同修异。此即会行也。教理行果。皆同一
味。即无优劣。若悟此理。故得涅槃也。言智慧等至得
涅槃者。述曰。第二别明三事也。等者平等。无半满。绝
大小。混师资。离顿渐。名为平等也。言智慧等者。摩诃
般若也。言解脱等者。解脱身也。言清净者。法身也。言
是故涅槃(至)谓解脱味者。述曰。第三结成三味也。一
味者法身也。味者般若也。解脱身也。味者资身之用。
如世间味资寿命。出世之味益慧命故。此三味即三
事涅槃。如来悟知。引二乘證。
于第四断无馀翻前第一中。有二。初返释如来不断
之失。二世尊于此起烦恼下。顺解断得。前返中有三。
初以净显前由不断无明住地不得三事。二何以故
下。若不断无明住地。不得恒沙佛法。三是故无明住
地积集下。由不断无明住地。遂起恒沙烦恼。言世尊
若无相住地至谓明解脱味者。述曰。以后證前也。但
为不断无明住地故。三事理皆不證。既不證三事。即
卷二 第 914a 页 X19-0914.png
是断过有馀。既證三事。明知断过无馀也。
于第二
不得恒沙佛法中。有二。初明不断不究竟。二正明不
得恒沙佛法。言何以故至不究竟者。述曰。明不断不
究竟也。但为无明住地不空故。过恒沙所应断法。皆
不断不究竟也。言过恒沙等至应證不證者。述曰。正
明不得佛法也。但为过恒沙等所应断法无明不断
故。遂于得中道谛。应得而不得。灭谛。应證而不證。便
为大失。
于第三由无明生一切烦恼中。有三。初明
无明能生一切烦恼。二如是过恒沙下。明一切烦恼
依无明立。三一切上烦恼起下。双结之。前中有二解。
一云。合有十三句。文分之为二。初二是总。十一是别。
别中有二。前七能覆因上。后四能不得果上。前七中
有二。初一能覆菩提心。下有六覆菩萨行中。止是定
初。观是慧始。禅与正受。是定行成。方便与智。是慧行
成。于果中。初一是总。后三是别也。二云于十三句中。
合为五对。初二名见修对。二有三句三学对。三有二
句名界地对。四有三句名因果对。五有三句名有为
无为对。今约后解名为五段也。言是故至上烦恼者。
述曰。第三句见修对也。言修道断烦恼俱生也。上烦
恼者。见惑分别起。以亦别助故名为上故。言彼生心
上至观上烦恼者。述曰。第二有三句名三学对也。问
止者名定。观故称慧。其理可知。何以故言心行为戒
耶。答二乘持戒。但防七支。唯色非通。菩萨持戒。具受
十支。虽通色心。意不防色。但护其心故。涅槃经云。净
于第二
不得恒沙佛法中。有二。初明不断不究竟。二正明不
得恒沙佛法。言何以故至不究竟者。述曰。明不断不
究竟也。但为无明住地不空故。过恒沙所应断法。皆
不断不究竟也。言过恒沙等至应證不證者。述曰。正
明不得佛法也。但为过恒沙等所应断法无明不断
故。遂于得中道谛。应得而不得。灭谛。应證而不證。便
为大失。
于第三由无明生一切烦恼中。有三。初明
无明能生一切烦恼。二如是过恒沙下。明一切烦恼
依无明立。三一切上烦恼起下。双结之。前中有二解。
一云。合有十三句。文分之为二。初二是总。十一是别。
别中有二。前七能覆因上。后四能不得果上。前七中
有二。初一能覆菩提心。下有六覆菩萨行中。止是定
初。观是慧始。禅与正受。是定行成。方便与智。是慧行
成。于果中。初一是总。后三是别也。二云于十三句中。
合为五对。初二名见修对。二有三句三学对。三有二
句名界地对。四有三句名因果对。五有三句名有为
无为对。今约后解名为五段也。言是故至上烦恼者。
述曰。第三句见修对也。言修道断烦恼俱生也。上烦
恼者。见惑分别起。以亦别助故名为上故。言彼生心
上至观上烦恼者。述曰。第二有三句名三学对也。问
止者名定。观故称慧。其理可知。何以故言心行为戒
耶。答二乘持戒。但防七支。唯色非通。菩萨持戒。具受
十支。虽通色心。意不防色。但护其心故。涅槃经云。净
卷二 第 914b 页 X19-0914.png
坏闻有女人环命菩萨起念。即是犯心。故非关色。又
云。菩萨有戒。虽非形色。而可护持。虽无解体。善修方
便。可得具足。以此文證。故心名戒。然此三以下。非是
烦恼。为戒缘起。从境得名。即分三种。如灭道谛也。言
禅上至受上烦恼者。述曰。第三有二句名界地对也。
禅谓四禅。即是色界。正受谓无色界。缘此起惑。乃分
二也。言方便上至果上烦恼者。述曰。第四有三句因
果对也。方便谓加行。智者谓因中所有智。此二是因。
后名也。言得上至无畏上烦恼者。述曰。第五有三果
句有为无为对。得谓證得。无为之得。力谓十力。无畏
谓四无所畏。此二名有为也。言如是至之所建立者。
述曰。第二明一切烦恼皆依无明得立也。此四住地。
如来能除。起时依无明住地。方得生矣。如天。言一切
上至缘无明住地者。述曰。第三双结也。言一切上烦
恼起者。谓四住地。若因若缘。皆因无明住地。而得生
长。此一皆言通下缘上。应云一切烦恼起皆因无明
住地皆缘无明住地故。
于第二顺明佛断得中。有三。初明由断无明故恒沙
惑随灭。翻前第三。如是一切烦恼上烦恼断下。明得
恒沙佛法。翻前第二。三离一切过恶下明三事。翻前
第一。前中有二。初将五住地相对辨粗细。二正明随
灭。前中有二。初明四住地是粗。二明无明住地是细。
言世尊于此烦恼至刹那相应者。述曰。第一明四住
地粗也。起者现行义。刹那者时节义。然相应具五义。
云。菩萨有戒。虽非形色。而可护持。虽无解体。善修方
便。可得具足。以此文證。故心名戒。然此三以下。非是
烦恼。为戒缘起。从境得名。即分三种。如灭道谛也。言
禅上至受上烦恼者。述曰。第三有二句名界地对也。
禅谓四禅。即是色界。正受谓无色界。缘此起惑。乃分
二也。言方便上至果上烦恼者。述曰。第四有三句因
果对也。方便谓加行。智者谓因中所有智。此二是因。
后名也。言得上至无畏上烦恼者。述曰。第五有三果
句有为无为对。得谓證得。无为之得。力谓十力。无畏
谓四无所畏。此二名有为也。言如是至之所建立者。
述曰。第二明一切烦恼皆依无明得立也。此四住地。
如来能除。起时依无明住地。方得生矣。如天。言一切
上至缘无明住地者。述曰。第三双结也。言一切上烦
恼起者。谓四住地。若因若缘。皆因无明住地。而得生
长。此一皆言通下缘上。应云一切烦恼起皆因无明
住地皆缘无明住地故。
于第二顺明佛断得中。有三。初明由断无明故恒沙
惑随灭。翻前第三。如是一切烦恼上烦恼断下。明得
恒沙佛法。翻前第二。三离一切过恶下明三事。翻前
第一。前中有二。初将五住地相对辨粗细。二正明随
灭。前中有二。初明四住地是粗。二明无明住地是细。
言世尊于此烦恼至刹那相应者。述曰。第一明四住
地粗也。起者现行义。刹那者时节义。然相应具五义。
卷二 第 914c 页 X19-0914.png
谓时依行缘事。即心法具此名相应故。今文云于此
起烦恼者。出能相应心所也。刹那心者。出所相应心
王也。刹那相应者。合辨相应。以具五义故。言世尊心
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者。述曰。第二明无明住地细
也。言心不相应义者。种子义。无缘虑故。名不相应也。
无始者。显无始本际。是常起义也。无明住地者出体。
问。何故四住地但明现行。无明住地中。唯明种子耶。
答。有二义。一云。欲明五住地有粗细相续间断义。起
者名曰现行。现行不即常起。名为间断。粗也。心不相
应者是种子。种子无始恒有。名为相续。细也。二云。起
四住岂种子。何曰得无明恒无现行。此是影略说也。
于第二明随断中有三。初法说。二喻说。三合说。言世
尊若复过至所建立者。述曰法说也。但四住地一切
烦恼现起未断巳来。皆依无明住地持建立。若准喻
合说中。此少随灭。但有依生。至下当知。于喻说中。有
二。初明依生喻。二明随义灭喻也。言譬如至建立增
长者。述曰依生也。一切种子喻四住地。地者喻无明
住地。缘有地故。一切种子。依地生巳。复依地增长也。
言若地坏者彼亦随坏者。述曰随灭也。大地为水火
风所坏之时。万物种类。皆随地灭。所依无故。能依不
立也。于合说中。有二。初合生二合说中有二初合生
二合随灭。言如是至建立增长者。述曰合上生也。但
有生执。必有法。法为依故。自有法执无有生。独行法
执故。由此四住地皆依无明生也。言若无明住地断
起烦恼者。出能相应心所也。刹那心者。出所相应心
王也。刹那相应者。合辨相应。以具五义故。言世尊心
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者。述曰。第二明无明住地细
也。言心不相应义者。种子义。无缘虑故。名不相应也。
无始者。显无始本际。是常起义也。无明住地者出体。
问。何故四住地但明现行。无明住地中。唯明种子耶。
答。有二义。一云。欲明五住地有粗细相续间断义。起
者名曰现行。现行不即常起。名为间断。粗也。心不相
应者是种子。种子无始恒有。名为相续。细也。二云。起
四住岂种子。何曰得无明恒无现行。此是影略说也。
于第二明随断中有三。初法说。二喻说。三合说。言世
尊若复过至所建立者。述曰法说也。但四住地一切
烦恼现起未断巳来。皆依无明住地持建立。若准喻
合说中。此少随灭。但有依生。至下当知。于喻说中。有
二。初明依生喻。二明随义灭喻也。言譬如至建立增
长者。述曰依生也。一切种子喻四住地。地者喻无明
住地。缘有地故。一切种子。依地生巳。复依地增长也。
言若地坏者彼亦随坏者。述曰随灭也。大地为水火
风所坏之时。万物种类。皆随地灭。所依无故。能依不
立也。于合说中。有二。初合生二合说中有二初合生
二合随灭。言如是至建立增长者。述曰合上生也。但
有生执。必有法。法为依故。自有法执无有生。独行法
执故。由此四住地皆依无明生也。言若无明住地断
卷二 第 915a 页 X19-0915.png
者至亦随断者。述曰。合上随灭也。唯十地位中。法执
巳出。生执不随灭。要至金刚除。即不得言随无明断
灭。然约十地故。意心因生种道力时。法执皆断。若不
合断。何故者留为道欲断。方便受生。异于二乘得留
名故。又约毕竟所说。金刚道中。四住随灭也。问。为要
由无明断四住随灭。为有不由无明断四住自灭。若
要由无明者。二乘既不断无明。四住应不灭。不由无
明故灭。即不得言皆随法执灭也。答。无明本。四住末。
未若断时。皆须依本。二乘虽断。唯灭种子。习气未亡。
无学果中。犹有障碍。在依附性不调异性不安隐性
硬涩无堪住性。障生净土。无外清净。若也回心。断无
明巳。习气随灭。更无馀染。由是得言四住随灭也。言
如是一切至一切智见者。述曰。第二得恒沙佛法也。
一切诸法者。谓真俗法也。通达无碍者。根本智也。一
切智见者。后得智也。又解。通达无碍者。人法二空智
也。一切智见者。谓二根本智故。一切见者。谓二后得
智故。二乘不得此。名有馀也。言离一切过恶至自在
之地者。述曰。第三明得三事也。离一切过恶者。解脱
身也。一得切功德者法身。为诸功德之所庄严及依
故。法王法主而得自在者。谓般若也。谓诸四智。缘真
故称王。缘俗故称主。皆得自在也。登一切法自在之
地者。总结三事。谓如来升妙觉地。为法王主也。
上总明如来得之所以。下正明佛得。于中有三。初叹
佛德用。二正明得四种无馀之智。三结佛得之所由。
巳出。生执不随灭。要至金刚除。即不得言随无明断
灭。然约十地故。意心因生种道力时。法执皆断。若不
合断。何故者留为道欲断。方便受生。异于二乘得留
名故。又约毕竟所说。金刚道中。四住随灭也。问。为要
由无明断四住随灭。为有不由无明断四住自灭。若
要由无明者。二乘既不断无明。四住应不灭。不由无
明故灭。即不得言皆随法执灭也。答。无明本。四住末。
未若断时。皆须依本。二乘虽断。唯灭种子。习气未亡。
无学果中。犹有障碍。在依附性不调异性不安隐性
硬涩无堪住性。障生净土。无外清净。若也回心。断无
明巳。习气随灭。更无馀染。由是得言四住随灭也。言
如是一切至一切智见者。述曰。第二得恒沙佛法也。
一切诸法者。谓真俗法也。通达无碍者。根本智也。一
切智见者。后得智也。又解。通达无碍者。人法二空智
也。一切智见者。谓二根本智故。一切见者。谓二后得
智故。二乘不得此。名有馀也。言离一切过恶至自在
之地者。述曰。第三明得三事也。离一切过恶者。解脱
身也。一得切功德者法身。为诸功德之所庄严及依
故。法王法主而得自在者。谓般若也。谓诸四智。缘真
故称王。缘俗故称主。皆得自在也。登一切法自在之
地者。总结三事。谓如来升妙觉地。为法王主也。
上总明如来得之所以。下正明佛得。于中有三。初叹
佛德用。二正明得四种无馀之智。三结佛得之所由。
卷二 第 915b 页 X19-0915.png
言如来至正师子吼者。述曰叹德也。德中有二。初内
自利德。二外利他德。言如来应等正觉者。内自德也。
有十号。前三号。三德所收。如来者断德也。应等者恩
德也。正觉者智德也。即是经中多陀阿伽等义故。广
释名义如常。正师子吼者。外利德也。由如来具梵音
声相。利益群品。为师子吼故。
言我生巳尽至不受
后有者。述曰。第二正明佛德四智也。明佛具證八圣
谛尽不同二乘也。言是故世尊至一向记说者。述曰
结也。非了义。非不了义。但说一向。非馀三记。不同二
乘也。
于第四明集谛智中。有二。初总标不受后有智。第二
别显。言世尊不受后有智有二种者。述曰总也。有二
解。一云。言二种智者。谓半满二智也。如来具得二故
名得不受后有智圆。二乘但得半智。所以四智不究
竟也。二云。二智者。谓分段变易二智也。如来具断二
生死无。證四智究竟。二乘但断分段。四智不圆满也。
别显中有二。初明佛得以智圆。二明二乘不得。前中
有二。初明如来具得三事智故圆满。第二结成。前中
有三。初法身。二般若。三解脱也。言谓如来至不思议。
法身者。述曰。明降魔成道證得法身。伏魔有三。谓实
权破。如法华抄中述也。言于一切尔炎地至无所得
地者。述曰明般若也。尔炎。翻为境界。亦名智母。能生
智故。能于真俗二境之中。无碍自在。至不退地。名无
所得地。所作巳办故。言十力勇猛至无畏之地者。述
自利德。二外利他德。言如来应等正觉者。内自德也。
有十号。前三号。三德所收。如来者断德也。应等者恩
德也。正觉者智德也。即是经中多陀阿伽等义故。广
释名义如常。正师子吼者。外利德也。由如来具梵音
声相。利益群品。为师子吼故。
言我生巳尽至不受
后有者。述曰。第二正明佛德四智也。明佛具證八圣
谛尽不同二乘也。言是故世尊至一向记说者。述曰
结也。非了义。非不了义。但说一向。非馀三记。不同二
乘也。
于第四明集谛智中。有二。初总标不受后有智。第二
别显。言世尊不受后有智有二种者。述曰总也。有二
解。一云。言二种智者。谓半满二智也。如来具得二故
名得不受后有智圆。二乘但得半智。所以四智不究
竟也。二云。二智者。谓分段变易二智也。如来具断二
生死无。證四智究竟。二乘但断分段。四智不圆满也。
别显中有二。初明佛得以智圆。二明二乘不得。前中
有二。初明如来具得三事智故圆满。第二结成。前中
有三。初法身。二般若。三解脱也。言谓如来至不思议。
法身者。述曰。明降魔成道證得法身。伏魔有三。谓实
权破。如法华抄中述也。言于一切尔炎地至无所得
地者。述曰明般若也。尔炎。翻为境界。亦名智母。能生
智故。能于真俗二境之中。无碍自在。至不退地。名无
所得地。所作巳办故。言十力勇猛至无畏之地者。述
卷二 第 915c 页 X19-0915.png
曰。解脱德圆满也。虽有此三。合为第一也。言一切尔
炎至师子吼者。述曰。第二总结成也。明如来得此智
究竟也。
明二乘不得中。有二。初明得离苦。第二明
得苏息处。言世尊阿罗汉至不受死苦。者述曰明离
苦也。言世尊至苏息处涅槃地者。述曰。明得苏息处。
上来虽有多文。广释怖畏中。第一正明怖畏讫。
自下第二摄入一乘中。有二。初谈不定种姓得入一
乘。第二何以故下。正明摄入。前中有二。初谈本性。二
明用。言世尊彼先所得地至不由于他者。述曰。明本
性也。彼先所得地者。谓住二乘因果之位地也。不愚
于法者。谓声闻有二。若定姓。总名愚法。闻说大乘。生
怖畏故。二若不定种姓。名不愚法。一闻大乘。即便回
趣求一乘故。言不由于他者。谓身中旧有菩萨种姓。
性自仁贤。非由他人有所作故。言亦自知得有馀地
至三菩提者。述曰明用也。有一。二乘證得自道满巳
得与此执。今得离苦圆满。不求菩提也。有一。二乘虽
證小位。自知巳得有馀之地。当有所作。及意能往无
上涅槃。言亦者何。以不愚于法。亦能自知證有馀。地
舍而起大也。
于第二正明摄入中。有二。初总摄入。
二得一乘者下。别摄入。前中有二。初徵。后释也。言何
以故者。述曰徵也。问意云。有何所以。二乘證得自乘。
而非究竟耶。言声闻至即是一乘者。述曰外徵也。汎
明乘有三对。一小大对。二因果对。三一三对。言大乘
对小故。言佛乘形因故。言一乘待三故。约此三对。以
炎至师子吼者。述曰。第二总结成也。明如来得此智
究竟也。
明二乘不得中。有二。初明得离苦。第二明
得苏息处。言世尊阿罗汉至不受死苦。者述曰明离
苦也。言世尊至苏息处涅槃地者。述曰。明得苏息处。
上来虽有多文。广释怖畏中。第一正明怖畏讫。
自下第二摄入一乘中。有二。初谈不定种姓得入一
乘。第二何以故下。正明摄入。前中有二。初谈本性。二
明用。言世尊彼先所得地至不由于他者。述曰。明本
性也。彼先所得地者。谓住二乘因果之位地也。不愚
于法者。谓声闻有二。若定姓。总名愚法。闻说大乘。生
怖畏故。二若不定种姓。名不愚法。一闻大乘。即便回
趣求一乘故。言不由于他者。谓身中旧有菩萨种姓。
性自仁贤。非由他人有所作故。言亦自知得有馀地
至三菩提者。述曰明用也。有一。二乘證得自道满巳
得与此执。今得离苦圆满。不求菩提也。有一。二乘虽
證小位。自知巳得有馀之地。当有所作。及意能往无
上涅槃。言亦者何。以不愚于法。亦能自知證有馀。地
舍而起大也。
于第二正明摄入中。有二。初总摄入。
二得一乘者下。别摄入。前中有二。初徵。后释也。言何
以故者。述曰徵也。问意云。有何所以。二乘證得自乘。
而非究竟耶。言声闻至即是一乘者。述曰外徵也。汎
明乘有三对。一小大对。二因果对。三一三对。言大乘
对小故。言佛乘形因故。言一乘待三故。约此三对。以
卷二 第 916a 页 X19-0916.png
明摄入。小乘入大乘。因乘入佛乘。三乘入一乘者。名
总明摄入也。于别明摄入中。有五。初入菩提。二入涅
槃。三入法身。四入一乘。五结成无边不断。言得一乘
者至三菩提者。述曰入菩提也。言阿耨至涅槃界者。
述曰入涅槃也。言涅槃界至如来法身者。述曰入法
身也。言得究竟法身至一乘者。述曰入一乘也。言无
异如来至无边不断者。述曰结归。不断将如来法身。
辨无异相。即名为究竟。即是一乘究竟。名无边不断
也。
于第二广释依章中。有二。初正明归依。二若如来
随彼意欲下。明摄入一乘。前中有二。初明别归依。二
明同归依。前中有二。初明归依佛。二法者巳下。归依
法僧。前中有二。初归依三身。二无限大悲下。结戒归
依。前中有三。即三身也。
言世尊至时住者。述曰。第一明法身也。真体凝然。无
有限齐。遍周法界。无处不在。何语限齐。言如来至后
际等住者。述曰。第二受用身也。受用身有二。谓自他
故。若自受用。四智为体。亦遍法界。同前无限。若他受
用。唯化色形。而无虑用。随机起化。三际往来。名后际
等住。今文举十中三德。言后际者。是他受用也。言如
来至安慰世间者。述曰。第三明变化身也。然变化身
依法身。亦今同举法。以證化身始能安慰。言如来无
限齐者。举法身也。言大悲亦无限齐者。是化身也。谈
如来德化相具大慈悲。今此独明悲者。偏明拔苦胜
总明摄入也。于别明摄入中。有五。初入菩提。二入涅
槃。三入法身。四入一乘。五结成无边不断。言得一乘
者至三菩提者。述曰入菩提也。言阿耨至涅槃界者。
述曰入涅槃也。言涅槃界至如来法身者。述曰入法
身也。言得究竟法身至一乘者。述曰入一乘也。言无
异如来至无边不断者。述曰结归。不断将如来法身。
辨无异相。即名为究竟。即是一乘究竟。名无边不断
也。
于第二广释依章中。有二。初正明归依。二若如来
随彼意欲下。明摄入一乘。前中有二。初明别归依。二
明同归依。前中有二。初明归依佛。二法者巳下。归依
法僧。前中有二。初归依三身。二无限大悲下。结戒归
依。前中有三。即三身也。
言世尊至时住者。述曰。第一明法身也。真体凝然。无
有限齐。遍周法界。无处不在。何语限齐。言如来至后
际等住者。述曰。第二受用身也。受用身有二。谓自他
故。若自受用。四智为体。亦遍法界。同前无限。若他受
用。唯化色形。而无虑用。随机起化。三际往来。名后际
等住。今文举十中三德。言后际者。是他受用也。言如
来至安慰世间者。述曰。第三明变化身也。然变化身
依法身。亦今同举法。以證化身始能安慰。言如来无
限齐者。举法身也。言大悲亦无限齐者。是化身也。谈
如来德化相具大慈悲。今此独明悲者。偏明拔苦胜
卷二 第 916b 页 X19-0916.png
故。由法身无限。明知能依化身大悲。亦无限齐。为起
大悲故。遂能安悯世间也。第二结中。有二。初别结。二
总。别中有二。初结化身。二结法受二身。言无限大悲
至是名善说如来者。述曰结化也。即此化有二用。一
能行悲。二能安慰。此二俱无限齐。为法身故。如是说
者。是名善说也。问。如维摩经云。或有恐怖或欢喜者。
名为化身。故此化身。安怖不定。一向受乐。名受用身。
若唯行大悲安慰情敬。便是受用。何名变化。答。谈圣
化身。通有欢怖。今且偏举拔苦安恐滥地上他受用
身据世间称也。言无尽法常住者。结法身也。言一切
世间之所归者。结受用身也。能如是说者。亦名善说
如来也。言是故至正觉也者。述曰。第二总结三身也。
言于未度世间无依世间者。化身也。未度者外凡位。
无依者内凡位。言与后际等作无尽归依者。受用身
也。言常住归依者。法身也。谓巳上出所归依法体故。
上明归依佛讫。
于归依法僧二宝中。有二。初出法僧二体。二明归依
非真非令。言法者至三乘众者。述曰。第二出法僧体
也。言法者即是说一乘道。道者三乘之法。是大乘之
方便也。僧者是三乘众者。四果四向。出独行十地。三
僧俱僧宝摄。出二归依体也。明归依非中有二。初总
标举宗归依。二者不。二何以故下释非所以。言此二
归依至少分归依者。述曰举宗也。若别归法僧。非究
竟。不令。犹有上故。于释非中。有三。初徵。次释。后结也。
大悲故。遂能安悯世间也。第二结中。有二。初别结。二
总。别中有二。初结化身。二结法受二身。言无限大悲
至是名善说如来者。述曰结化也。即此化有二用。一
能行悲。二能安慰。此二俱无限齐。为法身故。如是说
者。是名善说也。问。如维摩经云。或有恐怖或欢喜者。
名为化身。故此化身。安怖不定。一向受乐。名受用身。
若唯行大悲安慰情敬。便是受用。何名变化。答。谈圣
化身。通有欢怖。今且偏举拔苦安恐滥地上他受用
身据世间称也。言无尽法常住者。结法身也。言一切
世间之所归者。结受用身也。能如是说者。亦名善说
如来也。言是故至正觉也者。述曰。第二总结三身也。
言于未度世间无依世间者。化身也。未度者外凡位。
无依者内凡位。言与后际等作无尽归依者。受用身
也。言常住归依者。法身也。谓巳上出所归依法体故。
上明归依佛讫。
于归依法僧二宝中。有二。初出法僧二体。二明归依
非真非令。言法者至三乘众者。述曰。第二出法僧体
也。言法者即是说一乘道。道者三乘之法。是大乘之
方便也。僧者是三乘众者。四果四向。出独行十地。三
僧俱僧宝摄。出二归依体也。明归依非中有二。初总
标举宗归依。二者不。二何以故下释非所以。言此二
归依至少分归依者。述曰举宗也。若别归法僧。非究
竟。不令。犹有上故。于释非中。有三。初徵。次释。后结也。
卷二 第 916c 页 X19-0916.png
言何以故者。述曰初徵也。有何所以。法僧二归。名少
分耶。下释中有二。初释法。二释僧。言说一乘道法至
一乘法事者。述曰释法也。若说一乘道法。能得法身。
法身上更无说有一乘法中。即如来法身。名一乘法。
然二乘法上。即更有一乘法事故。非究竟也。言三乘
众者至菩提者。述曰释僧。若三乘众。障习未尽。是有
恐怖归依。若能求出修学大因。即是向菩提分。是究
竟也。此二皆举实归依及證二乘是权也。言是故至
是有限依者。述曰。第三结二归是有限无限。问。直明
二乘非实归依便足。何须举实法僧明权耶。答。举权
显实故。释今知权实故。又明权归不真故。须举实也。
问曰。何故佛中但明真。归法僧便二耶。答。理实俱齐。
是并有权实。然佛中即真。佛大悲之因。不须破遣。法
僧二内。有伪有真。所以双举。问。一乘说有三十四心
次第成佛。王宫树下。即是真身。将此为依。何必究竟
如何内不举破之。答。佛中权实三身俱是归依。然二
乘不了。迷假愚权。执为真佛但归依者。是实归处。由
是前文具明三身。法僧二宝。有真实。真权修。迷假化
分耶。下释中有二。初释法。二释僧。言说一乘道法至
一乘法事者。述曰释法也。若说一乘道法。能得法身。
法身上更无说有一乘法中。即如来法身。名一乘法。
然二乘法上。即更有一乘法事故。非究竟也。言三乘
众者至菩提者。述曰释僧。若三乘众。障习未尽。是有
恐怖归依。若能求出修学大因。即是向菩提分。是究
竟也。此二皆举实归依及證二乘是权也。言是故至
是有限依者。述曰。第三结二归是有限无限。问。直明
二乘非实归依便足。何须举实法僧明权耶。答。举权
显实故。释今知权实故。又明权归不真故。须举实也。
问曰。何故佛中但明真。归法僧便二耶。答。理实俱齐。
是并有权实。然佛中即真。佛大悲之因。不须破遣。法
僧二内。有伪有真。所以双举。问。一乘说有三十四心
次第成佛。王宫树下。即是真身。将此为依。何必究竟
如何内不举破之。答。佛中权实三身俱是归依。然二
乘不了。迷假愚权。执为真佛但归依者。是实归处。由
是前文具明三身。法僧二宝。有真实。真权修。迷假化
卷二 第 917a 页 X19-0917.png
真假。真假俱非究竟。为是法僧二中。举权显实也。
上明别归讫。下明同归。同归者。一体三宝。于真如上。
说三义故。故涅槃经云。若能计三宝常住真谛。此则
是诸佛最真誓愿。于中有三。初出能归依人依别法
僧。二非此二归下。言若有众生至是二归依者。述曰。
第二出归依人也。言若有众生如来调伏者。外凡位
人也。言归依如来者。地前位也。得法津泽者。十地内
也。生信乐心者。双结上二。以信通漏无漏故。又解云。
从若有众生归依如来者。十信巳前。得法津泽者。地
前菩萨。非得初地无漏法水之津泽。未具正润故。言
生信乐心者。初地以上。證四不坏信心也。此人若别
归法僧者。名别归依也。于释别彰同中。有。初摧别归
同是。二何以故下。以同即别非。有有二。初摧别即非
令归第一。二摧别非令归究竟也。言非此二归依至
是归依如来者。述曰。令归第一也。解云。非此二归依。
即是归依第一义谛。是归依如来故。言此二归依至
如来者。述曰。令归究竟也。若能归依第一义者。即是
究竟归依如来故。言何以故至即三归依者。述曰。以
同即别非也。如来者即摄二归依义。义归与如来道
身无异。如来者即三归依故。上明别非同是讫。下举
如来为證也。言何以故至狮子吼说者。述曰。以如来
说一乘道。四无所畏。师子吼说。谈一乘道。同体三归。
深为可信。别归法非竟也。上明归依讫。
下辨摄入。于中有二。初明权。二辨实。言若如来至无
上明别归讫。下明同归。同归者。一体三宝。于真如上。
说三义故。故涅槃经云。若能计三宝常住真谛。此则
是诸佛最真誓愿。于中有三。初出能归依人依别法
僧。二非此二归下。言若有众生至是二归依者。述曰。
第二出归依人也。言若有众生如来调伏者。外凡位
人也。言归依如来者。地前位也。得法津泽者。十地内
也。生信乐心者。双结上二。以信通漏无漏故。又解云。
从若有众生归依如来者。十信巳前。得法津泽者。地
前菩萨。非得初地无漏法水之津泽。未具正润故。言
生信乐心者。初地以上。證四不坏信心也。此人若别
归法僧者。名别归依也。于释别彰同中。有。初摧别归
同是。二何以故下。以同即别非。有有二。初摧别即非
令归第一。二摧别非令归究竟也。言非此二归依至
是归依如来者。述曰。令归第一也。解云。非此二归依。
即是归依第一义谛。是归依如来故。言此二归依至
如来者。述曰。令归究竟也。若能归依第一义者。即是
究竟归依如来故。言何以故至即三归依者。述曰。以
同即别非也。如来者即摄二归依义。义归与如来道
身无异。如来者即三归依故。上明别非同是讫。下举
如来为證也。言何以故至狮子吼说者。述曰。以如来
说一乘道。四无所畏。师子吼说。谈一乘道。同体三归。
深为可信。别归法非竟也。上明归依讫。
下辨摄入。于中有二。初明权。二辨实。言若如来至无
卷二 第 917b 页 X19-0917.png
有三乘者。述曰明权也。即法华经中。破三归一。但有
摄入一乘。即是如来随彼意欲。而方便说。非真了义。
名为权说也。言三乘者至即第一义乘者。述曰明实
也。今此经中。具明出生摄入一乘真谛了义不随他
语。名真说故。若法华经中说。一乘是实。三乘称。此经
中。四乘是实。说一乘称权。以有无种姓定姓二乘。故
各别说。说人名实。若隐此种姓。总说一乘。一乘是权。
其摄大乘论为引摄一类等。欲破不定种姓。令归大
乘。非定姓故。上有五章。明行果二讫。下有八章。明教
理两种。理外无教。约理以明圣教故。
于无边圣谛中。有二。初释无边。二世尊圣者下。释圣
谛。
前中有五对。初行因顿渐对。二修行半满对。三出戒
令缺对。四證理同分对。五得果胜劣对。前中有二。初
明因渐非顿。二行八因顿非渐。前中有二。初约人标
初智断诸地非上。二释初智知四谛相也。言世尊至
断诸住地者。述曰。约人标初智也。二乘人。于苦法忍。
初观四谛之断诸住地。不以无作之智断无明地所
以非上也。言以一智四至此四法义者。述曰断相也。
言以一智四者。谓是一有作智。分为四种也。言断知
功德作證者。四智然名。断者断集。知者知苦。功德者
修道。作證者灭谛也。言亦善以下。不但能知四智之
理。亦能善知此四法之与义也。上明渐。下辨顿。顿中
有三。初反释上上智无渐至故。云顺释顿智名上上
摄入一乘。即是如来随彼意欲。而方便说。非真了义。
名为权说也。言三乘者至即第一义乘者。述曰明实
也。今此经中。具明出生摄入一乘真谛了义不随他
语。名真说故。若法华经中说。一乘是实。三乘称。此经
中。四乘是实。说一乘称权。以有无种姓定姓二乘。故
各别说。说人名实。若隐此种姓。总说一乘。一乘是权。
其摄大乘论为引摄一类等。欲破不定种姓。令归大
乘。非定姓故。上有五章。明行果二讫。下有八章。明教
理两种。理外无教。约理以明圣教故。
于无边圣谛中。有二。初释无边。二世尊圣者下。释圣
谛。
前中有五对。初行因顿渐对。二修行半满对。三出戒
令缺对。四證理同分对。五得果胜劣对。前中有二。初
明因渐非顿。二行八因顿非渐。前中有二。初约人标
初智断诸地非上。二释初智知四谛相也。言世尊至
断诸住地者。述曰。约人标初智也。二乘人。于苦法忍。
初观四谛之断诸住地。不以无作之智断无明地所
以非上也。言以一智四至此四法义者。述曰断相也。
言以一智四者。谓是一有作智。分为四种也。言断知
功德作證者。四智然名。断者断集。知者知苦。功德者
修道。作證者灭谛也。言亦善以下。不但能知四智之
理。亦能善知此四法之与义也。上明渐。下辨顿。顿中
有三。初反释上上智无渐至故。云顺释顿智名上上
卷二 第 917c 页 X19-0917.png
也。言世尊至及四缘渐至者。述曰反释也。出世间上
上者。谓是顿悟无作智故。若有作智。即有渐至之义。
此出世间智。无有四智及缘渐至之理也。言无渐至
上上智者。述曰顺释也。若无有四智缘渐至法者。是
出世上上无作之智。由此故名为顿智也。上名行因
顿渐对故。下明修行半满对。于中有二。初顺终满。二
反始半。言世尊至第一义智者。述曰反辨知半也。非
二乘不出无明地以初智名第一义。可得由此反證
二乘初智名半也。于出惑全缺对中。有三。初明出惑
缺。二辨出惑全。言世尊以无二至断诸住起者。述曰
明缺也。二乘以无二圣谛智。但以有作一智。断诸四
住地。名出惑。不尽称缺也。言世尊如来至烦恼藏者。
述曰明全也。如来以不思议空智。出一切烦恼四住
地藏称全。非二乘境界故。言世尊若坏至第一义智
者。述曰。第四證理同分对也。如来能坏五住地烦恼
藏。證理既圆。名究竟第一智。二乘但断四住。不灭其
藏證理分。非究竟。非第一义智也。言初圣谛智至三
菩提智者。述曰。第五明得果胜劣对也。初圣谛智非
上者。谓是顿悟无作智故。若有作智。即有渐至之义。
此出世间智。无有四智及缘渐至之理也。言无渐至
上上智者。述曰顺释也。若无有四智缘渐至法者。是
出世上上无作之智。由此故名为顿智也。上名行因
顿渐对故。下明修行半满对。于中有二。初顺终满。二
反始半。言世尊至第一义智者。述曰反辨知半也。非
二乘不出无明地以初智名第一义。可得由此反證
二乘初智名半也。于出惑全缺对中。有三。初明出惑
缺。二辨出惑全。言世尊以无二至断诸住起者。述曰
明缺也。二乘以无二圣谛智。但以有作一智。断诸四
住地。名出惑。不尽称缺也。言世尊如来至烦恼藏者。
述曰明全也。如来以不思议空智。出一切烦恼四住
地藏称全。非二乘境界故。言世尊若坏至第一义智
者。述曰。第四證理同分对也。如来能坏五住地烦恼
藏。證理既圆。名究竟第一智。二乘但断四住。不灭其
藏證理分。非究竟。非第一义智也。言初圣谛智至三
菩提智者。述曰。第五明得果胜劣对也。初圣谛智非
卷二 第 918a 页 X19-0918.png
究竟智。明劣也。向三菩提智。是究竟智。名胜果也。上
明无边讫。
下辨出谛。于中有二。初明圣及谛不在二乘。二世尊
此谛下。明圣及谛唯在如来。前中有二。初明圣义非
二乘义。二圣谛者下。明谛非二乘谛。言世尊圣义者
至故名之为圣者。述曰。明圣非二乘也。初先举圣义
非二乘得。有量少分。释成小圣。即二乘人。但成就有
量少分功德。名之为圣。不名大圣。以未得无量全分
功德故。明圣义非二乘义也。言圣谛者至缘觉功德
者。述曰。明谛非二乘也。今言圣谛者。非二乘所得谛。
亦彼功德。要无作谛。始名圣谛故。于明圣谛在如来
中有三。初明圣谛如来始觉。二明如来能说。三叹圣
谛深义。上二乘中。具明圣及谛。下如来中。亦合明二。
唯辨圣谛者。以如来即是大圣故。言世尊至初始觉
知者。述曰。第一明如来始觉也。然此圣谛。如来大师
尚始觉知。反显二乘元来不得也。言然后至是故名
圣谛者。述曰。显如来能说也。佛證无作始觉知也。复
能无倒。为彼世间无明㲉藏愚痴众生。开现演说。故
名圣谛也。于叹圣谛中。有二。初果叹甚深。二明所智
能信也。言圣谛者说甚深义者。述曰牒叹也。言微细
难知至所不能信者。述曰。释成甚深。辨知不信也。即
此圣谛。义既甚深。微细难知。非心虑境。是智者所知。
世间所不能信。若二乘少分信。今菩萨。少分知。全分
能信。佛即圆满。故知圣谛甚深也。
明无边讫。
下辨出谛。于中有二。初明圣及谛不在二乘。二世尊
此谛下。明圣及谛唯在如来。前中有二。初明圣义非
二乘义。二圣谛者下。明谛非二乘谛。言世尊圣义者
至故名之为圣者。述曰。明圣非二乘也。初先举圣义
非二乘得。有量少分。释成小圣。即二乘人。但成就有
量少分功德。名之为圣。不名大圣。以未得无量全分
功德故。明圣义非二乘义也。言圣谛者至缘觉功德
者。述曰。明谛非二乘也。今言圣谛者。非二乘所得谛。
亦彼功德。要无作谛。始名圣谛故。于明圣谛在如来
中有三。初明圣谛如来始觉。二明如来能说。三叹圣
谛深义。上二乘中。具明圣及谛。下如来中。亦合明二。
唯辨圣谛者。以如来即是大圣故。言世尊至初始觉
知者。述曰。第一明如来始觉也。然此圣谛。如来大师
尚始觉知。反显二乘元来不得也。言然后至是故名
圣谛者。述曰。显如来能说也。佛證无作始觉知也。复
能无倒。为彼世间无明㲉藏愚痴众生。开现演说。故
名圣谛也。于叹圣谛中。有二。初果叹甚深。二明所智
能信也。言圣谛者说甚深义者。述曰牒叹也。言微细
难知至所不能信者。述曰。释成甚深。辨知不信也。即
此圣谛。义既甚深。微细难知。非心虑境。是智者所知。
世间所不能信。若二乘少分信。今菩萨。少分知。全分
能信。佛即圆满。故知圣谛甚深也。
卷二 第 918b 页 X19-0918.png
于如来藏章中。有四。初牒前甚深说如来之藏以生
后。二明非二乘知。三叹甚深。四明不信。
言何以故至如来之藏者。述曰牒前也。初徵。后解。言
如来藏者至缘觉所知者。述曰。此究是理。唯如来知。
十地尚不能知。何况二乘耶。言如来藏处至圣谛亦
甚深者。述曰。叹甚深也。将境即知二种甚深。依如来
藏处说有圣谛之义。处既甚深。故知圣谛亦甚深也。
言微细难知至所不能信者。述曰。第四圣者悉信。世
间不信。以理法甚深。卒难生信也。然如来藏有四种。
依楞伽经。有二。谓阿梨耶识名空如来藏。具足无漏
薰习名不空如来藏也。依此经。有二。谓诸烦恼覆真
如性。二真如理性。若本识含无漏种子。后时生报身
佛。若烦恼所覆真理当显。得法身也。本识藏故所舍
也。烦恼藏故所出也。闻薰藏故所生。真如藏故所显
也。
于法身中。有三。初将因即果。二于说如来藏下。合因
果二即二谛。三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下。释因果相异。
言若于无量烦恼藏至亦无疑惑者。述曰。将因即果
也。若众生自知身中具有佛性。解如来藏。因既如是。
于如来法身。亦不生疑惑也。
于第二中。有三。初总举因果即二谛。第二如是难知
下。别释二谛。第三如是八圣谛下结成四。言于说如
来藏如来法身至说二圣谛者。述曰此初也。若有众
生。于藏法身。心得决定不疑者。便能信解。说二谛义。
卷二 第 918c 页 X19-0918.png
别释二谛中有二。初总标。二问答解释。言如是难解
者谓说二圣谛义者。述曰总标。言何等说为二圣谛
义者。述曰。问答解释。有二。初问起。二答。此初也。言谓
说作圣谛义说无作圣谛义者。述曰。下答也。有二。初
总答。二别答。此初也。别答总标也。言说作圣谛义者
是说有量至四圣谛义者。述曰别答也。有二。初答有
作。二答无作。有作中有三。初立宗。二释。三结。此立宗
也。有作圣谛也。问。何故此有无有八。瑜伽。安立有四。
非安唯一。成唯识论。世俗胜义各四耶。答。瑜伽。据别
体实性證而知者。故说非安唯一安立有四。唯识。据
别法相形有胜有劣。故成各四。此经据约人说法有
无各四。作是生义。起灭之用也。安立通理事二门。有
作唯在圣事也。量谓限量。二乘劣智。且知有量。不知
无量。何者耶。言何以故非因他能至修一切道者。述
曰释也。二乘要他说各四。因他始能立知苦断集證
灭修道。菩萨非由他能作四谛断也。言是故世尊至
及无馀者。述曰结證也。如来依此。说有二死二槃。分
段生死。因缘俱有为故。名有为生死。变易生死。若据
者谓说二圣谛义者。述曰总标。言何等说为二圣谛
义者。述曰。问答解释。有二。初问起。二答。此初也。言谓
说作圣谛义说无作圣谛义者。述曰。下答也。有二。初
总答。二别答。此初也。别答总标也。言说作圣谛义者
是说有量至四圣谛义者。述曰别答也。有二。初答有
作。二答无作。有作中有三。初立宗。二释。三结。此立宗
也。有作圣谛也。问。何故此有无有八。瑜伽。安立有四。
非安唯一。成唯识论。世俗胜义各四耶。答。瑜伽。据别
体实性證而知者。故说非安唯一安立有四。唯识。据
别法相形有胜有劣。故成各四。此经据约人说法有
无各四。作是生义。起灭之用也。安立通理事二门。有
作唯在圣事也。量谓限量。二乘劣智。且知有量。不知
无量。何者耶。言何以故非因他能至修一切道者。述
曰释也。二乘要他说各四。因他始能立知苦断集證
灭修道。菩萨非由他能作四谛断也。言是故世尊至
及无馀者。述曰结證也。如来依此。说有二死二槃。分
段生死。因缘俱有为故。名有为生死。变易生死。若据
卷二 第 919a 页 X19-0919.png
真理。名无为变化即有为。若据无漏法。不为业烦恼
为故。亦为名无为即变易。得名无为生死。从助因说。
因既有二。得果非一。若烦恼障尽所得真理。名为有
馀。具出一切二障尽。名曰无馀也。答。无作中有二。初
立宗明无作义。二释所以。言说无作圣谛义者至四
圣谛义者。述曰立宗也。法无边际也。名为无量也。言
何以故至修一切受灭道者。述曰释所以也。由具出
二障。离二生死。修二智道。證不住等理。所以不无量
也。于第三结八成四中。有二。初牒八不越于四。二如
是四无作下。释云权实明尽不尽。言如是八圣谛如
来说四圣谛者。述曰。第一牒成四也。理实有其八。类
摄实遇有四。谓苦等也。于释中有二。初牒四无作双
苦。二乘如来明究竟。二别释二义如来相。言如是四
无作圣谛义至辟支佛事究竟者。述曰。第一双分
也。无作无量道理深远。唯佛净土。是究竟事。非二乘
事为究竟。此即宗。下释所以有二。初释二乘非究竟。
二释如来是究竟。言何以故非下中上法得涅槃者。
述曰。自释二乘也。二乘。以欲界智为下。色界智名中。
无色名上。既起三界出智。唯能證有作四圣谛。不能
得彼无作四圣谛。故知非究竟。下释如来中有三。初
释如来是究竟立宗。二出无作之相。三释疑。言何以
故如来应等正觉至事究竟者。述曰立宗也。二乘不
尔。唯佛而为究竟也。言以一切如来应等正觉至苦
灭作證者。述曰。第二出无作相也。以如来正觉不但
为故。亦为名无为即变易。得名无为生死。从助因说。
因既有二。得果非一。若烦恼障尽所得真理。名为有
馀。具出一切二障尽。名曰无馀也。答。无作中有二。初
立宗明无作义。二释所以。言说无作圣谛义者至四
圣谛义者。述曰立宗也。法无边际也。名为无量也。言
何以故至修一切受灭道者。述曰释所以也。由具出
二障。离二生死。修二智道。證不住等理。所以不无量
也。于第三结八成四中。有二。初牒八不越于四。二如
是四无作下。释云权实明尽不尽。言如是八圣谛如
来说四圣谛者。述曰。第一牒成四也。理实有其八。类
摄实遇有四。谓苦等也。于释中有二。初牒四无作双
苦。二乘如来明究竟。二别释二义如来相。言如是四
无作圣谛义至辟支佛事究竟者。述曰。第一双分
也。无作无量道理深远。唯佛净土。是究竟事。非二乘
事为究竟。此即宗。下释所以有二。初释二乘非究竟。
二释如来是究竟。言何以故非下中上法得涅槃者。
述曰。自释二乘也。二乘。以欲界智为下。色界智名中。
无色名上。既起三界出智。唯能證有作四圣谛。不能
得彼无作四圣谛。故知非究竟。下释如来中有三。初
释如来是究竟立宗。二出无作之相。三释疑。言何以
故如来应等正觉至事究竟者。述曰立宗也。二乘不
尔。唯佛而为究竟也。言以一切如来应等正觉至苦
灭作證者。述曰。第二出无作相也。以如来正觉不但
卷二 第 919b 页 X19-0919.png
知现在。亦知未苦三障等。总出修證尽四谛。文即为
四。所以如来事究竟。言世尊非坏法故名为苦灭者。
述曰。第三释疑有二。初略标释疑。二所以言下。出相
除疑。此初也。亦可初明事灭。二明理灭也。恐有人疑
所苦坏无所得之理。今灭者非是坏法。名作苦灭总
也。言所言苦灭者至离一切烦恼藏者。述曰。第二出
相除疑也。本有无始无成故。无作无为故。无起无尽。
更无迁动名常住。在缠不染名自性清净。能除诸惑
名离一切烦恼藏也。上来第二释因果即二谛讫。
自下第三明因果相别。初果相。后因相。言世尊过于
恒沙(至)如来法身者。述曰明果也。由此真理不离成
就。名为法身也。言世尊如是如来至名如来藏者。述
曰明因也。未离烦恼。名为藏也。
自下有空义覆真实中。释前如来藏。于中有二。初总
标立宗。明有二种如来藏。非未满者所知。第二别释。
前中有二。初立二宗。二非化所知。言世尊如来藏智
是如来空智者。述曰。古来相传。以实空为如来藏者。
非也。此是清辨等宗。然梵本有二名。若若多名为空。
空者无也。若瞬若多名空性。性者有也。今言空者。从
空所显理故名空。据体有也。此明如来智故不被覆。
言世尊如来藏者至本所不得者。述曰。第二非他所
知。明无智故被覆。此如来藏。非阿罗汉辟支佛大力
菩萨。本所不见不得。十地菩萨。犹不能了尽。况二乘
耶。故名不见不得也。此上标宗也。下释中有二。初标
四。所以如来事究竟。言世尊非坏法故名为苦灭者。
述曰。第三释疑有二。初略标释疑。二所以言下。出相
除疑。此初也。亦可初明事灭。二明理灭也。恐有人疑
所苦坏无所得之理。今灭者非是坏法。名作苦灭总
也。言所言苦灭者至离一切烦恼藏者。述曰。第二出
相除疑也。本有无始无成故。无作无为故。无起无尽。
更无迁动名常住。在缠不染名自性清净。能除诸惑
名离一切烦恼藏也。上来第二释因果即二谛讫。
自下第三明因果相别。初果相。后因相。言世尊过于
恒沙(至)如来法身者。述曰明果也。由此真理不离成
就。名为法身也。言世尊如是如来至名如来藏者。述
曰明因也。未离烦恼。名为藏也。
自下有空义覆真实中。释前如来藏。于中有二。初总
标立宗。明有二种如来藏。非未满者所知。第二别释。
前中有二。初立二宗。二非化所知。言世尊如来藏智
是如来空智者。述曰。古来相传。以实空为如来藏者。
非也。此是清辨等宗。然梵本有二名。若若多名为空。
空者无也。若瞬若多名空性。性者有也。今言空者。从
空所显理故名空。据体有也。此明如来智故不被覆。
言世尊如来藏者至本所不得者。述曰。第二非他所
知。明无智故被覆。此如来藏。非阿罗汉辟支佛大力
菩萨。本所不见不得。十地菩萨。犹不能了尽。况二乘
耶。故名不见不得也。此上标宗也。下释中有二。初标
卷二 第 919c 页 X19-0919.png
藏二。第二解不见不得。前中有三。初标藏二。二别释
二藏。三举能信人。言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者。述
曰标有二义藏。谓空理智也。释中有二。初释空。二解
不空。言世尊空如来藏至一切烦恼者。述曰解空也。
四种如来藏中。能覆隐真理名空如来藏。于金刚道
后。此方出故。言世尊不空如来藏至不可思议佛法
者。述曰。解不空也。此真理为烦恼所覆。不离脱等诸
佛法故。当得法身。名不空如来藏也。此下。第二举能
信人结也。言世尊此二空智至能信如来者。述曰。此
二种藏。皆有二义。大地菩萨能信解如来也。何故但
说声闻能信。不论独觉菩萨耶。答曰。菩萨能信。不说
自成。声闻能信。于理为妙。一是回心人。二不愚法。三
如瑜伽论广慧声闻能信。其独觉者。一为不见佛何
能信。二亦于声闻中。上解二藏讫。自下解不见不得
中。有三。初明二乘唯于四不处。二结也。三举佛能知
反显二乘不知。言一切阿罗汉至倒境界转者。述曰。
由二乘等唯常乐我净四处转。为是不见不得如来
藏二种也。言是故至本所不得者。述曰结成前义。言
二藏。三举能信人。言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者。述
曰标有二义藏。谓空理智也。释中有二。初释空。二解
不空。言世尊空如来藏至一切烦恼者。述曰解空也。
四种如来藏中。能覆隐真理名空如来藏。于金刚道
后。此方出故。言世尊不空如来藏至不可思议佛法
者。述曰。解不空也。此真理为烦恼所覆。不离脱等诸
佛法故。当得法身。名不空如来藏也。此下。第二举能
信人结也。言世尊此二空智至能信如来者。述曰。此
二种藏。皆有二义。大地菩萨能信解如来也。何故但
说声闻能信。不论独觉菩萨耶。答曰。菩萨能信。不说
自成。声闻能信。于理为妙。一是回心人。二不愚法。三
如瑜伽论广慧声闻能信。其独觉者。一为不见佛何
能信。二亦于声闻中。上解二藏讫。自下解不见不得
中。有三。初明二乘唯于四不处。二结也。三举佛能知
反显二乘不知。言一切阿罗汉至倒境界转者。述曰。
由二乘等唯常乐我净四处转。为是不见不得如来
藏二种也。言是故至本所不得者。述曰结成前义。言
卷二 第 920a 页 X19-0920.png
一切苦灭至一切灭苦道者。述曰。第三举佛知显二
乘不知所由。唯有如来。灭一切苦。二生死尽。證一切
灭苦道。二乘不尔。故不见不得也。
于一谛章中。有二。初释一谛义。二是灭过。一切下解
一谛深妙。此一谛一依。释前法身。身者依止义。故成
唯识第十卷云。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法谓能持自性。
非假所立。真如能与恒沙功德。为依止处。名为法身。
今一谛者。一谓真理。更无差别。名为一也。谛者实也。
有即言有。无即言无。今非此义。唯实名谛。即是身也。
于前中有二。初总标。第二释所以。
言世尊此四圣谛至一是常者。述曰。若有漏无漏对
苦集有漏。灭道通无漏。若有无为对有多义。若非为
业烦恼所为。名无为。灭道俱名无为故。前文无为生
死。据无漏烦恼无漏助因说。若据性堕起尽。众缘所
生。名有为。非如此名无为者。即三谛俱有为。唯灭是
无为。今此真如具二义故。名曰无为。一性不起尽。二
非业所为也。由此一唯常也。
于释中有二。初释三
是无常。二释择灭是常。前中有二。初释。后结。释中有
二。知初明有为等三义。二明非依。言何以故三谛入
中为相至是虚妄法者。述曰。有何所以三谛是有为
耶。以三入有为相故。有为即无常。性有起尽。无常者。
无彼常有常无。名曰无常。真如有而恒有。故是常有。
我今三生故。简本无今有名生也。兔角无而常无。故
是常无。今三灭而。简故本有今无故。此三双无彼常
乘不知所由。唯有如来。灭一切苦。二生死尽。證一切
灭苦道。二乘不尔。故不见不得也。
于一谛章中。有二。初释一谛义。二是灭过。一切下解
一谛深妙。此一谛一依。释前法身。身者依止义。故成
唯识第十卷云。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法谓能持自性。
非假所立。真如能与恒沙功德。为依止处。名为法身。
今一谛者。一谓真理。更无差别。名为一也。谛者实也。
有即言有。无即言无。今非此义。唯实名谛。即是身也。
于前中有二。初总标。第二释所以。
言世尊此四圣谛至一是常者。述曰。若有漏无漏对
苦集有漏。灭道通无漏。若有无为对有多义。若非为
业烦恼所为。名无为。灭道俱名无为故。前文无为生
死。据无漏烦恼无漏助因说。若据性堕起尽。众缘所
生。名有为。非如此名无为者。即三谛俱有为。唯灭是
无为。今此真如具二义故。名曰无为。一性不起尽。二
非业所为也。由此一唯常也。
于释中有二。初释三
是无常。二释择灭是常。前中有二。初释。后结。释中有
二。知初明有为等三义。二明非依。言何以故三谛入
中为相至是虚妄法者。述曰。有何所以三谛是有为
耶。以三入有为相故。有为即无常。性有起尽。无常者。
无彼常有常无。名曰无常。真如有而恒有。故是常有。
我今三生故。简本无今有名生也。兔角无而常无。故
是常无。今三灭而。简故本有今无故。此三双无彼常
卷二 第 920b 页 X19-0920.png
有常无故。名曰无常也。若无常者即是虚妄。虚妄者
颠倒。即苦集二可名虚妄。岂有道谛亦是妄耶。以非
倒故。但说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不言无漏也。答。
今与二谛合为文故。总名虚妄。据实道谛虚而非妄
也。此上三义讫。下辨非依也。言虚妄法者非谛非常
非依者。述曰。若有无别定。俱三名谛。若性凝名谛。馀
三即由非非谛不常。不常故非是为依之处。所以之
非依。言是故(至)非常非依者。述曰。第二总结。三明非
依摄入无常也。
于释一灭中有二。初释。次结。前中有二。初一灭离有
为等三义。二明是依。言一苦灭谛至非虚妄法者。述
曰。此真如理离有二初一灭。离有为相。非生等所迁。
离彼相是常。常故非虚妄也。言非虚妄者至是依者。
依述曰二明依也。此一谛既非虚妄。是谛故是常故
可依。三乘究竟。皆趣依彼故。言是故灭谛至不思议
者。述曰能成一常也。
于释一谛深妙中。有二。初略解。二凡夫下广解。前中
有三。初法说。二举喻。第三合。
言是灭谛至智慧境界者。述曰法说。然此真理。凡夫
不能识。二乘所不知。细境。粗智不能缘故。言譬如生
盲至不见日轮者。述曰喻说也。如世间人。若生盲者。
离有众色显现于前。而自无目不能得见。复有七日
婴儿。眼睛犹弱。纵睹日色。为耀石鉴。但为目眼。是初
非圆日灭也。言苦灭谛者至智慧境界。述曰合法也。
颠倒。即苦集二可名虚妄。岂有道谛亦是妄耶。以非
倒故。但说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不言无漏也。答。
今与二谛合为文故。总名虚妄。据实道谛虚而非妄
也。此上三义讫。下辨非依也。言虚妄法者非谛非常
非依者。述曰。若有无别定。俱三名谛。若性凝名谛。馀
三即由非非谛不常。不常故非是为依之处。所以之
非依。言是故(至)非常非依者。述曰。第二总结。三明非
依摄入无常也。
于释一灭中有二。初释。次结。前中有二。初一灭离有
为等三义。二明是依。言一苦灭谛至非虚妄法者。述
曰。此真如理离有二初一灭。离有为相。非生等所迁。
离彼相是常。常故非虚妄也。言非虚妄者至是依者。
依述曰二明依也。此一谛既非虚妄。是谛故是常故
可依。三乘究竟。皆趣依彼故。言是故灭谛至不思议
者。述曰能成一常也。
于释一谛深妙中。有二。初略解。二凡夫下广解。前中
有三。初法说。二举喻。第三合。
言是灭谛至智慧境界者。述曰法说。然此真理。凡夫
不能识。二乘所不知。细境。粗智不能缘故。言譬如生
盲至不见日轮者。述曰喻说也。如世间人。若生盲者。
离有众色显现于前。而自无目不能得见。复有七日
婴儿。眼睛犹弱。纵睹日色。为耀石鉴。但为目眼。是初
非圆日灭也。言苦灭谛者至智慧境界。述曰合法也。
卷二 第 920c 页 X19-0920.png
凡夫无始巳来不觉。喻生盲者不睹色。二乘虽證半
道。犹婴儿者。非见日色。恒而不灭。有盲俗者。不见苦
灭。常而无没。水圣所以良由至理甚深。无识浅智而
不悟也。
于广释中有二。初略标。非凡夫二乘境界。开二章也。
二别显所由。释二别章。言凡夫识者至则是清净者。
述曰凡夫而二见所弊。颠倒不见真如。二乘虽出。两
邪。智浅不能观达。为此故非彼境也。由二章也。
于别释中有二。初释凡夫二见章。二释二乘清净智
章也。于前中有四。初明边见依我见生。二出二见相
收。三释二见起之所由。四解二见作用也。言边见者
至所谓常见断见者。述曰第一也。凡夫之人。于五受
阴。妄想计著。执为身见。依此身见。计之有常有断。名
为边见。故知边依我见起也。问。此中欲解凡夫为恶
见所弊不见灭理。何故但说二见。岂馀三见不覆理
耶。答论实五见俱能覆真。此中但据根本。故说身见。
身见即起边见。为此且举二也。问。边见依身起。能依
但二。二取答。二取起时不定。或通馀。此不说。边见若
道。犹婴儿者。非见日色。恒而不灭。有盲俗者。不见苦
灭。常而无没。水圣所以良由至理甚深。无识浅智而
不悟也。
于广释中有二。初略标。非凡夫二乘境界。开二章也。
二别显所由。释二别章。言凡夫识者至则是清净者。
述曰凡夫而二见所弊。颠倒不见真如。二乘虽出。两
邪。智浅不能观达。为此故非彼境也。由二章也。
于别释中有二。初释凡夫二见章。二释二乘清净智
章也。于前中有四。初明边见依我见生。二出二见相
收。三释二见起之所由。四解二见作用也。言边见者
至所谓常见断见者。述曰第一也。凡夫之人。于五受
阴。妄想计著。执为身见。依此身见。计之有常有断。名
为边见。故知边依我见起也。问。此中欲解凡夫为恶
见所弊不见灭理。何故但说二见。岂馀三见不覆理
耶。答论实五见俱能覆真。此中但据根本。故说身见。
身见即起边见。为此且举二也。问。边见依身起。能依
但二。二取答。二取起时不定。或通馀。此不说。边见若
卷二 第 921a 页 X19-0921.png
起定依身。为此但言身边二也。
言见诸行无常是
断见至作如是见者。述曰第二也。迁流造作。名之为
行。此行前尽后生。二趣相接。名曰无常。愚夫不了。不
睹未来生相续。遂计为断。名为断见。心心所法。微细
难知。本识一类。常无改易。不了是识。便计为我。此我
恒通。能作业受果。无有生灭。妄执为涅槃。常住不灭。
即名为常见。七由妄想见故作如是见也。言于身诸
根至妄想见故者。述曰。第三明起二见所由。有二初
断。二常。此断见也。于身诸根者。谓于五根四大种。次
起分别思惟度见。此根相续。断坏于后。不见遂生断
相。谓或身灭起中见也。言于心相续至妄想见故者。
述曰明常见。于心相续者。谓于心心所法上起。或可
是本识相续不断容他执故。愚阐者。谓无明覆心。不
达本识。或一切心法非常非我也。不知刹那间者。然
心心法。念念谢灭。为馀境易达。时不定。若准此说间
言。上文于心者。通一切心法。非唯第八。以此中说馀
境间故。又可间又间者未必为馀境所隔名间。但是
念念前后相续刹那不同。名之为间。上文于心者。唯
是第八故。摄论第一云。何容分别此度为我心第八。
始从无始终至金刚。行相一类。无改易故。故知今执
为常。谓是涅槃。不离第八也。意识境界者。谓诸心法。
皆第六缘。名意识境。若取第八为心者。即意识言。通
六七两识。意及意识故。类形业道相似不违。此法起
常见故。妄想生也。
言此妄想见至不净净想者。述
言见诸行无常是
断见至作如是见者。述曰第二也。迁流造作。名之为
行。此行前尽后生。二趣相接。名曰无常。愚夫不了。不
睹未来生相续。遂计为断。名为断见。心心所法。微细
难知。本识一类。常无改易。不了是识。便计为我。此我
恒通。能作业受果。无有生灭。妄执为涅槃。常住不灭。
即名为常见。七由妄想见故作如是见也。言于身诸
根至妄想见故者。述曰。第三明起二见所由。有二初
断。二常。此断见也。于身诸根者。谓于五根四大种。次
起分别思惟度见。此根相续。断坏于后。不见遂生断
相。谓或身灭起中见也。言于心相续至妄想见故者。
述曰明常见。于心相续者。谓于心心所法上起。或可
是本识相续不断容他执故。愚阐者。谓无明覆心。不
达本识。或一切心法非常非我也。不知刹那间者。然
心心法。念念谢灭。为馀境易达。时不定。若准此说间
言。上文于心者。通一切心法。非唯第八。以此中说馀
境间故。又可间又间者未必为馀境所隔名间。但是
念念前后相续刹那不同。名之为间。上文于心者。唯
是第八故。摄论第一云。何容分别此度为我心第八。
始从无始终至金刚。行相一类。无改易故。故知今执
为常。谓是涅槃。不离第八也。意识境界者。谓诸心法。
皆第六缘。名意识境。若取第八为心者。即意识言。通
六七两识。意及意识故。类形业道相似不违。此法起
常见故。妄想生也。
言此妄想见至不净净想者。述
卷二 第 921b 页 X19-0921.png
曰。第四明二见作用也。若常见。于彼心法之义。昔非
涅槃今妄计为涅槃。趣于上名若过。作异分别。起常
见。若断见。于身根彼义未来实有。不达至处。深计为
断。情虑不到名不及。作异分别。起断见也。由此二见
有情于五受阴起常乐我净。非我等上起也。
于明二乘清净智中有三。初明二乘不见。二明随顺
者能见。三举二乘极果。显初业当得也。言一切阿罗
汉至本所不见者。述曰第一明二业智识。于一切若
总别。若真俗。若理。若虚实等境。及如来法身。本来不
闻不见也。
于第二明随顺中有二。初总标。二释所
以。言或有众生至是名正见者。述曰。若有众生。虽是
凡夫。有大乘种姓。不愚于法。闻佛所说常等四德。即
便随信。言不虚妄。名为正见也。下释所以中。有三。初
明起四不倒。二结名正见。三名真佛子。言何以故至
净波罗蜜者。述曰。于四德中。能深悟解。波罗蜜。到彼
岸义。信真理是常是乐是我是净。不起于无常等妄
起常等。如是解者。名为正见。此中或破凡夫四倒二
乘四倒。或约烦恼业生四障。或约阐提不信等四障。
具说亦得也。言于佛法身至是名正见者。述曰。第二
结名正见也。言正见者至得法馀财者。述曰。第三明
真佛子。有三释。若有无漏法尔种子。乐大乘上果。如
来摄受。名真佛子也。从佛口生名闻慧。从正法生思。
慧。从法化生谓修慧。于七圣财。未能證尽。巳得少分。
名得法馀财也。二是佛子者。三乘不定性人。其性定
涅槃今妄计为涅槃。趣于上名若过。作异分别。起常
见。若断见。于身根彼义未来实有。不达至处。深计为
断。情虑不到名不及。作异分别。起断见也。由此二见
有情于五受阴起常乐我净。非我等上起也。
于明二乘清净智中有三。初明二乘不见。二明随顺
者能见。三举二乘极果。显初业当得也。言一切阿罗
汉至本所不见者。述曰第一明二业智识。于一切若
总别。若真俗。若理。若虚实等境。及如来法身。本来不
闻不见也。
于第二明随顺中有二。初总标。二释所
以。言或有众生至是名正见者。述曰。若有众生。虽是
凡夫。有大乘种姓。不愚于法。闻佛所说常等四德。即
便随信。言不虚妄。名为正见也。下释所以中。有三。初
明起四不倒。二结名正见。三名真佛子。言何以故至
净波罗蜜者。述曰。于四德中。能深悟解。波罗蜜。到彼
岸义。信真理是常是乐是我是净。不起于无常等妄
起常等。如是解者。名为正见。此中或破凡夫四倒二
乘四倒。或约烦恼业生四障。或约阐提不信等四障。
具说亦得也。言于佛法身至是名正见者。述曰。第二
结名正见也。言正见者至得法馀财者。述曰。第三明
真佛子。有三释。若有无漏法尔种子。乐大乘上果。如
来摄受。名真佛子也。从佛口生名闻慧。从正法生思。
慧。从法化生谓修慧。于七圣财。未能證尽。巳得少分。
名得法馀财也。二是佛子者。三乘不定性人。其性定
卷二 第 921c 页 X19-0921.png
故。如来摄受。名真佛子。从佛口生声闻也。从正法生
缘觉也。从法化生大乘也。法财各自随分證得也。三
真佛子。如前解。言从佛口生。谓初发心十信也。从正
法生。十信解十行十回向也。从法化生。谓四善根位
中。得法馀财。谓至见道巳去也。
于第三举二乘极
果显初业当得。于中有二。初举极果定性者不能。况
初业人。二释初当业所以。前中有二。初单举二极果。
二相例也。言世尊净智者至波罗蜜者。述曰。波罗蜜。
名到彼岸。故是二乘极果也。言此净智者至况四智
依智者。述曰第二相例也。二乘极果净智。尚不知一
苦灭谛。况二乘初学依四谛智之人能了耶。言何以
故至说四依者。述曰。下释所以。二乘初业者。谓二乘
人。创回心向大乘时。名为初业。以不愚于法。然于彼
义中。无间道当觉。解脱道当得也。为彼故世尊说四
依者。此是反显。世尊为彼决定种姓愚法之人说四
智。及显初业之人不愚于法。当觉当得。世尊不为说
四依智也。言或可如是反显此文即解不定性人未
回心时世尊为说四依智也。于一切依中。有二。初明
缘觉也。从法化生大乘也。法财各自随分證得也。三
真佛子。如前解。言从佛口生。谓初发心十信也。从正
法生。十信解十行十回向也。从法化生。谓四善根位
中。得法馀财。谓至见道巳去也。
于第三举二乘极
果显初业当得。于中有二。初举极果定性者不能。况
初业人。二释初当业所以。前中有二。初单举二极果。
二相例也。言世尊净智者至波罗蜜者。述曰。波罗蜜。
名到彼岸。故是二乘极果也。言此净智者至况四智
依智者。述曰第二相例也。二乘极果净智。尚不知一
苦灭谛。况二乘初学依四谛智之人能了耶。言何以
故至说四依者。述曰。下释所以。二乘初业者。谓二乘
人。创回心向大乘时。名为初业。以不愚于法。然于彼
义中。无间道当觉。解脱道当得也。为彼故世尊说四
依者。此是反显。世尊为彼决定种姓愚法之人说四
智。及显初业之人不愚于法。当觉当得。世尊不为说
四依智也。言或可如是反显此文即解不定性人未
回心时世尊为说四依智也。于一切依中。有二。初明
卷二 第 922a 页 X19-0922.png
安立非安立二谛依义。二世尊生死者下。明如来藏
即生死涅槃为迷悟依也。前中有二。初明安立非安
立。若依诠显谛真如灭谛收安立也。若癈诠谈旨真
如非灭摄非安立也。言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间者。述
曰明安立谛也。若据性。是有漏名世间者。即无漏名
出世。若据有此相状名世间。安立四谛。俱名为世间
法也。言世尊一依者至所谓灭谛者。述曰。明非安立
谛也。谓灭谛更无差别名一。诸法之止住处名依。于
一切依中。此最上第一义依不可思议也。
于第二明迷悟依中。有二。初迷依。二世尊若无下明
悟依。迷中有二。初本际依。二世尊生死生死下。明不
一不异。前中有二。初明生依。二明依持依。
言世尊生死者至本际不可知者。述曰生依也。生死
妄法由迷故生。依真而起。如来藏既如下无始本际
不可知。如满月轮故至无始不可得也。言世尊有如
来藏故至是名善说者。述曰。依持。如波依水。波无有
水有波。波水不异。我今生死。依于真如。由理故能持
生死也。此解依讫。
自下第二解不异不一。于中有二。初释。二是故下结。
前中有二。初明不异。二明不一。前中有二。初解生死
名。二正明不异也。言世尊生死生死者至是名生死
者。述曰。为生死过多故。其圣言生死。于异领纳。受果
为先。本识执受诸根名受根也。若诸受根没不受名
为死。若次第受根起名生也。又云诸受根彼次第不
即生死涅槃为迷悟依也。前中有二。初明安立非安
立。若依诠显谛真如灭谛收安立也。若癈诠谈旨真
如非灭摄非安立也。言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间者。述
曰明安立谛也。若据性。是有漏名世间者。即无漏名
出世。若据有此相状名世间。安立四谛。俱名为世间
法也。言世尊一依者至所谓灭谛者。述曰。明非安立
谛也。谓灭谛更无差别名一。诸法之止住处名依。于
一切依中。此最上第一义依不可思议也。
于第二明迷悟依中。有二。初迷依。二世尊若无下明
悟依。迷中有二。初本际依。二世尊生死生死下。明不
一不异。前中有二。初明生依。二明依持依。
言世尊生死者至本际不可知者。述曰生依也。生死
妄法由迷故生。依真而起。如来藏既如下无始本际
不可知。如满月轮故至无始不可得也。言世尊有如
来藏故至是名善说者。述曰。依持。如波依水。波无有
水有波。波水不异。我今生死。依于真如。由理故能持
生死也。此解依讫。
自下第二解不异不一。于中有二。初释。二是故下结。
前中有二。初明不异。二明不一。前中有二。初解生死
名。二正明不异也。言世尊生死生死者至是名生死
者。述曰。为生死过多故。其圣言生死。于异领纳。受果
为先。本识执受诸根名受根也。若诸受根没不受名
为死。若次第受根起名生也。又云诸受根彼次第不
卷二 第 922b 页 X19-0922.png
受名死。若诸受根次第起名生也。若言不受根名生。
岂有一根不为本识执受耶。应问法师。言世尊生死
者至有死有生者。述曰。第二明不异。然此二法。依如
起。离本无末。虚幻所生生死法。今如来藏。犹波即水。
但由世间假立说故。道有生死二名。穷其实也。真外
无妄。言说有故。故知不异也。解不一中。有二。初解生
死。二明不一。言死者诸根坏生者新诸根起者。述曰。
诸根坏巳名死。诸根新起名生。故说无常有生灭也。
言非如来藏有生有死至常住不变者。述曰。如来藏
者性也。凝然永离有为等相。但妄有生死二。非如来
藏有此二法也。若将如来藏一向一者。岂如来藏亦
有生死。故知不可定一定异。故大乘宗。一切诸法。不
异不一也。自下结。结中有三。初总结如来藏是依等。
二出所依持法体义。三举不能为依外显出能为依
法。言是故如来藏至是建立者。述曰。如来藏生死之
依。能持生死。生死妄法。由此建立。建立者施设造作
义。谈是本故也。言世尊不离不断至佛法者。述曰。第
二出所依法体。真如常一故曰不离。非妄可染名为
不断。无为故名不脱。一类故名不异。非一识议所得。
名不思议佛法也。言世尊断脱异外至是如来藏者。
述曰。第三生死妄。谓是断是脱是异。此二外别有一
法。不断解等故。真如理性体。为依持建立者。是如来
藏也于明悟依中。有二。初明无藏不能。二明有藏即
能。前中有二。初标。二释。言世尊若无如来藏者至乐
岂有一根不为本识执受耶。应问法师。言世尊生死
者至有死有生者。述曰。第二明不异。然此二法。依如
起。离本无末。虚幻所生生死法。今如来藏。犹波即水。
但由世间假立说故。道有生死二名。穷其实也。真外
无妄。言说有故。故知不异也。解不一中。有二。初解生
死。二明不一。言死者诸根坏生者新诸根起者。述曰。
诸根坏巳名死。诸根新起名生。故说无常有生灭也。
言非如来藏有生有死至常住不变者。述曰。如来藏
者性也。凝然永离有为等相。但妄有生死二。非如来
藏有此二法也。若将如来藏一向一者。岂如来藏亦
有生死。故知不可定一定异。故大乘宗。一切诸法。不
异不一也。自下结。结中有三。初总结如来藏是依等。
二出所依持法体义。三举不能为依外显出能为依
法。言是故如来藏至是建立者。述曰。如来藏生死之
依。能持生死。生死妄法。由此建立。建立者施设造作
义。谈是本故也。言世尊不离不断至佛法者。述曰。第
二出所依法体。真如常一故曰不离。非妄可染名为
不断。无为故名不脱。一类故名不异。非一识议所得。
名不思议佛法也。言世尊断脱异外至是如来藏者。
述曰。第三生死妄。谓是断是脱是异。此二外别有一
法。不断解等故。真如理性体。为依持建立者。是如来
藏也于明悟依中。有二。初明无藏不能。二明有藏即
能。前中有二。初标。二释。言世尊若无如来藏者至乐
卷二 第 922c 页 X19-0922.png
求涅槃者。述曰。若无种姓有情。无佛性故。常为无明
所覆。究竟不能厌苦欣求涅槃。或可以无慧解。不能
照了。简择是非。亦不能也。言何以至乐求涅槃。述曰
释也。由因中有眼等六识。果上心法智。佛地智强而
识劣。但以心法智为名。因中识胜而智劣。乃据六识
以为因。若因对果应有。亦以果形因。因应心智。各据
一义。亦不相违。由此七法刹那不住。念念不种。为是
不能厌苦乐求涅槃也。
言世尊如来藏者至乐求涅槃者。述曰。第二明有藏
即能。以如来藏。本来无际。不生不灭。由是能厌苦乐
求涅槃也。于颠倒章中。有二。初明非四执所缘。二明
非三类有情境。言世尊如来藏至非命非人者。述曰
此非我等执。如唯识抄说也。言如来藏者至非其境
界者。述曰。外道异生。不达真俗二理。迷真执事。人我
遂生。名堕身见众生。人执也。二乘虽断我愚。而于诸
法。执有法体。名颠倒众生也。如执法也。清辨等类。坚
执空理。拨无实有真亦无。名空乱意众生。如拨无四
尘也。
所覆。究竟不能厌苦欣求涅槃。或可以无慧解。不能
照了。简择是非。亦不能也。言何以至乐求涅槃。述曰
释也。由因中有眼等六识。果上心法智。佛地智强而
识劣。但以心法智为名。因中识胜而智劣。乃据六识
以为因。若因对果应有。亦以果形因。因应心智。各据
一义。亦不相违。由此七法刹那不住。念念不种。为是
不能厌苦乐求涅槃也。
言世尊如来藏者至乐求涅槃者。述曰。第二明有藏
即能。以如来藏。本来无际。不生不灭。由是能厌苦乐
求涅槃也。于颠倒章中。有二。初明非四执所缘。二明
非三类有情境。言世尊如来藏至非命非人者。述曰
此非我等执。如唯识抄说也。言如来藏者至非其境
界者。述曰。外道异生。不达真俗二理。迷真执事。人我
遂生。名堕身见众生。人执也。二乘虽断我愚。而于诸
法。执有法体。名颠倒众生也。如执法也。清辨等类。坚
执空理。拨无实有真亦无。名空乱意众生。如拨无四
尘也。
卷二 第 923a 页 X19-0923.png
于自性清净章中。有二。初胜鬘自说。二如来述赞。前
中有二。初略明清净义。二何以故下。广辨清净等义
前略中有四。初明自性清净。二明其用深。三下情不
测。四唯佛能知。
言世尊至自性清净藏。述曰。明自性清净也。有四藏。
一法界藏。通非情故。二法身藏。唯情所收故。三出世
间藏。出缠也。四清净藏。在缠也。言此自性至上烦恼
所染。述曰。第二彰其用深也。性虽本净。而为客尘所
污故。言不思议者。述曰。第三下情不测也。言如来境
界者。述曰。第四唯佛能知也。上略明四义讫。
自下
广辨。亦有其四。如次即是。言何以故至而能得染心
者。述曰。解第一也。言刹那善心者。谓无垢如也。即此
二心性非烦恼故。言触者。和合一味义。此心与烦恼。
既不和合一味何得说有染心耶。心者。真实义。谓真
如也。言世尊至烦恼染心者。述曰。解第二也。虽复性
净。然为五住地之所染也。言自性清净至难可了知
者。述曰。解第三也。既有情净染依二名。实难了也。言
唯佛世尊至如实知见者。述曰。解第四也(于中有十解如枢要
说)。
第二如来述赞中。有二。初内心随喜。二发言述可。言
胜鬘夫人至佛即随喜者。述曰。第一内心随喜也。于
发言述可中。有二。但述可前四义中收二。不述前二
义易知故也。言如是如是至亦难可了知者。述曰。第
一述前第三非下情测也。言此二法至唯信佛语者。
卷二 第 923b 页 X19-0923.png
述曰。第二述前第四唯佛能知也。
于如来真子章中。有三。初明信利益。二于我灭后下。
明叹信利益。三信如来者下。结信利益也。前中有二。
初略明信者能随顺得究竟。二广解五种观也。言若
我弟子至而得究竟者。述曰。第一略明信也。言随信
者。谓四十心中也。言信增上者。谓四善根中也。言依
明信巳者。谓初地巳去證得四不坏信。即能随顺法
智。而得究竟也。四不坏信。谓三宝及戒故。于广解五
种观中。有二。初解五观。二总结也。于五种观中。有二。
初二明染观。第二有三种。明净观。前染中有二。初一
观十二入。第二观因果也。言随顺法智至观察业
报者述曰。第一观染也。言根意者六根也。言境界者
六尘也。因缘无定之身。施设恒无定实。名意名意解。
言业者因也。言报者果也。言观察阿罗汉眠至圣自
在通者。述曰。第二明观净也。有三观。分为二。初人明
净果。后二辨净因。言眠者谓是烦恼。罗汉身中。此眠
既断。即知是无学果。今时仰学故。又云。二乘入灭无
馀。与眠相似。名眠也。言心自在乐禅乐者。谓得四禅
乐在身而常得四禅乐在身而常愿乐故。言圣自在
通者。谓观三乘所得神通也。言此五种巧便观成就
者。述曰。第二总结也。言于我灭后至入大乘道因者。
述曰。第二叹信利益也。由能具信增上随法智故。虽
为彼染。然自性净。即是究竟。入大乘因也。言信如来
者至不谤深义者。述曰。第三结信利益也。
于如来真子章中。有三。初明信利益。二于我灭后下。
明叹信利益。三信如来者下。结信利益也。前中有二。
初略明信者能随顺得究竟。二广解五种观也。言若
我弟子至而得究竟者。述曰。第一略明信也。言随信
者。谓四十心中也。言信增上者。谓四善根中也。言依
明信巳者。谓初地巳去證得四不坏信。即能随顺法
智。而得究竟也。四不坏信。谓三宝及戒故。于广解五
种观中。有二。初解五观。二总结也。于五种观中。有二。
初二明染观。第二有三种。明净观。前染中有二。初一
观十二入。第二观因果也。言随顺法智至观察业
报者述曰。第一观染也。言根意者六根也。言境界者
六尘也。因缘无定之身。施设恒无定实。名意名意解。
言业者因也。言报者果也。言观察阿罗汉眠至圣自
在通者。述曰。第二明观净也。有三观。分为二。初人明
净果。后二辨净因。言眠者谓是烦恼。罗汉身中。此眠
既断。即知是无学果。今时仰学故。又云。二乘入灭无
馀。与眠相似。名眠也。言心自在乐禅乐者。谓得四禅
乐在身而常得四禅乐在身而常愿乐故。言圣自在
通者。谓观三乘所得神通也。言此五种巧便观成就
者。述曰。第二总结也。言于我灭后至入大乘道因者。
述曰。第二叹信利益也。由能具信增上随法智故。虽
为彼染。然自性净。即是究竟。入大乘因也。言信如来
者至不谤深义者。述曰。第三结信利益也。
卷二 第 923c 页 X19-0923.png
于明胜鬘师子吼章中。有五。初胜鬘承力求说。二如
来听许。三胜鬘正说。四说巳头敬佛足。五如来述赞
也。言尔时胜鬘至复说斯义者。述曰。第一承力求说
也。言佛言便说者。述曰。第二如来听许也。今正是时
也。言第三正说中。有二。初简去善人。非是所化。二诸
众生下。偏就恶人。以明化益。前中复二。初举三种善
人。二愿此诸下。总巳简之。前中复二。初略解。二何等
以下广解。言胜鬘白佛言至入大乘道者。述曰略释
也。胜鬘云。有三种善人。而不须化。谓于深义不生诽
谤名自离毁伤也。能生出善根。生大功德。复能求无
上觉。名入大乘道也。于广释中。有二。初徵。二释。言何
等为三者。述曰徵起也。既言三种善人。何者是耶。于
释中有三。列三种名。即为三段。初自利。第二利他。第
三于甚深义仰推如来非我境界。言谓若善男子至
甚深法智者。述曰。第一自利也。于如义中。不生诽谤。
离自毁义。名自利也。言若善男子至随顺法智者。述
曰。第二利他也。能随顺法智。广利众生。名利他也。言
若善男子至仰推如来者。述曰。第三仰推佛也。此是
卷二 第 924a 页 X19-0924.png
住分智故。言除此诸善男子善女人巳者。述曰。第二
结也。言诸馀众生至而调伏之。述曰。第二约不善人。
而明化导也。言尔时至佛足者。述曰。第四头敬佛足
也。言佛言善哉善哉至能说此义者。述曰。第五如来
述赞也。第三是述依行分中。有三。初如来等还。二尔
时世尊入祇洹下。重述其教。三时天帝释至欢喜奉
行。大众奉行也。于还中有二。初如来还国。二入城中
下。胜鬘入城。如来还中。有二。初世尊还国。二时胜鬘
下。夫人随含。言尔时世尊至还舍卫国者。述曰。第一
如来还国也。七多罗者。一树高七仞。一仞高七尺。总
一树高四十九尺。七树即说三百四十三尺。言时胜
鬘至具足念佛者。述曰。第二夫人随念如来具有三
业。言还入城中至皆向大乘者。述曰。第二胜鬘入城
也。夫人住宫。与王城别。故说入城。于重述中。有三。初
如来告念。二应念即至。三佛为说以明付属也。言尔
时世尊至及念天帝释者。述曰。第一告念也。言应时
至住于佛前者。述曰。第二应念即至。于第三佛为说
经付属中。有二。初如来说经。二始明付属。言尔时世
尊至广说此经者。述曰。第一说经也。
于第二付属中。有二。初通付属天帝阿难。第二复次
憍尸迦下。别付属天帝。于通中有二。初难益劝持。第
二时天帝释白佛下。问奉行。前中有二。初告天帝。二
复告阿难。前中有三。初总告劝持。二校量胜劣。三是
故下。总结受持。言说巳至此经者。述曰。第一总告也。
结也。言诸馀众生至而调伏之。述曰。第二约不善人。
而明化导也。言尔时至佛足者。述曰。第四头敬佛足
也。言佛言善哉善哉至能说此义者。述曰。第五如来
述赞也。第三是述依行分中。有三。初如来等还。二尔
时世尊入祇洹下。重述其教。三时天帝释至欢喜奉
行。大众奉行也。于还中有二。初如来还国。二入城中
下。胜鬘入城。如来还中。有二。初世尊还国。二时胜鬘
下。夫人随含。言尔时世尊至还舍卫国者。述曰。第一
如来还国也。七多罗者。一树高七仞。一仞高七尺。总
一树高四十九尺。七树即说三百四十三尺。言时胜
鬘至具足念佛者。述曰。第二夫人随念如来具有三
业。言还入城中至皆向大乘者。述曰。第二胜鬘入城
也。夫人住宫。与王城别。故说入城。于重述中。有三。初
如来告念。二应念即至。三佛为说以明付属也。言尔
时世尊至及念天帝释者。述曰。第一告念也。言应时
至住于佛前者。述曰。第二应念即至。于第三佛为说
经付属中。有二。初如来说经。二始明付属。言尔时世
尊至广说此经者。述曰。第一说经也。
于第二付属中。有二。初通付属天帝阿难。第二复次
憍尸迦下。别付属天帝。于通中有二。初难益劝持。第
二时天帝释白佛下。问奉行。前中有二。初告天帝。二
复告阿难。前中有三。初总告劝持。二校量胜劣。三是
故下。总结受持。言说巳至此经者。述曰。第一总告也。
卷二 第 924b 页 X19-0924.png
于校量中。有二。初举馀行大胜。二对持经犹尚不及。
言憍尸迦至波罗者。述曰。第一举胜也。言若复至为
人说者。述曰。第二方比不及。言是故至分别广说者。
述曰总结也。言复告阿难至四众广说者。述曰。第二
告阿难也。于第二问经奉持中。有二。初天帝问持。二
如来正答。言时天帝至云何奉持者。述曰。此经问名。
请奉持法也。于如来正答中。有二。初赞法深妙如见
极离。二今当下。前略为说。前中有二。初叹经非二乘
境。二叹经微妙。言佛告至知见者。述曰。叹非境界也。
言憍尸迦至大功德聚者。述曰叹妙也。于如来为说
中。有三。初如来敕听。二天帝等受教。三正为说。言今
当至念之者。述曰。第一敕诸许说也。言时天帝至受
教者。述曰。第二显受。言佛言至师子吼如是受持者。
述曰。第三正说正答。答中有二。初句答前名。后句答
前持也。于别付天帝中。有三。初叹经深。二正付属。三
奉尊教。言复次至入一二乘道者。述曰叹深也。言憍
尸迦至广分别说者。述曰。第二正付也。言帝释至顶
受尊教者。述曰第三遵教。言时天帝至叹奉行者。述
曰。第三依行分也。其中真草未定规矩。如有人写者。
好用心力。仰于感享岁。影从法师。首尾中间。曾无暂
舍。谨于界部宝国伽蓝。令自春初。听胜鬘经及二十
论。随所采撮。咨听未闻。既受指麾。编为述记。但文约
义广。披阅稍难又于仪凤二年夏洛都东太原寺。重
更普搆。舒文展义。疏缺更㬲。广引文證。庶后学者。愿
言憍尸迦至波罗者。述曰。第一举胜也。言若复至为
人说者。述曰。第二方比不及。言是故至分别广说者。
述曰总结也。言复告阿难至四众广说者。述曰。第二
告阿难也。于第二问经奉持中。有二。初天帝问持。二
如来正答。言时天帝至云何奉持者。述曰。此经问名。
请奉持法也。于如来正答中。有二。初赞法深妙如见
极离。二今当下。前略为说。前中有二。初叹经非二乘
境。二叹经微妙。言佛告至知见者。述曰。叹非境界也。
言憍尸迦至大功德聚者。述曰叹妙也。于如来为说
中。有三。初如来敕听。二天帝等受教。三正为说。言今
当至念之者。述曰。第一敕诸许说也。言时天帝至受
教者。述曰。第二显受。言佛言至师子吼如是受持者。
述曰。第三正说正答。答中有二。初句答前名。后句答
前持也。于别付天帝中。有三。初叹经深。二正付属。三
奉尊教。言复次至入一二乘道者。述曰叹深也。言憍
尸迦至广分别说者。述曰。第二正付也。言帝释至顶
受尊教者。述曰第三遵教。言时天帝至叹奉行者。述
曰。第三依行分也。其中真草未定规矩。如有人写者。
好用心力。仰于感享岁。影从法师。首尾中间。曾无暂
舍。谨于界部宝国伽蓝。令自春初。听胜鬘经及二十
论。随所采撮。咨听未闻。既受指麾。编为述记。但文约
义广。披阅稍难又于仪凤二年夏洛都东太原寺。重
更普搆。舒文展义。疏缺更㬲。广引文證。庶后学者。愿
卷二 第 924c 页 X19-0924.png
莫嗤焉。义令记也。
胜鬘经述记卷下(终)
胜鬘经述记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