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977a 页
卷二 第 983b 页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卷第二
宋钱唐沙门释智圆述
次约二义释消伏者。前约一义唯就圆论。今
卷二 第 983c 页 T39-0983.png
约二义偏圆合辩。部属方等故须兼含。消除
即不断是圆义。消灭即断是别义。灭谓死灭。
如殒蛇虺之命也。此断不断若约界内外。即
四教也。界内断即是藏。不断是通界外。别
圆已如向说。除伏即断平伏即不断。前以除
对灭则灭死除生。今以除对平则平无所移。
除犹改动。故须以平对不断也。不无轻重者。
有人三障俱重。须此三番。有人报障偏重。馀
二障轻。但治其重轻者随去。馀例可解。无碍
陀罗尼者。如法华明三陀罗尼一旋即旋假
入空。二百千万亿旋即从空入假。旋转分别。
三法音方便。即是二观方便得入中道解一
切言音。亦能一音说法随类各解。得此三者。
即入无碍陀罗尼。具足一切陀罗尼故云第
一也。三昧或三摩提。此云正定。王三昧者。即
首楞严等百八三昧。皆中道一心名王三昧
也。然陀罗尼是慧性。三昧是定性。不二而二
故分二别。因中修一心止观。果上證此二法。
法华疏云。三昧与陀罗尼体一而用异。寂用
为三昧。持用名陀罗尼。今引大论正显此经。
神咒是中道无碍陀罗尼也。又引王三昧者。
意明此慧。即定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耳。遮三
障等者。以遮恶不起是消除义。故经云。消
除三障无诸恶持善不失。是调伏义。故经云。
五眼具足成菩提。咒即是愿者。即解经题咒
字义。谓大圣说此陀罗尼。只是咒愿众生如
佛。譬若蒲卢咒螟蛉也。然则陀罗尼既是梵
语。咒字即当华言。经题华梵双举。故云陀罗
尼咒。若尔何故云陀罗尼翻遮持耶。答古人
即不断是圆义。消灭即断是别义。灭谓死灭。
如殒蛇虺之命也。此断不断若约界内外。即
四教也。界内断即是藏。不断是通界外。别
圆已如向说。除伏即断平伏即不断。前以除
对灭则灭死除生。今以除对平则平无所移。
除犹改动。故须以平对不断也。不无轻重者。
有人三障俱重。须此三番。有人报障偏重。馀
二障轻。但治其重轻者随去。馀例可解。无碍
陀罗尼者。如法华明三陀罗尼一旋即旋假
入空。二百千万亿旋即从空入假。旋转分别。
三法音方便。即是二观方便得入中道解一
切言音。亦能一音说法随类各解。得此三者。
即入无碍陀罗尼。具足一切陀罗尼故云第
一也。三昧或三摩提。此云正定。王三昧者。即
首楞严等百八三昧。皆中道一心名王三昧
也。然陀罗尼是慧性。三昧是定性。不二而二
故分二别。因中修一心止观。果上證此二法。
法华疏云。三昧与陀罗尼体一而用异。寂用
为三昧。持用名陀罗尼。今引大论正显此经。
神咒是中道无碍陀罗尼也。又引王三昧者。
意明此慧。即定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耳。遮三
障等者。以遮恶不起是消除义。故经云。消
除三障无诸恶持善不失。是调伏义。故经云。
五眼具足成菩提。咒即是愿者。即解经题咒
字义。谓大圣说此陀罗尼。只是咒愿众生如
佛。譬若蒲卢咒螟蛉也。然则陀罗尼既是梵
语。咒字即当华言。经题华梵双举。故云陀罗
尼咒。若尔何故云陀罗尼翻遮持耶。答古人
卷二 第 984a 页 T39-0984.png
见秘密不译。例如此土禁咒等法。便以咒名
往翻。然亦不失遮持之义。何者。咒既训愿。
如菩萨四愿。二愿拔苦即遮恶义。二愿与乐
即持善义。故知咒与遮持义归一揆。经者教
也者。谓经即言教训法训常。有翻无翻俱指
旧释。即古来人师解义也。今唯训教则四教。
俱经。言略意周不俟馀说。馀疏即指普门玄
义也。然虽指彼不无小异。辨体不同已如前
记。又彼此虽俱感应为宗。彼是法华正约圆
机感于圆应。虽明三教意在开权。今经方等
带偏明矣。彼明普门示现。乃以慈悲为用。则
与拔双明。此显舍离求救。乃以救危为用。则
拔苦为正。彼明教相即偏而圆。此明教相偏
圆相隔。宜在区别无得雷同。四义既指馀疏。
而复辨感应之宗者。以今经以感应为要。机
通十界应通四教。各备四句其相难知。故此
略示四句者。一冥机冥应。二冥机显应。三显
机显应。四显机冥应。若过去善修三业。现在
未运身口藉往善力。名为冥机也。虽不现见
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而知。
是为冥益也。二冥机显应者。过去植善而冥
机已成。便得值佛闻法现前获利。是为显益。
如佛初出世最初得度之人。现在何尝修行。
诸佛照其宿种自往度之。即其义也。三显机
显应者。现前身口精勤而能感降。故月盖曲
躬圣居门阃。又如行人道场礼忏能感灵应。
是显机显应也。四显机冥应。如人一世勤苦
现善浓积而不显。感冥有其利。此是显机冥
益。若依法华玄义。更开四句。以成三十六
往翻。然亦不失遮持之义。何者。咒既训愿。
如菩萨四愿。二愿拔苦即遮恶义。二愿与乐
即持善义。故知咒与遮持义归一揆。经者教
也者。谓经即言教训法训常。有翻无翻俱指
旧释。即古来人师解义也。今唯训教则四教。
俱经。言略意周不俟馀说。馀疏即指普门玄
义也。然虽指彼不无小异。辨体不同已如前
记。又彼此虽俱感应为宗。彼是法华正约圆
机感于圆应。虽明三教意在开权。今经方等
带偏明矣。彼明普门示现。乃以慈悲为用。则
与拔双明。此显舍离求救。乃以救危为用。则
拔苦为正。彼明教相即偏而圆。此明教相偏
圆相隔。宜在区别无得雷同。四义既指馀疏。
而复辨感应之宗者。以今经以感应为要。机
通十界应通四教。各备四句其相难知。故此
略示四句者。一冥机冥应。二冥机显应。三显
机显应。四显机冥应。若过去善修三业。现在
未运身口藉往善力。名为冥机也。虽不现见
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而知。
是为冥益也。二冥机显应者。过去植善而冥
机已成。便得值佛闻法现前获利。是为显益。
如佛初出世最初得度之人。现在何尝修行。
诸佛照其宿种自往度之。即其义也。三显机
显应者。现前身口精勤而能感降。故月盖曲
躬圣居门阃。又如行人道场礼忏能感灵应。
是显机显应也。四显机冥应。如人一世勤苦
现善浓积而不显。感冥有其利。此是显机冥
益。若依法华玄义。更开四句。以成三十六
卷二 第 984b 页 T39-0984.png
句。机应等在彼文详之。题下译人名者。司马
氏。都于建康是曰东晋。竺难提此云喜。西域
人也。以第十一主恭帝元熙元年岁次巳未。
至此土。翻传焉。或时等者。即他人分经。今
依前者。今师以第四咒是护经故。属流通生
起三段。如别文者。光明疏云。序本序于正通。
正本正于序通。通本通于序正。即生起也。居
一说之初者。如是等六事在一经之首。故神
光骇集者。如法华放光动地。净名合盖现土。
骇惊也。集谓集众。言论激发者。如法华文殊
弥勒问答释疑。净名宝积说偈述叹。皆名述
叙。引例云云者。他经为例如向引文。若的
约今经则以舍离病苦为由。月盖请佛为述。
同有次序者。六事同故。应云由藉叙述各异
不言。叙述文略耳。如他经多以瑞相为由。腾
疑为述。此经以重病为由。求救为述。故云各
异。此则束前三序为通别二序也。初释。次
序中疏文存略。通指旧解。今依诸疏六义科
释。一切诸经皆以此六居首者。大论云。佛将
涅槃。阿难问佛。一切经首作何等语。佛答阿
难。应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与
某大众。非独我法如是。三世佛经初亦然。故
知六义即是通序。初如是者。即所闻法体也。
佛如法相而说。阿难如闻相而传。故言如也。
佛如法相而解。阿难如海量而受。故言是。二
我闻者。即闻持之人。阿难与听众述佛遗旨
亲承不谬。故云我闻。三一时者。闻持和合也。
众生感法佛慈赴教。机应之时故云一时。四
佛者。能说教主也。佛陀此云觉者知者。谓自
氏。都于建康是曰东晋。竺难提此云喜。西域
人也。以第十一主恭帝元熙元年岁次巳未。
至此土。翻传焉。或时等者。即他人分经。今
依前者。今师以第四咒是护经故。属流通生
起三段。如别文者。光明疏云。序本序于正通。
正本正于序通。通本通于序正。即生起也。居
一说之初者。如是等六事在一经之首。故神
光骇集者。如法华放光动地。净名合盖现土。
骇惊也。集谓集众。言论激发者。如法华文殊
弥勒问答释疑。净名宝积说偈述叹。皆名述
叙。引例云云者。他经为例如向引文。若的
约今经则以舍离病苦为由。月盖请佛为述。
同有次序者。六事同故。应云由藉叙述各异
不言。叙述文略耳。如他经多以瑞相为由。腾
疑为述。此经以重病为由。求救为述。故云各
异。此则束前三序为通别二序也。初释。次
序中疏文存略。通指旧解。今依诸疏六义科
释。一切诸经皆以此六居首者。大论云。佛将
涅槃。阿难问佛。一切经首作何等语。佛答阿
难。应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与
某大众。非独我法如是。三世佛经初亦然。故
知六义即是通序。初如是者。即所闻法体也。
佛如法相而说。阿难如闻相而传。故言如也。
佛如法相而解。阿难如海量而受。故言是。二
我闻者。即闻持之人。阿难与听众述佛遗旨
亲承不谬。故云我闻。三一时者。闻持和合也。
众生感法佛慈赴教。机应之时故云一时。四
佛者。能说教主也。佛陀此云觉者知者。谓自
卷二 第 984c 页 T39-0984.png
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异凡夫。觉他异二乘。
觉满异菩萨五住。毗舍离者。此云广博严净。
其国宽平名为广博。城邑华严故名严净。观
解者。一心三观能观心性。犹如虚空。即具福
慧二种。庄严无染无著。庵罗树园者。庵罗
是果树之名。以树目园。故云庵罗树园。其果
似桃。或云似柰。此树开华华生一女。国人叹
异以园封之。园既属女女人守护。故言庵罗
树园。宿善冥熏见佛欢喜。以园奉佛。佛即受
之。而为住所。观解者。三观观心心性不动。而
修道品。因起悲誓善根牢固。成诸总持即住
园也。疏云。如是者。者应云等。谓等取馀五事
也。大林精舍等疏文唯存理解。然向下消经
多无事释。随病随机凡有四意。一执教忘行。
二得事失理。三义易观难。四情局性遍。示
行示理从难从遍。且就理明义。例明一家观
心。不出三种。谓约行附法托事。约行则存乎
止观。事法则遍在诸文。然应深晓止观所谈
心性三千遍摄一切大小理惑智行位教。若
依若正不离己心方了。诸文随事表对其旨
有归。是知观虽有三意唯在一。以附法托事
扶成约行耳。今释大林精舍。即附事观心也。
故万德之言并约己心非指他果。若指他果
必迷自境。若了心境自即他故他即自故。不
了此境自尚成他。况观他耶。问净名疏释毗
舍离等。皆约三义。一事释。二约法门。三约观
心。直尔表对是约法门。以三观摄事方名观
心。今疏以包含二谛故名大等。乃是约法门
释。应非附事观心。答文义随便不可一准。以
觉满异菩萨五住。毗舍离者。此云广博严净。
其国宽平名为广博。城邑华严故名严净。观
解者。一心三观能观心性。犹如虚空。即具福
慧二种。庄严无染无著。庵罗树园者。庵罗
是果树之名。以树目园。故云庵罗树园。其果
似桃。或云似柰。此树开华华生一女。国人叹
异以园封之。园既属女女人守护。故言庵罗
树园。宿善冥熏见佛欢喜。以园奉佛。佛即受
之。而为住所。观解者。三观观心心性不动。而
修道品。因起悲誓善根牢固。成诸总持即住
园也。疏云。如是者。者应云等。谓等取馀五事
也。大林精舍等疏文唯存理解。然向下消经
多无事释。随病随机凡有四意。一执教忘行。
二得事失理。三义易观难。四情局性遍。示
行示理从难从遍。且就理明义。例明一家观
心。不出三种。谓约行附法托事。约行则存乎
止观。事法则遍在诸文。然应深晓止观所谈
心性三千遍摄一切大小理惑智行位教。若
依若正不离己心方了。诸文随事表对其旨
有归。是知观虽有三意唯在一。以附法托事
扶成约行耳。今释大林精舍。即附事观心也。
故万德之言并约己心非指他果。若指他果
必迷自境。若了心境自即他故他即自故。不
了此境自尚成他。况观他耶。问净名疏释毗
舍离等。皆约三义。一事释。二约法门。三约观
心。直尔表对是约法门。以三观摄事方名观
心。今疏以包含二谛故名大等。乃是约法门
释。应非附事观心。答文义随便不可一准。以
卷二 第 985a 页 T39-0985.png
净名经中有法喜为妻等文。文云。诸佛解脱
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既有二文。故分二释。若
诸文只以法门表对。即是观心如止观普贤
白象方等。幡坛此皆直尔表对法门。而义例
指为附事观心。故须随文丰约唯变所适。故
今所表即是观心。包含二谛者。即边是中故
曰包含万德。下果上万德因理本具故。指本
具名为丛林。精无八倒者。中道精纯非二边
杂故。离常无常等八种倒也。如涅槃即大经
陈如品。观色不净者。应云观色净不净。净即
有不净即空。获得常色即是中道。真常能破
二边。此真常亦名非常非无常也。今文从略。
若具论者。应云观受是苦是乐。因灭是受获
得常受。乃至观识常无常。因灭是识获得常
识。仍是且论常德。乐我净三亦复如是。今于
五中略举色阴故。云观色。于八倒中略。举不
净。于四德中略举常德。具论必备也。五阴是
所执之境。八倒是能执之心。四德是所显之
理此理显处即此五阴。名五涅槃。一阴通除
八倒者。约境别观总而论。故观一阴能除八
倒。十八空者。空唯是一破十八。有名十八
空。谓内空外空内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也。
重空观者。以中道正观。空生死之有空涅槃
之无。名重空观也。经与大比丘去。第六闻持
之伴。此證阿难与大众共闻。岂谬传也。所以
先声闻次菩萨后天龙者。二乘滞空。凡夫滞
有。菩萨不滞。常行不二故处其间。有五下云
云者。应分经为五。一数。二位。三叹。四名。五
结。初数中与者共也。千二百五十者。三迦叶
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既有二文。故分二释。若
诸文只以法门表对。即是观心如止观普贤
白象方等。幡坛此皆直尔表对法门。而义例
指为附事观心。故须随文丰约唯变所适。故
今所表即是观心。包含二谛者。即边是中故
曰包含万德。下果上万德因理本具故。指本
具名为丛林。精无八倒者。中道精纯非二边
杂故。离常无常等八种倒也。如涅槃即大经
陈如品。观色不净者。应云观色净不净。净即
有不净即空。获得常色即是中道。真常能破
二边。此真常亦名非常非无常也。今文从略。
若具论者。应云观受是苦是乐。因灭是受获
得常受。乃至观识常无常。因灭是识获得常
识。仍是且论常德。乐我净三亦复如是。今于
五中略举色阴故。云观色。于八倒中略。举不
净。于四德中略举常德。具论必备也。五阴是
所执之境。八倒是能执之心。四德是所显之
理此理显处即此五阴。名五涅槃。一阴通除
八倒者。约境别观总而论。故观一阴能除八
倒。十八空者。空唯是一破十八。有名十八
空。谓内空外空内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也。
重空观者。以中道正观。空生死之有空涅槃
之无。名重空观也。经与大比丘去。第六闻持
之伴。此證阿难与大众共闻。岂谬传也。所以
先声闻次菩萨后天龙者。二乘滞空。凡夫滞
有。菩萨不滞。常行不二故处其间。有五下云
云者。应分经为五。一数。二位。三叹。四名。五
结。初数中与者共也。千二百五十者。三迦叶
卷二 第 985b 页 T39-0985.png
有弟子千人。优楼频螺有五百。伽耶有三百。
那提有二百。身子目连有弟子二百五十人。
迦叶舍利弗等先并事火。翻邪入正。便得上
果。感佛恩深常随侍佛。故为同闻众也。比丘
此翻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
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
果之馑乏也。或言无翻。名含三义。一破恶者。
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发善律仪。故
言破恶二怖魔者。既能破恶魔罗恐其出我
界域化我眷属。故生惊怖。三乞士者。出家
之人内修道德远离四邪。告求资身故名乞
士。此之三义通初后心。经家所列皆后心耳。
二位阿罗汉此翻无著。或言无翻而含三义。
谓不生杀贼应供也。无明糠脱后世田中不
受生死果报。故言不生。九十八使惑尽故名
杀贼。具智断功德堪为人天福田。故言应供。
三叹中五句经文。初二句约所破叹。次二句
约能破叹。后一句约果用叹。初所破者。即
世间因果也。诸漏是因后有是果。诸漏谓三
漏欲有无明也。成论云。失道故名漏。律云。痴
人造业开诸漏门。毗昙云。漏落生死。论律语
异而同明漏义。漏尽是因灭也。后有即二十
五有生处也。现因既尽后果不生。是果亡也。
次能破者。即无漏定慧也。如鍊真金者。珠丛
云。镕金使精曰鍊。煮丝令熟曰鍊。故字宜从
金。疏云。是总叹者。即总叹。修定学慧犹如
鍊金。数数入定转转明净也。又鍊金是约喻
叹。澄静是约法叹。喻总而法别也。合云澄即
叹慧。静即叹定。今云澄即叹定等者。文误。色
那提有二百。身子目连有弟子二百五十人。
迦叶舍利弗等先并事火。翻邪入正。便得上
果。感佛恩深常随侍佛。故为同闻众也。比丘
此翻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
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
果之馑乏也。或言无翻。名含三义。一破恶者。
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发善律仪。故
言破恶二怖魔者。既能破恶魔罗恐其出我
界域化我眷属。故生惊怖。三乞士者。出家
之人内修道德远离四邪。告求资身故名乞
士。此之三义通初后心。经家所列皆后心耳。
二位阿罗汉此翻无著。或言无翻而含三义。
谓不生杀贼应供也。无明糠脱后世田中不
受生死果报。故言不生。九十八使惑尽故名
杀贼。具智断功德堪为人天福田。故言应供。
三叹中五句经文。初二句约所破叹。次二句
约能破叹。后一句约果用叹。初所破者。即
世间因果也。诸漏是因后有是果。诸漏谓三
漏欲有无明也。成论云。失道故名漏。律云。痴
人造业开诸漏门。毗昙云。漏落生死。论律语
异而同明漏义。漏尽是因灭也。后有即二十
五有生处也。现因既尽后果不生。是果亡也。
次能破者。即无漏定慧也。如鍊真金者。珠丛
云。镕金使精曰鍊。煮丝令熟曰鍊。故字宜从
金。疏云。是总叹者。即总叹。修定学慧犹如
鍊金。数数入定转转明净也。又鍊金是约喻
叹。澄静是约法叹。喻总而法别也。合云澄即
叹慧。静即叹定。今云澄即叹定等者。文误。色
卷二 第 985c 页 T39-0985.png
界下约有漏无漏解诸定也。四禅四空是有
漏定。八背舍是无漏定。前三背舍者。一内有
色相外观色。位在初禅。能舍自地及下地故。
名背舍。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
證后五背舍者。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
六无所有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八
灭受想背舍。此八通名背舍者。智论云。背是
净洁五欲。舍是著心故名背舍。若发真无漏
慧。断三界结业尽。即名八解脱。故云。故知得
解脱等者。身心澄静也。云云者。谓八胜处十
一切处等诸无漏禅。皆是身心澄静也。经六
通无碍是果上之用也。六通谓天眼天耳知
他心宿命身如意漏尽。四名经文略举十三
尊者。身子智慧第一故。以大智标之。舍利弗
具云舍利佛罗。此翻身子。以母好形身身之
所生。故言身子。又翻珠子。其母于女人中聪
明。聪明相在眼珠。珠之所生故名珠子。时
人以子显母为作此号。新云奢利弗呾罗。奢
利云鹙。即百舌鸟。亦云春莺。弗呾罗言子。以
母才辩喻如鹙鸟。此是彼子以母显之。故云
鹙子。目犍连姓也。翻赞诵。文殊问经翻莱茯
根。真谛云。勿伽罗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
以命族。新云摩诃没特伽罗。此云大采菽氏。
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菉豆而食。因以为
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取母氏姓因以为名。
得大神通。拣馀诸姓故云大采菽氏。名拘律
陀。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名焉。新云
从父。本名名俱利迦。亦云拘隶多。摩诃迦叶
此翻大龟氏婆罗门种。其先代学道。灵龟负
漏定。八背舍是无漏定。前三背舍者。一内有
色相外观色。位在初禅。能舍自地及下地故。
名背舍。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
證后五背舍者。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
六无所有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八
灭受想背舍。此八通名背舍者。智论云。背是
净洁五欲。舍是著心故名背舍。若发真无漏
慧。断三界结业尽。即名八解脱。故云。故知得
解脱等者。身心澄静也。云云者。谓八胜处十
一切处等诸无漏禅。皆是身心澄静也。经六
通无碍是果上之用也。六通谓天眼天耳知
他心宿命身如意漏尽。四名经文略举十三
尊者。身子智慧第一故。以大智标之。舍利弗
具云舍利佛罗。此翻身子。以母好形身身之
所生。故言身子。又翻珠子。其母于女人中聪
明。聪明相在眼珠。珠之所生故名珠子。时
人以子显母为作此号。新云奢利弗呾罗。奢
利云鹙。即百舌鸟。亦云春莺。弗呾罗言子。以
母才辩喻如鹙鸟。此是彼子以母显之。故云
鹙子。目犍连姓也。翻赞诵。文殊问经翻莱茯
根。真谛云。勿伽罗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
以命族。新云摩诃没特伽罗。此云大采菽氏。
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菉豆而食。因以为
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取母氏姓因以为名。
得大神通。拣馀诸姓故云大采菽氏。名拘律
陀。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名焉。新云
从父。本名名俱利迦。亦云拘隶多。摩诃迦叶
此翻大龟氏婆罗门种。其先代学道。灵龟负
卷二 第 986a 页 T39-0986.png
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言龟氏。又翻饮光。
上古有仙身有光明饮蔽日月。迦叶是彼之
种。以姓为名。故名饮光。言大者。简馀迦叶。
摩诃迦旃延此云文饰。亦云扇绳。母恋此子
不肯改嫁。如绳系扇。新云摩诃迦多衍那。须
菩提此翻空生。生时家中仓等等皆空。占者
言吉。因空而生。字曰空生。或云善吉。阿㝹
楼驮亦云阿那律。亦阿泥楼豆。皆梵音奢切。
此翻无贫。昔于饥世赠辟支佛稗饭。获九十
一劫果报充足。故名无贫。新云阿泥律陀。此
云无灭。劫宾那此云房宿(音秀)父母祷房星感
子。故用房宿以名生身也。又翻房宿(音夙)佛与
同房宿化作老比丘。为之说法因而得道。故
云房宿。慈恩云。房星房星现时生故。憍梵波
提此翻牛呞。无量寿经称牛王。增一云。牛迹
过去因摘一茎禾数粒坠地。五百世作牛偿
他。今虽人身尚作牛蹄牛呞之相。新云笈房
钵底。此云牛相。毕陵伽婆蹉此翻馀习。五
百生中为婆罗门恶性粗言。今虽得果。馀习
尚在。如骂河神故名馀习。新云毕轥陀伐蹉。
薄拘罗此翻善容。以色貌端正故也。年一百
六十岁无病无夭。有五不死报。后母置熬盘
釜中。水中鱼食。刀破皆不死。昔坚持不杀戒
故。九十一劫命不中夭。昔为贫人施病比丘
一诃梨勒。服已病除。故今无病。新云薄矩罗。
难陀此翻善欢喜。亦云欣乐。亦喜根本。是放
牛之人。因问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
获阿罗汉果。阿难陀此云欢喜。亦庆喜。世
尊成道内外咸庆。当喜时生故名庆喜。罗睺
上古有仙身有光明饮蔽日月。迦叶是彼之
种。以姓为名。故名饮光。言大者。简馀迦叶。
摩诃迦旃延此云文饰。亦云扇绳。母恋此子
不肯改嫁。如绳系扇。新云摩诃迦多衍那。须
菩提此翻空生。生时家中仓等等皆空。占者
言吉。因空而生。字曰空生。或云善吉。阿㝹
楼驮亦云阿那律。亦阿泥楼豆。皆梵音奢切。
此翻无贫。昔于饥世赠辟支佛稗饭。获九十
一劫果报充足。故名无贫。新云阿泥律陀。此
云无灭。劫宾那此云房宿(音秀)父母祷房星感
子。故用房宿以名生身也。又翻房宿(音夙)佛与
同房宿化作老比丘。为之说法因而得道。故
云房宿。慈恩云。房星房星现时生故。憍梵波
提此翻牛呞。无量寿经称牛王。增一云。牛迹
过去因摘一茎禾数粒坠地。五百世作牛偿
他。今虽人身尚作牛蹄牛呞之相。新云笈房
钵底。此云牛相。毕陵伽婆蹉此翻馀习。五
百生中为婆罗门恶性粗言。今虽得果。馀习
尚在。如骂河神故名馀习。新云毕轥陀伐蹉。
薄拘罗此翻善容。以色貌端正故也。年一百
六十岁无病无夭。有五不死报。后母置熬盘
釜中。水中鱼食。刀破皆不死。昔坚持不杀戒
故。九十一劫命不中夭。昔为贫人施病比丘
一诃梨勒。服已病除。故今无病。新云薄矩罗。
难陀此翻善欢喜。亦云欣乐。亦喜根本。是放
牛之人。因问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
获阿罗汉果。阿难陀此云欢喜。亦庆喜。世
尊成道内外咸庆。当喜时生故名庆喜。罗睺
卷二 第 986b 页 T39-0986.png
罗此翻覆障。真谛云。罗睺本名修罗。能手障
日月。翻此应云障月。佛言。我法如月此儿障
我。不即出家世世障我。我世世能舍故言覆
障。新云罗怙罗。此翻执日。所以新旧语殊者。
皆由五天之境方土不同。梵莱传来。方今有
异。例如此土后汉都于洛阳。东晋迁于建业。
傥汉籍先传于身毒。必以北音为正。晋人后
往于竺乾。必以南语为正。故于所说不无矛
盾。以此明之古来梵语。未必尽讹略也。五结
众所知识者。闻名钦德为知睹形。敬奉为识。
菩萨众下注云云者。应分经为四。一数。二叹。
三名。四结。约因者。且如圆教初缘无作发心
至等觉边际智满。悉名为因。邻果者。佛果。如
十五日月。等觉如十四日月。相邻近也。大智
下总释四句。此之解行悉在分真。目足备者
目故能见喻解。足故能行喻行。目导足行故
有所至。凉池喻三德涅槃也。若约下三教当
分俱有大义。若望圆教前三非大故。大论云。
我今如力欲演说大智彼岸实相义。当知大
智即是观诸法实相之观也。亦有一切智下
恐阙道种智三字。总别之异名者。观中道是
总。照二边是别。即别而总边即中故。二智即
一切种智。即总而别。中即边故一切种智即
是二智。三智圆融总别一体。例如下举小为
例。十六谛即四谛下十六行也。四谛是总。十
六是别。总别虽殊只是小教一切智耳。意显
圆教三智总别不同。只是圆顿一切种智。修
行为语者。约自行也。从行以入理者。即住前
修行至初住位。分證本理趣本之行。故云本
日月。翻此应云障月。佛言。我法如月此儿障
我。不即出家世世障我。我世世能舍故言覆
障。新云罗怙罗。此翻执日。所以新旧语殊者。
皆由五天之境方土不同。梵莱传来。方今有
异。例如此土后汉都于洛阳。东晋迁于建业。
傥汉籍先传于身毒。必以北音为正。晋人后
往于竺乾。必以南语为正。故于所说不无矛
盾。以此明之古来梵语。未必尽讹略也。五结
众所知识者。闻名钦德为知睹形。敬奉为识。
菩萨众下注云云者。应分经为四。一数。二叹。
三名。四结。约因者。且如圆教初缘无作发心
至等觉边际智满。悉名为因。邻果者。佛果。如
十五日月。等觉如十四日月。相邻近也。大智
下总释四句。此之解行悉在分真。目足备者
目故能见喻解。足故能行喻行。目导足行故
有所至。凉池喻三德涅槃也。若约下三教当
分俱有大义。若望圆教前三非大故。大论云。
我今如力欲演说大智彼岸实相义。当知大
智即是观诸法实相之观也。亦有一切智下
恐阙道种智三字。总别之异名者。观中道是
总。照二边是别。即别而总边即中故。二智即
一切种智。即总而别。中即边故一切种智即
是二智。三智圆融总别一体。例如下举小为
例。十六谛即四谛下十六行也。四谛是总。十
六是别。总别虽殊只是小教一切智耳。意显
圆教三智总别不同。只是圆顿一切种智。修
行为语者。约自行也。从行以入理者。即住前
修行至初住位。分證本理趣本之行。故云本
卷二 第 986c 页 T39-0986.png
行。化道者。约化他也。故引劝学證之。从本起
行者。依智修行也。是则智为行本。智家之行
故言本行。如般下彼经既皆劝学般若。验知
无智诸行不成。则是从大智本一心具足诸
波罗密也。金光明云。一切种智而为根本。无
量功德之所庄严。亦此意也。当知禀教生智。
以智导行行必入理。故与前释共为表里。珠
为宝本以珠喻智。以宝喻行。皆成下释皆悉
成就也。约四种等者。谓四菩萨果虽未满。因
行已圆。故言成就。藏初缘生灭四谛发誓名
大智。行六度名本行。相业成名悉成就。通缘
无生起誓名大智。檀三事空乃至般若名本
行。十地如佛名成就。别缘无量生解名大智。
行无量波罗密名本行。等觉名悉成就。圆缘
无作发心名大智。一心万行名本行。等觉智
满名悉成就。是则解行俱成就。故云皆悉。大
经下六波罗密中虽有智慧。由在地前非是
真證。故属福德。登地真證乃名智慧。真虽有
福从胜故也。以證此文满足六度唯在福德。
六中智慧则约地前。五度通真故并属福。故
今福慧悉在分真。故云成就及以满足。今依
下标示也。诸度即六度以修六故。根方调伏。
如金下约圆正明金刚至檀义者。彼虽通三。
今唯约圆。舍色名檀者。所舍乃同能舍则异。
由能舍异故分教殊。今之能舍即圆三观檀
义。下明檀义该摄。言摄三者。三字恐误。应云
摄六。金刚论偈云。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
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无著云。若无精进
疲倦故不能说法。若无禅定即贪信敬利养
行者。依智修行也。是则智为行本。智家之行
故言本行。如般下彼经既皆劝学般若。验知
无智诸行不成。则是从大智本一心具足诸
波罗密也。金光明云。一切种智而为根本。无
量功德之所庄严。亦此意也。当知禀教生智。
以智导行行必入理。故与前释共为表里。珠
为宝本以珠喻智。以宝喻行。皆成下释皆悉
成就也。约四种等者。谓四菩萨果虽未满。因
行已圆。故言成就。藏初缘生灭四谛发誓名
大智。行六度名本行。相业成名悉成就。通缘
无生起誓名大智。檀三事空乃至般若名本
行。十地如佛名成就。别缘无量生解名大智。
行无量波罗密名本行。等觉名悉成就。圆缘
无作发心名大智。一心万行名本行。等觉智
满名悉成就。是则解行俱成就。故云皆悉。大
经下六波罗密中虽有智慧。由在地前非是
真證。故属福德。登地真證乃名智慧。真虽有
福从胜故也。以證此文满足六度唯在福德。
六中智慧则约地前。五度通真故并属福。故
今福慧悉在分真。故云成就及以满足。今依
下标示也。诸度即六度以修六故。根方调伏。
如金下约圆正明金刚至檀义者。彼虽通三。
今唯约圆。舍色名檀者。所舍乃同能舍则异。
由能舍异故分教殊。今之能舍即圆三观檀
义。下明檀义该摄。言摄三者。三字恐误。应云
摄六。金刚论偈云。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
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无著云。若无精进
疲倦故不能说法。若无禅定即贪信敬利养
卷二 第 987a 页 T39-0987.png
染心说法。若无智慧便颠倒说法。故约下述
意也。由檀摄六故。今但约檀释。又经下明檀
以慧导。无慧导者不趣菩提。有慧导故即成
正觉。斥无方便者者。即无慧导也。三事皆空
者。谓不见施物施者受者。若准下疏文即以
根尘识为三事也。若是下简小也。无方便空
者。不能即空是假是中名无方便。菩萨下显
圆也。是空亦空者。以有段中方便故不滞于
空。即是能空于空。故曰是空亦空。由有方便
故无染著。而能下由无染著故。即空而假。具
修万行通达佛道者。达彼万行即三谛理。乃
由此智引趣菩提。但眼下结示三性。若论本
性自具三因眼根。即中是正。即空是了。即假
是缘。今作一性二修示之。但眼之本等者。即
指本具中理为正因。此即合性为一也。了此
等者。谓修观了达也。能舍下谓不著三事方
舍尘劳。此乃合修为二以说。若各开者。了眼
亦具于三。能舍亦具于三也。荆溪云。智亦具
三照本有三。福亦具三助智严本。约此下类
通三法略举三种。应知一切三法皆三因之
异名。四位者。位应作教字之误也。下文放此。
分别一切色者。即十法界色也。色非色不二
者。色即是事非色即理。事理相即如波与水。
故云不二。事秽理净事即是理。故云常净。问
一家谈理既具性恶。何名净耶。答性中之恶
恶全是善。理体无差岂应隔异。如云清具浊
性浊全是清。珠具宝性宝即是珠。思之可见。
调伏下云云者。应以诸根例眼释出。如思益
下约眼根明馀五度也。应各论四教。于中广
意也。由檀摄六故。今但约檀释。又经下明檀
以慧导。无慧导者不趣菩提。有慧导故即成
正觉。斥无方便者者。即无慧导也。三事皆空
者。谓不见施物施者受者。若准下疏文即以
根尘识为三事也。若是下简小也。无方便空
者。不能即空是假是中名无方便。菩萨下显
圆也。是空亦空者。以有段中方便故不滞于
空。即是能空于空。故曰是空亦空。由有方便
故无染著。而能下由无染著故。即空而假。具
修万行通达佛道者。达彼万行即三谛理。乃
由此智引趣菩提。但眼下结示三性。若论本
性自具三因眼根。即中是正。即空是了。即假
是缘。今作一性二修示之。但眼之本等者。即
指本具中理为正因。此即合性为一也。了此
等者。谓修观了达也。能舍下谓不著三事方
舍尘劳。此乃合修为二以说。若各开者。了眼
亦具于三。能舍亦具于三也。荆溪云。智亦具
三照本有三。福亦具三助智严本。约此下类
通三法略举三种。应知一切三法皆三因之
异名。四位者。位应作教字之误也。下文放此。
分别一切色者。即十法界色也。色非色不二
者。色即是事非色即理。事理相即如波与水。
故云不二。事秽理净事即是理。故云常净。问
一家谈理既具性恶。何名净耶。答性中之恶
恶全是善。理体无差岂应隔异。如云清具浊
性浊全是清。珠具宝性宝即是珠。思之可见。
调伏下云云者。应以诸根例眼释出。如思益
下约眼根明馀五度也。应各论四教。于中广
卷二 第 987b 页 T39-0987.png
略不同。忍进备四。禅分大小。戒慧二度。虽则
直明义亦含四。不为六尘所伤者。今约眼根
应言不为色尘所伤。言六者通举耳。凡夫著
色则为所伤。无防非义。三藏了色无常。通了
即空。别了假名。圆了中道。四教当分俱不为
伤。能忍至名忍。标示忍义从顺也。于因下约
四教明忍。舍六下标示进义。应云色尘眼根
言六通举也。亦于下约四教明义云云者。谓
藏了根尘生灭。通了即空故不染杂。别不染
杂于空。圆不染杂二边是精义也。离忧下标
示禅义。初禅下约四教明禅也。初约四禅即
藏通。后得六根互用即别圆。他住初禅等
者。约支林功德以辨也。初禅五支。一觉。二
观。三喜。四乐。五一心。二禅四支。一内净。二
喜。三乐。四一心。三禅五支。一舍。二念。三喜。
四乐。五一心。四禅四支。一不苦不乐。二舍。
三念清净。四一心。心与定法名一心支。四禅
俱有心及定法。故具有此支。三禅有喜支。今
云除喜未详。六根具禅者。从便言六。意具显
眼。究竟尽者。藏通究竟尽见思。别尽尘沙。圆
尽无明。当分而论各名究竟。如是下总示向
文正显眼根六度也。八相谓下兜率托胎降
生逾城降魔成道说法涅槃。以诸佛垂应皆
示此八而成佛道也。威仪者。左传云。有威可
畏谓之威。有仪可则谓之仪。论四下明四教。
俱有佛威仪也。谓三藏后心。通十地。别初地
已上。圆初住已上。此四种智慧觉了俱能八
相成道。名佛威仪而非具也。何者。别教妙觉
但圆第二行。藏通极果唯齐六根。故并非具。
直明义亦含四。不为六尘所伤者。今约眼根
应言不为色尘所伤。言六者通举耳。凡夫著
色则为所伤。无防非义。三藏了色无常。通了
即空。别了假名。圆了中道。四教当分俱不为
伤。能忍至名忍。标示忍义从顺也。于因下约
四教明忍。舍六下标示进义。应云色尘眼根
言六通举也。亦于下约四教明义云云者。谓
藏了根尘生灭。通了即空故不染杂。别不染
杂于空。圆不染杂二边是精义也。离忧下标
示禅义。初禅下约四教明禅也。初约四禅即
藏通。后得六根互用即别圆。他住初禅等
者。约支林功德以辨也。初禅五支。一觉。二
观。三喜。四乐。五一心。二禅四支。一内净。二
喜。三乐。四一心。三禅五支。一舍。二念。三喜。
四乐。五一心。四禅四支。一不苦不乐。二舍。
三念清净。四一心。心与定法名一心支。四禅
俱有心及定法。故具有此支。三禅有喜支。今
云除喜未详。六根具禅者。从便言六。意具显
眼。究竟尽者。藏通究竟尽见思。别尽尘沙。圆
尽无明。当分而论各名究竟。如是下总示向
文正显眼根六度也。八相谓下兜率托胎降
生逾城降魔成道说法涅槃。以诸佛垂应皆
示此八而成佛道也。威仪者。左传云。有威可
畏谓之威。有仪可则谓之仪。论四下明四教。
俱有佛威仪也。谓三藏后心。通十地。别初地
已上。圆初住已上。此四种智慧觉了俱能八
相成道。名佛威仪而非具也。何者。别教妙觉
但圆第二行。藏通极果唯齐六根。故并非具。
卷二 第 987c 页 T39-0987.png
然前三教果上无人。今之所论且约权说。但
名下具佛威仪。但名其圆教等觉耳。问等觉
未极。何得言具。答果虽未满因行已圆。故得
云具。各有大义者。如前以四教释大智也。三
虽名大望圆仍小。故云而非究竟也。今中下
正示圆智。乃名如海。列名者虽叹胜德不的
显名。莫知其人故略出七人。皆的约中道者。
约事则繁就观释名。足知大况经。文殊师利
此云妙德。若见佛性即具三德不纵不横。故
云妙德。童子者。内无法爱。如世童子情无欲
染。宝即下实智者。常住不移宝可贵重。故
表实相实智。权者暂用还废。如月盈复亏。故
以月表方便权智也。月光约智断者。从一日
至十五日光渐渐增。譬智德。从十六至三十
日光渐渐减。譬断德。即涅槃月喻三昧义也。
经宝积者。观心虽空具足万行。万行众宝积
之于理故云宝积。经日藏者。中道正观如日。
具足诸法名藏。众贤位极者等觉名贤。让极
果为圣也。佛是圣首等者。四十二位俱名为
圣。妙觉为其上首。居圣人之极经十六人者。
即贤首之同类也。经弥勒云慈氏。无缘大慈
摄诸法故。然诸菩萨俱具诸德。引物归心各
彰一号。能如是解。乃于自心见诸菩萨。净名
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斯之谓也。
列凡夫众者。顺古立名也。若准今家。应云杂
众。以其中凡圣两兼道俗相间故。即有八部
名。四种众者。即经云。四众天龙八部。天谓
欲色诸天。龙是畜趣。正报似蛇依报如天。亦
能变为人像。八部即四天王所领。东方领二
名下具佛威仪。但名其圆教等觉耳。问等觉
未极。何得言具。答果虽未满因行已圆。故得
云具。各有大义者。如前以四教释大智也。三
虽名大望圆仍小。故云而非究竟也。今中下
正示圆智。乃名如海。列名者虽叹胜德不的
显名。莫知其人故略出七人。皆的约中道者。
约事则繁就观释名。足知大况经。文殊师利
此云妙德。若见佛性即具三德不纵不横。故
云妙德。童子者。内无法爱。如世童子情无欲
染。宝即下实智者。常住不移宝可贵重。故
表实相实智。权者暂用还废。如月盈复亏。故
以月表方便权智也。月光约智断者。从一日
至十五日光渐渐增。譬智德。从十六至三十
日光渐渐减。譬断德。即涅槃月喻三昧义也。
经宝积者。观心虽空具足万行。万行众宝积
之于理故云宝积。经日藏者。中道正观如日。
具足诸法名藏。众贤位极者等觉名贤。让极
果为圣也。佛是圣首等者。四十二位俱名为
圣。妙觉为其上首。居圣人之极经十六人者。
即贤首之同类也。经弥勒云慈氏。无缘大慈
摄诸法故。然诸菩萨俱具诸德。引物归心各
彰一号。能如是解。乃于自心见诸菩萨。净名
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斯之谓也。
列凡夫众者。顺古立名也。若准今家。应云杂
众。以其中凡圣两兼道俗相间故。即有八部
名。四种众者。即经云。四众天龙八部。天谓
欲色诸天。龙是畜趣。正报似蛇依报如天。亦
能变为人像。八部即四天王所领。东方领二
卷二 第 988a 页 T39-0988.png
鬼揵闼婆富单那。南方领二鬼薜荔多鸠槃
茶。西方领二鬼毒龙毗舍阇。北方领二夜叉
罗刹。共领八部不令恼人。四众者。旧云出家
在家各二合为四众。此名局意不周。今于一
众更开为四。即各有当机等也。当机是五百
等者。宿植德本缘合时熟。故谓当机。五百
即同类五百长者也。后得道即斯那等发起。
谓权谋智鉴知机知时。击扬发动成就利益。
如月盖致请及下文身子白佛云。佛说禅定
第一等。影响谓古往诸佛法身菩萨。隐其圆
极匡辅法王。虽无为作而有叵益。结缘谓力
无引导击动之能。德非伏物镇严之用。过去
根浅三慧不生。现在闻法无四悉益。但作未
来得度因缘也。经人非人者。人即四众。非人
即天龙等。或云人非人。是疑神。经恭敬围绕
者。修谨曰恭。崇仰曰敬。周回曰围。坐遍称
绕。或作行绕。即表机动。四句者。一戒乘俱
急。戒急受人天报。乘急见佛得道。即此经天
人在会是也。二戒缓乘急。戒缓生恶趣。乘急
值佛得道。今龙鬼在会是也。三戒急乘缓。戒
急得人天身。乘缓不得值佛设得值佛亦不
闻法得道。如舍卫六亿及著乐诸天不来听
法。皆是也。四戒乘俱缓。戒缓堕恶道。乘缓无
解脱期。释由序中初标文出意。就事下分二。
初约事消经。如净名疏中者。略如前记。经舌
噤渠饮切。谓不能言也。眼主等者。白虎通云。
肝系于目。肺系于鼻。心系于口。脾系于舌。肾
系于耳。故知经云舌噤无声。即心脾二藏病
也。无声是口不能言。故主心病。此即肉团心
茶。西方领二鬼毒龙毗舍阇。北方领二夜叉
罗刹。共领八部不令恼人。四众者。旧云出家
在家各二合为四众。此名局意不周。今于一
众更开为四。即各有当机等也。当机是五百
等者。宿植德本缘合时熟。故谓当机。五百
即同类五百长者也。后得道即斯那等发起。
谓权谋智鉴知机知时。击扬发动成就利益。
如月盖致请及下文身子白佛云。佛说禅定
第一等。影响谓古往诸佛法身菩萨。隐其圆
极匡辅法王。虽无为作而有叵益。结缘谓力
无引导击动之能。德非伏物镇严之用。过去
根浅三慧不生。现在闻法无四悉益。但作未
来得度因缘也。经人非人者。人即四众。非人
即天龙等。或云人非人。是疑神。经恭敬围绕
者。修谨曰恭。崇仰曰敬。周回曰围。坐遍称
绕。或作行绕。即表机动。四句者。一戒乘俱
急。戒急受人天报。乘急见佛得道。即此经天
人在会是也。二戒缓乘急。戒缓生恶趣。乘急
值佛得道。今龙鬼在会是也。三戒急乘缓。戒
急得人天身。乘缓不得值佛设得值佛亦不
闻法得道。如舍卫六亿及著乐诸天不来听
法。皆是也。四戒乘俱缓。戒缓堕恶道。乘缓无
解脱期。释由序中初标文出意。就事下分二。
初约事消经。如净名疏中者。略如前记。经舌
噤渠饮切。谓不能言也。眼主等者。白虎通云。
肝系于目。肺系于鼻。心系于口。脾系于舌。肾
系于耳。故知经云舌噤无声。即心脾二藏病
也。无声是口不能言。故主心病。此即肉团心
卷二 第 988b 页 T39-0988.png
也。腹内为病者。腹属身故。意识即虑知心也。
五根不利者。根应作藏。字之误也。谓五藏
不利外应五根。成病恼也。此约病从内出。亦
可下约病从外入。如久视久听。乃至饮食皆
成病。故具论者外入。乃是病缘。入伤五藏。五
藏既病。外应五根。五根亦病也。夜叉新云药
又。此翻勇健。能飞腾空中。旧翻捷疾鬼。
致令国人病恼者。即是鬼为病缘。由鬼气外
陵五根。入伤五藏。五藏成病还应五根。经钩
牙上出者。钩或作狗。字之误也。经律异相贤
愚经观佛三昧海经。并作钩牙。钩字从金。从
扌。并通。丧大记曰。妻于夫拘之。经典释文
音沟。古经字或从扌。故误为狗字也。经吸
人精气者。普门疏云。人心中有七滴甜水。和
养精神。鬼啖一滴令头痛。三滴闷绝。七滴即
死。二约理重释。一念三千即空即中。彼彼互
遍故云无边。三障即三德障。性是善故云性
善。十种下以十种行人释一切人民也。十种
行人不出三谛法界。如一切人民不出毗舍
离国。受苦报人即人天受苦者。如广严重病
之比。亦摄四恶趣世间善法。即人中行五戒
十善之者。二乘则两教合说。菩萨则四教开
论。爱见即界内见思。藏通内外凡。别圆外凡。
俱未断故而致病者。即依三种色声等。致贪
瞋痴病也。变易土者。即方便实报。别位三十
心者。且总举耳。七住已上方生方便土。受
变易身也。圆教十信及藏通断惑尽人。同别
三十心。别教登地同圆初住。文虽偏举而义
必具摄。地地者。所依曰地。通指诸位。皆
五根不利者。根应作藏。字之误也。谓五藏
不利外应五根。成病恼也。此约病从内出。亦
可下约病从外入。如久视久听。乃至饮食皆
成病。故具论者外入。乃是病缘。入伤五藏。五
藏既病。外应五根。五根亦病也。夜叉新云药
又。此翻勇健。能飞腾空中。旧翻捷疾鬼。
致令国人病恼者。即是鬼为病缘。由鬼气外
陵五根。入伤五藏。五藏成病还应五根。经钩
牙上出者。钩或作狗。字之误也。经律异相贤
愚经观佛三昧海经。并作钩牙。钩字从金。从
扌。并通。丧大记曰。妻于夫拘之。经典释文
音沟。古经字或从扌。故误为狗字也。经吸
人精气者。普门疏云。人心中有七滴甜水。和
养精神。鬼啖一滴令头痛。三滴闷绝。七滴即
死。二约理重释。一念三千即空即中。彼彼互
遍故云无边。三障即三德障。性是善故云性
善。十种下以十种行人释一切人民也。十种
行人不出三谛法界。如一切人民不出毗舍
离国。受苦报人即人天受苦者。如广严重病
之比。亦摄四恶趣世间善法。即人中行五戒
十善之者。二乘则两教合说。菩萨则四教开
论。爱见即界内见思。藏通内外凡。别圆外凡。
俱未断故而致病者。即依三种色声等。致贪
瞋痴病也。变易土者。即方便实报。别位三十
心者。且总举耳。七住已上方生方便土。受
变易身也。圆教十信及藏通断惑尽人。同别
三十心。别教登地同圆初住。文虽偏举而义
必具摄。地地者。所依曰地。通指诸位。皆
卷二 第 988c 页 T39-0988.png
有爱见者。即界外同体无明也。四句即四
门。是无常等者。等取两亦双非常即有门无
常即空门。馀二可知。是事实等者。以己解一
门为是。斥他解三门为非。问月盖属何行人。
答经是方等不可定属。应知月盖本是第十。
或示为圆教初心。或通示前八。推理起见名
为夜叉。见不出五故。经云。而有五眼五见如
前记。钩牙等者。牙既从下向上。能伤害人。
业亦从见而起。伤害法身因见起业。为生死
因。业体黑闇故云如墨。经五百长者。风俗通
云。耆年德艾事长于人。以之为长者也。彼国
有五百家。悉曰离车。传禅(去声)为王。离车翻传
授国政盖由此矣。此五百长者共行道法。率
土人民莫不归德。而月盖为首者。尔时为国
主也。故维摩香积品云。于是长者主月盖从
八万四千人来。是也。经头面作礼者。智论云。
礼法有三。一者口礼。二屈膝头不至地。三头
至地。至地名上礼也。耆婆此云故活。影坚王
之子。善见庶兄柰女所生。出胎即持针筒药
囊。为世医师也。谓此为是为术也者。以己执
为是斥他执为非也。因缘事相即摄。有见外
道。外之妙术者。外谓外道。非四句外。不能救
治等者。初一但医身病。后三医心。反增见爱
之病。五眼不明者。眼应作根。明谓明利。外为
五尘所侵。故不明利。云云者。谓十种行人为
见爱所害。故请观音。观音亦十种不同。经天
尊者。诸天世人无能过故。故曰天尊。亦曰世
尊。古者译经二名互用。唐杜行顗译佛顶最
胜经。皆称圣尊。
门。是无常等者。等取两亦双非常即有门无
常即空门。馀二可知。是事实等者。以己解一
门为是。斥他解三门为非。问月盖属何行人。
答经是方等不可定属。应知月盖本是第十。
或示为圆教初心。或通示前八。推理起见名
为夜叉。见不出五故。经云。而有五眼五见如
前记。钩牙等者。牙既从下向上。能伤害人。
业亦从见而起。伤害法身因见起业。为生死
因。业体黑闇故云如墨。经五百长者。风俗通
云。耆年德艾事长于人。以之为长者也。彼国
有五百家。悉曰离车。传禅(去声)为王。离车翻传
授国政盖由此矣。此五百长者共行道法。率
土人民莫不归德。而月盖为首者。尔时为国
主也。故维摩香积品云。于是长者主月盖从
八万四千人来。是也。经头面作礼者。智论云。
礼法有三。一者口礼。二屈膝头不至地。三头
至地。至地名上礼也。耆婆此云故活。影坚王
之子。善见庶兄柰女所生。出胎即持针筒药
囊。为世医师也。谓此为是为术也者。以己执
为是斥他执为非也。因缘事相即摄。有见外
道。外之妙术者。外谓外道。非四句外。不能救
治等者。初一但医身病。后三医心。反增见爱
之病。五眼不明者。眼应作根。明谓明利。外为
五尘所侵。故不明利。云云者。谓十种行人为
见爱所害。故请观音。观音亦十种不同。经天
尊者。诸天世人无能过故。故曰天尊。亦曰世
尊。古者译经二名互用。唐杜行顗译佛顶最
胜经。皆称圣尊。
卷二 第 989a 页 T39-0989.png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