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第 781b 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要解卷第二
唐天竺沙门般刺蜜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戒环解
【△四藏暗二。一徵。】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
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
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复欲计心在内。故以见暗为见腑藏。
△二破三。一
音释¶ 第 781c 页 X11-0781.png
约外见。】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
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
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
云何成见。」
【先问次难后结可明。有五神之藏六化之腑。三焦
即六腑之一。
△二约内对。】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
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眼前之境名外见。身内之境名内对。前以对眼为
外不得成内。今纵离外见而成内对。即是眼能反
观。且合能反观身中。则开应反观巳面。若不尔者
义不成矣。
△三纵破。】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汝眼巳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
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展转辩明无反观理也。汝眼巳知身合非觉者。既
在虚空。自非汝体也。若执两皆有知。则成两体矣。
破妄之文多涉曲辩者。由人者心见失真沉妄之
甚。一或诘问。则狂荡失据。所谓虚妄浮心多诸巧
见。故佛逆其妄。巧曲与辩明也。】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五随合二。一徵。】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
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
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
云何成见。」
【先问次难后结可明。有五神之藏六化之腑。三焦
即六腑之一。
△二约内对。】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
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眼前之境名外见。身内之境名内对。前以对眼为
外不得成内。今纵离外见而成内对。即是眼能反
观。且合能反观身中。则开应反观巳面。若不尔者
义不成矣。
△三纵破。】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汝眼巳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
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展转辩明无反观理也。汝眼巳知身合非觉者。既
在虚空。自非汝体也。若执两皆有知。则成两体矣。
破妄之文多涉曲辩者。由人者心见失真沉妄之
甚。一或诘问。则狂荡失据。所谓虚妄浮心多诸巧
见。故佛逆其妄。巧曲与辩明也。】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五随合二。一徵。】
音释¶ 第 782a 页 X11-0782.png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
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
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此引楞伽经意也。谓由阿梨耶识一念之妄。则变
起根身器界。是心生法生也。又以境界风动。则识
浪腾起。是法生心生也。以心法相生。则随境思惟。
即是心体心法合处即为心在。
△二破二。一牒前
起难。】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
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
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
目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
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以即思惟体为心。特浮想耳。故难其体之有无也。
设若无体。则空有其名。云何随合。如十九界七尘
特空名耳。设若有体。当何所在令挃身。而验明体
实无在也。】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解上难也。谓心但能知。不可言见。曾不悟能见在
心徒眼不见也。】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巳死尚有。」
【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举门喻能见在心。举死明徒眼不见。
△二详辩随
合。】
音释¶ 第 782b 页 X11-0782.png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
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先立四义。下逐义详辩。当知真心非一非多非遍
非不遍也。】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
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辩非一体也。无在谓无定处也。】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辩非多体也。】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
【辩非遍体也。同前者。当挃一支。四支应觉。】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
今汝不然。」
【辩非不遍也。四义既非。则不可谓随所合处心随
有也。】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六中间二。一徵。】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
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
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
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此引大教而谬解也。以为在内。则不见腑藏。以为
在外。则身不相知。二义不成。当在根境之中也。
△
二破二。一辩定中位。】
音释¶ 第 782c 页 X11-0782.png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
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先问下辩。处犹境也。】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
【身有中边二义。在边则不得为中。在中则同前在
内应见内矣。】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
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
体既混。心应杂乱。」
【明中位无定也。表标物以表显也。混乱则无所取
中也。】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
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谓非身处之中。乃根尘之中也。
△二正破非中。】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
兼二。」
【先立义。下推破。】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
【破兼二不得为中也。物根尘也。体心体也。物非体
知者。物不同体之有知。则根尘与心。两立无中位
矣。】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
【破不兼不得为中也。不兼根则非知。不兼境则非
不知。二义既非。中云何定。】
音释¶ 第 783a 页 X11-0783.png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七无著二。一徵。】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
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
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
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佛意显心本无在不应有著。今阿难又著于无著。
正攀缘妄情也。
△二破。】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
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
【牒上难问。意明才有觉知不能无著也。为在为无
者。问汝心不著。而彼物象为存在耶。为空无耶。若
彼空无则同龟毛。云何可著而说不著。若有不著
者则为有物。故曰不可名无。此皆牒难。下乃结破。】
「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
【物果无相。则同龟毛。物果非无。即自有相。知相有
则心有在。云何得为无著也。】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结破也。上七徵破。曲尽计执。妄情既遣。妄境自无。
而真心真见可明矣。
△二正决择真心真见二。初
择真心二。初阿难哀请。】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
音释¶ 第 783b 页 X11-0783.png
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
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因前徵发。乃知迷妄。而责躬请教。求诣真际。所叙
之意。皆警后流也。真际真心实际也。】
「唯愿世尊。大慈哀悯。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
隳弥戾车。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
钦闻示诲。」
【心鉴如水。非止不明。故求奢摩他路以诣真际。真
际既显。妄垢自无。故令阐提隳弥戾车也。一阐提
义翻断善根。弥戾车此云乐垢秽人。隳坏也。
△二
世尊答示三。初光瑞开发。】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
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
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将显本明。故先现此瑞。言面门放种种光。即口眼
耳鼻眉间之光并放。示此本明于诸根门无所不
现也。以无所不现故。齐彰并照。如百千日。普佛界
即法界也。六震者。表将破六识无明感结妄境也。
微尘国土一时开现者。本明洞照妄尘不隔也。十
方世界合成一界者。智境圆现情量不碍也。菩萨
听众皆住本国者。心量本周心闻本洞也。了兹光
瑞。则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得矣。
△二总示所迷。】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
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因前徵发。乃知迷妄。而责躬请教。求诣真际。所叙
之意。皆警后流也。真际真心实际也。】
「唯愿世尊。大慈哀悯。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
隳弥戾车。作是语巳。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
钦闻示诲。」
【心鉴如水。非止不明。故求奢摩他路以诣真际。真
际既显。妄垢自无。故令阐提隳弥戾车也。一阐提
义翻断善根。弥戾车此云乐垢秽人。隳坏也。
△二
世尊答示三。初光瑞开发。】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
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
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将显本明。故先现此瑞。言面门放种种光。即口眼
耳鼻眉间之光并放。示此本明于诸根门无所不
现也。以无所不现故。齐彰并照。如百千日。普佛界
即法界也。六震者。表将破六识无明感结妄境也。
微尘国土一时开现者。本明洞照妄尘不隔也。十
方世界合成一界者。智境圆现情量不碍也。菩萨
听众皆住本国者。心量本周心闻本洞也。了兹光
瑞。则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得矣。
△二总示所迷。】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
音释¶ 第 783c 页 X11-0783.png
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
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
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
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
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
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
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
诸趣。」
【众生业种成聚。行人不成正果。皆由不知二本错
乱修习。故须决择也。业种者颠倒妄惑也。恶叉果。
一枝三子生必同科。喻惑业苦三生必同聚也。攀
缘心即前七处妄认者。清净体即今正与决择者。
不染烦恼名菩提。不涉生死名涅槃。不染不涉故
号元清净体。识精陀那性识也。元明本觉妙明也。
根身器界一切缘法依此而生。而人者认缘失真。
故云缘所遗者。由遗此故。无明不觉枉入诸趣。言
元体元明。又言本明者。自本而出曰元。直指当体
曰本。
△三正与决择九。初举拳发问。】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
如来。举金色臂。届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
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
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
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
曜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
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
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
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
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
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
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
诸趣。」
【众生业种成聚。行人不成正果。皆由不知二本错
乱修习。故须决择也。业种者颠倒妄惑也。恶叉果。
一枝三子生必同科。喻惑业苦三生必同聚也。攀
缘心即前七处妄认者。清净体即今正与决择者。
不染烦恼名菩提。不涉生死名涅槃。不染不涉故
号元清净体。识精陀那性识也。元明本觉妙明也。
根身器界一切缘法依此而生。而人者认缘失真。
故云缘所遗者。由遗此故。无明不觉枉入诸趣。言
元体元明。又言本明者。自本而出曰元。直指当体
曰本。
△三正与决择九。初举拳发问。】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
如来。举金色臂。届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
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
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
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
曜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
音释¶ 第 784a 页 X11-0784.png
【佛五指端各有轮相。
△二循妄以答。】
「阿难言。如来现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
能推者。我将为心。」
【金拳举处。直下要识本明。尘相未除。依旧认贼为
子。
△三蒙叱惊愕。】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坐。合掌起立白
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矍惊愕貌也。
△四斥示非真。】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
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转转。」
【△五阿难罔措。】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
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
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
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
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
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唯垂大悲。开
示未悟。」
【无始妄认。乍闻非斥。故失措惊怖。而重请开示。
△
六示有真心。】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
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
音释¶ 第 784b 页 X11-0784.png
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
切心。而自无体。」
【因其怖谓无心故。举常所说。引物以證。示有真心。
使知所措也。心入无生法忍者。令悟实相不生灭
心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曰诸法所生唯心所
现。一切因果。指十界正报也。世界微尘。指十界依
报也。既无不因心成体。安得谓之无心同土木哉。
以本自无染曰清净。染而不染曰妙净。一切妄心。
皆受性于此。
△七辨斥妄执。】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
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分别觉观。即能推心也。此心离尘无性。不应执以
为真。】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
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此依六尘。辨无自性也。觉知灭则意幽闲。然彼幽
闲者。犹是法尘影事。亦无自性也。】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
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
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
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證无生法忍。」
【令细揣摩。使知非真也。法身即真心也。
△八阿难
自失。】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切心。而自无体。」
【因其怖谓无心故。举常所说。引物以證。示有真心。
使知所措也。心入无生法忍者。令悟实相不生灭
心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曰诸法所生唯心所
现。一切因果。指十界正报也。世界微尘。指十界依
报也。既无不因心成体。安得谓之无心同土木哉。
以本自无染曰清净。染而不染曰妙净。一切妄心。
皆受性于此。
△七辨斥妄执。】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
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分别觉观。即能推心也。此心离尘无性。不应执以
为真。】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
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此依六尘。辨无自性也。觉知灭则意幽闲。然彼幽
闲者。犹是法尘影事。亦无自性也。】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
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
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
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證无生法忍。」
【令细揣摩。使知非真也。法身即真心也。
△八阿难
自失。】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音释¶ 第 784c 页 X11-0784.png
【每执妄心。乍蒙辨斥。无所据依。所以自失。
△九结
成妄误。】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四禅四空及二乘灭尽定为九。从一禅入一禅。次
第而修。
上择真心竟。
△二择真见。心为体。见为用。心为法源。见为道眼。
故次第决择以为密因也。文二。初阿难哀请二。初
感慨前失。】
「阿难闻巳。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
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
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感佛所发。慨前之失也。世尊三昧迦叶不知。故不
可相惠。当躬修于身。自證于心。迷悟在巳。不容相
代也。穷子舍父。譬失本心也。】
「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
终不能饱。」
【学道之要。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徒闻不修。卒无以
致。故与不闻等。犹说食也。后世末学。虚骄多闻。轻
丧行实。失真背道。不自知悔者多矣。阿难悲悔。实
有警发也。
△二重请开示。】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愿
音释¶ 第 785a 页 X11-0785.png
如来哀悯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重述迷因求开示也。二障即烦恼所知也。所知碍
正知见。烦恼续诸生死。而为妄缠。若知寂常。则烦
恼不起。生死莫变。而妄缠自释矣。道眼即真见也。
由妙明心而发。
△二世尊答示三初光瑞开发。】
「即时如来。从胸卐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
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将明真见。而从胸卐字放宝光者。表由宝明妙心
发正知见也。佛胸有卐字。表吉祥万德所集。其光
晃然。明昱然盛。有百千色。亦表妙心照用具足万
德也。光遍佛界者。示清净本然也。遍灌佛顶。表极
果所同也。旋及大众。示群灵共有也。此即妙心道
眼之真光。在圣不增。处凡不减。但随量应现耳。
△
二许从所请。】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
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幢表摧邪立正也。下明妙心净眼。使摧伏邪异得
正知见。是谓建大法幢。邪异既摧。知见既正。则妙
心可获。净眼可得矣。生佛等有而不可测知。曰妙
微密。垢不能染暗不能昏。曰性净明。见离眚病廓
然照了。曰清净眼。
△三正与决择四。初问答立义。】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
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
【重述迷因求开示也。二障即烦恼所知也。所知碍
正知见。烦恼续诸生死。而为妄缠。若知寂常。则烦
恼不起。生死莫变。而妄缠自释矣。道眼即真见也。
由妙明心而发。
△二世尊答示三初光瑞开发。】
「即时如来。从胸卐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
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将明真见。而从胸卐字放宝光者。表由宝明妙心
发正知见也。佛胸有卐字。表吉祥万德所集。其光
晃然。明昱然盛。有百千色。亦表妙心照用具足万
德也。光遍佛界者。示清净本然也。遍灌佛顶。表极
果所同也。旋及大众。示群灵共有也。此即妙心道
眼之真光。在圣不增。处凡不减。但随量应现耳。
△
二许从所请。】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
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幢表摧邪立正也。下明妙心净眼。使摧伏邪异得
正知见。是谓建大法幢。邪异既摧。知见既正。则妙
心可获。净眼可得矣。生佛等有而不可测知。曰妙
微密。垢不能染暗不能昏。曰性净明。见离眚病廓
然照了。曰清净眼。
△三正与决择四。初问答立义。】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
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
音释¶ 第 785b 页 X11-0785.png
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
人。故有拳相。」
【阎浮檀树果汁入水。沙石成金。赩赤焰也。】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
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
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
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
拳。事义相类。」
【眼根例拳义实不类。而阿难示同未悟。故答言类。
△二正择真见。】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
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
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
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见暗即见矣。是知盲非无见。特无眼耳。】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
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
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
无有异。」
【二暗无别。则暗非由根。特尘暗耳。】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
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
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足知见在心不在眼也。】
人。故有拳相。」
【阎浮檀树果汁入水。沙石成金。赩赤焰也。】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
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
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
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
拳。事义相类。」
【眼根例拳义实不类。而阿难示同未悟。故答言类。
△二正择真见。】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
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
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
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见暗即见矣。是知盲非无见。特无眼耳。】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
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
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
无有异。」
【二暗无别。则暗非由根。特尘暗耳。】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
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
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足知见在心不在眼也。】
音释¶ 第 785c 页 X11-0785.png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
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牒上结明见不由眼也。知见不由眼。则直悟见性。
超越形累。得清净眼矣。
△三阿难未谕。】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巳默然。心未开悟。
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稍明心见故口巳默然。尚有馀疑故心未开悟。
△
四遣拂客尘初四。追问发起。】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
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
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
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阿难所以心未开悟者。尚为客尘迷障故也。特为
遣拂。夫客尘为障。大则不成菩提。小则不成无学。
圣慈深悯。故追问鹿苑之缘。使众开悟也。舒掌意
见后文。五比丘者。憍陈如。摩诃男。頞鞞。婆提。婆敷
也。初于雪山侍佛。后于鹿苑习外道法。佛初度之。
△二憍陈明义。】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
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
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
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
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
音释¶ 第 786a 页 X11-0786.png
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
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憍陈那此云解。最初悟解得名也。客尘之喻。有通
有别。通喻烦恼所知二障。分别俱生二惑。随境生
灭。非真常性。皆客也。染污妙明。汩乱澄寂。皆尘也。
别则客喻分别之粗。尘喻俱生之细。以生灭不停。
暂托五阴。蘧庐而止。故譬行客投寄旅亭。起惑造
业。去故趣新。故譬食宿事毕俶装前途。真性常寂。
初无是事。故譬主人无攸往也。粗障易遣。细惑难
明。必由性天澄霁智日舒光。乘五阴隙。照本空性。
方觉于中妄自扰动。此则与身俱生。与心同事。细
微幽隐。故譬幽隙之尘也。旅亭之客。遣之则易。幽
隙之尘。拂之且难。直须破开阴隙使豁然洞达。然
后散灭。所以俱生烦恼至五阴尽。方得荡绝也。
△
三释尊烦相二。初依境示粗。】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巳复开。开巳又屈。
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
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
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
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
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
为无住。佛言如是。」
【粗惑随境起灭。故以佛手喻对心之境也。初问开
合。明摇动之尘。次问动静。明不住之客。皆在境不
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憍陈那此云解。最初悟解得名也。客尘之喻。有通
有别。通喻烦恼所知二障。分别俱生二惑。随境生
灭。非真常性。皆客也。染污妙明。汩乱澄寂。皆尘也。
别则客喻分别之粗。尘喻俱生之细。以生灭不停。
暂托五阴。蘧庐而止。故譬行客投寄旅亭。起惑造
业。去故趣新。故譬食宿事毕俶装前途。真性常寂。
初无是事。故譬主人无攸往也。粗障易遣。细惑难
明。必由性天澄霁智日舒光。乘五阴隙。照本空性。
方觉于中妄自扰动。此则与身俱生。与心同事。细
微幽隐。故譬幽隙之尘也。旅亭之客。遣之则易。幽
隙之尘。拂之且难。直须破开阴隙使豁然洞达。然
后散灭。所以俱生烦恼至五阴尽。方得荡绝也。
△
三释尊烦相二。初依境示粗。】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巳复开。开巳又屈。
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
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
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
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
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
为无住。佛言如是。」
【粗惑随境起灭。故以佛手喻对心之境也。初问开
合。明摇动之尘。次问动静。明不住之客。皆在境不
音释¶ 第 786b 页 X11-0786.png
在心。故曰性非开合性无静住。
△二即身示细。】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
回首右盻。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盻。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
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盻佛
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
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细惑与身俱生故。即阿难巳头喻对性之相也。亦
明摇动之尘不住之客。皆在相不在性。故曰性无
有止谁为摇动。不问不住者。蹑前故略之。
△四结
责警众。】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
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
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
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性心失真。认物为巳。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因阿难而告众。责其认客尘遗自性也。前独明心。
此兼明境。心境万法。皆有本寂之体。自本之外。皆
为客尘。如手之开合头之动摇。及其止也。本体自
寂。他无所有。则凡诸妄动。本不可得。而汝众生。以
动为身。以动为境。是徒认客尘遗失真性颠倒行
事。此轮回流转之召也。言是中自取者。真性之中。
本无流动。咸其自取尔。欲其即迷处而悟也。噫群
迷本于爱染。因于心目。随逐客尘。自取流转久矣。
△二即身示细。】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
回首右盻。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盻。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
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盻佛
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
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细惑与身俱生故。即阿难巳头喻对性之相也。亦
明摇动之尘不住之客。皆在相不在性。故曰性无
有止谁为摇动。不问不住者。蹑前故略之。
△四结
责警众。】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
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
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
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性心失真。认物为巳。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因阿难而告众。责其认客尘遗自性也。前独明心。
此兼明境。心境万法。皆有本寂之体。自本之外。皆
为客尘。如手之开合头之动摇。及其止也。本体自
寂。他无所有。则凡诸妄动。本不可得。而汝众生。以
动为身。以动为境。是徒认客尘遗失真性颠倒行
事。此轮回流转之召也。言是中自取者。真性之中。
本无流动。咸其自取尔。欲其即迷处而悟也。噫群
迷本于爱染。因于心目。随逐客尘。自取流转久矣。
音释¶ 第 786c 页 X11-0786.png
真慈善救。纵横激发。亦至矣。几能即迷处而悟哉。】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要解卷第二
*** 音释
窍
(苦吊切)。
挃
(真栗切)。
混
(乎本切)。
隳
(许规切)。
戾
(郎计切)。
翘
(渠遥切)。
枉
(纡往切)。
拳
(巨员切)。
咄
(当没切)。
矍
(居缚切)。
缕
(力主切)。
吝
(良刃切)。
揣
(初委
切)。
逃
(徒刀切)。
赩
(许力切)。
询
(先偷切)。
亏
(去为切)。
纲
(无两切)。
旅
(力举切)。
俶
(昌六切)。
攸
(以周切)。
霁
(子计切)。
阳
(音扬)。
隙
(绮戟切)。
眄
(弥典切)。
盻
(匹苋
切)。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要解卷第二
*** 音释
窍
(苦吊切)。
挃
(真栗切)。
混
(乎本切)。
隳
(许规切)。
戾
(郎计切)。
翘
(渠遥切)。
枉
(纡往切)。
拳
(巨员切)。
咄
(当没切)。
矍
(居缚切)。
缕
(力主切)。
吝
(良刃切)。
揣
(初委
切)。
逃
(徒刀切)。
赩
(许力切)。
询
(先偷切)。
亏
(去为切)。
纲
(无两切)。
旅
(力举切)。
俶
(昌六切)。
攸
(以周切)。
霁
(子计切)。
阳
(音扬)。
隙
(绮戟切)。
眄
(弥典切)。
盻
(匹苋
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