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270-A¶ 第 776a 页
* No. 270-A
首楞严经要解序
前住福州上生禅院嗣祖沙门及南撰
像季巳还。道术既裂。明心之士。妄认缘尘为物所转。
义学之徒。虚骄多闻不全道力。奇才茂器。皆流为蒸
砂迷客说食饥夫。首楞严王。悬知其然。诞敷秘典。力
救倒妄。淘汰启迪。谆谆之慈靡所不至。而末世初机
罕能究尽。温陵环师。一生掩关。与世异好。独陪黄卷
圣贤。冥搜博访。藉其筌筏以探如来藏。游遍知海而
造乎一切毕竟之地。思与同志共因为是解。昔月盖
比丘。尝问药王如来法供养义。药王告言。诸佛所说
难信深经。清净无染。能令众生成最正觉离众魔事。
若于是经。方便解说。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
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直使无明生死毕竟灭
尽而无灭尽相。是名最上法之供养。月盖蒙教。通达
妙道。得无碍辩。即于药王所转法轮。随顺分布。化百
万亿人。于无上觉立不退转。环师既达妙道。仰睎月
盖。于释迦如来所转法轮。最初华严。最后法华。及此
270-A¶ 第 776b 页 X11-0776.png
楞严无上宝印。皆以方便健相分别。迥脱语言。离心
意识。唯义所在。曾不依人。觉眚见病廓无纤翳。于清
净经能不染污。我愿以此流布无穷。其所化人何啻
亿万。直如一灯然百千灯。使冥者皆明。而明终不尽。
故述序引。翼赞流通。于尘墨劫作法供养。
建炎改元
中秋日吉善集堂序No. 270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
萨万行首楞严经要解卷第一
唐天竺沙门般刺密帝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戒环解
△开释科三。初通释经题。
如来果体其体本然。何假密因。菩萨道用其用无
作。孰为万行。无因无行。无修无證。无了不了。大小
名相。一切不立。此真首楞严毕竟坚固者也。特以
众生如来隐于藏心。非密因不显。众生菩萨沦于
意识。唯义所在。曾不依人。觉眚见病廓无纤翳。于清
净经能不染污。我愿以此流布无穷。其所化人何啻
亿万。直如一灯然百千灯。使冥者皆明。而明终不尽。
故述序引。翼赞流通。于尘墨劫作法供养。
建炎改元
中秋日吉善集堂序No. 270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
萨万行首楞严经要解卷第一
唐天竺沙门般刺密帝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戒环解
△开释科三。初通释经题。
如来果体其体本然。何假密因。菩萨道用其用无
作。孰为万行。无因无行。无修无證。无了不了。大小
名相。一切不立。此真首楞严毕竟坚固者也。特以
众生如来隐于藏心。非密因不显。众生菩萨沦于
270-A¶ 第 776c 页 X11-0776.png
七趣。非万行不修。觉皇于是。示之以大法。使不迷
于小道。而默得乎无外之体。喻之以佛顶。使不滞
于相见。而妙极乎无上之致。指如来密因。使明本
妙心。知三世诸佛。皆依此为初因。明修證了义。使
悟究竟法。知一切圣人皆依此而證果。乃至具足
菩萨清净万行。一切事法无不究竟。至于实相坚
固不坏。故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
万行首楞严经。通有五名。今题处三焉。以约该博
也。若所谓遍知海妙莲华王十方佛母即馀二也。
所谓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清净海眼灌顶章
句通前三也。悉怛多般怛啰者。云白伞盖也。即如
来藏心。广大无染。周覆法界之体。此经即为是心
之印。是心之眼也。以是宝印印。使七大万法咸契
本心。以是海眼照。了阴入处界皆如来藏。繇是證
菩提心。入佛智海。作妙莲华王。于染净万境自在
开敷。为十方佛母。于尘毛国土随缘降诞。乃至成
就果德。受灌顶位。则一切毕竟坚固之事。皆备于
我矣。首楞严此云一切事毕竟坚固。亦云健相分
别。一切毕竟。巳如前释。馀称金刚观察觉明分折。
始于徵心辩见。终于破阴褫魔。无非健相分别事
也。经即能诠之文而巳。诠犹筌也。知经为筌则从
而释之者皆筌也。非鱼也。学者慎勿执筌为鱼。然
后首楞真经可得矣。
△二通叙科判。
于小道。而默得乎无外之体。喻之以佛顶。使不滞
于相见。而妙极乎无上之致。指如来密因。使明本
妙心。知三世诸佛。皆依此为初因。明修證了义。使
悟究竟法。知一切圣人皆依此而證果。乃至具足
菩萨清净万行。一切事法无不究竟。至于实相坚
固不坏。故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
万行首楞严经。通有五名。今题处三焉。以约该博
也。若所谓遍知海妙莲华王十方佛母即馀二也。
所谓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清净海眼灌顶章
句通前三也。悉怛多般怛啰者。云白伞盖也。即如
来藏心。广大无染。周覆法界之体。此经即为是心
之印。是心之眼也。以是宝印印。使七大万法咸契
本心。以是海眼照。了阴入处界皆如来藏。繇是證
菩提心。入佛智海。作妙莲华王。于染净万境自在
开敷。为十方佛母。于尘毛国土随缘降诞。乃至成
就果德。受灌顶位。则一切毕竟坚固之事。皆备于
我矣。首楞严此云一切事毕竟坚固。亦云健相分
别。一切毕竟。巳如前释。馀称金刚观察觉明分折。
始于徵心辩见。终于破阴褫魔。无非健相分别事
也。经即能诠之文而巳。诠犹筌也。知经为筌则从
而释之者皆筌也。非鱼也。学者慎勿执筌为鱼。然
后首楞真经可得矣。
△二通叙科判。
270-A¶ 第 777a 页 X11-0777.png
楞严自唐至宋科判疏释。十有馀家。愚及见者。若
长水璿师孤山圆师闽中度师长庆巘师泐潭月
师舒王张观文之说。其末及见者。亦髣髴遗意矣。
然其科经。皆执匿王琉璃异代。谓非一会顿说。其
判教。皆局持地耶输等事。而断为法华之后。愚窃
疑焉。请先质之。夫夜壑负趋。速于反掌。匿王代谢。
可唯旦暮。而楞严法会。自夏徂冬。此不应执异王
疑异会也。法华自灯明巳还。诸佛无时不说。菩萨
无时不證。持地既曰闻诸如来宣妙莲华。岂止释
迦欤。经称摩登由神咒力。消其爱欲。与耶输同悟
宿因。或得出缠。或蒙授记。若执授记为法华之事。
则灵山会上当有摩登。乃可言同。且曰由神咒力。
灼非法华。况有道记果记之异。疑今经所言道记
耳。非法华果记也。此又不应局授记而定先后也。
经言最后垂范者。彼乃结辩魔文。当第十卷末。实
楞严法会最后。非临灭之最后也。旧引多说。不可
缕疏。皆未足为科判准绳。科判失准则理义自差。
今准吾佛设教之序。未知其可也。请陈管见。夫法
王说法。有条不紊。初说一乘顿教以立本。即华严
也。次说三乘渐教以逗机。即阿含方等般若也。后
说一乘圆教以显实。即法华也。楞严即般若法华
之中。实大乘终极之教。故如来密因菩萨万行修
證之法一切毕竟。自此巳往。无复进修。直造一乘
圆妙之道。故法华会上更无地位之说。纯谈妙法。
270-A¶ 第 777b 页 X11-0777.png
随根印可授记作佛而巳。盖出兴大事。于法华至
矣尽矣。不可有加矣。法华之后便说涅槃。扶律谈
常而终焉。其扶律者。所以嘱后事。谈常者。所以示
真寂。此独临灭遗付之事。非有加于法华也。说者
不本扶律之意。辄判楞严在法华后。亦称扶律谈
常。然则进修既毕而又进修。扶律之后而又扶律。
前则加于法华。后则赘于涅槃。是乃倒置枝骈。紊
于法王之法矣。夫进修之事。譬稼穑犹耘耨。譬芙
蕖犹敷华。既号法华秋穫涅槃捃拾。则不应穫拾
之中又耘耨也。既号法华废权立实。如华落莲现。
则不应废落之后又敷华也。以经證之。竛竮之子。
随领宝藏。复何所求。化城之人。既到宝所。复何前
进。灯明说法华巳。便于中夜涅槃。释尊说法华巳。
便于四众唱灭。复何枝蔓于楞严哉。如必楞严居
后。则阿难既于法华诸漏巳尽。而复于楞严未尽
诸漏。既于法华堪任佛记。而复于楞严未全道力。
既先领悟妙法。而复不知真际所诣。既巳安住佛
道。而复为彼所转溺于淫舍。是皆倒置。理自不然。
故判楞严在般若之后也。盖般若之后。慧学方盛。
定力未全。人或溺于多闻。失于正受。于是示首楞
之大定。资般若之大慧。使定慧均等学行两全。而
究竟趣于一乘实相。此楞严所以作也。论三经大
致。无非为一大事因缘。而必先藉般若发明。次由
楞严修證。终至法华印可。然后尽诸佛能事。序固
矣尽矣。不可有加矣。法华之后便说涅槃。扶律谈
常而终焉。其扶律者。所以嘱后事。谈常者。所以示
真寂。此独临灭遗付之事。非有加于法华也。说者
不本扶律之意。辄判楞严在法华后。亦称扶律谈
常。然则进修既毕而又进修。扶律之后而又扶律。
前则加于法华。后则赘于涅槃。是乃倒置枝骈。紊
于法王之法矣。夫进修之事。譬稼穑犹耘耨。譬芙
蕖犹敷华。既号法华秋穫涅槃捃拾。则不应穫拾
之中又耘耨也。既号法华废权立实。如华落莲现。
则不应废落之后又敷华也。以经證之。竛竮之子。
随领宝藏。复何所求。化城之人。既到宝所。复何前
进。灯明说法华巳。便于中夜涅槃。释尊说法华巳。
便于四众唱灭。复何枝蔓于楞严哉。如必楞严居
后。则阿难既于法华诸漏巳尽。而复于楞严未尽
诸漏。既于法华堪任佛记。而复于楞严未全道力。
既先领悟妙法。而复不知真际所诣。既巳安住佛
道。而复为彼所转溺于淫舍。是皆倒置。理自不然。
故判楞严在般若之后也。盖般若之后。慧学方盛。
定力未全。人或溺于多闻。失于正受。于是示首楞
之大定。资般若之大慧。使定慧均等学行两全。而
究竟趣于一乘实相。此楞严所以作也。论三经大
致。无非为一大事因缘。而必先藉般若发明。次由
楞严修證。终至法华印可。然后尽诸佛能事。序固
270-A¶ 第 777c 页 X11-0777.png
如是也。然导达禅乘。决择正见。无尚楞严矣。其科
准常。大分为三。初序分。二正宗。三流通。序分文二。
初陈时处主伴以證信。次陈阿难示迹以发起。正
宗文五。一见道分。初由七徵。以显常住真心性净
明体。(即第一卷)次由八还。以辩妙净见精显如来藏。(第二
第三)后即山河万象。宣胜义中真胜义性。(四初至中)皆使
行人明心见性为修證密因。故名见道分。二修道
分。首示初心二决定义。令审因心果觉。又审烦恼
根本。为修行真基。(四中至末)次示六根舒结伦次。令解
结心。而得妙圆通。为修行真要。(五至六中)此利根修进
之一终也。故阿难至此。明了菩提所归道路。自谓
巳悟成佛法门。而愿度末世。复请安立道场。摄心
轨则。遂闻三无漏学四种律仪及大神咒。(六中七末)总
为修行方便。故名修道分。三證果分。始从凡夫。终
大涅槃。历示增进五十五位。至尽妙觉。成无上道。
故名證果分。(七末八中)四结经分。列示五名。结显大旨
也(八中)五助道分。初明天狱七趣一唯心造。次明奢
摩他中微细魔事。恐诸行人。洗心非正。失错堕落。
故名助道也。(八中十末)夫见道然后修道。修道然后證
果。修證事毕。于是结经。楞严法要止此而巳。而世
尊大慈。复欲持戒众生谨洁无犯。真修行者不遭
枝歧。故说助道之法。为最后垂范。遂入流通而终
会焉。此乃一经纶贯。连环不断。不可判为异会科
为异义也。此其大略耳。随文科释。乃尽其详。然以
准常。大分为三。初序分。二正宗。三流通。序分文二。
初陈时处主伴以證信。次陈阿难示迹以发起。正
宗文五。一见道分。初由七徵。以显常住真心性净
明体。(即第一卷)次由八还。以辩妙净见精显如来藏。(第二
第三)后即山河万象。宣胜义中真胜义性。(四初至中)皆使
行人明心见性为修證密因。故名见道分。二修道
分。首示初心二决定义。令审因心果觉。又审烦恼
根本。为修行真基。(四中至末)次示六根舒结伦次。令解
结心。而得妙圆通。为修行真要。(五至六中)此利根修进
之一终也。故阿难至此。明了菩提所归道路。自谓
巳悟成佛法门。而愿度末世。复请安立道场。摄心
轨则。遂闻三无漏学四种律仪及大神咒。(六中七末)总
为修行方便。故名修道分。三證果分。始从凡夫。终
大涅槃。历示增进五十五位。至尽妙觉。成无上道。
故名證果分。(七末八中)四结经分。列示五名。结显大旨
也(八中)五助道分。初明天狱七趣一唯心造。次明奢
摩他中微细魔事。恐诸行人。洗心非正。失错堕落。
故名助道也。(八中十末)夫见道然后修道。修道然后證
果。修證事毕。于是结经。楞严法要止此而巳。而世
尊大慈。复欲持戒众生谨洁无犯。真修行者不遭
枝歧。故说助道之法。为最后垂范。遂入流通而终
会焉。此乃一经纶贯。连环不断。不可判为异会科
为异义也。此其大略耳。随文科释。乃尽其详。然以
270-A¶ 第 778a 页 X11-0778.png
今视昔稍多违戾。专门旧学不免矛盾。惟通人考
之。
△三正释经文三。初序分二。初證信序二。初说法
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
【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此集者。依佛立言證法有所
授而巳。不必他说。一时之语亦因佛立。诸经通用。
故不定指也。室罗筏亦曰舍卫。祇桓犹云祇树也。
△二法会听众二。一常随众三。一总标。】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内秘菩萨。外现声闻。破恶怖魔曰大比丘。千二百。
即憍陈如三迦叶鹙子目连之徒。
△二叹德。】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
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智水妙湛。不随欲有无明惑业而出名无漏。离分
段生。应人天供。杀无明贼。名阿罗汉。华严叹众。住
一切菩萨智所住境。护持诸佛正法之轮。所谓佛
子住持也。法华叹众。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所谓善
超诸有也。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者。随刹现身正容
悟物也。从佛转轮妙堪遗嘱者。道能助化。德足利
生也。而又严毗尼而作范。示应身而度生。意非利
彼一时。直欲拔济未来使皆超诸有尘累耳。此阿
难同列之德也。凡经序众皆随缘起。此经以阿难
之。
△三正释经文三。初序分二。初證信序二。初说法
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
【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此集者。依佛立言證法有所
授而巳。不必他说。一时之语亦因佛立。诸经通用。
故不定指也。室罗筏亦曰舍卫。祇桓犹云祇树也。
△二法会听众二。一常随众三。一总标。】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内秘菩萨。外现声闻。破恶怖魔曰大比丘。千二百。
即憍陈如三迦叶鹙子目连之徒。
△二叹德。】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
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智水妙湛。不随欲有无明惑业而出名无漏。离分
段生。应人天供。杀无明贼。名阿罗汉。华严叹众。住
一切菩萨智所住境。护持诸佛正法之轮。所谓佛
子住持也。法华叹众。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所谓善
超诸有也。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者。随刹现身正容
悟物也。从佛转轮妙堪遗嘱者。道能助化。德足利
生也。而又严毗尼而作范。示应身而度生。意非利
彼一时。直欲拔济未来使皆超诸有尘累耳。此阿
难同列之德也。凡经序众皆随缘起。此经以阿难
270-A¶ 第 778b 页 X11-0778.png
起教示堕淫室。疑若未能住持佛法善超诸有。亏
威仪。污戒律。不堪遗嘱度生拔济未来。故因叹同
列之德。以显阿难示迹。实无亏污。意在拔济也。
△
三列名。】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
邪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舍利弗。智慧无双。决了第一。大目连。圆明洞达。神
通第一。俱絺罗。根性聪敏。博学第一。富楼那。具大
辩才。说法第一。须菩提。从旷劫来。證得空性。优波
尼沙陀。于六尘中。了悟色性。众有千二。特举六名
者。表入法大旨也。夫欲于一切事毕竟坚固。必以
智为先导。决了诸法。使圆明洞达。又博学以贯之。
辩说以明之。了空了色。圆融自在。则首楞严王最
初方便。如此而巳。
△二来集众二。一声闻众。】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
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辟支此云独觉。无学即罗汉。初心即有学也。自有
愆失恣任僧举曰自恣。九旬禁足莫由觐佛。故于
休夏。咨决心疑。自恣决疑。皆所以考九旬德业也。
钦奉如来。而称慈严者。慈以恩言。严以威言。】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
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宣示深奥。所以为楞严发起。如法华以无量义为
发起也。迦陵频伽仙禽也。其音和雅。佛音如之。
△
威仪。污戒律。不堪遗嘱度生拔济未来。故因叹同
列之德。以显阿难示迹。实无亏污。意在拔济也。
△
三列名。】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
邪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舍利弗。智慧无双。决了第一。大目连。圆明洞达。神
通第一。俱絺罗。根性聪敏。博学第一。富楼那。具大
辩才。说法第一。须菩提。从旷劫来。證得空性。优波
尼沙陀。于六尘中。了悟色性。众有千二。特举六名
者。表入法大旨也。夫欲于一切事毕竟坚固。必以
智为先导。决了诸法。使圆明洞达。又博学以贯之。
辩说以明之。了空了色。圆融自在。则首楞严王最
初方便。如此而巳。
△二来集众二。一声闻众。】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
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辟支此云独觉。无学即罗汉。初心即有学也。自有
愆失恣任僧举曰自恣。九旬禁足莫由觐佛。故于
休夏。咨决心疑。自恣决疑。皆所以考九旬德业也。
钦奉如来。而称慈严者。慈以恩言。严以威言。】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
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宣示深奥。所以为楞严发起。如法华以无量义为
发起也。迦陵频伽仙禽也。其音和雅。佛音如之。
△
270-A¶ 第 778c 页 X11-0778.png
二菩萨众。】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文殊此云妙德。表根本智。楞严会上为择法眼。故
居上首。
△二发起序八。初佛赴王命。】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
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匿王舍卫国王也。宫掖王之内庭也。于内庭延佛。
敬之至也。
△二圣众分应。】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
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三阿难独异。】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
及阿阇梨。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
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
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此叙其误堕淫室之由也。律制僧远出侣须三人。
一上座一轨范师。所以严行止防误失也。钵曰应
器。最后檀越谓未饭僧者。平等之慈。于巳等心而
化。使彼等心而施。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所以能成
无量功德。若摩登者。即秽而微贱。阿难既无简择。
所以误堕也。刹帝利王族。旃陀罗云杀者。即屠脍
淫酒之家。】
「阿难巳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文殊此云妙德。表根本智。楞严会上为择法眼。故
居上首。
△二发起序八。初佛赴王命。】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
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匿王舍卫国王也。宫掖王之内庭也。于内庭延佛。
敬之至也。
△二圣众分应。】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
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三阿难独异。】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
及阿阇梨。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
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
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此叙其误堕淫室之由也。律制僧远出侣须三人。
一上座一轨范师。所以严行止防误失也。钵曰应
器。最后檀越谓未饭僧者。平等之慈。于巳等心而
化。使彼等心而施。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所以能成
无量功德。若摩登者。即秽而微贱。阿难既无简择。
所以误堕也。刹帝利王族。旃陀罗云杀者。即屠脍
淫酒之家。】
「阿难巳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
270-A¶ 第 779a 页 X11-0779.png
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
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此叙平等行慈之意也。空生舍贫。饮光舍富。一谓
富者易施。一为贫者植因。如来呵之。欲其心无遮
限。而息不均之疑谤故。阿难钦仰以肃恭斋法。斋
法者。齐整庄重次第行乞之谓也。或局维摩经谓
非如来呵责。安知如来不呵独净名哉。
△四示遇
恶缘。】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
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
体。」
【摩登伽妓女也。娑毗迦罗此云黄发外道。所传幻
咒名先梵天。实妖术耳。淫躬抚摩将毁戒体者。以
身逼近欲染净戒之体也。后云心清净故尚未沦
溺。则将毁而巳。阿难于空王佛所。同佛发心功行
固巳侔佛。但本愿常乐多闻。护持法藏。不取佛果。
则今之示迹。乃所以护持也。盖般若之后。慧学方
盛。迷巳之流。一向多闻。不修正定。为物所转。易遭
邪染。宛转零落。则佛之法藏。殆无以护持。故假多
闻之人邪染之事起教。以首楞之大定。资般若之
大慧。使定慧均等学行双明。则倒妄可消。妙湛可
得。不为物转。而能转物。同如来矣。当知。阿难方便
真慈。俯为末学。后经辙迹。无非策砺也。
△五佛慈
垂救。】
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此叙平等行慈之意也。空生舍贫。饮光舍富。一谓
富者易施。一为贫者植因。如来呵之。欲其心无遮
限。而息不均之疑谤故。阿难钦仰以肃恭斋法。斋
法者。齐整庄重次第行乞之谓也。或局维摩经谓
非如来呵责。安知如来不呵独净名哉。
△四示遇
恶缘。】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
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
体。」
【摩登伽妓女也。娑毗迦罗此云黄发外道。所传幻
咒名先梵天。实妖术耳。淫躬抚摩将毁戒体者。以
身逼近欲染净戒之体也。后云心清净故尚未沦
溺。则将毁而巳。阿难于空王佛所。同佛发心功行
固巳侔佛。但本愿常乐多闻。护持法藏。不取佛果。
则今之示迹。乃所以护持也。盖般若之后。慧学方
盛。迷巳之流。一向多闻。不修正定。为物所转。易遭
邪染。宛转零落。则佛之法藏。殆无以护持。故假多
闻之人邪染之事起教。以首楞之大定。资般若之
大慧。使定慧均等学行双明。则倒妄可消。妙湛可
得。不为物转。而能转物。同如来矣。当知。阿难方便
真慈。俯为末学。后经辙迹。无非策砺也。
△五佛慈
垂救。】
270-A¶ 第 779b 页 X11-0779.png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
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佛常斋毕为施者说法。今遽归故。王臣随之以愿
闻。】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
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
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顶门为无上果。光有百宝色。谓之无畏者。能慑魔
外。物无以胜也。世尊不自说咒。而于顶光化佛说
者。示此咒乃无为心佛无上心法也。
△六阿难反
省。】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多闻之慧。必得正定。道力乃全。而不为邪摄。
△七
因求今法。】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最初方便。」
【奢摩他云止。三摩钵提云观。禅那云静虑。即圆觉
静幻寂三观也。静观依觉灭尘。所以处巳。幻观从
定发行。所以应物。寂观双忘起灭。所以泯迹。三者
齐运非三非一。故以妙称。即首楞正定之初门也。
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凡资始于此。
△八时众乐闻。】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
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上序分竟。】
270-A¶ 第 779c 页 X11-0779.png
【△二正宗分五。一见道分三。初决择真妄以为密
因二。初明心见失真沉妄二。初显大要因爱染起。】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
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问舍爱之因发起下文也。阿难斛饭王子。同气共
本也。天伦兄弟也。】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
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
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
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答舍爱之因。意显欲漏粗恶能障妙明。欲复真净。
当离爱染也。弃浊染。发妙明。正此经缘起。馀说则
疏矣。三十二相。始于足下安平。终于顶相高圆。】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
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
不真。故有轮转。」
【众生生死轮转。由不自知常心妙体妄缠爱想。今
阿难独能知省厌舍。所以称善。
△二明倒妄因于
心目二。初徵显妄本。】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道固坦直。因妄而曲。将与研穷正道革去倒妄。故
敕以直答。心言之直。则道可径造矣。一道谓皆以
270-A¶ 第 780a 页 X11-0780.png
直心也。】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
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
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
死。」
【问谁爱乐。徵起妄本也。答因心目。正显妄本也。
△
二推穷妄体。】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
【惑业转徙。一切由此。】
「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
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
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自此有七重徵破。皆显妄心妄见本无实体。由攀
缘起。是谓无始生死根本。故须破断。
△初在内二。
一徵。】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
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
根四尘。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谓心在内目在外。自众生至如来阿难皆然。文互
见也。异生有十二类。除土木空散非心眼伦也。眼
根外浮假地水火风四尘以成。及其散也。还归于
尘。故以尘名。
△二破二。初引事辩定。】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
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
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
死。」
【问谁爱乐。徵起妄本也。答因心目。正显妄本也。
△
二推穷妄体。】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
【惑业转徙。一切由此。】
「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
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
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自此有七重徵破。皆显妄心妄见本无实体。由攀
缘起。是谓无始生死根本。故须破断。
△初在内二。
一徵。】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
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
根四尘。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谓心在内目在外。自众生至如来阿难皆然。文互
见也。异生有十二类。除土木空散非心眼伦也。眼
根外浮假地水火风四尘以成。及其散也。还归于
尘。故以尘名。
△二破二。初引事辩定。】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
270-A¶ 第 780b 页 X11-0780.png
堂外。」
【定内外境。欲明在内之心当次第见。】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
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定先后见。欲破在内之心不先见内。】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
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皆且引事辩定。下乃牒破。
△二正破非内二。初发
令谛听。】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
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
伏受慈旨。」
【三摩提亦云三摩地。亦云三昧。此云正定。首楞三
昧千圣共由。故曰一门。妙庄严海由此而至。故谓
之路。
△二蹑前推破。】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
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
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身在堂中合先见内。】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
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
身中后观外物。」
【心在身内合见身中。颇犹可也。引众以问决不能
【定内外境。欲明在内之心当次第见。】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
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定先后见。欲破在内之心不先见内。】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
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皆且引事辩定。下乃牒破。
△二正破非内二。初发
令谛听。】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
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
伏受慈旨。」
【三摩提亦云三摩地。亦云三昧。此云正定。首楞三
昧千圣共由。故曰一门。妙庄严海由此而至。故谓
之路。
△二蹑前推破。】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
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
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身在堂中合先见内。】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
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
身中后观外物。」
【心在身内合见身中。颇犹可也。引众以问决不能
270-A¶ 第 780c 页 X11-0780.png
也。】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
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心胃内藏纵不能知。爪脉外浮云何不晓。既不内
知。果非在内矣。】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结破也。
△二在外二。一徵。】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
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
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
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
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因破非内复生妄计。谓心在外为决了义。
△二破
二。初引喻辩定。】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
归祇陀林。我巳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
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彼食不能饱。此则外心不能知身矣。言乞食归林。
乃举见前方食之众。故云我巳宿斋。宿预也。食有
四种。谓段触思识抟即段食也。有形段可抟取。拣
非思食识食也。
△二正破非外。】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
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
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心胃内藏纵不能知。爪脉外浮云何不晓。既不内
知。果非在内矣。】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结破也。
△二在外二。一徵。】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
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
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
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
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因破非内复生妄计。谓心在外为决了义。
△二破
二。初引喻辩定。】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
归祇陀林。我巳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
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彼食不能饱。此则外心不能知身矣。言乞食归林。
乃举见前方食之众。故云我巳宿斋。宿预也。食有
四种。谓段触思识抟即段食也。有形段可抟取。拣
非思食识食也。
△二正破非外。】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
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270-A¶ 第 781a 页 X11-0781.png
【辩非外也。】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
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验非外也。兜罗绵其色如霜。佛手柔软如之。】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三潜根二。一徵。】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
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
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
知我思忖。潜伏根里。」
【复计心潜眼根之里。下喻可明。】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
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
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琉璃笼根。喻眼根藏心也。以在根故不见腑藏。以
根净故明见外境。故说潜根。
△二破。】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
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
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
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事理俱违。非潜根矣。不成随者。前云随即分别。今
眼为所见。则随义不成。】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
270-A¶ 第 781b 页 X11-0781.png
无有是处。」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要解卷第一
*** 音释
筏
(房发切)。
桓
(胡官切)。
范
(音犯)。
累
(力水切)。
絺
(音痴)。
属
(音烛会也)。
匿
(女力切)。
讳
(虚贵切)。
掖
(音亦)。
羞
(音修)。
伫
(直吕切)。
遑
(音皇)。
循
(音旬)。
均
(居旬切)。
隍
(音皇)。
整
(蒸字上声)。
奢
(式车切)。
遘
(古候切)。
牖
(与久切)。
抟
(度官切)。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要解卷第一
*** 音释
筏
(房发切)。
桓
(胡官切)。
范
(音犯)。
累
(力水切)。
絺
(音痴)。
属
(音烛会也)。
匿
(女力切)。
讳
(虚贵切)。
掖
(音亦)。
羞
(音修)。
伫
(直吕切)。
遑
(音皇)。
循
(音旬)。
均
(居旬切)。
隍
(音皇)。
整
(蒸字上声)。
奢
(式车切)。
遘
(古候切)。
牖
(与久切)。
抟
(度官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