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第 747a 页
四教义卷第八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
第二约通教辨位。以释净无垢称义者。通
教既诠因缘即空之理。三乘同禀契理證道。
必有浅深。故须判位。通教入道亦具四门。四
门者。一实门。二不实门。三亦实亦不实门。四
非实非不实门。此四门入诸法实相。出智度
卷八 第 747b 页 T46-0747.png

一义。今立门名观其义意。谓于理无失。至
下辨体当略释。今判三乘同入第一义。智断
之阶级。此通教具有四门入道。而经论多用
空门。若论逗机化物随缘而说四门。岂可偏
用经论义。便事须如此。是故今约通教明三
乘位。正就空门以辨也。就此即为五意。一略
明半满辨位有同不同。二明约通教开三
乘。三正辨通教三乘次位。四料简。五正约
位释净无垢称义。第一略明半满辨位有
同不同者。若三藏半字教门。明位大同小异。
如毗昙成实释三藏教。辨贤圣位虽复小异。
而大意是同。不足疑也。若摩诃衍满字教门
通论。只是一摩诃衍教。若细寻义理。即有
三教明位高下不同。其不达大乘方便实可
疑也。故大品经云。有菩萨从初发心。即与
萨婆若相应。此恐约通教明入位。亦是法华
经小树增长之譬也。又大品经云。有菩萨从
初发心。即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此
恐约别教以明入位。即是法华经所明大树
增长之譬。又大品经云。有菩萨从初发即
坐道场度众生。当知是菩萨为如佛。此恐约
圆教初入位。亦是法华经明一地所生之
譬也。故大智度论释灯炷品云。有人言。从
乾慧地为初焰。佛地为后焰。有人言。欢喜
地为初焰。佛地为后焰。有人言。初发心为
初焰。佛地为后焰。如此解释不同者。恐此
是诸大乘论师释满字教门。三教明位不同。
各取此意已释初焰后焰。问曰。何意三藏
卷八 第 747c 页 T46-0747.png

同耶。答曰。半字教门止明界内。一世断结
使入涅槃。小乘狭劣明事浅近。不可动逾。
若是满字教门广大深远。备明界内外行位
法门权实无方。说诸菩萨行类相貌位次不
同无挂碍也。故涅槃经云。譬如隘道不容二
人并行。解脱不尔。多所容受。即真解脱。真
解脱内权实行位何所不容。故龙树菩萨作
大智度论。种种因缘破迦旃延。引毗婆沙
释三藏义。明菩萨义。正是欲申摩诃衍教。不
可思议行类阶级随缘不同。第二略明约通
教开三乘者。此通教约因缘即空之理。分三
乘也。三人同禀通教。见第一义谛。同断三
界见思得一切智。同求有馀无馀二种涅槃。
此义既同。故约通教义以辨位也。而分为三
乘者。声闻总想体法入空。智慧力弱但断
正使。根性不同。亦有二种解脱。如前三藏
教中分别。缘觉福德利根。能少分别。别想
体法入空。生无佛世不因闻法。时至道熟自
然晓悟。见第一义断三界结尽侵除习气。是
名辟支佛乘。根性不同亦有二种。一者小辟
支迦罗。二大辟支迦罗。已如前说。若菩萨
具修总想别想智慧。体因缘即空。起大悲誓
愿。以修诸行见第一义。断界内烦恼。用誓
愿扶习还生三界。用道种智游戏神通。净佛
国土成就众生。三乘善根淳熟即坐道场。用
一念相应智慧。断烦恼习尽。得一切种智。
名之为佛。转生灭无生灭二种法轮。化三乘
众生入无馀涅槃。是为大乘。故大品经云。
卷八 第 748a 页 T46-0748.png

恼。但是人烦恼习尽不尽为异。又中论云。
诸佛以甘露味教化众生。诸法实相是真甘
露味也。佛说实相分为三种。若得诸法实相
灭诸烦恼。名声闻乘。若生大悲发无上意。名
为大乘。若佛灭度后。时世无佛因远离生智。
名辟支佛乘。问曰。若尔与前三藏教明三乘
何异。答曰。前已处处说见第一义不殊。但
教门有拙度巧度之别。观门则有折体见真
之殊。彼明菩萨从初发心乃至补处。未言断
结使。此明菩萨从初发心即断结使。乃至补
处正使久尽残习微薄。此为大异。复次三藏
教。约生灭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三法分三
乘。今明通教则不如此。三乘同观无生四谛。
见第一义。而分三乘之别者。事如前解。三
乘同体假入空。观十二因缘见第一义。而分
三乘之别者。事如前释。三乘同观六波罗蜜。
见第一义。而分别三乘之别者。如前分别。如
此岂同三藏教之三乘也。问曰。菩萨可修六
度。二乘何得亦同修六度耶。答曰。涅槃经
云。福德庄严有为有漏无漏。是声闻法。何
处有悭贪声闻。破戒瞋恚放逸散乱愚痴罗
汉辟支佛也。但二乘之人。不能遍行其事成
就众生。何曾不同修六度第一义谛无言说
道。而能断结也。问曰。上引中论所明。即
应是大乘声闻缘觉也。答曰。不然。此虽通从
大乘门入。而二乘取涅槃證即身灭度。故中
论简别。得诸法实相灭诸烦恼。名声闻乘。若
生大悲发无上意。名为大乘。若佛不出世。辟
卷八 第 748b 页 T46-0748.png

为大乘声闻缘觉耶。故法华经云。身子自叹
云。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
济度。然是我咎非世尊咎也。此即自述
得法性实相。非是大乘声闻。若如迦叶领
解。闻法华开权显实云。我等今日真是声
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也。故不得言见诸法
实相。即是大乘声闻辟支佛也。第三正明通
教三乘位者。即为二意。一明三乘共行十
地。二简名别义通。一明三乘共行十地位者。
即为二意。一标名。二解释。一标名者。一乾慧
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见地。五薄地。六离
欲地。七已办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萨地。十
佛地。故大品经云。菩萨从初乾慧地至菩萨
地。皆行皆学而不取證。佛地亦学亦證。故言
三乘通位也。二解释者。释乾慧地。三乘初
心通名乾慧地者。乾慧地即是三贤之位
也。一五停心。二别想念处。三总想念处。一
五停心者。就此为三意。一分别拙巧不同。二
正明五停心之位。三简真伪。一分别拙巧
不同者。三藏所明初贤。与通教不同。彼约
信解生灭四谛修五停心。今约无生四谛信
解修五停心。二种信解既拙巧不同故。入停
心之位。目足不同也。二正明五停心位。所言
贤者。本是邻圣之义。亦是直善之名。今言直
善即为二意。一释直义。二释善义。一释直
义者。信解直正异于外人邪僻。又不同拙度
之曲。离此二边名之为直。所以然者。三乘之
人同闻无生四谛。信解分明故得然也。信无
卷八 第 748c 页 T46-0748.png

幻化如梦响水月镜像。毕竟空无所有。是则
解苦无苦。苦虽无苦。若不知无苦。则为苦所
苦。名曰愚夫。若知无苦此则无苦。而有真谛
信无生。集谛者了一切烦恼业行。皆如梦
幻响化水月镜像。毕竟空无所有。无有和
合相。若不知无所有。则有结业流转。故知
无所有是则解集无集。是故无集而有真谛
信无生。灭谛者。知一切生灭之法皆不可得。
设使有法过于涅槃。亦如梦幻响化水月镜
像。本自不生今亦无灭。若不知不生不灭。则
生灭终不自灭。若知不生不灭。则生灭自然
而灭。是则有灭而有真谛也。信无生道谛
者。信一切至涅槃道。皆如梦幻响化水月镜
像。无有二相。是则不见通与不通。若见有二
相有通不通。则无明壅塞。若知不二之相。
不见通与不通。则任运虚通入第一义。是则
知道有道而有真谛也。若三乘之人。初入
佛法信解此悟分明。名正直心。但菩萨因此
无生四谛。起慈悲誓愿故名摩诃萨也。问曰。
若知诸法皆无所有。是则不见真与不真。何
须结无生四真之名。答曰。此皆约思益经
涅槃经制义。非凡情自立。得意忘言。无生
四真之名何足疑碍。二释善义者。即是五停
心之善法也。此之五法能发诸禅。禅名弃恶。
亦名功德丛林。止行二善无过于禅。禅因五
法。此之五法内善之本也。行人初心信解虽
直。但以五种不善。随其重者常心驰散。不
得暂停。如风中灯。照物岂了。欲知因缘即
卷八 第 749a 页 T46-0749.png

觉观多者。教令修数息。因数息故心不动
散。得欲界定住未到地。能发初禅乃至四禅
四无色定。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目足备
故入清凉池。是名直善。直善之人能发无漏。
故说邻圣曰贤也。是以大品经云。阿那般
那即是菩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此约初停
心。明贤人乾慧地之位。不净观对破贪欲明
停心。入初贤乾慧之位亦如是。故大品经云。
不净观即是菩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慈
心界方便因缘明停心。入初贤乾慧之位亦
如是。三简真伪者。问曰。三乘初心。信解无生
四谛有真伪不。答曰。迦罗迦果镇头迦果伪
多真少。末世学三乘之人。虽知无生四谛。
不识正因缘义。即是迦罗迦果。若无道心贪
著名利。即是迦罗迦果。不知善巧修习止观。
即是迦罗迦果。破法不遍。即是迦罗迦果。不
知通塞。即是迦罗果。不知道品调适进极
修习。即是迦罗迦果。不知对治助开三解脱
门。即是迦罗迦果。不知位次生增上慢。即
是迦罗迦果。不能安忍内外强软两贼。即是
迦罗迦果。是则迦罗迦果乃有九分。如女人
不别将还家食眷属皆死。若能了知毕竟无
所有。而精解此之得失。发诸顺道法门而不
爱著。即是镇头迦果。才有一分也。故中论
云。佛去世后人根转钝。闻大乘法中说毕竟
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是生见疑。若都毕
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
谛第一义谛。取此空相而生贪著。于毕竟空
卷八 第 749b 页 T46-0749.png

论云。第三邪见破因缘果报。亦破一切法与
观真空何异。龙树论主八番复次简别真伪
具出(云云)。问曰。五停心善法有真伪不。答曰。
一家次第禅门明发禅觉支。若过若不及有
二十种。坏禅邪觉。即是迦罗迦果。十种成
禅善觉。即是镇头迦果也。问曰。信解无生四
谛。智慧辨才即是波若。何须数息五停心
观耶。答曰。大智论云。空无相无作。虽是智
慧。若无定心即是颠智慧狂智慧。岂可说颠
狂之人。是初贤乾慧地。二明别想四念处
乾慧地位者。三乘之人住静定心。修三种念
处事相。略如前三藏教分别。但此通教所明
性念处。但观五阴即空。法性之智慧。名为性
念处。是以大品经云。即色是空非色灭空。
色性自空空即是色。离空无色离色无空。受
相行识亦复如是。若观此属爱属见。身边二
见四见十四见。及一切诸色皆不净。虚妄不
实本自不生(破色四边见生。有四十八番乃至九十六番。类前体假入空观可知之)
不生即是空。空即法性。法性非垢非净。即破
垢净二倒。是真不净义。名身念处。若观属
爱属见一切诸受皆苦。虚妄不实本自不生
(破爱四边见生。有四十八番乃至九十六番。类前可知)不生即空。空即法
性。法性非苦非乐。破苦乐倒。是真苦义。名受
念处。若观属爱属见。一切心皆无常。虚妄
不实本自不生(破心四边见生。有四十八番乃至九十六。类前可知)不
生即空。空即法性。法性非常非无常。即破
常无常倒。是真无常义名心念处。若观属爱
属见。一切想行二阴皆无我。虚妄不实本自
卷八 第 749c 页 T46-0749.png

空。空即法性。法性非我非无我。即破我无我
倒。是真无我义名法念处也。三乘之人。观五
阴第一义谛修四念处时。四念处中四种精
进名正勤。四种禅定名如意足。信等五种
善生名之为根。善根增长遮诸烦恼。名之为
力。分别道用名为七觉。安稳道中行名八正
道。此性四念处。对(破身边二见四见生。结成四十八番乃至九十六番。明
无生四念处。意甚难解。自非彻思终不可知之)若修共念处事相如前。
但以膀相胀相烂相坏相。背舍胜处皆如梦
幻。毕竟不可得为异也。若修缘念处分别
名义如前。但知名字性离即解脱相无句义。
是菩萨句义。如是通达一切名义。即是缘念
处。三乘人修此三种念处。皆以正勤如意足
根力觉道善巧调适。观五阴一切诸法。不取
不舍能伏一切属爱属见八十八使三界二十
五有一切结集。故言善灭诸戏论也。略说三
乘通观别想四念处住乾慧地。但菩萨虽知
五阴毕竟空寂。而大悲誓愿不舍众生。以无
所得调伏诸根修行六度。即是摩诃衍。故大
品经云。四念处是菩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问曰。通教性念处。理既是通破八倒。何须
别对。答曰。三藏教别想四念处。既别破四倒。
明乾慧地。今乾慧位。既是齐对其别破拙。
但破四倒。今明别破之巧。故还用别以破八
倒也。三明总想四念处乾慧地位者。总想三
种四念处。如前三藏教分别。但以如幻如化
体法即空为异耳。是为无生总想四念处。住
是总想念处中。若修身念处。即观五阴十二
卷八 第 750a 页 T46-0750.png

受心法念处亦如是。住是总想四念处。修正
勤如意足根力觉道。虽未发暖法相似无漏
法水。而总想观五阴智慧深利。胜别想四念
处。是则名总想四念处乾慧地外凡之位也。
问曰。三乘人通观第一义谛。同破八倒应同
见佛性。何故通教人入二涅槃也。答曰。破
八倒有四种意。一破八倒不结枯荣。是则通
别圆不定。二破八倒结成四枯定成通教。三
破八倒结成四荣定成别教。四破八倒结
成荣枯。即是圆教。今明破八倒。用净名诃
迦旃延破三藏五义。说摩诃衍五义。即结
成四枯。故二百比丘心得解脱。正属通教意
也。二明性地者。若因总想念处成三十七
品。初发善有漏五阴名暖法。暖法义如前
说。增进初中后心入顶法忍法。乃至世第一
法义。名为性地内凡。性地之义。皆如前说。
但以从乾慧地习无生方便异故。所说性地
初中后心解慧善巧亦有殊别。拙巧虽复不
同。而俱伏界内见谛之惑也。三明八人地者。
即是三乘信行法行二人。体见假以发真断
见谛惑。在无间三昧。即八人之位也。四见地
者。即是三乘同见第一义无生四谛之理。同
断见惑八十八使尽。问曰。上明体法入空。
后破属爱属见。今何故见惑前尽。属爱在
后方断。答曰。见新爱旧。体假入空虽复俱
破。见则易尽爱则难除。譬如断藕若手折断
藕断丝连。若用刀断藕丝俱绝。次第證果之
人。见惑虽尽思惑犹在。超越證之人则见
卷八 第 750b 页 T46-0750.png

碍。断欲界六品證第六解脱。欲界烦恼薄也。
六离欲地者。即是三乘之人。体爱假即真断
欲界五下分结尽。离欲界烦恼也。七已办
地者。即是三乘之人。体色无色爱即真。发
真无漏断五下分结七十二品尽也。断三界
事惑究竟故。言已办地也。八辟支佛地者。
缘觉菩萨发真无漏功德力大。故能侵除
习也。九菩萨地者。从空入假道观双流。深观
二谛进断习气。色等无明得成界外法眼道
种智。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觉佛
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断习气
将尽也。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资智慧。一念
相应慧观真谛。习气究竟尽也。故智度论
云。声闻智慧力弱。如小火烧木。虽燃犹有
炭在。缘觉智慧力胜。如大火烧木。木燃炭
尽馀有灰在。诸佛智慧力大如劫烧火。大
灰炭俱尽。亦如兔马象三兽渡河之喻也。
问曰。菩萨佛地名异。二乘何得言通也。答
曰。名虽有异同是无学应供。得二涅槃。共归
灰断。證果是一名义不殊。是则名义究竟俱
同也。二简名别义通者。即为二意。一约前三
乘共十地。菩萨别立三忍名。二明用别教名
名别义通。一明用通教位立别位。名别而义
通者。义通以如前说。今言名别者。别为菩
萨。立伏忍柔顺忍无生忍之名也。所以者何。
乾慧地三乘同伏见惑。而菩萨更加伏忍之
名者。菩萨信因缘即空。而于无生四谛降伏
其心。起四弘誓愿。虽知众生如虚空。而发
卷八 第 750c 页 T46-0750.png

故金刚般若经云。菩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
谓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次明三誓愿降伏其心亦如是。故在乾慧
地修停心时。别名为伏忍异二乘也。别想
总想念处。皆名伏忍亦如是。复次三乘之人。
同发善有漏五阴。生相似解皆能柔伏见惑。
顺第一义谛理。而菩萨独受柔顺忍名者。菩
萨非但伏结顺理。又能为一切众生。伏心遍
行六度。一切事中福德智慧皆令究竟。如三
藏教门。三阿僧祇修六度。乃至不惜身命至
中忍满。今此菩萨亦如是。以空无想无愿。调
伏诸根。欲为众生满足六度。故名顺忍也。
复次三乘之人。同发真无漏。若智若断同
名无生。而菩萨独受无生法忍名者。以其见
第一义谛。虽断结使而不生取證之心。故别
受无生法忍之名。所以者何。若生取證心即
堕二乘地。不得入菩萨第九地。复次三乘同
得神通。而二乘不能用神通。成就众生净佛
国土。故不名得受游戏之名。菩萨能尔。故
名菩萨受游戏神通之名。阿那含虽断五下
分结。而不能舍深禅定来生欲界。和光利物
而不同尘。菩萨能如是。故别说为离欲清净
也。问曰。通教三乘同观二谛。约位云何分别。
答曰。二乘虽观二谛。一向体假入空用真断
结。至无学果。菩萨亦观二谛。始从乾慧终
至见地。多用从假入空观。得一切智慧眼多
用真也。从薄地学游戏神通。多修从空入假
观。得道种智法眼多用俗也。从辟支佛地。学
卷八 第 751a 页 T46-0751.png

婆若海。是则无功用心。修种智佛眼。佛地圆
明成一切种智。佛眼圆照二谛究竟也。故大
智度论云。声闻法中名乾慧地。于菩萨即
是伏忍。声闻法中名性地。于菩萨法中名柔
顺忍。声闻法中名八人地。于菩萨法中名
无生法忍。声闻法中名为见地。于菩萨
法中是无生法忍果。声闻法中名为薄地。
于菩萨法中名为游戏五神通。声闻法中
名离欲地。于菩萨法名为离欲清净阿罗汉
地。于声闻法即是佛地。三藏佛三十四心发
真断三界结尽。与罗汉齐也。大品经云。阿
罗汉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辟支佛地。大品经云。辟支佛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
法忍。即对菩萨八地侵除习气。九地过辟
支佛地入菩萨位。菩萨位者九地十地。是则
十地菩萨当知如佛齐。此习气未尽。过菩萨
地则入佛地。用誓愿扶习气。生阎浮提八相
成道。五相如前料简。大小乘同异。如大智论分别。六成道相者。菩提树下得一念相应
慧。与无生四谛理相应。断一切烦恼习尽。具
足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
碍智。一切功德智慧。名之为佛。七转法轮
相者。权智开三藏生灭四谛法轮。实智说摩
诃衍无生四谛法轮。通三乘人也。八入涅槃
相者。双树入无馀涅槃。如薪尽火灭。留舍
利为一切天人之福田也。是名通教大乘八
相成道。是则三乘之人。同见真谛之理。同得
二种涅槃。但大乘有八相成道之异。是为通
卷八 第 751b 页 T46-0751.png

名。名别而义通者。即是三乘同观第一义谛
之理。取别教之名。辨菩萨位也。就此即为
二意。一正约名别义通辨位。二料简。一正
约名别义通辨位者。名别者即是十信三十
心十地之名也。铁轮位即是乾慧地伏忍。三
十心即是性地柔顺忍。八人地见地。即是初
欢喜地。得无生忍故。大品经云。须陀洹若
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薄地向果。向
即离垢地果即明地。故大品经云。阿那含
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阿那含向果。
向即炎地果即是难胜地。故大品经云。阿那
含智断是菩萨无生法忍。罗汉地向果。向是
现前地果是远行地。故大品经云。阿罗汉智
断是菩萨无生法忍。辟支佛地。即是第八不
动地。侵除习气也。故大品经云。辟支佛智断
是菩萨无生法忍。菩萨即第九善慧地。第
十法云地。当知如佛。佛地如前说。坐道场
时一念相应慧。断二障习气尽。所谓烦恼障
法障之习气也。化一切有缘众生竟。入无馀
涅槃。如薪尽火灭。八相成道如前说。是则
用别教名辨位。名异而义同。犹属通教之位
也。第四料简者。问曰。从初地至七地对四
果出何经论耶。答曰。经论非不对当。但高下
不同。末代法师对当亦多殊异。所以然者。或
云。见地止对初地。此如今所用。或取三地
并对见地。仁王经明四地并对见地。此则难
可定依。但通教见地。本是无间之道。不出观
證须陀洹。岂得从初地断见乃至三地或云
卷八 第 751c 页 T46-0751.png

当有之。又或言六地断结罗汉齐。或言。七
地名阿罗汉。此难定执。前后两果经论对既
不定。其间二果以意可知。既不可定依。今
用义推作比对位。虽一往少便终不可定
执也。第五约通教明位释净无垢称义者。大士位在补处真谛之理性自皎然。名之为净。界内二障正惑已尽习气微薄。故名无垢。智慧内与真谛相应。外能称三乘根性神通说法。故云称也。是则略辨通教大士受净无垢称之名。所以须示现此菩萨之像者。用此形声。托疾为国王长者。说如梦幻之法。劝求菩提。又破三藏教三乘对守拙度之迷僻也。若寻什师生肇注维摩。同用此意。陈梁诸法师讲此经文。判菩萨位历意高下虽少少不同。今家往望皆并是用通教意释此经耳。
四教义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