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721a 页
No. 1929
四教义卷第一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
夫众生机缘不一。是以教门种种不同。经云。
自从得道夜乃至泥洹夜。所说之法皆实不
虚。仰寻斯旨。弥有攸致。所以言之。夫道
绝二途。毕竟者常乐。法唯一味。寂灭者归真。
然鹿野鹤林之文。七处八会之教。岂非无
顿渐之异。不定秘密之殊。是以近代诸师各
为理释。今所立义意异前规。故略撰四教门
用通。大师渐顿不定秘密之踪。若能达斯
旨者。则如来权实信矣。无方至人本迹渊哉
难究。况复此渐顿不定秘密之迹。皆无滞
也。今明此义略开七重。
第一释四教名。第二辨所诠。第三明四门入
理。第四明判位不同。第五明权实。第六约观
心。第七通诸经论也。第一释四教名。四教
者。一三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此四
通言教者。教以诠理化物为义。大圣于四
不可说用四悉檀。赴缘而有四说。说能诠理
化转物心。故言教也。化转有三义。一转恶为
善。二转迷成悟。三转凡为圣。故教以诠理
化物为义也。略为五意。一正释四教名。二覈
定四教。三引證。四料简。五明经论用教多
少不同。第一正释四教名。即为四。一释三藏
教名。二释通教名。三释别教名。四释圆教名。
第一释三藏教名者。此教明因缘生灭四圣
卷一 第 721b 页 T46-0721.png

修多罗藏。二毗尼藏。三阿毗昙藏。一修多
罗藏者。修多罗。此或言有翻。或言无翻言
有翻。亦有多家不同。然多用法本。出世善法
言教之本。故云法本。即是四阿含经也。二
毗尼藏者。毗尼此翻为灭。佛说作无作戒。能
灭身口之恶。是故云灭。则是八十诵律也。
三阿毗昙藏者。阿毗昙。此翻云无比法。圣人
智慧分别法义世所无比。故云无比法。若佛
自分别法义。若佛弟子分别法义。皆名阿毗
昙也。然此三法通名藏者。藏以含藏为义。
但解者不同。有言。文能含理故名为藏。又言。
理能含文故名为藏。今言三法之名各是一
句。三名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也。阿含即是
定藏。四阿含多明修行法也。毗尼即是戒藏。
正明因事制戒防止身口之恶法也。阿毗昙
即是慧藏。分别无漏慧法不可比也。此之三
藏教的属小乘。故法华经云。贪著小乘三
藏学者。问曰。如此对当义理可然。而何名
乖诠次耶。答曰。说时非行时。教起之次四
阿含为先。修行之初木叉为首。又如八正道。
正见正思惟为先。次复正语等六法皆名为
正。如人行法。眼前瞻路然后发足。故大智
度论云。目足备故入清凉池。问曰。佛于三
藏。初开三乘大乘最胜。何不以大乘为正小
乘为傍耶。答曰。鹿苑初说四谛法轮。俱邻
等五人见谛成道。八万诸天得法眼净。但有
小乘得道未有大乘之益。故以小乘为正也。
大智度论云。佛于阿含中。虽别为弥勒授
卷一 第 721c 页 T46-0721.png

外人亦说戒定慧此有何异耶。答曰。外人所
说戒定慧。即是旧医。如彼蛊道旧医。戒有
二。一邪二正。一邪者。即是鸡狗等戒也。二
正者。即是十善道也。旧定有二。一邪二正。一
邪定者。即是九十六种外道经所说鬼神
邪定之法。或能知世吉凶现神变相也。二正
定者。即是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及发
五神通也。旧慧有二。一邪二正。一邪者。即是
因身边二见心。发诸邪智拨无因果。食粪
裸形等也。二正者。即是因身边二见心。发
诸世智。说有因果修诸善法也。今佛说三藏
教。所明客医戒定慧即是。新医从远方来晓
八种术。初说四枯正术。即是三藏教门所
明戒定慧也。一戒者。即是十种得戒。发一切
律仪无作。如是五部毗尼所明。身口诸善法
也。二定者。即是依八背舍。入九次第定。师
子奋迅超越三昧愿智顶禅六通四辨等也。
三慧者。即是生灭四谛。破身边二见六十二
见。发真无漏。成十一智三无漏根也。此戒定
慧。外人尚不闻其名。况有少分。譬如驴乳牛
乳。乳之色虽同若停驴乳则成臭粪。若停牛
乳便成酪苏醍醐也。二释通教名者。通者
同也。三乘同禀故名为通。此教明因缘即空
无生四真谛理。是摩诃衍之初门也。正为菩
卷一 第 722a 页 T46-0722.png

学般若。欲学缘觉乘者当学般若。欲学菩萨
乘者当学般若。三乘同禀此教见第一义。故
云通教也。所言通教者。义乃多途略出八
义。一教通。二理通。三智通。四断通。五行通。
六位通。七因通。八果通也。教通者。三乘通
同禀因缘即空之教。理通者。同见偏真之
理。智通者。同得巧度一切智。断通者。界内
惑断同也。行通者。见思无漏行同也。位通者。
从乾慧地乃至辟支佛地位皆同也。因通者九
无碍因同也。果通者。九解脱有馀无馀二
种涅槃之果同也。通义有八而但名通教者。
若不因通教。即不知通理。乃至得成通果
也。故诸大乘方等。及诸般若。有二乘得道者。
为同禀此教也。问曰何故不名共教。答曰
共名但得二乘近边不得远边。若立通名近
远俱便。言远便者通别通圆也。三释别教名
者。别者不共之名也。此教不共二乘人说。故
名别教。此教正明因缘假名。无量四圣谛理。
的化菩萨不涉二乘。故声闻在座如聋如哑。
法华经明。迦叶领解自述。往昔闻方等大品。
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即其义也。所
言别者。义乃多途略明有八。一教别。二理别。
三智别。四断别。五行别。六位别。七因别。八
果别也。故名别教也。教别者。佛说恒沙佛
法。别为菩萨不通二乘。理别者。藏识有恒沙
俗谛之理别也。智别者。道种智也。断别者。
尘沙无知界外见思无明断也。行别者。历尘
沙劫修。行诸波罗蜜自行化他之行别也。
卷一 第 722b 页 T46-0722.png

无明。是圣位之别也。因别者。无碍金刚之
因也。果别者。解脱涅槃四德异二乘也。别义
有八。种但名别教者。若不因别教。则不知
别理乃至得成别果也。问曰何故不说为不
共教。而作别教之名。答曰智论明不共般若。
即是不共二乘人说之。如不思议经。今明
别教如说方等大品。二乘共闻而别教菩萨。
故用别名也。兼欲简非圆教。亦别虽异通犹
是未圆之名也。四释圆教名者。圆以不偏为
义。此教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
不偏不别。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圆教也。
华严经云。显现自在力为说圆满经。无量诸
众生悉授菩提记。此经云。一切众生即大
涅槃。不可复灭也。大品经具足品云。诸法虽
空一心具足万行。法华经云。合掌以敬心欲
闻具足道。涅槃经云。金刚宝藏无所减缺。
故名圆教也。所言圆者。义乃多途。略说有
八。一教圆。二理圆。三智圆。四断圆。五行圆。
六位圆。七因圆。八果圆。教圆者。正说中道
故言不偏也。理圆者。中道即一切法理不
偏也。智圆者。一切种智圆也。断圆者。不断而
断无明惑也。行圆者。一行一切行也。大乘圆因涅槃圆果。即因果而具足无缺。是为一行一切行。位圆者。从初一地具足诸地功德
也。因圆者。双照二谛自然流入也。果圆者。
妙觉不思议。三德之果不纵不横也。圆义有
八。但名圆教者。若不因圆教。则不知圆理乃
至得成圆果也。问曰教理若圆。何得更有行
卷一 第 722c 页 T46-0722.png

行位因果殊。如世间法书极能之本。修学
之者得有阶差。虽复初修劣于后修。本未
曾异也。第二覈定者。明此四教通而为语。于
一教中各有四教。虽有四教覈定其实三义
不成。故各从一义以受其教名也。即为四
意。一覈定三藏教。二覈定通教。三覈定别教。
四覈定圆教。一覈定三藏教者。问曰。如三藏
教说无常。三乘同禀入道。即是通教。别为菩
萨说弘誓六度。此即别教。若为说一切种智
令求佛果。岂非圆教。答曰今覈定此教三
义。若言说无常通教三乘是通教者。二乘闻
无常发真断结。一世便入涅槃。可是禀教见
无常理。菩萨虽禀无常之教。三阿僧祇劫。不
发真断结。岂见无常之理。故知无常理通教
之义不成。虽说愿行化物别教义不成者。本
论别教诠别理断别惑。初三藏教所明愿行。
犹约生灭四谛而起。见生灭四谛不及二乘。
岂是别教。虽说一切种智劝菩萨慕果。行因
不名为圆者。菩萨因中不得即具一切种智。
岂得论圆。又此种智只照二谛不照中道。岂
得圆也。是则虽有三教覈义不成。但名三藏
教也。二覈定通教者。问曰通教说戒定智慧。
岂非三藏教说道种智。岂非别教说一切种
智。岂非圆教耶。答曰虽有此三教覈义不成。
所以然者。通教说无生戒定智慧一相无相。
不同三藏戒定慧别异相也。复次一得不
失从胜受名。故不设三藏之名。受通教名
也。虽说道种智只是照界内俗谛。非是说
卷一 第 723a 页 T46-0723.png

虽复说一切种智。止是照界内二谛。明一切
种智。非照中道不思议二谛之一切种智。故
圆教义不成。是则三教义不成但名通教也。
三覈定别教者。问曰别教亦说戒定智慧。何
故不名三藏教。亦说无生空理。何故不名通
教。亦说中道一切种智。何故不名圆教也。
答曰别教说恒沙佛法。无量戒定智慧。异前
生灭戒定智慧。故非三藏也。虽说空理是不
可得空。非是但空。不与二乘同见。故非通
教也。虽说中道一切种智。非初住发心即
具一切种智。故非圆也。是则三义不成。但名
别教也。四覈定圆教者。问曰圆教亦有戒
定智慧。何故不名三藏。亦有真空之理。何故
非通。亦有历别阶级法门。何故非别。答曰圆
教所说戒定智慧。皆约真如实相佛性涅槃
而辨。岂同三藏偏浅戒定慧乎。佛性真空
平等之理。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何况得入
故非通也。种种法门位行阶级。无不与实相
相应。摄一切法。从初一地无不具足一切诸
地。是故非别。三义不成但名圆教也。是则
四教四名。虽复互通而研其理实。当教立名
不可混滥。若圆教摄三。即是又多仆从而侍
卫之也第三引證者。夫欲申通佛法事。须经
论明文。但佛教浩漫玄旨难寻。若不立名辨
义。何以得知旨趣也。今明此义略为三意。
一明无文立名作义以通经教。二别引经论
證。三总引经论證。一无文立名作义以通
经教者。问曰立四教名义。若无经论明文。岂
卷一 第 723b 页 T46-0723.png

论明文。如开善光宅五时明义。庄严四时判
教。地论四宗五宗六宗。摄山单复中假。兴皇
四假并无明文。皆是随情所立助扬佛化。其
有缘者莫不承习。信解弘宣。问曰何意不依
半满五味幸出经论文。答曰佛教具有渐顿
不定半满五味。各据一边。岂得通释此诸教
也。但使义符经论。无文何足致疑。大智度
论云。法施者。依附经法广作义理。为立名字
皆名法施。今一家解释佛法。处处约名作义。
随义立名。或有文證或无文證。若有文證故
不应疑。无文證者亦须得意。譬如神农编
鹊华他皆古之圣医。所造药对治世撰集
诸经方。当时所治无往不差。今人依用未
必皆愈。而即末代凡医。虽约古方出意增
损。随病授药少有不差。若深解此喻通经
说法。睹时事所宜作义。立名亦有何失。今释
此经一部前后作义立名。此非一条。若不体
此意者。何但四教之名而生疑也。经论正是趣前人机缘。末代学问。执见千端行道障起
非一。宁可守株待㝹。必贻斯责。且佛教无穷
恒沙非譬。东流之者万不一。达智人君子希
更详焉。二别引经论證四教者。前释名中以
已具引经文。今更略出。如戒心云。应学修
多罗毗尼阿毗昙。佛在世时岂无三藏之教
故成实论云。我今正欲论三藏中实义。次
證通教者。此经净名为迦旃延解说五义。二
百比丘心得解脱。大品经三慧品。明萨婆若
智三乘同得。中论云。诸法实相三人共入。次
卷一 第 723c 页 T46-0723.png

佛法。亦不应灭心受而取證也。无量义经
云。摩诃般若华严海空。宣说菩萨历劫修行。
即是别教文。涅槃经明五行。正是别教意
也。大智论云。结使有二种。一者共二乘断。二
者不共断。不共断者。不共般若断于别惑。
次證圆教者。华严经云。为说圆满修多罗。此
经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之中求。大
品经云。欲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当学般
若。法华经明多宝如来叹言。善哉释迦牟尼
佛。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为大众说。如
所说者皆是真实。涅槃经云。复有一行是如
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智度论云。三智
其实一心中得。如是寻讨大乘经论。四教义
文处处有之也。三总引经论證者。今影傍大
乘经论立四教名义者。如大涅槃经。明四不
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四种之说以此
化前缘。即是四教意。又涅槃经云四种转
四谛法轮。即是四教意。又法华经明三草
二木禀泽不同。譬方便说即三教也。一地所
生一雨所润。譬说最实事即圆教也。中论破
诸异执既讫复说因缘四句通佛四说。即是
四教之意。如此等四说法随机化物即四教
义。四说即是四教之异名也。第四料简者。问
曰法华经云。佛平等说如一味雨。何曾有四
说之殊。答曰上来处处引四不可说。有因
缘故亦可得说者。尚未曾定有一说。何曾定
有四教耶故。此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
生随类各得解。随类异解者。即是四教不同
卷一 第 724a 页 T46-0724.png

一解一说。异解一说。一解异说无说无解
故。此经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
闻无得。若达此意四教点定立义。何所疑哉。
问曰四教从何而起。答曰今明四教。还从前
所明三观而起。为成三观。初从假入空观。具
有折体拙巧二种入空不同。从折假入空故
有藏教起。从体假入空故有通教起。若约
第二从空入假之中。即有别教起。约第三一
心中道正观。即有圆教起。问曰三观复因何
而起。答曰三观还因四教而起。问曰观教
复因何而起。答曰观教皆从因缘所生四句
而起。问曰因缘所生四句因何而起。答曰因
缘所生四句即是心。心即是诸佛不思议解
脱。诸佛不思议解脱毕竟无所有。即是不
可说。故净名杜口默然无说也。有因缘故
亦可得说者。即是用四悉檀。说心因缘所生
之四句。赴四种根性十二因缘法所成众生
而说也。四种根性者。一者下根。二者中根。
三者上根。四者上上根。赴此四种根性故
因此教观无碍而起。普利益众生得成信法
两行之益。此即若圣说法。若圣默然之义也。
问曰。大涅槃经云。根有三种。一者下根二
者中根三者上根。为中根人于波罗奈三
转小法轮。为上根人于拘尸那城转大法
轮。若为下根人如来终不为转法轮。今何得
言有四种根性。为下根人说三藏教耶。答曰
诸佛教门随缘不定。或说一根。或说二根。或
说三根。或说四根。或言为下根者说。或言不
卷一 第 724b 页 T46-0724.png

草。二木禀泽皆得增长。言不为下根者。说
即如引涅槃经文也。问曰提谓经。说五戒明
人天善。何意不开为五教义耶。答曰人天教
旧医所说。世之常道不离生死。法王出世欲
化众生令出火宅。是以鹿苑三转法轮。人天
得道以此为实。故有三藏教。此经大品法华
涅槃诸大乘经。皆云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
又大智度论。明结集法藏。亦从鹿苑而起。不
取提谓经为初也。问曰若不开人天善。何得
法华经明三草二木禀泽也。答曰三藏教明
世间布施持戒禅定。即是人天之教。并是正
因缘所生善法。此已为三藏教所摄。故不须
为五也。问曰四教义。与地论人四宗义同不。
答曰若人问言。四谛即是四大不此为非问。
今不依四宗立四教者。意乃多途略出三妨。
一四宗明义言方似滞。二细寻研覈。立名作
义似如不便。三四宗虽言富博一家往望。摄
佛法意犹有所阙。一四宗明义言方似滞者。
彼不约四不可说。用四悉檀趣缘。而说即
成滞也。二细寻研覈立名作义似如不便者。
彼之四宗毗昙见有得道。可许因缘为宗。三
假品是世谛何得为宗。成论见空得道何不
以空为宗。且智度论明三藏教。有三门入
道。一是有门。二是空门。三是假名门也。又
智度论弹方广义云。取十喻直说一切法不
生不灭。失般若意。岂得用梦幻为不真宗也。
今咨曰。不真宗即是通教。真宗即是通宗者。
宗则通真不真。不真何意没宗而用教。真
卷一 第 724c 页 T46-0724.png

宗若没宗。有教则同名通教。若俱没教留宗
则同名通宗。若俱安教则同名通宗教。若留
真不真则名通不。真宗教通真宗教通不真
宗。可为三乘通修通真宗亦应三乘通修也。
若言此通是融通之通者。通教亦是通真之
通也。此则两名混同。义无别也。答曰楞伽经
云。说通教童朦宗通教菩萨。故以真宗为
通宗也。又咨曰。若尔是则前因缘假名不真。
宗皆是教童朦。不应悉立宗名也。覈却并
决意邪谓立四宗名义不甚便也。今言四
教者。佛从初得道至大涅槃。显示一切法门。
无非言教也。三设巧救四宗名义得立。若比
古今虽为富博。一家往望摄佛法意犹大有
所阙。今采诸经论立四教义。一教各有四门。
合十六门。彼因缘假名两宗。似与此所明三
藏教。有空二门相参。犹阙昆勒门及非有非空两门也。彼不真宗明诸法如幻如化。似与
此通教有门相参。馀三门彼所不明。彼真宗
似与此别教有门相参。馀三门彼所不明。此
则四宗明义。但得与此三教四门相参。此圆
教四门彼所不明。四教犹有十二门明义。彼
四宗之所不明也。又护身法师用五宗明
义。彼四宗如前长立法界宗。似与此圆教
有门相参四教犹有十一门。彼所不明也。耆
阇法师用六宗明义。三宗似与此三门相参。
如上分别。彼真宗似与此通教空门相参。彼
常宗似与此别教有门相参。彼圆宗似与此
圆教有门相参。四教犹有十门。彼六宗之所
卷一 第 725a 页 T46-0725.png

来明义富博。今一家往望摄佛法意。犹大
有所阙也。所以前明四悉檀义者。正是述一
家通经说法。与古今所说通用不同也。故
前明三观竖破诸法。略为数十番。其寻览者
则知。与诸禅师及三论师所说意有殊也。今
明四教一教各有四门。四教即有十六门。又
开三藏教四门。如五百阿罗汉各说身因。即
是五百门也。故经说泥洹真法宝。众生从种
种门入。道但三藏教四门尚开无量门入
道。何况通教别教圆教。各有四门而不得各
明开无量门也。故华严经明善财童子见四
十二善知识。各言我唯知此一法门。如是见
一百二十善知识。乃至无量善知识。皆各云
我唯能知此一法门。是则大乘法门无量无
边也。此经三十二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乃
至八千菩萨。皆说入不二法门。故法华经云。
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如此法藏于不可
说。用四悉檀而起教门。令一切众生。以佛教
门出三界苦。若留此意。比决四宗五宗六
宗。自知殊别也。第五明经论用四教多少不
同。若华严顿教用别圆两教。若渐教之初。小
乘经但用三藏教。若大乘方等则具有四教。
若摩诃般若用通别圆三教。妙法莲华经但
用圆教。大涅槃名诸佛法界。四教皆入佛
性涅槃。诸论随经用教多少义类可解。问曰
四教遍通众经。何故偏于此经文前广辩。答
曰一切渐顿诸经未必皆明四教。唯方等大
集及此经。典具有四教之文。故约此经意
卷一 第 725b 页 T46-0725.png

众经义用通一论。遂致使后生皆谓论富经
贫轻经重论。今采众经论立四教义。以通诸
大小乘经者。意望后贤敬重佛言弃其枝
末。若能专心大乘方等。听说受持读诵书
写如说修行。非但功不唐捐。亦能契理之
要也。
四教义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