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述意缘第一¶ 第 8c 页
诸经要集卷第二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 敬法篇第二(此有八缘)
* 敬僧篇第三〔此有三缘〕-【宋】【元】【宫】此有三缘(此有三缘)
* 述意缘
* 说法缘
* 听法缘
* 渐顿缘
* 求法缘
* 感福缘
* 报恩缘
* 谤法缘
*** 述意缘第一
盖闻寂灭不动。是则无象无言。感而遂通。
所以有名有教。是以一四之句难闻。三千之
火易入。庶使凝寒静夜。朗月长宵独处空闲。
吟诵经典。吐纳宫商。文字分明。言味流美。词
韵相属。适众人心。利生物。善足使幽灵欣
述意缘第一¶ 第 9a 页 T54-0009.png

诵。至诚冥感。信知受持一偈福利弘深。书写
一言功超累劫。是以迦叶顶受。靡吝剥皮萨
陀心乐无辞洒血。此是甘露之初门。入道之
终德也。
*** 说法缘第二
夫法师升座。先须礼敬三宝。自净其心。观
时择人。具慈悲意。救生利物。然后为说。故报
恩经云。听者坐说者立。不应为说若听者求
说者过。不应为说。若听者依人不依法。依字
不依义。依不了义经不依了义经。依识不依
智。并不应为说。何以故。是人不能恭敬诸佛
菩萨清净法故。若说尊重于法。听法之人亦
生宗敬。至心听受不生轻慢。是名清净说。
又五分律云。除其贪心。不自轻心。不轻大众
心。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动心。立此等心。乃
至宣说一四句偈。令前人如实解者。长夜安
乐利益无量。
又涅槃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书写宣说。非时
非国不请而说。轻心轻他自叹。随处而说。反
灭佛法。乃至令无量人死堕地狱。则是众生
恶知识也。
又十诵律云。有五种人。问法皆不应为说。一
试问。二无疑问。三不为悔所犯故问。四不受
语故问。五诘难故问。并不得答。若前人实有
好心。不具前意。为欲生善灭恶者。法师随机
方便好心为说。若自解未明。或于法有疑者。
则不得为说。恐令前人有错传之失。彼此得
罪。
述意缘第一¶ 第 9b 页 T54-0009.png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如法住者。能自他利。
不如法住者。则不得名自利利他。如法住者
有八智。何等为八。一法智。二义智。三时智。
四知足智。五自他智。六众智。七根智。八上下
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说具十六事。
一时说。二至心说。三次第说。四和合说。五随
义说。六喜乐说。七随意说。八不轻众说。九不
诃众说。十如法说。十一自他利说。十二不散
乱说。十三合义说。十四真正说。十五说已不
生憍慢。十六说已不求来世报。如是之人能
从他听。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正行善业。为邪见
人说一偈法。令净信佛。命终生应声天。受种
种乐。从天还退随业流转。若为财物故与人
说法。不以悲心利益众生。而取财物。或用饮
酒。或与女人共饮共食。如伎儿法自卖求财。
如是法施其果甚少。生于天上作智慧鸟。能
说偈颂。是则名曰下品法施也。云何名为中
品法施耶。为名闻故。为胜他故。为胜馀大法
师故。为人说法。或以姤心为人说法。如是
法施得报亦少。生于天中受中异报。或生人
中。是则名曰中品法施也。云何名为上品法
施耶。以清净心。为欲增长众生智慧。而为说
法不为财利。为令邪见众生等住于正法。如
是法施自利利人。无上最胜。乃至涅槃。其福
不尽。是则名曰上品法施也。
又迦叶经。尔时世尊而说偈曰。
「 三千大千界
珍宝满其中
以此用布施
所得功德少
述意缘第一¶ 第 9c 页 T54-0009.png

功德为甚多
三界诸乐具
尽持施一人
不如一偈施
功德为最胜
此功德胜彼
能离诸苦恼
若恒沙世界
珍宝满其中
以施诸如来
不如一法施
施宝福虽多
不及一法施
一偈福尚胜
况多难思议」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在家之人当行财施。出
家之人当行法施。何以故。在家法施不及出
家人。以听受法者。于在家人信心浅薄故。又
在家之人多有财物。出家之人。于诸经法读
诵通达。为人解说在众无畏。非在家者之所
能及。又使听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又欲说
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如偈说曰。
「 先自修行法
然后教馀人
乃可作是言
汝随我所行
身自行不善
安能令彼善
自不得寂灭
何能令人寂」
又出家之人。若行财施则妨馀善。远离阿练
若处。必至聚落。与白衣从事多有言说。发起
三毒。于六度等心薄。乃至贪著五欲。舍戒还
俗。故名为死。或能反戒易起重罪。是名死等
诸烦恼苦患。以是因缘故。于出家者称叹法
施。于在家者称叹财施。
又金光明经云。说法者有五种事。一者法施
彼我兼利。财施不尔。二者法施能令众生出
于三界。财施者不出欲界。三者法施利益法
身。财施之者长养色身。四者法施增长无穷。
述意缘第一¶ 第 10a 页 T54-0010.png

伏贪心。故知财施不及法也。就法施中自有
阶渐。若有所解不用他知。恐他胜己秘而不
说。则自未来常不闻法。
又智度论云。若吝惜法。则常生边地无佛法
处。由吝法故障他慧明。此则不如卖法他人
反胜过此。
又诸法勇王经云。阎浮提中。所有水陆空行
众生。尽得人身。若有一人教是诸人。令其安
住五戒十善。所得功德。不如有人教诲一人
令得信行。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有四法。能退失智慧。菩
萨所应远离。何等为四。一不敬法及说法者。
二于要法秘匿吝惜。三乐法者为作障碍坏
其听心。四怀憍慢自高卑人。复有四法。得其
智慧。应常修习。何等为四。一恭敬法及说法
者。二如所闻法及所读诵。为他人说。其心清
净不求利养。三知从多闻得智慧者。勤求不
息如救头然。四如所闻法受持不忘。贵如说
行不贵言说。
*** 听法缘第三
夫欲听法。要须真心。敬法重人。至诚出离。不
希人天。有为之法。故阿含经佛说偈云。
「 听者端心如渴饮
一心入于语义中
闻法踊跃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为说」
又优婆塞戒经云。从他听时具十六事。一时
听。二乐听。三至心听。四恭敬听。五不求过
听。六不为论议听。七不为胜听。八听时不轻
说者。九听时不轻于法。十听时终不自轻。十
述意缘第一¶ 第 10b 页 T54-0010.png

三听时为除五欲。十四听时为具信心。十五
听时为诸众生。十六听时为断闇根。善男
子。具八智者。能说能听。如是之人能自他利。
不具足者。则不得名自利利他。
又阿育王经云。昔阿恕伽王使道人说法。时
以步障遮诸妇女使其听法。尔时法师为诸
妇女说法。恒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有一妇
女分犯王法。发幕向法师前。问法师言。如来
大觉。于菩提树下觉诸法时。觉悟施戒耶。更
悟馀法耶。法师答言。佛觉一切有漏法皆苦。
犹若融铁。此苦因从习而生。犹如毒树。修
八正道以灭苦习。是女人得闻此语。获得须
陀洹道。以刀系颈往到王所。而白王言。我
今日犯王重法。愿王以法治我。王问言。汝犯
何事。答言。我破王禁制至道人所。譬如渴牛
不避于死。我实渴于佛法。是以默突听法。
王问言。听法时颇有所得不。答言。得见四真
谛解阴入界。及以诸大皆知无我遂得法眼。
王闻是语踊跃欢喜。即为作礼即唱令言。自
今已后不听作障隔。乐听法者听直至法师
所对面听法。叹言奇哉。我宫内乃出人宝。以
是因缘当知听法有大利益。
又杂宝藏经云。尔时般遮罗国以五百白雁
献波斯匿王。王命送著祇桓精舍。众僧食时
人以食乞。雁见僧聚来在前立。佛以一音说
法。众生各得类解。当时群雁亦解佛。语闻
法欢喜。鸣声相和还于池水。后毛羽转长飞
至馀处。猎师以网都覆杀之。一雁作声诸雁
述意缘第一¶ 第 10c 页 T54-0010.png

之法。法有三念。一念本所从来。二念定生何
处。三念先作何业得来生天。便自思惟。自见
宿日更无馀善。唯佛僧边听法。作是念已。五
百天子即时来下。在如来边。佛为说法悉得
须陀洹。波斯匿王遇到佛所。常见五百雁罗
列佛前。是日不见。便问佛言。此中诸雁向何
处去。佛言。欲见诸雁者。先雁飞去他处。为
猎所杀命终生天。今此五百诸天子等。著好
天冠端正殊特者是。今日听法皆得须陀洹。
王问佛言。此诸群雁以何业缘。堕于畜生。命
终生天今日得道。佛言。昔迦叶佛时。五百女
人尽共受戒。用心不坚毁所受戒。犯戒因缘
堕畜生中。作此雁身。以受戒故。得值如来闻
法获道。以雁身中听法因缘。生于天上。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沙门昼夜诵经。有狗
伏床下。一心听经不复念食。如是积年。命尽
得人形。生舍卫国中。作女人长大。见沙门分
卫。便走自持饭与沙门欢喜。后作比丘尼得
应道果。又付法藏经云。佛言。一切众生。欲
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舡方得度脱。法为
清凉除烦恼热。法是妙药能愈结病。法是众
生真善知识。作大利益济诸苦恼。所以然者。
一切众生志性无定。随所染习。近善则善。近
恶则恶。若近恶友。便造恶业。流转生死无
有边际。若近善友。起信敬心听受妙法。必能
令离三涂苦恼。由此功德受最胜乐。华氏国
王有一白象。能灭怨敌。若人犯罪令象蹋杀。
后时象厩为火所烧。移象近寺。象闻比丘诵
述意缘第一¶ 第 11a 页 T54-0011.png

心便柔和起慈悲心。后付罪人。但以鼻嗅舌
舐而去。都不肯杀。王见斯已心大惶怖。即
召诸臣共谋此事。智臣白王。此象近寺必闻
妙法。是故尔耳。今可移近屠肆处系。王用其
言。象见屠杀恶心猛炽。残害更增。是以当知
一切众生志性无定。畜生尚尔闻法生慈见
杀增害。岂况于人而不染习。是故智者宜应
觉知。见恶须弃。睹善宜近。勤听经法。又于往
昔有婆罗门。持人髑髅其数甚多。诣华氏城
中遍行衒卖。经历多时都无买者。时婆罗门
极大瞋恚。高声骂言。此城中人愚痴闇钝。若
不就我买髑髅者。我当与作恶名闻也。尔时
城中诸优婆塞。闻畏毁谤便将钱买。即以铜
箸贯穿其耳。若彻过者便与多价。其半彻者
与价渐少。都不通者全不与直。婆罗门言。我
此髑髅皆悉无异。何故与价差别不等。优婆
塞言。前彻过者。此人生时听受妙法。智慧高
胜。贵其如此相与多价。其半彻者。虽听经
法未善分别。故与少直。全不通者。此人往昔
都不听法。故不与价。时优婆塞持此髑髅。往
至城外起塔供养。命终之后悉得生天。以是
因缘。当知妙法有大功德。此优婆塞。以听法
人髑髅起塔。而供养之。尚得生天。况能至心
听受经法。供养恭敬持经人者。此之福报实
难穷尽。未来必当成无上道。是故智者。欲得
无上安隐快乐。应当至心勤听经法。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国中须达长
者。信敬佛法为僧檀越。彼僧所须一切供给。
述意缘第一¶ 第 11b 页 T54-0011.png

禀性黠慧解人言语。见比丘来。先告家内令
出迎逆。阿难后时到长者家。见鸟聪黠。为说
四谛苦集灭道。门前有树二鸟闻法。飞向树
上欢喜诵持。夜在树宿野狸所食。缘此善根
生四天王天。尽彼天寿生忉利天。忉利天寿
尽生夜摩天。夜摩寿尽生兜率天。兜率寿尽
生化乐天。化乐寿尽生于第六他化自在天。
他化寿尽还生化乐天。如是次第还复下至
四天王天。四天寿尽还复上至他化自在天。
如是上下经于七返。生六欲天自恣受乐。六
天之寿而无中夭。后时命终来生人中。出家
修道得辟支佛。一名昙摩。二名修昙摩。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有一比丘林中诵
经。音声雅好。时有一鸟闻法敬爱。在树而听。
时为猎师所射命终。缘此善根生忉利天。面
貌端正光明炳然。无有伦匹。自识宿命。知因
比丘诵经听法。得生此中。即持天华到比丘
所。礼敬问讯。以天香华供养比丘。比丘具问
知其委曲。即命令坐为其说法。得须陀洹。
既得果已还归天上。禽鸟听法尚获福报无
边。岂况于人。信心听法宁无善报。
又善见律论云。昔佛在世时。到瞻婆罗国迦
罗池边。为众说法。时彼池中有其一蛤。闻佛
池边说法之声。即从池出入草根下。听佛说
法。时有一人持杖放牛。见佛在坐为众说法。
即往佛所欲闻法故。以杖刺地。误著蛤头。即
便命终生忉利天。以福报故。宫殿纵广十二
由旬。与诸天女娱乐受乐。即乘宫殿往至佛
述意缘第一¶ 第 11c 页 T54-0011.png

足。神通光明相好无比。照彻此间。蛤天即以
偈而答曰。
「 往昔为蛤身
于水中觅食
闻佛说法声
出至草根下
有一牧牛人
持杖来听法
杖劖刺我头
命终生天上」
佛以蛤天人所说偈。为四众说法。是时众中
八万四千人。皆得道迹。蛤天得须陀洹果。
含笑而去。
*** 渐顿缘第四
如百喻经云。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
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
村人疲苦。悉欲避远此村去。时彼村主语诸
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
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
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有人语
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虽闻此言信
王语故。终不肯舍。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修行
正法。度于五道向涅槃城。心生疲倦便欲舍
离。顿驾生死不能复进。如来法王有大方便。
于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
为易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后闻人说无有
三乘。故是一乘。以信佛语终不肯舍。如彼村
人。亦复如是。
又华严经云。佛子。譬如日出先照一切大山
王。次照一切大山。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
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应先照诸大山
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彼山地有高下故。
述意缘第一¶ 第 12a 页 T54-0012.png

无量无边法界智慧日轮。常放无量无碍智
慧光明。先照菩萨等诸大山王。次照缘觉。次
照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随应受化。然后
悉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为作未来饶益因
缘。如来智慧日光。不作是念。我当先照菩萨。
乃至邪定。但放大智日光。普照一切。佛子。譬
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
如来智慧日月亦复如是。普照一切无不明
了。但众生希望善根不同故。如来智光种种
差别。
又涅槃经云。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
何等为四。一亲近善友。二专心听法。三系念
思惟。四如法修行。以是义故。听法因缘则得
近于大般涅槃。何以故。开法眼故。世有三人。
一者无目(譬凡夫人)二者一目(譬声闻人)三者二目(譬诸菩萨)言
无目者。常不闻法。一目之人。虽暂闻法其心
不住。二目之人。专心听受如闻而行。以听法
故。得知世间。如是三人。
*** 求法缘第五
如杂宝藏经云。佛法宽广济度无崖。至心求
道无不获果。乃至戏笑福不唐捐。如往昔时
有老比丘。年已朽迈神情昏塞。见诸年少比
丘种种说法。闻说四果心生羡尚。语少比丘
言。汝等聪慧。愿以四果以用与我。诸少比丘
蚩而语言。我有四果。须得好食然后相与。时
老比丘闻其此语。欢喜即设种种肴膳。请少
比丘求乞四果。诸少比丘食其食已。更相
麾弄老比丘语言。大德。汝在此舍一角头坐。
述意缘第一¶ 第 12b 页 T54-0012.png

少比丘即以皮鞠。打其头上而语之言。此是
须陀洹果。老比丘闻已系念不散。即获初果。
诸少比丘复弄之言。虽与尔须陀洹果。然其
故有七生七死。更移一角。次当与尔斯陀含
果。时老比丘获初果故。心转增进即复移坐。
诸少比丘复以鞠打头而语之言。与尔二果。
时老比丘益加专念。即證二果。诸少比丘复
弄之言。汝今已得斯陀含果。犹有往来生死
之难。汝更移坐。我当与尔阿那含果。时老比
丘如言移坐。诸少比丘复以鞠打而语之言。
我今与尔第三之果。时老比丘闻已欢喜。倍
加至心。即时复證阿那含果。诸少比丘复弄
之言。汝今已得不还之果。然故于色无色界。
受有漏身。无常迁坏念念是苦。汝更移坐。次
当与尔阿罗汉果。时老比丘如语移坐。诸少
比丘复以皮鞠撩打其头。而语之言。我今与
尔彼第四果。时老比丘一心思惟。即證阿罗
汉果。得四果已甚大欢喜。设诸肴膳种种香
华。请少比丘报其恩德。与少比丘共论道品
无漏功德。诸少比丘发言滞塞。时老比丘方
语之言。我已證得阿罗汉果已。诸少比丘闻
其此音。咸皆谢悔先戏弄罪。是故行人宜应
念善。乃至戏弄犹获实报。况至心也。
又杂宝藏经云。昔有一女人。聪明智慧深信
三宝。常于僧次请一比丘。就舍供养。后时便
有一老比丘。次到其舍。年老根钝素无知晓。
斋食讫已女人至心求请说法。敷坐头前闭
目静坐。比丘自知不解说法。趣其睡眼弃
述意缘第一¶ 第 12c 页 T54-0012.png

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观察。即时获得须陀洹
果。既得果已。向寺求觅欲报其恩。然此比
丘自审无知。弃他逃走。倍生惭耻转复藏
避。而此女人苦求不已。方自出现。女人见已。
具说蒙得道果因缘。赍供报恩。老比丘闻。甚
大惭愧深自剋责。亦复获得须陀洹果。是故
行者。应当至心精诚求法。若至心者所求必
获。又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阿
僧祇劫。有一仙人。名曰最胜。住山林中具五
神通。常行慈心。后作是念。非但慈心能济众
生。唯集多闻。能灭众生烦恼邪见。能生正见。
念已便诣城邑聚落。处处推求说法之师。时
有天魔来语仙言。我今有佛所说一偈汝今
若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折骨为笔。书写
此偈。当为汝说。最胜仙人闻已念言。我于
无量百千劫中。常以无事为他割截。受苦无
量都无利益。我今当舍不坚之身易得妙法。
欢喜踊跃。即以利刀剥皮为纸。刺血为墨。
折骨为笔。合掌向天请说佛偈。时魔见已。
愁忧燋悴。即便隐去。仙人见已作如是言。
我今为法不惜身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折
骨为笔。为众生故至诚不虚。馀方世界有大
慈悲。能说法者当现我前。作是语时。东方去
此三十二刹。有佛国土名普无垢。其国有佛。
号净名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胜身。苦
痛即除平复如故。佛即广为说集一切福德
三昧。最胜闻法得无碍辩。佛说法已还复不
现。最胜仙人得辩才已。为诸众生广说妙法。
述意缘第一¶ 第 13a 页 T54-0013.png

生净名王普无垢国。由敬法故今得成佛。佛
告净威。昔最胜者今我身是。是以当知。若有
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
灭。虽在异土。常面睹佛得闻正法(如涅槃经雪山童子为半
偈舍身大品经萨陀菩萨为求法故打骨出髓等如是因缘无量不可具说)。
述曰。时有道俗。薄学浅识。谓智过人。设欲修
学。不专内典。唯慕俗书外道典籍。故涅槃经
佛言。我灭度后。有声闻弟子。愚痴破戒。喜
生斗争。舍十二部经。读诵种种外道典籍。
文颂手笔。受畜一切。不净之物言是佛听。如
是之人。以好栴檀贸易凡木。以金易鍮石。
以银易白镴。以绢易𣯫褐。以甘露易于恶毒
汁。
又婆沙论云。如人观日眼不明净。外道书论
思求之时。使慧眼不。净如人观月眼则明净。
佛法经论思求之时。令慧眼明净。若思求外
俗如打猕猴。唯出不净。若思求佛法如练真
金。多练多净。
又菩萨善戒经云。菩萨不读不诵如来正经。
读诵世典文颂书疏者得罪不犯者。若为论
义破于邪见。若二分佛经。一分外书。何以故。
为知外典是虚妄法佛法真实故。为知世事
故。不为世人所轻慢故。以此文證。佛法学人。
若一向废内寻外。则便得罪。纵解理行唯可
暂习。为伏外道还须厌离。进修内业务令增
胜。若偏耽著则坏正法。故地持论云。若菩萨
于佛所说。弃舍不学。反习外道邪论世俗经
典。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上聪明
述意缘第一¶ 第 13b 页 T54-0013.png

受学佛法。一分外典。是名不犯。若于世典外
道邪教。爱乐不舍不作弃想。是名为犯。众多
犯是犯染污起。
*** 感福缘第六
如普曜经云。若有贤人闻是经典。叉手自归。
即舍八事懈怠之本。成八功勋。何谓为八。一
得端正好色。二得力势强盛。三得眷属滋茂。
四逮得辩才无量。五学疾得出家。六所行清
净。七得三昧定。八得智慧明无所不照。若有
法师。布坐讽诵是经得八座福。何谓为八。一
得长者座。二得转轮王座。三得天帝座。四得
自在天座。五得罗汉座。六得菩萨座。七得如
来座。八得转法轮度脱一切众生座。若有法
师斑宣是法。有赞叹善哉者。当得八清净
行。何谓为八。一言行相应无所违失。二口言
至诚而无虚妄。三在于众会真谛无欺。四所
言人信不舍远之。五所言柔软初无粗犷。六
其声悲和犹如哀鸾。七身心随时音声如梵。
会中人闻。莫不咨受。八音响如佛可众生心。
若有书是经典。得八大藏。何谓为八。一得意
藏。未曾忘舍。二得心藏。无所不解分别经
法三。得往来藏普。解一切诸佛经法。四得总
持藏。一切所闻皆能识念。五得辩才藏。为诸
众生斑宣经典。皆欢喜受。六甚深法藏。将
护正法。七道意法藏未曾。断绝三宝法教。八
奉行法藏。则辄逮得无所从生忍。
又度无极集经云。昔有比丘。精进守法。所可
讽诵是般若波罗蜜。其有闻者莫不欢喜。有
述意缘第一¶ 第 13c 页 T54-0013.png

声。即诣精舍礼拜听其经言。时说色空。闻即
悟解。便问比丘。应答不可。小儿反为比丘解
说其义。昔所希闻。怪此小儿智慧非凡。时小
儿即去逐牛至山。值一虎害此小儿。命终生
长者家。夫人怀妊。口便能说般若波罗蜜。从
朝至夜初不懈息。其长者家怪此夫人。谓呼
鬼病。有比丘至舍。闻声甚喜。比丘报言。此非
鬼病。但说尊经。夫人出礼。比丘复为说法。诸
有疑难不能及者。尽为解说。众僧欢喜。日月
满足产得男儿。适生叉手长跪说波罗蜜。夫
人产已还复如本。比丘言。真佛弟子。好养护
之。此儿后大。当为一切众人作师。吾等悉当
从其启受。时儿七岁道法悉备。举众超绝。智
度无极。经中误脱。皆为删定。儿每所至辄开
化人。长者室家大小五百人众。皆从儿学。八
万四千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五百比丘。闻
儿所说尽漏意解。志求大乘得法眼净。是时
儿者则吾身是。比丘者迦叶佛是。
又舍利弗处胎经云。母怀舍利弗。母亦聪明。
高僧传云。母怀罗什令母聪明。旧日诵千偈。
怀胎之时日得二千偈。初成须陀洹果。后得
斯陀含果。
如胜天王经云。若有法师流通此经处。此地
即是如来所行。于彼法师当生善知识心。尊
重之心。犹如佛心。见是法师。恭敬欢喜尊重
赞叹。又云我若住世。一劫若减一劫。说是流
通。此经法师功德。不能究尽。若此法师所行
之处。善男子善女人。宜应刺血洒地令尘不
述意缘第一¶ 第 14a 页 T54-0014.png

故。
又涅槃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名
生四恶趣者。无有是处。若有众生一经耳者。
悉能灭除一切诸恶无间罪业。又云。若有众
生一经耳者。却后七劫不堕恶趣。又云。若
有能知如来常住无有变异。或闻常住二字
音声。若一经耳。即生天上。后解脱时。乃能
證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又华严经云。若闻一句。未曾闻法。胜得三千
大千世界珍宝。是菩萨得闻一偈正法。生无
上财想。胜得转轮圣王位。又法华经云。若善
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
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
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
德。千二百意功德。
又涅槃经云。我涅槃后。若有得闻如是大乘
微妙经典。生信敬心。当知是等。于未来世百
千亿劫。不堕恶道。又云。若有于一恒佛所发
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爱乐是典。
不能为人分别广说。若有于二恒佛所发心。
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
持读诵。亦不能为他人广。说若有于三恒佛
所发。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乃至
书写经。卷虽为他说未解深义。若有于四恒
佛所发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典。乃
至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一分之义。
若有于五恒佛所发心。乃至于恶世中。为人
广说十六分中八分之义。若有于六恒佛所
述意缘第一¶ 第 14b 页 T54-0014.png

二分义。若有于七恒佛所发心。乃至于恶世
中。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四分义。若有于八
恒佛所发心。乃至于恶世中。书写经卷。亦劝
他人令得书写。自能听受。亦劝他人令解听
受。如说修行。具足能解尽其义味。
*** 报恩缘第七
如善恭敬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从他闻一四
句偈。或抄或写书之竹帛。所有名字。于若干
劫。取彼和上阿阇梨等。荷担肩上。或时背
负。或以顶戴常负行者。复将一切音乐之具。
供养是师作如是事。尚自不能具报师恩。若
当来世于师和上所。起不敬心恒说于过。我
说愚痴极受多苦。于当来世必堕恶道。是故
阿难。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当得如
是胜上之法。所谓爱重三宝甚深之法。
又梵网经云。若佛子。见大乘法师同见同行
来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来者。即迎
来送去礼拜供养。日日三时供养。日食三两
金百味饮食床座供养法师。一切所须尽给
与之。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不
生瞋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若不尔者。
犯轻垢罪。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受持六重戒已。
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得失意罪。
又大方等陀罗尼经云。佛告阿难。若有父母
妻子。不放此人至于道场者。此人应向父母
等前烧种种香。长跪合掌应作是言。我今欲
至道场。哀悯听许。亦应种种谏晓随宜说法。
述意缘第一¶ 第 14c 页 T54-0014.png

惟。诵持经典。又正法念经云。若人供养说法
法师。当知是人。即为供养现在世尊。其人如
是。随所供养所愿成就。乃至得阿耨菩提。以
能供养说法法师故。何以故以闻法故心得
调伏。以调伏故。能断无知流转之闇。若离闻
法。无有一法能调伏心。
又胜思惟经云。不起罪业。不起福业。不起无
动业者。是名供养佛。
又华手经云。若以华香衣食汤药等。供养诸
佛。不名为真供养。如来坐道场所得微妙之
法。随能修学者。是名真供养。故说偈云。
「 若以华涂香
衣食及汤药
以此供诸佛
不名为真供
如来坐道场
所得微妙法
若人能修学
是真供养佛」
又十住婆沙论云。佛告阿难。天雨香华。不名
供养恭敬如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
夷。一心不放逸。亲近修集圣法。是名真供
养佛。
又宝云经云。不以财施供养于佛。何以故。如
来法身不待财施。唯以法施供养于佛。为具
佛道以法供养。为最第一。
又善恭敬经云。佛言。若有比丘。虽复有夏。不
能闲解如是法句。彼亦应当从他依止。所以
者何。自尚不解。况欲与他作依止师。假令耆
旧百夏比丘。而不能解沙门秘密之事。不解
法律等。亦应说依止。
若有比丘从他受法。于彼师边。应起尊贵敬
述意缘第一¶ 第 15a 页 T54-0015.png

露齿。不得交足。不得视足。不得动足。不得踔
脚。师不发问不得辄言。凡有所使勿得违命。
勿视师面。离师三肘。令坐即坐。勿得违教。于
彼师所应起慈心。若有所疑先应咨白。若见
师许然后请决。当知一日三时应参进止。若
三时间不参进止。是师应当如法治之若参
师不见。应持土块或木或草以为记验。若当
见师在房室内。是时学者。应起至心绕房三
匝向师顶礼。尔乃方还。若不见师。众务皆
止不得为也。除大小便。又复弟子于其师所。
不得粗言。师呵诃责不应反报。师坐卧床应
先敷拭。令无尘污虫蚁之属。若师坐卧乃至
师起。应修诵业。时彼学者。至日东方便到师
所。善知时已数往师边。咨问所须。我作何事。
又复弟子在于师前。不得涕唾。若行寺内。恭
敬师故。勿以袈裟覆于肩膊。不得笼头。天时
若热。日别三时以扇扇师。三度授水授令洗
浴。又复三时应献冷饮。师所营事应尽身力
而营助之。佛告阿难。若将来世有诸比丘。或
于师所不起恭敬。说于师僧长短之者。彼人
则非是须陀洹。亦非凡夫。彼愚痴人应如是
治。师实有过尚不得说。况当无也。若有比
丘。于其师边不恭敬者。我说别有一小地狱。
名为椎扑。当堕是中。堕彼处已一身四头。
身体俱然。状如火聚。出大猛焰炽然不息。然
已复然。于彼狱处复有诸虫。曰名钩嘴。彼诸
毒虫常啖舌根。时彼痴人。从彼舍身生畜生
中。皆由往昔骂辱于师。舌根过故恒食屎尿。
述意缘第一¶ 第 15b 页 T54-0015.png

得人身皮不似。人不能具足人之形色。常被
轻贱诽谤陵辱。离佛世尊恒无智慧。从彼死
已还堕地狱。更得无量无边苦患之法。
*** 谤法缘第八
惟念末世法逐人讹。道俗相滥。传谬背真混
杂同行。不修内典专事俗书。纵有抄写心不
至殷。既不护净又多舛错。共同止宿。或处在
门檐。风雨虫齧都无惊惧。致使经无灵验之
功。诵无救苦之益。寔由造作不殷。亦由我
人途慢也。故敬福经云。善男子。经生之法。不
得颠倒乙字重点。五百世中堕迷惑道中。不
闻正法。
又大集经云。若有众生。于过去世作诸恶业。
或毁于法。或谤圣人。于说法者为作障碍。或
抄写经法洗脱文字。或损坏他法。或闇藏他
经。由此业缘今得盲报。
又大般若经(第四十四卷云)佛言。诸善男子善女人
等。书写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时。嚬[口*伸]欠呿
无端戏笑。互相轻凌身心躁扰。文句倒错迷
惑义理。不得滋味。横事歘起书写不终。当知
是为菩萨魔事。
又大乘莲华藏经云。受佛禁戒不护将来。各
言我是。于大乘法亦如冥夜。各自说言。我得
佛法。受铁锵地狱苦事难述。从地狱出。瘖哑
聋盲不见正法。
又阿难请戒律论云。僧尼白衣等因读经律
论等。行语手执翻卷者。依忉利天岁数。犯重
突吉罗。傍报二亿岁。堕獐鹿中。恒被摺脊
述意缘第一¶ 第 15c 页 T54-0015.png

安经像房堂檐前者。依忉利天岁数八百岁。
犯重突吉罗罪。傍报二亿岁。堕猪狗中生。
若得人身一亿岁。恒常作客迁屑不得自在。
又大品经云。是人毁呰三世诸佛一切智。起
破法业因缘集故。无量百千万亿岁堕大地
狱中。是破法人辈。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
若火劫起时。至他方大地狱中生在彼间。从
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彼间若火劫起时。复
至他方大地狱中。生在彼间。从一大地狱至
一大地狱如是遍十方狱。彼间若火劫起故。
从彼死已。破法业因缘未尽故。还来是间大
地狱中。生在此间。亦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
狱。受无量苦。此间火劫起故。复至十方他
国土生畜生中。受破法罪业苦。如地狱中
说。重罪转薄。或得人身生盲人家。生旃陀
罗家。生除厕担死人种种下贱家。生若无眼。
若一眼若瞎眼。无舌无耳无手。所生之处。无
佛无法无佛弟子处生。何以故。种破法业积
集厚故。
又涅槃经云。若有不信是经典者。现世当为
无量病苦之所恼害。多为众生所见骂辱。命
终之后人所轻贱。颜貌丑陋资生艰难。常不
供足。虽复少得粗涩弊恶。常处贫穷下贱诽
谤正法邪见之家。若临终时。或值荒乱刀兵
竞起。帝王暴虐。怨家雠郤之所侵逼。虽有
善友而不遭遇。资生所须求不能得。虽少得
利常为饥渴。唯为凡下之所顾识。国王大臣
悉不齿录。设复闻其有所宣说。正使是理终
述意缘第一¶ 第 16a 页 T54-0016.png

亦尔。于未来世。不能得至人天善处。若复有
人。能信如是大乘经典。本所受形虽复粗陋。
以经功德即便端正。威颜色力日更增多。常
为人天之所乐见。恭敬爱恋情无舍离。国王
大臣及家亲属。闻其所说悉皆敬信。若我声
闻弟子之中。欲行第一希有事者。当为世间
广宣如是大乘经典。善男子。譬如雾露势虽
欲住不过日出。日既出已。消灭无馀。善男子。
是诸众生所有恶业。亦复如是。住世势力。不
过得见大涅槃日。是日既出。悉能除灭一切
恶业。又法华经云。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
诽谤如斯经典。见有读诵书持经者。轻贱憎
嫉而怀结恨。此人罪报汝今复听。其人命终
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
无数劫。从地狱出当堕畜生。于无数劫如恒
河沙。生辄聋哑诸根不具。告舍利弗。谤斯经
者。若说其罪穷劫不尽颂曰。
「 朝闻诚有悦
夕死固无忧
空见寻青简
讵是涤玄流
洒血良难访
焚躯岂易求
浮凉汎层液
飞景烛重幽
群鸿启将庆
一鸟革前修
始怡披宝箧
终然乱法舟
八藏微难识
三祇未可休
自非惩心垢
何得会真如」
** 敬僧篇第三(此有三缘)
* 述意缘
* 顺益缘
* 违损缘
*** 述意缘第一
述意缘第一¶ 第 16b 页 T54-0016.png

夫论僧宝者。谓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图方外
以发心。弃世间而立法。官荣无以动其意。亲
属莫能累其想。弘道以报四恩。育德以资三
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玉。称为僧也。是知僧宝
利益不可称纪。故经曰。纵有持戒破戒若长
若幼。皆须深敬。不得轻慢。若违斯旨交获重
罪。如释迦佛等。是真佛宝。金口所说。理行教果。是真法宝。得果沙门。是真僧宝。致令一
瞻一礼万累冰消。一赞一称。千灾雾卷。自惟
薄福不逢正化。赖蒙遗迹。幸承馀荫。金檀铜
素漆纻丹青。图像圣容。名为佛宝。纸绢竹帛。
书写玄言。名为法宝。剃发染衣。执持应器。名
为僧宝。此之三种体相虽假。用表真容。敬之
永绝长流。蔑之常招苦报。如木非亲母。礼则
响逸十龄。凡非圣僧。敬则光逾万代。是知
斯风已扇遐迩共遵。冥资含识神功冈测。傥
有所亏获罪弥大。既许出家。理宜革俗。且如
礼云。介者不拜。为失岂同。去俗之人。身被忍
铠。屈节白衣。理所不可。三宝既同。义须齐
敬。不可偏遵佛法顿弃僧尼。故法不自弘。弘
之在人。人能弘道。故须齐敬也。
*** 顺益缘第二
如梵网经云。出家人法。不合礼拜国王父母
六亲。亦不敬事鬼神。
又涅槃经云。出家人不礼敬在家人。
又四分律云。佛令诸比丘长幼相次礼拜。不
应礼拜一切白衣。
又佛本行经云。输头檀王与诸眷属百官。次
第礼佛已。佛言。王今可礼优波离比丘等诸
述意缘第一¶ 第 16c 页 T54-0016.png

出家者次第而礼。
又萨遮尼乾经云。若谤声闻辟支佛法及大
乘法。毁呰留难者。犯根本罪(今僧依大小乘经不拜君亲是本
佛教今乃令礼交违佛教使拜跪俗人即不信佛语故犯根本罪)。又顺正理论云。诸
天神众。不敢希求受五戒者礼。如国君主。
亦不求比丘礼拜。以惧损功德及寿命故。
又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若有建立护持正法。
如是之人。应从启请。当舍身命而供养之。如
我于是大乘经说。
「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应供养
恭敬礼拜
犹如事火
婆罗门等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应供养
恭敬礼拜
亦如诸天
奉事帝释」
迦叶白佛言。若有长宿护持禁戒。从年少边
咨受未闻。云何是人当礼敬不。若当礼敬。是
则不名为持戒也。若是年少护持禁戒。从诸
宿旧破戒人边。咨受未闻复应礼不。若出家
人从在家人。咨受未闻。复当礼不。然出家人
不应礼敬在家人也。然佛法中年少幼小。应
当恭敬耆旧长宿。以是长宿先受具戒成就
威仪。是故应当供养恭敬。
又中阿含经云。云何知人胜如。谓比丘知有
二种人有信有不信。若信者胜。不信者为不
如也。谓信人复有二种。有数往见比丘。有不
数往见比丘。若数往见比丘者胜。不数往见
比丘者为不如也。谓数往见比丘人复有二
种。有礼敬比丘。有不礼敬比丘。若礼敬比丘
者胜。不礼敬比丘者为不如也。谓礼敬比丘
述意缘第一¶ 第 17a 页 T54-0017.png

不问经者为不如也。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国王出游。每见沙门
辄下车礼。道人言。大王。止不得下车。王言。
我上不下。所以言上不下者。今我为道人作
礼。寿终已后当生天上。是故言上不下也。
又善见律云。输头檀那王礼佛已。白佛言。我
今三度礼如来足。一佛初生时阿夷相曰。若
在家者应作转轮圣王。若出家学道必得成
佛。是时地为震动。我见神力即为作礼。第二
我出游戏有耕田人。菩萨在阎浮树下。日时
已晡树影停住不移。覆菩萨身。我见神力即
为作礼。第三今迎佛至国。佛升虚空作十八
变。如伏外道神力无畏。即为作礼。
又中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
时释提桓因。每入园观。时敕御者。令严驾千
马之车。严驾已竟唯王知时。时天帝释即下
常胜殿。东向合掌礼佛。尔时御者见则心惊
毛竖。马鞭落地。帝释见已即说偈言。
「 鬼汝何忧怖
马鞭落于地」
御者说偈白帝释言。
「 见王天帝释
为舍脂之夫
所以生恐怖
马鞭落地者
常见天帝释
一切诸大地
人天大小王
及四护世主
三十三天众
悉皆恭敬礼
何处更有尊
尊于帝释者
而今正东向
合掌修敬礼」
尔时帝释说偈答言。
述意缘第一¶ 第 17b 页 T54-0017.png

「 我实于一切
世间大小王
及四护世主
三十三天众
最为其尊主
故悉来恭敬
而复有世间
随顺等正觉
名号满大师
故我稽首礼」
御者复白言。
「 是必世间胜
故使天王释
恭敬而合掌
东向稽首礼
我今亦当礼
天王所礼者」
佛告诸比丘。彼天帝释为自在王。尚恭敬佛。
汝等比丘出家学道。亦应如是恭敬于佛。彼
天帝释舍脂之夫。敬礼法僧亦复赞叹。礼法
僧者。汝等已能正信出家学道。亦当如是敬
礼法僧。当复赞叹礼法僧者。
尔时帝释从常胜殿来下。周向诸方合掌恭
敬。时御者见天帝释。从殿来下住于中庭。周
向诸方合掌恭敬。见已惊怖马鞭复落地。而
说偈言。
「 何故憍尸迦
故重于非家
为我说其义
饥渴愿欲闻」
时天帝释说偈答言。
「 我正恭敬彼
能出非家者
自在游诸方
不计其行止
城邑国土色
不能累其心
不畜资生具
一往无欲定
往则无所求
唯无为为乐
言则定善言
不言则寂定
诸天阿修罗
各各共相违
人间自共诤
相违亦如是
述意缘第一¶ 第 17c 页 T54-0017.png

于诸诤无诤
于一切众生
放舍于刀杖
于财离财色
不醉亦不荒
远离一切恶
是故敬礼彼」
是时御者复说偈言。
「 天王之所敬
是必世间胜
故我从今日
当礼出家人」
又阿育王经云。昔阿恕伽王见一七岁沙弥。
将至屏处而为作礼。语沙弥言。莫向人道我
礼汝。时沙弥前有一澡瓶。沙弥即入其中。从
澡瓶中复还来出。而语言。王慎莫向人道沙
弥入澡瓶中复还来出。王即语沙弥言。我当
现向人说。不复得隐。是以诸经皆云。沙弥虽
小亦不可轻。王子虽小亦不可轻。龙子虽小
亦不可轻。沙弥虽小能度人。王子虽小能杀
人。龙子虽小能兴云。由兴云故。致雨雷电
霹礰感其所小而不可轻也。
又付法藏经云。昔佛涅槃一百年后。有阿育
王信敬三宝。常作般遮于瑟大会。王至会日。
香汤洗浴著新净衣。上高楼上四方顶礼。遥
请众僧。圣众飞来凡二十万。王之信心深远
难量。见诸沙门若长若幼若凡若圣。皆迎问
讯恭敬礼拜。时有一臣名曰夜奢。邪见炽盛
无信敬心。见王礼拜而作是言。王甚无智。自
屈贵德礼拜童幼。王闻是已。便敕诸臣。各遣
推觅自死百兽。人仰一头。唯使夜奢独求人
首。得已各敕诣市卖之。馀头悉售。夜奢人
头见者恶贱都无买者。数日欲臭。众人见已
咸共骂辱。而语之言。汝今非是旃陀罗人夜
述意缘第一¶ 第 18a 页 T54-0018.png

辱已。来诣王所白王言。臣卖人头反被骂辱。
尚无欲见况有买者。王复语言。若无买者但
当虚与。夜奢受教重赍入市。唱告众人。无钱
买者今当虚与。市人闻已重加骂辱。无肯取
者。夜奢惭愧还至王所。合掌白王。此头难售
虚与不取。反被骂辱。况有买者。王问夜奢。何
物最贵。夜奢答王。人最为贵。王言。若贵何故
不售。夜奢答王。人生虽贵死则卑贱。王问夜
奢。吾头若死同此贱不。夜奢惶惧怖不敢对。
王即语言。施汝无畏汝当实答。夜奢惶怖俛
仰答王。王头若死亦同此贱。王语夜奢。吾头
若死同此贱者。汝何怪我礼敬众僧。卿若是
吾真善知识。宜应劝我以危脆头易坚固头。
如何今日止吾礼拜。夜奢尔时闻王此语。方
自悔责改邪从正。归敬三宝。以是因缘众生
闻者。若见三宝。应当至心恭敬礼拜。
*** 违损缘第三
如像法决疑经云。乃至一切俗人不问贵贱。
不得挝打三宝奴婢畜生。及受三宝奴婢礼
拜。皆得殃咎故。萨遮尼揵经云。若破塔寺。或
取佛物。若教作助喜。若有沙门身著染衣。或
有持戒破戒。若系闭打缚。或令还俗。或断其
命。若犯如是根本重罪。决堕地狱受无间苦。
以王国内行此不善。诸仙圣人出国而去。大
力诸神不护其国。大臣诤竞四方咸起。水旱
不调风雨失时。人民饥饿劫贼纵横。疫疠疾
病死亡无数。不知自作而怨诸天。
又仁王经云。国王大臣自恃高贵。灭破吾法
述意缘第一¶ 第 18b 页 T54-0018.png

像。立统官制等。案籍记录僧。比丘地立白衣
高坐。又国王太子横作法制。不依佛教因缘。
破僧因缘。统官摄僧典主僧籍。苦相摄持佛
法不久。
又大集经云。佛言。所有众生。于现在世及未
来世。应当深信佛法众僧。彼诸众生于人天
中。常得受于胜妙果报。不久当得入无畏城。
如是乃至供养一人。为我出家。及有依我剃
除须发。著袈裟片不受戒者。供养是人。亦得
功德。乃至入无畏城。以是缘故我如是说。若
复有人为我出家。不持禁戒。剃除须发著袈
裟片。有非法恼害此者。乃至破坏三世诸佛
法身报身。乃至盈满三恶道故。佛言。若有众
生为我出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设不持戒。
彼等悉已为涅槃印之所印也。若复出家不
持戒者。有以非法而作恼乱骂辱毁呰。以手
刀杖打缚斫截。若夺衣钵。及夺种种资生具
者。是人则坏三世诸佛真实报身。则挑一切
天人眼目。是人为欲隐没诸佛所有正法三
宝种故。今诸天人不得利益。堕地狱故。为三
恶道增长盈满故。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
王。而白佛言。若有为佛剃除须发被服袈裟。
不受禁戒受已毁犯。其刹利王与作恼乱骂辱
打缚者。得几许罪。佛言。大梵。我今为汝且略
说之。若有人于万亿佛所。出其身血。于意云
何。是人得罪宁为多不。大梵王言。若人但出
一佛身血。得无间罪。尚多无量不可算数。堕
于阿鼻大地狱中。何况具出万亿诸佛身血
述意缘第一¶ 第 18c 页 T54-0018.png

佛言。大梵。若有恼乱骂辱打缚为我剃发著
袈裟片不受禁戒受而犯者。得罪多彼。何以
故。是人犹能为诸天人。示涅槃道。是人便已
于三宝中。心得敬信。胜于一切九十五道。其
人必速能入涅槃。胜于一切在家俗人。唯除
在家得忍辱者。是故天人应当供养。何况具
能受持禁戒。三业相应。其有一切国王及以
群臣诸断事者。如其见有于我法中而出家
者。作大罪业。大杀生。大偷盗。大污梵行。大
妄语及馀不善。但摈出国。不听在寺同僧事
业。亦不得鞭打。亦不应口业骂辱加其身罪。
若故违法而谪罚者。是人便于解脱退落。受
于下类。远离一切人天善道。必定归趣阿鼻
地狱。何况鞭打为佛出家具持戒者。
又十轮经云。佛言。族姓子。有四种僧。何等为
四。一第一义僧。二清净僧。三哑羊僧。四无惭
愧僧。云何名第一义僧。诸佛菩萨辟支及四
沙门果。是七种人名为第一义僧。在家得圣
果者。亦名第一义僧。云何名为清净僧。诸有
持具足戒者。是名清净僧。云何名为哑羊
僧。不知犯不犯轻重微细罪可忏悔。愚痴无
智不近善知识。不能咨问深义是善非善。如
是等相名为哑羊僧。云何名无惭愧僧。若有
为自活命来入佛法。悉皆毁犯破和合僧。不
畏后世。放纵六情贪著五欲。如是人等名为
无惭愧僧(如是四僧并须恭敬)。
又大悲经云。佛告阿难。于我法中但使性是
沙门。污沙门行自称沙门。形似沙门。当有被
述意缘第一¶ 第 19a 页 T54-0019.png

卢遮如来。彼诸沙门如是千佛于无馀涅槃
界。次第当得入般涅槃。无有遗馀。何以故。如
是一切诸沙门中。乃至一称佛名一生信者。
所作功德终不虚设。阿难。我以佛智测知法
界非不测知。阿难。所有白业得白报。黑业得
黑报。若有净心诸众生等。作是称言南无佛
者。彼人以是善根。必定得近涅槃。何况值佛
亲承供养。
又十轮经云。佛言。若诸比丘依佛法出家。一
切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若护持戒。不应谪
罚闭系。兀其手足乃至夺命。悉无是法。若有
破戒比丘如败脓坏。非梵行而言梵行。退失
堕落圣道果證。为诸烦恼结使所坏。犹能开
示一切天龙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
是以依我出家。若持戒若破戒。我悉不听。轮
王大臣宰相。不得谪罚系闭。加诸鞭杖截其
手足。乃至断命。况复馀轻犯小威仪破戒比
丘。虽是死人是戒馀力。犹如牛黄。是牛虽死
人故取之。亦如麝香死后有用。能大利益一
切众生。恶行比丘虽犯禁戒。其戒势力。犹能
利益无量天人。譬如烧香。香体虽坏熏他令
香。破戒比丘亦复如是。自堕恶道。能令众生
增长善根。以是因缘。一切白衣不应侵毁轻
蔑破戒比丘。皆当守护尊重供养。不听谪罚
系闭其身。乃至夺命。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 瞻卜华虽萎
胜于诸馀华
破戒诸比丘
犹胜诸外道」
又大集经世尊说偈云。
述意缘第一¶ 第 19b 页 T54-0019.png

「 剃头著袈裟
持戒及毁戒
天人可供养
常令无有乏
如是供养彼
则为供养我
若能为敬法
归依而剃头
身著袈裟服
说彼是我子
假使毁禁戒
犹住不退地
若有挝打彼
则为打我身
若有骂辱彼
则为骂辱我
是人心欲灭
正法大明灯
为财共斗诤
刹利同生瞋」
又十轮经云。譬如过去有王。名曰福德。若人
有犯罪过乃至系缚。王不欲夺命。将付狂象。
尔时狂象捉其二足欲扑其地。而见此人著
染色衣故。狂象即便安徐置地。不敢损伤。共
对蹲坐以鼻舐足。而生慈心。族姓子。象是畜
生。见染衣人尚不加恶生于害心。乃至未来
世。有旃陀罗王。见我法中有人出家。堪任法
器。及不成法器。故作逼恼或夺其命。命终之
后必堕阿鼻地狱。
颂曰。
「 騄骥资鞭策
兰蕙伫熏风
至理信难见
非人孰可通
输心仰圆极
莹晒入玄中
总辔超三有
搏飞上四空
簪缨犹忽梦
财利若尘蒙
高揖谢时俗
萧洒出烦笼」
诸经要集卷第二
述意缘第一¶ 第 19c 页 T54-0019.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