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 〈伯夷列传〉第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a 页
** 5 传

5.1《伯夷列传第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a 页

夫学者载籍极博,
犹考信于六蓺。
《诗》《书》虽缺,
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
让于虞舜,
舜禹之閒,
岳牧咸荐,
乃试之于位,
典职数十年,
功用既兴,
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
王者大统,
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
许由不受,
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
有卞随、
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
太史公曰:
余登箕山,
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
如吴太伯、
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
光义至高,
其文辞不少概见,
何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a 页

孔子曰:
「伯夷、
叔齐,
不念旧恶,
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
又何怨乎?」
余悲伯夷之意,
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a 页

伯夷、
叔齐,
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
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
「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
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盍往归焉。
及至,
西伯卒,
武王载木主,
号为文王,
东伐纣。
伯夷、
叔齐叩马而谏曰:
「父死不葬,
爰及干戈,
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
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
「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
天下宗周,
而伯夷、
叔齐耻之,
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
作歌。
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农、
虞、夏忽焉没兮,
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
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a 页

由此观之,
怨邪非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a 页

或曰: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若伯夷、
叔齐,
可谓善人者非邪?
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
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
糟糠不厌,
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
其何如哉?
盗蹠日杀不辜,
肝人之肉,
暴戾恣睢,
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
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
操行不轨,
专犯忌讳,
而终身逸乐,
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
时然后出言,
行不由径,
非公正不发愤,
而遇祸灾者,
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
傥所谓天道,
是邪非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a 页

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
「富贵如可求,
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
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
其轻若此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a 页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贾子曰:
「贪夫徇财,
烈士徇名,
夸者死权,
众庶冯生。」
「同明相照,
同类相求。」
「云从龙,
风从虎,
圣人作而万物睹。」
伯夷、
叔齐虽贤,
得夫子而名益彰。
颜渊虽笃学,
附骥尾而行益显。
岩穴之士,
趣舍有时若此,
类名堙灭而不称,
悲夫!
闾巷之人,
欲砥行立名者,
非附青云之士,
恶能施于后世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a 页

5.2《管晏列传第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a 页

管仲夷吾者,
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
常欺鲍叔,
鲍叔终善遇之,
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
公子纠死,
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
任政于齐,
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管仲之谋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a 页

管仲曰:
「吾始困时,
尝与鲍叔贾,
分财利多自与,
鲍叔不以我为贪,
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鲍叔不以我为愚,
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
鲍叔不以我为怯,
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
召忽死之,
吾幽囚受辱,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子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a 页

鲍叔既进管仲,
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
有封邑者十馀世,
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a 页

管仲既任政相齐,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通货积财,
富国彊兵,
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
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
因而予之;
俗之所否,
因而去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a 页

其为政也,
善因祸而为福,
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
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
南袭蔡,
管仲因而伐楚,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
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
桓公欲背曹沬之约,
管仲因而信之,
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
「知与之为取,
政之宝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a 页

管仲富拟于公室,
有三归、
反坫,
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
齐国遵其政,
常彊于诸侯。
后百馀年而有晏子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a 页

晏平仲婴者,
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
庄公、
景公,
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
食不重肉,
妾不衣帛。
其在朝,
君语及之,
即危言;
语不及之,
即危行。
国有道,
即顺命;
无道,
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a 页

越石父贤,
在缧绁中。
晏子出,
遭之涂,
解左骖赎之,
载归。
弗谢,
入闺。
久之,
越石父请绝。
晏子戄然,
摄衣冠谢曰:
「婴虽不仁,
免子于厄,
何子求绝之速也?」
石父曰:
「不然。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
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
是知己;
知己而无礼,
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a 页

晏子为齐相,
出,其御之妻从门閒而窥其夫。
其夫为相御,
拥大盖,
策驷马,
意气扬扬,
甚自得也。
既而归,
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
「晏子长不满六尺,
身相齐国,
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
志念深矣,
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
乃为人仆御,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
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a 页

太史公曰:
吾读管氏《牧民》
《山高》
《乘马》
《轻重》
《九府》
《晏子春秋》
详哉其言之也。
既见其著书,
欲观其行事,
故次其传。
至其书,
世多有之,
是以不论,
论其轶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a 页

管仲世所谓贤臣,
然孔子小之。
岂以为周道衰微,
桓公既贤,
而不勉之至王,
乃称霸哉?
语曰
「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
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1a 页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
成礼然后去,
岂所谓
「见义不为无勇」
者邪?
至其谏说,
犯君之颜,
此所谓
「进思尽忠,
退思补过」
者哉!
假令晏子而在,
余虽为之执鞭,
所忻慕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2a 页

5.3《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3a 页

老子者,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
名耳,
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4a 页

孔子适周,
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
「子所言者,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
良贾深藏若虚,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
态色与淫志,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
若是而已。」
孔子去,
谓弟子曰:
「鸟,
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游;
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
游者可以为纶,
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
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
其犹龙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5a 页

老子脩道德,
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
见周之衰,
乃遂去。
至关,
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
彊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
莫知其所终。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6a 页

或曰:
老莱子亦楚人也,
著书十五篇,
言道家之用,
与孔子同时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7a 页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
或言二百馀岁,
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8a 页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
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
「始秦与周合,
合五百岁而离,
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
或曰非也,
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
隐君子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9a 页

老子之子名宗,
宗为魏将,
封于段干。
宗子注,
注子宫,
宫玄孙假,
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
因家于齐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0a 页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
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
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
清静自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1a 页

庄子者,
蒙人也,
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
与梁惠王、
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
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馀万言,
大抵率寓言也。
《渔父》
《盗蹠》
《胠箧》
以诋訾孔子之徒,
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
《亢桑子》之属,
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
指事类情,
用剽剥儒、
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
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2a 页

楚威王闻庄周贤,
使使厚币迎之,
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
「千金,
重利;
卿相,
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
衣以文绣,
以入大庙。
当是之时,
虽欲为孤豚,
岂可得乎?
子亟去,
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
以快吾志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3a 页

申不害者,
京人也,
故郑之贱臣。
学术以干韩昭侯,
昭侯用为相。
内脩政教,
外应诸侯,
十五年。
终申子之身,
国治兵彊,
无侵韩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4a 页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著书二篇,
号曰《申子》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5a 页

韩非者,
韩之诸公子也。
喜刑名法术之学,
而其归本于黄老。
非为人口吃,
不能道说,
而善著书。
与李斯俱事荀卿,
斯自以为不如非。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6a 页

非见韩之削弱,
数以书谏韩王,
韩王不能用。
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脩明其法制,
执势以御其臣下,
富国彊兵而以求人任贤,
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
以为儒者用文乱法,
而侠者以武犯禁。
宽则宠名誉之人,
急则用介冑之士。
今者所养非所用,
所用非所养。
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观往者得失之变,
故作《孤愤》
《五蠹》
《内外储》
《说林》
《说难》十馀万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7a 页

然韩非知说之难,
《说难》书甚具,
终死于秦,
不能自脱。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8a 页

《说难》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9a 页

凡说之难,
非吾知之有以说之难也;
又非吾辩之难能明吾意之难也;
又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
凡说之难,
在知所说之心,
可以吾说当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0a 页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
而说之以厚利,
则见下节而遇卑贱,
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
而说之以名高,
则见无心而远事情,
必不收矣。
所说实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
而说之以名高,
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若说之以厚利,
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
此之不可不知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1a 页

夫事以密成,
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
而语及其所匿之事,
如是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
而说者明言善议以推其恶者,
则身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
说行而有功则德亡,
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
如是者身危。
夫贵人得计而欲自以为功,
说者与知焉,
则身危。
彼显有所出事,
乃自以为也故,
说者与知焉,
则身危。
彊之以其所必不为,
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
身危。
故曰:
与之论大人,
则以为閒己;
与之论细人,
则以为粥权。
论其所爱,
则以为借资;
论其所憎,
则以为尝己。
径省其辞,
则不知而屈之;
汎滥博文,
则多而久之。
顺事陈意,
则曰怯懦而不尽;
虑事广肆,
则曰草野而倨侮。
此说之难,
不可不知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2a 页

凡说之务,
在知饰所说之所敬,
而灭其所丑。
彼自知其计,
则毋以其失穷之;
自勇其断,
则毋以其敌怒之;
自多其力,
则毋以其难概之。
规异事与同计,
誉异人与同行者,
则以饰之无伤也。
有与同失者,
则明饰其无失也。
大忠无所拂悟,
辞言无所击排,
乃后申其辩知焉。
此所以亲近不疑,
知尽之难也。
得旷日弥久,
而周泽既渥,
深计而不疑,
交争而不罪,
乃明计利害以致其功,
直指是非以饰其身,
以此相持,
此说之成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3a 页

伊尹为庖,
百里奚为虏,
皆所由干其上也。
故此二子者,
皆圣人也,
犹不能无役身而涉世如此其污也,
则非能仕之所设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4a 页

宋有富人,
天雨墙坏。
其子曰
「不筑且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
乃以其子妻之。
因问群臣曰:
「吾欲用兵,
谁可伐者?」
关其思曰:
「胡可伐。」
乃戮关其思,
曰:
「胡,
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
何也?」
胡君闻之,
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
郑人袭胡,
取之。
此二说者,
其知皆当矣,
然而甚者为戮,
薄者见疑。
非知之难也,
处知则难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5a 页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卫国之法,
窃驾君车者罪至刖。
既而弥子之母病,
人闻,
往夜告之,
弥子矫驾君车而出。
君闻之而贤之曰:
「孝哉,
为母之故而犯刖罪!」
与君游果园,
弥子食桃而甘,
不尽而奉君。
君曰:
「爱我哉,
忘其口而念我!」
及弥子色衰而爱弛,
得罪于君。
君曰:
「是尝矫驾吾车,
又尝食我以其馀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
前见贤而后获罪者,
爱憎之至变也。
故有爱于主,
则知当而加亲;
见憎于主,
则罪当而加疏。
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6a 页

夫龙之为虫也,
可扰狎而骑也。
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
人有婴之,
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
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
则几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7a 页

人或传其书至秦。
秦王见《孤愤》
《五蠹》之书,
曰:
「嗟乎,
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
死不恨矣!」
李斯曰:
「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秦因急攻韩。
韩王始不用非,
及急,
乃遣非使秦。
秦王悦之,
未信用。
李斯、
姚贾害之,
毁之曰:
「韩非,
韩之诸公子也。
今王欲并诸侯,
非终为韩不为秦,
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
久留而归之,
此自遗患也,
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王以为然,
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
使自杀。
韩非欲自陈,
不得见。
秦王后悔之,
使人赦之,
非已死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8a 页

申子、
韩子皆著书,
传于后世,
学者多有。
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9a 页

太史公曰:
老子所贵道,
虚无,
因应变化于无为,
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庄子散道德,
放论,
要亦归之自然。
申子卑卑,
施之于名实。
韩子引绳墨,
切事情,
明是非,
其极惨礉少恩。
皆原于道德之意,
而老子深远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0a 页

5.4《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1a 页

司马穰苴者,
田完之苗裔也。
齐景公时,
晋伐阿、
甄,而燕侵河上,
齐师败绩。
景公患之。
晏婴乃荐田穰苴曰:
「穰苴虽田氏庶孽,
然其人文能附众,
武能威敌,
愿君试之。」
景公召穰苴,
与语兵事,
大说之,
以为将军,
将兵捍燕晋之师。
穰苴曰:
「臣素卑贱,
君擢之闾伍之中,
加之大夫之上,
士卒未附,
百姓不信,
人微权轻,
愿得君之宠臣,
国之所尊,
以监军,
乃可。」
于是景公许之,
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
与庄贾约曰:
「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穰苴先驰至军,
立表下漏待贾。
贾素骄贵,
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
不甚急;
亲戚左右送之,
留饮。
日中而贾不至。
穰苴则仆表决漏,
入,行军勒兵,
申明约束。
约束既定,
夕时,
庄贾乃至。
穰苴曰:
「何后期为?」
贾谢曰:
「不佞大夫亲戚送之,
故留。」
穰苴曰:
「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
临军约束则忘其亲,
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
今敌国深侵,
邦内骚动,
士卒暴露于境,
君寝不安席,
食不甘味,
百姓之命皆悬于君,
何谓相送乎!」
召军正问曰:
「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
对曰:
「当斩。」
庄贾惧,
使人驰报景公,
请救。
既往,
未及反,
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三军之士皆振慄。
久之,
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
驰入军中。
穰苴曰:
「将在军,
君令有所不受。」
问军正曰:
「驰三军法何?」
正曰:
「当斩。」
使者大惧。
穰苴曰:
「君之使不可杀之。」
乃斩其仆,
车之左驸,
马之左骖,
以徇三军。
遣使者还报,
然后行。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
身自拊循之。
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
身与士卒平分粮食,
最比其羸弱者。
三日而后勒兵。
病者皆求行,
争奋出为之赴战。
晋师闻之,
为罢去。
燕师闻之,
度水而解。
于是追击之,
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未至国,
释兵旅,
解约束,
誓盟而后入邑。
景公与诸大夫郊迎,
劳师成礼,
然后反归寝。
既见穰苴,
尊为大司马。
田氏日以益尊于齐。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2a 页

已而大夫鲍氏、
高、国之属害之,
谮于景公。
景公退穰苴,
苴发疾而死。
田乞、
田豹之徒由此怨高、
国等。
其后及田常杀简公,
尽灭高子、
国子之族。
至常曾孙和,
因自立为齐威王,
用兵行威,
大放穰苴之法,
而诸侯朝齐。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3a 页

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
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4a 页

太史公曰:
余读《司马兵法》
闳廓深远,
虽三代征伐,
未能竟其义,
如其文也,
亦少褒矣。
若夫穰苴,
区区为小国行师,
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
世既多《司马兵法》
以故不论,
著穰苴之列传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5a 页

5.5《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6a 页

孙子武者,
齐人也。
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
阖庐曰:
「子之十三篇,
吾尽观之矣,
可以小试勒兵乎?」
对曰:
「可。」
阖庐曰:
「可试以妇人乎?」
曰:
「可。」
于是许之,
出宫中美女,
得百八十人。
孙子分为二队,
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
皆令持戟。
令之曰:
「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
妇人曰:
「知之。」
孙子曰:
「前,
则视心;
左,视左手;
右,视右手;
后,即视背。」
妇人曰:
「诺。」
约束既布,
乃设鈇钺,
即三令五申之。
于是鼓之右,
妇人大笑。
孙子曰:
「约束不明,
申令不熟,
将之罪也。」
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
妇人复大笑。
孙子曰:
「约束不明,
申令不熟,
将之罪也;
既已明而不如法者,
吏士之罪也。」
乃欲斩左右队长。
吴王从台上观,
见且斩爱姬,
大骇。
趣使使下令曰:
「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
寡人非此二姬,
食不甘味,
愿勿斩也。」
孙子曰:
「臣既已受命为将,
将在军,
君命有所不受。」
遂斩队长二人以徇。
用其次为队长,
于是复鼓之。
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
无敢出声。
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
「兵既整齐,
王可试下观之,
唯王所欲用之,
虽赴水火犹可也。」
吴王曰:
「将军罢休就舍,
寡人不愿下观。」
孙子曰:
「王徒好其言,
不能用其实。」
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
卒以为将。
西破彊楚,
入郢,
北威齐晋,
显名诸侯,
孙子与有力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7a 页

孙武既死,
后百馀岁有孙膑。
膑生阿鄄之閒,
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
得为惠王将军,
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
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
庞涓恐其贤于己,
疾之,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欲隐勿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8a 页

齐使者如梁,
孙膑以刑徒阴见,
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
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
马有上、
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
「君弟重射,
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
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
孙子曰: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取君上驷与彼中驷,
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
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
遂以为师。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9a 页

其后魏伐赵,
赵急,
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
膑辞谢曰:
「刑馀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
而孙子为师,
居辎车中,
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
孙子曰: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
救斗者不搏撠,
批亢捣虚,
形格势禁,
则自为解耳。
今梁赵相攻,
轻兵锐卒必竭于外,
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据其街路,
冲其方虚,
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毙于魏也。」
田忌从之,
魏果去邯郸,
与齐战于桂陵,
大破梁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0a 页

后十三岁,
魏与赵攻韩,
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
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
去韩而归,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齐号为怯,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明日为五万灶,
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
大喜,
曰:
「我固知齐军怯,
入吾地三日,
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
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
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陜,
而旁多阻隘,
可伏兵,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
夹道而伏,
期曰
「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
见白书,
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
齐军万弩俱发,
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
乃自刭,
曰:
「遂成竖子之名!」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世传其兵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1a 页

吴起者,
卫人也,
好用兵。
尝学于曾子,
事鲁君。
齐人攻鲁,
鲁欲将吴起,
吴起取齐女为妻,
而鲁疑之。
吴起于是欲就名,
遂杀其妻,
以明不与齐也。
鲁卒以为将。
将而攻齐,
大破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2a 页

鲁人或恶吴起曰:
「起之为人,
猜忍人也。
其少时,
家累千金,
游仕不遂,
遂破其家。
乡党笑之,
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
而东出卫郭门。
与其母诀,
齧臂而盟曰:
『起不为卿相,
不复入卫。』
遂事曾子。
居顷之,
其母死,
起终不归。
曾子薄之,
而与起绝。
起乃之鲁,
学兵法以事鲁君。
鲁君疑之,
起杀妻以求将。
夫鲁小国,
而有战胜之名,
则诸侯图鲁矣。
且鲁卫兄弟之国也,
而君用起,
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
谢吴起。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3a 页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
欲事之。
文侯问李克曰:
「吴起何如人哉?」
李克曰:
「起贪而好色,
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于是魏文侯以为将,
击秦,
拔五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4a 页

起之为将,
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卧不设席,
行不骑乘,
亲裹赢粮,
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
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
人曰:
「子卒也,
而将军自吮其疽,
何哭为?」
母曰:
「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
其父战不旋踵,
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
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5a 页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
廉平,
尽能得士心,
乃以为西河守,
以拒秦、
韩。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6a 页

魏文侯既卒,
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
中流,
顾而谓吴起曰:
「美哉乎山河之固,
此魏国之宝也!」
起对曰:
「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
右彭蠡,
德义不修,
禹灭之。
夏桀之居,
左河济,
右泰华,
伊阙在其南,
羊肠在其北,
修政不仁,
汤放之。
殷纣之国,
左孟门,
右太行,
常山在其北,
大河经其南,
修政不德,
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
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
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
「善。」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7a 页

吴起为西河守,
甚有声名。
魏置相,
相田文。
吴起不悦,
谓田文曰:
「请与子论功,
可乎?」
田文曰:
「可。」
起曰:
「将三军,
使士卒乐死,
敌国不敢谋,
子孰与起?」
文曰:
「不如子。」
起曰:
「治百官,
亲万民,
实府库,
子孰与起?」
文曰:
「不如子。」
起曰:
「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
韩赵宾从,
子孰与起?」
文曰:
「不如子。」
起曰:
「此三者,
子皆出吾下,
而位加吾上,
何也?」
文曰:
「主少国疑,
大臣未附,
百姓不信,
方是之时,
属之于子乎?
属之于我乎?」
起默然良久,
曰:
「属之子矣。」
文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8a 页

田文既死,
公叔为相,
尚魏公主,
而害吴起。
公叔之仆曰:
「起易去也。」
公叔曰:
「柰何?」
其仆曰:
「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
君因先与武侯言曰:
『夫吴起贤人也,
而侯之国小,
又与彊秦壤界,
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
武侯即曰:
『柰何?』
君因谓武侯曰:
『试延以公主,
起有留心则必受之,
无留心则必辞矣。
以此卜之。』
君因召吴起而与归,
即令公主怒而轻君。
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
则必辞。」
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
果辞魏武侯。
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吴起惧得罪,
遂去,
即之楚。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9a 页

楚悼王素闻起贤,
至则相楚。
明法审令,
捐不急之官,
废公族疏远者,
以抚养战斗之士。
要在彊兵,
破驰说之言从横者。
于是南平百越;
北并陈蔡,
却三晋;
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彊。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
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
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
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
太子立,
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馀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0a 页

太史公曰:
世俗所称师旅,
皆道《孙子》十三篇,
吴起《兵法》
世多有,
故弗论,
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语曰: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
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孙子筹策庞涓明矣,
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
然行之于楚,
以刻暴少恩亡其躯。
悲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1a 页

5.6《伍子胥列传第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2a 页

伍子胥者,
楚人也,
名员。
员父曰伍奢。
员兄曰伍尚。
其先曰伍举,
以宜谏事楚庄王,
有显,
故其后世有名于楚。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3a 页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
使伍奢为太傅,
费无忌为少傅。
无忌不忠于太子建。
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
秦女好,
无忌驰归报平王曰:
「秦女绝美,
王可自取,
而更为太子取妇。」
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
生子轸。
更为太子取妇。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4a 页

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
因去太子而事平王。
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
杀己,
乃因谗太子建。
建母,
蔡女也,
无宠于平王。
平王稍益疏建,
使建守城父,
备边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5a 页

顷之,
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
「太子以秦女之故,
不能无怨望,
愿王少自备也。
自太子居城父,
将兵,
外交诸侯,
且欲入为乱矣。」
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
伍奢知无忌谗太子于平王,
因曰:
「王独柰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无忌曰:
「王今不制,
其事成矣。
王且见禽。」
于是平王怒,
囚伍奢,
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
行未至,
奋扬使人先告太子:
「太子急去,
不然将诛。」
太子建亡奔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6a 页

无忌言于平王曰:
「伍奢有二子,
皆贤,
不诛且为楚忧。
可以其父质而召之,
不然且为楚患。」
王使使谓伍奢曰:
「能致汝二子则生,
不能则死。」
伍奢曰:
「尚为人仁,
呼必来。
员为人刚戾忍诟,
能成大事,
彼见来之并禽,
其势必不来。」
王不听,
使人召二子曰:
「来,
吾生汝父;
不来,
今杀奢也。」
伍尚欲往,
员曰:
「楚之召我兄弟,
非欲以生我父也,
恐有脱者后生患,
故以父为质,
诈召二子。
二子到,
则父子俱死。
何益父之死?
往而令雠不得报耳。
不如奔他国,
借力以雪父之耻,
俱灭,
无为也。」
伍尚曰:
「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
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
后不能雪耻,
终为天下笑耳。」
谓员:
「可去矣!
汝能报杀父之雠,
我将归死。」
尚既就执,
使者捕伍胥。
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
使者不敢进,
伍胥遂亡。
闻太子建之在宋,
往从之。
奢闻子胥之亡也,
曰:
「楚国君臣且苦兵矣。」
伍尚至楚,
楚并杀奢与尚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7a 页

伍胥既至宋,
宋有华氏之乱,
乃与太子建俱奔于郑。
郑人甚善之。
太子建又适晋,
晋顷公曰:
「太子既善郑,
郑信太子。
太子能为我内应,
而我攻其外,
灭郑必矣。
灭郑而封太子。」
太子乃还郑。
事未会,
会自私欲杀其从者,
从者知其谋,
乃告之于郑。
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
建有子名胜。
伍胥惧,
乃与胜俱奔吴。
到昭关,
昭关欲执之。
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
几不得脱。
追者在后。
至江,
江上有一渔父乘船,
知伍胥之急,
乃渡伍胥。
伍胥既渡,
解其剑曰:
「此剑直百金,
以与父。」
父曰:
「楚国之法,
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
爵执圭,
岂徒百金剑邪!」
不受。
伍胥未至吴而疾,
止中道,
乞食。
至于吴,
吴王僚方用事,
公子光为将。
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8a 页

久之,
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
两女子争桑相攻,
乃大怒,
至于两国举兵相伐。
吴使公子光伐楚,
拔其钟离、
居巢而归。
伍子胥说吴王僚曰:
「楚可破也。
愿复遣公子光。」
公子光谓吴王曰:
「彼伍胥父兄为戮于楚,
而劝王伐楚者,
欲以自报其雠耳。
伐楚未可破也。」
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
欲杀王而自立,
未可说以外事,
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于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9a 页

五年而楚平王卒。
初,平王所夺太子建秦女生子轸,
及平王卒,
轸竟立为后,
是为昭王。
吴王僚因楚丧,
使二公子将兵往袭楚。
楚发兵绝吴兵之后,
不得归。
吴国内空,
而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
是为吴王阖庐。
阖庐既立,
得志,
乃召伍员以为行人,
而与谋国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0a 页

楚诛其大臣郤宛、
伯州犁,
伯州犁之孙伯嚭亡奔吴,
吴亦以嚭为大夫。
前王僚所遣二公子将兵伐楚者,
道绝不得归。
后闻阖庐弑王僚自立,
遂以其兵降楚,
楚封之于舒。
阖庐立三年,
乃兴师与伍胥、
伯嚭伐楚,
拔舒,
遂禽故吴反二将军。
因欲至郢,
将军孙武曰:
「民劳,
未可,
且待之。」
乃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1a 页

四年,
吴伐楚,
取六与灊。
五年,
伐越,
败之。
六年,
楚昭王使公子囊瓦将兵伐吴。
吴使伍员迎击,
大破楚军于豫章,
取楚之居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2a 页

九年,
吴王阖庐谓子胥、
孙武曰:
「始子言郢未可入,
今果何如?」
二子对曰:
「楚将囊瓦贪,
而唐、
蔡皆怨之。
王必欲大伐之,
必先得唐、
蔡乃可。」
阖庐听之,
悉兴师与唐、
蔡伐楚,
与楚夹汉水而陈。
吴王之弟夫概将兵请从,
王不听,
遂以其属五千人击楚将子常。
子常败走,
奔郑。
于是吴乘胜而前,
五战,
遂至郢。
己卯,
楚昭王出奔。
庚辰,
吴王入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3a 页

昭王出亡,
入云梦;
盗击王,
王走郧。
郧公弟怀曰:
「平王杀我父,
我杀其子,
不亦可乎!」
郧公恐其弟杀王,
与王奔随。
吴兵围随,
谓随人曰:
「周之子孙在汉川者,
楚尽灭之。」
随人欲杀王,
王子綦匿王,
己自为王以当之。
随人卜与王于吴,
不吉,
乃谢吴不与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4a 页

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
员之亡也,
谓包胥曰:
「我必覆楚。」
包胥曰:
「我必存之。」
及吴兵入郢,
伍子胥求昭王。
既不得,
乃掘楚平王墓,
出其尸,
鞭之三百,
然后已。
申包胥亡于山中,
使人谓子胥曰:
「子之报雠,
其以甚乎!
吾闻之,
人众者胜天,
天定亦能破人。
今子故平王之臣,
亲北面而事之,
今至于僇死人,
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伍子胥曰:
「为我谢申包胥曰,
吾日莫途远,
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
求救于秦。
秦不许。
包胥立于秦廷,
昼夜哭,
七日七夜不绝其声。
秦哀公怜之,
曰:
「楚虽无道,
有臣若是,
可无存乎!」
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
六月,
败吴兵于稷。
会吴王久留楚求昭王,
而阖庐弟夫概乃亡归,
自立为王。
阖庐闻之,
乃释楚而归,
击其弟夫概。
夫概败走,
遂奔楚。
楚昭王见吴有内乱,
乃复入郢。
封夫概于堂溪,
为堂溪氏。
楚复与吴战,
败吴,
吴王乃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5a 页

后二岁,
阖庐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
取番。
楚惧吴复大来,
乃去郢,
徙于鄀。
当是时,
吴以伍子胥、
孙武之谋,
西破彊楚,
北威齐晋,
南服越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6a 页

其后四年,
孔子相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7a 页

后五年,
伐越。
越王句践迎击,
败吴于姑苏,
伤阖庐指,
军却。
阖庐病创将死,
谓太子夫差曰:
「尔忘句践杀尔父乎?」
夫差对曰:
「不敢忘。」
是夕,
阖庐死。
夫差既立为王,
以伯嚭为太宰,
习战射。
二年后伐越,
败越于夫湫。
越王句践乃以馀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
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求委国为臣妾。
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谏曰:
「越王为人能辛苦。
今王不灭,
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
用太宰嚭计,
与越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8a 页

其后五年,
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
新君弱,
乃兴师北伐齐。
伍子胥谏曰:
「句践食不重味,
吊死问疾,
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
必为吴患。
今吴之有越,
犹人之有腹心疾也。
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
不亦谬乎!」
吴王不听,
伐齐,
大败齐师于艾陵,
遂威邹鲁之君以归。
益疏子胥之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9a 页

其后四年,
吴王将北伐齐,
越王句践用子贡之谋,
乃率其众以助吴,
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
太宰嚭既数受越赂,
其爱信越殊甚,
日夜为言于吴王。
吴王信用嚭之计。
伍子胥谏曰:
「夫越,
腹心之病,
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
破齐,
譬犹石田,
无所用之。
《盘庚之诰》曰:
『有颠越不恭,
劓殄灭之,
俾无遗育,
无使易种于兹邑。』
此商之所以兴。
愿王释齐而先越;
若不然,
后将悔之无及。」
而吴王不听,
使子胥于齐。
子胥临行,
谓其子曰:
「吾数谏王,
王不用,
吾今见吴之亡矣。
汝与吴俱亡,
无益也。」
乃属其子于齐鲍牧,
而还报吴。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0a 页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
因谗曰:
「子胥为人刚暴,
少恩,
猜贼,
其怨望恐为深祸也。
前日王欲伐齐,
子胥以为不可,
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子胥耻其计谋不用,
乃反怨望。
而今王又复伐齐,
子胥专愎彊谏,
沮毁用事,
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今王自行,
悉国中武力以伐齐,
而子胥谏不用,
因辍谢,
详病不行。
王不可不备,
此起祸不难。
且嚭使人微伺之,
其使于齐也,
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
夫为人臣,
内不得意,
外倚诸侯,
自以为先王之谋臣,
今不见用,
常鞅鞅怨望。
愿王早图之。」
吴王曰:
「微子之言,
吾亦疑之。」
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
曰:
「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叹曰:
「嗟乎!
谗臣嚭为乱矣,
王乃反诛我。
我令若父霸。
自若未立时,
诸公子争立,
我以死争之于先王,
几不得立。
若既得立,
欲分吴国予我,
我顾不敢望也。
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乃告其舍人曰:
「必树吾墓上以梓,
今可以为器,
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
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乃自刭死。
吴王闻之大怒,
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
浮之江中。
吴人怜之,
为立祠于江上,
因命曰胥山。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1a 页

吴王既诛伍子胥,
遂伐齐。
齐鲍氏杀其君悼公而立阳生。
吴王欲讨其贼,
不胜而去。
其后二年,
吴王召鲁卫之君会之橐皋。
其明年,
因北大会诸侯于黄池,
以令周室。
越王句践袭杀吴太子,
破吴兵。
吴王闻之,
乃归,
使使厚币与越平。
后九年,
越王句践遂灭吴,
杀王夫差;
而诛太宰嚭,
以不忠于其君,
而外受重赂,
与己比周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2a 页

伍子胥初所与俱亡故楚太子建之子胜者,
在于吴。
吴王夫差之时,
楚惠王欲召胜归楚。
叶公谏曰:
「胜好勇而阴求死士,
殆有私乎!」
惠王不听。
遂召胜,
使居楚之边邑鄢,
号为白公。
白公归楚三年而吴诛子胥。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3a 页

白公胜既归楚,
怨郑之杀其父,
乃阴养死士求报郑。
归楚五年,
请伐郑,
楚令尹子西许之。
兵未发而晋伐郑,
郑请救于楚。
楚使子西往救,
与盟而还。
白公胜怒曰:
「非郑之仇,
乃子西也。」
胜自砺剑,
人问曰:
「何以为?」
胜曰:
「欲以杀子西。」
子西闻之,
笑曰:
「胜如卵耳,
何能为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4a 页

其后四岁,
白公胜与石乞袭杀楚令尹子西、
司马子綦于朝。
石乞曰:
「不杀王,
不可。」
乃劫王如高府。
石乞从者屈固负楚惠王亡走昭夫人之宫。
叶公闻白公为乱,
率其国人攻白公。
白公之徒败,
亡走山中,
自杀。
而虏石乞,
而问白公尸处,
不言将亨。
石乞曰:
「事成为卿,
不成而亨,
固其职也。」
终不肯告其尸处。
遂亨石乞,
而求惠王复立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5a 页

太史公曰:
怨毒之于人甚矣哉!
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
况同列乎!
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
何异蝼蚁。
弃小义,
雪大耻,
名垂于后世,
悲夫!
方子胥窘于江上,
道乞食,
志岂尝须臾忘郢邪?
故隐忍就功名,
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
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6a 页

5.7《仲尼弟子列传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7a 页

孔子曰
「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
皆异能之士也。
德行:
颜渊,
闵子骞,
冉伯牛,
仲弓。
政事:
冉有,
季路。
言语:
宰我,
子贡。
文学:
子游,
子夏。
师也辟,
参也鲁,
柴也愚,
由也谚,
回也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
亿则屡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8a 页

孔子之所严事:
于周则老子;
于卫,
蘧伯玉;
于齐,
晏平仲;
于楚,
老莱子;
于郑,
子产;
于鲁,
孟公绰。
数称臧文仲、
柳下惠、
铜鞮伯华、
介山子然,
孔子皆后之,
不并世。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9a 页

颜回者,
鲁人也,
字子渊。
少孔子三十岁。
颜渊问仁,
孔子曰:
「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0a 页

孔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回也如愚;
退而省其私,
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
唯我与尔有是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1a 页

回年二十九,
发尽白,
蚤死。
孔子哭之恸,
曰:
「自吾有回,
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
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2a 页

闵损字子骞。
少孔子十五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3a 页

孔子曰:
「孝哉闵子骞!
人不閒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不仕大夫,
不食污君之禄。
「如有复我者,
必在汶上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4a 页

冉耕字伯牛。
孔子以为有德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5a 页

伯牛有恶疾,
孔子往问之,
自牖执其手,
曰:
「命也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
命也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6a 页

冉雍字仲弓。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7a 页

仲弓问政,
孔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
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8a 页

孔子以仲弓为有德行,
曰:
「雍也可使南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9a 页

仲弓父,
贱人。
孔子曰:
「犁牛之子骍且角,
虽欲勿用,
山川其舍诸?」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0a 页

冉求字子有,
少孔子二十九岁。
为季氏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1a 页

季康子问孔子曰:
「冉求仁乎?」
曰:
「千室之邑,
百乘之家,
求也可使治其赋。
仁则吾不知也。」
复问:
「子路仁乎?」
孔子对曰:
「如求。」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2a 页

求问曰:
「闻斯行诸?」
子曰:
「行之。」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子华怪之,
「敢问问同而答异?」
孔子曰:
「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人,
故退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3a 页

仲由字子路,
卞人也。
少孔子九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4a 页

子路性鄙,
好勇力,
志伉直,
冠雄鸡,
佩豭豚,
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
子路后儒服委质,
因门人请为弟子。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5a 页

子路问政,
孔子曰:
「先之,
劳之。」
请益。
曰:
「无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6a 页

子路问:
「君子尚勇乎?」
孔子曰:
「义之为上。
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
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7a 页

子路有闻,
未之能行,
唯恐有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8a 页

孔子曰:
「片言可以折狱者,
其由也与!」
「由也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
「若由也,
不得其死然。」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
其由也与!」
「由也升堂矣,
未入于室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9a 页

季康子问:
「仲由仁乎?」
孔子曰: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
不知其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0a 页

子路喜从游,
遇长沮、
桀溺、
荷蓧丈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1a 页

子路为季氏宰,
季孙问曰:
「子路可谓大臣与?」
孔子曰:
「可谓具臣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2a 页

子路为蒲大夫,
辞孔子。
孔子曰:
「蒲多壮士,
又难治。
然吾语汝:
恭以敬,
可以执勇;
宽以正,
可以比众;
恭正以静,
可以报上。」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3a 页

初,
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
惧诛出奔。
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
郢不肯,
曰:
「亡人太子之子辄在。」
于是卫立辄为君,
是为出公。
出公立十二年,
其父蒉聩居外,
不得入。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
蒉聩乃与孔悝作乱,
谋入孔悝家,
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出公奔鲁,
而蒉聩入立,
是为庄公。
方孔悝作乱,
子路在外,
闻之而驰往。
遇子羔出卫城门,
谓子路曰:
「出公去矣,
而门已闭,
子可还矣,
毋空受其祸。」
子路曰: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子羔卒去。
有使者入城,
城门开,
子路随而入。
造蒉聩,
蒉聩与孔悝登台。
子路曰:
「君焉用孔悝?
请得而杀之。」
蒉聩弗听。
于是子路欲燔台,
蒉聩惧,
乃下石乞、
壶黡攻子路,
击断子路之缨。
子路曰:
「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结缨而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4a 页

孔子闻卫乱,
曰:
「嗟乎,
由死矣!」
已而果死。
故孔子曰:
「自吾得由,
恶言不闻于耳。」
是时子贡为鲁使于齐。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5a 页

宰予字子我。
利口辩辞。
既受业。
问:
「三年之丧不已久乎?
君子三年不为礼,
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
旧谷既没,
新谷既升,
钻燧改火,
期可已矣。」
子曰:
「于汝安乎?」
曰:
「安。」
「汝安则为之。
君子居丧,
食旨不甘,
闻乐不乐,
故弗为也。」
宰我出,
子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义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6a 页

宰予昼寝。
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7a 页

宰我问五帝之德,
子曰:
「予非其人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8a 页

宰我为临菑大夫,
与田常作乱,
以夷其族,
孔子耻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9a 页

端沐赐,
卫人,
字子贡。
少孔子三十一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0a 页

子贡利口巧辞,
孔子常黜其辩。
问曰:
「汝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
赐也闻一以知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1a 页

子贡既已受业,
问曰:
「赐何人也?」
孔子曰:
「汝器也。」
曰:
「何器也?」
曰:
「瑚琏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2a 页

陈子禽问子贡曰:
「仲尼焉学?」
子贡曰: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
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
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
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又问曰:
「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
求之与?
抑与之与?」
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3a 页

子贡问曰:
「富而无骄,
贫而无谄,
何如?」
孔子曰:
「可也;
不如贫而乐道,
富而好礼。」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4a 页

田常欲作乱于齐,
惮高、
国、鲍、
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孔子闻之,
谓门弟子曰:
「夫鲁,
坟墓所处,
父母之国,
国危如此,
二三子何为莫出?」
子路请出,
孔子止之。
子张、
子石请行,
孔子弗许。
子贡请行,
孔子许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5a 页

遂行,
至齐,
说田常曰:
「君之伐鲁过矣。
夫鲁,
难伐之国,
其城薄以卑,
其地狭以泄,
其君愚而不仁,
大臣伪而无用,
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
此不可与战。
君不如伐吴。
夫吴,
城高以厚,
地广以深,
甲坚以新,
士选以饱,
重器精兵尽在其中,
又使明大夫守之,
此易伐也。」
田常忿然作色曰:
「子之所难,
人之所易;
子之所易,
人之所难。
而以教常,
何也?」
子贡曰:
「臣闻之,
忧在内者攻彊,
忧在外者攻弱。
今君忧在内。
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
大臣有不听者也。
今君破鲁以广齐,
战胜以骄主,
破国以尊臣,
而君之功不与焉,
则交日疏于主。
是君上骄主心,
下恣群臣,
求以成大事,
难矣。
夫上骄则恣,
臣骄则争,
是君上与主有却,
下与大臣交争也。
如此,
则君之立于齐危矣。
故曰不如伐吴。
伐吴不胜,
民人外死,
大臣内空,
是君上无彊臣之敌,
下无民人之过,
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曰:
「善。
虽然,
吾兵业已加鲁矣,
去而之吴,
大臣疑我,
柰何?」
子贡曰:
「君按兵无伐,
臣请往使吴王,
令之救鲁而伐齐,
君因以兵迎之。」
田常许之,
使子贡南见吴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6a 页

说曰:
「臣闻之,
王者不绝世,
霸者无彊敌,
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
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
与吴争彊,
窃为王危之。
且夫救鲁,
显名也;
伐齐,
大利也。
以抚泗上诸侯,
诛暴齐以服彊晋,
利莫大焉。
名存亡鲁,
实困彊齐,
智者不疑也。」
吴王曰:
「善。
虽然,
吾尝与越战,
栖之会稽。
越王苦身养士,
有报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子贡曰:
「越之劲不过鲁,
吴之彊不过齐,
王置齐而伐越,
则齐已平鲁矣。
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
夫伐小越而畏彊齐,
非勇也。
夫勇者不避难,
仁者不穷约,
智者不失时,
王者不绝世,
以立其义。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
救鲁伐齐,
威加晋国,
诸侯必相率而朝吴,
霸业成矣。
且王必恶越,
臣请东见越王,
令出兵以从,
此实空越,
名从诸侯以伐也。」
吴王大说,
乃使子贡之越。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7a 页

越王除道郊迎,
身御至舍而问曰:
「此蛮夷之国,
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
子贡曰:
「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
其志欲之而畏越,

『待我伐越乃可』。
如此,
破越必矣。
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
拙也;
有报人之志,
使人知之,
殆也;
事未发而先闻,
危也。
三者举事之大患。」
句践顿首再拜曰:
「孤尝不料力,
乃与吴战,
困于会稽,
痛入于骨髓,
日夜焦唇乾舌,
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
孤之愿也。」
遂问子贡。
子贡曰:
「吴王为人猛暴,
群臣不堪;
国家敝以数战,
士卒弗忍;
百姓怨上,
大臣内变;
子胥以谏死,
太宰嚭用事,
顺君之过以安其私:
是残国之冶也。
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
重宝以说其心,
卑辞以尊其礼,
其伐齐必也。
彼战不胜,
王之福矣。
战胜,
必以兵临晋,
臣请北见晋君,
令共攻之,
弱吴必矣。
其锐兵尽于齐,
重甲困于晋,
而王制其敝,
此灭吴必矣。」
越王大说,
许诺。
送子贡金百镒,
剑一,
良矛二。
子贡不受,
遂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8a 页

报吴王曰:
「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
越王大恐,
曰:
『孤不幸,
少失先人,
内不自量,
抵罪于吴,
军败身辱,
栖于会稽,
国为虚莽,
赖大王之赐,
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
死不敢忘,
何谋之敢虑!』」
后五日,
越使大夫种顿首言于吴王曰:
「东海役臣孤句践使者臣种,
敢修下吏问于左右。
今窃闻大王将兴大义,
诛彊救弱,
困暴齐而抚周室,
请悉起境内士卒三千人,
孤请自被坚执锐,
以先受矢石。
因越贱臣种奉先人藏器,
甲二十领,
鈇屈卢之矛,
步光之剑,
以贺军吏。」
吴王大说,
以告子贡曰:
「越王欲身从寡人伐齐,
可乎?」
子贡曰:
「不可。
夫空人之国,
悉人之众,
又从其君,
不义。
君受其币,
许其师,
而辞其君。」
吴王许诺,
乃谢越王。
于是吴王乃遂发九郡兵伐齐。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9a 页

子贡因去之晋,
谓晋君曰:
「臣闻之,
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
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
今夫齐与吴将战,
彼战而不胜,
越乱之必矣;
与齐战而胜,
必以其兵临晋。」
晋君大恐,
曰:
「为之柰何?」
子贡曰:
「修兵休卒以待之。」
晋君许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0a 页

子贡去而之鲁。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
大破齐师,
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
果以兵临晋,
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
吴晋争彊。
晋人击之,
大败吴师。
越王闻之,
涉江袭吴,
去城七里而军。
吴王闻之,
去晋而归,
与越战于五湖。
三战不胜,
城门不守,
越遂围王宫,
杀夫差而戮其相。
破吴三年,
东向而霸。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1a 页

故子贡一出,
存鲁,
乱齐,
破吴,
彊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
使势相破,
十年之中,
五国各有变。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2a 页

子贡好废举,
与时转货赀。
喜扬人之美,
不能匿人之过。
常相鲁卫,
家累千金,
卒终于齐。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3a 页

言偃,
吴人,
字子游。
少孔子四十五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4a 页

子游既已受业,
为武城宰。
孔子过,
闻弦歌之声。
孔子莞尔而笑曰:
「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曰:
「昔者偃闻诸夫子曰,
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
孔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孔子以为子游习于文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5a 页

卜商字子夏。
少孔子四十四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6a 页

子夏问:

「『巧笑倩兮,
美目盻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孔子曰:
「商始可与言《诗》已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7a 页

子贡问:
「师与商孰贤?」
子曰:
「师也过,
商也不及。」
「然则师愈与?」
曰:
「过犹不及。」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8a 页

子谓子夏曰:
「汝为君子儒,
无为小人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9a 页

孔子既没,
子夏居西河教授,
为魏文侯师。
其子死,
哭之失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0a 页

颛孙师,
陈人,
字子张。
少孔子四十八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1a 页

子张问干禄,
孔子曰:
「多闻阙疑,
慎言其馀,
则寡尤;
多见阙殆,
慎行其馀,
则寡悔。
言寡尤,
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2a 页

他日从在陈蔡閒,
困,问行。
孔子曰:
「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貊之国行也;
言不忠信,
行不笃敬,
虽州里行乎哉!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
在舆则见其倚于衡,
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3a 页

子张问:
「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孔子曰:
「何哉,
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
「在国必闻,
在家必闻。」
孔子曰:
「是闻也,
非达也。
夫达者,
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
虑以下人,
在国及家必达。
夫闻也者,
色取仁而行违,
居之不疑,
在国及家必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4a 页

曾参,
南武城人,
字子舆。
少孔子四十六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5a 页

孔子以为能通孝道,
故授之业。
《孝经》
死于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6a 页

澹台灭明,
武城人,
字子羽。
少孔子三十九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7a 页

状貌甚恶。
欲事孔子,
孔子以为材薄。
既已受业,
退而修行,
行不由径,
非公事不见卿大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8a 页

南游至江,
从弟子三百人,
设取予去就,
名施乎诸侯。
孔子闻之,
曰:
「吾以言取人,
失之宰予;
以貌取人,
失之子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9a 页

宓不齐字子贱。
少孔子三十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0a 页

孔子谓
「子贱君子哉!
鲁无君子,
斯焉取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1a 页

子贱为单父宰,
反命于孔子,
曰:
「此国有贤不齐者五人,
教不齐所以治者。」
孔子曰:
「惜哉不齐所治者小,
所治者大则庶几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2a 页

原宪字子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3a 页

子思问耻。
孔子曰:
「国有道,
谷。国无道,
谷,耻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4a 页

子思曰:
「克伐怨欲不行焉,
可以为仁乎?」
孔子曰:
「可以为难矣,
仁则吾弗知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5a 页

孔子卒,
原宪遂亡在草泽中。
子贡相卫,
而结驷连骑,
排藜藿入穷阎,
过谢原宪。
宪摄敝衣冠见子贡。
子贡耻之,
曰:
「夫子岂病乎?」
原宪曰:
「吾闻之,
无财者谓之贫,
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
若宪,
贫也,
非病也。」
子贡惭,
不怿而去,
终身耻其言之过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6a 页

公冶长,
齐人,
字子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7a 页

孔子曰:
「长可妻也,
虽在累绁之中,
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8a 页

南宫括字子容。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9a 页

问孔子曰:
「羿善射,
奡荡舟,
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孔子弗答。
容出,
孔子曰:
「君子哉若人!
上德哉若人!」
「国有道;
不废;
国无道,
免于刑戮。」
三复
「白圭之玷」,
以其兄之子妻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0a 页

公皙哀字季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1a 页

孔子曰:
「天下无行,
多为家臣,
仕于都;
唯季次未尝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2a 页

曾蒧字皙。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3a 页

侍孔子,
孔子曰:
「言尔志。」
蒧曰: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孔子喟尔叹曰:
「吾与蒧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4a 页

颜无繇字路。
路者,
颜回父,
父子尝各异时事孔子。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5a 页

颜回死,
颜路贫,
请孔子车以葬。
孔子曰:
「材不材,
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
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
不可以徒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6a 页

商瞿,
鲁人,
字子木。
少孔子二十九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7a 页

孔子传《易》于瞿,
瞿传楚人馯臂子弘,
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
疵传燕人周子家竖,
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
羽传齐人田子庄何,
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
同传菑川人杨何。
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8a 页

高柴字子羔,
少孔子三十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9a 页

子羔长不盈五尺,
受业孔子,
孔子以为愚。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0a 页

子路使子羔为费郈宰,
孔子曰:
「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
「有民人焉,
有社稷焉,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孔子曰:
「是故恶夫佞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1a 页

漆彫开字子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2a 页

孔子使开仕,
对曰:
「吾斯之未能信。」
孔子说。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3a 页

公伯缭字子周。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4a 页

周愬子路于季孙,
子服景伯以告孔子,
曰:
「夫子固有惑志,
缭也,
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孔子曰:
「道之将行,
命也;
道之将废,
命也。
公伯缭其如命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5a 页

司马耕字子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6a 页

牛多言而躁。
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仁者其言也讱。」
曰:
「其言也讱,
斯可谓之仁乎?」
子曰:
「为之难,
言之得无讱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7a 页

问君子,
子曰:
「君子不忧不惧。」
曰:
「不忧不惧,
斯可谓之君子乎?」
子曰:
「内省不疚,
夫何忧何惧!」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8a 页

樊须字子迟。
少孔子三十六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9a 页

樊迟请学稼,
孔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请学圃,
曰:
「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孔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0a 页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问智,
曰:
「知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1a 页

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
有若曰:
「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
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
亦可宗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2a 页

孔子既没,
弟子思慕,
有若状似孔子,
弟子相与共立为师,
师之如夫子时也。
他日,
弟子进问曰:
「昔夫子当行,
使弟子持雨具,
已而果雨。
弟子问曰:
『夫子何以知之?』
夫子曰:
《诗》不云乎?
「月离于毕,
俾滂沱矣。」
昨暮月不宿毕乎?』
他日,
月宿毕,
竟不雨。
商瞿年长无子,
其母为取室。
孔子使之齐,
瞿母请之。
孔子曰:
『无忧,
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
已而果然。
敢问夫子何以知此?」
有若默然无以应。
弟子起曰:
「有子避之,
此非子之座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3a 页

公西赤字子华。
少孔子四十二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4a 页

子华使于齐,
冉有为其母请粟。
孔子曰:
「与之釜。」
请益,
曰:
「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孔子曰:
「赤之适齐也,
乘肥马,
衣轻裘。
吾闻君子周急不继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5a 页

巫马施字子旗。
少孔子三十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6a 页

陈司败问孔子曰:
「鲁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
「知礼。」
退而揖巫马旗曰:
「吾闻君子不党,
君子亦党乎?
鲁君娶吴女为夫人,
命之为孟子。
孟子姓姬,
讳称同姓,
故谓之孟子。
鲁君而知礼,
孰不知礼!」
施以告孔子,
孔子曰:
「丘也幸,
苟有过,
人必知之。
臣不可言君亲之恶,
为讳者,
礼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7a 页

梁鳣字叔鱼。
少孔子二十九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8a 页

颜幸字子柳。
少孔子四十六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9a 页

冉孺字子鲁,
少孔子五十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0a 页

曹恤字子循。
少孔子五十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1a 页

伯虔字子析,
少孔子五十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2a 页

公孙龙字子石。
少孔子五十三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3a 页

自子石已右三十五人,
显有年名及受业闻见于书传。
其四十有二人,
无年及不见书传者纪于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4a 页

冉季字子产。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5a 页

公祖句兹字子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6a 页

秦祖字子南。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7a 页

漆雕哆字子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8a 页

颜高字子骄。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9a 页

漆雕徒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10a 页

壤驷赤字子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11a 页

商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12a 页

石作蜀字子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13a 页

任不齐字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14a 页

公良孺字子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15a 页

后处字子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16a 页

秦冉字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17a 页

公夏首字乘。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18a 页

奚容箴字子皙。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19a 页

公肩定字子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20a 页

颜祖字襄。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21a 页

鄡单字子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22a 页

句井疆。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23a 页

罕父黑字子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24a 页

秦商字子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25a 页

申党字周。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26a 页

颜之仆字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27a 页

荣旂字子祈。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28a 页

县成字子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29a 页

左人郢字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30a 页

燕伋字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31a 页

郑国字子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32a 页

秦非字子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33a 页

施之常字子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34a 页

颜哙字子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35a 页

步叔乘字子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36a 页

原亢籍。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37a 页

乐欬字子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38a 页

廉絜字庸。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39a 页

叔仲会字子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40a 页

颜何字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41a 页

狄黑字皙。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42a 页

邦巽字子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43a 页

孔忠。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44a 页

公西舆如字子上。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45a 页

公西葴字子上。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46a 页

太史公曰:
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
誉者或过其实,
毁者或损其真,
钧之未睹厥容貌,
则论言弟子籍,
出孔氏古文近是。
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
疑者阙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47a 页

5.8《商君列传第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48a 页
商君者,
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名鞅,姓公孙氏,
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
事魏相公叔座
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
未及进。
会座病,
魏惠王亲往问病,
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
将柰社稷何?」

公叔曰:
「座之中庶子公孙鞅,
年虽少,
有奇才,
愿王举国
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
座屏人言曰:
「王即不听用鞅,
必杀之,
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

「今者王问
可以为相者,
我言若,
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后臣,
因谓王即弗用鞅,
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
且见禽。」

鞅曰:
「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
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卒不去。
惠王既去,
而谓左右曰:
「公叔病甚,
悲乎,
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
岂不悖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49a 页
公叔既死,
公孙鞅闻
秦孝公下令国中
求贤者,
将修缪公之业,
东复侵地,

乃遂西入秦,
因孝公宠臣景监
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
语事良久,
孝公时时睡,
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
「子之客妄人耳,
安足用邪!」
景监以让卫鞅。
卫鞅曰:
「吾说公以帝道,
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
复求见鞅。
鞅复见孝公,
益愈,
然而未中旨。
罢而孝公复让景监,
景监亦让鞅。
鞅曰:
「吾说公以王道
而未入也。
请复见鞅。」

鞅复见孝公,
孝公善之
而未用也。
罢而去。
孝公谓景监曰:
「汝客善,
可与语矣。」
鞅曰:

「吾说公以霸道,
其意欲用之矣。
诚复见我,
我知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
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
「子何以中吾君?
吾君之驩甚也。」

鞅曰:
「吾说君以帝王之道
比三代,
而君曰:
『久远,
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
各及其身显名天下,
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
以成帝王乎?』

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
君大说之耳。
然亦难以
比德于殷周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50a 页
孝公既用卫鞅,
鞅欲变法,
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
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
固见非于世;
有独知之虑者,

必见敖于民。
愚者闇于成事,
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
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
不和于俗,
成大功者
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
不法其故;
苟可以利民,
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
「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
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
不劳而成功;
缘法而治者,
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
「龙之所言,
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于故俗,
学者溺于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
守法可也,
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
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
愚者制焉;
贤者更礼,
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
「利不百,
不变法;
功不十,
不易器。
法古无过,
循礼无邪。」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
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
卒定变法之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51a 页
令民为什伍,
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
告奸者
与斩敌首同赏,
匿奸者
与降敌同罚。
民有二男以上
不分异者,
倍其赋。

有军功者,
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斗者,
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
耕织
致粟帛多者
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
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
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
爵秩等级,
各以差次名田宅,
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
无功者
虽富无所芬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52a 页
令既具,
未布,
恐民之不信,
已乃立三丈之木
于国都市南门,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
莫敢徙。
复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
辄予五十金,
以明不欺。
卒下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53a 页
令行于民期年,
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
不可施刑,
刑其傅公子虔,
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
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
秦民大说,
道不拾遗,
山无盗贼,
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
怯于私斗,
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
有来言令便者,
卫鞅曰
「此皆乱化之民也」,
尽迁之于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54a 页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将兵围魏安邑,
降之。
居三年,
作为筑冀阙宫庭
于咸阳,
秦自雍徙都之。
而令民父子兄弟
同室内息者为禁。

而集小都乡邑
聚为县,
置令、丞,
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
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行之四年,
公子虔复犯约,
劓之。

居五年,
秦人富彊,
天子致胙于孝公,
诸侯毕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55a 页
其明年,
齐败魏兵于马陵,
虏其太子申,
杀将军庞涓。
其明年,
卫鞅说孝公曰:

「秦之与魏,
譬若人之有腹心疾,
非魏并秦,
秦即并魏。
何者?
魏居领阨之西,
都安邑,
与秦界河
而独擅山东之利。

利则西侵秦,
病则东收地。
今以君之贤圣,
国赖以盛。
而魏往年
大破于齐,
诸侯畔之,

可因此时伐魏。
魏不支秦,
必东徙。
东徙,
秦据河山之固,
东乡以制诸侯,
此帝王之业也。」

孝公以为然,
使卫鞅将而伐魏。
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
军既相距,
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
「吾始与公子驩,
今俱为两国将,
不忍相攻,
可与公子面相见,
盟,乐饮而罢兵,
以安秦魏。」

魏公子卬以为然。
会盟已,饮,
而卫鞅伏甲士
而袭虏魏公子卬,
因攻其军,
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
数破于齐秦,
国内空,
日以削,
恐,
乃使使割河西之地
献于秦
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
徙都大梁。

梁惠王曰:
「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
秦封之于、商十五邑,
号为商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56a 页
商君相秦十年,
宗室贵戚
多怨望者。
赵良见商君。
商君曰:
「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
今鞅请得交,
可乎?」

赵良曰:
「仆弗敢愿也。
孔丘有言曰:
『推贤而戴者进,
聚不肖而王者退。』
仆不肖,
故不敢受命。

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
曰贪位,
非其名而有之
曰贪名。』
仆听君之义,
则恐仆贪位贪名也。
故不敢闻命。」
商君曰:
「子不说吾治秦与?」

赵良曰:
「反听之谓聪,
内视之谓明,
自胜之谓彊。
虞舜有言曰:
『自卑也尚矣。』
君不若道虞舜之道,
无为问仆矣。」

商君曰:
「始秦戎翟之教,
父子无别,
同室而居。
今我更制其教,
而为其男女之别,
大筑冀阙,
营如鲁卫矣。
子观我治秦也,
孰与五羖大夫贤?」

赵良曰:
「千羊之皮,
不如一狐之掖;
千人之诺诺,
不如一士之谔谔。
武王谔谔以昌,
殷纣墨墨以亡。
君若不非武王乎,
则仆请终日
正言而无诛,可乎?」

商君曰:
「语有之矣,
貌言华也,
至言实也,
苦言药也,
甘言疾也。
夫子果肯终日正言,
鞅之药也。
鞅将事子,
子又何辞焉!」

赵良曰:
「夫五羖大夫,
荆之鄙人也。
闻秦缪公之贤
而愿望见,
行而无资,
自粥于秦客,
被褐食牛。
期年,
缪公知之,
举之牛口之下,
而加之百姓之上,
秦国莫敢望焉。

相秦六七年,
而东伐郑,
三置晋国之君,
一救荆国之祸。
发教封内,
而巴人致贡;
施德诸侯,
而八戎来服。
由余闻之,
款关请见。

五羖大夫之相秦也,
劳不坐乘,
暑不张盖,
行于国中,
不从车乘,
不操干戈,

功名藏于府库,
德行施于后世。
五羖大夫死,
秦国男女流涕,
童子不歌谣,
舂者不相杵。

此五羖大夫之德也。
今君之见秦王也,
因嬖人景监以为主,
非所以为名也。
相秦
不以百姓为事,
而大筑冀阙,
非所以为功也。

刑黥太子之师傅,
残伤民以骏刑,
是积怨畜祸也。

教之化民也深于命,
民之效上也捷于令。
今君又左建外易,
非所以为教也。
君又南面而称寡人,
日绳秦之贵公子。

《诗》曰:
『相鼠有体,
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
何不遄死。』
《诗》观之,
非所以为寿也。
公子虔
杜门不出已八年矣,
君又杀祝欢
而黥公孙贾。

《诗》曰:
『得人者兴,
失人者崩。』
此数事者,
非所以得人也。

君之出也,
后车十数,
从车载甲,
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
持矛而操闟戟者
旁车而趋。
此一物不具,
君固不出。

《书》曰:
『恃德者昌,
恃力者亡。』
君之危若朝露,
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则何不归十五都,
灌园于鄙,
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养老存孤,
敬父兄,
序有功,
尊有德,
可以少安。

君尚将贪商于之富,
宠秦国之教,
畜百姓之怨,
秦王一旦捐宾客
而不立朝,
秦国之所以收君者,
岂其微哉?
亡可翘足而待。」
商君弗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57a 页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
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
发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关下,
欲舍客舍。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
曰:

「商君之法,
舍人无验者
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
「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去之魏。
魏人怨其欺公子卬
而破魏师,
弗受。

商君欲之他国。
魏人曰:
「商君,秦之贼。
秦彊而贼入魏,
弗归,不可。」
遂内秦。
商君既复入秦,
走商邑,
与其徒属发邑兵
北出击郑。

秦发兵攻商君,
杀之于郑黾池。
秦惠王车裂商君
以徇,曰:
「莫如商鞅反者!」
遂灭商君之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58a 页
太史公曰:
商君,
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
以帝王术,
挟持浮说,
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

及得用,
刑公子虔,
欺魏将卬,
不师赵良之言,
亦足发明
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
耕战书,
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
有以也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59a 页

5.9《苏秦列传第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60a 页
苏秦者,
东周雒阳人也。
东事师于齐,
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61a 页

出游数岁,
大困而归。
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
曰:
「周人之俗,
治产业,
力工商,
逐什二以为务。
今子释本而事口舌,
困,不亦宜乎!」
苏秦闻之而惭,
自伤,
乃闭室不出,
出其书遍观之。
曰:
「夫士业已屈首受书,
而不能以取尊荣,
虽多亦奚以为!」
于是得周书《阴符》
伏而读之。
期年,
以出揣摩,
曰:
「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求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
皆少之。
弗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62a 页

乃西至秦。
秦孝公卒。
说惠王曰:
「秦四塞之国,
被山带渭,
东有关河,
西有汉中,
南有巴蜀,
北有代马,
此天府也。
以秦士民之众,
兵法之教,
可以吞天下,
称帝而治。」
秦王曰:
「毛羽未成,
不可以高蜚;
文理未明,
不可以并兼。」
方诛商鞅,
疾辩士,
弗用。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63a 页

乃东之赵。
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
号奉阳君。
奉阳君弗说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64a 页

去游燕,
岁馀而后得见。
说燕文侯曰:
「燕东有朝鲜、
辽东,
北有林胡、
楼烦,
西有云中、
九原,
南有嘑沱、
易水,
地方二千馀里,
带甲数十万,
车六百乘,
骑六千匹,
粟支数年。
南有碣石、
雁门之饶,
北有枣栗之利,
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
此所谓天府者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65a 页

「夫安乐无事,
不见覆军杀将,
无过燕者。
大王知其所以然乎?
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
以赵之为蔽其南也。
秦赵五战,
秦再胜而赵三胜。
秦赵相毙,
而王以全燕制其后,
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且夫秦之攻燕也,
踰云中、
九原,
过代、
上谷,
弥地数千里,
虽得燕城,
秦计固不能守也。
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今赵之攻燕也,
发号出令,
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
渡嘑沱,
涉易水,
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
故曰秦之攻燕也,
战于千里之外;
赵之攻燕也,
战于百里之内。
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
计无过于此者。
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
天下为一,
则燕国必无患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66a 页

文侯曰:
「子言则可,
然吾国小,
西迫彊赵,
南近齐,
齐、赵彊国也。
子必欲合从以安燕,
寡人请以国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67a 页

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而奉阳君已死,
即因说赵肃侯曰:
「天下卿相人臣及布衣之士,
皆高贤君之行义,
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
虽然,
奉阳君妒而君不任事,
是以宾客游士莫敢自尽于前者。
今奉阳君捐馆舍,
君乃今复与士民相亲也,
臣故敢进其愚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68a 页

「窃为君计者,
莫若安民无事,
且无庸有事于民也。
安民之本,
在于择交,
择交而得则民安,
择交而不得则民终身不安。
请言外患:
齐秦为两敌而民不得安,
倚秦攻齐而民不得安,
倚齐攻秦而民不得安。
故夫谋人之主,
伐人之国,
常苦出辞断绝人之交也。
愿君慎勿出于口。
请别白黑,
所以异阴阳而已矣。
君诚能听臣,
燕必致旃裘狗马之地,
齐必致鱼盐之海,
楚必致橘柚之园,
韩、魏、
中山皆可使致汤沐之奉,
而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夫割地包利,
五伯之所以覆军禽将而求也;
封侯贵戚,
汤武之所以放弑而争也。
今君高拱而两有之,
此臣之所以为君愿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69a 页

「今大王与秦,
则秦必弱韩、
魏;与齐,
则齐必弱楚、
魏。魏弱则割河外,
韩弱则效宜阳,
宜阳效则上郡绝,
河外割则道不通,
楚弱则无援。
此三策者,
不可不孰计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70a 页

「夫秦下轵道,
则南阳危;
劫韩包周,
则赵氏自操兵;
据卫取卷,
则齐必入朝秦。
秦欲已得乎山东,
则必举兵而向赵矣。
秦甲渡河踰漳,
据番吾,
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
此臣之所为君患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71a 页

「当今之时,
山东之建国莫彊于赵。
赵地方二千馀里,
带甲数十万,
车千乘,
骑万匹,
粟支数年。
西有常山,
南有河漳,
东有清河,
北有燕国。
燕固弱国,
不足畏也。
秦之所害于天下者莫如赵,
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
何也?
畏韩、
魏之议其后也。
然则韩、
魏,赵之南蔽也。
秦之攻韩、
魏也,
无有名山大川之限,
稍蚕食之,
傅国都而止。
韩、魏不能支秦,
必入臣于秦。
秦无韩、
魏之规,
则祸必中于赵矣。
此臣之所为君患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72a 页

「臣闻尧无三夫之分,
舜无咫尺之地,
以有天下;
禹无百人之聚,
以王诸侯;
汤武之士不过三千,
车不过三百乘,
卒不过三万,
立为天子:
诚得其道也。
是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彊弱,
内度其士卒贤不肖,
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于胸中矣,
岂掩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73a 页

「臣窃以天下之地图案之,
诸侯之地五倍于秦,
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
六国为一,
并力西乡而攻秦,
秦必破矣。
今西面而事之,
见臣于秦。
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
臣人之与臣于人也,
岂可同日而论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74a 页

「夫衡人者,
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予秦。
秦成,
则高台榭,
美宫室,
听竽瑟之音,
前有楼阙轩辕,
后有长姣美人,
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
是故夫衡人日夜务以秦权恐愒诸侯以求割地,
故愿大王孰计之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75a 页

「臣闻明主绝疑去谗,
屏流言之迹,
塞朋党之门,
故尊主广地彊兵之计臣得陈忠于前矣。
故窃为大王计,
莫如一韩、
魏、齐、
楚、燕、
赵以从亲,
以畔秦。
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
通质,
刳白马而盟。
要约曰:
『秦攻楚,
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
韩绝其粮道,
赵涉河漳,
燕守常山之北。
秦攻韩魏,
则楚绝其后,
齐出锐师而佐之,
赵涉河漳,
燕守云中。
秦攻齐,
则楚绝其后,
韩守城皋,
魏塞其道,
赵涉河漳、
博关,
燕出锐师以佐之。
秦攻燕,
则赵守常山,
楚军武关,
齐涉勃海,
韩、魏皆出锐师以佐之。
秦攻赵,
则韩军宜阳,
楚军武关,
魏军河外,
齐涉清河,
燕出锐师以佐之。
诸侯有不如约者,
以五国之兵共伐之。』
六国从亲以宾秦,
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
如此,
则霸王之业成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76a 页

赵王曰:
「寡人年少,
立国日浅,
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
今上客有意存天下,
安诸侯,
寡人敬以国从。」
乃饰车百乘,
黄金千溢,
白璧百双,
锦绣千纯,
以约诸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77a 页

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于秦惠王。
惠王使犀首攻魏,
禽将龙贾,
取魏之雕阴,
且欲东兵。
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
乃激怒张仪,
入之于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78a 页

于是说韩宣王曰:
「韩北有巩、
成皋之固,
西有宜阳、
商阪之塞,
东有宛、
穰、洧水,
南有陉山,
地方九百馀里,
带甲数十万,
天下之彊弓劲弩皆从韩出。
溪子、
少府时力、
距来者,
皆射六百步之外。
韩卒超足而射,
百发不暇止,
远者括蔽洞胸,
近者镝弇心。
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
棠溪、
墨阳、
合赙、
邓师、
宛冯、
龙渊、
太阿,
皆陆断牛马,
水截鹄雁,
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革抉㕹芮,
无不毕具。
以韩卒之勇,
被坚甲,
蹠劲弩,
带利剑,
一人当百,
不足言也。
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
乃西面事秦,
交臂而服,
差社稷而为天下笑,
无大于此者矣。
是故愿大王孰计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79a 页

「大王事秦,
秦必求宜阳、
成皋。
今兹效之,
明年又复求割地。
与则无地以给之,
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
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
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
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
不战而地已削矣。
臣闻鄙谚曰:
『宁为鸡口,
无为牛后。』
今西面交臂而臣事秦,
何异于牛后乎?
夫以大王之贤,
挟彊韩之兵,
而有牛后之名,
臣窃为大王羞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80a 页

于是韩王勃然作色,
攘臂瞋目,
按剑仰天太息曰:
「寡人虽不肖,
必不能事秦。
今主君诏以赵王之教,
敬奉社稷以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81a 页

又说魏襄王曰:
「大王之地,
南有鸿沟、
陈、汝南、
许、郾、
昆阳、
召陵、
舞阳、
新都、
新郪,
东有淮、
颍、煮枣、
无胥,
西有长城之界,
北有河外、
卷、衍、
酸枣,
地方千里。
地名虽小,
然而田舍庐庑之数,
曾无所刍牧。
人民之众,
车马之多,
日夜行不绝,
輷輷殷殷,
若有三军之众。
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
然衡人怵王交彊虎狼之秦以侵天下,
卒有秦患,
不顾其祸。
夫挟彊秦之势以内劫其主,
罪无过此者。
魏,天下之彊国也;
王,天下之贤王也。
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
称东藩,
筑帝宫,
受冠带,
祠春秋,
臣窃为大王耻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82a 页

「臣闻越王句践战敝卒三千人,
禽夫差于干遂;
武王卒三千人,
革车三百乘,
制纣于牧野;
岂其士卒众哉,
诚能奋其威也。
今窃闻大王之卒,
武士二十万,
苍头二十万,
奋击二十万,
厮徒十万,
车六百乘,
骑五千匹。
此其过越王句践、
武王远矣,
今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
夫事秦必割地以效实,
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
凡群臣之言事秦者,
皆奸人,
非忠臣也。
夫为人臣,
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
偷取一时之功而不顾其后,
破公家而成私门,
外挟彊秦之势以内劫其主,
以求割地,
愿大王孰察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83a 页

《周书》曰:
『绵绵不绝,
蔓蔓柰何?
豪氂不伐,
将用斧柯。』
前虑不定,
后有大患,
将柰之何?
大王诚能听臣,
六国从亲,
专心并力壹意,
则必无彊秦之患。
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
奉明约,
在大王之诏诏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84a 页

魏王曰:
「寡人不肖,
未尝得闻明教。
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
敬以国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85a 页

因东说齐宣王曰:
「齐南有泰山,
东有琅邪,
西有清河,
北有勃海,
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齐地方二千馀里,
带甲数十万,
粟如丘山。
三军之良,
五家之兵,
进如锋矢,
战如雷霆,
解如风雨。
即有军役,
未尝倍泰山,
绝清河,
涉勃海也。
临菑之中七万户,
臣窃度之,
不下户三男子,
三七二十一万,
不待发于远县,
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
临菑甚富而实,
其民无不吹竽鼓瑟,
弹琴击筑,
斗鸡走狗,
六博蹋鞠者。
临菑之涂,
车毂击,
人肩摩,
连衽成帷,
举袂成幕,
挥汗成雨,
家殷人足,
志高气扬。
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彊,
天下莫能当。
今乃西面而事秦,
臣窃为大王羞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86a 页

「且夫韩、
魏之所以重畏秦者,
为与秦接境壤界也。
兵出而相当,
不出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
韩、魏战而胜秦,
则兵半折,
四境不守;
战而不胜,
则国已危亡随其后。
是故韩、
魏之所以重与秦战,
而轻为之臣也。
今秦之攻齐则不然。
倍韩、
魏之地,
过卫阳晋之道,
径乎亢父之险,
车不得方轨,
骑不得比行,
百人守险,
千人不敢过也。
秦虽欲深入,
则狼顾,
恐韩、
魏之议其后也。
是故恫疑虚猲,
骄矜而不敢进,
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87a 页

「夫不深料秦之无柰齐何,
而欲西面而事之,
是群臣之计过也。
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彊国之实,
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88a 页

齐王曰:
「寡人不敏,
僻远守海,
穷道东境之国也,
未尝得闻馀教。
今足下以赵王诏诏之,
敬以国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89a 页

乃西南说楚威王曰:
「楚,
天下之彊国也;
王,天下之贤王也。
西有黔中、
巫郡,
东有夏州、
海阳,
南有洞庭、
苍梧,
北有陉塞、
郇阳,
地方五千馀里,
带甲百万,
车千乘,
骑万匹,
粟支十年。
此霸王之资也。
夫以楚之彊与王之贤,
天下莫能当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
则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90a 页

「秦之所害莫如楚,
楚彊则秦弱,
秦彊则楚弱,
其势不两立。
故为大王计,
莫如从亲以孤秦。
大王不从亲,
秦必起两军,
一军出武关,
一军下黔中,
则鄢郢动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91a 页

「臣闻治之其未乱也,
为之其未有也。
患至而后忧之,
则无及已。
故愿大王蚤孰计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92a 页

「大王诚能听臣,
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
以承大王之明诏,
委社稷,
奉宗庙,
练士厉兵,
在大王之所用之。
大王诚能用臣之愚计,
则韩、
魏、齐、
燕、赵、
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
燕、代橐驼良马必实外厩。
故从合则楚王,
衡成则秦帝。
今释霸王之业,
而有事人之名,
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93a 页

「夫秦,
虎狼之国也,
有吞天下之心。
秦,天下之仇雠也。
衡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
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
夫为人臣,
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彊虎狼之秦,
以侵天下,
卒有秦患,
不顾其祸。
夫外挟彊秦之威以内劫其主,
以求割地,
大逆不忠,
无过此者。
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
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
此两策者相去远矣,
二者大王何居焉?
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
奉明约,
在大王诏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94a 页

楚王曰:
「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
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
秦,虎狼之国,
不可亲也。
而韩、
魏迫于秦患,
不可与深谋,
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
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
寡人自料以楚当秦,
不见胜也;
内与群臣谋,
不足恃也。
寡人卧不安席,
食不甘味,
心摇摇然如县旌而无所终薄。
今主君欲一天下,
收诸侯,
存危国,
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95a 页

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
苏秦为从约长,
并相六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96a 页

北报赵王,
乃行过雒阳,
车骑辎重,
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
疑于王者。
周显王闻之恐惧,
除道,
使人郊劳。
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
俯伏侍取食。
苏秦笑谓其嫂曰:
「何前倨而后恭也?」
嫂委蛇蒲服,
以面掩地而谢曰:
「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苏秦喟然叹曰:
「此一人之身,
富贵则亲戚畏惧之,
贫贱则轻易之,
况众人乎!
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
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初,苏秦之燕,
贷人百钱为资,
及得富贵,
以百金偿之。
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
乃前自言。
苏秦曰:
「我非忘子。
子之与我至燕,
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
方是时,
我困,
故望子深,
是以后子。
子今亦得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97a 页

苏秦既约六国从亲,
归赵,
赵肃侯封为武安君,
乃投从约书于秦。
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98a 页

其后秦使犀首欺齐、
魏,与共伐赵,
欲败从约。
齐、魏伐赵,
赵王让苏秦。
苏秦恐,
请使燕,
必报齐。
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99a 页

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
是岁,
文侯卒,
太子立,
是为燕易王。
易王初立,
齐宣王因燕丧伐燕,
取十城。
易王谓苏秦曰:
「往日先生至燕,
而先王资先生见赵,
遂约六国从。
今齐先伐赵,
次至燕,
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
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
苏秦大惭,
曰:
「请为王取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00a 页

苏秦见齐王,
再拜,
俯而庆,
仰而吊。
齐王曰:
「是何庆吊相随之速也?」
苏秦曰:
「臣闻饥人所以饥而不食乌喙者,
为其愈充腹而与饿死同患也。
今燕虽弱小,
即秦王之少婿也。
大王利其十城而长与彊秦为仇。
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彊秦敝其后,
以招天下之精兵,
是食乌喙之类也。」
齐王愀然变色曰:
「然则柰何?」
苏秦曰:
「臣闻古之善制事者,
转祸为福,
因败为功。
大王诚能听臣计,
即归燕之十城。
燕无故而得十城,
必喜;
秦王知以己之故而归燕之十城,
亦必喜。
此所谓弃仇雠而得石交者也。
夫燕、
秦俱事齐,
则大王号令天下,
莫敢不听。
是王以虚辞附秦,
以十城取天下。
此霸王之业也。」
王曰:
「善。」
于是乃归燕之十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01a 页

人有毁苏秦者曰:
「左右卖国反覆之臣也,
将作乱。」
苏秦恐得罪归,
而燕王不复官也。
苏秦见燕王曰:
「臣,
东周之鄙人也,
无有分寸之功,
而王亲拜之于庙而礼之于廷。
今臣为王却齐之兵而得十城,
宜以益亲。
今来而王不官臣者,
人必有以不信伤臣于王者。
臣之不信,
王之福也。
臣闻忠信者,
所以自为也;
进取者,
所以为人也。
且臣之说齐王,
曾非欺之也。
臣弃老母于东周,
固去自为而行进取也。
今有孝如曾参,
廉如伯夷,
信如尾生。
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
何若?」
王曰:
「足矣。」
苏秦曰:
「孝如曾参,
义不离其亲一宿于外,
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王哉?
廉如伯夷,
义不为孤竹君之嗣,
不肯为武王臣,
不受封侯而饿死首阳山下。
有廉如此,
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行进取于齐哉?
信如尾生,
与女子期于梁下,
女子不来,
水至不去,
抱柱而死。
有信如此,
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却齐之彊兵哉?
臣所谓以忠信得罪于上者也。」
燕王曰:
「若不忠信耳,
岂有以忠信而得罪者乎?」
苏秦曰:
「不然。
臣闻客有远为吏而妻私于人者,
其夫将来,
其私者忧之,
妻曰
『勿忧,
吾已作药酒待之矣』。
居三日,
其夫果至,
妻使妾举药酒进之。
妾欲言酒之有药,
则恐其逐主母也;
欲勿言乎,
则恐其杀主父也。
于是乎详僵而弃酒。
主父大怒,
笞之五十。
故妾一僵而覆酒,
上存主父,
下存主母,
然而不免于笞,
恶在乎忠信之无罪也?
夫臣之过,
不幸而类是乎!」
燕王曰:
「先生复就故官。」
益厚遇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02a 页

易王母,
文侯夫人也,
与苏秦私通。
燕王知之,
而事之加厚。
苏秦恐诛,
乃说燕王曰:
「臣居燕不能使燕重,
而在齐则燕必重。」
燕王曰:
「唯先生之所为。」
于是苏秦详为得罪于燕而亡走齐,
齐宣王以为客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03a 页

齐宣王卒,
湣王即位,
说湣王厚葬以明孝,
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
欲破敝齐而为燕。
燕易王卒,
燕哙立为王。
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
而使人刺苏秦,
不死,
殊而走。
齐王使人求贼,
不得。
苏秦且死,
乃谓齐王曰:
「臣即死,
车裂臣以徇于市,

『苏秦为燕作乱于齐』,
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于是如其言,
而杀苏秦者果自出,
齐王因而诛之。
燕闻之曰:
「甚矣,
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04a 页

苏秦既死,
其事大泄。
齐后闻之,
乃恨怒燕。
燕甚恐。
苏秦之弟曰代,
代弟苏厉,
见兄遂,
亦皆学。
及苏秦死,
代乃求见燕王,
欲袭故事。
曰:
「臣,
东周之鄙人也。
窃闻大王义甚高,
鄙人不敏,
释锄耨而干大王。
至于邯郸,
所见者绌于所闻于东周,
臣窃负其志。
及至燕廷,
观王之群臣下吏,
王,天下之明王也。」
燕王曰:
「子所谓明王者何如也?」
对曰:
「臣闻明王务闻其过,
不欲闻其善,
臣请谒王之过。
夫齐、
赵者,
燕之仇雠也;
楚、魏者,
燕之援国也。
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
非所以利燕也。
王自虑之,
此则计过,
无以闻者,
非忠臣也。」
王曰:
「夫齐者固寡人之雠,
所欲伐也,
直患国敝力不足也。
子能以燕伐齐,
则寡人举国委子。」
对曰:
「凡天下战国七,
燕处弱焉。
独战则不能,
有所附则无不重。
南附楚,
楚重;
西附秦,
秦重;
中附韩、
魏,韩、
魏重。
且苟所附之国重,
此必使王重矣。
今夫齐,
长主而自用也。
南攻楚五年,
畜聚竭;
西困秦三年,
士卒罢敝;
北与燕人战,
覆三军,
得二将。
然而以其馀兵南面举五千乘之大宋,
而包十二诸侯。
此其君欲得,
其民力竭,
恶足取乎!
且臣闻之,
数战则民劳,
入师则兵敝矣。」
燕王曰:
「吾闻齐有清济、
浊河可以为固,
长城、
钜防足以为塞,
诚有之乎?」
对曰:
「天时不与,
虽有清济、
浊河,
恶足以为固!
民力罢敝,
虽有长城、
钜防,
恶足以为塞!
且异日济西不师,
所以备赵也;
河北不师,
所以备燕也。
今济西河北尽已役矣,
封内敝矣。
夫骄君必好利,
而亡国之臣必贪于财。
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
宝珠玉帛以事左右,
彼将有德燕而轻亡宋,
则齐可亡已。」
燕王曰:
「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而苏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
齐王怨苏秦,
欲囚苏厉。
燕质子为谢,
已遂委质为齐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05a 页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
而欲得燕权,
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
齐使代报燕,
燕王哙问曰:
「齐王其霸乎?」
曰:
「不能。」
曰:
「何也?」
曰:
「不信其臣。」
于是燕王专任子之,
已而让位,
燕大乱。
齐伐燕,
杀王哙、
子之。
燕立昭王,
而苏代、
苏厉遂不敢入燕,
皆终归齐,
齐善待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06a 页

苏代过魏,
魏为燕执代。
齐使人谓魏王曰:
「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
秦必不受。
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
不信齐王与苏子也。
今齐魏不和如此其甚,
则齐不欺秦。
秦信齐,
齐秦合,
泾阳君有宋地,
非魏之利也。
故王不如东苏子,
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齐秦不合,
天下无变,
伐齐之形成矣。」
于是出苏代。
代之宋,
宋善待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07a 页

齐伐宋,
宋急,
苏代乃遗燕昭王书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08a 页

夫列在万乘而寄质于齐,
名卑而权轻;
奉万乘助齐伐宋,
民劳而实费;
夫破宋,
残楚淮北,
肥大齐,
雠彊而国害:
此三者皆国之大败也。
然且王行之者,
将以取信于齐也。
齐加不信于王,
而忌燕愈甚,
是王之计过矣。
夫以宋加之淮北,
强万乘之国也,
而齐并之,
是益一齐也。
北夷方七百里,
加之以鲁、
卫,彊万乘之国也,
而齐并之,
是益二齐也。
夫一齐之彊,
燕犹狼顾而不能支,
今以三齐临燕,
其祸必大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09a 页

虽然,
智者举事,
因祸为福,
转败为功。
齐紫,
败素也,
而贾十倍;
越王句践栖于会稽,
复残彊吴而霸天下:
此皆因祸为福,
转败为功者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10a 页

今王若欲因祸为福,
转败为功,
则莫若挑霸齐而尊之,
使使盟于周室,
焚秦符,

「其大上计,
破秦;
其次,
必长宾之」。
秦挟宾以待破,
秦王必患之。
秦五世伐诸侯,
今为齐下,
秦王之志苟得穷齐,
不惮以国为功。
然则王何不使辩士以此言说秦王曰:
「燕、
赵破宋肥齐,
尊之为之下者,
燕、赵非利之也。
燕、赵不利而势为之者,
以不信秦王也。
然则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燕、
赵,令泾阳君、
高陵君先于燕、
赵?秦有变,
因以为质,
则燕、
赵信秦。
秦为西帝,
燕为北帝,
赵为中帝,
立三帝以令于天下。
韩、魏不听则秦伐之,
齐不听则燕、
赵伐之,
天下孰敢不听?
天下服听,
因驱韩、
魏以伐齐,

『必反宋地,
归楚淮北』。
反宋地,
归楚淮北,
燕、赵之所利也;
并立三帝,
燕、赵之所愿也。
夫实得所利,
尊得所愿,
燕、赵弃齐如脱躧矣。
今不收燕、
赵,齐霸必成。
诸侯赞齐而王不从,
是国伐也;
诸侯赞齐而王从之,
是名卑也。
今收燕、
赵,国安而名尊;
不收燕、
赵,国危而名卑。
夫去尊安而取危卑,
智者不为也。」
秦王闻若说,
必若刺心然。
则王何不使辩士以此若言说秦?
秦必取,
齐必伐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11a 页

夫取秦,
厚交也;
代齐,
正利也。
尊厚交,
务正利,
圣王之事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12a 页

燕昭王善其书,
曰:
「先人尝有德苏氏,
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燕欲报仇于齐,
非苏氏莫可。」
乃召苏代,
复善待之,
与谋伐齐。
竟破齐,
湣王出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13a 页

久之,
秦召燕王,
燕王欲往,
苏代约燕王曰:
「楚得枳而国亡,
齐得宋而国亡,
齐、楚不得以有枳、
宋而事秦者,
何也?
则有功者,
秦之深雠也。
秦取天下,
非行义也,
暴也。
秦之行暴,
正告天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14a 页

「告楚曰:
『蜀地之甲,
乘船浮于汶,
乘夏水而下江,
五日而至郢。
汉中之甲,
乘船出于巴,
乘夏水而下汉,
四日而至五渚。
寡人积甲宛东下随,
智者不及谋,
勇士不及怒,
寡人如射隼矣。
王乃欲待天下之攻函谷,
不亦远乎!』
楚王为是故,
十七年事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15a 页

「秦正告韩曰:
『我起乎少曲,
一日而断大行。
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
二日而莫不尽繇。
我离两周而触郑,
五日而国举。』
韩氏以为然,
故事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16a 页

「秦正告魏曰:
『我举安邑,
塞女戟,
韩氏太原卷。
我下轵,
道南阳,
封冀,
包两周。
乘夏水,
浮轻舟,
彊弩在前,
锬戈在后,
决荥口,
魏无大梁;
决白马之口,
魏无外黄、
济阳;
决宿胥之口,
魏无虚、
顿丘。
陆攻则击河内,
水攻则灭大梁。』
魏氏以为然,
故事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17a 页

「秦欲攻安邑,
恐齐救之,
则以宋委于齐。
曰:
『宋王无道,
为木人以象寡人,
射其面。
寡人地绝兵远,
不能攻也。
王苟能破宋有之,
寡人如自得之。』
已得安邑,
塞女戟,
因以破宋为齐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18a 页

「秦欲攻韩,
恐天下救之,
则以齐委于天下。
曰:
『齐王四与寡人约,
四欺寡人,
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
有齐无秦,
有秦无齐,
必伐之,
必亡之。』
已得宜阳、
少曲,
致蔺、
离石,
因以破齐为天下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19a 页

「秦欲攻魏重楚,
则以南阳委于楚。
曰:
『寡人固与韩且绝矣。
残均陵,
塞鄳阸,
苟利于楚,
寡人如自有之。』
魏弃与国而合于秦,
因以塞鄳阸为楚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20a 页

「兵困于林中,
重燕、
赵,以胶东委于燕,
以济西委于赵。
已得讲于魏,
至公子延,
因犀首属行而攻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21a 页

「兵伤于谯石,
而遇败于阳马,
而重魏,
则以叶、
蔡委于魏。
已得讲于赵,
则劫魏,
魏不为割。
困则使太后弟穰侯为和,
嬴则兼欺舅与母。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22a 页

「适燕者曰
『以胶东』,
适赵者曰
『以济西』,
适魏者曰
『以叶、
蔡』,
适楚者曰
『以塞鄳阸』,
适齐者曰
『以宋』。
此必令言如循环,
用兵如刺蜚,
母不能制,
舅不能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23a 页

「龙贾之战,
岸门之战,
封陵之战,
高商之战,
赵庄之战,
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
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
西河之外,
上雒之地,
三川晋国之祸,
三晋之半,
秦祸如此其大也。
而燕、
赵之秦者,
皆以争事秦说其主,
此臣之所大患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24a 页

燕昭王不行。
苏代复重于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25a 页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
或从或不,
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代、厉皆以寿死,
名显诸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26a 页

太史公曰:
苏秦兄弟三人,
皆游说诸侯以显名,
其术长于权变。
而苏秦被反閒以死,
天下共笑之,
讳学其术。
然世言苏秦多异,
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夫苏秦起闾阎,
连六国从亲,
此其智有过人者。
吾故列其行事,
次其时序,
毋令独蒙恶声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27a 页

5.10《张仪列传第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28a 页

张仪者,
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学术,
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29a 页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
已而楚相亡璧,
门下意张仪,
曰:
「仪贫无行,
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
掠笞数百,
不服,
醳之。
其妻曰:
「嘻!
子毋读书游说,
安得此辱乎?」
张仪谓其妻曰:
「视吾舌尚在不?」
其妻笑曰:
「舌在也。」
仪曰:
「足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30a 页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
然恐秦之攻诸侯,
败约后负,
念莫可使用于秦者,
乃使人微感张仪曰:
「子始与苏秦善,
今秦已当路,
子何不往游,
以求通子之愿?」
张仪于是之赵,
上谒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
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已而见之,
坐之堂下,
赐仆妾之食。
因而数让之曰:
「以子之材能,
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
子不足收也。」
谢去之。
张仪之来也,
自以为故人,
求益,
反见辱,
怒,念诸侯莫可事,
独秦能苦赵,
乃遂入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31a 页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
「张仪,
天下贤士,
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
而能用秦柄者,
独张仪可耳。
然贫,
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
故召辱之,
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
发金币车马,
使人微随张仪,
与同宿舍,
稍稍近就之,
奉以车马金钱,
所欲用,
为取给,
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
与谋伐诸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32a 页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
「赖子得显,
方且报德,
何故去也?」
舍人曰:
「臣非知君,
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
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
故感怒君,
使臣阴奉给君资,
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
请归报。」
张仪曰:
「嗟乎,
此在吾术中而不悟,
吾不及苏君明矣!
吾又新用,
安能谋赵乎?
为吾谢苏君,
苏君之时,
仪何敢言。
且苏君在,
仪宁渠能乎!」
张仪既相秦,
为文檄告楚相曰:
「始吾从若饮,
我不盗而璧,
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
我顾且盗而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33a 页

苴蜀相攻击,
各来告急于秦。
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
以为道险狭难至,
而韩又来侵秦,
秦惠王欲先伐韩,
后伐蜀,
恐不利,
欲先伐蜀,
恐韩袭秦之敝,
犹豫未能决。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惠王之前,
司马错欲伐蜀,
张仪曰:
「不如伐韩。」
王曰:
「请闻其说。」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34a 页

仪曰:
「亲魏善楚,
下兵三川,
塞什谷之口,
当屯留之道,
魏绝南阳,
楚临南郑,
秦攻新城、
宜阳,
以临二周之郊,
诛周王之罪,
侵楚、
魏之地。
周自知不能救,
九鼎宝器必出。
据九鼎,
案图籍,
挟天子以令于天下,
天下莫敢不听,
此王业也。
今夫蜀,
西僻之国而戎翟之伦也,
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臣闻争名者于朝,
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
周室,
天下之朝市也,
而王不争焉,
顾争于戎翟,
去王业远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35a 页

司马错曰:
「不然。
臣闻之,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
欲彊兵者务富其民,
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地小民贫,
故臣愿先从事于易。
夫蜀,
西僻之国也,
而戎翟之长也,
有桀纣之乱。
以秦攻之,
譬如使豺狼逐群羊。
得其地足以广国,
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
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
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为贪,
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
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今攻韩,
劫天子,
恶名也,
而未必利也,
又有不义之名,
而攻天下所不欲,
危矣。
臣请谒其故:
周,天下之宗室也;
齐,韩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
韩自知亡三川,
将二国并力合谋,
以因乎齐、
赵而求解乎楚、
魏,以鼎与楚,
以地与魏,
王弗能止也。
此臣之所谓危也。
不如伐蜀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36a 页

惠王曰:
「善,
寡人请听子。」
卒起兵伐蜀,
十月,
取之,
遂定蜀,
贬蜀王更号为侯,
而使陈庄相蜀。
蜀既属秦,
秦以溢彊,
富厚,
轻诸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37a 页

秦惠王十年,
使公子华与张仪围蒲阳,
降之。
仪因言秦复与魏,
而使公子繇质于魏。
仪因说魏王曰:
「秦王之遇甚厚,
魏不可以无礼。」
魏因入上郡、
少梁,
谢秦惠王。
惠王乃以张仪为相,
更名少梁曰夏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38a 页

仪相秦四岁,
立惠王为王。
居一岁,
为秦将,
取陕。
筑上郡塞。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39a 页

其后二年,
使与齐、
楚之相会齧桑。
东还而免相,
相魏以为秦,
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
魏王不肯听仪。
秦王怒,
伐取魏之曲沃、
平周,
复阴厚张仪益甚。
张仪惭,
无以归报。
留魏四岁而魏襄王卒,
哀王立。
张仪复说哀王,
哀王不听。
于是张仪阴令秦伐魏。
魏与秦战,
败。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40a 页

明年,
齐又来败魏于观津。
秦复欲攻魏,
先败韩申差军,
斩首八万,
诸侯震恐。
而张仪复说魏王曰:
「魏地方不至千里,
卒不过三十万。
地四平,
诸侯四通辐凑,
无名山大川之限。
从郑至梁二百馀里,
车驰人走,
不待力而至。
梁南与楚境,
西与韩境,
北与赵境,
东与齐境,
卒戍四方,
守亭鄣者不下十万。
梁之地势,
固战场也。
梁南楚而不与齐,
则齐攻其东;
东与齐而不与赵,
则赵攻其北;
不合于韩,
则韩攻其西;
不亲于楚,
则楚攻其南:
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41a 页

「且夫诸侯之为从者,
将以安社稷尊主彊兵显名也。
今从者一天下,
约为昆弟,
刑白马以盟洹水之上,
以相坚也,
而亲昆弟同父母,
尚有争钱财,
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馀谋,
其不可成亦明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42a 页

「大王不事秦,
秦下兵攻河外,
据卷、
衍、燕、
酸枣,
劫卫取阳晋,
则赵不南,
赵不南而梁不北,
梁不北则从道绝,
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
秦折韩而攻梁,
韩怯于秦,
秦韩为一,
梁之亡可立而须也。
此臣之所为大王患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43a 页

「为大王计,
莫如事秦。
事秦则楚、
韩必不敢动;
无楚、
韩之患,
则大王高枕而卧,
国必无忧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44a 页

「且夫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
而能弱楚者莫如梁。
楚虽有富大之名而实空虚;
其卒虽多,
然而轻走易北,
不能坚战。
悉梁之兵南面而伐楚,
胜之必矣。
割楚而益梁,
亏楚而适秦,
嫁祸安国,
此善事也。
大王不听臣,
秦下甲士而东伐,
虽欲事秦,
不可得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45a 页

「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少可信,
说一诸侯而成封侯,
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
以说人主。
人主贤其辩而牵其说,
岂得无眩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46a 页

「臣闻之,
积羽沈舟,
群轻折轴,
众口铄金,
积毁销骨,
故愿大王审定计议,
且赐骸骨辟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47a 页

哀王于是乃倍从约而因仪请成于秦。
张仪归,
复相秦。
三岁而魏复背秦为从。
秦攻魏,
取曲沃。
明年,
魏复事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48a 页

秦欲伐齐,
齐楚从亲,
于是张仪往相楚。
楚怀王闻张仪来,
虚上舍而自馆之。
曰:
「此僻陋之国,
子何以教之?」
仪说楚王曰:
「大王诚能听臣,
闭关绝约于齐,
臣请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
秦楚娶妇嫁女,
长为兄弟之国。
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
计无便此者。」
楚王大说而许之。
群臣皆贺,
陈轸独吊之。
楚王怒曰:
「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
群臣皆贺,
子独吊,
何也?」
陈轸对曰:
「不然,
以臣观之,
商于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秦合则患必至矣。」
楚王曰:
「有说乎?」
陈轸对曰:
「夫秦之所以重楚者,
以其有齐也。
今闭关绝约于齐,
则楚孤。
秦奚贪夫孤国,
而与之商于之地六百里?
张仪至秦,
必负王,
是北绝齐交,
西生患于秦也,
而两国之兵必俱至。
善为王计者,
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
使人随张仪。
苟与吾地,
绝齐未晚也;
不与吾地,
阴合谋计也。」
楚王曰: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
以待寡人得地。」
乃以相印授张仪,
厚赂之。
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
使一将军随张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49a 页

张仪至秦,
详失绥堕车,
不朝三月。
楚王闻之,
曰:
「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
乃使勇士至宋,
借宋之符,
北骂齐王。
齐王大怒,
折节而下秦。
秦齐之交合,
张仪乃朝,
谓楚使者曰:
「臣有奉邑六里,
愿以献大王左右。」
楚使者曰:
「臣受令于王,
以商于之地六百里,
不闻六里。」
还报楚王,
楚王大怒,
发兵而攻秦。
陈轸曰:
「轸可发口言乎?
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赂秦,
与之并兵而攻齐,
是我出地于秦,
取偿于齐也,
王国尚可存。」
楚王不听,
卒发兵而使将军屈丐击秦。
秦齐共攻楚,
斩首八万,
杀屈丐,
遂取丹阳、
汉中之地。
楚又复益发兵而袭秦,
至蓝田,
大战,
楚大败,
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50a 页

秦要楚欲得黔中地,
欲以武关外易之。
楚王曰:
「不愿易地,
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
秦王欲遣之,
口弗忍言。
张仪乃请行。
惠王曰:
「彼楚王怒子之负以商于之地,
是且甘心于子。」
张仪曰:
「秦彊楚弱,
臣善靳尚,
尚得事楚夫人郑袖,
袖所言皆从。
且臣奉王之节使楚,
楚何敢加诛。
假令诛臣而为奉得黔中之地,
臣之上愿。」
遂使楚。
楚怀王至则囚张仪,
将杀之。
靳尚谓郑袖曰: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
郑袖曰:
「何也?」
靳尚曰:
「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
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
以美人聘楚,
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
楚王重地尊秦,
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不若为言而出之。」
于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曰:
「人臣各为其主用。
今地未入秦,
秦使张仪来,
至重王。
王未有礼而杀张仪,
秦必大怒攻楚。
妾请子母俱迁江南,
毋为秦所鱼肉也。」
怀王后悔,
赦张仪,
厚礼之如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51a 页

张仪既出,
未去,
闻苏秦死,
乃说楚王曰:
「秦地半天下,
兵敌四国,
被险带河,
四塞以为固。
虎贲之士百馀万,
车千乘,
骑万匹,
积粟如丘山。
法令既明,
士卒安难乐死,
主明以严,
将智以武,
虽无出甲,
席卷常山之险,
必折天下之脊,
天下有后服者先亡。
且夫为从者,
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
虎之与羊不格明矣。
今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
臣窃以为大王之计过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52a 页

「凡天下彊国,
非秦而楚,
非楚而秦,
两国交争,
其势不两立。
大王不与秦,
秦下甲据宜阳,
韩之上地不通。
下河东,
取成皋,
韩必入臣,
梁则从风而动。
秦攻楚之西,
韩、梁攻其北,
社稷安得毋危?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53a 页

「且夫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彊,
不料敌而轻战,
国贫而数举兵,
危亡之术也。
臣闻之,
兵不如者勿与挑战,
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夫从人饰辩虚辞,
高主之节,
言其利不言其害,
卒有秦祸,
无及为已。
是故愿大王之孰计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54a 页

「秦西有巴蜀,
大船积粟,
起于汶山,
浮江已下,
至楚三千馀里。
舫船载卒,
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
下水而浮,
一日行三百馀里,
里数虽多,
然而不费牛马之力,
不至十日而距捍关。
捍关惊,
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
黔中、
巫郡非王之有。
秦举甲出武关,
南面而伐,
则北地绝。
秦兵之攻楚也,
危难在三月之内,
而楚待诸侯之救,
在半岁之外,
此其势不相及也。
夫恃弱国之救,
忘彊秦之祸,
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55a 页

「大王尝与吴人战,
五战而三胜,
阵卒尽矣;
偏守新城,
存民苦矣。
臣闻功大者易危,
而民敝者怨上。
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彊秦之心,
臣窃为大王危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56a 页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兵函谷十五年以攻齐、
赵者,
阴谋有合天下之心。
楚尝与秦构难,
战于汉中,
楚人不胜,
列侯执圭死者七十馀人,
遂亡汉中。
楚王大怒,
兴兵袭秦,
战于蓝田。
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
夫秦楚相敝而韩魏以全制其后,
计无危于此者矣。
愿大王孰计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57a 页

「秦下甲攻卫阳晋,
必大关天下之匈。
大王悉起兵以攻宋,
不至数月而宋可举,
举宋而东指,
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58a 页

「凡天下而以信约从亲相坚者苏秦,
封武安君,
相燕,
即阴与燕王谋伐破齐而分其地;
乃详有罪出走入齐,
齐王因受而相之;
居二年而觉,
齐王大怒,
车裂苏秦于市。
夫以一诈伪之苏秦,
而欲经营天下,
混一诸侯,
其不可成亦明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59a 页

「今秦与楚接境壤界,
固形亲之国也。
大王诚能听臣,
臣请使秦太子入质于楚,
楚太子入质于秦,
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
效万室之都以为汤沐之邑,
长为昆弟之国,
终身无相攻伐。
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60a 页

于是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与秦,
欲许之。
屈原曰:
「前大王见欺于张仪,
张仪至,
臣以为大王烹之;
今纵弗忍杀之,
又听其邪说,
不可。」
怀王曰:
「许仪而得黔中;
美利也。
后而倍之,
不可。」
故卒许张仪,
与秦亲。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61a 页

张仪去楚,
因遂之韩,
说韩王曰:
「韩地险恶山居,
五谷所生,
非菽而麦,
民之食大抵菽饭藿羹。
一岁不收,
民不餍糟糠。
地不过九百里,
无二岁之食。
料大王之卒,
悉之不过三十万,
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
除守徼亭鄣塞,
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
秦带甲百馀万,
车千乘,
骑万匹,
虎贲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
至不可胜计。
秦马之良,
戎兵之众,
探前趹后蹄閒三寻腾者,
不可胜数。
山东之士被甲蒙冑以会战,
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
左挈人头,
右挟生虏。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
犹孟贲之与怯夫;
以重力相压,
犹乌获之与婴儿。
夫战孟贲、
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
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
必无幸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62a 页

「夫群臣诸侯不料地之寡,
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
比周以相饰也,
皆奋曰
『听吾计可以彊霸天下』。
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
诖误人主,
无过此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63a 页

「大王不事秦,
秦下甲据宜阳,
断韩之上地,
东取成皋、
荥阳,
则鸿台之宫、
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
夫塞成皋,
绝上地,
则王之国分矣。
先事秦则安,
不事秦则危。
夫造祸而求其福报,
计浅而怨深,
逆秦而顺楚,
虽欲毋亡,
不可得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64a 页

「故为大王计,
莫如为秦。
秦之所欲莫如弱楚,
而能弱楚者莫如韩。
非以韩能彊于楚也,
其地势然也。
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
秦王必喜。
夫攻楚以利其地,
转祸而说秦,
计无便于此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65a 页

韩王听仪计。
张仪归报,
秦惠王封仪五邑,
号曰武信君。
使张仪东说齐湣王曰:
「天下彊国无过齐者,
大臣父兄殷众富乐。
然而为大王计者,
皆为一时之说,
不顾百世之利。
从人说大王者,
必曰
『齐西有彊赵,
南有韩与梁。
齐,负海之国也,
地广民众,
兵彊士勇,
虽有百秦,
将无柰齐何』。
大王贤其说而不计其实。
夫从人朋党比周,
莫不以从为可。
臣闻之,
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
国以危亡随其后,
虽有战胜之名,
而有亡国之实。
是何也?
齐大而鲁小也。
今秦之与齐也,
犹齐之与鲁也。
秦赵战于河漳之上,
再战而赵再胜秦;
战于番吾之下,
再战又胜秦。
四战之后,
赵之亡卒数十万,
邯郸仅存,
虽有战胜之名而国已破矣。
是何也?
秦彊而赵弱。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66a 页

「今秦楚嫁女娶妇,
为昆弟之国。
韩献宜阳;
梁效河外;
赵人朝渑池,
割河閒以事秦。
大王不事秦,
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
悉赵兵渡清河,
指博关,
临菑、
即墨非王之有也。
国一日见攻,
虽欲事秦,
不可得也。
是故愿大王孰计之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67a 页

齐王曰:
「齐僻陋,
隐居东海之上,
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也。」
乃许张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68a 页

张仪去,
西说赵王曰:
「敝邑秦王使使臣效愚计于大王。
大王收率天下以宾秦,
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
大王之威行于山东,
敝邑恐惧慑伏,
缮甲厉兵,
饰车骑,
习驰射,
力田积粟,
守四封之内,
愁居慑处,
不敢动摇,
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69a 页

「今以大王之力,
举巴蜀,
并汉中,
包两周,
迁九鼎,
守白马之津。
秦虽僻远,
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
今秦有敝甲凋兵,
军于渑池,
愿渡河踰漳,
据番吾,
会邯郸之下,
愿以甲子合战,
以正殷纣之事,
敬使使臣先闻左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70a 页

「凡大王之所信为从者恃苏秦。
苏秦荧惑诸侯,
以是为非,
以非为是,
欲反齐国,
而自令车裂于市。
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
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
而韩梁称为东藩之臣,
齐献鱼盐之地,
此断赵之右臂也。
夫断右臂而与人斗,
失其党而孤居,
求欲毋危,
岂可得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71a 页

「今秦发三将军:
其一军塞午道,
告齐使兴师渡清河,
军于邯郸之东;
一军军成皋,
驱韩梁军于河外;
一军军于渑池。
约四国为一以攻赵,
赵破,
必四分其地。
是故不敢匿意隐情,
先以闻于左右。
臣窃为大王计,
莫如与秦王遇于渑池,
面相见而口相结,
请案兵无攻。
愿大王之定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72a 页

赵王曰:
「先王之时,
奉阳君专权擅势,
蔽欺先王,
独擅绾事,
寡人居属师傅,
不与国谋计。
先王弃群臣,
寡人年幼,
奉祀之日新,
心固窃疑焉,
以为一从不事秦,
非国之长利也。
乃且愿变心易虑,
割地谢前过以事秦。
方将约车趋行,
适闻使者之明诏。」
赵王许张仪,
张仪乃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73a 页

北之燕,
说燕昭王曰:
「大王之所亲莫如赵。
昔赵襄子尝以其姊为代王妻,
欲并代,
约与代王遇于句注之塞。
乃令工人作为金斗,
长其尾,
令可以击人。
与代王饮,
阴告厨人曰:
『即酒酣乐,
进热啜,
反斗以击之。』
于是酒酣乐,
进热啜,
厨人进斟,
因反斗以击代王,
杀之,
王脑涂地。
其姊闻之,
因摩笄以自刺,
故至今有摩笄之山。
代王之亡,
天下莫不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74a 页

「夫赵王之很戾无亲,
大王之所明见,
且以赵王为可亲乎?
赵兴兵攻燕,
再围燕都而劫大王,
大王割十城以谢。
今赵王已入朝渑池,
效河閒以事秦。
今大王不事秦,
秦下甲云中、
九原,
驱赵而攻燕,
则易水、
长城非大王之有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75a 页

「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
不敢妄举师以攻伐。
今王事秦,
秦王必喜,
赵不敢妄动,
是西有彊秦之援,
而南无齐赵之患,
是故愿大王孰计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76a 页

燕王曰:
「寡人蛮夷僻处,
虽大男子裁如婴儿,
言不足以采正计。
今上客幸教之,
请西面而事秦,
献恒山之尾五城。」
燕王听仪。
仪归报,
未至咸阳而秦惠王卒,
武王立。
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
及即位,
群臣多谗张仪曰:
「无信,
左右卖国以取容。
秦必复用之,
恐为天下笑。」
诸侯闻张仪有却武王,
皆畔衡,
复合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77a 页

秦武王元年,
群臣日夜恶张仪未已,
而齐让又至。
张仪惧诛,
乃因谓秦武王曰:
「仪有愚计,
愿效之。」
王曰:
「柰何?」
对曰:
「为秦社稷计者,
东方有大变,
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
今闻齐王甚憎仪,
仪之所在,
必兴师伐之。
故仪愿乞其不肖之身之梁,
齐必兴师而伐梁。
梁齐之兵连于城下而不能相去,
王以其閒伐韩,
入三川,
出兵函谷而毋伐,
以临周,
祭器必出。
挟天子,
按图籍,
此王业也。」
秦王以为然,
乃具革车三十乘,
入仪之梁。
齐果兴师伐之。
梁哀王恐。
张仪曰:
「王勿患也,
请令罢齐兵。」
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
借使之齐,
谓齐王曰:
「王甚憎张仪;
虽然,
亦厚矣王之托仪于秦也!」
齐王曰:
「寡人憎仪,
仪之所在,
必兴师伐之,
何以托仪?」
对曰:
「是乃王之托仪也。
夫仪之出也,
固与秦王约曰:
『为王计者,
东方有大变,
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
今齐王甚憎仪,
仪之所在,
必兴师伐之。
故仪愿乞其不肖之身之梁,
齐必兴师伐之。
齐梁之兵连于城下而不能相去,
王以其閒伐韩,
入三川,
出兵函谷而无伐,
以临周,
祭器必出。
挟天子,
案图籍,
此王业也。』
秦王以为然,
故具革车三十乘而入之梁也。
今仪入梁,
王果伐之,
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
广邻敌以内自临,
而信仪于秦王也。
此臣之所谓
『托仪』
也。」
齐王曰:
「善。」
乃使解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78a 页

张仪相魏一岁,
卒于魏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79a 页

陈轸者,
游说之士。
与张仪俱事秦惠王,
皆贵重,
争宠。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
「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閒,
将为国交也。
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
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且轸欲去秦而之楚,
王胡不听乎?」
王谓陈轸曰:
「吾闻子欲去秦之楚,
有之乎?」
轸曰:
「然。」
王曰:
「仪之言果信矣。」
轸曰:
「非独仪知之也,
行道之士尽知之矣。
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
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
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
良仆妾也;
出妇嫁于乡曲者,
良妇也。
今轸不忠其君,
楚亦何以轸为忠乎?
忠且见弃,
轸不之楚何归乎?」
王以其言为然,
遂善待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80a 页

居秦期年,
秦惠王终相张仪,
而陈轸奔楚。
楚未之重也,
而使陈轸使于秦。
过梁,
欲见犀首。
犀首谢弗见。
轸曰:
「吾为事来,
公不见轸,
轸将行,
不得待异日。」
犀首见之。
陈轸曰:
「公何好饮也?」
犀首曰:
「无事也。」
曰:
「吾请令公厌事可乎?」
曰:
「柰何?」
曰:
「田需约诸侯从亲,
楚王疑之,
未信也。
公谓于王曰:
『臣与燕、
赵之王有故,
数使人来,

「无事何不相见」,
愿谒行于王。』
王虽许公,
公请毋多车,
以车三十乘,
可陈之于庭,
明言之燕、
赵。」
燕、赵客闻之,
驰车告其王,
使人迎犀首。
楚王闻之大怒,
曰:
「田需与寡人约,
而犀首之燕、
赵,是欺我也。」
怒而不听其事。
齐闻犀首之北,
使人以事委焉。
犀首遂行,
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
轸遂至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81a 页

韩魏相攻,
期年不解。
秦惠王欲救之,
问于左右。
左右或曰救之便,
或曰勿救便,
惠王未能为之决。
陈轸适至秦,
惠王曰:
「子去寡人之楚,
亦思寡人不?」
陈轸对曰:
「王闻夫越人庄舄乎?」
王曰:
「不闻。」
曰:
「越人庄舄仕楚执圭,
有顷而病。
楚王曰:
『舄故越之鄙细人也,
今仕楚执圭,
贵富矣,
亦思越不?』
中谢对曰:
『凡人之思故,
在其病也。
彼思越则越声,
不思越则楚声。』
使人往听之,
犹尚越声也。
今臣虽弃逐之楚,
岂能无秦声哉!」
惠王曰:
「善。
今韩魏相攻,
期年不解,
或谓寡人救之便,
或曰勿救便,
寡人不能决,
愿子为子主计之馀,
为寡人计之。」
陈轸对曰:
「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
庄子欲刺虎,
馆竖子止之,
曰:
『两虎方且食牛,
食甘必争,
争则必斗,
斗则大者伤,
小者死,
从伤而刺之,
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
立须之。
有顷,
两虎果斗,
大者伤,
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
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今韩魏相攻,
期年不解,
是必大国伤,
小国亡,
从伤而伐之,
一举必有两实。
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
臣主与王何异也。」
惠王曰:
「善。」
卒弗救。
大国果伤,
小国亡,
秦兴兵而伐,
大剋之。
此陈轸之计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82a 页

犀首者,
魏之阴晋人也,
名衍,
姓公孙氏。
与张仪不善。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83a 页

张仪为秦之魏,
魏王相张仪。
犀首弗利,
故令人谓韩公叔曰:
「张仪已合秦魏矣,
其言曰:
『魏攻南阳,
秦攻三川』。
魏王所以贵张子者,
欲得韩地也。
且韩之南阳已举矣,
子何不少委焉以为衍功,
则秦魏之交可错矣。
然则魏必图秦而弃仪,
收韩而相衍。」
公叔以为便,
因委之犀首以为功。
果相魏。
张仪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84a 页

义渠君朝于魏。
犀首闻张仪复相秦,
害之。
犀首乃谓义渠君曰:
「道远不得复过,
请谒事情。」
曰:
「中国无事,
秦得烧掇焚杅君之国;
有事,
秦将轻使重币事君之国。」
其后五国伐秦。
会陈轸谓秦王曰:
「义渠君者,
蛮夷之贤君也,
不如赂之以抚其志。」
秦王曰:
「善。」
乃以文绣千纯,
妇女百人遗义渠君。
义渠君致群臣而谋曰:
「此公孙衍所谓邪?」
乃起兵袭秦,
大败秦人李伯之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85a 页

张仪己卒之后,
犀首入相秦。
尝佩五国之相印,
为约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86a 页

太史公曰:
三晋多权变之士,
夫言从衡彊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
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
然世恶苏秦者,
以其先死,
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
成其衡道。
要之,
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87a 页

5.11《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88a 页
樗里子者,
名疾,
秦惠王之弟也,
与惠王异母。
母,
韩女也。
樗里子滑稽多智,
秦人号曰「智囊」。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89a 页
秦惠王八年,
爵樗里子右更,
使将而伐曲沃,
尽出其人,
取其城,
地入城。

秦惠王二十五年,
使樗里子为将伐赵,
虏赵将军庄豹,
拔蔺。
明年,
助魏章攻楚,
败楚将屈丐,
取汉中地。
秦封樗里子,
号为严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90a 页
秦惠王卒,
太子武王立,
逐张仪、魏章,
而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
秦使甘茂攻韩,
拔宜阳。
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
周以卒迎之,
意甚敬。

楚王怒,
让周,
以其重秦客。

游腾为周说楚王曰:
「知伯之伐仇犹,
遗之广车,
因随之以兵,
仇犹遂亡。
何则?
无备故也。
齐桓公伐蔡,
号曰诛楚,
其实袭蔡。

今秦,
虎狼之国,
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
周以仇犹、蔡观焉,
故使长戟居前,
彊弩在后,
名曰卫疾,
而实囚之。

且夫周岂能无忧其社稷哉?
恐一旦亡国以忧大王。」
楚王乃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91a 页
秦武王卒,
昭王立,
樗里子又益尊重。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92a 页
昭王元年,
樗里子将伐蒲。
蒲守恐,
请胡衍。

胡衍为蒲谓樗里子曰:
「公之攻蒲,
为秦乎?
为魏乎?
为魏则善矣,
为秦则不为赖矣。

夫卫之所以为卫者,
以蒲也。
今伐蒲入于魏,
卫必折而从之。
魏亡西河之外而无以取者,
兵弱也。

今并卫于魏,
魏必彊。
魏彊之日,
西河之外必危矣。
且秦王将观公之事,
害秦而利魏,
王必罪公。」

樗里子曰:
「柰何?」
胡衍曰:
「公释蒲勿攻,
臣试为公入言之,
以德卫君。」

樗里子曰:
「善。」
胡衍入蒲,
谓其守曰:
「樗里子知蒲之病矣,
其言曰必拔蒲。
衍能令释蒲勿攻。」

蒲守恐,
因再拜曰:
「愿以请。」
因效金三百斤,
曰:
「秦兵苟退,
请必言子于卫君,
使子为南面。」

故胡衍受金于蒲以自贵于卫。
于是遂解蒲而去。
还击皮氏,
皮氏未降,
又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93a 页
昭王七年,
樗里子卒,
葬于渭南章台之东。
曰:
「后百岁,
是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
樗里子疾室在于昭王庙西渭南阴乡樗里,
故俗谓之樗里子。
至汉兴,
长乐宫在其东,
未央宫在其西,
武库正直其墓。
秦人谚曰:
「力则任鄙,
智则樗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94a 页
甘茂者,
下蔡人也。
事下蔡史举先生,
学百家之术。
因张仪、
樗里子而求见秦惠王。
王见而说之,
使将,而佐魏
章略定汉中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95a 页
惠王卒,
武王立。
张仪、魏章去,
东之魏。
蜀侯煇、相壮反,
秦使甘茂定蜀。
还,
而以甘茂为左丞相,
以樗里子为右丞相。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96a 页
秦武王三年,
谓甘茂曰:
「寡人欲容车通三川,
以窥周室,
而寡人死不朽矣。」

甘茂曰:
「请之魏,
约以伐韩,
而令向寿辅行。」

甘茂至,
谓向寿曰:
「子归,
言之于王曰『魏听臣矣,
然愿王勿伐』。
事成,
尽以为子功。」

向寿归,
以告王,
王迎甘茂于息壤。
甘茂至,
王问其故。

对曰:
「宜阳,
太县也,
上党、南阳积之久矣。
名曰县,
其实郡也。
今王倍数险,
行千里攻之,
难。

昔曾参之处费,
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
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
其母织自若也。
顷之,
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
其母尚织自若也。
顷又一人告之曰『曾参杀人』,
其母投杼下机,
踰墙而走。

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
三人疑之,
其母惧焉。

今臣之贤不若曾参,
王之信臣又不如曾参之母信曾参也,
疑臣者非特三人,
臣恐大王之投杼也。

始张仪西并巴蜀之地,
北开西河之外,
南取上庸,
天下不以多张子而以贤先王。
魏文侯令乐羊将而攻中山,

三年而拔之。
乐羊返而论功,
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乐羊再拜稽首曰:
『此非臣之功也,
主君之力也。』

今臣,
羁旅之臣也。
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
王必听之,
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

王曰:
「寡人不听也,
请与子盟。」

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
五月而不拔,
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
武王召甘茂,
欲罢兵。
甘茂曰:
「息壤在彼。」

王曰:
「有之。」
因大悉起兵,
使甘茂击之。
斩首六万,
遂拔宜阳。
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
与秦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97a 页
武王竟至周,
而卒于周。
其弟立,
为昭王。

王母宣太后,
楚女也。
楚怀王怨前秦败楚于丹阳而韩不救,
乃以兵围韩雍氏。
韩使公仲侈告急于秦。

秦昭王新立,
太后楚人,
不肯救。
公仲因甘茂,
茂为韩言于秦昭王曰:
「公仲方有得秦救,
故敢捍楚也。

今雍氏围,
秦师不下殽,
公仲且仰首而不朝,
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
楚、韩为一,
魏氏不敢不听,
然则伐秦之形成矣。
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

秦王曰:
「善。」
乃下师于殽以救韩。
楚兵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98a 页
秦使向寿平宜阳,
而使樗里子、甘茂伐魏皮氏。
向寿者,
宣太后外族也,
而与昭王少相长,
故任用。

向寿如楚,
楚闻秦之贵向寿,
而厚事向寿。
向寿为秦守宜阳,
将以伐韩。

韩公仲使苏代谓向寿曰:
「禽困覆车。
公破韩,
辱公仲,
公仲收国复事秦,
自以为必可以封。今公与楚解口地,
封小令尹以杜阳。
秦楚合,
复攻韩,
韩必亡。
韩亡,
公仲且躬率其私徒以阏于秦。
愿公孰虑之也。」

向寿曰:
「吾合秦楚非以当韩也,
子为寿谒之公仲,
曰秦韩之交可合也。」

苏代对曰:
「愿有谒于公。
人曰贵其所以贵者贵。
王之爱习公也,
不如公孙奭;
其智能公也,
不如甘茂。

今二人者皆不得亲于秦事,
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何?
彼有以失之也。
公孙奭党于韩,
而甘茂党于魏,
故王不信也。

今秦楚争彊而公党于楚,
是与公孙奭、甘茂同道也,
公何以异之?

人皆言楚之善变也,
而公必亡之,
是自为责也。
公子如与王谋其变也,
善韩以备楚,
如此则无患矣。

韩氏必先以国从公孙奭而后委国于甘茂。
韩,
公之雠也。
今公言善韩以备楚,
是外举不僻雠也。」

向寿曰:
「然,
吾甚欲韩合。」
对曰:
「甘茂许公仲以武遂,
反宜阳之民,
今公徒收之,
甚难。」

向寿曰:
「然则柰何?
武遂终不可得也?」

对曰:
「公奚不以秦为韩求颍川于楚?
此韩之寄地也。
公求而得之,
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
公求而不得,
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
秦楚争彊,
而公徐过楚以收韩,
此利于秦。」

向寿曰:
「柰何?」
对曰:
「此善事也。
甘茂欲以魏取齐,
公孙奭欲以韩取齐。
今公取宜阳以为功,
收楚韩以安之,
而诛齐魏之罪,
是以公孙奭、甘茂无事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399a 页
甘茂竟言秦昭王,
以武遂复归之韩。
向寿、公孙奭争之,
不能得。
向寿、公孙奭由此怨,
谗甘茂,

茂惧,
辍伐魏蒲阪,
亡去。
樗里子与魏讲,
罢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00a 页
甘茂之亡秦奔齐,
逢苏代。
代为齐使于秦。
甘茂曰:
「臣得罪于秦,
惧而遁逃,
无所容迹。

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
贫人女曰:
『我无以买烛,
而子之烛光幸有馀,
子可分我馀光,
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
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
茂之妻子在焉,
愿君以馀光振之。」

苏代许诺。
遂致使于秦。
已,
因说秦王曰:
「甘茂,
非常士也。
其居于秦,
累世重矣。
自殽塞及至鬼谷,
其地形险易皆明知之。

彼以齐约韩魏反以图秦,
非秦之利也。」

秦王曰:
「然则柰何?」
苏代曰:
「王不若重其贽,
厚其禄以迎之,
使彼来则置之鬼谷,
终身勿出。」

秦王曰:
「善。」
即赐之上卿,
以相印迎之于齐。
甘茂不往。

苏代谓齐湣王曰:
「夫甘茂,
贤人也。
今秦赐之上卿,
以相印迎之。
甘茂德王之赐,
好为王臣,
故辞而不往。
今王何以礼之?」

齐王曰:
「善。」
即位之上卿而处之。
秦因复甘茂之家以市于齐。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01a 页
齐使甘茂于楚,
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驩。
而秦闻甘茂在楚,
使人谓楚王曰:
「愿送甘茂于秦。」
楚王问于范蜎曰:
「寡人欲置相于秦,
孰可?」

对曰:
「臣不足以识之。」
楚王曰:
「寡人欲相甘茂,
可乎?」

对曰:
「不可。
夫史举,
下蔡之监门也,
大不为事君,
小不为家室,
以苟贱不廉闻于世,
甘茂事之顺焉。

故惠王之明,
武王之察,
张仪之辩,
而甘茂事之,
取十官而无罪。
茂诚贤者也,
然不可相于秦。
夫秦之有贤相,
非楚国之利也。

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
而内行章义之难,
越国乱,
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
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
越国乱而楚治也。

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
臣以王为钜过矣。
然则王若欲置相于秦,
则莫若向寿者可。
夫向寿之于秦王,
亲也,
少与之同衣,
长与之同车,
以听事。

王必相向寿于秦,
则楚国之利也。」
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
秦卒相向寿。
而甘茂竟不得复入秦,
卒于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02a 页
甘茂有孙曰甘罗。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03a 页
甘罗者,
甘茂孙也。
茂既死后,
甘罗年十二,
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04a 页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
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秦使张唐往相燕,
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閒之地。

张唐谓文信侯曰:
「臣尝为秦昭王伐赵,
赵怨臣,
曰:
『得唐者与百里之地。』
今之燕必经赵,
臣不可以行。」

文信侯不快,
未有以彊也。
甘罗曰:
「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文信侯曰:
「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
燕太子丹已入质矣,
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
甘罗曰:
「臣请行之。」

文信侯叱曰:
「去!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
女焉能行之?」
甘罗曰:
「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
君其试臣,
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
「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卿曰:
「武安君南挫彊楚,
北威燕、赵,
战胜攻取,
破城堕邑,
不知其数,
臣之功不如也。」

甘罗曰:
「应侯之用于秦也,
孰与文信侯专?」
张卿曰:
「应侯不如文信侯专。」
甘罗曰: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曰:
「知之。」

甘罗曰:
「应侯欲攻赵,
武安君难之,
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
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张唐曰:
「请因孺子行。」
令装治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05a 页
行有日,
甘罗谓文信侯曰:
「借臣车五乘,
请为张唐先报赵。」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
「昔甘茂之孙甘罗,
年少耳,
然名家之子孙,
诸侯皆闻之。
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
甘罗说而行之。
今愿先报赵,
请许遣之。」

始皇召见,
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

甘罗说赵王曰:
「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
曰:
「闻之。」
曰:
「闻张唐相燕欤?」
曰:
「闻之。」

「燕太子丹入秦者,
燕不欺秦也。
张唐相燕者,
秦不欺燕也。
燕、秦不相欺者,
伐赵,
危矣。

燕、秦不相欺无异故,
欲攻赵而广河閒。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閒,
请归燕太子,
与彊赵攻弱燕。」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閒。
秦归燕太子。
赵攻燕,
得上谷三十城,
令秦有十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06a 页
甘罗还报秦,
乃封甘罗以为上卿,
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07a 页
太史公曰:
樗里子以骨肉重,
固其理,
而秦人称其智,
故颇采焉。
甘茂起下蔡闾阎,
显名诸侯,
重彊齐楚。

甘罗年少,
然出一奇计,
声称后世。
虽非笃行之君子,
然亦战国之策士也。
方秦之彊时,
天下尤趋诈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08a 页
5.12《穰侯列传第十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09a 页
穰侯魏冉者,
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
其先楚人,
姓芈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10a 页
秦武王卒,
无子,
立其弟为昭王。

昭王母故号为芈八子,
及昭王即位,
芈八子号为宣太后。
宣太后非武王母。
武王母号曰惠文后,
先武王死。

宣太后二弟:
其异父长弟曰穰侯,
姓魏氏,
名冉;
同父弟曰芈戎,
为华阳君。
而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
泾阳君。
而魏冉最贤,

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
武王卒,
诸弟争立,
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

昭王即位,
以冉为将军,
卫咸阳。
诛季君之乱,
而逐武王后出之魏,
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
威振秦国。
昭王少,
宣太后自治,
任魏冉为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11a 页
昭王七年,
樗里子死,
而使泾阳君质于齐。
赵人楼缓来相秦,
赵不利,
乃使仇液之秦,
请以魏冉为秦相。

仇液将行,
其客宋公谓液曰:
「秦不听公,
楼缓必怨公。
公不若谓楼缓曰『请为公毋急秦』。

秦王见赵请相魏冉之不急,
且不听公。
公言而事不成,
以德楼子;
事成,
魏冉故德公矣。」
于是仇液从之。
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冉相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12a 页
欲诛吕礼,
礼出奔齐。

昭王十四年,
魏冉举白起,
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
败之伊阙,
斩首二十四万,
虏魏将公孙喜。
明年,
又取楚之宛、叶、
魏冉谢病免相,
以客卿寿烛为相。

其明年,
烛免,
复相冉,
乃封魏冉于穰,
复益封陶,
号曰穰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13a 页
穰侯封四岁,
为秦将攻魏。
魏献河东方四百里。
拔魏之河内,
取城大小六十馀。

昭王十九年,
秦称西帝,
齐称东帝。

月馀,
吕礼来,
而齐、秦各复归帝为主。
魏冉复相秦,
六岁而免。
免二岁,
复相秦。

四岁,
而使白起拔楚之郢,
秦置南郡。
乃封白起为武安君。
白起者,
穰侯之所任举也,
相善。
于是穰侯之富,
富于王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14a 页
昭王三十二年,
穰侯为相国,
将兵攻魏,
走芒卯,
入北宅,
遂围大梁。

梁大夫须贾说穰侯曰:
「臣闻魏之长吏谓魏王曰:
『昔梁惠王伐赵,
战胜三梁,
拔邯郸;
赵氏不割,
而邯郸复归。

齐人攻卫,
拔故国,
杀子良;
卫人不割,
而故地复反。
卫、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于诸侯者,
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
宋、中山数伐割地,
而国随以亡。

臣以为卫、赵可法,
而宋、中山可为戒也。
秦,
贪戾之国也,
而毋亲。

蚕食魏氏,
又尽晋国,
战胜暴子,
割八县,
地未毕入,
兵复出矣。
夫秦何厌之有哉!

今又走芒卯,
入北宅,
此非敢攻梁也,
且劫王以求多割地。
王必勿听也。

今王背楚、赵而讲秦,
楚、赵怒而去王,
与王争事秦,
秦必受之。
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梁,
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

愿王之必无讲也。
王若欲讲,
少割而有质;
不然,
必见欺。』

此臣之所闻于魏也,
愿君王之以是虑事也。
《周书》曰『惟命不于常』,
此言幸之不可数也。
夫战胜暴子,
割八县,
此非兵力之精也,
又非计之工也,
天幸为多矣。

今又走芒卯,
入北宅,
以攻大梁,
是以天幸自为常也,
智者不然。

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
臣以为不下三十万。
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
臣以为汤、武复生,
不易攻也。

夫轻背楚、赵之兵,
陵七仞之城,
战三十万之众,
而志必举之,
臣以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
未尝有者也。
攻而不拔,
秦兵必罢,
陶邑必亡,
则前功必弃矣。

今魏氏方疑,
可以少割收也。
愿君逮楚、赵之兵未至于梁,
亟以少割收魏。

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利,
必欲之,
则君得所欲矣。
楚、赵怒于魏之先己也,
必争事秦,
从以此散,
而君后择焉。

且君之得地岂必以兵哉!
割晋国,
秦兵不攻,
而魏必效绛安邑。
又为陶开两道,
几尽故宋,
卫必效单父。

秦兵可全,
而君制之,
何索而不得,
何为而不成!
愿君熟虑之而无行危。」
穰侯曰:
「善。」
乃罢梁围。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15a 页
明年,
魏背秦,
与齐从亲。
秦使穰侯伐魏,
斩首四万,
走魏将暴鸢,
得魏三县。
穰侯益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16a 页
明年,
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
破芒卯于华阳下,
斩首十万,
取魏之卷、蔡阳、长社,
赵氏观津。
且与赵观津,
益赵以兵,
伐齐。

齐襄王惧,
使苏代为齐阴遗穰侯书曰:
「臣闻往来者言曰『秦将益赵甲四万以伐齐』,
臣窃必之敝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
穰侯智而习于事,
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
是何也?
夫三晋之相与也,
秦之深雠也。

百相背也,
百相欺也,
不为不信,
不为无行。
今破齐以肥赵。
赵,
秦之深雠,
不利于秦。
此一也。

秦之谋者,
必曰『破齐,
毙晋、楚,
而后制晋、楚之胜』。

夫齐,
罢国也,
以天下攻齐,
如以千钧之弩决溃痈也,
必死,
安能毙晋、楚?
此二也。

秦少出兵,
则晋、楚不信也;
多出兵,
则晋、楚为制于秦。
齐恐,
不走秦,
必走晋、楚。
此三也。

秦割齐以啖晋、楚,
晋、楚案之以兵,
秦反受敌。
此四也。
是晋、楚以秦谋齐,
以齐谋秦也,
何晋、楚之智而秦、齐之愚?
此五也。

故得安邑以善事之,
亦必无患矣。
秦有安邑,
韩氏必无上党矣。
取天下之肠胃,
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
孰利?
臣故曰秦王明而熟于计,
穰侯智而习于事,
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矣。」

于是穰侯不行,
引兵而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17a 页
昭王三十六年,
相国穰侯言客卿灶,
欲伐齐取刚、寿,
以广其陶邑。
于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
讥穰侯之伐齐,
乃越三晋以攻齐也,
以此时奸说秦昭王。
昭王于是用范睢。

范睢言宣太后专制,
穰侯擅权于诸侯,
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
富于王室。
于是秦昭王悟,
乃免相国,
令泾阳之属皆出关,
就封邑。
穰侯出关,
辎车千乘有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18a 页
穰侯卒于陶,
而因葬焉。
秦复收陶为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19a 页
太史公曰:
穰侯,
昭王亲舅也。
而秦所以东益地,
弱诸侯,
尝称帝于天下,
天下皆西乡稽首者,
穰侯之功也。
及其贵极富溢,
一夫开说,
身折势夺而以忧死,
况于羁旅之臣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20a 页
5.13《白起王剪列传第十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21a 页
白起者,
郿人也。
善用兵,
事秦昭王。

昭王十三年,
而白起为左庶长,
将而击韩之新城。
是岁,
穰侯相秦,
举任鄙以为汉中守。

其明年,
白起为左更,
攻韩、魏于伊阙,
斩首二十四万,
又虏其将公孙喜,
拔五城。
起迁为国尉。
涉河取韩安邑以东,
到乾河。

明年,
白起为大良造。
攻魏,
拔之,
取城小大六十一。
明年,
起与客卿错攻垣城,
拔之。

后五年,
白起攻赵,
拔光狼城。
后七年,
白起攻楚,
拔鄢、邓五城。

其明年,
攻楚,
拔郢,
烧夷陵,
遂东至竟陵。

楚王亡去郢,
东走徙陈。
秦以郢为南郡。
白起迁为武安君。
武安君因取楚,
定巫、黔中郡。

昭王三十四年,
白起攻魏,拔华阳,
走芒卯,而虏三晋将,
斩首十三万。
与赵将贾偃战,
沈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昭王四十三年,
白起攻韩陉城,
拔五城,
斩首五万。
四十四年,
白起攻南阳
太行道,绝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22a 页
四十五年,
伐韩之野王。
野王降秦,
上党道绝。
其守冯亭与民谋曰:
「郑道已绝,
韩必不可得为民。
秦兵日进,
韩不能应,
不如以上党归赵。

赵若受我,
秦怒,
必攻赵。
赵被兵,
必亲韩。
韩赵为一,
则可以当秦。」

因使人报赵。
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
平阳君曰:
「不如勿受。
受之,
祸大于所得。」
平原君曰:
「无故得一郡,
受之便。」
赵受之,
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23a 页
四十六年,
秦攻韩缑氏、
蔺,拔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24a 页
四十七年,
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
取上党。
上党民走赵。
赵军长平,
以按据上党民。

四月,
龁因攻赵。
赵使廉颇将。
赵军士卒犯秦斥兵,
秦斥兵斩赵裨将茄。
六月,
陷赵军,
取二鄣四尉。

七月,
赵军筑垒壁而守之。
秦又攻其垒,
取二尉,
败其阵,
夺西垒壁。
廉颇坚壁以待秦,
秦数挑战,
赵兵不出。
赵王数以为让。

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閒,
曰:
「秦之所恶,
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
廉颇易与,
且降矣。」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
军数败,
又反坚壁不敢战,
而又闻秦反閒之言,
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秦闻马服子将,
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
而王龁为尉裨将,
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赵括至,
则出兵击秦军。
秦军详败而走,
张二奇兵以劫之。
赵军逐胜,
追造秦壁。

壁坚拒不得入,
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
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閒,
赵军分而为二,
粮道绝。
而秦出轻兵击之。
赵战不利,
因筑壁坚守,
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
王自之河内,
赐民爵各一级,
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遮绝赵救及粮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25a 页
至九月,
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
皆内阴相杀食。
来攻秦垒,
欲出。
为四队,
四五复之,
不能出。

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
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
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武安君计曰:
「前秦已拔上党,
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
赵卒反覆。
非尽杀之,
恐为乱。」
乃挟诈而尽坑杀之,
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赵人大震。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26a 页
四十八年十月,
秦复定上党郡。
秦分军为二:
王龁攻皮牢,
拔之;
司马梗定太原。

韩、赵恐,
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
「武安君禽马服子乎?」
曰:
「然。」
又曰:
「即围邯郸乎?」
曰:
「然。」

「赵亡则秦王王矣,
武安君为三公。
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馀城,
南定鄢、郢、汉中,
北禽赵括之军,
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今赵亡,
秦王王,
则武安君必为三公,
君能为之下乎?
虽无欲为之下,
固不得已矣。

秦尝攻韩,
围邢丘,
困上党,
上党之民皆反为赵,
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

今亡赵,
北地入燕,
东地入齐,
南地入韩、魏,
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
故不如因而割之,
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
「秦兵劳,
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
且休士卒。」

王听之,
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
正月,
皆罢兵。
武安君闻之,
由是与应侯有隙。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27a 页
其九月,
秦复发兵,
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
是时武安君病,
不任行。

四十九年正月,
陵攻邯郸,
少利,
秦益发兵佐陵。
陵兵亡五校。
武安君病愈,

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
武安君言曰:
「邯郸实未易攻也。
且诸侯救日至,
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今秦虽破长平军,
而秦卒死者过半,
国内空。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
赵应其内,
诸侯攻其外,
破秦军必矣。
不可。」

秦王自命,
不行;
乃使应侯请之,
武安君终辞不肯行,
遂称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28a 页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
八九月围邯郸,
不能拔。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
秦军多失亡。

武安君言曰:
「秦不听臣计,
今如何矣!」

秦王闻之,
怒,
彊起武安君,
武安君遂称病笃。
应侯请之,
不起。
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
迁之阴密。
武安君病,
未能行。

居三月,
诸侯攻秦军急,
秦军数却,
使者日至。
秦王乃使人遣白起,
不得留咸阳中。
武安君既行,
出咸阳西门十里,
至杜邮。

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
「白起之迁,
其意尚怏怏不服,
有馀言。」
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
自裁。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
曰:
「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良久,
曰:
「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
赵卒降者数十万人,
我诈而尽坑之,
是足以死。」
遂自杀。

武安君之死也,
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
死而非其罪,
秦人怜之,
乡邑皆祭祀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29a 页
王剪者,
频阳东乡人也。
少而好兵,
事秦始皇。

始皇十一年,
剪将攻赵阏与,
破之,
拔九城,
十八年,
剪将攻赵。
岁馀,
遂拔赵,
赵王降,
尽定赵地为郡。

明年,
燕使荆轲为贼于秦,
秦王使王剪攻燕。
燕王喜走辽东,
剪遂定燕蓟而还。

秦使剪子王贲击荆,
荆兵败。
还击魏,
魏王降,
遂定魏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30a 页
秦始皇既灭三晋,
走燕王,
而数破荆师。

秦将李信者,
年少壮勇,
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卒破得丹,
始皇以为贤勇。
于是始皇问李信:
「吾欲攻取荆,
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李信曰:
「不过用二十万人。」

始皇问王剪,
王剪曰:
「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
「王将军老矣,
何怯也!
李将军果势壮勇,
其言是也。」

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
王剪言不用,
因谢病,
归老于频阳。

李信攻平与,
蒙恬攻寝,
大破荆军。
信又攻鄢郢,
破之,
于是引兵而西,
与蒙恬会城父。

荆人因随之,
三日三夜不顿舍,
大破李信军,
入两壁,
杀七都尉,
秦军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31a 页
始皇闻之,
大怒,
自驰如频阳,
见谢王剪曰:
「寡人以不用将军计,
李信果辱秦军。
今闻荆兵日进而西,
将军虽病,
独忍弃寡人乎!」

王剪曰:
「大王必不得已用臣,
非六十万人不可。」
始皇曰:
「为听将军计耳。」

于是王剪将兵六十万人,
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剪行,
请美田宅园池甚众。
始皇曰:
「将军行矣,
何忧贫乎?」

王剪曰:
「为大王将,
有功终不得封侯,
故及大王之向臣,
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始皇大笑。

王剪既至关,
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或曰:
「将军之乞贷,
亦已甚矣。」

王剪曰:
「不然。
夫秦王怚(惧)而不信人。
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
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
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32a 页
王剪果代李信击荆。
荆闻王剪益军而来,
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王剪至,
坚壁而守之,
不肯战。
荆兵数出挑战,
终不出。
王剪日休士洗沐,
而善饮食抚循之,
亲与士卒同食。

久之,
王剪使人问军中戏乎?
对曰:
「方投石超距。」
于是王剪曰:
「士卒可用矣。」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
乃引而东。
剪因举兵追之,
令壮士击,
大破荆军。
至蕲南,
杀其将军项燕,
荆兵遂败走。

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岁馀,
虏荆王负刍,
竟平荆地为郡县。
因南征百越之君。
而王剪子王贲,
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33a 页
秦始皇二十六年,
尽并天下,
王氏、蒙氏功为多,
名施于后世。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34a 页
秦二世之时,
王剪及其子贲皆已死,
而又灭蒙氏。
陈胜之反秦,
秦使王剪之孙王离击赵,
围赵王及张耳钜鹿城。

或曰:
「王离,
秦之名将也。
今将彊秦之兵,
攻新造之赵,
举之必矣。」

客曰:
「不然。
夫为将三世者必败。
必败者何也?
必其所杀伐多矣,
其后受其不祥。
今王离已三世将矣。」

居无何,
项羽救赵,
击秦军,
果虏王离,
王离军遂降诸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35a 页
太史公曰:
鄙语云「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白起料敌合变,
出奇无穷,
声震天下,
然不能救患于应侯。

王剪为秦将,
夷六国,
当是时,
剪为宿将,
始皇师之,
然不能辅秦建德,
固其根本,
偷合取容,
以至殁身

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
不亦宜乎!
彼各有所短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36a 页

5.14《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37a 页
太史公曰:
余读《孟子书》
至梁惠王问
「何以利吾国」,
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
利诚乱之始也!
夫子罕言利者,
常防其原也。
故曰
「放于利而行,
多怨」。
自天子至于庶人,
好利之毙何以异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38a 页

孟轲,
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
游事齐宣王,
宣王不能用。
适梁,
梁惠王不果所言,
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
秦用商君,
富国彊兵;
楚、魏用吴起,
战胜弱敌;
齐威王、
宣王用孙子、
田忌之徒,
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
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
虞、三代之德,
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
《孟子》七篇。
其后有驺子之属。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39a 页

齐有三驺子。
其前驺忌,
以鼓琴干威王,
因及国政,
封为成侯而受相印,
先孟子。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40a 页

其次驺衍,
后孟子。
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
不能尚德,
《大雅》整之于身,
施及黎庶矣。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终始》
《大圣》之篇十馀万言。
其语闳大不经,
必先验小物,
推而大之,
至于无垠。
先序今以上至黄帝,
学者所共术,
大并世盛衰,
因载其禨祥度制,
推而远之,
至天地未生,
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先列中国名山大川,
通谷禽兽,
水土所殖,
物类所珍,
因而推之,
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称引天地剖判以来,
五德转移,
治各有宜,
而符应若兹。
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
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
禹之序九州是也,
不得为州数。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
乃所谓九州也。
于是有裨海环之,
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
如一区中者,
乃为一州。
如此者九,
乃有大瀛海环其外,
天地之际焉。
其术皆此类也。
然要其归,
必止乎仁义节俭,
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始也滥耳。
王公大人初见其术,
惧然顾化,
其后不能行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41a 页

是以驺子重于齐。
适梁,
惠王效迎,
执宾主之礼。
适赵,
平原君侧行撇席。
如燕,
昭王拥彗先驱,
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
筑碣石宫,
身亲往师之。
《主运》
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
岂与仲尼菜色陈蔡,
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
伯夷饿不食周粟;
卫灵公问陈,
而孔子不答;
梁惠王谋欲攻赵,
孟轲称大王去邠。
此岂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
持方枘欲内圜凿,
其能入乎?
或曰,
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
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
作先合,
然后引之大道。
驺衍其言虽不轨,
傥亦有牛鼎之意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42a 页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
如淳于髡、
慎到、
环渊、
接子、
田骈、
驺奭之徒,
各著书言治乱之事,
以干世主,
岂可胜道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43a 页

淳于髡,
齐人也。
博闻彊记,
学无所主。
其谏说,
慕晏婴之为人也,
然而承意观色为务。
客有见髡于梁惠王,
惠王屏左右,
独坐而再见之,
终无言也。
惠王怪之,
以让客曰:
「子之称淳于先生,
管、晏不及,
及见寡人,
寡人未有得也。
岂寡人不足为言邪?
何故哉?」
客以谓髡。
髡曰:
「固也。
吾前见王,
王志在驱逐;
后复见王,
王志在音声:
吾是以默然。」
客具以报王,
王大骇,
曰:
「嗟乎,
淳于先生诚圣人也!
前淳于先生之来,
人有献善马者,
寡人未及视,
会先生至。
后先生之来,
人有献讴者,
未及试,
亦会先生来。
寡人虽屏人,
然私心在彼,
有之。」
后淳于髡见,
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
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
髡因谢去。
于是送以安车驾驷,
束帛加璧,
黄金百镒。
终身不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44a 页

慎到,
赵人。
田骈、
接子,
齐人。
环渊,
楚人。
皆学黄老道德之术,
因发明序其指意。
故慎到著十二论,
环渊著上下篇,
而田骈、
接子皆有所论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45a 页

驺奭者,
齐诸驺子,
亦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46a 页

于是齐王嘉之,
自如淳于髡以下,
皆命曰列大夫,
为开第康庄之衢,
高门大屋,
尊宠之。
览天下诸侯宾客,
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47a 页

荀卿,
赵人。
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
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
奭也文具难施;
淳于髡久与处,
时有得善言。
故齐人颂曰:
「谈天衍,
雕龙奭,
炙毂过髡。」
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
而荀卿最为老师。
齐尚脩列大夫之缺,
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齐人或谗荀卿,
荀卿乃适楚,
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
因家兰陵。
李斯尝为弟子,
已而相秦。
荀卿嫉浊世之政,
亡国乱君相属,
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
信禨祥,
鄙儒小拘,
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
于是推儒、
墨、道德之行事兴坏,
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因葬兰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48a 页

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
剧子之言;
魏有李悝,
尽地力之教;
楚有尸子、
长卢;
阿之吁子焉。
自如孟子至于吁子,
世多有其书,
故不论其传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49a 页

盖墨翟,
宋之大夫,
善守禦,
为节用。
或曰并孔子时,
或曰在其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50a 页

5.15《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51a 页

孟尝君名文,
姓田氏。
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
田婴者,
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
田婴自威王时任职用事,
与成侯邹忌及田忌将而救韩伐魏。
成侯与田忌争宠,
成侯卖田忌。
田忌惧,
袭齐之边邑,
不胜,
亡走。
会威王卒,
宣王立,
知成侯卖田忌,
乃复召田忌以为将。
宣王二年,
田忌与孙膑、
田婴俱伐魏,
败之马陵,
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
宣王七年,
田婴使于韩、
魏,韩、
魏服于齐。
婴与韩昭侯、
魏惠王会齐宣王东阿南,
盟而去。
明年,
复与梁惠王会甄。
是岁,
梁惠王卒。
宣王九年,
田婴相齐。
齐宣王与魏襄王会徐州而相王也。
楚威王闻之,
怒田婴。
明年,
楚伐败齐师于徐州,
而使人逐田婴。
田婴使张丑说楚威王,
威王乃止。
田婴相齐十一年,
宣王卒,
湣王即位。
即位三年,
而封田婴于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52a 页

初,
田婴有子四十馀人,
其贱妾有子名文,
文以五月五日生。
婴告其母曰:
「勿举也。」
其母窃举生之。
及长,
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
田婴怒其母曰:
「吾令若去此子,
而敢生之,
何也?」
文顿首,
因曰:
「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
何故?」
婴曰:
「五月子者,
长与户齐,
将不利其父母。」
文曰:
「人生受命于天乎?
将受命于户邪?」
婴默然。
文曰:
「必受命于天,
君何忧焉。
必受命于户,
则可高其户耳,
谁能至者!」
婴曰:
「子休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53a 页

久之,
文承閒问其父婴曰:
「子之子为何?」
曰:
「为孙。」
「孙之孙为何?」
曰:
「为玄孙。」
「玄孙之孙为何?」
曰:
「不能知也。」
文曰:
「君用事相齐,
至今三王矣,
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
门下不见一贤者。
文闻将门必有将,
相门必有相。
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裋褐,
仆妾馀粱肉而士不厌糟糠。
今君又尚厚积馀藏,
欲以遗所不知何人,
而忘公家之事日损,
文窃怪之。」
于是婴乃礼文,
使主家待宾客。
宾客日进,
名声闻于诸侯。
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
婴许之。
婴卒,
谥为靖郭君。
而文果代立于薛,
是为孟尝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54a 页

孟尝君在薛,
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
皆归孟尝君。
孟尝君舍业厚遇之,
以故倾天下之士。
食客数千人,
无贵贱一与文等。
孟尝君待客坐语,
而屏风后常有侍史,
主记君所与客语,
问亲戚居处。
客去,
孟尝君已使使存问,
献遗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
有一人蔽火光。
客怒,
以饭不等,
辍食辞去。
孟尝君起,
自持其饭比之。
客惭,
自刭。
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孟尝君客无所择,
皆善遇之,
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55a 页

秦昭王闻其贤,
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
以求见孟尝君。
孟尝君将入秦,
宾客莫欲其行,
谏,不听。
苏代谓曰:
「今旦代从外来,
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
木禺人曰:
『天雨,
子将败矣。』
土禺人曰:
『我生于土,
败则归土。
今天雨,
流子而行,
未知所止息也。』
今秦,
虎狼之国也,
而君欲往,
如有不得还,
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
孟尝君乃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56a 页

齐湣王二十五年,
复卒使孟尝君入秦,
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
人或说秦昭王曰:
「孟尝君贤,
而又齐族也,
今相秦,
必先齐而后秦,
秦其危矣。」
于是秦昭王乃止。
囚孟尝君,
谋欲杀之。
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
幸姬曰:
「妾愿得君狐白裘。」
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
直千金,
天下无双,
入秦献之昭王,
更无他裘。
孟尝君患之,
遍问客,
莫能对。
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
曰:
「臣能得狐白裘。」
乃夜为狗,
以入秦宫臧中,
取所献狐白裘至,
以献秦王幸姬。
幸姬为言昭王,
昭王释孟尝君。
孟尝君得出,
即驰去,
更封传,
变名姓以出关。
夜半至函谷关。
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
求之已去,
即使人驰传逐之。
孟尝君至关,
关法鸡鸣而出客,
孟尝君恐追至,
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
而鸡齐鸣,
遂发传出。
出如食顷,
秦追果至关,
已后孟尝君出,
乃还。
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
宾客尽羞之,
及孟尝君有秦难,
卒此二人拔之。
自是之后,
客皆服。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57a 页

孟尝君过赵,
赵平原君客之。
赵人闻孟尝君贤,
出观之,
皆笑曰:
「始以薛公为魁然也,
今视之,
乃眇小丈夫耳。」
孟尝君闻之,
怒。客与俱者下,
斫击杀数百人,
遂灭一县以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58a 页

齐湣王不自得,
以其遣孟尝君。
孟尝君至,
则以为齐相,
任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59a 页

孟尝君怨秦,
将以齐为韩、
魏攻楚,
因与韩、
魏攻秦,
而借兵食于西周。
苏代为西周谓曰:
「君以齐为韩、
魏攻楚九年,
取宛、
叶以北以彊韩、
魏,今复攻秦以益之。
韩、魏南无楚忧,
西无秦患,
则齐危矣。
韩、魏必轻齐畏秦,
臣为君危之。
君不如令敝邑深合于秦,
而君无攻,
又无借兵食。
君临函谷而无攻,
令敝邑以君之情谓秦昭王曰
『薛公必不破秦以彊韩、
魏。其攻秦也,
欲王之令楚王割东国以与齐,
而秦出楚怀王以为和』。
君令敝邑以此惠秦,
秦得无破而以东国自免也,
秦必欲之。
楚王得出,
必德齐。
齐得东国益彊,
而薛世世无患矣。
秦不大弱,
而处三晋之西,
三晋必重齐。」
薛公曰:
「善。」
因令韩、
魏贺秦,
使三国无攻,
而不借兵食于西周矣。
是时,
楚怀王入秦,
秦留之,
故欲必出之。
秦不果出楚怀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60a 页

孟尝君相齐,
其舍人魏子为孟尝君收邑入,
三反而不致一入。
孟尝君问之,
对曰:
「有贤者,
窃假与之,
以故不致入。」
孟尝君怒而退魏子。
居数年,
人或毁孟尝君于齐湣王曰:
「孟尝君将为乱。」
及田甲劫湣王,
湣王意疑孟尝君,
孟尝君乃奔。
魏子所与粟贤者闻之,
乃上书言孟尝君不作乱,
请以身为盟,
遂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
湣王乃惊,
而踪迹验问,
孟尝君果无反谋,
乃复召孟尝君。
孟尝君因谢病,
归老于薛。
湣王许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61a 页

其后,
秦亡将吕礼相齐,
欲困苏代。
代乃谓孟尝君曰:
「周最于齐,
至厚也,
而齐王逐之,
而听亲弗相吕礼者,
欲取秦也。
齐、秦合,
则亲弗与吕礼重矣。
有用,
齐、秦必轻君。
君不如急北兵,
趋赵以和秦、
魏,收周最以厚行,
且反齐王之信,
又禁天下之变。
齐无秦,
则天下集齐,
亲弗必走,
则齐王孰与为其国也!」
于是孟尝君从其计,
而吕礼嫉害于孟尝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62a 页

孟尝君惧,
乃遗秦相穰侯魏冉书曰:
「吾闻秦欲以吕礼收齐,
齐,天下之彊国也,
子必轻矣。
齐秦相取以临三晋,
吕礼必并相矣,
是子通齐以重吕礼也。
若齐免于天下兵,
其雠子必深矣。
子不如劝秦王伐齐。
齐破,
吾请以所得封子。
齐破,
秦畏晋之彊,
秦必重子以取晋。
晋国敝于齐而畏秦,
晋必重子以取秦。
是子破齐以为功,
挟晋以为重;
是子破齐定封,
秦、晋交重子。
若齐不破,
吕礼复用,
子必大穷。」
于是穰侯言于秦昭王伐齐,
而吕礼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63a 页

后齐湣王灭宋,
益骄,
欲去孟尝君。
孟尝君恐,
乃如魏。
魏昭王以为相,
西合于秦、
赵,与燕共伐破齐。
齐湣王亡在莒,
遂死焉。
齐襄王立,
而孟尝君中立于诸侯,
无所属。
齐襄王新立,
畏孟尝君,
与连和,
复亲薛公。
文卒,
谥为孟尝君。
诸子争立,
而齐魏共灭薛。
孟尝绝嗣无后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64a 页

初,
冯驩闻孟尝君好客,
蹑蹻而见之。
孟尝君曰:
「先生远辱,
何以教文也?」
冯驩曰:
「闻君好士,
以贫身归于君。」
孟尝君置传舍十日,
孟尝君问传舍长曰:
「客何所为?」
答曰:
「冯先生甚贫,
犹有一剑耳。
又蒯缑。
弹其剑而歌曰
『长铗归来乎,
食无鱼』。」
孟尝君迁之幸舍,
食有鱼矣。
五日,
又问传舍长。
答曰:
「客复弹剑而歌
『长铗归来乎,
出无舆』。」
孟尝君迁之代舍,
出入乘舆车矣。
五日,
孟尝君复问传舍长。
舍长答曰:
「先生又尝弹剑而歌曰
『长铗归来乎,
无以为家』。」
孟尝君不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65a 页

居期年,
冯驩无所言。
孟尝君时相齐,
封万户于薛。
其食客三千人,
邑入不足奉客,
使人出钱于薛。
岁馀不入,
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
客奉将不给。
孟尝君忧之,
问左右:
「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
传舍长曰:
「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
长者,
无他伎能,
宜可令收债。」
孟尝君乃进冯驩而请之曰:
「宾客不知文不肖,
幸临文者三千馀人,
邑入不足以奉宾客,
故出息钱于薛。
薛岁不入,
民颇不与其息。
今客食恐不给,
愿先生责之。」
冯驩曰:
「诺。」
辞行,
至薛,
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
得息钱十万。
乃多酿酒,
买肥牛,
召诸取钱者,
能与息者皆来,
不能与息者亦来,
皆持取钱之券书合之。
齐为会,
日杀牛置酒。
酒酣,
乃持券如前合之,
能与息者,
与为期;
贫不能与息者,
取其券而烧之。
曰:
「孟尝君所以贷钱者,
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
所以求息者,
为无以奉客也。
今富给者以要期,
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
诸君彊饮食。
有君如此,
岂可负哉!」
坐者皆起,
再拜。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66a 页

孟尝君闻冯驩烧券书,
怒而使使召驩。
驩至,
孟尝君曰:
「文食客三千人,
故贷钱于薛。
文奉邑少,
而民尚多不以时与其息,
客食恐不足,
故请先生收责之。
闻先生得钱,
即以多具牛酒而烧券书,
何?」
冯驩曰:
「然。
不多具牛酒即不能毕会,
无以知其有馀不足。
有馀者,
为要期。
不足者,
虽守而责之十年,
息愈多,
急,即以逃亡自捐之。
若急,
终无以偿,
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
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
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焚无用虚债之券,
捐不可得之虚计,
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
君有何疑焉!」
孟尝君乃拊手而谢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67a 页

齐王惑于秦、
楚之毁,
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
遂废孟尝君。
诸客见孟尝君废,
皆去。
冯驩曰:
「借臣车一乘,
可以入秦者,
必令君重于国而奉邑益广,
可乎?」
孟尝君乃约车币而遣之。
冯驩乃西说秦王曰:
「天下之游士冯轼结靷西入秦者,
无不欲彊秦而弱齐;
冯轼结靷东入齐者,
无不欲彊齐而弱秦。
此雄雌之国也,
势不两立为雄,
雄者得天下矣。」
秦王跽而问之曰:
「何以使秦无为雌而可?」
冯驩曰:
「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
秦王曰:
「闻之。」
冯驩曰:
「使齐重于天下者,
孟尝君也。
今齐王以毁废之,
其心怨,
必背齐;
背齐入秦,
则齐国之情,
人事之诚,
尽委之秦,
齐地可得也,
岂直为雄也!
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
不可失时也。
如有齐觉悟,
复用孟尝君,
则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
秦王大悦,
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
冯驩辞以先行,
至齐,
说齐王曰:
「天下之游士冯轼结靷东入齐者,
无不欲彊齐而弱秦者;
冯轼结靷西入秦者,
无不欲彊秦而弱齐者。
夫秦齐雄雌之国,
秦彊则齐弱矣,
此势不两雄。
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
孟尝君不西则已,
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
秦为雄而齐为雌,
雌则临淄、
即墨危矣。
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
复孟尝君,
而益与之邑以谢之?
孟尝君必喜而受之。
秦虽彊国,
岂可以请人相而迎之哉!
折秦之谋,
而绝其霸彊之略。」
齐王曰:
「善。」
乃使人至境侯秦使。
秦使车适入齐境,
使还驰告之,
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
而与其故邑之地,
又益以千户。
秦之使者闻孟尝君复相齐,
还车而去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68a 页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
诸客皆去。
后召而复之,
冯驩迎之。
未到,
孟尝君太息叹曰:
「文常好客,
遇客无所敢失,
食客三千有馀人,
先生所知也。
客见文一日废,
皆背文而去,
莫顾文者。
今赖先生得复其位,
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
如复见文者,
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冯驩结辔下拜。
孟尝君下车接之,
曰:
「先生为客谢乎?」
冯驩曰:
「非为客谢也,
为君之言失。
夫物有必至,
事有固然,
君知之乎?」
孟尝君曰:
「愚不知所谓也。」
曰:
「生者必有死,
物之必至也;
富贵多士,
贫贱寡友,
事之固然也。
君独不见夫趣市朝者乎?
明旦,
侧肩争门而入;
日暮之后,
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
非好朝而恶暮,
所期物忘其中。
今君失位,
宾客皆去,
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
愿君遇客如故。」
孟尝君再拜曰:
「敬从命矣。
闻先生之言,
敢不奉教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69a 页

太史公曰:
吾尝过薛,
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
与邹、
鲁殊。
问其故,
曰:
「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
奸人入薛中盖六万馀家矣。」
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
名不虚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70a 页

5.16《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71a 页

平原君赵胜者,
赵之诸公子也。
诸子中胜最贤,
喜宾客,
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
三去相,
三复位,
封于东武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72a 页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
民家有躄者,
槃散行汲。
平原君美人居楼上,
临见,
大笑之。
明日,
躄者至平原君门,
请曰:
「臣闻君之喜士,
士不远千里而至者,
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
臣不幸有罢癃之病,
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
臣愿得笑臣者头。」
平原君笑应曰:
「诺。」
躄者去,
平原君笑曰:
「观此竖子,
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
不亦甚乎!」
终不杀。
居岁馀,
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
平原君怪之,
曰:
「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
而去者何多也?」
门下一人前对曰:
「以君之不杀笑躄者,
以君为爱色而贱士,
士即去耳。」
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
自造门进躄者,
因谢焉。
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是时齐有孟尝,
魏有信陵,
楚有春申,
故争相倾以待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73a 页

秦之围邯郸,
赵使平原君求救,
合从于楚,
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
「使文能取胜,
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
则歃血于华屋之下,
必得定从而还。
士不外索,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得十九人,
馀无可取者,
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
前,自赞于平原君曰:
「遂闻君将合从于楚,
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
不外索。
今少一人,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平原君曰: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毛遂曰:
「三年于此矣。」
平原君曰:
「夫贤士之处世也,
譬若锥之处囊中,
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
左右未有所称诵,
胜未有所闻,
是先生无所有也。
先生不能,
先生留。」
毛遂曰:
「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使遂蚤得处囊中,
乃颖脱而出,
非特其末见而已。」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74a 页

毛遂比至楚,
与十九人论议,
十九人皆服。
平原君与楚合从,
言其利害,
日出而言之,
日中不决。
十九人谓毛遂曰:
「先生上。」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
谓平原君曰:
「从之利害,
两言而决耳。
今日出而言从,
日中不决,
何也?」
楚王谓平原君曰:
「客何为者也?」
平原君曰:
「是胜之舍人也。」
楚王叱曰:
「胡不下!
吾乃与而君言,
汝何为者也!」
毛遂按剑而前曰:
「王之所以叱遂者,
以楚国之众也。
今十步之内,
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
王之命县于遂手。
吾君在前,
叱者何也?
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岂其士卒众多哉,
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今楚地方五千里,
持戟百万,
此霸王之资也。
以楚之彊,
天下弗能当。
白起,
小竖子耳,
率数万之众,
兴师以与楚战,
一战而举鄢郢,
再战而烧夷陵,
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
而王弗知恶焉。
合从者为楚,
非为赵也。
吾君在前,
叱者何也?」
楚王曰:
「唯唯,
诚若先生之言,
谨奉社稷而以从。」
毛遂曰:
「从定乎?」
楚王曰:
「定矣。」
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
「取鸡狗马之血来。」
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
「王当歃血而定从,
次者吾君,
次者遂。」
遂定从于殿上。
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
「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
公等录录,
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75a 页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
归至于赵,
曰:
「胜不敢复相士。
胜相士多者千人,
寡者百数,
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
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毛先生一至楚,
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
彊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遂以为上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76a 页

平原君既返赵,
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
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
皆未至。
秦急围邯郸,
邯郸急,
且降,
平原君甚患之。
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
「君不忧赵亡邪?」
平原君曰:
「赵亡则胜为虏,
何为不忧乎?」
李同曰:
「邯郸之民,
炊骨易子而食,
可谓急矣,
而君之后宫以百数,
婢妾被绮縠,
馀粱肉,
而民褐衣不完,
糟糠不厌。
民困兵尽,
或剡木为矛矢,
而君器物钟磬自若。
使秦破赵,
君安得有此?
使赵得全,
君何患无有?
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閒,
分功而作,
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
士方其危苦之时,
易德耳。」
于是平原君从之,
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
秦军为之却三十里。
亦会楚、
魏救至,
秦兵遂罢,
邯郸复存。
李同战死,
封其父为李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77a 页

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封。
公孙龙闻之,
夜驾见平原君曰:
「龙闻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君请封,
有之乎?」
平原君曰:
「然。」
龙曰:
「此甚不可。
且王举君而相赵者,
非以君之智能为赵国无有也。
割东武城而封君者,
非以君为有功也,
而以国人无勋,
乃以君为亲戚故也。
君受相印不辞无能,
割地不言无功者,
亦自以为亲戚故也。
今信陵君存邯郸而请封,
是亲戚受城而国人计功也。
此甚不可。
且虞卿操其两权,
事成,
操右券以责;
事不成,
以虚名德君。
君必勿听也。」
平原君遂不听虞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78a 页

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
子孙代,
后竟与赵俱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79a 页

平原君厚待公孙龙。
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
及邹衍过赵言至道,
乃绌公孙龙。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80a 页

虞卿者,
游说之士也。
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
一见,
赐黄金百镒,
白璧一双;
再见,
为赵上卿,
故号为虞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81a 页

秦赵战于长平,
赵不胜,
亡一都尉。
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
「军战不胜,
尉复死,
寡人使束甲而趋之,
何如?」
楼昌曰:
「无益也,
不如发重使为媾。」
虞卿曰:
「昌言媾者,
以为不媾军必破也。
而制媾者在秦。
且王之论秦也,
欲破赵之军乎,
不邪?」
王曰:
「秦不遗馀力矣,
必且欲破赵军。」
虞卿曰:
「王听臣,
发使出重宝以附楚、
魏,楚、
魏欲得王之重宝,
必内吾使。
赵使人楚、
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
且必恐。
如此,
则媾乃可为也。」
赵王不听,
与平阳君为媾,
发郑朱入秦。
秦内之。
赵王召虞卿曰:
「寡人使平阳君为媾于秦,
秦已内郑朱矣,
卿以为奚如?」
虞卿对曰:
「王不得媾,
军必破矣。
天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
郑朱,
贵人也,
入秦,
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
楚、魏以赵为媾,
必不救王。
秦知天下不救王,
则媾不可得成也。
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
终不肯媾。
长平大败,
遂围邯郸,
为天下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82a 页

秦既解邯郸围,
而赵王入朝,
使赵郝约事于秦,
割六县而媾。
虞卿谓赵王曰:
「秦之攻王也,
倦而归乎?
王以其力尚能进,
爱王而弗攻乎?」
王曰:
「秦之攻我也,
不遗馀力矣,
必以倦而归也。」
虞卿曰:
「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
倦而归,
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
是助秦自攻也。
来年秦复攻王,
王无救矣。」
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
赵郝曰:
「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
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
此弹丸之地弗予,
令秦来年复攻王,
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王曰:
「请听子割矣,
子能必使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
赵郝对曰:
「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他日三晋之交于秦,
相善也。
今秦善韩、
魏而攻王,
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
魏也。
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
开关通币,
齐交韩、
魏,至来年而王独取攻于秦,
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韩、
魏之后也。
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83a 页

王以告虞卿。
虞卿对曰:
「郝言
『不媾,
来年秦复攻王,
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今媾,
郝又以不能必秦之不复攻也。
今虽割六城,
何益!
来年复攻,
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
此自尽之术也,
不如无媾。
秦虽善攻,
不能取六县;
赵虽不能守,
终不失六城。
秦倦而归,
兵必罢。
我以六城收天下以攻罢秦,
是我失之于天下而取偿于秦也。
吾国尚利,
孰与坐而割地,
自弱以彊秦哉?
今郝曰
『秦善韩、
魏而攻赵者,
必王之事秦不如韩、
魏也』,
是使王岁以六城事秦也,
即坐而城尽。
来年秦复求割地,
王将与之乎?
弗与,
是弃前功而挑秦祸也;
与之,
则无地而给之。
语曰
『彊者善攻,
弱者不能守』。
今坐而听秦,
秦兵不毙而多得地,
是彊秦而弱赵也。
以益彊之秦而割愈弱之赵,
其计故不止矣。
且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
以有尽之地而给无已之求,
其势必无赵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84a 页

赵王计未定,
楼缓从秦来,
赵王与楼缓计之,
曰:
「予秦地如毋予,
孰吉?」
缓辞让曰:
「此非臣之所能知也。」
王曰:
「虽然,
试言公之私。」
楼缓对曰:
「王亦闻夫公甫文伯母乎?
公甫文伯仕于鲁,
病死,
女子为自杀于房中者二人。
其母闻之,
弗哭也。
其相室曰:
『焉有子死而弗哭者乎?』
其母曰:
『孔子,
贤人也,
逐于鲁,
而是人不随也。
今死而妇人为之自杀者二人,
若是者必其于长者薄而于妇人厚也。』
故从母言之,
是为贤母;
从妻言之,
是必不免为妒妻。
故其言一也,
言者异则人心变矣。
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
则非计也,
言予之,
恐王以臣为为秦也:
故不敢对。
使臣得为大王计,
不如予之。」
王曰:
「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85a 页

  
虞卿闻之,
入见王曰:
「此饰说也,
王慎勿予!」
楼缓闻之,
往见王。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
楼缓对曰:
「不然。
虞卿得其一,
不得其二。
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
何也?

『吾且因彊而乘弱矣』。
今赵兵困于秦,
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
故不如亟割地为和,
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不然,
天下将因秦之怒,
乘赵之毙,
瓜分之。
赵且亡,
何秦之图乎?
故曰虞卿得其一,
不得其二。
愿王以此决之,
勿复计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86a 页

虞卿闻之,
往见王曰:
「危哉楼子之所以为秦者,
是愈疑天下,
而何慰秦之心哉?
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
且臣言勿予者,
非固勿予而已也。
秦索六城于王,
而王以六城赂齐。
齐,秦之深雠也,
得王之六城,
并力西击秦,
齐之听王,
不待辞之毕也。
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
而齐、
赵之深雠可以报矣,
而示天下有能为也。
王以此发声,
兵未窥于境,
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
从秦为媾,
韩、魏闻之,
必尽重王;
重王,
必出重宝以先于王。
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
而与秦易道也。」
赵王曰:
「善。」
则使虞卿东见齐王,
与之谋秦。
虞卿未返,
秦使者已在赵矣。
楼缓闻之,
亡去。
赵于是封虞卿以一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87a 页

居顷之,
而魏请为从。
赵孝成王召虞卿谋。
过平原君,
平原君曰:
「愿卿之论从也。」
虞卿入见王。
王曰:
「魏请为从。」
对曰:
「魏过。」
王曰:
「寡人固未之许。」
对曰:
「王过。」
王曰:
「魏请从,
卿曰魏过,
寡人未之许,
又曰寡人过,
然则从终不可乎?」
对曰:
「臣闻小国之与大国从事也,
有利则大国受其福,
有败则小国受其祸。」
今魏以小国请其祸,
而王以大国辞其福,
臣故曰王过,
魏亦过。
窃以为从便。」
王曰:
「善。」
乃合魏为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88a 页

虞卿既以魏齐之故,
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
与魏齐閒行,
卒去赵,
困于梁。
魏齐已死,
不得意,
乃著书,
上采《春秋》
下观近世,
《节义》
《称号》
《揣摩》
《政谋》
凡八篇。
以刺讥国家得失,
世传之曰《虞氏春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89a 页

太史公曰:
平原君,
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
然未睹大体。
鄙语曰
「利令智昏」,
平原君贪冯亭邪说,
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
邯郸几亡。
虞卿料事揣情,
为赵画策,
何其工也!
及不忍魏齐,
卒困于大梁,
庸夫且知其不可,
况贤人乎?
然虞卿非穷愁,
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90a 页

5.17《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91a 页

魏公子无忌者,
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昭王薨,
安釐王即位,
封公子为信陵君。
是时范睢亡魏相秦,
以怨魏齐故,
秦兵围大梁,
破魏华阳下车,
走芒卯。
魏王及公子患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92a 页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致食客三千人。
当是时,
诸侯以公子贤,
多客,
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93a 页

公子与魏王博,
而北境传举烽,

「赵寇至,
且入界」。
魏王释博,
欲召大臣谋。
公子止王曰:
「赵王田猎耳,
非为寇也。」
复博如故。
王恐,
心不在博。
居顷,
复从北方来传言曰:
「赵王猎耳,
非为寇也。」
魏王大惊,
曰:
「公子何以知之?」
公子曰:
「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
赵王所为,
客辄以报臣,
臣以此知之。」
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
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94a 页

魏有隐士曰侯嬴,
年七十,
家贫,
为大梁夷门监者。
公子闻之,
往请,
欲厚遗之。
不肯受,
曰:
「臣脩身絜行数十年,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
公子从车骑,
虚左,
自迎夷门侯生。
侯生摄敝衣冠,
直上载公子上坐,
不让,
欲以观公子。
公子执辔愈恭。
侯生又谓公子曰:
「臣有客在市屠中,
愿枉车骑过之。」
公子引车入市,
侯生下见其客朱亥,
俾倪故久立,
与其客语,
微察公子。
公子颜色愈和。
当是时,
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
待公子举酒。
市人皆观公子执辔。
从骑皆窃骂侯生。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
乃谢客就车。
至家,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遍赞宾客,
宾客皆惊。
酒酣,
公子起,
为寿侯生前。
侯生因谓公子曰:
「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而公子亲枉车骑,
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
不宜有所过,
今公子故过之。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过客以观公子,
公子愈恭。
市人皆以嬴为小人,
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于是罢酒,
侯生遂为上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95a 页

侯生谓公子曰:
「臣所过屠者朱亥,
此子贤者,
世莫能知,
故隐屠閒耳。」
公子往数请之,
朱亥故不复谢,
公子怪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96a 页

魏安釐王二十年,
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
又进兵围邯郸。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数遗魏王及公子书,
请救于魏。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
「吾攻赵旦暮且下,
而诸侯敢救者,
已拔赵,
必移兵先击之。」
魏王恐,
使人止晋鄙,
留军壁邺,
名为救赵,
实持两端以观望。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让魏公子曰: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
以公子之高义,
为能急人之困。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且公子纵轻胜,
弃之降秦,
独不怜公子姊邪?」
公子患之,
数请魏王,
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魏王畏秦,
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乃请宾客,
约车骑百馀乘,
欲以客往赴秦军,
与赵俱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97a 页

行过夷门,
见侯生,
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辞决而行,
侯生曰:
「公子勉之矣,
老臣不能从。」
公子行数里,
心不快,
曰: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天下莫不闻,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我岂有所失哉?」
复引车还,
问侯生。
侯生笑曰:
「臣固知公子之还也。」
曰:
「公子喜士,
名闻天下。
今有难,
无他端而欲赴秦军,
譬若以肉投馁虎,
何功之有哉?
尚安事客?
然公子遇臣厚,
公子往而臣不送,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公子再拜,
因问。
侯生乃屏人閒语,
曰:
「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
而如姬最幸,
出入王卧内,
力能窃之。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如姬资之三年,
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
莫能得。
如姬为公子泣,
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敬进如姬。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
无所辞,
顾未有路耳。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
如姬必许诺,
则得虎符夺晋鄙军,
北救赵而西却秦,
此五霸之伐也。」
公子从其计,
请如姬。
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98a 页

公子行,
侯生曰:
「将在外,
主令有所不受,
以便国家。
公子即合符,
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
事必危矣。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此人力士。
晋鄙听,
大善;
不听,
可使击之。」
于是公子泣。
侯生曰:
「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公子曰:
「晋鄙嚄唶宿将,
往恐不听,
必当杀之,
是以泣耳,
岂畏死哉?」
于是公子请朱亥。
朱亥笑曰: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而公子亲数存之,
所以不报谢者,
以为小礼无所用。
今公子有急,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遂与公子俱。
公子过谢侯生。
侯生曰:
「臣宜从,
老不能。
请数公子行日,
以至晋鄙军之日,
北乡自刭,
以送公子。」
公子遂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499a 页

至邺,
矫魏王令代晋鄙。
晋鄙合符,
疑之,
举手视公子曰:
「今吾拥十万之众,
屯于境上,
国之重任,
今单车来代之,
何如哉?」
欲无听。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椎杀晋鄙,
公子遂将晋鄙军。
勒兵下令军中曰:
「父子俱在军中,
父归;
兄弟俱在军中,
兄归,
独子无兄弟,
归养。」
得选兵八万人,
进兵击秦军。
秦军解去,
遂救邯郸,
存赵。
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
赵王再拜曰:
「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当此之时,
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与侯生决,
至军,
侯生果北乡自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00a 页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
矫杀晋鄙,
公子亦自知也。
已却秦存赵,
使将将其军归魏,
而公子独与客留赵。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
乃与平原君计,
以五城封公子。
公子闻之,
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客有说公子曰:
「物有不可忘,
或有不可不忘。
夫人有德于公子,
公子不可忘也;
公子有德于人,
愿公子忘之也。
且矫魏王令,
夺晋鄙兵以救赵,
于赵则有功矣,
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
窃为公子不取也。」
于是公子立自责,
似若无所容者。
赵王埽除自迎,
执主人之礼,
引公子就西阶。
公子侧行辞让,
从东阶上。
自言罪过,
以负于魏,
无功于赵。
赵王侍酒至暮,
口不忍献五城,
以公子退让也。
公子竟留赵。
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
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
公子留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01a 页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
薛公藏于卖浆家,
公子欲见两人,
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
公子闻所在,
乃閒步往从此两人游,
甚欢。
平原君闻之,
谓其夫人曰:
「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
今吾闻之,
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公子妄人耳。」
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谢夫人去,
曰:
「始吾闻平原君贤,
故负魏王而救赵,
以称平原君。
平原君之游,
徒豪举耳,
不求士也。
无忌自在大梁时,
常闻此两人贤,
至赵,
恐不得见。
以无忌从之游,
尚恐其不我欲也,
今平原君乃以为羞,
其不足从游。」
乃装为去。
夫人具以语平原君。
平原君乃免冠谢,
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
半去平原君归公子,
天下士复归公子,
公子倾平原君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02a 页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
秦闻公子在赵,
日夜出兵东伐魏。
魏王患之,
使使往请公子。
公子恐其怒之,
乃诫门下:
「有敢为魏王使通者,
死。」
宾客皆背魏之赵,
莫敢劝公子归。
毛公、
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
「公子所以重于赵,
名闻诸侯者,
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
魏急而公子不恤,
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
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语未及卒,
公子立变色,
告车趣驾归救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03a 页

魏王见公子,
相与泣,
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
公子遂将。
魏安釐王三十年,
公子使使遍告诸侯。
诸侯闻公子将,
各遣将将兵救魏。
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
走蒙骜。
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
抑秦兵,
秦兵不敢出。
当是时,
公子威振天下,
诸侯之客进兵法,
公子皆名之,
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04a 页

秦王患之,
乃行金万斤于魏,
求晋鄙客,
令毁公子于魏王曰:
「公子亡在外十年矣,
今为魏将,
诸侯将皆属,
诸侯徒闻魏公子,
不闻魏王。
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
诸侯畏公子之威,
方欲共立之。」
秦数使反閒,
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
魏王日闻其毁,
不能不信,
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公子自知再以毁废,
乃谢病不朝,
与宾客为长夜饮,
饮醇酒,
多近妇女。
日夜为乐饮者四岁,
竟病酒而卒。
其岁,
魏安釐王亦薨。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05a 页

秦闻公子死,
使蒙骜攻魏,
拔二十城,
初置东郡。
其后秦稍蚕食魏,
十八岁而虏魏王,
屠大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06a 页

高祖始微少时,
数闻公子贤。
及即天子位,
每过大梁,
常祠公子。
高祖十二年,
从击黥布还,
为公子置守冢五家,
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07a 页

太史公曰:
吾过大梁之墟,
求问其所谓夷门。
夷门者,
城之东门也。
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
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
不耻下交,
有以也。
名冠诸侯,
不虚耳。
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08a 页

5.18《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09a 页

春申君者,
楚人也,
名歇,
姓黄氏。
游学博闻,
事楚顷襄王。
顷襄王以歇为辩,
使于秦。
秦昭王使白起攻韩、
魏,败之于华阳,
禽魏将芒卯,
韩、魏服而事秦。
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
魏共伐楚,
未行,
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
闻秦之计。
当是之时,
秦已前使白起攻楚,
取巫、
黔中之郡,
拔鄢郢,
东至竟陵,
楚顷襄王东徙治于陈县。
黄歇见楚怀王之为秦所诱而入朝,
遂见欺,
留死于秦。
顷襄王,
其子也,
秦轻之,
恐壹举兵而灭楚。
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10a 页

天下莫彊于秦、
楚。今闻大王欲伐楚,
此犹两虎相与斗。
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毙,
不如善楚。
臣请言其说:
臣闻物至则反,
冬夏是也;
致至则危,
累棋是也。
今大国之地,
遍天下有其二垂,
此从生民已来,
万乘之地未尝有也。
先帝文王、
庄王之身,
三世不妄接地于齐,
以绝从亲之要。
今王使盛桥守事于韩,
盛桥以其地入秦,
是王不用甲,
不信威,
而得百里之地。
王可谓能矣。
王又举甲而攻魏,
杜大梁之门,
举河内,
拔燕、
酸枣、
虚、桃,
入邢,
魏之兵云翔而不敢救。
王之功亦多矣。
王休甲息众,
二年而后复之;
又并蒲、
衍、首、
垣,以临仁、
平丘,
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
王又割濮磿之北,
注齐秦之要,
绝楚赵之脊,
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
王之威亦单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11a 页

王若能持功守威,
绌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
使无后患,
三王不足四,
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负人徒之众,
仗兵革之彊,
乘毁魏之威,
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臣恐其有后患也。
《诗》
「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易》
「狐涉水,
濡其尾」。
此言始之易,
终之难也。
何以知其然也?
昔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
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
此二国也,
非无大功也,
没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也。
吴之信越也,
从而伐齐,
既胜齐人于艾陵,
还为越王禽三渚之浦。
智氏之信韩、
魏也,
从而伐赵,
攻晋阳城,
胜有日矣,
韩、魏叛之,
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下。
今王妒楚之不毁也,
而忘毁楚之彊韩、
魏也,
臣为王虑而不取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12a 页

《诗》
「大武远宅而不涉」。
从此观之,
楚国,
援也;
邻国,
敌也。
《诗》
「趯趯毚兔,
遇犬获之。
他人有心,
余忖度之」。
今王中道而信韩、
魏之善王也。
此正吴之信越也。
臣闻之,
敌不可假,
时不可失。
臣恐韩、
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
何则?
王无重世之德于韩、
魏,而有累世之怨焉。
夫韩、
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
本国残,
社稷坏,
宗庙毁。
刳腹绝肠,
折颈摺颐,
首身分离,
暴骸骨于草泽,
头颅僵仆,
相望于境,
父子老弱系脰束手为群虏者相及于路。
鬼神孤伤,
无所血食。
人民不聊生,
族类离散,
流亡为仆妾者,
盈满海内矣。
故韩、
魏之不亡,
秦社稷之忧也,
今王资之与攻楚,
不亦过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13a 页

且王攻楚将恶出兵?
王将借路于仇雠之韩、
魏乎?
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返也,
是王以兵资于仇雠之韩、
魏也。
王若不借路于仇雠之韩、
魏,必攻随水右壤。
随水右壤,
此皆广川大水,
山林溪谷,
不食之地也,
王虽有之,
不为得地。
是王有毁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14a 页

且王攻楚之日,
四国必悉起兵以应王。
秦、楚之兵构而不离,
魏氏将出而攻留、
方与、
铚、湖陵、
砀、萧、
相,故宋必尽。
齐人南面攻楚,
泗上必举。
此皆平原四达,
膏腴之地,
而使独攻。
王破楚以肥韩、
魏于中国而劲齐。
韩、魏之彊,
足以校于秦。
齐南以泗水为境,
东负海,
北倚河,
而无后患,
天下之国莫彊于齐、
魏,齐、
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
一年之后,
为帝未能,
其于禁王之为帝有馀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15a 页

夫以王壤土之博,
人徒之众,
兵革之彊,
壹举事而树怨于楚,
迟令韩、
魏归帝重于齐,
是王失计也。
臣为王虑,
莫若善楚。
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
韩必敛手。
王施以东山之险,
带以曲河之利,
韩必为关内之侯。
若是而王以十万戍郑,
梁氏寒心,
许、鄢陵婴城,
而上蔡、
召陵不往来也,
如此而魏亦关内侯矣。
王壹善楚,
而关内两万乘之主注地于齐,
齐右壤可拱手而取也。
王之地一经两海,
要约天下,
是燕、
赵无齐、
楚,齐、
楚无燕、
赵也。
然后危动燕、
赵,直摇齐、
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16a 页

昭王曰:
「善。」
于是乃止白起而谢韩、
魏。发使赂楚,
约为与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17a 页

黄歇受约归楚,
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
秦留之数年。
楚顷襄王病,
太子不得归。
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
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
「相国诚善楚太子乎?」
应侯曰:
「然。」
歇曰:
「今楚王恐不起疾,
秦不如归其太子。
太子得立,
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
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若不归,
则咸阳一布衣耳;
楚更立太子,
必不事秦。
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
非计也。
愿相国孰虑之。」
应侯以闻秦王。
秦王曰:
「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
返而后图之。」
黄歇为楚太子计曰:
「秦之留太子也,
欲以求利也。
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
歇忧之甚。
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
王若卒大命,
太子不在,
阳文君子必立为后,
太子不得奉宗庙矣。
不如亡秦,
与使者俱出;
臣请止,
以死当之。」
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
而黄歇守舍,
常为谢病。
度太子已远,
秦不能追,
歇乃自言秦昭王曰:
「楚太子已归,
出远矣。
歇当死,
愿赐死。」
昭王大怒,
欲听其自杀也。
应侯曰:
「歇为人臣,
出身以徇其主,
太子立,
必用歇,
故不如无罪而归之,
以亲楚。」
秦因遣黄歇。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18a 页

歇至楚三月,
楚顷襄王卒,
太子完立,
是为考烈王。
考烈王元年,
以黄歇为相,
封为春申君,
赐淮北地十二县。
后十五岁,
黄歇言之楚王曰:
「淮北地边齐,
其事急,
请以为郡便。」
因并献淮北十二县,
请封于江东。
考烈王许之。
春申君因城故吴墟,
以自为都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19a 页

春申君既相楚,
是时齐有孟尝君,
赵有平原君,
魏有信陵君,
方争下士,
招致宾客,
以相倾夺,
辅国持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20a 页

春申君为楚相四年,
秦破赵之长平军四十馀万。
五年,
围邯郸。
邯郸告急于楚,
楚使春申君将兵往救之,
秦兵亦去,
春申君归。
春申君相楚八年,
为楚北伐灭鲁,
以荀卿为兰陵令。
当是时,
楚复彊。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21a 页

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
春申君舍之于上舍。
赵使欲夸楚,
为玳瑁簪,
刀剑室以珠玉饰之,
请命春申君客。
春申君客三千馀人,
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
赵使大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22a 页

春申君相十四年,
秦庄襄王立,
以吕不韦为相,
封为文信侯。
取东周。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23a 页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
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
乃相与合从,
西伐秦,
而楚王为从长,
春申君用事。
至函谷关,
秦出兵攻,
诸侯兵皆败走。
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
春申君以此益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24a 页

客有观津人朱英,
谓春申君曰:
「人皆以楚为彊而君用之弱,
其于英不然。
先君时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
何也?
秦踰黾隘之塞而攻楚,
不便;
假道于两周,
背韩、
魏而攻楚,
不可。
今则不然,
魏旦暮亡,
不能爱许、
鄢陵,
其许魏割以与秦。
秦兵去陈百六十里,
臣之所观者,
见秦、
楚之日斗也。」
楚于是去陈徙寿春;
而秦徙卫野王,
作置东郡。
春申君由此就封于吴,
行相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25a 页

楚考烈王无子,
春申君患之,
求妇人宜子者进之,
甚众,
卒无子。
赵人李园持其女弟,
欲进之楚王,
闻其不宜子,
恐久毋宠。
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
已而谒归,
故失期。
还谒,
春申君问之状,
对曰:
「齐王使使求臣之女弟,
与其使者饮,
故失期。」
春申君曰:
「娉入乎?」
对曰:
「未也。」
春申君曰:
「可得见乎?」
曰:
「可。」
于是李园乃进其女弟,
即幸于春申君。
知其有身,
李园乃与其女弟谋。
园女弟承閒以说春申君曰:
「楚王之贵幸君,
虽兄弟不如也。
今君楚二十馀年,
而王无子,
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
则楚更立君后,
亦各贵其故所亲,
君又安得长有宠乎?
非徒然也,
君贵用事久,
多失礼于王兄弟,
兄弟诚立,
祸且及身,
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
今妾自知有身矣,
而人莫知。
妾幸君未久,
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
王必幸妾,
妾赖天有子男,
则是君之子为王也,
楚国尽可得,
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
春申君大然之,
乃出李园女弟,
谨舍而言之楚王。
楚王召入幸之,
遂生子男,
立为太子,
以李园女弟为王后。
楚王贵李园,
园用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26a 页

李园既入其女弟,
立为王后,
子为太子,
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
阴养死士,
欲杀春申君以灭口,
而国人颇有知之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27a 页

春申君相二十五年,
楚考烈王病。
朱英谓春申君曰:
「世有毋望之福,
又有毋望之祸。
今君处毋望之世,
事毋望之主,
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
春申君曰:
「何谓毋望之福?」
曰:
「君相楚二十馀年矣,
虽名相国,
实楚王也。
今楚王病,
旦暮且卒,
而君相少主,
因而代立当国,
如伊尹、
周公,
王长而反政,
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
此所谓毋望之福也。」
春申君曰:
「何谓毋望之祸?」
曰:
「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
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
楚王卒,
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
此所谓毋望之祸也。」
春申君曰:
「何谓毋望之人?」
对曰:
「君置臣郎中,
楚王卒,
李园必先入,
臣为君杀李园。
此所谓毋望之人也。」
春申君曰:
「足下置之。
李园,
弱人也,
仆又善之,
且又何至此!」
朱英知言不用,
恐祸及身,
乃亡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28a 页

后十七日,
楚考烈王卒,
李园果先入,
伏死士于棘门之内。
春申君入棘门,
园死士侠刺春申君,
斩其头,
投之棘门外。
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
是为楚幽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29a 页

是岁也,
秦始皇帝立九年矣。
嫪毐亦为乱于秦,
觉,夷其三族,
而吕不韦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30a 页

太史公曰:
吾适楚,
观春申君故城,
宫室盛矣哉!
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
及出身遣楚太子归,
何其智之明也!
后制于李园,
旄矣。
语曰:
「当断不断,
反受其乱。」
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31a 页

5.19《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32a 页
范睢者,
魏人也,字叔。
游说诸侯,
欲事魏王,
家贫无以自资,
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33a 页
须贾为魏昭王
使于齐,
范睢从。
留数月,
未得报。
齐襄王闻睢辩口,
乃使人赐睢金十斤
及牛酒,

睢辞谢
不敢受。
须贾知之,
大怒,
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
故得此馈,
令睢受其牛酒,
还其金。
既归,
心怒睢,
以告魏相。

魏相,
魏之诸公子,曰魏齐。
魏齐大怒,
使舍人笞击睢,
折胁摺齿。
睢详死,
即卷以箦,
置厕中。
宾客饮者醉,
更溺睢,
故僇辱以惩后,
令无妄言者。

睢从箦中
谓守者曰:
「公能出我,
我必厚谢公。」
守者乃请
出弃箦中死人。
曰:
魏齐醉,「可矣。」
范睢得出。

后魏齐悔,
复召求之。
魏人郑安平闻之,
乃遂操范睢亡,
伏匿,
更名姓曰张禄。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34a 页
当此时,
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
郑安平诈为卒,
侍王稽。
王稽问:
「魏有贤人
可与俱西游者乎?」

郑安平曰:
「臣里中有张禄先生,
欲见君,
言天下事。
其人有仇,
不敢昼见。」

王稽曰:「夜与俱来。」
郑安平夜与张禄
见王稽。
语未究,
王稽知范睢贤,
谓曰:
「先生待我
于三亭之南。」
与私约而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35a 页
王稽辞魏去,
过载范睢入秦。
至湖,
望见车骑从西来。
范睢曰:
「彼来者为谁?」
王稽曰:
「秦相穰侯
东行县邑。」

范睢曰:
「吾闻穰侯专秦权,
恶内诸侯客,
此恐辱我,
我宁且匿车中。」

有顷,
穰侯果至,
劳王稽,
因立车而语曰:
「关东有何变?」
曰:
「无有。」
又谓王稽曰:
「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
无益,
徒乱人国耳。」
王稽曰:「不敢。」
即别去。

范睢曰:
「吾闻穰侯智士也,
其见事迟,
乡者疑车中有人,
忘索之。」
于是范睢下车走,
曰:
「此必悔之。」

行十馀里,
果使骑还
索车中,
无客,乃已。
王稽遂与范睢入咸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36a 页
已报使,
因言曰:
「魏有张禄先生,
天下辩士也。

『秦王之国危于累卵,
得臣则安。
然不可以书传也』。
臣故载来。」
秦王弗信,
使舍食草具。
待命岁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37a 页
当是时,
昭王已立三十六年。
南拔楚之鄢郢,
楚怀王幽死于秦。
秦东破齐。
湣王尝称帝,
后去之。

数困三晋。
厌天下辩士,
无所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38a 页
穰侯,华阳君,
昭王母宣太后之弟也,
而泾阳君、高陵君
皆昭王同母弟也。

穰侯相,
三人者更将,
有封邑,
以太后故,
私家富重于王室。
及穰侯为秦将,
且欲越韩、魏
而伐齐纲寿,
欲以广其陶封。
范睢乃上书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39a 页
臣闻明主立政,
有功者不得不赏,
有能者不得不官,
劳大者其禄厚,
功多者其爵尊,
能治众者其官大。
故无能者不敢当职焉,
有能者亦不得蔽隐。

使以臣之言为可,
愿行
而益利其道;
以臣之言为不可,
久留臣无为也。
语曰:「庸主赏所爱
而罚所恶;
明主则不然,
赏必加于有功,
而刑必断于有罪。」

今臣之胸不足
以当椹质,
而要不足以待斧钺,
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哉!
虽以臣为贱人
而轻辱,
独不重任臣者之无反复于王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40a 页
且臣闻周有砥砈,
宋有结绿,
梁有县藜,
楚有和朴,
此四宝者,
土之所生,
良工之所失也,
而为天下名器。
然则圣王之所弃者,
独不足以厚国家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41a 页
臣闻善厚家者
取之于国,
善厚国者
取之于诸侯。
天下有明主
则诸侯不得擅厚者,
何也?

为其割荣也。
良医知病人之死生,
而圣主明于成败之事,
利则行之,
害则舍之,
疑则少尝之,
虽舜禹复生,
弗能改已。

语之至者,
臣不敢载之于书,
其浅者又不足听也。
意者臣愚
而不概于王心邪?
亡其言臣者贱
而不可用乎?

自非然者,
臣愿得少赐
游观之閒,
望见颜色。
一语无效,
请伏斧质。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42a 页
于是秦昭王大说,
乃谢王稽,
使以传车召范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43a 页
于是范睢乃得见于离宫,
详为不知永巷
而入其中。
王来
而宦者怒,逐之,
曰:
「王至!」
范睢缪为曰:
「秦安得王?
秦独有太后、穰侯耳。」

欲以感怒昭王。
昭王至,
闻其与宦者争言,
遂延迎,
谢曰:

「寡人宜以身受命久矣,
会义渠之事急,
寡人旦暮自请太后;
今义渠之事已,
寡人乃得受命。
窃闵然不敏,
敬执宾主之礼。」
范睢辞让。
是日观范睢之见者,
群臣莫不洒然变色易容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44a 页
秦王屏左右,
宫中虚无人。
秦王跽而请曰: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范睢曰:「唯唯。」
有閒,
秦王复跽而请曰: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范睢曰:「唯唯。」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
「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
范睢曰:「非敢然也。
臣闻昔者
吕尚之遇文王也,
身为渔父
而钓于渭滨耳。

若是者,
交疏也。
已说
而立为太师,
载与俱归者,
其言深也。
故文王遂收功于吕尚
而卒王天下。

乡使文王疏吕尚
而不与深言,
是周无天子之德,
而文武无与成
其王业也。
今臣羁旅之臣也,
交疏于王,

而所愿陈者
皆匡君之事,
处人骨肉之閒,
愿效愚忠
而未知王之心也。
此所以王三问
而不敢对者也。

臣非有畏而不敢言也。
臣知今日言之于前
而明日伏诛于后,
然臣不敢避也。
大王信行臣之言,
死不足以为臣患,
亡不足以为臣忧,
漆身为厉
被发为狂
不足以为臣耻。

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
三王之仁焉而死,
五伯之贤焉而死,
乌获、任鄙之力焉而死,
成荆、孟贲、
王庆忌、夏育之勇焉而死。
死者,
人之所必不免也。

处必然之势,
可以少有补于秦,
此臣之所大愿也,
臣又何患哉!
伍子胥橐载
而出昭关,
夜行昼伏,
至于陵水,
无以糊其口,

䣛行蒲伏,
稽首肉袒,
鼓腹吹篪,
乞食于吴市,
卒兴吴国,
阖闾为伯。
使臣得尽谋如伍子胥,
加之以幽囚,
终身不复见,
是臣之说行也,
臣又何忧?

箕子、接舆漆身为厉,
被发为狂,
无益于主。
假使臣得同行于箕子,
可以有补于所贤之主,
是臣之大荣也,
臣有何耻?

臣之所恐者,
独恐臣死之后,
天下见臣之尽忠
而身死,
因以是杜口裹足,
莫肯乡秦耳。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
下惑于奸臣之态,
居深宫之中,
不离阿保之手,
终身迷惑,
无与昭奸。
大者宗庙灭覆,
小者身以孤危,

此臣之所恐耳。
若夫穷辱之事,
死亡之患,
臣不敢畏也。
臣死而秦治,
是臣死贤于生。」

秦王跽曰:
「先生是何言也!
夫秦国辟远,
寡人愚不肖,
先生乃幸辱至于此,
是天以寡人慁先生
.而存先王之宗庙也。
寡人得受命于先生,
是天所以幸先生,
而不弃其孤也。

先生柰何而言若是!
事无小大,
上及太后,
下至大臣,
愿先生悉以教寡人,
无疑寡人也。」
范睢拜,
秦王亦拜。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45a 页
范睢曰:
「大王之国,
四塞以为固,
北有甘泉、谷口,
南带泾、渭,
右陇、蜀,
左关、阪,
奋击百万,
战车千乘,
利则出攻,
不利则入守,
此王者之地也。

民怯于私斗
而勇于公战,
此王者之民也。
王并此二者而有之。
夫以秦卒之勇,
车骑之众,
以治诸侯,
譬若施韩卢
而搏蹇兔也,

霸王之业可致也,
而群臣莫当其位。
至今闭关十五年,
不敢窥兵于山东者,
是穰侯为秦谋不忠,
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秦王跽曰:
「寡人愿闻失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46a 页
然左右多窃听者,
范睢恐,
未敢言内,
先言外事,
以观秦王之俯仰。
因进曰:

「夫穰侯越韩、魏
而攻齐纲、寿,
非计也。
少出师
则不足以伤齐,
多出师
则害秦。

臣意王之计,
欲少出师
而悉韩、魏之兵也,
则不义矣。
今见与国之不亲也,
越人之国而攻,可乎?
其于计疏矣。
且昔齐湣王南攻楚,
破军杀将,
再辟地千里,

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
岂不欲得地哉,
形势不能有也。
诸侯见齐之罢毙,
君臣之不和也,
兴兵而伐齐,
大破之。

士辱兵顿,
皆咎其王,曰:
『谁为此计者乎?』
王曰:
『文子为之。』
大臣作乱,
文子出走。

故齐所以大破者,
以其伐楚
而肥韩、魏也。
此所谓借贼兵
而赍盗粮者也。
王不如远交
而近攻,
得寸则王之寸也,
得尺亦王之尺也。
今释此而远攻,
不亦缪乎!

且昔者
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
赵独吞之,
功成名立而利附焉,
天下莫之能害也。

今夫韩、魏,中国之处
而天下之枢也,
王其欲霸,
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
以威楚、赵。
楚彊则附赵,
赵彊则附楚,
楚、赵皆附,
齐必惧矣。
齐惧,
必卑辞重币以事秦。
齐附
而韩、魏因可虏也。」

昭王曰:
「吾欲亲魏久矣,
而魏多变之国也,
寡人不能亲。
请问亲魏柰何?」

对曰:
「王卑词重币以事之;
不可,
则割地而赂之;
不可,
因举兵而伐之。」
王曰:
「寡人敬闻命矣。」
乃拜范睢为客卿,
谋兵事。

卒听范睢谋,
使五大夫绾伐魏,
拔怀。
后二岁,拔邢丘。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47a 页
客卿范睢
复说昭王曰:
「秦韩之地形,
相错如绣。
秦之有韩也,
譬如木之有蠹也,
人之有心腹之病也。
天下无变则已,
天下有变,
其为秦患者孰大于韩乎?
王不如收韩。」

昭王曰:
「吾固欲收韩,
韩不听,
为之柰何?」
对曰:
「韩安得无听乎?
王下兵而攻荥阳,
则巩、成皋之道不通;
北断太行之道,
则上党之师不下。

王一兴兵而攻荥阳,
则其国断而为三。
夫韩见必亡,
安得不听乎?
若韩听,
而霸事因可虑矣。」
王曰:「善。」
且欲发使于韩。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48a 页
范睢日益亲,
复说用数年矣,
因请閒说曰:
「臣居山东时,
闻齐之有田文,
不闻其有王也;
闻秦之有太后、穰侯、
华阳、高陵、泾阳,
不闻其有王也。

夫擅国之谓王,
能利害之谓王,
制杀生之威之谓王。
今太后擅行不顾,
穰侯出使不报,
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
高陵进退不请。

四贵备
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
为此四贵者下,
乃所谓无王也。
然则权安得不倾,
今安得从王出乎?

臣闻善治国者,
乃内固其威
而外重其权。
穰侯使者
操王之重,
决制于诸侯,
剖符于天下,
政适伐国,
莫敢不听。

战胜攻取
则利归于陶,
国毙御于诸侯;
战败
则结怨于百姓,
而祸归于社稷。

诗曰
『木实繁者
披其枝,
披其枝者
伤其心;
大其都者
危其国,
尊其臣者
卑其主』。

崔杼、淖齿管齐,
射王股,
握王筋,
县之于庙梁,
宿昔而死。
李兑管赵,
囚主父于沙丘,
百日而饿死。

今臣闻秦太后、
穰侯用事,
高陵、华阳、泾阳佐之,
卒无秦王,
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

且夫三代所以亡国者,
君专授政,
纵酒驰骋弋猎,
不听政事。
其所授者,
妒贤嫉能,
御下蔽上,
以成其私,
不为主计,
而主不觉悟,
故失其国。

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
下及王左右,
无非相国之人者。
见王独立于朝,
臣窃为王恐,
万世之后,
有秦国者
非王子孙也。」
昭王闻之大惧,
曰:
「善。」

于是废太后,
逐穰侯、高陵、华阳、
泾阳君于关外。
秦王乃拜范睢为相。
收穰侯之印,
使归陶,
因使县官给车牛以徙,
千乘有馀。

到关,关阅其宝器,
宝器珍怪
多于王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49a 页
秦封范睢以应,
号为应侯。
当是时,
秦昭王四十一年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50a 页
范睢既相秦,
秦号曰张禄,
而魏不知,
以为范睢已死久矣。
魏闻秦且东伐韩、魏,
魏使须贾于秦。

范睢闻之,
为微行,
敝衣閒步之邸,
见须贾。
须贾见之而惊曰:
「范叔固无恙乎!」
范睢曰:「然。」
须贾笑曰:
「范叔有说于秦邪?」

曰:「不也。
睢前日得过于魏相,
故亡逃至此,
安敢说乎!」
须贾曰:「今叔何事?」
范睢曰:「臣为人庸赁。」
须贾意哀之,
留与坐饮食,

曰:「范叔一寒如此哉!」
乃取其一绨袍
以赐之。
须贾因问曰:
「秦相张君,
公知之乎?
吾闻幸于王,
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
今吾事之去留在张君。
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

范睢曰:
「主人翁习知之。
唯睢亦得谒,
睢请为见君于张君。」
须贾曰:
「吾马病,
车轴折,
非大车驷马,
吾固不出。」
范睢曰:
「愿为君
借大车驷马于主人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51a 页
范睢归
取大车驷马,
为须贾
御之,
入秦相府。
府中望见,
有识者皆避匿。
须贾怪之。

至相舍门,
谓须贾曰:
「待我,
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
须贾待门下,
持车良久,
问门下曰:
「范叔不出,何也?」

门下曰:
「无范叔。」
须贾曰:
「乡者与我载
而入者。」
门下曰:
「乃吾相张君也。」
须贾大惊,
自知见卖,

乃肉袒䣛行,
因门下人谢罪。
于是范睢盛帷帐,
侍者甚众,
见之。
须贾顿首
言死罪,

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
贾不敢复读天下之书,
不敢复与天下之事。
贾有汤镬之罪,
请自屏于胡貉之地,
唯君死生之!」

范睢曰:
「汝罪有几?」
曰:
「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
尚未足。」
范睢曰:
「汝罪有三耳。
昔者楚昭王时
而申包胥为楚却吴军,

楚王封之以荆五千户,
包胥辞不受,

丘墓之寄于荆也。
今睢之先人丘墓亦在魏,
公前以睢为有外心于齐
而恶睢于魏齐,
公之罪一也。

当魏齐辱我于厕中,
公不止,
罪二也。
更醉而溺我,
公其何忍乎?
罪三矣。
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
以绨袍恋恋,
有故人之意,
故释公。」
乃谢罢。
入言之昭王,
罢归须贾。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52a 页
须贾辞于范睢,
范睢大供具,
尽请诸侯使,
与坐堂上,
食饮甚设。
而坐须贾于堂下,
置莝豆其前,
令两黥徒夹
而马食之。

数曰:
「为我告魏王,
急持魏齐头来!
不然者,
我且屠大梁。」
须贾归,
以告魏齐。
魏齐恐,亡走赵,
匿平原君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53a 页
范睢既相,
王稽谓范睢曰:
「事有不可知者三,
有不可柰何者亦三。
宫车一日晏驾,
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
君卒然捐馆舍,
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
使臣卒然填沟壑,
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

宫车一日晏驾,
君虽恨于臣,
无可柰何。
君卒然捐馆舍,
君虽恨于臣,亦无可柰何。
使臣卒然填沟壑,
君虽恨于臣,亦无可柰何。」
范睢不怿,
乃入言于王曰:

「非王稽之忠,
莫能内臣于函谷关;
非大王之贤圣,
莫能贵臣。
今臣官至于相,
爵在列侯,
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
非其内臣之意也。」

昭王召王稽,
拜为河东守,
三岁不上计。
又任郑安平,
昭王以为将军。
范睢于是散家财物,
尽以报所尝困厄者,
一饭之德
必偿,
睚眦之怨必报。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54a 页
范睢相秦二年,
秦昭王之四十二年,
东伐韩少曲、
高平,拔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55a 页
秦昭王闻魏齐
在平原君所,
欲为范睢必报其仇,
乃详为好
书遗平原君曰:
「寡人闻君之高义,
愿与君为布衣之友,
君幸过寡人,
寡人愿与君为十日之饮。」

平原君畏秦,
且以为然,
而入秦见昭王。
昭王与平原君饮数日,
昭王谓平原君曰:

「昔周文王得吕尚
以为太公,
齐桓公得管夷吾
以为仲父,
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
范君之仇在君之家,
愿使人归取其头来;
不然,
吾不出君于关。」

平原君曰:
「贵而为交者,
为贱也;
富而为交者,
为贫也。
夫魏齐者,
胜之友也,
在,
固不出也,
今又不在臣所。」

昭王乃遗赵王书曰:
「王之弟在秦,
范君之仇魏齐
在平原君之家。
王使人疾持其头来;
不然,
吾举兵而伐赵,
又不出王之弟于关。」

赵孝成王乃发卒
围平原君家,
急,
魏齐夜亡出,
见赵相虞卿。

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
乃解其相印,
与魏齐亡,閒行,
念诸侯莫可
以急抵者,
乃复走大梁,
欲因信陵君
以走楚。

信陵君闻之,
畏秦,
犹豫未肯见,
曰:「虞卿何如人也?」
时侯嬴在旁,
曰:
「人固未易知,
知人亦未易也。

夫虞卿蹑屩檐簦,
一见赵王,
赐白璧一双,
黄金百镒;
再见,
拜为上卿;
三见,
卒受相印,
封万户侯。

当此之时,
天下争知之。
夫魏齐穷困
过虞卿,
虞卿不敢
重爵禄之尊,
解相印,
捐万户侯而閒行。

急士之穷而归公子,
公子曰『何如人』。
人固不易知,
知人亦未易也!」
信陵君大惭,
驾如野迎之。
魏齐闻信陵君
之初难见之,
怒而自刭。

赵王闻之,
卒取其头予秦。
秦昭王乃出平原君归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56a 页
昭王四十三年,
秦攻韩汾陉,拔之,
因城河上广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57a 页
后五年,
昭王用应侯谋,
纵反閒卖赵,
赵以其故,
令马服子
代廉颇将。
秦大破赵于长平,
遂围邯郸。

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
言而杀之。
任郑安平,
使击赵。
郑安平为赵所围,
急,
以兵二万人降赵。

应侯席稿
请罪。
秦之法,
任人而所任不善者,
各以其罪罪之。
于是应侯罪
当收三族。
秦昭王恐伤应侯之意,
乃下令国中:
「有敢言郑安平事者,
以其罪罪之。」

而加赐相国应侯食物
日益厚,
以顺适其意。
后二岁,
王稽为河东守,
与诸侯通,
坐法诛。
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58a 页
昭王临朝叹息,
应侯进曰:
「臣闻
『主忧臣辱,
主辱臣死』。
今大王中朝而忧,
臣敢请其罪。」
昭王曰:
「吾闻楚之铁剑利
而倡优拙。

夫铁剑利
则士勇,
倡优拙
则思虑远。

夫以远思虑
而御勇士,
吾恐楚之图秦也。
夫物不素具,
不可以应卒,
今武安君既死,
而郑安平等畔,
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
吾是以忧。」

欲以激励应侯。
应侯惧,
不知所出。
蔡泽闻之,
往入秦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59a 页
蔡泽者,
燕人也。
游学干诸侯
小大甚众,
不遇。
而从唐举相,
曰:

「吾闻先生相李兑,

『百日之内
持国秉』,
有之乎?」
曰:
「有之。」
曰:
「若臣者何如?」
唐举孰视而笑曰:

「先生曷鼻,
巨肩,
魋颜,
蹙齃,
膝挛。
吾闻圣人不相,
殆先生乎?」
蔡泽知唐举戏之,乃曰:
「富贵吾所自有,
吾所不知者寿也,
愿闻之。」

唐举曰:
「先生之寿,
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
蔡泽笑谢而去,
谓其御者曰:

「吾持梁刺齿肥,
跃马疾驱,
怀黄金之印,
结紫绶于要,
揖让人主之前,
食肉富贵,
四十三年足矣。」
去之赵,
见逐。

之韩、魏,
遇夺釜鬲于涂。
闻应侯
任郑安平、王稽
皆负重罪于秦,
应侯内惭,
蔡泽乃西入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60a 页
将见昭王,
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
「燕客蔡泽,
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
彼一见秦王,
秦王必困君
而夺君之位。」

应侯闻,曰:
「五帝三代之事,
百家之说,吾既知之,
众口之辩,
吾皆摧之,
是恶能困我
而夺我位乎?」

使人召蔡泽。
蔡泽入,
则揖应侯。
应侯固不快,
及见之,
又倨,
应侯因让之曰:
「子尝宣言
欲代我相秦,
宁有之乎?」

对曰:「然。」
应侯曰:「请闻其说。」
蔡泽曰:
「吁,君何见之晚也!
夫四时之序,
成功者去。
夫人生百体坚彊,
手足便利,
耳目聪明
而心圣智,
岂非士之愿与?」
应侯曰:「然。」
蔡泽曰:

「质仁秉义,
行道施德,
得志于天下,
天下怀乐敬爱而尊慕之,
皆愿以为君王,
岂不辩智之期与?」
应侯曰:「然。」

蔡泽复曰:
「富贵显荣,
成理万物,
使各得其所;
性命寿长,
终其天年而不夭伤;
天下继其统,
守其业,
传之无穷,

名实纯粹,
泽流千里,
世世称之而无绝,
与天地终始:
岂道德之符
而圣人所谓
吉祥善事者与?」
应侯曰:「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61a 页
蔡泽曰:
「若夫秦之商君,
楚之吴起,
越之大夫种,
其卒然亦可愿与?」
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
复谬曰:

「何为不可?
夫公孙鞅之事孝公也,
极身无贰虑,
尽公而不顾私;
设刀锯
以禁奸邪,
信赏罚
以致治;

披腹心,示情素,
蒙怨咎,
欺旧友,
夺魏公子卬,
安秦社稷,
利百姓,
卒为秦禽将破敌,
攘地千里。

吴起之事悼王也,
使私
不得害公,
谗不得蔽忠,
言不取苟合,
行不取苟容,
不为危易行,
行义不辟难,
然为霸主
强国,
不辞祸凶。

大夫种之事越王也,
主虽困辱,
悉忠而不解,
主虽绝亡,
尽能而弗离,
成功而弗矜,
贵富而不骄怠。

若此三子者,
固义之至也,
忠之节也。
是故君子以义死难,
视死如归;
生而辱不如死而荣。
士固有杀身以成名,
唯义之所在,
虽死无所恨。
何为不可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62a 页
蔡泽曰:
「主圣臣贤,
天下之盛福也;
君明臣宜,
国之福也;
父慈子孝,
夫信妻贞,
家之福也。

故比干忠
而不能存殷,
子胥智
而不能完吴,
申生孝
而晋国乱。
是皆有忠臣孝子,
而国家灭乱者,

何也?
无明君贤父
以听之,
故天下以其君父为僇辱
而怜其臣子。
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
为人臣,是也;
其君,非也。
故世称三子致功
而不见德,
岂慕不遇世死乎?

夫待死
而后可以立忠成名,
是微子不足仁,
孔子不足圣,
管仲不足大也。
夫人之立功,
岂不期于成全邪?
身与名俱全者,
上也。

名可法
而身死者,
其次也。
名在僇辱
而身全者,
下也。」
于是应侯称善。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63a 页
蔡泽少得閒,
因曰:
「夫商君、吴起、大夫种,
其为人臣尽忠致功
则可愿矣,
闳夭事文王,
周公辅成王也,
岂不亦忠圣乎?

以君臣论之,
商君、吴起、大夫种
其可愿孰与闳夭、周公哉?」
应侯曰:
「商君、吴起、大夫种
弗若也。」

蔡泽曰:
「然则君之主慈仁任忠,
惇厚旧故,
其贤智与有道之士为胶漆,
义不倍功臣,
孰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
应侯曰:「未知何如也。」
蔡泽曰:

「今主亲忠臣,
不过秦孝公、
楚王悼、越王,
君之设智,能
为主安危修政,
治乱彊兵,
批患折难,
广地殖谷,
富国足家,

彊主,
尊社稷,
显宗庙,
天下莫敢欺犯其主,
主之威盖震海内,
功彰万里之外,
声名光辉传于千里,
君孰与商君、吴起、大夫种?」
应侯曰:「不若。」

蔡泽曰:
「今主之亲忠臣
不忘旧故
不若孝公、悼王、句践,
而君之功绩爱信亲幸
又不若商君、吴起、大夫种,

然而君之禄位
贵盛,
私家之富过于三子,
而身不退者,
恐患之甚于三子,
窃为君危之。

语曰
『日中则移,
月满则亏』。
物盛则衰,
天地之常数也。
进退盈缩,
与时变化,
圣人之常道也。

故『国有道则仕,
国无道则隐』。
圣人曰
『飞龙在天,
利见大人』。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今君之怨已雠
而德已报,
意欲至矣,
而无变计,
窃为君不取也。

且夫翠、鹄、
犀、象,
其处势非不
远死也,
而所以死者,
惑于饵也。
苏秦、智伯之智,
非不足以辟辱远死也,

而所以死者,
惑于贪利不止也。
是以圣人制礼
节欲,
取于民有度,
使之以时,
用之有止,
故志不溢,
行不骄,
常与道俱
而不失,
故天下承而不绝。

昔者齐桓公九
合诸侯,
一匡天下,
至于葵丘之会,
有骄矜之志,
畔者九国。

吴王夫差兵无敌于天下,
勇彊以轻诸侯,
陵齐晋,
故遂以杀身亡国。
夏育、太史噭
叱呼骇三军,
然而身死于庸夫。

此皆乘至盛
而不返道理,
不居卑退处
俭约之患也。
夫商君为秦孝公
明法令,
禁奸本,
尊爵必赏,
有罪必罚,

平权衡,
正度量,
调轻重,
决裂阡陌,
以静生民之业
而一其俗,
劝民耕农
利土,
一室无二事,
力田蓄积,
习战陈之事,

是以兵动
而地广,
兵休而国富,
故秦无敌于天下,
立威诸侯,
成秦国之业。
功已成矣,
而遂以车裂。

楚地方数千里,
持戟百万,
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
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
再战南并蜀汉。

又越韩、魏
而攻彊赵,
北坑马服,
诛屠四十馀万之众,
尽之于长平之下,
流血成川,
沸声若雷,

遂入围邯郸,
使秦有帝业。
楚、赵天下之彊国
而秦之仇敌也,
自是之后,楚、赵
皆慑伏不敢攻秦者,
白起之势也。
身所服者七十馀城,
功已成矣,
而遂赐剑死于杜邮。

吴起为楚悼王立法,
卑减大臣之威重,
罢无能,
废无用,
损不急之官,
塞私门之请,
一楚国之俗,
禁游客之民,
精耕战之士,

南收杨越,
北并陈、蔡,
破横
散从,
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
禁朋党以励百姓,
定楚国之政,
兵震天下,
威服诸侯。
功已成矣,
而卒枝解。

大夫种为越王深谋远计,
免会稽之危,
以亡为存,
因辱为荣,
垦草入邑,
辟地殖谷,
率四方之士,
专上下之力,
辅句践之贤,
报夫差之雠,
卒擒劲吴,

令越成霸。
功已彰而信矣,
句践终负而杀之。
此四子者,
功成不去,
祸至于此。

此所谓信
而不能诎,
往而不能返者也。
范蠡知之,
超然辟世,
长为陶朱公。
君独不观夫博者乎?
或欲大投,
或欲分功,
此皆君之所明知也。

今君相秦,
计不下席,
谋不出廊庙,
坐制诸侯,
利施三川,
以实宜阳,

决羊肠之险,
塞太行之道,
又斩范、中行之涂,
六国不得合从,
栈道千里,
通于蜀汉,
使天下皆畏秦,
秦之欲得矣,
君之功极矣,
此亦秦之分功之时也。

如是而不退,
则商君、
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
吾闻之,
『鉴于水者见面之容,
鉴于人者知吉与凶』。

《书》
『成功之下,
不可久处』。
四子之祸,
君何居焉?
君何不以此时
归相印,
让贤者而授之,
退而岩居川观,

必有伯夷之廉,
长为应侯,
世世称孤,
而有许由、
延陵季子之让,
乔松之寿,
孰与以祸终哉?
即君何居焉?
忍不能自离,
疑不能自决,
必有四子之祸矣。

《易》
『亢龙有悔』,
此言上
而不能下,
信而不能诎,
往而不能自返者也。
愿君孰计之!」
应侯曰:「善。

吾闻
『欲而不知止足,
失其所以欲;
有而不知足止,
失其所以有』。
先生幸教,
睢敬受命。」
于是乃延入坐,
为上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64a 页
后数日,
入朝,
言于秦昭王曰:
「客新有从山东来者曰蔡泽,
其人辩士,
明于三王之事,
五伯之业,
世俗之变,

足以寄秦国之政。
臣之见人甚众,
莫及,
臣不如也。
臣敢以闻。」
秦昭王召见,
与语,
大说之,
拜为客卿。
应侯因谢病
请归相印。

昭王彊起应侯,
应侯遂称病笃。
范睢免相,
昭王新说蔡泽计画,
遂拜为秦相,
东收周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65a 页
蔡泽相秦数月,
人或恶之,
惧诛,
乃谢病归相印,
号为纲成君。
居秦十馀年,
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
卒事始皇帝,
为秦使于燕,
三年而燕使
太子丹入质于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66a 页
太史公曰:
韩子称
「长袖善舞,
多钱善贾」,
信哉是言也!
范睢、蔡泽
世所谓一切辩士,
然游说诸侯
至白首无所遇者,
非计策之拙,
所为说力少也。

及二人羁旅入秦,
继踵取卿相,
垂功于天下者,
固彊弱之势异也。
然士亦有偶合,
贤者多如此二子,
不得尽意,
岂可胜道哉!
然二子不困厄,
恶能激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67a 页

5.20《乐毅列传第二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68a 页
乐毅者,
其先祖曰乐羊。
乐羊为魏文侯将,
伐取中山,
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
乐羊死,
葬于灵寿,
其后子孙因家焉。
中山复国,
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
而乐氏后有乐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69a 页

乐毅贤,
好兵,
赵人举之。
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
乃去赵适魏。
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
燕昭王怨齐,
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燕国小,
辟远,
力不能制,
于是屈身下士,
先礼郭隗,
以招贤者。
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
燕王以客礼待之。
乐毅辞让,
遂委质为臣,
燕昭王以为亚卿,
久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70a 页

当是时,
齐湣王彊,
南败楚相唐眜于重丘,
西摧三晋于观津,
遂与三晋击秦,
助赵灭中山,
破宋,
广地千馀里。
与秦昭王争重为帝,
已而复归之。
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
湣王自矜,
百姓弗堪。
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曰:
「齐,
霸国之馀业也,
地大人众,
未易独攻也。
王必欲伐之,
莫如与赵及楚、
魏。」
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
别使连楚、
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
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
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
燕昭王悉起兵,
使乐毅为上将军,
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乐毅于是并护赵、
楚、韩、
魏、燕之兵以伐齐,
破之济西。
诸侯兵罢归,
而燕军乐毅独追,
至于临菑。
齐湣王之败济西,
亡走,
保于莒。
乐毅独留徇齐,
齐皆城守。
乐毅攻入临菑,
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燕昭王大说,
亲至济上劳军,
行赏飨士,
封乐毅于昌国,
号为昌国君。
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
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71a 页

乐毅留徇齐五岁,
下齐七十馀城,
皆为郡县以属燕,
唯独莒、
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
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
及即位,
齐之田单闻之,
乃纵反閒于燕,
曰:
「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
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
欲连兵且留齐,
南面而王齐。
齐之所患,
唯恐他将之来。」
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
得齐反閒,
乃使骑劫代将,
而召乐毅。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
畏诛,
遂西降赵。
赵封乐毅于观津,
号曰望诸君。
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
齐。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72a 页

齐田单后与骑劫战,
果设诈诳燕军,
遂破骑劫于即墨下,
而转战逐燕,
北至河上,
尽复得齐城,
而迎襄王于莒,
入于临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73a 页

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
以故破军亡将失齐;
又怨乐毅之降赵,
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毙以伐燕。
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
且谢之曰:
「先王举国而委将军,
将军为燕破齐,
报先王之雠,
天下莫不震动,
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
会先王弃群臣,
寡人新即位,
左右误寡人。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
为将军久暴露于外,
故召将军且休,
计事。
将军过听,
以与寡人有隙,
遂捐燕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
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74a 页

臣不佞,
不能奉承王命,
以顺左右之心,
恐伤先王之明,
有害足下之义,
故遁逃走赵。
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
臣恐待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故敢以书对。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75a 页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
其功多者赏之,
其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
成功之君也;
论行而结交者,
立名之士也。
臣窃观先王之举也,
见有高世主之心,
故假节于魏,
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过举,
厕之宾客之中,
立之群臣之上,
不谋父兄,
以为亚卿。
臣窃不自知,
自以为奉令承教,
可幸无罪,
故受令而不辞。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76a 页

先王命之曰:
「我有积怨深怒于齐,
不量轻弱,
而欲以齐为事。」
臣曰:
「夫齐,
霸国之馀业而最胜之遗事也。
练于兵甲,
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
必与天下图之。
与天下图之,
莫若结于赵。
且又淮北、
宋地,
楚魏之所欲也,
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
齐可大破也。」
先王以为然,
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
起兵击齐。
以天之道,
先王之灵,
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
济上之军受命击齐,
大败齐人。
轻卒锐兵,
长驱至国。
齐王遁而走莒,
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
齐器设于宁台,
大吕陈于元英,
故鼎反乎磿室,
蓟丘之植植于汶篁,
自五伯已来,
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慊于志,
故裂地而封之,
使得比小国诸侯。
臣窃不自知,
自以为奉命承教,
可幸无罪,
是以受命不辞。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77a 页

臣闻贤圣之君,
功立而不废,
故著于《春秋》
蚤知之士,
名成而不毁,
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
夷万乘之彊国,
收八百岁之蓄积,
及至弃群臣之日,
馀教未衰,
执政任事之臣,
脩法令,
慎庶孽,
施及乎萌隶,
皆可以教后世。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78a 页

臣闻之,
善作者不必善成,
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
而吴王远迹至郢;
夫差弗是也,
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
故沈子胥而不悔;
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
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79a 页

夫免身立功,
以明先王之迹,
臣之上计也。
离毁辱之诽谤,
堕先王之名,
臣之所大恐也。
临不测之罪,
以幸为利,
义之所不敢出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80a 页

臣闻古之君子,
交绝不出恶声;
忠臣去国,
不絜其名。
臣虽不佞,
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待御者之亲左右之说,
不察疏远之行,
故敢献书以闻,
唯君王之留意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81a 页

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閒为昌国君;
而乐毅往来复通燕,
燕、赵以为客卿。
乐毅卒于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82a 页

乐閒居燕三十馀年,
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
欲攻赵,
而问昌国君乐閒。
乐閒曰:
「赵,
四战之国也,
其民习兵,
伐之不可。」
燕王不听,
遂伐赵。
赵使廉颇击之,
大破栗腹之军于鄗,
禽栗腹、
乐乘。
乐乘者,
乐閒之宗也。
于是乐閒奔赵,
赵遂围燕。
燕重割地以与赵和,
赵乃解而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83a 页

燕王恨不用乐閒,
乐閒既在赵,
乃遗乐閒书曰:
「纣之时,
箕子不用,
犯谏不怠,
以冀其听;
商容不达,
身祗辱焉,
以冀其变。
及民志不入,
狱囚自出,
然后二子退隐。
故纣负桀暴之累,
二子不失忠圣之名。
何者?
其忧患之尽矣。
今寡人虽愚,
不若纣之暴也;
燕民虽乱,
不若殷民之甚也。
室有语,
不相尽,
以告邻里。
二者,
寡人不为君取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84a 页

乐閒、
乐乘怨燕不听其计,
二人卒留赵。
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85a 页

其明年,
乐乘、
廉颇为赵围燕,
燕重礼以和,
乃解。
后五岁,
赵孝成王卒。
襄王使乐乘代廉颇。
廉颇攻乐乘,
乐乘走,
廉颇亡入魏。
其后十六年而秦灭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86a 页

其后二十馀年,
高帝过赵,
问:
「乐毅有后世乎?」
对曰:
「有乐叔。」
高帝封之乐卿,
号曰华成君。
华成君,
乐毅之孙也。
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
乐臣公,
赵且为秦所灭,
亡之齐高密。
乐臣公善修黄帝、
老子之言,
显闻于齐,
称贤师。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87a 页

太史公曰:
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
未尝不废书而泣也。
乐臣公学黄帝、
老子,
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
不知其所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
安期生教毛翕公,
毛翕公教乐瑕公,
乐瑕公教乐臣公,
乐臣公教盖公。
盖公教于齐高密、
胶西,
为曹相国师。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88a 页

5.21《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89a 页

廉颇者,
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
廉颇为赵将伐齐,
大破之,
取阳晋,
拜为上卿,
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
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90a 页

赵惠文王时,
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
使人遗赵王书,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大臣谋:
欲予秦,
秦城恐不可得,
徒见欺;
欲勿予,
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
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
「何以知之?」
对曰:
「臣尝有罪,
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
曰:
『君何以知燕王?』
臣语曰: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燕王私握臣手,

「愿结友」。
以此知之,
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
『夫赵彊而燕弱,
而君幸于赵王,
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燕畏赵,
其势必不敢留君,
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
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有智谋,
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
问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可予不?」
相如曰:
「秦彊而赵弱,
不可不许。」
王曰:
「取吾璧,
不予我城,
柰何?」
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
曲在秦。
均之二策,
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
「谁可使者?」
相如曰:
「王必无人,
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
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91a 页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及前曰:
「璧有瑕,
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
倚柱,
怒发上冲冠,
谓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
使人发书至赵王,
赵王悉召群臣议,
皆曰
『秦贪,
负其彊,
以空言求璧,
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
不可。
于是赵王乃赍戒五日,
使臣奉璧,
拜送书于庭。
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
大王见臣列观,
礼节甚倨;
得璧,
传之美人,
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
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
乃辞谢固请,
召有司案图,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实不可得,
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
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
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
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
设九宾于廷,
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
终不可彊夺,
遂许斋五日,
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
决负约不偿城,
乃使其从者衣褐,
怀其璧,
从径道亡,
归璧于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92a 页

秦王斋五日后,
乃设九宾礼于廷,
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
谓秦王曰: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故令人持璧归,
閒至赵矣。
且秦彊而赵弱,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彊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臣请就汤镬,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秦王因曰:
「今杀相如,
终不能得璧也,
而绝秦赵之驩,
不如因而厚遇之,
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廷见相如,
毕礼而归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93a 页

相如既归,
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拜相如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赵,
赵亦终不予秦璧。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94a 页

其后秦伐赵,
拔石城。
明年,
复攻赵,
杀二万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95a 页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
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赵王畏秦,
欲毋行。
廉颇、
蔺相如计曰:
「王不行,
示赵弱且怯也。」
赵王遂行,
相如从。
廉颇送至境,
与王诀曰:
「王行,
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还,不过三十日。
三十日不还,
则请立太子为王,
以绝秦望。」
王许之,
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
曰: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请奏瑟。」
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
「某年月日,
秦王与赵王会饮,
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请奏盆缶秦王,
以相娱乐。」
秦王怒,
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
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
「五步之内,
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
相如张目叱之,
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
为一击缶。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日,
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之群臣曰: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曰: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
终不能加胜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秦不敢动。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96a 页

既罢归国,
以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
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
「我为赵将,
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
吾羞,
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
「我见相如,
必辱之。」
相如闻,
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
常称病,
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
望见廉颇,
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
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
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
曰: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
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
而相如廷叱之,
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
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
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
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
廉颇闻之,
肉袒负荆,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
「鄙贱之人,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驩,
为刎颈之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97a 页

是岁,
廉颇东攻齐,
破其一军。
居二年,
廉颇复伐齐几,
拔之。
后三年,
廉颇攻魏之防陵、
安阳,
拔之。
后四年,
蔺相如将而攻齐,
至平邑而罢。
其明年,
赵奢破秦军阏与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98a 页

赵奢者,
赵之田部吏也。
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
奢以法治之,
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
将杀奢。
奢因说曰:
「君于赵为贵公子,
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
法削则国弱,
国弱则诸侯加兵,
诸侯加兵是无赵也,
君安得有此富乎?
以君之贵,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上下平则国彊,
国彊则赵固,
而君为贵戚,
岂轻于天下邪?」
平原君以为贤,
言之于王。
王用之治国赋,
国赋大平,
民富而府库实。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599a 页

秦伐韩,
军于阏与。
王召廉颇而问曰:
「可救不?」
对曰:
「道远险狭,
难救。」
又召乐乘而问焉,
乐乘对如廉颇言。
又召问赵奢,
奢对曰:
「其道远险狭,
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
将勇者胜。」
王乃令赵奢将,
救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00a 页

兵去邯郸三十里,
而令军中曰:
「有以军事谏者死。」
秦军军武安西,
秦军鼓噪勒兵,
武安屋瓦尽振。
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
赵奢立斩之。
坚壁,
留二十八日不行,
复益增垒。
秦閒来入,
赵奢善食而遣之。
閒以报秦将,
秦将大喜曰:
「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
乃增垒,
阏与非赵地也。」
赵奢既已遣秦閒,
乃卷甲而趋之,
二日一夜至,
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军垒成,
秦人閒之,
悉甲而至。
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
赵奢曰:
「内之。」
许历曰:
「秦人不意赵师至此,
其来气盛,
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不然,
必败。」
赵奢曰:
「请受令。」
许历曰:
「请就鈇质之诛。」
赵奢曰:
「胥后令邯郸。」
许历复请谏,
曰:
「先据北山上者胜,
后至者败。」
赵奢许诺,
即发万人趋之。
秦兵后至,
争山不得上,
赵奢纵兵击之,
大破秦军。
秦军解而走,
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01a 页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
以许历为国尉。
赵奢于是与廉颇、
蔺相如同位。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02a 页

后四年,
赵惠文王卒,
子孝成王立。
七年,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时赵奢已死,
而蔺相如病笃,
赵使廉颇将攻秦,
秦数败赵军,
赵军固壁不战。
秦数挑战,
廉颇不肯。
赵王信秦之閒。
秦之閒言曰:
「秦之所恶,
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赵王因以括为将,
代廉颇。
蔺相如曰:
「王以名使括,
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
不知合变也。」
赵王不听,
遂将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03a 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言兵事,
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奢不能难,
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
奢曰:
「兵,
死地也,
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
若必将之,
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
其母上书言于王曰:
「括不可使将。」
王曰:
「何以?」
对曰:
「始妾事其父,
时为将,
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
所友者以百数,
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
受命之日,
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
东向而朝,
军吏无敢仰视之者,
王所赐金帛,
归藏于家,
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
父子异心,
愿王勿遣。」
王曰:
「母置之,
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
「王终遣之,
即有如不称,
妾得无随坐乎?」
王许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04a 页

赵括既代廉颇,
悉更约束,
易置军史。
秦将白起闻之,
纵奇兵,
详败走,
而绝其粮道,
分断其军为二,
士卒离心。
四十馀日,
军饿,
赵括出锐卒自博战,
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
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秦悉坑之。
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明年,
秦兵遂围邯郸,
岁馀,
几不得脱。
赖楚、
魏诸侯来救,
乃得解邯郸之围。
赵王亦以括母先言,
竟不诛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05a 页

自邯郸围解五年,
而燕用栗腹之谋,

「赵壮者尽于长平,
其孤未壮」,
举兵击赵。
赵使廉颇将,
击,大破燕军于鄗,
杀栗腹,
遂围燕。
燕割五城请和,
乃听之。
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
为假相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06a 页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
失势之时,
故客尽去。
及复用为将,
客又复至。
廉颇曰:
「客退矣!」
客曰:
「吁!
君何见之晚也?
夫天下以市道交,
君有势,
我则从君,
君无势则去,
此固其理也,
有何怨乎?」
居六年,
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
拔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07a 页

赵孝成王卒,
子悼襄王立,
使乐乘代廉颇。
廉颇怒,
攻乐乘,
乐乘走。
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其明年,
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
拔武遂、
方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08a 页

廉颇居梁久之,
魏不能信用。
赵以数困于秦兵,
赵王思复得廉颇,
廉颇亦思复用于赵。
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
令毁之。
赵使者既见廉颇,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
肉十斤,
被甲上马,
以示尚可用。
赵使还报王曰:
「廉将军虽老,
尚善饭,
然与臣坐,
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以为老,
遂不召。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09a 页

楚闻廉颇在魏,
阴使人迎之。
廉颇一为楚将,
无功,
曰:
「我思用赵人。」
廉颇卒死于寿春。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10a 页

李牧者,
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雁门,
备匈奴。
以便宜置吏,
市租皆输入莫府,
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士,
习射骑,
谨烽火,
多閒谍,
厚遇战士。
为约曰:
「匈奴即入盗,
急入收保,
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
烽火谨,
辄入收保,
不敢战。
如是数岁,
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
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
李牧如故。
赵王怒,
召之,
使他人代将。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11a 页

岁馀,
匈奴每来,
出战。
出战,
数不利,
失亡多,
边不得田畜。
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
固称疾。
赵王乃复彊起使将兵。
牧曰:
「王必用臣,
臣如前,
乃敢奉令。」
王许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12a 页

李牧至,
如故约。
匈奴数岁无所得。
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
选骑得万三千匹,
百金之士五万人,
彀者十万人,
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
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
详北不胜,
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
大率众来入。
李牧多为奇陈,
张左右翼击之,
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
灭䄡,
破东胡,
降林胡,
单于奔走。
其后十馀岁,
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13a 页

赵悼襄王元年,
廉颇既亡入魏,
赵使李牧攻燕,
拔武遂、
方城。
居二年,
庞煖破燕军,
杀剧辛。
后七年,
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
斩首十万。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
击秦军于宜安,
大破秦军,
走秦将桓齮。
封李牧为武安君。
居三年,
秦攻番吾,
李牧击破秦军,
南距韩、
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14a 页

赵王迁七年,
秦使王剪攻赵,
赵使李牧、
司马尚禦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
为反閒,
言李牧、
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
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斩之。
废司马尚。
后三月,
王剪因急击赵,
大破杀赵葱,
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
遂灭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15a 页

太史公曰:
知死必勇,
非死者难也,
处死者难。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
及叱秦王左右,
势不过诛,
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
威信敌国,
退而让颇,
名重太山,
其处智勇,
可谓兼之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16a 页

5.22《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17a 页

田单者,
齐诸田疏属也。
湣王时,
单为临菑市掾,
不见知。
及燕使乐毅伐破齐,
齐湣王出奔,
已而保莒城。
燕师长驱平齐,
而田单走安平,
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
已而燕军攻安平,
城坏,
齐人走,
争涂,
以轊折车败,
为燕所虏,
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
东保即墨。
燕既尽降齐城,
唯独莒、
即墨不下。
燕军闻齐王在莒,
并兵攻之。
淖齿既杀湣王于莒,
因坚守,
距燕军,
数年不下。
燕引兵东围即墨,
即墨大夫出与战,
败死。
城中相与推田单,
曰:
「安平之战,
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
习兵。」
立以为将军,
以即墨距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18a 页

顷之,
燕昭王卒,
惠王立,
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
乃纵反閒于燕,
宣言曰:
「齐王已死,
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以伐齐为名,
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
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
唯恐他将之来,
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
使骑劫代乐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19a 页

乐毅因归赵,
燕人士卒忿。
而田单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
飞鸟悉翔舞城中下食。
燕人怪之。
田单因宣言曰:
「神来下教我。」
乃令城中人曰:
「当有神人为我师。」
有一卒曰:
「臣可以为师乎?」
因反走。
田单乃起,
引还,
东乡坐,
师事之。
卒曰:
「臣欺君,
诚无能也。」
田单曰:
「子勿言也!」
因师之。
每出约束,
必称神师。
乃宣言曰:
「吾唯惧燕军之劓所齐卒,
置之前行,
与我战,
即墨败矣。」
燕人闻之,
如其言。
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
皆怒,
坚守,
唯恐见得。
单又纵反閒曰:
「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
僇先人,
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
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
皆涕泣,
俱欲出战,
怒自十倍。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20a 页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
乃身操版插,
与士卒分功,
妻妾编于行伍之閒,
尽散饮食飨士。
令甲卒皆伏,
使老弱女子乘城,
遣使约降于燕,
燕军皆呼万岁。
田单又收民金,
得千溢,
令即墨富豪遗燕将,
曰:
「即墨即降,
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
令安堵。」
燕将大喜,
许之。
燕军由此益懈。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21a 页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馀牛,
为绛缯衣,
画以五彩龙文,
束兵刃于其角,
而灌脂束苇于尾,
烧其端。
凿城数十穴,
夜纵牛,
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
怒而奔燕军,
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明炫耀,
燕军视之皆龙文,
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而城中鼓噪从之,
老弱皆击铜器为声,
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
败走。
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
燕军扰乱奔走,
齐人追亡逐北,
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
兵日益多,
乘胜,
燕日败亡,
卒至河上,
而齐七十馀城皆复为齐。
乃迎襄王于莒,
入临菑而听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22a 页

襄王封田单,
号曰安平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23a 页

太史公曰:
兵以正合,
以奇胜。
善之者,
出奇无穷。
奇正还相生,
如环之无端。
夫始如处女,
适人开户;
后如脱兔,
适不及距:
其田单之谓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24a 页

初,
淖齿之杀湣王也,
莒人求湣王子法章,
得之太史嬓之家,
为人灌园。
嬓女怜而善遇之。
后法章私以情告女,
女遂与通。
及莒人共立法章为齐王,
以莒距燕,
而太史氏女遂为后,
所谓
「君王后」
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25a 页

燕之初入齐,
闻画邑人王蠋贤,
令军中曰
「环画邑三十里无入」,
以王蠋之故。
已而使人谓蠋曰:
「齐人多高子之义,
吾以子为将,
封子万家。」
蠋固谢。
燕人曰:
「子不听,
吾引三军而屠画邑。」
王蠋曰:
「忠臣不事二君,
贞女不更二夫。
齐王不听吾谏,
故退而耕于野。
国既破亡,
吾不能存;
今又劫之以兵为君将,
是助桀为暴也。
与其生而无义,
固不如烹!」
遂经其颈于树枝,
自奋绝脰而死。
齐亡大夫闻之,
曰:
「王蠋,
布衣也,
义不北面于燕,
况在位食禄者乎!」
乃相聚如莒,
求诸子,
立为襄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26a 页

5.23《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27a 页

鲁仲连者,
齐人也。
好奇伟俶傥之画策,
而不肯仕宦任职,
好持高节。
游于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28a 页

赵孝成王时,
而秦王使白起破赵长平之军前后四十馀万,
秦兵遂东围邯郸。
赵王恐,
诸侯之救兵莫敢击秦军。
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
畏秦,
止于荡阴不进。
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閒入邯郸,
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秦所为急围赵者,
前与齐湣王争彊为帝,
已而复归帝;
今齐已益弱,
方今唯秦雄天下,
此非必贪邯郸,
其意欲复求为帝。
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
秦必喜,
罢兵去。」
平原君犹预未有所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29a 页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
会秦围赵,
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
乃见平原君曰:
「事将柰何?」
平原君曰:
「胜也何敢言事!
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
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
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
今其人在是。
胜也何敢言事!」
鲁仲连曰:
「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
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
梁客新垣衍安在?
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平原君曰:
「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
「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
今其人在此,
胜请为绍介,
交之于将军。」
新垣衍曰:
「吾闻鲁仲连先生,
齐国之高士也。
衍,人臣也,
使事有职,
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
平原君曰:
「胜既已泄之矣。」
新垣衍许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30a 页

鲁连见新垣衍而无言。
新垣衍曰:
「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
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今吾观先生之玉貌,
非有求于平原者也,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
鲁仲连曰:
「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
皆非也。
众人不知,
则为一身。
彼秦者,
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权使其士,
虏使其民。
彼即肆然而为帝,
过而为政于天下,
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
吾不忍为之民也。
所为见将军者,
欲以助赵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31a 页

新垣衍曰:
「先生助之将奈何?」
鲁连曰:
「吾将使梁及燕助之,
齐、楚则固助之矣。」
新垣衍曰:
「燕则吾请以从矣;
若乃梁者,
则吾乃梁人也,
先生恶能使梁助之?」
鲁连曰:
「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耳。
使梁睹秦称帝之害,
则必助赵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32a 页

新垣衍曰:
「秦称帝之害何如?」
鲁连曰:
「昔者齐威王尝为仁义矣,
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周贫且微,
诸侯莫朝,
而齐独朝之。
居岁馀,
周烈王崩,
齐后往,
周怒,
赴于齐曰:
『天崩地坼,
天子下席。
东藩之臣因齐后至,
则斮。』
齐威王勃然怒曰:
『叱嗟,
而母婢也!』
卒为天下笑。
故生则朝周,
死则叱之,
诚不忍其求也。
彼天子固然,
其无足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33a 页

新垣衍曰:
「先生独不见夫仆乎?
十人而从一人者,
宁力不胜而智不若邪?
畏之也。」
鲁仲连曰:
「呜呼!
梁之比于秦若仆邪?」
新垣衍曰:
「然。」
鲁仲连曰:
「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新垣衍怏然不悦,
曰:
「噫嘻,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
鲁仲连曰:
「固也,
吾将言之。
昔者九侯、
鄂侯、
文王,
纣之三公也。
九侯有子而好,
献之于纣,
纣以为恶,
醢九侯。
鄂侯争之彊,
辩之疾,
故脯鄂侯。
文王闻之,
喟然而叹,
故拘之牖里之库百日,
欲令之死。
曷为与人俱称王,
卒就脯醢之地?
齐湣王之鲁,
夷维子为执策而从,
谓鲁人曰:
『子将何以待吾君?』
鲁人曰:
『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
夷维子曰:
『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
彼吾君者,
天子也。
天子巡狩,
诸侯辟舍,
纳筦籥,
摄衽抱机,
视膳于堂下,
天子已食,
乃退而听朝也。』
鲁人投其籥,
不果纳。
不得入于鲁,
将之薛,
假途于邹。
当是时,
邹君死,
湣王欲入吊,
夷维子谓邹之孤曰:
『天子吊,
主人必将倍殡棺,
设北面于南方,
然后天子南面吊也。』
邹之群臣曰:
『必若此,
吾将伏剑而死。』
固不敢入于邹。
邹、鲁之臣,
生则不得事养,
死则不得赙襚,
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
鲁,邹、
鲁之臣不果纳。
今秦万乘之国也,
梁亦万乘之国也。
俱据万乘之国,
各有称王之名,
睹其一战而胜,
欲从而帝之,
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
鲁之仆妾也。
且秦无已而帝,
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
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
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
处梁之宫。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34a 页

于是新垣衍起,
再拜谢曰:
「始以先生为庸人,
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吾请出,
不敢复言帝秦。」
秦将闻之,
为却军五十里。
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
击秦军,
秦军遂引而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35a 页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连,
鲁连辞让者三,
终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
酒酣起前,
以千金为鲁连寿。
鲁连笑曰: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
为人排患释难解乱而无取也。
即有取者,
是商贾之事也,
而连不忍为也。」
遂辞平原君而去,
终身不复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36a 页

其后二十馀年,
燕将攻下聊城,
聊城人或谗之燕,
燕将惧诛,
因保守聊城,
不敢归。
齐田单攻聊城岁馀,
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鲁连乃为书,
约之矢以射城中,
遗燕将。
书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37a 页

吾闻之,
智者不倍时而弃利,
勇士不却死而灭名,
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
不顾燕王之无臣,
非忠也;
杀身亡聊城,
而威不信于齐,
非勇也;
功败名灭,
后世无称焉,
非智也。
三者世主不臣,
说士不载,
故智者不再计,
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荣辱,
贵贱尊卑,
此时不再至,
顾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38a 页

且楚攻齐之南阳,
魏攻平陆,
而齐无南面之心,
以为亡南阳之害小,
不如得济北之利大,
故定计审处之。
今秦人下兵,
魏不敢东面;
衡秦之势成,
楚国之形危;
齐弃南阳,
断右壤,
定济北,
计犹且为之也。
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
公勿再计。
今楚魏交退于齐,
而燕救不至。
以全齐之兵,
无天下之规,
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
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
且燕国大乱,
君臣失计,
上下迷惑,
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于外,
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壤削主困,
为天下僇笑。
国敝而祸多,
民无所归心。
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齐之兵,
是墨翟之守也。
食人炊骨,
士无反外之心,
是孙膑之兵也。
能见于天下。
虽然,
为公计者,
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车甲全而归燕,
燕王必喜;
身全而归于国,
士民如见父母,
交游攘臂而议于世,
功业可明。
上辅孤主以制群臣,
下养百姓以资说士,
矫国更俗,
功名可立也。
亡意亦捐燕弃世,
东游于齐乎?
裂地定封,
富比乎陶、
卫,世世称孤,
与齐久存,
又一计也。
此两计者,
显名厚实也,
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39a 页

且吾闻之,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
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钩,
篡也;
遗公子纠不能死,
怯也;
束缚桎梏,
辱也。
若此三行者,
世主不臣而乡里不通。
乡使管子幽囚而不出,
身死而不反于齐,
则亦名不免为辱人贱行矣。
臧获且羞与之同名矣,
况世俗乎!
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
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
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
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曹子为鲁将,
三战三北,
而亡地五百里。
乡使曹子计不反顾,
议不还踵,
刎颈而死,
则亦名不免为败军禽将矣。
曹子弃三北之耻,
而退与鲁君计。
桓公朝天下,
会诸侯,
曹子以一剑之任,
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
颜色不变,
辞气不悖,
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
天下震动,
诸侯惊骇,
威加吴、
越。若此二士者,
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
以为杀身亡躯,
绝世灭后,
功名不立,
非智也。
故去感忿之怨,
立终身之名;
弃忿悁之节,
定累世之功。
是以业与三王争流,
而名与天壤相毙也。
愿公择一而行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40a 页

燕将见鲁连书,
泣三日,
犹豫不能自决。
欲归燕,
已有隙,
恐诛;
欲降齐,
所杀虏于齐甚众,
恐已降而后见辱。
喟然叹曰:
「与人刃我,
宁自刃。」
乃自杀。
聊城乱,
田单遂屠聊城。
归而言鲁连,
欲爵之。
鲁连逃隐于海上,
曰:
「吾与富贵而诎于人,
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41a 页

邹阳者,
齐人也。
游于梁,
与故吴人庄忌夫子、
淮阴枚生之徒交。
上书而介于羊胜、
公孙诡之閒。
胜等嫉邹阳,
恶之梁孝王。
孝王怒,
下之吏,
将欲杀之。
邹阳客游,
以谗见禽,
恐死而负累,
乃从狱中上书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42a 页

臣闻忠无不报,
信不见疑,
臣常以为然,
徒虚语耳。
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
白虹贯日,
太子畏之;
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
太白蚀昴,
而昭王疑之。
夫精变天地而信不喻两主,
岂不哀哉!
今臣尽忠竭诚,
毕议愿知,
左右不明,
卒从吏讯,
为世所疑,
是使荆轲、
卫先生复起,
而燕、
秦不悟也。
愿大王孰察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43a 页

昔卞和献宝,
楚王刖之;
李斯竭忠,
胡亥极刑。
是以箕子详狂,
接舆辟世,
恐遭此患也。
愿大王孰察卞和、
李斯之意,
而后楚王、
胡亥之听,
无使臣为箕子、
接舆所笑。
臣闻比干剖心,
子胥鸱夷,
臣始不信,
乃今知之。
愿大王孰察,
少加怜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44a 页

谚曰:
「有白头如新,
倾盖如故。」
何则?
知与不知也。
故昔樊于期逃秦之燕,
藉荆轲首以奉丹之事;
王奢去齐之魏,
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
夫王奢、
樊于期非新于齐、
秦而故于燕、
魏也,
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
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
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
而为燕尾生;
白圭战亡六城,
为魏取中山。
何则?
诚有以相知也。
苏秦相燕,
燕人恶之于王,
王按剑而怒,
食以駃騠;
白圭显于中山,
中山人恶之魏文侯,
文侯投之以夜光之璧。
何则?
两主二臣,
剖心坼肝相信,
岂移于浮辞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45a 页

故女无美恶,
入宫见妒;
士无贤不肖,
入朝见嫉。
昔者司马喜膑脚于宋,
卒相中山;
范睢摺胁折齿于魏,
卒为应侯。
此二人者,
皆信必然之画,
捐朋党之私,
挟孤独之位,
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
是以申徒狄自沈于河,
徐衍负石入海。
不容于世,
义不苟取,
比周于朝,
以移主上之心。
故百里奚乞食于路,
缪公委之以政;
宁戚饭牛车下,
而桓公任之以国。
此二人者,
岂借宦于朝,
假誉于左右,
然后二主用之哉?
感于心,
合于行,
亲于胶漆,
昆弟不能离,
岂惑于众口哉?
故偏听生奸,
独任成乱。
昔者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
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
夫以孔、
墨之辩,
不能自免于谗谀,
而二国以危。
何则?
众口铄金,
积毁销骨也。
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
齐用越人蒙而彊威、
宣。此二国,
岂拘于俗,
牵于世,
系阿偏之辞哉?
公听并观,
垂名当世。
故意合则胡越为昆弟,
由余、
越人蒙是矣;
不合,
则骨肉出逐不收,
朱、象、
管、蔡是矣。
今人主诚能用齐、
秦之义,
后宋、
鲁之听,
则五伯不足称,
三王易为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46a 页

是以圣王觉寤,
捐子之之心,
而能不说于田常之贤;
封比干之后,
修孕妇之墓,
故功业复就于天下。
何则?
欲善无厌也。
夫晋文公亲其雠,
彊霸诸侯;
齐桓公用其仇,
而一匡天下。
何则,
慈仁慇勤,
诚加于心,
不可以虚辞借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47a 页

至夫秦用商鞅之法,
东弱韩、
魏,兵彊天下,
而卒车裂之;
越用大夫种之谋,
禽劲吴,
霸中国,
而卒诛其身。
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
于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
今人主诚能去骄慠之心,
怀可报之意,
披心腹,
见情素,
堕肝胆,
施德厚,
终与之穷达,
无爱于士,
则桀之狗可使吠尧,
而蹠之客可使刺由;
况因万乘之权,
假圣王之资乎?
然则荆轲之湛七族,
要离之烧妻子,
岂足道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48a 页

臣闻明月之珠,
夜光之璧,
以闇投人于道路,
人无不按剑相眄者。
何则?
无因而至前也。
蟠木根柢,
轮囷离诡,
而为万乘器者。
何则?
以左右先为之容也。
故无因至前,
虽出随侯之珠,
夜光之璧,
犹结怨而不见德。
故有人先谈,
则以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
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
身在贫贱,
虽蒙尧、
舜之术,
挟伊、
管之辩,
怀龙逢、
比干之意,
欲尽忠当世之君,
而素无根柢之容,
虽竭精思,
欲开忠信,
辅人主之治,
则人主必有按剑相眄之迹,
是使布衣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49a 页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
独化于陶钧之上,
而不牵于卑乱之语,
不夺于众多之口。
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
以信荆轲之说,
而匕首窃发;
周文王猎泾、
渭,载吕尚而归,
以王天下。
故秦信左右而杀,
周用乌集而王。
何则?
以其能越挛拘之语,
驰域外之议,
独观于昭旷之道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50a 页

今人主沈于谄谀之辞,
牵于帷裳之制,
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
此鲍焦所以忿于世而不留富贵之乐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51a 页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利污义,
砥厉名号者不以欲伤行,
故县名胜母而曾子不入,
邑号朝歌而墨子回车。
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
摄于威重之权,
主于位势之贵,
故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
则士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
安肯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52a 页

书奏梁孝王,
孝王使人出之,
卒为上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53a 页

太史公曰:
鲁连其指意虽不合大义,
然余多其在布衣之位,
荡然肆志,
不诎于诸侯,
谈说于当世,
折卿相之权。
邹阳辞虽不逊,
然其比物连类,
有足悲者,
亦可谓抗直不桡矣,
吾是以附之列传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54a 页

5.24《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55a 页
屈原者,
名平,
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彊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56a 页
上官大夫
与之同列,
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
而欲夺之,
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
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
曰以为
『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57a 页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
而作《离骚》
离骚者,
犹离忧也。

夫天者,
人之始也;
父母者,
人之本也。
人穷
则反本,
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
以事其君,
谗人閒之,
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
而不淫,
《小雅》怨诽
而不乱。
《离骚》者,
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
下道齐桓,
中述汤武,
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靡不毕见。
其文约,
其辞微,
其志絜,
其行廉,
其称文小
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
而见义远。
其志絜,
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
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
以浮游尘埃之外,
不获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58a 页
屈平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
齐与楚从亲,
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
厚币委质事楚,
曰:

「秦甚憎齐,
齐与楚从亲,
楚诚能绝齐,
秦愿献商、
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遂绝齐,
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
曰:
「仪与王约六里,
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
归告怀王。

怀王怒,
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
大破楚师于丹、淅,
斩首八万,
虏楚将屈丐,
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以深入击秦,
战于蓝田。

魏闻之,
袭楚至邓。
楚兵惧,
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
楚大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59a 页
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
以和。
楚王曰:
「不愿得地,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
乃曰: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臣请往如楚。」

如楚,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
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
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
不复在位,
使于齐,

顾反,
谏怀王曰:
「何不杀张仪?」
怀王悔,
追张仪不及。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60a 页
其后诸侯共击楚,
大破之,
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
与楚婚,
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
屈平曰:
「秦虎狼之国,
不可信,
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柰何绝秦欢!」
怀王卒行。
入武关,
秦伏兵绝其后,
因留怀王,
以求割地。
怀王怒,
不听。
亡走赵,
赵不内。
复之秦,
竟死于秦而归葬。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61a 页
长子顷襄王
立,
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
以劝怀王入秦
而不反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62a 页
屈平既嫉之,
虽放流,
眷顾楚国,
系心怀王,
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
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柰何,
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
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其所谓忠者不忠,
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
疏屈平
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
亡其六郡,
身客死于秦,
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易》曰:
「井泄不食,
为我心恻,
可以汲。王明,
并受其福。」
王之不明,
岂足福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63a 页
令尹子兰闻之
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
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64a 页
屈原至于江滨,
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举世混浊
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
而我独醒,
是以见放。」

渔父曰:
「夫圣人者,
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
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怀瑾握瑜
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
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65a 页
乃作《怀沙》之赋。
其辞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66a 页
陶陶孟夏兮,
草木莽莽。
伤怀永哀兮,
汩徂南土。
眴兮窈窈,
孔静幽墨。
冤结纡轸兮,
离悯之长鞠;
抚情效志兮,
俛诎以自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67a 页
刓方以为圜兮,
常度未替;
易初本由兮,
君子所鄙。
章画职墨兮,
前度未改;
内直质重兮,
大人所盛。
巧匠不斲兮,
孰察其揆正?

玄文幽处兮,
矇谓之不章;
离娄微睇兮,
瞽以为无明。
变白而为黑兮,
倒上以为下。
凤皇在笯兮,
鸡雉翔舞。
同糅玉石兮,
一概而相量。
夫党人之鄙妒兮,
羌不知吾所臧。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68a 页
任重载盛兮,
陷滞而不济;
怀瑾握瑜兮,
穷不得余所示。
邑犬群吠兮,

吠所怪也;
诽骏疑桀兮,
固庸态也。
文质疏内兮,
众不知吾之异采;
材朴委积兮,
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袭义兮,
谨厚以为丰;

重华不可牾兮,
孰知余之从容!
古固有不并兮,
岂知其故也?
汤禹久远兮,
邈不可慕也。
惩违改忿兮,
抑心而自彊;

离湣而不迁兮,
愿志之有象。
进路北次兮,
日昧昧其将暮;
含忧虞哀兮,
限之以大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69a 页
乱曰:
浩浩沅、湘兮,
分流汩兮。
脩路幽拂兮,

道远忽兮。
曾唫恒悲兮,
永叹慨兮。
世既莫吾知兮,
人心不可谓兮。
怀情抱质兮,
独无匹兮。
伯乐既殁兮,
骥将焉程兮?

人生禀命兮,
各有所错兮。
定心广志,
馀何畏惧兮?
曾伤爰哀,
永叹喟兮。
世溷不吾知,
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兮,
愿勿爱兮。
明以告君子兮,
吾将以为类兮。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70a 页
于是怀石
遂自沈汨罗以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71a 页
屈原既死之后,
楚有宋玉、唐勒、
景差之徒者,
皆好辞
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72a 页
自屈原沈汨罗后百有馀年,
汉有贾生,
为长沙王太傅,
过湘水,
投书以吊屈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73a 页
贾生名谊,
雒阳人也。
年十八,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
为河南守,
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
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
闻河南守吴公
治平为天下第一,
故与李斯同邑
而常学事焉,
乃徵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
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74a 页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
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
诸老先生不能言,
贾生尽为之对,
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
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
超迁,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75a 页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
二十馀年,
天下和洽,
而固当改正朔,
易服色,
法制度,
定官名,
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
仪法,
色尚黄,
数用五,
为官名,
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
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
及列侯悉就国,
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
以为贾生
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
冯敬之属尽害之,
乃短贾生曰:
「雒阳之人,
年少初学,
专欲擅权,
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
不用其议,
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76a 页
贾生既辞往行,
闻长沙卑湿,
自以寿不得长,
又以适去,
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
为赋以吊屈原。
其辞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77a 页
共承嘉惠兮,
俟罪长沙。
侧闻屈原兮,
自沈汨罗。
造托湘流兮,
敬吊先生。
遭世罔极兮,
乃陨厥身。

呜呼哀哉,
逢时不祥!
鸾凤伏窜兮,
鸱枭翱翔。
O4l阘茸尊显兮,
谗谀得志;
贤圣逆曳兮,
方正倒植。
世谓伯夷贪兮,

谓盗蹠廉;
莫邪为顿兮,
铅刀为铦。
于嗟嚜嚜兮,
生之无故!
斡弃周鼎兮
宝康瓠,
腾驾罢牛兮

骖蹇驴,
骥垂两耳兮
服盐车。
章甫荐屦兮,
渐不可久;
嗟苦先生兮,
独离此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78a 页
讯曰:
已矣,
国其莫我知,
独堙郁兮
其谁语?
凤漂漂其高遰兮,
夫固自缩而远去。
袭九渊之神龙兮,
沕深潜以自珍。

弥融爚以隐处兮,
夫岂从蚁与蛭螾?
所贵圣人之神德兮,
远浊世而自藏。
使骐骥可得系羁兮,
岂云异夫犬羊!
般纷纷其离此尤兮,
亦夫子之辜也!

瞝九州而相君兮,
何必怀此都也?
凤皇翔于千仞之上兮,
览德煇而下之;
见细德之险微徵兮,
摇增翮逝而去之。
彼寻常之污渎兮,
岂能容吞舟之鱼!
横江湖之鳣鲟兮,
固将制于蚁蝼。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79a 页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有鸮飞入贾生舍,
止于坐隅。
楚人命鸮曰「服」。
贾生既以适居长沙,
长沙卑湿,
自以为寿不得长,
伤悼之,
乃为赋以自广。
其辞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80a 页
单阏之岁兮,
四月孟夏,
庚子日施兮,
服集予舍,
止于坐隅,
貌甚閒暇。
异物来集兮,
私怪其故,
发书占之兮,

筴言其度。

「野鸟入处兮,
主人将去」。
请问于服兮:
「予去何之?
吉乎告我,
凶言其菑。
淹数之度兮,
语予其期。」

服乃叹息,
举首奋翼,
口不能言,
请对以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81a 页
万物变化兮,
固无休息。
斡流而迁兮,
或推而还。
形气转续兮,
变化而嬗。
沕穆无穷兮,
胡可胜言!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
忧喜聚门兮,
吉凶同域。
彼吴彊大兮,
夫差以败;
越栖会稽兮,
句践霸世。
斯游遂成兮,
卒被五刑;
傅说胥靡兮,

乃相武丁。
夫祸之与福兮,
何异纠纆。
命不可说兮,
孰知其极?
水激则旱兮,

矢激则远。
万物回薄兮,
振荡相转。
云蒸雨降兮,
错缪相纷。
大专槃物兮,
坱轧无垠。
天不可与虑兮,
道不可与谋。
迟数有命兮,
恶识其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82a 页
且夫天地为炉兮,
造化为工;
阴阳为炭兮,
万物为铜。
合散消息兮,
安有常则;
千变万化兮,
未始有极。
忽然为人兮,

何足控抟;
化为异物兮,
又何足患!
小知自私兮,
贱彼贵我;
通人大观兮,
物无不可。
贪夫徇财兮,
烈士徇名;
夸者死权兮,
品庶冯生。
怵迫之徒兮,
或趋西东;

大人不曲兮,
亿变齐同。
拘士系俗兮,
攌如囚拘;
至人遗物兮,
独与道俱。
众人或或兮,
好恶积意;
真人淡漠兮,
独与道息。
释知遗形兮,
超然自丧;

寥廓忽荒兮,
与道翱翔。
乘流则逝兮,
得坻则止,
纵躯委命兮,
不私与己。
其生若浮兮,
其死若休;

澹乎若深渊之静,
泛乎若不系之舟。
不以生故自宝兮,
养空而浮;
德人无累兮,
知命不忧。
细故慸葪兮,
何足以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83a 页
后岁馀,
贾生徵见。
孝文帝方受釐,
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
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
文帝前席。

既罢,
曰:
「吾久不见贾生,
自以为过之,
今不及也。」
居顷之,
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
文帝之少子,
爱,
而好书,
故令贾生傅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84a 页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
皆为列侯。
贾生谏,
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
言诸侯或
连数郡,
非古之制,
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85a 页
居数年,
怀王骑,
堕马而死,
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
哭泣岁馀,
亦死。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及孝文崩,
孝武皇帝立,
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
而贾嘉最好学,
世其家,
与余通书。
至孝昭时,
列为九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86a 页
太史公曰:
余读《离骚》《天问》
《招魂》《哀郢》
悲其志。
适长沙,
观屈原所自沈渊,
未尝不垂涕,
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
又怪屈原以彼其材,
游诸侯,
何国不容,
而自令若是。
《服鸟赋》
同死生,
轻去就,
又爽然自失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87a 页
5.25《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88a 页
吕不韦者,
阳翟大贾人也。
往来贩贱卖贵,
家累千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89a 页
秦昭王四十年,
太子死。
其四十二年,
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
安国君有子二十馀人。
安国君有所甚爱姬,
立以为正夫人,
号曰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无子。

安国君中男名子楚,
子楚母曰夏姬,
毋爱。
子楚为秦质子于赵。
秦数攻赵,
赵不甚礼子楚。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90a 页
子楚,秦诸庶孽孙,
质于诸侯,
车乘进用不饶,
居处困,
不得意。
吕不韦贾邯郸,
见而怜之,
曰「此奇货可居」。

乃往见子楚,
说曰:
「吾能大子之门。」
子楚笑曰:
「且自大君之门,
而乃大吾门!」
吕不韦曰:「子不知也,
吾门待子门而大。」
子楚心知所谓,
乃引与坐,
深语。

吕不韦曰:
「秦王老矣,
安国君得为太子。
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无子,
能立适嗣者独华阳夫人耳。
今子兄弟二十馀人,
子又居中,

不甚见幸,
久质诸侯。
即大王薨,
安国君立为王,
则子毋几得
与长子及诸子
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子楚曰:「然。
为之柰何?」
吕不韦曰:
「子贫,
客于此,
非有以奉献于亲
及结宾客也。

不韦虽贫,
请以千金
为子西游,
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
立子为适嗣。」
子楚乃顿首曰:
「必如君策,
请得分秦国
与君共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91a 页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
与子楚,
为进用,
结宾客;
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
玩好,
自奉而西游秦,

求见华阳夫人姊,
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
因言子楚贤智,
结诸侯宾客
遍天下,
常曰
「楚也以夫人为天,
日夜泣思
太子及夫人」。

夫人大喜。
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曰:
「吾闻之,
以色事人者,
色衰而爱弛。

今夫人事太子,
甚爱而无子,
不以此时蚤自结于诸子中贤孝者,
举立以为适
而子之,
夫在则重尊,
夫百岁之后,
所子者为王,
终不失势,

此所谓
一言而万世之利也。
不以繁华时树本,
即色衰爱弛后,
虽欲开一语,
尚可得乎?

今子楚贤,
而自知中男也,
次不得为适,
其母又不得幸,
自附夫人,
夫人诚以此时
拔以为适,
夫人则竟世
而宠于秦矣。」

华阳夫人以为然,
承太子閒,
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
绝贤,
来往者皆称誉之。

乃因涕泣曰:
「妾幸得充后宫,
不幸无子,
愿得子楚立以为适嗣,
以托妾身。」
安国君许之,
乃与夫人刻玉符,
约以为适嗣。
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
而请吕不韦傅之,
子楚以此名誉益盛
于诸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92a 页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
绝好善舞者与居,
知有身。
子楚从不韦饮,
见而说之,
因起为寿,
请之。

吕不韦怒,
念业已破家为子楚,
欲以钓奇,
乃遂献其姬。
姬自匿有身,
至大期时,
生子政。
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93a 页
秦昭王五十年,
使王齮围邯郸,
急,
赵欲杀子楚。
子楚与吕不韦谋,
行金六百斤予
守者吏,

得脱,
亡赴秦军,
遂以得归。
赵欲杀子楚妻子,
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
得匿,
以故母子竟得活。

秦昭王五十六年,
薨,
太子安国君立为王,
华阳夫人为王后,
子楚为太子。
赵亦奉子楚夫人
及子政归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94a 页
秦王立一年,薨,
谥为孝文王。
太子子楚代立,
是为庄襄王。
庄襄王所母华阳后
为华阳太后,
真母夏姬
尊以为夏太后。
庄襄王元年,
以吕不韦为丞相,
封为文信侯,
食河南雒阳十万户。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95a 页
庄襄王即位三年,薨,
太子政立为王,
尊吕不韦为相国,
号称
「仲父」。
秦王年少,
太后
时时窃私通吕不韦。
不韦家僮万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96a 页
当是时,
魏有信陵君,
楚有春申君,
赵有平原君,
齐有孟尝君,
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

吕不韦以秦之彊,
羞不如,
亦招致士,
厚遇之,
至食客三千人。

是时
诸侯多辩士,
如荀卿之徒,
著书布天下。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
人著所闻,
集论以为
八览、六论、
十二纪,
二十馀万言。

以为备天地
万物古今之事,
号曰《吕氏春秋》
布咸阳市门,
悬千金其上,
延诸侯游士宾客
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97a 页
始皇帝益壮,
太后淫不止。
吕不韦恐觉
祸及己,
乃私求大阴人嫪毐
以为舍人,

时纵倡乐,
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
令太后闻之,
以啖太后。
太后闻,
果欲私得之。

吕不韦乃进嫪毐,
诈令人以腐罪告之。
不韦又阴谓太后曰:
「可事诈腐,
则得给事中。」
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
诈论之,
拔其须眉为宦者,

遂得侍太后。
太后私与通,
绝爱之。
有身,
太后恐人知之,
诈卜
当避时,
徙宫居雍。

嫪毐常从,
赏赐甚厚,
事皆决于嫪毐。
嫪毐家僮数千人,
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馀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98a 页
始皇七年,
庄襄王母夏太后薨。
孝文王后曰华阳太后,
与孝文王会葬寿陵。
夏太后子庄襄王葬芷阳,

故夏太后独别葬杜东,

「东望吾子,
西望吾夫。
后百年,
旁当有万家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699a 页
始皇九年,
有告嫪毐实非宦者,
常与太后私乱,
生子二人,
皆匿之。
与太后谋曰
「王即薨,
以子为后」。
于是秦王下吏治,
具得情实,
事连相国吕不韦。

九月,
夷嫪毐三族,
杀太后所生两子,
而遂迁太后于雍。
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
而迁之蜀。
王欲诛相国,
为其奉先王功大,
及宾客辩士
为游说者众,
王不忍致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00a 页
秦王十年十月,
免相国吕不韦。
及齐人茅焦说秦王,
秦王乃迎太后于雍,
归复咸阳,
而出文信侯
就国河南。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01a 页
岁馀,
诸侯宾客使者
相望于道,
请文信侯。
秦王恐其为变,
乃赐文信侯书曰:

「君何功于秦?
秦封君河南,
食十万户。
君何亲于秦?
号称仲父。
其与家属
徙处蜀!」

吕不韦自度稍侵,
恐诛,
乃饮酖而死。
秦王所加怒吕不韦、嫪毐皆已死,
乃皆复归嫪毐舍人迁蜀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02a 页
始皇十九年,
太后薨,
谥为帝太后,
与庄襄王会葬阳。

太史公曰:
不韦及嫪毐贵,
封号文信侯。
人之告嫪毐,
毐闻之。
秦王验左右,
未发。
上之雍郊,

毐恐
祸起,乃与党谋,
矫太后玺
发卒以反蕲年宫。
发吏攻毐,
毐败亡走,
追斩之好畤,
遂灭其宗。
而吕不韦由此绌矣。
孔子之所谓「闻」者,
其吕子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04a 页
5.26《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05a 页
曹沬者,
鲁人也,
以勇力
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沬为鲁将,
与齐战,
三败北。
鲁庄公惧,
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06a 页
齐桓公许与鲁
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曹沬执匕首劫齐桓公,
桓公左右莫敢动,
而问曰:
「子将何欲?」

曹沬曰:「齐强鲁弱,
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
即压齐境,
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
鲁之侵地。

既已言,
曹沬投其匕首,
下坛,
北面就群臣之位,
颜色不变,
辞令如故。

桓公怒,
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
弃信于诸侯,
失天下之援,
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
乃遂割鲁侵地,
曹沬三战所亡地
尽复予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07a 页
其后百六十有七年
而吴有专诸之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08a 页
专诸者,
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
知专诸之能。
伍子胥既见吴王僚,
说以伐楚之利。

吴公子光曰:「彼伍
员父兄皆死于楚
而员言伐楚,
欲自为报私雠也,
非能为吴。」
吴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
杀吴王僚,

乃曰:「彼光将有内志,
未可说以外事。」
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09a 页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
诸樊弟三人:
次曰馀祭,
次曰夷眛,
次曰季子札。

诸樊知季子札贤
而不立太子,
以次传三弟,
欲卒致国于季子札。

诸樊既死,
传馀祭。
馀祭死,
传夷眛。
夷眛死,
当传季子札;
季子札逃不肯立,
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

公子光曰:
「使以兄弟次邪,
季子当立;
必以子乎,
则光真适嗣,
当立。」
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10a 页
光既得专诸,
善客待之。
九年而楚平王死。
春,
吴王僚欲因楚丧,
使其二弟公子盖馀、属庸
将兵围楚之灊;
使延陵季子
于晋,
以观诸侯
之变。

楚发兵绝吴将盖馀、属庸路,
吴兵不得还。
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
「此时不可失,
不求何获!
且光真王嗣,
当立,
季子虽来,
不吾废也。」

专诸曰:
「王僚可杀也。
母老子弱,
而两弟将兵伐楚,
楚绝其后。
方今吴
外困于楚,
而内空无骨鲠之臣,
是无如我何。」

公子光顿首曰:
「光之身,
子之身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11a 页
四月丙子,
光伏甲士于窟室中,
而具酒请王僚。
王僚使兵陈
自宫至光之家,
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夹立侍,
皆持长铍。
酒既酣,
公子光详为足疾,
入窟室中,
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
而进之。

既至王前,
专诸擘鱼,
因以匕首刺王僚,
王僚立死。
左右亦杀专诸,
王人扰乱。

公子光出其伏甲
以攻王僚之徒,
尽灭之,
遂自立为王,
是为阖闾。
阖闾乃封专诸之子
以为上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12a 页
其后七十馀年
而晋有豫让之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13a 页
豫让者,
晋人也,
故尝事范氏
及中行氏,
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
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
赵襄子与韩、魏合
谋灭智伯,
灭智伯之后
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

漆其头以
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
曰:「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
我必为报雠而死,
以报智伯,
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
入宫涂厕,
中挟匕首,
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
心动,
执问涂厕之刑人,
则豫让,
内持刀兵,

曰:
「欲为智伯报仇!」
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
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
而其臣欲为报仇,
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醳去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14a 页
居顷之,
豫让又漆身为厉,
吞炭为哑,
使形状不可知,
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
其友识之,
曰:
「汝非豫让邪?」
曰:
「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

「以子之才,
委质而臣事襄子,
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
乃为所欲,
顾不易邪?
何乃残身苦形,
欲以求报襄子,
不亦难乎!」

豫让曰:
「既已委质臣事人,
而求杀之,
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
然所以为此者,
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15a 页
既去,顷之,
襄子当出,
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
马惊,
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
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
智伯尽灭之,
而子不为报雠,
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
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

豫让曰:
「臣事范、中行氏,
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
国士遇我,
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
「嗟乎豫子!
子之为智伯,
名既成矣,
而寡人赦子,
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
寡人不复释子!」

使兵围之。
豫让曰:
「臣闻明主
不掩人之美,
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
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
臣固伏诛,
然愿请君之衣
而击之,
焉以致报雠之意,
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
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襄拔剑三跃
而击之,
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
赵国志士闻之,
皆为涕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16a 页
其后四十馀年
而轵有聂政之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17a 页
聂政者,
轵深井里人也。
杀人避仇,
与母、姊如齐,
以屠为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18a 页
久之,
濮阳严仲子
事韩哀侯,
与韩相侠累有却。
严仲子恐诛,
亡去,
游求人
可以报侠累者。

至齐,
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
避仇隐于屠者之閒。
严仲子至门请,
数反,

然后具酒
自畅聂政母前。
酒酣,
严仲子奉黄
金百溢,
前为聂政母寿。
聂政惊怪其厚,
固谢严仲子。

严仲子固进,
而聂政谢曰:
「臣幸有老母,
家贫,
客游以为狗屠,
可以旦夕得甘毳
以养亲。
亲供养备,
不敢当仲子之赐。」
严仲子辟人,
因为聂政言曰:

「臣有仇,
而行游诸侯众矣;
然至齐,
窃闻足下义甚高,
故进百金者,
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
得以交足下之驩,
岂敢以有求望邪!」

聂政曰:「臣所以降志
辱身居市井屠者,
徒幸以养老母;
老母在,
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严仲子固让,
聂政竟不肯受也。
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
而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19a 页
久之,
聂政母死。
既已葬,
除服,
聂政曰:「嗟乎!
政乃市井之人,
鼓刀以屠;

而严仲子
乃诸侯之卿相也,
不远千里,
枉车骑而交臣。
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
未有大功可以称者,
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
我虽不受,
然是者徒深知政也。

夫贤者
以感忿睚眦之
意而亲信穷僻之人,
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且前日要政,
政徒以老母;
老母今以天年终,
政将为知己者用。」

乃遂西至濮阳,
见严仲子曰:
「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
徒以亲在;
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
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
请得从事焉!」

严仲子具告曰:
「臣之仇韩相侠累,
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
宗族盛多,
居处兵卫甚设,
臣欲使人刺之,
众终莫能就。
今足下幸而不弃,
请益其车骑壮士
可为足下辅翼者。」

聂政曰:「韩之与卫,
相去中閒不甚远,
今杀人之相,
相又国君之亲,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生得失则语泄,
语泄是韩举国
而与仲子为雠,
岂不殆哉!」
遂谢车骑人徒,
聂政乃辞独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20a 页
杖剑至韩,
韩相侠累
方坐府上,
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
聂政直入,
上阶刺杀侠累,
左右大乱。
聂政大呼,
所击杀者数十人,
因自皮面决眼,
自屠出肠,
遂以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21a 页
韩取聂政尸
暴于市,
购问莫知谁子。
于是韩购县购之,
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
久之莫知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22a 页
政姊荣闻
人有刺杀韩相者,
贼不得,
国不知其名姓,
暴其尸而县之千金,
乃于邑曰:「其是吾弟与?
嗟乎,严仲子知吾弟!」

立起,
如韩,之市,
而死者果政也,
伏尸哭极哀,
曰:「是轵深井里
所谓聂政者也。」

市行者诸众人皆曰:
「此人暴虐吾国相,
王县购其名姓千金,
夫人不闻与?
何敢来识之也?」
荣应之曰:「闻之。

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閒者,
为老母幸无恙,
妾未嫁也。
亲既以天年下世,
妾已嫁夫,
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
中而交之,泽厚矣,

可柰何!
士固为知己者死,
今乃以妾尚在之故,
重自刑以绝从,
妾其柰何畏殁身之诛,
终灭贤弟之名!」
大惊韩市人。
乃大呼天者三,
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23a 页
晋、楚、齐、卫闻之,
皆曰:
「非独政
能也,
乃其姊亦烈女也。

乡使政诚知
其姊无濡忍之志,
不重暴骸之难,
必绝险千里
以列其名,
姊弟俱僇于韩市者,
亦未必敢
以身许严仲子也。
严仲子亦可谓知人
能得士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24a 页
其后二百二十馀年
秦有荆轲之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25a 页
荆轲者,
卫人也。
其先乃齐人,
徙于卫,
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
燕人谓之荆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26a 页
荆卿好读书击剑,
以术说卫元君,
卫元君不用。
其后秦伐魏,
置东郡,
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27a 页
荆轲尝游过榆次,
与盖聂论剑,
盖聂怒而目之。
荆轲出,
人或言复召荆卿。

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
有不称者,
吾目之;
试往,
是宜去,
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使者还报,
盖聂曰:
「固去也,
吾曩者目摄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28a 页
荆轲游于邯郸,
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
鲁句践怒而叱之,
荆轲嘿而逃去,
遂不复会。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29a 页
荆轲既至燕,
爱燕之狗屠
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荆轲嗜酒,
日与狗屠及高渐离
饮于燕市,

酒酣以往,
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
于市中,
相乐也,
已而相泣,
旁若无人者。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
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其所游诸侯,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其之燕,
燕之处士田光先生
亦善待之,
知其非庸人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30a 页
居顷之,
会燕太子丹质秦
亡归燕。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
而秦王政生于赵,
其少时与丹驩。
及政立为秦王,

而丹质于秦。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
故丹怨而亡归。
归而求
为报秦王者,
国小,
力不能。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
以伐齐、楚、三晋,
稍蚕食诸侯,
且至于燕,
燕君臣皆恐祸之至。
太子丹患之,
问其傅鞠武。

武对曰:
「秦地遍天下,
威胁韩、魏、赵氏,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南有泾、渭之沃,
擅巴、汉之饶,
右陇、蜀之山,
左关、殽之险,

民众而士厉,
兵革有馀。
意有所出,
则长城之南,
易水以北,
未有所定也。
柰何以见陵之怨,
欲批其逆鳞哉!」
丹曰:「然则何由?」
对曰:「请入图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31a 页
居有閒,
秦将樊于期得罪于秦王,
亡之燕,
太子受而舍之。
鞠武谏曰:
「不可。
夫以秦王之暴
而积怒于燕,
足为寒心,

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是谓
『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祸必不振矣!
虽有管、晏,
不能为之谋也。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
入匈奴以灭口。
请西约三晋,
南连齐、楚,
北购于单于,
其后乃可图也。」

太子曰:「太傅之计,
旷日弥久,
心惛然,
恐不能须臾。
且非独于此也,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归身于丹,
丹终不以迫于彊秦
而弃所哀怜之交,
置之匈奴,
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愿太傅更虑之。」

鞠武曰:
「夫行危欲求安,
造祸而求福,
计浅而怨深,
连结一人之后交,
不顾国家之大害,
此所谓
『资怨而助祸』矣。

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
必无事矣。
且以雕鸷之秦,
行怨暴之怒,
岂足道哉!
燕有田光先生,
其为人智深而勇沈,
可与谋。」

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可乎?」
鞠武曰:「敬诺。」
出见田先生,

「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
田光曰:「敬奉教。」
乃造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32a 页
太子逢迎,
却行为导,
跪而蔽席。
田光坐定,
左右无人,
太子避席
而请曰:
「燕秦不两立,
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
一日而驰千里;
至其衰老,
驽马先之。
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
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虽然,
光不敢以图国事,
所善荆卿可使也。」

太子曰:
「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
可乎?」
田光曰:「敬诺。」
即起,
趋出。

太子送至门,
戒曰: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
国之大事也,
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俛而笑曰:
「诺。」
偻行见荆卿,

曰:「光与子相善,
燕国莫不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
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幸而教之曰
『燕秦不两立,
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
言足下于太子也,
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吾闻之,
长者为行,
不使人疑之。

今太子告光曰
『所言者,
国之大事也,
愿先生勿泄』,
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而使人疑之,
非节侠也。」
欲自杀以激荆卿,
曰:
「愿足下急过太子,
言光已死,
明不言也。」
因遂自刎而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33a 页
荆轲遂见太子,
言田光已死,
致光之言。
太子再拜而跪,
膝行流涕,
有顷而后言曰:
「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
欲以成大事之谋也。
今田先生以死
明不言,
岂丹之心哉!」

荆轲坐定,
太子避席顿首曰:
「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
使得至前,敢有所道,
此天之所以哀燕
而不弃其孤也。
今秦有贪利之心,
而欲不可足也。
非尽天下之地,
臣海内之王者,
其意不厌。

今秦已虏韩王,
尽纳其地。
又举兵南伐楚,
北临赵;
王剪将数十万之众
距漳、邺,
而李信出太原、云中。

赵不能支秦,
必入臣,
入臣则祸至燕。
燕小弱,
数困于兵,
今计举国
不足以当秦。
诸侯服秦,
莫敢合从。

丹之私计愚,
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
使于秦,
窥以重利;
秦王贪,
其势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
使悉反诸侯侵地,
若曹沬之与齐桓公,
则大善矣;
则不可,
因而刺杀之。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
而内有乱,
则君臣相疑,

以其閒诸侯得
合从,
其破秦必矣。
此丹之上愿,
而不知所委命,
唯荆卿留意焉。」

久之,
荆轲曰:
「此国之大事也,
臣驽下,
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顿首,
固请毋让,
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卿为上卿,
舍上舍。
太子日造门下,
供太牢具,
异物閒进,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
以顺适其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34a 页
久之,
荆轲未有行意。
秦将王剪破赵,
虏赵王,
尽收入其地,
进兵北略地
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
乃请荆轲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
则虽欲长侍足下,
岂可得哉!」
荆轲曰:「微太子言,
臣愿谒之。
今行
而毋信,
则秦未可亲也。

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
邑万家。
诚得樊将军首
与燕督亢之地图,
奉献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
臣乃得有以报。」

太子曰: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
而伤长者之意,
愿足下更虑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35a 页
荆轲知太子不忍,
乃遂私见樊于期曰: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
邑万家,
将柰何?」

于期仰天太息
流涕曰:
「于期每念之,
常痛于骨髓,
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曰:
「今有一言
可以解燕国之患,
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

于期乃前曰:
「为之柰何?」
荆轲曰: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
秦王必喜而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
右手揕其匈,
然则将军之仇报
而燕见陵之愧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

樊于期偏袒扼捥
而进曰:
「此臣之日夜切齿
腐心也,
乃今得闻教!」
遂自刭,
太子闻之,
驰往,
伏尸而哭,
极哀。
既已不可柰何,
乃遂盛樊于期首函封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36a 页
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
得赵人徐夫人匕首,
取之百金,
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
血濡缕,
人无不立死者。

乃装为遣荆卿。
燕国有勇士秦舞阳,
年十三,
杀人,
人不敢忤视。
乃令秦舞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
欲与俱;
其人居远未来,

而为治行。
顷之,
未发,
太子迟之,
疑其改悔,
乃复请曰:
「日已尽矣,
荆卿岂有意哉?
丹请得先遣秦舞阳。」

荆轲怒,叱太子曰:
「何太子之遣?
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彊秦,
仆所以留者,
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
请辞决矣!」
遂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37a 页
太子及宾客
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
既祖,
取道,
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忼慨,
士皆瞋目,
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终已不顾。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38a 页
遂至秦,
持千金之资币物,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
给贡职如郡县,
而得奉守
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
谨斩樊于期之头,
及献燕督亢之地图,
函封,
燕王拜送于庭,
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
大喜,
乃朝服,
设九宾,
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于期头函,
而秦舞阳奉地图柙,
以次进。
至陛,
秦舞阳色变振恐,
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舞阳,
前谢曰:

「北蕃蛮夷之鄙人,
未尝见天子,
故振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得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

秦王发图,
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而右手持匕首
揕之。
未至身,
秦王惊,
自引而起,
袖绝。

拔剑,
剑长,
操其室。
时惶急,
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
秦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
卒起不意,
尽失其度。

而秦法,
群臣侍殿上者
不得持尺寸之兵;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非有诏召不得上。
方急时,
不及召下兵,
以故荆轲乃逐秦王。

而卒惶急,
无以击轲,
而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
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秦王方环柱走,
卒惶急,
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
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
断其左股。
荆轲废,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不中,
中桐柱。
秦王复击轲,
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

倚柱而笑,
箕踞以骂曰:
「事所以不成者,
以欲生劫之,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于是左右既前杀轲,
秦王不怡者良久。
已而论功,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
曰:
「无且爱我,
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39a 页
于是秦王大怒,
益发兵诣赵,
诏王剪军以伐燕。
十月而拔蓟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
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
秦将李信追击燕王
急,

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
「秦所以尤追燕急者,
以太子丹故也。
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
秦王必解,
而社稷幸得血食。」

其后李信追丹,
丹匿衍水中,
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
欲献之秦。
秦复进兵攻之。
后五年,
秦卒灭燕,
虏燕王喜。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40a 页
其明年,
秦并天下,
立号为皇帝。
于是秦逐
太子丹、荆轲之客,
皆亡。
高渐离变名姓
为人庸保,
匿作于宋子。
久之,作苦,

闻其家堂上客
击筑,
傍偟不能去。
每出言曰:
「彼有善有不善。」
从者以告其主,
曰:
「彼庸乃知音,
窃言是非。」

家丈人召使前
击筑,
一坐称善,
赐酒。
而高渐离念久隐
畏约无穷时,
乃退,
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
更容貌而前。

举坐客皆惊,
下与抗礼,
以为上客。
使击筑而歌,
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
闻于秦始皇。
秦始皇召见,
人有识者,
乃曰:
「高渐离也。」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
乃矐其目。
使击筑,
未尝不称善。
稍益近之,

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
复进得近,
举筑朴秦皇帝,
不中。
于是遂诛高渐离,
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41a 页
鲁句践已闻
荆轲之刺秦王,
私曰:「嗟乎!
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
甚矣吾不知人也!
曩者吾叱之,
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42a 页
太史公曰:
世言荆轲,
其称太子丹之命,
「天雨粟,
马生角」也,
太过。
又言荆轲伤秦王,
皆非也。
始公孙季功、董生
与夏无且游,
具知其事,

为余道之如是。
自曹沬至荆轲五人,
此其义或成或不成,
然其立意较然,
不欺其志,
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43a 页
5.27《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44a 页
李斯者,
楚上蔡人也。
年少时,
为郡小吏,
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
近人犬,
数惊恐之。

斯入仓,
观仓中鼠,
食积粟,
居大庑之下,
不见人犬之忧。
于是李斯乃叹曰: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
在所自处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45a 页
乃从荀卿
学帝王之术。
学已成,
度楚王不足事,
而六国皆弱,
无可为建功者,
欲西入秦。
辞于荀卿曰:

「斯闻得时无怠,
今万乘方争时,
游者主事。
今秦王欲吞天下,
称帝而治,
此布衣驰骛之时
而游说者之秋也。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
此禽鹿视肉,
人面而能彊行者耳。

故诟莫大于卑贱,
而悲莫甚于穷困。
久处卑贱之位,
困苦之地,
非世而恶利,
自托于无为,
此非士之情也。
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46a 页
至秦,
会庄襄王卒,
李斯乃求为秦相
文信侯吕不韦舍人;
不韦贤之,
任以为郎。
李斯因以得说,
说秦王曰:

「胥人者,
去其几也。
成大功者,
在因瑕衅
而遂忍之。
昔者秦穆公之霸,
终不东并六国者,
何也?

诸侯尚众,
周德未衰,
故五伯迭兴,
更尊周室。
自秦孝公以来,
周室卑微,
诸侯相兼,
关东为六国,
秦之乘胜役诸侯,
盖六世矣。

今诸侯服秦,
譬若郡县。
夫以秦之彊,
大王之贤,
由灶上骚除,
足以灭诸侯,
成帝业,
为天下一统,

此万世之一时也。
今怠而不急就,
诸侯复彊,
相聚约从,
虽有黄帝之贤,
不能并也。」
秦王乃拜斯为长史,
听其计,
阴遣谋士赍持金玉
以游说诸侯。

诸侯名士
可下以财者,
厚遗结之;
不肯者,
利剑刺之。
离其君臣之计,
秦王乃使其良将
随其后。
秦王拜斯为客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47a 页
会韩人郑国
来閒秦,
以作注溉渠,
已而觉。
秦宗室大臣
皆言秦王曰:
「诸侯人来事秦者,
大抵为其主
游閒于秦耳,
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48a 页
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
西取由余于戎,
东得百里奚于宛,
迎蹇叔于宋,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
不产于秦,
而缪公用之,
并国二十,
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
移风易俗,
民以殷盛,
国以富彊,
百姓乐用,
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
举地千里,
至今治彊。
惠王用张仪之计,
拔三川之地,
西并巴、蜀,
北收上郡,
南取汉中,

包九夷,
制鄢、郢,
东据成皋之险,
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国之从,
使之西面事秦,
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睢,
废穰侯,
逐华阳,
彊公室,
杜私门,
蚕食诸侯,
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
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
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
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彊大之名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49a 页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有随、和之宝,
垂明月之珠,
服太阿之剑,
乘纤离之马,
建翠凤之旗,
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
秦不生一焉,
而陛下说之,
何也?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犀象之器不为玩好,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

江南金锡不为用,
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
娱心意说耳目者,
必出于秦然后可,
则是宛珠之簪,
傅玑之珥,
阿缟之衣,
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
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
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閒》
《昭》《虞》《武》《象》者,
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
而就《郑》《卫》
退弹筝而取《昭》《虞》
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
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
不论曲直,
非秦者去,
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
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
制诸侯之术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50a 页
臣闻地广者粟多,
国大者人众,
兵彊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
民无异国,
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
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
以资敌国,
却宾客
以业诸侯,
使天下之士退
而不敢西向,
裹足不入秦,
此所谓
「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51a 页
夫物不产于秦,
可宝者多;
士不产于秦,
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雠,
内自虚
而外树怨于诸侯,

求国无危,
不可得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52a 页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复李斯官,
卒用其计谋。
官至延尉。
二十馀年,
竟并天下,
尊主为皇帝,

以斯为丞相。
夷郡县城,
销其兵刃,
示不复用。
使秦无尺土之封,
不立子弟为王,
功臣为诸侯者,
使后无战攻之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53a 页
始皇三十四年,
置酒咸阳宫,
博士仆射周青臣等
颂称始皇威德。
齐人淳于越进
谏曰:
「臣闻之,
殷周之王千馀岁,
封子弟功臣
自为支辅。

今陛下有海内,
而子弟为匹夫,
卒有田常、六卿之患,
臣无辅弼,
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
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青臣等又面谀
以重陛下过,
非忠臣也。」

始皇下其议丞相。
丞相谬其说,
绌其辞,
乃上书曰:
「古者天下散乱,
莫能相一,
是以诸侯并作,
语皆道古以害今,
饰虚言以乱实,
人善其所私学,
以非上所建立。

今陛下并有天下,
别白黑而定一尊;
而私学乃相与
非法教之制,
闻令下,
即各以其私学议之,
入则心非,
出则巷议,
非主以为名,
异越以为高,
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不禁,
则主势降乎上,
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诸有文学《诗》《书》
百家语者,
蠲除去之。

令到满三十日弗去,
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有欲学者,
以吏为师。」

始皇可其议,
收去《诗》《书》
百家之语以愚百姓,
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明法度,
定律令,
皆以始皇起。

同文书。
治离宫别馆,
周遍天下。
明年,
又巡狩,
外攘四夷,
斯皆有力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54a 页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
诸男皆尚秦公主,
女悉嫁秦诸公子。
三川守李由
告归咸阳,
李斯置酒于家,
百官长皆前为寿,
门廷车骑
以千数。

李斯喟然而叹曰:
「嗟乎!
吾闻之荀卿曰
『物禁大盛』。
夫斯乃上蔡布衣,
闾巷之黔首,
上不知其驽下,
遂擢至此。
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
可谓富贵极矣。
物极则衰,
吾未知所税驾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55a 页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
行出游会稽,
并海上,
北抵琅邪。
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
兼行符玺令事,皆从。


始皇有二十馀子,
长子扶苏
以数直谏上,
上使监兵上郡,
蒙恬为将。
少子胡亥爱,
请从,
上许之。
馀子莫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56a 页
其年七月,
始皇帝至沙丘,
病甚,
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
「以兵属蒙恬,
与丧会咸阳而葬。」
书已封,
未授使者,
始皇崩。

书及玺皆在赵高所,
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
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
馀群臣皆莫知也。
李斯以为上在外崩,
无真太子,

故秘之。
置始皇居
辒辌车中,
百官奏事上
食如故,
宦者辄从辒辌车中
可诸奏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57a 页
赵高因留所赐扶苏玺书,
而谓公子胡亥曰:
「上崩,
无诏封王诸子
而独赐长子书。
长子至,
即立为皇帝,
而子无尺寸之地,
为之柰何?」

胡亥曰:
「固也。
吾闻之,
明君知臣,
明父知子。
父捐命,
不封诸子,
何可言者!」

赵高曰:「不然。
方今天下之权,
存亡在子与高及丞相耳,
愿子图之。
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
制人与见制于人,
岂可同日道哉!」

胡亥曰:
「废兄而立弟,
是不义也;
不奉父诏而畏死,
是不孝也;
能薄而材谫,
彊因人之功,
是不能也:
三者逆德,
天下不服,
身殆倾危,
社稷不血食。」

高曰:
「臣闻汤、武杀其主,
天下称义焉,
不为不忠。
卫君杀其父,
而卫国载其德,
孔子著之,
不为不孝。
夫大行不小谨,
盛德不辞让,
乡曲各有宜
而百官不同功。

故顾小而忘大,
后必有害;
孤疑犹豫,
后必有悔。
断而敢行,
鬼神避之,
后有成功。
愿子遂之!」

胡亥喟然叹曰:
「今大行未发,
丧礼未终,
岂宜以此事干丞相哉!」
赵高曰:
「时乎时乎,
閒不及谋!
赢粮跃马,
唯恐后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58a 页
胡亥既然高之言,
高曰:
「不与丞相谋,
恐事不能成,
臣请为子与丞相谋之。」
高乃谓丞相斯曰:

「上崩,
赐长子书,
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
书未行,
今上崩,
未有知者也。
所赐长子书及符玺
皆在胡亥所,
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
事将何如?」

斯曰:
「安得亡国之言!
此非人臣所当议也!」
高曰:
「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
功高孰与蒙恬?
谋远不失孰与蒙恬?

无怨于天下
孰与蒙恬?
长子旧而信之
孰与蒙恬?」
斯曰:
「此五者皆不及蒙恬,
而君责之何深也?」

高曰:
「高固内官之厮役也,
幸得以刀笔之文
进入秦宫,
管事二十馀年,
未尝见秦免罢丞相
功臣有封
及二世者也,
卒皆以诛亡。
皇帝二十馀子,
皆君之所知。

长子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
即位
必用蒙恬为丞相,
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
明矣。

高受诏教习胡亥,
使学以法事数年矣,
未尝见过失。
慈仁笃厚,
轻财重士,
辩于心而诎于口,
尽礼敬士,
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
可以为嗣。
君计而定之。」

斯曰:
「君其反位!
斯奉主之诏,
听天之命,
何虑之可定也?」
高曰:
「安可危也,
危可安也。
安危不定,
何以贵圣?」

斯曰:
「斯,
上蔡闾巷布衣也,
上幸擢为丞相,
封为通侯,
子孙皆至尊位
重禄者,
故将以存亡安危
属臣也。
岂可负哉!

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
孝子不勤劳而见危,
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
君其勿复言,
将令斯得罪。」
高曰:

「盖闻圣人迁徙无常,
就变而从时,
见末而知本,
观指而睹归。
物固有之,
安得常法哉!
方今天下之权命悬于胡亥,
高能得志焉。

且夫从外制中
谓之惑,
从下制上
谓之贼。
故秋霜降草花落,
水摇动者万物作,
此必然之效也。
君何见之晚?」

斯曰:
「吾闻晋易太子,
三世不安;
齐桓兄弟争位,
身死为戮;
纣杀亲戚,
不听谏者,
国为丘墟,
遂危社稷:
三者逆天,
宗庙不血食。
斯其犹人哉,
安足为谋!」

高曰:
「上下合同,
可以长久;
中外若一,
事无表里。
君听臣之计,
即长有封侯,
世世称孤,

必有乔松之寿,
孔、墨之智。
今释此而不从,
祸及子孙,
足以为寒心。
善者因祸为福,
君何处焉?」

斯乃仰天而叹,
垂泪太息曰:
「嗟乎!
独遭乱世,
既以不能死,
安托命哉!」
于是斯乃听高。
高乃报胡亥曰:
「臣请奉太子之明命
以报丞相,
丞相斯敢不奉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59a 页
于是乃相与谋,
诈为受始皇
诏丞相,
立子胡亥为太子。
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
「朕巡天下,
祷祠名山诸神
以延寿命。

今扶苏与将军蒙恬
将师数十万
以屯边,
十有馀年矣,
不能进而前,
士卒多秏,
无尺寸之功,
乃反数上书
直言诽谤我所为,
以不得罢归为太子,
日夜怨望。

扶苏为人子不孝,
其赐剑以自裁!
将军恬与扶苏居外,
不匡正,
宜知其谋。
为人臣不忠,
其赐死,
以兵属裨将王离。」
封其书以皇帝玺,
遣胡亥客奉书
赐扶苏于上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60a 页
使者至,
发书,
扶苏泣,入内舍,
欲自杀。
蒙恬止扶苏曰:

「陛下居外,
未立太子,
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
公子为监,
此天下重任也。
今一使者来,
即自杀,
安知其非诈?
请复请,
复请而后死,
未暮也。」

使者数趣之。
扶苏为人仁,
谓蒙恬曰:
「父而赐子死,
尚安复请!」
即自杀。
蒙恬不肯死,
使者即以属吏,
击于阳周。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61a 页
使者还报,
胡亥、斯、高大喜。
至咸阳,
发丧,
太子立为二世皇帝。
以赵高为郎中令,
常侍中用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62a 页
二世燕居,
乃召高与谋事,
谓曰:「夫人生居世閒也,
譬犹骋六骥
过决隙也。

吾既已临天下矣,
欲悉耳目之所好,
穷心志之所乐,
以安宗庙而乐万姓,
长有天下,
终吾年寿,
其道可乎?」

高曰:
「此贤主之所能行也,
而昏乱主之所禁也。
臣请言之,
不敢避斧钺之诛,
愿陛下少留意焉。

夫沙丘之谋,
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
而诸公子尽帝兄,
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
今陛下初立,
此其属意怏怏皆不服,
恐为变。

且蒙恬已死,
蒙毅将兵居外,
臣战战栗栗,
唯恐不终。
且陛下安得为此乐乎?」
二世曰:
「为之柰何?」
赵高曰:

「严法而刻刑,
令有罪者相坐诛,
至收族,
灭大臣而远骨肉;
贫者富之,
贱者贵之。
尽除去先帝之故臣,
更置陛下之所亲
信者近之。

此则阴德归陛下,
害除而奸谋塞,
群臣莫不被润泽,
蒙厚德,
陛下则高枕肆志
宠乐矣。
计莫出于此。」

二世然高之言,
乃更为法律。
于是群臣诸公子
有罪,
辄下高,
令鞠治之。
杀大臣蒙毅等,
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
十公主矺死于杜,
财物入于县官,
相连坐者
不可胜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63a 页
公子高欲奔,
恐收族,
乃上书曰:
「先帝无恙时,
臣入则赐食,
出则乘舆。
御府之衣,
臣得赐之;
中厩之宝马,
臣得赐之。

臣当从死
而不能,
为人子不孝,
为人臣不忠。
不忠者无名以立于世,
臣请从死,
愿葬郦山之足。
唯上幸哀怜之。」

书上,
胡亥大说,
召赵高而示之,
曰:
「此可谓急乎?」
赵高曰:
「人臣当忧死
而不暇,
何变之得谋!」
胡亥可其书,
赐钱十万以葬。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64a 页
法令诛罚
日益刻深,
群臣人人自危,
欲畔者众。
又作阿房之宫,
治直道、驰道,
赋敛愈重,
戍徭无已。

于是楚戍卒陈胜、
吴广等乃作乱,
起于山东,
杰俊相立,
自置为侯王,
叛秦,
兵至鸿门而却。

李斯数欲请閒
谏,
二世不许。
而二世责问李斯曰:
「吾有私议
而有所闻于韩子也,

『尧之有天下也,
堂高三尺,
采椽不斲,
茅茨不剪,
虽逆旅之宿不勤于此矣。

冬日鹿裘,
夏日葛衣,
粢粝之食,
藜藿之羹,
饭土匦,
啜土铏,
虽监门之养不觳于此矣。

禹凿龙门,
通大夏,
疏九河,
曲九防,
决渟水致之海,
而股无胈,
胫无毛,
手足胼胝,
面目黎黑,
遂以死于外,
葬于会稽,
臣虏之劳
不烈于此矣』。

然则夫所贵于有天下者,
岂欲苦形劳神,
身处逆旅之宿,
口食监门之养,
手持臣虏之作哉?
此不肖人之所勉也,
非贤者之所务也。
彼贤人之有天下也,
专用天下适己而已矣,
此所以贵于有天下也。

夫所谓贤人者,
必能安天下
而治万民,
今身且不能利,
将恶能治天下哉!
故吾愿赐志广欲,
长享天下而无害,
为之柰何?」

李斯子由为三川守,
群盗吴广等
西略地,
过去弗能禁。
章邯以破逐广等兵,
使者覆案三川相属,

诮让斯
居三公位,
如何令盗如此。
李斯恐惧,
重爵禄,
不知所出,
乃阿二世意,
欲求容,
以书对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65a 页
夫贤主者,
必且能全道
而行督责之术者也。
督责之,
则臣不敢不竭能
以徇其主矣。
此臣主之分定,
上下之义明,
则天下贤不肖
莫敢不尽力竭
任以徇其君矣。

是故主独制于天下
而无所制也。
能穷乐之极矣,
贤明之主也,
可不察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66a 页
故申子曰
「有天下
而不恣睢,
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者,
无他焉,
不能督责,
而顾以其身劳
于天下之民,
若尧、禹然,
故谓之「桎梏」也。

夫不能修申、韩之明术,
行督责之道,
专以天下自适也,
而徒务苦形劳神,
以身徇百姓,
则是黔首之役,
非畜天下者也,
何足贵哉!

夫以人徇己,
则己贵而人贱;
以己徇人,
则己贱而人贵。
故徇人者贱,
而人所徇者贵,
自古及今,
未有不然者也。
凡古之所为尊贤者,
为其贵也;

而所为恶不肖者,
为其贱也。
而尧、禹以身徇天下者也,
因随而尊之,
则亦失所为尊贤之心矣,
夫可谓大缪矣。
谓之为「桎梏」,不亦宜乎?
不能督责之过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67a 页
故韩子曰
「慈母有败子
而严家无格虏」者,
何也?
则能罚之加焉必也。
故商君之法,
刑弃灰于道者。

夫弃灰,
薄罪也,
而被刑,
重罚也。
彼唯明主
为能深督轻罪。

夫罪轻且督深,
而况有重罪乎?
故民不敢犯也。
是故韩子曰
「布帛寻常,
庸人不释,
铄金百溢,
盗蹠不搏」者,

非庸人之心重,
寻常之利深,
而盗蹠之欲浅也;
又不以盗蹠之行,
为轻百镒之重也。
搏必随手刑,
则盗蹠不搏百镒;

而罚不必行也,
则庸人不释寻常。
是故城高五丈,
而楼季不轻犯也;
泰山之高百仞,
而跛牂牧其上。
夫楼季也而难五丈之限,
岂跛牂也而易百仞之高哉?

峭堑之势异也。
明主圣王之所以能
久处尊位,
长执重势,
而独擅天下之利者,
非有异道也,
能独断
而审督责,
必深罚,

故天下不敢犯也。
今不务所以不犯,
而事慈母之所以败子也,
则亦不察于圣人之论矣。
夫不能行圣人之术,
则舍为天下役
何事哉?
可不哀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68a 页
且夫俭节仁义之人
立于朝,
则荒肆之乐辍矣;
谏说论理之臣
閒于侧,
则流漫之志诎矣;
烈士死节之行
显于世,
则淫康之虞废矣。

故明主能外此三者,
而独操主术
以制听从之臣,
而修其明法,
故身尊而势重也。

凡贤主者,
必将能拂世磨俗,
而废其所恶,
立其所欲,
故生则有尊重之势,

则有贤明之谥也。

是以明君独断,
故权不在臣也。
然后能灭仁义之涂,
掩驰说之口,
困烈士之行,
塞聪掩明,
内独视听,
故外
不可倾以仁义
烈士之行,
而内不可夺以谏说
忿争之辩。

故能荦然独行
恣睢之心
而莫之敢逆。
若此然后可谓
能明申、韩之术,
而脩商君之法。
法脩术明
而天下乱者,未之闻也。
故曰
「王道约而易操」也。
唯明主为能行之。

若此
则谓督责之诚,
则臣无邪,
臣无邪则天下安,
天下安则主严尊,
主严尊
则督责必,
督责必
则所求得,
所求得则国家富,

国家富则君乐丰。
故督责之术设,
则所欲无不得矣。
群臣百姓
救过不给,
何变之敢图?
若此则帝道备,
而可谓
能明君臣之术矣。
虽申、韩复生,
不能加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69a 页
书奏,
二世悦。
于是行督责
益严,
税民深者
为明吏。
二世曰:「若此则可谓
能督责矣。」

刑者相半于道,
而死人日成积于市。
杀人众者
为忠臣。
二世曰:「若此则可谓
能督责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70a 页
初,
赵高为郎中令,
所杀及报私怨众多,
恐大臣入朝
奏事毁恶之,
乃说二世曰:
「天子所以贵者,
但以闻声,
群臣莫得见其面,
故号曰『朕』。

且陛下富于春秋,
未必尽通诸事,
今坐朝廷,
谴举有不当者,
则见短于大臣,
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

且陛下深拱禁中,
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
事来有以揆之。

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
天下称圣主矣。」
二世用其计,
乃不坐朝廷见大臣,
居禁中。
赵高常待中用事,
事皆决于赵高。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71a 页
高闻李斯以为言,
乃见丞相曰:
「关东群盗多,
今上急
益发繇治阿房宫,
聚狗马无用之物。
臣欲谏,
为位贱。
此真君侯之事,
君何不谏?」
李斯曰:

「固也,
吾欲言之久矣。
今时上不坐朝廷,
上居深宫,
吾有所言者,不可传也,
欲见无閒。」
赵高谓曰:「君诚能谏,
请为君侯上閒语君。」

于是赵高待
二世方燕乐,
妇女居前,
使人告丞相:
「上方閒,
可奏事。」

丞相至宫门
上谒,
如此者三。
二世怒曰:
「吾常多閒日,
丞相不来。
吾方燕私,
丞相辄来请事。
丞相岂少我哉?
且固我哉?」
赵高因曰:「如此殆矣!
夫沙丘之谋,丞相与焉。

今陛下已立为帝,
而丞相贵不益,
此其意亦望裂地
而王矣。
且陛下不问臣,
臣不敢言。
丞相长男李由
为三川守,
楚盗陈胜等
皆丞相傍县之子,
以故楚盗公行,
过三川,
城守不肯击。

高闻其文书相往来,
未得其审,
故未敢以闻。
且丞相居外,
权重于陛下。」

二世以为然。
欲案丞相,
恐其不审,
乃使人案验
三川守与盗通状。
李斯闻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72a 页
是时二世在甘泉,
方作觳抵优俳之观。
李斯不得见,
因上书言赵高之短曰:

「臣闻之,
臣疑其君,
无不危国;
妾疑其夫,
无不危家。
今有大臣
于陛下擅利擅害,
与陛下无异,
此甚不便。

昔者司城子罕相宋,
身行刑罚,
以威行之,
期年遂劫其君。

田常为简公臣,
爵列无敌于国,
私家之富与公家均,
布惠施德,
下得百姓,
上得群臣,
阴取齐国,
杀宰予于庭,
即弑简公于朝,
遂有齐国。
此天下所明知也。

今高有邪佚之志,
危反之行,
如子罕相宋也;
私家之富,
若田氏之于齐也。
兼行田常、子罕之逆道
而劫陛下之威信,
其志若韩
玘为韩安相也。
陛下不图,
臣恐其为变也。」

二世曰:
「何哉?
夫高,
故宦人也,
然不为安肆志,
不以危易心,
絜行脩善,
自使至此,

以忠得进,
以信守位,
朕实贤之,
而君疑之,何也?
且朕少失先人,
无所识知,
不习治民,
而君又老,
恐与天下绝矣。

朕非属赵君,
当谁任哉?
且赵君为人精廉彊力,
下知人情,
上能适朕,
君其勿疑。」
李斯曰:

「不然。
夫高,
故贱人也,
无识于理,
贪欲无厌,
求利不止,
列势次主,
求欲无穷,
臣故曰殆。」

二世已前信赵高,
恐李斯杀之,
乃私告赵高。
高曰:
「丞相所患者独高,
高已死,
丞相即欲为田常所为。」
于是二世曰:
「其以李斯属郎中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73a 页
赵高案治李斯。
李斯拘执束缚,
居囹圄中,
仰天而叹曰:
「嗟乎,悲夫!
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
昔者桀杀关龙逢,

纣杀王子比干,
吴王夫差杀伍子胥。
此三臣者,
岂不忠哉,
然而不免于死,
身死而所忠者非也。

今吾智不及三子,
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
纣、夫差,
吾以忠死,宜矣。
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
杀忠臣而贵贱人,
作为阿房之宫,
赋敛天下。

吾非不谏也,
而不吾听也。
凡古圣王,
饮食有节,
车器有数,
宫室有度,

出令造事,
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
故能长久治安。
今行逆于昆弟,
不顾其咎;
侵杀忠臣,
不思其殃;

大为宫室,
厚赋天下,
不爱其费:
三者已行,
天下不听。
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
而心尚未寤也,
而以赵高为佐,
吾必见寇至咸阳,
麋鹿游于朝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74a 页
于是二世乃使高
案丞相狱,
治罪,
责斯与子由谋反状,
皆收捕宗族宾客。
赵高治斯,
榜掠千馀,
不胜痛,
自诬服。

斯所以不死者,
自负其辩,
有功,
实无反心,
幸得上书自陈,
幸二世之寤而赦之。
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

「臣为丞相治民,
三十馀年矣。
逮秦地之陕隘。
先王之时秦地
不过千里,
兵数十万。
臣尽薄材,
谨奉法令,
阴行谋臣,
资之金玉,
使游说诸侯,

阴脩甲兵,
饰政教,
官斗士,
尊功臣,
盛其爵禄,
故终以胁韩弱魏,
破燕、赵,
夷齐、楚,
卒兼六国,
虏其王,
立秦为天子。
罪一矣。

地非不广,
又北逐胡、貉,
南定百越,
以见秦之彊。
罪二矣。
尊大臣,
盛其爵位,
以固其亲。
罪三矣。

立社稷,
脩宗庙,
以明主之贤。
罪四矣。
更剋画,
平斗斛度量文章,
布之天下,
以树秦之名。

罪五矣。
治驰道,
兴游观,
以见主之得意。
罪六矣。

缓刑罚,
薄赋敛,
以遂主得众之心,
万民戴主,
死而不忘。
罪七矣。
若斯之为臣者,
罪足以死固久矣。

上幸尽其能力,
乃得至今,
愿陛下察之!」
书上,
赵高使吏弃去
不奏,
曰:
「囚安得上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75a 页
赵高使其客十馀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
更往覆讯斯。
斯更以其实对,
辄使人复榜之。
后二世使人验斯,
斯以为如前,
终不敢更言,

辞服。
奏当上,
二世喜曰:
「微赵君,
几为丞相所卖。」
及二世所使
案三川之守
至,
则项梁已击杀之。

使者来,
会丞相下吏,
赵高皆妄为
反辞。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76a 页
二世二年七月,
具斯五刑,
论腰斩咸阳市。
斯出狱,
与其中子俱执,
顾谓其中子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
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
岂可得乎?」
遂父子相哭,
而夷三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77a 页
李斯已死,
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
事无大小辄决于高。
高自知权重,
乃献鹿,
谓之马。
二世问左右:
「此乃鹿也?」
左右皆曰「马也」。

二世惊,
自以为惑,
乃召太卜,
令卦之。
太卜曰:
「陛下春秋郊祀,
奉宗庙鬼神,
斋戒不明,
故至于此。
可依盛德
而明斋戒。」

于是乃入上林
斋戒。
日游弋猎,
有行人入上林中,
二世自射杀之。
赵高教其女婿
咸阳令閰乐劾
不知何人贼杀人
移上林。

高乃谏二世曰:
「天子无故
贼杀不辜人,
此上帝之禁也,
鬼神不享,
天且降殃,
当远避宫以禳之。」
二世乃出
居望夷之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78a 页
留三日,赵高诈诏卫士,
令士皆素服持兵
内乡,
入告二世曰:
「山东群盗兵大至!」

二世上观
而见之,
恐惧,
高即因劫令自杀。

引玺而佩之,
左右百官莫从;
上殿,
殿欲坏者三。
高自知天弗与,
群臣弗许,
乃召始皇弟,
授之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79a 页
子婴即位,
患之,
乃称疾不听事,
与宦者韩谈及其子
谋杀高。
高上谒,
请病,
因召入,
令韩谈刺杀之,
夷其三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80a 页
子婴立三月,
沛公兵从武关入,
至咸阳,
群臣百官皆畔,
不适。
子婴与妻子
自系其颈以组,
降轵道旁。
沛公因以属吏。
项王至而斩之。
遂以亡天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81a 页
太史公曰:
李斯以闾阎历诸侯,
入事秦,
因以瑕衅,
以辅始皇,
卒成帝业,
斯为三公,
可谓尊用矣。
斯知六蓺之归,
不务明政
以补主上之缺,

持爵禄之重,
阿顺苟合,
严威酷刑,
听高邪说,
废适立庶。
诸侯已畔,
斯乃欲谏争,
不亦末乎!

人皆以斯极忠
而被五刑死,
察其本,
乃与俗议之异。
不然,
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82a 页
5.28《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83a 页
蒙恬者,
其先齐人也。
恬大父蒙骜,
自齐事秦昭王,
官至上卿。

秦庄襄王元年,
蒙骜为秦将,
伐韩,
取成皋、荥阳,
作置三川郡。
二年,
蒙骜攻赵,
取三十七城。

始皇三年,
蒙骜攻韩,
取十三城。
五年,
蒙骜攻魏,
取二十城,
作置东郡。
始皇七年,
蒙骜卒。

骜子曰武,
武子曰恬。
恬尝书狱典文学。

始皇二十三年,
蒙武为秦裨将军,
与王剪攻楚,
大破之,
杀项燕。
二十四年,
蒙武攻楚,
虏楚王。

蒙恬弟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84a 页
始皇二十六年,
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
攻齐,
大破之,
拜为内史。

秦已并天下,
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
收河南。
筑长城,
因地形,
用制险塞,
起临洮,
至辽东,
延袤万馀里。

于是渡河,
据阳山,
逶蛇而北。
暴师于外十馀年,
居上郡。

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始皇甚尊宠蒙氏,
信任贤之。
而亲近蒙毅,
位至上卿,
出则参乘,
入则御前。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名为忠信,
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85a 页
赵高者,
诸赵疏远属也。
赵高昆弟数人,
皆生隐宫,
其母被刑僇,
世世卑贱。

秦王闻高彊力,
通于狱法,
举以为中车府令。
高即私事公子胡亥,
喻之决狱。

高有大罪,
秦王令蒙毅法治之。
毅不敢阿法,
当高罪死,
除其宦籍。
帝以高之敦于事也,
赦之,
复其官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86a 页
始皇欲游天下,
道九原,
直抵甘泉,
乃使蒙恬通道,
自九原抵甘泉,
山堙谷,
千八百里。

道未就。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87a 页
始皇三十七年冬,
行出游会稽,
并海上,
北走琅邪。

道病,
使蒙毅还祷山川,
未反。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88a 页
始皇至沙丘崩,
秘之,
群臣莫知。

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
高雅得幸于胡亥,
欲立之,
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
因有贼心,
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
立胡亥为太子。
太子已立,
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扶苏已死,
蒙恬疑而复请之。
使者以蒙恬属吏,
更置。
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
使者还报,
胡亥已闻扶苏死,
即欲释蒙恬。
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
怨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89a 页
毅还至,
赵高因为胡亥忠计,
欲以灭蒙氏,

乃言曰:
「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
而毅谏曰『不可』。
若知贤而俞弗立,
则是不忠而惑主也。
以臣愚意,
不若诛之。」
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
前已囚蒙恬于阳周。

丧至咸阳,
已葬,
太子立为二世皇帝,
而赵高亲近,
日夜毁恶蒙氏,
求其罪过,
举劾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90a 页
子婴进谏曰:
「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李牧而用颜聚,
燕王喜阴用荆轲之谋而倍秦之约,
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
此三君者,
皆各以变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身。
今蒙氏,
秦之大臣谋士也,
而主欲一旦弃去之,
臣窃以为不可。

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
独智者不可以存君。
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
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
臣窃以为不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91a 页
胡亥不听。
而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
令蒙毅曰:
「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
今丞相以卿为不忠,
罪及其宗。
朕不忍,
乃赐卿死,
亦甚幸矣。
卿其图之!」

毅对曰:
「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
则臣少宦,
顺幸没世,
可谓知意矣。
以臣不知太子之能,
则太子独从,
周旋天下,
去诸公子绝远,
臣无所疑矣。

夫先主之举用太子,
数年之积也,
臣乃何言之敢谏,
何虑之敢谋!

非敢饰辞以避死也,
为羞累先主之名,
愿大夫为虑焉,
使臣得死情实。

且夫顺成全者,
道之所贵也;
刑杀者,
道之所卒也。
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
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
故立号曰『缪』。
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
楚平王杀伍奢。
吴王夫差杀伍子胥。

此四君者,
皆为大失,
而天下非之,
以其君为不明,
以是籍于诸侯。
故曰『用道治者不杀无罪,
而罚不加于无辜』。
唯大夫留心!」

使者知胡亥之意,
不听蒙毅之言,
遂杀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92a 页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
令蒙恬曰:
「君之过多矣,
而卿弟毅有大罪,
法及内史。」

恬曰:
「自吾先人,
及至子孙,
积功信于秦三世矣。
今臣将兵三十馀万,
身虽囚系,
其势足以倍畔,
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
不敢辱先人之教,
以不忘先主也。

昔周成王初立,
未离襁褓,
周公旦负王以朝,
卒定天下。

及成王有病甚殆,
公旦自揃其爪以沈于河,
曰:
『王未有识,
是旦执事。
有罪殃,
旦受其不祥。』
乃书而藏之记府,
可谓信矣。

及王能治国,
有贼臣言:
『周公旦欲为乱久矣,
王若不备,
必有大事。』

王乃大怒,
周公旦走而奔于楚。
成王观于记府,
得周公旦沈书,
乃流涕曰:
『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
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
《周书》曰『必参而伍之』。

今恬之宗,
世无二心,
而事卒如此,
是必孽臣逆乱,
内陵之道也。
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
桀杀关龙逢,
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
身死则国亡。

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
察于参伍,
上圣之法也。
凡臣之言,
非以求免于咎也,
将以谏而死,
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

使者曰:
「臣受诏行法于将军,
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

蒙恬喟然太息曰:
「我何罪于天,
无过而死乎?」
良久,
徐曰:
「恬罪固当死矣。
起临洮属之辽东,
城堑万馀里,
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
此乃恬之罪也。」
乃吞药自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93a 页
太史公曰:
吾适北边,
自直道归,
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
堑山堙谷,
通直道,
固轻百姓力矣。

夫秦之初灭诸侯,
天下之心未定,
痍伤者未瘳,
而恬为名将,
不以此时彊谏,
振百姓之急,
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
而阿意兴功,
此其兄弟遇诛,
不亦宜乎?
何乃罪地脉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94a 页
5.29《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95a 页
张耳者,
大梁人也。
其少时,
及魏公子毋忌为客。
张耳尝亡命游外黄。
外黄富人女甚美,
嫁庸奴,
亡其夫,
去抵父客。

父客素知张耳,
乃谓女曰:
「必欲求贤夫,
从张耳。」
女听,
乃卒请决,
嫁之张耳。

张耳是时脱身游,
女家厚奉给张耳,
张耳以故致千里客。
乃宦魏为外黄令。
名由此益贤。

陈馀者,
亦大梁人也,
好儒术,
数游赵苦陉。
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
亦知陈馀非庸人也。
馀年少,
父事张耳,
两人相与为刎颈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96a 页
秦之灭大梁也,
张耳家外黄。
高祖为布衣时,
尝数从张耳游,
客数月。
秦灭魏数岁,
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
购求有得张耳千金,
陈馀五百金。
张耳、陈馀乃变名姓,
俱之陈,
为里监门以自食。

两人相对。
里吏尝有过笞陈馀,
陈馀欲起,
张耳蹑之,
使受笞。
吏去,
张耳乃引陈馀之桑下而数之曰:
「始吾与公言何如?
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
陈馀然之。

秦诏书购求两人,
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97a 页
陈涉起蕲,
至入陈,
兵数万。
张耳、陈馀上谒陈涉。
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馀贤,
未尝见,
见即大喜。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98a 页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
「将军身被坚执锐,
率士卒以诛暴秦,
复立楚社稷,
存亡继绝,
功德宜为王。
且夫监临天下诸将,
不为王不可,
愿将军立为楚王也。」

陈涉问此两人,
两人对曰:
「夫秦为无道,
破人国家,
灭人社稷,
绝人后世,
罢百姓之力,
尽百姓之财。

将军瞋目张胆,
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
为天下除残也。
今始至陈而王之,
示天下私。

愿将军毋王,
急引兵而西,
遣人立六国后,
自为树党,
为秦益敌也。
敌多则力分,
与众则兵彊。

如此野无交兵,
县无守城,
诛暴秦,
据咸阳以令诸侯。
诸侯亡而得立,
以德服之,
如此则帝业成矣。
今独王陈,
恐天下解也。」

陈涉不听,
遂立为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799a 页
陈馀乃复说陈王曰:
「大王举梁、楚而西,
务在入关,
未及收河北也。
臣尝游赵,
知其豪桀及地形,
愿请奇兵北略赵地。」

于是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
邵骚为护军,
以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
予卒三千人,
北略赵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00a 页
武臣等从白马渡河,
至诸县,
说其豪桀曰:
「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
数十年矣。

北有长城之役,
南有五岭之戍,
外内骚动,
百姓罢敝,
头会箕敛,
以供军费,
财匮力尽,
民不聊生。
重之以苛法峻刑,
使天下父子不相安。

陈王奋臂为天下倡始,
王楚之地,
方二千里,
莫不响应,
家自为怒,
人自为斗,
各报其怨而攻其雠,
县杀其令丞,
郡杀其守尉。

今已张大楚,
王陈,
使吴广、周文将卒百万西击秦。
于此时而不成封侯之业者,
非人豪也。
诸君试相与计之!
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
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
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
此士之一时也。」

豪桀皆然其言。
乃行收兵,
得数万人,
号武臣为武信君。
下赵十城,
馀皆城守,
莫肯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01a 页
乃引兵东北击范阳。
范阳人蒯通说范阳令曰:
「窃闻公之将死,
故吊。
虽然,
贺公得通而生。」
范阳令曰:
「何以吊之?」

对曰:
「秦法重,
足下为范阳令十年矣,
杀人之父,
孤人之子,
断人之足,
黥人之首,
不可胜数。
然而慈父孝子莫敢倳刃公之腹中者,
畏秦法耳。

今天下大乱,
秦法不施,
然则慈父孝子且倳刃公之腹中以成其名,
此臣之所以吊公也。

今诸侯畔秦矣,
武信君兵且至,
而君坚守范阳,
少年皆争杀君,
下武信君。
君急遣臣见武信君,
可转祸为福,
在今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02a 页
范阳令乃使蒯通见武信君曰:
「足下必将战胜然后略地,
攻得然后下城,
臣窃以为过矣。
诚听臣之计,
可不攻而降城,
不战而略地,
传檄而千里定,
可乎?」

武信君曰:
「何谓也?」
蒯通曰:
「今范阳令宜整顿其士卒以守战者也,
怯而畏死,
贪而重富贵,
故欲先天下降,
畏君以为秦所置吏,
诛杀如前十城也。

然今范阳少年亦方杀其令,
自以城距君。
君何不赍臣侯印,
拜范阳令,
范阳令则以城下君,
少年亦不敢杀其令。
令范阳令乘朱轮华毂,
使驱驰燕、赵郊。

燕、赵郊见之,
皆曰此范阳令,
先下者也,
即喜矣,
燕、赵城可毋战而降也。
此臣之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

武信君从其计,
因使蒯通赐范阳令侯印。
赵地闻之,
不战以城下者三十馀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03a 页
至邯郸,
张耳、陈馀闻周章军入关,
至戏却;

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
多以谗毁得罪诛,
怨陈王不用其筴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
乃说武臣曰:
「陈王起蕲,
至陈而王,
非必立六国后。
将军今以三千人下赵数十城,
独介居河北,
不王无以填之。

且陈王听谗,
还报,
恐不脱于祸。
又不如立其兄弟;
不,
即立赵后。
将军毋失时,
时閒不容息。」

武臣乃听之,
遂立为赵王。
以陈馀为大将军,
张耳为右丞相,
邵骚为左丞相。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04a 页
使人报陈王,
陈王大怒,
欲尽族武臣等家,
而发兵击赵。
陈王相国房君谏曰:
「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
此又生一秦也。
不如因而贺之,
使急引兵西击秦。」

陈王然之,
从其计,
徙击武臣等家宫中,
封张耳子敖为成都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05a 页
陈王使使者贺赵,
令趣发兵西入关。
张耳、陈馀说武臣曰:
「王王赵,
非楚意,
特以计贺王。
楚已灭秦,
必加兵于赵。
愿王毋西兵,
北徇燕、代,
南收河内以自广。

赵南据大河,
北有燕、代,
楚虽胜秦,
必不敢制赵。」

赵王以为然,
因不西兵,
而使韩广略燕,
李良略常山,
张黡略上党。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06a 页
韩广至燕,
燕人因立广为燕王。
赵王乃与张耳、陈馀北略地燕界。
赵王閒出,
为燕军所得。
燕将囚之,
欲与分赵地半,
乃归王。
使者往,
燕辄杀之以求地。

张耳、陈馀患之。
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
「吾为公说燕,
与赵王载归。」

舍中皆笑曰:「使者往十馀辈,
辄死,
若何以能得王?」
乃走燕壁。
燕将见之,
问燕将曰:
「知臣何欲?」
燕将曰:「若欲得赵王耳。」

曰:「君知张耳、陈馀何如人也?」
燕将曰:「贤人也。」
曰:
「知其志何欲?」
曰:
「欲得其王耳。」

赵养卒乃笑曰:
「君未知此两人所欲也。
夫武臣、张耳、陈馀杖马箠下赵数十城,
此亦各欲南面而王,
岂欲为卿相终己邪?
夫臣与主岂可同日而道哉,
顾其势初定,
未敢参分而王,
且以少长先立武臣为王,
以持赵心。

今赵地已服,
此两人亦欲分赵而王,
时未可耳。
今君乃囚赵王。
此两人名为求赵王,
实欲燕杀之,
此两人分赵自立。

夫以一赵尚易燕,
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
而责杀王之罪,
灭燕易矣。」

燕将以为然,
乃归赵王,
养卒为御而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07a 页
李良已定常山,
还报,
赵王复使良略太原。
至石邑,
秦兵塞井陉,
未能前。

秦将诈称二世使人遗李良书,
不封,
曰:
「良尝事我得显幸。
良诚能反赵为秦,
赦良罪,
贵良。」

良得书,
疑不信。
乃还之邯郸,
益请兵。
未至,
道逢赵王姊出饮,
从百馀骑。
李良望见,
以为王,
伏谒道旁。

王姊醉,
不知其将,
使骑谢李良。
李良素贵,
起,
惭其从官。

从官有一人曰:
「天下畔秦,
能者先立。
且赵王素出将军下,
今女儿乃不为将军下车,
请追杀之。」

李良已得秦书,
固欲反赵,
未决,
因此怒,
遣人追杀王姊道中,
乃遂将其兵袭邯郸。
邯郸不知,
竟杀武臣、邵骚。
赵人多为张耳、陈馀耳目者,
以故得脱出。

收其兵,
得数万人。
客有说张耳曰:
「两君羁旅,
而欲附赵,
难;
独立赵后,
扶以义,
可就功。」

乃求得赵歇,
立为赵王,
居信都。
李良进兵击陈馀,
陈馀败李良,
李良走归章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08a 页
章邯引兵至邯郸,
皆徙其民河内,
夷其城郭。
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
王离围之。
陈馀北收常山兵,
得数万人,
军钜鹿北。
章邯军钜鹿南棘原,
筑甬道属河,
饷王离。
王离兵食多,
急攻钜鹿。

钜鹿城中食尽兵少,
张耳数使人召前陈馀,
陈馀自度兵少,
不敌秦,
不敢前。
数月,

张耳大怒,
怨陈馀,
使张黡、陈泽往让陈馀曰:
「始吾与公为刎颈交,
今王与耳旦暮且死,
而公拥兵数万,
不肯相救,
安在其相为死!

苟必信,
胡不赴秦军俱死?
且有十一二相全。」

陈馀曰:
「吾度前终不能救赵,
徒尽亡军。
且馀所以不俱死,
欲为赵王、张君报秦。
今必俱死,
如以肉委饿虎,
何益?」

张黡、陈泽曰:
「事已急,
要以俱死立信,
安知后虑!」

陈馀曰:
「吾死顾以为无益。
必如公言。」
乃使五千人令张黡、陈泽先尝秦军,
至皆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09a 页
当是时,
燕、齐、楚闻赵急,
皆来救。
张敖亦北收代兵,
得万馀人,来,
皆璧馀旁,
未敢击秦。

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
王离军乏食,
项羽悉引兵渡河,
遂破章邯。
章邯引兵解,
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
遂虏王离。
涉閒自杀。
卒存钜鹿者,
楚力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10a 页
于是赵王歇、张耳乃得出钜鹿,
谢诸侯。
张耳与陈馀相见,
责让陈馀以不肯救赵,
及问张黡、陈泽所在。

陈馀怒曰:
「张黡、陈泽以必死责臣,
臣使将五千人先尝秦军,
皆没不出。」

张耳不信,
以为杀之,
数问陈馀。
陈馀怒曰:
「不意君之望臣深也!
岂以臣为重去将哉?」
乃脱解印绶,
推予张耳。
张耳亦愕不受。

陈馀起如厕。
客有说张耳曰:
「臣闻『天与不取,
反受其咎』。
今陈将军与君印,
君不受,
反天不祥。
急取之!」

张耳乃佩其印,
收其麾下。
而陈馀还,
亦望张耳不襄,
遂趋出。
张耳遂收其兵。
陈馀独与麾下所善数百人之河上泽中渔猎。
由此陈馀、张耳遂有却。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11a 页
赵王歇复居信都。
张耳从项羽诸侯入关。
汉元年二月,
项羽立诸侯王,
张耳雅游,
人多为之言,
项羽亦素数闻张耳贤,
乃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
治信都。
信都更名襄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12a 页
陈馀客多说项羽曰:
「陈馀、张耳一体有功于赵。」
项羽以陈馀不从入关,
闻其在南皮,
即以南皮旁三县以封之,
而徙赵王歇王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13a 页
张耳之国,
陈馀愈益怒,
曰:「张耳与馀功等也,
今张耳王,
馀独侯,
此项羽不平。」

及齐王田荣畔楚,
陈馀乃使夏说说田荣曰:
「项羽为天下宰不平,
尽王诸将善地,
徙故王王恶地,
今赵王乃居代!
愿王假臣兵,
请以南皮为捍蔽。」

田荣欲树党于赵以反楚,
乃遣兵从陈馀。
陈馀因悉三县兵袭常山王张耳。
张耳败走,

念诸侯无可归者,
曰:
「汉王与我有旧故,
而项羽又彊,
立我,
我欲之楚。」

甘公曰:
「汉王之入关,
五星聚东井。
东井者,
秦分也。
先至必霸。
楚虽彊,
后必属汉。」

故耳走汉。
汉王亦还定三秦,
方围章邯废丘。
张耳谒汉王,
汉王厚遇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14a 页
陈馀已败张耳,
皆复收赵地,
迎赵王于代,
复为赵王。
赵王德陈馀,
立以为代王。

陈馀为赵王弱,
国初定,
不之国,
留傅赵王,
而使夏说以相国守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15a 页
汉二年,
东击楚,
使使告赵,
欲与俱。
陈馀曰:「汉杀张耳乃从。」

于是汉王求人类张耳者斩之,
持其头遗陈馀。
陈馀乃遣兵助汉。
汉之败于彭城西,
陈馀亦复觉张耳不死,
即背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16a 页
汉三年,
韩信已定魏地,
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
斩陈馀泜水上,
追杀赵王歇襄国。
汉立张耳为赵王。

汉五年,
张耳薨,
谥为景王。
子敖嗣立为赵王。
高祖长女鲁元公主为赵王敖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17a 页
汉七年,
高祖从平城过赵,
赵王朝夕袒韝蔽,
自上食,
礼甚卑,
有子婿礼。
高祖箕踞詈,
甚慢易之。

赵相贯高、赵午等年六十馀,
故张耳客也。
生平为气,
乃怒曰:
「吾王孱王也!」
说王曰:「夫天下豪桀并起,
能者先立。

今王事高祖甚恭,
而高祖无礼,
请为王杀之!」

张敖齧其指出血,
曰:
「君何言之误!
且先人亡国,
赖高祖得复国,
德流子孙,
秋豪皆高祖力也。
愿君无复出口。」

贯高、赵午等十馀人皆相谓曰:
「乃吾等非也。
吾王长者,
不倍德。
且吾等义不辱,
今怨高祖辱我王,
故欲杀之,
何乃污王为乎?
令事成归王,
事败独身坐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18a 页
汉八年,
上从东垣还,
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
要之置厕。

上过欲宿,
心动,
问曰:
「县名为何?」
曰:
「柏人。」
「柏人者,
迫于人也!」
不宿而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19a 页
汉九年,
贯高怨家知其谋,
乃上变告之。
于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

十馀人皆争自刭,
贯高独怒骂曰:
「谁令公为之?
今王实无谋,
而并捕王;
公等皆死,
谁白王不反者!」

乃轞车胶致,
与王诣长安。
治张敖之罪。
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
贯高与客孟舒等十馀人,
皆自髡钳,
为王家奴,
从来。

贯高至,
对狱,
曰:
「独吾属为之,
王实不知。」
吏治榜笞数千,
刺剟,
身无可击者,
终不复言。

吕后数言张王以鲁元公主故,
不宜有此。
上怒曰:
「使张敖据天下,
岂少而女乎!」
不听。

廷尉以贯高事辞闻,
上曰:「壮士!
谁知者,
以私问之。」

中大夫泄公曰:
「臣之邑子,
素知之。
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

上使泄公持节问之箯舆前。
仰视曰:
「泄公邪?」
泄公劳苦如生平驩,
与语,
问张王果有计谋不。

高曰:「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
今吾三族皆以论死,
岂以王易吾亲哉!
顾为王实不反,
独吾等为之。」
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

于是泄公入,
具以报,
上乃赦赵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20a 页
上贤贯高为人能立然诺,
使泄公具告之,
曰:
「张王已出。」
因赦贯高。
贯高喜曰:「吾王审出乎?」

泄公曰:「然。」
泄公曰:「上多足下,
故赦足下。」

贯高曰:
「所以不死一身无馀者,
白张王不反也。
今王已出,
吾责已塞,
死不恨矣。
且人臣有篡杀之名,
何面目复事上哉!
纵上不杀我,
我不愧于心乎?」

乃仰绝肮,
遂死。
当此之时,
名闻天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21a 页
张敖已出,
以尚鲁元公主故,
封为宣平侯。
于是上贤张王诸客,
以钳奴从张王入关,
无不为诸侯相、郡守者。
及孝惠、高后、文帝、孝景时,
张王客子孙皆得为二千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22a 页
张敖,
高后六年薨。
子偃为鲁元王。
以母吕后女故,
吕后封为鲁元王。
元王弱,
兄弟少,
乃封张敖他姬子二人:
寿为乐昌侯,
侈为信都侯。

高后崩,
诸吕无道,
大臣诛之,
而废鲁元王及乐昌侯、信都侯。
孝文帝即位,
复封故鲁元王偃为南宫侯,
续张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23a 页
太史公曰:
张耳、陈馀,
世传所称贤者;
其宾客厮役,
莫非天下俊桀,
所居国无不取卿相者。

然张耳、陈馀始居约时,
相然信以死,
岂顾问哉。
及据国争权,
卒相灭亡,
何卿者相慕用之诚,
后相倍之戾也!
岂非以势利交哉?

名誉虽高,
宾客虽盛,
所由殆与太伯、延陵季子异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24a 页
5.30《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25a 页
魏豹者,
故魏诸公子也。
其兄魏咎,
故魏时封为宁陵君。
秦灭魏,
迁咎为家人。

陈胜之起王也,
咎往从之。
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
魏地已下,
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
周市曰:
「天下昏乱,
忠臣乃见。
今天下共畔秦,
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

齐、赵使车各五十乘,
立周市为魏王。
市辞不受,
迎魏咎于陈。
五反,
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26a 页
章邯已破陈王,
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
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于齐、楚。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
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
围临济。
咎为其民约降。
约定,
咎自烧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27a 页
魏豹亡走楚。
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
复徇魏地。

项羽已破秦,
降章邯。
豹下魏二十馀城,
立豹为魏王。
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

汉元年,
项羽封诸侯,
欲有梁地,
乃徙魏王豹于河东,
都平阳,
为西魏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28a 页
汉王还定三秦,
渡临晋,
魏王豹以国属焉,
遂从击楚于彭城。
汉败,
还至荥阳,
豹请归视亲病,
至国,
即绝河津畔汉。

汉王闻魏豹反,
方东忧楚,
未及击,
谓郦生曰:
「缓颊往说魏豹,
能下之,
吾以万户封若。」

郦生说豹。
豹谢曰:
「人生一世閒,
如白驹过隙耳。
今汉王慢而侮人,
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
非有上下礼节也,
吾不忍复见也。」

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
传诣荥阳,
以豹国为郡。
汉王令豹守荥阳。
楚围之急,
周苛遂杀魏豹。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29a 页
彭越者,
昌邑人也,
字仲。
常渔钜野泽中,
为群盗。
陈胜、项梁之起,
少年或谓越曰:
「诸豪桀相立畔秦,
仲可以来,
亦效之。」

彭越曰:
「两龙方斗,
且待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30a 页
居岁馀,
泽閒少年相聚百馀人,
往从彭越,
曰:
「请仲为长。」

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
少年彊请,
乃许。
与期旦日日出会,
后期者斩。

旦日日出,
十馀人后,
后者至日中。
于是越谢曰:
「臣老,
诸君彊以为长。
今期而多后,
不可尽诛,
诛最后者一人。」
令校长斩之。

皆笑曰:
「何至是?
请后不敢。」

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
设坛祭,
乃令徒属。
徒属皆大惊,
畏越,
莫敢仰视。
乃行略地,
收诸侯散卒,
得千馀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31a 页
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
彭越助之。
昌邑未下,
沛公引兵西。
彭越亦将其众居钜野中,
收魏散卒。

项籍入关,
王诸侯,
还归,
彭越众万馀人毋所属。
汉元年秋,
齐王田荣畔项王,
汉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
使下济阴以击楚。
楚命萧公角将兵击越,
越大破楚军。

汉王二年春,
与魏王豹及诸侯东击楚,
彭越将其兵三万馀人归汉于外黄。
汉王曰:「彭将军收魏地得十馀城,
欲急立魏后。
今西魏王豹亦魏王咎从弟也,
真魏后。」

乃拜彭越为魏相国,
擅将其兵,
略定梁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32a 页
汉王之败彭城解而西也,
彭越皆复亡其所下城,
独将其兵北居河上。
汉王三年,
彭越常往来为汉游兵,
击楚,
绝其后粮于梁地。
汉四年冬,
项王与汉王相距荥阳,
彭越攻下睢阳、外黄十七城。

项王闻之,
乃使曹咎守成皋,
自东收彭越所下城邑,
皆复为楚。
越将其兵北走谷城。
汉五年秋,
项王之南走阳夏,
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馀城,
得谷十馀万斛,
以给汉王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33a 页
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
越曰:
「魏地初定,
尚畏楚,
未可去。」

汉王追楚,
为项籍所败固陵。
乃谓留侯曰:
「诸侯兵不从,
为之柰何?」

留侯曰:
「齐王信之立,
非君王之意,
信亦不自坚。
彭越本定梁地,
功多,
始君王以魏豹故,
拜彭越为魏相国。

今豹死毋后,
且越亦欲王,
而君王不蚤定。
与此两国约:
即胜楚,
睢阳以北至谷城,
皆以王彭相国;
从陈以东傅海,
与齐王信。

齐王信家在楚,
此其意欲复得故邑。
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
二人今可致;
即不能,
事未可知也。」

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
如留侯策。
使者至,
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
遂破楚。

五年项籍已死。春,
立彭越为梁王,
都定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34a 页
六年,
朝陈。
九年,
十年,
皆来朝长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35a 页
十年秋,
陈豨反代地,
高帝自往击,
至邯郸,
徵兵梁王。
梁王称病,
使将将兵诣邯郸。
高帝怒,
使人让梁王。

梁王恐,
欲自往谢。
其将扈辄曰:
「王始不往,
见让而往,
往则为禽矣。
不如遂发兵反。」

梁王不听,
称病。
梁王怒其太仆,
欲斩之。
太仆亡走汉,
告梁王与扈辄谋反。

于是上使使掩梁王,
梁王不觉,
捕梁王,
囚之雒阳。
有司治反形己具,
请论如法。
上赦以为庶人,
传处蜀青衣。

西至郑,
逢吕后从长安来,
欲之雒阳,
道见彭王。
彭王为吕后泣涕,
自言无罪,
愿处故昌邑。
吕后许诺,
与俱东至雒阳。

吕后白上曰:
「彭王壮士,
今徙之蜀,
此自遗患,
不如遂诛之。
妾谨与俱来。」

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
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
上乃可,
遂夷越宗族,
国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36a 页
太史公曰:
魏豹、彭越虽故贱,
然已席卷千里,
南面称孤,
喋血乘胜日有闻矣。
怀畔逆之意,
及败,
不死而虏囚,
身被刑戮,
何哉?

中材已上且羞其行,
况王者乎!
彼无异故,
智略绝人,
独患无身耳。
得摄尺寸之柄,
其云蒸龙变,
欲有所会其度,
以故幽囚而不辞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37a 页
5.31《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38a 页
黥布者,
六人也,
姓英氏。
秦时为布衣。
少年,
有客相之曰:
「当刑而王。」

及壮,
坐法黥。
布欣然笑曰:
「人相我当刑而王,
几是乎?」
人有闻者,
共俳笑之。

布已论输丽山,
丽山之徒数十万人,
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
乃率其曹偶,
亡之江中为群盗。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39a 页
陈胜之起也,
布乃见番君,
与其众叛秦,
聚兵数千人。
番君以其女妻之。

章邯之灭陈胜,
破吕臣军,
布乃引兵北击秦左右校,
破之清波,
引兵而东。

闻项梁定江东会稽,
涉江而西。
陈婴以项氏世为楚将,
乃以兵属项梁,
渡淮南,
英布、蒲将军亦以兵属项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40a 页
项梁涉淮而西,
击景驹、秦嘉等,
布常冠军。

项梁至薛,
闻陈王定死,
乃立楚怀王。
项梁号为武信君,
英布为当阳君。
项梁败死定陶,
怀王徙都彭城,
诸将英布亦皆保聚彭城。

当是时,
秦急围赵,
赵数使人请救。
怀王使宋义为上将,
范曾为末将,
项籍为次将,
英布、蒲将军皆为将军,
悉属宋义,
北救赵。

及项籍杀宋义于河上,
怀王因立籍为上将军,
诸将皆属项籍。

项籍使布先渡河击秦,
布数有利,
籍乃悉引兵涉河从之,
遂破秦军,
降章邯等。
楚兵常胜,
功冠诸侯。
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
以布数以少败众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41a 页
项籍之引兵西至新安,
又使布等夜击坑章邯秦卒二十馀万人。
至关,
不得入,
又使布等先从閒道破关下军,
遂得入,至咸阳,
布常为军锋。

项王封诸将,
立布为九江王,
都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42a 页
汉元年四月,
诸侯皆罢戏下,
各就国。
项氏立怀王为义帝,
徙都长沙,
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
其八月,
布使将击义帝,
追杀之郴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43a 页
汉二年,
齐王田荣畔楚,
项王往击齐,
微兵九江,
九江王布称病不往,
遣将将数千人行。
汉之败楚彭城,
布又称病不佐楚。

项王由此怨布,
数使使者诮让召布,
布愈恐,
不敢往。
项王方北忧齐、赵,
西患汉,
所与者独九江王,
又多布材,
欲亲用之,
以故未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44a 页
汉三年,
汉王击楚,
大战彭城,
不利,
出梁地,
至虞,
谓左右曰:
「如彼等者,
无足与计天下事。」

谒者随何进曰:
「不审陛下所谓。」
汉王曰:
「孰能为我使淮南,
令之发兵倍楚,
留项王于齐数月,
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

随何曰:
「臣请使之。」
乃与二十人俱,
使淮南。至,
因太宰主之,

三日不得见。
随何因说太宰曰:
「王之不见何,
必以楚为彊,
以汉为弱,
此臣之所以为使。

使何得见,
言之而是邪,
是大王所欲闻也;
言之而非邪,
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
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

太宰乃言之王,
王见之。
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
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
淮南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

随何曰:
「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
北乡而臣事之,
必以楚为彊,
可以托国也。

项王伐齐,
身负板筑,
以为士卒先,
大王宜悉淮南之众,
身自将之,
为楚军前锋,
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夫北面而臣事人者,
固若是乎?

夫汉王战于彭城,
项王未出齐也,
大王宜骚淮南之兵渡淮,
日夜会战彭城下,
大王抚万人之众,
无一人渡淮者,
垂拱而观其孰胜。

夫托国于人者,
固若是乎?
大王提空名以乡楚,
而欲厚自托,
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然而大王不背楚者,
以汉为弱也。
夫楚兵虽彊,
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
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

然而楚王恃战胜自彊,
汉王收诸侯,
还守成皋、荥阳,
下蜀、汉之粟,
深沟壁垒,
分卒守徼乘塞,
楚人还兵,
閒以梁地,
深入敌国八九百里,

欲战则不得,
攻城则力不能,
老弱转粮千里之外;
楚兵至荥阳、成皋,
汉坚守而不动,
进则不得攻,
退则不得解。
故曰楚兵不足恃也。

使楚胜汉,
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
夫楚之彊,
适足以玫天下之兵耳。
故楚不如汉,
其势易见也。
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
臣窃为大王惑之。

臣非以淮南之兵足以亡楚也。
夫大王发兵而倍楚,
项王必留;
留数月,
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
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
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
又况淮南,
淮南必大王有也。

故汉王敬使使臣进愚计,
愿大王之留意也。」
淮南王曰:「请奉命。」
阴许畔楚与汉,
未敢泄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45a 页
楚使者在,
方急责英布发兵,
舍传舍。
随何直人,
坐楚使者上坐,
曰:
「九江王已归汉,
楚何以得发兵?」

布愕然。
楚使者起。
何因说布曰:
「事已搆,
可遂杀楚使者,
无使归,
而疾走汉并力。」

布曰:「如使者教,
因起兵而击之耳。」
于是杀使者,
因起兵而攻楚。

楚使项声、龙且攻淮南,
项王留而攻下邑。
数月,
龙且击淮南,
破布军。
布欲引兵走汉,
恐楚王杀之,
故閒行与何俱归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46a 页
淮南王至,
上方踞床洗,
召布入见,
布甚大怒,
悔来,
欲自杀。
出就舍,
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
布又大喜过望。

于是乃使人入九江。
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
尽杀布妻子。
布使者颇得故人幸臣,
将众数千人归汉。
汉益分布兵而与俱北,
收兵至成皋。

四年七月,
立布为淮南王,
与击项籍。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47a 页
汉五年,
布使人入九江,
得数县。
六年,
布与刘贾入九江,
诱大司马周殷,
周殷反楚,
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
破之垓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48a 页
项籍死,
天下定,
上置酒。
上折随何之功,
谓何为腐儒,
为天下安用腐儒。

随何跪曰:
「夫陛下引兵攻彭城,
楚王未去齐也,
陛下发步五万人,
骑五千,
能以取淮南乎?」
上曰:
「不能。」

随何曰:
「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
至,
如陛下之意,
是何之功贤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
然而陛下谓何腐儒,
为天下安用腐儒,
何也?」

上曰:「吾方图子之功。」
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
布遂剖符为淮南王,
都六,
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皆属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49a 页
七年,
朝陈。
八年,
朝雒阳。
九年,
朝长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50a 页
十一年,
高后诛淮阴侯,
布因心恐。
夏,
汉诛梁王彭越,
醢之,
盛其醢遍赐诸侯。

至淮南,
淮南王方猎,
见醢,
因大恐,
阴令人部聚兵,
候伺旁郡警急。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51a 页
布所幸姬疾,
请就医,
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
姬数如医家,
贲赫自以为待中,
乃厚馈遗,
从姬饮医家。
姬侍王,
从容语次,
誉赫长者也。

王怒曰:
「汝安从知之?」
具说状。
王疑其与乱。
赫恐,
称病。
王愈怒,
欲捕赫。
赫言变事,
乘传诣长安。

布使人追,
不及。
赫至,
上变,
言布谋反有端,
可先未发诛也。
上读其书,
语萧相国。
相国曰:
恐仇怨妄诬之。
请系赫,
使人微验淮南王。」

淮南王布见赫以罪亡,
上变,
固已疑其言国阴事;
汉使又来,
颇有所验,
遂族赫家,
发兵反。

反书闻,
上乃赦贲赫,
以为将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52a 页
上召诸将问曰:
「布反,
为之柰何?」
皆曰:
「发兵击之,
坑竖子耳,
何能为乎!」

汝阴侯滕公召故楚令尹问之。
令尹曰:
「是故当反。」
滕公曰:「上裂地而王之,
疏爵而贵之,
南面而立万乘之主,
其反何也?」

令尹曰:「往年杀彭越,
前年杀韩信,
此三人者,
同功一体之人也。
自疑祸及身,
故反耳。」

滕公言之上曰:
「臣客故楚令尹薛公者,
其人有筹筴之计,
可问。」

上乃召见问薛公。
薛公对曰:「布反不足怪也。
使布出于上计,
山东非汉之有也;
出于中计,
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出于下计,
陛下安枕而卧矣。」

上曰:
「何谓上计?」
令尹对曰:
「东取吴,
西取楚,
并齐取鲁,
传檄燕、赵,
固守其所,
山东非汉之有也。」

「何谓中计?」
「东取吴,
西取楚,
并韩取魏,
据敖庾之粟,
塞成皋之口,
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何谓下计?」
「东取吴,
西取下蔡,
归重于越,
身归长沙,
陛下安枕而卧,
汉无事矣。」

上曰:
「是计将安出?」
令尹对曰:「出下计。」
上曰:
「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

令尹曰:
「布故丽山之徒也,
自致万乘之主,
此皆为身,
不顾后百姓万世虑者也,
故曰出下计。」

上曰:「善。」
封薛公千户。
乃立皇子长为淮南王。
上遂发兵自将东击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53a 页
布之初反,
谓其将曰:
「上老矣,
厌兵,
必不能来。
使诸将,
诸将独患淮阴、彭越,
今皆已死,
馀不足畏也。」

故遂反。
果如薛公筹之,
东击荆,
荆王刘贾走死富陵。
尽劫其兵,
渡淮击楚。

楚发兵与战徐、僮閒,
为三军,
欲以相救为奇。

或说楚将曰:
「布善用兵,
民素畏之。
且兵法,
诸侯战其地为散地。
今别为三,
彼败吾一军,
馀皆走,
安能相救!」

不听。
布果破其一军,
其二军散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54a 页
遂西,
与上兵遇蕲西,
会甀。
布兵精甚,
上乃壁庸城,
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
上恶之。
与布相望见,
遥谓布曰:
「何苦而反?」

布曰:
「欲为帝耳。」
上怒骂之,
遂大战。
布军败走,
渡淮,
数止战,
不利,
与百馀人走江南。

布故与番君婚,
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布,
伪与亡,
诱走越,
故信而随之番阳。
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
遂灭黥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55a 页
立皇子长为淮南王,
封贲赫为期思侯,
诸将率多以功封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56a 页
太史公曰:
英布者,
其先岂《春秋》所见楚灭英、六,
皋陶之后哉?
身被刑法,
何其拔兴之暴也!

项氏之所坑杀人以千万数,
而布常为首虐。
功冠诸侯,
用此得王,
亦不免于身为世大僇。
祸之兴自爱姬殖,
妒媢生患,
竟以灭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57a 页
5.32《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58a 页
淮阴侯韩信者,
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
贫无行,
不得推择为吏,
又不能治生商贾,
常从人寄食饮,
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数月,
亭长妻患之,
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
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
怒,
竟绝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59a 页
信钓于城下,
诸母漂,
有一母见信饥,
饭信,
竟漂数十日。
信喜,
谓漂母曰:
「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
「大丈夫不能自食,
吾哀王孙而进食,
岂望报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60a 页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曰:
「若虽长大,
好带刀剑,
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
「信能死,
刺我;
不能死,
出我裤下。」

于是信孰视之,
俛出裤下,
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
以为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61a 页
及项梁渡淮,
信杖剑从之,
居戏下,
无所知名。
项梁败,
又属项羽,
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
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
信亡楚归汉,
未得知名,
为连敖。

坐法当斩,
其辈十三人皆已斩,
次至信,
信乃仰视,
适见滕公,
曰:「上不欲就天下乎?
何为斩壮士!」

滕公奇其言,
壮其貌,
释而不斩。
与语,
大说之。
言于上,
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上未之奇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62a 页
信数与萧何语,
何奇之。
至南郑,
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上不我用,
即亡。
何闻信亡,
不及以闻,
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
「丞相何亡。」
上大怒,
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
何来谒上,
上且怒且喜,
骂何曰:
「若亡,
何也?」

何曰:「臣不敢亡也,
臣追亡者。」
上曰:
「若所追者谁何?」
曰:
「韩信也。」

上复骂曰:
「诸将亡者以十数,
公无所追;
追信,
诈也。」

何曰:
「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
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
无所事信;
必欲争天下,
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
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
「王计必欲东,
能用信,
信即留;
不能用,
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
「虽为将,
信必不留。」
王曰:
「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
「王素慢无礼,
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
择良日,
斋戒,
设坛场,
具礼,
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
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
乃韩信也,
一军皆惊。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63a 页
信拜礼毕,
上坐。
王曰:
「丞相数言将军,
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信谢,
因问王曰:
「今东乡争权天下,
岂非项王邪?」
汉王曰:
「然。」
曰:
「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

汉王默然良久,
曰:
「不如也。」

信再拜贺曰:
「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
然臣尝事之,
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项王喑恶叱咤,
千人皆废,
然不能任属贤将,
此特匹夫之勇耳。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
言语呕呕,
人有疾病,
涕泣分食饮,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
印刓敝,
忍不能予,
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有背义帝之约,
而以亲爱王,
诸侯不平。
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
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
天下多怨,
百姓不亲附,
特劫于威彊耳。
名虽为霸,
实失天下心。
故曰其彊易弱。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
任天下武勇,
何所不诛!
以天下城邑封功臣,
何所不服!
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
何所不散!

且三秦王为秦将,
将秦子弟数岁矣,
所杀亡不可胜计,
又欺其众降诸侯,
至新安,
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
唯独邯、欣、翳得脱,
秦父兄怨此三人,
痛入骨髓。

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
秦民莫爱也。
大王之入武关,
秋豪无所害,
除秦苛法,
与秦民约,
法三章耳,
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于诸侯之约,
大王当王关中,
关中民咸知之。
大王失职入汉中,
秦民无不恨者。
今大王举而东,
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大喜,
自以为得信晚。
遂听信计,
部署诸将所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64a 页
八月,
汉王举兵东出陈仓,
定三秦。

汉二年,
出关,
收魏、河南,
韩、殷王皆降。
合齐、赵共击楚。

四月,
至彭城,
汉兵败散而还。
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
复击破楚京、索之閒,
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65a 页
汉之败却彭城,
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
齐、赵亦反汉与楚和。

六月,
魏王豹谒归视亲疾,
至国,
即绝河关反汉,
与楚约和。
汉王使郦生说豹,
不下。
其八月,
以信为左丞相,
击魏。

魏王盛兵蒲坂,
塞临晋,
信乃益为疑兵,
陈船欲度临晋,
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渡军,
袭安邑。
魏王豹惊,
引兵迎信,
信遂虏豹,
定魏为河东郡。

汉王遣张耳与信俱,
引兵东,
北击赵、代。
后九月,
破代兵,
禽夏说阏与。
信之下魏破代,
汉辄使人收其精兵,
诣荥阳以距楚。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66a 页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欲东下井陉击赵。
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
聚兵井陉口,
号称二十万。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
「闻汉将韩信涉西河,
虏魏王,
禽夏说,
新喋血阏与,
今乃辅以张耳,
议欲下赵,
此乘胜而去国远斗,
其锋不可当。

臣闻千里馈粮,
士有饥色,
樵苏后爨,
师不宿饱。
今井陉之道,
车不得方轨,
骑不得成列,
行数百里,
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
从閒道绝其辎重;
足下深沟高垒,
坚营勿与战。
彼前不得斗,
退不得还,
吾奇兵绝其后,
使野无所掠,
不至十日,
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愿君留意臣之计。
否,
必为二子所禽矣。」

成安君,
儒者也,
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曰:
「吾闻兵法十则围之,
倍则战。
今韩信兵号数万,
其实不过数千。
能千里而袭我,
亦已罢极。

今如此避而不击,
后有大者,
何以加之!
则诸侯谓吾怯,
而轻来伐我。」

不听广武君策,
广武君策不用。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67a 页
韩信使人閒视,
知其不用,
还报,
则大喜,
乃敢引兵遂下。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
止舍。

夜半传发,
选轻骑二千人,
人持一赤帜,
从閒道蓖山而望赵军,
诫曰:
「赵见我走,
必空壁逐我,
若疾入赵壁,
拔赵帜,
立汉赤帜。」

令其裨将传飧,
曰:
「今日破赵会食!」
诸将皆莫信,
详应曰:
「诺。」

谓军吏曰:
「赵已先据便地为壁,
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
未肯击前行,
恐吾至阻险而还。」
信乃使万人先行,
出,
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平旦,
信建大将之旗鼓,
鼓行出井陉口,
赵开壁击之,
大战良久。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
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
复疾战。

赵果空壁争汉鼓旗,
逐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
军皆殊死战,
不可败。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
共候赵空壁逐利,
则驰入赵壁,
皆拔赵旗,
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已不胜,
不能得信等,
欲还归壁,
壁皆汉赤帜,
而大惊,
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
兵遂乱,
遁走,
赵将虽斩之,
不能禁也。

于是汉兵大击,
大破虏赵军,
斩成安君泜水上,
禽赵王歇。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68a 页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
信乃解其缚,
东乡坐,
西乡对,
师事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69a 页
诸将效首虏,
休毕贺,

因问信曰:
「兵法右倍山陵,
前左水泽,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曰破赵会食,
臣等不服。
然竟以胜,
此何术也?」

信曰:
「此在兵法,
顾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
『陷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亡地而后存』?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其势非置之死地,
使人人自为战;
今予之生地,
皆走,
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诸将皆服曰:「善。
非臣所及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70a 页
于是信问广武君曰:
「仆欲北攻燕,
东伐齐,
何若而有功?」

广武君辞谢曰:
「臣闻败军之将,
不可以言勇,
亡国之大夫,
不可以图存。
今臣败亡之虏,
何足以权大事乎!」

信曰:
「仆闻之,
百里奚居虞而虞亡,
在秦而秦霸,
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
用与不用,
听与不听也。
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
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以不用足下,
故信得待耳。」
因固问曰:
「仆委心归计,
愿足下勿辞。」

广武君曰:
「臣闻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
必有一得。
故曰『狂夫之言,
圣人择焉』。
顾恐臣计未必足用,
愿效愚忠。

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
一旦而失之,
军败鄗下,
身死泜上。
今将军涉西河,
虏魏王,
禽夏说阏与,
一举而下井陉,
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
诛成安君。

名闻海内,
威震天下,
农夫莫不辍耕释耒,
褕衣甘食,
倾耳以待命者,
若此,
将军之所长也。

然而众劳卒罢,
其实难用。
今将军欲举倦毙之兵,
顿之燕坚城之下,
欲战恐久力不能拔,
情见势屈,
旷日粮竭,
而弱燕不服,

齐必距境以自彊也。
燕齐相持而不下,
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
若此者,
将军所短也。
臣愚,
窃以为亦过矣。
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
而以长击短。」

韩信曰:
「然则何由?」
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
莫如案甲休兵,
镇赵抚其弧,
百里之内,
牛酒日至,
以飨士大夫醳兵,
北首燕路,

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
暴其所长于燕,
燕必不敢不听从。
燕已从,
使諠言者东告齐,
齐必从风而服,
虽有智者,
亦不知为齐计矣。

如是,
则天下事皆可图也。
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
此之谓也。」

韩信曰:
「善。」
从其策,
发使使燕,
燕从风而靡。
乃遣使报汉,
因请立张耳为赵王,
以镇抚其国。
汉王许之,
乃立张耳为赵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71a 页
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
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
因行定赵城邑,
发兵诣汉。
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
汉王南出,
之宛、叶閒,
得黥布,
走入成皋,
楚又复急围之。

六月,
汉王出成皋,
东渡河,
独与滕公俱,
从张耳军脩武。
至,
宿传舍。
晨自称汉使,
驰入赵壁。

张耳、韩信未起,
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
以麾召诸将,
易置之。
信、耳起,
乃知汉王来,
大惊。

汉王夺两人军,
即令张耳备守赵地,
拜韩信为相国,
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72a 页
信引兵东,
未渡平原,
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
韩信欲止。
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
「将军受诏击齐,
而汉独发閒使下齐,
宁有诏止将军乎?
何以得毋行也!

且郦生一士,
伏轼掉三寸之舌,
下齐七十馀城,
将军将数万众,
岁馀乃下赵五十馀城,
为将数岁,
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于是信然之,
从其计,
遂渡河。
齐已听郦生,
即留纵酒,
罢备汉守禦。
信因袭齐历下军,
遂至临菑。

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
乃亨之,
而走高密,
使使之楚请救。

韩信已定临菑,
遂东追广至高密西。
楚亦使龙且将,
号称二十万,
救齐。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73a 页
齐王广、龙且并军与信战,
未合。
人或说龙且曰:
「汉兵远斗穷战,
其锋不可当。
齐、楚自居其地战,
兵易败散。

不如深壁,
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
亡城闻其王在,
楚来救,
必反汉。
汉兵二千里客居,
齐城皆反之,
其势无所得食,
可无战而降也。」

龙且曰:
「吾平生知韩信为人,
易与耳。
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
吾何功?
今战而胜之,
齐之半可得,
何为止!」

遂战,
与信夹潍水陈。
韩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
满盛沙,
壅水上流,
引军半渡,
击龙且,
详不胜,
还走。

龙且果喜曰:
「固知信怯也。」
遂追信渡水。

信使人决壅囊,
水大至。
龙且军大半不得渡,
即急击,
杀龙且。
龙且水东军散走,
齐王广亡去。
信遂追北至城阳,
皆虏楚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74a 页
汉四年,
遂皆降平齐。
使人言汉王曰:
「齐伪诈多变,
反覆之国也,
南边楚,
不为假王以镇之,
其势不定。
愿为假王便。」

当是时,
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
韩信使者至,发书,
汉王大怒,骂曰:
「吾困于此,
旦暮望若来佐我,
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
因附耳语曰:
「汉方不利,
宁能禁信之王乎?
不如因而立,
善遇之,
使自为守。
不然,
变生。」

汉王亦悟,
因复骂曰:
「大丈夫定诸侯,
即为真王耳,
何以假为!」
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
徵其兵击楚。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75a 页
楚已亡龙且,
项王恐,
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
「天下共苦秦久矣,
相与戮力击秦。
秦已破,
计功割地,
分土而王之,
以休士卒。

今汉王复兴兵而东,
侵人之分,
夺人之地,
已破三秦,
引兵出关,
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
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
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

且汉王不可必,
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
项王怜而活之,
然得脱,
辄倍约,
复击项王,
其不可亲信如此。

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
为之尽力而兵,
终为之所禽矣。
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
以项王尚存也。

当今二王之事,
权在足下。
足下右投则汉王胜,
左投则项王胜。
项王今日亡,
则次取足下。
足下与项王有故,
何不反汉与楚连和,
参分天下王之?

今释此时,
而自必于汉以击楚,
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韩信谢曰:
「臣事项王,
官不过郎中,
位不过执戟,
言不听,
画不用,
故倍楚而归汉。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
予我数万众,
解衣衣我,
推食食我,
言听计用,
故吾得以至于此。
夫人深亲信我,
我倍之不祥,
虽死不易。
幸为信谢项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76a 页
武涉已去,
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
欲为奇策而感动之,
以相人说韩信曰:
「仆尝受相人之术。」
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

对曰:
「贵贱在于骨法,
忧喜在于容色,
成败在于决断,
以此参之,
万不失一。」

韩信曰:
「善。
先生相寡人何如?」
对曰:「愿少閒。」
信曰:「左右去矣。」

通曰:「相君之面,
不过封侯,
又危不安。
相君之背,
贵乃不可言。」
韩信曰:「何谓也?」

蒯通曰:
「天下初发难也,
俊雄豪桀建号壹呼,
天下之士云合雾集,
鱼鳞杂遝,
熛至风起。
当此之时,
忧在亡秦而已。

今楚汉分争,
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
父子暴骸骨于中野,
不可胜数。
楚人起彭城,
转斗逐北,
至于荥阳,
乘利席卷,
威震天下。

然兵困于京、索之閒,
迫西山而不能进者,
三年于此矣。

汉王将数十万之众,
距巩、雒,
阻山河之险,
一日数战,
无尺寸之功,
折北不救,
败荥阳,
伤成皋,
遂走宛、叶之閒,
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

夫锐气挫于险塞,
而粮食竭于内府,
百姓罢极怨望,
容容无所倚。
以臣料之,
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

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
足下为汉则汉胜,
与楚则楚胜。
臣愿披腹心,
输肝胆,
效愚计,
恐足下不能用也。

诚能听臣之计,
莫若两利而俱存之,
参分天下,
鼎足而居,
其势莫敢先动。

夫以足下之贤圣,
有甲兵之众,
据彊齐,
从燕、赵,
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
因民之欲,
西乡为百姓请命,
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
孰敢不听!

割大弱彊,
以立诸侯,
诸侯已立,
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
案齐之故,
有胶、泗之地,
怀诸侯以德,
深拱揖让,
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

盖闻天与弗取,
反受其咎;
时至不行,
反受其殃。
愿足下孰虑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77a 页
韩信曰:
「汉王遇我甚厚,
载我以其车,
衣我以其衣,
食我以其食。
吾闻之,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
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
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
欲建万世之业,
臣窃以为误矣。
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
相与为刎颈之交,
后争张黡、陈泽之事,
二人相怨。

常山王背项王,
奉项婴头而窜,
逃归于汉王。
汉王借兵而东下,
杀成安君泜水之南,
头足异处,
卒为天下笑。
此二人相与,
天下至驩也。

然而卒相禽者,何也?
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汉王,
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
而事多大于张黡、陈泽。
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
亦误矣。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
霸句践,
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野兽已尽而猎狗亨。
夫以交友言之,
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
以忠信言之,
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于句践也。

此二人者,
足以观矣。
愿足下深虑之。

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
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臣请言大王功略:
足下涉西河,
虏魏王,
禽夏说,
引兵下井陉,
诛成安君,
徇赵,
胁燕,
定齐,

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
东杀龙且,
西乡以报,
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
而略不世出者也。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
挟不赏之功,
归楚,
楚人不信;
归汉,
汉人震恐:
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
名高天下,
窃为足下危之。」

韩信谢曰:
「先生且休矣,
吾将念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78a 页
后数日,
蒯通复说曰:
「夫听者事之候也,
计者事之机也,
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
鲜矣。
听不失一二者,
不可乱以言;
计不失本末者,
不可纷以辞。

夫随厮养之役者,
失万乘之权;
守儋石之禄者,
阙卿相之位。

故知者决之断也,
疑者事之害也,
审豪氂之小计,
遣天下之大数,
智诚知之,
决弗敢行者,
百事之祸也。

故曰『猛虎之犹豫,
不若蜂虿之致螫;
骐骥之跼躅,
不如驽马之安步;
孟贲之狐疑,
不如庸夫之必致至也;
虽有舜禹之智,
吟而不言,
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此言贵能行之。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
时者难得而易失也。
时乎时,
不再来。
愿足下详察之。」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
又自以为功多,
汉终不夺我齐,
遂谢蒯通,
蒯通说不听,
已详狂为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79a 页
汉王之困固陵,
用张良计,
召齐王信,
遂将兵会垓下。
项羽已破,
高祖袭夺齐王军。

汉五年正月,
徙齐王信为楚王,
都下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80a 页
信至国,
召所从食漂母,
赐千金。
及下乡南昌亭长,
赐百钱,
曰:
「公,
小人也,
为德不卒。」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告诸将相曰:
「此壮士也。
方辱我时,
我宁不能杀之邪?
杀之无名,
故忍而就于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81a 页
项王亡将钟离眜家在伊卢,
素与信善。
项王死后,
亡归信。
汉王怨眜,
闻其在楚,
诏楚捕眜。
信初之国,
行县邑,
陈兵出入。

汉六年,
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
高帝以陈平计,
天子巡狩会诸侯,
南方有云梦,
发使告诸侯会陈:
「吾将游云梦。」
实欲袭信,
信弗知。
高祖且至楚,
信欲发兵反,
自度无罪,
欲谒上,
恐见禽。
人或说信曰:
「斩眜谒上,
上必喜,
无患。」

信见眜计事。
眛曰:
「汉所以不击取楚,
以眜在公所。
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
吾今日死,
公亦随手亡矣。」
乃骂信曰:
「公非长者!」
卒自刭。

信持其首,
谒高祖于陈。
上令武士缚信,
载后车。

信曰:「果若人言,
『狡兔死,
良狗亨;
高鸟尽,
良弓藏;
敌国破,
谋臣亡。』
天下已定,
我固当亨!」

上曰:「人告公反。」
遂械系信。
至雒阳,
赦信罪,
以为淮阴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82a 页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
常称病不朝从。
信由此日夜怨望,
居常鞅鞅,
羞与绛、灌等列。

信尝过樊将军哙,
哙跪拜送迎,
言称臣,
曰:
「大王乃肯临臣!」
信出门,
笑曰:
「生乃与哙等为伍!」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
「于君何如?」
曰:
「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
何为为我禽?」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
而善将将,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谓天授,
非人力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83a 页
陈豨拜为钜鹿守,
辞于淮阴侯。
淮阴侯挈其手,
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仰天叹曰:
「子可与言乎?
欲与子有言也。」
豨曰:「唯将军令之。」

淮阴侯曰:
「公之所居,
天下精兵处也;
而公,
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之畔,
陛下必不信;
再至,
陛下乃疑矣;
三至,
必怒而自将。
吾为公从中起,
天下可图也。」

陈豨素知其能也,
信之,
曰:「谨奉教!」

汉十年,
陈豨果反。
上自将而往,
信病不从。
阴使人至豨所,
曰:
「弟举兵,
吾从此助公。」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诸官徒奴,
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部署已定,
待豨报。
其舍人得罪于信,
信囚,
欲杀之。
舍人弟上变,
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吕后欲召,
恐其党不就,
乃与萧相国谋,
诈令人从上所来,
言豨已得死,
列侯群臣皆贺。
相国绐信曰:
「虽疾,
彊入贺。」
信入,

吕后使武士缚信,
斩之长乐钟室。
信方斩,
曰: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乃为儿女子所诈,
岂非天哉!」
遂夷信三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84a 页
高祖已从豨军来,
至,
见信死,
且喜且怜之,
问:
「信死亦何言?」
吕后曰:
「信言恨不用蒯通计。」

高祖曰:「是齐辩士也。」
乃诏齐捕蒯通,
蒯通至,
上曰:
「若教淮阴侯反乎?」

对曰:「然,
臣固教之。
竖子不用臣之策,
故令自夷于此。
如彼竖子用臣之计,
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上怒曰:「亨之。」

通曰:
「嗟乎,冤哉亨也!」
上曰:
「若教韩信反,
何冤?」

对曰:
「秦之纲绝而维弛,
山东大扰,
异姓并起,
英俊乌集。
秦失其鹿,
天下共逐之,

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蹠之狗吠尧,
尧非不仁,
狗因吠非其主。
当是时,
臣唯独知韩信,
非知陛下也。
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
顾力不能耳。
又可尽亨之邪?」

高帝曰:「置之。」
乃释通之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85a 页
太史公曰:
吾如淮阴,
淮阴人为余言,
韩信虽为布衣时,
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
贫无以葬,
然乃行营高敞地,
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
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
不伐己功,
不矜其能,
则庶几哉,
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
后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
而天下已集,
乃谋畔逆,
夷灭宗族,
不亦宜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86a 页
5.33《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87a 页
韩王信者,
故韩襄王孽孙也,
长八尺五寸。
及项梁之立楚后怀王也,
燕、齐、赵、魏皆已前王,
唯韩无有后,
故立韩诸公子横阳君成为韩王,
欲以抚定韩故地。
项梁败死定陶,
成奔怀王。

沛公引兵击阳城,
使张良以韩司徒降下韩故地,
得信,
以为韩将,
将其兵从沛公入武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88a 页
沛公立为汉王,
韩信从入汉中,
乃说汉王曰:
「项王王诸将近地,
而王独远居此,
此左迁也。
士卒皆山东人,
跂而望归,
及其锋东乡,
可以争天下。」

汉王还定三秦,
乃许信为韩王,
先拜信为韩太尉,
将兵略韩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89a 页
项籍之封诸王皆就国,
韩王成以不从无功,
不遣就国,
更以为列侯。
及闻汉遣韩信略韩地,
乃令故项籍游吴时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

汉二年,
韩信略定韩十馀城。
汉王至河南,
韩信急击韩王昌阳城。
昌降,
汉王乃立韩信为韩王,
常将韩兵从。

三年,
汉王出荥阳,
韩王信、周苛等守荥阳。
及楚败荥阳,
信降楚,
已而得亡,
复归汉,
汉复立以为韩王,
竟从击破项籍,
天下定。

五年春,
遂与剖符为韩王,
王颍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90a 页
明年春,
上以韩信材武,
所王北近巩、洛,
南迫宛、叶,
东有淮阳,
皆天下劲兵处,
乃诏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
备禦胡,
都晋阳。

信上书曰:
「国被边,
匈奴数入,
晋阳去塞远,
请治马邑。」
上许之,
信乃徙治马邑。

秋,
匈奴冒顿大围信,
信数使使胡求和解。
汉发兵救之,
疑信数閒使,
有二心,
使人责让信。

信恐诛,
因与匈奴约共攻汉,
反,以马邑降胡,
击太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91a 页
七年冬,
上自往击,
破信军铜鞮,
斩其将王喜。
信亡走匈奴。
(其将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立赵苗裔赵利为王,
复收信败散兵,
而与信及冒顿谋攻汉。

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馀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
至晋阳,
与汉兵战,
汉大破之,
追至于离石,
复破之。
匈奴复聚兵楼烦西北,
汉令车骑击破匈奴。

匈奴常败走,
汉乘胜追北,
闻冒顿居代上谷,
高皇帝居晋阳,
使人视冒顿,
还报曰「可击」。
上遂至平城。
上出白登,

匈奴骑围上,
上乃使人厚遣阏氏。
阏氏乃说冒顿曰:
「今得汉地,
犹不能居;
且两主不相厄。」

居七日,
胡骑稍引去。
时天大雾,
汉使人往来,
胡不觉。

护军中尉陈平言上曰:
「胡者全兵,
请令彊弩傅两矢外向,
徐行出围。」
入平城,
汉救兵亦到,
胡骑遂解去。
汉亦罢兵归。
韩信为匈奴将兵来击边。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92a 页
汉十年,
信令王黄等说误陈豨。
十一年春,
故韩王信复与胡骑入居参合,
距汉。

汉使柴将军击之,
遗信书曰:
「陛下宽仁,
诸侯虽有畔亡,
而复归,
辄复故位号,
不诛也。
大王所知。
今王以败亡走胡,
非有大罪,
急自归!」

韩王信报曰:
「陛下擢仆起闾巷,
南面称孤,
此仆之幸也。
荥阳之事,
仆不能死,
囚于项籍,
此一罪也。

及寇攻马邑,
仆不能坚守,
以城降之,
此二罪也。
今反为寇将兵,
与将军争一旦之命,
此三罪也。
夫种、蠡无一罪,
身死亡;

今仆有三罪于陛下,
而欲求活于世,
此伍子胥所以偾于吴也。
今仆亡匿山谷閒,
旦暮乞贷蛮夷,
仆之思归,如痿人不忘起,
盲者不忘视也,
势不可耳。」

遂战。
柴将军屠参合,
斩韩王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93a 页
信之入匈奴,
与太子俱;
及至颓当城,
生子,
因名曰颓当。
韩太子亦生子,
命曰婴。
至孝文十四年,
颓当及婴率其众降汉。

汉封颓当为弓高侯,
婴为襄城侯。
吴楚军时,
弓高侯功冠诸将。
传子至孙,
孙无子,
失侯。
婴孙以不敬失侯。

颓当孽孙韩嫣,
贵幸,
名富显于当世。
其弟说,
再封,
数称将军,
卒为案道侯。

子代,
岁馀法死。
后岁馀,
说孙曾拜为龙额侯,
续说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94a 页
卢绾者,
丰人也,
与高祖同里。
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
及生男,
高祖、卢绾同日生,
里中持羊酒贺两家。
及高祖、卢绾壮,
俱学书,
又相爱也。

里中嘉两家亲相爱,
生子同日,
壮又相爱,
复贺两家羊酒。

高祖为布衣时,
有吏事辟匿,
卢绾常随出入上下。
及高祖初起沛,
卢绾以客从,
入汉中为将军,
常待中。

从东击项籍,
以太尉常从,
出入卧内,
衣被饮食赏赐,
群臣莫敢望,
虽萧曹等,
特以事见礼,
至其亲幸,
莫及卢绾。

绾封为长安侯。
长安,
故咸阳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95a 页
汉五年冬,
以破项籍,
乃使卢绾别将,
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
破之。
七月还,
从击燕王臧荼,
臧荼降。

高祖已定天下,
诸侯非刘氏而王者七人。
欲王卢绾,
为群臣觖望。
及虏臧荼,
乃下诏诸将相列侯,
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

群臣知上欲王卢绾,
皆言曰:
「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
功最多,
可王燕。」
诏许之。
汉五年八月,
乃立卢绾为燕王。
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96a 页
汉十一年秋,
陈豨反代地,
高祖如邯郸击豨兵,
燕王绾亦击其东北。
当是时,
陈豨使王黄求救匈奴。
燕王绾亦使其臣张胜于匈奴,
言豨等军破。

张胜至胡,
故燕王臧荼子衍出亡在胡,
见张胜曰:
「公所以重于燕者,
以习胡事也。
燕所以久存者,
以诸侯数反,
兵连不决也。

今公为燕欲急灭豨等,
豨等已尽,
次亦至燕,
公等亦且为虏矣。
公何不令燕且缓陈豨而与胡和?
事宽,
得长王燕;
即有汉急,
可以安国。」

张胜以为然,
乃私令匈奴助豨等击燕。
燕王绾疑张胜与胡反,
上书请族张胜。
胜还,
具道所以为者。

燕王寤,
乃诈论它人,
脱胜家属,
使得为匈奴閒,
而阴使范齐之陈豨所,
欲令久亡,
连兵勿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97a 页
汉十二年,
东击黥布,
豨常将兵居代,
汉使樊哙击斩豨。
其裨将降,
言燕王绾使范齐通计谋于豨所。
高祖使使召卢绾,
绾称病。
上又使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往迎燕王,
因验问左右。

绾愈恐,
闭匿,
谓其幸臣曰:
「非刘氏而王,
独我与长沙耳。
往年春,
汉族淮阴,
夏,
诛彭越,
皆吕后计。

今上病,
属任吕后。
吕后妇人,
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

乃遂称病不行。
其左右皆亡匿。
语颇泄,
辟阳侯闻之,
归具报上,
上益怒。
又得匈奴降者,
降者言张胜亡在匈奴,
为燕使。

于是上曰:「卢绾果反矣!」
使樊哙击燕。
燕王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
候伺,
幸上病愈,
自入谢。

四月,
高祖崩,
卢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
匈奴以为东胡卢王。
绾为蛮夷所侵夺,
常思复归。
居岁馀,
死胡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98a 页
高后时,
卢绾妻子亡降汉,
会高后病,
不能见,
舍燕邸,
为欲置酒见之。
高后竟崩,
不得见。
卢绾妻亦病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899a 页
孝景中六年,
卢绾孙他之,
以东胡王降,
封为亚谷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00a 页
陈豨者,
宛朐人也,
不知始所以得从。
及高祖七年冬,
韩王信反,
入匈奴,
上至平城还,
乃封豨为列侯,
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
边兵皆属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01a 页
豨常告归过赵,
赵相周昌见豨宾客随之者千馀乘,
邯郸官舍皆满。
豨所以待宾客布衣交,
皆出客下。

豨还之代,
周昌乃求入见。
见上,
具言豨宾客盛甚,
擅兵于外数岁,
恐有变。
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财物诸不法事,
多连引豨。
豨恐,
阴令客通使王黄、曼丘臣所。

及高祖十年七月,
太上皇崩,
使人召豨,
豨称病甚。
九月,
遂与王黄等反,
自立为代王,
劫略赵、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02a 页
上闻,
乃赦赵、代吏人为豨所诖误劫略者,
皆赦之。
上自往,
至邯郸,
喜曰:
「豨不南据漳水,
北守邯郸,
知其无能为也。」

赵相奏斩常山守、尉,
曰:「常山二十五城,
豨反,亡其二十城。」
上问曰:「守、尉反乎?」
对曰:「不反。」

上曰:「是力不足也。」
赦之,
复以为常山守、尉。
上问周昌曰:「赵亦有壮士可令将者乎?」

对曰:
「有四人。」
四人谒,
上谩骂曰:「竖子能为将乎?」

四人惭伏。
上封之各千户,
以为将。
左右谏曰:
「从入蜀、汉,
伐楚,
功未遍行,
今此何功而封?」

上曰:「非若所知!
陈豨反,
邯郸以北皆豨有,
吾以羽檄徵天下兵,
未有至者,
今唯独邯郸中兵耳。
吾胡爱四千户封四人,
不以慰赵子弟!」

皆曰:
「善。」
于是上曰:
「陈豨将谁?」
曰:「王黄、曼丘臣,
皆故贾人。」
上曰:「吾知之矣。」
乃各以千金购黄、臣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03a 页
十一年冬,
汉兵击斩陈豨将侯敞、王黄于曲逆下,
破豨将张春于聊城,
斩首万馀。
太尉勃入定太原、代地。

十二月,
上自击东垣,
东垣不下,
卒骂上;
东垣降,
卒骂者斩之,
不骂者黥之。
更命东垣为真定。

王黄、曼兵臣其麾下受购赏之,
皆生得,
以故陈豨军遂败。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04a 页
上还至洛阳。
上曰:
「代居常山北,
赵乃从山南有之,
远。」
乃立子恒为代王,
都中都,
代、雁门皆属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05a 页
高祖十二年冬,
樊哙军卒追斩豨于灵丘。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06a 页
太史公曰:
韩信、卢绾非素积德累善之世,
徼一时权变,
以诈力成功,
遭汉初定,
故得列地,
南面称孤。

内见疑彊大,
外倚蛮貊以为援,
是以日疏自危,
事穷智困,
卒赴匈奴,
岂不哀哉!

陈豨,
梁人,
其少时数称慕魏公子;
及将军守边,
招致宾客而下士,
名声过实。

周昌疑之,
疵瑕颇起,
惧祸及身,
邪人进说,
遂陷无道。
于戏悲夫!
夫计之生孰成败于人也深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07a 页
5.34《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08a 页
田儋者,
狄人也,
故齐王田氏族也。
儋从弟田荣,
荣弟田横,
皆豪,
宗彊,
能得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09a 页
陈涉之初起王楚也,
使周市略定魏地,
北至狄,
狄城守。

田儋详为缚其奴,
从少年之廷,
欲谒杀奴。
见狄令,
因击杀令,
而召豪吏子弟曰:
「诸侯皆反秦自立,
齐,
古之建国,
儋,
田氏,
当王。」

遂自立为齐王,
发兵以击周市。
周市军还去,
田儋因率兵东略定齐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10a 页
秦将章邯围魏王咎于临济,
急。
魏王请救于齐,
齐王田儋将兵救魏。
章邯夜衔枚击,
大破齐、魏军,
杀田儋于济下。
儋弟田荣收儋馀兵东走东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11a 页
齐人闻王田儋死,
乃立故齐王建之弟田假为齐王,
田角为相,
田閒为将,
以距诸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12a 页
田荣之走东阿,
章邯追围之。
项梁闻田荣之急,
乃引兵击破章邯军东阿下。
章邯走而西,
项梁因追之。
而田荣怒齐之立假,
乃引兵归,
击逐齐王假。

假亡走楚。
齐相角亡走赵;
角弟田閒前求救赵,
因留不敢归。

田荣乃立田儋子市为齐王,
荣相之,
田横为将,
平齐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13a 页
项梁既追章邯,
章邯兵益盛,
项梁使使告赵、齐,
发兵共击章邯。
田荣曰:
「使楚杀田假,
赵杀田角、田閒,
乃肯出兵。」

楚怀王曰:
「田假与国之王,
穷而归我,
杀之不义。」
赵亦不杀田角、田閒以市于齐。

齐曰:「蝮螫手则斩手,
螫足则斩足。
何者,
为害于身也。
今田假、田角、田閒于楚、赵,
非直手足戚也,
何故不杀?
且秦复得志于天下,
则齮龁用事者坟墓矣。」

楚、赵不听,
齐亦怒,
终不肯出兵。
章邯果败杀项梁,
破楚兵,
楚兵东走,
而章邯渡河围赵于钜鹿。
项羽往救赵,
由此怨田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14a 页
项羽既存赵,
降章邯等,
西屠咸阳,
灭秦而立侯王也,
乃徙齐王田市更王胶东,
治即墨。
齐将田都从共救赵,
因入关,
故立都为齐王,
治临淄。

故齐王建孙田安,
项羽方渡河救赵,
田安下济北数城,
引兵降项羽,
项羽立田为济北王,
治博阳。
田荣以负项梁不肯出兵助楚、赵攻秦,
故不得王;

赵将陈馀亦失职,
不得王:
二人俱怨项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15a 页
项王既归,
诸侯各就国,
田荣使人将兵助陈馀,
令反赵地,
而荣亦发兵以距击田都,
田都亡走楚。

田荣留齐王市,
无令之胶东。
市之左右曰:
「项王彊暴,
而王当之胶东,
不就国,
必危。」

市惧,
乃亡就国。
田荣怒,
追击杀齐王市于即墨,
还攻杀济北王安。
于是田荣乃自立为齐王,
尽并三齐之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16a 页
项王闻之,
大怒,
乃北伐齐。
齐王田荣兵败,
走平原,
平原人杀荣。

项王遂烧夷齐城郭,
所过者尽屠之。
齐人相聚畔之。
荣弟横,
收齐散兵,
得数万人,
反击项羽于城阳。

而汉王率诸侯败楚,
入彭城。

项羽闻之,
乃醳齐而归,
击汉于彭城,
因连与汉战,
相距荥阳。
以故田横复得收齐城邑,
立田荣子广为齐王,
而横相之,
专国政,
政无巨细皆断于相。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17a 页
横定齐三年,
汉王使郦生往说下齐王广及其相国横。
横以为然,
解其历下车。
汉将韩信引兵且东击齐。

齐初使华无伤、田解军于历下以距汉,
汉使至,
乃罢守战备,
纵酒,
且遣使与汉平。
汉将韩信已平赵、燕,
用蒯通计,
度平原,
袭破齐历下车,
因人临淄。

齐王广、相横怒,
以郦生卖己,
而亨郦生。

齐王广东走高密,
相横走博,阳,
守相田光城阳,
将军田既军于胶东。
楚使龙且救齐,
齐王与合军高密。
汉将韩信与曹参破杀龙且,
虏齐王广。

汉将灌婴追得齐守相田光。
阳,
至博,而横闻齐王死,
自立为齐王,
还击婴,
婴败横之军于嬴下。
田横亡走梁,
归彭越。

彭越是时居梁地,
中立,
且为汉,
且为楚。
韩信已杀龙且,
因令曹参进兵破杀田既于胶东,
使灌婴破杀齐将田吸于千乘。
韩信遂平齐,
乞自立为齐假王,
汉因而立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18a 页
后岁馀,
汉灭项籍,
汉王立为皇帝,
以彭越为梁王。
田横惧诛,
而与其徒属五百馀人入海,
居岛中。

高帝闻之,
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
齐人贤者多附焉,
今在海中不收,
后恐为乱,
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

田横因谢曰:
「臣亨陛下之使郦生,
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
臣恐惧,
不敢奉诏,
请为庶人,
守海岛中。」

使还报,
高皇帝乃诏卫尉郦商曰:
「齐王田横即至,
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

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
曰:
「田横来,
大者王,
小者乃侯耳;
不来,
且举兵加诛焉。」
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雒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19a 页
未至三十里,
至尸乡厩置,
横谢使者曰:
「人臣见天子当洗沐。」
止留。
谓其客曰:
「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
今汉王为天子,
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
其耻固已甚矣。

且吾亨人之兄,
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
纵彼畏天子之诏,
不敢动我,
我独不愧于心乎?
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
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

今陛下在洛阳,
今斩吾头,
驰三十里閒,
形容尚未能败,
犹可观也。」
遂自刭,
令客奉其头,
从使者驰奏之高帝。

高帝曰:
「嗟乎,
有以也夫!
起自布衣,
兄弟三人更王,
岂不贤乎哉!」
为之流涕,
而拜其二客为都尉,
发卒二千人,
以王者礼葬田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20a 页
既葬,
二客穿其冢旁孔,
皆自刭,
下从之。
高帝闻之,
乃大惊,
以田棋之客皆贤。
吾闻其馀尚五百人在海中,
使使召之。

至则闻田横死,
亦皆自杀。
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21a 页
太史公曰:
甚矣蒯通之谋,
乱齐骄淮阴,
其卒亡此两人!
蒯通者,
善为长短说,
论战国之权变,
为八十一首。

通善齐人安期生,
安期生尝干项羽,
项羽不能用其筴。
已而项羽欲封此两人,
两人终不肯受,
亡去。

田横之高节,
宾客慕义而从横死,
岂非至贤!
余因而列焉。
不无善画者,
莫能图,
何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22a 页
5.35《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23a 页
舞阳侯樊哙者,
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
与高祖俱隐。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24a 页
初从高祖起丰,
攻下沛。
高祖为沛公,
以哙为舍人。
从攻胡陵、方与,
还守丰,
击泗水监丰下,
破之。

复东定沛,
破泗水守薛西。
与司马战砀东,
却敌,
斩首十五级,
赐爵国大夫。
常从,
沛公击章邯军濮阳,
攻城先登,
斩首二十三级,
赐爵列大夫。

复常从,
从攻城阳,
先登。
下户牖,
破李由军,
斩首十六级,
赐上閒爵。
从攻围东郡守尉于成武,
却敌,
斩首十四级,
捕虏十一人,
赐爵五大夫。

从击秦军,
出亳南。
河閒守军于杠里,
破之。
击破赵贲军开封北,
以却敌先登,
斩候一人,
首六十八级,
捕虏二十七人,
赐爵卿。

从攻破杨熊军于曲遇。
攻宛陵,
先登,
斩首八级,
捕虏四十四人,
赐爵封号贤成君。
从攻长社、轘辕,
绝河津,
东攻秦军于尸,
南攻秦军于犨。
破南阳守齮于阳城。

东攻宛城,
先登。
西至郦,
以却敌,
斩首二十四级,
捕虏四十人,
赐重封。
攻武关,
至霸上,
斩都尉一人,
首十级,
捕虏百四十六人,
降卒二千九百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25a 页
项羽在戏下,
欲攻沛公。
沛公从百馀骑因项伯面见项羽,
谢无有闭关事。
项羽既飨军士,
中酒,
亚父谋欲杀沛公,
令项庄拔剑舞坐中,
欲击沛公,
项伯常肩屏蔽之。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
樊哙在营外,
闻事急,
乃持铁盾入到营。
营卫止哙,
哙直撞入,
立帐下。

项羽目之,
问为谁。
张良曰:
「沛公参乘樊哙。」
项羽曰:
「壮士。」

赐之卮酒彘肩。
哙既饮酒,
拔剑切肉食,
尽之。
项羽曰:
「能复饮乎?」

哙曰:
「臣死且不辞,
岂特卮酒乎!
且沛公先入定咸阳,
暴师霸上,
以待大王。
大王今日至,
听小人之言,
与沛公有隙,
臣恐天下解,
心疑大王也。」
项羽默然。
沛公如厕,
麾樊哙去。

既出,
沛公留车骑,
独骑一马,
与樊哙等四人步从,
从閒道山下归走霸上军,
而使张良谢项羽。
项羽亦因遂已,
无诛沛公之心矣。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
沛公事几殆。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26a 页
明日,
项羽入屠咸阳,
立沛公为汉王。
汉王赐哙爵为列侯,
号临武侯。
迁为郎中,
从入汉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27a 页
还定三秦,
别击西丞白水北,
雍轻车骑于雍南,
破之。
从攻雍、斄城,
先登。击章平军好畤,
攻城,
先登陷阵,
斩县令丞各一人,
首十一级,
虏二十人,
迁郎中骑将。

从击秦车骑壤东,
却敌,
迁为将军。
攻赵贲,
下郿、
槐里、
柳中、咸阳;
灌废丘,
最。

至栎阳,
赐食邑杜之樊乡。
从攻项籍,
屠煮枣。
击破王武、程处军于外黄。
攻邹、
薛。
鲁、瑕丘、项羽败汉王于彭城,
尽复取鲁、梁地。
哙还至荥阳,
益食平阴二千户,
以将军守广武。

一岁,
项羽引而东。
从高祖击项籍,
下阳夏,
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
围项籍于陈,
大破之。
屠胡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28a 页
项籍既死,
汉王为帝,
以哙坚守战有功,
益食八百户。
从高帝攻反燕王臧荼,
虏荼,
定燕地。
楚王韩信反,
哙从至陈,
取信,
定楚。

更赐爵列侯,
与诸侯剖符,
世世勿绝,
食舞阳,
号为舞阳侯,
除前所食。

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
自霍人以往至云中,
与绛侯等共定之,
益食千五百户。
因击陈豨与曼丘臣军,
战襄国,
破柏人,
先登,
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
残东垣,
迁为左丞相。
破得綦毋卬、
尹潘军于无终、广昌。
破豨别将胡人王黄军代南,
因击韩信军于参合。

军所将卒斩韩信,
破豨胡骑横谷,
斩将军赵既,
虏代丞相冯梁、守孙奋、
大将王黄、将军、
太卜太仆解福等十人。
与诸将共定代乡邑七十三。
其后燕王卢绾反,
哙以相国击卢绾,
破其丞相抵蓟南,
定燕地,
凡县十八,
乡邑五十一。

益食邑千三百户,
定食舞阳五千四百户。
从,
斩首百七十六级,
虏二百八十八人。
别,
破军七,
下城五,
定郡六,
县五十二,
得丞相一人,
将军十二人,
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29a 页
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
生子伉,
故其比诸将最亲。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30a 页
先黥布反时,
高祖尝病甚,
恶见人,
卧禁中,
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馀日,
哙乃排闼直入,
大臣随之。
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等见上流涕曰: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
定天下,
何其壮也!
今天下已定,
又何惫也!
且陛下病甚,
大臣震恐,
不见臣等计事,
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高帝笑而起。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31a 页
其后卢绾反,
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
是时高帝病甚,
人有恶哙党于吕氏,
即上一日宫车晏驾,
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高帝闻之大怒,
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
而即军中斩哙。

陈平畏吕后,
执哙诣长安。
至则高祖已崩,
吕后释哙,
使复爵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32a 页
孝惠六年,
樊哙卒,
谥为武侯。
子伉代侯。
而伉母吕须亦临光侯,
高后时用事专权,
大臣尽畏之。
伉代侯九岁,
高后崩。

大臣诛诸吕、吕须婘属,
因诛伉。
舞阳侯中绝数月。
孝文帝既立,
乃复封哙他庶子市人为舞阳侯,
复故爵邑。
市人立二十九岁卒,
谥为荒侯。
子他广代侯。

六岁,
侯家舍人得罪他广,
怨之,
乃上书曰:
「荒侯市人病不能为人,
令其夫人与其弟乱而生他广,
他广实非荒侯子,
不当代后。」
诏下吏。
孝景中六年,
他广夺侯为庶人,
国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33a 页
曲周侯郦商者,
高阳人。
陈胜起时,
商聚少年东西略人,
得数千。
沛公略地至陈留,
六月馀,
商以将卒四千人属沛公于岐。
从攻长社,
先登,
赐爵封信成君。

从沛公攻缑氏,
绝河津,
破秦军洛阳东。
穰,
从攻下宛、定十七县。
别将攻旬关,
定汉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34a 页
项羽灭秦,
立沛公为汉王。
汉王赐商爵信成君,
以将军为陇西都尉。
别将定北地、上郡。
破雍将军焉氏,
周类军栒邑,
苏驵军于泥阳。
赐食邑武成六千户。

以陇西都尉从击项籍军五月,
出钜野,
与钟离眜战,
疾斗,
受梁相国印,
益食邑四千户。
以梁相国将从击项羽二岁三月,
攻胡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35a 页
项羽既已死,
汉王为帝。
其秋,
燕王臧荼反,
商以将军从击荼,
战龙脱,
先登陷阵,
破荼军易下,
却敌,

迁为右丞相,
赐爵列侯,
与诸侯剖符,
世世勿绝,
食邑涿五千户,
号曰涿侯。
以右丞相别定上谷,
因攻代,
受赵相国印。

以右丞相赵相国别与绛侯等定代、
雁门,
得代丞相程纵、
守相郭同、
将军已下至六百石十九人。
还,

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
以右丞相击陈豨,
残东垣。
又以右丞相高帝击黥布,
攻其前拒,
陷两陈,
得以破布军,
更食曲周五千一百户,

除前所食。
凡别破军三,
降定郡六,
县七十三,
得丞相、
守相、大将各一人,
小将二人,
二千石已下至六百石十九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36a 页
商事孝惠、高后时,
商病,
不治。
其子寄,
字况,
与吕禄善。
及高后崩,
大臣欲诛诸吕,
吕禄为将军,
军于北军,
太尉勃不得入北军,

于是乃使人劫郦商,
令其子况绐吕禄,
吕禄信之,
故与出游,
而太尉勃乃得入据北军,
遂诛诸吕。
是岁商卒,
谥为景侯。
子寄代侯。
天下称郦况卖交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37a 页
孝景前三年,
吴、楚、齐、赵反,
上以寄为将军,
围赵城,
十月不能下。
得俞侯栾布自平齐来,
乃下赵城,
灭赵,
王自杀,
除国。

孝景中二年,
寄欲取平原君为夫人,
景帝怒,
下寄吏,
有罪,
夺侯。
景帝乃以商他子坚封为缪侯,
续郦氏后。

缪靖侯卒,
子康侯遂成立。
遂成卒,
子怀侯世宗立。
世宗卒,
子侯终根立,
为太常,
坐法,
国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38a 页
汝阴侯夏侯婴,
沛人也。
为沛厩司御。
每送使客还,
过沛泗上亭,
与高祖语,
未尝不移日也。
婴已而试补县吏,
与高祖相爱。

高祖戏而伤婴,
人有告高祖。
高祖时为亭长,
重坐伤人,
告故不伤婴,
婴證之。
后狱覆,
婴坐高祖系岁馀,
掠笞数百,
终以是脱高祖。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39a 页
高祖之初与徒属欲攻沛也,
婴时以县令史为高祖使。
上降沛一日,
高祖为沛公,
赐婴爵七大夫,
以为太仆。

从攻胡陵,
婴与萧何降泗水监平,
平以胡陵降,
赐婴爵五大夫。
从击秦军砀东,
攻济阳,
下户牖,
破李由军雍丘下,
以兵车趣攻战疾,
赐爵执帛。

常以太仆奉车从击章邯军东阿、濮阳下,
以兵车趣攻战疾,
破之,
赐爵执圭。

复常奉车从击赵贲军开封,
杨熊军曲遇。
婴从捕虏六十八人,
降卒八百五十人,
得印一匮。
因复常奉车从击秦军雒阳东,
以兵车趣攻战疾,
赐爵封转为滕公。

因复奉车从攻南阳,
战于蓝田、芷阳,
以兵车趣攻战疾,
至霸上。
项羽至,
灭秦,
立沛公为汉王。
汉王赐婴爵列侯,
号昭平侯,
复为太仆,
从入蜀、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40a 页
还定三秦,
从击项籍。
至彭城,
项羽大破汉军。
汉王败,
不利,
驰去。
见孝惠、鲁元,
载之。

汉王急,
马罢,
虏在后,
常蹶两儿欲弃之,
婴常收,
竟载之,
徐行面雍树乃驰。
汉王怒,
行欲斩婴者十馀,
卒得脱,
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41a 页
汉王既至荥阳,
收散兵,
复振,
赐婴食祈阳。
复常奉车从击项籍,
追至陈,
卒定楚,
至鲁,
益食兹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42a 页
汉王立为帝。
其秋,
燕王臧荼反,
婴以太仆从击荼。
明年,
从至陈,
取楚王信。

更食汝阴,
剖符世世勿绝。
以太仆从击代,
至武泉、云中,
益食千户。
因从击韩信军胡骑晋阳旁,
大破之。

追北至平城,
为胡所围,
七日不得通。
高帝使使厚遗阏氏,
冒顿开围一角。
高帝出欲驰,
婴固徐行,
弩皆持满外向,
卒得脱。

益食婴细阳千户。
复以太仆从击胡骑句注北,
大破之。
以太仆击胡骑平城南,
三陷陈,
功为多,
赐所夺邑五百户。
以太仆击陈豨、黥布军,
陷陈却敌,
益食千户,
定食汝阴六千九百户,
除前所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43a 页
婴自上初起沛,
常为太仆,
竟高祖崩。
以太仆事孝惠。
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
鲁元于下邑之閒也,
乃赐婴县北第第一,

「近我」,
以尊异之。

孝惠帝崩,
以太仆事高后。
高后崩,
代王之来,
婴以太仆与东牟侯入清宫,
废少帝,
以天子法驾迎代王代邸,
与大臣共立为孝文皇帝,
复为太仆。

八岁卒,
谥为文侯。
子夷侯灶立,
七年卒。
子共侯赐立,
三十一年卒。
子侯颇尚阳公主。
立十九岁,
元鼎二年,
坐与父御婢奸罪,
自杀,
国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44a 页
颍阴侯灌婴者,
睢阳贩缯者也。
高祖之为沛公,
略地至雍丘下,
章邯败杀项梁,
而沛公还军于砀,
婴初以中涓从击破东郡尉于成武及秦军于扛里,
疾斗,
赐爵七大夫。

从攻秦军亳南、
开封、曲遇,
战疾力,
赐爵执帛,
号宣陵君。
从攻阳武以西至雒阳,
破秦军尸北,
北绝河津,
南破南阳守齮阳城东,
遂定南阳郡。

西入武关,
战于蓝田,
疾力,
至霸上,
赐爵执圭,
号昌文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45a 页
沛公立为汉王,
拜婴为郎中,
从入汉中,
十月,
拜为中谒者。
从还定三秦,
下栎阳,
降塞王。
还围章邯于废丘,
未拔。

从东出临晋关,
击降殷王,
定其地。
击项羽将龙且、
魏相项他军定陶南,
疾战,
破之。
赐婴爵列侯,
号昌文侯,
食杜平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46a 页
复以中谒者从降下砀,
以至彭城。
项羽击,
大破汉王。
汉王遁而西,
婴从还,
军于雍丘。
王武、魏公申徒反,
从击破之。

攻下黄,
西收兵,
军于荥阳。
楚骑来众,
汉王乃择军中可为车骑将者,
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
今为校尉,
可为骑将。

汉王欲拜之,
必、甲曰:
「臣故秦民,
恐军不信臣,
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
灌婴虽少,
然数力战,
乃拜灌婴为中大夫,
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
将郎中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
大破之。

受诏别击楚军后,
绝其饷道,
起阳武至襄邑。
击项羽之将项冠于鲁下,
破之,
所将卒斩右司马、骑将各一人。
击破柘公王武,
军于燕西,
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
连尹一人。

击王武别将桓婴白马下,
破之,
所将卒斩都尉一人。
以骑渡河南,
送汉王到雒阳,
使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
还至敖仓,
婴迁为御史大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47a 页
三年,
以列侯食邑杜平乡。
以御史大夫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
击破齐军于历下,
所将卒虏车骑将军华毋伤及将吏四十六人。
降下临菑,
得齐守相田光。

博,
追齐相田横至嬴、破其骑,
所将卒斩骑将一人,
生得骑将四人。
博,
攻下嬴、破齐将军田吸于千乘,
所将卒斩吸。
东从韩信攻龙且、留公旋于高密,
卒斩龙且,
生得右司马、连尹各一人,
楼烦将十人,
身生得亚将周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48a 页
齐地已定,
韩信自立为齐王,
使婴别将击将公杲于鲁北,
破之。
转南,
破薛郡长,
身虏骑将一人。
攻博傅阳,
前至下相以东南僮、
徐。

取虑、度淮,
尽降其城邑,
至广陵。
项羽使项声、薛公、
郯公复定淮北。
婴度淮北,
击破项声、郯公下邳,
斩薛公,
下下邳,

击破楚骑于平阳,
遂降彭城,
虏柱国项佗,
降留、
薛、沛、
酂、萧、
相。
谯,
攻苦、复得亚将周兰。
与汉王会颐乡。
从击项籍军于陈下,
破之,
所将卒斩楼烦将二人,
虏骑将八人。
赐益食邑二千五百户。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49a 页
项籍败垓下去也,
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
破之。
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
皆赐爵列侯。
降左右司马各一人,
卒万二千人,
尽得其军将吏。
下东城、历阳。

渡江,
破吴郡长吴下,
得吴守,
遂定吴、
豫章、会稽郡。
还定淮北,
凡五十二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50a 页
汉王立为皇帝,
赐益婴邑三千户。
其秋,
以车骑将军从击破燕王臧荼。
明年,
从至陈,
取楚王信。
还,
剖符,
世世勿绝,
食颍阴二千五百户,
号曰颍阴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51a 页
以车骑将军从击反韩王信于代,
至马邑,
受诏别降楼烦以北六县,
斩代左相,
破胡骑于武泉北。
复从击韩信胡骑晋阳下,
所将卒斩胡白题将一人。
受诏并将燕、
赵、齐、梁、楚车骑,
击破胡骑于硰石。
至平城,
为胡所围,
从还军东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52a 页
从击陈豨,
受诏别攻豨丞相侯敞军曲逆下,
破之,
卒斩敞及特将五人。
降曲逆、
卢奴、
上曲阳、
安国、安平。
攻下东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53a 页
黥布反,
以车骑将军先出,
攻布别将于相,
破之,
斩亚将楼烦将三人。
又进击破布上柱国军及大司马军。
又进破布别将肥诛。
婴身生得左司马一人,
所将卒斩小将十人,
追北至淮上。
益食二千五百户。

布已破,
高帝归,
定令婴食颍阴五千户,
除前所食邑。
凡从得二千石二人,
别破军十六,
降城四十六,
定国一,
郡二,
县五十二,
得将军二人,
柱国、相国各一人,
二千石十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54a 页
婴自破布归,
高帝崩,
婴以列侯事孝惠帝及吕太后。
太后崩,
吕禄等以赵王自置为将军,
军长安,
为乱。
齐哀王闻之,
举兵西,
且入诛不当为王者。

上将军吕禄等闻之,
乃遣婴为大将,
将军往击之。
婴行至荥阳,
乃与绛侯等谋,
因屯兵荥阳,
风齐王以诛吕氏事,
齐兵止不前。

绛侯等既诛诸吕,
齐王罢兵归,
婴亦罢兵自荥阳归,
与绛侯、陈平共立代王为孝文皇帝。
孝文皇帝于是益封婴三千户,
赐黄金千斤,
拜为太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55a 页
三岁,
绛侯勃免相就国,
婴为丞相,
罢太尉官。
是岁,
匈奴大入北地、上郡,
令丞相婴将骑八万五千往击匈奴。
匈奴去,
济北王反,
诏乃罢婴之兵。
后岁馀,
婴以丞相卒,
谥曰懿侯。
子平侯阿代侯。

二十八年卒,
子彊代侯。
十三年,
彊有罪,
绝二岁。
元光三年,
天子封灌婴孙贤为临汝侯,
续灌氏后,
八岁,
坐行赇有罪,
国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56a 页
太史公曰:
吾适丰沛,
问其遗老,
观故萧、曹、
樊哙、滕公之家,
及其素,
异哉所闻!
方其鼓刀
屠狗卖缯之时,

岂自知附骥之尾,
垂名汉廷,
德流子孙哉?
余与他广通,
为言高祖功臣之兴时
若此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57a 页
5.36《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58a 页
张丞相苍者,
阳武人也。
好书律历。
秦时为御史,
主柱下方书。
有罪,
亡归。

及沛公略地
过阳武,
苍以客从攻南阳。
苍坐法
当斩,
解衣伏质,
身长大,
肥白如瓠,
时王陵见而怪其美士,
乃言沛公,

赦勿斩。
遂从西入武关,
至咸阳。
沛公立为汉王,
入汉中,
还定三秦。
陈馀击走常山王张耳,
耳归汉,
汉乃以张苍为常山守。
从淮阴侯击赵,

苍得陈馀。
赵地已平,
汉王以苍为代相,
备边寇。
已而徙为赵相,
相赵王耳。

耳卒,
相赵王敖。
复徙相代王。
燕王臧荼反,
高祖往击之,
苍以代相从攻臧荼
有功,
以六年中封为北平侯,
食邑千二百户。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59a 页
迁为计相,
一月,
更以列侯
为主计四岁。
是时萧何为相国,
而张苍乃自秦时为柱下史,
明习天下图书
计籍。
苍又善用算律历,

故令苍以列侯居相府,
领主郡国上计者。
黥布反亡,
汉立皇子长为淮南王,
而张苍相之。
十四年,
迁为御史大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60a 页
周昌者,
沛人也。
其从兄曰周苛,
秦时
皆为泗水卒史。
及高祖起沛,
击破泗水守监,
于是周昌、周苛自卒史
从沛公,

沛公以周昌为职志,
周苛为客。
从入关,
破秦。
沛公立为汉王,
以周苛为御史大夫,
周昌为中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61a 页
汉王四年,
楚围汉王荥阳
急,
汉王遁出去,
而使周苛守荥阳城。
楚破荥阳城,
欲令周苛将。
苛骂曰:

「若趣降汉王!
不然,
今为虏矣!」
项羽怒,
亨周苛。
于是乃拜周昌
为御史大夫。
常从击破项籍。

以六年中
与萧、曹等俱封:
封周昌为汾阴侯;
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
封为高景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62a 页
昌为人彊力,
敢直言,
自萧、曹等
皆卑下之。
昌尝燕时
入奏事,
高帝方拥戚姬,

昌还走,
高帝逐得,
骑周昌项,
问曰:
「我何如主也?」
昌仰曰:
「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于是上笑之,
然尤惮周昌。
及帝欲废太子,
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
大臣固争之,
莫能得;

以留侯策即止。

而周昌廷争之彊,
上问其说,
昌为人吃,
又盛怒,
曰:「臣口不能言,
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虽欲废太子,
臣期期不奉诏。」

上欣然而笑。
既罢,
吕后侧耳
于东箱听,
见周昌,
为跪谢曰:
「微君,
太子几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63a 页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
年十岁,
高祖忧即万岁之后
不全也。
赵尧年少,
为符玺御史。

赵人方与公
谓御史大夫周昌曰:
「君之史赵尧,
年虽少,
然奇才也,
君必异之,
是且代君之位。」

周昌笑曰:
「尧年少,
刀笔吏耳,
何能至是乎!」
居顷之,
赵尧侍高祖。
高祖独心不乐,
悲歌,
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
赵尧进请问曰:

「陛下所为不乐,
非为赵王年少
而戚夫人与吕后有却邪?
备万岁之后
而赵王能自全乎?」
高祖曰:「然。
吾私忧之,
不知所出。」

尧曰:
「陛下独宜为赵王
置贵彊相,
及吕后、太子、群臣
素所敬惮
乃可。」
高祖曰:「然。
吾念之欲如是,
而群臣谁可者?」

尧曰:「御史大夫周昌,
其人坚忍质直,
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
皆素敬惮之。
独昌可。」
高祖曰:「善。」
于是乃召周昌,

谓曰:「吾欲固烦公,
公彊
为我相赵王。」
周昌泣曰:
「臣初起从陛下,
陛下独柰何中道而弃之
于诸侯乎﹖」

高祖曰:
「吾极知其左迁,
然吾私忧赵王,
念非公无可者。
公不得已彊行!」
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
为赵相。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64a 页
既行久之,
高祖持御史大夫印
弄之,曰:
「谁可以为御史大夫者?」
孰视赵尧,
曰:
「无以易尧。」
遂拜赵尧为御史大夫。
尧亦前有军功食邑,
及以御史大夫
从击陈豨有功,
封为江邑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65a 页
高祖崩,
吕太后使使召赵王,
其相周昌令王
称疾不行。
使者三反,
周昌固为不遣
赵王。

于是高后患之,
乃使使召周昌。
周昌至,
谒高后,
高后怒而骂周昌曰:
「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
而不遣赵王,何?」

昌既徵,
高后使使召赵王,
赵王果来。
至长安月馀,
饮药而死。
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三岁而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66a 页
后五岁,
高后闻
御史大夫江邑侯赵尧
祖高祖时定赵王如意之画,
乃抵尧罪,
以广阿侯任敖为御史大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67a 页
任敖者,
故沛狱吏。
高祖尝辟吏,
吏系吕后,
遇之不谨。
任敖素善高祖,
怒,
击伤主吕后吏。

及高祖初起,
敖以客从为御史,
守丰二岁。
高祖立为汉王,
东击项籍,

敖迁为上党守。
陈豨反时,
敖坚守,
封为广阿侯,
食千八百户。
高后时为御史大夫。
三岁免,

以平阳侯曹窋为御史大夫。
高后崩,
不与大臣
共诛吕禄等。
免,
以淮南相张苍为御史大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68a 页
苍与绛侯等尊
立代王为孝文皇帝。
四年,
丞相灌婴卒,
张苍为丞相。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69a 页
自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
会天下初定,
将相公卿皆军吏。

张苍为计相时,
绪正律历。
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
因故秦时
本以十月为岁首,
弗革。
推五德之运,
以为汉当
水德之时,
尚黑如故。

吹律调乐,
入之音声,
及以比定律令。
若百工,天下作程品。
至于为丞相,
卒就之,
故汉家言
律历者,
本之张苍。

苍本好书,
无所不观,
无所不通,
而尤善律历。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70a 页
张苍德王陵。
王陵者,安国侯也。
及苍贵,
常父事王陵。
陵死后,
苍为丞相,
洗沐,
常先朝陵夫人
上食,
然后敢归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71a 页
苍为丞相十馀年,
鲁人公孙臣上书
言汉土德时,
其符有黄龙当见。
诏下其议张苍,
张苍以为非是,
罢之。

其后黄龙见成纪,
于是文帝召公孙臣
以为博士,
草土德之历制度,
更元年。
张丞相由此自绌,
谢病称老。

苍任人为中候,
大为奸利,
上以让苍,
苍遂病免。
苍为丞相十五岁而免。
孝景前五年,苍卒,
谥为文侯。

子康侯代,
八年卒。
子类代为侯,
八年,
坐临诸侯丧后
就位不敬,
国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72a 页
初,
张苍父
长不满五尺,
及生苍,
苍长八尺馀,
为侯、丞相。
苍子复长。
及孙类,
长六尺馀,
坐法失侯。

苍之免相后,
老,
口中无齿,
食乳,
女子为乳母。
妻妾以百数,
尝孕者不复幸。
苍年百有馀岁而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73a 页
申屠丞相嘉者,
梁人,
以材官蹶张
从高帝击项籍,
迁为队率。
从击黥布军,
为都尉。
孝惠时,
为淮阳守。

孝文帝元年,
举故吏士二千石
从高皇帝者,
悉以为关内侯,
食邑二十四人,
而申屠嘉食邑五百户。

张苍已为丞相,
嘉迁为御史大夫。
张苍免相,
孝文帝欲用
皇后弟窦广国
为丞相,

曰:
「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广国贤有行,
故欲相之,
念久之不可,

而高帝时大臣
又皆多死,
馀见无可者,
乃以御史大夫嘉
为丞相,
因故邑
封为故安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74a 页
嘉为人廉直,
门不受私谒。
是时太中大夫邓通
方隆爱幸,
赏赐累巨万。
文帝尝燕
饮通家,
其宠如是。
是时丞相入朝,
而通居上榜,
有怠慢之礼。

丞相奏事毕,
因言曰:
「陛下爱幸臣,
则富贵之;
至于朝廷之礼,
不可以不肃!」
上曰:「君勿言,
吾私之。」

罢朝坐府中,
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
不来,
且斩通。
通恐,
入言文帝。
文帝曰:「汝第往,
吾今使人召若。」

通至丞相府,
免冠,
徒跣,
顿首谢。
嘉坐自如,
故不为礼,
责曰:

「夫朝廷者,
高皇帝之朝廷也。
通小臣,
戏殿上,
大不敬,
当斩。
吏今行斩之!」

通顿首,
首尽出血,
不解。
文帝度丞相
已困通,
使使者持节召通,
而谢丞相曰:
「此吾弄臣,
君释之。」
邓通既至,
为文帝泣曰:
「丞相几杀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75a 页
嘉为丞相五岁,
孝文帝崩,
孝景帝即位。
二年,
晁错为内史,
贵幸用事,
诸法令多所请变更,
议以谪罚侵
削诸侯。

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
疾错。
错为内史,
门东出,
不便,
更穿一门南出。
南出者,
太上皇庙堧垣。

嘉闻之,
欲因此以法错
擅穿宗庙垣
为门,
奏请诛错。
错客有语错,
错恐,
夜入宫上谒,
自归景帝。

至朝,
丞相奏请诛内史错。
景帝曰:
「错所穿
非真庙垣,
乃外堧垣,
故他官居其中,
且又我使为之,
错无罪。」

罢朝,
嘉谓长史曰:
「吾悔不先斩错,
乃先请之,
为错所卖。」
至舍,
因欧血而死。
谥为节侯。

子共侯蔑代,
三年卒。
子侯去病代,
三十一年卒。
子侯臾代,
六岁,
坐为九江太守
受故官送有罪,
国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76a 页
自申屠嘉死之后,
景帝时开封侯陶青、桃侯刘舍
为丞相。
及今上时,
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
武彊侯庄青翟、
高陵侯赵周
等为丞相。

皆以列侯继嗣,
娖娖廉谨,
为丞相备员而已,
无所能发明功
名有著于当世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77a 页
太史公曰:
「张苍文学律历,
为汉名相,
而绌贾生、公孙臣等
言正朔服色事
而不遵,

明用秦之《颛顼历》
何哉?
周昌,
木彊人也。
任敖以旧德用。
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
然无术学,
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78a 页
孝武时丞相多甚,
不记,
莫录其行起居状略,
且纪征和以来。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79a 页
有车丞相,
长陵人也。
卒而有韦丞相代。
韦丞相贤者,
鲁人也。
以读书术为吏,
至大鸿胪。
有相工相之,
当至丞相。

有男四人,
使相工相之,
至第二子,
其名玄成。
相工曰:
「此子贵,
当封。」

韦丞相言曰:
「我即相丞相,
有长子,
是安从得之?」
后竟为丞相,
病死,
而长子有罪论,
不得嗣,
而立玄成。

玄成时佯狂,
不肯立,
竟立之,
有让国之名。
后坐骑至庙,
不敬,
有诏夺爵一级,
为关内侯,
失列侯,
得食其故国邑。
韦丞相卒,
有魏丞相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80a 页
魏丞相相者,
济阴人也。
以文吏至丞相。
其人好武,
皆令诸吏带剑,
带剑前奏事。
或有不带剑者,
当入奏事,
至乃借剑而敢入奏事。

其时京兆尹赵君,
丞相奏以免罪,
使人执魏丞相,
欲求脱罪而不听。
复使人胁恐魏丞相,
以夫人贼杀侍婢事
而私独奏请验之,
发吏卒至丞相舍,
捕奴婢笞击问之,
实不以兵刃杀也。

而丞相司直繁君奏京兆尹赵君迫胁丞相,
诬以夫人贼杀婢,
发吏卒围捕丞相舍,
不道;
又得擅屏骑士事,
赵京兆坐要斩。

又有使掾陈平等劾中尚书,
疑以独擅劫事而坐之,
大不敬,
长史以下皆坐死,
或下蚕室。
而魏丞相竟以丞相病死。
子嗣。
后坐骑至庙,
不敬,
有诏夺爵一级,
为关内侯,
失列侯,
得食其故国邑。
魏丞相卒,
以御史大夫邴吉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81a 页
邴丞相吉者,
鲁国人也。
以读书好法令至御史大夫。
孝宣帝时,
以有旧故,
封为列侯,
而因为丞相。
明于事,
有大智,
后世称之。
以丞相病死。

子显嗣。
后坐骑至庙,
不敬,
有诏夺爵一级,
失列侯,
得食故国邑。
显为吏至太仆,
坐官秏乱,
身及子男有奸赃,
免为庶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82a 页
邴丞相卒,
黄丞相代。
长安中有善相工田文者,
与韦丞相、魏丞相、
邴丞相微贱时会于客家,
田文言曰:
「今此三君者,
皆丞相也。」
其后三人竟更相代为丞相,
何见之明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83a 页
黄丞相霸者,
淮阳人也。
以读书为吏,
至颍川太守。
治颍川,
以礼义条教喻告化之。
犯法者,
风晓令自杀。
化大行,
名声闻。

孝宣帝下制曰:
「颍川太守霸,
以宣布诏令治民,
道不拾遗,
男女异路,
狱中无重囚。
赐爵关内侯,
黄金百斤。」

徵为京兆尹而至丞相,
复以礼义为治。
以丞相病死。
子嗣,
后为列侯。
黄丞相卒,
以御史大夫于定国代。
于丞相已有廷尉传,
《张廷尉》语中。
于丞相去,
御史大夫韦玄成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84a 页
韦丞相玄成者,
即前韦丞相子也。
代父,
后失列侯。
其人少时好读书,
明于《诗》《论语》
为吏至卫尉,
徙为太子太傅。
御史大夫薛君免,
为御史大夫。

于丞相乞骸骨免,
而为丞相,
因封故邑为扶阳侯。
数年,
病死。
孝元帝亲临丧,
赐赏甚厚。
子嗣后。

其治容容随世俗浮沈,
而见谓谄巧。
而相工本谓之当为侯代父,
而后失之;
复自游宦而起,
至丞相。

父子俱为丞相,
世閒美之,
岂不命哉!
相工其先知之。
韦丞相卒,
御史大夫匡衡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85a 页
丞相匡衡者,
东海人也。
好读书,
从博士受《诗》
家贫,
衡佣作以给食饮。
才下,
数射策不中,
至九,
乃中丙科。

其经以不中科故明习。
补平原文学卒史。
数年,
郡不尊敬。
御史徵之,
以补百石属荐为郎,
而补博士,
拜为太子少傅,
而事孝元帝。

孝元好《诗》
而迁为光禄勋,
居殿中为师,
授教左右,
而县官坐其旁听,
甚善之,
日以尊贵。

御史大夫郑弘坐事免,
而匡君为御史大夫。
岁馀,
韦丞相死,
匡君代为丞相,
封乐安侯。
以十年之閒,
不出长安城门而至丞相,
岂非遇时而命也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86a 页
太史公曰:
深惟士之游宦所以至封侯者,
微甚。
然多至御史大夫即去者。
诸为大夫而丞相次也,
其心冀幸丞相物故也。
或乃阴私相毁害,
欲代之。

然守之日久不得,
或为之日少而得之,
至于封侯,
真命也夫!
御史大夫郑君守之数年不得,
匡君居之未满岁,
而韦丞相死,
即代之矣,
岂可以智巧得哉!
多有贀圣之才,
困厄不得者众甚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87a 页
5.37《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88a 页
郦生食其者,
陈留高阳人也。
好读书,
家贫落魄,
无以为衣食业,
为里监门吏。
然县中贤豪
不敢役,
县中皆谓之狂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89a 页
及陈胜、项梁等起,
诸将徇地
过高阳者数十人,
郦生闻其将
皆握齱好苛礼自用,
不能听大度之言,

郦生乃深自藏匿。
后闻沛公将兵
略地陈留郊,
沛公麾下骑士
适郦生里中子也,
沛公时时问
邑中贤士豪俊。
骑士归,
郦生见谓之曰:

「吾闻沛公慢
而易人,
多大略,
此真吾所愿从游,
莫为我先。
若见沛公,
谓曰

『臣里中有郦生,
年六十馀,
长八尺,
人皆谓之狂生,
生自谓我非狂生』。」
骑士曰:

「沛公不好儒,
诸客冠儒冠来者,
沛公辄解其冠,
溲溺其中。
与人言,
常大骂。
未可以儒生说也。」
郦生曰:「弟言之。」
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90a 页
沛公至高阳传舍,
使人召郦生。
郦生至,
入谒,
沛公方倨床
使两女子洗足,
而见郦生。
郦生入,

则长揖不拜,
曰:
「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
且欲率诸侯破秦也?」
沛公骂曰:「竖儒!
夫天下同苦秦久矣,
故诸侯相率而攻秦,
何谓
助秦攻诸侯乎?」

郦生曰:
「必聚徒合义兵
诛无道秦,
不宜倨见长者。」
于是沛公辍洗,
起摄衣,
延郦生上坐,谢之。
郦生因言
六国从横时。

沛公喜,
赐郦生食,
问曰:
「计将安出?」
郦生曰:
「足下起纠合之众,
收散乱之兵,
不满万人,
欲以径入强秦,
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夫陈留,
天下之冲,
四通五达之郊也,
今其城又多积粟。
臣善其令,
请得使之,
令下足下。
即不听,
足下举兵攻之,
臣为内应。」

于是遣郦生行,
沛公引兵随之,
遂下陈留。
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91a 页
郦生言其弟郦商,
使将数千
从沛公西南略地。
郦生常为说客,
驰使诸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92a 页
汉三年秋,
项羽击汉,
拔荥阳,
汉兵遁保巩、
洛。
楚人闻淮阴侯破赵,
彭越数反梁地,
则分兵救之。

淮阴方东击齐,
汉王数困
荥阳、成皋,
计欲捐
成皋以东,
屯巩、洛
以拒楚。

郦生因曰:
「臣闻知天之天者,
王事可成;
不知天之天者,
王事不可成。
王者以民人为天,
而民人以食为天。
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
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

楚人拔荥阳,
不坚守敖仓,
乃引而东,
令适卒分守成皋,
此乃天所以资汉也。
方今楚易取
而汉反却,
自夺其便,
臣窃以为过矣。

且两雄不俱立,
楚汉久相持不决,
百姓骚动,
海内摇荡,
农夫释耒,
工女下机,
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

愿足下急复进兵,
收取荥阳,
据敖仓之粟,
塞成皋之险,
杜大行之道,
距蜚狐之口,
守白马之津,

以示诸侯
效实形之势,
则天下知所归矣。
方今燕、赵已定,
唯齐未下。
今田广据千里之齐,
田閒将二十万之众,
军于历城,

诸田宗彊,
负海阻河济,
南近楚,
人多变诈,
足下虽遣数十万师,
未可以岁月破也。
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
使为汉
而称东藩。」
上曰:「善。」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93a 页
乃从其画,
复守敖仓,
而使郦生说齐王曰:
「王知天下之所归乎?」
王曰:「不知也。」

曰:
「王知天下之所归,
则齐国可得而有也;
若不知天下之所归,
即齐国未可得保也。」
齐王曰:
「天下何所归?」
曰:
「归汉。」
曰:
「先生何以言之?」

曰:
「汉王与项王勠力
西面击秦,
约先入咸阳者王之。
汉王先入咸阳,
项王负约不与
而王之汉中。

项王迁杀义帝,
汉王闻之,
起蜀汉之兵击三秦,
出关
而责义帝之处,
收天下之兵,
立诸侯之后。

降城即以侯其将,
得赂即以分其士,
与天下同其利,
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
诸侯之兵四面而至,
蜀汉之粟
方船而下。

项王有倍约之名,
杀义帝之负;
于人之功无所记,
于人之罪无所忘;
战胜而不得其赏,
拔城而不得其封;
非项氏莫得用事;
为人刻印,

而不能授;

攻城得赂,
积而不能赏:
天下畔之,
贤才怨之,
而莫为之用。
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
可坐而策也。
夫汉王发蜀汉,
定三秦;

涉西河之外,
援上党之兵;
下井陉,
诛成安君;
破北魏,
举三十二城:
此蚩尤之兵也,
非人之力也,
天之福也。

今已据敖仓之粟,
塞成皋之险,
守白马之津,
杜大行之阪,
距蜚狐之口,
天下后服者先亡矣。
王疾先下汉王,
齐国杜稷可得而保也;
不下汉王,
危亡可立而待也。」

田广以为然,
乃听郦生,
罢历下兵守战备,
与郦生日纵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94a 页
淮阴侯闻郦生
伏轼
下齐七十馀城,
乃夜度兵平原
袭齐。
齐王田广闻汉兵至,
以为郦生卖己,
乃曰:「汝能止汉军,
我活汝;
不然,
我将亨汝!」

郦生曰:
「举大事不细谨,
盛德不辞让。
而公不为若更言!」
齐王遂亨郦生,
引兵东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95a 页
汉十二年,
曲周侯郦商
以丞相
将兵击黥布有功。
高祖举列侯功臣,
思郦食其。
郦食其子疥数将兵,
功未当侯,
上以其父故,
封疥为高梁侯。
后更食武遂,

嗣三世。
元狩元年中,
武遂侯平
坐诈诏
衡山王取百斤金,
当弃市,
病死,
国除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96a 页
陆贾者,
楚人也。
以客从高祖定天下,
名为有口辩士,
居左右,
常使诸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97a 页
及高祖时,
中国初定,
尉他平南越,
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
尉他印为南越王。
陆生至,
尉他魋结箕倨见陆生。

陆生因进说他曰:
「足下中国人,
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今足下反天性,
弃冠带,
欲以区区之越
与天子抗衡为敌国,

祸且及身矣。
且夫秦失其政,
诸侯豪桀并起,
唯汉王先入关,
据咸阳。

项羽倍约,
自立为西楚霸王,
诸侯皆属,
可谓至彊。
然汉王起巴蜀,
鞭笞天下,
劫略诸侯,
遂诛项羽灭之。

五年之閒,
海内平定,
此非人力,
天之所建也。
天子闻
君王王南越,
不助天下诛暴逆,

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天子怜
百姓新劳苦,
故且休之,
遣臣授君王印,
剖符通使。

君王宜
郊迎,
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
屈彊于此。

汉诚闻之,
掘烧王先人冢,
夷灭宗族,
使一偏将将十万众
临越,
则越杀王降汉,
如反覆手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98a 页
于是尉他乃蹶然起坐,
谢陆生曰:
「居蛮夷中久,
殊失礼义。」
因问陆生曰:
「我孰与萧何、曹参、
韩信贤?」
陆生曰:「王似贤。」
复曰:「我孰与皇帝贤?」

陆生曰:
「皇帝起丰沛,
讨暴秦,
诛彊楚,
为天下兴利除害,
继五帝三王之业,
统理中国。

中国之人以亿计,
地方万里,
居天下之膏腴,
人众车舆,
万物殷富,
政由一家,
自天地剖泮
未始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
皆蛮夷,
崎岖山海閒,
譬若汉一郡,
王何乃比于汉!」

尉他大笑曰:
「吾不起中国,
故王此。
使我居中国,
何渠不若汉?」
乃大说陆生,
留与饮数月。

曰:
「越中无足与语,
至生来,
令我日闻所不闻。」
赐陆生橐中装直千金,
他送亦千金。
陆生卒拜尉他为南越王,
令称臣奉汉约。
归报,
高祖大悦,
拜贾为太中大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999a 页
陆生时时前
说称《诗》《书》
高帝骂之曰: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
安事《诗》《书》!」

陆生曰:
「居马上得之,
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且汤武
逆取
而以顺守之,
文武并用,
长久之术也。

昔者吴王夫差、智伯
极武而亡;
秦任刑法
不变,
卒灭赵氏。
乡使秦已并天下,
行仁义,
法先圣,
陛下安得而有之?」

高帝不怿而有惭色,
乃谓陆生曰:
「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
吾所以得之者何,
及古成败之国。」
陆生乃粗述
存亡之徵,
凡著十二篇。
每奏一篇,
高帝未尝不称善,
左右呼万岁,
号其书曰「新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00a 页
孝惠帝时,
吕太后用事,
欲王诸吕,
畏大臣有口者,
陆生自度不能争之,
乃病免家居。
以好畤田地善,
可以家焉。
有五男,

乃出所使越得橐中装
卖千金,
分其子,
子二百金,
令为生产。

陆生常安车驷马,
从歌舞鼓琴瑟侍者十人。
宝剑直百金,
谓其子曰:
「与汝约:
过汝,
汝给吾人马酒食,

极欲,
十日而更。
所死家,
得宝剑车骑侍从者。
一岁中
往来过他客,
率不过再三过,
数见不鲜,
无久慁公为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01a 页
吕太后时,
王诸吕,
诸吕擅权,
欲劫少主,
危刘氏。
右丞相陈平患之,
力不能争,
恐祸及己,
常燕居深念。

陆生往请,
直入坐,
而陈丞相方深念,
不时见陆生。
陆生曰:「何念之深也?」
陈平曰:
「生揣我何念?」

陆生曰:
「足下位为上相,
食三万户侯,
可谓极富贵无欲矣。
然有忧念,
不过患诸吕、少主耳。」
陈平曰:「然。
为之柰何?」

陆生曰:
「天下安,
注意相;
天下危,
注意将。
将相和调,
则士务附;
士务附,
天下虽有变,
即权不分。

为社稷计,
在两君掌握耳。
臣常欲谓
太尉绛侯,
绛侯与我戏,
易吾言。
君何不交驩太尉,
深相结?」

为陈平画
吕氏数事。
陈平用其计,
乃以五百金
为绛侯寿,
厚具乐饮;
太尉亦报如之。
此两人深相结,
则吕氏谋益衰。

陈平乃以奴婢百人,
车马五十乘,
钱五百万,
遗陆生为饮食费。
陆生以此游
汉廷公卿閒,
名声藉甚。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02a 页
及诛诸吕,
立孝文帝,
陆生颇有力焉。
孝文帝即位,
欲使人之南越。
陈丞相等乃言陆生

为太中大夫,
往使尉他,
令尉他去
黄屋称制,
令比诸侯,
皆如意旨。
语在《南越》语中。
陆生竟以寿终。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03a 页
平原君朱建者,
楚人也。
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
有罪去,
后复事黥布。
布欲反时,
问平原君,
平原君非之,

布不听
而听梁父侯,
遂反。
汉已诛布,
闻平原君谏
不与谋,
得不诛。
语在《黥布》语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04a 页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
刻廉刚直,
家于长安。
行不苟合,
义不取容。
辟阳侯行不正,
得幸吕太后。
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
平原君不肯见。

及平原君母死,
陆生素与平原君善,
过之。
平原君家贫,
未有以发丧,
方假贷服具,
陆生令平原君发丧。
陆生往见辟阳侯,
贺曰:
「平原君母死。」

辟阳侯曰:
「平原君母死,
何乃贺我乎?」
陆贾曰:「前日
君侯欲知平原君,
平原君义不知君,
以其母故。
今其母死,
君诚厚送丧,
则彼为君死矣。」

辟阳侯乃奉
百金往税。
列侯贵人以辟侯故,
往税凡五百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05a 页
辟阳侯幸吕太后,
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
孝惠帝大怒,
下吏,
欲诛之。
吕太后惭,
不可以言。
大臣多害辟阳侯行,
欲遂诛之。

辟阳侯急,
因使人欲见平原君。
平原君辞曰:
「狱急,
不敢见君。」
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
说之曰:
「君所以得幸帝,
天下莫不闻。

今辟阳侯幸太后
而下吏,
道路皆言君谗,
欲杀之。
今日辟阳侯诛,
旦日太后含怒,
亦诛君。

何不肉袒
为辟阳侯言于帝?
帝听君出辟阳侯,
太后大驩。
两主共幸君,
君贵富益倍矣。」

于是闳籍孺大恐,
从其计,
言帝,
果出辟阳侯。
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
平原君不见辟阳侯,
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
及其成功出之,
乃大惊。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06a 页
吕太后崩,
大臣诛诸吕,
辟阳侯于诸吕至深,
而卒不诛。
计画所以全者,
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07a 页
孝文帝时,
淮南厉王杀辟阳侯,
以诸吕故。
文帝闻其客平原君
为计策,
使吏捕欲治。
闻吏至门,
平原君欲自杀。
诸子及吏皆曰:

「事未可知,
何早自杀为?」
平原君曰:
「我死祸绝,
不及而身矣。」
遂自刭。
孝文帝闻而惜之,
曰:「吾无意杀之。」

乃召其子,
拜为中大夫。
使匈奴,
单于无礼,
乃骂单于,
遂死匈奴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08a 页
初,沛公引兵过陈留,
郦生踵军门上谒曰:
「高阳贱民郦食其,
窃闻沛公暴露,
将兵助楚讨不义,
敬劳从者,
愿得望见,
口画天下便事。」

使者入通,
沛公方洗,
问使者曰:
「何如人也?」
使者对曰:
「状貌类大儒,
衣儒衣,
冠侧注。」

沛公曰:
「为我谢之,
言我方以天下为事,
未暇见儒人也。」
使者出谢曰:
「沛公敬谢先生,
方以天下为事,
未暇见儒人也。」

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
「走!
复入言沛公,
吾高阳酒徒也,
非儒人也。」
使者惧而失谒,
跪拾谒,
还走,
复入报曰:

「客,
天下壮士也,
叱臣,
臣恐,
至失谒。

『走!
复入言,
而公高阳酒徒也』。」
沛公遽雪足杖矛曰:
「延客入!」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09a 页
郦生入,
揖沛公曰:
「足下甚苦,
暴衣露冠,
将兵助楚讨不义,
足下何不自喜也?
臣愿以事见,
而曰

『吾方以天下为事,
未暇见儒人也』。
夫足下欲兴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
而以目皮相,
恐失天下之能士。
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
勇又不如吾。
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见,
窃为足下失之。」
沛公谢曰:
「乡者闻先生之容,
今见先生之意矣。」

乃延而坐之,
问所以取天下者。
郦生曰:
「夫足下欲成大功,
不如止陈留。
陈留者,
天下之据冲
也,
兵之会地也,
积粟数千万石,
城守甚坚。

臣素善其令,
愿为足下说之。
不听臣,
臣请为足下杀之,
而下陈留。
足下将陈留之众,
据陈留之城,
而食其积粟,
招天下之从兵;
从兵已成,
足下横行天下,
莫能有害足下者矣。」
沛公曰:
「敬闻命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10a 页
于是郦生乃夜见陈留令,
说之曰:
「夫秦为无道而天下畔之,
今足下与天下从则可以成大功。
今独为亡秦婴城而坚守,
臣窃为足下危之。」
陈留令曰:

「秦法至重也,
不可以妄言,
妄言者无类,
吾不可以应。
先生所以教臣者,
非臣之意也,
愿勿复道。」
郦生留宿卧,
夜半时斩陈留令首,
踰城而下报沛公。

沛公引兵攻城,
县令首于长竿以示城上人,
曰:
「趣下,
而令头已断矣!
今后下者必先斩之!」

于是陈留人见令已死,
遂相率而下沛公。
沛公舍陈留南城门上,
因其库兵,
食积粟,
留出入三月,
从兵以万数,
遂入破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11a 页
太史公曰:
世之传郦生书,
多曰汉王已拔三秦,
东击项籍
而引军于巩洛之閒,
郦生被儒衣往说汉王。

乃非也。
自沛公未入关,
与项羽别而至高阳,
得郦生兄弟。
余读陆生《新语书》十二篇,
固当世之辩士。
至平原君子与余善,
是以得具论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12a 页
5.38《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13a 页
阳陵侯傅宽,
以魏五大夫骑将从,
为舍人,
起横阳。
从攻安阳、杠里,
击赵贲军于开封,
及击杨熊曲遇、阳武,
斩首十二级,
赐爵卿。
从至霸上。

沛公立为汉王,
汉王赐宽封号共德君。
从入汉中,
乃为右骑将。
从定三秦,
赐食邑雕阴。
从击项籍,
待怀,
赐爵通德侯。
从击项冠、
周兰、龙且,
所将卒斩将一人敖下,
益食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14a 页
属淮阴,
击破齐历下军,
击田解。
属相国参,
残博,
益食邑。

因定齐地,
剖符世世勿绝,
封为阳陵侯,
二千六百户,
除前所食。
为齐右丞相,
备齐。
五岁为齐相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15a 页
四月,
击陈豨,
属太尉勃,
以相国代丞相哙击豨。
一月,
徙为代相国,
将屯。
二岁,
为代丞相,
将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16a 页
孝惠五年卒,
谥为景侯。
子顷侯精立,
二十四年卒。
子共侯则立,
十二年卒。
子侯偃立,
三十一年,
坐与淮南王谋反,
死,
国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17a 页
信武侯靳歙,
以中涓从,
起宛朐。
攻济阳。
破李由军。
击秦军亳南、开封东北,
斩骑千人将一人,
首五十七级,
捕虏七十三人,
赐爵封号临平君。

又战蓝田北,
斩车司马二人,
骑长一人,
首二十八级,
捕虏五十七人。
至霸上。
沛公立为汉王,
赐歙爵建武侯,
迁为骑都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18a 页
从定三秦。
别西击章平军于陇西,
破之,
定陇西六县,
所将卒斩车司马、候各四人,
骑长十二人。
从东击楚,
至彭城。

汉军败还,
保雍丘,
去击反者王武等。
略梁地,
别将击刑说军菑南,
破之,
身得说都尉二人,
司马、候十二人,
降吏卒四千一百八十人。
破楚军荥阳东。
三年,
赐食邑四千二百户。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19a 页
别之河内,
击赵将贲郝军朝歌,
破之,
所将卒得骑将二人,
车马二百五十匹。
从攻安阳以东,
至棘蒲,
下七县。
别攻破赵军,
得其将司马二人,
候四人,
降吏卒二千四百人。

从攻下邯郸。
别下平阳,
身斩守相,
所将卒斩兵守、郡守各一人,
降邺。
从攻朝歌、邯郸,
及别击破赵军,
降邯郸郡六县。
还军敖仓,
破项籍军成皋南,
击绝楚饟道,
起荥阳至襄邑。

破项冠军鲁下。
略地东至缯、郯、下邳,
南至蕲、竹邑。
击项悍济阳下。
还击项籍陈下,
破之。
别定江陵,
降江陵柱国、大司马以下八人,
身得江陵王,
生致之雒阳,
因定南郡。

从至陈,
取楚王信,
剖符世世勿绝,
定食四千六百户,
号信武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20a 页
以骑都尉从击代,
攻韩信平城下,
还军东垣。
有功,
迁为车骑将军,
并将梁、
赵、齐、燕、楚车骑,
别击陈豨丞相敞,

破之,
因降曲逆。
从击黥布有功,
益封定食五千三百户。
凡斩首九十级,
虏百三十二人;
别破军十四,
降城五十九,
定郡、国各一,
县二十三;
得王、柱国各一人,
二千石以下至五百石三十九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21a 页
高后五年,
歙卒,
谥为肃侯。
子亭代侯。
二十一年,
坐事国人过律,
孝文后三年,
夺侯,
国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22a 页
蒯成侯緤者,沛人也,
姓周氏。
常为高祖参乘,
以舍人从起沛。
至霸上,西霸上,
汉,
西入蜀、还定三秦,
食邑池阳。
东绝甬道,

从出度平阴,
遇淮阴侯兵襄国,
军乍利乍不利,
终无离上心。
以緤为信武侯,
食邑三千三百户。
高祖十二年,
以緤为蒯成侯,
除前所食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23a 页
上欲自击陈豨,
蒯成侯泣曰:
「始秦攻破天下,
未尝自行。
今上常自行,
是为无人可使者乎?」
上以为「爱我」,
赐入殿门不趋,
杀人不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24a 页
至孝文五年,
緤以寿终,
谥为贞侯。
子昌代侯,
有罪,
国除。
至孝景中二年,
封緤子居代侯。
至元鼎三年,
居为太常,
有罪,
国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25a 页
太史公曰:
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
皆高爵,
从高祖起山东,
攻项籍,
诛杀名将,
破军降城以十数,
未尝困辱,

此亦天授也。
蒯成侯周緤操
心坚正,
身不见疑,
上欲有所之,
未尝不垂涕,
此有伤心者然,
可谓笃厚君子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26a 页
5.39《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27a 页
刘敬者,
齐人也。
汉五年,
戍陇西,
过洛阳,
高帝在焉。
娄敬脱挽辂,
衣其羊裘,
见齐人虞将军曰:
「臣愿见上
言便事。」

虞将军欲与之鲜衣,
娄敬曰:
「臣衣帛,
衣帛见;
衣褐,
衣褐见:
终不敢易衣。」
于是虞将军入言上。
上召入见,
赐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28a 页
已而问娄敬,
娄敬说曰:
「陛下都洛阳,
岂欲与周室比隆哉?」
上曰:「然。」
娄敬曰:

「陛下取天下
与周室异。
周之先自后稷,
尧封之邰,
积德累善十有馀世。
公刘避桀居豳。
太王以狄伐故,
去豳,
杖马箠居岐,
国人争随之。

及文王为西伯,
断虞芮之讼,
始受命,
吕望、伯夷自海滨来
归之。
武王伐纣,
不期而会孟津
之上八百诸侯,

皆曰纣可伐矣,
遂灭殷。
成王即位,
周公之属傅相焉,
乃营成周洛邑,
以此为天下之中也,
诸侯四方纳贡职,
道里均矣,
有德则易以王,
无德则易以亡。

凡居此者,
欲令周务
以德致人,
不欲依阻险,
令后世骄奢
以虐民也。
及周之盛时,
天下和洽,
四夷乡风,
慕义怀德,
附离而并事天子,

不屯一卒,
不战一士,
八夷大国之民
莫不宾服,
效其贡职。

及周之衰也,
分而为两,
天下莫朝,
周不能制也。
非其德薄也,
而形势弱也。

今陛下起丰沛,
收卒三千人,
以之径往
而卷蜀汉,
定三秦,
与项羽战荥阳,
争成皋之口,
大战七十,
小战四十,

使天下之民
肝脑涂地,
父子暴骨中野,
不可胜数,
哭泣之声未绝,
伤痍者未起,
而欲比
隆于成康之时,

臣窃以为不侔也。
且夫秦地被山带河,
四塞以为固,
卒然有急,
百万之众可具也。
因秦之故,
资甚美膏腴之地,
此所谓天府者也。

陛下入关而都之,
山东虽乱,
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夫与人斗,
不扼其亢,
拊其背,
未能全其胜也。
今陛下入关而都,
案秦之故地,
此亦扼天下之亢
而拊其背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29a 页
高帝问群臣,
群臣皆山东人,
争言周王数百年,
秦二世即亡,
不如都周。

上疑未能决。
及留侯明言
入关便,
即日车驾西
都关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30a 页
于是上曰:
「本言都秦地者娄敬,
『娄』者乃『刘』也。」
赐姓刘氏,
拜为郎中,
号为奉春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31a 页
汉七年,
韩王信反,
高帝自往击之。
至晋阳,
闻信与匈奴
欲共击汉,

上大怒,
使人使匈奴。
匈奴匿其壮士
肥牛马,
但见老弱及羸畜。
使者十辈来,
皆言匈奴可击。
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
还报曰:

「两国相击,
此宜夸矜见所长。
今臣往,
徒见羸瘠老弱,
此必欲见短,
伏奇兵以争利。
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是时汉兵
已踰句注,
二十馀万兵已业行。
上怒,骂刘敬曰:
「齐虏!
以口舌得官,
今乃妄言沮吾军。」
械击敬广武。
遂往,
至平城,

匈奴果出奇兵
围高帝白登,
七日然后得解。
高帝至广武,
赦敬,
曰:

「吾不用公言,
以困平城。
吾皆已斩前使十辈
言可击者矣。」
乃封敬二千户,
为关内侯,
号为建信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32a 页
高帝罢平城归,
韩王信亡入胡。
当是时,冒顿为单于,
兵彊,
控弦三十万,
数苦北边。
上患之,
问刘敬。
刘敬曰:

「天下初定,
士卒罢于兵,
未可以武服也。
冒顿杀父代立,
妻群母,
以力为威,
未可以仁义说也。
独可以计久远
子孙为臣耳,
然恐陛下不能为。」

上曰:「诚可,
何为不能!
顾为柰何?」
刘敬对曰:
「陛下诚能以
适长公主妻之,
厚奉遗之,

彼知汉适女
送厚,
蛮夷必慕
以为阏氏,
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何者?
贪汉重币。
陛下以岁时汉所馀彼所鲜数问遗,

因使辩士风谕
以礼节。
冒顿在,
固为子婿;
死,
则外孙为单于。
岂尝闻外孙
敢与大父抗礼者哉?

兵可无战
以渐臣也。
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
而令宗室
及后宫诈称公主;
彼亦知,
不肯贵近,
无益也。」

高帝曰:「善。」
欲遣长公主。
吕后日夜泣,
曰:
「妾唯太子、一女,
柰何弃之匈奴!」
上竟不能遣长公主,
而取家人子
名为长公主,
妻单于。
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33a 页
刘敬从匈奴来,
因言
「匈奴河南
白羊、楼烦王,
去长安近者七百里,
轻骑一日一夜
可以至秦中。
秦中新破,
少民,
地肥饶,
可益实。

夫诸侯初起时,
非齐诸田,
楚昭、屈、景莫能兴。
今陛下虽都关中,
实少人。
北近胡寇,
东有六国之族,宗彊,
一日有变,

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
臣愿陛下徙齐诸田,
楚昭、屈、景,
燕、赵、韩、魏后,
及豪桀名家居关中。

无事,
可以备胡;
诸侯有变,
亦足率以东伐。
此彊本弱末之术也」。
上曰:「善。」
乃使刘敬徒所言
关中
十馀万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34a 页
叔孙通者,
薛人也。
秦时以文学徵,
待诏博士。
数岁,
陈胜起山东,
使者以闻,

二世召博士
诸儒生问曰:
「楚戍卒攻蕲
入陈,
于公如何?」
博士诸生三十馀人
前曰:
「人臣无将,
将即反,
罪死无赦。
愿陛下急发兵击之。」
二世怒,作色。

叔孙通前曰:
「诸生言皆非也。
夫天下合为一家,
毁郡县城,
铄其兵,
示天下不复用。
且明主在其上,
法令具于下,
使人人奉职,
四方辐辏,

安敢有反者!
此特群盗
鼠窃狗盗耳,
何足置之齿牙閒。
郡守尉今捕论,
何足忧。」

二世喜曰:「善。」
尽问诸生,
诸生或言反,
或言盗。
于是二世令御史案
诸生言反者
下吏,
非所宜言。
诸言盗者
皆罢之。

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
衣一袭,
拜为博士。
叔孙通已出宫,
反舍,
诸生曰:
「先生何言之谀也?」
通曰:「公不如也,
我几不脱于虎口!」

乃亡去,
之薛,
薛已降楚矣。
及项梁之薛,
叔孙通从之。
败于定陶,
从怀王。
怀王为义帝,
徙长沙,
叔孙通留事项王。

汉二年,
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
叔孙通降汉王。
汉王败而西,
因竟从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35a 页
叔孙通儒服,
汉王憎之;
乃变其服,
服短衣,
楚制,
汉王喜。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36a 页
叔孙通之降汉,
从儒生弟子百馀人,
然通无所言进,
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
弟子皆窃骂曰:
「事先生数岁,
幸得从降汉,
今不能进臣等,
专言大猾,
何也?」

叔孙通闻之,
乃谓曰:
「汉王方蒙矢石
争天下,
诸生宁能斗乎?
故先言
斩将搴旗之士。
诸生且待我,
我不忘矣。」
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
号稷嗣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37a 页
汉五年,
已并天下,
诸侯共尊汉王
为皇帝于定陶,
叔孙通就其仪号。
高帝悉去
秦苛仪法,
为简易。

群臣饮酒
争功,
醉或妄呼,
拔剑击柱,
高帝患之。
叔孙通知上
益厌之也,
说上曰:

「夫儒者难与
进取,
可与守成。
臣愿徵鲁诸生,
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高帝曰:「得无难乎?」
叔孙通曰:
「五帝异乐,
三王不同礼。
礼者,
因时世人情
为之节文者也。

故夏、殷、周之礼
所因损益可知者,
谓不相复也。
臣愿颇采古礼
与秦仪杂就之。」
上曰:「可试为之,
令易知,
度吾所能行为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38a 页
于是叔孙通使
徵鲁诸生三十馀人。
鲁有两生不肯行,
曰:「公所事者且十主,
皆面谀以得亲贵。

今天下初定,
死者未葬,
伤者未起,
又欲起礼乐。
礼乐所由起,
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

吾不忍为公所为。
公所为不合古,
吾不行。
公往矣,
无污我!」
叔孙通笑曰:
「若真鄙儒也,
不知时变。」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39a 页
遂与所徵
三十人西,
及上左右为学者
与其弟子百馀人
为绵蕞野外。
习之月馀,
叔孙通曰:「上可试观。」
上既观,使行礼,
曰:
「吾能为此。」
乃令群臣习肄,
会十月。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40a 页
汉七年,
长乐宫成,
诸侯群臣皆朝
十月。仪:
先平明,
谒者治礼,
引以次入殿门,

廷中陈车骑
步卫宫,
设兵张旗志。
传言「趋」。
殿下郎中侠陛,
陛数百人。

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
以次陈西方,
东乡;
文官丞相以下
陈东方,
西乡。
大行设九宾,胪传。

于是皇帝辇出房,
百官执职传警,
引诸侯王以下
至吏六百石
以次奉贺。
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至礼毕,
复置法酒。
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
以尊卑次起上寿。
觞九行,
谒者言「罢酒」。
御史执法举
不如仪者
辄引去。

竟朝置酒,
无敢欢哗失礼者。
于是高帝曰:
「吾乃今日知
为皇帝之贵也。」
乃拜叔孙通为太常,
赐金五百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41a 页
叔孙通因进曰:
「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
与臣共为仪,
愿陛下官之。」
高帝悉以为郎。
叔孙通出,
皆以五百斤金
赐诸生。

诸生乃皆喜曰:
「叔孙生诚圣人也,
知当世之要务。」
汉九年,
高帝徙叔孙通
为太子太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42a 页
汉十二年,
高祖欲
以赵王如意易太子,
叔孙通谏上曰:
「昔者
晋献公以骊姬之故
废太子,
立奚齐,
晋国乱者数十年,
为天下笑。

秦以不蚤
定扶苏,
令赵高得
以诈立胡亥,
自使灭祀,
此陛下所亲见。

今太子仁孝,
天下皆闻之;
吕后与陛下攻苦
食啖,
其可背哉!
陛下必欲废适
而立少,
臣愿先伏诛,
以颈血污地。」

高帝曰:「公罢矣,
吾直戏耳。」
叔孙通曰:
「太子天下本,
本一摇天下振动,
奈何以天下为戏!」
高帝曰:「吾听公言。」
及上置酒,
见留侯所招客
从太子入见,
上乃遂无易太子志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43a 页
高帝崩,
孝惠即位,
乃谓叔孙生曰:
「先帝园陵寝庙,
群臣莫能习。」
徙为太常,
定宗庙仪法。
及稍定汉诸仪法,
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箸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44a 页
孝惠帝为东
朝长乐宫,
及閒往,
数跸烦人,
乃作复道,
方筑武库南。

叔孙生奏事,
因请閒曰:
「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寝,
衣冠
月出游高庙?
高庙,
汉太祖,
柰何令后世子孙
乘宗庙道上行哉?」

孝惠帝大惧,
曰:
「急坏之。」
叔孙生曰:
「人主无过举。
今已作,
百姓皆知之,
今坏此,
则示有过举。
愿陛下为原庙渭北,
衣冠月出游之,
益广多宗庙,
大孝之本也。」

上乃诏有司
立原庙。
原庙起,
以复道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45a 页
孝惠帝曾春出
游离宫,
叔孙生曰:
「古者有春
尝果,
方今樱桃孰,
可献,
愿陛下出,
因取樱桃献宗庙。」
上乃许之。
诸果献由此兴。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46a 页
太史公曰:
语曰
「千金之裘,
非一狐之腋也;
台榭之榱,
非一木之枝也;
三代之际,
非一士之智也。」
信哉!

夫高祖起微细,
定海内,
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
然而刘敬脱挽辂
一说,
建万世之安,
智岂可专邪!

叔孙通希世度务,
制礼进退,
与时变化,
卒为汉家儒宗。
「大直若诎,
道固委蛇」,
盖谓是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47a 页
5.40《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48a 页
季布者,
楚人也。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
项籍使将兵,
数窘汉王。
及项羽灭,
高祖购求布千金,
敢有舍匿,
罪及三族。

季布匿濮阳周氏。
周氏曰:「汉购将军急,
迹且至臣家,
将军能听臣,
臣敢献计;
即不能,
愿先自刭。」
季布许之。

乃髡钳季布,
衣褐衣,
置广柳车中,
并与其家僮数十人,
之鲁朱家所卖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
乃买而置之田。

诫其子曰:
「田事听此奴,
必与同食。」
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
见汝阴侯滕公。
滕公留朱家
饮数日。
因谓滕公曰:

「季布何大罪,
而上求之急也?」
滕公曰:
「布数为项羽
窘上,
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

曰:「贤者也。」
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
季布为项籍用,
职耳。
项氏臣可尽诛邪?
今上始得天下,
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
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且以季布之贤
而汉求之急如此,
此不北走胡
即南走越耳。

夫忌壮士以资敌国,
此伍子胥
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
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
意季布匿其所,
乃许曰:
「诺。」

待閒,
果言如朱家指。
上乃赦季布。
当是时,
诸公皆多季布能
摧刚为柔,
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季布召见,
谢,
上拜为郎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49a 页
孝惠时,
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吕后,
不逊,
吕后大怒,
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
「臣愿得十万众,
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

「然」。
季布曰:
「樊哙可斩也!
夫高帝将兵四十馀万众,
困于平城,
今哙柰何以十万众
横行匈奴中,
面欺!
且秦以事于胡,
陈胜等起。

于今创痍未瘳,
哙又面谀,
欲摇动天下。」
是时殿上皆恐,
太后罢朝,
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50a 页
季布为河东守,
孝文时,
人有言其贤者,
孝文召,
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
使酒难近。
至,
留邸一月,
见罢。
季布因进曰:

「臣无功窃宠,
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
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今臣至,
无所受事,
罢去,
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
而召臣,
一人之毁

而去臣,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
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
良久曰:
「河东吾股肱郡,
故特召君耳。」
布辞之官。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51a 页
楚人曹丘生,辩士,
数招权顾金钱。
事贵人赵同等,
与窦长君善。

季布闻之,
寄书谏长君曰:
「吾闻曹丘生非长者,
勿与通。」
及曹丘生归,
欲得书请季布。
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
足下无往。」

固请书,
遂行。
使人先发书,
季布果大怒,待曹丘。
曹丘至,
即揖季布曰:
「楚人谚曰
斤,
『得黄金百,
不如得季布一诺』,

足下何以得此声
于梁楚閒哉?
且仆楚人,
足下亦楚人也。
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
顾不重邪?
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季布乃大说,
引入,
留数月,
为上客,
厚送之。
季布名所以益闻者,
曹丘扬之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52a 页
季布弟季心,
气盖关中,
遇人恭谨,
为任侠,
方数千里,
士皆争为之死。

尝杀人,
亡之吴,
从袁丝匿。
长事袁丝,
弟畜灌夫、籍福之属。
尝为中司马,
中尉郅都
不敢不加礼。

少年多时时
窃籍其名以行。
当是时,季心以勇,
布以诺,
著闻关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53a 页
季布母弟丁公,
为楚将。
丁公为项羽
逐窘高祖彭城西,
短兵接,
高祖急,
顾丁公曰:
「两贤岂相厄哉!」

于是丁公引兵而还,
汉王遂解去。
及项王灭,
丁公谒见高祖。
高祖以丁公徇军中,
曰:
「丁公为项王臣不忠,
使项王失天下者,
乃丁公也。」
遂斩丁公,
曰:
「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54a 页
栾布者,
梁人也。
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
尝与布游。
穷困,
赁佣于齐,
为酒人保。

数岁,
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
而布为人所略卖,
为奴于燕。
为其家主执仇,
燕将臧荼
举以为都尉。

臧荼后为燕王,
以布为将。
及臧荼反,
汉击燕,
虏布。
梁王彭越闻之,
乃言上,
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55a 页
使于齐,
未还,
汉召彭越,
责以谋反,
夷三族。
已而枭彭越头于雒阳下,
诏曰:
「有敢收视者,
辄捕之。」

布从齐还,
奏事彭越头下,
祠而哭之。
吏捕布以闻。
上召布,
骂曰:
「若与彭越反邪?
吾禁人勿收,
若独祠而哭之,
与越反明矣。
趣亨之。」

方提
趣汤,
布顾曰:
「愿一言而死。」
上曰:「何言?」
布曰:
「方上之困于彭城,
败荥阳、成皋閒,
项王所以遂不能遂西,
徒以彭王居梁地,
与汉合从苦楚也。


当是之时,
彭王一顾,
与楚则汉破,
与汉而楚破。
且垓下之会,
微彭王,
项氏不亡。

天下已定,
彭王剖符受封,
亦欲传之万世。
今陛下一徵兵于梁,
彭王病不行,
而陛下疑以为反,
反形未见,

以苛小案诛灭之,
臣恐功臣人人
自危也。
今彭王已死,
臣生不如死,
请就亨。」
于是上乃释布罪,
拜为都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56a 页
孝文时,
为燕相,
至将军。
布乃称曰:
「穷困
不能辱身下志,
非人也;
富贵
不能快意,
非贤也。」

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
有怨者必以法灭之。
吴军楚反时,
以军功封俞侯,
复为燕相。
燕齐之閒皆为栾布立社,
号曰栾公社。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57a 页
景帝中五年薨。
子贲嗣,
为太常,
牺牲不如令,
国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58a 页
太史公曰:
以项羽之气,
而季布以勇显于楚,
身屦典军
搴旗者数矣,
可谓壮士。
然至被刑戮,
为人奴而不死,
何其下也!
彼必自负其材,
故受辱而不羞,
欲有所用其未足也,

故终为汉名将。
贤者诚重其死。
夫婢妾贱人感慨
而自杀者,
非能勇也,
其计画无复之耳。
栾布哭彭越,
趣汤如归者,
彼诚知所处,
不自重其死。
虽往古烈士,
何以加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59a 页
5.41《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60a 页
袁盎者,
楚人也,字丝。
父故为群盗,
徙处安陵。
高后时,
盎尝为吕禄舍人。
及孝文帝即位,
盎兄哙任盎
为中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61a 页
绛侯为丞相,
朝罢趋出,
意得甚。
上礼之恭,
常自送之。
袁盎进曰:
「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上曰:「社稷臣。」

盎曰:「绛侯所谓功臣,
非社稷臣。
社稷臣主在与在,
主亡与亡。
方吕后时,
诸吕用事,
擅相王,
刘氏不绝如带。

是时绛侯为太尉,
主兵柄,
弗能正。
吕后崩,
大臣相与共畔诸吕,
太尉主兵,
适会其成功,

所谓功臣,
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骄主色。
陛下谦让,
臣主失礼,
窃为陛下不取也。」
后朝,上益庄,
丞相益畏。
已而绛侯望袁盎曰:
「吾与而兄善,
今儿廷毁我!」
盎遂不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62a 页
及绛侯免相
之国,
国人上书告
以为反,
徵系清室,
宗室诸公
莫敢为言,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绛侯得释,
盎颇有力。
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63a 页
淮南厉王朝,
杀辟阳侯,
居处骄甚。
袁盎谏曰:
「诸侯大骄
必生患,
可适削地。」

上弗用。
淮南王益横。
及棘蒲侯柴武太子
谋反事觉,
治,
连淮南王,淮南王徵,
上因迁之蜀,
轞车传送。

袁盎时为中郎将,
乃谏曰:
「陛下素骄淮南王,
弗稍禁,
以至此,
今又暴摧折之。
淮南王为人刚,
如有遇雾露行道死,
陛下
竟为天下之大
弗能容,
有杀弟之名,柰何?」
上弗听,
遂行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64a 页
淮南王至雍,
病死,
闻,
上辍食,
哭甚哀。

盎入,
顿首请罪。
上曰:
「以不用公言至此。」
盎曰:
「上自宽,
此往事,
岂可悔哉!
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
此不足
以毁名。」

上曰:
「吾高世行三者何事?」
盎曰:
「陛下居代时,
太后尝病,
三年,
陛下不交睫,
不解衣,
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

夫曾参
以布衣犹难之,
今陛下亲以王者脩之,
过曾参孝远矣。
夫诸吕用事,
大臣专制,
然陛下从代乘六乘传
驰不测之渊,

虽贲育之勇不及陛下。
陛下至代邸,
西向让天子位者再,
南面让天子位者三。
夫许由一让,
而陛下五以天下让,
过许由四矣。
且陛下迁淮南王,
欲以苦其志,
使改过,

有司卫不谨,
故病死。」
于是上乃解,
曰:
「将柰何?」
盎曰:「淮南王有三子,
唯在陛下耳。」
于是文帝立其三子皆为王。
盎由此
名重朝廷。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65a 页
袁盎常引大体忼慨。
宦者赵同
以数幸,
常害袁盎,
袁盎患之。
盎兄子种
为常侍骑,
持节夹乘,

说盎曰:
「君与斗,
廷辱之,
使其毁不用。」
孝文帝出,
赵同参乘,
袁盎伏车前曰:

「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
皆天下豪英。
今汉虽乏人,
陛下独柰何
与刀锯馀人载!」
于是上笑,
下赵同。
赵同泣下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66a 页
文帝从霸陵上,
欲西驰下峻阪。
袁盎骑,
并车揽辔。上曰:
「将军怯邪?」
盎曰:「臣闻
千金之子
坐不垂堂,

百金之子
不骑衡,
圣主不乘危
而徼幸。
今陛下骋六騑,
驰下峻山,
如有马惊车败,
陛下纵自轻,
柰高庙、太后何?」
上乃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67a 页
上幸上林,
皇后、慎夫人从。
其在禁中,
常同席坐。
及坐,
郎署长布席,

袁盎引却慎夫人坐。
慎夫人怒,
不肯坐。
上亦怒,
起,
入禁中。
盎因前说曰:

「臣闻尊卑有序
则上下和。
今陛下既已立后,
慎夫人乃妾,
妾主岂可与同坐哉!
适所以失尊卑矣。
且陛下幸之,
即厚赐之。
陛下所以为慎夫人,
适所以祸之。
陛下独不见
『人彘』乎?」
于是上乃说,
召语慎夫人。
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68a 页
然袁盎亦以数
直谏,
不得久居中,
调为陇西都尉。
仁爱士卒,
士卒皆争为死。
迁为齐相。
徙为吴相,
辞行,
种谓盎曰:

「吴王骄日久,
国多奸。
今苟欲劾治,
彼不上书告君,
即利剑刺君矣。
南方卑湿,
君能日饮,
毋何,
时说王曰毋反而已。
如此幸得脱。」
盎用种之计,
吴王厚遇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69a 页
盎告归,
道逢丞相申屠嘉,
下车拜谒,
丞相从车上谢袁盎。
袁盎还,
愧其吏,
乃之丞相舍上谒,
求见丞相。
丞相良久而见之。

盎因跪曰:
「愿请閒。」
丞相曰:
「使君所言公事,
之曹与长史掾议,
吾且奏之;
即私邪,
吾不受私语。」

袁盎即跪说曰:
「君为丞相,
自度孰与陈平、绛侯?」
丞相曰:
「吾不如。」
袁盎曰:

「善,
君即自谓不如。
夫陈平、绛侯
辅翼高帝,
定天下,
为将相,
而诛诸吕,
存刘氏;
君乃材官蹶张,
迁为队率,

积功至淮阳守,
非有奇计
攻城野战之功。
且陛下从代来,
每朝,
郎官上书疏,

未尝不止辇
受其言,
言不可用置之,
言可受采之,
未尝不称善。
何也?
则欲以致
天下贤士大夫。

上日闻所不闻,
明所不知,
日益圣智;
君今自闭钳天下之口
而日益愚。
夫以圣主责愚相,
君受祸不久矣。」

丞相乃再拜曰:
「嘉鄙野人,
乃不知,
将军幸教。」
引入与坐,
为上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70a 页
盎素不好晁错,
晁错所居坐,
盎去;
盎坐,
错亦去:
两人未尝同堂语。
及孝文帝崩,
孝景帝即位,

晁错为御史大夫,
使吏案袁盎
受吴王财物,
抵罪,
诏赦
以为庶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71a 页
吴楚反,闻,
晁错谓丞史曰:
「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
专为蔽匿,
言不反。
今果反,
欲请治盎
宜知计谋。」
丞史曰:
「事未发,
治之有绝。

今兵西乡,
治之何益!
且袁盎不宜有谋。」
晁错犹与未决。
人有告袁盎者,

袁盎恐,
夜见窦婴,
为言吴所以反者,
愿至上前
口对状。
窦婴入言上,
上乃召袁盎入见。
晁错在前,
及盎请辟人
赐閒,

错去,固恨甚。
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
以错故,
独急斩错以谢吴,
吴兵乃可罢。
其语具在《吴事》中。

使袁盎为太常,
窦婴为大将军。
两人素相与善。
逮吴反,
诸陵长者
长安中贤大夫争附两人,
车随者日数百乘。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72a 页
及晁错已诛,
袁盎以太常使吴。
吴王欲使将,
不肯。
欲杀之,
使一都尉以五百人
围守盎军中。

袁盎自其为吴相时,
尝有从史尝
盗爱盎侍儿,
盎知之,
弗泄,
遇之如故。

人有告从史,

「君知尔与侍者通」,
乃亡归。
袁盎驱自追之,
遂以侍者赐之,
复为从史。

及袁盎使吴见守,
从史适为
守盎校尉司马,
乃悉以其装赍
置二石醇
醪,
会天寒,
士卒饥渴,
饮酒醉,西南陬卒皆卧,

司马夜引袁盎起,
曰:
「君可以去矣,
吴王期旦日斩君。」
曰:
盎弗信,「公何为者?」
司马曰:「臣故为从史
盗君侍儿者。」
盎乃惊谢曰:

「公幸有亲,
吾不足以累公。」
司马曰:「君弟去,
臣亦且亡,
辟吾亲,
君何患!」

乃以刀决张,
道从醉卒直隧直出。
司马与分背,
袁盎解节毛
怀之,
杖,
步行七八里,
明,
见梁骑,
骑驰去,
遂归报。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73a 页
吴楚已破,
上更以元王子平陆侯
礼为楚王,
袁盎为楚相。
尝上书有所言,
不用。
袁盎病免

居家,
与闾里浮沈,相随行,
斗鸡走狗。
雒阳剧孟尝过袁盎,
盎善待之。
安陵富人有谓盎曰:
「吾闻剧孟博徒,
将军何自通之?」

盎曰:「剧孟虽博徒,
然母死,
客送葬车千馀乘,
此亦有过人者。
且缓急人所有。
夫一旦有急叩门,
不以亲为解,
不以存亡为辞,

天下所望者,
独季心、剧孟耳。
今公常从数骑,
一旦有缓急,
宁足恃乎!」
骂富人,
弗与通。
诸公闻之,
皆多袁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74a 页
袁盎虽家居,
景帝时时使人
问筹策。
梁王
欲求为嗣,
袁盎进说,
其后语塞。

梁王以此怨盎,
曾使人刺盎。
刺者至关中,
问袁盎,
诸君誉之
皆不容口。

乃见袁盎曰:
「臣受梁王金来刺君,
君长者,
不忍刺君。
然后刺君者十馀曹,
备之!」

袁盎心不乐,
家又多怪,
乃之棓生所
问占。
还,
梁刺客后曹辈
果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75a 页
晁错者,
颍川人也。
学申商刑名
于轵张恢先所,
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
以文学
为太常掌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76a 页
错为人峭直刻
深。
孝文帝时,
天下无治《尚书》者,
独闻济南伏生
故秦博士,
《尚书》
年九十馀,
老不可徵,

乃诏太常
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错
《尚书》伏生所。
还,
因上便宜事,
《书》称说。
诏以为太子舍人、
门大夫、
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
太子家号曰
「智囊」。
数上书孝文时,
言削诸侯事,
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
孝文不听,
然奇其材,
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
太子善错计策,
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77a 页
景帝即位,
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閒言事,
辄听,
宠幸倾九卿,
法令多所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
力未有以伤。
内史府居
太上庙壖中,
门东出,
不便,
错乃穿两门南出,
凿庙壖垣。
丞相嘉闻,
大怒,
欲因此过
为奏请诛错。

错闻之,
即夜请閒,
具为上言之。
丞相奏事,
因言错擅凿庙垣
为门,
请下廷尉诛。
上曰:
「此非庙垣,
乃壖中垣,
不致于法。」

丞相谢。
罢朝,
怒谓长史曰:
「吾当先斩以闻,
乃先请,
为儿所卖,
固误。」
丞相遂发病死。
错以此愈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78a 页
迁为御史大夫,
请诸侯之罪过,
削其地,
收其枝郡。
奏上,
上令公卿
列侯宗室集议,
莫敢难,
独窦婴争之,
由此与错有却。

错所更令三十章,
诸侯皆諠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
从颍川来,
谓错曰:
「上初即位,
公为政用事,
侵削诸侯,
别疏人骨肉,
人口议多怨公者,
何也?」

晁错曰:「固也。
不如此,
天子不尊,
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
而晁氏危矣,
吾去公归矣!」
遂饮药死,
曰:

「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馀日,
吴楚七国果反,
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
上令晁错衣朝衣
斩东市。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79a 页
晁错已死,
谒者仆射邓公
为校尉,
击吴楚军为将。
还,
上书言军事,

谒见上。
上问曰:
「道军所来,
闻晁错死,
吴楚罢不?」
邓公曰:
「吴王为反数十年矣,

发怒削地,
以诛错为名,
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
天下之士噤口,
不敢复言也!」
上曰:「何哉?」
邓公曰:

「夫晁错患诸侯彊大
不可制,
故请削地
以尊京师,
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
卒受大戮,
内杜忠臣之口,
外为诸侯报仇,
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
曰:
「公言善,
吾亦恨之。」
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80a 页
邓公,
成固人也,
多奇计。
建元中,
上招贤良,
公卿言邓公,
时邓公免,
起家为九卿。
一年,
复谢病免归。
其子章以脩黄老言
显于诸公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81a 页
太史公曰:
袁盎虽不好学,
亦善傅会,
仁心为质,
引义忼慨。
遭孝文初立,
资适逢世。

时以变易,
及吴楚一说,
说虽行哉,
然复不遂。
好声矜贤,
竟以名败。
晁错为家令时,
数言事
不用;

后擅权,
多所变更。
诸侯发难,
不急匡救,
欲报私雠,
反以亡躯。
语曰
「变古乱常,
不死则亡」,
岂错等谓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82a 页
5.42《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83a 页
张廷尉释之者,
堵阳人也,字季。
有兄仲同居。
以訾为骑郎,
事孝文帝,
十岁不得调,
无所知名。

释之曰:
「久宦
减仲之产,
不遂。」
欲自免归。
中郎将袁盎知其贤,
惜其去,
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
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卑之,
毋甚高论,
令今可施行也。」
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閒事,
秦所以失
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文帝称善,
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84a 页
释之从行,
登虎圈。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
十馀问,
尉左右视,
尽不能对。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
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

欲以观其能
口对响应无穷者。
文帝曰︰
「吏不当若是邪?
尉无赖!」
乃诏释之
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久之前曰: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

上曰:「长者也。」
又复问:
「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
上复曰:
「长者。」
释之曰:
「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
此两人言事
曾不能出口,
岂敩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

且秦以任刀笔之吏,
吏争以亟疾苛
察相高,
然其敝徒文具耳,
无恻隐之实。
以故不闻其过,
陵迟而至于二世,
天下土崩。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
臣恐天下随风靡靡,
争为口辩
而无其实。
且下之化上
疾于景响,
举错不可不审也。」
文帝曰:「善。」
乃止不拜啬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85a 页
上就车,
召释之参乘,
徐行,
问释之秦之敝。
具以质言。
至宫,
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86a 页
顷之,
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
不下司马门,
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
无得入
殿门。
遂劾不下公门不敬,
奏之。

薄太后闻之,
文帝免冠
谢曰:
「教儿子不谨。」
薄太后乃使使承诏
赦太子、梁王,
然后得入。
文帝由是奇释之,
拜为中大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87a 页
顷之,
至中郎将。
从行至霸陵,
居北临厕。
是时慎夫人从,
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
曰:
「此走邯郸道也。」

使慎夫人鼓瑟,
上自倚瑟而歌,
意惨悽悲怀,
顾谓群臣曰:
「嗟乎!
以北山石为椁,
用纻挐斮陈,
蕠漆其閒,
岂可动哉!」

左右皆曰:「善。」
释之前进曰:
「使其中有可欲者,
虽锢南山犹有郤;
使其中无可欲者,
虽无石椁,
又何戚焉!」
文帝称善。
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88a 页
顷之,
上行出
中渭桥,
有一人从桥下走出,
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
属之廷尉。

释之治问。
曰:
「县人来,
闻跸,
匿桥下。
久之,
以为行已过,
即出,
见乘舆车骑,
即走耳。」
廷尉奏当,
一人犯跸,
当罚金。

文帝怒曰:
「此人亲惊吾马,
吾马赖柔和,
令他马,
固不败伤我乎?
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释之曰: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
而更重之,
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
上使立诛之
则已。

今既下廷尉,
廷尉,
天下之平也,
一倾而
天下用法
皆为轻重,
民安所措其手足?
唯陛下察之。」
良久,
上曰:
「廷尉当是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89a 页
其后有人盗
高庙坐前玉环,捕得,
文帝怒,
下廷尉治。
释之案律盗
宗庙服御物者为奏,
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人之无道,
乃盗先帝庙器,
吾属廷尉者,
欲致之族,
而君以法奏之,
非吾所以
共承宗庙意也。」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
「法如是足也。
且罪等,
然以逆顺为差。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
有如万分之一,
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
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久之,
文帝与太后言之,
乃许廷尉当。
是时,
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
山都侯王恬开
见释之持议平,
乃结为亲友。
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90a 页
后文帝崩,
景帝立,
释之恐,
称病。
欲免去,
惧大诛至;
欲见谢,
则未知何如。
用王生计,
卒见谢,
景帝不过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91a 页
王生者,
善为黄老言,
处士也。
尝召居廷中,
三公九卿尽会立,
王生老人,

「吾袜解」,
顾谓张廷尉:
「为我结袜!」
释之跪而结之。

既已,
人或谓王生曰︰
「独柰何廷辱
张廷尉,
使跪结袜?」
王生曰︰
「吾老且残,
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

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
吾故聊辱廷尉,
使跪结袜,
欲以重之。」
诸公闻之,
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92a 页
张廷尉事景帝
岁馀,
为淮南王相,
犹尚以前过也。
久之,
释之卒。
其子曰张挚,
字长公,
官至大夫,
免。
以不能取容当世,
故终身不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93a 页
冯唐者,
其大父赵人。
父徙代。
汉兴徙安陵。
唐以孝著,
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辇过,
问唐曰︰

「父老何自为郎?
家安在?」
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
「吾居代时,
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
赵李齐之贤,
战于钜鹿下。
今吾每饭,
意未尝不在钜鹿也。
父知之乎?」

唐对曰︰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何以?」
唐曰︰
「臣大父在赵时,
为官卒率将,
善李牧。
臣父故为代相,
善赵将李齐,
知其为人也。」

上既闻廉颇、
李牧为人,
良说,而搏髀曰︰
「嗟乎!
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
吾岂忧匈奴哉!」
唐曰︰「主臣!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
弗能用也。」

上怒,
起入禁中。
良久,
召唐让曰︰
「公柰何众辱我,
独无閒处乎?」
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94a 页
当是之时,
匈奴新大入朝,
杀北地都尉卬。
上以胡寇为意,
乃卒复问唐曰︰
「公何以知吾不能
用廉颇、李牧也?」

唐对曰︰「臣闻
上古王者之遣将也,
跪而推毂,
曰阃以内者,
寡人制之;
阃以外者,
将军制之。
军功
爵赏
皆决于外,
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
李牧为赵将居边,
军市之租
皆自用飨士,
赏赐决于外,
不从中扰也。
委任
而责成功,
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遣选车千三百乘,
彀骑万三千,
百金之士十万,
是以北逐单于,
破东胡,
灭澹林,
西抑彊秦,
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
赵几霸。
其后会赵王迁立,
其母倡也。

王迁立,
乃用郭开谗,
卒诛李牧,
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
为秦所禽灭。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
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
出私养钱,
五日一椎牛,
飨宾客军吏舍人,
是以匈奴远避,
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
尚率车骑击之,
所杀甚众。
夫士卒尽家人子,
起田中从军,
安知尺籍伍符。

终日力战,
斩首捕虏,
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
文吏以法绳之。
其赏不行
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
以为陛下法太明,
赏太轻,
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
上功首虏差六级,
陛下下之吏,
削其爵,
罚作之。
由此言之,
陛下虽得廉颇、
李牧,
弗能用也。
臣诚愚,
触忌讳,死罪死罪!」

文帝说。
是日令冯唐持节
赦魏尚,
复以为云中守,
而拜唐为车骑都尉,
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95a 页
七年,
景帝立,
以唐为楚相,
免。
武帝立,
求贤良,
举冯唐。
唐时年九十馀,
不能复为官,
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遂字王孙,
亦奇士,
与余善。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96a 页
太史公曰:
张季之言长者,
守法不阿意;
冯公之论将率,
有味哉!有味哉!
语曰
「不知其人,
视其友」。
二君之所称诵,
可著廊庙。

《书》
「不偏不党,
王道荡荡;
不党不偏,
王道便便。」
张季、冯公近之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97a 页
5.43《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98a 页
万石君名奋,
其父赵人也,
姓石氏。
赵亡,
徙居温。
高祖东击项籍,
过河内,
时奋年十五,
为小吏,
侍高祖。

高祖与语,
爱其恭敬,
问曰︰「若何有?」
对曰︰
「奋独有母,
不幸失明。
家贫。
有姊,
能鼓琴。」

高祖曰︰
「若能从我乎?」
曰︰
「愿尽力。」
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
以奋为中涓,
受书谒,
徙其家长安
中戚里,

以姊为美人故也。
其官至孝文时,
积功劳
至大中大夫。
无文学,
恭谨无与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099a 页
文帝时,
东阳侯张相如
为太子太傅,
免。
选可为傅者,
皆推奋,
奋为太子太傅。

及孝景即位,
以为九卿;
迫近,惮之,
徙奋为诸侯相。
奋长子建,
次子甲,
次子乙,
次子庆,

皆以驯行孝谨,
官皆至
二千石。
于是景帝曰︰
「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
人臣尊宠乃集其门。」
号奋为万石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00a 页
孝景帝季年,
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
于家,
以岁时为朝臣。
过宫门阙,
万石君必下车趋,
见路马必式焉。
子孙为小吏,
来归谒,
万石君必朝服见之,
不名。

子孙有过失,
不谯让,
为便坐,
对案不食。
然后诸子相责,
因长老
肉袒固谢罪,
改之,
乃许。

子孙胜冠者在侧,
虽燕居必冠,
申申如也。
僮仆䜣䜣如也,
唯谨。
上时赐食于家,
必稽首俯伏而食之,
如在上前。
其执丧,
哀戚甚悼。

子孙遵教,
亦如之。
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
虽齐鲁诸儒质行,
皆自以为不及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01a 页
建元二年,
郎中令王臧
以文学获罪。
皇太后以为
儒者
文多质少,
今万石君家不言
而躬行,
乃以长子建
为郎中令,
少子庆为内史。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02a 页
建老白首,
万石君尚无恙。
建为郎中令,
每五日洗沐
归谒亲,
入子舍,
窃问侍者,
取亲中裙厕牏,
身自浣涤,
复与侍者,
不敢令万石君知,
以为常。

建为郎中令,
事有可言,
屏人恣言,
极切;
至廷见,
如不能言者。
是以上乃亲尊礼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03a 页
万石君徙居
陵里。
内史庆醉归,
入外门不下车。
万石君闻之,
不食。
庆恐,
肉袒请罪,
不许。

举宗及兄建
肉袒,
万石君让曰︰
「内史贵人,
入闾里,
里中长老皆走匿,
而内史坐车中自如,
固当!」
乃谢罢庆。
庆及诸子弟
入里门,
趋至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04a 页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
长子郎中令建
哭泣哀思,
扶杖乃能行。
岁馀,
建亦死。
诸子孙咸孝,
然建最甚,
甚于万石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05a 页
建为郎中令,
书奏事,
事下,
建读之,
曰︰

「误书!
『马』者
与尾当五,
今乃四,
不足一。
上谴死矣!」
甚惶恐。
其为谨慎,
虽他皆如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06a 页
万石君少子庆
为太仆,
御出,
上问车中
几马,
庆以策数马毕,
举手曰︰
「六马。」

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
然犹如此。
为齐相,
举齐国皆慕其家行,
不言
而齐国大治,
为立石相祠。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07a 页
元狩元年,
上立太子,
选群臣可为傅者,
庆自沛守
为太子太傅,
七岁迁为御史大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08a 页
元鼎五年秋,
丞相有罪,
罢。
制诏御史︰
「万石君先帝尊之,
子孙孝,
其以御史大夫庆
为丞相,
封为牧丘侯。」

是时汉方南诛
两越,
东击朝鲜,
北逐匈奴,
西化大宛,
中国多事。

天子巡狩海内,
修上古神祠,
封襌,
兴礼乐。
公家用少,
桑弘羊等致利,
王温舒之属峻法,
儿宽等推文学至九卿,
更进用事,

事不关决于丞相,
丞相醇谨而已。
在位九岁,
无能有所匡言。
尝欲请治上近臣所忠、
九卿咸宣罪,
不能服,
反受其过,
赎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09a 页
元封四年中,
关东流民二百万口,
无名数者四十万,
公卿议
欲请徙流民于边
以适之。

上以为丞相老谨,
不能与其议,
乃赐丞相告归,
而案御史大夫以下
议为请者。
丞相惭不任职,
乃上书曰︰

「庆幸得待罪丞相,
罢驽无以辅治,
城郭仓库空虚,
民多流亡,
罪当伏斧质,
上不忍致法。
愿归丞相侯印,
乞骸骨归,
避贤者路。」

天子曰︰
「仓廪既空,
民贫流亡,
而君欲请徙之,
摇荡不安,
动危之,
而辞位,
君欲安归难乎?」
以书让庆,庆甚惭,
遂复视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10a 页
庆文深审谨,
然无他大略,
为百姓言。
后三岁馀,
太初二年中,
丞相庆卒,
谥为恬侯。
庆中子德,庆爱用之,
上以德为嗣,
代侯。

后为太常,
坐法当死,
赎免为庶人。
庆方为丞相,
诸子孙为吏
更至二千石者十三人。
及庆死后,
稍以罪去,
孝谨益衰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11a 页
建陵侯卫绾者,
代大陵人也。
绾以戏车
为郎,
事文帝,
功次
迁为中郎将,
醇谨无他。

孝景为太子时,
召上左右饮,
而绾称病不行。
文帝且崩时,
属孝景曰︰
「绾长者,
善遇之。」
及文帝崩,
景帝立,
岁馀不噍呵绾,
谨而绾日以谨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12a 页
景帝幸上林,
诏中郎将参乘,
还而问曰︰
「君知所以得参乘乎?」
绾曰︰
「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
不自知也。」

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
君不肯来,
何也?」
对曰︰「死罪,实病!」
上赐之剑。
绾曰︰
「先帝赐臣剑凡六,
剑不敢奉诏。」

上曰︰
「剑,人之所施易,
独至今乎?」
绾曰︰「具在。」
上使取六剑,
剑尚盛,
未尝服也。
郎官有谴,
常蒙其罪,

不与他将争;
有功,
常让他将。
上以为廉,
忠实无他肠,
乃拜绾
为河閒王太傅。

吴楚反,
诏绾为将,
将河閒兵击吴楚
有功,
拜为中尉。
三岁,
以军功,
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13a 页
其明年,
上废太子,
诛栗卿之属。
上以为绾长者,
不忍,
乃赐绾告归,
而使郅都治捕栗氏。

既已,
上立胶东王为太子,
召绾,
拜为太子太傅。
久之,
迁为御史大夫。
五岁,
代桃侯舍为丞相,

朝奏事如职所奏。
然自初官以至丞相,
终无可言。
天子以为敦厚,
可相少主,
尊宠之,
赏赐甚多。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14a 页
为氶相三岁,
景帝崩,
武帝立。
建元年中,
丞相以景帝疾时
诸官囚多
坐不辜者,
而君不任职,
免之。
其后绾卒,
子信代。
坐酎金
失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15a 页
塞侯直不疑者,
南阳人也。
为郎,
事文帝。
其同舍
有告归,
误持同舍郎金去,

已而金主觉,
妄意不疑,
不疑谢有之,
买金偿。
而告归者来
而归金,
而前郎亡金者大惭,
以此称为长者。

文帝称举,
稍迁至太中大夫。
朝廷见,
人或毁曰︰
「不疑状貌甚美,
然独无柰其善盗嫂何也!」
不疑闻,
曰︰
「我乃无兄。」
然终不自明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16a 页
吴楚反时,
不疑以二千石
将兵击之。
景帝后元年,
拜为御史大夫。
天子修吴楚时功,
乃封不疑为塞侯。
武帝建元年中,
与丞相绾俱以过
免。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17a 页
不疑学《老子》言。
其所临,
为官如故,
唯恐人知其为吏迹也。
不好立名称,
称为长者。
不疑卒,
子相如代。
孙望,
坐酎金失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18a 页
郎中令周文者,
名仁,
其先故任城人也。
以医见。
景帝为太子时,
拜为舍人,
积功稍迁,
孝文帝时
至太中大夫。
景帝初即位,
拜仁为郎中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19a 页
仁为人阴重不泄,
常衣敝补衣溺
裤,
期为不絜清,
以是得幸。
景帝入卧内,
于后宫秘戏,

仁常在旁。
至景帝崩,
仁尚为郎中令,
终无所言。
上时问人,
仁曰︰
「上自察之。」
然亦无所毁。

以此景帝再自幸其家。
家徙阳陵。
上所赐甚多,
然常让,
不敢受也。
诸侯群臣赂遣,
终无所受。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20a 页
武帝立,
以为先帝臣,
重之。
仁乃病免,
以二千石禄归老,
子孙咸至大官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21a 页
御史大夫张叔者,
名欧,
安丘侯说之庶子也。
孝文时
以治刑名言
事太子。
然欧虽治刑名家,
其人长者。

景帝时尊重,
常为九卿。
至武帝元朔四年,
韩安国免,
诏拜欧为御史大夫。
自欧为吏,
未尝言案人,
专以诚长者处官。

官属以为长者,
亦不敢大欺。
上具狱事,
有可却,
却之;
不可者,不得已,
为涕泣面对
而封之。
其爱人如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22a 页
老病笃,
请免。
于是天子亦策罢,
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
家于阳陵。
子孙咸至大官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23a 页
太史公曰︰
仲尼有言曰
「君子欲讷于言
而敏于行」,
其万石、建陵、张叔之谓邪?
是以其教不肃
而成,
不严而治。

塞侯微巧,
而周文处谄,君子讥之,
为其近于佞也。
然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24a 页
5.44《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25a 页
田叔者,
赵陉城人也。
其先,
齐田氏苗裔也。
叔喜剑,
学黄老术
于乐巨公所。
叔为人刻廉自喜,
喜游诸公。

赵人举之赵相赵午,
午言之赵王张敖所,
赵王以为郎中。
数岁,
切直廉平,
赵王贤之,
未及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26a 页
会陈豨反代,
汉七年,
高祖往诛之,
过赵,
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
礼恭甚,
高祖箕踞骂之。

是时赵相赵午
等数十人皆怒,
谓张王曰︰
「王事上礼备矣,
今遇王如是,
臣等请为乱。」
赵王齧指出血,
曰︰

「先人失国,
微陛下,
臣等当虫出。
公等柰何言若是!
毋复出口矣!」
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
不倍德。」
卒私相与谋弑上。

会事发觉,
汉下诏捕赵王
及群臣反者。
于是赵午等皆自杀,
唯贯高就系。
是时汉下诏书
「曰︰「赵有敢随王者
罪三族。」

唯孟舒、田叔等十馀人
赭衣自髡钳,
称王家奴,
随赵王敖至长安。
贯高事明白,
赵王敖得出,
废为宣平侯,
乃进言田叔
等十馀人。

上尽召见,
与语,
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上说,
尽拜为群守、
诸侯相。
叔为汉中守
十馀年,
会高后崩,
诸吕作乱,
大臣诛之,
立孝文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27a 页
孝文帝既立,
召田叔问之曰︰
「公知天下长者乎?」
对曰︰
「臣何足以知之!」
上曰︰
「公,
长者也,
宜知之。」

叔顿首曰︰
「故云中守孟舒,
长者也。」
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
云中尤甚,
免。

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
十馀年矣,
虏曾一入,
孟舒不能坚守,
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
长者固杀人乎?
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
叔叩头对曰︰
「是乃孟舒所以
为长者也。

夫贯高等谋反,
上下明诏,
赵有敢随张王,
罪三族。
然孟舒自髡钳,
随张王敖之所在,
欲以身死之,
岂自知为云中守哉!

汉与楚相距,
士卒罢敝。
匈奴冒顿
新服北夷,
来为边害,
孟舒知士卒罢敝,
不忍出言,

士争临城
死敌,
如子为父,
弟为兄,
以故死者数百人。
孟舒岂故驱战之哉!
是乃舒所以为长者也。」
于是上曰︰「贤哉孟舒!」
复召孟舒
以为云中守。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28a 页
后数岁,
叔坐法失官。
梁孝王
使人杀故吴相袁盎,
景帝召田叔
案梁,

具得其事,
还报。
景帝曰︰「梁有之乎?」
叔对曰︰「死罪!有之。」
上曰︰
「其事安在?」
田叔曰︰
「上毋以梁事为也。」
上曰︰「何也?」

曰︰
「今梁王不伏诛,
是汉法不行也;
如其伏法,
而太后食不甘味,
卧不安席,
此忧在陛下也。」
景帝大贤之,
以为鲁相。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29a 页
鲁相初到,
民自言相,
讼王取其物百馀人。
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
各笞五十,
馀各搏二十,
怒之曰︰
「王非若主邪?
何自敢言若主!」

鲁王闻之大惭,
发中府钱,
使相偿之。
相曰︰
「王自夺之,
使相偿之,
是王为恶
而相为善也。
相毋与偿之。」
于是王乃尽偿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30a 页
鲁王好猎,
相常从入苑中,
王辄休相就馆舍,
相出,
常暴坐
待王苑外。
王数使人请相休,
终不休,
曰︰
「我王暴露苑中,
我独何为就舍!」
鲁王以故不大出游。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31a 页
数年,
叔以官卒,
鲁以百金
祠,
少子仁不受也,
曰︰
「不以百金
伤先人名。」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32a 页
仁以壮健为卫将军舍人,
数从击匈奴。
卫将军进言仁,
仁为郎中。
数岁,
为二千石丞相长史,

失官。
其后使刺举三河。
上东巡,
仁奏事有辞,
上说,
拜为京辅都尉。
月馀,
上迁拜为司直。

数岁,坐太子事。
时左丞相自将兵,
令司直田仁主
闭守城门,
坐纵太子,
下吏诛死。
仁发兵,
长陵令车千秋上变仁,
仁族死。
陉城今在中山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33a 页
太史公曰:
孔子称曰
「居是国必闻其政」,
田叔之谓乎!
义不忘贤,
明主之美
以救过。
仁与余善,
余故并论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34a 页
褚先生曰:
臣为郎时,
闻之曰田仁故与任安相善。
任安,
荥阳人也。
少孤贫困,
为人将车之长安,
留,
求事为小吏,
未有因缘也,
因占著名数。

武功,
扶风西界小邑也,
谷口蜀刬道近山。
安以为武功小邑,
无豪,
易高也,
安留,
代人为求盗亭父。
后为亭长。

邑中人民俱出猎,
任安常为人分麋鹿雉兔,
部署老小当壮剧易处,
众人皆喜,
曰︰
「无伤也,
任少卿分别平,
有智略。」

明日复合会,
会者数百人。
任少卿曰︰
「某子甲何为不来乎?」
诸人皆怪其见之疾也。
其后除为三老,
举为亲民,
出为三百石长,
治民。
坐上行出游共帐不办,
斥免。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35a 页
乃为卫将军舍人,
与田仁会,
俱为舍人,
居门下,
同心相爱。
此二人家贫,
无钱用以事将军家监,
家监使养恶齧马。
两人同床卧,

仁窃言曰︰
「不知人哉家监也!」
任安曰︰
「将军尚不知人,
何乃家监也!」
卫将军
从此两人过平阳主,
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
此二子拔刀列断席别坐。
主家皆怪而恶之,
莫敢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36a 页
其后有诏募择将军舍人以为郎,
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
令具鞍马绛衣玉具
剑,
欲入奏之。
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
将军呼所举舍人以示赵禹。
赵禹以次问之,
十馀人无一人习事有智略者。

赵禹曰︰
「吾闻之,
将门之下必有将类。
传曰『不知其君视其所使,
不知其子视其所友』。
今有诏举将军舍人者,
欲以观将军而能得贤者文武之士也。

今徒取富人子上之,
又无智略,
如木偶人衣之绮绣耳,
将柰之何?」
于是赵禹悉召卫将军舍人百馀人,
以次问之,
得田仁、任安,

曰︰
「独此两人可耳,
馀无可用者。」
卫将军见此两人贫,
意不平。
赵禹去,
谓两人曰︰
「各自具鞍马新绛衣。」
两人对曰︰
「家贫无用具也。」

将军怒曰︰
「今两君家自为贫,
何为出此言?
鞅鞅如有移德于我者,
何也?」
将军不得已,
上籍以闻。
有诏召见卫将军舍人,
此二人前见,
诏问能略相推第也。

田仁对曰︰
「提桴鼓立军门,
使士大夫乐死战斗,
仁不及任安。」
任安对曰︰
「夫决嫌疑,
定是非,
辩治官,
使百姓无怨心,
安不及仁也。」

武帝大笑曰︰
「善。」
使任安护北军,
使田仁护边田谷于河上。
此两人立名天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37a 页
其后用任安为益州刺史,
以田仁为丞相长史。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38a 页
田仁上书言︰
「天下郡太守多为奸利,
三河尤甚,
臣请先刺举三河。
三河太守皆内倚中贵人,
与三公有亲属,
无所畏惮,
宜先正三河以警天下奸吏。」

是时河南、河内太守皆御史大夫杜父兄子弟也,
河东太守石丞相子孙也。
是时石氏九人为二千石,
方盛贵。
田仁数上书言之。
杜大夫及石氏使人谢,
谓田少卿曰︰
「吾非敢有语言也,
愿少卿无相诬污也。」

仁已刺三河,
三河太守皆下吏诛死。
仁还奏事,
武帝说,
以仁为能不畏彊禦,
拜仁为丞相司直,
威振天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39a 页
其后逢太子有兵事,
丞相自将兵,
使司直主城门。
司直以为太子骨肉之亲,
父子之閒不甚欲近,
去之诸陵过。
是时武帝在甘泉,
使御史大夫暴君
下责丞相
「何为纵太子」,

丞相对言
「使司直部守城门而开太子」。
上书以闻,
请捕击司直。
司直下吏,
诛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40a 页
是时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
太子立军北军南门外,
召任安,
与节令发兵。
安拜受节,
入,
闭门不出。

武帝闻之,
以为任安为详邪,
不傅事,
何也?
任安笞辱北军钱官小吏,
小吏上书言之,
以为受太子节,

「幸与我其鲜好者」。

书上闻,
武帝曰:
「是老吏也,
见兵事起,
欲坐观成败,
见胜者欲合从之,
有两心。
安有当死之罪甚众,
吾常活之,
今怀诈,
有不忠之心。」
下安吏,
诛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41a 页
夫月满则亏,
物盛则衰,
天地之常也。
知进而不知退,
久乘富贵,
祸积为祟。
故范蠡之去越,
辞不受官位,
名传后世,
万岁不忘,
岂可及哉!
后进者慎戒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42a 页
5.45《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43a 页
扁鹊者,
勃海郡郑人也,
姓秦氏,
名越人。
少时为人舍长。
舍客长桑君过,
扁鹊独奇之,
常谨遇之。
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
出入十馀年,
乃呼扁鹊私坐,
閒与语曰︰
「我有禁方,
年老,
欲传与公,
公毋泄。」
扁鹊曰︰
「敬诺。」
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
「饮是以上池之水,
三十日当知物矣。」
乃悉取其禁方书与扁鹊。
忽然不见,
殆非人也。
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
视见垣一方人。
以此视病,
尽见五藏症结,
特以诊脉为名耳。
为医或在齐,
或在赵。
在赵者名扁鹊。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44a 页

当晋昭公时,
诸大夫彊而公族弱,
赵简子为大夫,
专国事,
简子疾,
五日不知人,
大夫皆惧,
于是召扁鹊。
扁鹊入视病,
出,董安于问扁鹊,
扁鹊曰︰
「血脉治也,
而何怪!
昔秦穆公尝如此,
七日而寤。
寤之日,
告公孙支与子舆曰︰
『我之帝所甚乐。
吾所以久者,
适有所学也。
帝告我︰
「晋国且大乱,
五世不安。
其后将霸,
未老而死。
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
公孙支书而藏之,
秦策于是出。
夫献公之乱,
文公之霸,
而襄公败秦师于殽而归纵淫,
此子之所闻。
今主君之病与之同,
不出三日必閒,
閒必有言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45a 页

居二日半,
简子寤,
语诸大夫曰︰
「我之帝所甚乐,
与百神游于钧天,
广乐九奏万舞,
不类三代之乐,
其声动心。
有一熊欲援我,
帝命我射之,
中熊,
熊死。
有罴来,
我又射之,
中罴,
罴死。
帝甚喜,
赐我二笥,
皆有副。
吾见儿在帝侧,
帝属我一翟犬,
曰︰
『及而子之壮也以赐之。』
帝告我︰
『晋国且世衰,
七世而亡。
嬴姓将大败周人于范魁之西,
而亦不能有也。』」
董安于受言,
书而藏之。
以扁鹊言告简子,
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46a 页

其后扁鹊过虢。
虢太子死,
扁鹊至虢宫门下,
问中庶子喜方者曰︰
「太子何病,
国中治穰过于众事?」
中庶子曰︰
「太子病血气不时,
交错而不得泄,
暴发于外,
则为中害。
精神不能止邪气,
邪气畜积而不得泄,
是以阳缓而阴急,
故暴蹶而死。」
扁鹊曰︰
「其死何如时?」
曰︰
「鸡鸣至今。」
曰︰
「收乎?」
曰︰
「未也,
其死未能半日也。」
「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
家在于郑,
未尝得望精光侍谒于前也。
闻太子不幸而死,
臣能生之。」
中庶子曰︰
「先生得无诞之乎?
何以言太子可生也!
臣闻上古之时,
医有俞跗,
治病不以汤液醴洒,
镵石挢引,
案扤毒熨,
一拨见病之应,
因五藏之输,
乃割皮解肌,
诀脉结筋,
搦髓脑,
揲荒爪幕,
湔浣肠胃,
漱涤五藏,
练精易形。
先生之方能若是,
则太子可生也;
不能若是而欲生之,
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
终日,
扁鹊仰天叹曰︰
「夫子之为方也,
若以管窥天,
以郤视文。
越人之为方也,
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言病之所在。
闻病之阳,
论得其阴;
闻病之阴,
论得其阳。
病应见于大表,
不出千里,
决者至众,
不可曲止也。
子以吾言为不诚,
试入诊太子,
当闻耳鸣而鼻张,
循其两股以至于阴,
当尚温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47a 页

中庶子闻扁鹊言,
目眩然而不瞬,
舌挢然而不下,
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
虢君闻之大惊,
出见扁鹊于中阙,
曰︰
「窃闻高义之日久矣,
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
先生过小国,
幸而举之,
偏国寡臣幸甚。
有先生则活,
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
长终而不得反。」
言未卒,
因嘘唏服臆,
魂精泄横,
流涕长潸,
忽忽承䀹,
悲不能自止,
容貌变更。
扁鹊曰︰
「若太子病,
所谓
『尸蹶』
者也。
夫以阳入阴中,
动胃繵缘,
中经维络,
别下于三焦、
膀胱,
是以阳脉下遂,
阴脉上争,
会气闭而不通,
阴上而阳内行,
下内鼓而不起,
上外绝而不为使,
上有绝阳之络,
下有破阴之纽,
破阴绝阳,
色废脉乱,
故形静如死状。
太子未死也。
夫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
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
凡此数事,
皆五藏蹶中之时暴作也。
良工取之,
拙者疑殆。」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48a 页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
以取外三阳五会。
有閒,
太子苏。
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
以八减之齐和煮之,
以更熨两胁下。
太子起坐。
更适阴阳,
但服汤二旬而复故。
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扁鹊曰︰
「越人非能生死人也,
此自当生者,
越人能使之起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49a 页

扁鹊过齐,
齐桓侯客之。
入朝见,
曰︰
「君有疾在腠理,
不治将深。」
桓侯曰︰
「寡人无疾。」
扁鹊出,
桓侯谓左右曰︰
「医之好利也,
欲以不疾者为功。」
后五日,
扁鹊复见,
曰︰
「君有疾在血脉,
不治恐深。」
桓侯曰︰
「寡人无疾。」
扁鹊出,
桓侯不悦。
后五日,
扁鹊复见,
曰︰
「君有疾在肠胃閒,
不治将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
桓侯不悦。
后五日,
扁鹊复见,
望见桓侯而退走。
桓侯使人问其故。
扁鹊曰︰
「疾之居腠理也,
汤熨之所及也;
在血脉,
针石之所及也;
其在肠胃,
酒醪之所及也;
其在骨髓,
虽司令命无柰之何。
今在骨髓,
臣是以无请也。」
后五日,
桓侯体病,
使人召扁鹊,
扁鹊已逃去。
桓侯遂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50a 页

使圣人预知微,
能使良医得蚤从事,
则疾可已,
身可活也。
人之所病,
病疾多;
而医之所病,
病道少。
故病有六不治:
骄恣不论于理,
一不治也;
轻身重财,
二不治也;
衣食不能适,
三不治也;
阴阳并,
藏气不定,
四不治也;
形羸不能服药,
五不治也;
信巫不信医,
六不治也。
有此一者,
则重难治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51a 页

扁鹊名闻天下。
过邯郸,
闻贵妇人,
即为带下医;
过雒阳,
闻周人爱老人,
即为耳目痹医;
来入咸阳,
闻秦人爱小儿,
即为小儿医:
随俗为变。
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
使人刺杀之。
至今天下言脉者,
由扁鹊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52a 页

太仓公者,
齐太仓长,
临菑人也,
姓淳于氏,
名意。
少而喜医方术。
高后八年,
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
庆年七十馀,
无子,
使意尽去其故方,
更悉以禁方予之,
传黄帝、
扁鹊之脉书,
五色诊病,
知人死生,
决嫌疑,
定可治,
及药论,
甚精。
受之三年,
为人治病,
决死生多验。
然左右行游诸侯,
不以家为家,
或不为人治病,
病家多怨之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53a 页

文帝四年中,
人上书言意,
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
意有五女,
随而泣。
意怒,
骂曰︰
「生子不生男,
缓急无可使者!」
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
乃随父西。
上书曰︰
「妾父为吏,
齐中称其廉平,
今坐法当刑。
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
虽欲改过自新,
其道莫由,
终不可得。
妾愿入身为官婢,
以赎父刑罪,
使得改行自新也。」
书闻,
上悲其意,
此岁中亦除肉刑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54a 页

意家居,
诏召问所为治病死生验者几何人也,
主名为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55a 页

诏问故太仓长臣意︰
「方伎所长,
及所能治病者?
有其书无有?
皆安受学?
受学几何岁?
尝有所验,
何县里人也?
何病?
医药已,
其病之状皆何如?
具悉而对。」
臣意对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56a 页

自意少时,
喜医药,
医药方试之多不验者。
至高后八年,
得见师临菑元里公乘阳庆。
庆年七十馀,
意得见事之。
谓意曰︰
「尽去而方书,
非是也。
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
扁鹊之脉书,
五色诊病,
知人生死,
决嫌疑,
定可治,
及药论书,
甚精。
我家给富,
心爱公,
欲尽以我禁方书悉教公。」
臣意即曰:
「幸甚,
非意之所敢望也。」
臣意即避席再拜谒,
受其脉书上下经、
五色诊、
奇咳术、
揆度阴阳外变、
药论、
石神、
接阴阳禁书,
受读解验之,
可一年所。
明岁即验之,
有验,
然尚未精也。
要事之三年所,
即尝已为人治,
诊病决死生,
有验,
精良。
今庆已死十年所,
臣意年尽三年,
年三十九岁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57a 页

齐侍御史成自言病头痛,
臣意诊其脉,
告曰︰
「君之病恶,
不可言也。」
即出,
独告成弟昌曰︰
「此病疽也,
内发于肠胃之閒,
后五日当痈肿,
后八日呕脓死。」
成之病得之饮酒且内。
成即如期死。
所以知成之病者,
臣意切其脉,
得肝气。
肝气浊而静,
此内关之病也。
脉法曰
「脉长而弦,
不得代四时者,
其病主在于肝。
和即经主病也,
代则络脉有过」。
经主病和者,
其病得之筋髓里。
其代绝而脉贲者,
病得之酒且内。
所以知其后五日而痈肿,
八日呕脓死者,
切其脉时,
少阳初代。
代者经病,
病去过人,
人则去。
络脉主病,
当其时,
少阳初关一分,
故中热而脓未发也,
及五分,
则至少阳之界,
及八日,
则呕脓死,
故上二分而脓发,
至界而痈肿,
尽泄而死。
热上则熏阳明,
烂流络,
流络动则脉结发,
脉结发则烂解,
故络交。
热气已上行,
至头而动,
故头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58a 页

齐王中子诸婴儿小子病,
召臣意诊切其脉,
告曰︰
「气鬲病。
病使人烦懑,
食不下,
时呕沬。
病得之心忧,
数忔食饮。」
臣意即为之作下气汤以饮之,
一日气下,
二日能食,
三日即病愈。
所以知小子之病者,
诊其脉,
心气也,
浊躁而经也,
此络阳病也。
脉法曰
「脉来数疾去难而不一者,
病主在心」。
周身热,
脉盛者,
为重阳。
重阳者,
逿心主。
故烦懑食不下则络脉有过,
络脉有过则血上出,
血上出者死。
此悲心所生也,
病得之忧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59a 页

齐郎中令循病,
众医皆以为蹶入中,
而刺之。
臣意诊之,
曰︰
「涌疝也,
令人不得前后溲。」
循曰︰
「不得前后溲三日矣。」
臣意饮以火齐汤,
一饮得前后溲,
再饮大溲,
三饮而疾愈。
病得之内。
所以知循病者,
切其脉时,
右口气急,
脉无五藏气,
右口脉大而数。
数者中下热而涌,
左为下,
右为上,
皆无五藏应,
故曰涌疝。
中热,
故溺赤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60a 页

齐中御府长信病,
臣意入诊其脉,
告曰︰
「热病气也。
然暑汗,
脉少衰,
不死。」
曰︰
「此病得之当浴流水而寒甚,
已则热。」
信曰︰
「唯,
然!往冬时,
为王使于楚,
至莒县阳周水,
而莒桥梁颇坏,
信则揽车辕未欲渡也,
马惊,
即堕,
信身入水中,
几死,
吏即来救信,
出之水中,
衣尽濡,
有閒而身寒,
已热如火,
至今不可以见寒。」
臣意即为之液汤火齐逐热,
一饮汗尽,
再饮热去,
三饮病已。
即使服药,
出入二十日,
身无病者。
所以知信之病者,
切其脉时,
并阴。
脉法曰
「热病阴阳交者死」。
切之不交,
并阴。
并阴者,
脉顺清而愈,
其热虽未尽,
犹活也。
肾气有时閒浊,
在太阴脉口而希,
是水气也。
肾固主水,
故以此知之。
失治一时,
即转为寒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61a 页

齐王太后病,
召臣意入诊脉,
曰︰
「风瘅客脬,
难于大小溲,
溺赤。」
臣意饮以火齐汤,
一饮即前后溲,
再饮病已,
溺如故。
病得之流汗出㵌。
㵌者,
去衣而汗晞也。
所以知齐王太后病者,
臣意诊其脉,
切其太阴之口,
湿然风气也。
脉法曰
「沈之而大坚,
浮之而大紧者,
病主在肾」。
肾切之而相反也,
脉大而躁。
大者,
膀胱气也;
躁者,
中有热而溺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62a 页

齐章武里曹山跗病,
臣意诊其脉,
曰︰
「肺消瘅也,
加以寒热。」
即告其人曰︰
「死,
不治。
适其共养,
此不当医治。」
法曰
「后三日而当狂,
妄起行,
欲走;
后五日死」。
即如期死。
山跗病得之盛怒而以接内。
所以知山跗之病者,
臣意切其脉,
肺气热也。
脉法曰
「不平不鼓,
形毙」。
此五藏高之远数以经病也,
故切之时不平而代。
不平者,
血不居其处;
代者,
时参击并至,
乍躁乍大也。
此两络脉绝,
故死不治。
所以加寒热者,
言其人尸夺。
尸夺者,
形毙;
形毙者,
不当关灸镵石及饮毒药也。
臣意未往诊时,
齐太医先诊山跗病,
灸其足少阳脉口,
而饮之半夏丸,
病者即泄注,
腹中虚;
又灸其少阴脉,
是坏肝刚绝深,
如是重损病者气,
以故加寒热。
所以后三日而当狂者,
肝一络连属结绝乳下阳明,
故络绝,
开阳明脉,
阳明脉伤,
即当狂走。
后五日死者,
肝与心相去五分,
故曰五日尽,
尽即死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63a 页

齐中尉潘满如病少腹痛,
臣意诊其脉,
曰︰
「遗积瘕也。」
臣意即谓齐太仆臣饶、
内史臣繇曰︰
「中尉不复自止于内,
则三十日死。」
后二十馀日,
溲血死。
病得之酒且内。
所以知潘满如病者,
臣意切其脉深小弱,
其卒然合合也,
是脾气也。
右脉口气至紧小,
见瘕气也。
以次相乘,
故三十日死。
三阴俱搏者,
如法;
不俱抟者,
决在急期;
一抟一代者,
近也。
故其三阴抟,
溲血如前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64a 页

阳虚侯相赵章病,
召臣意。
众医皆以为寒中,
臣意诊其脉曰︰
「迵风。」
迵风者,
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
法曰︰
「五日死」,
而后十日乃死。
病得之酒。
所以知赵章之病者,
臣意切其脉,
脉来滑,
是内风气也。
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者,
法五日死,
皆为前分界法。
后十日乃死,
所以过期者,
其人嗜粥,
故中藏实,
中藏实故过期。
师言曰
「安谷者过期,
不安谷者不及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65a 页

济北王病,
召臣意诊其脉,
曰︰
「风蹶胸满。」
即为药酒,
尽三石,
病已。
得之汗出伏地。
所以知济北王病者,
臣意切其脉时,
风气也,
心脉浊。
病法
「过入其阳,
阳气尽而阴气入」。
阴气入张,
则寒气上而热气下,
故胸满。
汗出伏地者,
切其脉,
气阴。
阴气者,
病必入中,
出及瀺水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66a 页

齐北宫司空命妇出于病,
众医皆以为风入中,
病主在肺,
刺其足少阳脉。
臣意诊其脉,
曰︰
「病气疝,
客于膀胱,
难于前后溲,
而溺赤。
病见寒气则遗溺,
使人腹肿。」
出于病得之欲溺不得,
因以接内。
所以知出于病者,
切其脉大而实,
其来难,
是蹶阴之动也。
脉来难者,
疝气之客于膀胱也。
腹之所以肿者,
言蹶阴之络结小腹也。
蹶阴有过则脉结动,
动则腹肿。
臣意即灸其足蹶阴之脉,
左右各一所,
即不遗溺而溲清,
小腹痛止。
即更为火齐汤以饮之,
三日而疝气散,
即愈。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67a 页

故济北王阿母自言足热而懑,
臣意告曰︰
「热蹶也。」
则刺其足心各三所,
案之无出血,
病旋已。
病得之饮酒大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68a 页

济北王召臣意诊脉诸女子侍者,
至女子竖,
竖无病。
臣意告永巷长曰︰
「竖伤脾,
不可劳,
法当春呕血死。」
臣意言王曰︰
「才人女子竖何能?」
王曰︰
「是好为方,
多伎能,
为所是案法新,
往年韨之民所,
四百七十万,
曹偶四人。」
王曰︰
「得毋有病乎?」
臣意对曰︰
「竖病重,
在死法中。」
王召视之,
其颜色不变,
以为不然,
不卖诸侯所。
至春,
竖奉剑从王之厕,
王去,
竖后,
王令人召之,
即仆于厕,
呕血死。
病得之流汗。
流汗者,
法病内重,
毛发而色泽,
脉不衰,
此亦内关之病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69a 页

齐中大夫病龋齿,
臣意灸其左大阳明脉,
即为苦参汤,
日嗽三升,
出入五六日,
病已。
得之风,
及卧开口,
食而不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70a 页

菑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
来召臣意。
臣意往,
饮以莨𦿆药一撮,
以酒饮之,
旋乳。
臣意复诊其脉,
而脉躁。
躁者有馀病,
即饮以消石一齐,
出血,
血如豆比五六杖。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71a 页

齐丞相舍人奴从朝入宫,
臣意见之食闺门外,
望其色有病气。
臣意即告宦者平。
平好为脉,
学臣意所,
臣意即示之舍人奴病,
告之曰︰
「此伤脾气也,
当至春鬲塞不通,
不能食饮,
法至夏泄血死。」
宦者平即往告相曰︰
「君之舍人奴有病,
病重,
死期有日。」
相君曰︰
「卿何以知之?」
曰︰
「君朝时入宫,
君之舍人奴尽食闺门外,
平与仓公立,
即示平曰,
病如是者死。」
相即召舍人而谓之曰︰
「公奴有病不?」
舍人曰︰
「奴无病,
身无痛者。」
至春果病,
至四月,
泄血死。
所以知奴病者,
脾气周乘五藏,
伤部而交,
故伤脾之色也,
望之杀然黄,
察之如死青之兹。
众医不知,
以为大虫,
不知伤脾。
所以至春死病者,
胃气黄,
黄者土气也,
土不胜木,
故至春死。
所以至夏死者,
脉法曰
「病重而脉顺清者曰内关」,
内关之病,
人不知其所痛,
心急然无苦。
若加以一病,
死中春,
一愈顺,
及一时。
其所以四月死者,
诊其人时愈顺。
愈顺者,
人尚肥也。
奴之病得之流汗数出,
炙于火而以出见大风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72a 页

菑川王病,
召臣意诊脉,
曰︰
「蹶上为重,
头痛身热,
使人烦懑。」
臣意即以寒水拊其头,
刺足阳明脉,
左右各三所,
病旋已。
病得之沐发未乾而卧。
诊如前,
所以蹶,
头热至肩。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73a 页

齐王黄姬兄黄长卿家有酒召客,
召臣意。
诸客坐,
未上食。
臣意望见王后弟宋建,
告曰︰
「君有病,
往四五日,
君要胁痛不可俛仰,
又不得小溲。
不亟治,
病即入濡肾。
及其未舍五藏,
急治之。
病方今客肾濡,
此所谓
『肾痹』
也。」
宋建曰︰
「然,
建故有要脊痛。
往四五日,
天雨,
黄氏诸倩见建家京下方石,
即弄之,
建亦欲效之,
效之不能起,
即复置之。
暮,要脊痛,
不得溺,
至今不愈。」
建病得之好持重。
所以知建病者,
臣意见其色,
太阳色乾,
肾部上及界要以下者枯四分所,
故以往四五日知其发也。
臣意即为柔汤使服之,
十八日所而病愈。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74a 页

济北王侍者韩女病要背痛,
寒热,
众医皆以为寒热也。
臣意诊脉,
曰︰
「内寒,
月事不下也。」
即窜以药,
旋下,
病已。
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
所以知韩女之病者,
诊其脉时,
切之,
肾脉也,
啬而不属。
啬而不属者,
其来难,
坚,故曰月不下。
肝脉弦,
出左口,
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75a 页

临菑泛里女子薄吾病甚,
众医皆以为寒热笃,
当死,
不治。
臣意诊其脉,
曰︰
「蛲瘕。」
蛲瘕为病,
腹大,
上肤黄粗,
循之戚戚然。
臣意饮以芫华一撮,
即出蛲可数升,
病已,
三十日如故。
病蛲得之于寒湿,
寒湿气宛笃不发,
化为虫。
臣意所以知薄吾病者,
切其脉,
循其尺,
其尺索刺粗,
而毛美奉发,
是虫气也。
其色泽者,
中藏无邪气及重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76a 页

齐淳于司马病,
臣意切其脉,
告曰︰
「当病迵风。
迵风之状,
饮食下嗌辄后之。
病得之饱食而疾走。」
淳于司马曰︰
「我之王家食马肝,
食饱甚,
见酒来,
即走去,
驱疾至舍,
即泄数十出。」
臣意告曰︰
「为火齐米汁饮之,
七八日而当愈。」
时医秦信在旁,
臣意去,
信谓左右阁都尉曰︰
「意以淳于司马病为何?」
曰︰
「以为迵风,
可治。」
信即笑曰︰
「是不知也。
淳于司马病,
法当后九日死。」
即后九日不死,
其家复召臣意。
臣意往问之,
尽如意诊。
臣即为一火齐米汁,
使服之,
七八日病已。
所以知之者,
诊其脉时,
切之,
尽如法。
其病顺,
故不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77a 页

齐中郎破石病,
臣意诊其脉,
告曰︰
「肺伤,
不治,
当后十日丁亥溲血死。」
即后十一日,
溲血而死。
破石之病,
得之堕马僵石上。
所以知破石之病者,
切其脉,
得肺阴气,
其来散,
数道至而不一也。
色又乘之。
所以知其堕马者,
切之得番阴脉。
番阴脉入虚里,
乘肺脉。
肺脉散者,
固色变也乘之。
所以不中期死者,
师言曰
「病者安谷即过期,
不安谷则不及期」。
其人嗜黍,
黍主肺,
故过期。
所以溲血者,
诊脉法曰
「病养喜阴处者顺死,
养喜阳处者逆死。」
其人喜自静,
不躁,
又久安坐,
伏几而寐,
故血下泄。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78a 页

齐王侍医遂病,
自练五石服之。
臣意往过之,
遂谓意曰︰
「不肖有病,
幸诊遂也。」
臣意即诊之,
告曰︰
「公病中热。
论曰
『中热不溲者,
不可服五石』。
石之为药精悍,
公服之不得数溲,
亟勿服。
色将发臃。」
遂曰︰
「扁鹊曰
『阴石以治阴病,
阳石以治阳病』。
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
故中热,
即为阴石柔齐治之;
中寒,
即为阳石刚齐治之。」
臣意曰︰
「公所论远矣。
扁鹊虽言若是,
然必审诊,
起度量,
立规矩,
称权衡,
合色脉表里有馀不足顺逆之法,
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
乃可以论。
论曰
『阳疾处内,
阴形应外者,
不加悍药及镵石』。
夫悍药入中,
则邪气辟矣,
而宛气愈深。
诊法曰
『二阴应外,
一阳接内者,
不可以刚药』。
刚药入则动阳,
阴病益衰,
阳病益箸,
邪气流行,
为重困于俞,
忿发为疽。」
意告之后百馀日,
果为疽发乳上,
入缺盆,
死。此谓论之大体也,
必有经纪。
拙工有一不习,
文理阴阳失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79a 页

齐王故为阳虚侯时,
病甚,
众医皆以为蹶。
臣意诊脉,
以为痹,
根在右胁下,
大如覆杯,
令人喘,
逆气不能食。
臣意即以火齐粥且饮,
六日气下;
即令更服丸药,
出入六日,
病已。
病得之内。
诊之时不能识其经解,
大识其病所在。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80a 页

  
臣意尝诊安阳武都里成开方,
开方自言以为不病,
臣意谓之病苦沓风,
三岁四支不能自用,
使人瘖,
瘖即死。
今闻其四支不能用,
瘖而未死也。
病得之数饮酒以见大风气。
所以知成开方病者,
诊之,
其脉法奇咳言曰
「藏气相反者死」。
切之,
得肾反肺,
法曰
「三岁死」
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81a 页

安陵阪里公乘项处病,
臣意诊脉,
曰︰
「牡疝。」
牡疝在鬲下,
上连肺。
病得之内。
臣意谓之︰
「慎毋为劳力事,
为劳力事则必呕血死。」
处后蹴鞠,
要蹶寒,
汗出多,
即呕血。
臣意复诊之,
曰︰
「当旦日日夕死。」
即死。
病得之内。
所以知项处病者,
切其脉得番阳。
番阳入虚里,
处旦日死。
一番一络者,
牡疝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82a 页

臣意曰︰
他所诊期决死生及所治已病众多,
久颇忘之,
不能尽识,
不敢以对。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83a 页

问臣意︰
「所诊治病,
病名多同而诊异,
或死或不死,
何也?」
对曰︰
「病名多相类,
不可知,
故古圣人为之脉法,
以起度量,
立规矩,
县权衡,
案绳墨,
调阴阳,
别人之脉各名之,
与天地相应,
参合于人,
故乃别百病以异之,
有数者能异之,
无数者同之。
然脉法不可胜验,
诊疾人以度异之,
乃可别同名,
命病主在所居。
今臣意所诊者,
皆有诊籍。
所以别之者,
臣意所受师方适成,
师死,
以故表籍所诊,
期决死生,
观所失所得者合脉法,
以故至今知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84a 页

问臣意曰︰
「所期病决死生,
或不应期,
何故?」
对曰︰
「此皆饮食喜怒不节,
或不当饮药,
或不当针灸,
以故不中期死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85a 页

问臣意︰
「意方能知病死生,
论药用所宜,
诸侯王大臣有尝问意者不?
及文王病时,
不求意诊治,
何故?」
对曰︰
「赵王、
胶西王、
济南王、
吴王皆使人来召臣意,
臣意不敢往。
文王病时,
臣意家贫,
欲为人治病,
诚恐吏以除拘臣意也,
故移名数,
左右不脩家生,
出行游国中,
问善为方数者事之久矣,
见事数师,
悉受其要事,
尽其方书意,
及解论之。
身居阳虚侯国,
因事侯。
侯入朝,
臣意从之长安,
以故得诊安陵项处等病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86a 页

问臣意︰
「知文王所以得病不起之状?」
臣意对曰︰
「不见文王病,
然窃闻文王病喘,
头痛,
目不明。
臣意心论之,
以为非病也。
以为肥而蓄精,
身体不得摇,
骨肉不相任,
故喘,
不当医治。
脉法曰
『年二十脉气当趋,
年三十当疾步,
年四十当安坐,
年五十当安卧,
年六十已上气当大董』。
文王年未满二十,
方脉气之趋也而徐之,
不应天道四时。
后闻医灸之即笃,
此论病之过也。
臣意论之,
以为神气争而邪气入,
非年少所能复之也,
以故死。
所谓气者,
当调饮食,
择晏日,
车步广志,
以适筋骨肉血脉,
以泻气。
故年二十,
是谓
『易𧵍』,
法不当砭灸,
砭灸至气逐。」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87a 页

问臣意︰
「师庆安受之?
闻于齐诸侯不?」
对曰︰
「不知庆所师受。
庆家富,
善为医,
不肯为人治病,
当以此故不闻。
庆又告臣意曰︰
『慎毋令我子孙知若学我方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88a 页

问臣意︰
「师庆何见于意而爱意,
欲悉教意方?」
对曰︰
「臣意不闻师庆为方善也。
意所以知庆者,
意少时好诸方事,
臣意试其方,
皆多验,
精良。
臣意闻菑川唐里公孙光善为古传方,
臣意即往谒之。
得见事之,
受方化阴阳及传语法,
臣意悉受书之。
臣意欲尽受他精方,
公孙光曰︰
『吾方尽矣,
不为爱公所。
吾身已衰,
无所复事之。
是吾年少所受妙方也,
悉与公,
毋以教人。』
臣意曰︰
『得见事侍公前,
悉得禁方,
幸甚。
意死不敢妄传人。』
居有閒,
公孙光閒处,
臣意深论方,
见言百世为之精也。
师光喜曰︰
『公必为国工。
吾有所善者皆疏,
同产处临菑,
善为方,
吾不若,
其方甚奇,
非世之所闻也。
吾年中时,
尝欲受其方,
杨中倩不肯,

「若非其人也」。
胥与公往见之,
当知公喜方也。
其人亦老矣,
其家给富。』
时者未往,
会庆子男殷来献马,
因师光奏马王所,
意以故得与殷善。
光又属意于殷曰︰
『意好数,
公必谨遇之,
其人圣儒。』
即为书以意属阳庆,
以故知庆。
臣意事庆谨,
以故爱意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89a 页

问臣意曰︰
「吏民尝有事学意方,
及毕尽得意方不?
何县里人?」
对曰︰
「临菑人宋邑。
邑学,
臣意教以五诊,
岁馀。
济北王遣太医高期、
王禹学,
臣意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
当论俞所居,
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逆顺,
以宜镵石,
定砭灸处,
岁馀。
菑川王时遣太仓马长冯信正方,
臣意教以案法逆顺,
论药法,
定五味及和齐汤法。
高永侯家丞杜信,
喜脉,
来学,
臣意教以上下经脤五诊,
二岁馀。
临菑召里唐安来学,
臣意教以五诊上下经脉,
奇咳,
四时应阴阳重,
未成,
除为齐王侍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90a 页

问臣意︰
「诊病决死生,
能全无失乎?」
臣意对曰︰
「意治病人,
必先切其脉,
乃治之。
败逆者不可治,
其顺者乃治之。
心不精脉,
所期死生视可治,
时时失之,
臣意不能全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91a 页

太史公曰:
女无美恶,
居宫见妒;
士无贤不肖,
入朝见疑。
故扁鹊以其伎见殃,
仓公乃匿迹自隐而当刑。
缇萦通尺牍,
父得以后宁。
故老子曰
「美好者不祥之器」,
岂谓扁鹊等邪?
若仓公者,
可谓近之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92a 页

5.46《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93a 页
吴王濞者,
高帝兄刘仲之子也。
高帝已定天下七年,
立刘仲为代王。
而匈奴攻代,
刘仲不能坚守,
弃国亡,
閒行走雒阳,
自归天子。

天子为骨肉故,
不忍致法,
废以为合阳侯。

高帝十一年秋,
淮南王英布反,
东并荆地,
劫其国兵,
西度淮,
击楚,
高帝自将往诛之。

刘仲子沛侯濞年二十,
有气力,
以骑将从破布军蕲西,会甀,
布走。

荆王刘贾为布所杀,
无后。
上患吴、会稽轻悍,
无壮王以填之,
诸子少,
乃立濞于沛为吴王,
王三郡五十三城。

已拜受印,
高帝召濞相之,
谓曰︰
「若状有反相。」心独悔,
业已拜,
因拊其背,
告曰︰
「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
岂若邪?

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
濞顿首曰︰
「不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94a 页
会孝惠、高后时,
天下初定,
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
吴有豫章郡铜山,
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
益盗铸钱,
煮海水为盐,
以故无赋,
国用富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95a 页
孝文时,
吴太子入见,
得侍皇太子饮博。

吴太子师傅皆楚人,
轻悍,
又素骄,
博,
争道,
不恭,
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
杀之。

于是遣其丧归葬。
至吴,
吴王愠曰︰
「天下同宗,
死长安即葬长安,
何必来葬为!」
复遣丧之长安葬。

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
称病不朝。
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
验问实不病,
诸吴使来,
辄系责治之。
吴王恐,
为谋滋甚。

及后使人为秋请,
上复责问吴使者,
使者对曰:
「王实不病,
汉系治使者数辈,
以故遂称病。
且夫『察见渊中鱼,
不祥』。

今王始诈病,
及觉,
见责急,
愈益闭,
恐上诛之,
计乃无聊。
唯上弃之而与更始。」

于是天子乃赦吴使者归之,
而赐吴王几杖,
老,
不朝。
吴得释其罪,
谋亦益解。
然其居国以铜盐故,
百姓无赋。

卒践更,
辄与平贾。
岁时存问茂材,
赏赐闾里。
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
讼共禁弗予。
如此者四十馀年,
以故能使其众。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96a 页
晁错为太子家令,
得幸太子,
数从容言吴过可削。
数上书说孝文帝,
文帝宽,
不忍罚,
以此吴日益横。

及孝景帝即位,
错为御史大夫,
说上曰︰
「昔高帝初定天下,
昆弟少,
诸子弱,
大封同姓,
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馀城,
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馀城,
兄子濞王吴五十馀城:

封三庶孽,
分天下半。
今吴王前有太子之
郤,
诈称病不朝,
于古法当诛,
文帝弗忍,
因赐几杖。
德至厚,
当改过自新。

乃益骄溢,
即山铸钱,
煮海水为盐,
诱天下亡人,
谋作乱。
今削之亦反,
不削之亦反。

削之,
其反亟,
祸小;
不削,
反迟,
祸大。」

三年冬,
楚王朝,
晁错因言楚王戊往年为薄太后服,
私奸服舍,
请诛之。
诏赦,
罚削东海郡。
因削吴之豫章郡、会稽郡。

及前二年赵王有罪,
削其河閒郡。
胶西王卬以卖爵有奸,
削其六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97a 页
汉廷臣方议削吴。
吴王濞恐削地无已,
因以此发谋,
欲举事。

念诸侯无足与计谋者,
闻胶西王勇,
好气,
喜兵,
诸齐皆惮畏,
于是乃使中大夫应高誂胶西王。

无文书,
口报曰︰
「吴王不肖,
有宿夕之忧,
不敢自外,
使喻其驩心。」
王曰︰
「何以教之?」

高曰︰
「今者主上兴于奸,
饰于邪臣,
好小善,
听谗贼,
擅变更律令,
侵夺诸侯之地,
徵求滋多,
诛罚良善,
日以益甚。

里语有之,
『舐糠及米』。
吴与胶西,
知名诸侯也,
一时见察,
恐不得安肆矣。

吴王身有内病,
不能朝请二十馀年,
尝患见疑,
无以自白,
今胁肩累足,
犹惧不见释。
窃闻大王以爵事有适,
所闻诸侯削地,
罪不至此,
此恐不得削地而已。」

王曰︰「然,
有之。
子将柰何?」

高曰︰
「同恶相助,
同好相留,
同情相成,
同欲相趋,
同利相死。
今吴王自以为与大王同忧,
愿因时循理,
弃躯以除患害于天下,
亿亦可乎?」

王瞿然骇曰︰
「寡人何敢如是?
今主上虽急,
固有死耳,
安得不戴?」

高曰︰「御史大夫晁错,
荧惑天子,
侵夺诸侯,
蔽忠塞贤,
朝廷疾怨,
诸侯皆有倍畔之意,

人事极矣。
彗星出,
蝗虫数起,
此万世一时,
而愁劳圣人之所以起也。

故吴王欲内以晁错为讨,
外随大王后车,
彷徉天下,
所乡者降,
所指者下,
天下莫敢不服。

大王诚幸而许之一言,
则吴王率楚王略函谷关,
守荥阳敖仓之粟,
距汉兵。
治次舍,
须大王。
大王有幸而临之,
则天下可并,
两主分割,
不亦可乎?」

王曰︰
「善。」
高归报吴王,
吴王犹恐其不与,
乃身自为使,
使于胶西,
面结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98a 页
胶西群臣或闻王谋,
谏曰:
「承一帝,
至乐也。
今大王与吴西乡,
弟令事成,
两主分争,
患乃始结。

诸侯之地不足为汉郡什二,
而为畔逆以忧太后,
非长策也。」

王弗听。
遂发使约齐、菑川、胶东、济南、济北,
皆许诺,
而曰「城阳景王有义,
攻诸吕,
勿与,
事定分之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199a 页
诸侯既新削罚,
振恐,
多怨晁错。
及削吴会稽、豫章郡书至,
则吴王先起兵,
胶西正月丙午诛汉吏二千石以下,
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然,
遂发兵西。

齐王后悔,
饮药自杀,
畔约。
济北王城坏未完,
其郎中令劫守其王,
不得发兵。
胶西为渠率,
胶东、菑川、济南共攻围临菑。
赵王遂亦反,
阴使匈奴与连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00a 页
七国之发也,
吴王悉其士卒,
下令国中曰︰
「寡人年六十二,
身自将。
少子年十四,
亦为士卒先。
诸年上与寡人比,
下与少子等者,
皆发。」

发二十馀万人。
南使闽越、东越,
东越亦发兵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01a 页
孝景帝三年正月甲子,
初起兵于广陵。
西涉淮,
因并楚兵。

发使遗诸侯书曰︰
「吴王刘濞敬问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故长沙王子:
幸教寡人!

以汉有贼臣,
无功天下,
侵夺诸侯地,
使吏劾系讯治,
以僇辱之为故,
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
绝先帝功臣,
进任奸宄,
诖乱天下,
欲危社稷。

陛下多病志失,
不能省察。
欲举兵诛之,
谨闻教。

敝国虽狭,
地方三千里;
人虽少,
精兵可具五十万。
寡人素事南越三十馀年,
其王君皆不辞分其卒以随寡人,
又可得三十馀万。
寡人虽不肖,
愿以身从诸王。

越直长沙者,
因王子定长沙以北,
西走蜀、汉中。
告越、楚王、淮南三王,
与寡人西面;
齐诸王与赵王定河閒、河内,
或入临晋关,
或与寡人会雒阳;

燕王、赵王固与胡王有约,
燕王北定代、云中,
抟胡众入萧关,
走长安,
匡正天子,
以安高庙。
愿王勉之。

楚元王子、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馀年,
怨入骨髓,
欲一有所出之久矣,
寡人未得诸王之意,
未敢听。
今诸王苟能存亡继绝,
振弱伐暴,
以安刘氏,
社稷之所愿也。

敝国虽贫,
寡人节衣食之用,
积金钱,
脩兵革,
聚谷食,
夜以继日,
三十馀年矣。
凡为此,
愿诸王勉用之。

能斩捕大将者,
赐金五千斤,
封万户;
列将,
三千斤,
封五千户;
裨将,
二千斤,
封二千户;

二千石,
千斤,
封千户;
千石,
五百斤,
封五百户:
皆为列侯。

其以军若城邑降者,
卒万人,
邑万户,
如得大将;
人户五千,
如得列将;
人户三千,
如得裨将;
人户千,
如得二千石;

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
佗封赐皆倍军法。
其有故爵邑者,
更益勿因。
愿诸王明以令士大夫,
弗敢欺也。

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
非必取于吴,
诸王日夜用之弗能尽。
有当赐者告寡人,
寡人且往遗之。
敬以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02a 页
七国反书闻天子,
天子乃遣太尉条侯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
往击吴楚;
遣曲周侯郦寄击赵;
将军栾布击齐;
大将军窦婴屯荥阳,
监齐赵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03a 页
吴楚反书闻,
兵未发,
窦婴未行,
言故吴相袁盎。
盎时家居,
诏召入见。
上方与晁错调兵笇军食,

上问袁盎曰︰「君尝为吴相,
知吴臣田禄伯为人乎?
今吴楚反,
于公何如?」

对曰︰「不足忧也,
今破矣。」

上曰︰
「吴王即山铸钱,
煮海水为盐,
诱天下豪桀,
白头举事。
若此,其计不百全,
岂发乎?
何以言其无能为也?」

袁盎对曰︰「吴有铜盐利则有之,
安得豪桀而诱之!
诚令吴得豪桀,
亦且辅王为义,
不反矣。
吴所诱皆无赖子弟,
亡命铸钱奸人,
故相率以反。」

晁错曰︰
「袁盎策之善。」
上问曰︰「计安出?」
盎对曰︰「愿屏左右。」
上屏人,
独错在。

盎曰︰「臣所言,
人臣不得知也。」
乃屏错。
错趋避东厢,
恨甚。

上卒问盎,
盎对曰︰
「吴楚相遗书,

『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
今贼臣晁错擅适过诸侯,
削夺之地』。
故以反为名,
西共诛晁错,
复故地而罢。

方今计独斩晁错,
发使赦吴楚七国,
复其故削地,
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

于是上嘿然良久,
曰︰
「顾诚何如,
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盎曰︰「臣愚计无出此,
愿上孰计之。」

乃拜盎为太常,
吴王弟子德侯为宗正。
盎装治行。
后十馀日,
上使中尉召错,
绐载行东韨。
错衣朝衣斩东韨。
则遣袁盎奉宗庙,
宗正辅亲戚,
使告吴如盎策。

至吴,
吴楚兵已攻梁壁矣。
宗正以亲故,
先入见,
谕吴王使拜受诏。
吴王闻袁盎来,
亦知其欲说己,
笑而应曰︰
「我已为东帝,
尚何谁拜?」

不肯见盎而留之军中,
欲劫使将。
盎不肯,
使人围守,
且杀之,
盎得夜出,
步亡去,
走梁军,
遂归报。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04a 页
条侯将乘六乘传,
会兵荣阳。

至雒阳,
见剧孟,
喜曰︰
「七国反,
吾乘传至此,
不自意全。
又以为诸侯已得剧孟,
剧孟今无动。
吾据荥阳,
以东无足忧者。」

至淮阳,
问父绛侯故客邓都尉曰︰
「策安出?」
客曰︰
「吴兵锐甚,
难与争锋。
楚兵轻,
不能久。

方今为将军计,
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
以梁委吴,
吴必尽锐攻之。
将军深沟高垒,
使轻兵绝淮泗口,
塞吴饟道。
彼吴梁相敝而粮食竭,
乃以全彊制其罢极,
破吴必矣。」

条侯曰︰
「善。」
从其策,
遂竖壁昌邑南,
轻兵绝吴饟道。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05a 页
吴王之初发也,
吴臣田禄伯为大将军。
田禄伯曰︰
「兵屯聚而西,
无佗奇道,
难以就功。

臣愿得五万人,
别循江淮而上,
收淮南、长沙,
入武关,
与大王会,
此亦一奇也。」


臣愿得五万人,
别循江淮而上,
收淮南、长沙,
入武关,
与大王会,
此亦一奇也。」

吴王太子谏曰︰
「王以反为名,
此兵难以藉人,
藉人亦且反王,
柰何?
且擅兵而别,
多佗利害,
未可知也,
徒自损耳。」
吴王即不许田禄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06a 页
吴少将桓将军说王曰︰
「吴多步兵,
步兵利险,
汉多车骑,
车骑利平地。

愿大王所过城邑不下,
直弃去,
疾西据雒阳武库,
食敖仓粟,
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
虽毋入关,
天下固已定矣。

即大王徐行,
留下城邑,
汉军车骑至,
驰入梁楚之郊,
事败矣。」

吴王问诸老将,
老将曰︰
「此少年推锋之计可耳,
安知大虑乎!」
于是王不用桓将军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07a 页
吴王专并将其兵,
未度淮,
诸宾客皆得为将,
校尉、候、司马,
独周丘不得用。
周丘者,
下邳人,
亡命吴,
酤酒无行,
吴王濞薄之,
弗任。

周丘上谒,
说王曰︰
「臣以无能,
不得待罪行閒。
臣非敢求有所将,
愿得王一汉节,
必有以报王。」
王乃予之。
周丘得节,
夜驰入下邳。

下邳时闻吴反,
皆城守。
至传舍,
召令。
令入户,
使从者以罪斩令。

遂召昆弟所善豪吏告曰︰
「吴反兵且至,
至,
屠下邳不过食顷。
今先下,
家室必完,
能者封侯矣。」
出乃相告,
下邳皆下。

周丘一夜得三万人,
使人报吴王,
遂将其兵北略城邑。

比至城阳,
兵十馀万,
破城阳中尉军。
闻吴王败走,
自度无与共成功,
即引兵归下邳。
未至,
疽发背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08a 页
二月中,
吴王兵既破,
败走,
于是天子制诏将军曰︰
「盖闻为善者,
天报之以福;
为非者,
天报之以殃。

高皇帝亲表功德,
建立诸侯,
幽王、悼惠王绝无后,
孝文皇帝哀怜加惠,
王幽王子遂、悼惠王子卬等,
令奉其先王宗庙,
为汉藩国,
德配天地,
明并日月。

吴王濞倍德反义,
诱受天下亡命罪人,
乱天下币,
称病不朝二十馀年,
有司数请濞罪,
孝文皇帝宽之,
欲其改行为善。

今乃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约从反,
为逆无道,
起兵以危宗庙,
贼杀大臣及汉使者,
迫劫万民,
夭杀无罪,
烧残民家,
掘其丘冢,
甚为暴虐。

今卬等又重逆无道,
烧宗庙,
卤御物,
朕甚痛之。
朕素服避正殿,
将军其劝士大夫击反虏。

击反虏者,
深入多杀为功,
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
无有所置。
敢有议诏及不如诏者,
皆要斩。」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09a 页
初,
吴王之度淮,
与楚王遂西败棘壁,
乘胜前,
锐甚。
梁孝王恐,
遣六将军击吴,
又败梁两将,
士卒皆还走梁。

梁数使使报条侯求救,
条侯不许。
又使使恶条侯于上,
上使人告条侯救梁,
复守便宜不行。
梁使韩安国及楚死事相弟张羽为将军,
乃得颇败吴兵。

吴兵欲西,
梁城守坚,
不敢西,
即走条侯军,
会下邑。
欲战,
条侯壁,
不肯战。

吴粮绝,
卒饥,
数挑战,
遂夜奔条侯壁,
惊东南。
条侯使备西北,
果从西北入。
吴大败,
士卒多饥死,
乃畔散。

于是吴王乃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夜亡去,
度江走丹徒,
保东越。
东越兵可万馀人,
乃使人收聚亡卒。

汉使人以利啖东越,
东越即绐吴王,
吴王出劳军,
即使人鏦杀吴王,
盛其头,
驰传以闻。
吴王子子华、子驹亡走闽越。

吴王之弃其军亡也,
军遂溃,
往往稍降太尉、梁军。
楚王戊军败,
自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10a 页
三王之围齐临菑也,
三月不能下。
汉兵至,
胶西、胶东、菑川王各引兵归。

胶西王乃袒跣,
席槁,
饮水,
谢太后。

王太子德曰︰
「汉兵远,
臣观之已罢,
可袭,
愿收大王馀兵击之,
击之不胜,
乃逃入海,
未晚也。」

王曰︰「吾士卒皆已坏,
不可发用。」
弗听。

汉将弓高侯颓当遗王书曰︰
「奉诏诛不义,
降者赦其罪,
复故;
不降者灭之。
王何处,
须以从事。」

王肉袒叩头汉军壁,
谒曰︰
「臣卬奉法不谨,
惊骇百姓,
乃苦将军远道至于穷国,
敢请菹醢之罪。」

弓高侯执金鼓见之,
曰:
「王苦军事,
愿闻王发兵状。」

王顿首膝行对曰︰
「今者,
晁错天子用事臣,
变更高皇帝法令,
侵夺诸侯地。

卬等以为不义,
恐其败乱天下,
七国发兵,
且以诛错。
今闻错已诛,
卬等谨以罢兵归。」

将军曰︰「王苟以错不善,
何不以闻?
及乃未有诏虎符,
擅发兵击义国。以此观之,
意非欲诛错也。」
乃出诏书为王读之。

读之讫,
曰︰
「王其自图。」
王曰︰「如卬等死有馀罪。」
遂自杀。
太后、太子皆死。
胶东、菑川、济南王皆死,
国除,
纳于汉。

郦将军围赵十月而下之,
赵王自杀。
济北王以劫故,
得不诛,
徙王菑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11a 页
初,
吴王首反,
并将楚兵,
连齐赵。
正月起兵,
三月皆破,
独赵后下。

复置元王少子平陆侯礼为楚王,
续元王后。
徙汝南王非王吴故地,
为江都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12a 页
太史公曰:
吴王之王,
由父省也。
能薄赋敛,
使其众,
以擅山海利。

逆乱之萌,
自其子兴。
争技发难,
卒亡其本;
亲越谋宗,
竟以夷陨。
晁错为国远虑,
祸反近身。
袁盎权说,
初宠后辱。

故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
山海不以封。
「毋亲夷狄,
以疏其属」,
盖谓吴邪?
「毋为权首,
反受其咎」,
岂盎、错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13a 页
5.47《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14a 页
魏其侯窦婴者,
孝文后从兄子也。
父世观津人。
喜宾客。

孝文时,
婴为吴相,
病免。
孝景初即位,
为詹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15a 页
梁孝王者,
孝景弟也,
其母窦太后爱之。
梁孝王朝,
因昆弟燕饮。
是时上未立太子,
酒酣,
从容言曰︰
「千秋之后传梁王。」

太后驩。
窦婴引卮酒进上,
曰︰
「天下者,
高祖天下,
父子相传,
此汉之约也,
上何以得擅传梁王!」

太后由此憎窦婴。
窦婴亦薄其官,
因病免。
太后除窦婴门籍,
不得入朝请。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16a 页
孝景三年,
吴楚反,
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
乃召婴。
婴入见,
固辞谢病不足任。
太后亦惭。

于是上曰︰
「天下方有急,
王孙宁可以让邪?」
乃拜婴为大将军,
赐金千斤。
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所赐金,
陈之廊庑下,
军吏过,
辄令财取为用,
金无入家者。

窦婴守荥阳,
监齐赵兵。
七国兵已尽破,
封婴为魏其侯。
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
孝景时每朝议大事,
条侯、魏其侯,
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17a 页
孝景四年,
立栗太子,
使魏其侯为太子傅。
孝景七年,
栗太子废,
魏其数争不能得。
魏其谢病,
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
诸宾客辩士说之,
莫能来。

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
「能富贵将军者,
上也;
能亲将军者,
太后也。
今将军傅太子,
太子废而不能争;
争不能得,
又弗能死。

自引谢病,
拥赵女,
屏閒处而不朝。
相提而论,
是自明扬主上之过。
有如两宫螫将军,
则妻子毋类矣。」
魏其侯然之,
乃遂起,
朝请如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18a 页
桃侯免相,
窦太后数言魏其侯。
孝景帝曰︰
「太后岂以为臣有爱,
不相魏其?
魏其者,
沾沾自喜耳,
多易。
难以为相,
持重。」

遂不用,
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19a 页
武安侯田鼢者,
孝景后同母弟也,
生长陵。

魏其已为大将军后,
方盛,
鼢为诸郎,
未贵,
往来侍酒魏其,
跪起如子姓。
及孝景晚节,
鼢益贵幸,
为太中大夫。

鼢辩有口,
《槃盂》诸书,
王太后贤之。
孝景崩,
即日太子立,
称制,
所镇抚多有田鼢宾客计筴。

鼢弟田胜,
皆以太后弟,
孝景后三年封鼢为武安侯,
胜为周阳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20a 页
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
卑下宾客,
进名士家居者贵之,
欲以倾魏其诸将相。

建元元年,
丞相绾病免,
上议置丞相、大尉。
籍福说武安侯曰︰
「魏其贵久矣,
天下士素归之。

今将军初兴,
未如魏其,
即上以将军为丞相,
必让魏其。
魏其为丞相,
将军必为太尉。
太尉、丞相尊等耳,
又有让贤名。」

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
于是乃以魏其侯为丞相,
武安侯为太尉。

籍福贺魏其侯,
因吊曰︰
「君侯资性喜善疾恶,
方今善人誉君侯,
故至丞相;

然君侯且疾恶,
恶人众,
亦且毁君侯。
君侯能兼容,
则幸久;
不能,
今以毁去矣。」
魏其不听。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21a 页
魏其、武安俱好儒术,
推毂赵绾为御史大夫,
王臧为郎中令。
迎鲁申公,
欲设明堂,
令列侯就国,
除关,
以礼为服制,
以兴太平。

举适诸窦宗室毋节行者,
除其属籍。
时诸外家为列侯,
列侯多尚公主,
皆不欲就国,
以故毁日至窦太后。

太后好黄老之言,
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
贬道家言,
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

及建元二年,
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
窦太后大怒,
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而免丞相、太尉,
以柏至侯许昌为丞相,
武彊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
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22a 页
武安侯虽不任职,
以王太后故,亲幸,
数言事多效,
天下吏士趋势利者,
皆去魏其归武安。
武安日益横。

建元六年,
窦太后崩,
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
免。
以武安侯鼢为丞相,
以大司农韩安国为御史大夫。
天下士郡诸侯愈益附武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23a 页
武安者,
貌侵,
生贵甚。
又以为诸侯王多长,
上初即位,
富于春秋,
鼢以肺腑为京师相,
非痛折节以礼诎之,
天下不肃。

当是时,
丞相入奏事,
坐语移日,
所言皆听。
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
权移主上。
上乃曰︰
「君除吏已尽未?
吾亦欲除吏。」

尝请考工地益宅,
上怒曰︰
「君何不遂取武库!」
是后乃退。

尝召客饮,
坐其兄盖侯南乡,
自坐东乡,
以为汉相尊,
不可以兄故私桡。

武安由此滋骄,
治宅甲诸第。
田园极膏腴,
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
前堂罗钟鼓,
立曲旃;
后房妇女以百数。
诸侯奉金玉狗马玩好,
不可胜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24a 页
魏其失窦太后,
益疏不用,
无势,
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
唯灌将军独不失故。
魏其日默默不得志,
而独厚遇灌将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25a 页
灌将军夫者,
颍阴人也。
夫父张孟,
尝为颍阴侯婴舍人,
得幸,
因进之至二千石,
故蒙灌氏姓为灌孟。

吴楚反时,
颍阴侯灌何为将军,
属太尉,
请灌孟为校尉。
夫以千人与父俱。
灌孟年老,
颍阴侯彊请之,
郁郁不得意,
故战常陷坚,
遂死吴军中。

军法,
父子俱从军,
有死事,
得与丧归。
灌夫不肯随丧归,
奋曰︰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
以报父之仇。」
于是灌夫被甲持戟,
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

及出壁门,
莫敢前。
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
至吴将麾下,
所杀伤数十人。

不得前,
复驰还,
走入汉壁,
皆亡其奴,
独与一骑归。
夫身中大创十馀,
适有万金良药,
故得无死。

夫创少瘳,
又复请将军曰︰
「吾益知吴壁中曲折,
请复往。」
将军壮义之,
恐亡夫,
乃言太尉,
太尉乃固止之。
吴已破,
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26a 页
颍阴侯言之上,
上以夫为中郎将。
数月,
坐法去。
后家居长安,
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
孝景时,
至代相。

孝景崩,
今上初即位,
以为淮阳天下交,
劲兵处,
故徙夫为淮阳太守。
建元元年,
入为太仆。

二年,
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
轻重不得,
夫醉,
搏甫。
甫,
窦太后昆弟也。
上恐太后诛夫,
徙为燕相。

数岁,
坐法去官,
家居长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27a 页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
不好面谀。
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
不欲加礼,
必陵之;
诸士在己之左,
愈贫贱,
尤益敬,
与钧。

稠人广众,
荐宠下辈。
士亦以此多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28a 页
夫不喜文学,
好任侠,
已然诺。
诸所与交通,
无非豪桀大猾。
家累数千万,
食客日数十百人。
陂池田园,
宗族宾客为权利,
横于颍川。

颍川儿乃歌之曰︰
「颍水清,
灌氏宁;
颍水浊,
灌氏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29a 页
灌夫家居虽富,
然失势,
卿相侍中宾客益衰。
及魏其侯失势,
亦欲倚灌夫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
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

两人相为引重,
其游如父子然。
相得驩甚,
无厌,
恨相知晚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30a 页
灌夫有服,
过丞相。
丞相从容曰︰
「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
会仲孺有服。」

灌夫曰︰「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
夫安敢以服为解!
请语魏其侯帐具,
将军旦日蚤临。」

武安许诺。
灌夫具语魏其侯如所谓武安侯。
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
夜洒埽,
早帐具至旦。
平明,
令门下候伺。
至日中,
丞相不来。

魏其谓灌夫曰︰
「丞相岂忘之哉?」
灌夫不怿,
曰︰
「夫以服请,
宜往。」

乃驾,
自往迎丞相。
丞相特前戏许灌夫,
殊无意往。
及夫至门,
丞相尚卧。

于是夫入见,
曰︰
「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
魏其夫妻治具,
自旦至今,
未敢尝食。」

武安鄂谢曰︰
「吾昨日醉,
忽忘与仲孺言。」
乃驾往,
又徐行,
灌夫愈益怒。

及饮酒酣,
夫起舞属丞相,
丞相不起,
夫从坐上语侵之。
魏其乃扶灌夫去,
谢丞相。
丞相卒饮至夜,
极驩而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31a 页
丞相尝使籍福请魏其城南田。
魏其大望曰︰
「老仆虽弃,
将军虽贵,
宁可以势夺乎!」
不许。

灌夫闻,
怒,
骂籍福。
籍福恶两人有郤,
乃谩自好谢丞相曰︰
「魏其老且死,
易忍,
且待之。」

已而武安闻魏其、灌夫实怒不予田,
亦怒曰︰
「魏其子尝杀人,
鼢活之。
鼢事魏其无所不可,
何爱数顷田?
且灌夫何与也?
吾不敢复求田。」
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32a 页
元光四年春,
丞相言灌夫家在颍川,
横甚,
民苦之,
请案。
上曰︰「此丞相事,
何请。」

灌夫亦持丞相阴事,
为奸利,
受淮南王金与语言。
宾客居閒,
遂止,
俱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33a 页
夏,
丞相取燕王女为夫人,
有太后诏,
召列侯宗室皆往贺。
魏其侯过灌夫,
欲与俱。
夫谢曰︰
「夫数以酒失得过丞相,
丞相今者又与夫有郤。」

魏其曰︰「事已解。」
彊与俱。
饮酒酣,
武安起为寿,
坐皆避席伏。
已魏其侯为寿,
独故人避席耳,
馀半膝席。

灌夫不悦。
起行酒,
至武安,
武安膝席曰︰
「不能满觞。」
夫怒,
因嘻笑曰︰
「将军贵人也,
属之!」
时武安不肯。

行酒次至临汝侯,
临汝侯方与程不识耳语,
又不避席。
夫无所发怒,
乃骂临汝侯曰︰
「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
今日长者为寿,
乃效女儿呫嗫耳语!」

武安谓灌夫曰︰
「程李俱东西宫卫尉,
今众辱程将军,
仲孺独不为李将军地乎?」

灌夫曰︰
「今日斩头陷匈,
何知程李乎!」

坐乃起更衣,
稍稍去。
魏其侯去,
麾灌夫出。
武安遂怒曰︰
「此吾骄灌夫罪。」
乃令骑留灌夫。
灌夫欲出不得。

籍福起为谢,
案灌夫项令谢。
夫愈怒,
不肯谢。

武安乃麾骑缚夫置传舍,
召长史曰︰
「今日召宗室,
有诏。」
劾灌夫骂坐不敬,
系居室。
遂按其前事,
遣吏分曹逐捕诸灌氏支属,
皆得弃市罪。

魏其侯大愧,
为资使宾客请,
莫能解。
武安吏皆为耳目,
诸灌氏皆亡匿,
夫系,
遂不得告言武安阴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34a 页
魏其锐身为救灌夫。
夫人谏魏其曰︰
「灌将军得罪丞相,
与太后家忤,
宁可救邪?」

魏其侯曰︰
「侯自我得之,
自我捐之,
无所恨。
且终不令灌仲孺独死,
婴独生。」

乃匿其家,
窃出上书。
立召入,
具言灌夫醉饱事,
不足诛。
上然之,
赐魏其食,
曰︰「东朝廷辩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35a 页
魏其之东朝,
盛推灌夫之善,
言其醉饱得过,
乃丞相以他事诬罪之。
武安又盛毁灌夫所为横恣,
罪逆不道。
魏其度不可柰何,
因言丞相短。

武安曰︰
「天下幸而安乐无事,
鼢得为肺腑,
所好音乐狗马田宅。

鼢所爱倡优巧匠之属,
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壮士与论议,
腹诽而心谤,
不仰视天而俯画地,
辟倪两宫閒,
幸天下有变,
而欲有大功。
臣乃不知魏其等所为。」

于是上问朝臣︰
「两人孰是?」

御史大夫韩安国曰︰
「魏其言灌夫父死事,
身荷戟驰入不测之吴军,
身被数十创,
名冠三军,
此天下壮士,
非有大恶,
争杯酒,
不足引他过以诛也。
魏其言是也。

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
侵细民,
家累巨万,
横恣颍川,
淩轹宗室,
侵犯骨肉,
此所谓『枝大于本,
胫大于股,
不折必披』,

丞相言亦是。
唯明主裁之。」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内史郑当时是魏其,
后不敢坚对。
馀皆莫敢对。
上怒内史曰︰
「公平生数言魏其、武安长短,
今日廷论,
局趣效辕下驹,
吾并斩若属矣。」

即罢起入,
上食太后。
太后亦已使人候伺,
具以告太后。

太后怒,
不食,
曰︰
「今我在也,
而人皆藉吾弟,
令我百岁后,
皆鱼肉之矣。
且帝宁能为石人邪!

此特帝在,
即录录,
设百岁后,
是属宁有可信者乎?」

上谢曰︰
「俱宗室外家,
故廷辩之。
不然,
此一狱吏所决耳。」

是时郎中令石建为上分别言两人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36a 页
武安已罢朝,
出止车门,
召韩御史大夫载,
怒曰︰
「与长孺共一老秃翁,
何为首鼠两端?」

韩御史良久谓丞相曰︰
「君何不自喜?
夫魏其毁君,
君当免冠解印绶归,

『臣以肺腑幸得待罪,
固非其任,
魏其言皆是』。

如此,
上必多君有让,
不废君。
魏其必内愧,
杜门齰舌自杀。
今人毁君,
君亦毁人,
譬如贾竖女子争言,
何其无大体也!」

武安谢罪曰︰
「争时急,
不知出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37a 页
于是上使御史簿责魏其所言灌夫,
颇不雠,
欺谩。
劾系都司空。

孝景时,
魏其常受遗诏,

「事有不便,
以便宜论上」。
及系,
灌夫罪至族,
事日急,
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
魏其乃使昆弟子上书言之,
幸得复召见。

书奏上,
而案尚书大行无遗诏。
诏书独藏魏其家,
家丞封。
乃劾魏其矫先帝诏,
罪当弃市。

五年十月,
悉论灌夫及家属。
魏其良久乃闻,
闻即恚,
病痱,
不食欲死。

或闻上无意杀魏其,
魏其复食,
治病,
议定不死矣。
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
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38a 页
其春,
武安侯病,
专呼服谢罪。
使巫视鬼者视之,
见魏其、灌夫共守,
欲杀之。
竟死。
子恬嗣。

元朔三年,
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宫,
不敬。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39a 页
淮南王安谋反觉,
治。
王前朝,
武安侯为太尉,
时迎王至霸上,

谓王曰︰
「上未有太子,
大王最贤,
高祖孙,
即宫车晏驾,
非大王立当谁哉!」
淮南王大喜,
厚遗金财物。

上自魏其时不直武安,
特为太后故耳。
及闻淮南王金事,
上曰︰
「使武安侯在者,
族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40a 页
太史公曰:
魏其、武安皆以外戚重,
灌夫用一时决筴而名显。
魏其之举以吴楚,
武安之贵在日月之际。

然魏其诚不知时变,
灌夫无术而不逊,
两人相翼,
乃成祸乱。

武安负贵而好权,
杯酒责望,
陷彼两贤。
呜呼哀哉!
迁怒及人,
命亦不延。
众庶不载,
竟被恶言。
呜呼哀哉!
祸所从来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41a 页
5.48《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42a 页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
梁成安人也,
后徙睢阳。
尝受《韩子》
杂家说于驺田生所。
事梁孝王为中大夫。
吴楚反时,
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
捍吴兵于东界。
张羽力战,
安国持重,
以故吴不能过梁。
吴楚已破,
安国、
张羽名由此显。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43a 页

梁孝王,
景帝母弟,
窦太后爱之,
令得自请置相、
二千石,
出入游戏,
僭于天子。
天子闻之,
心弗善也。
太后知帝不善,
乃怒梁使者,
弗见,
案责王所为。
韩安国为梁使,
见大长公主而泣曰︰
「何梁王为人子之孝,
为人臣之忠,
而太后曾弗省也?
夫前日吴、
楚、齐、
赵七国反时,
自关以东皆合西乡,
惟梁最亲为艰难。
梁王念太后、
帝在中,
而诸侯扰乱,
一言泣数行下,
跪送臣等六人,
将兵击却吴楚,
吴楚以故兵不敢西,
而卒破亡,
梁王之力也。
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
梁王父兄皆帝王,
所见者大,
故出称跸,
入言警,
车旗皆帝所赐也,
即欲以侘鄙县,
驱驰国中,
以夸诸侯,
令天下尽知太后、
帝爱之也。
今梁使来,
辄案责之。
梁王恐,
日夜涕泣思慕,
不知所为。
何梁王之为子孝,
为臣忠,
而太后弗恤也?」
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
太后喜曰︰
「为言之帝。」
言之,
帝心乃解,
而免冠谢太后曰︰
「兄弟不能相教,
乃为太后遗忧。」
悉见梁使,
厚赐之。
其后梁王益亲驩、
太后、
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馀金。
名由此显,
结于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44a 页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
蒙狱吏田甲辱安国。
安国曰︰
「死灰独不复然乎?」
田甲曰︰
「然即溺之。」
居无何,
梁内史缺,
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
起徒中为二千石。
田甲亡走。
安国曰︰
「甲不就官,
我灭而宗。」
甲因肉袒谢。
安国笑曰︰
「可溺矣!
公等足与治乎?」
卒善遇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45a 页

梁内史之缺也,
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
说之,
欲请以为内史。
窦太后闻,
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46a 页

公孙诡、
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
恐汉大臣不听,
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
及杀故吴相袁盎,
景帝遂闻诡、
胜等计画,
乃遣使捕诡、
胜,必得。
汉使十辈至梁,
相以下举国大索,
月馀不得。
内史安国闻诡、
胜匿孝王所,
安国入见王而泣曰︰
「主辱臣死。
大王无良臣,
故事纷纷至此。
今诡、
胜不得,
请辞赐死。」
王曰︰
「何至此?」
安国泣数行下,
曰︰
「大王自度于皇帝,
孰与太上皇之与高皇帝及皇帝之与临江王亲?」
孝王曰︰
「弗如也。」
安国曰︰
「夫太上、
临江亲父子之閒,
然而高帝曰
『提三尺剑取天下者朕也』,
故太上皇终不得制事,
居于栎阳。
临江王,
适长太子也,
以一言过,
废王临江;
用宫垣事,
卒自杀中尉府。
何者?
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
语曰︰
『虽有亲父,
安知其不为虎?
虽有亲兄,
安知其不为狼?』
今大王列在诸侯,
悦一邪臣浮说,
犯上禁,
桡明法。
天子以太后故,
不忍致法于王。
太后日夜涕泣,
幸大王自改,
而大王终不觉寤。
有如太后宫车即晏驾,
大王尚谁攀乎?」
语未卒,
孝王泣数行下,
谢安国曰︰
「吾今出诡、
胜。」
诡、胜自杀。
汉使还报,
梁事皆得释,
安国之力也。
于是景帝、
太后益重安国。
孝王卒,
共王即位,
安国坐法失官,
居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47a 页

建元中,
武安侯田鼢为汉太尉,
亲贵用事,
安国以五百金物遗鼢。
鼢言安国太后,
天子亦素闻其贤,
即召以为北地都尉,
迁为大司农。
闽越、
东越相攻,
安国及大行王恢将。
未至越,
越杀其王降,
汉兵亦罢。
建元六年,
武安侯为丞相,
安国为御史大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48a 页

匈奴来请和亲,
天子下议。
大行王恢,
燕人也,
数为边吏,
习知胡事。
议曰︰
「汉与匈奴和亲,
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不如勿许,
兴兵击之。」
安国曰︰
「千里而战,
兵不获利。
今匈奴负戎马之足,
怀禽兽之心,
迁徙鸟举,
难得而制也。
得其地不足以为广,
有其众不足以为彊,
自上古不属为人。
汉数千里争利,
则人马罢,
虏以全制其敝。
且彊弩之极,
矢不能穿鲁缟;
冲风之末,
力不能漂鸿毛。
非初不劲,
末力衰也。
击之不便,
不如和亲。」
群臣议者多附安国,
于是上许和亲。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49a 页

其明年,
则元光元年,
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
「匈奴初和亲,
亲信边,
可诱以利。」
阴使聂翁壹为閒,
亡入匈奴,
谓单于曰︰
「吾能斩马邑令丞吏,
以城降,
财物可尽得。」
单于爱信之,
以为然,
许聂翁壹。
聂翁壹乃还,
诈斩死罪囚,
县其头马邑城,
示单于使者为信。
曰︰
「马邑长吏已死,
可急来。」
于是单于穿塞将十馀万骑,
入武州塞。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50a 页

当是时,
汉伏兵车骑材官三十馀万,
匿马邑旁谷中。
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
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
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
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
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
诸将皆属护军。
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
王恢、
李息、
李广别从代主击其辎重。
于是单于入汉长城武州塞。
未至马邑百馀里,
行掠卤,
徒见畜牧于野,
不见一人。
单于怪之,
攻烽燧,
得武州尉史。
欲刺问尉史。
尉史曰︰
「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
单于顾谓左右曰︰
「几为汉所卖!」
乃引兵还。
出塞,
曰︰
「吾得尉史,
乃天也。」
命尉史为
「天王」。
塞下传言单于已引去。
汉兵追至塞,
度弗及,
即罢。
王恢等兵三万,
闻单于不与汉合,
度往击辎重,
必与单于精兵战,
汉兵势必败,
则以便宜罢兵,
皆无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51a 页

天子怒王恢不出击单于辎重,
擅引兵罢也。
恢曰︰
「始约虏入马邑城,
兵与单于接,
而臣击其辎重,
可得利。
今单于闻,
不至而还,
臣以三万人众不敌,
禔取辱耳。
臣固知还而斩,
然得完陛下士三万人。」
于是下恢廷尉。
廷尉当恢逗桡,
当斩。
恢私行千金丞相鼢。
鼢不敢言上,
而言于太后曰︰
「王恢首造马邑事,
今不成而诛恢,
是为匈奴报仇也。」
上朝太后,
太后以丞相言告上。
上曰︰
「首为马邑事者,
恢也,
故发天下兵数十万,
从其言,
为此。
且纵单于不可得,
恢所部击其辎重,
犹颇可得,
以慰士大夫心。
今不诛恢,
无以谢天下。」
于是恢闻之,
乃自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52a 页

安国为人多大略,
智足以当世取合,
而出于忠厚焉。
贪嗜于财。
所推举皆廉士,
贤于已者也。
于梁举壶遂、
臧固、
郅他,
皆天下名士,
士亦以此称慕之,
唯天子以为国器。
安国为御史大夫四岁馀,
丞相田鼢死,
安国行丞相事,
奉引堕车蹇。
天子议置相,
欲用安国,
使使视之,
蹇甚,
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
安国病免数月,
蹇愈,
上复以安国为中尉。
岁馀,
徙为卫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53a 页

车骑将军卫青击匈奴,
出上谷,
破胡茏城。
将军李广为匈奴所得,
复失之;
公孙敖大亡卒:
皆当斩,
赎为庶人。
明年,
匈奴大入边,
杀辽西太守,
及入雁门,
所杀略数千人。
车骑将军卫青击之,
出雁门。
卫尉安国为材官将军,
屯于渔阳。
安国捕生虏,
言匈奴远去。
即上书言方田作时,
请且罢军屯。
罢军屯月馀,
匈奴大入上谷、
渔阳。
安国壁乃有七百馀人,
出与战,
不胜,
复入壁。
匈奴虏略千馀人及畜产而去。
天子闻之,
怒,使使责让安国。
徙安国益东,
屯右北平。
是时匈奴虏言当入东方。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54a 页

安国始为御史大夫及护军,
后稍斥疏,
下迁;
而新幸壮将军卫青等有功,
益贵。
安国既疏远,
默默也;
将屯又为匈奴所欺,
失亡多,
甚自愧。
幸得罢归,
乃益东徙屯,
意忽忽不乐。
数月,
病欧血死。
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55a 页

太史公曰:
余与壶遂定律历,
观韩长孺之义,
壶遂之深中隐厚。
世之言梁多长者,
不虚哉!
壶遂官至詹事,
天子方倚以为汉相,
会遂卒。
不然,
壶遂之内廉行脩,
斯鞠躬君子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56a 页

5.49《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57a 页

李将军广者,
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曰李信,
秦时为将,
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里,
徙成纪。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
匈奴大入萧关,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用善骑射,
杀首虏多,
为汉中郎。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
皆为武骑常侍,
秩八百石。
尝从行,
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而文帝曰︰
「惜乎,
子不遇时!
如令子当高帝时,
万户侯岂足道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58a 页

及孝景初立,
广为陇西都尉,
徙为骑郎将。
吴楚军时,
广为骁骑都尉,
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
取旗,
显功名昌邑下。
以梁王授广将军印,
还,赏不行。
徙为上谷太守,
匈奴日以合战。
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
「李广才气,
天下无双,
自负其能,
数与虏敌战,
恐亡之。」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后广转为边郡太守,
徙上郡。
尝为陇西、
北地、
雁门、
代郡、
云中太守,
皆以力战为名。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59a 页

匈奴大入上郡,
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见匈奴三人,
与战。
三人还射,
伤中贵人,
杀其骑且尽。
中贵人走广。
广曰︰
「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三人亡马步行,
行数十里。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
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
杀其二人,
生得一人,
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
望匈奴有数千骑,
见广,
以为诱骑,
皆惊,
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
欲驰还走。
广曰︰
「吾去大军数十里,
今如此以百骑走,
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
「前!」
前末到匈奴陈二里所,
止,令曰︰
「皆下马解鞍!」
其骑曰︰
「虏多且近,
即有急,
柰何?」
广曰︰
「彼虏以我为走,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
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
李广上马与十馀骑奔射杀胡白马将,
而复还至其骑中,
解鞍,
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
胡兵终怪之,
不敢击。
夜半时,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
胡皆引兵而去。
平旦,
李广乃归其大军。
大军不知广所之,
故弗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60a 页

居久之,
孝景崩,
武帝立,
左右以为广名将也,
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及出击胡,
而广行无部伍行陈,
就善水草屯,
舍止,
人人自便,
不击刀斗以自卫,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然亦远斥候,
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
击刀斗,
士吏治军簿至明,
军不得休息,
然亦未尝遇害。
不识曰︰
「李广军极简易,
然虏卒犯之,
无以禁也;
而其士卒亦佚乐,
咸乐为之死。
我军虽烦扰,
然虏亦不得犯我。」
是时汉边郡李广、
程不识皆为名将,
然匈奴畏李广之略,
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
为人廉,
谨于文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61a 页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
使大军伏马邑旁谷,
而广为骁骑将军,
领属护军将军。
是时单于觉之,
去,汉军皆无功。
其后四岁,
广以卫尉为将军,
出雁门击匈奴。
匈奴兵多,
破败广军,
生得广。
单于素闻广贤,
令曰︰
「得李广必生致之。」
胡骑得广,
广时伤病,
置广两马閒,
络而盛卧广。
行十馀里,
广详死,
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因推堕儿,
取其弓,
鞭马南驰数十里,
复得其馀军,
因引而入塞。
匈奴捕者数百追之,
广行取胡儿弓,
射杀追骑,
以故得脱。
于是至汉,
汉下广吏。
吏当广所失亡多,
为虏所生得,
当斩,
赎为庶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62a 页

顷之,
家居数岁。
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
尝夜从一骑出,
从人田閒饮。
还至霸陵亭,
霸陵尉醉,
呵止广。
广骑曰︰
「故李将军。」
尉曰︰
「今将军尚不得夜行,
何乃故也!」
止广宿亭下。
居无何,
匈奴入杀辽西太守,
败韩将军,
后韩将军徙右北平。
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
广即请霸陵尉与俱,
至军而斩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63a 页

广居右北平,
匈奴闻之,
号曰
「汉之飞将军」,
避之数岁,
不敢入右北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64a 页

广出猎,
见草中石,
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
终不能复入石矣。
广所居郡闻有虎,
尝自射之。
及居右北平射虎,
虎腾伤广,
广亦竟射杀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65a 页

广廉,
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
为二千石四十馀年,
家无馀财,
终不言家产事。
广为人长,
猿臂,
其善射亦天性也,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
莫能及广。
广讷口少言,
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
射阔狭以饮。
专以射为戏,
竟死。
广之将兵,
乏绝之处,
见水,
士卒不尽饮,
广不近水,
士卒不尽食,
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
士以此爱乐为用。
其射,
见敌急,
非在数十步之内,
度不中不发,
发即应弦而倒。
用此,
其将兵数困辱,
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66a 页

居顷之,
石建卒,
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
元朔六年,
广复为后将军,
从大将军军出定襄,
击匈奴。
诸将多中首虏率,
以功为侯者,
而广军无功。
后二岁,
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
博望侯张蹇将万骑与广俱,
异道。
行可数百里,
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
广军士皆恐,
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
敢独与数十骑驰,
直贯胡骑,
出其左右而还,
告广曰︰
「胡虏易与耳。」
军士乃安。
广为圜陈外向,
胡急击之,
矢下如雨。
汉兵死者过半,
汉矢且尽。
广乃令士持满毋发,
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
杀数人,
胡虏益解。
会日暮,
吏士皆无人色,
而广意气自如,
益治军。
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明日,
复力战,
而博望侯军亦至,
匈奴军乃解去,
汉军罢,
弗能追。
是时广军几没,
罢归。
汉法,
博望侯留迟后期,
当死,
赎为庶人。
广军功自如,
无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67a 页

初,
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
景帝时,
蔡积功劳至二千石。
孝武帝时,
至代相。
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
从大将军击右贤王,
有功中率,
封为乐安侯。
元狩二年中,
代公孙弘为丞相。
蔡为人在下中,
名声出广下甚远,
然广不得爵邑,
官不过九卿,
而蔡为列侯,
位至三公。
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
曰︰
「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
而诸部校尉以下,
才能不及中人,
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
而广不为后人,
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
何也?
岂吾相不当侯邪?
且固命也?」
朔曰︰
「将军自念,
岂尝有所恨乎?」
广曰︰
「吾尝为陇西守,
羌尝反,
吾诱而降,
降者八百馀人,
吾诈而同日杀之。
至今大恨独此耳。」
朔曰︰
「祸莫大于杀已降,
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68a 页

后二岁,
大将军、
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
广数自请行。
天子以为老,
弗许;
良久乃许之,
以为前将军。
是岁,
元狩四年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69a 页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
既出塞,
青捕虏知单于所居,
乃自以精兵走之,
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
出东道。
东道少回远,
而大军行水草少,
其势不屯行。
广自请曰︰
「臣部为前将军,
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
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
今乃一得当单于,
臣愿居前,
先死单于。」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
以为李广老,
数奇,
毋令当单于,
恐不得所欲。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
为中将军从大将军,
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
故徙前将军广。
广时知之,
固自辞于大将军。
大将军不听,
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
曰︰
「急诣部,
如书。」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意甚愠怒而就部,
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军亡导,
或失道,
后大将军。
大将军与单于接战,
单于遁走,
弗能得而还。
南绝幕,
遇前将军、
右将军。
广已见大将军,
还入军。
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
因问广、
食其失道状,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未对,
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广曰︰
「诸校尉无罪,
乃我自失道。
吾今自上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70a 页

至莫府,
广谓其麾下曰︰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
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
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
而又迷失道,
岂非天哉!
且广年六十馀矣,
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
知与不知,
无老壮皆为垂涕。
而右将军独下吏,
当死,
赎为庶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71a 页

广子三人,
曰当户、
椒、敢,
为郎。
天子与韩嫣戏,
嫣少不逊,
当户击嫣,
嫣走。
于是天子以为勇。
当户早死,
拜椒为代郡太守,
皆先广死。
当户有遗腹子名陵。
广死军时,
敢从骠骑将军。
广死明年,
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
当下吏治,
蔡亦自杀,
不对狱,
国除。
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
力战,
夺左贤王鼓旗,
斩首多,
赐爵关内侯,
食邑二百户,
代广为郎中令。
顷之,
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
乃击伤大将军,
大将军匿讳之。
居无何,
敢从上雍,
至甘泉宫猎。
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
射杀敢。
去病时方贵幸,
上讳云鹿触杀之。
居岁馀,
去病死。
而敢有女为太子中人,
爱幸,
敢男禹有宠于太子,
然好利,
李氏陵迟衰微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72a 页

李陵既壮,
选为建章监,
监诸骑。
善射,
爱士卒。
天子以为李氏世将,
而使将八百骑。
尝深入匈奴二千馀里,
过居延视地形,
无所见虏而还。
拜为骑都尉,
将丹阳楚人五千人,
教射酒泉、
张掖以屯卫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73a 页

数岁,
天汉二年秋,
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
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馀里,
欲以分匈奴兵,
毋令专走贰师也。
陵既至期还,
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
陵军五千人,
兵矢既尽,
士死者过半,
而所杀伤匈奴亦万馀人。
且引且战,
连斗八日,
还未到居延百馀里,
匈奴遮狭绝道,
陵食乏而救兵不到,
虏急击招降陵。
陵曰︰
「无面目报陛下。」
遂降匈奴。
其兵尽没,
馀亡散得归汉者四百馀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74a 页

单于既得陵,
素闻其家声,
及战又壮,
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汉闻,
族陵母妻子。
自是之后,
李氏名败,
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75a 页

太史公曰:
《传》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
天下知与不知,
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谚曰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
可以谕大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76a 页

5.50《匈奴列传第五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77a 页

匈奴,
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曰淳维。
唐虞以上有山戎、
猃狁、
荤粥,
居于北蛮,
随畜牧而转移。
其畜之所多则马、
牛、羊,
其奇畜则橐驰、
驴、骡、
駃騠、
騊駼、
驒騱。
逐水草迁徙,
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
然亦各有分地。
毋文书,
以言语为约束。
儿能骑羊,
引弓射鸟鼠;
少长则射狐兔:
用为食。
士力能毋弓,
尽为甲骑。
其俗,
宽则随畜,
因射猎禽兽为生业,
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
其天性也。
其长兵则弓矢,
短兵则刀鋋。
利则进,
不利则退,
不羞遁走。
苟利所在,
不知礼义。
自君王以下,
咸食畜肉,
衣其皮革,
被旃裘。
壮者食肥美,
老者食其馀。
贵壮健,
贱老弱。
父死,
妻其后母;
兄弟死,
皆取其妻妻之。
其俗有名不讳,
而无姓字。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78a 页

夏道衰,
而公刘失其稷官,
变于西戎,
邑于豳。
其后三百有馀岁,
戎狄攻大王亶父,
亶父亡走岐下,
而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
作周。
其后百有馀岁,
周西伯昌伐畎夷氏。
后十有馀年,
武王伐纣而营雒邑,
复居于酆鄗,
放逐戎夷泾、
洛之北,
以时入贡,
命曰
「荒服」。
其后二百有馀年,
周道衰,
而穆王伐犬戎,
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
自是之后,
荒服不至。
于是周遂作《甫刑》之辟。
穆王之后二百有馀年,
周幽王用宠姬褒姒之故,
与申侯有却。
申侯怒而与犬戎共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
遂取周之焦穫,
而居于泾渭之閒,
侵暴中国。
秦襄公救周,
于是周平王去酆鄗而东徙雒邑。
当是之时,
秦襄公伐戎至岐,
始列为诸侯。
是后六十有五年,
而山戎越燕而伐齐,
齐釐公与战于齐郊。
其后四十四年,
而山戎伐燕。
燕告急于齐,
齐桓公北伐山戎,
山戎走。
其后二十有馀年,
而戎狄至洛邑,
伐周襄王,
襄王奔于郑之泛邑。
初,周襄王欲伐郑,
故娶戎狄女为后,
与戎狄兵共伐郑。
已而黜狄后,
狄后怨,
而襄王后母曰惠后,
有子子带,
欲立之,
于是惠后与狄后、
子带为内应,
开戎狄,
戎狄以故得入,
破逐周襄王,
而立子带为天子。
于是戎狄或居于陆浑,
东至于卫,
侵盗暴虐中国。
中国疾之,
故诗人歌之曰
「戎狄是应」,
「薄伐猃狁,
至于大原」,
「出舆彭彭,
城彼朔方」。
周襄王既居外四年,
乃使使告急于晋。
晋文公初立,
欲修霸业,
乃兴师伐逐戎翟,
诛子带,
迎内周襄王,
居于雒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79a 页

当是之时,
秦晋为彊国。
晋文公攘戎翟,
居于河西圁、
洛之閒,
号曰赤翟、
白翟。
秦穆公得由余,
西戎八国服于秦,
故自陇以西有绵诸、
绲戎、
翟、豲之戎,
岐、梁山、
泾、漆之北有义渠、
大荔、
乌氏、
朐衍之戎。
而晋北有林胡、
楼烦之戎,
燕北有东胡、
山戎。
各分散居溪谷,
自有君长,
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
然莫能相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80a 页

自是之后百有馀年,
晋悼公使魏绛和戎翟,
戎翟朝晋。
后百有馀年,
赵襄子踰句注而破并代以临胡貉。
其后既与韩魏共灭智伯,
分晋地而有之,
则赵有代、
句注之北,
魏有河西、
上郡,
以与戎界边。
其后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
而秦稍蚕食,
至于惠王,
遂拔义渠二十五城。
惠王击魏,
魏尽入西河及上郡于秦。
秦昭王时,
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
有二子。
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
遂起兵伐残义渠。
于是秦有随西、
北地、
上郡,
筑长城以拒胡。
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
习骑射,
北破林胡、
楼烦。
筑长城,
自代并阴山下,
至高阙为塞。
而置云中、
雁门、
代郡。
其后燕有贤将秦开,
为质于胡,
胡甚信之。
归而袭破走东胡,
东胡却千馀里。
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
开之孙也。
燕亦筑长城,
自造阳至襄平。
置上谷、
渔阳、
右北平、
辽西、
辽东郡以拒胡。
当是之时,
冠带战国七,
而三国边于匈奴。
其后赵将李牧时,
匈奴不敢入赵边。
后秦灭六国,
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
悉收河南地。
因河为塞,
筑四十四县城临河,
徙适戍以充之。
而通直道,
自九原至云阳,
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
起临洮至辽东万馀里。
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81a 页

当是之时,
东胡彊而月氏盛。
匈奴单于曰头曼,
头曼不胜秦,
北徙。
十馀年而蒙恬死,
诸侯畔秦,
中国扰乱,
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
于是匈奴得宽,
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82a 页

单于有太子名冒顿。
后有所爱阏氏,
生少子,
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
乃使冒顿质于月氏。
冒顿既质于月氏,
而头曼急击月氏。
月氏欲杀冒顿,
冒顿盗其善马,
骑之亡归。
头曼以为壮,
令将万骑。
冒顿乃作为鸣镝,
习勒其骑射,
令曰︰
「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
斩之。」
行猎鸟兽,
有不射鸣镝所射者,
辄斩之。
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其善马,
左右或不敢射者,
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
居顷之,
复以鸣镝自射其爱妻,
左右或颇恐,
不敢射,
冒顿又复斩之。
居顷之,
冒顿出猎,
以鸣镝射单于善马,
左右皆射之。
于是冒顿知其左右皆可用。
从其父单于头曼猎,
以鸣镝射头曼,
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
遂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
冒顿自立为单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83a 页

冒顿既立,
是时东胡彊盛,
闻冒顿杀父自立,
乃使使谓冒顿,
欲得头曼时有千里马。
冒顿问群臣,
群臣皆曰︰
「千里马,
匈奴宝马也,
勿与。」
冒顿曰︰
「柰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
遂与之千里马。
居顷之,
东胡以为冒顿畏之,
乃使使谓冒顿,
欲得单于一阏氏。
冒顿复问左右,
左右皆怒曰︰
「东胡无道,
乃求阏氏!
请击之。」
冒顿曰︰
「柰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
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
东胡王愈益骄,
西侵。
与匈奴閒,
中有弃地,
莫居,
千馀里,
各居其边为瓯脱。
东胡使使谓冒顿曰︰
「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
匈奴非能至也,
吾欲有之。」
冒顿问群臣,
群臣或曰︰
「此弃地,
予之亦可,
勿予亦可。」
于是冒顿大怒曰︰
「地者,
国之本也,
柰何予之!」
诸言予之者,
皆斩之。
冒顿上马,
令国中有后者斩,
遂东袭击东胡。
东胡初轻冒顿,
不为备。
及冒顿以兵至,
击,大破灭东胡王,
而虏其民人及畜产。
既归,
西击走月氏,
南并楼烦、
白羊河南王。
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
与汉关故河南塞,
至朝那、
肤施,
遂侵燕、
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
中国罢于兵革,
以故冒顿得自彊,
控弦之士三十馀万。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84a 页

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馀岁,
时大时小,
别散分离,
尚矣,
其世传不可得而次云。
然至冒顿而匈奴最彊大,
尽服从北夷,
而南与中国为敌国,
其世传国官号乃可得而记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85a 页

置左右贤王,
左右谷蠡王,
左右大将,
左右大都尉,
左右大当户,
左右骨都侯。
匈奴谓贤曰
「屠耆」,
故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
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
大者万骑,
小者数千,
凡二十四长,
立号曰
「万骑」。
诸大臣皆世官。
呼衍氏,
兰氏,
其后有须卜氏,
此三姓其贵种也。
诸左方王将居东方,
直上谷以往者,
东接秽貉、
朝鲜;
右方王将居西方,
直上郡以西,
接月氏、
氐、羌;
而单于之庭直代、
云中:
各有分地,
逐水草移徙。
而左右贤王、
左右谷蠡王最为大,
左右骨都侯辅政。
诸二十四长亦各自置千长、
百长、
什长、
裨小王、
相、封都尉、
当户、
且渠之属。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86a 页

岁正月,
诸长小会单于庭,
祠。五月,
大会茏城,
祭其先、
天地、
鬼神。
秋,马肥,
大会蹛林,
课校人畜计。
其法,
拔刃尺者死,
坐盗者没入其家;
有罪小者轧,
大者死。
狱久者不过十日,
一国之囚不过数人。
而单于朝出营,
拜日之始生,
夕拜月。
其坐,
长左而北乡。
日上戊己。
其送死,
有棺椁金银衣裘,
而无封树丧服;
近幸臣妾从死者,
多至数千百人。
举事而候星月,
月盛壮则攻战,
月亏则退兵。
其攻战,
斩首虏赐一卮酒,
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
得人以为奴婢。
故其战,
人人自为趣利,
善为诱兵以冒敌。
故其见敌则逐利,
如鸟之集;
其困败,
则瓦解云散矣。
战而扶舆死者,
尽得死者家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87a 页

后北服浑庾、
屈射、
丁零、
鬲昆、
薪犁之国。
于是匈奴贵人大臣皆服,
以冒顿单于为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88a 页

是时汉初定中国,
徙韩王信于代,
都马邑。
匈奴大攻围马邑,
韩王信降匈奴。
匈奴得信,
因引兵南踰句注,
攻太原,
至晋阳下。
高帝自将兵往击之。
会冬大寒雨雪,
卒之堕指者十二三,
于是冒顿详败走,
诱汉兵。
汉兵逐击冒顿,
冒顿匿其精兵,
见其羸弱,
于是汉悉兵,
多步兵,
三十二万,
北逐之。
高帝先至平城,
步兵未尽到,
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
七日,
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匈奴骑,
其西方尽白马,
东方尽青駹马,
北方尽乌骊马,
南方尽骍马。
高帝乃使使閒厚遗阏氏,
阏氏乃谓冒顿曰︰
「两主不相困。
今得汉地,
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
且汉王亦有神,
单于察之。」
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
赵利期,
而黄、
利兵又不来,
疑其与汉有谋,
亦取阏氏之言,
乃解围之一角。
于是高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
从解角直出,
竟与大军合,
而冒顿遂引兵而去。
汉亦引兵而罢,
使刘敬结和亲之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89a 页

是后韩王信为匈奴将,
及赵利、
王黄等数倍约,
侵盗代、
云中。
居无几何,
陈豨反,
又与韩信合谋击代。
汉使樊哙往击之,
复拔代、
雁门、
云中郡县,
不出塞。
是时匈奴以汉将众往降,
故冒顿常往来侵盗代地。
于是汉患之,
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
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
约为昆弟以和亲,
冒顿乃少止。
后燕王卢绾反,
率其党数千人降匈奴,
往来苦上谷以东。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90a 页

高祖崩,
孝惠、
吕太后时,
汉初定,
故匈奴以骄。
冒顿乃为书遗高后,
妄言。
高后欲击之,
诸将曰︰
「以高帝贤武,
然尚困于平城。」
于是高后乃止,
复与匈奴和亲。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91a 页

至孝文帝初立,
复修和亲之事。
其三年五月,
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
侵盗上郡葆塞蛮夷,
杀略人民。
于是孝文帝诏丞相灌婴发车骑八万五千,
诣高奴,
击右贤王。
右贤王走出塞。
文帝幸太原。
是时济北王反,
文帝归,
罢丞相击胡之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92a 页

其明年,
单于遗汉书曰︰
「天所立匈奴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
前时皇帝言和亲事,
称书意,
合欢。
汉边吏侵侮右贤王,
右贤王不请,
听后义卢侯难氏等计,
与汉吏相距,
绝二主之约,
离兄弟之亲。
皇帝让书再至,
发使以书报,
不来,
汉使不至,
汉以其故不和,
邻国不附。
今以小吏之败约故,
罚右贤王,
使之西求月氏击之。
以天之福,
吏卒良,
马彊力,
以夷灭月氏,
尽斩杀降下之。
定楼兰、
乌孙、
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
皆以为匈奴。
诸引弓之民,
并为一家。
北州已定,
愿寝兵休士卒养马,
除前事,
复故约,
以安边民,
以应始古,
使少者得成其长,
老者安其处,
世世平乐。
未得皇帝之志也,
故使郎中系雩浅奉书请,
献橐他一匹,
骑马二匹,
驾二驷。
皇帝即不欲匈奴近塞,
则且诏吏民远舍。
使者至,
即遣之。」
以六月中来至薪望之地。
书至,
汉议击与和亲孰便。
公卿皆曰︰
「单于新破月氏,
乘胜,
不可击。
且得匈奴地,
泽卤,
非可居也。
和亲甚便。」
汉许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93a 页

孝文皇帝前六年,
汉遗匈奴书曰︰
「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
使郎中系雩浅遗朕书曰︰
『右贤王不请,
听后义卢侯难氏等计,
绝二主之约,
离兄弟之亲,
汉以故不和,
邻国不附。
今以小吏败约,
故罚右贤王使西击月氏,
尽定之。
愿寝兵休士卒养马,
除前事,
复故约,
以安边民,
使少者得成其长,
老者安其处,
世世平乐。』
朕甚嘉之,
此古圣主之意也。
汉与匈奴约为兄弟,
所以遗单于甚厚。
倍约离兄弟之亲者,
常在匈奴。
然右贤王事已在赦前,
单于勿深诛。
单于若称书意,
明告诸吏,
使无负约,
有信,
敬如单于书。
使者言单于自将伐国有功,
甚苦兵事。
服绣袷绮衣、
绣袷长襦、
锦袷袍各一,
比余一,
黄金饰具带一,
黄金胥纰一,
绣十匹,
锦三十匹,
赤绨、
绿缯各四十匹,
使中大夫意、
谒者令肩遗单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94a 页

后顷之,
冒顿死,
子稽粥立,
号曰老上单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95a 页

老上稽粥单于初立,
孝文皇帝复遣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
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公主。
说不欲行,
汉彊使之。
说曰︰
「必我行也,
为汉患者。」
中行说既至,
因降单于,
单于甚亲幸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96a 页

初,
匈奴好汉缯絮食物,
中行说曰︰
「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
然所以彊者,
以衣食异,
无仰于汉也。
今单于变俗好汉物,
汉物不过什二,
则匈奴尽归于汉矣。
其得汉缯絮,
以驰草棘中,
衣裤皆裂敝,
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
得汉食物皆去之,
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
于是说教单于左右疏记,
以计课其人众畜物。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97a 页

汉遗单于书,
牍以尺一寸,
辞曰
「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
所遗物及言语云云。
中行说令单于遗汉书以尺二寸牍,
及印封皆令广大长,
倨傲其辞曰
「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
所以遗物言语亦云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98a 页

汉使或言曰︰
「匈奴俗贱老。」
中行说穷汉使曰︰
「而汉俗屯戍从军当发者,
其老亲岂有不自脱温厚肥美以赍送饮食行戍乎?」
汉使曰︰
「然。」
中行说曰︰
「匈奴明以战攻为事,
其老弱不能斗,
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
盖以自为守卫,
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
何以言匈奴轻老也?」
汉使曰︰
「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
父死,
妻其后母;
兄弟死,
尽取其妻妻之。
无冠带之饰,
阙庭之礼。」
中行说曰:
「匈奴之俗,
人食畜肉,
饮其汁,
衣其皮;
畜食草饮水,
随时转移。
故其急则人习骑射,
宽则人乐无事,
其约束轻,
易行也。
君臣简易,
一国之政犹一身也。
父子兄弟死,
取其妻妻之,
恶种姓之失也。
故匈奴虽乱,
必立宗种。
今中国虽详不取其父兄之妻,
亲属益疏则相杀,
至乃易姓,
皆从此类。
且礼义之敝,
上下交怨望,
而室屋之极,
生力必屈。
夫力耕桑以求衣食,
筑城郭以自备,
故其民急则不习战功,
缓则罢于作业。
嗟土室之人,
顾无多辞,
令喋喋而佔佔,
冠固何当?」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299a 页

自是之后,
汉使欲辩论者,
中行说辄曰︰
「汉使无多言,
顾汉所输匈奴缯絮米蘖,
令其量中,
必善美而已矣,
何以为言乎?
且所给备善则已;
不备,
苦恶,
则候秋孰,
以骑驰蹂而稼穑耳。」
日夜教单于仿候利害处。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00a 页

汉孝文皇帝十四年,
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
萧关,
杀北地都尉卬,
虏人民畜产甚多,
遂至彭阳。
使奇兵入烧回中宫,
候骑至雍甘泉。
于是文帝以中尉周舍、
郎中令张武为将军,
发车千乘,
骑十万,
军长安旁以备胡寇。
而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
宁侯魏遬为北地将军,
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
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
成侯董赤为前将军,
大发车骑往击胡。
单于留塞内月馀乃去,
汉逐出塞即还,
不能有所杀。
匈奴日已骄,
岁入边,
杀略人民畜产甚多,
云中、
辽东最甚,
至代郡万馀人。
汉患之,
乃使使遗匈奴书。
单于亦使当户报谢,
复言和亲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01a 页

孝文帝后二年,
使使遗匈奴书曰︰
「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
使当户且居雕渠难、
郎中韩辽遗朕马二匹,
已至,
敬受。
先帝制:
长城以北,
引弓之国,
受命单于;
长城以内,
冠带之室,
朕亦制之。
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
父子无离,
臣主相安,
俱无暴逆。
今闻渫恶民贪降其进取之利,
倍义绝约,
忘万民之命,
离两主之驩,
然其事已在前矣。
书曰︰
『二国已和亲,
两主驩说,
寝兵休卒养马,
世世昌乐,
闟然更始。』
朕甚嘉之。
圣人者日新,
改作更始,
使老者得息,
幼者得长,
各保其首领而终其天年。
朕与单于俱由此道,
顺天恤民,
世世相传,
施之无穷,
天下莫不咸便。
汉与匈奴邻国之敌,
匈奴处北地,
寒,杀气早降,
故诏吏遗单于秫蘖金帛丝絮佗物岁有数。
今天下大安,
万民熙熙,
朕与单于为之父母。
朕追念前事,
薄物细故,
谋臣计失,
皆不足以离兄弟之驩。
朕闻天不颇覆,
地不偏载。
朕与单于皆捐往细故,
俱蹈大道,
堕坏前恶,
以图长久,
使两国之民若一家子。
元元万民,
下及鱼鳖,
上及飞鸟,
跂行喙息蠕动之类,
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
故来者不止,
天之道也。
俱去前事:
朕释逃虏民,
单于无言章尼等。
朕闻古之帝王,
约分明而无食言。
单于留志,
天下大安,
和亲之后,
汉过不先。
单于其察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02a 页

单于既约和亲,
于是制诏御史曰︰
「匈奴大单于遗朕书,
言和亲已定,
亡人不足以益众广地,
匈奴无入塞,
汉无出塞,
犯今约者杀之,
可以久亲,
后无咎,
俱便。
朕已许之。
其布告天下,
使明知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03a 页

后四岁,
老上稽粥单于死,
子军臣立为单于。
既立,
孝文皇帝复与匈奴和亲。
而中行说复事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04a 页

军臣单于立四岁,
匈奴复绝和亲,
大入上郡、
云中各三万骑,
所杀略甚众而去。
于是汉使三将军军屯北地,
代屯句注,
赵屯飞狐口,
缘边亦各坚守以备胡寇。
又置三将军,
军长安西细柳、
渭北棘门、
霸上以备胡。
胡骑入代句注边,
烽火通于甘泉、
长安。
数月,
汉兵至边,
匈奴亦去远塞,
汉兵亦罢。
后岁馀,
孝文帝崩,
孝景帝立,
而赵王遂乃阴使人于匈奴。
吴楚反,
欲与赵合谋入边。
汉围破赵,
匈奴亦止。
自是之后,
孝景帝复与匈奴和亲,
通关市,
给遗匈奴,
遣公主,
如故约。
终孝景时,
时小入盗边,
无大寇。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05a 页

今帝即位,
明和亲约束,
厚遇,
通关市,
饶给之。
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
往来长城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06a 页

汉使马邑下人聂翁壹奸兰出物与匈奴交,
详为卖马邑城以诱单于。
单于信之,
而贪马邑财物,
乃以十万骑入武州塞。
汉伏兵三十馀万马邑旁,
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
护四将军以伏单于。
单于既入汉塞,
未至马邑百馀里,
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
怪之,
乃攻亭。
是时雁门尉史行徼,
见寇,
葆此亭,
知汉兵谋,
单于得,
欲杀之,
尉史乃告单于汉兵居。
单于大惊曰︰
「吾固疑之。」
乃引兵还。
出曰︰
「吾得尉史,
天也,
天使若言。」
以尉史为
「天王」。
汉兵约单于入马邑而纵,
单于不至,
以故汉兵无所得。
汉将军王恢部出代击胡辎重,
闻单于还,
兵多,
不敢出。
汉以恢本造兵谋而不进,
斩恢。
自是之后,
匈奴绝和亲,
攻当路塞,
往往入盗于汉边,
不可胜数。
然匈奴贪,
尚乐关市,
嗜汉财物,
汉亦尚关市不绝以中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07a 页

自马邑军后五年之秋,
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
将军卫青出上谷,
至茏城,
得胡首虏七百人。
公孙贺出云中,
无所得。
公孙敖出代郡,
为胡所败七千馀人。
李广出雁门,
为胡所败,
而匈奴生得广,
广后得亡归。
汉囚敖、
广,敖、
广赎为庶人。
其冬,
匈奴数入盗边,
渔阳尤甚。
汉使将军韩安国屯渔阳备胡。
其明年秋,
匈奴二万骑入汉,
杀辽西太守,
略二千馀人。
胡又入败渔阳太守军千馀人,
围汉将军安国,
安国时千馀骑亦且尽,
会燕救至,
匈奴乃去。
匈奴又入雁门,
杀略千馀人。
于是汉使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
李息出代郡,
击胡。
得首虏数千人。
其明年,
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
击胡之楼烦、
白羊王于河南,
得胡首虏数千,
牛羊百馀万。
于是汉遂取河南地,
筑朔方,
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
因河为固。
汉亦弃上谷之什辟县造阳地以予胡。
是岁,
汉之元朔二年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08a 页

其后冬,
匈奴军臣单于死。
军臣单于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
攻破军臣单于太子于单。
于单亡降汉,
汉封于单为涉安侯,
数月而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09a 页

伊稚斜单于既立,
其夏,
匈奴数万骑入杀代郡太守恭友,
略千馀人。
其秋,
匈奴又入雁门,
杀略千馀人。
其明年,
匈奴又复入代郡、
定襄、
上郡,
各三万骑,
杀略数千人。
匈奴右贤王怨汉夺之河南地而筑朔方,
数为寇,
盗边,
及入河南,
侵扰朔方,
杀略吏民甚众。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10a 页

其明年春,
汉以卫青为大将军,
将六将军,
十馀万人,
出朔方、
高阙击胡。
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至,
饮酒醉,
汉兵出塞六七百里,
夜围右贤王。
右贤王大惊,
脱身逃走,
诸精骑往往随后去。
汉得右贤王众男女万五千人,
裨小王十馀人。
其秋,
匈奴万骑入杀代郡都尉朱英,
略千馀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11a 页

其明年春,
汉复遣大将军卫青,
将六将军,
兵十馀万骑,
乃再出定襄数百里击匈奴,
得首虏前后凡万九千馀级,
而汉亦亡两将军,
军三千馀骑。
右将军建得以身脱,
而前将军翕侯赵信兵不利,
降匈奴。
赵信者,
故胡小王,
降汉,
汉封为翕侯,
以前将军与右将军并军分行,
独遇单于兵,
故尽没。
单于既得翕侯,
以为自次王,
用其姊妻之,
与谋汉。
信教单于益北绝幕,
以诱罢汉兵,
徼极而取之,
无近塞。
单于从其计。
其明年,
胡骑万人入上谷,
杀数百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12a 页

其明年春,
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
过焉支山千馀里,
击匈奴,
得胡首虏万八千馀级,
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其夏,
骠骑将军复与合骑侯数万骑出陇西、
北地二千里,
击匈奴。
过居延,
攻祁连山,
得胡首虏三万馀人,
裨小王以下七十馀人。
是时匈奴亦来入代郡、
雁门,
杀略数百人。
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
击匈奴左贤王。
左贤王围李将军,
卒可四千人,
且尽,
杀虏亦过当。
会博望侯军救至,
李将军得脱。
汉失亡数千人,
合骑侯后骠骑将军期,
及与博望侯皆当死,
赎为庶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13a 页

其秋,
单于怒浑邪王、
休屠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
欲召诛之。
浑邪王与休屠王恐,
谋降汉,
汉使骠骑将军往迎之。
浑邪王杀休屠王,
并将其众降汉。
凡四万馀人,
号十万。
于是汉已得浑邪王,
则陇西、
北地、
河西益少胡寇,
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
新秦中以实之,
而减北地以西戍卒半。
其明年,
匈奴入右北平、
定襄各数万骑,
杀略千馀人而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14a 页

其明年春,
汉谋曰
「翕侯信为单于计,
居幕北,
以为汉兵不能至」。
乃粟马发十万骑,
私负从马凡十四万匹,
粮重不与焉。
令大将军青、
骠骑将军去病中分军,
大将军出定襄,
骠骑将军出代,
咸约绝幕击匈奴。
单于闻之,
远其辎重,
以精兵待于幕北。
与汉大将军接战一日,
会暮,
大风起,
汉兵纵左右翼围单于。
单于自度战不能如汉兵,
单于遂独身与壮骑数百溃汉围西北遁走。
汉兵夜追不得。
行斩捕匈奴首虏万九千级,
北至阗颜山赵信城而还。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15a 页

单于之遁走,
其兵往往与汉兵相乱而随单于。
单于久不与其大众相得,
其右谷蠡王以为单于死,
乃自立为单于。
真单于复得其众,
而右谷蠡王乃去其单于号,
复为右谷蠡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16a 页

汉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馀里,
与左贤王接战,
汉兵得胡首虏凡七万馀级,
左贤王将皆遁走。
骠骑封于狼居胥山,
禅姑衍,
临翰海而还。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17a 页

是后匈奴远遁,
而幕南无王庭。
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
往往通渠置田,
官吏卒五六万人,
稍蚕食,
地接匈奴以北。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18a 页

初,
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
所杀虏八九万,
而汉士卒物故亦数万,
汉马死者十馀万。
匈奴虽病,
远去,
而汉亦马少,
无以复往。
匈奴用赵信之计,
遣使于汉,
好辞请和亲。
天子下其议,
或言和亲,
或言遂臣之。
丞相长史任敞曰︰
「匈奴新破,
困,宜可使为外臣,
朝请于边。」
汉使任敞于单于。
单于闻敞计,
大怒,
留之不遣。
先是汉亦有所降匈奴使者,
单于亦辄留汉使相当。
汉方复收士马,
会骠骑将军去病死,
于是汉久不北击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19a 页

数岁,
伊稚斜单于立十三年死,
子乌维立为单于。
是岁,
汉元鼎三年也。
乌维单于立,
而汉天子始出巡郡县。
其后汉方南诛两越,
不击匈奴,
匈奴亦不侵入边。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20a 页

乌维单于立三年,
汉已灭南越,
遣故太仆贺将万五千骑出九原二千馀里,
至浮苴井而还,
不见匈奴一人。
汉又遣故从骠侯赵破奴万骑出令居数千里,
至匈河水而还,
亦不见匈奴一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21a 页

是时天子巡边,
至朔方,
勒兵十八万骑以见武节,
而使郭吉风告单于。
郭吉既至匈奴,
匈奴主客问所使,
郭吉礼卑言好,
曰︰
「吾见单于而口言。」
单于见吉,
吉曰︰
「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
今单于即能前汉战,
天子自将兵待边;
单于即不能,
即南面而臣于汉。
何徒远走,
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
毋为也。」
语卒而单于大怒,
立斩主客见者,
而留郭吉不归,
迁之北海上。
而单于终不肯为寇于汉边,
休养息士马,
习射猎,
数使使于汉,
好辞甘言求请和亲。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22a 页

汉使王乌等窥匈奴。
匈奴法,
汉使非去节而以墨黥其面者不得入穹庐。
王乌,
北地人,
习胡俗,
去其节,
黥面,
得入穹庐。
单于爱之,
详许甘言,
为遣其太子入汉为质,
以求和亲。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23a 页

汉使杨信于匈奴。
是时汉东拔秽貉、
朝鲜以为郡,
而西置酒泉郡以鬲绝胡与羌通之路。
汉又西通月氏、
大夏,
又以公主妻乌孙王,
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
又北益广田至胘雷为塞,
而匈奴终不敢以为言。
是岁,
翕侯信死,
汉用事者以匈奴为已弱,
可臣从也。
杨信为人刚直屈彊,
素非贵臣,
单于不亲。
单于欲召入,
不肯去节,
单于乃坐穹庐外见杨信。
杨信既见单于,
说曰︰
「即欲和亲,
以单于太子为质于汉。」
单于曰︰
「非故约。
故约,
汉常遣翁主,
给缯絮食物有品,
以和亲,
而匈奴亦不扰边。
今乃欲反古,
令吾太子为质,
无几矣。」
匈奴俗,
见汉使非中贵人,
其儒先,
以为欲说,
折其辩;
其少年,
以为欲刺,
折其气。
每汉使人匈奴,
匈奴辄报偿。
汉留匈奴使,
匈奴亦留汉使,
必得当乃肯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24a 页

杨信既归,
汉使王乌,
而单于复谄以甘言,
欲多得汉财物,
绐谓王乌曰︰
「吾欲入汉见天子,
面相约为兄弟。」
王乌归报汉,
汉为单于筑邸于长安。
匈奴曰︰
「非得汉贵人使,
吾不与诚语。」
匈奴使其贵人至汉,
病,汉予药,
欲愈之,
不幸而死。
而汉使路充国佩二千石印绶往使,
因送其丧,
厚葬直数千金,

「此汉贵人也」。
单于以为汉杀吾贵使者,
乃留路充国不归。
诸所言者,
单于特空绐王乌,
殊无意入汉及遣太子来质。
于是匈奴数使奇兵侵犯边。
汉乃拜郭昌为拔胡将军,
及浞野侯屯朔方以东,
备胡。
路充国留匈奴三岁,
单于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25a 页

乌维单于立十岁而死,
子乌师庐立为单于。
年少,
号为儿单于。
是岁元封六年也。
自此之后,
单于益西北,
左方兵直云中,
右方直酒泉、
燉煌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26a 页

儿单于立,
汉使两使者,
一吊单于,
一吊右贤王,
欲以乖其国。
使者入匈奴,
匈奴悉将致单于。
单于怒而尽留汉使。
汉使留匈奴者前后十馀辈,
而匈奴使来,
汉亦辄留相当。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27a 页

是岁,
汉使贰师将军广利西伐大宛,
而令因杅将军敖筑受降城。
其冬,
匈奴大雨雪,
畜多饥寒死。
儿单于年少,
好杀伐,
国人多不安。
左大都尉欲杀单于,
使人閒告汉曰︰
「我欲杀单于降汉,
汉远,
即兵来迎我,
我即发。」
初,汉闻此言,
故筑受降城,
犹以为远。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28a 页

其明年春,
汉使浞野侯破奴将二万馀骑出朔方西北二千馀里,
期至浚稽山而还。
浞野侯既至期而还,
左大都尉欲发而觉,
单于诛之,
发左方兵击浞野。
浞野侯行捕首虏得数千人。
还,未至受降城四百里,
匈奴兵八万骑围之。
浞野侯夜自出求水,
匈奴閒捕,
生得浞野侯,
因急击其军。
军中郭纵为护,
维王为渠,
相与谋曰︰
「及诸校尉畏亡将军而诛之,
莫相劝归。」
军遂没于匈奴。
匈奴儿单于大喜,
遂遣奇兵攻受降城。
不能下,
乃寇入边而去。
其明年,
单于欲自攻受降城,
未至,
病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29a 页

儿单于立三岁而死。
子年少,
匈奴乃立其季父乌维单于弟右贤王呴犁湖为单于。
是岁太初三年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30a 页

呴犁湖单于立,
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
远者千馀里,
筑城鄣列亭至庐朐,
而使游击将军韩说、
长平侯卫伉屯其旁,
使彊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泽上。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31a 页

其秋,
匈奴大入定襄、
云中,
杀略数千人,
败数二千石而去,
行破坏光禄所筑城列亭鄣。
又使右贤王入酒泉、
张掖,
略数千人。
会任文击救,
尽复失所得而去。
是岁,
贰师将军破大宛,
斩其王而还。
匈奴欲遮之,
不能至。
其冬,
欲攻受降城,
会单于病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32a 页

呴犁湖单于立一岁死。
匈奴乃立其弟左大都尉且鞮侯为单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33a 页

汉既诛大宛,
威震外国。
天子意欲遂困胡,
乃下诏曰︰
「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
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
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
《春秋》大之。」
是岁太初四年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34a 页

且鞮侯单于既立,
尽归汉使之不降者。
路充国等得归。
单于初立,
恐汉袭之,
乃自谓
「我儿子,
安敢望汉天子!
汉天子,
我丈人行也」。
汉遣中郎将苏武厚币赂遗单于。
单于益骄,
礼甚倨,
非汉所望也。
其明年,
浞野侯破奴得亡归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35a 页

其明年,
汉使贰师将军广利以三万骑出酒泉,
击右贤王于天山,
得胡首虏万馀级而还。
匈奴大围贰师将军,
几不脱。
汉兵物故什六七。
汉复使因杅将军敖出西河,
与彊弩都尉会涿涂山,
毋所得。
又使骑都尉李陵将步骑五千人,
出居延北千馀里,
与单于会,
合战,
陵所杀伤万馀人,
兵及食尽,
欲解归,
匈奴围陵,
陵降匈奴,
其兵遂没,
得还者四百人。
单于乃贵陵,
以其女妻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36a 页

后二岁,
复使贰师将军将六万骑,
步兵十万,
出朔方。
彊弩都尉路博德将万馀人,
与贰师会。
游击将军说将步骑三万人,
出五原。
因杅将军敖将万骑步兵三万人,
出雁门。
匈奴闻,
悉远其累重于余吾水北,
而单于以十万骑待水南,
与贰师将军接战。
贰师乃解而引归,
与单于连战十馀日。
贰师闻其家以巫蛊族灭,
因并众降匈奴,
得来还千人一两人耳。
游击说无所得。
因杅敖与左贤王战,
不利,
引归。
是岁汉兵之出击匈奴者不得言功多少,
功不得御。
有诏捕太医令随但,
言贰师将军家室族灭,
使广利得降匈奴。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37a 页

太史公曰:
孔氏著《春秋》
隐桓之閒则章,
至定哀之际则微,
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褒,
忌讳之辞也。
世俗之言匈奴者,
患其徼一时之权,
而务谄纳其说,
以便偏指,
不参彼己;
将率席中国广大,
气奋,
人主因以决策,
是以建功不深。
尧虽贤,
兴事业不成,
得禹而九州宁。
且欲兴圣统,
唯在择任将相哉!
唯在择任将相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38a 页

5.51《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39a 页

大将军卫青者,
平阳人也。
其父郑季,
为吏,
给事平阳侯家,
与侯妾卫媪通,
生青。
青同母兄卫长子,
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
故冒姓为卫氏。
字仲卿。
长子更字长君。
长君母号为卫媪。
媪长女卫孺,
次女少儿,
次女即子夫。
后子夫男弟步、
广皆冒卫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40a 页

青为侯家人,
少时归其父,
其父使牧羊。
先母之子皆奴畜之,
不以为兄弟数。
青尝从入至甘泉居室,
有一钳徒相青曰︰
「贵人也,
官至封侯。」
青笑曰︰
「人奴之生,
得毋笞骂即足矣,
安得封侯事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41a 页

青壮,
为侯家骑,
从平阳主。
建元二年春,
青姊子夫得入宫幸上。
皇后,
堂邑大长公主女也,
无子,
妒。大长公主闻卫子夫幸,
有身,
妒之,
乃使人捕青。
青时给建章,
未知名。
大长公主执囚青,
欲杀之。
其友骑郎公孙敖与壮士往篡取之,
以故得不死。
上闻,
乃召青为建章监,
侍中,
及同母昆弟贵,
赏赐数日閒累千金。
孺为太仆公孙贺妻。
少儿故与陈掌通,
上召贵掌。
公孙敖由此益贵。
子夫为夫人。
青为大中大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42a 页

元光五年,
青为车骑将军,
击匈奴,
出上谷;
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
出云中;
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
出代郡;
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
出雁门:
军各万骑。
青至茏城,
斩首虏数百。
骑将军敖亡七千骑;
卫尉李广为虏所得,
得脱归:
皆当斩,
赎为庶人。
贺亦无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43a 页

元朔元年春,
卫夫人有男,
立为皇后。
其秋,
青为车骑将军,
出雁门,
三万骑击匈奴,
斩首虏数千人。
明年,
匈奴入杀辽西太守,
虏略渔阳二千馀人,
败韩将军军。
汉令将军李息击之,
出代;
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
遂略河南地,
至于陇西,
捕首虏数千,
畜数十万,
走白羊、
楼烦王。
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
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
青校尉苏建有功,
以千一百户封建为平陵侯。
使建筑朔方城。
青校尉张次公有功,
封为岸头侯。
天子曰︰
「匈奴逆天理,
乱人伦,
暴长虐老,
以盗窃为务,
行诈诸蛮夷,
造谋藉兵,
数为边害,
故兴师遣将,
以征厥罪。
《诗》不云乎,
『薄伐猃狁,
至于太原』,
『出车彭彭,
城彼朔方』。
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
获首虏二千三百级,
车辎畜产毕收为卤,
已封为列侯,
遂西定河南地,
按榆溪旧塞,
绝梓领,
梁北河,
讨蒲泥,
破符离,
斩轻锐之卒,
捕伏听者三千七十一级,
执讯获丑,
驱马牛羊百有馀万,
全甲兵而还,
益封青三千户。」
其明年,
匈奴入杀代郡太守友,
入略雁门千馀人。
其明年,
匈奴大入代、
定襄、
上郡,
杀略汉数千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44a 页

其明年,
元朔之五年春,
汉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
出高阙;
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
左内史李沮为彊弩将军,
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
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
皆领属车骑将军,
俱出朔方;
大行李息、
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
出右北平:
咸击匈奴。
匈奴右贤王当卫青等兵,
以为汉兵不能至此,
饮醉。
汉兵夜至,
围右贤王,
右贤王惊,
夜逃,
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
溃围北去。
汉轻骑校尉郭成等逐数百里,
不及,
得右贤裨王十馀人,
众男女万五千馀人,
畜数千百万,
于是引兵而还。
至塞,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
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
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
大将军立号而归。
天子曰︰
「大将军青躬率戎士,
师大捷,
获匈奴王十有馀人,
益封青六千户。」
而封青子伉为宜春侯,
青子不疑为阴安侯,
青子登为发干侯。
青固谢曰︰
「臣幸得待罪行閒,
赖陛下神灵,
军大捷,
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
陛下幸已益封臣青。
臣青子在襁褓中,
未有勤劳,
上幸列地封为三侯,
非臣待罪行閒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
伉等三人何敢受封!」
天子曰︰
「我非忘诸校尉功也,
今固且图之。」
乃诏御史曰︰
「护军都尉公孙敖三从大将军击匈奴,
常护军,
傅校获王,
以千五百户封敖为合骑侯。
都尉韩说从大将军出窳浑,
至匈奴右贤王庭,
为麾下搏战获王,
以千三百户封说为龙额侯。
骑将军公孙贺从大将军获王,
以千三百户封贺为南窌侯。
轻车将军李蔡再从大将军获王,
以千六百户封蔡为乐安侯。
校尉李朔,
校尉赵不虞,
校尉公孙戎奴,
各三从大将军获王,
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
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
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
将军李沮、
李息及校尉豆如意有功,
赐爵关内侯,
食邑各三百户。」
其秋,
匈奴入代,
杀都尉朱英。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45a 页

其明年春,
大将军青出定襄,
合骑侯敖为中将军,
太仆贺为左将军,
翕侯赵信为前将军,
卫尉苏建为右将军,
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
右内史李沮为彊弩将军,
咸属大将军,
斩首数千级而还。
月馀,
悉复出定襄击匈奴,
斩首虏万馀人。
右将军建、
前将军信并军三千馀骑,
独逢单于兵,
与战一日馀,
汉兵且尽。
前将军故胡人,
降为翕侯,
见急,
匈奴诱之,
遂将其馀骑可八百,
奔降单于。
右将军苏建尽亡其军,
独以身得亡去,
自归大将军。
大将军问其罪正闳、
长史安、
议郎周霸等︰
「建当云何?」
霸曰︰
「自大将军出,
未尝斩裨将。
今建弃军,
可斩以明将军之威。」
闳、安曰︰
「不然。
兵法
『小敌之坚,
大敌之禽也』。
今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
力战一日馀,
士尽,
不敢有二心,
自归。
自归而斩之,
是示后无反意也。
不当斩。」
大将军曰︰
「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閒,
不患无威,
而霸说我以明威,
甚失臣意。
且使臣职虽当斩将,
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
而具归天子,
天子自裁之,
于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
不亦可乎?」
军吏皆曰
「善」。
遂囚建诣行在所。
入塞罢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46a 页

是岁也,
大将军姊子霍去病,
年十八,
幸,为天子侍中。
善骑射,
再从大将军,
受诏与壮士,
为剽姚校尉,
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
斩捕首虏过当。
于是天子曰︰
「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
及相国、
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
生捕季父罗姑比,
再冠军,
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
上谷太守郝贤四从大将军,
捕斩首虏二千馀人,
以千一百户封贤为众利侯。」
是岁,
失两将军军,
亡翕侯,
军功不多,
故大将军不益封。
右将军建至,
天子不诛,
赦其罪,
赎为庶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47a 页

大将军既还,
赐千金。
是时王夫人方幸于上,
宁乘说大将军曰︰
「将军所以功未甚多,
身食万户,
三子皆为侯者,
徒以皇后故也。
今王夫人幸而宗族未富贵,
愿将军奉所赐千金为王夫人亲寿。」
大将军乃以五百金为寿。
天子闻之,
问大将军,
大将军以实言,
上乃拜宁乘为东海都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48a 页

张骞从大将军,
以尝使大夏,
留匈奴中久,
导军,
知善水草处,
军得以无饥渴,
因前使绝国功,
封骞博望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49a 页

冠军侯去病既侯三岁,
元狩二年春,
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
将万骑出陇西,
有功。
天子曰︰
「骠骑将军率戎士踰乌盭,
讨遬濮,
涉狐奴,
历五王国,
辎重人众慑慑者弗取,
冀获单于子。
转战六日,
过焉支山千有馀里,
合短兵,
杀折兰王,
斩卢胡王,
诛全甲,
执浑邪王子及相国、
都尉,
首虏八千馀级,
收休屠祭天金人,
益封去病二千户。」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50a 页

其夏,
骠骑将军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
异道;
博望侯张骞、
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
异道,
皆击匈奴。
郎中令将四千骑先至,
博望侯将万骑在后至。
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郎中令,
郎中令与战二日,
死者过半,
所杀亦过当。
博望侯至,
匈奴兵引去。
博望侯坐行留,
当斩,
赎为庶人。
而骠骑将军出北地,
已遂深入,
与合骑侯失道,
不相得,
骠骑将军踰居延至祁连山,
捕首虏甚多。
天子曰︰
「骠骑将军踰居延,
遂过小月氏,
攻祁连山,
得酋涂王,
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
斩首虏三万二百级,
获五王,
五王母,
单于阏氏、
王子五十九人,
相国、
将军、
当户、
都尉六十三人,
师大率减什三,
益封去病五千户。
赐校尉从至小月氏爵左庶长。
鹰击司马破奴再从骠骑将军斩遬濮王,
捕稽沮王,
千骑将得王、
王母各一人,
王子以下四十一人,
捕虏三千三百三十人,
前行捕虏千四百人,
以千五百户封破奴为从骠侯。
校尉句王高不识,
从骠骑将军捕呼于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
捕虏千七百六十八人,
以千一百户封不识为宜冠侯。
校尉仆多有功,
封为煇渠侯。」
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会,
当斩,
赎为庶人。
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
骠骑所将常选,
然亦敢深入,
常与壮骑先其大军,
军亦有天幸,
未尝困绝也。
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
由此骠骑日以亲贵,
比大将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51a 页

其秋,
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
亡数万人,
以骠骑之兵也。
单于怒,
欲召诛浑邪王。
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
使人先要边。
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
得浑邪王使,
即驰传以闻。
天子闻之,
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
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
骠骑既渡河,
与浑邪王众相望。
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
颇遁去。
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
斩其欲亡者八千人,
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
尽将其众渡河,
降者数万,
号称十万。
既至长安,
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
封浑邪王万户,
为漯阴侯。
封其裨王呼毒尼为下摩侯,
鹰庇为煇渠侯,
禽犁为河綦侯,
大当户铜离为常乐侯。
于是天子嘉骠骑之功曰︰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攻匈奴西域王浑邪,
王及厥众萌咸相奔,
率以军粮接食,
并将控弦万有馀人,
诛獟駻,
获首虏八千馀级,
降异国之王三十二人,
战士不离伤,
十万之众咸怀集服,
仍与之劳,
爰及河塞,
庶几无患,
幸既永缓矣。
以千七百户益封骠骑将军。」
减陇西、
北地、
上郡戍卒之半,
以宽天下之繇。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52a 页

居顷之,
乃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
而皆在河南,
因其故俗,
为属国。
其明年,
匈奴入右北平、
定襄,
杀略汉千馀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53a 页

其明年,
天子与诸将议曰︰
「翕侯赵信为单于画计,
常以为汉兵不能度幕轻留,
今大发士卒,
其势必得所欲。」
是岁元狩四年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54a 页

元狩四年春,
上令大将军青、
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
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
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
骠骑始为出定襄,
当单于。
捕虏言单于东,
乃更令骠骑出代郡,
令大将军出定襄。
郎中令为前将军,
太仆为左将军,
主爵赵食其为右将军,
平阳侯襄为后将军,
皆属大将军。
兵即度幕,
人马凡五万骑,
与骠骑等咸击匈奴单于。
赵信为单于谋曰︰
「汉兵既度幕,
人马罢,
匈奴可坐收虏耳。」
乃悉远北其辎重,
皆以精兵待幕北。
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馀里,
见单于兵陈而待,
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
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匈奴亦纵可万骑。
会日且入,
大风起,
沙砾击面,
两军不相见,
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
单于视汉兵多,
而士马尚彊,
战而匈奴不利,
薄莫,
单于遂乘六骡,
壮骑可数百,
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时已昏,
汉匈奴相纷挐,
杀伤大当。
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
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
大将军军因随其后。
匈奴兵亦散走。
迟明,
行二百馀里,
不得单于,
颇捕斩首虏万馀级,
遂至窴颜山赵信城,
得匈奴积粟食军。
军留一日而还,
悉烧其城馀粟以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55a 页

大将军之与单于会也,
而前将军广、
右将军食其军别从东道,
或失道,
后击单于。
大将军引还过幕南,
乃得前将军、
右将军。
大将军欲使使归报,
令长史簿责前将军广,
广自杀。
右将军至,
下吏,
赎为庶人。
大将军军入塞,
凡斩捕首虏万九千级。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56a 页

是时匈奴众失单于十馀日,
右谷蠡王闻之,
自立为单于。
单于后得其众,
右王乃去单于之号。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57a 页

骠骑将军亦将五万骑,
车重与大将军军等,
而无裨将。
悉以李敢等为大校,
当裨将,
出代、
右北平千馀里,
直左方兵,
所斩捕功已多大将军。
军既还,
天子曰︰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
躬将所获荤粥之士,
约轻赍,
绝大幕,
涉获章渠,
以诛比车耆,
转击左大将,
斩获旗鼓,
历涉离侯。
济弓闾,
获屯头王、
韩王等三人,
将军、
相国、
当户、
都尉八十三人,
封狼居胥山,
禅于姑衍,
登临翰海。
执卤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
师率减什三,
取食于敌,
逴行殊远而粮不绝,
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
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属骠骑将军,
会与城,
不失期,
从至梼余山,
斩首捕虏二千七百级,
以千六百户封博德为符离侯。
北地都尉邢山从骠骑将军获王,
以千二百户封山为义阳侯。
故归义因淳王复陆支、
楼专王伊即靬皆从骠骑将军有功,
以千三百户封复陆支为壮侯,
以千八百户封伊即靬为众利侯。
从骠侯破奴、
昌武侯安稽从骠骑有功,
益封各三百户。
校尉敢得旗鼓,
为关内侯,
食邑二百户。
校尉自为爵大庶长。
军吏卒为官,
赏赐甚多。
而大将军不得益封,
军吏卒皆无封侯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58a 页

两军之出塞,
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
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乃益置大司马位,
大将军、
骠骑将军皆为大司马。
定令,
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
自是之后,
大将军青日退,
而骠骑日益贵。
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
辄得官爵,
唯任安不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59a 页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
有气敢任。
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
对曰︰
「顾方略何如耳,
不至学古兵法。」
天子为治第,
令骠骑视之,
对曰︰
「匈奴未灭,
无以家为也。」
由此上益重爱之。
然少而侍中,
贵,不省士。
其从军,
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
既还,
重车馀弃粱肉,
而士有饥者。
其在塞外,
卒乏粮,
或不能自振,
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事多此类。
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
以和柔自媚于上,
然天下未有称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60a 页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
元狩六年而卒。
天子悼之,
发属国玄甲军,
陈自长安至茂陵,
为冢象祁连山。
谥之,
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子嬗代侯。
嬗少,
字子侯,
上爱之,
幸其壮而将之。
居六岁,
元封元年,
嬗卒,
谥哀侯。
无子,
绝,国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61a 页

自骠骑将军死后,
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
后五岁,
伉弟二人,
阴安侯不疑及发干侯登皆坐酎金失侯。
失侯后二岁,
冠军侯国除。
其后四年,
大将军青卒,
谥为烈侯。
子伉代为长平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62a 页

自大将军围单于之后,
十四年而卒。
竟不复击匈奴者,
以汉马少,
而方南诛两越,
东伐朝鲜,
击羌、
西南夷,
以故久不伐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63a 页

大将军以其得尚平阳长公主故,
长平侯伉代侯。
六岁,
坐法失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64a 页

左方两大将军及诸裨将名: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65a 页

最大将军青,
凡七出击匈奴,
斩捕首虏五万馀级。
一与单于战,
收河南地,
遂置朔方郡,
再益封,
凡万一千八百户。
封三子为侯,
侯千三百户。
并之,
万五千七百户。
其校尉裨将以从大将军侯者九人。
其裨将及校尉已为将者十四人。
为裨将者曰李广,
自有传。
无传者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66a 页

将军公孙贺。
贺,义渠人,
其先胡种。
贺父浑邪,
景帝时为平曲侯,
坐法失侯。
贺,武帝为太子时舍人。
武帝立八岁,
以太仆为轻车将军,
军马邑。
后四岁,
以轻车将军出云中。
后五岁,
以骑将军从大将军有功,
封为南窌侯。
后一岁,
以左将军再从大将军出定襄,
无功。
后四岁,
以坐酎金失侯。
后八岁,
以浮沮将军出五原二千馀里,
无功。
后八岁,
以太仆为丞相,
封葛绎侯。
贺七为将军,
出击匈奴无大功,
而再侯,
为丞相。
坐子敬声与阳石公主奸,
为巫蛊,
族灭,
无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67a 页

将军李息,
郁郅人。
事景帝。
至武帝立八岁,
为材官将军,
军马邑;
后六岁,
为将军,
出代;
后三岁,
为将军,
从大将军出朔方:
皆无功。
凡三为将军,
其后常为大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68a 页

将军公孙敖,
义渠人。
以郎事武帝。
武帝立十二岁,
为骑将军,
出代,
亡卒七千人,
当斩,
赎为庶人。
后五岁,
以校尉从大将军有功,
封为合骑侯。
后一岁,
以中将军从大将军,
再出定襄,
无功。
后二岁,
以将军出北地,
后骠骑期,
当斩,
赎为庶人。
后二岁,
以校尉从大将军,
无功。
后十四岁,
以因杅将军筑受降城。
七岁,
复以因杅将军再出击匈奴,
至余吾,
亡士卒多,
下吏,
当斩,
诈死,
亡居民閒五六岁。
后发觉,
复系。
坐妻为巫蛊,
族。凡四为将军,
出击匈奴,
一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69a 页

将军李沮,
云中人。
事景帝。
武帝立十七岁,
以左内史为彊弩将军。
后一岁,
复为彊弩将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70a 页

将军李蔡,
成纪人也。
事孝文帝、
景帝、
武帝。
以轻车将军从大将军有功,
封为乐安侯。
已为丞相,
坐法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71a 页

将军张次公,
河东人。
以校尉从卫将军青有功,
封为岸头侯。
其后太后崩,
为将军,
军北军。
后一岁,
为将军,
从大将军,
再为将军,
坐法失侯。
次公父隆,
轻车武射也。
以善射,
景帝幸近之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72a 页

将军苏建,
杜陵人。
以校尉从卫将军青,
有功,
为平陵侯,
以将军筑朔方。
后四岁,
为游击将军,
从大将军出朔方。
后一岁,
以右将军再从大将军出定襄,
亡翕侯,
失军,
当斩,
赎为庶人。
其后为代郡太守,
卒,冢在大犹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73a 页

将军赵信,
以匈奴相国降,
为翕侯。
武帝立十七岁,
为前将军,
与单于战,
败,降匈奴。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74a 页

将军张骞,
以使通大夏,
还,为校尉。
从大将军有功,
封为博望侯。
后三岁,
为将军,
出右北平,
失期,
当斩,
赎为庶人。
其后使通乌孙,
为大行而卒,
冢在汉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75a 页

将军赵食其,
祋祤人也。
武帝立二十二岁,
以主爵为右将军,
从大将军出定襄,
迷失道,
当斩,
赎为庶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76a 页

  
将军曹襄,
以平阳侯为后将军,
从大将军出定襄。
襄,曹参孙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77a 页

将军韩说,
弓高侯庶孙也。
以校尉从大将军有功,
为龙额侯,
坐酎金失侯。
元鼎六年,
以待诏为横海将军,
击东越有功,
为按道侯。
以太初三年为游击将军,
屯于五原外列城。
为光禄勋,
掘蛊太子宫,
卫太子杀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78a 页

将军郭昌,
云中人也。
以校尉从大将军。
元封四年,
以太中大夫为拔胡将军,
屯朔方。
还击昆明,
毋功,
夺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79a 页

将军荀彘,
太原广武人。
以御见,
侍中,
为校尉,
数从大将军。
以元封三年为左将军击朝鲜,
毋功。
以捕楼船将军坐法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80a 页

最骠骑将军去病,
凡六出击匈奴,
其四出以将军,
斩捕首虏十一万馀级。
及浑邪王以众降数万,
遂开河西酒泉之地,
西方益少胡寇。
四益封,
凡万五千一百户。
其校吏有功为侯者凡六人,
而后为将军二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81a 页

将军路博德,
平州人。
以右北平太守从骠骑将军有功,
为符离侯。
骠骑死后,
博德以卫尉为伏波将军,
伐破南越,
益封。
其后坐法失侯。
为彊弩都尉,
屯居延,
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82a 页

将军赵破奴,
故九原人。
尝亡入匈奴,
已而归汉,
为骠骑将军司马。
出北地时有功,
封为从骠侯。
坐酎金失侯。
后一岁,
为匈河将军,
攻胡至匈奴河水,
无功。
后二岁,
击虏楼兰王,
复封为浞野侯。
后六岁,
为浚稽将军,
将二万骑击匈奴左贤王,
左贤王与战,
兵八万骑围破奴,
破奴生为虏所得,
遂没其军。
居匈奴中十岁,
复与其太子安国亡入汉。
后坐巫蛊,
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83a 页

自卫氏兴,
大将军青首封,
其后枝属为五侯。
凡二十四岁而五侯尽夺,
卫氏无为侯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84a 页

太史公曰:
苏建语余曰︰
「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
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
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
勉之哉。
大将军谢曰︰
『自魏其、
武安之厚宾客,
天子常切齿。
彼亲附士大夫,
招贤绌不肖者,
人主之柄也。
人臣奉法遵职而已,
何与招士!』」
骠骑亦放此意,
其为将如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85a 页

5.52《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86a 页

丞相公孙弘者,
齐菑川国薛县人也,
字季。
少时为薛狱吏,
有罪,
免。家贫,
牧豕海上。
年四十馀,
乃学《春秋》杂说。
养后母孝谨。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87a 页

建元元年,
天子初即位,
招贤良文学之士。
是时弘年六十,
徵以贤良为博士。
使匈奴,
还报,
不合上意,
上怒,
以为不能,
弘乃病免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88a 页

元光五年,
有诏徵文学,
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
弘让谢国人曰︰
「臣已尝西应命,
以不能罢归,
愿更推选。」
国人固推弘,
弘至太常。
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对策,
百馀人,
弘第居下。
策奏,
天子擢弘对为第一。
召入见,
状貌甚丽,
拜为博士。
是时通西南夷道,
置郡,
巴蜀民苦之,
诏使弘视之。
还奏事,
盛毁西南夷无所用,
上不听。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89a 页

弘为人恢奇多闻,
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
人臣病不俭节。
弘为布被,
食不重肉。
后母死,
服丧三年。
每朝会议,
开陈其端,
令人主自择,
不肯面折庭争。
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
辩论有馀,
习文法吏事,
而又缘饰以儒术,
上大说之。
二岁中,
至左内史。
弘奏事,
有不可,
不庭辩之。
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閒,
汲黯先发之,
弘推其后,
天子常说,
所言皆听,
以此日益亲贵。
尝与公卿约议,
至上前,
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汲黯庭诘弘曰︰
「齐人多诈而无情实,
始与臣等建此议,
今皆倍之,
不忠。」
上问弘。
弘谢曰︰
「夫知臣者以臣为忠,
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上然弘言。
左右幸臣每毁弘,
上益厚遇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90a 页

元朔三年,
张欧免,
以弘为御史大夫。
是时通西南夷,
东置沧海,
北筑朔方之郡。
弘数谏,
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
愿罢之。
于是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
发十策,
弘不得一。
弘乃谢曰︰
「山东鄙人,
不知其便若是,
愿罢西南夷、
沧海而专奉朔方。」
上乃许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91a 页

汲黯曰︰
「弘位在三公,
奉禄甚多,
然为布被,
此诈也。」
上问弘。
弘谢曰︰
「有之。
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
然今日庭诘弘,
诚中弘之病。
夫以三公为布被,
诚饰诈欲以钓名。
且臣闻管仲相齐,
有三归,
侈拟于君,
桓公以霸,
亦上僭于君。
晏婴相景公,
食不重肉,
妾不衣丝,
齐国亦治,
此下比于民。
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
而为布被,
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
无差,
诚如汲黯言。
且无汲黯忠,
陛下安得闻此言。」
天子以为谦让,
愈益厚之。
卒以弘为丞相,
封平津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92a 页

弘为人意忌,
外宽内深。
诸尝与弘有却者,
虽详与善,
阴报其祸。
杀主父偃,
徙董仲舒于胶西,
皆弘之力也。
食一肉脱粟之饭。
故人所善宾客,
仰衣食,
弘奉禄皆以给之,
家无所馀。
士亦以此贤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93a 页

淮南、
衡山谋反,
治党与方急。
弘病甚,
自以为无功而封,
位至丞相,
宜佐明主填抚国家,
使人由臣子之道。
今诸侯有畔逆之计,
此皆宰相奉职不称,
恐窃病死,
无以塞责。
乃上书曰︰
「臣闻天下之通道五,
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
长幼之序,
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
智,仁,
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
所以行之者也。
故曰
『力行近乎仁,
好问近乎智,
知耻近乎勇』。
知此三者,
则知所以自治;
知所以自治,
然后知所以治人。
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
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今陛下躬行大孝,
鉴三王,
建周道,
兼文武,
厉贤予禄,
量能授官。
今臣弘罢驽之质,
无汗马之劳,
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
封为列侯,
致位三公。
臣弘行能不足以称,
素有负薪之病,
恐先狗马填沟壑,
终无以报德塞责。
顾归侯印,
乞骸骨,
避贤者路。」
天子报曰︰
「古者赏有功,
褒有德,
守成尚文,
遭遇右武,
未有易此者也。
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
惧不能宁,
惟所与共为治者,
君宜知之。
盖君子善善恶恶,
君若谨行,
常在朕躬。
君不幸罹霜露之病,
何恙不已,
乃上书归侯,
乞骸骨,
是章朕之不德也。
今事少閒,
君其省思虑,
一精神,
辅以医药。」
因赐告牛酒杂帛。
居数月,
病有瘳,
视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94a 页

元狩二年,
弘病,
竟以丞相终。
子度嗣为平津侯。
度为山阳太守十馀岁,
坐法失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95a 页

主父偃者,
齐临菑人也。
学长短纵横之术,
晚乃学《易》
《春秋》
百家言。
游齐诸生閒,
莫能厚遇也。
齐诸儒生相与排摈,
不容于齐。
家贫,
假贷无所得,
乃北游燕、
赵、中山,
皆莫能厚遇,
为客甚困。
孝武元光元年中,
以为诸侯莫足游者,
乃西入关见卫将军。
卫将军数言上,
上不召。
资用乏,
留久,
诸公宾客多厌之,
乃上书阙下。
朝奏,
暮召入见。
所言九事,
其八事为律令,
一事谏伐匈奴。
其辞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96a 页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
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
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
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97a 页

《司马法》曰︰
「国虽大,
好战必亡;
天下虽平,
忘战必危。」
天下既平,
天子大凯,
春蒐秋狝,
诸侯春振旅,
秋治兵,
所以不忘战也。
且夫怒者逆德也,
兵者凶器也,
争者末节也。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
故圣王重行之。
夫务战胜穷武事者,
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
蚕食天下,
并吞战国,
海内为一,
功齐三代。
务胜不休,
欲攻匈奴,
李斯谏曰︰
「不可。
夫匈奴无城郭之居,
委积之守,
迁徙鸟举,
难得而制也。
轻兵深入,
粮食必绝;
踵粮以行,
重不及事。
得其地不足以为制也,
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
胜必杀之,
非民父母也。
靡毙中国,
快心匈奴,
非长策也。」
秦皇帝不听,
遂使蒙恬将兵攻胡,
辟地千里,
以河为境。
地固泽卤,
不生五谷。
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暴兵露师十有馀年,
死者不可胜数,
终不能踰河而北。
是岂人众不足,
兵革不备哉?
其势不可也。
又使天下蜚刍挽粟,
起于黄、
腄、琅邪负海之郡,
转输北河,
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饟,
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
百姓靡敝,
孤寡老弱不能相养,
道路死者相望,
盖天下始畔秦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98a 页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
略地于边,
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
御史成进谏曰︰
「不可。
夫匈奴之性,
兽聚而鸟散,
从之知搏影。
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
臣窃危之。」
高帝不听,
遂北至于代谷,
果有平城之围。
高皇帝盖悔之甚,
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
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
故兵法曰
「兴师十万,
日费千金」。
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
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
亦适足以结怨深雠,
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夫上虚府库,
下敝百姓,
甘心于外国,
非完事也。
夫匈奴难得而制,
非一世也。
行盗侵驱,
所以为业也,
天性固然。
上及虞夏殷周,
固弗程督,
禽兽畜之,
不属为人。
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
而下循近世之失,
此臣之所大忧,
百姓之所疾苦也。
且夫兵久则变生,
事苦则虑易。
乃使边境之民毙靡愁苦而有离心,
将吏相疑而外市,
故尉佗、
章邯得以成其私也。
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
权分乎二子,
此得失之效也。
《周书》
「安危在出令,
存亡在所用」。
愿陛下详察之,
少加意而熟虑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399a 页

是时赵人徐乐、
齐人严安俱上书言世务,
各一事。
徐乐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00a 页

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
不在于瓦解,
古今一也。
何谓土崩?
秦之末世是也。
陈涉无千乘之尊,
尺土之地,
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
无乡曲之誉,
非有孔、
墨、曾子之贤,
陶朱、
猗顿之富也,
然起穷巷,
奋棘矜,
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
此其故何也?
由民困而主不恤,
下怨而上不知,
俗已乱而政不脩,
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
是之谓土崩。
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
何谓瓦解?
吴、楚、
齐、赵之兵是也。
七国谋为大逆,
号皆称万乘之君,
带甲数十万,
威足以严其境内,
财足以劝其士民,
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
此其故何也?
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
当是之时,
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
故诸侯无境外之助。
此之谓瓦解,
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由是观之,
天下诚有土崩之势,
虽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
陈涉是也。
况三晋之君或存乎!
天下虽未有大治也,
诚能无土崩之势,
虽有彊国劲兵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
吴、楚、
齐、赵是也。
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
此二体者,
安危之明要也,
贤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01a 页

閒者关东五谷不登,
年岁未复,
民多穷困,
重之以边境之事,
推数循理而观之,
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
不安故易动。
易动者,
土崩之势也。
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
明于安危之机,
脩之庙堂之上,
而销未形之患。
其要,
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
故虽有彊国劲兵,
陛下遂走兽,
射蜚鸟,
弘游燕之囿,
淫纵恣之观,
极驰骋之乐,
自若也。
金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
帷帐之私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
而天下无宿忧。
名何必汤武,
俗何必成康!
虽然,
臣窃以为陛下天然之圣,
宽仁之资,
而诚以天下为务,
则汤武之名不难侔,
而成康之俗可复兴也。
此二体者立,
然后处尊安之实,
扬名广誉于当世,
亲天下而服四夷,
馀恩遗德为数世隆,
南面负扆摄袂而揖王公,
此陛下之所服也。
臣闻图王不成,
其敝足以安。
安则陛下何求而不得,
何为而不成,
何征而不服乎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02a 页

严安上书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03a 页

臣闻周有天下,
其治三百馀岁,
成康其隆也,
刑错四十馀年而不用。
及其衰也,
亦三百馀岁,
故五伯更起。
五伯者,
常佐天子兴利除害,
诛暴禁邪,
匡正海内,
以尊天子。
五伯既没,
贤圣莫续,
天子孤弱,
号令不行。
诸侯恣行,
彊陵弱,
众暴寡,
田常篡齐,
六卿分晋,
并为战国,
此民之始苦也。
于是彊国务攻,
弱国备守,
合从连横,
驰车击毂,
介冑生虮虱,
民无所告愬。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04a 页

及至秦王,
蚕食天下,
并吞战国,
称号曰皇帝,
主海内之政,
坏诸侯之城,
销其兵,
铸以为钟虡,
示不复用。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
逢明天子,
人人自以为更生。
向使秦缓其刑罚,
薄赋敛,
省繇役,
贵仁义,
贱权利,
上笃厚,
下智巧,
变风易俗,
化于海内,
则世世必安矣。
秦不行是风而循其故俗,
为智巧权利者进,
笃厚忠信者退;
法严政峻,
谄谀者众,
日闻其美,
意广心轶。
欲肆威海外,
乃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
辟地进境,
戍于北河,
蜚刍挽粟以随其后。
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
使监禄凿渠运粮,
深入越,
越人遁逃。
旷日持久,
粮食绝乏,
越人击之,
秦兵大败。
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
当是时,
秦祸北构于胡,
南挂于越,
宿兵无用之地,
进而不得退。
行十馀年,
丁男被甲,
丁女转输,
苦不聊生,
自经于道树,
死者相望。
及秦皇帝崩,
天下大叛。
陈胜、
吴广举陈,
武臣、
张耳举赵,
项梁举吴,
田儋举齐,
景驹举郢,
周市举魏,
韩广举燕,
穷山通谷豪士并起,
不可胜载也。
然皆非公侯之后,
非长官之吏也。
无尺寸之势,
起闾巷,
杖棘矜,
应时而皆动,
不谋而俱起,
不约而同会,
壤长地进,
至于霸王,
时教使然也。
秦贵为天子,
富有天下,
灭世绝祀者,
穷兵之祸也。
故周失之弱,
秦失之彊,
不变之患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05a 页

今欲招南夷,
朝夜郎,
降羌僰,
略濊州,
建城邑,
深入匈奴,
燔其茏城,
议者美之。
此人臣之利也,
非天下之长策也。
今中国无狗吠之惊,
而外累于远方之备,
靡敝国家,
非所以子民也。
行无穷之欲,
甘心快意,
结怨于匈奴,
非所以安边也。
祸结而不解,
兵休而复起,
近者愁苦,
远者惊骇,
非所以持久也。
今天下锻甲砥剑,
桥箭累弦,
转输运粮,
未见休时,
此天下之所共忧也。
夫兵久而变起,
事烦而虑生。
今外郡之地或几千里,
列城数十,
形束壤制,
旁胁诸侯,
非公室之利也。
上观齐晋之所以亡者,
公室卑削,
六卿大盛也;
下观秦之所以灭者,
严法刻深,
欲大无穷也。
今郡守之权,
非特六卿之重也,
地几千里,
非特闾巷之资也;
甲兵器械,
非特棘矜之用也;
以遭万世之变,
则不可称讳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06a 页

书奏天子,
天子召见三人,
谓曰︰
「公等皆安在?
何相见之晚也!」
于是上乃拜主父偃、
徐乐、
严安为郎中。
偃数见,
上疏言事,
诏拜偃为谒者,
迁为中大夫。
一岁中四迁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07a 页

偃说上曰︰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
彊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
地方千里,
缓则骄奢易为淫乱,
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之,
则逆节萌起,
前日晁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
而适嗣代立,
馀虽骨肉,
无尺寸地封,
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
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
上以德施,
实分其国,
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又说上曰︰
「茂陵初立,
天下豪桀并兼之家,
乱众之民,
皆可徙茂陵,
内实京师,
外销奸猾,
此所谓不诛而害除。」
上又从其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08a 页

尊立卫皇后,
及发燕王定国阴事,
盖偃有功焉。
大臣皆畏其口,
赂遗累千金。
人或说偃曰︰
「太横矣。」
主父曰︰
「臣结发游学四十馀年,
身不得遂,
亲不以为子,
昆弟不收,
宾客弃我,
我阸日久矣。
且丈夫生不五鼎食,
死即五鼎烹耳。
吾日暮途远,
故倒行暴施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09a 页

偃盛言朔方地肥饶,
外阻河,
蒙恬城之以逐匈奴,
内省转输戍漕,
广中国,
灭胡之本也。
上览其说,
下公卿议,
皆言不便。
公孙弘曰︰
「秦时常发三十万众筑北河,
终不可就,
已而弃之。」
主父偃盛言其便,
上竟用主父计,
立朔方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10a 页

元朔二年,
主父言齐王内淫佚行僻,
上拜主父为齐相。
至齐,
遍召昆弟宾客,
散五百金予之,
数之曰︰
「始吾贫时,
昆弟不我衣食,
宾客不我内门;
今吾相齐,
诸君迎我或千里。
吾与诸君绝矣,
毋复入偃之门!」
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
王以为终不得脱罪,
恐效燕王论死,
乃自杀。
有司以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11a 页

主父始为布衣时,
尝游燕、
赵,及其贵,
发燕事。
赵王恐其为国患,
欲上书言其阴事,
为偃居中,
不敢发。
及为齐相,
出关,
即使人上书,
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
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
及齐王自杀,
上闻大怒,
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
乃徵下吏治。
主父服受诸侯金,
宾不劫王令自杀。
上欲勿诛,
是时公孙弘为御史大夫,
乃言曰︰
「齐王自杀无后,
国除为郡,
入汉,
主父偃本首恶,
陛下不诛主父偃,
无以谢天下。」
乃遂族主父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12a 页

主父方贵幸时,
宾客以千数,
及其族死,
无一人收者,
唯独洨孔车收葬之。
天子后闻之,
以为孔车长者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13a 页

太史公曰:
公孙弘行义虽脩,
然亦遇时。
汉兴八十馀年矣,
上方乡文学,
招俊乂,
以广儒墨,
弘为举首。
主父偃当路,
诸公皆誉之,
及名败身诛,
士争言其恶。
悲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14a 页

太皇太后诏大司徒大司空︰
「盖闻治国之道,
富民为始;
富民之要,
在于节俭。
《孝经》
『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
『礼,
与奢也宁俭』。
昔者管仲相齐桓,
霸诸侯,
有九合一匡之功,
而仲尼谓之不知礼,
以其奢泰侈拟于君故也。
夏禹卑宫室,
恶衣服,
后圣不循。
由此言之,
治之盛也,
德优矣,
莫高于俭。
俭化俗民,
则尊卑之序得,
而骨肉之恩亲,
争讼之原息。
斯乃家给人足,
刑错之本也欤?
可不务哉!
夫三公者,
百寮之率,
万民之表也。
未有树直表而得曲影者也。
孔子不云乎,
『子率而正,
孰敢不正』。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维汉兴以来,
股肱宰臣身行俭约,
轻财重义,
较然著明,
未有若故丞相平津侯公孙弘者也。
位在丞相而为布被,
脱粟之饭,
不过一肉。
故人所善宾客皆分奉禄以给之,
无有所馀。
诚内自克约而外从制。
汲黯诘之,
乃闻于朝,
此可谓减于制度而可施行者也。
德优则行,
否则止,
与内奢泰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
以病乞骸骨,
孝武皇帝即制曰
『赏有功,
褒有德,
善善恶恶,
君宜知之。
其省思虑,
存精神,
辅以医药』。
赐告治病,
牛酒杂帛。
居数月,
有瘳,
视事。
至元狩二年,
竟以善终于相位。
夫知臣莫若君,
此其效也。
弘子度嗣爵,
后为山阳太守,
坐法失侯。
夫表德章义,
所以率俗厉化,
圣王之制,
不易之道也。
其赐弘后子孙之次当为后者爵关内侯,
食邑三百户,
徵诣公车,
上名尚书,
朕亲临拜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15a 页

班固称曰:
公孙弘、
卜式、
儿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
远迹羊豕之閒,
非遇其时,
焉能致此位乎?
是时汉兴六十馀载,
海内乂安,
府库充实,
而四夷未宾,
制度多阙,
上方欲用文武,
求之如弗及。
始以蒲轮迎枚生,
见主父而叹息。
群臣慕向,
异人并出。
卜式试于刍牧,
弘羊擢于贾竖,
卫青奋于奴仆,
日磾出于降虏,
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矣。
汉之得人,
于兹为盛。
儒雅则公孙弘、
董仲舒、
儿宽,
笃行则石建、
石庆,
质直则汲黯、
卜式,
推贤则韩安国、
郑当时,
定令则赵禹、
张汤,
文章则司马迁、
相如,
滑稽则东方朔、
枚皋,
应对则严助、
朱买臣,
历数则唐都、
落下闳,
协律则李延年,
运筹则桑弘羊,
奉使则张骞、
苏武,
将帅则卫青、
霍去病,
受遗则霍光、
金日磾。
其馀不可胜纪。
是以兴造功业,
制度遗文,
后世莫及。
孝宣承统,
纂脩洪业,
亦讲论《六蓺》
招选茂异,
而萧望之、
梁丘贺、
夏侯胜、
韦玄成、
严彭祖、
尹更始以儒术进,
刘向、
王褒以文章显。
将相则张安世、
赵充国、
魏相、
邴吉、
于定国、
杜延年,
治民则黄霸、
王成、
龚遂、
郑弘、
邵信臣、
韩延寿、
尹翁归、
赵广汉之属,
皆有功迹见述于后。
累其名臣,
亦其次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16a 页

5.53《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17a 页

南越王尉佗者,
真定人也,
姓赵氏。
秦时已并天下,
略定杨越,
置桂林、
南海、
象郡,
以谪徙民,
与越杂处十三岁。
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
至二世时,
南海尉任嚣病且死,
召龙川令赵佗语曰︰
「闻陈胜等作乱,
秦为无道,
天下苦之,
项羽、
刘季、
陈胜、
吴广等州各共兴军聚众,
虎争天下,
中国扰乱,
未知所安,
豪杰畔秦相立。
南海僻远,
吾恐盗兵侵地至此,
吾欲兴兵绝新道,
自备,
待诸侯变,
会病甚。
且番禺负山险,
阻南海,
东西数千里,
颇有中国人相辅,
此亦一州之主也,
可以立国。
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
故召公告之。」
即被佗书,
行南海尉事。
嚣死,
佗即移檄告横浦、
阳山、
湟溪关曰︰
「盗兵且至,
急绝道聚兵自守!」
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
以其党为假守。
秦已破灭,
佗即击并桂林、
象郡,
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
为中国劳苦,
故释佗弗诛。
汉十一年,
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与剖符通使,
和集百越,
毋为南边患害,
与长沙接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18a 页

高后时,
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
佗曰︰
「高帝立我,
通使物,
今高后听谗臣,
别异蛮夷,
隔绝器物,
此必长沙王计也,
欲倚中国,
击灭南越而并王之,
自为功也。」
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
发兵攻长沙边邑,
败数县而去焉。
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
会暑湿,
士卒大疫,
兵不能踰岭。
岁馀,
高后崩,
即罢兵。
佗因此以兵威边,
财物赂遗闽越、
西瓯、
骆,役属焉,
东西万馀里。
乃乘黄屋左纛,
称制,
与中国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19a 页

及孝文帝元年,
初镇抚天下,
使告诸侯四夷从代来即位意,
喻盛德焉。
乃为佗亲冢在真定,
置守邑,
岁时奉祀。
召其从昆弟,
尊官厚赐宠之。
诏丞相陈平等举可使南越者,
平言好畤陆贾,
先帝时习使南越。
乃召贾以为太中大夫,
往使。
因让佗自立为帝,
曾无一介之使报者。
陆贾至南越,
王甚恐,
为书谢,
称曰︰
「蛮夷大长老夫臣佗,
前日高后隔异南越,
窃疑长沙王谗臣,
又遥闻高后尽诛佗宗族,
掘烧先人冢,
以故自弃,
犯长沙边境。
且南方卑湿,
蛮夷中閒,
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
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
老臣妄窃帝号,
聊以自娱,
岂敢以闻天王哉!」
乃顿首谢,
愿长为藩臣,
奉贡职。
于是乃下令国中曰︰
「吾闻两雄不俱立,
两贤不并世。
皇帝,
贤天子也。
自今以后,
去帝制黄屋左纛。」
陆贾还报,
孝文帝大说。
遂至孝景时,
称臣,
使人朝请。
然南越其居国窃如故号名,
其使天子,
称王朝命如诸侯。
至建元四年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20a 页

佗孙胡为南越王。
此时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
胡使人上书曰︰
「两越俱为藩臣,
毋得擅兴兵相攻击。
今闽越兴兵侵臣,
臣不敢兴兵,
唯天子诏之。」
于是天子多南越义,
守职约,
为兴师,
遣两将军往讨闽越。
兵未踰岭,
闽越王弟馀善杀郢以降,
于是罢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21a 页

天子使庄助往谕意南越王,
胡顿首曰︰
「天子乃为臣兴兵讨闽越,
死无以报德!」
遣太子婴齐入宿卫。
谓助曰︰
「国新被寇,
使者行矣。
胡方日夜装入见天子。」
助去后,
其大臣谏胡曰︰
「汉兴兵诛郢,
亦行以惊动南越。
且先王昔言,
事天子期无失礼,
要之不可以说好语入见。
入见则不得复归,
亡国之势也。」
于是胡称病,
竟不入见。
后十馀岁,
胡实病甚,
太子婴齐请归。
胡薨,
谥为文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22a 页

婴齐代立,
即藏其先武帝玺。
婴齐其入宿卫在长安时,
取邯郸樛氏女,
生子兴。
及即位,
上书请立樛氏女为后,
兴为嗣。
汉数使使者风谕婴齐,
婴齐尚乐擅杀生自恣,
惧入见要用汉法,
比内诸侯,
固称病,
遂不入见。
遣子次公入宿卫。
婴齐薨,
谥为明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23a 页

太子兴代立,
其母为太后。
太后自未为婴齐姬时,
尝与霸陵人安国少季通。
及婴齐薨后,
元鼎四年,
汉使安国少季往谕王、
王太后以入朝,
比内诸侯;
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其辞,
勇士魏臣等辅其缺,
卫尉路博德将兵屯桂阳,
待使者。
王年少,
太后中国人也,
尝与安国少季通,
其使复私焉。
国人颇知之,
多不附太后。
太后恐乱起,
亦欲倚汉威,
数劝王及群臣求内属。
即因使者上书,
请比内诸侯,
三岁一朝,
除边关。
于是天子许之,
赐其丞相吕嘉银印,
及内史、
中尉、
太傅印,
馀得自置。
除其故黥劓刑,
用汉法,
比内诸侯。
使者皆留填抚之。
王、王太后饬治行装重赍,
为入朝具。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24a 页

其相吕嘉年长矣,
相三王,
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馀人,
男尽尚王女,
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
及苍梧秦王有连。
其居国中甚重,
越人信之,
多为耳目者,
得众心愈于王。
王之上书,
数谏止王,
王弗听。
有畔心,
数称病不见汉使者。
使者皆注意嘉,
势未能诛。
王、王太后亦恐嘉等先事发,
乃置酒,
介汉使者权,
谋诛嘉等。
使者皆东乡,
太后南乡,
王北乡,
相嘉、
大臣皆西乡,
侍坐饮。
嘉弟为将,
将卒居宫外。
酒行,
太后谓嘉曰︰
「南越内属,
国之利也,
而相君苦不便者,
何也?」
以激怒使者。
使者狐疑相杖,
遂莫敢发。
嘉见耳目非是,
即起而出。
太后怒,
欲鏦嘉以矛,
王止太后。
嘉遂出,
分其弟兵就舍,
称病,
不肯见王及使者。
乃阴与大臣作乱。
王素无意诛嘉,
嘉知之,
以故数月不发。
太后有淫行,
国人不附,
欲独诛嘉等,
力又不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25a 页

天子闻嘉不听王,
王、王太后弱孤不能制,
使者怯无决。
又以为王、
王太后已附汉,
独吕嘉为乱,
不足以兴兵,
欲使庄参以二千人往使。
参曰︰
「以好往,
数人足矣;
以武往,
二千人无足以为也。」
辞不可,
天不罢参也。
郏壮士故济北相韩千秋奋曰︰
「以区区之越,
又有王、
太后应,
独相吕嘉为害,
愿得勇士二百人,
必斩嘉以报。」
于是天子遣千秋与王太后弟樛乐将二千人往,
入越境。
吕嘉等乃遂反,
下令国中曰︰
「王年少。
太后,
中国人也,
又与使者乱,
专欲内属,
尽持先王宝器入献天子以自媚,
多从人,
行至长安,
虏卖以为僮仆。
取自脱一时之利,
无顾赵氏社稷,
为万世虑计之意。」
乃与其弟将卒攻杀王、
太后及汉使者。
遣人告苍梧秦王及其诸郡县,
立明王长男越妻子术阳侯建德为王。
而韩千秋兵入,
破数小邑。
其后越直开道给食,
未至番禺四十里,
越以兵击千秋等,
遂灭之。
使人函封汉使者节置塞上,
好为谩辞谢罪,
发兵守要害处。
于是天子曰︰
「韩千秋虽无成功,
亦军锋之冠。」
封其子延年为成安侯。
樛乐,
其姊为王太后,
首愿属汉,
封其子广德为龙亢侯。
乃下赦曰︰
「天子微,
诸侯力政,
讥臣不讨贼。
今吕嘉、
建德等反,
自立晏如,
令罪人及江淮以南楼船十万师往讨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26a 页

元鼎五年秋,
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
出桂阳,
下汇水;
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
出豫章,
下横浦;
故归义越侯二人为戈船、
下厉将军,
出零陵,
或下离水,
或抵苍梧;
使驰义侯因巴蜀罪人,
发夜郎兵,
下牂柯江:
咸会番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27a 页

元鼎六年冬,
楼船将军将精卒先陷寻陕,
破石门,
得越船粟,
因推而前,
挫越锋,
以数万人待伏波。
伏波将军将罪人,
道远,
会期后,
与楼船会乃有千馀人,
遂俱进。
楼船居前,
至番禺。
建德、
嘉皆城守。
楼船自择便处,
居东南面;
伏波居西北面。
会暮,
楼船攻败越人,
纵火烧城。
越素闻伏波名,
日暮,
不知其兵多少。
伏波乃为营,
遣使者招降者,
赐印,
复纵令相招。
楼船力攻烧敌,
反驱而入伏波营中。
犁旦,
城中皆降伏波。
吕嘉、
建德已夜与其属数百人亡入海,
以船西去。
伏波又因问所得降者贵人,
以知吕嘉所之,
遣人追之。
以其故校尉司马苏弘得建德,
封为海常侯;
越郎都稽得嘉,
封为临蔡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28a 页

苍梧王赵光者,
越王同姓,
闻汉兵至,
及越揭阳令定自定属汉;
越桂林监居翁谕瓯骆属汉:
皆得为侯。
戈船、
下厉将军兵及驰义侯所发夜郎兵未下,
南越已平矣。
遂为九郡。
伏波将军益封。
楼船将军兵以陷坚为将梁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29a 页

自尉佗初王后,
五世九十三岁而国亡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30a 页

太史公曰:
尉佗之王,
本由任嚣。
遭汉初定,
列为诸侯。
隆虑离湿疫,
佗得以益骄。
瓯骆相攻,
南越动摇。
汉兵临境,
婴齐入朝。
其后亡国,
徵自樛女;
吕嘉小忠,
令佗无后。
楼船从欲,
怠傲失惑;
伏波困穷,
智虑愈殖,
因祸为福。
成败之转,
譬若纠墨。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31a 页

5.54《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32a 页

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
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
姓驺氏。
秦已并天下,
皆废为君长,
以其地为闽中郡。
及诸侯畔秦,
无诸、
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
所谓鄱君者也,
从诸侯灭秦。
当是之时,
项籍主命,
弗王,
以故不附楚。
汉击项籍,
无诸、
摇率越人佐汉。
汉五年,
复立无诸为闽越王,
王闽中故地,
都东冶。
孝惠三年,
举高帝时越功,
曰闽君摇功多,
其民便附,
乃立摇为东海王,
都东瓯,
世俗号为东瓯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33a 页

后数世,
至孝景三年,
吴王濞反,
欲从闽越,
闽越未肯行,
独东瓯从吴。
及吴破,
东瓯受汉购,
杀吴王丹徒,
以故皆得不诛,
归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34a 页

吴王子子驹亡走闽越,
怨东瓯杀其父,
常劝闽越击东瓯。
至建元三年,
闽越发兵围东瓯。
东瓯食尽,
困,且降,
乃使人告急天子。
天子问太尉田鼢,
鼢对曰︰
「越人相攻击,
固其常,
又数反覆,
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
自秦持弃弗属。」
于是中大夫庄助诘鼢曰︰
「特患力弗能救,
德弗能覆;
诚能,
何故弃之?
且秦举咸阳而弃之,
何乃越也!
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
天子弗振,
彼当安所告愬?
又何以子万国乎?」
上曰︰
「太尉未足与计。
吾初即位,
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
乃遣庄助以节发兵会稽。
会稽太守欲距不为发兵,
助乃斩一司马,
谕意指,
遂发兵浮海救东瓯。
未至,
闽越引兵而去。
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乃悉举众来,
处江淮之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35a 页

至建元六年,
闽越击南越。
南越守天子约,
不敢擅发兵击而以闻。
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
大农韩安国出会稽,
皆为将军。
兵未踰岭,
闽越王郢发兵距险。
其弟馀善乃与相、
宗族谋曰︰
「王以擅发兵击南越,
不请,
故天子兵来诛。
今汉兵众彊,
今即幸胜之,
后来益多,
终灭国而止。
今杀王以谢天子。
天子听,
罢兵,
固一国完;
不听,
乃力战;
不胜,
即亡入海。」
皆曰
「善」。
即鏦杀王,
使使奉其头致大行。
大行曰︰
「所为来者诛王。
今王头至,
谢罪,
不战而耘,
利莫大焉。」
乃以便宜案兵告大农军,
而使使奉王头驰报天子。
诏罢两将兵,
曰︰
「郢等首恶,
独无诸孙繇君丑不与谋焉。」
乃使郎中将立丑为越繇王,
奉闽越先祭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36a 页

馀善已杀郢,
威行于国,
国民多属,
窃自立为王。
繇王不能矫其众持正。
天子闻之,
为馀善不足复兴师,
曰︰
「馀善数与郢谋乱,
而后首诛郢,
师得不劳。」
因立馀善为东越王,
与繇王并处。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37a 页

至元鼎五年,
南越反,
东越王馀善上书,
请以卒八千人从楼船将军击吕嘉等。
兵至揭扬,
以海风波为解,
不行,
持两端,
阴使南越。
及汉破番禺,
不至。
是时楼船将军杨仆使使上书,
愿便引兵击东越。
上曰士卒劳倦,
不许,
罢兵,
令诸校屯豫章梅领待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38a 页

元鼎六年秋,
馀善闻楼船请诛之,
汉兵临境,
且往,
乃遂反,
发兵距汉道。
号将军驺力等为
「吞汉将军」,
入白沙、
武林、
梅岭,
杀汉三校尉。
是时汉使大农张成、
故山州侯齿将屯,
弗敢击,
却就便处,
皆坐畏懦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39a 页

馀善刻
「武帝」
玺自立,
诈其民,
为妄言。
天子遣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
浮海从东方往;
楼船将军杨仆出武林;
中尉王温舒出梅岭;
越侯为戈船、
下濑将军,
出若邪、
白沙。
元封元年冬,
咸入东越。
东越素发兵距险,
使徇北将军守武林,
败楼船军数校尉,
杀长吏。
楼船将军率钱唐辕终古斩徇北将军,
为禦儿侯。
自兵未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40a 页

故越衍侯吴阳前在汉,
汉使归谕馀善,
馀善弗听。
及横海将军先至,
越衍侯吴阳以其邑七百人反,
攻越军于汉阳。
从建成侯敖,
与其率,
从繇王居股谋曰︰
「馀善首恶,
劫守吾属。
今汉兵至,
众彊,
计杀馀善,
自归诸将,
傥幸得脱。」
乃遂俱杀馀善,
以其众降横海将军,
故封繇王居股为东成侯,
万户;
封建成侯敖为开陵侯;
封越衍侯吴阳为北石侯;
封横海将军说为案道侯;
封横海校尉福为缭嫈侯。
福者,
成阳共王子,
故为海常,
坐法失侯。
旧从军无功,
以宗室故侯。
诸将皆无成功,
莫封。
东越将多军,
汉兵至,
弃其军降,
封为无锡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41a 页

于是天子曰东越狭多阻,
闽越悍,
数反覆,
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閒。
东越地遂虚。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42a 页

太史公曰:
越虽蛮夷,
其先岂尝有大功德于民哉,
何其久也!
历数代常为君王,
句践一称伯。
然馀善至大逆,
灭国迁众,
其先苗裔繇王居股等犹尚封为万户侯,
由此知越世世为公侯矣。
盖禹之馀烈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43a 页

5.55《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44a 页

朝鲜王满者,
故燕人也。
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
朝鲜,
为置吏,
筑鄣塞。
秦灭燕,
属辽东外徼。
汉兴,
为其远难守,
复修辽东故塞,
至浿水为界,
属燕。
燕王卢绾反,
入匈奴,
满亡命,
聚党千馀人,
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
渡浿水,
居秦故空地上下鄣,
稍役属真番、
朝鲜蛮夷及故燕、
齐亡命者王之,
都王险。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45a 页

会孝惠、
高后时天下初定,
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
保塞外蛮夷,
无使盗边;
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
勿得禁止。
以闻,
上许之,
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
真番、
临屯皆来服属,
方数千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46a 页

传子至孙右渠,
所诱汉亡人滋多,
又未尝入见;
真番旁众国欲上书见天子,
又拥阏不通。
元封二年,
汉使涉何谯谕右渠,
终不肯奉诏。
何去至界上,
临浿水,
使御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
即渡,
驰入塞,
遂归报天子曰
「杀朝鲜将」。
上为其名美,
即不诘,
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
朝鲜怨何,
发兵袭攻杀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47a 页

天子募罪人击朝鲜。
其秋,
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
兵五万人,
左将军荀彘出辽东:
讨右渠。
右渠发兵距险。
左将军卒正多率辽东兵先纵,
败散,
多还走,
坐法斩。
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
右渠城守,
窥知楼船军少,
即出城击楼船,
楼船军败散走。
将军杨仆失其众,
遁山中十馀日,
稍求收散卒,
复聚。
左将军击朝鲜浿水西军,
未能破自前。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48a 页

天子为两将未有利,
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
右渠见使者顿首谢︰
「愿降,
恐两将诈杀臣;
今见信节,
请服降。」
遣太子入谢,
献马五千匹,
及馈军粮。
人众万馀,
持兵,
方渡浿水,
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
谓太子已服降,
宜命人毋持兵。
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
遂不渡浿水,
复引归。
山还报天子,
天子诛山。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49a 页

左将军破浿水上军,
乃前,
至城下,
围其西北。
楼船亦往会,
居城南。
右渠遂坚守城,
数月未能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50a 页

左将军素侍中,
幸,将燕代卒,
悍,乘胜,
军多骄。
楼船将齐卒,
入海,
固已多败亡;
其先与右渠战,
困辱亡卒,
卒皆恐,
将心惭,
其围右渠,
常持和节。
左将军急击之,
朝鲜大臣乃阴閒使人私约降楼船,
往来言,
尚未肯决。
左将军数与楼船期战,
楼船欲急就其约,
不会;
左将军亦使人求閒郤降下朝鲜,
朝鲜不肯,
心附楼船:
以故两将不相能。
左将军心意楼船前有失军罪,
今与朝鲜私善而又不降,
疑其有反计,
未敢发。
天子曰将率不能,
前乃使卫山谕降右渠,
右渠遣太子,
山使不能剸决,
与左将军计相误,
卒沮约。
今两将围城,
又乖异,
以故久不决。
使济南太守公孙遂往正之,
有便宜得以从事。
遂至,
左将军曰︰
「朝鲜当下久矣,
不下者有状。」
言楼船数期不会,
具以素所意告遂,
曰︰
「今如此不取,
恐为大害,
非独楼船,
又且与朝鲜共灭吾军。」
遂亦以为然,
而以节召楼船将军入左将军营计事,
即命左将军麾下执捕楼船将军,
并其军,
以报天子。
天子诛遂。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51a 页

左将军已并两军,
即急击朝鲜。
朝鲜相路人、
相韩阴、
尼溪相参、
将军王唊相与谋曰︰
「始欲降楼船,
楼船今执,
独左将军并将,
战益急,
恐不能与,
王又不肯降。」
阴、唊、
路人皆亡降汉。
路人道死。
元封三年夏,
尼溪相参乃使人杀朝鲜王右渠来降。
王险城未下,
故右渠之大臣成巳又反,
复攻吏。
左将军使右渠子长降、
相路人之子最告谕其民,
诛成巳,
以故遂定朝鲜,
为四郡。
封参为澅清侯,
阴为荻苴侯,
唊为平州侯,
长降为几侯。
最以父死颇有功,
为涅阳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52a 页

左将军徵至,
坐争功相嫉,
乖计,
弃市。
楼船将军亦坐兵至洌口,
当待左将军,
擅先纵,
失亡多,
当诛,
赎为庶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53a 页

太史公曰:
右渠负固,
国以绝祀。
涉何诬功,
为兵发首。
楼船将狭,
及难离咎。
悔失番禺,
乃反见疑。
荀彘争劳,
与遂皆诛。
两军俱诛,
将率莫侯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54a 页

5.56《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55a 页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
夜郎最大;
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
滇最大;
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
邛都最大:
此皆魋结,
耕田,
有邑聚。
其外西自同师以东,
北至楪榆,
名为巂、
昆明,
皆编发,
随畜迁徙,
毋常处,
毋君长,
地方可数千里。
自巂以东北,
君长以什数,
徙、笮都最大;
自笮以东北,
君长以什数,
冉駹最大。
其俗或士箸,
或移徙,
在蜀之西。
自冉駹以东北,
君长以什数,
白马最大,
皆氐类也。
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56a 页

始楚威王时,
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
略巴、
黔中以西。
庄蹻者,
故楚庄王苗裔也。
蹻至滇池,
方三百里,
旁平地,
肥饶数千里,
以兵威定属楚。
欲归报,
会秦击夺楚巴、
黔中郡,
道塞不通,
因还,
以其众王滇,
变服,
从其俗,
以长之。
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
诸此国颇置吏焉。
十馀岁,
秦灭。
及汉兴,
皆弃此国而开蜀故徼。
巴蜀民或窃出商贾,
取其笮马、
僰僮、
髦牛,
以此巴蜀殷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57a 页

建元六年,
大行王恢击东越,
东越杀王郢以报。
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
南越食蒙蜀枸酱,
蒙问所从来,

「道西北牂柯,
牂柯江广数里,
出番禺城下」。
蒙归至长安,
问蜀贾人,
贾人曰︰
「独蜀出枸酱,
多持窃出市夜郎。
夜郎者,
临牂柯江,
江广百馀步,
足以行船。
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
西至同师,
然亦不能臣使也。」
蒙乃上书说上曰︰
「南越王黄屋左纛,
地东西万馀里,
名为外臣,
实一州主也。
今以长沙、
豫章往,
水道多绝,
难行。
窃闻夜郎所有精兵,
可得十馀万,
浮船牂柯江,
出其不意,
此制越一奇也。
诚以汉之彊,
巴蜀之饶,
通夜郎道,
为置吏,
易甚。」
上许之。
乃拜蒙为郎中将,
将千人,
食重万馀人,
从巴蜀笮关入,
遂见夜郎侯多同。
蒙厚赐,
喻以威德,
约为置吏,
使其子为令。
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
以为汉道险,
终不能有也,
乃且听蒙约。
还报,
乃以为犍为郡。
发巴蜀卒治道,
自僰道指牂柯江。
蜀人司马相如亦言西夷邛、
笮可置郡。
使相如以郎中将往喻,
皆如南夷,
为置一都尉,
十馀县,
属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58a 页

当是时,
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
戍转相饟。
数岁,
道不通,
士罢饿离湿死者甚众;
西南夷又数反,
发兵兴击,
秏费无功。
上患之,
使公孙弘往视问焉。
还对,
言其不便。
及弘为御史大夫,
是时方筑朔方以据河逐胡,
弘因数言西南夷害,
可且罢,
专力事匈奴。
上罢西夷,
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
稍令犍为自葆就。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59a 页

及元狩元年,
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
言居大夏时见蜀布、
邛竹、
杖,使问所从来,

「从东南身毒国,
可数千里,
得蜀贾人市」。
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
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
慕中国,
患匈奴隔其道,
诚通蜀,
身毒国道便近,
有利无害。
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
柏始昌、
吕越人等,
使閒出西夷西,
指求身毒国。
至滇,
滇王尝羌乃留,
为求道西十馀辈。
岁馀,
皆闭昆明,
莫能通身毒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60a 页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
「汉孰与我大?」
及夜郎侯亦然。
以道不通故,
各自以为一州主,
不知汉广大。
使者还,
因盛言滇大国,
足事亲附。
天子注意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61a 页

及至南越反,
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
且兰君恐远行,
旁国虏其老弱,
乃与其众反,
杀使者及犍为太守。
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破之。
会越已破,
汉八校尉不下,
即引兵还,
行诛头兰。
头兰,
常隔滇道者也。
已平头兰,
遂平南夷为牂柯郡。
夜郎侯始倚南越,
南越已灭,
会还诛反者,
夜郎遂入朝。
上以为夜郎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62a 页

南越破后,
及汉诛且兰、
邛君,
并杀笮侯,
冉駹皆振恐,
诸臣置吏。
乃以邛都为越巂郡,
笮都为沈犁郡,
冉駹为汶山郡,
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63a 页

上使王然于以越破及诛南夷兵威风喻滇王入朝。
滇王者,
其众数万人,
其旁东北有劳浸、
靡莫,
皆同姓相扶,
未肯听。
劳浸、
靡莫数侵犯使者吏卒。
元封二年,
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浸、
靡莫,
以兵临滇。
滇王始首善,
以故弗诛。
滇王离难西南夷,
举国降,
诸置吏入朝。
于是以为益州郡,
赐滇王王印,
复长其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64a 页

西南夷君长以百数,
独夜郎、
滇受王印。
滇小邑,
最宠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65a 页

太史公曰:
楚之先岂有天禄哉?
在周为文王师,
封楚。
及周之衰,
地称五千里。
秦灭诸侯,
唯楚苗裔尚有滇王。
汉诛西南夷,
国多灭矣,
唯滇复为宠王。
然南夷之端,
见枸酱番禺,
大夏杖、
邛竹。
西夷后揃,
剽分二方,
卒为七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66a 页

5.57《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67a 页

司马相如者,
蜀郡成都人也,
字长卿。
少时好读书,
学击剑,
故其亲名之曰犬子。
相如既学,
慕蔺相如之为人,
更名相如。
以赀为郎,
事孝景帝,
为武骑常侍,
非其好也。
会景帝不好辞赋,
是时梁孝王来朝,
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
淮阴枚乘、
吴庄忌夫子之徒,
相如见而说之,
因病免,
客游梁。
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
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
乃著《子虚之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68a 页

会梁孝王卒,
相如归,
而家贫,
无以自业。
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
吉曰︰
「长卿久宦游不遂,
而来过我。」
于是相如往,
舍都亭。
临邛令缪为恭敬,
日往朝相如。
相如初尚见之,
后称病,
使从者谢吉,
吉愈益谨肃。
临邛中多富人,
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
程郑亦数百人,
二人乃相谓曰︰
「令有贵客,
为具召之。」
并召令。
令既至,
卓氏客以百数。
至日中,
谒司马长卿,
长卿谢病不能往,
临邛令不敢尝食,
自往迎相如。
相如不得已,
彊往,
一坐尽倾。
酒酣,
临邛令前奏琴曰︰
「窃闻长卿好之,
愿以自娱。」
相如辞谢,
为鼓一再行。
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
好音,
故相如缪与令相重,
而以琴心挑之。
相如之临邛,
从车骑,
雍容閒雅甚都;
及饮卓氏,
弄琴,
文君窃从户窥之,
心悦而好之,
恐不得当也。
既罢,
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
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家居徒四壁立。
卓王孙大怒曰︰
「女至不材,
我不忍杀,
不分一钱也。」
人或谓王孙,
王孙终不听。
文君久之不乐,
曰︰
「长卿第俱如临邛,
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
何至自苦如此!」
相如与俱之临邛,
尽卖其车骑,
买一酒舍酤酒,
而令文君当炉。
相如身自著犊鼻裈,
与保庸杂作,
涤器于市中。
卓王孙闻而耻之,
为杜门不出。
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
「有一男两女,
所不足者非财也。
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
长卿故倦游,
虽贫,
其人材足依也,
且又令客,
独柰何相辱如此!」
卓王孙不得已,
分予文君僮百人,
钱百万,
及其嫁时衣被财物。
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
买田宅,
为富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69a 页

居久之,
蜀人杨得意为狗监,
侍上。
上读《子虚赋》而善之,
曰︰
「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得意曰︰
「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
上惊,
乃召问相如。
相如曰︰
「有是。
然此乃诸侯之事,
未足观也。
请为天子游猎赋,
赋成奏之。」
上许,
令尚书给笔札。
相如以
「子虚」,
虚言也,
为楚称;
「乌有先生」
者,乌有此事也,
为齐难;
「无是公」
者,无是人也,
明天子之义。
故空藉此三人为辞,
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
其卒章归之于节俭,
因以风谏。
奏之天子,
天子大说。
其辞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70a 页

楚使子虚使于齐,
齐王悉发境内之士,
备车骑之众,
与使者出田。
田罢,
子虚过诧乌有先生,
而无是公在焉。
坐定,
乌有先生问曰︰
「今日田乐乎?」
子虚曰︰
「乐。」
「获多乎?」
曰︰
「少。」
「然则何乐?」
曰︰
「仆乐齐王之欲夸仆以车骑之众,
而仆对以云梦之事也。」
曰︰
「可得闻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71a 页

子虚曰︰
「可。
王驾车千乘,
选徒万骑,
田于海滨。
列卒满泽,
罘罔弥山,
掩兔辚鹿,
射麋脚麟。
鹜于盐浦,
割鲜染轮。
射中获多,
矜而自功。
顾谓仆曰︰
『楚亦有平原广泽游猎之地饶乐若此者乎?
楚王之猎何与寡人?』
仆下车对曰︰
『臣,
楚国之鄙人也,
幸得宿卫十有馀年,
时从出游,
游于后园,
览于有无,
然犹未能遍睹也,
又恶足以言其外泽者乎!』
齐王曰︰
『虽然,
略以子之所闻见而言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72a 页

「仆对曰︰
『唯唯。
臣闻楚有七泽,
尝见其一,
未睹其馀也。
臣之所见,
盖特其小小者耳,
名曰云梦。
云梦者,
方九百里,
其中有山焉。
其山则盘纡岪郁,
隆崇嵂崒;
岑岩参差,
日月蔽亏;
交错纠纷,
上干青云;
罢池陂陁,
下属江河。
其土则丹青赭垩,
雌黄白附,
锡碧金银,
众色炫耀,
照烂龙鳞。
其石则赤玉玫瑰,
琳珉琨珸,
瑊𤨙玄厉,
碝石武夫。
其东则有蕙圃衡兰,
芷若射干,
穹穷昌蒲,
江离麋芜,
诸蔗猼且。
其南则有平原广泽,
登降陁靡,
案衍坛曼,
缘以大江,
限以巫山。
其高燥则生葴䔮苞荔,
薛莎青薠。
其卑湿则生藏莨蒹葭,
东蔷雕胡,
莲藕菰芦,
庵䕡轩芋,
众物居之,
不可胜图。
其西则有涌泉清池,
激水推移;
外发芙蓉菱华,
内隐钜石白沙。
其中则有神龟蛟鼍,
玳瑁鳖鼋。
其北则有阴林巨树,
楩楠豫章,
桂椒木兰,
蘖离朱杨,
楂梨梬栗,
橘柚芬芳。
其上则有赤猿蠼蝚,
鹓雏孔鸾,
腾远射干。
其下则有白虎玄豹,
蟃蜒貙豻,
兕象野犀,
穷奇獌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73a 页


「『于是乃使专诸之伦,
手格此兽。
楚王乃驾驯驳之驷,
乘雕玉之舆,
靡鱼须之桡旃,
曳明月之珠旗,
建干将之雄戟,
左乌嗥之雕弓,
右夏服之劲箭:
阳子骖乘,
纤阿为御;
案节未舒,
即陵狡兽,
辚邛邛,
蹴距虚,
轶野马而轊騊駼,
乘遗风而射游骐;
鯈眒凄浰,
雷动熛至,
星流霆击,
弓不虚发,
中必决眦,
洞胸达腋,
绝乎心系,
获若雨兽,
掩草蔽地。
于是楚王乃弭节裴回,
翱翔容与,
览乎阴林,
观壮士之暴怒,
与猛兽之恐惧,
徼谻受诎,
殚睹众物之变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74a 页


「『于是郑女曼姬,
被阿锡,
揄纻缟,
杂纤罗,
垂雾縠;
襞积褰绉,
纡徐委曲,
郁桡溪谷;
衯衯裶裶,
扬袘恤削,
蜚纤垂髾;
扶与猗靡,
噏呷萃蔡,
下摩兰蕙,
上拂羽盖,
错翡翠之威蕤,
缪绕玉绥;
缥乎忽忽,
若神仙之仿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75a 页


「『于是乃相与獠于蕙圃,
媻珊勃窣上金堤,
掩翡翠,
射鵔鸃,
微矰出,
孅缴施,
弋白鹄,
连驾鹅,
双鸧下,
玄鹤加。
怠而后发,
游于清池;
浮文鹢,
扬桂枻,
张翠帷,
建羽盖,
罔玳瑁,
钓紫贝;
摐金鼓,
吹鸣籁,
榜人歌,
声流喝,
水虫骇,
波鸿沸,
涌泉起,
奔扬会,
礧石相击,
硠硠磕磕,
若雷霆之声,
闻乎数百里之外。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76a 页


「『将息獠者,
击灵鼓,
起烽燧,
车案行,
骑就队,
纚乎淫淫,
班乎裔裔。
于是楚王乃登阳云之台,
泊乎无为,
澹乎自持,
勺药之和具而后御之。
不若大王终日驰骋而不下舆,
脟割轮淬,
自以为娱。
臣窃观之,
齐殆不如。』
于是王默然无以应仆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77a 页

乌有先生曰︰
「是何言之过也!
足下不远千里,
来况齐国,
王悉发境内之士,
而备车骑之众,
以出田,
乃欲勠力致获,
以娱左右也,
何名为夸哉!
问楚地之有无者,
愿闻大国之风烈,
先生之馀论也。
今足下不称楚王之德厚,
而盛推云梦以为高,
奢言淫乐而显侈靡,
窃为足下不取也。
必若所言,
固非楚国之美也。
有而言之,
是章君之恶;
无而言之,
是害足下之信。
章君之恶而伤私义,
二者无一可,
而先生行之,
必且轻于齐而累于楚矣。
且齐东渚巨海,
南有琅邪,
观乎成山,
射乎之罘,
浮勃澥,
游孟诸,
邪与肃慎为邻,
右以汤谷为界,
秋田乎青丘,
傍偟乎海外,
吞若云梦者八九,
其于胸中曾不蒂芥。
若乃俶傥瑰伟,
异方殊类,
珍怪鸟兽,
万端鳞萃,
充仞其中者,
不可胜记,
禹不能名,
契不能计。
然在诸侯之位,
不敢言游戏之乐,
苑囿之大;
先生又见客,
是以王辞而不复,
何为无用应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78a 页

无是公听然而笑曰︰
「楚则失矣,
齐亦未为得也。
夫使诸侯纳贡者,
非为财币,
所以述职也;
封疆画界者,
非为守禦,
所以禁淫也。
今齐列为东藩,
而外私肃慎,
损国踰限,
越海而田,
其于义故未可也。
且二君之论,
不务明君臣之义而正诸侯之礼,
徒事争游猎之乐,
苑囿之大,
欲以奢侈相胜,
荒淫相越,
此不可以扬名发誉,
而适足以贬君自损也。
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君未睹夫巨丽也,
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79a 页

「左苍梧,
右西极,
丹水更其南,
紫渊径其北;
终始霸浐,
出入泾渭;
酆鄗潦潏,
纡馀委蛇,
经营乎其内。
荡荡兮八川分流,
相背而异态。
东西南北,
驰骛往来,
出乎椒丘之阙,
行乎渊淤之浦,
径乎桂林之中,
过乎泱莽之野。
汩乎浑流,
顺阿而下,
赴隘陕之口。
触穹石,
激堆埼,
沸乎暴怒,
汹涌滂㵒,
湢测泌瀄,
横流逆折,
转腾潎洌,
澎濞沆瀣,
穹隆云挠,
蜿灗胶戾,
踰波趋浥,
莅莅下濑,
批岩冲壅,
奔扬滞沛,
临坻注壑,
瀺灂霣坠,
湛湛隐隐,
砰磅訇瓂,
潏潏淈淈,
湁潗鼎沸,
驰波跳沬,
汩㴔漂疾,
悠远长怀,
寂漻无声,
肆乎永归。
然后灏溔潢漾,
安翔徐徊,
翯乎滈滈,
东注大湖,
衍溢陂池。
于是乎蛟龙赤螭,
䱍䲛螹离,
鰅鳙鰬魠,
禺禺鱋魶,
揵鳍擢尾,
振鳞奋翼,
潜处于深岩;
鱼鳖欢声,
万物众夥,
明月珠子,
玓瓅江靡,
蜀石黄碝,
水玉磊砢,
磷磷烂烂,
采色浩旰,
丛积乎其中。
鸿鹄鹔鸨,
鴚鹅鸀鳿,
鵁𪂴䴋目,
烦鹜鷛𪆂,𪇅
雌鵁鸬,
群浮乎其上。
汎淫泛滥,
随风澹淡,
与波摇荡,
掩薄草渚,
唼喋菁藻,
咀嚼菱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80a 页

「于是乎崇山巃嵷,
崔巍嵯峨,
深林钜木,
崭岩嵾嵯,
九嵏、
巀嶭,
南山峨峨,
岩陁甗锜,
嶊崣崛崎,
振溪通谷,
蹇产沟渎,
谽呀豁閜,
阜陵别岛,
崴磈嵔瘣,
丘虚崛𡾋,
隐辚郁𡾋,
登降施靡,
陂池貏豸,
沇溶淫鬻,
散涣夷陆,
亭皋千里,
靡不被筑。
掩以绿蕙,
被以江离,
糅以蘪芜,
杂以流夷。
敷结缕,
攒戾莎,
揭车衡兰,
槁本射干,
茈姜蘘荷,
葴橙若荪,
鲜枝黄砾,
蒋芧青薠,
布濩闳泽,
延曼太原,
丽靡广衍,
应风披靡,
吐芳扬烈,
郁郁斐斐,
众香发越,
肸蚃布写,
䁆瞹苾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81a 页

「于是乎周览泛观,
瞋盼轧沕,
芒芒恍忽,
视之无端,
察之无崖。
日出东沼,
入于西陂。
其南则隆冬生长,
踊水跃波;
兽则𤛑旄貘犛,
沈牛麈麋,
赤首圜题,
穷奇象犀。
其北则盛夏含冻裂地,
涉冰揭河,
兽则麒麟角𧤗,
騊駼橐驼,
蛩蛩驒騱,
駃騠驴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82a 页

「于是乎离宫别馆,
弥山跨谷,
高廊四注,
重坐曲阁,
华榱璧珰,
辇道纚属,
步櫩周流,
长途中宿。
夷嵏筑堂,
累台增成,
岩穾洞房,
俛杳眇而无见,
仰攀橑而扪天,
奔星更于闺闼,
宛虹拖于楯轩。
青虬蚴蟉于东箱,
象舆婉蝉于西清,
灵圉燕于閒观,
偓佺之伦暴于南荣,
醴泉涌于清室,
通川过乎中庭。
槃石裖崖,
嵚岩倚倾,
嵯峨磼礏,
刻削峥嵘,
玫瑰碧琳,
珊瑚丛生,
珉玉旁唐,
瑸斑文鳞,
赤瑕驳荦,
杂锸其閒,
垂绥琬琰,
和氏出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83a 页

「于是乎卢橘夏孰,
黄甘橙楱,
枇杷橪柿,
椁柰厚朴,
梬枣杨梅,
樱桃蒲陶,
隐夫郁棣,
榙椽荔枝,
罗乎后宫,
列乎北园。
貤丘陵,
下平原,
扬翠叶,
杌紫茎,
发红华,
秀朱荣,
煌煌扈扈,
照曜钜野。
沙棠栎槠,
华泛枰栌,
留落胥馀,
仁频并闾,
欃檀木兰,
豫章女贞,
长千仞,
大连抱,
夸条直畅,
实叶葰茂,
攒立丛倚,
连卷累佹,
崔错癹骫,
坑衡闾砢,
垂条扶于,
落英幡纚,
纷容萧蔘,
旖旎从风,
浏莅芔吸,
盖象金石之声,
管籥之音。
柴池茈虒,
旋环后宫,
杂遝累辑,
被山缘谷,
循阪下隰,
视之无端,
究之无穷。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84a 页

「于是玄猿素雌,
蜼玃飞鸓,
蛭蜩蠼蝚,
螹胡豰蛫,
栖息乎其閒;
长啸哀鸣,
翩幡互经,
夭蟜枝格,
偃蹇杪颠。
于是乎隃绝梁,
腾殊榛,
捷垂条,
踔稀閒,
牢落陆离,
烂曼远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85a 页

「若此辈者,
数千百处。
嬉游往来,
宫宿馆舍,
庖厨不徙,
后宫不移,
百官备具。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86a 页

「于是乎背秋涉冬,
天子校猎。
乘镂象,
六玉虬,
拖蜺旌,
靡云旗,
前皮轩,
后道游;
孙叔奉辔,
卫公骖乘,
扈从横行,
出乎四校之中。
鼓严簿,
纵獠者,
江河为阹,
泰山为橹,
车骑雷起,
隐天动地,
先后陆离,
离散别追,
淫淫裔裔,
缘陵流泽,
云布雨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87a 页

「生貔豹,
搏豺狼,
手熊罴,
足野羊,
蒙鹖苏,
绔白虎,
被豳文,
跨野马。
陵三嵏之危,
下碛历之坻,
俓峻赴险,
越壑厉水。
推蜚廉,
弄解豸,
格瑕蛤,
铤猛氏,
罥騕袅,
射封豕。
箭不苟害,
解脰陷脑;
弓不虚发,
应声而倒。
于是乎乘舆弥节裴回,
翱翔往来,
睨部曲之进退,
览将率之变态。
然后浸潭促节,
倏夐远去,
流离轻禽,
蹴履狡兽,
轊白鹿,
捷狡兔,
轶赤电,
遗光耀,
追怪物,
出宇宙,
弯繁弱,
满白羽,
射游枭,
栎蜚虡,
择肉后发,
先中命处,
弦矢分,
艺殪仆。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88a 页

「然后扬节而上浮,
陵惊风,
历骇飙,
乘虚无,
与神俱,
辚玄鹤,
乱昆鸡,
遒孔鸾,
促鵔鸃,
拂鹥鸟,
捎凤皇,
捷鸳雏,
掩焦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89a 页

「道尽涂殚,
回车而还。
招摇乎襄羊,
降集乎北纮,
率乎直指,
闇乎反乡。
蹶石关,
历封峦,
过䧴鹊,
望露寒,
下棠梨,
息宜春,
西驰宣曲,
濯鹢牛首,
登龙台,
掩细柳,
观士大夫之勤略,
钧獠者之所得获。
徒车之所辚轹,
乘骑之所蹂若,
人民之所蹈𨈁,
与其穷极倦谻,
惊惮慑伏,
不被创刃而死者,
佗佗籍籍,
填坑满谷,
掩平弥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90a 页

「于是乎游戏懈怠,
置酒乎昊天之台,
张乐乎轇轕之宇,
撞千石之钟,
立万石之钜;
建翠华之旗,
树灵鼍之鼓。
奏陶唐氏之舞,
听葛天氏之歌,
千人唱,
万人和,
山陵为之震动,
川谷为之荡波。
巴俞宋蔡,
淮南于遮,
文成颠歌,
族举递奏,
金鼓迭起,
铿鎗铛䶀,
洞心骇耳。
荆吴郑卫之声,
《韶》《濩》《武》《象》之乐,
阴淫案衍之音,
鄢郢缤纷,
《激楚》结风,
俳优侏儒,
狄鞮之倡,
所以娱耳目而乐心意者,
丽靡烂漫于前,
靡曼美色于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91a 页

「若夫青琴宓妃之徒,
绝殊离俗,
姣冶娴都,
靓庄刻饬,
便嬛绰约,
柔桡嬛嬛,
妩媚㚩袅;
曳独茧之褕袘,
眇阎易以戌削,
媥姺徶󰁹,
与世殊服;
芬香沤郁,
酷烈淑郁;
皓齿粲烂,
宜笑的皪;
长眉连娟,
微睇绵藐;
色授魂与,
心愉于侧。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92a 页

「于是酒中乐酣,
天子芒然而思,
似若有亡。
曰︰
『嗟乎,
此泰奢侈!
朕以览听馀閒,
无事弃日,
顺天道以杀伐,
时休息于此,
恐后世靡丽,
遂往而不反,
非所以为继嗣创业垂统也。』
于是乃解酒罢猎,
而命有司曰︰
『地可以垦辟,
悉为农郊,
以赡萌隶;
隤墙填堑,
使山泽之民得至焉。
实陂池而勿禁,
虚宫观而勿仞。
发仓廪以振贫穷,
补不足,
恤鳏寡,
存孤独。
出德号,
省刑罚,
改制度,
易服色,
更正朔,
与天下为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93a 页

「于是历吉日以齐戒,
袭朝衣,
乘法驾,
建华旗,
鸣玉鸾,
游乎《六艺》之囿,
骛乎仁义之涂,
览观《春秋》之林,
《狸首》
《驺虞》
戈玄鹤,
建干戚,
载云䍐,
掩群《雅》
《伐檀》
《乐胥》
修容乎《礼》园,
翱翔乎《书》圃,
《易》道,
放怪兽,
登明堂,
坐清庙,
恣群臣,
奏得失,
四海之内,
靡不受获。
于斯之时,
天下大说,
向风而听,
随流而化,
喟然兴道而迁义,
刑错而不用,
德隆乎三皇,
功羡于五帝。
若此,
故猎乃可喜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94a 页

「若夫终日暴露驰骋,
劳神苦形,
罢车马之用,
抏士卒之精,
费府库之财,
而无德厚之恩,
务在独乐,
不顾众庶,
忘国家之政,
而贪雉兔之获,
则仁者不由也。
从此观之,
齐楚之事,
岂不哀哉!
地方不过千里,
而囿居九百,
是草木不得垦辟,
而民无所食也。
夫以诸侯之细,
而乐万乘之所侈,
仆恐百姓之被其尤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95a 页

于是二子愀然改容,
超若自失,
逡巡避席曰︰
「鄙人固陋,
不知忌讳,
乃今日见教,
谨闻命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96a 页

赋奏,
天子以为郎。
无是公言天子上林广大,
山谷水泉万物,
及子虚言楚云梦所有甚众,
侈靡过其实,
且非义理所尚,
故删取其要,
归正道而论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97a 页

相如为郎数岁,
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
发巴蜀吏卒千人,
郡又多为发转漕万馀人,
用兴法诛其渠帅,
巴蜀民大惊恐。
上闻之,
乃使相如责唐蒙,
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檄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98a 页

告巴蜀太守:
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
时侵犯边境,
劳士大夫。
陛下即位,
存抚天下,
辑安中国。
然后兴师出兵,
北征匈奴,
单于怖骇,
交臂受事,
诎膝请和。
康居西域,
重译请朝,
稽首来享。
移师东指,
闽越相诛。
右吊番禺,
太子入朝。
南夷之君,
西僰之长,
常效贡职,
不敢怠堕,
延颈举踵,
喁喁然皆争归义,
欲为臣妾,
道里辽远,
山川阻深,
不能自致。
夫不顺者已诛,
而为善者未赏,
故遣中郎将往宾之,
发巴蜀士民各五百人,
以奉币帛,
卫使者不然,
靡有兵革之事,
战斗之患。
今闻其乃发军兴制,
惊惧子弟,
忧患长老,
郡又擅为转粟运输,
皆非陛下之意也。
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
亦非人臣之节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499a 页

夫边郡之士,
闻烽举燧燔,
皆摄弓而驰,
荷兵而走,
流汗相属,
唯恐居后,
触白刃,
冒流矢,
义不反顾,
计不旋踵,
人怀怒心,
如报私雠。
彼岂乐死恶生,
非编列之民,
而与巴蜀异主哉?
计深虑远,
急国家之难,
而乐尽人臣之道也。
故有剖符之封,
析圭而爵,
位为通侯,
居列东第,
终则遗显号于后世,
传土地于子孙,
行事甚忠敬,
居位甚安佚,
名声施于无穷,
功烈著而不灭。
是以贤人君子,
肝脑涂中原,
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
今奉币役至南夷,
即自贼杀,
或亡逃抵诛,
身死无名,
谥为至愚,
耻及父母,
为天下笑。
人之度量相越,
岂不远哉!
然此非独行者之罪也,
父兄之教不先,
子弟之率不谨也;
寡廉鲜耻,
而俗不长厚也。
其被刑戮,
不亦宜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00a 页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
悼不肖愚民之如此,
故遣信使晓喻百姓以发卒之事,
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
让三老孝弟以不教诲之过。
方今田时,
重烦百姓,
已亲见近县,
恐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不遍闻,
檄到,
亟下县道,
使咸知陛下之意,
唯毋忽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01a 页

相如还报。
唐蒙已略通夜郎,
因通西南夷道,
发巴、
蜀、广汉卒,
作者数万人。
治道二岁,
道不成,
士卒多物故,
费以巨万计。
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
是时邛笮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
得赏赐多,
多欲愿为内臣妾,
请吏,
比南夷。
天子问相如,
相如曰︰
「邛、
笮、冉、
駹者近蜀,
道亦易通,
秦时尝通为郡县,
至汉兴而罢。
今诚复通,
为置郡县,
愈于南夷。」
天子以为然,
乃拜相如为中郎将,
建节往使。
副使王然于、
壶充国、
吕越人驰四乘之传,
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
至蜀,
蜀太守以下郊迎,
县令负弩矢先驱,
蜀人以为宠。
于是卓王孙、
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酒以交驩。
卓王孙喟然而叹,
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
而厚分与其女财,
与男等同。
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
邛、笮、
冉、駹、
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除边关,
关益斥,
西至沬、
若水,
南至牂柯为徼,
通零关道,
桥孙水以通邛都。
还报天子,
天子大说。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02a 页

相如使时,
蜀长老多言通西南夷不为用,
唯大臣亦以为然。
相如欲谏,
业已建之,
不敢,
乃著书,
籍以蜀父老为辞,
而己诘难之,
以风天子,
且因宣其使指,
令百姓知天子之意。
其辞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03a 页

汉兴七十有八载,
德茂存乎六世,
威武纷纭,
湛恩汪濊,
群生澍濡,
洋溢乎方外。
于是乃命使西征,
随流而攘,
风之所被,
罔不披靡。
因朝冉从駹,
定笮存邛,
略斯榆,
举苞满,
结轶还辕,
东乡将报,
至于蜀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04a 页

耆老大夫荐绅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
俨然造焉。
辞毕,
因进曰︰
「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
其义羁縻勿绝而已。
今罢三郡之士,
通夜郎之涂,
三年于兹,
而功不竟,
士卒劳倦,
万民不赡,
今又接以西夷,
百姓力屈,
恐不能卒业,
此亦使者之累也,
窃为左右患之。
且夫邛、
笮、西僰之与中国并也,
历年兹多,
不可记已。
仁者不以德来,
彊者不以力并,
意者其殆不可乎!
今割齐民以附夷狄,
弊所恃以事无用,
鄙人固陋,
不识所谓。」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05a 页

使者曰︰
「乌谓此邪?
必若所云,
则是蜀不变服而巴不化俗也。
余尚恶闻若说。
然斯事体大,
固非观者之所觏也。
余之行急,
其详不可得闻已,
请为大夫粗陈其略。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06a 页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
然后有非常之事;
有非常之事,
然后有非常之功。
非常者,
固常人之所异也。
故曰非常之原,
黎民惧焉;
及臻厥成,
天下晏如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07a 页

「昔者鸿水浡出,
泛滥衍溢,
民人登降移徙,
陭䧢而不安。
夏后氏戚之,
乃堙鸿水,
决江疏河,
漉沈赡菑,
东归之于海,
而天下永宁。
当斯之勤,
岂唯民哉。
心烦于虑而身亲其劳,
躬胝无胈,
肤不生毛。
故休烈显乎无穷,
声称浃乎于兹。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08a 页

「且夫贤君之践位也。
岂特委琐握𪘏,
拘文牵俗,
循诵习传,
当世取说云尔哉!
必将崇论闳议,
创业垂统,
为万世规。
故驰骛乎兼容并包,
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诗》不云乎︰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是以六合之内,
八方之外,
浸浔衍溢,
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
贤君耻之。
今封疆之内,
冠带之伦,
咸获嘉祉,
靡有阙遗矣。
而夷狄殊俗之国,
辽绝异党之地,
舟舆不通,
人迹罕至,
政教未加,
流风犹微。
内之则犯义侵礼于边境,
外之则邪行横作,
放弑其上。
君臣易位,
尊卑失序,
父兄不辜,
幼孤为奴,
系累号泣,
内向而怨,

『盖闻中国有至仁焉,
德洋而恩普,
物靡不得其所,
今独曷为遗己』。
举踵思慕,
若枯旱之望雨。
盭夫为之垂涕,
况乎上圣,
又恶能已?
故北出师以讨彊胡,
南驰使以诮劲越。
四面风德,
二方之君鳞集仰流,
愿得受号者以亿计。
故乃关沬、
若,徼牂柯,
镂零山,
梁孙原。
创道德之涂,
垂仁义之统。
将博恩广施,
远抚长驾,
使疏逖不闭,
阻深闇昧得耀乎光明,
以偃甲兵于此,
而息诛伐于彼。
遐迩一体,
中外提福,
不亦康乎?
夫拯民于沈溺,
奉至尊之休德,
反衰世之陵迟,
继周氏之绝业,
斯乃天子之急务也。
百姓虽劳,
又恶可以已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09a 页

「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于忧勤,
而终于佚乐者也。
然则受命之符,
合在于此矣。
方将增泰山之封,
加梁父之事,
鸣和鸾,
扬乐颂,
上咸五,
下登三。
观者未睹指,
听者未闻音,
犹鹪明已翔乎寥廓,
而罗者犹视乎薮泽。
悲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10a 页

于是诸大夫芒然丧其所怀来而失厥所以进,
喟然并称曰︰
「允哉汉德,
此鄙人之所愿闻也。
百姓虽怠,
请以身先之。」
敞罔靡徙,
因迁延而辞避。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11a 页

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
失官。
居岁馀,
复召为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12a 页

相如口吃而善著书。
常有消渴疾。
与卓氏婚,
饶于财。
其进仕宦,
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
称病閒居,
不慕官爵。
常从上至长杨猎,
是时天子方好自击熊彘,
驰逐野兽,
相如上疏谏之。
其辞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13a 页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
故力称乌获,
捷言庆忌,
勇期贲、
育。臣之愚,
窃以为人诚有之,
兽亦宜然。
今陛下好陵阻险,
射猛兽,
卒然遇轶材之兽,
骇不存之地,
犯属车之清尘,
舆不及还辕,
人不暇施巧,
虽有乌获、
逢蒙之伎,
力不得用,
枯木朽株尽为害矣。
是胡越起于毂下,
而羌夷接轸也,
岂不殆哉!
虽万全无患,
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14a 页

且夫清道而后行,
中路而后驰,
犹时有衔橛之变,
而况涉乎蓬蒿,
驰乎丘坟,
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
其为祸也不亦难矣!
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
而乐出于万有一危之涂以为娱,
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15a 页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
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
故鄙谚曰
「家累千金,
坐不垂堂」。
此言虽小,
可以喻大。
臣愿陛下之留意幸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16a 页

上善之。
还过宜春宫,
相如奏赋以哀二世行失也。
其辞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17a 页

登陂陀之长阪兮,
坌入曾宫之嵯峨。
临曲江之隑州兮,
望南山之参差。
岩岩深山之谾谾兮,
通谷𧯆兮谽谺。
汩淢嗡习以永逝兮,
注平皋之广衍。
观众树之塕薆兮,
览竹木之榛榛。
东驰土山兮,
北揭石濑。
弥节容与兮,
历吊二世。
持身不谨兮,
亡国失埶。
信谗不寤兮,
宗庙灭绝。
呜呼哀哉!
操行之不得兮,
坟墓芜秽而不脩兮,
魂无归而不食。
夐邈绝而不齐兮,
弥久远而愈佅。
精罔阆而飞扬兮,
拾九天而永逝。
呜呼哀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18a 页

相如拜为孝文园令。
天子既美子虚之事,
相如见上好仙道,
因曰︰
「上林之事未足美也,
尚有靡者。
臣尝为《大人赋》
未就,
请具而奏之。」
相如以为列仙之传居山泽閒,
形容甚臞,
此非帝王之仙意也,
乃遂就《大人赋》
其辞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19a 页

世有大人兮,
在于中州。
宅弥万里兮,
曾不足以少留。
悲世俗之迫隘兮,
朅轻举而远游。
垂绛幡之素蜺兮,
载云气而上浮。
建格泽之长竿兮,
总光耀之采旄。
垂旬始以为幓兮,
曳彗星而为髾。
掉指挢以偃蹇兮,
又旖旎招摇。
揽欃枪以为旌兮,
靡屈虹而为绸。
红杳渺以眩湣兮,
猋风涌而云浮。
驾应龙象舆之蠖略逶丽兮,
骖赤螭青虬之蚴蟉蜿蜒。
低卬夭蟜据以骄骜兮,
诎折隆穷蠼以连卷。
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
放散畔岸骧以孱颜。
跮踱轕辖容以委丽兮,
绸缪偃蹇怵㚟以梁倚。
纠蓼叫奡蹋以艐路兮,
蔑蒙踊跃腾而狂趡。
莅飒卉翕熛至电过兮,
焕然雾除,
霍然云消。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20a 页

邪绝少阳而登太阴兮,
与真人乎相求。
互折窈窕以右转兮,
横厉飞泉以正东。
悉徵灵圉而选之兮,
部乘众神于瑶光。
使五帝先导兮,
反太一而从陵阳。
左玄冥而右含雷兮,
前陆离而后潏湟。
厮征伯侨而役羡门兮,
属岐伯使尚方。
祝融惊而跸御兮,
清雰气而后行。
屯余车其万乘兮,
綷云盖而树华旗。
使句芒其将行兮,
吾欲往乎南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21a 页

历唐尧于崇山兮,
过虞舜于九疑。
纷湛湛其差错兮,
杂遝胶葛以方驰。
骚扰冲苁其相纷挐兮,
滂濞泱轧洒以林离。
钻罗列聚丛以茏茸兮,
衍曼流烂坛以陆离。
径入雷室之砰磷郁律兮,
洞出鬼谷之崛礨嵬䃶。
遍览八弦而观四荒兮,
朅渡九江而越五河。
经营炎火而浮弱水兮,
杭绝浮渚而涉流沙。
奄息总极泛滥水嬉兮,
使灵娲鼓瑟而舞冯夷。
时若薆薆将混浊兮,
召屏翳诛风伯而刑雨师。
西望昆崙之轧沕洸忽兮,
直径驰乎三危。
排阊阖而入帝宫兮,
载玉女而与之归。
舒阆风而摇集兮,
亢乌腾而一止。
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
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皬然白首。
载胜而穴处兮,
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
虽济万世不足以喜。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22a 页

回车朅来兮,
绝道不周,
会食幽都。
呼吸沆瀣兮餐朝霞,
噍咀芝英兮叽琼华。
嬐侵浔而高纵兮,
纷鸿涌而上厉。
贯列缺之倒景兮,
涉丰隆之滂沛。
驰游道而脩降兮,
骛遗雾而远逝。
迫区中之隘陕兮,
舒节出乎北垠。
遗屯骑于玄阙兮,
轶先驱于寒门。
下峥嵘而无地兮,
上寥廓而无天。
视眩眠而无见兮,
听惝恍而无闻。
乘虚无而上假兮,
超无友而独存。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23a 页

相如既奏《大人之颂》
天子大说,
飘飘有凌云之气,
似游天地之閒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24a 页

相如既病免,
家居茂陵。
天子曰︰
「司马相如病甚,
可往从悉取其书;
若不然,
后失之矣。」
使所忠往,
而相如已死,
家无书。
问其妻,
对曰︰
「长卿固未尝有书也。
时时著书,
人又取去,
即空居。
长卿未死时,
为一卷书,
曰有使者来求书,
奏之。
无他书。」
其遗札书言封禅事,
奏所忠。
忠奏其书,
天子异之。
其书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25a 页

伊上古之初肇,
自昊穹兮生民,
历撰列辟,
以迄于秦。
率迩者踵武,
逖听者风声。
纷纶葳蕤,
堙灭而不称者,
不可胜数也。
《昭》《夏》
崇号谥,
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
罔若淑而不昌,
畴逆天而能存?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26a 页

轩辕之前,
遐哉邈乎,
其详不可得闻也。
五三《六经》载籍之传,
维见可观也。
《书》
「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
因斯以谈,
君莫盛于唐尧,
臣莫贤于后稷。
后稷创业于唐,
公刘发迹于西戎,
文王改制,
爰周郅隆,
大行越成,
而后陵夷衰微,
千载无声,
岂不善始善终哉。
然无异端,
慎所由于前,
谨遗教于后耳。
故轨迹夷易,
易遵也;
湛恩濛涌,
易丰也;
宪度著明,
易则也;
垂统理顺,
易继也。
是以业隆于襁褓而崇冠于二后。
揆厥所元,
终都攸卒,
未有殊尤绝迹可考于今者也。
然犹蹑梁父,
登泰山,
建显号,
施尊名。
大汉之德,
逢涌原泉,
沕潏漫衍,
旁魄四塞,
云敷雾散,
上畅九垓,
下沂八埏。
怀生之类沾濡浸润,
协气横流,
武节飘逝,
迩陕游原,
迥阔泳沫,
首恶湮没,
闇昧昭晢,
昆虫凯泽,
回首面内。
然后囿驺虞之珍群,
徼麋鹿之怪兽,
䆃一茎六穗于庖,
牺双觡共抵之兽,
获周馀珍收龟于岐,
招翠黄乘龙于沼。
鬼神接灵圉,
宾于閒馆。
奇物谲诡,
俶傥穷变。
钦哉,
符瑞臻兹,
犹以为薄,
不敢道封禅。
盖周跃鱼陨杭,
休之以燎,
微夫斯之为符也,
以登介丘,
不亦恧乎!
进让之道,
其何爽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27a 页

于是大司马进曰︰
「陛下仁育群生,
义征不惠,
诸夏乐贡,
百蛮执贽,
德侔往初,
功无与二,
休烈浃洽,
符瑞众变,
期应绍至,
不特创见。
意者泰山、
梁父设坛场望幸,
盖号以况荣,
上帝垂恩储祉,
将以荐成,
陛下谦让而弗发也。
挈三神之驩,
缺王道之仪,
群臣恧焉。
或谓且天为质闇,
珍符固不可辞;
若然辞之,
是泰山靡记而梁父靡几也。
亦各并时而荣,
咸济世而屈,
说者尚何称于后,
而云七十二君乎?
夫修德以锡符,
奉符以行事,
不为进越。
故圣王弗替,
而修礼地祇,
谒款天神,
勒功中狱,
以彰至尊,
舒盛德,
发号荣,
受厚福,
以浸黎民也。
皇皇哉斯事!
天下之壮观,
王者之丕业,
不可贬也。
愿陛下全之。
而后因杂荐绅先生之略术,
使获耀日月之末光绝炎,
以展采错事,
犹兼正列其义,
校饬厥文,
《春秋》一艺,
将袭旧六为七,
摅之无穷,
俾万世得激清流,
扬微波,
蜚英声,
腾茂实。
前圣之所以永保鸿名而常为称首者用此,
宜命掌故悉奏其义而览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28a 页

于是天子沛然改容,
曰︰
「愉乎,
朕其试哉!」
乃迁思回虑,
总公卿之议,
询封禅之事,
诗大泽之博,
广符瑞之富。
乃作颂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29a 页

自我天覆,
云之油油。
甘露时雨,
厥壤可游。
滋液渗漉,
何生不育;
嘉谷六穗,
我穑曷蓄。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30a 页

非唯雨之,
又润泽之;
非唯濡之,
泛敷濩之。
万物熙熙,
怀而慕思。
名山显位,
望君之来。
君乎君乎,
侯不迈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31a 页

般般之兽,
乐我君囿;
白质黑章,
其仪可喜;
旼旼睦睦,
君子之能。
盖闻其声,
今观其来。
厥涂靡踪,
天瑞之徵。
兹亦于舜,
虞氏以兴。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32a 页

濯濯之麟,
游彼灵畤。
孟冬十月,
君俎郊祀。
驰我君舆,
帝以享祉。
三代之前,
盖未尝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33a 页

宛宛黄龙,
兴德而升;
采色炫耀,
熿炳煇煌。
正阳显见,
觉寤黎烝。
于传载之,
云受命所乘。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34a 页

厥之有章,
不必谆谆。
依类托寓,
谕以封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35a 页

披艺观之,
天人之际已交,
上下相发允答。
圣王之德,
兢兢翼翼也。
故曰
「兴必虑衰,
安必思危」。
是以汤武至尊严,
不失肃祗;
舜在假典,
顾省厥遗:
此之谓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36a 页

司马相如既卒五岁,
天子始祭后土。
八年而遂先礼中岳,
封于太山,
至梁父禅肃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37a 页

相如他所著,
《遗平陵侯书》
《与五公子相难》
《草木书》篇不采,
采其尤著公卿者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38a 页

太史公曰:
《春秋》推见至隐,
《易》本隐之以显,
《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
《小雅》讥小己之得失,
其流及上。
所以言虽外殊,
其合德一也。
相如虽多虚辞滥说,
然其要归引之节俭,
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杨雄以为靡丽之赋,
劝百风一,
犹驰骋郑卫之声,
曲终而奏雅,
不已亏乎?
余采其语可论者著于篇。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39a 页

5.58《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40a 页

淮南厉王长者,
高祖少子也,
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
高祖八年,
从东垣过赵,
赵王献之美人。
厉王母得幸焉,
有身。
赵王敖弗敢内宫,
为筑外宫而舍之。
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
并逮治王,
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
系之河内。
厉王母亦系,
告吏曰︰
「得幸上,
有身。」
吏以闻上,
上方怒赵王,
未理厉王母。
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
吕后妒,
弗肯白,
辟阳侯不彊争。
及厉王母已生厉王,
恚,即自杀。
吏奉厉王诣上,
上悔,
令吕后母之,
而葬厉王母真定。
真定,
厉王母之家在焉,
父世县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41a 页

高祖十一年七月,
淮南王黥布反,
立子长为淮南王,
王黥布故地,
凡四郡。
上自将兵击灭布,
厉王遂即位。
厉王蚤失母,
常附吕后,
孝惠、
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
而常心怨辟阳侯,
弗敢发。
及孝文帝即位,
淮南王自以为最亲,
骄蹇,
数不奉法。
上以亲故,
常宽赦之。
三年,
入朝。
甚横。
从上入苑囿猎,
与上同车,
常谓上
「大兄」。
厉王有材力,
力能扛鼎,
乃往请辟阳侯。
辟阳侯出见之,
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
令从者魏敬刭之。
厉王乃驰走阙下,
肉袒谢曰︰
「臣母不当坐赵事,
其时辟阳侯力能得吕后,
弗争,
罪一也。
赵王如意子母无罪,
吕后杀之,
辟阳侯弗争,
罪二也。
吕后王诸吕,
欲以危刘氏,
辟阳侯弗争,
罪三也。
臣谨天下诛贼臣辟阳侯,
报母之仇,
谨伏阙下请罪。」
孝文伤其志,
为亲故,
弗治,
赦厉王。
当是时,
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
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
不用汉法,
出入称警跸,
称制,
自为法令,
拟于天子。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42a 页

六年,
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
以輂车四十乘反谷口,
令人使闽越、
匈奴。
事觉,
治之,
使使召淮南王。
淮南王至长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43a 页

「丞相臣张仓、
典客臣冯敬、
行御史大夫事宗正臣逸、
廷尉臣贺、
备盗贼中尉臣福昧死言:
淮南王长废先帝法,
不听天子诏,
居处无度,
为黄屋盖乘舆,
出入拟于天子,
擅为法令,
不用汉法。
及所置吏,
以其郎中春为丞相,
聚收汉诸侯人及有罪亡者,
匿与居,
为治家室,
赐其财物爵禄田宅,
爵或至关内侯,
奉以二千石,
所不当得,
欲以有为。
大夫但、
士五开章等七十人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
欲以危宗庙社稷。
使开章阴告长,
与谋使闽越及匈奴发其兵。
开章之淮南见长,
长数与坐语饮食,
为家室娶妇,
以二千石俸奉之。
开章使人告但,
已言之王。
春使使报但等。
吏觉知,
使长安尉奇等往捕开章。
长匿不予,
与故中尉蕳忌谋,
杀以闭口。
为棺椁衣衾,
葬之肥陵邑,
谩吏曰
『不知安在』。
又详聚土,
树表其上,

『开章死,
埋此下』。
及长身自贼杀无罪者一人;
令吏论杀无罪者六人;
为亡命弃市罪诈捕命者以除罪;
擅罪人,
罪人无告劾,
系治城旦舂以上十四人;
赦免罪人,
死罪十八人,
城旦舂以下五十八人;
赐人爵关内侯以下九十四人。
前日长病,
陛下忧苦之,
使使者赐书、
枣脯。
长不欲受赐,
不肯见拜使者。
南海民处庐江界中者反,
淮南吏卒击之。
陛下以淮南民贫苦,
遣使者赐长帛五千匹,
以赐吏卒劳苦者。
长不欲受赐,
谩言曰
『无劳苦者』。
南海民王织上书献璧皇帝,
忌擅燔其书,
不以闻。
吏请召治忌,
长不遣,
谩言曰
『忌病』。
春又请长,
愿入见,
长怒曰
『女欲离我自附汉』。
长当弃市,
臣请论如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44a 页

制曰︰
「朕不忍致法于王,
其与列侯二千石议。」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45a 页

「臣仓、
臣敬、
臣逸、
臣福、
臣贺昧死言:
臣谨与列侯吏二千石臣婴等四十三人议,
皆曰
『长不奉法度,
不听天子诏,
乃阴聚徒党及谋反者,
厚养亡命,
欲以有为』。
臣等议论如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46a 页

制曰︰
「朕不忍致法于王,
其赦长死罪,
废勿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47a 页

「臣仓等昧死言:
长有大死罪,
陛下不忍致法,
幸赦,
废勿王。
臣请处蜀郡严道邛邮,
遣其子母从居,
县为筑盖家室,
皆廪食给薪菜盐豉炊食器席蓐。
臣等昧死请,
请布告天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48a 页

制曰︰
「计食长给肉日五斤,
酒二斗。
令故美人才人得幸者十人从居。
他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49a 页

尽诛所与谋者。
于是乃遣淮南王,
载以辎车,
令县以次传。
是时袁盎谏上曰︰
「上素骄淮南王,
弗为置严傅相,
以故至此。
且淮南王为人刚,
今暴摧折之,
臣恐卒逢雾露病死,
陛下为有杀弟之名,
柰何!」
上曰︰
「吾特苦之耳,
今复之。」
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
淮南王乃谓侍者曰︰
「谁谓乃公勇者?
吾安能勇!
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
人生一世閒,
安能邑邑如此!」
乃不食死。
至雍,
雍令发封,
以死闻。
上哭甚悲,
谓袁盎曰︰
「吾不听公言,
卒亡淮南王。」
盎曰︰
「不可柰何,
愿陛下自宽。」
上曰︰
「为之柰何?」
盎曰︰
「独斩丞相、
御史以谢天下乃可。」
上即令丞相、
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
皆弃市。
乃以列侯葬淮南于雍,
守冢三十户。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50a 页

孝文八年,
上怜淮南王,
淮南王有子四人,
皆七八岁,
乃封子安为阜陵侯,
子勃为安阳侯,
子赐为阳周侯,
子良为东成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51a 页

孝文十二年,
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
「一尺布,
尚可缝;
一斗粟,
尚可舂。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上闻之,
乃叹曰︰
「尧舜放逐骨肉,
周公杀管蔡,
天下称圣。
何者?
不以私害公。
天下岂以我为贪淮南王地邪?」
乃徙城阳王王淮南故地,
而追尊谥淮南王为厉王,
置园复如诸侯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52a 页

孝文十六年,
徙淮南王喜复故城阳。
上怜淮南厉王废法不轨,
自使失国蚤死,
乃立其三子:
阜陵侯安为淮南王,
安阳侯勃为衡山王,
阳周侯赐为庐江王,
皆复得厉王时地,
参分之。
东城侯良前薨,
无后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53a 页

孝景三年,
吴楚七国反,
吴使者至淮南,
淮南王欲发兵应之。
其相曰︰
「大王必欲发兵应吴,
臣愿为将。」
王乃属相兵。
淮南相已将兵,
因城守,
不听王而为汉;
汉亦使曲城侯将兵救淮南:
淮南以故得完。
吴使者至庐江,
庐江王弗应,
而往来使越。
吴使者至衡山,
衡山王坚守无二心。
孝景四年,
吴楚已破,
衡山王朝,
上以为贞信,
乃劳苦之曰︰
「南方卑湿。」
徒衡山王王济北,
所以褒之。
及薨,
遂赐谥为贞王。
庐江王边越,
数使使相交,
故徙为衡山王,
王江北。
淮南王如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54a 页

淮南王安为人好读书鼓琴,
不喜弋猎狗马驰骋,
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
流誉天下。
时时怨望厉王死,
时欲畔逆,
未有因也。
及建元二年,
淮南王入朝。
素善武安侯,
武安侯时为太尉,
乃逆王霸上,
与王语曰︰
「方今上无太子,
大王亲高皇帝孙,
行仁义,
天下莫不闻。
即宫车一日晏驾,
非大王当谁立者!」
淮南王大喜,
厚遗武安侯金财物。
阴结宾客,
拊循百姓,
为畔逆事。
建元六年,
彗星见,
淮南王心怪之。
或说王曰︰
「先吴军起时,
彗星出长数尺,
然尚流血千里。
今彗星长竟天,
天下兵当大起。」
王心以为上无太子,
天下有变,
诸侯并争,
愈益治器械攻战具,
积金钱赂遗郡国诸侯游士奇材。
诸辨士为方略者,
妄作妖言,
谄谀王,
王喜,
多赐金钱,
而谋反滋甚。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55a 页

淮南王有女陵,
彗,有口辩。
王爱陵,
常多予金钱,
为中诇,
长安,
约结上左右。
元朔三年,
上赐淮南王几杖,
不朝。
淮南王王后荼,
王爱幸之。
王后生太子迁,
迁取王皇太后外孙修成君女为妃。
王谋为反具,
畏太子妃知而内泄事,
乃与太子谋,
令诈弗爱,
三月不同席。
王乃详为怒太子,
闭太子使与妃同内三月,
太子终不近妃。
妃求去,
王乃上书谢归去之。
王后荼、
太子迁及女陵得爱幸王,
擅国权,
侵夺民田宅,
妄致系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56a 页

元朔五年,
太子学用剑,
自以为人莫及,
闻郎中雷被巧,
乃召与戏。
被一再辞让,
误中太子。
太子怒,
被恐。
此时有欲从军者辄诣京师,
被即愿奋击匈奴。
太子迁数恶被于王,
王使郎中令斥免,
欲以禁后,
被遂亡至长安,
上书自明。
诏下其事廷尉、
河南。
河南治,
逮淮南太子,
王、王后计欲无遣太子,
遂发兵反,
计犹豫,
十馀日未定。
会有诏,
即讯太子。
当是时,
淮南相怒寿春丞留太子逮不遣,
劾不敬。
王以请相,
相弗听。
王使人上书告相,
事下廷尉治。
踪迹连王,
王使人候伺汉公卿,
公卿请逮捕治王。
王恐事发,
太子迁谋曰︰
「汉使即逮王,
王令人衣卫士衣,
持戟居庭中,
王旁有非是,
则刺杀之,
臣亦使人刺杀淮南中尉,
乃举兵,
未晚。」
是时上不许公卿请,
而遣汉中尉宏即讯验王。
王闻汉使来,
即如太子谋计。
汉中尉至,
王视其颜色和,
讯王以斥雷被事耳,
王自度无何,
不发。
中尉还,
以闻。
公卿治者曰︰
「淮南王安拥阏奋击匈奴者雷被等,
废格明诏,
当弃市。」
诏弗许。
公卿请废勿王,
诏弗许。
公卿请削五县,
诏削二县。
使中尉宏赦淮南王罪,
罚以削地。
中尉入淮南界,
宣言赦王。
王初闻汉公卿请诛之,
未知得削地,
闻汉使来,
恐其捕之,
乃与太子谋刺之如前计。
及中尉至,
即贺王,
王以故不发。
其后自伤曰︰
「吾行仁义见削,
甚耻之。」
然淮南王削地之后,
其为反谋益甚。
诸使道从长安来,
为妄妖言,
言上无男,
汉不治,
即喜;
即言汉廷治,
有男,
王怒,
以为妄言,
非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57a 页

王日夜与伍被、
左吴等案舆地图,
部署兵所从入。
王曰︰
「上无太子,
宫车即晏驾,
廷臣必徵胶东王,
不即常山王,
诸侯并争,
吾可以无备乎!
且吾高祖孙,
亲行仁义,
陛下遇我厚,
吾能忍之;
万世之后,
吾宁能北面臣事竖子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58a 页

王坐东宫,
召伍被与谋,
曰︰
「将军上。」
被怅然曰︰
「上宽赦大王,
王复安得此亡国之语乎!
臣闻子胥谏吴王,
吴王用,
乃曰
『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
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
露沾衣也。」
王怒,
系伍被父母,
囚之三月。
复召曰︰
「将军许寡人乎?」
被曰︰
「不,
直来为大王画耳。
臣闻聪者听于无声,
明者见于未形,
故圣人万举万全。
昔文王一动而功显于千世,
列为三代,
此所谓因天心以动作者也,
故海内不期而随。
此千岁之可见者。
夫百年之秦,
近世之吴楚,
亦足以喻国家之存亡矣。
臣不敢避子胥之诛,
愿大王毋为吴王之听。
昔秦绝圣人之道,
杀术士,
《诗书》
弃礼义,
尚诈力,
任刑罚,
转负海之粟致之西河。
当是之时,
男子疾耕不足于糟糠,
女子纺绩不足于盖形。
遣蒙恬筑长城,
东西数千里,
暴兵露师常数十万,
死者不可胜数,
僵尸千里,
流血顷亩,
百姓力竭,
欲为乱者十家而五。
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
迁为伪辞曰︰
『臣见海中大神,
言曰︰
「汝西皇之使邪?」
臣答曰︰
「然。」
「汝何求?」
曰︰
「愿请延年益寿药。」
神曰︰
「汝秦王之礼薄,
得观而不得取。」
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
见芝成宫阙,
有使者铜色而龙形,
光上照天。
于是臣再拜问曰︰
「宜何资以献?」
海神曰︰
「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
即得之矣。」』
秦皇帝大说,
遣振男女三千人,
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
徐福得平原广泽,
止王不来。
于是百姓悲痛相思,
欲为乱者十家而六。
又使尉佗踰五岭攻百越。
尉佗知中国劳极,
止王不来,
使人上书,
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
以为士卒衣补。
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
于是百姓离心瓦解,
欲为乱者十家而七。
客谓高皇帝曰︰
『时可矣。』
高皇帝曰︰
『待之,
圣人当起东南閒。』
不一年,
陈胜吴广发矣。
高皇始于丰沛,
一倡天下不期而响应者不可胜数也。
此所谓蹈瑕候閒,
因秦之亡而动者也。
百姓愿之,
若旱之望雨,
故起于行陈之中而立为天子,
功高三王,
德传无穷。
今大王见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
独不观近世之吴楚乎?
夫吴王赐号为刘氏祭酒,
复不朝,
王四郡之众,
地方数千里,
内铸消铜以为钱,
东煮海水以为盐,
上取江陵木以为船,
一船之载当中国数十两车,
国富民众。
行珠玉金帛赂诸侯宗室大臣,
独窦氏不与。
计定谋成,
举兵而西。
破于大梁,
败于狐父,
奔走而东,
至于丹徒,
越人禽之,
身死绝祀,
为天下笑。
夫以吴越之众不能成功者何?
诚逆天道而不知时也。
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
天下安宁有万倍于秦之时,
愿大王从臣之计。
大王不从臣之计,
今见大王事必不成而语先泄也。
臣闻微子过故国而悲,
于是作《麦秀之歌》
是痛纣之不用王子比干也。
《孟子》
『纣贵为天子,
死曾不若匹夫』。
是纣先自绝于天下久矣,
非死之日而天下去之。
今臣亦窃悲大王弃千乘之君,
必且赐绝命之书,
为群臣先,
死于东宫也。」
于是气怨结而不扬,
涕满匡而横流,
即起,
历阶而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59a 页

王有孽子不害,
最长,
王弗爱,
王、王后、
太子皆不以为子兄数。
不害有子建,
材高有气,
常怨望太子不省其父;
又怨时诸侯皆得分子弟为侯,
而淮南独二子,
一为太子,
建父独不得为侯。
建阴结交,
欲告败太子,
以其父代之。
太子知之,
数捕系而榜笞建。
建具知太子之谋欲杀汉中尉,
即使所善寿春庄芷以元朔六年上书于天子曰︰
「毒药苦于口利于病,
忠言逆于耳利于行。
今淮南王孙建,
材能高,
淮南王王后荼、
荼子太子迁常疾害建。
建父不害无罪,
擅数捕系,
欲杀之。
今建在,
可徵问,
具知淮南阴事。」
书闻,
上以其事下廷尉,
廷尉下河南治。
是时故辟阳侯孙审卿善丞相公孙弘,
怨淮南厉王杀其大父,
乃深购淮南事于弘,
弘乃疑淮南有畔逆计谋,
深穷治其狱。
河南治建,
辞引淮南太子及党与。
淮南王患之,
欲发,
问伍被曰︰
「汉廷治乱?」
伍被曰︰
「天下治。」
王意不说,
谓伍被曰︰
「公何以言天下治也?」
被曰︰
「被窃观朝廷之政,
君臣之义,
父子之亲,
夫妇之别,
长幼之序,
皆得其理,
上之举错遵古之道,
风俗纪纲未有所缺也。
重装富贾,
周流天下,
道无不通,
故交易之道行。
南越宾服,
羌僰入献,
东瓯入降,
广长榆,
开朔方,
匈奴折翅伤翼,
失援不振。
虽未及古太平之时,
然犹为治也。」
王怒,
被谢死罪。
王又谓被曰︰
「山东即有兵,
汉必使大将军将而制山东,
公以为大将军何如人也?」
被曰︰
「被所善者黄义,
从大将军击匈奴,
还,告被曰︰
『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
于士卒有恩,
众皆乐为之用。
骑上下山若蜚,
材干绝人。』
被以为材能如此,
数将习兵,
未易当也。
及谒者曹梁使长安来,
言大将军号令明,
当敌勇敢,
常为士卒先。
休舍,
穿井未通,
须士卒尽得水,
乃敢饮。
军罢,
卒尽已度河,
乃度。
皇太后所赐金帛,
尽以赐军吏。
虽古名将弗过也。」
王默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60a 页

淮南王见建已徵治,
恐国阴事且觉,
欲发,
被又以为难,
乃复问被曰︰
「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也?」
被曰︰
「以为非也。
吴王至富贵也,
举事不当,
身死丹徒,
头足异处,
子孙无遗类。
臣闻吴王悔之甚。
愿王孰虑之,
无为吴王之所悔。」
王曰︰
「男子之所死者一言耳。
且吴何知反,
汉将一日过成皋者四十馀人。
今我令楼缓先要成皋之口,
周被下颍川兵塞轘辕、
伊阙之道,
陈定发南阳兵守武关。
河南太守独有雒阳耳,
何足忧。
然此北尚有临晋关、
河东、
上党与河内、
赵国。
人言曰
『绝成皋之口,
天下不通』。
据三川之险,
招山东之兵,
举事如此,
公以为何如?」
被曰︰
「臣见其祸,
未见其福也。」
王曰︰
「左吴、
赵贤、
朱骄如皆以为有福,
什事九成,
公独以为有祸无福,
何也?」
被曰︰
「大王之群臣近幸素能使众者,
皆前系诏狱,
馀无可用者。」
王曰︰
「陈胜、
吴广无立锥之地,
千人之聚,
起于大泽,
奋臂大呼而天下响应,
西至于戏而兵百二十万。
今吾国虽小,
然而胜兵者可得十馀万,
非直适戍之众,
鐖凿棘矜也,
公何以言有祸无福?」
被曰︰
「往者秦为无道,
残贼天下。
兴万乘之驾,
作阿房之宫,
收太半之赋,
发闾左之戍,
父子宁子,
兄不便弟,
政苛刑峻,
天下熬然若焦,
民皆引领而望,
倾耳而听,
悲号仰天,
叩心而怨上,
故陈胜大呼,
天下响应。
当今陛下临制天下,
一齐海内,
汎爱蒸庶,
布德施惠。
口虽未言,
声疾雷霆,
令虽未出,
化驰如神,
心有所怀,
威动万里,
下之应上,
犹影响也。
而大将军材能不特章邯、
杨熊也。
大王以陈胜、
吴广谕之,
被以为过矣。」
王曰︰
「苟如公言,
不可徼幸邪?」
被曰︰
「被有愚计。」
王曰︰
「柰何?」
被曰︰
「当今诸侯无异心,
百姓无怨气。
朔方之郡田地广,
水草美,
民徙者不足以实其地。
臣之愚计,
可伪为丞相御史请书,
徒郡国豪桀任侠及有耐罪以上,
赦令除其罪,
产五十万以上者,
皆徙其家属朔方之郡,
益发甲卒,
急其会日。
又伪为左右都司空上林中都官诏狱书,
逮诸侯太子幸臣。
如此则民怨,
诸侯惧,
即使辩武随而说之,
傥可徼幸什得一乎?」
王曰︰
「此可也。
虽然,
吾以为不至若此。」
于是王乃令官奴入宫,
作皇帝玺,
丞相、
御史、
大将军、
军吏、
中二千石、
都官令、
丞印,
及旁近郡太守、
都尉印,
汉使节法冠,
欲如伍被计。
使人伪得罪而西,
事大将军、
丞相;
一日发兵,
使人即刺杀大将军青,
而说丞相下之,
如发蒙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61a 页

王欲发国中兵,
恐其相、
二千石不听。
王乃与伍被谋,
先杀相、
二千石;
伪失火宫中,
相、二千石救火,
至即杀之。
计未决,
又欲令人衣求盗衣,
持羽檄,
从东方来,
呼曰
「南越兵入界」,
欲因以发兵。
乃使人至庐江、
会稽为求盗,
未发。
王问伍被曰︰
「吾举兵西乡,
诸侯必有应我者,
即无应,
柰何?」
被曰︰
「南收衡山以击庐江,
有寻阳之船,
守下雉之城,
结九江之蒲,
绝豫章之口,
彊弩临江而守,
以禁南郡之下,
东收江都、
会稽,
南通劲越,
屈彊江淮閒,
犹可得延岁月之寿。」
王曰︰
「善,
无以易此。
急则走越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62a 页

于是廷尉以王孙建辞连淮南王太子迁闻。
上遣廷尉监因拜淮南中尉,
逮捕太子。
至淮南,
淮南王闻,
与太子谋召相、
二千石,
欲杀而发兵。
召相,
相至;
内史以出为解。
中尉曰︰
「臣受诏使,
不得见王。」
王念独杀相而内史中尉不来,
无益也,
即罢相。
王犹豫,
计未决。
太子念所坐者谋刺汉中尉,
所与谋者已死,
以为口绝,
乃谓王曰︰
「群臣可用者皆前系,
今无足与举事者。
王以非时发,
恐无功,
臣愿会逮。」
王亦偷欲休,
即许太子。
太子即自刭,
不殊。
伍被自诣吏,
因告与淮南王谋反,
反踪迹具如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63a 页

吏因捕太子、
王后,
围王宫,
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
索得反具以闻。
上下公卿治,
所连引与淮南王谋反列侯二千石豪杰数千人,
皆以罪轻重受诛。
衡山王赐,
淮南王弟也,
当坐收,
有司请逮捕衡山王。
天子曰︰
「诸侯各以其国为本,
不当相坐。
与诸侯王列侯会肄丞相诸侯议。」
赵王彭祖、
列侯臣让等四十三人议,
皆曰︰
「淮南王安甚大逆无道,
谋反明白,
当伏诛。」
胶西王臣端议曰︰
「淮南王安废法行邪,
怀诈伪心,
以乱天下,
荧惑百姓,
倍畔宗庙,
妄作妖言。
《春秋》
『臣无将,
将而诛』。
安罪重于将,
谋反形已定。
臣端所见其书节印图及他逆无道事验明白,
甚大逆无道,
当伏其法。
而论国吏二百石以上及比者,
宗室近幸臣不在法中者,
不能相教,
当皆免官削爵为士伍,
毋得宦为吏。
其非吏,
他赎死金二斤八两。
以章臣安之罪,
使天下明知臣子之道,
毋敢复有邪僻倍畔之意。」
丞相弘、
廷尉汤等以闻,
天子使宗正以符节治王。
未至,
淮南王安自刭杀。
王后荼、
太子迁诸所与谋反者皆族。
天子以伍被雅辞多引汉之美,
欲勿诛。
廷尉汤曰︰
「被首为王画反谋,
被罪无赦。」
遂诛被。
国除为九江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64a 页

衡山王赐,
王后乘舒生子三人,
长男爽为太子,
次男孝,
次女无采。
又姬徐来生子男女四人,
美人厥姬生子二人。
衡山王、
淮南王兄弟相责望礼节,
閒不相能。
衡山王闻淮南王作为畔逆反具,
亦心结宾客以应之,
恐为所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65a 页

元光六年,
衡山王入朝,
其谒者卫庆有方术,
欲上书事天子,
王怒,
故劾庆死罪,
彊榜服之。
衡山内史以为非是,
却其狱。
王使人上书告内史,
内史治,
言王不直。
王又数侵夺人田,
坏人冢以为田。
有司请逮治衡山王。
天子不许,
为置吏二百石以上。
卫山王以此恚,
与奚慈、
张广昌谋,
求能为兵法候星气者,
日夜从容王密谋反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66a 页

王后乘舒死,
立徐来为王后。
厥姬俱幸。
两人相妒,
厥姬乃恶王后徐来于太子曰︰
「徐来使婢蛊道杀太子母。」
太子心怨徐来。
徐来兄至衡山,
太子与饮,
以刃刺伤王后兄。
王后怨怒,
数毁恶太子于王。
太子女弟无采,
嫁弃归,
与奴奸,
又与客奸。
太子数襄无采,
无采怒,
不与太子通。
王后闻之,
即善遇无采。
无采及中兄孝少失母,
附王后,
王后以计爱之,
与共毁太子,
王以故数击笞太子。
元朔四年中,
人有贼王后假母者,
王疑太子使人伤之,
笞太子。
后王病,
太子时称病不待。
孝、王后、
无采恶太子︰
「太子实不病,
自言病,
有喜色。」
王大怒,
欲废太子,
立其弟孝。
王后知王决废太子,
又欲并废孝。
王后有侍者,
善舞,
王幸之,
王后欲令侍者与孝乱以污之,
欲并废兄弟而立其子广代太子。
太子爽知之,
念后数恶己无已时,
欲与乱以止其口。
王后饮,
太子前为寿,
因据王后股,
求与王后卧。
王后怒,
以告王。
王乃召,
欲缚而笞之。
太子知王常欲废己立其弟孝,
乃谓王曰︰
「孝与王御者奸,
无采与奴奸,
王彊食,
请上书。」
即倍王去。
王使人止之,
莫能禁,
乃自驾追捕太子。
太子妄恶言,
王械系太子宫中。
孝日益亲幸。
王奇孝材能,
乃佩之王印,
号曰将军,
令居外宅,
多给金钱,
招致宾客。
宾客来者,
微知淮南、
衡山有逆计,
日夜从容劝之。
王乃使孝客江都人救赫、
陈喜作輣车镞矢,
刻天子玺,
将相军吏印。
王日夜求壮士如周丘等,
数称引吴楚反时计画,
以约束。
衡山王非敢效淮南求即天子位,
畏淮南起并其国,
以为淮南已西,
发兵定江淮之閒而有之,
望如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67a 页

元朔五年秋,
衡山王当朝,
过淮南,
淮南王乃昆弟语,
除前却,
约束反具。
衡山王即上书谢病,
上赐书不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68a 页

元朔六年中,
衡山王使人上书请废太子爽,
立孝为太子。
爽闻,
即使所善白嬴之长安上书,
言孝作輣车镞矢,
与王御者奸,
欲以败孝。
白嬴至长安,
未及上书,
吏捕嬴,
以淮南事系。
王闻爽使白嬴上书,
恐言国阴事,
即上书反告太子爽所为不道弃市罪事。
事下沛郡治。
元狩元年冬,
有司公卿下沛郡求捕所与淮南谋反者未得,
得陈喜于衡山王子孝家。
吏劾孝首匿喜。
孝以为陈喜雅数与王计谋反,
恐其发之,
闻律先自告除其罪,
又疑太子使白嬴上书发其事,
即先自告,
告所与谋反者救赫、
陈喜等。
廷尉治验,
公卿请逮捕衡山王治之。
天子曰︰
「勿捕。」
遣中尉安、
大行息即问王,
王具以情实对。
吏皆围王宫而守之。
中尉大行还,
以闻,
公卿请遣宗正、
大行与沛郡杂冶王。
王闻,
即自刭杀。
孝先自告反,
除其罪;
坐与王御婢奸,
弃市。
王后徐来亦坐蛊杀前王后乘舒,
及太子爽坐王告不孝,
皆弃市。
诸与衡山王谋反者皆族。
国除为衡山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69a 页

太史公曰:
《诗》之所谓
「戎狄是膺,
荆舒是惩」,
信哉是言也。
淮南、
衡山亲为骨肉,
疆土千里,
列为诸侯,
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
而专挟邪僻之计,
谋为畔逆,
仍父子再亡国,
各不终其身,
为天下笑。
此非独王过也,
亦其俗薄,
臣下渐靡使然也。
夫荆楚僄勇轻悍,
好作乱,
乃自古记之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70a 页

5.59《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71a 页

太史公曰:
法令所以导民也,
刑罚所以禁奸也。
文武不备,
良民惧然身修者,
官未曾乱也。
奉职循理,
亦可以为治,
何必威严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72a 页

孙叔敖者,
楚之处士也。
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
三月为楚相,
施教导民,
上下和合,
世俗盛美,
政缓禁止,
吏无奸邪,
盗贼不起。
秋冬则劝民山采,
春夏以水,
各得其所便,
民皆乐其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73a 页

庄王以为币轻,
更以小为大,
百姓不便,
皆去其业。
市令言之相曰︰
「市乱,
民莫安其处,
次行不定。」
相曰︰
「如此几何项乎!」
市令曰︰
「三月顷。」
相曰︰
「罢,
吾今令之复矣。」
后五日,
朝,相言之王曰︰
「前日更币,
以为轻。
今市令来言曰
『市乱,
民莫安其处,
次行之不定』。
臣请遂令复如故。」
王许之,
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74a 页

楚民俗好庳车,
王以为庳车不便马,
欲下令使高之。
相曰︰
「令数下,
民不知所从,
不可。
王必欲高车,
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
乘车者皆君子,
君子不能数下车。」
王许之。
居半岁,
民悉自高其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75a 页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
近者视而效之,
远者四面望而法之。
故三得相而不喜,
知其材自得之也;
三去相而不悔,
知非己之罪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76a 页

子产者,
郑之列大夫也。
郑昭君之时,
以所爱徐挚为相,
国乱,
上下不亲,
父子不和。
大宫子期言之君,
以子产为相。
为相一年,
竖子不戏狎,
斑白不提挈,
僮子不犁畔。
二年,
市不豫贾。
三年,
门不夜关,
道不拾遗。
四年,
田器不归。
五年,
士无尺籍,
丧期不令而治。
治郑二十六年而死,
丁壮号哭,
老人儿啼,
曰︰
「子产去我死乎!
民将安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77a 页

公仪休者,
鲁博士也。
以高弟为鲁相。
奉法循理,
无所变更,
百官自正。
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
受大者不得取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78a 页

客有遗相鱼者,
相不受。
答曰︰
「闻君嗜鱼,
遗君鱼,
何故不受也?」
相曰︰
「以嗜鱼,
故不受也。
今为相,
能自给鱼;
今受鱼而免,
谁复给我鱼者?
吾故不受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79a 页

食茹而美,
拔其园葵而弃之。
见其家织布好,
而疾出其家妇,
燔其机,

「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80a 页

石奢者,
楚昭王相也。
坚直廉正,
无所阿避。
行县,
道有杀人者,
相追之,
乃其父也。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使人言之王曰︰
「杀人者,
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
不孝也;
废法纵罪,
非忠也;
臣罪当死。」
王曰︰
「追而不及,
不当伏罪,
子其治事矣。」
石奢曰︰
「不私其父,
非孝子也;
不奉主法,
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
上惠也;
伏诛而死,
臣职也。」
遂不受令,
自刎而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81a 页

李离者,
晋文公之理也。
过听杀人,
自拘当死。
文公曰︰
「官有贵贱,
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
非子之罪也。」
李离曰︰
「臣居官为长,
不与吏让位;
受禄为多,
不与下分利。
今过听杀人,
傅其罪下吏,
非所闻也。」
辞不受令。
文公曰︰
「子则自以为有罪,
寡人亦有罪邪?」
李离曰︰
「理有法,
失刑则刑,
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
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
罪当死。」
遂不受令,
伏剑而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82a 页

太史公曰:
孙叔敖出一言,
郢市复。
子产病死,
郑民号哭。
公仪子见好布而家妇逐。
石奢纵父而死,
楚昭名立。
李离过杀而伏剑,
晋文以正国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83a 页

5.60《汲郑列传第六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84a 页

汲黯字长孺,
濮阳人也。
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
至黯七世,
世为卿大夫。
黯以父任,
孝景时为太子洗马,
以庄见惮。
孝景帝崩,
太子即位,
黯为谒者。
东越相攻,
上使黯往视之。
不至,
至吴而还,
报曰︰
「越人相攻,
固其俗然,
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河内失火,
延烧千馀家,
上使黯往视之。
还报曰︰
「家人失火,
屋比延烧,
不足忧也。
臣过河南,
河南贫人伤水旱万馀家,
或父子相食,
臣谨以便宜,
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臣请归节,
伏矫制之罪。」
上贤而释之,
迁为荥阳令。
黯耻为令,
病归田里。
上闻,
乃召拜为中大夫。
以数切谏,
不得久留内,
迁为东海太守。
黯学黄老之言,
治官理民,
好清静,
择丞史而任之。
其治,
责大指而已,
不苛小。
黯多病,
卧闺閤内不出。
岁馀,
东海大治。
称之。
上闻,
召以为主爵都尉,
列于九卿。
治务在无为而已,
弘大体,
不拘文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85a 页

黯为人性倨,
少礼,
面折,
不能容人之过。
合己者善待之,
不合己者不能忍见,
士亦以此不附焉。
然好学,
游侠,
任气节,
内行脩絜,
好直谏,
数犯主之颜色,
常慕傅柏、
袁盎之为人也。
善灌夫、
郑当时及宗正刘弃。
亦以数直谏,
不得久居位。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86a 页

当是时,
太后弟武安侯鼢为丞相,
中二千石来拜谒,
鼢不为礼。
然黯见鼢未尝拜,
常揖之。
天子方招文学儒者,
上曰吾欲云云,
黯对曰︰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柰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上默然,
怒,变色而罢朝。
公卿皆为黯惧。
上退,
谓左右曰︰
「甚矣,
汲黯之戆也!」
群臣或数黯,
黯曰︰
「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
宁令从谀承意,
陷主于不义乎?
且已在其位,
纵爱身,
柰辱朝廷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87a 页

黯多病,
病且满三月,
上常赐告者数,
终不愈。
最后病,
庄助为请告。
上曰︰
「汲黯何如人哉?」
助曰︰
「使黯任职居官,
无以踰人。
然至其辅少主,
守城深坚,
招之不来,
麾之不去,
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上曰︰
「然。
古有社稷之臣,
至如黯,
近之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88a 页

大将军青侍中,
上踞厕而视之。
丞相弘燕见,
上或时不冠。
至如黯见,
上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
黯前奏事,
上不冠,
望见黯,
避帐中,
使人可其奏。
其见敬礼如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89a 页

张汤方以更定律令为廷尉,
黯数质责汤于上前,
曰︰
「公为正卿,
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
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
安国富民,
使囹圄空虚,
二者无一焉。
非苦就行,
放析就功,
何乃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
公以此无种矣。」
黯时与汤论议,
汤辩常在文深小苛,
黯伉厉守高不能屈,
忿发骂曰︰
「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
果然。
必汤也,
令天下重足而立,
侧目而视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90a 页

是时,
汉方征匈奴,
招怀四夷。
黯务少事,
乘上閒,
常言与胡和亲,
无起兵。
上方向儒术,
尊公孙弘。
及事益多,
吏民巧弄。
上分别文法,
汤等数奏决谳以幸。
而黯常毁儒,
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
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
陷人于罪,
使不得反其真,
以胜为功。
上愈益贵弘、
汤,弘、
汤深心疾黯,
唯天子亦不说也,
欲诛之以事。
弘为丞相,
乃言上曰︰
「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
难治,
非素重臣不能任,
请徙黯为右内史。」
为右内史数岁,
官事不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91a 页

大将军青既益尊,
姊为皇后,
然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
「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
大将军尊重益贵,
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
「夫以大将军有揖客,
反不重邪?」
大将军闻,
愈贤黯,
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
遇黯过于平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92a 页

淮南王谋反,
惮黯,
曰︰
「好直谏,
守节死义,
难惑以非。
至如说丞相弘,
如发蒙振落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93a 页

天子既数征匈奴有功,
黯之言益不用。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94a 页

始黯列为九卿,
而公孙弘、
张汤为小吏。
及弘、
汤稍益贵,
与黯同位,
黯又非毁弘、
汤等。
已而弘至丞相,
封为侯;
汤至御史大夫;
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
或尊用过之。
黯褊心,
不能无少望,
见上,
前言曰︰
「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
后来者居上。」
上默然。
有閒黯罢,
上曰︰
「人果不可以无学,
观黯之言也日益甚。」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95a 页

居无何,
匈奴浑邪王率众来降,
汉发车二万乘。
县官无钱,
从民贳马。
民或匿马,
马不具。
上怒,
欲斩长安令。
黯曰︰
「长安令无罪,
独斩黯,
民乃肯出马。
且匈奴畔其主而降汉,
汉徐以县次传之,
何至令天下骚动,
罢毙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
上默然。
及浑邪至,
贾人与市者,
坐当死者五百馀人。
黯请閒,
见高门,
曰︰
「夫匈奴攻当路塞,
绝和亲,
中国兴兵诛之,
死伤者不可胜计,
而费以巨万百数。
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
皆以为奴婢以赐从军死事者家;
所卤获,
因予之,
以谢天下之苦,
塞百姓之心。
今纵不能,
浑邪率数万之众来降,
虚府库赏赐,
发良民侍养,
譬若奉骄子。
愚民安知市买长安中物而文吏绳以为阑出财物于边关乎?
陛下纵不能得匈奴之资以谢天下,
又以微文杀无知者五百馀人,
是所谓
『庇其叶而伤其枝』
者也,
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上默然,
不许,
曰︰
「吾久不闻汲黯之言,
今又复妄发矣。」
后数月,
黯坐小法,
会赦免官。
于是黯隐于田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96a 页

居数年,
会更五铢钱,
民多盗铸钱,
楚地尤甚。
上以为淮阳,
楚地之郊,
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伏谢不受印,
诏数彊予,
然后奉诏。
诏召见黯,
黯为上泣曰︰
「臣自以为填沟壑,
不复见陛下,
不意陛下复收用之。
臣常有狗马病,
力不能任郡事,
臣愿为中郎,
出入禁闼,
补过拾遗,
臣之愿也。」
上曰︰
「君薄淮阳邪?
吾今召君矣。
顾淮阳吏民不相得,
吾徒得君之重,
卧而治之。」
黯既辞行,
过大行李息,
曰︰
「黯弃居郡,
不得与朝廷议也。
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
诈足以饰非,
务巧佞之语,
辩数之辞,
非肯正为天下言,
专阿主意。
主意所不欲,
因而毁之;
主意所欲,
因而誉之。
好兴事,
舞文法,
内怀诈以御主心,
外挟贼吏以为威重。
公列九卿,
不早言之,
公与之俱受其僇矣。」
息畏汤,
终不敢言。
黯居郡如故治,
淮阳政清。
后张汤果败,
上闻黯与息言,
抵息罪。
今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
七岁而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97a 页

卒后,
上以黯故,
官其弟汲仁至九卿,
子汲偃至诸侯相。
黯姑姊子司马安亦少与黯为太子洗马。
安文深巧善宦,
官四至九卿,
以河南太守卒。
昆弟以安故,
同时至二千石者十人。
濮阳段宏始事盖侯信,
信任宏,
宏亦再至九卿。
然卫人仕者皆严惮汲黯,
出其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98a 页

郑当时者,
字庄,
陈人也。
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
籍死,
已而属汉。
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
郑君独不奉诏。
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
而逐郑君。
郑君死孝文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599a 页

郑庄以任侠自喜,
脱张羽于厄,
声闻梁楚之閒。
孝景时,
为太子舍人。
每五日洗沐,
常置驿马长安诸郊,
存诸故人,
请谢宾客,
夜以继日,
至其明旦,
常恐不偏。
庄好黄老之言,
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年少官薄,
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天下有名之士也。
武帝立,
庄稍迁为鲁中尉、
济南太守、
江都相,
至九卿为右内史。
以武安侯、
魏其时议,
贬秩为詹事,
迁为大农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00a 页

庄为太史,
诫门下︰
「客至,
无贵贱无留门者。」
执宾主之礼,
以其贵下人。
庄廉,
又不治其产业,
仰奉赐以给诸公。
然其馈遗人,
不过算器食。
每朝,
候上之閒,
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
诚有味其言之也,
常引以为贤于己。
未尝名吏,
与官属言,
若恐伤之。
闻人之善言,
进之上,
唯恐后。
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01a 页

郑庄使视决河,
自请治行五日。
上曰︰
「吾闻
『郑庄行,
千里不赍粮』,
请治行者何也?」
然郑庄在朝,
常趋和承意,
不敢甚引当否。
及晚节,
汉征匈奴,
招四夷,
天下费多,
财用益匮。
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
多逋负。
司马安为淮阳太守,
发其事,
庄以此陷罪,
赎为庶人。
顷之,
守长史。
上以为老,
以庄为汝南太守。
数岁,
以官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02a 页

郑庄、
汲黯始列为九卿,
廉,内行脩絜。
此两人中废,
家贫,
宾客益落。
及居郡,
卒后家无馀赀财。
庄兄弟子孙以庄故,
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03a 页

太史公曰:
夫以汲、
郑之贤,
有势则宾客十倍,
无势则否,
况众人乎!
下邽翟公有言,
始翟公为廷尉,
宾客阗门;
及废,
门外可设雀罗。
翟公复为廷尉,
宾客欲往,
翟公乃大署其门曰︰
「一死一生,
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
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
交情乃见。」
汲、郑亦云,
悲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04a 页

5.61《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05a 页

太史公曰:
余读功令,
至于广厉学官之路,
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
夫周室衰而《关睢》作,
幽厉微而礼乐坏,
诸侯恣行,
政由彊国。
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
于是论次《诗书》
修起礼乐。
适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自卫返鲁,
然后乐正,
《雅》《颂》各得其所。
世以混浊莫能用,
是以仲尼干七十馀君无所遇,

「苟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矣」。
西狩获麟,

「吾道穷矣」。
故因史记作《春秋》
以当王法,
以辞微而指博,
后世学者多录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06a 页

自孔子卒后,
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
大者为师傅卿相,
小者友教士大夫,
或隐而不见。
故子路居卫,
子张居陈,
澹台子羽居楚,
子夏居西河,
子贡终于齐。
如田子方、
段干木、
吴起、
禽滑釐之属,
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后陵迟以至于始皇,
天下并争于战国,
儒术既绌焉,
然齐鲁之閒,
学者独不废也。
于威、
宣之际,
孟子、
荀卿之列,
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
以学显于当世。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07a 页

及至秦之季世,
《诗书》
坑术士,
《六蓺》从此缺焉。
陈涉之王也,
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
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
卒与涉俱死。
陈涉起匹夫,
驱瓦合适戍,
旬月以王楚,
不满半岁竟灭亡,
其事至微浅,
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
何也?
以秦焚其业,
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08a 页

及高皇帝诛项籍,
举兵围鲁,
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
弦歌之音不绝,
岂非圣人之遗化,
好礼乐之国哉?
故孔子在陈,

「归与归与!
吾党之小子狂简,
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裁之」。
夫齐鲁之閒于文学,
自古以来,
其天性也。
故汉兴,
然后诸儒始得脩其经蓺,
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叔孙通作汉礼仪,
因为太常,
诸生弟子共定者,
咸为选首,
于是喟然叹兴于学。
然尚有干戈,
平定四海,
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孝惠、
吕后时,
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
孝文时颇徵用,
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
不任儒者,
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
故诸博士具官待问,
未有进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09a 页

及今上即位,
赵绾、
王臧之属明儒学,
而上亦乡之,
于是招方正贤文学之士。
自是之后,
《诗》于鲁则申培公,
于齐则辕固生,
于燕则韩太傅。
《尚书》自济南伏生。
《礼》自鲁高堂生。
《易》自菑川田生。
《春秋》于齐鲁胡毋生,
于赵自董仲舒。
及窦太后崩,
武安侯田鼢为丞相,
绌黄老、
刑名百家之言,
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
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10a 页

公孙弘为学官,
悼道之郁滞,
乃请曰︰
「丞相御史言:
制曰
『盖闻导民以礼,
风之以乐。
婚姻者,
居室之大伦也。
今礼废乐崩,
朕甚悯焉。
故详延天下方正博闻之士,
咸登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
讲议洽闻兴礼,
以为天下先。
太常议,
与博士弟子,
崇乡里之化,
以广贤材焉』。
谨与太常臧、
博士平等议曰:
闻三代之道,
乡里有教,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
其劝善也,
显之朝廷;
其惩恶也,
加之刑罚。
故教化之行也,
建首善自京师始,
由内及外。
今陛下昭至德,
开大明,
配天地,
本人伦,
劝学脩礼,
崇化厉贤,
以风四方,
太平之原也。
古者政教未洽,
不备其礼,
请因旧官而兴焉。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
复其身。
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
仪状端正者,
补博士弟子。
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
敬长上,
肃政教,
顺乡里,
出入不悖所闻者,
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
二千石谨察可者,
当与计偕,
诣太常,
得受业如弟子。
一岁皆辄试,
能通一蓺以上,
补文学掌故缺;
其高弟可以为郎中者,
太常籍奏。
即有秀才异等,
辄以名闻。
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蓺,
辄罢之,
而请诸不称者罚。
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
明天人分际,
通古今之义,
文章尔雅,
训辞深厚,
恩施甚美。
小吏浅闻,
不能究宣,
无以明布谕下。
治礼次治掌故,
以文学礼义为官,
迁留滞。
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
及吏百石通一蓺以上,
补左右内史、
大行卒史;
比百石已下,
补郡太守卒史:
皆各二人,
边郡一人。
先用诵多者,
若不足,
乃择掌故补中二千石属,
文学掌故补郡属,
备员。
请著功令。
佗如律令。」
制曰︰
「可。」
自此以来,
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11a 页

申公者,
鲁人也。
高祖过鲁,
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
吕太后时,
申公游学长安,
与刘郢同师。
已而郢为楚王,
令申公傅其太子戊。
戊不好学,
疾申公。
及王郢卒,
戊立为楚王,
胥靡申公。
申公耻之,
归鲁,
退居家教,
终身不出门,
复谢绝宾客,
独王命召之乃往。
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馀人。
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
无传,
疑者则阙不传。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12a 页

兰陵王臧既受《诗》
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
免去。
今上初即位,
臧乃上书宿卫上,
累迁,
一岁中为郎中令。
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
绾为御史大夫。
绾、臧请天子,
欲立明堂以朝诸侯,
不能就其事,
乃言师申公。
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
弟子二人乘轺传从。
至,见天子。
天子问治乱之事,
申公时已八十馀,
老,对曰︰
「为治者不在多言,
顾力行何如耳。」
是时天子方好文词,
见申公对,
默然。
然已招致,
则以为太中大夫,
舍鲁邸,
议明堂事。
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
不说儒术,
得赵绾、
王臧之过以让上,
上因废明堂事,
尽下赵绾、
王臧吏,
后皆自杀。
申公亦疾免以归,
数年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13a 页

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
孔安国至临淮太守,
周霸至胶西内史,
夏宽至城阳内史,
砀鲁赐至东海太守,
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
徐偃为胶西中尉,
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
其治官民皆有廉节,
称其好学。
学官弟子行虽不备,
而至于大夫、
郎中、
掌故以百数。
《诗》虽殊,
多本于申公。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14a 页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
齐人也。
以治《诗》
孝景时为博士。
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黄生曰︰
「汤武非受命,
乃弑也。」
辕固生曰︰
「不然。
夫桀纣虐乱,
天下之心皆归汤武,
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
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
汤武不得已而立,
非受命为何?」
黄生曰︰
「冠虽敝,
必加于首;
履虽新,
必关于足。
何者,
上下之分也。
今桀纣虽失道,
然君上也;
汤武虽圣,
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
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
反因过而诛之,
代立践南面,
非弑而何也?」
辕固生曰︰
「必若所云,
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
非邪?」
于是景帝曰︰
「食肉不食马肝,
不为不知味;
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
不为愚。」
遂罢。
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15a 页

窦太后好《老子》书,
召辕固生问《老子》书。
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
太后怒曰︰
「安得司空城旦书乎?」
乃使固入圈刺豕。
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
乃假固利兵,
下圈刺豕,
正中其心,
一刺,
豕应手而倒。
太后默然,
无以复罪,
罢之。
居顷之,
景帝以固为廉直,
拜为清河王太傅。
久之,
病免。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16a 页

今上初即位,
复以贤良徵固。
诸谀儒多疾毁固,

「固老」,
罢归之。
时固已九十馀矣。
固之徵也,
薛人公孙弘亦徵,
侧目而视固。
固曰︰
「公孙子,
务正学以言,
无曲学以阿世!」
自是之后,
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
诸齐人以《诗》显贵,
皆固之弟子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17a 页

韩生者,
燕人也。
孝文帝时为博士,
景帝时为常山王太傅。
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
其语颇与齐鲁閒殊,
然其归一也。
淮南贲生受之。
自是之后,
而燕赵閒言《诗》者由韩生。
韩生孙商为今上博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18a 页

伏生者,
济南人也。
故为秦博士。
孝文帝时,
欲求能治《尚书》者,
天下无有,
乃闻伏生能治,
欲召之。
是时伏生年九十馀,
老,不能行,
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
秦时焚书,
伏生壁藏之。
其后兵大起,
流亡,
汉定,
伏生求其书,
亡数十篇,
独得二十九篇,
即以教于齐鲁之閒。
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
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19a 页

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
瓯阳生教千乘儿宽。
儿宽既通《尚书》
以文学应郡举,
诣博士受业,
受业孔安国。
儿宽贫无资用,
常为弟子都养,
及时时閒行佣赁,
以给衣食。
行常带经,
止息则诵习之。
以试第次,
补廷尉史。
是时张汤方乡学,
以为奏谳掾,
以古法议决疑大狱,
而爱幸宽。
宽为人温良,
有廉智,
自持,
而善著书、
书奏,
敏于文,
口不能发明也。
汤以为长者,
数称誉之。
及汤为御史大夫,
以儿宽为掾,
荐之天子。
天子见问,
说之。
张汤死后六年,
儿宽位至御史大夫。
九年而以官卒。
宽在三公位,
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
然无有所匡谏;
于官,
官属易之,
不为尽力。
张生亦为博士。
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徵,
不能明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20a 页

自此之后,
鲁周霸、
孔安国,
雒阳贾嘉,
颇能言《尚书》事。
孔氏有古文《尚书》
而安国以今文读之,
因此起其家。
《书》得十馀篇,
《尚书》滋多于是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21a 页

诸学者多言《礼》
而鲁高堂生最本。
《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
及至秦焚书,
书散亡益多,
于今独有《士礼》
高堂生能言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22a 页

而鲁徐生善为容。
孝文帝时,
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
传子至孙徐延、
徐襄。
襄,其天姿善为容,
不能通《礼经》
延颇能,
未善也。
襄以容为汉礼官大夫,
至广陵内史。
延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
桓生、
单次,
皆尝为汉礼官大夫。
而瑕丘萧奋以《礼》为淮阳太守。
是后能言《礼》为容者,
由徐氏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23a 页

自鲁商瞿受《易》孔子,
孔子卒,
商瞿传《易》
六世至齐人田何,
字子庄,
而汉兴。
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
子仲传菑川人杨何。
何以《易》
元光元年徵,
官至中大夫。
齐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阳相。
广川人孟但以《易》为太子门大夫。
鲁人周霸,
莒人衡胡,
临菑人主父偃,
皆以《易》至二千石。
然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24a 页

董仲舒,
广川人也。
以治《春秋》
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
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
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
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
非礼不行,
学士皆师尊之。
今上即位,
为江都相。
《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
故求雨闭诸阳,
纵诸阴,
其止雨反是。
行之一国,
未尝不得所欲。
中废为中大夫,
居舍,
《灾异之记》
是时辽东高庙灾,
主父偃疾之,
取其书奏之天子。
天子召诸生示其书,
有刺讥。
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
以为下愚。
于是下董仲舒吏,
当死,
诏赦之。
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25a 页

董仲舒为人廉直。
是时方外攘四夷,
公孙弘治《春秋》不知董仲舒,
而弘希世用事,
位至公卿。
董仲舒以弘为从谀。
弘疾之,
乃言上曰︰
「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
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月行,
亦善待之。
董仲舒恐久获罪,
疾免居家。
至卒,
终不治产业,
以脩学著书为事。
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閒,
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
其传公羊氏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26a 页

胡毋生,
齐人也。
孝景时为博士,
以老归教授。
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
公孙弘亦颇受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27a 页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
自公孙弘得用,
尝集比其义,
卒用董仲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28a 页

仲舒弟子遂者:
兰陵褚大,
广川殷忠,
温吕步舒。
褚大至梁相。
步舒至长史,
持节使决淮南狱,
于诸侯擅专断,
不报,
《春秋》之义正之,
天子皆以为是。
弟子通者,
至于命大夫;
为郎、
谒者、
掌故者以百数。
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29a 页

5.62《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30a 页

孔子曰︰
「导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老氏称︰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法令滋章,
盗贼多有。」
太史公曰:
信哉是言也!
法令者治之具,
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昔天下之网尝密矣,
然奸伪萌起,
其极也,
上下相遁,
至于不振。
当是之时,
吏治若救火扬沸,
非武健严酷,
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言道德者,
溺其职矣。
故曰
「听讼,
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下士闻道大笑之」。
非虚言也。
汉兴,
破觚而为圜,
斲雕而为朴,
网漏于吞舟之鱼,
而吏治烝烝,
不至于奸,
黎民艾安。
由是观之,
在彼不在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31a 页

高后时,
酷吏独有侯封,
刻轹宗室,
侵辱功臣。
吕氏已败,
遂夷侯封之家。
孝景时,
晁错以刻深颇用术辅其资,
而七国之乱,
发怒于错,
错卒以被戮。
其后有郅都、
宁成之属。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32a 页

郅都者,
杨人也。
以郎事孝文帝。
孝景时,
都为中郎将,
敢直谏,
面折大臣于朝。
尝从入上林,
贾姬如厕,
野彘卒入厕。
上目都,
都不行。
上欲自持兵救贾姬,
都伏上前曰︰
「亡一姬复一姬进,
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
陛下纵自轻,
柰宗庙太后何!」
上迁,
彘亦去。
太后闻之,
赐都金百竺,
由此重郅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33a 页

济南瞯氏宗人三百馀家,
豪猾,
二千石莫能制,
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
至则族灭瞯氏首恶,
馀皆股栗。
居岁馀,
郡中不拾遗。
旁十馀郡守畏都如大府。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34a 页

都为人勇,
有气力,
公廉,
不发私书,
问遗无所受,
请寄无所听。
常自称曰︰
「已倍亲而仕,
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
终不顾妻子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35a 页

郅都迁为中尉。
丞相条侯至贵倨也,
而都揖丞相。
是时民朴,
畏罪自重,
而都独先严酷,
致行法不避贵戚,
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
号曰
「苍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36a 页

临江王徵诣中尉府对簿,
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
而都禁吏不予。
魏其侯使人以閒与临江王。
临江王既为书谢上,
因自杀。
窦太后闻之,
怒,以危法中都,
都免归家。
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
而便道之官,
得以便宜从事。
匈奴素闻郅都节,
居边,
为引兵去,
竟郅都死不近雁门。
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
令骑驰射莫能中,
见惮如此。
匈奴患之。
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
景帝曰︰
「都忠臣。」
欲释之。
窦太后曰︰
「临江王独非忠臣邪?」
于是遂斩郅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37a 页

宁成者,
穰人也。
以郎谒者事景帝。
好气,
为人小吏,
必陵其长吏;
为人上,
操下如束湿薪。
滑贼任威。
稍迁至济南都尉,
而郅都为守。
始前数都尉皆步入府,
因吏谒守如县令,
其畏郅都如此。
及成往,
直陵都出其上。
都素闻其声,
于是善遇,
与结驩。
久之,
郅都死,
后长安左右宗室多暴犯法,
于是上召宁成为中尉。
其治效郅都,
其廉弗如,
然宗室豪桀皆人人惴恐。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38a 页

武帝即位,
徙为内史。
外戚多毁成之短,
抵罪髡钳。
是时九卿罪死即死,
少被刑,
而成极刑,
自以为不复收,
于是解脱,
诈刻传出关归家。
称曰︰
「仕不至二千石,
贾不至千万,
安可比人乎!」
乃贳贷买陂田千馀顷,
假贫民,
役使数千家。
数年,
会赦。
致产数千金,
为任侠,
持吏长短,
出从数十骑。
其使民威重于郡守。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39a 页

周阳由者,
其父赵兼以淮南王舅父侯周阳,
故因姓周阳氏。
由以宗家任为郎,
事孝文及景帝。
景帝时,
由为郡守。
武帝即位,
吏治尚循谨甚,
然由居二千石中,
最为暴酷骄恣。
所爱者,
挠法活之;
所憎者,
曲法诛灭之。
所居郡,
必夷其豪。
为守,
视都尉如令。
为都尉,
必陵太守,
夺之治。
与汲黯俱为忮,
司马安之文恶,
俱在二千石列,
同车未尝敢均茵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40a 页

由后为河东都尉,
时与其守胜屠公争权,
相告言罪。
胜屠公当抵罪,
义不受刑,
自杀,
而由弃市。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41a 页

自宁成、
周阳由之后,
事益多,
民巧法,
大抵吏之治类多成、
由等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42a 页

赵禹者,
漦人。
以佐史补中都官,
用廉为令史,
事太尉亚夫。
亚夫为丞相,
禹为丞相史,
府中皆称其廉平。
然亚夫弗任,
曰︰
「极知禹无害,
然文深,
不可以居大府。」
今上时,
禹以刀笔吏积劳,
稍迁为御史。
上以为能,
至太中大夫。
与张汤论定诸律令,
作见知,
吏传得相监司。
用法益刻,
盖自此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43a 页

张汤者,
杜人也。
其父为长安丞,
出,汤为儿守舍。
还而鼠盗肉,
其父怒,
笞汤。
汤掘窟得盗鼠及馀肉,
劾鼠掠治,
传爰书,
讯鞫论报,
并取鼠与肉,
具狱磔堂下。
其父见之,
视其文辞如老狱吏,
大惊,
遂使书狱。
父死后,
汤为长安吏,
久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44a 页

周阳侯始为诸卿时,
尝系长安,
汤倾身为之。
及出为侯,
大与汤交,
遍见汤贵人。
汤给事内史,
为宁成掾,
以汤为无害,
言大府,
调为茂陵尉,
治方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45a 页

武安侯为丞相,
徵汤为吏,
时荐言之天子,
补御史,
使案事。
治陈皇后蛊狱,
深竟党与。
于是上以为能,
稍迁至太中大夫。
与赵禹共定诸律令,
务在深文,
拘守职之吏。
已而赵禹迁为中尉,
徒为少府,
而张汤为廷尉,
两人交驩,
而兄事禹。
禹为人廉倨。
为吏以来,
舍毋食客。
公卿相造请禹,
禹终不报谢,
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
孤立行一意而已。
见文法辄取,
亦不覆案,
求官属阴罪。
汤为人多诈,
舞智以御人。
始为小吏,
乾没,
与长安富贾田甲、
鱼翁叔之属交私。
及列九卿,
收接天下名士大夫,
己心内虽不合,
然阳浮慕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46a 页

是时上方乡文学,
汤决大狱,
欲傅古义,
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
《春秋》补廷尉史,
亭疑法。
奏谳疑事,
必豫先为上分别其原,
上所是,
受而著谳决法廷尉絜令扬主之明。
奏事即谴,
汤应谢,
乡上意所便,
必引正、
监、掾史贤者,
曰︰
「固为臣议,
如上责臣,
臣弗用,
愚抵于此。」
罪常释。
閒即奏事,
上善之,
曰︰
「臣非知为此奏,
乃正、
监、掾史某为之。」
其欲荐吏,
扬人之善蔽人之过如此。
所治即上意所欲罪,
予监史深祸者;
即上意所欲释,
与监史轻平者。
所治即豪,
必舞文巧诋;
即下户羸弱,
时口言,
虽文致法,
上财察。
于是往往释汤所言。
汤至于大吏,
内行脩也。
通宾客饮食。
于故人子弟为吏及贫昆弟,
调护之尤厚。
其造请诸公,
不避寒暑。
是以汤虽文深意忌不专平,
然得此声誉。
而刻深吏多为爪牙用者,
依于文学之士。
丞相弘数称其美。
及治淮南、
衡山、
江都反狱,
皆穷根本。
严助及伍被,
上欲释之。
汤争曰︰
「伍被本画反谋,
而助亲幸出入禁闼爪牙臣,
乃交私诸侯如此,
弗诛,
后不可治。」
于是上可论之。
其治狱所排大臣自为功,
多此类。
于是汤益尊任,
迁为御史大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47a 页

会浑邪等降,
汉大兴兵伐匈奴,
山东水旱,
贫民流徙,
皆仰给县官,
县官空虚。
于是丞上指,
请造白金及五铢钱,
笼天下盐铁,
排富商大贾,
出告缗令,
锄豪彊并兼之家,
舞文巧诋以辅法。
汤每朝奏事,
语国家用,
日晏,
天子忘食。
丞相取充位,
天下事皆决于汤。
百姓不安其生,
骚动,
县官所兴,
未获其利,
奸吏并侵渔,
于是痛绳以罪。
则自公卿以下,
至于庶人,
咸指汤。
汤尝病,
天子至自视病,
其隆贵如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48a 页

匈奴来请和亲,
群臣议上前。
博士狄山曰︰
「和亲便。」
上问其便,
山曰︰
「兵者凶器,
未易数动。
高帝欲伐匈奴,
大困平城,
乃遂结和亲。
孝惠、
高后时,
天下安乐。
及孝文帝欲事匈奴,
北边萧然苦兵矣。
孝景时,
吴楚七国反,
景帝往来两宫閒,
寒心者数月。
吴楚已破,
竟景帝不言兵,
天下富实。
今自陛下举兵击匈奴,
中国以空虚,
边民大困贫。
由此观之,
不如和亲。」
上问汤,
汤曰︰
「此愚儒,
无知。」
狄山曰︰
「臣固愚忠,
若御史大夫汤乃诈忠。
若汤之治淮南,
江都,
以深文痛诋诸侯,
别疏骨肉,
使蕃臣不自安。
臣固知汤之为诈忠。」
于是上作色曰︰
「吾使生居一郡,
能无使虏入盗乎?」
曰︰
「不能。」
曰︰
「居一县?」
对曰︰
「不能。」
复曰︰
「居一障閒?」
山自度辩穷且下吏,
曰︰
「能。」
于是上遣山乘鄣。
至月馀,
匈奴斩山头而去。
自是以后,
群臣震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49a 页

汤之客田甲,
虽贾人,
有贤操。
始汤为小吏时,
与钱通,
及汤为大吏,
甲所以责汤行义过失,
亦有烈士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50a 页

汤为御史大夫七岁,
败。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51a 页

河东人李文尝与汤有却,
已而为御史中丞,
恚,数从中文书事有可以伤汤者,
不能为地。
汤有所爱史鲁谒居,
知汤不平,
使人上蜚变告文奸事,
事下汤,
汤治论杀文,
而汤心知谒居为之。
上问曰︰
「言变事纵迹安起?」
汤详惊曰︰
「此殆文故人怨之。」
谒居病卧闾里主人,
汤自往视疾,
为谒居摩足。
赵国以冶铸为业,
王数讼铁官事,
汤常排赵王。
赵王求汤阴事。
谒居尝案赵王,
赵王怨之,
并上书告︰
「汤,
大臣也,
史谒居有病,
汤至为摩足,
疑与为大奸。」
事下廷尉。
谒居病死,
事连其弟,
弟系导官。
汤亦治他囚导官,
见谒居弟,
欲阴为之,
而详不省。
谒居弟弗知,
怨汤,
使人上书告汤与谒居谋,
共变告李文。
事下减宣。
宣尝与汤有却,
及得此事,
穷竟其事,
未奏也。
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
丞相青翟朝,
与汤约俱谢,
至前,
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
当谢,
汤无与也,
不谢。
丞相谢,
上使御史案其事。
汤欲致其文丞相见知,
丞相患之。
三长史皆害汤,
欲陷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52a 页

始长史朱买臣,
会稽人也。
《春秋》
庄助使人言买臣,
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
侍中,
为太中大夫,
用事;
而汤乃为小吏,
跪伏使买臣等前。
已而汤为廷尉,
治淮南狱,
排挤庄助,
买臣固心望。
及汤为御史大夫,
买臣以会稽守为主爵都尉,
列于九卿。
数年,
坐法废,
守长史,
见汤,
汤坐床上,
丞史遇买臣弗为礼。
买臣楚士,
深怨,
常欲死之。
王朝,
齐人也。
以术至右内史。
边通,
学长短,
刚暴彊人也,
官再至济南相。
故皆居汤右,
已而失官,
守长史,
诎体于汤。
汤数行丞相事,
知此三长史素贵,
常淩折之。
以故三长史合谋曰︰
「始汤约与君谢,
已而卖君;
今欲劾君以宗庙事,
此欲代君耳。
吾知汤阴事。」
使吏捕案汤左田信等,
曰汤且欲奏请,
信辄先知之,
居物致富,
与汤分之,
及他奸事。
事辞颇闻。
上问汤曰︰
「吾所为,
贾人辄先知之,
益居其物,
是类有以吾谋告之者。」
汤不谢。
汤又详惊曰︰
「固宜有。」
减宣亦奏谒居等事。
天子果以汤怀诈面欺,
使使八辈簿责汤。
汤具自道无此,
不服。
于是上使赵禹责汤。
禹至,
让汤曰︰
「君何不知分也。
君所治夷灭者几何人矣?
今人言君皆有状,
天子重致君狱,
欲令君自为计,
何多以对簿为?」
汤乃为书谢曰︰
「汤无尺寸功,
起刀笔吏,
陛下幸致为三公,
无以塞责。
然谋陷汤罪者,
三长史也。」
遂自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53a 页

汤死,
家产直不过五百金,
皆所得奉赐,
无他业。
昆弟诸子欲厚葬汤,
汤母曰︰
「汤为天子大臣,
被污恶言而死,
何厚葬乎!」
载以牛车,
有棺无椁。
天子闻之,
曰︰
「非此母不能生此子。」
乃尽案诛三长史。
丞相青翟自杀。
出田信。
上惜汤,
稍迁其子安世。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54a 页

赵禹中废,
已而为廷尉。
始条侯以为禹贼深,
弗任。
及禹为少府,
比九卿。
禹酷急,
至晚节,
事益多,
吏务为严峻,
而禹治加缓,
而名为平。
王温舒等后起,
治酷于禹。
禹以老,
徙为燕相。
数岁,
乱悖有罪,
免归。
后汤十馀年,
以寿卒于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55a 页

义纵者,
河东人也。
为少年时,
尝与张次公俱攻剽为群盗。
纵有姊姁,
以医幸王太后。
王太后问︰
「有子兄弟为官者乎?」
姊曰︰
「有弟无行,
不可。」
太后乃告上,
拜义姁弟纵为中郎,
补上党郡中令。
治敢行,
少蕴藉,
县无逋事,
举为第一。
迁为长陵及长安令,
直法行治,
不避贵戚。
以捕案太后外孙成君子仲,
上以为能,
迁为河内都尉。
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
河内道不拾遗。
而张次公亦为郎,
以勇悍从军,
敢深入,
有功,
为岸头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56a 页

宁成家居,
上欲以为郡守。
御史大夫弘曰︰
「臣居山东为小吏时,
宁成为济南都尉,
其治如狼牧羊。
成不可使治民。」
上乃拜成为关都尉。
岁馀,
关东吏隶郡国出入关者,
号曰
「宁见乳虎,
无值宁成之怒」。
义纵自河内迁为南阳太守,
闻宁成家居南阳,
及纵至关,
宁成侧行送迎,
然纵气盛,
弗为礼。
至郡,
遂案宁氏,
尽破碎其家。
成坐有罪,
及孔、
暴之属皆奔亡,
南阳吏民重足一迹。
而平氏朱彊、
杜衍、
杜周为纵牙爪之吏,
任用,
迁为廷史。
军数出定襄,
定襄吏民乱败,
于是徙纵为定襄太守。
纵至,
掩定襄狱中重罪轻系二百馀人,
及宾客昆弟私入相视亦二百馀人。
纵一捕鞠,

「为死罪解脱」。
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
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猾民佐吏为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57a 页

是时赵禹、
张汤以深刻为九卿矣,
然其治尚宽,
辅法而行,
而纵以鹰击毛挚为治。
后会五铢钱白金起,
民为奸,
京师尤甚,
乃以纵为右内史,
王温舒为中尉。
温舒至恶,
其所为不先言纵,
纵必以气淩之,
败坏其功。
其治,
所诛杀甚多,
然取为小治,
奸益不胜,
直指始出矣。
吏之治以斩杀缚束为务,
阎奉以恶用矣。
纵廉,
其治放郅都。
上幸鼎湖,
病久,
已而卒起幸甘泉,
道多不治。
上怒曰︰
「纵以我为不复行此道乎?」
嗛之。
至冬,
杨可方受告缗,
纵以为此乱民,
部吏捕其为可使者。
天子闻,
使杜式治,
以为废格沮事,
弃纵市。
后一岁,
张汤亦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58a 页

王温舒者,
阳陵人也。
少时椎埋为奸。
已而试补县亭长,
数废。
为吏,
以治狱至廷史。
事张汤,
迁为御史。
督盗贼,
杀伤甚多,
稍迁至广平都尉。
择郡中豪敢任吏十馀人,
以为爪牙,
皆把其阴重罪,
而纵使督盗贼,
快其意所欲得。
此人虽有百罪,
弗法;
即有避,
因其事夷之,
亦灭宗。
以其故齐赵之郊盗贼不敢近广平,
广平声为道不拾遗。
上闻,
迁为河内太守。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59a 页

素居广平时,
皆知河内豪奸之家,
及往,
九月而至。
令郡具私马五十匹,
为驿自河内至长安,
部吏如居广平时方略,
捕郡中豪猾,
郡中豪猾相连坐千馀家。
上书请,
大者至族,
小者乃死,
家尽没入偿臧。
奏行不过二三日,
得可事。
论报,
至流血十馀里。
河内皆怪其奏,
以为神速。
尽十二月,
郡中毋声,
毋敢夜行,
野无犬吠之盗。
其颇不得,
失之旁郡国,
黎来,
会春,
温舒顿足叹曰︰
「嗟乎,
令冬月益展一月,
足吾事矣!」
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
天子闻之,
以为能,
迁为中尉。
其治复放河内,
徙诸名祸猾吏与从事,
河内则杨皆、
麻戊,
关中杨赣、
成信等。
义纵为内史,
惮未敢恣治。
及纵死,
张汤败后,
徙为廷尉,
而尹齐为中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60a 页

尹齐者,
东郡茌平人。
以刀笔稍迁至御史。
事张汤,
张汤数称以为廉武,
使督盗贼,
所斩伐不避贵戚。
迁为关内都尉,
声甚于宁成。
上以为能,
迁为中尉,
吏民益凋敝。
尹齐木彊少文,
豪恶吏伏匿而善吏不能为治,
以故事多废,
抵罪。
上复徙温舒为中尉,
而杨仆以严酷为主爵都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61a 页

杨仆者,
宜阳人也。
以千夫为吏。
河南守案举以为能,
迁为御史,
使督盗贼关东。
治放尹齐,
以为敢挚行。
稍迁至主爵都尉,
列九卿。
天子以为能。
南越反,
拜为楼船将军,
有功,
封将梁侯。
为荀彘所缚。
居久之,
病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62a 页

而温舒复为中尉。
为人少文,
居廷惛惛不辩,
至于中尉则心开。
督盗贼,
素习关中俗,
知豪恶吏,
豪恶吏尽复为用,
为方略。
吏苛察,
盗贼恶少投缿购告言奸,
置伯格长以牧司奸盗贼。
温舒为人谄,
善事有埶者;
即无埶者,
视之如奴。
有埶家,
虽有奸如山,
弗犯;
无埶者,
贵戚必侵辱。
舞文巧诋下户之猾,
以焄大豪。
其治中尉如此。
奸猾穷治,
大抵尽靡烂狱中,
行论无出者。
其爪牙吏虎而冠。
于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
有势者为游声誉,
称治。
治数岁,
其吏多以权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63a 页

温舒击东越还,
议有不中意者,
坐小法抵罪免。
是时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
温舒请覆中尉脱卒,
得数万人作。
上说,
拜为少府。
徙为右内史,
治如其故,
奸邪少禁。
坐法失官。
复为右辅,
行中尉事,
如故操。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64a 页

岁馀,
会宛军发,
诏徵豪吏,
温舒匿其吏华成,
及人有变告温舒受员骑钱,
他奸利事,
罪至族,
自杀。
其时两弟及两婚家亦各自坐他罪而族。
光禄徐自为曰︰
「悲夫,
夫古有三族,
而王温舒罪至同时而五族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65a 页

温舒死,
家直累千金。
后数岁,
尹齐亦以淮阳都尉病死,
家直不满五千金。
所诛灭淮阳甚多,
及死,
仇家欲烧其尸,
尸亡去归葬。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66a 页

自温舒等以恶为治,
而郡守、
都尉、
诸侯二千石欲为治者,
其治大抵尽放温舒,
而吏民益轻犯法,
盗贼滋起。
南阳有梅免、
白政,
楚有殷中、
杜少,
齐有徐勃,
燕赵之閒有坚卢、
范生之属。
大群至数千人,
擅自号,
攻城邑,
取库兵,
释死罪,
缚辱郡太守、
都尉,
杀二千石,
为檄告县具食;
小群以百数,
掠卤乡里者,
不可胜数也。
放是天子始使御史中丞、
丞相长史督之。
犹弗能禁也,
乃使光禄大夫范昆、
诸辅都尉及故九卿张德等衣绣衣,
持节,
虎符发兵以兴击,
斩首大部或至万馀级,
及以法诛通饮食,
坐连诸郡,
甚者数千人。
数岁,
乃颇得其渠率。
散卒失亡,
复聚党阻山川者,
往往而群居,
无可柰何。
于是作
「沈命法」,
曰群盗起不发觉,
发觉而捕弗满品者,
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其后小吏畏诛,
虽有盗不敢发,
恐不能得,
坐课累府,
府亦使其不言。
故盗贼寖多,
上下相为匿,
以文辞避法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67a 页

减宣者,
杨人也。
以佐史无害给事东河守府。
卫将军青使买马河东,
见宣无害,
言上,
徵为大厩丞。
官事辨,
稍迁至御史及中丞。
使治主父偃及治淮南反狱,
所以微文深诋,
杀者甚众,
称为敢决疑。
数废数起,
为御史及中丞者几二十岁。
王温舒免中尉,
而宣为左内史。
其治米盐,
事大小皆关其手,
自部署县名曹实物,
官吏令丞不得擅摇,
痛以重法绳之。
居官数年,
一切郡中为小治辨,
然独宣以小致大,
能因力行之,
难以为经。
中废。
为右扶风,
坐怨成信,
信亡藏上林中,
宣使郿令格杀信,
吏卒格信时,
射中上林苑门,
宣下吏诋罪,
以为大逆,
当族,
自杀。
而杜周任用。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68a 页

杜周者,
南阳杜衍人。
义纵为南阳守,
以为爪牙,
举为廷尉史。
事张汤,
汤数言其无害,
至御史。
使案边失亡,
所论杀甚众。
奏事中上意,
任用,
与减宣相编,
更为中丞十馀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69a 页

其治与宣相放,
然重迟,
外宽,
内深次骨。
宣为左内史,
周为廷尉,
其治大放张汤而善候伺。
上所欲挤者,
因而陷之;
上所欲释者,
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
客有让周曰︰
「君为天子决平,
不循三尺法,
专以人主意指为狱。
狱者固如是乎?」
周曰︰
「三尺安出哉?
前主所是著为律,
后主所是疏为令,
当时为是,
何古之法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70a 页

至周为廷尉,
诏狱亦益多矣。
二千石系者新故相因,
不减百馀人。
郡吏大府举之廷尉,
一岁至千馀章。
章大者连逮證案数百,
小者数十人;
远者数千,
近者数百里。
会狱,
吏因责如章告劾,
不服,
以笞掠定之。
于是闻有逮皆亡匿。
狱久者至更数赦十有馀岁而相告言,
大抵尽诋以不道以上。
廷尉及中都官诏狱逮至六七万人,
吏所增加十万馀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71a 页

周中废,
后为执金吾,
逐盗,
捕治桑弘羊、
卫皇后昆弟子刻深,
天子以为尽力无私,
迁为御史大夫。
家两子,
夹河为守。
其治暴酷皆甚于王温舒等矣。
杜周初徵为廷史,
有一马,
且不全;
及身久任事,
至三公列,
子孙尊官,
家訾累数巨万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72a 页

太史公曰:
自郅都、
杜周十人者,
此皆以酷烈为声。
然郅都伉直,
引是非,
争天下大体。
张汤以知阴阳,
人主与俱上下,
时数辩当否,
国家赖其便。
赵禹时据法守正。
杜周从谀,
以少言为重。
自张汤死后,
网密,
多诋严,
官事寖以秏废。
九卿碌碌奉其官,
救过不赡,
何暇论绳墨之外乎!
然此十人中,
其廉者足以为仪表,
其污者足以为戒,
方略教导,
禁奸止邪,
一切亦皆彬彬质有其文武焉。
虽惨酷,
斯称其位矣。
至若蜀守冯当暴挫,
广汉李贞擅磔人,
东郡弥仆锯项,
天水骆璧推咸,
河东褚广妄杀,
京兆无忌、
冯翊殷周蝮鸷,
水衡阎奉朴击卖请,
何足数哉!
何足数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73a 页

5.63《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74a 页
大宛之迹,
见自张骞。
张骞,汉中人。
建元中为郎。
是时天子问匈奴
降者,
皆言匈奴
破月氏王,
以其头为饮器,

月氏遁逃
而常怨仇匈奴,
无与共击之。
汉方欲事减胡,
闻此言,
因欲通使。

道必更匈奴中,
乃募
能使者。
骞以郎应募,
使月氏,
与堂邑氏故胡奴
甘父俱出陇西。
经匈奴,
匈奴得之,
传诣单于。

单于留之,
曰︰「月氏在吾北,
汉何以得往使,
吾欲使越,
汉肯听我乎?」
留骞十馀岁,
与妻,
有子,
然骞持汉节不失。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75a 页
居匈奴中,
益宽,
骞因与其属
亡乡月氏,
西走数十日
至大宛。

大宛闻汉之饶财,
欲通
不得,
见骞,
喜,
问曰︰「若欲何之?」
骞曰︰

「为汉使月氏,
而为匈奴所闭道。
今亡,
唯王使人导送我。
诚得至,
反汉,
汉之赂遗王财不可胜言。」
大宛以为然,
遣骞,
为发导绎,
抵康居,
康居传致大月氏。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立其太子为王。
既臣大夏而居,
地肥饶,
少寇,
志安乐,
又自以远汉,
殊无报胡之心。
骞从月氏至大夏,
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76a 页
留岁馀,
还,
并南山,
欲从羌中归,
复为匈奴所得。
留岁馀,

单于死,
左谷蠡王攻其太子
自立,
国内乱,
骞与胡妻及堂邑父
俱亡归汉。
汉拜骞为太中大夫,
堂邑父为奉使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77a 页
骞为人彊力,
宽大信人,
蛮夷爱之。
堂邑父故胡人,
善射,
穷急射禽兽
给食。
初,
骞行时百馀人,
去十三岁,
唯二人得还。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78a 页
鶱身所至者大宛、
大月氏、大夏、康居,
而传闻
其旁大国五六,
具为天子言之。
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79a 页
大宛在匈奴西南,
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
其俗土著,
耕田,
田稻麦。
有蒲陶酒。

多善马,
马汗血,
其先天马子也。
有城郭屋室。
其属邑大小七十馀城,
众可数十万。
其兵弓矛骑射。

其北则康居,
西则大月氏,
西南则大夏,
东北则乌孙,
东则扜罙、于窴。
于窴之西,
则水皆西流,
注西海;
其东水东流,
注盐泽。

盐泽潜行地下,
其南则河源出焉。
多玉石,
河注中国。
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
临盐泽。
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
匈奴右方居
盐泽以东,
至陇西长城,
南接羌,
鬲汉道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80a 页
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
行国,
随畜,
与匈奴同俗。
控弦者数万,
敢战。
故服匈奴,
及盛,
取其羁属,
不肯往朝会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81a 页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
行国,
与月氏大同俗。
控弦者八九万人。
与大宛邻国。国小,
南羁事月氏,
东羁事匈奴。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82a 页
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
行国,
与康居大同俗。
控弦者十馀万。
临大泽,无崖,
盖乃北海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83a 页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
居妫水北。
其南则大夏,
西则安息,
北则康居。
行国也,
随畜移徙,
与匈奴同俗。

控弦者可一二十万。
故时彊,
轻匈奴,
及冒顿立,
攻破月氏,
至匈奴老上单于,
杀月氏王,
以其头为饮器。

始月氏居
敦煌、祁连閒,
及为匈奴所败,
乃远去,
过宛,
西击大夏而臣之,
遂都妫水北,为王庭。
其馀小众不能去者,
保南山羌,
号小月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84a 页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
其俗土著,
耕田,
田稻麦,
蒲陶酒。
城邑如大宛。
其属小大数百城,
地方数千里,
最为大国。
临妫水,

有市,
民商贾用车及船,
行旁国或数千里。
以银为钱,
钱如其王面,
王死辄更钱,
效王面焉。
画革旁行以为书记。
其西则条枝,
北有奄蔡、黎轩。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85a 页
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
临西海。
暑湿。
耕田,
田稻。
有大鸟,
卵如瓮。
人众甚多,
往往有小君长,

而安息役属之,
以为外国。
国善眩。
安息长老传闻
条枝有弱水、
西王母,
而未尝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86a 页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
妫水南。
其俗土著,
有城屋,
与大宛同俗。
无大王君长,
往往城邑置小长。

其兵弱,
畏战。
善贾市。
及大月氏西徙,
攻败之,
皆臣畜大夏。
大夏民多,
可百馀万。
其都曰蓝市城,
有市贩贾诸物。
其东南有身毒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87a 页
骞曰︰「臣在大夏时,
见邛竹杖、
蜀布。
问曰︰『安得此?』
大夏国人曰︰
『吾贾人往市之身毒。
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
其俗土著,
大与大夏同,
而卑湿暑热云。
其人民乘象以战。
其国临大水焉。』

以骞度之,
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
今身毒国又居
大夏东南数千里,
有蜀物,
此其去蜀不远矣。
今使大夏,
从羌中,险,
羌人恶之;
少北,
则为匈奴所得;
从蜀宜径,
又无寇。」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
安息之属皆大国,
多奇物,
土著,
颇与中国同业,
而兵弱,
贵汉财物;

其北有大月氏、
康居之属,
兵彊,
可以赂遗设利朝也。
且诚得而以义属之,
刖广地万里,
重九译,
致殊俗,
威德遍于四海。

天子欣然,
以骞言为然,
乃令骞因蜀犍为
发閒使,
四道并出:
出駹,
出冉,
出徙,
出邛、僰,
皆各行一二千里。
其北方闭氐、笮,
南方闭巂、昆明。

昆明之属无君长,
善寇盗,
辄杀略汉使,
终莫得通。
然闻其西可千馀里
有乘象国,名曰滇越,
而蜀贾
奸出物者或至焉,

于是汉以求大夏道
始通滇国。
初,
汉欲通西南夷,
费多,
道不通,
罢之。
及张骞言可以
通大夏,
乃复事西南夷。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88a 页
骞以校尉
从大将军
击匈奴,
知水草处,
军得以不乏,
乃封骞为博望侯。
是岁元朔六年也。

其明年,
骞为卫尉,
与李将军
俱出右北平击匈奴。
匈奴围李将军,
军失亡多;
而骞后期
当斩,
赎为庶人。

是岁汉遣骠骑
破匈奴西域数万人,
至祁连山。
其明年,
浑邪王率其民降汉,
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
至盐泽空无匈奴。
匈奴时有候者到,
而希矣。
其后二年,
汉击走单于于幕北。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89a 页
是后天子数问
骞大夏之属。
骞既失侯,
因言曰︰
「臣居匈奴中,
闻乌孙王号昆莫,
昆莫之父,
匈奴西边小国也。

匈奴攻杀其父,
而昆莫生弃于野。
乌嗛肉蜚其上,
狼往乳之。
单于怪
以为神,
而收长之。
及壮,
使将兵,
数有功,

单于复以其父之民
予昆莫,
令长守于西城域。
昆弟收养其民,
攻旁小邑,
控弦数万,
习攻战。
单于死,

昆莫乃率其众远徙,
中立,
不肯朝会匈奴。
匈奴遣奇兵击,
不胜,
以为神而远之,
因羁属之,
不大攻。

今单于新困于汉,
而故浑邪地空无人。
蛮夷俗贪汉财物,
今诚以此时
而厚币赂乌孙,
招以益东,
居故浑邪之地,
与汉结昆弟,
其势宜听,


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既连乌孙,
自其西大夏之属
皆可招来
而为外臣。」

天子以为然,
拜骞为中郎将,
将三百人,
马各二匹,
牛羊以万数,
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
多持节
副使,
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90a 页
骞既至乌孙,
乌孙王昆莫
见汉使如单于礼,
骞大惭,
知蛮夷贪,
乃曰︰
「天子致赐,
王不拜则还赐。」

昆莫起拜赐,
其他如故。
骞谕使指曰︰
「乌孙能东
居浑邪地,
则汉遣翁主
为昆莫夫人。」

乌孙国分,
王老,
而远汉,
未知其大小,
素服属匈奴日久矣,
且又近之,

其大臣皆畏胡,
不欲移徙,
王不能专制。
骞不得其要领。
昆莫有十馀子,
其中子曰大禄,
彊,
善将众,

将众别居
万馀骑。
大禄兄为太子,
太子有子曰岑娶,
而太子蚤死。
临死谓其父昆莫曰︰
「必以岑娶为太子,
无令他人代之。」
昆莫哀而许之,
卒以岑娶为太子。

大禄怒其不得代太子也,
乃收其诸昆弟,
将其众畔,
谋攻岑娶及昆莫。
昆莫老,
常恐大禄杀岑娶,
予岑娶万馀骑
别居,
而昆莫有万馀骑自备,

国众
分为三,
而其大总取羁属昆莫,
昆莫亦以此
不敢专约于骞。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91a 页
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
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
于窴、扜罙及诸旁国。

乌孙发导译送骞
还,
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
马数十匹
报谢,
因令窥汉,
知其广大。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92a 页
骞还到,
拜为大行,
列于九卿。
岁馀,
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93a 页
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
归报其国,
其国乃益重汉。
其后岁馀,
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
皆颇与其人俱来,
于是西北国始通
于汉矣。

然张骞凿空,
其后使往者
皆称博望侯,
以为质于外国,
外国由此信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94a 页
自博望侯骞死后,
匈奴闻汉通乌孙,
怒,
欲击之。
及汉使乌孙,
若出其南,
抵大宛、大月氏相属,

乌孙乃恐,
使使献马,
愿得尚汉女翁主
为昆弟。
天子问群臣议计,
皆曰
「必先纳聘,
然后乃遣女」。

初,
天子发书《易》

「神马当从西北来」。
得乌孙马好,
名曰「天马」。

及得大宛汗血马,
益壮,
更名乌孙马曰
「西极」,
名大宛马曰
「天马」云。
而汉始筑令居以西,
初置酒泉郡
以通西北国。
因益发使抵安息、

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
而天子好宛马,
使者相望于道。
诸使外国一辈大者
数百,
少者百馀人,
人所赍操
大放博望侯时。
其后益习而衰少焉。

汉率一岁中
使多者十馀,少者五六辈,
远者八九岁,
近者数岁而反。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95a 页
是时汉既灭越,
而蜀、西南夷皆震,
请吏入朝。
于是置益州、越巂、
牂柯、
沈黎、汶山郡,
欲地接以前
通大夏。

乃遣使柏始昌、吕越人等
岁十馀辈,
出此初郡抵大夏,
皆复闭昆明,
为所杀,夺币财,
终莫能通至大夏焉。
于是汉发三辅罪人,
因巴蜀士数万人,
遣两将军郭昌、
卫广等
往击昆明之遮汉使者,

斩首虏数万人
而去。
其后遣使,
昆明复为寇,
竟莫能得通。
而北道酒泉抵大夏,
使者既多,
而外国益厌汉币,
不贵其物。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96a 页
自博望侯开外国道
以尊贵,
其后从吏卒
皆争上书
言外国奇怪利害,
求使。
天子为其绝远,
非人所乐往,
听其言,
予节,

募吏民毋问所从来,
为具备人众遣之,


以广其道。
来还
不能毋侵盗币物,
及使失指,

天子为其习之,
辄覆案致重罪,
以激怒令赎,
复求使。
使端无穷,
而轻犯法。

其吏卒亦辄复
盛推外国所有,
言大者予节,
言小者为副,
故妄言无行之徒
皆争效之。
其使皆贫人子,
私县官赍物,
欲贱市
以私其利外国。

外国亦厌使
人人有言轻重,
度汉兵远不能至,
而禁其食物
以苦汉使。
汉使乏绝积怨,
至相攻击。
而楼兰、姑师小国耳,
当空道,
攻劫汉吏王恢等
尤甚。

而匈奴奇兵时时
遮击使西国者。
使者争遍言
外国灾害,
皆有城邑,
兵弱易击。

于是天子
以故遣从骠侯破奴
将属国骑及郡兵数万,
至匈河水,
欲以击胡,
胡皆去。

其明年,
击姑师,
破奴与轻骑七百馀
先至,
虏楼兰王,
遂破姑师。
因举兵威以困乌孙、
大宛之属。

还,
封破奴为浞野侯。
王恢数使,
为楼兰所苦,
言天子,
天子发兵
令恢佐破奴
击破之,
封恢为浩侯。
于是酒泉列亭鄣
至玉门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97a 页
乌孙以千匹马
聘汉女,
汉遣宗室女江都翁主
往妻乌孙,
乌孙王昆莫以为右夫人。
匈奴亦遣女妻昆莫,
昆莫以为左夫人。
昆莫曰「我老」,
乃令其孙岑娶妻翁主。
乌孙多马,
其富人至有四五千匹马。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98a 页
初,
汉使至安息,
安息王令将二万骑
迎于东界。
东界去王都数千里。
行比至,
过数十城,
人民相属甚多。

汉使还,
而后发使随汉使
来观汉广大,
以大鸟卵
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
及宛西小国驩潜、大益,
宛东姑师、扜罙、苏薤之属,
皆随汉使献见天子。
天子大悦。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699a 页
而汉使穷河源,
河源出于窴,
其山多玉石,
采来,
天子案古图书,
名河所出山
曰昆崙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00a 页
是时上方数巡狩海上,
乃悉从外国客,
大都多人则过之,
散财帛以赏赐,
厚具以饶给之,
以览示汉富厚焉。

于是大觳抵,
出奇戏诸怪物,
多聚观者,
行赏赐,
酒池肉林,
令外国客遍观名各
仓库府藏之积,
见汉之广大,
倾骇之。

及加其眩者之工,
而觳抵奇戏
岁增变,
甚盛益兴,自此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01a 页
西北外国使,
更来更去。
宛以西,
皆自以远,
尚骄恣晏然,
未可诎以礼
羁縻而使也。

自乌孙西至安息,
以近匈奴,
匈奴困月氏也,
匈奴使
持单于一信,
则国国传送食,
不敢留苦;

及至汉使,
非出币帛不得食,
不市畜
不得骑用。
所以然者,
远汉,
而汉多财物,
故必市乃得所欲,

然以畏匈奴
于汉使焉。
宛左右以蒲陶为酒,
富人藏酒至万馀石,
久者数十岁不败。

俗嗜酒,
马嗜苜蓿。
汉使取其实来,
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
肥饶地。
及天马多,
外国使来众,
则离宫别观旁
尽种蒲萄、苜蓿极望。

自大宛以西至安息,
国虽颇异言,
然大同俗,
相知言。
其人皆深眼,
多须髯,
善市贾,
争分铢。
俗贵女子,
女子所言而丈夫乃决正。

其地皆无丝漆,
不知铸钱器。
及汉使亡
卒降,
教铸作他兵器。
得汉黄白金,
辄以为器,
不用为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02a 页
而汉使者往既多,
其少从率
多进熟于天子,
言曰︰
「宛有善马在贰师城,
匿不肯与汉使。」
天子既好宛马,
闻之甘心,
使壮士车令
持千金及金马
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

宛国饶汉物,
相与谋曰︰
「汉去我远,
而盐水中数败,
出其北有胡寇,
出其南乏水草。

又且往往
而绝邑,
乏食者多。
汉使数百人为辈来,
而常乏食,
死者过半,
是安能
致大军乎?
无柰我何。
且贰师马,
宛宝马也。」

遂不肯予汉使。
汉使怒,
妄言,
椎金马而去。
宛贵人怒曰︰
「汉使至轻我!」
遣汉使去,
令其东边郁成遮
攻杀汉使,
取其财物。

于是天子大怒。
诸尝使宛姚定汉等
言兵弱,
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
彊弩射之,
即尽虏破宛矣。
天子已尝使浞野侯攻楼兰,
以七百骑先至,
虏其王,

以定汉等言为然,
而欲侯宠姬李氏,
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
发属国六千骑,
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
以往伐宛。
期至贰师城取善马,
故号「贰师将军」。

赵始成为军正,
故浩侯王恢使导军,
而李哆为校尉,
制军事。
是岁太初元年也。
而关东蝗大起,
蜚西至敦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03a 页
贰师将军军既西过盐水,
当道小国
恐,
各坚城守,
不肯给食。
攻之不能下。
下者得食,
不下者数日
则去。
比至郁成,

士至者不过数千,
皆饥罢。
攻郁成,
郁成大破之,
所杀伤甚众。
贰师将军与哆、
始成等计︰
「至郁成尚不能举,
况至其王都乎?」

引兵而还。
往来二岁。
还至敦煌,
士不过什一二。
使使上书言
「道远多乏食;
且士卒不患战,
患饥。
人少,
不足以拔宛。
愿且罢兵,
益发而复往。」

天子闻之,
大怒,
而使使遮玉门,
曰军有敢入者
辄斩之!
贰师恐,
因留敦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04a 页
其夏,
汉亡浞野之兵二万馀
于匈奴。
公卿及议者皆愿
罢击宛军,
专力攻胡。
天子已业诛宛,
宛小国而不能下,
则大夏之属轻汉,

而宛善马绝不来,
乌孙、仑头易苦汉使矣,
为外国笑。
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
赦囚徒材官,
益发恶少年
及边骑,

岁馀
而出敦煌者六万人,
负私从者不与。
牛十万,
马三万馀匹,
驴骡橐它以万数。
多赍粮,
兵弩甚设,
天下骚动,
传相奉伐宛,

凡五十馀校尉。
宛王城中无井,
皆汲城外流水,
于是乃遣水工
徙其城下水空
以空其城。

益发戍甲卒十八万,
酒泉、张掖北,
置居延、休屠
以卫酒泉,
而发天下七科适,
及载糒给贰师。

转车人徒相连属
至敦煌。
而拜习马者二人
为执驱校尉,
备破宛
择取其善马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05a 页
于是贰师后复行,
兵多,
而所至小国莫不迎,
出食给军。
至仑头,
仑头不下,
攻数日,
屠之。
自此而西,
平行至宛城,

汉兵到者三万人。
宛兵迎击汉兵,
汉兵射败之,
宛走入
葆乘其城。
贰师兵欲行攻郁成,
死留行
而令宛益生诈,

乃先至宛,
决其水源,
移之,
则宛固
已忧困。
围其城,
攻之四十馀日,
其外城坏,
虏宛贵人
勇将煎靡。

宛大恐,
走入中城。
宛贵人相与谋曰︰
「汉所为攻宛,
以王毋寡匿善马
而杀汉使。
今杀王毋寡而出善马,
汉兵宜解;
即不解,
乃力战而死,未晚也。」

宛贵人皆以为然,
共杀其王毋寡,
持其头遣贵人使贰师,
约曰︰
「汉毋攻我。
我尽出善马,
恣所取,
而给汉军食。

即不听,
我尽杀善马,
而康居之救且至。
至,
我居内,
康居居外,与汉军战。
汉军熟计之,
何从?」

是时康居候视汉兵,
汉兵尚盛,
不敢进。
贰师与赵始成、
李哆等计︰
「闻宛城中
新得秦人,
知穿井,

而其内食尚多。
所为来,
诛首恶者毋寡。
毋寡头已至,
如此而不许解兵,
则坚守,
而康居候汉罢
而来救宛,
破汉军必矣。」

军吏皆以为然,
许宛之约。
宛乃出其善马,
令汉自择之,
而多出食食给汉军。

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
中马以下牡牝三千馀匹,
而立宛贵人之故待遇汉使善者名昩蔡以为宛王,
与盟而罢兵。
终不得入中城。
乃罢而引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06a 页
初,贰师起敦煌西,
以为人多,
道上国不能食,
乃分为数军,
从南北道。
校尉王申生、
故鸿胪壶充国等千馀人,
别到郁成。

郁成城守,
不肯给食其军。
王申生去大军二百里,
(侦)偩而轻之,
责郁成。
郁成食不肯出,
窥知申生军
日少,
晨用三千人攻,
戮杀申生等,
军破,

数人脱亡,
走贰师。
贰师令
搜粟都尉上官桀
往攻破郁成。
郁成王亡走康居,
桀追至康居。

康居闻汉已破宛,
乃出郁成王予桀,
桀令四骑士缚
守诣大将军。
四人相谓曰︰
「郁成王汉国所毒,
今生将去,
卒失大事。」

欲杀,
莫敢先击。
上邽骑士赵弟
最少,
拔剑击之,
斩郁成王,
赍头。
弟、桀
等逐及大将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07a 页
初,
贰师后行,
天子使使告乌孙,
大发兵并力击宛。
乌孙发二千骑往,
持两端,
不肯前。

贰师将军之东,
诸所过小国
闻宛破,
皆使其子弟从军
入献,
见天子,
因以为质焉。

贰师之伐宛也,
而军正赵始成力战,
功最多;
及上官桀
敢深入,
李哆为谋计,
军入玉门者
万馀人,
军马千馀匹。

贰师后行,
军非乏食,
战死不能多,
而将吏贪,
多不爱士卒,
侵牟之,
以此物故众。

天子为万里而伐宛,
不录过,
封广利为海西侯。
又封身斩郁成王者骑士赵弟
为新畤侯。
军正赵始为光禄大夫,
上官桀为少府,
李哆为上党太守。

军官吏
为九卿者三人,
诸侯相、郡守、
二千石者百馀人,
千石以下千馀人。
奋行者
官过其望,
以适过行者
皆绌其劳。
士卒赐直四万金。
伐宛再反,
凡四岁而得罢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08a 页
汉已伐宛,
立昧蔡为宛王而去。
岁馀,
宛贵人以为昩蔡善谀,
使我国遇屠,
乃相与杀昧蔡,
立毋寡昆弟曰蝉封为宛王,
而遣其子入质于汉。
汉因使使赂赐以镇抚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09a 页
而汉发使十馀辈
至宛西诸外国,
求奇物,
因风览以伐宛之威德。
而敦煌置酒泉都尉;
西至盐水,
往往有亭。
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
因置使者
护田积粟,
以给使
外国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10a 页
太史公曰:
《禹本纪》
「河出昆崙。
昆崙其高二千五百馀里,
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
其上有醴泉、
瑶池」。

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
穷河源,
恶睹本纪所谓昆崙者乎?
故言九州山川,
《尚书》近之矣。
《禹本纪》
《山海经》所有怪物,
余不敢言之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11a 页
5.64《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12a 页
韩子曰︰
「儒以文乱法,
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
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
宰相卿大夫,
辅翼其世主,

功名俱著于春秋,
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
闾巷人也,
读书怀独行
君子之德,
义不苟合当世,
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
空室蓬户,
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馀年,
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
然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
已诺必诚,

不爱其躯,
赴士之阸
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
而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
盖亦有足多者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13a 页
且缓急,
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
昔者虞舜窘于井廪,
伊尹负于鼎俎,
傅说匿于傅险,
吕尚困于棘津,
夷吾桎梏,
百里饭牛,

仲尼畏匡,
菜色陈、蔡。
此皆学士所谓
有道仁人也,
犹然遭此菑,
况以中材
而涉乱世之末流乎?
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14a 页
鄙人有言曰︰
「何知仁义,
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故伯夷丑周,
饿死首阳山,
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
蹠、蹻暴戾,
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
「窃钩者诛,
窃国者侯,
侯之门
仁义存」,
非虚言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15a 页
今拘学
或抱咫尺之义,
久孤于世,
岂若卑论
侪俗,
与世沈浮
而取荣名哉!

而布衣之徒,
设取予然诺,
千里诵义,
为死不顾世,
此亦有所长,
非苟而已也。
故士穷窘
而得委命,
此岂非人之所谓
贤豪閒者邪?

诚使乡曲之侠,
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
效功
于当世,
不同日而论矣。
要以功见
言信,
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16a 页
古布衣之侠,
靡得而闻已。
近世延陵、
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
皆因王者亲属,
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
招天下贤者,
显名诸侯,

不可谓不贤者矣。
比如顺风而呼,
声非加疾,
其埶激也。
至于闾巷之侠,
脩行
砥名,
声施于天下,
莫不称贤,

是为难耳。
然儒、墨皆排摈
不载。
自秦以前,
匹夫之侠,
湮灭不见,
余甚恨之。

以余所闻,
汉兴有朱家、
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
虽时捍当世之文罔,
然其私义廉絜退让,
有足称者。
名不虚立,
士不虚附。

至如朋党
宗彊比周,
设财役贫,
豪暴侵淩孤弱,
恣欲自快,
游侠亦丑之。
余悲世俗
不察其意,
而猥以朱家、郭解等
令与暴豪之徒同类
而共笑之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17a 页
鲁朱家者,
与高祖同时。
鲁人皆以儒教,
而朱家用侠闻。
所藏活豪士以百数,
其馀庸人不可胜言。
然终不伐其能,
歆其德,
诸所尝施,

唯恐见之。
振人不赡,
先从贫贱始。
家无馀财,
衣不完采,
食不重味,
乘不过軥牛。
专趋人之急,
甚己之私。

既阴脱季布将军之阸,
及布尊贵,
终身不见也。
自关以东,
莫不延颈
愿交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18a 页
楚田仲以侠闻,
喜剑,
父事朱家,
自以为行弗及。
田仲已死,
而雒阳有剧孟。
周人以商贾为资,
而剧孟以任侠显诸侯。

吴楚反时,
条侯为太尉,
乘传车将至河南,
得剧孟,
喜曰︰
「吴楚举大事
而不求孟,
吾知其无能为已矣。」

天下骚动,
宰相得之
若得一敌国云。
剧孟行大类朱家,
而好博,
多少年之戏。
然剧孟母死,
自远方送丧
盖千乘。
及剧孟死,
家无馀十金之财。

而符离人王孟
亦以称江淮之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19a 页
是时济南瞯氏、陈周庸
亦以豪闻,
景帝闻之,
使使尽诛此属。
其后代诸白、
梁韩无辟、阳翟薛兄、
陕韩孺纷纷复出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20a 页
郭解,
轵人也,字翁伯,
善相人者许负
外孙也。
解父以任侠,
孝文时诛死。
解为人短小精悍,
不饮酒。

少时阴贼,
慨不快意,
身所杀甚众。
以躯借交报仇,
藏命作奸剽攻,
(不)休(及)乃铸钱掘冢,
固不可胜数。
适有天幸,
窘急常得脱,
若遇赦。

及解年长,
更折节为俭,
以德报怨,
厚施而薄望。
然其自喜为侠益甚。
既已振人之命,
不矜其功,
其阴贼著于心,
卒发于睚肶如故云。

而少年慕其行,
亦辄为报仇,
不使知也。
解姊子负解之势,
与人饮,
使之嚼。
非其任,
彊必灌之。

人怒,
拔刀刺杀解姊子,
亡去。
解姊怒曰︰
「以翁伯之义,
人杀吾子,
贼不得。」
弃其尸于道,
弗葬,
欲以辱解。

解使人微知贼处。
贼窘自归,
具以实告解。
解曰︰
「公杀之固当,
吾儿不直。」

遂去其贼,
罪其姊子,
乃收而葬之。
诸公闻之,
皆多解之义,
益附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21a 页
解出入,
人皆避之。
有一人独
箕倨视之,
解遣人问其名姓。
客欲杀之。
解曰︰

「居邑屋至不见敬,
是吾德不脩也,
彼何罪!」
乃阴属尉史曰︰
「是人,
吾所急也,
至践更时脱之。」

每至践更,
数过,
吏弗求。
怪之,
问其故,
乃解使脱之。
箕踞者乃肉袒
谢罪。
少年闻之,
愈益慕解之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22a 页
雒阳人有相仇者,
邑中贤豪
居閒者以十数,
终不听。
客乃见郭解。
解夜见仇家,
仇家曲听解。
解乃谓仇家曰︰

「吾闻雒阳诸公
在此閒,
多不听者。
今子幸而听解,
解柰何乃从他县
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
乃夜去,
不使人知,
曰︰

「且无用,
(待我)待我去,
令雒阳豪居其閒,
乃听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23a 页
解执恭敬,
不敢乘车
入其县廷。
之旁郡国,
为人请求事,
事可出,
出之;
不可者,
各厌其意,
然后乃敢尝酒食。

诸公以故严重之,
争为用。
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
夜半过门常十馀车,
请得解客舍养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24a 页
及徙豪富
茂陵也,
解家贫,
不中訾,
吏恐,
不敢不徙。
卫将军为言:
「郭解家贫不中徙。」

上曰︰
「布衣权至
使将军为言,
此其家不贫。」
解家遂徙。
诸公送者
出千馀万。
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
举徙解。
解兄子
断杨掾头。
由此杨氏与郭氏为仇。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25a 页
解入关,
关中贤豪
知与不知,
闻其声,
争交驩解。
解为人短小,
不饮酒,
出未尝有骑。
已又杀杨季主。
杨季主家上书,
人又杀之阙下。

上闻,
乃下吏捕解。
解亡,
置其母家室夏阳,
身至临晋。
临晋籍少公
素不知解,
解冒,
因求出关。
籍少公已出解,

解转入太原,
所过
辄告主人家。
吏逐之,
迹至籍少公。

少公自杀,
口绝。
久之,
乃得解。
穷治所犯,
为解所杀,
皆在赦前。
轵有儒生
侍使者坐,

客誉郭解,
生曰︰
「郭解专以奸犯公法,
何谓贤!」
解客闻,
杀此生,
断其舌。
吏以此责解,
解实不知杀者。

杀者亦竟绝,
莫知为谁。
吏奏
解无罪。
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
「解布衣
为任侠行权,
以睚眦杀人,
解虽弗知,
此罪甚于解杀之。
当大逆无道。」
遂族郭解翁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26a 页
自是之后,
为侠者极众,
敖而无足数者。
然关中长安樊仲子,
槐里赵王孙,
长陵高公子,
西河郭公仲,
太原卤公孺,
临淮儿长卿,
东阳田君孺,

虽为侠
而逡逡有退让
君子之风。
至若北道姚氏,
西道诸杜,
南道仇景,
东道赵他、羽公子,
南阳赵调之徒,
此盗蹠居民閒者耳,
曷足道哉!
此乃乡者朱家之羞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27a 页
太史公曰:
吾视郭解,
状貌不及中人,
言语不足采者。
然天下无贤与不肖,
知与不知,
皆慕其声,
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谚曰︰
「人貌荣名,
岂有既乎!」
于戏,
惜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28a 页
5.65《佞幸列传六十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29a 页
谚曰
「力田不如逢年,
善仕不如遇合」,
固无虚言。
非独女以色媚,
而士宦亦有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30a 页
昔以色幸者多矣。
至汉兴,
高祖至暴抗也,
然籍孺以佞幸;
孝惠时有闳孺。
此两人非有材能,
徒以婉佞贵幸,

与上卧起,
公卿皆
因关说。
故孝惠时郎侍中
皆冠鵔鸃,
贝带,
傅脂粉,
化闳、籍之属也。
两人徙家
安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31a 页
孝文时中宠臣,
士人则邓通,
宦者则赵同、北宫伯子。
北宫伯子以爱人长者;
而赵同
以星气幸,
常为文帝参乘;

邓通无伎能。
邓通,
蜀郡南安人也,
以濯船
为黄头郎。

孝文帝梦欲上天,
不能,
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
上天,
顾见
其衣裻带后穿。

而之渐台,
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

即见邓通,
其衣后穿,
梦中所见也。
召问其名姓,
姓邓氏,
名通,
文帝说焉,
尊幸之日异。
通亦愿谨,
不好外交,
虽赐洗沐,
不欲出。

于是文帝赏赐通
巨万以十数,
官至上大夫。
文帝时时如邓通家
游戏。
然邓通无他能,
不能有所荐士,
独自谨其身
以媚上而已。
上使善相者
相通,

曰「当贫饿死」。
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
何谓贫乎?」
于是赐邓通
蜀严道铜山,
得自铸钱,
「邓氏钱」布天下。
其富如此。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32a 页
文帝尝病痈,
邓通常为帝唶吮之。
文帝不乐,
从容问通曰︰
「天下谁最爱我者乎?」
通曰︰
「宜莫如太子。」

太子入问病,
文帝使唶痈,
唶痈
而色难之。
已而闻邓通
常为帝唶吮之,
心惭,

由此怨通矣。
及文帝崩,
景帝立,
邓通免,
家居。
居无何,
人有告邓通
盗出徼外铸钱。

下吏验问,
颇有之,
遂竟案,
尽没入邓通家,
尚负责
数巨万。
长公主
赐邓通,
吏辄随没入之,
一簪不得著身。

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
竟不得名一钱,
寄死人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33a 页
孝景帝时,
中无宠臣,
然独郎中令周文仁,
仁宠最过庸,
乃不甚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34a 页
令天子中宠臣,
士人则韩王孙嫣,
宦者则李延年。
嫣者,
弓高侯孽孙也。
今上为胶东王时,
嫣与上学书相爱。

及上为太子,
愈益亲嫣。
嫣善骑射,
善佞。
上即位,
欲事伐匈奴,
而嫣先习胡兵,
以故益尊贵,

官至上大夫,
赏赐拟于邓通。
时嫣常与上卧起。
江都王
入朝,
有诏得从入
猎上林中。
天子车驾跸道
未行,
而先使嫣乘副车,
从数十百骑,
骛驰视兽。

江都王望见,
以为天子,
辟从者,
伏谒道傍。
嫣驱不见。
既过,
江都王怒,
为皇太后泣曰︰

「请得归国
入宿卫,
比韩嫣。」
太后由此嗛嫣。
嫣待上,
出入永巷
不禁,
以奸闻皇太后。

皇太后怒,
使使赐嫣死。
上为谢,
终不能得,
嫣遂死。
而案道侯韩说,其弟也,
亦佞幸。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35a 页
李延年,
中山人也。
父母及身兄弟及女,
皆故倡也。
延年坐法腐,
给事狗中。
而平阳公主言
延年女弟善舞,

上见,
心说之,
及入永巷,
而召贵延年。
延年善歌,
为变新声,
而上方兴天地祠,
欲造乐诗歌弦之。

延年善承意,
弦次初诗。
其女弟亦幸,
有子男。
延年佩二千石印,
号协声律。
与上卧起,
甚贵幸,
埒如韩嫣也。

久之,
寖与中人乱,
出入骄恣。
及其女弟李夫人卒后,
爱弛,
则禽诛延年昆弟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36a 页
自是之后,
内宠嬖臣
大底外戚之家,
然不足数也。
卫青、霍去病
亦以外戚贵幸,
然颇用材能自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37a 页
太史公曰:
甚哉爱憎之时!
弥子瑕之行,
足以观后人佞幸矣。
虽百世可知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38a 页
5.66《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39a 页
孔子曰︰
「六蓺于治一也。
《礼》以节人,
《乐》以发和,
《书》以道事,
《诗》以达意,
《易》以神化,
《春秋》以义。」

太史公曰︰
天道恢恢,
岂不大哉!
谈言微中,
亦可以解纷。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40a 页
淳于髡者,
齐之赘婿也。
长不满七尺,
滑稽多辩,
数使诸侯,
未尝屈辱。
齐威王以时喜隐,

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沈湎不治,
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乱,
诸侯并侵,
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国中有大鸟,
止王之庭,
三年不蜚又不鸣,
王知此鸟何也?」
王曰︰
「此鸟不飞则已,
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
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赏一人,
诛一人,
奋兵而出。
诸侯振惊,
皆还齐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语在田完世家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41a 页
威王八年,
楚大发兵加齐。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赍金百斤,
车马十驷。
淳于髡仰天大笑,
冠缨索绝。
王曰︰「先生少之乎?」

髡曰︰
「何敢!」
王曰︰
「笑岂有说乎?」
髡曰︰
「今者臣从东方来,
见道傍有禳田者,

操一豚蹄,
酒一盂,
祝曰︰
『瓯窭满篝,
污邪满车,
五谷蕃熟,
穰穰满家。』
臣见其所持者狭
而所欲者奢,
故笑之。」

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
白璧十双,
车马百驷。
髡辞而行,
至赵。
赵王与之精兵十万,
革车千乘。
楚闻之,
夜引兵而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42a 页
威王大说,
置酒后宫,
召髡赐之酒。
问曰︰
「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对曰︰「臣饮一斗亦醉,
一石亦醉。」
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
恶能饮一石哉!
其说可得闻乎?」

髡曰︰
「赐酒大王之前,
执法在傍,
御史在后,
髡恐惧俯伏而饮,
不过一斗径醉矣。
若亲有严客,
髡帣韝鞠跽,
侍酒于前,
时赐馀沥,奉觞上寿,

数起,
饮不过二斗径醉矣。
若朋友交游,
久不相见,
卒然相睹,
欢然道故,
私情相语,
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若乃州闾之会,
男女杂坐,
行酒稽留,
六博投壶,
相引为曹,
握手无罚,
目眙不禁,
前有堕珥,
后有遗簪,

髡窃乐此,
饮可八斗而醉二参。
日暮酒阑,
合尊促坐,
男女同席,
履舄交错,
杯盘狼藉,
堂上烛灭,
主人留髡而送客,
罗襦襟解,
微闻芗泽,

当此之时,
髡心最欢,
能饮一石。

故曰
酒极则乱,
乐极则悲;
万事尽然,
言不可极,
极之而衰。」
以讽谏焉。

齐王曰︰「善。」
乃罢长夜之饮,
以髡为诸侯主客。
宗室置酒,
髡尝在侧。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43a 页
其后百馀年,
楚有优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44a 页
优孟,
故楚之乐人也。
长八尺,
多辩,
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
有所爱马,
衣以文绣,
置之华屋之下,
席以露床,
啖以枣脯。
马病肥死,
使群臣丧之,
欲以棺椁
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
以为不可。
王下令曰︰
「有敢以马谏者,
罪至死。」
优孟闻之,
入殿门,
仰天大哭。

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
「马者王之所爱也,
以楚国堂堂之大,
何求不得,
而以大夫礼葬之,
薄,
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
对曰︰
「臣请以彫玉为棺,
文梓为椁,
楩枫豫章为题凑,
发甲卒为穿圹,
老弱负土,
齐赵陪位于前,
韩魏翼卫其后,

庙食
太牢,
奉以万户之邑。
诸侯闻之,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
「寡人之过一至此乎!
为之柰何?」
优孟曰︰

「请为大王六畜葬之。
以垄灶为椁,
铜历为棺,
赍以姜枣,
荐以木兰,
祭以粮稻,
衣以火光,
葬之于人腹肠。」
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
无令天下久闻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45a 页
楚相孙叔敖
知其贤人也,
善待之。
病且死,
属其子曰︰
「我死,
汝必贫困。
若往见优孟,
言我孙敖之子也。」

居数年,
其子穷困
负薪,
逢优孟,
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
父且死时,
属我贫困
往见优孟。」

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
即为孙叔敖衣冠,
抵掌谈语。
岁馀,
像孙叔敖,
楚王及左右
不能别也。

庄王置酒,
优孟前为寿。
庄王大惊,
以为孙叔敖复生也,
欲以为相。
优孟曰︰
「请归与妇计之,
三日而为相。」
庄王许之。
三日后,
优孟复来。

王曰︰「妇言谓何?」
孟曰︰
「妇言慎无为,楚相
不足为也。
如孙叔敖之为楚相,
尽忠为廉
以治楚,
楚王得以霸。

今死,
其子无立锥之地,
贫困负薪
以自饮食。
必如孙叔敖,
不如自杀。」
因歌曰︰

「山居耕田苦,
难以得食。
起而为吏,
身贪鄙者馀财,
不顾耻辱。
身死家室富,

又恐受赇枉法,
为奸触大罪,
身死而家灭。

贪吏安可为也!
念为廉吏,
奉法守职,
竟死不敢为非。
廉吏安可为也!

楚相孙叔持廉至死,
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
不足为也!」

于是庄王谢优孟,
乃召孙叔敖子,
封之寝丘四百户,
以奉其祀。
后十世不绝。
此知可以言时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46a 页
其后二百馀年,
秦有优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47a 页
优旃者,
秦倡侏儒也。
善为笑言,
然合于大道。
秦始皇时,
置酒而天雨,

陛楯者皆沾寒。
优旃见而哀之,
谓之曰︰
「汝欲休乎?」
陛楯者皆曰︰「幸甚。」
优旃曰︰
「我即呼汝,
汝疾应曰诺。」

居有顷,
殿上上寿呼万岁。
优旃临槛大呼曰︰
「陛楯郎!」
郎曰︰
「诺。」

优旃曰︰
「汝虽长,
何益,
幸雨立。
我虽短也,
幸休居。」
于是始皇使陛楯者
得半相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48a 页
始皇尝议
欲大苑囿,
东至函谷关,
西至雍、陈仓。
优旃曰︰「善。
多纵禽兽于其中,
寇从东方来,
令麋鹿触之足矣。」
始皇以故辍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49a 页
二世立,
又欲漆其城。
优旃曰︰「善。
主上虽无言,
臣固将请之。
漆城虽于百姓愁费,
然佳哉!

漆城荡荡,
寇来不能上。
即欲就之,
易为漆耳,
顾难为荫室。」
于是二世笑之,
以其故止。
居无何,
二世杀死,
优旃归汉,
数年而卒。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50a 页
太史公曰:
淳于髡仰天大笑,
齐威王横行。
优孟摇头而歌,
负薪者以封。
优旃临槛疾呼,
陛楯得以半更。
岂不亦伟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51a 页
褚先生曰:
臣幸得以经术为郎,
而好读外家传语。
窃不逊让,
复作故事滑稽之语六章,
编之于左。
可以览观扬意,
以示后世好事者读之,
以游心骇耳,
以附益上方太史公之三章。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52a 页
武帝时有所幸倡郭舍人者,
发言陈辞虽不合大道,
然令人主和说。
武帝少时,
东武侯母
常养帝,
帝壮时,
号之曰「大乳母」。
率一月再朝。

朝奏入,
有诏使幸臣马游卿以帛五十匹赐乳母,
又奉饮糒飧养乳母。
乳母上书曰︰
「某所有公田,
愿得假倩之。」
帝曰︰
「乳母欲得之乎?」
以赐乳母。
乳母所言,
未尝不听。

有诏得令乳母乘车行驰道中。
当此之时,
公卿大臣皆敬重乳母。
乳母家子孙奴从者横暴长安中,
当道掣顿人车马,
夺人衣服。
闻于中,
不忍致之法。

有司请徙乳母家室,
处之于边。
奏可。
乳母当入至前,
面见辞。
乳母先见郭舍人,
为下泣。

舍人曰︰
「即入见辞去,
疾步数还顾。」
乳母如其言,
谢去,
疾步数还顾。
郭舍人疾言骂之曰︰

「咄!
老女子!
何不疾行!
陛下已壮矣,
宁尚须汝乳而活邪?
尚何还顾!」
于是人主怜焉悲之,
乃下诏止无徙乳母,
罚谪谮之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53a 页
武帝时,
齐人有东方生名朔,
以好古传书,
爱经术,
多所博观外家之语。
朔初入长安,
至公车上书,
凡用三千奏牍。
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
仅然能胜之。

人主从上方读之,
止,
辄乙其处,
读之二月乃尽。
诏拜以为郎,
常在侧侍中。
数召至前谈语,
人主未尝不说也。

时诏赐之食于前。
饭已,
尽怀其馀肉持去,
衣尽污。
数赐缣帛,
檐揭而去。
徒用所赐钱帛,
取少妇于长安中好女。
率取妇一岁所者即弃去,
更取妇。

所赐钱财尽索之于女子。
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
人主闻之,
曰︰
「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
若等安能及之哉!」
朔任其子为郎,
又为待谒者,
常持节出使。
朔行殿中,
郎谓之曰︰

「人皆以先生为狂。」
朔曰︰
「如朔等,
所谓避世于朝廷閒者也。
古之人,
乃避世于深山中。」
时坐席中,
酒酣,
据地歌曰︰

「陆沈于俗,
避世金马门。
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
何必深山之中,
蒿庐之下。」
金马门者,
宦者署门也,
门傍有铜马,
故谓之曰「金马门」。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54a 页
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
共难之
曰︰
「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
而都卿相之位,
泽及后世。
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
慕圣人之义,
讽诵《诗书》百家之言,
不可胜数。

著于竹帛,
自以为海内无双,
即可谓博闻辩智矣。
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
旷日持久,
积数十年,
官不过侍郎,
位不过执戟,
意者尚有遗行邪?
其故何也?」

东方生曰︰
「是固非子所能备也。
彼一时也,
此一时也,
岂可同哉!

夫张仪、苏秦之时,
周室大坏,
诸侯不朝,
力政争权,
相禽以兵,
并为十二国,
未有雌雄,
得士者彊,
失士者亡,

故说听行通,
身处尊位,
泽及后世,
子孙长荣。
今非然也。」

圣帝在上,
德流天下,
诸侯宾服,
威振四夷,
连四海之外以为席,
安于覆盂,
天下平均,
合为一家,
动发举事,
犹如运之掌中。
贤与不肖,
何以异哉?

方今以天下之大,
士民之众,
竭精驰说,
并进辐凑者,
不可胜数。
悉力慕义,
困于衣食,
或失门户。
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于今之世,
曾不能得掌故,
安敢望常侍郎乎!

传曰︰
『天下无害菑,
虽有圣人,
无所施其才;
上下和同,
虽有贤者,
无所立功。』
故曰时异则事异。
虽然,
安可以不务修身乎?

《诗》曰︰
『鼓钟于宫,
声闻于外。』
『鹤鸣有皋,
声闻于天。』
苟能修身,
何患不荣!

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
逢王,
得行其说,
封于齐,
七百岁而不绝。

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
修学行道,
不敢止也。
今世之处士,
时虽不用,
崛然独立,
块然独处,
上观许由,
下察接舆,
策同范蠡,
忠合子胥,

天下和平,
与义相扶,
寡偶少徒,
固其常也。
子何疑于余哉!」
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55a 页
建章宫
后閤重栎
中有物出焉,
其状似麋。
以闻,
武帝往临视之。
问左右群臣习事通经术者,
莫能知。
诏东方朔视之。

朔曰︰
「臣知之,
愿赐美酒粱饭大飧臣,
臣乃言。」
诏曰︰
「可。」

已又曰︰
「某所有公田鱼池蒲苇数顷,
陛下以赐臣,
臣朔乃言。」
诏曰︰
「可。」

于是朔乃肯言,
曰︰
「所谓驺牙者也。
远方当来归义,
而驺牙先见。
其齿前后若一,
齐等无牙,
故谓之驺牙。」
其后一岁所,
匈奴混邪王果将十万众来降汉。
乃复赐东方生钱财甚多。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56a 页
至老,
朔且死时,
谏曰︰
《诗》
『营营青蝇,
止于蕃。
恺悌君子,
无信谗言。
谗言罔极,
交乱四国』。
愿陛下远巧佞,
退谗言。」

帝曰︰
「今顾东方朔多善言?」
怪之。
居无几何,
朔果病死。
传曰︰
「鸟之将死,
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
此之谓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57a 页
武帝时,
大将军卫青者,
卫后兄也,
封为长平侯。
从军击匈奴,
至余吾水上而还,
斩首捕虏,
有功来归,
诏赐金千斤。

将军出宫门,
齐人东郭先生以方士待诏公车,
当道遮卫将军车,
拜谒曰︰
「愿白事。」
将军止车前,
东郭先生旁车言曰︰

「王夫人新得幸于上,
家贫。
今将军得金千斤,
诚以其半赐王夫人之亲,
人主闻之必喜。
此所谓奇策便计也。」
卫将军谢之曰︰
「先生幸告之以便计,
请奉教。」

于是卫将军乃以五百金为王夫人之亲寿。
王夫人以闻武帝。
帝曰︰
「大将军不知为此。」
问之安所受计策,
对曰︰
「受之待诏者东郭先生。」

诏召东郭先生,
拜以为郡都尉。
东郭先生久待诏公车,
贫困饥寒,
衣敝,
履不完。
行雪中,
履有上无下,
足尽践地。

道中人笑之,
东郭先生应之曰︰
「谁能履行雪中,
令人视之,
其上履也,
其履下处乃似人足者乎?」
及其拜为二千石,佩青緺
出宫门,
行谢主人。
故所以同官待诏者,
等比祖道于都门外。

荣华道路,
立名当世。
此所谓衣褐怀宝者也。
当其贫困时,
人莫省视;
至其贵也,
乃争附之。
谚曰︰
「相马失之瘦,
相士失之贫。」
其此之谓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58a 页
王夫人病甚,
人主至自往问之曰︰
「子当为王,
欲安所置之?」
对曰︰
「愿居洛阳。」

人主曰︰
「不可。
洛阳有武库、敖仓,
当关口,
天下咽喉。
自先帝以来,
传不为置王。
然关东国莫大于齐,
可以为齐王。」

王夫人以手击头,

「幸甚」。
王夫人死,
号曰「齐王太后薨」。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59a 页
昔者,
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
出邑门,
道飞其鹄,
徒揭空笼,
造诈成辞,
往见楚王曰︰

「齐王使臣来献鹄,
过于水上,
不忍鹄之渴,
出而饮之,
去我飞亡。
吾欲刺腹绞颈而死,
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
鹄,
毛物,
多相类者,
吾欲买而代之,
是不信而欺吾王也。

欲赴佗国奔亡,
痛吾两主不通。
故来服过,
叩头受罪大王。」
楚王曰︰
「善,
齐王有信士若此哉!」
厚赐之,
财倍鹄在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60a 页
武帝时,
徵北海太守诣行在所。
有文学卒史王先生者,
自请与太守俱,
「吾有益于君」,
君许之。

诸府掾功曹白云︰
「王先生嗜酒,
多言少实,
恐不可与俱。」
太守曰︰
「先生意欲行,
不可逆。」
遂与俱。
行至宫下,
待诏宫府门。

王先生徒怀钱沽酒,
与卫卒仆射饮,
日醉,
不视其太守。
太守入跪拜。
王先生谓户郎曰︰
「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
户郎为呼太守。

太守来,
望见王先生。
王先生曰︰
「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
君对曰何哉?」
对曰︰
「选择贤材,
各任之以其能,
赏异等,
罚不肖。」

王先生曰︰
「对如是,
是自誉自伐功,
不可也。
愿君对言,
非臣之力,
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

太守曰︰
「诺。」
召入,
至于殿下,
有诏问之曰︰
「何于治北海,
令盗贼不起?」
叩头对言︰
「非臣之力,
尽陛下神灵威武之所变化也。」

武帝大笑,
曰︰
「于呼!
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
安所受之?」
对曰︰
「受之文学卒史。」

帝曰︰
「今安在?」
对曰︰
「在宫府门外。」
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
以北海太守为水衡都尉。
传曰︰
「美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加入。
君子相送以言,
小人相送以财。」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61a 页
魏文侯时,
西门豹为邺令。
豹往到邺,
会长老,
问之民所疾苦。
长老曰︰
「苦为河伯娶妇,
以故贫。」

豹问其故,
对曰︰
「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
收取其钱得数百万,
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
与祝巫共分其馀持归。

当其时,
巫行视小家女好,云是当为河伯妇,
即娉取。
洗沐之,
为治新缯绮縠衣,
閒居斋戒;
为治斋宫河上,
张缇绛帷,
女居其中。

为具牛酒饭食,
行十馀日。
共粉饰之,
如嫁女床席,
令女居其上,
浮之河中。
始浮,
行数十里乃没。
其人家有好女者,
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

以故多持女远逃亡。
以故城中益空无人,
又困贫,
所从来久远矣。
民人俗语曰
『即不为河伯娶妇,
水来漂没,
云。」

溺其人民』西门豹曰︰
「至为河伯娶妇时,
愿三老、
巫祝、父老送女河上,
幸来告语之,
吾亦往送女。」
皆曰︰
「诺。」

至其时,
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三老、
官属、
豪长者、里父老皆会,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其巫,
老女子也,
已年七十。

从弟子女十人所,
皆衣缯单衣,
立大巫后。
西门豹曰︰
「呼河伯妇来,
视其好丑。」

即将女出帷中,
来至前。
豹视之,
顾谓三老、
巫祝、父老曰︰
「是女子不好,
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
得更求好女,
后日送之。」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有顷,
曰︰
「巫妪何久也?
弟子趣之!」
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有顷,
曰︰

「弟子何久也?
复使一人趣之!」
复投一弟子河中。
凡投三弟子。
西门豹曰:
「巫妪弟子是女子也,
不能白事,
烦三老为入白之。」

复投三老河中。
西门豹簪笔磬折,
向河立待良久。
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
西门豹顾曰︰
「巫妪、三老不来还,
柰之何?」

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
皆叩头,
叩头且破,
额血流地,
色如死灰。
西门豹曰︰
「诺,
且留待之须臾。」
须臾,

豹曰︰
「廷掾起矣。
状河伯留客之久,
若皆罢去归矣。」
邺吏民大惊恐,
从是以后,
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63a 页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
引河水灌民田,
田皆溉。
当其时,
民治渠少烦苦,
不欲也。

豹曰︰
「民可以乐成,
不可与虑始。
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
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至今皆得水利,
民人以给足富。

十二渠经绝驰道,
到汉之立,
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
相比近,
不可。

欲合渠水,
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
邺民人父老不肯听长吏,
以为西门君所为也,
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
长吏终听置之。
故西门豹为邺令,
名闻天下,
泽流后世,
无绝已时,
几可谓非贤大夫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64a 页
「子产治郑,
民不能欺;
子贱治单父,
民不忍欺;
西门豹治邺,
民不敢欺。」
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
辨治者当能别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65a 页
5.67《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66a 页
自古受命而王,
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于天命哉!
其于周尤甚,
及秦可见。
代王之入,
任于卜者。
太卜之起,
由汉兴而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67a 页

司马季主者,
楚人也。
卜于长安东市。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68a 页

宋忠为中大夫,
贾谊为博士,
同日俱出洗沐,
相从论议,
诵易先王圣人之道术,
究遍人情,
相视而叹。
贾谊曰︰
「吾闻古之圣人,
不居朝廷,
必在卜医之中。
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
试之卜数中以观采。」
二人即同舆而之市,
游于卜肆中。
天新雨,
道少人,
司马季主閒坐,
弟子三四人侍,
方辩天地之道,
日月之运,
阴阳吉凶之本,
二大夫再拜谒。
司马季主视其状貌,
如类有知者,
即礼之,
使弟子延坐。
坐定,
司马季主复理前语,
分别天地之终始,
日月星辰之纪,
差次仁义之际,
列吉凶之符,
语数千言,
莫不顺理。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69a 页

宋忠、
贾谊瞿然而悟,
猎缨正襟危坐,
曰︰
「吾望先生之状,
听先生之辞,
小子窃观于世,
未尝见也。
今何居之卑,
何行之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70a 页

司马季捧腹大笑曰︰
「观大夫类有道术者,
今何言之陋也,
何辞之野也!
今夫子所贤者何也?
所高者谁也?
今何以卑污长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71a 页

二君曰︰
「尊官厚禄,
世之所高也,
贤才处之。
今所处非其地,
故谓之卑。
言不信,
行不验,
取不当,
故谓之污。
夫卜筮者,
世俗之所贱简也。
世皆言曰︰
『夫卜者多言誇严以得人情,
虚高人禄命以说人志,
擅言祸灾以伤人心,
矫言鬼神以尽人财,
厚求拜谢以私于己。』
此吾之所耻,
故谓之卑污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72a 页

司马季主曰︰
「公且安坐。
公见夫被发童子乎?
日月照之则行,
不照则止,
问之日月疵瑕吉凶,
则不能理。
由是观之,
能知别贤与不肖者寡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73a 页

「贤之行也,
直道以正谏,
三谏不听则退。
其誉人也不望其报,
恶人也不顾其怨,
以便国家利众为务。
故官非其任不处也,
禄非其功不受也;
见人不正,
虽贵不敬也;
见人有污,
虽尊不下也;
得不为喜,
去不为恨;
非其罪也,
虽累辱而不愧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74a 页

「今公所谓贤者,
皆可为羞矣。
卑疵而前,
孅趋而言;
相引以势,
相导以利;
比周宾正,
以求尊誉,
以受公奉;
事私利,
枉主法,
猎农民;
以官为威,
以法为机,
求利逆暴:
譬无异于操白刃劫人者也。
初试官时,
倍力为巧诈,
饰虚功执空文以誷主上,
用居上为右;
试官不让贤陈功,
见伪增实,
以无为有,
以少为多,
以求便势尊位;
食饮驱驰,
从姬歌儿,
不顾于亲,
犯法害民,
虚公家:
此夫为盗不操矛弧者也,
攻而不用弦刃者也,
欺父母未有罪而弑君未伐者也。
何以为高贤才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75a 页

「盗贼发不能禁,
夷貊不服不能摄,
奸邪起不能塞,
官秏乱不能治,
四时不和不能调,
岁谷不孰不能适。
才贤不为,
是不忠也;
才不贤而托官位,
利上奉,
妨贤者处,
是窃位也;
有人者进,
有财者礼,
是伪也。
子独不见鸱枭之与凤皇翔乎?
兰芷芎藭弃于广野,
蒿萧成林,
使君子退而不显众,
公等是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76a 页

「述而不作,
君子义也。
今夫卜者,
必法天地,
象四时,
顺于仁义,
分策定卦,
旋式正棋,
然后言天地之利害,
事之成败。
昔先王之定国家,
必先龟策日月,
而后乃敢代;
正时日,
乃后入家;
产子必先占吉凶,
后乃有之。
自伏羲作《八卦》
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
越王句践放文王《八卦》以破敌国,
霸天下。
由是言之,
卜筮有何负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77a 页

「且夫卜筮者,
埽除设坐,
正其冠带,
然后乃言事,
此有礼也。
言而鬼神或以飨,
忠臣以事其上,
孝子以养其亲,
慈父以畜其子,
此有德者也。
而以义置数十百钱,
病者或以愈,
且死或以生,
患或以免,
事或以成,
嫁子娶妇或以养生:
此之为德,
岂直数十百钱哉!
此夫老子所谓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今夫卜筮者利大而谢少,
老子之云岂异于是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78a 页

「庄子曰︰
『君子内无饥寒之患,
外无劫夺之忧,
居上而敬,
居下不为害,
君子之道也。』
今夫卜筮者之为业也,
积之无委聚,
藏之不用府库,
徙之不用辎车,
负装之不重,
止而用之无尽索之时。
持不尽索之物,
游于无穷之世,
虽庄氏之行未能增于是也,
子何故而云不可卜哉?
天不足西北,
星辰西北移;
地不足东南,
以海为池;
日中必移,
月满必亏;
先王之道,
乍存乍亡。
公责卜者言必信,
不亦惑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79a 页

「公见夫谈士辩人乎?
虑事定计,
必是人也,
然不能以一言说人主意,
故言必称先王,
语必道上;
虑事定计,
饰先王之成功,
语其败害,
以恐喜人主之志,
以求其欲。
多言誇严,
莫大于此矣。
然欲彊国成功,
尽忠于上,
非此不立。
今夫卜者,
导惑教愚也。
夫愚惑之人,
岂能以一言而知之哉!
言不厌多。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80a 页

「故骐骥不能与罢驴为驷,
而凤皇不与燕雀为群,
而贤者亦不与不肖者同列。
故君子处卑隐以辟众,
自匿以辟伦,
微见德顺以徐群害,
以明天性,
助上养下,
多其功利,
不求尊誉。
公之等喁喁者也,
何知长者之道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81a 页

宋忠、
贾谊忽而自失,
芒乎无色,
怅然噤口不能言。
于是摄衣而起,
再拜而辞。
行洋洋也,
出门仅能自上车,
伏轼低头,
卒不能出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82a 页

居三日,
宋忠见贾谊于殿门外,
乃相引屏语相谓自叹曰︰
「道高益安,
势高益危。
居赫赫之势,
失身且有日矣。
夫卜而有不审,
不见夺糈;
为人主计而不审,
身无所处。
此相去远矣,
犹天冠地屦也。
此老子之所谓
『无名者万物之始』
也。天地旷旷,
物之熙熙,
或安或危,
莫知居之。
我与若,
何足预彼哉!
彼久而愈安,
虽曾氏之义,
未有以异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83a 页

久之,
宋忠使匈奴,
不至而还,
抵罪。
而贾谊为梁怀王傅,
王堕马薨,
谊不食,
毒恨而死。
此务华绝根者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84a 页

太史公曰:
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
多不见于篇。
及至司马季主,
余志而著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85a 页

褚先生曰:
臣为郎时,
游观长安中,
见卜筮之贤大夫,
观其起居行步,
坐起自动,
誓正其衣冠而当乡人也,
有君子之风。
见性好解妇来卜,
对之颜色严振,
未尝见齿而笑也。
从古以来,
贤者避世,
有居止舞泽者,
有居民閒闭口不言,
有隐居卜筮閒以全身者。
夫司马季主者,
楚贤大夫,
游学长安,
《易经》
术黄帝、
老子,
博闻远见。
观其对二大夫贵人之谈言,
称引古明王圣人道,
固非浅闻小数之能。
及卜筮立名声千里者,
各往往而在。
传曰︰
「富为上,
贵次之;
既贵各各学一伎能立其身。」
黄直,
大夫也;
陈君夫,
妇人也:
以相马立名天下。
齐张仲、
曲成侯以善击刺学用剑,
立名天下。
留长孺以相彘立名。
荣阳褚氏以相牛立名。
能以伎能立名者甚多,
皆有高世绝人之风,
何可胜言。
故曰︰
「非其地,
树之不生;
非其意,
教之不成。」
夫家之教子孙,
当视其所以好,
好含苟生活之道,
因而成之。
故曰︰
「制宅命子,
足以观士;
子有处所,
可谓贤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86a 页

臣为郎时,
与太卜待诏为郎者同署,
言曰︰
「孝武帝时,
聚会占家问之,
某日可取妇乎?
五行家曰可,
堪舆家曰不可,
建除家曰不吉,
丛辰家曰大凶,
历家曰小凶,
天人家曰小吉,
太一家曰大吉。
辩讼不决,
以状闻。
制曰︰
『避诸死忌,
以五行为主。』
人取于五行者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87a 页

5.68《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88a 页

太史公曰:
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
兴动事业,
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
唐虞以上,
不可记已。
自三代之兴,
各据祯祥。
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
飞燕之卜顺殷兴,
百谷之筮吉故周王。
王者决定诸疑,
参以卜筮,
断以蓍龟,
不易之道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89a 页

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
亦有决疑之卜。
或以金石,
或以草木,
国不同俗。
然皆可以战伐攻击,
推兵不胜,
各信其神,
以知来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90a 页

略闻夏殷欲卜者,
乃取蓍龟,
已则弃去之,
以为龟藏则不灵,
著久则不神。
至周室之卜官,
常宝藏蓍龟;
又其大小先后,
各有所尚,
要其归等耳。
或以为圣王遭事无不定,
决疑无不见,
其设稽神求问之道者,
以为后世衰微,
愚不师智,
人各自安,
化分为百室,
道散而无垠,
故推归之至微,
要絜于精神也。
或以为昆虫之所长,
圣人不能与争。
其处吉凶,
别然否,
多中于人。
至高祖时,
因奏太卜官。
天下始定,
兵革未息。
及孝惠享国日少,
吕后女主,
孝文、
孝景因袭掌故,
未遑讲试,
虽父子畴官,
世世相传,
其精微深妙,
多所遗失。
至今上即位,
博开艺能之路,
悉延百端之学,
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
绝伦超奇者为右,
无所阿私,
数年之閒,
太卜大集。
会上欲击匈奴,
西攘大宛,
南收百越,
卜筮至预见表象,
先图其利。
及猛将推锋执节,
获胜于彼,
而著龟时日亦有力于此。
上尤加意,
赏赐至或数千万。
如丘子明之属,
富溢贵宠,
倾于朝廷。
至以卜筮射蛊道,
巫蛊时或颇中。
素有眦睚不快,
因公行诛,
恣意所伤,
以破族灭门者,
不可胜数。
百僚荡恐,
皆曰龟策能言。
后事觉奸穷,
亦诛三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91a 页

夫摓策定数,
灼龟观兆,
变化无穷,
是以择贤而用占焉,
可谓圣人重事者乎!
周公卜三龟,
而武王有瘳。
纣为暴虐,
而元龟不占。
晋文将定襄王之位,
卜得黄帝之兆,
卒受彤弓之命。
献公贪骊姬之色,
卜而兆有口象,
其祸竟流五世。
楚灵将背周室,
卜而龟逆,
终被乾溪之败。
兆应信诚于内,
而时人明察见之于外,
可不谓两合者哉!
君子谓夫轻卜筮,
无神明者,
悖;背人道,
信祯祥者,
鬼神不得其正。
《书》建稽疑,
五谋而卜筮居其二,
五占从其多,
明有而不专之道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92a 页

余至江南,
观其行事,
问其长老,
云龟千岁乃游叶之上,
蓍百茎共一根。
又其所生,
兽无虎狼,
莫无毒螫。
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
以为能导引致气,
有益于助衰养老,
岂不信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93a 页

褚先生曰:
臣以通经术,
受业博士,
《春秋》
以高第为郎,
幸得宿卫,
出入宫殿中十有馀年。
窃好《太史公传》
《太史公之传》曰︰
「三王不同龟,
四夷各异卜,
然各以决吉凶,
略窥其要,
故作《龟策列传》。」
臣往来长安中,
《龟策列传》不能得,
故之大卜官,
问掌故文学长老习事者,
写取龟策卜事,
编于下方。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94a 页

闻古五帝、
三王发动举事,
必先决著龟。
传曰︰
「下有伏灵,
上有兔丝;
上有捣著,
下有神龟。」
所谓伏灵者,
在兔丝之下,
状似飞鸟之形。
新雨已,
天清静无风,
以夜捎兔丝去之,
即以篝烛此地烛之,
火灭,
即记其处,
以新布四丈环置之,
明即掘取之,
入四尺至七尺,
得矣,
过七尺不可得。
伏灵者,
千岁松根也,
食之不死。
闻蓍生满百茎者,
其下必有神龟守之,
其上常有青云覆之。
传曰︰
「天下和平,
王道得,
而蓍茎长丈,
其丛生满百茎。」
方今世取蓍者,
不能中古法度,
不能得满百茎长丈者,
取八十茎已上,
蓍长八尺,
即难得也。
人民好用卦者,
取满六十茎已上,
长满六尺者,
即可用矣。
记曰︰
「能得名龟者,
财物归之,
家必大富至千万。」
一曰
「北斗龟」,
二曰
「南辰龟」,
三曰
「五星龟」,
四曰
「八风龟」,
五曰
「二十八宿龟」,
六曰
「日月龟」,
七曰
「九州龟」,
八曰
「玉龟」:
凡八名龟。
龟图各有文在腹下,
文云云者,
此某之龟也,
略记其大指,
不写其图。
取此龟不必满尺二寸,
民人得长七八寸,
可宝矣。
今夫珠玉宝器,
虽有所深藏,
必见其光,
必出其神明,
其此之谓乎!
故玉处于山而木润,
渊生珠而岸不枯者,
润泽之所加也。
明月之珠出于江海,
藏于蚌中,
蚗龙伏之。
王者得之,
长有天下,
四九宾服,
能得百茎蓍,
并得其下龟以卜者,
百言百当,
足以决吉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95a 页

神龟出于江水中,
庐江郡常岁时生龟长尺二寸者二十枚输太卜官,
太卜官因以吉日剔取其腹下甲。
龟千岁乃满尺二寸。
王者发军行将,
必钻龟庙堂之上,
以决吉凶。
今高庙中有龟室,
藏内以为神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96a 页

传曰︰
「取前足臑骨穿佩之,
取龟置室西北隅悬之,
以入深山大林中,
不惑。」
臣为郎时,
《万毕石朱方》
传曰︰
「有神龟在江南嘉林中。
嘉林者,
兽无虎狼,
鸟无鸱枭,
草无毒螫,
野火不及,
斧斤不至,
是为嘉林。
龟在其中,
常巢于芳莲之上。
左胁书文曰︰
『甲子重光,
得我者匹夫为人君,
有土正,
诸侯得我为帝王。』
求之于白蛇蟠杅林中者,
斋戒以待,
譺然,
状如有人来告之,
因以醮酒佗发,
求之三宿而得。」
由是观之,
岂不伟哉!
故龟可不敬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97a 页

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
行二十馀岁,
老人死,
移床,
龟尚生不死。
龟能行气导引。
问者曰︰
「龟至神若此,
然太卜官得生龟,
何为辄杀取其甲乎?」
近世江上人有得名龟,
畜置之,
家因大富。
与人议,
欲遣去。
人教杀之勿遣,
遣之破人家。
龟见梦曰︰
「送我水中,
无杀吾也。」
其家终杀之。
杀之后,
身死,
家不利。
人民与君王者异道。
人民得名龟,
其状类不宜杀也。
以往古故事言之,
古明王圣主皆杀而用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98a 页

宋元王时得龟,
亦杀而用之。
谨连其事于左方,
令好事者观择其中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799a 页

宋元王二年,
江使神龟使于河,
至于泉阳,
渔者豫且举网得而囚之,
置之笼中。
夜半,
龟来见梦于宋元王曰︰
「我为江使于河,
而幕网当吾路。
泉阳豫且得我,
我不能去。
身在患中,
莫可告语。
王有德义,
故来告诉。」
元王惕然而悟。
乃召博士卫平而问之曰︰
「今寡人梦见一丈夫,
延颈而长头,
衣玄绣之衣而乘辎车,
来见梦于寡人曰︰
『我为江使于河,
而幕网当吾路。
泉阳豫且得我,
我不能去。
身在患中,
莫可告语。
王有德义,
故来告诉。』
是何物也?」
卫平乃援式而起,
仰天而视月之光,
观斗所指,
定日处乡。
规矩为辅,
副以权衡。
四维已定,
八卦相望。
视其吉凶,
介虫先见。
乃对元王曰︰
「今昔壬子,
宿在牵牛。
河水大会,
鬼神相谋。
汉正南北,
江河固期,
南风新至,
江使先来,
白云壅汉,
万物尽留。
斗柄指日,
使者当囚。
玄服而乘辎车,
其名为龟。
王急使人问而求之。」
王曰︰
「善。」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00a 页

于是王乃使人驰而往问泉阳令曰︰
「渔者几何家?
名谁为豫且?
豫且得龟,
见梦于王,
王故使我求之。」
泉阳令乃使吏案籍视图,
水上渔者五十五家,
上流之庐,
名为豫且。
泉阳令曰︰
「诺。」
乃与使者驰而问豫且曰︰
「今昔汝渔何得?」
豫且曰︰
「夜半时举网得龟。」
使者曰︰
「今龟安在?」
曰︰
「在笼中。」
使者曰︰
「王知子得龟,
故使我求之。」
豫且曰︰
「诺。」
即系龟而出之笼中,
献使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01a 页

使者载行,
出于泉阳之门。
正昼无见,
风雨晦冥。
云盖其上,
五采青黄;
雷雨并起,
风将而行。
入于端门,
见于东箱。
身如流水,
润泽有光。
望见元王,
延颈而前,
三步而止,
缩颈而却,
复其故处。
元王见而怪之,
问卫平曰︰
「龟见寡人,
延颈而前,
以何望也?
缩颈而复,
是何当也?」
卫平对曰︰
「龟在患中,
而终昔囚,
王有德义,
使人活之。
今延颈而前,
以当谢也,
缩颈而却,
欲亟去也。」
元王曰︰
「善哉!
神至如此乎,
不可久留;
趣驾送龟,
勿令失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02a 页

卫平对曰︰
「龟者是天下之宝也,
先得此龟者为天子,
且十言十当,
十战十胜。
生于深渊,
长于黄土。
知天之道,
明于上古。
游三千岁,
不出其域。
安平静正,
动不用力。
寿蔽天地,
莫知其极。
与物变化,
四时变色。
居而自匿,
伏而不食。
春仓夏黄,
秋白冬黑。
明于阴阳,
审于刑德。
先知利害,
察于祸福。
以言而当,
以战而胜,
王能宝之,
诸侯尽服。
王勿遣也,
以安社稷。」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03a 页

元王曰︰
「龟甚神灵,
降于上夫,
陷于深渊。
在患难中。
以我为贤。
德厚而忠信,
故来告寡人。
寡人若不遣也,
是渔者也。
渔者利其肉,
寡人贪其力,
下为不仁,
上为无德。
君臣无礼,
何从有福?
寡人不忍,
柰何勿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04a 页

卫平对曰︰
「不然。
臣闻盛德不报,
重寄不归;
天与不受,
天夺之宝。
今龟周流天下,
还复其所,
上至苍天,
下薄泥涂。
还遍九州,
未尝愧辱,
无所稽留。
今至泉阳,
渔者辱而囚之。
王虽遣之,
江河必怒,
务求报仇。
自以为侵,
因神与谋。
淫雨不霁,
水不可治。
若为枯旱,
风而扬埃,
蝗虫暴生,
百姓失时。
王行仁义,
其罚必来。
此无佗故,
其祟在龟。
后虽悔之,
岂有及哉!
王勿遣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05a 页

元王慨然而叹曰︰
「夫逆人之使,
绝人之谋,
是不暴乎?
取人之有,
以自为宝,
是不彊乎?
寡人闻之,
暴得者必暴亡,
彊取者必后无功。
桀纣暴彊,
身死国亡。
今我听子,
是无仁义之名而有暴彊之道。
江河为汤武,
我为桀纣。
未见其利,
恐离其咎。
寡人狐疑,
安事此宝,
趣驾送龟,
勿令久留。」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06a 页

卫平对曰︰
「不然,
王其无患,
天地之閒,
累石为山。
高而不坏,
地得为安。
故云物或危而顾安,
或轻而不可迁;
人或忠信而不如诞谩,
或丑恶而宜大官,
或美好佳丽而为众人患。
非神圣人,
莫能尽言。
春秋冬夏,
或暑或寒。
寒暑不和,
贼气相奸。
同岁异节,
其时使然。
故令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或为仁义,
或为暴彊。
暴彊有乡,
仁义有时。
万物尽然,
不可胜治。
大王听臣,
臣请悉言之。
天出五色,
以辨白黑。
地生五谷,
以知善恶。
人民莫知辨也,
与禽兽相若。
谷居而穴处,
不知田作。
天下祸乱,
阴阳相错。
悤悤疾疾,
通而不相择。
妖㜸数见,
传为单薄。
圣人别其生,
使无相获。
禽兽有牝牡,
置之山原;
鸟有雌雄,
布之林泽;
有介之虫,
置之溪谷。
故牧人民,
为之城郭,
内经闾术,
外为阡陌。
夫妻男女,
赋之田宅,
列其室屋。
为之图籍,
别其名族。
立官置吏,
劝以爵禄。
衣以桑麻,
养以五谷。
耕之耰之,
锄之耨之。
口得所嗜,
目得所美,
身受其利。
以是观之,
非彊不至。
故曰田者不彊,
囷仓不盈;
商贾不彊,
不得其赢;
妇女不彊,
布帛不精;
官御不彊,
其势不成;
大将不彊,
卒不使令;
侯王不彊,
没世无名。
故云彊者,
事之始也,
分之理也,
物之纪也。
所求于彊,
无不有也。
王以为不然,
王独不闻玉椟只雉,
出于昆山;
明月之珠,
出于四海;
镌石拌蚌,
传卖于市:
圣人得之,
以为大宝。
大宝所在,
乃为天子。
今王自以为暴,
不如拌蚌于海也;
自以为彊,
不过镌石于昆山也。
取者无咎,
宝者无患。
今龟使来抵网,
而遭渔者得之,
见梦自言,
是国之宝也,
王何忧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07a 页

元王曰︰
「不然。
寡人闻之,
谏者福也,
谀者贼也。
人主听谀,
是愚惑也。
虽然,
祸不妄至,
福不徒来。
天地合气,
以生百财。
阴阳有分,
不离四时,
十有二月,
日至为期。
圣人彻焉,
身乃无灾。
明王用之,
人莫敢欺。
故云福之至也,
人自生之;
祸之至也,
人自成之。
祸与福同,
刑与德双。
圣人察之,
以知吉凶。
桀纣之时,
与天争功,
拥遏鬼神,
使不得通。
是固已无道矣,
谀臣有众。
桀有谀臣,
名曰赵梁。
教为无道,
劝以贪狼。
系汤夏台,
杀关龙逢。
左右恐死,
偷谀于傍。
国危于累卵,
皆曰无伤。
称乐遇岁,
或曰未央。
蔽其耳目,
与之诈狂。
汤卒伐桀,
身死国亡。
听其谀臣,
身独受殃。
《春秋》著之,
至今不忘。
纣有谀臣,
名为左彊。
誇而目巧,
教为象郎。
将至于天,
又有玉床。
犀玉之器,
象箸而羹。
圣人剖其心,
壮士斩其胻。
箕子恐死,
被发佯狂。
杀周太子历,
囚文王昌。
投之石室,
将以昔至明。
阴兢活之,
与之俱亡。
入于周地,
得太公望。
兴卒聚兵,
与纣相攻。
文王病死,
载尸以行。
太子发代将,
号为武王。
战于牧野,
破之华山之阳。
纣王胜败而还走,
围之象郎。
自杀宣室,
身死不葬。
头悬车轸,
四马曳行。
寡人念其如此,
肠如涫汤。
是人皆富有天下而贵至天子,
然而大傲。
欲无厌时,
举事而喜高,
贪很而骄。
不用忠信,
听其谀臣,
而为天下笑。
今寡人之邦,
居诸侯之閒,
曾不如秋毫。
举事不当,
又安亡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08a 页

卫平对曰︰
「不然。
河虽神贤,
不如昆崙之山;
江之源理,
不如四海,
而人尚夺取其宝,
诸侯争之,
兵革为起。
小国见亡,
大国危殆,
杀人父兄,
虏人妻子,
残国灭庙,
以争此宝。
战攻分争,
是暴彊也。
故云取之以暴彊而治以文理,
无逆四时,
必亲贤士;
与阴阳化,
鬼神为使;
通于天地,
与之为友。
诸侯宾服,
民众殷喜。
邦家安宁,
与世更始。
汤武行之,
乃取天子;
《春秋》著之,
以为经纪。
王不自称汤武,
而自比桀纣。
桀纣为暴彊也,
固以为常。
桀为瓦室,
纣为象郎。
徵丝灼之,
务以费民氓。
赋敛无度,
杀戮无方。
杀人六畜,
以韦为囊。
囊盛其血,
与人县而射之,
与天帝争彊。
逆乱四时,
先百鬼尝。
谏者辄死,
谀者在傍。
圣人伏匿,
百姓莫行。
天数枯旱,
国多妖祥。
螟虫岁生,
五谷不成。
民不安其处,
鬼神不享。
飘风日起,
正昼晦冥。
日月并蚀,
灭息无光。
列星奔乱,
皆绝绝纲。
以是观之,
安得久长!
虽无汤武,
时固当亡。
故汤伐桀,
武王剋纣,
其时使然。
乃为天子,
子孙续世;
终身无咎,
后世称之,
至今不已。
是皆当时而行,
见事而彊,
乃能成其帝王。
今龟,
大宝也,
为圣人使,
传之贤王。
不用手足,
雷电将之;
风雨送之,
流水行之。
侯王有德,
乃得当之。
今王有德而当此宝,
恐不敢受;
王若遣之,
宋必有咎。
后虽悔之,
亦无及已。」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09a 页

元王大悦而喜。
于是元王向日而谢,
再拜而受。
择日斋戒,
甲乙最良。
乃刑白雉,
及与骊羊;
以血灌龟,
于坛中央。
以刀剥之,
身全不伤。
脯酒礼之,
横其腹肠。
荆支卜之,
必制其创。
理达于理,
文相错迎。
使工占之,
所言尽当。
邦福重宝,
闻于傍乡。
杀牛取革,
被郑之桐,
草木毕分,
化为甲兵。
战胜攻取,
莫如元王。
元王之时,
卫平相宋,
宋国最彊,
龟之力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10a 页

故云神至能见梦于元王,
而不能自出渔者之笼。
身能十言尽当,
不能通使于河,
还报于江。
贤能令人战胜攻取,
不能自解于刀锋,
免剥刺之患。
圣能先知亟见,
而不能令卫平无言。
言事百全,
至身而挛;
当时不利,
又焉事贤!
贤者有恒常,
士有适然。
是故明有所不见,
听有所不闻;
人虽贤,
不能左画方,
右画圆;
日月之明,
而时蔽于浮云。
羿名善射,
不如雄渠、
蜂门;
禹名为辩智,
而不能胜鬼神。
地柱折,
天故毋椽,
又柰何责人于全?
孔子闻之曰︰
「神龟知吉凶,
而骨直空枯。
日为德而君于天下,
辱于三足之乌。
月为刑而相佐,
见食于虾蟆。
猬辱于鹊,
腾蛇之神而殆于即且。
竹外有节理,
中直空虚;
松柏为百木长,
而守门闾。
日辰不全,
故有孤虚。
黄金有疵,
白玉有瑕。
事有所疾,
亦有所徐。
物有所拘,
亦有所据。
罔有所数,
亦有所疏。
人有所贵,
亦有所不如。
何可而适乎?
物安可全乎?
天尚不全,
故世为屋,
不成三瓦而陈之,
以应之天。
天下有阶,
物不全乃生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11a 页

褚先生曰:
渔者举网而得神龟,
龟自见梦宋元王,
元王召博士卫平告以梦龟状,
平运式,
定日月,
分衡度,
视吉凶,
占龟与物色同,
平谏王留龟以为国重宝,
美矣。
古者筮必称龟者,
以其令名,
所从来久矣。
余述而为传。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12a 页

三月  
二月  
正月  
十二月  
十一月  
中关内高外下  
四月  
首仰  
足开  
肣开  
首俛大  
五月  
横吉 
首俛大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13a 页

卜禁曰:
子亥戌不可以及杀龟。
日中如食已下。
暮昏龟之徼也,
不可以卜。
庚辛可以杀,
及以钻之。
常以月旦祓龟,
先以清水澡之,
以卵祓之,
乃持龟而遂之,
若常以为祖。
人若已卜不中,
皆祓之以卵,
东向立,
灼以荆若刚木,
土卵指之者三,
持龟以卵周环之,
祝曰︰
「今日吉,
谨以粱卵焍黄祓去玉灵之不祥。」
玉灵必信以诚,
知万事之情,
辩兆皆可占。
不信不诚,
则烧玉灵,
扬其灰,
以徵后龟。
其卜必北向,
龟甲必尺二寸。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14a 页

卜先以造灼钻,
钻中已,
又灼龟首,
各三;
又复灼所钻中曰正身,
灼首曰正足,
各三。
即以造三周龟,
祝曰︰
「假之玉灵夫子。
夫子玉灵,
荆灼而心,
令而先知。
而上行于天,
下行于渊,
诸灵数策,
莫如汝信。
今日良日,
行一良贞。
某欲卜某,
即得而喜,
不得而悔。
即得,
发乡我身长大,
首足收人皆上偶。
不得,
发乡我身挫折,
中外不相应,
首足灭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15a 页

灵龟卜祝曰︰
「假之灵龟,
五巫五灵,
不如神龟之灵,
知人死,
知人生。
某身良贞,
某欲求某物。
即得也,
头见足发,
内外相应;
即不得也,
头仰足肣,
内外自垂。
可得占。」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16a 页

卜占病者祝曰︰
「今芋病困。
死,首上开,
内外交骇,
身节折;
不死,
首仰足肣。」
卜病者祟曰︰
「今病有祟无呈,
无祟有呈。
兆有中祟有内,
外祟有外。」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17a 页

卜系者出不出。
不出,
横吉安;
若出,
足开首仰有外。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18a 页

卜求财物,
其所当得。
得,首仰足开,
内外相应;
即不得,
呈兆首仰足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19a 页

卜有卖若买臣妾马牛。
得之,
首仰足开,
内外相应;
不得,
首仰足肣,
呈兆若横吉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20a 页

卜击盗聚若干人,
在某所,
今某将卒若干人,
往击之。
当胜,
首仰足开身正,
内自桥,
外下;
不胜,
足肣首仰,
身首内下外高。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21a 页

卜求当行不行。
行,首足开;
不行,
足肣首仰,
若横吉安,
安不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22a 页

卜往击盗,
当见不见。
见,首仰足肣有外;
不见,
足开首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23a 页

卜往候盗,
见不见。
见,首仰足肣,
肣胜有外;
不见,
足开首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24a 页

卜闻盗来不来。
来,外高内下,
足肣首仰;
不来,
足开首仰,
若横吉安,
期之自次。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25a 页

卜迁徙去官不去。
去,足开有肣外首仰;
不去,
自去,
即足肣,
呈兆若横吉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26a 页

卜居官尚吉不。
吉,呈兆身正,
若横吉安;
不吉,
身节折,
首仰足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27a 页

卜居室家吉不吉。
吉,呈兆身正,
若横吉安;
不吉,
身节折,
首仰足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28a 页

    
卜岁中禾稼孰不孰。
孰,首仰足开,
内外自桥外自垂;
不孰,
足肣首仰有外。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29a 页

卜岁中民疫不疫。
疫,首仰足肣,
身节有彊外;
不疫,
身正首仰足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30a 页

    
卜岁中有兵无兵。
无兵,
呈兆若横吉安;
有兵,
首仰足开,
身作外彊情。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31a 页

卜见贵人吉不吉。
吉,足开首仰,
身正,
内自桥;
不吉,
首仰,
身节折,
足肣有外,
若无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32a 页

卜请谒于人得不得。
得,首仰足开,
内自桥;
不得,
首仰足肣有外。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33a 页

卜追亡人当得不得。
得,首仰足肣,
内外相应;
不得,
首仰足开,
若横吉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34a 页

卜渔猎得不得。
得,首仰足开,
内外相应;
不得,
足肣首仰,
若横吉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35a 页

卜行遇盗不遇。
遇,首仰足开,
身节折,
外高内下;
不遇,
呈兆。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36a 页

卜天雨不雨。
雨,首仰有外,
外高内下;
不雨,
首仰足开,
若横吉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37a 页

卜天雨霁不霁。
霁,呈兆足开首仰;
不霁,
横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38a 页

命曰横吉安。
以占病,
病甚者一日不死;
不甚者卜日瘳,
不死。
系者重罪不出,
轻罪环出;
过一日不出,
久毋伤也。
求财物买臣妾马牛,
一日环得;
过一日不得。
行者不行。
来者环至;
过食时不至,
不来。
击盗不行,
行不遇;
闻盗不来。
徙官不徙。
居官家室皆吉。
岁稼不孰。
民疾疫无疾。
岁中无兵。
见人行,
不行不喜。
请谒人不行不得。
追亡人渔猎不得。
行不遇盗。
雨不雨。
霁不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39a 页

命曰呈兆。
病者不死。
系者出。
行者行。
来者来。
市买得。
追亡人得,
过一日不得。
问行者不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40a 页

命曰柱彻。
卜病不死。
系者出。
行者行。
来者来。
市买不得。
忧者毋忧。
追亡人不得。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41a 页

命曰首仰足肣有内无外。
占病,
病甚不死。
击者解。
求财物买臣妾马牛不得。
行者闻言不行。
来者不来。
闻盗不来。
闻言不至。
徙官闻言不徙。
居官有忧。
居家多灾。
岁稼中孰。
民疾疫多病。
岁中有兵,
闻言不开。
见贵人吉。
请谒不行,
行不得善言。
追亡人不得。
渔猎不得。
行不遇盗。
雨不雨甚。
霁不霁。
故其莫字皆为首备。
问之曰,
备者仰也,
故定以为仰。
此私记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42a 页

命曰首仰足肣有内无外。
占病,
病甚不死。
系者不出。
求财买臣妾不得。
行者不行。
来者不来。
击盗不见。
闻盗来,
内自惊,
不来。
徙官不徙。
居官家室吉。
岁稼不孰。
民疾疫有病甚。
岁中无兵。
见贵人吉。
请谒追亡人不得。
亡财物,
财物不出得。
渔猎不得。
行不遇盗。
雨不雨。
霁不霁。
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43a 页

命曰呈兆首仰足肣。
以占病,
不死。
系者未出。
求财物买臣妾马牛不得。
行不行。
来不来。
击盗不相见。
闻盗来不来。
徙官不徙。
居官久多忧。
居家室不吉。
岁稼不孰。
民病疫。
岁中毋兵。
见贵人不吉。
请谒不得。
渔猎得少。
行不遇盗。
雨不雨。
霁不霁。
不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44a 页

命曰呈兆首仰足开。
以占病,
病笃死。
系囚出。
求财物买臣妾马牛不得。
行者行。
来者来。
击盗不见盗。
闻盗来不来。
徙官徙。
居官不久。
居家室不吉。
岁稼不孰。
民疾疫有而少。
岁中毋兵。
见贵人不见吉。
请谒追亡人渔猎不得。
行遇盗。
雨不雨。
霁小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45a 页

命曰首仰足肣。
以占病,
不死。
系者久,
毋伤也。
求财物买臣妾马牛得。
行者不行。
击盗不行。
来者来。
闻盗来。
徙官闻言不徙。
居家室不吉。
岁稼不孰。
民疾疫少。
岁中毋兵。
见贵人得见。
请谒追亡人渔猎不得。
行遇盗。
雨不雨。
霁不霁。
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46a 页

命曰首仰足开有内。
以占病者,
死。系者出。
求财物买臣妾马牛不得。
行者行。
来者来。
击盗行不见盗。
闻盗来不来。
徙官徒。
居官不久。
居家室不吉。
岁孰。
民疾疫有而少。
岁中毋兵。
见贵人不吉。
请谒追亡人渔猎不得。
行不遇盗。
雨霁。
霁小吉,
不霁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47a 页

命曰横吉内外自桥。
以占病,
卜日毋瘳死。
系者毋罪出。
求财物买臣妾马牛得。
行者行。
来者来。
击盗合交等。
闻盗来来。
徙官徙。
居家室吉。
岁孰。
民疫无疾。
岁中无兵。
见贵人请谒追亡人渔猎得。
行遇盗。
雨霁,
雨霁大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48a 页

命曰横吉内外自吉。
以占病,
病者死。
系不出。
求财物买臣妾马牛追亡人渔猎不得。
行者不来。
击盗不相见。
闻盗不来。
徙官徙。
居官有忧。
居家室见贵人请谒不吉。
岁稼不孰。
民疾疫。
岁中无兵。
行不遇盗。
雨不雨。
霁不霁。
不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49a 页

命曰渔人。
以占病者,
病者甚,
不死。
系者出。
求财物买臣妾马牛击盗请谒追亡人渔猎得。
行者行来。
闻盗来不来。
徙官不徙。
居家室吉。
岁稼不孰。
民疾疫。
岁中毋兵。
见贵人吉。
行不遇盗。
雨不雨。
霁不霁。
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50a 页

命曰首仰足肣内高外下。
以占病,
病者甚,
不死。
系者不出。
求财物买臣妾马牛追亡人渔猎得。
行不行。
来者来。
击盗胜。
徙官不徙。
居官有忧,
无伤也。
居家室多忧病。
岁大孰。
民疾疫。
岁中有兵不至。
见贵人请谒不吉。
行遇盗。
雨不雨。
霁不霁。
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51a 页

命曰横吉上有仰下有柱。
病久不死,
系者不出。
求财物买臣妾马牛追亡人渔猎不得。
行不行。
来不来。
击盗不行,
行不见。
闻盗来不来。
徙官不徙。
居家室见贵人吉。
岁大孰。
民疾疫。
岁中毋兵。
行不遇盗。
雨不雨。
霁不霁。
大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52a 页

命曰横吉榆仰。
以占病,
不死。
系者不出。
求财物买臣妾马牛至不得。
行不行。
来不来。
击盗不行,
行不见。
闻盗来不来。
徙官不徙。
居官家室见贵人吉。
岁孰。
岁中有疾疫,
毋兵。
请谒追亡人不得。
渔猎至不得。
行不得。
行不遇盗。
雨霁不霁。
小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53a 页

命曰横吉下有柱。
以占病,
病甚不环有瘳无死。
系者出。
求财物买臣妾马牛请谒追亡人渔猎不得。
行来不来。
击盗不合。
闻盗来来。
徙官居官吉,
不久。
居家室不吉。
岁不孰。
民毋疾疫。
岁中毋兵。
见贵人吉。
行不遇盗。
雨不雨。
霁。小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54a 页

命曰载所。
以占病,
环有瘳无死。
系者出。
求财物买臣妾马牛请谒追亡人渔猎得。
行者行。
来者来。
击盗相见不相合。
闻盗来来。
徙官徙。
居家室忧。
见贵人吉。
岁孰。
民毋疾疫。
岁中毋兵。
行不遇盗。
雨不雨。
霁霁。
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55a 页

命曰根格。
以占病者,
不死。
系久毋伤。
求财物买臣妾马牛请谒追亡人渔猎不得。
行不行。
来不来。
击盗盗行不合。
闻盗不来。
徙官不徙。
居家室吉。
岁稼中。
民疾疫无死。
见贵人不得见。
行不遇盗。
雨不雨。
大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56a 页

命曰首仰足肣外高内下。
卜有忧,
无伤也。
行者不来。
病久死。
求财物不得。
见贵人者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57a 页

命曰外高内下。
卜病不死,
有祟。
市买不得。
居官家室不吉。
行者不行。
来者不来。
系者久毋伤。
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58a 页

命曰头见足发有内外相应。
以占病者,
起。系者出。
行者行。
来者来。
求财物得。
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59a 页

命曰呈兆首仰足开。
以占病,
病甚死。
系者出,
有忧。
求财物买臣妾马牛请谒追亡人渔猎不得。
行不行。
来不来。
击盗不合。
闻盗来来。
徙官居官家室不吉。
岁恶。
民疾疫无死。
岁中毋兵。
见贵人不吉。
行不遇盗。
雨不雨。
霁。不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60a 页

命曰呈兆首仰足开外高内下。
以占病,
不死,
有外祟。
系者出,
有忧。
求财物买臣妾马牛,
相见不会。
行行。
来闻言不来。
击盗胜。
闻盗来不来。
徙官居家室见贵人不吉。
岁中。
民疾疫有兵。
请谒追亡人渔猎不得。
闻盗遇盗。
雨不雨。
霁。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61a 页

命曰首仰足肣身折内外相应。
以占病,
病甚不死。
系者久不出。
求财物买臣妾马牛渔猎不得。
行不行。
来不来。
击盗有用胜。
闻盗来来。
徙官不徙。
居官家室不吉。
岁不孰。
民疾疫。
岁中。
有兵不至。
见贵人喜。
请谒追亡人不得。
遇盗凶。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62a 页

命曰内格外垂。
行者不行。
来者不来。
病者死。
系者不出。
求财物不得。
见人不见。
大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63a 页

命曰横吉内外相应自桥榆仰上柱足肣。
以占病,
病甚不死。
系久,
不抵罪。
求财物买臣妾马牛请谒追亡人渔猎不得。
行不行。
来不来。
居官家室见贵人吉。
徙官不徙。
岁不大孰。
民疾疫有兵。
有兵不会。
行遇盗。
闻言不见。
雨不雨。
霁霁。
大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64a 页

命曰头仰足肣内外自垂。
卜忧病者甚,
不死。
居官不得居。
行者行。
来者不来。
求财物不得。
求人不得。
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65a 页

命曰横吉下有柱。
卜来者来。
卜日即不至,
未来。
卜病者过一日毋瘳死。
行者不行。
求财物不得。
系者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66a 页

命曰横吉内外自举。
以占病者,
久不死。
系者久不出。
求财物得而少。
行者不行。
来者不来。
见贵人见。
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67a 页

命曰内高外下疾轻足发。
求财物不得。
行者行。
病者有瘳。
系者不出。
来者来。
见贵人不见。
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68a 页

命曰外格。
求财物不得。
行者不行。
来者不来。
系者不出。
不吉。
病者死。
求财物不得。
见贵人见。
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69a 页

命曰内自举外来正足发。
行者行。
来者来。
求财物得。
病者久不死。
系者不出。
见贵人见。
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70a 页

此横吉上柱外内自举足肣。
以卜有求得。
病不死。
系者毋伤,
未出。
行不行。
来不来。
见人不见。
百事尽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71a 页

此横吉上柱外内自举柱足以作。
以卜有求得。
病死环起。
系留毋伤,
环出。
行不行。
来不来。
见人不见。
百事吉。
可以举兵。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72a 页

此挺诈有外。
以卜有求不得。
病不死,
数起。
系祸罪。
闻言毋伤。
行不行。
来不来。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73a 页

此挺诈有内。
以卜有求不得。
病不死,
数起。
系留祸罪无伤出。
行不行。
来者不来。
见人不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74a 页

此挺诈内外自举。
以卜有求得。
病不死,
系毋罪。
行行。
来来。
田贾市渔猎尽喜。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75a 页

此狐貉。
以卜有求不得。
病死,
难起。
系留毋罪难出。
可居宅。
可娶妇嫁女。
行不行。
来不来。
见人不见。
有忧不忧。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76a 页

此狐彻。
以卜有求不得。
病者死。
系留有抵罪。
行不行。
来不来。
见人不见。
言语定。
百事尽不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77a 页

此首俯足肣身节折。
以卜有求不得。
病者死。
系留有罪。
望行者不来。
行行。
来不来。
见人不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78a 页

此挺内外自垂。
以卜有求不晦。
病不死,
难起。
系留毋罪,
难出。
行不行。
来不来。
见人不见。
不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79a 页

此横吉榆仰首俯。
以卜有求难得。
病难起,
不死。
系难出,
毋伤也。
可居家室,
以娶妇嫁女。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80a 页

此横吉上柱载正身节折内外自举。
以卜病者,
卜日不死,
其一日乃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81a 页

此横吉上柱足肣内自举外自垂。
以卜病者,
卜日不死,
其一日乃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82a 页

首俯足诈有外无内。
病者占龟未已,
急死。
卜轻失大,
一日不死。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83a 页

首仰足肣。
以卜有求不得。
以系有罪。
人言语恐之毋伤。
行不行。
见人不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84a 页

大论曰︰
外者人也,
内者自我也;
外者女也,
内者男也。
首俛者忧。
大者身也,
小者枝也。
大法,
病者,
足肣者生,
足开者死。
行者,
足开至,
足肣者不至。
行者,
足肣不行,
足开行。
有求,
足开得,
足肣者不得。
系者,
足肣不出,
开出。
其卜病也,
足开而死者,
内高而外下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85a 页

5.69《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86a 页

《老子》曰︰
「至治之极,
邻国相望,
鸡狗之声相闻,
民各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俗,
乐其业,
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
挽近世涂民耳目,
则几无行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87a 页

太史公曰:
夫神农以前,
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
耳目欲极声色之好,
口欲穷刍豢之味,
身安逸乐,
而心誇矜埶能之荣使。
俗之渐民久矣,
虽户说以眇论,
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
其次利道之,
其次教诲之,
其次整齐之,
最下者与之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88a 页

夫山西饶材、
竹、谷、
纑、旄、
玉石;
山东多鱼、
盐、漆、
丝、声色;
江南出楠、
梓、姜、
柱、金、
锡、连、
丹沙、
犀、玳瑁、
珠玑、
齿革;
龙门、
碣石北多马、
牛、羊、
旃裘、
筋角;
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
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
虞而出之,
工而成之,
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
人各任其能,
竭其力,
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徵贵,
贵之徵贱,
各劝其业,
乐其事,
若水之趋下,
日夜无休时,
不召而自来,
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
而自然之验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89a 页

《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
工不出则乏其事,
商不出则三宝绝,
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
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
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
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
莫之夺予,
而巧者有馀,
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
地潟卤,
人民寡,
于是太公劝其女功,
极技巧,
通鱼盐,
则人物归之,
襁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
海岱之閒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
管子修之,
设轻重九府,
则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而管氏亦有三归,
位在陪臣,
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彊至于威、
宣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90a 页

故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
好行其德;
小人富,
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
山深而兽往之,
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埶益彰,
失埶则客无所之,
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
「千金之子,
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壤壤,
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
万家之侯,
百室之君,
尚犹患贫,
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91a 页

昔者越王句践困于会稽之上,
乃用范蠡、
计然。
计然曰︰
「知斗则修备,
时用则知物,
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
穰;水,
毁;木,
饥;火,
旱。旱则资舟,
水则资车,
物之理也。
六岁穰,
六岁旱,
十二岁一大饥。
夫粜。
二十病农,
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
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
下不减三十,
则农末俱利,
平粜齐物,
关市不乏,
治国之道也。
积著之理,
务完物,
无息币。
以物相贸易,
腐败而食之货勿留,
无敢居贵。
论其有馀不足,
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
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
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修之十年,
国富,
厚赂战士,
士赴矢石,
如渴得饮,
遂报彊吴,
观兵中国,
称号
「五霸」。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92a 页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
乃喟然而叹曰︰
「计然之策七,
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于国,
吾欲用之家。」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变名易姓,
适齐为鸱夷子皮,
之陶为朱公。
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
诸侯四通,
货物所交易也。
乃治产积居,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故善治生者,
能择人而任时。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
后年衰老而听子孙,
子孙脩业而息之,
遂至巨万。
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93a 页

子赣既学于仲尼,
退而仕于卫,
废著鬻财于曹、
鲁之閒,
七十子之徒,
赐最为饶益。
原宪不厌糟糠,
匿于穷巷。
子贡结驷连骑,
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
所至,
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
子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得埶而益彰者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94a 页

白圭,
周人也。
当魏文侯时,
李克务尽地力,
而白圭乐观时变,
故人弃我取,
人取我与。
夫岁孰取谷,
予之丝漆;
茧出取帛絮,
予之食。
太阴在卯,
穰;明岁衰恶。
至午,
旱;明岁美。
至酉,
穰;明岁衰恶。
至子,
大旱;
明岁美,
有水。
至卯,
积著率岁倍。
欲长钱,取下谷;
长石斗,
取上种。
能薄饮食,
忍嗜欲,
节衣服,
与用事僮仆同苦乐,
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故曰︰
「吾治生产,
犹伊尹、
吕尚之谋,
孙吴用兵,
商鞅行法是也。
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
勇不足以决断,
仁不能以取予,
彊不能有所守,
虽欲学吾术,
终不告之矣。」
盖天下言生治祖白圭。
白圭其有所试矣,
能试有所长,
非苟而已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95a 页

猗顿用盬盐起。
而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
与王者埒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96a 页

乌氏裸畜牧,
及众,
斥卖,
求奇绘物,
閒献遗戎王。
戎王什倍其偿,
与之畜,
畜至用谷量马牛。
秦始皇帝令裸比封君,以时
与列臣朝
请,
而巴寡妇清,
其先得丹穴,
而擅其利数世,
家亦不訾。
清,寡妇也,
能守其业,
用财自卫,
不见侵犯。
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
为筑女怀清台。
夫裸鄙人牧长,
清穷乡寡妇,
礼抗万乘,
名显天下,
岂非以富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97a 页

汉兴,
海内为一,
开关梁,
弛山泽之禁,
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交易之物莫不通,
得其所欲,
而徙豪杰诸侯彊族于京师。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98a 页

关中自汧、
雍以东至河、
华,膏壤沃野千里,
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
大王、
王季在岐,
文王作丰,
武王治镐,
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
好稼穑,
殖五谷,
地重,
重为邪。
及秦文、
德、缪居雍,
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
献公徙栎邑,
栎邑北却戎翟,
东通三晋,
亦多大贾。
孝、昭治咸阳,
因以汉都,
长安诸陵,
四方辐凑并至而会,
地小人众,
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南则巴蜀。
巴蜀亦沃野,
地饶卮、
姜、丹沙、
石、铜、
铁、竹、
木之器。
南御滇僰,
僰僮。
西近邛笮,
笮马、
旄牛。
然四塞,
栈道千里,
无所不通,
唯褒斜绾毂其口,
以所多易所鲜。
天水,
陇西、
北地、
上郡与关中同俗,
然西有羌中之利,
北有戎翟之畜,
畜牧为天下饶。
然地亦穷险,
唯京师要其道。
故关中之地,
于天下三分之一,
而人众不过什三;
然量其富,
什居其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899a 页

昔唐人都河东,
殷人都河内,
周人都河南。
夫三河在天下之中,
若鼎足,
王者所更居也,
建国各数百千岁,
土地小狭,
民人众,
都国诸侯所聚会,
故其俗纤俭习事。
杨、平阳陈西贾秦、
翟,北贾种、
代。种、
代,石北也,
地边胡,
数被寇。
人民矜懻忮,
好气,
任侠为奸,
不事农商。
然迫近北夷,
师旅亟往,
中国委输时有奇羡。
其民羯羠不均,
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僄悍,
而武灵王益厉之,
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
故杨、
平阳陈掾其閒,
得所欲。
温、轵西贾上党,
北贾赵、
中山。
中山地薄人众,
犹有沙丘纣淫地馀民,
民俗懁急,
仰机利而食。
丈夫相聚游戏,
悲歌忼慨,
起则相随椎剽,
休则掘冢巧奸冶,
多美物,
为倡优。
女子则鼓鸣瑟,
跕屣,
游媚贵富,
入后宫,
遍诸侯。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00a 页

然邯郸亦漳、
河之閒一都会也。
北通燕、
涿,南有郑、
卫。郑、
卫俗与赵相类,
然近梁、
鲁,微重而矜节。
濮上之邑徙野王,
野王好气任侠,
卫之风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01a 页

夫燕亦勃、
碣之閒一都会也。
南通齐、
赵,东北边胡。
上谷至辽东,
地踔远,
人民希,
数被寇,
大与赵、
代俗相类,
而民雕捍少虑,
有鱼盐枣栗之饶。
北邻乌桓、
夫馀,
东绾秽貉、
朝鲜、
真番之利。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02a 页

洛阳东贾齐、
鲁,南贾梁、
楚。故泰山之阳则鲁,
其阴则齐。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03a 页

齐带山海,
膏壤千里,
宜桑麻,
人民多文䌽布帛鱼盐。
临菑亦海岱之閒一都会也。
其俗宽缓阔达,
而足智,
好议论,
地重,
难动摇,
怯于众斗,
勇于持刺,
故多劫人者,
大国之风也。
其中具五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04a 页

而邹、
鲁滨洙、
泗,犹有周公遗风,
俗好儒,
备于礼,
故其民龊龊。
颇有桑麻之业,
无林泽之饶。
地小人众,
俭啬,
畏罪远邪。
及其衰,
好贾趋利,
甚于周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05a 页

夫自鸿沟以东,
芒、砀以北,
属巨野,
此梁、
宋也。
陶、睢阳亦一都会也。
昔尧作于成阳,
舜渔于雷泽,
汤止于亳。
其俗犹有先王遗风,
重厚多君子,好稼穑,
虽无山川之饶,
能恶衣食,
致其蓄藏。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06a 页

越、
楚则有三俗。
夫自淮北沛、
陈、汝南、
南郡,
此西楚也。
其俗剽轻,
易发怒,
地薄,
寡于积聚。
江陵故郢都,
西通巫、
巴,东有云梦之饶。
陈在楚夏之交,
通鱼盐之货,
其民多贾。
徐、僮、
取虑,
则清刻,
矜己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07a 页

彭城以东,
东海、
吴、广陵,
此东楚也。
其俗类徐、
僮。朐、
缯以北,
俗则齐。
浙江南则越。
夫吴自阖庐、
春申、
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
东有海盐之饶,
章山之铜,
三江、
五湖之利,
亦江东一都会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08a 页

衡山、
九江、
江南、
豫章、
长沙,
是南楚也。
其俗大类西楚。
郢之后徙寿春,
亦一都会也。
而合肥受南北潮,
皮革、
鲍、木输会也。
与闽中、
干越杂俗,
故南楚好辞,
巧说少信。
江南卑湿,
丈夫早夭。
多竹木。
豫章出黄金,
长沙出连、
锡,然菫菫物之所有,
取之不足以更费。
九疑、
苍梧以南至儋耳者,
与江南大同俗,
而杨越多焉。
番禺亦其一都会也,
珠玑、
犀、玳瑁、
果、布之凑。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09a 页

颍川、
南阳,
夏人之居也。
夏人政尚忠朴,
犹有先王之遗风。
颍川敦愿。
秦末世,
迁不轨之民于南阳。
南阳西通武关、
郧关,
东南受汉、
江、淮。
宛亦一都会也。
俗杂好事,
业多贾。
其任侠,
交通颍川,
故至今谓之
「夏人」。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10a 页

夫天下物所鲜所多,
人民谣俗,
山东食海盐,
山西食盐卤,
领南、
沙北固往往出盐,
大体如此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11a 页

总之,
楚越之地,
地广人希,
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
果隋蠃蛤,
不待贾而足,
地埶饶食,
无饥馑之患,
以故呰窳偷生,
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
淮以南,
无冻饿之人,
亦无千金之家。
沂、泗水以北,
宜五谷桑麻六畜,
地小人众,
数被水旱之害,
民好畜藏,
故秦、
夏、梁、
鲁好农而重民。
三河、
宛、陈亦然,
加以商贾。
齐、赵设智巧,
仰机利。
燕、代田畜而事蚕。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12a 页

由此观之,
贤人深谋于廊庙,
论议朝廷,
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
归于富厚也。
是以廉吏久,
久更富,
廉贾归富。
富者,
人之情性,
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故壮士在军,
攻城先登,
陷阵却敌,斩将
搴旗,
前蒙矢石,不避汤
火之难者,为
重赏使




也。
其在闾巷少年,
攻剽椎埋,
劫人作奸,
掘冢铸币,
任侠并兼,
借交报仇,
篡逐幽隐,
不避法禁,
走死地如骛者,
其实皆为财用耳。
今夫赵女郑姬,
设形容,
揳鸣琴,
揄长袂,
蹑利屣,
目挑心招,
出不远千里,
不择老少者,
奔富厚也。
游闲公子,
饰冠剑,
连车骑,
亦为富贵容也。
弋射渔猎,
犯晨夜,
冒霜雪,
驰坑谷,
不避猛兽之害,
为得味也。
博戏驰逐,
斗鸡走狗,
作色相矜,
必争胜者,
重失负也。
医方诸食技术之人,
焦神极能,
为重糈也。
吏士舞文弄法,
刻章伪书,
不避刀锯之诛者,
没于赂遗也。
农工商贾畜长,
固求富益货也。
此有知尽能索耳,
终不馀力而让财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13a 页

谚曰︰
「百里不贩樵,
千里不贩籴。」
居之一岁,
种之以谷;
十岁,
树之以木;
百岁,
来之以德。
德者,
人物之谓也。
今有无秩禄之奉,
爵邑之入,
而乐与之比者,
命曰
「素封」。
封者食租税,
岁率户二百。
千户之君则二十万,
朝觐聘享出其中。
庶民农工商贾,
率亦岁万息二千,
百万之家则二十万,
而更徭租赋出其中。
衣食之欲,
恣所好美矣。
故曰陆地牧马二百蹄,
牛蹄角千,
千足羊,
泽中千足彘,
水居千石鱼陂,
山居千章之材。
安邑千树枣;
燕、秦千树栗;
蜀、汉、
江陵千树橘;
淮北、
常山已南,
河济之閒千树萩;
陈、夏千亩漆;
齐、鲁千亩桑麻;
渭川千亩竹;
及名国万家之城,
带郭千亩亩钟之田,
若千亩卮茜,
千畦姜韭:
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然是富给之资也,
不窥市井,
不行异邑,
坐而待收,
身有处士之义而取给焉。
若至家贫亲老,
妻子软弱,
岁时无以祭祀进醵,
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
如此不惭耻,
则无所比矣。
是以无财作力,
少有斗智,
既饶争时,
此其大经也。
今治生不待危身取给,
则贤人勉焉。
是故本富为上,
末富次之,
奸富最下。
无岩处奇士之行,
而长贫贱,
好语仁义,
亦足羞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14a 页

凡编户之民,
富相什则卑下之,
伯则畏惮之,
千则役,
万则仆,
物之理也。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
工不如商,
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此言末业,
贫者之资也。
通邑大都,
酤一岁千酿,
醯酱千瓨,
浆千甔,
屠牛羊彘千皮,
贩谷粜千钟,
薪槁千车,
船长千丈,
木千章,
竹竿万个,
其轺车百乘,
牛车千两,
木器髹者千杖,
铜器千钧,
素木铁器若卮茜千石,
马蹄噭千,
牛千足,
羊彘千双,
僮手指千,
筋角丹沙千斤,
其帛絮细布千钧,
文采千匹,
榻布皮革千石,
漆千斗,
蘖曲盐豉千荅,
鲐鲚千斤,
鲰千石,
鲍千钧,
枣栗千石者三之,
狐貂裘千皮,
羔羊裘千石,
旃席千具,
佗果菜千钟,
子贷金钱千贯,
节驵会,
贪贾三之,
廉贾五之,
此亦比千乘之家,
其大率也。
佗杂业不中什二,
则非吾财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15a 页

请略道当世千里之中,
贤人所以富者,
令后世得以观择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16a 页

蜀卓氏之先,
赵人也,
用铁冶富。
秦破赵,
迁卓氏。
卓氏见虏略,
独夫妻推辇,
行诣迁处。
诸迁虏少有馀财,
争与吏,
求近处,
处葭萌。
唯卓氏曰︰
「此地狭薄。
吾闻汶山之下,
沃野,
下有蹲鸱,
至死不饥。
民工于市,
易贾。」
乃求远迁。
致之临邛,
大喜,
即铁山鼓铸,
运筹策,
倾滇蜀之民,
富至僮千人。
田池射猎之乐,
拟于人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17a 页

程郑,
山东迁虏也,
亦冶铸,
贾椎髻之民,
富埒卓氏,
俱居临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18a 页

宛孔氏之先,
梁人也,
用铁冶为业。
秦伐魏,
迁孔氏南阳。
大鼓铸,
规陂池,
连车骑,
游诸侯,
因通商贾之利,
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
然其赢得过当,
愈于纤啬,
家致富数千金,
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19a 页

鲁人俗俭啬,
而曹邴氏尤甚,
以铁冶起,
富至巨万。
然家自父兄子孙约,
俛有拾,
仰有取,
贳贷行贾遍郡国。
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
以曹邴氏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20a 页

齐俗贱奴虏,
而刀閒独爱贵之。
桀黠奴,
人之所患也,
唯刀閒收取,
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
或连车骑,
交守相,
然愈益任之。
终得其力,
起富数千万。
故曰
「宁爵毋刀」,
言其能使豪奴自饶而尽其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21a 页

周人既纤,
而师史尤甚,
转毂以百数,
贾郡国,
无所不至。
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
贫人学事富家,
相矜以久贾,
数过邑不入门,
设任此等,
故师史能致七千万。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22a 页

宣曲任氏之先,
为督道仓吏。
秦之败也,
豪杰皆争取金玉,
而任氏独窖仓粟。
楚汉相距荥阳也,
民不得耕种,
米石至万,
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民,
任氏以此起富。
富人争奢侈,
而任氏折节为俭,
力田畜。
田畜人争取贱贾,
任氏独取贵善。
富者数世。
然任公家约,
非田畜所出弗衣食,
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
以此为闾里率,
故富而主上重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23a 页

塞之斥也,
唯桥姚已致马千匹,
牛倍之,
羊万头,
粟以万钟计。
吴楚七国兵起时,
长安中列侯封君行从军旅,
赍贷子钱,
子钱家以为侯邑国在关东,
关东成败未决,
莫肯与。
唯无盐氏出捐千金贷,
其息什之。
三月,
吴楚平。
一岁之中,
则无盐氏之息什倍,
用此富埒关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24a 页

关中富商大贾,
大抵尽诸田,
田啬、
田兰。
韦家栗氏,
安陵、
杜杜氏,
亦巨万。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25a 页

此其章章尤异者也。
皆非有爵邑奉禄弄法犯奸而富,
尽椎埋去就,
与时俯仰,
获其赢利,
以末致财,
用本守之,
以武一切,
用文持之,
变化有概,
故足术也。
若至力农畜,
工虞商贾,
为权利以成富,
大者倾郡,
中者倾县,
下者倾乡里者,
不可胜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26a 页

夫纤啬筋力,
治生之正道也,
而富者必用奇胜。
田农,
掘业,
而秦扬以盖一州。
掘冢,
奸事也,
而田叔以起。
博戏,
恶业也,
而桓发用富。
行贾,
丈夫贱行也,
而雍乐成以饶。
贩脂,
辱处也,
而雍伯千金。
卖浆,
小业也,
而张氏千万。
洒削,
薄技也,
而郅氏鼎食。
胃脯,
简微耳,
浊氏连骑。
马医,
浅方,
张里击钟。
此皆诚壹之所致。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27a 页

由是观之,
富无经业,
则货无常主,
能者辐凑,
不肖者瓦解。
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
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
岂所谓
「素封」
者邪?
非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28a 页

5.70《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29a 页

昔在颛顼,
命南正重以司天,
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
绍重黎之后,
使复典之,
至于夏商,
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
程伯休甫其后也。
当周宣王时,
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閒,
司马氏去周适晋。
晋中军随会奔秦,
而司马氏入少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30a 页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
分散,
或在卫,
或在赵,
或在秦。
其在卫者,
相中山。
在赵者,
以传剑论显,
蒯聩其后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
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
遂拔,
因而守之。
错孙靳,
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坑赵
长平军,
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
葬于华池。
靳孙昌,
昌为秦主铁官,
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
王卬于殷。
汉之伐楚,
卬归汉,
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
无泽为汉市长。
无泽生喜,
喜为五大夫,
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
谈为太史公。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31a 页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
《易》于杨何,
习道论于黄子。
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閒,
悯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
乃论六家之要指曰: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32a 页

《易大传》
「天下一致而百虑,
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
儒、墨、
名、法、
道德,
此务为治者也,
直所从言之异路,
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
大祥而众忌讳,
使人拘而多所畏;
然其序四时之大顺,
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
劳而少功,
是以其事难尽从;
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
列夫妇长幼之别,
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
是以其事不可遍循;
然其彊本节用,
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
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
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
然其正名实,
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
动合无形,
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
因阴阳之大顺,
采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
与时迁移,
应物变化,
立俗施事,
无所不宜,
指约而易操,
事少而功多。
儒者则不然。
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
主倡而臣和,
主先而臣随。
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至于大道之要,
去健羡,
绌聪明,
释此而任术。
夫神大用则谒,
形大劳则敝。
形神骚动,
欲与天地长久,
非所闻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33a 页

夫阴阳四时、
八位、
十二度、
二十四节各有教令,
顺之者昌,
逆之者不死则亡,
未必然也,
故曰
「使人拘而多畏」。
夫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此天道之大经也,
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故曰
「四时之大顺,
不可失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34a 页

夫儒者以《六蓺》为法。
《六蓺》经传以千万数,
累世不能通其学,
当年不能究其礼,
故曰
「博而寡要,
劳而少功」。
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
序夫妇长幼之别,
虽百家弗能易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35a 页

墨者亦尚尧舜道,
言其德行曰︰
「堂高三尺,
土陛三等,
茅茨不剪,
采椽不刮。
食土簋,
啜土刑,
粝粱之食,
藜藿之羹。
夏日葛衣,
冬日鹿裘。」
其送死,
桐棺三寸,
举音不尽其哀。
教丧礼,
必以此为万民之率。
使天下法若此,
则尊卑无别也。
夫世异时移,
事业不必同,
故曰
「俭而难遵」。
要曰彊本节用,
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此墨子之所长,
虽百家弗能废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36a 页

法家不别亲疏,
不殊贵残,
一断于法,
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可以行一时之计,
而不可长用也,
故曰
「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
明分职不得相踰越,
虽百家弗能改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37a 页

名家苛察缴绕,
使人不得反其意,
专决于名失人情,
故曰
「使人俭而善失真」。
若夫控名责实,
参伍不失,
此不可不察也。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38a 页

道家无为,
又曰无不为,
其实易行,
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
以因循为用。
无成埶,
无常形,
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
不为物后,
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
因时为业;
有度无度,
因物与合。
故曰
「圣人不朽,
时变是守。
虚孝道之常也,
因者君之纲」
也。群臣并至,
使各自明也。
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
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
窾言不听,
奸乃不生,
贤不肖自分,
白黑乃形。
在所欲用耳,
何事不成。
乃合大道,
混混冥冥。
光耀天下,
复反无名。
凡人所生者神也,
所托者形也。
神大用则竭,
形大劳则敝,
形神离则死。
死者不可复生,
离者不可复反,
故圣人重之。
由是观之,
神者生之本也,
形者生之具也。
不先定其神形,
而曰
「我有以治天下」,
何由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39a 页

太史公既掌天官,
不治民。
有子曰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40a 页

迁生龙门,
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
淮,上会稽,
探禹穴,
窥九疑,
浮于沅、
湘;北涉汶、
泗,讲业齐、
鲁之都,
观孔子之遗风,
乡射邹、
峄;厄困鄱、
薛、彭城,
过梁、
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
奉使西征巴、
蜀以南,
南略邛、
笮、昆明,
还报命。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41a 页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
而太史公留滞周南,
不得与从事,
故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使反,
见父于河洛之閒。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
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
绝于予乎?
汝复为太史,
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
封泰山,
而余不得从行,
是命也夫,
命也夫!
余死,
汝必为太史;
为太史,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此孝之大者。
夫天下称诵周公,
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宣周邵之风,
达太王王季之思虑,
爰及公刘,
以尊后稷也。
幽厉之后,
王道缺,
礼乐衰,
孔子脩旧起废,
《诗》《书》
《春秋》
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
而诸侯相兼,
史记放绝。
今汉兴,
海内一统,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余为太史而弗论载,
废天下之史文,
余甚惧焉,
汝其念哉!」
迁俯首流涕曰︰
「小子不敏,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弗敢阙。」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42a 页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五年而当太初元年,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
天历始改,
建于明堂,
诸神受纪。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43a 页

太史公曰︰
「先人有言︰
『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
有能绍明世,
《易传》
《春秋》
《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让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44a 页

上大夫壶遂曰︰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太史公曰︰
「余闻董生曰︰
『周道衰废,
孔子为鲁司寇,
诸侯害之,
大夫壅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
道之不行也,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以为天下仪表,
贬天子,
退诸侯,
讨大夫,
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
『我欲载之空言,
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春秋》
上明三王之道,
下辨人事之纪,
别嫌疑,
明是非,
定犹豫,
善善恶恶,
贤贤贱不肖,
存亡国,
继绝世,
补敝起废,
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
故长于变;
《礼》经纪人伦,
故长于行;
《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
《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
故长于风;
《乐》乐所以立,
故长于和;
《春秋》辩是非,
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
《乐》以发和,
《书》以道事,
《诗》以达意,
《易》以道化,
《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
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
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
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
皆失其本已。」
《易》
『失之豪釐,
差以千里』。
故曰
『臣弑君,
子弑父,
非一旦一夕之故也,
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前有谗而弗见,
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
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
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
必陷篡弑之诛,
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
为之不知其义,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不通礼义之旨,
至于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夫君不君则犯,
臣不臣则诛,
父不父则无道,
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
天下之大过也。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
则受而弗敢辞。
《春秋》者,
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
法施已然之后;
法之所为用者易见,
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45a 页

壶遂曰︰
「孔子之时,
上无明君,
下不得任用,
故作《春秋》
垂空文以断礼义,
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
下得守职,
万事既具,
咸各序其宜,
夫子所论,
欲以何明?」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46a 页

太史公曰︰
「唯唯,
否否,
不然。
余闻之先人曰︰
『伏羲至纯厚,
《易》《八卦》
尧舜之盛,
《尚书》载之,
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
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
推三代之德,
褒周室,
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
至明天子,
获符瑞,
封禅,
改正朔,
易服色,
受命于穆清,
泽流罔极,
海外殊俗,
重译款塞,
请来献见者,
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
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
有国者之耻;
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
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
废明圣德不载,
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
堕先人所言,
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
整齐其世传,
非所谓作也。
而君比之于《春秋》
谬矣。」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47a 页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
幽于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
「是余之罪也夫!
是余之罪也夫!
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
「夫《诗》《书》隐约者,
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
《周易》
孔子厄陈蔡,
《春秋》
屈原放逐,
《离骚》
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
而论兵法;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
《孤愤》
《诗》三百篇,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也,
故述往事,
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
至于麟止,
自黄帝始。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48a 页

维昔黄帝,
法天则地,
四圣遵序,
各成法度;
唐尧逊位,
虞舜不台,
厥美帝功,
万世载之。
《五帝本纪》第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49a 页

维禹之功,
九州攸同,
光唐虞际,
德流苗裔;
夏桀淫骄,
乃放鸣条。
《夏本纪》第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50a 页

维契作商,
爰及成汤;
太甲居桐,
德盛阿衡;
武丁得说,
乃称高宗;
帝辛湛湎,
诸侯不享。
《殷本纪》第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51a 页

维弃作稷,
德盛西伯;
武王牧野,
实抚天下;
幽厉昏乱,
既丧酆镐;
陵迟至赧,
洛邑不祀。
《周本纪》第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52a 页

维秦之先,
伯翳佐禹;
穆公思义,
悼豪之旅;
以人为殉,
诗歌《黄鸟》
昭襄业帝。
《秦本纪》第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53a 页

始皇既立,
井兼六国,
销锋铸鐻,
维偃干革,
尊号称帝,
矜武任力;
二世受运,
子婴降虏。
《始皇本纪》第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54a 页

秦失其道,
豪桀并扰;
项梁业之,
子羽接之;
杀庆救赵,
诸侯立之;
诛婴背怀,
天下非之。
《项羽本纪》第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55a 页

子羽暴虐,
汉行功德;
愤发蜀汉,
还定三秦;
诛籍业帝,
天下惟宁,
改制易俗。
《高祖本纪》第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56a 页

惠之早霣,
诸吕不台;
崇彊禄、
产,诸侯谋之;
杀隐幽友,
大臣洞疑,
遂及宗祸。
《吕太后本纪》第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57a 页

汉既初兴,
继嗣不明,
迎王践祚,
天下归心;
蠲除肉刑,
开通关梁,
广恩博施,
厥称太宗。
《孝文本纪》第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58a 页

诸侯骄恣,
吴首为乱,
京师行诛,
七国伏辜,
天下翕然,
大安殷富。
《孝景本纪》第十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59a 页

汉兴五世,
隆在建元,
外攘夷狄,
内脩法度,
封禅,
改正朔,
易服色。
《今上本纪》第十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60a 页

维三代尚矣,
年纪不可考,
盖取之谱牒旧闻,
本于兹,
于是略推,
《三代世表》第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61a 页

幽厉之后,
周室衰微,
诸侯专政,
《春秋》有所不纪;
而谱牒经略,
五霸更盛衰,
欲睹周世相先后之意,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62a 页

春秋之后,
陪臣秉政,
彊国相王;
以至于秦,
卒并诸夏,
灭封地,
擅其号。
《六国年表》第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63a 页

秦既暴虐,
楚人发难,
项氏遂乱,
汉乃扶义征伐;
八年之閒,
天下三嬗,
事繁变众,
故详著《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64a 页

汉兴已来,
至于太初百年,
诸侯废立分削,
谱纪不明,
有司靡踵,
彊弱之原云以世。
《汉兴已来诸侯年表》第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65a 页

维高祖元功,
辅臣股肱,
剖符而爵,
泽流苗裔,
忘其昭穆,
或杀身陨国。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66a 页

惠景之閒,
维申功臣宗属爵邑,
《惠景閒侯者年表》第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67a 页

北讨彊胡,
南诛劲越,
征伐夷蛮,
武功爰列。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68a 页

诸侯既彊,
七国为从,
子弟众多,
无爵封邑,
推恩行义,
其埶销弱,
德归京师。
《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69a 页

国有贤相良将,
民之师表也。
维见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贤者记其治,
不贤者彰其事。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70a 页

维三代之礼,
所损益各殊务,
然要以近性情,
通王道,
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
略协古今之变。
《礼书》第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71a 页

乐者,
所以移风易俗也。
《雅》《颂》声兴,
则已好《郑》《卫》之音,
《郑》《卫》之音所从来久矣。
人情之所感,
远俗则怀。
《乐书》以述来古,
《乐书》第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72a 页

非兵不彊,
非德不昌,
黄帝、
汤,武以兴,
桀、纣、
二世以崩,
可不慎欤?
《司马法》所从来尚矣,
太公、
孙、吴、
王子能绍而明之,
切近世,
极人变。
《律书》第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73a 页

律居阴而治阳,
历居阳而治阴,
律历更相治,
閒不容翲忽。
五家之文怫异,
维太初之元论。
《历书》第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74a 页

星气之书,
多杂禨祥,
不经;
推其文,
考其应,
不殊。
比集论其行事,
验于轨度以次,
《天官书》第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75a 页

受命而王,
封禅之符罕用,
用则万灵罔不禋祀。
追本诸神名山大川礼,
《封禅书》第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76a 页

维禹浚川,
九州攸宁;
爰及宣防,
决渎通沟。
《河渠书》第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77a 页

维币之行,
以通农商;
其极则玩巧,
并兼兹殖,
争于机利,
去本趋末,
《平准书》以观事变,
第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78a 页

太伯避历,
江蛮是适;
文武攸兴,
古公王迹。
阖庐弑僚,
宾服荆楚;
夫差克齐,
子胥鸱夷;
信嚭亲越,
吴国既灭。
嘉伯之让,
《吴世家》第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79a 页

申、
吕肖矣,
尚父侧微,
卒归西伯,
文武是师;
功冠群公,
缪权于幽;
番番黄发,
爰飨营丘。
不背柯盟,
桓公以昌,
九合诸侯,
霸功显彰。
田阚争宠,
姜姓解亡。
嘉父之谋,
《齐太公世家》第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80a 页

依之违之,
周公绥之;
愤发文德,
天下和之;
辅翼成王,
诸侯宗周。
隐桓之际,
是独何哉?
三桓争彊,
鲁乃不昌。
嘉旦《金縢》
《周公世家》第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81a 页

武王克纣,
天下未协而崩。
成王既幼,
管蔡疑之,
淮夷叛之,
于是召公率德,
安集王室,
以宁东土。
燕哙之禅,
乃成祸乱。
《甘棠》之诗,
《燕世家》第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82a 页

管蔡相武庚,
将宁旧商;
及旦摄政,
二叔不飨;
杀鲜放度,
周公为盟;
大任十子,
周以宗彊。
嘉仲悔过,
《管蔡世家》第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83a 页

王后不绝,
舜禹是说;
维德休明,
苗裔蒙烈。
百世享祀,
爰周陈𣏌,
楚实灭之。
齐田既起,
舜何人哉?
《陈𣏌世家》家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84a 页

收殷馀民,
叔封始邑,
申以商乱,
《酒材》是告,
及朔之生,
卫顷不宁;
南子恶蒯聩,
子父易名。
周德卑微,
战国既彊,
卫以小弱,
角独后亡。
嘉彼《康诰》
《卫世家》第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85a 页

嗟箕子乎!
嗟箕子乎!
正言不用,
乃反为奴。
武庚既死,
周封微子。
襄公伤于泓,
君子孰称。
景公谦德,
荧惑退行。
剔成暴虐,
宋乃灭亡。
嘉微子问太师,
《宋世家》第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86a 页

武王既崩,
叔虞邑唐。
君子讥名,
卒灭武公。
骊姬之爱,
乱者五世;
重耳不得意,
乃能成霸。
六卿专权,
晋国以秏。
嘉文公锡圭鬯,
《晋世家》第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87a 页

重黎业之,
吴回接之;
殷之季世,
粥子牒之。
周用熊绎,
熊渠是续。
庄王之贤,
乃复国陈;
既赦郑伯,
班师华元。
怀王客死,
兰咎屈原;
好谀信谗,
楚并于秦。
嘉庄王之义,
《楚世家》第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88a 页

少康之子,
实宾南海,
文身断发,
鼋鳝与处,
既守封禺,
奉禹之祀。
句践困彼,
乃用种、
蠡。嘉句践夷蛮能脩其德,
灭彊吴以尊周室,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89a 页

桓公之东,
太史是庸。
及侵周禾,
王人是议。
祭仲要盟,
郑久不昌。
子产之仁,
绍世称贤。
三晋侵伐,
郑纳于韩。
嘉厉公纳惠王,
《郑世家》第十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90a 页

维骥騄耳,
乃章造父。
赵夙事献,
衰续厥绪。
佐文尊王,
卒为晋辅。
襄子困辱,
乃禽智伯。
主父生缚,
饿死探爵。
王迁辟淫,
良将是斥。
嘉鞅讨周乱,
《赵世家》第十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91a 页

毕万爵魏,
卜人知之。
及绛戮干,
戎翟和之。
文侯慕义,
子夏师之。
惠王自矜,
齐秦攻之。
既疑信陵,
诸侯罢之。
卒亡大梁,
王假厮之。
嘉武佐晋文申霸道,
《魏世家》第十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92a 页

韩厥阴德,
赵武攸兴。
绍绝立废,
晋人宗之。
昭侯显列,
申子庸之。
疑非不信,
秦人袭之。
喜厥辅晋匡周天子之赋,
《韩世家》第十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93a 页

完子避难,
适齐为援,
阴施五世,
齐人歌之。
成子得政,
田和为侯。
王建动心,
乃迁于共。
嘉威、
宣能拨浊世而浊宗周,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94a 页

周室既衰,
诸侯恣行。
仲尼悼礼废乐崩,
追脩经术,
以达王道,
匡乱世反之于正,
见其文辞,
为天下制仪法,
《六蓺》之统纪于后世。
《孔子世家》第十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95a 页

桀、
纣失其道而汤、
武作,
周失其道而《春秋》作。
秦失其政,
而陈涉发迹,
诸侯作难,
风起云蒸,
卒亡秦族。
天下之端,
自涉发难。
《陈涉世家》第十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96a 页

成皋之台,
薄氏始基。
诎意适代,
厥崇诸窦。
栗姬偩贵,
王氏乃遂。
陈后太骄,
卒尊子夫。
嘉夫德若斯,
《外戚世家》第十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97a 页

汉既谲谋,
禽信于陈;
越荆剽轻,
乃封弟交为楚王,
爰都彭城,
以彊淮泗,
为汉宗藩。
戊溺于邪,
礼复绍之。
嘉游辅祖,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98a 页

维祖师旅,
刘贾是与;
为布所袭,
丧其荆、
吴。营陵激吕,
乃王琅邪;
怵午信齐,
往而不归,遂西入关,
遭立孝文,
获复王燕。
天下未集,
贾、泽以族,
为汉藩辅。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1999a 页

天下已平,
亲属既寡;
悼惠先壮,
实镇东土。
哀王擅兴,
发怒诸吕,
驷钧暴戾,
京师弗许。
厉之内淫,
祸成主父。
嘉肥股肱,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00a 页

楚人围我荥阳,
相守三年;
萧何填抚山西,
推计踵兵,
给粮食不绝,
使百姓爱汉,
不乐为楚。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01a 页

与信定魏,
破赵拔齐,
遂弱楚人。
续何相国,
不变不革,
黎庶攸宁。
嘉参不伐功矜能,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02a 页

运筹帷幄之中,
制胜于无形,
子房计谋其事,
无知名,
无勇功,
图难于易,
为大于细。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03a 页

六奇既用,
诸侯宾从于汉;
吕氏之事,
平为本谋,
终安宗庙,
定社稷。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04a 页

诸吕为从,
谋弱京师,
而勃反经合于权;
吴楚之兵,
亚夫驻于昌邑,
以厄齐赵,
而出委以梁。
《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05a 页

七国叛逆,
蕃屏京师,
唯梁为捍;
偩爱矜功,
几获于祸。
嘉其能距吴楚,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06a 页

五宗既王,
亲属洽和,
诸侯大小为藩,
爰得其宜,
僭拟之事稍衰贬矣。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07a 页

三子之王,
文辞可观。
《三王世家》第三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08a 页

末世争利,
维彼奔义;
让国饿死,
天下称之。
《伯夷列传》第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09a 页

晏子俭矣,
夷吾则奢;
齐桓以霸,
景公以治。
《管晏列传》第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10a 页

孝耳无为自化,
清净自正;
韩非揣事情,
循埶理。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11a 页

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
穰苴能申明之。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12a 页

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
与道同符,
内可以治身,
外可以应变,
君子比德焉。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13a 页

维建遇谗,
爰及子奢,
尚既匡父,
伍员奔吴。
《伍子胥列传》第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14a 页

孔氏述文,
弟子兴业,
咸为师傅,
崇仁厉义。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15a 页

鞅去卫适秦,
能明其术,
彊霸孝公,
后世遵其法。
《商君列传》第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16a 页

天下患衡秦毋餍,
而苏子能存诸侯,
约从以抑贪彊。
《苏秦列传》第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17a 页

六国既从亲,
而张仪能明其说,
复散解诸侯。
《张仪列传》第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18a 页

秦所以东攘雄诸侯,
樗里、
甘茂之策。
《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19a 页

苞河山,
围大梁,
使诸侯敛手而事秦者,
魏冉之功。
《穰侯列传》第十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20a 页

南拔鄢郢,
北摧长平,
遂围邯郸,
武安为率;
破荆灭赵,
王剪之计。
《白起王剪列传》第十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21a 页

猎儒墨之遗文,
明礼义之统纪,
绝惠王利端,
列往世兴衰。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22a 页

好客喜士,
士归于薛,
为齐捍楚魏。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23a 页

争冯亭以权,
如楚以救邯郸之围,
使其君复称于诸侯。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24a 页

能以富贵下贫贱,
贤能诎于不肖,
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25a 页

以身徇君,
遂脱彊秦,
使驰说之士南乡走楚者,
黄歇之义。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26a 页

能忍诟于魏齐,
而信威于彊秦,
推贤让位,
二子有之。
《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27a 页

率行其谋,
连五国兵,
为弱燕报彊齐之雠,
雪其先君之耻。
《乐毅列传》第二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28a 页

能信意彊秦,
而屈体廉子,
用徇其君,
俱重于诸侯。
《廉颇兰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29a 页

湣王既失临淄而奔莒,
唯田单用即墨破走骑劫,
遂存齐社稷。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30a 页

能设诡说解患于围城,
轻爵禄,
乐肆志。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31a 页

作辞以讽谏,
连类以争义,
《离骚》有之。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32a 页

结子楚亲,
使诸侯之士斐然争入事秦。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33a 页

曹子匕首,
鲁获其田,
齐明其信;
豫让义不为二心。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34a 页

能明其画,
因时推秦,
遂得意于海内,
斯为谋首。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35a 页

为秦开地益众,
北靡匈奴,
据河为塞,
因山为固,
建榆中。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36a 页

填赵塞常山以广河内,
弱楚权,
明汉王之信于天下。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37a 页

收西河、
上党之兵,
从至彭城;
越之侵掠梁地以苦项羽。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38a 页

以淮南叛楚归汉,
汉用得大司马殷,
卒破子羽于垓下。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39a 页

楚人迫我京索,
而信拔魏赵,
定燕齐,
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
以灭项籍。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40a 页

楚汉相距巩洛,
而韩信为填颍川,
卢绾绝籍粮饷。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41a 页

诸侯畔项王,
唯齐连子羽城阳,
汉得以閒遂入彭城。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42a 页

攻城野战,
获功归报,
哙、商有力焉,
非独鞭策,
又与之脱难。
《樊郦列传》第三十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43a 页

汉既初定,
文理未明,
苍为主计,
整齐度量,
序律历。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44a 页

结言通使,
约怀诸侯;
诸侯咸亲,
归汉为藩辅。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45a 页

欲详知秦楚之事,
维周緤常从高祖,
平定诸侯。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46a 页

徙彊族,
都关中,
和约匈奴;
明朝廷礼,
次宗庙仪法。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47a 页

能摧刚作柔,
卒为列臣;
栾公不劫于埶而倍死。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48a 页

敢犯颜色以达主义,
不顾其身,
为国家树长画。
《袁盎朝错列传》第四十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49a 页

守法不失大理,
言古贤人,
增主之明。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50a 页

敦厚慈孝,
讷于言,
敏于行,
务在鞠躬,
君子长者。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51a 页

守节切直,
义足以言廉,
行足以厉贤,
任重权不可以非理挠。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52a 页

扁鹊言医,
为方者宗,
守数精明;
后世循序,
弗能易也,
而仓公可谓近之矣。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53a 页

维仲之省,
厥濞王吴,
遭汉初定,
以填抚江淮之閒。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54a 页

吴楚为乱,
宗属唯婴贤而喜士,
士乡之,
率师抗山东荥阳。
《魏其武安列传》第四十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55a 页

智足以应近世之变,
宽足用得人。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56a 页

勇于当敌,
仁爱士卒,
号令不烦,
师徒乡之。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57a 页

自三代以来,
匈奴常为中国患害;
欲知彊弱之时,
设备征讨,
《匈奴列传》第五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58a 页

直曲塞,
广河南,
破祁连,
通西国,
靡北胡。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59a 页

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
唯弘用节衣食为百吏先。
《平津侯列传》第五十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60a 页

汉既平中国,
而佗能集杨越以保南藩,
纳贡职。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61a 页

吴之叛逆,
瓯人斩濞,
葆守封禺为臣。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62a 页

燕丹散乱辽閒,
满收其亡民,
厥聚海东,
以集真藩,
葆塞为外臣。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63a 页

唐蒙使略通夜郎,
而邛笮之君请为内臣受吏。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64a 页

《子虚》之事,
《大人》赋说,
靡丽多誇,
然其指风谏,
归于无为。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65a 页

黥布叛逆,
子长国之,
以填江淮之南,
安剽楚庶民。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66a 页

奉法循理之吏,
不伐功矜能,
百姓无称,
亦无过行。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67a 页

正衣冠立于朝廷,
而群臣莫敢言浮说,
长孺矜焉;
好荐人,
称长者,
壮有溉。
《汲郑列传》第六十。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68a 页

自孔子卒,
京师莫崇庠序,
唯建元元狩之閒,
文辞粲如也。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69a 页

民倍本多巧,
奸轨弄法,
善人不能化,
唯一切严削为能齐之。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70a 页

汉既通使大夏,
而西极远蛮,
引领内乡,
欲观中国。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71a 页

救人于厄,
振人不赡,
仁者有乎;
不既信,
不倍言,
义者有取焉。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72a 页

夫事人君能说主耳目,
和主颜色,
而获亲近,
非独色爱,
能亦各有所长。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73a 页

不流世俗,
不争埶利,
上下无所凝滞,
人莫之害,
以道之用。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74a 页

齐、
楚、秦、
赵为日者,
各有俗所用。
欲循观其大旨,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75a 页

三王不同龟,
四夷各异卜,
然各以决吉凶。
略窥其要,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76a 页

布衣匹夫之人,
不害于政,
不妨百姓,
取与以时而息财富,
智者有采焉。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1 〈伯夷列传〉第一 第 2077a 页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
接三代绝业。
周道废,
秦拨去古文,
焚灭《诗》《书》
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于是汉兴,
萧何次律令,
韩信申军法,
张苍为章程,
叔孙通定礼仪,
则文学彬彬稍进,
《诗》《书》往往閒出矣。
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
而贾生、
晁错明申、
商,公孙弘以儒显,
百年之閒,
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曰︰
「于戏!
余维先人尝掌斯事,
显于唐虞,
至于周,
复典之,
故司马氏世主天官。
至于余乎,
钦念哉!
钦念哉!」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王迹所兴,
原始察终,
见盛观衰,
论考之行事,
略推三代,
录秦汉,
上记轩辕,
下至于兹,
著十二本纪,
既科条之矣。
并时异世,
年差不明,
作十表。
礼乐损益,
律历改易,
兵权山川鬼神,
天人之际,
承敝通变,
作八书。
二十八宿环北辰,
三十辐共一毂,
运行无穷,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忠信行道,
以奉主上,
作三十世家。
扶义俶傥,
不令己失时,
立功名于天下,
作七十列列传。
凡百三十篇,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太史公书》
序略,
以拾遗补蓺,
成一家之言,
厥协《六经》异传,
整齐百家杂语,
藏之名山,
副在京师,
俟后世圣人君子。
第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