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江南经略 卷六上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1a 页 WYG0728-033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江南经略卷六上
            明 郑若曾 撰
 镇江府总论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2a 页 WYG0728-0332a.png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2b 页 WYG0728-0332b.png
  镇江府总论
或问京口以西抵于石头迢迢二百里山皆可踰踰则可以
窥留都京口以东抵于孟渎港口七十馀里贼舟皆可入入
则可以犯江南镇江之江防难矣(若曾/)曰不然南京临江峭
壁千仞两山夹岸如峨眉然其南天开一窦水由中行是为
采石四十里至太平此南北战争东南第一关隘也贼若进
此绕至溧阳则宣歙东吴一带声援绝矣故保固留都之计
采石其上也京口石头之间高峰逼岸宛如长城其内则诸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a 页 WYG0728-0332c.png
山错杂无城市可资掳掠其外则江岸峻绝不可登犯古今
曾有从此进兵者乎京口孟渎之间沿江南岸或高峰横亘
或江沙泥淖或江中有洲长四五十里者有之一二十里者
有之障蔽两涯直至河庄方可深入所谓二十八港者浅涩
短狭寇舶难以通行有识者只固守庄河而江防之大纲尽
之矣或又曰若而言留都之利害在采石江南之利害在河
庄而京口似无关系焉用守乎曰恶是何言也镇江者上为
留都辅郡下为吴越咽喉乃江南第一城也天下有事奸雄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b 页 WYG0728-0332d.png
之所必争虽曰得其地未必可以犯留都但寇方犯江南
而吾兵欲保安留都屏捍江南非此则大掣肘何也采石
河庄者庙堂所深注意戍守必严寇计狡猾安知不由京
口而入从秣陵夹冈间道而行乎万一贼据京口则东风
上潮片帆可以向采石西风落潮瞬息可以至河庄进退
纵衡维其所骋司兵柄者是当加意水陆而坚守镇江也
  镇江府疆界考
镇江府禹贡扬州之域天文斗分野春秋时为吴地吴亡属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4a 页 WYG0728-0333a.png
越越亡属楚秦并天下为会稽鄣二郡之地自句曲以西属
鄣郡句曲以东属会稽郡东汉属吴郡建安中孙权自吴徙
治丹徒号曰京城寻迁都建业复于此置京督为重镇焉(图/经)
(云其地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尔雅曰丘绝高曰京因谓之京/口京口之名以此吴志孙策使孙河领兵屯京地又云魏臧)
(霸以轻船袭徐陵/皆指此地而言)晋平吴为毗陵郡地统丹徒曲阿武进延
陵毗陵暨阳无锡七县永嘉五年改为晋陵郡徙治丹徒元
帝渡江都建业于京口侨置徐兖州后虽徐州或镇下邳或
镇旴𣅿姑孰皆置留局于京口时号为北府宋元嘉中以南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4b 页 WYG0728-0333b.png
徐州治京口又置南东海郡隋废州及郡为延陵镇属蒋州
开皇中改置润州寻废为延陵县(寰宇记开皇十五年罢延/陵镇以蒋州之延陵永年)
(常州之曲阿三县置润州于镇城盖取州东润/浦以立名大业三年废为江都郡之延陵县)唐武德初复
曰润州天宝初改丹阳郡乾元中复为润州又升为丹阳军
建中初改号镇海军宋开宝末改镇江军寻复为润州政和
中以徽宗潜邸升为镇江府建炎南渡高宗驻跸亲阅水军
于登云门外绍兴三十一年诏于镇江权立行府元改镇江
路属江浙行省国初为江淮府后改镇江府领县三(丹徒丹/阳金坛)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5a 页 WYG0728-0333c.png
 府境广四百七十里袤一百六十里
  镇江府城池考
镇江府旧城周围二十六里十七步高一丈九尺三国吴时
目为京城孙韶代伯父河守京城尝缮治之晋宋以来因而
不废唐太和中观察使王璠始凿外隍乾符中周宝自杭
徙镇筑罗城二十馀里国朝洪武元年命耿再成为帅请
因六朝旧城稍敛之甓以砖石自是雉堞巍然称江南最
并建楼橹营铺辟四门东曰朝阳南曰虎踞西曰金银北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5b 页 WYG0728-0333d.png
曰定波并南北水关凡六门子城并东西夹城共长十二
里七十步高三丈一尺子城三国时孙权所筑周围六百
三十步内外皆甃以甓号铁瓮城晋郗鉴尝修之王恭更
加改创南唐刺史林仁肇复修之东西夹城则唐所筑也
  城
   周围九里十三步高二丈六尺
  池
   自西门至南水关通漕河自北水关至拖板桥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6a 页 WYG0728-0334a.png
   通舟楫馀皆畜水耳
  陆门
   四座东南北三方皆二重惟西方三重门各有
   楼
  水关
   二座南北各一
  敌台
   六座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6b 页 WYG0728-0334b.png
  窝铺
   一百二十座
  雉堞
   三千八百五十五垛
    愚按此江南第一城也虽临江浒而坚固难
    攻善守之可以捍蔽江南
   镇江府守城官兵考
 镇江卫指挥使司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7a 页 WYG0728-0334c.png
  洪武初建𨽻中军都督府
    署在郡治大市西洪武十二年指挥佥事宋
    礼创 经历司在卫署左 镇抚厅在卫署
    右 教场在府城北一里北固山下
  指挥使一员 同知二员 佥事四员 镇抚司
  镇抚二员 经历司经历一员
  领所六
    左千户所营在道林寺后右千户所营在北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7b 页 WYG0728-0334d.png
    水关侧中千户所营在万寿宫侧前千户所
    营在表善寺侧后千户所营在定波门内中
    右千户所营在金银门内
   千户十八员(内正千户六/副千户十二) 百户六十员(每百/户所)
   (设总旗二名/小旗十名)
    现统军舍馀丁三千九百三员名共屯田地
    十一万七千二百二十一亩有奇
     按国初自丙申岁取镇江即元上万户府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8a 页 WYG0728-0335a.png
     置元帅府以统士卒首命黔宁王沐英为
     守将继命缪大亨为统军元帅洪武建元
     耿再成为帅乃筑今城未几罢元帅府设
     守禦千户所既而又改为卫设指挥使司
     辖左右中前后中右六千户所嘉靖九年
     江洋多盗特设提督沿江总兵官驻节本
     府统辖九江安庆苏松海口卫所官军悉
     听节制事宁罢去十九年海寇秦璠王艮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8b 页 WYG0728-0335b.png
     窃据崇明南沙势甚猖獗复设提督江淮
     总兵官改兵备道为总兵府驻劄近因倭
     警复设本府练兵指挥一员常川操练民
     壮兵勇共七百九十二员名快手四十九
     名军馀八十二名丹徒等巡司弓兵四十
     名机兵五十六名共一千一十九员名指
     挥督同领哨千百户统领操练每遇春汛
     时月分为四枝一枝领住大港一枝领住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9a 页 WYG0728-0335c.png
     埤城一枝领住东津马头一枝领住西津
     马头无事往来巡哨遇警听调截杀其镇
     江卫军舍馀丁听该府掌印官调度守城
  巡江营官兵考
镇江府东西二马头系皆大江逼近城郭乃要地也指
挥一员领有江操船只分作二枝一枝泊守焦山以护
东津一枝泊守金山以护西津仍各分番出哨北至瓜
洲仪真以备江寇南至圌山安港以防海寇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9b 页 WYG0728-0335d.png
  总巡指挥一员
  领哨千户一员 百户二员
   统领军兵民壮四百八十名沙唬八桨等船一
   十六只
  镇江府守禦论
镇江府城乃砖石瓮三者所甃坚大可守但其中居民
多以营趁为生而鲜储蓄中户以上家无一月之粮惟
积钱贸易随时贵贱食其所息一旦有警城门不可以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10a 页 WYG0728-0336a.png
久阖也须令府县设法区处或将一岁有馀兵饷乘时
贱买积至几万石汛毕无警则照时价给散各兵而扣
除其兵饷银两又令及时籴买定为常例庶兵食可足
而兵荒有备为镇江守禦之长策也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11a 页 WYG0728-0336c.png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12a 页 WYG0728-0337a.png
  镇江府备寇水陆路论
今之论京口者孰不曰水陆交会备寇当与苏松常等
也殊不知三府州县水路居多陆路每县不过十之二
二而已水路多则必假舟楫而后济陆地寡则去来可
以踪迹而知故其为备也易若京口则自包港以西迢
迢二百馀里皆平原旷野贼若至此则四散奔突非有
关隘可遏道路可稽也故惟奔牛以抵京口运河一带
舟楫为宜自此之外皆从陆矣守禦之法须于大江阻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12b 页 WYG0728-0337b.png
截之其次则河庄包港圌山寇可登泊处所严于堵截
若纵令登陆而欲守险以扼之难矣哉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13a 页 WYG0728-0337c.png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14a 页 WYG0728-0338a.png
  丹徒县总论
丹徒乃镇江府附郭县也(若曾/)昔闻之父老云地当南
北往来之冲天下有事必固守乎此而后兵不得进京
口犯江南自今观之大不然夫陆行掳掠者小寇也攻
城据邑之寇动以万计必假舟楫而后行丹徒以东云
阳以西两岸高耸如山谓之夹冈迢迢数十里随处可
以堵截贼舟岂敢由此东行乎又闻瓜仪京口为留都
之门户严扄乎此则海寇不能溯流而窥留都也亦大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14b 页 WYG0728-0338b.png
不然夫长江之关隘在于京口之东第一层为狼山第
二层为靖江贼若过此扬帆而西恐非瓜仪京口之所
能限也何也狼山靖江皆枕于大江之中结水寨屯重
兵南北两岸相为应援遏贼甚易镇江之金山无港收
泊不可以避飓风山小如卷石不能容众非用武之地

  丹徒县境考
丹徒县本吴朱方邑按春秋左氏传齐庆封奔吴吴子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15a 页 WYG0728-0338c.png
予之朱方说者以为朱方即今丹徒地理志言秦时望
气者云其地有天子气始皇使赭衣徒三千人凿坑以
败其势丹徒之名以此汉为丹徒县属会稽郡后汉属
吴郡三国吴改为武进县晋太康二年后为丹徒于此
置毗陵郡宋为南徐州治所隋省入延陵县属江都郡
唐复置丹徒县属润州宋元属镇江国朝因之编户二
百七十里县附于府其城即府城不另列城考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16a 页 WYG0728-0339a.png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17a 页 WYG0728-0339c.png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17b 页 WYG0728-0339d.png
  圌山险要说
圌山在镇江府城东北六十里(宋张世杰与元兵战于/江中不利退保圌山即)
(此地/也)屼峙江边夙称要害北与周家桥相对乃镇江之
咽喉留都之门户设有把总兵船所宜控扼险阻严为
哨守者也详著兵务议于后
  圌山兵务议
圌山屼峙大江滨素为险要之区嘉靖三十二年岛寇
猖獗抚按奏请设把总一员统兵控扼部下兵船向分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18a 页 WYG0728-0340a.png
为四枝一枝住守黄山门哨至江阴靖江二县界一枝
住守安港哨至黄山门团洲江北周家桥一枝住守圌
山洪北大洋以防江北之冲哨至安港顺江洲等处一
枝不分汛地将靖江耆民与八桨网梭等船委官统领
充作先锋远为哨探直至狼山福山等处遇警即无分
晴雨昼夜飞报参总以便声援近复经操江都御史分
将江操前哨兵船防守圌山隘口中哨兵船防守大港
后哨兵船防守丹徒港镇江卫江操指挥统领军船防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18b 页 WYG0728-0340b.png
守金山该把总仍督游兵领哨官统领兵船上至高资
下至圌山北至三江会口常川联络哨守此其为备可
谓严且密也已及查该总所辖上至高资接句容县龙
潭驿下至安港接武进县孟渎河自江上下延亘一百
二十馀里皆其信地其间最险要者中则圌山洪东则
安港北则顺江洲也又照丹徒镇系圌山内地守内地
而忘外险非计之得又黄山门去圌山颇远若以圌山
兵与守彼处则江洋迢递首尾相离未免有顾此失彼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19a 页 WYG0728-0340c.png
之患今须以兵船一枝泊守安港东哨至黄山门西哨
至大洋北哨至周家桥等处以一枝泊守圌山洪但此
处山形险恶水势奔湍江底俱石不能下碇移泊大港
东哨至安港西哨至焦山北哨至顺江洲以一枝泊守
顺江洲南哨至大港北哨至三江会口西哨至姜家嘴
等处其巡江指挥统领江操官军船只分为二枝一枝
泊守焦山以护东津东哨至大港西哨至金山北哨至
瓜洲等处一枝泊守金山以护西津东哨至焦山西哨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19b 页 WYG0728-0340d.png
至高资巡司北哨至仪真等处游兵官统领沙船亦分
为二枝一枝上至高资下至大港往来巡哨以防江盗
一枝东至黄山门南抵孟渎河北极三江会口西回大
港往来巡哨以防海寇该总住守圌山大港从中调度
若贼由江北而来则周家桥三江会口为正兵而该总
与孟河为奇兵贼由江南而来则该总与孟河为正兵
而周家桥三江会口为奇兵各兵互相应援查该总汛
时则应驻劄圌山公廨日拨兵船哨守京口汛毕则复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20a 页 WYG0728-0341a.png
还京口城外书院内居住拨兵船哨圌山镇江府务于
二处衙门俱修葺坚完俾得安居庶险要有守而缓急
无虞矣
   圌山营官兵考
  圌山把总一员
   领哨千户一员 百户三员 宣号报操官二
   员
   哨长三十六名 舵工三十六名 教艺哨长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20b 页 WYG0728-0341b.png
   六名 兵勇七百二十二名 把截操江快手
   民壮一百三十八名
   大小战船四十七只内大沙船七只中沙船二
   十五只小沙船四只座营船二只四哨座营船
   四只划船五只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21a 页 WYG0728-0341c.png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21b 页 WYG0728-0341d.png
  金焦二山险要说
京口为留都门户而金焦二山在京口之东西屹立大
江有左右护卫之义(金山在大江中去郡城西七里长/山西北起为五州山至下鼻浦遂)
(入江突而为此山始名浮玉周必大谓此山大江环绕/风涛四起势欲飞动故名一名互父山又名获符山晋)
(破苻坚置其俘山下因名又名伏牛山唐志贡伏牛山/铜器亦名头陀岩 焦山在郡城东北九里大江中与)
(金山并峙相去十五里以汉处士焦先所隐得名或名/谯山寰宇记通典皆有谯山戍宋之问诗戍入海中山)
(即此亦名浮玉岩石/有古刻浮玉山云云)乃天造之险也贼舟若自东来过
圌山而西必经二山自江北而来亦必过二山盖往来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22a 页 WYG0728-0342a.png
必由之冲也须设兵船二枝分守乎此相为策应则岂
惟固京口之锁钥而南与下鼻浦遥为声援遏贼西上
亦安护留都之一大枢要也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23a 页 WYG0728-0342c.png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23b 页 WYG0728-0342d.png
  丹徒镇险要说
丹徒镇即旧县治也(宋雍熙四/年置镇)西去府城一十八里北
至大江亦一十八里东西二港皆通大江盐艖盗艘交
会之地贼若自大江而来乘潮突入甚易其地富饶可
以穴处夫镇江在金陵东北二百里江山阻绝声援难
继金坛丹阳二县亦僻在东南万一贼据此镇为巢东
南路绝郡城孤立比之他郡岂不尤为关要哉所当特
设重兵增筑营堡者也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24a 页 WYG0728-0343a.png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24b 页 WYG0728-0343b.png
  下鼻浦险要说
下鼻浦在镇江府城西十八里(有小墩二在浦东西长/高二丈形类人鼻在口)
(下故/名)北通大江南通留都故孙吴时特置刺奸一屯又
置幽州牧屯兵在此晋郤鉴为筑浦西二垒非直为京
口掎角实通石头声援也后人以其地孤僻谓为古今
异宜愚意设防制胜夫亦有可讲者
   丹徒县巡司(弓兵/数附)
 丹徒镇巡司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25a 页 WYG0728-0343c.png
  在府治东一十八里丹徒镇东港口洪武元年建
  设弓兵四十名往来巡逻
 高资镇巡司
  在府治西四十里高资镇洪武元年建设弓兵四
  十名往来巡逻
 安港巡司
  在府治东九十里安港口洪武元年建设弓兵四
  十名往来巡逻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25b 页 WYG0728-0343d.png
 姜家嘴巡司
  在府治(阙/)六十里藤料沙洪武元年建设弓兵四
  十名往来巡逻
  丹徒县倭患事迹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
 四月贼犯郡城
  贼自下江而来千户沈宗玉王世臣迎击之败绩
  而死贼遂登犯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26a 页 WYG0728-0344a.png
 五月官兵禦击孟河之贼连战大败之
  贼自孟渎河深入大肆猖獗总兵徐珏禦战大破
  之贼死者三百馀人既而贼遁出江把总张成已
  邀击复大败之多所斩获贼惧遁去
  无为州同知齐恩击贼于圌山之北江中力战死
  之
  贼犯上流恩奉台檄率子孙叔侄兄弟凡十二人
  领兵赴敌一至圌山即身先士卒鼓众而前杀贼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26b 页 WYG0728-0344b.png
  甚多贼畏惧奔溃恩乘胜逐北误中贼伏与子尚
  文孙童叔仲实弟宝荣从子友良大卿家人钱凤
  等力战不屈俱死焉
   按是时贼鲜入江故数岁中仅两犯境不甚得
   志有备矣
 
 
 江南经略卷六上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27a 页 WYG0728-034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江南经略卷六下
            明 郑若曾 撰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28a 页 WYG0728-0345a.png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28b 页 WYG0728-0345b.png
  丹阳县总论
(若曾/)旧闻诸先达云丹阳用武之地也由水可以通吴
越由陆可以犯留都自今观之殆不然何也巨寇若自
中原而趋江南也由河庄易由京口难若自吴越而窥
留都也由长兴溧阳易由云阳句容难盖大兵之
行舟楫为便舟楫之行大川为便舍舟楫而从陆
舍大川而入港者必其别无他道万不得已焉耳丹阳
虽据水陆之会夫岂巨寇之所必经者乎然当南北往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29a 页 WYG0728-0345c.png
来运道之冲驿传之迎送夫役之牵挽舆马之支应其
民苦而习劳悍而健斗选而练之优而恤之可得精兵
四千人分为四枝天下有事以一枝协河庄之守一枝
据夹罔之险一枝调守奔牛一枝留驻本境贼若避京
口河庄而趋江阴也则移奔牛之师以援常州而
江阴常熟靖江相为守助以张特角之势则岂惟江寇
不能入内地哉即所调各省客兵过此亦将敛迹而不
敢肆矣孰谓丹阳小邑而不足为吴越之恃耶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29b 页 WYG0728-0345d.png
  丹阳县境考
丹阳县在郡治东六十四里本秦云阳县始皇凿北冈
使其阿曲改名曲阿县汉属会稽郡后属吴郡三国吴
复改云阳晋仍改曲阿属毗陵郡梁属兰陵郡隋属江
都郡唐武德初于县置云州又因其地有简渎改简州
寻废州以县属润州天宝初改为丹阳县宋元仍旧国
朝因之编户一百六十里
  丹阳县城池考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0a 页 WYG0728-0346a.png
翳考县城旧址周五百六十步高一丈五尺四面无濠
即古简州城也东门在斜桥西门在县前南门在草堰
北门在观音山元以来久废嘉靖三十四年岛寇之警
知县陈奎始筑内城周千丈径三百三十三丈有奇高
二丈二尺厚二丈四面各开一门上施楼橹东曰通漕
西曰望京南曰迎薰北曰镇湖又于通漕门之右开水
关石闸一(姜宝/有记)三十五年知县史永寿复建外城(内城/止河)
(以西凡河东并漕渠一带俱在城外是/年夏寇大至焚劫至惨民复告筑云)接内城跨漕河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0b 页 WYG0728-0346b.png
延袤十馀里但城濠甚浅漕渠贯城中水行者必由之
又云阳驿在城内官舫昼夜经过莫可呵禁水关或彻
晓不得锁于备禦非宜所当浚外濠加深令可通漕舟
而移驿于西门外俾无非时款关之謼庶计之得也
  城
   周围一十(阙/)里高二丈二尺
  池
   阔(阙/)(阙/)尺深(阙/)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1a 页 WYG0728-0346c.png
  陆门
   (阙/)座上各有楼
  水关
   (阙/)
  敌楼
   (阙/)
  窝铺
   (阙/)  座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1b 页 WYG0728-0346d.png
  雉堞
   (阙/)(阙/)(阙/)(阙/)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2a 页 WYG0728-0347a.png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3a 页 WYG0728-0347c.png
  丹阳县备寇水陆路考
 东接武进
   其道一由陵口栅口吕城奔牛而至常州之西
   门者是也乃正道也非间道也
 西距丹徒句容
   丹徒之道有四由云阳驿官塘而行至京口闸
   者其西路也乃水路也由龙潭驿或由炭渚驿
   至于白土或由马林窞断沿练湖铺路而行至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3b 页 WYG0728-0347d.png
   于县治皆西南路也乃陆路也官塘与练湖铺
   路皆正道也龙潭炭渚皆间道也
   句容之道有二由邓店白土而至句容之东门
   者其西路也由七里桥珥村而西邸茅山地方
   者西南路也二者皆陆路也西路正道也西南
   路乃间道也
 南抵金坛
   其道一详见金坛县水陆路考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4a 页 WYG0728-0348a.png
 北至大江
   出江之口有三由运河东行历奔牛镇孟渎河
   出河庄闸者乃东路也由运河西行至丹徒出
   京口闸者其西路也由陵口吕城之间从陆而
   行竟至河庄闸者其中路也东西二路水陆皆
   可行乃正道也中路但可陆行乃间道也
  右水陆可通之道凡十有一其间港汊浩繁岐路
  错杂不可胜纪不能一一而设备也惟当摘其中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4b 页 WYG0728-0348b.png
  之尤要者团兵勇建寨栅以守以禦其馀亦惟以
  游兵行哨奇兵设伏轻兵出袭焉斯可矣计邑之
  险要有五曰奔牛曰吕城曰练湖曰曲阿曰延陵
  详著各图说于后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5a 页 WYG0728-0348c.png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5b 页 WYG0728-0348d.png
  奔牛镇西险要说
奔牛镇距县治五十里乃常镇之交也孟渎经其东包
港经其西皆通大江为江防之要地若江洋有事当屯
大兵守之与孟渎包港兵相为犄角以遏贼入冲之路
且为毗陵云阳声援贼必不敢长驱内侵盖与江防相
为表里者也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6a 页 WYG0728-0349a.png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6b 页 WYG0728-0349b.png
  吕城镇险要说
吕城镇在县治东南四十里(吕城三国时吕蒙所筑/遗址尚存镇名取此)
东郊之屏捍也昔吕蒙尝筑城屯戍于此为云阳声
援屹然为东南一巨镇近尝议设营练兵于此而迄无实
效岂视为不急之务耶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7a 页 WYG0728-0349c.png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7b 页 WYG0728-0349d.png
  练湖险要说
练湖即谚所谓开家河也(舆地志晋时陈敏为乱据有/江东务修耕织令弟诣遏马)
(林溪以溉云阳号曲阿后湖世说新语谢中郎经曲阿/后湖曰故当渊注停著纳而不流即此一曰练塘唐时)
(近湖民筑堤横绝一十四里取湖下地作田遂分上下/二湖南唐浚治之复作斗门以通灌溉宋淳熙中增置)
(斗门䃮函其后上湖为民所侵景定中修筑岸埂元初/居民占租为田后仍浚为湖国初重修埂闸正统以至)
(弘治历经修筑/加修斗门函管)在丹阳县治北一百二十步自马林至
县治沿湖上下周围四十馀里乃丹阳所视以为安危
者也何也丹阳乃运道所经运河之通塞常系于湖水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8a 页 WYG0728-0350a.png
之收放(宋郑忠肃公兴裔请浚练湖疏云丹阳练湖幅/员四十里纳长山诸水漕渠资之故古语云湖)
(水寸渠水尺在唐之禁甚严盗决者罪比杀人本朝寖/缓其禁以惠民然修筑严甚春夏多雨之际潴蓄盈满)
(虽秋无雨漕渠或浅但泄湖水一寸则为河一尺矣建/炎兵变以后多废不治堤岸圮阙不能贮水强家因而)
(专利耕以为田遂致淤淀岁月既久其害滋广望责长/吏浚治堙塞立为盗决侵耕之法永著于令庶几练湖)
(渐复其旧民田获灌溉之/利漕渠无浅涸之患矣)十六水函与七石匣是也运
河之水原系江潮从京口丹徒二闸而来若江水涸时
则二闸之水不至而运河不通所资者开练湖诸闸之
水而已向来豪家多占湖为田此义不明已久须县令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8b 页 WYG0728-0350b.png
留心经略或当变故之秋或当旱暵之日禁民开闸常
养湖水以备不虞此湖此闸非特为我之利贼之所利
亦在是也噫能使利常在我而不为贼用则得矣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9a 页 WYG0728-0350c.png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39b 页 WYG0728-0350d.png
  曲阿险要说
曲阿在丹阳县北八十里即古县治也晋郤鉴筑三垒
以禦寇此其一也江洋贼自经山等处登陆由此可以
直𢷬云阳其北郊之最要者乎或问曲阿非山不过丘
阜之类星散而列者耳何险之有曰不然所谓险者指
大江而言非指曲阿也曲阿非一处凡丹阳北境近江
之地地脉隆起均名曲阿惟其无崇冈削璧可以限寇
而江寇可以从此而上故险也今人但知孟渎包港之为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40a 页 WYG0728-0351a.png
险不知此险乃人人之所当共知知则有备有备则寇必
避之而不敢轻犯盖贼尝避吾之备而曲阿之类吾之
所不备者正其所乘以入者也于其既入之后而始悟
曲阿之为险无及矣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41a 页 WYG0728-0351c.png
  延陵险要说
延陵镇在丹阳县南三十五里(此曲阿之延陵/乡非古延陵也)南接金
坛西通句曲民居稠密乃南郊之屏翰宋时尝置延陵
寨于此所宜修复故制以扼险阻者也
  丹阳县巡司(弓兵数附/)
吕城镇巡司
 在县治南五十里吕城驿东洪武元年建九年移置
 吕城镇东运河之滨额设弓兵四十名往来巡逻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41b 页 WYG0728-0351d.png
包港巡司
 在县治东七十里包港北通大江东连嘉山洪武元
 年建二十六年移置顾巷正统九年知县吕衡重移
 包港额弓兵四十名往来巡逻
  丹阳县倭患事迹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四月贼围县城官兵禦却之
五月麻阳兵大败贼于城下
 贼自圌山而来将泊城下适麻阳兵自京口南下贼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42a 页 WYG0728-0352a.png
 未知也本县士民紏银二千馀两赂麻阳之兵兵潜
 窜土兵中改其衣装既接战麻阳兵突出贼大败走
 斩首七百馀级以非军门之命故不报功
  按麻阳兵未奉节制直以二千金诱之破贼赏之
  可以劝士也如此夫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43a 页 WYG0728-0352c.png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44a 页 WYG0728-0353a.png
  金坛县总论
金坛县在茅山东七十里南通溧阳北距丹阳虽为镇
江属邑地僻而远非运道往来之冲亦无江洋守禦之
险诸邑中兹其最閒者乎说者谓其介于应天常镇三
府之交万一世变贼由芜湖三灞溧阳掩袭过此以入
太湖则苏常诸郡靡不受祸不可以不预备以愚观之
似不然盖江寇若由芜湖而入也必历太平三
坝以抵溧阳矣宜兴滨湖与溧阳接壤寇至溧阳竟从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44b 页 WYG0728-0353b.png
宜兴入湖奚必假道于金坛乎况三坝原非通道芜湖
舟至东坝即不行矣坝东往来之舟甚少盗至此无舟
可掳岂能飞渡哉是入太湖道路与金坛无相关也若
虑湖寇西犯留都则从东坝登陆不二日可薄都城或
南由长兴陆行而从四安广德以趋溧水水行而从太
湖宜兴以趋东坝三者皆间道初未尝假道金坛是入
留都道路亦与金坛无相关也况县小而瘠民犷而骁
攻城巨寇何所歆恋而必欲至此乎所患者长荡湖与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45a 页 WYG0728-0353c.png
太湖相连密通县治土寇恃此有时剽掠其为备也亦
不可不善为之计耳
  金坛县境考
金坛县亦名金沙在镇江府城东南一百三十里本秦
曲阿县之金山乡汉属会稽郡东汉属吴郡隋初属蒋
州大业末置金山县唐初属茅州寻属蒋州又并入延
陵县后复置金山又以东阳郡有金山县改此为金坛
取邑界曲阿之山金坛之陵以为号宋元仍旧国朝因之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45b 页 WYG0728-0353d.png
编户一百三十六里
  金坛县城池考
金坛县旧城周七百步高一丈五尺唐长寿元年创筑
万岁通天中甃以甓门十有一东二曰唐安曰东水南
二曰南昌曰招贤西曰梓墟北曰丹阳东南二曰日车
曰新兴东北曰下塘西南曰朝真西北曰西水岁久废
为平地国朝正德七年知县董相因流贼之变始筑土
城比旧而增广之周一千二百四十二丈高二丈下阔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46a 页 WYG0728-0354a.png
三丈上半之濠周于城辟门六东曰通吴南曰平湖西
南曰迎跸西曰望山西北曰丹阳北曰望潮并南北水
关皆甃以石上各有楼下各跨濠为桥十年知县刘天
和以关基不固又改筑之嘉靖三十三年知县赵圭始
甃以甓垒石为基
 城
  周围一千二百三十四丈四尺高二丈六尺基厚
  三丈上半之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46b 页 WYG0728-0354b.png
 池
  东广二丈深一丈西广一丈五尺深八尺
 陆门
  六座内外皆甃以石上各有楼外各为桥一座
 水关
  二座架石为梁缘梁为楼周遭翼以栏槛左右垒
  石为女墙上列粉墙
 敌台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47a 页 WYG0728-0354c.png
  八座
 窝铺
  二十座
 雉堞
  (阙/)(阙/)(阙/)(阙/)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48a 页 WYG0728-0355a.png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49a 页 WYG0728-0355c.png
  金坛县备寇水陆路考
 东通武进
   其道有三由北门荆城港七里桥东行至常州
   之西门或由荆城港历贺家地方三里庵入小
   港而行以至常州之西门者皆北路也由白鹤
   溪小港而行出奔牛镇者东北路也北路道之
   正也东北路道之间也
 西距句容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49b 页 WYG0728-0355d.png
   其道一由县西陆行六十里至茅山地方是也
 南抵溧阳
   其道一由县治南门历白龙钱资二荡五十里
   至官荡河又(阙/)十里而至于溧阳者是也
 北至丹阳
   其道一由北门荆城港珥村花家渡从七里桥
   出者是也乃正道也
 东南与宜兴为界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50a 页 WYG0728-0356a.png
   其道有二由县治东门历湖溪巡司甓桥镇过
   溧阳而至于西氿或由东门竟过西滆湖而至
   于西氿皆东路也经溧阳者正道也经西滆
   湖者乃间道也
  右水陆可通之道凡八其间港汊浩繁岐路错杂
  不可胜纪不能一一而设备也惟当摘其中之尤
  要者团兵勇建寨栅以守以禦其馀亦惟以游
  兵行哨奇兵设伏轻兵出袭焉斯可矣计邑之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50b 页 WYG0728-0356b.png
  险要有三曰珥村曰长荡湖曰白龙荡详著各
  图说于后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51a 页 WYG0728-0356c.png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51b 页 WYG0728-0356d.png
  珥村险要说
珥村镇在金坛县治四十里珥渎河西岸北通丹阳县
七里桥东通常州府奔牛镇乃本县北郊之屏翰也前
代尝筑荆城于此不为无见近年倭寇内侵金坛因居腹
里寇所未到说者佥谓水涩难行贼舟必不至愚意不
然倭寇之志不过掳掠焉耳江南财赋之区甚多或不
必恋兹邑理固有之但其邑与溧阳相接壤密迩留都
南通芜湖出大江承平日久保无巨寇自常镇而来以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52a 页 WYG0728-0357a.png
是为进兵之间道者乎万一有之珥村为咽喉之冲何
可无备本镇居民稠密因之以经营亦且不难当事
者宜预为之计可也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53a 页 WYG0728-0357c.png
  长荡湖险要说
长荡湖在县治东南三十里(长荡湖古名洮湖王康论金/坛水利谓洮湖旧有八十)
(一浦口实受荆越延陵丁角薛步四源之水今所存/惟二十有七皆淤塞不通盍访旧迹浚而深之下流)
(无壅则水/不为害)与太湖相通周围一百二十里中有大涪山
乃宜兴溧阳交界之处也平时则土盗出没捕此窜彼其
患犹小遇乱则乘时啸聚犯邑攻城其患至大宋庾业
刘延熙尝夹岸筑城于湖溪村今所设者惟巡司而已
万一天下有事恐非团练乡兵创建营寨不可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54a 页 WYG0728-0358a.png
  白龙荡险要说
白龙荡在县治南一十里(白龙荡即思湖旧最宽衍蓄/水以纾下田之涝近为居民)
(筑埂擅菱藕之利/遇旱开复为宜)与钱资荡相通居民渔利芦苇丛
生仅通舟行无险可畏荡之右有顾龙山我太祖东
征驻跸御碑在焉据此则国初大兵所尝往来亦一险
要也似宜设备
  金坛县巡司(弓兵数附/)
湖溪巡司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54b 页 WYG0728-0358b.png
 在县治东南三十里长荡湖口洪武三年建设弓兵
 四十名往来巡逻
  镇江府土贼要害
 丹徒县
  聚劫
   大江
    盐舟出没随寓而劫罔有定方
     自京口至丹阳因无支河素无盗劫之患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55a 页 WYG0728-0358c.png
 金坛县
  聚劫
   七里珥村之间
    在县城北
   湖溪
    在县城南
  按大江之劫在盐徒捕者恐亦藉此为奸防不可
  懈也珥村湖溪之寇严保甲练民兵寇自不犯矣
江南经略 卷六上 第 55b 页 WYG0728-0358d.png
 
 
 
 
 
 
 
 江南经略卷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