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a 页 WYG0706-0217a.png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
 西山读书记卷三十四上
            宋 真德秀 撰
   进退(附仕进/)
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
易䷀乾文言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
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
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b 页 WYG0706-0217b.png
 程子曰初九阳之微龙德之潜隐乃圣贤之在侧陋
 也守其道不随世而变晦其行不求知于时自信自
 乐见可而动知难而避其守坚不可夺潜龙之德也
 又曰乐行忧违皆道也非己私也
又曰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方阳微潜藏之时君子亦当晦隐未可用也
又曰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
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a 页 WYG0706-0218a.png
䷁坤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四居近五之位而无相得之义乃上下闭隔之时其
 自处以正危疑之地也若晦藏其知如括结囊口而
 不露则可得无咎不然则有害也既晦藏则无誉矣
象曰括囊旡咎慎不害也
 能慎如此则无害也
文言曰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旡
咎旡誉盖言谨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b 页 WYG0706-0218b.png
 天地交感则变化万物草木蕃盛君臣相际而道亨
 天地闭隔则万物不遂君臣道绝贤者隐遁四于闭
 隔之时括囊晦藏则虽无令誉可得无咎言当谨自
 守也
䷂屯初九磐桓利居贞
 程子曰初以阳爻在下乃刚明之才居屯难之世居
 下位者也未能便往济屯故磐桓也方屯之初不磐
 桓而遽进则犯难矣故宜居正而守其志凡人处屯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a 页 WYG0706-0218c.png
 难则鲜能守正苟无贞固之守则将失义安能济时
 之屯乎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
 贤人在下时苟未利虽磐桓未能遂往济时之屯然
 有济屯之志与济屯之用志行其正也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
乃字
 二以阴柔居屯之世虽正应在上而逼于初刚故屯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b 页 WYG0706-0218d.png
 难邅回如辞也乘马欲行也欲从正应而复班如不
 能进也班分布之义下马为班与马异处也二当屯
 世虽不能自济而居中得正有应在上不失义者也
 然逼近于初阴乃阳所求柔者刚所陵柔当屯时固
 难自济又为刚阳所逼故为难也设匪逼于寇难则
 往求于婚媾也婚媾正应也寇非理而至者二守中
 正不苟合于初所以不字苟贞固不易至于十年屯
 极必通乃获正应而字育矣以女子阴柔苟能守其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a 页 WYG0706-0219a.png
 志节久必获通况君子守道不回乎初为贤明刚正
 之人而为寇以侵逼于人何也曰此自遽二以柔近
 刚而为义更不计初之德如何也易之取义如此○
 朱子曰字嫁也礼曰女子许嫁笄而字
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六二居屯之时而又乘刚为刚阳所逼是其患难也
 至于十年则难久必通矣乃得反其常与正应合也
 十数之终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b 页 WYG0706-0219b.png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六三以阴柔居刚柔既不能安屯居刚而不中正则
 妄动虽贪于所求既不足以自济又无应援将安之
 乎如即鹿而无虞人也入山林者必有虞人以导之
 无导之者惟陷入于林莽中君子见事之几微不若
 舍而勿逐往则徒取穷吝而已
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事不可而妄动以从欲也无虞而即鹿以贪禽也当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a 页 WYG0706-0219c.png
 屯之时不可动而动犹无虞而即鹿以有从禽之心
 也君子则见几而舍之不从若往则可吝而困穷也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
不告利贞
 蒙有开发之理亨之义也卦求时中乃致亨之道六
 五为蒙之主而九二发蒙者也我谓二也五居尊位
 有柔顺之德而方在童蒙与二为正应而中德又同
 能用二之道以发其蒙也二以刚中之德在下为君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b 页 WYG0706-0219d.png
 所信向当以道自守待君至诚求己而后应之则能
 用其道匪我求于童蒙乃童蒙来求于我也筮占决
 也初筮告谓至诚一意以求己则告之再三则渎慢
 矣故不告也发蒙之道利以贞正又二虽刚中然居
 阴故宜有戒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
 二以刚明之贤处于下五以童蒙居上非是二求于
 五盖五之志应于二也贤者在下岂可自进以求于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a 页 WYG0706-0220a.png
 君苟自求之必无能信用之理古之人所以必待人
 君致敬尽礼而后往者非欲自为尊大盖其尊德乐
 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需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需之义须也以险在于前未可遽进故需待而行也
 以乾之刚健而能需待不轻动故不陷于险其义不
 至于困穷也刚健之人其动必躁乃能需待而动处
 之至善者也故夫子赞之曰其义不困穷矣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b 页 WYG0706-0220b.png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云气蒸而上升于天必待阴阳和洽然后成雨云方
 上于天未成雨也故为须待之义阴阳之气交感而
 未成雨泽犹君子蓄其才德而未施于用也君子观
 云上于天需而为雨之象怀其道德安以待时饮食
 以养其气体宴乐以和其心志所谓居易以俟命也
 ○吕氏曰易傅云饮食以养其气体宴乐以和其心
 志二句极有意味盖君子于未遇之时涵养成就一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a 页 WYG0706-0220c.png
 旦有用则无施不可此非口体之养而已也○愚谓
 气体不克则有憔悴而已尔心志不和则有忿躁而
 已尔若是者且不能保其生况能俟命以有为乎借
 使有为以憔悴之质忿躁之心安能负荷天下之重
 而平享天下之事乎有志于需者当深玩也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旡咎
 需者以遇险故需而后进初最远于险故为需于郊
 郊旷远之地也处于旷远利在安守其常则无咎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b 页 WYG0706-0220d.png
 不能安守其常则躁动犯难岂能需于远而旡过也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旡咎未失常也
 处旷远者不犯冒险难而行也阳之为物刚健上进
 者也初岂需待于旷远之地不犯险难而进复宜安
 处不失其常则可以无咎矣虽不进而志动者不能
 安其常也君子之需时也安静自守志虽有需而恬
 然若将终身焉乃能用常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a 页 WYG0706-0221a.png
 沙为水水近则有沙二去险渐近故为需于沙渐近
 于险难虽未至于患害己小有言矣言语之伤至小
 者也二以刚阳之才居柔守中宽裕自处需之善也
 虽去险渐近而未至于险故小有言语之伤而无大
 害终得其吉也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衍宽绰也二虽近险而以宽绰居中故虽小有言语
 及之终得其吉善处者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b 页 WYG0706-0221b.png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泥逼于水也既进逼于险当致寇难之至也三刚而
 不中又居健体之上有进动之象故致寇也苟非敬
 顺则致丧败矣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三切逼上体之险故云灾在外也三之致寇由已进
 而逼之故云自我寇自己致若能敬慎量宜而进则
 无丧败也需之时需而后进也其义在相时而动非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a 页 WYG0706-0221c.png
 戒其不得而进也直使敬慎无失其宜耳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
 比吉道也人相亲比自为吉道故杂卦云比乐师忧
 人相亲比必有其道苟非其道则有悔吝故必推原
 占决其可比者而比之筮谓占决卜度非谓以筮龟
 也所比得元永贞则无咎元谓有君长之道永谓可
 以常久贞谓得正道上之比下必有此三者下之从
 上必求此三者则无咎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b 页 WYG0706-0221d.png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二与五为正应也皆得中正以中正之道相比者也
 二处于内自内谓由己也择才而用虽在乎上而以
 身许国必由于己巳以得君道合而进乃得正而吉
 也以中正之道应上之求乃自内也不自失也汲汲
 以求比者非君子自重之道乃自失也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守己中正之道以待上之求乃不自失也易之为戒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a 页 WYG0706-0222a.png
 严密二虽中正质柔体顺故有贞吉自失之戒戒之
 自守以待上之求无乃涉后凶乎曰士之脩已乃求
 上之道降志辱身非自重之道也故伊尹武侯救天
 下之心非不切必待礼至然后出也
䷉履初九素履往无咎
 履不处者行之义初处至下素在下者也而阳刚之
 才可以上进若安其卑下之素而往则无咎矣夫人
 不能自安于贫贱之素则其进也乃贪躁而动求去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b 页 WYG0706-0222b.png
 乎贫贱耳非欲有为也既得其进骄溢必矣故往则
 有咎贤者则安履其素其处也乐其进也将有为也
 故得其进则有为而无不善乃守其素履者也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安履其素而往者非为利也独行其志愿耳独专也
 若欲贵之心与行道之心交战于中岂能安履其素
 也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a 页 WYG0706-0222c.png
 九二居柔宽裕得中其所履坦坦然平易之道也虽
 所履得坦易之道亦必幽静安居之人处之则能贞
 固而吉也九二阳志上进故有幽人之戒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履道在于安静其中恬正则所履安裕中若躁动岂
 能安其所履故必幽人则能坚固而吉盖其中心安
 静不以利欲自乱也
䷊泰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b 页 WYG0706-0222d.png
 初以阳爻居下是以刚明之才而在下者也时之否
 则君子退而穷处时既泰则志在上进也君子之进
 必以其朋类相牵援如茅之根然拔其一则牵连而
 起矣茹根之相牵连者故以为象汇类也贤者以其
 类进同志以行其道是以吉也君子之进必以其类
 不惟志在相先乐于与善实乃相赖以济故君子小
 人未有能独立不赖朋类之助者也自古君子得位
 则天下之贤萃于朝廷同志恊力以成天下之泰小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2a 页 WYG0706-0223a.png
 人在位则不肖者并进然后其党胜而天下否矣盖
 各从其类也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时将泰则群贤皆欲上进三阳之志欲进同也故取
 茅茹汇征之象志在外上进也○朱子曰征行之吉
 也郭璞洞林读至汇字绝句下卦放此
䷋否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泰与否皆取茅为象者以群阳群阴同在下有牵连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2b 页 WYG0706-0223b.png
 之象也泰之时则以同征为吉否之时则以同贞为
 亨始以内小人外君子为否之义复以初六否而在
 下为君子之道易随时取义变动无常否之时在下
 者君子也否之三阴上皆有应在否隔之时隔绝不
 相通故无应义初六能与其类贞固其节则处否之
 吉而其道之亨也当否而能进者小人也君子则伸
 道免祸而已君子进退未尝不与其类同也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3a 页 WYG0706-0223c.png
 爻以六自守于下明君子处下之道象复推明以尽
 君子之心君子固守其节以处下者非乐于不进独
 善也以其道方否不可进故安之耳心固未尝不在
 天下也其志尝在得君而进以康济天下故曰志在
 君也○朱子曰三阴在下当否之时小人连类而进
 之象而初之恶则未形也故戒其贞则吉而亨盖能
 如是则变而为君子矣○案朱子之说与程傅不同
 姑附此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3b 页 WYG0706-0223d.png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六二其质则阴柔其居则中正以阴柔小人而言则
 方否于下志所包蓄者在承顺乎上以求济其否为
 身之利小人之吉也大人当否则以道自处岂肯枉
 己屈道承顺于上惟自守其否而已身之否乃其道
 之亨也或曰上下不交何所承乎曰正则否矣小人
 顺上之心未尝无也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4a 页 WYG0706-0224a.png
 大人于否之时守其正节不杂乱于小人之群类身
 虽否而道之亨也故曰否亨不以道而身亨乃道否
 也不云君子而云大人能如是则其道大也○朱子
 曰阴柔而中正小人而能包容承顺乎君子之象小
 人之吉道也大人则当安守其否而后道亨盖不可
 以彼包承于我而自失其守也或问杨氏包承小人
 之说然乎曰易之说未有云尔者而杨氏独屡言之
 若使大人处否而包承乎小人以得亨利则亦不足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4b 页 WYG0706-0224b.png
 以为大人矣是说之行将启后世为苟容幸免之弊
 惧非所以为训也
䷑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上九居蛊之终旡系于下处事之外旡所事之地也
 以刚明之才无应援而处无事之地是贤人君子不
 偶于时而高洁自守不累于世务者也故云不事王
 侯高尚其事古之人有行之者伊尹太公望之始曾
 子子思之徒是也不屈道以徇时既不得施设于天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5a 页 WYG0706-0224c.png
 下则自善其身尊高敦尚其事守其志节而已士之
 自高尚非一道有怀抱道德不偶于时而高洁自守
 者有知止足之道退而自保者有量力度分安于下
 求者有清介自守不屑天下之事独洁其身者所处
 虽有得失小大之殊皆自高尚其事者也象所谓志
 可则者进退合道者也
䷓观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观莫明于近五以刚阳中正居尊位圣贤之君也四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5b 页 WYG0706-0224d.png
 切近之观见其道故云观国之光观见国之盛德光
 辉也不指君之身而云国者在人君而言岂止观其
 行于一身当观天下之政化则人君之道德可见矣
 四虽阴柔而巽体居正切近于五观见而能顺从者
 也利用宾于王夫圣明在上则怀抱才德之人皆愿
 进于朝廷辅戴之以康济天下四既观见人君之德
 国家之治光华盛美所宜宾于王朝效其智力上辅
 于君以施泽天下故云利用宾于王也古者有贤德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6a 页 WYG0706-0225a.png
 之人则人君宾礼之故士之仕进于王朝则谓之宾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君子怀负才业志在乎兼善天下然有卷怀自守者
 盖时无明君莫能用其道不得已也岂君子之志哉
 故孟子曰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既观
 见国之盛德光华如人所谓非常之遇所以志愿登
 进王朝以行其道故云观国之光尚宾也尚谓志尚
 其志意愿慕宾于王朝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6b 页 WYG0706-0225b.png
䷖剥不利有攸往
 剥者群阴长盛消剥于阳之时众小人剥丧于君子
 故君子不利有所往惟当巽言晦迹随时消息以免
 小人之害也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
 剥剥也谓剥落也柔变刚也柔长而刚剥也夏至一
 阴生而渐长一阴长则一阳消至于建戍则成剥是
 阴柔变阳刚也阴小人之道方长盛而剥消于阳以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7a 页 WYG0706-0225c.png
 变刚故君子不利有攸往也○朱子曰剥落也五阴
 在下而方生一阳在上而将盛阴盛长而阳消落九
 月之卦也阴盛阳衰小人壮而君子病又内坤外艮
 有顺时而止之象
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君子当剥之时知不可有所往顺时而止乃能观剥
 之象也卦有顺止之象乃处剥之道君子当观而体
 之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君子存心消息盈虚之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7b 页 WYG0706-0225d.png
 理而能顺之乃合乎天行也理有消衰有息长有盈
 满有虚损顺之则吉逆之则凶君子随时敦尚所以
 事天也
䷞咸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二以阴在下与五为应故设咸腓之戒腓足肚行则
 先动足乃举之非如腓之自动也二若不守道待上
 之求而如腓自动则躁妄自失所以凶也安其居而
 不动以待上之求则得进退之道而吉也二中正之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8a 页 WYG0706-0226a.png
 人以其在咸而应五故为此戒复云居吉若安其分
 不自动则吉也
象曰虽凶居吉顺不害也
 二居中得正所应又中正其才本善以其在咸之时
 质柔而上应故戒以先动求君则凶居以自守则吉
 象复明之云非戒之不得相感惟顺理则不害谓守
 道不先动也
䷠遁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8b 页 WYG0706-0226b.png
 遁退也避也去之之谓也为卦天下有山天在上之
 物阳性上进山高起之物形虽高起体乃止物有上
 陵之象而止不进天乃上进而去之下陵而上去是
 相违遁故为遁去之义二阴相生于下阴长将盛阳
 消而退小人渐盛君子退而避之故为遁也
遁亨小利贞
 遁者阴长阳消君子遁藏之时也君子退藏以神其
 道道不屈则为亨故遁所以有亨也在事亦有由遁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9a 页 WYG0706-0226c.png
 避而亨者虽小人道长之时君子知几远避固善也
 然事有不齐与时消息无必同也阴为方长而未至
 于甚盛君子尚有迟迟致力之道不可大贞而尚利
 小贞也○朱子曰遁退避也为卦二阴浸长阳当退
 避故为遁六月之卦也阳虽当遁然九五当位而下
 有六二之应若犹可以有为但二阴浸长于下则其
 势不可以不遁故其占为君子能遁则身虽退而道
 亨小人则利于守正不可以浸长之故而浸迫于阳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9b 页 WYG0706-0226d.png
 也小谓阴柔小人也○二先生之说不同正当参考
彖曰遁亨遁而亨也
 小人道长之时君子遁退乃其道之亨也君子遁藏
 所以伸道也此言处遁之道自刚当位而应以下则
 论时与卦才尚有可为之理也
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
 虽遁之时君子处之未有必遁之义五以刚阳之德
 处中正之位又与下六二以中正相应虽阴长之时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0a 页 WYG0706-0227a.png
 如卦之才尚当随时消息苟可以致其力无不至诚
 自尽以扶持其道未必于遁藏而不为故曰与时行
 也
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矣哉
 遁者阴之始长君子知微故当深戒而圣人之意未
 便遽已也故有与时行小利贞之教圣人之于天下
 虽知道之将废岂肯坐视而不救必区区致力于未
 拯之间强此之衰艰彼之进苟得为之孔孟之所屑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0b 页 WYG0706-0227b.png
 为也王允谢安之于汉晋是也
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
 它卦以下为初遁者往遁在前也前者先进故初乃
 为尾尾在后之物也遁而在后不及者也是以危也
 初以柔处微既已后矣不可往也往则危矣微者易
 于晦藏往既可危不若不往之无灾也
象曰遁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见几先遁固为善也遁而为尾危之道也往既有危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1a 页 WYG0706-0227c.png
 不若不往而晦藏可免于灾处微故也古人处微下
 隐乱世而不去者多矣○朱子曰遁而在后尾之象
 危之道也占者不可以有所往但晦处静俟则可以
 免灾耳
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四与初为正应是所好爱者也君子虽有所好爱义
 苟当遁则去而不疑所谓克己复礼以道制欲是以
 吉也小人则不能以义处昵于所好牵于所私至于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1b 页 WYG0706-0227d.png
 陷辱其身不能已故在小人则否也否不善也四乾
 体能刚断者圣人以其处阴而有系故设小人之戒
 恐其失于正也
象曰君子好遁小人否也
 君子虽有好而能遁不失于义小人则不能胜其私
 意而至于不善也
九五嘉遁贞吉
 九五中正遁之嘉美者也处得中正之道时止时行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2a 页 WYG0706-0228a.png
 乃所谓嘉美也故为贞正而吉九五非无系应然与
 二皆以中正自处是其心志及乎动止莫非中正而
 无私系之失所以为嘉也在彖则概言遁时故云与
 时行小利贞尚有济遁之意于爻之至五遁将极矣
 故惟以中正处遁言之遁非人君之事故不主君位
 言然人君之所避远乃遁也亦在乎中正而已
象曰嘉遁贞吉以正志也
 志正则动必由正所以为遁之嘉也居中得正而应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2b 页 WYG0706-0228b.png
 中正是其志正也所以为吉人之遁也止也惟在正
 其志而已矣
上九肥遁无不利
 肥者充大宽裕之意遁者惟飘然远逝旡所系滞之
 为善上九乾体刚断在卦之外矣又下无所系是遁
 之远而无累可谓宽绰有馀裕也遁者困穷之时也
 善处则为肥矣其遁如此何所不利
象曰肥遁旡不利旡所疑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3a 页 WYG0706-0228c.png
 其遁之远无所凝滞也盖在外则已远无应则旡累
 故为刚决无疑也
䷢晋初六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初居晋之下进之始也晋如升进也摧如抑退也于
 始进而言遂其退不遂其进惟得正则吉也罔孚者
 在下而始进岂遽能深见信于上虽上未见信则当
 安中自守雍容宽裕无急于求上之信也苟欲进之
 心切非汲汲以失其守则悻悻以伤于义矣皆有咎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3b 页 WYG0706-0228d.png
 也故裕则无咎君子处进退之道也
䷣明夷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有攸往主人有言
 初九明体而居明夷之初见伤之始也九阳明上升
 者也故取飞象昏暗在上伤阳之明使不得上进是
 于飞而伤其翼也翼见伤故垂朵凡小人之害君子
 害其所以行者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君子明照见事
 之微虽始有见伤之端未显也君子则能见之矣故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4a 页 WYG0706-0229a.png
 行去避之君子于行谓去其禄位而退藏也三日不
 食言困穷之极也事未显而处甚艰非见几之明不
 能也夫知几者君子之独见非众人所能识也故明
 夷之始其见伤未显而去之则世俗孰不疑怪故有
 所往适则主人有言然君子不以世俗之见而迟疑
 其行也若俟众人尽识则伤已及而不能去矣此薛
 方所以为明而扬雄所以不获其去也或曰伤至于
 垂翼伤已明矣何得众人犹未识也曰初伤之始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4b 页 WYG0706-0229b.png
 云垂其翼谓伤其所以飞耳其事尚未显也君子见
 几故亟去之世俗之人未能见也故异而非之如穆
 生之去楚申公白公且非之况世俗之人乎但讥其
 责小礼而不知穆生之去避胥靡之祸也当其言曰
 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虽在懦者亦以为过甚之言
 也又如袁闳于党事未起之前名德之士方锋起而
 独潜土室故人以为狂卒免党锢之祸而人有言胡
 足怪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5a 页 WYG0706-0229c.png
象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君子遁藏而困穷义当然也惟义之当然故安处而
 无闷虽不食可也
䷦蹇初六往蹇来誉
 六居蹇之初往进则益入于蹇往蹇也当蹇之时以
 阴柔无援而进其蹇可知来者对往之辞上进则为
 往不进则为来止而不进是有见几知时之美来则
 有誉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5b 页 WYG0706-0229d.png
象曰往蹇来誉宜待也
 方蹇之初进则益蹇时之未可进也故宜见几而止
 以待时可行而后行也诸爻皆蹇往而善来然则无
 出蹇之义乎曰在蹇而往则蹇也蹇终则变矣故上
 六有硕义
䷳艮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止道贵乎得宜行止不能以时而定于一其坚强如
 此则处世乖戾与物暌绝其危甚矣人之固止一隅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6a 页 WYG0706-0230a.png
 而举世莫与宜者则艰蹇忿畏焚烧其中岂有安裕
 之理厉薰心谓不安其势薰烁其中心也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谓其固止不能进退危惧之虑常薰烁其中心也
上九敦艮吉
 九以刚实居上而又成艮之主在艮之终止之至坚
 笃者也敦笃实也居止之极故不过而为敦人之正
 难于久终故节或移于晚守或失于终事或废于久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6b 页 WYG0706-0230b.png
 人之所同患也九能敦厚于终止道之至善所以吉
 也六爻之德惟此为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天下之事惟终守之为难能敦于止有终者也上之
 吉以其能厚于终也
论语宪问耻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
 朱子曰邦有道不能有为邦无道不能独善而但知
 食禄皆可耻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7a 页 WYG0706-0230c.png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尹氏曰君子之持身不可变也至于言则有时而不
 敢尽以避祸也然则为国者使士言孙岂不殆哉○
 洪氏曰危非矫激也直道而已孙非阿䛕也远害而
 已○吴氏曰言孙者亦非失其正也特少致其委曲
 如夫子之对阳货云耳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
妻之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7b 页 WYG0706-0230d.png
 朱子曰以其谨于言行故能见用于治朝免祸于乱
 世也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
愚不可及也
 朱子曰宁武子卫大夫名俞按春秋傅武子仕卫当
 文公成公之时文公有道而武子无事可见此其知
 之可及也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间尽
 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知巧之士所深避而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8a 页 WYG0706-0231a.png
 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
 及也○程子曰邦无道能沉晦以免患故曰不可及
 亦有不当愚者比干是也○宁武子事见春秋左氏
 傅僖二十有八年晋侯伐卫夏晋楚战于城濮楚师
 败绩卫侯闻楚师败惧出奔楚使元咺奉叔武以受
 盟六月晋人复卫侯宁武子与卫人盟于城濮国人
 闻此盟也而后不贰卫侯先期入宁子先叔武将沐
 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骑射而杀之元咺出奔晋冬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8b 页 WYG0706-0231b.png
 卫侯与元咺讼宁武子为辅针庄子为坐士荣为大
 士卫侯不胜杀士荣刖针庄子谓宁俞忠而免之执
 卫侯归之于京师置诸深室宁武子职纳橐饘焉三
 十年晋侯使医衍酖卫侯宁俞货医使薄其酖不死
 秋乃释卫侯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
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朱子曰闵子不欲臣季氏令使者善为已辞○程子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9a 页 WYG0706-0231c.png
 曰仲尼之门能不仕大夫之家者闵子曾子数人而
 已谢氏曰学者能少知内外之分皆可以乐道而忘
 人之势况闵子得圣人为之依归彼其视季氏不义
 之富贵不啻犬彘又从而臣之岂其心哉在圣人则
 有不然者盖居乱邦见恶人在圣人则可自圣人以
 下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闵子岂不能早见而豫
 待之乎如由也不得其死求也为季氏附益夫岂其
 本心哉盖既无先见之知又无克乱之才故也然则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29b 页 WYG0706-0231d.png
 闵子其贤乎○或问谢氏之说粗厉咸奋若不近圣
 贤气象者而吾独有取焉亦以其足以立懦夫之志
 而已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朱子曰笃厚而力也不笃信则不能好学然笃信而
 不好学则所信或非其正不守死则不能以善其道
 然守死而不足以善其道则亦徒死而已盖守死者
 笃信之效善道者好学之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0a 页 WYG0706-0232a.png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君子见危授命则仕危邦者无可去之义在外则不
 入可也乱邦未危而刑政纪纲紊矣故洁其身而去
 之天下举一世而言无道则隐其身而不见也此惟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者能之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世治而无可行之道世乱而无能守之节碌碌庸人
 不足以为士矣可耻之甚也○晁氏曰有学有守而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0b 页 WYG0706-0232b.png
 去就之义洁出处之分明然后为君子之全德也
子曰贤者辟世
 朱子曰天下无道若伯夷太公是也
其次辟地
 去乱国适治邦
其次辟色
 礼貌衰而去
其次辟言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1a 页 WYG0706-0232c.png
 有违言而后去也程子曰四者虽以大小次第言之
 然非有优劣也所遇不同耳○黄氏曰四者固非有
 优劣然贤者之处世岂不能超然高举见几而作乃
 至发见于言色而后辟之耶曰出处之义自非一端
 随其所居之位而量其所处之宜可也卫灵公顾蜚
 雁则辟色矣问陈则辟言矣岂夫子于此为劣乎此
 所以不可以优劣言也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1b 页 WYG0706-0232d.png
不可而为之者与
 朱子曰石门地名晨门掌晨启门盖贤人隐于抱关
 者也自从也问其何所从来也胡氏曰晨门知世之
 不可而不为故以是讥孔子然不知圣人之视天下
 无不可为之时也○黄氏曰晨门见己而不见圣人
 故以是为言然无孔子之圣则宁为晨门而自处于
 抱关击柝也其言圣人则非其自处其身则是亦可
 谓贤也已○南轩曰圣人非不知道之不可行而皇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2a 页 WYG0706-0233a.png
 皇于斯世者天地生物之心也彼虽知世之不可以
 为而不知道之不可以已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

 磬乐器荷担也蒉草器也此荷蒉者亦隐士也圣人
 之心未尝忘天下此人闻其磬声而知之则亦非常
 人矣
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已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2b 页 WYG0706-0233b.png
则揭
 莫已之已音纪馀音以○硁硁石声亦专确之意以
 衣涉水曰厉摄衣涉水曰揭此两句卫风匏有苦叶
 之诗也讥孔子人不知己而不止不能适浅深之宜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果哉叹其果于忘世也末无也圣人心同天地视天
 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不能一日忘也故闻荷蒉之
 言而叹其果于忘世且言人之出处若但如此则亦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3a 页 WYG0706-0233c.png
 无所难矣○南轩难作去声谓其言之果无得与辨
 论矣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
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
斯滥矣
 朱子曰言君子固有穷时不若小人穷则放溢为非
 程子曰固穷者固守其穷亦通○愚谓圣人当行而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3b 页 WYG0706-0233d.png
 行无所顾虑处困而亨无所怨悔于此可见学者宜
 深味之○或问卫灵公问陈而夫子遽行何也曰为
 国以礼战陈之事非人君所宜问也况灵公无道夫
 子固知之矣特以其礼际之善庶几可与言者是以
 往来于卫为日最久而所以启告之者亦已详矣乃
 于夫子之言一无所入至是而犹问陈焉则其志可
 知矣故对以未学去之然不徒曰未学而已犹以俎
 豆之事告之则夫子之去盖亦未有必然之意使灵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4a 页 WYG0706-0234a.png
 公于此有以发悟于心而改事焉则夫子之行孰谓
 其不可留哉故史记又云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
 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则是孔子之行又以礼
 际之不善而决不专于问陈一事也夫子既行而灵
 公卒卫国大乱俎豆之对其旨远哉○南轩曰夫自
 春秋之时言之诸国以强弱为胜负军旅之事宜在
 所先而俎豆之事疑若不急者矣曾不知国之所以
 为国者以夫天叙天秩实维持之也为国者志存乎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4b 页 WYG0706-0234b.png
 典礼则孝顺和睦之风兴恊力一心尊君亲上其强
 孰禦焉不然三纲沦废人有离心国谁与立军旅虽
 精果何所用哉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

 朱子曰求其志守其所达之道也达其道行其所求
 之志也盖伊尹太公之流可以当之当时若颜子亦
 庶乎此然隐而未见又不幸而早死故夫子言然隐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5a 页 WYG0706-0234c.png
 居以求志行义以达道则其退也所以安其义之所
 安其进也所以推其志于天下矣盖其所达之道即
 其所求之志也此大人之事故曰未见其人也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朱子曰史官名鱼卫大夫名䲡如矢言直也史鱼自
 以不能进贤退不肖既死犹以尸諌故夫子称其直
 事见家语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5b 页 WYG0706-0234d.png
 伯玉出处合于圣人之道故曰君子卷收也怀藏也
 如于孙林父宁殖放弑之谋不对而出亦其事也○
 杨氏曰史鱼之直未尽君子之道若蘧伯玉然后可
 免于乱世若史鱼之如矢则虽欲卷而怀之有不可
 得也○或问尸諌之说曰按家语卫灵公不用蘧伯
 玉而任弥子瑕史鱼諌不从将卒命其子曰吾生不
 能正君死无以成礼宜置尸牖下其子从之灵公吊
 而问之子以父言告公曰是寡人之过也遂命殡于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6a 页 WYG0706-0235a.png
 客位而进伯玉退子瑕此其说也有以伯玉得明哲
 保身之道而史鱼所不及者非也伯玉所以如此盖
 其德性深厚循理而行自然中节初非规规然务为
 缄默而预为可以卷怀之计初非专为明哲保身之
 计也君子之出处一于义而已非有计较利害之心
 也然一不中节而失于矫讦之过则在已固为未合
 于义且虽曰爱君而或反陷其君以杀臣之罪其所
 以不敢过于为直亦不专为保身计也○南轩曰史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6b 页 WYG0706-0235b.png
 鱼可以谓之直而已然能伸而不能屈未尽君子之
 道若蘧伯玉之可卷而怀则能因时而屈伸矣故谓
 之君子然比于用则行舍则藏者则犹有卷怀之意
 未及乎潜龙之隐见也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
往拜之遇诸涂
 朱子曰阳货季氏家臣名虎尝囚季桓子而专国政
 欲令孔子来见己而孔子不往货以礼大夫有赐于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7a 页 WYG0706-0235c.png
 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故瞰孔子之亡而归
 之豚欲令孔子来拜而见之也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
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怀宝迷邦谓怀藏道德不救国之迷乱亟数也失时
 谓不及事几之会将者且然而未必之时货语皆讥
 孔子而讽使速仕孔子固未尝如此而亦非不欲仕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7b 页 WYG0706-0235d.png
 也但不仕于货耳故直据理答之不复与辨若不谕
 其意者○阳货之欲见孔子虽其善意然不过欲使
 助已为乱耳故孔子不见者义也其往拜者礼也必
 时其亡而往者欲其称也遇诸涂而不避者不终绝
 也随问而对者理之直也对而不辨者言之孙而亦
 无所诎也杨氏曰扬雄谓孔子于阳货也敬所不敬
 为诎身以信道非知孔子者盖道外无身身外无道
 身诎矣而可以信道吾未之信也○或问首章之说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8a 页 WYG0706-0236a.png
 曰观夫子所以告微生亩与夫辨长沮桀溺之语则
 圣人之自言未尝不正其理而明辨之也至于告阳
 货则随其所问应答如响而略无自明之意则亦见
 阳货之暴有不足告而姑孙辞以答之然味其旨则
 亦无非义理之正与其中心之实然者则是初亦未
 尝诎也胡张之说善矣胡氏曰扬氏谓孔子于阳货
 为诎身以信道雄之意盖以身与道为二物也是以
 其自为也黾勉贤莽之间而拟论语周易以自附于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8b 页 WYG0706-0236b.png
 夫子岂不谬哉张敬夫曰圣人之待恶人言虽孙而
 理未尝枉若他人孙言则或至于害理直理则或至
 于犯害惟圣人则从容酬酢而自然中节也○黄氏
 曰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此阳货之言集注所谓讽使
 速仕亦谓是也其语意盖谓夫子已老可以有为之
 日月已过矣岁运而往其去甚速岂复与我而为我
 少缓乎是亦讽使速仕也学者于此章固当因是以
 得圣人待恶人之道又当知圣人之言动从容中节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9a 页 WYG0706-0236c.png
 如此者盖道全德备义精仁熟如化工生物皆自然
 而然有志于学者不可以不勉也○按夫子之见阳
 货盖待小人之道也今以易论语孟子数条附此○
 遁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傅曰
 天下有山山下趋而乃止天上进而相违是遁避之
 之象君子观其象以避远乎小人远小人之道若以
 恶声厉色适足以致其怨忿惟在乎矜庄威严使知
 敬畏则自然远矣○朱子曰天体无穷山高有限遁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39b 页 WYG0706-0236d.png
 之象也严者君子自守之常而小人自不能近○睽
 初九见恶人无咎傅曰当睽之时虽同德者相与然
 小人乖异者众若弃绝之不几尽天下以仇君子乎
 如此则失含洪之义致凶咎之道也又岂能化不善
 而使之合乎故必见恶人则无咎也古之圣王所以
 化奸凶为善良革仇敌为臣民者由弗绝也○朱子
 曰必见恶人然后可以辟咎若孔子之于阳货也○
 论语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0a 页 WYG0706-0237a.png
 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朱子曰王孙贾卫大夫
 媚亲顺也室西南隅为奥灶者五祀之一夏所祭也
 凡祭五祀皆先设主而祭于其所然后迎尸而祭于
 奥略如祭宗庙之仪如祀灶则设主于灶陉祭毕而
 更设馔于奥以迎尸也故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
 而非祭之主灶虽卑贱而当时用事喻自结于君不
 如阿附权臣也贾卫之权臣故以讽孔子孔子云云
 盖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0b 页 WYG0706-0237b.png
 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谢氏曰圣人
 之言逊而不迫使王孙贾而知此意不为无益使其
 不知亦非所以取祸○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
 之曰子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朱子曰南子卫灵公
 之夫人有淫行孔子至卫南子请见孔子辞谢不得
 已而见之盖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其小君之礼而子
 路以夫子见此淫乱之人为辱故不悦矢誓也所誓
 辞也如云所不与崔庆者之类否谓不合于礼不由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1a 页 WYG0706-0237c.png
 其道也厌弃绝也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其见恶
 人固谓在我有可见之礼则彼之不善我何与焉然
 此岂子路所能测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
 深思以得之也○或问夫子之见南子何也曰按史
 记孔子至卫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
 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
 辞谢不得已而见之也曰仕于其国而见其小君礼
 与曰是于礼无所见榖梁子盖以为大夫不见夫人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1b 页 WYG0706-0237d.png
 而何休独有郊迎执贽之说不知其何所考也然礼
 家又谓杨侯杀缪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
 礼而使人摄焉则是大夫虽或有见小君之礼疑亦
 久已不行于世而灵公南子特举之耳曰南子既非
 正嫡且以淫乱闻于诸侯而是礼也又非当时之所
 当行者则夫子曷为而不辞也曰南子之行则丑矣
 然其愿见盖亦有善意焉且卫君既以为夫人而已
 将仕于其国则所谓礼从宜使从俗者其亦有所不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2a 页 WYG0706-0238a.png
 得已焉者矣又况圣人道隆德盛虽磨而不磷虽涅
 而不缁亦何为拘拘剪剪于此而避一见之嫌乎曰
 子路之不悦也不告以可见之理而誓之何也曰曾
 氏言之得矣曾氏曰见南子过物之行子路不悦非
 常谈所能晓故誓之如此○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
 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
 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
 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2b 页 WYG0706-0238b.png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朱子曰王驩齐嬖臣也
 辅行副使也驩盖摄卿以行故曰齐卿夫既或治之
 言有司已治之矣孟子之待小人不恶而严如此○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
 子敖来徒餔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子敖驩字言其不择所从但求食耳此乃正其罪
 而切责之○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
 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3a 页 WYG0706-0238c.png
 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
 不与驩言是简驩也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
 相与言不踰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
 不亦异乎○公行子齐大夫右师王驩也朱子曰是
 时齐卿大夫以君命吊各有位次若周礼凡有爵者
 之丧礼则职丧涖其政令序其事故云朝廷也云云
 ○南轩曰王驩齐之嬖卿也有进而与言者有就位
 而与言者盖以其嬖于君而谒之也孟子独不与言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3b 页 WYG0706-0238d.png
 者道固然也右师不悦而以为简己者盖孟子为时
 之所尊驩虽小人亦幸其少假辞色是以望望于此
 而以不我顾为简也孟子独举朝廷之礼以为言何
 其正大而不迫与盖君子之动无非礼也朝廷不历
 位而相与言不踰阶而相揖此礼也君子行礼故常
 履安地而有馀裕他人不由礼则自陷于险艰而已
 所谓远小人不恶而严者岂有它哉亦曰礼而已矣
 礼之所在何有于我哉或者劝伊川先生以加礼贵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4a 页 WYG0706-0239a.png
 近先生曰独不劝以尽礼而劝以加礼乎礼尽处岂
 容有加此孟子之意也唐王毛仲置酒闻宋璟之名
 而欲致之明皇敕使璟往至则北望再拜谢恩而称
 疾以退璟亦可谓正矣然毛仲君之厮役也往赴其
 集义何居乎若璟闻命而引义以陈则为尽善矣○
 愚按遁暌之义既殊孔孟之行亦异然德未至于圣
 学未可与权则遁之远小人孟子之待王驩其正法
 也昔有问和靖先生曰子见南子子路不悦何也先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4b 页 WYG0706-0239b.png
 生曰圣人所为贤人自不能测又问不知先生见南
 子否曰不敢见曰何故不见曰待某磨不磷涅不缁
 虽佛肸召亦往况南子乎由是观之孟子可谓善学
 孔子者矣○后世惟宋广平之于杨思勉伊川先生
 之于张茂则皆庶几有孟子之风焉士大夫居官立
 朝不免与近习接者当以此为法不然则未有不陷
 焉者也○又易夬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
 遇雨若濡有愠无咎夫子以温峤之于王敦譬之此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5a 页 WYG0706-0239c.png
 又别为一义虽非平时待小人之正法然处变而不
 失其正亦学者所当知其详见于本义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朱子曰弗扰季氏宰与阳虎共执桓子据邑以叛
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末无也言道既不行无所往矣何必公山氏之往乎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岂徒哉言必用我也为东周言兴周道于东方○程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5b 页 WYG0706-0239d.png
 子曰圣人以天下无不可有为之人亦无不可改过
 之人故欲往然而终不往者知其必不能改故也○
 或问云云曰苏氏得之苏氏曰孔子之不助畔人天
 下所知畔而召孔子其志必不在于恶矣故孔子因
 其有善心而收之不自绝而已弗扰之不能为东周
 亦明矣然而用孔子则有可以为东周之道故子欲
 往者以其有是道也卒不往者知其必不能也张敬
 夫曰弗扰不禀命于君而叛其大夫逆也欲以是克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6a 页 WYG0706-0240a.png
 乱是以乱易乱而又加甚尔后世乱臣贼子所以借
 虚名而为篡夺之计者多出于此夫子岂以是而欲
 往耶
佛肸召子欲往
 朱子曰佛肸晋大夫赵氏之中牟宰也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
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路恐佛肸之浼夫子故问此以止夫子之行亲犹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6b 页 WYG0706-0240b.png
 自也不入不入其党也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
不缁
 磷薄也涅染缁皂物言人之不善不能浼已杨氏曰
 磨不磷涅不缁而后无可无不可坚白不足而欲自
 试于磨涅其不磷缁也几希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匏瓠也匏瓜系于一处而不能饮食人则不如是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7a 页 WYG0706-0240c.png
 ○张敬夫曰子路昔者之所闻君子守身之常法夫
 子今日之所言圣人体道之大权也然夫子于公山
 佛肸之召皆欲往者以天下无不可变之人无不可
 为之事也其卒不往者知其人之终不可变而事之
 终不可为耳一则生物之仁一则知人之智也○或
 问云云曰张敬夫推明杨氏之说其意亦善子路盖
 不悦公山之召矣及此而后有言者则以中心所疑
 虽闻圣人之言而自反终未能安故问以辨之而不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7b 页 WYG0706-0240d.png
 敢释亦可谓善学矣然其不悦者盖以已观圣人而
 未知以圣人观圣人耳○黄氏曰匏瓜系而不食盖
 言匏瓜蠢然一物系则不能动不食则无所知吾乃
 人类在天地间能动作有思虑自当见之于用而有
 益于人岂微物之比哉世之奔走以糊其口于四方
 者往往借是言以自况失圣人之旨矣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諌而死
 朱子曰微箕二国名子爵也微子纣庶兄箕子比干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8a 页 WYG0706-0241a.png
 纣诸父微子见纣无道去之以存宗祀箕子比干皆
 諌纣杀比干囚箕子以为奴箕子因佯狂而受辱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三人之行不同而同出于至诚恻怛之意故不拂乎
 爱之理而有以全其心之德也杨氏曰此三人者各
 得其本心故同谓之仁○或问三子之心同出于至
 诚恻怛则可见矣抑何以知其所处之各适其可耶
 曰按史记殷周纪宋世家所记此事先后皆不同帷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8b 页 WYG0706-0241b.png
 殷纪以为微子先去比干乃諌而死然后箕子佯狂
 为奴为纣所囚者近是盖微子帝乙元子当以先王
 宗祀为重义当早去又决知纣之不可諌也故遂去
 之而不以为嫌比干少师义当力諌虽知其不可諌
 而不可已也故遂以諌死而不以为悔箕子见比干
 之死则知己之不可諌且不忍复死以累其上也见
 微子之去则知己之不必去且不忍复去以背其君
 也故佯狂为奴而不以为辱此可以见三仁之所当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9a 页 WYG0706-0241c.png
 为易地皆然矣或以为箕子以天畀九畴未传而不
 敢死则其为说迂矣同谓之仁者以其皆无私而各
 当理也无私故得心之体而无违当理故得心之用
 而不失此其所以全心之德而谓之仁与曰然则史
 记三子之事与夫子言先后可同何也曰史所书者
 事之实此所记者以事之难易为先后耳○南轩曰
 三人者皆当其时当其位处之而尽其道者也其立
 纣之朝所以维持宗社之心至矣而有不得已焉则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49b 页 WYG0706-0241d.png
 各自靖以献于先王详味微子一篇则可见三子之
 所为深切至到者矣孔子皆称为仁以其至诚恻怛
 克尽其道也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
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朱子曰士师狱官黜退也柳下惠三黜不去而其辞
 气雍容如此可谓和矣然其不能枉道之意则有确
 乎其不可拔者是则所谓必以其道而不自失焉者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0a 页 WYG0706-0242a.png
 也○胡氏曰此必有孔子断之之言而亡之矣○或
 问柳下惠仕而屡黜黜而复仕至于三黜而又不去
 焉何也曰进不隐贤必以其道不以三公易其介所
 以屡黜而至于三也降志辱身援而止之而止虽袒
 裼裸裎于我侧不以为浼所以黜而复仕既三黜而
 遂不去也或曰惠知直道之必黜而不去然则其将
 枉道以事人乎曰不然也惠之意若曰我但能直道
 事人则固不必去鲁而适他国矣若能枉道以事人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0b 页 WYG0706-0242b.png
 则亦不必去鲁而适他国也其言若泛然无所指盖
 和者之气象如此而其道则固自信其不能枉道而
 事人矣是以三黜之后虽不屑去然亦意其遂不复
 仕故孔子得以列之于逸民之目○黄氏曰列二章
 于篇首以见古人出处不同亦各有义然后著孔子
 之事以见圣人之出处也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1a 页 WYG0706-0242c.png
 朱子曰鲁三卿季氏最贵孟氏为下卿孔子去之事
 见世家然此言必非面语孔子盖自以告其臣而孔
 子闻之耳○程子曰季氏强臣君待之之礼极隆然
 非所以待孔子也以季孟之间待之则礼亦至矣然
 复曰吾老矣不能用也故孔子去之盖不系待之轻
 重特以不用而去尔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朱子曰季桓子鲁大夫名斯按史记定公十四年孔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1b 页 WYG0706-0242d.png
 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齐人惧归女乐以沮之尹氏
 曰受女乐而怠于政事如此其简贤弃礼不足与有
 为可知矣夫子所以行也所谓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者与○范氏曰此篇记仁贤之出处而折衷以圣人
 之行所以明中庸之道也○或问史记载孔子之去
 鲁也有彼妇之口可以出走之歌今尹氏直以为知
 鲁之君相无敬贤之心而去何耶曰齐人之谋固欲
 以是沮孔子矣盖欲以女子为间于鲁之君相使之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2a 页 WYG0706-0243a.png
 先有以荧惑其耳目感移其心志遂乘间而进说以
 沮败其所为甚则或遂中以不测之祸而不虞孔子
 之觉之早去之速也然孔子之觉之也直以其无敬
 贤之心知其不足与有为耳而其祸之将至者则固
 亦不外乎此也尹氏之言不及其他其有得于孔子
 之初心与○南轩曰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
 尊贤也今好色而忘敬贤之心则道之不行可知矣
 是以去之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2b 页 WYG0706-0243b.png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
可諌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朱子曰接舆楚人佯狂辟世夫子时将适楚故接舆
 歌而过其车前也凤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接舆以比
 孔子而讥其不能隐为德衰也来者可追言及今尚
 可隐去已止也而语助辞殆危也接舆盖知尊孔子
 而趋不同者也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3a 页 WYG0706-0243c.png
 孔子下车盖欲告之以出处之意接舆自以为是故
 不欲闻而辟之也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朱子曰二人隐者耦并耕也时孔子自楚反乎蔡津
 济渡处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
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3b 页 WYG0706-0243d.png
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
士哉耰而不辍
 朱子曰滔滔流而不反之意以犹与也言天下皆乱
 将谁与变易之而汝也辟人谓孔子辟世桀溺自谓
 耰覆种也亦不告以津处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
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怃然犹怅然惜其不喻已意也言所当与同群者斯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4a 页 WYG0706-0244a.png
 人而已岂可绝人逃世以为洁哉天下若已平治则
 我无用变易之正为天下无道故欲以道易之耳○
 程子曰圣人不敢有忘天下之心故其言如此也张
 子曰圣人之仁不以无道必天下而弃之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榖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朱子曰丈人亦隐者蓧竹器分辨也五榖不分犹言
 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植立之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4b 页 WYG0706-0244b.png
 也芸去草也
子路拱而立
 知其隐者敬之也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
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孔子使子路反见之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而丈人
 意子路必将复来故先去之以灭其迹亦接舆之意
 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5a 页 WYG0706-0244c.png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
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述夫子之意如此盖丈人之接子路甚倨而子
 路益恭丈人因见其二子焉则于长幼之节固知其
 不可废矣故因其所明以晓之伦序也人之大伦有
 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
 信是也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5b 页 WYG0706-0244d.png
 可废然谓之义则事之可否身之去就亦自有不可
 苟者是以虽不洁身以乱伦亦非忘义以徇禄也福
 州有国初时写本路下有反子二字以此为子路反
 而夫子言之也未知是否○范氏曰隐者为高故往
 而不反仕者为通故溺而不止不与鸟兽同群则决
 性命之情以饕富贵此二者皆惑也是以依乎中庸
 者为难惟圣人不废君臣之义而必以其正所以或
 出或处而终不离于道也○或问知道之不行而徒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6a 页 WYG0706-0245a.png
 仕可乎曰仕所以行义则有可不可矣义合而从则
 道固不患于不行不合而去则道虽不行而义亦未
 尝废也是以君子虽知道之不行而未尝不仕然亦
 未尝怀私徇禄而苟一时之安也由此观之道义之
 未尝相离也亦可见矣○黄氏曰列接舆以下三章
 于孔子行之后以明夫子虽不合而去然亦未尝恝
 然忘斯世也此所以为圣人之出处也与然即三章
 而读之见夫接舆沮溺荷蓧丈人此四子者若律以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6b 页 WYG0706-0245b.png
 圣人之中道则诚不为无病然味其言观其容止以
 想见其为人其清风高节犹令人起敬起慕恨不见
 其面而端拜之彼于圣人犹有所不满于心如此则
 其视世之贪利慕禄而不知止者真不啻若犬彘求
 欲为之奴𨽻而不可得也是亦岂非当世之贤而特
 立者与以子路之行行而拱立于丈人之侧若子弟
 然岂非其真可敬也欤故尝谓若四人者惟夫子然
 后可以议其不合于圣人之道未至于夫子者皆未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7a 页 WYG0706-0245c.png
 可以妄议也贪利慕禄之徒求以自便其私亦借四
 子而诋之欲以见其不可以不仕多见其不知量也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朱子曰逸遗也逸民者无位之称虞仲即仲雍与太
 伯同窜荆蛮者夷逸朱张不见经傅少连东夷人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
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柳下惠事见上伦义理之次第也虑思虑也中虑言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7b 页 WYG0706-0245d.png
 有意义合人心少连事不可考然记称其善居丧三
 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哀三年忧则行之中虑亦可
 见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仲雍居吴断发文身裸以为饰隐居独善合乎道之
 清放言自废合乎道之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孟子曰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8a 页 WYG0706-0246a.png
 可以速则速所谓无可无不可也○谢氏曰七人隐
 遁不污则同其立心造行则异伯夷叔齐天子不得
 臣诸侯不得友盖已遁世离群矣下圣人一等此其
 最高与柳下惠少连虽降志而不枉已虽辱身而不
 求合其心有不屑也故言能中伦行能中虑虞仲夷
 逸隐居放言则言不合先王之法者多矣然清而不
 污也权而适宜也与方外之士害义伤教而乱大伦
 者殊科是以均谓之逸民尹氏曰七人各守其一节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8b 页 WYG0706-0246b.png
 孔子则无可无不可此所以常适其可而异于逸民
 之徒也扬雄曰观乎圣人则见贤人是以孟子语夷
 惠亦必以孔子断之○南轩曰无可者不以可为主
 也无不可者不以不可为主也其曰无者言其不有
 于中也然则夫子之心果何如哉当可则可当不可
 则不可故仕止久速无不得其可其惟天乎其惟圣
 人乎若夷齐之心则未免有不可若柳下惠少连则
 未免有可故孟子愿学孔子而已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9a 页 WYG0706-0246c.png
记内则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

 愚按内则一书古者学校教人之法也自其始学之
 初即知此义是以出而从仕也道合则从不合则去
 无贪位慕禄之私焉其视后世学校之教专以利禄
 诱人者异矣
少仪事君者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凡乞假于人为人
从事者亦然然故上无怨而下远罪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59b 页 WYG0706-0246d.png
子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
 郑氏曰乱谓贤否不别
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乱也
子曰事君三违而不出境则利禄也人虽曰不要君不
信也
孟子谓蚳蛙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
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朱子曰可以言谓士师近王可以諌刑罚之不中者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0a 页 WYG0706-0247a.png
蚳蛙諌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蚳蛙
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公都子以告曰吾闻之
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馀裕

 朱子曰官守以官为守者言责以言为责者绰绰宽
 貌裕宽意也孟子居宾师之位未尝受禄故其进退
 之际宽裕如此尹氏曰进退久速当于理而已○南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0b 页 WYG0706-0247b.png
 轩曰所居之时虽同而所处之地有异则其进退语
 默各有攸当不可得而齐也蚳蛙之在灵丘其职未
 可以言也而请士师庶几乎欲有补于君也士师掌
 国之刑罚而立于朝王有失德朝有阙政士师所当
 言也故孟子以数月为淹久而欲其言蚳蛙于是諌
 于王言不用而去之庶几得为臣之义矣齐人以为
 孟子所以为蚳蛙者固善而孟子久于齐曷不諌乎
 若諌而不听曷不遂去之乎盖齐人未知义之所在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1a 页 WYG0706-0247c.png
 也夫有官守者其守在官不得其职则当去有言责
 者其责在言不得其言可不去乎若孟子则异于此
 矣居宾师之位无官守言责之拘故得以从容不迫
 陈善闭邪以俟其改故曰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
 馀裕哉言可以徐处乎进退之宜也然卒致为臣而
 归何也盖其诚意备至启告曲尽而王终莫之悟也
 则有不得已焉者而三宿出昼犹庶几王之改之亦
 可谓从容矣盖进退久速无非义之所存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1b 页 WYG0706-0247d.png
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
而卧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
勿复敢见矣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
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
能安其身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
绝子乎
 朱子曰缪公尊礼子思常使人候伺道达诚意于其
 侧乃能安而留之也泄柳申详缪公尊之不如子思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2a 页 WYG0706-0248a.png
 然二子义不苟合非有贤者在其君之左右维持调
 护之则亦不能安其身矣长者孟子自称也言齐王
 不使子来而子自欲为王留我是所以为我谋者不
 及缪公留子思之事而先绝我也云云○南轩曰孟
 子与子思之所以自处者其道一也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
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
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2b 页 WYG0706-0248b.png
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
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
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
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
王犹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
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朱子曰浩然如水之流而不可止也杨氏曰齐王天
 资朴实如好货好色皆以直告而不隐故足以为善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3a 页 WYG0706-0248c.png
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諌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
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
小人也
 此章见圣贤行道济时汲汲之本心爱君泽民惓惓
 之馀意李氏曰于此见君子忧则违之之情而荷蒉
 者所以为果也○南轩曰详味孟子答高子之辞何
 其温厚而不迫也云云历考宣王之为人犹为不敢
 饰诈者故其未能领孟子之意也则曰吾惛不能进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3b 页 WYG0706-0248d.png
 于是问以好乐则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
 好货好色好勇自以为疾言之而不讳故孟子有望
 焉以为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将天下之民举安
 盖其安天下之道已素定于胸中设施次第固有条
 理而其本则在于格君心故拳拳有望于王之改之
 也王一改悟而孟子之道可行齐民可安齐民安则
 天下之民将举安矣其序固尔也又曰予日望之孟
 子非不知道之行否有命而拳拳不已者吉凶与民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4a 页 WYG0706-0249a.png
 同患之心乎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
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此一时彼一时也五
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
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朱子曰数谓五百年之期时谓乱极思治可以有为
 之日于是而不得一有所为此孟子之所以不能无
 不豫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4b 页 WYG0706-0249b.png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
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言当此之时而使我不遇于齐是天未欲平治天下
 也然天意未可知而其具又在我我何为不豫哉然
 则孟子虽若有不豫然者而实未尝不豫也盖圣贤
 忧世之志乐天之诚有并行而不悖者于此见矣○
 南轩曰孔子所谓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与孟子如天未欲平治之语反复玩味之则亦可见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5a 页 WYG0706-0249c.png
 圣贤之分矣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曰
非也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
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孔氏曰仕而受禄礼之所在礼有时而变公孙丑欲
 以一端裁之不亦误乎○南轩曰孟子虽庶几宣王
 之可与有为吾道之可以行而其可去之几未尝不
 先觉兹圣贤之所以为志也又曰一见而有去志则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5b 页 WYG0706-0249d.png
 察王之神必有不能受者然其庶几足用为善则又
 以其质朴有可取也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
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孟子曰昔齐景
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
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
招而往何哉
 朱子曰夫虞人招之不以其物尚守死不往况君子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6a 页 WYG0706-0250a.png
 岂可以不待其招而自往见之耶
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
利亦可为与
 此以下正其所称枉尺直寻之非夫所谓枉小而所
 伸者大则为之者计其利耳一有计利之心则虽枉
 多伸少而有利亦为之耶甚言其不可也
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
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彊而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6b 页 WYG0706-0250b.png
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
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
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
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
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
过矣枉已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或曰居今之世出处去就不必一一中节欲其一一
 中节则道不得行矣杨氏曰何其不自重也枉已其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7a 页 WYG0706-0250c.png
 能直人乎古之人宁道之不行而不轻其去就是以
 孔孟虽在战国之时而进必以正以至终不得行而
 死也使不恤其去就而可以行道孔孟当先为之矣
 孔孟岂不欲道之行哉○南轩曰孟子非不欲道之
 行而不见诸侯者正以不如是则为枉其道而无以
 行故也陈代不知此比之枉尺而直寻意谓枉已之
 事小而王霸之业则大故也此盖自春秋以来一时
 风俗习于霸者计较功利之说而有是言也又曰招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7b 页 WYG0706-0250d.png
 虞人当以皮冠而景公招之以旌虞人守其官义不
 敢往义有重于死故也义之所在事无巨细苟爱一
 身之死而隳天命之正则凡可避死者无不为而弑
 父与君之所由生也充虞人之心行一不义杀一不
 辜而得天下不为之心也人纪之所由以立也是以
 夫子取之又曰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学者要
 当立此志而后可以之守身也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8a 页 WYG0706-0251a.png
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
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
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朱子曰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与民由之推
 其所得于人也独行其道守其所得于已也淫荡其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8b 页 WYG0706-0251b.png
 心也移变其节也屈挫其志也○何叔京曰战国之
 时君子道否天下不复见其德业之盛但见奸巧之
 徒得志横行气燄可畏遂以为大丈夫不知由君子
 观之是乃妾妇之道尔何足道哉○南轩曰廓然大
 同物我无蔽所谓居广居也视听言动必以其理所
 谓立正位也简易平直行无所事所谓行大道也得
 志与民由之与之共由乎此也不得志独行其道虽
 不得志此道未尝不行于已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9a 页 WYG0706-0251c.png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傅曰孔子三月无
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
君则吊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曰仕之失位也犹诸
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
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
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
以宴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
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晋国亦仕国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69b 页 WYG0706-0251d.png
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
也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
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
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
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朱子曰言为父母者非不愿其男女之有室家而亦
 恶其不由道盖君子虽不洁身以乱伦而亦不徇利
 而忘义也 南轩曰士之欲士亦其常理也然而必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0a 页 WYG0706-0252a.png
 也守道以待时可进而后进尔若谓仕为急而不由
 其道以求之则与儿女子之钻穴窥者何异
公孙丑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
 朱子曰不为臣谓未仕于其国者此不见诸侯之义
 也
段干木踰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
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
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0b 页 WYG0706-0252b.png
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
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謟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
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
养可知已矣
 胁肩竦体謟笑强笑皆小人侧媚之态夏畦夏月治
 畦之人也言为此者其劳过于夏畦之人也未同而
 言与人未合而强与之言也赧赧惭而面赤之貌言
 非已所知甚恶之之辞也孟子言由此二言观之则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1a 页 WYG0706-0252c.png
 二子所养可知必不肯不俟其礼之至而辄往见之
 也○此章言圣人礼义之中正过之者伤于迫切而
 不洪不及者沦于污贱而可耻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
可以徙
 朱子曰言君子当见几而作祸已迫则不能去矣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孟子曰否不
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1b 页 WYG0706-0252d.png
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
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
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币聘为哉我岂若处畎
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
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
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
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
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2a 页 WYG0706-0253a.png
觉斯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
若已推而纳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
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已而正人者也况辱已
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
去归洁其身而已矣
 朱子曰辱已甚于枉已正天下难于正人若伊尹以
 割烹要汤辱已甚矣何以正天下乎
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2b 页 WYG0706-0253b.png
 林氏曰以尧舜之道要汤者非实以是要之也道在
 此而汤之聘自来耳犹子贡言夫子之求之异乎人
 之求之也○问集注中说曾点有乐此终身之语如
 何曰观舜居深山之中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岂不是
 乐以终身后来事业亦偶然尔若先有一毫安排等
 待之心便成病痛矣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寺人瘠环有
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雠由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3a 页 WYG0706-0253c.png
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
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
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寺人瘠环是无义
无命也
 颜雠由卫之贤大夫也史记作颜浊邹弥子卫灵公
 幸臣弥子瑕也徐氏曰礼主于辞逊故进以礼义主
 于断制故退以义难进而易退者也在我者有礼义
 而已得之不得则有命存焉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3b 页 WYG0706-0253d.png
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
宋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观近
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
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君子小人各从其类故观其所为主与其所主者而
 其人可知○南轩曰孔子进以礼退以义非圣人择
 礼义而为进退圣人进退无非礼义礼义之所在固
 命之所存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4a 页 WYG0706-0254a.png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
牛以要秦穆公信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
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
以伐虢宫之奇諌百里奚不諌知虞公之不可諌而去
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汗也
可谓智乎不可諌而不諌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
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
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傅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4b 页 WYG0706-0254b.png
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
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范氏曰古之圣贤未遇之时鄙贱之事不耻为之如
 百里奚为人养牲无足怪也惟是人君不致敬尽礼
 则不可得而见岂有先自汗辱以要其君哉庄周曰
 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穆公忘其贱
 而与之政亦可谓知百里奚矣伊尹百里奚之事皆
 圣贤出处之大节故孟子不得不辨尹氏曰当时好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5a 页 WYG0706-0254c.png
 事者之论大率类此盖以其不正之心度圣贤也○
 朱子曰此事当孟子时已无所据孟子直以事理反
 复推之而知其必不然耳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
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
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
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
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5b 页 WYG0706-0254d.png
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
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
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已推而纳
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
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
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
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
夫敦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6a 页 WYG0706-0255a.png
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
以仕而仕孔子也
 或曰孔子去鲁不脱冕而行岂得为迟杨氏曰孔子
 欲去之意久矣不欲苟去故迟迟其行也膰肉不至
 则得以微罪行矣故不脱冕而行非速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
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张子曰无所杂者清之极无所异者和之极勉而清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6b 页 WYG0706-0255b.png
 非圣人之清勉而和非圣人之和所谓圣者不勉不
 思而至焉者也孔氏曰任者以天下为己责也愚谓
 孔子仕止久速各当其可盖兼三子之所以圣者而
 时出之非如三子之可以一德名也或疑伊尹出处
 合乎孔子而不得为圣之时何也程子曰终是任底
 意思在○集大成以下巳见圣知篇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
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傅质为臣不敢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7a 页 WYG0706-0255c.png
见于诸侯礼也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
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
 朱子曰往役者庶人之职不往见者士之礼
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
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
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
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
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7b 页 WYG0706-0255d.png
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
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
与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
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曰
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
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
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欲见
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8a 页 WYG0706-0256a.png
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砥其
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
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
召之也
 孔子方仕而任职君以其官名召之故不俟驾而行
 徐氏曰孔子孟子易地则皆然此章言不见诸侯之
 义最为详悉更合陈代公孙丑所问者而观之其说
 乃尽○南轩曰礼义人性之所有譬之路与门有足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8b 页 WYG0706-0256b.png
 者皆可以由可以出入也而君子独能之者众人迷
 于物欲君子存其良心故也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
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是乎
 朱子曰名声誉也实事功也言以名实为先而为之
 者是有志于救民也以名实为后而不为者是欲独
 善其身者也名实未加于上下言上未能正其君下
 未能济其民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9a 页 WYG0706-0256c.png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
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
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
何必同
 仁者无私心而合天理之谓杨氏曰伊尹之就汤以
 三聘之勤其就桀也汤进之也汤岂有伐桀之意哉
 其进伊尹以事之也欲其悔过迁善而已伊尹既就
 汤则以汤之心为心矣及其终也人归之天命之不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79b 页 WYG0706-0256d.png
 得已而伐之耳若汤初求伊尹即有伐桀之心而伊
 尹遂相之以伐桀是以取天下为心也以取天下为
 心岂圣人之心哉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
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髡讥孟子虽不去亦未必能有为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
削何可得与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0a 页 WYG0706-0257a.png
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
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
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曰孔子为鲁司寇不
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
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
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按史记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齐人闻而惧于是
 以女乐遗鲁君季桓子与鲁君往观之怠于政事子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0b 页 WYG0706-0257b.png
 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于大
 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郊又不致膰俎
 于大夫孔子遂行孟子言以为为肉者固不足道以
 为为无礼则亦未为深知孔子者盖圣人于父母之
 国不欲显其君相之失又不欲无故而苟去故不以
 女乐去而以燔肉行其见几明决而用意忠厚固非
 众人所能识也然则孟子所为岂髡之所能识哉○
 尹氏曰淳于髡未尝知仁亦未尝知贤者也宜其言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1a 页 WYG0706-0257c.png
 如是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
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
 朱子曰所谓见行可之仕若孔子于季桓子是也受
 女乐而不朝则去之
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
则去之
 所谓际可之仕若孔子于卫灵公是也故与公游于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1b 页 WYG0706-0257d.png
 囿公仰视蜚雁则去之
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
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
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所谓公养之仕也君之于民固有周之之义况此又
 有悔过之言所以可受然未至于饥饿不能出门户
 则犹不受也其曰免死而已则其所受亦有节矣○
 南轩曰此三者足以尽君子去就之分舍此三者则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2a 页 WYG0706-0258a.png
 皆为以利动而非义之所存矣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朱子曰游游说也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赵氏曰嚣嚣自得无欲之貌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德谓所得之善尊之则有以自重而不慕乎人爵之
 荣义谓所守之正乐之则有以自安而不徇乎外物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2b 页 WYG0706-0258b.png
 之诱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言不以贫贱而移不以富贵而淫此尊德乐义见于
 行事之实也
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得已言不失已也民不失望言人素望其兴道致治
 而今果如所望也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脩身见于世穷则独善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3a 页 WYG0706-0258c.png
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见谓名实之显著也此又言士得巳民不失望之实
 ○此章言内重而外轻则无往而不善○南轩曰宋
 句践之好游谓游于世如历聘之类意句践之为人
 徇名而外求者孟子语之以游使求之于吾身而已
 云云道言体义言用互相明耳云云其曰修身见于
 世者言修其德而其德名自不可掩非君子之修身
 欲以自见于世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3b 页 WYG0706-0258d.png
程子曰汉儒之中吾必以扬子为贤然于出处之际不
能无过也其言曰明哲煌煌旁烛无疆逊于不虞以保
天命逊于不虞则有之旁烛无疆则未也光武之兴使
雄不死能免诛乎古之所谓言逊者迫不得已如剧秦
美新之类非得已者乎
 又二章大意相同
张子曰颜渊从师进德于孔子之门孟子命世脩业于
战国之际此所以潜见之不同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4a 页 WYG0706-0259a.png
朱子曰人当有以自乐则用舍行藏随所适安之和靖
先生曰如霁则行如潦则止此言有味也
朱子曰君子行身自有法义固不求于苟异亦不期于
必同至于行道济时用舍行藏又非人力所能必致者
圣贤之教历历可考如贤者所论是乃谋利计功之意
非所愿闻也
圣贤教人不过讲学脩身以全其所受于天者出为世
用则随其大小推吾之所有以及人至于用与不用合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4b 页 WYG0706-0259b.png
与不合则直任之盖未尝以是必于人亦未尝以是变
于巳以此自信誓将终身由之而不自知其力之果足
以有至焉否也今观来教其观于当世之变详矣然鳃
鳃然常忧其不合而必于求合之意其责君子也已详
其徇小人也已甚是虽忧世之心甚深而古之圣贤非
不忧世者其规模气象似或不如此也孟子曰人病舍
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其
论狂狷乡愿之得失以及君子反经之意尤所谓深切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5a 页 WYG0706-0259c.png
而著明者孔子亦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有
志之士深省乎此亦足以判然无疑于舜蹠之间矣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5b 页 WYG0706-0259d.png
 
 
 
 
 
 
 
 西山读书记卷三十四上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6a 页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
 西山读书记卷三十四下
            宋 真德秀 撰
   辞受
书大禹谟禹拜稽首固辞
论语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
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
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6b 页
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朱子曰毋禁止辞言常禄不当辞有馀自可推之以
 周贫乏盖邻里乡党有相周之义○程子曰夫子之
 使子华子华之为夫子使义也而冉子乃为之请圣
 人宽容不欲直拒人故与之少所以示不当与也请
 益而与之亦少所以示不当益也求未达而自与之
 多则已过矣故夫子非之盖赤苟至乏则夫子必自
 周之不待请矣原思为宰则有常禄思辞其多故又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7a 页
 教以分诸邻里之贫者盖亦莫非义也张子曰于斯
 二者可见圣人之用财矣○南轩曰圣人于子华谓
 周急不继富于原思谓毋以与尔邻里乡党盖取予
 辞受莫不有其则焉天之理也圣人从容而不过贤
 者审处而不违若以私意加焉则失其权度或与其
 所不当与虽贤于吝然未免为伤惠或辞其所不当
 辞虽贤于贪亦未免为有害于廉矣○黄氏曰冉子
 之与粟不害其为惠原思之辞粟不害其为廉自常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7b 页
 人观之皆善行也圣人处事如化工生物洪纤高下
 各适其宜又岂但可见其用财而已哉
孟子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
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
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
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
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
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8a 页
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尹氏曰言君子之辞受取予惟当于理而已○南轩
 曰凡人所以迟回于辞受之际者以为外物所动故
 也盖于其所不当受而受其动于物固也若于所当
 受而不受是亦为物所动而已矣何则以其蔽于理
 而见物之大也若夫圣贤从容不迫惟义之安而外
 物何有乎故以舜受尧之天下而不为泰亦曰义当
 然尔若于义也无居则虽箪食豆羹不可取也箪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8b 页
 豆羹之与天下其大小固有间矣物则有大小而义
 之所在则一也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
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
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
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
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
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9a 页
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异哉
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
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
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
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
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程子曰齐王所以处孟子者未为不可孟子亦非不
 肯为国人矜式者但齐王实非欲尊孟子乃欲以利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89b 页
 诱之故孟子拒而不受○南轩曰孟子之意以为不
 用己则已矣而又欲养弟子以卿之禄则是王之处
 已也以利而非为道之故吾之受之亦利之而已苟
 以利则何异于龙断之夫乎人孰不欲富贵此言人
 情之常也谓贤者独不欲则岂人情哉圣贤固欲道
 之行也而动必以义义所不安则处贫贱而终身可
 也其可以利诱乎嗟乎义利之几君子之所深谨而
 去就之所由分也后世为人臣者不明斯义故为之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0a 页
 君者谓利禄之果可以得士而士之所以求于我者
 亦不过乎此于是而有轻下自骄之心正犹征商之
 法因龙断之夫而立耳夫惟君子守义而不苟就所
 以明为人臣之义也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
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
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曰否士无事
而食不可也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馀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0b 页
粟女有馀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
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
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曰梓
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
求食与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
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
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曰然则子非食志
也食功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1a 页
 南轩曰孟子当战国之时以身任道其历聘诸国后
 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夫岂尊已而自大乎哉亦时
 义所当然有不得而避也彭更之徒疑传食以为泰
 是以世俗利害贵贱之见观圣贤也孟子之所以告
 之者盖常道耳夫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
 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而不以为泰所谓其道者天
 理之所安也故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之心即舜禹受
 天下之心也而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1b 页
 食于诸侯之心即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之心
 也皆以其道故也以为士无事而食不可观更之意
 亦许行之类与孟子又从而晓之以为使子而不通
 功易事则农之馀粟女之馀布无所用之而人之饥
 寒者亦多矣此固不可也子而通功易事则梓匠轮
 舆固得以其技而食于子矣今有贤者而反不得食
 于子是子以梓匠轮舆为有用而尊之以仁义者为
 无用而轻之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2a 页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
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
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匡章陈仲子皆齐人廉有分辨不苟取也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
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
 巨擘大指也言齐人中有仲子如众小指中有大指
 也充推而满之也操所守也蚓丘蚓也言仲子未得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2b 页
 为廉也必若满其所守之志则惟丘蚓之无求于世
 然后可以为廉耳
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
与抑亦盗蹠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
盗蹠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槁壤乾土也黄泉浊水也抑发语辞也言蚓无求于
 人而自足而仲子未免居室食粟若所从来或有非
 义则是未能如蚓之廉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3a 页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纑以易之也
 辟绩也纑练麻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
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
离母处于于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已频蹙曰
恶用是鹢鹢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
兄自外至曰是鹢鹢之肉也出而哇之
 世家世卿之家兄名戴食采于盖其入万钟也归自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3b 页
 于陵归也已仲子也鹢鹢鹅声也频蹙而言以其兄
 受馈为不义也哇吐之也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于陵则
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
者也
 言仲子以母之食兄之室为不义而不食不居其操
 守如此至于妻所易之粟于陵所居之室既未必伯
 夷之所为则亦不义之类耳今仲子于此则不食不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4a 页
 居于彼则食之居之岂为能充满其操守之类者乎
 必其无求自足如丘蚓然乃为能满其志而得为廉
 耳然岂人之所可为哉○范氏曰天之所生地之所
 养惟人为大人之所以为大者以其有人伦也仲子
 辟兄离母无亲戚君臣上下是无人伦也岂有无人
 伦而可以为廉哉○南轩曰于陵仲子于其所当享
 有所不安引而避之而其穷至于无以食而食井上
 之螬李在当时或称其廉虽其能不以一介取诸人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4b 页
 也曾不知伊尹之不以一介与人不以一介取诸人
 以非其义非其道之故耳若于其所当居而不居则
 反害于道义矣仲子齐之世家兄戴盖禄万钟仲子
 苟以为不当虚享其禄食则当与其兄共思社稷之
 计光辅其主治其国家保其民人则齐国有无穷之
 业而仲子之家亦有无穷之闻斯为称焉耳今乃昧
 正大之见为狭陋之思以食粟受鹅为不义而不知
 避兄离母之为非徒欲洁身以为清而不知废人伦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5a 页
 之为恶小廉妨大德私意害公义原仲子本心亦岂
 不知母子之性重于其妻兄之居为愈于于陵乎惟
 其私意所萌乱夫伦类至此极也众人惑于其迹以
 其清居高介而取之而不知原其所萌若是其差殊
 也嗟乎世之贪冒苟得肆而为恶者多矣而孟子于
 仲子之徒独辟之之深者盖世之为恶者其失易见
 而仲子之徒其过为难知也惟其难知故可以惑世
 俗而祸仁义孟子反覆辟之盖有以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5b 页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
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林氏曰公西华受五秉之粟是伤廉也冉子与之是
 伤惠也子路之死于卫是伤勇也○朱子曰先言可
 以者略见而自许之辞后言可以无者深察而自疑
 之辞○南轩曰取与死生之义有灼然易判者亦有
 在可否之间者在可否之间非精义者菒之能择也
 盖其几间不容息一或有偏则失之矣是以君子贵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6a 页
 乎存养存之有素则其理不昧养之有素则物莫能
 夺夫然故当事几之来有以处之而得其当也孟子
 于齐馈兼金而受其于宋疑可受而不受盖以其无
 取而馈之则为伤廉故耳孔子于公西华之使冉子
 为之请粟疑可与也而不与盖以周急不继富而与
 之则伤惠故耳至于比干谏而死箕子疑亦可死也
 而佯狂以避盖以父师之义死之则为伤勇故也然
 在贤者则于可不可之间能择而处之在圣人则动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6b 页
 无非义更不言择矣虽然取之为伤廉固也然与为
 伤惠死为伤勇何哉盖所谓惠与勇者以其义之所
 在故耳若义所不存虽似惠似勇而反害于惠勇之
 实且于所不当然而然则于其所当然者废矣岂不
 为有害乎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曰却之却之
为不恭何哉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
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曰请无以辞却之以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7a 页
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
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朱子曰万章以为彼既得之不义则其馈不可受但
 无以言语间而却之直以心度其不义而托于他辞
 以却之如此可否耶交以道如馈赆闻戒周其饥饿
 之类接以礼谓辞命恭敬之节孔子受之如受阳货
 蒸豚之类也
万章曰今有禦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7b 页
以礼斯可受禦与曰不可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
死凡民罔不憝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
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曰今之诸侯取之于
民也犹禦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
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
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
义之尽也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猎
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8a 页
 言今诸侯之取于民固多不义然有王者起必不连
 合而尽诛之必教之不悛而后诛之则其与禦人之
 盗不待教而诛者不同矣夫禦人于国门之外与非
 其有而取之二者固皆不义之类然必禦人乃为真
 盗其谓非有而取为盗者乃推其类至于义之至精
 至密之处而极言之耳非便以为真盗也然则今之
 诸侯虽曰取非其有而岂可遽以同于禦人之盗也
 哉又引孔子之事以明世俗所尚犹或可从况受其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8b 页
 赐何为不可乎猎较未详赵氏以为田猎相较夺禽
 兽以祭孔子不违所以小同于俗也张氏以为猎而
 较所获之多少也二说未知孰是
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曰事道也事道奚猎较
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曰奚不
去也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
尝有所终三年淹也
 兆犹卜之兆盖事之端也孔子所以不去者亦欲小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9a 页
 试行道之端以示于人使知吾道之果可行也若其
 端既可行而人不能遂行之然后不得已而必去之
 盖其去虽不轻而亦未尝不决是以未尝终三年留
 于一国也
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于季桓
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
养之仕也
 见行可见其道之可行也际可接遇以礼也公养国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99b 页
 君养贤之礼也季桓子鲁卿季孙斯也卫灵公卫侯
 元也孝公春秋史记皆无之疑出公辄也因孔子仕
 鲁而言其仕有此三者故于鲁则兆足以行矣而不
 行然后去而于卫之事则又受其交际问馈而不郤
 之一验也尹氏曰不闻孟子之义则自好者为于陵
 仲子而已圣贤辞受进退惟义所在○南轩曰读孟
 子此章所以答万章者反覆曲折可谓义之精矣问
 交际何心则曰恭盖交际之道主乎恭也问却之何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0a 页
 以为不恭则以谓尊者有赐若念其取之义与不义
 而后受则非所以敬事其尊者也吾知不虚其赐我
 之意而已岂暇问其所自哉若夫万章之说以心却
 之而以他辞无受则是乃不恭之心而辞何为乎然
 而其受也必交以道而接以礼使交之不以道而接
 之不以礼则固有所不受矣于齐馈兼金百镒而不
 受是亦尊者之赐也然未有辞则是货我而已其交
 也固非道其接也固非礼然所为不受也盖亦非为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0b 页
 其取之不义之故初亦无害乎交际之恭也万章于
 此有疑焉谓有人于此禦人以兵而得货然交以道
 馈以礼则君子固亦受与孟子谓禦人而夺货者此
 所谓大憝有国者之所必禁不待教令而诛者三代
 之法同不必设辞而可知者居今之世其法为甚著
 柰何而可受其馈乎万章谓既以为不可则今之诸
 侯以非道取民与此何异而君子以善其礼际而受
 之可乎孟子谓事固有轻重若以为有王者作将不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1a 页
 待教而尽诛今之诸侯乎抑亦教而不改而后诛之
 也以理论之则必待教而不改然后诛之明矣然则
 其可与不待教而诛者同日而语乎夫谓非其有而
 取之为盗者盖充夫非其有而取之之类以极义之
 所在而比之为盗则可若使以为与禦人夺货之盗
 同罪则岂可哉大扺圣贤因污隆而起变化辞受取
 予皆天下正理过与不及为失其正理则均也鲁之
 习俗必猎较而后以祭孔子仕于鲁亦不违也而况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1b 页
 于受其赐乎万章闻是言则又疑孔子之仕所事者
 道而何猎较为也孟子以为孔子于宗庙之祭先簿
 正其祭器立之彝典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盖四方
 之食非簿正之常典故也然于猎较而供祭之事犹
 有所未废盖由簿正之事而正之其施设则有次第
 矣而万章以为既不能遂尽正之则曷为不遂去孟
 子谓为之兆也为之兆者正本开端而为可继者也
 圣人之为如天地之化不疾不徐虽曰为之兆而化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2a 页
 育之大体已具矣在他人缓则失时速则反害盖非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是以无序而不和也兆足以行
 而不行者盖以其兆固可继此以行而有所不得行
 焉则命也夫然后去之故亦未尝有三年之淹焉其
 先后迟速皆天理也此所谓圣之时者欤于是遂论
 孔子之仕有三焉见行可之仕谓其兆可以行者也
 际可之仕谓遇圣人以礼者也公养之仕谓养圣人
 以道者也遇以礼而养以道者圣人亦岂得而绝之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2b 页
 乎读是书者涵咏而精思之亦可以窥圣贤之用而
 知辞受取予之方也
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
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朱子曰贫富谓禄之厚薄盖仕不为道已非出处之
 正故其所处但当如此
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
 为贫者虽不主于行道而亦不可以苟禄故惟抱关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3a 页
 击柝之吏位卑禄薄其职易称为所宜居也李氏曰
 道不行矣为贫而仕者此其律令也若不能然则是
 贪位慕禄而已矣
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
羊茁壮长而已矣
 此孔子之为贫而仕者也茁肥貌言以孔子大圣而
 尝为贱官不以为辱者所谓为贫而仕官卑禄薄而
 职易称也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3b 页
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以出位为罪则无行道之责以废道为耻则非窃禄
 之官此为贫者之所以必辞尊富而宁处贫贱也尹
 氏曰言为贫者不可以居尊居尊者必欲以行道○
 南轩曰此章言为贫而仕之义夫仕者岂为贫乎哉
 盖将以行道也而亦有为贫而仕者焉是犹娶妻本
 为继嗣非为养也而亦有为养而娶者焉然则为贫
 而仕与为养而娶是亦皆义也虽然既曰为贫矣则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4a 页
 不当处乎尊与富居于卑与贱者可也若处其尊与
 富则是名为为贫而其实窃位也处其尊与富则当
 任其责此岂为贫之地哉是则非义矣故抱关击柝
 亦以为宜者本为贫故也孔子尝为委吏与尝为乘
 田矣圣人笃诚虽居下位必敬其事曰会计当而已
 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以其职在乎是而不越也
 盖位卑者言责不加焉言高则罪矣故可以姑守其
 职此为贫而仕之法也若夫立人之本朝则当以行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4b 页
 道为任道不行而窃其位君子之所耻也然则高位
 厚禄非所以养贫也后世不明此义假为贫之名安
 享宠利而居然曾不以为愧此可胜罪哉必不得已
 为贫而仕其抱关击柝之为宜则可矣嗟夫观夫子
 为委吏而曰会计当而已矣为乘田而曰牛羊茁壮
 长而已矣则夫子得政于天下其所当为者如何哉
 事有大小而心则一也亦曰止其所而已矣
万章曰士之不托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诸侯失国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5a 页
而后托于诸侯礼也士之托于诸侯非礼也万章曰君
馈之粟则受之乎曰受之受之何义也曰君之于氓也
固周之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曰不敢也敢问
其不敢何也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于上无常
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也曰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
常继乎曰缪公之于子思也亟问亟馈鼎肉子思不悦
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
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盖自是台无馈也悦贤不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5b 页
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
如何斯可谓养矣曰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
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
已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
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
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朱子曰能养能举悦贤之至也惟尧舜为能尽之而
 后世之当法也○南轩曰万章所谓托于诸侯盖以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6a 页
 为士虽不得行其道而托禄于诸侯以自养宜若可
 也而孟子以为非礼以其无是理故也然周之则可
 以受周之与赐所以异者盖居其国则为其民君以
 其饥饿而馈焉受斯可也若欲以自托而虚享其禄
 赐则于义何居乎名不正则失其序而不和故孔子
 论之至于礼乐不兴而民无所措手足君子之于礼
 乐不斯须去身者其动未尝不名正而言顺故也曰
 不敢者以其无常职而受赐陷于不恭故不敢也虽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6b 页
 然此上之所以自处者当然也在国君之待士则有
 养贤之礼焉故举子思之事以告之夫子思受缪公
 之馈者周之而受之义也至于馈之之久而仆仆然
 亟拜则是徒为馈而已徒为馈则与养犬马之道何
 异乌有君子而受其犬马之畜者乎故及其久也则
 再拜稽首而不受盖缪公虽有悦贤之名不能举而
 用又不能以礼养之也贤者其肯处乎以礼养者继
 肉是也盖不敢以是而数廑之故使继之而已虽然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7a 页
 此及乎养之之礼而未及乎举之之道也若尧之于
 舜则尊贤之极而养道之尽也事之以九男女之以
 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而养之于畎亩之中惟恐不
 能当其意一旦举而加诸上位如是而后可以谓之
 王公之尊贤也孟子每以尧舜之事为言者语道者
 必稽诸圣人所以示万世之准的盖圣人人伦之至
 故也嗟乎为士者于辞受之际可不思夫名正而言
 顺者乎为君者之待士又何可不深思所以养之之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7b 页
 道乎
孟子曰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
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
信其大者奚可哉
 朱子曰言仲子设若非义而与之齐国必不肯受齐
 人皆信其贤然此但小廉耳其辟兄离母不食君禄
 无人道之大伦罪莫大焉岂可以小廉信其大节而
 遂以为贤哉○南轩曰箪食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8a 页
 死嘑尔而与之则不受谓斯人也一旦而遇万钟之
 禄苟惟不义则必不受也可乎盖人之难知也以其
 小者信其大者固不可也于陵仲子以兄之禄为不
 义辟兄离母处于于陵齐高之以谓若斯人者不义
 而与之齐国亦将必不受也孟子以为是舍箪食豆
 羹之义也盖孟子以人伦之际察之而知其不可信
 也人之所以为人者莫大于人伦所谓亲戚君臣上
 下是也今仲子废亲戚君臣上下而欲以洁其身饰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8b 页
 小廉而妨大德其不知义固已甚矣又恶能不受不
 义之齐国乎古之善观人者必于人伦之际察之而
 其人之得失浅深可概见矣四岳之举舜则曰克谐
 以孝而已尧之降舜以二女观其嫔于虞而已此舜
 之所以圣也冀缺与其妻相待如宾而臼季知其能
 治民茅容杀牲先奉其母而郭林宗知其可以成德
 是亦善观人者也若仲子废大伦而徇私意以其小
 廉信其大节乌乎可哉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9a 页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弗敬兽畜之也恭敬
者币之未将者也
 朱子曰将犹奉也诗曰承筐是将程子曰恭敬虽因
 威仪币帛而后发见然币帛之未将时已有此恭敬
 之心非因币帛而后有也
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此言当时之待贤者特以币帛为恭敬而无其实也
 拘留也○南轩曰此章言交际之道夫徒食之而爱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09b 页
 心不加焉徒爱之而敬心不加焉则与豕交兽畜无
 以异盖人道之相与以敬为主夫必有是恭敬而后
 币帛以将之盖恭敬者先存于币帛未行之前者也
 若无是恭敬则币帛何所施乎虽然币帛者所以将
 其恭敬者也恭敬存于中而仪物实于外此君子之
 道又以为内外之宜文质之中也若恭敬之心虽存
 而无以实之于外君子亦恶夫虚拘也昔夫子解骖
 以赙旧馆人之丧曰吾恶夫哀之无从盖是意也夫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0a 页
 古人于交际之道岂苟然哉盖有燕享之礼焉有挚
 献之礼焉有问遗之礼焉此皆其恭敬之所生也恭
 敬为之主而其节文品式森然备具而又有贵贱贫
 富之不同大小多寡之或异是皆人之所为也若昧
 乎此不陷于豕交兽畜则或失之虚拘皆非君子之
 道也○二先生释恭敬无实之语不同正当参考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
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0b 页
 赵氏曰季任任君之弟任君朝会于邻国季任为之
 居守其国也储子齐相也不报者来见则当报之但
 以币交则不必报也
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
喜曰连得间矣
 朱子曰屋庐子知孟子之处此必有义理故喜得其
 间隙而问之
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1a 页
 言储子但为齐相非若季子摄守君位故轻之耶
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
 书洛诰篇享奉上也仪礼也物币也役用也言虽享
 而礼意不及其币则是不享矣以其不用志于言故
 也
为其不成享也
 孟子释书意如此
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1b 页
平陆
 徐氏曰季子为君处守不得往他国以见孟子则以
 币交而礼意已备储子为齐相可以至齐之境内而
 不来见则虽以币交而礼意不及其物也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
见于色
 朱子曰好名之人矫情干誉是以能让千乘之国然
 若本非能轻富贵之人则于得失之小者反不觉其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2a 页
 真情之发见矣盖观人不于其所勉而于其所忽然
 后可以见其所安之实也○东坡所谓人能碎千金
 之璧而不能不失声于破釜正此意苟非其人其人
 指真能让国者非指好名之人也○问曾会得东坡
 之说否曰如此则能让千乘之国只是好名至箪食
 豆羹见于色却是实情也曰然其尝把此一段对乡
 为身死而不受一段盖此段是好名之心胜大处打
 得过小处漏绽也动于万钟者是小处掩瞒得过大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2b 页
 处发露也○南轩曰孟子此章言人之度量相越有
 如是其远者夫均是人也而有让千乘之国者有与
 人箪食豆羹而德见于色者何其不侔也盖其所存
 有厚薄而所见有广狭之故耳夫能让千乘之国亦
 可谓高矣而孟子谓之好名之人者何哉盖未能循
 天理之实然者则亦未免为徇其名而已如季札之
 徒是也季子之父兄所以眷眷于季子之立者为其
 贤者此公理而非私意也而季子三辞焉是未究夫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3a 页
 当立之义非为季子之大也就隘俗论之可谓超然
 独出矣而揆之以道盖亦好名而蔽其实故也好名
 之人虽能让国未免限于名若夫大贤以上循乎天
 理虽以舜禹受天下受其所当受而不为泰以泰伯
 之让夷齐之让让其所当让而不为好名故孔子称
 舜禹则曰有天下而不与焉称泰伯则曰民无得而
 称焉称夷齐曰求仁而得仁圣人之意盖可见矣○
 愚按泰伯夷齐之让与子臧季札之让其让则一而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3b 页
 所以让则不同学者所当究见其义夷齐之事已见
 前卷求仁章今以泰伯子臧季札之事附见于此○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
 而称焉○朱子曰泰伯周太王之长子也至德谓德
 之至极无以复加者也三让谓固逊也无得而称其
 逊隐微无迹可见也盖太王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
 季历太王之时商道浸衰而周日强大季历又生子
 昌有圣德太王因有剪商之志而泰伯不从太王遂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4a 页
 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蛮
 于是太王乃立季历传国至昌而三分天下有其二
 是为文王文王崩子发立遂克商而有天下是为武
 王夫以泰伯之德当商周之际固足以朝诸侯有天
 下矣乃弃不取而又泯其迹焉则其德之至极为何
 如哉盖其心即夷齐叩马之心而事之难处有甚焉
 者宜夫子之叹息而赞美之也泰伯不从事见春秋
 传按僖五年宫之奇曰泰伯虞仲大王之昭也泰伯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4b 页
 不从是以不嗣杜氏注曰泰伯虞仲皆太王之子不
 从父命俱让适吴○或问曰何以言三让之为固让
 也曰古人辞让以三为节一辞为礼辞再辞为固辞
 三辞为终辞故古注至是但言三让而不解其目也
 今必求其事以实之则亦无所据矣曰何以言其让
 于隐微之中也曰泰伯之让无揖逊辞受之迹人但
 见其逃去不返而已不知其让也知其让者见其让
 国而已而不知所以使文武有天下者实由于此则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5a 页
 是以天下让也曰其为至德何也曰让之为德既美
 矣至于三则其让诚矣以天下让则其所让大矣而
 又能隐晦其迹使民无得而称焉则其让也非有为
 名之累矣此其德所以为至极而不可以有加也曰
 太王有废长立少之意非礼也泰伯又探其邪志而
 成之至于父死不赴伤毁发肤皆非贤者之事就使
 必于让国而为之则亦过而不合于中庸之德矣其
 为至德何耶曰太王之欲立贤子圣孙为其道足以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5b 页
 济天下而非有爱憎之间利欲之私也是以泰伯去
 之而不以为狷王季受之而不以为贪父死不赴伤
 毁发肤而不为不孝盖处君臣父子之变而不失乎
 中庸此所以为至德也与鲁隐公吴季子之事盖不
 同矣曰逃去可矣何必断发文身哉曰先儒论之多
 矣苏氏以为让国盛德之事矣然存其实而取其名
 者乱之所由起故泰伯为此所以使名实俱亡而乱
 不作也此以利害言之固不足以得圣贤之心而其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6a 页
 弟黄门又曰子贡言泰伯端委以治吴则固未尝断
 发文身也且汉东海王以天下授显宗唐宋王成器
 以天下授玄宗皆兄弟终身无间言何必断发文身
 哉此引子贡之言则其事固有不可考者然以汉唐
 二事例之则亦未足以尽圣贤之心也盖使王季之
 心但如显宗玄宗则可若有叔齐之义则亦不能以
 一朝居矣使泰伯而不有以深自绝焉则亦何能必
 致国于王季而安其位哉然显宗玄宗之心其厚薄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6b 页
 又自不同也○南轩曰三让程子曰不立一也逃之
 二也文身三也夫泰伯之让诚难知也以君之元子
 而弃宗国以逃身本中夏而从夷狄之为不亦冒先
 王之大禁与而泰伯安然行之非圣人孰能明其为
 至德也至德谓德之至也泰伯知文王有圣德天之
 所命当使天下被其泽故致国于王季为文王也故
 曰以天下让言其至公之心为天下而让也变而止
 乎中非达权乐天者其孰能与于此乎推其事情深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7a 页
 远故民无得而称而圣人独知其为至德也或曰泰
 伯之心知文王得国则周必有天下乎非是也以是
 存心则是利夫天下者也泰伯知文王得国则天下
 必被其泽也至于周之有天下则泰伯岂加毫末于
 此哉此又不可以不知也○曹子臧者曹成公之庶
 子也名欣时宣公之十七年会诸侯伐秦而卒于师
 曹人使公子负刍守使欣时逆公之丧负刍杀其世
 子而自立诸侯来讨执而归之京师将以子臧见王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7b 页
 而立之子臧辞曰志有之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为
 君非吾节也虽不能圣敢失节乎遂逃奔宋明年曹
 人告于晋请归负刍而反欣时晋侯谓子臧反吾归
 而君子臧反曹伯归子臧尽置其邑与卿而不出○
 吴季札者吴子寿梦之幼子也兄弟四人长曰诸樊
 次曰馀祭次曰夷昧次曰季札季札贤父欲立之季
 让不可则立诸樊诸樊既除丧复欲立季札季札辞
 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8a 页
 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君义嗣也谁敢
 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才愿自附于子臧之义
 以无失节固立之弃其室而耕乃舍之诸樊十三年
 卒有命立馀祭欲以次必致国于季子馀祭四年卒
 夷昧立夷昧十七年卒吴人将以先君之命立季子
 季子逃去吴人乃立夷昧之子僚云云○苏氏古史
 曰春秋之际世不知义而以权利为贵虽齐桓晋文
 皆以争国成名者也如子臧之于曹季子之于吴皆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8b 页
 有可取之义弃而不顾而况于争乎予高二子之义
 欲考其行事而子臧反国而致事事不复见季子事
 吴九十馀年观其挂剑于墓不以死背其心葬子嬴
 博不以恩累其志引兵避楚不以名害其德盖所以
 养心者至矣虽禄之天下有所不受而况于吴乎彼
 其所养者诚重故也春秋吴子使札来聘胡氏曰札
 者吴之公子何以不称公子贬也辞国而生乱者札
 为之也故因其来聘而贬之示法焉按吴子寿梦有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9a 页
 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夷昧札其季子也
 寿梦贤季札欲立以为国札辞不可然后立诸樊既
 除丧则致国于季子季子又辞而去之诸樊乃舍其
 子而立弟约以次传必及季子故诸樊卒而馀祭立
 馀祭卒而夷昧立夷昧卒则季子宜受命以安社稷
 成父兄之志矣乃徇匹夫之介节辞位以逃夷昧之
 子僚既立诸樊之子光曰先君所以不与子国而与
 弟者凡为季子尔将从先君之命欤则季子宜有国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19b 页
 也如不从先君之命则我宜立僚乌得为君于是使
 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去之延陵终身
 不入吴国故曰季子辞国以生乱因其来聘而贬之
 示法焉或谓子贡问于孔子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
 古之贤人也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子贡以先
 圣贤夷齐知其恶卫辄之争而不为也季子辞位独
 不为贤而奚贬乎曰叔齐之德不越伯夷孤竹舍长
 而立幼私意也诸樊兄弟父子无及季札之贤者其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20a 页
 父兄所为眷眷而欲立札公心也以其私意故夷齐
 让国为得仁而先圣之所贤以其公心故季子辞位
 为生乱而春秋之所贬苟比而同之过矣或曰世衰
 道微暴行交作臣篡其君者有之子篡其父者有之
 季子于是焉而辞位则将使闻其风者贪夫廉争夫
 让而篡弑攘夺之祸损矣其于名教岂不有补何贬
 之深也曰春秋达节而不守者也昔泰伯奔吴而不
 反季历嗣位而不辞武王继统受命作周亦不以配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20b 页
 天之业让伯邑考官天下也彼王僚无季历之贤武
 王之圣而季子为泰伯之让岂至德乎使争弑祸兴
 覆师丧国其谁阶之也若季子之辞位守节立名全
 身自牧则可矣概诸圣王之道则过矣中庸曰道之
 不明不行也我知之矣季子所谓贤且智过而不得
 其中者也使由于季历武王之义其肯附子臧之节
 而不受乎惜其择乎中庸失时措之宜尔此仲尼所
 以因其辞国生乱而贬之也或曰吴子使札与楚子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21a 页
 使椒秦伯使术一例尔吴楚蛮夷之国秦介夷狄之
 间其礼未同于中夏故使人之来皆略之而札何以
 独为贬乎曰春秋多变例圣笔有特书荆楚无大夫
 而屈完书族王朝下士以人通而子突书字诸侯公
 子以名著而季友书子母弟之无例者不登其姓名
 而叔肸书氏皆贤而特书者也季札让国天下贤之
 若仲尼亦贤季札必依此例或以字或以氏或以公
 子特书之矣今乃略以名纪比于楚椒秦术之流无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21b 页
 异称焉是知仲尼不以其让国为贤而贬之也噫世
 之君子盛称季札之贤于让国之际以为礼之大节
 不可乱也公子喜时春秋犹贤其后世于季札则何
 独贬之深也曰仲尼于季子望之深矣责之备矣惟
 与天地同德而达乎时中然后能与于此非圣人莫
 能修之岂不信夫
问今人陈乞恩例于义当然否程子曰只为今士大夫
道得个乞字惯动不动又是乞也因问陈乞封父祖如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22a 页
何曰此事体又别再三请益但云其说甚长待别时说
 有问先生夫人不叙封因何先生曰某当时起自草
 莱三辞然后受命岂有今日乃为妻求封之理○先
 生在讲筵尝质钱用诸公因问必是俸给大段不足
 后乃知到任不曾请俸诸公遂牒户部户部索前任
 历子先生云某起自草莱无前任历子旧例初入京
 官下状出给料钱历其意谓朝廷用人便当廪人继
 粟庖人继肉也遂令户部自为出劵历云云后来自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22b 页
 涪陵归复官半年不曾请俸粮料院吏人忽来索请
 劵状子先生云自来不会写状子受事人不去只令
 子弟录与受官月日○先生初受命便在假欲迤逦
 寻医既而供职门人尹焞深难之谓供职非是先生
 曰新君即位首蒙大恩自二千里放回亦无道理不
 受某在先朝廷知某者也当时执政大臣皆相知故
 不当如此受今则皆无相知朝廷之意只是怜其贫
 不使饥饿于我土地某自领官朝廷厚意与受一月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23a 页
 料钱然官则某必做不得既已受它告却不供职是
 与不受同且略与供职数日承顺它朝廷善意了然
 后惟所欲
龟山杨氏曰一介之与万钟若论利则有多少论义其
理一也伊尹惟能一介知所取与故能禄之以天下弗
顾系马千驷弗视自后世观之则一介不以与人为太
吝一介不以取人为太洁然君子之取与适于义而已
与之啬取之微虽若不足道然苟害于义又何多寡之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23b 页
间乎孔子于公西赤之富不恤其请于原宪之贫不许
其辞此知所与者也孟子言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
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此知所取者

 愚谓夫子不许原宪之辞者以其为宰也非以其贫
 也
朱子曰朝廷设官未贤故在上者不当以请托而荐人
士人常有礼义廉耻故在下者不当自衒鬻而求荐平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24a 页
生守此愚见故为小官时不敢求荐后叨刺举亦不敢
举削应副人情官吏亦不敢挟书求荐其在闲官非无
亲旧在官亦未尝敢为人作书求荐惟老成淹滞实有
才德之人众谓当与致力者乃以公论告之耳
官卑禄薄虽不快意然比之一介寒士以教学仰食于
人者则以为泰矣若以为不足妄有觊觎恐所得无几
而终日之悔将有不可追者
 
西山读书记 卷三十四上 第 124b 页
 
 
 
 
 
 
 
 西山读书记卷三十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