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
卷三十 第 1a 页 WYG0706-0050a.png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
 西山读书记卷三十
            宋 真德秀 撰
   子思孟子传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又曰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全文见中道篇
韩子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
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
卷三十 第 1b 页 WYG0706-0050b.png
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
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
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程子曰孔子没而曾子之道日益光大传孔子之道者
曾子而已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至孟子而圣
人之道益尊
 又曰传经为难如圣人之后才百年传之已差圣人
 之学若非子思孟子则几乎息矣道何尝息只是人
卷三十 第 2a 页 WYG0706-0051a.png
 不由之道非亡也幽厉不由也
杨氏曰中庸深处多见于孟子其所传也与
 又曰天命之谓性孟子道性善盖原于此○愚尝因
 是考之七篇之书其出乎中庸者非一其曰四端云
 者则未发之中中节之和也盖仁义礼知性也所谓
 大本也恻隐羞恶辞逊是非情也所谓达道也其曰
 禹稷颜子同道孔子仕止久速者则君子而时中也
 其曰乡愿乱德者则小人而无忌惮也其曰子莫执
卷三十 第 2b 页 WYG0706-0051b.png
 中者时中之反也其曰曾子北宫黝之勇者南北方
 之强也其曰仁之实事亲义之实从兄礼之实节文
 斯二者则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其曰尧舜性之汤武
 反之则自诚明之谓性自明诚之谓教也其曰天下
 国家之本在身则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也至于诚者
 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一章之义悉本于中庸尤足
 以见渊源之所自
卷三十 第 3a 页 WYG0706-0051c.png
朱子曰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
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
之一言至矣尽矣舜复益之以三言者所以明夫尧之
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其后圣贤相承若成汤文
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皆以此接夫道统之
传若吾夫子虽不得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
卷三十 第 3b 页 WYG0706-0051d.png
有贤于尧舜者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
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则去圣
远而异端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
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
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
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世之相后千有
馀年而其言之不异若合符节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
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自是又再
卷三十 第 4a 页 WYG0706-0052a.png
傅以得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
遂失其傅焉则吾道所寄不越乎言语文字之间而异
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
乱真矣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出得有
所考以续夫千载不傅之绪得有所据以斥二家似是
之非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而微程夫子则亦莫能因
其语以得其心也
 此中庸章句序今剟著于此
卷三十 第 4b 页 WYG0706-0052b.png
孟子所谓存心收放心乃致中也至于充广其仁义之
心则致和也
 又孟子思诚章朱子曰此章述中庸孔子之言见思
 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诚身之本乃子思所闻
 于曾子而孟子所受于子思者亦与大学相表里云
 又孟子尽心知性章朱子曰以大学之序言之知性
 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以上总论子思孟
 子传授○朱子又尝曰圣人之德自无不备其次则
卷三十 第 5a 页 WYG0706-0052c.png
 颜子煞是纯全然比之圣人便有少未定处若仲弓
 则偏于淳笃却少颜子刚明之意如曾子则大段刚
 毅终是有立脚处所以独得其传到子思也恁地刚
 毅惟是这般人方立得定子思事别无可考只孟子
 所称一两节可见
   孟子傅授
扬子曰孟子知言之要知德之奥非苟知之亦允蹈之
或曰子小诸子孟子非诸子乎曰诸子者以其异于孔
卷三十 第 5b 页 WYG0706-0052d.png
子者乎孟子异乎不异
韩子曰孟子之功不在禹下
 上文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夫杨
 墨行正道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
 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
 贱伯而己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
 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
 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
卷三十 第 6a 页 WYG0706-0053a.png
 不在禹下者为此也○眉山苏氏亦云孟子曰禹抑
 洪水孔子作春秋而予距杨墨以是配禹也夫禹之
 功与天地并而孔孟以空言配之不已夸乎自春秋
 作而乱臣贼子惧孟子言行而杨墨之道废天下以
 为是固然而不知其功孟子既没有申商韩非之学
 违道而趍利残民以厚主其说至陋也而士以是罔
 其上上之人侥倖一切之功靡然从之而世无大人
 先生如孔子孟子者推其本末权其祸福之轻重以
卷三十 第 6b 页 WYG0706-0053b.png
 救其惑故其学遂行秦以是丧天下陵夷至于胜广
 刘项之祸死者十八九天下萧然洪水之患盖不至
 此也方秦之未得志也使复有一孟子则申韩为空
 言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者必不
 若是烈也使杨墨得志于天下其祸岂减于申韩哉
 由此言之虽以孟子配禹可也
程子曰孟子有大功于后世者以其言性善也
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卷三十 第 7a 页 WYG0706-0053c.png
 又曰孟子有功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孟
 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
 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或问孟子可谓圣人否曰未敢便谓已是圣人然其学
已到至处
 朱子曰至字恐当作圣
孟子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
则速孔子圣之时者也故知易者莫如孟子又曰诗亡
卷三十 第 7b 页 WYG0706-0053d.png
然后春秋作又曰春秋无义战又曰春秋天子之事故
知春秋者莫如孟子
 尹氏曰以此而言则赵氏谓孟子长于诗书而已岂
 知孟子者哉
颜子陋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
安得不以道自任
 上文云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朱
 子曰使颜子之时上无孔子则彼其所以明道而救
卷三十 第 8a 页 WYG0706-0054a.png
 世者要必有道决不退然安坐陋巷之中以独善其
 身而已故孟子曰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惟孟子见
 此道理
颜子去圣人只毫发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上文曰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如颜子
 便浑厚不同云云或曰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
 之言比之便可见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
 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
卷三十 第 8b 页 WYG0706-0054b.png
朱子曰孔子只言忠信笃敬孟子便发出性善
 直是漏泄○又曰孔子之言多只泛说做工夫如居
 处恭执事敬言忠信行笃敬之类未说是要人理会
 甚么待学者自做得工夫透彻却就其中见得体段
 是如此孟子则恐人理会不得又䟎进一着说如恻
 隐之心与学问之道求放心之类说得渐渐亲切○
 以上专言孟子传授○史记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或曰人衍字也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
卷三十 第 9a 页 WYG0706-0054c.png
 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当
 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
 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
 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韩子曰孟轲之书非轲
 自著轲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
 朱子云按二说不同史记近是
   荀扬之学
卷三十 第 9b 页 WYG0706-0054d.png
韩子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上文云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
 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
 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
 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及得荀氏书又知有
 荀氏者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
 抑犹在轲雄之间乎
程子曰扬子无自得者也故其言蔓衍而不断优柔而
卷三十 第 10a 页 WYG0706-0055a.png
不决其论则曰人之性善恶混荀子悖圣人者也故列
孟子于十二子而谓人之性恶性果恶邪圣人何能反
其性以至于斯邪
 又曰荀卿才高其过多扬雄才短其过少韩子称其
 大醇非也若二子可谓大駮矣又曰退之言孟子醇
 乎醇此言极好非见得孟子意亦道不到其言荀扬
 大醇小疵则非也荀子极偏駮只一句性恶大本已
 失扬子虽过少然已自不识性更说甚道○又曰韩
卷三十 第 10b 页 WYG0706-0055b.png
 愈云孟子醇乎醇又曰荀与扬择不精语不详若不
 是他见得岂千馀年后更能断得如此分明又曰荀
 子云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今学者才读书便望至
 圣贤然中间至之之方更有多少荀子虽能如此说
 却以礼义为伪性为不善它自情性尚理会不得怎
 生到得圣人又曰扬雄规矩窄狭道即性也言性已
 错更何所得○按荀子性恶篇曰人之性恶其善者
 伪也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至悖乱
卷三十 第 11a 页 WYG0706-0055c.png
 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
 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道之使皆出于理合于
 道者也今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从性
 情安恣睢慢礼义者为小人以此观之人之性恶明
 矣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不然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
 义恶生曰凡礼义者生于圣人之伪非生于人之性
 也其非十二子篇曰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
 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
卷三十 第 11b 页 WYG0706-0055d.png
 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袛敬
 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
 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
 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十
 二子者它嚣魏牟也陈仲史䲡也墨翟宋钘也慎到
 田骈也惠施邓析也子思孟子之道即尧舜禹汤文
 武周公孔子之道也而以厕于十子之间其与前章
 性恶之云皆其言之甚駮而获罪于圣人之门者也
卷三十 第 12a 页 WYG0706-0056a.png
 故具列于此○眉山苏氏曰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
 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
 啻若寇雠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
 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荀卿者喜为异说而
 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
 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
 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
 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
卷三十 第 12b 页 WYG0706-0056b.png
 刚愎不逊而自许大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今夫
 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
 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
 不可考者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
 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
 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
 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
 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
卷三十 第 13a 页 WYG0706-0056c.png
 之至于斯也○苏氏之言有可取者故附见焉
荀子曰真积力久则入循其言可以入道然荀子初不
及此
圣人之言远如天近如地其远也若不可得而及其近
也亦可得而行扬子曰圣人之言远如天贤者之言近
如地非也
太玄中首曰阳气潜萌于黄宫信无不在乎中养初一
藏心于渊美厥灵根测曰藏心于渊神不外也扬子云
卷三十 第 13b 页 WYG0706-0056d.png
之学盖尝至此地位也
朱子曰荀子说能定而后能应又曰君子大心则天而
道小心则畏义而节皆好语也
 问荀子资质亦是刚明底人曰然只是粗又问扬子
 比荀子却细曰扬子说到深处只是入老庄窠穴中
 去如清静寂寞之说与太元中藏心于渊亦是庄老
 意○问扬子避碍之说如何曰大槩也似只是语言
 有病问莫是避字有病否曰然少间处事不看道理
卷三十 第 14a 页 WYG0706-0057a.png
 当如何便先有个依违闪避之心矣○扬子为人思
 沈会去思索如阴阳消长之妙它直是去推求然太
 元亦拙底工夫盖天地间只有一个奇耦奇阳耦阴
 春少阳夏太阳秋少阴冬太阴自二而四自四而八
 只恁推去都走不得扬子却添作三事事要作三截
 又且有气无朔有日星而无岁月恐不是道理其学
 似本老氏如清静渊默等语皆是老氏意思○以上
 兼言荀扬之学○又程子曰汉儒之中愚必以扬子
卷三十 第 14b 页 WYG0706-0057b.png
 为贤然出处之间不能无过也其言曰明哲煌煌旁
 烛无疆逊于不虞以保天命逊于不虞则有之旁烛
 无疆则未也古之所谓言逊者迫不得已如剧秦美
 新之类非得已者乎又曰世之议子云者多疑其投
 阁之事以法言观之盖未必有又天禄阁世传以为
 高百尺疑不可投然子云之罪特不在此黾勉于莽
 贤之间畏死而不敢去是安得为大丈夫哉又曰扬
 子出处使人难说若孟子断不肯为○朱子通鉴纲
卷三十 第 15a 页 WYG0706-0057c.png
 目书莽大夫扬雄死有以书来问者朱子答曰雄与
 王舜之徒所以事莽者虽异而其为事莽则同故窃
 取赵盾许止之例而概以莽臣书之所以著万世臣
 子之戒明虽无臣贼之心但畏死贪生而有其迹则
 亦不免于诛绝之罪此正春秋谨严之法也○愚按
 出处士君子之大节学之所讲孰先于此此既失矣
 何以学为哉程朱之论甚当使子云而在亦当为法
 受恶金陵王氏乃谓其与孔子无可无不可合金陵
卷三十 第 15b 页 WYG0706-0057d.png
 之见如此使其遇莽亦将事之耶此邪说之尤故不
 可不辨
   董子之学
程子曰公仪子董仲舒之才之卲也使见善不明用心
不刚畴克尔
 愚按公仪子惟有拔葵一事见于史而仲舒对策亦
 及之曰皇皇求财利常恐匮乏者庶人之意也皇皇
 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程子以其明
卷三十 第 16a 页 WYG0706-0058a.png
 于义利之辨故并称
程子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董生所
以度越诸子
 又曰仲舒此言可以为法矣
汉儒如毛苌董仲舒最得圣贤之意然见道不甚分明
胡氏曰董仲舒名儒也多得春秋要义所对切中当世
之病如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功不在孟子下何谓缓
而不切乎刘蕡虽直非其班也
卷三十 第 16b 页 WYG0706-0058b.png
朱子曰仲舒识得本源
 如云正心修身可以治国平天下如说仁义礼乐皆
 其具此等说话皆好若陆宣公之论事却精密第恐
 本源处不如仲舒问汉儒何以溺心训诂而不及理
 曰汉初诸儒专治训诂如教人只言某字训某字令
 自寻义理而已至西汉末年渐有求得亲切者终是
 不会见全体问何以谓之全体曰全体须彻头彻尾
 见得方是如匡衡论时政亦及治性情之说及到得
卷三十 第 17a 页 WYG0706-0058c.png
 它入手做时又只修得些宗庙礼而已翼奉言见道
 知王治之象见经知人道之务亦好又却教人主以
 阴阳日辰之类辨君子小人惟仲舒三篇说得稍亲
 切然终不脱汉气味问贾谊与仲舒如何曰谊有战
 国纵衡之风仲舒儒者但见得不远问仲舒见道不
 分明处曰如命者天之令性者生之质情者人之欲
 命非圣人不行性非教化不成情非制度不节似不
 识性善模样又曰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云云又似
卷三十 第 17b 页 WYG0706-0058d.png
 得性善模样终是说得间界不分明端的又问性者
 生之质曰不然性者生之理气者生之质已有形状
南轩张氏曰贾生英俊之才若董仲舒则知学者也
 治安之策可谓通达世务然未免激发暴露之气天
 人之对虽若缓而不切然反复诵味渊源纯粹盖有
 馀意以其自学问涵养中来也读其奏篇则二子气
 象如在目中而其平生出处语默亦可验于此○愚
 按仲舒醇正近理之言见称于诸老先生外如曰强
卷三十 第 18a 页 WYG0706-0059a.png
 勉学问则闻见博而智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
 大有功又引曾子尊闻行知之说此二条最有功于
 学者盖学道之要致知力行而已虞书之精一论语
 之知及仁守中庸之博学笃行皆是也秦汉以下未
 有识之者而仲舒能言之此岂诸儒所可及哉其曰
 道之大原出于天则天命率性之意尤所谓知其本
 源者至谓有国者不可不知春秋其言亦有补于世
 本传称其进退容止非礼不行两相骄主正身率下
卷三十 第 18b 页 WYG0706-0059b.png
 方公孙洪以阿意容悦取相位仲舒独终始守正卒
 老于家以其质之美守之固使得从游于圣人之门
 渊源所渐当无惭于游夏矣惜其生于绝学之后虽
 潜心大业终未能窥大道之全至或流于灾异之术
 吁可叹哉○以上论董子之学
   文中子之学
程子曰王通者隐德君子也当时有少言语后来为人
傅会不可谓全书论其粹处殆非荀扬所及若续经之
卷三十 第 19a 页 WYG0706-0059c.png
类皆非其作
 又曰中说后有人缀缉之○一本云文中子本是一
 隐君子世人往往得其议论傅会成书其间极有格
 言荀扬说不到处又有一件事半截好半截不好如
 魏徵问圣人有忧乎曰天下皆忧吾独得不忧问疑
 曰天下皆疑吾独得不疑徵退谓董常曰乐天知命
 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此言极好下半截却云徵
 所问者迹也吾告汝者心也心迹之判久矣便不是
卷三十 第 19b 页 WYG0706-0059d.png
 又曰有是心则有是迹王通云云非也又曰文中子
 言古之学者聚道不知道如何聚得又曰文中子书
 以明内齐外为家人之义古今善之非取象之意也
 所谓齐乎巽言物洁齐于巽方非巽有齐义也如战
 乎乾乾非有战义也○司马补传曰文中子王通字
 仲淹幼明悟好学受书于东海李育受诗于会稽夏
 琠受礼于河东关朗受乐于北平霍汲受易于族父
 仲华仁寿三年通始冠西入长安献太平十二策帝
卷三十 第 20a 页 WYG0706-0060a.png
 召见叹美之然不能用罢归寻复徵之炀帝即位又
 徵之皆称疾不至专以教授为事弟子自远方至者
 甚众乃著礼论乐论续书续诗元经赞易谓之王氏
 六经杨素重其才行劝之仕通曰汾水之曲有先人
 弊庐足以庇风雨薄田足以具饘粥愿明公正身以
 统天下使时和年丰通也受赐多矣不愿仕也或谮
 通于素曰彼实慢公公何敬焉素以问通通曰使公
 可慢则仆得矣不可慢则仆失矣得失在仆公何预
卷三十 第 20b 页 WYG0706-0060b.png
 焉贺若弼尝示之射发无不中通曰美哉艺也君子
 志道据德依仁然后游于艺也弼不悦而去通曰夫
 子矜而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苏威好蓄古器通曰
 昔之好古者聚道今之好古者聚物刘炫问易通曰
 圣人之于易也没身而已矣况吾侪乎有仲长子光
 者隐于河渚尝曰在险而运奇不若宅平而无为通
 以为知言曰名愈消德愈长身愈退道愈进若人知
 之矣薛收问恩不害义俭不伤礼何如通曰是汉文
卷三十 第 21a 页 WYG0706-0060c.png
 之所难也废肉刑害于义省之可也衣弋绨伤于礼
 中焉可也王孝逸曰天下皆争利而弃义若之何通
 曰舍其所弃不亦君子乎或问人善通知其善则称
 之不善则对曰未尝与交也贾琼问息谤通曰无辨
 问止怨曰不争故其乡人皆化之无争者贾琼问群
 居之道通曰同不害正异不伤物古之有道者内不
 失真外不殊俗故全也贾琼请绝人事通曰不可琼
 曰然则奚若通曰庄以待之信以应之来者勿拒去
卷三十 第 21b 页 WYG0706-0060d.png
 者勿追汎如也则可通谓姚义能交或曰简通曰兹
 所以能也又曰广通曰广而不滥兹又所以为能又
 谓薛收善接小人远而不疏近而不狎颓如也通尝
 曰封禅非古也其秦汉之侈心乎又曰美哉周公之
 志深矣乎安家所以宁天下存我所以厚苍生也又
 曰易乐者必多哀轻施者必好夺又曰无赦之国其
 刑必平重敛之国其财必削又曰廉者常乐无求贪
 者常忧不足又曰我未见诽而喜闻誉而惧者又曰
卷三十 第 22a 页 WYG0706-0061a.png
 昏而论财夷虏之道也又曰居近而识远处今而知
 古其惟学乎又曰轻誉苟毁好憎尚怒小人哉又曰
 闻谤而怒者谗之阶也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绝阶
 去媒谗佞远矣谓北山黄公善医先饮食起居而后
 针药谓汾阴侯生善筮先人事而后爻象大业十年
 尚书召通蜀郡司户十一年以著作郎国子博士徵
 皆不至十四年病终于家门人谥曰文中评曰此皆
 通之世家及中说云尔余窃谓先生之六经不可胜
卷三十 第 22b 页 WYG0706-0061b.png
 学也而又奚续焉续之庸能出于其外乎出则非经
 矣苟无出而续之则赘也奚盆哉或曰彼商周以往
 此汉魏以还也曰汉魏以还迁固之徒记之详矣奚
 待于续经然后人知之必也好大而欺愚乎则必不
 愚者孰肯从之哉今其六经皆亡而中说亦出于其
 家虽云门人薛收姚义所记然余观其书窃疑唐室
 既兴凝与福畴辈依并时从而附益之也何则其所
 称朋友门人皆隋唐之际将相名臣如苏威杨素贺
卷三十 第 23a 页 WYG0706-0061c.png
 若弼李德林李靖窦威房玄龄杜如晦王圭魏徵陈
 叔达薛收之徒考诸旧史无人语及通名者隋史唐
 初为也亦未尝载其名于儒林隐逸之间岂诸公皆
 忘师弃旧之人乎何独其家以为名世之圣人而外
 人皆莫之知也福畴又云凝为监察御史劾奏侯君
 集有反状太宗不信之但黜为姑苏令大夫杜淹奏
 凝直言非辜长孙无忌与君集善由是与淹有隙王
 氏兄弟皆抑不用时陈叔达方撰隋史畏无忌不为
卷三十 第 23b 页 WYG0706-0061d.png
 文中子立传按叔达前宰相与无忌位任相将何故
 畏之至没其师之名使无闻于世乎且魏徵实总隋
 史纵叔达曲避权戚徵肯听之乎此余所以疑也仲
 淹以贞观二年卒十四年君集平高昌还而下狱由
 是怨望十七年谋反诛此其前后参差不实之尤著
 者也如通对李靖圣人之道曰无所由亦不至于彼
 彼道之方也必无至乎又对魏徵以圣人有忧疑退
 语董常以圣人无忧疑曰心迹之判久矣皆流入于
卷三十 第 24a 页 WYG0706-0062a.png
 释老者矣夫圣人之道始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至
 于安万邦和黎民格天地遂万物功施当时法垂后
 世安在其无所至乎圣人所为者皆发于至诚而后
 功业被于四海至诚心也功业迹也奚为而判哉如
 通所言是圣人作为以欺天下也其可哉又曰佛圣
 人也西方之教也中国则泥又曰诗书盛而秦世灭
 非仲尼之罪也虚玄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
 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苟为圣人矣则推而
卷三十 第 24b 页 WYG0706-0062b.png
 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乌有可行于西
 方而不可行于中国哉苟非圣人矣则泥于中国独
 不泥于西方邪秦焚诗书之文诗书之道盛于天下
 秦安得灭乎庄老贵虚无而贱礼法故王衍阮籍之
 徒乘其风而鼓之饰谈论恣情欲以至九州覆没释
 迦称前生之因果弃今日之仁义故梁武帝承其流
 而信之严斋戒弛政刑至于百姓涂炭发端唱导谓
 非二家之罪而谁哉此皆议论不合于圣人者也唐
卷三十 第 25a 页 WYG0706-0062c.png
 世为学之士传道其书者盖寡独李翱以比太公家
 教及司空图皮日休始推重之宋兴柳开孙何振而
 张之遂大行于世至有真以为圣人可继孔子者余
 读其书想其为人诚好学笃行之儒惜也其自任太
 重而其子弟誉之太过使后之人莫之敢信也余恐
 世人讥其僭而累其美故采其行事于理可通而所
 言切于事情者著于篇以补隋史之阙○愚按司马
 氏补传之外其言有曰人不里居田不井授终苟道
卷三十 第 25b 页 WYG0706-0062d.png
 也虽舜禹不能理矣又曰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
 多言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又曰我未
 见谦而有怨亢而无辱欲慝其德而不章也又曰弃
 德背义而患人之不已亲好疑尚诈而患人之不已
 信则有之矣又曰处贫贱而不慑可以富贵矣童仆
 称其恩可以从政矣交游称其信可以立功矣又曰
 多言者不可与远谋多动者不可与久处又曰疑滞
 者智之蝥也忿怒者仁之螣也纤吝者义之蠹也又
卷三十 第 26a 页 WYG0706-0063a.png
 曰古之从仕者养人今之从仕者养已又曰古之仕
 也以行其道今之仕也以逞其欲又曰恭则物服悫
 则有成平则物化李密问王霸之略子曰不以天下
 易一民之命问英雄子曰自知者英自胜者雄问勇
 曰必也义乎密出子曰乱天下者必是夫也幸灾而
 免祸爱强而好胜神明不与也李密见子而论兵子
 曰礼信仁义则吾论之孤虚诈力吾不与也楚公问
 用师之道子曰行之以仁义曰若之何决胜子曰莫
卷三十 第 26b 页 WYG0706-0063b.png
 如仁义过此败之招也楚难作使使召子子不往谓
 使者曰为我谢楚公天下崩乱非至公血诚不能安
 苟使其道无为祸化凡此亦名言也其散见于诸篇
 者不与焉至于其行则有若所记子躬耕或问曰不
 亦劳乎子曰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且庶人之职也亡
 职者罪无所逃天地之间吾得逃乎子之家六经毕
 备朝服祭器不假曰三纲五常可自出也子之言必
 有方应而不唱唱必有大端乡人有丧子必先往反
卷三十 第 27a 页 WYG0706-0063c.png
 必后乡人有水土之役则具畚锸以往曰吾非从大
 夫之后也子见耕者必揖而劳之铜川夫人有病子
 不交睫者三月人问者送迎之必泣以拜铜川府君
 之丧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方春乡社子必与执事谢
 其劳而相其役子居家虽孩孺必狎其使人也虽童
 仆必敛容子之居常湛如也言必恕动必义与人款
 曲以待其会子不相形不祷疾不上非义越公以食
 经遗子不受曰羹藜含糗无所用也荅之以酒诰及
卷三十 第 27b 页 WYG0706-0063d.png
 洪范三德文中子之行大略具是合言行而观其亦
 可谓隐德君子矣程子之评其当矣夫
朱子曰道之在天下未尝亡而其明晦通塞之不同则
如昼夜寒暑之相反故二帝三王之治诗书六艺之文
后世莫能及之盖非功效语言之不类乃其本心事实
之不侔也虽然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彼所谓道者则固
未尝亡矣而大学之教所谓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者又
已具有明法若可阶而升焉后之读其书考其事者诚
卷三十 第 28a 页 WYG0706-0064a.png
能深思熟读以探其本谨守力行以践其事至于一旦
豁然而晦者明塞者通则古人之不可及者固已倏然
而在我矣夫岂患其终不及哉苟为不然而但为模放
假窃之计则不惟精粗悬绝终无可似之理政使似之
然于其道亦何足以有所发明此有志为己之士所以
不屑而有所不暇为也王仲淹生乎百世之下读古圣
贤之书而粗识其用则于道之未尝亡者盖有意焉而
于明德新民之学亦不可谓无其志矣然未尝深探其
卷三十 第 28b 页 WYG0706-0064b.png
本而尽力于其实以求必得夫至善者而止之顾乃挟
其窥觇想像之彷佛而谓圣之所以圣贤之所以贤与
其所以修身所以治人而及夫天下国家者举皆不越
乎此是以见隋文而陈十二策则既不自量其力之不
足以为伊周又不知其君之不可以为汤武且不待其
招而往不待其问而告则又轻其道以求售焉及其不
遇而归其年盖亦未为晚也若能于此及之于身以益
求其所未至使明德之方新民之具皆足以得其至善
卷三十 第 29a 页 WYG0706-0064c.png
而止之则异时得君行道安知其卒不逮于古人政使
不幸终无所遇至于甚不得已而笔之于书亦必有以
发经言之馀蕴而开后学于无穷顾乃不知出此而不
胜其好名欲速之心汲汲乎日以著书立言为己任则
其用心为己外矣及其无以自托乃复捃拾两汉以来
文字言语之陋功名事业之卑而求其天资之偶合与
其窃取而近似者依仿六经次第采辑因以牵挽其人
强而跻之二帝三王之列今其遗编虽不可见然考之
卷三十 第 29b 页 WYG0706-0064d.png
中说而得其规模之大略则彼之赞易是岂足以知先
天后天之相为体用而高文武皇之制是岂有精一执
中之传曹刘颜谢之诗岂有物则秉彝之训叔孙通公
孙述曹褒荀勉之礼乐又孰与伯夷后夔周公之懿至
于宋魏以来一南一北校功度德盖未有以相君臣也
则其天命人心之向背统绪继承之偏正亦何足论而
欲攘臂其间夺彼予此以自列于孔子之春秋哉盖既
不自知其学之不足以为周孔又不知两汉之不足以
卷三十 第 30a 页 WYG0706-0065a.png
为三王而徒欲以是区区者比而效之于形似影响之
间傲然自谓足以承千圣而诏百王矣而不知其适以
是而自纳于吴楚僭王之诛使夫后世知道之君子虽
或有取于其言而终不能无恨于此是亦可悲也已至
于假卜筮象论语而强引唐初文武名臣以为弟子是
乃福郊福畴之所为而非仲淹之雅意然推原本始乃
其平日好高自大之心有以启之则亦不得为无罪矣
或曰然则仲淹之学固不得为孟子之伦矣其视荀卿
卷三十 第 30b 页 WYG0706-0065b.png
韩氏亦有可得而优劣者耶曰荀卿之学杂于申商子
云之学本于黄老而其著书之意盖亦姑托空文以自
见耳非如仲淹之学颇近于正而粗有可用之实也至
于退之原道诸篇则于道之本原若有非荀扬仲淹之
所及者然考其平生意乡之所在终不免于文士浮华
放浪之习时俗富贵利达之求而其览观古今之变将
以措诸事业者恐亦未若仲淹之致恳恻而有条理也
是以予于仲淹独深惜之而有所不暇于三子是亦春
卷三十 第 31a 页 WYG0706-0065c.png
秋责备贤者之遗意也可胜叹哉
 又曰贾谊根本只从战国中来汉儒惟董仲舒其学
 甚正非诸人比然最好处只有正义明道两语下此
 诸子皆不足道张良诸葛亮固正只是太粗王通也
 有好处然无本原工夫却要将秦汉以下文饰做个
 三代便自要比孔子不知如何比得如续书要载汉
 以来诏令他那诏令发明得甚么义理只有高帝时
 诏令稍好然已不纯如曰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卷三十 第 31b 页 WYG0706-0065d.png
 此岂所以待天下之士三代之书诰诏令皆是根源
 学问发明义理所以粲然可为后世法秦汉以下诏
 令济得甚事它不曾将心子细去读圣人书只是依
 他个模子见圣人作六经我亦学他作六经便说可
 以比并圣人不知如何比并某尝说自孔孟没后诸
 儒不曾细读圣人之书晓得圣人之旨只是自说一
 至当道理说得似若可观只是非圣人之意问董子
 文中子如何曰仲舒本领纯正班固所谓醇儒极是
卷三十 第 32a 页 WYG0706-0066a.png
 至于天下国家事业恐施展未必如仲淹识见高明
 如说治体处极高了但于本领处如古人明德新民
 止至善处皆不理会要知文中论治体处高似仲舒
 而本领不及爽似仲舒而醇不及又曰文中子有志
 于天下亦识得三代制度较之房魏诸公又稍有些
 本领只本原上工夫都不理会若究其议论本原只
 自老庄中来问文中子好处与不好处曰见得道理
 透后从高视下一目瞭然今要去揣摩不得又曰七
卷三十 第 32b 页 WYG0706-0066b.png
 制之主必因其续书中会采七君事迹以为书名之
 曰七制如二典然今无可考大率多是依仿而作如
 以董常为颜子则是以孔子自居又曰天下皆忧吾
 独得不忧天下皆疑吾独得不疑又曰乐天知命吾
 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盖有当忧疑者有不当忧疑
 者然皆心也文中子以为有心迹之判故伊川非之
 又曰惟其无一己之忧疑故能忧疑以天下惟其忧
 疑以天下故无一己之忧疑又曰观圣人之出处须
卷三十 第 33a 页 WYG0706-0066c.png
 看他至诚恳切处及洒然无累处文中子云云此说
 是又曰文中子言论大纲杂霸如说安家存我都是
 为自私张本
文中子不曾有说见道体处
 按中说薛收问仁子曰五常之始也问智子曰五常
 之用也问礼子曰五常之中也可以行矣先王以是
 南面而坐向明而化也问义子曰五常之断也问信
 子曰五常之终也问性子曰五常之本也问理子曰
卷三十 第 33b 页 WYG0706-0066d.png
 五常之分也问道子曰五常之所一也问器子曰五
 常之偏授于是乎不一也君子器乎哉否也以此数
 条推之则仲淹之于道体见有未明故其言有未粹
 易曰元者善之长也程子曰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
 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然则仁之为仁盖贯乎
 五常之始终今独以始言之是知有偏言之仁而未
 知有专言之仁也以性言之则仁义礼智皆体也发
 而为恻隐羞恶辞逊是非则用也今曰智为五常之
卷三十 第 34a 页 WYG0706-0067a.png
 用焉则仁义信皆体而智独为用也岂其然乎至若
 以礼为五常之中未知其取居中之义乎抑取无过
 不及之义也以居中为言则初无意义若曰无过不
 及则凡合乎义理之正者皆中也又非独礼为然矣
 信于五常无乎不在犹土之王四时也独以终言可
 乎惟义者五常之断一语若曰义在五常之中主于
 断制差为近之而以性为五常之本则失之尤甚者
 也韩子曰人之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
卷三十 第 34b 页 WYG0706-0067b.png
 曰智则所谓性者五常而已今曰性为五常之本是
 性非五常特其本焉尔其各言之未当大抵若是盖
 仲淹之学详于世变而略于情性故其于道之用似
 有见焉而体则未也朱子之评岂不胜哉○以上论
 文中子之学
   韩子之学
程子曰韩退之晚年为文所得甚多学本是修德有德
然后有言退之因学文日求其所未至遂有所得韩愈
卷三十 第 35a 页 WYG0706-0067c.png
亦近世豪杰之士如原道中语言虽有病然自孟子而
后能将许大见识寻求者才见此人
 又曰孟子而后却只有原道一篇大意尽近理○问
 遗书言韩愈近世豪杰扬子云岂得如愈后卷又曰
 扬子之学实韩子之学华华则学道浅二说似相牴
 牾朱子曰只以言性论之则扬子善恶混之说所见
 仅足以比告子耳若退之见得到处却甚峻绝性分
 三品正是说气质之性至程门说破气字方有去著
卷三十 第 35b 页 WYG0706-0067d.png
 此退之所以不易及而第二说未得其实也
韩文不可漫观晚年所见尤高
 又尝曰退之直是会道言语内不足者急于人知沛
 然有馀厥闻四驰大抵为名者只是内不足内足者
 自无意于名又曰退之文王操曰臣罪当诛兮天王
 圣明道得文王心出来又曰退之颂伯夷甚好然只
 说得伯夷介处要知伯夷之心须是圣人语曰不念
 旧恶怨是用希此甚说得伯夷心也
卷三十 第 36a 页 WYG0706-0068a.png
扬雄韩愈说性皆说著才
 因言性无不善才有善不善云云又论博爱之谓仁
 非是已见言仁篇
朱子曰自古罕有人说得端的惟退之原道庶几近之
却说见大体
 又曰原性言所以为性者五说得甚实详见性情篇
韩公之学见于原道者虽有以识夫大用之流行而于
本然之全体则疑其有所未睹且于日用之间亦未见
卷三十 第 36b 页 WYG0706-0068b.png
其有以存养省察而体之于身也是以虽其自任者不
为不重而其平生用力深处终不离乎文字言语之工
至其好乐之私又未能卓然自拔于流俗所与游者不
过一时文士其于僧道则亦仅得毛千畅观灵惠之流
是其身心内外所立所资不越乎此亦何所据以为息
邪距诐之本而充其所以自任之心是以一旦放逐憔
悴亡聊之中无复平日饮博过从之乐方且郁郁不能
自遣而卒然见夫瘴海之滨异端之学乃有能以义理
卷三十 第 37a 页 WYG0706-0068c.png
自胜不为事物侵乱之人与之语虽不尽解亦岂不足
以荡涤情累而暂空其滞碍之怀乎然则凡其称誉大
颠之言自不必讳而于公所谓不求其福不畏其祸不
学其道者初亦不相妨也虽然使公于此能因彼稊稗
之有秋而悟我黍稷之未熟一旦翻然反求诸身以尽
圣贤之蕴则所谓以理自胜不为外物侵乱者将无复
羡于彼而吾之所以自任者益恢乎其有馀地矣岂不
伟哉○此朱子考异孟简书注云
卷三十 第 37b 页 WYG0706-0068d.png
韩公于道知其用之周于万事而未知其体之具于吾
心知其可行于天下而未知其本之当先于吾之一身
也是以其言常详于外而略于内其志常极于远大而
其行未必能谨于细微虽知文与道有轻重之殊而终
未能审其缓急轻重之序以决取舍虽知汲汲以行道
济时抑邪与正为事而或未免杂乎贪位慕禄之私
大学八条起于格物致知终于平天下所以教人为学
次第至为纤悉汉魏以来诸儒之论未闻有及之者至
卷三十 第 38a 页 WYG0706-0069a.png
唐韩子乃能援以为说庶几其有闻矣然其言极于正
心诚意而无致知格物云者则是不探其端而骤语其
次亦未免于择焉不精语焉不详之病矣何乃以是而
议荀扬哉
韩子于道见其大体规模极分明但未能究其所从来
而体察操履处皆不细密其排佛老亦据其所见而言
之尔程先生说西铭原道之宗祖此言可以推其浅深

卷三十 第 38b 页 WYG0706-0069b.png
 又令门人评王韩优劣学者多主退之曰文中子根
 脚虽浅却是以天下为心分明是要见诸事业天下
 事皆入思虑来退之虽见得道之大用是如此然却
 无实用功处○问扬子韩子优劣曰各自有长处韩
 公见得大意已分明但不曾子细理会如原道之类
 不易得也扬子之学似本于老氏如清静渊嘿之语
 皆是韩公纲领正却无它这个近老子底说话又曰
 原道中说得仁义道德极好但是他不去践履玩味
卷三十 第 39a 页 WYG0706-0069c.png
 故见得不精密问退之文士何以从祀曰有辟佛老
 之功问伊川谓西铭乃原道宗祖如何曰西铭从上
 面说来原道言率性之谓道西铭并天命之谓性说
 了问如定名虚位之说如何曰后人多讥议之某谓
 如此说亦无害盖此仁也此义也便是定名此仁之
 道仁之德此义之道义之德则道德乃总名是虚位
 也且须知它此语为老子说老子谓失道而后德失
 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智所
卷三十 第 39b 页 WYG0706-0069d.png
 以原道云吾之所谓道德合仁与义言之也须知此
 意方看得又问退之谓轲死不得其传程子取之屏
 山以为孤圣道绝后学如何曰屏山只要说释子道
 流皆得其传尔屏山本释学问博爱之谓仁如何曰
 说得却差仁义两句皆用将作体看事事合宜者为
 义仁者爱之理若曰博爱曰行而宜之则皆用矣又
 曰以博爱为仁则未博爱之前将无仁乎问由是而
 之焉之谓道曰此是说行底非是说道体问足乎已
卷三十 第 40a 页 WYG0706-0070a.png
 无待于外之谓德曰此是说行道而有得于身者非
 是说自然得之于天者问孟子谓杨墨之害不息孔
 子之道不著韩公推尊孟子辟杨墨之功而读墨一
 篇乃云云何也曰韩公第一义是学文第二义方去
 穷理所以看得不亲切如云其行已不敢有愧于道
 他本只是学文但行已不敢有愧于道耳把这个做
 第二义○愚按唐史本传云其原道原性师说等数
 十篇皆奥衍闳深与孟轲扬雄相表里而佐佑六经
卷三十 第 40b 页 WYG0706-0070b.png
 云又曰自晋迄隋老佛显行诸儒倚天下正议助为
 怪神愈独喟然引圣争四代之惑虽蒙讪笑跲而复
 旧始若未之信卒大显于时昔孟轲拒杨墨去孔子
 才二百年愈排二家乃去千馀载拨衰反正功与齐
 而力倍之所以过况雄为不少矣自愈没其言大行
 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史氏之称愈者如此而程
 朱二先生议论乃或是非相半盖史氏存乎奖善而
 二先生讲学明道则虽毫厘必致其察此所以不同
卷三十 第 41a 页 WYG0706-0070c.png
 欤○又神道碑云公遗命丧葬无不如礼俗习夷狄
 画写浮图日以七数之及拘阴阳所谓吉凶一无污
 我朱子曰按此可知公之平生谨守礼法排斥异教
 自信之笃至死不变可以为后世法○以上论韩子
 之学
   周子二程子傅授
程子曰昔受学于周茂叔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

卷三十 第 41b 页 WYG0706-0070d.png
又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而归有吾与点也之

 又曰周茂叔匆前草不除去问之曰与自家意思一
 般又曰观天地生物气象周茂叔谓看一部华严经
 不如看一艮卦注言各止其所也○邵康节谓伊川
 极论天地万物之理以及六合之外伊川叹曰平生
 唯见周茂叔论至此○伊川为太中家传曰公在虔
 时尝假倅南安狱掾周惇颐年甚少公视其气貌非
卷三十 第 42a 页 WYG0706-0071a.png
 常人与语果为学知道者因与为友河间刘立之
 明道事曰先生从汝南周惇颐问学穷性命之理○
 朱子曰濂溪在当时人见其政事精绝则以为宦业
 过人见其有山林之志则以为襟怀洒落有仙风道
 气无有知其学者惟程太中知之宜其生两程子也
胡氏曰周子启程子以不传之妙其功盖在孔孟之间
人见其书之约而不知其道之大也见其文之质而不
知其义之精也见其言之淡而不知其味之长也
卷三十 第 42b 页 WYG0706-0071b.png
 五峰序通书曰通书四十一章周子之所述也周子
 名某字茂叔舂陵人推其道学所自或曰传太极图
 于穆修也修传先天图于种放放传于陈抟此殆其
 学之一师欤非其至者也云云○朱子曰先生之学
 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言皆发此图之蕴而程
 先生兄弟语及性命之际亦未尝不因其说观通书
 之诚动静理性命等章及程氏书李仲通铭程邵公
 志颜子好学论等篇则可见矣潘清逸志先生之墓
卷三十 第 43a 页 WYG0706-0071c.png
 叙所著书特以作太极图为称首然则此图当为先
 生书首不疑也然先生既手以授二程本因附书后
 传者见其如此遂误以图为书之卒章不复釐正使
 先生立象尽意之微指暗而不明而骤读通书者亦
 复不知有所总摄此则诸本之失也又尝读朱内翰
 震进易说表谓此图之传自陈抟种放穆修而来而
 五峰胡宏作通书序又以为先生非止为种穆之学
 者此特其学之一师耳非其至者也夫以先生之学
卷三十 第 43b 页 WYG0706-0071d.png
 之妙不出此图以为得之于人则决非种穆所及以
 为非其至者则先生之学又何以加于此图哉是以
 窃尝疑之及得志文考之然后知其果先生所自作
 而非有受于人者二公盖皆未尝见此志而云云耳
 然胡公所论通书之指曰人见其书之约云云人有
 真能立伊尹之志修颜子之学则知此书之言包括
 至大而圣门之事业无穷矣此则不可易之至论读
 此书者所宜知也○又曰今人多疑濂溪之学出于
卷三十 第 44a 页 WYG0706-0072a.png
 希夷某曰濂溪书具存如太极图希夷如何有此说
朱子曰河图出而八卦画洛书呈而九畴叙孔子于斯
文之兴丧亦未尝不推之于天若濂溪先生者其天之
所畀而得乎斯道之传者与不然何其绝之久而续之
易晦之甚而明之亟也盖自周衰孟轲氏没而此道之
传不属更秦及汉历晋隋唐以至于我有宋圣祖受命
五星集奎实开文明之运然后气之漓者纯判者合清
明之禀得以全付乎人而先生出焉不繇师传默契道
卷三十 第 44b 页 WYG0706-0072b.png
体建图属书根极领要当时见而知之有程氏遂扩大
而推明之使夫天理之微人伦之著事物之众鬼神之
幽莫不洞然毕贯于一而周公孔子孟氏之传焕然复
明于世有志之士得以探讨服行而不失其正如出于
三代之前者呜呼盛哉非天所畀其孰能与于此○江
州书堂记
自邹孟氏没而圣人之道不传世俗所谓儒者之学内
则局于章句文辞之习外则杂于老子释氏之言而其
卷三十 第 45a 页 WYG0706-0072c.png
所以修己治人者遂一出于私智人为之凿若此者盖
千有馀年于今矣濂溪先生奋乎百世之下乃始深探
圣贤之奥疏观造化之原而独心得之立象著书阐发
幽秘辞义虽约而天人性命之微修己治人之要莫不
毕举河南两程先生既亲见之而得其传于是其学遂
行于世士之讲于其说者始得以脱于俗学之陋异端
之惑三先生有功于当世于是为不小矣○袁州祠记
先生之言其高极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实不离乎日用
卷三十 第 45b 页 WYG0706-0072d.png
之间其幽探乎阴阳五行造化之赜而其实不离乎仁
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其体用之一原显微之无间秦
汉以下诚未有臻斯理者而其实则不外乎六经论语
中庸大学七篇之所传也盖其所谓太极云者合天地
万物之理而一名之耳以其无器与形而天地万物之
理无不在是故曰无极而太极以其具天地万物之理
而无器与形故曰太极本无极也是岂离乎生民日用
之常而自为一物哉其为阴阳五行造化之赜者固此
卷三十 第 46a 页 WYG0706-0073a.png
理也其为仁义礼智刚柔善恶者亦此理也性此理而
安焉者圣也复此理而执焉者贤也自尧舜以来至于
孔孟其所以相传之说岂有一言以易此哉顾孟氏既
没而诸儒之智不足以及此是以世之学者茫然莫知
所适高则放于虚无寂灭之外卑则溺于杂博华靡之
中自以为道固如是莫或知其非也及先生出始发明
之以传于程氏而其流遂及于天下之学者于是始知
圣贤之所以相传之实乃出于此而有以用其力焉此
卷三十 第 46b 页 WYG0706-0073b.png
先生之教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
隆兴祠记
秦汉以来道不明于天下而士不知所以为学言天者
遗人而无用语人者不及天而无本专下学者不知上
达而滞于形器必上达者不务下学而溺于空虚优于
治已者或不足以及人而随世以就功名者又未必自
其本而推之也是以天理不明而人欲炽道学不传而
异端起人挟其私智以驰骛于一世宋兴有濂溪先生
卷三十 第 47a 页 WYG0706-0073c.png
者作然后天理明而道学之传复续盖有以阐夫太极
阴阳五行之奥而天下之为中正仁义者得以知其所
自来言圣学之有要而下学者知胜私复礼之可以驯
致于上达明天下之有本而言治者知诚心端身之可
以举而措之于天下其所以上接洙泗千岁之统下启
河洛百世之传者脉络分明而规模宏远矣历选诸儒
授受之次以论其兴复开创汛扫平一之功未有高焉
者也○韶州祠记
卷三十 第 47b 页 WYG0706-0073d.png
通书者濂溪夫子之所作也夫子自少即以学行有闻
于世而莫或知其师传之所自独以河南两程夫子尝
受学焉而得孔孟不传之正统则其渊源因可槩见然
所以指夫仲尼颜子之乐而发其吟风弄月之趣者亦
不可得而悉闻矣所著之书又多放失独此一篇本号
易通与太极图说并出程氏以传于世而其为说实相
表里大抵推一理二气五行之分合以纪纲道体之精
微决道义文辞禄利之取舍以振起俗学之卑陋至论
卷三十 第 48a 页 WYG0706-0074a.png
所以入德之方经世之具又皆亲切简要不为空言顾
其宏纲大用既非秦汉以来诸儒所及而其条理之密
意味之深又非今世学者所能骤而窥也是以程氏既
没而传者鲜焉其知之者不过以为用意高远而已
 通书序○朱子既为太极图说则录以寄广汉张敬
 夫以书来曰先生所与门人讲论问答之言见于书
 者详矣其于西铭盖屡言之至此图则未尝一言及
 也谓其必有微意是则固然然所谓微意者果何谓
卷三十 第 48b 页 WYG0706-0074b.png
 邪熹窃以为此图立象尽意剖析幽微周子盖不得
 已而作也观其手授之意盖以为惟程子为能当之
 至程子而不言则疑其未有能受之者尔夫既未能
 默识于言意之表则驰心空妙入耳出口其弊必有
 不胜言者观其荅张闳中论易传成书深患无受之
 者及东铭见录中论横渠清虚一大之说使人向别
 处走不若且只道敬则其意亦可见矣若西铭则推
 人以證之天即近以明远于学者日用最为亲切非
卷三十 第 49a 页 WYG0706-0074c.png
 若此书详于性命之原而略于进为之目有不可以
 骤而语者也孔子雅言诗书执礼而于易则鲜及焉
 其意亦犹此耳○问先生谓程子不以太极图授门
 人盖以未有能受之者孔门亦未尝以此语颜曾如
 何曰焉知其不曾说曰观颜曾做工夫处只是切已
 做将去曰此亦何尝不切已皆非在外乃我所固有
 也曰言此徒长人臆度料想之见曰理会不得者固
 如此若理会得者莫非在我便可受用何臆度之有
卷三十 第 49b 页 WYG0706-0074d.png
 ○问太极图自一而二自二而四即推至于万物易
 则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而八自八而十六自十
 六而三十二自三十二而六十四然后万物之理备
 西铭则止言阴阳洪范则止言五行或略或详皆不
 同何也先生曰理一也人所见有详略尔然道理亦
 未尝不相值也○大凡看道理要见得大头脑处分
 明下面节节只是此个道理散为万殊如孔子教人
 只是逐件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方
卷三十 第 50a 页 WYG0706-0075a.png
 八面合聚凑来也自见得个大头脑若孟子便已指
 出示人至周公说出太极已是大段分明指出矣且
 如恻隐之端从出处推上去则是此心之仁仁即所
 谓四德之元元即太极之动处如此节节推上去亦
 自见得总脑处若看得太极处分明则尽见得天下
 许多道理皆自此出事事物物皆有此个道理元无
 亏欠也○近世诸公知濂溪者甚浅如吕氏童蒙训
 称其用意高远夫通书太极之说所以明天理之根
卷三十 第 50b 页 WYG0706-0075b.png
 源究万物之终始岂用意而为之又何远近高下之
 可道哉○通书文虽高简而体实渊悫且其所论不
 出乎阴阳变化修己治人之事未尝剧谈无物之先
 文字之外也○通书中数数拈出几字要当如此瞥
 地即自然有个省力处○濂溪之图虽简古渊深未
 易究测然其大指不过语诸学者讲学致思以穷天
 地万物之理而胜其私以复焉其施则善于家而达
 于天下其具则复古礼变今乐政以养民而刑以肃
卷三十 第 51a 页 WYG0706-0075c.png
 之也是乃所谓伊尹之志颜子之学而程氏传之以
 觉斯人者○周子留下太极图若无通书却教人如
 何晓得故太极图得通书而后明
南轩张氏曰自孔孟没其微言仅存于简编更秦火之
馀汉世儒者号为穷经学古不过求之训诂章句间于
其文义时有所益然大本之不求圣贤之心郁而不彰
而又有专从事文辞者其去古益以远经生文士岐为
二途及夫措之当世施于事为则又出于功利之末智
卷三十 第 51b 页 WYG0706-0075d.png
力之所营若无与于书者于是有异端者乘间而入横
流于中国儒而言道德性命者不入于老则入于释间
有希世杰出之贤攘臂排之而其说复未足以尽吾儒
之指归故不足以抑其澜而或反以激其势嗟乎言学
而莫适其序言治而不本于学言道德性命而流入于
虚诞吾儒之学其果如是乎哉及吾先生起于远方乃
超然有所自得于其心本乎易之太极中庸之诚以极
乎天地万物之变化其教人使之志伊尹之志学颜子
卷三十 第 52a 页 WYG0706-0076a.png
之学推之于治先王之礼乐刑政可举而行如指诸掌
于是河南二程先生兄弟从而得其说推明究极之广
大精微殆无馀蕴学者始知夫孔孟之所以教盖在此
而不在乎他学可以至于圣治不可以无本而道德性
命初不外乎日用之实诐淫邪遁之说皆无以自隐其
形然则先生发端之功顾不大哉
 道州祠记又曰自秦汉以来言治者汨于五伯功利
 之习求道者沦于异端空虚之说而于先王发政施
卷三十 第 52b 页 WYG0706-0076b.png
 仁之实圣人天理人伦之教莫克推寻而讲明之故
 言治若无预于学而求道者反不涉于事孔孟之书
 仅传而学者莫得其门而入生民不克睹乎三代之
 盛可胜叹哉惟先生崛起千载之后独得微指于残
 编断简之中推本太极以及乎阴阳五行之流布人
 物之所以生化于是知人之为至灵而性之为至善
 万物有其宗万事循其则举而措之则可见先王之
 所以为治者皆非私智之所出孔孟之意于以复明
卷三十 第 53a 页 WYG0706-0076c.png
 至于二程先生则又推而极之凡圣人之所以教人
 与学者之所以用工本末始终精析该备于是五伯
 功利之习无以乱其正异端空虚之说无以申其诬
 求道者有其序而言治者有所本其有功于圣门而
 流泽于后世顾不大矣哉又曰自孟子没圣学失传
 历世久远其间儒者非不知尊敬孔孟而诵习六经
 所得则不越于训诂文义间而止矣于所谓圣人之
 心所以本诸天地而措诸天下与来世者盖鲜克涉
卷三十 第 53b 页 WYG0706-0076d.png
 其籓而况睹其大全者哉惟先生出乎千载之后而
 有得于太极之妙今其图与书具存道学有传实在
 乎此二程先生始尝受学于先生而其自得之深充
 养之至精粹纯密更益光大圣门之大全至是发明
 无遗憾矣夫以孔孟之心至三先生而后传则三先
 生所为传心之懿在学者可不深求而力体之乎○
 又曰自圣学不明语道者不睹夫大全卑则割裂而
 无统高则汗漫而不精是以性命之说不参诸事物
卷三十 第 54a 页 WYG0706-0077a.png
 之际而经世之务仅出于私意小智之为岂不可叹
 哉惟先生生乎千有馀载之后超然独得夫大易之
 传所谓太极图乃其纲领也推明动静之一源以见
 生化之不穷天命流行之体无乎不在文理密察本
 末该贯非阐微极幽莫能识其指归也然而学者若
 何而进于是哉亦曰敬而已矣诚能起居食息主一
 而不舍则其德性之知必有卓然不可掩于体察之
 际者而后先生之蕴可得而穷太极可得而识矣
卷三十 第 54b 页 WYG0706-0077b.png
程子曰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
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
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则天
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生乎千
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
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盖自孟子
之后一人而已然学者于道不知所向则不知斯人之
为功不知所至则孰知斯名之称情也哉○以上伊川
卷三十 第 55a 页 WYG0706-0077c.png
作明道墓表
又曰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
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
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明于庶物
察于人伦知尽性至命必本于孝悌穷神知化由通于
礼乐辨异端似是之非开百代未明之惑秦汉而下未
有臻斯理也谓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
任其言曰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
卷三十 第 55b 页 WYG0706-0077d.png
之害深而难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
其高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言为无
不周遍实则外于伦理穷深极微而不可以入尧舜之
道天下之学非浅陋固滞则必入于此自道之不明也
邪诞妖异之说竞起涂生民之耳目溺天下于污浊虽
高明才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是皆正路之
蓁芜圣门之蔽塞辟之而后可以入道先生进将觉斯
人退将明之书不幸早世皆未及也其辨析精微稍见
卷三十 第 56a 页 WYG0706-0078a.png
于世者学者之所传尔先生之门学者多矣先生之言
平易易知贤愚皆获其益如群饮于河各充其量先生
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应对至
于穷理尽性循循有序病世之学者舍近而趋远处下
而窥高所以轻自大而卒无得也○以上伊川作明道
行状
 伊川尝谓张绎曰我昔状明道先生之行我之道盖
 与明道同异时欲知我者求之于此文可也又曰明
卷三十 第 56b 页 WYG0706-0078b.png
 道之葬门人朋友为文以述其道学者甚众人各用
 其所知盖不同也而以为孟子之后传圣人之道者
 一人而已是则同○刘安礼曰自孟轲没圣学失传
 先生杰然自立于千载之后芟辟榛秽开示本源圣
 人之庭户晓然可入学士大夫始知所向○朱光庭
 曰先生之学以诚为本仰观乎天清明穹窿日月之
 运行阴阳之变化所以然者诚而已俯察乎地广博
 持载山川之融结草木之蕃殖所以然者诚而已人
卷三十 第 57a 页 WYG0706-0078c.png
 居天地之间参合无间纯亦不已者其在兹乎盖诚
 者天德也圣人自诚而明其静也渊渟其动也神速
 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所以育何莫由斯道也先生
 得圣人之诚者也自孟子以来千有馀岁先王大道
 得先生而后传其补助天地之功可谓盛矣○范祖
 禹曰自孟子没中庸之道不传后世之士不循其本
 而用心于末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先生以独智自
 得去圣人千有馀载发其门键直睹堂奥一天地之
卷三十 第 57b 页 WYG0706-0078d.png
 理尽万物之变真学者之师也○游酢曰天地之心
 其太一之体欤天地之化其太和之运乎确然高明
 万物覆焉隤然博厚万物载焉非以其一欤阳自此
 舒阴自此凝消息满虚莫见其形非以其和欤夫子
 之德其融心涤虑默契于此欤不然何穆穆不已浑
 浑无涯而能言之士莫足以颂其美欤○吕大临曰
 先生负特立之才知大学之要博闻强记躬行力究
 察伦明物极其所止涣然心释洞见道体其造于约
卷三十 第 58a 页 WYG0706-0079a.png
 也虽事变之感不一应之以是心而无穷虽天下之
 理至众知反之吾身而自足其致于一也异端并立
 而不能移圣人复起而不与易其养之成也和气充
 浃见于声容然望之崇深不敢慢也遇事优为从容
 不迫然诚心恳恻弗之措也其自任之重宁学圣人
 而未至不欲以一善成名宁以一物不被泽为已病
 不欲以一时之利为已功其自信之笃也吾志可行
 不苟洁其去就吾义所安虽小官有所不屑
卷三十 第 58b 页 WYG0706-0079b.png
武夷胡氏曰程氏之文于易则因理以明象而知体用
之一源于春秋则见诸行事而知圣人之大用于诸经
语孟则发其微指而知求仁之方入德之序程氏之行
其行已接物则忠诚动于州里其事亲从兄则孝悌显
于家庭其辞受取舍非其道义则一介不以取与诸人
虽禄之千钟不顾也
 绍兴间谏官陈公辅言伊川之学不正公上章辨之
 曰伏见元祐之初宰臣司马光吕公著秉政当国急
卷三十 第 59a 页 WYG0706-0079c.png
 于得人首荐河南处士程颐以为言必忠信动遵礼
 义实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乞加召命擢以不次
 遂自韦布超居讲筵而台谏朱光庭等又奏颐道德
 纯备学问渊博有经天纬地之才有制礼作乐之具
 实天民之先觉圣代之真儒也而颐之见知于当世
 至矣自颐之司劝讲不为辨辞解释文义所以积其
 诚意感通圣心者固不得而闻也及当官而行举动
 必由乎礼奉身而去进退必合于义其修身行法规
卷三十 第 59b 页 WYG0706-0079d.png
 矩准绳独出诸儒之表门人高弟莫或继焉虽崇宁
 间曲加防禁学者向之私相传习不可遏也其后颐
 之门人如谏议杨时右史刘安节舍人许景衡殿院
 马伸待制吴给等稍稍进用于是传者浸广士大夫
 争相淬励而其间志于利禄者托其说以自售学者
 莫能判其真伪矣壬子年臣至行阙有仲弁者言伊
 川之学近日盛行士大夫将转为伊川矣臣语之曰
 伊川之学不绝如线可谓孤立而以为盛行何也岂
卷三十 第 60a 页 WYG0706-0080a.png
 以其说满门人人传写耳纳口出而以为盛乎自是
 服儒冠者以伊川门人自相标榜识者忧之士大夫
 所学各有党与互相排击自此起矣绍兴五年省试
 举人陈状乞不用元祐人朱震等考试盖从于新学
 者耳目见闻皆已习熟安于其说不肯遽变而传河
 洛之学者又多失其本真妄自尊大无以屈服士人
 之心故众论汹汹深加诋诮夫有为伊洛之学者皆
 欲屏绝其徒而乃上及于伊川臣窃以为过矣夫圣
卷三十 第 60b 页 WYG0706-0080b.png
 人之道所以垂训万世无非中庸非有甚高难行之
 说离世异俗之行此诚不可易之至论也然中庸之
 义不明久矣自颐兄弟始发明之然后其义可思而
 得也不然则或谓高明所以处已中庸所以接物本
 末上下析为两途而其义不明矣士大夫之学宜以
 孔孟为师此亦不可易之至论也然孔孟之道不传
 久矣自颐兄弟始发明之而后其道可学而至也不
 然则或以六经语孟之书资口耳取世资以干禄愈
卷三十 第 61a 页 WYG0706-0080c.png
 不得其门而入矣今欲使学者蹈中庸师孔孟而禁
 使不得从颐之学是入室而不由户也不亦误乎夫
 颐之文云云然则狂言怪语淫说鄙谕岂其文也哉
 颐之行云云其馀则亦与人同耳然幅巾大袖高视
 阔步岂其行也哉云云
五峰胡氏曰程氏兄弟唱久绝之学于今日其功比于
孔子作春秋孟子辟杨墨
朱子曰先生之学以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为标指而达
卷三十 第 61b 页 WYG0706-0080d.png
于六经使人读书穷理以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自家
而国以及于天下其道坦而明其说简而通其行端而
实盖将有以振百代之沉迷而内之圣贤之域
 黄州二程先生祠记曰天圣中洛人程公珦初任为
 黄陂尉秩满不能去而遂家焉实以明道元年壬申
 生子曰颢又以明年癸酉生子曰颐其后十有馀年
 当庆历丙戌丁亥之间摄贰南安乃得狱掾周公某
 而与之游于是二子因受学焉慨然有求道之志得
卷三十 第 62a 页 WYG0706-0081a.png
 孔孟不传之绪于遗经遂以其学为诸儒倡今所谓
 明道先生伊川先生者也云云
明道德性宽大规模广阔伊川气质刚方文理密察其
道虽同而造德各异
 故明道尝为条例司官不以为浼而伊川所作行状
 乃独不载其事明道犹谓青苗可且放过而伊川乃
 于西监一状校计如此可谓不同矣但明道所处乃
 大贤以上事学者未至而轻议之恐失所守伊川所
卷三十 第 62b 页 WYG0706-0081b.png
 处虽高然实中人可以跂及学者只当以此为法则
 庶乎其寡过矣
明道之言发明极致通透洒落善开发人伊川之言即
事明理质悫精深尤耐咀嚼
 然明道之言一见便好久看愈好所以贤愚皆获其
 益伊川之言乍见未好久看方好故非久于玩索者
 不能识其味此其自任所以有成人材尊师道之不
 同又曰明道浑然天成不犯人力伊川功夫造极可
卷三十 第 63a 页 WYG0706-0081c.png
 夺天功○又曰明道当初想明得煞容易便无那查
 滓只一再见濂溪当时又不似而今有许多言语出
 来不是它天资高见得易如何便明得○问遗书中
 载明道语便自然洒落明快曰自是他见得容易伊
 川易传却只管修改晚年方出其书若使明道作自
 无许多事伊川说话如今看来中间宁无小小不同
 只是大纲统体说得极善如性即理也一句直是自
 孔子后惟是伊川说得尽这一句便是千万世说性
卷三十 第 63b 页 WYG0706-0081d.png
 之根基○问明道可比颜子伊川可比孟子否曰明
 道可比颜子孟子才高恐伊川未到然伊川收束检
 制处孟子却不能及又曰此道更前后圣贤其说始
 备自尧舜以下若不生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孔
 子后若无孟子亦未分明后数千载乃始得程先生
 兄弟出来发明此理今看来汉唐以下诸儒说道理
 直是说梦只有个韩文公依稀说得略似耳
南轩张氏曰读诸先生之书惟觉二程先生完全精粹
卷三十 第 64a 页 WYG0706-0082a.png
愈读愈无穷不可不详味也
 又曰伊川之言看得似平易而研究其味无斁
二先生所以教学者不越于居敬穷理二事取其书反
覆读之则可以见盖居敬有力则其所穷者愈精穷理
浸明则其所居益有地二者盖互相发也
二先生其犹一气之周流乎何其理之该而不偏辞之
平而有味也读遗书易传它书真难读也
 上文云诸君子往往因有所见便自处之高执之固
卷三十 第 64b 页 WYG0706-0082b.png
 后来精义更不可入故未免有病若云云○以上兼
 论周子二程子传授○又伊川尝言某于易传已自
 成书但逐旋修改期以七十其书可出春秋待刘绚
 文字到却用功亦不多也今人解诗全无意思却待
 出些文字中庸书却已成今农夫祁寒暑雨深耕易
 耨播种五榖吾得而食之今百工技艺作为器用吾
 得而用之甲胄之士被坚执锐以守土宇吾得而安
 之却閒过了日月即是天地间一蠹也功泽又不及
卷三十 第 65a 页 WYG0706-0082c.png
 别事又做不得惟有补缉圣人遗书庶几有补尔○
 陈长方见尹子于姑苏问中庸解子曰先生自以为
 不满意焚之矣○又先生自涪陵归易传已成未尝
 示门人弟子请益有及易书者方命小奴取书箧以
 出身自发之以示门弟子非所请不敢多阅门弟子
 请问易传事一字之疑先生必再三命之盖其潜心
 甚久未尝容易下一字○又先生云吾四十以前读
 诵五十以前研究其义六十以前反覆䌷绎六十以
卷三十 第 65b 页 WYG0706-0082d.png
 后著书著书不得已○又南方学者从伊川既久有
 归者或问曰学者久从学于门谁是最有得者伊川
 曰岂敢便道有得处且只是指与他个岐径令他寻
 将去不错了已是忒大㬠若是自得尤难其人谓之
 得者便是已有也若论随力量而有见处则不无其
 人也○又胡文定公言昔尝见邹志完论近世人物
 因问程明道如何志完曰此人得志使万物各得其
 所又问伊川如何曰却不得比明道为有不通处后
卷三十 第 66a 页 WYG0706-0083a.png
 再论河南二先生学术志完却曰伊川见处极高因
 问何以言之曰昔鲜于侁曾问颜子在陋巷不改其
 乐不知所乐者何事伊川却问曰寻常道颜子所乐
 者何侁曰不过是说颜子所乐者道伊川曰若有道
 可乐便不是颜子以此知伊川见处极高又曰浩昔
 在颍昌有赵钧国者自洛中来浩问曾见先生有何
 语钧国曰先生语学者曰除却神祠庙宇人始知为
 善古人观象作服便是为善之具○按以上数章皆
卷三十 第 66b 页 WYG0706-0083b.png
 足以见程子之学术故附焉
 
 
 
 
 
 
 西山读书记卷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