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六
卷二十六 第 1a 页 WYG0705-0779a.png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
 西山读书记卷二十六
            宋 真德秀 撰
   广大学
论语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易䷀(乾上/乾下)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程子曰此解一卦之象乾道覆育之象至大非圣人
 莫能体欲人皆可取法故取其行健而已至健固足
卷二十六 第 1b 页 WYG0705-0779b.png
 以见天道也君子以自强不息法天之行健也○朱
 子曰天乾卦之象也凡重卦皆取重义此独不然者
 天一而已但言天行则见其一日一周而明日又一
 周若重复之象非至健不能也君子法之不以人欲
 害其天德之刚则自强不息矣○天惟健故不息不
 可把不息做健使天有一顷之息则地必陷人必跌
 死矣惟其不息故局得地在中间○问健足以形容
 乾否曰可伊川曰健而无息谓之乾盖自人而言固
卷二十六 第 2a 页 WYG0705-0780a.png
 有一时之健有一日之健惟无息乃天之德
(坤下/坤上)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程子曰坤道之大犹乾也非圣人孰能体之地厚而
 其势顺故取其顺厚之象而云地势坤也君子观
 坤厚之象以深厚之德容载庶物○朱子曰地坤之
 象亦一而已故不言重而言其势之顺则见其高下
 相因之无穷至顺极厚而无所不载也
(震下/坎上)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卷二十六 第 2b 页 WYG0705-0780b.png
 程子曰坎不云雨而云云者云为雨而未成者也未
 能成雨所以为屯君子观屯之象经纶天下之事以
 济于屯难经纬纶缉谓营为也○朱子曰经纶治丝之
 事经引之纶理之也屯难之世君子有为之时也○
 问屯需二象皆阴阳未和洽成雨之象也然屯言君
 子以经纶而需乃言饮食宴乐何也曰需是缓急在
 它无所致力只得饮食宴乐屯是物之始生象草木
 初出地之状其初出时欲破地面而出不无龃龉艰
卷二十六 第 3a 页 WYG0705-0780c.png
 难之时故当为经纶其义所以不同也
(坎下/艮上)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程子曰山下出泉出而遇险未有所之蒙之象也若
 人蒙稚未知所适也君子观蒙之象以果行育德观
 其出而未能通行则以果决其所行观其始出未有
 所向则以养育其明德也○朱子曰泉水之始出者
 必行而有渐也
(乾下/坎上)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卷二十六 第 3b 页 WYG0705-0780d.png
 程子曰云气蒸而上升于天必待阴阳和洽然后成
 雨云方上于天未成雨也故为须待之义阴阳之气
 交感而未成雨泽犹君子畜其才德而未施于用也
 君子观云上于天需而为雨之象怀其道德安以待
 时饮食以养其气体宴乐以和其心志所谓居易以
 俟命也○朱子曰云上于天无所复为待其阴阳之
 和而自雨耳事之当需者亦不容更有所为但饮
 食宴乐俟其自至而已一有所为则非需矣○需待
卷二十六 第 4a 页 WYG0705-0781a.png
 也云云待之须有至时学道者亦犹是也
(坎下/乾上)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程子曰天上水下相违而行二体违戾讼之也若上
 下相顺讼何由兴君子观象知人情有争讼之道故
 凡所作事必谋其始绝讼端于事之始则讼无由生
 矣谋始之义广矣若谨交结明契劵之类是也○朱
 子曰作事谋始言观此等象便当每事谋之于其始
(坎下/坤上)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卷二十六 第 4b 页 WYG0705-0781b.png
 程子曰地中有水水聚于地中为众聚之象故为师
 也君子观此象以容保其民畜聚其众也○朱子曰
 水不外于地兵不外于民故能养民则可以得众矣
(坤下/坎上)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程子曰夫物相亲比而无间者莫如水所以比也先
 王观比之象以建万国亲诸侯建立万国所以比民
 也亲抚诸侯所以比天下也○朱子曰地上有水水
 比于地不容有间建国亲侯亦先王所以比于天下
卷二十六 第 5a 页 WYG0705-0781c.png
 而无间者也○伊川曰建万国以比民言民不可尽
 得而比故建诸侯使比民而天下所亲者诸侯而已
 这便是它比天下之道
(乾下/巽上)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程子曰乾之刚健而为巽所畜夫刚健之性唯柔顺
 为能畜止之虽可以畜止之然非能固制其彊健也
 但柔顺以扰系之耳故为小畜也君子观小畜以懿
 美其文德畜聚为蕴畜之义君子所蕴畜者大则道
卷二十六 第 5b 页 WYG0705-0781d.png
 德经纶之业小则文章才艺君子观小畜之象以懿
 美其文德文德方之道义为小也朱子曰风有气而
 无质能畜而不能久故为小畜之象懿文德言未能
 厚积而远施也○问云云曰山是坚刚之物故能力
 畜其三阳风是柔软之物止能小畜之而已云云
 言畜他不住且只逐些子发泄出来只以大畜比之
 便见得大畜说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便见得小
 畜只是做得这些个文德如威仪文辞之类
卷二十六 第 6a 页 WYG0705-0782a.png
(兑下/乾上)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程子曰天在上泽居下上下之正理也人之所履当
 如是故取其象而为履君子观履之象以辨别上下
 之分以定其民志夫上下之分明而后民志有定民
 志定然后可以言治民志不定天下不可得而治也
 古之时公卿大夫而下位各称其德终身居之得其
 分也位未称德则君举而进之士修其学学至而君
 求之皆非有预于己也农工商贾勤其事而所享有
卷二十六 第 6b 页 WYG0705-0782b.png
 限故皆有定志而天下之心可一后世自庶士至于
 公卿日志于尊荣农工商贾日志于富侈亿兆之心
 交骛于利天下纷然如之何而可一也欲其不乱难
 矣此由上下无定志也君子观履之象而分辨上下
 使各得其位以定民之心志也
(乾下/坤上)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
之宜以左右民
 程子曰天地交而阴阳和则万物茂遂所以泰也人
卷二十六 第 7a 页 WYG0705-0782c.png
 君当体天地通泰之象而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
 地之宜以左右生民也财成谓体天地交泰之道而
 财制成其施为之方也辅相天地之宜天地通泰则
 万物茂遂人君体之而为法制使民用天时因地利
 辅助化育之功成其丰美之利也如春气发生万物
 则为播殖之法秋气成实万物则为收敛之法乃辅
 相天地之宜以左右辅助于民也民之生必赖君上
 为之法制以教率辅翼之乃得遂其生养是左右之
卷二十六 第 7b 页 WYG0705-0782d.png
 也○朱子曰财成以制其过辅相以补其不及○问
 裁成辅相云云曰裁成犹裁截成就之也裁成者所
 以辅相也又问裁成何处可见曰且如君臣父子兄
 弟夫妇圣人便为制下许多礼数伦序只此便是裁
 成处万物本自有此理若非圣人裁成亦不能得如
 此齐整所谓赞天地而与之参也
(坤下/乾上)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

卷二十六 第 8a 页 WYG0705-0783a.png
 程子曰天地不相交通故为否否塞之时君子道消
 当观否塞之象而以俭损之德避免祸难不可荣居
 禄位也否者小人得志之时君子居显荣之地祸患
 必及其身故宜晦处穷约也○朱子曰收敛其德不
 形于外以辟小人之难人不得以禄位荣之
(离下/乾上)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程子曰不云火在天下天下有火而云天与火者天
 在上火性炎上火与天同故为同人之义君子观同
卷二十六 第 8b 页 WYG0705-0783b.png
 人之象而以类族辨物各以其类族辨物之同异也
 若君子小人之党善恶是非之理物情之离合事理
 之异同凡同异者君子能辨明之故处物不失其方
 也○朱子曰天在上而火炎上其性同也类族辨物
 所以审异而致同也○问类族辨物如伊川云各以
 其类族辨物之同异也则是就族类上辨物否曰类
 族是就人上说辨物是就物上说天下有不可以皆
 同之理故随地头项如分别类族去分姓氏张姓同
卷二十六 第 9a 页 WYG0705-0783c.png
 作一类辨物如牛类是一类就其类处以致其所以
 为同也伊川之说不可晓也
(乾下/离上)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

 程子曰火高在天上照见万物之众多故为大有繁
 庶之义君子观大有之象以遏绝众恶扬明善类以
 奉顺天休美之命万物众多则有善恶之殊君子享
 大有之盛当代天工治养庶类治众之道不过遏恶
卷二十六 第 9b 页 WYG0705-0783d.png
 扬善而已○朱子曰火在天上所照者广为大有之
 象所有既大无以治之则衅蘖萌于其间矣天命有
 善而无恶故遏恶扬善所以顺天反之于身亦若是
 而已矣
(艮下/坤上)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程子曰地体卑下山之高大而在地中外卑下而内
 蕴高大之象故为谦也不云山在地中而曰地中有
 山言卑下之中蕴其崇高君子观谦之象山而在地
卷二十六 第 10a 页 WYG0705-0784a.png
 下是高者下之卑者上之见抑高举下损过益不及
 之义以施于事裒取多者增益寡者称物之多寡以
 均其施与使得其平也○朱子曰以卑蕴高谦之象
 也裒多益寡所以称物之宜而平其施损高益卑以
 趋于平亦谦之意也
(坤下/震上)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
帝以配祖考
 程子曰雷者阳气奋发阴阳相薄而成声也阳始潜
卷二十六 第 10b 页 WYG0705-0784b.png
 闭地中及其动则出地奋震也始闭郁及奋发则通
 畅和豫故为豫也地顺震发和顺积中而发于声乐
 之象也先王观雷出地而奋和畅发于声之象作声
 乐以褒崇功德其殷盛至于荐之上帝推配之以祖
 考殷盛也礼有殷奠谓盛也荐上帝配祖考盛之至
 也○朱子曰雷出地奋和之至也先王作乐既象其
 声又取其义○先王作乐无处不用然用乐之大者
 尤在于荐上帝配祖考○问作乐崇德是自崇其德
卷二十六 第 11a 页 WYG0705-0784c.png
 如大韶大武之类否曰然
(震下/兑上)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程子曰雷震于泽中泽随震而动为随之象君子观
 象以随时而动随时之宜万事皆然取其最明且近
 者言之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君子书则自强不息及
 向昏晦则入居于内冥息以安其身起居随时适其
 宜也礼君子昼不居内夜不居外随时之义也○朱
 子曰雷藏泽中随时休息
卷二十六 第 11b 页 WYG0705-0784d.png
(巽下/艮上)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程子曰山下有风风遇山而回则物皆散乱故为有
 事之象君子观有事之象以振济于民养育其德也
 在已则养德于天下则济民君子之所事无大于此
 二者○朱子曰山下有风物坏而有事矣而事莫大
 于二者乃治己治人之道也
(兑下/坤上)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

卷二十六 第 12a 页 WYG0705-0785a.png
 程子曰泽之上有地泽岸也水之际也物之相临与
 含容无若水之在地故泽上有地为临也君子观亲
 临之象则教思无穷亲临于民则有教导之意思也
 无穷至诚无斁也观含容之象则有容保民之心无
 疆广大无疆限也含容有广大之意故为无穷无疆
 之义○朱子曰地临于泽上临下也二者皆临下之
 事教之无穷者兑也容之无疆者坤也○问临卦临
 字不特是上临下之谓临凡进而逼近者皆谓之临
卷二十六 第 12b 页 WYG0705-0785b.png
 否曰然此是二阳自下而进上则知凡相逼近者皆
 为临也
(坤下/巽上)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程子曰风行地上周及庶物为由历周览之象故先
 王体之为省方之礼以观民俗而设政教也天子巡
 省四方观视民俗设为政教如奢则约之以俭俭则
 示之以礼是也省方观民也设教为民观也
(震下/离上)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卷二十六 第 13a 页 WYG0705-0785c.png
 程子曰象无倒置者疑此文互也雷电相须并见之
 物亦有嗑象电明而雷威先王观雷电之象法其明
 与威以明其刑罚饬其法令法者明事理而为之防
 者也○问雷电噬嗑与雷电礼似一同朱子曰噬嗑
 明在上动在下是明得事理先立这法在此未有犯
 底人留待异时而用故云明罚敕法礼威在上明在
 下是用这法时须是明见下情曲折方得不然威动
 于上必有过差故云折狱致刑此伊川之意说得极
卷二十六 第 13b 页 WYG0705-0785d.png
 善
(离下/艮上)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程子曰山者草木百物之所聚生也火在其下而上
 照庶类皆被其光明为贲饰之象也君子观山下有
 火明照之象以修明其庶政成文明之治而无果敢
 于折狱也折狱者人君之所致慎也岂可恃其明而
 轻自用乎乃圣人之用心也为戒深矣象之所取唯
 以山下有火明照庶物以用明为戒而贲亦自有无
卷二十六 第 14a 页 WYG0705-0786a.png
 敢折狱之义折狱者专用情实有文饰则没其情矣
 故无敢用文以折狱也○朱子曰山下有火明不及
 远明庶政事之小者折狱事之大者内离明而外艮
 止故取象如此○问本义云云伊川却就贲饰说不
 知二说可相备否曰明庶政是就离上说无折狱是
 就艮上说离明在内艮止在外则是事之下者可以
 用明折狱是大事一折便了有止之义明在内不能
 及他故止而不敢折也大凡就象中说则意味长若
卷二十六 第 14b 页 WYG0705-0786b.png
 悬空说道理亦说得去亦不甚亲切也又曰此与旅
 卦都说刑狱事但争艮与离之在内外故其说相反
(坤下/艮上)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程子曰艮重于坤山附于地也山高起于地而反附
 著于地圮剥之象也上谓人君与居人上者观剥之
 象而厚固其下以安其居也下者上之本未有基本
 固而能剥者也故上之剥必自下下剥则上危矣为
 人上者知理之如是则安养人民以厚其本乃所以
卷二十六 第 15a 页 WYG0705-0786c.png
 安其居也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震下/坤上)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后不省方
 程子曰雷者阴阳相薄而成声当阳之微未能发也
 雷在地中阳始复之时也阳始生于下而甚微安静
 而后能长先王顺天道当至日阳之始生安静以养
 之故闭关使商旅不得行人君不省视四方观复之
 象而顺天道也在一人之身亦然当安静以养其阳
卷二十六 第 15b 页 WYG0705-0786d.png
 也○问阳始生甚微安静而后能长人于迷途之复
 其善端之萌亦甚微故须庄敬持养然后能大不然
 复亡之矣朱子曰然
(震下/乾上)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

 程子曰雷行于天下阴阳交和相薄而成声于是惊
 蛰藏振萌芽发生万物其所赋与洪纤高下各正其
 性命无有差妄物与无妄也先王观天下雷行发生
卷二十六 第 16a 页 WYG0705-0787a.png
 赋与之象而以茂对天时养育万物使各得其宜如
 天与之无妄也茂盛也盛对之为言犹盛行永言之
 比对时谓顺合天时天道生万物各正其性命而不
 妄王者体天之道养育人民以至昆虫草木使各得
 其宜乃对时育物之道也○朱子曰天下雷行震动
 发生万物各正其性命是物物而与之以无妄也先
 王法此以对时育物因其所性而不为私焉
(乾下/艮上)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
卷二十六 第 16b 页 WYG0705-0787b.png
畜其德
 程子曰天为至大而在山之中所畜至大之象君子
 观象以大其蕴畜人之蕴畜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
 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
 得之以畜成其德乃大畜之义也○朱子曰天在山
 中不必实有是事但以其象言耳
(震下/艮上)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程子曰以二体言之山下有雷雷震于山下山之生
卷二十六 第 17a 页 WYG0705-0787c.png
 物皆动其根荄发其萌芽为养之象以上下义言之
 艮止而震动上止而下动颐颔之象以卦形言之上
 下二阳中含四阴外实中虚颐口之象口所以养身
 也故君子观其象以养其身慎言语以养其德节饮
 食以养其体不唯就口取养义事之至近而所系至
 大者莫过于言语饮食也在身为言语于天下则凡
 命令政教出于身者皆是慎之则必当而无失在身
 为饮食于天下则凡货资财用养于人者皆是节之
卷二十六 第 17b 页 WYG0705-0787d.png
 则适宜而无伤推养身之道养德养天下莫不然也
(巽下/兑上)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程子曰泽润养于木者也乃至灭没于木则甚过矣
 故为大过君子观大过之象以立其大过人之行君
 子所以大过人者以其能独立不惧遁世无闷也天
 下非之而不顾独立不惧也举世不见知而不悔遁
 世无闷也如此然后能自守所以为大过人也○朱
 子曰泽在下而木在上今泽水高涨乃至浸没了木
卷二十六 第 18a 页 WYG0705-0788a.png
 为大过程子曰木虽为水浸而未尝动故君子观之
 而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坎下/坎上)象曰水荐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说见/前德)
(行/篇)
(离下/离上)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程子曰若云两明则是二明不见继明之义故云明
 两明而重两谓相继也作离明两而为离继明之义
 也震巽之类亦取荐随之义然离之义尤重也大人
卷二十六 第 18b 页 WYG0705-0788b.png
 以德言则圣人以位言则王者大人观离明相继之
 象以世继其明德照临于四方大凡以明相继皆继
 明也举其大者故以世袭继照言之○朱子曰明两
 作离若做两明则是有二个日不可也故云云只是
 一个日相继之义
(艮下/兑上)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程子曰泽性润下土性受润泽在山上而其渐润通
 彻是二物之气相感通也君子观山泽通气之象而
卷二十六 第 19a 页 WYG0705-0788c.png
 虚其中以受于人夫人中虚则能受实则不能入矣
 虚中者无我也中无私主则无感不通以量而容之
 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朱子曰山
 上有泽以虚而通也上若不虚如何受得
(巽下/震上)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程子曰君子观雷风相与成恒之象以常久其德自
 立于大中常久之道不变易其方所也
(艮下/乾上)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卷二十六 第 19b 页 WYG0705-0788d.png
 程子曰天下有山山下起而乃止天上进而相违是
 遁避之象也君子观其象以避远乎小人远小人之
 道若以恶声厉色适足以致其怨忿惟在乎矜庄威
 严使知敬畏则自然远矣○朱子曰天体无穷山高
 有限遁之象也严者君子自守之常而小人自不能
 近
(乾下/震上)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勿履
 程传见前礼篇○朱子曰君子之自治须是如此猛
卷二十六 第 20a 页 WYG0705-0789a.png
 烈方得
(坤下/离上)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程子曰昭明之也传曰昭德塞违昭其度也君子观
 明出地上而益明晋之象而以自昭其明德去蔽致
 知昭明德于己也明明德于天下昭明德于外也明
 明德在己故云自昭
(离下/坤上)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程子曰明所以照君子无所不照然用明之过则伤
卷二十六 第 20b 页 WYG0705-0789b.png
 于察大察则尽事而无含弘之度故君子观明入地
 中之象于莅众也不极其明察而用晦然后能容物
 和众众亲而安是用晦乃所以为明也若自任其明
 无所不察则已不胜其忿疾而无宽厚含弘之德人
 情暌疑而不安失莅众之道适所以为不明也古之
 圣人设前旒屏树者不欲明之尽乎隐也
(离下/巽上)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程子曰正家之本在正其身正身之道一言一动不
卷二十六 第 21a 页 WYG0705-0789c.png
 可易也君子观风自火出之象知事之由内而出故
 所言必有物所行必有恒也物谓事实恒谓常度法
 则也德业之著于外由言行之谨于内也言正行修
 则身正而家治矣○朱子曰风自火出是火中有风
 如一堆火在此气自薰蒸上出也
(兑下/离上)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程子曰上火下泽二物之性违异所以为睽离之象
 君子观暌异之象于大同之中而知所当异也夫圣
卷二十六 第 21b 页 WYG0705-0789d.png
 贤之处世在人理之常莫不大同于世俗所同者则
 有时而独异盖彝则同矣于世俗之失则异也不能
 大同者乱常拂理之人也不能独异者随俗习非之
 人也要在同而能异耳中庸曰和而不流是也○朱
 子曰二卦合体而性不同○或谓同而异作理一分
 殊看如何曰理一分殊是理之自然如此这处又就
 人事之异上说如所谓周而不比群而不党是也大
 抵易中六十四象下句皆是说人事之近处不必深
卷二十六 第 22a 页 WYG0705-0790a.png
 去求伊川说得甚好
(艮下/坎上)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坎下/震上)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程子曰天地解散而成雷雨故雷雨作而为解也与
 明两作离语不同赦释之宥宽之过失则赦之可
 也罪恶而赦之则非义也故宽之而已君子观雷雨
 作解之象体其发育则施恩仁体其解散则行宽释
 也○朱子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阴阳之气闭结之极
卷二十六 第 22b 页 WYG0705-0790b.png
 忽然迸散出做这雷雨只管闭结了若不解散如何
 会有雷雨作小畜所以不能成雷雨者畜不极也雷
 便是如今个爆杖
(兑下/艮上)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说已见/治情篇)
(震下/巽上)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说见/广大)
 (学之/五篇)
(乾下/兑上)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程子曰泽水之聚也而上于天至高之处故为夬象
卷二十六 第 23a 页 WYG0705-0790c.png
 君子观泽决于上而注溉于下之象则以施禄及下
 谓施其禄泽以及于下也观其决溃之象则以居德
 则忌居德谓安处其德则约也忌防也谓约立防禁
 有防禁则无溃散也王弼作明忌亦通不云泽在天
 上而云泽上于天上于天则意不安而有决溃之势
 云在天上乃安辞也○朱子曰泽上于天溃决之势
 也施禄及下溃决之意也
(巽下/乾上)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卷二十六 第 23b 页 WYG0705-0790d.png
 程子曰风行天下无所不周为君后者观其周遍之
 象日施其命令周诰四方也风行地上与天下有风
 皆为周遍庶物之象而行于地上遍触万物则为观
 经历观省之象也行于天下周遍四方则为姤施发
 命令之象也诸象或称先王或称后或称君子大人
 称先王者先王所以立法制建国作乐省方敕法闭
 关育物享帝皆是也称后者后王之所为也财成天
 地之道施命诰四方是也君子则上下之通称大人
卷二十六 第 24a 页 WYG0705-0791a.png
 者王公之通称
(坤下/兑上)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程子曰泽上于地为萃聚之象君子观萃象以除治
 戎器用戒备于不虞凡物之萃则有不虞度之事故
 众聚则有争物聚则有夺大率既聚则多故矣故观
 萃象而戒也除谓简治也去弊恶也除而聚之所以
 戒不虞也
(巽下/坤上)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卷二十六 第 24b 页 WYG0705-0791b.png
 程子曰木生地中长而上升为升之象君子观升之
 象以顺修其德积累微小以至高大也顺则可进逆
 乃退也万物之进长皆以顺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
 名学业之充实道德之崇高皆由积累而至积小所
 以成高大升之义也○朱子曰王肃本顺作慎古字
 通用○汪公尝言曾老䆒树木之生日月滋长若一
 日不长便是生理不接日以枯瘁矣学者之于学不
 可一日少懈一日不进则退木一日不长则必死学
卷二十六 第 25a 页 WYG0705-0791c.png
 一日不进则心亦危
(坎下/兑上)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说见处/患难篇)
(巽下/坎上)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张子曰木承水而上之乃器汲水而出井之象君子
 观井之象法井之德以劳徕其民而劝勉以相助之
 道也劳徕其民法井之用也劝民使相助法井之施
 也○朱子曰木上有水津润上行井之象也劳民者
 以君劝民劝相者使民相养皆取井养之义○草木
卷二十六 第 25b 页 WYG0705-0791d.png
 之生津润皆下而上如菖蒲叶每旦有水如珠虽藏
 密室中亦如此非露水也又曰木上有水便如井中
 之水水在井底却能上来治人之食故取象如井也
(离下/兑上)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程子曰水火相息为革革变也君子观变革之象推
 日月星辰之迁易以治历数明四时之序也夫变易
 之道事之至大理之至明迹之至著莫如四时观四
 时而顺变革则与天地合其序矣○朱子曰泽中有
卷二十六 第 26a 页 WYG0705-0792a.png
 火水能灭火此只是说阴盛阳衰火盛则克水水盛
 则克火此是泽中有火之象便有那四时之革意思
 君子观这象便去治历明时林艾轩说因革卦得历
 法云历须年年改革不改革便差了天度此说不然
 天度之差盖缘不曾推得那历元定却不因不改革
 而然治历明时非谓历当改革盖四时变革中便有
 治历明时底道理
(巽下/离上)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卷二十六 第 26b 页 WYG0705-0792b.png
 程子曰木上有火鼎木巽火有烹饪之象故为鼎君
 子观鼎之象以正位凝命鼎者法象之器其形端正
 其体安重取其端正之象则以正其位谓正其所居
 之位君子所处必正其小至于席不正不坐毋跛毋
 倚取其安重之象则以凝其命令安重其命令也凝
 聚止之义谓安重也今世俗有凝然之语以命令而
 言耳凡动为皆当安重也○朱子曰正位凝命伊川
 说得未然此言人君临朝也须端庄安重一似那鼎
卷二十六 第 27a 页 WYG0705-0792c.png
 相似安在这里不动然后可以凝住那天之命如所
 谓恊于上下以承天休○鼎重器也故有正位凝命
 之意凝犹至道不凝焉之凝
(震下/震上)象曰荐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程子曰荐重袭也上下皆震故为荐雷雷重荐则威
 益盛君子观荐雷威震之象以恐惧自修饰循省也
 君子畏天之威则修正其身思省其过咎而改之不
 唯雷震凡遇惊惧之事皆当如是
卷二十六 第 27b 页 WYG0705-0792d.png
(艮下/艮上)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说已/见前)
(艮下/巽上)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程子曰山上有木其高有因渐之义也君子观渐之
 象以居贤善之德化美于风俗人之进于贤德必有
 其渐习而后能安非可凌节而遽至也在已且然教
 化之于人不以渐其能入乎移风易俗非一朝一夕
 所能成故善俗必以渐也○朱子曰二者皆当以渐
 而进疑贤字衍或善字下有脱字
卷二十六 第 28a 页 WYG0705-0793a.png
(兑下/震上)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说已见/夫妇篇)
(离下/震上)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程子曰雷电皆至明震并行也二体相合故云皆至
 明动相资成丰之象离明也照察之象震动也威断
 之象折狱者必照其情实惟明克允致刑者以威于
 奸恶唯断乃成故君子观雷电明动之象以折狱致
 刑也噬嗑言先王饬法丰言君子折狱以明在上而
 丽于威震王者之事故为制刑立法以明在下而丽
卷二十六 第 28b 页 WYG0705-0793b.png
 于威震君子之用故为折狱致刑旅明在上而云君
 子者旅取慎用刑与不留狱君子皆当然也○朱子
 曰取其威照并行之象
(离下/艮上)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程子曰火之在高明无不照君子观明照之象则以
 明慎用刑明不可恃故戒以慎明而止亦慎象观火
 行不处之象则不留狱狱者不得已而设民有罪而
 入岂可留滞淹久也○朱子曰慎刑如山不留如火
卷二十六 第 29a 页 WYG0705-0793c.png
(巽下/巽上)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程子曰两风相重随风也随相继之义君子观重巽
 相继以顺之象而以申命令行政事随与重上下皆
 顺也上顺下而出之下顺上而从之上下皆顺重巽
 之义也命令政事顺理则合民心而民顺从矣○问
 申字是两番降命令否曰非也只是丁宁反复说便
 是申命巽风也风之吹物无处不入无物不动诏令
 之入人沦肌浃髓亦如风之动物也
卷二十六 第 29b 页 WYG0705-0793d.png
(兑下/兑上)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说已见/朋友篇)
(坎下/巽上)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程子曰风行水上有涣散之象先王观是象收天下
 之涣散至于享帝立庙也收合人心无如宗庙祭祀
 之报出于其心故享帝立庙人心之所归也系人心
 合离散之道无大于此○朱子曰皆所以合其散
(兑下/坎上)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说已/见德)
(行/篇)
卷二十六 第 30a 页 WYG0705-0794a.png
(兑下/巽上)象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程子曰泽上有风感于泽中水体虚故风能入之人
 心虚故物能感之风之动乎泽犹物之感于中故为
 中孚之象君子观其象以议狱与缓死君子之于议
 狱尽其中而已于决死极其恻而已故诚意常求于
 缓缓宽也于天下之事无所不尽其忠而议狱缓死
 最其大者也○朱子曰风感水受中孚之象议狱缓
 死中孚之意○议狱缓死只是以诚意求之泽上有
卷二十六 第 30b 页 WYG0705-0794b.png
 风感得水动议狱缓死则能动人心
(艮下/震上)象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
哀用过乎俭
 程子曰雷震于山上其声过常故为小过天下之事
 有时当过而不可过甚故为小过君子观小过之象
 事之宜过者则勉之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是也当过而过乃其宜也不当过而过则过矣○朱
 子曰山上有雷其声小过三者之过皆小者之过可
卷二十六 第 31a 页 WYG0705-0794c.png
 过于小而不可过于大可以小过而不可甚过彖所
 谓可小事而宜下者也○小过大率是过得不多如
 大过便说独立不惧小过只说行丧用只是这般小
 事小过是过于慈惠之类大过则是刚严果毅气象
 ○行过恭用过俭皆是宜下之意
(离下/坎上)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程子曰水火既交各得其用为既济时当既济唯虑
 患害之生故思而豫防使不至于患也自古天下既
卷二十六 第 31b 页 WYG0705-0794d.png
 济而致祸乱者盖不能思患而豫防也
䷿(坎下/离上)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程子曰水火不交不相济为用故为未济火在水上
 非其处也君子观其处不当之象以慎处于事物辨
 其所当各居其方谓止于其所也○朱子曰水火异
 物各居其所故君子观象而审辨之○以上言六十
 四卦之象盖有是象则有是理理与象未尝相离故
 曰微显无间象有形故曰显理无形故曰微圣人见
卷二十六 第 32a 页 WYG0705-0795a.png
 其象即知其理故发之以示人欲人体象而尽其理
 也在圣人则物自格知自至不待穷索而知之学者
 则当因象而推其理故列此于格物致知之条使学
 者知天地之间相塞充满无非至道诚能虚心以体
 之则耳目所接妙理粲然而形而上者真不在形而
 下者之外矣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
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
卷二十六 第 32b 页 WYG0705-0795b.png
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
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朱子曰两目相承而物丽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
教天下盖取诸益
 二体皆木上入下动天下之益莫大于此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
所盖取诸噬嗑
卷二十六 第 33a 页 WYG0705-0795c.png
 日中为市上明而下动又借噬为市嗑为合也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
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乾坤变化而无为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
下盖取诸涣
 木在水上也致远以利天下疑衍
卷二十六 第 33b 页 WYG0705-0795d.png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下动上说
重门击拆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豫备之意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下止上动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睽乖然后威以服之
卷二十六 第 34a 页 WYG0705-0796a.png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
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壮固之意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送死大事而过于厚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
以察盖取诸夬
卷二十六 第 34b 页 WYG0705-0796b.png
 明夬之意○愚按此亦前所列卦象之意也盖离之
 中虚而物丽乾坤之上下风之行水上此皆物象之
 自然者也有自然之象则有自然之理人之所共睹
 也然常人见其象而昧其理惟圣人之心虚明洞彻
 故见是象则知是理知是理则制是器人皆谓备物
 致用立成器以利天下出于圣人之心思不知圣人
 亦因其所固有而已盖天地之间昭布森列莫非至
 理之所存故曰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又曰
卷二十六 第 35a 页 WYG0705-0796c.png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岂有隐乎哉百姓
 日用而不知耳学者诚能虚心以体天下之物则精
 义妙道莫不昭昭然接于吾之心目然后真知道器
 之相合而显微之无间也又后汉志上古圣人见转
 蓬始知为轮轮行可载因物智生复为之舆舆轮相
 乘流运罔极任重致远天下获其利后世圣人观于
 天视斗周旋魁方物曲以携龙角为帝车于是乃曲
 其辀乘牛驾马登险赴难周览八极故易震乘龙谓
卷二十六 第 35b 页 WYG0705-0796d.png
 之壮言器莫有尚之者也此志所云即十三卦之意
 故附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说已见道体篇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朱子曰亟数也水哉水哉叹美之辞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
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卷二十六 第 36a 页 WYG0705-0797a.png
 原泉有原之水也混混涌出之貌不舍昼夜言常出
 不竭也盈满也科坎也言其进以渐也放至也言水
 有原本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海如人有实行则亦不
 已而渐进以至于极也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
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集聚也浍田间水道也涸乾也如人暴得虚誉不能
 长久也声闻名誉也情实也耻者耻其无实而将不
卷二十六 第 36b 页 WYG0705-0797b.png
 继也林氏曰徐子之为人必有躐等干誉之病故孟
 子以是答之○邹氏曰孔子之称水其旨微矣孟子
 独取此者自徐子所急者言之也孔子尝以闻达教
 子张矣达者有本之谓也闻者无本之谓也然则学
 者其可以不务本乎○又家语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一段亦当参观古今同此水也然孔子观之而明道
 体之无息孟子推之而明为学之有本今人之凡观
 于水者其亦知此乎此格物致知所当察也
卷二十六 第 37a 页 WYG0705-0797c.png
孟子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
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
濯足矣自取之也
 朱子曰圣人声入心通无非至理此类可见○愚按
 声入心通四字朱子尝以解耳顺之义矣今复用于
 此盖圣人之心表里澄澈故所闻之言虽浅而所悟
 之理甚精亦犹见至显之象而识至微之理也故附
 于此○自易象至此皆言圣人物格知至之事
卷二十六 第 37b 页 WYG0705-0797d.png
书说命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王忱不艰允
恊于先王成德惟说不言有厥咎
 南轩张氏曰孔子观上世之化曰大哉知乎虽尧舜
 之民比屋可封亦能使之由之而已知者凡圣之分
 也岂可易云乎哉傅说之教高宗高宗盖知之者恭
 默思道梦帝赉予良弼非知之者有此乎此旧学于
 甘盘之所得也故君奭篇言在武丁时则有若丼盘
 而未及于傅说盖发高宗之知者丼盘也知之非艰
卷二十六 第 38a 页 WYG0705-0798a.png
 行之惟艰说之意亦曰虽已知之此非艰也贵于身
 亲实履之此为知之者言也若高宗未克知之而教
 之曰知之非艰则说为失言矣
易乾九三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
之可与存义也
 程子曰知至至之致知也求知所至而后至之知之
 在先故可与几所谓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知终终之
卷二十六 第 38b 页 WYG0705-0798b.png
 力行也既知所终则力进而终之守之在后故可与
 存义所谓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此学之始终也○朱
 子曰知至至之进德之事也知终终之居业之事也
 ○知至是要知所至之地至之便是至那地了知终
 是知得合如此知终便须下终底工夫几字是知之
 初方是见得事几便须是至之存义是守得定方存
 得这义○上至字是至处下至字是到那至处知终
 是终处终之是终之而不去盖求必终于是而守之
卷二十六 第 39a 页 WYG0705-0798c.png
 不去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先知为几如人欲往长
 安虽未到长安然已知长安之所在所谓可与几也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存者守而勿失既知得个道
 理如此则坚守之而勿失所谓可与存义也○知至
 至之知至则知字是轻至之则至字是实大学知至
 知字是重至字是轻
论语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
 朱子曰前所闻者既未及行故恐复有所闻而行之
卷二十六 第 39b 页 WYG0705-0798d.png
 不给也○范氏曰子路闻善勇于必行门人自以为
 不及也故著之若子路可谓能用其勇矣○集义尹
 氏曰子路勇于行者故有闻而未能行唯恐有闻也
 ○问云云曰可见古人为已之实处子路急于为善
 唯恐行之不彻子路不急于闻而急于行今人惟恐
 不闻既闻了便休更不去行处着工夫○南轩曰门
 人记此亦可谓善观子路者矣○中庸博学审问慎
 思明辨笃行已见为学篇○生知安行好学力行章
卷二十六 第 40a 页 WYG0705-0799a.png
 已见智仁勇篇
程子曰书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此固是也然知之亦
自艰
 譬如人欲往京师必知是出那门行那路然后可往
 若不知虽有欲往之心其将何之自古非无美材能
 力行者然鲜能明道以此见知之亦难也又曰须是
 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问致知与力
 行兼否曰为常人言才知得非礼不可为须用勉强
卷二十六 第 40b 页 WYG0705-0799b.png
 至于知穿窬不可为则不待勉强是知亦有浅深也
 又曰知至则当至之知终则当终之须以知为本知
 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
 饥而不食鸟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人为不善只为
 不知知至而至之知之事故可与几知终而终之故
 可与存义知至是致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致知
 知至之事笃行便是终之又曰世有笃学力行而不
 知道者○馀已见大学致知章
卷二十六 第 41a 页 WYG0705-0799c.png
吕氏曰知崇者所以致吾知也礼卑者所以笃吾行也
朱子曰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
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又曰圣贤说知便说行大学说如切如磋道学也便
 说如琢如磨自修也中庸说学问思辨便说笃行又
 曰讲学克已二事各是一件工夫学者于此须是无
 所不用其极然后足目俱到无偏倚之病○问某在
 湖南见一先生只教人践履朱子曰义理不明如何
卷二十六 第 41b 页 WYG0705-0799d.png
 践履曰它说行得便见得曰如人行路不见便如何
 行又曰有人专要理会躬行此亦是孤又曰言而不
 行固为失之只说践履而不务穷理亦非小病○问
 须是先知之然后行之不成曰未明理便都不持守
 且如曾点与曾子便是两个样子曾点便是理会得
 底而行有不掩曾子便是合下持守旋旋明理而一
 唯处又曰大学明明德是知止至善是守夫子曰智
 及之仁能守之圣贤未尝不为两头说话如中庸所
卷二十六 第 42a 页 WYG0705-0800a.png
 谓择善是知之事固执是守之事又曰至善是以其
 极言知要到极处行亦要到极处○王德修相见先
 生问和靖大概如何接引学者曰先生只云在力行
 力行以前更有甚工夫德修曰尊所闻行所知曰须
 是知得方始行得德修曰自志学至不踰矩皆是说
 行曰须是先知了然后能志
南轩张氏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历观圣贤
之意盖欲使学者于此二端兼致其力始则据其所知
卷二十六 第 42b 页 WYG0705-0800b.png
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是知常在
先而行未尝不随之也知有精粗必由粗以至精行有
始终必自始以及终内外交正本末不遗条理如此而
后可以言无弊然则声气容色之间洒扫应对进退之
事乃致知力行之原也其可舍是而他求乎
 又曰知之而行譬皎日当空脚踏实地步步相应未
 知而行者如闇中摸索虽或中而不中者多矣○以
 上皆言知行并进之事
卷二十六 第 43a 页 WYG0705-0800c.png
    右广大学之四
 
 
 
 
 
 
 
卷二十六 第 43b 页 WYG0705-0800d.png
 
 
 
 
 
 
 
 西山读书记卷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