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六
卷十六 第 1a 页 WYG0705-0475a.png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卷
 西山读书记卷十六
            宋 真德秀 撰
   才德
春秋传季文子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
 高阳帝颛顼之号八人其苗裔
苍舒隤敱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
 此即垂益禹皋陶之伦庭坚即皋陶字
卷十六 第 1b 页 WYG0705-0475b.png
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
子八人
 高辛帝喾之号八人亦其苗裔
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此即稷契朱虎熊罴之伦
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也
世济其美不陨其名以至于尧尧不能举舜臣尧举八
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举八元使
卷十六 第 2a 页 WYG0705-0476a.png
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下文云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
 恶物顽嚚不友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浑敦少皞氏有
 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蒐慝以诬盛
 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
 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嚚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
 谓之桡杌此三族也世济其凶增其恶名以至于尧尧不
 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
卷十六 第 2b 页 WYG0705-0476b.png
 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
 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舜臣尧宾四门流四凶族
 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禦魑魅是以尧崩而
 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
 也○愚按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忠肃共懿宣慈惠和皆
 德也而此谓之才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嚚
 不友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蒐慝之属皆
 不德也此谓之不才则古之所谓才与德盖通言之也
卷十六 第 3a 页 WYG0705-0476c.png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朱子曰才美谓智能技艺之美骄矜夸吝鄙啬也○
 程子曰此甚言骄吝之不可也盖有周公之德则自
 无骄吝若但有周公之才而骄吝焉亦不足观矣○
 此是为有才而无德者言○南轩曰此言才美之不
 足恃当以德为贵也古之圣人如周公者才艺之多
 故借以明之骄则无以来天下之善吝则不能与人
 共由于善虽才美如周公亦何为哉
卷十六 第 3b 页 WYG0705-0476d.png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朱子曰禹稷契皋陶伯益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马氏曰乱治也十人谓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
 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其一人谓文母朱子
 曰刘侍读以为子无臣母之义盖邑姜也九人治外
 邑姜治内或曰乱本作糺古治字也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
卷十六 第 4a 页 WYG0705-0477a.png
九人而已
 才难盖古语而孔子然之也才者德之用也言周室
 人才之多唐虞之际乃盛于此降自夏商皆不能及
 然犹但有此数人耳是才之难得也南轩曰此所谓
 才者能全尽夫天生此民之才也如左氏称才子必
 齐圣广渊明允笃诚之类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朱子曰骥善马之名德谓调良也○尹氏曰骥虽有
卷十六 第 4b 页 WYG0705-0477b.png
 力其称在德人有才而无德则亦奚足尚哉○或问
 才受乎天德系乎习乃重才而轻德者何也曰人受
 天地之中以生是德也固已根于其性之所有特人
 不能皆生知而安行故赖学以成之耳非因学而后
 有也岂可以其专系乎习而不受乎天哉若以气禀
 而言则才之与德皆有自然勉强之差又不得专以
 才为天赋德为人为也司马公论智伯以金与竹为
 才以镕范矫揉为德其失正与此同至于苏氏之书
卷十六 第 5a 页 WYG0705-0477c.png
 又以才难强而德易勉其失之端不过如此而其末
 流遂至于贵才而贱德则其失益甚而其为天下后
 世之祸也益深矣○南轩曰骥之得称为其德不为
 其力也而况于君子岂不以尚德为贵乎苟无其德
 虽曰有才其得谓之君子乎又南宫适曰禹稷躬稼
 而有天下羿善射奡荡舟皆不得其死然夫子不荅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亦与此章
 同指云○又颜渊曰既竭吾才此才谓才力也子曰
卷十六 第 5b 页 WYG0705-0477d.png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此才指资质而言也
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
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
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朱子曰恃才妄作所以取祸徐氏曰君子道其常而
 已括有死之道焉设使幸而获免孟子之言犹信也
 ○南轩曰才如辨给敏捷之类小有才而未闻大道
 则必求所以用其才谓聪明智力之可以有为而不
卷十六 第 6a 页 WYG0705-0478a.png
 知理义之顾若是者极其才而不知所止不至于颠
 覆而不已故盆成括仕于齐而孟子知其必见杀也
 盖不闻道则为才所役闻道则有以为用矣所谓道
 者非他也理义之存乎人心者也于此有闻则其进
 退语默之际皆有所据而才有所不敢恃矣故夫人
 之有才本不足以为人害惟其无所本而徒用其才
 于是才始足以病已甚至于有取死之道反不若鲁
 钝无才之为愈也夫小有才而未闻道者身且不能
卷十六 第 6b 页 WYG0705-0478b.png
 保而为国者乃信而用之亡国败家其何日之有○
 愚按此才与有才而骄吝之才同若所谓天降之才
 与不善非才之罪也不能尽其才则指其根于性者
 而言如才子才难之才也
程子曰才与诚一则周天下之治
 又曰才与至诚合则可以有为○愚按此才指才能
 而言诚即德也近于温公之说
司马氏曰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
卷十六 第 7a 页 WYG0705-0478c.png
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兼亡谓之愚
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下文云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
 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
 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
 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
 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
卷十六 第 7b 页 WYG0705-0478d.png
 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
 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
 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以颠覆者
 多矣故为国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
 又何失人之足患哉○愚按圣贤之所谓才有与德
 合而言者才子之才才难之才是也有与德分而言
 者有才而骄吝小有才而未闻大道是也才子之才
卷十六 第 8a 页 WYG0705-0479a.png
 才难之才即所谓德也然不曰德而曰才者德专以
 其本体而言才兼以其著于用者而言才子才难之
 才体用之兼全者也德者何仁义礼智是也此所谓
 体也才者何仁义礼智之发是也此所谓用也自仁
 而发则为惠利自义而发则为断制自礼而发则为
 辨别自智而发则为明察此才也而皆本乎德也若
 夫子所谓有才而骄吝孟子所谓小有才而未闻大
 道则与德分而言之者也分而言之则所谓才者专
卷十六 第 8b 页 WYG0705-0479b.png
 指智能技艺而言周公之才才之大者也盆成括之
 才才之小者也才大而骄吝犹不足观况小才而未
 闻大道其能免于戮乎此乃深警世人以智能技艺
 自矜而不勉乎德者也盖自春秋之后以才称者类
 不本乎德故酆舒之不道而人称其才智伯之好乱
 而人亦称其才其实二人之才皆盆成括之类而非
 八元十乱之比圣贤忧之故不得不析而二之以晓
 当世此所谓与德分而言者司马温公之论以聪察
卷十六 第 9a 页 WYG0705-0479c.png
 强毅为才正直中和为德其信然耶曰正直中和盖
 合性情之善而言所谓才之体也聪察者智之所明
 强毅者义之所发所谓德之用也然聪察而不苛强
 毅而不暴即正直也中和也即所谓德也温公以二
 者谓之才而不指其本于德亦其措词之未备者也
 又谓才德兼全谓之圣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
 谓之小人其果然耶曰以正直中和之体兼聪察强
 毅之用此所谓全德也德全则才亦全矣中庸谓天
卷十六 第 9b 页 WYG0705-0479d.png
 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宽毅温柔足以
 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
 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盖唯圣为能兼五者之全
 非五者之全则不足以言圣若大贤以下则随其分
 量或略具而未能充或得其四三而不足于一二若
 是者虽视圣人为有间然亦不失为君子之才故皋
 陶谟有六德三德之分小大不同皆适于用若夫似
 聪察而实小慧似强毅而实暴猛此世俗之所谓才
卷十六 第 10a 页 WYG0705-0480a.png
 而质诸贤圣之论则正所谓不才者也盖才本于德
 虽有所未备不害为君子才不本乎德虽有所可喜
 不免为小人以是而观则君子小人之分定矣大抵
 温公之于此纤悉委曲虽有所未周而其立论之大
 旨终有补于世学者于其言之当者固无所复议而
 其所未周者亦不可不致思也然德根于性者也性
 无不善而德与才乃有偏全之异何邪曰此所谓气
 质之性也前性命篇论之详矣今夫木一也而有松
卷十六 第 10b 页 WYG0705-0480b.png
 柏之材有樗栎之材松柏之材禀之善者也樗栎之
 材禀之恶者也故庄子以松柏为受命之独而谓樗
 栎之木为不才人之才不才亦犹是也然物之禀一
 定而不移人之性虽失而可复故学进则德进德进
 而才亦进矣是又学者之所当勉故并著之于此云
    右兼论才德
   道德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卷十六 第 11a 页 WYG0705-0480c.png
 朱子曰有所得而守之太狭则德孤有所闻而信之
 不笃则道废焉能为有亡犹言不足为轻重○或问
 弘之为宽广奈何曰此以人之量而言也盖人之所
 以体道者存乎德而其所以执德者存乎量量有大
 小之不同故人之所以执德有弘而有不弘也夫总
 群言该众理而不自以为博兼百善具众美而不自
 以为得知足以周万物而于天下之事有不深察才
 足以济众务而于天下之事有不屑为恢恢乎其胸
卷十六 第 11b 页 WYG0705-0480d.png
 中尝若有馀地焉此非其量之大则其所以执德者
 孰能如是之宽广而不迫哉易所谓宽以居之而曾
 子所谓可以任天下之重者正谓此耳其量之小者
 一善之得则先为主而若不可以有所容一事之当
 则喜自负而若不可以有所加小有知则必欲用其
 知小有才则必欲试其才所谓执德不弘者盖如此
 虽其所守之固若不可夺然亦安能为有亡哉○黄
 氏曰或问以宽广为弘乃集注未改之前之说然与
卷十六 第 12a 页 WYG0705-0481a.png
 今集注之意实相通而有所发明故不得而不存也
 笃坚确也易所谓确乎不拔而曾子所谓死而后巳
 者正谓此耳观子张之二言则为学之道信非褊心
 狭量质薄气弱者之所可及也○执德须弘不可道
 已得此道理不信更有道理须是既下工夫又下工
 夫已理会又理会若只理会得三二分便以谓只消
 恁地也得如此者非是无只是不弘故子张云焉能
 为有焉能为亡弘便知道理尽有自家心下尽有地
卷十六 第 12b 页 WYG0705-0481b.png
 步宽阔著得他在○问执德不弘先生曰言其不广
 也才狭隘则容受不得不特是不能容人自家亦自
 不能容故才有片善必自矜见人之善必不好人告
 之以过亦不受从狭隘上生万般病痛○南轩曰执
 德弘则进德有地信道笃则志道不回苟惟不然虽
 有为善之心亦若存若亡不能为有亡也程子曰信
 道不笃则执德无由弘○志道据德见言仁篇
周子曰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匪仁匪义匪礼匪智
卷十六 第 13a 页 WYG0705-0481c.png
匪信悉邪也邪动辱也甚焉害也故君子慎动
 按道德二字并言始见于禹誓师之词曰蠢兹有苗
 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道者常行之正路背
 之故言反德者固有之实理失之故言败然其所以
 反之败之之由则昏迷不恭侮慢自贤而已然则敬
 慢之分天理人欲之所由判欤○又老子曰失道而
 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非知道
 德者也其辨见异端篇
卷十六 第 13b 页 WYG0705-0481d.png
    右兼言道德
   中
书帝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朱子曰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其道统之传有自
 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受舜也人
 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
 授禹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舜复加之以三言者盖必
 如是而后尧之言可庶几也馀见道心篇
卷十六 第 14a 页 WYG0705-0482a.png
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
穷天禄永终
 此尧命舜而禅以帝位之辞○或问云云曰圣贤所
 言中有二义大本者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之理其气
 象如此也中庸云者理之在事而无过不及之地也
 此曰允执其中盖以其在事者而言若天下之大本
 则不可得而执矣且圣人之道时止时行夫岂专以
 块然不动者为是而守之哉
卷十六 第 14b 页 WYG0705-0482b.png
书仲虺之诰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

 孟子曰汤执中○林氏曰德贵乎日新故勉之以懋
 昭大德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惟其因物有迁故陷溺
 而不知返圣人先得人心之所同故揭以示之昭大
 德者是乃所以建中也而为王氏学者乃曰懋昭大
 德者所以极高明而处乎已建中于民者所以道中
 庸而同乎人夫高明中庸岂可分为二致耶○蔡氏
卷十六 第 15a 页 WYG0705-0482c.png
 曰中者天下之所同有也然非君建之则民不能以
 自中而礼义者所以建中者也义者心之裁制礼者
 理之节文以义制事则事得其宜以礼制心则心得
 其正内外合德而中道立
酒诰丕惟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
 上文曰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大克羞耇惟君
 尔乃饮食醉饱云云尔尚克羞馈祀尔乃自介用逸
 ○按此乃武王诰教庶正庶伯之词欲其能长自观
卷十六 第 15b 页 WYG0705-0482d.png
 省每有动作必稽乎中德无过与不及也中德即中
 道也即身而言则曰中德即事而言则曰中道
穆王命君牙为大司徒曰弘敷五典式和民则尔身克
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尔之中
 愚按自尧舜禹相授以中道为出治之本三代圣贤
 之君率而循之成王之命蔡仲曰康济小民率自中
 至穆王此言尤得建中于民之意至吕刑之作一曰
 中二曰中盖用刑之际少有过差则民有不得其死
卷十六 第 16a 页 WYG0705-0483a.png
 者以穆王髦荒而犹知此理岂非去文武成王为未
 远犹有得于见闻之旧欤
易乾文言九二曰龙德而正中者也
 程子曰以龙德而处正中者也在卦之正中为得正
 中之义
九三重刚而不中
 九四同○按易以二五为中故九二曰龙德正中九
 五曰飞龙在天皆以得中故也初则勿用三则危四
卷十六 第 16b 页 WYG0705-0483b.png
 则或上则有悔夫乾天德圣人之事也必以中为贵
 以不中为戒则天下之至善岂有过于中乎今以诸
 卦言中之义附于此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程子曰蒙之能亨以亨道行也所谓亨道时中也时
 谓得君之应中谓处得其中得中则时也按本卦坎
 下艮上六五下应九二六五为蒙之主九二发蒙者
 也故程子云然
卷十六 第 17a 页 WYG0705-0483c.png
需位乎天位以正中也九五需于酒食贞吉象曰酒食
贞吉以中正也
 程子曰以五得中正而尽其道也按本卦乾下坎上
讼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九五讼元吉
 程子曰以中正居尊位治讼者也治讼得其中正所
 以元吉也元吉大吉而尽善也吉大而不尽善者有
 矣本卦坎下乾上
师九二在师中吉无咎六五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
卷十六 第 17b 页 WYG0705-0483d.png
 程子曰长子谓二以中正之德合于上而受任以行
 为得其宜也按本卦坎下坤上
比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
 程子曰推原筮决相比之道得元永贞而后可以无
 咎所谓元永贞如五是也以阳刚居中正尽比之善
 者也以阳刚居尊位为君德元也居中得正能永而
 贞也卦辞本泛言比道彖言元永贞者九五以刚处
 中正故也
卷十六 第 18a 页 WYG0705-0484a.png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象曰显比之
吉位正中也
 程子曰显比所以吉者以其所居之位得正中也处
 正中之地乃由正中之道也比以不偏为善故云正
 中凡言正中者其处正得中也比与随是也言中正
 者得中与正也讼与需是也按本卦坤下坎上
小畜刚中而志行乃亨
 程子曰二五居中刚中也阳性上进下复乾体志在
卷十六 第 18b 页 WYG0705-0484b.png
 于行也刚居中为刚而得中又为中刚言畜阳则以
 柔巽言能亨则由刚中以成卦之义言则为阴畜阳
 以卦才言则阳为刚中按本卦乾下巽上二五皆阳
 爻六四为主
履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程子曰九五以阳刚中正尊履帝位苟无疚病则履
 道之至善光明者也按本卦兑下乾上
泰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卷十六 第 19a 页 WYG0705-0484c.png
 程子曰四者处泰之道也包荒谓有包容荒秽之量
 用冯河谓以刚果之道以济深越险也不遐遗谓不
 遗事之微隐与贤才之在僻陋者朋亡谓绝去朋比
 之私有此四者则能合于九二之德故曰得尚于中
 行言能配合中行之义尚配也
六五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程子曰所以能获祉福且元吉者由其以中道合而
 行其素愿也有中德所以能任刚中之贤所听从者
卷十六 第 19b 页 WYG0705-0484d.png
 皆其志愿也刚中之贤谓九二按本卦乾下坤上
同人柔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
 程子曰柔得位谓二以阴居阴得其正位也五中正
 而以中正应之得中而应乎乾也五刚健中正而二
 以柔顺中正应之各得其正其德同也故为同人象
 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按本卦离下乾
 上
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卷十六 第 20a 页 WYG0705-0485a.png
 程子曰五以阴居君位柔得尊位也处中得大中之
 道也为诸阳所宗上下应之也夫居尊执柔固众之
 所归也又有虚中文明之德故上下同志应之所以
 为大有也按本卦乾下离上
豫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

 程子曰能不终日而贞且吉者以有中正之德也中
 正故其守坚而能辨之早去之速爻言六二处豫之
卷十六 第 20b 页 WYG0705-0485b.png
 道为教之意深矣本卦坤下震上
蛊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程子曰二得中道而不过刚干毋蛊之善者也不可
 贞之义已见前按本卦巽下艮上
临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程子曰君臣道合盖以气类相求五有中德故能倚
 任刚中之贤得大君之宜成知临之功盖由行其中
 德也人君之于贤才非道同德合岂能用也按本卦
卷十六 第 21a 页 WYG0705-0485c.png
 兑下坤上
观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程子曰五居尊位以刚阳中正之德为下所观其德
 甚大故曰大观在上下坤而上巽是能顺而巽也五
 居中正以巽顺中正之德为观于天下也按本卦坤
 下巽上
噬嗑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程子曰六五以柔居中为用柔得中之义上行谓居
卷十六 第 21b 页 WYG0705-0485d.png
 尊位虽不当位谓以柔居五而不当而利于用狱者
 治狱之道全刚则伤于严暴过柔则失于宽纵五为
 用狱之主以柔处刚而得中得用狱之宜也以柔居
 刚为利用狱以刚居柔为利否曰刚柔质也居用也
 用柔非治狱之宜也按本卦震下离上
大畜九二舆说輹象曰舆说輹中无尤也
 程子曰二为六五所畜止势不可进也五据在上之
 势岂可犯也二虽刚健之体然其处得中道故进止
卷十六 第 22a 页 WYG0705-0486a.png
 无失虽至于进度其势之不可则止而不行如车舆
 说去轮輹谓不行也动不失宜故无过尤也善莫善
 于刚中柔中者不至于过义耳刚中中而才也按本
 卦乾下艮上
大过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
 程子曰言卦才之善也刚虽过而二五皆得中是处
 不失中道也下巽上兑是以巽顺和说之道而行也
 在大过之时以中道巽说而行故利有攸往乃所以
卷十六 第 22b 页 WYG0705-0486b.png
 能亨也
习坎维心亨乃以刚中也
 程子曰维其心可以亨通者乃以其刚中也中实为
 有孚之象至诚之道何所不通以刚中之道而行则
 可以济险难而亨通也
离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
 程子曰二五以柔顺丽于中正所以能亨人能养其
 至顺以丽中正则吉故曰养牝牛吉也或曰二则中
卷十六 第 23a 页 WYG0705-0486c.png
 正也五以阴居阳得为正乎曰离主于所丽五中正
 之位六丽于正位乃为正也
六二黄离元吉象曰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程子曰二居中得正丽于中正也黄中之色文之美
 也文明中正美之盛也故云黄离以文明中正之德
 上同于文明中顺之君其明如是所丽如是大善之
 吉也象曰所以得元吉者以其得中道也不云正者
 离以中为重所以成文明由中也正在其中矣
卷十六 第 23b 页 WYG0705-0486d.png
恒九二悔亡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程子曰在恒之义居得其正则常道也九阳爻居阴
 位非常理也处非其常本当有悔而九二以中德而
 应于五五复居中以中而应中其处与动皆得中也
 是能恒久于中也能恒久于中则不失正矣中重于
 正中则正矣正不必中也九二以刚中之德而应于
 中德之胜也足以亡其悔也又曰所以得悔亡者由
 其能恒久于中也人能恒久于中岂止亡其悔德之
卷十六 第 24a 页 WYG0705-0487a.png
 善也按本卦巽下震上
大壮九二贞吉象曰九二贞吉以中也
 程子曰二虽以阳刚当大壮之时然居柔而处中是
 刚柔得中不过于壮得贞正而吉也又曰所以贞正
 而吉者以其得中道也中则不失正况阳刚而乾体
 乎按本卦乾下震上
晋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象曰受兹
介福以中正也
卷十六 第 24b 页 WYG0705-0487b.png
 程子曰六二在下上无应援以中正柔和之德非强
 于进者也故于进为可忧愁如谓其进之难也然守
 其贞正则当得吉王母祖母也谓阴之至尊者指六
 五也二以中正之道自守虽上无应援不能自进然
 其中正之德久而必彰上之人自当求之盖六五大
 明之君与之同德必当求之加之宠禄受介福于王
 母也介大也又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之道也人能守
 中正之道久而必亨况大明在上而同德必受大福
卷十六 第 25a 页 WYG0705-0487c.png
 也按本卦坤下离上
睽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
 程子曰方睽乖之时六五以柔居尊位有说顺丽明
 之善又得中道而应刚虽不能合天下之暌成天下
 之大事亦可以小济是以于小事吉也五以明而应
 刚不能致大吉何也曰五阴柔虽应二而暌之时相
 与之道未能深固故二必遇主于巷五噬肤则无咎
 也天下暌散之时必君臣刚阳中正至诚恊力而后
卷十六 第 25b 页 WYG0705-0487d.png
 合也按本卦兑下离上
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
 程子曰蹇之时利于处平易西南坤方为顺易东北
 艮方为险阻九上居五而得中正之位是往而得平
 易之地故为利也
九五大蹇朋来象曰大蹇朋来以中节也
 程子曰五居君位而在蹇难之中是天下之大蹇也
 当蹇而又在险中亦为大蹇大蹇之时而二在下以
卷十六 第 26a 页 WYG0705-0488a.png
 中正相应是其朋助之来也方天下之蹇而得中正
 之臣相辅其助岂小也得朋来而无吉何也曰未足
 以济蹇也二之中正固有助矣欲以阴柔之助济天
 下之难非所能也又曰上下中正而弗济者臣之才
 不足也按本卦艮下坎上
解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象曰九二贞吉得中道也
 程子曰九二以阳刚得中之才上应六五之君用于
 时者也天下小人常众刚明之君在上则明足以照
卷十六 第 26b 页 WYG0705-0488b.png
 之威足以摄之刚足以断之故小人不敢用其情然
 犹常存警戒虑其有间而害正也六五以阴柔居尊
 位其明易蔽其威易犯其断不果而易惑小人一近
 之则移其心矣况难方解而治之初其变尚易二既
 当用必须能去小人则可以正君心而行其刚中之
 道田者去害之事狐者邪媚之兽三狐指卦之三阴
 时之小人也获谓能变化除去之如田之获狐也获
 之则得中直之道乃贞正而吉也黄中色矢直物黄
卷十六 第 27a 页 WYG0705-0488c.png
 矢谓中直也群邪不去君心一入则中直之道无由
 行矣桓敬之不去武三思是也又曰所谓贞吉者得
 其中道也除去邪恶使中直之道得行乃正而吉也
 按本卦坎下震上
损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象曰九二利贞中以为志

 程子曰二以刚中当损刚之时居柔而说体上应六
 五阴柔之君以柔说应上则失其刚中之德故戒所
卷十六 第 27b 页 WYG0705-0488d.png
 利在贞正也征行也离乎中则失其贞正而凶矣守
 其中乃贞也弗损益之不自损其刚贞则能益其上
 乃益之也若失其刚贞而用柔说适足以损之而已
 非损巳而益上也世之愚者有虽无邪心而惟知竭
 力顺上为忠也盖不知弗损益之之义也又曰九居
 二非正也处说非刚也而得中为善若守其中德何
 有不善岂有中而不正者岂有中而有过者所谓利
 贞谓以中为志也志存乎中则自正矣大率中重于
卷十六 第 28a 页 WYG0705-0489a.png
 正中则正矣正不必中也能守中则有益于上矣按
 本卦兑下艮上
益利有攸往中正有庆
 程子曰五以阳刚中正居尊位二复以中正应之是
 以中正之道益天下受其福庆也六三益之用凶事
 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程说已见专言信篇六四
 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程子曰四当益时处近
 君之位居得其正以柔巽乎上而下顺应于初之刚
卷十六 第 28b 页 WYG0705-0489b.png
 阳如是可以益于上也唯处不得其中而所应又不
 中是不足于中也故云若行得中道则可以益于君
 上告于上而获从矣以柔巽之体非有刚特之操故
 利用为依迁国为必依附于上也迁国顺下而动也
 上依刚中之君而致其益下顺刚阳之才以行其事
 利用如是也自是国邑民不安其居则迁迁国者顺
 下而动也按本卦震下巽上
夬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卷十六 第 29a 页 WYG0705-0489c.png
 程子曰夬者阳决阴君子决小人之时不可忘戒备
 也阳长将极之时而二处中居柔不为过刚能知戒
 备处夬之至善者也内怀兢惕而外严诫号虽莫夜
 有兵戎亦可勿恤矣又曰莫夜有兵可惧之甚也然
 可勿恤者以自处之善也既得中道又知惕惧何事
 之足恤也九居二虽得中然非正其为至善何也曰
 阳决阴君子决小人而得中岂有不正也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卷十六 第 29b 页 WYG0705-0489d.png
 程子曰五虽刚阳中正居尊位然切近于上六说体
 而卦独一阴阳之所比也五为决阴之主而反比之
 其咎大矣故必决其决如苋陆然则于其中行之德
 为无咎也中行中道也苋陆今所谓马齿苋也暴之
 难乾感阴气之多者也而脆易折五若如苋陆虽感
 于阴而决断之易则于中行无过咎矣不然则失其
 中正也感阴多之物苋陆为易断故取为象又曰卦
 辞言夬夬则于中行为无咎矣象复尽其义曰中未
卷十六 第 30a 页 WYG0705-0490a.png
 光也夫人心正意诚乃能极中正之道而笃实光辉
 五心有所比以义之不可而决之虽行于外不失中
 正之义可以无咎然于中道未得为光大也盖人心
 一有所欲则离道矣夫子于此示人意深矣按本卦
 乾下兑上
姤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程子曰以卦才言也五与二皆以阳刚居中与正以
 中正相遇也君得刚中之臣臣遇中正之君君臣以
卷十六 第 30b 页 WYG0705-0490b.png
 刚阳遇中正其道可以大行于天下矣
九五以把包瓜含章有陨自天象曰九五含章以中正

 程子曰九五下亦无应非有遇也然得遇之道故终
 必有遇夫上下之遇由相求也杞高木而叶大处高
 体大而可以包物者把也美实之在下者瓜也美而
 居下贤者侧微之象也九五尊居高位而下求贤才
 以全高而求至下犹以杞叶而包瓜能自降屈如此
卷十六 第 31a 页 WYG0705-0490c.png
 又其内蕴中正之德充实章美人君如是则无有不
 遇所求者也虽屈巳求贤若其德不正贤者不屑也
 故必含蓄章美内积至诚则有陨自天矣犹云自天
 而降言必得之也自古人君至诚降屈以中正之道
 求天下之贤未有不遇者也高宗感于梦寐文王遇
 于渔钓皆由是道也又曰所谓含章谓其含蕴中正
 之德也德充实则成章而有光辉按本卦巽下乾上
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
卷十六 第 31b 页 WYG0705-0490d.png
 程子曰萃之义聚也顺以说以卦才言也上说而下
 顺为上以说道使民而顺于人心下说上之政令而
 顺从于上既上下顺说又阳刚处中正之位而下有
 应助如此故能聚也欲天下之萃才非如是不能也
六二引吉无咎象曰引吉无咎中未变也
 程子曰引者相牵也人之交相求则合相持则离二
 与五为正应当萃者也而相远又在群阴之间必相
 牵引则得其萃矣五居尊位有中正之德二亦以中
卷十六 第 32a 页 WYG0705-0491a.png
 正之道往与之萃乃君臣和合也其所共致岂可量
 也是以吉而无咎又曰萃之时以得聚为吉故九四
 为得上下之萃二与五虽正应然异处有间乃当萃
 而未合者也故能相引而萃则吉而无咎以其有中
 正之德未遽至改变变则不相引矣或曰二既有中
 正之德而象云未变辞若不足何也曰群阴比处乃
 其类聚方萃之时居其间能自守不变远须正应刚
 立者能之二阴柔之才以其有中正之德可觊其未
卷十六 第 32b 页 WYG0705-0491b.png
 至于变耳故象含其意以存戒也按本卦坤下兑上
升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
 程子曰柔升谓坤上行也巽既体卑而就下坤乃顺
 时而上升以时也谓时当升也柔既上而成升则下
 巽而上顺以巽顺之道升可谓时矣二以刚中之道
 应于五五以中顺之德应于二能巽而顺其升以时
 是以元亨也按本卦坤上巽下
困贞大人吉以刚中也
卷十六 第 33a 页 WYG0705-0491c.png
 程子曰困而能贞大人所以吉也盖其以刚中之道
 也五与二是也非刚中则当困而失其正矣
九二困于酒食象曰困于酒食中有庆也
 程子曰酒食人所欲所以施惠也二以刚中之才而
 处困之时未能施惠于人然守其刚中之德必能致
 亨而有福庆也虽使时未亨通守其才德亦君子之
 道亨乃有庆也按本卦坎下兑上
井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
卷十六 第 33b 页 WYG0705-0491d.png
刚中也
 程子曰巽入于水下而上其水者井也井之养物不
 有穷已取之而不竭德之常也邑可改井不可迁亦
 其德之常也二五之爻刚中之德其常乃如此卦之
 才与义合也
九五井冽寒泉食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程子曰五以阳刚中正居尊位其才其德尽善尽美
 井冽寒泉食也冽谓甘洁甘洁而寒可为人食于井
卷十六 第 34a 页 WYG0705-0492a.png
 道为至善也九五中正之德为至善之义按本卦巽
 下坎上
鼎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

 程子曰下体巽为巽顺于理离明而中虚于上为耳
 目聪明之象凡离在上者皆云柔进而上行柔在下
 之物乃居尊位进而上行也以明居尊而得中道应
 乎刚能用刚阳之道也五居中而又以柔而应刚为
卷十六 第 34b 页 WYG0705-0492b.png
 得中道其才如是所以能元亨也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程子曰五在鼎上耳之象也鼎之举措在耳为鼎之
 主也五有中德卦云黄耳铉加耳者也二应于五来
 从于耳者铉也二有刚中之德阳体刚中色黄故金
 铉五文明得中而应刚二刚中巽体而上应才无不
 足也相应至善矣所利在贞固而已六五居中应中
 不至于失正而质本阴柔故戒以贞固于中也又曰
卷十六 第 35a 页 WYG0705-0492c.png
 六五以得中为善是以中为实德也五之所以聪明
 应刚为鼎之主得鼎之道皆由得中也
震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
其事在中大无丧也
 程子曰六五虽以阴居阳不当位为不正然以柔居
 刚又得中乃有中德者也不失中则不违于正矣所
 以中为贵也诸卦二五虽不当位多以中为美三四
 虽当位或以不中为过中常重于正者盖中则不违
卷十六 第 35b 页 WYG0705-0492d.png
 于正正不必中也天下之理莫善于中于六二六五
 可见五之动上往则柔不可居动之极下来则犯刚
 是往来皆危也当君位为动之主随宜应变在中而
 已故当亿度无丧失其所有事而已所有之事谓中
 德苟不失中虽有凶不至于凶也亿度谓图虑求不
 失中也五所以危由非刚阳而无助若以刚阳有助
 为动之主则能亨矣往来皆危时则甚难但期于不
 失中则可自守以柔主动固不能致亨济也又曰往
卷十六 第 36a 页 WYG0705-0493a.png
 来皆厉行则有危也动皆有危唯在无丧其中而已
 大无丧以无丧为大也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
 程子曰索索消索不存之状谓其志气如是六以阴
 居震动之极其惊惧之甚志气殚索也矍矍不安定
 貌志气索索则视瞻回徨以阴柔不中正之质而处
 震动之极故征则凶也所以恐惧自失如此以未得
 于中道也使之得中则不至于索矣
卷十六 第 36b 页 WYG0705-0493b.png
艮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程子曰五君位艮之主也主天下之止者也而阴柔
 之才不足以当此义故止以在上取辅之义言之人
 所当止而止者唯言行也五在上故以辅言辅言之
 所由出也艮于辅则不妄出而有序也言轻发而无
 序则有悔止之于辅则悔亡也有序中节有次序也
 又曰五之所善者中也艮其辅谓止于中也言以得
 中为正止之于辅使不失中乃得正也
卷十六 第 37a 页 WYG0705-0493c.png
渐其位刚得中也
 程子曰所谓位者五以刚阳中正得尊位也本卦艮
 下巽上
归妹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
望吉象曰帝乙归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
贵行也
 说见夫妇篇本卦兑下震上
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应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
卷十六 第 37b 页 WYG0705-0493d.png
旅贞吉也
 程子曰六上居五柔得中乎外也丽于上下之刚顺
 乎刚也下艮止上离丽止而丽乎明也柔顺而得在
 外之中所止能丽于明是以小亨得旅之贞正而吉
 也按本卦艮下离上
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
 程子曰以卦才言也阳刚居巽而得中正巽顺于中
 正之道也阳性上其志在以中正之道上行也又上
卷十六 第 38a 页 WYG0705-0494a.png
 下之柔皆巽顺于刚其才如是虽内柔可以小亨也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象曰纷若之吉得
中也
 程子曰二居巽时以阳处阴而在下过于巽者也床
 人之所安巽在床下是过于巽过所安矣人之过于
 卑巽非恐怯则謟说皆非正也二实刚中虽巽体而
 居柔为过于巽非有邪心也史巫通诚意于神明者
 也纷若多也苟至诚安于谦巽能使通诚意者多则
卷十六 第 38b 页 WYG0705-0494b.png
 吉而无咎谓其诚足以动人也人不察其诚意则以
 过巽为謟矣又曰二以居柔在下为过巽之象而能
 使通其诚意者众多纷然由得中也阳居中为中实
 之象中既诚实则人自当信之所以吉而无咎
九五贞吉悔亡象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程子曰九五之吉以处正中也得正中之道则吉而
 其悔亡也正中谓无过无不及正得其中也处柔巽
 与出命令唯得中为善失中则悔也
卷十六 第 39a 页 WYG0705-0494c.png
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
 程子曰节之道自有亨义事有节则能亨也又卦之
 才刚柔分处刚得中而不过亦所以为节所以能亨
 也
九五甘节吉往有尚象曰甘节之吉居位中也
 程子曰九五刚中居尊位为节之主所谓当位以节
 中正以通者也在巳则安行天下则说从节之甘美
 者也其吉可知以此而行故可嘉尚又曰既居尊位
卷十六 第 39b 页 WYG0705-0494d.png
 又得中道所以吉而有功节以中为贵得中则正矣
 正不能尽中也按本卦兑下坎上
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
 程子曰二柔在内中虚为诚之象二刚得上下体之
 中中实为孚之象所以为中孚也按本卦兑下巽上
小过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
大事也
 程子曰柔得中二五居中也阴柔得位能致小事吉
卷十六 第 40a 页 WYG0705-0495a.png
 耳不能济大事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大
 事非刚阳之才不能济三不中四失位是以不可大
 事小过之时自不可大事而卦才又不堪大事与时
 合也按本卦艮下震上
既济初吉柔得中也
 程子曰二以柔顺文明而得中故能成既济之功二
 居下体方济之初也而又善处是以吉也
九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卷十六 第 40b 页 WYG0705-0495b.png
 程子曰二以文明中正之德上应九五刚阳中正之
 君宜得行其志也然五既得尊位时已既济无复进
 而有为矣则于在下贤才岂有求用之意故二不得
 遂其行也自古既济而能用人者鲜矣以唐太宗之
 用言尚怠于终况其下者乎于斯时也则刚中反为
 中满坎离乃为相戻矣二阴也故以妇言茀妇人出
 门以自蔽者也丧其茀则不可行矣二不为五之求
 用则不得行如妇之丧茀也然中正之道岂可废也
卷十六 第 41a 页 WYG0705-0495c.png
 时过则行矣逐者从物也从物则失其素守故戒勿
 遂自守不失则七日当复得也卦有六位七则变矣
 七日得谓时变也虽不为上所用中正之道无终废
 之理不得行于今必行于异时也圣人之劝戒深矣
 又曰中正之道虽不为时所用然无终不行之理故
 丧茀七日当自得谓自守其中异时必行也不失其
 中则正矣按本卦离下坎上
未济亨柔得中也
卷十六 第 41b 页 WYG0705-0495d.png
 程子曰以卦才言也所以能亨者以柔得中也五以
 柔居尊位居刚而应刚得柔之中也刚柔得中处未
 济之时可以亨也
九二曳其轮贞吉象曰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程子曰在他卦九居二为居柔得中无过刚之义于
 未济圣人深取卦象以为戒明事上恭顺之道馀已
 见君臣篇又曰九二得正而吉者以曳轮而得中道
 乃正也按易之言中惟在二五盖必所居之位得中
卷十六 第 42a 页 WYG0705-0496a.png
 而后所行之道得中所居之位体也所行之道用也
 有体斯有用矣
论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朱子曰中者无过不及之名庸常也言民鲜此德今
 已久矣○南轩曰德合于中庸则至当无以复加矣
 中者言其理之无过不及也庸者言其可常而不易
 也世衰道微民汨于私意以沦胥其常性鲜有是德
 久矣夫子盖叹之也
卷十六 第 42b 页 WYG0705-0496b.png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朱子曰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子夏
 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愈犹胜也
子曰过犹不及
 道以中庸为至贤智之过虽若胜于愚不肖之不及
 然其失中则一也○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
卷十六 第 43a 页 WYG0705-0496c.png
 乎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釐缪以千里故圣人之
 教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而已○或问杨墨之
 学出于师商信乎曰胡氏论之当矣其言曰杨朱即
 庄周所谓杨子居者与老聃同时墨翟又在杨朱之
 前宗师大禹而晏婴学之者也以为出于二子者则
 其考之不详甚矣○愚按贤智之过愚不肖之不及
 朱子盖汎言之非指子夏而言也○南轩曰子张高
 明故常开扩子夏敦笃故常收敛开扩则未免有过
卷十六 第 43b 页 WYG0705-0496d.png
 收敛则未免有不及然二子之过不及甚微特未得
 其中而已夫子谓犹不及过与不及为未得其中则
 均也今以论语所载二子之言行观之其所为过与
 不及者盖亦可得而见矣○按下章求退故进之由
 兼人故退之朱子以为一进一退所以约之于义理
 之中而使无过不及之患亦此意别见教人篇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
所不为也
卷十六 第 44a 页 WYG0705-0497a.png
 朱子曰行道也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智不及
 而守有馀圣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然既不可
 得而徒得谨厚之人则未必能自振拔而有为也故
 不若得此狂狷之人犹可因其志节而激厉裁抑之
 以进于道非与其终于此而已矣○南轩曰中行谓
 中道上行狂者所见高明而行有未及乎其见狷者
 所守坚确而见有未得乎其理不得中行则斯二者
 亦可以与之进而裁之于中也盖狂者力行以践之
卷十六 第 44b 页 WYG0705-0497b.png
 则其见不差狷者致知以明之则其守不失其中可
 得矣
中庸
 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受心法子思恐其
 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
 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
 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
卷十六 第 45a 页 WYG0705-0497c.png
 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也○朱子曰中者不偏不
 倚无过不及之谓庸平常也○问名篇之义程子专
 以不偏为言吕氏专以无过不及为说二者固不同
 矣子乃合而言之何也曰中一名而有二义程子固
 言之矣今以二说推之不偏不倚云者程子所谓在
 中之义未发之前无所偏倚之名也无过不及者程
 子所谓中之道也见诸行事各得其中之名也盖不
 偏不倚犹立而不近四旁心之体地之中也无过不
卷十六 第 45b 页 WYG0705-0497d.png
 及犹行而不先不后理之当事之中也故于未发之
 大本则取不偏不倚之名于已发而时中则取无过
 不及之义语固各有当也然方其未发虽未有无过
 不及之可名而所以为无过不及之本体实在于是
 及其发而得中也虽其所主不能不偏于一事然其
 所以无过不及者是乃无偏倚者之所为而于一事
 之中亦未尝有所偏倚也故程子又曰言和则中在
 其中言中则含喜怒哀乐在其中而吕氏亦云当其
卷十六 第 46a 页 WYG0705-0498a.png
 未发此心至虚无所偏倚故谓之中以此心而应万
 事之变无往而非中矣是则二义虽殊而实相为体
 用此愚于名篇之义所以不得取此而遗彼也○曰
 庸字之义程子以不易言之而子以为平常何也曰
 唯其平常故可常而不可易若惊世骇俗之事则可
 暂而不得为常矣二说虽殊其致一也但谓之不易
 则必要于久而后见不若谓之平常则直验于今之
 无所诡异而其常久而不可易者可兼举也况中庸
卷十六 第 46b 页 WYG0705-0498b.png
 之云上与高明为对而下与无忌惮者相反其曰庸
 言之信庸行之谨又以见夫虽细微而必信谨则其
 名篇之义以不易而为言者又孰若平常之为切乎
 曰然则所谓平常将不为浅近苟且之云乎曰不然
 也所谓平常亦曰事理之当然而无所诡异云尔是
 故非有甚高难行之事而亦岂同流合污之谓哉既
 曰当然则自君臣父子日用之常推而至于尧舜之
 禅授汤武之放伐其变无穷亦无适而非平常矣○
卷十六 第 47a 页 WYG0705-0498c.png
 曰此篇首章先明中和之义次章乃及中庸之说至
 其名篇乃不曰中和而曰中庸者何哉曰中和之中
 其义虽精而中庸之中实兼体用且其所谓庸者又
 有平常之意焉则比之中和其所该者尤广而于一
 篇大旨精粗本末无所不尽此其所以不曰中和而
 曰中庸也○未发之中是体时中之中是用○中庸
 之中是兼以其发而中节无过不及者得名故周子
 曰惟中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只是
卷十六 第 47b 页 WYG0705-0498d.png
 一个道理以其不偏不倚故谓之中以其不差异可
 常行故谓之庸未有中而不庸者亦未有庸而不中
 者惟中故平常尧授舜舜授禹都是当其时合如此
 做做得恰好此所谓中也中即平常也不如此便非
 中便不是平常以至汤武之事亦然○中庸该得中
 和之义庸是见于事和是发于心庸该得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卷十六 第 48a 页 WYG0705-0499a.png
 全文并说巳见性情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
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朱子曰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
 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
 反是王肃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为然今从
 之○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
 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
卷十六 第 48b 页 WYG0705-0499b.png
 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
 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
 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
 所忌惮矣○辑略程子曰君子之于中庸也无适而
 不中则其心与中庸无异体矣小人之于中庸无所
 忌惮则与戒慎恐惧者异矣是其所以反中庸也○
 又曰欲知中庸无如权须是时而为中若以手足胼
 胝闭户不出二者之间取中便不是中若当手足胼
卷十六 第 49a 页 WYG0705-0499c.png
 胝则于此为中当闭户不出则于此为中权之为言
 秤锤之义也何物为权义也○苏季明问君子时中
 莫是随时否曰是也中字最难识须是默识心通且
 试言一厅则中央为中一家则厅中非中而堂为中
 言一国则堂非中而国之中为中推此类可见矣且
 如初寒时则薄裘为中如盛寒而用初寒之裘则非
 中也三过其门不入在禹稷之世为中若居陋巷则
 不中矣居陋巷在颜子之时为中若三过其门不入
卷十六 第 49b 页 WYG0705-0499d.png
 则非中也或曰男女不授受之类皆然曰是也男女
 不授受中也在丧祭则不如此矣○又曰可以仕则
 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皆时也未
 尝不合中故曰君子而时中○又曰万物无一物失
 所便是天理时中○张子曰时中之义甚大须精义
 入神始得观其会通行其典礼此方是真义理也行
 其典礼而不达其会通则非时中者矣君子要多识
 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者以其看前言往行熟则自能
卷十六 第 50a 页 WYG0705-0500a.png
 见得时中○吕氏曰时中者当其可之谓也时止则
 止时行则行当其可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
 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当其可也曾子子思易地则
 皆然禹稷颜回同道当其可也舜不告而娶周公杀
 管蔡孔子以微罪行当其可也小人见君子之时中
 唯变所适而不知当其可而欲肆其奸心济其私欲
 或言不必信或行不必果则曰唯义所在而已然实
 未尝知义之所在有临丧而歌人或非之则曰是恶
卷十六 第 50b 页 WYG0705-0500b.png
 知礼意然实未尝知乎礼意猖狂妄行不谨先王之
 法以欺惑流俗此小人之乱德先王之所以必诛而
 不以听者也○又曰执中无权虽君子之所恶苟无
 忌惮则不若无权之为愈○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则
 为中和以德行言之则为中庸其实一道也君子者
 道中庸之实也小人则窃中庸之名而实背之是中
 庸之贼也故曰反中庸○或问有谓中所以立常权
 所以尽变不知权则不足以应物知权则中有时乎
卷十六 第 51a 页 WYG0705-0500c.png
 不必用矣是否杨氏曰知中则知权不知权则是不
 知中也如一尺之物约五寸而执之中也一尺而厚
 薄大小之体殊则所执者轻重不等矣犹执五寸以
 为中是无权也盖五寸之执长短多寡之中而非厚
 薄小大之中也欲求厚薄小大之中则释五寸之约
 唯轻重之知而其中得矣故权以中行中因权立中
 庸之书不言权其曰君子而时中盖所以为权也○
 又曰中者岂执一之谓哉亦贵乎时中也时中者当
卷十六 第 51b 页 WYG0705-0500d.png
 其可之谓也尧授舜舜授禹受之而不为泰汤放桀
 武王伐纣而不为贪伊尹放太甲君子不以为篡周
 公诛管蔡天下不以为逆以其事观之岂不异哉圣
 人安行而不疑者盖当其可也后世圣学不明昧执
 中之权而不通时措之宜故徇名失实流而为之哙
 之让白公之争自取绝灭者有之矣至或临之以兵
 而为忠小不忍而为仁皆失是也○或问小人之中
 庸王肃程子悉加反字盖叠上文之语然诸说皆谓
卷十六 第 52a 页 WYG0705-0501a.png
 小人实反中庸而不知其为非乃敢自以为中庸而
 居之不疑如汉之胡广唐之吕温柳宗元者则其所
 谓中庸是乃所以为无忌惮也如此则不烦增字而
 理亦通矣朱子曰小人之情状则诚有若此者矣但
 以文势考之则未然盖论一篇之通体则此章乃引
 夫子所言之首章且当略举大端以分别君子小人
 之趣向未尝遽及此意之隐微也若论一章之语脉
 则上文方言君子中庸而小人反之其下乃当平解
卷十六 第 52b 页 WYG0705-0501b.png
 两句之义以尽其意不应偏解上句而不解下句又
 遽别生他说也故疑王肃之本为得其正而未必肃
 之所增程子从之亦不为无所据而臆决也诸说皆
 从郑本虽非本文之意然所以发明小人之情状则
 亦曲尽其妙而足以警乎乡愿乱德之奸矣今存吕
 氏以备观考他不能尽录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朱子曰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
卷十六 第 53a 页 WYG0705-0501c.png
 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鲜
 能之今已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
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朱子曰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知愚贤不肖之
 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过既以
 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
 以常不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
卷十六 第 53b 页 WYG0705-0501d.png
 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或问知
 愚之过不及宜若道之所以不明也贤不肖之过不
 及宜若道之所以不行也今其互言之何也曰测度
 深微揣摩事变能知君子之所不必知者知者之过
 乎中也昏昧蹇浅不能知君子之所当知者愚者之
 不及乎中也知之过者既唯知是务而以道为不足
卷十六 第 54a 页 WYG0705-0502a.png
 行愚者又不知所以行也此道之所以不行也刻意
 尚行矜世骇俗能行君子之所不必行者贤者之过
 乎中也卑污苟贱不能行君子之所当行者不肖者
 之不及乎中也贤之过者既唯行之是务而以道为
 不足知不肖者又不求所以知也此道之所以不明
 也然道之所谓中者是乃天命人心之正当然不易
 之理固不外乎人生日用之间特行而不著习而不
 察是以不知其至而失之耳故曰人莫不饮食也鲜
卷十六 第 54b 页 WYG0705-0502b.png
 能知味也知味之至则必嗜之而不厌矣知道之中
 则必守之而不失矣○辑略程子曰知者过之若是
 圣人之知岂更有过○又曰圣人与理为一故无过
 无不及中而已矣其他皆以心处这个道理故贤者
 常失之过不肖者常失之不及○吕氏曰诸子百家
 异端殊技其设心非欲理义之不当然卒不可以入
 尧舜之道者所知有过不及之害也疏明旷达以中
 为不足守出于天地范围之中沦于虚无寂寞之境
卷十六 第 55a 页 WYG0705-0502c.png
 穷高极深要之无所用于世此过之害也蔽蒙固滞
 不知所以为中泥于刑名度数之末节徇于耳目闻
 见之所及此不及之害也二者所知一过一不及天
 下欲蹈乎中庸而无所归此道之所以不行也贤者
 欲处其厚不肖者常处其薄曾子执亲之丧水浆不
 入口者七日高柴泣血三年未尝见齿虽本于厚而
 灭性伤生无义以节之者也宰予以三年之丧为巳
 久食稻衣锦而自以为安墨子之治丧也以薄为其
卷十六 第 55b 页 WYG0705-0502d.png
 道既本于薄又徇生逐末不勉于恩以厚之也二者
 所行一过一不及天下欲择乎中庸而不得此道之
 所以不明也○杨氏曰若佛氏之寂灭庄生之荒唐
 绝类离伦不足以经世道之所以不行也此知者过
 之也若杨氏之为我墨氏之兼爱过乎仁义者也而
 卒至于塞路道之所以不明也此贤者过之也自知
 贤愚不肖观之则贤知宜愈矣至其妨于道则过犹
 不及也
卷十六 第 56a 页 WYG0705-0503a.png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朱子曰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
 也迩言者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其无遗善可知然于
 其言之未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其
 广大光明又如此则人孰不乐告以善哉两端谓众
 论不同之极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
 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
卷十六 第 56b 页 WYG0705-0503b.png
 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精切不差
 何以与此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
 ○迩言犹所谓寻常言语也寻常言语人之所忽而
 舜好察之非洞见道体无精粗差别不能然也孟子
 曰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诸人者又曰闻一
 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禦此皆好察
 迩言之实也伊川曰造道深后虽闻常人语言至浅
 近之事莫非义理是如此○两端如厚薄轻重执其
卷十六 第 57a 页 WYG0705-0503c.png
 两端用其中于民非谓止于二者之间取中当厚即
 厚上是中当薄即薄上是中轻重亦然○辑略吕氏
 曰舜之知所以为大者乐取诸人以为善而已好问
 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皆乐取诸人者也两端过与
 不及也执其两端乃所以用其时中犹持权衡而称
 物轻重皆得其平故舜之所以为舜取诸人用诸民
 皆以能执两端而不失中也○一本云好问则无贤
 不肖无贵贱无长幼皆在所问好察迩言者流俗之
卷十六 第 57b 页 WYG0705-0503d.png
 谚野人之语皆在所察广问合乎众讲者也迩言出
 于无心者也虽未尽合乎理义而理义存焉其恶者
 隐而不取其善者举而从之此善与人同之道也○杨
 氏曰道之不行知者过之也故以舜大知之事明之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取诸人以为善也隐恶而扬善
 与人为善也取诸人以为善人必以善告之与人为
 善人必以善归之皆非小智自私之所能为也执其
 两端所以权轻重而取中也由是而用于民虽愚者
卷十六 第 58a 页 WYG0705-0504a.png
 可及矣此舜所以为大知而道之所以行也○或问
 云云朱子曰两端之说吕杨为优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
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朱子曰择乎中庸辨别众理以求所谓中庸即上章
 好问用中之事也期月匝一月也言知祸而不知辟
 以况能择而不能守皆不得为知也○吕氏曰中庸
 者天下之所知天下之所共行犹寒而衣饥而食渴
卷十六 第 58b 页 WYG0705-0504b.png
 而饮不可须臾离也众人之情厌常而喜新质薄而
 气弱虽知不可离亦不能久也惟君子之学自明而
 诚明而未至乎诚虽心悦而不去然知不可不思行
 不可不勉在思勉之分而气不能无衰志不能无懈
 故有日月至焉者有三月不违者皆德之可久者也
 若至乎诚则不思不勉至于常久而不息非圣人其
 孰能之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
卷十六 第 59a 页 WYG0705-0504c.png
失之矣
 朱子曰拳拳奉持之貌服犹著也膺胸也奉而著之
 心胸之间言能守也颜子盖真知之故能择能守如
 此此行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也○或问
 此其称回之贤何也曰承上章不能期月守者而言
 如回之贤而不过则道之所以明也盖能择乎中庸
 则无贤者之过矣服膺弗失则非不肖者之不及矣
 然则兹贤也乃其所以为知也与○辑略程子曰颜
卷十六 第 59b 页 WYG0705-0504d.png
 子择中庸得善则拳拳中庸如何择如博学之又审
 问之又慎思之又明辨之所以能择中庸虽然学问
 思辨亦何所据乃识中庸此则存乎致知此则在学
 者自加功也大凡于道择之在乎智守之在乎仁断
 之在乎勇○吕氏曰择乎中庸可守而不能久知及
 之而仁不能守之者也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自谓之
 知安在其为知也与虽得之必失之故君子之学自
 明而诚明则能择诚则能守能择知也能守仁也如
卷十六 第 60a 页 WYG0705-0505a.png
 颜子者可谓能择而能守也高明不可穷博厚不可
 极则中道不可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
 然在后察其志也非见圣人之卓不足谓之中随其
 所至尽其所得据而守之则拳拳服膺而不敢失勉
 而进之则既竭吾才而不敢缓此所以恍惚前后而
 不可为像求见圣人之止欲罢不能也或问云云朱
 子曰吕氏之言亲切确实足以见其深潜缜密之意
 但求见圣人之止一句文义未安耳
卷十六 第 60b 页 WYG0705-0505b.png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
不可能也
 朱子曰三者知仁勇之事天下之至难也然不必其
 合于中庸则质之近似者皆能以力为之若中庸则
 虽不必皆如三者之难然非义精仁熟而无一毫人
 欲之私者不能及也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此民
 之所以鲜能也○或问中庸不可能何也曰此亦承
 上章之意以三者之难明中庸之尤难也盖三者之
卷十六 第 61a 页 WYG0705-0505c.png
 事人之所难然皆取必于行而无择于义且或出于
 气质之偏而事势之迫未必从容而中节也若曰中
 庸则虽无难行之事然天理浑然无过不及苟一毫
 之私意有所未尽则虽欲择而守之而拟议之间忽
 已堕于过与不及之偏而不自知矣此其所以虽若
 甚易而实不可能也故程子以克已最难言之其旨
 深矣○问天下国家可均爵禄可辞白刃可蹈谓资
 质之近于智而力能勉者皆足以能之若中庸则四
卷十六 第 61b 页 WYG0705-0505d.png
 边都无所倚者净净洁洁不容分毫力曰中庸便是
 三者之间非是别有个道理只于三者做得那恰好
 处便是中庸不然只可谓之三事○辑略程子曰克
 巳最难故曰中庸不可能也○吕氏曰此章言中庸
 之难也均之为言平治也周官冢宰均邦国平治之
 谓也平治乎天下国家智之所能也逊千乘之国辞
 万钟之禄廉者之所能也犯难致命死而无悔勇者
 之所能也三者世之所难也然有志者率皆能之中
卷十六 第 62a 页 WYG0705-0506a.png
 庸者世之所谓易也然非圣人其孰能之唯其以为
 易故以为不足学而不察以为不足行而不守此道
 之所以不行也
子路问强
 朱子曰子路好勇故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此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抑语辞而汝也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卷十六 第 62b 页 WYG0705-0506b.png
 宽柔以教谓含容巽顺以诲人之不及也不报无道
 谓横逆之来直受之而不报也南方风气柔弱故以
 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君子之道也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衽席也金戈兵之属革甲胄之属北方风气刚劲故
 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强者之事也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
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卷十六 第 63a 页 WYG0705-0506c.png
 此四者汝之所当强也矫强貌诗曰矫矫虎臣是也
 倚偏著也塞未达也国有道不变未达之所守国无
 道不变平生之所守也此则所谓中庸之不可能者
 非有以自胜其人欲之私不能择而守也君子之强
 孰大于是夫子以是告子路者所以抑其血气之偏
 而进之以德义之勇也○或问此其记子路之问强
 何也曰亦承上章之意以明择中庸而守之非强不
 能而所谓强者又非世俗之所谓强也盖强者力有
卷十六 第 63b 页 WYG0705-0506d.png
 以胜人之名也凡人和而无节则必至于流中立而
 无依则必至于倚国有道而富贵或不能不改其平
 素国无道而贫贱或不能久处乎穷约非持守之力
 有以胜人者其孰能及之故此四者汝子路之所当
 强也南方之强不及强者也北方之强过乎强者也
 四者之强强之中也子路好勇故圣人之言所以长
 其善而救其失者类如此曰和与物一故疑于流而
 以不流为强中立本无所依又何疑于倚而以不倚
卷十六 第 64a 页 WYG0705-0507a.png
 为强哉曰中立固无所倚也然凡物之情惟强者为
 能无所倚而独立弱而无所倚则其不倾侧而偃仆
 者几希矣此中立之所以疑于必倚而不倚之所以
 为强也国有道则有达之理故不变其未达之所守
 国无道则有不幸而死之理故不变其平生之所守
 不变其未达之所守易不变其平生之所守难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朱子曰素按汉书当作索盖字之误也素隐行怪言
卷十六 第 64b 页 WYG0705-0507b.png
 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然以其足以欺
 世而盗名故后世或有称述之者此知之过而不择
 乎善行之过而不用其中不当强而强者也圣人岂
 为之哉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遵道而行则能择乎善矣半涂而废则力之不足也
 此其知虽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当强而不强者也
 已止也圣人于此非勉焉而不敢废盖至诚无息自
卷十六 第 65a 页 WYG0705-0507c.png
 有所不能止也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不为索隐行怪则依乎中庸而已不能半涂而废是
 以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也此中庸之成德知之尽仁
 之至不赖勇而裕如者正吾夫子之事而犹不自居
 也故曰唯圣者能之而已○辑略程子曰素隐行怪
 是过者也半涂而废是不及者也不见知而不悔是
 中者也○愚按素隐二字三国志方技传亦作索隐
卷十六 第 65b 页 WYG0705-0507d.png
 ○或谓以中庸名书而言中者仅止于篇首之十一
 章然则费隐以下皆非中乎曰不然夫所谓中者岂
 有他哉天道之自然人道之当然不可过不可不及
 者即中也自此以下或言天道之自然如鸢飞鱼跃
 之类是也或言人道之当然如道不远人之类是也
 何往而非中哉朱子谓中庸一书不越乎诚之一字
 愚亦谓此书所言无一非中中与诚岂二物哉学者
 即全书而细味之自可识矣不必以正言中处方为
卷十六 第 66a 页 WYG0705-0508a.png
 中也
 
 
 
 
 
 
 
卷十六 第 66b 页 WYG0705-0508b.png
 
 
 
 
 
 
 
 西山读书记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