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五
卷十五 第 1a 页 WYG0705-0437a.png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
 西山读书记卷十五
            宋 真德秀 撰
   道
易大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程子曰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
 道道亦器○坤传曰形而上者天地之道形而下者
 阴阳之功○朱子曰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则
卷十五 第 1b 页 WYG0705-0437b.png
 道也○形而上者无形无象是理形而下者有情有
 象是器然有此器则有此理有此理则有此器未尝
 相离却不是于形器之外别有所谓理○又曰形而
 上底虚浑是道理形而下底实便是器这个分别得
 精切明道说惟此语截得上下最分明○问如何以
 形言曰此言最的当设若以有形无形言之便是物
 与理相间断了器亦道道亦器有分别而不相离也
 指器为道固不得离器于道亦不得○形而上者指
卷十五 第 2a 页 WYG0705-0438a.png
 理而言形而下者指事物而言事事物物皆有其理
 事物可见而其理难知即事即物便要见此理大学
 之道不曰穷理而曰格物只是使人就实处穷竟○
 形而上者是理才有作用便是形而下者问阴阳如
 何是形而下者曰一物便有阴阳寒暖生杀皆见得
 事物虽大皆形而下者理虽小皆形而上者○天地
 形而下者乾坤形而上者天地乾坤之形壳乾坤天
 地之性情
卷十五 第 2b 页 WYG0705-0438b.png
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朱子曰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
 无复遗憾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子曰言
 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
 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
 夕死为可乎○或问朝闻夕死得无近于释氏之说
 乎曰吾之所谓道者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当然
 之实理也彼之所谓道则以此为幻为妄而绝灭之
卷十五 第 3a 页 WYG0705-0438c.png
 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也人事当然之实理乃人
 之所以为人而不可以不闻者故闻之而夕死亦可
 以无所憾若彼之所谓清静寂灭者则初无所效于
 人生之日用其急于闻之者特惧夫死之将至而欲
 倚是以敌之耳是以为吾之说者行法俟命而不求
 知死为彼之说者坐忘立脱变见万端而卒无补于
 世教之万分也故程子于此专以实见实理义重于
 生与夫知所以为人者为说其旨亦深切矣○南轩
卷十五 第 3b 页 WYG0705-0438d.png
 曰所谓闻道者盖涵养体察积习精深而自得于实
 理非若异端惊怪恍惚超悟直入之论也○按集义
 程子曰闻道知所以为人也夕死可矣是不虚生也
 又曰苟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志则不肯一日安于
 所不安何止一日须臾不能如曾子易箦须要如此
 乃安人不能若此者只为不见实理实理者实见得
 是实见得非见是理得之于心自别若耳闻此道者
 心实不见若见得必不肯安于此又曰古人有捐躯
卷十五 第 4a 页 WYG0705-0439a.png
 陨命者若不实见得则乌能如此须是实见得生不
 重于义生不安于死也故有杀身成仁者只是成就
 一个是而已程子之说如此朱子所取其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朱子曰参乎者呼曾子之名而告之贯通也唯者应
 之速而无疑者也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
 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
 但未知其体之一耳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
卷十五 第 4b 页 WYG0705-0439b.png
 是以呼而告之而曾子果能默契其旨即应之速而
 无疑也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尽已之谓忠推已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馀之
 辞也夫子之一理浑然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
 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无馀法而亦
 无待于推矣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故借学者尽
 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欲人之易晓也盖至诚无息
卷十五 第 5a 页 WYG0705-0439c.png
 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
 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
 之实可见矣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于义亦通程
 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
 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
 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此与违
 道不远异者动以天尔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
 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圣人教人各因其
卷十五 第 5b 页 WYG0705-0439d.png
 才吾道一以贯之唯曾子为能达此孔子所以告之
 也曾子告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犹夫子
 之告曾子也中庸所谓忠恕违道不远斯乃下学上
 达之义又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
 于人此又掠下教人○忠是根本恕是枚叶○一者
 忠也以贯之者恕也体一而用殊○忠是一个忠做
 得百千万般个恕出来○一以贯之只是万事一理
 伊川谓仁义亦得盖仁是统体义是分别○存于内
卷十五 第 6a 页 WYG0705-0440a.png
 为忠见于外为恕忠是无一毫自欺处恕是称物平
 施处○忠因恕见恕由忠出○天地是无心底忠恕
 圣人是无为底忠恕学者是求做底忠恕○或问云
 忠恕只是无私心不责人曰自有六经以来不曾说
 不责人是恕若中庸也只是说施诸己而不愿亦勿
 施于人而已何尝说不责人不成只取我好别人不
 好更不管他论语只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谓之薄
 者如言不以己之所能必人之如已随材责任耳何
卷十五 第 6b 页 WYG0705-0440b.png
 至举而弃之○曾子忠恕本是学者事曾子特借来
 形容夫子一贯道理忠便是一恕便是贯有这忠了
 便做出许多恕来圣人极诚无妄便是忠曰圣人之
 之忠即是诚否曰是圣人之恕即是仁曰是曰在学
 者言之则忠近诚恕近仁○曾子零碎处尽晓得了
 夫子便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他便应之曰唯
 贯如散钱一是索子○夫子固是一以贯之学者能
 尽已而又推此以及物亦是以一贯之所以不同者
卷十五 第 7a 页 WYG0705-0440c.png
 夫子以天学者用力○动以天者天只是自然○问
 忠是竭尽其中心无一毫不尽恕是推中心之所欲
 以与人所不欲不以与人曰是如此○夫子之所以
 告曾子时无他只缘他晓得千条万目他人连个千
 条万目尚自晓不得如何识得一贯○曾子件件曾
 做来所以知若不曾躬行践履如何晓得○忠是洞
 然明白无有不尽恕是知得为君推其仁以待下为
 臣推其敬以事君○忠者诚实不欺之名圣人将此
卷十五 第 7b 页 WYG0705-0440d.png
 放顿在万物上故名之曰恕○忠恕本末是说一贯
 缘圣人告以一贯之说故曾子借此二字以明之忠
 恕是学者事如欲子之孝于我必当先孝于亲欲弟
 之弟于我必当先敬其兄如欲人之不慢于我我须
 先不慢于人欲人不欺于我我须先不欺于人圣人
 一贯是无作为底忠恕是有作为底将个有作为底
 明个无作为底圣人则动以天贤人动以人○圣人
 不待推然学者但能尽已以推之于人推之既熟久
卷十五 第 8a 页 WYG0705-0441a.png
 之自能见圣人不待推之意○譬如一泓水圣人是
 自然流出灌溉百物其他人须是推出来灌溉○学
 者是这个忠恕圣人亦只是这个忠恕但圣人熟学
 者生圣人自胸中流出学者须著勉强○维天之命
 于穆不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是天之忠恕纯亦不
 已万物各得其所是圣人之忠恕施诸已而不愿亦
 勿施于人是学者之忠恕○忠一本恕万殊一本是
 统会处万殊是流行处在天道言之一本是元气之
卷十五 第 8b 页 WYG0705-0441b.png
 于万物有昆虫草本之不同而只是一气之所生万
 殊则是昆虫草木之所得而生一个自是一个模样
 在人事言之则一理之于万事万物有若臣父子兄
 弟朋友动息洒扫应对之不同而只是此理之所贯
 万殊则是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所当于其道者一
 个自是一个道理其实只是一本○问如心为恕曰
 如比也比自家心推将去仁之与恕只争些子自然
 底是仁比而推之便是恕○问忠恕程子以推广得
卷十五 第 9a 页 WYG0705-0441c.png
 去则天地变化草木蕃推广不去则天地闭贤人隐
 如何曰亦只推己以及物推得去则物我贯通自有
 个生生无穷底意思便有天地草木蕃气象天地只
 是这样道理若推不去物我隔绝欲利于己不利于
 人欲己之富欲人之贫欲己之寿欲人之夭似这气
 象全然闭塞隔绝了便似天地闭贤人隐○曾子平
 日功用得九分九釐九毫都见得了只争得这些子
 一闻夫子警省之便透彻了也又问未唯之前如何
卷十五 第 9b 页 WYG0705-0441d.png
 曰未唯之前见一事各是一个理及既唯之后千万
 个理只是一个理○夫子言一贯曾子言忠恕子思
 言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张子言理一分殊只是一个
 ○忠恕则一而在圣人在学者则不能无异正犹孟
 子言由仁义行与行仁义之别尔曾子专为发明圣
 人一贯之旨所谓由忠恕行者也子思专为指示学
 者入德之方所谓行忠恕者也所指既殊不得不以
 为二然其所以为忠恕则其本体盖未尝不同也○
卷十五 第 10a 页 WYG0705-0442a.png
 问程子以忠为天道恕为人道莫是谓忠者圣人之
 在己与天同运而恕者所以待人之道否曰圣人待
 己待人亦无二理天人之别但以体用之殊耳○问
 伊川曰忠者天道恕者人道所谓天道人道初非以
 优劣言自其浑然一本言之则谓之天道自其与物
 接者言之则谓之人道耳曰然此与诚者天之道诚
 之者人之道语意自不同○南轩曰圣人之心于天
 下之理无所不该虽内外本末隐显之致各有其分
卷十五 第 10b 页 WYG0705-0442b.png
 然未尝不一以贯之也故程子曰如百尺木自根本
 至毫末皆一贯夫子之告曾子当其可耳曾子盖默
 识之故答门人之问独举忠恕为言可以见曾子自
 得之深也夫忠为体恕为用实有是体则实有是用
 用之周乎物是其体之流行发见而已体用一源也
 岂非一贯之妙欤圣人全乎此天之道也曾子所称
 夫子忠恕是己贤者求尽乎此人之道也子思所称
 忠恕是也○又孔子之告子贡亦曰予一以贯之正
卷十五 第 11a 页 WYG0705-0442c.png
 文见后篇今以先儒注释之语附此庶互相发云朱
 子曰一贯说见前篇然彼以行言而此以知言也○
 谢氏曰圣人之道大矣人不能遍观而尽识宜其以
 为多学而识之者也然圣人岂务博者哉如天之于
 众形匪物物刻而雕之也故曰予一以贯之德輶如
 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尹氏曰孔
 子之于曾子不待其问而直告之以此曾子复深喻
 之曰唯若子贡则先发其疑而后告之而子贡终亦
卷十五 第 11b 页 WYG0705-0442d.png
 不能如曾子之唯也二子所学之浅深于此可见愚
 按夫子之于子贡屡有以发之而他人不与焉则颜
 曾以下诸子所学之浅深又可见矣○或问云云圣
 人生知不待多学子贡以己观夫子故以为亦多学
 也夫子以一贯告之此虽圣人之事然因己以告
 子贡使知夫学者虽不可以不多学然必有所谓
 一以贯之然后为至耳盖子贡之学固博矣然意其
 特于一事一物之中各有以知其理之当然而未能
卷十五 第 12a 页 WYG0705-0443a.png
 知夫万理之为一理而廓然无所不通也若是者虽
 有以知夫众理之所在而汎然莫为之统其处事接
 物之间有以处其所尝学者而于其所未尝学者则
 不能有以通也故其闻一则止能知二非以臆度而
 言则亦不能以屡中圣人以此告之使之知所谓理
 者本一理也以是而贯通之则天下事物之多皆不
 外乎是而无不通矣○问谢氏谓如天于众形非物
 物刻而雕之如何曰天只是一气流行万物自生自
卷十五 第 12b 页 WYG0705-0443b.png
 长自形自色岂是逐一妆点得如此圣人只是一个
 大本大原里发出视自然明听自然聪色自然温貌
 自然恭在父子则为仁在君臣则为义从大本中流
 出便成许多道理只是这个一便贯将去所主是忠
 发出去无非是恕○又曰曾子是事实上做出子贡
 是就识见上得来曾子从实处见一直透上去子贡
 虽是知得较似滞在知识上○曾子是就源头上面
 流下来子贡是就下面推上去○南轩曰赐之学博
卷十五 第 13a 页 WYG0705-0443c.png
 矣夫子欲约之也故告以予一以贯之使极夫体之
 所该用之所宗不至汎而无统也夫子之告子贡与
 告曾子理则一而告之之意则异也于参也所以达
 其至于赐也所以迪其归二子所造盖有浅深故所
 以告之之意不同然在教之当其可则一也○问明
 道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不其忠乎天地变化草木
 蕃不其恕乎伊川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侯子
 曰伊川说得尤有功天授万物之谓命春生之冬藏
卷十五 第 13b 页 WYG0705-0443d.png
 之岁岁如是天未尝一岁误万物也可谓忠矣万物
 洪纤高下长短各得其欲可谓恕矣某谓二先生之
 言不见有差殊其在万物得其所以蕃生便是正性
 命不知侯子何以分轻重兼谓维天之命为天授万
 物者恐此天命只是天理伊川所谓在天为命不必
 须是授之万物始谓之命故又谓春生冬藏岁岁如
 是未尝误万物为忠恐此亦只是恕盖已发者也南
 轩答曰明道之言意固完具但伊川所举各正性命
卷十五 第 14a 页 WYG0705-0444a.png
 之语为更有功忠体也恕用也体之而用未尝不存
 其中用之所形体亦未尝不具也以此语玩味则见
 伊川言尤有功处侯子所说忠字恐未为得二先生
 之意天命且于理上推原未可只去一元之气上看
 ○愚按学者或有以一贯万为一贯者如此则是以
 巳之一贯彼之万虽圣人亦未免于有意且裂道与
 一而为二也其可乎学者当味圣人之言曰吾道一
 以贯之而不曰以一贯之斯得之矣
卷十五 第 14b 页 WYG0705-0444b.png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朱子曰言人不能出不由户何故乃不由此道耶怪
 而叹之之辞洪氏曰人知出必由户而不知行必由
 道非道远人人自远尔○或问云云曰何莫之云犹
 曰何莫学夫诗耳若直以出不能不由户譬夫行之
 不能不由道则世之悖理犯义而不由于道者为不
 少矣又何说以该之耶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卷十五 第 15a 页 WYG0705-0444c.png
 朱子曰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
 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
 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
 程子曰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
 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
 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
 亦不已焉又曰自汉以来儒者皆不识此义此见圣
 人之心纯亦不已也纯亦不已乃天德也有天德便
卷十五 第 15b 页 WYG0705-0444d.png
 可语王道其要只在谨独○问集注云此道体之本
 然也后又曰皆与道为体向见先生说道无形体却
 是这物事盛载那道出来故可见与道为体言与之
 为体也这体字较粗如此则与本然之体微不同曰
 也便在里面只是前面体字说得来较阔连本末精
 粗都包在里面后面与道为体之体又说出那道之
 深切底骨子恐人说物自物道自道所以指物以见
 道其实这许多物事凑合来便都是道之体道体便
卷十五 第 16a 页 WYG0705-0445a.png
 在这许多物事上只是水上较亲切易见○问张思
 叔说此是无穷程子曰一个无穷如何便了得何也
 曰固是无穷然须看因甚恁地无穷须见得所以无
 穷处始得○问有天德便可语王道曰有天德则便
 是天理便做得王道无天德则是私意计较所以做
 王道不成○因云旧曾作观澜阁词有曰因常流之
 不息悟有本之无穷又曰天德流行之妙若有私欲
 以间之便如水被障塞不得滔滔地去○问程子曰
卷十五 第 16b 页 WYG0705-0445b.png
 其要只在谨独如何曰能谨独则无间断而其理不
 穷若不谨独便有人欲来参入里面便间断了如何
 会得如川流底意○问程子云自汉诸儒皆不识此
 义如何曰此事却了孔孟却犹是佛老见得些模样
 后来儒者于此全无相著如何教他不做大曰只为
 佛老从心上起工夫其学虽不然却有本儒者只从
 言语文字上做有知此事是合理会者亦只做一场
 说话过了所以输与他先生曰彼所谓心上工夫本
卷十五 第 17a 页 WYG0705-0445c.png
 不是然却胜似今儒者多公此说却是○范氏说与
 道为体四字甚精盖物生水流非道之体乃与道为
 体○南轩曰此不息之体也自天地日月以至于草
 本之微其生道何莫不然体无乎而不具也君子之
 自强不息所以体之也圣人之心纯亦不已则与之
 非二体矣川流盖其著见易察者故因以明之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朱子曰弘廓而大之也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
卷十五 第 17b 页 WYG0705-0445d.png
 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
 张子曰心能尽性人能洪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
 洪人也○或问云云曰人即道之所在道即所以为
 人之理不可殊观但人有知思则可以大其所有之
 理道无方体则岂能大其所托之人哉○黄氏曰人
 能弘道当自勉以力求非道弘人不可安坐而求得
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朱子曰道者日用事物当然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
卷十五 第 18a 页 WYG0705-0446a.png
 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
 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按辑略程子曰一物不该
 非中也一事不为非中也一息不存非中也何哉为
 其偏而已矣故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也修此道者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而
 已由是而不息焉则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可以驯致
 也又曰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是天地之间无适
 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在所亲即君臣而君臣在
卷十五 第 18b 页 WYG0705-0446b.png
 所敬以至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此
 道之所以不可须臾离也○吕氏曰率性之谓道则
 四端之在我者人伦之在彼者皆吾性命之理受乎
 天地之中所以立人之道不可须臾离也绝类离伦
 无意乎君臣父子者过而离乎此者也贼恩害义不
 知有君臣父子者不及而离乎此者也虽过不及有
 差而皆不可以行于世故曰可离非道也○杨氏曰
 夫盈天地之间孰非道乎道而可离则道有在矣譬
卷十五 第 19a 页 WYG0705-0446c.png
 之四方有定位焉适东则离乎西适南则离乎北斯
 则可离也若夫无适而非道则乌得而离邪故寒而
 衣饥而食日出而作晦而息耳目之视听手足之举
 履无非道也此百姓所以日用而不知伊尹耕于有
 莘之野以乐尧舜之道夫尧舜之道岂有物可玩而
 乐之乎即耕于有莘之野是已此农夫田父之所日
 用者而伊尹之乐有在乎是若伊尹所谓知之者也
 朱子曰杨氏无适非道之云则善矣然其言似亦有
卷十五 第 19b 页 WYG0705-0446d.png
 未尽盖衣食作息视听举履皆物也其所以如此之
 义理准则乃道也若曰所谓道者不外乎物而人在
 天地之间不能违道而独立是以无适而不有义理
 之准则不可顷刻去之而不由则是中庸之旨也若
 便指物以为道而曰人不能顷刻而离此百姓特日
 用而不知耳则是不唯昧于形而上下之别而堕于
 释氏作用是性之失且使学者误谓道无不在虽欲
 离之而不可得吾既知之则虽猖狂妄行亦无适而
卷十五 第 20a 页 WYG0705-0447a.png
 不为道则其为害将有不可胜言者不但文义之失
 而已也○所谓不可离者谓道也若便以日用之间
 举止动作便是道则无适而非道无时而非道然则
 君子何用戒谨恐惧耶为其不可离须是依道而行
 始得○按此章当与性道教戒慎恐惧致中和二章
 参玩
君子之道费而隐
 朱子曰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
卷十五 第 20b 页 WYG0705-0447b.png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
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
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
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君子之道近自夫妇居室之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
 之所不能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谓费矣然其理
 之所以然则隐而莫之见也盖可知可能者道中之
 一事及其至而圣人不知不能则举全体而言圣人
卷十五 第 21a 页 WYG0705-0447c.png
 固有所不能尽也侯氏曰圣人所不知如孔子问礼
 问官之类所不能如尧舜病博施之类愚谓人所憾
 于天地如覆载生成之偏及寒暑灾祥之不得其正
 者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诗大雅早麓之篇鸢鸱类戾至也察著也子思引此
 诗以明化育流行上下昭著莫非此理之用所谓费
 也然其所以然者则非见闻所及所谓隐也故程子
卷十五 第 21b 页 WYG0705-0447d.png
 曰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学者其致思
 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结上文○辑略程子曰费日用处问圣人亦何有不
 能不知也天下之理圣人岂有不尽者盖于事有所
 不遍知不遍能也至纤悉委曲处如农圃百工之事
 孔子亦岂能知哉又曰此一段与必有事焉而勿正
 心之意同活泼泼地会得时活泼泼地会不得只是
卷十五 第 22a 页 WYG0705-0448a.png
 弄精神又曰鸢飞戾天向上更有天在鱼跃于渊向
 下更有地在○谢氏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非是极
 其上下而言盖真个见得如此此正是子思吃紧道
 与人处若从此解悟便可入尧舜气象又曰鸢飞云
 云无些私意上下察以明道体无所不在非指鸢鱼
 而言若指鸢鱼则上面更有天下面更有地在知勿
 忘勿助长则知此知此则知夫子与点之意又曰鸢
 飞云云犹韩愈所谓鱼川泳而鸟云飞上下自然各
卷十五 第 22b 页 WYG0705-0448b.png
 得其所也诗人之意言如此气象周王作人似之子
 思之意言上下察也犹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
 察见天理不用私意也故结上文云君子语大天下
 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今人学诗将章句横在肚
 里怎生得脱洒去○或问云云朱子曰道之用广而
 其体则微密而不可见所谓费而隐也即其近而言
 之则男女居室人道之常虽愚不肖亦能知而行之
 极其远而言之则天下之大事理之多圣人亦容有
卷十五 第 23a 页 WYG0705-0448c.png
 不尽知尽能者也然非独圣人有所不知不能也天
 能生覆而不能形载地能形载而不能生覆至于气
 化流行则阴阳寒暑吉凶灾祥不能尽得其正者尤
 多此所以天地之大而人犹有憾也夫自夫妇之愚
 不肖所能知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道盖无
 所不在也故君子之语道也其大至于天地圣人之
 所不能尽而道无不包则天下莫能载矣其小至于
 愚夫愚妇之所能知能行而道无不体则天下莫能
卷十五 第 23b 页 WYG0705-0448d.png
 破矣道之在天下其用之广如此可谓费矣而其所
 用之体则不离乎此而有非视听之所及者此所以
 为费而隐也子思之言至此极矣然犹以为不足以
 尽其意故又引诗以明之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所
 以言道之体用上下昭著而无所不在也造端乎夫
 妇极其近小而言也察乎天地极其远大而言也盖
 夫妇之际隐微之间尤见道之不可离处知其造端
 于此则其所以戒谨恐惧之实无不至矣曰然则程
卷十五 第 24a 页 WYG0705-0449a.png
 子所谓鸢飞鱼跃子思吃紧为人处与必有事焉而
 勿正心之意同活泼泼地者何也曰道之流行发见
 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在上则鸢之飞而戾于天者
 此也在下则鱼之跃而出乎渊者此也其在人则日
 用之间人伦之际夫妇之所知所能而圣人之所不
 知不能者亦此也此其流行发见于上下之间者可
 谓著矣子思于此指而言之惟欲学者于此默而识
 之则为有以洞见道体之妙而无疑而程子以为子
卷十五 第 24b 页 WYG0705-0449b.png
 思吃紧为人处者正以示人之意为莫切于此也其
 曰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泼泼地则又以
 明道之体用流行发见充塞天地亘古亘今虽未尝
 有一毫之空阙一息之间断然其在人而见诸日用
 之间者则初不外乎此心故必此心之存而后有以
 自觉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活泼泼地亦曰此心之
 存而全体呈露妙用显行无所滞碍云尔非必仰而
 视乎鸢之飞俯而观乎鱼之跃然后可以得之也抑
卷十五 第 25a 页 WYG0705-0449c.png
 孟子此言固为精密但为学者集义养气而发耳至
 于程子借以为言则又以发明学者洞见道体之妙
 非但如孟子之意而已也盖此一言虽若二事然其
 实则必有事焉半词之间已尽其意善用力者苟能
 于此超然默会则道体之妙已跃如矣何待下句而
 后足于言耶圣人特恐学者用力之过而反为所累
 故更以下自解之欲其虽有所事而不为所累尔非
 谓必有事焉又当别设此念以为正心之防也曰然
卷十五 第 25b 页 WYG0705-0449d.png
 则其所谓活泼泼地者毋乃释氏之遗意耶曰此但
 俚俗之常谈释氏盖尝言之而吾亦言之尔彼固不
 得而专也况吾之所言虽与彼同而所以形容实与
 彼异若出于吾之所谓则夫道之体用固无不在然
 鸢而必戾于天鱼而必跃于渊是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各止其所而不可乱也若出于彼之所谓则鸢可
 以跃渊而鱼可以戾天矣是安可同日而语哉○谢
 氏既曰非是极其上下而言又曰非指鸢鱼而言盖
卷十五 第 26a 页 WYG0705-0450a.png
 曰子思之引此诗姑借二物以明道体无所不在之
 实非以是为穷其上下之极而形其无所不包之量
 也又非以是二物专为形其无所不在之体而欲学
 者之必观乎此也此其发明程子之意盖有非一时
 同门之士所得闻者而别以夫子与点之意明之则
 其为说益以密矣但所谓察见天理者恐非本文之
 训而于程氏之意亦未免小失之耳○问形而上下
 与费而隐如何曰形而上下者就物上说费而隐者
卷十五 第 26b 页 WYG0705-0450b.png
 就道上说○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若据先儒解当
 初何不道行道之人何不道众人之愚何为说夫妇
 是必有意○至者非极至之至盖道无不包若尽论
 之圣人岂能纤悉尽知伊川之说是○问语小天下
 莫能破是极其小而言之今以一发之微尚有可破
 而为二者所谓莫能破则足以见其小曰然○鸢飞
 可见鱼跃可见而所以飞所以跃果何物也中庸不
 言隐者隐在费之中○鸢飞鱼跃之说盖是分明见
卷十五 第 27a 页 WYG0705-0450c.png
 得道体随事发见处察者著也非审察之察诗中之
 意本不为此中庸只是借此两句形容道体○鸢飞
 鱼跃费也必有一个什么物使得他如此此便是隐
 ○问鸢飞鱼跃如何与他勿忘勿助长之意同曰孟
 子本言得粗程子却说得细只是用其语如程子之
 说却不曾说勿字盖谓都没耳其曰正当处者谓天
 理流行处故谢氏亦以此论曾点事其所谓勿忘勿
 助长者亦非立此在四边做防检不得犯著盖谓俱
卷十五 第 27b 页 WYG0705-0450d.png
 无此而皆天理之流行耳○问鸢有鸢之性鱼有鱼
 之性其飞其跃天机自完便是天理流行发见之妙
 处故子思姑举此一二明道之无所不在否曰是○
 活泼泼地所谓活者只是不滞于一隅○问中庸言
 造端乎夫妇何也先生曰夫妇者人伦中之至亲且
 密者夫人所为盖有不可告其父兄而悉以告其妻
 子者○问费隐章都是说费却不说隐莫是所谓隐
 者只在费中否曰惟是不说乃所以见得隐在其中
卷十五 第 28a 页 WYG0705-0451a.png
 旧人多分画将圣人不知不能处做隐下面都说不
 去且如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亦何尝隐来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朱子曰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
 故常不远于人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
 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
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卷十五 第 28b 页 WYG0705-0451b.png
 诗豳风伐柯之篇柯斧柄则法也睨邪视也言人执
 柯伐木以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然犹有
 彼此之别故伐者视之犹以为远也若以人治人则
 所以为人之道各在当人之身初无彼此之别故君
 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人能
 改即止不治盖责之以其所能知能行非欲其远人
 以为道也张子所谓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是也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卷十五 第 29a 页 WYG0705-0451c.png
 尽己之心为忠推已及人为恕违去也言自此至彼
 相去不远非背而去之之谓也道即其不远人者是
 也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以巳之
 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远于人者可见故
 巳之所不欲则勿以施之于人亦不远人以为道之
 事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
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
卷十五 第 29b 页 WYG0705-0451d.png
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
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

 求犹责也道不远人凡己之所以责人者皆道之所
 当然也故反之以自责而自修焉庸平常也行者践
 其实谨者择其可德不足而勉则行益力言有馀而
 讱则谨益至谨之至则言顾行矣行之力则行顾言
 矣慥慥笃实貌言君子之言行如此岂不慥慥乎赞
卷十五 第 30a 页 WYG0705-0452a.png
 美之也凡此皆不远人以为道之事也张子所谓以
 责人之心责巳则尽道是也○集略程子曰以巳及
 物忠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详见一贯章
 又曰忠恕两字要除一个不得或问恕字学者可用
 力否曰恕字甚大然不可独用须得忠以为体不忠
 何以能恕看忠恕两字自见得相为用处○张子曰
 所求乎君子之道四是实未能道何尝有尽圣人人
 也人则有限是诚不能尽道也圣人之心则直欲尽
卷十五 第 30b 页 WYG0705-0452b.png
 道事则安能尽又曰以责人之心责巳则尽道所谓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者也以爱己之心爱人则
 尽仁所谓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者也以众人
 望人则易从所谓以人治人改而止者也此君子所
 以责巳责人爱人之三术也○问忠恕谢氏曰犹形
 影也无忠做恕不出来○或问子以为以人治人为
 以彼人之道还治彼人善矣又谓责其所能知能行
 而引张子之说以实之则无乃流于姑息之论而所
卷十五 第 31a 页 WYG0705-0452c.png
 谓人之道者不得为道之全也耶曰上章固言之矣
 夫妇之所能知能行者道也圣人之所不知不能而
 天地犹有憾者亦道也然自人而言则夫妇之所能
 知能行者人之所切于身而不可须臾离者也至于
 天地圣人所不能及则其求之当有渐次而或非日
 用之所急矣然则责人而先其切于身之不可离者
 后其有渐而不急者是乃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序
 使其由是而不已焉则人道之全亦将可以驯致今
卷十五 第 31b 页 WYG0705-0452d.png
 必以是为姑息而遽欲尽道以责于人吾见其失先
 后之序违缓急之宜人之受责者将至于有所不堪
 而道之无穷则终非一人一日之所能尽也是亦两
 失之而已曰诸说如何曰诸家说论语者多引此章
 以明一以贯之之义说此章者又引论语以释违道
 不远之意一矛一盾终不相谋而牵合不置学者盖
 深病之及深考乎程子之言有所谓动以天者然后
 知二者之为忠恕虽同实异非其知德之深知言之
卷十五 第 32a 页 WYG0705-0453a.png
 至其孰能判然如此而无疑哉然尽已推己乃忠恕
 之所以名而正为此章违道不远之事若动以天而
 一以贯之则不待尽已而至诚者自无息不待推已
 而万物已各得其所矣曾子之言盖指其不可名之
 妙而借其可名之粗以明之学者默识于言意之表
 则亦足以互相发明而不害其为同也违道不远如
 齐师违榖之违盖曰自此而去以至于谷才七里耳
 孟子所云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耳非谓
卷十五 第 32b 页 WYG0705-0453b.png
 昔本禽兽而今始违之也亦曰自此而去以入于禽
 兽不远耳盖所谓道者当然之理而已根于人心而
 见诸行事不待勉而能也然唯尽巳之心而推以及
 人可以得其当然之实而施无不当不然则求之愈
 远而愈不近矣此所以自是忠恕而往以至于道独
 为不远非背而去之之谓也程子又谓事上之道莫
 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恕此则不可晓者若姑以所重
 言之则似亦不为无理若究其极则忠之与恕初不
卷十五 第 33a 页 WYG0705-0453c.png
 相离程子所谓要除一个除不得而谢氏以为犹形
 影者意可见矣今析为二事而两用之则是果有无
 恕之忠无忠之恕而所以事上接下者皆出于强为
 而不由乎中矣是于程子他说殊不相似意其记录
 之或误不然则一时有为言之而非正为忠恕发也
 若程子所谓天地之不恕亦曰天地之化生生不穷
 特以气机阖辟有通有塞故当其通也天地变化草
 木蕃则有似于恕当其塞也天地闭而贤人隐则有
卷十五 第 33b 页 WYG0705-0453d.png
 似于不恕耳其曰不恕非若人之蔽于私欲而实有
 忮害之心也谢氏推明其说乃谓天地之有不恕乃
 因人而然则其说有未究者盖若以为人不致中则
 天地有时而不位人不致和则万物有时而不育是
 谓天地之气因人之不恕而有似于不恕则可若曰
 天地因人之不恕而实有不恕之心则是彼为人者
 既以忮心失恕而自绝于天矣为天地者反效其所
 为以自己其于穆之命也岂不误哉杨氏谓以人为
卷十五 第 34a 页 WYG0705-0454a.png
 道则与道二而远于道故戒人不可以为道如执柯
 以伐柯则与柯二故晲而视之犹以为远则其违经
 背理又有甚焉使经而曰人而为道则远人故君子
 不可以为道则其说信矣今经文如此而其说乃如
 彼既于文义有所不通而推其意又将使道为无用
 之物人无入道之门而圣人之教人以为道者反为
 误人而有害于道是安有此理哉侯氏四者未能之
 说独以为若止谓恕巳以及人则是圣人将使天下
卷十五 第 34b 页 WYG0705-0454b.png
 皆无父子君臣矣此则诸家皆所不及盖近世果有
 不得其读而辄为之说曰此君子以一已之难克而
 知天下皆可恕之人也呜呼此非所谓将使天下皆
 无父子君臣者乎侯氏之言于是乎验矣○未改以
 前是失人道既改则便是复得人道更何用治他○
 能改即是善矣更何待别求善天下只是一个善恶
 不善即恶不恶即善只改底便是善○所求乎子以
 事父未能也须要如舜之事父方尽得子之道若有
卷十五 第 35a 页 WYG0705-0454c.png
 一毫不尽便是道理有所欠阙便非子之道矣所求
 乎臣以事君未能也须要如舜周公之事君若有一
 毫不尽便非臣之道矣无不是如此只缘道理当然
 自是住不得○论著忠恕名义自合依子思忠恕违
 道不远是也曾子所说却是移上一阶说圣人之忠
 恕其实只一个忠恕须自看教有许多等级分明○
 或问到得忠恕已是道如何云违道不远曰仁是道
 忠恕正是学者著力下工夫处○问忠恕即道也而
卷十五 第 35b 页 WYG0705-0454d.png
 曰违道不远何耶曰道是自然底人能忠恕则去道
 不远也○按此章当与前一贯章参玩则忠恕之义
 尽矣
大哉圣人之道
 朱子曰包下文两节而言
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峻高大也此言道之极于至大而无外也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卷十五 第 36a 页 WYG0705-0455a.png
 优优充足有馀之意礼仪经礼也威仪曲礼也此言
 道之入于至小而无间也
待其人而后行
 总结上两节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至德谓其人至道指上两节而言也凝聚也成也○
 辑略程子曰中庸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方是说优
 优大哉又却非如异教之说须得如枯木死灰以为
卷十五 第 36b 页 WYG0705-0455b.png
 得也张子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之非仁也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
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也
 温犹燖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习之也敦加厚也
 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
 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
 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
卷十五 第 37a 页 WYG0705-0455c.png
 所已知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析理则
 不使有毫釐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理义
 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此皆致知
 之属也盖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
 致知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入德
 之方莫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道者自然之名德
 者人之所得故礼者道体之节文必其人之有德然
 后乃行之也○温故知新敦厚崇礼诸说但以二句
卷十五 第 37b 页 WYG0705-0455d.png
 相对明其不可偏废大意固然细分之则温故然后
 有以知新而温故又不可不知新敦厚然后有以崇
 礼而敦厚又不可不崇礼此诸说之所遗也大抵此
 五句承章首道体大小而言故一句之内皆具大小
 二意云云○圣人之道峻极于天只是充塞天地底
 意思○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优优大哉皆是天道流
 行发见为用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一事不可欠
 阙才阙一事便是于全体有亏佛氏之学只说道无
卷十五 第 38a 页 WYG0705-0456a.png
 不存无适非道只此便了若有一二事不著亦不妨
 ○广大似所谓理一精微似所谓分殊○圣人事事
 著实礼乐刑政文为制度触处都是体用动静互换
 无端都无少许空阙处○问致广大章句以为不以
 一毫私意自蔽极高明是不以一毫私欲自累何也
 曰此心本广大若有一毫私意蔽之便狭小此心本
 高明若有一毫私欲累之便卑污若能不以私意自
 蔽则其心广阔都无此疆彼界底意思自然能致广
卷十五 第 38b 页 WYG0705-0456b.png
 大不以私欲自累则其心峻洁决无浮下昏冥底意
 思自然能极高明因举张子曰阳明胜则德性用阴
 浊胜则物欲行○问尊德性而道问学行意在先择
 善而固执之知意又在先如何曰此便是互相为用
 处○大哉圣人之道云云是言道之大处礼仪威仪
 是言道之细处只章首便分两节来故下文五句又
 相因尊德性至敦厚此上一截便是浑沦处道问学
 至崇礼此是下一截便是详密处道体之大者直是
卷十五 第 39a 页 WYG0705-0456c.png
 难守细处又难穷究若有上一截而无下截只道是
 我浑沦更不务致知则茫然无觉若有下一截而无
 上截只管要纤悉皆知更不去行则又空无所倚○
 有一般人实是笃厚淳朴然或箕踞不以为非便是
 不崇礼只管去理会礼文而不笃厚则又无以居之
 所以忠信之人可以学礼便是敦厚以崇礼底意○
 道体之大无穷而于其间文理密察有不可以毫釐
 差者此圣贤之语道所以既言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卷十五 第 39b 页 WYG0705-0456d.png
 以形容其至大而又必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以该
 悉其至微而其指示学者修德凝道之功所以既曰
 致其广大而又必曰尽其精微也近世之言道者则
 不然其论大抵乐浑全而忌剖析喜高妙而略细微
 其于所谓广大者则似之而于精微则不察则其所
 谓广大者亦未易以议其全体之真也○古之君子
 尊德性矣而必曰道问学致广大矣而必曰尽精微
 极高明矣而必曰道中庸温故知新矣而必曰敦厚
卷十五 第 40a 页 WYG0705-0457a.png
 崇礼盖不如是则所学所守必有偏而不备之处惟其
 如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有道足以兴无道足以容
 而无一偏之蔽也○或谓尊德性至崇礼六句不必以
 存心致知为分盖道之在天下至大而无外至小而无
 间尊德性者存心养性之功道学问者致知格物之事能
 存心养性矣而未能格物以致知则其于道必有不尽者
 下四句亦然虽大而穷理未精不足以尽道造理虽高而
 行事未合乎中不足以尽道已学而用功不继质厚而守
卷十五 第 40b 页 WYG0705-0457b.png
 礼不严皆不足以尽道故必内外本末粗细显微交致
 其功然后于道体之大者无不到其细者亦无所遗至
 德谓此五者不如是则至道不凝也此说与章句少异
 姑存之○南轩记时习之室曰中庸曰苟不至德至道
 不凝德道至于凝则斯能有之矣惟至德可以凝道古
 之人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际洒
 扫应对献酬交酢以至于坐立寝食之间无一而不在
 德焉至纤至悉也所以成其天理而已盖毫釐之间不
卷十五 第 41a 页 WYG0705-0457c.png
 至则毫釐之间天理不在故学而时习之无时而不
 习也念念不忘天理也此所以至德以凝道也及其
 久也融然无间涣然和顺而内外精粗上下本末功
 用一贯无馀力矣○按此虽为时习而言然于此章
 之义有所发明故附焉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赵氏曰曹交曹君之弟也人皆可以为尧舜疑古语
 或孟子所尝言也
卷十五 第 41b 页 WYG0705-0457d.png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
如何则可
 曹交问也食粟而已言无他材能也
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
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
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
弗为耳
 匹字本作鴄鸭也从省作匹礼记说匹为鹜是也乌
卷十五 第 42a 页 WYG0705-0458a.png
 获古之有力人也能举移千钧
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
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陈氏曰孝弟者人之良知良能自然之性也尧舜人
 伦之至亦率是性而已岂能加毫末于是哉杨氏曰
 尧舜之道大矣而所以为之乃在夫行止疾徐之间
 非有甚高难行之事也百姓盖日用而不知耳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
卷十五 第 42b 页 WYG0705-0458b.png
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言为善为恶皆在我而已详曹交之问浅陋粗率必
 其进见之时礼貌衣冠言动之间多不循理故孟子
 告之如此两节云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
 假馆而后受业又可见其求道之不笃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
有馀师
卷十五 第 43a 页 WYG0705-0458c.png
 言道不难知若归而求之事亲敬长之间则性分之
 内万理皆备随处发见无不可师不必留此而受业
 也○曹交事长之礼既不至求道之心又不笃故孟
 子教之以孝弟而不容其受业盖孔子馀力学文之
 意亦不屑之教诲也○问云云曰杨氏之说有曰佛
 者庞蕴有神通并妙用运水及般柴此乃自得之言
 最为达理但其言周遮便要通彻亦须把来做一件
 事若孟子之言则无适不然矣愚窃惑之夫释氏之
卷十五 第 43b 页 WYG0705-0458d.png
 言偶与圣贤相似者多矣但其本不同则虽相似而
 实相反也盖如此章孟子之言均是行也而一疾一
 徐其间便有尧桀之异是乃物则民彝自然之实理
 而岂人之所能为哉若释氏之言则但能运水般柴
 则虽倒行逆施亦无所适而不可矣何必徐行而后
 可以为尧哉盖其学以空为真以理为障而以纵横
 作用为奇特故与吾儒之论正相南北至于如此今
 不察焉而以达理自得称之至语其病则以为特在
卷十五 第 44a 页 WYG0705-0459a.png
 于周遮著意而已如此则是凡为佛者去此二病而
 遂与吾学不殊也程子有言以吾观于释氏句句同
 事事合然以其本之不正是以卒无一事之同正谓
 此尔或问于胡文定公曰禅者以拈槌竖拂为妙用
 如何公曰以此为用用而不妙须是动容周旋中礼
 始是妙用处求之杨氏之言其得失可见矣
    右专言道
   德
卷十五 第 44b 页 WYG0705-0459b.png
易大畜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程子曰以卦之才德而言也乾体刚健艮体笃实人
 之才刚健笃实则所蓄能大充实而有辉光畜之不
 已则其德日新○乾四德见前诸卦象之言德者皆
 别见
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程子曰三阳爻居阳位处得其位是其常处也乃志
 从于上六不唯阴阳相应风复从雷于恒处而不处
卷十五 第 45a 页 WYG0705-0459c.png
 不恒之人也其德不当则羞辱或承之谓有时而至
 也贞吝固守不恒以为恒岂不可羞吝乎
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人既无常何所容处
论语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朱子曰南人南国之人恒常久也巫所以交鬼神医
 所以寄死生故虽贱役而尤不可以无常孔子称其
 言而善之
卷十五 第 45b 页 WYG0705-0459d.png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南轩曰谓理之必然不待占而可知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朱子曰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
 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南轩曰德立于已则
 众善从之其为不孤盖理之必然如善言之集良朋
 之来皆所谓有邻也语其至则天下归仁亦是也○
 易敬义立而德不孤又是一义见本篇
卷十五 第 46a 页 WYG0705-0460a.png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朱子曰德谓义理之得于巳者非巳有之不能知其
 意味之实也○南轩曰知德者鲜以其践履之未至
 故不能真知其味夫子以此告子路使之勉进于德
 而不以聪明彊力为可恃也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朱子曰主忠信则本立徙义则日新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卷十五 第 46b 页 WYG0705-0460b.png
 爱恶人之常情也然人之生死有命非可得而欲也
 以爱恶而欲其生死则惑矣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则
 惑之甚也○杨氏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则
 非诚善补过不蔽于私者故告之如此○或问崇德
 辨惑何以有是目而子张樊迟皆以为问也曰胡氏
 以为或古有是言或世有是名圣人标而出之使诸
 弟子随其所欲知思其所未达以为入道之门户也
 其说得之矣曰主忠信徙义之所以为崇德何也曰
卷十五 第 47a 页 WYG0705-0460c.png
 主忠信则其徙义也有地而可㨿能徙义则其主忠
 信也有用而日新内外本末交相培养此德之所以
 日积而益高也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
 生又欲其死所以为惑者何也曰溺于爱恶之私而
 以彼之死生定分为可以随已之所欲且又不能自
 定而一生一死交战于胸中虚用其力于所不能必
 之地而实无所损益于彼也可不谓之惑乎○南轩
 曰崇德辨惑修身之切务也以忠信为主而见义则
卷十五 第 47b 页 WYG0705-0460d.png
 徙焉则本立而日新德之所以崇也不主忠信则无
 徙义之实不能徙义则所主亦有时而失其理矣二
 者盖相须也○愚按欲生欲死必有所为而言所以
 箴子张之失也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胡氏曰慝之字从心从匿盖恶之匿于心者修者治
 而去之
子曰善哉问
卷十五 第 48a 页 WYG0705-0461a.png
 朱子曰善其切于为巳
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
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先事后得犹言先难后获也为所当为而不计其功
 则德日积而不自知矣专于治已而不责人则已之
 恶无所慝矣知一朝之忿为甚微而祸及其亲为甚
 大则有以辨惑而惩其忿矣樊迟粗鄙近利故告之
 以此三者皆所以救其失也○范氏曰先事后得上
卷十五 第 48b 页 WYG0705-0461b.png
 义而下利也人唯有利欲之心故德不崇唯不自省
 已过而知人之过故慝不修感物而易动者莫如忿
 忘其身以及其亲惑之甚者也惑之甚者必起于细
 微能辨之于早则不至于大惑矣故惩忿所以辨惑
 也○南轩曰先其所事而不计其得此德所以崇也
 若先有求得之心反伤于德矣○愚按范氏以利欲
 为得与先难后获异而集注兼取之盖并存两说也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卷十五 第 49a 页 WYG0705-0461c.png
 朱子曰乡者鄙俗之意原与愿同荀子原悫注作愿
 是也乡原者乡人之愿者也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
 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原称夫子以其似德而反乱
 乎德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
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盍何不也狂简谓志大而略于事进取谓求望高远
 不忘其初谓不能改其旧也此语与论语少异
卷十五 第 49b 页 WYG0705-0461d.png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乎狂者进取
獧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
其次也
 论语道作行獧作狷有所不为者知耻自好不为不
 善之人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晰牧皮者孔子之
所谓狂矣
 琴张名牢字子张子桑户死琴张临其丧而歌季武
卷十五 第 50a 页 WYG0705-0462a.png
 子死曾晰倚其门而歌牧皮未详
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
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嘐嘐志大言大也重言古之人见其动辄称之不一
 称而已也夷平也掩覆也言平考其行而不能覆其
 言也程子曰曾晰言志而夫子与之盖与圣人之志
 同便是尧舜气象也特行有不掩焉耳此所谓狂也
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獧也是
卷十五 第 50b 页 WYG0705-0462b.png
又其次也
 此因上文所引遂解所以思得獧者之意狂有志者
 也獧有守者也有志者能进于道有守者不失其身
 屑洁也
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
乡原德之贼也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
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
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
卷十五 第 51a 页 WYG0705-0462c.png
也者是乡原也
 踽踽独行不进之貌凉凉薄也不见亲厚于人也乡
 原讥狂者曰何用如此嘐嘐然行不掩其言而徒每
 事必称古人邪又讥狷者曰何必如此踽踽凉凉无
 所亲厚哉人既生于此世则但当为此世之人使当
 世之人皆以为善则可矣此乡原之志也阉如奄人
 之奄闭藏之意也媚求悦于人也孟子言此深自闭
 藏以求亲媚于世是乡原之行也
卷十五 第 51b 页 WYG0705-0462d.png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
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
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
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吕侍讲曰言此等之人欲非之则无可举欲刺之则
 无可刺也流俗者风俗颓靡如水之下流众莫不然
 也污浊也非忠信而似忠信非廉洁而似廉洁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
卷十五 第 52a 页 WYG0705-0463a.png
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
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孟子又引孔子之言以明之莠似苗之草也佞才智
 之称其言似义而非义也利口多言而不实者也郑
 声淫乐也乐正乐也紫间色朱正色也乡原不狂不
 獧人皆以为善有似乎中道而实非也故恐其乱德
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反复也经常也万世不易之常道也兴兴起于善也
卷十五 第 52b 页 WYG0705-0463b.png
 邪慝如乡原之属是也世衰道微大经不正故人人
 得为异说以济其私而邪慝并起不可胜正君子于
 此亦复其常道而已常道既复则民兴于善而是非
 明白无所回互虽有邪慝不足以惑之矣○南轩曰
 道以中为贵然中道而立为难故非极高明则不能
 以道中庸孔子固欲中道者而与之惟其难得故思
 其次狂者所知进于高远獧者所守执之坚介嘐嘐
 然曰古之人古之人以古之圣贤为慕者以其知足
卷十五 第 53a 页 WYG0705-0463c.png
 以及之也至于考其所行则有未能掩其言者以其
 言之高行有所未能践故耳中庸所谓知者过之其
 狂者欤贤者过之其獧者欤云云乡原自以为是惟
 其自以为是此其所以终为乡原不可反也尧舜之
 道大中至正天理之存乎人心者也此所谓善也若
 乡原之所谓善则出于一巳之私窃中庸之名而已
 异端之于正道如黑之与白本不足以贼德其如道
 之不明世俗之见易以惑溺故以为德之贼也云云
卷十五 第 53b 页 WYG0705-0463d.png
 经者天下之常理中之见于庸者也君臣父子兄弟
 朋友敕而惇之而其伦有序仁义礼智推而达之而
 其道不穷所谓经也惟人背而去之莫知所止故君
 子反经以为民极经正则民兴于善而邪慝自不能
 作此中庸之所以为至也帝王之所以治孔子之所
 以教不越于反经而已矣○黄氏曰德者务合乎理
 者也乡原求媚于世则不必皆合乎理而委曲迁就
 似乎理而实非理使人之为善者莫知乎理之正是
卷十五 第 54a 页 WYG0705-0464a.png
 天下之正理反为乡原所害也如廉洁理之正也乡
 原不欲为廉洁以异俗故亦同乎污俗而外为说以
 自盖使人视之似廉洁而实非廉洁而反以害廉洁
 之正也故贪夫不足以害廉惟假廉者乃所以害夫
 廉夫子所以深恶之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朱子曰虽闻善言不为己有是自弃其德也○王氏
 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道听涂说则弃之
卷十五 第 54b 页 WYG0705-0464b.png
 矣○南轩曰闻善者存而体之则其德畜聚若徒以
 资谈说而已则于德何有哉是弃之也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朱子曰巧言变乱是非听之使人丧其所守小不忍
 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盖妇人之仁不能忍其
 爱匹夫之勇不能忍其暴其为不忍一也
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
 朱子曰大德小德犹言大节小节闲阑也所以止物
卷十五 第 55a 页 WYG0705-0464c.png
 之出入言能先立乎大者则小节虽或未尽合理亦
 无害也吴氏曰此章之言不能无弊学者详之○吴
 氏谓此章不能无弊学者正不可以此自恕一以小
 差为无害则于大节必将有枉寻而直尺者矣○问
 伊川谓小德如援溺之事如何曰援溺事却是大处
 嫂溺不援是豺狼这处是当做更有甚么出入○子
 夏之说自有病只是他力量有行不及处然既是有
 力不及处不免有些子小小事放过者已是不是岂
卷十五 第 55b 页 WYG0705-0464d.png
 可谓之可也盖子夏为人不及其质亦弱夫子亦每
 提他如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无欲速无见小利
 之类○南轩曰大德大体也小德万目也君子所存
 大体固有定至其酬酢之际用权以取中初无一定
 之势然未尝不同归焉如可以取可以无取可以与
 可以无与之类是也然而斯言以大德不踰闲为本
 必大德不踰闲而后小德可以出入盖未尝不在其
 闲之中故曰可也不然本之不立而谓出入为可是
卷十五 第 56a 页 WYG0705-0465a.png
 小人之无忌惮而已○南轩说甚善然非子夏本意
 姑存之
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朱子曰小德者全体之分大德者万殊之本川流者
 如川之流脉络分明而往不息也敦化者敦厚其化
 根本盛大而出无穷也此言天地之道○以天地言
 之则高下散殊者小德之川流于穆不已者大德之
 敦化以圣人言之则物各付物者小德之川流纯亦
卷十五 第 56b 页 WYG0705-0465b.png
 不已者大德之敦化也○大德是那敦化底小德是
 流出那敦化底这便如忠恕忠便是做那恕底恕便
 是流出那忠来底如中和中便是大德敦化和便是
 小德川流自古亘今都只是这一个道理圣人做出
 许多礼乐法度功勋事业只是这个道理做出来○
 辑略程子曰川流是日用处大德是存主处如俗言
 敦本之意又曰大德敦化于化育处敦本也小德川
 流日用处也此言仲尼与天地合德○张子曰接物
卷十五 第 57a 页 WYG0705-0465c.png
 处皆是小德统会处便是大德
乐记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乡饮酒义德也者得于身也故曰古之学术道者将以
得于身也
 程子曰得之于身谓之有德自然见面盎背四体不
 言而喻岂待勉强也又曰德者得也须是实到这里
 方得○以上言德所指不同其实一也宜参绎之
书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
卷十五 第 57b 页 WYG0705-0465d.png
采禹曰何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
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
 程子曰九德最好○张氏曰自宽至强皆天资自栗
 至义皆学力任性以行非过则不及以学辅之则为
 有用之德○愚按此所谓气质之性也苏氏曰横流
 而济曰乱故才过人可以济大难者曰乱乱臣十人
 是也又曰德惟一动罔不吉故常于是德然后为吉
 也○林氏曰一德之常如霍光可谓有济乱之才矣
卷十五 第 58a 页 WYG0705-0466a.png
 而在汉武左右小心谨敬出入殿门进止有常处郎
 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者二十馀年此乱而敬之
 有常者武帝彰而用之遂能拥昭立宣况于九德咸
 事其效宜何如哉○陈氏曰常者德之所安也人固
 有勉强矫拂亦足以欺人者能矫拂于暂而不能矫
 拂于久能矫拂于一时而不能矫拂于岁月惟其安
 而非有所勉强矫拂者乃德之常也至于常则不变
 矣朝夕如此穷达如此变故如此而其德曾不少变
卷十五 第 58b 页 WYG0705-0466b.png
 人主得斯人而彰显之国之福也○蔡氏曰宽而栗
 云云而转语辞正言而反应者所以明其德之不偏
 皆指其成德之自然非以彼济此之谓愚按张氏以
 学力言蔡氏以成德言二说不同盖尝思之德不待
 学而成者生知安行者也自非圣人其气质必有所
 偏学以治之然后能复其性之全故舜命夔典乐以
 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正此意
 也○又九德之训诸家各有得失今取其长合为一
卷十五 第 59a 页 WYG0705-0466c.png
 说盖宽洪者易失于疏阔必以缜密济之栗木性之
 最密者也柔顺者易流于委靡必以植立济之谨愿
 者未必能恭肃有辨治之才者未必能敬谨驯顺之
 人少果毅径直之人少温和简者多务大体未必事
 廉隅刚者或出血气未必能笃实强者见事勇为未
 必能合义学以成德则无一偏之失柔而立刚而塞
 虽各为一德然宽也愿也扰也简也皆近柔故以栗
 以恭以毅以廉济之皆刚之属也乱也直也强也皆
卷十五 第 59b 页 WYG0705-0466d.png
 近刚故以敬以温以义济之皆柔之属也此皋陶为
 禹陈知人之法也
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祇敬六德亮采有邦翕
受敷施
 蔡氏曰宣明也三德六德者九德之中有其三有其
 六也浚治也亮亦明也有家大夫也有邦诸侯也浚
 明亮采皆言邦家政事明治之义气象则有大小之
 不同三德而为大夫六德而为诸侯以德之多寡职
卷十五 第 60a 页 WYG0705-0467a.png
 之大小槩言之夫九德有其三固不可有怠心必日
 宣而充广之而使之益以著九德有其六尤不可有
 忽心必日严而祇敬之而使之益以谨也翕合也德
 之多寡虽有不同人君惟能合而受之布而用之如
 此则九德之人咸事其事而浚乂皆在其官以天下
 之才任天下之治唐虞之朝下无遗才而上无废事
 者良以此也师师相师法也言百僚皆相师法而百
 工皆及时以趋事也百僚百工皆谓百官言其人之
卷十五 第 60b 页 WYG0705-0467b.png
 相师则曰百僚言其人之趋事则曰百工其实一也
 抚顺也五辰四时也木火金水王于四时而土则寄
 旺于四季也凝成也言百工趋时而众功皆成也
书立政曰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竞吁尊上帝迪
知忱恂于九德之行
 苏氏曰夏后氏之世王室所以大强者以求贤为事
 天之实也○林氏曰迪知其忱恂是其心诚安于此
 而无所矫伪于其间故可以信其诚有是德不然则
卷十五 第 61a 页 WYG0705-0467c.png
 有以声音笑貌而为之者矣○蔡氏曰迪知者蹈知
 而非苟知也忱恂者诚信而非轻信也以上论九德
伊尹作咸有一德
 吕氏曰自古以来圣贤入道各有自得处在尧舜禹
 谓之执中在伊尹谓之一德在孔子谓之忠恕在子
 思谓之中庸在孟子谓之仁义皆所以发明前圣所
 未明处太甲悔过既力故伊尹以入道极处告之
曰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又曰终始惟一时乃日新又
卷十五 第 61b 页 WYG0705-0467d.png
曰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
 无垢张氏曰一者天理故无往而不吉二三者人欲
 故无往而不凶
又曰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
 朱子曰伊尹告太甲许多语言句句是天理○横渠
 曰德主天下之善善原天下之一说得极好盖从一
 中流出者无有不善所以伊尹曰常厥德曰庸德曰
 一德常也庸也一也只是一理○又曰此四句三节
卷十五 第 62a 页 WYG0705-0468a.png
 一节𦂳似一节德且是大体说有吉德有凶德必主
 于善始为吉耳善亦且是大体说惟是协于克一是
 乃为善盖善因一而后定也德以事言善以理言一
 以心言大抵此篇精神全在几个一字上此心才一
 便终始不变而有常协字虽训合乃是以此合彼之
 合非已相合之合与礼记协于分艺书协时月正日
 之协同义盖若揆度参验之意耳○南轩曰自虞书
 精一之外惟此语最亲切○又曰德者善之总称善者
卷十五 第 62b 页 WYG0705-0468b.png
 德之实行一者其本原统语其运则无息语其体则
 并包而无遗也○咸有一德○此章言一德
书洪范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
直彊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沉潜刚克高明柔克
 苏氏曰不刚不柔曰正直张氏曰三德即皇极之见
 于用者吕氏曰正直言皇极本体刚柔言皇极之用
 愚按平康正直三句孔氏谓世平安用正直治之世
 强御不顺以刚治之世和顺以柔治之此说为善所
卷十五 第 63a 页 WYG0705-0468c.png
 谓因时而施之者也杜氏曰沉潜犹滞溺也高明犹
 亢爽也言各当以刚柔胜其本性乃能成全此说为
 近所谓因人而施之者也上三句以时言下二句以
 人言盖治其过不及而归之中者君师之职故曰乂
 用三德沉潜高明本皆美质但深沉者易偏于柔故
 济之以刚杜氏滞溺之训恐非先儒于此章多异说
 自孔安国从左氏传以高明为天沉潜为地谓地虽
 柔亦有刚克能出金石天为刚德亦有柔克不干四
卷十五 第 63b 页 WYG0705-0468d.png
 时喻臣当执刚以正君君当执柔以纲臣不知此畴
 曰乂用则皆治人之事若君臣以刚柔相济则治巳
 之事矣故今独取杜氏之说而蔡氏有曰平康正直
 无事乎矫拂者也彊弗友刚克以刚克刚也燮友柔
 克以柔克柔也沉潜刚克以刚克柔也高明柔克以
 柔克刚也平直之用一而刚柔之用四也圣人抚世
 酬物因时制宜三德迭用阳以舒之阴以敛之执其
 两端用其中于民所以纳天下民俗于皇极者盖如
卷十五 第 64a 页 WYG0705-0469a.png
 此其说亦善故附见焉○吕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又左氏昭十二年南蒯将叛筮遇坤之比曰黄裳
 元吉以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
 伯曰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外强内
 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故曰黄裳元吉黄中之色也
 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
 不得其饰事不善不得其极外内唱和为忠率事以
 供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杜氏曰三德
卷十五 第 64b 页 WYG0705-0469b.png
 谓正直刚克柔克也东莱吕氏曰正义云刚则抑之
 柔则进之以志意供给长养使合于中道今姑从之
 此章言三德○中庸言三达德已见前
    右专言德
   德行
书旅獒其末曰呜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
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孔氏曰轻忽小物积害毁大故君子谨其微○王氏
卷十五 第 65a 页 WYG0705-0469c.png
 曰大德细行之积也○愚按武王大圣人也西旅贡
 獒初未之受召公恐其恃大德而忽细行以献獒之
 受为无损故豫戒之如此盖积行而成德犹累土而
 成山一行失则全体皆失亦犹一篑亏而全功俱亏
 也彼以圣人而犹致其谨今人未有寸善则曰吾知
 顾其大不暇恤其细可乎哉
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
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卷十五 第 65b 页 WYG0705-0469d.png
 郑氏曰知明于事仁爱人以及物圣通而先识义能
 断时宜忠言以中心和不刚不柔善于父母为孝善
 于兄弟为友睦亲于九族姻亲于外亲任信于友道
 恤赈于忧贫者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愚按三物之教先以德行而次以六艺即孔子行有
 馀力则以学文之意○又程子答学者问书忠和作
 中和盖大司徒下文云云教之中教之和不应此独
卷十五 第 66a 页 WYG0705-0470a.png
 为忠故也
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
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
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郑氏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朱子
 曰至德者诚意正心端本清原之事道则天人性命
 之理事物当然之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也
 敏德者强志力行崇德广业之事行则理之所当为
卷十五 第 66b 页 WYG0705-0470b.png
 有可见之迹也孝德者尊祖爱亲不忘其所由生之
 事知逆恶则以得于已者笃实深固有以真知彼之
 逆恶而自不忍为者也○又曰至德云云明道先生
 以之敏德云云司马温公以之孝德云云则赵无愧
 徐节孝之徒是也凡此三者虽曰各以其材品之高
 下资质之所宜而教之然亦未有专务其一而可以
 为成人者也是以列而言之以见其相须为用而不
 可偏废之意其又曰教三行何也曰德也者得于心
卷十五 第 67a 页 WYG0705-0470c.png
 而无所勉者也行则其所行之法而已不本之以其
 德则无所自得而行不能以自修不实之以其行则
 无所持循而德不能以自进是以既教之以三德而
 必以三行继之则虽其至末至粗亦无不尽而德之
 修也不自觉矣或曰三德之教大学之学也三行之
 教小学之学也○愚按孝德者躬行孝道而实有得
 焉者也惟其实有是德故于事亲之道有一毫之未
 顺则知其为逆有一毫之未善则知其为恶凛凛焉
卷十五 第 67b 页 WYG0705-0470d.png
 唯恐其犯之也世之不孝其亲者岂自知其为逆恶
 哉知之则不肯为之矣然所谓逆恶者非必如法令
 所指五逆十恶之类也于事亲之道苟有所违背焉
 皆逆且恶也为人子者其可忽诸
易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程子曰山下出泉出而遇险未有所之蒙之象也若
 人蒙稚未知所适也君子观蒙之象以果行育德观
 其出而未能通行则以果决其所行观其始出未有
卷十五 第 68a 页 WYG0705-0471a.png
 所向则以养育其明德○南轩蒙斋铭曰下坎上艮
 其卦曰蒙其蒙伊何源泉在中泉之始行其行未达
 虽则未达而理孰遏君子体之于以果行黾勉在中
 动畏天命泉之始萌其势则止止乃日澄源源曷已
 君子体之于以育德笃敬不逾静保天则惟养于中
 大本攸立惟敏于外达道攸饬内外交修相须以成
 久而有常则能日新又曰蒙之义盖谓泉始出而遇
 险未有所之如人蒙稚未有所适贵于果行育德充
卷十五 第 68b 页 WYG0705-0471b.png
 而达之也育德之义尤当深体愚按蒙象之义南轩
 得之盖泉之始出也涓涓之微壅于沙石岂能遽达
 哉惟其果决必行虽险不避故终能流而成川然使
 其源之不深则其行虽果而易以竭艮之象山也其
 德止也山惟其静止故泉源之出者无穷有止而后
 有行也君子观蒙之象果其行如水之必行育其德
 如水之有本则其体盛大而其用周流矣夫德者行
 之自出行者德之所形体用之谓也有体而后有用
卷十五 第 69a 页 WYG0705-0471c.png
 所养者厚则其应不穷中庸曰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又曰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皆此义也
象曰水荐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程子曰坎为水水流仍荐而至两坎相习水流仍荐
 之象也水自涓滴至于寻丈至于江海荐习而不骤
 者也其因势就下信而有常故君子观坎水之象取
 其有常则常久其德行人之德行不常则伪也故当
 如水之有常取其荐习相受则以习熟其教令之事
卷十五 第 69b 页 WYG0705-0471d.png
 夫发政行教必使民熟于闻听然后能从故三令五
 申之若骤告未喻遽责其从虽严刑以驱之不能也
 故常如水之荐习○朱子曰治已治人皆必重习然
 后熟而安之
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程子曰泽之容水有限过则盈溢是有节故为节也
 君子观节之象以制立数度凡物之大小轻重高下
 之质皆有数度所以为节也数多寡度法制议德行
卷十五 第 70a 页 WYG0705-0472a.png
 者存诸中为德发于外为行人之德行当义则中节
 议谓商度求中节也
乾文言曰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
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此释潜龙勿用之义○程子曰德之成其事可见者
 行也德成而后可施于用初方潜隐未见其行未成
 未成未著也是以弗用○德行恒易恒简见后乾坤
 篇
卷十五 第 70b 页 WYG0705-0472b.png
    右兼言德行
   德业
易大传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
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
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朱子曰乾健而动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无所难故
 以为易而知大始坤顺而静凡其所能皆从乎乾而
 不自作故以为简而作成物人之所为如乾之易则
卷十五 第 71a 页 WYG0705-0472c.png
 其心明白而人易知如坤之简则其事要约而人易
 从易知则与之同心者多故有亲易从则与之协力
 者众故有功有亲则一于内故可久有功则兼于外
 故可大德谓得于已者业谓成于事者上言乾坤之
 德不同此言人法乾坤之道至此则可以为贤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
矣哉
 朱子曰显谓自内而外也仁谓造化之功德之发也
卷十五 第 71b 页 WYG0705-0472d.png
 藏谓自外而内也用谓机缄之妙业之本也程子曰
 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张子曰富有者大无外日新者久无穷○朱子曰盛
 德大业以下都是说易之理不是指圣人○先说个
 富有方说日新此与说宇宙相似先是有这物事方
 始相连相续去○愚按此虽言易之理然易也天地
 也圣人也一而已矣生物无穷天地之大业也运行
卷十五 第 72a 页 WYG0705-0473a.png
 不息天地之盛德也功及万世圣人之大业也终始
 日新圣人之盛德也学者有志于进德修业者亦必
 以天地圣人为法盖非富有不可以言大业非日新
 不可以言盛德故别而著之于此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
礼卑崇效天卑法地
 朱子曰穷理则知崇如天而德崇循理则礼卑如地
 而业广
卷十五 第 72b 页 WYG0705-0473b.png
乾文言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
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
惕虽危无咎矣
 程子曰三居下之上而君德已著将何为哉唯进德
 修业而已内积忠信所以进德也择言笃志所以居
 业也知至至之致知也求知所至而后至之知之在
卷十五 第 73a 页 WYG0705-0473c.png
 先故可与几所谓始条理者知之事也知终终之力
 行也既知所终则力进而终之守之在后故可与存
 义所谓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此学之始终也君子之
 义如是故知处上下之道而无骄忧不懈而知惧虽
 在危地而无咎也○朱子曰忠信主于心者无一念
 之不诚也修辞见于事者无一言之不实也虽有忠
 信之心然非修辞立诚则无以居之知至至之进德
 之事知终终之居业之事所以终日乾乾而夕犹惕
卷十五 第 73b 页 WYG0705-0473d.png
 若者以此故也可上可下不骄不忧所谓无咎也○
 知至是要知所至之地至之便是已到那地知终是
 知得合如此终之便须下终底工夫几是知之初方
 见得事几便须是至之存义是守得定方存得这义
 上至字是至处下至字是到那至处知终是终处终
 之是终之而不去盖求必终于是而守之不去也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
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
卷十五 第 74a 页 WYG0705-0474a.png

 程子曰或跃或处上下无常或进或退去就从宜非
 为邪枉非离群类进德修业欲及时耳时行时止不
 可常也故云或深渊龙之所安也在渊谓跃就所安
 之义或疑辞随时而未可必也君子之顺时犹影之
 随形可离非道也○朱子曰内卦以德学言外卦以
 时位言进德修业九三备矣此则欲其及时而进也
 ○愚按乾卦皆圣人事而九三九四皆以进德修业
卷十五 第 74b 页 WYG0705-0474b.png
 为言盖德不进则退业不修则坏故尧竞竞舜业业
 周公坐而待旦孔子终日不食凡以此也然则学者
 奈何其不自力哉
    右兼言德业
 
 
 
 西山读书记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