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卷九 第 1a 页 WYG0705-026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西山读书记卷九
            宋 真德秀 撰
   仁义
易大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
之道曰仁与义
 朱子曰阴阳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刚柔成质地道
 之所以立也仁义成德人道之所以立也道一而已
卷九 第 1b 页 WYG0705-0265b.png
 随事著见故有三才之别而于其中又各有体用之
 分焉其实则一太极也阳也刚也仁也物之始也阴
 也柔也义也物之终也○勉斋黄氏曰天之道不外
 乎阴阳寒暑往来之类是也地之道不外乎刚柔山
 川流峙之类是也人之道不外乎仁义事亲从兄之
 类是也阴阳以气言刚柔以质言仁义以理言虽若
 有所不同然仁者阳刚之理也义者阴柔之理也其
 实则一而已天地亦大矣人以藐然之身乃与天地
卷九 第 2a 页 WYG0705-0266a.png
 并立而为三至其为道则又与天地混然而无间其
 可不知所以自立哉非阳刚阴柔则虽天地不能以
 自立不仁不义则亦不可以谓之人矣不谓之人则
 与禽兽奚异哉由仁义则与天地并立而无间由不
 仁不义则无以自别于禽兽学者其亦知所择矣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
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按易之并言仁义者前章及此而已在天地则曰生
卷九 第 2b 页 WYG0705-0266b.png
 在圣人则曰仁仁之义盖可识矣○又小人不耻不
 仁不畏不义亦并言仁义之一也
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
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
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
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南方者夏夏
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西方者秋秋之为言
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北方曰冬冬之为言中也
卷九 第 3a 页 WYG0705-0266c.png
中者藏也是以天子之立也左圣乡仁右义偕藏也
 读为揫敛也察犹察察严杀之貌南乡乡仁贵长大
 万物也正义曰春为仁夏为礼今春为圣夏为仁者
 春夏皆生养万物俱有仁恩之义故此夏亦仁也圣
 既生物言之则谓之圣故东方为圣也各以义言之
 理亦通也中者藏也
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
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
卷九 第 3b 页 WYG0705-0266d.png
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朱子曰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
 者善之长也言人君为政在于得人而取人之则又
 在修身能仁其身则有君有臣而政无不举矣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
贤之等礼所生也
 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便自然有恻怛慈爱之意
 深体味之可见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礼则节
卷九 第 4a 页 WYG0705-0267a.png
 文斯二者而已○圣贤言仁便有个温厚慈祥之意
 带个爱底道理下便言亲亲为大○问修道以仁继
 之以仁者人也何为下面又添义礼曰仁便有义如
 阳便有阴亲亲尊贤皆仁之事亲之尊之其中有个
 差等便是义与礼亲亲在父子如此在宗族如彼所
 谓杀也尊贤有当事之者有当友之者所谓等也○
 问仁即是道如何说修道以仁曰道是泛说仁是切
 要底
卷九 第 4b 页 WYG0705-0267b.png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
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朱子曰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
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
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
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
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
卷九 第 5a 页 WYG0705-0267c.png
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此章言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
 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
 无不利徇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所谓毫釐
 之差千里之谬此孟子之书所以造端托始之深意
 学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或问人之所以为性者
 五而独举仁义何也曰天地之所以生物者不过乎
 阴阳五行实一阴阳也故人之所以为性者虽有仁
卷九 第 5b 页 WYG0705-0267d.png
 义礼智信之殊然曰仁义则其大端已举矣曰然则
 其或主于爱或主于宜而所施亦有君亲之不同者
 也曰仁者人也其发则专主于爱而爱莫切于爱亲
 故人仁则必不遗其亲矣义者宜也其发则事皆得
 其宜而所宜者莫大于尊君故人义则必不后其君
 矣曰子谓仁义未尝不利则是所谓仁义者乃所以
 为求利之资乎曰不然也仁义天理之自然也居仁
 由义循天理而不得不然者也然仁义得于此则君
卷九 第 6a 页 WYG0705-0268a.png
 臣父子之间以至于天下之事自然无一物之不得
 其所者而初非有求利之心也易所谓义之和者正
 谓此尔曰然则孟子何不以是为言也曰仁义固无
 不利矣然以是为言则人之为仁义也不免有求利
 之心焉一有求利之心则利不可得而害至矣此孟
 子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也○心之制亦是就义
 之全体处说事之宜是就千条万绪各有所宜处说
 事之宜非是就在外之事说看甚么事来时当面便
卷九 第 6b 页 WYG0705-0268b.png
 有个宜处这便是义○问心之德爱之理俱以体言
 心之制事之宜俱以用言否曰心之德是浑沦说爱
 之理方说到深切处心之制却是说义之体程子所
 谓处物为义是也扬雄言义以宜之韩愈言行而宜
 之之谓义若以义为宜则义有在外意思须如程子
 言处物为义是则处物者在心而非外也○事之宜
 虽若在外然所以制其宜则在心也○所谓事之宜
 方是指那事物当然之理未说到处置合宜处○圣
卷九 第 7a 页 WYG0705-0268c.png
 贤之言所以要辨别教分明但只要向义边一直去
 更不通商量第二著才说义乃所以为利固是义有
 大利存焉若行义时便说道有利则此心便倾邪向
 那边去故孟子云云董仲舒亦分明说不谋其利不
 计其功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
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卷九 第 7b 页 WYG0705-0268d.png
 朱子曰害仁者凶暴淫虐灭绝天理故谓之贼害义
 者颠倒错乱伤败彝伦故谓之残一夫言众叛亲离
 不复以为君也○南轩曰夫仁义之在天下彼岂能
 残贼之哉实自残贼于厥躬耳为君如此则上焉断
 弃天命下焉不有民物谓之一夫不亦宜乎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
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卷九 第 8a 页 WYG0705-0269a.png
 仁宅见前篇矢人函人章义者宜也乃天理之当行
 无人欲之邪曲故曰正路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弗由哀哉
 言道本固有而人自绝之是可哀哉此圣贤之深戒
 学者所当猛省也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
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朱子曰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
卷九 第 8b 页 WYG0705-0269b.png
 之气以为形其不同者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
 能有以全其性为少异耳虽曰少异然人物之所以
 分实在于此众人不知此而去之则名虽为人而实
 无以异于禽兽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战兢惕厉而
 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理也明则有以识其理察则
 有以尽其理之详物理固非度外而人伦尤切于身
 故其知之有详略之异在舜则皆生而知之也由仁
 义行非行仁义则仁义已根于心而所行皆从此出
卷九 第 9a 页 WYG0705-0269c.png
 非以仁义为美而后勉强行之所谓安而行之也此
 则圣人之事不待存矣尹氏曰存之者君子也存者
 圣人也由仁义行存者能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
 伦明察是见得事事物物之理无一毫之未尽所谓
 仁义者皆不待求之于外此身此心便浑然都是仁
 义○问云云若学者须是行仁义始得曰这便如三
 月不违意他是平日身常在仁义内即恁地行出学
 者身在外且须去求仁义就上行然又须以由仁义
卷九 第 9b 页 WYG0705-0269d.png
 行为准的方得○或言由仁义行好行仁义便有善
 利之分曰岂不见上有舜字惟舜便由仁义行他人
 须穷理知其为仁为义从而行之且如仁者安仁知
 者利仁既未能安仁亦须是利仁利仁岂不是好底
 知仁之为利而行之不然则以人欲为利矣○南轩
 曰由仁义行非行仁义者行仁义犹为二物也由仁
 义行则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履无非是矣若舜
 者可谓全其所以为人者而无亏欠矣未至于舜皆
卷九 第 10a 页 WYG0705-0270a.png
 为未尽也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
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朱子曰仁者心之德程子所谓心如榖种仁则其生
 之性是也然但谓之仁则人不知其切于己故反而
 名之曰人心则可以见其为此身酬酢万变之主而
 不可须臾失矣义者行事之宜谓之人路则可以见
卷九 第 10b 页 WYG0705-0270b.png
 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道而不可须臾舍矣哀哉二
 字最宜详味令人惕然有深省处○上兼言仁义而
 下专论求放心者能求放心则不违于仁义在其中
 矣○馀详见前求放心章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
楚搆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
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
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
卷九 第 11a 页 WYG0705-0270c.png
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
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
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
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
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
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
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
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
卷九 第 11b 页 WYG0705-0270d.png
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南轩曰事一也而情有异则所感与其所应皆不同
 是以古之谋国者以理义不以利害此天理人欲之
 所以分而治忽之所由系盖不可不谨于其源也夫
 说二君而使之罢兵非不善也然由宋牼之说而说
 之以利使其能从亦利心耳罢兵虽息一时之事而
 徇利实伤万世之彝自众人论之惟欲其说之行而
卷九 第 12a 页 WYG0705-0271a.png
 不睹其害于后在君子则宁说之不行不忍失正理
 而启祸源也故使二君悦于利而听从则三军之士
 乐罢而悦于利以至于观听之间亦莫不动焉上下
 憧憧徒知利之为利则凡私己而自便者无不为也
 人欲肆行君臣父子兄弟之大伦亦且不暇恤矣则
 岂非危亡之道乎由孟子之说而说以仁义使二君
 幸而听则是其心复于正道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
 仁义则皆知仁义为重将于君臣父子兄弟之际无
卷九 第 12b 页 WYG0705-0271b.png
 非以是心相与人心正而治道兴矣三代之所以王
 者用此道也然则其说则一而所以说者异毫釐之
 间霄壤之分可不谨哉学者有见于此则知五霸之
 在春秋为功之首而罪之魁也又知曾西之所以卑
 管晏而尊子路者也则庶乎知入德之门矣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朱子曰良者本然之善也程子曰良知良能皆无所
卷九 第 13a 页 WYG0705-0271c.png
 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
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南轩曰良云者有本然之义有善之义盖其本然者
 无非善也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则无一毫人为加乎
 其间天之所为而性之所有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
 其亲及其长莫不知敬其兄此其知岂待于虑乎而
 其能也又岂待于学乎此所谓良知良能也然此章
卷九 第 13b 页 WYG0705-0271d.png
 下文独言知者盖知常在先也爱敬者良心之大端
 盖亲亲为仁敬长为义人道不越是而已能存是心
 而达之则仁义之道不可胜穷矣虽然人之良能良
 知如饥而食如渴而饮手持而足履亦何莫非是乎
 何孟子独以爱亲敬长为言也盖饥食渴饮手持足
 履之类固莫非性之自然形乎气体者也形乎气体
 则有天理有人欲循其自然固莫非天理毫釐之差
 则人欲乱之矣若爱敬之所发则仁义之渊源故孟
卷九 第 14a 页 WYG0705-0272a.png
 子之所以启告之者专指夫此揭天理之粹以示人
 也若异端举物而遗则天理人欲混淆而莫识其源
 为弊有不可胜言者矣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
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
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朱子曰志字与父在观其志之志同盖未见于所行
 而方见于所存也○南轩曰尚志者以立志为先也
卷九 第 14b 页 WYG0705-0272b.png
 主乎仁义所谓志也不主乎仁义则伥伥然何所据
 乎谓之志不立可也杀一无罪非其有而取之举二
 事者欲其推类而知仁义之所存也夫杀一无罪而
 非仁由是而体之则仁之所以能爱者可得而推矣
 非其有而取之为非义由是而体之则义之所以为
 宜者亦可得而推矣居仁由义居则不违由则不离
 也居仁则体立由义则用行大人之事亦不越此而
 已矣学者可不以尚志为先乎○黄氏曰论语一书
卷九 第 15a 页 WYG0705-0272c.png
 未尝以仁义对言而孟子言仁义者不一而足盖夫
 子教人无非仁义之道使人油然入于仁义而不自
 知也孟子悯斯世之迷惑故开关启钥直指人心而
 明告之也五常百行皆性所有而独言仁义者何也
 仁义盖其总名而五常百行其支𣲖也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
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
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
卷九 第 15b 页 WYG0705-0272d.png
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
 朱子曰恻隐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故莫不有所不忍
 不为此仁义之端也然以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则于
 他事或有所不能者但推所能达之于所不能则无
 非仁义矣充满也穿穴窬墙皆盗之事也能推所不
 忍以达其所忍则能满其无欲害人之心而无不仁
 者矣能推其所不为以达其所为则能满其无穿窬
 之心而无不义矣尔汝人所轻贱之称人虽或有贪
卷九 第 16a 页 WYG0705-0273a.png
 昧隐忍而甘受之者然其中必有惭忿而不肯受之
 之实人能即此而推之使其充满无所亏缺则无适
 而非义矣○南轩曰人皆有所不忍皆有所不为此
 其秉彝之不可殄灭也然有所不忍矣而于他则忍
 之有所不为矣而于他则为之此岂有异心哉为私
 欲所蔽而生道息故也若以其所不忍而达之于其
 所忍岂非仁之方乎以其所不为而达之于所为岂
 非义之方乎达谓达于用充谓充其所有者也此章
卷九 第 16b 页 WYG0705-0273b.png
 始言仁义而末独言义何也盖仁义体用相须者也
 人之不仁者以非义害之也不为非义而后仁可得
 而存故反复再三推而言之使人知所用力也
荀子曰处仁以义然后仁
 学者有以此说为当理者盖谓施仁而不以义则兼
 爱无别不足以为仁矣愚谓此不知仁之论也盖仁
 义虽曰对立然仁未尝不兼义仁者体也义者用也
 有体斯有用也以其体而言之则仁者之心无不周
卷九 第 17a 页 WYG0705-0273c.png
 遍所谓理一也至其施之则亲亲与仁民不同仁民
 与爱物不同所谓分殊也即所谓义也程子之论西
 铭尽之矣必若荀子之言则仁未足以为仁必处之
 以义然后仁也如此则仁小于义义大于仁矣岂理
 也哉
扬子曰君子于仁也刚于义也柔
 问仁是柔如何却属刚义是刚如何却属柔朱子曰
 仁刚阳是一样意思义柔阴是一样意思盖仁本是
卷九 第 17b 页 WYG0705-0273d.png
 柔底物事发出来却刚但看万物发生时便恁地奋
 迅出来有刚底意思义本是刚底物事发出来却柔
 但看万物肃杀时便恁地收敛憔悴有柔底意思又
 问扬子云云如何曰仁体柔而用刚义体刚而用柔
 洙曰此岂所谓阳根阴阴根阳邪先生曰然○阳主
 进阴主退阳主息阴主消进而息者其气强消而退
 者其势弱此阴阳之所以为柔刚也阳刚温厚居东
 南主春夏而以作长为事阴柔严凝居西北主秋冬
卷九 第 18a 页 WYG0705-0274a.png
 而以敛藏为事作长为生敛藏为杀此刚柔之所以
 为仁义也以此观之则阴阳刚柔仁义之位岂不晓
 然而彼扬子云之所谓于仁也刚于义也柔者乃自
 其用处之末流言之盖亦所谓阳中之阴阴中之阳
 固不妨自为一义但不可以杂乎此而论之尔○问
 立天之道云云则仁当属阴先生曰仁何尝属阴袁
 机仲力争要以仁属阴引扬子之言为證殊不知仁
 之定体自是属阳至论君子所学则又就其地位上
卷九 第 18b 页 WYG0705-0274b.png
 说如何拘得○按前一段正答袁书也
周子曰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
 朱子曰阴阳以气言仁义以道言
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民以义正万民
程子曰仲尼言仁未尝兼义独于易曰立人之道曰仁
与义而孟子言仁必以义配盖仁者体也义者用也知
义之为用而不外焉者可与语道矣世之论义者多外
之不然则混然无别非知仁义之说者也
卷九 第 19a 页 WYG0705-0274c.png
龟山杨氏曰西铭理一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为仁知
其分殊所以为义所谓分殊犹孟子言亲亲而仁民仁
民而爱物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等耳
 或曰如是则体用果离而为二矣曰用未尝离体也
 以人观之四肢百骸具于一身者体也至其用处则
 首不可以加屦足不可以纳冠盖即体而言而分已
 在其中矣○朱子曰此论分别异同各有归趣
朱子曰仁义如阴阳只是一气
卷九 第 19b 页 WYG0705-0274d.png
 阳是正长底气阴是方消底气仁便是方生底义义
 便是收回底仁
问仁义之为体用何也曰仁存诸心性之所以为体也
义制夫事性之所以为用也然以其性而言之则皆体
也以其情而言之则皆用也以阴阳言之则义体而仁
用也以存心制事言之则仁体而义用也错综交罗惟
其所当莫不各有条理焉程子仁体义用之言特举其
一尔
卷九 第 20a 页 WYG0705-0275a.png
又曰仁义相对为体用仁自有仁之体用义自有义之
体用
又曰去得不仁不义则所行便是仁义
 下文云那得一个在不仁不义与仁义之中底物事
 不是人欲便是天理不是天理便是人欲所以谓欲
 知舜与蹠之分者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所隔甚不多
天命之性流行发用见于日用之间无一息之不然无
一物之不体其大端全体即所谓仁而于其间事事物
卷九 第 20b 页 WYG0705-0275b.png
物莫不各有自然之分如方维上下定位不易毫釐之
间不可差缪即所谓义立人之道不过二者初未尝相
离也
 又朱子少时尝以书问延平李氏曰大抵仁者正是
 天理流动之机以其包含和粹涵育融漾不可名覈
 故特谓之仁其中自然文理密察各有定体处便是
 义只此二字包括人道已尽义固不出乎仁之外仁
 亦不离乎义之内也然则理一而分殊是乃本然之
卷九 第 21a 页 WYG0705-0275c.png
 仁义李氏报曰推测到此甚密加以涵养何虑不见
 道也
仁义而有穷则天道之阴阳亦有穷也
 苏明允书以为权衡之论为仁义之穷而作此非知
 仁义之言夫舒而为阳惨而为阴孰非天地生物之
 心哉仁义之于人亦犹是已若云云而可乎
    右兼言仁义
   仁礼
卷九 第 21b 页 WYG0705-0275d.png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
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朱子曰此仁礼之施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此仁礼之验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
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
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
卷九 第 22a 页 WYG0705-0276a.png
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
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
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
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

 此所谓存心与存其心不同只是处心又曰所以异
卷九 第 22b 页 WYG0705-0276b.png
 于人以其处心与人不同○问自反而忠之忠曰忠
 者尽已也尽已者仁礼无一毫不尽○我犹未免为
 乡人此便是知耻知耻则进学不得不勇○南轩曰
 其欲如舜者非慕夫舜之事功也欲如舜之尽其道
 为难也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言舜为人伦之至
 也其忧不如舜者岂但忧之而已哉而所以则而效
 之者惟恐不及也故曰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扬子曰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
卷九 第 23a 页 WYG0705-0276c.png
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
敬而人爱敬之者也
    右兼言仁礼
   仁智
易大传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
能爱
 其全章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
卷九 第 23b 页 WYG0705-0276d.png
 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要终
 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
 情状云云下文云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
 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朱
 子曰易道之大圣人用之如此○天地之道知仁而
 已知周万物者天也道济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则知
 而不过矣旁行者行权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
 既乐天理而又知天命故能无忧而其知益深随处
卷九 第 24a 页 WYG0705-0277a.png
 皆安而无一息之不仁故能不忘其济物之心而仁
 益笃盖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用故其相为表里如
 此
春秋传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
 杜氏曰柳下惠也文仲知下惠之贤而使在下位○
 论语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
 立也
废六关
卷九 第 24b 页 WYG0705-0277b.png
 塞关阳关之属凡六关所以塞绝末流而废之
妾织蒲三不仁也
 家人贩席言其与民争利
作虚器
 谓居蔡山节藻棁○论语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
 棁何如其知也朱子曰当时以文仲为知孔子言其
 不务民义而谄渎鬼神如此安得为知○扬氏曰以
 山节藻棁居蔡是犹以已养养鸟也焉得知○南轩
卷九 第 25a 页 WYG0705-0277c.png
 曰所贵乎知者为其明义理之是非也僭上失礼之
 事而处之不疑则其昧理而悖于义孰大于是○按
 礼记家不藏龟故南轩以为僭上
纵逆祀
 跻僖公
祀爰居
 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文仲以为神命国人祀之
 ○文二年○愚按孔子之言虽为臧文仲而发然即
卷九 第 25b 页 WYG0705-0277d.png
 其所谓不仁不知者则仁知之义可知矣盖舍其所
 当用之人而使泽不得以及民争其所不当争之利
 而使民不得以自养此文仲之不仁也后之人欲反
 其失则居显位者其可不以举贤扬善为事乎食厚
 禄者其可不以捐利予民为心乎去其不仁者则仁
 可几矣龟所以卜而居之以华侈之室而不知其亡
 益跻后君于先君之上而不知其非礼海鸟而祀之
 以盛乐而不知其不能享此文仲之不知也后之人
卷九 第 26a 页 WYG0705-0278a.png
 欲反其失则凡求媚于鬼神要福于冥漠而不循其
 礼之正不察其理之有无者其可不戒之乎去其不
 知者则知可几矣若徒知文仲之失而无自反自克
 之功则虽终日诵圣经之训言铢较古人之失得终
 于亡补而已
论语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朱子曰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
卷九 第 26b 页 WYG0705-0278b.png
 可知智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
 仁者之心也○程子曰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
 又不能敬能敬而远可谓知矣又曰先难者克己也
 以所难者为先而不计其获仁也○吕氏曰当务为
 急而不求所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或曰问
 仁而告之以先难后获何也曰为是事者必有是效
 亦天理之自然也然或先计其效而后为其事则其
 事虽公而意则私虽有成功亦利仁之事而已若夫
卷九 第 27a 页 WYG0705-0278c.png
 仁者则先为其事而不计其效知循天理之自然而
 无欲利之私心也董子所谓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
 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正谓此尔然正谊未尝不利明
 道岂必无功但不从夫功利者而为之尔○民者人
 也义者宜也如诗所谓民之秉彝即人之义也此则
 人之所宜为者不可不务也此而不务而反求之幽
 冥不可测识之间而欲避祸以求福此岂谓之智者
 哉○问有一毫计功之心便是私欲曰是○获有期
卷九 第 27b 页 WYG0705-0278d.png
 望之意学者之于仁工夫最难但先为人所难为不
 必有期望之心可也○先难后获只是我合做事便
 自做将去更无下面一截才有计获之心便不是了
 大抵学者为其所不得不为者至于人欲尽而天理
 全则仁在是矣我先有个云我欲以此去为仁便是
 先获也○南轩曰难莫难于克己勉为其难不计所
 获循循不已久自有所至若先有期获之意则固已
 自累其心而有害于天理矣无妄之六二不耕穫不
卷九 第 28a 页 WYG0705-0279a.png
 菑畬而象曰未富也盖此义也○仁者安仁知者利
 仁见前言仁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
寿
 朱子曰乐喜好也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
 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
 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
 静而有常故寿○程子曰非体仁知之深者不能如
卷九 第 28b 页 WYG0705-0279b.png
 此形容之○知者动然他见得许多道理分明只是
 行其所无事其理甚简虽动而实未尝不静仁者静
 然其见得天下万事万理皆在吾心莫不相关虽静
 而未尝不动动不是劳攘纷扰静不是块然死守这
 与樊迟问仁知章相须自有互相发明处○问仁者
 乐山是就成德上说先难后获是就初学上说曰也
 只一般只有个生熟圣贤是已熟底学者学者是未
 熟底圣贤○仁者一身浑然全是天理故静而乐山
卷九 第 29a 页 WYG0705-0279c.png
 且寿寿是悠久之意知者周流事物之间故动而乐
 水且乐乐是处得当理而不扰之意若以配阴阳则
 仁配春主发生故配阳动知配冬主伏藏故配阴静
 然阴阳动静又各互为其根不可一定求之也此在
 学者默而识之○或问知者动仁者静如太极图说
 则知为静仁为动如何曰这道理直看一样横看一
 样子贡说学不厌为智教不倦为仁子思却言成已
 为仁成物为知仁固有安静意思然施行却有运用
卷九 第 29b 页 WYG0705-0279d.png
 之意智是潜伏渊深底道理至发出则有运用然至
 于运用各当其理而不可易处又不专于动○南轩
 曰动静者仁智之体乐水乐山言其体则然也动则
 乐静则寿行所无事不其乐乎常永贞固不其寿乎
 虽然知之体动而理各有安静固在其中矣仁之体
 静而周流不息动亦在其中矣动静交见体用一源
 非深体者莫能识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
卷九 第 30a 页 WYG0705-0280a.png
 曾氏曰迟之意盖以爱欲其周而知有所择故疑二
 者之相悖尔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朱子曰举直错枉者知也使枉者直则仁矣如此则
 二者不唯不相悖而反相为用矣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
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
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
卷九 第 30b 页 WYG0705-0280b.png
尹不仁者远矣
 伊尹汤之相也不仁者远言人皆化而为仁不见有
 不仁者若其远去尔使枉者直也子夏盖有以知夫
 子之兼仁智而言矣○程子曰圣人之语因人而变
 化虽若有浅近者而其包含无所不尽观于此章可
 见矣非若他人之言语近则遗远语远则不知近也
 尹氏曰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
 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如樊迟未达故又问
卷九 第 31a 页 WYG0705-0280c.png
 焉而犹未知其何以为之也及退而问诸子夏然后
 有以知之使其未喻则必将复问矣既问于师又辨
 诸友当时学者之务实学也如此○爱人知人自相
 为用若不论枉与直一例去爱他便不得大抵惟先
 于知能爱其所当爱只此两句自包上下此所以为
 圣人之言○爱人知人是仁智之用圣人何故但以
 仁智之用告樊迟却不告之以仁智之体盖寻这用
 便可以知其体盖用即是体中流出也○问云云曰
卷九 第 31b 页 WYG0705-0280d.png
 寻常说仁智一个是慈爱一个是辨别各自向一路
 惟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方见得仁智合一处
 仁里面有智智里面有仁○南轩曰原人之性其爱
 之理乃仁也知之理乃知也仁者视万物犹一体而
 况人与我同类乎故仁者必爱人然则爱人果可以
 尽仁乎以爱人则可以尽仁则不可而其所以爱人
 者乃仁之所存也至于问知而论以知人者亦犹是
 尔
卷九 第 32a 页 WYG0705-0281a.png
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
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朱子曰诚虽所以成己然既有以自成则自然及物
 而道亦行于彼矣仁者体之存智者用之发是皆吾
 性之所固有而无内外之殊既得于己则见于事者
 以时措之而皆得其宜也○集略程子曰成己须是
 仁而推成己之道及物即是智○吕氏曰诚虽自成
 也道虽自道也非有我之得私也与天下同之而已
卷九 第 32b 页 WYG0705-0281b.png
 故思成己必思所以成物是所谓仁智之具也性之
 所固有合内外而无间也夫天大无外造化发育皆
 在其间自无内外之别人有是形而为形所造故有
 内外内外一生则物自物已自己与天地不相似矣
 原人受中以生安有物我之异内外之别哉故具仁
 与智无己无物诚一以贯之合天地而施化育故能
 时措之宜也○又曰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
 也学不厌所以成己此则成己为仁教不倦所以成
卷九 第 33a 页 WYG0705-0281c.png
 物此则成物为智何也夫尽性以成己则仁之体也
 推是以成物则智之事也自成德而言也学不厌所
 以致吾知教不倦所以广吾爱自入德而言也此子
 思子贡之言所以异也○朱子曰吕氏所论子贡子
 思所言之异亦善而犹有未尽者盖子贡之言主于
 知子思之言主于行故各就其所重而有宾主之分
 亦不但为成德入德之殊而已也
孟子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
卷九 第 33b 页 WYG0705-0281d.png
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
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朱子曰学不厌智之所以自明教不倦者仁之所以
 及物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
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
不遍爱人急亲贤也
 朱子曰知者固无不知然常以所当务者为急则事
卷九 第 34a 页 WYG0705-0282a.png
 无不治而其为知大矣仁者固无不爱然常急于亲
 贤则恩无不洽而其为仁博矣
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
是之谓不知务
 此章言君子之于道识其全体则心不狭知所先后
 则事有序丰氏曰知不急于先务虽遍知人之所知
 遍能人之所能徒弊精神而无益于天下之治矣仁
 不急于亲贤虽有仁民爱物之心小人在位无由上
卷九 第 34b 页 WYG0705-0282b.png
 达聪明日蔽于上而恶政日加于下此孟子所谓不
 知务也○先生因是推言学者亦有当务如孟子论
 今乐古乐则与民同乐乃乐之本学者所当知也若
 欲明其声音节奏特乐之一事尔学者须要穷其原
 本放得大水下来则如海潮之至大船小船莫不浮
 动如讲学既能其大者则小小文义自是该通若只
 于浅处用功则必不免沈滞之患矣○南轩曰自身
 以至于下皆有当务盖天下之事未有无先后者传
卷九 第 35a 页 WYG0705-0282c.png
 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所以贵乎格物也虽然孟
 子之所喻特言舍大而徇小者为不知务尔非谓能
 三年之丧则缌小功有不足察无放饭流歠则齿决
 有不必问也先后具举本末毕贯此为学者又不可
 以不知也
    右兼言仁智
   仁孝
孔子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是故仁人之事
卷九 第 35b 页 WYG0705-0282d.png
亲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是故孝子成身
 郑氏曰物犹事也事亲事天孝敬同也孝经曰事父
 孝故事天明举无过事以孝事亲乃所以成身
    右兼言仁孝
   智仁礼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朱子曰智足以知此理而私欲间之则无以有之于
 身矣
卷九 第 36a 页 WYG0705-0283a.png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此理而无私欲以间之则所知者在我而不失矣
 然犹有不庄者盖气质之偏或有厚于内而不严于
 外者是以民不见其可畏而慢易之也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动之谓动民也犹曰鼓舞而作兴之云尔礼为义理
 之节文学至于仁则善有诸已而大本立矣莅之不
 庄动之不以礼乃其气禀学问之小疵然亦非尽善
卷九 第 36b 页 WYG0705-0283b.png
 之道也故夫子历言之使知德愈全则责愈备不可
 以为小节而忽之也○问克己复礼为仁便是极了
 今却又有庄以莅之与动之以礼底工夫如何曰人
 自有此心纯粹更不走失而于接物应事时少些庄
 严底意思自不足以使人敬此便是未善处问此是
 要本末工夫兼备否曰固是但先有知及之仁能守
 之做个根本了却方好去检点其馀便无处无事不
 善若根本不立又有何可检点处○问知及仁守曰
卷九 第 37a 页 WYG0705-0283c.png
 此是说讲学庄以莅之以后是说为政○南轩曰知
 及乎此而仁不能守此则未能保之于己也仁能守
 之则在己者实矣又须庄以莅之而后内外相成而
 无弊而又欲动之以礼然后为尽善动之以礼者以
 礼教民风动之也此虽言为政之道至此而后善然
 所以成己亦一而已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卷九 第 37b 页 WYG0705-0283d.png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右兼言智仁礼
   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朱子曰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
 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问知是格物致
 知仁是存养勇是克治否先生曰是勇谓持守坚固
 ○问中庸力行近乎仁又似勇者不惧意思曰交互
卷九 第 38a 页 WYG0705-0284a.png
 说都是○智者直是见得分晓故不惑○问智不惑
 一段能明理便能无私否曰亦有人明理不能去私
 欲然去私欲必先明理惟圣人自诚而明可以先言
 仁后言智至于教人当以智为先○问子罕智仁勇
 章与宪问仁智勇章何以次序不同曰成德以仁为
 先进学以智为先此诚而明明而诚也中庸言三德
 之序如何曰此亦为学者言又问何以勇皆序在后
 曰末后做工夫不退转此方是勇○问仁者不忧曰
卷九 第 38b 页 WYG0705-0284b.png
 仁者心与理一心纯是道理看甚么事不问大小改
 头换面来自家此心各有一个道理应副去不待事
 来方始安排所以自不烦恼今人有这事却无这道
 理便处置不去所以忧○又曰仁者理即是心心即
 是理有一事来便有一理以应之所以无忧○问无
 忧似未是仁先生曰今人学问百种只是要克己复
 礼若能克去私意纯是天理自无所忧如何不是仁
 ○仁者天下之公私欲不萌而天下之公在我何忧
卷九 第 39a 页 WYG0705-0284c.png
 之有○孟子说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今有见得道理
 分明而反慑怯者气不足也○南轩曰不惑者见理
 明也不忧者其乐深也不惧者其守固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
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朱子曰自责以勉人也道言也自道犹云谦辞尹氏
 曰成德以仁为先进学以智为先故夫子之言其序
 有不同如此○王彦霖问心一也有曰云云何也程
卷九 第 39b 页 WYG0705-0284d.png
 子曰此只是名其德尔其理一也得其道而不忧者
 仁之事也因其不忧故曰此仁也智勇亦然凡名其
 德千百皆然但此三者达德之大者也○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德之序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学之序也知以知之仁以守之勇以行之
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此章当连天下之达道五参看○朱子曰谓之达德
 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一则诚而已矣达德虽
卷九 第 40a 页 WYG0705-0285a.png
 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间之而德非其德矣
 ○程子曰所谓诚者止是诚实此三者三者之外更
 别无诚○辑略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学之要也
 ○又曰智知仁守勇决○又曰大凡于道择之则在
 乎知守之则在乎仁断之则在乎勇人之于道患在
 不能择不能守不能断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此言未及乎达德而求以入德之事吕氏曰愚者自
卷九 第 40b 页 WYG0705-0285b.png
 是而不求自私者徇人欲而忘反懦者甘为人下而
 不辞故好学非知然足以破愚力行非仁然足以忘
 私知耻非勇然足以起懦○上章既言达德之名恐
 学者无所从入故又言其不远者以示之使由是而
 求之则可以入德也○此节之指惟吕氏之言渊悫
 有味庶几得之
孟子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
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
卷九 第 41a 页 WYG0705-0285c.png
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
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
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
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
之勇也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
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此言人君能惩小忿则能养大勇除暴救民以安天
 下矣○南轩曰勇有大小血气之勇勇之小也义理
卷九 第 41b 页 WYG0705-0285d.png
 之勇勇之大也以血气为勇则其勇不出于血气之
 内势力可胜也利害可绌也义理之勇不以血气势
 力无所加利害无所绌也故曰王请无好小勇欲其
 扩于义理也夫圣人非无怒也其动不以血气而以
 理可怒在彼而理在此圣人何加毫末乎以文武之
 事观之则可见矣○曾子闻大勇于夫子章已见前
 养气篇
扬子或问勇曰轲也曰何轲也曰轲也者谓孟轲也若
卷九 第 42a 页 WYG0705-0286a.png
荆轲君子盗诸请问孟轲之勇曰勇于义而果于德不
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其于勇也其庶乎
或曰颜子之为人也近于怯子曰孰勇于颜子观其言
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有若无实若虚
之类抑可谓大勇矣
程子曰人之学不进只是不勇
礼聘义所贵于勇敢者贵其敢行礼义也故勇敢强有
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
卷九 第 42b 页 WYG0705-0286b.png
胜用之于战胜则无敌用之于礼义则顺治
 按左氏晋狼瞫为右先轸黜之狼瞫怒其友曰盍死
 之瞫曰吾未获死所其友曰吾与女为难瞫曰周志
 有之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死而不义非勇也共用
 之为勇吾以勇求右无勇而黜亦其所也谓上不我
 知黜而宜乃知我矣子姑待之及彭衙既陈以其属
 驰秦师死焉晋师从之大败秦师君子谓狼瞫于是
 乎君子狼瞫在春秋未得为贤大夫而所谓死而不
卷九 第 43a 页 WYG0705-0286c.png
 义非勇也其言有可取者故附此
    右专言勇
 
 
 
 
 
 
卷九 第 43b 页 WYG0705-0286d.png
 
 
 
 
 
 
 
 西山读书记卷九